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

上海采风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Wave

杂志简介:《上海采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935/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热点、批评先锋、特稿、大师剪影、访忆、艺星、自述、印象上海、专栏·童言、专栏·玲听、专栏·佟话、艺坛漫笔、自由谈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文艺期刊中心
国际刊号:1005-8842
国内刊号:31-1935/I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9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3322
总被引量:337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文艺家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文代会作代会侧记

    作者:海风 刊期:2017年第01期

    作为一本上海文联的会刊,像文代会这样的重大文化盛事倘不及时报道显系失职,所以尽管付梓在即,还是抢时间赶稿子,尽可能向广大文学艺术家多多展示文代会期间各位代表的心声和风采。这里先要作一个简要说明,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在报导"文代会"时,已将文学艺术一并包括,后来才有将"作代会"单项列出,于是才有了诸如现今的"第十次文代会"和"...

  • 对话秦怡:电影艺术不能在电影产业下面

    作者:胡凌虹 刊期:2017年第01期

    秦怡著名表演艺术家。1922年2月4日出生于上海,16岁时为参加革命离家出走,辗转来到重庆,先后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华剧艺社。在动荡的时局中,她参演了一系列话剧《中国万岁》《大地回春》《天国春秋》《钦差大臣》《野玫瑰》《清宫外史》《董小宛》《结婚进行曲》等。当年她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

  • 杂技,用快乐教育脱下“残酷艺术”的帽子

    作者:曾凌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91年,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带着《女子大跳板》节目去法国参加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最终这个节目获得了杂技节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回国后文化部给这些杂技界的巾帼颁奖,当时有一个芭蕾舞团获得了一个比赛的三等奖,被安排和她们一起领奖。然而突起状况,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授奖不能进行下去,原因是有舞蹈演员不愿意跟杂技演员在一...

  • 发展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华文作家不可缺席

    作者:丁黎 刊期:2017年第01期

    海外的华文文学创作可以说源远流长,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几十年来,随着更多的中国人离开故土,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的传播,包括华文文学的繁荣,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令人瞩目的文化盛宴。异域生活的感受和跨文化的体验、世界的视野,使海外华文文学作家拥有更加丰厚的文化土壤和独特的创作思维,基于这种土壤、资源的写作实践,也为中国本土写...

  • 海派文化审美研究的“工匠精神”

    作者:海风 刊期:2017年第01期

    作家、文艺评论家沈鸿鑫先生继《海派戏剧研究的时代印记——沈鸿鑫戏剧论集》和《海上曲艺研究的历史帆影——沈鸿鑫曲艺论集》之后,最近又出版了《文化审美研究的海派情怀——沈鸿鑫艺文论集》这部90余万字的宏著。三部著作从戏剧、曲艺和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描绘和探究了近两百年来海派文化的精神面貌及其发展规律。由于三部著作的书名...

  • 缅怀谢晋导演——我曾在谢导面前鲁莽

    作者:刘子枫 刊期:2017年第01期

    今年11月21日,是谢晋导演诞辰93周年纪念日,是日,我敬写了幅挽联:"艺术中燃烧灵魂,影坛上堪称泰斗。——长歌谢晋导演",谨此表达我对谢晋导演的缅怀!谢导的笑声极具感染力,因耳背,他的嗓门永远比周围的人高出几个调门,老远就能听到他的阔谈高论。他是前辈,见面从不叫我名字,永远是亲昵地喊我"疯子"。

  • 难忘的艺术大师

    作者:李伦新 刊期:2017年第01期

    谢晋导演于2008年10月18日溘然去世,犹记得,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坚信是误传,直到影协秘书长当面告诉我,才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我这个早已过了容易激动年龄的人,在证实了谢导逝世的噩耗时,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顿时陷入了沉痛和悲哀之中。就在不久以前,我见到谢导,他还对我说,有许多事情要做,还要拍电影。

