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剧坛

新世纪剧坛杂志 省级期刊

New Century Theatre

杂志简介:《新世纪剧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491/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焦点透视、剧坛流光、影像记忆、百家论坛、剧本平台

主管单位: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672-6367
国内刊号:21-1491/J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
总发文量:1054
总被引量:238
H指数:5
  • 话剧民族化:从未停下的脚步

    作者:张帆 刊期:2012年第04期

    话剧民族化,始终是一个又老又新的话题。说它老,是因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焦菊隐先生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说它新,是因为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而且可能还要继续争论下去。焦菊隐先生是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开创者,恐怕是不争的事实。其探索之作是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的《虎符》(郭沫若编剧),他创造性地、大胆地将戏曲的身段...

  • 艺术创造的互文与交响——从《车站》与《等待戈多》的对比看高行健戏剧的民族性

    作者:牛鸿英 刊期:2012年第04期

    在上世纪80年代探索戏剧的实践者中,高行健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剧作《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等,均以大胆的舞台形式创新和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表现而备受争议。特别是因内容的"存在主义"倾向而遭到禁演的《车站》(无场次多声部抒情喜剧),被认为是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的简单模仿,但高行健却并"不想重复贝克特已经...

  • 田沁鑫戏剧的文化结构

    作者:胡谱忠 刊期:2012年第04期

    从作者论的角度而言,《生死场》是田沁鑫最重要的作品。其实,当时初出茅庐的田沁鑫只是凭着一股锐气,宣泄了自己对"爱与死"这一永恒主题的认知和思考,展现出她作为艺术家的"天才"。作者并没有预料到,《生死场》作为一个"社会文本",会如何触动当时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并契合社会最深沉的欲求。《生死场》对社会意义的聚合过程却出人意料地发生了。...

  • 论田沁鑫戏剧的改编倾向

    作者:胡志峰 刊期:2012年第04期

    田沁鑫导演的话剧,从1997的《断腕》到2012年的《风华绝代》,共11部,其中有一半属于对以往小说或者史料进行改编的作品,如《生死场》、《赵氏孤儿》、《生活秀》、《红玫瑰与白玫瑰》、《四世同堂》,都是典型的代表。在戏剧中,田沁鑫将原作中的精神挣扎与现实对抗进行了舞台化的呈现。在这些作品中,自由与死亡、女人与社会、孤儿与恩仇、男人与...

  • 性别理论视野下的田沁鑫戏剧解读——以《红玫瑰与白玫瑰》、《生死场》为例

    作者:段荣华 刊期:2012年第04期

    田沁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在话剧界小有名气的她也拥有了不少的"田迷"。田沁鑫常被大家誉为有才气的导演,因为她的戏多为自编自导,从成名时的《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到其后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都是她一人为之。她有浓厚的历史情结,从萧红、张爱玲到莎士比亚,均敢尝试。剧本改编她信手拈来,舞台表演她糅合东...

  • 小剧场,让戏曲重新绽放

    作者:刘仪雅 刊期:2012年第04期

    小剧场戏曲:新世纪,新起点戏曲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其"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造就了其独特韵味和气质特征。现如今,大多年轻人只知道"戏曲"这个名词,而很少有兴趣欣赏一出戏曲作品。即使是年龄稍长的戏迷,也总是把兴趣和目光停留在那些传统剧目上。进入21世纪以来,古老的戏曲艺术呈现出一种萎靡不振的停滞状态,发展的脚步远远...

  • 走进小剧场的京剧

    作者:罗怡春 刊期:2012年第04期

    长时间以来,在人们意识中,小剧场里的演出仿佛只有小型话剧和小型音乐会较受欢迎,特别是搞笑和悬疑题材的小话剧。近些年在全国兴起以孟京辉《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为代表的作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这些有代表性的剧目,票价不低,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还真不少。在这种状况下,京剧进入小剧场和如何进入小剧场,是一个很值得探讨和...

