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

文史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 Philosophy

杂志简介:《文史哲》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10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当代学术铭家与学术史、国学研究、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国际刊号:0511-4721
国内刊号:37-1101/C
全年订价:¥ 400.00
创刊时间:195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2
复合影响因子:0.63
总发文量:1156
总被引量:12421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9.1364
立即指数:0.0286
期刊他引率:0.9822
平均引文率:17.5786
  • 论国学的内涵及其施教——马一浮国学论的立教义旨

    作者:刘梦溪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马一浮看来,“国学”应该是指“六艺之学”,也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把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是马先生的学理发明,是大学者的高明之见。因为“六艺”或日“六经”,是中国学术的经典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型态,定义“六艺之学”为国学,可以使国学成为中国固有学术的经典之学。如果我们能够认同...

  • 北宋新学、蜀学派融合儒道的“内圣外王”概念

    作者:梁涛 刊期:2017年第02期

    北宋时期是“内圣外王”概念由道家用语向儒家术语演变的重要时期,其中,北宋新儒学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并重的整体规划及其概念表达是内圣外王概念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而新学、蜀学派学者以庄补儒,会通儒道,将道家的天道自然与儒家的礼乐刑政相结合,则是其较早使用“内圣外王”概念表达儒家价值理想的直接原因。新学、蜀学派的“内圣外王”...

  • 早期道家宇宙观的人文向度——以物德论为中心的探讨

    作者:叶树勋 刊期:2017年第02期

    物德论作为道家哲学中德与万物的关系理论,为探讨道家宇宙观的人文向度提供了新的论域。在这一论域里,原为人事概念的“德”被拓展到宇宙场景,与万物的话题发生了多个层次的义理关联。在万物生成论里,物德话语对相关情况作出善的评价,凸显了“道”的正当性,从根本上解释了宇宙秩序何以能指导人事的问题。关于物性所由来,道家有一种动态的...

  • 名岂文章著:论杜甫生前诗名为赋名所掩

    作者:孙微 刊期:2017年第02期

    关于杜甫生前文名大小的问题,目前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然而这些争论往往将杜甫生前的诗名与赋名混为一谈,从而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杜甫生前的诗名与赋名其实并不一致。杜甫因天宝九载冬献《三大礼赋》而骤得赋名,此后其诗名一直为赋名所掩,这才是唐人选唐诗中不选杜诗的根本原因,也是李杜生前文名主要差异之原因。杜甫的...

  • 盛唐文士与魏晋风度——以杜甫及其《饮中八仙歌》为中心

    作者:仲瑶 刊期:2017年第02期

    作为传统士人人格生成、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盛唐文士独特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与魏晋六朝以来名士风度的延续渊源密切。杜甫脱略狂简的个性以及嗜酒、善谑、幽栖等种种行为作派即与魏晋名士尤其是以嵇、阮为代表的竹林名士有着直接的渊源。其《饮中八仙歌》是盛唐文士受魏晋名士风度影响的一个最集中体现。“八仙”的个性、风貌特征以及嗜...

  • 试论清代杜诗未刊评点序跋的理论价值

    作者:曾绍皇 刊期:2017年第02期

    清代杜诗未刊评点序跋是稀见的杜诗学文献,蕴舍丰富的诗学理论。杜注论方面,反思“千家注杜”所存在的过度阐释与注释讹误,认为“诗有待注而豁然者,有不须注而渊然、一落注而反索然者”。编年论方面,肯定编年乃“知人论世之要诀”,又认为编年“不可泥信者亦多”。渊源论方面,切论杜诗“导源风雅”、“兼收博采”,又详析杜甫诗论俱本《文...

  • 西方世界中国哲学研究者之“三重约束”

    作者:黄勇; 崔雅琴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中国哲学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个直接原因在于,西方主流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缺乏兴趣,而这种缺乏本身既导致又成因于他们对中国哲学(之价值)的无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有责任激发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兴趣,尤其是通过展现中国哲学恰好可以对西方主流哲学家所关注的(至少某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我们的做法是:...

