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

太空探索杂志 部级期刊

Space Exploration

杂志简介:《太空探索》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492/V,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航空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航空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视点、太空新航线、人物、军事航天、探索时空、博览、宇宙画廊、观史探秘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学会
国际刊号:1009-6205
国内刊号:11-4492/V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航空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
复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3130
总被引量:377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往事并不如烟

    作者:胡杨 刊期:2019年第10期

    人们常说'往事如烟'。其意大概是指,往事一旦过去,便如烟雾一般散去,难以觅到踪迹。然而,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读过《共和国航天往事》这组由中国航天报记者撰写的文章,有一种深切的感受:往事并不如烟,虽然历经岁月磨砺,它们依然如油画一般清晰,如雕塑一般立体,如史诗一般起伏跌宕。'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因为来时的路,代...

  • 1949,归去来兮

    作者:陈立; 胡蓝月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55年,大连工学院的王希季副教授如往常一样把头发梳成三七开,换上一身新式中山装,准备和妻子聂秀芳一起去上海工作。不久后,他主持了新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的研制工作。1955年,梁思礼博士去越南援建'越南之声'广播电台。这是他到邮电部工作的第六个年头。从越南回来不久,梁思礼随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一起.

  • 举国之力 白手起家

    作者:李淑姮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56年,对那一代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年初,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这样的真诚和信任感染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这一年的除夕夜,中国人第一次用联欢会的方式庆祝春节。回到祖国才3个月的钱学森以空气动力学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 代号1059:迎来“东风第一枝”

    作者:刘淮宇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56年年末的一天,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担任技术处组长的徐兰如正在办公室埋头工作,二局干部处处长推门走进来说:'你要调动工作了。''调到哪里呀?'徐兰如问。'那是个保密单位,情况我们也不清楚,报到以后,你就知道了。'过完1957年新年假期,徐兰如拿着调令和介绍信来到位于北京西边的马神庙,后又和其他几名来报到的同志乘吉普车前往466医院所在地...

  • 困难时期 不懈攻关

    作者:苗珊珊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60年,中国已处于三年困难时期,饥饿威胁到每一个人。那时国防部五院刚成立不久,由于物资匮乏、营养不良,科技人员体质下降,70%的人患上了浮肿病,有的人还患上了夜盲症。这时的中苏关系已经出现了巨大裂痕。受邀来中国参加国庆观礼活动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说:'苏联不能给中国提供原子能技术。'1960年7月16日,苏联中止对华援助项目,撤走在华...

  • 大漠惊雷 无问西东

    作者:杨蕾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58年9月,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共有8人被分配到北京工作,魏其勇是其中一个。在前往北京的火车上,这8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很快就亲如兄弟,并约定日后务必要多联系。然而谁也没想到,在北京站道别之后就从此失去了联系。不过,那已经是后话了。也就是在那一年,闫五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他所在的部队是一支在朝鲜战场上屡立战功的英...

  • 15年坚持,终迎万里“东风”

    作者:贺喜梅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80年5月18日上午10时许,酒泉发射场,透过地下控制室伸出的潜望镜,有人兴奋地大喊:'发射成功了。'掌声雷动的同时,大家快速爬上地面场坪,目送那一团渐行渐远的火焰。人群中,东风五号控制系统设计师孙凝生、姿轨控系统设计师杨德生等,久久地凝望着东风五号渐渐消失的方向,直到敖包山上的喇叭传来东风五号准确落入预定海域的消息。时至今日,他们...

  • 许一世年华只为那颗“中国星”

    作者:黄希 刊期:2019年第10期

    翻开我国航天事业这本浩若烟海的大书,'东方红一号'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座丰碑,被无数文人墨客予以不同形式的表达和致敬。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的群像,读懂了困难时期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也由此记住了钱学森、任新民、孙家栋、戚发轫等一批爱国科学家的名字。吃水不忘挖井人。任何一项事业、任何一项工程,奠基人、铺路石和瞭...

  • 震动世界 中国第一箭腾飞

    作者:杨成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70年4月27日至4月29日,《参考消息》连续多日围绕'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震动世界'的主题,集中刊发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评论。在大量'目瞪口呆''出人意料''惊呼'等强烈情绪化词汇的背后,不难读出'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实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这一重磅新闻引发的轰动。

  • 备战备荒 抢建三线

    作者:索阿娣; 王晓彦 刊期:2019年第10期

    三线建设,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已经深深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里。1965年以后开始执行的'三五'计划,实质上就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要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从1964年至1980年的16年间,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农民工建设者,奔赴以甘、陕、川.

  • 蛟龙出水 雷震海天

    作者:刘岩 刊期:2019年第10期

    上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的核装备竞赛对其他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核威慑。为打破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我国先后成功研制了核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是,我国同美苏在装备的储备数量上仍旧无法相比,更重要的是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所以,机动性强、生存能力高,且可舰载或车载发射的固体战略导弹研制被提上日程。

  • 留一座丰碑在静止轨道上

    作者:孙喆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74年5月19日凌晨,中南海,一阵又一阵的剧烈咳嗽声震碎了黎明前的黑暗。手握一支红蓝铅笔,总理正仔细读着一封信。惊喜、激动、忧虑一浪高过一浪地向他涌过来,让他许久才落笔写下批示,责成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做出规划,督促进行'。'5·19'批示是生前的最后一个批示,写完这个批示之后的第十一天,他便被迫住进了305医院,此后再也没有回到他那张宽...

  • 鹰击八号,中国人自己的“飞鱼”

    作者:李庆勤 刊期:2019年第10期

    在很多历史资料中,鹰击八号都被冠称为'中国飞鱼'。只因在1984年阅兵式上,外国武官在天安门城楼上指着它大喊:'飞鱼.中国飞鱼.'这一幕被频频报道,也被记录在历史中。由此,鹰击八号也有了'中国飞鱼'的名号。然而,它其实与法国的飞鱼导弹并没有任何关系,是真真正正的'中国创造'。

  • 抢救一颗卫星点亮漫天繁星

    作者:宋皓薇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91年2月14日,除夕。我国第二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B星在9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运行,经过地球极区和南大西洋上空的带电粒子密集区时,因受空间高能粒子轰击,星上计算机工作紊乱,卫星姿态失控。若不及时抢救,曾向地面源源不断发送高质量气象云图资料的它,将会变成一颗'死星',落成太空多余物。没有烟花,没有春晚,没有团圆饭。风云卫星战线上每一...

  • 红旗猎猎振军威

    作者:李东 刊期:2019年第10期

    1984年,我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盛大阅兵式。此次阅兵是我国1959年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第一次阅兵式,也是改革开放后人民军队第一次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参阅人员和装备备受瞩目。在众多参阅装备中,由导弹牵引车牵引的32枚防空导弹方队的首次亮相格外引人瞩目,这也是国产红旗二号防空导弹系统首次在阅兵中公开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