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

上海采风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Wave

杂志简介:《上海采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935/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热点、批评先锋、特稿、大师剪影、访忆、艺星、自述、印象上海、专栏·童言、专栏·玲听、专栏·佟话、艺坛漫笔、自由谈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文艺期刊中心
国际刊号:1005-8842
国内刊号:31-1935/I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9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3322
总被引量:337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教育戏剧”何以星火燎原

    作者:胡凌虹 刊期:2016年第10期

    9月,又是一个繁忙的开学季。对于某些学校的新生来说,课表上出现了一门新鲜的课——戏剧课。去年下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要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意见》明确要求,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而普通高中要创造条件开...

  • 富田穷耕,艺术如何使劲——上海文艺界聚焦文学遗产电影的价值与出路

    作者:陈雷 刊期:2016年第10期

    为纪念文学巨匠茅盾先生诞辰120周年、走进上海100周年,九月初,上海市文联所在地、著名的文艺会堂,再度成为沪上文学界、电影界、评论界思想聚会、观点集萃的嘉年华。连续两天,《蚀》五部曲和《春蚕》等六部茅盾作品改编电影集中放映,再加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桑弧名作《子夜》,恍若一个小型"茅盾文学电影节"。与会者说,过足了文学遗产电影瘾,这是...

  • 如何做莎士比亚遗产的当代继承者

    刊期:2016年第10期

    今年恰逢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世界各地都掀起了纪念莎士比亚的热潮。日前这股热潮也卷到了2016年(第六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上。作为开幕活动的文学周主论坛上,朱诺·迪亚斯、陈丹燕、詹宏志、小白、米哈伊尔·波波夫、赵丽宏、加·泽文、德拉根·德拉格耶洛维奇、莎朗·奥兹、周功鑫、肖恩·奥布莱恩、李少君、西川、杨炼等13位国内外著名学...

  • 中国与世界:诗歌百年的反思与前瞻

    刊期:2016年第10期

    今年的上海书展恰逢中国新诗百年诞辰,因此期间举办了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吸引了活跃在中外诗坛的诸多诗人。众所周知,1917年在上海出版的《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诗歌,这被视为中国新诗诞辰的标志。上海作为中国新诗的诞生地,在此后的一百年间上海也一直与中国新诗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标志性城市,不仅是新诗的诞生地,是向...

  • 忆母亲毕春芳:人生舞台,春芳留香

    作者:吴越 刊期:2016年第10期

    2016年8月14日,我母亲逝世。这个日子离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的"春华秋实满庭芳"越剧毕派艺术专场演出活动,时隔仅仅一个月,令人倍加伤感和难以置信。起初,为庆祝我母亲九十华诞,电视台导演和她的几位弟子提出专场演出活动的设想,母亲延续她一贯的谦逊曾反对推辞,我们家人也因为她身体虚弱而担忧顾忌。

  • 百合花香

    作者:楼耀福 刊期:2016年第10期

    一 每年清明、冬至将临,我们都会去龙华陵园拜祭茹志鹃和王啸平老师。一两天后,王安忆、王安桅就会打电话来:"你们又去看过爸爸妈妈了,谢谢噢。"我们谁也没告诉,不明白他们怎么知道的?后来才明白,是因为我们留在那里的痕迹:两支洁白的百合花。

  • 阿三

    作者:陆寿钧 刊期:2016年第10期

    2016年春节,我从国外旅游归来,第一第二个电话都是打给阿三的,可对方的手机关机,宅电又无人接听。节前,他曾来电告诉我,钟点工回老家过年了,他和老伴无人照料,只得一起住进医院,托我把此情况告诉上影厂的退管会。大年夜,我离沪时,也与他通过一次话,告诉他托我的事已照办,我回来后再去看他……那次通话,我觉得他有点反常,显得从未有过的烦躁。如...