  • 东亚简牍文化的传播——以韩国出土“椋”字木简为中心的探讨

    作者:戴卫红 刊期:2017年第02期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在韩国境内相继出土了新罗、百济时期记有“椋”字的木简。从木简内容看,“椋”是与粮食、物品储存有关的仓库系统,有仲椋、下椋之分。“椋”有专门的“椋司”来管理;从带有“椋”字的瓦片来看,“椋”是有瓦的地上建筑。“椋”在中国现存的传世文献中,未见有仓库之义,而它从木京声,从词源、词义上与表仓麋之意的...

  • 近古诗学的“变”与“复”

    作者:查洪德 刊期:2017年第02期

    古人言:“诗道不出乎变复。变谓变古,复谓复古。”近古诗学的历史,既表现为“变”与“复”的消长,又呈现“变”与“弊”的交替。以这一独特视角梳理近古诗学的演变,审视其诗论主张,有利于我们清晰认识和把握近古诗学的历史,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发。元明清三代,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思维特点。宋人在拟古中求新变,至宋末诗弊已极。...

  • 关于中国文学本质观念的一种追问——基于中国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影响的考辨

    作者:李自雄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中国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传统,作为中国文学本质观念的传统哲学基础,具体到对文学本质观念的影响及理解上,即是经由一种政治伦理诉求的元叙事模式以获得合法性认同,其经典的合法表述,就是中国传统而正统的文学“载道”说。中国传统的情志合一文学本质观念,是在文学“栽道”这一文学本质言说的合法性认同表述中获得合法存在的,在此认...

  • 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作者:谭明冉 刊期:2017年第02期

    孝是在子女对父母依恋和爱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道德意识。它不仅加强了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这种自然情感,而且还强调子女赡养父母和实现父母的志愿的义务。这种对赡养和承志的强调使人类超越于动物对父母的本能性依恋,奠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在自然状态中,“子女对自己的子女之爱”常常大于“子女对父母之爱”,孝的高明之处就在...

  • “庄生传颜氏之儒”:章太炎与“庄子即儒家”议题

    作者:杨海文 刊期:2017年第02期

    章太炎至少有五种文献涉及“庄子即儒家”议题:早年两种尚属消极评论,晚年三种已是积极参与。“庄生传颜氏之儒”是其画龙点睛之笔:颜子一系儒学由庄子传承,庄子是颜氏之儒的传人;传颜氏之儒的庄子是儒家,而不是道家;坐忘不是道家的本事,而是儒家的至境;即使庄子后来成了道家,但他当时也是以儒家身份,把颜子坐忘的工夫与境界记载并传...

  • 论谭嗣同的经典解读——以《春秋》《大学》为例

    作者:魏义霞 刊期:2017年第02期

    谭嗣同对《春秋》的解读沿着公羊学发挥微言大义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旨趣展开,故而对《春秋公羊传》推崇有加。他认为:《春秋》以维新为宗旨,书中的内容围绕着维新这个主题展开;《春秋》秉持“称天而治”的原则,这证明了孔子主张平等,反对君主专制。谭嗣同对《大学》的释义沿着唯识宗与华严宗两条线索展开,认为唯识宗所讲的业识,就是孔学所...

  • 从黄巾拜郑玄看汉末隐逸与地方秩序的重建

    作者:冯渝杰 刊期:2017年第02期

    史籍所载黄巾拜郑玄事,并非向壁虚造。郑玄兼综今、古文经学,在其博大的知识体系当中,善图谶、通《易》理这两项内容,与黄巾太平道存在着思想交叠之处,且在终极理想秩序之追求层面,黄巾、郑玄所祈望之“太平”更有深相契合者,此为黄巾拜郑玄的思想根源。与此同时,黄巾对郑玄之敬拜,不仅反映了他们对于道术通达者的自觉思想认同,也是汉...

  • 在效用与历史之间——休谟合法性思想析论

    作者:刘洋; 张铭 刊期:2017年第02期

    合法性思想是休谟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长期受到不应有的忽视。休谟明确拒绝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契约论与君权神授论两种合法性证明范式,在其哲学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效用论的合法性证明。在休谟的合法性思想之中,效用是建立在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公共效用,历史则与其认识论所提出的习惯机制紧密相关。休谟认为效用是合法性的根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