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05 06:10:24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第1篇

1项目概况

草海二道道路工程项目起于毕节市南环西路,途经浙江商城、茶亭安置房、毕节市商品综合批发大市场。乘着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东风,七星关区城市建设加力提速。2011年4月28日,《毕节-大方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经省政府批复。按照规划,将把毕节建设成为贵州省仅次于贵阳市的省级副中心城市之一。按照毕节市“双二百”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七星关区启动了以“一河两园两区六射线”(倒天河综合治理三期工程,虎踞山公园、北镇关公园,德溪新区、碧海新区,草海大道、毕海路、观水路、营梨路、德溪新区2号路、毕纳路)为重点的新一轮城市建设项目,为彻底打通城市道路系统,使各片区交通的联系方便快捷,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建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要求,把已纳入规划建设的毕节市七星关区草海二道道路工程列为主要建设项目,尽快连通城市路网,有效分流各向车辆,彻底解决城区内部的交通拥堵状况,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需要。本项目是组成七星关区城区建设规划路网的重要通道,项目全长2.588km。

2道路现状分析

根据《毕节市七星关区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要求,本项目所在地块将是经济、文化、交通旅游服务重要地区,必将吸引和诱发大量的交通流,根据调查,现状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市域范围内各镇区之间,中心城区与边远乡镇之间,乡际之间的交通落后,联系不方便;

(2)市域内道路网络系统不完善,配套的站、场规模小;(3)乡村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地块内部道路系统尚未完善,路网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3.1本项目是适应经济发展对道路交通的要求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功能和作用并不完全是城市建设本身。对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也是为了带动经济发展而做的必要的准备工作。通过有秩序的建设,形成良好的交通环境,为七星关区吸引聚集可以带来较大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的工业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城市建设的步伐也应跟上,避免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对称局面。七星关区市区的现状路网不健全,而“城市要发展,城市路网必须先行一步”,这已经为很多城市的发展经验所验证。建立健全完善的路网结构及其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能有效地吸收开发区的人口、交通,吸引资金,为七星关区乃至毕节市的开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创造条件。本项目的主要交通源来自于开发区、浙江商城,茶亭安置区,毕节市综合商品批发大市场内部交通流以及南环西路、草海大道、及周围其他路网交通,本工程的修建可以有效的解决片区与片区之间的交通现状,为经济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目前相临片区内的大部分道路的日交通量已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阻塞会越来越严重,这将严重抑制七星关区、毕节市的发展,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本道路工程的修建就十分地迫切和必要了。

3.2结合道路沿线资源土地使用情况以及将来开况论证道路修建的必要性

道路沿线发展区规划主要为商贸、居住、物流服务区。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有导向作用,土地开发利用,必须以道路的修建为基础。本工程的建设是沿线土地资源使用开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3拟建道路将对周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改善

道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征集土地、拆迁房屋、造成建设区人口动迁,劳动力重新安置等社会问题。对农村居民而言,由于道路建设占用一定农田、菜地等耕地,由此会使农民的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受到影响;且对农民的劳作带来不便。但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在规划区范围内所有耕地均将变成商业区,农民也将从务农为主转变成服务、务工、务商为主,故由此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从长远来看,道路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推进七星关区的城市化进程。拟建工程投入运营后,将改善城区的交通条件,加速该区域的社会发展。由于交通的便利和对外联系的加强,将带动影响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亦将提高项目建设区域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通讯等事业的发展,这将最终提高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4是完善交通配套设施,改善地区环境、方便地区居民出行的需要

随着毕节市七星关区草海二道建设力度的加大,排水系统以及其它公用设施系统也应逐步完善。目前项目所经过的区域仅有正在建设的排洪大沟,排水系统尚不完善,配合本次项目工程的实施,沿线将敷设排水管道和其它公用管线设施。建成后不仅能带动该片区规划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解决地区雨、污水出路,做到统一收集、统一排放。同时将路上架设的杆线迁改入地,到达改善地区环境的目的,改善沿线的交通环境,方便地区居民的出行需要,从而推动道路配套设施的完善,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总体效益。

4结论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第2篇

(广西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我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就业市场拓展已取得一定成就,输送了大批毕业生到东南亚国家就业。本文主要分析影响毕业生面向东南亚国家就业的因素,政府、高校以及一些相关部门也要据此制订相应的社会政策来保障毕业生在东南亚国家就业。

关键词 :毕业生;东南亚国家;就业市场;政策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1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21—02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研究课题“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探索与实践”(dm1003)的部分成果。

收稿日期:2014—10—21

作者简介:蔡其明(1968— ),男,广西桂林人。广西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伴随着各个自由贸易区、经济区的建立,目前,已有大批毕业生选择在东南亚国家就业,他们大多是东南亚国家当前发展行业所缺乏的人才,例如:商务英语、会展策划、报关报检、教育输出、金融保险和物流运输等专业人才。随着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内企业进驻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出现大量的人才缺口,去往东南亚国家就业的毕业生也会逐渐增多。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在东南亚国家就业的现状及趋势比较乐观。

一、影响毕业生面向东南亚国家就业的因素

(一)所学专业

国内许多高校设有东南亚小语种及小语种相关专业,尤其是靠近东南亚国家的地方高校,如广西、云南等,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际往往会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而最好的选择便是去往东南亚国家,在东南亚国家就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业优势,得到海外锻炼的宝贵机会。

(二)薪资待遇

如今,在国内就业的毕业生工资水平总体不高,而到东南亚国家就业往往能获得较为可观的工资收入。一是因为有意向吸纳毕业生的企业一般规模大、实力强,有能力给来东南亚国家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令其满意的薪资,并且,在东南亚国家的职场压力比国内相对较小,总体工作环境、工作质量都能得到提升。二是因为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发展较快、中资企业落户增多并新兴了一些行业,在一些行业崛起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人才缺口,为尽快填补人才缺口,一些企业不惜重金招聘出国就业人才。

(三)中资企业的需求

从东南亚国家的就业市场来看,中资企业大量落户东南亚为毕业生提供了主要就业载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公司设在东南亚国家或在东南亚国家成立跨国公司,此外,还有一些中国注资的合资企业和中国在东南亚援建的项目等,他们招收人才的对象也主要是国内高校毕业生。虽然在东南亚国家,一些中资企业的用工来源也有当地居民和所进驻国的人才,但他们不管是在受教育质量方面还是在感情依赖方面都更倾向于本国毕业生。

