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

版纳杂志 部级期刊

Xishuangbanna Magazine

杂志简介:《版纳》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3-1155/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时代报告、贝叶新韵、揶风蕉影

主管单位: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西双版纳文联
国际刊号:1673-1697
国内刊号:53-1155/I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云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被引量:27
H指数:3
  • 翟泰丰一行访西双版纳

    作者:三叶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2000年秋末,北国已是万木凋零、水枯草黄时节,而几位来自北国的客人——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玛拉沁夫等一行,却陶醉在青山绿水中的西双版纳。

  • 密林散记(续)

    作者:吴军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鸟鸣一个人在密林里生活,四周都是同自己一样直立着的树木,难得碰到一个人说说话。正如杜甫诗句所说那样:"空山唯见鸟,落日未见人。"时间长了,觉得自己也变成一棵树,一棵不会说话,只会在寂静中沉默,或风中摇摆的树。思绪总是在一个硬壳里寻找不到粘附而失落。寂寞和孤独感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是飞鸟的身影和鸣声使自己觉得

  • 滇南散记(二章)

    作者:张永权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阿着底、普者黑云南有香格里拉,云南还有阿着底。香格里拉在英国作家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而又洋溢着和谐的美好地方。香格里拉成为许多人寻找的理想王国。寻找多少年后,人们发现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山水和希尔顿笔下的雪山深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是多么相似。而且在语言上,藏族的香巴拉指的就是...

  • 探访古六大茶山散记

    作者:存一榕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因天气不好被推延的赴古六大茶山采风活动,最终于2005年9月20日正式启程了。这是由州委宣传部主办、《版纳》杂志承办的以弘扬普洱茶文化为目的的一次文化采风活动。本来我对古六大茶山早就心仪已久,但我一直无缘前往拜访。因这些古老的茶山大多隐藏在大山深处,一方面受交通条件的制约,没有足够的时间是难以成行的。另一方面是倘若没...

  • 茶马古道上的嶍崆古镇

    作者:高发昌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为了让茶界人士便于全面了解"六大茶山"的历史,笔者展示一个因为消逝过早而鲜为人知的古镇,即《普洱府志》及《思茅厅采访》中所记载的"后分为架布山,嶍崆山"的嶍崆古镇。一、茶马古道与古镇位置记载着"六大茶山"当年辉煌的那运输普洱茶的茶马古道,其干路由普洱经思茅,在今勐旺地界跨小黑江上游补远江,上雅江坡,过曼拱老街边,从西面...

  • 寻觅“攸乐同知”遗址

    作者:李植森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昔从武侯出汉巴,伤心丢落在天涯。于今不管干戈事,攸乐山中只种茶。" 这首"打油诗"出自一本新版的怀旧旧版书,书名为《水摆夷风土记》,作者姚荷生。据介绍姚荷生1938年年仅23岁时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留校农业研究所工作。同年12月参加云南"边疆实业考察团"赴西双版纳,于1939年2月28日抵车里(今景洪),1940年深秋返回昆明,在版纳一...

  • 天下普洱茶——记陈世怀与云南昌泰茶业集团

    作者:鄢家骏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我总是把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普洱茶紧紧连接在一起,拉不断扯不脱。普洱茶,在漫漫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随波逐流,起起落落,有过兴衰的悲壮,有过震世的辉煌;但无论如何,它都以历史和文化名片的不朽,高扬着茶史丰碑的高贵价值。历史悠悠,望断春夏秋冬。"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

  • “瑞贡天朝”皇匾及其它

    作者:车成礼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童年印象我出生在易武,并在易武生活了13年。我有幸亲历了易武茶市商贸最后的繁华兴盛,亲历了庙会、灯会、大婚迎送、祭奠道场等最能充分展现古镇厚重传统文化底蕴的热闹场景;更经受过全镇百姓扶老携幼仓惶逃难,躲进远山,惊恐万状地遥望着国民党反动派残部烧毁易武关帝大庙门厅、石屏会馆及茶仓等名胜古迹,肆无忌惮地掳掠践踏易武美...

  • 象明“孔明山”的传说

    作者:彦锋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传说,古六大茶山茶业初起时,只是采取野生原始茶,而且除了赠送亲友和换取它物以外,仅仅自给自足。蜀汉建立以后,武侯孔明实施历史上的"南抚夷越"政策,派使者深入西南边疆安抚各少数民族,并向他们传授农耕、饲养、医药、制作等技术,他们得知该地人口稀少,野兽成群凶狂,当地人不仅庄稼频繁遭践踏而经常颗粒无收,连性命都时常不保,惟有...

  • 问学天南——学术生涯回眸

    作者:王国祥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东方既晓应早发,万里前程莫恋家。祖国边疆多奥秘,江淹笔下定生花。——前辈作家马子华赠诗 1937年6月,我出生在长江支流——綦江河畔的一户贫民家庭。回首前半生,自惭成绩平平;差可堪慰的是,一生清白做人,在治学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着。

  • 傣家人的好儿子——怀念傣族诗人岩峰

    作者:征鹏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岩峰(又名刘宗明)离开我们已一年多了,但他那朴实、热情、大方的诗人形象,他那以诚待人、对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和岩峰同志认识已有近40年时间了。当我还在北京读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就读过他在《边疆文艺》上发表的长诗《丹格颂》,读过他翻译、整理的傣族著名歌手康朗英的叙事长诗《流沙河之歌》。但由于...

  • 从领主到公仆(续上期)

    作者:征鹏 刊期:2005年第05期

    <正> 第十章侯政委微服私访的任命书车里县首届各族各界代表会议,终于在9月初的一天早晨开幕了。会址在原来美国人盖在县衙门左侧约八百多米处的基督教堂,因为那时车里县城里找不到一间适合开大会、适合布置主席台的大房子,只有教堂较合适。这是一座用鹅卵石砌成的西式洋房,是美国人在1920年左右修建的教堂。从1920年到1941年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