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论文:农业科技园区生态旅游模式探讨 摘要 高科技农业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科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其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转变观念、培训队伍、配套建设、狠抓管理、开拓市场、争取政府和行业支持等方面狠下苦功,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已成为投资省、风险少、见效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 农业 科技园 生态旅游 模式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 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00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 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 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 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 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 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 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通过一系列农业高新科技,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它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因此,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资源、生态、旅游等为支柱的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体系,不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更可以将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合理地统一起来,必将为本省乃至全国部分地区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我们拟将“农科奇观”建设成为既是农业高科技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中心,又是珠海市的动植物园;既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风景区,又是学生农业科学教育的实践基地,力争三年内接待游客达到50-100万人次,旅游利润创收超过500万元,树立起珠海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的品牌,创出珠海市旅游拳头产品,为特区二次创业,再造辉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农业旅游论文: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 摘 要: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它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作者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并对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其成功的运行模式与经验,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 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 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 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 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农业旅游论文:农业经济下的城乡旅游发展 一、特色农业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劣势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大量开发引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广西乡村旅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如何在竞争中取得强有力的优势地位,已成为当前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在应用经济学、旅游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特色农业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对于发展迅速而又面临一些困境的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广西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及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 广西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景观最具特色的区域之一,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同时,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业合作的前沿,其独特的自然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广西属于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自然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为特色农业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在我国32个省(市、区)中,2010年广西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均超过全国平均占比,尤其是林业产值和牧业产值分别达6.2%和4.2%,说明广西的林业资源和牧业资源禀赋较高。广西的各种农产品产量占全国农产品产量的比重大,其中黄红麻、甘蔗、蚕茧、柑桔、梨、葡萄、香蕉、甜瓜等农产品的比重均超过10%,尤其是甘蔗和蚕茧分别达到64.3%和30.4%;在各种林产品中,松脂、油桐籽、油茶籽的比重较高,其中广西的松脂占到全国比重的44.4%②。此外,广西还有众多传统品牌的地方特产和热带水果,例如荔浦芋、巴马香猪、合浦珍珠、百色芒果、容县沙田柚、灵山荔枝等。在药用植物方面更是拥有包括罗汉果、绞股蓝、金银花、田七等在内的多种区域特色药材。近年来广西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发展成效显着,其中糖蔗、蚕茧、木薯等产量居全国第一,龙眼、荔枝、香蕉产量居全国第二[8]。二是广西特色农业面临诸多发展机遇。第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为充分发挥连接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加大对广西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业劳动力资源和科研力量,为促进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经济条件。2007-2010年广西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在总量上不断增长,农业支出在广西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中2008年、200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2.3%;在农业从业人员的总人数上,广西自2007年以来不断增加,并且占广西劳动力资源的比例较大,2007-2010年均保持在54%左右,说明广西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在2010年广西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中,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所占比重上看,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机构数、科研经费的筹集额、政府拨款、科研人员总数及高学历科研人员数等都是最多的,说明广西政府和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推进作用。第二,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积极倡导泛北部湾合作,大力推进南新经济走廊建设等,为广西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农业政策,实现零关税的产品达7000多种,加上自由贸易区内近20亿人口的市场空间,又为扩大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进出口规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加快推进了广西与东盟国家间在农业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协同合作与联动发展,发挥比较优势。第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众多的惠农政策,使得广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最为富集的地区,有利地促进了广西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2006年广西在《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规定,从事茧丝绸加工业的企业可享受各项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广西政府将通过重点实施“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四大战略工程”和“六大战略基地”的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和做大做强广西特色农业产业。三是广西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及其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对广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是以特色农业为载体的农业旅游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等,形成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在旅游词语中,称之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这种旅游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旅游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也可以说,旅游农业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尤其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度假活动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而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噪杂。在这一背景下,旅游农业的出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 (二)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广西发展乡村旅游有如下诸多优势和机遇:一是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广西是我国着名的旅游大省,自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奇观胜景遍布八桂大地,使得区域内所有的市和绝大多数县都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世界闻名的桂林山水风光、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群 、宁明花山崖画、大新跨国德天瀑布、大化七百弄、龙胜龙脊梯田等自然旅游资源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村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广西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居住着壮、瑶、侗、苗等12个少数民族,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广西具有众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如侗族等桂北少数民族特有的打油茶,苗族的过寨酒等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绣球、壮锦、蜡染、竹编等独具地方民族风格的民间手工艺品;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过苗年”等带有浓郁民俗风情的传统节庆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为广西的山水增添了灵魂和意义。此外,近年来广西各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特有的乡村旅游景观线路,如桂林兴安千年灵渠寻古游、玉林容县贵妃园景区、梧州蒙山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旅游区等。三是多样的农业生态游线路和乡村旅游模式。因广西80%以上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集中在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故发展乡村旅游有着独特的优势。截至2010年12月,广西各地乡村旅游产业初见规模,累计建立各种类型的休闲式农业园区288个,农家乐旅游地1000多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9]4754。在此基础上,广西各级农业和旅游部门共同打造了广西现代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南宁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和北海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路等15条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使得以观光农业、农耕文化、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新亮点。在开发这些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的过程中,通过个体经营、股份集资、公司+农户、综合开发等四种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以科技型、生态型、农家乐型、探奇(险)型、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红色旅游型等7种乡村旅游模式。四是政府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扶持下,乡村旅游作为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国家和广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借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如2006年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10年7月国家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从2010年开始,每年将联合组织开展以“全国欢乐乡村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系列活动。与此相对应,广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又描绘了重点扶持建设100个乡村旅游基地,推出10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八大乡村旅游产业群的发展目标[9]4755。五是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在外部环境中面临着区域旅游合作日趋成熟、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等有利机遇。一方面近年来广西各市县政府及旅游部门积极推动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合作与交流,并加强了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大西南旅游圈等区域间合作力度,有力地推进了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群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促使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把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同时,日益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也使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广西体验乡村旅游。 (三)影响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广西的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着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财政投入不足、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缺乏、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资源破坏性开发等困境。一是财政投入和专业人才缺乏。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广西在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农村固定资产投入中,总体投资偏少,尤其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方面的投资少更为突出(如住宿和餐饮业只及广东的20/1、湖南5/1、云南6/1),这说明广西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财政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强。此外,因为大多数乡村旅游区的管理工作是由当地农民或村干部承担,缺少服务意识,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培养滞后,导致了广西的旅游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这与广西作为全国旅游大省的现状不符。二是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从15条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看,广西的乡村旅游线路大多局限于某一行政区域内,缺乏“大区域,大旅游”协作经营和宣传促销的观念,无法形成品牌特色效应。从旅游产业看,广西各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极不平衡,如国内旅游人数过千万人次的地市仅有南宁、柳州、桂林三市,而入境国际旅游者人数过百万人次的仅有桂林一市,这说明广西的旅游缺乏总体规划,区域整合度低,没有实现以桂林、南宁为旅游业龙头的“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网”的战略构想。三是面临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污染、不可抗力因素的冲击等挑战。一方面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原来世外桃源式的乡村在迎来大量的游客同时,也带来了交通工具的大量尾气排放、游客遗留和丢弃的大量垃圾以及无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造成了乡村旅游地空气质量极剧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甚至导致了当地植被面积和自然景物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比较脆弱的行业,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自然因素、安全因素依赖性都很强,一旦上述因素出现变化,会极大地影响旅游业。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禽流感、雪灾,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都使广西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 二、特色农业经济下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广西特色农业资源的吸引力和乡村旅游的推动力优势明显,尽管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是也面临巨大的机遇,可以通过发挥优势,因势利导实现发展。因此,广西要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业,应在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激发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努力实现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通过旅游业的辐射效应,真正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双赢效益。 (一)充分运用特色农业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广西拥有大量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运用特色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在扩大。对此,建议广西各级政府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即对于市场能够自我调节和发展的,政府只去引导;对于需要政府推进的,应积极运用人、财、物等资源,予以扶持。另一方面要平衡市场各方利益主体关系,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对此,建议广西各级政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得力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机会参与运用特色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特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最佳配置,推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二)有效整合广西特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 鉴于广西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建议自治区政府 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旅游、农业、林业等职能部门及行业内的企业协会共同对广西各地的特色农业资源、区位环境、资源特色、客源市场等进行详实的调查评价,并从广西整体战略角度编制发展规划,打破各市(县)单兵作战的思维,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开发,真正实现特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例如,百色农业科技园区、田阳芒果风情园、田东十里莲塘三个景点都是分布在南百公路沿线,相距不超过20公里,完全可以整合打造成“集锦式”乡村旅游区。 (三)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特色农业产业化模式就是通过促进农业产业与特色产业的有机整合,形成产业规模,从而加大游客在消费时间、消费品种、消费深度及广度等,实现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我们应该从广西各地选取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基础较好的地区,培育龙头企业进行优势示范,并积极推进合作社或农户参与,引导各种社会资本以承包、租赁、股份制、BOT等方式进入,借助发展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集群,促进特色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发展。 (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深度挖掘广西各地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趣闻传说、农作方式等,并以此开发出对应的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并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大力宣传。这样,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广西旅游产品文化含金量,创建广西特色农业资源下乡村旅游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品牌建立,又能够吸引大量优秀业内人士加盟,真正实现全方位发展。 (五)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专业人才 行业内竞争,实质上就是行业人才的竞争,谁能拥有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对于乡村旅游而言,人才问题更为凸显,由于乡村旅游多为偏远地区,经济、交通、教育相对落后,人才短板现象已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广西经过多年的努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经营理念、职业技能等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创建广西特色农业资源下乡村旅游品牌的要求仍然相距甚远。广西各界应树立人才至上的理念,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运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通过培育和吸引两种手段解决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短缺问题。对此,建议由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开发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包括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旅游资源、本土文化解读、农业旅游经营方式方法等,并视需要输送培训学员到东南亚的旅游示范地参观和学习。 (六)健全管理体制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从整体上看,广西的乡村旅游业还处于开拓期,要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从制度上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权责,制定出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各项法规或条例,充分利用制度的引导及强制作用,从乡村旅游的宣传、规划、审批、准入、经营、环境等方面入手,有效避免旅游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物价上涨、文化冲击与道德弱化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如桂林恭城县红岩村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配合下,成立“红岩农家乐生态旅游协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对风景旅游区范围内的旅馆、餐饮、商店等进行统筹安排,有效避免旅游本身对于地方农业及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地方经济、环境、游客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农业旅游论文:关于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的初探 论文关键词:旅游地 休闲农业旅游地 生命力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但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一直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文章在旅游地生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内涵、构成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对其生命力不强的原因和提升对策做出具体分析,力求提升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企业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农村,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台湾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科学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农业旅游论文: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基本特征 内容摘要:本文从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现状入手,总结了其旅游景点、旅游者需求、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旅游市场结构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对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 农业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 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农业旅游论文:浅谈旅游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旅游正在兴起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 年 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 4365.44 4638.65 5112.75 5758.79 6347.84 7279.55 8344.3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73.23 87.33 102.00 120.74 126.02 140.99 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 5.24 6.29 6.40 6.44 6.95 7.19 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1023.51 1375.70 1638.38 2112.70 2391.18 2831.92 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 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3、在我国发展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3)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目前国内从事旅游观光农业的主要公司 1、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月,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2.3亿元,全部项目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总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把观光农业引入传统农业中,将在基地建造“现代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区设计规模600余亩,其中人造湖泊面积60余亩,修建278个独立单元,园区内种植苹果、葡萄、枣、珍奇花卉及高档蔬菜,既满足游客观光,又供应市场需要。 2、北京朝来农艺园 朝来农艺园建于1996年9月,总面积30公顷,园区共分五个区域:生产区、净菜加工区、生活娱乐区、休闲观赏区和高科技示范区。其中休闲观赏区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荷花塘、观赏池、垂钓、游船、农业回顾展等。另有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园,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的综合性场所。 朝来农艺园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定为“爱祖国、逛景城”陆上游主要景点之一。 3、深圳青青世界 青青世界于1995年5月开业,是一家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场,被誉为全新的第四代旅游产品的代表。青青世界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景点有侏罗纪公园、蝴蝶谷、瓜果园、陶艺馆、园艺馆等,另建有欧陆情调的木屋别墅、酒店客房、中餐厅、游泳池、钓鱼池等。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休憩,更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制陶、种植瓜菜等活动。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鹏城十景”之一;98年被评为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99年被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旅游观光农业类上市公司 目前对观光旅游关注的上市公司较多,这其中以农业类上市公司和旅游类上市公司为主,但真正在大规模行动并将观光农业作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上市公司只有金荔科技一家,蓝田股份也正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项目。 1、金荔科技(600762) 基本情况:公司的前身是飞龙实业,从1999年开始金荔投资对其进行收购、更名和整体资产置换。金荔科技经过一系列重组后,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公司已经转变成一家以果树种植为主,并积极从事养殖和三高农业开发、休闲度假经营业务的现代高科技农业企业。总股本10556万股,流通A股4326万股。 该公司目前的全部经营性资产是位于广州市增城的两个农场。金荔苑农场座落于盛产荔枝、龙眼等水果的增城市石滩镇,占用山地及水田3585.5亩。金荔庄农场已种植了优质荔枝(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等)、龙眼(古山二号、储良等)及其他果树30000多棵,果树已挂果。金荔苑农场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和龙门县麻榨镇交界处,占用山地以及水田31772亩。并进行了开发建设,部分山地种植了板栗、荔枝、龙眼果树,该农场还拥有一个较大的种苗培育地。 该公司的两个农场位于分别位于正在建设的广汕高速公路和广惠高速公路旁,农场内的观光旅游设施部分已经建成,余下部分正在建设中,预计整个设施建成后将拥有日接待游客2000人的能力。由于广州市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而农场位于高速公路旁,因而游客源非常丰富,以每年的节假日100天、每天平均接待游客1000人、每人平均消费400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业观光收入4000万元,净利润2500万元。 公司还计划在湖南省衡阳建立金荔科技园,建成后的农业科技园将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功能融为一体。 2、蓝田股份(600709) 基本情况:主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兼营制药,卫生保健品和宾馆餐饮及烟酒批发,房地产开发。总股本44604万股,流通A股19975万股。 该公司最近的公告说,拟投资2000多万元在北京搞一个生态农业项目,从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经营。 农业旅游论文: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 摘 要: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它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作者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并对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其成功的运行模式与经验,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论文网在线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论文网在线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论文网在线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论文网在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论文网在线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农业旅游论文: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构建研究 摘要:首先提出了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在遵循整体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游客、技术、政策、社区等6大要素组成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并阐明了系统运行方式。 关键词:农业旅游;环境友好型;系统构建 1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概念 旅游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体,涉及游客、旅游管理者、旅游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具备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功能。它是以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为核心、以人流的异地移动性为特征、以闲暇消费为手段,具有较稳定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的复合系统。 农业旅游系统是指农业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一切外部条件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以游客为中心,由游客系统、旅游经营管理者系统、当地社区(含居民)系统和生态系统4部分组成,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要素耦合而成的能够满足农业旅游活动需求的一个复杂且开放的系统。农业旅游系统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1]。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发生交互作用,从而构成整个旅游系统的主要行为机制,并决定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是指以环境友好理论为支持、以农业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生态技术为动力、遵循自然规律、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以对农业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开展旅游活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系统。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处在一定的环境(社会、经济、自然)中,与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输入、输出的联系。农业旅游活动在一定的农业环境中产生,它对农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的改变也影响到其旅游活动。 由于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开发,现今农业旅游发展正面临农业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新的挑战,必须选择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产业发展道路来破解这一困局。 2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特征 2.1 旅游开发与农业自然、经济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第一,在环境承载力下进行农业旅游活动。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游客的高度参与会使农业旅游资源和环境遭受强烈的压力,较高的游客密度还会对旅游区的管理水平提出挑战,因此经营过程中需要通过旅游容量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等指标来调控客流量。第二,保存农业文化的原真性和乡土性,旅游开发与农业文化相协调。农业劳动是一种直接与大自然接触的人类活动,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世代努力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文化景观,凝结着人类的劳动智慧,必须获得充分尊重。第三,符合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规律要求。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违背农业的自然规律,不能破坏农产品自然生长周期等。 2.2 和谐的主客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 第一,和谐的游客与社区居民的客主关系。游客从社区实现对旅游服务的需求满足,以顺利完成旅行活动;社区居民从游客消费那里获得经济上的合理报酬。第二,和谐的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政府的利益分配关系。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供给和政府的支持保障功能为旅游企业业务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为当地社区居民和政府带来客源和经济收益,其三者之间是紧密依存的关系,旅游收入在三者之间的分配必须合理。 2.3 深入的环保意识引导绿色消费、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 深入的环保意识主要表现在绿色消费、技术创新和循环农业等方面。农业旅游区随着旅游者的涌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这是造成旅游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提倡游客绿色消费,旅游企业重视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创新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经营管理上的应用。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坚持源头控制,减少垃圾和废弃物的产生,并对排出的垃圾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最后使垃圾资源化并进行循环利用[2]。 2.4 科学合理的“环境友好”支持保障能力 第一,良好的治安环境。安全是农业旅游区“环境友好”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第二,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和规范管 。政府在旅游开发之初通过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做好对农业旅游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在开发过程中以“农”为景,而不能毁“农”造景,更不能“改山换水”、大兴土木,建造不和谐的配套设施和人工景观,破坏整体景观的协调。引导游客绿色消费,扶持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第三,建立社区参与机制[3]。社区居民对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至关重要。社区居民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高水平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可提高游客旅游质量与满意度。 3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构建原则 根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以及农业旅游的特点,结合系?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 陈邸⒗?嫦喙卣呃砺邸⒕肮凵??ч鄣愫蜕??桌砑壑倒郏?肪秤押眯团┮德糜蜗低彻菇ㄓψ裱?韵略?颉? 3.1 整体性原则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是一个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农业旅游区的建立具有整体性特征,只有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配合才能使整个旅游区达到“环境友好”。此外,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建立除相关利益关系主体子系统外,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支持与保障子系统来保证系统良性运作。 3.2 科学性原则 这个系统要全面地反映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的各方面,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要求,同时结合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区的建设途径,反映农业旅游区环境友好的真实情况。 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旅游提出的,它具有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可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农业旅游的典型示范。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构建还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体系构建的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4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结构 依据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内涵要求,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游客、技术、政策、社区(含居民)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中的6大要素,它们构成了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基本要素。据此可以划分为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游客、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等6个子系统。其中,旅游企业子系统、游客子系统和社区(含居民)子系统之间构成基于利益相关者关系协同的子系统主体部分;而技术子系统、旅游产品子系统和旅游政策子系统起到对整体系统运行的技术支持、产品吸引和政策保障的作用。根据“环境友好”要求,各子系统运作都以生态伦理价值观为导向,游客、企业、社区(含居民)和当地政府是生态伦理价值观的意识与实践主体;旅游技术、产品和政策体现生态伦理价值观要求;农业旅游系统的外部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人文环境是友好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4.1 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子系统 旅游企业属于环境友好型,这就意味着在该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自觉遵从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力争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企业经济利益乃至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形成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在旅游生产经营过程中,凡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循环利用资源的生产制造方式,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无污染和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都应该被视为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的具体表现形式。 4.2 环境友好型游客子系统 游客看待自然,通常可以划分为“自在”、“自觉”和“自为”3个层次,环境友好型游客必然是尊重自然的,处在自觉和自为层次。这类型游客追求的是高层次旅游体验,不单是简单地获得放松与健康,对自然的感悟、人文积淀的体验和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实现更为重要。他们通常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求知欲的,环境友好意识结构使他们的行为更具有稳定性。 4.3 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子系统 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是指具备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软”、“硬”件设施,建立起较完善的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生态文明社区。在“硬”件上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等设 施。在“软”件上,表现为社区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高,注重旅游参与的整体协作性,通过各种形式建设旅游新农村生态文明[4]。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社区始终贯彻生态伦理价值观的理念,营造一种环境友好、邻里和睦相处、居民与游客关系和谐的社区氛围。 4.4 环境友好型技术子系统 科学技术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支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何处理好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与旅游环境承载量的矛盾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是环境友好型技术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要求用环境友好型技术代替生态环境破坏型技术,加快农村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5]。 4.5 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子系统 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产品表现为商家在一次旅游消费中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和。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主要是指绿色旅游产品。结合现代旅游特征,其应该包含以下多方面元素:体验性、休闲化、生活化、参与性、原真性、精致化、乡土化、娱乐化、生态化。 4.6 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子系统 旅游政策对农业旅游的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的目标是改善旅游环境,同时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针对大众旅游现状,减缓农业旅游景区游客数量的增速,进一步强调旅游质量与环境质量,协调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关系是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的重要内容。此外,政策应鼓励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扶持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强旅游社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服务技能等。 农业旅游论文:杨凌示范区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摘 要] 杨凌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农业科学城,特别随着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立与发展,杨凌农科城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杨凌旅游业也蓬勃兴起。文章阐述了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特点,分析了杨凌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杨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 [关键词] 杨凌 观光旅游 发展 杨凌,是原陕西省武功县的一个镇,1985年被设为咸阳市的一个区,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日新月异,由“农科乡”变成了“农科城”,成为21世纪中国的“农业硅谷”。短短几年,杨凌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旅游业也有了大的发展,以其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已成为西部地区假日休闲旅游、科技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亮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做大杨凌旅游产业,就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制定产品策略。 一、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特点 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徐京指出,目前旅游产品正处在转型期,休闲度假时代已经来临,国际上50%的旅游产品都是以休闲度假为主题。休闲度假式旅游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发达国家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休闲度假式旅游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性产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休闲度假旅游开始从欧美发达国家引入我国,在发达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首先兴起,一些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始大量增加休闲度假旅游内容,迅速向观光休闲一体型转化。观光休闲农业就是伴随休闲度假式旅游发展,应运而生的乡村旅游高级形式。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度假旅游的地点相对固定。度假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后,一般活动范围不大,往往局限于住地及周围地区,这也决定了旅游者在一地停留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 2.与传统的观光旅游不同,度假旅游更强调休闲,而不是疲于奔命去参观更多的景点。 3.度假旅游者对度假地体育、娱乐、保健、休闲设施的要求优先于对住宿设施的要求,以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真正达到休闲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 4.度假旅游者的回头率比较高,他们会多次前往自己认为理想的度假地。 二、杨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度假休闲和户外娱乐成为旅游者尤其是城市旅游者追求的时尚,杨凌以娱乐设施、酒店、度假村为载体的娱乐类旅游产品已经初具规模。每年的农高会,为杨凌招徕大量的游客促进了当地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 目前,现有基础上的杨凌休闲度假主要以田园山庄、神农度假村、水上运动中心为代表,田园山庄和神农度假村以接待住宿为主,辅以部分的室内娱乐设施,如室内游泳、保龄球、ktv、健身房等,而水上运动中心则以室外休闲为主,开发的项目主要有赛艇、室外游泳、垂钓、过山车、水上飞机等。 通过对这些项目目前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杨凌的度假休闲产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项目具有游客针对性,即部分室内休闲活动项目属于高档消费,以商务游客为主;第二,室外娱乐休闲项目种类较少并且发展不够完善,过山车几乎处于停止运转状态,水上飞机也只在节假日偶得开放,整个水运中心广场一派凄凉的景象。 三、杨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农业文化博大精深,休闲度假旅游更是现代旅游的潮流之一,杨凌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感知为其开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提供了优势条件。结合杨凌的地域优势,在现有产品开发的基础上,杨凌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应该更加的丰富,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休闲、度假娱乐、康体养身、户外运动等功能。经过分类归纳,认为杨凌可开发的度假类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1.酒店餐饮类娱乐产品 关于杨凌的酒店餐饮类娱乐产品,其基本底蕴比较深厚,并在逐步地完善,不仅形成了星级酒店如会展中心、田园山庄、神农度假村等,而且还有小吃一条街。对于星级酒店来讲,也都具备了咖啡厅、茶廊、中餐厅、西餐厅、夜总会等功能,提供住宿以及夜生活娱乐功能;而对于小吃街来讲,也在逐步地完善餐饮种类。这种基础上开发酒店餐饮类娱乐产品只需丰富餐饮种类,汇集了省内外各地名优小吃,但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出自己特色的小吃。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上应该统一规范,提高接待质量,形成杨凌整体的饮食文化以及浓厚的旅游氛围,一改往日冷冷清清、事不关己的状态,使杨凌的餐饮成为旅游业中一股具有强烈文化气息的吸引核。如,杨凌的特色餐饮可以围绕农耕始祖后稷做文章,开发“原生态”的饮食,以健康的绿色蔬菜和高营养的粗粮为主,自主创新一些花样餐饮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的需求,但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原生态”是其开发宗旨。 2.体育休闲类娱乐产品 以杨凌水上运动中心为主打,开展业余的划艇赛、跳水赛、多人自行车比赛,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体育设施,同时可举办垂钓、水上快艇、水上自行车、水中漫步等大众化的休闲活动。开发极限体育运动还能够满足游客,尤其是年轻人追求刺激、挑战的个性时尚需求。极限运动(extreme-sport)兴起于60年代,在90年代得到迅猛发,在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中相当普及。它是向自我极限(包括生理和心理)挑战的体育和娱乐项目,强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场地设在户外,并凭借高科技带给参与者超常体验和安全感。极限运动有很多种类,以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适合发展的项目有蹦极、滑锁、牵引滑翔伞等。 另外,杨凌的博奥体育运动中心也是很好的体育休闲娱乐场所,其内布置有乒乓球与羽毛球场地,只是场地不够大,提供的体育活动较少,若加上健身操、瑜伽、各种舞蹈的培训班将会更受欢迎,除了能够满足游客游览之余的休闲活动之外,还能够面向市民,通过会员制的办法进行推广,以保证其基本的市场需求,还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尤其是2008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利用这样的契机进行开发,将会在市民及校园内引起一股潮流。 3.康体养身类旅游产品 康体养身是现代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工作压力大,身心处于极度紧张的亚健康状态,而环境污染治理滞后,利用节假日找一个僻静之地度假,进行康体养身成了休闲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而杨凌以高新农业科技企业和农田为主,而且人口密度较少,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清静的生活环境不仅是老年人养老之最佳选择之地,同时也有利于年轻人短期度假,释放工作压力。对于西安、宝鸡、咸阳等地的居民来讲,年长者可以长期居住在此修身养性、康身健体,年轻者可以逢周末及节假日在此适度放松。在这样的目的之上,杨凌的康体养身类旅游产品就显得甚是不足,应该引入较多的温泉沐浴、野生spa,修建公园,甚至可以形成大型的养老院基地,吸引周围城市的老年人长期在此度假。当然,也可以设瑜伽馆、建高尔夫球场,一切追随潮流的能够康体养身的旅游产品都可以根据杨凌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引进。 4.田园野趣类度假产品 田园野趣类度假产品主要突出农家、农业、农田风光的情趣,单纯地去依靠农业来展示旅游是不具有吸引力的,因为中国的农业还没有到稀缺的地步,但是如果将田园作为一种野趣、活动来经营,获得的效果将非同一般。如,杨凌周边的农田是平坦规整的,就像一个个豆腐块,利用人们有春季踏青之习惯爱好,在农田中分块种植油菜、麦子、桃树、苹果树、梨树等等,春分时节,遍野的油菜花黄澄澄的、粉的桃花、白的梨花,一片五彩缤纷的世界,利用这多彩的背景开展摄影活动、组织踏青队、学生春游,将给人们的春季带来旅游的好去处;等到果子成熟之时,还可以提供田间采摘服务,亲自享受收获的喜悦,这样既为农民增收,又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产品需要大规模的展开,从区域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才能突显效果,切忌农民自主式地片式开发,成本高,而且效果不够明显。此外,可以选取村镇基础较好的地段,靠近田野或者路边最好,开辟具有陕西传统农家建筑风格的绿色农舍来接待游客,其房屋装饰要选用淳朴的农村风格,如不用床而用炕头,不用煤气做饭,而用风箱抽风的柴火做饭,但要保证干净整洁,通过提供以野菜和农家饭为主的餐饮与都市度假形成鲜明对比,吸引厌烦了都市度假的一些群体。 农业旅游论文:温州地区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作为休闲观光农业与体验旅游结合的产物,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为温州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合理和高效的模式,通过分析温州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状况,对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构想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体验类型;体验模式 根据wttc研究报告预测,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就业人数将达19000万人。预计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旅游业将由现在的朝阳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审美标准的提高及亲近自然的渴望,传统的被支配式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加强旅游过程的参与度、追求旅游过程的个性化、加深旅游过程的体验程度逐渐成为旅游产业新的需求增长点,体验式旅游模式应运而生并扩展到各种旅游项目。 1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与现代旅游业结合的产物 休闲观光农业也被称为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和休闲产业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结合农业的产销与休闲观光的服务性的产业,即以农村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以居住在附近的城市居民为目标顾客群,通过满足目标顾客休闲、求知、亲近自然等需求而使相关经营者获得利益的一种旅游方式。 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逊提出:“旅游是一种经历或过程,不是一种产品—这种经历又是特殊的”。我国学者邹统钎也提出:“旅游时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而形成的感受与体验”。中外学者把旅游归纳为一种体验或经历,而不单纯是追求感官享受的结果,说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从一般意义上的住、行、观光的被服务者转化为一种特殊生活、一次特殊仪式、一些特殊经历的参与者与体验者。 因此,与传统的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农业相比,体验式的休闲观光农业脱离了单一的观光休闲模式,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以居住在特定范围内的城市居民为核心客源,以保持原生态风貌、参与原生态活动为中心,以满足休闲、教育、娱乐为目的,所进行的包括娱乐、劳作、科教、民俗等复合型的休闲观光农业活动。 2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2.1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升人们对休闲生活的追求 2006年,根据温州统计局的统计,温州地区人均gdp为24349元,按当时中间汇率计算,为3054美元,突破了3000美元关口。人均gdp3000美元在经济学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标志该地区经济已经达到上中等国家的水平,逐步进入加速成长阶段,预示地区工业化进程开始向成熟期过渡。2006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5.2∶54.0∶40.8调整为3.6∶54.7∶41.7,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态势。服务业比重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发展经济和提高竞争力更倚重于服务业。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在旅游消费等方面的支出将不断增加,温州消费者对于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2.2闲暇时间的增加刺激人们出游的需求 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曾经证明健康的闲暇活动可以带动经济持续增长,黄金周的实践足以证明适当、合理的闲暇时间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2007年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温州农家乐示范村(点)共接待游客近26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20.4%。截至10月6日中午12时,全市共接待游客127.45万人次,同比上年7天黄金周增长12.09%,同比上年黄金周的前6天增长22.77%;接待旅游团队1512个,同比上年7天黄金周增长27.49%。双休日、黄金周的实施,使短途旅游、观光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主流,也为发展体验式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市场。 2.3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 温州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具有热量丰富、冬暖夏凉、日照充足等特点,适合各类动植物生长发育;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滩涂、湿地兼有,依山傍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浓郁的自然、人文景观,适合发展多种形态的观光休闲农业,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理、感观多种需求。温州的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高,发展潜力大,资源整体通达性好,可进入性强,资源开发兼具社会、生态和经济价值,能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目前全市共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林业观光园区19个。2007年全市已发展各类农家乐村(点)607个,农业观光基地200多个。这些景区附近观光农业资源丰富,分布合理,同现有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条件优越。 2.4生活压力推动人们通过出游进行压力释放 温州常住人口约764万,城镇常住人口约为438万,陆地面积约为1178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642人,人口密度较大,是名副其实的“浙江第一人口大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增大的弊端凸显,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等种种压力使得人们很容易产生规避心理,对于市民来说,去周边地区体验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体会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和纯朴的郊野乡情,以求得身心的放松和精神的愉悦是释放压力的最优选择。 2.5求知欲望和乡村的吸引力促使人们进行体验式农村观光旅游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渐局限于城市之中,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人们天生的扩张欲望,去农村获得新的知识对于城市居民有极大的吸引力。 3温州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3.1政策性制约因素 随着这几年土地管理力度的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控制十分严格,使得一些“农家乐”经营户只建不报或报临时性建筑建永久性建筑;同时,规范经营必须办理各种相关证照,但办理这些证照的规费和前置条件让许多经营户望而却步,导致一些经营户证件不全,甚至是无证经营。在沿海搭建的“海鲜楼”有许多是未经审批,无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 3.2旅游基地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温州休闲观光农业基本是以乡村和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开发建设的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合理,存在无序性和盲目性。例如永嘉茗岙油菜花基地带来的农业、旅游等多方面效益,在温州掀起“油菜花热”使得各地纷纷效仿,但游客往往反映油菜花景美,但交通不方便,线路与周边景区不相邻。由此可见,游客对作物观赏的要求比较“苛刻”,既要作物基地够壮观,又要交通方便、与周边景区相近。而与观光休闲农业相关的农家乐同样也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导致多数农家乐淡、旺季经营差异巨大,季节性变化大,抵御天气变化影响的能力差,靠天吃饭现象明显。 3.3旅游品牌塑造上缺乏特色和精品 温州缺乏集休闲、度假、康乐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村,减少了游客在温州逗留的时间,也减少了旅游收入。温州在通过文化创意来推进旅游方面也还欠缺,对新的业态发展项目筹备也相对滞后。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在总体上或从综合角度分析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单项旅游资源上优势不明显,缺乏融入性和体验性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对发展温州观光休闲旅游极为不利。 3.4资源分散,整合难度较大 温州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景点相对分散、规模不大,级别不高,资源整合度较低,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比如把古村落、油菜花观光区、漂流等一些“分散、无名”的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加以整合,配合周边旅游项目,变成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精品路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模式 4.1生态农业观光园 利用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地理空间优势、生产场地、农副产品、农业经营过程、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经过规划和设计,发挥农业观光与劳作体验相结合的优势,增进旅游者对农村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生活的体验。游客不仅可以进行观光、学习、采摘、劳作、了解农业生活、放松心情,享受乡土情趣,还可进行住宿、休闲、游乐。 4.2农业教育体验园 该模式集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将农业教育体验园分为作物生长区供农民进行正常的劳作,根据不同的季节对市民开放,并由专人对作物生长及生产活动进行讲解,满足游客获得知识的渴望。同时在体验园内提供种子、土杂肥、各种农用工具,游人可根据不同季节在田间进行播种、管理、收割,以充分体验农村劳动生活的乐趣。 4.3民俗观光村 充分利用温州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节庆文化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体验、休闲旅游活动。除了组织游客进行参观获取感官享受和知识外,还可以对古时民俗风情活动进行复原,以游客为主角,使其参与这些风俗活动,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 4.4森林公园 温州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天然氧吧”,发展森林公园的体验模式,需要对不同的资源进行规划和整合,进行包括山水主题旅游、生态农业种植、山地风味餐饮、森林度假、徒步穿越探险等项目。并与当地农家乐相结合,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度假等服务。 4.5市民农场 市民农场是农民将部分土地出租给城市居民耕种,城市居民可以在闲暇时间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并将收获的成果归自己所有的体验式休闲农业模式。人们不仅可以租赁自己一块小农场,每块农场上还可以配备供农场主休息的配套管理用房,种植农产品的温室大棚,以及露天种植地,租赁者可以进行耕作,体验播种和收获的快乐。农场内配套管理用房设施是进行休息和信息交流的空间,可供放置农用工具,还可以满足“农场主”休息、农业技术交流、聚会的需要。 4.6农业经贸游 建立这种模式需要充分挖掘温州农产品的研发和加工能力,发挥温州市场活跃、商务贸易展览会业发达的优势,把农业旅游、农副产品展示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交易市场,借助农业博览会等形式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宣传品牌,把温州农村观光旅游资源和经贸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旅游产品和经贸产品的同时推广。 5温州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的策略 5.1进行市场调研,探明需求,以此为平台确定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主题 发展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关键在于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游客追求体验性、参与性、求知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细分市场消费结构和变化,利用调研结果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明确需求后,根据需求以及不同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确定鲜明的休闲观光主题。所确定主题一是要突出地方民俗和资源特色,利用当地现有的休闲观光资源,发挥资源使用和配置最优化;另一方面要突出体验的过程,增强体验感觉,例如,可开发传统农业体验、农村生活体验、民间节庆活动体验、民间文艺活动体验、农村生活体验等系列产品。 5.2加强对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的策划,侧重于开发参与性与互动性强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 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是品位式和休闲式旅游,需要在体验中慢慢感受。确定相关的体验主题是开发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的基础。进行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策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推出抓住游客眼球、满足游客心理需要的主题活动,尽量设计参与性强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突出游客和组织者、游客和当地居民、游客和游客之间的互动。 5.3树立新的营销观念,建立网络营销与实际营销相结合的推广渠道 游客对于休闲观光项目认识不足是阻碍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应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立网站对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为游客开辟专门的社区,通过有奖征文、图片、视频的方式鼓励游客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在网络上传播,为游客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同时,建立反馈系统,对游客提出的问题以及从流露出的情感和情绪及时关注。对于游客租种的田地、种植的果木的代表性事件,如发芽、开花、结果等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及时反馈,将个人体验型行为变成大众体验型行为,引导、创造新的旅游需求和休闲消费方式,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 5.4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提升产品档次 引导消费趋势,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积极挖掘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开发体验型休闲旅游新产品,结合实际市场及消费情况,建立“以中档消费为中心,兼顾高低档消费”的产品定位,既能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又能兼顾小众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体验需要。同时,加强对行业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质量,推广体验式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的品牌意识,以品牌化经营为中心导向,重视整个行业的形象塑造,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6总结 通过分析温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和前景表明,发展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不仅是促进城乡旅游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以旅助农”、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休闲活动需求、提升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更能将农业与体验旅游两大产业的优势进行叠加,达到合理调整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空间布局,把握旅游需求发展方向,开发多种特色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提升城乡人民生活品质的目的。 农业旅游论文:略论生态旅游农业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之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虽然很迅速,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对我们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 旅游 农业 问题 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外围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二,减少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生态旅游农业的生产性特征使其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开发过程中切忌对具有开发性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影响生态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旅游项目开发到旅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要在提高环境质量上下功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与预报。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区大气指标、水污染指标、噪声指标、废弃物指标以及农、林、草、病虫害指标等,这要与相关技术部门、部门、科研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定期监测与预报,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确保生态环境优良。 第三,加强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把生态旅游农业的资金投入计划纳入到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计划之中,创建新型的生态投资体制,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政府、农民、社会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缺的困难,完善旅游业基础与配套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利用特殊的环境技术和节能技术,合理布局,使建筑设施与所处的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突出生态性,增强环境的美感。 农业旅游论文: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瓶颈 【摘要】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但其发展仍处于开发初级阶段,面临着些许的问题。本文从加强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布局,扩大投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几点启示。 【关键词】现代农业;乡村旅游 一、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目前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主要有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类型,与风景旅游区相结合,形成融合发展开发基地。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经了萌芽自发、政府引导、规范管理三个时期,经过近20年多的摸索和尝试,现代观光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科技和农耕文化为重点,把农业种植、农艺景观、新农村建设和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景观,并且与其他旅游景点相配合,成为城市居民丰富农业知识、体验农业生产劳动和农家生活、享用农业成果以及休闲度假的绝好选择。 (二)现代观光农业的类型 1.农园观光型。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等为主,建立了观光农园或租赁农园,如油菜花大观园。2.农园采摘型。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农、菜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如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柑橘采摘园等。3.生态科技观光型。利用生态示范区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吸引游客,使游客在休闲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食品加工园区等。 二、目前现代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瓶颈 1.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为落后。由于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大部分乡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卫、医疗、安全设施等还不够完善,配套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设施也不健全,显得粗犷,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观念落后,服务水平低。很多乡村地区村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信息相对闭塞,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村民的旅游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落后,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加上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高水平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3.缺乏创新,产品单一。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偏向于传统的观光、餐饮、休闲活动,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缺少农村民俗、农业文化等旅游亮点,甚至一些地方受到严重城市化的影响,丧失了固有的本土特色,没有触及游客灵魂的地方。4.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论证,造成很多乡村景区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和项目雷同,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5.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乡村旅游还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乡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等诸多问题,急需改善。6.宣传不足,知名度不高。由于宣传促销不够,很多资源还深藏闺中,不为人知,在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还不多。 三、现代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几点启示 (一)加强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乡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历史文化各有差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好整体规划。1.认真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2.科学地确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划分旅游功能分区,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3.认真调查分析游客的来源、构成、消费取向,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突出特色、树立品牌,防止项目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建立现代郊区休闲产业运行机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以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休闲产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休闲产业链。具体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城市游客,最终要富于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二是以农业经营为主。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互相补充、协调发展。三是重视生态保护。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破坏性”开发,保护农村自然景观,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要科学安排地域环境容量,在旅游高峰期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使其在营区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是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农村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五是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将乡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和建设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乡村旅游项目,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场共享。充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三)扩大投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多渠道融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多元的投资和经营机制。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在继续发挥财政的主导作用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在经营管理方面,因势利导,大胆创新灵活建立“集体经营”、“联户经营”、“个体经营”、“股份制经营”等多元化的经营体制以及“公司+农户”、“农户+基地”等运作机制。二是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要与乡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为游客休闲游览提供快捷方便的旅游通道。三是加强对景区内部及外围的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的运营与管理。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可在景区宣传册、景区导游图、垃圾箱上,以环保标语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尽量让游客自觉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四)加强郊区休闲产业发展研究,强化员工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尽快形成专业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队伍。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加强旅游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实行信息预告制度。各级产业管理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建立休闲产业信息网络,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及时向公众周边旅游信息,为居民休闲度假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 (五)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寻。由当地政府拟定并出台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对所辖范围内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在规划与建设、投资与融资、产业发展、经营方式、利用资源、产品开发、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引导与扶持性政策,比如利用小额贷款和财政补贴对建设观光果园的农户进行资金扶持等。 作者:杨柳 单位:中共重庆万州区委党校 农业旅游论文:低碳经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单一强调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试图通过低碳经济的推进来实现更好的生活享受。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基本适应了当地低碳经济建设的相关需求,落实了良好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战略。而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如何适应当地低碳经济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生态旅游的综合建设,这是黑龙江流域当地住户所需明确关注和重视的,本文将从黑龙江流域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以及新战略出发,进行全面考量及优化路径探索,以促进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战略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日常建设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限制性。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的综合建设,这成为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基本适应低碳经济的开发需求,达成了较为良好的综合效益。他们能够凭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较为优越的综合发展模式,但在后续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做出及时调整与改进。 一、黑龙江流域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充沛且环境优越 根据黑龙江流域目前的发展来看,在市场建设过程中,黑龙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充沛且环境优越,这保证当地在具体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时能够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从自然资源角度看,黑龙江流域拥有大量的森林资源,这可以保证当地在建设农业生态旅游时可以将农业生态旅游向绿色旅游发展。而从黑龙江流域的河流流域来看,当地有大量的河流分支,因此,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当地的水域条件是较为良好的。尽管在初步发展阶段,黑龙江流域对于水流资源和溶岩资源等相关特殊资源的实际使用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他们无法根据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需要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从实际开发建设来看,倘若能在后阶段适应黑龙江流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一步开发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二)当地住户追求低碳旅游 从黑龙江流域当前的发展来看,在市场建设过程中,黑龙江流域的当地住户普遍追求低碳生活,这为当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初步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差,他们仅仅取决于一般的旅游方式,因此,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效果并不容乐观。而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享受,而是希望通过物质享受与精神体验,实现较为良好的综合建设。他们认为低碳旅游适应时展所需,能够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可见,当地住户对于低碳旅游的实际追求力度还是相对较高的。目前,黑龙江流域的政府部门更是根据当地的住户需求,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综合建设模式,推进宏观建设与微观建设的融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进展程度已然顺应当地的日常发展所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三)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已自成体系 在具体落实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为了实现较为良好的综合效益,根据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强化其体系建设,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一方面,常规管理体系主要是指黑龙江流域在具体开展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充分运用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强化农业生态旅游的综合发展,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可以根据常规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实现对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的高效管理和约束;另一方面是绩效评估体系,主要是指黑龙江流域在具体强化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发展个体落实品牌差异性建设,并保证最终形成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能够具有一定的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总体而言,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已经适应当地发展所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综合效益。 二、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黑龙江流域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已经基本具备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尤其是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态旅游已经自成一派体系,这对于黑龙江流域的整体建设是较为可观的。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偏差,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这需要在后续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处理。 (一)自然资源的使用效力低下 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黑龙江流域凭借着充沛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流水资源,具备了初步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自然条件,但他们在具体应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时,却由于科学技术相对薄弱,他们无法完全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较为低下,这也是制约当地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落实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一大限制因素。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未能根据自然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确定合适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手段,在具体应用时,仅仅根据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规模作出大体划分并随意滥用,部分企业就由于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而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尽管有些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自然资源的使用浪费现象,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薄弱,无法通过科技力量的提升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不高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黑龙江流域欠缺对低碳旅游的深度宣传,实际的宣传力度并不高。在初步发展阶段,低碳旅游的基本理念未得到全面灌输,大多数当地住户并不了解低碳旅游的本质和初衷。因此,他们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可能对低碳旅游的实际本质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而尽管他们发展到稳定阶段后,黑龙江流域的相关人等已经对低碳旅游的实际建设拥有了更多的认知,但实际的了解程度仍然局限在小部分群众,其他一些人仍然对低碳旅游没有做出过多的了解和认知。尽管她们有意去参与到低碳旅游的宣传和建设中,但由于黑龙江流域的整体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实际的宣传力度不够已经最终限制了当地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倘若在短时间内,当地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黑龙江流域旅游宣传的制约性还是较为明显的。 (三)住户未将低碳旅游付诸行动 黑龙江流域拥有较为良好的自然环境,他们理应可以根据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进低碳旅游。但在具体落实实践过程中,他们仅仅具有初步的低碳意识,而将低碳付诸行动的实际可能却相对较低。对于某些资金富足的人而言,他们能够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来实现较为良好的产业建设,而对于部分资金较为匮乏的人员,他们在日常推进低碳旅游建设时,却未能根据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加强基础设施设备的有效建设。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于低碳旅游付诸行动的实际使用效率相对较低。尽管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部分游客已经高度强调低碳旅游并试图将其付诸实行动,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他们仍然会由于付诸行动所需耗费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过多,最终形成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最初的初衷存在差异性。 (四)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存在限制性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的基本建设已经适应了各个阶段发展所需,具有一定的全面效益。尤其是在构建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时,他们基本适应当地的发展所需,建设起适应黑龙江流域生态建设的综合体系,并能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但在具体落实实践时,黑龙江流域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的限制性也是较为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初步发展阶段,黑龙江流域的环境承载力相对稳定,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和自然环境利用能够适应当地环境承载的相关要求,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但在发展进入到稳定阶段后,当地的环境承载力遭到破坏,此时,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却未能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做出必要变动,旅游体系的限制因素由此激化,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发展受到明显限制。 三、低碳经济下黑龙江流域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新战略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在日常落实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低碳旅游宣传力度不足等,要想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黑龙江流域低碳农业生态旅游的有序发展,就应该通过政府旅游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单位的微观协调,来进一步强化对周边住户的低碳意识宣传,保证他们能够凭借优越的科学技术和良好的培训讲座,真正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体系的健全与优化。 (一)加强政府旅游部门的政策落实 根据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中获悉,要想在后阶段发展过程中,真正适应当地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下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的新战略开发,就需要加强政府旅游部门的政策落实,保证政府部门的相关对策能够直接让利于旅游事业发展并带动旅游业的良好建设。在初步发展阶段,政府旅游部门对当地的建设主要是以经济扶持为主,政府旅游部门可以根据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做出一定的分析和认知,而在当地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基本进入到稳定阶段后,政府旅游部门则可以根据低碳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推出相关优惠性政策,保证最终形成的协调模式能够适应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需要,真正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整合。倘若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旅游部门无法根据黑龙江流域的实际建设情况来落实相关政策,他们则可以根据低碳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做出优化,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效益。 (二)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科学技术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在具体落实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他们尽管拥有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但具体使用相关自然资源时,却由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较为低下而存在一定浪费现象。因此,在后阶段发展时,为了保证整体建设具有一定的综合效益,就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科学技术,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技术主导的创新型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对于龙头企业,在具体强化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龙头产业应当根据当地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落实相关新的旅游政策,保证最终推行的科学技术能够让利于龙头企业的市场发展,并为旅游产业的整合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而对于中小企业,他们在市场建设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可以通过强化自然资源整合使用的方式,保证这些中小企业可以从基础性科学技术着手,提高对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的具体利用。 (三)加快周边住户的低碳意识宣传推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在黑龙江流域,他们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更是高度强调低碳生活。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周围住户的低碳意识却没有真正适应时展所需进行进一步强化。因此,在后阶段发展时,加快周边住户的地摊集市宣传推广,成为了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从传统媒体角度看,周边住户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他们对于低碳意识的具体宣传推广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来进行宣传,保证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低碳意识并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而从现代媒体角度看,人们则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的广泛宣传,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经济以及低碳旅游的了解,保证他们在日后发展过程中能够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所需,真正将低碳意识的相关内涵语义理解后应用到位,达成确实有效的宣传和推广。 (四)推进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讲座 从现代化的发展来看,在日常建设时,黑龙江流域的相关人士对于低碳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建设存在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由于低碳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建设欠缺一定的规范体系,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制约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黑龙江流域的整体建设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加强,就应该推进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讲座,保证不同个体的实际表现能够适应该区域发展所需,达成一定的良好效用。尽管在日常培训过程中,相关人员对于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讲座,并没有提起高度的重视和乐趣,但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多边组织的方式,推进黑龙江流域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培训模式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必要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产业联合的方式,推进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保证最终形成的培训讲座具有一定的实际效用。 (五)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生态旅游新体系 根据黑龙江流域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现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个体的实际发展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后续建设时,要想保证低碳农业生态旅游能够真正适应当地的发展所需,就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生态旅游新体系,保证最终形成的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在初步构建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时,黑龙江省政府应当根据宏观调控与微观协调相辅相成的方式,初步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的体系框架,而在正式确立体系的细节部分时,政府部门应该从宏观角度出发,进一步考察各个细节的具体处理,保证最终形成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能够落实好每个环节的规范化以及每个个体的权责统一。一旦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性,相关体系建设就应该与时俱进地作出必要的改观和完善,并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体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完善性。 结论 基于目前的发展,黑龙江流域在落实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基本能够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氛围,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农业生态旅游环境。但在具体建设时,黑龙江流域仍然因为种种因素限制而存在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当地住户未将低碳旅游付诸行动、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存在性质等诸多问题,这都需要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作出及时更新和改进,同时当地政府旅游部门也需要确保宏观调控的科学化与精确化,以促进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王姗姗 单位:黑河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
浅谈医学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整合和优化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元依赖关系的设置课程的方法,并结合教学实际,对该专业计算机课程单元的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及实践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多元依赖;整合;优化 1引言 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先后经历了专业创建、实践探索、调整改革、飞速发展四个阶段[1]。在每一个阶段中,课程体系都有较大调整,其中计算机课程无论从课程单元还是课程内容变化最大[2,3]。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信息处理中的广泛与深入地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课程设置超着动态性和开放性发展。为此,立足学科知识结构,遵循计算机科学课程间的内在规律,体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整合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才能科学设置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 2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概况 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我国的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大致有两类[1]。一类基于信息资源管理,其培养目标以医学情报学为主,兼有向医学信息处理方向扩展的趋势;一类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其培养目标以信息技术为主,突出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其中计算机课程设置的不同 根据对我国10余所有代表性的开设该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关于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情况调查,我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教育大致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其课程设置情况如下:①第一层次的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②第二层次的课程,包括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③第三层次的课程,包括计算机信息检索、多媒体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引论、软件工程、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另外,一些学校还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的前导数学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 2.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各学校同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计算机课程设置没能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整体知识结构相融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简单抽取的子集,在整个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表现出孤立性、游历性和离散性。缺少课程单元的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②计算机课程设置体现不出开放性、动态性,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步。其中的必修课程居多,选修课程较少且针对性不强。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技能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不利于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学信息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这是各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包括实验项目中基于课程群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少,基于单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占多,提升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集中性实践环节不足,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足等。 3计算机课程的优化设置及教学改革建议 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计算机课程设置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身的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出发,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信息管理的交叉和融合,突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性和先进性。 3.1以多元依赖关系为指导,设置计算机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应选择既依赖于本学科课程又依赖于相关学科的课程作为课程群的课程单元,我们把这种课程之间的联系称为多元依赖关系。比如“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课程既和“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存在依赖关系,也同“信息组织与存储”、“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存在依赖关系。根据依赖关系选择的课程可以实现不同学科课程间的交叉和融合,从而使其被真正纳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形成本学科完整的知识结构。图1说明了“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的依赖关系图。 3.2整合和优化课程,完善课程设置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性质,体现其学科特色,而不是符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性质,因此必需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①课程内容的优化。计算机文化基础适当介绍用于医学处理的应用软件,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进行医学统计的SPSS、SAS、ROCKIT等;进行流行病分析的EPI;用于化合物及化学方程编辑的CHEMDRAW;为生理学、药理学、毒物学的研究者提供的数据采集和实时处理软件IOX、数据后处理软件DATANALYST、心电图分析软件ECG-AUTO等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以设计方法、指针及应用为重点。离散数学以集合与图论为重点。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内容以技术应用为主,原理为辅,同时还可以减少对计算机原理、数理逻辑等前导课程的依赖。②课程单元的整合。在内容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课程。数学课程群的整合,将高等 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卫生统计学、离散数学整合为课程计算机数学基础。硬件课程群的整合,将电路分析、大学物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整合为课程电子技术基础,将汇编语言、计算机原理组合成计算机原理。软件课程群的整合,重点学习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等课程。应用课程群的整合,重点学习医院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学信息分析与研究等课程。③增加选修课是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新的技术增长点,保证本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可增加的选修课有: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网站建设与维护、多媒体技术、数字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网络安全与管理等。 3.3强化实践环节,突出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性特色。 为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中的作用,应加强实践教学,主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①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如医学信息分析与研究、医学信息检索等。②增加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如网络数据库、可视化软件编程等。③增加面向市场的实验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④增加课程设计,如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高级程序语言课程设计等;尤其应增加基于课程群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⑤改革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联合医学信息技术公司,采用“毕业实习+职业培训+就业”的模式,为学生就业应聘提供从业经历。 4结束语 计算机课程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医学信息处理及医院信息化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只有不断更新计算机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时代需求。 浅谈医学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涉及了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的知识,教学效果存在不太理想的一些情况。该文总结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医学信息管理专业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学科基础是管理学和信息科学。而计算机网络是支撑学科的基本课程之一。但“计算机网络”课程与一般课程不同,其原理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只有在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再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真正学好。[1] 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应用不断普及深入,医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需要大量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而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发展变化,各种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现在高校一般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满意。 而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包含很多比较复杂和抽象的概念、结构、原理、算法等内容,如果只使用传统方式来讲授这些内容,学生不但会觉得枯燥,而且老师也很难将某些问题讲清楚。如,网络层次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由于数据包在各层次的流动以及协议对其的处理过程都隐藏在设备内部,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实际的直观印象,只有理论的抽象讲述,学生很难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与运行规律。 2) 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的知识,课程知识点多而杂,各种协议实体交互复杂,理解和掌握的难度较大。而学时安排不多,理论讲不深。例如:比如OSI模型和TCP/IP模型,以及TCP/IP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然而模型中主机的七层和通信子网中的低三层的是如何协调工作的,不同设备相同层之间如何协调、同一设备不同层之间如何协调,这些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 3)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存在脱节的问题,教师主要讲授各层协议,没有注重实用性和实验设计,而且许多理论问题很难有条件设计相应的实验题目。比如,对于TCP/IP协议族的学习中,实验内容仅是使用Ping命令和Tracert命令去观察相应情况,仅通过这些实验是不足以理解相关知识,更难以掌握相关技能。 4) 目前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材相对较少虽然计算机网络教材很多,但很难选到合适的教材,网络课程的内容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 2 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的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个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目前采取了以下改进的方法: 1) 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实验课时,主要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实验的考核,做到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达到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 2) 针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我设置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和网络安全。课程的难点主要是数据链路控制、网络路由技术和TCP传输控制机制。 3)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实验内容重点不在编程,而应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主要实验内容选择如下:组网实验,交换机配置实验,路由器配置实验,Windows 2000 Server的安全与配置、用户账户与组账户的管理,Web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DNS服务器安装与配置,利用Iris软件截获并分析数据包实验。 由于我校没有网络实验室,只能利用其他网络仿真平台或网络设备模拟软件构造虚拟实验环境拓展实验的外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硬件的不足。 4) 教学手段上:课堂教学采用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黑板教学为辅的形式。对于需形象性思维、抽象性问题等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问题直观、形象、易理解,也可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公式推导等需演绎的内容,采用黑板加讲解的方法。对于抽象和复杂问题的讲解,首先对需要演示的内容进行讲解,介绍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流程,以及包含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寻找;多媒体课件演示一遍后,要求学生回答课件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观察课件展示了知识点的哪些细节;多媒体课件演示两遍后,要求学生回答课件展示了知识点的哪些细节,然后要求他们思考课件中没有展示出知识点的哪些关键细节,如果让你来设计课件的话,你会怎么做。 5) 针对传统教材部分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的情况,引入一些新技术做为课堂讲授的知识,比如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 3 结束语 该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验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多方的配合和保障,本文只能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进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浅谈医学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医学院校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实验室的管理对于正常教学进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以往的管理模式存在非常多的不足运用物联网来实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可以实现动态管理、随时管理,可以将工作量有效的降低,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服务于全校医学生的综合计算机实验室来讲,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人流量非常大、计算机非常多、使用的频率极高,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和各种软件的需求非常复杂,除了要满足正常的教学实验以外,还需要满足学生课外自由上机的需求,还需要做好各种大型计算机考试以及培训的需求。 这些事项不断对于计算机、网络运行、整体框架、系统配置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还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机房的环境维护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以及建设方式,较好的达成了各种需求,将实验室的管理形式进行简化,提升管理效率,提升实验室的使用率成为了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创建的首要任务。 1.物联网含义 物联网是透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IFD ~I)、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进行的,依照事先的协议,将任何物品同互联网相互连接,执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辨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一种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由此可见,物联网是通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进行延伸和发展的网络体系,物联网的中心及基础依旧是互联网,物联网把它的用户端延伸、扩展到了任意物品和物品之间,来采取信息互换和通信。 2.以往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 在计算机的基础信息的管理上,通常运用纸张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设备的购买时间以及损坏时间的记录,以及计算机的维护时间、每堂课的每个计算机的使用记录。 在计算机的定期检查上,实验室的管理员要维护非常多的计算机,可是计算机由于使用频繁,一定会出现各种故障。实验室的管理员维护计算机只可以运用实验室的空闲时间,为所有的计算机进行维护,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还影响教学。 在实验室的环境管理上,因为实验室的使用度非常高,实验室的湿度、温度控制以及除尘的工作无法及时进行,使得实验室的硬件设施频频发生故障,无法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在实验室的安全上,实验室每天都会有很多学生上机,一定会涉及到实验室物品以及学生物品的安全管理事项,主要防止的是电源使用不规范产生的火灾隐患以及实验室物品的丢失状况。 3.源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运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来达成物品和物品之间的信息互换以及通信的一种网络。 通常来说,物联网的拓展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物体的属性采取标识的方式,属性包含了静态及动态,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应用在标签当中,动态属性则要先通过传感器进行探测; 其次,需要鉴别实验室内部设施对物体属性的读取,而且要将信息转换成符合网络传输的数据信息; 再次,要把物体的信息透过网络传输执行到信息处理中心,透过信息处理中心来完成对物体通信的有关计算。 运用互联网技术来管理实验室,就是在实验室的仪器上输入电子语言,透过管理的终端进行信息的汇总,之后执行相关的处理。 运用物联网技术来管理实验室,有以下几项优势: 首先,实验室设施信息进行全局管理,运用射频识别,RFID体系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可以通过电子标识把实验室设施的基本信息的内容进行储存,透过传感器以及无线网络就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取实验室设施的基本资料以及进行合理的管理。 这些基本资料不但包含了型号、规格、出厂日期、设备号、使用单位、使用地点、维护记录、生产厂家,还包含了它的单价等详细的信息。 其次,实验室信息的动态管理,运用RFID体系可以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跟踪管理,当前只要在所有实验室的出入口设置门禁芯片,这个芯片包含了读头及联网接头,芯片的关键功能在于可以自动对进出门的实验物品进行扫描,而且可以将出入的时间、房间号等信息透过无线网络传输给管理计算机。透过这样的技术还可以给实验室设置更多的安放位置,进行报警设置,这样不但可以预防发生私自挪动的情况,还可以预防被盗的发生,力求做到更加全面、实时的对机房合理监管,保证机房的安全。 再次,透过对计算机的管理就可以在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识别实验的步骤、以及操作的要点等。协助实验者顺利的完成实验。再同有关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实验室设施运用动态管理,如果运用不合理就会自动进行报警,而且将实验的过程中断掉,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操作者可以进行远程控制,在实验的操作过程里数据可以被及时采纳而且用合理的方式供应给操作者,达成实验教学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最后,实验室的及时维护,透过传感系统可以让设施的维护、检修变得更加简单,并且因为所有实验设备上的电子标识都具备了大量的信息和维护状况,这样可以及时的确定该设备的运用状况,极大的缩短了维修的时间,提升了维修的工作效率。也就免除了相关的责任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这样全新的管理模式,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营造了全新的机会及挑战。但愿物联网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可以为教学、科研营造一个技术支撑的平台,以更好的形式为教学和科研进行服务。 浅谈医学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探讨 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计算机公共教学实验室、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部门,管理建设好这些实验室对于计算机教学、科研至关重要。现根据我校计算机实验室上机情况分析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法。 1 计算机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上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计算机实验室几乎全天对学生开放,机器的运行时间长,超负荷运行下故障率高,机器维护任务重;(2)学校机器大都是成批购买的,一些购买较早的机器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机器的配置一般较低,而且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安装了多种软件,机器的运行速度慢,影响上机效果;(3)学生操作不熟练,易错误删除部分系统文件,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4)在硬盘或服务器上堆放大量的个人文件,降低了系统的运行速度;(5)私自携带染有病毒的小软件或游戏进实验室,使系统感染病毒,从而破坏整个网络;(6)学生私自将个人U盘、光盘等带入机房,使机器感染病毒的机会大大增加,也加大了管理 的难度。 2 计算机实验室软件的管理 系统维护和软件的管理。为防止学生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硬盘数据、更改系统设置,致使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我校采用了硬盘还原卡来保护计算机系统。在使用时可以把硬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分区,只对系统盘进行保护,设置为每次还原。而对于非系统盘,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为每周还原、每月固定日期还原或不还原。这样既保护了系统又能保存学生的实验结果及一些重要的文件。采用Ghost软件保护硬盘数据使用Ghost软件镜象技术修复硬盘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Ghost是一个磁盘和分区的拷贝工具软件,它支持DOS、Windows 98、NTFS、OS/2、Linux等不同的操作系统,可以把整个硬盘或分区快速复制到另一硬盘或分区,也可以将硬盘或分区复制于镜像文件中,用于9X或Windows NT系统工作站的镜像备份,通过TCP/IP协议对联网的多台计算机同时进行镜像恢复。我们选用了Ghost 6.0版,具体方法为:(1)制作镜像文件,将其中一台工作站的硬盘设置好并安装各种软件,用Ghost将这台工作站的硬盘克隆成一个镜像文件,存放在服务器的某个目录中;(2)制作网络启动盘,利用Ghost中的多点传输向导制作一张网络启动盘;(3)当硬盘内容遭到损坏,需要作镜像时,在服务器端,打开“开始”――“程序”――“NortonGhost”――“Multicast Server”,在“Session Name”中输入服务器名字,在Image框中输入镜像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等待客户端的连接;(4)在客户端,用原先做好的网络启动盘启动计算机,进入Ghost后选择“Multicast”,输入服务器名,在文件选择窗口选中刚才创建的镜像文件,开始从镜像文件恢复系统。 3 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管理 实验室设备的管理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数量较大,项目繁杂,贵重物品较多,如计算机、服务器、集线器、交换机、维修工具、各种桌椅等。不管物品大小、贵贱都要认真填写清单(包括产地、价格、数量等内容)以便及时核对。要做到责任到人,以减少设备不必要的损坏和丢失。 在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上要经常性地对现有设备进行常规检查,检查的重点包括机器是否能正常运转,出现问题是否及时处理,线路是否畅通,是否达到安全指标。做到对每次检查结果做记录,心中有数。 在硬件设备购进时就应做好登记和编号,定期对机器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对于易损器件和常用耗材要有充足的库存,以备能及时更换坏损的器件。学生上机时的误操作和野蛮操作也是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破损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常常需要计算机实验室老师做好上机前的指导工作。若发现故意破坏者,应从严处理。要随时注意学生的上机情况,制止学生打游戏、上网聊天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提高上机教学质量。学生上机要爱护实验室设备,不准私自搬动和拆卸部件,不得随意调换座位,有事举手示意请指导教师协助解决。如有人为损坏设备者,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必须按规定赔偿所造成的损失。 4 计算机实验室制定教学实验规定 教学实验管理也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好各系学生对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实验室需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做好学生工作,使之自觉遵守。进人计算机实验室后,对号入座;检查显示器、鼠标、键盘、主机等设备是否完好无损;遵照指导教师指令按顺序开机;保持安静、环境整洁,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走动;学生上机必须严格按照课程内容进行实验,不得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操作,严格禁止玩游戏。对于在实验过程中机器出现的问题实验室老师要及时给予处理,配合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对每天的实验班组、内容、指导教师、机器状况等因素及时记录、整理作为资料保存,便于以后参考。为保证计算机安全,学生上机不得私自将个人U盘、光盘等带入机房,不得擅自安装软件,上机应统一使用实验室提供的软件。不得携带水、食品及与课程无关的物品进人计算机实验室。不随意插拔计算机实验室内的设备,下课时,合理关闭主机、显示器、摆好桌椅。必须严格按教学计划安排上机实验,如需特殊安排、调换课程需通过教务处解决。机房一切设备概不外借。 5 计算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计算机是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实验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探索新知识,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6 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 用电安全一直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重点问题,任何一点小的差错都可能引起设备的损坏,甚至引起火灾,造成人员的伤亡。计算机实验室用电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定期检修线路;在结束计算机实验室工作后离开时一定要关闭电源,禁止学生乱动电源,严禁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及周围吸烟,同时也要注意在遇到风雨雷电等特殊天气时的用电安全。配备专用防火设备,以备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计算机实验室失窃在高校中时有发生,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提高警惕,在关计算机实验室前检查好门窗,我校为此安装了红外线防盗报警设备,对防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 计算机实验室环境和卫生管理 经常保持计算机实验室的凉爽、清洁、通风。计算机等设备散热性大,温度过高时对机器设备损害会很大,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实验室内应安装空调,以调节室内的温湿度。还应避免显示器受到阳光直射,应安装较厚深色的窗帘,减缓显示器的老化;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应减少机内灰尘,定期打扫计算机实验室卫生,使计算机实验室干净整洁,让同学和老师有一个良好的上机环境,这就要求学生能自觉遵守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在计算机实验室吃东西,不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吐痰、乱扔杂物垃圾等。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我国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一、制约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因素 1.国际经济贸易。从世界现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一发展状况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形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容我们乐观,所以一定要改进经济发展模式。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现象。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使我国经济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规避世界经济贸易中带来的风险。 3.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持续性。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持续性是全世界各个国家一直关注的重要方面,如果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没有一条持续性的道路就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1.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就不可能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地明显,经济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不能分开的,而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国际贸易的增长。 2.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想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位置,同时这样也能够促进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加强科技创新,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才能发展,而且也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趋势 1.跨国企业的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企业迅速地发展起来,而这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在上世纪末,跨国企业的发展就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趋势,跨国企业的贸易总量在整个世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跨国企业来看,其中制造成品的跨国企业在众多的跨国企业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占有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而利用技术进行贸易的跨国企业也是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佼佼者,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都是从这些跨国企业中出现的。从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全局来看,跨国企业在世界中所占有的生产总值即将达到一半,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与此同时,跨国企业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2.贸易自由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地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增强。自从上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合作也越来越增强,这就在一些方面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不仅仅是在技术,还包括第三产业的一些贸易。 3.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贸易形式,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从联合国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得知,电子商务在一年中所创造的利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这也就说明电子商务等新形式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将会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四、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措施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自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窘迫,因此,我国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增强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2.积极响应世界贸易组织的条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些条约要切实坚持和实施,坚决抵制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免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创造有利的环境。 3.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政府要对我国的一些企业进行指导,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客观环境,同时还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走一条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4.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从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形势中我们不难看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一定要加强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创造一定的客观环境,从而使电子商务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的道路。 5.鼓励我国企业朝着跨国企业发展。跨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积极地鼓励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朝着跨国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这样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才能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石雪晴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环境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及雾霾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国际贸易生态化被提出,生态化贸易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科学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及贸易活动中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提高对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加强生态化建设,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原本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国际贸易,以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环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往国际贸易活动以盈利为活动中心,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阻碍,没有自然资源做为基础,经济将无法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必须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生存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发展策略。目前国际贸易法已开始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生态保护及生态化贸易意识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不断,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条约开始对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从生态保护到资源保护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限制,保障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的《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协议中都对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声明和规定,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做出了限制,有效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步伐。 二、我国贸易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中与国际贸易间存在的矛盾 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来实现在各个国家区域之间资源与金融贸易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来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资源可以在全球各个国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建立起生态化意识,采取相关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化发展及可持续化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现今的国际贸易中,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使得很多国际的经济和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家之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我国,我国是资源出口大国,但我国实际自消耗资源量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即出于保护本土资源的目的,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很多发达国家虽然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但多数资源来自进口,本土资源并没有过度的开发,而是储藏了起来。我国正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国,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过度开采本土资源而出口国外的现象,资源的过分开发,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想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才是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的出口已经远远大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应,我国必须形成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国际贸易生态化不仅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主流,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尊重生态环境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将生态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当中,生态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经济与生态化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对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境严格监管想要有效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适当的监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完善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法律监督控制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制定相关规则,对国际贸易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害产品的流通控制,对有害物质进行严肃打击处理。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建设目的。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大对企业控制和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适当控制资源开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短缺国,很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采,那么未来,子孙后代难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控制资源开采势在必行,过度的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适当控制资源开采,降低资源出口量。 四、结束语 随着各国对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问题的重视,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绩,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控制出口量,制定相关制度和法规必不可少。国际贸易生态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中的必然趋势。 作者:朱涛涛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影响下的对外贸易论文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一)新兴经济力量发展迅速世界经济中三个主要的力量是美国、日本、欧洲,这三个部分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左右,进入21世纪后,其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发达经济体由于在最初经济发展阶段起点比较高,因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口老龄化、经济空心化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这些原因造成其经济一直处于低缓的状态,想要发展就需要外在因素刺激。但是,相对世界上其他的新兴力量,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根据相关统计研究表明,十年后,两者之间的经济力量将相对持平。 (二)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展缓慢当代世界贸易已经逐渐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但是同样还存在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对立的情况。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针对两者之间的问题组织了多次的贸易谈判,但是由于多方国家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达到一致,致使贸易谈判一直处于僵局。虽然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一直处于僵局,但是贸易自由化、全球化并没有停止。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仍就对服务贸易、技术转让、农业问题等问题组织谈判,进一步协调各个国家的立场,寻求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 (三)双边、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活跃实现贸易自由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实行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从英国和法国签订的科博登条约开始。随着全球经济转型,近些年,在多边贸易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各国提高对外贸易合作的主要途径就成了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双边区域经济组织,诸如,欧洲、亚太以及北美成立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组织、南美的安第斯共同市场等。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加大。2011年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额居世界第一,进口额居世界第二。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应该制定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一)提高出口贸易结构和方式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对外贸易方式,并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出口贸易也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竞争力低、出口市场单一等。因此,国家需要对出口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将对外贸易从数量取胜转变为质量技术取胜;对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税收上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等。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仅体现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水平和竞争力,而且还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呈整体滞后的情况,竞争力较低。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新兴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提高服务产业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主要可以提高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加强人力、财力以及技术投入,制定服务贸易综合发展战略措施,为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打破相关领域的垄断模式,提高竞争力,并且逐步完善服务贸易立法以及贸易管理机构。二是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传统的服务业应该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劳动人员素质,促进自身服务能力的提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电信行业。电信行业主要的提升方式就是对外投资,实行跨国运营。二是保险、咨询服务等行业。这类行业在改善服务质量以及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时,主要应该结合国家政策,通过联合、兼并的模式进行行业重组,扩大自身发展规模,避免和禁止恶性竞争,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三是计算机以及信息服务行业。该行业应该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发展优势,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服务水平。 (三)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影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我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该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以及充分考虑和分析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下国际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趋势,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目前,我国应该对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利润的传统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提升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作者:陈曦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分析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近年来出现的国贸专业“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但并非绝对量上的就业难,更突出的表现是结构性失业问题,这种结构性失业问题主要是指区域流向和行业分布的不合理,而影响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就业区域选择。通过对我国各高校国贸生进行调查,对其区域选择偏好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现状,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特征 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首先是联系各个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让其填写纸质问卷,最后回收调查问卷,并将调查问卷结果输入电脑,分析数据。调查内容中包括所属学校、愿意去几线城市就业,家里是否会安排工作等。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很多同学对工作的要求不低,比如想在外企、私企工作的占很大一部分,很多对工资的要求也不低于两千等,这都将影响就业区域的选择。这也可以解释在调查中,为什么很多国贸专业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去一线城市就业,很少有选择回到家乡或者去西北较落后地区。从此次调查的结果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具有显著特点:首先从全国来看,学生就业区域选择不均衡,整体呈现一线发达城市偏多,二、三线城市其次,乡镇最少。其次,从特定区域来看,各个大的区域内部省区之间流动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向区域内的大城市、发达省份集中流动的趋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加上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这种差异也在逐步缩小。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毕业生流入东部地区的速度正在放缓,而进入西部等国家政策区域的毕业生人数增长明显。 三、影响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具体因素 (一)个人因素大学生自身是就业区域选择的主体,作为主体,其思想直接影响就业区域的选择,个人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至关重要。 1.国贸专业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就目前的形势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变得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这也影响到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时,变得越来越功利。在挑选就业区域时,大多数学生都会将福利待遇,工资水平等作为首要标准。而针对自身的评价时,也多是以待遇高低、收入多少、个人升迁前景以及工作地位等作为主要评价内容。从这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不太成熟,缺乏远见,享乐观念严重以及缺乏积极上进的态度。在选择择业的目标上,多数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高薪水、高层次的工作,这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短期性。 2.在就业时,多数企业会选择能力强的毕业生,所以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择业很重要。但是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只能通过在校成绩、社会实践等来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人数众多,竞争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更是达到了白热化。所以各企业对大学生的标准逐渐提高,通过这点也可以看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对就业流向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在我国,家庭观念较重,这也代表着家庭意愿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意愿以及大学生的职业观念。一些家庭受传统观念影响,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找到一份社会地位高,薪资水平高的工作,偏重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对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才引进以及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配置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当大学生毕业时,没有社会经验,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此时的家庭支持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偏好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得到家里的支持,不仅经济上会有一定的帮助,心理上也会得到满足,这对于正处于过渡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家庭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 (三)社会因素就业观念、地区的基本状况、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以及各地的教育水平都属于社会因素,这些因素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但是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社会因素影响着各个地区用人单位的招收标准,家庭观念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所以说,社会因素间接的影响了国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偏好。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特有的国情,都将间接的影响国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比如我国文化中传统的等级观念,将城市划分为成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等。这样也是将像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定于为高级就业区域。而且会对那些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就读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找工作。 四、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策略 (一)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收入水平、国家政策、社会保障体制、生活水平以及户籍档案管理体制都是影响欠发达地区就业吸引力的因素。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应该加快城市自身的经济建设,制定符合当前情况的就业政策,发挥自身长处,极力改善自身劣势,从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入手,提高环境质量,提高该地区的生活总体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和谐舒适的社会环境,这样才会吸纳更多的人才,提高自身的就业吸引力。这对地区以后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机会区域的经济构造、类型以及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公司制度、以及整体条件都将影响该地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前景。所以政府应该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从社会的角度看,用人单位应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每个职位都有上升空间,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首先,欠发达地区应该提高本地区的就业机会,加快完善经济结构,将经济类型转换为更高级的类型,增加本地人才需求的层次,从而扩大大学生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空间。利用国家的相关战略政策,开展更多的国家重点项项目,这样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其次,加强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环境,这样也会缓解大学生毕业的过渡期,使其更快的融入工作中,加快人才的培养。(三)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效应首先,政府应大力倡导正确的就业观,帮助欠发达地区确立正确的社会就业观,并将其进行实践;其次,大学生所在的学校以及家庭,应该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最后,应该大力宣传欠发达地区的优势,让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欠发达地区的机会以及发展前景。 五、结论 本文是以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为例,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问题。分析出特征,并根据特征分析影响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比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最后根据因素提出一些针对当前形势的相关建议,如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机会等。就业难可以说是毕业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上较为突出的问题,该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各地区人才的配置,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是具有共性的,很多问题不仅只出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中,而是一个共性的问题,针对国贸专业学生就业难提出的一些建议也可以引申到其他的大学生中。 作者:钱佰慧赵桂燕邵瑾王美玲张爽姜鸿杰祝爽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环境法定位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关系,国际条约、公约中有关环境与贸易关系的规定,环境问题对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的相应法律对策等。 关键词:国际投资与贸易,环境法律问题,环保标准,绿色壁垒 1引言 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就投资与贸易领域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环境指标都正在变成一个影响产品竞争力和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也非常关注环境问题,将乌拉圭回合后的下一个回合确定为讨论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绿色回合”。因此,有必要对环境与国际投资、贸易的关系及有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2环境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关系 21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积极、有利的影响在于:(1)、通过技术贸易带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结构调整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2)要求取消补贴,可以减少那些有害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的数量。消极、不利的影响在于:(1)、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而刺激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形成新的环境压力;(2)、在现行条件下,自由贸易制度同样存在忽视环境损失的“市场失灵”问题。 22环保标准对产品竞争力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影响 各国生产力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重要程度、环保资金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参差不齐。而环保标准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都会产生影响。可以说,各国间环保标准的不一致,会使那些投资于环境管理严格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受到削弱,从而使工业迁移到那些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出现“生态殖民”。而在发达国家,产品制造商往往要求所在国的政府对来自环保标准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征收“污染倾销税”、“绿色关税”等,以消除因环保标准的差异给产品竞争力带来的不同影响。 23环境标准与非关锐贸易壁垒在逐步降低、直到取消多边贸易中的关税壁垒的情况下,具有合法身份的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一种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武器。从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规定看,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活动余地明显减少,“自愿出口限制”等灰色区域措施将被限制使用。因此,今后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将更多地使用环境保护名义,通过设定种种环境等方面的障碍即“绿色壁垒”,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形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3国际条约和公约有关环境与贸易的规定 31国际环境条约、公约中的贸易条款 为了控制跨国界的污染转移,保护候鸟、鱼、海洋动物以及濒危物种,控制危险产品和物质的危害,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公约规定了贸易条款,把贸易措施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1)、规定许可证基础上的进出口。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如果确认为是濒临灭亡物种的贸易,应全面禁止;对于有可能面临灭亡威胁的物种,除非这些物种的贸易受到严格控制,应该在科学和管理当局批准承认的出口许可证的基础上准许出口,同时规定进口国只能在出口国政府颁发许可证的前提下才允许进口。 (2)、禁止或限制进出口。如《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危险物品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不仅要求缔约国限制或禁止与其它缔约国之间的贸易,还要求限制或禁止与其它非缔约国间的贸易。 32关贸总协定(GATT)中的环境条款 GATT第20条允许国家采取“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以及在与国内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结合的情况下,采取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乌拉圭回合《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任何国家可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上,该规定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 4环境问题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 41环保标准差异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在投资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标准已相当严格,在这些国家或地区被限制或淘汰的重污染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种转嫁污染的行为又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更趋恶化,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受到不利影响。我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也存在上述现象,而目前在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过程中缺乏对环境因素的适当考虑,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没有得到严格的实施。 42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以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为根据,以保护人体健康、环境与资源为表面目的,涉及与保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产品,因而具有合法性、隐蔽性、广泛性等特点。就实施效果而言,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环保标准和相应的限制措施绝大多数对来自环保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不利。 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实践看,常见的绿色非关税壁垒主要有下述几种形式:(1)单边主义,即一国对其内部及外部的商务活动单方面制定法律、标准,并加以实施。(2)境外裁决权,即某一项法案,它有权对发生在本国之外的活动加以裁决。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金枪鱼-海豚事件。(3)国家环境管制法律法规,即根据GATT第20条的规定,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与健康”的环境措施。(4)多边环境措施,即有些国家利用国家间缔结的环境条约、公约的某些条款建立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市场是香港、日本、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等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口进口标准,大都包含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严格的标准,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如果这些国家、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将贸易与环境紧密挂钩,将使我国在产品出口范围、出口速度上遭受打击。在产品结构方面,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而初级产品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这对以初级产口出口为主的我国显然不利。面对这一国际性趋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就对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而言,由于绿色壁垒的制定涉及从产品生产、销售到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制造商、出口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必须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从而使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影响到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对策和建议 51完善环境法律和强化环境执法 应当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特别是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专项法规,促进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发展,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外商投资项目中的实施力度,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污染转嫁对我国进行“生态侵略”。 52利用双边或多边贸易体系中的非歧视原则,抵制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 如果发达国家或地区根据其环保标准对我国产品在当地的销售采取歧视性做法,我国一方面可以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认的相互给予非歧视待遇和国民待遇的规定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公约中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照顾的规定,向有关国家提出抗辩,力争通过磋商、谈判解决此类贸易纠纷,同时也可以向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申诉;另一方面可依据《对外贸易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反报复措施,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超级秘书网 53尽早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并从法律上完善有关制度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已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O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4加强国际立法合作 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现在和将来环境与贸易所进行的讨论和谈判,表明我国在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上的立场,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地位。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中网络经济作用 摘要:在当前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这些科技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这就使得当今社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这些高新网络类技术,不管是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抑或企业的实际生产。网络的应用不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条件,而且还大大促进了各项经济发展和建设。在当前社会,网络相关的经济模式已逐步成为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1世纪属于信息特征的世纪,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在将来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结合目前的网络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发现网络经济已经大大地影响了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本文将就目前的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国际经济贸易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展开一定的研究及分析。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研究;国际贸易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模式的进程不断加强,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也不断兴起,网络科技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这就为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或者是企业的实际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样也为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使得国际经济贸易逐步表现出一些新型的特点。在这种条件下,开展对于网络特征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的分析研究具有主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网络经济的定义和特点,同时指出了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变化现象,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相关方面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也逐步兴起,其属于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条件下,可以说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涉及范围较广,除了一些通过利用网络科学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改造以及宣传的部分传统产业,也涉及到那些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为媒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所以说,网络经济没有独立地存在于传统经济模式之外,也不是一种“虚拟”形式的经济模式,而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支撑的现代高级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模式。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现代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大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通过应用网络来进行商业活动,从而诞生了网络经济。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的许多企业都已经逐步开始借助网络来开展诸如资源整合、产品销售以及企业管理及生产等活动。 二、网络经济的意义 网络经济不仅改变了目前的传统经济模式,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管理理念。随着目前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几乎已经实现了全球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信息资源变成了一种能够实现“无国界共享、传播以及扩散”的共享资源,这就说明网络经济已经为新型的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的时代特征是生产经济逐步过渡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所以能够预见在未来网络经济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除了对全球经济的引领,网络经济还改变了我们的实际生活,例如交易方式以及支付方式受其影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商务活动可以便捷地借助网络就能迅速完成,大大地降低了商务活动对商务环境的依赖性,大大地降低了商业限制,明显提高了企业的利润,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模式改革,同时还明显地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总之,网络经济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1.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正面影响 (1)网络经济明显降低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成本。对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模式,一般的交易过程开展要按照比较繁复的程序,这就明显延长了实际的交易时间,从而提高了成本;但是网络经济可以让人们通过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就实现了交易双方的操作,大大地降低了实际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凸显了综合效益; (2)网络经济可以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这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要通过灵活的经营来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这样就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网络经济能够让企业借助互联网及时地了解客户需求,这种营销方式拉近了交易双方的关系; (3)网络经济的发展大大地打开了国际市场,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强度明显提高,使得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方便,同时获得了强大的经济效益; (4)网络经济信息的及时性可以使得产品的宣传变得更有竞争优势,另外目前的网络支付方式也促使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2.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负面影响 (1)网络经济明显加大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当前的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但是其一些弊端问题也不断暴露,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相应的支付风险也明显提升,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风险性提高; (2)目前涉及到网络经济的犯罪行为也逐年增加,这表明了目前基于网络经济下,国际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3)网络经济明显导致国际经济贸易的物流弊端逐渐暴露,物流属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基础,而目前我国的物流体系没有发展完善,极大地影响了贸易开展的速度以及质量等,不能充分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需要; (4)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尽管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等不断发展,但是具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缺乏,无法满足目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强,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不断兴起,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我国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水平。 作者:张晓腾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一些教育教学方式也在改变,传统的高职院校的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技术性的人才,使得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经济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只会越来越高,所以针对现代国家经济贸易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经济从业人员已然成为现代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了。加快对高职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学模式观念的转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了。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体系;探索 一、前言 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行业的不断改革,促使现代企业对参与经济活动的从业人员的要求日益严格,为了适应企业的这些要求,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体系的建设与探索,寻找一条符合现在经济发展趋势的培养道路,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很强的高素质从业人才。现在的企业要求相应的经济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越来越高的专业素养,所以需要对高职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案例的教学,培养出能够从事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人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步开始了对高职院校中的一些教育教学的实践体系进行改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漏洞。 二、目前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缺乏积极性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专业,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的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模式仍旧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学生实训实践的能力培养的并不是很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按部就班讲授课本知识,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导致学生上课只是一味的记笔记,一点也不思考,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讲的内容,一点也没有自己动脑思考或者动手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只强调了“教”,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国际经济贸易教学是一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学科,采用传统的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经济专业一般理论的知识都比较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比较多,课程会相对其他的课程更加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经成为现在高职院校关于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的关键。2、教师实务操作能力弱,缺乏实践与理论结合由于高职院校中教师的整体水平一般可能比较弱,大多数从事经济教学的老师很可能才刚刚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在高职院校当了老师,缺乏社会经验,相应的实践能力也相对比较弱,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现在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直接从一些经济类的高校毕业的毕业生,虽然学历高,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很好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但他们缺乏具体的关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实务工作的经验,有一部分知识仅限于纸上谈兵,给学生的理论知识介绍的非常清楚,但关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却不能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学生在面对实际的企业工作环境,对相关的经济知识没有深入的了解,缺乏实践调查,当老师的阅历或实践能力不足时,将直接导致老师在课堂上教学中缺乏实际素材,使得学生听课兴趣不是很浓厚。3、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实训实践流于形式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学科,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起来。任何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都是比较高的,但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都比较弱,大多数的高职学校只安排关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老师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很少安排相关的模拟实习实训;其次,由于实习基地比较少,一些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相关的公司的实训机会比较少,实习单位难找,有时候实习时间和求职时间会发生冲突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实习仅仅流于形式,实习效果较差,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4、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国际经济贸易作为一门概念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理论概念在许多课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交叉,这样可能会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国际贸易课程中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对学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常常讲过的知识重复灌输给学生,老师讲的内容经常只是涉及皮毛,对于专业内在的理论知识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与探索,学生学习的都是被动式的,老师教学的重复,让学生失去了对相应课程的学习兴趣,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对所有的关于经济学的课程都提不起上课的兴趣,学生上课仅仅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应付教师的点名,没有实际的学到知识。这些问题不仅存在在国际经济贸易相关专业,许多学校中设置的其他课程专业都存在相应不合理的问题,课程重复,老师和学生精力也会重复消耗。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中的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针对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 三、高职院校关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1、教学方式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相关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进行上课过程中不应该照本宣科,而是尝试通过一些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具体的案例,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进对相关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教师应当将相关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更新的内容及时收录到课堂学习中,一般国际经济的发展都是比较迅速的,经济趋势与格局的变化是日新月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前沿的国际经济贸易的知识理论,保持国际经济贸易学科的先进性。2、提高教师实务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强了,相应的会传授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和经验。鼓励相关的经济专业的教师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地去一些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师评职称的标准。学校与企业公司积极的进行合作,可以选派教师去企业公司实习、学习,接触并收集真实的经济案例素材,将公司中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新知识新理论应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定期让教师去更好的学校进修,到相关的公司实习,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的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教师实际实践能力的提升,方便更好更快速的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需求。3、将校外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虽然有的高职学校会有经济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训实践活动,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学校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仅仅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际的参加到相应的实践工作中,大多数都是应付差事。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实践活动室,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际操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同时,学校应当将社会实践落于实处,积极与经济专业相关的单位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可以为这些单位提供财务咨询和学员培训,让学生接触并感受实际的经济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4、合理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对教学是非常关键的,教材对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求学校及时更新修订教材内容,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材建设作为一项专门的科研计划,组织教师研究讨论教材的更新内容。同时,应当鼓励和支持将经济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结合起来,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门特别庞大的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也非常多。因此,必须保证相应国际经济贸易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将以前因为重复设置课程的时间节约下来,让学生接触更广更宽的经济学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总结 现代高职院校中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经济从业人员已经成为各个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标准。学校应当紧跟经济时展潮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经济人才。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的有效对接,通过实践,让学生提早接触相关经济人员工作的环境,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经济从业人员的目标,加强对国际经济贸易教学实训实践建设工作的探索。 作者:申琦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与英语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文化逐渐交融,目前社会上的很多企业和部门都对员工的英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国际经济贸易行业,用人单位逐渐需要求职者拥有专业化的英语水平,这就为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与英语教学的有机契合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有机契合;探讨分析 一、英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他所接触到的知识层面越来越广,所接触到的人的素养和水平也是越来越高,而英语则是这部分高端人才所普遍具备的一项技能,只有把英语熟练掌握,才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工作中熟练与各国人进行交流,才能够不断开拓自身的视野,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是“成人、成功、成才”,因此,教育者们必须要把英语教学搞好,不断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很多高校之中,英语教学并没有满足学生们未来的职业需要,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一些英语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为此,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不但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最为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而且需要让他们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词汇,从而拥有一定的行业英语能力,综合提升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大学英语教学是为未来的专业发展进行铺垫,从而让学生们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1.教材内容脱节。在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英语教材的涉猎是相当广泛的,包含了极其丰富多样的主题,例如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校园学习、电影书籍和情感交流等等,这些话题能够大大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升英语文学素养,素材的来源也是有章可循的,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英美经典报刊和经典小说等等,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选择国际商务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商务和贸易的方方面面,例如市场营销、网上销售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等等,虽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是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性还是有些脱节。 2.教学观念比较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的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教学的发展,教师们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语应用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在英语文化方面,学生应当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具备相当大的词汇量,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方面,学生们应当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现代国际商务的发展状况,并立足这些实际的状况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商务英语能力。 3.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大学英语教师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师交流比较少,在日常的大学教学活动中,两者分别具有自己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因而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能够把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因而也就不能够具有优秀的专业英语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有效契合 1.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契合的概念。“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大学英语与专业课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从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入手进行相关的英语知识培养,因而具有现实可行性。步入大学后,学生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英语文化基础,教师们可以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选取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讲授,从而巩固学生们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应当灵活设置英语基础知识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从而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教学目标的契合。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优秀英语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等等,从而保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教学目标为以国际贸易为背景,为学生们打造专业化的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国际经贸的语言特点,从而让其在业务洽谈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用词合适,语言精美。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要求都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进行渗透和结合,从而打造出具备专业化英语知识的人才。 3.教学内容的契合。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英语课堂开展的基础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们要慎重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让教材既符合英语教学要求,也要符合专业化课程要求。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大学体验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等教材,这些教材的综合性比较强,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是比较符合教育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过于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这种按部就班的上课方法并不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等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从学生们的专业出发,尽量采用一些接近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文词汇,例如,在讲解notonly,butalso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例:themainfactorforthesuccessoftoyotaisnotonlyitscustomerfocus,butal-soitsproduct.丰田公司的成功既归功于顾客至上的理念,也归功于完美的产品。 4.教学方法的契合。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的契合也包含有教学方法的契合,教师们应当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多个角度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简单的讲授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们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方向,需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教学原则,而且可以采取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例如,在文章slowdown,youmovetoofast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文章的内容,提出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whatcanpeopledotohaveagoodwork-lifebalance?当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之后,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充分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缓解心中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某个学生扮演CEO,另一个学生扮演记者,然后让记者用英语采访CEO关于公司现今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未来的发展思路等等,这就实现了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需要注重英语的交际性,又需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从而让学生们进行英语基础文化和英语职业文化的综合发展,“专业+英语”的发展理念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们应当不断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作者:刘昊爽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摘要:WTO以及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发展,让电子商务在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就是高新技术发展的代表,这种生命力推动了世界的经济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让贸易变得更加快速、交易成本越发低廉。因此,文章就国际经济贸易中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再结合目前具体情况谈谈电子商务未来的利用对策,旨在希望未来国际经济贸易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电子商务;信息技术 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同时,电子商务也就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各企业的外贸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健全、完善的环境。不仅如此,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来达到减少成本、打开市场的目的,这对企业内部的完善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早已将电子商务当成了对外出口的重要形式。因此,对电子商务的深入了解迫在眉睫。 1电子商务的意义与特点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以信息网络作为手段,将商品交换作为核心的商务活动。而现在电子商务泛指全球各地区较为广泛的商贸活动,现在的因特网网络环境极为开放,在浏览器或是服务器下买卖双方就可以进行互不见面的商贸活动。这种商业运营模式也被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定义。电子商务分成B2B、ABC、C2C、B2C、B2M、B2A、M2C、C2A、O2O等几种。其中B2B(商家与商家)、B2C(商家与顾客)、C2C(顾客与顾客)三种形式最为常见。 1.1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网络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程序是最重要的构成,这些技术也为电子商务中的支付、交易以及谈判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1.2虚拟化的空间 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交易的基础是一个固定的空间,在这个现实的空间内进行交易和谈判。可是在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是依靠数字信息进行交流和沟通,只要二者有网络就行,不用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场所。1.3全球化的市场国际互联网的特点就是无障碍通行与均等化的接入,这一特点也让地球上的各国人民都可以进行沟通,也真正地完成了全球化的市场。 2电子商务为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1)提高交易效率,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在传统的商务贸易往来中,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层层把控,中间的繁琐交易就会让贸易的成本大大增加。就以美国的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会在中国进行加工,然后以2元的FreeOnBoard经过运输以及关税、经销商之后,售价就会变成10元,而中国的加工商也只是赚取其中0.35元的利润。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后,就成为了物质贸易,变成了企业与个人或者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可能出现的贸易中间费用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进而将国际间的贸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的效率却反而提高了。(2)将新形态贸易催生出来。电子商务所衍生出来的弹性企业,其根本核心就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将企业成本进行转置,从企业的内外部分将财务和信息进行调用,再根据客户的一切要求将订单完成。企业对于这种经营方式的运用,可以让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变得非常灵活和方便。早在2011年之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技术变得更加成熟,也正因为这,才让经济贸易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互联网中主动营销的模式也改变了过去电子商务单一、僵硬的营销套路,让营销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新模式被运用到了电子商务营销中,比如客户体验、用户体验、客户互动等。而通信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也让国际间对贸易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及时。(3)国际化大市场逐渐形成。电子商务的一大特点就是没有国籍间的限制,这也让国际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正是电子商务的出现,让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的全球化,特别是跨大洋和大洲的经济,也变得十分便利。根据相关的统计说明,2015年中美货物贸易达4416亿美元,同比上升3.7%。双边贸易的不断增长也证明了两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这也正是因为电子商务高效能、成本低而带来的机会。 2.2不利影响 (1)贸易风险增多。我国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网络经济犯罪这一新型的犯罪模式得以出现,这也让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支付、交易环节出现了更多的质量与技术风险。互联网安全方面出现的危害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比如,一旦网站的信息被窃取,就会出现社会工程学的攻击,进而导致贸易金额被转移或者交易失效等情况;第二,对企业信誉方面造成的危害。因为不管是交易失效还是金额被转移,都会对企业造成信誉上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讲,要比经济损失更加严重。(2)物流体系落后的缺点被日益暴露。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少不了物流体系的支撑,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但是二者的双向选择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因为我国的电子商务呈现一种急速上涨的状态,这就会让物流产业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势必会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绊脚石。不仅如此,专业人才的缺乏也会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这些种种因素,都和二者没有战略性合作有很大的关系。(3)相关法律政策出现新缺口。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比如香港、新加坡、欧美地区等,都会结合各地区的自身经济以及对电子商务的需求而制定相关的法规与政策。但是在我国境内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口,对于传统贸易的约束法规与政策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电子商务的制约,不仅会造成较强的制约性,还不被电商所适用。在电子商务对的贸易往来中,超链接、域名以及电子签名的侵权都会造成很多问题,这也是需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解决的问题。在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政府部门、金融服务业与商品流通方面的统一配合,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3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有效方法 在现代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信息时代打开商务活动大门的一块试金石。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未来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的企业想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政府的大力扶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将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脉络处理清晰,及时加以各方面的调整和落实,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其中。 3.1政府的大力支持 (1)有利环境的营造。首先,政府要将各职能部门人员的电子政务水平加以提高,给电子商务能够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相关部门还要制定一些引导和鼓励政策,让企业能够享受一个优质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仅如此,如果国家在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滞后性和差距,那么国家就应该进行一个统筹的干预,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环节进行一一规划,将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部都利用起来,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快速发展。(2)电子商务软硬件的快速建设。对于电子商务软件的建立,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尽快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要求,且完成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和确立。在我国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状态下,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就会显得有些吃力,不能很好地应对电子商务的新情况与新发展,需要被大力改进;而在进行书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中,也要根据电子商务的具体虚拟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正。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时,必须将现代化信息作为最基本的保证,这就需要国家对网络基础的设施建设变得更加便捷和先进,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电子商务发展中对于信息沟通的满足。这两方面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3)对人才的需求。电子商务想要持续发展,就不能缺少商务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也有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已经被开设,可是也还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过于低水平和分散的教育,无法让电子商务得到质的发展,对于培养的质量还需要大力提高。国家就应该进行一个合理的指导、投入和规划,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计划加以完善,进而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更加新鲜的血液。 3.2企业应积极融入到电子商务发展当中 (1)提高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识。有一些发展起步较晚的企业,在经营模式上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就更别说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了。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对电子商务的正确认识也是商业领域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要想真正进入到国际中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2)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决定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所以,企业必须从落实基础设施方面开始入手,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供。然后就是对企业理念的信息化建设,在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时,也要根据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整改,这样才能在世界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站稳脚跟。另外,在新的技术环境发展下,对于信息的反馈是否及时,对决策能否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一旦反馈体系的结构不完整,就有可能造成决策上的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对组织系统高度重视和严格管理,实行监督机制、追踪监测以及反馈机制等任务,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工作,对工作进度做到及时反馈。(3)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各国企业如果想要真正的融入到电子商务市场,就必须要对网络加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让潜在或现存的贸易往来伙伴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的理念以及文化。而各企业能够做的就是在内部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本企业的各种信息以及收集合作贸易伙伴的信息。不仅如此,企业也要格外注重知识产权以及网络安全的管理意识,要在法律的保护下保障本企业的网络安全以及各项合法权益,对企业网络安全方面的建设也不能小觑。企业要做到的是在保证电子商务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避开其他方面存在的负面影响。 4结语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为国际间各企业带来了广阔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众多的挑战。利用不好也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所以国际各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应该做到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在电子商务和优秀的信息管理相结合的情况下,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打好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为我国网络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不仅如此,电子商务更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贡献一份巨大的力量。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前言: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网络经济形态诞生并实现了迅速发展,基于电子商务下网络经济给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基于此,世界各国逐渐提高了对这一全新经济形态的重视程度。但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是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样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实现对这一影响的客观且全面分析,以确保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稳健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 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实现了贸易成本的有效降低。基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式下,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繁复的程序进行,这在无形之中就延长了交易时间,提升了成本;但是,基于网络经济下,采用电子商务平台能够直接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进而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中间费用,提升了贸易的综合效益;第二,能够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进而生成了全新的贸易形式。基于当前的买方市场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需要以灵活的组织形式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通过个性化定制等来创新营销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进而为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基于网络经济下则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组织形式的创新,进而以崭新的营销方式来第一时间了解客户需求并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第三,通过网络媒介促使全球市场进行完善。基于传统国际贸易形式下,各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虽然实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基于网络经济的崛起,促使整个国际市场被完善打开,国与国间的合作力度明显增强,这是基于电子商务模式下,整个进出口贸易在网络市场上变得更为快捷且方便,同时性价比相对较高,进而以强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各国,同时网络信息的及时性能够促使产品的宣传更加具有竞争优势,加上网络交易下支付方式的便捷化也促使国际贸易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具体为:首先,加大了贸易风险。主要是指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所存在的弊端不断凸显,在实际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相应的支付风险逐渐提升,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风险性加大。同时,网络经济犯罪行为逐年攀升,这也意味着当前基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其次,物流发展的弊端逐渐凸显。基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形式需要以物流为基础,而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贸易进行的速度与质量等,但目前国内物流体系尚未发展成熟,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之需;最后,人才缺口的不断增大与国际贸易发展之需间的矛盾凸显。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的规模等不断扩大,相应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但是,具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较少。 二、基于网络经济形态下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稳健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加大网络经济的发展力度 要想在当前网络经济时代下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就需要以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打造,进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实力,并要注重向低碳环保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同时要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适当的干预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综合效益。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网络经济的发展,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实力,就需要加大对网络经济的宣传力度,实现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经济形态进行的深入发展。 (二)净化网络发展环境,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当前网络经济发展下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针对网络环境实现进一步的优化,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同时要加大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针对当前我国物流系统的不健全之处进行有效的完善,确保网络经济形态下的国际贸易能够实现交易质量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而针对当前我国网络建设情况,要进一步提高网络的覆盖率与传输率,为确保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三)在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经济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并提升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落实现代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其次,要针对当前行业发展下人才匮乏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与高校的合作等来提升行业人才的质量,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经济时代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网络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而在明确积极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所存在的消极影响实现有针对性的解决,以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稳步前行奠定基础。 作者:卢熹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启发与措施 1电子商务的内涵与特点 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关于电子商务的统一定义,接受度较广的一个定义是1997年在巴黎世界电子商务会议上做出的界定,即电子商务是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交易主体利用网络手段,以数字信息流通的方式完成包括谈判、交易、金融及其他项目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商务活动。与一般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1依靠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软件程序、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构成,为电子商务将谈判、交易与支付等虚拟化创造了条件。 1.2空间虚拟化 传统商务活动要在现实世界的固定空间进行谈判和交易,而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各交易主体则以数字信息流的方式进行沟通,双方只要接入网络即可,不必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场所。 1.3市场全球化 国际互联网的均等化接入和无障碍通行,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沟通,应用到电子商务领域,也规避了传统商务活动中要面临的国界限制,真正实现了市场的全球化。 2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十分明显,具体包括: 2.1降低国际贸易成本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降低经济活动成本。电子商务可以减少单证的处理费用、实现实时电子化支付,缩短交易时间;买卖双方无需再通过中介联系,减少交易费用;第二,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电子商务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与传统的书面广告、传真、电话等相比,其成本非常低廉。信息获得成本的降低间接地减少了经济活动主体的经营成本,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 2.2提高交易效率 通过采用网格技术,员工可以跨系统、跨平台获得所需资源,在短时间内解决复杂的问题;在公司的市场分析或财务分析当中,利用网格技术提供的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能力来加速数据的访问、提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管理者决策所需的信息;将贸易中的商业报表、单据、凭证标准化,使商业单证能在网上实现瞬间传递和自动处理,使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无须人员干预,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2.3全天候业务运作 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间优势。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当中,从商品的选择到交易的达成再到最后消费者获得商品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实体店铺的经营有时间限制,而电子商务可以提供二十四小时的服务,企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信息,进行交易。 2.4交易透明化 互联网上有充足的供求信息,且公开、透明,从而能够大幅度降低传统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使买卖双方更易于比较价格,而且客户询盘、合同洽谈、产品确认、货款回收等全部的交易过程都在电子屏幕上进行,也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3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3.1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3.1.1促进国际分工,使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经济全球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口优势产品来交换劣势产品,从而促进国际分工。电子商务使供求双方直接接触和洽谈,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并且极大的缩短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使国际分工向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减轻了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1.2增加商业机会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信息更加透明化,从而促使价格下降,国际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创造很多新的贸易形势,如网上授课、电子杂志、信息交换等。此外,传统的电子商务通过有形的货物运输完成交易,电子商务则对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在其基础上实施电子支付、电子资讯等辅助手段,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进一步发展。 3.1.3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 大型企业往往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经济来获得成本优势,从而使中小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在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而在电子商务中,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将发挥巨大的优势。中小企业结构灵活,内部信息传递速度快,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及时的做出反应,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与大型企业竞争变成可能。中小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联系客户,充分掌握市场动态,满足并创造需求,从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3.1.4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电子商务中,管理方式向网络化进行发展。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贸易,使市场机制得以有效发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它打破了传统贸易物流单项运作的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信息为核心,以物流为依托,以上流为主题的新的管理模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式商贸服务,所有的对外交易活动全部在网上完成,实现了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管理。 3.2存在的问题 3.2.1缺乏安全机制 能否在虚拟网络中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首先,电脑黑客的侵袭会导致重要信息的丢失,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虽然我国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排除隐患,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其次,电子商务对交易费用的支付和结算手段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电子化水平显然还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银行网之间相对比较封闭,安全性差,企业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存在一定的风险;最后,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可能会导致买方付了钱却拿不到货或卖方交付了货物却收不回货款的情况及网络诈骗行为。 3.2.2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电子商务的实施不匹配 我国的外贸企业还处在经验管理的阶段,经营决策主要依据经验,信息管理处在较低水平,信息系统建立不够完善,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电子工作档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库,缺乏对信息的获取、筛选、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从而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力不从心。 3.2.3缺乏政策法规的有效制约 美国、欧洲、新加坡、香港等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了相应的电子商务法规,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电子商务创造了新的贸易形式,约束传统贸易的法律法规对其并不完全适用,甚至可能还会冲突,如电子签名、电子欺诈、域名权和超链接侵权等问题,都需要依据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并制定与之相符的规章制度。这需要信息产业、流通行业和金融业共同配合以及政府权威部门统一协调,才能解决。 3.2.4人才短缺 人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电子商务所需要人才不仅仅要懂得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还要懂得金融、管理和商务知识。目前,在我国,这样的人才相当缺乏,这方面的学科建设和教育也相对落后。 3.2.5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是指电子商务发展借以发展的平台,如网络、通信设施及信息技术水平等。与发达国家密如蛛网的信息高速公路比较而言,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薄弱,电脑普及、网络建设方面也比较缓慢和滞后“。信息贫困化”被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瓶颈,没有形成全国性的金融网络、网络规划不合理、网速慢、电子化水平低等因素很可能导致我国丧失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4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的策略 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开展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潮流甚至说是必然趋势,对于促进企业走出国门,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乃至促进一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既需要政府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又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准确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脉络,及时采取应对之策,更好地融入进去。 4.1政府要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4.1.1营造电子商务环境,统筹规划电子商务的发展 政府首先要在职能部门提高电子政务水平,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还需要政府制定的一定政策鼓励与引导,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同时,作为一个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的国家,需要国家统筹规划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发展,利用有限的资源,科学规划,尽速发展起来。 4.1.2推进电子商务软硬件建设 电子商务发展的软件建设就是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要求建立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我国在市场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可能难以适应新发展、新情况,需要改进;在现实世界中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也需要适应电子商务的虚拟环境进行修正。更为基础的是,电子商务的开展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做保障,应该加快建设更先进、更便捷的国家网络基础设施,满足电子商务信息沟通的需要。这二者在电子商务开展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不可偏废。 4.1.3培养电子商务发展所需人才 电子商务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知识的人才去实施。虽然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是还处于分散、低水平的培养阶段,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国家应该通过高等教育管理在规划、指导、投入等方面给与支持,加速高水平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2企业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积极融入进去 4.2.1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改革企业管理 我国的企业一般起步较晚,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在经营模式上还没有形成对电子商务的正确认识。需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社会商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认识到其对于企业参与世界竞争,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作用,按照这一要求对不符合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企业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等进行改革,提升自身素质。 4.2.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开展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企业首先要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投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其次,最根本的是要在理念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与工作过程中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改革,在参与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竞争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占得先机。 4.2.3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络 企业要想融入世界电子商务市场,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使潜在的贸易伙伴接触、认识、了解企业。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专责企业信息与搜集贸易伙伴信息的部门。同时,要提高网络安全与知识产权意识,利用法律法规维护企业在网络世界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网络安全建设,在发挥国际互联网络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规避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教学革新思索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外贸模拟软件操作实验。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验室主要通过外贸模拟软件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教学,其中主要包括出口模拟操作系统(TMT)和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世格软件)。这些外贸模拟软件都是以一笔完整的出口贸易操作为主导,依托模拟实习平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在进出口业务流程中扮演不同当事人,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上,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或单独设课。课内实践是以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老师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室运用外贸模拟软件相对应地进行综合性和验证性的实践操作。单独设课的实践教学通常是利用一周或二周内相对固定的课时,学生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通过老师精讲指导,学生多做,让每个学生在外贸模拟软件进出口业务流程中轮流扮演不同的业务角色,相互协作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课堂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方式较为灵活,老师通过收集最新的外贸业务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将案例所涵盖的外贸知识理解透彻。一些有过外贸从业经验的老师可以把自己在外贸业务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例如有过单证员工作经验的老师可以用真实的外贸单证作为案例蓝本,从信用证初审、单据的缮制和单据结算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掌握审证制单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单证的质量及各项条款的正确性。 二、目前大多数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得当。重理论、轻实践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特点和弊端。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大部分时间用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直到大四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应用方面的学习。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由于近几年来各个学校的扩招,使得学校新增加的实习设备及场地等硬件设施赶不上学生增加的速度,最终导致很多学校的实习设备及实验场地等硬件设施仍显不足。 3.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院校并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配备。许多老师有些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缺乏专业基础知识。有些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们在专业理论方面基础扎实,但缺乏教学经验,更缺乏真实贸易岗位的实践经历,所以在讲授实践课的时候有时连自己都力不从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4.学生实践意识薄弱。尽管近年来学校的实训基地以及实验室都制定了各自的管理办法,但由于缺乏系统性且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使得学生在模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严格的、系统的和科学的考核办法。很多学生没有压力,从而放松了对实践课的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实践效果肯定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完善课程体系,科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要培养介于职业型和研究之间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应用型为主的高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强实践、善实务、工艺、能创新”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能力、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贸易政与规则的领悟能力和对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为此,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指导方针,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与就业相结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际贸易人才的职资格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需要实时调整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通过整与修订培养方案,科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达到突出实教学地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预期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全面、系统,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具体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将国际贸易实务的课堂教学与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实训相结合。实务教学侧重对学生单项基础技能的培养,模拟实验室实训侧重对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其次将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习相结合。以校内模拟实训为主,同时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校外实习检验校内模拟实训的效果。再次将解决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模拟问题与解决国际贸易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实践教学应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把一些国际贸易的热点问题交由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此提高他们解决国际贸易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将操作技能训练与分析能力的提高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他们的推理、判断、分析、归纳等能力,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3.改革实践课程的测评方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实践课程改革应实施“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制度,即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系统的技术操作训练和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这种实战演习性的操作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他们的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因此,实践课程的成绩测评应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职业资格考试结果综合起来进行考核。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技术壁垒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探索 一、技术壁垒的特点 由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有关规定可知,各个成员国为了合法目标可以采取技术性壁垒,但是又坚决反对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目的技术性壁垒,其特征如下:①广泛性:技术壁垒充斥在从产品研发到生产过程、从有形产品到无形产品,的各个环节中。②合法性:技术贸易壁垒大多以国内、国际公开立法的形式存在。③双重性:技术壁垒一方面有其合法性,那就是真正为了实现规定的合法目标可以采取合法的壁垒;但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技术、经济优势,以技术贸易壁垒为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④隐蔽性:发达国家凭借高科技手段对进口商品进行检验,使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间接保护了本国企业。⑤灵活性:由于技术贸易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具体实施和操作时很容易被发达国家用来对外国产品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标准。⑥争议性:各国采取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厂家难以适应。尽管要求采取技术性壁垒尽量减少对贸易的影响,但一旦技术性壁垒产生了影响之后,其程度比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要大得多,而且易产生连锁反应,即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另一个国家,甚至全球。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壁垒最终以贸易障碍的面目得以出现,使原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变成了阻碍国际贸易正常运行的手段。 二、我国受技术壁垒损害的主要原因 1.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于美、日、欧盟这三个技术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据统计,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不得不直接面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威胁。 2.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落后。我国技术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混乱,使企业出口不畅。 3.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没有认识到TBT的重要性,不注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一味的强调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优势,这必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技术壁垒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采取的措施 1.技术壁垒的发展趋势。①从自愿性措施向强制性法规转变,技术壁垒的影响范围日趋广泛。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商品都面临技术壁垒的限制,其影响范围已从有形商品的生产和贸易领域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以及投资。②实施技术壁垒的波及和仿效影响日益明显。目前,技术壁垒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往往从个别产业扩展到相关行业,甚至多个行业,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多个国家,甚至全球。③技术壁垒同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集成。发达国家实施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多地以知识产权为支撑,或直接以知识产权构筑技术壁垒,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④技术壁垒的技术含量将不断升级。由于科技进步、检测设备、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各国采用的技术壁垒的技术含量不断升级,对进口产品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已从规定个别限量指标发展成规定名目繁多的限制或禁止指标体系。⑤技术壁垒措施越来越隐蔽化。目前首个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标准,就把贸易保护的实现转到劳工标准、保护人类健康、维护人类和社会责任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⑥信息技术壁垒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贸易电子化、无纸化将是当今电子信息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强行要求以电子数据交换方式进行贸易。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诸多特点,不同的利益主体将使用不同形式的技术壁垒,这会使当前技术壁垒变得更加广泛化、频繁化、复杂化和尖锐化,这也将成为未来的一个总趋势。 2.我国应对技术壁垒所应采取的措施。①加强我国技术法规体系建设。技术标准即国际贸易中的游戏规则,谁控制技术标准,谁就控制了国际贸易。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了20多部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的法律,已有强制性国家标准2500多项,强制性行业标准3000多项,还有部分地方标准。但跟国外的先进技术法规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政府应加快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设。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国际认证。首先,进一步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与国际接轨。其次,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争取主动权。应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及重大的技术变化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针对由标准差异引起的TBT开展双边标准协调工作,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创造条件。③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要建立数据库、信息网,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新动态,为企业服务。④企业应强化标准意识,培育创新能力。首先,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突破技术壁垒的先决条件。其次,企业应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要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并建立质量监督机制,树立“以质取胜”的绿色出口贸易战略。⑤企业要掌握WTO规则,了解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程序。中国企业由于不通晓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而屡遭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的许多企业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不太了解,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往往会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且许多技术壁垒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而特别设置的,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了解国外实施技术壁垒的一般程序,掌握应对技术壁垒的方法,以期尽可能的维护自身利益是十分重要的。今天,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标准化已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项目,企业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实行标准化生产,势必不能紧跟全球化的脚步,最终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技术贸易壁垒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加速技术创新,扬长补短就能适应时代的潮流。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开始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并且发展趋势不断地进行转变。如今,世界经济发展多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了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我国开始发展对外贸易,提倡转变出口形式。对此,就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的选择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战略目标;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体开始走向全球发展趋势,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等。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象征着我国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在参与全球贸易自由化上,我国首先需要全面认识到贸易自由化的作用、成本,进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一)新经济力量发展迅速,发达经济体发展缓慢 世界经济发展中,美国、日本、欧洲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据经济力量的70%。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平均增长速度为2.5%,在20世纪后十年,平均增长为3.5%。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2.2%,在后十年,经济增长为2%。20世界90年代,日本一直处于萧条发展中。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较高,但经济体空心、人口老龄化、供不应求等,造成经济发展逐渐缓慢。而一些新经济体发展尤为迅速。金砖国经济总量占G7经济总量的35%,在十年后,预计两种经济总量几乎相近。2015年,我国GDP总量在6万亿美元,俄罗斯在1.8万亿美元。 (二)贸易经济不均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总体贸易增长不断提升,在2000年达到高峰,贸易总额在64560美元,增长12.5%。但是受“9•11事件”影响,世界贸易额开始逐渐降低,在2001年贸易额增长率出现负值情况。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提升,各国开始复苏,世界贸易逐渐增长。2015年,世界贸易额高达182750亿美元。 (三)多边贸易谈判发展较慢 自由贸易与保护自由一直是世界贸易的两大主体,处于对立关系。20世界90年代,世界贸易发展失衡,美国经济超过日本、亚洲等经济发展,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逐渐增加,于是,各国开始投入市场竞争中。20世纪初,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贸易发展受到冲击,新贸易保护开始走向市场发展中。世贸组织成立后,开始进行多变贸易谈判,到20世纪后期,贸易谈判困难重重。世界贸易组织实行多哈回合谈判,这也是最为困难的一次谈判,其中农产品市场准入上出现较大意见,谈判期限被打破。多变贸易谈判尽管缓慢,但是自由化与全球化没有被打破。现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将在农业产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发展上开始进一步谈判,进行综合调整进而达成一致想法。(四)双边、区域自由贸易发展贸易自由化中,双边、区域经济合作是其两种主要方法。二战后,欧洲区域合作得到了发展。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在近几年,多边贸易谈判进展不顺利,加快了贸易自由化发展。现阶段,多数国家都成为了区域经济组织。欧洲、亚太、北美等成为最大经济组织;亚洲、南美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区域经济组织;苏联的解题、东欧剧变,各国家开始转向区域经济合作。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也提升了自由化的发展脚步,对外贸易逐渐增加,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在很早以前,我国最主要战略目标是:进口代替出口导向融合外贸目标;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开始坚持科学发展观战略目标,提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自由贸易方针。如今,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发展迅速,2015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8418亿美元,同比提升22.5%,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二,其中出口19983亿美元,占据世界第一;进口1843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逐渐成为当之无愧的对外贸易大国。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为了跟上世界发展形式,制定了与我国发展相吻合的对外贸易战略目标,主动加入到全球贸易自由化中,进而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强化我国对外贸易实力。 (一)转变出口贸易结构 如果从政策方针上而言,我国贸易战略偏向于出口导向,兵器俄出口贸易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出口产品主要为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出口形势缺少多样化,竞争力较低。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开始不断进行出口转变,着重发展重要出口部门技术,调整对外贸易提升形式,由数量提升转变为质量提升;在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商进行税收倾斜;在外资引进方面,着重发展技术外溢较大项目,进而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发展。 (二)出口贸易 一直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以出口为导向,也是我国经济占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口贸易在推动竞争、出口发展、市场需求上具有重要贡献。所以,在进口贸易战略目标上,我国主要考量技术的提升和国家经济安全。根据现阶段我国出口发展情况看,需要加大重视程度,转变进口结构,健全进口税收制度,引进先进技术,推动资源进口的多样化发展,提升资源安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战略性贸易 如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高技术行业发展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大重视程度。高技术行业的发展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相关联。现阶段,尽管整体实力较弱,但还是有一些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在高技术研究上我国保有一定实力,也是我国战略贸易政策的新发展方向。例如,在PCT国际专利申请中,华为、中兴表现显著,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处于前端。华为公司曾经以173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在世界企业排名中位居首位,而后连续四年稳居前列;中兴则以2826件的申请量超过松下电器,恒伟世界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冠军,华为则排在第二名。 三、结语 总而言之,顺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动参加到全球化发展中,抓住贸易发展的主体形式,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和贸易结构的调整,打入国际市场,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融合,寻求合作。同时,主动加入到国际谈判中,加入到国际贸规则的构建,降低贸易风险,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作者:王弥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摘要: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下,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不断发展壮大,竞争能力日益增强,作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应继续发展创新,通过更新理念,注重发挥品牌效应,加强人才引进以及塑造先进的管理文化,有效提升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时刻保持发展活力,不断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关键字:国际经济贸易;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局势下,国际经济贸易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中国,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根据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来看,国际贸易还是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可是要想提升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从现今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的企业只有提高自己的产业水平,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广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大放光彩。基于此,当我国加入WTO之后,这又推动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因为世贸组织出台了许多推动发展的政策,例如贫富国家的歧视性降低、经济透明度加强、阻碍贸易发展的条件取消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各个世贸成员国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民营企业的崛起,在国际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说在2012年的国贸500强企业交流会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会长刘匡元指出,中国除了对外贸易进行500强排名,还要补充一个排名,那就是中国民营企业进口500强的排名,因此不再对中国民营企业进口总额前100家企业排名。这样更加彰显出中国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视,除此之外,还说明了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所以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国际经济贸易中企业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一)拥有创新型的管理体制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来讲,主要做好该企业的管理及经营工作,而且应该采用不同形式的管理手段。不但要有人文关怀式的管理模式、友情形式的管理形式,还应该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只有灵活的管理办法,才能使企业在拥有自己独特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平稳有序的运营。 (二)研发新技术,制造自己的专利成果 企业要想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度,就必须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说研发新技术并且制造出自己的专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础,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这样以来企业才有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迅速占领市场,同时新技术的研发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快生产速度、加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也使企业形成独特且高效的运营模式。 (三)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提高企业综合文化 品牌实力代表着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度,在国际贸易中品牌文化就能让企业焕发光彩,拥有生命力。由于目前国际贸易的竞争日益严重,同类产品以多种形式呈现,而且消费者的需求差异也是越来越大,这样以来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企业发展体制来运营企业,那么该企业将会迅速淘汰。只有企业打造出有实力的品牌,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品牌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根,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企业文化水平,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给员工带来工作热情,只有增强员工们的团队意识,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提高创新意识,加强企业竞争力 不管企业在我国市场,或者是国际市场之上,它都占据着首要位置,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经济格局来看,由于国际舞台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我国企业应该发挥好市场经济的主导优势,要从企业思想认识上改变,不断创新企业的发展思想。摒弃传统的生产理念,根据企业目前面临的市场体制来对企业发展理念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一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变,而是抓住企业的发展机遇进行创新。这一种挑战及自信主要还是来自于企业的综合实力,可是企业的综合实力还是归于企业的平稳发展及其企业的科技研发与创新。由于目前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样以来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会遇到许多挑战,同时也将会出现许多新颖的事物流入中国市场,当各个企业对待这些新兴事物时,企业领导应该取长补短,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新文化,发现对自身企业有利的事物要为己所用。所以,企业的创新不但能够让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例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最近几年里,中石化保持着我国对外贸易500强中的第一名,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企业的不断创新。换种角度来讲,如果中石化没有对企业进行创新,那么中石化拿什么在国际贸易中竞争,怎样战胜其它竞争者。所以讲,企业要从思想认识上进行改变,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 (二)打造自己的品牌,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的竞争 品牌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命运,它不但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有利地位的体现,也是企业向外界展示自己最好凭证,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提升自己的品牌实力,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每一种企业品牌都具备其应有的特色,从而可以把这些产品同别的同类产品区别开,现在许多消费者都喜欢购买品牌实力较强的产品,因为他们始终认为该产品的质量最好,所以品牌实力给消费者带来了鉴别产品的依据,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当企业想在国际贸易中立足,还是要重点打造该企业的品牌文化,就拿广为人知的鞋类品牌来讲,例如Vuitton、Dior、Pra-da、Versace、Louis、Chane、等,对于这些知名品牌来讲,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产品价格也是比别的鞋子高了好几倍,对于质量而言,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所以,当一个企业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时,要把该产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引入到其品牌中,从而让消费者觉得,企业的品牌不单单是企业的象征,而且还将是一份诚信。如中石化,其公司对于企业的品牌非常重视,对其品牌的维护力度也非常大,从整个的商标管理,再到商标的注册、使用、保护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工作,这些可以看出中石化对其品牌保护力度有多大。 (三)招聘高素质人才,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度 对于我国企业来讲,想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并且安稳发展,第一,企业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且对这些高素质人才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使得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不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着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从而使得企业的团队建设更上一层楼。其一,要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改变企业领导及其管理层人员的思想认识,从而使得企业从决策层到操作层进行全面的改进。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的领军人物,是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的先行军,同时也是企业各种制度制定的参与者,所以企业领导层的培训尤为重要,也是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有利地位的基本点,同时还是为了培养出我国优秀企业家的重要途径。其二,还应该提高企业人才培养速度,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且专业知识极强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让他们在企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以便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得应有的地位。基于此,高素质人才还将为企业带来新的企业文化,这样以来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可以实现用先进管理体系来管理高素质员工,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也为更多的消费者带来更为人性化的产品及其售后服务,因此也就促使企业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实力。 (四)融入科学的管理形式,提高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具有符合自身发展的理念,这样以来在世界舞台上也发挥出了切实的优点,如果要想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那么企业的文化水平还是值得重视的。当我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时,我国企业要向世界展示我们具有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所以以此来巩固我国企业在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便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度。首先,一个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企业文化,那么就必须先从企业管理文化做起,因为企业管理文化为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企业自身要明白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再结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状况来借鉴国外企业的管理方法,从而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其次,企业文化的提升还是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涌入,因此企业要制定出严格的人才录用制度及其企业人员管理制度,这样以来可以激发起大家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的投身于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去。更有利的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增强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度,不仅只是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更重要的要从企业自身的需求出发,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完善。从而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这样以来为我国民营企业在世界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而奠定了基础,以此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侯斌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给经济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网络经济时代下,国际经济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降低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成本,提高了效率,给全球化贸易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电子技术和网络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网络兴起和飞速发展的二十多年中,电子商务以因特网技术作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从90年代,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额才几十亿美元,到2014年,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亿美元。到如今,我们对电子商务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客观地认识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的便捷,另一方面,要规避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国际经济贸易的稳健性。 一、网络经济概要 网络经济,是基于高新技术,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的要素配置,以互联网为载体,整合相关的经济资源,达到推动“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及技术与商业”间结合的目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型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由三大块组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对于网络经济而言,不只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带动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还包括以高新技术作为推广、改革及宣传手段所受益的传统产业。网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给经济模式和管理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且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影响下,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基本实现了无国界对接,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网络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中间环节才能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因此贸易的成本在无形中提高了很多倍。如一件成本为18美元的上衣,加上运输、关税和各中间商销售环节后,价格至少能翻五六倍。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通过B2B或者B2C方式,直接从企业对企业及企业到个人的方式将商品传递到终端消费者手中,因此节省了商品流传的中间过程所需的费用,从而达到降低国际经济贸易成本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2.有利于贸易全球化的形成 首先,网络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贸易对于地域和商务环境的依赖,逐步形成了全球化的贸易市场。其次,网络给广告宣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传统的广告宣传已经成为过去时,降低了贸易的成本。最后,电子货币的使用力度也在逐渐加大,贸易全球化正在缓慢地形成和完善。 3.网络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服务贸易提供了便利 除了能有效地降低我国服务贸易的成本与提高贸易效率外,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石,我国的商业贸易不能只局限于传统企业如大型工业、物流及旅游等服务的应用中,还要结合网络时代的优势,开辟网络采购、销售、移动电子商务等多种创新的商业贸易方式,促进我国的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2]。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作用 网络经济在有效地提高国际经济贸易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增加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离不开网络,因此网络的安全程度严重制约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而网络黑客的入侵、商品提供方式、付款的信用、技术及质量等都会有一定的风险,还需要面临经济犯罪的威胁。近些年,互联网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带来了一些隐患。 2.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暴露了我国的劣势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极大地依赖于物流体系。但是与国外先进、完善的物流相比,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而且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未能形成物流一体化,因此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此外,电子商务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拥有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商务贸易理论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商务贸易的准确性及高效性,但是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匮乏很严重,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不良影响[3]。 三、结语 在网络经济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增加网络的安全程度,尽量避免互联网犯罪等事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从物流下手,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规范。最后,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竞争力。 作者:李娜 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策略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电子商务是一种给予互联网的一种经济运用模式,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平台来发展经济,其经济发展形式众多,以B2B、B2C、C2C三种为主。电子商务发展引领潮流,是经济的一次蜕变,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就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如今,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变得更为频繁,国际贸易额度在逐渐增长。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转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式,借助电子商务即可实现选择目标产品、协商、下单、付款等工作,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电子化,也能促进国际交流,利于国家打开国际市场,进而刺激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实现贸易开展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国际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可透过电子平台实现贸易伙伴的有效寻找,物色更为适合的合作伙伴是每个企业发展最为关注的话题。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若想寻求优质的伙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子商务解决了这项问题,可在短暂的时间内即可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投入,不会受到空间与时间上的控制。国内的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专属网站,将企业的相关产品上传至网络之中,通过电子平台实现对企业的宣传与推广,能让全球看到,能够吸引相应的客户前来,利于合作的开展。此外,贸易双方就贸易问题的洽谈、协商等都是通过电子沟通的方式,当然,支付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针对游有形与无形商品的交易都遵循电子商务的运行标准,实现国际贸易的电子交易。 (二)利于拓宽企业的国际贸易市场 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2.3万亿元,增长21.3%,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渗透率年度首次突破10%[1]。电子商务是一种主流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能让企业将原有的贸易壁垒打破,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能为企业进军国际社会提供诸多的优势,增强企业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利于国际贸易额度的全面提升。 (三)实现国际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与计算机平台之上的,是在网络环境中设定多个虚拟的企业[2],以充分发挥个体外贸企业无法完成的任务与业务,电子商务环境中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且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外贸水平也在逐渐提升,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开展国际贸易,其不会受到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都能实现贸易的有效运行。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已经呈现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若想将电子商务更好的应用到国际经济贸易之中,其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需要人才去执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当前我国的重要目标。因此,外贸企业应与高校进行合作,开展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将电子商务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企业与高校签订人才订单,能加强高校的重视程度,利于电商人才的培养。此外,电商人才的应用,应充分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形式,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人才岗位的安排,在上岗前应接受严格的评估、测试和培训,专业人员不仅仅要具备电商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与国际贸易知识,利于电商平台的维护与国际贸易的开展,是实现电子商务有效利用、国际贸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优化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 为了保护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安全应用,应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如税收问题、电子商务信息不对称现象、电子商务欺诈等现象,都应在法律条文中进行明确的列举,应及时总结以往电子商务中可能出现的威胁与风险,将其写入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文件之中。同时,由于开展国家贸易,涉及到一定的税收问题,应根据两国的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协商,并严格对国际贸易市场进行合理的规范。 (三)积极发展国际门户网站 通过对现代外贸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了解到外贸工作的开展都是借助相应的外贸网站进行产品信息的有效推广,通过相关的网站平台上传产品的图片、描述、关键词等,能实现对产品更为具体、直接的展现,并未客户提供相应的价格参考区间,一般情况下,国内的外贸网站是汉英两种语言模式,利于为外国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同时,企业应借助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诸多优势,充分发挥其高度的互动性营销模式,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主张为客户提供主动服务,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以扩大影响力,进而拓宽国际门户,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同时,外贸企业应将网上调研、网上沟通与客户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统筹企业资源,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提供条件[4]。 (四)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电子商务经济的开展,尤其是国际贸易额度的不断提升,其对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很高。电子商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国际贸易的交易与支付问题,若系统安全维护与保护不当,会导致信息化系统出现漏洞,交易的安全性受限,国际贸易的相关数据、信息面临被窥探的威胁。针对当前问题,应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强调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国际电子商务经济的运行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与加密处理,保证国际贸易的机密性,维持相对安全、稳定的交易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已经成为21世纪话题的引领者,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宽,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更为深远。为了将电子商务更好的融入到国际贸易发展之中,应注重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优化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制度,积极发展国际门户网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平台,让中国经济走向国际,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提升,进而扩大影响力。 作者:杨思怡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摘要】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已经连续几年成为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因此,我国也随着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但是,目前的全球经济市场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渐加大以及以服务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思考如何制定准确的对外贸易战略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和实施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主的对外贸易模式。本文着重讨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性选择等主要内容并希望以此来使得自身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战略选择 一、引言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强势发展使得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它的影子。这一点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自从有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都可以进行经济往来和资金往来,这就是目前为什么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成果是各个国家在相关的规定下实行相对自由的贸易往来,跨国之间的资金投资和资金融通等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往来活动。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经济领域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当中,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形式。世界各国如果想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来并实现资源的更加优化的配置的话就必须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世界各国带来的发展的福音。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贸易的活动也与日俱增,由此产生的贸易顺差也是稳步积累并使得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中的贸易自由化步伐加快。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并且在近10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在经济总量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是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所以,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必须认识到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处。在参与全球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全球性的自由对外贸易带来的利润和成本。争取在整个对外贸易的活动中能利用这个契机实现更多的经济利润,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注意将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规模扩大以带来更长远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实现长期的经济利益。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要注意整个过程中的对外贸易的安全。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经济市场,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要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做到逐步转向以服务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尽早实现贸易多边化等内容。要做到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接轨才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一直稳步发展。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稳步发展 根据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取而代之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的强劲。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目前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相关的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的逐渐吻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近10年以来都是以每年10%左右的增长率来实现着我国的GDP的增长。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光是我们国家,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势头也是稳步向前。相对于这一点来说的话,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相对比较缓慢。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在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之前就已经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阶段。在后期的经济建设中,由于在同一时期内他么的起点较我们来说相对较高因此难以实现跟以前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性的对外贸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道路相对曲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全球性对外贸易中的运用以来,世界各国的对外的贸易发展速度得到了稳步提升同时带来的世界贸易的总量也逐年增长。从上世纪到2000年这短短的将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贸易的发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世界贸易总额在2000年这一年间就达到64560亿美元,增长率为12.5%。但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上的任何大事件都会对世界贸易产生致命的打击和绝处逢生的鼓励。例如美国在2001年出现的恐怖袭击事件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而在那一年,世界贸易的总量与前面相比也的确有下滑的趋势和结果。在世界性事件的影响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世界贸易又逐步恢复到以往的水平并出现上升的势头。在2004年结束的时候,世界贸易的总量又达到以一个全所未有的制高点。这一年的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对国际贸易影响巨大的一个事件应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这一事件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体现着经济危机为全球性世界贸易带来的损失。虽然经济危机的在世界各国的努力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其留下的余波式的影响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完全停止。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对外贸易也在2010年左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所以,根据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道路是非常曲折的,这种曲折取决于当前的世界经济的整体环境。然而,全球性的经济氛围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也就注定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三)多变贸易进程的缓慢 要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跟经济市场的市场化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实现了贸易自由化才会使得世界各国在世界贸易的活动中都能享有同等的权利,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实现各个国家的资源优化配置。所以说,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自由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努力的方向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存在着自由贸易的说法也就自然存在着贸易保护。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存在着贸易保护就会阻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但是其存在也是有一定的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加强,当时的超级大国美国经济发展领先于日本、西欧,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其经济份额在国际市场中占到了最大的比例,因此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强势。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各国争夺市场的斗争越来越加剧。最后就造成了护主义兴起,损害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为了对世界贸易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以及监督管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就形成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个负责对世界各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实行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当这个机构成立以后,其责任除了解决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以及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外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组织新多边贸易谈判。由于各个国家对贸易市场的竞争等导致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贸易冲突的加剧使贸易谈判面临诸多困难。虽然有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个全球性的监督和管理机构的努力,但是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进展缓慢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成果。但是这并不难否定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存在以及世界各国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需求的加剧使得贸易自由化和贸易全球化一直都是各个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在以前多边谈判中涉及的困难问题诸如:农业问题、农产品、非农产品、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转让、贸易便利化等问题进行进一步谈判。目的是协调各成员国的立场,寻求各国一致同意的解决办法并最终实现实际贸易一体化和自由贸易。 (四)服务贸易的崛起 目前的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同传统的强调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不同。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第三产业例如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发展。在全球性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也面临着同样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全球经济贸易向服务业的发展势头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具体的特点就是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关于服务贸易组成部分问题上,运输与旅游所占比重较大,这两者在所有的服务贸易的总量中可以占到60%左右的比例。在2010年的时候,关于服务贸易了相关的统计数字。其具体内容是: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量36950亿美元,其中运输服务出口7850亿美元,占总量的比重为23.2%;旅游服务出口9400亿美元。虽然世纪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已经转向了以服务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且其发展的速度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但是服务贸易的发展中也存在着问题于缺陷。具体的内容表现如下: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看的话,不同的国家以及国家的不同区域的贸易增长速度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亚洲、独联体、非洲、拉丁美洲增长较快,北美、欧洲增长较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经济贸易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是还是西方发到国家在国际经济市场中占到了主导地位。通讯、银行、保险、电信等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中附加价值较高的部门。在这些新兴服务贸易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仍是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三、我国对外贸易战略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以及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活动的频繁度的提高使得我国的贸易自由化的速度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实施也使得我国的贸易体制得到了相应的改革和逐步完善。带来的成果就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化的贸易进程的加快。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总量的加大以及贸易自由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面临着如何选择贸易战略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混合外贸战略。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即90年代初期的时候,国家经济部门提出商品贸易与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加入WTO之后,我国面临的就是如何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和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2010年在现在的这几年间,我国对外贸易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2011年的时候,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仅次于美国。目前我国在对外贸易的战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适合当前形势的具体的对外贸易战略的创新与选择的问题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和创新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 四、对外贸易战略的实施方式 我国目前是一个贸易顺差极大的国家,这意味着我国的出口的贸易总额基本上占到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的总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的进口的缺失。虽然我国是一个极大的贸易顺差国,但是我国的出口主要依靠的是低价的劳动力的出口以及中国制造的出口。对于先进的核心技术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类的出口是微乎其微的。出口顺差的形成也主要是依靠国内的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形成的。而且对于中国制造类的出口不仅没有为我国带来高额的利润还使得我国耗费了原材料以及环境污染作为代价。因此,要真正实现我国的出口顺差的话要逐步形成以核心技术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出口模式,这样才会为我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真正的优势。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应该以反面的思考方式来面对我国的出口的外贸战略的选择。即我姑应该逐步重视进口的对外贸易。我国之所以存在出口占到了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这一局面,我们应该思考的是:难道我国的消费者真的是对于国外的商品没有需求而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其中涉及到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问题以及消费意识和消费手段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通过刺激消费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同时促进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商品的需求也同样会带来经济的增长。这里的进口不仅仅指的是产品的进口,也包括原材料、知识和技术以及人员等的进口等方面。而且进口还可以增强我国同世界各个交流的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国民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掌握其他国家产品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有才会有学习和竞争才会使自身的发展得到提升。我们应该明白进口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安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进口在可以进一步满足国内的市场从而引进先进的消费理念以及促进出口的发展等作用。因此,进口战略应考虑发挥进口促进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应提高对进口的重视程度。第二个重要的战略的选择就是要明确我国的优缺点。我国的主要缺点就是核心技术还依赖于进口,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失,而此类产业的发展涉及国家整体工业体系的完善,因此,对这类产业应加以保护。以美国为例,他们国家的有点就在于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上,这种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能使自己在国际经济贸易中通过小的成本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自己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所以我国需要的就是培养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努力培养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只要有了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才会使得我国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五、总结虽然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在近几年来都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但是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上还需要我们付出相应的努力才会逐步实现我国的贸易的自由化以及合理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在战略的选择上要注意加强进口以及注重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切实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自由化。