(四)相似的文化

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地理相邻、往来密切,这使得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作风上有着相似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相似的文化。相似的文化更容易使毕业生适应当地生活,消除因国家不同和所处自然环境差异而产生的障碍。加上下南洋的历史在中国各个时期都存在,华人、华侨不仅促进了国家间的民间交往,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沟通的媒介。他们的存在也使前往异国他乡的毕业生更有归属感。

(五)国内就业局势

近年来,受高等教育规模大幅扩张、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就业市场在竞争机制下出现供需失衡的现象,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不能在毕业当年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1]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不受企业青睐,所以,往往就业质量低、就业环境差,这使得不少毕业生选择避开国内紧张的就业局势,转而面向急需人才的东南亚国家。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既能积累工作经验,又可获得“海外经验人才”的美誉,当再次进军国内就业市场时便优势突出,成为经验丰富又备受欣赏的人才。

(六)就业观念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压力日渐加大,国内就业市场趋向饱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开始发生很大变化,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外就业市场,出国就业成为毕业生可以接受甚至是趋之若鹜的选择。而东南亚国家对于其周边地区高校的毕业生来说,不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人文环境上,都是海外就业的首选,传统观念的打破使大批毕业生愿意选择去东南亚国家就业。

二、毕业生面向东南亚国家就业的政策思考

(一)我国应继续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

随着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日益加深,经贸合作越来越密切,我国已有大量企业进驻东南亚国家,为我国高校毕业生打开了广阔的东南亚就业市场,这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人才互动,还推动了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缓解了我国紧张的就业压力,使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提升,也对高校国际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对我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已取得显著效果,主要表现在中资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的落户上,在东南亚国家的中国企业越多,东南亚就业市场就越广阔。因此,要继续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除了要促进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国家落户外,还应针对东南亚就业市场进行分析,了解东南亚就业动态,时刻保持与当地企业的沟通,以获得准确的就业信息。

(二)高校应努力培养东南亚国家需要的人才

高校可以针对东南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尤其重点培养历往届前往东南亚国家就业的相关专业人才。同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适当增加小语种及相关专业的招生,以顺应市场对小语种人才需求增长的趋势。[2]此外,要巩固和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建立历年招收小语种及相关专业单位的信息库,并对这些用人单位及在东南亚国家就业的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及回访,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一手资料。高校在掌握东南亚国家就业市场现状及人才缺口后,可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对原有专业进行延伸和调整,打造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东南亚语言专业群。

(三)政府应为在东南亚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安全保障

在政府、高校以及企业的鼓励引导下,大批毕业生到东南亚国家就业,虽然东南亚国家社会环境基本稳定,对我国前往就业的毕业生不构成极大威胁,但仍不能排除危险因素,毕竟挟持华人事件在东南亚国家已有发生。政府在此应担负起重任,与东南亚国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时刻关注东南亚国家的社会环境,时刻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及时与当地政府协调,以确保毕业生在东南亚国家的权益和安全。

(四)注意人才回流问题

我国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时间较短,输送到东南亚国家的人才总体就业时间不是很长,但仍要注意人才回流问题。如果此时忽视人才回流,会使我国培养的大量人才流向海外市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3]因此,我国应及时采取措施,引导在东南亚国家就业的毕业生完成海外工作期限并获得一定经验后及时回国,把在国外所学的知识技能、管理经验投入到国内的工作中。高校培养人才时,也要将国际化视野与政治素质教育结合,培养其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其成为国家永久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建军,朱东红.大学毕业生实习满意度状况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6).

[2]肖平,王红静.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与及教育改革[J].实践与探索,2011(6).

[3]付文杰,康涛.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吸引人才回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第3篇

关键词:林织铁路;城市化;区域经济

一、林织铁路沿线区域概况

(一)林织铁路概况。

林织铁路北端接在建中的黄织铁路,远期与规划建设的水城至纳雍至织金铁路,新店至黔西至金沙铁路相连接,分别可达六盘水、毕节及川南等地区;南端分别经沪昆铁路和贵阳环城铁路可达贵阳地区及中南、华南等广大地区。该线路全长99.6公里。其中,织金境内42.5公里,设计时速为120公里/小时。林织铁路于2010年9月29日举行开工仪式,这将对支撑辐射沿线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林织铁路沿线区域概况。

1、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林织铁路沿线途经清镇和毕节2个城市,截至2009年,这2市GDP总量为862亿元,总人口为188.85万人,城市人均GDP为12210元,低于同期全国人均GDP22698元。从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两城市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所选指标来看,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快,但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

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完善和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城市化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总体来看,林织铁路沿线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沿线城市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对城市化的进程产生影响。从产业结构占GDP的比重来看,基本二市呈“二一三”的产业结构。沿线产业经济正由传统的工业型城市向现代化的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二、林织铁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加速了区域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林织铁路的开通,将大大推动了黔西南、毕节地区货物运输的发展,昆明、川南地区也因此受益。林织铁路的建成对清镇、毕节两地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虽然客运只是林织铁路的一部分功能,但它将对这两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很大作用,并将为现有的金沙线分流很大一部分客运任务。

(二)促进沿线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黔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受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散、乱、小、各自为政等现象,削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林织铁路建成后,制约黔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时空瓶颈得到破解,对发展贵州旅游业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三)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林织铁路的开通加速推进了贵川昆之间的一体化经济进程,加大了整个西部地区联系的深度和广度。林织铁路的开通,使得黔西南地区的资源、区位、群体产业等比较优势尽快转化为竞争优势,成为实现两市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四)林织铁路的开通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崛起。在建成后三四年内,林织铁路通过结合沿线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将沿线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在空间上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城市网络体系,以经济圈为平台,以市场为基础,整合地区优势资源,加强区域分工协作,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通过对区域的功能整合和空间整合,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体的发展与联动,形成具有强大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的推动地区,相向带动中部地区,促进其均衡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林织铁路的建成,通过交通一体化加快了沿线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了沿线城市之间的“同城效应”,实现了清、毕两市的“共赢互融”,促进了林织铁路沿线城市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整个贵州的经济、文化交流整合。要发挥林织铁路对沿线城市化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克服不利影响,必须进一步关注以下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城市特色经济和规模经济;转换政府角色,打破行政壁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二)政策建议

1、借助铁路优势,发展城市特色经济。特色经济是要培育和强化城市的经济结构特色,通过与其他城市相比较的鲜明差别,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毕节地区为例,该城市在旅游产业方面具有特色,因此,在以后的紧密交融中,可以充分发挥其第三产业的资源优势,以此为基础,进行辐射和吸引。要在区域经济中科学发展,一要更好地打造城市的竞争硬实力,如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突出特色产业,形成在周边区域中的比较优势;二是打造好软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吸引周边的高端人才能够落户。只有自身的产业发达、物质财富丰富、发展环境有比较优势,才能以较高的站位吸引资源,发展自己,辐射他人,共赢共进。

