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

上海采风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Wave

杂志简介:《上海采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935/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热点、批评先锋、特稿、大师剪影、访忆、艺星、自述、印象上海、专栏·童言、专栏·玲听、专栏·佟话、艺坛漫笔、自由谈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文艺期刊中心
国际刊号:1005-8842
国内刊号:31-1935/I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9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3322
总被引量:337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功不可没的专栏作家

    刊期:2017年第12期

    编完这一期,正好是本刊改刊满八周年。好日子总是过得快,整整一个抗日战争的时间节奏啊,岁月静好中不知不觉时光如梭。编辑部里依旧静悄悄,习惯于静水流深状态的编辑记者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忽而抬头,竟发现埋头耕耘已然结出累累硕果,些微欣慰遂挂上眉梢。八年来,文艺名家对本刊多有美誉,真情复动情,令人感动,在此恕不一一显摆,

  •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情画意地回望与前行

    作者:红菱 刊期:2017年第12期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到底有多远?这远不只是物理的距离,更是一条跨越时空的漫漫长路。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有着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也有着日新月异、气壮山河的开拓建设。这里的故事有太多太多,如何穿过历史的迷雾,再次清晰地聆听与重温?艺术,无疑是极好地让人身临其境的方式。画是凝固在空间里的诗,诗则是流动在时间里的画。近日在第...

  • 艺术融合中,创世神话回归当下生活

    作者:海风 刊期:2017年第12期

    文脉和国脉相牵,文运和国运相连。创世神话决定了中国文史哲发展方向,是中华魂艺术方式的展示。以创世神话为主题的创作,本质上是从神话角度铺展,寻根中华文脉。今年5月,"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工程启动。几个月来,有哪些精彩创作成果呢?10月26日—11月4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重要展览项目之一"开天辟地——中华创世...

  • 走进上海摄影人的时空马拉松

    作者:羽尘 刊期:2017年第12期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百年来,浦江的日新月异,也是上海巨变的一个缩影。从昔日码头、仓库、烟囱林立的工厂,到如今游艇徜徉的生态浦江,太多的"华丽转身"让上海市民们欣喜。对于这跟自身息息相关的变化,很多人选择用镜头来定格、记录现代都市的发展。因此当2017年8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与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黄浦区、杨浦区、虹口区...

  • 文学·剧场·女性——“乌镇戏剧节”论坛之一

    作者:海风 刊期:2017年第12期

    "乌镇戏剧节"有多场论坛,请到的都是重量级嘉宾。限于篇幅,本刊摘要刊出其中的一场论坛以飨读者。赖声川: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今年的第一场论坛我来主持。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文学、剧场跟女性。我介绍一下人物:艺术总监田沁鑫导演,戴锦华教授,《叶甫盖尼·奥涅金》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还有今晚和明晚要演出的奥尔加·勒曼。今天我们要聊的事情...

  • 中华戏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激活

    作者:海风 刊期:2017年第12期

    第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日前在上海文艺会堂隆重举行。本次戏曲论坛以"良辰美景,姹紫嫣红——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播"为主题,众多戏曲艺术家聚焦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解析"中华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发展"新征程"。本刊摘要刊出部分艺术家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戏曲艺术要实现创新发展,传承重要,传播...

  • 不能忘记他——石挥

    作者:陈同艺 刊期:2017年第12期

    上海历来是中国电影明星的摇篮,在早年的男性明星中,赵丹、金山、金焰、蓝马、刘琼、张伐、舒适、魏鹤龄、孙道临等等,他们自然是名扬天下,令人难以忘怀。但是有一位明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被誉为"话剧皇帝"的石挥,现在少被人提起,我们却不能忘记他。石挥中等个儿,貌不惊人,年轻时也不是现在人称的"帅哥",他生活中嘻嘻哈哈,爱开玩笑,待人随...

