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

上海采风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Wave

杂志简介:《上海采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935/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热点、批评先锋、特稿、大师剪影、访忆、艺星、自述、印象上海、专栏·童言、专栏·玲听、专栏·佟话、艺坛漫笔、自由谈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文艺期刊中心
国际刊号:1005-8842
国内刊号:31-1935/I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9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3322
总被引量:337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微电影,“微言”如何“大义”

    作者:曾凌 刊期:2017年第03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微电影的发展前景看似一片大好,奔流向前,却也是暗流涌动、泥沙俱下,各种低俗的广告片、宣传片、恶搞视频等混斥其中,让人们眼花缭乱、嗤之以鼻。但是也有一些微电影作品,让人们大为感动,纷纷在微信朋友圈、网络上转发。

  • 对话舒巧:如果名利的外衣太厚,你就感应不到社会

    作者:胡凌虹 刊期:2017年第03期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敲开了著名舞蹈艺术家舒巧老师家的门。她笑容可掬地把我领到了客厅。客厅不大,墙壁上有些斑驳的痕迹,家具大都是老式的,有些陈旧,但我却感受到了满满的生机盎然——客厅外的阳台上摆满了各种花草植物,在阳光的沐浴中恣意地舒展着,一片郁郁葱葱。

  • 海派绘画:文脉传承与移民背景

    作者:海风 刊期:2017年第03期

    重看海派绘画,到底藿看些什么?海派艺术在当下到底意味着什么?与江浙沪之间的关系如何?由上海书画院、江苏省国画院、浙江画院共同主办的“时代·江南”——江浙沪名家(部分)作品联展日前在上海市文联艺术馆二楼揭幕。这一展览展出方增先、陈佩秋、萧海春、周京新.徐乐乐、乐震文等五十一位参展艺术家共计作品九十四件。展览同时举行“浚...

  • 梦幻儿童剧如何承载沉重命题——儿童剧《蓝蝴蝶》引发的探讨

    作者:曾钇榕 刊期:2017年第03期

    一提到儿童剧,人们的印象中就是《白雪公主》《美人鱼》《三只小猪》《绿野仙踪》之类改编自意话的剧目,当然也有《马兰花》这样的经典剧目,但反映当下儿童生活的儿童剧屈指可数,佳作更是奇缺。同时,目前大多数儿童剧创作存在千篇一律、说教严重、过分低龄化等问题。因此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蓝蝴蝶》(原名《大顺子吼歌》让人眼...

  • 瞿维与寄明:作曲伉俪百年

    作者:马信芳 刊期:2017年第03期

    作曲家瞿维与寄明同岁,今年是他俩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不朽的作品——耳熟能详的歌剧《白毛女》、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电影《凤凰之歌》《燕归来》《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等等,一曲曲一首首在我耳边想起。而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唱来更是越发亲切,因为它是今天每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必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 追忆父亲与木心先生

    作者:胡晓申 刊期:2017年第03期

    1978年8月底,“”结束后不久,父亲胡铁生复出工作,出任上海市计划委员会顾问。再过一年多将迎来建国三十周年大庆,父亲便提议由计委牵头成立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工艺美术大展筹委会。时任市委副书记兼市计委主任的陈锦华十分赞同,当即召集开会决定,由胡铁生协调上海手工业局、商业局、外贸局一起组成筹委会,

  • 智慧和痛苦——焦晃印象

    作者:李涵 刊期:2017年第03期

    前几天我在戏剧学院遇到任广智,我们是相识50多年的朋友了,见了面自然会说起文艺界的一些事情。我问起焦晃的近况,他说焦晃前几天邀他一起排一个朗诵节目,正在忙。说到这里,我很感慨,快80岁了,还是闲不住,一个人的脾气真是改不了的。一提起焦晃,他的形象立刻在我眼前活动起来:挺拔,

  • 张芝华:生活磨难是笔创作财富

    作者:陈雷 刊期:2017年第03期

    生活磨难对演员来说是笔难得的创作财富。这是在张芝华人生最低落迷茫之际,她的艺术和生活的双重导师张瑞芳送给她的箴言。这番意味深长的开解,对当时身陷事业婚姻两失意的张芝华而言,显得有些艰涩难懂。很多人说起张芝华,都会有这么个粗浅的印象:她演技不错,但得奖不多;她演戏不少,但主角不多;论资历和辈分称得上老戏骨,但好像始终没有大红大...