2、建立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便捷的前提下,搞好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整合劳动力市场,扩大城乡劳动力就业。一方面,建立和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自由有序流动的机制,形成有利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弹性就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城镇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培训,政府要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再就业制度,加大职业培训特别是职业转换培训方面的投入,以进一步扩大职业培训规模,调整培训结构,优化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第4篇

一、征收补偿安置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城乡规划法》,按照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法规和政策。

二、征收范围

本项目征收范围为:东临琴江河,南至原琴江收费站叉路口,西临居民区、古樟工业园、农田及山地,北接油榨下县交警大队大门口南苑路、县城西华南路、赣江源大桥叉路口。具体范围以城南沿江大道项目规划红线图为准。

三、征收补偿基本情况

该项目征收涉及私房252户,征收占地面积约33000㎡,围院占地约2660㎡,建筑面积约60500㎡;涉及企、事业单位及其他设施用地18户(其中企业6户,事业单位6户,其他设施6户),征收占地面积约59200㎡,建筑面积约49900㎡,猪栏、厕所占地面积约3700㎡。

四、征收补偿安置办法

本项目私房征收补偿安置方式采取货币补偿、房屋产权调换和异地宅基地安置三种方式,工业厂房征收采用货币补偿或工业用地安置方式。被征收人只可选择其中一种补偿安置方式。违章建筑不予补偿安置。具体办法如下:

(一)货币补偿

1.被征收房屋、厂房价格确定:由具有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对被征收人房屋、厂房进行评估,并将被评估的房屋、厂房面积、结构、建设年限、评估价进行公示,征收人和被征收人对房屋、厂房的面积、结构、建设年限、评估价等有异议的,可自评估报告送达之日起10天内向原评估机构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仍有异议的,可在10天内申请专家委员会鉴定。被征收人逾期未提交书面申请复估或专家鉴定的视为无异议。

2.付款方式:被征收户签订好协议时,征收人预付50%的房地产补偿费,并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和搬迁补助费,搬迁完毕经征收人验收合格后付清全部房地产补偿费。

(二)房屋产权调换

1.安置房位置:安置房位于工业园生活小区(新职校西南侧)。

2.选房原则:被征收人可在工业园生活小区安置套房依序选择房号(户型、面积)进行产权调换,调换建筑面积原则上为1:1,如被征收人建筑面积大于最大安置套房面积的,可选择两套以上的安置房,但必须按照安置的套数最少、安置面积最接近征收建筑面积的原则确定。如果选择的安置套房面积超过其住宅征收建筑面积,超过部分套房价格按套房出售时市场价格购买,未超过部分套房价格按当时评估时点的市场评估价购买;如果选择的安置套房面积少于住宅征收建筑面积,安置的套房价格按当时评估时点的市场评估价购买。

3.宗族厅堂(祠堂)、临时设施、猪牛栏、厕所(不含套房内厕所)不计入安置面积,只可货币补偿。

4.被征收房屋及安置房的价格确定:被征收人的房屋价格按货币补偿办法确定。安置套房价格由同一评估机构按相同方法、相同估价时点进行评估确定。评估结果张榜公布。

5.结算方式:征收人与被征收人签订征收协议后,被征收人可先领取临时安置补助费和搬迁补助费,被征收人的房地产征收补偿款由征收人挂账暂存,与安置套房购买款进行轧差计算,多还少补。

6.安置套房建筑标准:内墙为毛坯墙,进入套房第一道门安装防盗门。外墙装修完毕并安装铝合金窗,水、电总管、总线到户,户内管线由被征收人自行负责。

(三)异地宅基地安置

1.安置地位置:(1)高速交警办公室围墙北侧安置地;(2)新职校西南侧安置地;(3)故居西南侧安置地(根据规划可适度向东南延伸);(4)东华山林场(原工信局天然气站)安置地。城南加油站至上坝大桥路段被征收户原则上安置在高速交警办公室围墙北侧安置地;上坝大桥至金丰大道路段被征收户原则上安置在新职校西南侧安置地;金丰大道至工业二路路段被征收户原则上安置在故居西南侧安置地,被征收户按选地序号依次选地,若该安置地面积不够,剩余被征收户安置到新职校西南侧安置地;工业二路以北至赣江源大桥路段被征收户原则上安置在东华山林场(原林业职工住房)即原工信局天然气站安置地,被征收户按选地序号依次选地,若该安置地面积不够,剩余被征收户安置到新职校西南侧安置地。

2.土地安置指标面积的确定:被征收房屋主体第一层建筑占地面积小于40㎡的不安置土地;被征收房屋主体第一层建筑占地面积大等于40㎡的可安置土地,其中选择高速交警办公室围墙北侧安置地的按1:0.7的标准安置,选择在其它地段安置的按照1:1的标准安置。每户安置地面积不得超过120㎡。

3.安置地价格:由同一评估机构评估确定。实际安置土地面积小于或等于其土地安置指标面积的,安置地价格按评估价计算。实际安置土地面积大于其土地安置指标面积的,超过部分安置地价格按安置时市场价计算。实际安置土地面积少于其土地安置指标面积的,少安置部分由征收人按土地安置时的市场价进行回购。

4.安置地转让:在办理相关建房手续之前允许转让一次,免收办理转让用地手续的各种规费和税金,若建房后交易则必须交缴所有规费和税金。

5.补偿及安置费用结算方式:被征收人的房地产补偿款由评估机构按货币补偿方式确定,被征收人房地产补偿款挂账暂存,安置用地购地款挂账暂付,收支相抵挂账轧差,轧差余额多还少补。

6.安置地建设标准:完成“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

7.安置用地建房必须服从城市规划、建筑业管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监管。采取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的建设方式。对违反规定的除依法处罚外,取消该安置用地的优惠政策。

(四)工业用地安置

1.对符合进古樟工业园条件的企业,由县工业小区管委会按规定统筹安排安置地。

2.安置指标面积的确定:按征收用地面积1:1标准进行安置。

3.安置地价格:由同一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4.工业用地的安置地不允许转让。

5.补偿及安置费用结算方式:被征收人的房地产补偿款由评估机构按货币补偿方式确定(其中地价应参照被征收人购买该工业用地的价格确定),被征收人房地产补偿款挂账暂存,安置用地购地款挂账暂付,收支相抵挂账轧差,轧差余额多还少补。

6.安置用地厂房建设必须服从工业园区规划等园区统一管理、建筑业管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监管。

五、安置户头确定原则

根据被征收房屋所有权证(或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产权人或2010年12月31日前单独立户(以公安户口簿登记的户口)的原则确定安置户头。

