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杂志简介:《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752/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约综述、特约论文、研究论文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国际刊号:0529-6579
国内刊号:44-1752/N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55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英语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9
复合影响因子:1.03
总发文量:1489
总被引量:15056
H指数:48
引用半衰期:8.9167
立即指数:0.0488
期刊他引率:0.9898
平均引文率:38.8455
  • 《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新探——兼论世代累积型作品成书时间的研究方法

    作者:王齐洲 刊期:2014年第01期

    《三国志演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通俗小说,百年来对它的成书时间有过许多讨论,至今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将文献学与传播学相结合,先确定讨论的文献基础,再讨论作品成书时间,可能是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明初不具备诞生《三国志演义》的政治条件和文化环境。明中期社会走向腐败,统治者的控制力减弱,社会思想开始活跃,文化生活呈...

  • 《颜氏家藏尺牍》中的李渔自列《书目》

    作者:黄强 刊期:2014年第01期

    《颜氏家藏尺牍》中的李渔自列《书目》出现时间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至十三年(1674)年初,《书目》系李渔康熙十二年以前除去《龆龄集》、《肉蒲团》以外的全部撰著的总目。因《书目》出于李渔本人,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故可确定:《广字汇》系迄今为止未见著录的一种李渔撰著;李渔自云所作传奇有“前后八种”与“前后四种”,其含...

  • 祖饯仪式与相关文体的生成空间

    作者:郗文倩 刊期:2014年第01期

    祖道是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祭祀路神的仪式,包含“祖”与“饯”两个重要环节。古人重土畏迁,祖道仪式象征意味浓厚,可缓解出行前的紧张心理。祖饯时人员聚集,形成特殊的公共空间,仪式便附带强调等级秩序、联络人际关系等社交功能。祖道仪式最初以“敬神”“娱神”为目的,之后宗教意味逐渐减淡,世俗性的“自娱”功能加强,娱神变为娱己,与...

  • 古代戏剧的版本形态与表演形态——以《拜月亭》为例

    作者:戚世隽 刊期:2014年第01期

    从不同文本的版本比较中发现问题,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以往的戏剧版本研究,多注意各版本之间内容上的不同,仍多借用传统校勘学的手法来比勘字句,与诗文、小说的版本校勘方法相同,未能凸显剧本作为戏剧表演的案头文字的本质特点。通过对《拜月亭》进行个案研究,考察其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藉以挖掘文本形态变化背后的表演形态...

  • “振兴”的姿态与“新进”的意味——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

    作者:陈思广 刊期:2014年第01期

    因征文而起的华北沦陷区的长篇小说创作,自开始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殖民主义文化的烙印。从获奖与出版的作品看,日伪统治者借“振兴”之名推行殖民文化的目的昭然若揭,“新进”作家的长篇创作也因此具有了程度不一的殖民文化的意味。即便是那些反映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冲突的书写,以及反映底层人民不幸生活遭遇的小说,虽然在局部上有一定的真...

  • 论美学是第一哲学

    作者:杨春时 刊期:2014年第01期

    现代哲学有现象学和存在论两个系统,二者又互相交集、合流,而且都产生了审美主义走向。这种历史现象提示一个理论问题,就是美学是充实的现象学和本源的存在论,从而美学就不是哲学的分支,而是哲学的基础。审美既是现象学的还原,使存在意义显现,又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而回归存在。这就是说,审美是本体论的发现,哲学思维是审美体验的反思,...

  • 作为西方思想重塑力的修辞

    作者:黄海容 刊期:2014年第01期

    传统的修辞研究将修辞囿于美学或实用性范畴,忽略和掩盖了修辞作为一种西方思想重塑力(reshapingforce)的维度。实际上,这种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辞传统遮蔽乃至压抑的另一种“修辞观”,首先是一种思想模式。它与哲学所代表的思想模式,可以看成是基于对真理和语言性质的不同认识而产生的两种不可通约、但并非二元对立的思想范式。西方的...

