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探索

诗探索杂志 部级期刊

Poetry Exploration

杂志简介:《诗探索》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诗坛峰会、探索与发现、汉诗新作、新书视点

主管单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2805
总被引量:1326
H指数:13
期刊他引率:1
  • 编者的话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时光荏苒,当我们编好本辑《诗探索》的时候,已是2010年的岁末。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十年来,诗坛上风生云起,潮起潮落,《诗探索》始终站在诗的前沿,与诗人、评论家和广大读者携手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当读者拿到本辑刊物的时候,已经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新诗将

  • 《诗探索》启事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诗探索》自2007年起由九州出版社出版,2010年后,每年出版4辑,每辑定价50.00元(含理论卷、作品卷各一册),读者可在当地新华书店购买,亦可向出版社邮购。邮购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甲35号九州出版社发行部

  • 问题史:中国新诗的音乐性—以新诗音乐性的共时性分析为研究起点

    作者:张入云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一、中国新诗面临的"音乐性"问题、与之相关的研究中国新诗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却仍没有在公众那里获得普遍的"信誉"。认为它因缺乏"音乐性"而未能确立其"合法性",在新诗面临的诸多责难中,始终是相当不屈不挠的一种声音。正如谢冕所说,面对新诗,开始

  • 他周围浓浓的书卷气

    作者:谢冕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读屠岸先生的诗是很早的事,知道他是翻译家也是很早的事,至少是在我成了诗歌少年的时代。我也许是在当日的《诗创造》上,也许是在后来的《中国新诗》上知道屠岸这个名字的。那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下半叶,1947、1948至1949年开国之前的一段时间。那时我无缘拜识先生,只能是在书中"远望"

  • 屠岸的十四行诗

    作者:郑敏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一)哲理穿上布衣裳中国的新诗始自白话文运动之后,起步较晚,且因不可能直接继承自己的古典诗歌传统,在新诗格律方面多以自由诗为主。在20世纪40年代,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可能是当时取得国内最高评价的第一本十四行诗集。今天我们

  • 屠岸旧体诗作漫评

    作者:邵燕祥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所以题为漫评,因为我无力作系统研究,只是读屠岸先生旧体诗的一些感想,类似评点,却也并无警策;或许还不免"六经注我",借以说说我对写诗的零星想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写新诗而兼写旧体诗或后来主要写旧体诗的作者中,出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甚多,如二周(鲁迅、周作人早年都有白话

  • 你听到的是夜莺的歌唱——关于屠岸诗歌的几点随想

    作者:郭海军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直观地看,我们面对的世界似乎越来越远离平静安宁和谐了。于纷繁杂乱的时代镜像下,我们的生活正在失去某种品质,这种品质在利益、谋略、虚伪、欺骗、攫取、劳碌、困窘和无奈中,尤其显得珍稀十足。这种生活的品

  • 论屠岸的诗歌形式探索

    作者:冯雷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谈及"新诗"的初创,刘西渭不乏幽默地讲道:"直到如今,形式和内容还是一般少壮诗人的磨难。"关于这一断语,他随后解释道:"这里有两种倾向:第一,废除整齐的韵律,尽量采用语言自然的节奏,因为半路出家,

  • 两种诗歌传统的交融—从《墓畔的哀思》诗群看屠岸十四行诗的艺术特色

    作者:章燕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十四行诗最早是中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抒情短诗,为一种歌唱的诗歌体裁。16世纪初由意大利传入英国,由此开始了英语十四行诗的广泛流行。它有着十分严格的格律形式,在行数、韵式、韵律等方面有明确的要求。20世纪初,这一诗歌体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此时,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诗人们正在

  • “后现代”可以休矣——谈最近十年网络对汉语诗歌的影响

    作者:于坚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网络首先是一场颠覆。它基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发表制度,解放了所有存放私人手稿的黑箱,为各种言论的自由发表、交流奠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技术基础。限制当然存在,但这种限制现在是个人自己负责,这一点意味深长。限制

  • 世纪初诗歌(2000—2010)八问——于坚、郁葱、杨克、伊沙、阿毛、安琪、路也

    刊期:2011年第01期

    新世纪诗歌已经走过十年,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回顾与反思的地方。鉴于此,《诗探索·理论卷》近期进行了"世纪初诗歌(2000——2010)八问"的问卷调查,请诗人、诗评家就新世纪诗歌的若干问题谈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够总结近年诗歌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当今及以后诗歌良好生态的形成有所助益。本期参与者是几位50、60年代出生的诗人:于坚、郁葱、杨克、...

  • 诗歌的草根性时代

    作者:李少君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在七月底举办的首届博鳌青年思想沙龙上,一些青年评论家讨论到新时期以来甚至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失效的问题,认为从生产机制、传播方式到评价体系,新文学都存在很大问题,比如精英主导,观念先行,严重缺乏本土传统与民众基础,一切以西方现代文学为唯一尺度和标准,以获得西方承认为最

  • “私人地理”的建构与“文化断乳”的转型

    作者:赵思运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通览八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者共二十四位诗人的作品,我们不由得会得出一个结论:光荣属于安静的写作者。当下诗坛很热闹,而诗歌的本质却是朴实的,安静的。华文青年诗人奖则正体现了这一本质,拒绝任何投机性、表演

  • 从华文青年诗人奖看当前青年诗坛的创作态势

    作者:金问渔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这是一个诗歌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诗歌喑哑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诗歌的时代,这是一个失去诗歌的时代。当数以百计的诗歌论坛、民刊民报在圈内热热闹闹,发表诗歌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和报纸副刊却越来越少,诗作者以外的诗歌读者渐行渐远。

  • 暧昧年代的光头与沉滞洼地的“蝴蝶”——沈浩波论

    作者:霍俊明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对于"70后"诗人而言,如今他们的写作群体已经愈益庞大,甚至随着博客、网络、同仁刊物以及个人经验的日益成熟等多重因素的刺激这个群体的数字仍在不断激增和攀升。但是谈论这一代人的诗歌写作甚至回溯到1999年世纪末的诗歌论争,沈浩波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沈浩波在网络上的活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