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209/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研究、越文化研究、文学与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法律与经济研究、其他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国际刊号:1008-293X
国内刊号:32-1209/C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8
复合影响因子:0.24
总发文量:3282
总被引量:5237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4.7538
立即指数:0.0119
期刊他引率:0.9539
平均引文率:9.3791
  • 论的苏维埃执政为民思想

    作者:谢一彪 刊期:2004年第06期

    苏区时期倡导基层苏维埃政权实行代表主任制和代表固定联系居民制以及委员会制,将民众与苏维埃政权联为一体,使苏维埃政权成为群众生活的管理者.

  • 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价值、误区和对策

    作者:裘斌 刊期:2004年第06期

    当前扩大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对促进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农民的参政方面存在着种种误区,从而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我们应该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农民政治参与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入手,以提高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

  • 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对策

    作者:陶为民 刊期:2004年第06期

    通过反观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现状和问题,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着手,分析转型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障碍,并提出若干对策和措施.

  • 刍论大学生信仰庸俗化趋向

    作者:诸凤娟 刊期:2004年第06期

    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科学的,但不可否认仍存在信仰的多元化、非科学化、非理性化和世俗化等诸多信仰庸俗化趋向.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又有高校德育机制等因素.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 盛世才被迫离新原因探析

    作者:欧阳云梓 刊期:2004年第06期

    在新疆实行独裁统治十一年之久的军阀盛世才最后被迫离新,是由盛世才自身的残暴统治和中、美、苏三国政府对新疆局势的态度等种种内外因交织导致的结果.

  • 陈老莲《水浒叶子》研究述略

    作者:刘天振 刊期:2004年第06期

  • 《慕莱堂诗文征存》和秋寿南、秋瑾的诗词

    作者:郭长海 刊期:2004年第06期

  • 光复会:越文化的近代个案

    作者:钱茂竹 刊期:2004年第06期

    光复会在中国辛亥革命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光复会的大本营在越地,领导者大多为越地人士.光复会的奋斗目标、政治纲领、斗争方略和行事风格,光复会人士的人格品质都可以从几千年越文化发展史上找到传承关系.可以说光复会是越文化传统在近代社会的一次集中展示,一次全面演绎.

  • 越剧文化生态寻踪

    作者:李玲 刊期:2004年第06期

    深厚的民间文化根基是越剧的生命之本源,多元文化的有机交汇是越剧的成功之道,而今的越剧正面临着自身文化结构变革和重建的严峻挑战.

  • 鲁迅这座山——漫议对鲁迅的世俗化解读

    作者:房向东 刊期:2004年第06期

    鲁研界中存在着将鲁迅世俗化的解读现象,有人戴着有色眼镜,以自己扭曲的心态,思维不正常的视角来发表宏论,对此,要给予分析和批驳,以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难度”与“限度”——也谈《野草》解读

    作者:孟祥申 刊期:2004年第06期

  • 时代精神与个性心理——高晓声农村小说艺术浅论

    作者:浩岭 刊期:2004年第06期

    高晓声作品的突出特征是结合作者自身的命运遭际,将时代精神、社会变迁、民族文化与农民个性心理完美结合,形成一种高度浓缩的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真实和美学上的浑然大气,再现出中国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艰难历程和心态轨迹.同时他的小说在'系列化写作'、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以及对幽默语言风格的追求等方面,都开了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先河,达到了新...

  • 后殖民论述与去中国性——以东南亚华文文学为例

    作者:朱文斌 刊期:2004年第06期

    以王润华、黄锦树等人为代表的后殖民论述认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中国文学/文化的殖民,因而必须去中国性.通过分析他们的有关言论,及对应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性关系的梳理,可证明他们的后殖民论述的荒谬性.

  • 得意与忘“形”——19世纪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异”之诠释

    作者:陈阳 刊期:2004年第06期

    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美国这一民族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同时也体现了美国自觉意识的觉醒.他们利用东方中国的他者形象来企图达到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目的,但是由于相当程度上的想象和偏见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中呈现了大量并不公正的中国"幻象".

  • 后方言词汇及其规范

    作者:周一农 刊期:2004年第06期

    以往我们大多把方言看作一种语言的地域现象,然而,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共同语的强势作用日趋明显,方言也越来越表现出它的时代性特征.在这一趋势里,词汇无疑是最敏感也最突出的.要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语言规范化工作也得与时俱进,从方法手段以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