六、临时安置补助费及搬迁补助费标准

1.私房征收:临时安置补助费按被征收房屋主体建筑面积每平方米36元计算(18个月);搬迁补助费按被征收房屋主体建筑面积每平方米3元计算,选择安置套房和异地土地安置的支付2次搬迁补助费。

2.工业厂房征收:临时安置补助费及搬迁补助费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商定。

七、征收部分产权房屋征收补偿办法

征收部分产权房屋,征收补偿费按被征收房屋产权人各方拥有的产权比例分别给予补偿。

八、安置房选房和异地宅基地安置选地办法

序号确定按被征收人签订征收补偿安置协议时间、搬迁完毕(交付钥匙并验收合格)时间分别编出序号,两个序号相加得数从小到大排列,得出选择序号,被征收人按选择序号依次选择安置房或安置地,选择序号相同的按签订征收补偿安置协议时间先后确定先后顺序,如签订协议时间仍相同的则抽签确定先后顺序。

被征收人必须遵守选房(地)规则,并按时参加。如果未按时参加,视为被征收人自动放弃安置序号,征收人有权安排下一序号的被征收人。

九、相关政策

1.被征收人在年10月31日前签订协议并搬迁完毕(交付钥匙并验收合格)的,按被征收房屋主体建筑面积加房屋主体第一层建筑占地面积之和奖励20元/m2;被征收人在年11月1日至年11月30日前签订协议并搬迁完毕的,按被征收房屋主体建筑面积加房屋主体第一层建筑占地面积之和奖励10元/m2;被征收人在年12月1日后签订协议并搬迁完毕的不给予奖励,不享受其它优惠政策。

2.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完毕的,征收前已安装水、电、闭路电视、宽带网络及电话的,迁移时免交水、电、闭路电视、宽带网络及电话等开户费用,迁移水、电各经营单位只可收取表内材料费及10元/户的工时费;迁移闭路电视、宽带网络及电话,各经营单位只可收取10元/户的工时费,被征收人过渡期间申请报停的,不收报停费,年内一次性缴清服务费的,报停期内的服务费可转移至开通后使用。选择产权调换的从临时安置房内迁入安置房时,可再享受一次以上优惠政策。原已办产权证的,办理产权证只收工本费,行政事业性规费、基金及各种费全免,服务性费用及经营性费用减半征收。

3.征收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经济损失的,对被征收人给予适当补偿,其标准为征收前3个月额定税收金额总和的4倍。

4.被征收人选择货币补偿并在规定时间内搬迁完毕(交付钥匙并验收合格)的,可按其被征收房屋主体建筑(含装修)和房屋主体第一层建筑占地的评估补偿价格的20%给予奖励。

5.安置用地使用权类型为国有出让土地。

6.房屋拆除工作必须由征收部门委托有拆除资质的企业统一拆除。严禁被征收户自行拆除房屋,否则将在其房屋补偿款中扣除一定残值,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行负责。

7.房屋征收范围内严禁一切抢搭、抢建、抢修、抢种和改变房屋用途的行为,否则不予补偿。

十、征收搬迁期限

年9月15日开始征收,年12月31日前征收完毕。

十一、管线迁移和建设

征收范围内的所有管线的迁移改造和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迁移、谁经营、谁出钱”的原则,由各经营单位将各自的管线在规定期限内迁移改造完毕。征收完成后需建设的,也由各经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划自行建设完成。

十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权利

被征收人对征收决定或补偿决定不服的,可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征收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和的,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第5篇

[关键词] 铁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吸引策略 培养

当前,南昌铁路局正处于历史上难得的快速发展机遇期,同时又面临着观念上、管理上、技术上和人才上的挑战,而其中最核心的应该是人才的挑战。南昌局的东面、北面和南面分别是上海局、武汉局和广铁集团公司,由于受地区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等影响,铁路局一直以来在吸引人才方面没有优势。笔者针对南昌局铁路主专业大学本科生接收数量不断下降、2008年以后再无定向中专毕业生等问题,通过探讨和研究,就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接收和吸引紧缺专业人才提出对策措施和规划,以期实现企业紧缺专业人力资本的供需平衡。

1 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

1.1 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南昌局紧紧抓住铁路大提速、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等重大机遇,大力整合运输资源,积极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有力地服务和支持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管理品质明显提升,运输经营持续高位增长。但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深入推进,铁路局现有的人才资源总量、素质和结构与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人才瓶颈”亟待打破,因此,研究当前和企业中长期发展中的人才吸引和培养策略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2 研究的必要性

1.2.1 满足铁路基本建设和技术装备快速提升的迫切要求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深入推进,南昌局管内以沪昆线提速安全标准线建设、200km/h动车组、车辆安全防范预警(5T)系统等为代表的新设备、新技术将继续采用和大量采用,京九、武九等既有线电化改造以及昌九城际、向莆、东南沿海大通道等高标准的新线建设将逐步投产运营,内燃电力并存的牵引动力方式也将逐渐发展为以电力牵引为主,新一代列车调度集中系统(CTC)的逐步推广应用将加快推进运输调度指挥和运输组织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这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技术设备使用和维护以及大规模、高标准的铁路建设都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1.2.2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南昌局主要干线运能十分紧张,沪昆、京九等线长期处于满负荷、超强度运转。由于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运输能力和技术装备等因素的限制,企业改革发展和运输经营增长的空间已受到严重制约。从全局来看,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建设人才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体不足,一些主要工种和关键岗位面临人员老化、断层等问题。因此,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力度,通过对人力资本这一可移动生产要素的投入,快速提高企业的管理品质,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运输经营高位增长的内在要求。

2 南昌铁路局人力资源现状

南昌局拥有较悠久的历史,几经分合,数次作为铁道部各项改革的试验田,锻造出了一支讲奉献、勇拼搏、能创新、敢管理的人才队伍。

至2006年底,全局职工总数90021人,管理人员共17005人,占职工总数的18.89%。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4328人,占职工总数的4.81%,其中硕士研究生21人,大学本科1582人,大普56人,大学专科733人,中专1936人。从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层面看,全局目前具备专业技术职称(含政工系列)人员共3813人,其中高级332人,中级1266人,初级2215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在职专家1人,局级专业技术带头人35人,部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0人,局级青年科技拔尖人才52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含35岁)以下2209人,36至45岁1277人,46至54岁591人,55岁以上251人。同时,近五年来,我局共流失了236人(通过考研、考录公务员、外出劳务、辞职等形式),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政工系列)的2人,中级26人,初级119人。

