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Art Review

杂志简介:《上海艺术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119/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集思、广益、言之、有据等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上海艺术研究所
国际刊号:2096-1774
国内刊号:31-2119/J
全年订价:¥ 328.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1
复合影响因子:0.18
总发文量:2217
总被引量:868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攓掇文艺 发乎先声

    刊期:2016年第01期

    艺术是路灯,批评是路标;艺术照亮内心,批评则以精神尺度丈量、激发内心创生之力。在这看似丰富、充实,其实迷乱、虚妄的时代,审美之声虽未消寂,资本形态愈加膨胀,欲求躺倒在物质之上,庸俗形态四处泛滥。广袤的精神大地参伍错综,逐渐荒芜——此时,只有路灯和路标才能帮助我们走出迷途。我们需要艺术,也需要艺术批评。

  • 戏曲“传承与创新”——移步换形不散神—谈谈戏曲的扬弃继承与转化创新

    作者:罗怀臻 刊期:2016年第01期

    戏曲作为祖先留下的声音,是来自胸腔深处、与生俱来的故乡的音调,由先民代代相传,与所处的山川水土有关,也与漫长的社会变迁有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早已超越一国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创新还是传承,这个在戏曲艺术领域里一直争执不休的话题,从2015年7月中央政府施行系列具有战略高度的文化举措以来,再度成为热门议...

  • 守“鱼”抑或守“渔”?——也谈戏曲传承的保守主义

    作者:郑荣健 刊期:2016年第01期

    在继承与创新争议无休止的当下,戏曲的边缘化却成了现实,这应是我们认真思考的。继承与创新不过是一体两面,于继承中挖掘创新的冲动,或于创新中感知继承的急迫,美学标准和动态逻辑的结合,也即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结合,或可为戏曲提供当代实践的重要标尺。

  • 不“传统“与求“传统”——两岸戏曲创新与传承之比较

    作者:朱光 刊期:2016年第01期

    眼下在台湾,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戏曲”都不怎么‘传统”,却也在高度市场化的生态环境里‘杀”出一片生机。然而在大陆,同样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戏曲,却因为传统文化的流失而渐失传统;加上市场化取向的焦虑以及戏曲内在生命力的挣扎或混沌地求“传统”。因而,在大陆舞台上,台湾的“传统戏曲”不“传统”;大陆的传统戏曲总体...

  • “创新”、“保护”误区下的传承困境

    作者:李红艳 刊期:2016年第01期

    我们看到了太多以创新之名,行破坏之实的创新;看到了太多把戏曲搞得面目全非的创新:写意、虚拟、程式化的戏曲本质丢失了,剧种没有剧种味道了,人物没有行当归属了,表演不讲程式章法了……

  • 前进中的反思——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六大“不足”

    作者:史学东 刊期:2016年第01期

    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下,急剧变化下的社会环境、文化生态、审美理念、观演方式也对戏曲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严峻的考验,而业内意识的六大“不足”,阻碍着上海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本土业内对戏曲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不足 2015年初,《人民日报》相继发文认为:“要做到好的继承和创新,关键是要厘清具体的文化形态...

  • 浴火重生的舞蹈艺术——选编·演绎·融入

    作者:方家骏 刊期:2016年第01期

    舞蹈是古老的,也是新生的。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陶盆,到汉代歌舞俑,从唐代的"碧云仙曲舞霓裳",到明代的"长袖缓带,绕身若环",精心加工提炼的动作和姿态不仅是一段感情的流露,更是不断扩展的生命感,它将力与美的张扬衍生为丰富的舞蹈语言。邓肯说,只有唤起人类追求美的愿望,她才能获得美的本身。

  • 巨匠的舞步——“玛莎·格雷姆舞团”带来的启示

    作者:郑慧慧 刊期:2016年第01期

    玛莎·格雷姆开创的正是这种似"拿着鞭子抽打这个社会"式的,与芭蕾艺术完全不同的舞蹈来表现时代的情感和生命的状态。"让身体和谐地承载了生死与爱的所有素质",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舞蹈观念,改变了舞蹈的社会地位,使"舞蹈对这个世界所以有着这样恒久的魔力。"

  • 一个现代舞蹈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

    作者:张麟 刊期:2016年第01期

    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独特的艺术语言、可感的艺术形象、深刻的艺术意蕴是必需的,尤其对于现代艺术而言,深刻的艺术意蕴一定与创作主体独到的、深入的艺术领悟息息相关。

  • 《安娜·卡列尼娜》——艾夫曼的舞蹈探索

    作者:江琳 刊期:2016年第01期

    暌违三年,继《柴可夫斯基之恋》、《俄罗斯的哈姆雷特》和《红色吉赛尔》之后,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再度来到上海。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上,我们有机会一睹鲍里斯·艾夫曼的代表作品——现代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

  • “安娜”救赎舞剧艺术

    作者:黄惠民 刊期:2016年第01期

    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的《安娜·卡列尼娜》2005年3月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大剧院首演,2015年11月献演于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其舞剧经久不衰、深受欢迎的原因在于经典性。结构凝聚原著精髓虽说舞剧是根据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创编而成,但编导鲍里斯·艾夫曼则以戏剧冲突为结构,即在悲剧中有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冲突。

  • “旧戏”谱“新舞”:东方灵欲三部曲之《双下山》

    作者:丁琦睿 刊期:2016年第01期

    赵梁算是我的师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92级中专,但是当他毕业时我入校,其实没有任何的交集,只是偶尔会听到这样一个名字。赵梁学民间舞六载,日后却转而从事现代舞创作,曾旅居国外一段时间,回国后发现,中国的现代舞仍是十年前的样子,"还是西方多年前的技术、技巧,没有出现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现代舞作品"。

  • 尺度,即是一种学术态度

    作者:谭根雄 刊期:2016年第01期

    诚如作者所言:"每年一度‘小幅’油画展及学术定位,不免沉沦于乏善可陈的格局之中",原本激励作者探索创新被异化为一种新的"裹足",让作者在连续四届"小幅"展后,"宛如骨鲠在喉一般刺痛"不得不发出"艰难"的呐喊,便有了题为"尺度,即是一种学术态度"第五届上海小幅油画展的前言。不知是呐喊的分贝不够还是画展本身已无足轻重,此言并没...

  • 大师特展带给我们些什么?

    作者:傅军 刊期:2016年第01期

    2015年,上海的市民是幸运的,他们在一年问,遍览了一杆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那些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凡·高、安迪·沃霍尔、达利、毕加索、雷诺阿……这些曾经在不同历史阶段点亮西方美术史进程的名字,如今在中外有关人士的通力合作下,在同一年里,纷至沓来,齐聚上海,也推动了高端艺术特展这个行业在短时间内的迅速火爆。

  • 当代国际美学思潮——神话缺失时代中艺术的创新角色

    作者:多米尼克·布歇; 彭斯羽 刊期:2016年第01期

    法国学者奥利维耶·阿苏利(Olivier Assouly)近年提出"审美资本主义"(Aesthetic Capitalism)这一重要概念。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是工业化时期,从上个世纪中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从上个世纪末至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审美资本主义,它的特征是审美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