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11种鲈形目鱼类ITS2特征及系统应用 【正文】

11种鲈形目鱼类ITS2特征及系统应用

作者:武宝生; 司李真; 孔晓瑜; 时伟; 龚理; 杨敏; 刘静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30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071;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301
多态性   协同进化   非协同进化   系统关系   its2  

摘要:ITS2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是位于核糖体 5.8S 和 28S 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序列.为了探讨该片段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进化模式, 本研究选取了鲈形目(Perciformes) 5 科 11 种鱼类为研究对象, 共获得了 444 条 ITS2 克隆序列, 其长度范围为 332~515 bp. 比较种内不同序列的长度发现, 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在种内存在 24 bp 的差异, 剑鱼(Xiphias gladius)在种内存在 32 bp 的差异, 这 2 种鱼类的差异较为明显; 其余 9 种鱼类的长度相对比较保守, 长度差异小于 14 bp.依据 11 种鱼类的保守位点数、变异位点数、简约信息位点数、单倍型数、保守位点比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等特征分析发现, 种内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 特别是金带细鲹的 ITS2 序列存在着 Type A、Type B 和 Type C 3 种类型, 各类型间差异较大.根据序列的多样性特征推断, 金带细鲹和剑鱼的进化方式为非协同进化;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吉打副叶鲹(Alepes djedaba)- 和日本竹鱼(Trachurus japonicas)的长度和变异位点均存在着-定程度的差异, 但差异并不明显, 视为不严格的协同进化; 泰拉-鲹(Scomberoides tala)、布氏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射水鱼(Toxotes chatareus)和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5 种鱼类为协同进化; 另外, 协同和非协同进化状态与分类系统没有相关性. 序列比对发现, 大甲鲹种内存在着由协同进化方式演变为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方式的过度序列; 在金带细鲹的3 个不同个体中, 序列间存在着从协同进化、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演变为非协同进化的 3 种进化方式.基于 ITS2 序列构建的 11 种鱼类的邻接系统树显示, 每种鱼类的克隆都分别按种单独聚为一支, 鲹科 7 属鱼类各属也是单独聚支, 表明 ITS2 不仅可以用�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