深究管理会计理论及其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基础发展 一、管理会计研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一)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要与研究问题的本身以及当时的外在环境相适应,正确地运用管理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吴水澎)。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流方法是经验研究(潘飞等,2007),这与最初管理会计的功能密切相关,即帮助制造性企业核算成本与管理成本,正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务实性才使得基于企业的案例/实地研究一直以来成为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对于西方管理会计的起源,我国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实际上是从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开始的,所以起初的研究主要是翻译和介绍类的规范性研究,还没有深入到企业实地进行研究,而那时西方的经验研究已经开始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几年,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几乎成为了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潘飞等,2007)。再看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目前经验研究还不占主流,即使是经验研究,大多也属于实地/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的比重相当少。即使是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也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外成熟的案例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论框架或者理论模型,而国内多数案例研究还局限于讲述一个“故事”,这与国外的研究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尽管案例研究具有许多优点,比如检验实践中的理论应用,为理论假设的提出提供初步的经验证据以及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案例研究的桎梏在于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是真理,那么在所有的企业中都应该适用,即使是指在某一类企业中适用,也不能只通过一家企业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因此,如果要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检验理论,就应该采用大样本的研究,而对于管理会计研究所需的内部数据,问卷调查便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问卷调查有两个很重要的技术: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技术。这两个方面做到科学严谨对调查的效度和信度都十分重要(胡玉明,2005)。国内现有的问卷调查与国外成熟的问卷调查还存在极大的差距,成功的问卷设计一定是基于理论基础,再结合前人的研究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成的。例如,对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计量一般从原材料的供应、竞争者的动态、市场需求、制造技术、政府监督和干预以及原材料的价格共六个方面进行评分(GulandChia,1994),再通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来证明其计量的合理性。但是从我国现有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研究并不是验证某种理论,而只是说明一种现象,或者某种管理会计实践的程度和状况,往往是需要了解什么问题就直接设计什么问题,而对于研究问题的计量还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性(2005《会计研究》:《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与持续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采用统计检验方法使用得到的数据。但在国内样本中,这样的问卷调查并不占主流)。所以,即便都是问卷调查,问题设计的水平和研究的深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一个研究的差距就是实验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实验方法最早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之中。大约20世纪中期,经济学家开始把实验研究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建立了实验经济学。实验研究方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实验环境比现实相对简单,通过对可重复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实验法常常用于预算、激励机制和转移定价等问题。总的说来,实验研究相比经验研究有更多的困难,它除了需要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同时,它要求大量的实验参与者,以及实验经费和计算机联网的实验室环境。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得到许多在现实环境中无法得到的数据,从而在理论的检验上就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比较独特的视角,能够捕捉到更为主观的影响因素,因此,在理论基础上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结合更加地紧密。 (二)管理会计的研究背景与研究主题 管理会计研究起源于西方传统的制造性企业,其研究的历史也是伴随着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发展起来的。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绝大多数管理会计的教科书还是以制造性活动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关注于制造性环境中的问题是因为这样的研究主题能够带来改进生产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机会。但是,随着制造性的企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利润来自于非制造性环节时(例如产品的设计阶段、售后服务阶段等等),而且这些非制造性生产环节逐渐成为北美经济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带来了更多的管理会计研究机会和研究主题。随着研究的背景逐渐向制造前与制造后活动(如财务、娱乐、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务行业(如财务、娱乐、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领域扩展,人们对于非制造环境的关注使得诸如对标准成本研究的兴趣降低,而增强了对促进销售的价值链管理环节的研究兴趣,因此又带来了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科学设计与应用的研究,而价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们开始关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因此又有了ABC与ABM的研究。随着近年来企业战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又意识到许多管理工具具有战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记分卡不仅是业绩计量的工具,更是战略实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们更加关注管理会计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这便带来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风潮。当管理会计逐渐突破单一组织和一国的边界,集团与跨国公司变得越来越重要时,对于价值链管理(包括供应链、专利与特许使用权安排、外部采购、有效的客户反应系统以及竞争者分析等等)、转移定价等主题的研究便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背景对于研究的主题或者说研究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背景和企业背景不同,或者经济发展的阶段存有差异,研究背景也会存在差异,而这又会直接影响到研究主题选择的差异。 (三)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基础方面,西方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一般采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经济学(如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由于管理会计与企业管理密切结合的特性也使得管理学成为其主要理论之一。 近些年,以权变理论为代表的社会学以及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也更多地体现出来。权变理论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不存在广泛适用于所有环境所有组织的会计系统(Otley,1980)。应该明确会计系统的具体特征与某种确定的环境相联系,并且是恰当匹配的(Emmanueletal,1990)。而组织行为学与会计学相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会计学,它通过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检验会计信息、过程和人的(包括组织的)行为的交互作用,它与会计学的其他分支相区别之处就在于它关注行为科学,其发展受到了经济学、政治学、组织理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影响(BirnbergandShields,1989)。例如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产生的重要经济后果就是对组织中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经济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行为研究的透彻程度。而心理学的研究体现在诸如个人对于管理控制系统的公平性感知(包括程序和结果的公平性)以及对于组织的信任和忠诚度等等,而这些因素对于组织的业绩都有相应的影响。可以确定的是,任何管理控制系统如果不尊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规律,决不会发挥有效的作用。 总之,这些理论的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只能通过结合它们所研究的背景、主题以及研究方法来论证其研究价值。而实际上,越是高水平的研究,总是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方面做到了较好的契合。 二、中外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会计论文的标准 为证明上述分析的合理性,我们选择了两本各自代表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杂志。据统计,国内的《会计研究》是权威期刊中发表管理会计研究比例最高的杂志(潘飞等,2007),而且也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会计专业期刊,其他权威期刊发表管理会计论文的比例相对过低(我国还没有管理会计研究的专业期刊)。因此我们选择《会计研究》作为国内管理会计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样本。国外的选择了专门的管理会计期刊:《管理会计研究》(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该杂志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声望,而且发表的论文都是管理会计的论文,因此可以较好地代表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的水平和发展的方向。我们选定这两本杂志,并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国内与国外的异同之处。样本的时间从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 为了从众多论文中挑选出管理会计的论文,首先要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主题。根据Shields(1997)以及Scapens和Bromwich(2001)的分类,我们将管理会计研究分为管理控制系统、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以及战略管理会计几个大的方面。其中,管理控制系统又包括激励机制、预算、业绩评价、转移定价与综合控制系统。在选择管理会计的论文时,我们基于管理会计要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一基本原则,挑选出符合上述内容的论文,对于财务会计也会涉及的问题(如薪酬机制),要看其应用的理论与视角是否属于管理会计。如果研究涉及的是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职能(现在也包括披露),我们不视其为管理会计的论文。 统计显示,1996年-2006年在《会计研究》上,总共发表了174篇管理会计的论文,JMAR总共发表了88篇管理会计论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外管理会计研究的差异进行分析。 (二)研究主题和研究背景 1.研究主题的分布。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我们将管理会计研究样本分为七个领域。这一分类主要是参考了Shields(1997)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分类,将管理会计研究分为管理控制系统、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以及战略管理会计和其他。其中“其他”指管理会计的新兴领域,在我国主要指环境管理会计;在国外主要指行为管理会计。但是考虑到我国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我们将战略管理会计单独列出。 2.研究背景的分布。参照Wagenhofer(2006)的研究,我们将研究背景划分为三类:尽管大多数的管理会计研究适合于制造性的行业环境,但是很多研究成果是可以推广和通用的,不限于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的研究属于通用型的(genericsettings),这类背景一般比较抽象或程序化。如果论文表明研究结论是针对企业或某个行业的,或针对某个企业或者行业进行分析的,我们则将其划分为企业背景。这些企业主要包括制造性企业,还有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机构以及垄断性企业。最后一类是医院、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等非盈利组织。可以看出,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在国内外的比例都很低,而国外大多是通用型的研究。 3.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前文所述研究背景的确影响着研究主题的分布,以企业界为背景的研究主题非常广阔,而非盈利组织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则更为关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JMAR中非盈利组织背景的比例几乎是会计研究的两倍。实际上,非盈利组织也可以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上向企业界学习,例如可以在医院建立病患费用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并且,会计研究通用性的研究比例较低,而JMAR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是针对所有组织的(45篇),这将是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学者努力的方向。中外研究相同的一点是,管理控制系统不管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都是研究的重点,这表明了管理控制系统在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发现,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在国内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与JMAR极为不同。 (三)理论基础 西方对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应用比例明显超越我国;而我国只有在战略管理理论上占有优势,而在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方面尤为欠缺,大多数采用行为学的国内论文只是从规范的角度进行论述,实际上在国外的研究中,行为学研究大多是与问卷调查或实验研究相结合,提出有关行为学或心理学的变量并建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尽管也是应用了同一的理论,但是研究的深度和结论的价值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根据《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的研究(潘飞等,2007),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有38.89%没有理论基础,是国外17.98%的两倍还多,与本文的数据结果基本一致。这使我们感到与世界学术主流的差距并不只是技术方法的应用。因此,对于国内的管理会计学者而言,如果要使自己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首先要在理论基础上有所突破,不仅依靠经济学,还要奠定更广泛的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的视野。而在国内“其他”类中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论基础,规范性和介绍性的研究过多;而JMAR“其他”类中的研究则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并且多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并且,JMAR对于综合理论的应用比例也高于《会计研究》。这反映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与狭隘,也指明了未来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们把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国内档案研究多数采用经济学理论,这与JMAR的结果一致。而国内的问卷调查研究多数却没有理论基础,而国外的问卷调查研究均有理论基础,这一差异印证了我们前述的分析。国内的实地/案例研究应用的基本上是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理论,而国外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并且在各种研究方法上对经济学的应用比较均匀(除综合研究外)。另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国外对于综合理论的应用水平显著高于我国。因此,国内外理论应用的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这不仅影响研究的深度,也影响研究的价值。 (四)研究方法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当前对于研究方法的争论,根源在于哲学中的认识论,即何谓真理知识和如何获得的争论(李连军,2006)。现代哲学按照他们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来源或规则而被划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梯利,1995)。理性主义认为:原因与结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知道原因,就可以依靠思维和推理的力量立即确定其结果,而不需要依靠任何经验。经验主义却坚守科学唯一的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只有通过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因此,根据方法论的不同,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经验研究方法(广义经验研究,包括经验实证)。经验研究是寻求对客观现象解释和预测的某些具体研究方法的总称,包括档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等(张朝宓,熊焰韧,2006)。经验研究区别于规范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关注实务如何进行的,而不是关注实务应该如何进行;不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并且侧重于对命题进行证伪。 (2)非经验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指除了经验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性研究和规范研究、最优化等等。其中,规范研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围绕经济政策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逻辑推理,提出政策建议和制定行为标准,也是我国一直以来会计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国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几乎无例外地基于理论和生产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Shields,1997),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假设和模型推导基础之上的,是连接理论与实证的桥梁。我们把非经验研究分为分析性研究与其他(包括规范研究等)。 因此,我们将研究方法划分为经验研究与非经验研究。而经验研究又可以划分为:问卷调查、档案研究、实地/案例研究、实验研究以及综合方法。统计结果证明了我们前述的分析,在国内的管理会计研究中,非经验研究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国外管理会计却是以经验研究为主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研究方法,还没有出现在会计研究中,但是在JMAR中的比例却相当的高。当然,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在从事实验法的研究,但是这一方法对绝大多数研究者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另外可以看到,国外与国内在研究方法上的发展阶段的确存在差距,国外已经以不再以案例研究为主,相反国内还处在案例/实地研究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国内管理会计的发展极为必要,也使我们更加期待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走向世界的建议 (一)培植良好的企业文化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管理会计研究之所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还缺少优质的企业。优质的企业不仅仅具有良好的业绩,更重要的是拥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员工公认的价值观、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励机制。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对企业实践的指导作用,进而也影响了研究的范围和水平。例如在国外,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已经相当普遍,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也可以采用大样本,而在国内,目前大多数企业并没有采用作业成本法,只能作案例/实地研究。那么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统计技术和研究结论的价值就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研究的水平受到了实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应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培育更多的优质企业,为未来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间。 (二)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 由于我国缺乏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很少,学术界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着手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推动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的发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者和实践者基本还处在相互分离的状态,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发生了障碍。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不仅能够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而且也能够加强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因此,应该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组建中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使其成为我国管理会计师交流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场所。 (三)加强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西方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目前依然处于领先,尤其是他们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以及对综合理论的应用能力。对国内管理会计学界而言,“走出去”之前应该先“引进来”,通过加大与国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学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了解和掌握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的最新动态,不断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的实务相结合,才能使国际学术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交流的形式可以通过邀请海外学者讲授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举办国际管理会计研讨会以及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等等。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上更容易被国际认可,加之有中国经济特色的研究内容更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青睐。 (四)扩大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 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于大量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比较稳定的制造性企业。管理会计最初就是在工业企业当中推广并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工业企业中成熟并完善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国外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开始向更加宽广的领域发展,着重研究非盈利组织和更加通用型的问题。而相对于此,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还是集中于企业层面,尽管这与研究水平的发展阶段相关,而且能够提升研究的实用性,但是也说明研究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展。因此,今后应该研究更多通用型的问题,以点带面,拓宽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范围。 (五)创办中国自己的管理会计期刊 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好的专业期刊无疑能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不仅燃起学者们研究的激情,而且更加有利于对实务界的宣传和指导。与国外的JMAR相比,国内一直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杂志,这实际上不利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发展,与财务会计、审计相比,管理会计的论文更难发表。而目前国内则没有一本管理会计专门期刊用来交流研究的成果。因此,学者们关于管理会计所作的研究难以得到发表,长此以往,则会减弱从事相关方面研究的热情。因此,需要在国内创办一个专门的管理会计期刊,推动该学科的进步与繁荣,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深究管理会计理论及其运用: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构建 【论文关键词】管理会计体系理论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以期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一、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 1、模型模拟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模型的作用就在于利用它可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模型化实际上是一种实验方法,由于管理会计研究对象,尤其是社会系统具有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研究注重模型模拟方法,即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比较精确的定量描述,对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造,找出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提高预测的科学性,为最优化决策提供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存货控制模型、利用线性规划进行最优决策的模型、量—本—利分析模型等。这些模型把复杂多变的现实单纯化、抽象化,从而有助于对对象的认识。但是,它存在一定的缺陷。模型的构建离不开一定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和实际情况经常是不相符的,其次,为了兼顾各种决策变量,模型日渐复杂化,难以为决策者理解和掌握,从而也就脱离了实际。 2、注重实证研究 管理会计的务实性决定了管理会计研究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考察、访问与科学的实验设计,需要获得反映管理实务的信息资料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实证研究相比规范研究而言,在管理会计领域更有用武之地。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计量经济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计量经济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3、注重跨学科研究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把会计信息运用到管理中,其目的是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水平,因此它必然与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关系密切。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结构被引入管理会计,产生了管理会计中诸如“经济人”、“相关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增量现金流量”等许多十分重要的概念,奠定了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在这些理论概念和方法基础上,管理会计的研究向着精密的数量化技术方法的方向发展。高等数学、运筹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许多数量方法被引入和应用于管理会计决策与控制模型的构建和使用之中。经济学的人说应用于管理会计研究,就产生了“委托—”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确定最佳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科学管理理论运用于管理会计,创造了盈亏平衡分析、量本利分析等科学方法,西蒙的决策理论提出了“令人满意的”准则取代最优化的决策准则。组织行为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思想、需求、好恶的“社会人”,在管理会计决策、计划与责任会计中都具体反映了组织行为理论的应用。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讨论 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立足于我国企业实践,超越“就会计论会计”的局限,应用多种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和解决企业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推广与发展管理会计的根本途径。 1、中国管理会计的定位——以效益为中心的成本动态管理 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己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是相一致的。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这一水平上。如前所述,在中国管理会计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成本管理是运用最多,最有群众基础的。因此,以成本及其管理为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符合我国目前企业界对管理会计的普遍认识的,管理会计并不完全是泊来的,而是在我国受到广泛重视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本管理。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树立成本确定市场的观念,充分发挥成本决策功能,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成本管理还应与企业的整体效益联系起来,以动态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无论是成本的降低还是成本的提高,只要能够使企业的效益提高就是一种好办法,企业要从效益的角度去决定成本的升降,以效益为中心进行成本的动态管理。 2、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依然存在 现代管理会计新的领域在我国还处于介绍探索阶段,新领域在我国很少得到应用。以决策会计为主的基础管理会计,由于相关性在我国并没有消失,我国目前是处于多层次的生产力和多层次的生产关系并存的状态,总体上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决策会计为主的基础性管理会计内容在我国还没有过时,如应用得好,它必当促进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一方面,我们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应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相对发达的企业,鼓励其尝试使用创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并逐步实现自我创新。 3、中国管理会计的设计与应用,应加大政府指导力度 我国管理会计理沦和实践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其重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可建议把中国会计学会的管理会计委员会和中国成本研究会两个组织合并成一个独立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如果成立有困难,也可以在中国会计学会下建立一个管理会计二级分会,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制订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其信息的输出是基于管理上的不同需要而采取不同的形式,这一特性决定了管理会计受到法律的约束程度不会也没必要像财务会计那样严格,更没有必要制订统一的管理会计制度规范管理会计信息,但是,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乐于应用法律规范的惯例,制订指导性的制度来引导企业管理会计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至少我们应规定管理会计的原则,这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及创新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此外,应尽快开展和组织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为培养和造就我国管理会计专门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实务向纵深发展起应有的推动作用。 4、中国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及其创新 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对国外理论的翻译介绍。如前所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也有管理会计的实践,但很少有人去认真加以总结,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进入80年代以后,我们主要是研究西方的管理会计动向,而忽略了对整个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只有引进,而未对管理会计理论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联系我国的实际进行中国式研究,中国管理会计研究成果要走向国际,必须在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深入企业实地,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实证分析检验规范研究的有效性,以规范研究对实证研究的结果加以解释和升华,即经验—规范—经验模式。它弥补了我国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因缺乏经验检验而实践性差的缺陷,也弥补了目前西方受实用主义影响重经验研究而不重规范研究而导致的案例研究难以推广的不足,综合了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各自的长处。经验研究充分发挥其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规范研究充分发挥其抽象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特征,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既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也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口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不仅是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也应当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考察和粗浅的思考,但是,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内容及表现将会更加丰富,有待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总结。 深究管理会计理论及其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管理会计进一步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怎样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以至有些人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应用于实践产生怀疑。出现这种状态的症结何在?怎样才能使管理会计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得以广泛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拟对此作一探索。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症结剖析 (一)管理会计本身的弊端。 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会计的、统计的或数学的方法,但用得最多的是经济数学方法。它将管理会计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揭示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优化的数量关系,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至本世纪70年代初,在管理会计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信息经济学方法”,试图将成本会计的“绝对真实方法”和“条件真实方法”归结到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体系中。这种微观信息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使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试图用理论来改变实践。他们在书斋中为实践工作者设计了一些复杂的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经济数学模型,有些模型直到今天还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弊端。 在中国会计史上,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早已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类似于管理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目前我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仍然倾向于注重理论,追求科学化,而忽略对可操作性的探索,而且大多是借鉴西方。对于管理会计理论来说,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是其得以构建并付诸应用的前提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这些都会对管理会计目标产生影响。 二、出路探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该以研究管理会计的实践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管理会计系统为保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企业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从事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转变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笔者认为,该系统可由以下3个层次构成: 1、建立由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组成 的独立的民间机构———管理会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其职责是作为政府会计管理机构的辅助力量,协助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全国的管理会计工作。 2、建立地方和各行业管理会计协会。 其职责是遵循有关管理会计原则,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总结本行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咨询等。 3、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总会计 师领导下的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或在财会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会计人员。作为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或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其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有关决策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 (二)管理会计实践要加强 1、取得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无论什么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工作将会大出成绩。管理会计的实践也不例外。为此单位领导应多关注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工作,工作人员也应多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思路以及要求,使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单位领导心中日益得到提升。 2、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管理会计师队伍,管理会计师由财务会计师承担。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师的素质要求要高于会计师。面对市场竞争,管理会计师作为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的专门人才,应具有战略头脑,判断准确,勇于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做到上述几方面并非简单之事,应博学多识,一专多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主动地更新知识。同时,应加强思想修养,达到“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思想境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1995年就有48%的管理会计师走出办公室狭小的空间,深人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沿了解企业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也有助于管理会计师上述素质的培养。 3、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又反过来有助于提升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 我国在推动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开展过一些工作,如1997年《会计研究》杂志举办了“安易杯”管理会计论文的有奖征文,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的有关管理会计研究的规模较大的论文征集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信,随着管理生产要素的逐步深入人心,管理会计逐步得到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层次、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景象。 总之,要使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更要注重实际应用的探索,以找到能够解释、指导、应用于我国企业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这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推动研究成果付诸实施. 本文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深究管理会计理论及其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管理会计理论在发展中也获得了显著的成功。但是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发展还比较落后,也完全无法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与此同时,各种发展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所以为了使得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制度管理,就要找出相应地对策。而本文主要从企业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问题出发,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主要问题;建议和对策 管理会计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并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业绩的分析,行为的决策所发展起来的会计分支。鉴于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对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地解决策略。这样不仅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能有效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一、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基本内容 (一)管理会计理论的基本含义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和企业的财务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管理会计主要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根据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一系列财务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企业规划和控制,而且专门辅助企业高层做出科学决策的会计分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还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财务会计的部分理论,这样最终才能形成管理会计理论。 (二)管理会计理论产生的背景 管理会计又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它在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企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再加上当下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瞬息万变,以致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早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了。随之出现的也就是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及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管理并为此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一个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工作只有足够的重视,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然而直到现在,我国依旧没有为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会计相关体系。主要表现在相关会计人员的分工不够明确,工资保险等制度也不完善......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无法实施,而且很难将有效的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 (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任何一种理论付诸于实践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作为支撑。企业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理论,只有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之中。然而纵观我国企业的会计部门,很多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都只是一些基础的分析,完全缺少实际应用的经验。作为国家,在相关管理上也没有颁布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从而使得企业在机制运行中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此同时,作为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会计根本没有明确的定论,从而使得相关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都是盲目行事。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参考标准,长远看来这是不利于企业自身良好发展的。 (三)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整体看来,管理会计在我国还属于比较新兴的发展内容,虽然目前管理会计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国众多企业在发展中却忽略了一个问题: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知识层次低,工作专业性不够......。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它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对更高。而会计人员作为管理会计的直接操作者,因此他们的个人素质将会对管理会计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还有待提升,加上他们没有受到过系统且专门的训练,所以在工作中难免还会遇到诸多的问题。 (四)互联网技术的利用效率低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企业的管理会计中,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是非常低的。任何一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每个季度和阶段都会进行相关的财务核算。但是很多企业很多时候还是采用人工操作的手段进行管理会计的核算。表面上看虽然是节约了成本,但是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问题,人工手段往往容易出错,然而管理会计是一门要求准确高效的学科,如果出现错误,就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在逐渐的冲击着企业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了。 三、提升管理会计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改变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落后的经营理念 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的个人素质对企业财务决策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改变企业管理会计人员落后的工作理念。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意识。并在企业管理层中建立一定的管理会计相关机制,以此提升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特别是在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运用实践过程中,相关领导者要加大对员工的督促力度。这样才能为企业做出更加适合市场需要的管理会计决策。 (二)完善企业管理会计的相关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然而一个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管理理论体系。因此为了充分有效的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在制定管理理论体系的时候应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将其完美的融入到企业的整个运营模式中。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工作方面还需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才能使建立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更加科学。 (三)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个企业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不是只单纯的依靠领导层的决定,还要依靠相关部门员工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企业能够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会计管理部门作为坚强的后盾,而会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非常关键。作为企业,除了尽可能的减少开支成本外,还要懂得必要的投入。所以高层领导可以定期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对会计员工进行培训指导,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的专业管理会计知识。只有将管理会计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工作之中,才能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除此之外,在选拔相关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时候,他们的专业性程度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标准。 (四)用法律手段约束会计人员的言行 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直接和企业的经济命脉相联系,在金钱的诱惑下难免会使得一些意志力不强的人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比较常见的就是:制造假账、违规操作、制造虚假财务报表等。所以为了避免这样行为的出现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就需要加大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在会计内部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意义则在于能激发员工们依法从业的重要性。如果能够结合现实中所出现的违法案例进行讲述,以此告诫员工其结果的严重性,那么就能让他们更深刻的觉悟到依法办事的必要性。 (五)提高企业会计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支撑力,不仅提高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效率,还能保证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过程中,通过分析计算机处理得出的数据信息,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有更加客观准确的判断,进而提高整个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企业在管理会计中,除了不断地向员工普及相应地网络思想意识外,尤其还要考虑到老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由于他们对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运用还比较陌生,熟练程度也不够,而针对这一现象除了大力进行科普外,最好还是要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催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由此可见,提升企业的网络信息化水平,既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现代化的管理,还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主要是从企业本身的管理需要出发,并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的管理决策提供相应地依据,由此可见,它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对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也是希望能为今后的一些中小企业在管理会计发展方面提供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林业论文:中国林业生态金融发展论坛聚焦生态盈利 1月4日上午, 2017“中国林业生态金融发展论坛” 暨广州交易所集团林业生态产业产权交易新闻会在京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和广州交易所集团共同主办,由中泽普惠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承办。 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原林业部副部长蔡延松、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会长宣春雷等领导与来自全国各地业内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聚焦“互联网+林业生态产业+金融”,共同探讨2017林业生态金融发展新趋势,共同为推动新常态下,林业生态金融的新发展进言献策。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极大地调动了金融介入林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林业金融呈快速发展势头,林业产业获得的信贷支持不断加大,为林权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支撑。但是,由于当前林木资源评估难、林权抵押贷款手续繁成本高、林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缺位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制约了林业金融长效发展。如何突破上述瓶颈制约?亟待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以创新求发展。 同时,在广州交易所集团下的广州农林产权交易所将以“互联网+林业生态产业+金融”的模式,构建闭环的林业生态金融产业生态圈,全力打造一站式林业生态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信用评级、融资担保、林权小额贷款、森林保险、林木资产收储管理、拍卖交易、政策信息等一站式服务。通过不断创新融资服务产品,不断增强融资服务功能,构建规范、专业、高效的林业生态产权交易市场,以公开、公平、公证的市场交易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2017“中国林业生态金融发展论坛”,既是碰撞思想、凝聚共识的平台,也是加强交流、促进合作的园地。此次坛的成果必将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新时期林业的转型和持续发展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中国林业论文:中国林业亟待科学经营管理 我国18亿亩耕地基本上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31.2亿亩森林却不能满足全国的木材需求。专家认为,落后的育林理念和技术,导致森林多种效能发挥不充分。 在“重造林、轻管理”等落后经营理念、技术影响下,不少国有林场虽然是“生态建设的脊梁”,同时也成了“经济建设的包袱”。一些林业专家和国有林场负责人呼吁,为实现从林业大国向林业产业强国转变,亟需改变森林经营理念、技术,强壮“生态骨架”,提高林分质量。 木兰围场:我国林业传奇 目前,木兰林管局探索出“以近自然培林理念为指导,以流域经营为载体,以目标树经营为架构”的全林经营体系。 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距北京300多公里、天津400多公里,南拱京津,北控漠北,不仅是阻挡风沙南侵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京津地区重要水源地滦河的源头。 300多年前的清初,康熙皇帝北巡塞外,将这里评价为“万里山河通远檄,九边形胜抱神京”,钦定猎场,木兰秋A。但是,这里也曾因清末开围、民国战乱、日寇侵略,林海茫茫之地变成秃山荒岭。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承德市森林覆盖率仅为5.8%。专家忧心忡忡:如果不予治理,不出50年漠北风沙将“兵临”北京城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承德成立60多个国有林场,几代人可歌可泣的造林史诗拉开序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这里的山岭重新染绿,将千年前的松林传奇重新延续。 目前,木兰林管局探索出“以近自然培林理念为指导,以流域经营为载体,以目标树经营为架构”的全林经营体系。2011年以来,森林亩蓄积年均增长量超过15%,目标树单株蓄积年增长量超过20%,森林总蓄积超过600万立方米。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木兰林管局调研时指出,“木兰林管局的森林经营工作是全国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写在大地上的教科书。” 虽然木兰围场成为我国林业上的传奇和活教科书,但是我国整体林业发展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林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期,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但是,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林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而且我国林地生产力低,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亟需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潜力巨大。 另外,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安全形势严峻;现有用材林中大径材林木和珍贵用材树种少,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与发达国家林业存在巨大差距 在德国,一棵直径80厘米的优质楸木可以换一辆宝马车;而在中国,通常十几亩地的木材也换不来半辆宝马车。 德国森林面积只有1.6亿亩,相当于我国森林面积的二十分之一、我国国有林场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是他们不仅满足了国内木材需求,而且每年出口优质木材达600万立方米以上;中国拥有31.2亿亩森林面积,不仅没有实现木材的有效供给、形成应有的财富,而且林业自我生存发展能力非常有限;9|多亩的国有林场的产出,不能保证4800个国有林场的正常运转和75万林业职工的工资开支。 德国林业每年产值达到1000亿欧元以上,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达3%以上,远超钢铁制造业的214亿欧元和矿产业的123亿欧元。 德国森林公顷蓄积量高达310立方米,公顷年生长量为12.2立方米,年采伐量为每公顷8.7立方米,达到了“越采越多”的理想状态;而我国森林公顷蓄积量只有89.8立方米,相当于德国的四分之一,年生长量为4.2立方米,相当于德国的三分之一,可采伐的优质木材资源几乎枯竭。 河北省木兰林管局局长徐成立曾到德国就森林经营管理进行过专题考察。看到中德林业巨大差距,他算了一笔账:“木兰林管局拥有10万公顷林地,如果按照德国森林生产率水平,我们局每年应该有80亿元的有效产出,考虑到降水等条件的差异,即使仅打一折,也应该有8亿元产值,但实际上每年可变现的产出不足5千万,只相当于德国的一百六十分之一!当然,差距大,也意味着提升空间潜力大”。 到2008年,木兰林管局林业发展遭遇“瓶颈”:林龄持续偏小,平均林龄仅27年,中幼龄林比重占60%;产材径级持续偏低,平均胸径只有12厘米,可采伐资源面临枯竭;木材质量持续下降、价值降低,森林蓄积增长乏力,多年徘徊在500万立方米左右,陷入“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尴尬局面。这样的“瓶颈”,基本是我国国有林场现状的缩影。 经营理念落后 中国的林业教科书上说,40年的落叶松人工林已是成熟林,也就是说,到了40年,这样的落叶松就应该主伐利用了。而在德国,40年的落叶松被定义为幼树,基本到80年左右才开始主伐利用,长到100多年,树木生长量依然很高。德国资深林业专家斯匹克说,“通常情况下,树越大,生长量越大。”当他在中国看到40多年的落叶松被成片采伐时,他非常惋惜地评价说:“这是非常愚蠢的决策!” 在中国林业生产中,生产单位没有把修枝当作提高木材质量的手段,所以不注重修枝工作。在德国,则特别重视修枝,他们通过修枝减少木材主干上的“疤瘌”,这样的木材加工成的板材会有漂亮的木纹,木材的商品价值大幅度提高;市场上,修枝材比不修枝材价值相差2至3倍,而且越珍贵的木材差价越大。 在中国,高校的林业专业多数在教室里进行;在德国,林业专业课堂开在森林里。用斯匹克的话说是:“你要知道树的生命规律吗?那你就走进森林,去问问森林吧!” “我国传统林业的教科书主要是从前苏联学习借鉴过来的,几十年没有变化。”国内知名森林经营专家、中国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邬可义介绍说,“前苏联地域广袤,人口稀少,森林资源非常丰富,他们重采伐、轻培育,与中国的国情、林情都相差很大”。 政策弊端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的森林经营多采用以取材为目的的“皆伐”方式,不但破坏了森林环境,延长了森林恢复周期,还造成可采资源减少;我国普遍重视植树造林,不注重天然更新,又不注重科学抚育,使原始森林和天然林比重下降,造成森林生态功能弱化。 “要么使劲砍,要么一棵不让动,在两个极端间来回摇摆”。林业专家说,大面积“皆伐”虽然带来了即时效益,但这种“剃光秃”的采伐方式无异于涸泽而渔,如果任由长期发展,不但大径级优质木材战略资源难以实现,结果还会使森林质量越来越差,公顷蓄积量和生长量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再如,生态公益林采伐强度不能超15%。实际上,有的中幼林每公顷株数已经超过5000株,甚至上万株,伐除15%远远达不到抚育目的;而对于每公顷株数不到500株的林分,伐除15%显然是超强度采伐。不同的林分却在使用同样的政策,政策滞后十分明显。 在“重造林、轻管理,重采伐、轻培育”等“重两头、轻中间”落后经营理念技术的影响下,不少国有林场成为“生态建设的脊梁,经济建设的包袱”,不同程度地陷入“青山常在,永不成林”和“越砍越穷”的困境。 努力寻求变革 自2010年起,河北省木兰林管局取消了“皆伐”作业,聘请德国专家和国内林业专家现场指导,最终确定了以“近自然育林”理论为指导,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为基本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科学营林,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徐成立介绍说,“近自然育林”就是按照自然规律,依托自然条件,借助自然力量,通过人为干预加速林木发育进程,培育接近自然又优于自然、功能完备质量优良的可持续经营的森林作业体系。 “目标树”是指要长期保留、重点抚育、完成天然更新并达到预定目标胸径后,才能采伐利用的树木。 随着中国“木材威胁论”的提出,建立我国自有的大径级优质木材战略储备基地迫在眉睫,而“目标树”正是培育高质量大径木材的有效技术途径。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就是在充分满足“目标树”生长条件的同时,关注目标树以外其他树木的生长发育,提高全林生长量、价值量和中间收益的育林方法。 木兰林管局按照“近自然育林”理念,科学育林70余万亩。通过经营“目标树”和间伐干扰树等措施,“留优去劣”,使森林在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森林质量和生长潜力得到同步提高。其科学经营的成果引起国家林业局领导肯定,还吸引来自全国十几个省的林场同行前来学习。 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木兰林管局一些林业干部介绍说,主动放弃皆伐限额之初,确实一度导致林场资金缺口加大。 为缓解困境,木兰林管局实施“以苗养林”的产业发展战略,五年来建设绿化苗木基地4万亩,培育绿化苗木600多万株,苗木年利润突破4000万元。 徐成立说,“种苗产业”确实为木兰林管局弥补了因木材减产造成的资金缺口,为科学经营森林赢得了时间;仅仅五年,森林经营走上了“越砍越有、越砍越优”的良性轨道。不过徐成立认为,木兰“种苗产业”的成功具有地域性和机遇性,所以这样的经验具有不可复制性,在“近自然育林”初期,确实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作为政策保障。 专家认为,保护和经营,生态和经济,单纯地强调一个方面都不可取,如果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兼顾经济、生态、社会三种效益。“近自然育林”模仿自然又优于自然,成本最低廉,生B最稳定。推行这种理念切忌照搬照抄,一定要掌握核心,吸收其精华,因地制宜,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林情的全新技术体系、科学经营方式,从而实现森林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最大化,即森林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专家认为,国家对绿色GDP,不仅要考核森林覆盖率,还要加大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质量考核权重。在这些前提下,把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还给经营主体。 张家口市林业局局长王海东说,“造林是技术,管护是艺术,植树造林只造不管等于零,科学经营管理才是对森林最好的保护。”王海东和一些林业专家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几近饱和,再进行覆盖率的考核意义不大,应把反映林分质量的“立木蓄积量消长指标”作为考核项目,同时提高国有林场管理归属层级。 未来林业展望 “国有林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是中国林业的‘骨架’,也是生态建设的脊梁。”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巡视员王前进说,“通过科学经营提高林分质量,强壮‘骨架’,才能更好地发挥‘生态脊梁’的作用,从而使我国从林业大国向林业强国转变。” 河北省林业厅造林处处长张书桐介绍说,河北有林地面积8700万亩,林木蓄积1.4亿立方米,其中147个省、市、县属国有林场林地面积800万亩,林木蓄积3500万立方米。“这表明国有林场以占全省9.2%的面积,产出了全省25%的林木蓄积,而且国有林场归属层级越高,林分质量越好。”张书桐说,“全省21个省属国有林场有林地面积约270万亩,占全部国有林场面积的33.75%;林木蓄积1700万立方米,占全部国有林场林木积的近50%。” “中国的森林质量较差,但如果科学经营,30至40年后,可形成总价值约为160万亿元的立木财富。”中国林科院研究院侯元兆说,“这还没考虑这笔森林资产的多种非木材产出,包括生态系统服务。迄今中国的2.8亿公顷(43亿亩林业用地),远未发挥财富功能、福利功能和安全功能。” 专家推算认为,按照欧洲的数据,从1立方米立木到原木产品,再到一次加工产品(锯材、单板等),价值增加比例是1∶4∶15。也就是说,未来中国160万亿元的立木财富,可以变成640万亿元的原材料财富,再变成2400万亿元的一次加工产品财富,因森林平均年度产生的财富达60万亿元。 中国林业论文: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 摘要:林业产业政策涉及国民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多个门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和十分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林业产业;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林业产业是集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复合产业集群,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型,战略性的特点。林业产业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基本方针;把实现“四增”作为政策目标;把提高林业投资回报率作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林业产业政策的特征 1.1 相对稳定性无论从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还是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来看,林业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要保证,林业产业政策需要具备相对稳定性。 1.2 协调性产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同一时期内不同的产业政策会作用于同一产业活动空间。森林资源是由多种资源组成的,林业产业也是由多产业组成的。 1.3 森林资源政策的基础性森林资源的培育在整个林业产业中居基础性的地位,它既是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第三产业的物质基础。林业产业政策成败的关键在于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政策是否科学有效。 2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 2.1 林业产业结构政策分析林业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林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林业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来制定的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措施,它是林业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其目标是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政策是一个政策系统,其中包括产业结构长期构想,对战略产业的保护和扶植,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结构政策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化投入、科教兴林、对外开放的政策理念,逐步缓解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消费结构与产品结构之间的矛盾。 2.2 林业产业组织政策分析林业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依据林业发展的特定目标,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干预产业组织的各个方面,以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而采取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制定和实施林业产业组织政策,目的是优化林业产业组织结构,协调产业间及产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实现尽可能大的规模效益,保持市场竞争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我们要采取扶持、改造、重组等多种形式,扶植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产品品牌,以及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中型龙头林业企业。林业产业组织政策具有明确的结构目标和企业竞争力目标,通过推动森林组合这一产业组织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经济。 2.3 林业产业成长政策分析中国林业产业成长政策,是指有利于促进林业第一、二、三产业成长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投资扶持、信贷扶持、税收扶持等。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立了林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这只是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景,而要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实施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成长的扶持政策。林业产业成长政策的核心是充分体现政府对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使允许发展的产业和产品享有社会平均利润率,使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得到超过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这里所指的成长政策,既不是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更不是对森林经营者的施舍,而是从社会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根据林业产业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是森林经营者应当享有的政策。特别是森林经营者在公有林地上应该享有的权利必须以法律形式稳定下来。 2.4 林业产业布局政策分析林业产业布局是林业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林业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因地制宜,形成区域性林业产品合理布局。保证那些投资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产业;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形成分工合理互利协作的协调体系。在加快先进地区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差距。无论从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还是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来看,森林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要保证,林业产业政策需要具备相对稳定性。林业产业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排除为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所进行的适时调整,只是变动不宜过频。 2.5 林业产业扶持政策分析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完善实施国有林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积极扶持建设丰产用材林,珍惜树种等基地建设。健全森林防火,生物灾害防治,木材种质资源保持利用;林业良种选育繁殖、推广、使用制度。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合理制定育林基金征收标准。全面积极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加大贴息扶持力度,建立信贷担保机制,森林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加强产业开发科技支撑,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推动以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6 林业产业服务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疏通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鼓励为经营者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政府信息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咨询机构,规划评估、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生产者提供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服务。探索研究林材资源多渠道供给保障机制,建立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健全林业法律规范。 3结语 当前世界林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生态化、多样化、高度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世界各国林业产业政策启示我们,必须实行分类经营、实施长期规划、建立国家林业基金、吸收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行扶持和优惠措施、加强国有林经营,发挥林业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林业论文:基于DEA模型的中国林业生产效率测度分析 摘 要:以31个省份的林业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DEA方法对中国31个省份林业产业生产效率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北京、天津、上海等11个省份综合效率达到最优,其余21个省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效率损失情况。说明中国2013年林业整体生产效率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DEA无效的20个省普遍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情况。要想提高各省林业生产效率,可从林业生产资料浪费、合理转移各省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土地利用和科学发展林地适度规模经营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林业产业;生产效率评价;数据包络分析(DEA) 林业既是民生基础产业,又是社会公益事业,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吸引各种资金大规模向林业产业流动,出台各种林区改革方案,其目的是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创新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林业产业生产效率。在政府投入的引导下,吸引了社会各种资本也陆续走进林业部门。在巨大的投入下,林业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不容忽视。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林业投入产出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致力于更好地了解中国31个省份的林业投入产出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各个省份的林业生产效率,改善其投入产出结构,从而使整个中国的林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并且为后续对林业生产效率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材料与方法 (一)模型选择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由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于1978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基于被评价对象间相对比较的非参数技术效率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把每一个被评价的同类对象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以被评价单元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作为可优化的变量,借助数学规划,使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前沿面上,通过比较各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进而对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本研究选用经典的CCR模型。该模型假设共有n个DMU需要测量,每个DMU有m种投入和q种产出,分别用xi(i=1,2,...,m)表示输入,yr(r=1,2,…,q)表示产出,且xi,yr 0从而构建出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CR模型。用xik和yrk分别表示第K个决策单元所对应的第i种投入的投入量和第r种产出的产出量。 (二)指标选取 本研究选取林业用地面积、林业当年固定资产完成投资、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员作为投入指标。林业投入之后,会相应产生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方面,林业各项投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林业产值尽可能提高。因此,用林业总产值来反映林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森林面积可以很好地反映林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因此,选用当年新增造林面积表示;社会效益方面,可用林区就业以及林业从业人员生活状况来反映,而收入可以很好地反映就业状况,因此用林业职工全年平均工资来表示。 此外,本研究选取中国31个省为决策单元(DMU)。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二、各省林业生产效率分析 利用Maxdea分析软件,把2013年中国31个省的用地面积、林业完成投资、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员作为投入指标,林业总产值、新增造林面积和林业职工全年平均工资作为产出指标进行效率分析。核算结果见表1。 由表1中的各效率值可以看出,DEA有效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安徽、山东、河南等11个省份,代表着这11个省已经达到在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最佳状态。而其余20个省份则处于无效状态,说明中国31个省中大多数生产效率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有很大提升空间。观察处于DEA无效的省份,只有青海和新疆两个省份是规模报酬递增,其余18个省份是规模报酬递减。根据经济学理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若以n倍增加投入,则会获得大于n倍的产出。青海和新疆应适当增加对林业的投入比例,从而获得更多的林业产出;规模报酬递减是由于生产规模过大,使生产的各个方面不能有效协调,以至于效率的降低。在这里由于18个省的生产规模过大,也就是林业投入过度,使得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因此不能仅靠增加林业投入来提高林业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改善投入产出规模结构,把投入产出控制在适当的比例。 三、结论与讨论 林业生产效率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对中国31个省林业投入产出的效率进行分析评价,可以为各省林业生产决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而31个省份的林业投入产出直接反映了中国林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因此,对中国31个省份的林业投入产出进行效率核算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基于对DEA的测算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天津、上海、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重庆、贵州、云南、宁夏11个省份处于技术有效状态,而中国其余20个省份处于技术无效状态。中国整体的林业投入产出效率仍普遍较低,特别是吉林、黑龙江、广西、甘肃、新疆其综合效率值低于0.5。为了实现各省份林业生产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可从降低林业生产资料浪费、合理转移各省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土地利用和科学发展林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着手,从而达到调整各省林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现阶段林业投入还处在“粗放式”投入阶段,实现林业发展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准确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林业生产效率是充分认识各省林业投入产出方面存在问题的关键,从而作为各省采取有效措施的依据,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中国林业生产效率的目的。 中国林业论文:中国林业发展需要市长也需要市场 “中国林业发展的春天来了。” 翻开刚刚出版的《中国林业市场论》新书,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倏然映入眼帘。 该书主编、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说,林业在改革中前行,只有充分利用市场,才能持续降低林业管理和经营成本;只有利用好市场,才能多方筹措资金,吸纳人才,聚集智慧,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林业发展需要市长,也需要市场。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政府和市场缺一不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的有效作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林业事业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对中国林业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刻认识,刚刚出版的这部新作对中国林业市场展开了全面的论述。此书是陈建成教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之后,带领经管学院教师完成的又一部力作。 认真阅读此书,看到书中的主干由四大部分组成。先是论述基本概念和理论,然后聚焦中国林业市场改革的命题,接下来重点论述了林业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最后探析了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税费制度、采伐限额制度等三大制度的改革与优化。 专家有专家特有的严谨。此书首先阐释了与林业市场化改革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如“林业”。书中认为,“林业泛指所有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利用有关的全部经济社会活动”,应该说是迄今为止较为准确的定义。书中从社会变迁出发,综述了林业的功能演变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功能;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林业市场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了解析;从主体、客体等要素视角,阐述了林业市场的结构;从理论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林业产权与林业市场的关系。 该书的可贵之处在于,谈理论不故弄玄虚、不卖弄学术、不长篇大论,而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这对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和掌握概念的要点和理论的精髓有很大的帮助。 “不同所有制形式林业的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林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者紧密联系中国国有林与集体林两种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林业市场化,展开了剖析和论述。在国有林场管理中的市场运作机制分析中,重点分析了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的市场运作机制、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市场运作机制以及国有林场的特色产业的市场运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国有林场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令人眼前一亮:引入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建立多元投入的混合所有制林场;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开展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培育管理走向职业化;允许国有林场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跨区域重组……想必这些建议为我国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于我国的集体林业的市场化改革,书中重点则放在了制度创新的研究和讨论上。作者提出的路径是,要创新集体林经营形式,优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模式,为完善林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投资等,加强科学技术为集体林经营主体的服务支撑等。 “林业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这部分,是该书的主体内容,用了九章的篇幅。主要从内涵、现状、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视角,依次分析了林业区域经济市场、投融资市场、林业科技与专业市场、林业劳动力市场、木质林产品市场、林业碳汇市场、森林认证市场、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市场、森林休闲服务市场等九类不同林业市场。其中不乏新的观点和新的视角。如在林业休闲服务市场部分,就论述了林业体验、林业养生和疗养、林业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作者提出,要重视培育市场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不断开发创新服务产品,努力消除行业限制,进一步加大试点示范。 林业市场化的健康、良性的发育和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其中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税费制度、采伐限额制度等三大制度尤为重要。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聚焦这三大制度的改革与优化,不仅介绍了国外的实践与借鉴,还分别就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第三方导向等类型,论述了我国重视,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问题及方向。作者就林业税费改革和采伐限额制度的调整提出的具体建议,符合中国国情和林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林业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将更加紧密,林业市场化改革的全局视角也需要进一步拓展。要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科学把握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该书的作者以国际视野,展望了未来林业市场发展改革方向,在全书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忠告。 陈建成教授称,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探索中国林业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剖析市场化的方向和掣肘,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如果阅读此书之后,能够对中国林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形成一些认识,能对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设计与选择形成一些启发的话,对作者来说是最大的勉励。 阅读此书之后,我想说的是:书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启迪。作者的这一目的已经达到。 中国林业论文:浅析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 摘要:我国自建国以来,经济体系得到了多次的转变,在经济财政政策的影响下,林业产业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并不稳定。林业产业有盈利与非盈利两种模式,因此在资金方面需要更加长期而稳定的投入。文章基于此点,对我国林业中的公共财政政策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文章主要从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与林业中的财政体系两方面进行分析,研讨如何利用公共财政政策使林业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公共财政政策 一、公共财政理论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环境是经济发展所遇到的一项重要问题,作为经济与环境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自生态建设提出以来,林业如今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 公共财政政策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下,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公共财政调配的手段。公共财政政策是以国家为主体,利用与集中社会资源,由国家政策作为分配依据,利用政府财政的支出来满足社会相应的公共需要。 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应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而林业作为盈利与非盈利两种模式共存的产业,再加上其作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一种重要产业,其与公共财政政策所具有的非赢利性质相符合。林业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在公共财政中有一定的倾斜性,并且,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与帮助。 二、将林业可持续发展纳入公共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 林业作为现今的一种公共需求型产业,其符合公共财政政策中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要求。林业产业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的需求,但是同时其也具有培养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因此必须要有国家经济政策上的支持才可以促进其发展,而公共财政政策适合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林业的发展。 三、公共财政政策下林业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 林业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林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据公共财政政策作为理论,完善其现有的财政政策体系。 1、制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 林业相较于其他产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时需要了解到林业的多效益性,体现对林业的扶持性和补偿性。纵观世界各国林业财政政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林业财政政策,再直面我国林业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我国在构建财政政策方面必须确立合理的思路。 (1)林业财政政策必须纳入公共财政政策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是立国之本,公共财政是实现政府政策的有利工具。建立了公共财政体制,就确保了必要的公共支出,也规范了政府的收入行为,优化了财政收支结构。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的财力将主要集中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及服务保障等社会公共需要领域。 (2)应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在林业领域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林业的不断发展下,其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经济性也日益显现出来,但是现有的财政政策体制无法使森林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全部开发出来,因此中央财政应对林业财政有一定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确保森林功能发挥,进一步支持森林可持续经营。 (3)坚持林业多功能性是林业财政政策的主导目标 在市场经济变革的过程中,林业的三大功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重视,公益与市场、商业与财政的关系更加清晰,发挥森林多种功能是向市场型财政过渡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快,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林业的要求与日俱增,而林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林业财政政策要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积极引导和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优化,选择合适的财政政策支持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4)必须确立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大财经战略 纵观各国的林业财政政策,越来越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及其补偿。我国林业财政政策也应选择积极扶持政策和补偿政策,确立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大财经战略。实施这项政策的改革思路是:运用税收、政府支付、贴息等财政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导向功能,以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及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林区经济的不断增长。 2、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林业财政政策体系构建 (1)税收政策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可以用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收入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目标。税收政策的核心是负担问题,税收政策主要通过税种的兴废、税率的调整、减免规定等形式实现。 (2)公共支出政策是政府为提高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安排的支出,它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等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政府可以通过投资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通过支出政策来改善社会投资环境、刺激和引导私人投资增加。而通过转移支付可以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目标。 (3)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是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业或事项给予的补助和津贴。财政补贴在财政宏观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国家预算政策国家预算是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和批准的政府年度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进行行财政分配和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财政政策体系中,国家预算政策起主导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导向和制约其他财政政策。因为预算收支规模调整可以有效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进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5)公债政策公债是一种财政信用形式,一方面国家可以把国债资金用于基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国债政策的运用,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关系,实现经济稳定。 (6)国有企业收益分配政策规定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收益分配原则、分配比例、分配方式,使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盈利管理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分配行为的规范化。 中国林业论文: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摘要】新的文化价值观,应当是一个供需平衡,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共同发展的方式,森林是一个可以多次循环的经济产业,是一种可以不断再生,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分解的绿色能源,森林在一整个生态文明的工程建设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林业结构;资源研究;可持续 生态文明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它的产生能够使得人类社会不断的,全面的,有序的发展,而生态产业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在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时,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提高。 1 完善生态文明产生的作用 1.1 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 作为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森林在各个方面保护着我们,释放空气中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等有毒物质,美化环境,使土壤中的各类物质聚集凝固,对我国以及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帮助,树木能够存续水源,保护泥土。在东南部沿海地区,有些地方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使得平民百姓没有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进行工作、学习、生活,危害到社会秩序,同时也摧毁建筑,给国家带来损失。所以说,森林对于一个地区的社会安宁和生态环境是很重要的,森林是林业部门的重点研究对象,我们应当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1.2 建出一个生态文化的高峰 我们常说,要走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单是要在政治上面不断努力,在文化上要和别人不一样,在自然资源这一块,我们也不能落下,要有自己独有的成果。我们常常说的生态文明,其实说到底是生态文化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第一,它需要融入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需要符合它的发展条件,第二,它需要让人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对整个社会,也要起带头作用,给人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让人民作出一些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事情,换句话说,到最后,做好生态文化的工作,就是做好生态文明的工作,只有这样做,社会才能有进步,国家才能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需要法律的支持,需要立法来支持工作,体现我们是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其次,森林面积大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如果建成一个千万亩的森林,那么它获得的实际结果一定会比想象中的大得多。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林业的发展便可以让生态文化的发展走的更远一步。 1.3整个生态工作的主要部分 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其中主要部分就是森林,而森林主要有这几个能力:储存最多的煤炭,被大家叫做“碳库”,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让气温升的慢一点;陆地上有十分之六的面积是森林、绝大多数的物种生活在其中,使得它能生产很多资源;同时森林能够保护土地,水源,对于风沙还能起到阻挡的作用,防止沙漠的蔓延和土地的沙化。森林的存在对人类,对自然都是很有益处的,而他的重要性使得我们必须加快对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我们应该多去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面积,使得林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增加。 2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情况和一些不足 2.1 林业的现实情况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在这么多年的进步与发展中,森林的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社会基础,大多数的人对于这个工作表示了支持,自身也参与进来,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基地。到目前为止,对于森林的保护和开发,比起早期的成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有这几个方面:绿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的增加使得资源变得丰富,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起了促进作用。在造林方面,选择的树种变多,种类增加,利用每种树木的高度不同,按高低种植,还采用新的形式进行种植,使得国家森林绿化的进度增加,扩大了森林的面积,建设了一些重大的项目来推进生态建设,加快了森林防护体系的建设 2.2 林业的不足 林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结果,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对于树木的利用还是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使得这些不足之处变的多,而且不容易解决,这样导致我们距离可持续发展还有一段路程。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林业资源还是很少的,比起其他国家,我们人均拥有森林的面积很少,而且树木的质量也不是很好;而且对于树木的开发还是比较单一的,加工水平低,而且一些投资者投资的渠道只有几种,这样导致单位没有很多的可以自由操控的资金,只能通过国家出钱,才能开始发展;现在国有经济需要大量的林业产品,但是与森林资源的提高来看,还有很大的落差,两者的分歧越来越大;而且林业部门自身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水平不是很高;在管理上,林业部门也有很多的不足,没有其他部门那样科学的管理体系,在这方面还需要改正。 3 相对应的方法 3.1 建立可反复利用的系统 森林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林业所收获的回报很难有一些经济数字来体现。而且森林的面积有限,它的资源也是有一定的数额,这样在面对市场的时候,会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出现矛盾。建立可反复利用的系统,是把建造森林所获得的回报有经济数字来体现的一个新的尝试,对于未来的生态建设,能够有重大的影响。如何建立一个可以反复利用的系统,有以下几个措施:建立一个合理,完善,安全,有效的管理方法,使用绿色体系,通过持续发展的手段来维持森林的生态系统。建设一个面积超过千万亩的森林,从一个大的方面来论证结论的可行性。再者,利用这个可反复利用的系统,提高自身的回报,这样能够增加收益,使得资金方面变的稳定。 因此,建立一个可以反复利用的,覆盖全国的,能够广泛普及的林业系统,可以让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完善,能够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3.2 如何建设 比起生态公益林,实行商品林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经济,环境效益,但是作为商品林业,不得不走向市场,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国家应该在财政上给于支持,让那些想投资林业开发的投资者能够更有信心的将资金投向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这样才能使得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够越来越好的走下去,才能提高整个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商品林将慢慢取代传统林,成为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新方向,将会越来越占据中心位置,但是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每个工程都比较大,像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开发面积就不容小视,而且林业因为行业的特殊原因,产品的生产周期特别的长,这样就使得自身需要冒许多的风险,而且作为一个新的项目,能否吸引到投资也是一个问题。 但尽管如此,我国还是应该多花一点精力在建设新的商品林市场,例如: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能让一些国有的或者私有的森林进行商业上的转让,让它加入到市场中去。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政策上,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方便产业的运转;多建设一些有关于林业的基础设施,在经济上对新的市场和产业提供基金。。 4 结语 如何建设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森林资源是我国林业部门需要好好研究的一个方向,做到森林D开发D种植D森林,需要林业工作人员的参与,这种方式,是现在中国林业的一种方向,通过这种方式,能让中国的林业能够重复使用的基础上,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收,从而为未来的森林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经验。 中国林业论文:林业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对中国林业文化的反思 [摘 要]中国林业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而林业生态文化又隶属于生态文化范畴。中国林业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林业文化宣传中不可以混为一谈,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反思。本文主要介绍了林业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对中国林业文化的反思。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化,林业文化,森林文化 一、前言 中国林业文化与西方浓厚的树木神学色彩不同,中国林业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人文色彩,以朴素唯物辩证法和实用价值观渗入人们的世界观、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以不同的精神文明体现在林业科技进步和产品革新中,因此说林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而且,中国林业文化是结构完整、发育成熟且不断再生、繁衍的森林文化。 林业生态文化隶属于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出现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林业的发展,同时对生态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居首要地位,林业建设肩负着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建设的重要使命。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加快构建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营造全社会积极向上、主动参与、自觉保护生态的生态文化氛围,进而使森林文化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相互衔接和融合。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就是要通过广泛的普及生态知识,不断的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构建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二、林业生态文化的内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并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方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了资源质量的整体下降;另一方面,工业化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和垃圾,其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容量,造成了生态环境整体质量的下降。人类在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掠夺性地利用和耗费自然资源,不断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导致了环境退化和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和在哲学上的探索,进而催生了生态文化以及林业生态文化这一课题。简言之,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并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 林业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森林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林业文化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自然、人与森林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是大森林人格化的具体体现。林业生态文化属于生态文化范畴,因此继承了生态文化的所有特征,同时兼有林业文化的基本特色和内涵。在未来的生态文明社会里,生态文化将成为文化的主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文化将成为生态文化的主体。 三、中国林业文化的浓郁民族特色和现实人文色彩的反思 中国森林文化具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实的人文色彩。一直以来,在西方森林文化中,普遍认为树木是一种不可理解的超越自然的物体,因此西方社会就产生了树木敬畏和树木崇拜的现象,而且在宗教、神话以及民间传说中都给树木赋予了神的光环。中国森林文化中也有崇拜和敬畏树木的现象和观念,但是这与西方浓厚的树木神学色彩完全不同,而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实的人文色彩的特殊情怀。 第一,中国林业文化具有“重人世”、“不重仙界”的人文情结。 中国古代书籍和记录中,有很多描述树木神奇妙用的记载。例如,在《淮南子》中有记载说:句芒为树木之神,专管春天和生命;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记载说:海内有生长美玉的珠树,文玉树、]琪树和不树(炼制长生不之药),这些树木皆能令人食之不老等。而且,数千年来,中国民间一直都把桃树视为驱鬼避邪的树木。这些记载和记录,没有仅仅停留在神话的层次上让人们去一味地崇拜和敬畏,而是被人们所合理运用,作为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修饰,表现出生育人、护育人、养育人的宽厚而浓郁的人文情结。 第二,中国林业文化提倡以树木作为国名、地名或者村名的标志。 中国森林文化中还有以树木为媒介祭祀土地与五谷之神的活动,叫作社祀。而《周礼》规定说二十五家为“社”,因此后世的“社木”、“社林”遍及全国。再比方说,桑、杜、松、柏、栗、槐、栎、梓、榆等皆曾为古代之社树。随着古代分封诸侯的增加,封邦建国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社树由土地神的象征之木,逐渐成为郡国或地方的专有名称,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杞”、“棠”、“杏”、“桃”、“栎”、“柽”等均出自国名或地名。当然,今天仍然有许多农村保留着以社树取名的习俗,例如著名的历史地理专家史念海先生就曾在《河山集》中用社树与地名的关系来考证过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状况。 第三,中国林业文化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意识的觉醒。 纵观中国历史,有过从动植物图腾到姓氏的转化。这一点,既表达了人们对森林动植物的敬畏,又反映了人们当家作主意识的觉醒。古代的中国人普遍认为某些森林动、植物与自己的祖先有种特殊的神秘关系,并以它们为本族图腾,表达了人们对森林动植物的敬畏。著名的例子有:伏牺、夏禹、共工、祝融、黄帝、匈奴等部落,均曾经以龙为图腾;少挡柯湟阅裎图腾,商族以燕子为图腾,半坡氏族以鱼为图腾,南蛮以狗为图腾,夜郎以竹为图腾;西羌以牦牛、白马、参狼为图腾等。随着社会发展,这些最初作为图腾崇拜的动植物逐渐成为民族或部落的标志,同时被转化为姓氏,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当家作主意识的觉醒。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姓氏文化中森林动、植物崇拜现象还清晰可辨,例如牛、马、羊、虎、龙、熊、鹿等姓氏都是动物崇拜的典型代表,而杨、柳、林、叶、花、梅、李等姓氏则是由植物崇拜等上古图腾演化而来的。 四、中国林业文化是结构完整发育成熟的文化 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献,前人曾归纳出三个方面的林业文化形态,即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科技与精神的物化产品。中国森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地在传统思想中渗透和发展创新。上世纪末,中国有一大批林业界资深专家认为“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以揉与森林和谐共存为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是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定义实质反映了中国森林文化的属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里所谓的传统文化也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历经浩劫而爝火未熄,一脉相承,现存的各国各种族文明中也只有中华民族绵远悠久。总而言之,中国林业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独具特色,是一门结构完整发育成熟的文化体系。 中国林业论文: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讲中国林业故事 展绿色碳汇画卷 2015年11月30日,位于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附近的勒布尔格博览中心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当日上午,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此拉开帷幕。中国国家主席、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00多位国家元首的到来,大大提升了这届大会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 这天早晨7时许,巴黎城还被夜幕笼罩。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就领着一队人马匆匆离开了下榻的宾馆,快步赶往地铁站。前一日,大家刚刚坐了11个多小时的飞机。顾不上倒时差,他们坐6号线、转B线、再搭乘大会安排的环保车后,终于来到会场入口处。一行人很快就在196个参加国和地区的旗柱里找到了中国柱。他们争相与印着鲜艳五星红旗的国旗柱合影,心里想的是如何把中国两个林业边会开好。大家都怀着同一个心愿:利用好这个国际讲坛,讲好中国林业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绿色碳汇工作者描绘的美丽画卷。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中国林业行动 30日下午16时30分,这是气候大会期间中国诸多林业边会的第一场。 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巴黎气候大会期间,林业议题主要是就如何继续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进行磋商。显然,中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建设与措施、中小城市的低碳经济实践、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恢复和社区发展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独特的作用。对此,各国已经有普遍认同。保护森林,可减少破坏森林而导致的碳排放;科学的、可持续的经营森林和造林,可增加碳汇;利用木材作为钢材、水泥等化石能源产品的替代品,可以减少碳排放;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森林还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质净化、空气净化、防风固沙、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农业、水利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作用。“减少毁林、减少森林退化、加强造林和森林保护、重视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增加碳储量”的提议,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行动”。这个主题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主持会议的李怒云很快就发现,位置并不占优势的观察员3号会场很快就坐满了各种肤色的代表。他们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印度、韩国、意大利等国。 边会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李怒云邀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光玉一起主持。来自中国、加拿大的政府官员、学者、慈善领域的领袖,就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建设与措施、中小城市的低碳经济实践、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恢复和社区发展进行交流讨论。 李怒云首先作了题为“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专题报告。她从中国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和促进公众参与林业增汇减排等3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中国政府重视林业建设和发展,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特别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参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丰富实践,重点介绍了以森林碳汇为主的林业生态产品的生产、管理和自愿交易,促进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发育的创新实践。 老牛基金会创始人、荣誉主席牛根生作了“构建生态屏障保护地球家园”的报告。从他的报告中,记者了解到,老牛基金会成立于2004年,是我国从事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非公募基金会。长期以“渡人渡己,心怀感恩;树人树木,责任天下”为宗旨;以“教育立民族之本、环境立生存之本、公益立社会之本”为使命;以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和公益推动为主要公益方向,为人类的健康生活和平等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实现“传承百年,守护未来”的目标。为顺应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近年来,老牛基金会持续加大了对生态治理公益项目的支持力度。截至2014年底,老牛基金会对生态治理和保护项目资金累计投入近2.8亿元,占全部公益支出的40%,在其投入的生态建设等公益领域中位居第一。由老牛基金会向碳汇基金会捐资,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开展的“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于2013年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慈善奖”。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林学院院长约翰・英纳斯报告的题目,是围绕“中国低碳经济――中小城市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展开的。他在报告中,阐述了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重点指标、指标对区域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正向驱动作用,并以福建省福鼎市和柘荣县为例,报告了指标的具体运用。他提出,通过开发节能技术,运用新能源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并转变生活方式等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实现区域性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同时提出了保持经济优质适度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的具体建议。 与会专家和代表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对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建立、推动以碳汇为自愿交易对象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表示认同,对老牛基金会为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善举表示钦佩,并认为中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值得向国际社会推荐。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碳汇城市建设 12月5日,大会的中国角迎来低碳主题日。“建设碳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边会在“中国角”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这个边会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和加拿大UBC大学联合主办。 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因此,此次研讨会以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分享碳汇城市建设经验、传播中国林业声音为主题,通过不同领域、不同组织、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专家学者的讲解,向国际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社会各界支持、参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丰富实践及成功案例,帮助各国代表了解中国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突出作用。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负责人及其合作伙伴的代表,共同讲述了怎样通过机制引领、资金投入、文化建设、社区发动等具体措施,动员和吸引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行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摩洛哥、瑞典、中国等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研讨。 据悉,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作为中国国内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加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动建立和完善以碳汇为自愿交易对象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并开展了相关试点。与此同时,还与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部门合作,结合国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研建并了《碳汇城市指标体系》。 李怒云在主旨演讲中,解读了《碳汇城市指标体系》以及建设碳汇城市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她说,碳汇城市理念的提出及其指标体系的研建,旨在为贯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促进那些森林覆盖率高、碳汇增加快,而工业不发达、温室气体排放少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坚持绿色发展思路,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以碳汇为主的生态服务市场的培育,探索建立以生态产品市场化、货币化的生态补偿新机制,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因此,所建立的《碳汇城市指标体系》不仅强调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科学经营、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还考虑了诸多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为那些森林覆盖率高、绿树成荫、碳吸收量大,同时工矿企业少、空气清新、碳排放低的城市授予“碳汇城市”的生态名片,以展示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城市发展新路径。按照《碳汇城市指标体系》测评,河北省崇礼县和浙江省泰顺县获首批碳汇城市称号。他们建设碳汇城市的成功经验,对推动生态文明及绿色低碳、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加拿大UBC大学林学院院长约翰・英纳斯教授介绍了《小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公众意识-中国案例》研究报告。他的报告显示,89.5%的民众一定程度上知道低碳经济,85.2%的居民支持发展低碳经济,74.9%的居民期望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以改善环境,53.8%的居民认为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成本较高。报告发现,公众普遍缺乏低碳经济方面的知识。他建议,加大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知识的普及力度,全面提升公众对低碳经济基础知识具体实现途径的认识。 老牛基金会创始人、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主席牛根生表示,建设碳汇城市,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态是理念、是文化,只有深入人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而且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应当进一步修复和重塑人文理念;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展文化产业是科学的选择。老牛基金会将继续支持植树造林等公益项目的建设,为低碳绿色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满头白发的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长安丰杰声洪如钟。他说,学会在推动荒漠化防治新技术新材料运用、防沙治沙学术交流、国际交流合作、科学普及宣传等领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服务地方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河北省张家口市因2022年冬奥会而引人关注。该市林业局局长王海东说,张家口市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和空气治理力度,全面创优生态环境,维护首都生态安全,在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绿色发展、引入市场机制、拓宽筹资平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办好冬奥会奠定了生态环境基础。 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主任周彩贤介绍了北京市重视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机制;将碳汇林业发展融入流域管理、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为环境服务付费和建立大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基金的经验。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谢玉红介绍了该会在推动低碳社区建设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温州市低碳城市研究会秘书长应苗苗和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博士陈秋夏,联合报告了温州应对气候变化的系列行动。 会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参会的北京国投盛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表示,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赠高科技产品――沸石,共同建立土壤修复和盐碱地改造等示范基地,积极参与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中国绿色碳汇 气候大会期间,李怒云辗转于每一个会场、参观每一个展台。她始终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国绿色碳汇事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悉,前不久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森林经营。李怒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她说,目前我国中幼龄林比例占到森林总面积的60%以上,林分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功能不强。通过加强森林经营,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林木生长环境,能够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同时,又能促进林下植被的健康生长,促进形成具有乔灌草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使之充分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森林疗养、森林游憩、增加森林碳汇等众多效益。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指出,林业碳汇已纳入国家碳交易体系中。李怒云说,林业碳汇项目是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16个专业领域之一。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两个部分,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国家核证减排量属于目前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之一。重点排放单位可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包括林业碳汇)抵消其部分经确认的碳排放量。 在李怒云看来,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具有特殊优势。林业碳汇项目除了产生一定的项目减排量外,还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吸收污染物,以及更能够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效益。林业碳汇交易项目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怒云介绍,我国政府正在调整林业发展方式,从重视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向重视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转变。从而增加我国森林碳汇,注重加大森林保护力度,减少森林碳排放。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育林木新品种和研发森林经营新技术,以科技支撑促进我国林业发展。对于促进林业增汇方面,希望国家能够加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现在我国进入了森林资源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时期,林业生态建设难度较大,需要有力的资金保证。也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碳排放企业,能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中来,捐资造林,减少碳排放。对此,每个企业和个人都该身体力行。现在社会大众可以足不出户就参与捐资造林,实践低碳生活,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来。人们可以点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网站,通过网络捐资的形式,进行捐资造林。 李怒云希望,国际涉林谈判能够继续往前走,在新协议中体现林业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产生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成果,从而为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共同维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两次林业边会上,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碳足迹科技公司联合了绿色会议及碳中和平台,力图通过微信实现会议无纸化,并演示了通过微信注册、碳排放计算以及在线购买碳汇实现碳中和等功能。参会人员纷纷通过微信平台和问卷形式进行碳排放计算并抵消碳排放。据悉,他们将通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广西平乐县的碳汇项目抵消掉会议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这些行为显然只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负责人和其追随者们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采取行动的一部分。林业边会闭幕之后,他们即搭乘飞机返回北京。当日,京城又被雾霾笼罩。他们清楚地知道,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以后的路还长。还要做更多更多的努力!! 中国林业论文:浅谈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作为环境再生产的主导产业,林业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应对气候的变化中也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加快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林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业在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面临着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课题,必须依托一条文明发展道路来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林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加快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什么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第一次被提出,这个时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稍微成熟,贯穿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国也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基本国策之一。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概括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对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扩大宣传,提高社会对林业的认知度 一是要大力宣传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发挥林业建设的示范效应。将林业科技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进行宣传,树立典范效应,用榜样的力量推动林业工作。 二是大力宣传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深入宣传贯彻国家林业方针政策;依托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努力宣传林业科技方面的建设所取得的新成效式宣传,增强其影响力。 三是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动相关宣传部门以及新闻媒的有效沟通合作,开展林业方面的专题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对林业的认知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开展宣传。 2.2 切实做到依法治林,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一是要努力做好林政管理方面的工作。依法对林地的管理和采伐进行监督管理,对林地的征占要做好审核和审批,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继续对林地进行清理整顿,切实加强对林地征占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对征占林业用地的不法行为要严厉依法打击;加强环境监管,依靠规范的制度来保护生态。 二是要重点做好林业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在林业执法队伍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方面,要充实人员力量,提高工作能力。力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改进方法,落实载体,加强林业部门和有关执法部门的机关效能建设,抓好廉政教育和勤政教育。 三是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林业发展主力军作用。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对区域性的不加节制的乱砍滥伐、乱捕猎现象,以及违法征占林业用地的行动要严厉打击和制止,加大协同配合力度,形成联合战线,对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绝不留情、严厉打击。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打击处理力度,秉公执法,依法办案,对毁林案件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公安部门要履行职责,加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2.3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内涵,依靠科技的发展是事项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平衡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发与资源、环境的承受力,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这种粗放式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淘汰。同时用技术推广来引导农民使用耗材低并且清洁的生产技术。继续大力推广使用沼气池和节柴灶。转变农民的生活生产观念,做好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正确引导农民使用煤炭和液化气,以节约森林资源。 要切实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一套林业产业创新体制,创新必须要依托科技。这套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主体是企业,让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力发展科技为核心、以获取综合效益为最终目的,用提高生产力的方法促进林业的发展,这必将带动整个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利用“数字林业”这个新兴概念,也就是利用现代信息这个重要的前沿科技手段,以其为经济依托,全面推动林业产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发展,力图做到精确化和科学化,从而有效促进林业的现代化发展。 2.4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一是林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必须要调整。坚持合理化、规范化的布局方法,因地因时制宜,要根据土壤的不同类型来决定林种的选择,从而进一步发展。 二是调整林种结构。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用材林。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拓展森林空间,依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积极性。 三是调整品牌结构。把农业继续向产品产业化方向发展,打造新的农产品品牌,努力打造有特色的产业,促进名牌产业的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林业产业如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调整和优化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方面下功夫。这也是有效促进林业产业发展重要的物质保障。在三大产业发展上要齐头并进、统一发展。大力发展第一产业,按照市场的需求,推进工业原料林、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的推广种植和综合建设;在第二产业上,着力研发新产品,加快促进原料加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方向发展,加快其在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的发展;兼顾第三产业发展,努力发展森林产业旅游业和花卉产业。切实调整生产布局,采取优胜劣汰机制,把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培育出新兴的、有潜力的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重新组合,针对林业产业中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有效改善。对林业工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布局,有效推进深加工和精加工,将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作为新的发展路子,研发木材林产品新用途。同时依托林业上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来提高企业的质量和信誉度,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林业论文: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 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资源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在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单位GDP的环境成本居于世界前列,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没有抵消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总量的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未来的环境形势将会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资源将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国家经济安全无保障,因此必须重构资源能源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林业为其提供木材和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林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具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消极影响则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导致林业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恶化,同时,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发展要求也从木材需求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个方面,同时,林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偏远乡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发展之间具有互动的关系,但是,要促成这种互动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发展的关系。 二、当前主要林业经济政策的分析及对策 (一)林业产权改革的分析及对策 从目前我国整个林业产权的现状来看,当前的林业产权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集体林区的产权。关于集体林区产权改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林业“三定”开始,经历了曲折反复近二十年,总是面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整个改革难以有重大突破。到上个世纪末,伴随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从福建三明开始的新一轮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土地承包法》诞生以后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新一轮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首先就是切实明晰林地产权。这一轮林业产权改革是伴随着其他林业经济政策同时进行的,主要是退耕还林林地产权问题、荒山荒地造林产权问题以及其他多种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生产经营领域,产权明晰与否成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就是落实产权。所谓落实产权就是切实地将林业产权所包括的分配、处分、收益等权利落到实处。 从目前林业产权改革的具体政策和实践情况来看,在明晰和落实产权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比较扎实,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是新造林地产权明晰。 其次是南方集体林产权逐步落实。 三是国有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新思路。 当然当前的林业产权制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与林权制度本身相关,也影响到林权制度的未来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林权改革执行面不高、集体林权的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与林权制度关联密切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税费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相关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和进一步发展。 三是合理的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制度尚未形成,森林资源面临的乱采滥伐、管理不善的危险依然存在。 (二)森林采伐限额政策的对策 自1986年森林限额采伐政策实施以来,对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发挥了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目标。当然在实际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在许多地方,超限额超计划采伐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林木采伐管理混乱,凭证采伐意识淡薄,林木采伐发证率、发证合格率、采伐作业凭证采伐率都较低;伐区调查设计粗放,质量有待提高;执法力度不够;甚至有的地区乱定政策,与限额采伐政策相冲突等。 总的要求是,对林业资源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既要有利于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又要方便生产和经营者,使他们尝到甜头,吸引更多的林业投资。 (三)林业税费政策的分析和对策 林业税费政策与对林业的社会定位关系密切。建国以后,由于实现工业化的需要,给予林业以单纯产业的定位,忽视了林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对林业经济效益的认识也有偏差,由此形成的林业税费政策也主要是获取。计划经济时代,林业企业的利润几乎全部上缴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木材价格放开后,木材利润增加,国家又以高额的税费向林业索取积累资金,近20年来,林业税费的负担不断加重,林业收益不断流向公共部门,林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以各种名义向林业伸手,各种收费名目繁多。 这一税费体制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资源采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管理人员的生存,自然对于资源的经营管理就会大打折扣。税费收取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林业行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工资和奖金,自然就造成各级部门想方设法,设立各种名目,收取各种税费,造成林业企业和林农的负担逐年加重,基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难以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最终也就窒息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 可以说对于林业的取多予少是造成林业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0年,林业六大工程启动以后,我国林业税费改革开始了新的转机,从原则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上来讲,国家开始积极争取少取多予。目前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减少了部分地方收费。但是从林业产业的整个生产链条来看,林业税费在整个收益中的比重依然比较高,加上林业市场制度的不完善,这己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林业市场改革的分析和对策 林业市场是整个林业生产经营价值实现的主战场。从目前来看,伴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林权交易市场,以木材为主体的林产品交易市场和资产化的活立木交易市场是整个林业市场的主要构成。但从目前的林业市场化政策来看,这些市场尚未完全形成。 由于缺乏合理的林地评价制度和林权自身的缺失,使得林权交易市场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木材独家统购的管理制度尚未取消,国内林产品的交易渠道也不畅通,很难形成全面竞争的林产品市场;林价的合理测算仍处在研究试点阶段,造成当前活立木和买卖青山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是这些市场改革面临着各种经济制度的制约,改革进展并不顺利。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对于林业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加剧,(下转118页)(上接116页)使得原有的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改革又夹杂上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体的国家投入机制的改革,两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造成目前整个林业市场处在发展的低谷,既不能保障社会日益增长的林产品需求,也很难达到社会对其生态市场的需求。 应该说林业市场化改革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和林业企业改革、国家森林资源管理、林业产权改革等其他改革紧密结合。相关领域的改革不仅是自身政策改革,也同时应该是基于市场条件下的一个综合变革。林业市场化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改变现有各相关领域阻碍林业市场发展的政策,同时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一个综合协调机制。 (五)林业重点工程政策的分析和对策 自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开始,逐步启动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09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87.30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325.15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每年保持在9000万公顷左右。累计完成各类建设资金510.9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78,60亿元,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际完成投资总量的93.67%。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869.57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1083.92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40.72万公顷,累计兑现粮食补助2961万吨,粮食补助资金382.04亿元,累计兑现生活费补助92亿元。2005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工程成绩显著。在100多处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繁殖地和越冬地开展了2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和栖息地保护工作。湿地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国家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截止到2005年,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699个,总面积达1.20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5%;建立自然保护小区45439个,总面积1474万公顷,国家划定禁猎区1803个,总面积9134万公顷。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30处,面积357.50万公顷,湿地示范区面积208万公顷。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718个,珍稀野生植物培育基地617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5013个。2005年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完成造林1.67万公顷,完成投资1.5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532万元,占3.45%。总体来看,林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政策成效明显。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林区经营格局和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根据第六次资源清查的数据来看,森林蓄积净增4.6亿立方米,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同步快速增长。 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主要栖息地生存环境大大改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成绩显著。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林业资源状况、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林业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一)我国森林资源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林业发展具有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林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具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消极影响则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导致林业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恶化。林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个方面,同时,林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偏远乡村贫困问题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发展之间具有互动的关系,但是,要促成这种互动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林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发展的关系。 (三)系统梳理了我国主要林业经济政策,具体包括林业产权改革政策、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政策、林业流通和市场化政策、林业税费政策、林产品贸易政策、林业重点工程政策、封山育林政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等。 (四)设计了包括林业产业政策、林业财政政策、林业税费扶持政策、林业产权和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林业贸易政策和林业国际化政策等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 (五)提出了在现阶段具有现实操作性、推动我国林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林业论文:中国林业遥感发展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中国林业发展离不开遥感技术,不过现阶段我国林业遥感技术发展还需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比如遥感技术在林业资源的应用调查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此外,选择使用卫星数据的分辨率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相关人员也是一种警醒,即遥感技术在林业方面的应用,还有待加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林业遥感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林业;遥感技术;探讨 遥感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中国林业资源的发展,因此很多人员特别的重视遥感技术的研究,但是需要指明的是,林业资源的规划使用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因此不能一味的将重点放在遥感技术方面,比如分辨率方面,这对林业的整体发展未必有益,相关人员应该结合北方林业资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使林业发展与遥感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 1.遥感技术的调查应用工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就被广泛的应用在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中,而且对此方面的研究十分多,比如遥感技术对林地分类以及信息提取方面的应用等。北方地区是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因此有关遥感技术的调查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其应用调查表现如下: 1.1各地类面积 这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该项应用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目前无论我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没有完全的解决,因此可以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国际问题,尤其是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因为遥感技术所提供的卫星数据,不仅仅涉及到林业,还涉及到其他方面,数据中存在着大量的混杂像元,这为数据分类的精确度带来了影响,这些数据可以明确的区分出林地与无林地,但是林地内部之间的详细的区分却难以做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有关人员需要依据林业自身所具备的光谱特征应用专门的卫星来收集信息。现阶段,国内林业方面的研究人员主要利用非线性比值的方法来有效的划分林地资源,这种方法优势比较明显,能够区分出各个种类的林木,比如乔木类与灌木类之间的区别等,并且这种分类方法具有智能化的优势,这与传统使用的目视判读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目视判读的主观性强,判读的结果往往会受到影响,而且如果利用主观判读的方法,遥感技术的应用价值将大大降低,完全没有出卫星数据应用优势,此外,主观判读的方法无法辨别出树种的类型。 1.2森林蓄积量估算 这是林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难点以及重点问题,当遥感技术传入中国之后,很多学者就开始从事这项研究。上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提出充分的发挥遥感技术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面样地方法进行估算,通过相关人员的实践与研究,认为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符合现阶段我国对森林资源的规划。由于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森林资源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温室效应的加剧,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而森林资源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正确的估算出森林蓄积量,对合理的使用森林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1.3小班测树因子 现阶段的卫星遥感技术还不能测出森林资源中各个树种的因子,这并不是说明现行使用的遥感使用不够强大,而是遥感技术本身就不存在测定机理。遥感技术提供的卫星数据只是一个像素,即便其分辨率达到了一定的要求,但是也无法直接的测量出树种的各项数据,比如高度以及直径等。由此看见,针对我国北方森林资源来说,遥感技术功能还有待加强。 2.卫星数据分辨率 现阶段我国有关林业方面的卫星数据分辨率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最初几千米,到目前的几厘米,不能不说其进步快速,分类率的提高为进一步规划应用林业资源提供了可能。实际上,分辨率并不是越高越好,主要是看其应用方面,有些方面对分辨率要求并不高。现阶段,我国很多人员都存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只要卫星数据的分辨率高,什么有关问题都很好解决,因此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高分辨率的研究上面,而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依据用途的不同,分辨率要求也有所不同,片面的强调高分辨率也会使更多的人产生误解,而且在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时,有关人员需要对投入产出进行客观的分析,一项森林资源的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信息源的费用十分高昂,因为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的高分辨率未必会得到最佳的产出,所以应该依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最佳的分辨率。 3.林业研究要包含新技术、新理论,要从相关学科汲取营养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理论相继诞生,如:系统科学、混沌学等,并对经典科学提出挑战。在林业中我们常用线性回归,在不能准确描述客观世界时,又有了非参数、非线性估计方法以及核函数的出现。为了表述对象复杂的空间特性,提出了分形方法、空间统计学等。 而现代林业发展必须用新的科学成果来武装,有必要向相关学科学习。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先进的理念、快速的发展以及整合的思路。在计算机领域,有一个被奉为信条的定律―摩尔定律,以英特尔(Inte1)名誉董事长戈登・摩尔(GordonMoore)名字命名,他指出计算机主板上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几十年来,计算机行业一直以这样的速度在发展,它对我们的启示是: 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林业所用。核心技术是不可能引进的,林业遥感(林业)需要原创性劳动。20世纪我们主要关心林业资源统计量的变化,它是显示总体数量变动的;而现在我们更关心的是什么地方有变化,因为这个问题对我们制定规划更有指导意义。应用遥感技术这种与空间分布有密切关系数据源时,更要多使用分形(fracta1)、空间统计学等方法使成果更符合实际,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 把大型数据库的技术应用于林业。几十年来我们有很多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年复一年接收下来大量的卫星数据,都堆在一边变成了“死”材料,要通过大型数据库的技术使它们活起来,进而在时间轴上对其进行分析,就会看到以前我们从未发现的趋势和规律,利于林业发展。在中国利用大型数据库较好的领域是金融业、物流……,我们应当向这些领域学习,可以考虑引入Oracle,DB2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中国林业遥感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十分必要,因为我国在林业遥感方面的确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还有很多问题人们还存在着误区,比如北方偏远地区的人们观念相对落后,在对林业资源进行规划应用时,需要取得当地居民的支持,这一点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提高当地民众对遥感技术的认识,便于更快速的林业发展。 中国林业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中国林业发展进程 【摘 要】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体现现代化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我国的林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文章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中国林业的发展进程,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利于丰富我国林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国林业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来看中国林业发展进程 (一)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看中国林业的发展 马克思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建立在实践观点上的科学的、革命的唯物主义哲学,坚持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即物质决定意识。作为世界林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林业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森林资源的利用的问题”。无论是起初的以人类需要为中心的过度式开采,还是如今迫在眉睫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用,都要以森林资源的有限性――即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为前提,发挥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协调人类经济发展利益与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之间的矛盾。例如,苏联曾提出森林多向利用论,归根结底也要建立在森林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上才能够实现,而不能够凭借人的主观随意性来臆造森林的功能。否则一切的设想也终归为纸上谈兵,甚至与实际效果南辕北辙。这也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哲学基本问题中第一性的回答,自然界从本质上说是物质的,而这种物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森林资源可以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木材,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土壤成分和质量……但是其自身的生长周期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能够获得的资源仅仅是森林自身所具有的,过度的开发只能是寅吃卯粮,最终森林的发展止步,经济的发展也要受到限制。例如,“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生过13次,80年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实践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看 哲学上的第二个对子就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对世界万物存在状态的争论。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不变的、恒定的;而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中,不仅能够坚持第一个对子上的物质第一性;而且能够坚持第二个对子上的辩证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世界是永恒变化发展的,而且进一步指出,世界万物的变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人的意识虽然有主观能动性,但在规律面前,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只能用来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所有违背客观规律办的事,最终都将因为违背规律而受到惩罚。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林业的发展都经历了“危机―恢复―发展”这三个阶段。人类最初在没有意识到森林资源的生长恢复规律的时期,进行了征讨式的开采和掠夺式的砍伐,导致了森林资源的培育速度远远低于其消耗速度,最终招致了沙尘暴、洪水等灾害的频发。这些灾害的发生,不仅危害到了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把握了森林生长规律和经济效益与自然资源利用必须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规律后,2005年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后,我国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方针,加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形成“五位一体”的新格局。自生态文明提出以来,我国的林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期――恢复期。1979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目前已经进入第四期。进入21世纪以来,“三北”防护林工程在生态上实现了防风固沙、降低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在资源上实现了森林面积成倍增长;在经济上实现了“以林促牧”的协调发展;在人民生活上实现了林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实践中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造福人类,必须要以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 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来看中国林业发展进程 (一)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看中国林业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观点和关于实践的观点:人的劳动使人与自己的劳动对象、劳动本身以及劳动中的自己相对立。当然,劳动也使人的大脑各部分充分发展,使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使人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与外部世界对立起来。当人意识到自身的活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客观世界的时候,人的活动和客观世界就彻底对立了;而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又不得不去了解、利用客观世界,二者又是统一的。在人类用意识的不断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感受到了意识的力量,也受到了客观物质状况和客观规律的制约。起初,人发挥意识的作用征服了自然界;后来,也是因为人做事犯了主观随意性的错误,被自然灾害吞噬,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在人的意识和客观规律的作用此消彼长的相互斗争、相互促进下,人的意识不断的发展,自然界的自然选择也在不断发挥作用。而林业的发展的进程,也体现了人类意识作用与自然界客观规律辩证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森林资源的利用原本是用来造福人类、满足人类的需求的,但是正是由于人的活动只顾经济利益、只顾自身利益,在开发森林资源的过程中,人类越来越强调自身经济利益,越来越强调眼前既得利益,而渐渐忽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导致森林资源的匮乏,招致水土流失、灾害频发。自世界气候恶化以来,人类也积极想办法解决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的问题。无论是臭氧层、水资源,还是森林资源,人类都不得不重新考量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的问题,也不得不平衡人类的经济利益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因此,世界各国在经历了林业发展的危机之后,都共同将林业的保护、培育作为了林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事物自身矛盾双方的斗争和统一的作用实现的。林业的发展,正是在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和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中国林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要利用好实践与森林资源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揭露、解决二者的矛盾。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中国林业的发展 蝴蝶效应、经济全球化、全球气候变暖……这些都证实了唯物辩证发的一个基本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都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例如,我们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使用石油、煤炭等燃料,造成了温室气体过多;我们向大气中排入了过多的氟利昂,导致了臭氧层变薄;我们过度砍伐森林资源,导致土壤蓄水能力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利用率差……这些活动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得恶劣。最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使经济利益受到了制约。当然,唯物辩证法也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利用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我们在灾害的教训中,要吸收经验,分析发生灾害的条件,趋利避害,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经济利益与自然界发展利益相互协调的新局面,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再仅仅关注经济利益,还要关注林业发展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以“三北”防护林为例,防护林区的建设不仅能够实现林业自身的创收,还能够防风固沙、改善周围生态环境,能够带动林区的旅游业、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使林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实现“一个工程、多种利好”。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中国林业的发展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虽然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其总要受到旧事物的阻挠。在中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现代的林业要想实现永续发展,就要实现开发与培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培育并不能够给林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甚至一些珍惜树木的培育要经历几十年到几百年,面对投入多、回报慢、风险大的现实状况,林业投资者不愿意选择这种开发与培育并进的发展模式。但是,这种长期、永续利好的发展模式,终将随着人的认识的发展被认可、接受。这将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三北”防护林区建设的展开,林区人民享受到林业发展的各种利好,人们必将重新看待林业的发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道路! 作者简介:陈磊,男,2012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国林业论文:中国林业碳汇法律机制实证研究 摘 要:林业碳汇制度滥觞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危机背景下,发端于气候变化大会所构建的清洁发展机制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和发展。中国现阶段的林业碳汇机制实为“立法未动,实践先行”,这种发展模式必然引发了实践中的诸多瓶颈难题。唯有重构立法、司法、行政机制方能推动林业碳汇制度的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业碳汇;碳汇交易;志愿市场;非志愿市场 一、林业碳汇机制概述 近些年来,林业碳汇制度伴随着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伊始,我们需首先明确林业碳汇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掌握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演变趋势。 (一)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 我们所理解的林业碳汇,主要是从其自然属性出发来完成对于人类社会的改造和完善,因而这一活动愈发凸显社会属性与服务功能。这也就是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的最显著区别。从概念上看,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1]。①由此可以得出二者在属性上的差异,森林碳汇只是简单的生态系统意义上的能量的流动,仅具有自然属性特征;而林业碳汇则不单单停留在发挥已有林木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功能上,除此之外,更是强调通过减少树木砍伐与人工造林来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林业碳汇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森林碳汇侧重森林吸收碳的物理特性,而林业碳汇则侧重其社会特性,强调人的参与。 (二)林业碳汇的起源与嬗变 林业碳汇这一概念发端于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世界气候大会之上,在其所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首次提出了“汇”的概念。在随后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京都议定书》的通过确立了“京都三机制”,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所获得的减排量可以折抵其京都减排承诺。随后的《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允许将林业碳汇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限于造林和再造林活动[2]。2003年在米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更是为林业碳汇制定了新规则。自此,国际社会将森林系统作为考量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林业碳汇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之一。 (三)林业碳汇的内涵与属性 林业碳汇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林业碳汇概念主要是从林业碳汇的自然资源属性角度来进行阐释的。有的学者认为,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被以及土壤来吸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3]。还有的学者从自然科学角度更为具体地解释林业碳汇的概念:尽管林木可能成为温室气体的碳源,但如果保护得当,它也能成为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浓度[4]。狭义的林业碳汇概念则是一个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项下的特定的名词,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5]。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视角来阐述林业碳汇的内涵与要义。 二、中国林业碳汇机制的发展现状 林业碳汇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概括为“立法未动,实践先行”。虽然中国已在林业碳汇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部分成绩,但总体而言,立法的缺失导致林业碳汇交易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的瓶颈难题。 (一)立法界定 2004年中国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其中明确强调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清洁发展机制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可谓是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细化说明与界定,它确定了中国开展造林再造林项目的优先区域。2007年,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了《关于印发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相关管理办法的通知》,随后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绿色碳基金又相继组织出版了图书《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中国绿色碳基金计量方法》。2008年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了《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要求,应努力推动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运行。2011年中国又对早期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项目的申报程序。2012年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七省市将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二)实践成果 中国在京都规则和在非京都规则的志愿市场上都在积极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目前中国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条款下的实施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汇项目,属于非志愿市场的碳汇交易,简称“CDM碳汇造林项目”,京都规则下的碳汇项目申报时间长、审批程序复杂、要求相当严格;二是非京都规则下的志愿市场项目,主要是指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开展的碳汇项目,也包括少量的国内企业购买碳排放而开展的碳汇交易项目。 截至2013年9月2日,中国在联合国EB签发的CDM项目总数为3 736项,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数仅有3个[6]。广西林业碳汇项目是全世界首个京都规则下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项目的实施包括二年的建设期和三十年的运行管理期,这是中国开展的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规则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实践证明,林业碳汇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民增收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双重目标,为中国接下来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积累了诸多经验。 (三)现存问题 现阶段中国林业碳汇发展面临诸多瓶颈难题,找到阻碍林业碳汇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方能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运行。 1.林业碳汇产权归属尚不明确 明晰产权是进行林业碳汇交易的首要前提,从形式上来看,当前中国的林业碳汇似乎具备了一般产权所应具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基本权能,然而在林业碳汇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出现了难以平衡的矛盾。有学者将林业碳汇产权形容为“残缺的产权”[7]。①在中国,森林资源归属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成为林地的所有权者,但这种共有权并不能等额地量化到每个农民个体身上,对于林农而言并没有独立的林业碳汇财产,这便产生了公权力对于私权利的限制和剥夺。 2.林业碳汇市场法律机制尚未统一 如上文所述,现阶段中国尚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专门就林业碳汇交易程序、形式等做出明确界定,而仅有一些《办法》《通知》等原则性政策规定,这些《办法》《通知》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更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由于法律机制的缺失,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关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标准,也没有统一适用的林业碳汇交易规则和规范林业碳汇交易合同。“特别是经济条款的约定、使用术语的解释、法律的适用、纠纷解决的途径等”[8],并无统一的标准参考。故而,统一全国性的林业碳汇标准与健全市场交易法律机制已迫在眉睫。 3.林业碳汇监管与公众参与机制缺失 林业碳汇作为一种市场行为,肩负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双重目标,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让更多投资者看到了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多的“理性经济人”纷纷将目光转向林业碳汇交易,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投机倒把出售不合格的林业碳汇信用指标的行为,而针对这一危害交易市场良性发展的行为,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国家机关或机构对其加以监督管理。加之林业碳汇于中国而言实属舶来品,对于其重要性与积极影响的认识与理解尚未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因而公众参与机制也并不完善。 三、构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林业碳汇机制 林业碳汇制度孕生于中国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过程之中,面对已有的立法与制度缺陷,中国应在充分借鉴他国已有经验与考量中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碳汇发展机制。 (一)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发展的现实意义 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有益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之目标相契合,有助于实现环境公益与私益的平衡,更是中国勇于承担国际公约义务的有力见证。 1.加强环境保护,践行低碳发展 此起彼伏的全国水污染事件让我们痛心疾首,挥之不去的连日雾霾让我们无可奈何,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让我们深谙环境的日益恶化,更为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工业文明社会本不可避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冲突矛盾可谓是愈演愈烈。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有助于弥补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的破坏与伤害。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不应仅仅成为一句口号,落实减排目标、加强营林造林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平衡私益与公益,实现环境公平 亚当・斯密曾说,利己性是“支配个人的一切行动、使其在某一问题上根据利害观点采取某一行动的原则。”[9]在公众行使环境权利时,固有的利己性不可避免地会与环境公益产生冲突,据此,平衡环境公益与私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林业碳汇交易的出现可谓是雪中送炭,一方面,该制度可以使林业碳汇经营业主获得其本应享有的林业碳汇收入,另一方面,从环境公益角度而言,更是实现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初衷目的。 3.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国际公约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桑德尔曾预言,“国际碳交易市场将最终成长为超过十万亿美元的超大型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10]碳汇市场存在着无限的潜力与商机。有关资料显示,虽然中国目前的人均排放量很低,但是年排放总量却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10%,中国于2007年成为温室气体世界第一排放大国[11]。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缔约国,中国有责任在实现减排目标、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尽到应有之义务。 (二)林业碳汇机制的域外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上存在着两大林业碳汇交易市场: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京都市场是指以欧盟为中心,符合《京都议定书》碳交易机制的国家之间的交易;非京都市场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中心,基于自愿碳减排的志愿市场[12]。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市场――欧盟排放贸易计划从2013年起,增加排放权拍卖量,2013年至少有50%的排放权用于拍卖,与第二阶段相比约增加了3%[13]。美国则通过建立集中的碳汇交易市场机制,监督管理相应州的林业碳汇交易与运行。其中从事森林碳汇信用交易的机构主要有四个:一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二是加州气候行动登记所;三是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倡议;四是国家自愿申报温室气体排放计划[14]。其中,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影响最为显著。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为中国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完善国家立法,统一行业标准,明确各方权责,规范交易行为,加强政府监管等,都为中国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确立指明了道路。 (三)完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与制度构想 林业碳汇机制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唯有现行立法与制度构建相结合,方能实现国家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监督并行推进,真正发挥“林业”于“碳汇”的积极影响,推动中国林业碳汇制度的日臻完善。 1.完善林业碳汇法律保障机制 在京都规则下,碳汇双方皆为国家,且适用《京都议定书》之规定,不属于国内法的调整范围。在这里笔者探讨的主要是志愿市场下的林业碳汇法律规制问题。现阶段中国林业碳汇交易过程中凸显的产权模糊,交易规则、交易合同、计量和监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平稳运行。承认林业碳汇的私有性,明确碳汇作为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赋予林农更多的碳汇权利方为推动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题中之义。 2.注重林业碳汇项目风险防范 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需要较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投资,申报、运行的程序复杂且期限较长,相较于普通的经济活动,林业碳汇交易并不具简便快捷的特性。加之中国现行立法鲜有对交易的程序、方式、期限等具体问题加以明确细化,因而在林业碳汇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困难重重。 3.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国家监管 相较于非志愿市场碳汇交易的如火如荼,中国在志愿市场中开展的林业碳汇项目可谓是问题重重。我们并不否认市场运行中存在着固有的弱点,但只要通过适当的监管和疏导,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缺陷,公众参与和国家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我们可借鉴京都规则下的监管模式,对林业碳汇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参与交易的组织、机构进行严格审查,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各方面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在交易进行过程中可通过构建碳排放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有效监测。公众监管与国家治理双管齐下,为林业碳汇交易保驾护航。 中国林业论文:中国林业发展现况研究与分析 林业的发展始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也是是保持社会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目前我们还要在如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的现代化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积极思考、分析、探究,实现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1.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1.1林业发展总体成绩显著,发展迅猛,势头强劲 我国林业经过近60多年来的发展,总体成绩相当显著。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36%,森林面积1.95亿hm2,同时森林面积还在逐年增加,现在每年大约以200万hm2的速度递增。因此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林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的需求的背景下,发展迅猛,势头强劲。 1.2新兴林业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林业发展的亮点 近几以年,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新兴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竹产业、森林食品与药材、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利用、苗圃花卉以及森林公园旅游等。通过围绕林业的一种资源进行产品开发,然后发展成大产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目前杨树、银杏和桉树等的发展已日渐成熟,经济林产品也是种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1.3城市林业发展备受关注,成绩显著 城市林业属于林业的单独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城市潜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主要目标是城市树木绿化的种植以及管理,主要任务是设计城市栽培的树木。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严重影响着城市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当前其发展也逐步被人们关注。同时,像一些高新技术在城市林业的建设应用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运用“3S”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城市林业规划设计。 1.4林业发展的社会贡献日渐显著 林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3大效益。目前林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民的就业增收,充分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约有近1.70亿hm2的集体林地,如果每户经营3.3hm2,那么可以为农民提供2.5亿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林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缓解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几个问题 2.1重视不够,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林业能够发挥调节空气质量、保持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等功能所体现的效益。社会效益的重点是指林业可以为广大群众与社会提供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美好的休闲、旅游条件与环境,为国家发展提供一系列的林业产品等里所体现出来的效益。虽然国家始终强调林业要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出台了很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到了林区就表现监管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常常发生。同时森林质量不高,低效防护林占有比重较大,森林的人均占有面积低,还有因为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低价值的残次林区,林木稀疏。这些都严重地遏制了林业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2.2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的林业产业面临着科技含量比较低,成果转化很慢的问题。我国从事林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据统计,从事林业工作领域里的专门性人才只占到职工总数的1/4,而且大多都是初级技术人员,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更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近50%水平。同时林业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不够,没有对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开发利用,在林业产业上的科技贡献率只有20%,远低于其他行业。而且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本行业的资本密集型与科技型产品生产上受到外国企业的严重排挤,不少企业仅仅是原料与初级产品的简单生产商,无法走向国外的大市场。所以,总的来说经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3林业的信息化的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我国林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经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发达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网络的覆盖面较窄,服务体系不完全;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体系还未形成;第三,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造成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第四;当前的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与社会对林业信息的需求还不相融合。 3.我国林业发展的趋势。 3.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将推动快速发展 我国当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逐渐增长的社会需求将进一步推动林业发展。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大力建设,林业产品的市场将会呈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木材消费量的大量增加。在这个重大时期,生活水准的提高将促使人们的消费重点由以前的吃与穿转向住与行上来,对住房面积需求的加大、对装修标准与家具标准的提高等都必将极大地提高对木材消费量。第二,绿色林产品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林业市场中那些源于自然、无污染的绿色林产品会不断增加,主要包括森林食品、苗圃花卉、经济林产品以及竹产品等。关于林业的健康食品的需求会随着保健观念的提高进一步加强。第三,森林旅游市场前景广阔。精神生活的提高,促使更多的人想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因此森林旅游绝对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3.2加强林业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在21世纪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化,我们的世界开始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目前信息化已作为了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大标志。我国林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再到现代化的三大阶段,因此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是我国林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3.3进行科技创新,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的多样性、良好的环境以及林业产品的持续生产等方面,体现了现代林业发展的价值观,而且对我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的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往往有冲突。所以,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林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大对林业科研经费投入,要建立长久研究的机制。企业每年可以从盈利中按一定的比例作为研究资金,提高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单位需要大力合作,注意在合作育种以及新品种引进上强强联手,实现科技创新。 4.结语 林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不得不对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做深入的探讨,想出新的思路和方法,运行各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最终实现我国林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中国林业论文:论如何实现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 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 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就如何实现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林业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我们说,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由经济能力、社会合力、生态支持力这三个方面决定的。说到经济能力,就是资源、资金、能源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资源储量、人均收入和资本可替代性等;说到社会合力,就是公共意识、文化道德、人口容量、人口素质、生活方式等;说到生态支持力,就是资源承载力、资源环境、生态自我调节能力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的,它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这种作用不仅仅是提供某种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服务。同时,这种功能的维护也不单单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这也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二、如何实现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2.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规划我国林业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规划我国林业发展,主要可以从几个一个方面入手: 2.1.1首先,要提高对林业科持续发展的认识、统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营造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良好氛围; 2.1.2其次,要认真掌握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的总趋势,进一步加深对林业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给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乡建设中给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以此对林业地位给予肯定; 2.1.3增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 建议根据每年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增大对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加大我国林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保证林业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2.1.4加大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 可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林业发展意识,努力打造一个全社会关注、重视、支持、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2.2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一是加快林业科技攻关,攻克现代林业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经营和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碳汇、木本粮油、林业生物能源、林业装备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二是提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实施《“百县千村万户”林业科技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建立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到2015年,力争实现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三是完善林业标准化与质量监督体系,加快现代林业标准化进程,建立标准实施的检查、评估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林产品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体系,推进林产品数量计量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对涉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安全评估。四是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管理,强化林业知识产权管理,推进林业认证体系建设。 2.3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近几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区在林业发展综合评价实践中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就这些对策进行简单探讨: 2.3.1形成规模化造林 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以提高景观效果、生态效应、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成片造林,形成造林规模化; 2.3.2造林多样化 要形成造林多样化的格局,建议可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朋友还可采取林苗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林禽结合等方式,以提高林地产出,增加经济效益; 2.3.3建立林业可持续经营机制 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建立林业可持续经营机制,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2.4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5加大森林法制建设力度 中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就是依法治林。如何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5.1加快林业立法工作 1)首先,修改现在实行《森林法》的第5条 关于“永续利用”的规定,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取而代之; 2)其次,遵循林业保护的市场规则,修改现行《森林法》规定的限额采伐制度和采伐许可证制度。对于属国家所有的林木可由具体的代表者根据林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规律行使所有权,无须通过行政许可,可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经营国有、集体所有的林木依法按照合同行使林木所有权; 对于具有生态价值的林地,政府可以通过整理济手段如给予补偿收购归国家所有;对于属集体、个人所有的林木实行自主采伐制; 3)再次,修改现行《刑法》对偷盗、砍伐林木罪的规定,使其与盗窃罪的处罚相同; 4)最后,制定或修改有关林业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林业工程质量监管、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5.2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及时地查处林业犯罪案件,认真解决有案不查、查而不判、重罪轻判、以罚代刑等问题,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林业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执行,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结束语 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 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 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林业论文: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 【摘 要】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和宏伟目标。通过林业科技创新、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和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走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的正确之路。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生态;社会 1.中国林业现状 改革开发30余年来,中国林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最近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中国林地面积43亿亩,比1978年多8亿亩,增长了44%;森林覆盖率18.21%,比1950年的8.6%多10%;活林蓄积量136亿立方米,比1978年增长了1/3;人工林8亿亩(5300万公顷),为世界第一,占全球的1/3。但是,截止2008年中国人均森林面积0.22公顷,居全球134位;人均森林覆盖率均0.13公顷,居世界130位。为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三北”重点防护林工程等一系列林业工程使森林面积逐年增加,进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林业总量不断增长,人均排名依然很落后,同时我国依然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物种减少等诸多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频繁的水、旱、风等自然灾害,可以说我国林业任重而道远。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意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林业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反映了现代林业的多重价值观[1]。 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为人类生存提供自然环境,也为人类社会提供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生态优先,三者兼顾。 随着对林业可持续理论的深化和认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林业可持续发展才是林业的正确发展方式。自2000年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绿色增长,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当前我国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林业经济以传统的粗放式发展为主,多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造林模式老化,缺乏科技创新 近年来通过义务植树、工程造林等措施增加了部分森林面积,但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造林科技含量低; “科技兴林”、“发展立体林业”等口号喊得响,实际实施的少。 3.2为发展经济,过度砍伐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为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长期陷入过度砍伐与利用之中,造成了我国林业资源的短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森林经营粗放,没有科学管理 我国大部分森林为粗放经营,集约经营水平低,致使林木单位产量低、生长量不高、材质差、利用率低。我国森林残次林相较大,生产处于低产值、微效益的状态。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通过林业科技进步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对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再发展能力的保护。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资源与环境,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改变传统的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只有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林业科技发展要作好三点: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而提高林业生产力,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二要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要培养多层次、各专业的林业建设人才,全面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和整体素质[2]。 4.2通过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3]。 4.3通过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承包之后中国土地使用制度上的又一重大改革。这次改革是消除林业发展体制障碍的根本手段,是体现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措施,是保护和改改善生态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山区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激发了林农造林、营林的积极性,激活了林农的创造性在体制上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4.4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环境 通过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森林环境,进一步健全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队伍。不断提高全民法制观念,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水土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林业经济、林业环境不受破坏。 4.5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机制。对重点项目加大投资力度,集中使用资金,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最大限度提高效益[4]。 5.结束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和宏伟目标。通过林业科技创新、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和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走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的正确之路。
城市管理论文:城市管理中党建工作的论文 党建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和灵魂。近年来,玉环县城管执法局党组一坚持党建工作与城市管理并举,实施“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方略,不断夯实党建平台,取得了党建工作与城市管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被评为“台州市文明单位”、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一、找准切入点,注重“三抓”,提升党建工作引力城管工作艰辛繁杂,处处关乎城市形象,事事涉及百姓利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管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党建工作也面临许多新课题,怎样做好新形势下的城管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应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注重用党建正确引导、激发活力、改进风气,应当重点落实“三抓”. 一是抓班子,增共识。城管是一个大系统,干部职工近150余人,党员40余人。我们通过召开党建工作务虚会,深入分析城管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现状,理性探讨城管工作面临的压力,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达成 “刻不容缓抓党建”的共识,提出“和谐城管、真情服务”的工作思路。 二是抓普遍,造氛围。充分利用召开局班子会、全系统干部职工会、全局中层干部会、创先争优动员大会,反复强调加强党建的极端重要性。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5场,制作电视专题片在全系统巡回播放,使党建工作入脑入心,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三是抓基层,强堡垒。按照局党组抓下属支部、支部抓党员、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党建的工作思路,局党组成员联系各党支部,党员干部充当基层中队联络员、指导员。并明确领导干部作一般干部的表率、党员干部作职工的表率、城管人作服务对象的表率,形成“一心一意抓管理,聚精会神谋提升”合力。 二、找准着力点,注重“三个结合”,增进党建工作活力贴近城管实际是增添城管党建活力的关键。在结合上做文章,做到党建工作与班子队伍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一是结合队伍建设实际抓党建。以专业培训、参观考察、专家授课、理论研讨等方式进行引导教育,组织骨干到先进单位学习,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库,断完善学习—考核—使用—晋升的一体化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整体素质。 二是结合“拔钉破难优化服务”抓党建。我局是“拔钉破难优化服务”的主力军。局党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每日巡查、每周调度、每月考评、每季讲评,强力推进“拔钉破难优化服务”. 三是结合主题实践活动抓党建。以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创先争优”主题教育为契机,全员参与,融合城管特色,开展“宁愿一人脏、洁净千万家”等主题实践活动;举办“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先后推出了省劳模、优秀共产党员陈潘顺等10多名先进典型,深入宣扬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起到“树立一个、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全局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 三、找准融合点,注重“三个转变”,增强党建工作动力全局中心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心,群众关注点是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党建工作优先破解的课题。必须在观念机制上不断创新,不断挖掘管理潜力。 一是转变观念谋发展。面对方方面面的挑战,积极顺应发展潮流,通过学习找差距,大胆探索城管新模式,提出了“建长效机制、抓常态管理、求长期效应”的工作思路。通过扫洗结合、强化保洁等方式,确保街道干净整洁;根据“三不变、三不增、三统一”的原则,解决执法与管理结合不紧密问题。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型向长效型、粗放型向精细型、管理型向服务型、单一型向互动型的转变。 二是转变方式求合力。城市管理涉及面广,是一项浩大繁重的系统工程,要搞好城市管理,必须把城区所有单位和广大市民引导到城市管理中来,才能产生最大最佳的管理效益。组织召开违章户代表座谈会、行风监督员座谈会,采取城管“五进”的方式,不定期地走访,就社会和市民关注的城管问题当面沟通,向社会借力。为提升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质量,主动与各学校联合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实现城管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共管的目的。 三是转变模式添活力。党员干部带头深入违建户家中,面对面沟通,零距离化解矛盾,和风化雨般的宣传解释,使当事人转变思想,自觉配合拆违。2011年,共拆除违法建筑438处21余万㎡,做到了无上访、零诉讼。违法建筑泛滥势头有效遏制,政府公信力和威信明显提高。 四、找准升华点,注重成果转化,促进城管服务提升提升服务水平是城市管理不懈的追求,也是抓好城管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局在加强效能建设上花气力,努力实现党建成果的转化与升华。 一是抓党建促行政效能提升。以考评为抓手,每月组织对市容市貌进行两轮以上的考评,每月一次工作点评,每季一次综合讲评,奖罚兑现。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实行一个窗口进出、内转外不转,提高了办事效率和透明度,提速70%以上。三年来,认真履行城管“7+1”项执法职能,做到文明执法、人性执法、和谐执法、科学执法,办理行政执法案件3980件、办理行政许可2757件,做到了零投诉。 二是抓党建促队伍形象好转。结合城管实际出台《城管执法局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和《城管执法人员六个严禁》,成立以局纪检组 书记为组长的作风建设督查领导小组,对全局劳动纪律、公车使用等每月进行2-3次不定期的督查和暗访。良好的制度,强势的督查,有效促进全局的作风建设。整个城管队伍呈现出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党建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这几年取得的成绩和变化,正是得益于局党组牢牢抓住了这一主题。“围绕中心抓党建,凝聚人心促发展”,在城市管理实践中,党建工作的效应必将日益凸显。 城市管理论文:城市管理执法心得体会:谈压力 人在职场免不了要承担一定的压力,常常有人感叹压力太大,不堪重负,其实压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如何对待。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教授向他的学生讲述如何正确对待压力。他举起一杯水,问道:“这杯水有多重?”从20克到500克,回答各异。“其实具体多重并非关键,关键在于你举杯的时间。如果你举了一分钟,即便杯子重500克也不是问题,如果你举杯一个小时,20克的杯子也会让你手臂酸痛,如果举杯一天,恐怕就需要叫救护车了。同一个杯子,举的时间越长,它会变得越重。”教授笑着说。“倘若我们总是将压力扛在肩上,压力就像水杯一样,会变得越来越重。早晚有一天,我们将不堪其重。正确的做法是,放下水杯,休息一下,以便再次举起它。工作了一天疲惫地回到家里,应当将工作中的压力抛到一边,千万不能再将它带回家里,因为你明天还要扛起它。” 这样浅显的道理,人人都懂,但面对压力时却常常不能正确对待,有的人选择逃避,不愿承担责任;有的人被压力压垮,一蹶不振甚至做出傻事。任何工作都有职责,责任有多大,压力就有多大,城管执法工作因为是一个新兴事物,集中了很多的社会矛盾,要想做好执法工作,树立执法威信,困难重重,压力也重重,每一个执法队员都深有体会,违章现象屡禁不止,工作热情在反反复复中不断消耗,老百姓不理解,其他部门不配合,上级部门不满意……有时还要遭遇阻碍执法甚至暴力抗法,执法队员不仅受到精神上的打击,还遭受肉体的伤害,压力很大。因此作为执法队员更要懂得正确对待压力,不要把工作上的不顺利、不良情绪带回家,暂且放在一边,好好休息,明天照样情绪饱满、热情高涨地投入工作中去,对于工作中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要急于求成,换种思路重新开始。另外,局党委要体察队员的压力,组织开展各项业余活动,丰富队员业余生活,为队员排解压力,释放情绪创造条件,变压力为动力,以便更好地开展执法工作。 城市管理论文: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城管”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一、__区目前在城管方面的主要做法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实现重心下移。理顺城管工作体制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20__年初,区城管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城管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三级执法网络,通过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城管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城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城管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人员配备相对合理,而作为承担大量基础性城市管理任务的社区,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和经费,城管工作不能保持延续性和长效性。对此,结合近期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了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给社区配备了专门的电脑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所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案件办理及回复率,量化考核各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形成“权责一致、保障到位”的新社区城管体制,新机制的实行已经切实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问题的处置率。 3、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城管经费和人员投入,增强管理和执法能力。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区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政府拨款逐年增加。20__年拨款532.6万元,20__年拨款611.7万元,20__年拨款789.7万元,20__年拨款978万元,h上述费用含环卫经费和专项经费。今年,还专门投资120万元,用于建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区的4个街道和29个社区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在人员上,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配齐城管执法人员和协管员,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逐年努力,区城管执法分局的人员已从最初的正式执法人员50人,协管员30人,逐步发展为正式执法人员88人,协管员120人,结合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各街道也按照1:1比例相应配备了协管员,目前,各街道的城管队伍都有3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完善。目前,“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管理作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各街道都有城管卫生科,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经费落实不足,城管卫生科尚未发挥显著的第三级管理作用,社区也没有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处置力量。 2、城管工作经费缺口大。20__年,区城管执法分局预算共需经费约584万元,其中仅正式人员的人头经费就需330万元,而实际预算拨款359万元,相差225万元。环卫经费缺口更大,20__年经财政局、审计局审计,当年缺口526万元,20__年缺口288万元,20__年缺口205万元,20__年缺口180万元,20__年预计缺口200万元。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经费至今也未落实。 3、城管处置力量不够。数字化城市管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问题不仅要求处置,还要求处置及时和彻底。目前,__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以及专业部门的处置力量都明显不足,其中包括处置队伍、专业装备,车辆等。 4、环卫装备和环卫设施差。一是垃圾运输车辆少,车况差,按规定要配备40辆,而目前仅有26辆,而到明年4月就有10辆车要报废。二是垃圾运输中转站少,按规定要有60座,而目前仅有11座。三是厕所陈旧,全区有230多座直管公厕,占市区公厕量的80以上,绝大部分年代久、老化,老百姓怨声载道,急需翻修。 5、社区城管工作薄弱。首先没有专职城管人员,其次缺少专业经费,这样基本上形成了“晴天靠风吹、雨天靠水冲、突击靠人工”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小街巷的保洁上。 6、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目前的城市管理已呈现“大城管”格局,单单依靠政府部门难以彻底实现全面的城市管理,而由于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以及市民素质不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不强,企业参与城市管理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完全引入竞争机制。 三、对策与建议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实际,更新理念,大胆探索,勇破难题,加快实现城市长效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不断优化区域环境。随着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日益显示出其民本、规范、服务、效率的特征,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从全新的角度、更高的起点,来审视、反思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坚持城市长效管理的四项原则: (1)以人为本——“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城市管理必须满足居民的精神、物质需求,使居民对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感到满意。坚持堵疏结合,注重人情化关怀、人性化操作,扶助困难群体,缓解社会矛盾和管理压力。强化城市管理的社会宣传,对居民进行持续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增强市民环境意识,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2)依法管理——城市必须依靠法规来治理,才能井然有序,保障长治久安。要不断完善城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注重法制教育,加强执法管理,并使两者环环相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公正。 (3)综合治理——突破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的单一管理模式,结合目前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立起综合管理模式。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制手段为主转换,从单一手段向诸种手段共同作用转换。 (4)公众参与——公众与各种非政府组织是城市管理的基本细胞,只有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而自觉参与,城市管理机制才能从被动外推转化为内生参与,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性。 2、构建城市管理的六大工作机制: (1)综合协调机制。一是加强城管执法部门与卫生、公安、工商、环保等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的协作。二是完善区与街道、社区层面既联系又独立的运行机制。继续深化城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和改进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制度,从制度层面支持和强化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和权力;加强对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形成“块块负责、条条保障,条块结合、区街联动”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 (2)责任包干机制。明晰管理职责,进一步理顺街道办事处和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责,解决管理中的职能交叉和边缘性问题,避免出现管理空隙。根据责任和权利相一致,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加大对街道、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按“谁许可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对一项事务涉及多个部门的,按“谁为主谁负责”原则予以界定,切实履行好城市管理职责,发挥保障作用,实现“条块结合”。细分责任范围,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建立四级管理责任区。一级为街道,二级为社区片,三级为责任块,四级为责任点,点面相间,条块结合,格网成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实行错层管理、网格管理,推行环境承包制,做到责任主体具体化、工作标准清晰化。 (3)快速反应机制。城市管理具有动态性、反复性的特点,现在实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要提升管理效率,我们必须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在具体管理活动中,把握阶段性、及时性、经常性三个环节,使辖区始终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对重点地区和违规易发地段在管理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在城区主次干道两侧、窗口地段和公共场所实行严格的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四定”管理,强化“门前四包”责任制,随时纠正违规行为。在管理技术上,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数字化,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精准型转变。 (4)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是提高城管作业水平的外在驱动力。要坚持政府管制与社会参与互补原则,突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在深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中,着力在环卫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培育和发展城市维护作业市场,达到管理和作业的分离,通过政府公开招标,企业竞标管理,以此促进管理的标准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绩效。 (5)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实施长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强化目标考核,按照“责任目标化、目标数字化”的要求,将考核从定性型向定量型转变,建立数字化的量化考核体系,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实行职能部门与街道之间的双向考核,将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结合起来,对城市管理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6)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经费保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确保必要的城市管理经费开支,逐步加大投入,逐步改善装备,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二是建设保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管理前移,规划建设与管理要加强沟通与反馈,克服建设“后遗症”现象,做到标本兼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优化农贸市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为城市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三是队伍保障。科学核定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人数,充实管理力量,保证管理需要。强化城管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严格管理,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反应快速的城管执法队伍。 3、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属地职能的几个具体建议: (1)确保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正常经费。除区政府每年财政拨款外,市政府对__区要实行倾斜政策,真正做到工作重心下移,与其配套的一些政策也要相应下移。 (2)适当增加乡镇、街道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以4-5人为宜,同时在各社区明确一名副主任专事城市管理工作。 (3)同时与城市信息化管理相配套,适当增加区级处置力量。加大对环卫工作及环卫工人先进事迹宣传力度,以逐步提高其社会地位,逐步改善、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当前应尽快解决体改后环卫工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 险问题(经调查一测算,一次性交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分别为667.2万元和759.33万元)。 城市管理论文:提升三个理念强化城市管理 现代城市管理,已经不算是一个行业管理问题,而是一个城市现代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程度的外在表现,也是融政府行为、市民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一体的综合性标志。现代城市管理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提升三个理念,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首先,要提升创新理念,建立长效机制。要进一步从观念上突破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要由“突击型”管理向“长效型”管理转变,由“经验型”管理向“法制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由过去那种粗线条、低层次、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向注重塑造精品、从细微入手的高阶段转变。一是要运用综合手段来管理。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在城管部门采取强力措施同时,要协调工商、民政等部门采取配套措施跟进,真正实现标本兼治。如摊贩问题,在驱赶、取缔的同时,要加快相关室内市场的建设,并配套出台相应的招商政策,降低门槛,引导马路市场归市经营,马路摊贩归店经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严重影响市容的顽症。再比如:对于违章建筑,除了要坚决予以制止、拆除外,还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解决一些历史形成的小区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方便群众生活;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违法违章户应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对于真正无房的违法违章户应想办法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另外,违法违章建筑拆除后应迅速还绿、还路,让违法违章建筑再无生存空间,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环境,真正把好事办好。二是要逐步延伸推进。城市管理要上新台阶,必须由主干道向后街后巷延伸、由公共地域向居民小区、单位延伸、由城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由重点时段向全天候管理延伸、由市容管理向综合性管理延伸:比如,在时间上,可由现在的着力抓违章现象出现较多或特定重点时段的管理到全天候24小时的监控跟踪管理。 其次是提升经营理念,拓宽发展渠道。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使环卫,道路维护等部门也象公交、自来水行业一样,引进市场机制,走社会化市场道路。将市政公用事业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新的聚集、重组和运营,切实推进市政公用事业产业化,逐步把公用事业从政府行政管理转为产业经营,切实把市政公用事业“经营好、管理好、发展好”,从而形成工作协调、运转自如、精简高效的工作格局。同时,要用经营的理念,抓好城市无形资产的运营,要运用市场手段,加大对市政设施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等相关收益的运作,拓宽无形资产的经营范围,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经营深度。要充分认识到,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无形资产会越来越成为政府一笔潜在的巨大财富。要整合城市资源,发挥综合效益,把城市无形资产经营好,从而把城市做大、做优、做特、做强。 第三是要提升服务理念,打造服务品牌。城市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城市管理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管理与服务融为一体,要通过服务达到管理之目的。要全力实施南通城管的服务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南通城管服务品牌。为此,要教育广大城管工作者,树立“群众父母观”、“群众英雄观”,处处心为民想、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要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处理好城市管理执法中的问题,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三结合”,即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疏堵相结合、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结合,把执法过程作为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和完善城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服务”真正记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要继续在行政审批上全面“提速”,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着力减少环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真正让便利于群众。通过一系列服务举措,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以优良的作风感染群众、以优秀的品德鼓舞群众、以优质的服务方便群众,从面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真正树立起南通城管的服务品牌。 城市管理论文:浅论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创造优美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此,需要研究城市管理的内涵、模式、机制和有效性等问题,健全城市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模式,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向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创造优美、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加强城市管理 在“联合国最适合居住城市”排名中,居于前列的是那些规模适中、生态良好的城市。我国城市在发展中既要繁荣经济,也要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同时,注重完善城市的内在功能,努力改善居民住房、交通、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就业,提高市民素质。除此之外,还应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控制城市规模。城市意味着人口、资源、信息、交通等的聚集,聚集的收益在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聚集的成本在于土地价格上涨与交通堵塞等。一旦城市的发展超过应有的最优规模,经济效率提高的收益就会被土地价格上涨和交通堵塞等成本所抵消。因此,盲目扩大城市规模的思路是不足取的。 完善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所涉及的事务一般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多、杂、细、碎”的特点时刻考验着城市管理人员的管理智慧和执法素质。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城市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消除城乡分割。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布局分割的现象,通过发展地下轨道交通以及立体高架公路等交通网络,把老城区改造和郊区卫星城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的产业向郊区疏散。 推进社区建设 社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功能的基本载体。社区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反映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社区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性职能、企业的社会性职能均向社会转移,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趋集中在城市社会的基层――社区。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居民认同社区、归属社区。 社区发展既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介入,更有赖于居民的社区参与。社区参与的形式和途径是多样化的,社区自治是居民参与的高级形式,也是居民参与的条件之一。社区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兼顾各方面利益,管理措施也应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从居民需要出发,培育社区居民自己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依靠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来推进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城市管理论文:现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 现代城市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相对集中处罚权”又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势必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严峻的挑战。现就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更新执法举措,提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进行探索。 一、切实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理顺领导协调机制。 城市之间的竞争,核心竞争力就是城市管理,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资源配置和扩大功能空间,同时还能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聚合力。强化城市管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平台,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在这个平台上配置,好的城市管理有利于社会进步,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城市管理可以涵盖一个城市政府所有工作,包括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生态管理等。在目前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部门之间、领导之间、上下之间的权责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有必要建立以市长挂帅,由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辖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构。通过相应的规定,理清各方面的城市管理职责,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条块之间、上下之间与城市管理相关的横向联系全面贯通,制定城市宏观管理的目标计划,决策城市管理中带共性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城市管理法规的执行,对城市管理重大问题实施监管和考评,指导督促相关部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移交规则,信息反馈机制,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运作高效、配合密切的城管执法联动机制。从宏观上、源头上解决城管执法职责不明,配合不好,保障不力的问题,为“大城管”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二、拓展城管执法界面,发挥舆论宣传作用。 城市管理点多面广,与广大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外来人口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城管执法中的矛盾和困难也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宣传导向的重要性日益突现。首先,各级领导要重视,全市一盘棋,对城市管理相关的宣传活动进行总体策划,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拓展工作措施和方法。打好进攻战,分步骤、分阶段持之以恒地进行舆论宣传。其次,应设立专门负责城管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向市民权威性的城管工作信息,及时鲜明地表明态度。再次,发挥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单位的优势,加大对城管执法工作的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文明城市,有利于加强城管执法出发,善于把城管执法的重点、难点转化为百姓关注的热点和新闻媒体的卖点,增强城管执法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第四,重视双向互动,提供市民参与平台,利用演示会、座谈会、现场咨询等现场交流媒介,利用电视访谈、网络论坛、热线电话等远程交流媒介,强化互动和反馈,接受群众咨询、评点,广泛听取市民意见,使市民真正享有参与城市管理的主人翁地位。 三、研析供需矛盾,理清疏堵思路。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需求必然有供给,像修鞋、修自行车、缝补衣服、卖早点等就很难根本杜绝。因此只有按照“堵疏”结合的原则,在“堵”的同时,对一些确有市场需求、关乎群众利益的经营项目的无证摊贩,积极采取“疏导”的方法,实行分类、分级的管理,这样即可解决部分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一要区分行业:如修车、修鞋、擦鞋、缝补衣服等群众生活需要的服务项目,可按照“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形式把这些摊点从大街、闹市区疏导至社区的居住区各个点上。二要区分区域和地点:应根据我市建城区客观条件,划分严禁区、严控区、控制区三种区域,实行级别化管理。在严禁区域内禁止任何形式乱设摊点和占道经营。在严控区域可酌情设置小型修理服务摊点。对控制区域,在公建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临时性的集中疏导点。三要区分管理时间段。区分重点控制时间段,正常控制时间段,突发时间段,做到有弹性、有针对性、有重点。有的要管严白天,疏导早晚;管严大街,疏导小区。 四、倡导文明亲近执法,规范执法办案程序。 公正文明亲近执法是城管执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日常工作必须坚持“一说服、二教育、三引导、四警告、五处罚”的工作流程。努力做到说服教育要诚心,对方不服要耐心,纠正违章要公心,核实案情要细心。一是发现初期违规者,首先敬礼,出示工作证,并宣传管理法规,劝说疏导,让违规者自觉改正。二是发现违章未改的违规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知违反的法规条款内容,教育其自行整改。三是发现多次违规者,确属外地小贩或进城经营的农民,则尽量提供经营条件,引导他们进入可以减免摊位费的正规市场上经营。四是发现多次纠正未改正的违规者,则做好笔录,指出未整改的事实,提出警告、限期整改,并告知当事人,只要在限期内整改完毕,可以不立案查处。五是发现多次拒不履行整改的违规者,则使用摄像、录像对现场进行取证,作好笔录,并向当事人签发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请其签收,如当事人拒签时,请现场证明人加以证明,同时书面通知当事人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罚。同时,还可与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建立信用制度对屡次违章的人员在进行相关经营证件验证、暂住登记时作出信用否决,促使 自觉遵守城管法规。 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城管队伍建设。 城管执法工作成效关键在于人。必须树立“忠诚、敬业、公正、文明”的城管精神来凝聚队伍。要适应新形势,城管执法的队伍建设必须有新的举措。一要严把进口关,新进城管执法人员除了应符合公务员的公招条件外,所学的专业应为法律专业。逐步提高队伍的法律素养。二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城管执法队伍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市容警察,具有半军事化的工作特点。其工作环境相对复杂,加班加点多,有时还要受委屈甚至于挨打受伤。需要有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应该增强他们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切实解决好福利待遇,执法队伍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业务经费必须由财政全额预算,并保证使用,使城管部门权利与责任直接挂钩,权利与利益彻底脱钩,从而增强城管工作的有效性。三要落实责任、强化管理。依法管理是实现长效管理的基本前提,要真正建立依法管理机制,必须完善岗位责任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科学规范的考核、奖惩办法,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四要加强业务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理解能力;对法制宣传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违法行为分析判断和现场处置能力;对行政处罚文书制作运行能力。五要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城管执法水平。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工程,下大力气推行“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建立集治安、消防、城管为一体的城市管理监控网络,为城市管理人员配备具有全方位的拍照、录音、填单等多种执法功能的“城管通”。 城市管理论文:浅谈规范城市管理中的行政执法行为 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所奉行的普遍准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关键是行政执法,要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做到依法行政,首先必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城市管理监察执法工作做为政府行政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也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调依法行政。我们XX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依法行政为根本目标,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重要内容,以强化执法监督为必要保障,强化执法责任制落实,积极探索行政执法新机制、新方法、新手段,努力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法治化。 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首先必须以依法高效为原则,理顺执法体制 这里所讲的体制,是仅从行政执法角度讲的行政执法体制。要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因为执法机构的依法组建、行政权的合理配置和机关的规范运作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规范行政执法工作的前提。在机构组建上,XX县城市秩序管理综合执法大队作为县人民政府在城市管理领域集中行使有关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单独设置,并通过委托执法等形式,将多个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集中到执法大队统一行使;在经费保障上,坚持权力与利益脱钩,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罚没款全额上缴国库;在机构运行上,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联系配合机制,循序推进职能到位;在配套建设上,县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对有关职责权限、处罚程序等事项予以明确。及时出台了各项执法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机构组建与运作,体现了依法行政目标。 二、执法过程规范化,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重中之重 行政程序的法律化是现代法治国家重要的法律原则。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机关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在内容上合法,而且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程序也要合法。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务时都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所以,执法过程的规范化程度直接体现执法行为是否规范。为此,在执法过程中我们着重抓好三方面内容: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程序。程序规范是实体正确、规范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我们深入研究有关法律,严格依法制定了《XX县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先行登记保存、扣押及没收物品管理规定》等有关执法程序的规范性文件。在有关业务文件的制定中,还依照《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中规定的执法出示证件制度、告知制度、调查制度、回避制度、时效制度、听证制度、行政救济制度予以明确与细化,严格要求执法人员予以遵守。并就规范执法程序制定了一些可操作性要求,明确执法程序流程。这些制度、措施都有效地保证了程序的规范性、执法的公正性。 2、严格依法办案,规范执法行为。这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根本所在。《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对促进依法行政意义重大。在日常执法工作中,我们严格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要求,坚持严格执法,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其一,严格依法办案。坚决做到法无明文规定的不得处罚,应受处罚的行为构成符合法定情节,不得徇私枉法,保证行政处罚的内容和程序合法;其二,严格做到执法公开、公正。我们制定办法严格规范自由裁量行为,加强内部行政合理性审核,杜绝执法畸轻畸重,尽量保证司法公平、公正。加强政务公开建设,向社会公开执法依据、程序、相关内容等规定。还通过媒体向社会通报一些社会影响面较广、较为重大案件的处罚情况,和一些群众反应较强烈的违章现象执法整治情况。其三,切实做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我们积极注重法制宣传,多次开展法律咨询宣传活动。在日常执法中,倡导教育先行,并推出了“一宣传二警告三劝说四保证五罚款六取缔”的人性化执法制度,对当事人能主动意识到违法并积极整改的,一般不予处罚。其四,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日常执法过程中,坚持程序和实体并重,实行调查取证和处罚决定分离,严格遵守各项执法程序制度,保障当事人行使其陈述权、申辩权、知情权、行政救济权等合法权益。 3、注重内务工作,规范案卷管理。内务管理规范化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规范执法证件管理。全大队每名监察员在上岗前,均须先参加执法资格培训,通过行政执法资格考试才能上岗执法。目前,我单位执法人员执证率达100,而且在执法活动中必须实行亮证执法;二是规范文书使用与管理。文书使用实行严格的登记管理,对一些重要文书还实行备案留档制度。对各类执法文书统一格式,规范填写,避免执法随意性;三是规范案卷管理。我们专门制定了《案件档案管理规定》,建立案件档案归档、保管、借用制度。还参照人民法院案卷档案管理的先进做法,加强投入,建立标准、规范的案卷档案室,对所有处罚案件进行统一归档;四是规范扣没物品管理。严格依程序对有关物品进行扣没,并严格按规定对扣没物品进行登记造册、分类处理。 三、以人为本,加强培训,增强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行政执法能力,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关键所 在 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所以,管理好一个城市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同志讲过“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标本兼治”。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就是从根本上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城市管理工作本身就具有执法范围广,适用法律多,专业要求高、执法情况复杂等特点。而且,目前我国的法律更新速度在加快,各项新的法律层出不穷,及时组织对于执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再培训尤其重要。否则会出现用八十年代的法律观念来进行二十一世纪的行政执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行政执法机关能否做到规范执法以及让群众满意就可想而知。此外,加强业务培训,对于树立执法人员接受公开监督的信心和提高执法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此,我们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载体,配合各项专项整治,加强法制业务培训工作。建立以中队为基础、以大队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形式的培训机制;实现培训方式“四个结合”,即上岗培训与年度计划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培训提高与吐故纳新相结合;做到系统培训有方案、年度培训有计划、日常培训有落实。两年来,我们先后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长春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专题业务知识培训;邀请法学专家、教授及有关业务权威开展讲座;坚持每周一次执法知识讲座等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还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目标,开展“权力观大讨论等”淡化权利、强化服务意识的宗旨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化、制度化,将行政执法工作文明化、人性化,从而建设了一支新型的有战斗力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有效提高了队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效率,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保证了依法行政方向。 四、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一条有效途径。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机制制约,否则就会导致滥用。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行政执法的合理监督机制造成的。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为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行政自由裁量权受司法审查的范围仍然有限,司法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应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对各级人民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当然,也应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从而消除行政执法中因利益驱动而造成的对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的侵害。 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方面,我们把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度建设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各种具体工作制度和规则来约束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及执法的随意性,规范其执法行为。两年来,先后制定了《依法行政实施计划》、《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四五”普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的实施计划》等多个规范性文件,通过明确的执法责任制度、严格的监督制约制度和评议考核制度来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我们还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上报备案审查制度,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和定期检查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监督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既建立了一道严把行政执法质量关的防线和纠正错案的有效机制,保障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以追究责任的形式来强化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以制裁的威慑力来保证执法人员严肃执法、公正执法、依法行政,防止错案发生。 (一)建立机制,强化内部行政执法监督。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行政执法机关内部所制定的工作制度和流程,都要以有利于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为出发点。两年来,我们积极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实现上下级之间、平级之间经常性的工作监督,及时纠正执法中出现的不良倾向,保证了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合理和高效。 第一,建立考核评议机制。我们制定推出了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办法。逐级分解工作目标,严格逐级进行考核,有效推动了队员工作积极性,为规范执法行为奠定了基础。这项考核制度,作为工作奖惩的依据,激励竞争机制的依托,也有效保障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 第二,建立执法检查工作机制。通过建章立制,实行中队执法监督检查日常化,大队对中队、中队对队员开展经常性执法检查,并实行监督检查备案制。每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通报并提出整改意见。执法检查有力推动了执法规范化进程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今后,我们将把执法检查作为法制监督、指导的一种重要手段,长期坚持不懈。 第三,建立错案责任追究机制。错案责任追究是落实执法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制度。经多次调查研究,既借鉴其他部门先进经验,又征求一线执法队员意见建议,严格制定这一制度。在日常执法工作中,我们以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为工作底线,严格要求执法人员遵守执法程序,公正执法、合理行政,违反有关制度及法律规定的,一律按章办事,予以追究责任,这一制度有力保障了执法行为的规范化。 (二)落实责任,切实重视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是推动工作的重要动力。积极重视外部监督,完善自身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自身执法行为,能够有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实践证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所涉及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扩张,如果不受制约和监督,所导致的必然是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所以,必要的外部监督是非常重要的。在外部监督上我们主要突出三方面工作: 其一,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重视议案提案办理。对议案提案办理工作实行专人负责,专题研究,专心办理,认真答复,严格落实。20__年我们办理议案提案7件,实现办理答复率、反馈率、满意率均为100,受到了上级部门与广大群众的好评。 其二,重视法制和司法部门监督,努力提高执法水平。认真贯彻执行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积极接受县法制办和司法局的监督工作,严格按规定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上报县政府备案审查,并自觉加强对行政执法投诉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格执《 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认真重视复议与诉讼工作,坚持有错必纠。对于被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我们组织全大队进行剖析讨论,认真开展学习,对照检查,并以此为指导,开展日后执法工作。通过复议与诉讼程序,及时总结执法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进一步加强对自身执法工作的监督力度,努力提高执法水平。 其三,切实关注群众监督,着力增强服务意识。我们始终把群众呼声、舆论监督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来抓。两年来,共办理群众举报、投诉150多件,绝大部分举报、投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群众反映较好。大队还建立行风监督员队伍,在县法制办、行风办、治软办、司法局,全县各单位及工商业户中方泛聘请执法监督员,进一步加强社会对我局行政执法工作监督;积极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征求工作意见,加强工作反馈,对反映的问题积极整改,狠抓落实,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有效运转的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力推动了依法行政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五、解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中存在问题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重要途径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实现依法行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个长期的过程。新时期,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就必须继续不断探索行政执法法治化,着手解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其制度的顺利实施。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关于立法问题。目前有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方面的立法,还仅是《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的原则性规定,国家、地方在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方面立法仍为空白,不利于这一制度的落实完善。比如执法队伍的编制问题与职能到位问题,在操作上全国各省、各城市还不尽统一。城市管理实体法中,有的已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急待修改,比如,目前对乱张贴、乱喷涂“191”办假证等野广告的处罚就比较棘手;还有的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批审批项目的取消,需要对其进行清理、修改完善。这种城市管理法制建设的严重滞后性,已经阻碍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推进。因此,加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方面的立法,保障这项工作有法可依,应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在实体法上,应加快制订和修订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制工作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是行政处罚的执行问题。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案件量多、处罚金额相对较少、行政相对人流动性较强等诸多特点,给行政执行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加之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致使一些行政处罚决定不能使当事人自觉履行,造成执法工作的被动,丧失了执法的威严性,给行政处罚的执行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国家在制定行政强制法中应赋予行政执法机关一定的强制权与执行权,要为行政执法提供更多的保障,切实保证行政处罚决定的有效执行。 三是着装问题。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城市管理的范围在扩大,与相对人的接触越来越多,对于执法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执法过程中,要求执法人员必须要着装、亮证上岗。所以,为了更好的依法行政,我们建议,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建设部应积极努力研究设计城市管理队伍的统一着装样式,报请国务院审批,实现全国行政执法的统一着装。 城市管理论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关于建筑类垃圾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县政府的《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达县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指标任务分解表 的通知》,达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通过强力整治,在车辆密封运输的监管,严禁脏车入城,防治道路运输扬尘污染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整治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创模工作的重要性 创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又一重要举措,大队全体干部职工高度重视,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之后的又一重要工作来抓。 二、加强领导,确保创模工作顺利开展 为确保创模工作顺利开展,在创模工作刚启动之时,大队就成立了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大队长宋小毅任组长,分管领导副大队长熊廷全任创模办主任,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大队长__*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大队各执法部门时时抓的良好格局。 三、广泛宣传,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 为提高市民环保意识,让市民积极参与,搞好创模工作,实现创模目标,大队全体执法人员不定时向广大市民宣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抽出有限的工作经费,翻印了《达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达州城区运输粉尘物品车辆管理的通告》1000份,向广大市民和从事车辆运输的业主发放,使广大市民和运输业主增强了自觉遵守环保法规的观念。 四、严格执法,成效显著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以及县创模办对各部门创模任务的分工,执法大队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对任务进行了再分解落实,重点抓好三里坪、高速公路下道、杨柳垭、南坝四个进出口运输粉尘物品的车辆管理,严把入口关。一是按照有关规定在城区运输石灰、矿渣、弃土石方、建筑和生活垃圾等粉尘物品车辆必须对车辆实施硬盖密闭。二是在城区运输砂、碎石、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原煤、焦煤、矿粉等易脱落、易扬撒物品的车辆必须用专用蓬布及捆绳捆扎牢实,实行封闭式运输。对未采取上述密闭措施而运载粉尘物品的车辆一经查获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截止7月底已查获违反规定运输粉尘物品车辆37台次,处罚金4.2万元。三是严禁车身有尘迹污垢或附带泥沙的车辆在城区行使、严禁运输散装物品或液体货物的车辆沿街抛洒、飞扬、泄露。今年以来执法人员共查获违反上述规定车辆143台次,处罚金1.43万元。通过以上措施,严格管理,违反规定运输粉尘物品车辆正在逐步减少,城市环境逐步好转。 存在问题: 1、三里坪、高速公路下道、杨柳垭、南坝四大进出口对脏车的清洗管理力度不强,致使车身有尘迹污垢或附带泥沙的车辆进出南城区的现象屡禁不止。 2、运输粉尘物品车辆未按规定捆扎在南城区行驶的现象时有发生,关键是未把好四大入口关。 3、按照《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达县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指标任务分解表 的通知》,分配执法大队的工作任务是“加强车辆密封运输的监管,严禁脏车入城,防治道路运输扬尘污染”,而造成扬尘污染最严重的是运输建筑弃土,在《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达县城区建筑垃圾及弃土管理的公告》中明确了对违反规定运输建筑垃圾及弃土的车辆管理,处罚职责单位是达县规划建设局。今后,如对运输建筑垃圾及弃土的车辆管理不严,有可能造成道路运输扬尘污染。 今后工作建议: 把好“四大”入口关,为从源头消灭道路运输扬尘污染,建议在四大进出口处设执法检查点,由于执法大队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任务繁重,已没有人员可抽,可在相关执法部门抽派人员联合执法。 城市管理论文: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思考 市委书记在九届七次全会上提出“两区”互动(园区、城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的工作重点,特别强调最关键的是用城市建设的杠杆撬动发展,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把走向八里湖时代作为拉大城市框架的主要途径,逐步把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沿江港口城市。城市建设贵在建,重在管。随着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我市的城市管理能否及时跟进,结合近期的调研及平时的一些思考,特形成此报告。 一、我市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 我市行政执法局自7月成立以来,坚持以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努力改善市容环境,并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了一系列长效管理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建立城管联动机制。加强与规划、建设、国土、房产、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建立互动机制,畅通信息通道,开展联合办公、集中整治活动。 2、实行片区管理责任制。以城区86条主、次干道为基点,划分为86个责任片区,实行片区管理,做到“定岗、定位、定人、定责”,将城市管理的职能分解到各辖区执法大队、中队,落实到每一队员身上。 3、推行城管责任承包制。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辖区街道与驻区单位、店主(业主)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在责任范围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责任,把城市管理的重任分解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4、扩大市容协管员队伍。通过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加强与企业和社区的联系与沟通,并把其保安人员、物管人员聘用为市容协管员,组织开展培训,自觉担负起部门的“门前三包”管理的责任。 5、着力解决农民自产自销的问题。一是在农贸市场内开辟农民自产自销点,并给予政策上特殊照顾(免税、免费);二是设置限时鲜菜早市、时令水果等特色市场;三是进入社区和物业小区经营,并纳入社区和物业小区的管理。 6、落实“双重管理”制度。按照辖区街道、乡镇,配设执法大队、中队,实行“双重管理”,即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辖区大队要服从辖区政府(管委会)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指挥与调度,执法局在大队、中队干部人选的任用上,听取辖区政府(管委会)、街道(乡镇)的意见。 7、妥善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开辟阳光早餐工程,设置夜市点,并利用移动公厕、报亭、爱心亭等,解决部分家庭困难人员就业。 8、建立三级接访机制。设立局、大队、中队三级领导接访制度,积极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执法一线。 9、开展全方位督查。专门成立了市、区、街道三级城市管理工作督查组,采取人换车不停、24小时上路巡查的方式,对辖区政府(管委会)、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履责情况及“一局一街”工作进展,进行全方位的督查,每半月综合检查一次、每月评比排位一次,并通过市级新闻媒体通报排位结果。 二、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发现,虽然我市城市管理已经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摸索出一些值得继续坚持完善的好的举措,但也存在一些与城市发展难于适应的困难和障碍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对城市管理的投入不足。执法局已成立7年,至今还没有解决办公场所,局机关、大队、中队,大都靠租房办公;执法办案的专用装备、服装、执法车辆等保障,未列入财政预算,保障难度大 ;公用经费偏低,执法大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公用经费每人每年只有3300元,低于一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更低于公检法等执法办案单位人员的公用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执法队员的职业自豪感和进取意识。 (二)城管执法力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市行政执法局人员编制数是由市委确定的,全局共302人,当时的已建成城区面积只有48.4平方公里。到底,已建成面积达70平方公里,随着八里湖时代的到来,城区面积将达100平方公里,人均管辖面积将会越来越大。并且各级领导和市民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城市管理要实行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和保姆式服务;各个辖区要求执法局按街道、乡镇来设置执法中队,将城市管理的区域范围向城乡结合部和乡镇拓展,城管压力越来越大,执法力量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到城市管理的质量与实效。 (三)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还不强。部分市民的违法违章行为时有发生,比如:违法建设、违章占道、垃圾死角、垃圾广告等问题时有反弹、屡禁不止;执法人员在依法纠正违章行为时,不仅得不到围观群众的支持,反而招致个别不明真相人员的指责;政府推行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在个别单位、个别门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四)市、县(市、区)体制机制不统一。目前,全市从事城管执法的人员达余人,这些人员身份杂乱,既有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编人员,也有事业编干部和工人,甚至还有部分临时工,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有高有低,法规政策的把握能力有强有弱,并且他们分属于市容局、执法局、城管局、建设局、街道和乡镇,管理机构混乱,市执法局难以起到指导、帮带和督促作用,城管执法过程中,简单粗暴管理、不依法办案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损害了各级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创新举措推进城市长效管理再上新台阶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城市管理工作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思想和理念,既要严格依法行政,又要体现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执法的效果,实现城管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一)努力营造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基本素质和法律意识。文明执法必须提升市民素质和对城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市民在获取环境享受的同时,普遍认同并愿意承担城市管理、保护环境的义务。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媒体等要加大城管宣传力度,舆论监督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而使市民了解城管、理解城管、支持城管,明确接受城管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是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明确不接受依法处罚或暴力拒绝城管依法行政是违法行为。只有在城管执法被市民普遍认同为是保护城市环境的行为,在外部环境优化、执法环境成熟的情况下,文明执法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政府要转变观念加大投入,相关职能部门要协力配合。城管执法队伍对市容市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其目前的社会地位并未与其突出贡献成正比。城管队伍装备较差、经费紧缺、待遇不高,而执法中遇到的矛盾冲突却日趋激烈。每次执法队员们都要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忍辱负重,即便如此,队员被辱骂、殴打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新闻媒体对上述问题进行正面报道的力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报道,城管队员要在执法中求文明,在整治中求安全,在困境中求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城管的投入力度,提高城管队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改善城管装备,完善城管执法中的强制性措施。同时,公安、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达成共识,认真履行职责,协同搞好城市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管执法效率,确保文明执法。 (二)加强行风政风建设,树立城管队伍良好形象 1、坚持深化教育,大力培育城管文化。由于受编制、体制、机制等问题的影响,城管执法的合力和解决问题的力度方面受到制约;城管执法对象多为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社会对城管工作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缺乏良好的执法环境;城管执法力量不足,执法队员超负荷工作等等,造成部分城管执法队员对城管事业的认识产生偏差。对此必须深化对城管队伍的教育引导,使其看到城管执法所面临这些问题都是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是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矛盾“凸显期”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显现,是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既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转变政府工作职能的重要内容。用行政执法事业凝聚城管执法队伍,增强从事城管执法事业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发扬城管执法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城管人精神,用城管人精神激励城管执法队伍全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秩序;通过大力培育城管文化,用城管文化增强城管执法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执法行为。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实施对队伍的严格管理,确保队伍建设保持健康有序的强劲发展势头。一是抓好规章制度建设。城管行政执法实行“准军事化建设和准军事化管理”,既要参照国家公务员条例建设标准,又要参照军队管理模式要求,这就是“准军事化建设”的内在特点。因此,必须有一套满足准军事化建设需要、符合队伍建设实际且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言行,真正做到在制度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大家养成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形成行动统一、步调一致的战斗集体观念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服从意识,不断提高组织指挥和快速反应能力,铸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准军事化”行政执法队伍。二是规范执法行为。坚持做到政务“四公开”,即:执法依据公开、执法责任公开、执法程序公开、执法结果公开;坚持实行挂牌上岗和两人以上着制服执勤制度,采用简易程序处理每一项违法行为时都要做到“三先三后”,即:先亮证表明身份,讲明道理,后管理;先告知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指出违法事实,后整改;先讲清执法依据和标准,后处罚。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做到“五统一”,即:风纪严整服装统一,持证执法证件统一,挂牌执勤标志统一,文书齐全程序统一,认真处罚票据统一。三是严格落实执法责任。执法责任制是督促依法行政的一种层级监督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是保障和监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要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定职责和行为规范确定为内部考核目标,通过逐级分解、检查考评等方式,促进依法行政。要加强对执法责任制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分工和目标任务,形成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承办部门具体抓,执法业务科(室)责 任到位的工作推进格局。 3、树立弘扬典型,营造城管良好氛围。典型就是榜样,就是方向,就是力量。我市城管执法队员每天战斗在城市管理执法第一线,推进“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实行便民为民服务,为改变城市市容、市貌和环境秩序做出了贡献,涌现出了一批政治过硬、业务娴熟、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管理高效、文明规范、开拓创新的优秀单位和爱岗敬业、文明执法、诚信服务、勤政廉政的优秀城管执法队员。我们要挖掘、树立各方面各层次的先进典型,大力宣扬这些先进典型的动人事迹,展示城管执法队伍新形象、新面貌,在城管执法系统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为城管执法事业建功立业,促进城管执法事业长足发展。 (三)注重内强素质,提高城管队伍整体水平 素质是立队之本,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发展的办法解决自身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1、注重固强补弱,打牢基础素质。城管执法人员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基本思路,下功夫把城市管理最需要、自身素质最弱的能力素质补上去。要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须抓紧补充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技能,切实把基础素质打牢。在基础素质方面,要在强化“三熟、四会”上下功夫,“三熟”即:熟悉城管职能、熟悉行政法规、熟悉执法程序;“四会”即:会法言法语、会文书制作、会装备操作、会电子政务,以便更好地开展城市管理工作。 2、着眼岗位需求,增强必备素质。城管执法工作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标准,每名城管执法人员必须要具备与本职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素质。一是要着眼岗位需要不断增强素质,要盯着职责“补课”和“充电”,领导干部应着重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执法队员应着重提高依法行政和办案能力;二是要加强协调沟通,促进素质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队员都要善于在工作中联系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内外,努力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动城管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要重视在重大活动中催生本领。参与重大活动特别是重大专项执法活动,是检验队伍执法绩效高低的标志,也是锻炼和催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机遇,要把能够参与重大活动作为提升素质的一种机遇,要把能够组织重大活动作为施展本领的一种待遇,要把在重大活动中得到的褒奖作为检验素质的一种荣誉。 3、创新学习方式,提升整体素质。提升自身整体素质,必须切实把自己紧缺的素质内容搞清楚,把面临的突出问题搞清楚,把解决的思路办法搞清楚,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自身整体素质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一是要围绕重点学。要结合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学习共同的、了解相关的、精通本职的,不断完善充实理论底蕴,提高工作能力;要系统地学习城管业务知识,特别是相关行政法规,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二是要针对课题学。要按照城管工作为建设城市优美环境服务的要求,注意研究政府的中心工作,研究城市改革的大政方针,找准城管工作的努力方向;要“创建学习型城管,争做知识型队员”,积极更新学习理念,加强对党的政策的学习,注意重大改革措施出台的背景、内涵和相关举措,研究可能出现的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提出应对和治理对策,切实把城市管理工作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保持城市管理工作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三是要结合实际学。要把本职岗位作为提高素质的主要平台,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强化素质。 (四)着力解决城市管理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一是适时研究解决执法局的办公楼,让执法人员有一种归宿感,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二是将执法装备、服装、车辆的购置列入市财政预算,每年拨付30-50万元专项经费;三是提高公用经费的标准,按公检法等执法部门的标准下拨公用经费(国务院第一批试点城市的北京、广州、深圳、长沙等地,都是按公检法执法部门的公用经费标准执行的),以解决执法局办公经费不足等问题。 2、逐步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机制。各县(市)要组建城管执法局,与市执法局对接,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联动、条块结合的城管执法模式,优化内部管理环境,增强城管执法效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3、强化对城市管理的指导与监督。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切实把其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宣传,动员社会各力量参与城市管理,逐步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推进依法行政的高度,加强对城管执法队伍的指导与监督,定期深入到城管执法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城管执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纠正违法违章的不良执法行为,使城管执法行为更加文明、规范、合理,促进城管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城市管理论文: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们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环节,各方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人口增多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之路。 现代城市是一个由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组成的巨大载体,经济密集、产业密集、基础设施密集、人口密集、环境密集,人流、物流活跃,为保持城市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经济、人口、文化、环境的再生产。现代城市管理内容复杂,从静态上讲,包括生产、生活、环境、经济、文化等各类基础设施,从动态上讲,它涉及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功能管理,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重点,高速城市化阶段,规划与建设管理,功能管理、环境管理、社会管理是重点,使城市变靓、变美、宜居、增值,最大程度地实现城市的多功能是城市管理的目的。 一、科学发展观对城市管理的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形成现代的城市管理理念。实现城市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自觉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和形成与现代城市相适应的管理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生钏皆绞翘岣撸嗣堑男枰乇鹗蔷竦男枰突岣嗟赝瓜殖隼础<岢忠匀宋荆褪且笠磺幸匀嗣袢褐诶嫖瓿撸⒅赜肴嗣袢褐诘墓低ǎ⒅厝嗣袢褐谝饧泶铮鹬厝嗣袢褐诘那绷γ迪秩嗣袢褐诘姆⒄梗馐浅鞘泄芾砉ぷ鞯某龇⒌愫吐浣诺恪?spanlang=en-us%26gt; (二)管理服务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寓热情服务于执法管理之中,变服从式管理为主动式服务,在执法管理的同时,解决相对人的一些合理关切,为相对人提高快捷高效的服务,既可以拉近城管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又可以赢得人民群众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经营城市的理念。现代经济是市场化的经济,现代城市同样是市场化的城市。合理开发城市资源,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进和带动城市的快速发展。较快的城市发展,必然要求和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同步发展,是城市管理事业发展的催化剂。城市管理工作应当充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牢固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使城市管理工作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不断美化城市环境,努力打造城市品牌,着力提高城市品位,使城市整体增值,将解放和发展城市生产力与现代城市管理工作的实际有机结合,实现城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四)攻坚克难的理念。外树形象,城管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特点。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抓起,在全面梳理城管难题的基础上,列出不同时期的城管工作重点,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实行宣传教育与严格执法并重,区别情况,适时疏导。组建联合执法机构,适时实行综合整治。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规范整治,及时完成城市管理的各类任务,才能树立起“铁军”城管形象。 (五)行为自律的理念。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作为一个工作的集体,要发挥整体的优势,就要采取严格、严明、严肃的措施,通过教育引导,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注重维护城市管理部门的整体形象。重点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在组织观念方面,坚持政治坚定,令行禁止;二是在行政审批方面,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三是在行政执法方面,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四是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当第一需要;五是在为民服务方面,坚持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六是在作风监督方面,坚持内外结合、教育在前、预防在先。城市管理需要长效化,队伍管理更需要长效化。坚持树立队伍长效管理与市容长效管理两手都要硬的理念,始终把城管队伍的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创建规范化队伍建设和城管创优是城市建设和市容长效载体。着力提高队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执法能力,坚持案件会审、法制培训、行政处罚通报和执法卷宗检查考核评比,持之以恒。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新型的城市管理体系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管理要求成为可能。既需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还需要组织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发挥全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一)新型的城市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保障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是高水平管理城市的必然。重点是坚持做到加快推进三大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组织建设。按照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责任体系的总要求,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执法能力建设,充分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融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大城管的组织架构。二是加快推进城管执法制度建设。着力加强城管执法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执法程序制度、执法责任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促进管理执法的和谐推进,切实加强执法人员培训与管理,加大监督检查与测评考核的力度。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执法办案质量。三是加快推进城管执法环境建设。开展城管进社区、城管进课堂、城管进家庭、城管进乡镇和城管法律咨询、城管法律知识讲座、典型案例分析、城管法规有奖问答、城市管理有奖征询、专家电视访谈、城市管理千户访谈、城市管理新闻专栏、城市管理新闻专版、城管执法送温暖、城市管理爱心工程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形成多手法、全方位、广角度、大纵深的宣传格局,将宣传工作的着眼点聚集在基层,大力宣传关心、支持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人和事,努力实现社会各界与城管工作的良性互动,切实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和文明意识,努力使市民关注城管、关心城管、关爱城管,从而改善城市执法和管理环境。四是加快城乡执法保障建设。 (二)吸引社会组织参与城管。与政府机构相比较,社会组织更加贴近基层、灵活高效,在城市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如开拓社区服务功能,提供一些诸如心理咨询、犯罪预防、温馨家庭等服务,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培育、发展和健全社会组织,全面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努力减轻政府的管理压力。发展民间组织。立足于社区组织,培育和发展政务类、服务类公益性民间组织,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互动机制。想方设法完善城市管理部门与市民的沟通机制,实行双向传递与交流,努力形成市民关注和踊跃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实行政策支持。通过政策支持、税费减免、资金援助等措施,引导社会组织深入研究城市管理问题,向政府献计献策;消除政策壁垒。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鼓励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参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工作,不断增强城市和承载能力。关注弱势群体,与民政、劳动等部门一起,采取岗位支持、适地安置、联合救助、就业帮助,从而减少弱势群体因生活压力给城市带来管理压力,不断增强城市凝聚力,完善物业管理职能,和市民观察团“手拉手”活动。 (三)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对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客观上要求城市管理部门不断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和监督考核体系,提高城市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城市管理工作由突击型向经常型、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确保工作质量和成效。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一是注重科学建设城市。二是注重科学 管理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三是注重系统管理城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统筹考虑,更多地关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民生问题,为城市管理硬件基础做准备。;四是引入市场机制管理城市。将特定的管理事项按照市场化的法则加以处理,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如环卫保洁、小广告清理等事项,都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予以解决。五是共同管理城市全社会。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程度,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形成城市管理的合力。城市管理属地化原则。按照“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分工,强调重心下移,实行属地管理、以块为主,努力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格局。六是人性化管理城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回归执法宗旨,慎重使用强制措施。七是民主城市管理原则。在城市管理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必须按照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建立健全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重大问题决策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决策水平。八是城市管理法制化原则。坚持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规范执法程序,尊重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既不随意添加程序,更不违法减省程序,确保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九是利用现代手段管理城市原则。充分动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加强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切实增强城市管理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率。 扬州城市管理实践对科学发展观的诠释 实施城市管理,最终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整洁、优美、便捷、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扬州城市管理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把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以人为本,管理城市管理大科学、民主、法制、探索为一体上的。 (一)宣传引导。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强化宣传引导功能,引导广大市民培养和形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革除因循守旧的陈腐意识和不良习惯,着力解决好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人是城市活动的主体,城市管理实质是对人的管理,城市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民素质决定城市文明。因此,利用媒体和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通报城市管理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难点问题,表扬爱城护城的先进典型,曝光破坏城市管理秩序的反而典型,推介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知识,营造“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氛围,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扬州市城市管理部门坚持以“五城同创”活动为载体,相继开展了“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绿化城”、“双拥模范城”等创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辐射与推动作用,发动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参与城市管理,人人都做“城市美容师”,人人都做“城市卫士”,取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取得了良好的创建效果。 (二)查处违章违法建设。规划是龙头,规划是效益,规划是前提。要整体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必须有大手笔建设和高质量和管理。面对大量历史形成的违法建筑物,只有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才能确保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得以充分实施,才能使违法建设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使脏、乱、差的局面取得实质性的改善。 (三)环卫保洁。环卫保洁是城市管理部门的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扬州市以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强化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工作,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工作中,按照 《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发动学校、社区、城乡、单位等积极参与,努力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组织体系,认真贯彻执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加强后街背巷考核工作,强化月度考核,基本做到主城区内全天候保洁,实现管理无盲区,保洁无死角。实行城乡垃圾统筹收集处理制度,对大量的 街小巷环境进行改造。(四)整治重点。乱摆乱卖、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城区“六乱”现象,是城市管理的顽症。面对这些问题,按照专项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净化市容环境。一是整治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及夜市排档。马路市场、夜市排档是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取而不尽,禁而不绝。坚持,坚持实行堵疏结合,通过调查摸底,制订整改方案,实行集中定点规范管理,促其入市经营;二是整治违法设置的户外广告和城市“牛皮癣”问题,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采取清查、清理、追呼、停机、奖励、处罚等综合措施,实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努力避免二次污染。 (五)科技与现代管理,建设数字化管理模式,设立指挥中心与处置中心。 城市管理论文:浅析影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及对策 【论文摘要】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矛盾多,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城市管理的职能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最大限度地调动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是城管执法机关履行职责、维护城市环境的明亮、整洁、有序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城管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推动城管事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城管执法队伍,就必须充分调动起广大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是当前城管执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在城管工作最基层的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现结合几年来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中的实践,对当前影响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作简要分析,并就对策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管执法 积极性 原因 建议 第一章 当前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表现 (一)不良心理表现 作为城市管理主力军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在保障良好的市容环境秩序的同时,由于职责多、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影响大等诸多压力,使得部分城管执法队员们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工作积极性不高。有如: 1、特权心理。认为城市管理就是简单的处罚,自己头顶国徽,身穿制服,就可以为所欲为,处罚随意性大。在执法时追求结果,忽视与执法对象和群众的沟通,缺少执法艺术,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甚至出现暴力执法的现象。 2、自卑心理。由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办公条件、通讯设施、车辆装备等均与其他执法部门有较大的差距。而且由于城市管理的自身特点,造成了管理松了群众不满意领导要批评,管理严了群众不理解社会不支持,同时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也多是对城管工作的负面报道,更主要的是作为一支行政执法队伍,在人员编制方面许多试点城市的城管行政执法队员未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编入公务员序列而仅仅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相对其他执法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城管执法部门的执法地位并不为社会所认同,由此导致部分执法队员不同程度的产生了自卑心理。 3.厌烦心理。由于城市管理工作反复性较大,经常是反复清、清反复,使队员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时间一长,就会对工作丧失信心,缺乏兴趣,不认真履行职责,对违章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之,暴力抗法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但给执法人员造成了身体伤害,也使得大部分执法人员在出勤前,就背上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4. 矛盾心理。当前城管工作的执法对象很多是下岗、无业人员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其困境往往能赢得很多群众包括城管执法队员的同情。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城管队员不可避免地产生既要对他们屡教不改的违法现象坚决取缔,又由于看到其生活艰辛而产生同情的矛盾心理。 如果忽略执法队员存在的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不对其加强引导,势必会造成执法队伍思想松懈、作风倦怠、行为放任,从而使得城管执法工作难以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敬业精神退化,政治信念淡化,缺乏岗位意识和干劲。 一是精神状态差,不思进取。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对城管执法业务知识缺乏钻劲,满足于学校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实践的直接经验,学习新知识少,钻研法律少,从实践到认识的理性思索少;二是价值观扭曲。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城管执法队伍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使一些执法人员滋长了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等思想,以致执法人员,横向比福利,纵向比职级,怕吃苦,怕吃亏,追逐名利,谋求享受;三是服务意识低。“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综合素质不高。 近几年,各级城管执法机关都很重视学历教育,鼓励执法人员参加自修、函授大专、本科等学习。城管执法队伍的学历层次上升了,但在这些学历文凭中,“水货”多,含“金”量少,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许多城管执法队员不能将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也不能写作出水平较高的调研性文章更好的为上级领导出谋划策。 (四)违法违纪问题突出。 一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徇私舞弊,对违法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开绿灯;二是执法犯法,办“人情”案,只重视实体法,不重证据、不遵循法律程序;三是“三乱”现象屡禁不止。 第二章 当前影响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因 (一)人员编制落实不到位,执法力量不足。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__]63号)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__]17号)文件的规定,“作为试点城市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应当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行政机关,不得作为政府一个部门内设机构或者下设机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要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采取考试、考核等办法从有关部门和社会条例条件的人员中择优录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脱节情况。如笔者所处的宁波市来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通过笔试、面试、考查、公示等一系列复杂的考核程序,并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军式训练和严格的执法证考试,最终取得上岗条件和执法资格。但由于编制问题,目前宁波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仍未能按照《关于在浙江省宁波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复函》(国法函[20__]135号)文件中所规定的享受公务员待遇,而只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此种情况不仅仅是宁波市个例,作为试点城市的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这种执法人员编制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担负着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重任的执法队员们由于不编制问题未能妥善解决,时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作为政府的执法 人员却不属于公务员,社会地位与执法效力可想而知。同时由于根本的编制问题没有严格落实,导致执法队员的其他福利、待遇、工资、奖金只能与事业单位相同,由此严重影响了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长期超负荷运转为队伍建设埋下诸多隐患。目前,城管工作十分繁重,工作一个接一个,保障任务一项接一项,从各种检查到各类专项整治,队员们几乎天天在加班。这样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一是给队员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二是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日益低落,三是队员每天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几乎没有培训学习的时间,其素质的提高自然也难落实。管理的职责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标准越来越高,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虽然我们非常重视日常长效管理,也希望通过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赢得百姓的认可,但因管理职责较多,执法依据不明确,人手有限,有时也只能靠突击整治、疲于应付来处理工作,而广大群众也对城市管理的这种工作方法和表现也产生本能的反感,容易使本属人民内部矛盾激化,造成冲突。 近几年来,各地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只重建设,不重管理”的观念已经大有改变,自1997年全国各地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来,城管执法的职能越来越多,城市管理工作也越来越繁重,现有的执法力量与繁重城管执法工作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的执法力量与城管执法机关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现在,城管执法人员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执法人员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去拼,用自己的健康去搏。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长期超负荷大能量的运转往往会造成执法人员心理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就也是工作不积极的原因之一。 (二)管理、保障体制不顺。 城管执法保障体制不完善,这也是产生暴力抗法的主要因素。在城管执法队伍中配备公安干警,形成公安协同配合机制在全国许多城市都有,实践证明它对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减少暴力抗法和妨碍公务有很大的作用,但就目前全市城管系统而言还没有形成该项机制,这就给城管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宁波作为寸土寸金的沿海开放城市,外来人口众多,各种利益矛盾十分突出,因而在城管执法中暴力抗法时有发生,城管队员因缺乏应有的手段和保障,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况,经常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一方面会降低城管执法队伍在社会上的威望,另一方面也大大挫伤了队员的工作积极性。 现行的城管领导体制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各级城管执法机关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城管执法机关的业务指导。在这种领导体制下,城管执法机关的业务工作、人事管理和经费保障都受地方党委政府管理,容易出现许多弊端。地方领导运用权力,以言代法,以情代法,阻扰城管执法机关正常执法,或指派城管执法机关参与一些非执法类活动,浪费执法资源。以致于对于城管的职责和定位,别人搞不清,自己吃不准。可见,管理体制不畅、职能设定不清,也会影响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经费保障不力。 经费保障问题一直是制约城管执法机关可持续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城管执法工作任务日益加重,经费不足问题愈加突出。现行城管执法经费供给体制实行的是“以块管理,分级负担”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等原因,不愿负担或无力负担,严重影响了城管执法工作的发展。客观地讲,城管也是一种职业,执法人员从现实生活和理性考虑出发,也要以谋取工资待遇来解决生活来源,保障家庭收入。进入市场经济时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提倡奉献精神,但是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精神补偿也要跟上。可想而知,经费严重不足的后果必然导致城管执法工作被动,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市财政每年按规定给每位在编执法人员一定补贴,不足部分及其他费用(如办案取证、通讯、交通装备等费用)全部由各区和街道自行解决。这样一来,加大了各区和街道的经济负担,从而引起一定的矛盾。同时,有关文件所确定的津贴、目标管理奖等数额与执法人员的工作强度明显不符,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同程度受挫。 (四)友邻单位及社会支持不够。 城管执法的综合性遭遇执法环境孤立性的尴尬。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上级的业务指导、友邻单位的相互配合。然而行政综合执法机关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的“独生子”,执法环境是相对孤立的,没有统一的执法模式,全国80多个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甚至连执法的范围、权限、标准也不尽一致,其他友邻单位的配合力度不够,群众参与度不够,致使在很多情况下城管执法部门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执法重心下移后双重管理的规范性尚需探索。宁波市实行市、区、街道办三级管理的模式,尤其是区与街道办这一级实行双重管理,目前两级管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到双赢互动还没有形成规范性,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有些街道办事处与执法中队关系处得好,有些就不尽人意,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一些一线执法队员常常“几头受气”、“吃力不讨好”,致使心理状态非常糟糕,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 部分媒体的宣传也较为片面,社会的发展对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部分媒体片面宣传执法人员应该文明执法,应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对于群众阻碍公务是违法的,是要受处罚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威摄力。甚至有些媒体一味追求新闻效应,在一些事情尚未证实的情况下即行报道,给城管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现实中,城管执法工作也缺乏群众的理解支持,城管执法威信度下降,直接削弱了执法人员的自豪感。很多违章者(包括居民)对城市管理法规了解甚少。他们认为:无证设摊也是规规矩矩地做生意,不偷不抢,干嘛非要取缔?城管执法工作管理的对象大多为社会低收入阶层,城管队员在对这些对象采取强制措施时,因群众有同情弱者的心理,自然要遭到种种非议和阻拦。再加上改革开放势必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缺乏对城管法规的了解,把对政府的不满都发泄到城管人员身上。而作为当事人的摊主,为了维持自己甚至一家人的生计,城管扣押其经营工具就是“端掉其饭碗”,矛盾不可谓不激烈。几乎每一个基层执法人员在执勤的时候都会遇到的:当事人不积极地配合执法工作、人们的漠视、嘲讽、抱怨、谴责,甚至发生暴力抗法。在我们城管执法人员认真工作后,听不到群众的一声“谢谢”,我们的付出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得不到支持。 (五)政绩判定失当。 内部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完善。一些城管部门没有把执法人员的业绩与利益直接挂钩。奖勤罚懒不兑现,奖优罚劣得不到体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是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调动和激发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干部的任用上,未能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以及“公开公平竞争”的用人原则,未能做到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摆脱不了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甚至是人情风、关系网的困扰,由于没有任人唯贤,不是以德才和政绩取人,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这些年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相继建立了一批城管法规,但至今为止我国仍没有一部关于城市管理的全国性法典,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导致当前城市管理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不少涉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化,有很多缺乏可操作性和强制性。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市民反映强烈的随地吐痰、随地便溺、乱扔垃圾以及机动车辆在人行道路上停放等行为。虽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处罚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拒不接受处罚的情况非常多,城管部门也因缺乏相应的后续强制措施,最终不了了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精神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第三章 调动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主人翁意识。 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这是调动和激发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各级城管执法机关要对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执法队伍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在全体城管执法人员中开展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执法人员公仆意识、执法为民意识和忠诚意识,使每个执法人员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讲政治的高度进行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并实现九个转变,即是:由以管人者自居向为民服务的转变;由行政约束向自我约束的转变;由工作被动服从向自觉尽力的转变;由无过便是功向无功便是过的转变;由无为也有位向有为才有位的转变;由干多错多,缩手缩脚干工作向敢闯敢做的转变;由因循守旧向开拓创新干大事业的转变;由“ 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由“要我忠诚”向“我要忠诚”的转变。 在定期的政治业务学习以外,同时要针对队员各个时段情绪波动而进行单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如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家对城管队员进行心理咨询和医疗,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通过思想交流工作,及时掌握队员的性格特点和情绪波动,消除队员的疑虑和担忧,强化队员的责任意识,培养队员从事城管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使队伍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为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一起小小的违章能涉及城管、规划、公安、工商、环保等方面,因而部门协作到们显得尤为重要。城管执法机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与各有关业务部门的联系,经常互通信息增进感情,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双管齐下或多管齐下,才能卓有成效地把城市管理好。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树立“大城管”意识。有些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几次整治就能管好的。城管是一盘大棋,不是城管执法局一家的努力就行的。例如超出门墙占道经营,本身店铺经营面积小,里面放不下几张桌子,如果不出店经营,根本无法维持生存,而在核发营业执照时就没有这方面的前置条件;例如人行道违章停车当事人处理率不高的问题,城管部门因没有象交警部门一样的后续制约措施而无可奈何;又如涉及到环保、规划等方面的一些案件,需要相关部门相当大的配合力度方能较好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予以协调,进一步建立各部门长期联动机制方能有效解决。再比如“牛皮癣”的问题,光靠城管单兵作战力量太薄弱,除了必要的发动群众参与,明确城市建筑物及其他设施、场所的所有者、管理者的市容环卫责任,做到群防群治外,一方面城管部门要取得通讯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暂停这些通讯工具的使用;另一方面更要取得公安、卫生等部门的配合,加大对假文凭、假证件和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对“牛皮癣”进行遏制和打击。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到位的宣传对城管工作来说必不可少,它能减少工作中的直接矛盾冲突,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居民的自我约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共建共管的氛围,有利于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树立新城管、新形象;除了城管战线自身要加强宣传外,还要充分发挥舆论在城市管理中正面导向作用,多加强城市管理的正面宣传,让人民群众关心城管人、城管事,理解城管人、城管事,彻底正确展现城管在群众中的形象。对市民进行城管相关法规的教育,使其深入人心,提高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教育广大市民不要以自身利益、个人好恶为评判标准,而应当从维护公共秩序和城市管理的角度,从代表城市形象的高度“换位思考问题”。在重点难点路段要与沿街店主多沟通多交流,这样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强制取缔时能保证减少群众阻力。 (三)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不断完善城管执法队伍的长效管理机制。执法人员的等级评定要与经济利益、政治待遇、末位调整等队伍管理措施挂钩,并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教育培训机制、治队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执法保障机制等,真正发挥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整体作用。同时,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城管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尽力挖掘优秀干部的潜力,调动工作积极性,改革过去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僵化体制,充分显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全面推行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双向选聘、任职资格考试、末位调整、分离培训等工作,离岗培训后仍不合格者,坚决予以辞退,彻底打破城管执法机关“铁饭碗”,激发队伍活力。 (四) 切实解决城管执法人员编制问题,提高队伍的保障力。 执法人员编制问题是解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员工作积极性的重中之重,各试点城市只有严格按照(国办发[20__]6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的规定,切实将城管执法人员编入公务员序列才能正确的摆正城管执法人员的位置,从而全面激发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各级政府更应当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笔者建议市、区每年能划拨专项城市管理执法资金,并能与有关城市管理职责相联系,确保基层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能正常有序开展,因为无论是环境的改造还是管理的深入,都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同时要提高执法队员待遇,解决城管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也需要经费的投入,在目前的体制下,每个街道还存在着城管协管员,这些协管员在日常工作中和执法队员一样工作,有的甚至更辛苦,他们大多是街道聘用的临时工,无养老、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待遇低,也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基本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 各级城管执法机关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情况,对执法人员的工资、装备、办案等所需经费综合考虑,制定相应最低保障标准,并适当逐年递增,同时要充分考虑城管执法机关的特殊性和执法人员工作强度、压力,切实体现“从优对待”原则;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确 保执法人员的基本工资、补助、岗位津贴等应享受的政策性经费按时足额发放;要落实年休假制度,确保执法人员得到一定的时间的休息;要建立执法人员定期体检制度,确保执法人员每年体检一次;要关心执法人员的生活环境,千方百计为执法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切实解决执法人员的住房和家属、子女就业等问题。 (五)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维护城管执法权威性。 首先,各级城管执法机关要在执法工作中培养、选拔身边的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学习先进典型氛围,从而充分激发每一位执法人员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超越先进的意识,激发执法人员从事城管执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爱业、敬业、乐业意识,满腔热情地积极投入到城管执法工作中。其次,城管执法工作与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开展执法工作前后,应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积极与当地政府及新闻媒体进行沟通与协调,做到既依法办事,又合情合理。第三,要注意抓住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和广大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执法工作,注重加强舆论宣传,谋求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树立城管执法的权威性和增强城管执法人员的优越感。 对于暴力抗法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其他试点城市设立“委屈奖”,对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耐心细致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受到群众攻击时,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同时加大对“钉子户”的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抓几个典型,刹一刹歪风。这样,既弘扬了正气又解决了城管队员的后顾之忧。此外,可建立健全公安配合协同机制,向上级公安机关力陈其必要性和现实性,建立城管公安特勤支队,有效维护城管执法的严肃性。 (六)尽快为“城市管理”专门立法。 依法行政是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要实现有效的城市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还需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持其先进性和适度的超前性。 明确理顺城市管理的职能范围,完善制约机制,使执法权限与执法责任相匹配,考核对象与相应的职权相结合,加强行政执法力量,并把执法人员的管理权下放到街道,与其相应的责任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对这支执法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政治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执法者的素质,促进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水平。 第四章 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转换改革的进行,在城市管理体制方面的综合执法机制势必长期进行下去。作为一种新的行政执法形式,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社会的安定与进步。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行政执法队员更是队伍建设的解决因素。笔者通过近几年在执法第一线的实践,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影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积极性的原因,并结合实际由浅及深地提出提升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具体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最大限度地调动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全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城管执法队伍,推动城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城市管理论文:对城市管理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城市管理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事业,但它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管理的出现是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精神相符的。然而,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平坦顺畅,管理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可以立即处理的,但还有些是因历史等原因遗留下来的问题,在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甚至会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我们城管执法队伍往往就处在这些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可行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具体到清水镇。清水20__年划入芜湖市后成为该市的东大门,芜宣高速、芜马高速均由此过境,再加上快速通道即将竣工,使得清水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然而由于清水刚刚划入市区,群众的思想观念并未跟上区域的发展,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的情形经常出现。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管理工作相对滞后是清水城市化初期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清水目前在城市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违建现象层出不穷。清水划入市区后,经政府统一规划,对一些居民进行拆迁安置。一些拆迁安置户就乘机擅自扩大拆迁安置住宅面积,或者疯狂扩建原房屋面积,骗取政府补贴。还有部分当地居民,看准清水以后良好的发展前景,无任何审批手续私自建房,供以后出租或出售。 二、本地现有的经营群体有相当部分是从原农村人口转职而来,经营理念跟不上现代城市管理规范经营的要求,同时法律知识也相对贫乏,文明意识薄弱。因而造成普遍的占道经营和门前“三乱”。 三、居民公共观念不强,为满足个人利益违法搭建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芜屯路清水段。该路段是清水目前的主干道,商户众多,因某些历史原因乱搭乱建现象十分突出。 上述现象是清水城市化转型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阵痛期。为此要做好城管执法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牢固树立因地制宜,规范和执法服从于经济大局的宗旨。为了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指示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区的工作要求,在我区范围内实施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清水镇村庄分布多而散,且道路崎岖狭窄,分支较多。因而可以通过多走下去,确定一些明显标识,绘制手工地图来逐步熟悉辖区内各个村的位置、路况和环境。一旦有人举报,能迅速、准确地到达。当然,违法建筑的查处仅靠举报是不够的,我们认为,可以分下面几个步骤逐步展开工作: 首先,制作告知卡并发放于村民。卡上写明哪种情况属于违法建设,建造或翻修房屋时需要办理哪些审批手续及如何办理,卡上也注明中队的联系方式,以便村民来电咨询。这样可以提高群众对违法建设的警惕性,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遏止违建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强日常巡查和统计工作。巡查中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制止。现在清水正在进行城镇规划拆迁,对拆迁安置户的巡查是目前的工作重点,加强日常巡查是保证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在巡查中需认真记录好每处违建情况,可以为以后的复查工作提供参考。 第三,对待拆迁户的安置和回迁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那些擅自扩大审批面积,或者受利益驱使疯狂抢盖的要坚决予以查处,露头就打,决不手软。而对确因家庭困难,如人口较多、子女结婚等,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地办理审批手续,等手续完备后再进行施工建设。 第四,建立村干部交流机制。多下村与村干部们交流。村干部比我们更了解当地情况和村民们的思想,通过交流随时了解村民的思想以及近期建造房屋的动态。同时,可以通过村干部向村民们宣传违法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让他们成为我们与村民的关系纽带。 二、清水目前市容管理主要是在芜屯路清水段和万春大道,这两条路段是的违章现象基本上可以分为:占道经营、占道洗(修)车、乱搭乱建和无审批手续私自搭建大型户外广告等四类。针对上述四种违章现象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宣传、劝导、整治,直至消除。 首先,建立档案。对路段上的每一家经营户都建立档案资料,调查摸底收录经营户的姓名、联系方式、经营范围、工商营业执照和容易在哪方面发生违章等,掌握沿街商户的基本情况。 其次,有计划地整治违章行为。我们认为可以以一个月为周期进行渐进式的治理。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安排队员上路巡查和宣传教育。对发现的违章行为予以分类,作好记录并备案。 第二周对分类的违章行为经营户上门劝导。向违法现象较为严重的经营户发出邀请函,在中队以座谈会的形式告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困难。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起到整改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 第三周对每个类别的已备案经营户进行复查,对仍不改正的,下达责令整改违法行为通知书。 第四周通过大队组织集中整治行动。对那些拒不整改的经营户予以强制执行。在过程中需注意文明执法和公正执法。 上文只是通过联系清水的实际对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点思考。城市管理是一项朝阳事 业,城管工作如何在乡镇街道开展是更是个全新的课题,没有既得的经验,只能靠我们慢慢地摸索。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面积的不断扩大,我们也在逐步探索一条符合城市发展更加人性化的执法工作之路。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今后的执法工作也是一种指导。随着鸠江区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市民素质在逐步提高,他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坚持长抓不懈,将日常巡查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多管齐下,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舒适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而努力。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摘要:社交媒体为人们分享、评价和互动沟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深刻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信息传递的方式和商业活动中的企业与消费者的角色。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企业应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承诺,关照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尊重消费者的价值选择,与消费者形成价值观上的共鸣,进而赢得消费者的深度认同。 关键词:社交媒体;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企业发展战略 社交媒体虽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在中国却实现了迅猛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不仅带来了广大用户信息沟通上的革新,而且对企业经营理念和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企业要适应社交媒体环境带来的变化,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行为,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1 社交媒体的特点 社交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它是基于web2.0技术产生和发展的结果。在我国,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平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交媒体的社交功能日益突显,已成为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社交媒体大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自主性 与传统媒体不同,社交媒体用户即为媒体的拥有者,其的信息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基本不受“主管部门”的制约,因此也有人将社交媒体称作“自媒体”。从信息的产生过程来看,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来自网民自发的创造,是网民自身观点的自由表达;从信息的传播过程来看,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也是网民根据个人关注点和偏好筛选提取的结果,创造并分享他们自认为可供展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信息。 1.2 时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设备日益呈现的集成化、移动化、手持化、无线化以及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粘着度的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大大增强,信息很可能在瞬间即变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 1.3 便捷性 技术手段的成熟使视频、音频、图像、文字多种格式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终端轻松获取。社交媒体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比以往轻松便捷得多。 1.4 扩散性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和选定的人群分享最新的资讯、个人的观点及其他所见所闻所感,传播方式由以往的点对点转变为一点对多点,信息传播呈现出裂变式的增长。用户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价值判断,去“关注”、“分享”、“评论”和“转发”他们认为值得关注的事件,通过网络告知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和网友等。 1.5 多元性 社交媒体中,人们可以对某一事物作任何角度的评判,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因此,即便是对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多元化的评价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交媒体真正实现了信息对思维的同步展示。 1.6 聚合性 这与自主性、多元性看似矛盾。事实上,尽管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权是均等的,但草根用户的舆论并不能影响舆论的走向,真正影响舆论走向的是意见领袖的信息。意见领袖的善于表达也赢得了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拥趸。比如,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中,粉丝数10万以上的“大v”用户超过1.9万个,100万以上的“大v”超过3300个,1000万以上的“大v”超过200个。意见领袖严重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在社会舆论中的话语权,使得他们的观点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代表性观点。 2 “透明”的企业 社交媒体为个人提供了表达思想、分享感受、发表观点提供了自主表达的空间,甚至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受个人经验、主观好恶、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对同一事物评价的角度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围观”、“评论”、“转发”等互动作用下,社交媒体用户对企业的评价呈现出“360°”的发散式状态,甚至原本属于企业的一些细枝末节会在放大效应的作用下变得十分突出和惹人关注。在如此透明的环境下,企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再享有强势地位。相反,消费者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出击,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美国著名学者、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人物普拉哈拉德和拉马斯瓦米在《消费者王朝与顾客共创价值》一书中指出,消费者传统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开始汇聚成一股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购买决 策时,他们不再盲目地被商家引导,而是主动积极地搜集各种有关信息;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广告,而是主动向企业提出实用的 反馈。 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3.0》中也指出,随着数字化媒介和社会化媒体等新兴事物的兴起,消费者和企业信息不对区间越来越小,被新兴社交媒体连接起来的消费者正在越来越像一个具有共同精神追求和普世价值观的立体的“人”,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它的企业责任感息息相关。 3 社交媒体催生责任企业 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正从对产品、服务质量和价值关注逐渐上升到对消费过程能否满足自我实现这一精神需求的关注;他们对企业的评价也变得更有深度——他们会透过企业具体行为的方方面面形成对企业价值观的全视角审视。在消费者眼中,企业如同一个“社会人”,他的一言一行者可能对购买决策产生巨大影响。“在混乱嘈杂的商业世界中,他们努力寻找那些具有使命感、愿景规划和价值观的企业,希望这些企业能满足自己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问题的深刻内心需求。” 有学者指出,在科技高度发达、媒体活跃的时候,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已经不仅仅是个别行政机构的任务,每一个消费者都在监督着企业的一举一动。同时,他们手中拥有的自媒体影响力不容小觑。企业在各方的监督下,更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保证其产品、服务的优良品质。 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透明化让人们对企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他们对企业也产生了更高的期望——不再满足于产品、服务本身质量的好坏,而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综合对企业进行评价,进而形成他们的购买决策。这些角度已扩展到教育、公共健康、就业、福利、环境保护、节约和爱护资源等诸多方面,社交媒体环境要求企业努力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各个领域都“做得漂亮”,以满足消费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以2011年新闻集团“窃听丑闻”为例,公众联合起来,用twitter发起了一个活动,给所有在新闻集团投放广告的广告主发送信息,要求他们不要再将广告投向新闻集团。结果是这家报纸再也无法获得一笔广告收入,主编被捕,报纸关门,整个新闻集团的股票市值也在一个月之内蒸发了逾80亿美元。再如2012年《纽约时报》披露的沃尔玛墨西哥行贿丑闻,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催化下,一天之内,沃尔玛的股票市值损失了100亿美金。如果单从产品服务功能角度来解释上述现象,这两家企业的上述行为似乎无关消费者:窃听行为本身并不影响报纸的质量,行贿行为也不影响沃尔玛所售商品的功能和服务质量,但有二者有一点是相通的——他们都违反了诚信、公平、尊重等社会最基本的商业道德——这与绝大多数消费者的价值观是相违背的。因此,他们遭受迎头痛击是必然的结果。 相反,在社交媒体时代,企业如果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尊重消费者的意见,即便是发生危机事件,也可能赢得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转危为安。2012年,麦当劳北京三里屯餐厅违规操作等问题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在被曝光之后的一个小时左右,麦当劳中国迅速在微博上了一则诚恳的致歉声明,赢得了众多网友的谅解和支持。截至3月20日赢得了近2万多转发、1万多评论,实现了舆论的“逆转”。从销售业绩来看,央视曝光后其在华销量并未受到影响。 4 结论 社交媒体是给予用户参与互动可能的新型在线媒体,随着社交媒体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升级,社交媒体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它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多维度的视角及放大作用要求企业从战略层面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让企业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精神需求及其变化趋势。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要求,全面履行社会 责任。 首先,将社会责任置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并在经营实践中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承诺。企业要取得成功,需要将社会责任置于企业战略核心,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重社会效应,在创造良好业绩的同时做一名出色的企业公民。这就要求企业要改变传统思维,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自觉行为”,而不是被动选择下的“履行义务”。企业应当从产品设计、提供服务开始,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公共事务、慈善活动,以一贯之地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承诺,关照各利益相关方的深层需求。 其次, 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听取消费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承诺的重要前提。有研究显示,81%的美国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朋友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购买决定。因此,企业应建立多种了解客户心声的沟通渠道,如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及时了解客户心理动态,以便快速地、有针对性地做出回应。 最后,运用社交媒体,吸引消费者共同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使之成为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参与者和传播者。社交媒体的高度发展,不仅让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模式,同时他们的信息互动过程中也让企业的经营改变了性质:消费者通过他们的意见表达参与到了企业决策,企业的经营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而是企业与消费者协作互动的过程。企业应合理运用社交媒体,让消费者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的行动中来,一方面让消费者切身感受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通过这一过程增强消费者的价值实现感,从精神层面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深度认同。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与建构 摘 要: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众多利益相关者联系紧密,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对其利益相关者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更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如何突破传统观念之局限,给予现代企业全新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利润最优与承担社会责任并举的基本要求,对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 以人为本; 共享价值。 一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呈良性发展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经营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持肯定的态度,并表现出一定的满足感。然而在与同行业竞争过程中,主动或被迫采取不规范手段和避税现象,像这类有损同行业竞争者和国家权益的情况还屡见不鲜。其次,企业在社会捐赠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绝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更值得称道的是,这其中还包含着一定比例的亏损企业。然而,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仍然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尤为突出表现在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诚信缺失等方面。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缺乏一整套完备的、专门用于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而造成的,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关注,通过构建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积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逐步减少企业社会缺失现象,克服企业社会责任不作为问题。 二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构建的路径选择。 1.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是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的本质所在。 该理念的核心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尊重劳动者作为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不同于其他领域技术的最突出一点是,它超越了以往企业单一强调技术性指标、把赚取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在生产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员工的人身健康、安全以及相关权益的保护,同时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和社区的人文关怀,注重对社会的贡献。 首先,“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是对作为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的劳动者地位的肯定。在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者就不再是一个生产或推销的僵硬机器,而是一个通过劳动实现个人价值的鲜活主体。其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劳动者身份的尊重。 企业员工不仅仅是赚取工资的工具,他们也是有自我意识、有尊严、有感情、有自己思想的社会人,也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合法公民。所以,他们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再次,“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是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员工与企业不仅仅是一种契约性的雇佣关系,应该把员工看成是各种不同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新的动力,成为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关系、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富。实际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获得的回报是无形的,远远超出企业所付出的成本。 2. 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化。 共享价值,使个体利益的实现与整体利益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同消长而不是此消彼长的新关系。“共享价值并不是个体性的,也不是要共享企业已经创造的价值,而是要扩展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总体”。[1]由于这种分享不是对总量的一次性分享,而是对每一边际增量的逐次分享,它能够使经济个体在增长量上看到自己的利益,从而极大地刺激其增产节约的积极性。 “共享价值”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现形式,它突破了“利益独占”的传统思维的束缚,主张把建立全社会的利益分享机制作为克服我国社会主义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企业“共享价值”是对社会各个主体的经济权利承认,更是对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承认。“企业是否应当承担某种社会责任,基本标准不应该是责任是否有价值,而是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企业自身价值的实现。”[2]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经营的主体,着重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循社会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公平交易,诚信经营,认真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其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通过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扶危济贫,减轻社会负担,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最后,重视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从尊重自然、关爱民生的道德责任感出发,着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其经营的本质就是企业的利益分享。 3. 构建国际化、标准化制度体系。 “如今,企业社会责任已不再是个别企业的一种临时性活动,更不是个别管理主体做出的个别责任规定,它已经是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活动,是一种有许多国际组织和众多国际企业参与的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3]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运动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已经产生一套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化标准,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企业在与国际化制度体系接轨上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问题。当前企业主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与国际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标准化社会责任制度体系。但是,构建国际化标准化体系,不等于说,各国只去遵循一两个国际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模式,而是各国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国情极为特殊的国家,更要注重本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三 我国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制度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企业形象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企业进行形象设计、传播的过程,也是公众对企业进行认知、认可的过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旦形成,将对企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良好的企业形象的树立,实现的途径是多样的,其中,通过对社会责任承担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是有效途径之一。 众所周知,企业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转化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竞争。[4]通过品牌背后富含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赢得消费者和公众对企业品牌的认同,已成为一项深层次、高水平和智慧型的竞争选择,其本质也就是企业形象的竞争。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对企业而言,最典型的稀缺资源,无疑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度。这种稀缺资源的获得,除了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外,更多地可以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来获取。如: 农夫山泉推出的“一分钱”电视广告,从 2001 年 1 月 1 日到 7 月 31 日止,每销售一瓶矿泉水,就为中国奥运会捐助一分钱,来支持中国申办奥运活动。此举,在承担履行公益责任的同时,在消费者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和认同,不仅树立了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还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先机。 2. 有助于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变历程。两种制度下的企业分别承担着不同程度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的承担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在一般意义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作为政企不分的重要表现就是“企业办社会”。企业扮演着国家组织的一部分,囊括了职工生活的所有部分。在这种目标不能实现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几乎为零,甚至亏负,企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也就无从谈起。此时,企业社会责任便成了企业沉重的社会负担,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实行政企分开,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是我国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多年的改革,“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根本改观。民营企业自不必说,新办的国有企业在这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可以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的提高,利润的最大化势必加快企业本身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导致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和重组,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社会角色都有了新的定位。不论何种所有制企业,都被赋予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会更多地关注社会的现实、关注国计民生、关注自身发展,关注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经济体制的发展,使得经济体制必须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关于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论文摘要:企业社会责任(csr)备受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关注。主要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容、现状以及不同视角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领域对国内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和评述,以期把握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脉络。从中探寻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动向。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现状分析;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csr)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制度环境和道德引 导机制的不完善,一些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过程中只顾自身利益而漠视长远发展,各种无视社会责任的败德行为不仅严重影响有关企业的公众形象与长远发展,而且还给企业员工、消费者甚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因此,科学、全面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成果,客观地把握企业社会绩效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不仅能使企业决策层清醒地认识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自觉树立健全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还有助于强化公众的监督与参与意识,进而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国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取得到了丰硕的成果,文献资料、出版刊物层出不穷。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讨论,李立清、李燕凌(2005)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除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外的第三种责任,是企业在社会领域内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回应义务”。张宏波(2007)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文化责任。李双龙(2007)指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以及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权利,正是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期望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需求。这种观点实际上支持了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视角。其它视角领域,李淑英(2007)提出了一个基于社会契约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内容框架,该研究认为企业有义务遵守与社会达成的契约,为社会和经济的改善尽自己的义务等。大多数国内学者赞同卡罗尔(carrol)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其中,慈善责任被认为是最高层次的责任,是指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从事公众与政府预期的行为。 2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研究 王晓红(2011)指出我国有关社会责任的立法中,普遍存在法律条款原则性过强、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制度保障不足、职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的规定过于笼统以及债权人利益保障不足的问题,为建立完善的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建议必须要正确定位公司盈利与社会责任承担的关系、明晰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公司管理者的责任等。而林小芳、郑珠仙等(2011)则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战略性地选择责任活动并完善法律政策和公众监督等。徐二明、奚艳燕(2011)则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国内重要核心期刊进行分析,揭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现状。研究发现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研究一般依赖于产业竞争和资源基础观视角,很少关注能够揭示转型经济环境中企业略特征的制度理论。 3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指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包括哪些主体以及这些主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在遵循社会责任界定原则的基础上,吴猛(2007)提出公司制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包括对雇员、客户、债权人与社区。这种界定标准肯定了雇员与客户的重要地位,突出了二者公司剩余价值索取权的优先地位,但总的来说,其内容范围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崔秀梅(2009)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原因,全面地指出了转型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企业对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消费者、客户以及供应商、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并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该是渐进性的、有界的。王敏、李伟阳(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需要区别企业作为整体、特定个体以及企业管理层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殊性,系统地概括了中央企业作为整体、个体以及管理层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等。 4 基于不同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概述 4.1 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否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企业的员工与消费者。员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直接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而消费者则是企业产品使用价值的最终承担者,是产品才能转化为价值的关键。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刘兵(2011)以2010年著名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为出发点,分析了员工的利益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对员工作为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及参与、监督和分享权的切实维护上。建议必须在立法、执法以及分配制度改革上重视员工权益保障,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刚性制约,正确引导企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卢东等人(2009)则以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和期望一致性模型 (disconfirmation of expectations model)综合解析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反应,并据此构建出反应模型。分析指出: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受利己归因的负向影响以及利他归因的正向影响;通过期望一致性分析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期望负相影响而感知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消费者的企业评价与产品评价。向阳等(2010)从消费者的认知度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食品饮料行业和日化行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行业差异性。常亚平等人(2008)采用情境模拟法测度了消费者在不同类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刺激下的购买意愿。结果发现消费者的态度受到价格的显著影响,但不同的消费者群对履行了基本层或高级层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有不同的可接受溢价范围。其他研究领域,朱翊敏、颜宏忠(2010)基于顾客对企业捐赠行为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探索了消费者对三种不同声誉类型的企业和两种不同捐赠方式的认知和评价。 4.2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角度 张建同、朱立龙(2007)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入手,着重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认为企业绩效分为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有可能会降低企业当前的经济绩效,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长期经济绩效。基于对企业社会绩效的界定与测量,贺远琼、陈昀(2009)认为企业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财务绩效,还包括社会绩效。在回顾西方学者对企业社会绩效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企业社会绩效的概念发展及其测度,并通过对企业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了现存研究的不足与缺点。李红玉、陆智强等(2009)则通过对wood模型的扩展,从契约关系、利益一致性两个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指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搭建社会关系网络、产生社会信任、生成社会资本,而获得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提高财务绩效。杨自业、尹开国(2009)以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基础,对企业社会绩效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总体社会绩效水平不高,公司社会绩效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公司社会绩效各个子维度的绩效水平与公司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4.3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研究 辛晴、綦建红(2008)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内部经济动力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共同作用。研究发现缺乏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的条件是造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首要因素。辛杰(2008)通过对山东省2200家企业的调查实证研究,得到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6个驱动因子,基于此将企业分成七个驱动群体,发现不同类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就是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据此,王建琼、侯婷婷(2009)通过构造可持续发展的csd指标,回归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结论表明企业履行职工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相同的研究视角,王文、张文隆(2009)提出履行好社会责任不但使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而且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减少国外贸易壁垒和市场壁垒等。因此,从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5 总结 以上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研究并阐述了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这对于我们深刻地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内涵看法不尽相同,但对于社会责任的基础和核心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即企业在为其股东创造利润、财富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政府和环境等的责任,以获得企业、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对中外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形象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均有正向的影响。文章重在探讨品牌形象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和购买意向的中介作用是否显著,并对其进行了假设研究和实证分析。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形象;购买意愿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谢尔顿(sheldon)于1924年提出来的。“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西方世界发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对中国企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被称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民间自发的大规模善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众多企业也纷纷捐款。不同的企业对捐赠的反应不同,我们对不同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可能有不同认识,也可能进而影响我们的购买意向。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品牌形象及购买意向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在注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今天,只有当企业遵守了基于道义的社会责任,它才可能赢得社会的认同,提高品牌的声誉,博得顾客的信任,成为顾客优先选择的对象,提升企业的营销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一些研究认为,csr整体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品牌形象,消费者愿意为优秀企业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低csr水平会导致较低的甚至负面的企业形象,从而导致消费者只愿以较低的价格来购买该产品(mohr webb,2005)。 根据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假设:h1: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形象正相关;h2:品牌形象对购买意向正相关。 mohr、webb(2005)研究了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负责任的行为会正向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和购买意向;较低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会大大削弱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企业社会责任和价格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folkes、kamins(1999)研究发现,当企业采用不道德的雇佣政策(如雇佣童工)时,无论产品本身质量如何,消费者对公司的印象仍是负面的。 因此,提出h3:企业社会责任对购买意向正相关。 我们初步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正面影响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对购买意向有正面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购买意向有正面影响,那么,将三个变量综合考虑,品牌形象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因此,提出第四个假设:h4:品牌形象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购买意向中起中介作用。 根据以上理论阐述和假设,我们构建如下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 (一)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很多,如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1953)认为:企业界的义务是追求所有符合社会价值观与满足社会的所有活动。werhane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具有的那种超出其业主或股东狭隘责任观念之外的替整个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由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bcsd)邀集六十个企业界及非企业界意见团体,给csr的定义是:企业承诺持续遵守道德规范,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且改善员工及其家庭、当地整体社区、社会的生活品质。另外,戴维斯和布洛姆斯特斯、mcguire等人对此也有论述。 steiner(1980)和gallo(1980)把csr分为内在社会责任和外在社会责任;schwartz carroll(2003)将csr划为经济、法律和道德三个领域,国内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目前被学术界广为采用的是csr四层次模型(carroll,1979,1991),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本文采用这四个维度。 品牌形象在营销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点很早就达成了共识(garner等,1955)。品牌形象的总括、象征意义和个性三学派据其不同定义在测量上都进行了实证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具体测量,在产品类别基础上,测量品牌形象的维度;二是抽象测量,主要是通过测量品牌联想来比较跨产品维度的品牌形象。本文采用功能形象(functionalimage)、品牌形象(brandimage)和声誉(reputation)三个维度进行测量。 购买意愿即消费者愿意采取特定购买行为的机率高低。mullet认为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或品牌的态度,加上外在因素的作用,构成消费者的购买意愿。dodds等认为购买意愿指消费者购买某种特定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也有学者认为购买意愿就是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的购买计划。我国学者朱智贤则认为购买意愿是消费者买到适合自己某种需要的商品的心理顾问,是消费心理的表现,是购买行为的前奏。 (二)问卷设计 问卷采用组间设计,分别描述了a、b两个企业,他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不一样。调查时,让不同的被调查者阅读不同材料选择答题。本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 (三)抽样方法和样本描述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08份,样本状况如,表1所示: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形象和购买意向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331、0.8872、0.8282,都大于0.7,总体信度达0.9195,也大于0.7,本问卷的信度良好,信度通过检验。经检验,效度较好,由于采用的是成熟量表,也可以不进行效度检验。 三个变量中,只有品牌形象符合正态分布,企业社会责任和购买意向不符合正态分布,所以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2所示。 在0.01水平显著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呈正相关;品牌形象和购买意愿呈正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和购买意愿呈正相关。所以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得到验证。 散点图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形象和购买意向三个变量之间均是线性关系,方差检验显示,回归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较好。 经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形象回归,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358,且显著(p 0.05)。回归方程1为:品牌形象=0.358企业社会责任。购买意向与企业社会责任回归,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481,且显著(p 0.05)。回归方程2为:购买意向=0.481企业社会责任。购买意向与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回归,如表3所示。 经检验,vif=1.147,方差检验显示,回归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较好,不存在多重共线性,dw值为1.947,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288和0.537,且显著(p 0.05)。回归方程3为:购买意向=0.288企业社会责任+0.537品牌形象 综上所述,0.288比0.481小,但仍然显著,所以品牌形象是企业社会责任和购买意向之间的部分中介。 五、结论与启示 品牌形象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和购买意愿的部分中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用重大,可以直接带来品牌形象的提升和购买意愿的增强;同时,品牌形象的改善有利于促使顾客购买意愿的产生。 从研究的结论来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具备企业的责任意识、品牌意识,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塑造正面的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获得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品牌形象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购买意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履行社会责任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同时,也要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品牌形象,以此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 六、研究不足与方向 从样本描述来看,只在安徽省范围内,所选择的几个区域是不是很有代表性,区域性的差异是不是显著影响人们的认识和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把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和品牌形象的三个维度以及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是象整体关系一样,是否存在某一个维度的影响不显著。 如果把品牌资产和购买行为等变量考虑在内,结果会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制问题研究 摘要: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企业的地位愈显突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影响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关系到企业内外部和谐关系的构建问题。规制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依托外部强制性规制,同时自我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也是必需。因此需要内、外部相结合,共同解决家族企业社会责任规制问题。 关键词:家族企业 社会责任 规制 0 引言 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设计非常宽泛的领域,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多的是实践与理念的集合。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企业经营目标由以赢利为目的逐渐地转向多元化的目标。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企业的利益与其他社会群体利益的冲突,以及来自舆论及各种规则的压力,促成了企业高度关注此问题。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其战略发展中关于社会责任方面的关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有助于其持续稳定发展。 1 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作为一种普遍的组织形式——家族企业,在我国的市场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成长和壮大,并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能够坚强生存并稳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家族企业主要是指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基础,创业者个人拥有或与其家庭共同拥有占支配地位的所有权和在所有权基础上的控制权,并能合法地将其所有权和控制权在家庭内部传承的企业组织。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已经讨论了好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起源于亚当·斯密斯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及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观逐渐演变,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引起学术界乃至市场的不断关注,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与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对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家族企业,同样不可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所谓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家族企业为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从纵向上分包括4个层面,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而从横向分包括,对于家族的责任、对于企业的责任、对于社会的责任。 2 家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表现 中国本土家族企业的寿命周期都很短暂,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族企业缺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似乎已经成为制约其成长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融资困难 对于中国本土的家族企业而言,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其成长发展的基本问题。家族企业由于常常出现贷款逾期不还的现象,导致银行呆账坏账过多,同时给金融机构形成低信誉的形象。面对此现象,大多数家族企业选择上市,然而上市似乎并未给家族企业的资本融入环境带来改善,反而因缺乏社会责任而带来更大的风险隐患。 2.2 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代言人,其个人的形象、言行举止、知识底蕴、气质秉性、领导才干等素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的兴衰存亡。在家族企业中不乏有些经营有道的高素质管理经营者,但是从整体的中国家族企业情况来看,中国本土的家族企业创始人或经营管理者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知识缺乏,自我知识的更新较少,职业化意识不强,社会责任缺失。甚至有些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伦理道德丧失等,导致了企业的发展缓慢或停滞。 2.3 用人原则不当 在家族企业内部,讲究上下的等级观念及家长的权威性。而对于企业内部员工,家庭成员一般持不信任的态度,并对其进行强化监督。而对于家庭成员的能力与职位的匹配性,考虑较少。整个企业的管理过多的依赖于家族成员的关系及个人魅力,企业的经营模式及工作风格趋向于企业主的风格。此种文化不利于企业团队成员的能力发挥及组织的创新和完善,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 2.4 家族企业信用体系普遍危机 在中国市场上,家族企业长期都受到由于信任问题而带来的各种束缚。家族企业似乎成为信用低下的代名词,尤其是中小型家族企业长期以来受到信用质疑。家族企业信用体系的普遍危机,主要反映了企业内部外部利益之间没有处理得当,如逃避税收、以次充好、“三角债务”等。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问题导致家族企业的道德风险,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企业整体利益出现矛盾。家族企业长期受信任机制困扰,而使得难以获得社会舆论好评,同时难以得到社会资本支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2.5 传承机制欠完善 中国的家族企业蓬勃发展时间还较短,随着企业进入成长期成熟期,其经营管理者已经进入不惑之年,家族企业的继任计划尚未被重视,继承机制远远没有完善,没有明确的传承标准和传承体系。很多家族企业正是由于传承机制设置的不合理,导致企业险象环生,甚至被颠覆。 3 家族企业社会责任规制 关注社会责任逐渐成为家族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家族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的策略和举措。对于如何使得家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何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规制:自我规整和外部压抑。通过自我规制和外部规制的共同作用使得家族企业自身的主动因素与外部约束力量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3.1 外部规制 外部规制,主要是指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商业伙伴、消费者维权组织以及其他社会非正式组织等家族企业的外部相关力量,监督并规范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使其及时高效合理的履行社会责任。 外部规制力量为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和保障,通过教育和规范,不断提高家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意识、义务观念及社会责任感。通过规范监督的方式,增强家族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通过各种惩戒、制裁措施,增强了外部规制力量的权威性,保证了消费者及各个社会团体的正当权利,增强了人们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来共同引导和调整家族企业的行为。 外部规制在规制家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部规制的被动性、强制性、机械性、滞后性,使其发生作用时比较生硬教条,无法激励家族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因此,需要引入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规制。 3.2 自我规制 自我规制,主要是通过内部自身的各个构成因素,如企业经营管理者、内部员工、企业经营方式、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的协调作用,促进家族企业自主、自愿、自觉的约束不当行为、承担社会责任。 家族企业自我规制主要是发挥家族企业内部各构成要素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调整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规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非强制性的特征,是家族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源。虽然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规制不具备强制性,但却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家族企业内部环境中各因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成自觉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 4 小结 总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进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企业与社会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家族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力量,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成为促进家族企业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动力,同时成为提高整体社会发展水平的要求。我们要倡导“以规制促责任”的理念,通过家族企业外部规制和自我规制的共同作用,促进家族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 提要本文阐述了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以及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回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责任;财务绩效;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引起了企业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劳动安全保护等以及sa8000认证的实践,促使我国公众对csr日益重视。尤其是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注意保护自己的权益,企业只有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带来财务绩效的提高。 一、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car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伦理、慈善四个层次,它们构成金字塔结构,且依次向上递减。而基于消费者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也可以从这四部分来说。经济责任是企业最起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基础。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对企业法人的约束。它包括企业经营与生产活动中必须承担的环保、纳税、控制合法经营范围的责任,以及支付工资、劳动保护、合同责任等等。道德责任,是指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主动性,以及出自个人境界所形成的价值原则对其行为的影响。伦理责任并非总是有着严格的标准,在此,舆论和良心经常充当标准。慈善责任主要是指企业的公益事业,是对不特定的一部分消费者的社会责任。通俗地说,企业对消费者主要有两个责任:其一,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其二,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使消费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的产品,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产品。 