版纳

版纳杂志 部级期刊

Xishuangbanna Magazine

杂志简介:《版纳》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3-1155/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时代报告、贝叶新韵、揶风蕉影

主管单位: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西双版纳文联
国际刊号:1673-1697
国内刊号:53-1155/I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云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被引量:27
H指数:3
  • 红色资本家的经济观——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考察西双版纳纪实

    作者:张亮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光大实业公司名誉董事长王光英,受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的邀请,到云南考察咨询,于1986年8月22日到西双版纳。王光英副主席夫人应伊利、光大实业公司广州办事处主任王铁军、我国驻法大使馆参赞朱广海陪同前来考察。

  • 群星闪耀傣乡

    作者:李进才; 彭朝智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傣乡的冬日依然艳阳高照,蓝天一碧如洗。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里芳草茵茵,花团锦簇。由州人民政府、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邀请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共同举办的"七彩云南傣乡情·魅力西双版纳"大型演唱会,于11月12日下午,在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里激情上演。宋祖英、刘斌、蔡国庆、谭

  • 西双版纳傣族文身

    作者:范瑜; 刀国华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引言在中国大地青藏高原,唐古拉雪山涓涓流水汇集而下,构成了世界著名的几条长江大河,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便发源于这奔腾不息的江河之畔。其中,沿横断山脉三江并流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及发源于云南的红河流域,就生息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傣族百余万人。西双版纳傣族便是长期聚居于澜沧江流域河谷地带的一个支系,自称傣泐,四十年前,...

  • 往日崎岖今记否?

    作者:严捷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前些年,电视连续剧《孽债》在国内热映,美国洛杉矶的华语电视台也予转播。观赏之后,我们夫妻之间便有了如下一番交谈。"你当年也在西双版纳呆过。说!你有没有孽债?""不敢!不敢!""什么敢不敢的,你那时又没有跟我结婚,有什么不可以的?再说,我们只有一个女儿,怪孤单的。如果现在有个大小伙子跳出来,叫你爸爸,叫她妹妹,该多好!我可不会像...

  • 那段岁月萦绕在心

    作者:朱晓钟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十七岁以后的那几年,是我们的"知青"岁月。那边陲的群山与原野,泥泞道路上的跋涉;那朝起夕落的艰辛劳作,汗水挥洒中的苦与乐;那青缕炊烟的熏陶与吮吸,缺粮断水的考验;那蚊虫叮咬的疤痕,烛光灯下勤奋地学习,所有这些插队生活的体验,成为我们一生中系在心底的记忆。

  • 疯狂的代价——西双版纳“2.08”特大贩毒案侦破始末

    作者:黄国生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金钱的诱惑使他走上了不归路位于澜沧江下游的橄榄坝,是西双版纳23个坝子中海拔最低的一个,有着浓郁、丰厚的傣族传统文化积淀,是民族风情的富集区。橄榄坝在傣语中又称作"勐罕","罕"的意思是卷起来。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到这里讲经,教徒们就用棉布铺在地上,请佛祖从上面走过去,佛祖走过去后,教徒们又把布卷起来,勐罕因此而得名。

  • 遥祭程十发

    作者:张昆华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在雨中的梧桐树下,得知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于7月17日18时5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辞世归天,顿时不禁黯然神伤,分不清是天上的雨水还是眼里的泪水在脸上不停地流着,抹不去的雨泪或泪雨犹如抹不去的哀思与记忆。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心存愿望,很想登门拜访程十发先生。这是缘

  • 走进章朗山寨

    作者:浦红继; 岩勐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章朗山寨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布朗族茶文化历史遗迹,活化石般的物质文化历史遗产和非物质文化历史遗产存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专家学者将它归纳为:千年古寨、千年古寺、千年古井、千年茶树、千年茶农、千年茶俗。西双版纳将这个山寨列为布朗族生态村,并建成全省第一个布朗族

  • 我的西双版纳之旅

    作者:云游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在雨林中学会另一种思维如果有来生,你想成为什么?这个有点不着边际的问题常常在不着边际的场合被提出。我的答案稀奇古怪,比如想成为一块会说话的石头,一棵树(最好是乔木,活得久的)。成为一棵树,当然有别于张雨生唱的《我是一棵秋天的树》里的愿望,也许它更接近许巍的《树》。

  • 傣泰研究随笔(之二)

    作者:谢远章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各个支系的傣人仍以古老的词汇称筷子为"箸"泰国的泰人称筷子为"Ta Giab",但是包括傣泐、黑傣、白傣、德宏傣族以及掸人、寮人均称筷子为"Tu"。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Ta Giab"的"Ta"是没有定义的前缀(像老虎的"老"),"Giab"的含义是夹,泰国的筷子是华侨带去的工具,"Giab"也可能是泰人根据筷子的功能用华语创造的词汇。筷子并不是中国自...

  • 草根情怀的深度挖掘——朗确的近作《阿妈的土地》读后感

    作者:存一榕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朗确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是著名的哈尼作家,以写作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见长,他的不少作品都发表在很有影响的《民族文学》等刊物上。可是前几年不知何因,朗确曾沉寂了几年,在报刊上一直没有读到他的作品了,我一直担心他会一直这么沉寂下去。

  • 简论傣泐民歌艺术

    作者:陈红芳 刊期:2007年第06期

    <正>傣泐民歌的历史渊源傣泐,即西双版纳傣族,因西双版纳古称"勐泐"而得名。傣泐民歌,是傣族传统艺术中生命力最强的艺术门类之一,萌芽于原始狩猎经济时期。傣文论著《论傣族诗歌》载:傣族祖先"从吃栗子和马鹿肉时期,在手脚不停地拣栗子、果子吃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脚手被刺伤、从树上摔下来,或者是从悬崖上滚死等情况,受到这样的挫折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