  • 沈西苓,左翼文化的卓越勇士

    作者:蔡理 刊期:2017年第12期

    最近,看了一个展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史料展览,发现其中竟然缺失了一位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左翼文化的代表人物沈西苓,甚感遗憾。正是他和夏衍等左翼人士一起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滩,不惧淫威,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勇敢地运用戏剧、电影的武器,创作和导演了《西线无战事》《怒吼吧中国》《保卫卢沟桥》《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

  • 中国影坛奇才——夏振亚

    作者:盛汉清 刊期:2017年第12期

    1998年5月18日,我国新华社《每日电讯》发表整版文章,题为《文化大师素描》,重点介绍了巴金、贺绿汀、王元化、谢晋、杜宣和夏振亚等六位文化大师,其中这个末尾的夏振亚原来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科教电影导演,一下子进入名人之列,可见其声誉之隆,地位之高。随后,中央电视台以《中国影坛奇才——夏振亚》为题,全面介绍了这位集电影、文学、书画"三...

  • 我的戏剧老师曲信先

    作者:宗福先 刊期:2017年第12期

    把我从一个彻底的白丁带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我的老师曲信先。而我认识他,纯属偶然;他能收我为学生,则纯属我侥幸。1972年我在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此生头一次动笔,利用十个月长病假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政策》,36万字——其实开始是想写短篇的。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茹志鹃看后鼓励我"可以走这条路",但是说我不懂创作,36万字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 “永不泯灭的回声”

    作者:陆寿钧 刊期:2017年第12期

    我两次心脏病,用四个支架抢救过来后就与老伴住到了儿子处。我长期不用手机,宅电又无人接听,不少愿意找我的人,因找不到我怕我已无声无息地"走"了,便千方百计地要得到我的信息,让我感动万分。我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原《上海画报》的高级编辑吴本务,找到我后,让我快给著名电影作曲家葛炎的遗孀、已年过90的陈捷老太太打个电话。老太太找...

  • 冯英子与“移山风波”

    作者:曹正文 刊期:2017年第12期

    拜冯英老为老师1981年《新民晚报》为复刊招聘年轻记者编辑,我于当年夏天参加了作者座谈会,并进行了笔试与现场采访考试。在座谈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冯英子先生。当时主持会议的是《新民晚报》总编辑束纫秋,旁边是老社长赵超构(林放),还有副总编辑张林岚、孙毓刚、周珂及老报人陈亮、周丁、吴承惠(秦绿枝)、李中原、赵雨等晚报业务骨干。我...

  • 冯春:一生挚爱普希金

    作者:韦泱 刊期:2017年第12期

    二○一七年二月十日,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逝世一百八十周年纪念日。不仅在他的故乡俄罗斯,举办了众多纪念活动,在中国,人们也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给中国文学带来深刻影响的伟大诗人。而上海的文化界、翻译界,与普希金的缘分更是源远流长。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于纪念日当晚举行的"致普希金诗歌朗诵音乐会",座无虚席,普希...

  • 朱新昌:不断寻找艺术新坐标

    作者:陈雷 刊期:2017年第12期

    与画家朱新昌聊天,收获最多的是他的笑声。无论是得意往事,还是失意经历,他全都付诸笑谈。好像一切过往都可以看得云淡风轻,很多经历都可以从"塞翁失马"的故事中找到辩证解释和心理安慰。从他谈吐的乐天之中,不难窥见其人生的达观。朱新昌在他的领导兼老友施大畏眼中,是在作品中充满浪漫且极富童趣的生活中的老实人,在他的老师张培成眼里是个...

  • 方琼:以诗言志,以曲传情

    作者:刘莉娜 刊期:2017年第12期

    《长相知》《静夜思》《登岳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自然而然在心里浮现出那些或典雅或激荡的诗句来,但都仅仅停留在文字之美上。然而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教授方琼的口中,它们却是一段段优美的旋律:事实上,这些古典诗词在它们诞生之初,本就是以吟唱形式广为流传的,遗憾的是,大部分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