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

上海采风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Wave

杂志简介:《上海采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935/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热点、批评先锋、特稿、大师剪影、访忆、艺星、自述、印象上海、专栏·童言、专栏·玲听、专栏·佟话、艺坛漫笔、自由谈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文艺期刊中心
国际刊号:1005-8842
国内刊号:31-1935/I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9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3322
总被引量:337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新旧媒体“融”起来

    刊期:2018年第01期

    本期封面上,显著标注了"双月刊"字样。此前,为了提示读者和会员,我们先在杂志公众微信号上做了刊期调整的告示,请见者互相转告。不过这个微信告示的作用比想象中的要小,元旦后上班,办公室电话铃声没有停过,编辑们接听接到手软:习惯了每月一号收到杂志的读者不断追问"杂志为何还没到?"

  • “文创50条”如何深耕上海文化沃土

    作者:海风 刊期:2018年第01期

    当下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异常。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品牌活动轮番亮相,给大众带来丰盛的文化大餐。"敦煌展""大英百物展""山西壁画展"等热门展一亮相,众多人追捧,空前热烈。

  • 读图时代,上海青年画家们的当代表达——走近入围“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五位画家

    作者:尘羽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上海的青年画家很奇怪地和全国格局形成反差,虽有少数例外,但从总体而言,大都优哉游哉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画自己想画的画,并不追求速成,对‘垃圾当代’敬而远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劼音评价道。毛冬华、庞飞、张晨初、杜海军、廖扬就属于王劼音所说的青年画家。

  • 是钻石,也是心脏——走近思南书局概念书店

    作者:刘莉娜 刊期:2018年第01期

    2017年11月初,正是上海秋意渐浓、满街的梧桐开始落叶的时节,在思南公馆前一株高大的梧桐树下,却有一个小小的书店点亮了它的灯光。这是一家木结构与玻璃幕墙为主的小型书店,因此灯光可以从四面八方发散出去,如果天色将晚时从上空俯瞰,你会看见一颗明亮的钻石。

  • 侯波:走出红墙后的红色摄影家

    作者:楼乘震 刊期:2018年第01期

    去年11月26日深夜,收到徐肖冰、侯波的儿子徐建林大哥发来的短信:妈妈走了。第二天,中国摄影家协会发出正式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女摄影家侯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26日2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听秦牧谈“文人贵正直”

    作者:曹正文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一.访问秦牧 记得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读了一些好书后,就好浮想联翩,就好舞文弄墨,当时的文学青年往往最初学写的便是散文,我亦如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园地百花齐放,其中以"南秦北杨"最为引人瞩目。

  • 永远的王洛宾

    作者:李定国 刊期:2018年第01期

    被国人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是名扬世界乐坛的殿堂级人物。如今流传于世的我国西部民歌中,除了黎英海编配的《送我一支玫瑰花》和丁善德的《玛依拉》等少数几首歌曲外,其余基本出自王洛宾之手。但对于这些作品的归属,学界是有过争论的,问题的焦点就是作品署名,究竟算是作曲呢,还是改编,抑或编配?对此,王洛宾始终坦然处之,他嬉称自己:只是...

  • 戴敦邦:画红画成了红学家

    作者:韦泱 刊期:2018年第01期

    人们知道,戴敦邦先生是位画家。但是,却未必知晓,他是一位不事张扬的红学家。当然,几十年来,他画过各种题材的作品,但画得最多的是《红楼梦》,著名画家的身份,大大遮蔽了他钻研《红楼梦》的学问。 结缘"红楼"自少年 三十多年前,画坛前辈蔡若虹先生观看戴敦邦《红楼梦》人物画后,曾撰文说:"戴敦邦是一位以认真思考来指导绘画劳作的画家"。

  • 怀念童家大嫂李多芬

    作者:彭新琪 刊期:2018年第01期

    初识李多芬 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多奎的关门弟子李多芬逝世已有十个年头了。她的弟子胡璇等如今正当事业,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撑着大梁。我和李多芬认识大约是在2003年的夏秋之交,当时我因骨折住院,同室病友是一位京剧爱好者,她兴奋地告诉我,隔壁病房住的是京剧演员李多芬。

  • 夏力行:下辈子还干摄影

    作者:孙渝烽 刊期:2018年第01期

    我和夏力行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60届的同学,他学摄影,我学表演。1963年毕业后我们都分配在海燕电影制片厂工作。""后我调译制片厂工作,大家各自忙自己的事。但在我的记忆中他身体很棒,也挺英俊,可前不久在上海影协举办的黄蜀芹传记首发仪式和黄导成就展以及庆贺黄导78岁生日会上,见到老同学夏力行,我有点认不出他了:八十岁满头白发这是自然规...

  • 九死一生的体会

    作者:陆寿钧 刊期:2018年第01期

    到了老年,想想自己所走过的路,觉得还有点意思。有些"意思",愿与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们分享。""结束时,我已34岁,终于有正常的工作可干了,且还有幸能干上我所喜欢的文字工作,当上了上影文学部的编辑。我是"新手",又属"草根",难有机会与名作家、名编剧们攀上关系,组到好剧本。

  • 编《上影画报》的苦乐

    作者:许朋乐 刊期:2018年第01期

    壹 在中国林林总总的文艺期刊中,《上影画报》算是老资格的了。从1957年创刊,它栉风沐雨,而今已步入花甲之年。尽管它已经更名为《东方电影报道》,但它的血脉依然承袭了《上影画报》,只是开本、版面和内容已经非同日而语。至于发行量,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落差更为惊人。值得庆幸的是它还活着,顽强地活着。

  • 瞿志豪:抒情画笔又归来

    作者:沈嘉禄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上海大厦座落在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是领略浦江两岸美景视野相当开阔的制高点,三四十年前,国家领导人陪外国元首来沪参观访问,大多会登楼畅览一番。今天,这幢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仍然是上海的精神地标。

  • 朱钟华:拒绝套路,没有火气,无用之美

    作者:木曰雨 刊期:2018年第01期

    很少有像朱钟华这样,在摄影教育上成绩斐然,同时又在摄影创作上独辟蹊径、颇有建树的摄影家。教学和创作这两件事本身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以说,虽然都是摄影"门内"的事,但常常无法兼营,更难双优。就像最优秀的钢琴家,未必是最优秀的钢琴教师,反之亦然。

  • 楼耀福、殷慧芬:河长流,树常青

    作者:丁妮 刊期:2018年第01期

    楼耀福、殷慧芬伉俪可以说是上海作家里一对非常特别的存在了,夫妻俩都搞文学创作的也不是没有,但像楼耀福这样大大方方写出一篇《美丽依旧的殷慧芬》来送给爱妻的可就凤毛麟角了:而他们夫妻俩不仅因为文学这个共同爱好喜结缘、长相守,更是在漫长的婚姻岁月中互相扶持对方的创作之路,几度角色互换,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