通过对我局人才资源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人才结构性超、缺员明显。运输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铁路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和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转变,也在客观上造成南昌局现有职工总数在未来10年内都将长期处于结构性超员的状态。但与此同时,全局职工队伍又在高学历、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结构性缺员,截至2006年8月,全局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拥有数也仅占职工总数的4.81%,与国家人才十五规划要求的6.3%比重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紧缺人才资源配置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的配置上,南昌、福州地区人才相对较多,而铁路沿线地区(尤其是艰苦地区)的人才缺乏;路局、站段两级机关的人才相对较多,而生产一线车间、班组的人才缺乏;从事综合管理工作的人才相对较多,而直接从事一线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电力机车、内燃机车、铁道工程、铁道桥遂、铁道信号、铁道车辆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三是紧缺专业毕业生接收数量不断下降。近五年来,我局紧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接收数量和计划兑现率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以2005年和2006年为例,我局交通运输专业计划兑现率分别为26.5%、25%,铁道工程专业为18.5%、10.25%。我局在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原上海铁道学院)等重点院校已基本接收不到所需专业的毕业生,2005年仅各接收到1名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2006年在上述两所院校的计划全部落空。紧缺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平衡的情况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由此折射出铁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缺乏对人才的吸引磁力和聚集效应。

3 具体建议和对策

3.1 坚持以观念创新来解放人才

实践证明,放手大胆使用大、中专生是路局培养和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南昌局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性技术人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开明开放的人才价值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建议继续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培养力度,强调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明确以工作业绩和效率来衡量能力的高低。进一步树立“以需要为目的、以适用为尺度”的选人用人标准;要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真正将品德、知识与能力、业绩并重评价人才,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使人才的活力充分得到释放,价值得到尊重。

3.2 坚持以机制创新来激励人才

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一是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人才选任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于紧缺和急需人才,要打破行业、身份、体制和地域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开辟“绿色”通道,多渠道引进。同时,在人才增量不足的情况下,做好现有人才“存量”的文章,继续开展路校联合,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培训工程,积极选送各类优秀青年人才到高校深造,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培养100名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MBA),培养1000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脱产本科),培训10000名生产业务骨干,为南昌局的改革发展储备人才。

二是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在执行原有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再建立一套以岗位、绩效为标准,以“静态定岗、动态考核、以岗定薪、按绩取酬”为原则的多元化津贴制,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性质、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发挥分配机制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对分配到铁路沿线地区(尤其是艰苦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度提高“安家费”,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立足于本职。对企业十分紧缺的特殊人才,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建立配套的分配和激励机制,逐步实现特殊人才的收入与市场接轨。要建立规范有效的奖励制度,对在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重点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大力进行表彰奖励,加深他们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尊重感。

三是以全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新技术、新装备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按照“以事定岗、因事设岗”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理清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技能人才的界限,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对现有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全解重聘,竞争上岗和聘约管理。并通过此项改革的实施,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平台以及专业技术、行政管理和高技能人才的横向交流平台,进一步拓宽各类人才的发展空间,完善全局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

另一方面,要着力搭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施展平台。一要坚持以事业来积聚人才,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提供用武之地,构建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努力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参加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有计划、有目的地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二要支持各类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各显其能,建功立业。鼓励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 坚持以环境创新来吸引人才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第6篇

摘要:中国-东盟的合作与发展使得对越南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语言+专业”的能力要求,通用的越南语人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些要求。越南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1)“语言+专业方向”;(2)“专业+语言方向”;(3)在高职越南语专业教学中倡导双证书制度;(4)在越南语专业毕业生中开展职后教育,增强其切入行业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越南语;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6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58-03

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随着“两会”的举办,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发展不断加速。南宁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为1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是2001年的4.3倍,实现了贸易额6年翻两番[1]。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10国将建立联合自由贸易区,届时贸易区的生产总值将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从经济规模上看,这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广西与东盟国家陆路、水路相连,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是中国贸易进入东南亚的“桥头堡”,是沟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大市场最主要和最便捷的海陆通道。广西也在积极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共促“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越南作为中国-东盟贸易最便捷和最大的合作伙伴,双边正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愈来愈密切的政治、经济、技术、商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越南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的特点,即从单纯语言人才的需求转变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广西多所高校开设了越南语专业教育,新形势、新特点对中国的越南语专业办学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剖析与探索越南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越南语专业办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广西越南语专业办学层次与定位

从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至今,广西院校越南语专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广西各院校开办的越南语专业有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中专生四个层次。除了广西民族大学招收越南语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以外,过去以广西民族大学越南语专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在高职、自考层次,很多学校都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和本校特色开办了适应社会各层面需求的越南语专业[2]。

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各校根据自己专业方向发展,以东南亚贸易、应用越语、涉外旅游、旅游管理、商务越语和对外汉语等形式纷纷开办越南语课程。但还是以人文类的居多,语言与专业技术类的结合还很少,还远远不能适应双边经贸、技术合作的要求。

(二)越南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调查

全国开设越南语专业的大专院校主要集中在广西和云南这两个省份,而且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学校。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广西区内就有1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越南语专业。广西本土大专院校已成为中国培育东盟小语种人才的主要基地[3]。目前,广西各院校开办越南语专业的办学层次有招收越南语研究生的大学1所,本科5所,高职高专10多所,中专2所。近年来,广西各校越南语专业的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大,每年培养越南语专业的人数达1 000以上。

(三)国内外对越南语人才数量与规格需求调查

中越合作正在飞速发展。虽然越南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有可能到政府、行政事业单位、部队、公安、旅行社、学校、国内企业、越南企业工作,但多年来培养的结果导致了国内通用型越南语专业人才已经趋于饱和,以至于有一些越南语毕业生不得不转行。一方面,很多中学毕业生对越南语专业不了解,听到社会上说越南语比较热门,就竞相报读,却不了解现在人才的数量需求及就业的走势;另一方面,办学院校并没有深入研究双边市场对人才规格的结构性需求,以至于出现越南语专业人才总量的过剩与复合型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

随着中越商贸和技术合作的深入,市场转向对越南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语言始终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语言与行业专业技能的结合,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是很大的,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有很大的就业竞争优势且有可能成为高层管理者和创业成功者。例如,越南语+农业科技、越南语+畜牧科技、越南语+机电技术、越南语+电子信息技术、越南语+贸易、越南+经济管理,等等。从各院校招生就业办提供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调查中发现,各用人单位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表现不满意,主要是由于外语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综合能力差,不能将外语应用到相应的行业工作中。而既对行业专业知识了解又掌握东盟语言的高级人才则少之又少。

