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

上海采风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Wave

杂志简介:《上海采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935/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热点、批评先锋、特稿、大师剪影、访忆、艺星、自述、印象上海、专栏·童言、专栏·玲听、专栏·佟话、艺坛漫笔、自由谈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文艺期刊中心
国际刊号:1005-8842
国内刊号:31-1935/I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9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3322
总被引量:337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文艺发展联盟的漂亮开场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2018年第05期

    “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热热闹闹成立了。紧接着它将何以作为?答案很快出来了:戏曲名角们用“深扎”生活、“剧荟”江南的方式,遍走长三角江南大地,一头扎进底层百姓中.打响了联盟成立后的漂亮开场。

  • 戏曲名角“深扎”生活、“剧荟”江南

    作者:海风 刊期:2018年第05期

    2018年8月9日的合肥市像一个大闷笼,一丝风也透不进来。在这酷暑难耐的下午,安徽大剧院的后台,来自上海的戏曲名角们正热火朝天地准备着晚上的演出。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对于眼前的安徽大剧院,既熟悉又陌生。27年前,在1991年秋末冬初的时候,他曾来到这里演出。

  • 现代美术教育史中的“上戏现象”

    作者:袁龙海 刊期:2018年第05期

    年初,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舞美学会会长韩生之邀,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他策划的《日常生活戏剧》展览及研讨会。出席者都是文艺界的各路精英,有导演、舞美艺术家、编剧、理论家、诗人等。活动期间,许多专家又聊起"上戏现象"这一话题。理论家王南溟透露将在喜马拉雅美术馆做一个"上戏现象"专题展,得到大家赞同,理由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在上...

  • 上海设计周VS非遗:“活态传承”的无限可能

    作者:李娜 刊期:2018年第05期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表现力。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它的生命力始终顽强向前发展着、传承着。

  • 陆春龄:笛王已逝,笛音长留

    作者:沈家祺 刊期:2018年第05期

    2018年5月22日,我在外出采风的列车上,从打开的收音机里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97岁的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于上午8时30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听到这个消息我沉思良久,随着列车呼啸向前,我记忆的闸门随即打开。壹陆春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魔笛"。他上海人,中等身材,梳横头,智慧的额头有点前秃,目光炯炯...

  • “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我与刘以鬯先生的海上文学缘

    作者:钱虹 刊期:2018年第05期

    6月9日,打开手机,惊悉香港老作家刘以鬯先生以百岁高龄辞世。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发《2046》中的经典台词"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表示哀悼。我想起与刘先生的文学情缘,不由得悲从中来。掐指算来,认识刘先生,至今刚好30年。尤其在1988至1995年期间,我的文章经刘以鬯先生之手发表在他主编的《香港文学》和《星岛晚报》等报刊上的,就有十七八篇之...

  • 吴永刚:“终我身于电影事业”

    作者:陈同艺 刊期:2018年第05期

    上海有很多电影明星和著名导演,很早以前,我就听说他们的名字了。可是,直至一九八二年初夏的一天,因出版有关影事的著作,我才有机会同吴永刚导演相识,并亲切交谈了三个多小时。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文思敏捷,壮志不已。他的那间卧室,简朴得像普通退休工人的住处。唯一醒目或称得上装饰品的,是挂在墙上的一支年代久远的猎枪和麂...

  • 电影圈子里的扬州人

    作者:陈清泉 刊期:2018年第05期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文化底蕴极其厚重,历朝历代都出现过文化名人。其中在上海电影界,参加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建设并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亦为数不少,其中有些人堪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先驱者,许幸之、陈趾青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04年出生在扬州的许幸之,18岁时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奠定了他的绘画基础。此时的他,对西洋画情有独钟。于是,他...

  • 和陈忠实三次温暖的握手

    作者:张凤 刊期:2018年第05期

    初逢哈佛春之约首度遇见陈忠实先生,是在哈佛。应我们之邀,他来哈佛和耶鲁大学演讲。1995年4月上旬,陈忠实来到美加,兼程遍访美东。陈忠实作了"漫谈《白鹿原》的创作及反应"的演讲。我对他的印象是朴实诚恳,觉得他所说的都发自肺腑。当时大陆作家来哈佛罕见,屈指可数,计有刘心武、张辛欣、李子云、戴厚英等。

  • 六十多年前沪上“京夹淮”

    作者:何小山 刊期:2018年第05期

    一棵树上结的两只果子 上海戏曲院团中京、昆、越、沪、淮五大剧种,从程式化表演格局、武打套路、锣鼓曲牌等方面,京与淮都如出一辙,十分相同。揭开这两个剧种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以皮黄戏"三庆班"大老板程长庚为首的四大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庆贺八十大寿演出,之后,经历好几代前辈艺术家不懈努力,艰苦磨炼,精益求精,演变成博大精深...

  • 回忆中叔皇

    作者:陆寿钧 刊期:2018年第05期

    越是熟悉的朋友往往越是容易被"怠慢"。当与中叔皇住在同一幢楼的我的老同学吴本务向我提醒,该好好为中叔皇写点什么时,我不得不怀疑自己是否怠慢了这位老朋友?当吴本务向我说及中叔皇生前常在他面前说起我曾为他执导的什么什么影片的剧本当过责编时,我开始脸红起来——我是为他执导的影片当过责编,但他似乎把他所有执导的影片的责编都说成是...

  • 生命的赞歌——忆影片《夏日的期待》的拍摄

    作者:东进生 刊期:2018年第05期

    著名导演史蜀君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她的音容笑貌仍旧萦绕心头。仿佛她去远方执导一部新作,只是,永远在远方而不再归来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辉煌时期。期间,不仅有一些振聋发聩的艺术电影问世,还培养出一批新锐。尤其是女导演群体,在全国各个电影制片厂里,可谓是独领风骚。史蜀君导演又是这些女导演中出类拔萃的。她以处女作...

  • 蒋道银:精心修复稀世珍宝

    作者:蔡理 刊期:2018年第05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在每个历史时期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这为人们翻阅历史提供了最直观的见证。两年前,那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后,反响强烈,也让赋予古老国宝新生命的文物修复师开始受到关注。而在上海,也有这样一位神秘工匠,经过他神奇的修复技术,竟能使许多出土时缺胳膊少腿甚至粉身碎骨的古陶瓷,恢复原有...

  • 赵松涛:我想在没有相声的城市做相声

    作者:木曰雨 刊期:2018年第05期

    "读经典,要感谢孔夫子这位好老头儿;读经典,要把每一句‘子曰’记心头……"田耘社相声剧《子曰》,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届上海孔子文化节上颇为抢眼,它作为开、闭幕的重要节目在文化节上首尾呼应。纪念老夫子,按理应该是庙堂之高的严肃场景,怎么会上演属于江湖之"娱"的一出相声剧?这听起来多少有点让人有点费解。

  • 我不准备简单回到“文学性”的老路上

    作者:卢治平 刊期:2018年第05期

    "文学与版画——金宇澄、卢治平跨界交流展"新近在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展出。用参展人之一、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上海半岛版画工作室艺术主持卢治平的话说,这场展览其实源自一个偶然:刚好金宇澄将他的插画作品印成了版画,朋友周荣于是建议卢治平:能不能把你和金宇澄的作品放在一起做个展览?事情就这样成了。在谈到这次展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