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 缺陷型精神分裂症的神经机制研究 【正文】

缺陷型精神分裂症的神经机制研究

作者:王湘; 姚树桥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心,长沙,410011
精神分裂症   缺陷型   机制研究   神经   阴性症状  

摘要:由于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群体在流行病学、生物学基础、症状及病程、治疗反应等各个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多年来研究者们不断尝试对精神分裂症进行分型研究,如将其分为阳性症状为主型(Ⅰ型)和阴性症状为主型(Ⅱ型),偏执型与非偏执型等.1988年,Carpenter等人提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新亚型一缺陷型精神分裂症,这类病人具有突出的阴性症状,而且其阴性症状是原发性的,作为患者的基本特质持续存在.这类阴性症状包括:情感受限、情感范围减低、言语贫乏、兴趣阻抑、目的性感受差以及社会动机减退.1989年,Kirkpatrick等[1]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缺陷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这一诊断标准提出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家系研究、纵向追踪研究及实验室研究,我国的精神科工作者也开始逐步接受这一新的亚型,已有学者对其诊断、临床表现、遗传学及生化改变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拟对目前缺陷型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化、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影像学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分裂症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一些信息和资料.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