  • 《布谷鸟叫了》作者杨履方的起伏人生

    作者:曹致佐 刊期:2016年第10期

    1956年的中国话剧舞台,杨履方创作的话剧《布谷鸟叫了》、海默创作的《铜萧横吹》、岳野创作的《同甘共苦》,一经上演好评如潮,报刊杂志、电台广播中对这几台大戏的竞相称颂,竟然出现了轰动效应,而且被誉为"第四种剧本"。

  • 忆画家父亲黄子曦

    作者:黄小健 刊期:2016年第10期

    前些日子,有朋友拿来一本由上海人美出版的《上海中国画选集》精装本,其中刊登了我父亲的两幅作品,一幅为创作于1956年的代表作《入社》,另一幅是父亲在1959年和汪观清、贺友直、程十发、刘旦宅、应野平等先生共同创作的《上海解放》。睹画恩人.父亲的音容笑貌顿时呈现在我的眼前。

  • 阿来:“讲述故乡”是一种使命

    作者:刘莉娜 刊期:2016年第10期

    诚然,如今介绍阿来最常用的身份标签就是著名作家和茅盾文学奖得主,但其实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名字,还是在中学时代最喜爱的杂志《科幻世界》上。因为那是一本"硬科幻"风格的杂志,而作为主编的阿来每期一篇的刊首语也写得又理性又专业,因此这个名字一度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一张电脑工程师的脸——直到大学时代我读了《尘埃落定》,惊为天人,在感慨...

  • “画坛流寇”谢春彦:画画要有点“意思”

    作者:曾钇榕 刊期:2016年第10期

    "沪上高士,齐鲁狂生";"一半是天才,一半是鬼才";"豪放而儒雅,感觉细腻而又一派侠义心肠"——这都是形容上海滩的谢公春彦的。谢春彦的创作也如他的为人,情感丰富而真实。正如著名画家黄永玉对他的评价:"水墨生涯,感情磁场。"

  • 走得有点快,更想走得稳——记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获得者戚冰雪

    作者:姚安 刊期:2016年第10期

    在上海芭蕾舞团见到戚冰雪时,她正在为上海国际舞蹈中心10月初的开幕大戏《哈姆雷特》加紧排练,只能腾出中午休息的一小时接受采访。在刚结束的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她与舞伴袁岸璞分获成人组女子和男子金奖。对于一个19岁的新人来说,这个奖颇有意义:不仅通过比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让她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去挑战未来。

  • 有幸参加《霓虹灯下的哨兵》摄制工作

    作者:陈清泉 刊期:2016年第10期

    我有幸参加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摄制工作,与那么多的著名影剧艺术家朝夕相处,从他们的人品与艺德中汲取了营养,这是我莫大的幸运。1962年秋,我刚结束了由应云卫导演、盖叫天主演的戏曲片《武松》的工作,就接到让我去葛鑫导演那里报到的通知,参加《霓虹灯下的哨兵》(以下简称《哨兵》)剧本阶段的工作。我大喜过望,我太想了解作家在剧本写...

  • 《野妹子》伴我成长

    作者:任大星 刊期:2016年第10期

    回首过往,每每感到有不少人和事印象鲜明地长留在我的心间,鼓舞着我面对生活勇往直前。不过我在这里记述的既不是一个单个的人,也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而是一本书,书名《野妹子》。因为这本书常常会使我联想起许多难忘的人和事。

  • 这样的好莱坞“特供”我们有权拒绝

    刊期:2016年第10期

    文汇报刊文说,影迷发现,《谍影重重5》又是一部好莱坞提供的"特供中国市场"的3D电影!越来越多好莱坞大片习惯把原本以2D格式设计的分镜头、2D格式拍摄的画面,在引进中国时强行转为3D版本,以此贪图更高票价,中国观众是时候说"不"了!有业内人士为转制3D算了笔账,每分钟转制成本大约1万美元,《谍影重重5》124分钟即花费124万美元。按照以往3D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