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

上海戏剧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Theatre

杂志简介:《上海戏剧》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154/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聚焦、剧评、创想、论道、视界、沙龙、往事、艺谈、专栏、剧本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文学艺术院
国际刊号:0559-7277
国内刊号:31-1154/J
全年订价:¥ 148.00
创刊时间:195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2700
总被引量:1282
H指数:7
立即指数:0.0278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4722
  • 无数次,编织艺术人生——记周燕萍和她的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

    作者:龚晏 刊期:2006年第12期

    在静安区的一条小马路上,周燕萍以月租1800元租了一间老房子,作为她衣食起居的小家。

  • 耳目一新《血手印》——观金静、丁小蛙主演越剧《血手印》随感

    作者:翁思再 刊期:2006年第12期

    越剧百岁之年,演事频繁。金静、丁小蛙主演的《血手印》以个人和剧院共同出资、分担经济风险的项目制方式运作,具有体制机制改革的意义,与众不同。此外,上海越剧院引进戚、毕两个“边缘”流派公演《血手印》,有艺术钩沉之心,也是百年纪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 拂去心灵的尘埃——有感于话剧《活性炭》

    作者:刘玉 刊期:2006年第12期

    带着对剧名的疑惑,我看了话剧《活性炭》。全剧小巧玲珑,善解人意,老少无欺,以小成本的制作弘扬了一个有关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主题——两代人的心灵撞击,擦出了你我他的心灵火花,如一首轻巧温柔的乐曲,轻轻抚慰了一颗颗曾经受伤的心。

  • 红烛冷衾心怅惘——评弹开篇《宫怨》赏析

    作者:夏史 刊期:2006年第12期

    开篇,原是评弹正书(即主要书目)演出开始之前的加演节目。后来,由于开篇具有完整的内容,唱调优美动听,就时常作为独立节目演唱。《宫怨》是评弹传统开篇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

  • 多元化合的声线——音乐剧发展中声音观念的变化

    作者:李涛 刊期:2006年第12期

    早期音乐剧是欧美音乐文化的混血儿。欧洲歌剧走到19世纪下半叶,步子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取材于日常生活、偏重讽刺时弊的轻歌剧和喜歌剧成了大众娱乐。它们与杂耍、歌舞秀一道,为音乐剧的萌芽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 我与梅、周、黄

    作者:王熙春; 朱永康(执笔) 刊期:2006年第12期

    梅兰芳、周信芳、黄桂秋这三位前辈早已谢世,可他们的舞台形象和音容笑貌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我的艺术生涯,就是在他们的熏陶培养下逐步成长的,每念及此,宁不动情!

  • 吴侬软语说美人

    作者:戴茂 刊期:2006年第12期

    几年前,一台中西合璧的评弹交响音乐会《四大美人》让上海观众领略了评弹艺术的魅力,今年九月,经过重新编排的《四大美人》又在兰心大戏院献演。和着琵琶、三弦婉转而动听的旋律,评弹艺术家们以惟妙惟肖的表演和绘声绘色的叙说,演绎了吴侬软语的神韵和四大美人的风采。

  • 当一个文武全才的小生——记京剧小生演员金喜全

    作者:吴痕 刊期:2006年第12期

    上海京剧院排练厅内,金喜全一身黑色练功服,短寸头、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今年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他在逸夫舞台举行了个人京剧展演月,先后演绎了由叶少兰亲授的四台叶派名剧——《群英会》、《罗成》、《吕布与貂蝉》和《周仁献嫂》,并在首场演出后正式拜叶少兰为师。

  • 一出素色的凡人悲剧——记话剧《萨勒姆的女巫》

    作者:半夏 刊期:2006年第12期

    9月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纪念艺术大师佐临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以《萨勒姆的女巫》一剧开帷幕。这部戏曾由作者阿瑟·密勒亲自推荐,于1981年被黄佐临上舞台,连演52场。而担任此苏排导演的正是黄佐临的外孙、电影导演黄蜀芹之子郑大圣。亲缘的衔接,艺术的接力,实力的阵容,今日的重演会是何种风貌呢?

  • 一声SORRY,几把辛酸——记焦晃和小剧场话剧《…SORRY》

    作者:米小茂 刊期:2006年第12期

    “太平间内初恋情人大谈爱情,一场思辩性的爱情争论折射出生活的黑色幽默……”

  • 古琴新韵——新编京剧《道观情缘》三大看点

    作者:海闻 刊期:2006年第12期

    2004年12月,《道观情缘》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首次亮相,虽只有短短37分钟,但却以其别致的风味让人眼前一亮,就连梅葆玖和杜近芳看后都觉得很有新意。于是到了第二年,一折变成了全本。

  • 我与木偶有个约会——记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国庆沪上之行

    作者:谢倩 刊期:2006年第12期

    据业内人士统计,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仅在上海就有40余场儿童剧上演,加上少儿博览会和动漫展,共有十多万人次参与了这些儿童娱乐活动。“假日文化消费”概念的勃兴,使儿童剧演出市场越做越大,儿童剧不仅成为年轻家长对孩子们进行智力和情感投资的良好途径,而且让文化从业人员看到了其中蕴涵的商机。

  • 旧上海的声色之娱

    作者:蔡丰明 刊期:2006年第12期

    上海人素来喜欢看戏听唱,早在元明时期,当地的一些封建士大夫们凡有喜庆筵饮之类的活动,便经常要请戏班到家中来唱戏,有些富裕人家还经常在家里建戏台,养戏班,形成了一股浓重的嗜曲听唱风气。农村中的平民百姓虽然不能像士大夫和富家子弟那样拥有较好的看戏听曲条件,但是每当村中有庙会戏、酬神戏之类的活动,他们便成了最为主要的观众。

  • 红拂

    作者:邹平(编剧); 桑麟康(绘画) 刊期:2006年第12期

    红拂 杨素的歌舞伎,后为道姑 李靖 隋末英雄,后为唐开国功臣 虬髯客 侠士,后为海外扶余国国君 杨素 隋炀帝时的权臣,官居司空 现场演奏的男女乐俑数人

  • 爱上京剧的缘由

    作者:陆振声 刊期:2006年第12期

    抗战时期,父母带着我从上海经武汉逃难到了重庆。父亲票戏,为学京剧,买了一台胜利牌手摇唱机,做了一只唱片柜,添置了许多胶木唱片。其中,有梅兰芳的《太真外传》、《宇宙锋》,马连良的《打渔杀家》,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姜妙香的《贩马记》,程砚秋和言菊朋的《贺后骂店》,侯喜瑞的《法门寺》等等,林林总总,不下几十部。父亲滋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