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 长期以来,公司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时都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消费者是否认同和支持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不同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是否存在差异,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消费者具有哪些特征等等。企业只有了解这些事实,才能在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中更有主动性,并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活动和实施营销策略。早在1975年,webster就开始研究消费者的社会意识,他所定义的具有社会意识的消费者拥有这样的特征:一个消费者,他愿意考虑自己私人消费行为的公共影响,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带来社会的改变。mohr,webb和harris出了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srcb)的概念,并认为消费者因人口统计特征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感知水平。他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类消费者将购买具有企业社会责任公司的产品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水平的衡量,而有的消费者却没有这方面的考虑。drumw right在论述社会事业与企业密切联系时指出,企业在从事社会责任活动时,如果希望得到消费者回报,其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就必须与营销的目标群体保持高度的一致;与此同时,haley也认为,为了得到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响应,企业应针对消费者的特点选择所从事的推动社会责任的事件。creyer ross研究发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消费者会重视所感知到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自身的关联。随后,mohr webb研究发现,对企业社会责任支持程度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向和企业形象的感知不同,高支持的消费者倾向于认可具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并且购买意向更强烈。 三、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应 lafferty gold-smith利用广告和报纸来控制代言人和企业可信任度,积极的企业可信任度通过企业在环保和慈善方面的贡献来体现,结果显示企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和品牌评价有显著影响。bhattacharya和sen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响应分为了两种类型:一是关于消费者购买意向、购买忠诚等的外在响应;二是关于消费者意识、态度以及对公司采取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手段归因等的内在响应。消费者的外在响应是指消费者对涉及企业社会责任营销行为所做出的购买倾向和品牌忠诚等的现实反应,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积累了较多成果:mohr、webb、bhattacharya sen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和行为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而消费者的内在响应指的是消费者内在心理状态,是消费者对自身心理活动的一种感知。它不能通过直接的观察或有形的物质:诸如能为商家带来多少收益、消费者会在多大程度上购买商家的产品等等来衡量,只能通过量表来完成。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内生响应的影响主要包括:消费者的意识、对产品和公司的态度以及顾客满意和归因等。总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进而做出回应。 四、基于消费者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费者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购买偏好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在其选购产品时,除考虑产品质量和价格外,更加关注销售该商品所提供的售前售后的服务、产品的设计、产品的信息、产品的形象等一系列的信息。企业能否获得利润并进一步增加股东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销售收入,而销售收入取决于顾客的偏好,对于产品质量高、价格合理、服务较好的产品,消费者会表现出较强的偏好。因此,只有企业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另一方面,社会成员购买了企业的产品就成为企业的消费者,但从广义上来说整个社会成员都是企业的消费者,只不过有些是潜在的,有些已成为现实的。并且,不同的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了企业的产品,能把企业产品的影响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社会责任的体现。企业与消费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终要依赖消费者购买产品来实现,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越多,企业的效益越好。 整理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完成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针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的缺失,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制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法律规制 1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之外,所承担的维护国家、社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责任。主要包括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对资源环境的维护和治理以及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和公共事业的顺利实施等责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是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决定了企业并不是孤立生存和发展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有机体,因此在整个经济活动运作的环节中都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强化社会责任的履行,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2 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够维护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良好运行,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走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形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增强知名度,从而带来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充分考虑企业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承担能力的前提下,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能够放心使用的合格产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其得到应有的福利,促进社会的稳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企业自身形象,维护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健康运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市场建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和技术给予了企业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应该为社会完成的职责,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力武器。 3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由于许多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最求利益最大化,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导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缺失,主要表现为:假冒产品充斥市场,劣质产品造成消费者财产和人身权利受损的事件频繁发生;只顾短期利益,消费者得不到应有的售后服务和产品保障;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进行等。 基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我们应该认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正视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的事实,加大力度改变这一情况。 4 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现状 由于企业的最大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能使企业立刻得到物质上的回报,甚至存在短期内与企业最求营利的目标相矛盾的表象,使得企业很难积极主动的履行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需要从法律层面上加以规制。 我国《公司法》第五条中设有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但只是一带而过,过于抽象的概念原则,很难被实际应用,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在《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单行法中,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条文都零散而模糊,尚未形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并且缺乏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公司法中所规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属于法律责任,可以依靠法律的强制力强制履行,而一些道德层面上的社会责任,例如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在国际市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等,只能寄望企业自愿的履行,这就需要政策和法律通过激励来改善。 5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5.1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体系。《公司法》中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仅仅是企业的法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公司法》第五条的规定发展为具体的、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条款,并通过与其他部门法相结合,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得以落实,具有实践价值和效率性,是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要对现行法律体系中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制问题有关的条文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目的为指导,从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层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将散见与个法律法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规则,应用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理论重新整合,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的建立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法律机制。 5.2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激励机制。企业社会责任中法律责任的部分可以利用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针对道德责任的部分,则需要采取政府引导、法律保障、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与企业自身规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自觉自愿的履行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例如从市场准入、财政税收、市场管理、科技引导等方面,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实行产业政策优惠等。 5.3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将企业社会责任渗透到企业文化中,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内部自觉的监督。同时依靠国家政策,强化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对监管不力的政府机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公开监督制度,依靠社会和舆论监督。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思考 [摘要]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外部加诸其道德期望的内部认知与自觉。企业的社会责任伦理主要包括经济责任伦理、法律责任伦理和环境责任伦理三个方面。要认真研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伦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伦理 分析伦理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不仅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而且是具有法人人格的伦理实体。“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责任”是伦理学的重要关注对象。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解析,有助于使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合理性及其责任内容等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本质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有六种情况:一是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利润和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以确保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利益。二是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对消费者履行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不得对消费者有欺诈行为。三是对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安全、福利、教育等方面承担义务。四是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按照债务合同的要求,按时足额地还本付息。五是对政府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按照政府有关法律、政策的规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并接受政府的依法干预和监督。六是对社会的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对社会慈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些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企业的管理者应积极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并利用组织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和要求。 从本质上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既反映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在内的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企业社会责任超越了过去企业只对股东利益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客户、社区、公众、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外部加诸其道德期望的内部认知与自觉,其中涉及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化。只有当社会对企业的道德预期转化为企业的伦理目标或道德理想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包括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文化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综合责任。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其生存和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同步,只有在社会发展中积极承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才能为自身赢得更为广阔和良性的生存空间,推动社会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分析 伦理学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目的和手段的“道德”(经济效率与经济公平最优),遵守相应的质量、环保、劳动等法规;在政策上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加大“违约”成本,健全诚信机制,增强信息的透明度等。企业的社会责任伦理主要包括经济责任伦理、法律责任伦理和环境责任伦理三个方面。 1.经济责任伦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除了应承担法律责任外,更应承担经济伦理道德责任。企业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具有经济和伦理的“双重人格”,因此必须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伦理评价。站在企业社会功能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赚取合理利润的同时,必须承担起保护和改善其他相关群体利益的责任。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社会经济组织,盈利性是其内在的本质特征。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谋求利润最大化,实现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是企业的基本任务。同时企业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和发展,社会性是企业外在的重要特征。企业在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协调好与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始终面临着既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行为变量——求利与求德的矛盾。盈利无疑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目标,但盈利与社会责任并非必取其一。在生存和力求取得发展的前提下,企业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价值。作为企业,利润不仅是其追逐的目标,也是它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但极其自私者未必能实现自利。这是因为企业作为整个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环,作为依赖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而生存的细胞组织,事实上必须承担“社会人”的角色。它必须重视其社会职能,仰仗社会群体、社会舆论的支持,并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尽社会责任的企业,将失去经营有效性和合法性,在目前阶段也必然失去社会的关注甚至受到谴责与排斥。 2.法律责任伦理。公司的社会责任与法理学上的“道德与法律”、“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权利与义务”等范畴有着密切联系。企业承担法律责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公司本质是追求营利,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但就掌握社会大多数资源与财富之公司角色而言,应尽其积极的社会责任。企业法律上的社会责任是法定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其特点是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因而企业是否真正履行这种责任,直接涉及法律问题,属于法制性责任。企业要把履行法律责任的行为上升到法律道德意识的高度去认识,变法律的他律为道德自律。法律是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行必须有多方法律机制的配合;正确处理股东与非股东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企业伦理责任的作用在于能够协助法律手段,规范、制约企业的一些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而又不违背国家法律的行为。法律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中雇员、顾客和股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直接的基础责任。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就业机会平等和薪酬公平、反对性别、种族等的歧视、注重员工福利,雇员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因此,这种就业机会必须是合乎法规的就业机会,例如在生产条件和劳动条件等方面必须符合《劳动法》的法律规定,不能提供有害于就业者健康甚至摧残就业者生命的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必须体现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就业者应该在就业机会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而不是克扣劳动者的应有收入和无视就业者社会保障的就业机会。二是为政府提供税收。企业可以合理合法地避税,但绝不能偷逃税收,因为前者是企业的合法权益,而后者则是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不法行为。企业必须依据税法的规定纳税,所有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纳税是自己应该履行的法定的社会责任。三是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企业的这个社会责任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因而要求它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法》的要求,保质保量地为市场提供优良产品和优质服务,绝对不能搞伪劣产品和虚假服务。那些为市场提供劣质产品的企业,实际上是在践踏自己应有的法定的社会责任,是违法行为。 3.环境责任伦理。企业环境责任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在谋求自身及股东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义务,应当对政府代表的环境公共利益负一定的责任。企业环境道德责任的核心理念是环境伦理。企业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利用已开采资源,减少对资源的采竭,保护生态平衡。第二,控制各种有毒物质及致病因子进入环境,以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造成损害。第三,保护和改善企业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防止由于环境质量下降而使该地区生存条件恶化。传统企业目的理论强调企业是经济人,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应追求的目标,甚至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惜损害社会利益。故绝大多数企业从选材到生产一直到销售没有建立起绿色环保体系,不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漠视环境利益、任意排放污染物和掠夺性开发资源的现象,多数都是由公司企业所实施的。我国大量环境违法案件中,企事业单位向陆域、海域和大气空间排放有毒害物质酿成的恶性环境事故屡见不鲜,公司的行为成为造成环境危害的主要来源。要看到人类、环境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应超过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不应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企业不应以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当代人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对后代人的发展和需要能力构成危害。企业必须承担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资源的社会责任。 三、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伦理的相关对策 1.企业要提出明确的社会责任愿景。 提出明确的、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战略愿景,是企业进行社会责任管理的前提条件。战略愿景集中反映了企业的任务与目标,表明了企业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而事实上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现代企业的最高使命。因此,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高涨,企业需要重新修订战略管理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站在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高度,开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确定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2.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应当回报社会(包括利益相关者各方)。企业在进行日常的业务活动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员工待遇,将社会责任标准中的合理要求融入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中,并把社会责任管理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 3.企业要勇于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环境事务不再仅仅是由公司内少数人履行的一项职能,它要求企业内所有雇员和管理者都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以重视环境的态度进行管理。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眼前利益,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长久的和谐共生。 4.企业要塑造诚信管理的形象。企业诚信是企业价值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在企业中大力宣传、倡导诚信观念,加强诚信教育,普及诚信知识,使社会各行各业充分认识到诚信的价值,认识到诚信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把诚信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要诚实经营,反对欺诈,严禁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不得欺骗消费者,更不能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5.政府要积极推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是政府应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二是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要从企业法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强化企业的守法行为,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劳动保护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在遵守国家各项法律的前提下创造利润,为社会作贡献。三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与国际责任标准衔接,牢固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四是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定期评估。对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公开表彰,对严重违反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的企业进行批评或惩罚。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朝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五是要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参与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 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一种必然义务。经济全球化迫使中国企业迎接社会责任的挑战。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资源的浪费者、环境的损害者。企业的总体水平决定国家的经济水平,企业的总体效率决定国家的竞争力。企业在管理活动中重视伦理问题并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并且有助于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提高全社会经济运作效率和效益。企业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积极追求赢利目标的基础上,也同时追求社会责任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 [摘要] 国际上正在风行的社会责任运动也越来越直接地影响到中国企业,"重大矿难"、"毒奶粉"、"苏丹红"等等触目惊心的字眼频频出现也使社会公众要求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企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历史阶段。如何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到底应该肩负起哪些社会责任?今天在中国掀起一场企业社会责任的大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和及时的。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提出的背景 十年前,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开始形成新一轮的声势浩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如,联合国的”全球协议”, 协议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是解决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企业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特别是企业要合理合法地对待员工。许多媒体同时也加入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阵营,其中不少主流媒体,如,《财富》和《福布斯》在企业排名评比上,还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为适应来各个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着手制定自身的行为规范,用来规范自身和供应商的行为。最近几年,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本和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国际上正在风行的社会责任运动也越来越直接地影响到中国企业。比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不断对中国供应商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在工厂的劳动条件、工人权利、健康与安全及商业道德方面能够符合相关行为守则。据报道,从1997年~2004年7月份,先后有8000多家中国企业接受过跨国公司关于社会责任的审核。不仅如此,2004年开始国内主流媒体上,”重大矿难”、”毒奶粉”、”苏丹红”等等触目惊心的字眼频频出现也使社会公众要求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2006”这是国内首个面向全国所有企业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大型调查,其目的在于通过调查活动,向企业和社会各界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企业的社会责任并非是个创新概念。”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起源于欧洲。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而引起一系列社会矛盾,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特别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式定义虽经国内、外论坛多次讨论,却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向国际商界领袖呼吁企业要约束自己自私的牟利行为,并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按照安南的话,企业社会责任的九个方面应涵盖人权保障,劳动者权益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障、对社区的责任、对资源环境的责任等等。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其比较通俗的一个理解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内部看,就是要保障对员工的尊严和福利待遇,从外部看,就是要发挥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的良好作用。总起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方面。 三、现状 当前,企业最突出的社会责任问题大体表现在八个方面: 1.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起的作用,尽量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 2.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将包袱甩向社会。 3.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 4.一些企业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为富不仁。 5.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所有者谋利润,企业主堕落成为了资本的奴隶,赚钱的机器。 6.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 7.缺乏公平竞争意识,一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垄断企业,大量侵吞垄断利润,并极力排斥市场竞争。 8.普遍缺少诚信,国有企业对国家缺少诚信,搞假破产逃避债务,民营企业通过假包装到市场上圈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进展,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的新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影响到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企业将劳动工资压到极低。多年里,充斥中国社会的是如何赚钱的资本论坛,风靡社会的是研习老板管理术的mba,惟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政府部门出面进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工作中心是放在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效率至上的历史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如果企业都逃避社会责任,那么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大家都得不到好处。 四、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中国企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历史阶段。如何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到底应该肩负起哪些社会责任?企业和社会对这些问题还处于茫然之中。从国际经验看,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资本与公众的矛盾问题,是为了解决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没有正确的理念,资本就会过度地偏向少数人。例如,企业如果搞假冒伪劣,就会不正当地攫取消费者的利益,如果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就要减少利润。如果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更要减少利润。这是一对矛盾,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清晰的商业伦理和经营理念,便可能陷入自私自利、互相诈骗的泥沼之中。因此,今天在中国掀起一场企业社会责任的大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和及时的。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完全是互动的伙伴关系,这是世界大趋势。各国企业界越来越认识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把社会元素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去考虑。企业的成功标准已超过了财务报表的定义,应上升到与社会分享成果的标准上来。1995年一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学者创立了世界”未来500强”,把入选的门槛放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提倡好企业的三重标准为:经济(效益)、社会(道德规范)、环境(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有待提升,国际上通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也不一定适合我国企业,政府应尽早牵头研究制订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同时制定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定期向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尽管我国政府没有明确规定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喜的是某些企业却在行动。2006年3月10日,国家电网公司了《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这是我国企业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因此,这份报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进一步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和理念,2006年12月22日首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主题:全球责任,共创和谐。从首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上传出消息,截至2007年6月22日,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共有34家。其中,国企占了八成。从报告的情况来看,一些民营企业已勇敢并积极主动地站在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前台,需基数相比仍是少数。在34家已报告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到80%以上,占据主导地位。 企业要讲社会责任,要促进社会和谐,怎么样履行社会责任?怎么样促进社会和谐呢?好像一提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捐款捐物、做公益,这样就走歪了,舍掉了最基本的东西去追求脱离实际的东西。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要提供安全的产品,促进消费安全。如果连这一点都没做到的话,你再去捐钱也是舍本求末。中国十几亿老百姓对企业最关注的东西并不是你有没有捐款,并不是你是不是在做慈善事业,而是你的产品是否安全,你的豆芽是不是被福尔马林泡过,你的鳝鱼是不是喂了避孕药,民众最关心的是这个。任何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企业的第一要务,也是企业履行各种责任的前提,企业在争取为社会多纳税,实现它对社会的经济责任完成了它的主要任务之外绝不能将其他社会责任称之为”份外儿”的事。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也不应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应该由单个企业的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指标体系至少包含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层面: 在经济层面上,企业必须积极创新,致力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经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供更多的平等就业机会; 在社会层面上,企业必须处理好与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及社区等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尊重基本人权、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为员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消费者提供的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等等; 在环境层面上,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经营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追求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持续地改进环保工作,积极应对和规避环境风险,不断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等等。 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企业的生生死死,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有社会来承接它失败的代价。更主要是,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的人才、资金、客户、原料全部都是取之于社会的,企业在运用社会给予的资源、机会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利益的时候,企业当然应该也要善尽企业社会一份子的责任。要明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离开社会资源,企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企业与社会有一个共荣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甚至有着更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关系变得相对疏远。新形势下的企业与社会关系,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企业要通过纳税和缴费的形式来履行应尽的社会保障的责任,增强社会的保障能力,而不是千方百计逃避这一责任。如果企业都逃避社会责任,那么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大家都得不到好处 。 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而言并非是无利可图的,而是”一本万利”。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尽管企业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又会向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证明自己能够在经营活动中把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带来社会公众的认同。而且,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展示自身实力、产生广告效应的绝佳手段,能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因此,企业不仅要学会怎样挣钱,还要学习如何花钱,即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企业积极主动承担相应责任,是其进步、文明的标志,借此可以赢得公众信赖,不断做大做强。因此,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既是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五、结束语 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其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企业各种行为的外在道德约束。面对国际和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我国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尽快承认现实并积极应对。因为无论企业是否愿意和喜欢,大力发展经济的社会,企业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回被大家所关注,这种运动的浪潮对于企业来说,都会是一个越来越强的、新的、不可回避的外部约束,只有那些快速反应的积极应对者,才能赢得竞争优先地位,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出发,基于详细的调查分析,笔者分别站在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环境五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最后重点对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建议。希望中国企业从企业自律;发挥政府规则制定和监督实施的作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三个方面真正履行好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建议 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目前,在所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carroll的结合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最有影响力。car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责任(慈善责任)之和。 笔者认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是非常有益的。本文的定义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同时也主动维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员工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社区的利益、对环境的影响等。 1.1 股东 企业是股东的人,它的首要职责是股东利润最大化。企业对股东的责任通过以下特有的方式:对法律所规定的对股东权利的尊重;企业对股东的资金安全和收益的负责;企业所从事的任何投资必须以能给股东带来利润为基本前提;企业有责任向股东提供经营和投资方面真实、可靠的信息,企业要对任何瞒报、谎报企业信息欺骗股东的行为负道德和法律双重责任。 1.2 员工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有:保证员工的就业择业权、劳动保持权、休息休假权、保险福利权和教育培训权等。企业在这些方面违背或忽视了员工的权利,就是不负社会责任,应当受到法律、道德的双重制裁。 1.3 消费者 企业对消费者的重要责任集中体现在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一般来说,消费者有三个方面的权利,安全的权利、知情的权利、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企业在这方面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利,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企业的行为就是不负社会责任的行为。 1.4 社区 企业为社区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会变成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企业积极支持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了企业未来员工的素质;企业热心于环保和公益事业,可以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1.5 环境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严重破坏了环境。环境的污染、土壤的沙化、珍稀物种的减少等,环境保护成为人类面临的迫切而严峻的问题。企业在环境污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因而,企业在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 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 2.1 股东 在这里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主要从四个方面衡量:合理分派红利、对股东报告的频率、精确性和及时性。如表1所示,在合理分派红利这个指标上,超过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没有尽到对股东的红利责任。对股东报告的频率、精确性和及时性都有五分之一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没有尽到责任。 2.2 员工 本研究主要从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两个方面衡量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 ①福利待遇。大多数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的福利待遇不如人意。如表2所示。在健康医疗保险方面,提供全面健康医疗保险的仅占1%;在法定休假权方面,没有尽到责任的占64%;在请假权方面,没有尽到责任占61%;加班现象也非常严重,42%的被调查者加班非常多。 ②工作条件。如表3所示,企业在员工工作条件方面的社会责任也不太理想。一半以上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工作安全保障设施较差和非常差,仅有13%的调查对象认为工作安全保障设施比较理想;企业在对员工惩罚的强制性方面做的更差,仅有0.5%的员工一直没有受到强制性的惩罚;企业对员工的歧视也比较厉害,仅有0.5%的员工认为从来没有受到歧视。 2.3 消费者 服装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与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状况相比,企业在承担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方面明显做得更好。在产品质量方面,非常差的仅为3%,较差的14%;在产品安全方面,非常差的为零,较差的仅为3%。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表现比较好,除了服装产品的特殊性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消费者的压力。如果产品质量和安全存在问题,必将失去消费者,直接导致企业倒闭。 在产品的售后服务上,非常差和较差合计将近四成,说明不少企业没有尽到产品售后服务方面的社会责任。四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没有做到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4 社区 慈善、捐赠、赞助和参与社区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从表5可以看出,企业在对弱势群体的慈善救济、对社会活动的赞助、对教育的赞助和对社区发展的参与方面都比较低,超过半数以上的是从不和较少参与这些活动。 2.5 环境 如表6所示,企业在解决对环境的外部性问题上大部分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六成的企业在环境保护、使用环境认可的资源、能源保护和努力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等方面基本是无所作为。31%的企业在保护环境上非常差。27%在使用环境认可的资源上非常差。21%的企业在保护能源上无所作为。36%的企业没有采取任何努力降低不可再生资源。 3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建议 现阶段,我国经济转轨特征明显、法制环境有待健全、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消费者选择并不完全理性、投资者选择利益驱动明显、公众社会责任意识还比较模糊,企业社会责任还未引起我国企业、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本文尝试寻求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3.1 企业自律 首先,企业应从战略上重视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决策之前需要分析他们的决策带来的社会后果,并且采取措施最小化这些决策产生的社会成本。其次是正确处理股东与非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否则一旦其他利益相关者停止提供其专用性投资,股东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失;最后是企业自觉的制定更高要求的道德标准,作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指导方针,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监督作用,塑造社会诚信。 3.2 发挥政府规则制定和监督实施的作用 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和实施过程当中,应当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博弈的规则制定者和监督公平博弈的作用。首先,我国应该尽可能地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规范违法的、反社会的或反竞争的行为。其次,通过强制性手段使得企业支付一定的成本来消除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我国应当对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给予税收减免、招标和采购方面等鼓励政策,并进行表彰和宣传。 3.3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表明,消费者的选择、社会批评压力等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因素。受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利用消费者选择压力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不现实,但是可以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所谓社会监督就是要利用,充分发挥新闻舆论、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以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弥补政府在某些方面的“监督失灵”。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论企业营销与企业社会责任 摘要:随着当前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视,企业的营销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市场营销观念发展为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企业在实施营销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到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对社会和企业有利的社会责任营销。 关键词:市场营销 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营销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企业没有重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对营销的认识也不是很到位。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对消费者和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们应该强化社会责任营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营销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仅要创造高额利润,同时还应该对员工、消费者和社会环境承担责任。著名学者卡诺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次,能够用金字塔图示出来,第一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的经济责任,它是上层社会责任实现的经济基础;第二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即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第三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的伦理责任,即企业的一切工作都不能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第四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的慈善责任,即企业必须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做出贡献。 1.2 企业市场营销的含义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宽泛的讲,营销是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要的社会和管理过程。从企业这个比较狭义的角度来讲,营销是指和顾客建立有利可图、充满价值的交换过程。更深一层,我们可以将市场营销定义为:企业为了从顾客身上获得利益回报,创造顾客价值和建立牢固顾客关系的过程。 市场营销观念的变化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一是生产观念;二是产品观念;三是推销观念;四是市场营销观念;五是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六是大市场营销观念。 1.3 社会责任营销的含义 本文对社会责任营销有两个方面的理解。狭义的社会责任营销指的是企业在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利用新闻媒体和广告来进行宣传,改善企业的形象,增加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广义的社会责任营销是指企业应该在产品生产和流通交换的各个环节,履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营销战略中去,追求企业和社会长远和谐的发展。 2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分析 2.1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违背国家的法律,大量生产假冒伪劣的产品,如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还有前一阵曝光并且闹得沸沸扬扬的“双汇瘦肉精”事件,这些都是典型的缺少社会责任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不惜牺牲自己公司长期打拼建立起来的良好的企业形象,损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最终也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是一种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没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过低,企业很少会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没有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企业无节制的排放“三废”,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环境长期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之上的,长此下去,会对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2.2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追求最大的利润,使企业利益最大化,这是马克思所分析的企业的经济属性。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最初的创业和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本积累这一过程,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营销活动也是为了增加利润,忽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盲目的追求企业利润。同时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是我国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客观原因。 另外,现代经营理念认为企业在创造高额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消费者和社会环境应尽的责任。目前在我国,这种现代经营理念还没有渗透到企业的经营及市场营销中去,这也是我国企业缺失社会责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眼前的利益,忽视了企业长远的利益。从而导致很多企业急功近利,容易形成短期行为,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 推动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营销的建议 3.1 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引导 对政府来讲,为了使企业尽其社会责任,进行社会责任营销,具体措施有: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落实企业应如何尽其社会责任。政府应该努力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制化,并且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行使政府的权力,建立一种在政府指导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二是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宣传和监督力度,要让企业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意识,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应尽的社会责任。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一种履行社会责任光荣的氛围,使企业形成社会责任营销这种意识。 3.2 改进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营销的办法与措施 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营销的措施具体包括:一是企业要遵纪守法,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保护环境。这一点对企业来讲是非常必要的,是企业应该进行的最基础的工作。企业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去进行社会责任营销,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健全企业的社会责任制度,同时协调其他部门的经营活动,使企业在决策和执行等方面体现出对消费者、商业合作伙伴和社会环境的关切。为社会提供更环保更安全的商品和服务,使资源的利用更加节约,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社会责任营销,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3.3 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监督 对于非政府组织和媒体来说,为了使企业尽其社会责任,推进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营销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社会大众要积极支持并且参与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活动。全社会的成员应该共同努力,使企业积极地和全体社会公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并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营销,实现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共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企业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进行社会责任营销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我国目前的状况,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营销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各级政府、全体社会公众以及媒体的大力支持和监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社会责任营销,有利于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共赢之路,也是各级政府、社会公众、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共同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企业社会责任和管理伦理 【摘要】 加强管理伦理建设正成为我国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做大做强、内强素质的根本要求。正视我国企业管理伦理问题,大力增强企业责任意识,进行企业管理伦理观念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 社会责任 管理伦理 企业文化 管理道德 企业管理伦理是企业管理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是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伦理的核心理念,在企业管理伦理建设中,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有利于企业处理好和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经济效益。 一、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概述 责任是现代社会道德感受的一个至关重要概念,“它似乎非常适合于通过将实践和理论观念都包括在内的途径来表述人类行为的道德方面”。责任主要涉及到三个组成部分:主体,即谁承担着不能完全由规则和法律所决定的责任,主体应负什么样的责任,以及主体对其负有责任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什么。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其在经营决策过程中,虽然受各种因素影响,从而经历复杂的过程,但是作为责任主体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可以说企业是它自己的行为者。作为行为者就要承担道德责任,因为作为行为主体的企业,不但具备道德选择的客观可能性,而且具有选择行为的意志自由。企业应被理解成为一个道德行为者,它能够从事道德行为,但这种行为不一定是正确的道德行为,而且,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个体的道德责任。 二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伦理的核心理念 一般来说,管理伦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组织管理者的伦理(道德),另一方面是指管理组织的伦理(道德)。管理组织即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的各种管理对象,它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学校、医院、非盈利组织等社会其他单位。管理者的伦理(道德)与管理组织的伦理(道德),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应该说,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是管理组织的伦理(道德)的核心和基础,前者对后者起着重要的主导影响作用。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对企业基本的管理伦理要求。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单位,它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主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应该以赢利为唯一目的。企业在履行社会经济职能之外,它还是一个社会性实体,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对自己的经济赢利负责,还要对社会全体负责。因此,社会责任必须被纳入到企业管理伦理的视野当中,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都必须体现一定伦理维度的社会责任要求。 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必然选择。从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来看,企业总是运作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大环境中。企业管理伦理水平可以从企业及其员工的责任意识上得到集中的反映。企业归根到底是由企业的员工所组成的一个经济实体。企业员工责任意识的增强不但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实效,而且对企业的经济赢利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全体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而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树立敬业、守业、安业的责任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才可能真正地成为企业具有主体性的内在要求。 由此可见,企业自觉肩负社会责任,不但有利于企业管理伦理和企业文化的成熟构建,而且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全面地可持续发展。 三 中国企业与社会责任 中国企业在对待社会责任问题上,依据其不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一些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顾社会效益,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只要能赚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2)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就是本企业要自觉地、明确地、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否则是不自觉的,不明确的,或至少是消极被动的。这类企业偶尔也会尽一些社会责任,但积极性不高,是缺乏主观能动性的。 (3)企业第一、社会第二是指在本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也适当考虑为社会服务,这类企业对社会责任有一定的自觉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4)为了本企业、必须为社会是指为了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努力为社会尽责,而且必须尽好责,相比较前面三种类型的企业,这类企业能够把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因而具有较高为社会服务的认识和水平。 (5)首先为社会、同时为企业,这类企业非常正确地把握住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摆正了企业在社会中的位置。这类企业能够自觉地把“为社会”与“为企业”统一起来,而且是从意识上到行动上,从战略上到谋略上真正内在的统一。这应当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伦理的指导思想。 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企业社会责任过重且职责不明,企业办社会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大包袱。 (2)企业不考虑环境问题,不考虑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正在进一步恶化,影响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3)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模糊,没有正确的生产经营理念,普遍缺失诚信机制。 (4)我国有些企业没有真正走向市场,企业社会责任机制不健全。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组织存在于社会组织当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应该是鱼水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企业既是一个社会组织,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有责任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无论从企业追求经营的良好环境的愿望出发,还是从企业追求长期利益的动机出发,抑或为高尚的履行社会性组织的义务和责任出发,企业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效益分析初探 [摘要] 企业是开放组织,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于社会中的。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对外部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受到外部环境制约。这就要求企业履行其对社会的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而言,是否满足成本与效益原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成本 社会责任效益 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给国内燃油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包括中石化在内的国内几大石油巨头纷纷提升石油价格,并且对内称无法满足本土市场需求,对外却大量出口,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燃油市场的压力。中石化的这种行为发人深思:企业作为经济和社会主体的混合体,在实现企业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同时是否应考虑其经济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主动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企业履行社会成本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经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空间,帮助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理论界一直将企业视为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现代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而在这一系列契约中,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契约是最高层次、最重要的契约。在企业产权分离的情况下,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成为衡量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最重要的指标。 20世纪30年代,科斯提出一个新的命题——企业的社会责任。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延伸。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创造利润,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并且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这里的社会是指,包括一切能够对企业的活动造成影响,或受到企业活动影响的社会主体。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管理层在决定是否开始某一经济活动时,一定会考虑该活动所带来的相应的成本和效益。只有当效益大于成本时,管理层才会做出开展该经济活动的决定。只有以成本与效益分析为导向,企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国内外各大企业的年报中经常能看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report),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效益从来没有出现在年报当中。因为其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 1.相应的成本和效益难以完全确认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成本的涵盖面应当尽量全面,即尽可能包括一切相关成本;效益的内涵也应该尽可能完整。然而,对企业及其经营环境认识的有限性导致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难以被全面认识。因此,企业适当的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本是不可能被完全确认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许多成本,有些成本例如资本支出、形象受损等可以明确定义,但是有些成本或由于本身的性质或人的缺陷导致其难以被明确定义或指出,因此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效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成本和效益难以用货币量化 虽然有些成本效益可以被明确定义,却无法用货币可靠计量。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的形象受损,但是这究竟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影响在目前的会计理论体系下根本无法可靠估量。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非经济效益。除某些经济效益例如成本降低,生产率提升等能够量化,大部分的经济效益及非经济效益很难量化。例如,企业适当的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企业树立的良好形象和形成的良好文化,但是良好形象和文化到底有多少价值,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三、解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效益问题的对策 虽然到目前为止,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但是通过以下两个措施的适当应用能够使这两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1.尽可能全面考虑成本和效益 尽可能全面地考虑成本和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难以全面确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效益的问题。 (1)分析成本时需要关注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社会责任内涵的宽泛性,导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构成复杂性,包括已经发生及将来一定时期内一定会发生的成本和因承担责任造成的潜在经济效益的损失。 ①沉没成本。分析沉没成本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对员工承担责任所造成的成本;对自然环境承担责任所造成的成本;对社会公众承担责任所造成的成本。第一,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定期的培训。良好工作环境的创造和外部专家的聘请需要企业投入额外的成本。第二,某些企业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会选择购买有助于环保的生产设备,或者研发某些环保的生产程序。一方面这些环保设备都比较昂贵;另一方面,新工序的研发往往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因此在进行成本分析时,为保护环境而支付的成本不容忽视。第三,企业对社会公众承担责任。企业应当定期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可靠的与决策有用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的披露主要以各种报告为载体,而各种报告的编制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另外,企业对资助慈善活动或者向慈善机构捐款,都会带来成本。 ②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往往是潜在而不易被定义的,所以在分析成本时应当予以足够重视。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2)分析效益时应当考虑的问题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为企业带来许多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 ①经济效益。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两个方面:成本的降低、政府的补助。 第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向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例如,诺维信天津生产工厂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尽力做到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废水处理后变成中水,免费提供给当地农民灌溉农田;固体废料经过处理后变成生物肥料,改善天津市的盐碱地土壤。这一举动在为企业赢得良好声誉的同时,还为企业节约水、电、能源的开支,变相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二,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能为企业赢取获得政府补助或者税收优惠的机会。例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节能减排,设立每年预算为1亿元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以调动企业积极性。开展污水原位再生、蒸汽凝结水回收、非电空调、热泵、离网型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照明等环保项目的企业,可在每年的3月或9月向开发区有关部门提出申请,通过认定后便可从“节能环保专项资金”中获得总投资30%~50%不等的财政补贴。 ②非经济效益。管理层在考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效益时,更应当关注非经济效益。适当承担责任创造的非经济效益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形象和企业文化。 第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竞争优势。合理的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品牌忠诚度。良好的形象会增加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依赖性。在消费者看来,把商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企业,会将社会责任渗透到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产品质量检测和产品的售后服务中去,从而增大对该产品的依赖程度。 第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形成员工忠诚和稳定员工队伍,并且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确保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用一定方法对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 对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带来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是一个难点。目前,实践中主要运用成本体系和效益体系进行计量。核算企业履行职工责任的成本,主要采用直接测算法和以单位工资折算的方法;核算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除了可以采用直接测算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修正人力资本法等进行折算;核算履行公共社会责任的成本,可以采用直接测算法,市场价值法和以单位工资折算法。对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核算时,企业可以采用效益计量体系:经济效益的核算采用机会成本法和影子价格法;非经济效益的核算采用社会调查法和专家评估法。 总而言之,企业履行社会成本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经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有助于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管理层在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时,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相关成本和效益,并以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量化。只有在这种前提下,企业才能运用好社会责任的成本—效益原则为自身创造更多的价值。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企业社会责任角度的财务治理 摘要: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必须考虑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纳入财务治理结构,从而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务治理效率。 关键词:社会责任; 财务治理;治理结构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进行各项活动时,不能仅仅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应当最大限度地考虑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应该包括股东利益、债权人利益、经营者利益、企业员工利益、消费者利益以及其他内外部关系人利益。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有利于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改善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这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企业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少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发展而来,公司财务治理尚不完善,尚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内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与偷懒行为,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在财务方面主要表现有:经理人员运用股东对其经营决策不得干涉的要求,通过增加在职消费或与其他人进行合谋行为谋取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 此外,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例如:大股东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掩盖真实经营状况而做假账,或以公司机密等为借口进行不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公司股票价格严重背离企业实际价值,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财务决策。 2.监督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备。由于董事会与经理人员的关系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则是一种信托关系,三者之间的利益追求往往是不一致的。股东虽然持有公司的股票,但大型公司的股权是相对分散的,每个股东只持有公司总体股份的很少份额,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备或者监督收益与监督成本不对称,而可能引致搭便车行为,使股东很难监督经理人员的行为。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治理的促进作用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治理的影响就是使企业更加注重多边治理及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形成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与财务治理环境良性互动,实现财务决策科学化,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要求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如工人代表,政府代表,债权人代表等,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去,从而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企业财务决策科学化。 1.股东的财务治理。当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或经理层产生侵害出资者利益的行为时,公司股东可通过监事会加以制止、通过股东会更换管理层,转移股权或抛售股票退出企业的方式,实现财权配置与财务治理的主导作用。 2.债权人的财务治理。债务契约提供了约束经理人员支付未来现金流的工具,它也减少了经理人员随意支出可获现金流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通过明确债务契约中债权人的权利,采用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中吸纳债权人参与公司管理等方式,可使债权人由一个局外人,真正变成参与企业日常经营决策和控制的局内人,使债权人在企业财务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3.经营者的财务治理。对经理人员实行股票期权制。即允许经理人员在若干年后,按现价获得企业的一部分股权,经理人员的收益取决于股权的未来价格与现价的差额,这就迫使企业的经营者不断努力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市场价值越大,其自身的价值也越大。 4.员工的财务治理。员工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既是人的“经济价值”提高和民主理念向公司内部延伸的结果,也是缓和劳资冲突提高公司组织效率的需要。员工可通过建立员工董事制度和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的企业文化控制机制影响财务决策权。当企业经营业绩下降或经营者发生损害企业利益行为时,员工可采取一定措施,如要求董事会更换经理、修订财务预算、监督和罢免经理人员等,以保证公司稳定发展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政府的财务治理。政府一般通过立法等方式对公司财务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如制定会计法规、准则及财务制度等,加强上市资格审查、增强公司信息披露、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等。政府还直接参与对公司的税务检查、工商检查以及委托市场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对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督等,以督促公司完善财务治理。 6.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顾客、合作者和社区等的财务治理主要是通过财务监控权的市场分享体系等外部市场来实现,顾客拒绝购买公司产品,合作者中止进一步合作,社区通过法律提出环保要求等,均可以对公司财务治理和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的财务治理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必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利益,让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中来。但其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条件下的公司财务治理的结构具有动态性特征。 股东单边治理条件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一定,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财富,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稳定。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要考虑基于谈判的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与冲突。合作由社会信任度、合作盈余水平决定,而冲突又由要素市场的竞争压力、时间偏好及风险态度所决定,这些因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利益相关者谈判能力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并决定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冲突水平,这要求有不同的财务治理结构与之相适应。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论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社会责任 摘 要:在阐述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资本主义企业无限制地追逐剩余价值而导致工人阶级贫困、环境遭到破坏等严重后果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最后从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中总结出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些可行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途径;现实意义 1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资本的运行过程,就是无休止地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而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表现为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剥削行为。资本是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到达赚取剩余价值的目的。“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2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 2.1 资本主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所造成的后果 资本主义企业只顾追逐剩余价值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第一,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心身健康。“资本由于无限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了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苦、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第二,造成了资本与劳动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人们为体力和智力的衰退、夭折、过度劳动的折磨而愤愤不平,资本却回答说:‘既然这种痛苦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利润),我们又何必为此苦恼呢?’”尽管可以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稍微缓和矛盾,例如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通过了工厂法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但是“资本主义按其本质来说,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拒绝任何合理的改良。” 比如,“法律关于工场中的每个工人应占有必要空间的强制规定,就会一下子直接剥夺成千上万的小资本家!就会动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基,也就是说,会破坏大小资本通过劳动力的“自由”购买和消费而实现自行增殖。”第三,导致资源危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资本为逐利,不仅以牺牲工人阶级的基本权益为代价,而且还从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中获利。“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 2.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1)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过程中,应该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权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 首先,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的责任。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使劳动者有正常的休闲娱乐时间。马克思批判地指出了资本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而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对劳动者和企业造成双重损失的后果:一方面,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延长工作日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经济利益,因为“资本无限度地追逐自行增殖,必然使工作日延长到违反自然的程度,从而缩短工人的寿命……已经消费掉的劳动力就必须更加迅速地得到补偿,这样,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上就要花更多的费用……资本为了自身的利益,看来也需要规定一种正常工作日。” 其次,提供良好工作环境,营造和谐劳动氛围的责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在卖给资本家以后才实现的。劳动力不同于其他“死的要素”,劳动力是带有主观意志的“活的要素”,劳动力的使用,受劳动者意愿、情绪、态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紧张和对抗的劳动氛围,会使劳动者产生不满和逆反的心理,将不利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发挥。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劳动氛围,才能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的责任。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利益建立在牺牲劳动者的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决定了,在企业内“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庸品……这些手段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变得恶劣。”这种以牺牲劳动者来谋求经济利润的方式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现代企业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发展的方式,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一定的资本投入下,提高生产率,创造更多的利润。 (2)对消费者的责任。商品的出售价格以商品的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平均利润。商品生产者为了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实际销售的价格,只有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即成本价格,用较便宜的费用进行生产。资本家通过压低工人工资的手段降低可变资本;通过减少生产资料的费用来降低不变资本,不惜偷工减料,生产出劣质低质产品、出售过期产品,甚至生产损害消费者健康或对消费者造成潜在危害的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攫取更多的利润。这种节约生产生产资料的狂热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的掺假上,“德国工业有一条基本原则:只要先给顾客送好样品,然后给他次货,就能使他满舒服。”这是典型的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3)生态环境责任。“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资本主义企业在片面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环境责任的缺失已经造成了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因此,在对自然界作资本化利用的同时,必须强调企业的生态责任,培育企业的生态伦理,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企业在管理理念、生产经营、制度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生态化导向。 2.3 我国经济发展中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途径 (1)重视企业内的分工、协作和团队管理。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就要求同量生活资料能以更少的时间生产出来,这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通过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第一,在协作中,“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第二,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可以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第三,协作可以节约生产资料,这既表现在使商品变得更便宜,从而使劳动力价值降低,也表现在改变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从而提高利润率。因此,加强协作可以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先进的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团队管理,有效协调生产的各个环节,营造和谐的劳动氛围,优化企业内部的要素配置,把企业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缩短制造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2)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将会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 第一,对单个资本家而言,企业创新能合理利用资本,增进企业效益。在商品货币条件下,如果技术落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生产的商品交换不出去,用来购买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就得不到补偿,更不能实现增殖,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把有限的资本用于生产出质量高、性能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能提高资本利用率,增进企业效益。 第二,企业技术创新诱发产业创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创新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启动点,在竞争规律的强制作用下,其他的资本家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同一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其结果会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企业技术创新能节约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指出“正象只要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技术创新能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而且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代替自然的不可再生能源,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努力实现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就个别资本来说,“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所以,企业要紧跟市场消费潮流,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卖出较多的数量,实现利润;另一方面可以因独特的竞争优势,适当提高市场价格,实现利润。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论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经济视角 社会责任 消费者 员工 股东 诚信 论文摘要:文章在经济视角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对与企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四个因素的描述,来确认其对企业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企业经济的培育逐渐由笼统模糊型向专业明晰型方向转变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企业不仅创造着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还对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众多利益的融汇点,企业担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自2000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得到了迅速的扩展和延伸,他们在不同的角度和背景下凝练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诸多的研究成果正在挑战漠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在药品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和重大矿难事故频发的今天,基于经济视角下展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讨论尤为重要。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创造者,有责任和义务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质量过硬的产品,这无论对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是一个双赢的问题除此之外,企业还应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积极性来自于这样的假设: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越多,获的社会支持也会更多,公众对企业的亲和度更高。从长远看,这种支持可以使企业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而这种经济利益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消费者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者是企业最终的成果和服务的接受器、检验者和转化器,正是有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支持,企业才有了存在的必要,也才能实现股东、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因此,企业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应该模范履行社会责任:即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依托先进的管理理念培育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特色品牌。虽然消费者是依据产品价格、质量和便利条件来选择商品或品牌,但是在lafferty和goldsmith(1999)的实验中,他们利用广告(运动鞋的广告和报纸)来控制代言人和企业信任度。积极的企业信任通过对企业在环保和慈善方面的贡献来给出,结果显示企业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和品牌有显著影响。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始终处在价格和质量信息情报的下游水平,对产品的后台组成不知情。这样,就要求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经营管理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由于消费者在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不仅考虑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性能关系,也考虑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所采取的态度及行为表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有利于更多的产品销售,从而必然影响企业的盈利。同时,消费者应该培养健康和绿色的消费观念,减少对非环保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坚决抵制非法出版物和假冒产品的消费,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关闭违法的大门,在源头上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完善经济指标时,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该作为一个关键指标来重视。 二、员工利益保护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是利润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是企业重要利益相关者。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经济关系,还有一定的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这就要求企业和员工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企业对员工负有重要的保护责任,保障员工的就业择业权、劳动保持权、休息休假权、安全卫生权、保险福利权和教育培训权等。为员工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特别是资源开采、化工、野外和海上作业等艰苦和危险行业,与员工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健康指标尽可能在国家强制执行和企业规定的范围内上限执行。为员工提供的工作场所要符合健康标准,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在员工的工资报酬方面,企业应该公平合理地给付员工工资,确保员工的生存发展,员工能够合理地享受到国家和行业所规定的福利待遇在民主参与方面,为员工提供民主管理企业的渠道,企业管理层应多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情和关注员工的疾苦,置身于他们当中去获得来自最底层的真实资料,尊重员工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提供能量储备。 企业对待员工要一视同仁,不得有任何偏见和歧视,特别在事关员工重大利益的处理方面,应妥善地与员工进行协商和沟通,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内完成。我国有些企业在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的表现就差强人意,随意解雇和聘用员工,任意克扣工资,降低员工的福利待遇,采取强制或生硬蛮横的工作方法等。在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如此高的今天,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如此发达的世界里,违背经济规律和道德准则而存在的企业注定不会长远发展。 三、股东权益保护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是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这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中最主要的内容。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是股东的人,它的首要职责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投资的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的货币投资转向股票、债券、基金和保险,投资股票直接成为企业的股东,投资各种债券、基金和保险成为间接的股东。在现代社会,股东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遮布社会的各个职业和领域,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渐渐演变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也具有了社会性。因此,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既是自身长远利益所在又是对股东的尊重。企业在安全投入上的必要支出,可以大大地降低企业的事故发生率,进而可以减少事故损失等费用的支出。在公平就业、尊重员工多样性和提高社会福利方面作出社会责任贡献,可以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消费者的关注度和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从而实现稳定企业客户资源的目的;在遵守商业道德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信誉基础;在慈善事业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维持企业向好的思想和行动,就是企业对股东承担的最大社会责任,因为它可以从根本上确保股东的投资安全和长期收益最大化。 现代企业主要扩张资本获得途径来自于股东,企业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定期向股东提供真实的经营和投资方面的信息,企业向股东提供信息的渠道主要有财务报表、股东大会等。由此股东可以了解到企业目前的基本状况,包括经营业绩、市盈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情况。企业所提供的任何信息,都必须保证真实、可靠,不能有任何虚假或粉饰企业经营业绩的成分。 四、企业诚信问题 企业应该树立全面责任观念,自觉地将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中,遵守国家法律和国际上通行的商业习惯,完善经营模式,诚信经营,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虽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还是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国家工商总局和税务总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税收专项治理成果显示出还是有部分企业偷税、骗税、欠税,诚信缺失。有些企业思想觉悟低,无赖经营意识根深蒂固,长期失信于民,失信于政府,恶意逃脱税款和逃废银行货款。企业主观恶意最终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最终的行为将被记录于企业诚信档案中,连锁的恶性循环将会继续,必将失去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五、结语 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及行社会责任必将极大地改善企业内外环境,将企业渐渐地牢固纳入到公众视野中。从企业发展的经济层面来看,消费者、员工、股东和企业诚信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与企业的预期效益紧密相关。因此,全社会在鼓励和支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支持企业的发展,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履行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的引导、规范、监替与约束机制。政府应该制定一个行业标准,建立健全社会绩效评估机制,建立权威的社会评价机构,促进和激励企业自觉履行其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 摘要: 企业 社会责任导向下的公司治理问题已成为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势。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连接纽带,社会责任恰到好处的融入到公司治理机制之中,并由此建立起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一种利人利己的最优抉择。以社会责任为视角,探讨如何建立四大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机制。 关键词: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 在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元年”的2008年里, 2.3对雇员的社会责任 公司的雇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从底层的一线员工,往上延伸到中层的经营管理者,直至高层的战略规划者(包括董事、监事)。董事、经理层、员工三大阶层统一以雇员的身份,作为契约关系的受托方,与公司形成委托-关系。而不同级别的雇员在享受社会待遇方面差异很大。作为公司高管层的董事、监事和经理人员,其薪酬往往很高,享受的福利甚至远远高于其所做出的贡献。这在我国公司内部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高管人员在职消费、挪用公款等侵害公司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十分猖獗。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底线员工阶层的雇员却遭遇着另外的待遇。公司为降低成本以获取市场竞争力随时可能裁减一线员工,这些职工的工资、福利和医疗保险等等切身利益常常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利益是否得到实现,关系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是否得以有效运转,甚至关系到公司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对这些底层雇员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必需且十分有意义的。 2.4对外部主体的社会责任 企业 处于激励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与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公众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发生必然的联系。在我国消费领域和谐为主流的国情下,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以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让世人不得不关注起企业是否漠视社会责任这个突出问题。因此,强化公司治理的消费者责任理念对企业的长足 发展 至关重要。具体包括对产品质量、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机制以及完善的客户服务机制。此外,强调对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诚信为本的基础上,不恶意竞争,不违背我国各项 经济 政策,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3结论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不但统一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践中,而且两者互相促进与互动。公司治理的实质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引申意义就在于企业是一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和合作的载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就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过程。建立各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的机制,也并非要求所有利益相关者均参与治理过程,不同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的成本效益均衡考虑。在内部治理机制得到合理配置的同时,营造更好的外部治理环境也是十分必需的。比如,完善优胜劣汰的产品竞争环境,完善劳动力市场,保障劳动者权益,完善控制权市场并发挥政府监管的力度。此外,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对公司治理机制亦是一种优化。
自然地理论文: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与优化 【摘要】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需要优化,优化应该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考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需求,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并以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介绍了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一、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的必要性 自然地理学是地方高校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由于不同高校这些专业学科发展背景、依赖的重点学科不尽相同,不同专业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知识需求也不一样,但各地方高校往往忽略这种差异,导致自然地理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材问题。不同高校,大多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编的第四版《自然地理学》教材,有些专业开设的与自然地理相关的课程没有相应的教材,也应用这一教材,同一教材不能适应各高校、专业自然地理学基础教育;②教材涉及内容较多,涵盖面较广,教材内容与专业其他学科重复严重[1];③自然地理学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授课往往受任课老师的知识背景影响,很少考虑不同专业的需求;④地方高校主要担负着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专业人才,针对性自然地理学教学开展不够;⑤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学生自然地理学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要针对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实际,灵活取舍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优化,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 二、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原则 1.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原则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要结合学生就业,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同的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有自身的特点,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目前,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以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规划为发展主线,兼顾地质灾害环境评价、土地估价,同时培育发展土壤地球化学、土地数据库管理等新生方向。培养方案主要涉及地理学和土地管理学两方面的课程。自然地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土地规划、管理与环境评价涉及的自然地理学知识教学的重点内容。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地资源破坏、减少,全球气候异常频发,地球水土资源、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当代大学生对高质量生存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有认知自然地理的特征及发展规律,掌握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人地关系问题探讨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人地关系论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或可能论和协调论或和谐论。协调论或和谐论的产生是地理学者对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长期研究的产物,是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人与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因此,人地和谐的理念和理论教育要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自然地理知识和理论,以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和需要。3.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的原则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比较宽泛,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及整理,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自然地理学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人才,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人才专业发展中通常涉及以下自然地理学知识的应用:①自然条件分析。自然条件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与评价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与评价要求对研究区域的地质、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生物、土壤等自然条件要素进行分析和介绍,以便对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和概括进行全面把握。一般本专业报告、设计或论文中通常要求对项目(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和自然地理条件进行介绍。②土地适宜性、地质灾害环境评价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及整治要求结合自然条件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评估,对项目开展的适宜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从而保证项目开展的科学性、可行性,为土地规划及整理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了避免自然、地质灾害给土地利用带来损失,土地开发和利用通常要考虑地质灾害、环境灾害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及经济安全。③土地规划、管理、评价分区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总体布局、管制分区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要考虑不同区域土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不同自然条件土地的优势。土地整理的规划、土地复垦的复垦方向、不同区域地质灾害等级划分都离不开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与评价。4.结合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实际的原则不同地区自然特征不同,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往往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自然地理学教学应该考虑区域差异和特点,需要联系地方实际,教学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尤其是实验和实习课,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让学生走进自然,认识地方地层、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及生物等自然要素,分析其组成、分布特征,揭示其相互联系和形成机制,提高自然地理学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节约实习、实践地点过远造成的时间和经费浪费。 三、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 为了提高自然地理学教学效果,依照以上原则,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在选择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作为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性的讲授和学习自然地理学知识,并注重编写本专业实验及实习教材,对自然地理系教学内容进行了以下优化:1.理论授课内容调整与优化措施。由于培养方案中没有植物学方面的课程,同时自然地理学教材植物学内容涉及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植物地理学及植物学基础知识”内容;为了促进学生人地和谐的理念,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全球环境问题及全球气候变化”内容,增加一次学生讨论会“如何保护自然地理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让部分学生了解自然地理学相关科研内容和项目,增强学生的科研思维,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开讲座1次,并要求参加自然地理学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简单介绍其科研项目和思路;针对地方岩溶地貌发育的特点,岩溶地貌、水文及植被特征作为重点学习和讲授内容。由于培养方案有基础地质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删减“板块构造学说、岩石矿物”的相关内容;由于土地规划、管理与环境评价主要涉及陆地环境水文、水资源,教学过程中删除了海洋水部分内容;由于培养方案开设有土壤地理学,适当削减土壤形成及分类相关的课程;在各章节中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特征,删减“自然地理区域性及整体性”相关内容;简化“天文地理学”“生态系统”教学内容.2.实践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措施。自然地理学实习主要结合当地的岩溶地貌发育的特点,对岩溶地区孤峰、峰丛、溶洞等地貌、岩溶红色石灰土土壤、岩溶灌草丛植被、岩溶地下河进行调查,岩溶地区地下溶洞、地下漏洞形成的崩塌、岩溶地质下陷等地质灾害进行评价。结合校园处在岩溶发育地区的实际,实验课充分利用校园自然地理特征,要求学生对校区自然特征进行调查,进行综合描述;为了巩固植物学相关知识,结合校园园林植物种类丰富的特点,收集雁山校区植物名录,了解植物命名原则及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体、月球;为了促进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探索和求知,开展“显微镜观察植硅体”实验项目,了解植硅体的形成及其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地理论文: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现代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属于比较重要的学科,其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空间辨别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比较重要。现阶段,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已经到达改革的阶段,更应该做好对应的改革教学,使得其拥有更加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原因,本文首先概述了大学自然地理教学,然后分析了创新原则以及对应创新对策,望带来借鉴。 关键词: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创新;对策探索 在高校的教学中,自然地理教学主要便是帮助高校学生了解基本的自然状况,并且去实地的接触大自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的便是通过讲解模式教学,很少的让学生真正的走到户外,自我感受户外的基本环境,进而教学效果较差。伴随着理念的进步,现代的教育理念进入大学教学中,促使自然地理教学做出改革,完成创新。 一、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概述 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为了真正的保证教学效果,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中,此类实践教学模式较少,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自然地理教学的效果未能取得最为良好的教学效果【1】。因此,在现代中对大学自然地理教学采取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措施,通过有效的提升具体教学效果,使得其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体系,保证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获得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且有效的应对各种难题。笔者认为,自然地理的教学的创新更应该遵循体系的创新发展,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到实践中采取学习,才能真正的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并且伴随着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颁布,更是提升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任务,在当前的大环境中,需要学生了解并热爱自然。其对于我国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更是提出了时代要求,只有通过有效的建立对应教育肢体,使得学生更加熟悉并且亲近大自然,才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想,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二、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创新探索 通常在现阶段的高校学习任务之中,主要便是通过自然地理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有效的认识自然地理现象,并且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中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2】。不仅仅是单纯的解决问题,更加应该将现阶段的知识采取积极的总结,并且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进而真正的帮助自然地理教学完成有效创新,笔者认为,创新并不是离经叛道,在创新中更应该注意以下内容:(1)重视应用。理论不仅仅是书面上的内容,更加应该有效的应用在实践中,在实践教学设计中,更应重视将一类问题设计到实践中,将一类典型问题作为重点问题,使得理念的研究更加贴合实践。(2)通过探索加强认知。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明确基本认识,更需要做到的是通过探索来提升学生认知的愿望和认识的内容,在针对教学探索创新时,更加需要做到贴近实际,所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3)创新同样要遵循可行性。前文曾经提到创新并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开放思路,使得整体教学模式完成有效转变,一方面需要整体设计富有新意,另外一方面同样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3】。 三、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创新探索对策 1.合理编制教材 在探讨创新措施中,首先便应该着手于现阶段大学自然地理教学的教材之中,现阶段大部分教材的实习指导内容比较局限,不能满足大多数高校的具体要求,因此在教科书编订中首先应该遵从高校实际情况,了解高校的基本状况,通过有效的应对情况使得大学生更加了解人与自然的交际关系等。 2.建立实习基地 自然地理教学更应该贴近自然,寻求地方政府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结合多地区的实际教学力量,建立对应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自身应该具有对应的综合性,使得其能为高校教学提供的内容更多且更加综合。实习基地一方面利于教育开展实践教学,对于高校而言还有另外一方面的作用。便是可以通过实际基地建立学生休闲场所,使得所有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记得陶冶情操并且提升精神面貌。 3.改革实习模式 在创新探讨中,更应该明确传统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对问题的了解,基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改革整体教学。在实习中,学生需要锻炼的更加是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的知识对应的也应该是综合知识,使得传统的点对点教学变成现代的面对面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改革,真正的帮助实习模式得到最为有效的转变,成为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中的天然帮助力量。 4.体系变化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应该明确认识学生建立空间辨别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区域分析能力,并且能够帮助他们将自我学习的地理学知识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应用中,此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体系的创新。体系的创新才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开端,通过有效的创新模式,才能真正的帮助我国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提升,并且有利于整体的进步。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教学的引入,建立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创新的效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是有实地的帮助学生提升对应的相关能力,进而通过实际的提升,帮助该项教学理念和办学理念的成功进步。文中的分析仍然尚显浅薄,望批评指正。 作者:王大伟 单位:邵阳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初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教学探究 摘要:本文从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特征入手,分析了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现阶段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初中地理课堂中自然地理要素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掌握学习自然地理学的方法。 关键词:自然地理;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地理课堂的研究也开始增加。对于初中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教学部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对自然地理产生兴趣,重视开展地理教学研究,是对教师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1.自然地理学的特征 作为地理学的主干学科,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1]。它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它们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但这些现象的成因又很复杂,所以学生经常会觉得自然地理难学。而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过程,需要学生的良好配合,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自然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师一味传授,学生缺少探究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课堂上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单一地直接向学生灌输地理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具体思考与探究的过程。虽然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增加了,但是他们对于这些知识只是表面上的简单记忆,而不是深层次的真正理解,记忆不牢,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全部忘记[2]。 2.2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课外实践 自然地理知识都是自然地理学的专家前辈们在户外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实验、总结规律所得,这也就要求自然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在室外的教学实践。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学校自然地理教学都是在室内完成,完全依靠课堂教学,而学生究竟对这些知识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等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时才能知晓。大多数学生往往为了通过考试而临阵磨枪,却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3]。作为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课外实践必不可少,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是验证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3注重知识教学,缺乏情感教育 自然地理这门学科逻辑性和抽象性强,教师一味地讲解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情感教育是非常不可取的,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认识并热爱祖国的大河大山,自然风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2.4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地理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小,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学生更愿意把学习地理的时间用来学习数学物理等分值比较高的“大科”,这样的情况使很多学生产生偏科现象,甚至完全放弃,这给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只有找到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优化初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 3.1重视初中自然地理启发式教学 自然地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专业性、逻辑性都很强,学生在面对常见的经纬网、地理版图时会产生抗拒心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地理知识,在教学时不能只对教学内容做简单的陈述,而应详细、具体地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愿意动脑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他们在学习时的恐惧心理,所以实施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3.2适当地应用多元结合教学法 3.2.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们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PK”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述地形区的内容时,将学生分为几个人一组,开放式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总结他们所了解的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地形区都有哪些,这些地形区的特点是什么,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2.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如今的教学环境下,多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发展。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更具象,更直观。例如在讲解地震时,可以播放地震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了解地震的危害。 3.2.3充分利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自然地理教学中一种有效方法。教学案例是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它反映真实发生的事情,描述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理解自然地理规律可以从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入手。例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具有季风气候的典型性,所以在讲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时,可以用中国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案例进行描述,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学习[3]。 3.3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兴趣 3.3.1巧用谜语 中学生的好奇心最强,也最喜欢各种各样的趣味猜谜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出一些与地理相关的谜语,谜语的选择一定要切合教学主题,切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3.2巧用诗词 发挥诗词的作用,如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时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讲解气温与海拔的关系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3.3.3巧用歌曲 在一些歌曲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中学生的表现欲强,喜爱唱歌,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例如讲解青藏高原时,可以播放青藏高原的歌曲;讲解黄土高原时,欣赏歌曲黄土高坡等。在优美的歌声中领略祖国的壮丽河山,运用诗歌独特的魅力与地理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4善于运用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设下伏笔,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有时一个课题的内容非常多,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往往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小结时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好的课堂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作者:何珊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论文: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串设计的意义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教师自说自话、单向灌输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设计考虑,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与内容,最为有效的路径就是设计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既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探究、师生研讨的方式进行,其中问题串设计是基于后一方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设计问题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可以全面体现教材重难点。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包含了若干个知识难点,将教学提问统筹兼顾进行设计,能够站在整个教材的角度开展研究,哪些知识点需要提炼出来进行深化,哪些方面需要强化能力培养等,都可以在问题串的设计中融合进去。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可以与问题串融合起来蕴含其中,学生之间相互研究探讨的过程也是地理教学重难点突破的过程。 二是可以贯穿教师教学设计思维。有什么样的教学思维方向,就会产生什么样水平与层次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具有清晰明确的思路,具体体现在教学之中可以通过问题串来体现。问题串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组成,每一个问题之间都有着潜在的联系,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带领学生向着深入发掘,这样的发展过程正是教师设计的思维,借助于问题串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实施。 三是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串,最为显著的功能就是保证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不断档,中间实现了无缝对接,比起提问一个回答一个的互动模式更为紧凑。同时,将问题全部抛出来,学生可以组成合作小组进行集体研究,大家畅所欲言,既要深入思考,也要相互研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教师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相对比,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思维灵活性将会得到显著增强,看待问题的广度与深度都会得到拓展,特别是问题串的出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研究讨论,极大地拓展了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和高效。 二、全面提升问题串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串的设计,要注重技巧性,怎样设计更为科学和有效,考验着教师的业务综合能力。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问题串设计要体现针对效果。作为高效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问题串的功能不可忽视。问题串的设计并非简单从教案中截取一些内容进行累加,而是一个提炼和筛选的过程,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要将地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体现出来,要将学生能力训练的目标体现出来。只有提高问题串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才能够保证这一载体在地理课堂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实现素质化课堂的有效打造。例如在有关大气的运动相关内容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热力环流以及大气水平运动等知识点加深理解,笔者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了问题串:“引发大气发生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具体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是怎样的?结合生活实例,热力环流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风向是怎样的?各自的受力情况?”这样的一组问题串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注重了前后内容的衔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及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引导和拓展价值意义,体现了对教材的梳理、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知识要点的强调综合功能,对学生加深教材内容理解、提高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问题串设计要体现阶梯原则。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设计问题串,既要充分体现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同时也要对问题串组成的相关问题开展分析研究,要将思维特征融入其中,从简单到深奥、从容易到困难,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这也是体现问题串设计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对提高学生掌握效果帮助明显。以全球气候变化内容为例,教材中涉及知识面较为广泛,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也息息相关,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理解难度较大。为了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和具有条理性地理解教材内容,结合投影课件演示专门设计了问题串:“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两次明显的变化是什么时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气候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类应当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结合具体实际简要分析。”这一问题串紧密结合教学中的难点要点,而且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设计,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又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探究学习发挥了思维导向功能,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步接近问题的答案,既能够锻炼思维水平,同时对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发挥促进和支撑功能。 3.问题串设计要预留思维空间。问题串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提问内容集中揭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并在思考与研究之中培养思维能力。基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考虑,教师在问题串的设计中要预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问题串的设计要具有拓展性和深入性。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时,笔者侧重于设计问题串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与延伸,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水资源的概念,比较容易获得的水资源是哪些?影响水资源的因素有哪些?探讨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结合具体事例阐述水资源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问题串看似简单,实际上到了后半截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无法直接找到相应的答案,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特别是需要结合生活中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在课后查阅资料,和同学分头走访等,借助于这样的多种活动,以及丰富的学习信息,学生才能够圆满地解决问题串提出的各种问题,牢牢把握学习中的难点与要点,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得到了显著增强。 三、结束语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引入问题串设计,既是对教学模式与结构的一次优化,同时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尝试。要想发挥好问题串的引导促进和支撑功能,教师需要在设计上下功夫,既要深入考虑教材重难点,同时也要考虑问题串设计的要点,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作者:刘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 自然地理论文:职业体育自然地理学论文 职业体育有其自己的发展原则,它通过一定的表演来引起观众享受的兴致,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以及人员支持。既然是表演,那就要依靠外部因素。就其根本而言,体育这种行为的产生必然要依靠一定的外部因素,如气候、天气状况等地理因素。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体育行为的产生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而对职业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然地理对职业体育的影响是直接的。在职业体育中,不乏有一些大型的室外、露天的体育项目,就如奥运会而言,这是一场世界体育盛宴,备受全球人们的关注,所以开闭幕式的时间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为了保证这一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主办方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方法来保证其顺利开展,但是有时候我们仍然无法阻挡一些自然环境因素对体育行为的影响。从地理学角度考虑对职业体育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是纬度、气候、海拔。 一、纬度 纬度不同的地区,其气候也必然不同,这对职业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中国的武术发展而言,南北不同地区的武术风格大相径庭。我国著名的体育史学家曾经对此有着专门的论述。我国南北地区武术风格是截然相反的,这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因为北方气温较低,十分寒冷,所以北方人比较健壮,筋骨比较强硬,因此北方人的武术风格就比较的有气势,有力量,展现一种豪迈之风;而南方气候温和,所以南方人比较灵巧,因此南方人的武术风格就比较灵活,变化多端。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冰雪运动项目是非常擅长的,而对一些户外运动就比较的落后,这就取决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因此纬度较高的地区开展户外运动是相当不容易的。 二、气候 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而且气候条件也关系着运动员是否能够创造出较好的成绩,对众多的运动项目都有影响。如果在进行运动赛事时,出现了狂风暴雨等一些极端的天气,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发挥其应有的运动水平,同时还给运动员和观众带来一定的危害,直接影响体育赛事举办的成果。因此,职业体育一般会考虑气候对其产生的影响。整体来看职业体育的发展,职业体育发展最发达的地区是中纬度地区,因为这里的气候条件最适合开展体育活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受到气候的严重影响,在室内可以进行的体育项目是可以减轻自然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比如一些篮球比赛以及一些羽毛球比赛等等。但是对于众多大型的项目而言,这种方法很难行得通,再加之一些地区的经济条件的落后,所以,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项目或地区。所以,在进行比赛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到气候的影响。从欧洲联赛来看,欧洲联赛一般是跨年度来进行比赛,在冬天寒冷的时候,联赛就会中断一些时日,而且赛季结束时也还没到炎热的夏天,这种安排是十分合理的。反观我国国内的体育赛事安排就十分的不合理,足球联赛一般被安排在夏季,这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以及观众观看时的情绪,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三、海拔 海拔越高,空气中产生的压力和含氧量就会逐渐的降低。即便在较低的海拔上,可能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一般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对于一些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身体也会出现一些负荷,从而影响其水平的发挥。所以,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开展赛事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受到一些地理因素的影响,欧美的职业体育的发展较其他地区发达,一般情况下,海拔较高的地区举办职业体育赛事的机会较少,即便是需要在有一些海拔的地区进行,那也一般选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但是,近些年来世界杯足球预选赛进行时,一些有便利条件的国家或地区会利用其自身海拔较高的优势来开展,这为它们的成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然而,从职业体育自身来看,这样进行训练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就拿中国的职业足球来看,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国海拔较高的地区的球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现在西藏地区正在筹建职业足球队,其实这并不符合体育发展的原则。现在,自行车越来越受欢迎,以自行车为主的运动备受人们的欢迎,我国青海和青藏地区举办的自行车比赛受到了全国人们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欢迎和重视。但是与自行车有关的比赛比较耗费体力,一般适合于体能较强的运动员,而且由于自行车比赛一般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举办,所以就更加剧了运动员的体能消耗量,甚至还产生了一些高原问题。比如一些意外伤害以及一些高原反应等问题,更甚于在训练时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是比赛参与人员和组织者必须要重视的原因。 作者:赵森泉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释解 1求同存异是研修的核心 围绕主题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并通过集体讨论、反思改进、求同存异,是同课异构有别于一般听课的关键。这一课例研修中,共经历三次研讨、三次改进过程。观课过程中研修成员时刻观察课堂、关注学生活动状况,完成课堂观察表并思考该课堂中哪些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以及改进措施(见表2)。 2提升能力是研修的目标 研修成员围绕主题比较两堂课特色,交流彼此思考,既学习他人长处又指出存在不足。开课教师虚心听取专家、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重新备课再开课,研修团队成员第三次观课(见表3)。围绕“活动”教学主题同课异构活动进行三次课堂观察与思考,研修团队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达成共识:①什么是有效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性、趣味性、探究性强,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活动才是有效活动。②怎样开展有效的活动?其一,研究课程标准,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其二,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把握,教师要适度、适时干预,有目的地引导、点拨和更正,启发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其三,对学生活动反馈注意开放性和生成性,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灵活生动。③怎样处理教材的活动?根据课程标准大胆取舍整合,可调整顺序、加大或减小难度甚至增加或舍弃等,形成“活动”教学的亮点和特色。本文来自于《地理教学》杂志。地理教学杂志简介详见 3活动反思 通过一系列同课异构研修实践探索,认识同课异构研修与常规教研活动的差异,它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现研修一体化,真正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教学差异,并在研修中共同探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研组的成长建设,追求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一种合作、坦诚、包容的学习文化。但有下列问题引起思索。主题确定是否合理关系到研修成败。一次同课异构研修活动周期较长,从选课题、定主题到个人备课、开课、观课、议课到再开课,一般需要两至三周时间,一个学期仅四、五次左右。在活动次数、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年级段差异、不同教学内容合理确定研究主题在今后实践中值得思考。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 研修团队应有所分工,课堂观察表设计至关重要,关系到课堂观察的效率、课堂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观察视角分成几组、如何分工和设置观察点、如何把观察目标设置得更具体、科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作者:吕瑛超 林元龙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自然地理论文:剖析自然地理野外实训教学创新研究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该学科对实践性有较高要求,野外实践是自然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新需求下提出可行的新教学模式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和目标 (一)野外实习是地理学学科属性的必然要求 地理科学研究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该系统由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社会现象组成,这就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1]。其学科特点决定了野外工作在地理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地理调查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的多样性及更准确地把握地理现象的空间特征。因此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和目标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具体内容包括地质学、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地理和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等。实习的目标是要形成自然综合体的概念,并明确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实习的具体内容包括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会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经济地理、区域经济规划与发展等要素。实习的目标是要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结构、功能和演化等角度理解、认识其整体性与差异性,掌握各种人文地理现象的发展规律。 二、传统模式评述 学校现在普遍采用的实习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其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是基地模式。该模式实习地的选择上侧重于那些具备典型自然地理现象、研究比较成熟、资料相对齐全的地区,并且经过长年的积累,重复性的安排学生在该实习地实习[2]。该模式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教学方法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不够,不利于学生自然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3];另一方面,学生实习的地理要素相对独立,这造成不同课程实习内容的孤立,使得学生缺乏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4]。另外南京晓庄学院自然地理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沿途考察地理环境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2]。这套模式强调野外考察的思路,重视能力培养,着重方法技能训练。这种模式实习内容充实丰富,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东西,更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该模式实习组织难度较大,实习区域地理资料少,对指导教师的业务要求高,而且还要面临交通问题、住宿问题、安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实施难度较大。第三种教学模式是分阶段、分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即各门实习课程分阶段轮流进行[5]。该模式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由于分科独立,单科系统性强,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都较方便;另一方面,由于实习时间相对较宽裕,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该模式也面临五个主要问题:(1)实习时间较长,实习经费难以得到保证;(2)实习路线重复;(3)涉及教师较多;(4)门票、交通费均由学生自理,学生个人经费支出太大;(5)实习地理要素相对独立,使得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以上三种教学模式优缺点对比分析如表1。 三、教学模式创新 从以上对各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野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存在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的问题,比如实习路线的安排、老师指导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第二,实习条件的问题,比如经费、交通、教师资源、安全、住宿等方面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将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足。实习条件方面的问题则会导致实习组织难度大,学生实习热情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已有模式优点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合作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主要思路是:告诉观测路线、点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找证据现场讨论典型现象剖析归纳总结”的模式。新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合作教学模式,主张让老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分析、验证规律及讨论来试图解决问题。 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分组。老师根据实习内容和学生的个人兴趣划分5人左右为一组,并选出一名组长。 (2)设置主题。根据实习线路,有重点的设置研究主题、调查主题和考察目标。 (3)创设问题。创设的问题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及实践可行性,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4)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作用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把各要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分析的能力。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考察九曲溪至天游峰的相关自然地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天游峰的丹霞地貌的特征及成因、九曲溪的形态转化机制等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去调查分析,寻找证据,从而对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把各自的想法在讨论中展现出来,并踊跃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 四、如何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要实施好新的教训模式,要求在教学前、中、后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充分做好相关工作。教学前要做好后勤保障、安排实习内容、安排实习路线等准备工作。 第一,教学前与旅行社沟通,让其安排实习线路、预定门票、安排交通工具等。委托旅行社做这些准备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他们经验丰富、熟悉情况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校自行组织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为了提高实习效率,合作旅行社最好能提供专业性服务,由专业人员安排实习路线等。 第二,与实习单位和当地政府建立相互信任机制,让其在住宿和安全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三,实习内容的安排上,针对传统模式的实习内容和地理要素相对独立,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新模式中,我们注意将各课程的实习内容综合体现在实习线路和各个观察点上,使得每一条线路既包含相关课程独立的实习内容,又能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作用进行观察,并能对人地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各阶段的实习内容进行细化,这样才能充实有效的达到实习效果。 第四,实习路线整体选择应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剖面,使学生通过对该剖面的学习从整体上了解实习地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实习区内,自然地理因素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使学生便于观察和总结。另外,针对传统实习教学中,学生实习热情的情况,实习前要召开实习动员会,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在向学生介绍实习基地情况的同时对思想、专业学习、组织纪律和安全等方面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老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教师作为讨论组的一个成员在各组之间巡回指导,参加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结论,要避免以“裁判员”身份下结论,尤其当学生与教师的观点有冲突时,教师以权威的身份马上否定学生的观点,而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求得大家都能接受的结论。另外,教师要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考勤和考核管理,切实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最后实习结束后,要有科学的实习成绩评价体系。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野外实习的具体安排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确定一个完整的考评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6-7]。 五、结束语 本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合作野外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模式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改老师讲解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以讨论为手段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改革知识为导向为问题为导向;改理论学习为主体内容为调查分析为主体内容。这种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地理学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归纳综合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建立地理思维方法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本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与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解决了实习前住宿预订和路线安排等问题,增强了本模式实践的可行性。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 为了提高现阶段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得出要提高现阶段自然地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必须不断深入更新教学内容,同时采用传统板书和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自然地理学》课程主要是介绍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出发点已从过去的“资源开发”转移到“环境的可持续”,研究重点也从“资源的时空分布”向“地表环境的形成、变化规律及人地协调途径”方面转变[2-3].全球环境变化是当前科学界、决策界和公众的关注热点,而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就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科学,它的发展受社会需求、学科自身性质和其他学科的影响[4-5].全球变化给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过程乃至社会、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6].在这一背景下,自然地理学在哲学思维和方法论上必须进行革新.相应地,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思维和理念也需要调整,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而提高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 1.1教学内容要不断深入更新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课程,若要提高其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是其基础和核心.只有新颖、严谨、与实践关系密切的内容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然而,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虽然一些概念和原理在此期间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出现的一些新的自然地理学方面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都需要教师及时掌握,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有些教材会被学校多年使用,那么在此期间将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更适合教材内容的典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而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例如讲地壳运动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入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的芦山地震.据统计,这两次地震到目前还没有写进自然地理学的教科书中,但是这两次地震有的学生可能有所经历,至少相关报道有所关注,联系理论讲解时大家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它们是我国近期发生的破坏力极其巨大的两次地震,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为此,我们可以围绕它们的发生原因、破坏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展开讨论和讲解.因为这两次地震在发震构造上是有联系的,同时它们又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和南段发生的两次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而且芦山地震的震源区位于汶川地震形成的库仑应力增加区域内,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有触发作用或可能使芦山地震提前发生[7].类似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切实感受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时要求,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因为这样的案例学生会更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1.2教学内容要突出其实用价值性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代的教育理念已由过去的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8].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学以致用,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知道自己家乡的土壤类型和地貌特征这些直观的问题,而且能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去分析成因,预测发展方向,进而对其进行改造和保护.如讲授“大气环流”这一内容时,可联系2011年日本东海岸发生的9.0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多座机组发生核泄漏,造成大气核污染这一案例,让学生根据大气环流和局地环流的作用,阐述这次大气核污染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需要如何防护.随后日本又将福岛超万吨核污水排放入海,可让学生从大气环流影响海洋环流的角度,讨论海水核污染对我国沿海、以及海洋生产的影响.而这一核事件又引发我国的抢盐热潮,可让学生根据我国食盐生产结构和盐矿资源分布情况,去揭示谣言的荒谬.最后再提出问题:从日本大地震中我们能借鉴到什么?由于这些都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高,教学也就会相应地收到较好的效果.再如讲到地貌,可让学生去分析讨论我国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例如以黄山、华山、泰山为代表的花岗岩地貌;以广东仁化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河北僧帽山、江西弋阳龟峰、贵州赤水五柱峰及湖南武陵源为代表的丹霞地貌;以浙江乐清雁荡山为代表的流纹岩地貌;以黑龙江长白山的“地下森林”、大屯的温泉为代表的熔岩地貌;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以北戴河为代表的海岸地貌;以敦煌魔鬼城为代表的雅丹地貌;以四川贡嘎山、甘肃祁连山、新疆喀纳斯冰川湖为代表的冰川地貌等.这些旅游胜地,好多学生去过,结合理论讨论,学生会更容易理解.然而同时,这些地貌景观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对其保护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各地貌形成的条件和分布特点对其展开讨论,学生会更有兴趣,同时也会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习之后也容易给学生形成一种成就感.在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类似案例很多,无论是火山地震,还是洪涝旱灾,也无论是土地利用,还是城镇建设、工农业发展,都可以利用自然地理学的知识和原理来加以解释,这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加以利用. 2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在不断扩展和深入,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自然地理学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或单纯地利用多媒体教学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年长的教师由于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不是很熟练,所以倾向于传统板书教学方法,而年轻教师由于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好,再加上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而喜欢单纯的多媒体教学.然而,过多地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则需要相对较长的教学时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当下,很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单纯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容易出现教学进度快、学生跟不上的问题,不利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消化吸收,甚至会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厌烦和抵触情绪.而且,许多老师过分注重课件的美观,而忽略了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突出,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享受,而冲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因此,在目前课时不变,而教学内容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将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9].在自然地理学实践过程中,不但可以通过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来验证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而且可以从中学到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技能和地质构造发展的时空想象能力,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对具体自然地理现象的鉴别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由点及面的综合分析能力[10].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存在实践经费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实践教学耗材、以及实践所需的交通、食宿和门票等费用,这就迫使学校不得不采用减少或取消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压缩学生实践时间、减少实践地点、缩短实践行程等措施来应对这一局面,而这一措施的直接后果就是制约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而且部分高校还存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是不同师资队伍的现象,这样容易造成授课进度与实践教学进度出现偏差,出现课堂授课还未结束,实践已经开展,或是授课已经结束,而实践又无法及时开展的被动局面.我们只有统筹协调授课与实践时间,才能使课堂理论在第一时间得到实践验证,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传授与社会实践的互补作用. 4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科研与教学过程不同,教学是将人类已有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科研则是探索人类未知领域、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或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活动.教学应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学和科研的双向交流,既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推动本学科内容的改革,又可培养师生的科研能力,加快学生能力结构的转变[11].科研课题一般属于专业知识领域的新问题,研究性强,教师若要从事科研活动,就必须去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等相关信息,以此来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将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潜移默化地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使所教内容得到不断更新和丰富.而且在科研的执行过程中会不断通过更新仪器设备来提高科研的硬件条件,进而提高科研水平,这样也就相应地改善了学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提高了学科的教学水平.同时,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教师常年从事教学工作,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比较系统,这样利于该领域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科研活动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上,学生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直接相结合是科研融入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12].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介绍学生到对口社会单位参加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较系统的科研训练机会,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也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极大地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一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方法,为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成果是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案例,结合科研实例进行讲解,能够增加真实感.例如中国江南和非洲同属亚热带地理纬度,为何前者是我国的米粮仓,而后者却为疏林草原与荒漠景观;为什么同为温带的中国北方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经向差异会远远大于纬向差异呢;它们是怎么产生的;中国的特殊地理环境格局是怎么形成的.类似周廷儒提出并解答的这些典型科研案例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素材,我们在课堂可以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最后再给出解答,这不仅能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会使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变得饱满,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 5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现阶段自然地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必须要不断深入更新教学内容,同时采用传统板书和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鸣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地理景观图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定位图与文联系,生动讲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不是独立的,是为了对教材文本进行补充与说明而增加的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揭示教学难点和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准确定位景观图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将其作为地理教学的有效补充,图文并茂组织教学,从而为景观图作用的体现奠定基础。有了准确的定位之后,教师要对景观图进行生动的讲解,特别是要将景观图讲得透彻、有趣,让学生在观察景观图以及听取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教学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提供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和“温带荒漠景观”两幅景观图进行生动描绘。可以在课前准备时搜集有关温带落叶阔叶林描绘的语段,以及温带沙漠景观描写的语句,用充满感情的话语进行描述。这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较为直观形象的感知,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二、抓住景观图特征,实现重难点的迅速突破 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帮助,运用得当可以发挥较好的辅助功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帮助较大。例如,教学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等内容的时候,要想加深学生对从东向西地理地貌的直观印象,仅凭口头讲解显然苍白乏力,学生对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以及荒漠这一逐步演化的景观缺少感知印象。教师可以借助于教材中的景观图进行有效突破,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内蒙古草原景观图和西北荒漠景观图,两者的对比较好地体现了视觉上的明显差异。在观察景观图形成直观对比印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景观图对学生进行引导,明白因为从东到西与太平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也就逐渐下降,导致这一地区从东向西呈现出典型的景观差异。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天山植被垂直分布的景观图,找出三个不同的植被带,以景观图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从而总结出自然景观的变化与海拔高度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在景观图的帮助下有效突破了学习难点。在引导学生观察景观图,结合点拨探究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提高使用方式的科学性程度。教师对景观图要区别对待,教学设计中要确定详略或者是否需要重点讲解。在教学手段上除了在教材上进行观察外,还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投影演示,对相关的细节、重点进行放大,教学效果更佳。 三、仔细观察景观图,训练学生思维探究能力 高中生在自然地理学习中需要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会深入思考与合作探究,从地理表象向揭示规律与本质特征深入。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中内容的理解深度,提高思维的宽广度与深刻性。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分析景观图时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引导,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思考,尝试运用地理基础知识与掌握的技巧来总结和发掘其中蕴含的规律特征,寻找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从而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例如在教学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景观图进行分析研究,相互讨论喜马拉雅山的状态,以及形成的原因,着重从海拔高与板块理论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有了景观图的辅助,学生相互之间开展了交流探究,在教师的思维启发下,能够深刻理解“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从地理表象深入到其形成规律。这既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点掌握的效果,又提升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思维水平。 四、开展情感的渗透,实现地理教学立体目标 地理学科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教育资源,教师要结合景观图的分析研究,发掘其背后的资源,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地理学科中的景观图可以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特别是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赏心悦目的同时增加了对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地理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路径。例如通过对长江三峡图、黄果树瀑布等景观图的欣赏,能够让学生充分感悟大自然之美,让生活空间受限的高中生通过地理学习接触到更多的壮美景观。这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授与巩固,还可以体现地理教学素质化目标,这也是增强地理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重视这一教学内容的开发利用,兼顾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体现对重难点突破的效果,从而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 作者:刘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当前课程教学的不足 1.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自然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虽然多媒体教学相对普遍,但课件内容与课本内容脱节、课件表现形式丰富却内涵不足等现象较多;其次,大部分高校更多注重学科内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不能反映学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2.教学方式缺乏研究性 当前高校虽然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了很大改革,但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基本以书本内容为主,很少对教材外相关知识进行讨论;课时计划没有创新性,教学过程与教师本身的研究课题不相符,不利于教学的全面化,也缺乏研究性。 3.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 当前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主要表现为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且两者之间联系不紧密。注重对《自然地理学》各部门学科原理和方法的普遍理解,忽视利用现代技术对自然地理综合性进行调查与分析,各学科内容条块分割,内容重复或疏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改革创新的策略 1.加强理论教学 (1)多样化辅助教学手段。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有助于推动教学现代化发展。《自然地理学》可适当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延伸课堂教学。教师可借助微信、QQ以及网络课堂等交流平台进行网上交流学习;教师建立一个讨论群,在群里提出问题,引用案例对该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学生也可在群里讨论交流和学习。其次,学校方面可采取一定措施,创办一个开放性、透明化的网络交流平台,设立专门网站管理人员;由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及学科带头人撰写专业方面的稿件并上传至平台;学校对网站进行管理,及时更新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学生也可以储存自身需要的知识稿件,在网站上自由进行交流学习;同时也要求每个学生提交学习交流心得,由各专业教师具体负责;国内外教师也可参与专业知识的解答和交流。 (2)多途径培养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着推动性作用。在此方面,学校可多与其它高校合作,举办教师之间的交流会、学术研讨会,以促进学术能力的发展、教学方式的交流;校内教师也可举行相关活动。加强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提高教师对社会形势和学科新动态的及时了解。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与校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其提供优秀学生,吸引企业和知名商人对学校教学建设的支持,对教学积极、研究成果卓著的教师设立专项基金,以激发其研究和教学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强实践反思,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以身作则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多层次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探索性问题、研究性学习课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结合具体实际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对科研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多引用身边实例解释相关现象,激发学生研究性思维,让学生自主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能对该现象做出合理的猜测和解释。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制作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上台讲述对该现象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拓展;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等。 2.加强实践教学 (1)加重开放性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应包含三个方面:时间和空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和教学环境开放。整个教学中,除必修的实验外,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中自行选做实验,自行安排时间,学校提供基本器材,具体实验工具学生可向学校申请也可自行解决;同时,学校可将开放性实验课作为专业公选实验课,学期结束时检查学生的具体实施情况。选做实验教学内容应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充分反映《自然地理学》课程应用性、灵活性和前沿性的要求,加深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加快实习与科研结合。在当前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其实践能力、科研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野外实践能力,《自然地理学》课程实习中应强调学生对实习内容和实践方法的主动探究学习,同时辅以教师的引导和答疑。可建立以科研项目为引导的野外实习模式,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向学生说明实习目的和任务,然后学生据此查阅相关资料,并且与带队教师相互讨论,结合实习地点的具体状况,让各小组共同确立感兴趣和可行的研究专题,在实习中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其次,转变观念,即从以往的验证性观念转变为探索性和验证性相结合的思维观念,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结合之前学生和教师共同拟定的专题和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以科研的方法让学生去调查研究,学会辨别野外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教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解答,让学生明确实习的重要性。 (3)加强实习与实践连贯性。实验和实习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正确合理地将实验和实习两者系统化,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帮助。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和实习运行模式都呈相互独立状态,这不仅容易中断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也会导致学生知识点的欠缺。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为例,《自然地理学》课程中的实验课时不仅相互分开,而且实验与基地实习也相互独立。因此,为加强联系性,可将实验与实习均放在假期进行,将之前的课时实验集中在同一时间进行;将实验节省出来的课时安排在学期结束的前两周,让学生熟悉实验与实习的任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且自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拟定相关计划并确立研究专题,将成果上交教师,再由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材料结合实际情况设定实验和实习的总路线。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最后可对学生进行抽查,目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抽查方式由教师自行设定,同时要求每位学生上交实践报告。 (4)加速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可吸取更多的优势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根据《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特征,加强与国土资源、水资源利用、环境管理、旅游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可为学生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校实习基地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为例,其《自然地理学》共有四个野外实习基地,分别是灌阳的地质地貌实习、猫儿山植物土壤实习、桂林市气象局和水文局的气象水文实习,基地单一,并且每届学生基本都是重复性地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实习内容没有得到更新,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所以,应拓展与校外的合作,开发更多野外实习基地,以更新实习内容和拓展学生知识面;旧实习基地可以作为开放性实习基地,让学生自行组织考察,并且规定对旧实习基地的考察与每位在校大学生能否正常毕业有密切关系。 三、总结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融合了“天、地、水”等自然要素,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推动性作用,所以《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从信息化教学、教程编写到开放式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员与资金的推动和高校及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强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改革,可为国家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推动性的作用。 作者:黄贵明 王月 李晖 丁亦楠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论自然地理学教学更改与创新思索 摘要: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提出学科内综合与知识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从素质教育理念与自然地理学新思维视角提出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观念更新、内容整合与更新、方法改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培养方案是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自19世纪中叶洪堡与李特尔创立科学地理学到20世纪中叶,地理学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近代地理学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研究方法的变革却相对落后。这个时期的自然地理学以分化为主,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成为主导方向,以肉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观测为主要调查手段,定性分析和简单描述为重要表述方式。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创立与地理大发现以来哥白尼的“日心说”、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起源灾变说等一系列理论的出现密不可分,也与李希霍芬、彭克、戴维斯、沃耶科夫、道库恰耶夫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自然地理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密不可分。这些学者的观点和成果构筑了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推动了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地理学发展阶段。随着航空航天摄影和遥感技术在地理考察中的运用、定量方法的导入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发生了较大革新,但理论无重大突破,致使现代技术手段在自然地理学的许多领域里显得无所作为,因此,理论突破及理论与方法的协调成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进入了全球环境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和全球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应怎样面对这种自然变化是当前和未来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触及到地球表层系统各个部分,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列问题成了地理学的前沿学科领域。21世纪,地理学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学要从人地关系系统结构变化、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的需求重新审视地理科学教育功能和价值,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地理学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科教学主要内容及观点。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要通过观念更新、内容整合、方法革新,促进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一、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3](一)课程分散,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地理学学科分化的影响,高等学校的自然地理学按照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分成一定门类,形成一系列课程。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结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各门单独开出;一种是将所有自然地理学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称为自然地理学。部门课程自成体系,注重学科内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造成了部门课程与地理学的分离。合并为一门课,受课程内容容量的限制,不能充分反映学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全球变化问题、《21世纪议程》等一些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和新知识难以列入到大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建设,而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课内基础实验+野外实习。该环节时数占专业课总时数20%左右,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技术性、研究性实践课程和课时很少。 实践教学注重了部门学科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忽视了利用现代技术对地域综合性的调查与分析,各学科内容条块分割,内容重复或疏漏,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了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6]地理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形成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三类人才培养格局,地理学的学科教学要重视理论教学,积极发展应用性和技术性课程,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更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在继承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关键是创新。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要充分体现其学科教育的知识教育价值、能力教育价值、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和发展,革新与充实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将来生活和就业的需要,体现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球意识,保持学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将综合性、系统性思维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浓缩涵盖地球表层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在具体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区域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等原则。 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的发展一是突破,二是融合。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既要保留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能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现代技术进展。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步方案[7,8](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新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反应地理学的综合化、区域科学化、时空动态化、人地关系核心化的新趋势,重点要加强自然地理学理论、实验、野外实习等方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赞同一些学者提出的按“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一般课程—新课程”的思路,通过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调整自然地理学课程结构,融合相邻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置“研究型课程”和“新课程”,来构建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做法。 自然地理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课程群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来体现。根据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设置主干课程和一般课程,依据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设置系列“新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新课程是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门自然地理学相邻学科相关性比较大的内容融合形成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是围绕实践或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的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注重与实际应用结合,减轻了分支学科的内容,避免了相关内容的重复。 (二)课程体系构建初步方案按照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新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设想是:专业必修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大致为4∶4∶2。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约占70%~75%,实践教学约占25%~30%。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主要设置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学原理、遥感概论等课程;基本技术技能课程主要设置测量与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理野外调查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理论选修课程设置综合自然地理、全球变化、第四纪地质、自然资源学等课程;应用选修课程可设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地理学、资源管理与评价、地学软件等课程。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室内实验课在相应的课程内安排;校外实习安排地质学基础实习(2周)、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2周)和短途专题调研、参观实习(1周)。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内容及体系[9]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相继采用了一系列经典教材(见表1)。这些教材在内容结构及体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彼此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这些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体系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展布为主线,部门地理自成体系分章论述的模式,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相互重复现象很是普遍。近年出版的自然地理学教材,注意了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性,吸收了一些新资料和方法,内容结构趋向科学合理,但也存在资料陈旧、内容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等缺陷。 教材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精炼,组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自然地理学教材修订应从“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综合研究;应将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思路与方法贯穿于学科教材体系中;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研究成果与技术,适当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开设系列新课程;适当补充和更新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强化应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内容。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0]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教学目标是验证与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野外地理工作和室内地理分析的能力和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专业理论知识印证(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基本要素的概念、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认知),地理科学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现象观察能力、运用地图学、遥感图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基本技术和方法的技能的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培养),地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行为习惯,世界观和人地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常规的自然地理学实验、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综合性的野外考察、区域专题调查等。 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创新教育着手,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为核心,充分体现科学性与探索性,剔除部分低层次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实验。 处理好基本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既要体现纵向知识的相互联系,又要体现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建设的支撑,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思想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发挥。在教学形式上的基本设想是: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实验实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创造一种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实验实习教学模式改革:重新整合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开出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野外实习教学采用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告之观测点、路线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学生现场讨论—教师典型现象剖析—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改变教师的定点讲解,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教学模式。 (六)改进考核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地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的基本思路:建立科学地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实行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课程总成绩中,适当加大平时作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实验等考核的比重。校外实践考核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实地考察的工作情况和实习报告等,并对在实习过程中有创见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重视自然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其次要从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革新教学理论、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成绩评价体系,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中心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然地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猛,迅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考虑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和安全性,为此,在建筑物建设的初期和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设安全第一,具有美感的建筑物,让建筑物成为我国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地形、地貌对建筑物层高的影响,旨在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保证人们物质方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享受。 关键词:建筑;地形;层高;地貌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在现代的建筑领域中,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层出不穷,从而为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地形地貌对建筑的体型和层高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使建筑行业能够本文从我国地形地貌特征出发,对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个人看法,以供同行探讨。 一、我国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地形地貌的特点。我国地域广阔,拥有多种地形地貌,包括盆地、平原、丘陵、山地以及高原等,我国土地划分为三大阶梯,自西向东成西高东低的趋势分布。第一阶梯主要以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为主,这里平均海拔较高,植被覆盖较少,部分地区常年都被冰川和积雪所覆盖,气候寒冷。所以,在第一阶梯中进行建筑开发,施工难度较大,工程造价也比较高,而且在这种地形中不太适宜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所以对第一阶梯很少进行开发。第二阶梯主要以高原、山区、盆地为主,这一区域内总体的海拔较高,但是第二阶梯的气候较干燥,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润,较适宜人类活动居住。第三阶梯主要以一些丘陵及平原为主,平均海拔较低,气候湿润温暖,非常适宜人类居住,在这一区域内的建筑综合性能较好。 (二)我国地形地貌的分布。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从宏观的角度看分为三大阶梯,地势西面比东面高,各个地区层层分布。首先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其次是位于我国中部的一些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指的是海拔一般在五百米以下的东南部,其地理特征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又因为我国地形复杂,还存在类型较复杂的山区。 二、对我国主要建筑体型和建筑层高的研究 (一)我国主要的建筑体型 我国传统的建筑体型有亭子、轩、榭、四合院等,我国现在的建筑体型主要有竹楼、高楼、窑洞、平房等。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主要是气候温暖湿润,海拔低、植被多以森林为主,大江大河众多,所以是我国的人口主要的集中地区,在乡村的建筑多为两层的小楼,在乡镇的建筑多为中层的建筑,楼层一般在10层以下,在繁华的大都市,为了解决更多的人口对于房屋的需求,更多的是高层建筑;而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地区,气候湿润,海拔低,气温高,气候闷热,气压高,植被茂盛,常有蛇等动物出现,所以人们居住的大多是竹楼。 (二)对我国建筑层高的主要研究 1、居民建筑层高 在我国的居民建筑的层高有一定标准,一般的普通住宅层高为2.8米是最为理想的,而对于我国的西南现行居民的居住的建筑层高最多为3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的净高要在2.4米及其以上,局部的净高不得低于2.1米,面积不能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三分之一;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2米,而在厨房卫生间内的排水横管下面于楼面、地面的距离也不得低于1.9米,但是不能影响门窗的正常开启。 2、商业建筑层高 对于商业建筑的层高的标准应在5米和6米之间,无论在层内是否有隔层,都是按照该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5倍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在商业建筑的层高标准在6米和7.8米之间的,建筑面积和容积率的面积计算就是2倍;在当曾面积达到两千平方米以上的超大空间的商业建筑,例如商场,建筑的层高就可以根据其功能适当的提高。 3、工业建筑层高 对于工业用地而言,由于工业用地的面积较广,所以单层工业建筑的层高是不受任何的限制的,只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建设。而对于非单层的工业建筑而言,当首层的层高小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平衡;而层高大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的2倍计入容积率平衡。 三、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基本的需求了,建筑物既是技术成品也是艺术品。因此,建筑物的体型在当今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物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合理的设计和施工能够使建筑物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成为地标性建筑。建筑物的体型是指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要将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这样才能将建筑物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发挥的恰当好处。 地形地貌对于建筑物体型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自人类懂得建筑房屋作为庇护场所开始,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建筑物的形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建筑类型日益丰富,建筑规模也日趋扩大,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建筑的发展与地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一些地形地貌等要素对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的影响。面对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才是解决这一问题所采用的方针,应该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优势。例如,在我国陕西等地,人们利用当地丰富的黄土资源和黄土的特性,在这种地形的基础上,建成“窑洞”等建筑,这就是顺应地势,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资源的典型的例子,这样可以使建筑省工省料,经济实用,是建筑中的典范。 而在我国一些平原地区,虽然地形地貌环境没有高原和山地复杂,但也存在着不同的地域差异,例如,根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的建筑一般较矮,而东部的建筑一般较高,这也是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西部地形地貌环境复杂,建设体型较复杂的建筑不易施工和维护,而我国东部由于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形地貌相对单一,对于这个区域的建筑就可以将实用性和文化性相结合,注重物质和精神建设的双重发展。 四、地形地貌对建筑层高的影响 (一)居民建筑层高 在我国的居民建筑的层高有一定标准,一般的普通住宅层高为2.8 米是最为理想的,而对于我国的西南现行居民的居住的建筑层高最多为3 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的净高要在2.4 米及其以上,局部的净高不得低于2.1 米,面积不能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三分之一;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2 米,而在厨房卫生间内的排水横管下面于楼面、地面的距离也不得低于1.9 米,但是不能影响门窗的正常开启。 (二)商业建筑层高 对于商业建筑的层高的标准应在5 米和6 米之间,无论在层内是否有隔层,都是按照该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5 倍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在商业建筑的层高标准在6 米和7.8 米之间的,建筑面积和容积率的面积计算就是2 倍;当层面面积达到两千平方米以上的超大空间的商业建筑,例如商场,建筑的层高就可以根据其功能适当的提高。 (三)工业建筑层高 对于工业用地而言,由于工业用地的面积较广,所以单层工业建筑的层高是不受任何的限制的,只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建设。而对于非单层的工业建筑而言,当首层的层高小于8 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平衡;而层高大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的2 倍计入容积率平衡。 (四)我国地形地貌对建筑层高影响的探究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中,建筑通常会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从而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建筑体型有所不同,比如,位于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地区,以往人们的住所大多是窑洞,这种窑洞沿着黄土建造,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采光,所以单层的高度比较高;而在平原地区,不管是民用或者商业的楼层建筑,大多都是按照前面叙述的标准来进行楼层的建设工作,由于该地区的气候适宜,为建筑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的南方地区地形以盆地为主,因此建筑物的层高通常情况下都比较高,而且建筑物的楼顶呈尖状,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很好的保持室内通风和室内的环境干燥;而我国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气候严寒,为了保持室内温度,因此房屋大多为单层建筑,而且房顶平整。 五、结语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得出,建筑体型以及建筑的层高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虽然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建筑主体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及实用性,才能满足建筑物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自然地理论文:浅谈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六字”技巧的应用 通过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自然地理部分的一些知识总结出一些见解,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技巧加以总结、归纳,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学得轻松而愉快,也能较好地记住地理知识中常见的难点和重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课堂的融洽,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本文主要从地方时的计算、比例尺的判断、等高线、等温线以及正午太阳高度五个方面来应用“六字”技巧加以 判断。 一、地方时计算中“同侧减,异侧加”六字技巧的应用 地方时的计算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高考中频率出现最多的知识点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若采用巧妙的方法,将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功效。教学中若想让学生完全听懂并掌握,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讲地方时计算两地经度差的时候,可以用“同侧减,异侧加”六个字来巧妙地总结和计算。同侧和异侧怎样来判断,主要是以0°经线为基准,若所求两地都在0°经线的同侧(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采用“减”,若一地在0°经线的左边(西经),另一地在0°经线的右边(东经)则采用“加”,并在黑板上画出0°经线、已知经线和所求的经线就可以容易记住是加还是减了。 二、比例尺中“大小详,小大略”六字技巧的应用 在高三复习到地球与地图的知识点时,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去比较两幅图的比例尺大小、范围大小、表示内容详略等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再将比例尺说明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那么,在比例尺中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大小详,小大略”的方法来判断: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这样,学生在判断两个比例尺时,就容易掌握本节的内容了,同时,还可以在相同等高距的条件下来判断坡度大小时,也可以采用“六字”技巧,因为相同的图上距离,比例尺越小,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小;比例尺越大,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大,从而可以判断出: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比例尺越大,坡度就越大。 三、海陆间等温线判断中“1陆南,7陆北”六字技巧的应用 等值线内容是每年高考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特别是对等温线的题型考查也是近几年各个地区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之一。在复习海陆间等温线的判断时,学生最难掌握通过海陆间的等温线来判断季节,并通过季节判断区域地理中地理事物,此类题一般考查南、北半球的不同气候类型、特点等。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采用“1陆南,7陆北”六个字来加以判断,方法就简单得多了,即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时,是1月份的等温线图,此时北半球的季节处于冬季,而南半球则是夏季。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时,是7月份的等温线图,北半球处于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海洋上反之(1海北、7海南)。 四、等高线判断中“高凸谷,低凸脊”六字技巧的应用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等高线的题型所占分值一直很高,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该部分的知识。在判读等高线中小地貌(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的地形地貌时,可以采用“高凸谷,低凸脊”的方法来判断;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延伸方向、数值大小来判断。“高凸谷”当等高线向数值高的方向弯曲凸出,则为山谷;“低凸脊”是等高线向数值低的方向弯曲凸出,则为山脊;而相邻的两个山顶之间则为鞍部,它是山谷线的最高处;陡崖是为多条等高线重合的部位。一般考查在等高线图中判断山谷山脊,区别在怎样的地形地势下形成的河流,自来水厂的布局、养老院的布局、水库的选址等。甚至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比 较多。 五、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中“同侧减,异侧加”六字技巧的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也是很多高考题中最为常见的知识点。近几年考正午太阳高度的题型都是:(1)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地区,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2)计算楼间距;(3)计算热水器安装的角度;(4)确定房屋的朝向;(5)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知识。可以通过公式:H=90°-|a-∮|,在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教师在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公式的应用:H=90°-|a-∮|,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中的绝对值可以采用:“同侧减(大减小),异侧加”的六字法则来计算,并巧妙地利用“三线图”就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和所求该地的纬度是同侧还是异侧,以赤道为基准,若是同侧则采用“同侧减(大减小)”,若是异侧则采用“异侧加”,这样的方法简单而且易记。 总之,新颖的构思来源于对教学内容深刻的理解。广博的知识联系,多种教学艺术的表现手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尽情地发挥创造性的教学艺术,这主要在于教师要刻苦钻研,认真构思,开拓思路,勇于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会积累,做到教与思的融合,情和理的渗透,就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自然地理论文: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摘 要: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以及高中生生态文明知行脱节,必须注重高中生生态文明教育。高中自然地理教材内容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核心,其对生态文明教育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教育 高中自然地理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具有建设性地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党的十八大明确定义了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1]。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取决于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中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更应重视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高中自然地理因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对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1.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然,认真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在整体和谐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好生态环境[2]。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认识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人类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指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传授生态环境知识,使受教育者认识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培养受教育者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进而养成绿色的消费习惯,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3]。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将生态文明意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使受教育者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2.高中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 从学校教育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将高考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重心,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缺乏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规划,教师受此影响对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这使得高中生对生态知识了解不多,生态文明素质不高。从学生看,一方面,高中生因为受生态文明教育不够而生态意识不强,面对现实中的生态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另一方面,高中生即使有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也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的消费方式不是很健康,铺张浪费现象时有发生,高中生的知与行脱节严重。 3.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地理课程通过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爱护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地理课程标准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使得地理对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而自然地理的核心是认识地理规律并正确处理人地关系,自然地理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高中必修一五个单元主要阐述了自然地理相关知识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影响,在阐述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内容中有大部分内容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教育。高中自然地理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得其对生态文明教育发挥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4]。 4.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案例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且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而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绿色消费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知行统一。所以为了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以“活动”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探究。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创造现实的生态问题情境,然后给学生设定角色对生态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总结,以此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下面以高一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为例,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角色的设定,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探讨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的教学设计: 教师讲述: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但水资源因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而出现了巨大危机,因此如何制定科学的用水战略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今天我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探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可行措施,可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寻找具体措施。现有四个角色供同学们选择,第一个小组扮演工程技术专家,第二个小组扮演经济专家,第三个小组扮演政府决策人员,第四个小组扮演公民个人,同学们选定角色并从角色出发分组讨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可行措施有哪些?讨论完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发言:将同学们讨论的措施汇总:开源措施方面有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筑水库,建设调水工程,海水淡化等,节流措施方面有加强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技术,提高工农业用水重复使用率,等等。 教师总结: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我们扮演哪个角色,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水资源,使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水资源问题的激烈讨论,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教育。 5.结语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及高中生生态文明知行脱节,注重生态文明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中自然地理因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对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地理教师应注重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低碳环保的发展背景 近年来,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石油以及其他碳基能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是同时也破坏了人类的生态环境。碳基能源的价格一般都比较贵,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各国间争夺能源的战争也越加激烈。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过度的开发碳基能源,所以导致了温室气体极具增加,全球气温变暖出现温室效应。 2低碳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 2.1软质景观的设计 进行园林景观绿化是实现低碳环保的主要途径,绿化园林景观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调整因为土地利用而在空气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在提高了公共用地的美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够使绿色植物促进氧碳化合物的吸收。在对园林景观进行绿化的过程中,要保证新树和老树的有效分配。对于多数树种来说,考虑植物配置的这种情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态效率,还能够实现低碳环保的目的。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需要多方面努力,包括园林的整体设计、高水平的施工质量、设计师的环保观念等。在建设园林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自动化的机械操作,能够减少一定的碳排放量,实现了低碳环保的节能理念,同时也能够避免周围土地被破坏。 2.2硬质景观的设计 硬质景观指的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可再生能源或是节能技术可以得到有效地应用。在景观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最常见的是太阳能照明系统应用。在建设园林使用的材料上,无论是其路面设施还是园艺,都应该选择低碳环保的材料,同时这也是低碳环保最直接的方法。低碳环保材料是在其基本性能不变的情况下使用,是一种可以再生的天然原料,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会减少能源的消耗,还能够保障其使用寿命,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还可以对木结构材料进行收回利用,逐渐用木材料取代钢筋混凝土的使用,这是一种减小碳排放的有效措施,还能够促进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园林景观设计中低碳意识的体现 根据研究表明,在园林内进行树木种植时,应该在每单位面积内,按照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将植物从高到低排列,首先应该是常绿灌木,然后是落叶乔木,最后是常绿乔木。种植人员还可以将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交叉种植,这种种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低碳环保的工作效率,实现低碳环保理念,保持适宜的空气质量。树木吸收固碳的能力还与树龄有很大的关系,树龄相对小的树,吸收固碳的能力越强。但是若是体积较大的大龄树木,树龄较小树木的吸收固碳能力一定比不上这种高龄树。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高龄树的生长周期基本已经停止,再加上高龄树的稀少,自然吸收碳的能力也是十分强。若是将普通的高龄树与低龄树搭配种植,那么不仅能够将园林的美观发挥出来,还能够保证一定的园林吸收固碳的能力。 4结语 地球变暖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人们的生存同样也构成了威胁,所以低碳发展是改善环境的必然选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渗透低碳环保意识,减轻碳排放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尊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低碳理念,既满足了原始生态要求又实现了低碳环保的目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作者:黄斌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对于提升国民经济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中低碳经济模式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保证经济与环境二者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友好型环境以及节能型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维护,而在维护环境的过程中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形态能够得到极大转变,并向着循环低耗的方向发展和改变,就能够促进经济海域环保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保: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碳排放量低,能源的消耗量比较低。它主要是以通过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开发清洁能源的模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与温室排放的气体标准标准,以及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模式是发展经济的一类新形态,其实质就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与稳定发展,同时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目的。低碳经济模式是指发展以低碳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能源消耗模式、产业模式以及低碳技术模式等,其主要特点就是由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生态社会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还能够极大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低碳经济模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起点,究其根本,低碳经济模式可以看成是一场充满巨大挑战性的社会变革,其涉及到了与能源相关的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不以及市场消费模式,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最低的温室气体的碳排放。 2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低碳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目前低碳经济模式在欧洲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由于我国引入低碳经济模式的时间比较晚,因而低碳经济在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国内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如下: 2.1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 目前国内三大产业的比例大致为1:5:4,其中占比最大的为第二产业,同时也是国内的主体产业。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现阶段,国内生产制造的产品大都比较低端,因而使得一些基础的能源和材料被大量消耗,即煤炭、石油等。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国内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而落后的工业制造技术也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总之,产业结构是影响国内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2.2碳排放量不可控 我国在高碳能源方面的主要特征就是多煤、少气、缺油,煤碳在国内所有的高碳能源中所占的比例能达到70%以上,并且煤炭中所含的碳也是所有的高碳能源中最高的。因此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强度够很高,已经超出了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水平的30%及以上。尽管国内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研究和开发清洁型能源,以及开发具有可再生性的资源等。但是短时期内还是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因此二氧化碳排放的量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国内把煤炭作为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源的消费模式还很难进行根除。 2.3缺乏先进的低碳技术 目前的低碳技术内容主要有采集和封存碳技术、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国内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目标,至少需要将近60种核心技术的支持,而目前国内的还缺少42种。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国内在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模式中,还缺乏先进的低碳技术来加以支撑,并且目前国内在整个低碳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也是相当落后。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其核心就是要大力开发和创新低碳技术,因为先进的低碳技术直接决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成果。 2.4能源消耗持续加大 目前国内正大力建设现代工业化的经济,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而发展经济就不得不消费大量的能源。目前国内能量消耗较大的产业大致有六种,因此使得国内的高碳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和加剧。再加上国内正致力于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使得未来的能源消耗将持续加大。 3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途径 3.1构建低碳环保的发展体系 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首先就是要构建良好的低碳环保的发展体系。因此可以建立完善的能源可再生法规,加强和落实政策法规的实施和执行,加强太阳能源、海洋能源、风力能源以及地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大力开发生物质能,从而促进能源可再生性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同时还要建立低碳经济工程,并积极研究和开发没煤电清洁型的生产基地,以及建设具有可替代性新型资源基地,例如核能、水能以及太阳能源等,从而促进新型的能源消费模式发展。在农村,政府部门以及环保部门还要引导农民们大力修建沼气池,充分利用生物质能,从而为生活和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 3.2加强环境保护与资金投入 在运用具有可再生性的能源进行发电时,国家和政府部门要给予一些发电企业设备资金上的鼓励和补偿。只有这样,那些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收益又比较慢的发电企业才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人们的生活环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政府在环保这一方面还要对企业创新低碳技术以及使用生物能源这一块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能源政策才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另外还要大力宣传生物燃料的使用优势,使得人们能够养成良好的环保生活的习惯。 3.3发展低碳产业 发展低碳产业是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产业对于促进现代化服务贸易以及高新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是调整和转变国内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低碳产业不仅能够是企业生产更多的污染低、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同时还能够避免污染高、耗能高的出口产品生产,从而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趋向于低碳化。 3.4加强宣传与制定标准 国家和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理念的宣传和倡导,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降低能源消耗以及节能发展的标准,从而促进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例如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要建立相关的节能降耗的标准和制度,从而使其达到环保节能的标准和要求。另外在衣食住行方面也要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并制定相关的消费标准和节能制度。 4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不仅能够极大的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还能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并有效的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大力开发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和模式,积极宣传和倡导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活模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统一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刘璇 叶莉 单位:北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低碳环保论文:城市园林绿化的低碳环保模式 1概述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提高了对生存环境的要求,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后,纷纷开始以身作则,绿色节能、资源循环利用、零排放等理念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环保事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遗憾的是被动环保行为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而通过绿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态失衡,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的。 2城市园林绿化现状 我国工业发展带给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仅靠有限的节能减排技术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增加绿化面积,构建新型的生态园林以改善环境,成为各地区发展的新策略。虽然我国各地区对城市绿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绿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2.1绿化植物成活率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在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逐渐升高的今天,绿化事业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行业,我国城市绿化起步相对较晚,因此绿化行业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绿化行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更缺乏专业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在绿化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绿化植被或者树种选择不合理,种植技术不规范,后期管理不及时等,这就直接影响了绿化植被的成活率,导致绿化工程的成效极低。 2.2绿化植被物种单一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引入的植物物种十分有限,影响了绿化工程的生态效应。城市园林绿化植被结构形式多样,如乔-草形式、灌-草形式、乔-灌-草形式都可以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但由于植物生活率、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绿化工程中草木覆盖面积较多,而乔木和灌木类品种较少,不仅影响了园林的美化度,还降低了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导致病虫害较多,生态稳定性极差。 2.3后期维护不及时 城市绿化工程发展较为迅速,但无论是各地区政府,还是绿化工程施工人员都将关注点放在了植被栽培方面,忽视了后期的管理维护,以至于部分偏僻地区出现杂草丛生、新栽培植物成活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极大的消弱了绿化效果。绿化工程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会缩短绿化工程的使用周期,造成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 2.4绿化工程可观赏性有待改善 由于绿化工程发展较晚,在工程管理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工程评价为例,主要以平面绿化作为衡量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标准,这就直接导致大量企业单位只注重草木的覆盖率,忽视垂直绿化工程的建设。这种单一的绿化工程,不仅生态稳定性差,还缺少观赏性,无法为城市的美化工程增添色彩。 3城市园林绿化低碳环保模式营造措施 3.1城市园林应以因地制宜为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人员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理,按照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貌特征,在保留原有山林、植被、水体的基础上,对需要绿化的地区进行设计。设计时可充分引用本地树种,设计综合化、多层次、系统化的绿化体系,提高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减少地形改造,保留原有地貌特征,充分利用原有表土作为回填土,减少客土的使用,提高植被的成活率。 3.2城市园林绿化要以节约为原则 设计和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土地节约。土地节约是指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常用的措施是进行区域垂直空间绿化设计,如墙面绿化、室内绿化、屋顶绿化等都可以增加城市绿化工程的总量,但土地利用面积却没有额外增加。第二,水资源的节约。我国水量较多,但可供使用的淡水资源较少,绿化工程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可通过开源和节流的方式节约水体资源。开源是指利用管道、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后期灌溉,建设透气性好的地面增加雨水的地下渗透,提高地下水的含量;节流方面是指将传统的浇灌方式改为微喷、滴灌等方式,在保证植物成活率的基础上,减少水资源的消耗。第三,成本节约。成本节约主要是指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而不是压缩支出。如可通过选择速生树种,加快绿化工程的成型速度;减少大树或老树的移植,减少从偏远地区选购树种的次数、禁止盲目引进名贵物种、不适应在当地成活的物种,确保所采购物种的成活率。在对绿化工程进行管理时,可采用新型的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 3.3提高绿化工程的设计水平 园林绿化工程设计需要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设计,传统的设计方式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低碳节能的特点,也降低了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垂直绿化设计初期成本较高,但其生态效益的稳定性高,对后期的维护管理极为有利,因此从绿化工程建设和维护大局的角度来看,垂直绿化的经济效益更高。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时,应以树木为主,结合乔木、灌木、草被、藤类、花类物种,建立多层次结构的城市森林,打造稳定的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环境。 4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低碳环保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低碳环保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碳排放,降低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给城市地区营造原生态的生存环境。要实现这一愿望,除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外,继续推广绿色节能技术,还需要加大城市绿化工程的建设,以实现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问题的目标。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减少土地、水体资源的利用量,通过提高设计水平实现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邓莹 单位:吐哈油田公司哈密物业管理公司园林绿化中心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下的环保能力探索 一、环保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大众传播媒介从业人员环保传播专业水平低,无法对环保知情权进行专业处理 媒介及其从业者环保意识和全局观念仍需提高。当下部分传媒界从业者缺乏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加之自身相保知识的乏困使其对环保传播的功能性匮乏。比如,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媒体介入环保都是以科技为入口的,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大的改观。然而,环保归于科技只是其特性之一,长此以往,会使环保传播产生异化,将环保局限在一个纯技术的层面,从而成为了遏制环保传播的又一个拘束。但大众传播的主体媒介———环保传播的量与质都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相关从业研究人士、记者环境环保意识的高低、专业环境素质水平的影响。因而,当下尤为重要的事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知识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再如,当人们对GDP顶礼膜拜时,具有环保传播素养的媒体人应该告戒人们,这么高的GDP是以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为清理环境破坏所付出的成本应该从GDP中减去,进而提倡绿色GDP,这才是顺应低碳经济,合乎国民利益的传播。人们所谈的知情权、公民权的实现,这都是对专业媒体人提出的要求。 (二)经营上的权衡战胜媒体使命感,使得真正的环保传播被迫出局 目前,许多电视台把观众收视率放在首位,利用收视率提升栏目形象,取得市场经营高效益。这种方式已经逐渐以盈利性为目的走向市场。这让环保传播处在了尴尬的局面,其本身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但却无法创造出相应的经济效益,或者直接作为公益事业发展而没有收益,这造成了环保栏目生存空间更加艰难。面对公共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大众传媒难以坚持长期进行环保传播,毕竟自身的运营与生存是每个媒体需要担忧的问题,正如谢涛、古小琳所说:“中国报业曾一度希望在报纸形象(使命感是其中一个重要反映)的提升上来应对竞争,但由于竞争出现恶性化局面,经营上的权衡最终占据上峰,这就必然使得媒体真正的环保干预及传播被迫出局。”[4]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 (三)环保传播多以精英(忧患)意识为主,公众环保传播力量薄弱 公众的环境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环保传播的实施,否则就会制约环保传播进程。环保传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它包括了政府、企业、媒介、社会公众,缺一不可。环保传播不仅仅是由政府和媒体为主导的公益性活动,更是一项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通过依靠政府和媒体宣传环保传播事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则是要依靠社会和企业发挥作用。然而,即便是媒体的环保传播也多表现为某种精英(忧患)意识,主要是对公众进行环保意识的启蒙以及环保理念的灌输,而不是发动精神、伦理以及思想上的革命。如今许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环保理念普遍较为薄弱,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营销观念尚未形成,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强度不足,缺乏力度和均衡性,这对于发展环保传播事业而言仍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公众对于环保事业是一个最强大最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个基础的牢靠性还正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中。综上,环保传播主要面临着来自于媒介环保意识现状、环境传播与经济发展冲突、公众环境力量薄弱三大挑战。现在全球对于环境传播重视度不断加强,拓宽传播渠道与环保空间,全面提升大众传媒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提升环保传播能力 (一)大众传播媒介从业人员认清环境问题本质,提升环保传播素养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这是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而在我国,环境问题作为本质上的经济问题,更具有它的特性,这就是,我国环境问题一是来自贫困和发展不足,二是来自发展本身。前者是由于贫困和压力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事件,以及人类居住环境恶化等,后者则因发展不当而造成种种生态危机。”[4]如今许多环保传播中的内容相对较单一,没有多元化发展,有的仅仅是走程序化或者例行公事,甚至回避问题造成空洞无意义的报道。所以对于环保传播的效果应当多元化,利用最简易明了的方式传达给观众,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的内容会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以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视角进行环保传播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应。媒体精英只有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准确到位,才能整合信息,让受众从媒体上获取的有关环境保护信息范围得以拓展。 (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确保环保传播制度化、常态化 根据污染博弈理论,任何企业在没有强制性约束的情况下,都不会为了减少污染而增加产品成本,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哈丁所说的“公用地悲剧”,环境的恶化是现代版的“公用地悲剧”。为了解决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政策,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大众传媒也属于公共领域,与环境两者都具有公共性的同构特征。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传媒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服务机构,一个依靠有偿提供信息和及播放广告的隐形形式获取利润的公共部门。因此,媒介作为社会“公器”,在获取利润享受社会权利的同时,也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即在各自的传播中留出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进行环保宣传。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建立优良的制度环境,规定各媒介在传播中具体应尽和怎样尽环保传播责任。政府也可出台关于环保传播的相关规定,使得环保传播制度化,常态化,进而避免因不良竞争而导致的环保传播被迫出局的尴尬局面。 (三)传媒有效设置环境议题,促进环保传播与公民社会构建相结合 由于我国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情况,客观需要一种新力量的介入。在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网络化、开放化以及文化世俗化的当代中国,这种力量表现为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作为公共议题,除了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之外,环境领域也是公民参与程度较高的一个议题。近年来发生的诸如2004年前后的“怒江保卫战”、2005年圆明园铺膜听证会、2007年厦门PX事件乃至2011年“南京梧桐树”事件等典型的环境公共事件,都表现为传媒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充当社会的中介,有效设置环境议题并将其置于社会公开、广泛的讨论中,进而形成不断加深的影响力,最后有效组织公众参与环境公共问题的解决。这无疑是公民社会构建的切入口。“公民社会的建设与现代公民的素质培养是一致的,在这个历程中,传媒与公众携手,借助于环境这一公共问题积极行动,能够有效培育民间力量,与政府一道开展环境治理,履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健康文明发展。”[5]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了一个必然趋势,而发展经济则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形态下进行。过量的碳排放成了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已经难免出现此类问题,也必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在环保发展的基础上降低碳排放的危害,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现今社会上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已经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舆论,将来也必然会发展成为一个“环保传播”的社会。环保传播有义务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有责任促进构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社会的建立,这是历史也是人民赋予环境传播的使命。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杨妍王佩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对室内设计创新启发 温室气体温度让地球正在“发烧”。多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发展,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由此,低碳环保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创建的新型生活方式。低碳环保,英文为Low-carbongreen,意思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全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全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非常严重地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安全和生存环境,即使人类曾引以为豪的高速剧增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而大打折扣(也由此,各国曾不约而同地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2009年末,哥本哈根会议再一次向人类社会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温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会议上做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在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的室内设计行业责无旁贷。 “低碳”的内涵已经延伸到了各个层面:低碳旅游、低碳社会、低碳文化、低碳经济、低碳人生、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环保在生活中有很多形式,例如将喝茶剩下的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这种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等等。在室内家居设计中,这种新概念的低碳环保设计方式同样适用,人类大力地倡导这种珍惜自然,合理、可持续地利用自然,以人类博爱精神和开放态度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空环境。于是在设计界当仁不让地刮起了“低碳风”。“低碳”设计其实就是以设计为起点,推广低碳设计的原理、方法、理念、手段,在产品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2008年年底的广州国际设计周就掀起了人们对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热潮。各地举办的“低碳设计”系列活动,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开展的“零碳家居节”都是以低碳、减碳为主题,倡导把低碳概念融入设计,影响人们的生活,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做到“低碳”其实不难。世界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Lessismore)”的设计名言也是符合了当下的低碳设计理念“,少即是低碳”。 少用科技,发现日常材料的不俗之美。低碳的生活并非一定要靠高科技产品来支撑,如果能利用节能产品,有时候也是生活方式的低碳表现。人们可以利用身边最常见的材料,去发现它已开发的特性,或者去开发其未开发的特性。少些复制,多些经典,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会议经历数天博弈后落下帷幕,虽经几多坎坷、成果不够理想,但使“低碳减排”成为全球的共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恶劣影响已为人们所警觉,人们开始关注“低碳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和“人类的未来”。再观察具体的个人,一直以来就不断有人加入到“低碳生活”和各类环保行动中,甚至众多明星也纷纷投身环保事业,如姚明喊出了“今后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的环保宣言,莫文蔚拍摄了呼吁停止猎杀海豹的宣传短片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多个室内装潢方面做到“低碳减排”,真正地承担起环保的责任,不需要太多的付出,反而对自己和家人有很大的好处,那就是低碳装修。 笔者相信这一点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做到以下三点,就基本上做到了“低碳装修”,就意味着自己已经付出了“低碳小行动”,对“改善气候”尽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一、家居室内设计坚持“简约不简单”的设计风格 近几年流行的一种“简约不简单”的风格,它其实是一种家居设计方面的潮流,并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态度,更值得人们重视的是“简约”已关系到生态环境。首先是我们应该主推小户型的空间,巧妙的设计能让小户型空间提供大户型的空间感觉,这样可以尽量减少电能、热能的耗费,为“低碳”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室内家居设计中,我们可以将会客区设立在落地窗一侧,从而利用玻璃反射来增加室内光线的亮度,不用特别设计区域照明,减少用电量;把会客区设计在临窗户一侧的位置,更是可以足够地享受自然的拥抱;利用玻璃门与宽窗设计可以吸收到足够的外界自然光线,比起一些人工灯源更加柔和,而且更加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同时又能营造出美好的自然环境,为节能低碳减排做出贡献。其次是简单的家居设计意味着尽量避免繁冗复杂的装饰,少用材料,让自然的光线、绿色植物等成为最好的装潢材料,这样不仅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装修材料,而且还能减少装修带来的甲醛等污染源。这样做的关键更在于,大家不用为了“低碳”而购买更多的节能设施,那样反而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二、低碳环保的装饰选材 室内装饰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装饰工程的质量,采用优质的材料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并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装潢公司需提供符合国际环保标准或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优质装修建材和软装陈设品供消费者选择,同时建议消费者适当地采用新科技产品,例如雨水收集系统、新风换气系统、水循环系统、热水节能系统等等。同时,防水涂料、水电材料、板材家具都需要注意环保,节省选材。 三、装修材料不忘回收 建材本身的绿色环保是每个家居装潢者都会首先考虑的因素,而且对于装修过程中造成的材料上的浪费,也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多余的地板、瓷砖、油漆涂料等都可以暂时搁置,当居室需要第二次装修时,简单地更换、补掉旧的材料,一样可以让旧屋换新颜,或者将多余的材料提供给其他家庭使用。这样既节省精力、物力、财力,又使“低碳”生活触手可得。“每用100度电就会排放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多植一棵树。”一种特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这样告诉人们。装修中回归节能也因此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低碳、健康。在选用材料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地选用节能型材料,如节能型灯具、节水型坐便器等等,并且要尽量利用自然的光线对室内进行采光,尽量地降低装修后的能源消耗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室内环境因素。我们要合理地搭配装饰材料,充分考虑到室内空间的承载量并提高空气质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纯净低碳环保的家居装修设计方案开始逐渐出现在室内领域。那么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低碳设计反映的正是设计师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感。“低碳”在设计界同样是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但愿低碳设计能够断地坚定走下去,为人类创造美好的未来,也为室内设计指出一个创新与发展的新方向.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下环保传播制作及实施方针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通过传播沟通、引导和促进公众在日常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实行低碳消费,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环保传播(Envi-ronmentCommunication)是指相关机构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和户外等各种媒体以及主题节目、专题栏目、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对公众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宣传教育沟通活动。环保传播已逐渐成为近年来媒体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形式的环保传播活动经常见诸各类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和户外媒体。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环保传播活动的实际绩效却不太显著。这源自我们缺乏对环保传播及其内在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试图探索环保传播的主要步骤和各阶段的策略重点,从而为相关机构提高环保传播绩效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证资料。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发达国家,对于环保传播研究的文献却并不多见。一些学者着重考察环保传播媒体与公众环保意识的关系。Besley和Shanahan指出,接触电视和报纸有不同的效果。具体表现为,相对看电视少的人,看电视越多的人对环境有更大的关注度和更少的参与度,更不可能参与环保行动[1]。O’Guam和Shrum认为,传播媒体影响公众环保意识可能是通过媒体上报道的环保事件、公益广告或是环保节目,也可能通过其他与环保主题无关的内容而间接影响[2]。Holbert,Kwak和Shah进一步考察了特定环保传播内容与环保传播绩效的关系[3]。他们发现,不同类型节目呈现的环保传播内容不同,对受众环保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具体来说,新闻和自然纪录片对环保行为有正面影响,非纪实类则对受众环保行为没有影响。Winettetal.研究了环保信息传播后指出,基于影视等媒介整合使用社会营销、沟通、社会学习和行为分析可以构成行为变革的有效构架。大众媒介传播的潜在收益看起来非常巨大,但其成本也不可小视[4]。Staatsetal.对荷兰环保部开展的针对气候变暖的大众传媒运动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大众传媒运动很难转变消费者目前的认知和行为,且调查显示即便大众传媒运动能提高消费者对于气候变暖的知识水平,往往也不会带来显著的行为变迁[5]。 近年来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环保传播问题。高立鹏认为,大众传播绿色新闻和信息的影响力十分强大和有力,其主要影响环节和影响因素包括绿色新闻的传播主体、绿色新闻的传播技法、绿色新闻的传播对象等[6]。王莉丽认为,环保传播的效果受到主客体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受众接受心理的制约。提高环保传播的效果要首先分析大众的情感、兴趣和需要,然后合理组织传播内容,改进传播策略[7]。巫喜玲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媒体确实对环保意识存在促进作用,但各种媒体的影响存在差异,报纸对环保意识的影响要大于电视,户外环保内容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则大于其他媒体[8]。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从发达国家现有的相关研究看,学者们主要研究了环保传播媒体和环保传播内容这两个变量对公众环保意识的直接影响。事实上,影响环保传播的因素可能还包括其它变量,如传播机构、受众需求、传播情境等,这些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中国现有的相关研究看,多数研究只是对特定环保传播及其效应进行简单分析,如从理论上分析环保新闻报道或公益广告对受众的影响作用。但对于环保传播应遵循的步骤,不同阶段应采取的重点策略问题,目前还缺乏专门的深度研究。 三、环保传播的实施步骤设计 对于环保传播来说,首先应明确传播的实施步骤。笔者以为,有效的传播沟通应遵循以下步骤:明确目标群体、确定传播目标、设计传播信息、选择传播方式和渠道。下面分别阐述。 1.明确目标群体。根据我们的调查,不同公众群体在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行为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9]。由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传播沟通和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人口统计变量有效地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特定的目标细分市场重点实施,这有助于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益。笔者认为,应该把年轻人确立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群体。这是因为:(1)年龄是影响公众绿色、环保、低碳消费模式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笔者的实证研究,年轻人在日常生活消费过程更少地实行环保行为。(2)年轻人的消费量相对较大。(3)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与年龄成反比。根据传播理论中的“选择性影响理论”,由于不同个体间存在客观差异,传播效果对于不同个体的效果或影响不一致。一般来说,对年轻人进行宣传教育的效果会比较好。由此,应着重对年轻人加强绿色、环保、低碳消费的沟通和引导。特别是应重视对大学生和少年儿童这些特定目标群体,通过对大学生和少年儿童的教育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2.确定传播目标。一方面,传播沟通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现有的传播沟通目标往往是抽象、一般、不可操作的目标。现有的代表性传播目标(口号)如表1所示。从现有的传播口号看,政策制定者往往把“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等直接作为传播沟通的目标。实际上,这些仅仅是政策制定者的一般目标或最终目标。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些一般目标或最终目标要具体落实,还需要制定更明确、具体的传播沟通目标。例如,“购买小排量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购买节能家电”、“用完电器拔插头”、“请选用无磷洗衣粉”、“请选用无氟制品”、“购买尾气排放达标的汽车”、“每天少冲一次厕所”、“每天少用两个塑料袋”、“多走楼梯、少乘电梯”、“每周少开一天车”、“少开空调多开电扇”、“多乘公交车,少用私家车”,等等。类似上述这样具体、明确、可操作的目标对公众个体来说才更有意义,也更能激励公众去实现目标。另一方面,传播目标不仅仅是单维的,而应该是多维的。笔者以为,环保传播目标可以分为“行为改变”、“影响认知”、“普及知识”、“增进情感”、“培养意识”、“变革观念”等多维度目标。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阶段,传播的目标可能有所不同。有时,传播沟通教育的重点目标是直接的行为改变和行为塑造,有时传播沟通教育的重点目标可能是增进公众对特定环境问题的情感,有时则可能是改变公众的物质主义消费观念。政策执行者应该视具体情境确定不同的传播沟通目标。 3.设计传播信息。首先,传播信息应以微观的环保信息内容作为重点。传统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味强调宏观环保知识和意识,以宏观环保内容作为传播重点,使公众形成环保的社会舆论环境,但也容易使公众仅仅成为环境保护的监督者,而非实践者,甚至有时会导致人们将环保责任外推倾向[10]。因此,环保传播活动的沟通重点应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保行为内容(特别是公众日常消费过程中如何行动的信息内容)为主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直接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推行环保行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其次,传播信息分为理性信息、情感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三方面。[11]有关部门在设计传播沟通信息时,应综合运用这几种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理性信息是集中传递数据与事实的信息,如告知公众当前的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垃圾排放量、资源浪费状况、环境污染形势等等。情感信息旨在诱发出某种积极情绪(如快乐、激动、愉快或兴奋等)或消极情绪(如恐惧、内疚、罪恶或羞耻等),这些情感因素能激发期望的行为(绿色环保行为)、抑制非期望的行为(非绿色、不环保的行为)。非言语信息则依赖视觉、图片、形象、符号、代言人的形体语言,包括口语表达、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眼神交流、空间距离、体型外表等。相关机构应综合运用这几种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以更好地提高传播沟通的效果和效率。 4.选择传播方式和渠道。一方面,传播沟通过程中应针对目标市场特点选择有效的传播沟通方式。一般来说,环保传播应尽可能贴近目标消费者,这样才能获得显著的传播效果。例如,根据前文分析,应重点针对年轻人加强沟通和引导。相应地,应针对年轻人这一目标群体的特点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其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较为广泛,除了报纸和电视这些普通的传播媒介外,他们往往还通过网络、手机、课堂、朋友、同学、同事等途径获取信息。鉴于此,可以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网络、手机、朋友、课堂等多种传播方式对年轻人加强沟通和教育。当然,对年纪较大的目标群体来说,鉴于其使用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较少,对他们可以较多地选择传统传播方式(特别是面对面、近距离的宣传方式),如社区活动、宣传手册、广播等对年长者加强沟通和教育。另一方面,在传播渠道的选择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选择性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应结合使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往往适合于针对整体公众群体。选择性传播媒介(资料传单、直接邮寄、电子邮件等)和人际传播媒介的反馈迅速、有利于传播者和目标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易于为目标受众接受,因此更适合于针对特定的细分公众群体。笔者以为,在传播渠道的选择过程中,应结合使用以上三类传播媒介,特别是应重视利用选择性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例如,为减少公众对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一种方式是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上呼吁公众自带购物袋,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另一种方式是针对性地在特定消费场所(如超市、农贸市场、餐馆等)运用现场媒体(标语、横幅、传单等)或利用环保志愿者进行宣传沟通,引导公众在购买过程中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显然,很多情境下后一种方式会更有效。因为,前一种方式虽然告知公众要实行环保行为,但公众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很可能又忽视或忘记了这一点。而后一种方式实现了消费过程的实时提醒,确保公众在消费过程中注意并重视这些信息内容,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公众忽视或忘记实施环保行为。 四、环保传播的次序阶段和策略重点 明确了环保传播的实施步骤后的下一步则是确定传播的次序阶段和策略重点。确定环保传播的次序阶段,其目的是使媒体传播信息的时间和目标接受者的效力等级阶段相一致。[11]笔者以为,环保传播沟通过程有不同的次序阶段,包括认知扩散阶段、信念形成阶段、行为塑造阶段和价值观变革阶段。在不同阶段,环保传播沟通应采取不同的传播重点。以对低碳消费的传播为例,在认知扩散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是提高公众的低碳问题认知、低碳消费知识。在信念形成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是提高公众的低碳消费情感、个体责任意识。在行为塑造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是引导公众改变行为(购买购置、使用管理、处理废弃行为)。在价值观变革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则是形成低碳的环境价值观和减物质主义(或后物质主义)的消费价值观。环保传播不同阶段的策略重点如图1所示。需指出的是,不论在哪一阶段,环保传播都必须主动、积极、广泛、高强度、全方位、持续进行,这样对于公众的实际影响效应才会比较显著。反之,如果环保传播是被动、消极、时断时续、应付式的进行,则往往达不到显著效果。 根据不同阶段传播沟通重点的不同,传播诉求方式也应该有所差异。例如,在认知扩散阶段,应更多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采取理性诉求的方式;在信念形成阶段,应更多地应用人际传播媒介,采取情感诉求的方式;在行为塑造阶段,应更多地应用选择性传播媒介,采取非言语诉求的方式;在价值观变革阶段,则应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采取多种诉求方式。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特定传播阶段的传播方式和诉求重点并非一成不变。有关部门应该视具体情境选择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诉求重点。总体上笔者以为,环保传播应采用更多的情感性诉求(激发受众对于环境问题的真情实感)、适度的恐惧性诉求(告知受众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或采用更多的实践体验式活动诉求。这样环保传播对公众的影响效应会相对较为显著。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设计在乳制品包装设计影响 自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及今年的两会上提倡“低碳经济”后,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响应低碳行动,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新潮流。从生活的每个方面做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低碳生活理念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将成为包装设计的新趋势之一,同时也成为产品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首要课题。 一、低碳环保设计理念 低碳设计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低碳设计实质就是高效的能源利用、开发绿色材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创新、产业结构化使节能减排得以实现,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在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为环境保护作出一定的贡献。是在“绿色设计”的基础之上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低碳环保设计就是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从而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就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始终秉承节约原则,使产品在满足了安全性、舒适性等功能要求以外,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的要求。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环境向好的方向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暖。低碳环保设计理念要求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关键的是一种设计观念上的变革,这就需要设计师传统的设计观念,而将设计的重心放到功能创新、材料与工艺创新、产品环境亲和性的创新上,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创造最新的产品形态,用更科学、更合理的造型结构使产品真正做到物尽其材、材尽其用,使产品设计真正体现出低碳设计的可循环利用、减少垃圾制造。低碳环保设计它所阐述的价值观对产品设计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原则,浓缩了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想,低碳环保设计也透视出设计思潮的发展方向。现在和未来的消费者更希望能够通过低碳包装来满足生活需求同时为保护环境而节约资源,因此,将低碳生活理念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将成为包装设计的新趋势之一。 二、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在乳制品包装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环保包装是整个包装工业的发展趋势,乳制品包装由于其使用的广度更是首当其冲的要求,乳品包装不断朝低碳环保设计方向发展,即低消耗、低数量、再利用、再循环和可降解的方向。乳品包装的绿色化应体现为全过程全方位的绿色化,从原料制造到回收利用,每一个环节都要节能、省料、高效、无害。鲜奶包装主要有利乐包、康美包、利乐枕、屋顶包、百利包及复合塑料膜袋等,根据包装材料结构的不同,可用于巴氏奶、UHT奶及调味奶的包装。酸奶和调味奶的包装主要是PP及PS杯、塑料瓶及少量的玻璃瓶。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在乳制品包装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采用无菌复合纸包装 利乐无菌复合纸包装的“碳足迹”远远低于塑料和玻璃材质的包装,1升容量纸包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0~90克,而相同容量的塑料包装的碳排放则达到115~190克/升,而玻璃瓶甚至高达230~250克/升。利乐无菌包装是由纸、铝箔和聚乙烯塑料复合而成,可有效阻挡外界的污染与氧化,从而保证包装内的产品无需冷藏和防腐剂即可拥有较长的保质期。同时,由于生产、运输、零售、存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冷藏车、冷藏销售柜、冰箱等冷链设备,自然有利于节能减排,无论对保护社会的大环境,还是减少个人生活的“碳足迹”,都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方砖型的无菌包装设计更便于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提高了物流效率,更进一步降低了能耗。据报道,在2010年的8、9月间,一些牛奶制品的利乐枕、利乐砖包装上,会出现一个“FSC”的绿色小标识。贴上这枚标签,意味着利乐从原材料的来源到最后制成的包装,都将符合一项名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认证。消费后的利乐包装是一种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通过水力碎浆和铝塑分离技术,能将复合纸包装中的纸、塑料和铝箔彻底分离,实现从资源回到资源的绿色循环模式;或者通过塑木技术、彩乐板技术等,变身为公园护栏、垃圾桶、课桌椅、室外地板、纸张和衣架等丰富实用的环保产品,并且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二)包装设计精确化,不产生过度包装的设计 包装设计精确化,不产生过度包装的设计。容器的壁厚均匀化并减薄,大容量的包装桶设计相对减少了材料用量。例如现在流行的盒中袋包装,由一个柔软的不同材料构成具有出液装置的袋子以及外面是一个瓦楞纸盒构成。相对传统包装来说,盒中袋包装是一种更加低碳环保的包装形式,极大地减少了包装材料的使用量以及能源消耗,降低包装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经济效益以及环保效益的液体包装形式。相对于传统的包装形式,如:玻璃瓶、PET瓶、塑料桶等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很多领域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包装。盒中袋使用较少的包装材料仅仅是硬质容器的1/5;使用过的盒中袋包装非常容易分离回收,完全可再循环利用。盒中袋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可完全折叠存放,极大地减少了包装储存和运输成本,减少了能源消耗;盒中袋大部分为一次性使用,避免了化学消毒和清洗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最大可达1400升的包装,意味着单位容量的产品更少的包装成本,更长的产品保存期也减少了因产品变质造成的浪费。 (三)采用更环保的印刷方式 由于采用了较为环保的水性油墨,柔版印刷通常被业界誉为最环保的印刷方式。在倡导低碳环保、包装安全的今天,柔版印刷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包装领域。乳制品包装的生产过程中也逐步采用柔版印刷方式。 (四)研究新的绿色材料 聚乳酸作为完全生物降解材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制成容器包装乳制品。爱克林包装由于树脂含量很少,其材质是食品级碳酸钙,使得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使用最广泛资源,也可降解、填埋与焚烧。是一种低碳、低塑、可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三元率先在行业内大量采用“瑞典爱克林”包装,另外,它还是最轻的包装材料,让运输成本大大降低。相比其他包装形式,在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利用、生产废弃物等方面都最节约;另外新型玻璃瓶的使用也在增长。用PET材料代替PS材料制杯,盖膜和标签采用纸类材料等。 (五)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 对于环保性差的无菌砖包装,已开发了三种回收技术: 1.水力再生浆技术,将利乐包的纸浆分离出来,生产再生纸,而将其中的铝箔和塑料成分挤压成粒,成为塑铝制品的原料; 2.塑木技术,利乐包本身含有优质的纸质纤维和塑料,把它们碾碎挤压,可直接生产成室内家具、室外园艺设施、工业托盘等塑木产品; 3.彩乐板技术,将利乐包直接粉碎、热压处理,制成彩乐板,然后再加工成为果皮箱等。 三、总结与分析 以乳制品的包装为例,我们可以得出优秀的包装设计,要求设计师不能仅从设计的视觉效果出发,还必须要有“低碳”的发展眼光,在设计阶段就控制好包装的制作成本和印刷工艺,让过度包装没有诞生的空间。对于包装的使用、重新使用及丢弃等各方面,要树立责任感,努力减少能源的消耗,重视“低碳设计”。这就要求在设计产品包装时,始终秉承节约原则,使包装在满足了安全性、便携性及舒适性等功能要求以外,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低碳生活时代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作为设计师更应该有低碳的发展眼光,紧扣低碳时代的脉搏,以负责任的态度开展设计,尊重自然生态,努力减少能源的消耗,重视产品的低碳设计。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设计在乳制品包装中运用探索 自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及今年的两会上提倡“低碳经济”后,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响应低碳行动,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新潮流。从生活的每个方面做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低碳生活理念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将成为包装设计的新趋势之一,同时也成为产品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首要课题。 一、低碳环保设计理念 低碳设计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低碳设计实质就是高效的能源利用、开发绿色材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创新、产业结构化使节能减排得以实现,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在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为环境保护作出一定的贡献。是在“绿色设计”的基础之上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低碳环保设计就是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从而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就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始终秉承节约原则,使产品在满足了安全性、舒适性等功能要求以外,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的要求。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环境向好的方向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暖。 低碳环保设计理念要求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关键的是一种设计观念上的变革,这就需要设计师传统的设计观念,而将设计的重心放到功能创新、材料与工艺创新、产品环境亲和性的创新上,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创造最新的产品形态,用更科学、更合理的造型结构使产品真正做到物尽其材、材尽其用,使产品设计真正体现出低碳设计的可循环利用、减少垃圾制造。低碳环保设计它所阐述的价值观对产品设计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原则,浓缩了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想,低碳环保设计也透视出设计思潮的发展方向。现在和未来的消费者更希望能够通过低碳包装来满足生活需求同时为保护环境而节约资源,因此,将低碳生活理念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将成为包装设计的新趋势之一。 二、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在乳制品包装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环保包装是整个包装工业的发展趋势,乳制品包装由于其使用的广度更是首当其冲的要求,乳品包装不断朝低碳环保设计方向发展,即低消耗、低数量、再利用、再循环和可降解的方向。乳品包装的绿色化应体现为全过程全方位的绿色化,从原料制造到回收利用,每一个环节都要节能、省料、高效、无害。鲜奶包装主要有利乐包、康美包、利乐枕、屋顶包、百利包及复合塑料膜袋等,根据包装材料结构的不同,可用于巴氏奶、UHT奶及调味奶的包装。酸奶和调味奶的包装主要是PP及PS杯、塑料瓶及少量的玻璃瓶。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在乳制品包装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采用无菌复合纸包装 利乐无菌复合纸包装的“碳足迹”远远低于塑料和玻璃材质的包装,1升容量纸包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0~90克,而相同容量的塑料包装的碳排放则达到115~190克/升,而玻璃瓶甚至高达230~250克/升。利乐无菌包装是由纸、铝箔和聚乙烯塑料复合而成,可有效阻挡外界的污染与氧化,从而保证包装内的产品无需冷藏和防腐剂即可拥有较长的保质期。同时,由于生产、运输、零售、存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冷藏车、冷藏销售柜、冰箱等冷链设备,自然有利于节能减排,无论对保护社会的大环境,还是减少个人生活的“碳足迹”,都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方砖型的无菌包装设计更便于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提高了物流效率,更进一步降低了能耗。据报道,在2010年的8、9月间,一些牛奶制品的利乐枕、利乐砖包装上,会出现一个“FSC”的绿色小标识。贴上这枚标签,意味着利乐从原材料的来源到最后制成的包装,都将符合一项名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认证。消费后的利乐包装是一种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通过水力碎浆和铝塑分离技术,能将复合纸包装中的纸、塑料和铝箔彻底分离,实现从资源回到资源的绿色循环模式;或者通过塑木技术、彩乐板技术等,变身为公园护栏、垃圾桶、课桌椅、室外地板、纸张和衣架等丰富实用的环保产品,并且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二)包装设计精确化,不产生过度包装的设计 包装设计精确化,不产生过度包装的设计。容器的壁厚均匀化并减薄,大容量的包装桶设计相对减少了材料用量。例如现在流行的盒中袋包装,由一个柔软的不同材料构成具有出液装置的袋子以及外面是一个瓦楞纸盒构成。相对传统包装来说,盒中袋包装是一种更加低碳环保的包装形式,极大地减少了包装材料的使用量以及能源消耗,降低包装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经济效益以及环保效益的液体包装形式。相对于传统的包装形式,如:玻璃瓶、PET瓶、塑料桶等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很多领域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包装。盒中袋使用较少的包装材料仅仅是硬质容器的1/5;使用过的盒中袋包装非常容易分离回收,完全可再循环利用。盒中袋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可完全折叠存放,极大地减少了包装储存和运输成本,减少了能源消耗;盒中袋大部分为一次性使用,避免了化学消毒和清洗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最大可达1400升的包装,意味着单位容量的产品更少的包装成本,更长的产品保存期也减少了因产品变质造成的浪费。 (三)采用更环保的印刷方式 由于采用了较为环保的水性油墨,柔版印刷通常被业界誉为最环保的印刷方式。在倡导低碳环保、包装安全的今天,柔版印刷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包装领域。乳制品包装的生产过程中也逐步采用柔版印刷方式。 (四)研究新的绿色材料 聚乳酸作为完全生物降解材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制成容器包装乳制品。爱克林包装由于树脂含量很少,其材质是食品级碳酸钙,使得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使用最广泛资源,也可降解、填埋与焚烧。是一种低碳、低塑、可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三元率先在行业内大量采用“瑞典爱克林”包装,另外,它还是最轻的包装材料,让运输成本大大降低。相比其他包装形式,在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利用、生产废弃物等方面都最节约;另外新型玻璃瓶的使用也在增长。用PET材料代替PS材料制杯,盖膜和标签采用纸类材料等。 (五)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 对于环保性差的无菌砖包装,已开发了三种回收技术: 1.水力再生浆技术,将利乐包的纸浆分离出来,生产再生纸,而将其中的铝箔和塑料成分挤压成粒,成为塑铝制品的原料; 2.塑木技术,利乐包本身含有优质的纸质纤维和塑料,把它们碾碎挤压,可直接生产成室内家具、室外园艺设施、工业托盘等塑木产品;3.彩乐板技术,将利乐包直接粉碎、热压处理,制成彩乐板,然后再加工成为果皮箱等。 三、总结与分析 以乳制品的包装为例,我们可以得出优秀的包装设计,要求设计师不能仅从设计的视觉效果出发,还必须要有“低碳”的发展眼光,在设计阶段就控制好包装的制作成本和印刷工艺,让过度包装没有诞生的空间。对于包装的使用、重新使用及丢弃等各方面,要树立责任感,努力减少能源的消耗,重视“低碳设计”。这就要求在设计产品包装时,始终秉承节约原则,使包装在满足了安全性、便携性及舒适性等功能要求以外,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低碳生活时代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作为设计师更应该有低碳的发展眼光,紧扣低碳时代的脉搏,以负责任的态度开展设计,尊重自然生态,努力减少能源的消耗,重视产品的低碳设计。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中环保室内设计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焦点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绿色环保成为新时展的主题,环境亲和力与人文关怀度已成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新标。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碳排放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早已拨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神经,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成为拯救地球、延续文明的热门话题,而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的低碳室内设计,也将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作为设计师,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以低碳经济为正确目标 低碳在我们的理解当中,主要是应用在一些实际的节能减排方面,比如汽车的耗油量、国家所倡导的低排放量的汽车能够进入市场。从个人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应该多从我们日常用的节能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方面,做到低碳环保。在家装方面,我们从材料应用方面要有一些节俭的因素在里面,比如什么样的材料能够降低耗损量,怎么样去规划施工过程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减少浪费也是降低能耗,我们要身体力行去践行低碳环保,这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有很大关联。谈到“低碳生活”,先引入一个“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下的低碳室内设计更是给设计师提出了一个高层次的要求。设计师应该做的就是坚持以“低碳”为主线,自觉抵制那些浪费和奢华的不良设计风气,把低碳贯彻实施到我们的室内生活乃至整个大生活中。 2坚持以改善室内环境为调节过程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舒适等。室内环境的创造,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一间封闭的屋子就算拥有再多的节能产品和绿色材料,也只是形式上的低碳,而利用合理的设计,把自然风、景观和自然采光巧妙引入房间,让人与自然能充分接触的节能,才算得上是高品质的低碳生活。改善室内环境,我们应从主要的两点入手:①室内风环境和室内光环境。用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新室内空气,保持空气质量符合人体卫生要求,因为室内空气品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对现代密闭办公楼的工作人员。②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或者能在室内产生穿堂风,这样就可以省下空调所产生的碳量,可以达到部分节能、低碳。安藤忠雄的住吉长屋是人与自然灵魂沟通的杰出代表,人在室内可以充分的感受自然四季,风霜雨雪。将自然通风、生态设计引入室内,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在无形之中对人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有更多的好处,更能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的品质。现代人类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和社会压力相应增大,人们的个性追求日渐丰富,其中采光与照明便是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住宅中主要目的是休息和家庭活动,在照明上宜突出自然、放松、柔和等特点。由于精细视觉性工作所需照度相对较小且多集中在书桌、起居室沙发、床头等局部空间,因而均匀明亮的高照度不应是住宅照明,不同的室内场所应用不同的照明才能达到灯光的使用效果和节能。例如:卧室、客厅、起居室等宜选用低色温(暖色调)高光效光源,并选用表面高度较低的灯具,在这样低照度环境若采用较高色温的光源势必对人产生压抑的心理感受,这是我们设计师在设计中应该极力避免的。而餐厅、厨房宜采用高显色性光源,避免新鲜食物的色彩失真导致人们的食欲下降,建议采用高显色紧凑型荧光灯,吊灯光源也可采用高显色紧凑型荧光灯。另外,卫生间可采用较高色温的光源(如荧光灯),洁白而明亮的环境会给人洁净的感觉。镜前灯的光源宜保持较高的显色性,避免对认定面色和化妆产生不良影响。 3努力以节约资源为主要途径 在需要改善室内环境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资源的节约。在设计阶段应对室内空间及其布局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满足人们多功能的实用需要,使室内空间面积充分地得到利用,注重选用节约型、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达到资源的节约。另外,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也是可以做到低碳的。比如少用一个水杯、少用一双一次性的筷子、少坐电梯多走楼梯;设置家庭水处理中心,把水分为白水、灰水和黑水三类,通过内部连通的管道和净化器,实现水在屋内的循环和利用;每选择1m2的软瓷,便为地球减负11.25kg二氧化碳、0.17kg氮氧化物、0.34kg二氧化硫和0.9kg烟粉尘;“垃圾、废物换一种态度来对待,也可以成为有用的东西;等等。在世博零碳馆,出现了80把特殊的椅子,仔细辨别,可以从这些椅子中发现很熟悉的东西:报纸、轮胎、水管、浴桶、方向盘、易拉罐等。它们被巧妙地改造和安排,变身为特别的坐具。零碳馆的出现,带动了低碳生活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更好地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4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目的 在室内设计中,以人为本,即是以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舒适、合理、安全、健康的室内环境,从尊重人和注重文化内涵出发,关注人自我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环境。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从为人服务这一点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用以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要求,低碳经济下的低碳室内设计更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实现着低碳的愿望。 5结束语 低碳,在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设计理论界早已有人提出“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美的设计”的原则,包括今天的“绿色设计”和“低碳设计”,这都是试图给现代设计进行新的定位,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现代的商业化设计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破坏,防止社会生活过度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被葬送甚至造成人性人情的失落和异化,从而让人类和子孙后代更健康更艺术地生活下去。而家装“纯粹的”低碳设计很难,作为设计师,不能无限制地去追求,而是将低碳设计按照需求落实到家装设计中。进行有效节能的家庭装修,就是落实“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过程,就是低碳设计在家装设计中的新追求。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人人有责任参与低碳行动,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做起,减少碳排放量。我们有义务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去实现低碳室内设计,让低碳服务于全社会全人类,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环境下公民环保意识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由于社会生产的无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无节制索取,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赐予,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低碳环境计划的行业中。各国加强了对人民低碳环保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公民的环保意识,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将就低碳经济环境下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低碳经济;公民;环保意识;提升;策略 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度的工业化文明彻底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步伐和轨迹,现代文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均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抗议和惩罚。全球气候变暖、雾霾天气的增加、扬沙天气的增多、温室效应的产生、水土流失和污染的加重等都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提出了警示。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国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等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低碳经济环境下,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这是站在国家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考虑,关系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实现。 1努力开展各种社会低碳环保活动 应是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低碳环保公益活动中来,全面提升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的低碳环保技能。因此,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作支持进一步向广大公民宣传并普及低碳环保知识,并在城市中挖掘树立典型的低碳环保榜样人物。站在环保范围的角度来看,加强社会公民的低碳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低碳环保公益活动,在低碳环保理念的中不断提升自我,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例如:可以组织本地居民到本地区的乡镇企业、厂矿企业进行参观,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低碳环保的情况。各社区应组织本社区的居民大城市的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参观观摩,感受自然环境被污染后的严重后果,彻底感悟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强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加强环保行动的紧迫感。 2加强低碳环保的网路宣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全球迎来了网络信息时代。社会环境方面也在进一步拓展信息交流平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网络的发展更是为低碳环保的宣传创造了条件。网络的灵活性、开放性能够满足公民生活中多环保知识的多样化需求,并进一步巩固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力量,为公民有效的提供丰富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开辟交流平台,多建立一些与低碳环保相关的特色环保网站;还可以结合各种真实的案例资料,利用网络的传播介绍生态环境的现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建立并完善大众媒体引导机制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各种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网络、微信等传播平台媒介正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形式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平台,它更是有效提升我国公民低碳环保意识的重要媒介,还是在新时期大力开展公民环保理念宣传与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大众传媒的覆盖面较广、传播的速度较快、传播的影响力较强等特点,使得大众传媒在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培养与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 4搭建并完善低碳环保社区平台 每一个公民都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日常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作为社区中的一份子,每一个公民都必须仅仅把握在社区学习的机会。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将低碳环保的意识教育与培养融入到社区教育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特别是以社区为中心努力建立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平台,更是对公民进行低碳环保意识提升的重要落实途径。因此,必须要努力推进绿色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低碳社区在提高公民低碳环保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利用社区的宣传公布栏公布当前本市、国家、省的水、空气质量、植被情况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公民在社区活动中进一步关心环保建设问题,履行公民的环保责任。再例如:可以鼓励社区公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环保志愿者的队伍中,从而在低碳环保社区环境中提升自己的低碳环保意识。 5结语 总之,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加强我国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更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成败。目前,我们人类正承受着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理念、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大势所趋。 作者:林娜 单位:辽宁省铁岭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的科技创新论文 1低碳技术发展现状 1.1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通过近年不断研发探索,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所包括的诸如建筑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建筑节能新技术,在先进的试验论证和科学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广泛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中,并通过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以及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等途径得以实现。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通过推广设计上更通用化、标准化的节能汽车、节能灯、节能设备以及改良的工业程序和其他相关技术,创新提出更合理的节能增效技术。 1.2CCUS技术相比上述两类技术,CCUS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目前国外已经制定了深入研究该项技术的发展路线和研究布局,明确了今后CCUS技术发展的研究重点和技术方向,已经相继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我国CCUS技术研发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与大规模推广应用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CCUS技术的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待实践验证,同时仍存在项目投资大、能源消耗高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来提高该项技术的成熟度。 2CCUS技术创新研究简要分析 未来几十年化石能源仍将是人类最主要的能量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高位。CCUS技术作为一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大规模低碳减排潜力的技术,能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的能源转型,能广泛开展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技术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2011年蓝图情景预测,CCUS技术将在2050年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总量的贡献率将占19%,是仅次于改善能源效率贡献38%的第二大减排技术。如何发展CCUS技术,应成为能源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关键布局。其技术创新突破口简要分析如下: 2.1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燃烧后捕集技术相对成熟,我国已在燃煤电厂开展了10万吨级的工业示范,与国际领先技术差距不大。当前,影响该技术商业化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高和项目投资大。二氧化碳燃烧前捕集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潜力很大,国外5万吨级中试项目装置已经投运,我国6万~10万吨级中试系统的试验项目已启动。目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富氢燃气发电等关键技术。 2.2二氧化碳输送技术利用管道输送二氧化碳最具规模优势。据国外资料显示,商业化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已有40年以上的投运实践。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输送以陆路低温储罐运输为主,还没有商业化运营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二氧化碳源汇匹配的管道网络规划与设计优化的相关技术、大功率压缩机等管道输送关键装置、安全控制以及在线监测技术等。 2.3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利用二氧化碳进行石油开采,国际技术已接近成熟,我国还处在工业化扩大试验阶段。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油藏工程相关设计及配套技术、关键设备等方面。利用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国外已进行了多个现场试验,目前我国还在进行先导性试验。当前创新研究重点是研发适合我国低渗透软煤层的成井、增注及过程监控技术。二氧化碳化工和生物利用方面,国外大规模应用已产业化。我国在二氧化碳合成共聚聚丙烯塑料、碳酸酯、能源化学品等方面已进入工业示范阶段。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规模化、低成本转化利用。 2.4二氧化碳封存技术二氧化碳封存,国外对陆地咸水层封存、海底咸水层封存项目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连续投运和安全监测,年均埋存量已达到100万吨。我国仅有10万吨级陆地咸水层地质封存的示范工程项目。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重点发展适合我国陆相沉积地层特点的二氧化碳长期地质封存的基础性理论、评价方法、监测预警及其相关补救对策技术等。 3低碳环保的关键布局 中国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的26.4%,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面临着加快发展以及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的双重压力,对优化能源结构、低碳环保有着十分迫切的要求。发展CCUS技术是我国钢铁、化工、水泥等高排放领域减排温室气体的迫切需要;考虑到今后可能形成的全世界低碳产业,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是提升中国低碳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机遇。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开始制定相应法规、政策以实现在全球低碳竞争中占得先机。 2013年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开始积极推动此项工作。总体而言,我国CCUS各环节技术发展不平衡,距离规模化、低成本转化应用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的空间很大,需科技创新解决的问题很多,这就给高新技术企业带来非常难得的发展契机。积极研发低能耗、低成本、安全运营的科技创新课题摆在众企业面前。更好地发挥科技对CCUS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快速提升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助推低碳环保的关键布局。 作者:张春文单位: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的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时代所趋 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应对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基本要求,而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以大规模、高速度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当前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的能源消耗有着极其重大的深远影响。从长远来看,低碳减排模式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把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政策导向上转移各级政府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工作重点放到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上来,加快建设节能减排新模式的工业体系已摆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议程上来。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社会发展新模式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鼓励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新技术、培育绿色产业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其历史性的里程碑作用不可估量,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开创性选择。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就是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找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模式,构建新的经济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次新的产业革命将带来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历史性变革,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要想保证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环保事业的发展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当务之急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首先在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因素,在总体规划上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其次,在国家已颁布的有关能效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各级政府的用能等级划分、节能管理制度,规定和完善主要耗能产品、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和各类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定额。再者,深入研究和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全面衡量各级政府的低碳经济绩效水平。 (二)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 加大调整三大产业格局的步伐,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各地区经济中的比重,鼓励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和效益水平,实现碳排放的减排目标。二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指导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新型洁净能源,降低对石油、煤炭等枯竭性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引导企业和社会向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再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迈进。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力求达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提高之间的充分结合,深入挖掘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包装工艺、运输设施设备、仓促管理、消费环节的改进措施,努力提高现有生产与消费中能源的整体使用效率。 (三)学习和研发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掌握先进的低碳技术。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和基础。虽然世界各国在低碳领域和低碳技术中仍处于摸索和研究中,但也有部分低碳技术已经在社会和企业中使用,并取得一定的突破,带来了较为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光伏产业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同步研发,初步创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工业体系,在产能与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科研成果已经在企业中得到推广使用,并实现了出口。另外,积极加强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及产品在我国的推广使用。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低碳技术及产品,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获得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支持社会组织和团体及科研院所与国外的合作,注重先进的低碳技术引进推广的成本和效益关系。 (四)加强社会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观念的引导与宣传 低碳经济要求从社会的各个部分都要为此目标而共同努力。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与低碳密切相关。每个公众的生活中都可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在全社会中构建和形成绿色消费的观念,以此带动和督促低碳工业发展的新模式。倡导低碳生活观念,加强对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消费者深入理解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的深远意义,增强公众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理念,全社会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出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作者:李镜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暑期活动小结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镇人民正按照扩权强镇的各项的目标要求,围绕旅游项目带动发展、基础建设推动发展、调产增收加快发展、富民和谐党建保障发展的思路,迈步前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思考问题、谋划发展、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就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因此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推动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客观要求。 事业发展,思想领先。历史的经验和先进地区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哪个地方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哪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就会有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党倡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我们党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实现了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从而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使全党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障碍,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地位,并明确提出了三个"解放出来"的论断,这不仅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奠定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基础。从先进地区发展的历程看,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大跨越,都伴随着一次大的思想解放。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强市,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过几次大的波折,但他们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探索实践中统一认识,靠先人一步的观念和超人一筹的理念,引领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南京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连续三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着力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争先创优的意识,破除骄傲自满思想、树立开拓进取意识,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勤政为民意识,有力促进了南京经济年年迈上新台阶。柞水县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都是通过不间断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使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历史的经验和先进地区的实践昭示我们: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性、根本性的转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必须把思想解放摆在领先的位置。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是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快速融入,错位选择,突破发展的实际,针对我镇干部群众的思想作风现状提出来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根本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在于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领导方式、行为方式的落后;要摆脱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向落后保守的文化心态宣战,坚决摒弃束缚我们手脚、禁锢我们思维、制约我们发展的陈旧观念,努力实现思想上的跨越。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探究 摘 要: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作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得到人们日益重视,低碳理念也越来越加盛行,成为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加强对面向低碳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提高规划与设计水平,降低城市碳排放量,营造低碳环境,是保障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新时期城市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文章对低碳环保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低碳环保理念;城市规划;设计 1 低碳环保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综合框架概述 低碳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是在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内容相对较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1)理论框架研究。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是全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实践的内容,世界自然基金会对此创建了基本理论框架,即:增强城市的紧凑性,避免城市大规模发展,增强个人消费中低碳理念落实,降低对资源消耗,从而减少对碳的排放,加强对土地生态保护,维持良好碳汇能力,达到低碳城市的目标。在国内,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做出总结的是学者顾朝林,其框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数据以及技术支持;研究规划创新方法;研究城市专项低碳项目,比如低碳生活模式等;研究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技术方法;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之多、执行策略等等。(2)对象系统构成。对于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的对象系统同,国外学者研究的较多大多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有效性,其中,乌纳・麦骨提出分布式能源利用理论,创建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模型,共包括七个方面内容,分别为土地使用、自然系统、环境管理以及建筑、交通、能源和治理系统。埃利奥特・艾伦则创建低碳邻里单元模型,提倡区域最优化、土地高密度混合应用、出行方式多样化、食物供给和基础设施高效率以及生产利用可再生能源等。 2 低碳环保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2.1 城市低碳产业规划 一般而言,城市低碳产业规划主要是由建O低碳产业园区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两大内容构成。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主要指得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在园区中建立起一个复合型低碳生态系统,建设起不同的低碳产业园,以促进园区中的不同企业共同发展。 应当联系城市实际情况,建立起具有城市自身特色的低碳产业园区,所属企业最好是处于一个产业链,随后地方政府再借助于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复合型低碳生态系统模拟,以此确保所建设产业园中各企业得以实现低碳发展。为了使得所建产业园引入更多好的企业以及保障它们发展,我们还需要对低碳产业园基础设施与交通结构进行建设。针对低碳产业园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上,除要充分结合园区企业发展所需进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外,还需要本着低碳环保的理念加大园区内环境综合治理、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此使得园区得以实现良好的低碳发展。 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上,地方政府应当以低碳环保作为指导原则,随后对本地区一些传统产业,尤其是针对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的产业进行升级。为此,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各地方政府要对本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全面地摸底调查,随后在准确掌握相关情况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实施计划,并且为了确保该计划得以顺利开展,地方政府还应当从政策与财政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地方政府根据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计划,对本地区能耗及污染大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升级,例如通过给予这些企业相应财政扶持与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它们引进一些高科技产品或新技术在限定时间内对自身生产进行改造。 2.2 引进节能交通、建筑 交通与建筑作为现代城市能耗最大的两个产业,占总能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广绿色交通规划,构建将公共交通为核心的交通模式,倡导低能耗出行方式。针对对外交通规划来看,应推行将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逐步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从而实现对交通的高效规划和控制目标。针对城市建筑规划,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本地气候条件的研究,制定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逐步推广绿色建筑,取代传统建筑。在实践中,可以制定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制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建设更多节能化建筑,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同时,能够建设符合低碳理念的建筑工程,为人们创建和谐、舒适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低碳化城市持续发展。目前,从低碳城市规划层面来看,实现建筑节能、绿色化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扶持力度,促使城市能源供应能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协调好高热值与无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为低碳城市构建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 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创建环保低碳新型城市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们对低碳城市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与设计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涉及内容较多,且覆盖范围较广,是环境污染防范的关键点。因此将低碳理念引入到实践工作中非常必要,这不仅能够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且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绿色环保服装设计 摘要:近年来刮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低碳”风,为顺应环保节能这个大的趋势,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低碳绿色环保服装的设计理念,今天笔者就低碳绿色环保服装的设计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低碳 绿色环保 服装设计 绿色设计是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设计理念。它从环境保护出发,旨在通过设计创造一种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态环境。这里着重讲讲绿色服装的设计、选材与开发。 低碳绿色环保服装绿色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它在服装纤维原料选择、面料选择、服装结构工艺设计、生产加工、包装设计等方面的生态特点:1 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因为它考虑到了产品使用后的回收处理和再生利用。2 从源头上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3 其构成材料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对材料资源及能源的浪费,可以防止地球上资源的枯竭。4 将产品的废弃物产生消失在萌芽状态,降低了废弃物数量,缓解处理垃圾的矛盾。 对服装产品进行绿色设计时,材料的绿色程序是第一位的。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手段相继制定了强制性的环境生态纺织标准,以限制纺织品中有损于环保和人体健康的物质,通常的做法是实行环保标签认证。 Oeko-TeX标准分为三等:一等是普通环保指标,二等表示全部使用天然染料,三等表示不仅染色使用天然材料,而且纺织品全部使用天然纤维。从Oeko-Tex标准的三个等次中,我们可以看出,服装绿色设计在材料上有以下途径:1 选用天然纤维面料。天然纤维以其良好的吸湿、透气、纯天然、安全、生物相容性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包括纯棉织物、麻织物、毛织物、丝织物等。除了常见的棉、麻、丝、毛品种外,国际上还涌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天然纤维,如麻纤维中的蕉麻、风梨麻,丝中的柳蚕丝、具天然绿色的天蚕丝,毛中的牦牛毛、驼羊毛、驼马毛。骆驼毛等,以及菠萝叶纤维、香蕉纤维、棕榈叶纤维等。这些天然纤维除穿着舒适外,同时具有某种天然色彩,无需染色、漂白,减少了环境污染。2 选用新型生态环保型面料。近年来,世界纺织服装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绿色环保方面做出不少成绩。如,由于服饰美的诸要素中以色彩排名第一而不得不依赖于纺织印染,但绝大部分染料是化学物质,使服装材料加工成本增加,还产生了大量污染废液,不但造成环境污染,还可能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天然彩色棉的培植成功,被认为是对绿色环保做出的有效贡献。彩棉是一种在地里吐絮时纤维就具有天然色彩的棉花。我国以规模生产为目的的彩棉研究始于1994年,从美国引种培育,并在国内组织实施一条龙开发,目前已形成了企业构架和产业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整体水平领先国际。3 采用天然无毒辅料。服装辅料对于服装的造型、实用性、档次等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服装绿色设计的兴起,必然推动现代服装进入了一个以材质取胜的时代,采用新型纤维开发的面料可以极大提高服装的附加值。 1 原生竹纤维面料。竹纤维石由竹子经粉碎后采用水解、碱处理及多段式的漂白,精制成浆粕。再将不溶性的浆粕予以变性。转变为可溶性粘胶纤维用的竹浆粕。再经过粘胶抽丝制成。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韧性,也具有良好的稳守性,并且防缩水、防皱褶与抗起球的效果,同时不会造成过敏,自然环保。 2 虾蟹壳面料。日本专家新近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衣料,该衣料具有透气、透汗、爽身等多种功能。它是将虾、蟹加工后的剩余产品――环己二醇进行压制、混纺而制成的。 3 大豆蛋白纤维面料。被称为新世纪的“生态纺织纤维”,主要原料来自于大豆豆粕,由我国率先自主开发、研制成功。该纤维单丝纤度细、比重小、强伸度高、酸耐碱性好。用它纺织成的面料,具有羊绒般的手感、蚕丝般的柔和光泽,兼有羊毛的保暖性、棉纤维的吸湿和导湿性。穿着十分舒适,而且能使成本下降30%~40%。 4 霉菌丝面料。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织布方法,即把霉菌的菌丝体经人工培育繁殖制成一种新型无纺织物。这种无纺织物的面料柔软而轻薄。 5 菠萝叶纤维面料。最近,日本某公司把菠萝叶纤维浸入特殊油脂予以改质,织成了纯菠萝叶纤维的春夏服装衣料。菠萝叶纤维比绢丝还要细3/4,因此,用它织成的布料轻薄柔软,其服装穿着舒适。 6 海藻纤维面料。海藻具有保湿特点,并含有钙、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E、C等成份,对皮肤有美容效果。利用海藻内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丰富矿物质等优点所开发出的纤维,在纺丝溶液中加人研磨得很细的海藻粉末予以抽丝而成。 7 蛛丝面料。美国一实验室最近成功地复制出4英寸长的蜘蛛丝,这种蛛丝的拉伸强度为5~10倍同样直径的钢丝的强度,可以延伸18%而不断裂,它有蚕丝的质地和手感,但强度更好,且易染色,该实验室准备用它来制造防弹背心、头盔、降落伞绳、帐蓬、军装等重量轻、强度大的军用物品。 近年来,国外一些科学家与公司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纺织工业上,开发出了一大批服装绿色新品,这些服装功能奇特,样式新颖,深受欢迎。如:怡情服装,防弹服装,防雨服装,仿生服装,防寒服装,抗菌服装,青苗服装,减肥服装等等。