  • 传统戏曲与现代小剧场的碰撞实验——实验戏曲《还魂三叠》创作札记

    作者:颜全毅 刊期:2012年第04期

    传统戏曲是来自传统农业社会的古典艺术,它背负着巨大的文化包袱,在题材、话语、思想、表达方式等方面不免与现代审美圆枘方凿,难以对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小剧场戏剧异军突起,渐成风起云涌之势。小剧场与戏曲的结合,无异于为戏曲寻找到了新的"扮相",也为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在十多年的小剧场戏曲创作中,基本有两种模式:一类注...

  • 从《暖房》看品特戏剧中的人格分裂者

    作者:蔡芳钿 刊期:2012年第04期

    多年来,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作品一直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成了很多剧院保留的经典剧目,定期排演。他的戏剧尽管晦涩,但却诙谐;他的人物尽管缺少背景,但却充满人性;他舞台上的对话简单到了极致而尽显荒诞,但却玄机深藏,意义深远。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给这位剧作家时概括得好:"他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絮谈中的危机,强行打开了压迫的封...

  • 《情人》和品特式歧义

    作者:濮波 刊期:2012年第04期

    1如果问中国人最初接触到的品特戏剧是哪几部,其中绝对少不了《情人》。它于1962年诞生于品特的笔下,1991年中戏将其搬上舞台,林荫宇任导演,孟京辉任美术设计助理。1992年,《情人》又被上海青年话剧团搬上舞台,曾一度走红全国,巡演逾三百多场。它的构思巧妙得近乎离奇: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妻,激情不再,于是他们各自寻找了一个"情人",并且相互公开自...

  • Web2.0时代的明星危机公关——以高晓松“醉驾门”事件为例

    作者:孙亚光 刊期:2012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舆论日趋丰富与开放,各式各样的"品牌危机"层出不穷,而由此引发的后果更是无法估量。与此同时,在娱乐圈内,一扇扇"门"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打开,如2008年陈冠希的"艳照门"、2010年章子怡的"诈捐门"、郭德纲的"打人门"等,都或多或少地损害了明星们的公众形象,有的甚至使明星积累多年的社会影响力瞬间瓦解。其实,与企业旗下的品牌一样,...

  • 不即不离此生缘

    作者:邹平 刊期:2012年第04期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创作的沪剧《雷雨后》正在上海参加展演,这使我想起了许多往事。回头看,我与戏剧也许真是有天注定的缘分。现在能记得的是小学五年级的一些事,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懂的少年,家刚从郊区龙华搬到市中心,对周围感到陌生好奇,每日上学都要经过的长江剧场很快吸引了我。长江剧场解放前叫卡尔登戏院,是上海有名的剧场,坐落在黄河路南...

  • 中国谋略电视剧叙事研究及价值评判

    作者:郑夜白 刊期:2012年第04期

    电视剧已经成为标举这个时代文学艺术现象的一个全新标志,电视剧理论研究尚没有把"谋略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类型剧进行界定。但此类电视剧的创作实践一再证明这类电视剧不仅存在,而且已经形成热播之势。谍战、悬疑、后宫、职场等五花八门,有从人物角度,有从场所角度,有从内容角度等称呼。但基本都是隔岸观火,难涉本质。而从创作者和批评家的杂乱...

  • 从宫闱权谋到“宫斗戏”的嬗变——浅议“宫斗戏”热播背后的因素

    作者:王海宁 刊期:2012年第04期

    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电视荧屏一下子成了后宫的天下,各种以中国古代宫廷特别是后宫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风起云涌。像《美人天下》、《万凰之王》、《后宫甄嬛传》、《后宫》、《武则天秘史》等扎堆亮相。如果算上早些时候的《倾世皇妃》、《美人心计》,这一年的荧屏几乎是淹没在了三千粉黛当中。为什么后宫戏成为继谍战剧、...

  • 华语电影观念与中国电影民族性多元化可能

    作者:尹晓丽 刊期:2012年第04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界的重要成果不仅表现为对西方电影理论介绍和批评的实践,还表现为"华语电影"概念的提出、阐释和研究。把两岸三地的电影艺术作为整体文化形态来把握,实际上是华语文学整体观理念的一种延续。电影研究学者意识到"把华语电影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比较研究和探讨总结,既有利于从客观上把握华语电影的审美特点和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