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6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704/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_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_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民族学研究_民族文化、民族学研究_媒体...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国际刊号:1672-433X
国内刊号:42-1704/C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60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82
复合影响因子:2.46
总发文量:2591
总被引量:17228
H指数:41
引用半衰期:6.6228
立即指数:0.1889
期刊他引率:0.9829
平均引文率:7.9032
  • 文化自觉的技术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意义

    作者:高丙中; 赵萱 刊期:2014年第03期

    中国自现代以来对文化与(民族)自我的关系有两个认识取向,即自我否定导向的“文化自省”和自我肯定导向的“文化自觉”。从这种区别开始,在剖析文化自觉概念的意涵的基础上,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个举国上下广泛参与的社会过程,一方面在国家层次承认那些原来被否认的文化是“我们”全共同体的文化;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承认我们自己...

  • 文化模式: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

    作者:何星亮 刊期:2014年第03期

    文化模式有整合性、趋向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传统文化模式向现代文化模式转换的类型主要有内生型、回应型和同化型三大类;转换的规律有分化、骚动、整合和均衡;转换的阶段有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转型的结构变迁主要有三层次变迁说、四层次变迁说及十领域变迁说。由于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均不相同,各有特色,因此,传统文化向...

  • 舞龙灯:民间文化习俗抑或宗族势力较量基于赣南H村舞龙灯民俗文化的考察

    作者:陶自祥 刊期:2014年第03期

    基于对赣南H村舞龙灯民俗的实地调查,在分析舞龙灯民俗文化从娱乐性向工具性嬗变的基础上,指出舞龙灯民俗在宗族性村落盛行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它深深嵌入村庄社会基础之中,而宗族又以它为民俗文化活动载体不断承继和强化宗族观念。在转型时期,宗族通过舞龙灯民俗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本宗族在村落中的利益最大化。本研究拟以舞龙灯为切入点...

  • 鄂南地区古桥梁建筑的技艺特点及其保护探讨

    作者:夏晋 刊期:2014年第03期

    鄂南,素有“千桥之乡”的美誉。其境内现存古桥梁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堪称荆楚一绝。鄂南古桥梁建筑群脱胎于中原传统桥梁建筑文化,浸润了楚地山水神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欲保护鄂南百年古桥,延续地域文化之精神要义,应树立全新的保护观念,加大原生环境生态保护建设;分级分类管理,进行科学保护;明确责任主体,纳入法制轨...

  • 旅游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

    作者:马振 刊期:2014年第03期

    在全球化的今天,手工艺品是少数几个能够反映地方文化原真性的文化事象之一,手工艺品与旅游行业共生发展的基础在于:双赢的经济意义、共同的文化属性。土家织锦参与旅游发展后,在传承物的外观、传承主体、传承物的文化功能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传承主体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形成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承方式旅游生产性传...

  • 土家族薅草锣鼓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作者:郭艳华 刊期:2014年第03期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民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近些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缺乏认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存在不足,一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项目面临消失的危险。通过对薅草锣鼓的起源、传承、演变过程的考察,探究其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有利于我国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 鸦片种植与凉山彝区社会变迁(1908-1949)

    作者:秦熠 刊期:2014年第03期

    自清末中央政府开始禁烟起,处于中央政府有效控制之外的凉山地区逐渐开始种植鸦片。彝区出现银价跌落、产品价格上涨的现象,同时枪支大规模流入,奴隶抢掠和买卖增加,与外界经济往来增多。彝区种烟是中央政府势力对该地区鞭长莫及的结果,反过来又增强了彝区对抗外界的实力,种烟带来的财富增长对于彝区社会结构没有本质改变,但改善了彝区的...

  • 近代以来川南苗汉族际通婚研究:基于心理学的视角

    作者:刘琳 刊期:2014年第03期

    近代以来,川南苗汉从不通婚到在反对中的通婚,再到不反对通婚,这一变迁折射出川南苗族和汉族民族心理的演变过程。汉族对苗族的偏见与歧视,苗族对汉族的不信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成为阻碍苗汉族际通婚的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苗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平等的观念深入苗汉群众人...

  • 甘蔗种植与壮族社会文化变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果怕屯为例

    作者:刘银妹; 韦丹芳 刊期:2014年第03期

    20世纪90年代后,甘蔗的大面积种植导致壮族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果怕屯的调查显示,村民的生计方式由种植粮食作物转为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生活方式从依自然而行转变为围着甘蔗转,经济性质也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经济。甘蔗种植既是果怕屯人改变生存状态的经济方式,也是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诱因。如何在发展经...

  • 成就与挑战:美国穆斯林的社会整合研究

    作者:杨忠东 刊期:2014年第03期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借助美国学术界评估宗教少数群体的社会整合指标体系,对美国穆斯林的社会整合进行研究,认为美国穆斯林虽然在大多数指标上已呈现出较高的社会整合程度,但是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美国穆斯林社会整合所面临的问题,仅靠穆斯林社区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美国主流社会尚需更多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身倡导的多元文化理念...

  • 塔吉克斯坦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调查

    作者:刘伟乾 刊期:2014年第03期

    应用自由图画联想测试法、自由词汇联想测试法调查分析塔吉克斯坦民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基本认知、态度,结果发现,塔吉克斯坦民众对于中国的印象是多元化的,整体上来看,以正面印象为主。并且通过深度访谈得知中国形象主要是通过物质及精神文化产品在塔吉克斯坦民众中进行传播的,其形成主要受大众媒介的影响,同时也受群体传播和人际接触等...

  • 仪式音乐与道教的传习:一种人类学的阐释

    作者:杨德睿 刊期:2014年第03期

    以上海正一道士的入门教育为例,讨论仪式音乐何以能成为许多宗教对初入门者进行宗教传习的主要手段。首先呈现上海正一道士教育传统给仪式音乐学习赋予的角色,然后说明并批判包括道士自身在内的观察者通常为这种教育传统给出的“经济理性解释”,接着分析、批判了近年来稍见流行的“宗教身份标识说”,即以“仪式音乐为道士身份的标识”来解释...

  • 格尔茨从“记”到“写”的民族志实践

    作者:宋红娟 刊期:2014年第03期

    20世纪中后期,有关人类学民族志书写问题的讨论逐渐成为学科内热点话题之一,这实际上是在整个西方学术界认识论转向的影响下发生的。“记”和“写”代表民族志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概念,它们分别对应着两种认识论之下的民族志写作模式。通过对格尔茨的两本民族志作品及其人类学理论的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学学科内的这种从“记”到“写”的...

  • 族群自觉与传统新构:对贵州东南部一个款组织变迁的研究

    作者:孙旭; 张应强 刊期:2014年第03期

    地方社会受到来自其所在的大规模社会体系的影响,引致内部人群在文化意义框架和社会互动模式上的不一致,是基于社会变迁对地方社会冲突予以阐释的理论视角。贵州省东南部南江河流域的一个款组织,以平权理想的实际运作整合了通过地缘依附的不同族群,在一次集体节庆活动中,因其中一个苗族村寨缺席的“反传统”举动而引发冲突。这一冲突绝不是...

  • 物·符号·身体:鲍德里亚《物体系》的关键词解读

    作者:张再林; 鲁杰 刊期:2014年第03期

    鲍德里亚的《物体系》以物、符号及身体三个关键词共同建构他的原初思想语境。“物”通过符号学为中介幻化为物体系内的符号,意图消解马克思“物”的使用价值;“符号”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不断被编码交织成为符号之网,价值在符号体系的差异化运作中展现,试图解构马克思“物”的价值;“身体”为精神分析学编码心理,于是“身体”成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