(四)高职高专越南语专业办学中的缺陷与优势

1.高职院校越南语专业办学的缺陷

如今高职高专越南语教育占据了其办学的大半江山,但大部分还是以纯言语学习的教育为主。而随着双边合作的深入,纯言语教育理念已不能满足社会专业分工的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级“蓝领”是高职教育的优势。广西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越南语专业教学计划中只开设有越南语专业基础、视听说、阅读、写作等课程,没有考虑切入相关行业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能力较单一、层次较低。在2007年春季的一次招聘会上,众多招聘越南语人才的单位都要求毕业生除熟练使用外语之外,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等相关行业的知识。有外语专业背景、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或掌握相关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薪水很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需求反映出大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知识面不够宽,综合业务能力不够强。目前,熟悉东盟小语种的高级翻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国际物流人才也很紧缺,已被广西列入人才重点开发目录[1]。

广西的东盟小语种高职专业起步晚、开展时间短。自从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之后,广西各高职高专才纷纷抢占这块蛋糕开设越南语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培养没方向性、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着重在专业的职业性和技术性上,而职业性不强是目前高职院校越南语专业中普遍存在的缺陷。高职越南语专业的授课内容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上一些特定岗位对人才要求,即应具有的特定知识和技能,如金融、贸易、技术、管理、物流、文秘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欠缺。有的学校虽然打出应用越南语、商务越南语和旅游越南语的旗帜以吸引招生,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缺乏等各方面的原因,在专业授课、课程设置方面往往都没能达到要求,培育出的学生并不具备切入行业的能力[4]。

2.高职院校有将越南语专业与相关专业整合的优势

高职高专越南语专业毕业生与本科生相比其优势在宽度上而不是深度上。如果我们的高职高专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在办学特色上创新,那么学生在竞争力上就不会输给本科生。广西有众多老牌的高职高专院校,它们在经贸、工业、农业、建设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技术水平及办学实力,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正是越南经济发展中最需要的元素。广西的高职高专有着完善的各行业实训条件和强大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只要找准自身的定位,面向越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培养的学生既具备语言能力,还具备“一技”之长,高职高专越南语专业办学还是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的。

二、高职高专越南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复合型人才就其实质而言, 就是跨学科或跨专业人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农业类为主的职业技术院校,在培养高职越南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1.在高职越南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专业选修方向,探索“语言+专业方向”的模式

2006级起,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我们在越南语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大行业专业选修课程的可选数量,使“语言+专业方向”模式的实施成为了可能,即在学习的第三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并通过自我报名的方式,组成不同方向的越南语专业技术方向班。

在教学条件上,一方面,整合学院的语言教学资源与专业技能训练资源, 筹建校内外语综合技能实训中心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在多功能语音实训室、口语实训室、外语商务谈判实训室、外语模拟实景实训室等实训室进行听力、 口语、 翻译、 综合训练、 商务礼仪、 中外文商务谈判、 模拟导游、东盟概况等有关课程的实训;另一方面,与其他系部协调,提供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同时整合学院各类专业实训条件为越南语专业学生切入专业提供实训场所;再者,积极开拓国外实训基地建设。学院积极联系合作的大学,并要求把我院学生送往与该校合作企业、 产业基地等进行为期 3―6个月的实习实训,同时也积极发挥毕业生和老师的资源能动性并与就业单位联系建立实训基地关系。通过这些措施,使所设计的越南语专业教学计划在实践中得以切入相关专业。

2.在其他专业中开设二外越南语,探索“专业+语言方向”的模式

在其他专业学生中,同样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愿望,第三年在全院非越南语专业的其他39个专业范围内7 500学生中开设院级越南语院级选修课,以满足有愿望往东盟方向发展的学生的要求。这些学生因为有为东盟服务的意识,学习目标非常明确,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边学习东盟语言,同时开设一些特色选修课如东南亚经济地理、 东南亚人文概论、 东南亚商务礼仪、 东南亚市场开发等。 学生在学校学年半, 最后半年在国内进行专业的顶岗实习,这时学生已完成高职高专的学业且已领到毕业证书,与此同时,由学院联系派遣到越南对口企业进行见习。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又有一定的越南语水平。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传统, 既保证教学质量, 又能让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拓宽视野,寻找更多的境外就业渠道。

3.在高职越南语专业教学中倡导双证书制度

中国的大多数工种都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学历文凭只是一个基本条件,有文凭还要考取某个工种的上岗证才能合法就业。学生在国内期间,学院组织学生考取相关的上岗证书,如导游证、 报关员证、 计算机等级证,等等。 在国外,学生又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与就业环境需要,参加国外相关证书的考试,取得国外某个上岗证,或国外大学结业证书。虽然现阶段还没能通过硬性的要求达到这个目标,但通过这样有意识的引导,一部分学生已拿到了相关的上岗证书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就业竞争力。

4.在越南语专业毕业生中开展职后教育,增强其切入行业的能力

我院开设有继续教育部,有较强的行业专业办学实力,特别在农业科技类、畜牧科技类、园艺工程类、经贸类等方向有着较强的教学实力,而且我院国际交流中心承担着面对东盟的技术输出的重要任务。有了这些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完全有能力在越南语专业毕业生中开展职后教育,以增强其切入行业的能力。我们的毕业生在越的相关行业工作中碰到相关的技术问题可以咨询学院相关系部或国际交流中心,以获得相关的技术支持,也可以系统地参加继续教育部的相关专业的专升本远程教育,这些措施为学生不断深入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结语

上述高职高专越南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几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院2006、2007、2008级越南语专业及有志于服务东盟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了99%,而且就业质量较高,有些毕业生在越南的月薪达到了600美元/月。实践证明,高职高专办学中只有加强教学改革,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才能确保特色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自身的办学优势,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培育出契合社会需求的、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越南语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在为中国与越南的经贸协作和双方友好关系的发展服务中找到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翠霞,粟景妆.东盟小语种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5):37-38.