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探讨: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研究与设计 摘 要 笔者对医学院校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新的管理体系,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开放实验室 管理平台 设计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质量,保证和提高人才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而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开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医学人才具有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医学信息处理能力。 一、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的设计目标 计算机实验室开放管理平台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及管理效率为宗旨,因此在系统设计时要求实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将传统的人工管理改为无纸化管理方式,实现对实验室开放的全过程管理,为管理部门对实验教学的监督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数据支持。 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实验室开放的个性化管理。教学过程采用网络预约实验项目的方式,学生可通过校园网查询相关信息,自由选定时间、实验项目、预约实验。 3、采用数据库管理来实现课表编排、学生选课、成绩录入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实验室管理者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计算机开放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目前学院还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应能提供一个供所有用户相应的工作平台,有严格的权限管理,权限要在数据方面和功能方面都有体现,有良好的扩充性等其他功能。管理员将计算机开放实验室信息整理归类到网上,学生登录该网站后,首先要注册才能查询相关信息: 1、只允许系统管理员来添加、删除和修改计算机开放实验室信息设备的信息;管理员有权查看该系统的所有学生注册信息,可以修改某一个学生注册的基本信息,也可以删除某个学生。 2、在校生都可以注册成为系统的用户,注册时需要输入基本注册信息。 3、用户注册后可登入系统,查询所有的实验计算机开放实验室信息相关信息。 4、本系统即时对系统数据进行安全设置与保护、友好的用户界面,业务操作简单,提供各种级别的数据保护和权限控制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 三、管理平台的总体结构与功能分析 系统应用.NET技术,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选用3层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作为医学院校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并以Web数据库技术为支持建立一个3层B/S (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 结构的医学院校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满足学院教学和管理的要求。用户可以用两种身份登录本系统:实验室管理(管理人员);不同身份登录被系统授予不同的使用权限。登录后用户可以自己资料进行数据修改,如密码修改、个人信息修改等。如图1所示。 对于每个登录开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都提供用户注册,相关开放实验室信息查询、实验内容、实验室公告、实验室简介等功能。 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有两类,即管理员和注册用户。由于管理员和注册用户对此系统的操作有很大差别,在系统中要分别记录他们的数据信息,因此首先需要如下两个数据实体。 管理员数据实体:记录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这是管理员登录系统时所必须的。 注册学生数据实体:包括学号、密码、姓名、性别、系别、班级、联系电话、电子邮件等信息。管理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了解学生。 系统主要包括的功能表有:公告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实验室类别表、计算机开放实验室信息表、注册学生信息表、实验室介绍表等。 四、结语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开发技术,探索有效的实验教学开放管理模式,开发基于校园网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平台,对规范赣南医学院的实验教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学校的课程评估、实验室评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 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探讨:医学院校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实验室的管理对于正常教学进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以往的管理模式存在非常多的不足运用物联网来实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可以实现动态管理、随时管理,可以将工作量有效的降低,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服务于全校医学生的综合计算机实验室来讲,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人流量非常大、计算机非常多、使用的频率极高,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和各种软件的需求非常复杂,除了要满足正常的教学实验以外,还需要满足学生课外自由上机的需求,还需要做好各种大型计算机考试以及培训的需求。 这些事项不断对于计算机、网络运行、整体框架、系统配置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还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机房的环境维护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以及建设方式,较好的达成了各种需求,将实验室的管理形式进行简化,提升管理效率,提升实验室的使用率成为了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创建的首要任务。 1.物联网含义 物联网是透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IFD ~I)、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进行的,依照事先的协议,将任何物品同互联网相互连接,执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辨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一种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由此可见,物联网是通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进行延伸和发展的网络体系,物联网的中心及基础依旧是互联网,物联网把它的用户端延伸、扩展到了任意物品和物品之间,来采取信息互换和通信。 2.以往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 在计算机的基础信息的管理上,通常运用纸张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设备的购买时间以及损坏时间的记录,以及计算机的维护时间、每堂课的每个计算机的使用记录。 在计算机的定期检查上,实验室的管理员要维护非常多的计算机,可是计算机由于使用频繁,一定会出现各种故障。实验室的管理员维护计算机只可以运用实验室的空闲时间,为所有的计算机进行维护,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还影响教学。 在实验室的环境管理上,因为实验室的使用度非常高,实验室的湿度、温度控制以及除尘的工作无法及时进行,使得实验室的硬件设施频频发生故障,无法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在实验室的安全上,实验室每天都会有很多学生上机,一定会涉及到实验室物品以及学生物品的安全管理事项,主要防止的是电源使用不规范产生的火灾隐患以及实验室物品的丢失状况。 3.源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运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来达成物品和物品之间的信息互换以及通信的一种网络。 通常来说,物联网的拓展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物体的属性采取标识的方式,属性包含了静态及动态,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应用在标签当中,动态属性则要先通过传感器进行探测; 其次,需要鉴别实验室内部设施对物体属性的读取,而且要将信息转换成符合网络传输的数据信息; 再次,要把物体的信息透过网络传输执行到信息处理中心,透过信息处理中心来完成对物体通信的有关计算。 运用互联网技术来管理实验室,就是在实验室的仪器上输入电子语言,透过管理的终端进行信息的汇总,之后执行相关的处理。 运用物联网技术来管理实验室,有以下几项优势: 首先,实验室设施信息进行全局管理,运用射频识别,RFID体系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可以通过电子标识把实验室设施的基本信息的内容进行储存,透过传感器以及无线网络就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取实验室设施的基本资料以及进行合理的管理。 这些基本资料不但包含了型号、规格、出厂日期、设备号、使用单位、使用地点、维护记录、生产厂家,还包含了它的单价等详细的信息。 其次,实验室信息的动态管理,运用RFID体系可以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跟踪管理,当前只要在所有实验室的出入口设置门禁芯片,这个芯片包含了读头及联网接头,芯片的关键功能在于可以自动对进出门的实验物品进行扫描,而且可以将出入的时间、房间号等信息透过无线网络传输给管理计算机。透过这样的技术还可以给实验室设置更多的安放位置,进行报警设置,这样不但可以预防发生私自挪动的情况,还可以预防被盗的发生,力求做到更加全面、实时的对机房合理监管,保证机房的安全。 再次,透过对计算机的管理就可以在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识别实验的步骤、以及操作的要点等。协助实验者顺利的完成实验。再同有关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实验室设施运用动态管理,如果运用不合理就会自动进行报警,而且将实验的过程中断掉,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操作者可以进行远程控制,在实验的操作过程里数据可以被及时采纳而且用合理的方式供应给操作者,达成实验教学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最后,实验室的及时维护,透过传感系统可以让设施的维护、检修变得更加简单,并且因为所有实验设备上的电子标识都具备了大量的信息和维护状况,这样可以及时的确定该设备的运用状况,极大的缩短了维修的时间,提升了维修的工作效率。也就免除了相关的责任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这样全新的管理模式,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营造了全新的机会及挑战。但愿物联网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可以为教学、科研营造一个技术支撑的平台,以更好的形式为教学和科研进行服务。 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探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涉及了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的知识,教学效果存在不太理想的一些情况。该文总结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医学信息管理专业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学科基础是管理学和信息科学。而计算机网络是支撑学科的基本课程之一。但“计算机网络”课程与一般课程不同,其原理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只有在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再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真正学好。[1] 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应用不断普及深入,医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需要大量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而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发展变化,各种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现在高校一般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满意。 而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包含很多比较复杂和抽象的概念、结构、原理、算法等内容,如果只使用传统方式来讲授这些内容,学生不但会觉得枯燥,而且老师也很难将某些问题讲清楚。如,网络层次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由于数据包在各层次的流动以及协议对其的处理过程都隐藏在设备内部,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实际的直观印象,只有理论的抽象讲述,学生很难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与运行规律。 2) 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的知识,课程知识点多而杂,各种协议实体交互复杂,理解和掌握的难度较大。而学时安排不多,理论讲不深。例如:比如OSI模型和TCP/IP模型,以及TCP/IP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然而模型中主机的七层和通信子网中的低三层的是如何协调工作的,不同设备相同层之间如何协调、同一设备不同层之间如何协调,这些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 3)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存在脱节的问题,教师主要讲授各层协议,没有注重实用性和实验设计,而且许多理论问题很难有条件设计相应的实验题目。比如,对于TCP/IP协议族的学习中,实验内容仅是使用Ping命令和Tracert命令去观察相应情况,仅通过这些实验是不足以理解相关知识,更难以掌握相关技能。 4) 目前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材相对较少虽然计算机网络教材很多,但很难选到合适的教材,网络课程的内容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 2 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的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个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目前采取了以下改进的方法: 1) 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实验课时,主要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实验的考核,做到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达到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 2) 针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我设置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和网络安全。课程的难点主要是数据链路控制、网络路由技术和TCP传输控制机制。 3)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实验内容重点不在编程,而应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主要实验内容选择如下:组网实验,交换机配置实验,路由器配置实验,Windows 2000 Server的安全与配置、用户账户与组账户的管理,Web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DNS服务器安装与配置,利用Iris软件截获并分析数据包实验。 由于我校没有网络实验室,只能利用其他网络仿真平台或网络设备模拟软件构造虚拟实验环境拓展实验的外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硬件的不足。 4) 教学手段上:课堂教学采用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黑板教学为辅的形式。对于需形象性思维、抽象性问题等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问题直观、形象、易理解,也可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公式推导等需演绎的内容,采用黑板加讲解的方法。对于抽象和复杂问题的讲解,首先对需要演示的内容进行讲解,介绍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流程,以及包含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寻找;多媒体课件演示一遍后,要求学生回答课件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观察课件展示了知识点的哪些细节;多媒体课件演示两遍后,要求学生回答课件展示了知识点的哪些细节,然后要求他们思考课件中没有展示出知识点的哪些关键细节,如果让你来设计课件的话,你会怎么做。 5) 针对传统教材部分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的情况,引入一些新技术做为课堂讲授的知识,比如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 3 结束语 该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验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多方的配合和保障,本文只能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进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探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整合和优化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元依赖关系的设置课程的方法,并结合教学实际,对该专业计算机课程单元的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及实践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多元依赖;整合;优化 1引言 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先后经历了专业创建、实践探索、调整改革、飞速发展四个阶段[1]。在每一个阶段中,课程体系都有较大调整,其中计算机课程无论从课程单元还是课程内容变化最大[2,3]。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信息处理中的广泛与深入地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课程设置超着动态性和开放性发展。为此,立足学科知识结构,遵循计算机科学课程间的内在规律,体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整合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才能科学设置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 2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概况 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我国的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大致有两类[1]。一类基于信息资源管理,其培养目标以医学情报学为主,兼有向医学信息处理方向扩展的趋势;一类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其培养目标以信息技术为主,突出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其中计算机课程设置的不同 根据对我国10余所有代表性的开设该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关于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情况调查,我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教育大致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其课程设置情况如下:①第一层次的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②第二层次的课程,包括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③第三层次的课程,包括计算机信息检索、多媒体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引论、软件工程、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另外,一些学校还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的前导数学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 2.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各学校同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计算机课程设置没能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整体知识结构相融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简单抽取的子集,在整个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表现出孤立性、游历性和离散性。缺少课程单元的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②计算机课程设置体现不出开放性、动态性,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步。其中的必修课程居多,选修课程较少且针对性不强。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技能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不利于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学信息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这是各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包括实验项目中基于课程群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少,基于单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占多,提升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集中性实践环节不足,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足等。 3计算机课程的优化设置及教学改革建议 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计算机课程设置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身的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出发,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信息管理的交叉和融合,突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性和先进性。 3.1以多元依赖关系为指导,设置计算机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应选择既依赖于本学科课程又依赖于相关学科的课程作为课程群的课程单元,我们把这种课程之间的联系称为多元依赖关系。比如“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课程既和“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存在依赖关系,也同“信息组织与存储”、“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存在依赖关系。根据依赖关系选择的课程可以实现不同学科课程间的交叉和融合,从而使其被真正纳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形成本学科完整的知识结构。图1说明了“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的依赖关系图。 3.2整合和优化课程,完善课程设置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性质,体现其学科特色,而不是符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性质,因此必需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①课程内容的优化。计算机文化基础适当介绍用于医学处理的应用软件,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进行医学统计的SPSS、SAS、ROCKIT等;进行流行病分析的EPI;用于化合物及化学方程编辑的CHEMDRAW;为生理学、药理学、毒物学的研究者提供的数据采集和实时处理软件IOX、数据后处理软件DATANALYST、心电图分析软件ECG-AUTO等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以设计方法、指针及应用为重点。离散数学以集合与图论为重点。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内容以技术应用为主,原理为辅,同时还可以减少对计算机原理、数理逻辑等前导课程的依赖。②课程单元的整合。在内容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课程。数学课程群的整合,将高等 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卫生统计学、离散数学整合为课程计算机数学基础。硬件课程群的整合,将电路分析、大学物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整合为课程电子技术基础,将汇编语言、计算机原理组合成计算机原理。软件课程群的整合,重点学习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等课程。应用课程群的整合,重点学习医院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学信息分析与研究等课程。③增加选修课是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新的技术增长点,保证本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可增加的选修课有: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网站建设与维护、多媒体技术、数字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网络安全与管理等。 3.3强化实践环节,突出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性特色。 为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中的作用,应加强实践教学,主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①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如医学信息分析与研究、医学信息检索等。②增加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如网络数据库、可视化软件编程等。③增加面向市场的实验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④增加课程设计,如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高级程序语言课程设计等;尤其应增加基于课程群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⑤改革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联合医学信息技术公司,采用“毕业实习+职业培训+就业”的模式,为学生就业应聘提供从业经历。 4结束语 计算机课程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医学信息处理及医院信息化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只有不断更新计算机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时代需求。 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探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论文 一、论重要性 1.1人工处理医学信息的局限性 人工处理信息是有很大缺陷的。第一,速度慢,手写字符平均为40字每分钟。第二,人工的处理繁杂的医学信息出错率很高,一旦出错,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医患关系。还有,人们凭着自己的感觉直觉在识别信息上是很弱的,在推断和概率估计上存在着很大的主观倾向,这是万万不行的。如上的种种局限性在医学信息管理中会严重影响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适用性。医学信息管理的中的各类信息,是在诊疗康复过程中相互依赖,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都会引起“水波效应”,使整个有机整体处于紊乱状态,影响工作的进行。 1.2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优越性 众所周知,计算机以迅速,准确,可靠和拥有极大的储存能力为突出优点被广大工作者所喜爱。而且,其计算和分析能力远远的超过人工可能达到的最大程度。计算机用于处理医学信息适应了其信息量大,面宽的特点;与医学信息处理的及时,准确的要求相适应。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从根本上改善了医学信息管理人员工作性质和条件。所以,计算机技术用于医学信息的处理,是医学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繁杂的医学信息一旦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就会提高管理的效率,减少错失,保证医疗过程科学而协调地进展,对病人,对医生,对有的医疗机构乃至整儿社会,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3辩证地看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有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我们不能否认医学信息管理更协调,更有效率;但是,计算机也不是万能的。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尤其在信息采集方面,对于涉及面广的信息很难实现计算机化,自动化。而且,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在灵活性方面就明显的没有人工有优势。因而,在信息管理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管理;才能让信息不但具有准确和高效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因才施用,才能更好的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二、对计算机技术教学方式的建议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对于医学信息的管理意义是重大的。儿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事情了。当今时代,每个医疗机构在每个季度,都会有一定的计算机教学,对象上至院长下至护士,可见其重要性。因此,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多媒体教学相对于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有如下优势: 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3、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4、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5、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6、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7、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8、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教育,是的医务工作者快速的,有效的,持久的掌握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信息技术的结合使用,这不仅仅使利医疗机构本身构成更加精准,有效,有机,更是让病人得到了很大的便利。 三、结论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医学信息管理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错失,保证医疗过程科学而协调地进展,对病人,对医生,对有的医疗机构乃至整儿社会,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徐渭赵春艳周凤龙单位:徐州医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概括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基于中小企业特点的战略成本目标价值链分析的模式和保证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顺利实施的措施。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的中小企业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利税占全国的40%.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总体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公司上层稳定、普通工作人员流动大、公司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经营成本和利润相对较低、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相对复杂且灵活性大等特点,其管理会计模式是基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即人治、决策信息单一、控制制度不连贯、灵活多变、管理会计方法运用较单一等。其成因比较复杂,有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所致,有研究者理论联系实际不足所致,还有我国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探索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及研究现状 管理会计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下,一个国家某种经济型企业类型普遍适用的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用以实施管理会计的方法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共建美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获取最大收益,实现自身发展所构建的模式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多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使用管理会计方法,如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等,尚未形成有效的模式体系。现有的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就是在传统管理会计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服务的。传统管理会计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建立起来的,基本未考虑企业外部经营条件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是站在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立场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支持。其主要围绕企业现有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较少涉及人力资源配置与运用问题,以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为主要内容。当今学者普遍认识到这些问题,也做出了一些尝试:有的学者建议采用典型案例研究方法,指出要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道路;有的学者提出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制定管理会计准则;还有的学者建议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等。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盲目跟随国际潮流、洋为中用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大、中型企业也如此)的研究,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abc管理会计模式 “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是当今国内研究最广泛、成果最突出的管理会计内容。2006年6月在上海财经大学顺利召开的“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及实务运用”国际研讨会上,来自英国、日本、台湾、香港等50多所高校的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了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研究方向和运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中外学者对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研究与发展集团主席罗宾先生所作的《通过abc创造透明度:了解纷繁芜杂现实世界的真谛》主题报告指出,企业必须通过分析自身劣势来应对行业周期性低迷可能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而正确找到劣势的关键在于作业成本动态分析,其核心为联合思考。同时,在对dhl公司进行的案例研究中,罗宾教授将公司部门业务分为三类:核心业务、辅助业务和转移业务。尽管从传统视角来看,三类业务都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但是根据abc动态分析,核心业务和辅助业务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因此发生制造费用的业务不一定都是必须削减的。日本大阪私立大学冈野浩教授作了题为《管理会计的引进和创造——成本企画和abc结合的理想模式》的报告,探讨了日本式abc成本管理模式的引进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潘飞教授的《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实施的案例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abc在许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过程,包括开始阶段、采用阶段、适应阶段和接受阶段。潘飞教授通过因素阶段模型的研究框架,从技术、行为、组织、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许继电器对abc的实施过程。金蝶国际软件集团高级副总裁金卓君女士发表《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方法》报告,分析、总结了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模式和基于成本驱动的erp管理模式,并以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erp作业成本管理的实践。南京大学杨雄胜教授根据国内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提出要从企业高级控制、中级控制、初级控制各方面分别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模式的管理监督。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和赵晓东提出了中国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系统的两个模式,财务控制模式和财务主导型控制模式。针对我国理论与实务相脱节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于富生和张敏认为,要将价值链会计由一种会计思想上升为会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二)关于管理会计模式的其他思想 何建国提出了我国现代三大管理会计模式的构想: 1.精益生产(lp)管理会计模式,提出减少管理层,强调企业各部门密切合作的综合集成,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建立功能交叉、人物交叉的小组,实行协力工作,保证不同职能的员工能够迅速沟通。这种方法注重加强功能部门的一体化,保证以最大限度的灵活性,灵敏地反映环境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当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2.敏捷型管理会计模式。敏捷制造(am)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产品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市场的变化而产生的,由对产品的大批量低成本需求向着满足用户的最大需求转变,要求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完善化,并要求能及时满足供货需求。它强调人力、组织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企业能实现其最终目标即企业在不断发展变化、无法预测的环境下增强竞争能力的管理会计模式。 3.构建scm供应链管理会计模式。供应链(scm)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连接上游和下游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网络,由供应、运输和需求三要素组成。 供应链和敏捷制造管理都是建立在虚拟的企业供应及协作组织的网络构架上,敏捷制造模式的成功运作必须基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而借助敏捷制造的事实,供应链管理也得到了许多关注,成为当今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 何建国的三大管理会计模式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创新性理论基础。 蔡文兰提出了知识经济下变换主题,树立多重目标的管理会计模式。她指出,管理会计不应将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增值作为唯一主题,而要以企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企业未来管理会计主题,以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度。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具体分为财务经营业绩评价、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业绩评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绩评价和企业学习、创新与成长的业绩评价四大类。这应该成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变革的思想基础。所谓多重目标,可以概括和引申为当代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中小企业价值增值应该建立在战略成本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邵建军等提出了引入约束理论(toc)构建适应速度经济的管理会计模式。这种模式将所有系统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价值链),通过分析和控制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制约,以不断提高制约环节的效率,同时以制约环节为基准设定生产计划,从而使企业达到持续改善目标的管理思想。这种模式注重关键资源的管理,强调实践管理的重要性并体现整体观。其实,对于中小企业控制制约环节的明显效果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企业资金周转和信息决策控制方面,及时收回的应收账款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生机。 王军在分析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20世纪80年代呈现的两大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提出了构建战略导向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模式的观点。所谓战略导向作业基础管理会计,就是将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整合而成,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作业基础管理为基本实践,全方位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新型管理会计模式体系。这种模式综合了当今国内外管理会计模式研究和应用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两大管理会计模式整合在一起,既制定目标,又保证落实,是当今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引用、借鉴的有效模式。但是在作业基础的选择划分上,该模式没有对中小企业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局限于理论研究,实践性差,没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构建相应的管理会计模式。侯齐敏曾对我国中小企业做过一项是否应用过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表2可知,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运用的内容还不十分广泛,并且责任会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很多中小企业的责任会计职能形同虚设。管理会计的方法亟待推广,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需要如制度建设、目的分析、方法研究、实践开展等多方面做出管理会计模式构建的努力,包括国家法律制度,中小企业自身内控建设和员工素质提高等等。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影响因素 1.经济体制和法律环境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就是在传统管理会计模式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会计,为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服务的方法论。我国的经济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旧体制转向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前一转变,我国全盘照搬苏联的管理会计模式;后一转变,则大量吸收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管理会计模式。但由于西方国家并不重视体系研究,从而使我国会计界无所适从。 我国的法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需要完善和补充,并加强监督和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如《公司法》、《税法》等。但是非合法会计行为在企业中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着管理会计的有用性和相关性。 2.中小企业的特点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有:总体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管理方式比较自由;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既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先进方法,如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价值链分析法、作业成本法等,又要区别于我国普遍引进的管理会计模式,因其理论脱离现实,理想化程度较高。 3.企业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 在众多中小企业当中,企业管理人员不够重视管理会计的使用,并认为除了企业财务人员,其他人员不必要懂得管理会计知识甚至是一般会计知识,这就导致了管理会计使用时人员传递的脱节。企业管理者只知道抓生产、抓销售,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而且,中小企业的特点往往导致其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企业信息失真,导致了管理会计信息的不相关性。 4.管理会计模式实施成本因素 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可以总结为:管理会计模式的理论研究远远超过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程度。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没有定式,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构建管理会计模式的同时,尽可能使管理会计模式操作起来成本更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较弱,而且经营规模小,方式灵活,公司短期利润效应比较严重,不利于构建复杂的管理会计模式,甚至难以配备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这也是管理会计模式难以在中小企业中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理论界有必要在研究管理会计模式的同时,注意开发实施的成本。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战略成本目标价值链分析模式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要基于各种因素,建立以实现战略成本为目标、综合运用作业成本法和价值链分析法来改善管理会计实施环境、优化企业战略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模式体系。 首先,区别传统管理会计模式,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制定战略成本模型。所谓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除物质方面以外的企业无形价值及社会价值。传统管理会计以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进行各种经营活动。它往往指“实物”的价值,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来实现。而现代作业成本法启示我们,企业的价值增值不仅局限于“实物流”和“工作流”,还有与作业相关的工作,都可能引起作业成本的变动。所谓战略成本目标模型,是指综合把握企业内、外部环境,以作业为单位,制定最优战略成本目标实现流程,如图1所示。 图1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适用于我国一般中小企业。企业以实现目标的管理会计流程的基本相关信息为起点,构造战略联盟价值链,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编制成本预算,制定生产、销售、定价决策;然后进行价值链业务流程再造与质量管理;最后按部门、小组进行业绩评价分析。这里的成本不仅仅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实物成本费用耗费,而且应该扩展到经营和生产的流程过程中,以创造价值的作业为基本单位,结合作业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决策和评价。 三、保证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应用的措施 由于中小企业传统管理会计模式的应用和自身特点因素,导致其在运用中会发生很多问题,产生很多矛盾。如,管理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之间的矛盾;管理会计科学的严谨性与中小企业落后的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矛盾;管理会计高效性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之间的矛盾等。为了克服这些矛盾,使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顺利地得到应用,中小企业应该改进自身条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引入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化企业管理平台,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企业领导加强管理会计意识,培养企业管理会计人才,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三是加强内部控制,认真克服管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增强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四是扬弃传统财务核算指标,变数量指标为质量指标,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五是树立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环境在不断影响着中小企业管理者,不少中小企业在努力克服自身劣势,运用、发展管理会计模式来为企业自身创造条件,提高竞争力。会计理论的成熟必须与实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做出贡献。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浅析管理会计在现代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分析建立管理会计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应注意的问题,简要阐述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参谋决策职能。 关键词:管理会计 企业管理 市场经济 一、管理会计提升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管理会计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样,国家不再承担包袱,责权分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企业首先要以盈利为目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去做大做强,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效益。财务管理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就要加强自身建设,扩大管理职能的外延,把管理与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客观上要求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要学习和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管理会计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管理会计的一整套新的理论、方法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会计学科的发展。它的基本职能已不再局限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事后的反映和监督,而发展成为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提出多种方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的规划和事中的控制。管理会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改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做好当前经营和长期规划的经济前景预测 现代企业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系的建立。使企业各种经济资源得到有序的最优配置,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决策规划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管理会计要在各部门的配合下,运用会计、统计和数学模型等多种核算方法,对企业经济规模、投入产出、现金流量、市场调研等经济指标做出较为客观的预测,供企业决策参考。 (二)建立经济指标体系落实经济责任制 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控制和责任成本控制最容易跟企业内控制度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管理会计的控制、考核评价的职能。管理会计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采用比价采购、倒推目标成本等方法,把分解后的经济责任指标落实到各个具体部门。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指标体系,使企业内部各个利润中心职责明确,并对完成的情况,事前、事中和事后及时进行分析、反馈,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偏差,同时,通过必要的调整,优化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做好筹资工作,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与发展,重要的因素是资金的筹集是否适当和资金的运用是否有效。管理会计通过对资金成本分析比较、筹资效益不确定性的分析和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分析。选择低风险、低成本的最优筹资方案、确定合理筹资的数量标准,保证企业最低必要资金的需求。一个缺乏资金筹划,缺乏资金管理,不能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造成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就会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在做好资金筹集工作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现金流量的管理。 (四)建立严谨的核算评价体系,加大奖惩力度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会计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责权利相结合,以经济手段奖惩企业各个环节的行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 管理会计对成本的分析是通过量本利的分析确定成本、业务量与利润的关系,找出成本最低、利润最高、销售量最佳的信息,同时还把机会成本运用到决策之中,使其更合理、更接近实际。因此。预测、决策表现了管理会计系统中侧重发挥预测经济前景和实施经营决策职能的最具能动作用性的一面,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可靠依据。 三、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 要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扎实工作稳步前进,不能求大、求全,特别是不能求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传统会计体制的影响,一些会计人员习惯于流水作业,缺乏创新。二是,不少企业经过产权转换,资产委托人与经营者受各自利益的驱使,经营者注重外界对企业的业绩评价。其重心转移到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三是。理论界对管理会计也停留在借鉴意义层面上的讨论,使不少实务界从业人员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概念模糊,彼此难分。 (二)管理会计缺乏信息支持和创新 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推广应用先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方法任重而道远。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特点,针对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法,从而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可见,管理会计工作可以渗透企业的各个方面,它既服从于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为其提供服务,本身又属于整体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处在价值管理的核心地位,因而发挥着其他会计手段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对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会计转变职能,及时反映管理所需要的事前、事中的财务信息。 关键字:中小企业;管理;会计 现代管理会计已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综合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它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包括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的推行等。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中小企业的重要经济地位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等规模以下企业已超过320万家,个体工商户也已达到23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企联常务副理事长孙延祜指出,中国以民营、私营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55.6%的份额。 二、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其效果还不能令人乐观。主要问题在于: 1、理论研究不够 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科学,我国会计界对它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仍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方面,忽视理论系统研究,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 2、实际应用效果不太明显 由于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实际运用起来也是有选择性的。比如有些企业只知道简单粗略运用量本利分析或是进行责任中心核算活动等; 3、管理水平及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领导人普遍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的熏陶,管理水平不高。首先,管理观念陈旧,人员选用上任人唯亲,相信血缘关系,强调忠诚老实,不注重才能;其次,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不够民主。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强调家族利益,从业人员觉得为一个家庭服务,个人晋升发展的机会很少,积极性与创造性未能充分发挥。而且管理随意性强,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对于管理会计更是模棱两可;第三,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报酬低,发展潜力不大,致使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不肯下嫁,所以,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一般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又无资格,或者是一些原乡镇企业的会计,业务素质较低,知识比较陈旧。而中小企业所要求的会计人员其实最好能面面俱到,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这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4、会计信息主要应对外部需求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较有限,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高。主要为税务部门的纳税管理外部需求、工商部门的年检时要求提供的会计报表为第二位的外部需求、银行贷款管理的需求为第三位的外部需求,其重点单纯为资产负债情况及损益情况等方面。其次,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和管理者的管理需求,成为最主要的内部需求,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投资者往往同时就是管理者,所以内部需求也不高。 三、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完善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使现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并发挥其作用,应认真加以思考。 1、改变会计职能 现代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的变化引起的。其主要职能已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财务部门被赋予决策权,而且对工作结果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相应地,财会人员由管理系统中的专业信息支持人员转变为决策者与合作伙伴,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地了解企业各个方面,如制造过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竞争对手以及供应链等,以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为内部顾客提供有关他们应该作什么及将会怎样的服务,而不能只反映是什么或过去怎样。他们的工作精力将更少地用于信息报告,更多地用于计划与分析,并且将更加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深入挖潜增效 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在于管理会计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能够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在对企业成本进行目标管理时,首先要把成本管理的每一项目深入明晰地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作业环节上;其次,对每一生产环节的标准成本制订,应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3、全方位进行成本控制 (1)充分运用量本利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从动态上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现金流动,及时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2)认真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将企业成本控制与责任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责任会计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将企业日常工作分权管理,使高层管理人员集中精力抓长远,各层管理人员在权限内,放开手脚搞管理,并通过绩效考核,发挥激励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科学地制订责任目标成本,分解成本指标。产品成本目标的确定,可以根据同行业先进水平确定,也可采取市场法来计算,即“售价—目标利润—税金费用”,并将产品质量、生产费用及数量、结构指标按照一般独立生产经营企业的常用方法逐级分解。 其二,建立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利润中心、费用中心、结算中心、投资中心)建立后,还应对内部转移计价方法、折旧提取方法、费用摊销期限、存货计价方法、资金成本计算、责任中心绩效会计报表等作出规定。 其三,建立责任会计账薄,确定责任主体。为了及时准确反映各责任单位或个别工作效率,在会计账薄及记账凭证上增设责任单位一栏。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企业可以对“原辅材料”按实际采购量的目标成本记账。而对“生产成本”、“产品成本”则按计划(或标准)数量的目标成本进行记账。对于制造费用和企业管理费用,由于它们也存在差异,相应还应增设“费用数量差异”和“费用效率差异”明细科目。 其四,定期报告,兑现奖罚。管理会计报告可以设计产品成本会计、责任单位成果计算报表、责任单位收支报表、责任中心绩效考评报告等专用表格,上面应记载目标数、实际数和差异数,这些报表既要与对外报表保持有机联系和对应关系,也要满足反映各责任单位经营管理的要求财务部门集中核算或平行汇总这些报表,以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报表体系。会计人员应根据这些报表所反映的差异数,计算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程度,做出奖罚评价意见报送单位高层主管人。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战略管理基本内涵基础上,指出了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重点围绕战略管理视域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战略管理是指某一组织或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总体发展目标与方向,并通过合理选择政策、优化配置资源等方式来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决策和管理艺术。战略管理的核心内涵就是制定完善战略,企业迈向成功提供有力保障,也是对各方面管理的有效测试。在发展过程中,完善的战略可以促进企业的成功,反之亦然,如果不能制订出科学战略,企业难以获得成功。 一、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管理思维受到局限。从目前情况看,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将时间与精力倾斜于追求经济效益、扩大生产规模上,并没有意识到制订长期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管理者思想过于保守,缺乏创新意识;二是受到管理制度的约束;三是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第二,缺乏战略管理条件。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以下几个难题:一是管理方式不科学,二是财务管理成为薄弱环节,三是不能为培养人才提供有利环境。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落地。第三,没有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许多中小企业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却并没有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这使得战略管理成了表面文章。一是缺少必要的制度平台对战略管理提供支持,战略管理不具备较强的执行力;二是企业薪酬与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无法实现战略目标。 二、战略管理视域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 战略管理视域下,中小企业应着力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创新。本部分重点围绕战略管理视域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具体如下: 1.重视管理思维的创新 管理思维创新是实现管理突破的重要路径。为实现管理思维的创新,要求企业管理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充分解读国家方针政策,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准确把脉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一方面,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要努力冲出传统小生产意识与单一管理模式的牢笼,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层面,而要努力践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同时,也要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将产品或服务质量置于首位,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2.注重促进制度的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是以先进的制度来实现管理思想、组织形式与技术的创新,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对中小企业来说,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可以使管理创新变成现实。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发展如果墨守成规,必将会被淘汰出局。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数量多,在遭遇到风险的时候,尽管抗御能力较差,但由于规模较小,可以快速做出调整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生产、服务、经营的特点,另辟蹊径,努力进行改革与创新,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企业制度的创新就成为最关键的环节,可以将企业推至可持续发展之路。 3.注重扎实管理基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生产成本低、管理效率高、经营战略灵活等,但要想稳定地发挥出这些优势,需要以稳定的管理为前提,离开了战略管理基础,优势也会变成劣势,甚至会将企业推至尴尬境地。鉴于此,笔者认为不仅要加强生产经营,还要强调财务人事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努力寻求突破,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成功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采取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立足于企业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与储备,努力为各岗位员工搭建成长平台,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融入工作当中。二是构建起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管理体系。要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以此为生产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企业要准确把脉市场,根据自己发展优势,开发出功能强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来改变管理模式滞后的现状,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三是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视作企业管理的核心,科学计划、调度、分配资金,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以此来降低成本、增强资金运营管理能力。 4.建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为实现战略目标,中小企业应建立起战略目标配套的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充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内部资源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充分结合中小企业的具体实际,构建起完整的战略管理制度平台,从制度层面给予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保障。第二,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决策体系。具体而言,要通过组建决策团队来提升决策团队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储备智囊人才,为战略决策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持;第三,提升管理实施的执行力。具体而言,既要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确保企业的执行力具有基本的前提,也要我注重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确保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执行力均得到明显地提升,最终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 三、结语 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企业管理者准确掌舵市场航向,以发展性、前瞻性的目光进行全局规划,对生产经营中可能会遇到的阻力产生清醒认识,才能使企业管理水平上升到新层次,在优胜劣汰的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企业要准确定位创新点,勇于开拓进取,革除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与办法,为创新管理提供宽松环境,使企业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 作者:肖霖岳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及对策 摘要:现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越来越高,很多公司也都开始进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现在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方便了自身的经营和发展,但是中小企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没有适应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本文就当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和解决现在的管理信息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对策 一、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等设备组成的,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等。管理信息系统仍是一种以人为主导的一种高效率的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实现企业收益的提高,对高层的决策也有很大帮助。管理信息体系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进行管理,企业的运行中有很多的信息,所以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中,有很多的信息,靠人工进行管理,其工作量比较大,需要的人员多,投入的成本也会增大,而管理信息体系比较方便,管理的效果也比较好。资源策划就是对企业经营中的销售部分负责,主要就是负责企业的销售活动,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对内部销售行为进行管理。我国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在1970年开始,但是当时只是单机操作。在90年代以后,我国才引进制造资源根据企业的需要制作属于企业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我国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呈现出更高的聚合度,但是我国的小型企业并没有建立自身的管理信息体系[1]。 二、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常见问题 (一)组织结构混乱。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中,管理中有很多的问题,管理人员的职能和管理范围并不十分明确,其中往往存在交叉管理的问题。同时在管理事务上,企业的产品繁多,生产时间没有规律,管理信息系统并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且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2]。如,某环境机械制造企业中的人员管理工作是由经理进行,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的占据重要岗位或是与董事长有关系的人员都会对员工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企业的管理很混乱,而且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和内容也都不同。(二)发展策略不完善。现在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策略还存在漏洞,其发展策略缺乏整体性、灵活性和持续性等,其成长的速度与其陨落的速度相同,也就是说企业的存活时间不长,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企业在刚刚建立时往往重视对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很多领导人都很有野心,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往往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三、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对策 (一)组织结构的优化。企业组织管理要有新的想法,不能一直使用一种方式,要根据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进行组织结构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领导能力的协调。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要想使中小企业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保证企业的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中各个部门的职能要更加的清晰,管理力度要加大,而且还要将各个部门联系起来,使其联系更加紧密,增强其合作协调的能力。第二,管理机制的合理。企业的管理要实现各个部门分开,每个部门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管理人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但是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能,不能互相干涉,影响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同时对管理人员也要有一定的限制,这样才能保证各个人员的利益。第三,信息共享。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开拓使得信息在不同的人员之间流动,企业要根据信息保密程度向工作人员分享一定的信息,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二)管理战略的创新。管理信息系统是通过对计算机的利用,由人操作实现运转,其对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实现保护企业的目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企业的各个层次的运营和决策的掌握,其管理策略的创新也已先预测,充分了解市场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完善的策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取得更明显的效果。现今,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很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就会受到影响,并很快的反映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四、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系统,在企业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发展,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其作用。在企业的展中,不仅要重视组织结构的优化,还要实现管理战略的创新,促进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作者:潘家骏 单位:陕西液化天然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问题及原则 摘要: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事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企业如果不能适时调整自己适应互联网+浪潮,最终将会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在互联网+时代,对促进中小企业加强精细化管理及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运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小企业管理运用应当遵循顶层设计、高层推动、全员参与、全面覆盖、成本效益五项原则,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运用由来以久,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精细管理越来越重要,管理会计运用对中小企业管理、产业转型升级有着新的重要作用。笔者拟借鉴实务界、理论界的科研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一、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管理会计运用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数据平台。管理会计运用是基于精准、及时的数据,离开了数据,管理会计就成了无源之水。笔者通过总结发现,当前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运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会计运用内部环境问题。 企业管理层现代化管理意识不足,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缺乏运用数据进行决策的管理会计思维,管理会计运用内需不足。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是管理会计运用和推广的源泉动力,管理会计说到底是为内部管理层决策服务的。 (二)管理会计运用人力资源问题。 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相当匮乏。虽然,我国会计人才队伍总量已经超过1400万人,但是真正能担负起管理会计职责的人员却极为稀有。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企业会计大都是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少之又少。企业会计人员缺乏对管理会计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应用管理会计自然成为一句空话。 (三)管理会计运用数据平台问题。 中小企业缺乏扎实的会计核算基础和信息化建设。企业的数据平台是建立在良好的数据加工基础和数据载体之上。会计核算解决的是数据加工基础问题,信息化建设解决的是数据载体。会计核算是将企业散乱的数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加工成有一定条理、标准的数据,为管理会计数据精加工提供了基础数据。传统的数据载体是纸质等物理介质,存储的数据量有限,很不方便,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信息需求。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以往数据载体和加工手段,让数据的管理更加便捷和准确。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基础不扎实和信息程度不高,影响了数据的质量、数量和时效。 (四)数据获取与保证平台问题。 管理会计所需数据源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生产、人力、研发等各业务部门之中,这些数据信息,应当通过一定的渠道、程序集中到数据加工部门———财务部。内部控制体系和流程是数据获取与保证的平台和通道,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流程,就无法保证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五)管理会计运用方向性问题。 中小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和绩效考核体系。战略是企业资源分配的导向,绩效考核体系是围绕完成战略目标的保障工具。企业资源分配由战略指明方向,而绩效考核通过核心KPI的设计、考评、分析、奖惩,引导企业资源围绕完成战略目标自觉配置。中小企业战略不明,管理会计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二、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应当遵守的原则 原则是不断对实践经验中探索获取的规律进行提炼、总结、升华,形成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管理会计实践中遵守原则,可以让企业在推动管理会计时更加有效、更加节约成本。 (一)顶层设计原则。 管理会计运用是一个体系的运用,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管理会计服务的对象是内部管理决策,并且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生产、营销、成本等方方面面。只有从顶层设计,站在顶层高度,才能解决管理会计运用中涉及的框架性、全局性问题。 (二)高层推动原则。 管理会计的运用和推广,需要调动整个企业的资源。只有高管推动,才能打破部门间的障碍,有效整合全企业的资源,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 (三)全员参与原则。 管理会计的运用和推广,不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管理会计的数据等来源于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管理对象也是整个企业,服务对象也是服务整个企业,需要全员参与。 (四)全面覆盖原则。 管理会计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它的数据信息和服务网络应当全面覆盖整个企业,不留空白点。这样,企业的经营行为才能受管理层有效指挥和控制。 (五)成本效益原则。 管理会计的运用与推广,要考虑所费与所得,对经济行为的得失进行衡量,以达到管理成本与管理收益的最优结合,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价值最大化,是由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决定的。 三、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运用的主要路径 (一)管理会计运用,首先要有明确的企业战略与绩效考核体系。 管理会计运用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完成战略目标开展,战略是企业所有行动的方向。绩效考核是引导资源按照战略要求配置的激励手段和保证。企业战略归根到底是要求企业全体员工来完成的,绩效考核是引导和控制全体员工行为统一到为完成企业战略目的上来,并自觉地为完成企业战略而配置资源。企业战略是管理会计建设的向导,是管理会计运用的首要条件,企业必须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并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与规划。企业在制定战略和绩效考核体系时应注意:(1)战略应当清晰可行,注重调查,应分析内外部环境,要具有可行性。(2)绩效考核设计以战略完成为目标,要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及促进人才成长。(3)应当注重以战略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 (二)管理会计运用,必须先营造一个重视管理会计氛围的内部环境。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工具,它的运用和推广成功与否,离不开企业内部环境。企业管理会计的服务功能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服务的对象涉及企业各级管理层,包括企业董事会、总经理等管理层以及各职能部门。企业管理会计建设是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科学决策需求而生,如果企业内部不重视管理会计,没有利用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的思维,管理会计建设就会失去意义,也失去了管理会计生存的内部土壤。因此,管理会计的运用,企业管理层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以管理会计思维来武装头脑,让管理会计意识根植于企业决策、规划与绩效控制的全流程。 (三)管理会计运用,离不开人才支撑。 人永远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推动中起决定性的因素。管理会计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工具,是生产要素的一种,离开了人对它的运用,将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创造不了任何价值。劳动资料增值多寡,劳动工具发挥作用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相同的劳动资料在不同的劳动者手里,产生的价值不同。管理会计运用,需要有一个精通管理会计专业技能的团队。企业组建管理会计团队,可以通过如下途径:(1)引进外部管理会计人才。(2)着力内部培养,鼓励在职财务或相关业务人员参加CMA或CIMA专业资格考试,或者参与其他形式的学习培训,改善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并注重学用结合,提升财务人员管理会计知识的运用能力。(3)注重人才培养层次化、梯队化、常态化。(4)管理会计的培训与宣导应渗透到企业所有业务部门,全面覆盖。(5)引入和内部培养并重。 (四)企业管理会计运用,离不开扎实的基础数据平台。 企业的基础数据平台,就是会计核算体系和信息化系统。这里有两个层面的工作要做:第一层面是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是管理会计最基础性的工作,因为管理会计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是数据来源的基础,因此管理会计运用的前提是应当加强会计核算:(1)企业会计核算,应当树立为管而算,管算结合,管中有算,算中有管的核心理念。(2)企业会计核算应能体现管理会计对数据需求,应当围绕战略与绩效控制体系展开,科目的设置应当体现现代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信息特征。(3)会计核算应当注重时效性,核算制度的创设应能保证会计核算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4)会计核算触角应当延伸到各业务端的末稍,财务人员应当走进车间、仓库、市场等,不能坐在办公室搞核算。应当全面与相关并重,重点突出。第二层面是信息化建设。现代化信息需求呈现多样性及复杂化,传统的数据载体方式和加工手段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信息。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管理会计运用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程度应当视企业的规模、行业特征等实际情况而定。信息化建设途径有:(1)外购商业化信息系统,例如金蝶、用友等信息化系统。(2)可以根据需求自行开发。(3)将内部控制及流程植入信息化系统。 (五)管理会计运用,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以价值创造为主线的流程再造。 管理会计是以价值管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价值管理和创造是管理会计的生命线,是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的终极目的,是以战略为核心的共同指向。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目的也是以战略为核心展开,是战略得以完成的合理保证。管理会计利用的数据获取的质量和时效,同样也要依赖内部控制制度。为此,(1)企业必须建设和完善基于战略为出发点的预算体系,为管理会计的分析、决策、规划与绩效控制提供基点。(2)管理会计活动面向销售、采购、生产等价值链,企业必须建设销售、采购、生产等价值链内部控制制度。(3)研发、资金、融资、投资在现代化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风险管理也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要,企业应当强化这方面的控制。(4)现代企业管理是流程化的管理,企业应全面梳理所涉及的业务和事项,识别和分析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关键点、重要风险点、价值创造环节,全面优化和再造包括决策、规划、绩效与控制,并涵盖资金、研发、投融资、销售、生产、采购、仓储、物流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全流程。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的资金活动作为管理对象,以提高企业价值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经营管理决策而开展的一项企业管理项目。中小企业运用管理会计,可以很好地助力其转型升级:通过数据管理、分析,提升信息质量,提高决策质量;运用管理会计的价值管理和业绩评价、平衡计分卡等工具,有利于企业树立价值创造导向,提升企业价值,为股东和社会、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丰厚的回报;运用管理会计的资本投资风险分析等管理工具,有利于企业风险识别和预测;运用管理会计计划、预算、控制职能,能有效管理风险;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数据平台,从而倒逼会计核算规范、内部控制健全,有利于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吸纳人才,推动企业健康良性发展。资金和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搭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新三板扩容,为中小企业带来甘霖。据统计,到2015年9月10日,已有3434家企业新三板挂牌成功,总股本1804.3亿股,平均市盈率41.72倍,2015完成融资630.01亿元。上市后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又吸引了人才,增强企业的研发等发展后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罗联布 张华锋 单位:福建省三鲸消防器材有限公司 福建龙峰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并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现代社会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小企业要想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起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本文主要对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希望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前言 中小企业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其特殊的体制环境中成长,很多的中小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限制者企业的发展。面对当前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小企业一定要重视起管理制度的创新,积极的更新制度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下面将对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一、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已经步入到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对企业发展来说,知识的创新对技术技术革命和产品更新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同时在知识创新下企业有必要积极的进行制度改革优化,以便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在市场中健康的发展。其次,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局势,中小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竞争,一定要重视起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革。只有企业不断的研发新的产品技术,提高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对此企业的制度创新是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经营目的主要是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和成本上的限制,更加要重视制度建设,而不是单纯的只追求利益。同时,很多企业中存在人才缺失或者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只有积极更新管理制度,才能均衡各个方面的发展,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此外,为了提升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应重视起管理制度的创新。传统的企业集权管理模式在当前社会中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健康发展,只有根据市场的需求,积极的调整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提高企业的活力,保证各项经营指标得到提升。 二、现代中小企业的制度特点 从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历程来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受到限制的。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私营的或者合伙制的企业。这些企业首先在类型上来看,中小企业是自然人企业,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在这当中的合伙人却也承担这一部分的责任,使得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大。同时,在产权上存在着高度集中的现象。中小企业中无论是个人业主制企业还是合伙制企业,企业的经营者与持有者通常都是一个人。这个人在企业中有着绝对的权利,导致企业权利过度的集中。其次,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以家族制度为主要的企业制度。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很多是由个体经商户演变起来的,这些又通常都是以家庭为基础单位的经营模式。这种家庭模式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人情上的来往导致很多制度并不能付诸于实践,这个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此外,管理者和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大多存在着亲属关系,管理层次不够明确,使得企业管理的稳定性有所丧失。 三、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两点明显的错误。首先,当前不少中小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在管理中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甚至始终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制度,只想维持企业的原有管理模式。其次,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者虽然也知道管理的重要性,但在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无法将制度上的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导致管理制度的创新难以付诸于实践。 (二)制度制定不够完善 我国的中小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比较重视以人为本工作理念,导致管理制度的权威性有所丧失。同时在管理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明显的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同时也缺少相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不够重视,这样的情况十分容易将企业陷入到经营危机当中,给企业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管理制度的制定最终只有落实到执行中才能真正的展现出制度的作用。当前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操作流程,但在实际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无法真正的展现出管理制度的优越性。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人情关系。在进行执行的过程中,管理者会因为私人的关系而网开一面,最终导致执行力度严重的不足。这样的现象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企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缺陷主要表现 (一)产权制度的缺失 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产权与领导者的个人财产之间是没有明确区分的,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完善产权制度。其次,这些企业在产权结构上是比较单一化的,权利通常集中在一人身上,或者由自家亲属等作为企业其他的工作人员,导致产权结构与家庭关系之间难以脱离。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组织制度缺失 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组织制度,通常以传统企业制度而存在。这种形式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我国在相关法律中规定了合伙制的企业经营模式中合伙人同样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中小企业虽然很多采取了合伙制,但所投入的又不多,导致企业很难依靠组织制度来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中小企业中财产通常集中于一人身上,权利的集中和资金的集中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管理制度缺失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缺失是企业规模难以扩大,企业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当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都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中常常会呈现出管理随意性强国或者缺少规范化的特点。同时,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靠领导者白手起家而发展起来的,这部分领导者并不善于指挥他人,在员工沟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企业能招到优秀的人才,但始终难以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五、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从世界大范围来看,西方的企业中几乎都形成了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并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的推动企业在市场中前行。而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仍然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着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积极的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探索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推动企业发展。 (一)管理思维的创新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领导者缺少制度创新的认识,难以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导致思想出现了严重的落后现象。思想上的落后将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同时也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不良的影响。对此,作为企业领导者应积极的强化自身思维意识,通过市场调查等范式来完善企业管理的制度,认识到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同时应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专业培训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经营效果。 (二)产权制度上的创新 首先,企业产权制度的完善是推动企业稳定前行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应重视起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同时我国原有的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不利于企业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对此,中小企业应积极的联合起来,将原本松散的资金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本的联合,然后再将资本以借贷等方式来投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去。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使企业的产权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有效的解决资金上的缺失问题。此外,应将企业的人力资本与产权多元化之间结合起来,通过参股的方式来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强化企业的软实力。 (三)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很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面对当前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作为中小企业一定要先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的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制度的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其次,企业应将充分的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我国中小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应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控制企业内部风险问题的发生,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管理人员的能力创新 在当今社会中人才是第一发展力,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企业要想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起人才的建设和创新。在这当中企业领导者的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对此,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重视起个人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提升,多与其他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沟通,达到强化个人的目的,同时要吸收一些外来的好的管理制度,从思想上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管理制度执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企业应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对原有的管理人员应采取二次教育的方式或者专家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培养,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管理意识,保证管理制度能得到落实。此外,也可以聘请一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到企业中从事工作,在物质上和企业文化上尽量的满足于人才的需求。并建立起一定的激励制度,使表现好的员工能得到适当的奖励和鼓励,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全面推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五)内部监测的创新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要通过纳入管理过程而实现的。因此,要想保证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有效性,那么就一定要做好内部的监测,随时控制企业发生的新情况。企业内部监测主要是通过内部建立起的相互制约的机制,能够对企业中的一些事情进行监测,并保证内部的资源合理利用,使企业制度得到完善。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占所有企业的90%,对此更加要重视起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面对当前的市场状况,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积极的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与市场需要相结合,同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前进。对此,企业应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积极创新,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使自身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苏莉旭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 一、运用管理会计拓宽全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内容,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对于成本管理方面来说,最需要做的是成本控制,也可以说,企业的正常运营是围绕着成本控制开展的。而成本的控制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应用中首要接触的内容。如: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成本控制如何是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一些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都是以成本为核心来设计的营销策略,诸如:材料的选取、加工的成本和损耗等等,都是围绕成本控制进行的,进而来进行制定企业规划目标等等。与此同时,对于费用也进行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费用的使用也是重中之重,实力强的企业对于费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要求,诸如:对所使用费用的项目要进行预算、完成后的统计分析等等,防止费用的浪费。不少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进行分类,即:将费用分成固定费用、可控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然后,每个月对这些费用进行逐步的分析,如:固定费用中的人员福利、企业的水电费、租金等;可控费用的如: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其他费用的如:市场费用、汇兑损益等机动费用。这样详细的对企业成本和费用使用情况进行分类,进而有计划和针对性的进行企业发展预算管理,从而使得企业的费用呈现胡可视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费用使用的增长,拓宽全成本管理,最终实现成本控制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二、运用管理会计进行企业决策分析 决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且决策的依据是会计的相关信息。运用管理会计报表分析系统,能够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较为准确的对企业的相关产品项目以及其他情况进行全面化的分析,进而便于企业进行决策。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发展有限,专业性的管理会计报表能够较为全面、综合的反应整个公司的经营情况,诸如: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管理用利润表、管理用现金流量表、财务月度收支分析、管理比例分析、改善后的杜邦分析、销售毛利分析、应收应付分析、存货分析、费用分析、融资分析、资金预警分析等等。进而运用管理会计进行分析指标以及分析模型,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提供便于决策的信息,间接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再如:管理会计中的OPENBOM管理决策分析工具,能够从根本来分析企业的销售和利润率的既定结构目标,进而缓解企业的资金管理压力,强化企业的库存增长。如:一些研发设计类中小企业,在对于一些职能机器方面的项目选择上,很容易受市场环境变化快的影响,而这个项目的投资业很大,在这样波动大的情况下,运用管理会计的收益与风险分析,能够较为有效的对企业的库存进行控制,进而降低企业产品贬值的风险,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运用管理会计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预算管理 预算属于企业经营中的重要部分,它是管理会计的起始性工作。合理的、科学的预算是企业正常运转且盈利的重要保障措施。我国的中小企业从成立开始便都注重预算管理和考核。过去中小企业进行的预算管理首先是与各个部门主要领导进行沟通,让人员了解预算的重要性,进而开始实施预算管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一般都是由财务进行预算,进而由主要领导进行审核。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片面性。管理会计则是以企业的整体规划为总体安排,以工具性的形式来帮助主要负责人进行项目或者企业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等,强调的是全面性、全过程、全员性。诸如:以项目预算为例,项目在投入之前都需要事前做预算,请专家和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审核、勘察等进而与项目的管理人员进行融合再确定执行。具体来说即是:管理会计实施人性化管理,让涉及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他们的业绩考评与项目预算做挂钩,借以来确保绩效考评的公正性,也能够有效的确保预算的合理、科学。这样,在确保预算合理的情况下才能够进一步的促使企业项目的盈亏平衡,才能够期望企业利润的产生。 四、总结 总的来说,近些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崛起迅猛,且竞争力日益强烈,中小企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从根本的管理理念来进行创新。管理会计作为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应用广泛且效果较为明显,能够从基础性改善企业现象,全面、综合性的分析企业经营状况,进而能够科学的进行改进管理、控制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风险等等,最终提升了企业的整体效益,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肖力 单位:中石油京唐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网络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一、网络时代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网络时代也对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挑战。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小,对网络信息技术重视不够,疲于应付日常管理工作,而没有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术应用中。很多公司没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才,甚至可能还会有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请这些网络人才就是浪费钱财、养闲人,有的公司是请人帮忙设计网站,后续却没有维护,网站成为摆设,甚至还有的小企业根本就没有网站。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尚未认识到网络经济给他们带来比大企业更为有利的机遇,还把竞争焦点定位在实体市场。于是,这些中小企业在网络时代,面对网络信息技术,表现得很被动。他们既没有招兵买马,为公司发展配备网络技术人才,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也没有抓住网络这一载体,去获取更多信息,也让更多的潜在客户了解自己。 二、网络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趋势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理念是指导和影响一切管理活动的最深层次的因素,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行为、管理架构等。比如,以客户为上的管理理念之下,企业的所有活动都会围绕着客户的需求展开,无论是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配送等各个环节,都会做到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便利。反之,不注重客户的需求,认为消费者爱买不买,总会有人来买我的产品。如果有这样的理念,企业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来。因此,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管理理念方面的创新是不可避免地。而且,越是能抓住这一机遇,主动进行管理理念创新的企业,越有可能在网络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二)管理手段的创新。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独霸天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比如,现在的企业讲求精细化管理,但是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做支撑,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难度就会很大。再比如,现在的企业讲求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所有这些现代化实际上都要以一定的软件为支撑,而这些软件无论是开发还是使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企业需要了解产品投放市场后消费者的反应,需要了解同行的反应,还需要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保持沟通,这些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手段也要进行更新。 (三)组织结构的创新。管理结构的创新也是网络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趋势之一。组织结构是组织各项职能得以展开的载体,不同的职位分布在组织结构上面,不同的人又分布在不同的职位上,一个职位上下左右的人共同协作,最终完成了整个组织的目标。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不断调整的,在企业发展之初,应用直线制的较多,简单明了,命令传达快,效率高。很快,出现了职能制,又出现了直线职能制,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目前,直线职能制应用的比较多。中小企业情况比较特殊,规模小、员工少、产品可能是单一且多变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其组织结构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么,在网络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要进行管理创新,选择从组织结构入手也是不错的决定。 (四)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未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如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系统化管理模式等。每种管理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没有完美无缺的管理模式。应用哪一种管理模式要依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能盲目效仿别的企业,也不能固守某一种模式。在具体的企业运营过程中,衍生出了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按类个别生产、优化生产技术、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重组、敏捷虚拟企业等。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小企业在竞争压力之下,也要保持管理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三、网络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路径 (一)要以实际情况为根本,循序渐进。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使公司运营的效率和效益提高,每个中小企业都在特定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公司拥有者与公司职员之间都有紧密的情感联系,具备强大的信任和凝聚力。多年形成的管理习惯和思维在实际运营中影响大,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够提高信息交往的效率,提高管理绩效,降低运营成本,人员的稳定性也有保证,进行管理创新时,必须要保证公司的相关人员理解并接受,先选择部分部门或市场小范围沟通调整,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的调整,保证公司运营的稳定,为后续调整打下基础。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客户至上。网络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客户至上。中小企业本身消费者群体不是很大,在网络时代又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竞争。那么,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首先企业就要以人为本、客户至上。不管什么样的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如果最后产品卖不出去,那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没有意义了。因此,对于员工来说,中小企业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更好地吸引和保留人才。对于客户来说,中小企业要坚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从产品设计、产品销售渠道的安排等方面都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内部有了员工的支持,外部有了消费者的支持,那么,中小企业就会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网络时代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比如仅发达的信息技术一项就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增进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很多管理工作都要靠人工方式来完成。现在商场那么多,市场那么广,再靠人工的方式不太可行。有的企业就在企业和商场的销售终端之间建立了联系,那边产品一卖出去,企业这边就会显示出来,就可以及时地补货。中小企业也要逐步地运用这些技术。再比如,在日常管理中,要运用电子邮件、工作群等来通知事情,也会提高效率,降低中小企业的管理成本。 (四)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组织发展环境。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中,充分运用网络时代的便利,不断地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企业创立之初设立的组织结构可能并不适应企业现在的情况,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情况。那么,企业就要进行组织结构优化。在网络时代,一些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采用虚拟的组织结构。虚拟的组织结构已经产生了很长的时间,企业只做自己最擅长的方面,比如产品研发和销售,而将其他的方面,比如产品生产交给其他的企业来完成。这实际上是充分地利用了比较优势,选择的合作伙伴都是业界内能够提供相对比较好的服务的企业。企业只拥有一些部门,和其他企业之间保持着联系,形成一个虚拟的结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结构类型特别合适,中小企业的特点就是员工少、规模小,如果能充分运用这一组织结构就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网络时代,中小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还要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由于激烈竞争、新的创新浪潮及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出、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那么,中小企业如果想跟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就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比如,中小企业要重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如果做得好,就能够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也能够与下游的分销商保持密切联系。与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可以减少原材料库存,压缩成本,与分销商保持密切联系可以及时把握产品销售情况,为后续的工作做好准备。这里也要关注精细化管理,把握好产品质量精品的特性,处理好质量与零缺陷之间的关系,确保企业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一个周期,需要不断地磨合,不断地适应,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地调适。 四、总结 在网络时代,中小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却取决于中小企业自身能否适应这个变革的时代,能否及时地进行管理创新。创新是企业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生存的唯一出路,创新不一定能够成功,但不创新就根本不会有出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别无选择,主动地进行管理创新,反而能够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管理创新要在很多层面展开,管理理念的创新要求以人为本,以顾客至上;管理手段的创新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小企业的运作效率;组织结构创新要求不断优化组织结构,采用虚拟组织等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创新要求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精细化,为消费者提供零缺陷的产品,提供零距离的服务。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够在网络时代游刃有余。 作者:邹作帆 黄建男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分析 摘要: 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地方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最具活力的经济“细胞”,更是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尤其在政府政策的大力鼓励与支持下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长沙市拥有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其发展关乎长沙经济的张力,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长沙市中小企业难以紧跟发达地区的管理水平。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与发展,为长沙市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带来启示与思考。本文将以互联网发展作为背景,对长沙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进行思考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促进长沙市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长沙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随着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及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多重利好政策,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猛增。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国内企业经营主体突破8000万,其中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而长沙市的中小企业数量也是比较庞杂,中小企业虽为长沙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贡献,但长沙市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难以发挥先进的创新作用,较难在新常态经济下得到有效提升,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将首先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长沙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对策,进而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一、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因素分析 据亚洲生产力组织(APO)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包括产品、流程、服务等方面,从企业层面看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瓶颈在于财力不足和资源有限,以及管理不善。但在互联网背景下,财力和资源变得相对好解决,而管理创新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包括发展战略因素、组织架构因素和资源整合因素。 1.发展战略因素。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存在着重要的决定性关系,发展战略的制定体现在企业高层领导及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和战略布局,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制定与执行具有话语权和决定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小企业在科技变革的浪潮中发展战略制定不合理,会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长沙市中小企业受区域环境影响,发展战略理念较沿海及发达地区较为落后,加之长沙市中小企业数量较多,类型不一,其发展战略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长沙市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表现也有所不同。 2.组织架构因素。组织架构决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决定中小企业的人才团队规模,在长沙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团队的管理属于管理创新的重点范畴。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只有不断优化完善学习型团队组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使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促使长沙市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再上新台阶,进而朝着目标方向快速发展。 3.资源整合因素。资源整合能力是决定中小企业运营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强大的资源整合是中小企业获得稳定快速发展的法宝,尤其对于成长性依托互联网发展的中小企业,更是考验企业对资源整合的能力。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对于资源的整合要求比较高,一方面管理创新需要实现物质、能量与信息之间的高效转换,另一方面还需要充分考虑客户的诉求,实施精准的市场细分定位,从而开发出新的盈利渠道,实现在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创新。因此,长沙市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要实现管理创新,一定要重视资源整合,促进管理创新效率的提升。 二、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业的人才。专业人才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效增加中小企业管理的源动力。然而,长沙市中小企业往往受费用的制约,对于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并不十分重视,错误的认为直接购买信息资源要比自己培养更加方便。当前长沙中小企业比较缺乏专业的企业管理人才,而又懂得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人才更少,导致企业的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创新较难实现,最终导致企业生产效率跟不上。 2.管理方法不科学。中小企业管理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信息化和标准化,通常管理创新分为在原有管理模式上优化创新和完全创新。两种创新思路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完全以创新为目标而直接丢弃原有管理模式,常常适得其反。中小企业受自身的特殊性,其管理创新应逐步借鉴或试行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当具备一定的管理变革条件,再根据自身特点,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创新模式。 3.互联网信息建设的创新意识不强。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若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要树立好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根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多中小企业存在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偏弱,多数处于仅进行了设备购买,却少有经费投入维护。长沙市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在互联网技术行业区域相对比较落后,大多中小企业直接采购信息化建设系统。但是后期经常出现故障,由于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只能费时费力费物的请专业人员解决。 三、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对策建议 1.创新管理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企业需树立创新管理的意识。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长沙市中小企业要想获得管理创新,就需要先从意识上有此动机。思想意识是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结合。此外,在企业内部要进行全员动员,人人拥有创新管理意识,让员工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此外,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和大企业同行企业的成功之处,找到可以效仿的蓝本,从而实现自我的突破,促使长沙中小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创新。 2.不断组织架构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组织架构和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背景下越发显得重要。因此,长沙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创造符合企业发展的团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不断优化,包括部门设置、岗位匹配等。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激励制度,包括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实现长沙市对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3.不断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应摆脱传统的状态,学会用开放和互联的资源整合模式,不断扩大规模信息和传递资讯,打破地域限制,开始与全球客户或企业进行互通互联,拓展自身的品牌影响力。长沙市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互联网共享平台,不断寻找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并对所开发的产品、服务和客户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第一时间占据更多的有利资源。 四、结语 企业管理创新关乎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企业的总体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互联网背景下,长沙市中小企业应深刻意识到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意识上转变为企业管理的理念创新。当前长沙市中小企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受制于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在于管理者缺少技术。因此,长沙市中小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意识、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创新组织架构等,才能借势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实现企业自身的换血更新,从而促进长沙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不断进步和优化,进而为实现长沙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敏 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1知识经济对中小企业管理的新要求 1.1知识经济要求中小企业树立合作 竞争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商品常处于短缺的状态。市场由卖方控制,企业的经营战略只需考虑如何提高生产率即可。随着生产力的大跨步发展、市场的成熟完善以及消费者的文化素质提高,市场的重心开始逐渐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加之市场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商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最大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个性化越强、生产周期越短的商品便越容易抢占市场。市场个性化需求决定了没有哪见商品或服务能够永远确立企业的领先地位,因此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建立同盟关系成为大势所趋。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最早发明了模拟数字技术,帮助摩托罗拉在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中取得领先。后来诺基亚公司最早确立了TDMA标准,帮助他们抢占第二代移动通信市场。可是到了知识经济的今天,这两家公司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合作抢占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企业只有合作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制定标准,以获得更大利益。同样,如果中小企业在某个方面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其竞争力显然要比独立时更大,获得的也更多。 1.2知识经济要求中小企业强化知识管理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主要以物质资源的投入为主,例如土地、设备、资金、原料、劳动力等。可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物质资源的投入外,更依赖于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和运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诸如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客户资源、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等都属于知识资源的范畴。对于这些知识资源的运用,对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过去,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或物,只要对其进行统筹安排,恰当奖励,就能实现对资源的利用。知识管理则没有那么简单,企业不仅要建立一个利于知识资源发挥作用的环境,而且还要实现知识的不断交流和共享,促进新知识的不断产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不断得到积累和扩张,最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1.3知识经济要求中小企业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重新调整和改变。例如出现了不需要固定于某一办公地点的虚拟组织,出现了不需要每天见面,只需网络联络沟通的远程员工,等等。总体而言,这种人力资源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总是将人视作企业的物化资源,将如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于人的理解已经拓展到社会学的角度,企业需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人本身的需求和作用。企业只有尊重人自身的需求,建立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组织氛围,才能满足人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追求。概而言之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不能仅仅限于“打造一支高素质和高度团结的队伍”,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创造机制上,从而使员工发挥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功能。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仰仗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2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管理观念落后 观念创新是中小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的前提。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带有严重的小生产意识以及“以改代管”、“以包代管”的思想。在组织管理方面,有的企业仍然存在依附于行政部门的思想,遇事“找当官”“、找市长”,而不是“找市场”;在管理决策方面“,一言堂”、“家长制”的决策作风依然盛行。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改变这种管理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魂、“顾客就是上帝”的现代文明经商观念。 2.2缺少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因为只看中短期利益,所以培训工作只求使员工现学现懂现卖,缺乏具有长期规划的培训体系。这就造成员工在工作中,一遇到更深的问题就无所适从。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为了缩减管理成本,没有聘请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导致很多优秀员工的流失。另外,由于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和职位晋升机制,使得一些企业优秀人才即便努力工作了也得不到相应的奖励,从而缺乏归属感而跳槽。 2.3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企业文化建设是展现企业风采和企业管理风格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只有建设具备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墙壁上的“表面功夫”,根本没有加深员工融入企业文化的意识。另外有些企业即便建立了所谓的企业文化,但是他们的企业文化明显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例如,某公司的管理模式完全照搬军事管理,员工每天上下班都得列队喊口号,做夸张的表态动作,这种将员工当作机器的企业文化,对人的思想是种控制,限制了员工创新能力的开发,有悖于以人为本。 3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创新之路 3.1实现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观念的创新在整个中小企业创新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总的来说,中小企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什么叫管理的以人为本?就是管理活动要尊重人性的基本规律和人的发展客观规律,以求得个人与企业都能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小企业还可以应用学习型管理观念、服务型管理观念和团队型管理观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如此一来便能更好地定位员工在企业内部的发展前程,有效协调更个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工作,使企业实现高效运转。 3.2建立管理创新的激励机制 对于优秀员工的奖励方面,过去中小企业多只注重物质奖励。但是基于管理创新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对于从事管理创新员工的奖励不能只限于单纯的物质奖励。管理创新行为是以强烈的成就感和事业心作为动力的,有关机构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非常优秀的管理人员管好企业的巨大动力,并不只是为了金钱,实现自我的价值,获取巨大的成就感也是重要动力之一。因此,中小企业应当将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同等重视,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管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觉积极地投身于管理创新活动中。 3.3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是一种企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影响企业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方方面面。中小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能将员工看作“平均人”,要尊重每个员工的个体差异。美国管理学家罗德就提出:一般人是不存在的,将所有人都假设成是相似的,试图对人进行算术平均,注定是要失败的。其次,要建立信任机制,信任是实施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根基,如果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企业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了。最后,企业文化要能满足员工不断学习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变化的加速,英特尔公司总裁也曾预言未来最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学习型组织”。因此,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点之一就是将企业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3.4加强人才管理 加强人才管理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招聘员工的目标和方法,着重考察应聘人员的创造性和适应性。其次,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的开发,引导员工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再次,加大对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淘汰,这样可以促使员工具有更高的适应性。最后,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使优秀人才在工作中有盼头、有积极性。 作者:耿君成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论文 一、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现况分析 (一)重财务核算,轻管理会计中小企业企业只注重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融资等情况核算,即关注如何做账、做报表,如何进行相关税费申报。缺乏一种管理思维和商业思维,缺乏站在企业战略角度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统计等信息的综合加工分析,未将财务与业务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探究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联系。 (二)没有对企业的投入产出进行精准的核算目前中小企业用制造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企业各种制造成本,按产量、机器工时分摊到相应的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从当期损益中直接扣除。制造成本核算法中,直接材料、人工成本等几乎占产品成本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传统的基于产量、机器工时等标准所分摊、归集产品成本正在失支相关性,它造成了成本信息的扭曲,也难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三)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完善大部分的业绩考核都是以相关的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严重缺乏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核。据统计,产值、与利润指标在中小企业业绩考核中所占比重约为80%,相比与其他指标的考核而言所占比重要多多的,而其它指标的考核所占比重少之又少。 二、有效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措施 针对中小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变现较为突出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有效的应对,以确保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在推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提升管理层的内部会计理念大量的企业经营实践证明,一个对管理会计缺乏充分认识的决策和领导者,将会失去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支撑单位发展规划的动力和信心,从而给单位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作为单位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一定要充分的做好决策及管理人员的管理会计理念的树立,大力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总之,管理者只有熟悉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操作规程,才能为结果分析在推动企业经营能力提升方面做出有益的贡献。 (二)加强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首先,成本管理观念的转变:从注重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的转变;从成本的经营性控制向成本的规划性控制转变;从产品制造成本向产品全成本管理转变;从静态成本管理向动态成本管理改变;树立战略成本理念。第二,根据企业目前管理模式,适时引入作业成本法核算,即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和反映,以计量作业成本和成本对象。第三,企业对其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升级和改进,充分利用ERP等现代信息技术。第四,构建中小企业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经营业绩提升的价值。以更科学的方法提高成本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见性,从而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创新。 (三)完善绩效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即指标体系有以顾客为导向,通过学习和成长,内部运营有有效动作,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以财务业绩为评价落脚点,财务指标与百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知识创新对企业长期分展的影响,强化企业内部间合作关系。而且,要从理论上综合考虑外部风险和内部问题,把外部有形、无形的资源和企业有形、无形的资源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增值。 (四)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通过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从专业、战略、创新等方面筛选,围绕专业、相关、创新、勤勉、道德等方面实施分层次培训,打造具有初级、中级、高级相互融合的管理会计队伍。使初级人员掌握一定数据分析能力,做好事后分析;中级人员具有了解企业的业务和商业模式,做好事前的控制;高级人员具有参与内部流程控制设计、规划设计、商业模式设计。 三、结语 管理会计是企业有效改善企业运营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应用管理会计提升单位的运营绩效必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小企业应当积极的引入管理会计制度,并为该制度在单位日常业务中的应用配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相信随着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不断成熟,我国中小企业必将获得全方位的管理水平提升。 作者:林琴单位:衢州通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c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论文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还没有形成管理会计应用的环境管理会计具有提供管理信息、参与管理决策,实行绩效考核的作用。然而,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的特点,大多数企业在持续经营中忽视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出现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现象。主管部门基本上也是从财务会计报表的角度来评价企业,核定规模,确定纳税额度等;企业财务会计的职责有《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依据,而管理会计的实施则缺少法律法规依据的支持。 (二)研究领域和内容狭隘,管理会计应用操作性不强目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还多局限于对国外方法的翻译介绍,片面追求数学模型研究,缺少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和案例,在实践中有局限性,其针对性和操作性差。另外,管理会计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也具有狭隘性,注重对大批生产、工艺技术相对稳定产品的分析核算,缺少对新产品成本费用的研究。偏重财务系统的局部优化,忽视了产品上市速度、服务、质量、成本等多个指标的整体最优研究,缺乏对中小企业的具体指导作用。 (三)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会计应用手段不足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规模小、资金短缺或技术不足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了企业制度建设滞后,加之企业初创期基础薄弱,缺乏信息化平台建设,海量数据利用效率不高。管理者不了解管理会计相关的理论方法,将重心放在财务会计上,较多关注企业做账、算账、报账,较少关注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地位与作用。信息数据挖掘分析利用的手段和工具有限,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被忽略,造成科研及经营决策的被动。 (四)政府引导力度不够,管理会计应用缺乏指导监督完善的经济制度和法规体系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应用的必要条件。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发挥作用,仍有很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凭经验管理,对市场的适应性差。管理会计人才、理念和方法无法得到重视和使用,需要政府财政、税务、工商等职能部门加强宏观引导,指导企业提高认识,并监督其学习运用管理会计知识,加大管理会计整体应用的进程。 二、推动管理会计实施应用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宏观引导,创建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和条件 1.以《会计法》修订为契机,增加与完善管理会计相关内容。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发展的需要,在《会计法》中明确管理会计的地位、职能、作用,并与财务会计区分,对二者分类管理。在对管理会计相关内容予以规范的同时,从法律法规上明确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职责义务,从而保证管理会计实施的刚性约束。 2.加快财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会计应用的步伐。加强会计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发挥财政推动管理会计应用的主体作用。当前,在会计法规及制度都基本未提及管理会计概念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应结合实际,联合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特点,抓紧研究管理会计应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制定管理会计的实施意见,分类指导,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服务。 3.推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我国管理会计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炼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工具和方法。注重理论和实务研究,面对中小企业,应当增加管理会计应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成果便于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运用。管理会计的重心在管理,管理会计理论必须与业务接轨,增加案例研究,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推动企业组织生产,防范风险、科学决策方面的基础作用,指导企业学会并能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情况,为贯彻落实中央“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打好基础。 4.开发管理会计软件,搭建管理会计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以往手工记账、核算、分析、预测的方法,实现会计与业务的融合集成。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经济的信息化与全球化必将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有关部门应当指导企业开发管理会计软件,加强中小企业内外信息交流,为经济一体化创造条件。在注重大数据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条件下,应当加大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和网络财务监督,使管理会计复杂公式和模型简单化,以保证管理会计工作合法有序地进行。 5.开展管理会计宣传培训活动,形成推动管理会计的环境氛围。结合会计法规宣传和管理会计的专门培训,结合案例教学,开展经验交流和咨询活动,提高中小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增强业务素质和能力,注重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的作用,在企业营造管理会计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意识和水平。 (二)统筹规划,推进实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信息技术时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研讨热烈,提出了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课题。无可置疑,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适应经济转型,促进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会计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多方积极参与,更需要体系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的有力支持。 1.尽快建立统一权威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加大管理会计应用的推动协调力度。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专业高效自律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进行管理会计应用坏境政策、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和管理会计实务应用研究,组织理论界和企业界专家学者协调、指导管理会计应用中的具体工作,及时解决应用中的难题,加快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步伐。 2.鼓励教育部门参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进程。制定管理会计人才评价和考核标准,按照学术性和应用型的要求开展教学培养活动,设置管理会计专业学位,推行会计师进修管理会计课程,取得管理会计上岗证,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训机制,在全国培养一批管理会计师。职业教育应当承担基地实训任务,加快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积极试点会计、管理、工程课程的有机结合,培训适应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3.试点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推进管理会计职业化。管理会计的运用需要专业人员来实施,以资格制度为引导,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有利于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应当借鉴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实施经验,适时出台注册管理会计师认证办法,壮大管理会计师队伍,提高整体执业水平。推进管理会计职业化,有助于规范和提高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增强管理会计的运用价值,更有助于职业经理人的成长,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提供支持。 4.企业应积极应用管理会计,尽快走上创造价值的正途。在全球经济非常脆弱的背景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实力。一是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适应管理会计要求,适时调整组织结构和经营策略。二是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为管理会计提高可靠的数据来源。合理运用管理会计,确保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三是注重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有条件的企业应当主动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使企业从战略角度出发,把握各种潜在机会,回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加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作者:乌婷权凯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经济发展局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管理信贷风险论文 一、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方面的问题 (1)规模小,资金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规模都比较小,资金问题比较突出。在宏观经济形势较好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活力较强,对整个市场经济贡献明显。一旦经济不景气,中小企业也将面临资金、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问题,甚至有的就有破产倒闭的危险。这种经营的波动性给融资和信贷带来困难。 (2)门槛低,创新能力不足。很多中小企业准入门槛低,生产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很多企业都是简单的手工劳动,产品档次低,同质性高。 (3)管理水平不高。中小企业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短缺,不愿意在经营管理上投入过多资金,缺少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此外,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比较乱,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很多财务管理只是初级的基本核算,对资金使用不科学。很多企业经营效益差,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4)企业信用级别低,融资难。大部分中小企业市场信息都不公开,银行对其盈利状况、资金来源等都不清楚,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的实力和还款能力。同时,企业法人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淡薄,信用水平较低。这些因素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信心不足,信贷积极性不高,很多中小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2.商业银行方面的问题 (1)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重视不够。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不高,信贷资金规模小,风险大,商业银行对其信贷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在实际信贷操作过程中,很多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并没有制定系统的贷款体系,没有按照企业的规模进行区分,贷款的流程缺乏针对性。 (2)对中小企业风险衡量不科学。商业银行在衡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主要使用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各项管理数据不完善,缺乏基础数据,用这样的指标衡量中小企业针对性不强,也不科学。 (3)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在目前金融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各商业银行过多强调贷款数量,重视银行的经营效益,对风险的管理不够重视。此外,在信贷管理中,由于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不足,且很难获得企业真实完整的信息,一般银行都会要求有更高的收益来弥补风险,这种情况下导致企业贷款与收益不对称。同时,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还款难等现状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既影响企业发展,也影响银行的经营。 二、提高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1.转变经营理念,重视中小企业信贷工作在如今各银行激烈竞争大型企业等优质客户的同时,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看到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市场。当前,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导致商业银行对其信贷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但中小企业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与优质大企业相比,虽然在信用、风险等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但中小企业市场大,资源广,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积极探索一条特色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机制,将会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源。因此,作为商业银行除了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外,也应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看到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好中小企业信贷工作,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努力实现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2.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商业银行能否构建一套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关系到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扩展的成败。因此,新形势下要做好中小企业信贷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信贷服务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信贷服务部门。这样不仅可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市场,拓展信贷业务,而且也有利于对中小企业信贷的营销、审查、风险控制等进行专门负责控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贷前审查、贷中监控、贷后管理等各项制度,优化中小企业服务流程。要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根据贷款额度和风险情况进行分类处理。比如对一定金额以下的小额授信走简化流程,缩短决策链,对一定金额以上的授信业务走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满足中小企业客户的特殊资金需求。要建立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开拓中小企业市场,加强中小企业风险监测,减小中小企业的风险。 3.多措并举,防范中小企业信贷各类风险要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特点,认真研究防范风险的各项措施。比如,要把好入口。要重点在经营良好、发展潜力大、信誉高的企业中拓展市场。另外,根据规定,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不动产抵押、动产抵押、应收款质押等多种形式担保,可以采取组合担保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三、总结 总之,中小企业信贷是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长远来看,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力军,发展潜力巨大,商业银行应理性看待中小企业信贷的效益和风险,主动出击,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拓展和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孙勇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商丘睢阳支行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困难及办法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自身认识把握不足。中小企业在实行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多存在企业差异化与信息化产品同质化不相适应,企业灵活性与信息产品固化型不相适应等问题,而由于中小企业业务系统间多互不相连,影响信息高效传输共享,形成“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企业信息建设缺乏统一的有效规划,系统协同程度较低,管理信息化未成实效。 (二)观念落后,组织内部压力大。中小企业决策多由最高领导者做出,CIO仅承担执行功能,部分领导缺乏对管理信息化的足够重视以及专业的信息素质,不能全面考虑信息化牵涉的各部门需求与协作关系。同时由于该进程涉及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引起管理方法的改变,利益的再分配,受到中层管理人员的排斥。随着一种崭新的管理理念的载入,原有的工作模式和业务手段都将被破坏重建,基层员工也易产生消极抵触心理。 (三)资金投入不足,分配存在失衡。由于IT产品存在消费成本高,更新速度快,维护费用较大等特点,更加大了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压力。而大多企业对硬件设施的投资比例占到90%以上,但在人员培训,软件购入上投资不足,反而阻碍了硬件设施的有效利用。 (四)人才短缺。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难招揽保留既具有管理能力又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难以保持信息管理人才队伍的稳定。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企业信息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法制法规。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国家《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中指出,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另一方面应健全完善相关信息法制法规,以尽量保证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安全,使其后顾无忧。 (二)改善资金投入机制。资金的投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的实施效果。企业应一方面做到资金的及时到位,另一方面要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确保资金的“行之有效”,如软硬件的投资比例,各阶段的资金投放力度,以详尽周密的计划来达到最佳效果。 (三)业务流程优化重组,确定最佳方案。首先建立CIO完善信息管理部门,做到统筹规划。另外,要明确对系统的优化重组是为了达到整个企业效益最优,通过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用扁平化替代金字塔结构,达到企业组织结构和观念的重构。最后,选取最合适的软件产品。不盲目追求大而全,从实用性,适用性和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考虑,确定最佳实施方案。 (四)加强员工培训。首先,对中小企业高管层加强理论层次的培训,使其对管理信息化有整体的认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各层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对企业的发展有良性推动作用,也利于个人发展的项目。 (五)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中小企业应该建立全面的人才观,要采用“唯才而用”策略吸引人才,可以从内部培养,也可以外聘。要最大限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并采取灵活的薪酬政策、职位划分以及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来吸引保留人才。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是市场经济结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多方位提高自身实力,增加核心竞争力。虽然在实际应用中,会遇见各种问题,但管理信息化能带来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更大的发展可能,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选择。 作者:张亚莉单位:河南省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关于医药现代物流体系中质量管理的探讨 发展医药现代物流是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促进药品经营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和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的重要措施。国家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医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然而,药品流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医药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和技术支撑。因此如何将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充分融入现代物流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既满足标准化管理要求,又切合企业运营实际,并对新形势下药事法规的修订和发展具有价值的医药物流之路,成为我们要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医药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运用 信息化是现代医药物流建设的前提,也是传统医药物流向现代医药物流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把药品流通环境、流通模式、监控手段等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药品流通企业通过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以下简称Eta)实现对药品经营环节的管理,通过仓库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WMS)完成药品流通作业过程的控制,并且发挥ERP/WMS的系统控制和信息管理功能,建立起庞大、严密的药品流通数据库,进而建立起标准化质量管理模式和准确、高效、便捷的作业控制途径。 1.1 药品验收方式改变 随着国家有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政府主管部门对药品生产、药品包材和药品标签、说明书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同时,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按合同约定承担各自质量责任的概念逐步清晰,这就使得经营企业在药品验收时采取开箱检查和抽样检验的传统方式逐渐失去其实际意义。相反,如何在验收过程中及时查验、核对和反馈到货药品的信息,对流通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药现代物流企业通过调整工作流程和改变作业方式,以品种申报审核所提供依法批准的文件为基础,以采购合同和实际到货信息为验收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查验核对,这一做法既克服了传统模式的盲目性,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有效的控制流程,即在首营企业、首营品种审批时,将通过审核的企业和品种的基础信息录入ERP系统,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和可采购品种信息,采购部门根据系统提供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采购业务,订立采购合同。当商流的采购合同正式启动时,ERP系统自动采集整理这些信息,通过电子信息交换方式(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以下简称EDI),及时将全部数据下达至物流的WMS系统,物流部门WMS系统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以下简称GsP)的要求从数据库中导出相关信息,生成并制作预收货文件(Advanced Shipment Notice,以下简称ASN)。仓库质量验收组ASN表单与随货同行的质量文件与实际到货药品的包装标识或说明书进行查验核对,确认无误后输入终端作业工具(Radio Frequency,以下简称RF)。RF将现场检查验收的结论反馈至WMS并及时上传ERP系统。 作业过程中,现场操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再是检查、检验到货药品的内在质量,因为对流通企业来说,不具备药品内在质量检查、检验的技术手段和责任权限。而是着重进行药品质量文件项目和药品包装标识内容的查验、确认,同时根据合同约定进行随机开箱抽查。这一改变为做好进入流通领域药品基础信息和药品包装标识的实货核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2 药品储存环境跟踪 药品的质量与药品储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GSP把药品储存环境,特别是温度、湿度控制标准作为认证考量的重要依据。要实现药品仓库温度、湿度控制,以及全时段监测和记录,必须借助于现代测量技术和信息化平台。 考察传统药品仓库,对库区温度和湿度的测量、记录及控制主要是通过人工作业来完成的。由于人工作业受到作业人员主观因素的制约,作业过程非标准化和随意性难以杜绝,这就成为药品储存环境跟踪和控制的一大难点。药品流通领域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以及引导药品经营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医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转变,客观上也需要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的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从上海医药股份物流中心的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是完全可行和可控的。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 and Dmg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SFDA)颁布的GSP中有关药品仓库温度、湿度控制标准为依据,在相应的库区中按测量装置所规定的技术要求设置若干个测量点,得到最高和最低两个绝对数据后对同一区域的各个点的测得值进行加权平均后获得该库区的控制点,作为标准值输入WMS系统的库区温度、湿度控制子系统,由系统按设定的波动区间进行调节和控制物流设备作业系统,并对每次控制轨迹和波动区间进行记录。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仓库温度、湿度控制及记录的不规范和随意性现象 1.3 企业信息资源共享 药品流通的过程,既是商品交换的过程,也是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传统物流运行过程中,商物流信息的沟通往往处于静态之中,尽管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交流,但是这种交流的信息都是“过去式”的。医药现代物流通过信息平台,构建起ERP与WMS两大系统的无缝对接,将运行中的物流信息与当前实际的商流信息对接,流通过程中各类信息资源经过整合后,通过网络向在网客户终端开放,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特别是医药现代物流开辟的“第三方物流”专业服务窗口,这一根本性转变显得尤为突出。 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在各自ERP系统中建立的数据库,相对来说还是一种企业内部的质量信息系统,当药品的流通借助于专业物流商(即医药现代物流企业或机构)完成药品由生产经营领域向终端消费领域转移时,医药现代物流的信息平台利用WMS与ERP的对接,为进入现代物流的生产经营企业和临床使用终端开放可供“检索、浏览、下载”的端口,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转化为公共的信息。生产企业以EDI形式将药品可供量和相关的质量信息直接传输给经营商,医药现代物流又将药品的生产经营信息和物流信息转换成标准化的条码符号(bar code),这些条码符号既可以成为生产、经营、物流三方进行流通信息查询的切入口,又是流通终端单位收货验收信息的采集点。同时利用医药现代物流的药品质量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端口可以为药品流通领域的上、下游客户提供药品质量检验报告及进口药品注册证信息的查询检索,避免了流通过程中单据反复传递所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就目前已经建立医药现代物流运营机制的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和上药集团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有限公 司来看,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运用,实现了企业间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这样,既可以满足客户需求又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 2 物流管理模式的调整和推行 2.1 规范作业流程,注重细节管理 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作业体系的建立,药品的实物转运已被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作业方式所取代。当药品储存过程被程序自动控制后,传统物流中平面式码放、手搬肩扛、单据人工填写的简单繁琐的保管员个体作业概念逐渐淡出。即新的标准化的作业程序打破了原有线条管理模式中对传统岗位职能的界定,开始倡导扁平式的模块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现代物流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工序的重新优化组合,建立适应新的物流管理模式需求的现代物流作业规范: 1)药品分类管理。医药现代物流充分运用系统数据库对条码符号的识别、组合、规类能力对GSP所要求的药品分类管理贯彻到底,一方面在系统中实施分类数据库管理,另一方面在现场作业中将分类条码印制在标签上,对运行作业过程的药品进行标识。为了防止作业过程的偏差,以“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以下简称SOP)形式对标签的制作和使用进行规范,规定在需要更替已有标识时,应清除或完全覆盖已作废的原有标识,如遇有特殊保障要求的药品,应设置防护隔离带和警示标识。现场作业人员均有责任避免对药品标识造成损坏。SOP的推行保证了标识的完整、准确、清晰、牢固,保证了药品分类管理的有效推进。 2)药品储存管理,药品储存过程的程序化管理,不仅实现了对库房控温、控湿、避光的封闭式管理,还将库区内(包括作业区和吞吐场所)所有药品的物流作业处于标准化控制环境之中。如规定药品的堆码方式,有效避免了药品直接堆放于地面的不规范行为,防止药品受污染;根据药品的自然属性、理化性能及管理要求,设定分类存放的库区(库位),并按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一产地、同一批号的原则组盘,实行状态化和定置化管理;对于特殊管理药品实行封闭式专库管理等。 3)药品在库养护。养护人员接受程序化管理的作业指令,通过对库存药品进行检查、巡查,遵循GSP规程,及时监控库区温度、湿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维护药品储存环境,保障贮藏药品质量的完好性。检查核对药品包装标示信息,掌握库存商品周转情况,依据标准化程序指导保管员合理存放药品,杜绝区(位)混放、横置、倒置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根据运行管理需要,在系统控制程序中设置常规养护和重点养护模式,及时提供重点品种的质量信息,保证药品质量。 2.2 开展体系评审,强化纠错措施 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有利于规范体系运行,确保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结合医药现代物流运行的实际情况,在周期性评审的同时,根据组织结构、服务标准、市场结构、顾客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时,调整评审频次。医药现代物流的评审,除GSP规定的内容外,重点应放在质量方针目标的落实、运行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情况、部门审核及过程管理的业绩和符合性、顾客满意度以及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的有效性等方面。 在实践中,发现已有或潜在不合格项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是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的关键。一般来说不合格项的出现,主要来源于作业过程的不规范或随意性,针对不合格项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来说是强调和重建标准化作业规范。内审过程中的工作检查记录、内部审核记录,顾客投诉记录等,实际上是对不规范和随意性的分析和评判。 分析不合格项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下发“纠正和预防措施通知”,并督促、验证责任部门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同时配套相应的考核措施。完善过程质量控制,制止和避免不合格的发生,既是医药现代物流的标准化管理需要,也是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 3 结语 发展医药现代物流是国家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企业而言如何结合实际完成好物流体系的流程再造,有效整合和优化可利用资源,实现信息流通畅,作业流高效,运输流安全,从而显著提升物流体系的质量管理能级,是需要不断探讨和逐步完善的。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医药现代物流的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 摘要 目的:探讨医药现代物流运行环境中质量管理模式和控制手段发生的变化。方法:分析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医药现代物流所提供信息技术和系统控制方法对药品物流过程质量管理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营运模式及作业方式的转变要求创新和完善质量管理规程。 关键词 GSP 医药现代物流 质量管理 医药现代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作业方式,在引发药品流通业态变革的同时,也向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 1 传统管理模式的不合理性 长期以来,药品流通领域质量管理关注的是验收环节的抽样检查以及贮藏过程的养护检验。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GSP)后,这些方式及要求被纳入制度、条例或规程,成为管理标准,如入库验收以50件的4%为基数开箱检查和库存养护以三个月为周期抽样检验,以及有关固体制剂的重量和(或)装量测定、注射剂澄明度检查、药物有效成分及含量的测定等。这些规定在当时“规范药品市场,提高药品质量”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药品的质量取决于药品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管理只能保证已有的质量不发生非正常变异。流通领域的质量管理,其目的在于防止药品质量在流通过程中因外力影响造成变异,以及一旦发生类似情况后能及时发现并避免影响扩大。传统管理模式有关质量验收方式及标准是建立在物流环节过多、周转时间过长以及对供货方质量承诺缺乏信任度的前提之下的。然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法》)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etur Practice,GMP)的制度化推进和深入实施,药品质量在源头控制得到保障的同时,流通领域的管理职能和控制重点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市场的日益规范和专业化分工的完善,商品流通逐渐形成“生产商-分销商-使用终端”的供应链,以及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的终端用户与商品源头直接对话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模式,在专业化分工的同时,完成了商流与物流的相对分离,明确了生产商、分销商及物流商在各自领域分别承担的质量责任。2009年初,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等意见,反映了减少流通环节、实现专业配送的趋势和要求。医药物流商作为药品物流承担者,运用专业优势,通过缩短流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在完成药品实物时空转移的同时,有效避免药品质量遭受外力影响。特别是以系统控制和机械化作业为载体的现代物流,引发了药品物流业态的变化。随着药品流通过程实物流转的空间距离缩短和转手环节减少,建立在多渠道、多环节流通模式上的质量控制方式,不仅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而且在现代物流系统中也难以展开。 如何破解医药现代物流运行环境中质量管理模式的新课题,不仅直接影响医药现代物流的推进,而且也关系到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2 关于收货验收方式的变革 商、物流相对分离的现代物流,以专业的物流商身份建立起“供货方一收货方”的物流链,改变了流通过程的商品实物重复转移现象,对于进人流通领域的包装完好、无污染或破损现象的合格药品来说,开箱检查和抽样检验从理论上讲是没有意义的。当生产商遵循《药品法》以及GMP要求,对药品生产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以及药品生产的全程实施控制,而且依照《药品法》有关“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产品“不得出厂”的规定,对所生产药品进行出厂前的质量检验。药品质量是由生产环节决定的。当药品质量源头得到保证,并且流通环节得以理顺后,传统管理模式赖以存在的基点发生了变化,药品物流收货验收的方式和标准理应进行变革。 由于市场契约及其质量责任制已经确立了生产商或供应商的质量承诺,即按法定标准生产并检验合格,以密封包装明确责任主体的方式履行其对质量负责的义务后,流通过程中分销商以及物流商有义务对商品包装的完好性负责。一旦供货方包装原形被改变后,质量承诺的实现就难以确认责任主体。另外,在医药现代物流环境中以独立于药品交易之外的专业物流商身份出现的物流承担者,必须在商品实物转移过程中对供货、收货双方身份的确认负责,对物流主体(即药品)的准确性和完好性负责。市场契约和质量承诺的严肃性,要求物流商必须保证其物流运作对象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从这一前提出发,药品现代物流在质量管理的收货验收环节中,应该将管理重点放在商品的货主确认、送货方单证的确认、数量准确及包装完好的确认等方面。实践表明,质量验收方式和标准的改变,一方面突出了作为专业物流商在流通过程中责任权限和责任地位的明确,与市场运行的契约化管理和质量责任制相吻合;另一方面又能适应现代物流的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满足系统确认、批量处理的要求。 再则,就流通领域的分销商(批发企业)乃至物流商来说,现行验收以及养护中所从事的注射剂澄明度检查和标准比色检查,固体制剂装量和(或)重量测定等检验工作,不论检验的项目,还是检验者本身的技术水平,都无法与生产商所具备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相提并论,而且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相应检查的方法、手段及标准都作了修改,这些技术能力是分销商或物流商不具备的。所以,传统质量控制方式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行性。 3 关于储存养护标准的变革 如前所述,流通过程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护药品已有质量不发生非正常变异,对物流商来说,就是为药品的贮藏提供适宜的环境。从理论上讲,适宜的环境(即药品储存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是维护药品质量稳定性的首要条件。 药品流通管理法规以及GSP虽然提出了药品储存环境管理的要求,但是受到交易活动中商品重复转移以及现有物流装备陈旧等行业现状的限制,传统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没能解决医药物流环境管理与养护管理的有机结合。有关质量养护“三三制”或“定期养护规程”对库存商品进行抽样检查,只解决了质量养护的“点”(被抽检样品),却忽略了与“点”密切相关的“面”(药品贮藏的适宜环境)。也就是说,养护检查中即使发现库存商品质量变异,却由于忽略了环境因素而没能及时找到造成质量变异的原因。且不论传统质量养护标准及其作业方式在质量控制实践中的可靠性,仅以为取样而抽查的管理思路就犯了舍本求末的大忌,药品仓储实践中经常出现由于环境不良造成药品质量下降的实例就是佐证。 笔者认为,医药现代物流质量管理有必要将提供并保持药品贮藏的适宜环境作为储存养护的重点,借助于信息 化技术和系统控制的平台,一方面适当调整药品库存抽样检查的项目,另一方面明确定义药品储存环境控制的原则,并以此修改质量养护标准。 基于生产商对药品内在质量负责,分销商对药品库存时效负责,物流商对药品贮藏环境负责的原则,在库存检查方面,储存养护规程应该淡化开箱检查及抽样检验项目,转向以药品的库存时效控制和包装外观检查为主的库存商品质量养护。同时由分销商与物流商双方签订契约的方式确立库存检查周期和质量责任制。物流商的质量责任在于按约定条款实施库存养护检查和药品贮藏环境控制,充分运用技术保障手段实行库区温、湿度的自动调控和全时段自动记录,质量养护人员对药品储存环境实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弥补技术手段及自动监控的盲区。 就作业方式分析,传统的质量养护是立足于“点”的静态养护,养护起始于被抽检样品,其养护结论也只能对样品所及范围负责。医药现代物流的质量养护则强调“以面带点”的动态养护,即在确保药品贮藏适宜环境“面”的有效性后,对库存药品的每一个具体的“点”进行周期性检查,“面”管理的有效是保证“点”可控的基础。从医药现代物流企业积累的经验和数据来看,“以面带点”的动态养护不仅能有效避免因环境控制失当造成库存药品质量变异,而且能提供同类产品不同生产商质量稳定性差异的原始数据。这样,既可为分销商提供货源选择的依据,又可向生产商提供质量改进的信息。医药现代物流质量养护规程与传统质量养护间的质的区别正在于此。 4 关于质量管理模式的变革 对于质量管理模式的讨论,始终存在“大质量”和“小质量”之分,而现行医药物流质量管理被约束在“小质量”(商品质量)范围之内。这一是由于药品本身的特殊性所致;二是受到传统管理模式职责划分不明确的影响;三是传统的商业储运并没能真正建立起全面质量管理的“大质量”模式。 回顾药品物流质量管理经验积累,质量查询、质量投诉案例中涉及商品质量的仅为极小一部分,大量的则表现为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而且在商品质量的查询投诉案例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为工作质量所致。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医药物流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不仅难以保证药品贮藏阶段的质量稳定性,而且是造成流通过程质量投诉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传统模式把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这三者人为分割,商品质量由质量管理部门分管,服务质量由仓储部门分管,工作质量则由各部门自己立规自己管。分割管理形成政出多门的多重标准,其结果表现为企业内部互相扯皮,企业外部怨声载道。 现代物流的出现,为商品交易的供应链管理创建了实物流通管理平台。作为专业物流商,其已跳出了纯商业仓储的范畴。以流水线作业的程序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打造自身的管理模式,借助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的“大质量”管理模式,为革除传统物流的弊端奠定了基础。 医药现代物流实践中首先应确立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并以此主导物流运作流程设计。笔者主张将GSP的规范和标准,以及长期积累并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经验融入到仓储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WNS)的控制程序中和标准作业流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SOP)中。为了能切实解决传统模式存在的不足,针对由于质量管理部门后期进入,靠审核把关而难以作为的经验教训,必须倡导质量监控与流程设计同步的原则,质量管理部门直接参与WMS系统的编制,并且主导SOP的编纂。上医股份物流中心的实践证明这是有效的和可行的。由于质量管理的先期进入,实现系统控制的WNS以及规范岗位作业的SOP,在物流运行过程确立控制标准,推进质量体系的可追溯性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现代物流运行管理中,针对质量管理部门传统“小质量”模式管理职能相对弱化的趋势,质量管理部门也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医药现代物流机械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的实际要求,引导其向质量管理、作业管理、技术管理这三位一体的“大质量”模式转化。质量管理部门以贯彻SOP为抓手,指导作业部门实行标准化运行管理,并且在实践中及时发现SOP存在的不足或疏漏,通过修改SOP提高作业现场管理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引导技术部门对作业流程、作业工具、作业手段的技术改造来弥补企业服务市场过程中的不足。笔者认为,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提高工作质量为出发点,不仅有助于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并且为药品物流提供适宜的贮藏环境,保障储存商品质量稳定性创造了条件。 5 结语 笔者对医药现代物流实践的回顾和反思可能是粗浅的。医药现代物流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多的探索,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中,才能建立医药现代物流质量管理模式。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浅谈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质量管理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效益,而效益与产品质量是紧密相连的,追求经济效益就必须把质量管理放在首要位置。本文从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两方面对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药企业 经营管理 质量管理 在市场运行机制下,当前企业追求的都是效益,只有不断的追求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与发展。目前,医药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效益问题,其中,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与方法是导致出现效益问题的原因之一。本文对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质量管理进行探析,主要对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1 医药经营中的全面质量管理 在医药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医药产品的质量需要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继而企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医药经营管理中的传统质量管理存在片面性,它只重视对产品内在质量的提升,管理产品的内在质量技术,因而忽略了对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调查显示,医药经营中存在有些药品内在质量很高,技术含量高,但是购买的消费者数量很少,这是由于高技术含量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对应的,因此,高技术含量并不一定能够为企业带来高的经济效益。只有在医药经营管理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给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质量,才能够增加产品的销售量,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全面质量管理需要树立整体产品观念,整体产品观念是指医药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同时包括有形的实体产品和无形的产品服务。核心产品、实体产品和附加产品三类产品组成整体产品,因此,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整体产品的三个组成部分为核心进行全面质量经营管理,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消费者,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质量控制。 1.1 加强核心产品的质量管理 所谓产品的核心是指产品所能提供给消费者的使用价值和效用。这也是消费者与客户是否进行产品购买的决定因素。对核心产品加强质量管理首先需要对各种产品进行分析,明确消费者进行产品购买的目的,消费者的目的是要得到怎样的使用价值与效用。继而对自身所提供的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利益与使用价值,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进行反思。医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需要加强对核心产品的质量管理,使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2 加强实体产品的质量管理 所谓实体产品是指由品质、商标、包装、式样等部分组成的核心产品的物质承担者。传统的实体产品的质量管理是以技术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管理,只注重对产品的品质质量的管理,往往忽略了产品的包装、商标、样式等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医药经营管理中的质量管理上,要摒弃只追求产品品质的错误思想。因为高品质的保证是高成本,高成本必然导致出现高价格,从而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不能使消费者对产品满意,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 1.3 提高附加产品的质量 所谓附加产品是指,在用户购买完产品后所获得的服务。医药企业的附加产品主要是指对医药产品进行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产品服务是组成整体产品的一个重要部分,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产品的销售量。因此,医药企业要想获得更多利润,必须提高附加产品的质量。 2 标准化医药经营管理质量管理体系 2.1 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 医药企业在医药经营管理中需要自觉对国家颁布的GSP规范进行贯彻执行,按照GSP规范中的规定建立质量管理制度,使其涉及医药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2.2 标准化医药企业质量管理基层作业 医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舍弃传统的质量管理思想,在医药管理中需要侧重标准化作业,为生产销售活动的全过程制定标准。统一和细化各部门的业务操作要求,使医药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基层作业实现标准化。 2.3 加强质量管理作业的考核 医药企业需要定期对质量管理进行考核,以各岗位日常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为依据进行考核,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在质量考核的过程中以各部门的自查资料和公司的内审结果作为考核的标准,使各部门在质量管理中加强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形成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考核体系,确保医药经营管理活动中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 3 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药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医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加强质量管理来使产品的质量达到消费者满意的程度,从而提高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加强质量管理的内容具体细分有很多方面,其中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存在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医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进行质量管理。医药经营企业只有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服务的宗旨才能够提供高的产品与服务质量,在目前的法规下,医药企业需要把传统模式中的缺点摒弃,将GSP规范深入贯彻到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医药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并向前发展。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医药化工生产质量管理论文 1医药化工生产目前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都没有扮演好监督药企生产的角色,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的管理职能没有做到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由于监督机构未能有效监管,不能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互动,导致企业生产的质量管理收效甚微。 2加强质量管理的对策 2.1医药化工企业要端正态度 医药化工企业首先到端正态度,强化质量管理对于企业生产以及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监控污染物的排放。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细节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汇报,杜绝由于态度不端正,忽视细节问题。通过企业内管理部门,在企业内部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没有按照质量管理生产的人员,更要严格处理,使生产管理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2.2完善质量管理内部制度 企业要根据国家的质量管理规范,要在企业内实施配套的管理政策,才能形成对质量管理规范的有效支持,确保产品质量管理的正确实施。企业要细化管理,从生产工艺、设备、物料、过程等各方面着手,按照法规要求进行详细的内容制定,对日常生产做到有章可循。并且还要设立月度、季度和年度计划,使质量管理政策逐步推进。企业之间也可以开展合作交流,加强沟通协作,分享质量管理的经验。 2.3加强专业人员的操作培训 企业要深入内部,明确员工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对于质量管理的认识,加强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合作交流,推动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还要定期举行员工培训,对于仪器的操作进行考核,确保企业的生产质量的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2.4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对于企业的生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不仅要制定相应的规范,还要组织专业管理部门人员,定期对企业的生产进行指导,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生产。政府对于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规划要经常交流,加强与企业管理部门的合作,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得到有效的提升。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医药化工企业作为药物的生产商,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医药生产质量管理是我国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政府和企业要齐心协力,加强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强化管理意识,严格落实政策,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评估体系,实现对药品生产质量的全方位管理,促进我国医药化工生产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张厚胜 单位: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药品质量管理医药卫生论文 1、药品质量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 药品质量,重于泰山。药品是治病救人,保健身体的物品,它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医院药房应对药品的质量高度重视,可以成立专门的药事管理部门,对药品的使用、审核、不良反应监控、上报、药品质量分析等问题进行管理、指导、监督。建立药品合法资质标准。药品质量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职业药师技术职称。药剂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药剂士以上的技术职称。任何与药品有直接接触的人员必须具备健康证明,并且每人建立健康档案。 2、管理制度及操作记录 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等管理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拆零药品管理制度,特殊药品购进、储存、保管,使用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药品质量事故处理与报告制度,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首供企业”和“首用品种”质量审核制度,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退换货药品管理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中药饮片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和出库复核等20项管理制度。操作记录主要包括:每批进购的药品具有真实完整的购进验收入库记录,麻醉药品使用记录、温度记录、拆零药品记录等。 3、药品的采购与验收 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药品因其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质量问题容不得半点含糊。因此,就药品的采购来说,我们必须把好关,选购药品时,要采用集中招标,从合法的供货单位购药,以此来保障药品的质量。对供货单位的合法资格要经过仔细认证,保证万无一失,特别是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规定,从具备相应药品生产资格的供货商处购货。此外对首次合作的企业以及首次进购的药品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对购进的药品,管理人员需要逐一验收,并做好详细的记录,特殊药品要进行双人或是多人多次检验。 4、药品的储存与养护 药品的储存与养护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要求药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大细致、认真,同时也要求医院要及时配置相应的各种设备,冷处需要配置冰箱、冷柜。为保障药品的质量,应建立阴凉库,阴凉库中需要配置空调机、除湿机以及温湿度计。同时要定制木质柜架来存放药品,保障药品防止离地面低于10cm,离四墙、屋顶超过30cm以上,同时在保障房间通风透气的前提下也要保障房间的避光。每月要定期安排专人对药品进行清点、整理,为节约成本以及保障药品的使用质量,要对保质期在6个月内的药品进行登记上报,避免过期失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药品的调配与使用 药房调配使用药品必须严格按照执业医师的处方和医嘱中的内容进行,特殊药品的调配使用必须要以专用处方为凭证,并及时、准确的做好记录,在药物的调配使用时,药剂人员首先要:查处方、,对科别,对姓名,对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对剂型,对规格,对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对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在药品发放中,处方鉴定人员和药品调配人员需要及时签名,处方要按照相关规定保存,药品用量要按照相关规定配置,一般用药配置1日用量,急诊用药配置3日用量,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用药的时间配量。同时,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要收集记录,并及时上报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6、重视药房信息化管理 网络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药房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对药房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及时对全院的医生、护士、以及病患提供最新的药品信息,药品信息主要包括:各种新型药品;各种药品的相关质量信息;药品搭配的各种禁忌;各种药品使用的不良信息;以此来减少医护人员以及病患在药品使用中的错误做法,实现医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 7、小结 医院药房是药品进出的窗口,促进药房管理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将药房管理规范化切实的落实到医院的药房的建设中去,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医院以人为本、以病患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关于医药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方案 一、目的 为规范药品生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和药包材生产行为,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方案。 二、检查范围和频次 (一)检查范围:市辖区内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室和药包材生产企业,检查覆盖率为100%。 (二)检查频次:原则上对每家企业和制剂室进行一次监督检查,但对历次监督检查不规范的、间歇生产的、被国家局、省局质量公告的企业,应增加检查频次。 三、检点环节和内容 (一)对药品生产企业和制剂室检查内容 1.关键岗位人员:企业或制剂室负责人、质量受权人、质量和生产等关键岗位人员的资质及实际能力,变更是否按规定备案。 2.质量管理部门:按规定对物料供应商的审计情况;对物料、半成品的使用、成品放行及不合格产品处理等职责履行情况;实施生产(配制)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情况;按规定对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取样、留样,按药品标准进行全项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批检验记录(包括图谱)的真实完整情况;委托检验的执行情况。 3.物料管理:生产所用物料的购入、储存、发放、使用等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对退货、不合格物料或产品是否严格管理。 4.生产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生产工艺组织生产,变更是否按规定办理补充注册申请,常年生产品种数量和种类、生产条件及主要生产设备变化情况,生产批记录是否真实完整,工艺验证数据是否真实完整;按照GMP规范实施生产管理的情况。 5.注射剂类药品中无菌生产执行情况,可最终灭菌药品的灭菌工艺执行情况,有关无菌或灭菌工艺、设备验证情况。 6.药品销售及不良反应报告:产品销售情况、监督抽样情况、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7.自检与整改:GMP认证检查时提出的缺陷项目、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检查提出的缺陷项目以及企业自检提出的缺陷项目的整改情况。 8.委托生产:委托或受托生产药品质量控制情况。 9.《中国药典》年版执行后,产品检验方法、设施、设备、对照品的变动情况; 10.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的制度落实和履行职责情况。 (三)对药包材生产企业检查内容 1.质量管理机构:药包材注册或再注册后,质量管理机构的变动和人员的履责情况;检验人员培训情况、在岗情况和检验能力。 2.产品检验情况:检验仪器和设备配置是否齐全;能否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和规定进行全检,委托检验的是否有委托检验合同。 3.文件管理情况:是否建立和执行精密仪器使用、校验、保管制度;批生产记录能否记录相关参数和反应生产过程,批检验记录能否反应检验操作步骤,如实记录检验数据。 4.生产管理状况:生产状态下,空调的是否能正常运行运行,洁净区管理是否到位;药包材与非药包材的生产是否能有效隔离。 5.工艺执行情况: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配方、工艺进行生产,并建有完善的产品工艺规程。 6.原材料的验收:是否制定原材料验收标准并有效执行。 7.生产品种注册情况:生产的所有品种是否经过注册批准,取得注册证。 四、责任分工 此次检查实行辖区监管负责制。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市区内的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室及药包材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并对县(市)辖区单位进行监督抽查。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各自辖区内的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室及药包材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 五、检查步骤 检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企业自查和风险评估阶段,时间是4月8日至4月15日;第二阶段为监督检查和企业整改阶段,时间为4月16日至11月15日;第三阶段为检查总结阶段时间为11月16日至11月30日。 六、工作要求 (一)对县(市)局和执法人员的要求 1.对市、县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按照责任分工,精心安排布置,结合企业(含制剂室,下同)生产的品种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检查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规定的步骤完成此次专项检查任务。 2.执法人员要认真检查、突出重点,每次检查应至少对在线生产品种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并在检查记录和报告中描述。 3.及时汇总情况,如实填写报告材料。对不符合GMP标准的,要态度明确,不得含糊或隐瞒。对检查中发现存在严重缺陷项目或缺陷项目较多的企业,应责令企业立即或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应逐级上报。 4.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权限,视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对辖区内发现的重大案件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和市局。 5.县(市)局在检查阶段结束后,及时汇总检查情况于11月25日前上报市局药品注册与安全监管科。 (二)对企业的要求 1.对生产和质量管理各环节进行全面自查,主要从质量体系建设入手,根据本企业产品特点,从人员、物料、工艺、检验、成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品退货和抽检等方面,对本企业做一次全方面的风险评估,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原因,制定改正措施,彻底整改到位。 2.间歇生产或停产超过3个月的企业,应在生产(配制)前,提前一周通知市、县局。 3.4月20日前将自查结果上报市、县局。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关于医药质量管理与存放探讨 摘 要: 药品种类繁多,不同药品在性状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在存放与管理两项工作方面有着很大的困难,本文对医药存放与质量管理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要求负责药品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对药品的存放规律、存放要点以及药品性能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药品存放与管理的科学性。 关键词: 存放;质量管理;药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各种药品的使用量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药品库存量也随之增加,这就需要制药企业、药品销售、医疗机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药品进行科学的存放与管理,确保各项治疗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然而,当前我国制药企业、药品销售、医疗等机构在药品的存放与质量管理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医疗安全,这就需要药品存放与质量管理人员全面了解不同药品在存放方面的具体需求,用科学、管理的方式对各种药品进行有效的保管。 一、药品质量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药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对药品的终端零售、批发流通以及生产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其中终端零售的药品所受到的重视更加深入,是保证药品安全性的最后环节。然而当前我国现行的药品监管体系没有对相关单位的许可资格进行明确的判定,部分单位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没有以正规渠道引进药品,进而对药品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二)缺少药品质量管理专业人员 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由于自身有着比较强的专业性特点,若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很难确保管理与存放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然而,部分制药企业、药品销售、医疗等单位没有意识到药品质量管理与存放工作的重要意义,若单位自身规模较小,没有配置专业的药品质量管理人员,使所投入使用的药品在质量上有着一定的缺陷。 (三)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 高效率、高质量的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无论是对于药品的存放还是对于药品的质量管理,在各项工作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源提供支持,本质上是一项信息采集与分类工作。然而,部分制药企业、药品销售、医疗等机构出于人才、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实现药品质量管理与存放工作的信息化、各项具体的工作仍然要依靠人为手动来进行处理,管理效率上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做好药品存放与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药品质量管理人员是稀缺的人才资源,制药企业、药品销售、医疗等机构在招聘不到专业人才情况下,需要为药品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培训,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提高药品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在理论方面,管理人员需要对不同药品存放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以及规定存放时间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在动手实践操作方面,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各种信息化技术的操作方法,比如计算机、管理软件以及各种专业设备的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各项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实现药品存放与质量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二)建立药品质量管理机制 药品质量管理机制的建立首先要从药品存放的角度出发,以提高药品使用安全性为根本目的,一方面要为药品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对管理人员的各项工作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在相关制度的指导下,管理人员需对药品的储存条件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现场操作人员一同根据药品保存条件要求,对仓库的湿度与温度进行严格的调整,定期抽检药品质量,对不同种类药品的质量监察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在长期的实践与操作中,形成专业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使仓库工作人员能够在各项管理机制的指导下合理储存各种药品。 (三)养成良好的管理工作习惯 药品质量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在日常工作中遵守各项管理条例,同时也需要对工作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与分析,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工作w系与工作习惯。在各项具体工作中,需要综合采用抽湿、干燥等手段对药品进行养护。在异常因素影响下,部分药品库存时间比较长,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抽样检查,看是否存在药品变质问题。药品质量管理人员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各种药品养护仪器的使用方法,比如温湿度仪表等,以药品质量管理过程中所生成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与归档处理。药品检测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反映出药品的检查方法、检查地点以及检查时间以及检查药品的品种与类别。 (四)根据药品质量动态与季节方面的变化,药品质量管理人员需要专业制定一个检查与养护工作计划,根据不同药品的特有性质设计保存方案与保养方法,所定制的管理方案需要在经过管理部门的审核之后再付诸实施。 结束语: 做好药品存放与质量管理工作是制药企业、药品销售机构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只有在确保药品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各项治疗工作才能够顺利、有效的落实到位。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专门建立起一套药品质量管理队伍,制定相关规范,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医药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 摘要:文章对医药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概括,对影响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了保证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四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企业认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0引言 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针对医疗器械的一套专业的科学质量管理体系,此体系运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得到了很多企业组织的亲睐。很多的企业组织都积极采用这种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管理,却难以得到预期实施效果。为什么同样的体系,有的取得了成功而有的却得不到效果呢,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提高企业投入这种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1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指的是企业采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效果。按照ISO9000 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主体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这里的有效性也是一种判断的标准,也就是质量体系满足顾客以及企业某种需求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表现出的有效性就越高。为了确保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进行必要的审核,审核是一种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手段。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结论主要有方面,一是是否符合标准和相关法规要求,还有就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审核。一般情况下,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审核,其判断的结论主要来自于:①顾客以及其他相关方的满足程度;②能否达到企业组织制定的目标和国家标准;③能否在企业内部形成自我完善的机制;④能否很好的管理质量,能否达到很好的效果。 2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咨询机构水平的高低以及责任心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有重要的影响,一个优秀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为企业量身订造一套适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的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能够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审核,能够发现企业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反之,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人员水平以及设备水平等。内部因素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些内部因素中,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起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目标和方针是由领导制定的,领导策划各部门的任务分工,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者,他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企业的领导对贯标认证工作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目的要树立在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上,而不是走形式主义,迎合潮流。在企业领导能够正确认识质量管理体系时,其它的内部因素就顺理成章的得以实施,有正确的方针和目标,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会不断的发展。 3企业认证有效性保证因素 确立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正确思想认识之后,怎么样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就成为了又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3.1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要以顾客为中心顾客对企业的生存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要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要求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必须各部门达成共识;然后正确的认识到顾客的需求,并在日常的生产中努力的满足顾客的需求;要接受顾客对企业产品的反馈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不断地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3.2 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主要是看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并没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目标,因此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也就失去了其可信性。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不是一个目标,而应当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内容必须要符合企业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目标制定的水平要具有可行性,但是必须要经过努力才能够达到。但是在实际中,很多的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都不合理,总是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现象发生。 3.3 评价方法的可实施性对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方法,ISO13485标准给出了管理评审和质量体系审核两种。这两种方法是通过认证的企业的常用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定性的方法,让企业员工普遍的认为,实际工作的成果不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为了达到认证标准的要求,企业总会得到一个好的评价。因此,要想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还必须对企业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将企业通过建立、维持、改进质量体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反映出来,这也是企业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企业贯标认证的动力源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质量成本和质量效益,确定质量体系改进的方向。有条件的企业还可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质量体系做出评价。 3.4 体系自我完善功能的坚持成功的建立了三级质量监控,并且具有自我完善的机制是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就是这样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些企业也不能有效的利用起来,认证前,大喊口号,要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拿证后,就改变了以前的态度,开始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重。在生产中发现的质量问题,除了有体系文件本身规定程序繁琐,可实施性差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心的缺失,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对质量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的共识,那么不管体系本身设计多么科学,企业实施的有效性也很难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取得认证后只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开始。要使企业始终保持稳定而优异的产品质量,必须端正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态度,克服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以“我”为主,从自身找问题,坚决贯彻以顾客为中心,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目标体系,采用各种具有可实施型的评价方法,不断的寻求自我改进,完善企业质量体系,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这样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项目质量管理在医药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营销项目管理的成功。营销项目质量管理为营销项目顺利完成提供了保证。医药企业的营销质量管理在创造效益的同时,有力地支持了健康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质量管理通常划分为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个过程。医药营销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与具体某产品营销过程的各个子项目的开展质量,也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循环。 [关键词] 项目质量管理;医药营销;应用 一、医药营销管理与项目质量管理 (一)医药营销管理 美国知名市场营销学教授菲力・科特勒(Philip Kotler)认为:市场即是通过市场交易满足顾客现时或潜在需要的综合性的管理活动过程。医药营销过程有普通营销特征,营销目的目标,公司战略意图,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及目标市场的阶段性目标,如可量化的销售额(率)或市场份额等,同时又是对特殊产品和特殊人群的营销过程,有其共性与个性。对于产品上市前的需求调研法规政策研究,立项到新品研发跟其他普通消费产品有极大相似性;产品上市后,医药OTC产品的营销跟普通消费品有很大的共性,而处方类产品的营销就跟普通消费品有极大差异,因其针对的促销对象不在于直接使用产品的消费者,而是处方药品的医师或据处方卖药的药剂师;处方药品的上市,伴随着大量专业知识的介绍,或治疗理念的更新,需要向有处方权的医师传达跟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而这个过程就是处方药的上市后的部分营销过程。即:在了解市场产品结构的基础上,掌握跟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将有利于产品处方过程的知识准确合适有效的传达给医师,并进行跟进管理。 为了达成处方药上市后的有效的营销管理,工作可以分解为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内外部招聘找到合适的产品销售和市场支持人员,或运用现成的成熟的类似产品营销队伍;产品经理对目标市场的产品竞争结构的调研,并系统的整理收集跟自身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一线销售分析出自身产品对竞争产品的优劣势;产品经理将产品的知识和相关竞争的策略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市场支持部门的销售效率培训部对销售人员进行结合产品知识和策略的技巧和能力培训,并现场辅导和训练销售人员;销售人员通过面对面的拜访,团体销售,科室讲课,和集体活动,适时准确传达产品的相关知识给处方医师;收集反馈和医师的学术和非学术需求,达成处方目标。 (二)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指确定项目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项目质量体系中通过一系列程序如质量策划、控制、保证、战略计划审查、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等使项目质量得以实现的管理过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指围绕项目质量所进行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项目质量管理是指围绕对营销系列项目组所进行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营销质量管理的开展的目的是有利于保证医药营销管理工作所有的子项目和功能活动都可以按计划要求的质量和目标进行展开并完成。 二、医药营销质量管理原理 在医药营销质量管理中,包括经过从医药营销计划的制定到营销计划涉及项目组依次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第一步要提出明确符合实际的营销目标,即完成产品的处方过程并占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以期养成一定处方和患者使用习惯,同时客户和患者对公司要有相当的正面评价,再依据目标制定计划,计划要包含目标,而且有为实现处方和评价目标所要采用的措施。计划制定后,就需要组织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计划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对涉及的每个项目组目标达成效果进行判断。可以通过运用项目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PDCA循环对每个项目的目标和总目标的达成过程的误差和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处理。 三、医药营销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通常划分为三个过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医药营销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与具体某产品营销过程的各个子项目的开展质量,也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循环。 (一)医药营销质量策划 营销质量策划就是确定营销活动或各个子项目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它是营销质量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营销过程的质量目标是通过负责人的策划制定与展开和根据营销质量计划质量保证与活动开展来达成的。因此,对营销的质量管理就是从对营销活动过程的质量计划开始,同时也是通过针对营销过程质量计划来展开实施的。营销质量策划主要依据公司的近期和长远产品销售目标的,对公司声誉的建立和维护来对营销过程管理的进行指导,围绕营销活动期间阶段划分、营销质量管理的范围、营销活动的质量计划内容、及营销质量计划的其余的要求来进行。 (二)医药营销活动质量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致力于满足项目质量,满足项目业主/顾客(及雇主和顾客)等有关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项目质量控制范围涉及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故项目相关干系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有科学方法和手段,确保项目质量。项目质量是项目使用价值的集中表现,只有符合质量要求的项目才具有使用价值,也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才能真正发挥投资效益。否则将会造成公司的损失和浪费。营销过程的质量,是一个营销活动及营销团队价值的集中体现,只有对营销过程质量进行控制,保证活动过程的一系列子项目的有效地按质按量完成,才能发挥营销过程的真正作用,为公司和客户创造价值。保证和提高营销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有效进行营销过程的质量控制。控制,就是指为实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用的方法、措施。这种方法、措施,包括对营销活动管理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观测如共同拜访(joincall),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中途检查(Medi-check),并将观测到的与计划或标准相比较。如果所观测的实际情况与标准或计划相比有明显差异,则应采取相应对策。 营销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1.质量控制模式图 2.PDCA循环在营销活动质量控制中的运用 a,可以使用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来分析质量现状,找出质量问题。即对已执行和正在执行的营销项目过程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活动项目的现场效果反馈,二是项目活动导致的处方行为变化的实际效果,三是项目活动导致的客户和消费者对产品和公司的总体评价结果反馈。 b,使用因果分析图,分析影响质量的原因,寻找某个质量不佳问题所有可能原因,分析出主意矛盾。 c,使用对策表,确定问题,制定对策,研究措施和落实到相关部门的具体执行人及实现时间。 d,展开执行计划并采取行动措施。 e,检查行动执行效果,同a. f,总结经验编入标准,即在经验基础上改进公司营销项目活动的标准和规范。 g,遗留问题,或采取改进对策后出现的新问题都转入下一循环,重新开始新的一轮PDCA循环。 3.在数值分析中发现具体的异常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以事实为根据,而表达事实的重要信息是数据,营销过程质量管理也是如此。衡量营销项目质量的标准很多,如在销售人员面对面拜访中的出勤情况和拜访中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估(可以通过共同拜访的过程发现问题),针对团体销售过程和宣传活动,可以采取,现场管理和效果调查的方法,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下面仅以营销过程拜访情况为例对营销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拜访情况的控制应该采用数值分析法的。根据在大小为n的样本中拜访人数为r,计算出样本的拜访率为Pi,用若干样本拜访率的平均值估计总体拜访率。即:式中: Pi――第i个样本拜访率; K――样本个数; P――总体拜访率。 通过对总体拜访效率的估计,可以对总体营销过程的拜访状况及是否存在异常加以判断。一般来说,规定一个质量水平Pt,若P小于或等于Pt,则可判断存在异常;总体拜访率的估计值P超过Pt,则可判断此项为正常。下一步是对拜访效果进行分析(略)。 4.原因分析 能决定营销质量的因素通常有很多,大都相互影响互相交叉作用在一起。可以采用因果分析图来对每个具体的原因进行梳理分析,也称特性要因图,其形状像树枝和鱼刺又称之为树枝图、鱼刺图。采用“头脑风暴”等方法来集合大家的想法从而寻找出某种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分析图上把相关意见反映出来。虽有很多原因能影响营销过程质量,总的可以划分为平行关系和因果关系,通过因果分析图就能梳理出这两种关系。通过运用因果分析图从大小粗细分层剖析,直至得出能在现实层面得到解决的问题原因为止。 5.营销过程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应该是一个优秀企业或组织常态化得工作,不光涉及企业的营销过程,而应该是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全部阶段,使得营销项目过程质量表现能达到或超越当事人期待的满意结果。在营销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对项目实施过程质量和项目管理过程质量进行常态化扫描,尽早发现或预警质量问题,迅速提出并执行改进方案。通过对营销实施方案和实施过程的每个环节的质量改进来达成高质量的营销目标,或节约成本,或者使营销实施过程更有效率。营销质量管理过程的改进也包括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各方面的改进,通过这些改进营销项目过程质量保证的能力也得到增强,从而提高质量管理效。 结束语 企业运行的效率效益是一个社会成功的基础,企业的营销项目过程的质量保证和提高,就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有利于一个经济体健康有质量的成长。从而造福于社会和全体人民。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加强医药公司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探析 【摘要】现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各行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医药公司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公司,与其它行业不同,它应该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责任意识。药品的质量如何,与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药品的质量要求也更加的重视。我们现有的医药公司在对药品质量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由于药品的质量影响着人类的生命,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起药品的质量管理。本文主要是对当前我国医药公司在药品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突出我国医药公司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点改善措施。 【关键词】药品;质量问题;重要性;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激烈,各个行业要想在竞争中不被丢弃,那就要靠企业自身的形象,对于医药公司来说,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那就要提高它们药品的质量管理质量,质量管理关乎到医药公司未来的前景,可见,医药公司的药品质量管理对于公司和人们的生命都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现阶段医药公司药品质量管理存在的不足 1.我国法律不够严谨,不能够满足药品质量管理要求 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内容,凡是从事生产或经营药品企业或医疗器械的机构,所拥有的员工必须是药物学方面的专业毕业,而且要通过相应的资格认定才可以。在这方面,我们药品的生产和经营单位上做得非常好,在用人上必须要具有药师资格证书。但是在管理上还是有缺陷,我国的法律在药品管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比如说药品的分发、采购、保管等方面要求没有直接性的要求,这就使很多不是药学专业和没有认证资格的人从事到这个行业中来;还有就是对药品的储存上,也同样没有什么硬性条件。 2.从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到位,缺乏依法管理的意识 我国现在大多数的从药人员都有一个弊端,就是对药品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以及对药品管理知识的缺乏。严重的还有不是本行业的人士也参加到药物行业中来。我国的很多医疗机构中的作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弱。据调查分析,我国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从药人员的药学知识及药学管理知识缺乏,药物法律意识淡薄。而且在工作中还不能得到系统性的培训,这就导致我们的药品质量管理不能得到规范化和安全化。 3.药品的存储与购买在着随意性 由于我国的医药公司的管理比较松懈,再加上从药人员的的责任心弱,所以,对于我们药品的管理上存在着随意性,这对我们医药公司来说等同于买了个地雷,随时可能引爆。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医药公司在购进药品时,对提供药品的供应商要求不够严格,甚至有的供应单位连生产经营许可证都没有,这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医药单位从此进货。通过我们多次调查发现,二甲以下的单位在管理上非常的松懈。二是因为我国在药品存储上的没有硬性的法律条文,甚至有的医药公司缺乏一些硬件设施,比如说防虫、防冻、防污染等。这样导致从药人员很难区分哪些药品是合格的,哪些是不合格的。而且很多医药公司经常出现无方开药的现象。 4.药品分类不够严格 我国在药品名称上有严格规定,实行“一药一名”原则,但是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则不然,很多药品存在着同名同方或同名不同方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省级之间,甚至扩展到国家级之间。药品在名称上如此混乱,让从药人员在工作中很难把握。 5.我国药品管理中信息化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我国很多的医药企业或单位在获知最新的药品质量信息上比较慢,往往都是国家把某项标准颁发后一段时间内,这些企业才获知,从而导致我们在执行上滞后现象出现。还有就是对于我国的进口药品质量标准长时间没有进行整理、修订、颁发,可能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产生。这些信息没有被第一时间获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的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以,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标准的信息查询台,能够为我们的医药企业等及时提供最新的标准。 二、改善药品质量管理的几点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从药人员的各项素质 为了保证我们医药公司更长远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提高我们员工的各项素质,包括药品知识、药品管理、服务态度等。作为医药企业或单位应当在用人上要严格把关,并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才可以上岗。不仅如此,各医药企事业单位还要有规律的对员工进行各项素质的培训及专业知识的培训,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员工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为了提高从药人员的法律意识,我们也要对所有员工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只有具备了高素质和高技术的员工,才能把好我们药品质量关,才能真正的使我们的医药企事业发展的更长久。 2.完善我国药品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由于我国在药品质量管理信息方面存在着不足,不能够及时的将医药信息很快的传递给各医药单位,所以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健全的药品质量管理信息查询台,让我们所有医药企事业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信息,第一时间内实行最新标准。 3.加强我国药品的监督与管理制度 药品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制定严格的药品质量管理条例,并且要时刻监管各医药单位是否在实际中执行,真正的做到统一管理的标准,并要求严格执行一药一名的原则,并且对药品的分类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药品质量管理更加的规范化。 4.增加药品生产单位对药品质量标准的认识,提高药品质量 建立健全的药品质量制度,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对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我们作为此项标准的执行者,一定要严格遵守标准,严格执行。扭转我国现阶段药品质量管理不良的局面。 5.完善我国药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在编制和执行上还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需要我们再次进行完善和严格的执行。在编制药品质量标准时一定要考虑全面,不能让人们又空子可钻,而在质量标准执行上,更是要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并随时关注其执行的效果。同时,对于我国一些质量标准的修订,要缩短审批与修订的时间,以免影响我国药品质量标准的执行。 结束语 药品质量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到医药公司的发展,它与我们千千万万人的人身安全更是息息相关,可见,药品质量管理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在进行药品质量管理时,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药品法律条文,按照质量标准体系等进行监督,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药品的质量,才能为我们人类造福。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首先对我国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主要包括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部门对于管理内容不明确;医药化工制造厂没有完善国家配套的政策,部分医药企业只重视对医药产品的生产,对质量管理不到位;政府部门在医药化工生产过程中没有扮演好职能角色,分析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后给出了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医药化工 产品质量管理 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在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目前由于医药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人员伤害的事故被不断的爆出,相关的管理部门对于医药产品监督不力,不合格的医药产品投入使用给患者造成重大的伤害,使医院的公信力不断的降低,医药化工质量管理工作已经到了不容怠慢的地步。 一、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医药化工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较模糊 对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没有在医学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的遵守,忽视制度对生产过程的要求,私自降低有关的化学制药标准,过度的排放废弃物。我国医药化工起步较晚,化工制药技术相对落后于其他国家,部分企业为了谋取利益,没有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不完善,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较少,片面的追求制造药品的数量,部分医药化工工厂没有对医药的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制药化工企业对质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重产量轻质量,相关管理部门对需要管理的内容不明确,造成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乱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较低。 2.医药化工生产企业没有完善国家配套的政策,部分医药企业只重视对医药产品的生产,对质量管理不到位,许多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没有与国家相关的政策配套,忽视国家对于医药企业的生产指导作用,导致医药生产出现众多问题。 3.部分医药企业的药物生产人员思想较松懈,技术工作人员思想观念陈旧,不注重对药物生产过程的管理,在进行药物生产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高度的责任感,由于企业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导致许多的员工在进行药物生产的时候不注重对自身责任的把握,当管理人员对生产人员提出教育批评的时,部分员工错误的将管理人员的说教认为对自己的不满,对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没有严格遵守管理人员提出的生产要求,给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带来巨大的阻力。 4.政府部门在医药化工生产过程中没有扮演好职能角色,政府对医药化工产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我国对医药产品管理一直难以形成系统的管理,主要的原因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偏失,政府对于国家制定的制度规定和扶持政策没有对制药化工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企业的管理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对企业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导致政府对医药化工企业的管理收效甚微。 二、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对策 1.医药化工企业的管理部门要明确管理要求,加强对企业日常生产的管理。 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部门要对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在医学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的遵守,强调管理制度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严格控制相关国家医药化工标准,对于生产过程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监管,遵循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不断的改进医药生产技术,购买先进的药物生产设备,树立医药产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在保证质的同时提高量的生产,加大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对药物生产过程严格的进行把关,学习先进的科学监管技术,做到对生产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管理人员要深入员工内部,了解员工对于企业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员工的合作交流,得到员工支持,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管理人员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思想道德水平较低,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生产的员工进行严肃的处理,确保医药化工产品管理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2.注意相关政策对于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帮助作用。 我国实行的每一项政策都是在深入实践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的,国家的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在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方向,在政策指导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管理体系,对医药化工产品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3.加强医药化工产品生产员工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 员工是医药化工生产的主体,要想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先对生产员工进行管理。针对目前员工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作业过程缺乏责任感等现象,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强调员工对于药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明确员工在药物生产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管理的认识,确保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顺利的展开。 4.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 政府对医药化工产品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定期指导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正确的引导制药化工企业对国家相关制度的学习和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利用。政府对制药化工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做到有的放矢。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制药化工企业的管理部门的交流合作,最终保证对企业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对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管理模式。 要实现对对医药化工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各个企业必须加强合作,政企也要建立长期的管理合作,各个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对于先进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交流分享,努力提高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政府可以运用其职能为企业输送、培训更加专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人员,确保企业的产品管理工作有效的展开。 6.注意对产品质量管理细节的把握 部分管理人员在对医药产品进行检查时,对于检查的标准应该不断明确,对于检查的情况进行详细真实的记录,检查完毕以后,对于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的整理并告知生产部门,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改进的地方进行复检。医药管理部门可以对产品质量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产品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创建,人民对于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医药化工单位作为医院药物的生产商,担负巨大的责任,要想让人民放心用药、安全用药,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对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的管理,明确医药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所扮演的较色,充分的发挥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使我国的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地提升。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医药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在现代医药物流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企业应认清医药流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重视企业目前质量管理体系的不足,加快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开拓出符合医药物流行业特色的质量管理新思路,提高企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医药 物流 质量管理 体系 1绪论 现代医药物流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将在医药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交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医药企业都将降费增效的目光聚焦到了物流成本这一环节上,发展壮大医药物流是医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尽管医药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为配合国家三项制度的改革,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总原则调整药价,药品价格水平明显下降,且药价指数仍将呈下降之势,企业盈利空阃还在下降,医药商业已经步入微利时代。而且国外医药分销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手段、完整的供应体系潜力和完善的质量体系不容小觑,对本土传统医药物流行业也有着不小的冲击。在这个讲求质量的年代,医药物流企业在为了生存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必须通过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竞争力,以巩固一席之地。 2医药物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医药物流质量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规模小,费用率很高,利润率低 我国的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批发企业比较多,且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医药企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和市场占有率都比较低,为了企业的生存,必然得增加经营成本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就会减少,因此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交易成次分明且流通环节较多 我国医药产品具有流通环节多,交易层次明显的特点。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的去向多样,药品出厂后经过厂家到达经销商,再经过分销商(包括、推销、医药代表)后来到医院(药店) 等多个环节,最后到达最终消费者手术,这个过程往往难以监控。 (3)药物流动速度慢且信息不相匹配 医药产品复杂的交易渠道和交易环节过多造成医药产品流动无序,交易信息不够透明,这就使医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效率和效益。医药产品批发成本提高,就会使药品的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定价抬高。 (4)信息化共享程度较低 大多数物流企业启用的物流信息系统,由于系统的兼容性差,使信息无法实现相互连接和共享,离现代物流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加之医药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药品编码,造成信息无法传递,计算机无法联网,大大影响物流作业的速度。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特点与我国医药政府调控不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正在逐步改变流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市场集中率低、效益也低的局面。 3影响物流质量的因素 (1)财务方面 通过财务成本角度来衡量质量体系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制定一个完善的财务体系是提高对药物流通的成本的关键。要提升物流质量,可以通过保证物流操作中的正确率,改进工作,尽量做到让客户满意。采用财务部制作的报告提高物流质量和其效率,每一个部分应采用专业词语来表达并全部交给管理人员。 (2)控制过程 为了保持产品的适用性,应适当存放、搬运、隔离和防护在过程控制中的产品(包括过程中的货物)。对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至关重要的过程,应该制定计划、批准、监测和控制。应特别注意那些不易和不能经济地测量以及需要特殊技能的产品,应对过程参数进行适当频次的验证和监控。 (3)控制不合格的产品 将处理不合格品的步骤和程序以书面程序的形式建立和保持。一旦发现材料、己完工产品不能满足或可能不满足规定要求时。应立即依次采取标识、隔离、评审、处置、措施、防止再发生的措施。 (4)质量记录 组织应该将建立各类文件的更改修订程序,在书面上应将相关的记录做标记、编写目录、查阅收集、储存归档、处理回收并维护等程序。并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供应方和顾客进行寻找资料。 4构建医药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流程规范 流程是任何一个企业的驱动力量,流程涉及到企业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承载企业相关的业务数据流转在不同的部门。一个企业如果能将核心放在流程上会比将核心放在部门上更有效果去高质量有效率的利用各部门以及企业资源,能够优化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并能适当提升其价值。一个企业的目标及其自身价值是被它的管理者决定的,企业的盈利和配置资源的效率都受其影响。企业的流程的作用是服务于客户而体现这个企业存在的价值。由此看来,一个企业的管理流程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 4.2强化制度规范 建立完善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医药物流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手段,也是质量体系的文件化体现。医药流通企业应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执行力度,在这些质量管理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制定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各个岗位的人员的日常操作,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4.3配备合适的人员 要求医药物流的相关人才应具有物流业和交叉跨越医药业两个领域的经验。因为医药用品具有特殊性,从事医药物流的专业人士除了应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物流设备、货物从装卸-运输-配送等一系列的物流基本操作流程,物流人员能熟悉操作计算机,具备管理能力和营销水平。同时还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药品储运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药品的销售渠道和流程,药品、器械的相关知识和标准等。 4.4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 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程度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现代医药物流通过信息的共享实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的有效集成,从而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行业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引导企业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管理技术已成为必然选择。 4.5做好基础设施设备保障 现代物流体系是一个社会化大工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物流的发展也就逐步形成规模,流通的手段具有专业性,向产业化发展。现代化物流本身是以资本主要劳动因素的产业,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在投资时具有较大风险,尤其要注意刚开始经营时因投资不当而带来负担,盲目建设会造成浪费。就我们医疗行业来说,物流中心不需要保证每一个企业都有。 5结论 医药流通企业面对现代医药物流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认清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重视企业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转变观念,重视企业的质量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的作用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她。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探讨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下企业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思路 摘 要 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加快了医药商业企业整合并购的步伐。本文从企业发展角度探讨医药流通企业在新形势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方向和思路,既为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真正做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提出方向,也为中小型医药经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整合并购 质量管理 第三方物流 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政策的支持下,重组和并购成了未来5年的主旋律。但是,目前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小、乱、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秩序不规范、跨地域管理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等问题给质量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质量管理面临重新定位,须重新寻找方向和思路。 1 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1.1 构筑完善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手段对药品进、销、存等进行及时追踪,一方面是药品监管的趋势,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邮购等手段开辟新的赢利空间。因此,上至政府有关部门、下至企业,都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新版GSP讨论稿在“设施设备”一章中专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配置、硬件与网络、操作管理、数据安全做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控)、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通)和华润集团(以下简称华润)等国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把企业的采购、销售、库存和物流配送(WMS)有效地管理起来,优化流程、规范管理。但是,各企业间信息缺乏相互连接和共享,使得信息在整个医药流通体系的供应链上不能够有效地扩展开来。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政府加快医药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自动连续补货系统(CRP)、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实时控制系统(POS)、寻车寻货系统(KIT)、资金快速支付系统(EFl)以及条形码技术,实现医药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医院、监管部门通过网络共享信息,提高库存管理、装卸搬运、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环节的效率[1],同时保证医药监管部门的全天候监管。 1.2 构筑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新版GSP讨论稿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是:药品批发及物流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对质量体系内审、改进、内审适用范围、质量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级别管理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从中不难看出,新版GSP正在和国际ISO标准趋向一致。国控自2007年开始,就聘请专门的咨询机构开始了集团内ISO 9001标准的认证工作;上药物流2010年也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复审,完成了现有质量体系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但是,作为行业的领头羊,有些问题还需要和监管部门一起探讨,用自己探索的经验和领先的思路为监管部门出台法规提供依据。 1.2.1 药品编码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我国药品编码未实现标准化,无论是医药工商企业还是医疗机构,均自行设计编码,自成体系,相互之间不兼容。已有编码只能在各自的系统内使用,大大增加了药品监管的难度。国家2011年4月1日起强制推行的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扫描、上传是监管部门在编码统一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1.2.2 药品包装规格不统一 要实现药品机械化自动入库、堆放、出库,药品包装规格要统一。但国内各企业药品包装规格彼此间差异很大,往往造成很多新建的物流中心在药品入库和出库时还需要转换包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 1.2.3 冷链物流标准的滞后 2008年,浙江英特药业与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浙江省疾控中心起草了浙江省的《药品冷链技术与管理规范》;2010年5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这些地方规范规定:冷链系统涉及的设施设备及运输途径等均须经过验证、确认和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涉及冷藏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以及承担冷藏药品物流运输的企业须建立完善的冷藏药品冷链管理制度,包括温度异常应急处理预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对承运商、经销商、包材供应商、设施设备服务商的审计制度,定期对冷藏药品的储运条件进行分析;明确了冷藏药品的发货、运输、收货、验收、贮藏等环节的基本操作标准以及温、湿度控制和监测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但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出台后,商务部透露医药冷链物流的标准已经起草完成,但是标准还不成熟,还需要试运行至少1年。 总之,如何协助政府制定、出台统一的药品编码标准和统一的药品包装标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政府监管以及如何与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完成生产到流通配送的完美对接,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方向之一。尤其是在美国大型医药物流企业――美国卡地纳健康集团(Cardinal Health)收购永裕医药(中国)进入中国之后,要求国内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提升显得更加迫切。 1.3 实施集团化集中采购和多仓运营的质量监管 集团化集中采购、多仓运营是企业增加谈判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利润空间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的多仓运营还是沿用委托第三方物流的模式,即到具有医药第三方物流资格的企业属地的药监部门备案,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和委托验收协议,规定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对于第三方委托后的多仓,可以统一接受网络定单,就近入仓、就近发运,实现物流和商流的异地运作,信息ERP系统和WMS系统的无缝连接也保证了GSP要求的各项记录能通过网络及时地反映在业务系统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目前也在探索和尝试这种模式。 笔者认为,实际意义上的多仓运营应该是集团内所有通过GSP认证的仓库都具有储存和配送集中采购药品的资格,而不仅限于取得第三方物流资格的几家大型物流公司。另外,首营企业、首营品种等档案资料是否可以由集采点的质量管理部盖章扫描形成PDF文档进入集团的信息系统、供集团内所有销售企业留档也是质量管理探讨的方向。 1.4 发展第三方物流务须加强对药品质量管理 药品第三方物流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国控、上药及九州通都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企业将物流委托后,质量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养护、配送、包装、装卸、承运及其相关信息管理等各项物流业务工作全部委托给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代为管理,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可在信息平台上全程监控产品进、销、存、运的质量状况,定期对物流公司质量体系运营状况进行审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物流公司进行整改,在不断的审核和整改过程中达到质量管理的提升。因此,第三方物流必须通过GSP认证,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管理。 2 中小型医药经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加强质量管理 2.1 国内区域性龙头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质量管理定位 这类企业一般有自己的仓库和质量管理体系,在某一个局部区域或招商模式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凭借做精做专,得以生存。如南京医药、广州医药和华东医药等,他们有资源、有招投标和终端销售的能力。这类公司要么向大型企业靠拢,成为大型企业的二级子公司,承担大型企业的区域性分销和物流,其质量管理体系自然也就纳入了大型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要么仍旧沿用老的模式独立运营,虽然GSP标准的不断提升增加了他们的质量管理成本,但凭借好的品种和好的人脉,企业还是可以有相当可观的利润空间的,极有可能进入“十二五”规划所指的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范畴。 新版GSP讨论稿实际上是以这些企业为基础稍做拔高制定的,企业只要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注重自身业务模式的精细化管理、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以大型企业为标杆定期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确保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在竞争中还是能生存和发展的。 2.2 外资批发企业的发展需借助国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 自2004年底我国向外资全面放开医药分销业务以来,外资企业纷纷与国内企业联手以参股或控股的方式进军中国医药批发市场。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部分外资企业为了实现扁平化的产品流通渠道,利用自己的网络分销国内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借助国内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成立独资医药经营公司。2008年,葛兰素(GSK)将处方药储存、配送全部委托给国控,借助国控在北京取得GSP证书;2010年,辉瑞将药品的储存和配送委托给国控,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独资批发企业。 2.3 传统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思路 随着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和GSP门槛的提高,我国现有的1.2万家医药批发企业中将有不少面临转型。大部分小型企业在整合中将被淘汰或并购;剩余的少数中小型企业也没有能力承受GSP的质量管理成本,将抛弃传统意义上的业务,利用自身的人脉、对某些品种了解的深度等优势,向专做学术推广、专攻营销方向转型。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以整合并购为主题的大趋势下,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质量管理方向应着重于影响、协助监管部门出台规范化、一体化的标准,加速国内企业的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中小型企业应加强自身精细化管理或委托专业化的医药第三方物流,跟上形势的发展。 3.1 对第三方物流的深度认识 《规划》提出: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的物流功能社会化,实施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在满足医药物流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邮政、仓储等社会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 第三方物流能够承担一些中间的配送职能,但最终到医院还需要商业公司进行配送。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目前所履行的职能与国外第三方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第三方物流主要是帮助配送,填补配送网络的缺陷,而国外的第三方物流是专业化过程中的一种分工,由供应商发起,以供应链管理为导向。 3.2 药品流通规划考验地方政府部门 商务部已明确年度跟踪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等制度,以促进《规划》的落实,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本地2011-2015年药品流通业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摸清本地药品流通情况,努力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在规定期限内制定出本地药品流通“十二五”规划。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将会影响推行实施《规划》的力度,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下,会更加偏向于本地的医药商业企业,这将成为“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障碍。 总之,在目前国内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仍然受限于整个医药体制,这也是商务部提到的“其进展状况在本规划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在目前国内医药市场格局下,如果政府可以改革现行的医药体制,那么医药流通市场化也将更上一个台阶,药品质量管理的方法也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医药质量管理论文:医药经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下的质量管理探讨 摘 要 目的:探讨医药经营业态变化后的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在流通中有效监控所经营药品的生产企业、药品质量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质量评审来控制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规范性。结果和结论:在目前的政策法规下,医药经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下质量管理的模式要注重自身商流的精细化管理和物流操作规程的监控并重。 关键词医药经营企业 第三方物流 质量管理 作为医药经营企业,通过药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3PL)将主营业务的配合支持系统(物流配送)外包给专业企业,一方面可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能集聚主营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药品的特殊性给委托物流过程中的双方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08年开始,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上药控股)下属企业将药品物流配送业务外包,由上药控股所属物流中心全面承接药品3PL配送业务。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在商、物流分离的业态中实施药品流通全过程有效监控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既融合了传统药品质量管理的特征,又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所要求的质量管理系统体系控制,把进货源头控制、流通过程控制、物流作业控制和药品质量信息平台建设作为药品3PL新业态中经营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1 订立质量协议,明确药品第三方物流质量责任制管理 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规范化需要和专业化分工的日臻完善,药品流通领域的商流和物流的相对分离已成必然趋势。GSP对医药经营企业的采购、销售、储存和运输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作了明确要求。因此,商、物流双方必须明确各自在流通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质量责任[1]。作为委托方的药品经营企业,应确保自己的经营行为、药品购销活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有关规定及规范,保证委托储存、配送药品的合法性;作为3PL受托方的医药物流企业,则应对储存、配送和运输过程中的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承担管理责任。明确双方的责任,对药品质量的可追溯性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11月,笔者所在公司(上药控股下属企业)和上药控股物流中心签订了3PL配送协议和3PL质量承诺书,明确物流服务项目,把双方在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责任、权限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用契约的方式作了明确规定,这是药品3PL守法经营和依法办事的保证。质量承诺书第三章《收货入库》的第8条明确规定:“为保证药品的质量,凡到货药品为首营品种、生产商直供品种等其它国家法规规定的商品,在3PL执行委托方收货指令验收商品时同时检查核对该批商品的质量文件。无质量文件者,3PL受托方应暂停收货。”在实际操作中,个别供应商在送货时会缺失质量文件或质量文件上缺少企业原印章。遇到这种情况,3PL受托方按约定拒绝收货,并通知委托方予以处理,直至供应商整改完成且资料齐全才收货。这既是药品3PL作业中受托方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委托双方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需要,有利于政府监管部门对药品流通的监控,更重要的是对GSP基本原则的贯彻和实施。 2 制定物流作业规程,实现第三方物流标准化管理 正确理解和把握GSP,对物流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实施有效控制,在药品3PL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是很重要的。 为防止物流作业过程中的人为偏差,必须以《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SOP)明确委托方的物流作业要求,规范受托方物流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以到货开箱验收为例,按常规,到货药品开箱抽样检查的比例为4%,涉及到具体品种、具体厂商以及具体对象的不同,对开箱检查的要求不尽相同。进口药品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的药品往往不认可甚至不接受分销商或物流商对其产品所作的开箱检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将供应商的要求直接反馈给药品3PL受托方,由受托方将有关要求具体体现在相应的岗位作业SOP中。如厂方采用密封包装的,物流作业中则不作开箱检查处理;供应商不愿意被改变包装封条的,物流作业中以收货查验包装的完好和封条的完整为首要内容。这些做法有效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也很好地维护了委托方的权益。为了有效推进3PL作业的规范化,我们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计算机系统程序技术。医药物流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WMS),以程序化管理的系统控制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控制药品的储存配送环节,通过建立数据库,对库存药品实施分类管理和条形码标签标识管理,不仅将委托方选择和考量3PL的药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技术要求和量化标准体现在物流作业SOP中,而且全程贯穿在WMS系统中,系统控制的WMS和规范岗位作业的SOP为物流作业过程控制确立了唯一的标准。笔者在实践中对冷链药品的物流管理深有感触,流通环节因素导致冷链药品出现质量问题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冷链药品在经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采购部门在购进前与供货企业和3PL受托方根据具体情况签订(除购销合同外)的冷链质量保证协议[2],由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将协议约定的冷链控制要求录入资源规划系统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由系统将冷链药品数据库信息默认为控制锁定触发源,采购部门将冷链药品到货信息在ERP中通过电子信息交换方式(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传递到3PL受托方,避免到货验收滞留。对于需冷藏的生物制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实行封闭式专库管理,不能满足药品冷链数据库集合控制要求的药品生成不了订单。协议中还明确保温包装、冷链运输的责任主体,保证药品在储运过程中的质量安全。3PL受托方运用系统数据库对药品分类、储存和养护有一整套程序化管理,将所有药品的物流作业都置于标准化控制环境中。 3 建立药品流通全过程的监控制度,确保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3.1实施经营企业内部的GSP内审制度 药品3PL实施中,为了保证经营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委托方自身建立和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落实每一部门的工作质量来保障质量保证体系。一方面要求经营过程中遵循GSP制定标准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建立严谨的质量体系评估审核和检查考核制度。实践中,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每季度1次的质量体系内审上,用《质量管理制度执行考核检查表》对每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百分制评判,以质量、采购和销售环节为重点,特别是对首营企业、首营品种和销售客户的资质认定等质量文件全面检查核对,补充和完善ERP系统对上、下游客户资质有效性监管程序,加强库存药品有效期的控制。通过对药品销售跟踪和质量信息反馈,提高药品售后服务系统(退、换药品处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内审考核针对检查发现的薄弱环节或管理漏洞,以扣分方式落实责任部门负责整改,发现扣分项的及时纠正或提出预防措施,修订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采用内审评分和部门绩效及奖惩挂钩,有效地发挥了绩效报酬奖勤罚懒、奖严罚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企业内部强化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3.2定期执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质量评审 根据GSP要求,药品3PL双方应相互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在履行服务的过程中每季度由笔者所在企业派出质量管理人员对3PL受托方进行服务项目和工作流程回顾,分别在药品的验收、储藏养护、出库复核、不合格品管理和运输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质量评审,重点关注GSP规定的项目内容以及对3PL控制系统运行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情况。检查方法主要为查现场和查有关凭证和记录,用客户征询意见表定期收集销售客户对服务工作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并反馈,对评审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改进和预防措施的落实等进行有效地跟踪。通过质量评审、征询意见,增强对药品3PL运行过程工作质量的可控性。 4 运用信息化平台,构筑严密、完整的药品质量标准信息链 医药现代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作业技术和现代物流装备等专业技术为一体的现代物流装备综合体。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的中枢神经,3PL运用信息和自动化技术,使药品流通环境、模式和监控手段都提高到新的阶段。 4.1及时跟踪药品储存、配送和售后服务信息 ERP系统和WMS系统的对接,实现了双方业务管理和物流管理信息的有效、实时地传送和信息资源的共享。3PL受托方向委托方提供库存商品的批号、有效期、数量和质量状况信息,提供库存结构的检索、查询服务,提供收货、配发、运输、送货和回收等执行情况实时信息的跟踪和反馈。3PL受托方提供药品物流的售后服务,如配送过程中药品破损、短缺的退货和换货,经营性退货的受理,质量不合格药品的清理和回收。委托方有责任及时了解和跟踪以上服务的信息,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向受托方提出书面改进意见和预防措施。售后服务的跟踪,重要的是委托方可以观察受托方纠正和预防措施落实的效果,提高医药经营企业售后服务的工作质量。 4.2促进药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 借助于药品3PL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委托方的ERP 与受托方的WMS实现了无缝对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EDI方式解决信息实时传输和原始信息多点利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药品3PL运行中供应商信息、到货药品质量信息以及分拣配送信息的及时传递。实践证明,传统物流作业中纸质文件、指令和单据的传真或邮递不仅间隔时间长、不及时,而且容易出错,特别是纠错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居高不下。采用EDI信息传递技术以及与之相辅的条形码(bar code)和终端接收技术工具(Radio Frequency)可保证信息传递和采集的准确率。更重要的是,3PL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推动和促进了药品流通领域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模式的实施[3]。笔者所在企业应用库存管理系统,建立起链接药品生产商、主分销商(上药控股)、分销商、以及终端客户的品种管理网络,生产商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分销商则以出定进,减少积压,降低库存,提高存量利用率。 在首营企业、首营品种管理方面,按照GSP要求,3PL委托方在药品采购过程中对首营企业、首营品种申报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核,建立产品、生产商和客户等基础信息档案并录入ERP,通过ERP系统及时提供给受托方,受托方将相关信息及时载入WMS系统,建立了合格供应商和合格品种数据库,根据数据库提供的信息对到货药品进行核对和确认,既保证了到货验收的准确性,又解决了收货入库环节的及时性。信息平台的建立,提高了订单的处理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信息环境。委托方的上游供应商可以得到储存、查询和通信功能,为下游客户提供收货验收信息采集端口和其它信息服务,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严密、完整的药品流通信息数据库,使药品经营过程符合GSP规定,贯穿安全管理、批号管理、效期管理[4]。 5结语 医药经营企业在物流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药品流通领域的流程再造,要求经营企业更新质量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注重自身商流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物流管理模式、操作规程的过程监控并重,同时也希望政府在当今大力推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医药3PL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物流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标准。医药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在目前的政策法规下,要把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和医药现代物流体系有机地结合,将GSP深入贯彻到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使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对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一、成本会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1.成本会计的应用能够优化结构,降低成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在谋求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加强成本管理控制,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一个企业要想在庞大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让企业低投入、高产出。企业作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应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核心战略。尽量采用高科技的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高科技设备包括采用机器人技术。但是有个前提条件是,企业方要培训出专业的设备维修与维护人员。这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企业结构,降低成本的目的。 2.成本会计的应用能够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管理也是生产力。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企业持续进步的不竭生命力。一切经营管理的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而开展,并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能两个方面入手去实施。成本费用控制工作是涉及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持续进行,不断改进的艰苦工作,要以发展的观念研究和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公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应从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全面、系统地查找成本费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还应制定具体的降成本费用的目标,责任到人。 3.成本会计能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依据。管理之首要在于提高效率与效果,而提高效率与效果的目的,无非是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如果对各种经营业务进行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的比较,就可以作为经营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资产经营及资本经营的依据,这就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降低成本与节约成本,就是实行低成本战略,让企业有绝对的比较价格优势。因此,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实践管理,及时的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的信息和相应的资料研究分析,更好的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实现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 1.增强成本观念。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失控,投资随意性大,沉淀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暴露。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成本管理理念。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摈弃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只有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才能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建立厂内银行,通过推行模拟市场核算来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用钱无计划、开支无标准,多头批条和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从而造成在资金使用上不计成本的做法,严格加强对资金的控制,使全体职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变由几个算帐为人人当家理财。 2.要从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经营管控。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课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激励措施都代替不了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这一工作,它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认真优化、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形成科学的经营核算和管理标准,提升经营反应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同时,加大班组核算成果实施应用,提升周转材料使用效率,降低成本;结合企业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生产、洗选工艺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公司销售收入;强化成本内部控制,继续加强费用管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提高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3.推行成本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的实施。在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权,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 三、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更加重要。因此,这也给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手段,所以企业管理者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成本管理方法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革新与建议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创新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会计至关重要,对信息社会中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对既定目标实现关键性管理。2008年金融风暴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深入反思,因此管理会计被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它被摆在了时代的前沿,可以说其产生的目的旨在提升与变革企业效力。 1.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战略职能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兴领域,本企业着眼于战略角度,以消费者和竞争对手为中心构建“战略三角关系”,以此既能够为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外向性信息,又能够实现对内部信息的战略审视,从而为企业管理层制定和执行竞争战略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它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并且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但就我国现状来看,存在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普及程度不高、应用环境不达标、部分企业高层并未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会计师的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其的发展。 2.重新审视管理会计全面预算功能 管理会计具有全面预算功能,全面预算不仅是盈利组织的重要管理工具,同时在西方的事务管理上也被政府广泛利用。整合管理会计,以预算为出发点,不仅满足信息时代企业组织管理需要,也是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的必要发展,还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力。 3.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 首先,此评价机制实现员工实际绩效与其酬劳薪金的联系,可以激发员工的动力。其次,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使企业人员建立企业目标认同感,使企业内部人员合作一致。最后,通过评价机制,形成对企业高层和普通员工的约束和激励,从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企业的远景规划,最终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4.拓展管理会计人本管理职能 人本管理是充分认识人的重要作用,以“人”为出发点,重视社会人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的作用,强调社会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即依靠并开发人的潜能,尊重每一个员工,尊重每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企业高管在进行决策之前,绝大部分的信息来自企业的普通职员,当职员的意见受到尊重时,他就会尽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提供更准确的信息。针对经济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合理化、外部监管力度增强等变化,要求对管理会计职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定位,不仅要与财务会计系统相结合,而且要渗透企业自身文化,使企业管理思维与企业自身文化相符合,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具体信息,从而能够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效率,确保企业的经营运转。 二、管理会计职能创新的实现路径 1.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运用管理方法和技术,作好战略规划 现代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得以实施,首先要纵观全局,从竞争战略出发,同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相联系,制定并实施经营战略,并且要善于引进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将此贯彻始终,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战略性前导性功能,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前导性指标,来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准确地筹划未来。最后,企业可以把战略的制定范围扩大化,除了总的目标战略,还可以加强成本等方面管理的战略制定,加强预算管理,做好全面预算工作。 2.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1)健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使企业发展能力指标更有效。企业发展的过程即是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共同合作、相互协调。实际上,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或各职工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方的活动行为势必要影响到另一方的活动行为,因此只有确保各方面协调发展,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够使企业得以长期、稳定、和谐发展。企业应立于长远发展目标之上开展业绩评价活动。对于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而言,其在评价企业业绩时仅注重短期经营成果,忽视了长期经营成果,这样严重制约了企业长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打破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着眼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目标之上,推进财务与非财务、外部与内部、长期与短期的均衡发展,同时凭借多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构建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 (2)建立相关准则,形成业绩评价理论体系。丰富评价指标。在目前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条件下,适当提高对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比重,开展对企业业绩评价时应考虑到本企业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风险状况及资产运营状况等多个方面,以规避企业为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而损害到长期效益行为的发生。 (3)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思路也要不断地进行开阔,除了要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主题外,还要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的社会机制,要不断进行各种实践,从而进一步去研究如何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两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探究 1、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有效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的管理对象。人既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者又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对象,主观意识和能动性都是通过企业员工来体现的,企业员工可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氛围。合理的企业管理可以为员工营造出家的温馨,然而温馨地氛围却离不开我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整个企业时,免不了去激发员工的团结意识,培养员工积极进取的心态。其次,要控制好企业的成本,也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1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要想整个企业在很好的工作氛围和风气下飞速的发展,就必须发挥好我们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建立起企业目标,并在每一位员工的配合下,完成企业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而且还能凸显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最终使整个企业能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既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又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1.2企业文化的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的发展会使企业内部人员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方向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指导。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和预测,还能帮企业的管理者理清经营管理思路,使得经营管理方向更加清晰、更加明了,能让管理者能够做出很好的决策、实施更好的管理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使企业不再走弯路,而且还避免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1.3企业文化的约束能力比较的强 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力。它能规范企业员工思想和行为,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增强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态度能够如实的反映出企业的整体面貌及相应的企业文化。 1.4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很好的去工作 端正地工作思想及工作态度都能通过企业文化来反映,员工自身的修养和工作态度是对整个企业的一种支持。在企业文化的鼓舞和支持下,企业员工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员工才能充分地展现出自我价值。当自我价值的到了肯定,员工的心中就会涌现出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在这种荣誉感的推动下,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励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1.5企业文化对各部门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是通过企业的品牌形象来支撑的。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市场地位及品牌形象都与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下的投影,它能准确又形象的体现出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市场的发展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拥有一个较为优越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感染整个社会,还对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整个企业的生产力也是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的。因此,企业文化能够支持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推进。 2、企业管理具有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是企业的核心动力。管理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管理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文化是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的气质和风格。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致力于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将企业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依法治企、以德治企、文明建企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努力打造高品质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轨道。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属于管理理论范畴。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两者并存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之中,有不少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结语:综上所诉,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它能有效地去推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促进作用,而企业管理强化了企业文化。另外,为了使企业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确保企业文化能够一直有效地发展下去,而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履行各项管理诺言,确保企业文化能够取得落地生根的发展。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财务管理的企业管理是牛鼻子 为了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是当务之急。然而,企业管理千头万绪,究竟从哪里着手好呢?笔者认为,选准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就等于抓住了企业管理的“牛鼻子”,不妨从财务管理化着手。 当前,信息化建设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而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核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大力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风险,同时还可以推动其他各项管理。 如何抓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工作可以使财务管理信息化走上规范化轨道。 首先,在硬件方面要搞好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当前,办公自动化已相当普及,局域网建设已不再高不可攀。如果企业还不考虑局域网建设,则肯定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 其次,在软件方面要选择、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目前,市场上有许多软件公司的方案和产品,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软件公司一般能按企业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使之满足企业的需要。 再次,在系统方面要落实专门负责人员和制定完备的制度。局域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要打造一支这方面的队伍。因为制度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幅度,所以,有关的制度建设应是工作的重点。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完善信息报送体系,规定下属各分公司、子公司必须上报的指标名称、指标构成规定、指标统计的时间、报送的期限。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地使用相对指标,目的是方便对照和比较。同时,要设计好指标汇总的表式,目的是方便进行分析、比较和监控。另外,还应规定财务部门对汇总表格开发利用的要求。总的目标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只有进行上述制度的建设才能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战术问题和战略问题。例如,在成本构成中,通过对同一采购品种单价的比较可以反映出下属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各项相对指标更能直观地进行比较,如人均产值、劳动效率和人均创利,每百元产值或营业额的工资比例、能耗比例,这些都属于经营上的战术问题。如果对各种经营业务进行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的比较,就可以作为经营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以及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的依据,这些属于战略问题,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财务部门应当通过指标分析把各种问题分别提供给有关部门,有的可直接提供给企业领导。针对各种问题,部门和领导可以制定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抓“牛鼻子”的作用。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电力物资企业管理方法初探 摘要:电力物资相比于其它的物资流通具有更加强的连续性,因此加强电力物资的管理对于提高全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论文从分析当前电力物资企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在肯定其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并对电力物资企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力物资;管理;初探 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种物资的订购、运输、储备、供应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搞好物资管理,有利于合理化使用和节约物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利润。电力工业作为装备性工业,物资费用在电力生产成本和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中都占有较大的比重。此外,电力生产又具有高度的连续性,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供电安全与供电质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对物资的选用和匹配比一般工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稳步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对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经济运行和基建工程的顺利投产,提高全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电力物资企业发展现状 各市、县供电企业基本上都实行零库存制度,在多种产业下专门成立相应的物资销售企业,所有电力物资的采购、保管、供应、销售统一由该企业扎口管理。包括多种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所需物资都必须向物资企业申报采购计划,物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配供(批量及常用物资由省市物资企业送配)、组织招标(1万元及以上采购必须进行招标)或零星采购等,月终凭各部门的领料单由财务部门分类开票同主业及各多产企业进行结算,结算方式一般为统一加收一定比例的“仓储费”(比例标准参照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这种物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符合国电企业竭力发展电力多经产业,减轻主业负担的战略要求。增加了多经产值,壮大了多产企业队伍,安置了部分人员,减轻了企业工资压力,为多经企业物资经营和管理,筑起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2)改变了财供合一的模式,统一了采购、存放、发料程序和手续,明确了物资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从而改变了以前的分散管理模式,一方面便于领导经营决策,另一方面节约了大量人力与物力。 (3)主要物资由省、市企业统一配供,以及规范招投标程序,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从而减少了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在理论上降低了材料的购价,节约了各项工程成本。 (4)实行物资统一配供与亲自组织采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供物资质量,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客户工程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2目前电力物资企业存在的问题 2.1电力物资企业定位不明确 多年来,电力物资企业所在的网、省电力企业总的看都没有给电力物资企业明确的定位,即主要是算主业还是算多经企业,是管理职能部门还是纯粹的企业,因此没有确定明确的工作职责。更主要的是国务院出台的主辅(多)必须分离的政策后,相当一部分电力物资企业认为自己是辅业身份,或者是多经物资企业身份,必然要剥离出去。 其实正确处理定位问题和物资企业在电力企业中的职责问题应着重明确一点:物资企业的物资流动过程组织与管理工作,永远成不了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因为电网企业主管业务就是有效地控制线路损耗,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开展好电网上网电量收购业务和向终端客户销售电量。但是我们应清楚地看到,电网企业在当前一段时间内(五到十年内)电网建设任务是十分繁重的。目前我们国家人均用电量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到2020年我国的电网装机总容量将达到70 000亿千瓦以上,比现有容量翻一番。因此,电力企业投资巨大的基本建设必然会引起空前庞大的物流量。因为电力成套设备集成技术复杂,物流专业性强,根本不可能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其物流工作。应该说,全方位地做好电力企业的物资流通,是任何电力物资企业今后长期内最基本的职责与工作定位基准点。 2.2物资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一方面在物资供应和物资保管过程中,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违规违纪的现象难以避免。另一方面现有物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陈旧的物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新鲜的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法吸收不进来,整体物资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2.3现代化物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就全国电力物资企业而言,虽然开发了不少电力物资信息系统,但正式投入使用的不多。并且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我国有丰富的原始信息资源,但在此基础上再生的二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产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使用率相当低,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未能进一步加工成商品使其增值。我国的计算机应用要比西方国家落后十几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是从1973年开始的,1983年以后才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开发和研究工作。物资管理在社会大生产中占用重要地位,其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已达到95%以上,而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3提升电力物资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3.1明确电力物资企业的定位 电力物资企业的定位就是电力物资专业物流企业。其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各电力企业,这就要求把电力物资企业建成面向市场(包括母体企业的内部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进行高效率的运作,完全置身于市场环境的社会化服务企业。 尽管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文件有明确规定,主辅必须分离。但作为一个电力企业来说,一年几十亿元的电力建设项目必然会引起巨大的物流效应。这种物流必然会使电力企业专门建立作为其子企业的电力物资企业,来承担本企业内的物流工作,以实现从资源配置上追求规模效益,减少成本支出,降低工程造价,实现资金运作和经济效益在物资采购方面即物流上的最大化。当然,不排除有的企业做了跨地区、跨行业的物流工作,甚至会取得不菲的成绩。但是电力物资企业首先要确保电力企业所需的各项物资,保质保量,按期到位。若主辅分离彻底实施了,电力物资企业就会再转型成为电力企业内一个负责物资专业化管理的子企业。 3.2加强物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物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关键,这需要提高物资管理人员业务理论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使其适应信息时代物资管理需求;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做到公正平等、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精益求精。 其中要求物资管理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具体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有一定的学历水平。学历水平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它反映了系统地学完了某一层次、某一种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某些职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的资源优势,为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工作的进度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尽快适应现代物资管理工作的需要。(2)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熟悉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材料的加工工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根据行业的特点,建立起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工作流程,形成系统化的物资管理资源整合,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物资管理的服务职能。(3)具有较为系统的物资管理的基本常识和实务技能。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涉及到最多的业务就是各种财务票据,这是最根本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必须做好物资台账工作,并且严格按照单据的格式逐页逐项地书写准确无误,还需物资管理人员能熟练快速地计算出物资的储备定额,为财务经济核算而提供依据。除此以外,物资人员还必须掌握所存储物资的技术特性,了解物资的技术特点、工艺流程、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要领,这样不仅使物资人员能够履行一般化的物资管理相关作业,同时还能够真正担负起物资流程优化、物资资源的有效合理控制、物资增值服务等的现代物资管理工作的职能。(4)较好地掌握仓库物资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了解某些相关产业或学科的知识,了解国内外物资管理的新成就、新发展,能够善于引进和开发国外先进的物资管理技术,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意识,并运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式、方法。这样使物资管理人员成为既懂得最基本的物资管理方式与方法,又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应用型物资管理人才。 3.3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 由于物资管理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繁琐性,所包含的物资种类众多,要让物资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网络化,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把物资计划、采购、仓储、配送、供应商等的管理纳入网络管理之中,有效地利用共享信息资源,改善企业管理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快速疏通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渠道。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电力企业文化与电力企业管理 一、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企业而言,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从某种层面上讲,文化能充分代表企业的精神及内涵,是企业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与灵魂。只有切实注重文化建设,才能让职工普遍达成共识,并能按照共同准则及纲领进行办事。由此可见,企业文化能切实展现自身具有的价值观念,并对自身发展趋势进行有效诠释。此外,企业文化还能充分反映企业自身形象,并能有效向外界展示自身活力及动能。通常来说,企业规章制度、各项运行管理等方面无不体会出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一旦失去自身文化,自身管理水平也将难以保障,综合实力难以得到提高。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财富,充分渗透到企业管理各项环节。在企业进行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自身传递价值理念,在企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切实得到了充分利用。例如,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规章制度、企业管理标准无不充分体现出当前企业独有的特色文化。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现阶段面临挑战越来越严峻,只有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利用文化带动企业管理,才能使全体职工共同迎接困难、克服挑战。 二、电力企业文化经营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系 (一)电力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电力企业为切实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应牢固树立讲诚信、甘于奉献的核心理念。相对来说,电力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公众性特点,对于国民经济建设起到十分重要推动作用。为此,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切实贯彻服务精神,并将其作为电力行业宗旨。尤其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都应该切实遵守这一核心理念。 (二)电力企业文化价值观 电力企业经过长期不断发展,应切实树立造福人民价值观念。电力企业应充分考虑到人民实际利益,并能切实真正取信于民,力争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客户命运进行有机结合,和社会保持同步。电力企业应力争实现充分满足于客户,并能让政府宽心,充分得到社会有效认可。例如,目前较多电网企业逐渐意识到造福人民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服务热线的开通。 (三)电力企业文化发展观 从发展观角度将,电力企业应力求实现安全运作,为广大群众切实提供优质性服务,并能逐渐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电力企业应在保障各生产环节安全进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面对当前较为激烈市场竞争,还应学会寻求合作,并力求实现规范化竞争及有序竞争。电力企业还应不断提高自身职工综合素质,并注重树立自身良好公众形象。此外,电力企业应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形成一定品牌意识。 (四)电力企业文化管理观念 电力企业管理层在对职工管理的过程中,应切实注重以人文本,力求实现人性化管理,这样才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定归属感及认同感,从而切实达到人企合一的境界。与此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促进管理,这样才能使管理得以切实开展,不断提高电力企业自身效益。在开展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切实遵循严谨、严格的态度,并力求最终促进管理最终人性化、标准化以及实现科学化。 (五)电力企业文化重中之重 电力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将重中之重始终放在安全方面。只有切实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才能将安全管理真正贯彻落实实施。为此,电力企业各项生产过程中,应将安全生产切实作为基础,切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树立员工安全意识,并使员工切实具备一定安全理念。与此同时,应针对安全问题,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使企业职工都能切实遵循。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应让全体职工切实树立一定的忧患意识,这样才能将安全加以充分重视,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电力企业文化切实促进企业管理体制建设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广泛开展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无疑充分体现出企业特有的文化。同样道理,只有企业具备自身的特色文化,才能有利于各项管理、各项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在电力企业进行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制定过程中,除切实符合法律规范外,还应充分得到电力企业职工的一致认同,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以人文本的理念,让员工从心底产生一定认同感,并能使其积极性得以有效提高。通常来说,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应切实具备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应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使员工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并有助于企业运营管理得以顺利进行。此外,一旦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同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应切实按照当前企业文化,对管理制度进行一定修改,力求实现二者之间有效平衡。 四、结语 本文浅要分析电力企业如何推动良好的文化建设,如何加强自身企业管理,并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力求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企业文化,并力求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电力企业最终有效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把产业的结构调整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和产业间互动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表明,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涉及行业之多、波及企业数量之广前所未有。目前,河南正处于产业革命进行中的攻坚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本轮产业革命的中坚力量,本土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水平滞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此大背景下,需要企业积极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保障本轮产业革命能够按照计划平稳、有序地实施完成。 一、河南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综述 产业革命在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路径的形成等一系列会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剧烈、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产业间的趋同发展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革命的发生通常最先是以工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般都是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而先进制造业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制造业企业使用。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第一时间接收外部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产品信息,反馈给设计研发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功耗等方面进行实时改进,将信息传输给生产线,实现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 2.自动化: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线大多采用自动生产机器人来辅助人力生产,生产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航天等领域,生产自动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解决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智能化:以智能机床和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占据了制造企业厂房的重要位置,随着这些设备在生产当中的大规模普及,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取得更高的收益。 4.柔性化: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实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小批量精准生产,为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可以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高效流畅的供应链体系,达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5.生态化: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由于采用了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设备,降低了长时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做到了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制造业阶段,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河南仅有宇通客车、许继电器两家企业入围。 (二)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的产业革命使原有在产业内部发展的下属子产业由于获得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使现有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显着改变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830.52亿元,2014年已经增加到了6687.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7%,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81%,2014年上升到了51.59%,增加了0.78个百分点。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生物医药、3D打印、光伏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更加丰富了现有产业的组成,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往历次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外部整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水平滞后、效率低下等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能够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立足。本文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三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 相对于产业间频繁的互动发展,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流程、管理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加之保密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运行相对外界仍然是封闭的,依然是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即使是有亲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也仅限于较浅层面的交流,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效率低下,阻碍了共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间互动发展的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别是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带来的阻隔问题,嵌入式组织结构可以是事业部、职能部门甚至是整个管理层的嵌入模式的多种方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实现一个企业直接地对合作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管、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与生产企业母体进行对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磨合,实现高效的生产。目前,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联系紧密的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领域,今后还会逐步向更多的产业推进,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自适应式柔性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从企业的经营方面出发,对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柔性化改革,实现各部门对企业整体战略调整的自动适应。以事业部为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 雷德?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按产品、地区、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的领导下,拥有完全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事业部已经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但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传统的事业部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业部一成不变的规模和流程客观上阻碍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灵活应变的生产方式,事业部制也急需像先进制造业一样采用柔性化的管理体系。柔性事业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自动适应整体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与管理层实现同步发展,自身的战略调整甚至还可以反向引导管理层进行相应的调整,产生促使管理层进行调整的“外溢改革效应”,企业整体互动发展,以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柔性事业部与先进制造业在形态、路径和机理等方面高度相似,已率先应用到了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今后还会扩张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设计虽然较之前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各事业部内部由于有自己的职能部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体系运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他事业部的协调性下降,甚至对领导层的指令的执行力也有所下降,企业内部体系松散,整体性和凝聚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事业部这种形态的结构性缺陷,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缺少根据将各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与领导层之间衔接起来的纽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部门间的协调性,而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业务流程从最高级别的董事会开始,将分属各事业部当中的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营销部门通过流程指令串联起来,并严格按照从最初战略的制定到最终产品的销售这一流程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涵盖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而同时也将公司级流程、部门级流程和岗位级流程串联起来,由于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部门已经通过流程紧密的联接在一起,事业部之间的协调也顺理成章地通畅了,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无谓损耗,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价值。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开始采用,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先进的管控体系。 三、意义与启示 新一轮产业革命由于涉及行业和地区范围较广,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较高,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对现有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本轮的产业革命,急需管理体系的革新。本文中的三种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探索,对河南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备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河南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河南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河南目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尽快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度,使企业早日实现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石油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石油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深入研究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正确处理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几个问题,处理好几个关系,是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企业管理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西方管理文化的精粹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不断让科学管理的新观念、新方法冲涮。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小农意识,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规范取代计划经济的禁锢,就是要在民主、科学、创新的旗帜下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实施高效、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整合中西管理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和文化十分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关键是需要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一、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中开展。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专职的管理人员,其他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这反映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广泛开展。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在管理方式方法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从创新方法上看,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知识和技能,独创较少。同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群众性;同时创新领域狭窄,创新手段有限,整体创新能力水平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观念陈旧,企业的管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些问题:1、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结合;2、已经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规范;3、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建立健全;4、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5、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完善;6、成立股份公司后企业管理如何转变;7、重组改制后各个公司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来逐步解决。 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虽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但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环境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1)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 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掘业,同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地下,勘探开发难度大、时间长、成功率低;二是原油生产受自然规律的严重制约,企业生产的成本费用高;三是油气企业工作场地大都在野外,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石油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约束条件要较普通工业企业要多,而且正是这些特点加大了管理创新的成本,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突破。2)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导向 企业管理创新极易受到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影响。由于国内原油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提高原油产量,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很强的认知,其投入也很大,而对管理创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3)企业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意识,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在一个好的氛围下,人就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思路堵塞。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对市场反映迟钝,缺乏市场压力,难以形成企业创新的氛围。 三、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管理创新,以期超越一流,保持不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管理创新是一浪高过一浪,在管理的诸多领域中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的创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营关系越来越重要,管理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我认为在石油企业管理中需要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1.组织机构的创新 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理论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相关。目前石化集团正在进行的重组改制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组织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全新的委托关系、集权与分权要求、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等。因此,开展组织机构创新活动特别重要,否则企业制度创新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它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方法和高效益产出为归宿,推动石油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 模式的创新。 3.经营理念的创新 由于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特性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4.管理制度创新 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二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 6.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只有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7.企业流程和信息技术运用创新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关系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搞好各项其他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前提条件,是企业进行各项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条件。石油企业若想进一步创新、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处理好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基础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充分搞好管理创新,探寻新的发展方法和手段,推动石油企业向前进步。 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对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习、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石油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创新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发现,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其科技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说管理创新也能创造市场,也能弥补技术创新的不足。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除了尽可能地运用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管理创新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管理创新来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和效率。 3.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与自身特色的关系 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展开。例如,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因此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4.管理创新过程与利用信息技术的关系 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管理游戏规则,信息技术不仅使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特别是掌握当代前沿技术的大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周转的速度,使他们更容易获得远远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利润平均化的机制。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方面与西方大石油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加上管理创新活动缺乏或滞后,使其竞争力差距不断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已成为当今石油企业竞争的焦点。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现行管理创新的重大影响,是决定企业管理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5.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不能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实质上就是改革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旨在界定企业与政府、与社会、与投资者(股东)、与员工的关系,奠定企业管理的制度基础,带来企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这是企业现代管理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外部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内部管理改革取得突破,也是不能持久的。企业管理体制(或组织结构)的改革,目的是实现管理模式的市场化,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基本完成以后,企业管理创新的任务更艰巨,对企业的竞争力、经营绩效的影响更直接。这两种创新是并行的、相互促进的,都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因此,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当前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措施,正确处理好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关系,切实搞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把经济搞上去,为我国石油企业在新世纪有更大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大规模定制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摘要]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我国的重点研究和应用领域,可以借鉴大规模定制思想来改进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的应用,提高应用的成功率和降低成本,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大批量定制;管理信息化;可重构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加快现代化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这为我国企业应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指明了方向。在现阶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深化改革、建立新型企业运行机制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的需要。 根据国家经贸委对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状况调查,全部实现OA或MIS的企业仅占总数的7.5%,尚未实施的企业占32.6%;全部实现ERP等系统的企业只占4.7%,尚未着手的占64.6%;基本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只占1.2%,尚未着手的占75.5%。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知,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不能共享、项目成功率不高等问题,还需要学术界、软件系统商、企业、社会和政府来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分析 1.需求和软件的多样性 由于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不同,所以企业有各自不同的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最初是企业需要管理的文档、图纸和基本数据越来越多,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手工处理难以适应管理的要求。然后,企业又希望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实现各个业务单元和行政办公的信息管理。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管理资源、经济资源、竞争资源被人们重新认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在于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将分散在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在管理和决策的目标驱动下,人们又希望使企业变得“聪明”起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又转向重视信息内容挖掘、全盘协调各种因素。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应用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早期有管理技术数据的各种CAX软件,后来又发展到统一的PDM(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现在又发展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强调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数据的管理。还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现在非常流行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KM、商务智能BI、电子商务等。但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功能太少,就是浪费太多,找一款称心如意的管理软件非常困难。管理软件的多样性本来是为了满足企业的不同管理需求的,但在应用中反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困扰。 2.定制化需求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其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的不同必然要求个性化的软件来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只有定制软件才能达到这种需求。但是定制软件的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导致了定制软件项目的不确定性,容易失败。软件厂商一般是根据各自对企业和行业的理解,开发出商业化的标准软件,才能维持较低的成本,大规模推广,而这又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有冲突。为此,厂商一般提供所谓“二次开发”,但功能有限。所以,需要借鉴生产制造领域的大规模定制的思想,来改进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和开发,既控制合理的成本和时间,又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应用的成功率。 三、大规模定制的思想 大批量定制生产(Mass Customization, MC)是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每个客户的个性化定制,而成本和时间同大批量生产产品相一致的一种生产模式,根据每个客户的独特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强调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和标准化分析,在识别客户的不同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想和相似性原理,对产品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产品族等模式,得到能够快速配置的产品模型,并且将形成特定产品的时间尽量延后,使产品的定制化工作简化,然后在标准化技术、模块化技术、成组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并行工程和重组制造等技术和思想的支持下,根据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最终实现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四、企业管理软件的大规模定制 运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对管理软件进行定制部分和标准组件的区分,利用现代软件技术,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管理软件大规模定制。 1.区分基本通用部分和定制化部分,快速建模 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会有所差异,因而要求软件系统能够与此相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与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由此需要企业增强组织的可变性以适应快速竞争的环境,这要求软件系统能够动态重组。但是变和不变是相对的,在某个时期,总有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最基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个性化的变化。这样,通过区分软件的通用部分和定制部分,将软件系统建立在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基础上,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变化,动态地配置和裁减,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个性化管理软件。 为了建立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人们提出了动态企业建模DEM(Dynamic Enterprise Modeling)的方法,通过它提供一个企业管理与运行的框架结构,以保证企业的应用系统能够紧密匹配企业经常改进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进而减少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应用系统柔性, 方便信息系统的建模、仿真、分析,进而获得优化的个性化软件系统。在企业动态模型的基础上,组合软件商开发出的基础平台和标准化自由定制模块,能够大规模定制出管理软件,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企业的需要。 2.利用可重构的软件技术 传统软件的系统设计方法,注重软件的功能分解及功能之间的信息交互,软件中所有的功能都是预先设计好以针对某种具体业务 过程的,这种方法是无法通过对这些功能体的替换来实现重构的。为了实现软件的大规模定制,需要一种新的可重构的软件技术。我国的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这方面的多项研究,探讨了解决的办法。把软件的功能实体和它的交互界面分离,使得界面的设计和功能实体的设计得以分别进行。在软件的功能设计阶段,只关注其软件功能细节以及完成每个功能细节所需的条件,而不关注它是如何处理界面的。系统的交互界面的设计是通过对功能实体的封装来实现,是在系统实施的时候才设计和确定的。采用不同的功能实体进行封装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软件,实现不同的软件应用。 3.需求获取、快速定制 在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时,对于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信息系统,总有相似的信息处理过程和可以重用的部分,可以通过组合各种可重用的单元,通过对单元进行参数化的设计实现完全不同的功能。在大规模定制的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整个设计过程将比普通软件的开发过程更为缓慢,需要进行行业性和地域性分析,分解功能模块,对模块单元进行参数化设计。在软件应用过程中,生成针对某个企业的特定管理软件是非常迅速的,通过确定用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和单元参数,进行组装和调试,即可得到所需的应用软件。 五、企业应用服务的个性化与通用化 不但在软件的开发过程能够应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在管理软件的企业应用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大批量定制的思想来改进我们的工作,缩短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1.企业应用的基本需求 对于需要进行管理信息化的企业用户来说,总有一些是他们所共有的基本要求,包括硬件配置、基础培训、流程分析及改造、实施计划等。在具体的管理信息化的软件要求方面,也有对基本的软件构件的共同需求,这些基本服务和基本软件部分可以完全成为模块化的组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普遍管理要求,利用企业建模工具快速实时地搭建企业的应用环境,不但缩减了实施的时间,降低了实施风险,实施成本也大为缩减。 2.个性化要求 对于企业个性化的管理信息化业务要求,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可以使用业务配置工具以及企业建模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重组,融合企业的独特管理模式和个性化要求,得到可裁减的系统,不但能够符合企业当前的需求,而且在企业的发展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对软件系统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在后续服务方面,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多,需要能够提供包括软件及IT外包托管、个性化的管理咨询、持续改进等方面的服务。这类服务可以按照大规模定制中的产品族设计的概念,将服务设计和分解成系列化的产品,用户可以有多种的选择组合,提高服务的适应性。 六、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地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差别很大,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管理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不高。通过探索管理软件和信息化服务的大规模定制的生成方式,能够降低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浅谈企业管理中情感管理的作用 摘要:情感管理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复杂的心理功能,也是人们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就会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忧郁、沮丧等消极情感。 关键词:企业管理;情感管理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理解情感管理的含义,并不断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员工要尊重。首先是管理者拥有一颗平常心,不居高临下,对员工不分高低贵贱,不分亲疏远近、不欺弱惧强,靠威信而不是靠权力来管理。其次是管理者宽厚待人,对员工不恶语伤人,不讽刺挖苦,不揭人隐私。再次是管理者作风民主,善于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化的有益于本单位的建议及时采纳。 对员工要理解。管理者要和员工进行情感交流,首先是管理者能够做到了解人。对员工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业务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了如指掌。其次是管理者能够做到体贴人,能够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去,善于与员工沟通思想,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理解他们所急、所想、所愿。再次是管理者能体谅人,对员工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对员工偶犯小错,能善意指出,帮其改正错误。 关心呵护员工。首先是管理者能够换位思考,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把决策的出发点放在有利于单位事业,也有利于广大员工上。其次是管理者善于听取员工的心里话,让他们敢于并愿意向自己诉说忧愁、埋怨或牢骚,从而让员工有信任感。