  • 赵武平:于“废矿”中发现“金矿”

    作者:刘莉娜 刊期:2017年第03期

    与赵武平先生相约见面是在农历新年后刚刚开工的第一天,去的途中经过福州路,只见平日里卖旧书、画具与吃食的小店铺大多关着门,熟悉的街道因此显得有点陌生,却新鲜。正如将要见面的这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副社长——作为一个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在出版社的“前出版人”,对这位前辈的行事还真有点看不懂的新鲜感:身为资深出版人的赵武平,明明最了解...

  • 那些从比赛中成长起来的音乐——对话青年指挥家庄东杰与小提琴家木岛真优

    作者:秦岭 刊期:2017年第03期

    2017年开年的上海音乐会排期表上,这样两个名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庄东杰与木岛真优。一个是问鼎2015年马尔科青年指挥大赛、三十岁出头便在国际乐坛大放光彩的青年指挥家,另一个是新鲜出炉的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首奖获得者、备受古典业界瞩目的青年一代日本小提琴家。在旁人看来,这种“金童玉女”的组合方式,甚至有那么...

  • 守望与耕耘乡土艺术的人——记锣鼓书部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谈敬德

    作者:沈鸿鑫 刊期:2017年第03期

    不久前,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谈敬德曲艺作品演唱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谈敬德是锣鼓书部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一位乡土艺术辛勤的守望者和耕耘者。锣鼓书发源于上海市郊的南汇县(今属浦东新区)。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最初是在上海市郊类似道教道场的“太保”仪式上说唱的,借以酬神驱邪,

  • 王龙基和电影《三毛流浪记》

    作者:孙渝烽 刊期:2017年第03期

    提起王龙基这个名字,必然和张乐平先生创造的“三毛”这个中国千家万户都熟知的儿童形象联系在一起,王龙基在电影《三毛流浪记》中成功塑造了“三毛”形象。这部电影不仅成为中国的儿童电影精品,也被世界电影公认是一部有时代意义的电影。我和龙基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同学。他是文学系,我是表演系的。

  • 艺术的“万水千山”——与汪观清先生一席谈

    作者:药翁 刊期:2017年第03期

    海上画坛,国画大家汪观清最初以连环画闻名,其创作的连环画《红日》《雷锋》《斯巴达克》《同志在长征路上》等经典,曾是伴随我等儿时成长的读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汪观清退休后周游世界,移居海外七年,“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创作”(汪观清语)。回国后,于1997、2009年,两度在上海图书馆、

  • 江南名丑刘斌昆

    作者:鲍世远 刊期:2017年第03期

    记得解放前,上海戏曲舞台又出轰动一时的戏叫《大劈棺》,取材明清传奇《蝴蝶梦》,说的是庄周诈死,试探其妻是否贞节的故事。先是筱翠花(于连泉),后由童芷苓主演。可是戏里的配角,是由刘斌昆饰演的纸扎人“二百五”,这是他创造的一个特异舞台形象,深受观众喜爱,甚至出现“二百五”上场,全场笑声四起、争看纸扎人而喧宾夺主的现象。

  • 我身后有这样一座“泰山”

    作者:许朋乐 刊期:2017年第03期

    1968年3月19日。一个阴霾密布、春寒料峭的日子。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这座曾经明星荟萃、佳片迭出、充满艺术气息的电影花园,被笼罩在一片肃杀凝重的氛围中,那些原本用来拍摄影片的摄影棚,如今成了羁押、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和文艺黑线人物的秘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