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协和医学 直肠间质瘤腔内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 【正文】

直肠间质瘤腔内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

作者:刘孟嘉; 曾维根; 王勇; 龚萱桐; 韩洁; 王博; 崔宁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科; 北京10002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 北京100020
间质瘤   直肠   超声造影   腔内超声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腔内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2月至2019年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超声造影、CT、MRI、肠镜检查结果等。按照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将患者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4个级别,分析不同级别超声造影检查特点,并比较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直肠间质瘤的准确率。结果共12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54.0(50.5,65.25)岁。极低/低危组6例,中/高危组6例。肿瘤最大直径0.8~11.2 cm,腔内超声表现为向肠腔外生长的类圆形(7例,58.3%)或分叶状(5例,41.7%)低回声肿块,边界多较清晰(11例,91.7%),内部回声多不均匀(11例,91.7%),较大者可见囊变区(5例,41.7%),内部血流信号多较丰富(11例,91.7%)。超声造影增强时相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快速显著增强[上升时间(8.10±4.03)s],并于动脉期或静脉期达峰[达峰时间(25.54±12.16)s],随后造影剂逐渐缓慢退出;中/高危组5例(83.3%)患者造影剂呈不均匀分布、向心性增强,且存在造影剂未灌注区;而极低/低危组仅1例(16.7%)造影剂呈不均匀分布或存在造影剂未灌注区,且6例(100%)均为弥漫性增强。与CT(60.0%)、MRI(66.7%)、肠镜(0)相比,腔内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100%)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结论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技术可很好地显示肿瘤起源和血管灌注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直肠间质瘤,且对直肠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具有提示意义。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