再次是管理者乐于助人,能够积极为员工谋福利,为他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员工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关爱之手,雪中送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企业管理者要具有人格魅力。吸引员工是情感交融的结果,管理者要靠品格吸引人。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技能,遇事冷静、充满信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格。 一、企业管理者实施情感管理的深远意义 (一)培养员工要有高度的责任性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科技大发展、大交流的动态社会。其中人才流动频率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除了员工个人主观原因外,客观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些企业管理过程中,以职务压人、上行下效、唯权中心的行政管理做法经常存在;简单的以罚代管、效益至上、忽视员工情感需求的管理思路仍唱着主旋律。企业忠诚于员工的意识淡薄,没有把员工当作一种潜在巨大的人才资源来对待;也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长久下去,导致员工情绪低落,产生消极、抱怨、不思进取等负面效应。 (二)提高企业自身管理素质 企业管理的手段与方法愈来愈先进,原有的强调制度管理模式正逐渐削弱,取而代之是更为人本柔性的情感管理模式。现代企业汇集了一大批贤士能才,他们都渴望得到管理者的赏识,希望有充分的自主性和愉悦的工作环境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的情感管理模式,对建立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大有裨益;同时它也是抑制官僚主义、小团体主义的管理方法。当然,完全抛弃原有制度管理模式也是片面的,而是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施情感管理,做到两者有机统一,这才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 (三)建立和谐团队,形成国内外着名的企业文化 情感管理的实质是管理者有意识地激发员工人性中善的一面、优的一面,在管理团队中营造出一种良性的情感氛围,在同事之间、伙伴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相互赞扬、相互欣赏、相互帮助,而不是指责、挑剔、埋怨与勾心斗角。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激情及潜在能力,能够引导和培育好的、忠诚的客户,形成团结友好的企业企业管理和市场氛围,也有利于企业管理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样,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基础。企业管理理论表明,不同的个体及团队会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调整个人及团队目标,与企业管理总体战略目标一致,并为共同的发展愿景而奋斗。企业管理成员目标的一致性有利于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四)增强企业的号召力 情感管理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度,能够提高员工情感调适能力,消除情感障碍,减少人际摩擦,形成和谐、奋进、民主、平等的环境和氛围,使员工真正形成凝聚力。所以说情感管理是形成企业管理凝聚力的源泉,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当积极情感在企业内得到公认并成为共同需要时,便能紧紧地抓住员工的心,企业因此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企业员工就会空前团结,成为一个极具战斗力的团队。日本经营之圣稻胜和夫说过:在管理中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人心的结合更牢固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心也是资本。管理者要用“心”才能管好心。 二、企业管理者实施情感管理的方法 (一)体现尊重 尊重员工作为一种有效的零成本激励方式,是情感管理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现代管理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如果员工对领导过分依从,过分尊重,就会丧失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员工的人格一旦受到尊重,往往会产生比金钱激励大得多的效果。现在好多企业都在企业文化中强调“以人为本”,其实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所有的人都视作公司大家庭中的一员,要公平地对待他们,要爱他们,要让员工感觉到被尊重。日本松下公司的总裁松下幸之助先生的管理理念值得借鉴:他要求管理者必须尊重员工,对员工心存感激之情,这样使员工觉得公司重视他,满足他人格受重视的需要,激发员工内心对企业的亲和力,因而更加努力工作来回报公司。 (二)体现信任 “信任”是人才管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信任才能取信人才,打消其顾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主动性,甚至超水平地发挥才能。惠普公司不但以其卓越的业绩跨入全球百家大公司的行列,更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与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威廉·休利特是惠普的创始人之一,他这样总结惠普的精神:“惠普之道,归根结底,就是尊重个人的诚实和正直。”惠普相信员工都想把工作做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得 更好。 (三)体现关心 关心员工的企业必将使员工满意度上升,工作热情提高,使员工安心地在企业内工作。但关心不是只作到表面上的,而是要真心真意地去关心员工,这是成功的管理者所必须做到的。马狮是英国最大且盈利能力最高的百货零售集团,它致力于发展与员工的良好人际关系,经理人员必须了解员工的困难并做出反应,高层管理者应该知道员工工作环境和各项福利措施的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给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同时要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这样既能使员工得到满足,又能保证企业所需的人才。 (四)体现赏识 赏识能赋予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能从内心激发员工对事物的热情。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多选择机会赏识员工。对于他们,管理者不应吝啬赞美的词语,应当自然大方地去赞美他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五)激励作用融入情感因素 在激励员工的各种方式中,物质激励是最常用的。但是随着员工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物质激励就不能一成不变,只有充分把握员工的不同需要,选择员工感情上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奖励,才能让奖励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 三、在对员工实行情感管理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一)公平、公正 管理者不能不讲情,但也不能只讲情。只讲情的管理,容易使管理者丧失原则性,最后会导致混乱和矛盾,导致感情的涣散与破裂。一个好的管理者,任何时候都不可失去理智,否则做事就会陷入盲目性。如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把握不清,在行动时优柔寡断,在分析问题时抓不住要害,怀有偏见,执迷不悟等等。实施情感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尺度,将情和理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既定目标。 (二)情感管理要讲究度 情感本身属于感性的范畴,不能进行精确的量化,所以对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尊重、信任、沟通、鼓励都应建立在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尊重和贡献的基础上,如果这些因素一旦过度,就会造成管理的失度。或者使员工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不严、有空可钻,从而违反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或者使员工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依赖企业管理来加以解决,丧失自身独立性与主动性,过分依赖企业管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的关系,从而阻碍了企业管理的发展。 (三)运用沟通技巧 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重点在于管理者如何让员工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如何让表达情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力量。如利用生日和节日之机表达情感就产生加倍的效果;学会关心员工的家人,必会换来员工发自内心的感激;尊重员工的时间,可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管理的关怀;经常到员工的工作场所去走一走,了解员工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并加以解决,可使员工真正忠于和服从企业的管理。 总而言之,情感管理是现代管理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同时它也是一门管理艺术。充分发挥好情感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管理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经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经营人心。管理者要用情感这根红线,充分贯彻“以人为本”原则,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地把员工与管理连接起来。此外还应加强对企业管理者情感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情商和情感管理的技能,充分利用这种方式来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论企业管理之推进精细化管理 一、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总体思路 黄陵矿业的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以企业文化为引领,以人为轴心,以岗位为载体,以人的自觉能动性为依托,采用最适宜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精确掌控管理操作环节和重要点,把标准化的管理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处和每一时,降本增效,最终实现“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总体目标。具体路径通过引入内部市场机制,强化五项基础管理,应用管理信息平台和科学绩效考评体系,使岗位价值管理关键因素优化组合,既规范了管理,提高了效率,又创造了岗位价值。 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可以概括为“一个机制、二个体系、五项管理、一个平台”。其中“一个机制”是指内部市场机制,就是将企业内部各单位和各岗位按市场化要求形成市场经济的关系,借助于市场的自动调控能力,实现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二个体系”是岗位价值核算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五项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全员岗位成本管理、全员岗位安全管理、全员岗位质量管理和全员现场管理。“一个平台”是岗位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 二、建立推进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的内部市场机制 内部市场化运作机制就是将企业内部各单位按市场化要求形成市场经济的关系,借助于市场的自动调控能力,实现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明确“内部主体、内部要素、内部价格、内部机制”是做好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确定内部市场主体。在内部核算方式上实行四级市场主体运作,一级市场主体是矿级,二级市场主体是区队、科室,三级市场主体是班组,四级市场主体是岗位。 2、明确内部市场要素。建立突出以“材料供应、设备租赁、设备维修、内部运输、劳务结算”为五大项目的内部市场要素,逐步深入和延伸要素项目,不断扩充内部市场化要素内容及范围。 3、制定内部市场价格。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力求价格准确、全面、合理,并编制成册,内部发行。同时,根据内外部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价格体系进行修订和增删,使价格趋于合理。 4、完善内部仲裁与索赔制度。成立内部市场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建立运行内部仲裁与索赔制度,保障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构建岗位价值核算体系和考评体系 1、构建岗位价值核算体系,科学、准确核算岗位价值。 岗位价值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划分、岗位评估、岗位定额测算以及岗位价值核算。首先,根据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占用设备情况、消耗材料和配件情况进行岗位划分,建立最小经济核算单元;其次,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岗位在组织中的影响范围、职责大小、工作强度、工作难度、任职条件、岗位工作条件等特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再次,依据岗位材料消耗定额、材料消耗定量指标和岗位效益定额三大类定额测算岗位定额;最后,用岗位收入/岗位支出作为岗位价值系数,以此修正岗位薪酬,激励员工岗位增效,增加正价值,避免零价值,消灭负价值,真正实现“管理到岗、量化到岗、核算到岗、考核到岗”。 2、设计卓越岗位绩效考评体系,有效激励和引导员工行为。 绩效考核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有效实施的切入点。考核体系主要分为三层级,第一层级是部门考评,主要是依据有关考核办法对各部室、区队进行考核,形成部门绩效;第二层级是区队对岗位的考核,形成岗位绩效;第三层级是班组对个人的考核,主要是通过ABC卡考核,形成个人绩效。绩效考核结果最重要的运用即为工资分配。按照全面预算要求,实行工资总额包干使用。依据“倾斜一线,保证重点,以效定编,定额管理,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利润考核,风险共担”的工资分配原则,推行“内部模拟市场和以安全效益为主体”的工资分配制度,加大安全考核力度,扩展安全考核范围,通过三级绩效考核结果,对工资总额进行分级分配,变生产型管理为安全效益型管理,保证矿井生产协调稳定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依据每日员工生产得分、岗位绩效考核、岗位价值系数形成当日员工的收入。实现岗位价值和员工收入的“日清日结”。 岗位价值采用财务核算的方法,使岗位实现由“统计核算”向“会计核算”的转变,对岗位价值实体每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都建立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并将财务管理落实到各个岗位价值实体的每一个成员。各个价值实体要实现收支两条线核算与管理,岗位价值实体的价值收入、价值消耗都要纳入核算、控制、检查、分析、考核、兑现。通过全员理财,实现价值增值,拓展财务管理空间,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使价值实体内的所有成员都要精业敬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达到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经营目标。 四、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和全员成本、安全、质量、现场管理 1、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确保岗位价值管理科学、准确、有效。 全面预算管理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它是以科学预测为前提,以总体战略目标为中心,反映一定期间内所应实现的战略目标和完成的任务,然后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区队、岗位,从而预计并达成未来期间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个计划、控制和考核系统。按照预算指标,结合全面预算要求和实际生产计划,对可控性成本费用指标横向分解到部室,纵向分解到区队、班组、岗位,指标分解做到了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及配套办法,确保全面预算工作的实施效果。预算编制按照“由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按照以弹性预算法为主,以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严格按照《煤矿预算指标分解办法》、《预算指标考核办法》等制度,进行预算指标的分解、考核,做到了测算科学,分解到位,执行得力。 2、实施全员岗位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控制的目标和责任。 全员成本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制定总成本目标,并且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改进作业程序,以使最终成本小于成本目标。全面成本管理由确定并分解成本目标、有效控制实施目标和评定兑现目标三大环节形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闭环成本管理体系。全员成本管理总成本目标分解后形成一个用成本费用表示的子目标系统,其中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目标、直接人工成本目标、制造费 用目标、管理费用目标、财务费用目标、销售费用目标等,具体方法是按成本责任中心进行分解,将成本目标分解到机关各部室、区队和各相关责任岗位,使各项成本有各自的责任归属,做到“千斤重担有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3、建立全员岗位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 安全管理是矿井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煤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相关安全考核的制度及办法,实行了安全千分制考核,严格按照安全千分制考核细则及要求,细化、量化了考核指标和考核范围,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制定了《干部走动式管理办法》,按月根据矿安全工作动态,编制月度走动式安排表,定人员、定范围、定时间、定要求以保证此项工作达到安全管理的效果,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了安全工作指标有分解、有考核、有奖罚、有兑现,实现矿井安全的长治久安。 4、注重全员岗位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黄陵矿业把产品(原煤)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四大控制要素,以”计划、执行、检查、分析、总结“为过程,建立煤矿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首先要强调全面,即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全过程讲究质量的思想贯串于生产过程以及相关工程、服务等各个环节,包括各种保障环节(如人员、技术、设备、措施等)等。尤其强调管理重点从“事后”转移到“事前”,使整个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从而充分保证产品质量;全员参与,就是要求上至最高领导,下至每位工人,都要投入到质量控制的管理工作中去,其中尤其强调管理者的支持和持续的组织、扶持以及有效的质量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组织所有成员的素质,把管理和技术创新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全体员工关心和参加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5、细化全员现场管理,提高岗位劳动效能。 全员现场管理就是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黄陵矿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现场管理的效率,应用“四项技术”(定置管理、标识管理、看板管理和编码管理),打造岗位精细管理环境,落实5E全生命周期管理(每时、每处、每物、每事、每人),推进精细管理升级,实施“6S” (即整理、清洁、准时、标准化、素养、安全)管理,规范岗位职工行为和现场环境,开展“双述”活动(“手指口述”和“岗位描述”),夯实岗位安全精细作业基础。 五、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岗位价值即时核算。 信息化网络是实现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平台,结合生产经营的流程,设计岗位价值核算软件系统,系统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定额价格管理模块、收支管理模块、岗位价值管理模块、绩效考核管理模块和工资核算管理模块,将核算终端扩展到各区队,在主要的公共场所设置LED电子显示屏,使每位职工当天都可以了解到自己创造的价值是多少,以此来激发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六、营造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的良好环境 1、实施“五精”管理,实现企业文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20__年,在人本精细化管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把“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的“五精”管理要素导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以打造“三基九力”(基础、基层、基本功,凝聚力、亲和力、执行力、管控力、经营力、现场力、创新力、学习力、文化力)团队作为“五精”管理的重点实践内容。大力开展“精优作业法”的精炼行动、“卓越管理法”的历练行动、“创新成果”的锤炼行动、“权威首席员工”的修炼行动,不断总结提炼符合我们实际、富有成效的五精管理方法。 2、打造“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 为了进一步补充和延伸精细化管理,形成岗位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特质文化,20__年,我们集“五精”管理之大成,以建设“三创六型”矿区为目标愿景,以“三增一保”为核心,着力打造“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全面打造“五星岗位”,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凝聚了全体职工的智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较好地引领了企业管理升级,确保了矿区基业常青和永续发展。 七、对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相互促进 对标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只有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将对标管理的各项关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公司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目的就在于构建以岗位订单合同为纽带的内部市场链和价值链,形成以岗位为主体的内部市场体系。通过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平台,公司及时地将对标指标进行逐级分解,落实到每道工序、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名职工,使公司在开展对标管理过程中可以精确掌握各项工序的关键技经指标,为查找工序漏洞和技术差距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及时进行对标改进和创新管理,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促企业形象的大幅提升。公司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又可以运用对标管理的思想,找出差距,改进提高。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管理论文 兰洋集团作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和投资管理为主体、集多行业经营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化发展和规模型经营的特性,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能、专业知识素能和管理艺术、方法、技巧素能,才能扛得起管理责任,拿得下管理任务,把执行的工作落实到位。 一、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品德素能 兰洋集团是一个还在创业发展中的企业,十年艰辛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的后续管理者必须传承兰洋以人为本、精益求精、志怀高远、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发扬兰洋高严细实的企业作风,做兰洋人、说兰洋话、办兰洋事、树立起“兰洋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思想品徳、具备把兰洋事业做大做强的专业技能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 兰洋集团的管理分岗位管理、基层管理、部门管理、集团管理,从上到下,上一级管下一级,下一级为上一级负责。其目的就是要把企业的系统工程任务落实到位,最终达成目标任务。因此,要求每一个管理者要身在兰洋、心系兰洋、忠于兰洋、忠于兰洋事业,加强品德修养和专业学习,使自己具备良好个人品德素能,否则就难以扛起管理任务重担。 一个管理者只有首先具备了品质素能,才能真正站在公司大局角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紧贴公司大局发展总目标,恪守职守、履职尽责,肩扛责任,抓好本职,在兰洋集团平台上展现才华,放出光彩,画出璀璨兰洋梦画,同时也提升自己人生价值。 人的优良品德决非是先天造就、而是在长期接受品行教育和自我不断修养中逐步形成的。在经济企业里工作,经常会直接或间接的遇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矛盾问题,有的人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利益关系,往往会犯损公利己的错误。因此,品德乃为政之基,慎行乃用权之道,常修“七慎七防”之德、把好“慎”与“防”双向关口尤为重要:一要慎“始”,谨防“下不为例”。“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慎始是廉洁的第一道防线,绝对不能被冲垮,损公利已一旦有了第一次,必然会有第二次或更多次,下不为例也就成为常例。二要慎“微”,谨防“积小成大”。 祸患积于忽微,小恶终成大疾。违法事再小也决不可为之,要“去小恶以保本质,积小善以成大德”。三要慎“腐”,谨防“自我放纵”。“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腐地”,管理者与经济打交道,要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拒得住腐杇,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四要慎“好”,谨防“自误前程”。嗜好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恣情放纵,被人投其所好而利用,走上岐途。五要慎“权”, 谨防“权力滥用”。 作为管理者要恪守“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人生信条,权力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监用权必弃责任于不顾。六要慎“欲”,谨防“任性放纵”。嗜欲之覆天,廉政之心生。欲望是人生的一种动力,无欲不可,而纵其欲则毁其心。欲其身,到最后就会坠入“欲不可除,如娥扑灯,焚身乃止”的可悲境地。七要慎“终”,谨防“前功尽弃”。“ 终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做到慎始不难,对管理者而言,愈到身边之暇,愈要“珍重晚来风景好,黄花老围高秋,谨慎走好人身每一步。” 以上“七慎七防”,很多人认为这是国家政府部门人的事,与我们非公企业贴得不紧,涉及不及,然人之品德修养人人皆同之。近几年《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人物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普通老百姓而非官位之人,站在品德修养角度,“慎”与“防”,是形成人生高尚品德的“挡浪墙”,慎者亦为防,防而必慎之,慎与防遥相呼应、相辅相成。 二、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素能 管理是一种实践,也是对不同学科进行不同学科实践的管理。专业学科管理本身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不同的专业知识素能进行管理。俗话讲,内行管内行,才能管到点子上。从我们公司管理者讲还有少数人身在管理岗位,并不具备业务管理的知识素能。因此总是执行力不高,把管理任务执行不到位。如今的兰洋集团己经从单一品种经营走上了多元化技术型经营,管理者不具备专业知识素能就难以担当专业学科管理重任。 第一、要按照自己的管理职责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管什么要懂什么,比如管行政就应清楚做那些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管专业技术,就应知道怎样把执行的任务从始至终确保质量完咸任务;管财务就应保证一切财务往来符合国家财经制度、财经纪律规定,怎样节支增效保证企业正常运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搞管理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要长期当门外汉,既不管又不理,一问三不知! 第二要努力学习掌握管理技能。管理技能包括的面广内容丰富:其一要具备业务指导技能。即对任务执行者要进行全方位的业务指导,避免执行错位、方向走偏、执行不力、任务受阻;其二要具备组织协调技能。能动员全体执行人员积极性、共同完成执行任务;其三要具备督检查技能。使执行人员经常能“照镜子”找差距,“洗洗澡”开展批评,及时督促整改执行过程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执行顺利推进;其四要具备监督保证技能。监督是管理者的一项职能,任何工作决不能没有监督。即是你对执行工作任务做了交底、指导,协调、督促、检查,但必须监督整改和完成,没有监督就没有管理;其五要具备为执行服务的技能。在执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服务功能,有了有效服务才能获得有效绩效。 三、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工作艺术方法技能 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所获得。从现代企业把“工作落实到位” 核心理念角度看,要搞好兰洋企业管理,管理者就要具备下列管理技能素质: (1)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技能,带好下属队伍。企业管理就是管人管事管权管公司。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一个连自己管不好的人就谈不上管好别人。所谓管好自已就是指对自身所做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目标、效率、成果、决策、检验五个原则。按这些原则开展工作,目标明确、效率突出、、成果显著、思路清淅,不盲目工作,不盲目管理,也对自己干得对与否思想明明白白。而对自已属下的工作,一要“领”,二要“导”,三要“传帮带”。也就是要领着干,指导者干,传帮带者干,这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不容忽视。一个不会领、导、传帮带的管理者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2)要修养提高自己的管理艺术、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开展工作讲艺术、方法和技巧,并把思想政治工作伴随其 中尤为重要。不要以为“手中有权,万事好办”,其实不然。掌权更要会用权,不能以权压人脱离群众。往往不同的管理艺术、方法和技巧,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但就这个简单的管理方法问题在我们公司还处在薄弱状态,作为管理者这是必备的素质之一。 (3)要熟练掌握和充分运用科学循环法开展工作。任何一项工作或工程建设任务,从开始到完成都是包括方方面面工作在内的一项系统工程,也都有一个从决策计划、安排部署、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到最后总结的系统程序过程。这个过程一环扣一环、相辅相成,因此管理者开展工作也必按程序过程循序惭进、步步深入,一步一步地完成,其中一个环节工作搞不好都会影响大局任务完不成。这就需要管理者们必须学会按程序循环工作法,并熟练运用在完成系统工程任务的全过程中,这也是一个管理者必须掌握和孰练运用、抓好工作的法宝武器。 (4)要竭尽全力履行管理者的基本功能和职责。管理者的主要基本功能就是“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査、监督保证、有效服务”。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总是把履职尽责穿插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做到高度关注执行的过程,精心指导具体执行,及时研究处理解决执行中出现和发生的问题,同执行者一起研讨寻求有效执行捷径,监督按要求完成执行任务,组织进行完成任务后的工作总结。实践证明,这样做好了,就是一个负责任、受尊重、合格的管理者。 (5)要站高、看远、眼盯发展、顾全大局、既要搞好本职工作,又要搞好协作配合,共同做好集团工作;既要团结好本部门员工,又要团结好全员职工;既要严格贯彻执行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又要制订自已部门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实施计划。总之,不能拉车不看方向,更不能自扫门前雪,不顾别人瓦上霜。事实上只有全局工作搞好了,才能大河有水小河不干。 兰洋集团经过近年来的企业整顿转型、产品结构构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营规模不断拓展,企业管理的专业技术性难度愈来愈大,从而对管理的素能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兰洋管理者要紧跟形势,努力学习,全面掌握管理素能,全力搞好管理工作,争当一各兰洋合格优秀的管理者。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以全面预算管理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个时髦的管理词语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无论是否叫全面预算,很多企业每年年底都要进行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我们在给企业提供全面预算管理咨询服务时,常常发现很多企业预算编制的基础五花八门,有的企业甚至以上年会计报表为预算的编制为基础。虽然预算年年编,但效果如何却另当别论。这就不能不叫人怀疑预算对企业究竟有多大意义。 这里想就国内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上的一些误区及我们在德勤为企业提供全面预算管理咨询服务而产生的一些认识和思考谈点看法,抛砖引玉,以推动国内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 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企业了解家底、有效调动和分配资源、把握机遇、争取主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利润竞争空间的狭小性,管理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自然扩大到影响经营过程和经营质量的方方面面、影响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方方面面。可以认为,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协调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改善物流和资金流,最终达到提高经营质量的目的,这是管理者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上,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 “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让每一个参与者学会算账,建立“成本”、“效益”意识。“全员”的另一层含义是企业资源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一个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通过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部门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从而可以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不仅包括财务预算,更重要的是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仅关注日常经营活动,还关注投资和资本运营活动;不仅考虑资金的供给、成本的控制,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产量、材料、人工及动力等资源间的协调和配置。只有在业务预算即销售和生产预算、资本预算的基础上形成资金预算和预计的财务报表,才能合理预测、统筹安排企业的资源,才能将资源的使用与相关活动结合起来以达到有效控制,保证目标实现。即预算因业务活动而产生,我们称之为作业基础上的预算。 “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即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系统密切配合,会计核算过程同时也就是预算的执行过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任何反常现象都应该通过会计核算系统地体现出来,通过预算的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经营问题或预算目标问题,并通过预算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有效地激励经营活动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进行。 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核心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的角色定位 虽然我国企业在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班组核算、费用归口管理等,有的企业也进行了计划与预算的编制,但这与我们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机制而非仅仅是一种方法,它一方面与市场机制相衔接,通过预算目标的确定反映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与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相衔接,通过责任中心的确定、预算指标的分解与落实、预算调整与执行考核,反映企业对市场要求的应变和措施,反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以战略目标管理为导向、体现企业全方位要求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约束和局限,构建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通过预算目标的分解、编制、汇总与审核、执行与调整、评价与考核,将对企业起到规划发展、协调行动、沟通认识、控制经营与激励业绩等方面的作用。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表明了在一定期间内公司管理层对所有部门、所有员工的期望和要求,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明确任务、发现问题、协调努力、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预算管理既非财务部的特权也非财务部的专利,而是企业整个运营系统的总协调和配合,任何一个部门或环节上的松怠都将影响企业全面预算的执行,进而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 预算目标导向 很多企业在编制预算时,或是先提出一个资金使用规模(即企业现有资源)作为编制基础,由此决定企业的活动和应达到的目标;或以上年会计报表为基础进行比例修改,提出今年的预算指标和从事的活动。以这种出发点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很难真正起到全面预算管理应起的作用。全面预算编制的起点应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并据此决定企业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从而明确为达到这些目标、从事这些活动需要什么资源和多少资源。可以这样说,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 依据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和企业业务的性质不同,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会有所不同,但战略目标一经确定,它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导向进行预算的编制。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它通过固定目标利润来描述企业的预算平衡点,直观地反映出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基点、实现目标利润以及扩大销售与降低成本费用获取超目标利润的过程,对企业寻求实现或超额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因其主要涉及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基本上不涉及资产负债等实质性会计信息,总体而言它还是一种比较粗放的预算管理,尚不能称为全面预算管理。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会计核算系统不透明,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有可能促使企业为完成预算而调节利润,例如该提的折旧不提或少提、该摊销的递延资产没有如数摊销、材料或产品成本不实、已经发生的费用挂账,从而忽视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质量,甚至造成“潜亏”,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等等。 但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下,企业必须对完成战略目标所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发展潜力作出科学的计划,所需要的资产负债状况、与资产负债相联系的费用情况作出合理的预计和分配,减少“待摊”或“预提”项目对预算执行的影响,使预算和实际的差异分析为管理控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业务预测与计划 预算包括预测,但不仅仅是预测,还有计划。因此,预测、计划和预算成为常常谈论而又表述不清的概念。 一个好的预算,不是依据实际报表进行简单的数字调整,也不应该是凭空想像的数字安排,而应是以科学的预测和切合实际的业务计划为基础,多次上下往返讨论而决定的,只有这样编制出的 预算,才能指导业务,才能对企业有真正的意义。如果没有科学的业务预测和计划,花费很多精力所编制的预算与简单的工作计划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花费的成本却大相径庭。 预算、核算与考核的同步协调 预算的编制仅仅是预算管理的开始,为发挥预算的作用、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如果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反之,如果考核没有预算做基础,考核也是无的之矢,既无说服力也无效果。 考核是对已完成工作的分析和总结,但怎样考核?国际流行的做法是以关键业绩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所谓关键业绩指标是指为影响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而制定的指标。抓住关键业绩指标,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部分,因而它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部分。 预算、会计核算和业绩考核三位一体是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预算的编制,特别是财务预算的编制,应该与会计核算的体系相一致,采取相同的分配基础和方法。其次,考核指标的设计除了遵循可控原则来考虑责任单位的控制力外,还应该注意整体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兼顾、财务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兼顾。例如:上一工序成本与下一工序成本的反向发展,材料品质高低产生的材料成本与材料消耗量的反向发展想像等,都表明总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稍有考虑不周,就可能危害企业目标的实现。预算考核与部门业绩和总体业绩分别挂钩的办法是解决这种矛盾的一个尝试。 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目的之一是建立有效的预算预警系统,通过该系统作用的发生,将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之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一般而言,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预警系统包括四类: 预算内事项预警。是指预算内事项在其实际发生额接近预算时出具的预警提示。主要是通过财务核算的实际与预算比较系统而自动发出的警告,提醒有关人员注意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否将超出预算及决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超预算事项预警。是指预算内事项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其实际发生数已经或将要超出预算额度时出具的预警提示。主要是通过财务核算的实际与预算比较系统而自动发出的警告,或通过预算管理的授权控制系统而发出的警告,以提醒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判断,并决定相应的预算弥补措施。 预算外事项预警。是指预算方案中没有预计而执行中即将发生某项业务事项时而出具的预警提示。它是通过预算管理中的授权控制系统而发生作用的,提醒有关人员按照授权制度进行分析和审核,以决定是否应该发生及如何分配资源。 反常事项预警。在实际业务活动中,针对某些反常经济现象而发出的预警。反常现象并不一定成为隐患事项,但如果不对反常现象提起注意,一旦转换成隐患事项并最终发生将酿成重大损失,影响预算完成。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基于生态属性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 内容摘要: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承担重要责任,实施生态管理是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入手,分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并指出了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旅游企业 生态管理 生态经济系统 旅游业的发展因其对自然资源高度的依赖性,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旅游经济的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当今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外向型的旅游企业将首先面临这一挑战,实施生态管理不仅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是指旅游企业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调节、控制,以提高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旅游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的本质,是要使旅游企业的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却不超过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阈值,核心是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不同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 (一)流:资源利用开发配置的生态问题 旅游业具有高度的行业关联性,它是通过与同业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学校、社会公众、其他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连续进行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来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能源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并产生污染是旅游企业的基本属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短浅的资源开发行为和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各种“经济流”,更应关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流”,正确处理好各种“流”的关系和影响,必须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配置来实现。 (二)网:生态系统的成员与关系结构问题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网络结构。而企业环境是一个通过各种复杂的物理网络、管理网络、文化网络和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超维人文空间,在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企业的关系是互动网络式,保持网络的畅通和各网点的协作,正确处理生态系统成员的关系与结构是旅游企业实行生态管理的本质要求。 (三)序: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 一个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配置、价值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经济系统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而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组织和人的经营、管理、控制行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而建立起来的自然与人类的复合体系,在此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旅游企业通过实施生态管理,更好地认识竞争与共生的矛盾关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序和共生序。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一)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是旅游者旅游的主要对象物,也是当今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构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导因素。经济系统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保证,是旅游企业经营目的所在,也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本质。社会系统是实现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保证,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是旅游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级多要素系统,其各级各类子系统都包含了众多的构成要素,各要素间产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和转换。 (二)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对生态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对自然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神奇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历史遗存,无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为经济单元的旅游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态资源,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其发展的宗旨。生态资源既是旅游业产品的重要组成,也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2.旅游容量的有限性。旅游业并非无污染的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区生态环境退化乃至失去旅游吸引力的事例屡见不鲜。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出于单纯的经济目的,热衷于旅游、餐馆、游乐等设施的投入,大兴土木,旅游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将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认为旅游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人工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三项组成。无论哪一种容量,均是数量有限的,即存在不能超越的阈值。 3.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旅游企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因为旅游经济活动使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而从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需求与供给受到来自于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给旅游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带来困难,也给旅游业严重依赖的生态环境带来周期性破坏。旅游业发展的自身高弹性与其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共同决定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特点。 4.系统功能的多重性。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多重性特点。旅游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又能使其具有生产生态产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缓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减少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稳定、健康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维持和发展是实现旅游经济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旅游经济功能的完善为生态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也是优化旅游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一)培育生态理念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理念应包括生态战略理念、绿色营销理念、“清洁生产”理念、生态财务理念、生态文化理念等。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纽带,在了解需求及指导供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树立和营建绿色营销观念是旅行社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理念;饭店属高消费场所,必然占用消耗大量资源,转变经营观念、创建绿色饭店是旅游饭店的持续经营之道;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按照生态产业园的设计思路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及管理,是景区实现生态管理的首选策略。 (二)构建旅游企业生态管理运行机制 1.健全企业生态管理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生态化的组织结构应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在企业内部强调生产过程的循环,在外部建立生态链的网络关系,设法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模式,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信息交流的多元化。通过建立生态运行经理制,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管理组织网络之中,使管理更趋灵活有效。在质检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设立生态管理监督机构,使之成为生态管理的重要部门,保证生态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强化企业生态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施生态管理的有力支持。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方针之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对污染防止和各种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承诺,建立评审生态指标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生态要求的操作规程,并将其渗透到各项业务活动之中。积极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将ISO14000作为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一个基本框架。 3.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通过各种激励方法使全体员工参与整个企业的生态管理活动。如建立生态管理经济责任制,将生态管理指标与管理者经济利益直接挂钩;通过设立生态管理奖励基金鼓励员工,成立生态技术革新小组,奖励创新成果;制定生态目标,实行全员考核制度,实现由全体员工参加的、全过程的全面生态管理。 (三)对生态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已推动生态系统管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将记录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的信息转化为按一定准则且规范排列的数字信息,就形成数字资源生态系统。其意义在于:建立了不同资源层面的空间相关,构造了反映同一资源层面动态变化模式,有利于我们尽量用服务来替代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做到既按顾客之需调节能源的供应,又确保能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生态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促使旅游资源的生态特征可视化,给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生态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四)激励供应商并教育引导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一方面人们将更关注对自身有益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将负担过度消费引起的负效应,因此旅游企业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有责任激励供应商、引导消费者向有利于生态经济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把新的环境准则纳入采购行为,要求供应商提供环认证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环境承诺,对供应企业起到宣传广告作用;旅游企业对消费者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生态产品、服务和企业生态经营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二是向消费者宣传、灌输、渗透企业生态产品、服务及企业生态理念,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生态需求。旅游企业可根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资源节省使用等原则制定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价格来引导顾客的生态消费。 (五)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要从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转化为生态资源配置和利用,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企业设计建造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第二,推进高科技在企业中的应用。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旅游产品销售网络化、设备功能的深度开发、能源系统的技术革新等措施,达到市场的充分扩大、管理效率的提高、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第三,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再开发,通过有系统、有步骤的实施企业人员的招募、选择、培训及合理流动等,达到人尽其能、各得其所,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和节约利用,形成与其它资源的良性循环。 生态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时展的要求,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变革,协调好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关系是企业生态管理的核心所在,唯有实行生态管理,旅游企业才会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浅谈供应链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只是依靠企业自身努力,不足以在市场环境中获得足够的优势。为了应对熟悉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又是互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出现,通过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相互协调补充,使供应链各环节都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对市场环境也要不断的适应,要求管理人员要将供应链管理意识竖立起来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 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核心业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其它业务则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服务单位处理。而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的建立,使企业间形成动态联盟,在供应链运行机制下完成各项业务。然而,供应链在运行状态下,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势必会存在,这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存在与形式,而信息合作不会出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则会促使合作的失败。由此可见,协调机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企业竞争中,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是重点,消费者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只有全力合作,才能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供应链运行中企业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通过协议式合作,对资源、信息进行共享,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终使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均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间的竞争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要求对管理战略也要不断创新,实现动态化的供应链模式。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合作信息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机制,才能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稳定运行。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初探 摘要:材料化学专业导论是针对材料化学(绿色电子材料)专业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专业启蒙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四方面建立了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由系主任和两位教授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施教。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发展简史、专业状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行业现状和专业就业领域等。通过学生评教、督导和同行评议进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 关键词:专业导论;质量保障系统;教学实践;材料化学 一、引言 随着对大学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的背景、价值和目的日益充分的探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立,任课教师也提出了许多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专业导论课主要对本专业性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及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进行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兴趣,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规划四年学习计划和未来就业。专业导论课程的授课质量将会影响本科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质量,甚至外延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建立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必要的。 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是教育部批准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基于电子产品制造绿色化和从源头上解决废弃电子产品环境污染问题的行业背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企业需求开设了本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培养掌握电子信息制造基础知识、材料化学专业知识和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从事绿色电子材料设计与制备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微电子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制造、电子原辅材料制备、电子废弃物处理等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在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对于新专业建设,应当始终把教育评估的质量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从2009年开始,我校制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自编了讲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四方面初步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二、课程目标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是大一新生最早接触到的一门和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1学分,16学时。建立清晰、准确的课程目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课程教学必须解答新生心中的三大困惑,即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要“学什么”?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学生学完之后将对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本专业涉及的科学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本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更明确大学四年学习目标与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就业方向与领域。 三、课程实施 1.课程教学内容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专业知识、思想教育、职业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要实现教育和教学双重目标。通过三部分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的讲解,使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第一部分从什么是材料、材料的分类、材料的用途、新材料入手,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第二部分包括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容以及学科专业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先介绍传统的材料化学专业涵盖的内容,在材料化学专业框架下讲解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的设置背景、研究范畴、专业特点等。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欧盟相继出台了WEEE指令、RoHS指令来应对,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以及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本专业的特点就是培养掌握这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本专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开设本专业的意义,在这一部分增加了电子材料概述、电子辅料概述,无公害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三个模块的内容。 针对学生希望知道在我校这个专业能“学什么”,课程重点介绍了本专业培养方案,讲述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也增加了本专业学生所能参加的技能考试所需的知识点。培养方案包括本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修学年限、毕业与学位的授予、四年课程安排和学分要求。对专业主干课程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一概括。针对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不同课程的特点,介绍学习这些课程的基本方法。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有着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课程为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胶体与界面化学等课程为主,增开了电子信息材料、印制电路技术、电子化学品(电子原辅材料)、封装技术与材料等专业课,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和产业链;增加了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电子产品和电子化学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和毒理学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和电子化学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危害,以及资源化技术。增加了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制备技术的专业课和绿色电子材料设计的实验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原辅材料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与制备方法。增加的这些课程与材料化学专业的材料制备/合成、组成,结构、测试,表征、性能,应用的专业课程相互衔接,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 对于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来讲授。第一是材料类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第二是已开设环境工程(电子废弃物方向)专业、相关材料类专业的学校以及研究所的简介;第三,结合我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主创业教育,为本专业学生明晰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 材料化学导论课程中还设计了专题讲座,包括欧盟WEEE指令、欧盟RoHS指令、PCB与绿色生产,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2.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的特点分析和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的教学难度并不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样化,避免单纯枯燥的讲解。在专题讲座中,邀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作1~2个报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体验式教学,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来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成果,比如调研电子原辅材料企业、查找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的学校等;实践环节方面安排学生参观我校的学生实验室以及各研究课题组的专业实验室,激发学生对科研的感觉。 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精讲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在课堂上采用讨论教学法,拟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结合学生课后自己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在考核方式上采用期末考试与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课程管理与评价 1.课程管理 课程质量不仅受静态的课程资源要素的影响,也与课程管理对课程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控制有关。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包括教师工作的规范管理、学生学习的规范管理和施教过程规范管理。成立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团队,上好导论课不仅需要统观专业教学体系,还应通晓专业应用领域,同时还要对专业就业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任课教师团队由系主任和两位教授组成。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进程表。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这门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分配,考核方式,教材。教学进程表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分配一学期内16学时课程,每周1个课时的上课内容。所有相关本课程的教学文件每学期进行归档,由教务部门统一管理。学生学习规范包括有学习条件、学习任务、学习要求,有课后作业,接受诚信教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遵守学校的一切教学管理规定。 2.课程评价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评教,督导和同行评议。学生评教和督导听课由学校层面组织,并将结果反馈到学院;同行评议是由学院组织其他教师听课,结果由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反馈给授课教师。此外,授课教师在课程学习期中和期末运用课堂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构成今后改进教学的基础。 五、结语 从学生提交的学习报告及其它反馈意见看出,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成功开设,稳定了新生初期迷茫的专业思想动态,提高了学习后续课程的热情,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上好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开始。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设想 摘要: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在我校开设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基本的处理处置方法等,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多来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其生源变化,指导我们对该课程在职业素养、学习素养和工程素养及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革新,以便培养对专业有兴趣、能创新和适应就业环境的新一代大学生。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导论;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出口 环境工程专业导论在我专业已经开设10多年了,目的是对刚进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开课之初,学习该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偏窄,关于环境问题及其造成的原理知之甚少的,故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环境学原理、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环境伦理、环境法学、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等社会科学,清洁生产、环境污染物治理和环境监测等环境工程技术科学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基本的处理处置方法等,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随着环境基础知识的深入人心,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内容也随着更新。最近几年,社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书呆子式学生不适合社会需求,故新入学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所读的学科和专业应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所处的校园环境和面对的教师、同学应持正确态度,如何在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评价指导下安排自己学习计划和达到应具备的标准,如何防止和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因素,以上诸多内容都是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必将面临且正确解决的问题。为此,低年级学生开设一门比较系统、综合的有关大学学习的指导和专业内容介绍有关的课程势在必行,亦即对专业导论课程进行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环境工程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是一个多学科的庞大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在现阶段,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其有关的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与各行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纷纷推行源头控制、绿色化学等清洁生产工艺。我国许多大学都设置了环保课程,而我校开设环境学导论教学课程也有10年多的时间。教学内容上,从最初的环境科普教育,引申到环境学原理教育,从环境学原理教育,扩展到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战略和趋势教育。从环境科学内容发展到环境工程素养教学,教学内容亦即随着环境学科的发展及时改革教学内容,以满足工程学科学生对专业的足够了解。与之同时,大学教育特别是环境教育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化,课程内容还应该包裹以下内容: (1)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发展(国际专业教育发展、国内专业教育发展特别强调本专业特色与发展、师资介绍、学科地位);(2)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高等教育与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活动、培养体系与专业课程);(3)专业方向与专业内容(管理方向、水控、固废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方向);(4)专业活动与专业资源(专业学术组织、专业学术刊物、专业学术会议和专业网站资源);(5)专业学习与职业成长(专业学习、素质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和综合讨论)。 通过上述内容的教授,要帮助学生理解培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要求,帮助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同时指导学生在职业方面的规划与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环境工程教育是对人的一种环境工程素质教育。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改革: 1.强调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宽知识面。为了更好地满足“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培养“厚基础、宽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的要求,授课中应该继续加强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讲授,同时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由于环境学的内容变化快,每年的授课中将增加较多的新内容,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较大篇幅地介绍该学科的新发展,体现内容的先进性。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在不断变化,而且不同行业环境问题各不相同,各行业是环境问题出现不同,有其特殊性,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工艺等及时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同时有关“三废”治理主要针对化学工艺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内容上比较新颖,学生学习有其必要性。 3.完善纺织特色教育:重点进行纺织行业介绍,讲述有关的环境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深入细致学习与研究的基础。 4.工程素养兴趣引导。指出科学与工程区别与联系,强调工程对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教导学生怎样打好工程基础。 二、新教学大纲重点内容 对旧环境工程专业导论大纲中简单内容、高中已经学的部分如生物环境有关内容删除,对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得到的知识安排自学如人口与环境关系等,可以简单讲解的就少讲。把节省出的时间一部分用于讲解环境工程专业需要的知识基础和攻克特点,一部分用于讲解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计划、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的专业规划。总之,通过教学改革,把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作为知识青年献身环境工程专业的起点,激发一部分学生真正投入到环境事业中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们的互动的过程,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因此,除了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作为课外补充材料外,同时在课堂上利用新闻媒介包括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来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环境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 1.案例式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注意用案例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在听“故事”、看“故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点。如在讲授温室效应时,给同学播放《难以忽视的真相》,在讲水气声渣污染状况和污染控制时播放清华大学制作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我校研发的污染控制工程项目录像。并结合实际,进行环境评价分析或交流讨论,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状态,在院士和专家的谆谆教导中成长。 2.互动式教学。为了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下列做法:提前布置下次课的授课内容,并将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事先准备好的、围绕授课知识点的有关专题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课件,每次课抽一两个小组上台就自己小组的专题作报告。为增加授课趣味性,我们在授课中经常插播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材料。 3.实践式教学。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外亲自动手搜集相关科学资料,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大胆阐述自己的思想。并结合最新环保条例及规定、法律法规等讲述,推荐环境相关网站及书籍,解读《寂静的春天》等经典书籍。对经常报道的环境问题进行启发式引导,在解决和寻找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4.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多媒体为手段制作的电子教案,克服了传统教学很不直观的缺点,“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以听觉、视觉冲击,既增大了信息量,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尤其在播放环境污染状况的图片时,更体现了电子教案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兰迪教授的最后一次演讲教育学生怎样通向成功的殿堂。 总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理顺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充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解剖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在讲授基本方法的同时穿插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环境科学专业“地球科学导论”课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环境科学专业“地球科学导论”课程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和对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新生入学和高校实验室的实际,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和学生特点的深入分析,确定了授课的原则目前,我国140多所高校已建立了超过200余个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专业教学计划日臻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逐渐向科学化、合理化迈进。[1] [2] 海南大学“地球科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安排于大一的第一个学期讲授,3个学分,共6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56学时(第7-21周),实践教学12学时(第10-13周)。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学校和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背景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授课情况,借鉴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先进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设计等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程特点和受众情况分析 “地球科学导论”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领域众多,天文、地理、生物几乎无所不包,充分适应了当今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3]但同时,又存在过多的理论,特别是一些较为艰深的假说、学说等,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加深了理解的难度。 本门课程的教授对象是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大一新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入学之初,军训刚一结束就开始授课。一方面,作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相关地理、气象学基础,接受相关理论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作为“90后”的年轻人,对于高新技术、社会热点有着本能的兴趣,而对于过多的概念、理论,易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学实验技能,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原则 根据“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特点和受众对象的具体情况,我们确定了实践教学的以下授课原则:第一是系统性原则,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实习课程的精心设计,将各学科、各章节的知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并注意在逻辑结构和知识基础上的前后衔接,严格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第二是实践性原则,强调与实践的关联性,安排一些与时代脉搏共通的内容,诸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再生能源等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让学生感觉到“地球科学导论”并非只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启迪学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三是先进性原则,将基础知识与当前国内外学术热点、学术前沿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激励学生的热情和科学探索精神;第四是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学生缺乏深厚的地球科学背景和实验技能,故在安排实验时,尽可能利用一些常用、简易的地球科学仪器和设备,让学生从基础的实验技能入手,培养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实习设计 实习教学环节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4]根据大一新生入校不久,对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处于从高中-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期,面对丰富而紧张的大学生活无所适从的现状,结合“地球科学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将课程实习定位为环境科学专业进行的初次系统的认识性实习,即“综合环境实习”,其意义在于使大一新生结合所学课程内容,有一次接触环境、认识环境问题的机会,除增加对本课程的理解,激发专业热情外,还可为后续的专业课和高年级的生产实习奠定基础。[5] 1. “热带典型生态工程的原理与实践”――美万生态村考察 目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地球科学导论(生态工程部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主要内容是由教师及当地技术人员实地讲解,并与参观海南典型文明生态村相结合。本次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农林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深入理解“山顶种树,山腰种胶,平地种果,水面养鸭,水底养鱼”等模式的环境生态学原理;对常用生态农业技术,如沼气、太阳能利用等有初步的了解,并对海南生态文明村的进一步建设提出建议。 2. “热带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野外实习考察 实习路线是由海南大学苗圃-果园-植物园-热带牧草种植资源圃-国家热带农业高新科技园区,通过步行,沿途可仔细观察农田、森林、草地等各类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实地讲解溪流、集水区、湖泊等地球科学的相关概念。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了理解,效果良好。 (二)实验课程设计 考虑到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进度和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环节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学科前沿且操作简便的先进地球科学仪器的原理和操作,以“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为例。其二是注重对经典环境生态仪器的运用,以及基本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统计分析技能的培养,这部分以“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为例。 1. “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现代设备的使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图片展示和资料片播放,使学生了解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系统组成、应用领域、使用精度、局限条件以及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操作示范和野外实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GPS的基本操作技巧。在实验中分别选择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楼、课室、宿舍、食堂、植物园、云月湖,测定其地理坐标,描绘运动轨迹,并分别选择林内、空地、大楼前进行GPS测定,比较其地理坐标以及信号强弱。在本实验中除在理论层面GPS的一般知识外,还着重介绍了最新的发展动态:我国北极星系统的研制和进展及其背景,让学生在社会、经济、国防层面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对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加深理解。 2. “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 ――经典仪器的应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实验室操作示范,使学生了解土壤含水率的概念、用途,掌握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掌握土壤取样的技巧以及烘箱、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研精神。主要仪器包括烘箱、铝盒、天平等常用地球科学仪器设备。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含水率的定义和意义,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其优缺点,分别测定不同生态系统(农田、草坪、橡胶林)、不同深度(0-5cm; 10-15cm; 20-40cm)以及不同坡位(上坡、下坡、中坡)土壤的含水率,要求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不同坡位土壤含水率的差别,说明其原因。同时,根据测定的情况,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实验讲评过程中,教师综合各小组的研究结果,作出图表进行分析,就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前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往往着重于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或毕业实习等单一实践环节,而对某一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则缺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在“地球科学导论”的实践教学中,力图准确把握课程特点,深入分析学生知识背景、心理状况等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安排了综合环境实习和实验课,各环节之间目的明确,紧密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具体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育教学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这里仅仅是一个探索,希望能对相关学科、相近课程提供一个参考,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 摘 要 文章依据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说明了目前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阐述了教学中采用的基本方法。并根据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给出了几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学毕业考入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许多方面将发生质变。学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学校生活的安排、学习方法的改变,具体课程的学习,对专业的了解、大学生涯的规划等诸多方面需要有效的指导,以便顺利有效地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在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自2010级开始已经将专业导论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导论课程是针对入校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主要介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业领域,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各类课程和对后续的专业学习有初步的全面认识,为新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引领学生步入该专业的大学学习阶段。 1 教学内容的选取 作为“导论”,它的任务不是具体地为学生讲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某些概念和知识,而是要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它的基本知识结构是什么?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与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什么?信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什么作用?它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信息科学技术?这些正是信息类专业大学新生首先面临的问题,也是他们离开中学进入大学之后最为关切的问题。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各院校常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主要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电子信息技术各领域的应用和辉煌成就,让新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业领域,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主要考虑:注意介绍应用;着重介绍基本概念、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走向,通俗易懂;注意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重大发明、发明的背景和发明者的相关资料。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学好本门课程)、消息数字化及应用(了解文字、语音和图像的数字化技术,知道这些技术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中的应用)、电磁波及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概念和应用领域,以及与相关大学课程和电子设备系统的联系)、信息与通信工程(了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针对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整体的初步了解,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互联网与物联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自动化与控制科学(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学习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发展过程和自动控制系统分类)、光电信息技术(了解光电信息技术中的激光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专业培养计划介绍及讨论(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在了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规划等)。 2 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 2010、2011、2012年作者分别为10级、11级、12级三个年级8个班讲授了专业导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感到专业导论是一门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之甚少,入学后很是迷茫。如何讲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这门课,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是逐渐摸索和体会的。在授课中采用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自学、学生分组学习之后在全班做PPT报告、教师课堂讲评补充、课堂讨论、播放视频短片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学生也了解了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等内容,有利于学生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做好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情况的记录,期末考核采取撰写学习报告的形式,教师给出学习报告的基本要求: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领域;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同产业及社会的联系;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简述本课程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提出一个本课程中你目前还不懂但想弄懂的问题;谈谈学习本课程的收获和体会;简单规划4年的专业学习计划。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2000字;提前准备,最后一次课上手写提交。 这样,初步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的多种教学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近三年的期末学习报告来看,有不少题目拟得非常好。 3 教学建议 作者根据近三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的教学实践,感到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考核要求等诸多方面还是有许多有待完善、改进和提高的。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采用最新版本的相关教材,并及时补充最新的科技成果、更新最新的数据,如给学生介绍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每年讲授时这项科技成果都有新的进展,都发射了新的卫星;同时可以给学生多介绍推荐一些参考书,甚至一些好的网站、文章、视频,也动员学生搜集共享;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加强教学互动,可以带一些电子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集成电路等实物到课堂上,并适当带领学生到相关实验室参观,认识示波器、电源、万用表、频谱分析仪等常用电子仪器,以提高学生的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在考核上,应加强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让学生预习下一章内容,写出主要内容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完成情况课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期末考查也可以结合学习报告让学生分组做PPT来介绍一些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指导学生。 4 结论 专业导论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且内容宽泛,要求教师具有本学科专业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具有把握学科专业的核心、跟踪学科专业的发展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基础,才有可能讲授好本课程,虽然课时不多,但容量大,教师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备课。此外,讲好本门课,需要本课程的教学积累,通过上一届的教学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在专业方面的需求、学生在哪些章节的学习上感到困难、学生的主要兴趣点在哪里、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本专业的学习等等,为提高下一届的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参考。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 摘 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以及专业引导在对新生的角色转变和专业认识有重要作用已有共识。针对地方院校工科专业的办学定位以及生源情况,我们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展了《专业导论》课程,探索如何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达到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热爱专业的目的。 关键词:专业导论 职业规划 改革 目前,在大学高等教育中,人们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以及专业引导在对大学新生的角色转变和专业认识有重要作用已有共识[1~3]。但具体如何开展新生教育,特别是如何有效的引导大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包括这个专业是什么、学什么、干什么等问题,激发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许多高校还在积极的探索之中[4]。 笔者所在广州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型高校,所属的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系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根据学院历史发展与专业建设情况,两个专业的培养定位均是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另外,我们的生源是广东省第二批本科院校中录取分数比较高的生源。从以往的经验看,除了小部分专业调剂的新生开始可能会对目前专业学习有点抵触心理,大部分新生对专业学习还是充满了期待。但当第一学年课程学习下来,有些同学对所学基础课程与专业的联系有困惑;也有些同学因为刚进入大学放松了,导致一些基础课程没学好,从而产生消极心理;还有一些同学对专业将来的发展前景不清楚,又受到社会上浮躁氛围的影响,觉得大学毕业后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等等。在与其他学院同事以及其他学校的同行交流过程中,发现这些实际情况不仅存在我们学院,目前不少地方院校的工科专业都会存在。在2012年之前,我们对新生开展的专业引导教育主要就是通过一次讲座的形式,由专业负责人详细给学生阐述我们这个专业情况,然后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来被动的回答学生的疑问。但由于学生刚入学时还处于新奇状态中,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和理解都还不够,因此,基本上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记,新鲜感一过,很快陷入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情形之中。经过这些年的情况来看,这种形式的专业引导效果并不是很好。为此,我们电子信息系在2012级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这门新的课程,课程为1学分,16学时。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此课程的安排,新生能够了解专业情况、巩固专业思想、热爱专业学习、增强学好专业信心。那么如何开展好《专业导论》课程解决上述问题便是我们探索的内容。下面结合我们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导论》课程谈谈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探索的一些经验。 专业导论教学改革方案如下所述。 1 第一讲:专业是什么(2学时) 虽然现在社会信息化程度相对于十几年前已非常高,但在与新生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新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并不了解,有些学生也只是零碎的听说一些关于专业的消息,没有系统的认识。所以他们来到大学里面,迷茫是最大的感受。为此,我们专业导论的第一讲便是安排专业负责人以讲座的形式给新生讲解专业建立与发展的背景、专业的培养计划与目标、专业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这些内容与资料我们都是放在学院网站上,学生在课后可以自己主动的去了解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比较关心的是专业课程的安排。因为刚入学时,他们迷惑的是为什么学习的都是数学、物理等等基础课,没有专业课。当他们看了后续课程的设置,结合我们阐述了后续课程与基础课之间的关联,学生这时就不会对基础课的学习放松。另外,我们有特色一点是在这一讲中安排了毕业生代表发言环节。我们邀请了一位保研的学生(也可以考虑一位考上名校研究生的学生),还邀请了一位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让他们给师弟师妹们讲述自己大学的学习经历。两位学生都讲述了自己在大学生活学习中注意的重点,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这个环节特别受到学生的欢迎,讲座结束后不少学生留下来和师兄师姐交流。通过这一讲,学生对专业概况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但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具体;对专业发展有了不同发展方向的认识,但如何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发展方向,选择方向后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等等问题还是心中的疑问。 2 第二讲:专业发展方向(4学时) 在这一讲里面我们安排了专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给学生讲解专业课程的具体情况,详细阐述每门专业课程的工程应用背景,让学生明白这些课程的学习的对以后从事相关工作的重要性。除了阐述这些内容,我们也特别强调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两类课程的相互关系。由于新生的对专业的认识还不深刻,他们认识不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密切联系,觉得学习这些基础课程用处不大,从而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例如,我们系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部分学生在《大学物理》课程学习时不认真,对课程中的振动与波等概念没弄清楚,这样就直接导致后面对光的波动特性难以理解,这样对基于光波动性的工程应用的原理和方案就根本理解不了。 在这一讲中,学生对基于专业课的工程应用实例特别感兴趣,特别是介绍社会知名大型企业的相关专业产品。例如,介绍光纤通信课程时,我们介绍了华为、中兴、烽火通信等公司的相关产品,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考虑到有部分同学将来会选择继续深造,我们也简单介绍在专业方向领域科研水平较高的科研院所,为学生提供将来选择考研学校提供参考。 3 第三讲:企业需求与职业规划(2学时) 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做报告是我们一直以来开展的工作,不过之前主要是一种学术性、技术性较强的交流活动。而在新生《专业导论》课程这一讲中,我们邀请专业相关企业负责人以讲座的形式与学生交流,交流关于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情况,特别是以职业规划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树立目标主动设计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能够让学生早一点了解到现在社会分工的情况,特别是专业领域相关的职业岗位分工。以此引导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树立目标,努力奋斗。通过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企业的兴趣还是非常浓厚。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不知道实际中有何用处,如何应用。在这一讲中,很多学生主动的做着笔记,记录本专业的相关产业情况,企业分类情况,企业职位分工等等。 4 第四讲:专业技能的培养(4学时) 在这一讲中,我们主要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培养其专业技能。首先是学习方法上,面对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制能力差、自主学习意识差的学生,很难及时适应和转变过来,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大学课程课上的内容多、信息量大,学生也不可能在课堂上记住所有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消化课堂所学知识,特别要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另外,除了学习开设的课程外,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包括参加大学生竞赛活动、教师科研活动等等。这一讲的形式除了以讲座的形式同学生讲授外,我们也安排了参观专业实验室与课外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参观实践进一步坚定新生的专业学习信心。 5 第五讲:参观专业相关企业或产业展会(4学时) 我们《专业导论》最后一次安排的是见习内容。见习是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高校把见习这个环节放在高年级的同学中。我们尝试着让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新生参加见习。这个阶段的见习过程是无法激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考虑学生对企业,对实际应用的兴趣比较浓厚,前面通过学校课堂讲述的内容还是很难给新生留下深刻影响,所以通过直接的实地观察了解,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识,早日树立职业目标、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 我们也认识到学生处于刚刚入学时的新奇状态中,通过有限的几次教学,学生对很多内容理解可能还不深入。为此,我们在课程结束后仍然保持着不定期的跟踪辅导。我们探索的制度是设置导生制。我们通过选拔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作为新生班的导生,帮助新生顺利适应新大学生活和学习。通过实践发现,师兄师姐的榜样作用对新生影响非常大。许多情况下,他们都是同师兄师姐了解本专业的情况,了解课程情况,了解如何选择学生社团等等。 6 结语 我们通过专题、讲座、互动交流、参观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专业发展方向,企业对专业技能的需求以及我们如何培养其专业技能。另外,我们也通过这门课程积极的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的生活与学习,引导学生早日树立学习目标,规划好自己的职业与未来。现在,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比较积极,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明显的提升。正如文献[2]作者说“如果把读大学比做是一次长时间的旅游的话,那么开设专业导论课的作用就好比是一张导游图。”我们正是基于这个目的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开设《专业导论》课,引导新生顺利的开展新的旅程。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大学一年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学校如何面对有思想、有主见、兴趣导向强但也着眼实际的当代大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了解并热爱所学专业、做好大学成长规划及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安心学习,逐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计划地进行自我培养,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专业导论课即是引导大学生走入专业领域系统的向导,在大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专业导论课 教学 在我国高校,学生入学时即向某个专业报到注册。在大学里,一般而言,随着“你是哪个专业的?”“我是XX专业的。”这样的信息强化和对自己专业的逐步深入了解以及对自己专业信心的增强,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专业归属感。专业自信心和专业归属感的建立是大学生能够在本专业学有所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学一年级无疑是建立专业自信心和专业归属感的重要阶段。对刚从中学迈进大学校门、对专业了解极少的大一新生来说,专业导论课作为大一课程体系中唯一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0起连续三年担任了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对这一特殊的小学分课程(共1学分,每个学期0.5学分,两个学共期授课16学时)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专业导论课的定位及认识 在教学之初首先对专业导论这门课程有一个清楚的定位。一般而言,专业导论课是面向新生开设的导论性质的专业启蒙课程。所谓“导论”,笔者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导”为“引导”,“论”为“讨论”,旨在引导学生展开对本专业的讨论,从而开始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开始踏入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以此为指导展开。 二、专业导论课的内容安排 专业导论课是一门引导学生了解并进入本专业领域系统的入门课程,因此,其内容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系统地介绍专业背景和特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及相互关系、基本专业知识、相关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专业延伸及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与研究生学科的对接关系等,以及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三、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大一学生的学情,在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讲述、主题调研报告、学研小组、专业论坛、专家讲座、开放专业实验等。 首先,在大一新生的专业导论课上,学生会非常期待一场系统的、宽博的、具体的专业相关内容介绍,他们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及将来的发展前景。因此,系统地讲述专业相关内容是专业导论极其重要的第一堂课。在讲述中引用实例,加入调查性的提问引起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思考某些问题。另外,专家讲座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有专长、有成就的本学科领域内的专家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专业的被认可度,会带来一种榜样的力量。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和问题,在讲述了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去调研,就这一环节,始终围绕一个“导”字,设计了专业论坛、专业主题调研、小组报告、学研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专业相关主题调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学会多种途径去解疑释惑,促使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很明显,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引起了浓厚的讨论气氛。另外,一些学生对专业实验具有很大的兴趣,因此接受这些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尝试基础性的专业实验,获得实践体验。实践表明,这些在大一时就积极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后来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和创新实践比赛中都表现出了优势。 按照课程教学要求,专业导论课中必须开设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在这一部分中,鼓励学生设计并展示自己的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进行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之,逐步成长。这一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还需要在之后的每一学期进行督导。 四、专业导论课的课程考核 基于专业导论课的特殊性,笔者在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导论课的课程考核安排中综合了以下几种形式,包括:学生自己出题作答+小论文+报告、小论文+小组报告、读书笔记+小论文+小组报告等形式,灵活而严格。在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做事的态度、以及学习的能力。 事实上,很难在短时间内去获得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或作用,只能尽最大可能地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引起某种注意、某种自我期望。专业导论课程所起到的作用需要后续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施加影响并强化。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心得分享 [摘 要]近几年来,专业导论课作为独特的课程形式陆续走进各高校课堂。在课程教材和资源还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教授好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应从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等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讲授内容要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最好请一些企业管理人士现场说法。应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从身边或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问题、企业现象引发问题讨论,引出教学重点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与学生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教师的身体力行与以身作则。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成绩评定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普遍面临着专业学习的迷茫与困惑,导致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在经过几年的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后,不少学生依然对所学方向及其未来发展定位缺乏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在这种背景下,专业导论课陆续走进了高校的课堂。起初,专业导论课程被部分高校视为“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教育方法”,[1]后来,很多高校将专业导论课作为专业基础课而更加重视。有教师对于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情况展开了调查,调查的结论是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开设是持非常支持的态度的,反应是很热烈的。[2]从笔者主讲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两年的情况看,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然而,要讲好这门课所需的教材、教研成果等还比较缺乏。因此,笔者总结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期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对于专业导论,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教学的重视。 一、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专业导论课程的地位决定了其主要授课内容。笔者经过广泛查阅资料与调研,将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的内容确定为四个大方面:一是关于专业的一般性知识,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专业发展历史等与专业相关的一般性知识;二是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习实践等及其之间的关系、年度教学安排与学校所提供的实践条件与特色;三是专业的就业与择业问题,包括专业最近几年就业的大体状况、主要就业领域与职业大类、主要职业的市场需求特点与晋升通道、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主要通道介绍等;四是专业人才的主要素质能力构成、要求与专业学习方法等。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内容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认识工商管理专业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前景、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哪些课程是本校的专业特色、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主要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以及学生该如何在大学四年里安排好自己的目标等。 在还没有开始专业导论课之前,学院每一年都得花很多时间来零散地处理和解答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及其前景的质疑。学生们最大的问题与担心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泛而不精,虚而不实,我学来有什么用?未来我拿什么去就业?进入社会以后我能够干什么?怎样去干?”等。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之后,类似的质疑明显减少了很多,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了该专业存在的市场价值和自己未来的主要努力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在我校是放在大一年级上学期开课,16个课时,每周安排2节课,共连续安排8周。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一代,在经历了应试教育的折磨,进入大学以后,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不能够有效的传授知识,调动课程的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他们就会上课睡觉、玩手机或干些与课程不相关的事情。专业导论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门专业课,如果讲得不好,不仅影响该课程的学习,更影响到学生的专业信心和后续的课程学习,甚至四年的大学生活,因此需要教师多下工夫。 第一,讲授内容要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最好请一些企业管理人士现场说法。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专业的一般知识、课程体系、部分就业择业内容都是由自己讲解,大概共讲解12节。其他内容聘请外校人员来进行讲座互动,安排2次,共4节课。一场讲座是请本地一位企业家或中层以上的管理工作者来做,另一场是请本校本专业毕业的几位从事管理工作的毕业生来与学生们进行圆桌交流。企业人士与师兄师姐们进入课堂,更能够带来一些真实信息,特别是关于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能够说得具体、全面。那些毕业学生既十分熟悉大学校园,又有社会工作经历,他们的话学生们觉得更加真实可信,更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而且,毕业生自身的工作单位与能力素质展现本身也具有良好的榜样效应。 第二,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从身边或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问题、企业现象引发问题讨论,引出教学重点内容。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资讯搜集能力强,特别熟悉或关注企业品牌、产品和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新闻。所以,尽管他们只是大一新生,但是他们的一些表现令人惊讶。因此,每一个重要内容最好都是从启发式提问开始。如在讲到专业课程及其之间的联系时,先问学生:“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它往往会碰到哪些问题?为什么?”从学生的思考与回答中,引出《管理学原理》、《税收》、《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法》、《财务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 第三,广泛搜集资料与学生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长期搜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经典文章复印给学生阅读,下载一些比较经典的与工商管理或学生就业相关的视频在课间播放。如将《职来职往》等节目的视频剪辑播放给学生看,非常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再介绍一些工商管理的经典书籍、企业家传记、相关电影等给学生,并请一些学生来共建资料共享平台,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第四,注意教师的身体力行与以身作则。90后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断增强,对于教师的PPT,甚至是教师的整体着装形象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与集体评价。教师的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也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授不仅要注意自身形象,还要注意将PPT做得美观大方,简洁漂亮,有自己的特点。 第五,充分鼓励学生利用答疑时间与教师展开深入交流。大一新生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学习环境进入到以自主性为主的大学学习环境以后往往很不适应。在这个过渡阶段,更需要任课教师的热心帮助与扶持。专业导论课本来就是一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适应阶段发挥着独特作用。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答疑时间,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与教师开展深入交流,开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大门。 三、成绩考核与评定办法 该课程通常就考查课,但根据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也要给出充分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依据。笔者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定为各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程论文阅读、课程表现和课后的资料分享等环节;期末进行开卷考试,让学生回答几个大问题,主要考核他们的专业认知能力和对未来的专业学习目标与主要措施的认识程度。 总的来说,专业导论课很有开设的必要,但是要上好这门课,帮助学生完成大一的过渡阶段和对于专业的基本全面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更多的优秀教师关注该课程,献智献慧,共同谱写新篇章。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研究 摘 要: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一个新生的本科专业,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气象学院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为例,介绍了该专业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鉴于目前尚未有正式出版的《水文气象导论》书籍可供参考,初步构建了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建议在水文学原理课程的讲解中,以问题带动好奇,以好奇带动求知,并给出了各章节的主线问题;最后建议在每次课快结束时留出10分钟,进行Q-A环节。 关键词: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 水文气象导论 水文学原理 课程建设 近年来,全球各地出现了很多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和破纪录事件,包括欧洲和俄罗斯的热浪、美国的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缅甸的纳尔吉斯(Nargis)热带气旋、巴基斯坦的水灾和亚马逊盆地、澳洲及东非的旱灾,以及我国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1]。为解决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种种极端水文气象事件,拥有“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凭借在大气科学方面的雄厚实力,于2011年9月率先成立了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我国首家培养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具有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高校。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成立,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本专业有3届本科生,总人数160人。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奠基性工程。对于年轻的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来说,迫切需要开展课程建设并完善研究。本文就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观点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1.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1.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刚进大学的新生对所学专业及就业去向普遍感到比较迷茫和困惑,如果在学习基础课程阶段不及时引导,则会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起来甚为被动,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可能会直接导致4年大学生活缺乏规划,得过且过。因此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甚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和基本概念,熟悉专业知识链的构成,掌握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2]。水文气象导论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它是一门面向大学新生、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是解决新生对未来大学生活疑问与困惑的课程。水文气象导论的开设,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大学新生起着启蒙和指导作用,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1.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探讨 水文气象导论课程主要回答学生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学什么的和做什么的。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1)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最好的”;(2)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很有用。以问题激发兴趣,以兴趣唤起求知欲,以求知欲带动学习,在一个个具体的水文气象问题案例中引发思索。 目前尚未有正式出版的《水文气象导论》书籍可以直接借鉴。构建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知识体系时,首先,应通过一个个具体水文气象极端事件案例及前沿信息,使学生深有感触,通过分析和关键问题的延展式探讨,启发学生思索和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及为什么要学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即使学生意识到作为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的无比光荣的使命;其次,通过讲述水文气象学的发展简史,引申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气象和水文相结合往往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一些工程建设和实际生产课题,并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此节的讲述过程中,除了讲述水文气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重要人物及当时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之外,还应当重点剖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科学思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本学科的重大发现激励学生,以学科奠基人的故事吸引学生,以科学家对待实验的态度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下来以现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引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相互探讨教学方法,从而刺激学生求知欲与探索欲,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最后在探讨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对本专业整体框架有一个了解。 2.水文学原理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2.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水循环要素监测、精细降水预报、可能最大降水、防洪设计标准和水文气象集合预报和流量概率预报。水文学原理主要阐述水文现象的成因和机理,通常涵盖的主要内容有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及下渗过程与机理、土壤水形与运移、洪水波运动、产汇流机理等[3]。水文学原理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和基础特征,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考虑到本课程对学生前期知识体系的要求(此课程需要开设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水力学等先行课程之后),目前将其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水文学原理起着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作用,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如果不打好该基础,不能牢固掌握灵活应用它,学生就无法学好工程水文学、水文气象集合预报等相关课程,因此,水文学原理在整个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的探讨 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使用的水文学原理的教材是芮孝芳教授著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学原理》。该教材章节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广,难度相对较高。在教学计划中,本课程计划学时只有48学时,而水文学原理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仅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灌输,会使整个课程显得枯燥、乏味。水文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提问及互动探讨授课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上学时的限制,则要求教师除了认真钻研、精心备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准确构建本课程知识体系。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一个新生的专业,构建水文学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复制克隆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应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敢于突破,搭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体系。譬如第九章地下水流、第十章地表水流第八节湖水运动、第十四章冰雪水文和第十五章水质及河流生态环境章节可以不做讲解;第八章产流机制和第十二章流域产流都是产流部分,可并做一章讲解;第十章地表水流和第十一章洪水演算也可并做一章讲解;鉴于天气学原理、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的开设,第四章降水第二节降水类型及影响因素,第五节雷达测雨可简单带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4]。在每章的讲解中,以问题为先导,带动好奇,然后以好奇带动求知,各章节主线问题见表1所示。 表1 水文学原理课程章节主线问题 3.结语 针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本文给出了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的一些建议。另外,建议教师可以尝试每次快结束时课预留10分钟做Q-A环节(questions and answer)。大部分美国教授讲课,每讲完一个问题,教授就要问“Any questions”?有问题立即解决。在我国则不能照搬,但Q-A环节的增加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益处。“石本无火,相撞方显灵光。水本无华,相荡方显涟漪”。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基于CDIO理念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摘要: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专业教改实践,以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在教学中,围绕CDIO理念要求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探讨以教学理念,理论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和考核评分标准的改革方法和具体措施,以期对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的未来发展制定一个详细的规划。 关键词: 统计学专业导论课;CDIO;教学方法改革 0 引言 CDIO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包含了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先进的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它能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进行学习[1]。 CDIO工程教育理念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国家20多年来工程教育的理念,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它的培养大纲将毕业生的能力划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四个层面[2]。自2005年CDIO引入我国高校以 来,有超过30多所高校在高等教育中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涵盖了机械、建筑、化工、计算机等工科类专业以及财经、外语等文科类专业。 统计学专业导论课是为刚踏入大学校门的统计学专业的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课程分为认知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认知教学部分是为帮助刚刚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对所选的统计学专业进行解读,主要讲授统计学专业是什么、为什么学习统计学专业、学什么样的专业内容、怎么学(学习方法指导)、做什么(就业规划)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这部分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个从事统计数据分析的专业人员的任务和职责,以及如何应用学科知识来完成这些任务;实践教学部分,学生以团队形式通过简单的统计专业方面案例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了解统计分析的初步方法和程序,并获得包括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知识和职业态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该专业基本原理的了解与初步实践,并加以灵活应用。因此,CDIO工程教育理念中强调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等的培养[3],在统计学专业导论课教学中都能得到贯彻。 1 基于CDIO理念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课开设的重要性 专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德养成,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4]。说到底,统计学专业导论课开设,除了完成一些表面目标外,还能培养学生具有“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局部”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一内在目标,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学生的整体素质入手,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综合性学习经验、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做中学”的能力[5]。在统计学专业导论课教学中引入CDIO的理念进行教与学,将会对培养学生的“做中学”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就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目前教学的情况和效果看,还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这一要求。 这是因为目前国内高校真正开设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的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对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该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不多,可有可无;二是无系统的理论对该课程进行指导,也没有一套完备的方案加以实施;三是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学教学发展的需要。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反而使学生的创造性难以发挥,独立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培养,造成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过分依赖。因此,这些都是统计学专业导论课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所以,将CDIO理念引入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的教学 中,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本专业、掌握学习方法,同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数据获取、分析、挖掘等实际操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的开设作出了理论指导。 2 基于CDIO理念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案 广东白云学院自2010年起,开始深入研究CDIO工程教育思想,并逐步将其引入各门课程,包括电子信息工程、艺术与建筑、计算机及财经等相关科目,“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方向)”的导论课在融入了CDIO的思想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调动了他们对专业课程的浓厚兴趣,解决了传统专业导论课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2.1 及时树立新教学观念是统计学专业导论课教学改革的先导 CDIO工程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传授学术知识的同时,还应充分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在此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从以前的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联系的方式学习。为此,CDIO工程教育理念更新了现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的新教学观[6]。 为了适应以上教学观念的转变,在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赏识、期待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进而使培养的专业型人才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正直的人品和高度的责任感;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对统计学专业初步轮廓有充分的理解,而且能找出使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具有向该方向进行探索创新、团队精神和语言沟通的能力。 2.2 确定CDIO理念教学目标是统计学专业导论课改革的理论指引 CDIO教学大纲综合为三大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素质能力和运用能力,这为制定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的教学目标指引了方向。“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方向)”的导论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心中建立数据调查、分析在社会中的工作和贡献的框架,由此培养对统计数据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统计专业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其专业能力包含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方法结构及课程体系的理解能力。素质能力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及口头表述方面的能力。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综合能力。 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方向)”的学生了解有关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产生、发展、基本内容和最新进展,介绍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统计软件初步应用和大学学习基本方法,为学生了解本专业、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3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改革的重点 具有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课内容一般应涵盖高等教育学、统计学专业与学科知识、统计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大学生学习方法论和统计学项目初步模拟等。基于以上指导思想与原则,笔者编制了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内容和学时建议方案,详见表1。 表1显示了作为高校新生入门级、定位于专业必修课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课设计思路:该课程共开设了32学时,其中认知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了一半学时,以每周2学时来说,共开课16周,设计学分为2。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以讲座形式为主,附以考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因此,需要组织专门的师资力量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 2.4 项目设计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CDIO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而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CDIO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助于学生的“做中学”,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比如通过对统计学学科的学习,引发了统计数据,而数据的获取可以来支撑专业导论课的项目设计,并以此为基石开发出数据调查、整理、分析和挖掘等子项目,使学生可以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5 团队协作是学生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的培养 团队协作不仅是CDIO非常强调的能力,也是现在企业看重的能力指标。在统计学专业导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是通过项目设计来实现的。比如采用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选定感兴趣的项目,通过调查获得数据、分析数据、揭露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研究、协作开发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为专业技能训练提供基础。这样在项目设计中进行团队协作、角色扮演,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培养科研能力的探索过程,最后让科研成果成为可以与他人共享的集体智慧。 2.6 考试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传统的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一般是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比例为四六开或三七开,这与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考试理念相违背,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进行改变。统计学专业导论课课程应着重考核学生的能力和衡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心得体会、自学笔记、项目参与和发挥作用情况,学习心得体会、自学笔记由教师评定成绩各占30%;项目参与和发挥作用情况由团队民主评定,成绩占40%。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更注重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彻底改变存在的只会考试而不会做事的高分低能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 3 结论与展望 要教好统计学专业导论课这门具有实践性的入门课程,结合CDIO教育理念,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传统观念,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要求,及时总结出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探索出适合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方法,得出优化该课程的改革方案,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更加系统、教学改革更具科学性。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一大批优秀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课教师、一系列具有CDIO教育理念特色的统计学专业导论教材和教学资源。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高职金融专业《期货市场导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高职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期货市场导论是一门集理论、实务与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其中实践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在分析期货市场导论课程特点及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之后,提出了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关键词]期货市场导论;课程特点;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期货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价格变动对大宗商品现货价格走势影响极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极高,必须掌握期货市场理论和期货投资技巧,具备敏锐判断价格走势的能力,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实践教学属于期货市场导论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最紧密的一环,这部分知识在教学中组织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关系到教师在授课中是否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加学生在期货市场的实战经验,提升职业技能的关键,更关系到是否真正落实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即培养与市场“零距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以只有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才可培养出实践能力强、适应期货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1期货市场导论课程构架 期货市场导论课程从大类上可分两部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其中纯理论知识包括:①期货市场概述、市场功能、组织结构、期货品种;②期货市场交易制度和流程;③期货投资基金和风险管理办法等;学生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掌握期货市场的基本特征、功能和原理,了解期货市场投资基金管理原则和风险控制办法。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①期货交易流程。该部分是让学生具体了解期货市场管理规则、基本业务;②技术分析方法和指标理论。通过教学学生可掌握期货市场的交易技术与技巧,熟练应用技术分析方法。其中实践教学的落实是培养与市场“零距离”的高素质从业人员之所在。 2重视期货市场导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环节正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中的期货市场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高度重视。 2.2期货市场导论课程特点要求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期货市场导论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如果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学生很难理解期货市场的抽象理论,无法感受期货市场中资本的风起云涌及期货、现货市场的关系,无法体验到国内外期货市场的高度关联及影响。只有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教学时间保障,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际操作,才能改变学生对期货市场导论知识掌握时的刻板僵化现象,让学生对期货投资有真实的了解和感悟,实现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我们在长期教学中体会到有必要进一步对期货市场导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掌握市场动态及技术应用的能力。 2.3期货公司对从业人员实务操作能力的重视要求进行期货市场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据有关调查显示,期货公司非常注重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文凭排到第三位。这表明用人单位更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应坚持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点,使学生掌握用人单位目标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以促进就业。 3期货市场导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以往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掌握知识一般都以教师所授知识为中心达到期末考试通过为目的,结果是所学与所用严重脱节,与高职教育目标相矛盾,所以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 3.1加大模拟教学比重,培养和提升学生市场分析和实战操作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培养的人才需求已不仅仅是使其所学知识、技能的多少,而更注重于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组织中,可结合期货市场对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及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知识结构,有重点的将技术分析与实践操作课时量增大。使学生在实战中全面了解和掌握影响国内外期货市场价格变动因素,如:各国经济发展现状、金融政策变动,基金投资方向变化,现货市场供求状态,仓储数量变动,天气变化等影响因素。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和把握相关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分析方法,达到主观上要求增加实战教学的要求。 3.2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合理设置期货市场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期货市场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面向期货市场就业岗位为逻辑线确定的课程体系,要基于期货行业工作过程,以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必要技能为依据设计。 包括:期货投资咨询、操作软件应用、交易流程操作、技术分析等,通过工作过程与情境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客户开发服务,期货交易、投资咨询等岗位的相关知识,以提升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3.3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实现多样化教学 针对高职金融专业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期货市场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市场分析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 (1)直观演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通过图像文件或视频文件将期货市场历史大事件、期货价格走势K线图等相关内容直观演示给学生。比如,在介绍期货市场行情时可利用金仕达、博易大师、世华财讯等行情软件在屏幕上演示,使学生对期货价格变动及指标分析有所了解;利用模拟操作软件的运用让学生熟悉经纪公司工作流程和期货价格变动情况;也可以将学生带到期货交易所、经纪公司参观,了解目标岗位的任务及工作流程,让学生获得直观认识。 (2)案例分析。在教学中引入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期货市场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比如,在讲授关于期货市场风险管理时,可引入“327”国债,亚洲、美国金融危机等国内外经典风险案例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产生风险的原因及控制重要性。运用案例分析时应注意几点:①案例要有代表性,实践性强、深入浅出并与时俱进,符合期货机构的实际业务流程和内容,符合社会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一定要注意互动和交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③可请专家学者来学校做专题讲座,对金融市场的事件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3)情景练习。对于行业中的初级管理岗位、客服咨询岗位、市场开发岗位的专业技能教学,可在课堂上充分运用情景练习,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经纪业务。比如,在讲授经纪人业务的内容时,可让学生分别扮演期货公司业务员和客户,演练客户开发过程,让学生在情景练习中学会开发客户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应用心理学,社交礼仪等知识。 (4)合理设计期货市场导论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价。期货市场导论实践课程考核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期货岗位工作任务的掌握。在考核体系设置中,注重个人与团队合作、课堂提问、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如:集体讨论发言的质量,分析作业中个人观点的阐述,参与集体活动的出勤情况,模拟期货交易的成绩和笔试成绩等。这有利于促使学生自觉观察期货市场每一天的价格动态,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市场信息,自觉将学到的理论、实践知识应用于市场分析中,随时调整投资组合以创造更高利润。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灵活应用知识的提高过程,也能改变传统考核办法,从最终考核改变成学习全过程的考核。 (5)加大力度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金融专业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场所。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学生能接触社会,亲身融入期货市场活动中,对之前所学的期货理论以及校内模拟实践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这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期货业务和工作流程的认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还能让学生了解自己与期货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另外,通过在基地的实习,学生能更好地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增加工作经验和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就业。因此,应加大力度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6)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完成教学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培养方案和一流的实验设备,也无法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要加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悉金融实务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确保期货市场导论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背景和建设思路,并就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内容、课程资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将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学生和社会学者的自主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导向;课程资源库;建设思路;建设内容;资源组成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的背景 建立共享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精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资源库的一个子库,其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对模具技术以及技能型模具人才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初步认识,对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本团队作为这个子项目的负责单位,对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进行了开发和建设。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模具专业导论》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作用在于使学生基本掌握模具概念及模具技术范畴,引导学生认识将来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与岗位任职要求,培养专业认同感与学习兴趣。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模具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设计了以下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1.结合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和培养方案重组课程内容。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和培养方案,组织和整合课程内容,使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认识模具全貌,了解模具职业岗位要求,对大学三年的学习有科学的计划,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2.按照“纵横双线式”组织网站内容。课程网站的横向主线是《模具专业导论》课程的导学顺序,也就是课程资源组的规定资源,纵向主线融合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关键因素。 3.开发特色资源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结合课程内容开发视频、动画等特色资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4.校企共同开发资源对学生起到职业导向作用。以就业为导向,和企业共同开发资源,引导学生认知企业环境和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能起到极大的职业导向作用,使其树立职业意识,形成科学的职业态度。 5.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自学资源相结合。项目组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时,不仅建设了适合课堂教学的资源,还建设了大量适合学生课外自学的资源,如模具专业常用专利文献、模具专业常用大型网络数据库、模具专业常用网络站点相关链接等。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1.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整体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资源库建设团队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对本专业资源库进行了顶层设计。按照顶层设计,《模具专业导论》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模具专业导论》教学资源库建设成员深入论证调研,在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全程指导下,针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要求,结合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对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做了整体设计,本课程资源库按照“纵横双线式”组织课程资源,横向主线按照本课程的导学顺序组织,即课程资源库的规定资源,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指南、课程负责人“说课程”、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特色资源、数字化教学、教学团队等模块;纵向主线是按照专业概论、行业纵横、企业对接、职业规划的认知顺序组织的。本课程资源库坚持了融合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关键因素的理念,对学生起到极大的职业导向的作用。 2.《模具专业导论》课程内容组织与创新。按照惯常的模式,《模具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是什么—学什么,即主要是要解决本专业中涉及的模具基本技术和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做一个简单引导,现在本专业使用的教材也大多是讲述模具技术的基本知识。其实,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对《模具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做一个比较大胆的改革,重新组织课程内容,并对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改革。课程内容上,除了要讲解模具技术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对模具企业及环境、模具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有个全面的认知,这些内容经过有机的统和、融合,形成职业导向型《模具专业导论》课程内容,激发专业学习欲望,形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模具人才的职业意识。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分设五个学习情境,分别是模具认知、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认知、模具企业环境认知、模具企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认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认知。课程教学方法上,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研究探索,采用教师集中讲解、小组工作、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并强化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本课程30学时,安排3次企业参观,1次主题演讲,多次科技小论文和PPT作品展示。 3.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素材资源组成。本课程资源库建设时,按照整体设计先确定本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指南,然后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设计及其相关资源的搜集和开发。本课程资源库开发中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的开发和教学设计是重点,与之相关的常规资源和特色资源也是本课程资源库的最大组成部分。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自主开发、和企业共同开发、通过数据商购买、网络收集等多种途径对素材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由项目负责人和有经验的教师自主开发;模具的应用、模具企业文化等视频、图片与企业和电视台共同开发(此类资源是本资源库的亮点特色资源);行业纵横、企业对接等相关资料由行业、企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发;职业规划、学生作品等资源由师生共同开发;除此之外,资源库建设成员还搜集、购买了大量网络资源。 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将依据系统设计、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继续对资源进行修改完善。本课程资源库设有教师入口、学生入口和社会学者入口,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资源检索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对资源的检索、浏览、下载适合他们不同特点的资源进行学习。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将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学生和社会学者的自主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在大类培养体制下,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和探索。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对于学生认识专业、激发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等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大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 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21世纪,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相应地,电子信息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更新与增长越来越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紧密。伴随着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分化、细化的同时,电子信息各学科、专业或方向之间的交叉基础知识更加多,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变化快、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共识。大类培养模式提倡按大类招生,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事实说明,大类培养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和大类基础课,大三期间学习技术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四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和接受综合实践训练。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尽管大类培养适应了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但要更好地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还必须加强大类学习到专业培养之间的衔接,否则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在大类培养阶段,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缺乏整体认识,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不了解专业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的关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不知为何要学习这些课程,不知道这些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作用,没有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学业规划,甚至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到了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甚了解。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前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绪,找不到发展方向,不能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地学习,甚至出现了所谓“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况。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长的时期,抓好大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可以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为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将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就读的学科与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电子信息技术导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该课程的目标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学科知识体系、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激发部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的兴趣;介绍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 二、“专业导论”教学模式探索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特殊性,为使该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应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1.课程安排 在大类培养机制下,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专业方面接触的主要是大类基础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解专业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个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及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选择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初各开设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 2.教学内容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针对即将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着重介绍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及专业知识体系、实践环节;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研究课题等;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领域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让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分若干模块介绍信息科学的各个学科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动态,如: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模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模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安全模块,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模块,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图像、语音处理模块,光电信息技术等。介绍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框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科学所涉及的领域范畴,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3.任课教师安排 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采用课程教学小组的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小组长为课程的总负责教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系主任担任,小组成员为专业骨干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负责不同的模块。小组长负责介绍课程总体概况,包括主要学科领域、技术、产业、前沿课题等,突出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各模块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发展动态等。课程教学小组经常针对专业导论课进行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课程组长负责,采用作业小论文+课程大论文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模块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选择,最后课程组长综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分给出本课程的总成绩。 作业小论文:若干题目自选,如电子信息技术可分为哪些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及工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各个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感兴趣的产业或领域,某领域的发展现状,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 课程大论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导论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形成课程学习报告。包括各自特长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学习习惯、喜欢的职业,该领域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本科阶段应培养的能力有哪些,大学剩下的时间准备做哪些事情,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你的计划等。 三、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等形式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本课程之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学业生涯定位模糊,对基础课不重视。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09级学生在开课之前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的仅占14.3%,了解一点的占50.8%,认为自己对专业学科领域及相关产业了解的仅占9.5%,认为自己有明确专业爱好的仅占8%左右,不少学生渴望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课程学习之后,有7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学习及今后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学座谈会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和学生管理部门也对该课程持肯定态度。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联系偏少、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课程时间安排 “专业导论”作为大类招生专业的专业先导课程,具有教育和引导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建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并尽早确立今后继续深造所要涉及的发展方向,减少专业上迷茫、学习精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在中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科不同分支,并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对学业和今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规划。因此建议将“专业导论”课程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开设。 2.改革教学内容 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充分把握学科及其分支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并适当结合学校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3.重视条件建设,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积极利用实验室、企业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实现专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大类培养体制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规划和导向作用,指导学生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对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基于能力导向的《物流专业导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物流管理概论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琐碎、系统性差的特点。基于此,建议将其改名为《物流专业导论》,贯彻“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改革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关键词:物流;导论;教学;改革 前言 物流是服务性质的行业,追求的是客户的满意度,而其贯穿物资流通的所有环节,就第三方物流而言,有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物流服务质量,降低客户满意度,所以对物流从业人员,尤其是营运经理来讲,他们必须对物流的整体流程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找到解决办法。《物流管理概论》是本专业的入门基础课,其教学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内容多且杂,与学生工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现在将其更名为《物流专业导论》,既是为了使上述情况得以根本改观,也是全面贯彻执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的教改思路与“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职教改革理念。本课程通过改革,按照面向工作过程的原则构建课程框架和课程体系,按照知识、岗位、技能、实际应用等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特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的兴趣,使学生正确把握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对物流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物流科学理论打下基础。帮助学生今后在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实际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最终满足物流公司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实际情况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一)课程开发原则与教学内容选取 为了贯彻新时期高职教育“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导向,以任务为具体实施方法”的教学理念,根据行业相关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我们将原来一学期48学时的课时量缩减为l周,课程与实训紧密结合,简明扼要,不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冗长,结合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类型及层次,确立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充分体现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与现代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贴近。 (二)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讲授与网络教学结合 通过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与方法,为今后的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指导方向。在教师的讲授中,学生的思维围绕着教师的思维,教师带动学生开阔思维,寻找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我们开发了立体化的物流信息网站,实现了在线答疑和考试系统,建立了网络教学课程,包括录像、课件、教学资料、参考书等资源。 2.问题驱动法 针对物流基础知识点多的课程难点,全面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业务案例一引入问题一围绕问题提出知识点一解决方案一总结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项目式实践教学 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方法,除了参观物流企业、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座等形式,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还特别设计了几个序列化综合实训项目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比如在情境一,物流基础知识准备中,我们让学生分组查找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的资料,并上台逐一演示。在情境二中,让学生进行企业调研,完成调研报告。 4.案例导学方法 改变纯讲授的传统做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导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并在对案例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这既是针对这门课程内在实践性需求而开设的必要环节,又是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经验、提升能力的有效补充。本课程设有丰富的、典型的、动态更新的案例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选取的绝大部分案例都是来源于企业真实事件,能够吸引学生,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三)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时表现(30%)。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出勤、课堂练习发言是否积极等; 2.阶段实训(40%)。在每一学习情境结束均有分组实训项目; 3.最终考核(30%)。主要体现为调研报告和视频分析比赛结果。 二、本项目的特色、意义及推广价值 (一)本项目的特色 第一,本项目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多元化,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 第二,案例引入、情景模拟、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全程,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教学系统,教学资源也更为丰富。 第三,建立了“成航物流信息网”,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学习资源等拓展学习资料,为学生课后学习、网上辅导提供了一个绝好平台。 (二)本项目的意义 为进一步加快学院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院示范专业建设,提升学院在示范院校建设中的地位,学院制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贯彻“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思想,本课程打破传统学科框架,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四个学习情境,形成物流管理应用性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结构,采用“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突出能力培养,即“能力为主,知识为辅,知识为能力服务。” 该项教育科研拟从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进一步优化本课程结构,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从根本上保证本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并希望为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基本途径,提供理论的依据和教学实践的素材。 (三)本项目的推广价值 本项目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根据对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分析确定的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进而开发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和教材、课程设计、学习环境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内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强调均衡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共创性,我们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张扬个性,自我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就上述而言,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本项目研究中的突破点或创新点 1.打破传统,创新课程内容。将《物流管理概论》改名为《物流专业导论》,课程课时量减少一半,既像课程,又似实训,简明扼要,不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冗长,结合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类型及层次,确立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充分体现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与现代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贴近。 2.本项目致力学生综合素质。课程目标多元化。不论是知识传授,还是实训操作均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 3.校企合作实体化。本专业目前与成都将近二十家物流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有非常丰富的校外实习基地资源。本课程的实训项目之一就是在教师安排下,到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参观以及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形象生动的实物展示和实地调研理论联系实际。 结束语 为期两年多的课题研究结束了,目前,《物流专业导论》已在物流专业三个年级共八个班完成授课,约400名学生进行了改革后的课程学习,效果良好。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的范围很大,而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很多,我们的课题研究仅限于物流管理专业的领域,而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培养模式仅仅是初步的。今后,我们要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进一步探索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我院教学质量,为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浅谈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摘要:《生命科学导论》是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本文阐述了在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并从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改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强调教育必须是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更多具有完善知识结构、满足科学创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生命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2005年教育部高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非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物学普及教育的核心课程为《生命科学导论》课程[2]。但是,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宽,对教与学都是一种挑战,如何在教学组织、教学体系优化和教学过程综合化等方面开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是目前教育领域内面临的主要难点。因此,作者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生命科学素质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结合几年来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导论》讲授的体会和感受,谈几点认识。 一、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高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大学生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技的认识,激起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兴趣,加深对科学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激发探索和创造激情,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是非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逐步改变着高校基础教学的结构体系。2002年国家教育部专门发文件积极促进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生物教学的实施,要求具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面对全校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培养交叉学科的研究人才,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命科学知识结合,产生新思路,开拓新领域,也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健康与环保意识[3,4]。所以,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全国很多院校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相关的生物学素质教育课程[3,5-7],课程性质多样化,在教学计划实施中充分体现了非生物类专业教学的特色。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也对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制订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常识、了解该学科的主要领域和进展,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命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层次参差不齐,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4,8,9],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整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面向文科学生时,采用讲座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以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为主,结合介绍基础知识,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生命科学观,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面向理工科学生时,教学内容侧重学科交叉意识的培养,采用系统讲授、部分自学的教学方式,以生命科学系统知识为主线,同时介绍生命科学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使学生理解、认识一些生命现象和过程,启迪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思维。 另外,学生对部分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如分类、形态、结构等生物学专业知识,因此提倡一些“开放性”内容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与自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馆、生物园地等基地,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其他高校相关方面的经验,编写了适合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教材《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新陈代谢、细胞与细胞工程、生物体内的信号和传递、人体的防御系统、遗传及其分子基础、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问题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对生命科学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考虑到非生物学类专业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浅,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力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可启发学生思维,开阔思路。(2)从适合非生物专业文、理工类学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活动的重要方面为主题,综合性地介绍生命本质,同时以生命科学的热点理论、应用和问题为切入点,采取专题综述、论证、探究等多种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开展深入思考。(3)在各章节内容后附上思考练习题,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四、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考试是测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好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增加了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多元化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以利于促使学生注重自身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2]。通常采用平时考核(如专题演讲报告、课堂讨论和考勤等)、撰写课程论文和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评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且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通过考前突击准备获得较高分数,导致课程成绩不合理的情况发生[10]。 总之,为了提高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在非生物类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基础上,建立了本校非生物类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体系,以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交叉点,为今后的跨学科学习、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促进科学研究更好、更快的发展。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基于CDIO理念的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以广东白云学院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为例,介绍了CDIO教育理念在专业导论课程中的应用。我们在自动化专业导论课中增加了项目任务课程,从团队的组成、任务的布置、过程的监控、物资的保障和成绩的考核方面论述了CDIO一级项目的实施方法,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以供讨论。 【关键词】CDIO;自动化专业导论;项目任务 1 引言 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1]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工科专业的教学特点,是工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向工业生产过程,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控制,因此其实践性要求非常高。新生入校后,往往大部分人对自己所报读专业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迷迷糊糊的入校,然后迷迷糊糊的学习,这样导致大部分学生至少在大三、甚至大四阶段才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和需要重点学习的专业技能。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就是为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学习内容、应用领域、发展前景而开设的。在这门课程中要使学生全面性的了解本专业的概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奠定基础。 自动化导论课程分为理论课和项目化的实验课程。理论课是以两到三次讲座的形式授课,主要向学生介绍自动化领域的现状和前沿科技,使学生对于本专业有个基本认识。项目化的实验课程则按照CDIO理念的要求设置,通过完成一些小的作品使学生对于本专业产生学习兴趣,也使他们了解产品设计的流程和应具备的能力。下面重点介绍我们在项目化实验课教学的一些情况。 2 自动化专业导论课项目课程教学 2.1 团队的组成。 在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过程中,团队的组成是十分重要的,是一切项目完成的基础,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其他学生结成设计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任务。小组成员的人数大约为3~5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都有明确的分工,这些分工尽量模拟设计实际的工作,比如电路设计、软件设计、采购、画图等,使学生能无缝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整个小组的项目的制定、指导、监督、考核等。在整个团队组成中,学生处于核心地位,他们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设计、制作、采购、测试等工作,教师则完成的是辅助性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 2.2 任务的布置。 当设计团队组成以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下达任务了。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课程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本课程的设计任务,并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学生,成为学生整个设计过程的指导性文件。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涉及的领域、工作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合理考虑设计任务的难度,要使其既要涉及自动化专业的某一领域的相关技术,又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总而言之,在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中,设计任务只是一个载体,我们利用这个载体实现对学生一些必要能力的培养。 广东白云学院自动化专业的2011级四十余名新生以四人为一组,每个组的设计任务如下: 简易调光台灯的制作声控式防盗报警器的制作 基于555定时器的"叮咚"门铃制作地震报警器制作 触摸式延时小夜灯制作过电压报警器 输出1A直流可调稳压电源制作百变光控电子鸟 楼梯灯节能(声光控制)电路制作消防车声双音报警电路设计 声控玩具狗制作无线话筒电路制作 2.3 设计过程的监控。 导论课的项目任务是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因此对于设计过程的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设计要求,也可以方便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能力,掌握学生遇到的困难,并且及时给予帮助。我们对于学生设计过程的监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指导教师日常性的监控。指导教师必须每周至少辅导学生一次,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指导学生解决设计困难,把握下一步设计方向。二是要求学生进行设计过程记录,养成做设计文档的习惯,这些记录、文档在设计过程中需交由系部检查,以方便系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4 物资的保障。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项目较多,每个小组需要用到的原材料种类纷繁,且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遇上修改设计方案、更换元器件的情况,因此如果按照一般的实验课程的采购体系运作则会出现物资保障困难、时间延迟的现象。我们在自动化专业导论项目设计过程中物资保障采用两种方式:对于一些价值较高的主要设备和元器件,可以通过在课程开始时交由学校统一采购,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的资金。而对于一些学校实验室没有库存的价值不高的元器件,则由学生自主购买,这样不仅节省了采购的时间,也使学生能亲自经历器件采购的整个过程。 2.5 成绩的考核。 成绩考核是对于学生设计结果、能力培养成果的检验。对于项目任务的考核不能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而应该针对导论课程的项目要求进行综合考核。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已经阐述了完成这个项目的验收内容,其中包含学生通过本课程应达到的能力。因此对于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项目任务的考核我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设计说明书评分、答辩评分。指导教师评分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能力和团队精神。设计说明书评分主要考核学生的写作能力、设计能力和外语能力。答辩评分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设计内容的论述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种综合考核的方式可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 初步的教学成果 经过广东白云学院2011级自动化专业的《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对于项目课程的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成果和问题可以成为以后课程教学的借鉴。 3.1 自动化专业导论课是新生入学后第一门与专业领域比较贴近的课程,这门课程承担着介绍本专业,引领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的重任。将导论课引入CDIO理念,增设一级项目课程,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了解本专业的概况,掌握产品设计的一般步骤,培养所需的工程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采用CDIO教育理念,让学生以产品的研发、运行周期为载体,获得整个产品周期的所有知识和素质,改变了过去教学过程中知识分割的情况,使各种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所学的即是将来要用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都有极大提高。 3.3 在自动化专业导论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原来的教学制度也不适应这种新的方式,因此如何构建新的制度来促进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善是十分必要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才能逐步完善。 4 结论 我们在广东白云学院自动化专业11级新生中开设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引入项目任务设计环节,让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由组成团队,自主的完成一个小项目的设计,使学生从入学起即接触到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经历产品设计的整个周期,培养学生包括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指明学习方向。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NET的医药公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文章摘要】 本系统是从工商行政部门的实际应用出发,采用技术,基于B/S(Browser/Server)模式,开发了企业登记管理系统,以便工商行政部门各级工作人员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发挥更大的职能监督作用。本系统是一个基于Web应用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了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及Microsoft SQL Server作为开发工具。实现了系统的权限控制以及企业信息的录入、更新、删除及查询等功能。可以对庞大的信息量进行高效率的管理。通过测试,系统在Windows XP平台下能稳定运行,且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信息管理;登记;批量处理 0 引言 根据目前工商行政部门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一些要求:在查询和打印功能方面增强功能,支持多数据模糊查询,支持各处室间的数据共享。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增加员工业务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加强信息采集,规范分局数据录入,扩展企业信息量,改善数据采集方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省局、市局、分局、工商所之间的网络传输系统。 1 开发工具简介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是微软的一个开发工具,主要可以用来开发控制台应用程序、C/S结构的桌面应用程序和B/S结构的网站类应用程序。C#是微软公司为.NET平台量身定做的语言,是基于.NET平台的最佳语言。 SQL Server是一个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模型建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帮助用户方便地得到所需信息,并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具。 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包括:用户信息表、企业信息表、企业现状信息表、企业转制信息表等。企业现状信息表如表2.1所示。其他表设计略。 3 系统设计与主要功能的实现 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其中逻辑层是采用Web Services服务模型来完成功能实现的。Web Service体系结构基于三种角色之间的交互,分别是: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中心和服务请求者。在典型情况下,服务提供者托管可通过网络访问的软件模块,定义Web Service的服务描述并把它到服务注册中心;服务请求者使用查找操作来从服务注册中心检索服务描述,然后使用服务描述与服务提供者进行绑定并调用Web Service实现或同它交互。所以本系统是面向服务的,而非传统的面向对象开发的。这有助于系统将来的商业化,并且更易于系统的维护。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3.1所示。 3.1 用户登录管理 用户通过登陆页面进行登录,系统将根据用户权限自动限制用户的操作。当权限不足时会提示用户权限不足。用户可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系统将保证用户账号的唯一性。用户登录界面如图3.2所示。 3.2 企业现状管理 基本实现了现状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并统计该企业现状情况下所拥有的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离休人员的数目。 3.3 企业转制管理 实现了企业转制时的基本情况的录入,删除及修改。并统计该企业转制时所拥有的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离休人员的数目。 3.4 企业人员管理 实现对企业现状和转制时的人员信息的维护,可分别对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离休人员进行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及多条件查询,查询结果将以列表形式显示给用户。 3.5 企业信息管理 用户可通过录入企业信息来新增一条企业的记录。在企业信息列表中可删除所有选中的企业,也可选择其中之一对其进行信息修改。并可通过多条件进行模糊查询,查询结果将以列表形式显示给用户。最终实现效果如图3.3所示。 4 结束语 系统运用技术结合SQL Server 2005 基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登录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后台支持,且通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设计了美观大方的网页页面,从功能上和视觉上给了用户良好的体验过程。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B/S 模式的医药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摘要:针对医药物流复杂性,对现代医药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使用EXTJS框架搭建界面,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分布式布置,设计了系统基本功能模块设计和定时任务实现上传下载接口,实现了物流系统与仓库之间的数据及时传输。 关键词:医药;物流管理;B/S模式;数据同步 1 概述 信息化是医药流通企业能否成功扩张,同时又能降低管理成本的关键因素。医药物流并不是简单的药品进、销、存或者是药品配送,而是高度注重药物质量管理以及药物流通的控制。现代医药物流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等几个环节的整合优化,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率,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和效益化。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我们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医药物流管理系统。 2 系统概述 本系统分为物流管理总部系统和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两部分。使用EXTJS框架进行网站搭建,采用DWR技术进行异步调用,增强客户体验,方便操作;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分布式布置;数据使用定时任务实现上传下载接口,对各个分部的仓库提供实时数据库,可及时把药品配送到客户手上,使总部系统数据和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的数据达到一致。 3 系统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医药物流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基础资料,物流的统一管理,以及仓库的进货和库存管理。主要功能模块分为: 1)系统管理:主要用于系统人员设置,权限设置,消息管理,审批流设置等。 2)基础资料:主要用于维护医药物流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包括药品资料,批号资料,客户资料,货位区域信息等。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不过受权限控制。 3)接口管理:主要用于物流系统跟医药公司的ERP系统做对接,把在ERP系统的订单业务信息,传送到物流管理系统。 4)入库管理:主要是对入库的业务操作,药品上架决策等,包括收货管 理,上架决策,入库确认,收货通知等功能。 5)出库管理:根据订单的内容,确认订单,备货完工送到正确的送货台, 装车设定最优路线,送货到客户手上。 6)仓库管理:主要是仓库内的养护药品的一些操作,能够及时检查出过期药品,及时发现药品的短缺,做好补货的措施,直观明了地让仓库管理知道库存的状况,药品的情况。 7)出入库统计: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快速反映出商品的进、销、存等状况和各种反馈信息分析。 8)质量管理:对药品的一种养护,定时检查药品的质量状况,特别是对特殊药品的看管;只要包括养护记录、养护档案、质量跟踪卡等功能。 9)运输管理:只要对送货过程的监管,确保送到客户的手上,同时却确保客户能在第三方物流上随时跟踪货物的状况。 部分系统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4 数据同步接口设计 4.1数据同步接口分析 ERP总部中心数据库,通过网络与本系统连接来互相通信,由于采用Oracle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管理,如果使用数据库链接对数据进行实时的读写操作,一旦出现网络原因,整个系统将不能使用。由此分析,设计数据同步接口,构建数据接口缓冲区,编写定时任务程序,定时对数据接口缓冲区进行数据读取,来对数据进行数据上传和下载。这样,两个系统的数据,就不会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整个ERP系统瘫痪,物流系统仍然有独立数据库,仍然可以运行,数据读取速度快捷,稳定,可大大的提高物流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4.2 数据同步详细设计 本系统数据同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4.2.1 数据缓冲区设计 数据缓冲区由数据缓冲记录和数据缓冲历史记录组成。每一个基础数据如商品数据,库存数据,都有属于自己的数据缓冲区。 4.2.2 数据下载接口设计 本系统基础数据统一由ERP总部进行统一管理,如商品资料,单位管理等。物流管理系统连接到ERP总部网站进行相关的业务操作。系统会将该部分数据放入数据缓冲区,物流管理系统系统将定时读取数据缓冲区的数据,同步对应数据。 4.2.3 数据上传接口设计 数据上传接口,主要是对系统的销售、销退、换购记录进行数据上传,各个仓库上传数据统一发送到ERP系统做数据统计。通过对对每一个业务交易记录设置上传标志,仓库使用定时任务定时读取业务交易记录,如果标志不是“已上传”则上传该数据到ERP。 5 结束语 实践证明,医药物流管理系统能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统一数据管理,统一采购、销售、仓库、财务等业务模式;实现标准化管理和财务核算模式,实现信息化资源共享,节约建设成本;能提高物流配送速度,提高整个物流配送速度、提高库存配货的准确性、降低出库的差错率,同时减少整个物流配送的重复劳动。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药企业网络营销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为使医药厂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能实时准确地掌握销售数据,并制定营销策略,设计并开发一套合适的医药企业网络营销管理系统十分必要。综合运用.NET平台、WAP网关、短信网关等技术,采用B/S构架,开发并实现了一套适用于医药厂商的网络营销管理系统。重点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路,探讨了系统的功能架构、结构特点以及实现过程,将其应用于某药业公司,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医药企业;网络营销管理;WAP;B/S架构 0引言 目前,医药厂商进行产品销售时,一般按商、经销商、零售商模式进行。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家对医药产品监管日益严格与规范,各厂商正想方设法改进自己的营销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终有这样一些问题困扰着医药厂商:一是厂商无法准确预测产品的销量,对后续生产无法提供准确的指导数据;二是各级销售对产品利润层层盘剥,厂商利润无法保证;三是无法对销售产品全程跟踪,准确了解产品的流向。本文针对医药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医药产品销售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营销管理系统,以期能对医药销售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系统设计 1.1应用架构 本系统用户由厂商管理层人员、营销管理人员、营销商务人员与营销终端人员构成,覆盖医药产品营销的各个环节。为使系统达到更好的覆盖率与兼容性,支持移动用户,并对系统中部分数据上报业务采用了WAP网关与短信网关。系统总体采用B/S结构,各级用户通过电脑终端或移动手机终端访问业务系统,具备良好的实时响应特性。系统应用架构如图 1所示。 1.2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由基础数据管理、销售计划处理、终端数据上报、业务数据查询与报表、工作指令等功能模块组成,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基础数据管理。主要由营销商务人员和营销终端人员对产品信息、竞争产品信息进行维护与管理;对销售网络结构(省、区域、区县)进行管理;对人员进行管理并进行岗位权限指派等。 (2)销售计划处理。销售计划主要由巡店计划与促销计划两部分构成。营销终端人员自行制定巡店计划,区域主管对下属人员提交的巡店计划进行修改与审核,以确保符合业务开展需求。营销终端人员根据产品销售业绩或销售需求制定促销计划,区域主管在管理区域范围内制定终端产品促销计划,促销计划由厂商管理人员审查并下发执行。 (3)终端数据上报。营销终端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实现终端实时数据上传,一方面实现将药店(进货、库存、促销、竞争产品)、医院(进货、库存、批号、回访数)以及各销售期(进货、库存、上期库存、本期销售量)相关数据进行上报的功能,另一方面由营销终端人员通过手机拍照并以彩信方式上传药店陈列图片,系统实现该彩信的接收、图片的提取、所属终端的分析。 (4)业务数据查询与报表。按各级权限实现业务数据查询和报表生成,主要有经营产品信息、竞争产品信息、商业单位信息、终端产品进货数据、终端产品促销量、竞争产品即时信息、商业单位库存及价格、促销计划等。 (5)工作指令。管理层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对权限范围内的工作人员下达工作指令,工作指令以短信方式群发;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查询下达的指令记录并执行。 1.3技术平台 营销系统数据采取集中管理方式,由医药厂商配置数据库服务器与WEB服务器,用户通过网络访问服务获取数据,总体结构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前端开发采用、JQuery、Html等技术,保证了系统优良的客户端兼容性;后台采用短信网关、WAP网关作支撑,确保了对电脑用户和手机用户提供一致的服务与体验;数据系统采用SQL 2008,具备良好的并发访问特性,且在数据备份、安全容灾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2系统实现 2.1运行环境 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与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名称为MobileCommerce,采用双机热备份与定时数据备份相结合的容灾技术,为数据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终端为普通PC或智能手机终端并开通上网功能,兼容IE、FireFox、UC、Chrome等主流浏览器,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 2.2数据库 按照功能需求,数据库中主要建立的数据表分为基础表与业务表两大类。具体设计见表1。 2.3具体实现 以销售计划处理中的促销计划(界面如图2所示)为例,对系统的实现细节进行介绍。用户从WEB站点首页以一定的身份登录系统后,可以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制定促销计划,并查看编辑已有的促销计划列表。终端文员可以删除已过期的计划或还未开始执行的计划;省区经理、终端主管可以通过“指定区域”制定负责省份的促销计划。 例如,以省区经理身份登陆系统后,主要实现下列功能:在系统初始页面(或在操作过程中)选择“工作计划管理”,即进入到工作计划管理模块。功能导航区显示“促销计划制定”、“巡店计划制定”等信息。用户在左侧功能导航区使用过“促销计划制定”链接,系统显示“促销计划制定”页面。用户可以在下拉列表中选择指定的“省份”、“区域”,也可以继续指定“药品名称”和“规格包装”,单击“刷新”按钮,系统将查询符合条件的促销计划,并将查询到的促销计划制成列表。在查询得到的促销计划列表中,每条促销计划信息在操作区域分别有“删除”和“编辑”选项。在查询促销计划的结果列表中,点击“编辑”按钮,根据需要将促销政策、促销时段修改完成后,点击“提交修改”按钮,出现编辑促销计划操作的结果信息。 3结语 3.1系统优点 (1)建立了基于B/S模式的体系结构,部署方便灵活,实现了药品销售信息的共享。 (2)系统采用多种手段实现销售数据的实时采集,使得医药厂商能依据销售数据制定灵活的销售、生产策略,为资源优化配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系统采取面向终端的销售模式,提高了销售数据的反馈效率,从而提高了销售管理的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2系统不足 (1)由于资源与开发能力的限制,未能开发适应于Android与IOS的专用程序,用户必须利用通用浏览器访问系统功能,用户体验有待进一步增强。 (2)考虑到数据安全性问题,每天都需要将系统的数据文件定时备份并拷贝到内网的生产管理系统中进行读取。是否有更智能、更便捷有效、更安全的方法代替现有方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药供销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1、医药供应管理系统组织与功能结构分析 目前大多数连锁药店都是由总经理负责制,主要分为六个部门:财务处、采购部、营销部、仓储部、人事部、零售POS等。各部门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信息资料的传递关系、物资流动关系与资金流动关系。 2、系统规划方案 医药供销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实现药店药品的采购进药、采购退药、入库、前台销售、销售退药、库存盘点、药品分类、药品价格、库存报警等业务管理功能;提供自动快速统计分析的功能;促进药店规范化管理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药店管理的经营效益。 2.1系统开发方案 本系统是一个中小型的连锁药店医药供销管理系统,可以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的业务处理环境,连锁药店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系统中实现浏览药品信息、搜索查询药品具体内容、下订单以及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单据查询及处理订单等功能;库存管理员能够执行库存管理的相关功能;而系统管理员拥有全部权限,可以通过系统管理、客户管理、订单管理、药品管理、供销管理等管理功能来实现对系统的维护与更新。 2.2人员培训方案 本系统以模拟人工登记、人工记帐、统计和销售为主,建立药品供销的管理系统,操作人员易于理解软件思想并掌握使用方法,系统在执行时每一步都有相应的文字提示,有时还会弹出小窗口,只要根据提示进行相应的操作即可,操作十分简单,只要安装系统并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一遍演示几个轻松掌握,故不需要专门的培训。 3、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经过对现行业务流程的分析和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研究,去除了重复的业务流程,并对某些流程进行了细化或重组,确定了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新业务流程主要增加经理对这个流程的管理,针对大药店的批量购买客户,采用批量销售模式,同时针对普通用户采用零售模式以满足客户需求。在库存业务中加入了药品的库存调拨管理及药品报损报溢管理等新功能。同时在其它方面系统也有所改进,在此不详细叙述。 4、系统设计 4.1新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统计分析,具体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员登录 只有登录后管理员(各连锁药店的负责人)才可以进行药品详细信息、客户信息、库存信息、销售信息、及供药商信息等各项数据的更改与维护,并且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保证了企业数据的安全。 2)管理员权限 管理员登录后可以进行药品信息管理、客户资料管理、库存管理、销售处理采购处理等相关工作。仓库管理员只能进行仓库管理,售药员只能进行销售业务管理。经理的权限最高。 3)系统维护管理 系统维护管理主要有数据库的备份和数据库恢复管理,数据库备份管理用于完成后台数据库的备份,而数据库恢复管理是在对数据库误操作和数据库被破坏时,用以前备份过的数据库去恢复它,使损失降低,而这些操作都是在输入系统管理员密码后才可执行的。 4)库存管理 (1)库存调拨,仓库管理员根据业务需求把药品从一个仓库调拨到另一个仓库。 (2)库存盘点,仓库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仓库内的药品进行全部或部分的清点,以掌握该期间内的经营业绩,并据此加以改善、加强管理。准确行我药品的进、销、存业务信息,可避免囤积太多药物或缺药的情况发生,对于计算成本及损失是不可或缺的数据。系统管理员根据盘点的情况修改库存表,并在报损溢单中增加一条记录等操作。 (3)药品拆分,仓库管理员根据业务的需求对药品进行拆分处理。系统管理员根据拆分信息修改库存表,并在拆零记录在表中增加一条记录等操作。 (4)药品调价,仓库管理员根据业务的需求对药品进行调价。系统管理员根据调价信息修改库存表,同时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操作。 (5)库存查询,为了使仓库管理员全面了解药品库存信息,仓库管理员可根据相关记录对库存详细信息进行查询。 (6)库存报警,采购进药添加设置药品的库存下限数量,当库存中药品达到或小于此下限数量时,会报出库存报警信息,提交药品采购需求信息,交由采购部门进行采购信息的编制,从而减少库存缺药风险。系统管理员可以对过期库存药品进行查询,对库存的上下限进行设置。 (7)报损报溢,定期提交报损报溢表,以便使管理者及时了解仓库药品的实际库存情况,对计算成本和估计损失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系统管理员根据报损报溢表打印报损单和报溢单,同时可以对报损报溢进行查询。 4.2代码设计方案 代码是代表事务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它为事务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本系统中的重要代码有进药单编码、药品ID编码等,这些编码的编码方式都是层次吗。 1)进药单编码(9位) 药品进单编码格式为:XXXXXXXXXXX 其中,第1位X为“1”代表是进药编码,2-7位XXXX代表进药日期,8-11位XXXX代表进药顺序编号。例如12011030001表示2011年3月办理的0001号进药业务。 2)药品销售单(9位) 药品销售单号编码格式为:XXXXXXXXX 其中,1-6位XXXXXX代表药品时间,7-9位代表药品顺序编码。例如:2011030006表示2011年5月销售的第六张销售单。 3)客户编号(19位) 客户编号格式为:XXXXXXXXXXX 其中,1-6位XXXXXX代表可好注册日期,7位代表客户类型,7位X为1代表零售客户,7位X为2表示批量客户,8-11位代表客户序列号.。例如11031010001表示指:客户是2011年3月10日注册的第1位零售客户。 4.3数据库设计 1)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用户的需求抽象为信息世界结构再转化为计算机结构的过程。一般的,描述概念结构的有力工具是E-R模型,即用图形的方法描述实体及实体间的关系。 2)物理结构设计 以下每个表格表示数据库中的一个具体的表,即一个关系。 4.4输入、输出及菜单设计 在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上,遵循既满足用户需求又方便用户使用的原则。与用户反复沟通得到以下输入输出与菜单界面。 输入界面的设计不仅考虑数据输入窗口的屏幕格式,而且考虑如何使输入数据的错误率尽可能小,因此尽可能减少输入项目,或用选择框的形式给出。 (1)管理员登录模块设计 创建管理员成功后,管理员请求进入系统时,系统需要管理员提供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这是系统安全性的要求。本模块设计一个表单让管理员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对于管理员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系统在发现错误时,及时做出错误报告。若连续三次输入错误,则退出系统。 (2)添加新用户模块设计 添加新用户时可为新用户设置权限,添加成功后,新用户只能在规定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作者单位: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ERP系统在医药销售管理系统上的应用 摘要:针对云南白药集团企业的管理特点,在课题中主要采取UP开发的方法,选取药业企业ERP的核心模块——销售管理模块进行分析和设计,主要进行销售管理平台的设计以及销售管理系统的建模,实现销售系统的业务管理模块的开发。采用现代软件工程的思想,利用统一建模工具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现白药药业ERP系统的模型设计,并探讨药业ERP的实现技术,进行药业企业的ERP系统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研究ERP系统时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模式,主要使用UML对系统建模、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和J2EE架构的web组件技术来构建药业部分ERP系统。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销售管理;建模语言;J2EE 作为一家医药科工贸结合的国有大型综合性企业,云南白药集团现拥有控股子企业11个、主要参股公司5个,业务范围涉及从种植到生产、批发、零售、科研等现代化医药生产全过程。虽然云南白药集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企业信息化现状与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通过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可优化管理流程、规范管理程序、细化管理对象,强化管理力度,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有效监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一般都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10%~30%,库存降低30%~60%,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高60%~200%,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70%,报表周期缩短90%以上。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80%都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了统一的管理软件。可以说,企业管理信息化已彻底改变了企业特别是多元化集团公司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它们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成为各国企业参与竞争的必备利器[1]。 本课题是企业的横向课题,在对当前ERP的应用现状及我国企业目前所处的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ERP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ERP的概念、基本思想、作用及特点,分析了药业企业引入ERP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企业目前对ERP的应用现状;在ERP的系统的总体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基础上,描述了ERP系统的整体架构层次;分析了ERP的设计目标,研究了ERP系统的总体设计,包含体系结构设计、系统建模设计、Web销售系统查询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等;在研究销售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基础上,分析其销售流程和业务流程,从分析、设计、实现与运行等方面阐述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内容达到相互之间协调发展,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 1系统的体系结构 开发的销售管理系统采取了C/S结构和B/S结构都有的方案。销售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开发客户端软件;Web销售系统采用B/S结构开发,连接Internet能让客户在线查询产品信息。 1.2 Client/Server系统体系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模式是当前数据库开发的主要形式。C/S结构是一种典型的二层结构,应用程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处理数据库,称为服务器部分;另一部分是用于处理应用程序、请求服务,称为客户部分。客户部分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如管理用户接口、数据处理和报告请求等。而服务器部分执行后台服务、如管理共享外设、控制对共享数据库的操纵、接受并应答客户机的请求等[2]。C/S结构的工作原理是: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向客户机提出数据请求,客户机通过网络将用户的数据请求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执行数据处理任务,然后把经过处理后的用户需要的那部分数据传输到客户机上,最后由客户机完成对其所要数据的加工。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化应用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达成的重要手段,全面信息化管理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实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以科技制胜的目标。应用阶段的信息系统一般称为生产系统。生产系统运行维护是指用组织、制度、流程等管理方式,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信息系统本身、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综合管理,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准确、高效运行,进行系统全面应用维护的过程。生产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医药全产业链企业集制造、分销、零售和研发为一体,需要一个信息管理功能完整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这种统一、完整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复杂度高、周期长的特点,需要边建设边应用。如何协调好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相互关系、使信息化建设能保证生产系统的稳键运行、且运行维护工作又能推动信息化建设,这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1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管理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是对信息系统运行所有环节的管理,包括各种软件、主机和网络通信设备、机房、技术资料和信息备份档案文件的维护和管理。这是一项专业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维护体系,保障生产系统的在控和能控。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标准有ISO 20000和最佳实践IT基础设施知识库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在应用上已经很成熟的ITIL v2强调了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的服务管理流程一体化的集成;2007 年的基于服务生命周期的ITIL v3整合了前两个版本的精华,强调ITIL 最佳实践的执行支持以及在改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入到应用阶段,运行维护工作也就摆到了面前。大量的运行维护需求会使一些企业有些措手不及,如果处理得不好或不及时,就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应用、甚至由于业务无法正常进行而导致信息系统被废除。 为了生产系统能长期为企业服务,可以参照ITIL对问题、事件、配置、变更和服务持续性等方面的管理,建立起企业的运行维护组织机构,配备人员,制定制度,确定流程管理规范,使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正常展开。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充分调动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他们积累的工作经验,能更好地达到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有效应用的目标。根据ITIL的管理框架模型,加上运用运行维护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用图1来表达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框架。 1.1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组织架构的建立 组织是运行维护工作中人们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在医药企业,要全力打造统一集中管理的大型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组织应该考虑这样的模式:建立一个覆盖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组织,由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等人员组成,纵向应延伸到各子企业如公司总部和各级子公司,横向应涉及到各职能管理部门如财务、市场部门等。运行维护的核心组织建立在公司总部,承担运行维护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完成对构成信息系统各要素(各种软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的维护工作,进行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纵、横向子运行维护组织主要承担系统的应用管理(包括提出新的应用需要和完善系统功能等方面要求)、事件响应和记录等工作。功能为条线业务管理的子系统,可采用由总部相应职能部门牵头、总部信息技术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如财务、资金系统应由财务部承担应用管理。功能为子、分公司业务运营管理的子系统,可采用在总部信息技术部门协同下由相应公司进行管理的模式,如医药生产企业的ERP系统由企业进行应用管理。 在建立运行维护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运行维护人员的岗位和职责,使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有序进行。运行维护岗位包括应用管理岗位、机房环境管理岗位、设备管理岗位、系统管理岗位、网络通信管理岗位、安全管理岗位、技术档案管理岗位和运行值班岗位等。 1.2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建立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是对管理范围、内容、流程、方法等方面的规定,是运行维护体系正常运作的根本保证,是工作人员有章可依的工作准则。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应涵盖所有环节,包括应用管理、人员管理、运行机房环境管理、设备管理、投产管理、值班管理、系统管理、网络通信管理、安全管理和技术档案管理等。 全产业链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边建设边应用,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制度需要按系统建设的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这种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制度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制度=办法+细则+补充。公式中的办法表示的是系统的基本管理制度,细则是按系统功能和应用条线进行管理的细分制度,补充是系统功能扩充完善后对管理制度的补充。 1.3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流程的建立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流程是指为完成运行维护工作而进行的一系列整合资源与能力的协调性活动。运行维护管理流程有问题、事件、配置、变更和服务持续性等管理流程。如果将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流程进行抽象,图2就是一个较完整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流程。 每个按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环节细分的运行维护流程(即图2中的“活动N”)都可用流程图明确表示,这里以系统功能扩展项目投产管理举例说明。当系统功能需要扩展时,由系统主管部门提出系统变更计划,由实施部门提供系统变更方案,新功能测试成功后,方可在系统功能扩展项目投产所有资料(计划、方案、技术资料、操作说明等)已经齐全的情况下落实操作培训、制定管理制度等工作,才能进行系统功能扩展项目的正式投产。图3表示了系统功能扩展项目投产的变更管理流程。 制度是需要人来执行的,按运行维护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工作是需要花费一定人力的,如果对运行维护人员的配备不到位,运行维护人员终日处于应付各种实时发生事项的处理,无暇全面执行运行维护制度,尤其是无法正常做各种巡检、运行维护记录、各类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无暇于总结运行维护工作经验和教训,也无暇于全面提高运行维护能力,这是不利于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进行的,应引起重视。 因此,要使运行维护工作取得成效,不仅要借助ITIL的方法,用提供支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而且要投入应有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对生产系统运行维护进行综合管理,不断提高运行维护质量,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与信息化建设齐头并进 全产业链医药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建设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府对医药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要求的提高、医药产品的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内部因素包括各类业务流程整合的内部管理尚未形成或未成熟以及业务范围扩大、产品种类增加、内部组织架构的复杂性加大等变数的出现与现有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等。所以,医药企业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 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难度和长期性要求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齐头并进。但这两项工作是相互牵制和相互影响的,如果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展甚至倒退。 运行维护工作要保持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系统的每个环节都能保持稳定、安全。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则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尽快实现新功能,故需要对系统的各种配置做变更、对系统代码进行修改甚至需要全面升级。这些使生产系统运行基本环境发生变化的操作一旦处理得不谨慎,会影响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反过来,如果运行维护工作不力,不能找出新项目可能对系统运行产生不利的关键点、不能评估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对现有系统的各项变更的影响、不能合理安排信息化项目的投产,也会影响到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为了保障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和项目建设工作都能顺利开展,需要在新项目设计阶段就进行运行维护和项目实施两个团队的紧密合作,从保障现有系统的稳定性和新项目顺利建设投产的目标出发,找出新项目与生产系统可能发生的交集部分,分析这些交集部分中对两项工作有相互影响的关键因素,给出避免冲突的解决方案,同时评估和落实新系统功能投产后系统的承受能力,及时落实运行维护的各项工作,实现运行维护和建设的共同推进。 以系统应用面扩展项目上线为例,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流程和解决方案如图4所示。 面对信息化建设对生产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挑战,运行维护人员应该:1)要坚持用ITIL的方法、理论武装自己,及时做好运行维护的人员、组织、制度和流程等方面的调整和补充工作,迅速掌握运行维护的新要求,完成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2)应将系统的变化在仿真环境中进行系统功能、压力和数据演算等模拟运行,模拟运行成功后再进行应用切换。3)与实施团队联合作战,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4)要保留和保全原有系统,以备及时复原系统。 运行维护人员要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工作,与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团队充分沟通,主动介绍生产系统对功能的应用程度、业务流程的特点、系统各项基本配置和应用特点等情况,共同商议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安排,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与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的衔接,尽量将新项目上线对生产系统运行的影响和波动降到最低,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不倒退、不混乱、不停止。 运行维护团队负责系统的各项维护工作,与系统用户接触最多,通过对他们的各类问题的排除和答疑,容易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当信息化项目建设对生产系统运行产生负面影响时,通过运行维护团队可以取得用户的配合和谅解,从而减少系统波动的影响和损失,这也是运行维护团队的一个工作准则。 在应对信息化建设对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的挑战中,运行维护团队虽被动应战,但对有经验的运行维护团队来说,不会仅停留在保障生产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层面上,而是会更上一层楼,根据积累的运行维护经验和信息系统应用的体会,促使信息化建设更切合企业需求,信息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更科学、合理、有效。从被动到主动的应战,是运行维护团队对工作价值的创造。 3 运行维护团队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促进作用 信息系统的应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企业这时才能真正从信息化建设中开始获得利益,在业务流程的管理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决策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收获会使企业更坚定全面实现信息化的信心,加快、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逐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发展所需的完整统一的信息系统。尤其是医药企业,有了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就能快速响应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政策和各项要求,就能快速满足供应商和客户的需求,从而更进一步把握变化,应对挑战,实现发展。所以,做好运行维护工作保障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长期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是巩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促进了医药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工作。 优秀的运行维护人员不仅能按制度处理好日常工作,及时完成各类问题的处理,还能将运行维护工作中发现、解决的问题反馈于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善,反馈于优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使信息系统发挥最大作用,为巩固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而作贡献。 运行维护团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这个团队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复合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等;在管理上具备企业管理知识,了解财务核算和各种业务运作的流程和要求,熟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要求;在运行维护上熟练掌握生产系统的作用和功能的应用,自觉执行生产系统运行维护的规章制度,维护生产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所有这些都是运行维护团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贡献。 4 结语 上药集团吕明方董事长强调 :“信息化的实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是生意模式的问题,是集团‘十二五’战略打造收入和市值双千亿元产业集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医药全产业链企业只有透过信息化的实质才能进一步把握市场等大环境的变化,应对挑战、实现发展,释放信息的商业价值,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时期不但重要而且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建设规范、稳定、高效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是运行维护工作的基础与保障,与信息化建设项目团队保持良好互动不可或缺,充分发挥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成运行维护工作是关键。只有经过多方位的努力才能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保驾护航,使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1-06-03)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构建医药企业的现代绩效管理系统初探 [摘要] 医药企业的管理要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必然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设科学的企业运营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将企业战略转换成一整套可执行的绩效衡量标准与体系,可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主动地位。 [关键词] 医药企业 绩效管理 信息技术 一、引言 在我国医药行业优胜劣汰的形势十分严峻,虽然许多医药企业都上马了ERP、OA、CRM、SCM等系统,但并没有解决有效地落实企业战略,实现从数据收集到数据分析和管理的成功过度。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是一种既可以连接各类信息系统,统筹全局,综合运用战略、流程、KPI、预算、管理会计又能为管理层提供实时决策支持的系统,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 二、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医药企业的绩效管理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个阶段:“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以财务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和“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绩效管理”。这些绩效管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范围比较狭窄,无法让企业战略有效地执行。现代医药企业绩效管理应该理解为是用于监控、制定和管理企业绩效的方法、准则、过程和系统的组合。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设定、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和优化、部门绩效评估和激励策略、企业的财务运营分析、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它的本质是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商务智能、流程管理等技术,帮助企业获得洞察力、监控力、决策力和创新力。 在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还存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 在我国相当多的医药企业对战略、愿景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策划,而是跟着市场走,跟着感觉走。企业的目标模糊导致了绩效目标无法被有效地分解和传达,无法通过企业的目标链层层传递到底层员工,使绩效考核失去了源头。另外,许多企业将绩效管理误解为相对低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没有从战略层面、经营层面来考虑如何实现经营目标、监控经营状况,以确保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实现的系统运作。企业没有利用绩效管理系统向企业所有员工发出完整的、正确的信息: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该战略目标?企业重视并奖励员工的何种行为?如何创造价值等? 2.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 由于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绩效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目标实现的基础,只是把绩效管理简单的看成填一些表格,因此在设计绩效指标时缺乏科学性。在实践中,很多企业都在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然而,如何使考核的标准尽可能地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并与绩效计划相结合却考虑不周,只关注于结果性指标,而忽略了驱动性、过程性指标。而太多和太复杂的指标,不能聚焦于企业所关注的生存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只能增加管理的难度和降低员工的满意度,影响对员工行为的引导作用。 3.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脱离 绩效管理的主旨是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达成,其手段是通过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从而带动企业整体目标的达成。在现实中,管理者们往往是本末倒置。他们多关注于员工个人绩效的管理,忽视企业整体绩效的管理。一般将企业的目标分解到一级单位甚至二级单位,按照各单位的职责确定其责任中心的地位(比如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比较容易,但将企业的利润目标、收入目标、成本费用目标等层层分解到个人存在很大的难度,业绩目标很难量化分解,也就无法建立与总体目标产生密切关联的绩效指标。其次,由于分解的目标时缺乏企业内部对实现企业目标支持的时间管理,就造成支持目标实现的组织对实现目标组织的支持出现时间上的误差。 4.绩效管理缺乏沟通与反馈机制 绩效管理不仅仅是指绩效考核,它是一个不断闭合的循环管理过程,是一个管理系统,包括绩效计划和绩效指标确诊工作,以及考核期时的结果反馈工作等。在不少企业中,有效的绩效反馈不仅被忽视,而且是被有意的避开。企业中的员工对绩效管理制度缺少了解,不知道企业的考核是怎样进行的;考核指标是如何提出来的;考核结果究竟有什么用处等。绩效评价被当作“机密”不公开,加重了职工对考评的不安心理和不信任感,进而妨碍考评对职工指导教育的作用。 三、建立科学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 随着绩效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绩效管理实践的不断演化,如何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持续不断的提高组织绩效,是企业管理者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对策包括: 1.提高对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 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转变对绩效管理的看法,应该认识到绩效管理在企业战略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多与人力资源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沟通,让绩效管理与战略结合成为可能。企业应设置绩效管理委员会,确保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目标能层层分解到员工,使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使团队、部门、企业整体的绩效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要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明确企业战略和目标 实施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前提是企业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及预算。另外,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目标管理流程。只有建立起规范的目标管理流程,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动态而高效的目标体系。同时,企业还需要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及预算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层层分解到各级组织和员工。在企业目标分解的基础上,以KPI(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按平衡计分卡法原则确定关键驱动因素,然后对关键驱动因素分别分析给出子因素,从而确定各个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各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为考核主要模式,根据考核对象不同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考核项目,针对组织和个人对实现企业目标的贡献,结合组织业绩和个人业绩及个人与岗位能力匹配的情况对个人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并将这一结果按一定的比重与每个员工的激励(包括:薪资、晋升、培养等)联系起来的一整套的绩效管理制度。 3.建立分层多模式综合绩效管理体系 立体的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反馈,以及绩效改进等环节的闭环系统。在建立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时,比较有效可行的原则是:分层、多模式和综合。“分层”就是依企业目标对企业的各管理层级(包括企业整体、下级单位、个人)所承担的责任确定不同的类型的指标进行考核。其中:企业指标是以利润指标为主的财务指标;下级单位应以流程、分解的KPI指标和支持指标为主;个人则以业绩指标或个人能力指标为主。“多模式”就是根据不同被考核层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对组织考核KPI等方式;对个人考核应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和职责特点采用KPI或个人能力评估方式考核。“综合”就是根据不同的考核单位和不同的考核层次采用不同的综合成绩的方式。企业成绩应以当年财务指标+增长率+来年发展潜力进行加权综合;下级等单位成绩应以上级单位成绩+本级单位成绩+下级单位成绩进行加权综合;个人综合成绩要以员工能力(或业绩)成绩+上级单位成绩进行加权综合;个人绩效工资以绩效工资额度与个人综合成绩结合。 4.构建支撑企业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 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行动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可将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软件、业务流程和业务成效的衡量方法等的集合,通过提供一个集成的流程和平台,把散落在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来有效贯彻经营计划和预算。它在战略目标设定、商业建模、预算和预测、监控、分析和报告的战略管理流程中,提供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工具,增强了内部控制与沟通,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工具确保企业及其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绩效成果,使企业行为始终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运营层应用,以业务部门为主;第二层是跨部门的整合应用,规划企业内部流程,主要关注企业下层绩效;第三层是优化应用,关注个人绩效与企业整体绩效之间的关系,强调部门与部门、个人与部门之间的协作;第四层是创新应用阶段,不仅改善流程,而且改善企业文化,进而形成企业的绩效文化。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泰凌医药的疫苗实时冷链管理系统 作为国内拥有雄厚实力的进口疫苗分销商,泰凌医药集团旗下的海南泰凌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肩负着一些全球知名厂商的疫苗产品在中国的分销和冷链配送服务。 疫苗不同于一般的药品,对温度极其敏感,只能“生活”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因此要求在仓储、运输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范围,以确保疫苗价效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疫苗冷链建设的难点 从2003年起,泰凌开始建立完善的疫苗冷链管理系统。在疫苗冷链建设中,尽管采用了冷库不间断自动温度监控和冷链运输温度记录,但还是面临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将疫苗冷链的温度监控变为全程实时的监控。事实上,全程实时的温度监测与控制也是我国疫苗冷链参与者(疫苗厂家、经销商以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冷链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泰凌的疫苗冷链系统中,无论是仓库还是货车都配有专用的温度记录仪。对于冷链运输来说,尽管温度记录仪实时地记录了运输过程的温度变化,在SOP(标准操作流程)也规定了运输作业人员及时检查在途运输的温度情况,但泰凌上海总部的冷链管理人员还希望能够实时了解在途的疫苗专用冷藏车中的温度变化,同时进一步加强冷链温度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馈。 NEC助力开发RFID冷链温度监控系统 针对以上情况,NEC为其量身定做了RFID冷链温度监控系统。在疫苗包装箱上贴有RFID温度标签,其内部装有超薄的纽扣电池,能够连续使用三年以上;还装备了RFID芯片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收集到的实时温度信息能够实时存储在芯片中,并通过读写天线发送出去。 在仓库门上方安装了RFID读写天线,当装有疫苗包装箱的叉车通过时,包装箱中装有的全部货物的信息自动进入并显示在泰凌的电脑系统中,其中包括实时的温度信息。 在仓库中,RFID系统同样会把实时的温度信息传送到NEC为泰凌开发的信息系统中,总部的管理人员可以了解到疫苗的实时温度状况。 同时,RFID冷链温度监控系统还覆盖了全程冷藏车运输系统。每台运输车的顶部都安装了先进的GPRS无线传输系统,车辆行驶过程中,包装箱上的RFID温度标签实时记录着疫苗温度的变化,并通过GPRS网络将数据实时传送到冷链信息管理系统,使管理人员实时掌控温度情况。一旦出现温度异常,信息系统会自动报警,司机在出现温度异常的第一时间就能采取措施,避免因人为疏忽导致的冷链风险。 在这套实时冷链管理系统中,RFID是冷链品质监控的重要手段,帮助泰凌随时识别冷链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冷链运作。 应用这套系统,泰凌还能够帮助用户完善疫苗供应链。将来,手持无线PDA的泰凌工作人员能够现场为客户查询订购的疫苗数量、目前所在位置、历史温度数据等多方面的实时信息,客户也可以自己上网查询。 目前,NEC已经计划将这套系统推广到所有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行业。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RFID的医药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系统入库流程设计 摘 要:近年来,医药物流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具有较为完善的网络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医药物流正在涌现。由于医药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环节上,具有生命周期短,有失效日期限制,用户供货要求时间紧;在流通环节上,由于本身性能上的原因,使其对储存、包装、运输有特殊的要求,进而对医药物流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医药物流公司仓储管理的需求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系统入库流程设计,为进一步进行软件设计提供了流程参考。 关键词:仓储管理;医药物流;入库流程;RFID 医药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环节上,具有生命周期短,有失效日期限制,用户供货要求时间紧,在流通环节上,由于本身性能上的原因,使其对储存、包装、运输有特殊的要求,对医药物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医药物流领域里,提供专业化服务,避开现在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方面的价格战,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才是成功的捷径。但是由于条码技术相对比较廉价,是一种低成本的标签,再有因为它是一种纸质材料,运输和仓储过程中容易损坏,如果条形码损坏,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才能够调整和弥补所需信息。射频识别技术与传统的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优势十分明显,具有快速扫描、存储量大、抗污染和褶皱能力强、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尤其是完全可通过把RFID技术应用于仓储管理领域,可以对运动中的物体或者距离较远的物体实现非接触式识读,免除了大量人工干预,加快输入速度,减少错误发生率,降低劳动强度,从而降低劳动成本和物流成本。在库存控制方面进行仓储优化,对货物存储实现优化分配,从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节约时间,加快存取速度和货物的周转。因此,仓储管理系统与RFID技术在优化库存方面具有长远的意义,长久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RFID技术介绍 RFID技术早起源于英国,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辨别敌我飞机身份,20世纪60年代开始商用。RFID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美国国防部规定2005年1月1日以后,所有军需物资都要使用RFID标签;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建议制药商从2006年起利用RFID跟踪常造假的药品。沃尔玛,麦德龙等连锁零售业巨头应用RFID技术等一系列行动更是推动了RFID在全世界的应用热潮。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电感耦合或者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实现非接触式信息传递的一种技术。当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发射电磁场的工作区域时产生一定的电流,同时通过感应电流供电,同时将自身信息通过天线发送出去,读写器的天线接收到从RFID电子标签发送回来的电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给读写器,读写器解调和解码所接收的信号,发送到后台系统及相关的处理。设备和电子标签之间的读写射频信号耦合有两个:第一种是电感耦合,是通过空间高频的交变磁场实现的耦合方式,其依据为电磁感应定律。第二种是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当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电子标签后反射,同时将电子标签上的编码信息一并带回,其依据为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可以看出,读写器在整个信息交换过程中起到了控制和处理的作用,是系统的核心部件,内部包括射频模块负责发射和接受射频载波,和读出和写入模块,负责接收到的信号的信息编码和解码增益标号信或将被写入标签的RF模块和天线是接收和电磁信号传输的一个窗口。 二、系统分析 某医药物流公司仓储管理现状分析经历一段时间的调研发现,该医药物流公司在仓储管理上存在着几个问题。 1.仓储系统管理的处理订单速度较为缓慢 在对该医药物流公司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该公司的系统管理的订单处理速度较慢。订单处理和合并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整个物流环节的流转。订单处理是指在收到客户发出的订货信息之后,将订单进行合并,操作工人把所订购的商品从仓库中拣选出来,装箱打包,有时候还需要对所拣选的商品进行二次加工之后再进行配送。在这个过程中订单处理的处理速度显得尤为重要,订单处理速度快则说明该物流体系对于客户需求的反应加快,在收到订单的短期内就能够完成处理订单和拣选打包等环节,为客户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同时减轻了该物流体系的操作,提升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但对于目前的该医药物流公司,由于订单的处理和转化速度太慢,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十几个品类的订单竟然处理了一天的时间,拣选和配送效率低下,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拣选过程中的差错率较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拣货操作一般都由仓管员操作完成,仓管员通过地牛或者叉车在巷道内穿梭,按找由客户订单生成的拣货单到多个货位进行取货操作,由于工人自身水平不高,再加上对于药品的品名不是十分了解,人员流动大,熟练工人较少等原因致使拣选货物的正确率难以得到保证,在我长期的调研中发现差错率居高不下。尽管在最后出货的时候还有专门负责出库的复核员进行复核,但是当发现拣错的货物时,需要将错选的货物重新入库并再次从仓库中取出正确的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再有,由于较高的差错率水平,迫使该医药物流公司必须要相应的扩大范围进行抽检,也就是说抽检的比例增加,促使抽检的数量同时也增加了,为了减少抽检过程中的时间,又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人到复核员的岗位上,这样库区的仓管员人手就不足,在药品集中出库区间时,这种现象特别明显,场面很混乱,大大增加了物流公司运作的成本,降低了运作效率。以上这种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还有部分货物由于抽检过程中,没有被抽到错误的货物,而到达了用户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要如果想要完成更正就需要将发错的货物带回物流中心,同时将正确的货物再补发到用户处。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甚至只能借助于快递公司,而且延长了时效,大幅降低客户满意度。 3.仓储作业操作的效率低 由于该医药物流公司的仓储系统作业流程大致包括收货、验收、货物保管、发货及发运等环节,在每个环节产生大量的凭证和订单等纸制资料。目前该医药物流公司在单据的填写过程中还是采用人工书写的方式,然后再把订单录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在这种操作之下,使大量的劳动力都在从事重复性的工作又使错误几率大幅提高,使仓储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三、系统功能设计 为了解决该医药物流公司仓储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对系统进行初步设计,明确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为后续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关本系统的定义如下:Auto WMS:Auto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自动化库存管理系统。RFS:Radio Frequency System无线射频系统,或称RF系统。WMS系统作为物流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在功能上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物料入库所需的基本信息的登记及维护; 2.包括物流仓库的叉车库、拆零库区、搁板货架库区等相关库区库存中所有物料的管理; 3.物料的出入库的管理及所有库存物料的账面移动和实际的物理移动; 4.合理的物料的出库顺序; 5.库存物料的移动所需要的所有的单据的打印; 6.随时可以提供库存物料的相关的信息; 7.库存操作记录的查看及数据报表的打印; 8.库存缺货的提示功能; 9.提供拆零库区出库的空周转箱的注册的功能; 10.提供系统发生故障的解决方案; 11.具有基本的入库操作功能; 12.具有基本的出库操作功能; 13.具有基本的盘点操作功能。 四、系统需求分析 1.入库操作流程设计 入库操作的时候需要进行入库单据的录入工作,完成了入库单据的录入工作后需要对入库的货物进行相应的组盘操作,按照货物在不同库区的码放规则的数量,把入库的货物和托盘或者周转箱等货物的载体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入库的组盘操作一般是用RF系统来实现的,管理系统也提供人工组托的功能。 组完盘的货物就可以进行注册上架操作,注册上架操作就是把已经和载体建立起对应关系的货物记录到库存中去,包括所入库的货物的名称、数量、货物的供货单位、货物的物料编号、所入的库区等详细信息。该操作主要也是通过RF系统来实现的,管理系统也提供人工注册的功能。注册操作完成以后,系统就把货物送到所分配的货位地址中。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入库操作流程。 总的流程走向都是一致的,都是有入库单据生成、RF提示入库上架的过程,但是由于各个库区的特性不一样,入库到不同的库区的操作方式有一些差别,所以具体到每个库区的入库流程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下面将具体说明各个库区相应的入库流程。 2.以叉车库区为例设计入库流程 货物到达现场的时候,进行入库单据的录入工作,一般来说流通比较快且数量大,属于中包装或大包装以上规格的货物,建议入库到叉车库区,叉车库区的入库操作主要是通过RF系统来实现的。 入库到叉车库的时候需要对入库的货物进行基本的组盘操作,根据打印出来的入库单据,在RF系统中下载货物所对应的入库单据,按照货物在叉车库区的码放规则的设定,把货物放在贴有RFID标签的托盘上,在RF系统中输入所组盘的入库数量,扫描托盘上的RFID标签,点击组盘确认,则完成了该托盘的组盘操作。当然管理系统也提供RF的人工组盘操作的功能,主要是当RF系统操作失败的时候做为备用的系统来操作。 组完盘的货物就可以进行注册上架操作,进入RF系统的上架操作的界面,扫描要上架的托盘上,RF系统自动提示该托盘所入库的货位地址,叉车司机把货物送到相应的货位地址,放置完成以后,叉车司机扫描货架上该货位所对应的货位地址,点击确认,表示该托盘的上架确认完成。完成了托盘的上架确认,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叉车库区的入库操作流程。 五、总结 在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过程中,RFID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尤其是RFID的使用过程中,凭借它卓越的性能,已慢慢取代了传统医药中的条码技术。条码技术在医药仓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已经被撼动,这里面当然原因很多,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利润较高,所以RFID技术带来的对于仓储和物流方面的成本升高也就不那么明显了。特别是在仓储管理系统中,再加上RFID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因此RFID的可变性很强,信息的跟踪和处理能力更为强大,这方面为今后降低成本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应用RFID进行一段时间之后,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医药仓储管理,减少仓储成本,使仓储管理更加有序,所以RFID对现代仓储有很大帮助。特别是目前,国家主导的药品市场定价的机制,企业在生产和物流环节中应用RFID系统,可以明显提高整体运作水平,降低库存和资金占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当然,任何新兴科技从其诞生到被广大企业所接受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诸多因素,除了设备成本,采购成本,使用成本,员工素质都是制约RFID技术广泛普及的主要因素,因此RFID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们始终相信,未来的仓储运作需要RFID,需要RFID相关技术使用,我始终相信,未来的仓储前景无限美好。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同时我国医院药品繁多,不易寻找,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我们所研发的系统的主要用户就是医院里的医务人员。本文便是考虑到系统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可靠性,对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开发的进程举行深入的钻研,开辟一套检索敏捷、查找便利、可靠性高、存储量大、寿命长、成本低的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 关键词: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研发与设计 (1)医院进行医药库存管理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许多数库管理理论认为库存就是入库所有物质的总和,虽然可以进行一些数库的建设,但是过多的数库建设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们既浪费财力也浪费人力,尤其是医院更为如此,因为医院的资金比较紧张。但是,就我国目前医院药品管理来看,我们必须建立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因为,医院药品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医院里“时间就是生命”,由于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内的药品数量繁多,为了节约时间,我们也要建立医院医药库存管理。 (2)库存分类 医院库存管理中最最关键的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医院的医院人员如何管理药品库存,而MRPII物料主计划模块采购模块建立计划与控制系统的建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利用这两种方法就可以对库存管理和采购补偿进行较好的管理。我们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我们可以将药品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药品:高值――此类药品的价值占据所有药品的70-80%,大约只有10-15%;对此类药品相关人员要严格控制,属于最优先级;在订货的过程中,这一类药物的采购信息与采购状态是最重要的问题,比较容易忽略,所以我们要更新。 二类药品:中值――此类药品的价值占据所有药品的15-20%,大约有60-70%;对此类药品的控制要做到正常的控制,包括较好的记实与通例的存眷,属于中等优先级,告急时候属于最优先级。在订货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二类药物要在一定周期内进行审查。 三类药品:低值――此类药品的价值占据所有药品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大约有5-10%;对此类药品的控制要进行简洁的控制,如定期进行检查等等,属于最低优先级。在订货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三类药物要进行清点处理或者是货点计算。 从以上药品的分类、控制程度、优先级以及订货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的重要性。以是,病院药品的库存办理也是病院信息办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3)医院药品管理的主要目的 医院药品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仓库中所有药品、入出库的行为以及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保证医院药品的流通,使得相关医务人员及时对医院的药品进行监控,从而及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开发背景 病院的药品库存办理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医院药品种类繁多,药品订货、药品管理、药品发放的渠道各有差异,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目前我国医院药品管理的现状研发一种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 2 系统分析 本次研发的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主要采用了最常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这一方法主要有四部分:一是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的调查分析;二是对这一系统进行数据库设计;三是系统界面的设计;四是系统功能的设计。其中第一步是最基础的环节,但是常常会被忽略。 2.1 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搜集到一些数据,可以作为数据库设计的参考,如下: 序号提纲: (1)病院药品堆栈划分成多少个地区? (2)每一个药品分区有多少个药品货架? (3)每一个药品货架上放几层药品? (4)架子上的每一层放哪几种药品? (5)医院的药品进行药品编码的方式? (6)药品仓库医务人员人数有多少? (7)每天体系处置的入库单数量大约有? 2.2 绘制业务流程图 通过对医院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系统主要是药品入库与药品出库,绘制出系统药品入库与药品出库的业务流程图。 2.3 确定系统开发环境 由于大多数的医院使用的计算机平开都是基于Windows系统的,为了节省医院的资源,可以确定使用以下开发环境: 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2000;数据库服务器:MicrosoftAccessr2000;服务器平台:Windows2000;客户机平台:Windows XP/2000;前端开发工具:visualBasic6.0。 2.4 体系功能模块的确定 经由对大量数据的研究,笔者确定体系有六个功能模块,主要有系统模块、入库业务管理模块、出库业务管理模块、退料业务管理模块(还库业务管理模块)、盘点业务管理模块(报表输出)、需求管理模块。 3 系统的实现 本文软件的开发主要采用以VB和Access2000为基础,进而实现本系统的功能模块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库与入库的程序,而出库与入库的程序较为相似,因此,本文只对出库程序这一块进行进行分析。 3.1 入库模块的实现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医院药品的入库程序 Dim I,J As Integer,STR As String If Text1.Text=""Or Text2=""Or Combo1.Text="" Or Text4=""Or Text5=""Or Text6=""Or Text7="" Then MsgBox"信息不全,请输入其他信息!" Exit Sub Else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采购员")=Text1.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编号")=Text2.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入库数量")=Text3.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入库时间")=Combo1.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的价格")=Text4.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某一药品的供应商家")=Text5.Text 医院药品入库表.datPrimaryRS.Recordset.Fields("药品供应商的电话")=Text6.Text MsgBox"药品已经成功入库!" End If End Sub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如果经由对医院医药仓库库存管理系统的简略设计来对病院的药品库存办理进行研究,但愿对病院的药品库存办理有一定的作用。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探究医药企业的药品管理系统及其实践 【摘要】 药品质量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阐述了医药企业药品管理系统的现状;重点论述了医药管理系统的构建步骤,核心功能模块与药品质量的要求;最后,探讨了药品管理系统的实践运用效果和维护工作。 【关键词】 药品管理系统;药品质量;实践运用 引言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随着医药市场的逐渐开发,医药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保持增长的趋势。然而,在药品快速发展的同时,药品的质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作为医药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标准GMP、GSP,在一定程度上为药品的质量提供了保证。但由于药品管理的种类繁多,业务量大和要求严格等特点[2],造成了药品管理的困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药行业经营者逐渐意识到提高药品管理的重要性和加快药品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因此,医药企业运用自动化的软件对药品进行质量管理(进货、库存、销售等)和建立药品管理系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药品管理系统也是医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3],它使得医药企业在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销售管理质量的前提下,改善药品管理的缺陷,从而实现医药企业的长久性战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1 药品管理系统的现状 从国外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系统还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也不尽人意。例如大量的伪劣假冒药品流通于市场和一些地下药品工厂生产商横行,这不仅造成了消费者的财产损失和健康损害,也破坏了医药行业的形象。 初期的药品管理软件系统包含的内容较少,主要是对单一药品的疗效,成份和生产日期等信息介绍,并不能实现信息的透明化、信息资源共享的优点。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医药企业现行的药品管理系统一般能具备良好的质量和信息管理,且很小程度的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和具备原始数据的自动保存功能;同时,大多的系统都涵盖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药品信息管理等模块。这样不仅有利于数据的查询、提取和分析质量检测报告、药品销售情况统计,还可以实现销售信息和价格对消费者的透明化。 2 药品管理系统构建 药品管理系统应包含了药品的各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系统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类似的,主要包括录入基础信息、编辑订单、仓存管理和销售账本管理。 2.1系统构建准备 药品管理系统与其它的数据库操作工作原理类似,并对软件的要求和运行环境不苛刻,当前市场上存在的系统软件皆能满足操作要求。同时,该系统对硬件系统要求主要有拥有计算机、交换机和打印机等基本设备。 为了方便医药企业工作人员方便快速的查询药品状态,需要编写适用的药品字典。一般的药品编码采用6位制,按照大类分码―亚类分码―药品序码等命名格式。同时,编命时,药品名主要采用统一的名称,在编写不同生产日期等信息,这样在保证工作的延续性的同时,可以方便工作人员的识别、运行和管理。 2.2系统核心模块组成 药品管理系统的核心主要有药品销售、基础信息、库存管理、往来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是根据系统的功能来划分,有利于快速的反应和药品的管理,如下图所示。 图1 药品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 通过该系统,医药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系统性的管理。根据软件显示的数据,可以对仓储作出相应的调整,还有利于查询药品的销售情况。 3 药品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与质量要求 3.1基础信息管理 3.1.1功能 该模块可以客户和药品的基础信息进行管理、信息检索功能。在为消费者查询更多的有关药品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医药工作人员还可对基础信息作出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有利于信息的综合管理。 3.1.2药品基础信息管理要求 通过科学合理的药品编码,务必做到药品信息的合理化和人性化,使得工作人员能及时、快捷和有效的录入。同时,单击查询链接时,系统能快速的提出该药品的详细信息。 3.2采购管理 3.2.1功能 该模块主要是管理医药企业的药品采购业务,以提高采购经营事务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采购工作质量高效率、低成本执行,使企业具有最佳的供货状态。 3.2.2药品采购要求 医药企业采购药品需以质量为前提,从合法的企业进货,对首营企业应确认其合法资格,并做好记录。购进药品应有合法票据,并按规定建立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购进票据和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两年。 采购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时,应配备良好的包装,且包装封面应注明中药材品名、产地,中药饮片应有品名、生产企业、生产日期等信息;同时,进口药品应有符合规定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进口预防性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应有《生物制品进口批件》复印件。 3.3库存管理 3.3.1功能 该模块主要管理药品的入库、药品入库退货、药品库存查询,并对药品的价格信息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人员在便捷的管理药品库存,了解药品存储实时情况的同时,使消费者及时的掌握药品价格的波动,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3.1药品库存管理和陈放要求 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药品入库和出库必须执行检查制度。同时,药品的存放还需满足以下要求:①各类药品需按类别分开存在,例如内服药与外用药,挥发性较重的药品分开存放;②不同的药品对温度、湿度具有不同的要求,并严格执行药品的存放要求,最大程度和持久性的保存药品。同时,特殊的药品应根据国家严格规范保存;③针对危险药品,必须严格的执行国家规定。同时,危险品的陈列只能用代用品或空包装来陈列;④拆零药品应集中储存在拆零专柜,并保留原包装的标签。 对于特殊的药品,例如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需要进行特殊的管理。 3.4药品销售管理 3.4.1功能 该模块主要对药品销售和退货信息的管理,统计、汇总药品的采购、销售、库存信息,使得工作人员对药品的销售情况了如指掌,便于采购部门及时的采购、决策部门制定合理的销售和促销方案。 3.4.2药品销售要求 在实际销售中,中药材的销售需做到产地明晰,药品销售必须对症配药,且药品包装需提供科学合理的说明、剂量等;同时,药品的调配处方需认真核对,对禁用人员和超剂量的处方必须禁止调配;如特殊情况下,需要出具专业医师的处方说明。在注重药品质量的同时,需要对药品分类进行明码标价,务必做到不投机倒把的销售品质。 3.5往来管理和查询统计 往来管理模块主要管理消费者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进、销药品往来结账的信息,使得药品的采购和销售信息便于透明化,并提供药品的销售分析功能。主要包含了药品销售结账、药品入库结账及查询信息等。 查询统计主要管理药品采购和销售信息,使药品的信息保证在有效的查询状态,主要包括药品销售、库存和销售信息等的查询。 4 实践运用效果与维护 4.1药品管理系统实践运用效果 系统构建后,为了对系统的运行情况作出精确的评价和建立一个合格且让人满意的自动化系统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对药品管理系统进行实践。同时,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关闭及退出时保存记录的提示;系统的可操作及数据库安全性能;数据查询便捷及数据溢出、越界均能进行非法提示;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兼容性良好,可移植性完好等。 在实际操作中,药品管理系统运行能有效的进行数据库和动态的更新,且数据的添加和维护性较好,有利于工作人员的便捷操作和熟练的掌握技巧,实现药品的有效流通。 4.2系统维护 药品管理系统维护的目的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应付信息系统的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各种变化,从而实现系统功能的改进、或解决在系统运行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其主要分为纠错性、适应性、完善性和预防性等维护。 5 结束语 “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促发展”是一项普遍的真理。重视质量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社会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尤其在医药行业,药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药品管理系统对医药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帮助医药工作人员轻松、方便和快捷的查询药品采购、销售情况,实时的记录药品的往来记录,因时制宜的调整药品价格,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而促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信誉的双赢。
高中化学论文:分析高中化学教育中对环保意识的培养 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能源消耗呈几何级增长,环境污染程度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既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珍惜保护环境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看到听到的凶猛的洪水、泥石流、沙尘暴、资源困乏……这些字眼越来越多,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全球面临的迫切任务。环境教育其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高中化学教材中渗透着环保意识。作为一位高中化学教师更应该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把环境保护贯穿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现状,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让学生树立“化学无污染”“生活无污染”为奋斗目标,实现废物“不乱排放”和“零排放”。 一、由全球问题看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工业“三废”的大量产生,使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资料记载,1943年9月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了光化学污染,即“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在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显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温室效应”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态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植被荒芜、沙漠化严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全民族特别是在校学生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从中学化学课开始抓好环保教学。 二、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1.结合现行教材,利用化学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教材中,涉及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如氯气的制备、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炼铁炼钢、电解与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而且在中学化学课本中,有很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制备及性质实验,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在化学教学时,应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2、环保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低碳生活,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 (2)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3)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 (4)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处理,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地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 (5)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现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的意识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物质的化学性质、制备都是通过实验去验证。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则,注意减少污染,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对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后废物的处理等,学生自身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自觉把废液、废渣倒人废液缸中,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实验课渗透环保教育意识。 三、利用环保法规,强化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作为化学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把环保知识教授给学生,让他们人人掌握化学环保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当前环保局势的紧迫性,促使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高中化学论文: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课中的实施和效果 1.翻转课堂的含义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1].翻转课堂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环境;二是学生必须具备非常强的自觉性。 对于自觉去利用视频学习的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习效能;而对于自觉性不强的学生,课下自己不学,课上因为进度太快,导致学生学习直接出现脱节,这样非常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并且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两极分化。而要把它融入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就必须结合化学学科的特殊性,进行有效的教学,具体实施几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翻转课堂在化学课中具体实施过程 笔者将新高一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一个班级为年级特保班,化学平均分为85.7左右,另个班级为平行班,化学平均分为68.5左右。通过相同的环节和步骤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具体过程为:(以鲁科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一)》教学过程为例). 2.1确定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实验视频、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据理解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选择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要求他们各自课前先观看实验视频进行课前学习,其中: 第1组: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毫升0.5摩尔/升的盐酸。将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铜片、锌片、镁条分别放入三支试管内。观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2组: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毫升0.5摩尔/升和5毫升3摩尔/升的盐酸。取两块表面积相同的锌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观察锌片上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3组:取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毫升过氧化氢(3﹪)溶液,再把其中一支试管放在热水中,另一支放入冷水中,观察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4组:取两个大小相等的试管,分别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半药匙二氧化锰,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5组:取等量的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分别放入大试管中,向两试管内同时加入5毫升3摩尔/升的盐酸,观察试管内产生气泡的快慢。 选择同一个问题者将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规模控制在5人以内。然后,根据实验的难易、类型进行小组内部的协作分工设计。 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操作的实践,最后在课上一起进行协作式实验探究。 2.2独立探索 独立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从个体的发展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所以在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学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公式,然后观看课前学习视频,了解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以及实验的验证而达到自己理解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概念,并且可以总结出影响因素的最佳效果。 通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把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贯穿于整个课堂设计,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2] 2.3协作学习 在这节课的交互性活动中,因为有学生分组实验这个环节,教师需要随时捕捉学生的动态并及时加以指导。小组是互动课程的基本构建模块,其互动涉及2个或2-5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实验中;允许和鼓励学生以低风险、无威胁的方式有意义地参与;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并可随时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例如第五组实验需要称量等量的块状碳酸钙和粉末状碳酸钙,笔者就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相互探讨可操作的方法,并且协作进行,结果有两组同学获得完全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组同学的方法是先称块状碳酸钙5g,然后称量粉末状碳酸钙5g.另一组同学方法是先将托盘天平调零,然后在两个托盘上分别放入块状和粉末状碳酸钙,只要天平指针在中心位置,说明两边的碳酸钙也为等量的。通过这个案例,我可以感受出学生思维的活跃度的创新性,而这又和相互协作是分不开。 2.4成果交流 在课堂分组实验之后,我让小组请一到两位同学起来描述本组实验内容和成果,并总结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与其他组同学分享。第一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本身性质。第二组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第三组学生得出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第四组学生得出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第五组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如此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实验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成果。 3.翻转课堂在不同层次班级实施后的效果比较 3.1为了比较两种不同层次班级学生对翻转课堂上课的接受效 果,分别编制了相关的课后测试题。其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10分钟,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0分钟,两套测试题结合课前和课中所学概念和实验,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实验所得结果等知识。具体题目为: 3.2测试成绩统计 经过两个不同班级对翻转课堂教学接受效果的对比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有更高的学习效果。成绩情况具体为:总分30分,程度较好的班级平均得分为26.7,程度较差的班级平均得分为16.3.课前学习知识点,准备实验,且通过观看视频中的实验了解实验操作要点和注意点,课中学生练习操作效果明显好于没有提前观看过视频的学生。程度较好学生比程度较差学生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更有优势且接受效果更好。 4.研究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可得行以下几方面启示。 第一,对于操作训练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视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且运用这些技能解决化学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应该通过翻转课堂让学习即能课前进行专业学习,课堂过程中接受专业的训练。 第二,翻转课堂教学中的课前自主学习是重点。设计这节课前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自主学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当课堂过程中通过实验能过更加直观和深刻理解几个影响因素的意义。引导 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仔细阅读教材,细致观看实验视频,关注实验的注意点、易错点、关键点,为课中独立实验作好充分准备。 第三,建立课前学习、课中活动、课堂检测之间的联系,不能将课堂变成课前学习的简单重复[3].设计课堂检测题时将考查的重点放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注意操作易错点,并且通过师生讨论及时纠正。课后检测习题注重定义和影响因素的考察,可以有效的巩固学生学习。 总之,在有学生分组实验的化学课堂中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有多种,只有不断摸索、思考、积累、总结和完善,不断进行优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论文:高中化学的教学探索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不由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进行深深地反思:由于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存在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难以建构知识体系等来自教师的困惑: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转变教学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水平高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2、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只有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使用教法,才能适应课改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3、教学过程必须凸现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 3.1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生心理自由、愉悦、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2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合理开展适度教学。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心向。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景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教学中千万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二是问题具有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教学中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要接问题,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同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恰当地运用实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提问技巧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 3.3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论认为:学习是无序到有序的结构化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不断顺应和同化的建构过程。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实验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对教材上一带而过的实验,进行深入地研究。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化学的学习"活"起来。 高中化学论文:高中化学课程现状与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经过一段时期的主导教学后,学生能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发展方面获得一定的进步.它是先进教育理念、有效教学行为、科学策略艺术、勇于创新实践和师生良好互动之间相辅相成的一种综合产物.主要体现在: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和个性发展为根本宗旨;要在时间观念下充分地关注教学效益;要在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坚持有效性主导教学活动;要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活动;要关注内涵丰富、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艺术. 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在简要解析现状的基础上,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一、简析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其成因 如何概述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呢?那就是“缺乏情感活力,长期处于低层次化发展之中”.梳理其复杂多样的成因:一是由于受传统意识和应试因素的影响,实际教学中仍然过于关注并片面追求认知目标和技能培养,相对忽视了学习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课程教学活动的低效甚或无效.二是教学活动不能扭转“反客为主”的局面,学生在“强势教学”“以教制学”的压抑下学习,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无法得以充分地激发、释放与体现出来,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化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活动.三是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支撑的基础学科,而操作实验活动中极其需要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这也是激发课程情感、培养合作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环节,非常遗憾的是,蕴藏其间的丰富性资源却在现实教学中被浪费了.如有些人片面地把“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理解为“师生互动”,还有许多人把形式上的分组实验视为学生在合作探究,却没有真正形成以双向互享、教学相长为实质意义的“教学共同体”.二、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 1.积极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教育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情感艺术活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质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艺术“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程性质特征和教学发展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和各类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情趣教学活动,以此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作用.如实验法——教学中努力把一些理论性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来揭示与诠释.再如设疑法——通过设疑、质疑和释疑,引领学生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思考、讨论、探究,从中明晰事理,提高认知能力.还有课外活动法,就是通过制作学具和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开展化学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化学小课题实验研究,撰写化学小论文等,从而让学生从课堂内外、有理有趣、动思结合之中开阔视野.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趣,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信念. 2.积极开展科技化教学活动 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其动画演示、媒体播放等功能,或者补充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或者把教学中难以讲解和实验的化学反应予以直观演示,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五彩缤纷的化学信息世界,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关于“原电池原理”内容,传统教学中通过普通实验演示,教师采用导线、电解槽、电极和电流表等,只能从宏观角度入手去讲述如何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这一原理,让学生从实验表面现象去感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而他们却无法真正理解电子是如何进行定向转移并形成电流的.与之对应的是,如果我们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动画效果,让学生非常明晰地观赏到电子是如何由原电池的负极端流向正极端,从而帮助他们比较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要点. 3.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指出:“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既是对化学教学的最新要求,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在性措施. 例如,在讲化学电源时,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调查常见的化学电源,尝试研究电池的材料、原理和类型. 又如,在讲金属腐蚀内容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行车、铁栅栏、铝合金生锈现象,并进行适当的调查分析.还有,在教学重金属汞的性质时,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指导学生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怎样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这样既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赋予化学课程以较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感.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是一项知易行难的实践性活动.然而,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和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取得实质性成效. 高中化学论文:教学反思——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伙伴 [论文摘要]:年轻教师想在教学上快速成长,教学反思是有效且必须的环节。教学反思不仅只局限于课后,同样适用于课前和课上,只有三管齐下,方能提高分析设计、随机应变、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在这次变革性的洗牌中,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适应性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 G.J.Posner )提出的: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 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2. 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 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对苏教版《化学2 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3. 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轻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1. 反思课堂气氛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 反思学生反馈 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年轻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 反思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在提倡教育“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一路铺垫化难为易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式值得推敲,学生是否真正克服了难点,能力得到了升华还是个未知之数,而且也违背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年轻教师不防试着尝试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争论中丰富提升认知。最后由教师居高建瓴地加以分析,排解学生存在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让学生突破了难点,也使年轻教师掌握了大量不同学生思维习惯、认知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教师只需顺势而发,不用考虑课堂的完整性节奏性等问题。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 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 反思成功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2)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3)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5)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加之年轻教师对其估计不足,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年轻教师更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3. 反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不断碰撞,年轻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因此得到激发,产生一些瞬间灵感,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完善了教学设计。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同时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所以年轻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以捕捉记录,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添砖加瓦。同样,五十几个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五个几十个不同的疑问,五十几个不同的创意,原先预设的教学框架都可能因此打破,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年轻教师应进行深刻反思,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加以推敲总结,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年轻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思之则活, 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思透则新, 思新则进。教学反思的过程是年轻教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专业化成长过程。 高中化学论文: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 一、善于用中外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渗透德育 科学的飞速发展,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甚至献出生命换来的,这种为了追求真理,不畏权势的创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目前新教材中关于科学家的插图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科学家的事迹也以小字体出现。由于考试很少考到,有的学校不重视相关内容,学生也很少去关注,这是一种学习上的失误。学习是艰苦的劳动,只有不畏困难、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坚持下去。科学家的事迹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旦学生感悟出来,并以此为榜样,将在其学习科学的道路上产生巨大的能量。其实,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渗透,如:用挂图介绍、办学习园地、阅读图书等,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抱负、学习的成就感,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效。 二、通过习题教学渗透德育 1.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1)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炼铁的技术,他们将炭不完全燃烧产生,在高温下利用将铁矿石中的还原为铁。(2)我国载人航天飞机已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运载航天飞机的火箭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该化合物的式量为60,其中含碳40%,含氢13.33%,其余为氮。该分子中有一个N以-N-形式存在,该氮原子不直接与氢原子相连。火箭燃料的氧化剂为N2O4,燃烧产物为N2、CO2、H2O。写出偏二甲肼的结构式及燃烧的方程式。……类似的习题均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 2.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如:(1)含有元素的洗衣粉流入河水中会使水中藻类植物疯长而破坏水质,所以目前世界上严禁生产和使用。(2)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地球”。导致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水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中的、、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的、随雨水流入河中。……所有这些都将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 3.在习题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等知识使学生明白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讲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因素等知识时,使学生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总之,例子很多,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将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一定要自然,使之在学生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若生搬硬套,则费时费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我相信只要我们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选择化学知识与德育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一定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高中化学论文: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路径研究 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还要鼓励学生来掌握以及理解化学相关的基本概念,比如说物质量浓度、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等概念,引导学生能够对化学中概念每一个词以及关键字进行准确理解,要使高中学生明确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有其自身准确性以及严密性,不能够随意对其进行删除和更改,要明确高中化学中的概念以及涵义之间相互的联系,对基本原理实质进行透析,与此同时,引导高中学生对重要定律进行理解,明确定律推论的内容,这些措施都是强化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计算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多做化学练习题,进而达到一种熟能生巧的境界。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不断实践 很多学生在自身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些感触,这些学生认为高中化学一直都是一门高深、晦涩以及抽象的学科,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以后并不能将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新课程改革已经对其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必须要从化学的角度来对生活进行讨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的教科书也采用了章节的形式,各个章节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体现出了融合,并且突出了从化学走向社会以及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课程理念。所以,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所熟知的物质着手,这样能够有效激发高中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十分浓厚的兴趣,并且鼓励高中学生提供自己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在自身旅游的过程中看到了溶洞,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自己所见到的溶洞形成过程与化学知识有哪些衔接,并且要把这些问题带回到高中化学课本之中来。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完善提问 提问是每一个课堂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更加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以及互动最为主要的方式方法,但是,每一个学科提问的方式都不同,教师怎么样才能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怎么样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地设置,这对于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如果高中化学教师能够在每一节化学课堂上都能够精神设计问题,那么,不仅仅能够有效激发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更加能够将高中化学课堂的氛围有效调动起来,从本质上提升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率。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课堂问题的色剂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好的化学问题,都是一节好的高中化学课堂的开始,更加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人们实施教育教学的本质不仅仅为了使学生掌握课本上面的知识,更加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原因就在于书本知识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载体,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那么,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很难会学习到新的知识。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基础知识、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不断实践以及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完善提问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本文作者:陈永菊 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第一中学) 高中化学论文:高中化学课的不足与改善策略 新的基本教学内容是实验基础培训、实验设计培训、实验探究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索和研究。以甲烷实验室制备方法举例说明,实验中演示的是采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在加热情况下制备。这个方法并不完善,笔者通过研究,采用不同催化剂对甲烷制备实验的效果进行对比,得出使用氯化钙对甲烷的制备的效果最好(表略)。从不同的方法中得到更多实践理论,这样不仅会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自己的探讨创新精神,从而达到高中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的。 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实验药品和简化实验仪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应该简化步骤,用最少的实验仪器能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这不仅仅是化学课程的基本标准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开发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同时也与当代社会要求的绿色节能思想相符合。本文以实验课程中甲烷实验室制备方法举例说明,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锰等,采用最简单的实验仪器,利用排水集气法进行研究。这样的方法减少了实验本身的危险性,同样能取得实验的成果。 在新的化学实验课程中,也主张学生善于思考、团队合作,形成以学生为实验课程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也是化学实验课程的中心思想。而且,传统实验教学中,经常出现在实验本身优劣的判断上造成较大的局限性。如在甲烷实验室制备方法举例说明中,旧的教学只注重考察甲烷产率的高低,忽略了反应的速率、实验过程中试管的破裂实验影响,其实也可以通过实验的反应速率、试管损坏程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催化剂选择”、“反应物的合适配比”和“催化剂用量”。 实验思路和步骤:首先,取3g无水醋酸钠、1.5g氢氧化钠和1.5g上述6中催化剂分别进行加热反应,在收集气体达到量筒的50mL、100mL、150mL、200mL、250mL、300mL、350mL、400mL和500mL处记录每种催化剂所需要的时间,然后画图找出趋势最明显的某种催化剂的曲线,同时还要根据表1试管损坏情况表综合考虑催化剂在实验中的稳定性和温和性。然后,在确定某种最优催化剂后考察在该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反应物的合适配比关系,选择醋酸钠与氢氧化钠质量比为6:1、3:1、2:1、3:2和6:5,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记录生成甲烷气体的体积量,从而确定最优的反应物的合适配比。 最后,在最优的反应物的合适配比下对该催化剂用量进行优化,选用该催化剂用量为0.5g、1.0g、1.5g、2.0g、2.5g和3.0g,记录在一定时间段内生成甲烷气体量的变化情况,根据反应速率和稳定性确定该催化剂用量情况。 打破以往的旧的思维模式,运用知识的原理、探索和创新的思维自主的进行学习和实验研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更好的发挥自我的创新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21世纪的接班人。 高中化学论文:高中化学课堂素养教学探索 一、提高课堂互动水平,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互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赶进度,为了应对高考,很少开展课堂讨论,很少会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去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中迷失,常常会出现教师讲的多、学生学的少这一现象,不但没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阻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而无论是提升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还是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都需要建立在一个较好地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科学素养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互动水平,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教学的关键性环节.例如在进行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限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课堂讨论问题,层层递进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该章节的学习,例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外因有哪些?内因有哪些?”“浓度、温度、催化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从而提高高中化学课堂互动水平,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引入科学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水平 许多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记不牢,记不住现象,而且将其归结为高中化学知识杂而乱,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科学教学方法,在讲解知识点时往往采用简单的灌输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缺乏一定的理解,只能够靠死记硬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科学素养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应当多引人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例如在进行非金属化合物的知识讲解时,可以采用联系的教学方法,将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与金属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对比,让学生更为深人,更为系统的理解化学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记忆.再例如教师在进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个体到整体,再由整体到个体的方式去进行元素周期律知识点的记忆、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三、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时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知识都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高中化学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科学素养有效教学过程中,应当多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性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更为注重对学生探究性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一直以来都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应当要围绕学生进行,要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中心进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探究性问题,不但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能够给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机会,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例如在进行“金属矿物开发利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工业上制备金属铝,采用电解熔融的月203(加冰晶石时)而不电解熔融的AICI,;而工业上制备金属镁,则采用电解熔融的MgC几,不采用电解Mgo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查询以及小组讨讨论的方式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精神.总之,现代教育更为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更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进行科学素养教学则体现了综合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不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高中化学论文:搞好初高中化学的接轨教学 调整后的初中化学教材在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上都与现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教材有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有的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起始阶段由于没有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接轨的教学,不顾学生的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就开快车赶进度,结果导致许多思维习惯不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而过早出现学习分化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务必搞好初、高中化学的接轨教学:——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复习初中知识的方法通常有: 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化学中的重要"双基"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又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 2、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 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 1、开设学法指导课。既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时,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2、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要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高中化学论文:谈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创新 一、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的特点是身心有成熟的一面又有不成熟的一面,他们对周围事物存在好奇,愿意去花费时间去研究外面世界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切入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化学作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深刻勾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与世间万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设计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事物变化,增加学生对化学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渴望; 二、实施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即是一种将因材施教思想落到实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它的实质是面向整体的学生,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从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分层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选择权利,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分层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和学生交流沟通,以掌握学生们的学习近况和心理感受。分层教学是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多和学生进行平等、深入的交流,特别是基础偏差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和安慰。 另外,对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动的。差生有可能通过努力取得进步,优生也有可能走向倒退,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分层状况,以便和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三、加强实验探索教学模式 实验探索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来探索化学概念或规律,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现存理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探索方案,积极引导学生按一定思路。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练习等多种活动,探索化学知识,发展各种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的特点是从认识规律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与获取知识有机的结合,通过引导、探索、训练三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实验探索教学结构一般是启发质疑一实验探索一巩固扩展。 四、培养学科意识、揭示化学规律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不能单纯停留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掌握化学理论的基础上,而应该注重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培养其化学意识,以有利于构建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抽象的化学知识时,老师应该结合相应的模型和方法带领学生去感悟各种化学的知识和概念,如在学习化合物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构建学习思路,形成对化合物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学设计涉及的内容众多,本文仅就其中几个方面做了探究性的分析,希望对现实中的化学教学设计起到积极地作用,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向着合理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高中化学论文:浅论高中化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其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国教育工作者经历了多年的摸索和总结,通过对比它国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一个结论:在国际竞争中,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创新的能力。为了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也为了能在新时代涌现出可以使祖国走向强盛的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担任自然科学教学的高中化学教师,更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从这个决定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也就是说“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由此可见,这两种对创新的解释,化学论文恰好与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以此种理论为指导重新界定创新教育的基础原则,它不仅较以往的创新教育增加了更丰富的内涵,而且更符合我国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创新能力”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技能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或技能,或者在就体系中引入新的知识或新的概念的能力。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做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培养。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要有新的教学观念。知识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决不是全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素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目的。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也要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淡化结果。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解除教师的“霸主地位”(讲授型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我们的教师就不应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我们要学生学转化成学生自己要学。我们面对的学生情况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我们也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各个学生的特长。教师还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而不管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为目标。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在化学教学中创造“创新情景” (1)课堂教学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可讨论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激情。例如化学反应速率这节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创新情景: 同学们请看一段短片(一段vcd,介绍世界着名的古建筑群北京的故宫,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保和殿后有一块巨大的“云龙陛石”,上面雕有精美的蟠龙图案。但是,近些年浮雕已经开始受损,一些细小的花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太和殿周围的汉白玉护栏的蟠龙柱以及吐水龙头上的花纹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蚀。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据统计,世界上的古建筑群在20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有的也面目全非。(引用于教材))同学们根据短片的内容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 是什么腐蚀了这些精美的古建筑群? ② 为什么世界上的古建筑群在20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 ③ 这个短片中涉及到哪些化学知识? ④ 现在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好这些世界着名的古建筑群呢? 这下学生就开始根据已有的知识展开讨论,并向老师提出各方面的问题,这时一边回答问题一边积极的参与讨论。归纳学生得出的各种结论。 其次,问题讨论重过程轻结果,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创新意识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得)。所以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思维活动,让学 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学生的成绩怎样、所得结论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得到尊重,得到肯定。即使结论是“幼稚的”、甚至是“荒唐的”我们也要保护他的积极性,不能鄙视他的结论。 (2)实验演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师一定要用好实验,是学生动手的好机会,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过去都是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象“演员”学生是观众。应该这样转变,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合作完成实验。这样的效果肯定比教师一个人“表演”完好得多。例如在高三氨气制法的复习时,可这样安排: ① 提出问题:氨气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探讨实验室有哪些方法可以制的干燥的氨气? ② 提出要求:三人一组到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原理制氨气,并撰写出实验报告。 这样就会有以下结论: ① 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反应,加热制得。 ② 浓氨水和固体氢氧化钠制得。 ③ 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得。 ④ 浓氨水加热分解制得。 却有学生设计出用氯化铵加热分解制得氨气。初看不可能,但他的创新却成功了。他设计出一套可将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分离的实验装置。如果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听我们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是不可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 拓展教材的演示实验,工商管理论文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教材上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是通过专家学者们反复验证过的,是用来证明化学知识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仅仅重复做做,那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把教材上的一些实验改为研究性实验,让学生探索研究完成。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化学性质,讲了钠与水反应后可设置如下研究性实验: 实验名称: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目的:研究钠与盐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记录与问题讨论: 实验现象 反应原理 问题讨论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做好实验设计,然后再到实验室做实验;而后再归纳金属钠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这样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无法替代的。在上述实验中有的同学不但发现生成蓝色沉淀,还有黑色沉淀。学生就要想怎么与理论推导有差异呢?这样他们便要查资料找出其中的原因。有的同学还得出纳燃烧的现象等等。如果我们只是讲结论不让学生去做实验是不可能得到如上现象。 2、设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言之有理,都是正确的。开放性习题的答案不唯一,这样的习题是对传统习题的挑战。设计这样的题目的目的就是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来思考分析问题得到答案。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就是一个创新过程。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调查我们学校前这条河的污染情况,想出解决办法;写一篇调查报告和保护学校的“母亲河”的报告。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永久性的教育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根据不同学生,切实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成才。 高中化学论文:浅析新高中化学网络教学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的很大变化,必将引起课程和课堂的重构,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本文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构建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具有个性化的学科网络课程,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交互平台,并探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应有的课程现和教学策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学目标。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科网络课程,突破传统文本课程知识的陈旧、文化的保守等局限性,是构建个性化学科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求教师应具有新的课程规和教学策略。 二、新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与局限性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三、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5.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四、结束语 在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高中化学论文:谈高中化学教学的导入 摘要:新学年开始,有一些同学升入了高中。为了使他们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我们安排9课时复习初中内容,这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复习(以下简称过渡复习),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1)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障碍。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②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③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高中化学论文:怎样强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信息传递媒介,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强大的综合分析与呈现功能,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这样的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有效激发与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尤其是可以将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对实验环境要求严格、或是一些如果操作不当会对学生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在实验室内很难完成,但是不做实验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在传统教学中只能放弃这些实验,改为讲实验,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通过三维动画来真实地模拟这些难以完成的实验,这样更能带给学生视觉的冲击,能够激起学生完成实验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学有收获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亲自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实施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总结归纳,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实验中学有收获,这是实验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1.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做学生看,或者根本就不做实验,改为讲实验,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学生实验能力低下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更加关注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这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实验,我们都要让学生认真观察、预测实验结果,做好器材的准备与数据的记录工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作风. 2.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客体,而是积极的信息收集者、分析者与提炼者.新课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在做好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加大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比例,改变学生机械执行实验过程的被动实验做法,而是为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提供空间,让学生亲自来设计与操作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展开积极而主动的探究性活动,在探究性实验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让学生真正掌握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与探究.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是固定的知识拥有者,而是灵活的知识创造者,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诱发学生创新兴趣,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既要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挑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生用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就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方面提出更多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处于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学习中.