  • 齐铭摹误考辨四则

    作者:张振谦 刊期:2014年第01期

    铜器铭文摹本的细微失误,可导致对古文字的错误释读。在齐系铜器铭文摹本中,存在着一些因被误摹而错释的字。通过对庚壶铭文两个摹本中“虢(甲)”、“执”二字的研究,发现张光远本的字形摹写有误,而容庚本则非常精准。除此以外,少司马耳杯的“告支(造)”、陈逆簋的“武”;陈璋方壶的“瞽(将)”等字,也因为摹写失误而被误释。

  • 释“ ”并论“印”、“卬”、“色”诸字

    作者:禤健聪 刊期:2014年第01期

    考证战国楚简的“ ”为“印(抑)”字异体,其所从“土”旁为赘增形符。辨析“印”、“卬”、“色”的形体变迁:三字皆从“爪”从“ 卩”,“印”以上“爪”下“卩 ”会意,“印”“色”则以左“爪”有“ ”会意;“卬”“色”后世因形近易混而分化,至《说文》小篆,“卬”所从“爪”变作“匕”,“色”所从“爪”变作“人”,形义关系遂晦。

  • 秦简《吏道》、《为吏》所见格言疏释

    作者:王辉 刊期:2014年第01期

    对见于秦简《吏道》和《为吏》中的一些格言作梳理,或探其最早小处,或寻古书中意思与之最似者,或通过与文献对读考释词语。由此可知,这些格言可与20多种先秦、两汉古书相参,有些还可与出土文献对照,不少内容类似当时人的习语,不一定带有学派性质。

  •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作者:桑兵 刊期:2014年第01期

    历来讲究治学方法,大抵分为二途,专论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实用则浅学不易捉摸。良法必须学识功力兼备才能领会把握,一味面向后学新进的趋时横通,犹如江湖术士的自欺欺人。近代以来,分科治学,各种时髦方法,大都生成于域外,移诸禹内,难免具有统系却格义附会,导致越有条理去事实真相越远。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还须恪守古训,读书为己,严格...

  • 从王学护法到汉学开山——毛奇龄学说形象递变与近代学术演进

    作者:於梅舫 刊期:2014年第01期

    清学史叙述中毛奇龄多被描述为清代汉学开山,这更多是后人认识叠加之产物,而非事实。毛氏学术形象,历经数变,见证近代学术演进之大势。与毛氏同时学人,多视其为王学护法,这与其本人抱负相符。降至乾隆时,学人却一边倒地倾向其经学,多从负面角度立论,毫无引为前导之意。至嘉庆时,阮元、焦循联袂推重毛氏,尊为清代经学开山,一改乾隆时...

  •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

    作者:李晨阳 肖红 刊期:2014年第01期

    文章延续唐君毅关于海外华人及中国哲学之关系的研究思路,在认同唐先生鼓励海外华人在其居住地扎根立足并为推广中国文化作出贡献的观点基础上,讨论在中国哲学向世界哲学演变的过程中,海外华人尤其是海外华人思想家和哲学家,对推广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作用。

  • 论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与哲学转向

    作者:王兴国 刊期:2014年第01期

    牟宗三致力建构的“道德的形上学”是20世纪形上学的集大成者,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当代形上学的典范,一方面代表了中国哲学在其现代化过程中的自我转型,另一方面代表着中国哲学以其特有的非实体主义与可能的“身体的形上学”姿态屹立于世界哲学之林。它在哲学上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当代新儒家哲学的高峰已经完全浮出水面;而且预示着哲学...

  • 器官捐赠的文化敏感性与中国实践

    作者:余成普 刊期:2014年第01期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器官的短缺成为制约中国移植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扭转过分依赖死囚器官来源的局面,中国在2010年开始启动人体(尸体)器官自愿捐赠试点工作,目前已在全国推进。本研究基于田野调查,认为中国的器官捐赠体系建设不能照搬国际的成熟经验,因为捐赠过程的每一步都具有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