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杂志 省级期刊

杂志简介:《文教资料》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032/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学语言学研究 、文化艺术研究 、哲学史学研究 、思想理论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 、高教高职研究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4-8359
国内刊号:32-1032/C
全年订价:¥ 964.00
创刊时间:1958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41775
总被引量:26981
H指数:25
引用半衰期:3.7141
立即指数:0.0032
期刊他引率:0.7105
平均引文率:2.0914
  • 历史·成长·叙事——谈张悦然《茧》

    作者:李晨 刊期:2018年第27期

    张悦然的新作《茧》集中体现了张悦然近年来关注视角的扩大和创作上的变化。在《茧》中张悦然表现出追溯历史的态度,并在追溯历史中关照自我,使得张悦然笔下的成长小说拥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另外小说中细腻真实的童年记忆书写给读者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多元化的叙事手法也有效组织了小说结构。由此可以看出,与之前的长篇小说相比,《茧》在...

  • 陈清扬的尊严从何而来?

    作者:辜玢玢 刊期:2018年第27期

    本文以陈清扬的尊严问题为主线,具体分析陈清扬被污蔑为"破鞋"的内在原因以及陈清扬对此的三次自主反拨,探究在失范年代下,陈清扬如何通过降格尊严的方式重新建构起被弃置的尊严,在此基础上,探究王小波小说充满悖谬的反逻辑文学思维。

  • 后革命时代下的历史叙事与景观消费——《白鹿原》改编的文化读解

    作者:李逸飞 刊期:2018年第27期

    由原著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版《白鹿原》自上映以来所引发的诸多争议,不仅深刻再现了资本市场对经典解构强大的宰割力量,更暴露出当代渐趋多元丰富的社会文化形态进入景观社会后史观沦丧的中空困境。“后革命时代”理论背景下,本文围绕电影与小说间三重主导的文化改编差异,展开具体分析:一是电影中被阉割的“白鹿之魂”所凸显的当下影象史观...

  • “离地三公尺的飞翔”——从被现实围困的余华及其《第七天》谈起

    作者:刘静 刊期:2018年第27期

    余华的《第七天》具有强烈的当下性与现实感,反映了作家在创作中尝试无限接近现实与仿真现实的努力,但是同时为了保持小说的虚构性又不得不采用荒诞化等叙事手法来与现实不断拉开距离。在这背后,本文深入探究了当下作家在保持作品与现实之间距离时的尴尬困境,从而肯定了余华的《第七天》在处理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方面所具有的突破...

  • 另一种写作姿态:与庸俗共舞——评颜歌的《我们家》

    作者:姜佳奇 刊期:2018年第27期

    80后作家颜歌的《我们家》是80后小说中水准较高、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颜歌创作中的重要标志,是她笔下“平乐世系”的一部分。这部作品以平乐镇的年轻疯人段逸兴的自述为切入点,揭示了段逸兴家中的家族企业“春娟豆瓣厂”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并进行了大量、琐碎的日常书写、欲望书写。在这种“与庸俗共舞”的创作姿态内里,作家寄寓的态...

  • 从世外桃源到“死无葬身之地”——浅析余华《第七天》对传统乌托邦世界的解构与重塑

    作者:孔维琪 刊期:2018年第27期

    当代作家余华在《第七天》中,以荒诞的想象与隐喻的笔法颠覆了传统的乌托邦世界,将一个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建构于魑魅魍魉的冥界——“死无葬身之地”。“死无葬身之地”既是对传统乌托邦世界的颠覆,又是对其创作愿望的延续。本文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与作家愿望三个方面分析余华对传统乌托邦世界的解构与重塑。

  • 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新变

    作者:孙雪 刊期:2018年第27期

    与以往的作品相比,余华《第七天》中的女性形象发生了变化。女性渐渐地从男性阴影下走出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母亲形象的李月珍因为与“我”没有血缘关系,不受制于父亲,且指导着父亲,体现出对父权锁链的挣脱。其次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余华以往小说中局限于妻子、母亲这样的附属性角色相比,《第七天》中积极抗世的李月珍、...

  • 理想主义者的中年危机——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作者:艾禹衡 刊期:2018年第27期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韩寒至今为止最后一本长篇小说。作为80作家的代表,韩寒曾经以嬉笑怒骂的速朽式杂文和游击战式的流浪小说来践行他的文学之路。如果说,他曾经或许引领了某种潮流,也终究在年过而立之后变得不那么底气十足。韩寒遇到了理想主义的中年危机,而《1988》就是这种中年危机的产物,是他试图与自我,与世界和解的独白。

  • “审 丑”到“悟 美”——论余华《第七天》的理想向度

    作者:左凡 刊期:2018年第27期

    余华的《第七天》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文学的审美体验。作品之中充斥着令人惊悚的骷髅形象,死亡的气息也弥漫着整部小说,作者运用一个死去的亡灵视角,讽刺和揭示了世俗中种种丑陋,同时构建出了一个名叫“死无葬生之地”的理想世界。通过对丑陋形象的描绘与罪恶行为的控诉,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寻,对温善的人性的呼唤,从中体现出了余华...

  • 上博简《诗论》研究现状述评

    作者:梁大伟 刊期:2018年第27期

    上博简《诗论》问世几近二十载,颇受关注,研究成果丰硕,本文着重梳理2000年至今上博简《诗论》的研究现状,并对主要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 孟姜女故事的地域差异——以《歌谣周刊》中《孟姜女哭长城》和《孟姜仙女宝卷》为例

    作者:凌亦巧; 胡蕴文; 徐渊洁 刊期:2018年第27期

    孟姜女故事的流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通过对比河南唱本《孟姜女哭长城》与南方宝卷《孟姜仙女宝卷》在人物身份、情景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差异,并归纳其成因,初步探究孟姜女故事的地域差异。

  • 腾踔恣肆,袒露性灵——袁枚《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赏析

    作者:何语华 刊期:2018年第27期

    《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是袁枚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人运用奇特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和斑斓瑰丽的想象,采用歌行体的长篇表现桂林诸山的奇异诡谲,将原本沉寂的山峰赋予生命灵性和神秘色彩,笔触恣肆,气势飞动,引用充满奇幻的浪漫主义和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是其“性灵说”的早期实践。

  • 生存还是毁灭——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精神及其态度

    作者:赵志 刊期:2018年第27期

    在鲁迅一生的翻译和写作中充满了复仇者的影子,如小说《铸剑》、《孤独者》、译作《工人绥惠略夫》,还有《杂忆》,《女吊》等篇章。工人绥惠略夫的复仇是疯狂的、非理性的,复仇的女鬼——女吊——也为鲁迅所欣赏,复仇精神在鲁迅的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然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复仇,比如暗杀,他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鲁迅的观...

  • 非理性的诗意表达——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隐喻研究

    作者:章俊涛 刊期:2018年第27期

    爱丽丝·门罗匠心独运,将残忍的生活融入隐喻中。她精心构建的隐喻世界丰盈了小说的艺术价值,赋予了小说曼妙诗意的质感。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与隐喻研究解读孩童因为睑上的胎记被凝视与排挤、女性身处男权社会的压迫而内化男性凝视与老人经历物质与精神无依无靠的状态,以及他们通过信件、植物等物件疗愈创伤,最终从爱或宗教这些非理性力量中得...

  • 浅谈诗人瓦尔特的创作和创新

    作者:袁筱凤 刊期:2018年第27期

    瓦尔特以丰富的个人经历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创立了政治格言诗体裁,创新了德国宫廷骑士爱情诗,是德语文学史最早的政治诗人和中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