农业专业论文: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结合黑龙江省的地域特点,对农业昆虫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 一、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农业昆虫学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兼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质,在农学类专业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本课程主要讲授昆虫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内容包括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方式、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护农作物获得丰产丰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型也发生了转变。目前,用人单位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和社会需求,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加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农学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出一流的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保证。 二、具体做法 1.注重教材选择,优化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本科专业设置由细化转向加强基础,缩短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因此,如何在较少的学时情况下保证农业昆虫学的教学质量,是农学类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选好教材以及做好对教材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农业昆虫学教学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农学专业的《农业昆虫学》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采用彩万志等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和李云瑞主编的《农业昆虫学》两本教材,均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材,内容多且深。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全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情况,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精心组织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地域特点对教材进行优化,达到知识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首先,注重农业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由于农学专业没有昆虫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然,解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实际问题,更多的则是依靠运用昆虫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因此,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普通昆虫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至第三篇合并为一个章节,即昆虫体躯构造与功能,授课时联系生产实践讲授昆虫的外部和内部构造与功能,力求将这部分内容讲细讲透彻。例如,不同类型口器的昆虫,其危害症状不同,应根据昆虫的危害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农药种类和施用方法;利用昆虫的触角,可区别害虫的雌雄,如果诱虫灯下诱到的害虫多是雌虫尚未达到产卵的程度,那么及时预报诱杀成虫就能减少产卵量,降低为害,这在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上是很有用处的。对于昆虫生物学特性的章节,有选择的讲授昆虫的生殖方法、生活史及习性;昆虫分类章节,重点讲授农业上常见昆虫的分类特征,包括对农作物有益和有害的种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农作物昆虫。对昆虫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了解其他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将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放在农业昆虫学各论中,结合具体的害虫进行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在农业害虫的防治原理和方法章节中,以害虫综合治理(IPM)理论为基础,引入害虫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等安全问题,结合成功防治农业害虫的典范讲解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 其次,灵活讲授农业昆虫学各论部分的内容。由于农业昆虫学各论内容庞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章节进行调整,形成了以地区主体作物为特色的害虫群落系统。我们将某种作物害虫作为一个单元来讲授,先讲授某种作物害虫的种类,然后讲授重要害虫的群落特征,之后再阐述优势种种群的发生为害特点,最后在害虫为害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某种作物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这样授课的效果显着体现在两点:第一,使农田生态—害虫群落—害虫种群—综合治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非常便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效果显着;第二,将害虫的发生为害与综合治理联系在一起,既符合现代害虫综合治理的理念,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因为,害虫的综合治理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作物学、栽培学、气象学、土壤学、耕作学等多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相联系,在课程授课中注重将上述学科的知识与昆虫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作物自身的外部形态、内部生理生化特点、作物栽培措施、栽培制度、农事操作等措施,来分析害虫—植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条件,减少害虫的危害。此外,授课时及时补充害虫变化的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如搜集整理关于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白粉虱等害虫的资料,补充到授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讲课是一种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使教学效果好,就必须精心设计授课内容,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及讲稿,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做到简练、准确、富有趣味性。改革之后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授昆虫学基础知识部分时,昆虫分类章节中,某些害虫的特征较繁杂,学生不易记忆,如在讲课过程中引用一些谚语、经典事例等,教学效果会很显着。例如,在讲到“弹尾虫”的特征时,我们引入了“善跳弹尾目,腹节 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的例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和记住。在讲授各论部分时,挑选2~3种重要虫害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其余的虫害安排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制PPT课件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补充。如此,学生从一类害虫的危害症状特点到学习此类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从重点剖析此类害虫的发生危害原因到举一反三的学习其他类害虫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查找文献和总结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整个农业昆虫学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的授课形式,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物、录像、电影等方式,利用其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体现昆虫的各种形态及生命活动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物质依附和基础支撑,实验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整体科研能力,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社会和地方需求,农业昆虫学的实验教学逐渐向农业生产实践型转变,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利于毕业生的就业要求。首先,改变教学模式。以往的实验课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完成实验项目内容,对作业以外的实验内容不重视,甚至不做,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出现应付现象。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学手段的革新。实验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板书、挂图、标本残缺、标本数量不足等方面的缺陷,显着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其三,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结果、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其四,为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我们在实验中增设了昆虫学教学实习。要求学生到温室、田间采集昆虫标本,室内鉴定,识别害虫危害症状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着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能亲身观察和掌握这些昆虫的基本形态、习性、危害状况等,弥补了以往单一室内实验教学的缺点。改革之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农业昆虫学学习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在农业昆虫学实验技术方面的扎实功底,为今后从事农业昆虫学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考核制度,提高综合素质 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平时成绩、实验、期末笔试成绩按照10%、20%、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中,作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自制理论PPT的质量和查阅资料的丰富度;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过程中对仪器的使用能力、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巧、编制和使用检索表的能力、鉴别农业昆虫种类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能力,一般采用开卷或实物考试法;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害虫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及害虫的防治措施等内容。改革之后的考试评分方法,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 教改之后的农业昆虫学教学实践表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了学习激情,提高了自主、创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地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起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相信通过我们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将新的教学模式试行和推广到其他农学类学科,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业专业论文:浅析农业职业教育应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误区;改革途径 论文摘要: 农业职业教育要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就要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出发,充分认识三农问题,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改造的误区 农业相对效益较低,使农业职业学校或学院的涉农专业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弱势,为了追求生存、发展,多数学校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老专业改名、新专业设置,目的是为了吸引生源。但忽略了与之配套的相关改革,改造后的专业大多数换汤不换药,新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实习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甚至没有,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实验室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 2、教学环节的弊端 专业变化快,课程设置跟不上步伐,征订教材教师参与少,教材与实际需要和学生能力脱节,学生水平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教师水平评价仍然是传统的方式(教案的规范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领导的印象等),使工作缺乏推动力,教师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导致教师队伍新技能欠缺或技能熟练程度不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技能训练不到位。 由于上述原因,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又缺乏特色和职业能力,毕业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新名称、新专业在招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快就被扼杀在摇篮中,生源又会陷入困境。 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1、充分认识三农问题 众所周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在政策上给与诸多照顾优惠,使其待遇有所改观,但我们看到大中城市大多选择发展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况且城市本身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与城市富余劳动力的竞争中多处于劣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贫民阶层,低成本、低风险的土地将成为农民生存的最后保障,况且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最终也只能靠农民自己,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是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并带来机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农业将成为一项新型产业,同样也要求造就新一代农民来改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农业发展趋势表现在由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优质高产高效,产品系统转向名、特、优、稀、新、少,林果牧渔各业及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发展工厂化基质栽培技术,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的走向。以上各项战略均对农村从业人员的种类布局、技术结构和能力的层次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低、优秀科技人才奇缺、信息渠道不畅通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效益的提高。职业教育应密切关注“三农”需要,实施全面的、多元化的专业和培训,同时加强与之相配套软硬件建设。抓住机遇,以优质“产品”迎接挑战。 2、走出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构建与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课程新体系。该体系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自制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强调适用、够用,突出实用性、体现地方化、模块化和现代化。设置区域性或乡土性专业课程,组织编写适合地方特色的实用教材。结合实际增减课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手册及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教材的选择要依靠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专业教师。至少有内行教师和德才兼备的人员参预订购教材事宜。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如果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等于丧失了办学生命力,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客观真实的环境,增加学习接触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业务能力。 突出“应用性”的 教学内容。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体现知识能力的“岗位针对性”。教学过程强调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加强基础专业技能训练、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内容。 (3)启用教学能力评价模式。评价机制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更是教师能力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把学生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删减当前的理论考试,把单独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水平的测试方式。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上将传统的文化课教室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课堂,将实训基地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这样既对学生实行了“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使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又对教师完善自身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技能熟练程度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推动作用。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无论是改造老专业还是设置新专业,教师能力欠缺是改革的最大障碍。育人先育师,教师的专业培训,应当成为专业建设的前提,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新专业建设相匹配,新专业才具有生命力。 学校体制、政策对能力的发挥和积极性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应以实绩作为能力标准、待遇标准。取缔效益甚微的岗位和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一劳永逸的待遇,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奖罚制度,建立、健全鼓励扶持政策,使全校职工个个有压力,人人有动力。 支持、鼓励实训基地建设中教师技能的创新、名特优品种的引进、示范、试验。农业受天时、地利的影响明显,允许一二次的失败,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探索、创新。支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指导专业户或自办实体。以实体和专业户的效益、学生能力展示评价教师能力,并作为评选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依据。奖励应倾向于技术含量高、难度大、艰苦、能力要求高、对学校发展影响大的工作和岗位,真正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全体职员的工作热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鼓励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在节假日深入各行业一线参加生产、管理实践活动。经过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积极采取引进人才、校企联合等完善师资队伍。 (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农业职业教育要办好,就要确立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自己的实训基地上依靠它的技术优势、人员优势,建立一套与专业对口、科技含量高的实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学有所练,学有所得。而且该实体能对外营业,效益可观,使基地具有较高的示范性和较强的辐射功能,以此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走出了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农业专业论文:浅析农村中职学校农业类专业适应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方法改革 论文摘要: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多年来为当地农村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职业学校新的课题。 一、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来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向第二、三产业方向倾斜,第一产业的农林牧专业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甚至被裁掉。有的学校虽然保留了部分农业类专业,但学生的目标是升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将来有利于谋求一个好的职业,没有把服务农业放在首要的人生目标。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30万人(包括农民技术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己超过千分之四,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科技人才的大量短缺与培养科技人才过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便这样,很多中职学校仍把重点放在对初中毕业生的培养上,这就加大了培养的局限性,培养的数量捉襟见肘。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学习目的的偏离,培养的质量更值得怀疑。 二、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优势 (一)地里位置的优势。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大都地处农业生产前沿,与农业生产能近距离接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职业学校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农业生产的动态,可以有目的的进行指导和服务。在遇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典型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时,可以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综合治理,还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办学经验的优势。 职业学校基本上是从农业技术中学转轨而来,有着多年的办学经验。在对农业人才培养上,可以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既可以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还可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农民,使其掌握先进的科学生产知识。 (三)师资力盆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很多农村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教师占专业教师的20-25%,有的学校这个比例还大。他们大都是八十年代为职业学校定向培养的师资力量,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农业科技知识比较扎实。 三、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措施 (一)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针对目前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科技人才的现状,职业学校要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农村留得住、能创新、有作为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不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精通,还要熟知相关专业知识,要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多面手。在实施教学上,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可以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甚至鸡舍猪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从感性认识上强化训练。与此同时,更新旧观念,不断传播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使学生置身于农业科技前沿,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加强学生的继续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农村中职校在培养初中毕业生的同时,还应把培养人才目标对准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这些农民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渴望知识,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在职业学校深感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在校生少的同时,有一个庞大的农民队伍急需培训和学习。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苦于无门,不知道去什么地方请教,职业学校恰恰是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桥梁,完全可以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学校也只有重新对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职业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农业类专业逐渐萎缩、招生困难、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都制约了农业类专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农村中职校生存的根基。将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在农民这个群体上,学校将在农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会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职业学校沿袭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显然背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真谛,职业教育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不能把学生埋在书本里,实行开放式教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培养目的的定位为多种多样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培养在校生时可以采取动态的教学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让他们自己制定农业生产的一个小环节,并付诸实施,教师则针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这样以来学生就可以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针对农民的培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农业类专业包涵了农林牧等专业,不同的行业生产也各不相同,比如从事种植生产季节性较强,而从事养殖生产的季节性就差一些。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业的细化程度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从基础知识上强化,又要在专业技能上提高。从培训时间上看,种植类专业可以在农闲时集中进行培训,而养殖类专业可以利用下午或者晚上的时间进行。从培训层次上看,可以进行短期培训,培训后经考试合格后发培训证书:可以注册中职学籍,采取学分制的形式,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享受中职生待遇;可以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按照中央电大学习包的要求,有步骤、系统地进行学习,最后按课程所修学分毕业。 因此,农村中职校在培养模式上要有突破、有创新,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要看的更远,只有采取多种形成是培训,才会有更多的培养对象,职业教育才有活力。 (三)培养方案的制定。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确定后,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一定要有针对性,既要考虑到农民群体特征,又要考虑到个性发展;既要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方案可以以学习包的形成发给每一个学员,让他们有目的的去学习,在学习以前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方向的确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业专业论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而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近年来宁夏各地的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产业化是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专业合作组织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比较好的组织形式。不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不得要领。 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关系十分密切,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不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组织就发展不起来;没有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难以推进。从宁夏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哪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好,哪里的专业合作组织就发展得好。反过来也是如此。 (一)只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组合起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满足龙头企业的需要。龙头企业依靠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的原料,一般都不会成功。所以,许多龙头企业要自己建设原料基地,搞“反租倒包”。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就破解了这个制约因素。专业合作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安排农户生产,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养殖小区,代表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既降低了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打交道的高额成本与合同不能兑现的风险,又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较好地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目标。 (二)只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国外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和国内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实践都说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都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民的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不会提出也不会出现专业合作组织。只有当农民的生产变为商品生产,农产品成为加工企业的原料,或者直接进入消费市场时,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取得较高回报,才出现了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组合,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能适应这个要求,专业合作组织就应运而生了。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为农户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围绕某一个农产品生产,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信息、储运、购销等方面开展合作的组织。它与龙头企业直接挂钩,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我们认识到这个发展趋势并自觉推动农业产业化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发展加工或销售龙头企业。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产业化。当龙头企业建立后,马上就出现了原料供不上、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问题。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这个时候,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就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唯一选择。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有序地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又解决了龙头企业原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把龙头和龙身紧密联结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之,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具有重要作用,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近年来,宁夏制定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突出龙头带动,狠抓项目落实,区域布局初见成效。特别是4个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良好,基本形成以(中)卫(中)宁为核心,辐射固原、石嘴山的枸杞产业带;盐(池)同(心)灵(武)滩羊及灌区杂交肉羊肉牛产业带;以吴忠、银川为核心的奶牛产业带;以宁南山区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带。各地依托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同时,我们也感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完善组织、创新机制、自主管理、共同受益”的目标,积极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上档次、上水平。切忌部门直接介入管理,与民争利,一统就死。工作中,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大力推广“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民”模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组织”,需要“能人”去领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党委把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党员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作用。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党员带头,以产业为依托,组建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抓协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二)完善运行机制。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以下几种机制。一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除了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外,还要按照一定比例向农民返还一部分流通或加工环节的增值利润,实行二次分配。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股金分红,坚持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黄沙窝村奶牛合作社与夏进乳业公司的利益联结,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个合作社建设了标准化的奶牛养殖园区,夏进公司在园区投资建了挤奶站。入园区的农户按统一要求和标准饲养奶牛,机械化挤奶,统一售奶。由于牛奶质量好,符合企业要求的标准,鲜奶价格每公斤比市场价高1毛钱,夏进公司每收一公斤鲜奶还给合作社返利8分钱。牛奶质优价高,使社员增加了收入;公司返利使合作社实现了创收。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利益联结方式。此外,还有企业优惠提供良种,派出技术员指导,在产品市场价格下跌时按照保护价收购等利益联结方式。不管哪种利益联结方式,前提条件是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受法律保护。二是民主的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制定章程、制度,规定合作组织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社员大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避免农民受到损失。三是积累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要设立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金,具体提留比例和社员分配方案,要通过社员大会决定。四是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专业合作组织要建立监事会,作为内部的监察和监督机关。要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严防共有财产流失或浪费。 (三)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领导人的培训。专业合作组织能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合作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特别是理事长素质的高低。所以,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理事长和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合作组织的原则、管理办法、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懂得正确处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关系、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做好积极引导、热情服务的工作。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形式要活,渠道要宽。只要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带动农户,促进生产,扩大农产品销路,不管是什么形式出现、采用何种方式联合,都应予以鼓励,积极引导。鼓励科技特派员、农民经济人、专业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依托村级组织的组织优势、农技部门的技术优势、基层供销社的经营优势加快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建在村一级,可以建在乡镇一级,也可以建在县、市一级。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大了,还可以组成商会。专业合作组织要不断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着力提高合作组织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引导同一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商贸企业进行联合,组成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迅速把产业规模做大。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结合在一起的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主体是农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做到组建自由,进退自由。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积极引导而不强制推广,热情服务而不包办代替;既要加快发展,又不能搞成“一阵风”。要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的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看到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激发更多的农民组建或者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要教育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遵守章程规定,正确行使权利,尽到义务;引导他们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按标准生产,按合同履约,使已经建立的合作组织得到巩固、提高,健康发展。 三、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既有发展的问题,也有巩固提高的问题,但主要是发展问题。社会各方面都要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完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新事物,正处在发展之中,还很不成熟。它最终要发展成企业性质的组织,或者办成企业。但现在还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公益事业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合作组织。因此,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对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工商登记、土地占用等方面,应像发展民营企业一样给予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应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工商部门要统一登记注册办法,减化登记程序和手续,并减免手续费。金融部门要采取扶持政策,优先为合作组织贷款。对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营活动,应按农民自产自销、自买自用对待,不收税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也适用于专业合作组织。自治区要在支农资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安排上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扶持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关系,保证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合作组织与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决不能侵害农户的经营自主权。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过去统的一层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一定经济实力,为农民服务和统的功能发挥得比较好;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不发挥作用。要继续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其为全村农户服务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专业化生产的农户服务。三是发展与规范的关系。首先要鼓励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规范,通过抓典型,进行规范。 (三)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邓小平同志讲过农村体制改革的两个飞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表明第二次飞跃已经开始。党委管农村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当前,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关立法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领导,放到重要位置,提上议事日程,务必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群众认识到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这条路非走不可。早走比晚走更有利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民增收。要运用典型引路,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组织观摩活动,召开经验交流会,把县、乡和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带到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好的地方和办得好的合作组织去参观学习。各级农业、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经贸、供销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强大合力。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探讨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农业服务意识 “农业工程”这一概念是由20世纪初美国学者提出来的,1963年美国农业工程学会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定义是“一门应用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特殊的工程科学”。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对农业工程的定义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工程内涵的不断加深和拓宽,对农业工程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农业工程与生物科学的融合是国际农业工程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紧随世界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脚步,农业工程教育目标也由原来的“深窄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转变为综合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从而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为例,提出了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建议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应义斌等非常全面地总结了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新兴学生生物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冲击着传统学科;其次是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工程专业技能,还需拥有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和沟通能力;再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农业工程面临着来自工科类院校的竞争,尤其是在招生和就业上存在困难,导致办学效益低、投入少开支大。可见,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2013年更是锁定农业科技。这些文件中多次提到农业工程方面的问题,并明确地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表明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工程方面技术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不够全面,对它的“综合性、边缘性”认识不足,专业划分过细,形成了窄深型的专业体系。虽然后来有所调整,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度仍旧不够。同时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再加上我国特有的轻农思想,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方向往往并非心甘情愿,从根本上缺乏为“三农”事业服务的意识。同时,为了迎合就业,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工程类专业,导致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掌握本应该具备的农业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上都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能直接进入对应的农业工程类硕士点进行深造。本着立足西北、放眼全国的方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工程类人才,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地处杨凌,学生缺乏与其他高校在校生的有效沟通,以致没有形成全面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上述偏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毕业后进入农业工程类学科继续深造的意愿不强。针对以上 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就当前而言,涉农专业的就业情况确实难尽人意,尤其是涉农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看到其他高校相近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经常会有抱怨,且因为这些工作的就业环境相对舒适,从而一心向往这些工作,进而引导学校往这些纯工程类的靠近,就出现上文所提的低不成高不就现象了。尽管如此,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这个可以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到,例如美国的john deere、日本的yanmar等,都是很不错的世界著名企业,但前提是学生得有为农服务的意识。因此,可以从学生一进校门就给他们灌输为农服务的意识,通过合适的方法让他们对农业有个正确的认识。 2.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例如从我校目前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整体来看,有机械制造,也有电子电信计算机等,但缺少一个中间的连接过渡专业:自动化专业。同时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增强人文社科类的教育,优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同时,专业课可以多开一些农业和生命生物方面的课程,从而有望实现专业课的综合化。此外,还可以增设涉农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 3.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考虑到人才培养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可以通过整合教师资源,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个不同特色的教学团队,并采取多种措施,同时提高两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为农业工程类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研究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高水平教授和青年教工组成;“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实践能力强、技术推广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力度,建立学生双导师制,与企业联合培养,并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完善校内转任教师到相关产业或领域一线学习交流,以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同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灌输式知识传授方式在众多高校占有较大比例,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实践证明,这种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培育人才培养。为此,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互动性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从工程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倡导自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也在积极地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希望以上几点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出发,指出创建差异化的民族班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民族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疆;农业经济管理;民族班;教学体系 一、引言 农业一直是新疆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农业产值比重也一直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新疆“大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客观上需要较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更加凸显了培养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因而与全国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生源总体处于萎缩状态相反,新疆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规模较大,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重相对较高。新疆高校设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系统的农业基础知识与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同时掌握农业经济管理基本方法与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用于满足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没有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的教学体系,民族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与汉族班基本趋同,导致民族班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影响了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因而亟待改革与创新。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对新疆多所高校的调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借鉴内地高校的经验,没有体现新疆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多数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名义上存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太大区别,一些对少数民族来说学习难度很大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依然保留在课程体系中。这种局面不仅增加了民族学生的负担,而且影响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利于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各高校虽然分别制订了民族班与汉族班的教学大纲,也对民族班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贯彻执行。多数教师既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又担任汉族班同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同一课件与同一教学大纲。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理解能力缺乏足够了解,对授课内容与讲课速度也没有做相应调整,严重影响了民族班教学效果。大多数教师也不懂民族语言,一些重要术语与关键问题很难准确向学生传达。 3、缺乏民族班专用教材 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是社会主义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材建设的重要原则,但目前市场上鲜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编写的教材。以塔里木大学农业经济学课程为例,不管是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采用的教材都是华中农业大学王雅鹏教授编写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其它高校也大多采用钟甫宁、孔祥智、李秉龙等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一是内容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偏难,二是未能体现新疆农业这一区域特色,让民族学生很难理解与吸收。多数高校的《西方经济学》也统一采用人大版教材,对绝大部分民族学生来说同样太难。 4、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实体背景材料,学生走向田间或企业从事观察、试验的机会较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在民族班课堂教学中强调现代教学的共性较多,关注文化差异性较少,这是导致民族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PPT,PPT虽然有利于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但对民族学生来说,由于其汉语言水平相对较低,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经常出现观看PPT与听老师讲课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改革思路 1、加快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课程设置首先需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差异、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结合新疆社会对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根据“加强基础,突出重点,提高能力”的原则进行。具体思路一是适当减少课程数量,压缩课内总学分,降低民族学生学习压力。同时适当删减一些纯理论性且难度较大的学科,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民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汉语水平与学习能力进行选修;二是以农业经济学作为主线,借鉴经济学专业与管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经验,增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且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同时有必要增加各学科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提高民族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 2、重视专业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需求的了解与把握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本校民族学生的数量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一定比例教师,要求这些教师既具有丰富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具有长期从事民族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用于专门负责民族班的教学与管理,从而避免忽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差异、教学与管理方式民族班与汉族班趋同现象。由于新疆高校民族学生中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因而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引进或培养一批既懂汉语又懂维语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 3、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尊重不同文化,承认相对差异,是当前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思想,因而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是实行差异化教育的前提。农业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管理与经济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包含的课程相对较多,加上民族学生相对较少,教材适用范围受限,因而民族班专用教材的建设存在明显的成本过高问题,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民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和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共识的特征,应重视基础知识与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同时在汉族班的基础上降低难度,形式上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以便于民族学生自学。 4、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结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学生的培养目标,选择适合民族学生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是提高民族班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当务之急。民族班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师生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特点,并以此作为提升其教学质量的一大基础。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一是PPT教学与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事实上,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适合民族学生特点,对一些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的理论推导改用板书形式更好,因此在以PPT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有必要适当穿插一定课时的板书教学。二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让教师成为与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伙伴。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从课程内容中抽取部分相对容易的章节让学生自学自讲或相互讨论,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欧阳金琼 刘春风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专业市场创新发展 1产业集聚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1.1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引入一种新的产品(产品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获得一种新的原料(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组织和制度创新)。可见,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从一种或若干种新设想(或新概念)发展到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而技术创新的实施,必然要求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和制度安排的调整及变动;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现,也总是要求原有市场的深化或者新需求的创造。因此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互动的。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外部利益内部化等,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还在技术进步的形成和扩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需要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和制度诱导。同时,技术进步能诱导相应的制度创新。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缺乏技术进步内涵的制度安排即使可调动经营主体经营积极性,也毕竟难以维持持久的生命力[1-2]。 1.2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系统 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从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带来直接的“集聚效应”和间接的“基础效应”。“集聚效应”的产生原因如下:第一,生产的集聚意味着资源在特定的区位集中。这有利于产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企业协作网络和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从而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创造条件;第二,生产的集中意味着资金在一定区域里集中,而资金的集聚、固定资产的积累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三,生产和资源的集中意味着信息和服务在一定的区位的集中,导致信息成本的节约,提高交易效率;第四,生产的集中还意味着人力资本在区位的集聚。间接的“基础效应”主要是指区域经济的一般发展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从而给企业生产活动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一般地,间接的“基础效应”是随着资源的集聚而产生的,而“集聚效应”的发挥又依赖于“基础效应”的扩张。因此,产业集群促进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加快创新的速度[3-4]。产业集聚将使企业加速学习过程,使知识创造和扩散更加快速而高效,强化了知识的“溢出效应”;产业的地理集中还有利于吸引专门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积累人力资本,并强化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从而使整个区域里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溢出效应是与距离成反比的,创新的知识从原创者扩散到产业区里的其它人员,从人力资本要素扩散到其它生产要素,从核心企业到相关企业,从支柱产业到配套相关产业。其报酬递增的作用,产生巨大的聚集作用,吸引区外其他企业迁来。而更多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建立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使创新条件更加完善。由此,产业集聚与创新二者形成良性循环。 2对广东陈村花卉产业的实证研究 广东省顺德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陈村镇为中心的花卉专业市场。陈村花卉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相互促进,形成了包含企业、事业单位(如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了区内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了花卉产业的竞争力。 2.1陈村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陈村镇地处广东省顺德区北部,总面积50.9km2,户籍人口7万多人,流动人口5万多人,素有“岭南千年花乡”和“中国花卉第一镇”之称。该镇花卉种植面积达1500多hm2,花卉种植户超过10000家,拥有大小花场近6000个,2007年花卉产值4.92亿元人民币。这里荟萃了世界名花异卉,花卉种类已由过去以盆桔、盆景、荫生观叶植物为主约2000个品种,发展到传统花卉和时花、仙人球、洋兰、菠萝等高档花卉并举约60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国内和世界各地。花卉出口占据广东花卉出口总量的1/2、内地花卉出口总量的1/4。为推动花卉业走上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国际化贸易道路,1998年,陈村镇政府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原则,以陈村原有的1200hm2花卉种植基地、已有的花卉企业和每年一届的迎春花市为基础,运用“利用高科技,建立大基地,发展大生产,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花卉产业化发展战略,成立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投入巨资筹建陈村花卉世界产业园区。陈村花卉世界规划面积670hm2,目前已开发面积400hm2。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荷兰、泰国、菲律宾、港澳台等1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的花卉及相关企业共600多家在园区设立花卉生产、研发、销售机构,引入资金达30多亿元,年交易额近20亿元,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庭院树、盆景和棕榈科植物的交易市场,有着中国最大的洋兰种苗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年宵花批发和零售市场,占据着广东省花卉进出口70%以上的份额。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国际盆景园艺赏石交流中心、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最近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陈村花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兰花生物科技园、盆景大观园、综合批发市场、佛山古玩城。经营的主要园艺产品有:种苗(种子、种球、种头)、盆花、盆景、观叶植物、兰花、绿化苗木、园艺设施、园艺资材等等,同时还云集有一批园林工程企业和奇石、根雕企业,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在配套服务上,建设了花卉研发、贸易、物流、会展、信息、培训等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平台,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快捷的花卉贸易及物流服务、专业化的会展服务、强大的信息资讯服务、高效的花卉培训推广服务,形成特有的多样化优质服务体系。 2.2陈村花卉产业的制度创新 陈村花卉产业制度创新主要有四点:第一,专业市场组织形式的创新。陈村花卉业的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积极有效的推动,实现了“企业办市场”、“企业管市场”和“市场企业化”的组织形式创新。由陈村镇政府对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进行统一决策、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由镇政府专门成立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对陈村花卉世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开发、招商引资、日常管理和配套服务。一方面避免了小生产分散经营的弊病;另一方面也克服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市场的低效率缺陷。第二,“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经营体制创新。陈村花卉世界采用“政府搭台,花商唱戏,带动周边”的经营模式运作。公司经营市场、市场带动农户的“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的花卉产业化经营模式,十分适合当地花卉业的生产力水平和行业特点,是传统花卉产业现代化的一条好路子。在产业区里,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龙头)主要进行各种配套服务,花卉世界园区内的600多个花卉企业(龙身)主要进行各种花卉产品的生产、营销、进出口贸易,带动了周边的6000多个花场和1万多个农户(龙尾)生产经营。这种模式使龙头、龙身、龙尾各自从事最具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使整个价值链的效益达到最大化。第三,从企业内部管理转向供应链管理,发挥中间性组织的优势,实现管理创新。在传统的观念上,企业往往会通过扩大自身的规模或进行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来获取范围经济,但这会带来机构臃肿,反应迟缓等“大企业病”,增加了组织管理费用。而陈村花卉世界产业配套较完整,企业没有必要进行“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生产经营,可以把视野从企业内部转向整个产业区的供应链,只选择其中有核心竞争力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环节进行经营,并和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来取得分工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由于园内企业地理接近,可以通过信任和契约来进行合作,整个产业区成为一个大的中间性组织,提高了产业竞争力。第四、创新了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发挥区域品牌的效应。园区内不仅产业链配套完整并得到延伸,同时,还形成了多样化配套服务体系,园区引进了物流公司、包装公司、植物检疫站、进出口贸易公司、公共汽车站,并设立了物业管理部、财务室、宣传部、展览部、旅游开发部、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花卉综合批发市场、休闲会所、度假区、大型停车场、展览中心、阅览室等。这样一来,园区附近的中小企业和花农可以获得廉价的公共产品供给。他们在经营上,可以减少对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分散了经营风险,享受了区域品牌的效应;在管理上,可以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决策迅速、反应灵活,充分享受了分工网络的优势。 2.3陈村花卉产业的技术创新 陈村花卉产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点: 第一,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与产学研结合。陈村花卉世界吸纳了中山大学、仲恺农学院、深圳农科中心、广东花卉研究中心、美国维生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台湾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有研发能力的世界一流花卉公司进驻,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基地。由于陈村花卉世界是竞争能力强、带动面广、出口创汇多的花卉业龙头企业,可以集中区域网络内人才、资金、科研设备等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技术辐射源,带动区域内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覆盖,广东省科技厅因而在此设立了广东省农业(花卉)科技创新中心,专门从事花卉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推广、培训咨询和信息集散等工作,从而在组织制度上、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上充分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例如:陈村花卉世界与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花卉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高档花卉快速繁殖研究”、“金桔抗寒基因转移的研究”等专项课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对花卉危害面积较大的一些主要病虫害(如苏铁灰蝶、兰花炭疽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通过有关人员现场指导花农提高花卉的品质。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兰花快速繁殖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并取得成功,成为市场的著名品牌,加快了洋兰的国产化进程。国际著名公司美国维生公司带来了新品种开发与种子种苗繁育的新理念。 第二,陈村花卉世界提供人才培训、信息服务,有利于技术扩散与应用。陈村花卉世界建立了“花卉世界网”和《花卉世界快讯》等媒介,宗旨是“关注行业动态,把握市场脉搏,展示企业风采,促进产业发展”,为广大企业和有关人士提供花卉专业信息服务;陈村重视专门人才的培训,建立了园艺职业技能鉴定站,可给成绩合格学员发给初、中、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公司还经常利用各种花事活动的机会举办各种讲座和研讨会,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三,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促进产业区技术交流。顺德花卉协会是全国最先成立的县级花卉行业协会,它承担了产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与国内及世界各地的花卉业协会和客商进行联络与合作;组织外出参展和外出考察;主办花卉商品展和招商合作洽谈等重要职责。协会是企业和政府的纽带,有利于树立陈村花卉的良好形象、保护成员共同利益,有利于促进陈村花卉业技术交流。通过对陈村花卉产业案例的剖析可以看出,通过发展专业市场,建立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全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对象及评审范围;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程序;答辩的有关问题;外语及计算机要求;评审材料的有关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部分直属事业单位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等,具体资料请见: 四川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中级评审委员会设在省农机局,负责全省农业工程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部分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高级职称每年评审一次,中级职称每两年评审一次。现将我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及相关政策作简要介绍。 一、全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 四川省农业工程科技干部管理工作由省人事厅、省职改办领导,省农机局人事处负责管理工作。省农机局负责组织评审全省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直属事业单位、受委托(市、州、县)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部分直属事业单位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向农业部和省经委推荐、初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市、州农机局负责评审本地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向上级推荐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部分县负责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 二、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对象及评审范围 根据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川I职改[2000]37号文件精神,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干部职工根据条件可以申报任职资格;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干部身份的(工人、农民及其他无确定身份的各类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系列已取得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均可以按文件要求申报评审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评审范围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农业环境工程、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与整治、农村能源工程等六个专业。凡从事上述专业的技术推广、使用管理、科技研究、生产制造、技术培训、技术监督、安全监理等的中级技术人员,只要符合有关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评审农业工程高级工程师职务。 三、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 担任工程师职务具备博士学位二年以上,或硕士学位四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五年以上,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或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或省优秀专家称号的获得者.或获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或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或省部级星火奖一等奖项目的评分贡献者,或公开出版本专业著作一本(五万字以上)等,均可申报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其它申报条件可参照川1人职(1998)15号文件。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程序 农业工程高级技术职务申报程序:由本人向单位人事部门提出申请,经单位同意后,按省农机局当年下发的有关申报文件要求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提供其它有关材料,经单位领导审核,写出推荐材料送市(州)职改办、农机局审查签章后报省农机局审查、评审。个体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向当地县(市、区)职改办申请,经审查签章后报省农机局。 五、答辩的有关问题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报人员必须参加答辩:不具备规定学历;虽达到规定学历但非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未达到规定任职年限;越级晋升:评委会及专业组根据评审需要要求答辩的人员,均需参加答辩。答辩重点了解申报人员掌握有关专业学识水平、该职务要求的基本技能以及本专业国内外动态等.并通过答辩核对有关情况。答辩结论为:优秀(有效期三年)、合格(有效期一年)、不合格(不能参加本次评审)。 六、外语及计算机要求 外语条件按照川I职改办(1999)53号文件执行,农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外语等级分为:正高A级、副高B级、中级C级等,该文分别规定了外语免试、暂不作要求、考试必须合格及降低一个等次要求的各种条件。外语考试的有效期:A级4年,其余均为3年。考试不合格者.先评后补人员可作为下一年度考试前评聘职务的依据。 计算机条件按照川I职改(2000)9号文件执行。农业工程系列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分别为高级A等,中级B等,初级C等。有效期:A、B级5年,C级4年。文件提出了各等级对计算机知识的主要要求及免试和暂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的人员范围。外语、计算机条件掌握,申报人员可根据自身条件参照以上文件执行对应的政策规定。免试人员、先评后补人员需提供相关的材料(如身份证)及证明,并由所在单位和市、州人事职改部门加盖鲜章。 七、评审材料的有关问题 申报人员必须报送材料如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份;《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一份;单位综合推荐意见、任现职以来业务自传各l5份。上报的评审材料必须真实、可靠、无误。论文著作一至二篇(独著或第一作者);成果证书、获奖证书;最高学历证明、外语成绩证明、计算机成绩证明、现任职资格证明复印件各一份;业绩贡献公示。 单位综合推荐意见和个人任现职以来业务自传的内容应当包括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政治表现、工作态度、技术水平、主要业绩等,要求观点明确,文字在1000字以内.由推荐单位负责撰写并加盖公章。 为使申报材料内容详实地反映申报人员学术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平时应加强业务、技术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本人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多写论文、讲稿,并积极向有关科技期刊投稿。单位领导和管理者在项目管理、获奖人员安排上有必要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社会需求为指针,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复合土地流转政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理论、模拟、实训、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 1绪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客观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指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部署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在这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更好的发挥当代农业学科办学优势,各农业高校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农学、机械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知识和技术;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但是如何将上述方面教学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工作结合,培养适应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专业多方面复合型应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现有的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学历亟待提高 据权威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一线农机研发、维修、经营的从业者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不足1/2,具有硕士学历及以上的骨干力量绝大多数集中在省级机关单位,基层从业者学历普遍偏低,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知识储备量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1]。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向一线生产实践倾斜的课程体系。 2.2教学课程效果质量需要提升 主观方面,因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动手性有着严格的要求,除应合理安排必要的专业实习以外,因为教学任务多,教学时间紧张,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的安排不尽如人意,对教学效果有所削弱。客观方面,由于技术性强,机械化水平要求高,对于不思进取,学习观念差强人意的学生缺乏条例标准,这无形中就把教学课程课堂化、形式化、应试化,形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学懂与学不懂一个结果的现状,使学生一旦走向工作岗位,无法将书本知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得以实践。 2.3学生业余文化专业实践性有待提高 现有的学生第二课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文化体育类活动为主,专业实践创新活动相比较少,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接触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实践的人数较少,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对接触生产实际的要求,且由于扩招速度过快,师资力量积累成长不足,致使指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接地气、针对性、实效化。 3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3.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为基础,培养适用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与机械化程度。以改进传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方法为基础,培养大型先进农业机械的设计型人才与应用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强化通才教育为基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3.2突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特色 在土地流转政策下,紧跟新政策、新形势、新方向、新装备的新要求,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为基础,突出以农业机器运用管理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地域特点和经济条件,立足于平原区大中型农业机械配套和半山区小型农业机械开发,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色。加强通才教育,突出科学基础、文化基础、农业工程技术基础及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宽基础教育的特色[2]。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突出具有鲜明的未来大规模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能力与技能训练的特色。 3.3增强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性 通过积极与农机生产农业合作社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师生动手实践能力接地气工作,在生产实践中锻炼提高,并结合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理论创新;通过开展机械创新大赛,生产技能大赛,就业锤炼工程等活动,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为保证教学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 4.1修订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原则,以“实际操作”为要素,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要求,完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与设计型2类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 4.2完善课程体系 加强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都是实践指导理论的情况下,构建“理论、模拟、实训、实践”四位一体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努力促进课程设置的对象化、实效性、接地气,并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现代化授课形式,研究出版统一教程,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多媒体教学授课时数。 4.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改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基地的建设,并大力投入使用,使广大在校学生能够在全部真实的环境中检验每一阶段的学习质量,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效果。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基层挂职锻炼、延长毕业设计时间、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严把毕业设计通过标准、积极组织学生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及机械创新大赛等多种渠道,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与校外企业、农机生产合作社及相关部门有机联合,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通过采取课堂上书本教学与安排课下参加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在校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提供良好的平台,还能为企业及合作社的良性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4.4明确考核机制 以培养应用型和设计型“双型”人才为宗旨,通过教学秘书统一排班、记录,加大院系领导听课制,提高学院领导班子的职能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准、解决突发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个人协调性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更新专业设备,保证师资队伍,改革考试制度,不断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各项教学环节的学分考核比例。 4.5重视管理制度 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授课环节的检查指导,实行青年学生导师制,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接地气,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加强科研立项与管理,以科研促进教学,并努力构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科研制度。 4.6壮大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应该采取内强外聘的手段,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整体提高本校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技能。从而,逐步建设一支严格锤炼、师德高尚、教风优良、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积极聘请其他高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家学者、培训机构资深讲师等高端人才为专业顾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合理、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授课方式,在建立长效协作的基础上,就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形成共识,从制度模式上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保障。 5结论 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高校在进行这种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设置的时候,要给学生树立敢于动手的意识,提供勇于实践的机会,增强职业规划的方向,确立人生目标,从而使广大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兴趣,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提升就业率的目的。 作者:付大平 王军政 王景立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农业专业论文: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农业发展论文 一、改革农业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分养殖和种植两个方向,专业课程内容较多,而且很多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识记。课堂教学如果仅靠教师口头传授理论知识,或划出重点让学生机械记忆,这种“为教学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具有实践特点的农业专业教学是相违背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比如在农业专业生物学《细胞的分裂》的教学时,传统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利用黑板作图或借助图片展示细胞分裂过程的图例。这些做法不但会消耗教学时间,而且作图的精确性与图片展示的局限性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静态的展示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制作成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每一个动态过程,辅以教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 二、营造农业专业浓厚的专业氛围 专业学习是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的根本区别,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教师的讲授辅导。在学生、教师、学习时间等这些影响学习主要因素外,良好、浓厚的专业氛围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好的氛围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专业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氛围建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宿舍、实训场地等空间类的各个宣传阵地,精心设计符合农业专业宣传或展示的图片、标语、代表人物、行业信息等,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处处体现出浓厚的农业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农业专业的专业特点布置教室。比如将教室内的盆摆绿色植物换成观赏类蔬果植物;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培育绿色植物布置教室。学生在充满专业特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专业。 三、加强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偏低,而且就业的稳定性差。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促进其就业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创业能力教育也是职业学校教育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有着重大意义。加强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教学内容中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要摸索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方法,包括知识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典型报告等;再次,鼓励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并指导学生关注农业创业热点,帮助学生处理难点,理清创业思路;最后,学校和教师还要逐步完善农业专业学生创业基地,开发校内农业实训基地供学生创业尝试,解决学生创业起步难的问题。总之,中职农业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新兴一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职业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为社会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作为自我的奋斗目标。改革传统观念,探寻真正适合农业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李谢颖 农业专业论文:浅析高校开设休闲农业专业可行性 一、高校开设休闲农业专业的必要性 1.休闲农业自身发展需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优化调整农业发展定位,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新形式,农业正在由单一提供农产品转变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发展旅游文化等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休闲农业借助创意产业理念,融入农业生产生活。随着我国农业转型和新型农业系统的构建,休闲农业实践为我国农业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渐成趋势。休闲农业的蓬勃兴起急需专业类人才的培养与之相匹配和适应。 2.社会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迅速兴起,使得我国社会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全面发展,并在21世纪初向发展型目标迈进。在今后数十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对包括休闲、观光等在内的自我个体现实需要将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然而,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必须具备其它几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社会的政治目标。这一点无疑已有确切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这一政治目标的强有力的支撑;其二是社会休闲文化的发展认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融合的推进,休闲意识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休闲文化积累丰厚,有着极为丰富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并且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伦理道德、审美观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势必得到空前的发展。 3.传统农业专业调整改造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农业发展学科,培养不同程度的农业专门人才,而且对已经设置的学科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重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和转变过程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改革大多为数量和内容上的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专业为中心的高校培养模式,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和发挥,导致学生实际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在西方,高校农业类专业口径较宽,涵盖体系比较完善,不同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渗透,课程所学知识与实际农业发展水平和应用紧密相连,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学到全面、新颖的农业专业发展现状和将来发展趋势。 二、休闲农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分析 1.理论教学方面。如何将休闲教育与农业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各式休闲教育在我国已经蓬勃开展起来,比如休闲体育教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学等等,而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滞后。相对于大陆的休闲农业教育,台湾之所以发展休闲农业教育比较好,是因为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熟悉休闲农业的管理、经营及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现实工作。有效的将休闲学科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仅要从理论上增加休闲学科的相关内容,加深对休闲产业的理解和认识,还要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发展休闲产业的目标和要求,使得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对休闲产业学科有一个系统、全面、详细的了解,同时,对休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真正实现通过体验式的教学环节实践这一积极、动态休闲方式的学习,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农业课程学习意识,为将来步入休闲农业管理这一领域打下认识与技能的准备。农业专业课程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国内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还需要深入地联系经营、管理理论,实现农业课程的休闲化特点转变。这也是实现高校农业课程开放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需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简单的说教教育逐渐的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仅仅从理论上理解所学知识,更从实践的高度去认识所学内容。 2.实践教学方面。休闲农业课程目标是制定教学内容的根本出发点,应该全面地服务于学生身心对于专业的发展需求,从实践出发,突破以知识灌输为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专业技能,把握知识前沿理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与就业本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依据休闲教育的需要,休闲农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应以休闲教育的相关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的内容则首选休闲特征和体验特征突出的休闲农业模式和典型的地区为体验基地。因为只有广泛参与休闲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充分的“休闲体验”过程中,不断感悟休闲、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与光明前途,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和休闲观,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即讨论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休闲农业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立必须从学校农业教育、休闲教育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休闲农业体验纳入到农业学科课程的改革中去思考。体验类项目的教学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所以,课外和校外时间都被纳入到休闲教育的视野中。休闲农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多层次:(1)低年级(大一至大二)阶段以开设常规型教学课,课程内容以农业学科教育、休闲教育课程、经营、管理理论学习为主。具体课程可根据授课时数前后相继,衔接安排,也可平行安排整体推进;(2)三、四年级则主要开设综合活动课,内容按照实践要求、结合学生爱好为依据,这一改变使得高校农业教育得到拓展,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发挥和学习空间;(3)鼓励课堂内部知识向实践的转化,积极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使得传统以学生为辅逐渐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和积极性。 4.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休闲农业专业课程的重点是介绍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同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的特点、休闲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各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如何高效地进行休闲农业方面的管理等等。 三、结论与建议 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培养大量的休闲农业专业人才作保障。增设休闲农业专业是农业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休闲专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有关教育、农业部门和高等院校尽快采取措施,把握机遇,科学论证,为休闲农业及其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休闲农业走向生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做出贡献。 作者:常伟 罗剑朝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可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各教学环节中,教学实践环节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科技、社会的滞后尤为严重,此方面的教学改革是当前该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罗攀柱等[1]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作了大量的研究。崔宁波[2]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吉洁等[3]探讨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针对当前招生、就业等环节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李茜等[4]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视角,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财务能力的建议。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经济管理类教师中,31.2%的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历,78.6%的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5]。根据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现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1通过产学研结合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 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当前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1)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重视概率论与统计等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及统计软件,熟练分析各种规律,迅速生成报表,并撰写报告。(2)增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各种创业模拟活动,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3)增强学生全球化观念。专门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既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能培养学生全球化观念,把自己放在全球农业经济中来思考和观察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2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是进入相关的农业企业、还是进入政府部门,或者作为大学生村官,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非常重要。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阶段,其心理发展尚不成熟。通过一些做义工和慈善等活动,增强学生个人责任感,最终达到通过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心理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学改革 摘要: 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是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农业院校培养的法学人才对填补农村法治人才真空、提供农村发展外源型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着法学教育的通病,同时又面临基础不扎实、培养目标模糊等困境。本文将基于对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农业院校法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改革 一、农业院校法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目标 中国法学教育在学历上由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构成,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一个以法学学士、硕士、博士为主,法学专科教育为辅的多层次高等法学教育体系逐渐成熟。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下,中国法律业蓬勃发展,各大高校为顺应时代潮流纷纷设立法学专业,农业本科院校也不例外。当今绝大多数农业本科院校均设立了法学专业,虽然体现了其全面办学、综合发展的宗旨,但农业院校多为综合性大学,且多以涉农专业为主,在法学专业方面难以像中国政法大学之类独立设置的政法院校般投入大量的资源,加之师资不足、办学经验浅薄、学院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难免会产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培养目标模糊的问题。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如下四种:普通型法学人才、应用型法学人才、研究型大学人才和精英型法学人才。不同等级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可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较于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郁的综合类、政法类高校,农业院校应扬长避短,依靠自己的学科优势,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农业院校优势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二、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法学专业教学实践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等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实践教学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为了实现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有农业院校优势学科基础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各高校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目前,农业院校法学专业一般实践教学方法有:课堂模拟练习、真实案件、模拟法庭等,其中模拟法庭的应用较为广泛。这里以模拟法庭为例,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来揭示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模拟法庭是指精选典型案例,由学生扮演其中角色,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模拟法庭审判全过程。正如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所说“如果一个人只是一个法律的工匠,只知道审判程序之规程和精通实在法的专门规则,那么他的确不能成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此教学方法的目的就在于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的理解,增强对法条的运用和把握,熟悉法律文书制作,锻炼辩论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二)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1.实践课程课时偏少教育部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原则将法学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三部分,其中专业课部分又分为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以法理学等十四门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了中国法学教育统一的课程设置,而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却被排除在外。因此,实践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课时偏少的问题亟待解决。 2.实践教学主体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对实践教学之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很多学生只是把模拟法庭当成任务一样机械地去完成,根据准备好的剧本照本宣科,使得模拟法庭完全沦为走过场式的表演。另外,由于案件中角色特定化的原因,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重要角色,导致其他边缘角色的同学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得不到充分的锻炼。除此之外,部分老师也只是把模拟法庭当做教学成绩的证明和点缀,做指导时态度不够严谨认真、应付了事,最终使得模拟法庭形同虚设。 3.制度建设亟待加强由于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很多指导老师对模拟法庭的总结、反馈只是象征性的加以分析与评价,不能真正起到查漏补缺、逐步完善的作用。而且在案卷归档、设备保管、场地使用等各环节都缺乏规范的管理,有必要尽快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规整。 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的“厚基础”是指应扩大基础课教学内涵,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完美结合,以及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的“宽口径”就是力求按大一学科设置学科基础课,力求课程门类多种多样,拓宽教育者的专业知识面。具体到法学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上,“厚基础、宽口径”就是应当重视十四门专业核心课程,因为专业核心课程是面向2l世纪、适应经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而精心设计的,是法科学生应当系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专业理论和知识,是本科法学人才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基本保障,是各高校本科法学教育的最低要求。然而,根据各农业院校网站披露的资料,一些农业院校法学专业仅将三大国际法课程列为选修课,有的院校甚至将全部核心课程列为选修课。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直接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具备法律人独立人格等问题,与法学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相背离,也不利于学生独立从业。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1.科学安排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应当符合认识的规律,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真知。当前各农业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先理论法学后应用法学,先公法后私法等主张。在此错误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高校在大一就设置了法理学、法制史等史论性课程,而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实用性法律却在大二才设立。如此,学生在没有法律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就去学习法律思维,导致入门难、易失去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实际上,民、刑法和诉讼法作为一切法律的基础理论,其理念和方法处处都彰显着法理,而法理则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应用型法律的学习和运用。因此,学校应当将民、刑法和诉讼法等应用性法律课程的设置提前,将法理学、法制史等史论性课程设置在大二,让学生在对法律条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法律思维,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实际法律运作和具体法律现象的兴趣,更为老师们实践课程的安排提供了便利。 2.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所谓法律职业技能,就是指从事法律职业的人运用运用所掌握的必要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进行法律实践操作的能力,包括法律解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与技术、证据运用技术、法律文书制作技能等等。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应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从事法律实践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应当加强课堂技能训练,增设专门的法律事务性课程,如社区法律咨询、模拟法庭、专题辩论等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成为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合格法学人才。 3.增设专业实践性课程法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而现今法学教育界的通病就是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弥补“实践”的短板,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如上文提到过的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但都流于表面,收效甚微。因此,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增设刻不容缓,如备受英美法系推崇的案例分析和诊所式法律教育。案例分析即通过给出一定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依据一定法律知识自主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能锻炼其综合分析、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诊所式法律教育其特点在于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运用,其运行通常以真实案例为课堂教材,有课堂教学和案件两部分组成。课堂教学是在老师的辅导下,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提问和反馈进行。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案件获得事实和法律上的认识与判断,除培养其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能很好地提升法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案件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深入社会去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法律咨询并负责案件的全过程。此方式虽然带给学生极大的压力,但也能最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司法实践经验。这几种实践性课程不仅弥补了现有课程的不足,还能以其趣味性和灵活性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是仅靠一支笔、一张嘴,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式理论教学形式,上课只管讲而不理会学生有没有在听、听不听得懂;有的教师讲课时完全按着自己的想法来,课本形同虚设,使得学生在上课时常常不知所以,一步落后则步步落后,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内容死板、重灌输轻启发、重书本轻实践,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教学也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因此应当多多增加课堂互动,例如本课中由学生选定课题再做汇报的方式,这样可以引导大家积极思考,集众之所长拓宽对同一热点问题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在一开始就分好固定的小组,安排一些实践性质的任务,如送法下乡:若干队员分为一队,各个小队在一个村子里进行活动,宣传的方式可以采用讲座、宣讲、串户等方式。在向农民宣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尽己所能对农村中的弱者提供法律援助,从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积累了实践经验,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有“送法进社区”、“设立法律援助中心”等方式。 作者:江虹 张贵梅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技术服务专业群建设 1把握立足点 近年来,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院深化校企合作,坚持产教融合,加强中高职衔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畜牧兽医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为核心,以职业教育对接现代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为标杆,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和促进,形成合力促进涉农专业群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涉农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专业群建设,力争3年内实现我院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专业群的“3821”目标,即三项成果、八化标准、两个成为、一个引领。三项成果是制定一个专业对接产业链标准,建设一个示范基地,完善一套监督评价体系;八化标准就是按照标准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流程规范化、模式创新化、管理精细化、操作自动化、过程信息化、成品安全化的标准,建成一个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教、学、做”生态循环示范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性生产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引领现代种植、养殖业新业态。 2抓住关键点 2.1组建职教集团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相关知名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有关职业院校共同组建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借助职教集团平台,构建职业教育对接现代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协同创新破解职业教育对接现代农业产业的壁垒,寻找服务三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为服务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永州现代农业高科园建设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创新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构建“六同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即对接服务三农与优化涉农专业同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同步、大专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同步、学校专业培养与企业上岗培训同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同步。 2.3重构课程体系涉农各专业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对接一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照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活动模块”形式,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相融相通的涉农专业群课程体系,着重探索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岗证课”融合的课程结构,真正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群与岗位群、职业(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已校企合作开发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开发了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2.4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搭建“教师、学生;基地、企业”互通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创建移动化数字课堂,开展涉农专业群微课、慕课的探索,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数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现由教师主导到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转变;将教学环境由教室延伸到生态养殖场、企业的生产真实现场,打破教学、实训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形成“校中场数字化,做学教一体化”的开放互动的空间教学新模式。近年来,共开发慕课3门、视频课程5门,开发课程数字资源包9个;与洞口职业中专、溆浦职业中专等学校合作,畜牧兽医专业“专递课堂”2014年6月已通过省教育厅立项,现正在建设中。 2.5提质示范基地投资1200万元对原来的生态养殖基地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借鉴本香和烟村模式,建设“猪—禽—鱼—沼气—果—蔬—花卉”现代农业产业生态链实训基地,按照“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肉深加工—肉食品连锁专卖—有机肥生产”生猪产业链,自主生产特色品牌、安全放心的猪肉。2014年12月,智能化养猪和养禽生产线已通过验收,2015年初可投入经营化生产。届时,可年出栏种猪和商品猪25000头,年产值可达5000多万元,提质改造后每头猪比传统养猪多增收143元。 2.6提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培养和示范基地的优势,构建“学、研、产、训、推”五位一体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争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年产值上亿元,年培训农村各类人才2000多人,推广先进技术50项以上,指导周边地区种植、养殖户300余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更好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提升引领点 3.1校企合作紧密进一步加强2013年10月30日,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在永州隆重召开。目前,集团有加盟单位56家,其中高职院校7所、中职学校6所、企业43家。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成立以来,以项目合作和专业建设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就业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集团优质资源的示范辐射效应和专业的品牌带动功能,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引进、信息服务,引进技术3项,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1项,专利1项,开发企业生产标准3个,广泛开展现代畜牧养殖职业技术培训,培训人数2014人次,进一步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湖南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推动湖南省职业教育和畜牧养殖业的大力发展。 3.2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永州职院立足生猪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平台,邀请相关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组建职业教育科研联盟,共同研究现代安全生猪产业养殖的新方法、新技术,提高生猪产业的价值,打破畜牧兽医专业与生猪养殖企业对接和深度融合的瓶颈,革新了职业院校传统的科研模式,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涉农专业群教师主动深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与企业共同申报应用技术研究项目32项,获得专利1项,2014年我院合作参与湖南恒惠集团《舜皇山土猪资源综合利用湖南工程技术中心》和湖南永州异蛇科技有限公司《珍稀蛇类繁育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均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湖南省发改委立项建设。 3.2课程标准进一步贴近生产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对接企业最高标准。与本香、唐人神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在建设现代生猪产业示范基的同时,促使企业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开发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企业标准、行业资格标准、本香模式本土化标准等,大大更新了专业和课程建设。 3.4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出符合湖南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涉农专业人才,协同推进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创新,构建开放互动“六同步”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 3.5实训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为了提高生猪养猪现代化程度,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办学质量,学院投资1200万元对原来的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新建智能化配怀舍、分娩舍、保育舍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舍各1栋,总建筑面积约7000m2,采用水泡粪、自动喂料、母猪群养、全年恒温、垂直预热通风、信息化管理等先进工艺,常年存栏基础母猪1000头。实训基地经过提质改造,将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和教学中,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能够更及时地了解生猪生产新动态,学到最新的养猪技术,同时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生产指标在原来基础上将大大提高,配种率由80%提高到95%以上,成活率由85%提高到95%以上,每头母猪多交保育猪4头以上,每头母猪将多增收1000~2000元,同时可减少劳动力8人,每年节约成本24万元;实训基地改造对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3.6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以来,开展了扶贫和致富各种培训30余期,培训课程涵盖了畜禽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治、辣椒大棚栽培技术、绿色食品生产等,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016人次,培养农村致富能手113人,带动周边203个种养大户,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121次,发送技术资料11000余份,达到了为永州地区农户提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理念和基本技能,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永州地区农户尽快致富的目的。 作者:于桂阳 刘俊琦 郑春芳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群建设 一、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由浅入深,先基础再综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随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加深递进和拓展延伸,以整体、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环境科学概论和环境监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基本能力把握,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特色课激励学生提高应用素质能力,挖掘环境规划与将管理专业教育课内涵拓宽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优化课程群教学模式。本课程群既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内容,也有实践性强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与才能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上来,建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新课程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 2.突出课程群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优化实践体系,强化教学过程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故突出了课程群的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内容和优化实验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知识理解提出问题实际操作总结分析实习应用深化学习的路子。 3.以科研带教学,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体系。这突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课程组老师依据地域特色和科研基础,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课程群框架 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是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以宏观层面的农业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强化“农业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评价与管理”等基本理论,结合农业、环境科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和环境管理学相关知识,系统地打造以保障农业环境安全为核心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教学组织上,加强主干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联结、递进与层级关系,减少重复与交叉的内容。课程群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方面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包括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6门课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和环境检测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课程是本专业的实践基础技能培养必修课。课程整合优化后,将系统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基本技能为着力点,技术应用为主线,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利用环境监测实验分成模块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的做法,突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建立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结构的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本专业课程群建设条件 石河子大学于2003年开设“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并列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已经积累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体系。2010年环境监测课程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在该课程的推动下,教研室逐步加强和改革环境监测相关课程的建设。2011学年教研室教师所授本科生课程《生态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研究法》被评为石河子大学优质课程。因此,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可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农业环境教学。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不断更新。 四、本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境监测课程体系较健全,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均按照环境专业人才共性能力培养为主,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还不够突出和系统,亟待课程系统整改,主要问题有:(1)教师对各课程内容及特点不够熟悉,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或脱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配套,未与教学资源与条件有机结合,课程之间不能融会贯通,教学案例与实例启发性及与课程联系性不强。(2)课程组教师单打独斗,谈不上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学生由课程学习获得的能力系统连贯性不强,学期分散授课后教师仅强调本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未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3)环境监测课程实验和实习内容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优化,但对学生仅注重实验及实习结果,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不能突出学生个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提高。(4)学生创新能力仅依靠教师个人指导,没有发挥相关课程及课程组老师的指导优势,忽略了学科及教师优势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局限了学生思维。因此,本专业应针对环境领域共性职业能力(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评价方法)分析的课程群平台设计,课程群建设以“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创新提高”为主线,以“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必修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支撑主体,以“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支撑主体,结合农业环境保护类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分析,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要求,选择相关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程为专业方向拓展核心课,从而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需求,实现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就业相结合。 作者:王开勇 樊华 张凤华 杨乐 潘旭东 庞玮 单位:石河子大学 农学院资环系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类院校包装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一、基础特色与定位 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发展到今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难点。重点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开展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许文才教授就提出过“设有包装工程专业的高校应结合本学校的优势和专业特色明确定位,按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修订培养计划,把教育改革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包装工程专业设置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时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质量与安全系、酿酒工程专业。拥有“畜产品加工”国家级特色优势学科专项资助实验室、“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品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乳制品研究”自治区重点开放实验室、“畜产品加工”内蒙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中日政府合作项目“益得”乳品实验厂。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安全生产等5个二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是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内蒙古畜产品加工研究会挂靠在本院。因此,结合我区特色乳品肉品产业以及我校优势食品加工与检测,包装专业定位为食品包装。课程设置以包装工艺为主线开展设置,强调食品包装新材料研究、包装与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包装贮运、包装容器及包装机械等。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也是历经曲折,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2008年召开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召开。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和6位副理事长、副秘书长,教育部包装工程专业指导分委员会领导,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与教师共同对专业建设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依托食品大学科方向是正确的,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相关的优质学科资源,凝练包装工程自身专业特色,建设好这一学科交叉性很强、应用面极广的工科专业。”因此我校包装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包装材料、运输包装、包装工艺与设备、包装结构与装潢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在食品及其它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物流、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模块设置为了更好地实现我校包装工程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在科课程设置上,我校采取了模块设置方案。将本科阶段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专业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专业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拓展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拓展课程、专业基础教育拓展课程、专业教育拓展课程、通识教育实践、学科基础教育实践、专业基础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12个模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累计60学分,学科基础教育拓展课程要求学生在7门可选课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8学分。同样学生可以根据爱好与侧重点不同在通识教育拓展课程中社会科学拓展课程最低选学3学分,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学4学分,秉承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以食品安全为主要目标,所有课程围绕设置。专业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模块(表3)设置了10门必修课程,是本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涵盖食品、机械、材料、艺术设计、结构设计等基础课程总计28.5学分。在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模块中(表4),除了7门核心课程外,还包括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含论文或设计),生产实践实习达22学分。将生产实践教学放到了核心地位。其中课程设置涉及食品包装、包装工艺、食品包装材料检测、结构设计、印刷装潢、食品运输过程等。专业基础教育拓展课程模块(表5)设置21门共计46.5学分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方向选择至少17.5学分相关课程。加大了食品相关课程,涉及乳肉农产品等课程共计10门。专业教育拓展课程模块(表6)设置课程10门其中材料类4门。同时要求学生跨专业拓展课程学修4学分。在该模块本专业拓展课程最低学分要求8学分。课程涵盖面较广泛,学生可以根据爱好自由选择。总体来说,模块设置中,学生除了必修课程外,选修课程力度加大、门数增多、选择机会增加,学生可以根据偏好自由拓展课程。这样对学生知识面拓展,新技能新知识掌握有很大的好处,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题组设置为了符合学生拓展要求,同时根据我院师资特色及课程设置特点,设置了四个课程组。(1)食品科学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食品包装安全学、包装管理学、包装防伪技术、包装物流技术、食品工厂设计、食品物性学;(2)包装材料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食品包装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高分子、包装材料学、包装辅助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聚合物及复合材料、智能包装学;(3)结构与艺术设计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包装印刷、包装测试技术、包装设计、包装CAD、广告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环境学、包装工艺学、包装动力学、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基础;(4)工程机械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包装机械、食品机械与设备、机械设计基础、食品制冷技术、运输包装学。课程组由组长统一负责,定期召集本组教师研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及试题研讨与审核,建立听课制度互相学习督促。当然也不仅限于组内交流,更多学科需要交叉讨论。如食品包装机械课程就需要涉及食品物性、材料特性、机械基础、包装工艺等多学科交叉。课程组是分散与集中的统一,分散便于相近课程教师共同探讨授课内容,集中又便于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三、结语 在包装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各个高校都是在探索中前进着,都在力争将包装工程专业办好办强。在农业类院校中如何办好包装工程专业也是农业类院校思考的问题。在食品安全、食品包装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内蒙古农业大学结合本校农业特色,结合本区特色农产品,对包装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将包装工程专业定位于食品包装。因此课程设置上偏重于食品安全,课程设置均结合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包装工艺展开。希望能够办出有特色的包装工程专业。诚然,我们的办学还有不足,还需要探索前进。因此将些许的成绩与大家分享,共同探索包装办学方向办学特色,为包装专业做大做强而共同努力。 作者:孙文秀双全董同力嘎李莉武玲玲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专业化土地流转论文 1仙踪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户土地流转意识不强,主动性不高由于农民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了解的缺失性和延后性,使他们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甚至是错误认识。其表现就是: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并存在被动流转,这就增加了流转过程中的风险和矛盾。 1.2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转租给亲戚朋友不签订流转合同的情形很常见。土地流转的行为不规范,不利于土地后续的流转,对土地流转规模、速度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农民作为流转市场的主体,对于市场并不了解,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管理薄弱,致使土地不能大量迅速流转。 1.3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整如今,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农业大型机械的普及应用。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的大转移。但对农民来说,土地、粮食是他们的命根子,不断上涨的生活费用和有限的租金,使他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不愿流转,对土地流转后生活的保障有着很多的顾虑,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积极性不高。 1.4土地流转进程不平衡我镇耕地主要分为山坡旱地和水田,水田因为能够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适宜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因而受到承包大户的欢迎,土地流转率提高;而旱地因为可种植作物种类受限,不适合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土地流转率就较低。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率更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其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率便比较高。 1.5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不发达,失地农户与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当今,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因素影响,其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资金缺乏,经验不足,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滞后,推动规模化流转的效果不明显。而农户只关心租金的多少,对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经营效果好坏漠不关心,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土地流转失败。 2加快仙踪镇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服务“三农”是基层政府的基本职责,因此地方政府领导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搞好土地流转调查研究。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增强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因追求政绩而做了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要打好基础,顺其自然,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2.2加快建设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机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目标确定为建立健全农地市场,实行农地有偿转让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土地有法、有序、高效的流转。 2.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保障水平还很低,土地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高,所以必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这就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建立以社会救济、养老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合作医疗六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2.4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流转对于优质田地和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田地可以给予流转双方较少的优惠政策;而劣质田地和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则给予流转双方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土地流转。政府及时了解掌握农户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接受需求和转让需求,优化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具体环境,保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2.5加大对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培育,并促进它们与农民组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我镇鼓励社会各界有资金、有实力的人士,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投资农业、经营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并给予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其进行定期培训,经常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引领现在农村发展的领头羊。农民可以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形式加入组织或企业成为股东,也可采取公司加农户形成统一体,让农民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利益共同体,你富即我富,让农民体会到土地流转的好处,带动更多农民主动流转土地。 土地流转在目前阶段,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不宜强力推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土地流转需要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还因为土地流转内容与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土地经营规模不断创出新高,也使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作者:陈敏单位:含山县仙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工程杂志》2014年第五期 1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尽管从2011年开始,学院启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过去两年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与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1学生主观学习的意愿不强,专业课学习效果不理想西藏自治区从2006年开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改革,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2007年开始除部队生源外,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这种改变并没有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就业本领。2012年西藏自治区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使西藏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全部就业。这种政策一直持续至今。西藏自治区区内毕业生就业基本上都寄希望于每年的西藏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学生毕业后进企业或其他单位就业的意愿较低。由于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与专业相关不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不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较差。 1.2实训实习教学条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差距为了较好地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实训场地、实习基地。目前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加上学校所处的西藏林芝地区食品加工企业较少,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获得严格和广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训练和技能的应用[2]。 1.3学科基础比较薄弱西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仅10余年的时间,专业教师也仅有11人,学科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学院学科带头人建设薄弱,虽然学校下文任命了学科带头人,但至今还没有出现在西藏和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带头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学科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密结合西藏的种养殖与加工结构,以最大程度服务于地区经济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为特色,对食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调整[3]。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力争使课程更贴近于学生,更符合西藏食品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西藏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德、智、体、美和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西藏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验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技能[4]。能在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卫生防疫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工作。从事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5]。使学生毕业时具备食品研发、食品加工、食品保藏和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的基本能力。具有在食品企业、食品质量管理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及国家机关中从事食品研发、生产、管理、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训练,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 2.2确立主干课程原来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较多,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归纳出专业的核心内容,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6]。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计划调整的核心就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经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多次调研与探讨,确定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和食品包装学13门课程为西藏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 2.3调整教学课程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成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基层公务员。其中部分人员会到西藏各地区工商、质监、药监、农牧和粮食等系统从事与食品专业相关的工作,少数学生会到食品企业就职。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生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专业培养要求,在座谈征求意见及全体专业教师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对专业课教育做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削减了部分工科学时,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均由以前的80学时降到了64学时。二是优化了部分课程设置,如将农产品原料学和畜产品原料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原料学,课时由以前的共96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课时也由以前的112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三是减少了人才培养学时总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总学时由2012级的2727学时降低到了2013级的2567学时。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3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 3.1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7]。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从两年前仅有《食品生物化学》等极少数课程利用多媒体上课到目前80%以上的课程均由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2实行双线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实行“学院行政-教研室-教师线”和“学院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线”双线管理,第1条线主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第2条线配合学校“两课”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培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深厚的国家感情及民族感情。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两队选手获西藏自治区“成才杯”三等奖,1对选手获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3.3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比例增大2012年至今,学院争取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新到位实验室设备价值200余万元,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验开设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实验开设过程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如在畜产品加工学课程中就开设了畜产品加工综合实验、乳制品加工综合实验以及蛋制品加工综合实验。在食品工厂设计中开设了工厂设计实验、工厂制图实验。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开设了特殊人群食谱设计、个人食谱设计、不同阶段人群食谱设计、营养学调查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3.4毕业实习改革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采取了大学生创新实验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近两年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占毕业学生总数的50%左右。对于没有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学生,教研室采取了关口前移,提前安排部署,在第7学期开始的时候便给学生指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便于学生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避免第8学期毕业论文实验与毕业就业实习冲突。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非常重要。“双师型”教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将两者融合于教学过程的能力[8]。为了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克服运作逻辑上存在的脱节现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队伍[9]。在过去两年中,教研室充分利用西藏自治区实训项目,积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名教师取得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资格,11名教师深入到林芝地区乳品企业进行了实践实训,提高了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教研室老师基本上都成为了“懂教育、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10]。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由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已不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学生实习更多地依赖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培养适应西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年来,学院先后与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西藏分中心等多家单位达成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协议。特别是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学院学生校外实习和教师实践实训的重要基地。为学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结束语 教学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西藏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离社会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和动手机会不足等问题。未来将继续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不断探索,以服务西藏地方食品工业发展和西藏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来修订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从而为西藏食品行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辜雪冬马长中杨林池福敏薛蓓张国强罗章单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完善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农业工程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涉及广泛。在具体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1问题式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先由教师提问,学员小组讨论回答,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问与答”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设置难易兼顾的问题进行讨论,当学员无法回答时,则应进行引导。该方法简单实用,有利于加深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以作为基础教学形式融入到其它教学方法中。 1.2比较式教学方法从农业工程设计的目标、功能、技术要点等方面来看,相似的案例不在少数。通过选取一些相似案例,分析它们之间不同点,在比较中鉴别各类方案的优劣及其内在原因,可以激起学员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各种工艺方案的特点及适用性。 1.3案例式教学方法农业工程领域的问题往往呈现复杂性和综合性,适合开展案例式教学。采用该教学方法时,由教师提供案例并提出问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再由教师点评。该方法通过具体的情境将学员的隐性知识外显或把显性知识内化,有利于加深学员对重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充分挖掘并提升学员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 1.4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通常情况下,无法经常将课堂搬进农业工程现场。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让学员足不出课堂就能体验到工程现场一样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将农业工程建设过程制成照片或视频给学员观看,给学员以直观体验,从而丰富课堂内容,使学员印象更加深刻,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除以上介绍的教学方法以外,还有探究式、直观式、延展式、跳跃式等新型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往往互相融合,组合使用,采用模块化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农业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密切关系。教师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 2.1替代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由教师设立学习目标并安排教学,属传统教学策略。适用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一般的学员,适用的教学科目主要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环节。优点是教学推进快、效率高;缺点是学员自主思考时间少,学习深度不够。 2.2自主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让学员自己设立学习目标,自主安排学习。适用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较强的学员,适用的教学科目主要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环节。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先让学员自学,然后重点对自学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 2.3评价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给予学员自我肯定的教学策略,具有广泛适用性。教师通过对学员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调动学习热情,增强进取心,对学习起到催化促进作用。 2.4合作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由小组学员共同设立学习目标,互相配合,联合开展学习。主要适用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一些实验环节。优点是可以发挥学员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促进问题的解决;缺点是当出现分歧时容易产生内耗,降低学习效率。 2.5认知学徒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让学员在现实中观察教师活动,并通过模仿进行主动学习。优点是学员可以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并在学习中得到教师有力的支持,缺点是过分偏重于实际操作且难以大规模培养人才。其主要适用于农业工程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农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在农业工程一线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后续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5]。进一步优化农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员运用农业工程技术来解决农业生产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作者:尤滨乾金雪江裴新华单位:海宁市新能源技术服务站斜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农业专业论文:职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南方农村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一、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总数逐步攀升,毕业生就业率同比有所提高[6]。《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透露,2011年广东高校毕业的本专科应届毕业生达35.4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6.36%;本专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93%,较2010年增加约1.67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10%,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95.60%。广东普通高校一级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详见表2。表中显示,2011年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较为理想,其中,在本科毕业生中,农学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最高,为95.37%。但在专科毕业生中,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93.93%,仅比哲学和法学等专业略高,可见广东专科层次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理想。笔者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表现如下五个方面:1.就业率情况与调查。2009-2012年公布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年有毕业生516人,初次就业率为92.25%;2010年有毕业生571人,初次就业率为91.24%;2011年有毕业生742人,初次就业率为93.76%[7]。2.就业去向与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然发生变化,体现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和比例有逐步下降的发展态势,到东部沿海大中城市以及返乡创业的比例则不断提高。详见表3。3.就业意向与调查。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愿望的具体情况,笔者深入对广东2009年以来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分别如表4、表5和表6所示。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在中、西部农村等边远地区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少。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都选择在国家机关、企业及事业等单位解决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求稳的基本心理及行为。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薪酬大多处于1500—3000元之间。从总体上来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标准方面相对比较适中。4.就业满意度与调查。笔者共设计了五项调查选项,即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不高(见表7)。5.就业途径与调查。通过跟踪调查2009—2011届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校园招聘、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以及自主创业等(见表8)。其中,校园招聘排在首位,其次为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而自主创业为最低。根据《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显示,2011年,全省毕业生中,只有1253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中本科生559人,专科生694人。这表明,全省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0.35%。通过统计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依然还比较单一,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教育不够,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推荐顶岗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怎样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创业人数和就业质量,拓展就业途径、发挥实习实训基地在就业方面的重要渠道的作用,是我们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综上统计显示,好的方面表现在广东高职院校在农业专业设置方面正在日趋改进和完善,部分非农业类高职院校已开始增设涉农业专业。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比如怎样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提高他们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进一步拓展就业途径等,都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及探讨。 二、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存在问题 (一)竞争力不够强通过以上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现状调查可见,广东高职院校存在农业类专业数量偏少,甚至两所农业类出身的学院涉农业专业合在一起也才15个,而且,农业类专业近几年来招的学生数量也偏少,势必出现广东高职院校对农业类专业科研投入不足,整体教研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够强等现象。更何况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本身起步比较晚,多为原来的农业干部培训机构调整或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成立,社会知名度并不高,加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同,在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曾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实在不行上高职。因此,必然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地位,这就是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根源性问题。 (二)就业率比较低社会发展的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在今后几年内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10]。高职院校教育作为国家培养高学历、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而开设的教育类型之一,其往往注重专业技术和技能素养的培养。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人才需求出现错位,加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偏见等,不少毕业生没有到真正发挥动手能力优势的工作岗位上,就势必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普遍较低。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35.4万人,就业率94.93%。而高职类农学专业毕业生总数为865人,就业率93.76%,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1%,比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低1.84%,相对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来说,这种就业率是较低的。 (三)服务有待完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依然没有形成。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协调联系不够顺畅等突出问题。其次,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于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就业指导与服务仅局限于实习阶段,没有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要求差距还比较大。指导工作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对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不够,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还不强[11],特别是高职农业类专业就业指导理论几乎空白。再次,一些就业服务机构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职能和作用,而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就业服务部门的指令,并没有形成就业服务与管理的良性互动[12]。另外,就业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就业服务信息仅停留在网上,没有完全形成网上人才市场体系。 (四)质量有待提高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来看,首先,考虑薪资因素。薪资越高,说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其就业质量就越好。其次,考虑就业单位的性质及层次、规模及知名度等。一般而言,毕业生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实现就业,就表明其工作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13]。从质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指标:一是岗位发展前景。岗位发展前景越好,就业质量就越高。二是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越高,说明毕业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被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越高,也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符合社会的需求,相对来说其就业质量就越高[14]。三是岗位适应度。适应度越高,表明综合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等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步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非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正逐年增多。总体上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的现象大量存在;毕业生自我创业意识依然较为淡薄;社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的现象难以杜绝等等[15]。 三、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提高就业率对策 (一)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有效地引导农业专业学生转变指导就业的观点,认识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认识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引导他们摆脱专业不对口的思想认识和束缚,不能简单地强调其专业技能及知识,还要不断增强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需要增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切实把用人单位的根本需求同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机统一在一起,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当理性及切合实际。同时,开展农业类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联合办学,有效整合和利用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及潜力,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努力实现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教育“量身定做”、“订单培养”等目标与任务。 (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在追求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发展,打造教育品牌[16]。作为培养实用型高职人才为主的高职农业类专业,就必须要立足广东实际,瞄准行业发展的变化,以就业服务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主,努力打造专业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就业率提高。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多元化、多角度与多层次的有效途径,科学规划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和就业服务等为一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网络,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指导及服务等工作,可以聘请专业就业服务机构、专家、成功人士、政府部门负责人或企业负责人等,为他们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同时,加强农业专业类高职院校与农、林、牧、渔等主管部门的横向交流合作,以弥补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整合各种就业资源,为毕业生搭建便捷、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利共赢,促进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四)提高就业的质量农业专业类的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实现就业打好基础。同时,要不断培养、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牢牢把握选择就业的主动权,进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就业及需求。 作者:张志玲单位: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设计论文 1园林工程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1设计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够严密 园林工程设计是园林施工和建造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提高园林工程的水平和丰富园林艺术内涵有重要的作用。园林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有很多,作为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现阶段园林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凭经验或者是初步数据资料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没有进行严密的测算和实验,造成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严格控制园林工程的设计质量,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的步骤时加强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保证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还能在提高园林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壤和植物等方面的因素,很多园林在进行施工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造成了早建成之后植物生长和土壤发育出现问题,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园林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对于园林的整体外观和艺术内涵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整个园林设计最终归于失败。 1.2设计队伍不够健全 园林建设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很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但是目前我国工程设计的施工队伍比较单一,园林建设的施工队伍与其他的施工队伍混为一体,这对园林艺术的形成和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工程建设需要的是土建方面的人才,但是现在的土建专业人才对于美学和艺术不是很了解,对于园林艺术的设计和建造有很多不懂得地方,从而影响了园林工程施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目前园林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园林设计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建设力度不强,造成了园林设计整体水平较低的现象。 1.3设计方案评审视角存在局限 一般来说园林设计和建设都是政府投资进行的,评审也是由政府来完成。因此评审专家或多或少会被行政力量干预,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评审。行政领导对于园林设计和建设方面了解的并不多,无法理解园林艺术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很容易在设计方案的评审和确定通过的方面做出错误决定,从而影响园林设计施工,耽误施工进程以及艺术价值的缺失。 2园林工程设计遵循的原则 园林设计和施工不是简单的美化环境和营造氛围,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和美感的园林艺术。园林施工之前的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整体性原则,从设计的整体出发,综合周围环境、人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要素,做到人与自然充分结合,达到和谐统一。根据局部环境和在总体布置中的需求,应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如一般在广场、大门、主干道、大型建筑附近应多应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草坪、自然山水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则应用自然式种植。不同位置种植不同的植物形态,就能创造出协调、多彩的园林景观。 2.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注重的是园林设计整体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根据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设计。比如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水,水绕园林山石,在设计的过程中水的位置就必须要与整体相统一和协调。再比如园林中植物的种植和布局问题,部分地区应采用对称的布局,来增加整体的严谨工整的感觉,园林内部的植物位置则可以相对随意一些,可以增加随性的感觉和氛围,给整体的设计增添一丝灵性。 2.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主要是指园林设计中花草、山石、池水等各种要素之间相协调,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相应的布局位置和规则,不仅要考虑到外形上的美观还要充分考虑园林布局的风水问题。增强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不仅有利于园林设计方案的顺利通过和实施,还可以促进提高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 2.3环保性原则 园林工程设计是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设计独特新颖、符合人文主义内涵,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建筑。在设计和施工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建筑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还要注意环保问题。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和基础进行方案的选择。 3如何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 园林工程的质量和艺术内涵很大部分取决于设计方案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设计方案的质量,为园林的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现阶段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增强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成为园林施工和建造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降低园林建造的失败率,增强艺术内涵,还能促进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 3.1提高设计人员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 目前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设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设计队伍不健全,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园林设计和建造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加强园林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在进行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实践训练,使其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从而为我国园林工程设计做出贡献。 3.2严格控制工程设计的质量 园林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得出最合适的设计方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设计质量,各个要素和测量数据必须保证精确,这样才能使设计方案保证准确无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施工的各个因素,将其计算在内才能不影响设计方案的准确性。比如在进行园林假山石的设计和位置确定时,应该考虑其占地面积和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争取做到园林艺术整体的协调,使其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3.3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 园林工程设计需要注重的除了设计方案的准确性,还有设计内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园林建筑是一种供人观赏的艺术,增加其艺术内涵是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现阶段园林设计方案的重要因素,提高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园林设计中关键问题,对于提升园林艺术的整体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也在不断的进步。虽然在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和准确性,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我国园林艺术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 作者:马永军 单位:牡丹江市园林管理处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系统施工管理论文 1施工组织管理 园林工程施工必须进行科学的组织安排,材料、设备、人员、工序都要有统一的安排,各部门之间要达到通力配合和紧密协调,所以施工组织在园林工程中十分必要,只有在统一领导下,工程建设才能顺利有序进行,不至于杂乱无章。在进行实际施工组织时,工程开工前就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工作,比如在预算、场地、人员、设备、材料等方面都要按照设计规划落实到位,为开工建设做好充足准备。一切准备就序,就要按工期的要求,合理安排材料、设备、人员等有序进入施工现场,再综合环境的需求合理安排工程进度,使施工能连续进行。在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建立施工组织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定岗定员,权责明晰,分工明确。 2施工现场管理 园林工程的质量水平与现场管理的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现场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早期的园林工程管理相对比较粗放,多数都是粗线条的,这也是历史发展所决定的。因为以前经济水平不高时,园林工程也只是简单的种种草、栽栽树,夏天能看到点绿色就可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工程的标准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早期的管理水平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园林工程建设的要求,对现场管理的不重视,也难以满足现代园林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导致工程施工中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技术水平低等问题的出现,所以作为园林企业,必须要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认真重视园林的现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实行园林工程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满足现代园林的品质要求。 2.1施工现场工作 施工现场工作主要负责四个方面,即施工准备、具体操作、完工验收和后期养护。前期准备主要是按照规划设计落实施工单位,明确人员,安排材料购进、设备的进场等。在具体操作阶段,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对一些技术措施进行落实,现场检查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协调组织综合施工,对施工情况进行控制,比如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同时及时掌握施工动态,反馈问题。工程在进行中和完工后,要做好阶段性验收和竣工验收,做好预检、隐检及签证,编制总结材料,制定保养计划并监督落实。 2.2现场施工项目部 在现代园林工程建设中,基本都是采用工程投标制度,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三方共同完成,在工程中标后都要组建现场施工项目部,对整个项目进行统一管理。现场施工项目部主要是为项目管理服务,它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最大功能,能提高整体效率,在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方面作用巨大。项目部的建立根据情况不同,有大有小,但都必须本着高效、精干、协调、责权一致、命令一致的原则组建。对于一般的小型园林工程,项目部多采用直线式,组织结构由上至下实行垂直领导,统一指挥。而对于大型园林工程,则采用矩阵制项目部,施工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可由企业各职能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从而使多个项目与各职能部门有机结合。各种形式的项目部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园式工程项目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其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对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工程项目能够高标准完成。 3施工成本管理 园林工程管理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成本管理,在整个园林工程中,项目众多,“跑、冒、滴、漏”现象不可避免,如果不加以控制,会使成本大大增加,所以必须进行施工成本的科学管理,在项目的成本形成过程中,对物资消耗、费用开支进行监督、调节、指导和限制,达到降低成本、减少费用的目的。主要原则是进行全员、全过程、中间环节的控制,实行目标管理、坚持节约。在实际操作层面,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成本控制,比如采用内部招投标、重点监控项目中的大比重开支、根据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加强质量管理控制成本、实行现场标准化、采取考核办法进行赏罚等,这些方法在具体的项目施工过程中,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降低项目成本。 4结语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但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懂工程原理,还要具备现场施工方面的知识,对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能了然于胸,才能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高水准地把园林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进行有机融合,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成本,又能建造具备艺术美感的园林景观。 作者:王莹莹 王彬彬 单位:沈阳市东陵公园管理中心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人才培养模式下园林工程技术论文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 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 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赵新英 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管理论文 1加强园林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园林工程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园林工程对于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园林工程管理,有利于保证园林工程质量,从而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加强园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为人类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园林工程管理,提高城市园林工程的整体水平,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2我国园林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施工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园林施工队伍结构比较单一,施工人员素质水平不一。有些施工人员对园林工程存在着认识上误区,认为园林工程与一般工程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简单地铺铺草、种种树,对园林工程不够重视,导致园林工程质量下降。同时园林工程的利润颇丰,导致很多人涌入园林市场,造成有些施工人员素质较低,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图纸,不能按照图纸进行施工。 2.2设计人员与现场搭配不当 高质量的园林工程需要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相互配合,做好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工作,但是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认为这是施工单位的职责,因此该单位相关人员很少到施工现场,因此不能准确了解施工现场情况,以至于施工现场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再加上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不同,有些施工人员专业知识有限,不能很好地把握设计意图,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根据施工经验进行施工,而不是严格按照图纸。 2.3工序质量管理不严格 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对土壤和植物进行有效处理,导致园林工程建成后的植物存在生长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园林工程,造成园林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3加强园林工程管理的措施 现阶段,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关单位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园林工程的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3.1调整施工队伍结构,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园林工程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认识到园林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是简单地种树、铺草等。在施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并组织其进行定期的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园林施工还要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明确,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此外,施工人员还要明确施工工艺,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进行施工,出现问题及时反映,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确保施工效果和质量。 3.2做好施工前的准备 做好园林工程建设,园林工程管理单位,要根据快速发展的园林事业,加大其投入力度,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 (1)准确把握设计意图园林工程管理人员不能单纯地按图施工,还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了解与掌握设计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准确把握设计意图,针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2)严格把关材料采购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不仅要做好水电材料、土建材料的采购工作,而且还要做好苗木的采购工作,因此必须做好苗种数量和质量的检查工作,同时在与运输过程中要做好植物的防护工作,减少或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园林工程施工的最终效果与管理人员密切相关,因此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必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我国施工人员的知识储备不合格,如园林项目的管理人员由建筑项目的管理人员监管,相关专业知识欠缺,导致园林工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如在施工过程中,要了解工程所在地的气候自然环境,掌握当地树种的生活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园林工程植物的栽植。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工程按时完工。 (4)加强工序质量的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是园林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园林工程的施工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规范和严格按照图纸,如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必须考虑到苗木栽种的季节及栽种后的养护工作,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修剪、养护,从而实现最佳的绿化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也随着不断发展。建设优美的园林工程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环境。然而,当前园林工程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园林工程建设,因此必须针对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园林工程管理,提高园林工程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园林建设的有效发展。 作者:张师强 单位:苏州市景艺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现代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1做好招投标管理 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园林施工企业为了取得园林建设的合同,往往采用压缩建设成本的方法以极低的价格取得工程的建设权,这种建设方式表面上看是为招标方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由于报价较低使企业获得的利润相对减少,如果企业不能够通过合理的渠道降低施工建设的成本的话,就会选择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节约建设资金,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这些方法虽然节约了建设资金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却影响了园林施工质量,另外这种投标方式也极大地扰乱了企业之间的正常竞争秩序,极易引发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并且对正常的资源配置也会产生及其不利的影响。此外这种投标方式还对投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如果园林工程出现问题,相关的建设单位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就会推卸应当承担的责任,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纠纷。 为了避免发生此类事件财政审核部门可以通过出台适当的政策与法规,对超低价竞标的行为进行限制,如可以颁布最高限价法规,中标价格的确定可以依据交易中心上一年度的同类招标项目的中标价格记录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方法是首先取得上一年度同类中标项目的平均值平均,然后再下浮几个点作为中标价格,然后从众多的中标人中选取一个各方面都比较符合施工要求的中标人完成园林的施工建设。这样就避免了超低价中标带来的恶果。 2严格控制原料的采购,降低园林建设的资金投入 任何工程的建设施工都离需要购进原料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园林施工建设也不例外,园林施工建设需要采购的材料苗木采购、水电材料的采购以及土建材料的采购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苗木的采购工作,苗木的采购质量关系到园林施工建设的质量,所以在采购中对于购进苗木的质量要严格把关,要选择壮苗进行栽种,弱苗、病苗坚决禁止入场,并且要对苗木的数量进行认真核对,保证苗木的数量。另外水电材料与土建材料的采购也非常重要,如果采购了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也会对工程建设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采购中应依据施工设计图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采购工作,在采购中对于产品的质量也要进行严格检查,要选择质优价廉的厂家的产品,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又节省了建设资金。 在园林建设中降低工程的造价,使施工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园林施工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的途径非常多,比如可以对人力资源以及费用开支进行限制与监督,还可以对物质资源的采购与使用进行有效控制,使施工成本交到最低。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可以有效的实施成本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管理、技术、以及经济,在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施工组织管理活动以及实行各项规章制度实施成本管理;技术方面可以通过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等,来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在经济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核算等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当然降低工程造价不等于牺牲工程建设的质量,要在满足施工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及时竣工的情况下降低施工建设的成本。有效的实施成本管理就要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成本管理工作,从项目签约开始直至施工工程的竣工都要贯穿成本管理工作。甚至于园林建设的后期养护管理方面需要进行成本管理,使养护费用得到有效地降低。成本管理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 3结束语 园林管理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提高园林管理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在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园林降低园林施工建设的成本。提高园林施工的管理水平可以从园林做好招投标的管理工作、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工作以及建立高效的施工控制体系着手,通过加强以上几方面的管理工作促进园林企业的管理能够进一步的想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企业能够跨越发展中的障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萧伯祥 宋百放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风险管理 1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的风险 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的重心是在工程建设的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园林工程竣工之后风险管理的任务就已经完成,可见,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一直持续到园林工程建设竣工的阶段,在工程竣工后,要积极全民的对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总结出该过程中一些经验教训,还要对工程的建设质量做好验收的工作,严格的审查园林工程完工之后是否有与质质量检查部门要求不相符合的地方,期间需要对这些工作作出详细的记录,以便给日后的园林工程的建设工作提供借鉴,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此外,还要对园林工程完工后的投入使用情况就进行一段时间的监督,观察园林建设中设计的功能是否能够正常的起作用,倘若出现了问题,还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实现风险对于园林工程后续风险的控制。 2加强对于园林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研究的措施 由于园林工程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对于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为了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最重要的就对工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这样才能保障园林工程的质量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 2.1加强对于园林工程中组织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对于园林工程中风险的管理,首先最关键的就是要注意加强工程承建单位内的施工人员的素质,对于施工人员的建设经验以及管理经验要有适当的要求,要求园林工程的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对园林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详尽的分析,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和改进,其次,还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对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环境进行实地的考核,根据实地考察所得的数据,制定工程的施工计划,合理的规划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规定实现的效益,方便目标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将一些风险防范措施强制性的安排落实,使得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的执行。 2.2增强对于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难度最大的就是在施工阶段对于工程的风险管理,在这一阶段风险管理的工作十分的复杂,管理工作执行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也就加大了这一阶段风险管理工作执行的难度。在这一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主要是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建设现场的施工人员对于工程风险的质量观、工作积极性、社会责任感等等都影响着园林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保证施工人员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不会出现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在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感的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培训,使得施工人员在技术操作上不会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失误。此外,还要加强施工人员对于建设现场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的管理,对于建筑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和设备的维护,重点考虑到园林工程的特殊性,增加对于园林内植物生长的控制与控制,对于不同苗木的生长进行充分的了解,采取合适的方案对园林内的植被进行培育,避免出现园林的植被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造成园林工程出现过大的经济损失,以此来提高对于园林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的控制,不但可以提高对于风险因素的不可靠性的控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工程建设中的经济效益的损失。 2.3加强对于园林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的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 园林工程的施工时间相较于其他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并不是很长,通常大约是在半年左右,但是对于园林工程项目交接所需要的时间则是较长的,大约在两年的时间左右,在这一阶段,对于园林工程项目的后期维护以及风险管理的工作是不能懈怠的,对于园林内的植物的成活状况的考察,对于植物的照顾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与精力,在这一阶段加强对于园林的风险控制,才可以真正的完善园林工程的功能,真正的降低园林工程的风险,保证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 2.4建立专门的园林工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园林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成立了风险管理的部门,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管理工作的滞后性,对于工程的质量也是一个很好的保障,对于改善园林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数量多,组织结构复杂和项目的跨越大等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当设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之后,还可以加强园林建设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对于园林风险的认识。 3总结 园林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风险阻碍着园林工程在建筑行业内的发展,因此只有加强对于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才可以有效的提高园林工程开发的质量,真正的做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者:方芳 单位:百盛联合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的现场管理探析 1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的管理和控制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要注重抓主要矛盾,重点控制施工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的质量,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安全。“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好材料选用的控制,取得显著效果。如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要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 同时,要充分注意到施工各个环节的衔接和配合,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现场施工,施工现场的施工工序要按照土建、铺设、给排水、绿化、养护的顺序进行,在做好各工序衔接的前提下,充分注意施工材料的进场、管理、清理、退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在实现对园林绿化重点环节和重要节点的管理和控制的同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安全隐患的存在,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耗费,有效防止园林绿化建设资金跑冒滴漏,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在体系建设方面应当注意的事项。体系建设事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成败。 第一要树立牢固的服务宗旨,防止工程不合格质量现象的发生,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外部形象。 第二要健全完善管理机制,稳定项目管理制度,实行项目经理竞争上岗、项目负责制;统一思想认识,科学制定施工组织计划,约束随意行为,加强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成效。 第三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在管理人员中开展相互的交流管理实践经验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第四要大力培训绿化养护技工,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利用率和观赏价值,保证园林景观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结合园林绿化工程的实际,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规范和施工标准,全面落实施工单位各项施工现场管理措施的落实,科学配置施工现场管理资源,促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队伍的选用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最重要的方面,直接决定着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等控制。不但要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扎实的园林绿化专业知识、运用熟练工程建设知识,而且还要对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流程相当熟悉。因此,必须在选用和培训高素质、复合型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上狠下功夫,培养出一大批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年富力强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分配到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一线,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为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发展提供推动力。(本文来自于《现代园艺》杂志。《现代园艺》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胡志 单位:合肥佳洲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城镇景观园林工程设计管窥 一、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分析 1.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重点 (1)园林设计的准备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建设,他们希望能够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当中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优美的景色、宜人的风景。因此,无论是风景区、公园、城市道路还是办公场所、住宅小区等都要考虑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尽量做到园林设计与施工互动操作,这样也能使施工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工作是搞好园林景观工程的关键。具体来说,包括工程项目、工程概况、工程特点、工程量、工程利弊之处以及施工方案等方面。与此同时,也要确定劳动力的来源以及组织施工团队的职责分工、范围等。制定技术安全措施和质量标准,有计划地将电源、水源、道路交通等布置到应有的位置之上。 (2)园林设计的关键性环节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土地格局和自然过程。前者包括地势、山水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后者主要是指园林附近的生物及非生物流,例如植物的成长、动物的运动、风等。整体来看,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是生态学、现代地理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结合。 第二,技术的使用。其实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直接反映,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摆脱了对特定自然过程的依赖和利用。例如,用电灯取代自然光,用地基和墙体阻隔水流和风等,这些设计从使用角度来看,会给我们带来便利,但是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如果使用过多,则会失去设计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特点。 第三,色彩搭配。作为景观设计最基本的造型要素之一,色彩能够赋予一个事物最鲜明的特征。任何色彩都具有色相、纯度、明度三个基本要素。色彩三要素的组合搭配可以使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画面,给游人以视觉美感,使其从心理上和视觉上对看到的事物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色彩点缀人们的生活,为世界带来五彩缤纷。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色彩的运用不同,色彩在人们心理上、生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当人们看到黄色、红色或者橙色的时候就会联系都火或者阳光,因此我们把这三种颜色称为暖色系。不同的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中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情绪,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色彩为园林设计服务。 第四,生态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原则基础上,从生态平衡角度来针对山景、水景、绿景以及石景等进行综合设计和搭配。第五,经济性。国外的一些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多经济实惠、崇尚朴素,甚至有些设计根本不需要铺张设施,就能够体现出原本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2.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案例 近些年来,山东省城市绿化投资每年都高达5亿元,多处彰显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例如恐龙公园、潍河公园等建设项目,不仅彰显出了城市特色,也使得该城市的绿化量有了突破性的增加。2011年,山东省全社会投入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就高达150亿元左右,环比增长4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高达16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山东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市、县、镇三级完整的园林城市体系。据民意调查显示,山东居民对其周边绿化满意度高达96%,对创建园林城市的支持率几乎达到了100%,充分表现了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确确实实有了可喜的成效。整体来看,山东省城市景观园林绿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且园林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绿化发展模式上,山东省园林绿化由量的扩张转到了质的提升,重点强调增强城市景观园林绿化的内生性,落实绿化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法人制、质量监督制和监理制,并加强城市绿化科学的应用性研究,在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培养护等环节都提高了科学技术含量。 第二,绿化建设模式上,山东省增强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到节土、节能、节材、节水等措施,使有限的能源和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分配,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绿地植物配置上,山东省开始实行生态型绿化,将植物配置转到复层配置模式上来。据研究表明,复层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比单一的草坪要高出50倍以上。因此,在当前城市景观园林绿化设计中,一般会首先确定植物密度,并形成乔、灌、花、草各类植物相结合的多样性格局。 第四,绿地结构布局上,山东省较为强化绿化的均衡性,加强旧居住区的绿化改造和提升工作,增加绿地面积,补植大规格苗木,并着力于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绿化水平; 第五。在绿地管理上,山东省一直致力于从粗放式管理转移到精细化管理上来,完善植物配置,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二、结语 在整个园林设计中,工程设计人员是最直接的指挥官和领导者,在对本项工程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工作,且百战不殆。 作者:殷亚波 单位:内蒙古平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及控制措施 一、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对园林工程的合同管理、组织协调、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管理和环境与安全管理、招投标管理等。 二、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园林工程是一项综合性较高、涉及内容较广的建设工程,要保证园林工程项目在完成后达到设计的要求规定,就要加强对园林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通过对园林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内容的控制管理可以提高整体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园林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三、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分析 1.对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 施工成本是企业效益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控制好施工成本,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的预算也要准确,投标报价要经过市场询价、估价和报价后才可以预算出直接成本。交由公司的上级管理人员,再由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加上其他的成本费用。具体可以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的支出,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的使用费用。特别是对施工材料的控制要加大力度,一定要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家。对施工项目中资金投入比重较大的部分要进行重点的监控,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在甲方同意的条件下,对施工机械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协商实施补贴。 2.进度控制 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问题较多的一个部分。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进度跟踪,检查工程的进度情况,并与计划的进度表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针对导致差异的原因进行各个击破,适当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监理单位和其他的相关单位进行工程进度的调整修正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改进,保证工程项目可以按期完成或者在不破坏工程质量和增加造价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3.质量控制 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施工方法和外界环境,这五方面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下面,主要研究施工前、施工阶段和竣工后的质量控制措施。施工前要认真研究和会审图纸及技术交底工作,提前了解好设计者的意图、施工的重难点,要制定完善的技术文件,进而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成本,物质和劳动力的准备要充足。施工过程要对人、材料、机械等进行控制,规范施工操作流程、质量要求,对操作人员、材料和外界环境进行分析和验证,做好验证的相关记录;对操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对违章乱纪的行为要严肃处理,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比较重要的因素,对材料的供应商要严格的考察和评审,加强对材料的质量验收;对成品的保护,可通过覆盖塑料布或者锯末等方式防止外界因素对成品的破坏和污染,也可以采取局部封闭的方式进行保护。竣工后也要对质量进行控制,对有遗漏或者需要修补的工程项目要及时的进行调整;验收部门要根据设计图纸、竣工验收标准严格的进行验收检查,并进行鉴定和评定工作,作为竣工交付的凭证。 4.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作为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与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规定了施工合同的当事人、发包人及承办人的权利和义务。它包括合同订立前的管理、订立中的管理和履行合同时的管理,也包括发生合同纠纷时的管理。应该健全和完善园林工程的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园林市场的行为,完善管理的评估制度,推行合同管理的目标制。合同管理是否运用综合管理方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合同管理中常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普及合同法制的方法,对合同管理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建立起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开展对合同履行情况的评比活动,促进施工部门对合同的重视程度,达到不断规范园林工程施工行为的目的。 5.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信息传输是关键问题,信息管理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和处理。通过对各项工作和各种数据的控制管理,确保工程项目的信息可以方便有效的被工作人员获取、储存和存档,对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是为了通过对信息传输实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进而为项目建设的增值服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其中的核心手段是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企业要对技术人员进行技能的提升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知识。 6.安全与环境管理 安全是工程建设的保证,安全控制措施是否按照规程是项目管理中要注重的问题,要保证施工企业在获得安全施工许可证后才可以进行施工。工作人员也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才可上岗,建立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要对工作人员普及安全教育工作,严把施工安全关。地下管线的安排布置工作也要认真,杜绝违章操作行为。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环节要及时遏制。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也要齐全,使用的机械也要经过安全检查后才能投入使用。 7.竣工验收后的管理 园林工程在完工后还要经过验收检查,这个环节是投入使用前的重要步骤,它对工程的使用功能检验具有重要意义。确保园林工程在投入使用后会达到预期的效果,验收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责任感,在工作的范围内,对园林工程的数量、质量要进行全面的检验和确认,同时做好记录工作,作为正式验收的参考依据,这也有利于承接单位进行整改工作。 8.招投标管理 招标和投标是一种贸易方式的两个方面,这种贸易方式既适用于采购物资设备,也适用于发包工程项目,它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工程项目任务分配给符合资质要求并能保证各项工作指标的承包公司。招投标工作应该本着公开、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招投标双方应该切实履行招投标的规范要求,并按照合同规定行事,对违反合同规定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招投标进行管理也是合同管理前的一项准备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明确当前计价管理的动态管理内容。 四、结语 园林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包括园林工程进度计划、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园林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园林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园林工程合同管理、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方面,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控制管理,规范工程施工中的各种行为,可以提高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作者:逯燕 单位:吉林美城美景绿化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新技术与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好园林工程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园林工程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从而不断促进园林工程建设。基于此,分析园林工程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情况,并探究其应用途径。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新技术;新工艺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技术和工艺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园林工程建设,因而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园林工程建设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提高城市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因此,生态化、低碳化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园林工程建设。 一、园林工程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一)网络图技术 网络图技术是以流水施工为基础的作业方式,即将不同的施工类型分成若干个施工段,按照一定的施工顺序同时进行施工,这能够使得在同一时间进行平行施工进而实现无缝对接。这种施工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和节省施工时间,而且能够在加强施工连续性的基础上把握整体的施工进度。实际上,网络图技术将整个园林工程建设施工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施工工序、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等都是系统中的构成要素,网络图技术将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园林工程建设,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人力资源和施工设备利用效率。因而,网络图技术能够更好地调动积极因素和更加利于现今园林工程管理。 (二)铺地技术 园林道路建设是园林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园林道路不仅起到美化园林和提高园林格调的作用,而且作为园林工程中的基础建设能够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因而,园林道路建设应当达到审美和实用相结合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针对园林工程中的道路施工工艺具有新的突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真空吸收工艺。在园林道路施工中应用真空吸收工艺即在真空负压的情况下进行脱水,改变了混凝土物理性能,从而增强路面混凝土的紧实程度,能够有效处理混凝土强度与使用时间的矛盾。真空吸收工艺的运用不仅能够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提高路面养护效率,而且能够提高路面工程施工效率,使得路面能在短期内投入使用。 (三)GRC和FRP塑山技术 短线强化水泥(GRC)和玻璃纤维强化树脂(FPR)作为一种新型的塑山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假山、瀑布和雕塑。不同于利用钢、砖骨架进行塑山存在易裂和褪色的问题,GRC和FRP具有轻便、廉价、耐用和造型塑造性强的优点,其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塑山技术的缺陷。GRC和FRP能够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性设计,从而达到石块定位和设计创新的目标。此外,由于这两种塑山材料运输方便和分隔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得其广泛地应用于园林工程建设中,为园林工程建设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途径 (一)改良设计 设计对实际的生产施工影响重大,园林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3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哪种设计都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高效率的施工,从而达到所需的设计效果。现今的园林工程设计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如在园林工程中经常利用CAD进行工程平面处理,进一步使得工程设计更加具有现代化气息;利用3DMax进行立体建模,使得整个工程设计更加立体;利用Photoshop对立体模型进行染色。 (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施工过程中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首先应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进行施工设计,如假山、瀑布、植物和建筑等都应结合相应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设计。在面对不同的施工环境时应当灵活地应用相对应的施工技术,比如在平地中施工建设假山等景观可以利用GRC技术。与此同时,在多样灵活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时,应当注重对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园林工程建筑水平。 (三)重视科学配置资源和后期养护 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空间上和整体的资源配置。一是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和施工需求,合理安排建筑、假山和植物等的区域位置,从而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效果。二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景观功能和作用,从而实现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对于园林设计建设完后应当注重园林的后期保养。首先,园林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园林工程中的植物和假山等维护周期较长,从施工设计起到施工完结后,园林工程都需要不断地管理养护。因而,在后期的养护管理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相应的技术实现园林的管护。例如,病虫防护技术、修剪整形技术和更新改造技术等的运用。 三、结语 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园林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且针对其实际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园林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更加完善和贴切实际需要。园林工程建设主要的目的是绿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味,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休闲舒适的地方环境,从而不断地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运用,不仅应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与施工需要,而且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进行优化运用,从而提升园林自身的应用价值和促进城市的发展。 作者:毛玉华 单位:大连衡意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地产项目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 摘要: 指出了地产的风景园林设计与地产的成本控制存在着制约以及依存关系,地产景观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是房地产项目销售的一种手段,所以在风景园林工程上要考虑成本。提出了在风景园林工程的管理中,要加强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设立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采取正确的成本管理体系。 关键词: 地产;风景园林;成本管理 1风景园林在地产项目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在过去,修建居住项目尚未有景观工程或风景园林的概念,仅仅是院落小区种植几株苗木,堆砌一些花台,占整个项目成本估计不到1%或者忽略不计。然而,房地产发展到现在园林景观工程虽然只占总成本的3%~5%,根据项目定位及业态的不同相应占比会更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已经成为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如何在设定的投资造价范围内做出最为理想的景观效果,设计定位控制、质量效果控制和施工成本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特点和难点入手,论述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的各个要素及提高地产景观工程管理过程的性价比控制的重要性。 2风景园林工程成本的构成 风景园林工程成本的构成,主要以形成方式和构成要素两种方式划分(图1)。 2.1按形成方式 按形成方式分为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表1)。(1)风景园林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费一般又分为:硬质景观、软景(乔木、灌木、草坪等)、安装工程3大专业部分,而各分部分项工程费以分部分项工程量乘以综合单价进行计算。综合单价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以及一定风险范围内的风险,而价格涨幅风险一般考虑为材料5%,施工机具使用费10%。(2)措施项目费主要是指完成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活、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非行程工程实体的费用。措施项目费总结为以下几类:安全文明施工费(包括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安全施工费、临时设施费);夜间施工增加费;二次搬运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临时保护设施费;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费;脚手架费;混凝土模板及支架费;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费等。(3)其他项目费:暂列金额,一般考虑为整个风景园林工程的15%、暂估价、计日工、总承包管理费。(4)规费:社会保险费如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工伤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程排污费;其他未列入的规费按实际发生计取。(5)税金增值税 2.2按构成要素 按构成要素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税金(表2)。(1)人工费是指支付给直接从事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作业的生产工人和附属生产单位工人的各项费用。(2)材料费是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耗费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或成品、工程设备的费用。(3)施工机具使用费是指施工作业所发生的施工机械、仪器仪表使用费或租赁费。(4)企业管理费是指风景园林企业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所需的费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及园林企业自身情况,一般以人工费取一定费率计取费用。(5)利润:由施工企业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并结合市场实际自主确定,在税前工程费的比重一般按5%~7%计算。(6)规费、税金:与形成方式中规费、税金的一致。在地产项目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一般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按前述的行程方式进行表达、分析、对比、管控、评估等工作,从而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 3风景园林工程各个成本构成的细部组成 风景园林工程是投资,必然会涉及到成本问题,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费用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其中的分部分项工程费又是重中之重(表3)。 4风景园林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浅析 4.1风景园林工程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 风景园林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是指覆盖风景园林工程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包括:前期决策阶段的项目策划、投资估算、项目经济评价、项目融资方案分析;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方案必选、概预算编制;招投标阶段的标段划分、发承包模式及合同形式的选择、招标控制价或标底编制;施工阶段的工程计量与结算、工程变更控制、索赔管理;竣工验收阶段的结算与决算等。(1)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策划是指将建设意图转换为定义明确、系统清晰、目标具体且具有策略性运作思路的高智力的系统活动。工程项目策划主要包括建设前期项目系统构思策划、建设期间项目管理策划和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策划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策划以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为指导,不仅服务于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而且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阶段是分析处理工程技术和经济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在工程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设计人员,协助其处理好工程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在初步设计阶段,要按照投资估算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初步设计方案;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按照初步设计内容、范围和概算造价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与分析,确定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多方案技术经济分析,优化设计方案;同时,通过推行限额设计和标准化设计,有效控制成本。(3)风景园林工程的招标和投标工作的完善贯穿于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建筑活动的全过程,能够让风景园林工程高质量、高效益地发挥作用。风景园林工程招投标阶段过程中成本控制,只要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招标文件和施工现场的实际,做好调查和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市场的行情和招标对象的条件,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工程成本,根据预测结果来制定招标决策,在这一阶段,应遵循全面控制的原则,强化相关部门的责任,确定这一阶段成本控制的目标。(4)施工阶段是实现风景园林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量最大的阶段。在施工阶段,由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变更、索赔、工程计量方式的差别以及工程实施中各种不可预见因素的存在,使得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难度加大。在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应通过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及时进行工程计量与结算,预防并处理好工程变更与索赔,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施工承包单位也应做好成本计划及动态监控等工作,综合考虑建造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环保成本等全要素,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5)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一定要严格进行竣工验收工作。一个工程只有竣工结束后才能正式编制该工程的最终造价。并经审核后,作为该工程结算费用的依据,对于风景园林工程竣工结算编制一般根据原有施工图合同造价为基础,根据合同规定的计价方法,对照原有资料,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作为竣工结算造价的方法。 4.2降低工程成本与提高工程质量的平衡关系 有时候,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确实是一对矛盾。但一味地强调降低工程成本,可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若由此造成大量工程不合格或形成返工,那么,所谓的降低工程成本会得不偿失。一味地强调提高工程质量,可能会加大工程成本,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工程质量过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企业应在既能保证工程正常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又能避免工程质量过剩的前提下,对工程质量进行合理定位,并将其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节约开支,降低消耗,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使降低工程成本与提高工程质量这一对矛盾由对立变为统一。 4.3风景园林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关系 风景园林工程与土建工程项目间确实有其相似的一面,这里所说的相似,指风景园林工程的景观小品、园林建筑,如亭、廊、园路、栏杆、景墙、铺装、景桥、驳岸等所使用的钢筋、水泥、木料、砂、石子方面的建筑材料相同,及由此所套用的施工规范相同。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风景园林工程中也包含着土建部分。虽然风景园林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有相似的地方,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区别使得两者间存在质的差异,也正因如此才构成了风景园林工程独有的特点。风景园林工程的大部分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各种季相彩叶植物、花卉、乔木、灌木、草本的栽种与搭配以及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达到清洁空气、吸尘降温隔音的目的,营造与美化生活环境的效果。风景园林工程是源于林业与其他种植业却又有别于林业与其他种植业的一门特殊行业。要达到良好的风景园林的景观效果,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良好长势需要不间断的精心养护管理,否则,就难以达到生态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因此,风景园林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养护计划和相关的资金投入,并且对于如何实现风景园林工程土建部分的质量审核问题,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与掌握土建部分的施工规范,对于较大的园林建设项目,还必须配备土建方面的专业人员。 4.4风景园林工程在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房地产行业里,风景园林工程通常作为建筑配套附属工程出现,但因其规模较小,且工程量分散又不便于监督管理,所以常常会看到这两种现象:①少数业主认为风景园林工程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最多是植物生长不良,因而把对风景园林工程的投资控制预算到不合理的程度,甚至主张谁的标低谁中标。这种情形恰巧迎合了社会上出现的“投低标”风情况,给工程质量监管留下了严重隐患,更使管理处于一种两难境地;②因为风景园林工程量小分散、战线长,往往使工程出现管理方案不全面的问题,甚至使一些质量没得保证的施工单位做一些不合理、不恰当的施工,因而极难全面控制工程质量。上述现象对业主的生活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最关键的是给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增加了很大压力。从目前风景园林工程在房地产中的作用来看,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面临着一大挑战。风景园林工程的植物材料,其市场价格浮动比较大,难以准确把握;其栽植劳动定额,国家目前也无统一的标准规定,各地的计算法也不很一致。有人认为园林绿化工程利润丰厚、风险不大,于是出现了“挂靠”现象。其结果是,一旦中标,付给出面招投标单位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便由他们自行组织管理施工。工程开工后,现场管理“五大员”迟迟不到位,有的甚至连施工的基本规范、基本程序、基本资料都不清楚。试想,这样的施工,哪能确保实现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目标?还有一种情况是,极少数施工企业,中标后为了图省事,只收取一定的比例费用,干脆将工程转包他人施工,这就是园林绿化工程的“剥皮”现象。这种现象同样会给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造成较大的危害。 5结语 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作为我国地产建设的必要环节,其建设的效果关系到整个地产的效用,因此做好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尤为重要,风景园林工程成本控制是一个全方位多要素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加深成本管理意识,严格杜绝项目工程的浪费和滥用现象,节约资源,跟随社会的发展,促进地产项目风景园林成本管理的前进。 作者:刘杨 辜彬 单位:四川发展土地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摘要: 园林工程施工建设与管理是现代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保护环境、为人们建造一个非常适宜人们安逸生活的生活环境,因此园林工程在其中占据着很关键的地位。加强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确保园林建设中各种相关资源能被有效利用,最终确保园林管理更够更加稳定有序地发展,所以注重园林建设中的各种核心要素,实施科学化的管理意义重大。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核心 1当前园林工程施工的特点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具备有一般工程的显著特点,还具有美学的功能,是一种将自然和人工完美结合的工程建设。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的需求也不断扩大,现在的园林绿化工程已经不是简单的种树等工程,其更是属于一种综合性。大型化的园林工程,通常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有各个不同工种的交叉进行,所以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要求也更加的高。 2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要素 1)水体。水是园林的灵魂,无水不成园这句话更加体现了在园林工程中水景的重要意义。在园林施工建设过程中,水景能够与植被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的方式能够显著增强园林景观的艺术感,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大自然与人们的亲近感。2)植被。植被在营造绿色环境,净化空气上至关重要,因此植被种植及维护也是作为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点。①苗木搭配与选择:要想确保园林工程的优良性,必须要确保灌木、地被、乔木之间的不同习性,保障苗木和植被等的成活率,尤其是要在种植和选择过程中使用乡土树种,最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②水肥管理:水肥管理是植被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木成活的重要因素。在浇水过程中,要一次性浇透,做到的见干见湿。尤其是在早春季节,应当使用有机肥,以此做基肥,然后可加入适量的磷肥,最终确保目标根系的生长发育,在园林苗木的抽芽生长期内,则应当以氮肥作为主要的施肥原料,最终促进园林苗木生长的质量;③土壤:需确保适当的土壤硬度,不能过软也不能出现固结的情形。对于园林植被的生长而言,植被根部的稳定发展需要突然保证适当的硬度,这样植被可以更好地扎根,而且其透水性和通气性也较好。而且园林建设中,为了确保植物生长处于良好的范围之内,所以必须要在注重土壤的PH值。在对土壤进行改良时,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肥的方式来加以改良,这对于植被的吸收则是非常有利的,也能帮助植被的根部生长提供较好的养分;④病虫害防治: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可以设置专门的岗位,进行监测和观察。针对植被的生长习性,以及病虫害危害规律,做好对其的预测工作,最终保证园林绿化苗木的正常生长;⑤补植和更新品种:苗木补植和更新品种是春季绿地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做好绿地苗木的补植工作,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补植、更换,并及时浇透水,确保新栽苗木的成活率;其次要做好良种苗木的更新,绿化良种苗木是提高绿地景观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一些生长不良的树种已不能适应绿地需要,必须及时更换良种。3)园林小品。要确保园林工程能够为广大的居民营造一个十分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显著提高当下我国园林景观的欣赏价值和趣味价值,必须要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园林小品作为方便游人休息的重要建筑设施,一般园林小品的体量比较小,而且也有别致的造型,园林小品不断能够达到丰富园趣,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也能帮助游人从中受到非常美的感受。所以,园林工程施工建设中做好管理工作,尤其是必须要在施工细节上多加把握,方可确保所有的园林小品施工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3加强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探究 1)注重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了确保园林工程的顺利开展,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对于园林施工单位而言,需要不断总结以往的施工经验,对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加以分析和解决,管理中需要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对于施工人员自身的行为加以约束,最终确保其提高思想认识,履行好自身职责。2)加强对园林工程的规范化建设。必须要结合园林施工的实际特点,实施动态化、全过程的管理。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对施工工序的控制,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其各项操作都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一切按照合同约定来执行。在园林隐蔽工程中,施工前必须要确保监理方进行检查,在检查完成之后再做好记录,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作业。当前有一些园林绿化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施工程序来进行作业,认为工程内容比较琐碎且技术含量不高,也不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报验,最终因为擅自做主导致产生比较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园林施工建设单位来说,规范施工程序,能够显著避免上述损失。3)重视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监控与管理。园林建设过程中,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园林整体质量的提升有极大的意义。施工人员在建设过程中,保证施工的质量,不但需要有明确的巡视制度,施工前期划分不同的建设区域以及结合施工的重难点针对工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并进行整改。对于园林建设中的细节问题,应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工程现场中亲自进行指导,尤其是对于水体、园林小品之类的建设,则需要注重细节,确保整体建设风格与整个城市的环境相融合,达到整体上和谐的程度,最终确保质量的显著提升。 4结束语 总的说来,作为一项技术性的工程,园林施工的专业性较高,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性,而且对于管理者而言,还应当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组好设计与施工环节的衔接,最终保障园林工程朝着高质量和高水准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和裕 单位:江门市新会区园林管理处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建设中保障措施的作用 摘要:园林工程属于观赏性公共设施,因此其工程建设的重点要从工程质量和观赏度两方面共同入手,其难度可见一斑。而保障措施是工程中必然应用的质量监管手段,对整个工程合理运作都有着不可小觑的正向作用。本文就本着探究保障措施的作用范围开始,逐步分析保障措施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手段,以从全面思考的角度探析其具体作用。 关键词:保障措施;园林建设;作用探析 1园林工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1.1进程协调 园林工程开展之初,考虑到园林景致基本效用的观赏性,一般承办方都会聘请专业人员将园林预成果和工程步骤结合起来制成完整的工程设计。而后工程中所有的行动都要依照着工程设计给出的具体步骤开展作业。且一般进程为了保证效率都会使用两组或两组以上人员同时行动,因此如若过程中管理人并未调节好分节进程开展时间及步骤,就会造成施工混乱造成成本时间反作用流失。而保障措施能够实时对工程步骤进行管制和调整,可站在先决角度对工程整体运作进行考量,充分利用其协调性控制进程运作。 1.2成本控制 一般工程总预算都有定量,定量标准为进程开展前专业人员对所用设备或材料及人力成本的综合指标运算,分节进程若超出预算则其他分节可用资源减少,直接影响工程完结收益。保障措施能够有效监管预算流动过程,可对不定项资金走动采取调查措施,及时将不规则预算支出摒除在分节工程外,提高工程资源利用度。 1.3质量管理 质量是决定工程施工意义的关键指标,合理质量的形成由设备选用、设备施用、设备养护维修、人员素质、操作手段等施工规程内容决定。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被严格控制在标准行动范畴中,反之就会影响质量整体。并且工程存在不定项偶然性,项目繁多致使分节监管人员出现监管纰漏,而保护措施可串联工程整体时刻监控质量运作流程并可提前对危险项目使用风险预测措施,有效革除质量影响因素。 2以具体施工内容为例,对具体保障措施进行简要论述 保障措施应用于工程中具有全面性及阶段调控性。且措施可根据监管内容的差别而分离,采用适用内容的监管手段以完成保障作用,下文将以工程大范围监管点为例开展作用论述。 2.1时间保障到位 对于时间节点的控制标准,一般工程设计中都会有具体阶段数据。此数据自身有弹性但必须将横调时间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部。且常规工程多为在预定时间前赶进度,以留出更多的返观时间打磨园林景致细致工程。因此工程设计时对工程所用时间要尽量在合理范围内设置宽松一些,而后利用协调手段将工程内容合理编排,将分部施工区间与返检时间错开,将可能存在的剩余时间剔除以将计划时间留给打磨环节。 2.2施工人员保障到位 施工人员的计划要从两方面考虑。①选员专业技能,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点,技术水平高就代表职员可充分保证工程阶段的稳健运行且对突发状况也有处理能力;②个人素质,素质决定其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对阶段质量尤为重要。故工程方可对企业固定人员采取考核上工的措施,筛选技能素质最优者,并对选员采用培训考核淘汰制时刻督促工程质量准则。同时也可用丰厚待遇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全面调动其专业效能。 2.3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保障到位 在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材料的充足供应及机械的正常使用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没有材料的正常供应、机械的到位,工程建设是根本无法进行的。因此园林工程在施工机械的选择方面应本着节约、环保的原则选择,在充分的考虑施工日期的基础上,吊车、铲车、运输等机械设备的运用都要求实行安全管理制度,而且为了保证在世园会举办期间施工的顺利进行,中层管理人员都应上岗上位。在这一过程中,既实现了“人性化”的管理应用,也保证了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的的正常供应,对于园林工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2.4施工过程中的低能耗材料供给应保障到位 在现今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呼吁下,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各种材料的选择及工程建设技术的使用都主张低能耗、低消耗。园林工程建设作为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绿色环保”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所以,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要优先选择环保的、能耗低的施工材料、技术及应用设备。如,对于绿地照明设备的使用可以选择由5W的节能灯。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在原地形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各类铺装设计,这样能够减少大量混凝土、砂浆等高碳材料的运用。 2.5园林土建施工质量的保障 在园林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土建部分就是栏杆(还有园路、广场铺装及简单的亭、廊、架、绿地给排水)的建设,栏杆的设计运用一方面要能够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不会打破园林的和谐,而且能够起装饰作用。其次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土建工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于园林池岸的建设。园林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就是对于水色景观的设计,水色景观的设计能够对整个园林工程的建设起重要的衬托作用。 3结语 从上文中保障措施的应用范畴中可看出,保障措施的作用范围分布较广,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工程进程,并且其覆盖的时间阶段也可从施工前延展至返修打磨期。由此可得出结论,若想保证园林工程技术手段能够得以充分施行、工程预算可在计划中被取用,质量工程能够完美成型,就一定要利用好保障措施。 作者:刘洪 单位:深圳市山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 摘要: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工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场所和途径。风景园林工程不仅使城市的环境更优雅,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施工管理与资金支持,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既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又能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施工管理 风景园林工程是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1]。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一直备受瞩目。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涉及多方面,项目施工单位不仅要保证工程进度、安全及质量,而且要控制好成本,对所有的人力、物力及费用开支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调整和控制,争取将成本最小化,利益及质量最大化。 1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现状 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也带动了风景园林工程的发展,但是在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施工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风景园林企业的长远发展。再加上风景园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环境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无疑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单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与施工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政府及相关单位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施工监督及管理力度不够,管理理念发展较为落后;②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单位在园林设计、施工、验收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施工人员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工,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成本管理也不严格,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施工质量不高[2];③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施工单位没有对工程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导致其在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在材料选购时挑选一些便宜的、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看似控制了成本,实则加大了后期的维护费用,弄巧成拙。 2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措施 2.1提高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意识 要想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成本,首先要认识到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树立起意识,将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意识贯穿于整个施工中,从而将成本最小化,质量最大化。在风景园林施工中,政府要充分了解、掌握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仔细过目施工方案,核算工程预算,做好有效的监督。施工单位要及时的转变施工管理理念,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和情况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制定出合理的施工工序,完善工程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体系,将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明确施工人员的职责。同时,在施工中,施工单位要对各环节进行严格的考核,实行奖优罚劣的制度,以此提高工程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2.2加强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想切实提高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加强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前,要对工程的组建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予以资格上岗。项目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挑选具有专业的风景园林建造知识、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以及灵敏的思维的人才,以防发生差错和失误时,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和处理[3]。另外,施工单位要加强培养施工人员的岗位责任感,加强对施工过程中人力、设备及材料成本费用的预算、分析和对比,严把原材料的质量关,选择成本低、质量好、运输方便的材料供应单位,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剔除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合理有效的堆放、利用材料,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项目工期,从而有效的控制成本。 2.3加强风景园林工程验收过程中的管理和成本控制 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竣工后,要做好竣工验收材料的整理及完善工作,仔细的对费用支出进行核算,并上交给单位进行审核,对整个施工中的操作及技术标准进行全面的考察,注意施工质量的验收,根据项目支出数额及施工质量验收的具体情况实行奖优罚劣。同时,对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进行交付,并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管理和监督,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施工成本,使风景园林工程顺利验收。 3结语 风景园林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着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的标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施工管理与大量的资金支持,施工单位要想保证施工质量,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采取提高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意识、加强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风景园林工程验收过程中的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措施,从而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梁韵芝 单位:广东彤日园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科技论文: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兼谈21世纪安全科技文化新观点 摘 要 虽然,职业安全卫生在其硬件、管理及人的行为规范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世界范围内,意外职业伤亡事故的严峻形势仍令人十分担忧。随着科技进步、工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要求,本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安全文化的理论。在国内一些工业企业中,大量的实践证明,安全文化建设是做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基础,也是大众安全及社区安全的基础。笔者分析了中国安全文化建设产生的背景,研究了弘扬和传播安全文化的途径,提出了当代人应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观点。 关键词 安全 文化 建设 科技 观点 1 概 述 不断提高职业安全与卫生的水平,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当今政府和社会的神圣责任和光荣的义务,也是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崇尚的伟业。随着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进程,对职业安全卫生的需求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安全科技界的专家、学者;还是工业界的企业家、安全管理人员都不断寻求新途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成就: 1)改善安全硬件的特性和功能:改善物(指广义的物:机械、设备、仪表、工具、生产资料等)的安全状态,即从设计、制造、应用方面提高设备、机具、工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生理特性、安全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科学适应能力; 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调节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关系,达到安全、系统与匹配。 不难看出,在控制人、物、管理的安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近的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因工死亡人数高达110万。而全国每年也至少有10万人在意外事故中丧生(包括交通事故),世界范围内的意外死亡人数达350万。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风险、工业生产与开发的风险、人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及生存面临的风险,对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又构成了新的潜在威胁。因些,迫使当代人要用崭新的思维方法和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的新观念来审视世界,科学而客观地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创造人类安全、健康、舒适、长寿,社会稳定发展的美好未来。 2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的理念和行为,特别是工业的安全生产,开始有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广的视野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务实而珍惜生命的行动,善待人生而健康、长寿的追求,在国内工业界和居家社区正在形成一种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文化素质的潮流,企业安全文化和大众安全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如下: 1) 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人民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对物质需求、精神文明以及安全与健康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自己的生活及人生的追求有了全新的内容。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更加需要安全、健康、舒适、长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安全生产、大众安全、生活安全、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已成为社会文明和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 2) 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普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级学科(见GB/13745—92),表明对安全的本质及运动规律有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预测、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安全科技的进步,大量的高新技术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安全防护的设备和产品,通过科普及商品 的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加了公众的安全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出现了大众对安全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科技文化新需求。 3) 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劳动保护国策的基本内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已深入人心,在国家宪法、劳动法、企业法、刑法、民法及地方政府行政法规或行业安全生产法规中,在近千种相关的标准中都涉及了有关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要求,并已成为强制性规定,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在逐步完善。公民都有权利接受初中程度的义务教育,大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因此,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维护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公众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4) 优生优育的政策更重视人的安全与健康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已为全国人民普遍接受,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生育、培养、成长和就业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必然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求职就业中,那些不安全,欠卫生的职业或工厂,那些危害性大,事故风险大的地方,将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这就迫使企业和政府对劳动环境进行改造或更新,21世纪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安全与健康视为生命一样重要。 5) 建国以来的四次伤亡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虽已家喻户晓,而工业生产中的意外伤亡事故却经常发生。近50年内,中国大陆先后出现过四次伤亡事故高峰,均发生在政治改革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即“”期间(1958年)、“”期间(1970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时期(1994年)。忽视安全,不讲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既影响正常生产,又危及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证明:人为失误是元凶。据专家、学者的统计表明,(60~70)是人的“三违”现象所引发的事故,其中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差而致成灾祸就占80。劳动者是一个生理人、社会人、经济人,其生理特性、心理特性、社会特性、人生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着人的安全思维和行为后果,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文化素质才是预防人为失误的金钥匙。 6) 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企业的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技术能力有下降趋势,统计表明:①1.4亿职工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约占70;②新职工(多半数来自农村)主要靠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投入进行低效的生产;③职工中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职工只占(15~20);④国营企业中,技工、中高级工仅占(2~3)。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友涌向工业,成了低素质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低技能、低效率的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替换工,多半在最脏、最累、最危险、最不卫生的环境中劳动,这样就降低了职工队伍的总体安全素质,也增加了控制人为事故的难度。新职工是发生伤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其原因为: ①缺乏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②缺乏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对策; ③不懂事故的应急办法,也不会保护自己;④对安全管理上的失误更无辨别能力。 在经济建设时期,把安全生产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安全技术、安全知识、安全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亟待提高劳动者,甚至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这是社会文明的要求,也是政府和企业(雇主)不可推辞的义务。 7) 全国人民更加重视休闲活动的安全和卫生 全国职工已享受每周40小时工作的权利,改变了过去每天8小时生产,有时还要加班加点,甚至女工、童工也不能保证享有法定的权利的时代。每周5天的8小时工作之余,除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至少还有96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无论是职工或是公民均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各自喜爱的活动,由于休闲的方式、范围和领域的不同,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安全与卫生的知识,掌握自我保护和救护的方法,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的休闲活动环境已成为大众的需求,也成了安全休闲文化的新内容。随着人们对休闲活动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实现安全、舒适、健康的活动计划、自然迫切地需要增长安全科技文化知识,需要创造休闲活动的安全文化氛围,大众安全文素质的提高,才能更自觉地去实现大众的身心安全和健康。 8) 高新技术风险进入家庭,消费者更需要安全文化 高新技术应用型产品进入市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实惠、享受,同时也带来意外的事故和风险,由于缺乏安全科技文化知识,例如:不会正常使用家电用品;看不懂说明书;违反操作程序;不了解产品特性和易出事故的地方等,造成了许多意外伤亡事故。 1999年是中国的“安全健康消费年”,重点突出宣传了两大问题: ①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不受侵害,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②消费者要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增长安全健康消费的知识。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透露:“在我国,损害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据悉,我国每年因家电漏电便造成8000多人死亡;而仅在1994年,燃气热水器质量问题又使173人命丧黄泉。(1985~1989)年5年时间,共发生大的假酒事件11起,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制作假酒致使129人死亡,4966人中毒,33人失明;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造成27人丧命的悲剧更令人触目惊心。此外,交通、旅游、环境污染、娱乐、玩具、 药品医疗、化妆品等等,都存在大量不安全和不卫生因素,所有这些无不直接对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拥有的“9项权利”,安全和健康是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商品和服务是否符合人体健康和安全的要求,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首先提出“要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受侵害”。可见,抓住了商品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问题,就抓住了落实消费者权益最重要的部分。要真正的保护自己,就必须不断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质,树立安全健康的消费观。 9) 非生产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需要警钟长鸣 从全国看,每年企业及矿山发生的意外事故,有(2~2.5)万人丧生,而非生产领域的意外事故却有(6~8.5)万人死亡。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与生存领域的活动遭遇的事故和灾害(洪水、地震、泥石流、气象等)而危及人民的生命的数字还在增大。根据1998年官方公布的资料,足以说明非生产领域因意外事故而死亡人数触目惊心: ①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7.8万人;②铁路道口事故死亡人数 8402人; ③火灾事故死亡人数 2380人;④自然灾害死亡人数 5511人。 还不算每年因烟花、爆竹、喜庆气球、家电产品、休闲、旅游等意外伤害事故,保守的估计至少也有(1~1.5)万人。据最近报道:每年医生用药和自购用药而造成500至100万人的药物伤害,严重的致命死亡,为了安全用药,国家正对医药实行分类管理。因此,大众的生活、生存及社会活动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决不容忽视。大众安全文化及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非生产领域的安全卫生问题也应警钟长呜。 10) 安全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孩童抓起 安全的意识、思维、习俗,安全防护、应急和自救等技能和知识应从幼童、从中小学抓起,通过安全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高下一代的安全文素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安全科技、安全文化能最深刻的影响孩童的思维和行为,从小就养成珍惜生命、自律安全的行为和品德。安全文化素质教育应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纲,成其重要的基础教育内容。 我国有中小学生1.8亿,据有关单位报导:近10年来,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年死亡人数为4万左右,其中死于交通、火灾、溺水、坠落等灾祸的为1.5万人,而1994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7625人。对孩童和下一代的安全教育已引起了政府及社会的极大关注,1995年国务院7个部委联合发文,从1996年起,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例如:1996年以来,每年安全教育日的主题分别为“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加强自救互救”、“消防安全教育”。专家们还编写了中学生安全知识(教材)、北京市民安全知识手册;同时,建议在大学开设安全科学技术选修课,举办安全科技文化讲座。提高孩童、学生及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11) 建立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 众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还计划在21世纪初推行ISO18000(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客观上对我国经济、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无形间形成一道壁垒。这些质量—环保—安全与卫生问题,其核心是人类的安全、健康、生存的问题,也是安全文化、文明生产的问题。从安全伦理高度看,企业要生产出绿色的产品,要成为绿色工厂,进行国际贸易的商品应该从设计、生产、出售,到使用、回收的全过程,对人民都是安全、卫生、无害的,对生态环境也是无害的。中国政府已成立了国家ISO14000认证领导小组,正推进全国工业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达到国际标准化的进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当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为了响应ISO的号召,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SHMS)标准化,全国企业界和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全球经贸市场发展的观点,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OSHMS是工业文明发展必须要跨越的屏障,也是工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据资料报导: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都为OSHMS付出代价,都将税收的一部分用于企业的改造,以便在世贸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实力。一种新的工业发展趋势,一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经济大道已被工业界认同,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与卫生一体化,即Q*S*H*E的绿色通道,旨在努力满足人民的安全与健康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安全科技文化的繁荣。 12) 大众需要安全科技文化 本世纪末,中国人民要实现“小康之家”,大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基础改善,安全与健康意识增强,更需用安全科技文化充实自己,保护自己,以实现身心安全与健康,享渡寿福天伦之乐。一种自觉追求安全文化、善待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趋势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 ①一切活动中都以追求安全、舒适、健康、长寿为主要目标;②喜爱安全、卫生的文体活动和休闲、健身、旅游等活动;③戒烟、禁酒、健美、礼仪、时装等吃、穿、住、行活动均以安全、健康为时尚;④愿意学会使用消防器材、家庭装灭火器,学会几种灭火方法和有关灭火常识;⑤积极学习急救、互救及逃生方法,参加野外、实地训练;⑥学会打急救(120)、火警(119)、匪警(110)、道路交通事故报警(122)、障碍台(112)、天气预报台(121)、报时台(117)、查号台(114)等的电话,以防遇事不慌,临危不乱;⑦自觉订阅、购买、学习有关安全、健康、灾害方面的书刊、报纸,增加灾害知识和信息;⑧用新的价值观指导消费,愿意花钱买安全、卫生、环保型的产品;⑨养花、种草、植树、爱鸟、注意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安全健康的重要活动内容。3 弘扬和传播安全科技文化的途径 历史经验证明:要启发人的思维,树立唯物的观点,掌握科学的方法,塑造符合时代的文明人,最深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文化的弘扬和倡导,通过文化的宣教,启发人、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最重要的一步是从人的启蒙开始、从孩童抓起,为人类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安全生产力。安全文化是随着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文明而不断继承、吸收、优化、繁荣的滚滚向前、奔腾不息的科技文化长流,笔者给出如下安全文化长流示意图。她教育和指引着人类从事安全的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保护子孙万代的身心安 全和健康。图1 安全文化长流示意图 4 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观点 12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安全、舒适、富裕、长寿、珍惜生命、享受人生是新世纪的热门话题,当代人应以崭新的概念、意识和实践活动,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思想,营造和把握住人类的安全、社会的稳定,真正实现国泰民安。通过安全文化的宣教和传播作用,使大众从安全的人生观、安全的价值观中受到启迪,使大众对不安全的行为和习俗得以觉醒,达到人人都要力行安全、力创安全、力保安全的目的。笔者认为,全民应建立以下安全科技文化的新思路、新观点: 1)扩展和研究安全的领域: 仅研究以生产领域的安全是不完整的,必须不断扩展和研究生活、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才可能全面地认识安全、事故、灾害的本质及运动规律。1993年,在“国际共同安全”大会上,专家们强调:“世界上所有意外死亡事故中,仅7是职业事故,56属其他事故。”而同年美国的生产事故(职业事故)为10,其他事故(非生产性事故)为47.2。80年代,日本每年非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为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的8倍。英、法、德的伤亡事故统计表明,生产性事故也只占总死亡人数的10左右。而这几年国内的矿山和工矿企业生产性事故的死亡人数也只占总事故死亡人数的(15~20)。因此,从安全科技文化的角度,要求人民建立安全的新观念,在重视安全生产的同时,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家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产品安全、药物安全、保健和娱乐安全,以及环境保护与其他安全。 2)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安全: 保护人所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观点,就要以安全生产和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为目标,不断扩充到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安全。例如,人从事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安全等,目的是保护人在从事任何活动时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人是一切活动中的最活跃的因素,安全和健康的人才能从事一切活动。 3)大安全观的宣传和教育要极大影响公众,重点在培养和造就下一代: 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和手段,有效地传播、教育和影响公众,使其建立大安全观,当务之急是培养和造就幼儿、中小学生或下一代,通过宣教途径使人人都具有科学的安全观、职业的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掌握自救、互救、应急的防护技术,把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宣传与教育的长期战略和重要课题。 4)坚持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人人需要安全,人人有责任维护安全,人人有义务创造和保障安全。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能激励和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推动安全文明的宣教活动,达到启发、教育、造就符合时代安全要求的大众。形成全球、全社会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建造人类生存和发展更加安全、卫生、舒适的文明环境。 5)培养和树立超前、预防、科学的安全风险意识: 充分推广和应用安全科学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对事故进行评价、预测、预报。提倡减灾、防灾、预防文化,培养和树立超前、探索、预防的安全风险意识,以主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保障人类的安全、祥和、幸福。 6)树立城市忧患和综合减灾观点: 专家们推测,到20__年,全国人口的1/3,约4.6亿人集居于大城市,现代工业化、都市化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众多难以控制的灾难,例如,交通、用水、用电、防火、环保、楼群建筑、医疗保健系统等意外灾害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安全与健康。必须树立安全、减灾、环保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大安全观,主张共建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使人民在天灾人祸大难临头时,能应变自如,把伤亡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保障社会稳定,城市及社区少灾,人民平安。 5 结束语 要实现安全、舒适、高效的从事一切活动的愿望,就要提高人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就要树立跨世纪的安全文化新观点,这是安全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珍惜生命,善待人生,通过安全文化的传播、宣传和教育,使公众觉醒、理解,这是人民的需要;保护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全民为之奋斗,世代继承和发展,中国安全文化的长流才会滚滚向前,安全文化事业才会繁荣昌盛。但是,人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安全文化建设仍任重道远。当前,倡导、弘扬和宣传安全文化,在全民、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宜人的大气候,而国内安全文化的气息和全球的安全文化氛围,正在熏陶和诱发着中国安全科技文化的春天早日到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的、科技的实力强国,但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提高不能等待,安全科技文化需要不断地再宣传、再教育、再激励、再传播,要代代持续奋斗,也许要一、两个世纪,才能看到今天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的功绩。万里征途始于足下,中国安全文化建设正在启动,只有全民的自觉投入和努力奋斗,才会给华夏儿女创造安全、健康、舒适、少灾的未来。 安全科技论文:当代网络安全科技研究 本文作者:宋佳苗作者单位:江西省统计局 控制访问权限 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访问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对于提高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有很大意义。对于访问网络人员身份进行严格控制,禁止非法访问和窃取信息的行为发生。控制访问权限的方法有很多,有控制属性控制、入网控制、服务器安全控制。登录控制等。控制访问权限可以有效的提升系统访问的安全行,防止恶意的对信息数据进行违规操作。控制访问权限可以保证系统不被非法和非正常的访问,是维护系统,保证系统安全的重要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是对计算机的硬件环境进行保护,保护计算机的服务器、网络设备、打印设备、计算机终端等硬件环境。对硬件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人为和意外损坏,提高整体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可靠性。在硬件管理中,维护人员对硬件做好相关维护工作,保证硬件的正常工作状态,降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在机房和计算机的环境维护上,要注意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当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对整体系统的影响。在人员进出上,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管理,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导致对设备进行恶意和无意的操作,避免相关损失。 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目的,保护数据安全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工作非常重要。在用户使用个人计算机时,要对计算机存储设备进行清理和杀毒工作,减少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等有害文件的来源。在数据的传输上,采用先进的数字证书技术。利用数字证书技术对终端和通讯用户进行身份辨认,保证通信系统的安全。才数据传送中采用加密技术,利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在对于数据库的管理中,要做好日常备份与维护工作。建立和完善防火墙设置,及时更新相关安全软件,减少系统漏洞,避免黑客的入侵和病毒感染。 安全管理 提高安全管理工作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也有一定的意义,提高安全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定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不只看技术应用,还要看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度和与相关规范的符合程度。要将技术应用和管理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效的做好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加强计算机用户的安全认识,提高用户的法律意识,对用户的计算机操作进行培训,从管理角度上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安全科技论文: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及突破分析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对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关系重大。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的宏观发展环境及趋势,深入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已有基础与存在差距,对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突破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总体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通过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中央明确提出农业发展方式要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如何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总体稳定向好 2001年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近年来农业部针对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例行监测数据,合格率一直稳定在高位。2016年共监测全国152个城市5大类产品108个品种94项指标,抽检样品45081个,总体监测合格率为97.5%,较2015年增长0.4%。其中,蔬菜、水果、茶叶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96.2%、99.4%和95.9%,较2015年分别高0.7%、0.6%、1.8%和0.4%;而2016年畜禽产品的监测合格率为99.4%,其中瘦肉精抽检合格率为99.9%,与2015年持平[1]。我国优质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十二五”期末,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10.7万个,约占产地40%,农产品商品量的40%,较“十一五”提高了37.7%[2]。截至2015年底,我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3.5万个,约占耕地面积的13.7%;无公害农产品7.8万个,总量达2.3亿t,约占全国同类农产品产量的12%[3];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579家,产品总数达到23386个[4];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792个,已创建“三园两场”9674个,创建标准化示范县185个。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持续改善,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 体系逐渐健全,理论不断丰富经过10余年的建设,全国范围内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专业机构网格化体系基本形成。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相继成立了专业的研究所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地方层面看,29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成立,部分地市级农科院也开始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中心),大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食品安全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体系逐渐建立。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也得到了发展。自2003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已将“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作为院九大学科群之一进行建设,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调整确立了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框架的3级学科建设体系,将质量安全与加工作为八大学科集群之一。2010年,农业部按照学科群部署建设了一批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30个学科群之一,于“十二五”期间,建设了包括综合性实验室和专业性实验室在内的9个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以共性技术研发为主,学科群内不同实验室的职责和任务各有侧重。“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重点实验室体系正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保障主要农产品安全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科研项目立项、关键技术突破以及重大成果凝练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继“十一五”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公共安全领域优先主题后,“十二五”期间,国家及部门科技计划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都有重点加强。公益类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也遴选了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速测与监控方面的项目,支持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也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资助力度。通过近10年的研究,在农兽药及生物毒素等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在双低油菜全程控制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一系列国家奖及省部级奖项的获得标志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理论和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十三五”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 重要发展机遇期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纷纷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计划,加强食品安全科技投入。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已将食品安全、生物技术以及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作为农业领域的优先合作方向,投入19亿欧元,其中营养健康和食品制造作为食品安全领域投入的重点方面。在我国,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食品安全上升至国家战略,随后相继出台的《“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十三五”农业科技条件能力建设规划》等一系列国家和部门重大规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均给予高度重视,经历了筹划期和建设期后,“十三五”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重要发展机遇期。《“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设置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高行动计划”、“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工程”、“风险监测预警、评估能力提升项目”等9大专项,提出要加快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和评估转化,严格源头治理,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农业部《“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11个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指明了在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重点。《“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指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战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重点。此外,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十三五”新增了多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研究岗位科学家;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中,“十三五”新增了1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在2017年启动的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中,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作为10个学科领域之一被纳入基础数据库建设中,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中心1个,国家农业科学试验站若干,长期开展粮食、油料、蔬菜、果品、畜禽产品、奶产品、水产品、特色产品、热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重点开展主要农产品品质鉴定、污染物残留评价及预警分析[8]。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趋势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重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理论与方法、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农产品中危害因子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及消减技术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预警理论与方法等领域有所突破.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趋向集成化、快速化 随着生物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现代质谱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同学科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和集成,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通量、检测速度与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在样品前处理方面,快速溶剂提取(ASE)、凝胶渗透色谱(GPC)、固相萃取(SPE)、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E)以及免疫亲和层析(IAC)等样品前处理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对农产品危害因子的提取分离,而这些前处理技术的多维融合、集成与自动化,使得对农产品中微量、痕量成分提取净化更加简化和快速。此外,新型材料包括功能化石墨烯、金属有机骨架(MOFs)、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微孔有机聚合物(MOP)、磁性纳米材料等的发展[6],在解决现有农产品复杂体系痕量分析特定目标物样品前处理的瓶颈问题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快速检测方面,高性能识别材料的制备、不同标记增敏体系的研发,并结合芯片及传感器等技术,能够提升对农产品中目标物质的精准识别能力,实现多残留同步检测。核酸适配体、受体、重组抗体等识别材料在农药、兽药、激素检测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7~9]。而基于类特异性识别原件实现对多个目标物的同时检测以及利用芯片或传感器等技术集成不同污染物的检测反应,是实现不同污染物同步多残留快速检测的两个重要思路,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确证检测方面,基于多维色谱-杂交质谱技术的多类别污染物的综合分析技术也成为近年来确证检测技术发展的方向[10]。多维色谱技术与质谱技术联用,如二维液相色谱、二维气相色谱及全二维气相色谱等与质谱技术的联用,已成为解决同源复杂组分检测的有效手段;而通过融合多种类型的质量分析器如四极杆、轨道阱(Orbitrap)及线性离子阱(LIT)等集成杂交质谱,为实现复杂农产品基质的检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未知物筛查方面,高分辨质谱具有质量范围宽、分辨率和质量测量精度较高的特点,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化学性非靶标物质快速筛查的重要手段。而核磁共振技术具有无破坏性、无偏向性、高灵敏度以及测定快速等特点,结合模式识别在非法、恶意添加物的筛查识别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前瞻性[11]。集成质谱、波谱及成像技术,对未知化合物结构进行定性推断和确认,发现食品中未知风险物也是研究的重要热点。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趋向系统化、精细化 当前风险评估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前沿科学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发掘技术的发展和不同数学模型软件的开发,促进了风险评估技术的系统化与精细化[5]。纳米技术、组学技术、计算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化学物质暴露评估中的应用促进了风险评估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风险评估的精准性[12~13]。如动物替代毒理学新方法的应用,提高了风险评估的速度;基于人源细胞的机制通路研究,提高了健康效应评估的精确性;而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的应用增强了风险评估过程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从而降低了评估的不确定性。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如逻辑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贝叶斯方法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机器学习,能够实现从海量的数据中发掘关联信息,并将分割的数据关联化,提供系统化的评估方案。基于不同需求和国情,开发的模型软件和应用也是风险评估技术不断扩展的方向。如美国和荷兰依据临界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建立的基准剂量(BMD)模型均已开发相关软件;基于生理模型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BPK/PD)模型可以模拟药物和其不同制剂经静脉、口服、口腔、眼部、鼻腔和肺部给药后,在动物和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行为,目前开发的商业化软件已在风险评估中广泛应用;暴露边界(MOE)法相关技术和软件在不断推进,这些风险评估相关软件的研发能够增加评估技术的准确性,必将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趋向精准化、定向化 基于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HAC-CP)总体上适于农产品的安全管控,但由于农产品的生物活性属性,自然生产特征以及供给的时效性等因素,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关键技术上,结合污染物代谢、迁移和消解等行为,防止污染物防控二次污染;通过解决关键控制点与风险预警阈值,预测模型和评价模型,有效生物的选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生产、收储运过程中混合污染的综合防控技术是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发展方向之一[14]。围绕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危害因子的污染途径与过程控制技术开展研究.包括农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降解规律和机理、产地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及危害等开展精准化研究;针对特定环节典型农产品关键或典型危害因子开展定向化研究,形成定向化控制技术,也是实现精准农业,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趋向智能化、集成化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主要分为信息追溯技术及真实性识别溯源技术研究两个方面。在以生产档案记录为基础的信息追踪与溯源技术方面,可追溯系统应用研究成为热点,主要依托传感网及数据处理、电子标签(RFID)及无线应用、数据库与并行计算等技术的建立,实现对每一个过程的流通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目前,该技术在高附加值农产品物流仓储的追溯环节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物联网经济的发展,信息溯源技术日趋网络化和智能化。在以产品表征分析为基础的身份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基于DNA指纹分析建立的鉴别技术由于分析精度高,已成为农产品品种鉴别的一项关键技术。同位素质谱技术发展迅速,除目前常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外,氢、氧、硫、硼和锶同位素技术的应用有效性也日益凸显[16],通过分析不同地域农产品中同位素组成特征、差异,建立溯源数据库或绘制溯源地图,可以实现对不同农产品的产地溯源。近年来,在溯源技术发展方面,一是利用锶同位素以及稀土元素对农产品产地溯源的有效性日益凸显;二是重视溯源指标在加工农产品过程中的变化;三是将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代谢指纹图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以及矿物元素指纹图谱等多项溯源技术集成,形成综合溯源技术系统,集成后的综合溯源系统能够提高农产品溯源的精准度[17~18]。 三、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有科技基础与存在差距 (一)检测技术 截至“十二五”末,我国共研发出500多项残留确证检测技术,其中农药多残留确证检测从最初的不到30种发展到700多种,兽药多残留确证检测可覆盖20大类300余种,建立了主要以农药和兽药残留为主的多项确证检测技术及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在快速检测方面,我国已经具备制备各种农药、兽药残留、违禁添加物抗体近300种,研发快速检测产品600余种,快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十五”末期的不到10%上升至目前的80%以上[19]。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仍有一定比例我国已登记和有限量的农兽药残留无检测方法,农产品中环境污染物及与农产品品质营养相关的内源物检测方法缺乏;自主开发的检测设备少,设备成本高[20];农药抗体少,快检产品灵敏度和稳定性差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 (二)风险评估技术 在风险评估共性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剂量-反应评估中基准剂量评估技术,建立了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特别是农药)累积性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和阶梯式暴露评估方法[12];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建模技术研究,已形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数据上报系统、分析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等。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方面,我国已经针对农兽药残留等危害因子,开展连续动态立体式风险隐患摸底排查和专项评估,获得风险监测数据23万余条,形成23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报告。我国还缺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一些基础数据,如现有的危害因素本底含量数据、毒理学数据等基础数据缺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需要;在技术上,人源细胞替代动物毒理学测试及暴露组学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还刚刚起步,生物监测尚未纳入风险监测与评估的内容;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模型不多[13]。 (三)过程控制技术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以及对农业投入品及内源毒素的消减控制技术研究[20];我国已经形成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区边界划分的技术方法及水产生产区域划分方法。如2011年,我国参照欧盟法规制定形成了《2011年海水贝类生产区域划型工作要求》。针对农药和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主要依据毒理学数据和残留消除规律制定出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经制定了433种农药的4140项最大残留限量。而在毒素的消减控制技术方面,目前已经形成的相关管理规范或标准有《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技术规程》等。尽管我国目前在农产品过程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产地环境污染物(农兽药、助剂、持久性污染物等)与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性方面的研究缺乏;农兽药面源污染阻断和评价技术缺乏;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和新投入品所带来的危害评估、预防和控制措施研究方面还很少。 (四)产地溯源与真实性识别技术 在信息追溯方面,我国已了《农产品产地编码规则》、《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及《热带水果分类和编码》等规范文件,建立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谷物、蔬菜、畜禽肉等主要农产品。在身份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我国近年来也建立了一系列方法,包括DNA标记法、近红外反射光谱法、稳定同位素法、矿物元素法等,在牛肉产地溯源、有机猪肉溯源与真实性识别及鸡肉、茶叶和蜂蜜溯源技术等方面奠定了技术基础。但现有溯源体系仅仅是建立在信息记录溯源上,与质量溯源相关检测技术、质量安全溯源的检测装备、食品加工和储运过程质量溯源支持技术等还没有集成形成技术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的追溯标准和规范指南,各部门建立的追溯系统仍存在信息不互联互通,很多产品追溯码的作用与普通的食品标签相类似,未发挥有效的追溯管理作用,且由于缺乏农产品种植、养殖等环节的化肥农药、兽药及生产管理等信息,信息记录成本高,也造成了源头追溯信息采集困难。而在身份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单一溯源方法存在溯源准确性不高,溯源库存在样品代表性差,综合集成溯源系统研究应用还较少等问题。 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突破点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产业发展的需求,围绕服务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目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战略需求,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关键问题的突破,确定如下优先发展领域。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优先领域 运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农产品中营养品质、功能成分以及农兽药、生物毒素、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等分析新理论、新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基于新型功能材料的高效前处理新技术、农产品品质形成及无损监测技术、智能化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新方法、生物监测及非定向筛查技术。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优先领域 开展对化学和生物等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控制与预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中重要化学污染物的剂量-反应评估理论、暴露评估方法优化与模型、混合污染物联合暴露综合评估风险排序与模型、农产品累积性暴露评估方法与模型、主要农产品中危害因素风险评估模式及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整合与构建。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优先领域研究 污染物在农产品中的污染途径、成害机制及控制措施,构建农产品安全、清洁生产理论和典型模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污染物在产地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降解规律,农业投入品面源污染阻抗、钝化、消减技术,典型污染物生物修复理论和机制,典型污染物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农产品产地污染物阈值及产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优先领域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矿物元素、同位素技术、生物组学技术的溯源新方法研究,不同生产模式农产品溯源技术,加工农产品溯源技术;综合溯源系统的构建。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和标准物质研究,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农兽药残留限量制定,小宗作物农药残留及风险排查,动物源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制定,产地环境污染物限量标准与安全评价分类,农产品安全与品质评价相关标准物质研制。 (六)农产品营养组分作用机制及分离基础研究 农产品组分的营养与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组分分离新技术,建立农产品品质营养功能解析与利用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功能成分影响人体健康的分子营养学机制,农产品功能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吸收方式与作用机制,功能成分在农产品中的存在形态、结构及分布,农产品组分高效分离与重组关键技术,绿色、循环、多组分提取的理论和方法. 作者:金芬 郑床木 钱永忠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安全科技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科技创新途径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建筑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一些无良老板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不顾建筑工人的安全,违反国家施工安全管理条例。导致建筑出现问题,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通过近些年建筑施工安全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建筑施工安全的科技创新研究,同时也加大了对该方面科技创新的投入。但是,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科技创新 引言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社会中,科学技术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建筑施工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减少施工现场的伤亡人数。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科技创新 1.1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到施工设备中 现在很多施工现场依然使用陈旧的施工设备。例如:大部分施工现场中升降机的使用依然由人工操作。假设因工人操作不当或没有定期检修而出现故障,就会发生危险。现代社会科技发达,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大型的施工设备中,做到施工设备信息化。利用计算机控制升降机不仅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人工的使用,节省了部分资金。在设备中安装报警装置,在发生问题前及时进行警告,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随着城市中施工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高层的出现又为施工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施工的风险。近些年来,施工现场问题频发,由此人们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问题越来越关注。用计算机这类精密的电子仪器来操作,可以尽早防范问题的发生。将用于高层的施工设备与地面计算机相连接,实现人工智能操作,使操作更加便捷、安全。警报装置的安装可以让地面工作人员及时做好防范准备,及时疏散周围人群,即使出现了事故也可以减少施工人员的伤亡。 1.2对施工现场脚手架的实用技术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使脚手架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同时脚手架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脚手架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实用,性能变得越来越强,使操作变得更安全。但有时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或操作不规范而引发的问题也时有发生。例如:近几年来,“暖房子”政策的出台,工人们给居民楼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外衣,使千家万户的冬日都变得温暖起来。但施工工人的安全却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部分施工现场使用的脚手架都采用的是钢管式脚手架。这种脚手架在操作时稍有不慎就会坍塌。通过出现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施工现场脚手架安全的实用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善脚手架的防坠落功能。在脚手架的使用材料上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创新。采用更安全、更实用的材料对脚手架的性能进行完善。在对工人的防护上,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实时监控。例如:施工当天的天气是否会对脚手架的使用带来不便,脚手架能否承受住当前的重量,脚手架的升降高度是否会对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等等。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问题进行监控,避免问题的发生。同时,将脚手架上的每个部分完全覆盖到计算机的监控中,使计算机可以全天候的监督脚手架是否安全,工人的操作是否规范,将脚手架的使用风险降到最低。 1.3做到施工现场安全监控技术全覆盖 目前,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施工工程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一些黑心老板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味地要求尽早完成工期,将安全问题抛于脑后。