[2] 曾瑞莲,刘志强.广西越南语专业发展之现状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5,(11):76-79.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第7篇

这一残本除了没有准确的名字,从卖家上传的几张图片中,也看不到明确的年份记载。录内有朱培德、王均、唐淮源等人的题词和序文,卖家的介绍因此往云南讲武堂、滇军的方向引导,而我的初步判断,滇军不错,但应是20年代末期第5路军或第3军下设的军事训练机构,和云南讲武堂并无关系。

当浏览到倒数第三张图片的时候,赫然是一张的戎装照,上面的文字标注“蒋校长玉照”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忽然意识到这个残本极有可能就是黄埔军校南昌分校的同学录!惊喜之下,我即蹲守在电脑旁边准备参拍,所幸因为是残本,卖家也未能发现其中门道,最终未逢竞争者,我以千元的底价便轻松拍得。

这本同学录为32开横版,道林纸印刷,页面用绳穿在一起(原装应该是书钉),现存序言、题词、长官玉照、训练照片、全部毕业生名录以及大部分同学的照片、详细信息等。页面的顺序有所打乱,比如现在的第一页,本应在长官玉照之后,后面的照片页排列亦显杂乱。根据以往的收藏经验,此录虽为残本,但内容大部分尚存,所缺者,最多是部分同学的照片和队职官长、各学科教官的资料而已。而本录中唯一关于刊印时间的明确记载,是刘体乾题词落款处 “民国十八年夏”的字样,这也为之后的考证提供了明证。

6月底因事赴京,我借机携带这本同学录去拜访了黄埔军校史料收藏研究专家、我的忘年之交单补生先生,一起查看了史料之后,果然印证了我之前的判断。从校部官长、毕业时间、毕业人数等方面均可证明,这就是1929年南昌分校的同学录无疑了。

南昌分校史

1925年8月,原建国滇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3军,朱培德任军长。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第3军作为北伐主力,进入江西作战,功勋卓著。1927年5月,第3军与第9军合编为第5路军,朱培德兼任总指挥,同时主持江西省政。1928年4月30日,朱培德在南昌成立第5路军干部学校(另称第5路军军官补习所),从第5路军所属各部招考青年下级军官和优秀军士共计700余人,5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这就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昌分校的前身了。

1928年8月初,学校举行甄试,受训学生被淘汰者百余人。同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明令禁止各军自办军校,第5路军干部学校遂改隶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昌分校。12月间,又拨返原单位服务者计120余人。剩余学生编为步科3个区队,工兵区队、炮兵区队各一。学生籍贯以云南、贵州、江西、湖南四个省份为多。

南昌分校设分校校长一人,由刘体乾、张鉴桂、唐淮源先后担任。其余主要教职员,有教育主任邹兆衡、曹兆徵,步兵科科长杜方陵、炮兵科科长梁赛、工兵科科长王戈。分校的教育分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两种,科目设置与本校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1929年6月初,该分校以学生毕业将届,特举行联合演习。6月中旬,举行毕业考试,前后历时五日。6月25日举行毕业典礼,共计毕业学生409人(据台湾出版的《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第二册南昌分校部分的记载,毕业人数为408人,本文数据以笔者对原始文献整理时所统计的为准)。因该期学生毕业时间与南京本校第6期接近,南昌分校学生队核列为军校第6期独立第1大队,毕业生与本校6期生享同等待遇。毕业典礼后,该期学生大多分配回原所在系统见习,如陆军第7师、第12师及江西省政府所辖各部队。

南昌分校自本期学生毕业分发后,中央以南昌无再设分校的必要,乃命令该分校办理结束,分校奉命将所有教育移交给江西省政府民政厅保管,以为筹备警官学校之用,全校官兵则给资遣散。南昌分校一年零两个月的短暂历史,至此结束。

南昌分校史料的应用

南昌分校的历史非常短暂,仅训练了一期学生,因此留下的史料相对较少,原始文献、文物市面上更是绝少见到。在笔者收藏的这本南昌分校同学录中,最珍贵的莫过于本分校毕业生名录,这份名录中所载,就是南昌分校的全部毕业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据笔者查考,这份名录目前尚未在国内任何档案机构、出版物中有所记载,而查到的其中部分毕业生,履历有记载为黄埔6期毕业,大多注明“黄埔同学录中无此人”“学籍信息不明确”,等等。

有鉴于此,笔者本次将南昌分校同学名录一并整理,作为本文的附录,独家在后。俾利充分发挥其文献价值,补充当前史料之空白,亦可为南昌分校毕业生的后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诚为笔者之心愿矣。

附录: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昌分校毕业生全名录

本同学录中各区队学生姓名一览表中所列,即为南昌分校全部毕业生,经统计共计409人,另有在校死亡学生5人(见附录①),名录完整。一览表中仅记载姓名,后面则有单独的照片页,刊有每名学生的姓名、照片、年龄、籍贯、通讯处等详细信息,惜照片页不全,现存照片334帧。笔者整理的名录中,如姓名之后注明籍贯的,即代表有该生的照片和详细记载,未注明的则是已佚失。

笔者整理的同时发现,照片页所载部分学生并不在毕业生名录之中,笔者推测,这部分学生有可能就是在1928年12月间拨返原单位服务的那一批,史料记载他们虽提前结束学业,但校方均发给修业证书,应可视为与本期毕业学生有同等学历。也有另一种可能,即他们通过了首次甄试且没有提前返回原单位,在编印同学录时已列入其中,最终却因故未能毕业。这部分学生在照片页中存有记载的,一并整理在后(见附录②)。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第8篇

八月的“中国凉都”,风光绮丽,景致迷人。

2012年8月19日,第三届川滇黔十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在贵州六盘水市召开。省委常委、副省长秦如培出席并讲话,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相关部门领导莅临指导,川滇黔十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成员出席会议。云南曲靖市、贵州黔西南州代表应邀出席会议。

秦如培指出,川滇黔十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区域合作会议,是探索建立区域利益的新举措,将在三省直接搭建起友好合作平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打造区域合作的典范

同声相应,同心相知。

2010年,四川攀枝花。

2011年,云南大理。

前两届川滇黔十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的成功举办,其内涵不断丰富,机制逐步健全,成效日益显现,已成为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

本次峰会,是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的背景下召开的。

十市州秉承“携手合作、共赢发展”的宗旨,在进行深入沟通、广泛交流的基础上,签署了《第三届川滇黔十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会谈备忘录》、《第三届川滇黔十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旅游发展合作备忘录》、《第三届川滇黔十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文体广电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第三届川滇黔十市州商务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文件,召开了“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座谈会,举办了川滇黔十市州项目投资洽谈会、川滇黔十市州特色商品博览会,以及一系列文化、体育、商贸活动,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加强区域合作,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十市州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媒体合作等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谋划了一批事关区域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深化了合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和路径,为各市州加速崛起、实现跨越注入强大动力。

六盘水市委书记王晓光说:“我们要在巩固发展业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更高层次谋篇布局,忠实履行义务,自觉承担责任,共同应对挑战,大力推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重点产业的优化布局、体制机制的无缝对接,共同撬动区域发展新支点,打造开放合作新亮点,使川滇黔十市州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区域合作的典范。”

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

合作创造机遇,合作实现共赢。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成为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潮流。深化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更深层次实现生产生活要素的流动、转移和配置,已成为提升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现实的路径和选择。

