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探索

诗探索杂志 部级期刊

Poetry Exploration

杂志简介:《诗探索》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诗坛峰会、探索与发现、汉诗新作、新书视点

主管单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2805
总被引量:1326
H指数:13
期刊他引率:1
  • 作为方法与信念的细读——关于《沙与世界:二十首现代诗的细读》的几点反思

    作者:宋宁刚 刊期:2018年第01期

    说到细读,人们首先想到的,大约是英美新批评派。这个活跃在“二战”前后的文学批评流派,提出的重要术语之一,就是“细读”(close reading),即通过细致的阅读,发现文学文本中的反讽、悖论等特点,进而引出关于语言之张力的论述。为了反对意识形态介入对文本的解释,同时也反对思想对艺术的侵扰,新批评派更注重从文本到文本的解释。

  • 代际经验的显现及其审美理性

    作者:林馥娜 刊期:2018年第01期

    诗歌是最具有非虚构性的文体,诗人的真情或虚饰都很容易显露于人前,因为诗人在创作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审美理性。诗是感性的,它从感知事物中来,但同时它也蕴含着审美的理性。从思潮和标签式划分来分析诗歌创作是不可靠的,而从诗歌的本质,也即蕴涵于诗中的审美理性来辨识是一个更知性、更贴近诗歌这种文体的做法。德国哲学家伊...

  • 试析杜运燮诗创作对于中国现代诗发展的意义

    作者:王芳 刊期:2018年第01期

    “九叶诗派”,成长并崛起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重新活跃,对当代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是中国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流派。杜运燮是“九叶诗派”中受西方现代派诗影响较多,颇具现代风的一位诗人。

  • 父亲杜运燮二三事

    作者:杜海东 刊期:2018年第01期

    父亲杜运燮先生(1918-2002)离开我们十五年了。2005年9月,在父亲去世三年后,我们家属曾编辑出版了杜运燮散文集《热带三友·朦胧诗》,收录了他一生创作的主要散文和诗论文字,并附有家人的记忆文章,完成了父亲最后的愿望。

  • 杜运燮致辛笛书信二十通(1979-1980)

    作者:杜运燮; 王圣思 刊期:2018年第01期

    2018年适逢杜运燮先生百年诞辰,为此,我整理了杜运燮先生给我父亲辛笛先生的书信二十通(其中1979年三通,1980年十七通),以示纪念。父亲生前看着满屋子的书刊信函,只说了六个字:“身外之物——捐掉!”我们遵照他的嘱咐,把他的藏书和所收到的友人信函全部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承现代文学馆在保存书信原件的同时,将扫描件刻录成光盘寄...

  • 杜运燮早期佚诗六首及其相关情况

    作者:李光荣 刊期:2018年第01期

    杜运燮早期的诗作收入《诗四十首》《南音集》和《你是我所爱的第一个》三个集子。后来诗集里所列的早期诗歌大体出于这三本诗。也就是说,这三本诗集以外的诗歌基本上是佚诗。本人在西南联大文学的搜集与研究之中,发现了较多佚文,其中有一些是杜运燮的作品。经查证,有的作品没有收在以上三本诗集之中,所以判定为是佚诗。录在以下的六首诗发...

  • 论陈超的诗学理论与批评

    作者:邢建昌 刊期:2018年第01期

    2014年10月31日,著名诗人、诗评家陈超先生逝世。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本刊2015年第3辑曾辟“纪念陈超”专栏,发表了唐晓渡、霍俊明、大解、王永的文章。2017年10月15日,在陈超逝世三周年之际,中国诗歌学会、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主办的“陈超诗学学术研讨会”在廊坊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诗人五十余人,以...

  • 陈超个人历史化生命诗学体系

    作者:苗雨时; 郭友钊; 王之峰; 王克金 刊期:2018年第01期

    陈超(1958-2014年),祖籍河北。1978年考入河北师范大学,并于学生期间首次公开发表诗歌《未来》和诗学论文《试谈鲁迅早期的新诗》,从此与诗结缘。热爱诗歌,写诗、读诗、论诗、教诗,成为毕生的事业④。

  • 陈超的“生命诗学”理念——以对海子评价为中心

    作者:刘卫东 刊期:2018年第01期

    海子生前落寞,没有出版过个人诗集,即便“对于海子的人与诗都抱有好感和尊敬的读者,有时也会弄不明白,这究竟是属于已被取代而消亡的艺术,还是那种‘不是一种终结,一种挽歌,而带有朝霞艺术的性质’的事物?”争议颇多,而且是“本质性”的。在这种背景下,陈超对海子的研究就有了多重意义。研究者把自身诉求投射在研究对象之上,是常见现...

  • 让文字“带上自己的心”——陈超《诗野游牧》诗话随想

    作者:薛梅 刊期:2018年第01期

    陈超先生是我的恩师。“带上自己的心”,是芒克的诗《诗人》的全部诗句。也是陈超老师一篇短文的名字,亦取自芒克。这一篇短文中,陈超透过芒克的心映现的是自己的心,即对本真心灵的尊重及珍重。如今恩师肉体已逝,但那颗本真的心却始终高悬在诗歌的圣殿之上,成为一面镜子,不时在警醒着我们要抱有一种求真意志。因为这颗心的永恒在场,先生...

  • 失败或曰诗人之心——毛子诗歌论

    作者:何方丽 刊期:2018年第01期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他认为只有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能拯救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儒家思想强调人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本为一个佛学用语,含义之一便是舍离世俗之事,是佛法(又称“出世间之法”)的重要理念。

  • 广阔又混沌的幻影——读毛子的《迁徙之诗》

    作者:胡清华 刊期:2018年第01期

    毛子开篇即道:“待在家里,却不停地迁徙”。“待在家里”是相对静止的,而“不停迁徙”是运动的,这两种矛盾的状态靠一个“却”字作为联结点,同时向两极悄然拉开,形成了极具张力的动态效果。

  • 言说不尽的“母亲”——从毛子的《母亲》谈开去

    作者:杨亮 刊期:2018年第01期

    当代诗坛一向不缺乏抒写“母亲”的诗,如果将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这些关于“母亲”的诗并置,恐怕还能梳理开新诗中“母亲”形象的演变。的确,母亲与女人、母亲与人、女人与人这些概念所交织出的复杂话语组合,深刻地烙印在不同时代的“母亲”的诗作中。如我们所熟知的舒婷的《啊,母亲》,虽然这首诗有别于诗人那些讴歌祖国、赞美爱情的气势...

  • 已经开始的未来

    作者:毛子 刊期:2018年第01期

    12月31号。在一列由北向南的夜行火车的上铺,我打开手机上的记事簿,完成着一篇与诗歌创作有关的约稿。走走停停的绿皮火车,一度在旷野的一个岔道口长久地停顿,直到另一列绿皮火车轰鸣着迎面而过。恍惚中它像我那久违的沸腾的八十年代的脸,又仿佛是呼啸而去的2017年。车窗外是北方严峻的夜空,颗粒状的星星在寒冷中发出冰凉的光。

  • 廖伟棠诗的“地理”与“身份”论

    作者:余文翰 刊期:2018年第01期

    廖伟棠一度被视为“南来作家”,却因大量为香港量身定制的作品而被大陆文坛定位为香港诗人,在台湾则称他是在华文圈中浪游。1975年他出生于粤西新兴县,十几岁时便移居珠海,后曾赴广州求学直至1997年移居香港。出于香港现实生活的迎拒,2000年底便远赴北京,历经五年漂泊方才回到香港定居。但无论身处何地,他惯于四处行历。“青春到处便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