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杂志简介:《小说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1-101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主管单位:陕西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
国际刊号:1004-2164
国内刊号:61-1017/J
全年订价:¥ 235.2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陕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4
复合影响因子:0.3
总发文量:2386
总被引量:5942
H指数:28
引用半衰期:7.9474
立即指数:0.0427
期刊他引率:0.9182
平均引文率:8.109
  • 中国经验——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聚焦点

    作者:贺绍俊 巫晓燕 刊期:2010年第05期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繁荣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间,排除港澳台和网络,大陆正式出版和发表的长篇小说4000部左右,每年有800部之多,平均日产两部。2006年更是一个长篇小说丰收年,正式出版的作品已经达到了1200部。这意味着长篇小说这一具有较大思想容量的叙事文体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 面对“思想”与“中国经验”的呼唤——讨论开给新世纪文学的两种“药方”

    作者:金理 刊期:2010年第05期

    面对新世纪文学的困境,不少人将当下创作的“失败”归咎于文学日渐退出公共领域的保守姿态,而转机是必须在“公共媒介”的意义上理解文学,“作为公共媒介事件的文学,……不可能是所谓‘纯文学’或‘纯审美’现象,而是与其他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比如教育问题、伦理道德问题、公民素质、官员腐败问题,等等——紧密交叉在一起的”。相同的...

  • 心灵暗处的自罪

    作者:胡传吉 刊期:2010年第05期

    黑暗早已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修饰词,它仿佛是时代的口头禅。一有不如意,此词就会自然而然地弹跳出来,似乎得说出来,才可以减轻现在的痛苦及压抑。因为使用频率过高,人们几乎忘记了,黑暗也是值得讨论的命题。

  • 主持人的话

    作者:於可训 刊期:2010年第05期

    说到苏州,很容易让人想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俗谚。如果将这人间的天堂一分为二,苏州竟占了这人间天堂的半边,而且排名第一,可见其地位的重要。但话又说回来了,天堂毕竟是人想像的,没有人真的去过,所以并不知道它究竟好在哪里。有关天堂的种种好处,同样是人想像出来的。然则苏州不同,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有许多人去过,照理说应该知...

  • 写作的可能与困惑——范小青访谈录

    作者:李雪 范小青 刊期:2010年第05期

    李雪(以下简称李):您毕业留校三年后离开了苏州大学,到江苏省作协当了专业作家,您当时“改行”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自然而然的喜欢还是有别的因素?开始时写得顺利吗?你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 关于成长和写作

    作者:范小青 刊期:2010年第05期

    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的与后来有关的事情很少了,上一年级时重重摔了一跤,跌掉了许多童年记忆。小学时的我,基本上是无声无息的,四年级以前一直是个闷嘴葫芦。后来就来了,中的一段时间,不用读书,我有了放开自己的机会,喜欢带着比我小一点的男孩女孩出去乱玩。可能大家觉得我性格比较内敛文静,其实也许是假象,

  • 范小青佛理小说主题诠释

    作者:李雪 刊期:2010年第05期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与佛教有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现当代有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都涉及到佛教观念,或以佛教(禅宗)义理来阐释社会人生问题。如有论者认为,鲁迅的《祝福》、《孤独者》和《野草》,是“依照佛学义理来体验与证悟死亡的意义”;

  • 从文学比较到文化批判——王斑教授访谈录

    作者:李凤亮 王斑 刊期:2010年第05期

    王斑,福建厦门人,1982年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英语学士,1985年于该校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旅美留学,先于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读比较文学,后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1993年获比较文学博士。

  • 走进“废都”的纵深处

    作者:周荣 刊期:2010年第05期

    1993年,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第一年,《废都》出版,因其内容的敏感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哗然并成为众矢之的。一边是数以千万册的各种盗版,一边是铺天盖地的批评性文章,评论文章迅速结集出版并热卖。《废都》犹如投向文坛的一枚重磅炸弹,激起的波澜迅速扩散到文化界、思想界,成为九十年代最轰动最深刻的公共文化事件。

  • 传统与现代的纠结

    作者:刘一秀 刊期:2010年第05期

    现代新文学精神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反传统的现代性基础之上的。但是,新文学从来就没有完全脱离过中国的文化传统,新文学的汉语语体和知识分子话语特征,注定了它与民族文化传统的血肉联系。对此,贾平凹在《怀念狼》后记中曾言:“二十世纪末,或许二十一世纪初,形式的探索仍可能是很流行的事,我的看法这种探索应建立于新汉语文学的基础上.汉...

  • 镀金时代的心灵和精神档案

    作者:文红霞 刊期:2010年第05期

    毁誉一身的《废都》的开禁或者可以视为时代场景的变迁,人们对小说的道德诉求不再过于苛求。回溯当年的围剿大潮,实际上源自知识分子的一个情结,那是自晚清到今天深受梁启超“小说与群治关系”理论影响的结果,认为小说应当担负起国家文化前途的命运,应微言大义,文以载道。

  • 成长的疼痛——读徐则臣的《水边书》

    作者:马玲丽 刊期:2010年第05期

    男孩的成长意识似乎是一夜之间降临。就如徐则臣长篇小说《水边书》(载《钟山》2010年第3期)里的陈小多,16岁生日过后,突然为自己改名叫陈千帆。当然,改名不过是一个事件的序幕或是宣言,真正隐藏其里的实质是少年陈小多长大成人、身心成熟的人生渴望。成长是一场痛苦的蜕变,是一曲隐秘的心之变奏。《水边书》为我们真实地掀开了这个过程...

  • 身份的断裂与突围的迷惘——评黄咏梅的中篇小说《瓜子》

    作者:吴礼旺 刊期:2010年第05期

    黄咏梅曾经强调,一个作家应该对日常经验保持必要的警惕,因为经验往往具有审美的蒙蔽性和叙事的重复性。这无疑体现了她对自身写作独特性的清醒认识,即拒绝那些雷同化、重复性的叙事观念和审美体验,从公众熟悉的日常生活里找到自己独到的艺术发现。她的中篇近作《瓜子》(《钟山》2010年第4期)便是一例。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民工子女在广州...

  • 历史文学的“盛世情结”及其文化生成

    作者:刘起林 刊期:2010年第05期

    “盛世”的本义是对中国封建王朝盛衰、治乱过程中一种社会状态的历史学概括,引申为对“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和稳定的一个时期”的价值指认。近年来,“盛世叙事”、“盛世情结”等提法在历史题材影视剧领域甚为流行。

  • 论21世纪初中国小说创作的现实性品格

    作者:杨景生 刊期:2010年第05期

    21世纪初的中国小说创作走过先锋派的喧闹,走过形式主义的偏激,走过个人欲望化写作的泥沼,又回到了文学赖以生存的生活大地。作家们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类良知,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敏锐地直面现实,走进生活,思考社会,展现当下。积极关注时代变化,密切关怀现实人生,热情贴近现实生活,与时下生活同步,成为21世纪初中国小说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