同处省际边界区域的川滇黔十市州,具有“落后性、边缘性、断裂性”的共同特征,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突出、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突破行政区划割裂,提升各市州之间、城乡之间人流、物流、商务流、信息流的流量与流速,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就业、人口和城镇在空间上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形成辐射力、协同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强的板块经济,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

川滇黔十市州交流合作,长期受交通“瓶颈”制约,坚持统筹兼顾、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协调推进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市州加快发展速度、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毕节市作为三省结合部重要节点城市,自第一次合作与发展峰会召开以来,先后与六盘水市、昭通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特别是在宜宾至毕节、威宁至六盘水高速公路和成都至贵阳、毕节至昭通、毕节至水城铁路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上取得了可喜进展。

未来五年,六盘水将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在加快长昆快速铁路,杭瑞、西都高速公路,六盘水支线机场建设的同时,与各兄弟市州一道,共同争取毕水兴高速公路、毕水兴城际铁路、渝昆高速铁路、六攀客货共用铁路在“十二五”开工建设,努力打造十市州南下出海通道和内地进入东盟的“桥头堡”。

宜宾市委副书记吕晓莉说:“构建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是促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可以有效形成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共享,从而实现由‘交通走廊’向‘经济走廊’的快速转变。”

政策撑起的西部高地

川滇黔十市州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互补性强。

2011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2012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2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川滇黔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广阔空间。

国发2号文件提出“统筹攀西—六盘水经济区规划建设,强化资源集约开发和循环利用。”这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不断提升区域合作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谱写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加速发展的新篇章。

十市州要着眼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导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努力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携手打造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以钒钛、稀土为主的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基地,以煤炭等为主的矿冶基地,以钢铁等为主的加工制造基地,以水电、风电、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以优质烟叶、花卉、水果、蔬菜生产加工为主的绿色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生物制药基地,共创区域旅游大环线、劳务大市场、经济大走廊,做大做强区域经济发展共同体,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推进优势特色产业互融互动。科学规划、联动开发、优化配置、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激活区域内资源、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潜力,促进资源互补、产业融合,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要加快启动《攀西——六盘水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要素流动、社会管理创新和投融资等方面的改革,破除行政区划限制和体制障碍,逐步形成统一的商品市场、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产业互动、经济相融,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凉山州州长罗凉清说:“基于国家层面的历史性机遇,要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川滇黔毗邻地区经济走向区域化和国际化提供战略依托,提升竞争优势,共建西部经济发展新高地。”

黄金旅游圈

有望“无障碍”

乌蒙磅礴,神奇壮美。

川滇黔十市州同处祖国西南腹地,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比比皆是。

昆明的滇池石林、大理的苍山洱海、丽江的雪山古城、楚雄的恐龙之谷、六盘水的凉都世界、毕节的百里杜鹃、宜宾的蜀南竹海、攀枝花的苏铁林海、凉山的邛海碧波等等,每一个地方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据粗略估算,十市州国土总面积不到25万平方公里,但拥有的3A级以上景区和景点就超过了30个,如果加上正在开发和尚未开发的景区景点,数字将会变得更大。

一个区域内集中拥有如此高密度、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实属罕见。

这些旅游资源差异性大、互补性强、叠加优势明显,既有名山名湖名水,也有名村名镇名人,是共同打造黄金旅游圈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各市州纷纷采取一系列富有探索创新精神的政策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逐渐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

不少地方的旅游产业也正风生水起、整装待发,大有异军突起、后来居上之势。

然而,在区域经济日益协同化、一体化的今天,旅游产业已经从过去狭隘片面的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和城市竞争,转入了相互依存、资源共享、多元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黄金旅游圈,构建具有前沿性和竞争力的旅游区域,有利于优化旅游要素配置,整合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资源,逐步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建立起更加人性化的旅游服务体系和更加完善的旅游市场体系,满足旅游合作区域客源市场对于旅游新产品、新主题的需求,进而形成一个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势品牌。

针对旅游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运行完善、良性互动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积极开展网络互通、信息交流、互为宣传、互送客源、延伸服务等全方位、宽领域合作,逐步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协作网络,不断提升旅游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区域间的“无障碍”旅游。

由此可见,打造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黄金旅游圈,加快形成十市州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旅游经济板块,既是加快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十市州共同的希望和机遇所在。

峰会为媒彰显凉都魅力

“气候清凉,人民热情!”

“‘煤城’应该是‘美城’。”

诸如此类的赞词,峰会期间总是不绝于耳。

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的六盘水市,是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现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四个县级行政区,土地面积9965.37平方公里,人口310万,居住有彝族、苗族、布依族、回族等44个少数民族。

长期以来,优良气候环境,优质的自然资源,优越的交通区位,为六盘水赢得了一个个美誉。

“中国凉都”名副其实。六盘水年平均气温12.3-15.2℃,其中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19.7℃。中国气象学会研究认为,六盘水市气候具有“凉爽、舒适、滋润、清新和紫外线辐射适中”的特点,于2005年8月授予“中国凉都”称号。2006年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机构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之一。

“西南煤都”名不虚传。六盘水市有煤、铁、锰、锌等矿产资源达30余种,其中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全市含煤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煤炭分布广泛,煤炭资源富集、品种齐全、品质优良、埋藏较浅、勘探程度较高。预测2000米以浅总储量为844亿吨,已探明储量为180.1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30%以上,保有储量168亿吨,可开采储量101.8亿吨,其中炼焦用煤保有储量91亿吨。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

“四省立交”名正言顺。六盘水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城市的距离均在300至500公里。随着铁路“三线一站”投入营运,株(州)六(盘水)复线铁路横贯东西;内(江)昆(明)线、六(盘水)红(果)线、南(宁)昆(明)线铁路连接南北,并拥有西南地区较大的六盘水南编组站,基本形成了北上四川入江、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入东南亚的铁路十字大通道,故有“四省立交”之称。

在本次峰会的项目投资洽谈会上,东道主六盘水重点推介招商引资项目80个,投资总额1854.75亿元。涉及一类产业的无籽刺梨种植,二类产业的煤电化一体化,三类产业的国家地质公园开发等。

如今的六盘水,正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总抓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加就业,保障民生,推进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谐社会建设,打造现代特色都市,努力建设经济发达、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实力六盘水、魅力六盘水、活力六盘水、文明六盘水、幸福六盘水,为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历史新篇章的序言

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川滇黔十市州来说,加快区域合作与发展进程,收取互惠共赢的更大红利,是一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这是“历史新篇章的序言”。

三年算是一个起步。川滇黔十市州已形成互信良好的合作基础,面临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