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杂志简介:《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3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学、人类学、跨境民族及边疆问题、东南亚南亚研究及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书评和学术动态

主管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978-7-5482-0736-8
创刊时间:2003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云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9
总发文量:582
总被引量:526
H指数:6
引用半衰期:6.625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4.9375
  • 大理文化在西南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周大鸣 刊期:2010年第02期

    大理文化是以洱海为中心,由这个区域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由于其包含了地域性、历史性和族群多元性的特点,代表了方国与国家的交往模式,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比较发达的文化代表,因此在西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大理文化的研究,要突破地理位置和行政规划的空间局限;突破单一族群研究的方法局限;突破单一的茶马古道研究的视野界限;突...

  • “重现的边疆”首届人类学/社会学纪录影像年度论坛——2010年

    刊期:2010年第02期

    <正>2010年4月21日至25日,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重现的边疆"首届人类学/社会学纪录影像年度论坛。论坛力图透过有史以来与边疆少数民族有关的照片、图像、视频等载体,再现不同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及发展变迁。通过组织不同专题的讨论,以突破追溯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历史,探讨影视人类学的部分理...

  • 论时间意识对彝族节日民俗心理的影响

    作者:李潇潇 刊期:2010年第02期

    时间意识是人类对自然运动规律的一种理解,也是人类对自身社会生活节奏的一种体验。它蕴涵在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中,透析着该民族的认知心理,并同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本文以"节日"这个特殊的时间符号作为切入点,以彝族为论述对象,将民众在节日中对时间的"本能"意识和直觉经验加以系统化研究,分析这些时间意识给民俗生活和民俗心理带来的影响...

  • 文化再生产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民间教育文化圈研究——以云南回族为例

    作者:桂榕 刊期:2010年第02期

    文化再生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地方调适自身、与时俱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少数民族文化再生产的主体主要有少数民族族群自身、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文化再生产一是族群自身文化存续与社会控制的需要;二是族群与外界互动,并谋求适应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少数民族文化再生产主要通过家庭、社区、社会进行,与宗教诠释话语和民间教育密切相关。少数...

  • 金沙江中下游傣族的民族认同研究

    作者:毕芳 刊期:2010年第02期

    金沙江中下游傣族长期以来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主体隔绝,散居于汉族、纳西族、彝族、回族、白族等民族之中。本文认为相同的族称是这一地区傣族民族认同的主观要素,共同的文化特征是认同的客观要素,提出并深入分析了金沙江中下游傣族从追溯汉族祖源到积极地傣族认同的民族归属认识过程和原因。面对金沙江中下游傣族的民族文化遗失,各地政府...

  • 解释人类学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启示

    作者:陈兴贵 刊期:2010年第02期

    解释人类学将文化视为一套具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体系,认为人类学是一门阐释性的科学,并提出了"深描"的民族志表述方式。解释人类学是一种对文化特殊性的研究。从解释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应该对民族文化的意义进行分析,从主位的视角理解民族文化的内在逻辑,以深描的方式记录文化事实,在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民族文化研究...

  • 草原政策与牧民应对策略——呼伦贝尔两个嘎查的生态人类学比较研究

    作者:乌尼尔; 谭晓霞 刊期:2010年第02期

    近年来,内蒙古天然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呈急速扩大趋势,在其诸多诱因之中,草原所有权和牧民的应对策略是影响草原生态环境的最重要的人为因素。目前内蒙古草原环境个案研究多集中在中部典型草原地区,而东部草原地区资源管理方式和文化的关系研究非常少,更鲜有深入研究的文章。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择了呼伦贝尔两个生态环境相同的嘎查进行比较研究...

  • 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的生态化特征对现代草原法制建设之启示

    作者:丁鹏; 王丽娟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介绍了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的制度体现,分析了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的成因,进而提出古代蒙古族草原保护生态化特征对现代草原法制建设的启示。指出在坚持草原所有权公有制的前提下,应当重新设计生态化的用益物权制度,以此兼顾草原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调统一。

  • 西部地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为中心

    作者:陈小华; 游志能 刊期:2010年第02期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日趋严重,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近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引起学者相当程度的重视。

  • 流动于“中心”和“边缘”之间——云南丽江市“南溪帮”出租车司机劳工群体研究

    作者:洪颖; 王晨娜 刊期:2010年第02期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涉及旅游开发的面和度都在不断加强,引发了不同规模层次的劳务人员迁移,对相应劳工流动的研究应向纵深发展,尤其应关注在同一民族文化语境中不同圈层的人员流动及相应精神和文化异动。对云南丽江"南溪帮"出租车司机劳工群体的研究表明:这样一群在"同一区域内"由"边缘"向"中心"流动的人口,有其自身的行为特征、社会关系...

  • 拉祜族外出务工者的城市适应探讨——以澜沧县班利村拉祜族为例

    作者:张锦鹏; 郑永杰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对澜沧班利村拉祜族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拉祜族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但总体上呈现出外出务工者少,打工时间短,流动半径小等特点。表明拉祜族外出务工者对城市适应力弱。本文总结了拉祜族外出务工者城市适应的四个特点:一是小城市的适应是他们走出村寨,适应城市化的阈限;二是在城乡适应中遇到的显性/隐性的社会排斥是他们适...

  • 对织金氟中毒现象的社会人类学考察

    作者:朱凌飞; 覃明兴; 赫广义 刊期:2010年第02期

    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贵州织金的氟中毒现象进行考察,探讨当地人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并据此对业已实施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指出这些措施之所以收效甚微的原因,也即现代医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冲突。

  •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大姚县的田野考察

    作者:张跃; 王晓艳; 谭瑾 刊期:2010年第02期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具有地位重要、作用巨大、形象具体和类型特殊的特征。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党的基层组织作用,不仅是大姚县党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云南在内的众多少数民族省区共性的问题,急需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认真研究和探...

  • 从广西骑楼的地理分布透视两广地缘经济关系

    作者:滕兰花 刊期:2010年第02期

    骑楼建筑是近代以来出现于中国的区域性建筑类型,在民国时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并不断向内地扩散。受广东经济辐射的影响,广西城镇出现了骑楼建筑,它多分布在商业贸易频繁的沿江城镇,呈现出明显的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骑楼在广西出现不仅是广西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充分反映了广东对广西的地缘影响力。

  • 区域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基于西南边疆边境地区的田野调查

    作者:郑宇 刊期:2010年第02期

    基于西南边疆边境地区扶贫实践的田野调查,特别是鉴于既有扶贫模式的问题表明,我国的扶贫亟待从目前占据主导的对象化的、管理式的区域式模式,向互动的、合作的参与式模式的方向转变。而转变的关键是与"基本生存线"紧密相关的。这就需要扶贫机构改变角色定位,为他们提供参与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制度化地分解参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