在施工现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样一句话,但是真正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的又有几人?所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程监控十分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360度无死角全覆盖监控。使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人可以通过显示屏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全新的监控技术使安全责任人在室内就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监控,通过显示屏可以观测到工人在操作设备时是否规范,工人在施工时安全设施是否到位等。同时,在计算机上设置一个检测程序,将该程序投入到施工设备中,当有工人操作不规范或是建筑的某一层建造的不合格时这个程序就会及时的发出警告,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不至于酿成大的灾祸。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个关于施工现场方面的网站,将全国各个省、市正在施工的工地全部覆盖进这个网站中来,实行全国联网。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相关部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随时监督,对安全不合格的施工现场及时发出整改通知。这样,有利于施工人员将施工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这项新的科技创新将施工现场安全的防范措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实现施工现场零风险。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科技创新途径 2.1国家加大对该方面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对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国家应该加大对该方面的扶持力度。首先,国家应该拥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和高超的科技水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应积极地借鉴外国的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将学到的经验和我国的技术相结合,加快我国科技创新的脚步。其次,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鼓励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对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进行奖励,这样对其他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就会起到激励的作用,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加大对该领域人才的培养 第一,该领域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数量少之又少,应加快对该领域的学科建设。在各大高校应开设相关专业,学习相关课程,培养该领域的专业性人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完善对该领域的学科建设,有利于加快该领域科技创新的步伐。第二,将该领域的优秀人才组成科研团队,注重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方面进行研究。并为该团队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该团队设立用于科技创新的单独实验室,并配备高水平的仪器设备,为该团队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3结束语 目前,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建筑施工中的设备只有和现代化信息相结合才能将这些隐患消灭在萌芽时期。对于建筑施工方面的创新,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该方面的专业人才运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不断解决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创建筑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作者:刘逸帆 陈刚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安全科技论文:煤矿安全科技挑战及对策研究 [摘要]总结了“十二五”以来我国煤矿安全科技在技术装备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煤矿安全科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大煤矿安全科技创新,打好防范煤矿事故的对抗战、外围战、应急战和监管战,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同时,针对煤矿安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科技需求,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煤矿安全的科技对策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矿安全;技术进展;科技对策;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加大了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监管监察的力度,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1]。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我国煤炭产量从2.11Gt攀升到3.87Gt,增加83.4%;煤矿事故起数从3306起下降到509起,下降84.6%;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从5938人下降到931人,下降84.3%;百万吨死亡率从2.811下降到0.255,下降90.9%。但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煤矿安全依然面临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事故总量仍然偏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职业健康备受关注、科技支撑仍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十三五”期间,有必要围绕煤矿安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推动煤矿安全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此,在总结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科技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当前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的对策和方向建议。 1煤矿安全科技主要进展 “十二五”以来,煤矿安全领域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以实施“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为契机,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和技术创新,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工程示范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了重要支撑。 1.1煤矿瓦斯灾害防治 瓦斯灾害监控预警和瓦斯高效抽采利用是瓦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瓦斯含量快速准确测定技术实现了120m长钻孔定点取样,20min内快速测定瓦斯含量,测定误差小于7%,并在100多个矿井推广应用。开发的基于2个“四位一体”煤矿瓦斯灾害监控预警系统,大幅提高了瓦斯灾害预警自动化水平,预警准确率达75%以上。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最大扭矩12000N•m大功率定向钻机,在晋城寺河煤矿完成1881m井下近水平长钻孔施工,创造了煤矿井下顺煤层定向钻孔深度的世界纪录。研制成功适用于f≤0.5松软煤层的高转速大扭矩螺旋钻进装备、空气套管钻进装备及地面远距离自动控制钻进装备,在松藻、淮南、平顶山等矿区广泛开展示范应用,松软煤层钻孔深度最深达271m,钻孔成孔率达到76.9%。开发了煤矿采动区顶板“L”型地面井抽采技术并在晋城寺河煤矿成功应用,抽采浓度最高达93%,抽采纯量最高达3.11万m3/d,实现了本煤层采动影响区、采空区连续抽采,工作面瓦斯浓度降低约30%[2]。 1.2煤矿水害防治 水源和导水通道探测、水害预测、注浆堵水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水文地质探测与水害治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研发的井下瞬变电磁仪,可用于井下掘进头、侧帮、顶底板、充水采空区、充水陷落柱、含水层等隐蔽水害探测,最大探测距离达200m,准确率达到70%。研发的自记式地震仪及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显著提高了断层、陷落柱、煤层变薄带等异常体的探测精度,探测距离达1600m。研发的动水大通道突水钻孔控制注浆高效封堵技术,解决了携袋钻进、钻注一体化转换、注浆入袋、抛袋提钻等技术难题,在陕西榆卜界煤矿涌水量约1200m3/h的动水条件下,对高3m宽4m的过水巷道实施封堵一次成功,封堵巷道不足50m,注浆量不到850m3,施工工期仅18d[3]。 1.3煤矿火灾防治 早期预测预报、监测预警、新型防灭火材料和装备等是矿井火灾防治的关键。目前已形成了以自然发火早期预测预报、阻化剂防火、氮气防灭火、凝胶防灭火、黄泥灌浆防灭火技术等为主体的内因火灾防治技术体系。形成了以胶带机火灾预测与自动灭火技术,惰气灭火、泡沫灭火、惰泡灭火技术等为主体的外因火灾防治技术体系。煤矿井下移动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氮气出口浓度≥98%,出口流量≥2000m3/h,填补我国煤矿井下移动式大流量制氮装置的空白[4]。 1.4煤矿粉尘防治 形成以煤层注水防尘、喷雾降尘、通风除尘、个体防护等为主体的防降尘技术体系,以及被动式隔爆、自动抑爆技术两大类多类型防隔爆技术体系。粉尘浓度、粒度分布测定等粉尘检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可对作业环境粉尘浓度进行实时、在线监测[5]。研制出国内首套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综合除尘系统,在神东等矿区得到成功应用,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9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5冲击地压防治 形成了以岩石力学方法和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冲击地压监测预警与评价体系,建立了包括区域防治与局部防治的冲击地压防治体系[6]。针对目前国内外已有微震监测系统只能被动接受煤岩体破裂产生的微震信号和震源定位精度不高的现状,研发出自震式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监测区域内波速场的实时反演与解算,提高了微震监测系统的定位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的震源定位精度达到5~10m。 1.6煤矿热害防治 形成了矿井热害预测、评价、控制成套技术和装备,为改善工作环境和保障职业健康提供了重要技术装备支持。成功研制首套地面集中降温的核心设备———高低压转换装置,温度跃升小于0.5℃,设计压力16MPa,已在平煤神马集团建设示范矿井[7]。 1.7煤矿应急救援 形成了事故预警、培训演练、逃生避难、抢险救援等一系列成套技术和装备。在人员精确定位技术、无线救灾通讯、应急避灾信号引导、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先进成果。采用无线MESH网络、骨传导等技术研制了KJ30矿用救灾无线通信系统,救护队员可快速搭建数据传输通道,将事发地点的现场图像、环境参数、救护队员生命体征等信息传输至指挥中心,支持双向对讲,供救援指挥人员实时掌握救援情况并进行可视化管理和调度,目前已在14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区域队进行推广[8]。 2煤矿安全科技面临的形势 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也呈现新的特点,面临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事故总量仍然偏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职业健康备受关注等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 2.1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尽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据统计,2012~2014年全国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重特大事故71起,死亡1278人,其中煤矿44起,死亡747人,分别占61.97%和58.45%;其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255,仍远高于欧美主要产煤国家平均0.03的水平;再次,煤矿安全生产指标持续走低,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低位反弹和反复的风险增大。此外,能源革命也给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煤矿安全水平极不平衡 长江以南及西南地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80%煤层为急倾斜、倾斜煤层,薄煤层多,厚度0.6~2m,局部断层密度达到35条/km2,机械化程度极低。2012年,全国仅云、贵、川、渝、湘5省市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均超100人,共死亡672人,占全国的49%,而5省市煤炭产量仅占全国的13%。2013年,全国仅云、贵、川、渝、湘5省市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均超90人,共死亡494人,占全国的46%,而5省市煤炭产量仅占全国的12%。 2.3煤矿开发条件不断变化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具有“东贫西富”、“东深西旱”的特点,煤炭开发不断向西部和深部转移。东部拥有约90%的经济总量,而煤炭资源的赋存仅占总量的30%;西部煤炭资源的赋存占70%,经济总量仅约为10%。目前全国已有47座超千米深井,最深已达1501m,随东部煤炭开采深度增加,高地应力、高瓦斯、高地温、高承压水等带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9]。新疆等西部地区大倾角煤层、巨厚煤层、三软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也面临严峻挑战。 2.4隐蔽致灾因素难以精确普查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通常无明显的显现特征,具有隐蔽性、时变性、脆弱性等特点,探测和预防难度大。煤矿灾害事故大多都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紧密相关,隐蔽致灾因素已成为引发煤矿水害、瓦斯和顶板等重大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10]。据不完全统计,在煤矿重大事故中,与地质条件有关的各类重大事故占90%。隐蔽致灾因素的致灾机理和预防机制、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快速精细探查技术与装备是研发重点。 2.5煤矿职业危害备受关注 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振动、高湿等职业危害,对职工安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013年共报告职业病26393例,其中尘肺病23152例;煤矿职业病15078例,其中尘肺病13955例[11]。煤矿尘肺病约占新发尘肺病总数的60%。在有效遏制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同时,如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 2.6煤矿安全投入面临困局 受宏观经济影响,煤炭需求持续下滑,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煤炭行业低迷现状或将持续。煤炭企业在经济效益普遍下滑亏损条件下,资金周转困难,安全投入难以保证。因此,煤矿安全技术装备的经济性和实用性越来越成为现场应用考虑的重要方面,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和推广难度加大,容易影响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两方面的积极性。 3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方向 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工信部在《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62%以上。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5以下。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有必要针对煤矿安全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科技对策和发展方向。 3.1攻克灾害防治技术瓶颈,打好灾害对抗战 针对煤炭开发向深部和西部转移出现的灾害新特点,以“超前预测、主动预警、综合防治”为重点,研发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动态智能探测、煤矿重大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煤矿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防控技术。重点突破小尺度地质异常体精细探测技术、隐蔽致灾因素井上下立体动态探测技术、煤矿重大灾害判识预警模型及方法、突水水源在线快速判别与智能注浆系统、超千米深部流变围岩控制技术、深部矿井耦合动力灾害防治技术、高温诱发瓦斯煤尘爆炸及自燃火灾防控技术、矿山呼吸性粉尘监测与防治技术等。 3.2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打好安全外围战 当前“减人促安”、“无人则安”的理念被广泛认同,通过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可在提高煤炭生产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为此,有必要围绕煤矿重点生产环节及安全保障系统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开展攻关,重点突破煤矿巷道高效快速掘进技术与装备、难采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与装备、清洁智能辅助运输技术与装备、无人化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人-机-环境”信息感知和交互技术与装备、智能生产调度系统等,促进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提升安全高效开采水平。 3.3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打好灾变时应急战 煤矿应急处置与救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保障煤矿灾变时期应急救援技术装备“找得到、调得来、用得好”,急需研制集紧急避险、灾区侦测、通信定位、应急救援于一体的煤矿重大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和装备。重点突破煤矿重大灾害灾情演变规律、煤矿灾变环境侦测及存储技术、灾变环境应急通信及遇险(难)人员精确定位技术、快速逃生避险救援保障技术及装备、煤矿救援通道快速构建技术及装备、智能化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技术,提升煤矿重大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装备水平。 3.4提高监管执法技术水平,打好安全监管战 监管监察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化水平。重点突破现场监督检测装备、现场执法与调查取证分析装备、信息化装备、执法配套装备等,全面提升监管监察技术装备水平[12]。此外,要加强对煤矿安全现有技术标准和规程的调研和梳理工作,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重点技术条款和关键技术参数进行深入研究,做好技术标准规范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监管监察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4结束语 实践表明,煤矿安全科技对促进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发挥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但随着发展环境、行业形势、开发条件的不断变化,煤矿安全生产紧迫性增强,煤矿安全科技挑战性加剧。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有必要固本拓新,加强煤矿灾害防治瓶颈技术、减人增效高端技术、应急救援保障技术、监管监察支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全面提升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为早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提供科技保障。 作者:雷毅 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安全科技论文:深究学校网络安全科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投入使用,这无疑对加快信息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资源共享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安全问题,登陆了一些非法网站和使用了带病毒的软件,导致了校园计算机系统的崩溃,给计算机教师带来了大量的工作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所以在积极发展办公自动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重视。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搞好网络的安全,就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位中学电脑教师兼负着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主要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 一、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包括主机和服务器的运行安全,主要措施有反病毒。入侵检测、审计分析等技术。 1、反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是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它能够传染其它程序,并进行自我复制,特别是要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有着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因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方法是使用防病毒软件对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或者在工作站上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如我校就安装了远程教育中心配置的金山毒霸进行实时监控,效果不错。 2、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以提高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及时对系统进行安全防范。入侵检测系统包括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和硬件,主要功能有:检测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检查系统的配置和操作系统的日志;发现漏洞、统计分析异常行为等等。 从目前来看系统漏洞的存在成为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发现并及时修补漏洞是每个网络管理人员主要任务。当然,从系统中找到发现漏洞不是我们一般网络管理人员所能做的,但是及早地发现有报告的漏洞,并进行升级补丁却是我们应该做的。而发现有报告的漏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经常登录各有关网络安全网站,对于我们有使用的软件和服务,应该密切关注其程序的最新版本和安全信息,一旦发现与这些程序有关的安全问题就立即对软件进行必要的补丁和升级。许多的网络管理员对此认识不够,以至于过了几年,还能扫描到机器存在许多漏洞。在校园网中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着各种的服务,但是服务提供的越多,系统就存在更多的漏洞,也就有更多的危险。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应将不必要的服务关闭,只向公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基本的服务。最典型的是,我们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对公众通常只提供WEB服务功能,而没有必要向公众提供FTP功能,这样,在服务器的服务配置中,我们只开放WEB服务,而将FTP服务禁止。如果要开放FTP功能,就一定只能向可能信赖的用户开放,因为通过FTP用户可以上传文件内容,如果用户目录又给了可执行权限,那么,通过运行上传某些程序,就可能使服务器受到攻击。所以,信赖了来自不可信赖数据源的数据也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一个因素。 3、审计监控技术。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它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识别谁访问了系统,还能指出系统正被怎样地使用。对于确定是否有网络攻击的情况,审计信息对于确定问题和攻击源很重要。同时,系统事件的记录能够更迅速和系统地识别问题,并且它是后面阶段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另外,通过对安全事件的不断收集、积聚和分析,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某些站点或用户进行审计跟踪,可以及早发现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因此,除使用一般的网管软件系统监控管理系统外,还应使用目前已较为成熟的网络监控设备,以便对进出各级局域网的常见操作进行实时检查、监控、报警和阻断,从而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二、网络运行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除了采用各种安全检测和控制技术来防止各种安全隐患外,还要有备份与恢复等应急措施来保证网络受到攻击后,能尽快地全盘恢复运行计算机系统所需的数据。 一般数据备份操作有三种。一是全盘备份,即将所有文件写入备份介质;二是增量备份,只备份那些上次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文件,这种备份是最有效的备份方法;三是差分备份,备份上次全盘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所有文件。 根据备份的存储媒介不同,有“冷备份”和“热备份”两种方案。“热备份”是指下载备份的数据还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只不过传到另一个非工作的分区或是另一个非实时处理的业务系统中存放,具有速度快和调用方便的特点。“冷备份”是将下载的备份存入到安全的存储媒介中,而这种存储媒介与正在运行的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没有直接联系,在系统恢复时重新安装。其特点是便于保管,用以弥补了热备份的一些不足。进行备份的过程中,常使用备份软件,如GHOST等。 三、内部网络安全 为了保证局域网安全,内网和外网最好进行访问隔离,常用的措施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采用访问控制和进行网络安全检测,以增强机构内部网的安全性。 1、访问控制:在内外网隔离及访问系统中,采用防火墙技术是目前保护内部网安全的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在效和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安全政策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防火墙技术可以决定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哪些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其基本功能有:过滤进、出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等。应该强调的是,防火墙是整体安全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必须将防火墙的安全保护融合到系统的整体安全策略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 另外,防火墙还用于内部网不同网络安全域的隔离及访问控制。防火墙可以隔离内部网络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防止一个网段的问题穿过整个网络传播。针对某些网络,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一些局域网的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受信任,或者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敏感。而在它们之间设置防火墙就可以限制局部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2、网络安全检测: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分析,用实践性的方法扫描分析网络系统,检查报告系存在的弱点和漏洞,建议补救措施和安全策略,达到增强网络安全性的目的。 以上只是对防范外部入侵,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些粗浅看法。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是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康正常的校园网络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来维护。 安全科技论文:煤矿安全科技支撑作用 1煤矿安全科技工作的差距性 近几年,山东煤矿安全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差距。(1)认识不够“高”。个别煤矿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认识不到科技对安全生产的巨大支撑、保障、推进作用。(2)转化不够“快”。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结合不紧、推进较慢、转化率较低,市场化运作不够灵活。有的科技成果获奖后即被放至一边、束之高阁,有的科技成果只是在某一单位、某一地点运用,没有实现从“一花独秀”向“春色满园”的转变。(3)基础不够“实”。支撑科技工作的检测检验、技术服务等支撑能力相对滞后,安全基础相对薄弱;科技项目与安全生产需求不匹配,重大隐患治理等关键项目缺口较大,冲击地压防治等重大灾害防治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联合攻关、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4)投入不够“大”。尤其在科技项目上存在资金短缺问题。鉴于煤矿行业的艰苦性、特殊性,煤炭院校的毕业生不愿到煤矿工作,造成科技人才短缺,普遍缺乏后续人才。 2煤矿安全科技支撑的六大功能 科技工作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反映了安全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体现了“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的原则。综合来看,煤矿安全科技具有“六大”功能。(1)基础功能。如果把煤矿安全比作一座大厦,科技则是最重要的基础和磐石。没有科技做基础,煤矿安全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世纪初,部分小煤矿设备简陋,科技手段落后,作业环境恶劣,煤矿安全基础薄弱,“镐刨煤,人攉炭”现象普遍,更谈不上现代化技术,防治大事故没有有效手段,职工生命得不到保障,导致事故多发、频发、高发。(2)支撑功能。科技是支撑安全生产的“钢筋铁骨”,如同液压支架一样支撑着整个工作面,为作业现场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环境,增强了防范事故的“硬实力”。如果是木支护,效果可想而知。现代化的科技装备武装了矿井通风、运输、机电等各大生产系统,数字化矿井、智慧矿山建设支撑了安全生产的“半壁江山”。(3)保障功能。科技是职工生命安全的“保护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科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保障功能,就有什么样的安全状况。近几年来,部分煤矿针对以前在矿井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且与有关单位共同开展了科技攻关,如冲击地压工作面转载机岗点无人操作、准无人化工作面集控一体化系统、工业电视检测与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效地保障了矿井的安全生产。(4)推动功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安全生产的“内动力”、“助燃剂”,正日益渗透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安全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为推动煤矿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近几年,各煤矿企业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推广应用方面动了脑筋、下了功夫,推进了煤矿安全科技工作上台阶、创水平,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5)提升功能。科技具有三方面的提升功能:提升“安全系数”,提升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效率。如,生产系统的远程监控、无人值守技术,减少岗位人员,提升了准确性、可靠性;单轨吊运输替换了小绞车,煤流运输实现了皮带化,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安全系数”。另一个层面讲,现代化技术装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懂理论、会操作,方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通过学习培训和实际工作,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6)促进功能。近几年,各煤矿加大安全投入,更新了一大批安全设施,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发展和安全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山东煤矿安全形势逐年稳定好转,安全工作走在全国先进行列,安全科技功不可没。 3扎实推进煤矿安全科技有效途径 3.1重点抓好煤矿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结合当前实际,围绕科技研发、新技术推广、科技活动、信息建设、专家支撑、技术服务等工作,重点抓好安全支撑体系建设完善。框架图见图1。 3.2突出煤矿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围绕水、火、瓦斯、煤尘、冲击地压、顶板、高温热害等影响煤矿安全的重大灾害防治技术,以及应急救援与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重大危险源监控等关键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攻关,破解安全难题,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控制重特大事故。 3.3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完善共性技术转化平台,提高成果的共享和转化率;大力推广对安全生产效果明显、有较强推动和保障作用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对影响重大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要强力推广应用。 3.4创新发展信息化和安全产业信息化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煤矿安全需求,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建立完善物联网系统,加快科技工作信息化进程;大力培育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产业,制定培育发展安全科技产业实施总体方案,重点研制检测监控、安全避险、个人防护、灾害监控、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进一步提升安全装备水平。 3.5多措并举发挥专家支撑作用成立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煤矿企业等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专家库,遇有重大技术课题、项目验收、成果推荐等情况,启动专家库。加强高等院校、集团技术中心之间的联系,建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创新平台为支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积极组织经验交流,以现场会、专业会、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加快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共享。 4强化煤矿安全科技保障工作 科技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工程,需要坚强的组织领导、完善的工作制度、有力的保障措施,才能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完成。 4.1强化组织保障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业务部门具体抓,技术人员细致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组织体系,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工作效果。 4.2强化素质保障强化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重点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激励和引进机制,实行人性化管理,落实人才倾斜政策,创造良好、舒心的工作环境。 4.3强化技术保障建立健全以各集团技术中心、科技管理部门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推行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负责制,强化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4.4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科研经费充足,稳定科技投入增长机制,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不低于企业总产值增长幅度;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多渠道、多层次投资模式,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的各项优惠政策。 4.5强化制度保障制定有利于激励科技工作的政策机制、工作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严把科技计划编制关、实施关、考核关、奖惩关,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5结束语 新形势下的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构建“政府组织领导、部门推动督促、科研院校积极参与、服务机构技术支持、煤矿企业强化落实”的科技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成果转化率,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创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长效机制,为煤矿安全状况稳定好转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作者:杨成超 单位: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 安全科技论文:构建安全科技服务新模式 2014年以来,山西省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任务日益加大。山西省安科院努力加快自身发展,增强安全科技支撑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包括全面整合安全科技优势,积极拓展安全生产科技合作,努力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努力构建新形势下安全科技服务发展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开发新领域 山西省安科院通过强化与市县政府合作,开发了区域性安全科技服务新领域。区域性本质安全建设是推动区域整体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方式,也是安全生产科技支持安全发展的新途径。为此,省安科院研究分析了山西省各市县产业结构、安全生产形势和经济发展特点,确定了重点支持方向,制定了整体服务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案,选择了全省非煤矿山大县――忻州市繁峙县,作为区域性安全科技支持的重点之一。繁峙县是山西省工业大县,以铁、金、银、钼等金属矿业为主导产业,选矿厂、冶金、炼焦、化工、金属加工销售等相关企业较多。2014年6月7日,山西省安科院与繁峙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创建省级重点安全生产示范县”合作协议。在协议中,确立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建成“省级重点安全生产示范县”的目标。 山西省安科院主要为该县提供企业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日常安全生产“六查”(查思想、查领导、查现场、查隐患、查制度、查管理)、企业安全生产能力提升与过程控制体系建设等支撑工作,同时还提供事故应急救援、调查分析,以及组织控制培训、考核评估等全方位服务。针对该县金属矿山、冶金企业、尾矿库多的实际情况,山西省安科院还为该县有关企业提供职业卫生检测检验、职业病危害因素治理等方面的支持,拓展了区域性安全科技的新服务。目前,山西省安科院正在与省内其他市县进行合作洽谈,以进一步扩大区域性服务范围。 “创建合作”工作的开展,使山西省安科院在繁峙县构建了多行业、多领域、多技术、系统性、综合性区域安全科技服务格局,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项支撑、四个重点、五项服务”的安全科技服务模式,即:以县域安全发展为中心;成为安全科技服务平台和安全科技研发实验平台;强化了重大危险源监测、安全隐患检测排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治理的三项科技支撑;以企业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日常安全生产检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提升与过程控制体系建设、参与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分析工作,以及组织控制培训和考核评估的四项合作为重点;给予安全评价、职业卫生项目建设“三同时”、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设备设施检测检验、安全科技产品推广五项服务。同时,还在整体安全科技服务中实现了“三个延伸”,即:在安全科技发展中向采空区治理、岩爆预防治理技术研究、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措施整体推进延伸。通过这些举措,使得由原来单个企业、单一服务的零散型服务,变为综合性、系统性、集中性服务,安全生产科技服务效果大幅提高,有力提升了山西省安科院竞争力和安全生产科技的全面快速发展。 通过“创建合作”,陕西省安科院还初步形成了集“政府主导、安监督导、企业落实、科技支持”为一体的整体协调并统筹推进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较好地解决了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中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安全科技占比不协调的弊端,解决了安全生产监管与安全科技服务不同步,导致安全隐患治理此起彼伏的问题。对于有效提高区域安全生产针对性、协调性和监管科技同步的系统工作能力,提高区域性安全生产整体发展水平,产生了重要作用。 深化新格局 山西省安科院在支持企业安全发展中,以往主要采取单一的安全技术服务方式,既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又不利于安科院的发展,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服务能力不能有效发挥。因此,省安科院力求扩大与产业企业的合作范围,构建系统性安全生产服务的新格局,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安全生产科技服务,解决企业安全生产科技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建设水平。截至2014年8月,山西省安科院已与山西中强煤化有限公司山煤焦电化材一体化工业园区签订了7个项目的整体安全科技服务协议,在安全评价、职业卫生建设项目“三同时”、安全隐患排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治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设施设备检测检验等项目中,给予服务支持。此外,还与大同市天镇县瑞祥矿业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从安全评价开始,为整个生产过程开展安全技术支撑服务,最终科企双方满意,提升了服务效果和工作效率。 强化与产业企业合作,形成了安全生产科技“线条式服务”, 拉长了安全生产科技服务“链条”。特别是与行业、大型条管企业的合作,拓展了全省的安全生产科技服务的覆盖面,突显了新形势下科企之间安全发展与科技支撑相互依存的新型关系,突显了安全科技专业化、系统化、高效化的服务形式,深化了安全科技服务内容,提升了企业本质安全建设效果,为安全科技发展和安全科技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培育新能力 强化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共享安全科技服务新能力。山西省安科院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中关村科留园、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技实体合作的基础上,2014年先后与3家科技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一是与四川省安科院的“院际合作”,发出了“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建设,共创全国先进安科院(所)”的倡议,合作重点是引进四川省安科院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山西露天煤矿排土场稳定性评估、非煤矿山尾矿库及高陡边坡监测监控、危化行业危险品储罐变形监控中进行广泛应用,填补了山西省安科院在该项技术的空白,提升了安全科技实力。2014年6月上旬,对五台县天和煤业张家庄排土场、东侧排土场和繁峙县宝山矿业小壁沟尾矿库,进行了完整、快速、高精度、无接触的三维激光扫描测量,采集岩土地质及地形三维数据,为边坡、隧洞等岩土工程三维模型的建立和变形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并对坝体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二是与中化赛鼎有限公司的“跨际合作”,实现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合作共享。赛鼎公司在煤化工、工业工程中氯化、氧化、烷基化等工艺和设备设计上给予省安科院支持。三是与湖南凯天环保集团的“跨省合作”,致力于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治理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该技术在全省的运用,将极大地改善煤化工、煤矿、金属非金属、冶金等有关行业企业职业病危害状况,提高全省职业卫生安全水平。 山西省安科院通过强化与科研机构“院际、跨际、省际”合作,形成了“链条”式安全科技发展格局,带动新技术、新人才源源不断吸收进来,拓宽了自身安全生产科技能力。通过广泛合作,较好地实现了技术引进对接、市场资源共享、科技人才培养、推进项目研发、增强支撑能力。目前,山西省安科院开始着手建立隐患排查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滤毒罐项目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技术已申请了国家专利;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噪声治理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尾矿库溃坝灾害数值模拟分析系统研发项目”等科研项目进入了推广应用阶段。至此,山西省安科院已基本形成了集“市县政府、产业企业、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推广应用”一体化,构建了新形势下安全科技发展的模式,对于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安全科技论文:浅谈安全科技在油气田生产方面的应用 【摘要】:油气田的开发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点,危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较多,发生事故的几率较高,是一个高危行业,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但随着各种安全科技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油田的安全生产监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油区的安全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质的飞跃。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我油田安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绩;探讨了科学技术已成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从安全科技体制机制、研究、投入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倡导企业应该用创新和改革的思路及勇气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科技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 安全生产 监管 应用 一、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迫切需要科技支撑 近年来,我油田正处于建设大油田的关键时期,也处于滨海新区开放开发的显著位置,对油田的安全生产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油田开发过程中在安全监管方面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复杂性不断加大;由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所导致的安全基础设施不配套或严重不足、装置落后等情况的好转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决定了油区的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防范和处理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大大增强,一旦发生重大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可估量。要扭转和缓解这种严峻形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根本手段,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现,它对安全生产基础的巩固和保障作用越发显现,因此迫切需要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来有效指导安全生产,来提升安全防护整体水平,来提高监督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促进企业安全技术升级。 (一)安全生产监管的特点需要科技支撑 安全生产监管几乎涉及所有的领域,涉及众多的事项。它适用领域广、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其特点决定安全生产监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针,也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只有把工作重心向事前预防倾斜,超前防范,未雨绸缪,才能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目前我们的事前监管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科技手段,大部分监管只能凭借经验,靠的是眼看、手摸、鼻子闻。这种落后的手段,对于油田运行的变配电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虚接、断路等等的预先判别无法实现,只有当问题发生后,才有可能去查找整改。由于缺乏有效的科技检测手段,无法预先查找出隐患部位,任由隐患升级。隐患处理固然重要,但是指导事故单位进行隐患整改,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 科技在安全生产监管中的应用 (一)建立了HSE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自身安全监管能力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如果每个企业都把自己的责任履行到位,实现其本质安全,那么事故就没有发生的可能了。但目前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问题,为此油田公司创建了HSE管理平台,包括:HSE过程控制系统、HSE事故隐患管理系统、HSE特殊作业系统、不停产检测系统、安全经验分享平台等等,实现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着重解决了以下的突出问题:一是之前油田公司多采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联合检查的方式进行沟通,行政效率低、部门之间沟通难的问题,安全主管部门将监管情况放入系统中,其它部门可进行有针对性管理和落实;二是解决企业安全管理不专业的问题,系统中录入的安全隐患按照专业特点和分工由相关专业部门落实治理,使企业按照标准化方式进行管理;三是对企业进行安全提醒。提醒企业按时阅读上级部门的通知通告、按时进行特种设备年检、按时进行人员培训;四是上级安全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工作等等。总之,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在上级部门与公司间、公司与下属单位间建立起一个多向的、互动的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对企业的实时监控和标准化管理。 (二) 发生事故后实施有效救援,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简单事故救援问题不大,但一旦发生灾难性事故,如火灾、坍塌、毒气蔓延、井喷失控、爆炸等救援人员不能进入事故现场的情况,或遇到现场光线黯淡,救援人员仅凭肉眼无法观看的时候,我们的救援指挥者、专家无法对事故现场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影响事故救援。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研发危险场所应急救援防护装备,对在特殊条件下实施救援大有益处,对救援人员配备先进的救援装备:人员生命报警仪、有害气体探测仪、正压呼吸器、先进的声纳通讯指挥系统、高温耐火服等等,可以显著提升救援能力和效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缩短事故救援处置时间。 三、 科技在安全生产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下几点: (一) 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地位有待提升,“科技兴安”的各种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从目前情况看,油区的安全生产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行政管理,科技远未成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主要动力和手段。 (二) 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科技投入缺乏激励政策,投入机制不完善,对安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油田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仍没有明确可靠的资金渠道,导致安全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组织对一些公共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三)安全生产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还处在初始阶段。油区的安全生产科技工作起步晚、基础差,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其他重点专业和领域。当前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转化率都比较落后,安全生产科技贡献率低;安全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差,一些长期制约安全生产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尚未解决,安全生产的科研储备匮乏。 (四)安全生产领域人才培养严重滞后。每年油田接收安全生产管理专业学科的人才依然不足;现有的从事安全生产管理的人员缺乏进一步培养深造的机会;未完善和建立各级的安全生产专家库,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安全生产专家的作用,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更新缓慢、科学技术和安全管理知识有待提高;有关安全技术研究专家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机构和学术研究平台,缺乏高层次安全技术人才的引进。 四、 结论 近些年来,油田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科研投入、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成果喜人,对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基础性作用,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大力推广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对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构建油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安全科技论文: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的我国的煤矿自然条件差和开采人员结构复杂职业素质普遍较低,所以我国在煤矿生产安全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而且目前为止,我国的煤矿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生产体系还不够成熟,这导致煤矿生产矿难频发,严重危害着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接下来,笔者将在充分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和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针对我国煤矿现有安全生产形势的对策。 关键词:煤矿安全科技 面临现状 发展方向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是煤矿生产的基本准则,安全永远是煤矿监管人员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只有在确保采矿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采矿工作才会正常进行,才能保证煤炭资源源源不断的供应。特别是在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社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利用安全科技来确保煤矿的生产安全,已经迫在眉睫。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全国各地依然矿难频发,据有关资料表明,去年全国一共发生了11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如洪洞“12.5”矿难造成108人死亡、唐山刘官屯矿瓦斯爆炸死亡181人等,这些重大煤矿是事故无疑为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敲起了警钟。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应该得到每一位管理人员的重视。通过建立有效的煤矿生产安全体制和积极研发先进安全生产技术来保证煤矿的生产安全,促进煤矿资源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1.1 煤矿自然条件差 我国煤矿幅员辽阔,普遍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引发重大煤矿开采事故。其带来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煤矿瓦斯大、自然发火严重、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煤矿热害等方面。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给煤矿的开采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且严重危及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我国所有煤矿几乎全为瓦斯矿井,每年由于瓦斯爆炸引发的矿难事故数量也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去年共发生较大瓦斯事故63起、死亡290人,重大瓦斯事故18起、死亡352人。这些自然条件,是制约着煤矿开采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生产所面临的基本现状。 1.2 矿井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目前为止,我国在煤矿机械化开采方面所做的工作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在重点煤矿地区的机械化程度为75%,在一些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仅15%,全国平均采矿机械化水平不足40%。这导致采矿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力去完成。而且,在安全技术设备上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在许多重点煤矿区,就连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甲烷传感器等一些必备的安全设备配备的严重不足,而且有些矿主一味的追求暴利,没有对矿井区的防尘供水系统、电气防爆系统以及各种安全仪表进行适时的检查和积极的更换,有许多的电气设备仍然被超期服役。这违规违纪的现状都严重的威胁着下井人员的生命安全。 1.3 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产业用人非常多,而且农民工使其主要的劳动力,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且其流动性较大,在专业知识培训方面严重不足,导致很多有很所违章操作的现象。除此之外,我国煤矿安全体系方面也不完善,许多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有管理人员主观意愿和从事经验,去安排工作。管理技术缺乏,管理理念落后,这也是我国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 2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不够,创新能力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煤矿开采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但是,由于煤矿是一个涉及专业领域较广的产业,所以对其安全理论和生产体系的研究较难把握方向。这导致我国的煤矿生产行业一直缺乏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这也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2.2 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由于煤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且我国的煤矿资源丰富,这导致从事煤矿生产行业的人员较多,而且复杂多样,这导致整个煤矿生产行业处于一个比较松散的局面,所以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一直缺乏研究,对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2.3 科研力量不足、专业人员缺乏 近几年,由于各个高校不断地实施教育改革,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课程,这导致科研力度严重的缺乏。而且由于我国对矿难事故频发,导致人们都认为煤矿生产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工作,所以人们都不愿意煤矿产业方面发展,这就使的我国极度的缺乏专业人才,煤矿科技工作也陷入人才短缺的境地。 3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方向 3.1 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技术 抽放瓦斯是防治瓦斯爆炸的基本措施。但是我国的地质结构发杂,地质覆盖层的透气性较差,这导致瓦斯很容易在井中聚集。所以应该积极研究煤矿打孔施工技术,并研发配套钻孔设备,提高对本煤层的瓦斯抽放效率,给开采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3.2 矿井粉尘防治技术 我国目前使用的矿井防尘设备,体积较大,移动很不方便,这大大增加了开采人员的施工难度。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防尘系统排放浓度在5 mg/m3左右,而国外的先进设备排放浓度在1 mg/m3左右,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对矿井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 3.3 矿井应急救援装备的研究 由于近年来我国矿难频发,所以积极研究矿井应急设备可以说是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研究的首要任务,在快速抢险就灾方面,我国尚无成套的专业化技术和设备,所以我国应组织专门部门加大对紧急救灾设备的研究,为救灾决策指挥和事故状态方面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 4 结语 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煤矿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煤矿产业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加快煤矿安全科技的研发,使煤矿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大管理监察力度,使我国的矿产安全“更上一层楼”。 安全科技论文:煤矿安全科技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煤矿业一直都是我国能源生产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其他相关企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一直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煤矿业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也是我国生产事故多发产业。众所周知,煤矿业中的采煤工作是要在地下进行的,这就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为了提高煤炭生产的安全性,我们要积极推进煤矿的安全科技,减少煤矿业事故发生率。 【关键词】煤矿;安全科技推广;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率也在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矿的安全科技也随之得到了较大发展,同时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不仅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对煤矿安全科技推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大众传达推广的现状及相关对策就成为了当前的主要问题。 一、煤矿安全问题简论 近些年来煤矿的安全问题总是出现,随着开发技术的推广,安全问题的种类在逐渐的增多,其中瓦斯问题、粉尘问题、火灾问题、水害问题等等是常见的安全问题。从近些年来的事故发生率和事故类型来看,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隐患是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深而不断出现的,尤其是其中瓦斯爆炸所引起的事故频繁出现,这种瓦斯问题同煤矿开采工作的矛盾在逐渐的加深,同时,随着煤矿开采工作的开展,热害也逐渐成为了主要的问题,随着煤矿生产形势集约化程度增加,现代生产矿井很容易出现多种灾害问题耦合出现的现象。 在以上的问题中,瓦斯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同时,煤矿的采掘过程中也会出现安全事故。面对着这些问题的存在,安全生产的实现就需要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持,为此,要推广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二、煤矿安全科技推广现状 煤炭的安全生产对科学技术的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的标准,近些年来,在安全科技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进行煤矿安全科技推广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安全科技的推广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为此,为了提高煤矿安全科技推广效率和质量,我们要积极研究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推广体制问题。当前,煤矿安全科技推广虽然在进行着,但是在推进过程中,推进的体制同煤矿业现行的发展需求是不相符合的。在我国煤矿安全科学技术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先进的技术中借鉴过来的,在借鉴和自我研究过程中,国家对其的重视力度在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加大,但是,受到利益观的影响和企业投入成本的限制,各个相关科研公司或者企业研发部门对安全科学技术推广方面研究重视度严重不足。在现代煤矿企业的科技发展体制中,多数是以政府的推广政策为主导,在企业体制中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研究、消化、应用推广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市场调节在企业中并没有发挥作用,所以就导致了企业中的推广体制没有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相符合,与此同时,也使得企业对安全科技的需求没有受到市场体制的调节,也就导致了科学技术发展为科技成果,再到实际应用都没有受到市场的调节,不能够及时根据煤矿企业发展的具体需要进行安全科技的推广。 2.投入与监管问题。现代煤矿企业中安全科技的资金投入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首先,投入问题。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我国政府已经减少了对煤矿企业的资金支持,而煤矿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低价位在发展运行,同时安全科技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比较大,这种资金投入和产出上的矛盾就造成了煤矿安全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不足,如果强行进行安全科技的推广会给煤矿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单靠煤矿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是很难实现安全科技的高质量推广的。其次,监管问题。这里的监管问题还是指资金的监管问题,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监管制度不够规范,存在着安全生产费用被挪用的现象。 3.人员素质问题。据了解,我国煤矿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高尖端技术人才所占的比例比较小,这也就导致了科学技术上的很多难题没有被攻克,创新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在煤矿也中所占的比例在12%左右,而煤矿企业人才需求补充还不满10%,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更是不足,这种人才匮乏就导致了煤矿企业的预警能力、灾害认识能力、抢险救灾能力以及安全管理等能力水平都比较低。 三、煤矿安全科技推广有效对策 针对煤矿安全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安全科技推广的有效性,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完善煤矿安全科技推广体系。在政府对安全科技推广提高重视的同时,煤矿企业也要完善自身的安全科技推广体系,首先就应该在制度上对安全科技推广活动积进行明确。利用专项资金,建立一个把科学研究成果化、应用化的专业部门,成立一个科技推广活动的载体。其次,要严格执行力度。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让煤矿安全科技的推广活动有章可循,那么,制度制定之后要严格执行力度,一定要明确规定出执行的具体程序,根据煤矿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安全科技研究。同时,还要相应的建立一个安全评价体系,要根据煤矿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的评价,判断出不同评价要素对安全的不同影响,以此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 2.强化费用监督力度。要在煤矿企业中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出安全科技费用的使用标准,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在制度中要把安全科技费用的具体使用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比如,应该包括设施、设备、安全教育、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明确何种资金利用方式是正确合法的,为监督检查机构的检查行为提供明确的执行标准和判断标准。同时,国家还应该在资金上给予一定鼓励,通过财政政策等给予支持。 3.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在煤矿企业中应该积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发展专业化对口教育,同时要对在职企业员工进行再教育,提高员工的总体素质,推广煤矿企业同大专院校的合作,煤矿企业可以为大专院校提供经验丰富的讲师和相关设备,而大专院校负责为煤矿企业提供高素质定向人才,为煤矿企业的人才体系注入新鲜血液。 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舆论的压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等,都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加大煤矿企业安全科技的推广力度,完善企业自身的安全科技推广制度、拓宽企业科研经费的融资渠道、完善煤矿企业人才发展制度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煤矿安全生产性,在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社会效益。
新型农业论文: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 摘要: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土地流失严重等等自然灾害都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新技术革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解决这一问题。从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出发,研究了对我国新型农业的直观影响,同时还深层次的探讨了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以及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技术革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路径 1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高的工业化程度导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包括环境、资源以及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目前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等等危机。在资源普遍缺乏的今天作为全球一个拥有农民9亿多的农业大国来说,发展新技术农业革命,利用新型农业产业来带动以及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1-2〕。国内外都积极发展新兴农业,在这些发展农业的大潮流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会一味否定常规农业的存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出现否定农业投入的唯生态倾向方式心态〔3〕。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来看,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往现代农业发展突破的实际性阶段,因此在考虑我国农业现有的新技术革命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国情的基本情况以及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实际性差别。因此在考虑现阶段的新技术革命时,要充分了解和实行基本政策,以可应用化的新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而再实现技术性突破。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农业产业突破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并且在生活中也有了相应的实例。国外学者包括GillesDuraaton(2011)〔4〕普遍认为,农业产业新技术革命的开端始源于上世纪30年代,鉴于工业发展逐渐趋于饱和化,发达国家为了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已经开始对农业进行相当全面改造。同时LindJ.(2010)〔5〕也指出农业产业化的模式主要有美国农业模式、日本以及部分西欧的农业模式,都是依据本国发展的现状,局域现实情况进行了相当程度上的模式变化,逐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改变。与此同时国外还有某些学者从宏观方面的角度对全球范围内一些主要的具有相对代表性国家,目前所采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一系列与之更加相关的决定性研究。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指现阶段美国主要采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属于机械化的先进仪器耕种模式这与英国政府主导的引导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相对来说法国更加环保采取了链条式环保型的发展模式,德国则主要是基于信息化生态的技术性基础而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在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突出不能照搬国外发展,但是必须借鉴其发展模式来实现农业发展的突破。于允充(2012)〔6〕指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结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充分考虑当地的发展,利用产品化机械化来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形成独有的农业发展模式。温琦(2010)〔7〕认为就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而言,领土辽阔导致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自然以及社会条件的水平出现很大程度的差距,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者之间的水平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满足的就是能够同时实现各地的均衡性发展,其发展的模式不能采用套路式进行,需要因地制宜,以点制点,使得各地之间的发展都能够实现友好突破。方志权(2013)〔8〕则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内采取外向出口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及都市城郊农业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现有的优势农产品产业,使其带动整个地区的模式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实现当地地区整体资源综合性开发以及不断推动的商业化模式。综上所述,在基于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之上实行农业产业的模式发展路径需要不断探寻,充分利用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等等在内的时代革命结果壮大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独有的农业社会发展模式。 3现代农业新技术革命的基本内涵和影响 3.1新技术革命的基本内涵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产业新兴技术革命,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的装备,来从事广泛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从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传统农业技术革新,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在推动技术飞跃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不断成熟的生物、信息化等等技术,从根本上实现传统农业革命性突破以及新发展,从而使农业产业化在更加高技术化方向发展。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能够贯穿于我国农业全面建设的单一过程中,使其具有相对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及更为珍贵的丰富内涵。在本世纪就我国农业新技术革命来看,其重点主要是包括四大应用技术,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以及可大力发展的海洋农业技术。 3.2新技术革命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先进的高新技术,其快速迅猛的发展需要经济腾飞的支撑。在现阶段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能够拓展到农业应用领域,而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性的方面,主要是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新种质、提高动植物抗性等方面,是基于提高农产品的关键品质从而提高其实用化的可行程度。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电子技术、遥感和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核能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等都可以与常规的农业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并且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之中最值得指出的就是生物工程技术有了最新的进展〔10〕。在目前已经可以利用组培花培的技术进行选育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培育出了其他多种作物的新品种,在这当中稻谷、小麦、烟草已经用作大规模的生产;马铃薯等的脱毒以及快繁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品化以及产业化。也有一些作物细胞事例通过新技术革命实现了再生植物,转基因的抗虫棉已进入田间,牛胚胎有效的分割以及早期性能识别等技术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克隆也日益完善,在基因工程疫苗方面也达到了示范级别的要求,并且取得了极为重大的研究型进展,以上的这些技术成果的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产值实现了极为庞大的发展。虽然就目前态势而言我国农业产业化科技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总体水平相差很多,但是蕴藏的潜力确实极为巨大的。尤其是在本世纪,技术革命的不断突破能够再次发展农业产业化,从而进行新的技术革命,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我国的农业发展其展现的现状以及相对所面临的一系列的实战挑战,发展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要门径。而在发展我国新型农业的产业模式时需要借鉴于现代不断出现的新科技革命,以技术革命推动社会产业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从而能够形成拥有自己本色的新型农业发展〔11〕。因此基于技术革命的基础上采取的农业产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这将会依据针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现实情况来进一步釆用其他更多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从而能够实现更好、更快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基于新技术革命下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4.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模式 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利用生物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作为产品生产以及销售的两大法宝,针对大量生产农产品的地带采用生物技术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进而再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网上宣传以及地面推广等等,确保其优势的售出路径,同时还需要借鉴与优势地带的发展模式,利用各个地区不同的优势农产品,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利用整体的新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等,将其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生产从而推动整个农业的发展,再利用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带动下游产品的加工、合理销售、运输等等其他一系列相关的朝阳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能够开辟出一条真正属于农民的新式就业新渠道。 4.2生态以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不仅与农业生长的环境有关,同时还关系到未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生态特色上的农业发展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包括海洋微生物技术,利用其快速规模化的生产以及低廉且易生长的本质,使现代化的技术能够越来越深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使其之间的发展日益紧密。另外健康农业、绿色食品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重点应逐渐转移到生态化的发展,同时还需要结合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开发,从而形成合理的动植物资源体系,同时还需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将有机农产品与山区资源相结合,继而开拓出属于我国的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开拓国外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市场。与此同时在发展生态农业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实施退耕还林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善现有的相关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的整体产业形式,使其更加的合理化以及制度化。 4.3城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城郊农业的发展主要信息化的变化,因此信息的搜集以及辨别与此息息相关,城郊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城市居民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从而需要充分了解到各自之间的需求,在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能够包含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整个过程当中需要根据事实的需求充分了解以及掌握动向,利用信息化的平衡来实现这一目标。发展城郊都市农业是基于现有的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城郊农业产品主要的销售群体就是城市居民,因此农业产品具有相对较强的时效性,能够为城市具名提供必要的日常所需。与此同时城郊都是农业要肩负起相当程度上的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生活质量的重任,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环境问题。现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日益加快,因此需要不断更新都市农村的发展技术,加强都市农民的技术水平,改善现有的农业设备使其更加现代化。 4.4以出口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初步发展,还要能够实现其市场化和国际化,因此对于具有外向型农业的基础和潜在能力的地区要大力推进鼓励其快速发展,选择性发展此类商品。各地方地区根据自身农业特色情况,选取最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形式来作为对外发展的输出端,同时还需要以国际市场目标,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出自身的品牌,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依靠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全方面的竞争力,最终建立属于中国特色的新兴农业。 5基于技术革命的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对策 研究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新技术革命也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到农业发展当中,并且已经凸显出更多的优势,农业、技术已经不再如以往的发展模式一般,单一发展、没有关联,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以及农业之间也实现了紧密化关联化,从生产到销售,从研发到推广这一系列的农业活动已经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紧密相连,相信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未来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5.1全面提高整体农民素质打造新型农民队伍,实现农民工人化 鉴于时代对于农民素质发展的需要,需要做到逐渐提高当下农民教育,从制度上改善现有的体制,做到制度创新,同时还需要借助政府以及知识分子的力量,邀请农业专家对当代农民进行新式培训,远离以往无知的阶段,打造出一只新兴的知识体系农民队伍。主要做到以下两点:①从教育入手,由政府倡导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为农民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以及精神基础,例如公共设施、指导老师等等,从根本上提高整体农民的专业素质,使其专业化合理化技能化;②进一步整合当地的地方教育资源,对外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内要靠当地的本地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合作,更大程度上的实现知识水平最大化和技能最大化。 5.2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提出以新技术革命来推动社会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巩固以及不断探索已有的产品销售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销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化利益,结束以往因信息滞后导致的产品脱销的状况。要从根本上调整优化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在确保农业产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在不断推进整个产业的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体产业的稳步前进。而在产业优化的同时还要不断推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前进发展,尽可能的实现产业链的逐步增长,提高整个农业的附加值。 5.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因此需要着力发展农业的产前、产中服务业,推动产业优势前进。同时还要发展现有的农产品,不断推广从而达到实现最优化的技术水平。农业生产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也要完善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且提供具有一定优质的金融以及相关保险服务。努力拓展涉农服务项目,支持农村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天气预报、农产品供求与价格等信息服务。 5.4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产业的过程当中,遵循技术革命的优势,并且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号召力和资源性能,利用已有的整体公共资源主体,从制度上改善现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对已经拥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相当程度上维修,为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挖掘农业产业的相关行业,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加强整体农业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方向和物质指导〔12〕。 作者:王智伟 王树进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新型农业论文:农业建设新型服务体系研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连云港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各级政府的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类服务主体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与农民有机结合,探索创新出很多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然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弱、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对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一、连云港市农业服务体系现状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近年来,连云港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有了显著进展,基本建立了以市为中心、以县为中枢、以乡镇为纽带、以村组为补充“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比较完备的四级农技科技推广网络。2014年,全市农技推广机构139个,其中:市本级7个,县级37个,乡镇级95个;全市农技推广人员1589人,其中:市本级75人,县区级581人,乡镇级933人。全市农技推广人员中,从职称上划分,正高级(推广研究员)28人,副高级(高级农艺师)171人,中级职称624人,中级职称624人,初级569人。 2.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已初步建立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为中心,以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市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龙头,以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为抓手的农产品监管网络体系。各县农委统一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工作有据可依。一是建立主体责任制度,包括农产品生产经营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与相关单位及人员签订责任状,明确服务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对未认真履行应尽监管职责而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监管职责制度,包括产地环境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检测管理、巡查指导等,加强管理,规范监管工作程序。三是建立工作保障制度,包括监管人员岗位职责、宣传培训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等。 3.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覆盖 近几年来,连云港市在搭建信息平台、拓宽信息网络、搞好信息服务方面下功夫,初步实现网络服务、信息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市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基本覆盖,建成了市农业信息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业信息中心为纽带,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为抓手的四级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网络,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农业科技、传达农业政策、传播致富经验、交流市场信息。充分利用“农信通”、“12316”热线电话和短信业务,提供科技兴农、农产品流通、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气象预警等信息服务,切实解决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信息提供问题和信息交流互动问题。 4.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初见雏形 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树立了一批市场化、规范化运作的典型;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和管理,规范防治服务行为,培育一批拉得出、打得响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和组织。到2014年底,全市农业专业统防组织288个,专业化防治服务队659个,拥有机动、电动防控机械9348台套,其中大中型防控机械1669台套,日防控作业能力29.63万亩,全年统防统治面积244.1万亩。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已见雏形。 二、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技科研与推广机构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 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相关环境来看,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分离,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由于科技供给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如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 2.农技推广机构软硬件建设亟待加强 一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进行大规模农技推广能力不足。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少,农技推广设施设备滞后,加之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通道并未完全打通,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还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二是农技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有的甚至出现农技人员应享受的工资福利待遇不能兑现,推广活动经费很少,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3.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 专业合作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配套、资金扶持、技术指导服务,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三、构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关键措施 1.加快构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网络 按照“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和“有配套村级规范化农技推广服务示范站点”的“5+1”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要求,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农民培训公益性岗位,提供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品种技术展示等平台,充分发挥乡镇农技中心的农技推广主渠道作用。开展“一村一名农技员”行动计划,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农技人员。 2.构建农科教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合协作推广机制 在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探索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采用招投标、政府订购、委托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技推广,重点培育和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二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等涉农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生产一线农技推广服务;三是引导、鼓励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农技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等共建区域性、专业性专家工作站等农业研发推广机构,建在田头,方便农民学习观摩;四是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办好“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业技术网站,提供农业信息、技术服务。 3.打造一批农业科技成果综合展示转化基地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农业“三新”工程、“五有”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有规模示范基地、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市县乡三级建设100个农业科技成果综合或专业技术展示转化基地,通过新品种展示区、新技术展示区、新技术创新试验区、新产品试验区、新型农业机械作业区等功能区划分,将农业科技展示基地建设成具有成果展示、科技推广、现场培训、科技创新、专家决策等多项功能,打造便民、快捷优新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绿色通道。 4.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水平 一是启动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制订人才激励措施,引导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择优选择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新增岗位80%以上面向涉农专业大学生;二是实施村级农技人员中专学历提升工程,利用市县农广校开展涉农专业免费教育,每个行政村至少培育1名具有中专及中专以上学历农技人员;三是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终身教育机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四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五是推进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采取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发、创办科技型企业、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创新创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作者:1章跃树 2宋冉 3郑燕 单位:1.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江苏省灌云县商务局 3.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委员会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城镇化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下,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系统分析农业旅游,着重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以使产业相关者能更深入、透彻地认识农业旅游,促进农业旅游更好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旅游;新形态 一、引言 十八大后,国务院领导层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1]。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3]。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一个概念或一件事,也不仅是城镇化率这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纲,纲举目张,行行业业都在这个网络之中。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是农业旅游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农业旅游发展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的逻辑构架:中心———后向———旁侧———前向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的逻辑构架,就是要根据产业融合的特点,将农业旅游与农业、旅游业、农村、农民甚至更多的相关要素纳入一个系统,多方位、系统地、关联性地考虑农业旅游的发展,即:中心问题考虑如何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不同产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顺利完成农业提供资源、旅游延伸服务的对接过程;后向考虑农业旅游如何反哺农业、旅游业,促原先两大产业的优化发展;旁侧考虑新型城镇化建设背后的区域一体化问题,农业旅游的发展如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与农民的市民化;前向考虑如何与更多相关要素融合,推动农业旅游的创新可持续发展。 三、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产业整合———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融合过程中涉及人群的转变:农民=农民+市民。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中所涉及的人群发生了转变,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市民从城市向农业所在地流动,使得劳动涉及人群扩展到了农民与市民两大群体。融合过程中劳动内容的转变:农事活动=农事活动+服务活动。农业在与旅游的融合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劳动内容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只从事农事活动,转变为既从事农事活动又从事服务活动,有些农民完全从原来的农事活动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旅游的接待服务工作。融合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转变:乡村=乡村+旅游目的地。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扩展到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2.融合过程中要消除排斥力,完成三大提升硬件的提升:农业旅游的游客基本上来自城市,他们参加农业旅游活动,希望体验农事劳动、乡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吃苦,生活条件决不能过分偏离他们的习惯生活,尤其是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因此,民俗特色固然要保留,硬件设施更要提升。软件的提升:在硬件完善的同时,促进当地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从业人员提供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农业旅游体验经历的评价。内容的提升: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品位较高,所以在旅游产品内容的发掘上,必须以目标市场的喜好为导向,以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注重产品内容的体验性,实现在内容方面的提升。 四、后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产业优化———农业旅游反哺农业、旅游业 1.农业旅游———促旅游产业优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促旅游产业优化的新形态(1)要素资源化:旅游产品的差异取决于要素结构的差异,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就要促进食、住、行等传统观光辅助要素的资源化,使之成为主导的吸引物。农业资源在除“游”之外的其他几个要素上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理应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也就是要将食、住、行、购、娱要素进一步做深、做透、做精、做出特色。(2)时空丰富化:农业资源使传统旅游资源的外延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大,丰富了传统旅游活动内容。基于融合的视角,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深层次挖掘旅游产品,丰富、拓展旅游活动内容,弥补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些缺陷。应该运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创新的思维,针对旅游产品季节性、异地性特点深层次发掘、开发农业旅游产品。 2.农业旅游———促农业产业优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业旅游促农业产业优化的新形态(1)休闲化形态:农业旅游对于农业的提升促进作用,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使农业成为能够提供休闲娱乐产品的产业,从主要满足生存需要扩展到满足发展、享受的需要,这种新型的休闲化形态,能够让农业更快、更好发展,获得更好的效益。实现方式:农业劳作休闲活动。目前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将农业劳作开发成休闲活动,如让游客体验耕种、采摘、垂钓等乐趣;农业产品休闲产品:农业产品向休闲产品的转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方式如改变农产品的用途,如将特色蔬菜制作成蔬菜盆栽,作为特殊的装饰品让游人买回家装饰家居等;农业用具休闲用具:农业用具经过改造也可开发成为独特的休闲用具,如河南信阳南湾湖渔民就将自家打鱼的渔船改造成了旅馆,设立了水上餐厅、水上旅馆等。(2)专业化形态:农业旅游能帮助农业产品产前调研、产后营销,促进农业企业产品的专业化形态,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对于这类专业化形态应当积极推广,并不断深化升级。产前调研:产前调研关系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被市场认可。农业旅游使大量的市民来到农村,十分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调研。一些地方已有意识地赋予农业旅游活动以市场调研的内涵,如一些地方就将各种各样的南瓜混种在一起供游客采摘、品尝、购买。通过游客的反映来考察哪种类型的瓜果更加吸引人,更加适合扩大生产与推广。产后营销:产后营销对于农业产业至关重要。能否接触到相应的消费人群,让他们知晓、进而接受;能否树立起农产品的品牌,让产品销售顺畅;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靠宣传营销来完成。近年来,一些地方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使不少农产品声名大振,如何把这些活动搞得更好、更有效是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五、旁侧: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城乡一体———农村现代化与农民市民化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现代化新形态:旅游式的田园城市特征:城市吸引力十乡村吸引力+旅游特质旅游式的田园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新形态,它的构建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非凡,是解决城乡统筹问题的重要手段。它保留了农村生活的元素,自然、生态、清闲、恬静、健康、和谐,同时又具备了城市的内在生活质量,有较多的社会机会。它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驱动,并用旅游带来的收益来实现农村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服务系统的完善。实现方式:前台+后台。北大吴必虎提出了乡村旅游舞台化发展理念,就是要按照游客实际的需求,将乡村生活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将游客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前台,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及风土人情;同时,将农民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后台,顺应农民对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可在乡村中划出几块核心区域进行建设,让农民有机会享受现代化生活,而在核心区域四周则保留大片农田、传统民居,供游客体验。 2.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新形态:导游式的田园市民特征:农民的身份+市民的观念、素养、收入水平+旅游知识。导游式的田园市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一种新形态,他们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依附于田园的别样市民。他们仍保留着农民的身份,却具有市民的观念、素养及收入水平。实现形式:深层次的参与。应让农民深层次地参与到农业旅游的开发、发展,让他们与市民深层次交流,了解市民需求,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旅游的经营管理,而不只是提供简单的服务。这样农民才会从农业旅游发展中获得较多的收益,主动性才会不断增强,乡村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才能被进一步发掘、开发,农民也才能真正向田园市民发展。 六、前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多要素融合的产业创新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融合产业是创新的产物,它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不断创新驱动。可考虑引入的要素以及相应的农业旅游发展新形态大致有如下几种: 1.艺术:吸引热爱摄影、绘画、音乐、民俗等艺术活动的爱好者、艺术家来田间地头采风,提高乡村旅游地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对各种农产品进行艺术加工,提升农业旅游商品档次。 2.网络:建立农业旅游网站,在网上虚拟田地、鱼塘、农作过程,展示各种新奇的农产品,吸引游客,同时也可通过点击率的统计以及网友的相关评论了解游客喜好,与游客互动,改进、完善自己的产品。 3.拓展训练:可以设计一些艰苦的拉练、农业劳作项目等,让团队成员在互帮互助中增进感情,协助企业提升员工核心价值;设计需要团队成员合作完成的农事活动,使团队内部互相磨合、协作,增强团队战斗力,有效地拓展企业员工的潜能。 4.素质教育:可开辟农业科普夏令营,让孩子远离城市,走进乡间田头,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当农民的滋味。与其他伙伴共同完成某些农业劳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的美德、自理能力、团队精神等。 5.婚庆:设计与农业旅游相关的主题特色婚典,将婚典与郊游结合起来,让来宾在参加婚典的同时,也有机会到郊外走走看看,体验农村风土人情。 七、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旅游作为既能满足人们休闲需要又能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业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及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系统分析农业旅游,着重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以使产业相关者能更深入、透彻地认识农业旅游,拓展农业旅游开发新思路,克服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农业旅游更好发展。 作者:陈婷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职业农民服务现代农业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就“谁来种地”的问题进行专门阐述,他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其关键在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党和国家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外延 将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结合起来,即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民适应了农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职业农民则是现代农业的主体,笼统来讲,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阶层,这部分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要能够充分进入市场,使收益最大化,所谓职业,强调的是身份的稳定性,即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终身职业,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更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四化”同步的短腿,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农业现代化却还处在成长阶段,严重限制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农业人才的缺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需求。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农村基础教育,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关键,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扩大现有农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在降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门槛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其认识到农民是一项光荣的职业,增强对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调动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将农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要普遍具备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以及产权等意识,可以通过播放反映“三农”新面貌的影视剧以及文化团体下乡演出、农业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 2.2扩大职业农民群体,营造良好培训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在农村,城镇人才也可以进入农业领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要想扩大职业农民群体,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限制,实现城乡的双向互动,补充农业人力资源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保持同步,只有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融入城镇,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同时也能够给城镇人才进入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引进城镇人才,要想使二者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就业跟踪服务于维权机制以及健全政策鼓励与扶持机制,一方面要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培训工作的盲目性,真正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2.3启动培育试点工程,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在此建议以启动相关试点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政府专项资金的注入,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应以建立农民公益性培训制度为目标,重视农村的教育改革,构建我国现代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将农民学历与培训结合起来、农村职教与普教成教相互渗透、农业推广系统与信息化教育相互合作,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持续开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强调的是农民身份的职业转变和专业转变,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意义重大,已经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发展战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越寒 王晔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吉林农业杂志社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园林农业生态论文 1、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1.1特色与乡土 特色是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活动吸引游客的保证,更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农业生态观光园的特色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其景观要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突出“乡趣”、“野趣”,特别强调经济、实用,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观光农业景观。 1.2主题明确 主题就是旅游地发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旅游地特色,增强其竞争优势,满足核心客源市场的休闲、娱乐的需要。因此农业生态观光园的题是其建设、经营的核心,也是其卖点之一。“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基本出发点。 1.3兼顾生态与开发 (1)生态旅游是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 (2)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是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的: (3)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来宣传生态旅游的思想,明确生态保护的意义; (4)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建设的互动推进。这四项标准初步判定观光农园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 1.4以人为本,重在参与 现代旅游者越来越看重旅游经历,渴望参与,应设计一系列供旅游者参与的农业旅游项目,如跳民族舞蹈、钓鱼、野炊等,以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强调对游客参与性活动的项目的开发建设游人在观光农业园区中是“看”与“被看”的主体,观光农业园最大的特色是,通过游人作为劳动(活动)的主体来体验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并成为园区一景。 2、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入口的规划设计 园区入口是面向游客的门户,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印象所在,在规划设计上遵循其生态、乡土的设计原则,可以考虑在入口处放置广场,在广场上设置具有民俗特色、富有田园气息的雕塑小品等,例如在入口处设置景观水车,既能吸引游客的视线,造成震撼感,同时又能体现出农业园的乡土特色。 2.2生产体验区的规划设计 生产体验区主要为进行农作物的生产,可细分为畜牧区、森林经营区、渔业生产区等。同时设有可供游人参与体验的蔬菜、花卉园艺生产,让游客认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参与农事活动并体验到农业生产的乐趣。 2.3科普示范区的规划设计 园内可架设玻璃温室大棚,种植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新奇品种、野生品种,展示当今先进的无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质培、立体栽培等。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或高科技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增长教益。 2.4观光游览区的规划设计 观光游览区一般地形多变,同时栽培多种观赏型农田、瓜果,通过对不同植物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姿态、花期、花色、季相、香、果、叶等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加上珍稀动物的饲养观赏等,使游人身临其境感受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 2.5水体景观区的规划设计 在农业生态观光园中存在水体形式有湖、溪、泉、瀑等。为体现其生态自然性,溪流多为自然水体,一般是以观景、休闲娱乐为主,而湖塘大多则是用于生产的鱼塘、荷塘,在景观营造上应兼具生产、观景、娱乐的功能。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可满足游客观景娱乐的需求。游人也可泛舟其间自行采摘莲子、菱角或于岸边挥杆垂钓、捕虾捉蟹。 2.6休闲娱乐区的规划设计 本区应为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核心区。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站在游客角度,开设尽可能多的游客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并进行大概划分,从而形成趣味丰富、适用面广的娱乐活动,满足游客的需要。 2.7民俗文化展示规划设计 民俗文化的体现应应用于园区的各处,大到园区主入口,小到角落的景观小品,都能体现其文化性,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通过强调园区设计的民俗文化性为园区整体增添魅力,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景观小品的文化体现,设计主题的文化展示,景物景点的命名来展示、特色民俗活动展示等。 2.8管理服务区 该区可设有行政办公楼、职工宿舍、综合性招待所等,并配套各种服务娱乐设施,为团体会议、一般游客留宿提供服务。 作者:张锐 刘浩然 杜洁 伍敏华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 [摘要]环境问题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应寻求发展、环境、公平的有机统一,注重从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维协调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双管齐下”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推动农业生产地方化,以有助于解决区域农业发展失衡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环境治理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 生态现代化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学者MartinJänicke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柏林州议会辩论中最早提出(郇庆治和马丁•耶内克,2010)。生态现代化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强调在工业生产中以科技创新来应对环境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关注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产品消费而转向科技、经济市场、政府三者协调平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全球化影响及制度本身(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三个阶段,研究区域从西欧国家逐渐扩展到中欧、东欧、北美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Mol,2000)。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现代化理论仍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当中,并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Jänicke,2008)。生态理性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根本,生态理性使人们开始将经济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视为生态过程,而不仅仅是经济过程。生态现代化理论不断地丰富发展,由单纯地关注科技转向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包含科技、经济和市场、政府、环境运动、环境意识形态五个方面内容(Mol,2010):(1)科技不仅仅是应对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是更多地转向环境改善和预防环境危机,将环境保护纳入技术和组织创新的设计当中,而不再过多依靠传统的修复式技术;(2)经济市场要素和组织在环境改善中的作用日益增长,生产者、消费者、信用机构、保险公司、商业协会等成为生态重构、生态创新、生态改善的重要承担者,带来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化,并且将环境成本以货币、价格、供需、产品、服务等清晰地表达出来;(3)政府的角色、位置、运作发生改变,政府管治由从自上到下的命令式的方式转向权力分散下放、更加灵活、更加趋向于公众参与的管治方式,非政府以及跨国、全球性组织和机构逐渐发挥影响;(4)环境运动的角色、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环境运动在环境决策中作用得到显著增强,环境运动指导思想也从单纯的反现代主义转向以合法性、负责任、公开透明、广泛参与为原则;(5)环境意识形态从纯粹地反对经济增长和完全忽视环境保护两个极端转向两者的协调统一,并被广泛接受。 (二)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农业发展 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同样蔓延到农业当中,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现实困境促使人们开始寻求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在发达国家,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危机,产生空气和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安全受到威胁、能源消耗巨大等诸多问题(Kimbrell,2002)。值得关注是,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虽然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快速增加,有效降低了全球粮食价格,大大缓解了一些地区的粮食紧张问题,但是“绿色革命”也引发了土壤退化、化学污染、地下水枯竭、土地盐碱化等环境问题,迫使人们转向环境友好型技术,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Evenson,2003)。此外,“绿色革命”带来生物多样性和地方传统知识的破坏,同时引起贫富分化加深和区域农业发展失衡的问题。“绿色革命”并不是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科学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理念,而在农业生态理念下进行新的绿色革命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还应与社会调整或变革结合,农业生态视角下政治、经济、文化转向明显(Altieri,2009)。农业发展研究中存在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的二元分立,生态现代化理论则是超越二元论的比较可取的理论分析框架(Evansetal.,2002)。农业生态现代化是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产生的,日益表现出一种多维、综合的整体性分析框架,逐渐拓展到科技、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空间、政治等多个维度,“弱农业生态现代化”正转向“强农业生态现代化”(HorlingsandMarsden,2011):科技上,从注重经济驱动科技发展、科技解决问题、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转向需求驱动科技创新、科技适应地方性;经济上,从强调企业化经营、效率优先、追求节约成本,转向推动生产经营网络化、综合化、整体化以及立足于农场水平追求高附加值、多功能农业;生态上,从较多采用生态和基因工程的产业生态视角转向较多采用生物型防护的农业生态视角;社会文化上,从提倡运用现代科技、理性的人地关系转向地方自主内生、人地协同、生产服务化;空间上,从偏重全球化、出口导向、外来资源大量使用,转向关注生产嵌入地方社区,注重本地资源利用;政治上,从自上到下式的单一方向的管治,转向内生扶持政策、参与式方法应用、社区发挥影响以及地方和区域灵活管治。 二、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思维 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过程伴随着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的继生转换,三个问题日益呈现出交叉、复杂的态势,而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环境治理表明,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有赖于公平问题的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涉及农业环境治理问题,而环境治理牵扯到公平问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思维转向整体统一的系统视角,农业生态现代化关注目标的平衡性、应对的多维性、行动的多元化。 (一)目标层: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 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进步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促使人类中心主义思潮蔓延,引发了深刻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反思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增长受制于环境和社会的原因而存在极限问题,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环境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环境问题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反映。从社会公平拓展到环境公平,将完善发展人类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正义,走向兼顾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O'Connor,1998),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公平问题的解决。生态现代化视域逐渐从单纯关注环境问题转向环境问题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寻求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石油农业”引发严重的环境危机,促使农业发展寻求发展与环境的统一,而环境问题不仅仅与“石油农业”生产技术有关,同样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问题一定程度转嫁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而加深环境危机。农业环境治理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发展、环境、公平的有机统一。 (二)应对层:科技、经济、生态、文化、空间、政治等多维治理 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的日益交叉复杂化,对问题应对提出了空前的挑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环境危机发生不仅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环境治理的视角突破科技局限,拓展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维视角,环境治理应对从单一向多维转向。西方国家环境治理经历了从单纯关注科技创新逐渐关注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过程。发达国家由于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开始面向农业现代化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面对粮食安全和农业收入增加问题,并着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已经显现(Pingali,2007)。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都涉及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使得农业发展问题复杂化。问题复杂性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应对。生态现代化理论将环境问题嵌入农业发展本身当中,使农业发展兼顾环境问题,同时指出环境问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而使农业发展本身不是仅仅停留在科技上,而是拓展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农业发展适应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的挑战提供一个可行的框架。 (三)行动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协同 生态现代化视域下环境问题的关注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面对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消费领域是整个经济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治理不仅需要生产方式发生转变,更重要的是消费方式的转变,从而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可持续性消费是环境问题应对中的重要策略。消费者本身行为则是可持续消费的关键一环,而个人之间可以通过协作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生产,从而形成新的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生产者与消费者塑造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两者缺一不可。农业有机生产可以提供健康、天然的不含有毒杀虫剂的高质量产品,同时维持土地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欧美国家得到相当重视并发展壮大(Badgleyetal.,2007)。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成为生产的目的,消费成为生产的调节器,因而消费者塑造的重要性凸显,成为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助推器。生态公民是农业可持续消费的重要驱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促成农业可持续消费的根本力量,可克服一些农业可持续消费面临的重要障碍(Seyfang,2006)。 三、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正处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发展面临环境保护的问题,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随着现代化程度加深将会加剧,农业污染已然不容小视(温铁军等,2013),关系到国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表明,环境治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公平问题的解决。农业环境治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环境问题,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示。 (一)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应是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将会长期存在,而在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农业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人地关系矛盾。当前中国农业仍然以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相对缓慢,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加剧,并引发一系列文化衰落和社会失衡等问题。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一些欠发达贫困地区环境破坏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区形成恶性循环,区域发展公平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根源,这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根本解决有赖于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两大选择问题:一是继续走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先污染再治理”的“石油农业”道路,还是探索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继续走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历的“强发展、弱公平”的农业发展道路,还是走发展与公平相统一的农业发展道路。中国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区域差距巨大,难以承受“石油农业”带来的严重的环境压力以及公平问题带来的环境风险转嫁,必须走一条发展、环境、公平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多维协调推进 我国农业现代化本身面临多重挑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农业发展同样面临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造成农业生产中心地资源环境承载负荷过重,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另一方面,造成一些非中心生产地的小农生产者破产并由此引发土地荒芜浪费,同时造成一些小农生产者迫于竞争而加大对土地和资源过度开发,从而引发环境破坏问题。问题的交织复杂性需要多维综合应对:(1)在科技上,在关注环境修复技术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预防性技术创新,从农业生产设计阶段就考虑不同区域的环境因素,最大程度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而环境恢复往往耗费更大,并造成不良的现实后果;(2)在经济上,在追求农业生产效率和压缩成本的同时更加关注生产网络化、本地化以及提升产品的品质,以带动本地经济和满足更加多样化的需求;(3)在生态上,在关注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生态技术的同时,应当遵循农业生态理念更多地采用生物型技术,并适应不同地方特性;(4)在社会文化上,在关注依靠科技来专业化生产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同时,更加主动地根据地方需求展开研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实现人地协同发展;(5)在空间上,在关注农业外向型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更加注重与本地生产和消费的联结,避免出现“飞地式”发展;(6)在政治上,在关注从上而下的集中、单一的管治手段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管治地方化和内生化,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防止区域发展失衡。 (三)新型农业现代化需从生产端和消费端两端并举 我国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农业消费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市场消费需求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当前我国更多是关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农业消费方式关注程度并不够,农业消费方式转变迟缓往往拖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虽然我国居民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相当部分居民仍然趋向价格偏好,对质量较低水平的产品耐受较强,往往使一些落后生产方式得以存在,这些现象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问题比较严重。二是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一些消费者对国家保护的动植物或者由其生产的产品产生不合理的消费需求,推动一些不合理的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破坏了生态环境。三是由于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大量食物浪费,耗费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源,变相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而食物里程的拉长也同样会产生间接的资源消耗。农业现代化生态转型应生产端和消费端两端并举:(1)从生产端来说,农业有机生产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相契合,应不断推动农业有机生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有机生产的效率,通过有机农业生产的不断提升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调整和增强农业认证管理机构,加强构建和完善有机认证体系,为农业生产有机化提供良好环境和重要保证;(2)从消费端来说,对于个人而言,应加强环境教育,塑造生态公民,提倡个人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摒弃过度消费和不当消费行为,而对于整个农业生产网络而言,应充分考虑食物里程因素,构建合理的生产和消费的空间耦合结构,强化农业本地化生产的内生作用,带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减少资源间接浪费。 (四)农业生产地方化有助于解决区域农业发展失衡问题 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农业生产中心化并不总是意味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当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发生由负荷过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以及由食物里程过长引发的间接浪费剧增。而另一方面,生产地产品由于产品成本优势或者质量优势不断扩大消费地,对消费地产品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一定程度抑制消费地农业生产。随着经济发展知识化,产品竞争逐渐转向技术竞争,农业技术生产地由于技术先进性不断扩散其技术,对消费地落后技术同样形成强大的竞争,又在一定程度压制消费地技术生产。生产地由于产品优势或者技术优势往往形成一定程度的产品垄断或者技术垄断,对于消费地的产品生产或者技术进步形成抑制作用,从而形成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引发区域公平问题。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其产品优势大力推动农业国际贸易,对一些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发展中国家很多农业生产者负债或者破产,区域公平问题产生,而随着贸易摩擦和壁垒日益增多,农业生产本土化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仍然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方面仍然有相当优势,给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生产和创新带来较强的竞争和抑制。从国内来看,我国农业总体上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一些专业化生产区迅速形成和发展,由于产品成本或者质量优势,产品不断扩散去开拓消费地,消费地的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从而出现本地生产衰落或者调整。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科研基础雄厚,往往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产生地,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往往拥有范围较大的技术服务区域,而技术消费地由于技术研发面临较大的竞争以及本身基础薄弱,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农业生产本地化成为克服区域公平问题的重要途径,包括产品本地化和技术本地化。(1)我国农业科技相比较发达国家仍相对落后,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对中国国内的农业生产将产生较大的冲击,拉大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之间的差距。所以,在产品成本和质量差距短期内无法缩小的情况下,一方面,应合理保护国内农业以免受较大冲击,并加快推进国内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应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发达国家农产品农业生产本土化,充分利用中国本地资源和劳动力,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减小发达国家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差距。而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异来说,则应推动发达国家展开与中国本土机构技术研发合作,促进中国农业技术本身的创新和进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差距。(2)对中国国内的农业生产而言,为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应当鼓励农业生产本地化,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劳动力,以克服现代农业过度集约带来的区域环境压力和食物里程增加,减少直接和间接的食物浪费,促进区域农业均衡发展,同时加强全国重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与地方农业技术机构合作,增强地方科技内生创新能力,促进地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缩小区域间农业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 作者:郭艳军 陈秧分 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价值链的融资模式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农业价值链主要是以“上游农户+中间龙头企业+下游销售商+融资机构”为主体构成的。该价值链对于保证农民、企业和销售商生产经营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企业普遍存在融资不足、依赖政府等问题。为了进一步优化其运营模式和融资模式,本文提出农业物联融资平台的概念,充分发挥平台信息优势,并与银行相互结合,以此扩大融资规模,推动农业价值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订单农业;农业价值链;物联融资平台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使之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意义变得更加重大。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能够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积极发展出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形成新产业、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价值链是指农产品从农户投入资金生产到农业企业收购成熟的农产品,再到企业销售给经销商,最后经由销售商销售给消费者的一系列价值增值行为[5]。对于农户、加工商、销售商等农业价值链上的经营主体而言,农业价值链融资可以拓宽其融资渠道,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因此,研究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手段。农业价值链融资一般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通过订单农业进行的内部融资有助于加强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降低价值链风险,外部融资则是价值链主要的增值资金来源。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几乎不存在针对农业价值链的产品,农业价值链融资严重依赖政府资金,农业生产融资依旧面临着较大困境,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一种结合农业价值链内外部融资的农业价值链物联融资模式,以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 2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StevenL.Klose(2005)认为,农业产业的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其产业化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因此,构建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若想实现农业的大规模产业化,必须寻求金融支持以突破这一束缚。Clarketal(2011)强调,近年来国际上对农产品价值链融资开始广泛关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信用社、小额信贷组织等金融机构专门围绕农业价值链融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农产品价值链模式以肯尼亚的DrumNet项目为代表,DrumNet项目自2005年起开始在肯尼亚运作,通过小额信贷支持和建立价值链的方法来促进农业贷款。国内学者任长青(2009)认为,农业价值链融资可以有利于农信社增加农村信贷供给,开发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马九杰、张永升(2011)认为价值链参与主体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它们通过利益机制联结在一起,而政府的职能尤为重要。国内外学者通过案例和理论分析证明价值链融资成为破解农业融资难的有效方法,并且,多数认为政府应成为农业价值链推行的主要力量。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农业中实际存在的农业价值链在外部融资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银行缺乏创新的金融产品对农业价值链进行融资,龙头企业的外部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支持,而政府补贴是有限的,为了使农业价值链获得足够的资金进行延长和升级,必须探索出新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方式,此即本文所提出的“农业价值链物联融资平台”想要实现的目标。 3现状 本文主要探究的农业价值链是基于订单农业的农业价值链,即“公司+基地+农户”。在这种农业价值链中,一方面,公司和农户之间存在着订单农业模式的合作关系,农户可以与公司签订合同,该合同规定农户在接下来的一个或几个农业生产周期内进行特定的农作物生产,在约定时间以约定好的价格和数量向公司出售该农作物,实际上是一种期货合同。所谓基于订单农业的农业价值链的融资模式,农户以签订的合同作为凭证、公司的信用作为担保对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土地作为农业生产基地。公司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运作,从而向与其合作的农户提供可以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基地和支持农业物资的资金,使农户顺利进行与公司约定好的农业生产。关于融资渠道,农户借款主要依托于以公司信用为基础的金融机构借款;对于公司,一般进行上述合作关系的公司都是涉农企业,而且与农户存在合作关系,所以融资结构中政府的补贴和支持占很大一部分。本团队实地调研的玖星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其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玖星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大量的韭菜生产基地,然后与农户签订合同,合同约定农户在获得玖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放的韭菜种子和分配的农业生产基地后进行韭菜种植,只能特定几次收割和出售韭菜,从而可以按时收获韭菜种子,玖星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出售韭菜种子而获利。在融资方面,农户可以用其与玖星公司签订的韭菜种子回收协议向当地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以订单作为抵押物借贷相应数额的款项,用于韭菜的种植和管理。玖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平顶山市著名的龙头企业之一,获得政府的特殊政策,比如贴息贷款、资金补贴等。而玖星出现这种融资结构的原因,是玖星公司拥有的资产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基地和自己建造的厂房,但是,以上资产都没有产权,不能成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时用作抵押的物品。同时,玖星作为平顶山市的龙头涉农企业,能获得政府的关注和扶持,故而其资金来源以自身积累和政府补贴为主,不过,这并不能满足玖星扩大生产规模,延长农业产业链,获取更多农产品附加值的资金需要,从而使其陷入融资难的困境。以上所介绍的玖星农业科技公司和农户为主体构成的农业价值链便是一种标准的基于订单农业的融资模式,这种价值链以订单和基地将涉农企业和农户连接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资金融通问题,是一个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实践,是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型融资模式,但是也存在发展不完善等问题。 4问题分析 4.1订单农业签订不规范、违约成本低 订单农业是一种“先找市场后生产”的产销模式,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企业与农户双赢的模式,既将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解决了农户对销路的后顾之忧,又帮企业分担了远期价格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仅有20%。其中包括企业违约和农户违约,根据实际调查,在平顶山园艺科学研究所中,公司与农民之间仅靠订单和一定的违约金来维持关系,没有引入外在约束机制。 4.2融资途径少且受限 调研发现,农户融资方式主要有:资金互助社、农村商业银行的五户联保以及订单农业中以龙头企业信用进行的订单抵押贷款。其中,玖星农业价值链中所进行的订单抵押贷款涉及金额都较小,并且范围小。农商行所开办的五户联保由于对担保人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农户也无法通过该途径筹集资金。资金互助社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互助形式,由于它的扶贫性质,只允许社员进行一万元以下的贷款,村民通过这些借款单独进行经济活动只能够脱贫,却无法实现致富。 4.3农业价值链风险控制机构缺位 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基础产业,通过保险分散农业风险是重要的风险防范手段。通过对河南省西刘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户不参保的原因包括不知道有该项惠农政策,认为自己的农业生产风险低不需要保险,或者是不相信保险公司。同时,通过与平顶山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交流,发现地方农业局在农业保险方面并无特殊政策,而只是国家每年会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助金,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综上所述,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价值链中的农业保险缓解严重缺位。 4.4农村商业银行偏向城镇项目,对农户贷款额度小 通过走访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发现,农户在进行贷款时受到非常严格的约束,负责人表示,给农户贷款交易成本高,信用风险也高,银行需要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有固定收入的人为贷款农户作担保,或用五户联保制度,总之,如果单单依靠订单抵押,只能获得很少一部分贷款,使得签订单的农户没有获得资金而无法开始生产,影响价值链的运作。 5解决方案 我们通过对平顶山市农业价值链中的涉农龙头企业(例如平顶山园艺科学研究所、瑞祥农牧发展基地等)进行调查发现,它们虽然有特色值得发展推广,但普遍存在依赖政府资金支持、融资模式单一的问题。一旦脱离了政府的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就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政府想要提供财政支持以实现推广这些涉农龙头企业的模式的目标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平顶山市对大香山企业进行调研时,我们接触了该企业的物联网模式,并了解到农业4.0的概念,认为这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基于京东的经营模式,我们设想探索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使价值链上的主体(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资金来源脱离对政府的依赖,延长产业链,并推动龙头企业模式真正的推广。农业物联融资平台便是我们提出的设想。农业物联融资平台是一个基于互联网运作的农业融资平台,通过连接当地农业领域尽可能多的价值链上的主体,各主体利用平台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上下游,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组成产业链。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整合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了信息和资金的最优匹配,降低了系统成本,使价值链获得可持续优势。平台各价值链上下游主体联系的媒介是新型电子化订单,通过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建遍布农村的金融电子化发展,实现线上交易。平台利用其信息化优势,监督订单的实施,随机抽查,对于可能出现违约的主体重点关注,确保订单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平台对每一个农业主体收取佣金,也可以理解为保险费,之后对每一笔银行贷款进行担保,当遇到特殊情况,农业主体无法偿还贷款时,平台在规定的限额内予以代付。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农业贷款主体的信用;同时,如果平台足够大,根据统计学大数定理和保险中不确定性的思想,只有很少一部分主体无力偿还贷款,平台收取的佣金从长期来看是足够支付违约贷款的。另一方面,银行拥有资金,但是缺乏单个农户以及小微企业的相关信息;平台拥有价值链各主体的信息,但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由此平台可以与银行构成互补关系。平台全方位24小时掌握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状况、物流情况、发货记录及相应的企业信息,由此建立自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制并将掌握的信用信息给予银行。银行利用这些信息,将资金贷给需要生产的信用主体。在防范风险方面,平台会严格审查企业的准入资格,对企业的历史交易情况、财务状况等进行严格审查,另外,平台通过建立网络监测系统,对平台价值链各主体的订单履行情况、付款记录等进行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并防范潜在风险。此外,平台是专属农业的融资地,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申请政府的财政支持,以此提高平台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风险。通过构建这一平台,原来政府支持一条产业链融资的方式就转变为多条产业链间主体互相提供信用保障,从而更容易从融资机构获得融资支持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的融资困境将会得到很大的缓解,摆脱只能依赖政府支持和向熟人借钱的制约。 作者:顾季尧 李泽玉 王首妃 邵云 农雅芳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 1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意义 1.1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含义 农业科技通道的建设是指建设一条顺畅、高效的途径,使农业科技从科研机构研究成熟后,经过农业专家有针对性的采用,农技员将技术规程后,最终被广大农户接受并掌握这些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的整个过程建设。新型农业的科技通道建设不仅包括农技以最低成本顺畅的到达农户手里,而且还包括农技推广被农户掌握之后的一系列农技服务和农业知识的更新问题。 1.2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是农业技术快速转变为现实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农业科技的迅速转化急需高效、便捷的科技通道。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成绩和速度,所以,农业科技通道的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农村面貌要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等等有关“三农”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技的力量,而农业科技要成为生产力,必须要为农牧民掌握,通过农牧民具体运用于生产过程中,取得农牧业发展的新成果。现在青海省农牧业亟需用现代先进的科技知识发展农业,农业科技通道建设是发展青海现代新型农业,用科技推动农业发展,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 2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2.1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青海农业科技通道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启动了农业科技服务的建设工作。农业科技服务通道建设是指农业科技研发成功后,经过专家、农技人员推广到农牧民手中的顺向推广过程。目前,青海省通过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能够将农业科研院所针对农牧业发展需要研究的技术,经过专家和农技人员迅速推广农户手中,被农户掌握并用于生产实践,各补助项目县农技推广率达到95%以上,农业实现了大幅度增产,农民获得了收益,取得了成效。农业反馈通道建设有待建设。农业科技反馈通道是指农技被推广到农牧民手中,农户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并反馈到农技推广的相关部门,试图得到解决的过程。目前,青海各补助项目县还没有很好的建成这种反向的农技推广过程。农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牧民遇到的新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现象还普遍存在。评价通道建设还需要完善。评价通道是指对农业科技的评价和农技服务有员的评价途径。青海各补助项目县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由政府、农技管理机构和农牧民三方考核的评价机制,建设农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 2.2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和布局不合理,乡镇农技站所职能定位不明确,农技推广员管理体制不顺;激励保障机制缺乏弹性,人员编制不合理,不能激发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已有的绩效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二,组织能力不得力。很多项目补助县还没有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存在人员人事管理与业务管理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出现多头领导,一些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农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对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缺乏规范的管理和引导,降低了工作效率。第三,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整体不强。总量不足的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专业性的农业知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第四,技术、资金保障不到位。农牧民亟需的技术还没有形成或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硬件建设滞后,推广经费缺乏,服务手段落后,许多农技推广、科普工作无法开展,导致科技转化受到阻碍。第五,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渠道较少,很多农户不能及时得到科技知识和农技人员的指导。 3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问题的探索 3.1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目标 科技能被农牧民迅速掌握并运用于农业生产,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双向沟通,农牧民对科技的需求能迅速反馈到相关部门并及时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区域性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促进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3.2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内容 技术创新是中心任务。农业科技通道建设应该以围绕科技创新为中心,不断研究出新的适合农牧业生产需要的技术,解决农牧民遇到的技术难题。队伍是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核心。大力提升人员队伍素质,使之适合农技发展的需要,能够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因人员素质问题而使农业科技通道建设受到阻碍。制度是农业科技通道的保障。建设好有关农业科技的制度,明确科技通道中的各主体职责,是农技通道建设的最根本保障。资金保障是根本前提。农业科技通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参与,需要建立长期的有效机制,资金保障是建设科技通道的根本前提条件。 3.3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原则 经济高效原则。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要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建设低成本的结构简明的短距离科技通道,同时,这条科技通道还需要操作简便、易于监管的、高效顺畅的通道。双向互动原则。科技通道建设应的两个方向,包括自上往下推广,还包括自下往上反馈需求的通道建设,即“政府—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示范户、辐射户)”和反向的反馈通道,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农牧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发展。弹性原则。科技通道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农业科技传播的多元化主体,同时还要满足在具体条件下科技推广的灵活性,注重达到科技通道的目的,淡化中间的具体操作过程。创新原则。科技通道建设要注重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过程创新、技术创新等,以适应当地实际需要。 3.4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目标 建立以“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为主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首先,必须加强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农业主管部门必须精心组织农业科技通道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加强对科技通道建设工作的领导,使之能够高效、低成本建成;其次,制度保障,明确产权,理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改革体制以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能,建立灵活的机制以激发相关人员在农技推广方面的积极性;再次,资金支持,确保专款专用;最后,人员队伍素质保证科技创新和高效的农技推广。 4青海省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4.1加强制度建设 农业科技通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受到多方行为的博弈,只有建立有效的制度,明确各方人员职能,规范各方工作,才能保证科技通道的顺畅和适用,取得预期成果。 4.2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 青海各地生态环境相差甚远,东部是农业区,青南地区则是纯牧业区,能够发展的产业各异,加水人员素质各异,各民族聚居在不同的地区,文化差异大,所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建立当地人支持的农业科技通道。 4.3加大技术服务力度 为了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采取多种手段层层抓好技术的培训和指导。组织科技人员下乡,直接向农民传授技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科技人员及农户的知识水平,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通过电视广播、演讲、印发科技手册等手段向农牧民介绍各种应用技术、推动生产技术科学化。 4.4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聘请专业对口的农业技术指导员,根据科技知识水平及能力大小,量才使用,合理安排项目,注重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强化科技人员的组织结构,开展全员性培训。 4.5强化农业科技入户工作 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入户、研发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以集中开展与分散组织相结合。入户与农时相结合的科技培训、农业新成果试验示范等主要方式,整合资源,推动科技下乡,发展农牧业。 4.6建立多元化信息传播途径和教育服务方式 充分利用农技人员、当地政府、村委会、广播电视、农技服务热线12316及网络平台向农民宣讲农业科技知识,努力建设以科技示范户(土专家)、田间地头、观摩交流及科研机构的专家箅各产业专家为主要途径的综合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和教育服务方式,培训教育农牧民,从而获得农业科技知识。 作者:许小宁 单位:青海省乡镇企业技术推广站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城镇农业产业化论文 一、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结合指标设置原则,最终设置两系统的输入指标有农业从业人员、城镇从业人员、农业投资总额、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输出指标有农业产业化率、乡镇企业利润率、城镇化率、人均GDP。数据来源2013年四川统计年鉴和各市州统计局。以2012年四川省的21个地级市州区域为决策单元,运用线性规划软件LINDO,将各个区域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效度定量化,以便对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先计算出C2R模型中各个系统之间的相对有效性,以确定其协调程度以及发展效度;对DEA非有效的区域,再计算其C2GS2模型的相对有效性,重新界定其协调效度,即以C2GS2模型计算出的协调效度作为该区域的最终协调效度。通过计算四川省新型城镇与农业产业化的平均协调发展综合效度低于0.5。其中比较高的是成都(0.6)和乐山(0.8),其余市州均在0.6以下。成都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也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各个区县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如金堂的脐橙,已形成了较大规模,并向品牌发展战略上靠拢,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品。乐山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比如五通桥牛华芽菜协会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农户不仅可以出售新鲜的青菜,还可以对青菜进行加工后出售给企业,获得一定的加工费。总的来说,四川省农业产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协调发展效度较低,说明农业的生产经营还处于传统阶段,急需改革,与不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比较还处于落后阶段,两者的协调性差。 二、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推进城市群建设。 成都平原城市群优势很明显,全国第四大航空港、西部交通枢纽和西部金融中心,进一步加强巩固成都在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财富论坛也给成都带来了极大地机遇,全球500强企业一半以上进驻成都,打造国际经济金融、IT中心。同时积极建设绵阳科技中心和德阳制造业中心,形成成德绵经济带。川南城市群具有产业和区位优势,宜宾、泸州的白酒、化工业发达,优先发展白酒产业,推进白酒金三角发展。并且川南四个城市都靠近长江或支流,泸州、宜宾是省内重要的码头港口。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也很发达。川东北城市群的资源优势主要是天然气,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天然气发展产业来壮大经济实力。攀西城市群的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很丰富,以凉山和攀枝花为支撑点,凉山优先发展旅游业,追求“绿色GDP”,变劣势为优势,攀枝花重点发展铁矿产业。 2.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并行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加快农民组织化进程。 首先,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政府要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为龙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对龙头企业的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龙头企业自身要改善管理水平,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好辐射带头作用。另外,积极组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加速农民组织化。农产品协会负责与政府沟通,为农民或龙头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协调市场价格和行业管理,分工合作,反对不正当竞争,一致对外,反倾销、反歧视。同时因其带有公益性,省及地方政府应给予农产品行业协会资金和政策支持。 3.建立区域农业信息平台。 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全省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全省的五大农业信息数据库,并定期出版有关全省及其各市州的重大农业问题研究报告,为农民、龙头企业和农业协会提供决策的依据。报告要通俗易懂,能较快被农民所认可。以农业信息为平台,建立六大服务系统,即全省及各市州农业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农产品供求信息系统、农产品销售系统、农产品价格预测系统、农作物病虫害诊断防治系统、龙头企业经营辅助决策系统。 作者:张泽义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人才需求的调研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但随着经营规模逐渐扩大,过去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等方面亟需专业人才。本文从市场需求入手,通过调研,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营主体;人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规模、技术装备、资金投入、经营理念、农产品供给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农户。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普通农户仍然占大多数,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目前看,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的难题是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也就是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为此,笔者针对辽宁省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调研,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背景分析 中央规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目前,农业部农经统计报表系统中,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数据每年都进行统计,可以了解到相关情况。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并未统计,无数据来源。因此,仅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数据进行分析。 1.家庭农场。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辽宁省在县级农业部门登记备案的家庭农场5321家。其中,有4620个家庭农场从事种植业,占总数的86.8%;家庭农场共有2.6万劳动力,平均每个家庭农场4.9人左右。 2.农民合作社。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辽宁省农民合作社4.8万个。其中,有2.69万个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占总数的56%;有4134个合作社从事农机、土肥、植保等服务,占总数的8.6%;合作社社员165.66万人,平均每个合作社社员34.5人左右。 3.示范家庭农场主结构。据我们对2014年20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主有关情况统计分析:从文化程度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02人,占总数的51%;高中、中专等文化程度的67人,占总数的33.5%;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仅有8人,仅占总数的4%。从家庭农场主的年龄结构看,30周岁以下的16个;而40-49岁之间的有78个,50-59岁之间的有53个,这两个年龄段的群体,成为家庭农场经营的主力。 二、主要问题 1.文化程度、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国家将家庭农场定位为“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从辽宁省农民文化程度分析,初中文化程度占56.8%、高中文化程度占3%(资料来源2008年辽宁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整体看,农户文化程度水平不高。据“辽宁家庭农场信息应用平台”统计分析,家庭农场主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为55.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比为18.6%,虽然明显高于普通农户,但与城镇居民文化程度差距较大。 2.年龄结构偏大。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承担了带领组织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因此,需要这些人员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精力充沛,要有冲劲干劲、勇于实践的精神头,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现实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较大,与现代农业对农业经营者的要求存在差距。据“辽宁家庭农场信息应用平台”统计分析,家庭农场主年龄在31-40岁的占比为20%,而41-50岁的占比为41%,51-60的占比为26.4%。甚至出现了60岁以上的家庭农场主人数比30岁以下都多的现象,真实反映了家庭农场主老龄化的问题。 3.“农二代非农化”的问题比较普遍。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产业。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不高,存在富余时间,收益也不高。特别是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普遍加快,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后备力量。据统计,2016年农村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0.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2%。据典型调查,虽然家庭农场主想要其子女“子承父业”,安心种田,但“农二代”大部分都在外打工,由于年轻、适应能力强,时间一长,基本不愿意返乡务农。 4.带头人管理能力不高。辽宁省合作社大部分由农民领办,农民领办的合作社约占93%。这些带头人是生产或者销售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对于合作社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规范建设等经验不足,重视不够,缺少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比如农民合作社的会计岗位,一般聘请的会计是从事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计,他们对合作社的特点不太清楚,对会计业务的特殊规定没有完全掌握,所以直接影响了合作社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对策建议 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将承担起现代农业的建设工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村人才”培育计划,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明确培训对象。为实现培训目的、效果统一原则,建议对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在农业部门登记备案)、农业部门掌握的合作社(正常、规范运转的)负责人开展专门培训。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家庭农场登记备案5844个,农民合作社5.08万个,全省大致需要培训6万人左右。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培训,可以安排3年、按照年度实施培训,逐步实现所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轮训一次,解决他们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问题,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和经营能力。 2.确定培训形式。培训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如聘请专家学者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讲解;可以请种植大户讲解种植经验,讲心得体会;也可以实践操作,互动交流。一是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建议利用农闲季节(每年的11月到来年2月之间),组织开展对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培训时间可以在10天左右。二是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可以按照种植品种、农机、设施农业等分类培训,培训生产技术、法律政策、产品营销、经营管理、惠农政策等,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三是在培训场所上,可以利用现有农业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场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 3.建立农村人才库。经过培训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村人才库中,并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型管理模式。一是建议依托农村人才库,投资开发手机应用APP,通过智能手机端,实现农村人才之间“供需”互动,参考“滴滴打车”模式,解决农业生产者临时用工(帮工)、技术服务、资金拆借等问题。二是开展农村人才表彰活动,每年评选一批示范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农村人才,并实施物资奖励政策。三是对纳入农村人库管理的,金融部门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放款,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4.调动培训对象积极性。一是与涉农大专院校沟通,逐步开展学历教育,解决农业经营者学历较低的问题。或者针对家庭农场主的“农二代”,开展农业专业学历教育,引导“农二代”返乡从事农业生产,解决就业问题。二是继续实施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奖补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对参加“农村人才”培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免费培训;对参加学历教育的,可以实施财政补贴政策。 另外,对于高校大学生到农村创新创业,应当鼓励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做贡献,不提倡、不鼓励短期、投机行为。对他们的最佳褒奖,就是对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贡献突出、从事农业生产时间较长的大学生,应当制定政策,引导鼓励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他们接纳为组织的一员,让他们与当地农民融为一体,增强光荣感、使命感,这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住人才的一种好办法。 作者:孙娟1;孙军2 单位:1.辽宁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2.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农经处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 一、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1.湖南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家庭承包户。家庭经营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主体,相对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它是旧经营主体,但仍然是基础。截至2011年6月,湖南已有65个县(市、区)建立了土地流转有形市场,1042个乡镇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面积达2425万亩,占农地面积的10.1%,其中耕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0.4%,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訛譻。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为1857.39万人,这表明家庭承包经营仍是湖南农业中最多的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由于家庭农场有较大的种养规模,能够使经营者获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比较体面的收入,当前湖南家庭农场数目偏小,为此,湖南省委2014年1号文件里明确提出将重点扶持10000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在农业不同领域大户的标准不尽相同,粮食作物与特色种植、养殖差别明显。2011年湖南2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租赁转包耕地面积达36.07万公顷,占湖南省耕地面积的9.55%,2012年湖南租赁转包耕地面积在2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1.56万户訛譼。专业合作社。当前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增长高于全国,资金总额低于全国。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万户,占全国的2.5%;出资总额569.6亿元,占全国的3%訛譽;至2013年6月,湖南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达182.9万人(户)訛譾。公司农业。截至2014年5月,湖南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77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0余家。龙头企业行业分布有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休闲等,结构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湖南农业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的潜力明显。 2.当前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流转难,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求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但这必须以规模较大、租期较长的成片土地为前提。尽管空心化背景下农地流转较普遍,但真正要流转规模较大的成片土地实不容易;少部分细碎化的承包地农户因种种原因(观念上怕失地失权訛譿、自己耕种、对流转条件不满意、社会保障訛讀等)不同意流转土地,意味着成片土地流转的规模化经营难以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便没了基础。(2)融资渠道窄,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前期投资较大、周期相对较长且见效慢。目前商业资本投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较少,主要依靠返乡的经商者和打工人士、有一定眼光和实力的当地农民,面对高额的前期投入,融资却很困难。当前政策加大了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但以主要是1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为主,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相比差距大。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抵押还缺乏物权属性,银行很难认可农业机械等资产为抵押物。加之小额信贷交易成本高,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难以持续,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3)基础设施落后,阻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营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助推器。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严重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细碎土地不适合机耕;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库及相应设施严重老化,水利设施与新型农业主体的要求不匹配;耕地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化肥大量使用致土壤板结等因素,农业潜在产能大受影响。(4)新型职业农民缺乏,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人才不足农村人力资本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核心,新型职业农民能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是促进城乡统筹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空心化”下的农村极其缺乏新型职业农民,影响了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发展。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要引进杂交种子、农业机械这些物的要素,更要引进具有现代科学技术、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5)农业产业化服务滞后,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农业生产周期长,面临自然风险、技术问题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需要精心的服务。当前农业服务滞后突出体现在:农业保险服务覆盖面窄、保险种类少、防灾避灾机制不畅和赔付水平受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灾害之忧。公共技术服务比较落后,如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出现在人员上的断层、经费投入不足、农技服务设施落后。新型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服务组织又没有及时补充,造成农业技术信息与生产需求不对称;农业产前缺乏有效的规划指导、产后缺乏销售服务和渠道。(6)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削弱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动力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民参与组织化的选择渠道不宽,2013年6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达182.9万人,不到我省农民数量的10%,分散的普通农民难以抵抗市场风险;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完善,农民各自为政的现象较普遍,经营收益不能以较民主的方式分配,常被少数负责人占有,参与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农业公司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由于农产品的自身的特征和农民的弱势地位,农业公司和农户没有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訛讁,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7)农产品营销难,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价值的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窄、品牌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种少、品牌分散、以缺乏加工的初级农产品为主、与鲜活农产品相匹配的物流配送体系有待完善;农村的营销队伍、思路和观念有待加强。 二、基于农地流转的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模式 面对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湖南各地进行了大量具有首创精神的实践探索,归纳起来,目前我省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主要有三种: 1.衡阳“安邦农业模式”:市场主导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安邦农业模式”可分解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点菜模式”“、管家模式”和“帮扶模式”。“点菜模式”就是对部分不愿意进行农地流转的农户,为其提供全套餐服务,如为农户提供“种子、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防治、机耕、机插、机收、谷物烘干脱粒等全套服务”,实行规模种植,这被形象地称为“点菜模式”。“管家模式”是从农民手中收集土地,然后委托给代管户,由代管户负责日常的田间管理。“帮扶模式”则是把种植大户的土地面积扩大到200~1000亩,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通过这三种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套服务,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农业服务新模式。“安邦农业模式”要防范的风险:一是作为服务型的龙头公司自身要有稳定的经营收益,规避购买农业机械等融资带来的金融风险;二是要注重农业保险,规避自然灾害造成种巨额亏损。“安邦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重新找准了定位: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承担了发展农业的社会责任,还让农民增收,企业、社会和农民出现赢局面,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此种模式对于只要通公路的中国乡村都具有普适价值,在农村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农村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2.益阳“草尾模式”:政府主导农业组织模式益阳“草尾模式”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土地信托机构(公司),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将名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土地信托机构,并签订土地信托合同,农业企业再从政府土地信托公司手中连片租赁土地,从事农业开发经营活动,变过去农户和企业两个角色间的流转为农户、企业、政府三个角色间的流转。”“草尾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带动资本下乡,推进村镇建设,改善乡村治理。益阳“草尾模式”也给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土地信托不但与当地的湖区相适应,也可与山丘区相适应;二是土地信托不但与水田耕地流转相适应,也与经济作物相适应,甚至还适合林地、养殖水面等;三是土地信托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明显,得到了农民、企业家、基层干部较高程度的欢迎。 3.岳阳县农地经营权“竞拍与抵押模式”:市场主导探索模式2014年5月9日,岳阳县麻塘镇畔湖村一块30亩农地的11年经营权流转权进行迫卖,公开拍卖出了41.8万元的高流转价,每年租金收益由3000元一下子变成了3.8万元,飙升近十三倍。此案例意义重大:一是杜绝了农地流转中的人情交易、私下交易,维护了农民利益。二是为岳阳乃至湖南农村集体用地如何“增值”提供了范例,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做了探索。2014年6月27日,岳阳县举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民可凭农地承包经营权证向银行贷款。此举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试点进一步丰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为农民经营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将有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可作为资本的农地确权背景下,这种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三种典型模式突出特点表现有三:一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找到了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的“分”与新模式的“统”的有机统一;二是找到了确保农业收益和实现农业产业安全的结合点与突破点;三是促进了工商资本下乡,在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的情况下,促进了农工商资本的互动和优化配置,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意义重大。 三、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三大关键与五大举措 1.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三大关键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们建议重点解决“农地流转难”“、融资难”和“营销难”三大关键问题。(1)前提:加速农地经营权有效流转。1)推进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加快完成农地的登记确权,规避土地权属纠纷,让农民安心流转;不愿流转农户可借鉴安邦“点餐服务模式”。2)乘户籍制度改革东风,在农地确权基础上落实进城农民的市民待遇,鼓励农民进城。3)借鉴益阳“草尾模式”,农地以信托方式向村委集中,再成规模地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完善农地流转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农地流转。5)设立农地流转交易中心、管理服务中心,以挂牌竞拍方式形成农地流转价格由市场发现和决定的机制,如2014年岳阳县麻塘镇促成了我省首宗农地经营权的“入市”交易。6)规范企业与农户合作,引导农业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农户支持农地流转輮訛輥。(2)核心:完善农村财政金融支持的政策机制。1)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改变农业补贴发放分散的现状,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对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奖励,以奖代补。2)对处于不同时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税收分段式优惠政策。可对新型主体前三年免税,后三年减税。3)建立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基金,以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募资等多方式融资,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型主体进行认证、公示和专项配套资助,以起示范带动作用。4)加快金融资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置。支持涉农金融机构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引导民间资本成立服务“三农”的中小银行与金融租赁公司;吸收外资投入特色农业经营主体。5)稳妥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地确权后要加快农地交易市场,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促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目前岳阳县、汉寿县等地已先行先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成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简化抵押贷款程序。6)积极建设农村金融组织。有条件的乡镇或村先行开展信用合作、资金互助和贷款担保,发展信用合作社、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3)保障:加快农产品营销网络服务体系构建。1)成立农民经营主体联盟,使之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建立较稳定的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以减少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鼓励联盟体在城区开直营店;联盟联营解决营销品种单一和缺乏规模等问题。2)规范营销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做好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和消费对接,如“农超对接”,提高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效率。3)积极举办好各级农业博览会等农业展会,支持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赴境外、国外参加国际农产品博览会。4)推广“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电子商务模式,促进农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农产品营销。5)力推观光采摘等体验式的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拓展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营销渠道。6)完善政府参与的农产品营销扶持机制,搭台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2.完善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五大举措(1)完善多元化农业服务机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经营及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輯訛輥。具体包括:1)完善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服务体系。由于农业生产不仅有自然风险,还有市场风险,农业生产和技术有着一定的公共性,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提供服务是不行的。因此政府通过农技推广部门等来直接提供服务,或政府购买服务,如通过支付农村基层懂生产、有经验和技术的土专家(他们很多为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来推广技术服务。2)力推企业主导型的农业服务体系,如衡阳县的安邦农资公司。3)完善合作社主导的服务体系,降低交易成本。4)完善科研部门和行业组织主导型的服务体系,以实现政产学研的结合輰訛輥。(2)构建农业规模经营的多元化机制,完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体系。1)完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设施利用的规模化,倡导农业服务的规模化,大力发展农业综合经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2)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好制度基础。3)加快具有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4)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配套扶持政策与补贴政策。(3)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机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对有志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者进行培训;制订新型职业农民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对培训合格者进行认定,并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和发展的平台,从产业、科技、社保、财政、金融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扶持。2)营造农业创业和就业的良好环境,以吸引富裕农民、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并设立农业创业基金和贴息贷款,以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需求。1)依托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科研与推广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推联盟与服务平台。2)构建以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农技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3)为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技术保障,解决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5)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程度。1)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话语权,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选好、培育好专业合作社领头人,使之成为农民利益代言人,以解决分散的普通农民谈判能力和话语权弱的问题。2)规范农业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户与有直接利益关联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之能共享增值收益带来的好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各主体之间加强联合合作,形成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组织创新的规模与范围经济、网络效应、协同效应輱訛輥。3)成立农业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从而增进农业行业的共同利益和化解农业产业(链)的共性问题,为各经营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提供平台。4)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品牌效应、网络效应。 作者:皮修平周镕基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授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土地流转论文 1抓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 通过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拓宽粮食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提高粮食产量,深入实施“千万头猪富民工程”,促进粮食“过腹转化”;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促进粮食“过机转化”。积极发展和培育粮食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通过发展生物质能源等项目,提高玉米秸秆、稻草、玉米须、玉米芯等副产品的工业利用率。 2重视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力 通过打造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深松、深翻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标准,作业质量及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不断增加农机补贴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发展节油、节水、节肥、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玉米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等环保型机械化技术;从政府公共投入的角度,大力加强与农业机械化相匹配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机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创新人员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在市场层面,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的引导,扶持农机经营服务的中介组织,开创农机维修、作业、运输等服务市场,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3科技和创业培训,提高生产和就业能力 一是用技术培训提高素质。通过科技大集、科技培训、广播电视、报纸,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的科技水平;二是就业培训增强能力。通过“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项目,整合农广校、职业培训中心、农机校、广播电视大学、就业培训机构等各方面资源,对农民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 4打造品牌带动,提升影响扩大市场 利用农产品品质的优势和量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为了提高效益、提升影响、扩大市场,重点从三个层面推动。一是企业层面,推动做大优势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品牌整合能力;二是行业层面,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和组织协调,实现农超对接,降低流通成本;三是政府层面,加大对优势品牌和具有一定潜力品牌的扶持力度,优化品牌建设环境,有序推进同类农产品的品牌整合,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5建设体制机制,强化保障功能 一是政策措施机制。下发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做到了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保障;二是责任落实机制。对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工作,年初就分解到乡镇和相关部门,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三是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考评办法》和实施细则;四是督导包保机制。成立督导推进组,分别由市领导牵头,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工作进行常年督导。对土地流转等重点工作实行四级包保,即市级领导包片、农口部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屯。体制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保障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和完善。 作者:陈立波单位: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农村经济管理站 新型农业论文:农业职校新型农民的培养 1太原生态工程学校“送教下乡”的主要做法 1.1以产业定专业,搞好学生管理为了有的放矢地设置好专业,学校对各教学点开展了深入调研,发放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班级问卷调查表,按照以产业定专业,分区域选专业的原则,确定各教学点专业。针对农民学生年龄结构不一、素质高低不一的情况,学校对班主任和教学点负责人进行岗前培训,与教学点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严把学生日常管理关,做到“三严格”,即严格考勤、严格纪律、严格督查,确保教学时数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师资力量是办学质量的保证,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学校采取教师自愿报名、校内赛讲、综合考评的方法,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100名校内专职教师和从科研单位、技术部门、生产第一线聘请的80名本地化、专业化、技能化专家,组成了“送教下乡”教师队伍。为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结合山西省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学校组织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专门编写了《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花卉栽培》、《植物保护》、《园林规划设计》、《食用菌》、《农村法律》等涉及5个专业的35套“送教下乡”系列校本教材或讲义,免费向农民学生发放,实现了教材的本土化、特色化。为了保证整个“送教下乡”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教学管理处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教学管理办法、教学安排、教学计划、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根据送教下乡的季节性和实践性两大特点,尽量在农闲时集中学员上理论课,农忙时把课堂设在温室大棚和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教学,进行技术指导,做到了“农闲教不闲,农忙教更忙”。 1.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资料管理“送教下乡”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其教学、管理、运作各个环节的可变因素较大,为了使该项工作有章可循,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了4大板块,28个分项的教学、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下发各部门遵照实行。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在“送教下乡”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收集到的资料都弥足珍贵,为此学校领导组专门在下设办公室,设置了档案柜,将送教下乡各级各类资料分类归档保存。教材、学生手册等学习资料都有专人保管、发放,并有严格的资料保存、发放、登记流程。 1.4多方筹集资金,做好后勤保障“送教下乡”教学点都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分布面广,学校为了保障该工作的高效、机动运作,投资15万元配置了10余套活动投影仪及配套设施,另投资8万多元为40多名送教下乡教师以每台补贴2000元的标准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自愿的基础上,征集教师私家车作为送教下乡专用车,并为这些专用车实行按公里数燃油补贴。 1.5做好评估督察,树立典型引路如何保证“送教下乡”教学的高质量,送教下乡领导组专门制定了送教下乡督导工作制度,同时责成送教下乡督导检查处对整个送教下乡过程中的授课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督导评估,填写详细的督导工作检查表,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领导组。根据不同教学点的产业特色和地域特点,学校确立了一些教学点作为典型教学点进行重点打造,利用这些教学点的成功案例来扩大送教下乡工作的影响力。如,晋祠镇东庄营村教学点的大棚蔬菜种植成果非常显著,该教学点是太原市著名的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省、市领导都多次到该教学点进行调研指导;古交市邢家社乡龙子村教学点是古交市的蔬菜生产专业村,冬春茬黄瓜、秋延后西红市、紫球葱头是该村的品牌产品。该村成立的德胜全蔬菜开发合作社拥有560m3的冷藏库,年加工、贮存蔬菜40×104kg,是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成拉旺同志毕业于太原生态工程学校,是该村的教学点负责人;清徐县中辽西村教学点是传统的葡萄主产业区,该村大学生村官张新苗是该教学点的负责人,他创立的新苗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良、引进新品种,替换原有的退化、老化葡萄品种,再加上学校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田间地头进行跟踪指导,使该教学点效益显著提高。把这些教学点确立为典型,对整个“送教下乡”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学员参与到这一重大的惠民工程中来,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2太原生态工程学校“送教下乡”的主要成效 2.1提高了生产技术,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近几年来的“送教下乡”的学习,农民学生掌握了农业科学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业生产收入。如,平遥县罗鸣后村教学点是老梨区,梨园面积较大,栽培技术水平、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和土窑洞贮藏水平较低,尤其是梨果中的公梨(果实品质较低)占到30%以上,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商品性、价格和收入。学校教师实地调研后,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研究,找到了公梨产生的原因是树体生长势太旺,解决办法是控旺趋中,即采用控肥水、喷布PBO和夏季修剪的办法使旺树趋于中庸,使梨农们豁然开朗,解决了梨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22拓展了产业思路,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古交市邢家社龙子村教学点有菜地32.3hm2,日光节能温室2000间,蔬菜生产是该村的支柱产业,但存在品种老化、营销观念落后的问题。学校在该村设立“送教下乡”教学点后,老师们通过调研,积极帮助村里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蔬菜品质,提升营销理念,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葱头、西红柿、西芹获得了无公害认证,年产高品质、优品牌蔬菜125×104kg,保护地每0.067hm2产值达到了2.4万元,村民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达到9800元,较之前提高20%。 2.3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学校开展“送教下乡”,不仅送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下乡,还送政策法规和精神文明下乡。按照全省统一的教学计划,该校在每个乡村班都开设了农村政策法规、公关礼仪、个人道德修养等德育课程和应用计算机等基础文化课程,大部分参加学习的农民如今都能熟练读写教材和资料,懂得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解决纠纷,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构建。在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枣园头村教学点了解到,正在大力推进的山西省新农保政策在该村却无人问津,“年轻时靠土地,老了靠儿女”的观念仍然占据主流,错误地认为参加农保是瞎扔钱。教学点老师给大家仔细讲解了新农保政策,举例计算了个人缴费与将来养老金领取的关系,使大家认识到新农保政策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现在交钱入保,老来可领养老金,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在课后不久,该村就掀起了参加新农保的热潮,2010年该村村民参保率达到了100%,一些老年人已经领上了养老金。如今,村里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子女负担轻了,家里闹架的少了,妯娌关系、婆媳关系、家庭关系明显改善了。 2.4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师专业素质在“送教下乡”工作中,教师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找到了服务的方向和施展的舞台,由最初的“不愿下乡”变为“抢着下乡”,由“厌农”变为“恋农”,由理论型变为实用型,不仅赢得了农民的尊重,而且体现了教师的人生价值,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同时也锻炼了一支深受农民朋友欢迎的教师队伍。 2.5盘活了教育资源,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这些年,农业学校涉农专业的招生数量日益减少,而且其中的大部分毕业生还参加了“对口升学”,真正回到农村想从事农业生产的几乎没有。农村职业教育陷入了这样尴尬的境地:面向不想务农的初中生招生,生源越来越少;务农的农民想上学,但各种条件已不允许。“送教下乡”打破固有招生限制,把招生对象定在了坚持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把正规的农业职业教育送到农民家门口,让他们在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系统学习中职课程。如,晋祠镇东庄营村近几年蔬菜发展很快,2013年全村120多名菜农参加了“送教下乡”的学习,见到了实效,第二批“送教下乡”招生计划中,学校本来不考虑再从该村招生,但村民要求强烈,村委主任邓万杰几次找到学校要求学校在该村增加生源。 3农业职业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送教下乡”工作从2009年启动以来,有效地缓解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服务能力之间的突出矛盾,充分发挥了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增强了农民创业致富的勇气,稳定了一大批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3.1专业教学应该与当地政府产业政策相对接在教学点的遴选中,优先考虑当地产业特点明显的乡村作为设点对象。专业教学只有与当地的产业政策相契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送教下乡”的功效,实际效果也更为明显,在真正解决了当地政府和农民所需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成为送教下乡工作的实例宣传,对后续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2政府部门的支持是“送教下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送教下乡”工作实施以来,各级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山西省教育厅领导多次到学校各个教学点进行考察调研,充分肯定了太原生态学校“送教下乡”工作,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坚定了该校把“送教下乡”工作做实做好的决心和信心。教育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职成教司的领导和专家都专程到学校进行“送教下乡”工作调研,充分肯定了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送教下乡”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朵奇葩,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3农民受益是“送教下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清徐县柳杜乡成子村是传统的大棚蔬菜和红香梨种植区,多年来一直受绿叶菜“金边问题”和红香梨春季管理技术问题的困扰,规模始终不能扩大。成为“送教下乡”教学点后,通过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彻底解决了困扰农民兄弟多年的种植难题,农民学员的学习劲头被广泛调动起来。晋源区要子庄村民过去以采煤为主要职业,国家限制私挖乱采后转型从事了种植业。由于缺乏相关的种植经验,信息也相对闭塞,导致转型后村民的腰包始终鼓不起来。“送教下乡”在该村开展以来,由于其紧邻学校,送教老师只要有时间就去进行技术指导,该教学点学员的种植技能显著提高,随之带来的是村民丰收的喜悦。在“送教下乡”成果展示会和技能大赛中,该教学点学员都积极要求参加比拼,并做起了“送教下乡”义务宣传员。该教学点现已成为太原市首批休闲农业观光点。 3.4基层政府配合是“送教下乡”顺利开展的保障清徐县东于镇两个教学点———水屯营教学点和新民村教学点开班时,东于镇镇长和两教学点村干部都推掉了其他工作而出席了开学典礼。镇长在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交流中说道,“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农村不能再进学校进行继续教育的人特别多,可是社会在快速发展,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要有知识,要有技能,农民要想致富就更需要科学知识的武装。多年来,当地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状,但收效甚微。这次“送教下乡”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是真正立足当地条件,深入农村、对接农业、服务农民的利国利民的惠民举措,更安定了社会,提高了农民素养,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且学校课程的设置贴近农民生产实际,老师讲课通俗易懂,农民的听课热情高涨,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希望的景象,希望今后学校加大这方面的送教力度,我们地方政府一定全力支持”。从以上各个层面上来分析,“送教下乡”工作真正打开了农村市场。我国是农业大国,打开农村市场,就等于盘活了农业资源,这是根植于乡土的科技、文化传播,是一项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彰显“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发展之举。“不一样的教室,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收获”,传承着“送教下乡”试点院校同样的信念———服务“三农”,振兴职教。 作者:李颖单位:太原生态工程学校 新型农业论文:新型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论文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就是要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组建新型经营模式。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现代化的农业机具,这些机具能成倍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农药、化肥、良种,并能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因此,工业化社会中的农业生产必须采用规模化经营的生产方式。土地规模利用会造成大量原有涉农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尚无力吸纳那些因失地而被迫向非农转移的农业弱势群体时,强行完成土地流转和规模扩大,只能使失地农民的境况更糟糕,这也不利于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未来发展,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采取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统筹安排失地农民在农村就地城镇化以适应我国城镇化进程并维持社会稳定。 1.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关于农业经营主体研究,罗必良认为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生产组织的重要形式[2];朱学新认为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3];李炳坤认为农业龙头企业在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应对激励的竞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不断完善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基础上,农业龙头企业将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力量[4];孙中华认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有重要作用[5];巴特尔认为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是农业经营形式的三大新趋势[6];陈晓华认为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7]。学者们对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主体和体制还没有实质性研究,而涉及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企业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研究尚未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农业经营主体,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整个体系实现四化建设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有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条件下,农业经营主体很大部分还是以小农为主体,然而小农细碎化的土地规模难以支撑起现代农业的经营手段与方式,当农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时,很难通过内部规模经济来降低经营的平均成本,这必然导致农业投入的降低或弃耕[8]。因此,发展和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而企业主导的农业合作组织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有效出路[9]。江苏常熟“田娘经验”与山东乐陵“希森”模式由两个企业主导,以合作社发展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显示,由龙头企业牵头,整合合作社与农户的方式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可以统筹解决土地流转、农民增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乡村治理等现代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2河北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通过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不仅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10]。按照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北已初步构建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力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河北农业正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等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主要包括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专业市场和农户等主体。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对电子商务认识及应用差距很大,目前农户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够,导致其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少,中介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分散,且应用电子商务情况的数据难以收集,因此在此暂不涉及农户和中介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市场适应性,资金规模相对其他主体要大,投资吸引力较强,带动农民从业的能力强,龙头企业所能带来的效益比其他主体所能带来效益之和还要多,其社会效益突出,是农业产业化中最典型的经营主体之一。2013年河北省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66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6家,有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16个。目前建有3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企业达1405家,形成了以乳品、粮食和肉类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818.3万户,参与度达53.2%,户均来自产业化经营的纯收入达7743元。具体情况如表2。通过表2可以得知,龙头企业的规模要明显高于中介组织及专业市场,体现了作为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河北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区域聚集,全省各主要优势产业均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形成了种子产业以大地种业为代表,乳品产业以君乐宝公司为代表,肉类产业以福成五丰公司为代表,果品产业以承德露露公司为代表,小麦玉米产业以今麦郎公司为代表,棉花加工产业以常山纺织公司为代表,食用油产业以兴龙粮食生化公司为代表,葡萄酿酒产业以长城葡萄酒公司为代表,中药材产业以药都制药集团为代表的不同产业龙头企业群。龙头企业集群不仅提升了产业影响力,而且有力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河北省农业电子商务现状研究可通过分析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来开展。 2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门户网站建设及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农业企业门户网站是一个集信息、互动和产品交易的平台。很多农业企业通过建立企业门户网站模式来宣传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及扩大销售渠道。本文以河北省2012年公布的454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调查样本,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称为搜索关键字,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进行详细的网络调查记录,如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有门户网站,记录其门户网站网址。根据调查结果,45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187家建有门户网站。再根据产业来分,河北的果品、葡萄酿酒、奶业、花卉园艺、棉粮加工、食用油、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建立门户网站的不在少数。葡萄酿酒7家中有5家建有门户网站,占比71.4%,果品一直以来是河北的优势产业,5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有41家拥有门户网站,占比69.5%,19家食用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中有11家建立了门户网站,占比57.9%,分类统计数据见表。农业龙头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解决目前多数企业存在的农业电子商务人才缺乏、投入资金有限等问题。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报告,截至2013年底淘宝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达到203.9万个,比上年增长24.9%,交易额超过500亿元。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在河北省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阿里巴巴网、中国供应商网和中国农业网这类B2B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企业店铺,有一些企业还在上面做国际贸易。还有一部分企业在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站开设网上商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8家(其中7家是在淘宝网开设网上商店,1家在阿里巴巴网开设企业店铺)的门户网站能够把淘宝网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整合进网站,通过导航条可以直接外链到企业在其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的店铺从而实现在线销售。 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政策建议 3.1鼓励农业企业自建门户网站及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涉农企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建门户网站,并加强网站商务功能的利用和开发。农业企业通过门户网站整合企业资源,整合供应商加入企业门户网站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服务分销商及最终客户,见图2。调查发现河北众多农业企业门户网站内容长期不更新,缺乏与用户间的互动,未能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对市场快速反应的特点。农业企业还应该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业务,通过淘宝网、阿里巴巴网、金农网等综合性高流量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在线销售。 3.2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联合经营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组织起来,发挥省内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利用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建立联结关系,联接的对象也可以包括农业大户或者农业合作社,从而集中小规模分散经营形成虚拟经济实体,实现规模化。联合的平台即为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使龙头企业门户网站由信息型改变为综合电子商务平台,众多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这种虚拟联合经营模式可以减轻农户对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户直接参与了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可以大幅提高生成效率。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等途径,逐步推进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3.3建设农业电子商务核心示范园区实现规模经营按照河北“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农业特色产业,指定优惠政策,在河北特色农产品聚集地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提升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通过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农企资源,完善平台交易体系,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生产新技术应用和优势农产品品牌化设计。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争取重点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农业大项目。园区内构建“科技+商业”的特色农业产业链,把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成农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化推广优势,打造河北省富有优势的生物种业、林果和蔬菜等优势品牌产业链。 3.4发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农业龙头企业改变过去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的传统经营模式,发展股份制公司经营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农业龙头企业把农户、农业合作组织的土地经营权和劳务入股。这种改变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利益分配,通过股份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公布企业经营信息,制定明确清晰透明的利益分配制度,加强与农户的互动,使其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功能。股份制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反哺农业产业,解决失地农户的就地就业问题,做好培训工作,实现农户由小生产者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过渡转变。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制度。 作者:陆刚赵蕾安海岗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型农业论文:依靠新型科技 确保农业抗旱保收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等作物。耕地面积少,山旱地面积大,气候条件复杂,地形多样,农业条件薄弱,水资源缺乏,降雨季节错位,时空分布不均,雨养农业特征明显,春旱和初夏旱发生频率高,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州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就是在地表起大小垄后,用地膜全覆盖,在沟内播种的种植技术。该技术也适应其他地区和作物,在全国长时间大面积干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形势下,在全国其他地区和作物上试验、示范、推广,定能开辟抗旱保丰收的一条新路。 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发展概述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05年在我州广河县南部干旱山区试种玉米获得成功;2006年该县示范种植玉米2500亩,平均亩产707.25公斤,比半膜玉米亩产511.75公斤增产195.5公斤,增产38.2%,亩增收300元左右;2007年在广河县、东乡县、永靖县、临夏县示范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8万亩,平均亩产727.58公斤,比半膜玉米亩增产144.03公斤,增产20.21%,亩增产值215.61元;2008年扩大到全州七县一市,共推广36.1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12.89倍,玉米平均亩产722.49公斤,比半膜玉米亩增产162.10公斤,增产29.9%,玉米、马铃薯共增产8.14万吨,增加收入1.22亿元,推广区农民户均增收1350元左右,人均增收270元左右, 涌现了了许多高产典型,如广河县齐家镇周家山村五社马海禄种植的3亩豫玉22号,亩产达1015.89公斤;2009年全州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68.65万亩,其中秋季覆膜7.5万亩,顶凌覆膜47.5万亩,播前覆膜13.65万亩,比2008年增加32.55万亩,增长90.2%,推广工作覆盖全州8县(市)的78个乡镇,452个行政村。按2008年的增产幅度和各县测产,预计可增产粮食13.6万吨,可增加经济收入(不计秸秆)2亿多元,推广区户均增收1538元,人均增收319元。2010年我州计划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已完成95%以上。共需地膜6000吨,省州补助2000吨,县配套2000吨,农民自筹2000吨,为确保今年推广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的主要做法 1.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齐抓共管。州委、州政府与各县(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这项工作纳入县(市)目标考核内容。州、县、乡、村建立了“一把手”负责制,落实了行政责任。州县(市)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全面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州上始终将宣传发动、舆论引导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思想动员,把全州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为推广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物资保障供应足。州县(市)都制订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严格按项目要求积极整合落实配套资金,在物资保障上,创新机制做好物资的调度、供应和发放到户。2009年省、州、县共投入资金4944.24万元,其中州上配套502.8万元。各县(市)配套1981万元,共购置落实地膜4120吨。 4.技术培训指导强。全州农技人员共下乡1.52万人(次),培训、指导农民56.37万人次,为顺利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5.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2009年全州建立跨乡镇、跨村社的示范区(点)234个,其中万亩示范区12个,示范面积达42万亩。 三、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存在问题与建议 1.示范区过分强调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较大,有些村社70%~80%的土地面积种植全膜玉米,致使部分农户种植面积过大、出现了劳力不足、肥料不足的矛盾,种植单一,连作严重;轮作倒茬困难,抗灾能力减弱,而未规划在示范区(点)范围内的村社,该技术推广不到位,导致整体科技普及率不高,技术覆盖范围得不到有效扩大。建议今后不要过分强调集中连片种植,种植面积应控制在每个县(市)、乡(镇)、村社播种面积的50%以下。加强对示范区(点)规划外的偏远村社的推广力度,提高整体科技普及率。 2.该技术亩投入成本高,每亩投入地膜6~7公斤,约100元左右,比半膜覆盖亩投入高约50元左右,而旱作区农民群众本来经济困难,推广有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建议继续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一步又快又好发展。 3.部分田块没有进行土内施药,导致地下害虫发生。建议今后加强土内施药,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倒茬,防止地下害虫发生。 4.存在海拔2300米以上和降水较多的地区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现象,导致成本高,增产不明显,效益低,并且秋季雨水过多易造成倒伏。建议加强对马铃薯、蚕豆、小麦、向日葵等农作物全膜覆盖种植技术的研究。 5.部分农户选地不严格,有在瘠薄地、陡坡地、树荫地种植的现象。应严格按技术规程要求选地,严禁在坡度大于15度的地块和上述不适宜地块铺膜种植。 甘肃临夏州农广校辛蕃
班组长管理论文:强化班组长培养 提升基层管理效能 班组是企业的基本建设细胞,是企业最活跃的单元,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不仅是企业基层的管理者,更是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者,只有充分发挥其兵头将尾的核心作用,才能使企业的精神和文件准确地上传下达,各项基础工作才能高效有序认真地开展起来。如何全面提升承上启下的班组长的执行力,抓好基层生产管理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发电厂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以下简称“十里泉电厂”)隶属于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电集团公司,系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电厂,始建于1977年。2007年之前,十里泉发电厂共有5台14万千瓦和2台3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30万千瓦,是山东电网第一座大型超高压火力发电厂,被誉为“鲁南明珠”。2007年十里泉发电厂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政策,主动关停了四台14万千瓦机组,积极开展两台6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的扩建工作。截止到2103年,全厂总装机容量为77万千瓦。企业自投产以来,累计发电1000多亿千瓦时,为国家上交利税100多亿元,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一流火力发电厂”“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中国企业文化优秀奖”等10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强化班组长培养的背景 十里泉发电厂是一个建厂30多年的老厂,经过十几年的生产运行,在设备(机组)安全生产、经济运行、职工管理等诸多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精神引领着每位职工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行为。目前全厂1891人,人员平均年龄46岁,全员老龄化程度较高。全厂共有69个班组,班组长人员总数达到142名,其中50岁以下占20%,40-50岁约占70%,40岁以下约占10%。 大部分班组长胜任班组长工作,能够带领班组高效保质完成日常工作和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但部分班组长存在贯彻上级精神打折扣,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有章不循、有矩不依的现象,如: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无票工作等,由此所引发的不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机组和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班组内部管理不细致,人员失控。 班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设备安全运行、技术管理、人员管理和民主生活管理等方面,这些管理工作均由班长负责,按照班内分工合理分配给班员后共同执行。目前部分班组长只是分配工作而不去认真监督、检查这些工作,甚至有的班组长存在工作分配给谁谁就要负责的推卸责任的行为,造成班组管理内部失控。班组人员缺乏凝聚力,纪律松弛、作风拖沓,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工作没有激情、热情,工作态度消极,导致不能高效完成日常设备维护、巡检、消缺等安全生产工作,对上级安排的工作不能积极响应、认真执行,对设备及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人为因素的不安全隐患。 班组管理者执行力欠缺的原因 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管理者个人执行力意识较差 由于教育程度、年龄层次、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部分班组管理者对自身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不够,另一方面班组管理者对执行力的重要作用缺乏深度认识,对个人执行力与班组整体执行力及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更不懂得要如何提高个人及班组的执行力。还有部分班组长沟通能力较差,不能开拓工作思路,对待工作中遇见的工作重点、难点,不与班组成员积极主动交换意见和进行研讨,自己觉得差不多就直接分配工作,造成班组成员带着意见被动工作。部分班组长对班组成员工作、生活、家庭方面的困难、需求不关心不了解,对班组的建设性意见不采纳,久而久之,班组成员人心涣散,执行力无从谈起。 班组管理者的培训不到位 班组管理者是企业最基层的中坚力量,企业对其开展的培训工作与培训实际需求有所脱节,没有及时、认真开展培训调研工作,或是开展了培训调研工作却没有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培训的目标不能针对班组管理者存在的突出问题、棘手需要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等重要因素制定,造成了培训工作华而不实,存在走过场、应付的现象。 持续提高班组长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加快制度建设,明确班组长执行力标准 班组长的执行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适合于本班组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并带领班组成员认真落实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调动全体班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学习先进班组的成果与做法,建立健全适合本班组的整套的规章制度,达到涵盖所有岗位、所有人员,做到岗位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作业规范,班组内部“凡事有标准、凡事有人做、凡事有人问”,建立有效的督导、考核机制,增强班组整体提升执行力的责任感。 树立全新的班组管理者培训理念 班组管理者的培训必须要有针对性,能够切实提升班组管理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企业班组长培训需要具备以下4个理念: (1)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承上启下的基层班组管理者,是企业的一员大将,企业应利用各种激励机制培养优秀班组管理人才,通过优秀人才把人才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优势。 (2)树立对班组管理者的培养就是增加效益的理念。现代企业应加大对班组管理者的培训,使其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带领基层员工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为企业赢得最大的效益收入。 (3)班组管理者的培训要系统、针对性要强,要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设立培训目标,以企业目标和中心工作为重点,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4)要树立“以培训促发展”的理念,通过提升班组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带动基层队伍的建设,从而不断提升基层班组整体的执行力、创新力,最终使整个团队成长为优秀团队。 加强自我学习,提高班组长综合素质 要制定措施加强班组长的培训,通过自我学习和企业集中强化培训的方法,促进班组长加强自主学习,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综合技能,使班组长队伍成长为一支业务技能突出、工作作风硬朗、管理水平精湛、思想素质过硬的骨干队伍。班组长只有自身业务水平高,人品出众,德行服众,以身作则,事事都能成为榜样,才能带出一支敢打硬仗、作风硬朗的优秀队伍,才能真正提升班组整体的执行力。班组长只有自我主动加强学习,才能带动班组成员形成一个共同学习、互动帮助的融洽氛围,共同提高创造力、创新力和自我超越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使其逐步掌握管理技巧,使班组成员能够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合力,攻坚克难。 建立共同愿景,激发人人参与的积极性 建立班组共同愿景,首先必须从鼓励班组成员建立个人愿景开始:要给予指导――要把具体目标和愿景区分开来,具体目标可以在近期实现,愿景不能在近期实现,是较长一段时间里的目标;要避免强加――要让每个班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愿景;要在班组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建立班组共同愿景,使班组内部形成共识,促进大家为共同的目标而战,形成一种精神力量,使班组所有成员愿意为班组愿景而认真努力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在开展班组管理者培训的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调研找到班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制定班组管理者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强化培训的有效性和系统性,有序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增强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人才的保证,推动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作者刘伟丽供职于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教培中心;李晶供职于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计划经营部;赵海成系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人力资源部副主任) 班组长管理论文:关于如何提升煤炭企业班组长管理能力的思考 2012年煤炭企业经历了一个寒冬,而冀中能源集团则自2012年10月开始,对全集团公司所有工作在一线的班组长展开为期七天的轮训,目的就是:一促使企业内各子系统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二在交流经验和学习知识中提升一线班组长工作管理能力。像这样在市场不景气和工作任务不足的情况下搞培训,以知识武装员工就是藏富于民、厚积薄发的办法,也是将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的行动。 很荣幸,我所在的单位承办了这次史无前例的轮训,并以第一视角看到了“兵头将尾”们的现状,在与多位班组长的交流中,我描绘出了关于他们的一些现实“轮廓”,并将这些“轮廓”结合所学试着去思考一些方法以便帮助他们提高团队管理能力。 一、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是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渐渐与市场贴的更近,煤炭企业的领导向来以产量和产值来体现政绩,上行则下效,工作在一线的班组长如人体的神经末梢一般执行着大脑发出的命令,作为企业里最末端的管理者与生产者,也是各项决策最终极的执行者,所以其素质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生产的进度与煤矿安全隐患的放大和缩小。 因此,选择优秀的班组长和培养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对于煤炭发展和自我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将班组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体系,也利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去帮助、去总结班组长的工作,是企业标准化作业与细节化作业的转型标志。 二、 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的途径探索 一个人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另一个就是自身内在需求驱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样,提升煤炭企业班组长的管理能力既离不开企业大环境的营造,也离不开班组长自身的努力。 (一)从宏观环境制定培训的手段 1.集中培训是由内开始:据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一项数据表明,公司可以从对员工的培训中得到的回报率大约是20%-30%,这个百分比仅表示员工经过培训之后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还有更大更有价值的是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却无法统计。在轮训期间,我多次听到班组长们对这次培训的赞叹,也许授课中的知识还需要时间内化到他们的实践中,但是仅这种归属感和荣誉感绝对不是培训后的简单附属品,而是立足岗位创造业绩的重要前提。 集中培训的优势可以展开成两个方面来说,一个企业由内开始对员工所掌握知识的普查和灌输,二是帮助员工们由内开始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当然培训的时间短暂,讲师们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培训课程却指明了导向和框架,方便员工们去交流与自学进步。 集中培训的另一个优势体现在讲师方面,令人意外的是轮训里的讲师全部是在任的高级干部,有某矿的书记矿长,也有安检部门的局长,感觉就像大脑直接在和神经末梢对话一般。说到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班组长在单位里的状况,在矿山的领导阶层的构架里,班组长或者队长是最低一级的领导,因此有了“兵头将尾”的称号。有时候他们的撤职和任命都不需要经过矿长,直接由班组长所在工作区的区长就可以决定,班组长若想晋升一步,那就要向区长看齐,所以他们希望看见更高级的领导者对员工的要求。这种现状正在改变,例如冀中能源下属的峰峰集团黄沙矿,对于班组长的任免是要经过上一级组织考察的,这就促使班组长保持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向学习型组织转变还需要外部明确的驱使动力,那就是企业里有效的政策与机制了。 2.政策机制是外部保障:企业制定的政策和各项灵活的机制是每一级管理层保持战斗力的基础,企业的政策机制要体现在明晰上,执行时要体现在公允上,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和超过三十名班组长聊天中发现他们谈到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团队,只是简单理解为上级的要求,后来我了解到每一个班组里面都可能有一个固定的规矩或者执行模式,这可能是属于一个班组里独特的“传统”,而这些“传统”之所以保留下来,正是反映了在明晰和公允上,明晰的政策可以使大家明事理,公允的执行可以使管理者服众。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生产单位里人员流动是很常见的,最基层的管理者需要智慧去投入工作,有的班组长说的好,要关注别人首先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自己先做到,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将管理的政策机制体现为一种对工作尽职尽责的涵养履行在行动中,这样身教的效果绝对大于天天开会的效果,这是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 企业领导者在制定政策机制时也要注意灵活,找准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政策机制来催生优秀员工和团队的环境,并以制度来保护他们的成长。眼下煤炭企业虽然不再“傻、大、黑、粗”,但在企业政策的制定和理念上还有待进步,特别是针对班组长,他们工作在一线,安全隐患可能因他们而生,也有可能因他们而灭,所以领导者们应该将他们纳入企业整体发展的算盘里,去重视他们,掌控他们以及思考他们。 (二)从员工性格与角色扮演到团队中岗位分配看方法 1.发挥角色优势:性格是天生的,角色是在团队合作中磨合产生的,岗位是后天被管理者任命的,上位的管理者们常常遇到这种事,某一位员工频繁的要求换岗位,在心理学上讲,调换岗位是可以缓解员工与组织之间矛盾的,但这同时打破了组织内部员工的心理平衡,从而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所以管理者们可以从角色和岗位的关系上积极的处理这些事。 要使一个员工热爱他的岗位,就要先在团队里定位他的角色,那么角色的分配与其性格息息相关。剑桥产业培训研究部前主任贝尔宾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著名的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即一支结构合理的团队应该由以下角色组成及其特征和弱点: 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是知人善任的,这是能将许多不和谐因素和负面情绪扼杀在初级阶段的素质,上述的各个角色构成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团队模型,虽然与实际有些差距,但管理者可以利用它在日常的工作中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可以努力促使员工性格和角色的重合,这样使团队成员们最大化的发挥其优势,从而在由其角色定义的岗位上有所贡献。 2.批评与自我批评:一个团队里的角色要有临时互补的意识和能力,即是当团队在团队角色出现欠缺时,其成员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主动实现团队角色的转换,使团队的气质结构从整体上趋于合理,以便更好地达成团队共同的绩效目标。这在矿山复杂的日常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所以这种弹性变化是建立在常态化的集体决策、相互负责、民主管理、自我督导的基础之上,即集体内部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和谐,除了适当的团队活动必不可少外,同时应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批评是指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自我批评是指组织或个人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的自我揭露和剖析。在矿山生产实践中,批评每天都在发生,却多是上级针对下级,但自我批评却被忽视了,近年来领导者们只顾生产,忽略了对员工思想的引导,煤炭企业里也渐渐用高额的罚款来代替思想上的教育,其实自我批评最大的功能就是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使员工更好的在道德层面上重塑自我,在团队里定位自我,从而被团队认知接纳,以此可以更好的达到团队内部的和谐。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所以加强组织的和谐度,团结组织内部的成员以防止堡垒从内部瓦解。 3.白国周给我们的启示:白国周的事迹很不寻常:80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出过一次工伤;带出13名优秀班组长、230多名工人,没有发生一起工伤事故。那么白国周的秘诀是什么呢?他17岁参加工作,不可能有太高的学识、时间去研究管理学,他的秘诀就是22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要了解白国周就要先看他的工作方法。 三勤:勤动脑、勤汇报、勤沟通 三细:心细、安排工作细、抓工程质量细 三到位:布置工作到位、检查工作到位、隐患处理到位 三不少:班前检查不能少、班中排查不能少、班后复查不能少 三必谈:发现情绪不正常的人必谈、对受到批评的人必谈、每月必开一次谈心会 三提高: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岗位技能、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将这六个三管理方法和贝尔宾团队角色模型比较,结果每一种管理方法都能体现模型中的一种或几种角色: 六个三管理方法中,每一项都体现了对一种或几种角色的诠释,这说明白国周依靠22年的工作经验,把对所有角色的关怀与理解包含在内,其工作方法也因此面面俱到。我相信22年里白国周也一定体会了每个角色的内容,所以他能明白某一个角色任职到某一个岗位需要什么,他将这些变成了“六个三”定理,我也相信其本人是一个执行者、塑造者和完成者的结合体,其工作方法也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作者单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教育培训中心) 班组长管理论文:浅谈企业班组长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职工的最大福利。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赋予企业的责任;是社会和员工的要求;是企业生产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利润的组成部分。试想,一个企业若做到“生产一枝花”而未能实现安全生产,也是白搭。 班组是企业机构的核心,是企业的中流砥柱。班组的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企业要以搞好逐个班组的安全生产,来带动全企业的安全生产。而要搞好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就在于班组长的安全管理水平。 班组长是“兵头将尾”,在工作中,即使领导下达的决策再好,没有一批领导得力的班组长来组织开展工作,决策也很难落到实处,班组长在其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既要与领导班子搞好团结,又要与广大员工“打成一片”,才能保证政令畅通。 那么,班组长如何搞好本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班组长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工作中的防范技能,带动全班组人员,使不安全行为降到最低甚至零事故率。为此,就如何搞好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班组长要努力学习安全知识。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本班组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本岗位、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经常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通过班前会、安全活动分析会等多种形式灌输,学习安全知识及各种安全文件,总结在安全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其次,要在本班组内发挥“传帮带”作用,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班组长可以针对兄弟单位和本班组过去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用事故教训警示身边每名员工,从别人身上吸取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落实我们应采取的措施。班组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每一个员工。班组的安全是要靠每个人、每个岗位的安全行为来维系的,所以抓好安全生产必须从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入手。 最后,积极开展各项安全活动,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班组长要按照企业的统一安排,开展“安全生产月”、 “百日安全生产无事故”及“安康杯”劳动竞赛等活动,开展“查隐患、促整改”、“自查自纠”等日常巡查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对生产现场各类隐患进行及时检查并整改,纠正违规违法行为,堵塞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彻底将事故苗头消来在萌芽状态。 总之,做为一名“兵头将尾”的生产骨干,对待安全工作,不是因为上级有了安排、要求、检查才抓安全,而是自觉抓,常抓不懈。应始终坚持:“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使安全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抓好落实是关键”。职工只有在工作前不忘安全意识、工作中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工作后时刻总结安全经验,才能使班组乃至整个企业的安全之花常开不谢。 班组长管理论文:企业班组长如何提高管理和领导水平 【摘要】企业的班组是构成企业的最小单位,也是落实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最直接的部门,所以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班组长的管理和领导能力的运用。 【关键词】班组长;管理;领导水平 企业班组是企业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企业管理能否有效落实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班组长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烟草企业来说,在班组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对各项公司基本制度的落实和执行,还应该根据自身班组的实际情况,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指示和调整,以便能够及时对各种行政通知和生产政策进行落实。另外,企业班组长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其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监督能力。 一、我国烟草企业班组管理的问题 (1)班组成员方面 烟草企业的各个班组的成员是构成企业班组的最小单位,所以班组人员对于工作的态度和执行程度将直接决定班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班组成员大多数都能够自觉的履行工作任务,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即班组成员只关注自身的任务,并不注意对其他活动的执行,也就是只关心生产方面。另外,一些班组成员甚至存在着工作中马虎、责任心不强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班组职能的有效发挥 (2)班组长方面 烟草企业的班组长作为企业的班组直接管理者,对于整个班组的纪律和生产效率都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也就是说班组长不仅要充分的落实企业的各种指令,还要积极的参与到具体的班组事宜的管理中。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班组长并没有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关注的重点仍然放在具体任务的落实上,而对于一些行政性的任务,还存在一定的忽视和轻视的现象。 二、加强班组管理的具体措施 由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企业班组虽然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上的提升,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具体的工作问题,这些都需要班组长在未来的工作中及时的改进和解决。班组长作为一个班组的最直接领导,其负责的范围不仅是班组的成员,还包括班组内的各种设施,所以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即一个是“人”的方面,一个是“物”的方面。从具体措施来看,有以下几种手段: (1)尊重和平等待人的原则 所谓平等对待下属,就是指班组长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首先在人格尊严和地位方面把下属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而不能以自己是领导干部自居,对下属颐指气使。因为企业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平等的,都是根据自己的劳动所得领取相应的报酬,所以要想实现和谐的企业管理,就必须要首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居同下属的平等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平等的对待他人,赢得别人的尊重。 (2)体谅下属 企业班组长作为一个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者,虽然管理的人员数量不多,大司农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除了要对具体的工作项目负责,还应该对下属负责,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班组长应该时刻的将下属的困难好需求放在心中,应该积极的体谅下属的难处,并帮助其解决问题。 (3)以身作则 在大型企业单位,领导人要求员工做到的,必须自己也严格执行,因为在一个企业里最有资格破坏一些制度的就是上层领导人员。同样在班组里,班组长在平时工作中对下属进行各方面要求时,一定要确保这些要求不能太高于他们的能力水平,并且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对下属进行高标准严要求是应该的,但必须要有个度,否则过高的要求与期望等于梦想,可望而不可即。 (4)适当的鼓励和嘉奖 俗话说“男人是视觉动物,女人是听觉动物”。细想一下,确有几分道理。不仅女人喜欢听赞美的言语,其实每个人都期待得到对方的肯定与赞美。作为班组长,对下属进行严格管理是必须的,但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下属工作的时候,说上一句“你干的不错,继续加油”或送上一个肯定的微笑,或许会比花上一整天时间进行谈话教育更有效。金钱可能是调动下属积极性的有力工具,但不是持久有效的方式。这次奖励100元,等下次奖励50元时或许下属会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上次做的出色的缘故。赞美对于调动下属积极性可能更有力,因为它能唤起下属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尊心,下属的价值得到了认可和重视。现在很多领导在下属没有按之前预想完成任务时经常会说类似于“别和我谈太多过程,我只关心结果”。听似很有道理,细细想想这些领导一定没有学习好逻辑学。不然,好的过程产生好的结果这样简单的道理他不该不明白。当然,赞美是一把双刃剑。赞美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与掌握好度。盲目赞美下属,会让下属的自信心过分增大,久而久之便会变得十分自傲、自负,或许还会觉得自己有没有将任务圆满完成都不重要。如果下属确实做错了事情或者没有将事情做好,也要懂得委婉地指出,以使下属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能得到改正与提高。 (5)足够信任下属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领导者用人的一条基本准则。 班组是一个集体,单靠班组长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将班组管理好。作为班组长必须将班组所有成员的潜能都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将班组管理的更加优秀也更加轻松。当然,足够信任下属,并不代表对其安排工作后便撒手不管,适当的时候还需要对其工作成效进行必要的合适的监督检查。一方面是班组长的职责使然,更重要的是让下属感觉出你在关心任务的进展,使之增强责任心。 综上所述,在企业尤其是烟草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重视班组长的重要作用,班组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职权,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断的努力探索。 班组长管理论文:心理咨询技术在班组长管理沟通中的应用 操练武功者十分推崇习练武艺要从“有形”到“无形”,即初习武功者应模仿师傅的招式,亦步亦趋,或出拳、或起脚,须丝丝入扣;而武艺渐成者常需“忘却”武术套路的形式,熟习各种招式要领之后,在现实中闪躲腾挪、浑然天成……班组管理亦是如此,将沟通辅导的理论、技巧融入到自己的班组管理中是每个班组长进步的方向。本文中模拟的一些案例可能存在人工雕琢的痕迹,但是对于沟通中的方法和原理,是可以借鉴学习的。 一、前言 呼叫中心最基层的组织是班组,班组是每个呼叫中心最基本的细胞,因此只有每个班组是良性的,呼叫中心才能够有快速稳定的发展。 呼叫中心通过班长对员工行使管理职能并通过班组长传递对员工的“关爱”,因此班组长是中心联系每一个员工的桥梁和纽带,班组长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很强的管理沟通能力,才能带好一个团队。 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班组长来完成,而班长的沟通辅导技能是中心班组日常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说到心理咨询技术,大家脑海中想到的可能就是神奇的催眠、快速的情绪缓解;心理咨询技术当然包括这些“神奇的技术”,但还有很多基础内容是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拿来借鉴的。然而班长能否驾驭这些方式方法,每个人的能力或者说天赋不同,掌握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 那我们来换一个视角,看看班组长可以掌握并应用的有哪些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真正应用最广泛也最被忽视的就是尊重理解、同理心、积极关注这些基本要素,只要把它们像血液一样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能够更好地管理团队。而这些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学习,还需要引入合适的训练以及反馈机制,才能让知识落地,变成每位班长掌握的技能,并且深化为自身的素质。 二、班长角色定位 首先要明确的是每一位班长对自己的定位,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分类。 1. 班长是朋友:班长跟每个员工在平时是朋友,是知心哥哥、姐姐,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过生日,一起搞活动,在生活上帮助员工,也接受员工的帮助。 2. 班长是教练:同员工一起共同制定提升计划,督促、以教练式的辅导方式帮助员工成长。 3. 班长是导师:在员工需要业务辅导的时候能够共同分析提升的内容,传授提升的方法,制定提升的计划,跟进提升的效果。 三、班组沟通辅导基础 这些内容虽然是基础,其实也是技术,简单的内容重复做,就能够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1. 尊重理解 尊重就是班长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员工平等,尊重是建立良好沟通氛围,是班组凝聚的基础。 班组长的尊重能够给员工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使其可以敞开心扉,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尊重可以使员工感到自己是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的,从而获得价值感。 特别是在呼叫中心,员工会受到客户的指责、埋怨,甚至是责骂,员工更需要被尊重、被理解。班长营造这样的氛围更能够端正员工的态度,增加员工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加改善的意愿。 (1)尊重意味着班长对员工的无条件接纳 在班组工作中,尊重的核心含义是对于员工的接纳,既要接纳员工积极、向上、好的一面,也要接纳员工绩效不好、态度不好的一面,接纳喜欢的一面,也接纳不喜欢的一面。 理解接纳或者是做好接纳,对于一些班长可能是有困难的,原因在于中心对于班组有考核、绩效有指标,而部分员工不能够达到指标,甚至是“拖后腿”。班长在面对此类员工的时候如果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很难接纳员工的言行,就可能会在交流中流露出不满甚至是批评。 这些都不是接纳,因为这些接纳存在着条件,一个预设的业务达标的前提。班长在沟通辅导中应该先把这样的情绪想法抛开,真正地接纳每一位员工。 (2)尊重意味着班长与员工之间相互平等 班组长与员工的尊重也表现在两者是平等的。在沟通中,班长应该主动忽略双方在职级上的差异,不因为职级、业务能力上的差异而批评、指责员工。 (3)尊重意味着班长与员工之间相互信任 班组长与员工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信任是尊重的基础与前提。班长只有对员工信任,才能尊重员工;同样的,员工只有信任班长,才能够对班长敞开心扉。 每位业务能力不好或者情绪状态不稳的员工都会有提升和改善的意愿,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能提升的方面。班长不应简单地否定员工,而应该相信在一定针对性辅导的基础上,员工还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最终适应在中心的工作。 尊重员工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需求,只有员工的个人身份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做事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才愿意和管理者打成一片,站到管理者的立场,主动与管理者沟通和探讨工作,完成管理者交办的任务,甘心情愿地为工作团队的荣誉付出。 当然,尊重员工要坚持必要的原则。尊重员工绝不是无原则的,对存在明显缺点的员工一味迁就和让步,就等于毁了他,这时候,严厉和原则往往就是一剂良药。 2.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的、像体验自己内心世界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同理的态度是指班长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深入对方的内心,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感受和思考问题的一种倾向。其关键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除班长和中心的偏见和主观判断。 同理心与单纯的理解也不同,理解是对某个对象形成的认识,同理心则不只有认识,更有对来访者感受和思想的体察和体会,用员工的眼睛来看他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需要班长放下自己个人的参考标准,设身处地地从员工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 在班组辅导沟通过程中如何去理解员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些班长可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体验员工的内心世界,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员工觉得班长不能理解自己,不仅不能起到帮扶员工的作用,反而拉大了班长和员工之间的距离。 (1)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 在班组中管理中,班长和员工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关注的问题方向也有差异。班长也有可能会用自己心中的尺子来衡量每一位员工,但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因此对于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工作环境的适应情况也不尽相同。班长在给员工定指标、下达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个员工不同的情况,从每位员工的角度来思考看待问题。 (2)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 在繁忙的呼叫中心接话工作中,每个员工都在进行情绪劳动。当一个员工倾诉甚至是埋怨疑难客户的时候,班长关注的可能是员工的负面情绪不利于接话工作,往往忽视了员工的负面情绪感受。班长需要去体会员工的情绪感受,从而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员工感到电话难接,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的办法。 (3)同理心就是真诚对待 每位班长都是从话务员成长过来,能够理解接话工作中的种种困难。班组长对于员工同理心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真诚对待。同理心不代表班长没有原则、没有是非观念或是无原则的迁就员工、不考虑中心对于员工的要求,而应该怀着真诚的心、真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员工。 3. 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就是班长对员工言语、行为的积极、光明、正向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员工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对于绩效一直不佳而且没有找到方法的缺乏自信的员工来说,积极关注能帮助他们深化自我认识,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并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起信心,激发前进的内在动力,帮助求助者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其向目标前进。 积极关注是班长对于员工的一种态度,是对这个员的整体接纳,其出发点是如果班长想要帮助员工、使之有所改变,就必须尊重他的潜能和价值,相信他是能够改变的,而且他现在已经具备一些积极因素,否则任何的帮助都只能是徒劳的。 (1)积极关注就是关注员工绩效 在中心的数字化管理中,员工的每一项绩效表现都能够通过量化的数据来展现,因此班长在管理中要关注到员工的各项数据并敏感于员工数据的变化,通过数据来发现班组以及员工需要改善的方面。 (2)积极关注就是关注员工状态 呼叫中心的现场管理,管人和管事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班长要关注的不仅是员工外显的绩效表现,还需要关注员工的个人状态,这个状态包括工作意愿、情绪状态,但在KPI为导向的影响环境下,班长有时候会忽视员工个人的状态,所以班组长需要提醒自己在工作中时刻关注到员工个人的状态。员工的需求很多时候是隐藏在语言表达之下的,班长如能把握员工表达出来的这些需求,就更加能够理解员工。 班组长管理论文:论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管理创新与实践 【摘 要】 企字无“人”则为“止”。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首要资源,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资源,谁就将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国网东阿县供电公司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的价值,紧紧围绕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关于人才战略的部署和要求,从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使用入手,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战略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才的价值,为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证。 【关键词】 班组长 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 青年员工 双提升 近年来,公司秉承“追求卓越、努力超越”的企业精神,认真贯彻省、市公司和东阿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坚持拼搏奉献、务实创新,抢抓机遇、奋力争先,公司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标杆单位”、山东省“农电技术进步示范单位”、山东省第八届“消费者满意单位”、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山东省首届“诚信企业”、山东省“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企业、山东省“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先进县供电企业”、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同业对标“综合标杆单位”和“电网建设与运行”单项标杆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卓越化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公司重点强调了关于人才管理的问题,要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储备。 1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背景 人才管理是电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可靠保障和基础,深入开展提升人才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为“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人才管理是以推动“两个转变”和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管理创新“两手抓”工程,即一手抓重大管理创新项目,努力创造一大批符合国家、电力行业、山东省、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前沿和发展方向、成熟度高、适用范围广、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实践性的成果;一手抓管理创新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战略主导、推动实践、评价激励、推广应用、持续改进等常态化的管理创新机制,为公司科学发展提供管理支撑。同时,人才管理也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内涵。 2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意义 青年员工通过轮换班组长,能增强工作责任心,使之能尽快熟悉安全生产、业务技能、电网设备及工作流程。在周期轮换过程中,青年员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加速青年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短期内成为公司各专业管理岗位需求的人才,为公司长远发展做好后续人才的储备。 青年员工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通过周期轮换班组长,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聪明才智,为班组建设增加活力,创新班组管理模式,促使每位员工人人关心班组工作,达到班组标准化管理的提升。 3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做法 3.1 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 针对公司各班组35周岁以下,具备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工作在生产一线,实习期满的院校毕业生,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此举可以使青年员工通过轮换班组长,能增强工作责任心,使之能尽快熟悉安全生产、业务技能、电网设备及工作流程。在周期轮换过程中,青年员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加速青年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短期内成为公司各专业管理岗位需求的人才,为公司长远发展做好后续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班组建设可以利用青年员工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聪明才智,为班组建设增加活力,创新班组管理模式,促使每位员工人人关心班组工作,达到班组标准化管理的提升。 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是贯彻落实省集团公司《关于下发县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推进措施计划的通知》要求,是同业对标创一流的重要举措,是“一找三提升”工作的重要手段。为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队伍建设的要求,解决县公司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解决县公司综合人才不足及班组管理模式僵化的实际情况,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实现青年员工综合素质及班组管理的双提升。 3.2 签订导师带徒合同 在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期间,班组长要与其班长签订导师带徒合同。以《师徒合同》为纽带,明确师徒双方的职责以及考核办法,促进青年技术骨干的成长,使青年员工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正确的引导,通过定期目标化的培养,使其尽快成为技术熟练的业务骨干。在这个过程中班长将会以“导师”的身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3 明确班组长的职责及权限 3.3.1 班组长的职责 (1)协助班长开展班组的生产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 (2)协助班长编制本班组年度、季、月及周分解工作计划。 (3)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监督指导各作业小组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所列安全措施和质量标准控制好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和工作质量,落实本班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设备及人身的安全。 (4)协助班长编报所辖设备的年度大修、技改及更换计划,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组织所辖设备每年的定检工作。 (5)按照计划部署,制定班组的反事故和安全技术措施,参与事故处理,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参与组织事故调查。 (6)协助班长组织班组成员进行安全学习,坚决制止违章行为,确保安全规范生产。 (7)配合运检部专工、安全培训员健全维护本班组所辖设备各项基础资料管理,及时填写指导书(卡)、记录等,填报各类报表、报告。 (8)对班组所辖设备检修专业工作标准化作业质量和工期负责,保持设备的健康水平。 (9)协助班长开展班组技术创新、科技攻关与QC活动,做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推广应用工作,组织班组岗位技术培训、技术比武工作,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 (10)协助班长实施本班组的班组建设、日常管理工作。 (11)完成运检部领导和班长临时布置的各项工作。 3.3.2 班组长的权限 (1)有权协助班长组织指挥和管理本班组的生产活动。 (2)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有权制止。对威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错误指令有权拒绝执行。 (3)对与实际情况不符或技术资料不全的新设备,有权拒绝验收。 (4)有权向上级提出本班所辖设备的改进意见。 (5)根据本班的绩效考核规定,有权对班组成员提出考核意见。 3.4班组长的岗前培训及跟踪培训 首先,参与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青年员工,在前都要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在培训中主要学习班组的基本管理常识、相关的业务技能、管理流程等,重点进行政治教育、现代化管理知识培训、计算机外语培训和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提升人员的管理能力及工作能力,为正式工作打好一定的基础。 其次,组织跟踪培训。在期间不断发现技能方面及管理方面不足,积极提出跟踪培训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强化业务培训及提高管理能力培训。 3.5 班组长的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的管理 班长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针对班组长在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提炼班组长的管理特色以及技术创新,并要求班组长将个人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心得进行总结汇报。班长将整理好的书面材料提交部门相关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将针对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进行技术性审查,审查合格后提交人力资源部进行存档。在全面通过审查后,可将提炼出的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在日常那个工作中实施,并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整改提升。 4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管理的实施效果 自从实行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以后,发现了各种不足并及时整改,同时人才储备及班组管理有了明显的效果。在活动期间各班组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聊城市优秀班组、聊城市青年文明号、聊城市先进集体等。青年员工通过轮换班组长,增强了工作责任心,使之能尽快熟悉安全生产、业务技能、电网设备及工作流程。在周期轮换过程中,青年员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加速青年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短期内成为公司各专业管理岗位需求的人才,为公司长远发展及“三集五大”建设做好后续人才的储备。青年员工有效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通过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聪明才智,为班组建设增加活力,创新班组管理模式,促使每位员工人人关心班组工作,达到班组标准化管理的提升。实现了青年员工综合素质及班组管理的双提升。 班组长管理论文:呼叫中心班组长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呼叫中心班组长被称为“兵头将尾”,她们大部分都是从一线优秀座席人员中选拔上来的,她们所起的作用直接决定服务质量、决定客户感知。每一个呼叫中心都有优秀班组,也一定会有优秀的班组长,她们主动积极地思考如何带好班组,勇于将想法付诸实际,她们乐观进取、以柔克刚,接受挑战克服一系列困难,将班组带向优秀。 呼叫中心的管理者们非常希望能够将这些优秀班组长的经验复制到所有班组,传递给每一位班组长,掌握班组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减轻某些班组长的压力和困惑,希望看到他们欢快的笑脸和充满自信的成就感以及班组有序的工作状态和优异的成效。 如何将优秀班组长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传递复制到其他班组长,作者有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各呼叫中心经常使用的是树标杆和分享经验的方法,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它会对那些想管理好班组的班组长们起到积极的激发和带领作用,同时这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团队氛围基础之上的,否则容易造成优秀班组长的孤立并挫伤其积极性。 我经常和呼叫中心的管理者们讲:如果企业认为班组长需要培训和辅导,我更倾向于在培训和辅导班组长的过程中。班组长们的上一级或再上一级的管理者需要同时接受培训和辅导,需要加入管理班组长层面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在树标杆和标杆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有三个要素起作用,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管理者,其次是标杆班组长,然后是班组长群体(如图1)。 树标杆和标杆分享的成效取决于管理者的全局观和系统性思维,围绕目的做准备、围绕结果做内容,这是取得成效的关键(如图2)。 ·管理者的考量: 为什么要树标杆?目的是什么?希望得到什么结果? 树标杆一定是希望标杆成为引领者和被效仿的对象,激发其他班组长积极进取的心态并模仿标杆班组长的方法和行为以提升整体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因此在树标杆时首先要明确中心的方向和部门现阶段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分析班组长的整体状态,是心态问题还是方式方法问题,是个人情商问题还是业务知识问题;再次是思考如何把两种有机结合,也就是树什么样的标杆和怎么树才能达成目的、得到结果。 ·管理者的过程管理 (1)树什么样的标杆? 这将决定班组长的管理方向,也会影响班组长的心态、士气和管理方法。 标杆一定是数字化指标非常好的班组长,同时很重要的是心态积极且乐于助人,有很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2)怎么树标杆? 是突出人、突出绩效、突出方法,还是突出动机、突出克服障碍的成长过程,抑或是某几个方面同时突出,需要充分考虑班组长群体的管理症结是什么?针对管理症结有针对性地树标杆、有目的性地分享,才能有助于达成目的、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分享是发挥标杆班组长作用的好方法,如何产生成效取决于管理者的全局观和系统性思维以及敏锐有洞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管理者)走下去;(班组长)讲出来;(管理者)倾听与鼓励;(管理者)归纳与总结;(班组长)再分享;(管理者)不断地反馈与肯定。这不仅会有助于更多标杆的涌现,同时也营造了管理团队积极的管理氛围。】 (3)分享什么 取决于对班组长群体管理能力和管理障碍的分析结果。成绩是方向,方法是思路,动机是意愿,行为是结果,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都是正确的,着重于哪方面取决于班组长们需要什么。 (4)怎么分享 分享方法:三个关键点:一是听了就会做,二是听者觉得可行,三是听者愿意尝试。做到这三点需结合下面具同理心的分享动机。 分享动机:要具同理心的分享动机,一方面使其他班组长感觉到自己也是可以的;二方面是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思维和良性竞争意识。 分享行为:方法中关键的行为及行为的管控要清晰明确。 分享心路历程:要清晰简洁,与大多数班组长产生共鸣,结合方法、动机、行为和结果。作者认为这也是对相对消极或感觉无能为力的班组长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分享方式,但这需要管理者提前和分享标杆滤清分享的思路和要点。 【简单的方式是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启发分享者分享,这些提问是有动机、有方法、有行为、有遇到困难的心理想法和对策的,而这些问题是班组长群体现存的管理困惑和障碍。】 标杆班组长分享心路历程的思路是:曾经面对的困难、意愿想法的转变、思路方法的找寻与学习、行为的不断修正、成绩的不断攀升。管理者们可以使用5W1H管理工具不断提升提问的能力,示例如下: a. 班组的成绩有很明显的提升,你做了什么?还有吗? b. 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的? c. 以前为什么没有这么想?是什么原因激发你这么想? d. 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或阻力?你是怎么处理的? e. 你的班组中有什么样的员工或现象,你是怎么做的? f. 接下来你的目标是什么?打算怎么做? 最后管理者总结班组长分享的心路历程;辅导优秀班组长分享的层次和重点(此时的重点在于激发其他班组长并帮助班组长们解决管理困惑);安排优秀班组长在会议上分享给班组长群体。 ·管理者的成效管理 成效管理是管理中很重要的工作,也是确保班组长们理解、会用、到有成效的关键。 说清楚:优秀班组长分享后请几位班组长总结关键点,管理者协助提醒补充; 做出来:在会上请几位代表性的班组长分别说明达成目标的管理计划,要落实到具体行为; 效果反馈:管理者通过数据监督和现场观察定期反馈,使用5W1H工具,有成效的班组长可以再进行短暂的分享,没有成效的班组长进行辅导; 行为修正: 辅导过程也是一个行为修正的过程; 再分享:在效果反馈中如果发现班组长们进步的方面或好的方法,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给予肯定并给予分享的机会,从而形成群体积极提升管理能力的氛围。 班组长管理论文:浅谈基层班组长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班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施工现场中的安全管理思路,针对开展安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总结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本质,努力探索更适合班组现场安全管理的做法。 关键词:班组长 施工过程 安全管理 前 言 对于所有生产企业而言,安全是第一工作,安全是第一效益,安全是第一责任,但生产安全事故仍频繁发生,死伤多、损失大,严重影响了岗位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许多企业基层班组安全生产局面混乱,安全基础不牢,安全管理无法做到可控在控。 1、分析问题 目前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1安全管理找落脚点。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前沿和具体实施者,要面对和改善的问题很多,如员工安全意识要提高、安全责任制要健全、生产现场安全设施要完善、作业人员人身安全要保证、重大设备损坏要防范、重大火灾隐患要避免等。诸多问题要求基层队去面对和解决,确实千头万绪,经常令基层队的安全负责人无所适从、无计可施。许多生产环节安全管理找不到平台和落脚点,最终要么“眉毛胡子一起抓”,各项工作都没做到位,要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安全管理漏洞百出。 频繁发生事故的私人企业主煤矿就是这种情况,出现事故连下井采煤的员工人数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安全管理措施完善了。 1.2安全管理过于简单化。许多人认为安全管理做好了春、夏、秋、冬各季节的安全大检查和防洪、防汛、防雷、防台风等专项安全检查就够了,还有些企业把安全管理重点放在事故分析、落实责任、提出并落实防范整改上。其实这二种做法都是对安全管理的片面理解和片面做法,前者可称之为“运动式管理”,忽略了安全检查管理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而后者可称之为“后果式管理”,却从原则上违背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勤检查就不能发现问题,对问题不分析就不能整改问题,整改问题后不总结就不能提高管理水平。 1.3规章制度和实际生产作业存在两张皮。我们虽然花大力气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汇编、安全预案、危险源辩识、风险削减分析,但实际作业中却没人或很少人使用这些制度和预案,出现严重的规章制度和实际生产两张皮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种: 1.3.1制订的规章制度和预案与现场不符 1.3.2规章制度和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对实际生产作业指导性不强 1.3.3企业未养成良好的执行制度和预案的氛围和习惯 2、解决问题 我认为上述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安全管理中最基本的三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安全管理未建立在现场这个真正的基础上。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标志是可控在控、长治久安。可控是结果,在控是过程,只有过程在控才有结果可控。长治是必须措施,久安是必然目标,只有用心长治才能放心久安。本质安全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是人、设备、环境和谐下的安全,是主动安全的意识和行动下的长效安全。这种安全管理思路实际就是强调要把安全管理建立在现场的基础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践这种安全管理思路呢?对于生产企业可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2.1开展现场细分和风险评估。这是一项艰巨而繁锁的基础工作,需分成几个步骤完成。现场细分的第一步是进行区域划分。第二步是对区域内的设备和区域内的主要工作进行详细描述和汇总。第三步是分析区域内主要安全风险点和各项作业的存在风险。第四步是针对各项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现场操作及作业注意事项。现场细分结果使用设计好的统一表格,季度进行重新评估和修订补充,不断完善。 2.2开展现场安全巡查。为了更好地做好以现场为基础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改变原来的现场安全巡查仅是由安监部门的人员或企业领导完成的传统做法,而是应发动广大员工共同参与。一个好的做法是根据现场细分区域数量来确定参加巡查的人员数量,而参加巡查的人员应由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任命,授权员工负责某个区域巡查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经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任命、参与现场安全巡查的员工可称之为“区域安全代表”。现场安全巡查的基础和根据就是第一点所述公司批准的现场细分和风险评估内容。巡查过程中通过把实际现场情况和现场细分内容核对,查明区域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否有改变、现场的作业防范措施是否按要求已采取、现场有无新风险点等问题,每个问题以偏差的形式向安监部门报告。 2.3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通过积极广泛开展安全巡查活动一定会产生许多偏差。偏差整改成了关键,这也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及时消除偏差是对巡查人员最大的鼓励。发现和提交的偏差无人理睬或没及时整改将会大大打击巡查人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也将进一步影响巡查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更好地完成偏差整改工作,应尽量实行计算机闭环管理并建立完善的偏差消除绩效考核制度。 2.4建立完善的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案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几乎涉及生产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这类预案包括各具体生产设备和系统的启动操作指导、停止操作指导、不同程度检修的作业指导书,而且对每个步骤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2.5建立“四贴近”机制。一个好的做法是建立“四贴近”管理机制,即规章制度贴近现场、工作间和操作间贴近现场、实际运行操作和检修作业贴近现场、岗位培训贴近现场。与其说“四贴近”是一个管理机制,其实更是一种管理理念。在此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各项工作的基调都是来源于现场、服务于现场,企业的管理工作包括安全管理也就找到了平台和落脚点。 3、认识和建议 总而言之,全面实施这些做法,通过实践表明能有效解决本文提到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不断改进企业工人、设备、环境等程序因素,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做到安全管理可控在控,最终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 班组长管理论文:建立班组长培养机制,提升基层区队管理水平 摘要:班组长业务技能和管理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分析班组长培训内容定位基础上,对提高班组长培训效果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班组长 培训内容 培训方法 班组长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管理人员,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长管理中进行,所以班组长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而对班组长定期进行有效的培训是提高班组长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增强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筑牢企业安全生产和综合管理的基石,应将眼光拓展到班组管理和班组长选、育、用等方面,关注如何选对人、培育人和用好人,建立班组管理体系和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成为老矿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科学制定班组长培养规划 1、分析班组长培训重点。一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了解企业对操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二是了解基层区队班组长基本素质和能力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三是了解基层区队班组长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和目标。 2、设计班组长培训内容。培训目标明确了,培训内容的确定就成了结训效果好坏的关键,一是职业道德素质。班组长必须敬业爱岗,勇挑重担,更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二是文化技术素质。班组长应熟练掌握本工种、本岗位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善于学习和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善于组织革新创造,是生产技术上的多面手。三是管理素质。班组长应具备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除了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也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二、建立班组长培养选拔机制 1、建立班组管理体系 完备的管理体系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前提。为此,在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组管理体系。 提出“2334”班组建设思路,即:围绕两个目标,完善三项机制,实行三个创新,加强四项建设。规范了班组长的选拔、管理、考核、评选等,鼓励引导大学生下班组锻炼。 制定《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决定》、《先进班组、优秀班组及红旗班组评选办法》等,明确了工作目标,确定班组长选拔条件、任用程序、班组竞赛制度等,制定了生产班组长管理工作体系。班组管理制度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前提,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制定《班组长后备人才库管理意见》,明确后备班组长选拔条件,每个区队按现职班组长在册人数的30%选拔配备后备班组长,重点在大学生和业务骨干中择优选拔。去年有103人纳入班组长后备人才库管理,其中大学毕业生14名。在班组长岗位出现空缺时,从后备人才库中择优选聘。 2、建立班组长选用机制 坚持优先任用后备人才的原则,未列入后备人才管理的人员一般不作为选拔对象。选拔配备班组长要突出“两个”优先,一是优先在高学历人员中选拔;二是优先在后备班组长中选拔。选聘班组长采取集体研究决定或直选等方式进行。 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班组长岗位上锻炼,并将班组长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储备库,由下至上推进中层管理队伍的结构层次优化。在今年3月份班组长整顿中,有7名大学生脱颖而出,被推选为班组长。 提拔任用的班组长,只要成绩突出均可入选矿后备干部范畴,加以培养。今年以来,有2名班组长被提拔使用,走上基层领导岗位。 3、建立班组长培育机制 一是现任班组长的培训。开展年度脱产轮训。并且每期举办一次现场急救演练和班组长职能转变讨论会,组织培训考试,培训考试不合格的班组长,一律重新培训不少于2天,直至合格方可上岗。 二是后备班组长的培养。采用自学与集中学习,实践锻炼与走出去培训方式,主要以自学为主,月度内学习记录不低于1000字,每季向人力资源部上报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区队为每名后备班组长指派一名班长作为导师,实行“一对一”的帮带,适时安排班长锻炼。 同时还鼓励班组长自学成才,参加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班组长队伍的素质,以适应班组建设的需要,促进班组长整体素质的提高。去年以来有16名班组长取得大专学历。 三、实施效果 一是营造有利于发挥班组长效能的优良环境。由于班组长地位及待遇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觉悟也在提高,不是仅仅埋头于自己的“责任田”,而是承担起了传、帮、带责任,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带动后备班组长共同提高的问题,积极参与改善班组长成长环境方面的工作,为班组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是班组长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通过完备的班组管理体系,明确的班组长选拔标准,切实把思想道德好、管理能力强、业务技能精、群众威信高、文化基础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班组长队伍中,同时建立完善后备人员的培养档案,在部分一线生产班组配备大学生班组长,形成了良性的班组长任用机制。班组长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年龄在45岁以上人员下降了8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三是建立起班组长选用的长效机制。班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心在于不断提高现有班组长业务能力、培养后备班组长队伍建设,激发班组长工作热情,带动生产一线员工扎实工作,并使之能够长期稳定的坚持下去。通过建立班组管理和班组长选用机制,形成“选对人、培育人、用好人”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班组长队伍接续有保障、班组长素质有提升,切实培养一支安全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强、业务保安能力强、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强的班组长队伍。 四是建立起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储备库。大学生担任基层一线班组长,为班组队伍注入活力,切实将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优秀青年员工选拔到一线管理岗位,以班组长岗位为实践平台,促进大学毕业生快速成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中坚力量,实现我矿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班组长管理论文:浅谈班组长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建设 常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企业来说,这个基础就是班组。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组织在向扁平化、运行柔性化、联系网络化、形态虚拟化趋势发展的过程中,班组这个基础单元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班组长自身素质,强化其对班组的管理,确保企业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实现效率和效益最大化,日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一、班组长自身素质建设 良好的自身素质体现在思想品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 1.思想品质 (1)一名合格的班组长必须把“德”放在首位,这个“德”既包括较高的政治觉悟,也包括优秀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在班组各项工作中树立威望,以德服人。 (2)班组长要有不断进取、知难而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凡是成功的班组长都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尊重的需求,希望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果担任班组长仅仅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多一些职业的稳定,或为了满足拿一些岗位津贴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他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班组管理者。 (3)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开拓意识。在竞争激烈、信息瞬变的今天,班组长必须要站得高、看得远,以大局为重,全面准确理解上级管理者的期望和意图,管理和引导全班员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2.业务素质 企业的管理层可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对于管理技能主要有三类要求:见识、人情和技术,三项技能所占的权重有所不同。对于班组长层面,技术所占的权重最高,也就是说,只有业务素质过硬的班组长才能在班组管理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此,班组长应熟练掌握本工种、本岗位生产操作技能;精通本岗位、本工段、本车间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指标;熟悉本班组生产设备和工具的性能、构造以及维护保养知识,并能排除较复杂的故障;对生产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和技术质量问题,具有果断的组织、处理能力,善于学习和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善于组织革新创造,是生产技术上的多面手。 3.身心素质 班组长肩负着管理和生产双重任务,他们经常要面对复杂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要调整全班组员工的情绪和心态,同时还要履行家庭的各项义务。因此,没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无法应对的。 二、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 概括起来,班组管理无非是管人和管事,班组长管理能力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作为班组长,要掌握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依靠制度化的管理方法来具体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决策。 1.“管人” 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做的,所有的制度都是由人来制定并执行的,所谓“事在人为”就是这个道理。“管人”即把人“管”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因此,作为一名班组长,管好人的前提是如何“看人”,如何“对人”。 (1)如何看人。管理者选人用人都讲究德才兼备。看一个人首先要看“德”,这是起码的原则,谁都不愿意和无德的人打交道。这个“德”,对员工而言就是基本的工作态度。当然,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仍然不行。所以宋代司马光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 (2)如何对人。作为一个管理者,一是对人应该做到“两容”,即容人和容事。对各种性格的人都要包容,对各种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以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应注重与员工沟通,只有了解人才能理解人,理解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到谅解,谅解之后才能处好彼此关系,达成和解。要容忍别人的短处,就要认识其短处,了解其成因,对其缺点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要学会“欣赏”。在你赏识下属的同时,实际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往往有人总是希望等着别人来赞美自己,甚至习惯于不断地发现别人的缺点,这种人能力再强,最终也只能落个孤家寡人的下场。三是要注意批评方式方法。应该注意尽量少在公开场合指责自己的下属。必要的公开批评,甚至一次措辞严厉的训斥是需要的,但不宜经常使用。 2.“管事” “管事”,就是要全面统筹现场工作,保证均衡有序生产,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1)质量管理。班组长一定要把宣传、坚持、执行“质量第一”理念放在显要位置。要带头学习,并抓好贯彻执行,推动工作质量上水平。要发挥班组成员之间的互教互帮作用,进行技术交流和操作培训,提高班组成员技能水平。 (2)经济核算。班组基础资料的记录、统计和管理工作是搞好班组核算的关键,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就无法进行严谨的核算, 也就难以明确经济责任和确定经济效果。 (3)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识别风险,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事故发生,降低损失。安全管理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安全检查、生产工艺技术安全管理、作业环境管理、物料安全管理、人员及责任制的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培训教育等。 (4)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包括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要确定工作目标(即明确工作本身的要求),班组长应该和班组成员在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方面达成共识;其次要评价实际的工作绩效,利用绩效评估工具,将班组成员的实际工作绩效和工作标准进行比较;最后提供反馈。 (5)现场管理。班组现场管理涉及八大生产要素,即:人员、设备、材料、环境、能源、信息、方法和时间。 ①人员管理: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只有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其他生产要素才能在人的支配下发挥更高的效率。 ②设备管理:保养好设备,合理地使用设备是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采取“预防为主”的管理措施,做好班前点检和加油保养等工作,及时“挖出”设备的故障隐患,确保实现设备运行的“零故障”。 ③材料管理:合理地保管、使用原材料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生产现场中材料管理主要为原料和半成品的搬运、转移、出库和入库,要做到井然有序,不遗漏、不损坏、不浪费。 ④环境管理:环境不仅指生产设备所需要的环境(比如温度、湿度、洁净度等),还包括员工工作区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让员工心情舒畅,不觉疲倦,安心作业。相反,恶劣的环境,会使员工心情郁闷、烦躁,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⑤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科学有效地使用水、电、气、煤、油等能源。要做到杜绝跑冒滴漏,规范使用、保证安全、避免浪费。 ⑥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人际信息和生产信息两个方面。人际信息管理主要是营造一个信息通畅的班组环境。工作中,要开好班前会及班后会,将各种信息及时通报给大家,保证通畅的信息交流途径。生产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对各种计划、报表、班组工作日志等进行整理、分析、公布等。 ⑦方法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一改传统的“人治”方法,用各项规章制度管人、管事。要健全班组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管理氛围。 ⑧时间管理:树立“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学会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学会对班组生产科学统筹,保证班组生产的均衡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加快。但是无论怎样变化,班组这一组织形式仍然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组织单位,是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因此,加强班组长培养,提高班组长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促进班组团结高效运转,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 (作者单位: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连城分公司) 班组长管理论文: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的对策研究 [摘 要] 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是制造业急需解决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存在的问题,通过组织层面、职务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初步构建新任生产班组长培训课程体系。提出“班组长角色认知”、“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和“班组团队的建设”三个方面的课程培训来提升新任班组长管理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生产班组长 管理能力 角色认知 团队建设 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长管理中进行,班组长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管理人员,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生产和员工士气。研究表明:制造业中产品成本的50%-80%是在制造现场发生,90%的问题源于班组现场管理。因此,对提升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的研究显得重要而有意义。 1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现状 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是菲律宾独资企业,位于烟台的蓬莱市。公司成立于1992年,拥有固定资产4900万元,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进口设备,专业生产高压装饰防火板,年生产能力1500万平方米,花色品种486种,是中国花色品种最全的防火板厂家之一。 公司于2002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于2003年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被中国名优品牌推广中心评为“中国著名品牌”,被中国建材市场协会评为“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被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评为“用户首先无毒害绿色环保百佳畅销品牌”和“工程建设招标与采购重点推广产品”。 2010年年底,盟禾板材有限公司为了生产需要,引进了2条生产线,同时从一线工人中选拔25名技术能手升任新生产线的班组长。要使新组建的班组步入顺畅有序的运作轨道,班组长队伍的思想和管理素质成为重要的因素。 2班组长的概念界定、作用和职责 2.1班组长的概念界定 班组长是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和组织者,也是企业中最基层的负责人,是上级与一线生产员工的主要沟通桥梁,起着承上启下、上请下达的作用。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与相关人员的工作关系见图1所示。 2.2班组长在生产管理中的职责 班组长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决策能否顺利地实施,因此班组长是否尽职尽责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班组长的职责主要包括: (1)日常管理。人员的调配、排班、考勤、员工的情绪管理、职工的技术培训以及生产现场的卫生、班组建设等都属于日常管理。 (2)安全管理职责。班组长是本班组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管理职责包括标准化现场作业、人员管理、操作质量、材料管理、设备维护、危险点的控制等等。 (3)凝聚团结班组成员。班组长是团队的带头人,应引导职工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鼓舞人心的共同愿景,将职工的个人能力转变成一股向上的合力,凝聚在一起,快乐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 (4)辅助上级。班组长应及时、准确的向上级反映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做好车间主任的参谋助手。如果仅仅停留在人员调配和生产安排上,就没有充分发挥出班组长的桥梁和推动作用。 3盟禾公司培训需求分析 盟禾公司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初步决定对公司新任班组长进行相关培训。培训部根据上述需求从组织层面、职务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培训分析,找出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面对新的岗位存在的诸多管理上的问题。 3.1组织层面分析 3.1.1新职位的岗位要求 盟禾公司对新任生产班组长的岗位要求是:首先,班组长必须敬业爱岗,严以律己;要以身作则,勇挑重担;要平等待人,办事公道;要实事求是,诚实质朴;更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其次,班组长应熟练掌握本工种、本岗位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精通本岗位、本工段、本车间产品的技术指标、工艺规程、操作要领;熟悉本班组生产设备和工具的性能、构造、维护保养知识,并能排除较复杂的故障(盟禾公司防火板制造工艺见图2所示);对生产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和技术质量问题,有正确果断的组织处理能力;善于学习和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善于组织革新创造,是生产技术上的多面手。第三,班组长应具备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要掌握班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等班组基础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确保生产运行。班组长由于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除了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也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生产管理能力。 3.1.2组织期望达到的绩效水平 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目前靠的是以前当技术工人时,师傅传授方式和自己平时摸索,积累经验来了解、感悟什么是管理,因此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经验很重要,但是经验毕竟不系统,存在一些盲区。盟禾公司上级领导希望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中探索逐步提高了管理水平。组织期望新任生产班组长在新的岗位上要做到事事超前,天天创新、不断学习、自我超越。通过自身不断创新和努力,从达标、到模范、再到一流;从优胜、到红旗、再到标准,马不停蹄地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3.2职务层面分析 对盟禾公司职务层面分析,主要是从职务角色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入手。 3.2.1职务角色分析 班组长影响着企业生产决策的实施,因为决策再好,如果执行者不得力,决策也很难落到实处。所以班组长影响着决策的实施,影响着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从企业层面来看,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管理一线生产操作人员,是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指标达成的最直接的责任者;从新任班组长的上级管理层来看,班组长是对领导命令、决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对盟禾公司生产一线员工来说,新任班组长是直接的领导者,并对一线生产员工进行生产作业指导,同时,新任班组长也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 3.2.2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一年前任职的班组长的工作日志、工作绩效等抽样分析,掌握这些班组长一年内发挥业务价值的曲线,并与他们做重点访谈,了解他们刚任职班组长时有哪些困惑,听取他们对培训组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建议和意见。 3.3个人层面分析 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培训需求分析重点是个人能力分析,采取问卷调查法,从沟通技巧、团队合作、安全操作与管理、生产组织协调和计划执行等方面设计问卷,并向25名新任班组长发放。对新任班组长的3名上级主管、10名职工代表、2名采购部人员,征求他们的培训意愿和建议。将班组长基本素质台帐和培训项目开发基本素质台帐,作为参考依据。通过与新任班组长谈话,发现他们工作态度很好,工作积极性很高,很需要提升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 3.4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在认真组织研究公司的统编培训大纲的基础上,对企业班组长培训实际需求进行详细的需求调查。 4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的对策 针对盟禾公司构建的课程体系,考虑到新任生产班组长目前迫切需要提升的管理能力,提出从“班组长角色认知”、 “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和“班组团队的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来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4.1实施“班组长角色认知”课程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因为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是从生产一线选拔出来的,他们技能娴熟,个个都是技术能手,一个人干绝对能对付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但是要带领团队实现公司生产目标,就有些力不从心。针对盟禾公司这类新任生产班组长设计“班组长角色认知”课程培训,采用“讲解+案例分析”的授课方式,在生产部会议室举行,课时采取4个小时即可。用“班组长角色认知”的课程旨在使新任班组长了解自己的基本任务,熟练地进行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迅速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4.2实施“班组团队的建设”课程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班组团队的建设”课程培训目标是让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团队沟通技巧,掌握处理冲突的各种策略,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本课程建议总时长6个小时,采取“讲解+案例分析+游戏”的授课方式。 4.3实施“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课程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实施“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课程培训,主要使盟禾公司班组长明白自己的职责和角色,掌握现代生产管理知识。强化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的综合素质,帮助其提高主动管理的意识,清理工作思路,把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车间生产管理中去,解决生产车间工作中种种疑难问题。 总之,在对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的培训中,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和班组长具有的文化基础,在培训中要尽可能采取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研讨发言法、实际操作法等现代培训方法;根据上述对策提到的三种课程,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在培训中对班组长的价值观探索,以及班组长承受挫折和压力能力的培养,以期提高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的综合素质。 班组长管理论文:班组长管理经验综述 如何激活班组工作的细胞,历来是生产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公司技改项目投产以来,通过采取培训学习、实践摸索、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班组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比较规范这样一个过程,班组工作在企业整体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好的经验也逐步凸现出来。5月14日下午,生产系统专门组织召开了班组管理经验交流会,30余名班组长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了对班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总的来看,大家的经验是可取的,方向是正确的,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是可贵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认识有高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认识有多高,工作就可能做得多好。在这方面,多数班组长对本职工作的认识是明确的,是有相当高度的。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在发言中深有体会地说:如果说班组是企业的“细胞”,那么,班组长则是“细胞”中的“细胞核”,是工人的排头兵和领头雁,班组长能否胜任,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 空压站张志祥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由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班长,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脏活、累活抢着干,班组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在交流会上她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班长,做事要顾全大局,凡事从全班的工作考虑,精益求精,在日常工作中要起带头作用,不仅要勤于学习,而且要善于思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德立威,有威才能有为。 生化工段李鸿艳认为:班组长不仅是一个光荣的岗位,而且责任重大,班组长是不脱离生产的“将”,是指挥一班人的“兵”,集“兵”、“将”特色于一身。是企业的兵头将尾,要干好班组长,不仅要有兵的干劲,还应有将的韬略,班组长在技术上要精,工作上要实,管理上要严,要做到心不邪,眼不瞎,耳不偏;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要恪尽职守,敢管善管;要有爱岗敬业,极端负责的精神;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自己的威信,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处事。 炼焦车间丙班张启功说: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石和生产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起跑点,是培养“四有”队伍的起燃点,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源头,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实行民主管理的一个层次,它具有最广泛、最经常、最直接的群众基础。 中央配电所梁红萍认为,企业管理是永恒的主题,是包罗万象的系统工程,班组是企业最终的执行者和操作者,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一名班长,必须做到政治上强,作风上硬,工作上实,技术上精,管理上严,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班组工作。 工作有力度 说过: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而不在实践中运用,只是把它束之高阁,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用的。不少班组长把认识到的东西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认为,安全是工作的命脉。只有安全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发展。他在工作中时时处处注意抓安全,经常教育职工认真贯彻安全法,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环保制度和交接班制度,督促职工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坚持班前讲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安全生产。 备煤车间乙班贾志强认真贯彻执行公司及车间的各项制度,督促全组人员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在严格要求别人的同时,正人先正己,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能做到十分的绝对不做九分。 炼焦车间高天增认为,做为一名班组长,必须团结职工,关心职工,办事要公道,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既不能因情废法,也不能因法废人,只有实行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在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见到实效,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徒劳无功。 化产维修班牛海鹏在发言中说:化产易燃、易爆的危险品较多,进行动火作业,必须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严格按照作业程序进行,在车间领导批准后,到安环处办理动火许可证才能实施操作,任何人都要站在对自己负责,对生产负责的高度执行,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本身就是人性化的体现。 仪表车间郭艳红认为,仪表是生产的眼睛,仪表发生问题,就等于闭着眼睛搞生产,因此,必须责任到人,严格巡检,及时排除隐患,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保证生产安全正常的运行。作为班长,更应以身作则,不能因自己是女同志而怕脏、怕累躲避责任。 车辆管理处贾卫国针对过去铲车司机在装焦炭时态度不好,影响恶劣的情况,采取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相接合的办法,让职工从思想上端正态度,对外来车辆提倡微笑服务,并在显眼处设置举报箱,欢迎外来车辆司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实行挂牌上岗制度,要求每一位司机挂监督卡上岗,这一举措有效制止了歪风邪气,受到了广大司机的欢迎。 软水站贾元华把节能降耗,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利润作为工作的目标,在总结自己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寻求最佳的再生液配比,合理控制再生过程中的流速和压力,使每次再生后的出水量都保持在最好的状态,既节约了药剂,又节约了再生水的用量。平时,将用过的棉纱和螺丝都捡起来重复使用,从节约点点滴滴做起,为公司的减支增效做出贡献。 动力车间综合水泵房武绍天工作中有一股“牛”劲,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特别表示要在做好人的工作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上下功、做文章、见成效。 教育有深度 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灿烂的思想政治工作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不少班组长把思想教育作为培育团队精神的一把金钥匙,贯穿于生产、生活、班前、班中、班后,使管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认为,思想是人之根本。要想工作好,思想得先对头。他在工作中带头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想工作,教育职工树立以厂为家、厂兴为荣的思想,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他把自己的带头作用和思想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强化班组集体功能意识。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工作场所巡查,了解设备运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安排工作。同时,他十分重视班组整体功能的发挥,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把自己置于整体之中,带动千军万马,不搞单枪匹马,遇事大家商量,注意倾听和采纳各种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迁就,是非面前不含糊,做到敢管、善管、不怕得罪人。 炼焦车间甲班张耀亮十分注意与职工之间的感情交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确看待工作中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开展班组谈心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正确对待和理解并善于处理班组中发生的一切问题。首先从职工生活、家庭、工作等几个方面关心他们,同他们交心,取得每一位职工的信任,使每一位职工都愿意与班组长沟通思想,共同克服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使班组工作中既有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又有人性化的浓浓情谊。 炼焦车间丙班张启功把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工作有内容,考核有标准,并经常开展群众性的自检、互检活动,促进了职工主人翁责任感的树立。同时,积极开展谈心活动,虚心倾听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对家庭有困难的员工,发动职工主动帮助,体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动力车间软水站贾元华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一条真理:要做一名让大家心悦诚服的领导,你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这样才有说服力、凝聚力,才能号令三军。她不仅技术过硬,带头作用好,还善于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为保证焦炉的正常投产,她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年青人好奇心大、工作热情高、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采取技术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压担子、遇到困难热情帮助、思想上积极开导等多管齐下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班组工作走向正轨,团队精神有明显体现。 备煤车间甲班阴德喜把安全工作作为班组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他认为,只抓生产不抓安全不是一名称职的班组长,在班组工作中,我们时时紧绷安全这根弦,坚持开好班前、班后会,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观察上岗人员的精神状态,对有反常的职工多关心、多劝导,确保职工人身和设备的安全。现代生产集多环节为一体,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所以必须教育职工培养集体作战的精神。许多职工是从周边农村来的,工作起来各人顾各人,协作精神差,我们经常利用工余时间,叫上全班人员对某些有故障的部位集体进行联合突击;下班后,发现职工家里有忙不过来的活,全组人员一块给予帮助,使全体班组人员真正认识到集体的巨大力量,体会到集体的温暖,现在班中互相帮助的风气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生产。 