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4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2-108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

主管单位:甘肃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1-9162
国内刊号:62-1086/C
创刊时间:1942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甘肃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024
复合影响因子:3.33
总发文量:1472
总被引量:12581
H指数:40
引用半衰期:6.2639
立即指数:0.0458
期刊他引率:0.9624
平均引文率:17.855
  • 反思现代中国的文学—文化——本体与方法: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作者:曾军(主持人); 高玉 刊期:2007年第04期

    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很多后现代主义文学,有些文学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和某些特征,所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本体性。按照后现代主义理论、思维方式和策略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太多的开掘空间和阐释空间,有太多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

  • 超越“文化决定论”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对汉语诗歌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

    作者:刘方喜 刊期:2007年第04期

    从分析“文化决定论”切入,强调在汉语诗歌活动中,遵循人文逻辑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认同,不同于依循泛政治化逻辑对“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而汉语诗歌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所缺失的正是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自觉认同,及与之相应的对“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的真切体认,这双重缺失,与把汉语诗歌语言同质化为西方语言、工...

  • 就业概念的后现代认识论诠释——兼论政府与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与分工

    作者:陈晓云 刊期:2007年第04期

    对就业概念的不同界定,包括就业人员总数、就业人员的行业构成以及它们的时间变化等方面的不同阐释,将直接影响政府与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与分工。本文从后现代认识论的反基础主义、反个体主义、反理性主义出发,分析了失业概念在对人与工作、人与人、人与自身相互关系认识中不断深化的历程及确定发展性就业标准的现实意义。

  • 相对剥夺感:从横向到纵向——以城市退休老人对医疗保障体制转型的体验为例

    作者:王宁 刊期:2007年第04期

    相对剥夺感有两个不同的维度:横向相对剥夺感和纵向相对剥夺感,但以往有关相对剥夺感的文献所涉及的基本上只是“横向相对剥夺感”。本文在对退休老人有关医疗保障体制转型的体验进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含义进行了说明,意图在于加深对“相对剥夺感”这一概念的理解。

  • 着装时尚的社会学研究述评

    作者:孙沛东 刊期:2007年第04期

    讨论了时尚、服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叙述了西方关于着装时尚的社会学研究,诸如齐美尔的“阶级分野论”、戴维斯的“身份认同论”、布鲁默的“集体选择论”以及布西亚的“文化生产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国着装时尚应注意的问题。

  • 论教育学的范围

    作者:刘庆昌 刊期:2007年第04期

    “教育学”这一名称究竟指代什么样的教育学存在,这就是教育学的范围问题。搞清楚教育学的范围对于人们确立明确的学科意识和清醒地进行教育学术研究很有价值。我们考察了“教育学”名称的应用情形和教育学学者对教育学范围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认为,史、论、用,就是教育学的基本层次和范围。换言之,当我们提到“教育学”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它...

  • “现代性”教育学的批判与反思

    作者:刘旭东 刊期:2007年第04期

    教育学独立以来,以服务于现代工业生产和构建严密的逻辑体系为旨趣。在获得数量和效率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它原本具有的生活性和文化批判的品格。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学在学科建设上仅仅关注学科逻辑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漠视多彩的教育现实。教育学应恢复它的文化批判本性,走向实践、关注生命。

  • 教育研究的“主义”论述与知识学方式的分野

    作者:王兆璟; 王有春 刊期:2007年第04期

    从“主义”论述到知识学方式实在、客观地表达了近年来教育研究的一种时代转向。这一转向从以下的研究分野中清晰地呈现出来:(1)论者的话语位置;(2)论述方式或手段;(3)研究者的态度。同时,也标示出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切人了教育研究的本质。

  • 教师角色转换及其对师范教育的影响

    作者:卢红 刊期:2007年第04期

    信息时代的来临、并喻文化甚至后喻文化对前喻文化的超越及教育改革自身,都对教师角色扮演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知识的传授者,道德偶像的角色受到冲击,代之而起的是教师以“促进者”的身份出现,“促进者”是教师新的角色扮演的核心。教师新的角色不是自发形成,需要师范教育提供条件,从而对师范教育产生影响;师范教育不...

  • 论符号加工取向的认知研究

    作者:贾林祥 刊期:2007年第04期

    符号加工认知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取向。符号加工认知论强调知识对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强调对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研究,并把“心理活动像计算机”作为其隐喻基础,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知觉、注意、记忆以及问题解决等认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研究,在揭示人的认知本质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由于隐喻本身的...

  • 艾滋病污名研究述评

    作者:杨玲; 朱雅雯; 李建升 刊期:2007年第04期

    艾滋病污名是影响艾滋病预防、治疗及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艾滋病污名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及干预措施等几个方面,回顾了国外近20几年来研究者关于艾滋病污名的研究脉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有待研究的五个问题。

  • 自我间性:生态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作者:彭松乔 刊期:2007年第04期

    生态审美是一种秉持间性姿态的审美活动,自我间性是生态审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自我间性审美尺度要求我们从生态整体利益出发,在知行圆融、身心和乐、全面发展等方面型塑符合生态道德的理想人格,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朝着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美境界发展。

  • 佛教月意象意蕴及其与诗学的相互影响

    作者:刘艳芬 刊期:2007年第04期

    六朝时佛教月意象意蕴和诗歌月意象意蕴有着某些相同之处,这使得二者的相互交融成为可能。然而,佛教与诗歌月意象的相互影响不是即时显现的,而是滞后的,这种影响在唐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禅诗月意象诗意化、审美化;诗歌月意象意蕴更丰富、境界更高远,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和宗教情怀。

  • 昭君形象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作者:王宝琴 刊期:2007年第04期

    王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典型。作为“历史昭君”,其和亲壮举被传为佳话;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丰富而复杂:历代文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驰骋想象,大胆构思,从各自不同的人文视角,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文化昭君”,从而使王昭君从单一的历史人物发展为多元复合的、具有丰富...

  • 论盛唐七古对七言古诗诗型完善的贡献

    作者:魏祖钦 刊期:2007年第04期

    七言古诗在盛唐走向全面繁荣,其诗歌形式较之初唐有了很大发展。盛唐七古的体制呈现整体收缩趋势,内容节制收敛,章法精宕,句式与声律的运用有了更多的自由,也更注重骨力和气势,对七言古诗走向完善与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