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探索

诗探索杂志 部级期刊

Poetry Exploration

杂志简介:《诗探索》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诗坛峰会、探索与发现、汉诗新作、新书视点

主管单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2805
总被引量:1326
H指数:13
期刊他引率:1
  • 《诗探索》改版弁言

    作者:谢冕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诗探索》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它伴随着中国新诗走过了从封闭到开展、从凝滞到行进、从单一到多元的、激烈的、有时甚至是狂暴的、让人惊心动魄的全过程。记得当年,动乱收场,改革之风起于青萍之末,诗歌敏感于文艺春天的到临,也自沉寂与禁锢中醒来。《诗探索》出版之初,正值“朦胧诗”崛起之时。自此时开始,围绕着新诗潮的意...

  • 传统与革命

    作者:叶橹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如果以现代诗的概念来审视五四时期的“诗体大革命”,那么,相对于古代诗而言,这种“革命”应当是能够成立的。因为不管人们是有意或无意地在玩弄概念游戏,现代诗的产生对于古代诗来说,毕竟是一场真正意义的革命。从诗体的形式到语言方式的表达和表

  • 新诗百年:回顾与反思

    作者:张曙光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何谓新诗毫无疑问,新诗概念的提出显然是针对中国的传统诗歌而言的。这个“新”,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观念上的更新,也不仅仅是创作方法和风格上的创新,而是诗歌乃至更大领域内的一次革命。它有着更为广阔的背景,而且是在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进行彻底决

  • 近二十年先锋诗歌的历史流程与艺术取向

    作者:罗振亚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在朦胧诗后近二十年的历史时段里,从第三代诗到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再到70后诗人群以及女性主义诗歌,先锋诗歌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艺术系列。它对诗坛一次次地变构冲击,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精神、特质和传统,引渡出一批才华功力兼具的诗人和形质双佳的优卓文本,以及对诗歌生长所提供的诸多可能性,支撑起了新诗艺术史上最富有创造活...

  • 蔡其矫:一个特立独行承前启后的浪漫诗人

    作者:戴冠青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蔡其矫绝对是20世纪中国诗坛一个独具魅力的诗人。尽管在已经过去的那个狂热年代里,人们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审美能力去咀嚼他那韵味蕴藉的情感演绎,但他那天才的光芒和浪漫的精神却顽强地执着地穿透层层遮蔽给热爱生命的人带来许多惊喜和感动。人们于是

  • 困境与突围

    作者:子张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迄今,蔡其矫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诗歌写作生涯。以诗人诗歌写作主题和写作风格的演变为主线,大致可以将蔡其矫的六十年写作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整个40年代应视为他诗歌写作的起步阶段,50年代初期至1957年“反右”前夕则为新的开拓探索时期,从1958年的政治“落难”到“”结束前后的十八年,是他在困境中寻求思想...

  • 从时间的方向看诗人蔡其矫

    作者:杨远宏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作家李国文先生2004年12月22日在《中华读书报》撰文称:“文学这东西,别人吹,不作数,自己吹,更不作数,甚至当代文学史的吹,也是作不得数的。只有时间的验证,而且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以后,那判断才能接近于正确。”这当然算不得什么新见高论。但放眼鱼龙混杂、浊浪清流一沓糊涂的当代中国文坛,李老的一针见

  • 蔡其矫与朦胧诗

    作者:邱景华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朦胧诗的核心是“今天派”。1978年12月23日,《今天》创刊号出版,标志着潜藏在民间的朦胧诗,终于“浮出水面”。朦胧诗虽然是青年诗人们自发的诗歌运动,但也有老诗人参与。1976年,蔡其矫就与北岛等青年诗人交住,积极参与“今天派”的早期活动;并在《今天》创刊号上发表诗歌。可以说,蔡其矫直接参与了“今天派”从酝酿到诞生的全过程。...

  • 细读根子的诗歌作品

    作者:李润霞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文学史上经常有这样一些现象:比起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他们并不以作品的数量取胜,而是以作品质量流芳百世。根子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仅凭存世的《三月与末日》、《致生活》和《白洋淀》三首诗歌即独步当代诗坛。

  • 个人的觉醒与新的诗歌的诞生

    作者:刘志荣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后中国文学一个甚为重要的方面,在于个人意识的觉醒与个人性的表达方式的出现。然而,时至今日,“个人性”似乎成了新的时代流行意识形态或与诸种新意识形态合流的代名词,这也理所当然地促成了某种反弹,导致一些作家与理论家对当代文学中自我表现与个人话语的怀疑。这种怀疑当然有其正当性,然而,不论是怀

  • 时间和时间带来的——论西渡

    作者:敬文东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1早在1997年,西渡就仿佛知天命般地说过:“写作是在与一个沉默的对手较量,而这个对手正是时间。”在同一篇文章中,西渡近乎固执地为他的诗歌写作定下了基调:诗歌中的主题不是情感,不是信仰,甚至不是经验,“而是时间。”饶是如此,西渡还是谦逊地承认,一个青年诗人在刚开始写作时,确实很少会自觉地把时间作为主题,尽管无处不在、无孔不...

  • 反向进化的自我之歌——西渡《蛇》解读

    作者:周瓒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这首诗十四节,每节八行。单纯从长度看,似乎算不得长篇巨制,但,略显高昂的抒情口吻,婉转沉郁的描述语气,二者交替,显示出节奏的匀称和语调的舒缓。全诗读来别有一种悠长之感,也称得上诗中的“大篇”。姜夔曾言:“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

  • 诗歌对我们有不朽的爱——答《南方都市报》记者问

    作者:西渡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1、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是什么东西促使你对诗歌的热爱?答:我写诗几乎是与我对诗歌的阅读同时开始的,约在我十二三岁的光景。阅读诗歌给我一种强烈的感动,这种感动也促使我写下了最早的涂鸦之作。我很早就对生命的脆弱易逝有着切身的感受,而诗歌向我许诺了一个不同的未来,让我看到了人类灵魂的不朽。这足以使我对诗歌抱着矢志不渝...

  • 在突破中敞开——论路也诗歌风格的前后转变及其内在意义

    作者:张立群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尽管,在充分阅读路也的诗集《风生来就没有家》(199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心是一架风车》(1997年,作家出版社)以及诗人在20世纪最后三年的创作之后,我已经预感到世纪末的路也已经在她的诗歌创作中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动向,并将这种“动向”写在一篇名日《时问流变中的多部和弦》的评论文章之中。然而,当我再次面向路也的创作,特别...

  • 灵魂的蛇行——解读路也的两首诗

    作者:张清华 刊期:2005年第01期

    <正>女人是天生的蛇类,人们把美女比做蛊惑与迷幻之蛇,把“毒妇”也形容做“蛇蝎之心”。我当然不是存心要把这个比喻庸俗化和“伦理化”,不过蛇所具有的精准、警猛、尖锐、畅滑、机巧、曲折、细小和凉意的意象,却很符合长期以来路也的诗给我的一种感觉。很明显,没有哪个诗人会忽视语言的本体意义,但真正能够自如地产生“语词如花”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