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杂志简介:《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3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学、人类学、跨境民族及边疆问题、东南亚南亚研究及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书评和学术动态

主管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978-7-5482-0736-8
创刊时间:2003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云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9
总发文量:582
总被引量:526
H指数:6
引用半衰期:6.625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4.9375
  • 试论清代中缅贸易关系及其特点

    作者:段知力 刊期:2019年第01期

    早在西汉时期,中缅之间就存在着贸易交往,虽历经朝代更迭,但双方一直保持着贸易往来且不断发展,直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清代中缅贸易可以划分为北部的陆路贸易和南部的海路贸易。通过中缅商道,双方贸易主要以棉花、宝玉石、象牙、食盐、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为主,其中棉花和宝玉石的贸易量比较大。清朝末年,随着缅甸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中缅...

  • 清末边疆治理的历史教训——以《广西谘议局档案》为中心

    作者:左攀 刊期:2019年第01期

    清朝末年,作为新晋政治力量的士绅阶层普遍沉浸在强烈的民粹主义亢奋中。他们以谘议局、资政院为平台参政议政,表现出巨大的政治能量。然而在理想化、简单化的认知模式的指引下,他们制定的实业规划虽然雄心勃勃,但由于违背经济规律,执行效果花多实少。他们怀着天真的激情推行地方自治,却未能预见自治带来的地方保护、劣绅横行等制度风险。泛道德...

  • 清代外藩蒙古“喇嘛旗”锡哷图库伦宗教、商业及其地位谫论

    作者:双宝; 额尔敦乌日图 刊期:2019年第01期

    16世纪末,随着格鲁派传入蒙古地区,蒙古人兴起了新一轮营造藏传佛教寺院的浪潮。寺院的兴建和信众的增多,为蒙古地区新兴城镇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僧侣和朝拜者的增多,商贸活动也悄然兴起,形成了一批以藏传佛教寺院为中心的商业街市,由此推动了清代蒙古地区城镇化的进程,打造了一批历史上较有盛名的草原商业城镇。清代的...

  • 从“比附中原”到“比较中原”——元以来中原人士对云南的认知及云南人的反应

    作者:阳正伟 刊期:2019年第01期

    元朝以前云南与中原地区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故中原史籍记载云南的相关方面存在较浓重的隔膜感。元明清时期云南重新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体系,来滇的中原人士将其所见云南的物质文明、文化状况等比附中原。他们对于云南的物质文明并无厚薄之分,对于文化状况则是以中原文化为本位,主张用中原文化同化云南文化,使之归于同一。基于云南的物质文明、...

  • 清末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本土有识人士之边界意识

    作者:方天建 刊期:2019年第01期

    清末民国时期系中国边疆领土危机的一个高发期。边疆领土危机的加重激发了中国有识人士边疆与边界意识的高涨,进而促进了中国边政学之肇兴。作为危机高发地的西南边疆地区,其本土有识人士的边界意识和积极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所做出的系列践行活动,不仅为中英划界贡献了边疆地区本土民力的国家认同基础,还为后来的中缅最终划界提供了宝贵的人文记...

  • 民国时期涉藏期刊视域下的涉藏问题研究

    作者:郭永虎; 暴占杰 刊期:2019年第01期

    民国时期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西藏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科学救国理念的引导和国民政府的支持下,涉藏期刊得以创立并得到长足发展。这些刊物对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作了深入研究。而肇始于清末的'西藏问题'此时更关乎边疆的安全和民族危亡,尤得知识分子的关注。论文以民国涉藏期刊为原始文献,站在民国时期边疆学者的视角研究涉藏问题...

  • 自我的他性变迁:基诺族食人者传说的人类学解读

    作者:朱映占; 李艳峰 刊期:2019年第01期

    流传于基诺族社会中的食人者传说,无一例外对食人者——'特缺'都持否定态度,这就表明'特缺'是基诺族社会中异己的恶的象征。食人者传说的产生及流传,展现了基诺人对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异己——他者进行认知、防范和控制的努力。在当下,食人者传说的逐渐消失则表明基诺族社会中自我与他者,以及彼此的关系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

  • 音乐叙事诗《所婻窝罕》的跨区域传播与境内传承

    作者:金红 刊期:2019年第01期

    音乐叙事诗《所婻窝罕》是中国孟连与缅甸景栋傣掸族群傣艮支系共有的音乐艺术形式。本文通过挖掘地方人群对《所婻窝罕》的历史性表述,探讨其跨区域传播的途径与境内传承的动因。文章认为,地缘关系的个体互动超越了地理空间的阻隔,促成了《所婻窝罕》作为同一地缘群体共享经验的传播。而孟连历史上宣抚土司以表演替代劳役地租这一具有互惠性质...

