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是非之心如何知善知恶?——王阳明“良知”观念的感受与认知意涵 【正文】

是非之心如何知善知恶?——王阳明“良知”观念的感受与认知意涵

作者:卢盈华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上海200241
王阳明   良知   是非之心   现象学  

摘要:文章的写作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阐述狭义的良知———即是非之心———的不同意涵,以及它所支撑的道德框架。文章澄清了两种类型的良知:(1)作为道德判断之能力的良知;(2)作为道德知识和标准的天理良知。此外,文章也通过现象学的描述分析良知的不同特征,良知其它的特征将在另文讨论;如(3)作为道德动力的良知;(4)作为实践能力的良知。良知的这些面相为道德情感所贯穿。第二,在对良知特征的阐释中,文章对治儒家话语中关于良知天理所出现的两种理论问题。第一种理论将王阳明的良知观念看作对特定事件的固化认知,以及即时的反应。这种解读不能真正地认可良知扩展、反思、道德培养和制度革新之可能性。第二种理论将良知理解为不具有具体内容,而仅仅是抽象的本体。通过合理地理解,即从道德情感的视角来检视时,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既认可我们总是可以触及良知的具体内容,又提供了深化与培养的可能性。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