  • 谢晋在咱周庄拍戏

    作者:张寄寒 刊期:2017年第01期

    谢晋导演一直是共和国成立后的电影代表人物之一,谢晋的电影代表了一个时代。九十年代,春节刚过,春寒料峭的一日,得知著名导演谢晋来我故乡周庄拍摄电视《鸳鸯错配钱秀才》的消息,让我欣喜若狂。谢导的摄制组与我联系后,我把他们全体摄制人员安排在南湖招待所,由于设施的简单、房屋的简陋,无法为谢导提供舒适的单间,深为遗憾。

  • 影中人

    作者:陆寿钧 刊期:2017年第01期

    此文不是写谢晋,而是写一写谢衍的母亲、谢晋的夫人徐大雯老师。我们上影人都知道,徐老师虽一直与谢晋同在上影工作,但她硬气得很,从不想也从没沾过丈夫一点光,只是默默地在自己普通的岗位上干好自己普通的工作。她不工作不行,一家八口人单靠谢晋的工资养不活。她工作外又比谁都辛苦,谢晋一部接一部地常年在外拍片,

  • “老戏骨”李立群:表演也是一种禅

    作者:晨羽 刊期:2017年第01期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老戏骨"李立群是在去年7月,话剧《冬之旅》来上海巡演之际,在东方艺术中心旁边的酒店里,我采访了《冬之旅》主演蓝天野、李立群老师。初见李立群,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张脸,身为80后,可谓从小看他的电视剧长大。金庸武侠剧《倚天屠龙记》中的朱元璋,武侠剧《新龙门客栈》中的魏忠贤,《神雕侠侣》中的西毒欧阳锋,

  • 梅婷:影视是“情人”,话剧是“老师”

    作者:刘莉娜 刊期:2017年第01期

    大概是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惊吓太甚,一提起梅婷,我的第一反映就是那个温柔又怯怯的大眼睛姑娘,脸盘圆润,酒窝甜美,在一众尖下巴高鼻梁的撞脸女明星里是个很有辨识度的存在。所以"以貌取人"之下,我也一直觉得她是那种走传统路线的闺秀型艺人,以至于今年在乌镇戏剧节采访陈明昊和他的"脏乱差"(孟京辉语)作品《大鸡》时,惊闻这部戏居然是...

  • 陈佩斯:严肃的喜剧班“班主”

    作者:曾钇榕 刊期:2017年第01期

    依然是标志性的光头,铮亮铮亮的,原本浓密的眉毛有些稀疏泛白,嘴唇上方多出两撇胡子已染上风霜,一身深绛红的西装显得比较正式,但脚底的一双北京老布鞋却似乎悄悄地透露着他与众不同的"来路"。去年首届上海国际喜剧节上,当我首次见到陈佩斯本尊时,不由得有些感慨:当年的"陈小二"已变成"陈老二"了。不过,即便很多年没进入大众视线,但陈佩...

  • 早期译制片的繁荣

    作者:苏秀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在先辈的带领下很多译制片爱好者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上海译制片的辉煌时期。但很少有人知道,自1950年至""之前,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也曾译制过很多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影片。那时的剧目也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我想七八十岁的老观众,也许还记得。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创立于1950年2月。我们演员组,除了邱岳峰、尚华、赵慎之等少数人...

  • 我眼中的夏梦

    作者:梁波罗 刊期:2017年第01期

    曾几何时,人们对港台女星的印象中,夏梦似香港的林青霞,林青霞似台湾的夏梦。尽管两人年龄相差贰拾来岁,属于两个不同年代,但她们同样玉洁冰清,大家闺秀,皆为我的偶像,崇尚的"女神"。年少逐梦夏梦出道于1950年,彼时我正是十三四岁的懵懂少年,情窦初开,她的出现翩若惊鸿、貌似天仙,很快成为我追逐的偶像。

  • 寻找吴大羽: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作者:颜榴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88年1月1日,画家吴大羽在上海去世,终年86岁。近30年过去了,吴大羽这个名字在国内的画坛上,更多归属于一个教育家的身份。由于他存世作品稀少,留在内地的更罕见,我们虽不时从他的学生吴冠中、群这些已经成为大师级的人那里听到缅怀之语,但吴大羽的画作面貌究竟如何,及其情操人品难观其详。2003年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吴大羽建国后唯一一次展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