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杂志 省级期刊

杂志简介:《文教资料》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032/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学语言学研究 、文化艺术研究 、哲学史学研究 、思想理论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 、高教高职研究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4-8359
国内刊号:32-1032/C
全年订价:¥ 964.00
创刊时间:1958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41775
总被引量:26981
H指数:25
引用半衰期:3.7141
立即指数:0.0032
期刊他引率:0.7105
平均引文率:2.0914
  • 初唐“龙朔诗人”的生命意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作者:兰鸿涛 刊期:2009年第07期

    唐龙朔初年,社会上逐渐形成一个极富特质的文人群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他们以其扭曲的生命意识产生了一种堕落的心态与缺陷的人格。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作心理与态度对龙朔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 李贺诗歌色彩词的修辞

    作者:程江霞 刊期:2009年第07期

    本文就李贺诗歌色彩词的修辞进行分析。不仅从传统辞格的角度入手,而且借鉴认知科学对色彩词的研究成果,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探讨。最后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作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 此恨不关风和月,人生自是有情痴——浅论《小山词》抒情特色

    作者:胡红梅 刊期:2009年第07期

    晏几道,北宋词人,出身相门,后家道中落,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加上其恣情任性,敏感多情的性格特点,他的词作自成境界,情感深切率真,充溢着挥之不去的感伤色彩,为歌筵酒席的艳词开辟出了一片绿波容与、花草缤纷的美丽天地。

  • 命运的抉择——试析《野草》所体现的情感悖论

    作者:刘正明 刊期:2009年第07期

    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野草》记叙了鲁迅在绝望和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 传统雅化的现代情思——探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作者:郭贵星 刊期:2009年第07期

    细读徐志摩先生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带来一种挥之不去的忧愁与回味。我们所回味的,是诗中异国情调与现代情思下的传统朦胧美,是那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蒹葭"情怀。从结构到意韵,从意象到意境,艺术的魅力在本诗中绽放着别致的风采。

  • 峻切地凝视悲怆的人生——浅析萧红乡土小说悲剧意蕴

    作者:李冉 刊期:2009年第07期

    萧红的乡土小说在继承了鲁迅先生的"为人生"展现"国民性"的同时,用峻切而冷静的笔调展现了当时民间封闭、愚昧、麻木的生命原态,深刻剖析了民族劣根性和落后的集体无意思,具有深厚的悲剧意蕴。

  • 试论穆时英小说中的爱情结局模式

    作者:陈三峰 刊期:2009年第07期

    穆时英爱情故事的结局以"分离"为主,"分离"模式又可分死亡模式和分手模式两种。穆时英的"分离"模式,是作家个人对爱情的不自信和追求感官刺激的社会风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当时左翼"革命加恋爱"模式相比,"分离"模式结局是死亡,追求的是幻灭。

  • 论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作者:韩晓敏 刊期:2009年第07期

    唯美主义是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文章首先对唯美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接着通过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的思想及相关作品的具体剖析,来表现其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唯美主义元素。王尔德对美、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充分地反映在他的两部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和《莎乐美》上。

  • 远古神话框架里的现代生活——浅析《荒原》的复杂性

    作者:王若兰 刊期:2009年第07期

    艾略特提出了一整套现代主义诗歌的理论,即"诗人必须变得愈加广博,愈加隐晦,愈加委婉"。本文主要从诗歌理论和用典特点方面入手,分析了诗歌《荒原》复杂晦涩的四种表现及其意义,以展示诗歌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的表现手法所体现的重要意义。

  • 人物心理发展的场境对照——小说《米西朗格酋长》欣赏

    作者:陈惠良 刊期:2009年第07期

    场境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在小说《米西朗格酋长》中,作者将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景变化进行对照描写,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成长过程,戏剧化地表现了在非洲白人对土著黑人的掠夺与压迫。从文本结构上来说,在小说中,自然从背景走向了前台,成为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 巧用对比手法,彰显恐怖特色——读埃德加·爱伦·坡的《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

    作者:苑瑞兰 张美叶 吕华 刊期:2009年第07期

    埃德加·爱伦·坡是恐怖小说的大师,他在其短篇小说《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增强了小说的恐怖效果。

  • 天使与魔鬼——解读《喧哗与骚动》男性目光中的凯蒂形象

    作者:马雨 刊期:2009年第07期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通过班吉、昆丁、杰生兄弟三人的视角,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凯蒂的形象,这种叙述手法与策略不仅很好地说明了凯蒂"影子式"人物的地位,而且暴露了作者福克纳本人的南方意识与传统观念。

  • “文字摄影师”尤多拉·韦尔蒂——谈谈韦尔蒂作品中的摄影艺术手法

    作者:刘畅 刊期:2009年第07期

    美国现代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尤多拉·韦尔蒂在小说《送给玛朱莉的花》中,借鉴了摄影艺术手法,将造型艺术与文字艺术完美地结合,利用文字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分析了文字与造型艺术融合的基础,以及韦尔蒂小说中的独特艺术手法。

  • 文化的对话——《六月庆典》中叙事机制的探讨

    作者:舒大钟 刊期:2009年第07期

    《六月庆典》具有一种恢弘的叙述构筑,埃利森把他一生对黑人和白人两种文化的探讨和思索建筑在这部小说完整的叙述结构中,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叙述层次的安排,使整部小说呈现出对话性,体现了作者对黑人命运的关怀和艺术手法孜孜不倦的追求。

  • 侠客与骑士——浅析中法文学作品中“侠”的异同

    作者:唐恬恬 刊期:2009年第07期

    欧洲中世纪是骑士文学产生并发展到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法国骑士文学是骑士文化的产物,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武侠文学作品是中国侠文化的重要支流,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通俗文学。这二者塑造出的“侠”形象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本质区别:一方面它们都反映了两国的英雄崇拜和尚武文化,另一方面由于二者阶级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