  • 以歌传信:传播学视阈下瑶族信歌试探——瑶族信歌研究系列之一

    作者:袁君煊 刊期:2019年第01期

    瑶族信歌是'歌'与'信'的有机结合体,包括信歌主人的自创、仿拟他作、请人等生成模式。苦难岁月的沉痛记忆、辗转流离的播迁记忆、魂牵梦绕的故园记忆与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爱情悲歌是信歌书写的核心内容。信歌中'歌'的因素助推了信的传播,而其中强调的伦理道德、因果报应思想与苦情表达则有效地规避了信歌的传播风险。从信歌的传播过程来看,具有多...

  • 缅族因果观念的人类学阐释

    作者:蔡芳乐 刊期:2019年第01期

    佛教与神灵崇拜是缅族宗教文化的两个核心面向,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佛教中的业力观与神灵崇拜中的神力观是缅人因果观念的核心构成部分,在不同的情境中,缅人运用不同的观念来进行因果分析及逻辑推演。文章基于在缅甸长期的田野调查,关注缅人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从而考察缅人因果观念的生成机制与实践规律,并最终揭示佛教与神灵崇拜在缅族...

  • 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结的纽带:云南石林撒尼社会中的“小伴”研究

    作者:史艳兰 刊期:2019年第01期

    面对日益个体化的世界,需要借助一种比较的视野,洞察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在人类学传统研究中,朋友是亲属关系的附属。在施耐德新亲属关系理论的关照下,人类学朋友研究从亲属关系视角分析友谊,逐渐发展出'文化亲缘性'、'融洽关系'等概念。从丧礼这一塑造小伴关系的特定文化空间出发,透过对小伴文化意涵和社会功能的梳理,可见朋友在撒尼人际交往...

  • 两两相连:西盟佤族父系继嗣群的“德巴”关系

    作者:叶黑龙 刊期:2019年第01期

    西盟佤族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系组织,通过一种叫'德巴'的关系得以表达和维护。一个男子,上与兄长成'德巴',下与弟弟成'德巴',通过'上连长、下连幼'的方式与直系或旁系男子结成'两人三足'似的兄弟关系,这种关系通过在仪式中传递实物来表达和维护。'德巴'关系'礼随人走',因此是超越地域的,甚至是超越家族的,是佤族社会得以联结的核心原则。

  • 资源-情感-互动:招婿婚中的代际冲突逻辑——基于石林县彝族村落的调查研究

    作者:刘燕 刊期:2019年第01期

    招婿婚中的代际冲突有其固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招婿婚的婚姻认知、嵌入在家庭内部被赋予不同意义和价值的家庭资源及共享情感构成了代际互动的基本要素,也是影响代际和谐程度的关键。本文基于资源-情感-互动假设的分析视角对招婿婚中代际冲突的过程及实质做了深入分析。通过个案研究发现,乡民文化中生活着自我谋利的理性农民,而市场经济逐渐渗...

  • 旅游业与香格里拉的地方建构

    作者:?shild; Kol?s; 邓云斐 刊期:2019年第01期

    '香格里拉'的民族旅游发展及其伴随而来的对该地作为'藏族'地方的再建构,表现出了三个方面的策略,即在将其整合进佛教西藏的'神圣领域'的过程中进行的'神圣化',与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相联系的'民族化',以及随着近期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推广,特别是将其中的中甸县更名香格里拉县而进行的'异域化'。在这几种不同的'地方建构'策略之间,是对'地方'的再...

  • 哈尼梯田历史溯源及景观价值探析

    作者:马翀炜; 罗丹 刊期:2019年第01期

    以哈尼族为主的多族群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脉顺应山川形变、流水趋向,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山地梯田稻作农耕文明。哈尼梯田景观集群包括:汇水的森林、聚人的村寨、储水的鱼塘、配水的沟渠、产粮的梯田等要素。独具特色的景观样态和丰富多元的人文内涵,使哈尼梯田具备稀有性、多样性、功效性、和谐性、美学性和宜人性等价值特性,因此符合世界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