铲车班张苏义工作讲科学,既坚持以老带新,又做到新老同志一视同仁,使新同志很快成长为独挡一面的骨干。特别注意不让那些思想不稳定的司机同志带情绪上岗,以杜绝安全隐患。 在这方面,空压站张志祥认为,人的思维是比较复杂的,人常说百人百性,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应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她不仅说得好,做得也好。在工作中,她把职工当成自己的亲兄妹,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工作之余和他们谈心,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生活中的苦乐酸甜,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做人有大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度容人,是一个成功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动力车间综合水泵房武绍天认为,一个班组要有强大的战斗力,全班人员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毛病谁也难免,改了就是好同志,要看主流,不能因为一点小错误就否定一个人,班组人员应该以团结为出发点,关心和帮助落后的同志,共同建设自己的集体,干好本班组的工作。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坚持一切以工作为重,一切为工作服务的思路,对于批评和建议,不管来自上级下是普通职工都能虚心接受,积极采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电工二班赵云海在发言中说: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能停止不前,面对我公司先进的工艺设备,许多同志都感到知识的危机,对落后的同志我们不应该谴责,而应多给予帮助,不怕落后,就怕不求上进,为此,电工二班开展了学习竞赛,比谁先学会知识;比谁先掌握技术;比谁先练好技能,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有时间大家就共同研究疑难问题,交流各的学习心得,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备煤车间丙班贾兆龙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本班成员,让大家觉得班长“平易近人,没有领导架子”,从而使整个班组拧成一股劲,每个员工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工作,面对每一天。 探索要加速度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做一个优秀的、卓越的、能号令三军的管理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七个关系,从十个方面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七个关系是: 一、正确处理大局利益和小局利益和关系,坚持小局利益服从大局利益。 二、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坚持发挥团队整体功能。 三、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四、正确处理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坚持人性化管理方向。 五、正确处理管人和管事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 六、正确处理出征和挂帅的关系,坚持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七、正确处理生产和安全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都要硬的方针。 在具体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自己的威信。 一、以德立威 包括政治品格和道德品质。一个领导者责任感强,使命感强,不谋私利、公平待人、态度和蔼、善于沟通,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能增强群众对领导的信任感,使领导工作具有影响力和向心力,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魅力。魅力最能捕捉公众的想象力;凝聚公众的战斗力;吸引公众的注意力,鼓励公众忠心耿耿地为达到群体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以信取威 诚信是金。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就是说话一定要讲信用,不食言,不说空话、假话、大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最容易损害领导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他在欺骗、吹牛、搞鬼、不信守诺言。 三、以情升威 情就是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同志式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建立在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的。有了这种感情,领导和下级就能同甘共苦,甚至生死与共。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理解和尊重自己,尤其是来自领导的理解、同情、尊重、信任和关心,更会使人受到鼓舞和振奋。领导者如果能够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人,诚心诚意地尊重他人,那么,下级就会对你心悦诚服,工作中就会产生无言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就是情感投资的效应。 四、以识树威 一个领导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在知识化专业化方面达到较高的层次,成为本部门、本行业的内行,才能享有较高的威信。知识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丰富的权力资源。一个知识缺乏的人,技术不过硬的人,很难在复杂的工作中带领大家一道出色地完成任务。 五、以才助威 以识树威使人信服,以才助威使人佩服。所谓才主要指认知才能、决策才能、决断才能、指挥协调才能、组织管理才能、总揽全局才能、激励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公关宣传才能、应变才能、处理问题才能和技术方面的才能。一个才华横溢的领导者,可以使人产生一种信赖感和安全感,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员工也会同心同德地跟着他去战胜困难。具备以上才能,群众会认为你象个领导者,跟着你干没有错,于是你就有了号召力和威信。 六、以绩壮威 以实绩壮威是树威的根本。知识再多,能力再强,技术再高,但最终干不出实绩,在同行业老是坐红椅子,群众还是不会买你的帐,不会听你的话。只有把成绩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才有说服力,领导者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 七、以勤增威 勤奋是成功之本,是治政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者要与职工交朋友,及时发现和帮助职工解决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协调关系,解决矛盾,这样才能拉近与群众的关系。 八、以廉生威 管理者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必须把廉洁作为一个自我修养的主要方面,坚持艰苦朴素,反对奢侈浪费,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物欲所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九、以公助威 就是在工作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道。下属最怕不公,不公导致消极、离心;公则赢得人心。管理者要公平、公正地对待诸如分配、奖惩等问题,切忌亲我者近之,疏我者远之,拉小圈子。 十、以新创威 就是在工作中要敢干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既是经验,又是要求,更是方向。我们的班组工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工作任务还很重,全体班组长身负使命,一定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意识,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探索、总结、积累,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展现主人翁风采,立足本职、埋头苦干、积极探索、锐意创新,通过辛勤的劳动为亚鑫明天的辉煌做出更大的贡献。 班组长管理论文:管理,从班组长做起 【摘要】一个单位班组长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项工作的开展状况,并在长远意义上决定着管理人才的续接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强对班组长的科学管理,培养其工作意识,对做好本单位的工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班组长;管理;意识;强化 3岁看大,7岁看老。在一个人3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职业生涯中,组长扮演的是行政序列中3岁孩童的阶段角色。如果一个职场中人规划了自己的发展线路,立志投身“管理”,那么组长作为第一阶梯,作用不可小觑。这个阶段,既要专业业务求精求尖保持先进,又要初步探索承担小范围的管理职能,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一个人的管理风格基本塑成,为今后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内开展工作定下基调。因此,一个单位班组长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项工作的开展状况,并在长远意义上决定着管理人才的续接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首先,组长要有大局意识。以大局为重,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两点:第一要包容。什么工作最难做?人的工作最难做。一个组内“七八条枪”,每人都有各自的脾气禀性,有不同的作风习惯,因此,在日常的相处、沟通中都不可能尽随组长自己的意愿。摘掉有色眼镜,真诚待人,采取“适应+改造”的灵活手段,在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多多着眼组员的长处,培养容人之量,切忌个人好恶的明显传达。第二要奉献。组长除了要做好自己的专业业务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负责组内业务的质量把关。组员交出的“作业”一旦出组,便是小组的形象“代言”,组长有责任帮助指导组员开展业务,提升工作质量。作为组长,切不可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狭隘,要正确认识“奉献”才智与精力的价值。与奉献比肩的另一个词语是“牺牲”,在利益面前,组长切忌“贪求”,与组员“争风吃醋”,甚至必要时,还要做出牺牲,在个人品质上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敬。 其次,组长要有公平意识。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相对公平是保持组内和谐的必要条件。从哲学角度讲,一切绝对都将走向虚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公平也只存在于“相对”的层面上。按照研发中心的管理制度,组长要承担组内成员的分工与考核工作,这将直接关系到组员的切身利益,因此也成为组内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项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方面,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大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要把个人感情、私人关系带到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做好任务统筹与调配,谨防“撑的撑死,饿的饿死”。这一点在机关部门表现得更加明显。机关工作专业性较弱,相互之间的补位相对科研生产要容易些,因此在忙闲不均的情况下,可适当调节组员之间的工作量,而且,这种工作模块交叉的“互补”的模式还将促进组员的个人成长,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公平的“相对性”体现在对尺度的灵活把握上,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非常情况,应以人为本,防止生硬的工作方式伤害到组员的感情或尊严。 再次,组长要有先进意识。《现代汉语词典》对“组”和“长”都有清晰的解释,“组”即“由不多的人员组织成的单位,“长”则是“领导人”,合在一起可释义为“小型单位的领导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组长对班组文化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因此,组长时刻保持“先进”意识,将带动整个小组持续性地正向发展。这个“先进”不仅体现在专业水平上,还体现在思想、作风等各个方面。例如,组长要持续学习,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保持对业务领域新动向、新知识的敏感性和学习热情,做到专业知识的动态更新和不断积累,以个人表现为组员树立一个高点,并通过沟通交流,带动小组成员的专业成长。再比如,组长要具有先进的思想,能够抵御不良思想、思潮的侵蚀,不不反社会主义,具有社会责任感;禁得住各种诱惑,能够坚守道德红线等等。还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细致不马虎、负责不推诿、及时不拖沓,保质量求效率,向效率要效益。 另外,组长还要有支点意识。一句名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可见这个支点何等关键。组长也必须有“支点”意识。在组长角色定位上,翘板的一头是少数的上级管理者,另一头则是多数的普通员工,也就是说,组长的上级领导需要通过这个关键点带动整个团队,从这个意义上讲,“支点”的位置和质量非常重要。在一个以处室为单位的团队中,组长应处于什么位置?实践证明,面向上级的时候,应主动“靠近”组员,面向组员的时候,应主动“靠近”上级,这样的位置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所谓“靠近”,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远近亲疏,而是理解与传达,也就是说,向上反映基层组员的状态与诉求,向下传达领导的指示和意图。组长的“质量”如何判断?其标准就在每一次的承上启下过程中。即时而准确地领会上级的精神,迅速而无误地传达给每一位组员,并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地圆满完成,这不但是对情商和智商的一项苛刻检验,更是判断组长质量的主要标准。 无论是大局意识、公平意识,还是先进意识、支点意识,组长作为最初级的管理者,其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在结构上与高层管理者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并无本质差异,如果说有区别,也只是层次不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组长是管理岗位的最初经验积累,不可因位低而不专,不能因职小而不屑,时刻保持自我反省、忘我投入、全力以赴的状态,总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意想不到的奖赏与垂青,信心满怀地站在撬动“支点”一端,成功的翘起自己面前的“整个地球”。 班组长管理论文:依托班组长联合会提升炼油厂班组管理水平 炼油厂是大庆石化公司的主体生产厂之一,所属30余套生产装置都是连续性生产的装置。由于装置生产的连续性,管理面积大等客观因素,致使班组之间、班组长之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风格千差万别,这显然不能适应炼油厂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建设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炼油厂班组长联合会于2005年7月份应运而生。 一、炼油厂班组长联合会概况 经过5年多时间的工作探索,炼油厂班组长联合会目前由厂领导主管,下设1名会长、6名副会长、1名秘书长具体落实班组长联合会的各项职责,并结合炼油厂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地引导各车间班组长开展有利于安全生产和班组管理的各项活动,制定了内容详尽的《章程》,明确了联合会的职责和权限、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等相关事项,使联合会的各项工作有了严格健全的制度体系。 实行会员代表制度。全厂共有345名班组长,由各车间推荐1名最优的班组长作为其会员代表,同时分为6个小组,分别由6名副会长根据工作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全厂班组长自动成为会员。定期组织开展有关班组建设等方面的研讨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讨论,并针对班组的热点、难点和重要问题,组织调查研究,积极向车间和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发挥班组与车间、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及沟通作用。 二、班组长联合会成立以来运作情况及管理成效 将工作的重心和主要目标放在了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方面,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使全厂的班组长逐渐成长为技能-管理型班组长,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注重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为班组长提供良好平台 2010年炼油厂组织了5批班组长培训班,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联合会会副会长讲课,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班组长培训班毕竟只有短短的1天时间,对大家综合能力的提升远远不够,为了使这种良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得以不断延续,班组长联合会主动请缨,以请有管理经验的、担任过班组长的车间主任、书记以分析和班组长们充分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了3次旨在提升班组管理能力的专题活动。在炼油厂开展的争创“五型班组”活动中,有些班组一直处于装置各班组的后列,没有推荐上报的机会,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这些班组在管理上进步很快。目前,炼油厂“五型班组”比例已达到210个,有6个车间“五型班组”的数量超过了60%。 (二)召开专题研讨会,统一思想,提升班组执行力 2010年中旬,炼油厂针对污水排放量超标的问题,各小组迅速行动起来,很快解决了污水排放量超标的问题。并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议。9月份,各组又围绕提高班员岗位技能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研讨会,就如何进一步开展班组岗位练兵,充分发挥班组员工的潜能和工作积极性,提高班员的素质进行深入探讨。这三年来,我们通过让优秀班组长在公司运动会上展示、开展班组生产受控知识大赛、班组建设管理论坛等工作,使大家班组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将好的工作经验在联合会中予以推广。 三、进一步发挥好班组长联合会作用的思考 (一)使班组长联合会成为交流管理经验的平台 炼油厂在对全厂班组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近53%的班组长很少或不能经常与车间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27%的班组长不能经常与班组员工谈心;有 57%的班组长认为自己最需要的培训是管理方法方面的培训。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班组长缺乏沟通协调能力,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管理专家曾说过:“企业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班组长联合会是由不同车间、不同装置班组长组成的,打破了地域界限和组织界限,提供了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为此,班组长联合会应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给广大班组长创造机会,可以就某项管理主题让一位班组长或几位班组长去主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锻炼大家的沟通协调能力,锻炼组织者的协调组织能力,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吸收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使班组长联合会成为了解员工意愿的窗口 每位班组长都是比较了解本班员工意愿和倾向的,每位班组长也是本班员工的代言人。班组长联合会应该更多地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班组长对班员基本情况最了解的优势,围绕企业的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在员工中开展专题调研,比如前一阶段我们针对员工培训在班组长联合会成员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1.63%的班组长最关注培训效果,关于顶岗人员的考试方式,有90.13%的班组长选择了现场提问、实际操作打分的形式,说明只有岗位技能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员工的实际工作水平,也是基于这个调研结果,我们在广大班组长中倡导“优秀的班组长必须首先是合格培训师”的思想,通过合理的机制鼓励班组员工主动围绕装置生产操作的重点、难点或者某一项操作方法、一次事故处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上台给其他人讲课,通过精心备课,亲自讲解,既提高了授课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升了自身的价值、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培训更加切合生产实践,更加符合班组员工的胃口,这种方式已被广大员工普遍认同。 (三)使班组长联合会成为融合文化、提升执行力的熔炉 如何使执行力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并有效地提高执行力是至关重要的。班组长联合会是班组长的集散地,是班组长交流思想、融会贯通的平台。班组长联合会首先应着眼于班组长的文化融合,不断探索,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有效地提升班组长的文化认同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力,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带动广大员工的文化融合,使班组长联合会真正成为炼油厂广大员工融合文化,提升执行力的大熔炉。 班组长联合会是我们强化班组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其成长和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通过我们共同的引导和帮助,努力把班组长联合会建设成广大班组长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交流班组管理经验、建设班组家园文化的活动场所,为班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营造良好氛围。 班组长管理论文:道企业班组长应具备的管理能力 【摘 要】班组长作为基层一线员工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其综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高低. 同时班组长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战略落实与执行起着重要作用,当前,管道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班组管理和班组长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管道企业;班组长;管理能力 一、背景概况 中油管道长春输油气分公司始建于1970年,是我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线,是东北石油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公司目前运营管理着吉林省境内的五条输油气管道,是东北管网输油量最大的管段,管道里程达1513公里,40多年来累计输送原油15亿吨。长春分公司目前有18个基层单位,现有员工968人, 74个班组是企业最小的细胞。细胞是基础,班组长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生产能力,进而决定企业综合能力的高低和运营状况。 二、提高班组长综合管理能力的意义 (一)建设一流管道公司发展的需要 班组是企业文化落地,员工队伍塑造、战略规划执行、精细化管理、推行和谐企业建设的第一线。班组建设已成为当代企业的责任工程、创新工程、使命工程。是企业强化人才、文化、管理、组织“四大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一般企业看高层、优秀企业看中层、卓越企业看基层。企业千条线,班组一针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所有这些,都需要班组长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必须从提高班组长的综合管理能力入手,这是一流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管道公司发展的需要。 (二)新形势下加快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管道企业几次大的机构调整,管道公司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决定了管道公司必须在体制、机制上由生产管理型向综合经营性转变。新的转型战略,新的产业结构,迫切要求企业要进一步创新班组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能力强的职工队伍,所以,提高班组长综合管理能力,是管道公司实现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实现科学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班组建设能否搞好,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自2008年以来,长春分公司两次重组,整建制组建长沙分公司,为项目部及兄弟单位输送人才,如何应对人才锐减,操作岗位员工断档,工作量及难度不断加大,已经不只是分公司领导面临考验,更是对班组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班组长不断提高认识,加强综合能力修养,不断创新管理,提高班组整体作战能力,才能更好推动管道公司安全高效和谐发展。 (四)企业构建和谐文化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如何营造一个团结协作、心顺气足的工作环境,是企业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要以班组和谐促进企业和谐,构筑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的和谐环境。班组长要发挥兵头将尾的作用,及时准确的反映员工的意愿和需求,积极化解矛盾,发挥自身职能,进一步提高矛盾解决在萌芽的能力,构建团结和谐、充满自信的班组集体,做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三、优秀班组长应具备的十种能力 (一)专业技术能力 班组长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业务,如人员情况、场站设备、备品备件、操作方法、重点部位等掌握得非常熟练,并且能够做技术带头人,指导组员开展工作,能向站队长、技术员提供良好的建议,帮助他们做出正确判断,这是班组长开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班组长应该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发现技术故障或管理难题,能够立即分析,找到原因,并找到最简洁最合理的处理方法,能亲自动手或率先垂范,最后有效的解决问题。 (三)领导带动能力 只会自己闷头干活的班组长不是优秀的班组长,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利用班组每个员工的特点分配任务,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力,合理分配任务,即不让偷奸取巧的人享轻闲,也不让埋头苦干的人受委屈。 (四)沟通协调能力 班组长少不了与组员的沟通、班组之间的协调、向领导汇报等这些日常工作,应该具备会上讲话清楚明白,谈心交流真诚相待,汇报洽谈切中要害等等,沟通协调能力会随着工作经验以及悟性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五)凝聚队伍能力 班组长没有什么权利,怎么能让团队发挥最大的作用呢,要善于凝聚力量,只有握紧的拳头才最有力量。要让班组成为大家的班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激励自己的员工并自我激励,这样才能无往不胜。 (六)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员工反映心理想法及诉求的第一人选就是班组长,工作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家长里短的小事、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等等,什么委屈都能倾诉,这就需要认真倾听,化解心中的疙瘩;真诚的劝解,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不让矛盾和思想问题扩大化,让思想政治工作在无形中开展。 (七)帮助指导能力 大家懂才是真的懂、大家会才是真的会,班组长要有这种胸襟,要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组员,鼓足员工的工作劲头,提高班组整体技能。 (八)自我约束能力 班组长还要注重自我约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组员做不到的,自己要尽力做到,要求组员做的,自己要做得更好。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组员携手并肩。 (九)控制情绪能力 要学会控制情绪,试想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好的人还能做好什么,坏情绪会影响到对事情和人的正确判断,“冲动是魔鬼”这句话也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班组长的情绪很可能直接影响班组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 (十)推荐人才的能力 推荐培养员工是很多领导人的优秀品质,班组长也不例外,只有班组长才是最了解员工的,班组长的公正评价是很有说服力的。得到直接领导的关注和认可,使人才在合适的平台上得到发挥和展示,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也有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工作哪有干不好的道理呢。 三、提升班组长工作能力的措施 (一)畅通发展渠道,提升班组长自我价值的实现 提升班组长综合管理是一项有难度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还需要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管道长春分公司畅通多种发展渠道,无论是技能专家的选聘还是技术员的选拔,都从优秀的班组长中产生,提高了班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分公司基层站队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由于近年来外派劳务和提拔原因使得站队技术人员岗位出现了一定空缺,为畅通人才发展渠道,上年度从优秀的班组长中,通过竞聘形式选拔了7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岗位任技术员,激发了操作岗位员工和班班组长的工作热情。 (二)提高各项待遇,提升班组长参政议政能力 经济收入是度量衡,是员工心中的标尺。管道长春分公司从提高班组长的各项待遇入手,奖金实行按一线、二线、三线差异分配,向生产一线和班组长倾斜。收入提高了,政治地位也受到重视,提供班组长的施展平台,无论是职工代表的选举、劳模标兵的评选、还是各种竞赛的佼佼者,班组长占了大多数,这种体制模式让班组长充满干劲,让普通员工充满希望。 (三)开展各种活动,提高班组长的工作动力 企业经常开展的“先进班组评比”、“四好班组评比”“红旗班组评比”等活动,是有效载体,可以不断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加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的培养,对于班组的整体战斗力、敢于挑战困难都有极大的帮助。另外,班组长帮助职工操办婚礼、丧事、调节家庭纠纷、适时帮助办理生活困难补助、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及组织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假日旅游等等,从这些以情感人的事例中,使职工受到激励,班组长的能力得到锻炼,也加深了与职工的感情沟通,对提高管理大有好处。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研究 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使得国内每一个行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行业内的管理也提高了认识。水利水电行业与国民生活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管理方面的进步。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围堰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工作十分繁琐,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在施工技术及管理方面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才能克服施工中很多不安全因素。提高施工技术及管理水平,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做到科学管理,提高施工工艺,争取为水利水电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1施工技术与管理的地位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产生的能源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作为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最根本的保障。先进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水电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直接成正比的,这也是构成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部分。而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过程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没有科学的管理,就像一个没有大脑指挥的人,根本不能做成功任何繁琐的事情。只有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在使用中发挥出更高的作用。 2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的施工技术 2.1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项目中为对河道上游流水的合理控制,实际施工操作都是通过利用修建围堰、河道解决流水的问题。为了方便修建水利水电工程,需要修建维护基坑,这就要在所施工的河道上建造围堰,达到将河道内的河水科学的泄流,以便能够顺利的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进行施工导流及围堰施工前,要经过对实际施工作业的周围自然水文条件进行勘察,经过周密的科学计算。把所有与这次水利水电工程所涉及的综合因素都要考虑周全,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进行预判,有效的开展防范措施,最终满足各种施工条件。 2.2土坝防渗加固技术 目前国内出现了各种因素造成的土坝变形与渗水事故,这些都是各种人为原因和突发事件造成的,使大坝的整体安全性下降。只有应用土坝防渗加固技术的才能有效的降低这类事故的发生,弥补对土坝造成危害。土坝防渗加固技术是通过对大坝坝体进行劈裂灌浆,对大坝坝体进行完整性与防渗水功能的完善,达到控制土坝流水渗透现象的发生,最终实现土坝工程的安全性。实际进行土坝防渗加固施工时,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可以保证施工合理性与可行性,保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整体安全性。 2.3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要数混凝土碾压技术,混凝土碾压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被广泛认可,具备了传统的筑坝工程技术所没有的新技术。尤其是在围堰筑坝施工中被广泛推广,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大面积混凝土施工,可以保证工程成本有效的降低,并且能够为施工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3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 3.1重视对施工环境的勘察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条件与其他的建筑工程具有明显差别,一般都是在山川河流中,受到地理环境影响非常大。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直坚持“因势利导”的原则,在实际施工中,进行对施工现场地形环境的清晰判断,认真评估地区河流、山川等自然因素对整个工程的施工影响,在防范自然灾害施工设计中尽量使用后期维护方便的沥青材料。 3.2重视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科学合理的制定施工方案,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后期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实际施工前,设计人员要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整体完整性进行考虑,认真的与施工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研究,对实际施工进行可操作行业的调整。随着施工的进行,对那些自然因素影响的因素进行科学改变。重视观察施工条件及各人力因素的改变,及时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因为工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所以施工人员要根据实际的施工环境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只有灵活的掌握施工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3.3重视自然因素对施工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都是在自然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有时候一场大雨都会导致施工被迫中断。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风险预估,尽量的把自然灾害降低到最小,这就要设计人员在施工之前对施工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只有全面考虑所有可能产生的自然因素影响,才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顺利按时的完成。 3.4重视施工技术的综合使用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庞大,施工中可能出现很多突发状况,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及时的处理,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决定处理措施。有些施工突发状况必须由相关技术人员帮助进行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做一个施工教例,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尽快提升自身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重视各项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以便水利水电工程成为一个综合性强的项目。施工人员不要局限在自己专业范围内,也要多学习一些应急处理办法。 4结束语 作为确保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保证,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水平势在必行。相关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施工经验,保证施工工程中施工技术及管理有效的发挥,对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发展有很大影响。还要对相关的施工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先进的思想被有力的灌输。这整个施工过程中,只有有效的对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进行高效管理,才能保证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李克松 单位: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措施 摘要:首先明确了工程概况,然后详细分析了水电工程技术,其主要内容有:预应力锚固技术、坝体填筑技术、坝体防渗加固技术、GIS三维动态仿真技术,最后详细论述施工技术的管理措施。施工人员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安全施工机制、注重技术管理体系的完善、加强施工机械的科学管理来提高施工水平。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锚固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重要的地位,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是工程质量的主要影响指标,所以要对其加以分析。这种技术主要是将水能转变为电能,然后经过变压器转化或是变电站以及输电线路传递到电网中。整个过程需要进行较好的管理,确保施工技术得到有效的利用。 1工程概况 现对某市一水电站进行分析,研究其工程施工技术。该水电站主要是混合式开放,所在区域为最低排汇基准面,坝型主要是黏土心墙堆石坝,其最大高度是27.4m。在水电站中,其工程规模是中型,等级为Ш,在主要的建筑物上,有黏土心墙堆石坝、溢洪道、引水隧洞、调压井,等等。因此,需要对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2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2.1预应力锚固技术 在水电工程中,运用预应力锚固技术能够对总体的结构进行加固。在日常的工作与养护中,通过预应力锚固技术,能够较好地缓解局部受力,降低不良事故的产生概率。预应力锚固技术与GPS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锚固施工的方向和深度,提升施工的质量,施工人员能够更好地处理岩基与工程结构。在应用预应力锚固技术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水电工程的坝形,了解其稳定性与施工强度的不同,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与协调性。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要制定施工标准,合理配备锚杆和锚固荷载,重视施工技术产生的影响。 2.2坝体填筑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坝体填筑是流程化作业的基础,施工人员确定坝体的面积时,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因素,以更好地为施工设备提供加好的环境。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条件的完善性与施工环境的好坏可以通过坝体填筑技术进行改善,尽量避免影响实际施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施工人员要选取合理的施工手段,提高坝体填筑施工的水平。 2.3坝体防渗加固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施工人员为了保证工程的实际效果,需要使用坝体防渗加固技术来增加坝体的稳固性。施工人员要分析工程中容易出现渗漏的区域和结构,例如坝肩、坝底,等等。对此,要使用合理的手段进行帷幕灌浆或是劈裂灌浆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坝体拥有较好的防渗效果,降低渗漏出现的可能性。施工人员选用劈裂灌浆,需要分析坝体基础,然后进行灌浆孔的布置。主排孔与副排孔,需要进行合理分布,首先要将主排孔布置在轴线方向,然后将副排孔布置在相距轴线1.5m处,最后要保证两个排孔能够相互交错。施工人员要采取回转的方法,通过纯压式灌浆方式进行成孔的灌浆。 2.4GIS三维动态仿真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应用GIS三维动态仿真技术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施工人员在应用这种技术的过程中,要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为施工的开展奠定较好的基础。具体内容如下:①施工人员针对不同的仿真模块要获取准确的信息,更好地进行工程施工,例如水流的几何形状以及水电工程的属性等。②施工人员获取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点之后,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从而针对不同的局面进行分析和处理,将应用的数据保存在对应的数据库中,以便工作人员查询。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施工人员除了需要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手段,还应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的各个环节能够满足施工的标准。 3.1构建完善的安全施工机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安全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施工人员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施工机制,确保施工顺利完成:①要从整体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环节制定一系列安全施工机制,并保证其可行性与低成本性。②施工人员要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区域彻底排查。水利水电工程涉及很多工种,有复杂的人员构成,如果施工人员的能力水平差距较大,也可能会影响施工。相关人员要对这种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③施工单位要制定应急预案,分析在安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详细的讨论,能够较好地应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工程的有序进行。 3.2注重技术管理体系的完善 在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应用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责任分配。整个过程中,要注重施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开展积极的技术交流活动,然后讨论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善技术管理体系能够为工程实施奠定较好的技术保障。施工人员要重视机械设备的监控工作,然后进行日常的维护。这能减少机械设备出现问题的概率,确保整体施工的安全性。本次水电站,建立了专门的技术档案部门,配备专人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进行试验、检修和归类,保证技术材料的完整性。 3.3加强施工机械的科学管理 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机械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设备能否得到较好的运行,会影响工程的实施。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中,要重视设备的管理工作。施工人员要确认“两票”与“三制”工作是否得到严格落实。其中,“两票”是操作票和工作票,“三制”包括设备缺陷管理制、交接班制以及巡回检查制。这个过程有较多内容,要进行仔细的排查和检验。施工人员要重视施工设备的使用,严格管理施工设备,了解不同设备的特点和仪表使用的方法,降低错误操作的概率。最后,施工人员要认真分析设备出现的故障,然后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通过有效的方案进行排查和解决。 3.4提高施工人员施工水平 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所以施工单位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较好的基础。具体有以下几项措施:①在施工前,施工人员要做好技术的交底工作,然后明确不同阶段的重点,进行人员分配,充分挖掘施工人员的内在技术潜能。②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在开始施工前,组织施工人员积极参与培训课程,邀请知名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施工要点讲述,让施工人员明确施工中注意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在施工中,施工人员要拥有足够的讨论和思考时间,并交换意见,较好的协调,共同进步。③要完善考核机制,确保水利水电工程能够顺利实施。 4结束语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施工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质量。施工人员要明确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然后在适当的环境使用,保证其发挥最好的效果。施工技术的管理措施,能够更好地完善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 作者:刘上海 单位:重庆石柱水利水电实业开发有限公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概述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工程事业也取得了快速地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建筑事业取得了质的飞跃。水利水电工程是一种节约能源的基础性工程,其建设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两大重要部分,只有充分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建立水利水电工程,发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效用,使水利水电工程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及管理的作用和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施工技术及管理的方法,希望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科学有效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更好地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效用。 1.1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工程是利用水利水电工程发电的一种技术,水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亦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水利水电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说明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关注施工技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基础,同样也是保障,只有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才能更好的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才有利于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结束后,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实际效用,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发挥巨大的效用。 1.2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的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支持,是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科学有效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才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服务,良好的工程管理能够使得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秩序井然,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的施工工作顺利进行,科学合理管控各方面的人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应用的具体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促进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和技术相结合 2.1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技术性的工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巨大、工程的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高端复杂、施工环境艰苦、施工所面临的危险因素多等,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只有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才能够科学有效地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良好运行,使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应用效益,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努力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掌握施工技术,应用正确的施工技术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2.1.1建立健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要建立相应的技术管理工作王,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级管理,这样可以保障施工技术在选择与使用的过程中科学合理,与此同时还要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信息的收集,包括技术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易出问题以及反馈制度等。其次要经常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经验交流与技术总结的会议,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各相关单位及学者进行行之有效地沟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及时解决。再次要建立健全水利水电施工中与技术有关的各项制度,加强对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进,保障设备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不影响设备的使用。最后,要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各项资料进行及时的整理与归纳,记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各项参数,尤其是工程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数据尤为重要,一定要对其进行分类、归档,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能够为以后相应的工程施工提供一些借鉴。2.1.2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在进行水利水电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水利水电技术运行的管理,完善相应的运行管理制度,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合理的水利水电生产岗位管理职责、生产管理办法、施工技术运行办法等,以适应不断提高的生产经营的需求,保障水利水电施工与生产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技术监管,保障水利水电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技术问题,一定要及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进行设备的检修与维护,这样可以保障水利水电的生产顺利进行。2.1.3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在生产与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剖析与选择,水利水电工程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都具有特殊性,但总的来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质量与安全第一”的原则,在保障施工人员施工安全的同时,一定要保障施工质量,两者并重,才能够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益。在具体的工作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水利水电施工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在使用之前,要对设备的可用性进行检查,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漏洞,保障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设备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修理,保障设备在良好的状态运行,不可带“故障”使用,在设备使用之后,一定要进行维护与检修,保障设备在下一次投入使用之前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除此之外,要运用科学方法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监督,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能够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现阶段,从相关的数据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技术监督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地方,所以在今后的水利水电施工工程的工作中一定要重点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 2.2强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生产和经济运行考核制度 在水利水电施工的过程中,在充分选择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施工工程施工技术的基础上,一定要强化在施工过程中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的考核制度,现阶段,国际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对水利水电施工的经济考核标准,但是相关的施工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一个自身的水利水电施工的经济考核标准,这样有利于水利水电施工的进行和后期水利水电工程的生产工作。相关的机构及考核制度的建立要从维护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施工与运行的角度出发,充分分析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情况,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考核制度能够有效反映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情况与生产水平。 2.3抓安全促生产,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与运行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紧抓安全问题,将安全生产作为重中之重,维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增加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与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与生产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进行。 作者:何东明 单位:依兰县水务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创新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专业程度高、施工质量标准高,但现阶段在实际施工作业中,因技术应用不规范、人员操作等多重问题限制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次研究着重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尚存问题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创新策略。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做好施工技术创新和管理,其实际价值突出。可以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其基础是技术,其重点是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的每一步发展都源于技术推动,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工程安全建设、高效建设的必然,同时技术管理也成为控制建设成本、提升建设规范性的保障。本次研究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与管理展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应用价值较为突出。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重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需要注重于技术效能、在确保施工安全、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满足合同工期等目标,通过以技术、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各种施工要素优化投入,以施工图会审、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安全技术措施及技术交底等为管理重点,遵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律,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才能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水平逐渐得到提升,更为有效地发挥水利水电工程价值,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保障,确保水利水电基础工程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1.1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效能 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价值不言而喻,对于我国这样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积极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能够从本质上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效能,强化项目建设水平,使水利水电工程发挥出预定作用。 1.2控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管理成本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投入非常高,不论是大型项目还是中小型项目,其建设周期和投入都比一般建设项目高很多。通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有效落实项目管理,可以使工程建设成本更加可控,提升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避免过度投入造成的负面问题出现。通过实施有效内控和监管措施,在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投入过程中,能够对资金流向进行监督把控,进而实现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在建设过程中技术革新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施工环节的投入,获取更加突出的建设成果。 1.3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性 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是安全。总体来看,只有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才能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性,相关工程从纯人工施工到半机械施工再到基本实现全部机械作业,施工安全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可以说施工作业安全性的提升,基础保障是技术创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新型工程机械设备被引入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建设后,工程施工安全性得到明显提升,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能够长期稳定运转。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尚存问题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复杂性,施工技术管理贯穿施工全过程,只有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特点和建设程序开展施工技术管理,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才能获取到理想的施工效果,进而确保施工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符合规范标准和达到设计要求。现阶段,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已经成为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2.1技术管理措施不到位 技术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灵魂,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技术管理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虽然多数项目开工之前都进行了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标后),编制了相应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但实际建设中却并没有能够有效落实,其技术质量管理目标并未有效分解和实施。可以说,技术管理是最终决定施工成本、投资效率、质量安全的关键,只有切实履行技术管理制度,达到技术管理规范要求,才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实现建设目标,在投入使用过程中项目能够发挥应有作用。一部分水利水电施工方只注重于成本控制,忽视安全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这就导致技术管理容易失范,是产生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和事故的主要原因,将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2.2施工作业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在水利水电施工作业过程中,因人员素质等原因造成的负面问题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度和施工质量。施工作业人员素质问题是各类工程的主要问题。施工作业人员技术能力达不到要求,可能使操作标准得不到落实,同时个人职业素质低,也容易出现违规操作等问题,使项目失去标准化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2.3建设程序执行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立项周期长,建设周期长,运行周期长。水利水电工程完工后,其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建设所需的投入多为国家投资。建设程序规范与否,最终影响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率。任何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都建立在规范程序的基础之上,只有程序更加规范,才能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工程质量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和保障。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创新策略 3.1积极引入新型施工技术 现阶段在施工中已经有GPS定位、网络管理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得到应用,后期这些技术应用的空间还非常大,可以进一步加以应用和实践,同时,引进、消化、创新先进施工技术,如特性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研究、深基坑及高陡边坡加固、控制爆破技术应用及创新等,使新技术更好体现在实际项目施工中,使项目能够达到预期设计效果。 3.2优化施工技术应用管理体系 完善确立技术替代制度,使新技术能够更加高效替代传统技术,实现效能化。技术应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构建需要从技术规划、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入手,只有明确技术为先理念、确立原则,才能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效能,使工程能够顺利有效达到预期目的。技术应用管理体系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措施结合的成果,对于持续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只有形成规范化、体系化,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合理、科学配置和应用。 3.3进一步增强施工人员技术能力 技术人员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是上岗前的基本必要条件,而实际工作中技术人员也要结合技术创新而不断巩固提升个人能力,展望先进的操作技能,进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升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使水利水电工程能够符合预期标准和要求。 3.4施工技术与管理的保障机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的主体是施工人员。要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在施工技术与管理中的效用,必须建立两个保障机制: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高效的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制、机制,做到人尽其用、权责分明;二是加强施工技术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实施管理,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程序管理。鼓励全员创新,加大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成果的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施工技术管理环境。 4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持续创新是未来的一个主流发展方向,通过技术完善能够提升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的施工作业目标。 作者:邹建新 单位:宜都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因此,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随着人们需求量的增多,国家也加快了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的建设脚步。优良的施工技术可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有些时候也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扰,例如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管理的能力等。本文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促进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解决我国能源需求的主要途径,对提高我国人均生活水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干旱情况,也对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共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水利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来源,一改以往用火力发电的方式,将水的重力势能转化成电能,不仅节约了我国的煤炭和石油能源,又符合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环保理念。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确保施工质量,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才能确保施工项目有条不紊的展开。水利水电是一项耗时较长、规模较大的施工项目,在确保施工技术的同时,也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施工管理条例,确保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稳步前行,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施工技术分析 (一)预应力锚固技术在该工程中的应用 预应力锚固技术作为我国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的传统施工技术,因其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被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项目中。预应力锚固技术因具有将拉应力传递的特点,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受到了国外水利水电建设施工部门的极大重视。预应力锚固技术拥有两方面的功能特点。一是采用高强钢丝或锚杆对原有的建筑物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二是使新工程展现其特殊的功能。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主要有混凝土预应力拉锚技术和预应力岩锚技术两种。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传统的预应力锚固技术中增添全球定位系统,不仅可以更加精准的去调整锚固的深度及方向,又推进了水利水电工程的现代化发展。因为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具有不同的坝型设计方案,所以在施工现场采取预应力锚固技术是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确保工程基础结构安全、稳定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施工标准,对预应力锚固技术的指标进行选取;二是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环境对预应力锚固技术进行适当选取,不能出现随意套用的现象。 (二)坝坡混凝土面板施工技术在该工程的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水利水电施工项目中,坝坡混凝土面板的施工方式为无轨滑模。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技术操作人员采取中心向两侧的方式,进行坝坡混凝土的跳仓浇筑工作。混凝土自卸车,采取“U”形的入仓方式,由现场的施工人员完成摆动溜槽布料。破坝混凝土面板施工技术应按照下表的标准进行严格实行。在现场进行滑膜作业时,混凝土应与滑膜上口保持一定的距离。模板滑升时,要对两边的滑升速度保持一致,在滑升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两侧的平衡。每次的滑升高度要保持在25-30cm的范围内,速度为一米每小时到两米每小时为最佳。混凝土在脱模之后,现场施工人员要对其进行二次修整。 (三)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再改工程的应用实施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导流是其中最重要的施工工作。施工导流的设计,对工程的工期长短、工程质量以及工程投入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中,要对施工导流设计作出明确的工作计划,便于后期工程建筑的有效开展。施工导流容易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河流汛期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对当地的施工环境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做到明确的掌握,以便对后期的施工导流工作做出安排。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常采用围堰技术来对施工导流进行处理。这种在工程建设中临时搭建的结构,通过对水流的定向引出,达到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干燥的施工环境。在工程建设中采用围堰技术,要对其修建位置做到相应的考察。图1为土围堰的断面图。 (四)混凝土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 混凝土外加剂由于具有调整混凝土性能的优势,其使用量在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我国对水利水电施工要求的不断提高,市面上出现了多种具有优良性能的混凝土外加剂。其按功能可以划分为改善混凝土和易性能的减水剂等;调整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度的早强剂、速凝剂;提高混凝土耐久力的阻锈剂;调整混凝土其他性能,例如膨胀剂等。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好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 在水利水电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对于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完整科学的施工管理制度。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现场施工环境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从安全和责任两个方面进行有关制定。安全方面,是要根据安全施工标准,现场管理人员要对工人的安全装备进行完善,对工人进行安全施工的培训工作,坚决按照安全施工标准开展建筑施工工作。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中,其工作人员由于没有遵守安全施工规定,在高处作业时,未系安全带,致使其在工作中被建筑物刮倒,经抢救无效死亡。责任方面是要将工作切实的落实到人头上。二是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建立完整的考核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做到奖惩分明,保障工程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 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对防尘排污工作做到及时的开展,对施工过程所产生的噪音分贝进行及时的测量,防止噪声污染,使周边环境的损害程度达到最低。 四、结语 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因此,我国不仅加快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脚步,也对水利水电工程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与工程质量息息相关,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先进的技术对工程建设进行层层把关。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加入新型的技术手段,辅助水利水电工程的良好开展。在施工过程中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认真执行相关的环保条例,将施工环境的损害度降到最低。 作者:丛成楠 单位:开封黄河工程开发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问题研究 我国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升高,这就导致水利水电工程需逐渐扩大范围。但是在水电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技术。日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并不是很完善,需进行进一步探究。 一、现代化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 GIS技术日前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中,水利水电工程中对GIS也越来越依赖。GIS技术即能实现数字化控制施工现场又能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建设工程作出了卓越贡献。GIS技具有管理数据、监视数据动态和测量等方面的作用,然而由于水利工程项目是近几年才引进的GIS技术,直接采取三维技术模拟施工现场,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全真演示下做出更加精准的分析,提高施工效率。 二、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时间长度大,设计面积范围广,周围环境、地理、地质都会对工程设计方案造成影响,尤其是施工中时常会用到化学因子类的材料进行建设,正如上文所述,现代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均采用GIS技术作为辅助施工技术帮助施工组对工程有更细致的了解,但是建设工程光靠先进技术的辅助也是远远不够的,要结合实际、具体的工程技术才能建立健全水利水电工程。 (一)锚固施工技术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预应力锚固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此项技术之所以能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被应用较长时间,主要还是由于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工程成本,创造更高社会效益。利用预应力锚索进行边坡的加固能够减少对岩体造成的伤害,灵活性较强,施工过程中,受干扰程度小。例如:辽北地区一项水库进行施工过程中,主要以灌溉为主要施工形式,加之发电和饲养的大型水库。而该水利工程的枢纽系统主要由发电和泄洪洞、道组成,但是,由于近期降水量较大,加上运行时间较长和受切坡因素导致风化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隔层和囊状带来的风化更为显著,造成岩体少部分出现倒坡现象。因此为了工程的稳定性,方案具体内容为:预应力锚索总数18根,锚索8根加上900kNo锚索,其中间隔距离为350cm,岩石锚固为3500cm深。笔者针对该工程具体加固细节分析了其具体操作程序:采用此种施工程序能够将要坍塌的岩石与稳定状态下的岩壁合为一体,最大化的满足了岩层结构的稳定性。这也是各种稳定岩壁技术中最为简单、实用的巩固手段。 (二)混凝土技术 近几年,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研发了多种筑坝技术,其中大体积混凝土碾压技术便是筑坝的新型技术,其主要操作手段就是机械操作,利用运输和碾压设备作业。大型混凝图碾压作业过程中,由于其操作重量较大,人工无法对其进行操作,因此,仅能使用大型机械进行混凝土搅拌、凝固。该技术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施工进度具有较大影响,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混凝土碾压技术和传统的施工方式相同,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其能够使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快速干、硬,降低坍塌几率。 (三)减压排水技术 减压坡的加固技术通常情况下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由于陡倾岩层影响较大,因此,滑坡体容易向后倾斜,按照一定的轨迹滑动,使下滑力导入滑坡体前缘,向一个方向导向治坡建筑上,会造成滑坡稳定性下降。所以,后坡向建筑物方向滑动是导致滑坡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只有降低滑坡体后缘重量较大的位置,才能避免出现滑坡的现象,进而增加其稳定性。地表水也是导致滑坡现象的主要原因,杜绝地表水渗透的有效方式是:修建阻拦水沟、增加排水渠道,堵住有裂缝的地表表层,填平低洼处。 (四)加固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结束后经常会出现后坡渗水的现象,尤其是比较低洼、湿润地带,常常由于渗水严重导致堤坝变形造成渗漏,具有较强的安全隐患。因此,一旦发展发现渗水现象应及时进行加固处理,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这一隐患。半年前浙一处小型水库,便由于堤坝渗水使堤坝变形,出现坍塌现象,伤亡一人。后经调查得知,伤亡人员实为水库监管人员,该明监管人员早就知晓堤坝由于渗水已经出现变形现象,但是并未向上报告,仅是简单修补了裂缝。巡查期间突如其来的水流使堤坝崩塌,将该名监管人员毫无回旋的余地,直接身亡。此次事件之后,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番现场勘查后,选择利用劈裂灌浆手段修复堤坝,由于坍塌严重,施工人员决定采用帷幕灌浆的方式修复坝基、肩。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使防渗透具有连续性,减少裂缝的出现,达到加固的目的。加固技术中,灌浆孔一般会根据土坝坝体劈裂程度和其灌浆具体情况实施灌浆,其中主排空布置在土坝边缘的轴线上;副排孔则在轴线以上方向布置。主排空与副排孔要交叉开来布置。灌浆孔定要最大限度的穿过堤坝底部,最好深入到坝基,连成防渗系统。灌浆孔不但要隔水层还需穿透弱风化带,利用回转的方式成孔,由上自下进行分段处理并进行孔内循环和L口封闭,灌浆材料可选硅酸盐水泥。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中应注意问题 混凝土是水利水电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物质,因此,混凝土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若是混凝土中配方比例没有达到水利水电工程的标准,便会直接造成混凝土硬度不够,使工程质量大大缩减,还有一点,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一时的利益,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将可能、已经发生的工程质量隐患和安全问题隐患扼杀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二次维修,产生二次经费,增加预算成本。如今,随着天气变化多端,水利水电工程必须要结合当地地质情况和可能发生的天气情况及地质问题进行施工,这也要求建筑水利水电工程的原料优质,若是发现原料不达标或偷工减料现象,需及时追究负责人,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切不可鱼目混珠。说到水利水电工程监管负责人方面,笔者认为应强化工程人员自身素养,并要求上岗人员皆能出示职业证明和其相关资料,以此增强施工人员责任心。 四、结语 从上文可知,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但会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还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点的需求,因此,为了使水利水电工程可以严守施工技术,把关施工质量,需要加强混凝土碾压技术、加固技术以及排水技术等多种施工技术。在立足传统施工技术的同时,还要掌握新型技术的操作原理,将传统技术与新型技术相互结合,培养先进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和责任心,应对社会需要和强大的市场竞争,提稿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保证广大群众的基本利益。 作者:辛世杰 单位:开封黄河工程开发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众所周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能够切实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因此,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就显得极为必要,而对这种施工质量的保障来说,施工技术又是重中之重,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各类施工技术是保障其施工准确性的前提条件所在,必须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对各类施工技术的恰当选取更是关系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效果,这种恰当选择的一个基础就是应该针对这些施工技术具备一个完善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 1传统水利水电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我国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获得了较多的发展经验,就施工技术来说,其经过多年的应用所表现出来的应用价值较强的施工技术也比较多,但是其应用最为广泛的主要有以下三类: 1.1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对任何一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来说,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应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各方面预应力的处理,保障其自身的稳定性和强度,这一点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这种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就是综合运用锚杆和钢材料来进行施工,在施工前首先给这些施工材料添加一定的预应力,然后促使其能够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并且能够结合混凝土施工技术来更好地表达出预应力作用的效果,确保其应用价值的实现,尤其是随着当前预应力锚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1.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实施来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种施工手段,尤其是对规模较大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来说,这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价值更是极为突显。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这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其应用效果却是极为突出的,在堤坝施工中,合理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确实能够有效地提升其堤坝施工的效果,对堤坝的强度和稳定性都具备较强的价值,和一般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相比,这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混凝土材料浇筑之后还应该采用相应的碾压技术进行处理,保障其碾压的效果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其施工的价值,保障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效果。 1.3围堰施工技术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围堰施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对水流调节要求比较强烈的一些水利工程来说,这种围堰的施工更是极为必要的,而这种围堰施工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导流,针对上游的一些水流变化状况进行恰当的调节和控制,避免其影响到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环境和人员,提升其安全性,降低洪涝事故发生的概率,对这种围堰的调节来说,其针对具体实际状况进行恰当的调节不仅仅具备着安全性的作用,还具备着经济性价值。对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的围堰施工来说,必须重点保障其施工的质量和作用效果,基于这种围堰的特殊性来说,在施工中不仅仅要保障其常规的施工质量,还应该重点针对其最终的应用效果进行相应的预测控制和管理,最好是能够进行相关的水工模型试验,进而最大程度上保障其应用价值的实现。 2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来说意义重大,在施工的效率、准确性、经济性等方面都具备着较强的应用价值,其中最为典型的主要有以下三类: 2.1GPS定位技术GPS定位技术是当前我国工程项目施工中极为关键的一种辅助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较强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勘察测量环节中,这种GPS定位技术更是具备着较强的贡献,具体来说,这种GPS定位技术的应用相对以往的一些传统测量手段主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和价值:(1)这种GPS定位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测量精度,这一点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也是保障其最终施工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2)合理应用GPS定位技术还能够有效解决以往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尤其是对动态测量以及快速静态测量的应用更是能够体现出其应用的先进性;(3)运用这种GPS定位技术还能够有效解放人力资源,提升其应用的简便性,降低费用支出。 2.2AutoCAD辅助技术对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来说,其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保障其设计的准确性就应该从具体的设计手段入手。随着我国工程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设计中,综合运用AtuoCAD辅助技术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手段,通过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各类相关的测量结果展示和图形的绘制,进而提升了设计的准确性和直观性,在确保设计准确性的同时,减少了设计的难度和工作强度。 2.3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是当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中常用的一种现代化技术手段,这种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够把整个水利水电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存储,并且还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进而为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其施工的准确性,其中对GIS技术的引入是当前数据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作用和价值也是比较突出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而言,切实保障其施工技术应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保障其最终施工质量的一个关键点所在,相信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施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必然会给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带来较大的发展和创新,促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不断进步和发展。 作者:陈杰 单位:重庆市巴南区水务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水利水电施工工程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展开深入剖析,旨在通过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大幅度的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水利水电;边坡;开挖;支护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水利水电工程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加快,水利水电工程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础性工程设施。边坡开挖和支护在水利水电工程当中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如今,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行业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其施工数量也正在逐渐增加,这使得边坡开挖深度也随之增加,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很容易出现塌方与沉降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将会给整个水利水电施工工程的进度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工程质量大幅度的下降。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主要方法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最常应用的边坡开挖支护技术主要包括挂网喷混凝土、锚杆支护方法以及钻爆方法、分层式支护方法。其中挂网喷混凝土方法主要目的在于不断强化边坡的封闭性,从而有效避免其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而出现稳固性下降的情况;锚杆支护方法主要利用边坡锚杆实施相应的边坡施工工作,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边坡施工技术;钻爆方法主要通过钻爆的方式实施边坡开挖操作,在此期间主要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1],逐层实施钻爆操作;分层式支护方法常用于边坡浅层支护施工方面,能够起到较好的施工作用。在开挖地质环境较差的边坡,深层支护期间需要向里面灌浆,从而确保边坡能够更加稳固,同时边坡的安全性也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经灌浆以后,还需要通过钢绞线来实施固定操作,从而确保其具有较高的固定性。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 2.1做好开挖支护前期爆破准备工作 在水利水电施工期间实施边坡开挖与支护工作,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施工坡体上选择准确的爆破位置,之后才能够实施开挖和支护等方面的后期施工操作。受到坡体爆破位置的影响,使得该部分的施工难度比较大,其要求也比较高,为此必须在基础开挖期间,重点研究支护结构。开挖支护爆破施工期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做好网控技术工作。在实施爆破前必须与工程实地情况相结合,从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施工技术。一般而言,网控技术主要选择非电雷管孔的微差顺序网络。该种爆破网络要求必须对时间、单响用量等展开严格控制,尤其在单响用量方面,必须与实际变化情况相结合,从而确保能够在合理的控制范围之内。如果距离超出30m,便需要应用100kg的用量;如果距离不超出15m,便需要将用量控制在75kg范围以内。除此之外需要注意:在对单响量进行控制期间,需准确分析和计算质点振动速度。二是对爆破与缓冲孔实施定位操作。在设置爆破孔和缓冲孔期间,通常使用最多的工具为液压钻,在两孔设置过程中,必须确保两者能够处于平衡状态。在对预裂孔距离进行控制期间,必须严格控制缓冲距离,从而将距离控制在1~1.5m范围之内。在此期间,还需要控制预裂面和爆破孔的孔底间垂直角度距离[2]。三是准确的选择预裂孔位置。通常预裂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坡面的预裂孔,另一类则为马道水平预裂孔。在此期间,在对坡面预裂孔进行设计期间,往往需要利用XZ-30潜孔钻,孔的深度必须确保能够在17.28m范围之内,在控制任意两孔间距离期间,要确保能够在60~80cm之间,同时需要严格的控制线装药的密度。 2.2做好开挖支护中期施工工作 在实施边坡开挖支护操作期间,相关单位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需全面的分析开挖和支护两项工作,从而使得两者间能够处于相互弥补的状态,为开挖整体质量和支护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施工创造良好条件。具体的开挖支护施工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实施边坡开挖施工操作。在边坡开挖过程中,需由上至下的进行分层开挖,在此期间,每一层的开挖都需要能够由内到外分块推进的方式进行施工,同时需严格控制每一块的面积。二是在边坡支护施工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边坡的整体特征,实施分层支护操作,并确保能够跟随开挖工作的实施,确保两者间具有一致性的特征。之后,还需要在工作面上实施浅层支护操作,在浅层支护期间,必须利用与之相适应的钻机或者潜孔钻机,在边坡排架上还需要对排水孔的钻孔展开相应的施工,在完成施工以后,需对其进行及时的清理,经彻底清理之后方可进行安装。在使用全液压钻机锚杆束钻孔期间,可以应用开挖期间所形成的施工平台来实施相应的钻孔操作,从而确保能够实现高效施工的目标。在完成锚杆束安装操作以后,还需要对其先注浆,之后插杆,以此保证岩层具有完整性特征。另外,对于岩层较易产生塌孔、损坏的位置,必须实施重修补相关操作。在深层支护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还需要对锚索钻孔的斜度进行严格控制,而在控制过程中需应用导向仪进行控制,并将测量中存在的偏差及时纠正过来,提升其精确性。另外,利用轻型锚固钻机或者全液压锚固钻机,实施相应的锚索钻孔操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实施灌浆操作,以达到固定那些地质较差的位置目标,从而为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提升牢固性与稳定性奠定坚实的基础[3]。当探测锚索孔孔道能够达到相关规定以后,还需要注意避免在下锚期间其整体扭转导致锚索体受到极为严重的损伤。 2.3开挖支护后期施工操作 2.3.1实施锚杆支护施工操作。在水利水电边坡支护中,锚杆支护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支护技术,主要通过边坡锚杆的应用,完成相应的支护操作。实际施工期间,如果要应用锚杆支护施工技术进行施工,便需要边坡高度与右坝肩高在规定范围之内。2.3.2实施钢筋网铺设操作。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中半坡支护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实施钢筋网铺设操作极为重要。为了能够使得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得以有效提升,便需要应用恰当的连接形式和排筋次序的方式进行施工。在实施钢筋翻样操作前,还需要实施相应的技术交底工作,确保相关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能够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设计整个过程。必须实施详细且严格的技术交底工作,使得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能够充分了解设计意图[4],并充分掌握施工规范,以此保证在施工期间可有效突出钢筋间的穿插避让关系,最终将钢筋的尺寸、绑扎次序等有效确定下来,从而降低施工的难度,为水利水电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3总结 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我国属于基础性较强的工程。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在水利水电施工期间,相关单位与工作人员还需要充分利用边坡开挖和支护技术,确保能够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王少英 单位:甘肃水利机械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简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摘要】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常用防渗技术之一——高压喷射灌浆施工技术,在明确技术原理基础上,结合贵州水库工程实例,对技术工艺方法及应用要点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基础工后渗透系数、防渗体状态均满足设计要求,技术有较高推广使用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高压喷射灌浆施工技术;技术应用 为提高水工建筑物的防渗水平,找出一种经济合理且技术可行的防渗措施,在我国的水利工程领域,必须做好基础防渗工作。如果基础的土质条件较差,且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则受到水流作用,会使基础受到严重的危害。结合贵州水库工程实际情况,对高压喷射灌浆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以探明该技术应用方法和要点,验证技术具有的作用。 1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原理 1.1冲切掺搅。该技术依靠高压射流形成剧烈的搅动与冲击切割,促使浆液在有效的射流作用区间内进行快速扩散,填满周边土层中存在的空隙,从而与土石颗粒混合与搅拌,在浆液完成硬化之后产生综合性凝结体,以此彻底改变原有的地层组成与结构,起到增大承载能力与防止渗漏的作用。由高压喷浆形成的综合性凝结体实质上是由多种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对高压射流而言,其有效作用区间的大小主要和能量(E)有关,可用下列公式表达:E=(PQ)/(100v)(1)式(1)中:E表示形成射柱所需的机械能量,单位:MJ/m;P表示灌浆压力,单位:MPa;Q表示单位时间喷浆量,单位:L/min;v表示喷浆管(口)提升速度,单位:cm/min。随着E值的不断增大,射柱直径明显变大,通常情况下以50~70cm为宜,需根据现场试验结果选定最佳的射柱直径,即E值的大小[1]。1.2升扬与转换。在喷射施工过程中,浆液和水、气同时喷出,通过对空气的压缩,不仅可以在浆液外部形成气层,还能增强射流穿透能力,进而使其更有效的破碎地层,并产生与升扬相似的作用。在这种作用下,由射流不断冲击和切削形成的细粒、碎屑,都会从环状的间隙中被送出孔外,所有空余部分均由浆液填满,以此起到转换的作用。1.3挤压和渗透。高压喷射柱的强度在射流距离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很快衰减,一直到射流的末尾段,尽管无法再对地层进行冲切,但仍然可以发挥出挤压地层的作用。与此同时,喷射作业完成后,继续保持静压灌浆,可对周边的土体进行渗透,在提高土体和凝结体之间结合密实性的同时,于凝结体的外部形成凝结层,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渗能力[2]。1.4位移握裹。因喷射的能力巨大,且存在升扬与转换等作用,所以在对块石周围孔隙进行有效充填的同时,使较小的块石形成握裹。在喷射至块石密集层时,应适当降低提升的速度,并增大能量。由于受到强冲击与强振动,块石会发生松动与位移,使浆液可以在松动与位移后形成的空隙中不断渗入。基于高压喷射灌浆所具有的挤压作用、渗透作用以及余压作用,可使块石与土体握裹凝结,形成密实且连续的综合凝结体。 2高压喷射灌浆凝结体基本性能与结构布置形式 2.1基本性能。当水工建筑物的基础利用高压喷射灌浆技术进行防渗技术时,其形成的凝结体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与防渗性,而并没有对凝结体的抗压强度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凝结体而言,其防渗能力和以下因素有关:地层组分、工艺方法、材料性质与颗粒级配。试验表明,由高压喷射灌浆所产生的综合凝结体外形并不规则,但是可以和地层之间紧密结合,此外由于综合凝结体作用范围内除浆皮层以外,还有在渗透作用下形成的凝结层,所以可提供一种复合式的防渗机理,以此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防渗能力[3]。2.2结构布置形式。为使防渗墙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与连续性,需要使每一个灌浆孔形成的综合凝结体在其有效作用区间内进行可靠和牢固的连接。为了切实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注重灌浆孔间距确定与结构布置形式选择。通过试验可知,由高压喷射灌浆产生的综合凝结体,其形状主要取决于射流形式,常用的射流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定喷、旋喷与摆喷。将形成连续且稳定的综合凝结体为基本目标,可采用柱摆式结构布置形式、定喷折线结构布置形式或摆喷对接结构布置形式。 3高压喷射灌浆施工 3.1施工材料。在利用三管法进行施工时,通常使用纯水泥浆、52.5硅酸盐水泥。考虑到利用三管法进行施工时,首先进行高压喷水和喷气,然后在进行压力灌浆,之前喷入到孔中的浆液容易被稀释,因此所用浆液应尽量为浓浆,即将水灰比控制在1:1以内。3.2机具设备。高压喷射灌浆可划分为三种施工方法,即按照灌浆管数量进行分类:单、双、三管法。其中,三管法应用较为普遍,其机具设备包括地质钻机、台车与泥浆泵等。3.3工艺方法及施工要点。3.3.1造孔。造孔时必须充分考虑充填与堵漏,确保孔中的浆液可以顺畅循环,正常返出孔外,直到终孔。在钻进的同时进行套管,保证钻机钻杆始终处于垂直状态,要求孔斜率不得大于1%。3.3.2设置喷射杆杆。采用泥浆进行固壁的钻孔可直接设置喷射杆,对于钻进与下管同时进行的钻孔,通常分为以下两种情况:①在进行拔管之前向管中注入塑性、高密度泥浆,泥浆与上管口持平后开始拔管,在拔管的同时继续进行注浆,确保浆液的表面和管口始终保持齐平,直到完全拔出套管,随后即可在孔中设置喷射杆。②在套管中先下入PVC管,以此保护套管的内壁,然后拔出套管并设置喷射杆[4]。3.3.3灌浆施工。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参数主要和高压喷射方式有关,而且不同灌浆压力对提升速度有不同要求。在各类地层当中,如果施工方法相同,则压力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提升速度是决定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条件下,在选定最佳提升速度时,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1)不同地层对应各自最佳提升速度,如可加快砂层当中的提升速度,减慢砾石层与砂卵石层中的提升速度等;(2)不同分序对应各自最佳提升速度,相比先序孔,后序孔的提升速度一般较快;(3)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返浆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则需对提升速度进行减慢。3.3.4墙体位置选择。按设计要求对场地进行预处理,场地中与地下都不能存在障碍物和杂物,对部分不稳定或有一定引发整机翻倒危险的地段,应格外加强防范,在处理好的平整场地上进行墙体中心线测放。3.3.5喷墙管理。严格控制掘进速度、灌浆压力及提升速度,且送气量的确定一般以浆液出现类似沸腾状时为宜。施工中避免浆液离析与断浆,确保墙体的连续性和均匀性,不得存在夹心层,如果由于管道堵塞或机械故障而停止灌浆,应立即维修[5]。 4案例分析 贵州某水库工程基础采用高压喷射灌浆技术进行防渗处理,施工方法为三管法,防渗体总长380m,地层主要为粉细砂,柱摆式凝结体布置形式(图1),防渗体纵深15m,厚度均值在50cm左右,灌浆孔间距2m。由灌浆管、气管与水管构成综合喷射杆,杆底端安装喷嘴(喷浆嘴在喷水、喷气嘴以下),喷射过程中,伴随杆不断旋转与上升,借助高压水流与气流对土层进行冲击,使其松散,然后低压注浆进行混合搅拌,自然硬化之后即可形成综合凝结体。采用该方法的施工质量满足工程设计要求,且成本低、速度快,可对原土体进行充分利用,实现了就地取材的目标,有着极高的机械化程度。经现场检测可知,高压喷射灌浆施工后,承载力与密实度均明显增大,布设围井之后开展注水试验(共两处),其渗透系数均在标准要求的1.0×10-5cm/s以内(2.44×10-8cm/s与2.32×10-8cm/s),说明该方法防渗作用突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现场开挖试验,试验发现墙体的连续性、厚度以及均匀性都可满足要求。相比以往的混凝土防渗墙,该工程可有效降低成本,在减少开挖、方便施工、减少占地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5结束语 高压喷射灌浆凭借其强大的冲切掺搅、升扬、转换、挤压、渗透及位移握裹作用,可使原土层与浆液形成综合凝结体,提高基础防渗能力。本工程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施工顺利完成,经检验,施工后渗透系数、防渗体状态等都满足原设计要求,且大幅降低了成本,缩短工期,发挥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姚图 石丹 单位:贵州恒河生态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探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必然会带动国民生产总值。水利水电作为建筑施工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水平受到极大关注。部分大中型水利水电施工在较大市场利润驱动下出现一系列问题,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分析其技术,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应用效率。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1.1建筑防水施工。水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必需品,更是建筑工程重要内容。如果过多的水浸透到建筑工程中,必然会影响建筑质量。通常建筑工程内部都涵盖浴室和洗手间,也是用水最多的两个地方。若无法控制建筑用水量以及无法提高防水性能,会威胁建筑质量。所以在建筑施工中应科学合理应用防水技术,避免出现渗水情况。1.2软土地基施工。众所周知,中国有着宽广的国土面积,以致于地区之间环境和气候有较大的差别,再加上地质条件差异明显,从而建筑施工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同的软土地基。对于上述情况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开展土地调查,通常软土地基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不如其他土质,为进一步防止土质沉降不匀情况出现在施工中,因此就需要了解施工当地环境条件和土壤条件,同时选择适合处理土质的措施,常用于软地基处理方法有化学加固和换填垫层等,必要时需和建筑施工现场软土地基类型相结合来确定处理方案,减少软土地基变形,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稳定性和安全性。1.3电气接地施工。电气接地施工技术是建筑内部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目前建筑物结构为混凝土和钢筋,只有各个细节相互连接才能有效保证电气接地施工正常开展。建筑工程施工之所以重视电气接地技术,很大程度是因为防止雷雨天中的雷击中建筑物,因此在建筑施工中要做好电气接地施工工作并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2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2.1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作为一项特殊技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占据重要比例,其施工质量有好坏和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有着紧密联系。该技术是对混凝土预应力拉锚和预应力岩锚的统称,也是预应力在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全新锚固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可以按照水利水电工程事先设计要求和设计方向、设计大小、锚固深度等在施工过中提前基岩添加预应压力,优化基岩受力条件,促使其发挥良好的锚固效果。预应力锚固及时可以较好地延伸拉应力,其优势是其他技术无法相比的,此技术也分为锚束和锚孔两种类型,正是因为其种类差异导致其结构存在较大区别。其中锚束是预应力基础,锚孔则为放置锚束的钻孔,将锚头放置到锚孔外能较好地将预应力锁定,锚束则充分发挥连接锚头作用,基岩在这种支撑作用下可以较好地承受负荷。2.2施工导流围堰技术。施工导流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善于属于防护工程,极大影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运用导流技术需要修筑围堰,可以将其作为临时阻挡水流建筑,进一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由于围堰具有流速快、流量大、减少河道面积等特点,因而在建设围堰过程需要做好技术工作,充分考虑扛冲性和稳定性。通常建设围堰需要占用部分河床,所以在搭建围堰之前需要施工人员对现场河床构造复杂和稳定程度进行全面探究,防止因通水空间过于狭小或水流急促等增加围堰冲击力。2.3做好防渗技术。高压喷射防渗是以灌浆为基础和利用高压喷射技术的水利施工技术,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稳固。当前国内的多数水利水电工程基本上为分散不集中和中小型,能满足工程要求。具体有以下几点:①钻孔;在施工钻孔时应做好堵漏,进一步保证内部泥浆能正常循环使用。适当时进行根管钻进到终孔。钻孔过程中应保证钻孔机有效垂直,当机器达到指定位置时则需要垫平,同时利用水平尺测量钻孔的立轴和机体水平直度。通常情况在设计钻孔时应保证其偏差不大于50cm,钻孔灌浆率也不超过0.5%且钻孔深度不小于设计底高程。每钻孔3m时就应测量一次,防止出现倾斜偏差问题。孔距在施工防渗中十分重要,主要因为孔距选择会对水利工程进度和总价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凝结体的可靠性,综合考虑高压喷射灌浆施工工艺、孔深、防渗性能要求、结构等多方面原因。②下水喷射杆;在运用钻孔机器对泥浆固壁进行钻孔时应将喷射杆放入孔内底部,而在利用根管钻孔无需处理拔管,应先灌注泥浆,待套管灌满后可实施拔管。当然在拔管中也应持续灌注泥浆,目的在于保证泥浆高度不变,直到完全拔出套管后才可将喷射杆慢慢下方到底部。为了保护管壁在喷射中不受影响,可在套管内均匀放入PVC塑管,即将PVC塑管在还没有完全拔出套管后放入其中,最后才能进行拔管,完全拔出套管后可将喷射杆放入底部。③高压喷射施工;根据施工具体情况选择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参数,例如灌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喷射杆的上升速度形成影响,而在施工中应注意不同土质因素,可适当增加喷射杆在砂层中的速度,然而在砂卵层中则应降低速度。对先序孔应放慢速度,后序孔则应增加速度,尽可能控制进浆量。2.4地基处方处理技术。地基土方施工是水利水电建筑施工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承重以及稳定性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联系,可以看做是水利水电施工的根基。水利水电施工和常规建筑物相比有着高安全性、高隐蔽性和高承载性等要求,而其施工质量直接决定水利水电施工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所以必须要重视地基土方施工技术以及相关施工质量控制,只有保证地基土方基础稳定才能降低危险系数,确保水利水电施工正常稳定。例如常见的填土压实法,填土压实法也分为以下几种:①辗压法;此方法主要利用机械滚轮的压力压实土壤,从而使土壤达到所需密实度。通常辗压法运用机械为平碾和羊足碾。其中平碾也称为光碾压路机,是一种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的自行式压路机,普遍应用于大型碾压工作。羊足碾一般用于粘性土,其单位面积有较大的压力,但土壤压实效果十分好。②夯实法;此方法多应用于借助夯锤自由落体的冲击力的打夯工作。这种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应用于房屋建筑。当前的夯实设备除了木夯和石夯外还有蛙夯以及风动夯等设备。夯实法除了适用于粘性土,还适用于湿陷性黄土等对深层土壤的加固工作,进一步压缩土体中的缝隙。此外也要重点把握水利水电工程中排水问题,根据实际建设情况有效改善建设中存在问题,提高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其中基坑一定要低于地下水位,可运用明示和暗示两种方法提高排水效果。2.5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建立内部技术管理制度,将施工技术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体身上。同时也要是对技术信息收集、故障分析、反馈制度进行完善,由此保证能根据规范开展各项工作。施工项目组织方应积极组织技术交流活动,使施工技术人员通过相互交流沟通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强化施工技术设备检验维护并分析与统计以往运行中存在的故障,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技术措施,提高施工技术利用效率。必要时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并依据实际施工情况制定有效管理措施,满足生产管理需求。此外施工企业在水利水电施工中应对质量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做好各项施工技术资料审核收集,便于随时掌握施工进展。与此同时还应强化施工作业监督检查,由此落实各项监督责任制度,并明确施工人员责任,促使其全身心投入施工工作中,保证施工质量。 3结语 总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对水利水电企业未来良好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关系水利水电施工质量。所以施工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不断将新工艺进入到施工现场,并找到施工重点,由此保证在安全可靠环境下开展施工,减少施工成本,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后期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施工质量,进一步促进水利水电产业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唐专恒 单位:全州县石枧水利工程管理处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解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1、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发展概述 首先,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状态比较良好,存在状态比较稳定,没有什么比较大的施工问题,但是,仍然存在少数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不过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整体发展的进度,并且对于人们的生命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的话会有生命危险的发生。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是其最基本的建设技术,如果施工技术不达标,那么整个水利水电建设质量将存在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水利水电施工涉及范围比较广,施工环节中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状况,都会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务必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对施工管理进行改善,从而不断提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整个水平。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务必对于整个施工过程进行预测和设计,避免突发状况的发生,对于发生为状况,施工方一定要迅速进行处理,吸取经验,不断完善施工方案,提升施工设计的科学性。 2、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的重要技术 2.1、水利水电工程的土坝防渗加固处理技术 土坝防渗加固处理技术是针对于渗水、跌窝的水库土坝,因为这类出现渗水的水库土坝会出现渗透问题,最后导致水库土坝变形。这类问题比较常出现在地理环境比较差的地域。而土坝防渗加固处理技术可以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问题坝体进行劈裂,并对坝基和坝体、坝剪进行灌浆施工,其防渗体能够连续,增加其稳定性和防渗透能力。 2.2、水利水电工程的坝坡混凝土面板处理技术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坝坡混凝土面板处理技术而言,最关键的施工技术是无轨滑模方式的施工技术,其具体的施工工程是在保持混凝土浇筑水平的状态中,对浇筑的方向是从中心条块逐渐向双侧跳仓进行施工的。并且入仓方式一定是“U”型。在进行入仓操作时候,溜槽布料摆动也需要同时进行。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坝坡混凝土面板处理时候,滑膜上部出口与卸料口的位置务必保持在1m之内,插点之间的位置长度保持在0.4m,最后在进行振捣施工时,务必保持振捣深度在新浇筑混凝土层底部5cm之下。 2.3、水利水电工程的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是新型筑坝技术,其主要的施工特点是能够降低工程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进度,增加施工质量等。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的主要操作设备是振动碾压机械设备,还有大型运输机设备。其最终结果是夯实混凝土。 2.4、水利水电工程的预应力锚固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的预应力锚固技术是重要的施工技术,因为预应力锚固技术借助GSP,结合实际设计要求进行对基岩或建筑物进行相对应的施加预应力,从而改变基岩或建筑物的受力情况。除此之外,预应力锚固技术对于原建筑有加固作用,涵盖范围广,从一定程度增加工程的建筑效益。2.5、水利水电工程的软土处理技术与预应力锚固技术相比,水利水电工程的软土处理技术就比较基础常见。软土处理技术能够对于建筑施工软土地基进行针对性施工处理,从而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发展。对于实际施工中的软土地基,施工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技术的选择,比较常见的施工技术主要有,置换法,排水法及夯实法。 3、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有效策略 3.1、施工流程规范化 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严格遵守施工步骤和标准,才能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此,很有必要对其工程建设中的每一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规范,制定严谨的施工工序。首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务必遵守国家的施工标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引进节能施工技术,设立绿色施工理念,增加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竞争力和工程效益。 3.2、严把材料设备关 施工质量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只有在材料设备关进行严格把控,才能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从施工基础上进行保证,对于混凝土的材料而言,务必保证石子粒径达标,不然,影响后续的混合料的配比,影响施工强度,导致工程建设质量不达标。因此,在材料的采购和进场过程,要严格把控材料的质量,严禁不合格材料出现;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务必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检修操作,增加施工设备的利用度,保证施工的正常进度。 3.3、增加质量管理力度 管理人员是真个施工工程的主体,其管理水平对于施工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应该从小事抓起,提升自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将工程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个人,增加施工人员的主体性,提高施工人员的主动能动性,从而增加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 3.4、提高行业人员技术操作水平 技术人员也是施工正常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能有提高工程建设进度和保证建设质量,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应该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涉及范围比较广的施工项目,而且对于人们的生活生产意义重大,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务必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应用,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在进行基础处理施工中,务必将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逐次进行处理。要根据具体的施工状况进行施工技术的选择,从而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更好的发展。 作者:周军正 单位: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的探讨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能够预防洪涝灾害,生产清洁能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可是在工程建设中,仍然以传统的施工技术为主,导致所修建的建筑物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影响了建筑的正常功能。本文将传统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现代技术进行对比,并提出了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方法,以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应用 传统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有坝体填筑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和围堰技g,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中,修建了一批又一批功能众多,实用性强的建筑,为我国的防洪抗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研究出了许多新型技术,不仅能够对工程实施数字化管理,还使建筑的各项数据更加科学、严谨,为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下面将具体论述各个技术的要点及具体应用。 一、传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 (一)坝体填筑的施工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大坝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坝具有水库的蓄水功能,能够在雨季时容蓄雨水,在旱季时将水排出,使河流的水位不会发生过大的变化,从而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同时,大坝还能够利用水能进行发电,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大坝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见的大坝是由混凝土修筑而成的,如果周围环境温差过大,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施工时操作不规范,那么坝体就极易产生裂缝。根据裂缝对大坝的破坏程度,一般分为贯穿性裂缝和浅表性裂缝。贯穿性裂缝是由内而外产生的,对坝体造成了贯穿性的损伤,严重破坏了大坝的完整性。浅表性裂缝是比较细小的裂纹,只在大坝表面存在,不会对大坝的整体结构产生影响,但是如果裂缝较多就会降低大坝的安全性能。所以应提高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以避免裂缝的产生。 坝体填筑技术是修筑大坝的常用技术,施工重点在于坝面的流水作业,需要先计算坝面面积,并对整个流水作业的工程量进行细分,使流水作业的面积与坝面面积保持一致, 而且长宽符合机械的使用要求,能够使两个大型机械同时作业而不会相互影响,所以流水作业的宽度大概在20m左右,长度应是宽度的2倍以上,还要保持在100m以内,以免拖延施工进度。坝体填筑的施工工序、施工时间要根据环境、材料、作业面积等因素决定,为了减少热量损失,应尽量加快施工效率,减少施工时间,以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 (二)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包括预应力岩锚技术和预应力拉锚技术,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高等优点,受到广大建设单位的一致好评。预应力锚固技术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加固功能,使新建的建筑更加稳定,同时还能使受力不稳的建筑恢复平衡。在使用预应力锚固技术时,一般是根据建筑上部结构的施工标准施加预应力,保持上部结构的稳定,以减轻基础结构的负载,从而达到力的平衡。该技术的要点在于锚固的角度、方向、深度要严格控制,应与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要求保持一致。 (三)大体积碾压混凝土的技术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所修建筑的主要原材料为混凝土,所以研究新型的混凝土及其配套技术对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有着重要作用。碾压混凝土技术就是近年来新兴的施工技术,将混凝土的制作材料由传统的水泥、沙子、天然骨料变为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粗骨料,减少了水的加入量,使混凝土质地变得干硬、密实,不易塌落,再用大型机械设备逐层压实,就完成了坝体的修建。该技术的使用大大缩减了工期,使所筑造的大坝不仅符合经济性,还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防水性能。 二、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 与传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相比,现代的施工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且利用现代技术实施的工程误差小,精度高,质量好,有明显的应用优势。 (一)GPS定位技术 GPS定位技术是一项高科技技术,其在水利水电施工主要用途在于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且使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彻底的变革。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 (二)CAD辅助设计技术 CAD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型应用软件,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演化已经日臻成熟,现已被熟练的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使用CAD技术,能够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CAD的特性提供了测量内业资料计算的另外一种全新直观的图形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是各种工程纵断面图、横断面的绘制,以及断面面积的计算和图纸的绘制,可以大大减轻工程测量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 三、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水利水电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危害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还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降低工程的质量风险。首先要对施工人员、材料、设备进行统筹管理,使施工现场秩序分明,各个施工工序都能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然后应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采取岗位责任制,使施工人员明确职责,对违反制度的人员进行严惩,以保障施工的高效性。 (二)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施工现场中大量的施工人员,这些施工人员来自不同的环境,素质和技术都无法得到保证,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能够严格约束自身,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每道工序的施工。同时,还应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够熟练操作机械设备,在需要人力施工的地方也能够认真细致的完成施工任务,以创造良好的施工氛围,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 四、总结 现代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保证,将信息技术、定位技术、通信技术与传统的施工技术相结合,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工程量,提高施工效率。同时,还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对各个施工要素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以降低投资成本,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策略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多种多样,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好施工技术管理十分关键,本文简单列举了一些较为常用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并分享了一些技术管理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技术管理 引言 工程建设领域,几乎所有工程项目在开工前,都会根据工程实际,设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系统,增强技术活动的可检查性、可操作性。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复杂性高,制约因素多,而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十分关键的公共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探讨其施工技术即管理策略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1水利水电施工技术 1.1施工技术的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下文列举一些成熟的施工技术的新发展。 首先,工程测量方面,GPS定位技术越来越成熟,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当中运用越来越广,常规的地面定位技术如测角、测水准、测距逐渐被GPS定位技术所取代。关于GPS技术的运用,首先应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适的地面测量控制网,包括应包括GPS控制网、精密导线网以及二等高程控制网三个部分。由GPS控制网起,利用三维坐标定位法进行定位,定位信息通过精密导线网点加密,由施工方根据加密控制点来放样。要注意的是,施工点要设立永久性的控制点与业主提供的控制点结合成附合导线网。 其次,计算机辅助设计,上世纪80年代初便发展出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软件,如CAD。在工程设计领域CAD已经普及,现阶段逐渐在普及BIM技术,BIM技术本质上是一种三维数字技术,但是它与CAD等三维设计软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因为BIM实质上是在三维数据软件中集成了工程各种信息的数据模型,旨在面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和传递。设计阶段,BIM能够实现多专业协同,更早地发现错误,一体化的信息模型能够帮助业主更好地表达自身的需求,而不至于陷入繁杂的二维施工图纸当中,从而可以有效地做出自身的决策。基于BIM软件进行碰撞检测,直观地解决空间关系上的冲突,优化设计,减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同时可模拟施工进度,展示施工技术,并在有效协同下,项目参与方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项目,减少工程质量、安全问题。 1.2传统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包含很多个分项工程,如土方工程,砌筑工程,爆破工程,吊装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导流与截流、基坑工程、混凝土大坝、水闸工程、配套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施工,其施工技术也多种多样,下文罗列一些常用的传统施工技术作为参考。 首先,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当中的混凝土工程,几乎均采用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构建碾压重力坝,应用十分广泛。根据GB50496系列规范,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混凝土结构物实际最小几何尺寸大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是可能由于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水化引起混凝土温度变化和收缩导致出现有害裂缝的混凝土。水利水电工程中,先利用填筑土方石大坝运输浇筑混凝土,利用振动碾压机械压实混凝土,逐层碾压上升。这种方法施工速度快、成本较低、最适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其次,爆破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当中很多时候会运用爆破技术,这是在周围介质中用炸药爆炸来影响介质,爆破技术当中涉及几个十分重要的公式,包括爆破作用指数:其中r表示爆破漏斗半剑W为最小抵抗线,当r和W相等时表示r为标准抛掷漏斗半径,此时n=1表示标准抛掷爆破漏斗,,根据n的值不同就有不同的爆破漏斗;药包装药量计算公式Q=KV,K为单位耗药量,V为标准抛掷漏斗内的岩石体积,公式为,可记为,如果爆破漏斗不同,计算公式也有差异,当加强抛掷爆破时以计算,减弱抛掷爆破以计算,若是松动爆破则根据计算。 2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管理 2.1工程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 首先,在承接工程建设任务后,应做好各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进行技术分工,明确职责,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制度,确保技术管理工作顺利展开。 其次,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依据在于合同和设计文件,应向上级部门进行必要的资料交接,合适文件类型和数量,做好接收记录,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合同文件、技术文件和设计图纸,尤其是技术文件和设计图纸,必须领会意图,做好技术交底的准备工作。对于图纸和技术文件当中的缺陷,应及时上报,提交业主、监理,制定技术防范措施,收集资料,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变更、索赔即预防质量事故准备技术资料。 第三,现场交接,技术部门和测量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交接,落实测量放样成果。进行设计技术交底,设计单位对工程技术特点进行详细介绍,技术人员根据研究图纸所得明确提出对图纸的疑问、建议或变更意见,探索问题。 第四,高度重视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结合工程合同技术规范要求,体现设计意图,进行技术方案的制定,要求技术工艺先进、经济合理,工期、质量及安全有保证,结合现有条件和工程特点,确定施工方法、机械设备、施工顺序、安全环保技术措施等;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应体现关键工序的组织设计,设立控制点控制关键工序质量,制定并落实相关责任制度。 2.2工程实施阶段的技术管理 首先,必须进行技术交底,使每一位参与施工的人员理解设计意图,熟悉合同要求的技术规范、规程、工艺标准、质量检验的要求,以书面形式进行交底,经总工程师审查签证后方能生效,被交底人也应进行签字确认,对关键工序或隐蔽工程应重点交底,明确所采取的技术和防范措施。 其次,现场为保证技术方案的顺利实施,关键还是要联合监理对施工当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根据执行情况,逐步优化改进,对有关部分的指标进行逐项补充、调整,进行动态管理,在施工中逐渐完善。所以本质上在现场要进行动态管理,例如水闸加固技术的运用当中,一是抓测量放样成果,专业人员利用经纬仪定线,用钢尺测量孔距,确定钻孔位置,打上木桩并标注木桩中心点,作为灌浆中心点。二是按照一定规程进行钻孔,钻先导孔,探明地质条件,然后进行后续钻孔,钻孔中心偏差必须保证在允许范围内,钻机必须布置平稳,立轴竖直。根据探明的地质,采取恰当的钻孔工艺,钻孔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控制孔径、孔深、孔斜以及孔位。钻孔时必须进行压水实验,获取透水率,按SL62规范进行操作。三是灌浆,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材料必须过审,控制水泥浆,水灰比。4小时内完成灌浆。灌浆时按照SL62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最后进行质量检查。 第三,管理好各项内业资料,尤其是施工日志、施工交底记录、技术质量问题报告、事故报告等原始记录,各项记录资料需要经严格检查、复核后由总工程师签字认可后才能有效并归档保存 2.3技术进步与创新 项目部应成立技术领导小组,主抓技术进步和课题研究工作,立足解决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有重大影响的课题积极进行技术开发,结合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修旧利废、技术质量攻关等活动开展课题研究。组织QC小组活动,落实QC小组的成果目标,逐步建立并推广以施工工法为核心的管理办法。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涉及面广,本身复杂性高,所涉及到的施工技术多种多样,加强其施工技术管理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一些比较常用的施工技术以及管理策略,可能存在不足,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与业内同仁一同探讨进步。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探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而探索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解决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工程施工过程中,既要强化传统的施工技术,又要融入现代科技,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先进性。本文就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围堰技术与施工导流以及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展开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引 言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事业正在高速发展,对于大型水电站的需求量在大大的增加,同时,对于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高。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并认真研究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这可以促进水利水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1.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应用 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施工技术,在施工中表现出具有适应面较广,效益显著的优点,既可在新建的工程中表现出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又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补强和加固。此外,由于能传递拉应力这一优异的特点,使得预应力锚固不仅仅在国内的业界受到各部门各施工单位的关注,即使是国外的相关部门对这一技术也相当青睐。预应力锚固是用施加预应力的锚杆或高强钢丝束加固基岩或建筑物的技术措施,是在预应力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锚固技术。 1.2 围堰技术与施工导流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 在解决导流问题时,经常会使用到围堰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如果施工场是位于河流的上游,那么水工建筑建设时需要在干燥并且土体稳定的岸坡上进行,这时一般都会采用围堰技术以达到将水体引向预定的下游位置从而起到疏导河流的作用。所以,在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施工场地内的气温条件、地质结构、水文特点等自然因素。如果在流水量较小或枯水季节的时段进行施工,能够大幅降低导流工程的作业难度与作业量,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施工成本。关于施工导流,应严格依据我国有关规范和标准,要充分顾及到河流在1a内的周期性变化,明确安排、合理组织生产活动,优化配置项目的物质资源、财力、人力,拟定具体的导流措施和设计方案,详细划分导流时段,以河流周期、施工进度为核心内容,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控制。一般在场地条件允许并且在自然条件良好的的情况下,最为适用、最为经济的技术方案便是分期围堰导流了。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增设的围堰,主要是为水利枢纽建筑结构的施工建设打下基础、创造条件的,在设计水利枢纽建筑结构的过程中以及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时,首先应开展水工模型的试验,对结构物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实施效果与围堰的性能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和设计围堰结构的平面布置,使其有效减轻航运排水的困难与压力、河道冲刷进而能够保证围堰作用的充分发挥。 1.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在筑坝技术中,碾压混凝土技术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其蓬勃发展的时间也不过20年左右,然而却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越来越多。碾压混凝土技术使用方法就是使用填筑土石坝的振动碾压机械、大型运输,采用大体积,压实非常干硬的混凝土拌和物,薄层碾压上升的浇筑方法。而且,碾压混凝土技术具有经济效益高、速度快,投资省的特点。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这项技术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为工程节约开支,缩短工期,以达到大大提高效益的效果。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增多,要注意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以下两个问题尤为重要: 2.1 环境保护 在近来几年中全球气候变暖,洪水、泥石流频繁发生,这些灾难发生的原因就只有一个就是环境的破坏。而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如果不注意施工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那么环境的破坏就会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就会越来越多。在科学发展观下的“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思想指导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要做好工程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工作,实现人与自然长期和谐的友好相处。 2.2 水利水电工程标准化施工 通过标准化施工的落实可以将标准化的形式运用到工程施工当中,可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有条不紊的进行,可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具体的环境保护实施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做好施工区域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工程施工区域外的环境保护工作应尽量在施工结束后仍能保持区域外植物或者树森的原貌,避免施工造成的周边环境污染现象发生。 2.3 加强工程施工环境管理与保护 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及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共生互补,更好地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问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项目。一方面要在施工工程中避免因施工造成的大气污染;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避免施工造成的噪声污染。 2.4 安全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是保护施工人员健康安全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中危险性大,不安全性多,可以说它是事故多发行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安全,时刻重视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任何小问题,毕竟小问题也可能成为一个大的安全隐患。为了给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创建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我们必须克服安全工作人人都管而又人人都不管的现象,我们要建立有效的安全施工制度,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领导对安全施工的监督落实工作,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予以严肃整改,跟踪复查。在企业中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努力实现零生产事故。 3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控制管理 工程建设监理的控制管理主要包括:开工条件的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投资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合同管理的其他工作;信息管理;工程验收与移交。其中“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为工程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投资控制是基础,进度控制是条件,质量控制是核心。因此,工程建设监理必须抓住这个核心。要求监理工程师应对进度、质量、投资三项合同目标进行控制与相互关系的协调处理。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基础,工程工期为重点,施工质量为保证,投资效益为目标”的原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协调工程进度、质量与合同支付的关系,促使合同管理目标得到优化。 4 结 语 现在水利水电行业已经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是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是进行项目工程的基础,关系着工程本身的整体质量。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施工是一项比较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工程的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同时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要重视水利水电工程。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技术的介绍中发现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的关键。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摘 要]就目前人类的生活来说,人们已经不能没有水和电,那么,社会的发展就少不了水利水电建设。因为水利水电工程与大自然紧密联系,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对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社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建设项目之一。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分析;提高措施 1.前言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虽说地球上有四分之三的面积都覆盖着水,但是其中能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却很少,我国的水资源更是紧缺。而自从电力资源被发明和应用出来后,各种依靠电能运作的机械建设等发明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便利。到现代社会,水和电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了,如何有效利用水电来造福人类是很多人的研究目标,水利水电工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2.水利水电工程 2.1 学科定义 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不断扩大,致使其现在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勘测施工、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水利、水电部门的建设作业中去。也就是说,这些高级工程技术性人才主要从事水利、水电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进一步开发设计出有效的利用水电以便利生活的建设性工程。 2.2 目标意义 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水利水电工程的首要目标有两个:兴水利和除水害。 当今时代各国的发展竞争都非常激烈。然而,要想发展先进技术,就必然有各种材料资源的损耗,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要知道,再先进的科技都离不开自然资源,因为人类本身就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不顾自然环境只一味地求发展,是不可能长远地发展下去的。全球变暖等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重视。因此,可持续发展就要发挥其重要作用了。水利水电工程自然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水资源的利用和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2.3 我国现状 2.3.1 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方面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监管体系整体来说,相对不够完善。主要问题在于建设单位和监管单位分属统一部门。在工程施工前,往往因没有准备好审批手续而影响施工进程;在工程进行质量评估时,监管人员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对工程进行有效监管,不能及时解决工程中存在的某些影响质量的问题。 2.3.2 工程建设材料方面 建设材料是工程的基础,是工程质量的直接体现。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混凝土的强度较差,原因在于混凝土的配合比例不合理;二是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较差,原因是混凝土所用的材料不合标准;三是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质变,主要是因为养护措施没有及时到位;四是有些混凝土是用质量较差的材料制成的,达不到标准;五是在使用某些混凝土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混凝土的的施工技术水平较低。 2.3.3 工程施工操作方面 一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仅依赖于质量监管体系和建设材料,还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如果操作技术水平太差或者是没有按照施工计划进行施工操作,那么这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是不合格的。比如说,施工过程中对于地基的清理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施工建筑的分层不合理或者碾压程度不够,那么在整个工程的基础建设过程中都会存在安全隐患。可见,操作技术问题也是工程施工过程的重要环节。 3.施工技术分析 3.1 传统技术分析 3.1.1 碾压混凝土技术 在近几十年中,碾压混凝土技术兴起并运用到筑坝方面,且在全世界的体积和大面积的混凝土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所谓的碾压混凝土,其实填筑土石坝的方法,就是利用大型运输振动碾压机械来压实干硬的混凝土拌合物,即通仓薄层铺料、振动碾表明压实。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拌合物干硬,所以建筑物坍落度为零,且施工效率高,经济利益大。 3.1.2 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 修建闸坝工程是水利水电工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建设项目,施工导流就是修坝的特有方式,通常采用修筑围堰的方法来进行施工导流。施工导流就是通过与河水竞争,抢先占有优越地形,在河水来之前对水工建筑物施工。 3.1.3 A应力锚固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施工水利水电工程,也可以维护已建成的水利水电工程,甚至是进行结构加固。预应力锚固技术的优点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工程的施工部位可能会因为超荷载而发生损坏,影响施工质量,应用这种技术就可以有效降低其荷载,保障了水利水电工程的牢固性和安全性。预应力锚固技术也可以与GPS相结合,达到精确定位施工的目的,保证了工程数据信息的精确性以及基础结构的稳定性。 3.2 现代技术分析 3.2.1 AutoCAD辅助设计技术 AutoCAD辅助设计技术现已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款绘图软件,主要用于二维三维绘图及文档的设计。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人们主要用它建立数学模型,绘制各种工程横、纵断面,并计算断面的面积。AutoCAD辅助设计技术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加快了工程方案设计,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水利水电的快速发展。 3.2.2 GPS定位技术 其高速、高效、高精确度使得它取代了传统的地面定位技术,被广泛运用。GPS接受器就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的一种定位仪器。 3.2.3 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GIS技术是一种专为地理研究决策而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对地理方面的信息要有很高的要求,技术人员通过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可以科学地存储测量数据,并根据有效信息数据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 4.提高施工技术的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的工程规模大,施工工期长,施工技术复杂,施工环境特殊、不安全,且工程质量要求极高。而施工技术作为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科学安全施工的首要前提,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1 加强管理 管理工作对任何一个项目都很重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性因素多,所以安全方面的管理尤为重要。管理人员应该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来制定高效合理的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改进完善,还要详细记录施工过程中的数据以及各项指标,在施工技术方面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办法,及时修复问题。 4.2 加强技术监督 首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加强更新和改造工作,应将重点放到设备性能的改进上来而不是恢复上去,应定期检查并维修设备质量,确保施工质量的安全。其次,要积极引用新的先进技术并熟练掌握其性能及用法,看是否能运用到具体的工程施工中去。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定详尽的检修网络方案,改善检修方法,提高检修质量,从而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4.3 加强环境保护 我国的水资源紧缺,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施工建设,要对施工区域的环境作好保护工作,要加强开挖边坡治理,尽量维持植物原状,避免水土流失,合理排放施工废水,尽最大努力来降低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化学与社会论文:低碳时代绿色化学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绿色化学作为学科前沿方向的逐步形成,用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过程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变得可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低碳时代绿色化学研究内容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化学;精细化工;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通过推出一系列“绿色新政”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期带动整个经济进入新的繁荣。绿色化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策略方针早已引起各方瞩目,随着低碳经济潮流兴起,正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业界的努力方向,由政府直接参与以及产学研密切合作成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的显著特点。 一、低碳时代化学工业与化学品面临大考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其本质在于要求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的创新,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效、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提高碳生产率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由于全球性环境污染影响因子的80%是化学性污染,低碳时代的到来使得化学工业不得不面对更严格的环境控制和不断飚升的成本费用,亟须进一步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 发达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使得化工产品设计的绿色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时,要遵循全生命周期设计、再循环和再使用设计、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设计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绿色化工产品的设计等原则。 低碳时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实现高选择性、高效的化学反应,极少的副产物,实现“零排放”,继而达到高“原子经济性”的绿色化学。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随着中国污染防治战略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应认真吸取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发展,主动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在现今科技手段和条件下寻求建立能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类型的化学过程,包括许多化学领域,如合成、催化、工艺、分离和分析监测等。 二、绿色化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绿色化学自1991 年首次提出绿色化学概念以来,迄今已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洁净技术成为化学学科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在化学合成或生产工艺中去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探索新的反应条件,尽量减少和消除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识。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论文不断增多,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度,也说明绿色化学合成和设计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实际应用。 绿色化学与技术主要解决与化学供应链相关的创造、合成、优化、分析、设计、控制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多元复杂问题,以建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工过程或以产品生产为最终目标。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原料、工艺和终端产品的绿色化,而且还涉及到成本、能耗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反应和零排放、原料的绿色化、绿色溶剂、绿色催化、助剂的绿色化、新的合成路线的选择、绿色化学工艺、绿色过程系统集成等,而且其内涵仍在不断完善发展中。 绿色化学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应用技术与工程性,成为综合运用环境与资源、材料、能源、生化工程与计算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物质转化过程绿色化的综合性科学与工程。绿色化工过程系统集成涉及的化学供应链问题,涵盖了从分子聚集体颗粒界面单元过程工厂工业园的全过程,并将环境、健康和安全对过程或产品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嵌入模型中,以多目标、多变量、非线性为重要特征,以全系统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最优为最终目标。 尽管绿色化学已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同,但如何使其走向工业化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过程系统合成和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经济、环境、安全、健康等),这些因素使工业过程的绿色化设计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规模、多目标的高度非线性问题,其求解有待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绿色化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最小化环境影响负荷,采用低毒性原料,或节约能源,随着整个社会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有关绿色化学的研究已开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如何解决现行用于绿色化的工艺、技术及产品中存在的不绿或绿色程度不够等因素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中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加上低廉的生产成本与未来二十年中新型基础设施和研发领域的庞大资金的流入,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和技术的大量采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由于化学工业存在的环境、安全等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化学工业必须尽力设计研究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对环境没有或尽可能小的负作用的化学工艺,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全过程的资源利用率,从战略上谋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化学工业的绿色化提升为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工程学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化学工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发展绿色化学、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化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化学工业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化学工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需要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展化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绿色化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中国化学工业和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框架应建立高度关注的优先化学品的筛选标准,切实把推行绿色化学提升到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服务业、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 低碳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其技术转让、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业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超前发展的意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 四、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科学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这是环境战略重点的一次创新性转移,是一种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挑战,也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由被动反应转化为主动行为的一次认识飞跃。 化学与社会论文:初中新课程“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之我见 摘要:从综合性、学科性、活动性、渐进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六个方面,进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主题教学,充分发挥该主题应有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化学;社会发展;教学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突出体现了初中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以能源、资源、材料、健康和环境为线索,涉及的内容既有燃料燃烧、金属冶炼、化肥鉴别、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知识方面的,又有燃烧条件探究和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及危害情况调查等活动方面的。该主题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而且能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老师由于受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影响,对该主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力,以致于白白浪费或错失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致使该主题的教学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笔者在分析和研究“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该主题的教学,供大家参考。 1重视综合性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首先,“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强调的是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重点体现的是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因此该主题与其它主题之间必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认识和学习物质构成、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其次,“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在内容上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时,既要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又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如在《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我国使用化石燃料的悠久历史、化石燃料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状况、不同化石燃料的热值大小,分别涉及到生物、历史、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而化石燃料的燃烧与污染物的产生、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以及化石燃料的精加工等则涉及了化学学科中不同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用综合的观点学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不仅能加深拓展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而且能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出学科性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的能源、资源、材料、健康和环境等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不仅是化学学科研究的热点,也是其它许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该主题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突出化学知识和方法、化学观念和思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重要作用,以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凸显化学学科的价值。仍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为例,在分析化石燃料与环境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燃料的组成与燃烧产物的关系、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和产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和措施。 3 加强活动性 活动性是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探究,亲身体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因此,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中,开展多样化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比单纯的听讲、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目标要求看,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目标要求有许多是体验性学习目标。而没有活动,就谈不上体验,没有体验,就无法达成学习目标。再从《化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看,一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不同侧面对初中化学课程总目标的解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能单独成立;而另一方面,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具体界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可以看作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习得了技能,经历了过程,学会了方法,才能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有意义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经过不断地体验、内化而逐步形成的。所以,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中,开展多样化活动,既是为了遵循《化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需要,也是为了体现该主题作为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题特色的需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化学课程标准》为该主题列出了多达21条的“活动与探究建议”,约占《化学课程标准》所有“活动与探究建议”的三分之一。有关活动包括调查、参观、辩论、实验设计、资料收集等,这些活动本身不仅是初中化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时,只有扎实有效地开展有关活动,才能保证该主题学习目标的全面落实。 4 注重渐进性 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为例,第1章涉及环境问题时,只是简单陈述了一些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简单物质和典型事例,并不涉及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能够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第2章涉及与空气、水有关的环境问题,要求学生了解空气、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认识保护空气和水资源的重要性,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对污染因素的分析也比较笼统,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第4章在对化石燃料燃烧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时,则要求学生从化石燃料的组成、性质以及燃烧的条件与产物的关系等方面,对化石燃料燃烧为什么会带来环境问题以及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在全书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再次涉及环境问题时,不仅内容全面,而且系统性强,其中既有大气、水污染的问题,又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既有对危害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的研究,又有对防治污染的方法和措施的研究;既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物质的性质、物质变化的规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和分析有关环境问题,又要求学生应具有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观。这时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化学知识程度的一次检阅,而且也是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考验。如本节在讨论酸雨问题时,不论是雨水pH的测定、酸雨形成原因的探究,还是消除形成酸雨污染源措施的研究,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有关酸、碱、盐的知识。因此,在处理不同章节中与“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做到循序渐进。切忌忽视学习的阶段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搞一步到位。否则,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降低教学内容应有的功能,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5 强调开放性 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中,应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一是要敢于跳出书本的束缚,多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中取材,多从学生感兴趣的化学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对化学高科技的展望等方面取材,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要大胆地走出封闭的教室,既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社区,走进厂矿企业,走进广大农村,进行参观调研和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所在社区居民家用燃料的状况、生活垃圾的种类及回收情况;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查阅资料和信息,直接向专家、科技人员、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咨询和请教,以拓宽学习渠道,拓展学习空间。强调“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开放性,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涉足更广泛的学习领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就是要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发挥特长。 6 体现时代性 新课程强调化学课程内容必须适应科学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事实证明,现代社会的四大支柱――材料、生命、环境和能源,无一不是以化学为直接基础的,化学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而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迅猛发展,化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显著。能够使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价值有真切的体会和深刻的感悟,也正是“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时,必须关注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时代性。如在进行《化学与材料》一节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历史和意义,又要让学生了解目前人类研制开发的各种新材料及其在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应用;不仅要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实例说明化学与人类开发和应用材料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材料的最新研发成果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景,并力求针对学生实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化学在新材料的研制和利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坚定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念。“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应体现时代性,还在于化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时,所显示出的特有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如燃料电池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有利于解决能源危机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和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而且妥善解决了塑料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难题。 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是本次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研究,努力实践,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该主题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复习教学 摘 要:课改之后的中考比以前突出考查的部分主要是科学探究和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两部分。本文就“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复习教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化学与社会发展 复习教学 科学素养 能力 “化学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中考中的热门考题。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不能轻视,要认真对待,仔细研究。 一、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地位及作用 加强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对于增强化学教育的实践性,体现STS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的化学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内容综合性强,与生物、物理、地理、医学等都有联系。学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内容,能帮助学生加深、拓展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社会驱害谋利的意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前景,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二、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主要内容及考查特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各地中考中,有关化学与社会主题的题目正在逐年增多。化学与社会主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题目从过去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转向于从化学的角度全面分析理解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新科技成果,新材料的开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科研和环保检测,更多地关注化学与人体的健康和安全,用标新立异的试题考查取代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试题考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涉及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技成果、环保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明显增多,它能够有效地引导考生关爱生活、关注社会,体现时代性,在解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一种社会责任感、伦理观念、情感体验、学习的价值在影响着学生。 2.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放在生动化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以图文并茂的试题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为载体设计试题,注意考查学生化学信息的迁移能力,注意开发“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探究性、开放性,突出材料的评价功能。 三、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复习策略与方法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 1.重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让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平时就要养成勤于观察、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好习惯,并且要善于积累化学与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以基础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2.落实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知识应用目标 关注自然和社会,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和能源,使自己获得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研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3.落实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复习的情景设计和活动设计 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实验、收集的资料、报刊、电影电视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试题的开放性具有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这种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创设情景的模拟性,主要考查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否注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培养学生坚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广阔的知识面,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多联系实际进行思考问题。 四、化学与社会发展型试题的解题要领 化学与社会发展型试题的一些背景素材取材于课外,而且要求有比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解答所需要的知识仍然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要解答这类试题的要领主要有: 1.明确试题特点,克服畏惧,树立解题信心。 2.研究试题呈现的新情境,准确获取与解题有关的化学信息,并将信息与已有的化学知识相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并迁移到问题解答之中。 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化学,化学的发展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把化学的学习融入个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使学生体会到处处有化学,时时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系,激发学生把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强大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中形成创新精神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开发区赵虎中学 化学与社会论文: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初探 【摘要】本论文从化学科学发展和应用的社会形势阐述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必要性,并针对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强调应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教学 为了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实施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化学与社会》课程是高校面向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开设的一门自然科学选修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高等教育更多的机会。教育改革在经历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之后,如今的素质教育成为最主要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年作者所在的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开设了多门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化学与社会》。本论文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形势,阐明现代社会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本人讲授《化学与社会》过程中的体会,探讨了如何在独立学院提高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并呼吁应加强三本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 公共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选择。我国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偏重对学生本专业的学习要求,而对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以及素质修养则鞭长莫及。公共选修课在帮助学生完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提高素质修养方面大有可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复合型。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且必须的课程结构模块,是独立学院因时制宜地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1]。且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可以不拘于专业和年级的限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主讲教师,这一方面为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素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2]。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渗透到了环境保护、新材料、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离开化学科学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相对于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化学知识的普及远远的落后了[3]。相反,由于各种传播媒体无意或有意的宣传,在大众的心中,化学却越来越多的与一些负面影响相联系,例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等。固然,化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必须正视这些已经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道,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我们才能消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向大学生普及化学知识,使其全面客观的认识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学科学的进步来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随着我国独立学院数量的增加,独立学院亦如此。通过《化学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大大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充分认识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时时为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同时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增强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大有帮助。本课程的特征是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的统一。 二、《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主要内容 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开设对象是全校性不分专业不分年级的三类本科大学生,考虑到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内容的安排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不求理论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不宜涉及到过于专业的化学知识,而应结合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和选课学生的专业特点拟订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力求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补充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重点讲述有关化学发展和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不再遵循以往教科书按章节进行教学,笔者按照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化学与能源、环境、日常生活、材料、计算机科学的关系。课程所涉及对象从全球变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大的方面,到空气、食品、能源等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用品,以具体而有趣的实例讨论化学在社会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日常生活经验常识,尤为重要的是为非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开了一扇了解化学世界的窗口[4]。 三、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提高《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1.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 为三本学生讲化学,重要的是要引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并让他们真正学到有关的化学实际应用的知识,同时要注意到其在中学时的化学基础。所以讲授的基点不是放在大量的化学分子式、化学反应式、化学原理上,而是从化学角度来讨论一些社会问题,更多的是大量素材的归纳和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国家经济建设、保护环境、增强人民体质的关系等。所以,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途径。例如:(1)我们在讲化学能源部分,首先从最近的油价上涨开始,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开采利用的历史;然后介绍了世界当前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化学在缓解这一危机中所做的努力,其中不但讲解了电池的发明和应用,还包括了最新的生物柴油技术和扩展的燃料电池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后对未来的能源开发进行了展望,其中更详细探究了核能与矿物能之间的比较,并引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氢能源汽车。(2)在讲化学材料时,我们讲到了“神七”太空漫步时穿的太空服的特殊化学合成耐高温材料芳纶1313。(3)在讲化学与日常生活时,在讲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微量元素的主要功能;然后讨论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着重介绍微量元素与某些地方病如克山病、甲状腺肿、氟中毒营养饮食与键康的关系,并结合有关当前学生营养、体质状况的调查材料以及饮食与某些地方病的关系,引导学生要正确树立平衡营养观念;就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介绍了皮肤的结构、护肤品中常用原料的化学成分、护肤品中有毒成分以及防晒的基本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讲解了日用洗涤剂的种类、去污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洗涤剂与环境、人类健康的关系;同时还讲了“三鹿奶粉”事件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的化学检测法,西安市场出现的硫磺生姜事件中硫磺生姜的危害与辨别以及硫磺熏制食品时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等。 2.利用不同课程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对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在教学形式上要体现灵活性: 第一,以专题讲座为主,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再好也不及多媒体对信息传递的直观和有效。对于《化学与社会》这种公共选修课程来说,多媒体的合理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笔者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使得学生理解更为便捷。此外,笔者还根据课程的安排精选了多部科教影片,在课程讲解完成后播放,学生看完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从而增加知识的容量; 第二,摆脱传统习题模式,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化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与判断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制作成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班上作口头交流,这种方式特别受到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3.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对于化学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不可否认近现代的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对于环境的伤害是巨大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社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增加他们在环保方面的知识素养,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课程中专门安排了“化学与环境”一节,从环境污染的源头、现状、后果以及目前的应对办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介绍;除此之外,在其它内容的授课中,也需要不断渗透环保方面的知识。 四、结论与建议 化学科学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核心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较全面的介绍化学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内容丰富且浅显易懂,适合全校性文理科学生扩大知识面,对学生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努力提高各类人员对《化学与社会》的认识,建议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尽可能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是必然趋势,既能体现化学素质教育的培养宗旨,也能不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实际情况,对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校;化学与社会;选修课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化学作为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学科,只有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才能构建大学生的系统性知识结构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必要性 在高校教育中,选修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利于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倾向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通过设置选修课,则成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形式。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对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等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科学素质。选修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不再拘束于课堂限制,可自主选择喜欢的学科,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也利于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与新材料、环境保护等全新领域相结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离不开化学知识的支持。因此,通过在高校教育中开设《化学与社会》的选修课程,在大学生中普及化学知识,既能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了解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同时也能利用化学手段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具有一定必然性,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开拓化学知识视野,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应用化学的机会。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二、《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涌现出来,更贯穿于社会发展的若干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扫清障碍。例如,有关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化学手段提供解决措施;利用全新合成技术或制造方法,控制污染来源,减少排放污染物的可能性;对于一些污染物的排放行为可能难以控制,就可以利用化学手段进行污染处理,而积极应用“绿色化学”工艺,则可顺利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污染”、“零排放”。 再如,面对能源枯竭的现状,可通过化学手段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应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实现能源节约目标;其次,积极探索新能源,如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这些凭借化学手段而取得的进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格局与社会变化。在化学学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将《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一致,以此吸引更多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对于选修课来说,教学形式多元化,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1)专题讲座。由于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明显滞后。因此,为了维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可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更多化学发展的前沿知识、边缘技术等,激发学生化学兴趣。 (2)实验研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开展实验研究非常重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探究实验原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期间,到社区、企业等进行实地调查,可调查大气、水污染状况、吸烟与健康等专题,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开展广泛交流,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应用水平。 (4)企业考察。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争取“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查,如电镀厂、热电厂、化工厂等,了解工厂生产的规模、流程、工艺等,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5)举办竞赛。鉴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联,同时涉及到环境、科技、能源、医药等若干方面。根据这一广泛性特征,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如抢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认知《化学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让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大力发展在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现代工业发展造成很多环境问题已难以逆转,如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问题等。大学生作为全新的社会力量,应不断提高环境意识,发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并以此带动社会氛围。例如,在教学中设置了“化学与环境”的知识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种类、引起各种污染的污染源、造成的严重后果等,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在其他教学内容中,也有意识地渗透环保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面临全新要求,同时也应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符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具有一定必然性,结合社会科技的发展形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化学与社会论文: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前言 社会体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重任。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体育专业在怀化学院属于一个新兴专业,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尚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分析,不仅是对专业目录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为推动我国的群众体育开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使全民健身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科学有序的进行,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2.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对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分析 3.1.1对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依据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怀化学院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体育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指导能力,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活动指导咨询、组织管理、教学研究以及经营开发等工作的应用性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3.1.2对业务要求现状分析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要求为:掌握教育学、心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较强能力和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专项运动技术达到二级水平,裁判能力达到二级,外语达到准四级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高校一级水平。但是社会上设置的相关岗位有限,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来,限制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3.1.3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为主。 长期以来,怀化学院体育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体育师资为主。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是培养具有竞技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从事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3.2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的现状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四大类。必修课覆盖了多个领域,涉及面较为广泛,再加上限选和任选课程,社会体育专业已经成为集众多专业于一身的综合性专业。 3.2.1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分析 国外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30%~34%,国内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的平均比例为25%~26%,通过统计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看出目前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比例偏高,在学校对体育学院规定的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越大,专业课的课时必定相应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专业水平的提高。 3.2.2学科和术科的比例分析 由调查得知,学科(即理论课程)与术科(即技术课程)的比例为1.6:1,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社会体育的术科专业课程设置比例正在日益缩小,基本比例约为2:1,对此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应适当减少术科学分或学时,尽量不减少课程数量,合理安排学科与术科的比例。 3.2.3选修课与必修课设置的比例分析 当前,国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必修、限选和任修课程的课时比例为7:2:1,并向6:2:3的方向发展,但怀化学院选修课在比例上大于国内其他高等体育院校,任意选修课程数量较少,各自间的联系不明显,而对学生的引导性又较少,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不能达到预期的课程设置效果。 3.2.4实践环节的分析 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实践环节就更显示其培养合格人才的独特作用与功能。根据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特殊性,采用短期实习与长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暑期实践时间共六周。随着学生实习目的性的增强,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给予的指导较为不足,没有对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这就使得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缺乏相关的经验。 4.结论 社会体育专业在数量上发展非常快,人们对这一新兴专业报有极大的希望,因此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考虑未来社会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质量的需求,应该合理设置必修课,压缩必修课程,选修课宜多,理论课适当减少,技术训练、实践教学相应地增加,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化学与社会论文:网络化学习与社会课堂的实践教育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现代教学技术在不断提升,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管理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大班授课制,网络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得“个性化”教育理念得到实现。 关键词: 网路化学习 社会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学习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学习平台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课下的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桂声”网站、和中央文明办的“中央文明网”等,日渐成为学生经常驻足的地方,更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主阵地。 一、借助网络平台,增强网络内容可信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是否成熟、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是否正常运作。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依赖现代化手段,展现给学生的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容易产生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学习和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便捷的资源,交流、共享科技文明的成果,能够使大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到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触及到的知识,优先得到优秀的学习资源,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强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网络化学习日渐成为社会信息化主流和终身化学习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打破传统的书本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载体、主要依赖课堂学习的教育格局。各种信息化学习手段,如微博的广泛应用、手机报的普及,正推动信息时代大学生业余时间学习方式的全面更新。学生通过计算机媒介,以情境对话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专题研究,结合自身兴趣,自主掌握知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开展社会课堂研究性学习,还可以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师事先将相关资料、素材制成网页发在网络上,学生则以查阅相关资料为主,对材料进行加工分析,提炼思想。 网络环境下开展以社会课堂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和研究性、互动性、启发性的学习活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寓教于境,寓教于情,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环境,积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感官协调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来增强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笔者曾经在课下给学生布置网络作业,要求学生课下观看大型专题片《大国崛起》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学生普遍的感触是对于任何一个大国而言,思想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渗透力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网络化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自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命题后,网络教育现已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2011年,我国手机网民过亿,网络教育将成为未来社会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成为职业高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这是高教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是网络教育最完善的国家,几乎全部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建立了网络化学习平台,并且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网络教育。所以,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让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平台和深受学生欢迎的动态网站,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丰富网络信息和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即使身处东西半球,都仿佛置身于一个空间,学生可以网罗大量有效信息,进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借助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寓教于乐。 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先进德育文化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适应高校学生的弹性需求,引导他们走健康成功之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与机的交流没有了空间障碍,族群之间的纽带较为松懈,真实的感情流露越来越少,人际关系愈来愈淡化。随着网络文化的出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与过去说教式的、单向度的灌输教育道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愉悦的气氛中寓教于乐,实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要主动到网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校园网络文化品质,代表一个学校德育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要构筑网上文化精品信息库,通过网络点击进行名著点阅、佳片点映、名曲欣赏等,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建立网上课堂,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和影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致,同样需要道德约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重要载体。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计不够合理,致使点击率不高,原因在于网站的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而不能引起强烈共鸣,或缺乏对网络这一新媒体的特有优势以及宣传艺术的研究。网络之所以胜于传统媒体,其最大优势是在于及时、快捷的传播方式。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向网络扩展和延伸,把思想政治理论引向立体化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进而增强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三、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三维一体”模式,形成合力。 开展网络化教育,建立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网页上鲜活的主题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网络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变得灵活起来。有限的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形成教育目标一致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弘扬时代主题和民族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比如以“天人和谐”为价值理想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和谐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自主实践教育模式,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尽管有类似的想法和强烈的需求,但难以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网络全方位的信息传输使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有助于他们利用好社会课堂,当代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可以适时地通过网络及时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网络问卷调查的普及,使家长可以随时与学校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近况,便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通过网络,大家共同参与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集中的合力,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如网络上的办公自动化的运用,已经彻底地扭转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不佳的状况。在管理层面,高校辅导员的许多关于学生工作的信息,如奖学金、就业信息、考试成绩单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传递,现今已发展为公务员考试、大型统考等均由网络报名,系统自动产生报名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高校德育教育也提供了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并逐步提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及相应的网络建设,在更加科学的意义上、更为科学的形态上,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化学与社会论文:化学课堂教学与和谐社会发展 化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关系到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方方面面。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化学更贴近生活,而对来源于生活的化学知识,学生更希望得到解释和结论。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和谐社会发展的整体关怀。 一、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化学1》中氯碱工业、工业制漂白粉、玻璃水泥工业,《化学2》中合成氨工业、工业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化学反应原理》中有关电解、电镀铜,都涉及工业生产。化学与制药、石油、橡胶、造纸、建材、钢铁、食品、纺织、皮革等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产业衰荣与共。据统计,大约有50%的工业化学家活跃在这些行业中。 二、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1. 实验装置的绿色化 如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反应,一直是中学化学必做的演示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试管中加入铜片,再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观察现象。片刻后将胶塞取下,让空气进入,再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装置存在的弊端: ①在实验开始前试管中就有大量空气,所以反应所产生的NO会马上被氧化成NO2,对观察无色的NO气体产生严重的干扰。 ②另外,实验完毕后,无法使反应立即停止,一旦铜片和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过多,会使其向空气中逸散,污染空气。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对实验进行改良,改良后不仅装置简单,而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具体步骤和实验的原理是: ①取一只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 ②向分液漏斗中加稀硝酸,至液面离漏斗口1厘米左右(目的是避免胶塞塞入时酸液外溢,并防止空气残留)。 ③塞上带长颈漏斗的胶塞(事先捆上细铜丝),这时锥形瓶里反应缓慢发生,产生的气体压强加大,使液体被缓慢地压到长颈漏斗中直至铜丝与稀硝酸脱离接触,反应即自行停止。 ④打开分液漏斗的下口活塞,液体逐渐流入烧杯中,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也一起流下,使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被快速吸入分液漏斗中,使NO被氧化为NO2。 此实验装置有效地解决了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难做的一些问题,在同一实验装置中实现了制备 NO和验证NO的实验,实际演示效果也很明显。 2.实验内容的绿色化 如O2的制取,课本上用MnO2催化使KClO3分解,反应剩余物是KCl、MnO2,反应后需处理产物,而且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有毒气体Cl2。绿色化学法:可改为用分解H2O2的方法制取O2,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水,不构成环境污染,更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3.实验试剂的绿色化 实验试剂的绿色化包括试剂的减量和替代。 如H2O2的分解实验,课本上用MnO2做催化剂,MnO2是一种强氧化剂,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黑色物质或无定形粉末,它的不当处理会造成污染。若以H2O2酶(切一小块生马铃薯即可)代替二氧化锰,催化效果高且无污染。 三、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 1.新能源 目前人类所消耗能源的70%来自矿物(化石燃料)的燃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它对周围环境也将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且化石燃料终有枯竭之日。解决能源问题,一是要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如发展城市煤气、实行城市集中供热和联片供热、推广高效节能的工用和民用燃具、推广沼气和太阳灶、开发机动车节能和尾气控制技术等。二是要积极开发再生清洁新能源(绿色能源),这是解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关键。 2.新材料 新材料品种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人们可以按照它们的性质不同,初步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大类,也可按照材料粒度的大小分为常规材料和纳米材料。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材料更成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信息高速公路是通过卫星通讯和光纤通讯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各种航天材料和光纤材料。各种半导体、陶瓷材料使得电子技术、高温技术得以发展,各种高分子材料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等等。 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将一个飞速膨胀的知识系统呈现在我们眼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眼界的开阔,学生思维越发活跃,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化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时所作出的贡献,体会化学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更能激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摘 要:化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启迪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化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化学 社会生活 联系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们正式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起点,初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其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是以后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化学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化学知识传授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一方面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化学知识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时,要培养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例如,在厨房中,我们可以发现切过酸性物品的菜刀特别容易生锈,放在潮湿处的锄头比放在干燥处的锄头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刚烧出来的石灰放在水中为什么会冒泡?做豆腐时为什么要使用石膏,石膏是什么成分呢?如何证明?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呢?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有哪些等等。初中教师应该把课堂的范围扩大,摆脱教室空间的局限,将学生带出课堂,去自然中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初中生亲身接触自然,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些在日常生活经常出现的、比较直观而具体的化学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养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现象的习惯,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中的抽象知识如元素、原子和化学反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教授学生在实验室中如何制作氢气之前,都会交给学生一个实验前准备作业,即让学生从家中搜集废旧电池,然后取出里面的锌片,在实验前给学生介绍废旧电池中有哪些污染成分,以此提高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在讲如何制作CO2这一课时,我会让学生从周围环境中找到石灰石,并给学生布置家庭小试验,即将鸡蛋壳与醋酸放在一起,使其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现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材料和做小实验,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到蛋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并进一步了解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二、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新课程改革提出,初中化学课教学必须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但是学生的生活更多的在学校内,这是很有限的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之有中考的压力,初中生往往只关注初中化学课本知识的学习。诚然通过初中化学课本,学生能够学到前人对化学知识的总结,但是化学课本上的知识是理论性的,与实际生活及应用相距甚远,并且课本知识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不能只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信息搜集和知识获得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用化学知识来解读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笔者利用人们经常使用的“维多C”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维多C”与其所释放的气体能够增加人体抵抗力,帮助人们消化食品。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它会立即释放出很多气体,直到药片溶解完。“维多C”置于水中释放出的气体来自何处呢?然后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讨论完后教师告诉同学们答案:“维多C” 置于水中释放的气体为CO2,而这些CO2的产生是因为“维多C”的主要成分为柠檬酸和碳酸氢盐,二者在水中产生反应从而形成CO2。与其他酸相同,柠檬酸在固态的时是无法释放氢离子的,因此无法和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当我们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柠檬酸就溶解成液态,从而释放出氢离子与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CO2这一气体。透过这一案例,初中生不仅能学习到有价值的化学反应知识,同时同学们也对经常使用的“维多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如课堂讨论、分组设计及探究实验等。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向探究式、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而将课本中死的知识转变成生活中真实的活的知识。采用组织探究、讨论教学策略,能够为学生设置一种真实问题情境,例如,“如何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性,如果酸碱度不适宜,应该如何改良呢?”这能够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小组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学会提问。 加强实验设计是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基本教学策略。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即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素材,设计出应用性的化学实验。例如,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中溶液的酸碱性”“XX 河水的污染状况测定”“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等实验。通过实验来促进学生解释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存在诸多的联系,教师一定要重视这种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提高化学知识对初中生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真正发挥化学知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行了粗浅了探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进一步改进初中化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化学与社会论文: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的重要意义,掌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社会生活;化学学习;融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一、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发达国家非常强调理科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比如日本强调其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他们的课程改革加强了理科课程同社会的联系,更加重视理科课程生活化。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和课程还存在缺陷,如化学教材还缺乏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联系。 在教学中,设法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从生活中学化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竭源泉;此外,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可大大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1、利用化学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与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一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学到碳酸氢钠时,要让学生知道常见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它也曾用于治疗人体胃酸过多;吃腌菜太酸,可加小苏打降低酸性;油炸食物时,在挂浆淀粉里加点小苏打,炸出的食物更加酥脆可口。介绍这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巩固深化了课内基础知识。 2、利用化学知识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宇宙科学等前沿科学中,化学将成为一门中心学科。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一切机会去启发、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学校在铺水泥路面时,问学生工人为何要在刚铺好的水泥路面上洒水?某报曾报道这样一条消息“熏白了馒头,熏倒了自己”,说的是一个卖馒头的人,在做馒头时,常用硫磺熏白馒头,结果使自己也中毒,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道理。生活中有的问题可能很复杂,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促进学生学科学、正确地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3、利用化学知识的开放性,介绍科学发展的新信息、新成就 因多种原因,化学教材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具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讲到氯气作自来水消毒剂时,告诉学生现已从氯消毒的自来水中鉴定出微量的多种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现在世界环保联盟将全面禁止在自来水中加氯,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更理想的广谱、安全、高效的杀菌消毒剂ClO2;讲到糖类时,告诉学生过多地食用蔗糖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介绍国外正流行无糖食品等。通过这些新信息,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4、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生动、直观的现象使学生感知充分的、可信的事实材料,达到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目的;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通过实验中的每个步骤,甚至一些细微的操作,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学生要正确使用天平、量筒、容量瓶等仪器,还要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读数;用玻璃棒引流;加蒸馏水至靠近刻度线2CM—3CM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定溶时要“三点一线”等等,这些无不蕴涵着严谨的科学方法。由此,还可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来做生活中的事,如准确的观察钟表、仪器并读数,巧妙的往小口瓶中倒液体,恰当的选择量器等。 三、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1、努力把生活实践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课堂上努力联系生活实践来教学,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重要途径。如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联系讲竹器上写字;讲到焰色反应,联系讲焰火的制作等。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题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曾经把氯气制成毒气弹,若你身处战场,当这种毒气弹迎风爆炸时,你应该: A、站在地势较高处 B、站在低凹的地方 C、站在河沟或水塘边 此时,学生的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此后,学生普遍感到自己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如有一次他们做铜与浓硫酸的实验时,有同学不小心泄露了SO2,教室里有刺鼻的SO2气味,同学们不仅及时打开了窗户,而且都站起来以减轻危害。 2、结合课内学习内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对刚学到的新知识往往兴趣很浓,结合课内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适时布置课外学习题目,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如学完漂白粉后,布置课外学习题目:了解市售漂白粉的包装、规格、成分、用途等;学完乙烯与苯酚的内容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题目:了解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酚醛塑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怎样鉴别它们? 3、结合现时社会热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甚至干活、聊天都有机会学习到化学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都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如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臭氧空洞?什么是光化学烟雾?什么是二恶英?对人类有何危害?瘦肉精的化学名称是什么,人吃了含瘦肉精的猪肉有何症状?由此引出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法主动去寻找答案,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小制作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结合实验探索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用醋酸去除热水瓶瓶胆的水垢,用纯碱、牙膏、草木灰等去除茶杯上的茶渍等;指导学生进行废物利用,如从干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氯化锌,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等;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如自制塑料胶粘剂、化学消毒剂,自制分子模型、化学教具等;指导学生用生活中常用的物质做化学实验,如用熟石灰和纯碱制氢氧化钠,用铝制易拉罐和氢氧化钠制氢气,并填充氢气球。例子很多,枚不胜举。通过实践,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这几年的高考改革中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增加了,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既顺应了高考改革,又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低碳经济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的概念,其定义是世界各国应该共同保护地球的气候环境,将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最低,实施节能减排的政策,积极发展污染程度小的新型产业。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列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计划实施纲要,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将传统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的发展模式到底能不能达到低碳产业的发展要求,我国许多专家对其都做了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1休闲农业和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 低碳经济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推崇,是因为其具有许多好的发展理念,例如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等。它是经过无数的科学家通过技术、组织、制度等方面的不断创新研究的结果,主要目的就是要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共建全球绿色生态圈。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国家好的政策的支持,国家加大了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首先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并积极引导人们群众,改掉以前的坏习惯,做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休闲农业是一项特殊的农业工程,想要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以传统的优秀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依托,做到两者产业的完美融合,才能实现休闲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必须优化产业布局,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同时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观光,在实现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达到了经济和环境的良好统一。 2低碳经济要求下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 (一)低碳原则是基础 休闲农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要坚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原则。这就要求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减少碳源的释放,就是说要减小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传统的农业发展在减少碳源方面做得好不够好,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就要求休闲农业园区要做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秸秆资源要进行清洁经营活动,不能再像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那样的就地焚烧。所以要积极探索,推广使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和农村使用沼气,这就可以极大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园区要充分发挥森林植被的固碳功能,让更多的植被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低碳环境的要求,这就需要园区内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让园区被更多的植被所覆盖,净化园区环境,创造一个绿色的旅游环境。 (二)实行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树立的是低碳发展的观念,所以就要实行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自然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利用和保护,环境就会慢慢恶化,休闲农业就会丧失的原有的物质基础,休闲农业也会因为自然资源的不足而产生恶性循环。所以休闲农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在休闲农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做好开发和保护的结构调整,只有科学的做好开发和保护的调整,才能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建立品牌特色、实现科学有序发展 品牌特色是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休闲农业在同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建立休闲农业的品牌优势非常重要,要想实现品牌性产业,首先应该分析当地的地域性、人文性、季节性、历史性特色,找到当地独特的文化产业特点,并将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加以包装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要做好旅游期间的配套服务工作,让游客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就能极大的产生品牌效应,长此以往就会建立品牌特色。另外要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做到定期优化完善,才能实现休闲农业的长久不衰。 3低碳经济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建立生态发展为前提下的资源节约型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建立在促进生态发展的前提之下,现代生态农业所倡导的是五中共生、能量多级循环、互利共生的理论原理,其主要实现了传统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的结合,同时利用本地区的地域优势,积极发展优势性生态产业,利用新兴的工程技术手段做好农业发展的规划和生产,最终实现生态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高产化、优势化的产业目标,实现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然而休闲农业的开发不是只是简单的照搬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是多个生态农业的整合性产业,其中包括农林牧渔等等方面,所以必须做到全力以赴,早日实现生态发展和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二)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共创绿色休闲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扮演者多重的角色,其既是一个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一个游客旅游观光的场所,所以实现农业和环境共同发展的目标十分困难。为了最大可能的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就不得不在园区内实施节能减排的活动。首先应该进行活动方案的规划和制定,这就得建立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之上。其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实施建筑节能。在休闲园区内,有很多满足游客旅游观光休闲的建筑群,其中有办公区、管理区、游客服务区等。这就要求园区在将进行这些区域建筑的建造和设计使用过程中,要以节能减排为基础,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对各建筑进行节能减排的设计,在以有限的资源为代价下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的实行节能减排,园区内还要鼓励农产品经营者积极使用沼气等新型能源,来为节能减排活动尽一份微薄之力。现阶段,我国在各种新型能源的发现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逐渐实现了绿色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这个发展模式让我们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未来绿色可再生能源必然会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传统的化石能源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休闲农业园区要积极利用新能源,例如使用绿色清洁能源为园区进行发电,从而满足园区内的日常用电需求。第二,要实行低碳交通。现有的交通工具中汽车数量最多,但是我们都知道汽车的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所以休闲园区内要积极发展步行或者自行车为主体的交通体系,在设计建设园区道路时要尽可能多的建设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从而满足人们低碳交通下的出行要求。另外,园区内可以增设自行车租赁点,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到低碳交通活动中去,来减低汽车尾气对园区环境的污染。 (三)使用高新技术开展高效休闲农业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之所以被人们所淘汰,其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农产品品质。所以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利用高新农业技术为指导,来发展高效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在发展高效休闲产业过程中,要积极使用高新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产品从农田到顾客的餐桌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过程的加工,所以为了将农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休闲园区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所以就要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将生物技术和农业资源结合起来,建设更先进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时,要做到立体种植和养殖相结合,通过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还能创造效益最大化。例如:在鱼塘旁边种植桑树、在农田周围种植柿子树或者桃树、在田间种植蔬菜或者鲜花等,这样就能增添田园的风光,让更多的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同时还能品尝到新鲜的农家美食,实现了旅游和美食的共享,让游客流连忘返。同时园区内还可以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大棚蔬菜的种植,要通过电脑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从而提升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发展低碳休闲农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家应加大对低碳体闲农业的扶持力度 为了更好的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应该建立一些相关的政策给予支持。首先国家应该鼓励农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让更多的农民都能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去,其次,国家应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标准,建立特殊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机构,从而实现对休闲农业的科学监控和知识上的帮助。另一方面,国家应该投入资金,做好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补助,并要求全国各地方都能够在资金方面对低碳休闲农业个体户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在资金、信贷方面能够放宽政策,给予必要的扶持,并向国内外公开招标,让更多的企业能加入到低碳休闲产业投资的开发建设中去。 (二)创建低碳文化引导低碳消费 低碳时代的本质是实现社会经济的低碳化和人民生活的低碳化。要想达到这一奋斗目标,就需要全国人名的共同努力,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共同创建低碳文化体系。低碳文化旨在实现人类活动的低碳现象,所以休闲园区要及时在园区内普及节能、环保、低碳的知识,引导农产品经营者和广大游客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例如引导游客购买绿色无公害蔬菜、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或者筷子等,这就能从污染的源头杜绝污染,最终实现低碳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5结语总而言之,低碳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进行总体的发展规划和设计,能够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的独特优势,从而建立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从根本上做到既保护了自然资源,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实现双赢。 作者:詹艳杰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注重发现现有研究中的共性,通过第一手数据资料,了解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并对该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实地调研过程中的调查问卷分为消费者和经营者两部分,消费者调查问卷共计37题,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46份,问卷回收率为99.3%,有效问卷为540份,问卷有效率为98.9%。经营者问卷调查主要依据调查地区居民总户数进行固定比例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居民分布状况为刘家峡镇157户、盐锅峡镇125户、太极镇146户、八盘峡镇122户。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46份,问卷回收率为99.3%,有效问卷为540份,问卷有效率为98.9%。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得出的克隆巴赫系数值为0.86,可以认为调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及稳定性,说明调查得到的数据有效性较准确。 二、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永靖县政府利用自身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3年,永靖县成功入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甘肃省唯一获此称号的县。永靖县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库区经济的发展,永靖县政府官方的数据就2011~2013年三年永靖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统计如下:2011年全年接待129万人,总收入4.7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17.8%;2012年全年接待168.2万人,总收入6.19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18.75%;2013年全年接待217万人,总收入9.37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32.85%。据相关资料证明,产业的增加值占GDP5%以上的,可以叫支柱产业。从这三年的数据来看,休闲农业的GDP份额早已超过5%,2013年GDP份额更已经超过了30%,已是永靖县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虽然,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宏观上呈现出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是,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库区休闲农业在其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诸多负面问题逐日递增,严重影响了库区休闲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正确引导永靖县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妥善解决该地区休闲农业内部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库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整体、统一性规划 对永靖县库区的休闲农业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库区的休闲农业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发展模式。由于库区休闲农业缺乏长远性统一的管理规划,使得该县休闲农业在发展中显现出分散性和间断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合作的局面。导致休闲农业缺乏规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相关部门实施管理力度不够,由于休闲农业在永靖县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相关部门对其发展起引导作用,而当地相关部门却没有给予休闲农业规划方面高度的重视,从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 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财政资金支持不足 研究分别对永靖县三个库区附近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及消费者进行了关于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调查,针对经营者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永靖县休闲农业还有30%没有处理污水的设备,65%还没有用上太阳能等新型能源,60%还没有用上自来水。针对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69.4%的消费者认为设施陈旧,72.9%的消费者认为休闲农业的路不好走,72.7%的消费者认为种植大棚设施简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对于休闲农业的投入仅来自业主的自有资金,而业主的收入却很微薄,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资金补贴方面,调查显示,95%的业主没有得到政府关于发展休闲农业方面的财政补贴,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陈旧。 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业技术人员稀缺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还是农民,缺乏休闲农业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仅凭自己的社会经验对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做决策,导致休闲农业发展的功利性和浮躁性愈发显著,而在农作物生产方面缺乏农业技术人员来对作物生产做出合理规划,帮助库区居民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容易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不能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甚至产生生态污染。 4.公众缺乏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恶化 在对永靖县休闲农业调查走访过程中,游客以及库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都有待加强,垃圾处处可见。据调查,88.9%的游客在游玩时看见不文明的行为,其中只有52.8%的游客会提醒该种行为。而对经营者关于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查时,80%的游客游玩后都会在当地留下大量的垃圾。这些数据充分地说明了公众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不重视,目前库区附近山体地质地貌已发生改变,如果相关部门再不加强防范措施,生态环境将继续恶化,产生不堪设想的恶性后果,这将抑制库区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基于生态经济视角的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建议 (一)政府加强扶持引导,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是永靖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根据2010年颁布的《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2011年正式实施的《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当地政府应采用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与休闲体验活动的对接结构,发展库区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休闲农业发展享有信贷、投融资等优惠财政政策,扫清休闲农业发展路上的障碍。要本着因地制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发展规划的始终,保证整个产业在长远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规划的长远性和延续性。 (二)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培养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对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人才是关键。近些年,国家一直提倡科技兴农,2012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要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在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深入研究永靖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并进行管理;还可以通过相关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文化素养,提高服务水平。而在农业技术方面,当地政府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量,增强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力度,通过提供经营业主外出学习或考察的机会,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还可以引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相关农业技术组合,建立高效、低耗、安全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三)废物循环利用,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良好的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前提。永靖县休闲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生态污染。但有研究证明,畜禽粪便虽然是严重的污染源但同时也是宝贵的资源。因此,可以充分再利用这些废弃物,例如,积极开发新能源———沼气,直接为农户提供能源,以“使用—回收—循环利用”为原则,形成养殖与种植业紧密相连的循环生态模式。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合理配置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四)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大力推进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凸显了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当地政府也应大力响应国家政策,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公众宣传生态基本知识,不断提升相关理论水平,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建造生态文明宣传牌,时刻提醒游客注意坏境保护;强化库区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让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从政府,游客以及库区居民三个角度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渠道,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完善生态环境信息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决策更加科学化,共同为库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论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凭借我国是农业大国这一优势,休闲农业具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潜力,但资源具有稀缺属性,要保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从生态建设的角度,对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相关政府部门、游客以及当地居民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就有能力将永靖县库区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胜地。 作者:刘佳 刘燕华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城乡统筹中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 1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2.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2.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3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杨晓娜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杨凌休闲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政府层面 政策扶持不到位,缺乏行业标准引导一是政府扶持不到位。发展休闲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如搞好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些资金投入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杨凌原是西部小城,地理区位不具有优势,使得杨凌休闲农业发展难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困难。因此,杨凌发展休闲农业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但当前,受限于财政收入等原因,杨凌相关政府部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扶持政策有待优化。二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协调沟通。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业、工商、环保、质检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因此,从休闲农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旅游管理、总体规划、监督检查以及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方面看,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加强沟通协调,避免客观上存在的谁都管,可谁都不管的局面。当前,杨凌缺少一个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沟通协调部门,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没有建立。 1.2企业经营层面 特色不明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当前杨凌休闲农业特色不明显。杨凌是农业高新示范区,每年的农交会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农业产业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休闲农业的发展还缺乏特色。主要原因在于杨凌的休闲农业企业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市场调研和整体规划,使得整个辖区休闲农业特色不鲜明,产品单一,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定位的差异性小,同质化趋势严重。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当前在杨凌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由于经营者缺乏休闲管理经验和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1.3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不足 杨凌作为农业示范区,在国内外交流方面不管是范围还是频率都是比较不错的,但在农业休闲方面的交流相对较少。原因主要在于杨凌休闲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各方面的软件条件与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在与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过程中,对于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很难进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不足,容易导致休闲农业的盲从发展,资源浪费,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2促进杨凌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对策 2.1政府层面 一要充分重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要促进杨凌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要认识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带来的道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二要加强政策扶持。杨凌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制定辖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应该对休闲农业基础建设进行管理与资金补助;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使资金、市场和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降低不必要的人力或物力的浪费。三要优化管理与服务。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建议由农业局牵头,会同旅游、林业、水利、工商等部门建立“杨凌休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促进辖区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政策,统一指导辖区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政府相关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避免出现职能交叉重叠、职责不清、责权分离、管理缺位等问题,为休闲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2经营者层面 一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工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领域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经营者应该更新理念,加强自身的修养,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快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体系,尤其要在信息服务、辅导服务和宣传服务上下功夫,提高休闲农业的档次。二要打造特色品牌。休闲农业经营者应该强调个性体验,打造特色品牌。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旅游特色和营销主题培育,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旅游特色产品组合,举办各类特色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促销、人员推销等工具,借助大众传播媒体,开展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另一方面还可结合杨凌当地农产品的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其蕴藏的文化资源,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在整体上和谐与统一。三要坚持走产业化道路。杨凌休闲农业企业要长久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大做强,就要致力于规模化,坚持走产业化道路。在具有相同或相似经营内容的区域,要加强产业链的延伸,避免一哄而上,更要加强产业之间的合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集群效应,从而提供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效益。与此同时,要加强各类相关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广泛联络各地休闲农业企业,各级涉农、涉旅部门和地区间休闲农业界、学界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沟通优势,发挥好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科学、健康、有效的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企业的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鹤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杨凌支行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借鉴范式 1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及问题 1.1发展特点及历程 “休闲农业”最早于1989年在中国台湾学术会议上提出,但其自传入中国大陆后,由于专家和各界人士众说纷纭,至今也未形成一个统一认识。在我国内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开办的“荔枝节”为我国内地休闲农业首开先河,其他省市随之兴办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4]。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①具有独特的发展格局。起步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再向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也是由近郊区向中、远郊区发展。②依托从城市转向景区。起初是出于自身考虑发展,如今已向景区发展,带动农村脱贫致富。③形式从单一观光型向多功能发展。过去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形式单一,如今已赋予它新的内容,并且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为一体。④从自发地发展走向规范化发展。过去的自发发展管理不规范,如今已对休闲农业予以定期评估,分为一、二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点)。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效互动。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密切结合[5]。总体而言,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①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改革开放前期,一些农村依靠区位优势,利用靠近城市和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展农业观光,举行农业节庆活动。②初步发展阶段(1990~2000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光、旅游、休闲有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和农户们利用区位优势,根据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环境和饱含地区特色的农产品,兴办各类观光农业园。③初具规模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是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相融合,使休闲农业在功能上得到升级,加上各级政府的支持,体现出了综合农业的特点[6]。 1.2面临的问题 休闲农业虽然在我国发展迅猛,已经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发展道路总是曲折的,它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①产品的季节性特别明显而且休闲农业项目雷同现象严重。观光休闲农业并没有克服季节影响,存在着明显淡旺季之分,旺季人来人往,淡季门庭冷落,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目前休闲农业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的占全国乡村旅游的60%左右,普遍存在形式单一,项目雷同,粗放经营,布局分布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如福建,大部分农业观光园都用网上“开心农场”经营方式运行,没有特色[7]。②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宏观管理,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指导力度不足。大部分地区都未制定休闲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只是粗放式管理,并不具备持续发展条件,导致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管理混乱无序等问题。其经营者大多是农民,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没有专业系统培训,服务意识和技能差。同时,政府也缺乏解决休闲农业用地需要和土地控制关系问题的政策,资金补助力度不够,缺少对休闲农业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③不合理开发导致原有生态和人文环境被破坏。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很多农民开发新产品时忽略了地方特有文化内涵和价值[8]。④缺少专门性的休闲农业法律。目前,涉及休闲农业方面的法规只有旅游类的,对休闲农业只能打“擦边球”,而没有专门针对休闲农业的法律法规[9]。 2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是中国最先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1990年台湾“农委会”为了寻找新的农业发展出路,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各个方面支持了休闲农业的发展[10]。休闲农业在台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①萌芽阶段(1971~1989年)。最早在台湾苗栗大湖、彰化田尾等地出现观光果园花市,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又可以品尝和购买农产品,农民也获得很大收益,由此证明观光农业大有可为。②成长阶段(1989~1994年)。1989年台湾“农委会”在台湾大学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休闲农业规模扩大,形式多样化。③拓展阶段(1994~2000年)。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休闲农业出现法律规章和现实脱离、部分经营者经营方向偏离的现象。为了及时步入正轨,台湾“农委会”于1996年12月修正《休闲农业办法》,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④提升阶段(2000年至今)。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中国台北将休闲农业发展定位在“国际观光水准”,使其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追求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这4个阶段的发展历时30多年,一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使台湾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主要是因为它所具备的特点:①政府主导,积极推动。在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直在进行策动、规划、辅导、组织和协调等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农业收益颇低时,政府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才得以立足。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台湾休闲农业将资源多元化、地域差异性和社会需求复杂性相结合,同时突出主题,使经营具有自身特色。项目形式多样化,有休闲农场、农业公园、观光公园、教育农园等,符合游客的多样化需求。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森林资源丰富的则走生态旅游路线,水资源丰富的则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区,各地形成不同休闲农业主题。④创新经营,持续发展。以特色创新、多元经营、服务周到为经营特色,产品设计别具一格,将奇观、风景、氛围、主题融为一体,同时经营范围不断扩张,实现持续发展。⑤建立中介,加强服务。台湾农民独树一帜,自主成立了台湾农业发展协会,作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11]。台湾的成功发展无疑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楷模,它的发展独具特色,个性鲜明,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值得借鉴和学习。 3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首先发源于欧洲的意大利。Nobel(1967)通过研究法国农村旅游业,证明旅游业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12]。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取得迅猛发展,大致经历萌芽(19世纪初)、发展(20世纪中后期)、成熟(20世纪80年代后)阶段[13]。但是不同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渠道,在德、法、荷兰等国,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民俗观光村。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专门研究乡村旅游,表明其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村的发展。西班牙参与乡村旅游的多为25~45岁购买力和文化水平高的群体,这些乡村活动包括运动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活动。1962年后,美国休闲农业主要以度假农庄和观光牧场为主,而且成年人参与乡村旅游的比例很高。2000年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3年中,近2/3的人参与过休闲农业,90%以休闲为目的,可见,休闲农业在美国的普遍率之高[14]。在亚洲,日本自1992年起,由农林水产省积极推行绿色旅游理念,绿色旅游包括农林水产业庆祝活动,市民进行的插秧、割稻、挤奶等体验活动和学生在假期进行的农林业实习等活动。日本典型休闲农业包括:体验式农业生产与观赏性农业生产两种;将小块土地租给市民作为休闲农业特区,可进行风筝节、插秧比赛等活动。三是农民根据当地习俗和自然资源,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的家庭农庄[15]。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只是模式和项目大多相似,但也给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4对策与建议 4.1“点-线-面”式经营模式 鉴于我国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仍处于初具规模阶段,而且各地独自经营,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发展进度也不一样。有些地区休闲农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且发展不同步,因此提出“点-线-面”式经营模式。①“点”。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环境因素和人文条件各自发展,使自己的产业独具特色,在竞争中加强竞争优势,使自身条件成为软实力,具备一定品牌效应。②“线”。实现相邻地区的合作,在产品上和项目上加强协作,在各个节日推出特色鲜明的产品和项目,吸引游客。③“面”。将全国的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突出其他国家不具备的特色,使我国的休闲农业形成优势并走向世界,打开全球市场。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共同富裕无疑是有利的,可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同时由于规模的扩大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可解决技术壁垒,农民对于当地文化相当了解,稍微培训即可参加休闲旅游。 4.2对策与建议 4.2.1克服季节障碍,推出特色产品,丰富观光休闲农业经营内容。在不同季节推出不同产品,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如有些地区冬季可看雪,春季可踏青,夏季可赏荷,秋季可看菊,让各个季节的旅游都不会“冷”,在各个季节保持均衡。就像台湾一样,在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符合自己特色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需要更加丰富的供给。各地可以将原有的观光发展成为游客实际参与的活动,按照日本的发展模式,游客自己采摘蔬果,这样也可调动游客积极性。可在休闲农村设立婚纱摄影,学生也可去写生和进行林业实习。休闲农业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改变自身模式,积极创新,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 4.2.2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提高休闲农业经营水。美国休闲农业的成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也可将休闲农业的管理纳入政府行政管理范围,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休闲农业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此外,加大政策优惠,在休闲农业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优惠,也可吸引社会积极投资,解决融资难的问题[16]。学校可设立观光农业专业,专门培养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帮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加强实践能力。各省也可设立休闲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积极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性,使休闲农业向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7]。总之,要把从事休闲农业相关工作的人员组织起来,制定相关标准,让休闲农业做到诚信经营、创新经营,使其发挥品牌效应。 4.2.3采用循环经济的生产及服务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在基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结合实践,可采用生态型种养方式,如稻田牧鸭、桑基鱼塘等,在有效利用废弃物的同时美化环境,同时应该设立有机垃圾回收机构,用于发酵工艺[18]。借鉴日本经验,坚持绿色旅游理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色,而不是人为改变。在创收益的同时,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 4.2.4完善休闲农业的法律法规条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护。目前只有旅游业相关法规,而没有专门针对休闲农业的法规,因此需要制定专门法规来规范和管理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从旅游业中分离出来。但是休闲农业是基于传统农业的,因此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可将农业和旅游法规相结合[19]。只有有了明确约束,让经营者无孔可钻,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5结语 休闲农业发展之路漫长,不应该一味追求速度,还应注重效率,同时应防止恶性竞争和对自然资源的恶性开发和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长久之策。加强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是其发展的必要前提,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才是其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就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就是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方向,是我国走向富强的新希望。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外部性分析 一、引言 休闲农业是为满足更多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乡村、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需求。休闲,是人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生活方式。在凡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高频率提到休闲带动产业的经济效益,凡认为休闲既带给人们娱乐的满足感,也带来了不同阶级由休闲而发展成为具有经济利益产业的重要性。因为那是经济活动的源泉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生理需求为出发点。而休闲农业则是利用自然的或人造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近年来,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也非常重视。认为能够给中国市场经济带来活力的还在于发展缓慢的传统农业区域,那么由传统农业发展为休闲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源动力。2011年9月正式在山西晋城召开关于“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谕。 二、休闲农业的类型及其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一)已有文献中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 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是广义上的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等产业,而休闲农业是指狭义上的具有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价值的农业。因此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不同流派的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在1994年,袁燕才等以利用层次为根据,将休闲农业直接分为农作过程耕作型、直接利用型及农业环境利用型三类。从这个分类可以明显看出,休闲农业已经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不再是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当中的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描述的那样贫穷的传统农业,而是改造后的农业,即休闲农业,玩中带乐、玩中有效率的农业经济。但是这种分类还没有完全抽离传统的农业。直到1999年,有文献把休闲农业按开发主体分类,分成田园农业型、民俗风情型、村落乡镇型、科普教育型;不过这种分类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总之,还处在对休闲农业进行开发实践的探索阶段。但是从近几年的文献当中,可以看到,随着政府对我国传统农业加大力度的改造及其一系列一揽子农业优惠政策中和对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重视,学术界也对休闲农业的领域研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其发展及其应用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经验。李白如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把休闲农业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休闲、观光渔业、观光牧业。但是从客观上讲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力蛟等从其功能划分为教育型休闲农业、观赏型休闲农业及度假型休闲农业、体验型休闲农业。王兵认为休闲农业应按地域分为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及偏远山区型。陈艳等还根据农业的经营模式分为个体农户经营型、农户联合经营型、外来协助开发型。不难发现,在上述对中国农业类型的划分当中,能直接体现出休闲农业与政府公共投入相关联分类的甚微。这将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休闲农业活动开发构想的思路只是一个空花架,不利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发达地区良好的休闲农业经营,离不开大环境即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性规划的导向作用。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内国外大环境来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动、调整之中,其动力的源泉来自各个方面。反之休闲农业的大好发展也进一步推动政府的导向性力量。首先,政府对机构改革的理念深化使服务型政府更快转变,政府官员的选拔、评价、激励机制等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管理的所有的农民经济组织、利益集团以及政府等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各地方性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激励竞争,民营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涉入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也不断的创新。总之,这些动力来源既有政府内部自身的需要,也有外部因素的推动。 (三)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休闲农业类型区分 基于前文中提出许多文献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区分缺少公共服务多视角的考量。所以本部分将从公共选择的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为休闲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广阔的发展思路。 1.公益性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属于公益性的,人们共享的不可独占不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资源,一般由政府投资或者由政府投资为主体,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但是生产由政府垄断,并且服务的对象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常见于红色革命区、国家级自然资源地区,一般以资助旅游、跟团参观、走近民宿、亲山乐水等活动为主要经营项目。该类型休闲农业主要依附于自然风景区、名山名人古镇的相近地区,具有配套吃住等比较健全设施。因而当地政府对景区的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美化等相关公共支出尤为重要。 2.组织型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休闲农业依托公共事业单位承办,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有:主要由政府投资,而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但是部分资金由其他社会服务组织所得收入予以补充,为社会提供更全方位的休闲农业以外的文化需求。 3.非政府组织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主要是私人投资自己承办的小型农家乐,与农民同住同吃同耕,体验农民朴实生活的一天。结合农村民俗展示、农作物花期或成熟期的观赏与采摘,给游客提供游、玩、乐、购、吃、住全方位的服务。该类型休闲农业在经营中更注重田园风光和乡村环境的优美宜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是非常鼓励农民及企业投资开发发展乡村农业经济。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公共服务的驱动力作用分析传统的概念认为,仅仅只是把农业看成一个专门生产和提供食品的产业部门,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的公共产品性。特别是又把休闲农业从传统农业当中提升出来,这需要地方政府健全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力培训、出省市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农业经营的发达地区。从而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直到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升级。休闲农业发展中,在表现形式上公共服务驱动力的作用呈现“双核结构”,即内核和外核组成。从农业内核系统向公共服务外核系统构成环状型。内核系统以自然资源、经营项目和管理者水平三大类组成,外核系统则由政府公共服务以改革的动力、地方官员考核激励、旅游者需求的牵引力等其他社会动力机制组成。农业内核系统与公共服务外核系统相互耦合的效果决定着这个系统的紧密度。(二)其他因素分析———外部性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政府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是具有导向作用,由公共服务驱动力引导下形成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对于创造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来说,对休闲农业的供给代表了私人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游客的需求代表了私人价值,这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个均衡点。但是发展休闲农业依附于宏观政策经济环境提供的公共服务驱动力而运转,这就形成了一定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的外部性,带动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农家餐厅兴旺、农产品形成具有乡村特色,这些表现出来的,非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就是外部需求,代表了社会价值增值。 四、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公共服务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加强领导 因为农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生产农产品也带有了公共产品的属性。要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益,政府的责任一方面要减少农民的税负,另一方面要进行支持和技术引导。比如进行花卉培训、果园摘种技术培训。由于农民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对市场需求动向把握不清,对信息的搜集利用不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农业休闲地的项目简单且没有多大经济价值,观赏型不强,功能设施比较落后,资本短缺等现象。目前来看,中国的休闲农业仍以家庭式经营、自主开发为主,缺少集群式发展及拓宽。因此,发挥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科学的规划,对市场认真准确的定位,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是搞好休闲农业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强领导,配合相应的资金支持、信贷等辅助政策,全面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政府作用,宣传地方特色 近年来,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的同时,许多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到位。严重缺乏宣传力度,除一些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外,游客对其他形式的农业休闲了解甚少,大部分只限于本市甚至是本地区的人知道,休闲农业突破瓶颈得到大力发展,宣传模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打响地区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又一有效途径。 (三)提高服务质量,人性化管理 目前来说休闲农业还处于发展期,以散、多为特征的行业,所以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但是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决定休闲农业存与亡、好与坏、大与小。所以很多地方存在不良竞争,大都以散户经营为主的地区,为了节省成本服务质量低下、消费者满意度低,这就造成了地区信誉度下降,口碑上不尽人心,所以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政府开展一系列的阳光培训,增加农业劳动人员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培育一批地方从事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提升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水平,使休闲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说,提高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形成人性化管理,体现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拓宽休闲农业发展道路的必备条件。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趋势 1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和优化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可以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农产品加工、饮食、交通、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三大产业融洽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休闲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收入不仅源于农业产品的直接销售,还体现了各种农村无形产品,如农业的生态效益、民间文化等。近几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开发和观光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农民收入增加了数倍。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增加经济附加值,如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娱乐、购买、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1]。 1.3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庞大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尖锐的矛盾,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产生许多相关的就业机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涵盖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多个行业。此外,还需要发展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由于旅游业的关联性质,其就业岗位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由此可以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2]。 2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2.1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生物资源丰富,种子植物逾3万种,脊椎动物近2000种;农作物种类繁多,栽培作物约600种。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农业资源,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设计出内容和形式丰富的农业观光园。同时,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丰富,有利于发展休闲农业。 2.2居民消费观念改变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口密度增大,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气、废水、废物增多,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加上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人们向往优美的环境,渴望体会农家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形成了对休闲农业的强烈需求,将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以及纯朴的民风作为追求的生活。 2.3节假日增多 我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实施办法》方案公布实施以后,人们休闲时间多,假日旅游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法定节假日(包括双休日)约占全年的1/3时间,因此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2.4交通运输发达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发达程度日益提高,人们出行可以选择高铁、火车、民航、汽车等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条件也大大改善。此外,人们外出休闲也不局限于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享受私家车带来的便利。 3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通过优美的农村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游玩和购物等[3-5]。其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3.1观光农园 经营范围包括花圃、成熟的茶园、果园、菜园等,游客可入内拔菜、赏花、摘果、购买及参与生产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3.2乡野畜牧 以自然方式饲养家畜、家禽,提供土鸡、土鸭等供游客食用、购买,为游客提供挤牛奶、剪羊毛、骑马、抓土鸡等趣味农家劳作及活动。 3.3农村民宿 在农村地区建设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住宿、休息,并且提供当地的特色餐饮,让游客体验农民生活、享用新鲜农特产品等,如一般民俗村、农庄、渔村等。 3.4科技农园 这是将现代高科技技术和农业结合发展的休闲农业。随着高新技术渗入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将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很多人不熟悉基因农业,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建立观光的基因农场,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示农业科学技术,如温室栽培、基因农场、水耕栽培、药膳农园及阳光农园等。北京朝来农艺园就是观光休闲农业的一个实例,该园有花圃、菜园等,提供给游客入内赏花、摘果、拔菜、购买等活动,享受乐趣;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农业结合,发展基因农业、温室栽培等,增强游客的农业知识;还有各种动物可观赏;还能使游客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史等。在美妙的音乐中享受这一切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湖南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1)发展现状 湖南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截止到2010年,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4000余家,其中“长株潭”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366家。其中,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89家;环洞庭湖区1488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309家;湘中南区556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203家;湘西山区159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58家。 (2)存在问题 目前,湖南休闲农业开发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旅游、乡镇企业、环保、国土、规划、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存在着明显的体制不顺、对休闲农业发展缺乏较强的调控能力等问题,使得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涉及多部门利益时,协调工作量大,很难付诸实施。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形态,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休闲农业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时大兴土木建设,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分依赖非自然、非农业技术手段,人工化痕迹明显。现有的休闲农业活动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休闲农业基本上是以涉农单位、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没有行业标准,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确,在开发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此外,绝大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缺乏品牌化经营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有的还存在圈地占地和掠夺性经营的现象。休闲农业大都位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景区基础设施在数量和档次上都满足不了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游客享受不到相应的服务,影响了游客的休闲热情。 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1)自然环境和乡村景观资源丰富 湖南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组成岩类多样、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0.49%,尤其岩溶山水、砂石柱状峰林、丹霞风光和花岗岩高山雄景等特有地貌景观地位突出。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域,气候的季节性和暖湿性特征明显。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全省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2%,森林景观季相变化明显。全省水系以湘、资、沅、澧四水为骨干,以洞庭湖为汇聚中心,长度在5km以上的河流达5341条,且径流丰富,水位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小,河湖水体四季丰盈,共同构成了“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为湖南的乡村休闲和绿色消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湖南乡村农业景观资源丰富。如,洞庭湖的大水面养殖和捕捞、大面积的粮、棉、桑、麻种植,以及大型农业机械操作等,体现了鱼米之乡的现代农业色彩;湘西、湘南、湘东的山地立体农业,以及筒车吸水、石碾加工粮食等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了山乡的古、土、特、真、野风情;湘中河谷平原和丘陵盆地,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精耕细作农业,以多样、优质、高效为特征,使人感受到人类改造自然并与大自然协调的魅力;湘西少数民族村寨、湘东的客家村寨等,体现了乡村的民俗风情。 (2)农业基础良好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我国农产品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杂交水稻、超级稻居国际领先地位;优质稻、杂交棉、“双低”油菜、湘研辣椒、湘云鲫(鲤)、蚕桑等在全国有明显优势。大宗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其中水稻和苎麻全国第一,柑橘和生猪全国第二,烤烟全国第四,淡水产品全国第五,茶叶全国第六,棉花和油料全国第八,蔬菜全国第九。湘南脐橙和湘西桠柑纳入全国柑橘产业带,有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14个,国家棉花生产基地县4个,国家淡水养殖基地县4个。 (3)交通网络较完善 湖南现已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民航、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条件得到大大改善。省会长沙到其他13个市(州)高速公路已通车,从长沙到各市州的时间不超过4h。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潜在客源市场巨大 经济的快速发展,能为休闲农庄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主要指观光性旅游)急剧膨胀;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而长沙市2010年人均GDP达到1.04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92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0美元。湖南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6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1825元,增长9.2%,其中人均旅游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分别增长42.2%和24.99%。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且消费群体会日渐增大,将会成为乡村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的主要客源。从湖南区位来看,南面有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同时港澳游客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北面有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和以京、津为中心的华北市场,虽然距湖南相对较远,但也不可低估其潜在市场。 (5)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民间资本投入积极 湖南在全国首开先河,出台政策文件,引导、扶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2006年,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明确将休闲农业企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和政策支持范围;湖南率先成立省级休闲农业协会,成为联系广大休闲农业企业和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民间资本已成为休闲农业投资主体,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用创意手段改造提升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通常是依托于大都市发展起来的,都市休闲圈不断提升的消费理念对休闲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休闲农业的发展面对资源同质、产品雷同等一系列问题而渐渐呈现下滑趋势的今天,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创新升级,也为了在休闲农业中营造优质生活的高雅氛围和体现休闲农业的时尚气息,在规划设计时除需要满足人们对乡野生态风情以及休闲的需求外,还必须改变打造手法,融入创意元素,使休闲农业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休闲需求,从而成功转型升级,引发新一轮休闲农业发展的浪潮。 (2)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发挥创造性的重要作用 休闲农业应以创造休闲农产品为核心价值,以创造为激活要素。面对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产品,创造的独特性和原创性越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就越高;如果没有新颖创造性的激活,即使拥有再好的农业资源(包含其衍生资源,如农业文化资源、民俗资源、农村人文景观资源等),也很难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创新方式千变万化,但没有创新性的休闲农产品将很难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站在加快富民强省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实施意见》,大力扶持和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省、市、县级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二是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重点发展以农业科技主题园和体验性强的休闲景观群,结合农业产业带,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湘中南区重点发展丘陵生态观光农业、风景区观光农业和农耕文化休闲农业;环洞庭湖区重点发展水乡特色的农渔风光等特色体验休闲农业,建设观光、保护于一体的湿地休闲基地;湘西山区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休闲,开发特色种植、养殖业,充分挖掘民俗风情,体验民俗文化。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5)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理顺休闲农业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国土、规划、文化、交通等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制定休闲农业发展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星级休闲农庄评定办法,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 (6)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拓宽休闲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融资渠道。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应把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二是充分发挥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信贷积极性。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采取“谁投资、谁收益”的方式吸引国内外涉农公司、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休闲农业的开发。 (7)加大宣传,塑造休闲农业品牌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也要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二是要注重塑造休闲农业品牌。不仅要注重休闲农业公共品牌的培育,还要注重休闲农业企业品牌的塑造。 (8)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得以兴起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休闲农业发展必须巧妙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既增加景观和教育内容,又增加能源,保护环境,从而实现阶段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互相促进。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路径 1大田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1.1发展概况 大田县休闲农业企业登记在册的共有11家,其中开展营业的有6家,包括农家乐1家、休闲农庄3家、休闲农业园区2家。据初步统计,2011年休闲农业经营面积392.33hm2,营业收入5745万元,接待人数110多万人次,带动农户300多户。6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均已完成农业部主办的魅力乡村网站有关企业信息的填报工作。 1.2交通状况 目前,大田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均溪、武陵、华兴、石牌、桃源、湖美等乡镇,均离城关中心点较近,交通便利,除了桃源、湖美2个乡镇,其余企业交通路线离市区都在30min内,可步行而至,也可乘车前往,是城区居民休闲的好场所。 1.3休闲种类丰富 从经营类型上看,有季节采摘类型的,如梅园山庄;有常年垂钓园类型的,如桃源烤坂山庄、高才河鲜馆;有休闲农庄,如翰林森林人家,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1.4经营理念多样 有以“田园风光和休闲养生”相结合的经营理念的,如梅园山庄种植杨梅、李子、桃子等多种果树,还规划建设山峰木屋,打造“旅游休闲+养生度假”项目;有宣传“文化底蕴为引线结合农家乐”的,如翰林森林人家,周边有佳话传千古的龙潭、千米跳崖、龙山池、犁耙石、仙棋盘、黄牛石、金鸡寨等;有以“休闲健身”为经营理念的,如庆联休闲农庄,位于象山北边,省道306线旁,交通十分便捷,山庄周围均是省级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形成以山水—草场—原始森林为一线的具有休闲健身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有以“养生和特色美食”相结合为经营理念的,如石牌温泉农家乐,除了石牌大骨头具有独特农家风味,远近驰名,还投资建设福建省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该项目被大田县委、县政府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 2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媒体宣传力度不够除了在经营地点悬挂宣传牌、宣传标语外,各经营主体对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自身优势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建立新的消费观方面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2.2经营主体在某些设施方面的投资还不够如对农耕文化展示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等设施还需完善,以体现农业观光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等功能,增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 2.3旅游项目缺乏特色现有的一些观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投资者简单地模仿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内容与形式缺乏特色,精品工程少。 2.4经营内容品质有待提升如种植业方面,除了因地制宜种植一些农作物,没有更具科普宣传性的种植类型品种,主导产业产品申请“三品”认证的不多。 3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高度重视,加强指导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学习中央有关休闲农业方面的文件,如《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项目发展的重要性,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政策上给予倾斜,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休闲农业项目得到指导、扶持工作落到实处。 3.2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以电视、网络等群众认知度较高的媒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引导消费观念,尤其是本地居民的就近休闲、养生的观念,开发本地收入来源为主,吸引更多外地收入来源的经营理念。 3.3发展精致农业,提升品质 根据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点,以科普性、观赏性为着力点,在特色、科技上下功夫,发展一至两项精致农业,如种植采用以稻草、豆粕为基质或以营养液为基质的无土栽培,如小西红柿、食用菌、花卉的无土栽培,形成一处种植区域就是一片风景,就是一块科普宣传园的景观,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合理转变。 3.4规划休闲农业项目,展示特色 城市居民往往渴望去感受休闲观光农业,除了寻求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观赏自然、体验农事活动,更要在农村自然环境中学习、接触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因此可以将各经营实体所在地的特有传统民俗民情结合农事开展一些农耕文化,如定期不定点举办特色民俗产品和民俗文化节,以此征集和展示本县的民俗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和民俗文化节目,也可展示现代农业新型耕作方式等。 3.5以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标准,着力建设 大田县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大,且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文件的精神,按照示范点的标准建设、布局、管理休闲农业,使大田县休闲农业朝着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服务方向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1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辟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 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区,但也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市场需求,而且是一个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布局,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交通运输以及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成为农民一年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五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仅以广安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小平故居周边就先后建起农家乐,后来发展到全区多个乡镇以餐饮、钓鱼、避暑、水上游艇等多方面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些均以农户个体自发发展,缺乏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此分布零星,功能多单一。按照《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并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向规模集约,打造特色休闲品牌方面发展。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3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仍是以农为载体,变单一农业生产为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在突出特色方面应重点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以城市为中心的名胜景区,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总之,要将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使农民能利用这个产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要使生态环境更绿色,使它能真正成为发展新型消费生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在科学布局和规范管理下使其逐步形成产业群并明显提升产业地位。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途径 1大田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1.1发展概况 大田县休闲农业企业登记在册的共有11家,其中开展营业的有6家,包括农家乐1家、休闲农庄3家、休闲农业园区2家。据初步统计,2011年休闲农业经营面积392.33hm2,营业收入5745万元,接待人数110多万人次,带动农户300多户。6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均已完成农业部主办的魅力乡村网站有关企业信息的填报工作。 1.2交通状况 目前,大田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均溪、武陵、华兴、石牌、桃源、湖美等乡镇,均离城关中心点较近,交通便利,除了桃源、湖美2个乡镇,其余企业交通路线离市区都在30min内,可步行而至,也可乘车前往,是城区居民休闲的好场所。 1.3休闲种类丰富 从经营类型上看,有季节采摘类型的,如梅园山庄;有常年垂钓园类型的,如桃源烤坂山庄、高才河鲜馆;有休闲农庄,如翰林森林人家,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1.4经营理念多样 有以“田园风光和休闲养生”相结合的经营理念的,如梅园山庄种植杨梅、李子、桃子等多种果树,还规划建设山峰木屋,打造“旅游休闲+养生度假”项目;有宣传“文化底蕴为引线结合农家乐”的,如翰林森林人家,周边有佳话传千古的龙潭、千米跳崖、龙山池、犁耙石、仙棋盘、黄牛石、金鸡寨等;有以“休闲健身”为经营理念的,如庆联休闲农庄,位于象山北边,省道306线旁,交通十分便捷,山庄周围均是省级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形成以山水—草场—原始森林为一线的具有休闲健身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有以“养生和特色美食”相结合为经营理念的,如石牌温泉农家乐,除了石牌大骨头具有独特农家风味,远近驰名,还投资建设福建省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该项目被大田县委、县政府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 2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除了在经营地点悬挂宣传牌、宣传标语外,各经营主体对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自身优势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建立新的消费观方面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2.2经营主体在某些设施方面的投资还不够 如对农耕文化展示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等设施还需完善,以体现农业观光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等功能,增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 2.3旅游项目缺乏特色 现有的一些观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投资者简单地模仿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内容与形式缺乏特色,精品工程少。 2.4经营内容品质有待提升 如种植业方面,除了因地制宜种植一些农作物,没有更具科普宣传性的种植类型品种,主导产业产品申请“三品”认证的不多。 3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高度重视,加强指导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学习中央有关休闲农业方面的文件,如《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项目发展的重要性,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政策上给予倾斜,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休闲农业项目得到指导、扶持工作落到实处。 3.2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以电视、网络等群众认知度较高的媒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引导消费观念,尤其是本地居民的就近休闲、养生的观念,开发本地收入来源为主,吸引更多外地收入来源的经营理念。 3.3发展精致农业,提升品质 根据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点,以科普性、观赏性为着力点,在特色、科技上下功夫,发展一至两项精致农业,如种植采用以稻草、豆粕为基质或以营养液为基质的无土栽培,如小西红柿、食用菌、花卉的无土栽培,形成一处种植区域就是一片风景,就是一块科普宣传园的景观,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合理转变。 3.4规划休闲农业项目,展示特色 城市居民往往渴望去感受休闲观光农业,除了寻求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观赏自然、体验农事活动,更要在农村自然环境中学习、接触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因此可以将各经营实体所在地的特有传统民俗民情结合农事开展一些农耕文化,如定期不定点举办特色民俗产品和民俗文化节,以此征集和展示本县的民俗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和民俗文化节目,也可展示现代农业新型耕作方式等。 3.5以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标准,着力建设 大田县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大,且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文件的精神,按照示范点的标准建设、布局、管理休闲农业,使大田县休闲农业朝着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服务方向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广安休闲农业发展意见 1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辟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 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区,但也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市场需求,而且是一个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布局,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交通运输以及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成为农民一年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五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仅以广安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小平故居周边就先后建起农家乐,后来发展到全区多个乡镇以餐饮、钓鱼、避暑、水上游艇等多方面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些均以农户个体自发发展,缺乏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此分布零星,功能多单一。按照《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并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向规模集约,打造特色休闲品牌方面发展。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3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仍是以农为载体,变单一农业生产为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在突出特色方面应重点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以城市为中心的名胜景区,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总之,要将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使农民能利用这个产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要使生态环境更绿色,使它能真正成为发展新型消费生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在科学布局和规范管理下使其逐步形成产业群并明显提升产业地位。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植物园休闲农业发展思路 1兴隆热带植物园概况 兴隆热带植物园由国家农业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开发管理,创建于1957年,是一个集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技推广、产品开发和旅游产业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苦丁茶、糯米香茶、香叶露兜等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可拉、瓜拉那、神秘果、卡瓦胡椒等功能性热带植物,菠萝蜜、面包果、番木瓜、火龙果等特色热带水果等。植物园位于海南省东南部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境内,占地面积42hm2,距海口176km,三亚97km。1951年,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建立,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越南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在这里安家,不同地域、国界的生活与文化,形成兴隆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等先后到农场视察,早在20世纪50年代,兴隆就已成为海南著名的温泉旅游区。 2兴隆热带植物园建设休闲农业的优势 1995年,香饮所开始探索立足自身优势,走以热带农业科研为基础,特色产业为依托,发展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并于1997年创建了“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兴隆热带植物园。 2.1气候优势 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北纬18°45′,东经110°13′,年均气温24.5℃,积温约8800℃,最冷月均温>18℃,平均极端低温8.0~9.0℃,绝对低温6.2℃。年均风速2.2m/s。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光合潜力大,年日照时数为2196h,年太阳辐射总量121.5KJ/cm2,光合潜力为63.75~60t/hm2[3],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区,绝大多数热带、亚热带植物在这里均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有着我国其它热带、亚热带地区所不可比拟的独特的气候条件。 2.2科研优势 兴隆热带植物园与香饮所实行“二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香饮所自1957年成立以来就以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的综合性国家级科研机构,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积累了丰富的特色物种资源和丰硕的科技成果,至1997年,已收集保存各种特色热带植物300多种,鉴定验收成果24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6项,并研发生产白胡椒、兴隆咖啡、香草兰豆荚等特色产品,这些资源和成果为兴隆热带植物园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2.3市场优势 兴隆热带植物园地处兴隆温泉旅游区,距兴隆温泉旅游区仅约3km,由于兴隆丰富的温泉康乐、东南亚华侨文化等的吸引力,自上世纪90年代始,到海南3天以上的旅游团,其中必有1天入住兴隆华侨农场[4]。据统计,自1997年以来,到兴隆温泉旅游区观光游览的游客达到200万人次/年以上,为兴隆热带植物园垫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3兴隆热带植物园休闲农业设计思路及内容 3.1设计思路 经过综合分析,兴隆热带植物园确立了以国内旅游团队为目标市场,运用休闲农业基本原理,制定以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作为核心,特色热带植物资源为依托,在参观游览线路中按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官体验为内容,设计配置相关物种和景观,让游客享受“五官体验之旅”的休闲农业产品。 3.2休闲农业的内容 3.2.1视觉体验 (1)利用植物园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从绿化、美化,园林化,生态化四个层面确保植物园的优美景观,发展休闲农业,确保植物园绿化率常年在85%以上,环境整洁优美,给人以舒服的视觉体验,特别是在冬春季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是冰天雪地,但植物园区却仍然生机盎然,随处可见绿意葱葱。(2)利用植物园的资源优势,在不同线路上均配置了奇特花果物种,如:以观果为主的菠萝蜜、尖蜜拉、木瓜、榴莲、山竹、炮弹果、鸡蛋果、可可、椰子等;以观花为主的火炬姜、龙船花、三角梅、垂花火鸟蕉等;以观叶观茎为主的母生树、大王棕、圆叶轴榈、红刺露兜、小叶地不容、锦屏藤等。(3)利用植物园的科技优势,设置了胡椒、咖啡、可可、香草兰、苦丁茶、糯米香茶等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的标准化示范园,整齐规范的园区既普及了这些作物的标准种植方式又能给人以优美的视觉享受。(4)注重各种热带植(作)物的配植,根据植物对水分、阳光、土壤等条件的需求,合理利用空间,使乔木、灌木、地被等热带植(作)物高低错落,使园中每个区域均有特色热带植(作)物供游人观赏。 3.2.2听觉体验 (1)植物园配置了专业的解说员对热带植物知识进行科学、生动的讲解,主要从3方面进行讲解:①以热带香辛饮料和特色植物为主的热带特色植(作)物知识,主要有胡椒、咖啡、可可、香草兰、椰子、苦丁茶、糯米香茶、玉兰花、橡胶、香叶露兜等;②与热带植(作)物相关的旅游产品知识;③生动有趣的植物故事,如见血封喉、旅人蕉、神秘果等。(2)园区内优美的生态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园区内常年不断的花、果、水等资源吸引了周边地区许多野生动物到园区憩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园内有各种鸟类、昆虫等野生物种300多种。这些丰富的鸟类、昆虫资源为进入园区的游客提供了美妙的听觉享受,每当晨昏、午后或夜晚,各种鸟鸣、哇声、虫啾组成一曲曲动听的旋律。(3)在主要游览线路设置小溪流水,既保证了园区空气湿度,又制造了园区优美的水声效果。(4)在主要线路设置环园音箱,定时播放与环境相协调的优美音乐。总之,走进园区你就能在鸟鸣、流水和美妙的音乐声中,聆听美丽的植物故事、特色热带植物知识,让你在充分享受听觉的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3.2.3嗅觉体验 以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和特色热带花卉散发的自然香气为核心,辅以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品的天然香气或加工过程散发的特有香味,使园区不同区域弥漫着不同的芳香气息,让进入园区的游客随时分享特色热带香辛饮料植物的芬芳。如咖啡花、玉兰花、茉莉花、九里香、米仔兰、栀子花、糯米香茶、香叶露兜等散发的天然香气,咖啡、香草兰、胡椒、糯米香茶等作物产品加工过程散发的香气等。 3.2.4味觉体验 利用植物园自有成果,自主研发具知识产权的各式具有浓郁热带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园区统一设置休息接待品尝区,免费为游客提供自主研发的咖啡、可可、香草兰、苦丁茶、糯米香茶等系列产品的品尝服务,让游客亲身体会一种惬意而又难以忘怀的服务。 3.2.5触觉内容 植物园四季如春,花果常在,是富有魅力的植物天堂,是花的世界,是果的田园,是树的王国,是绿的海洋,游客在这个奇妙的热带植物世界里可以随意地、零距离地同各式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珍稀特色热带植物合影留念,让你真实体验看得见摸得着、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感觉。 4兴隆热带植物园取得的效益 4.1取得了显著的市场效益 兴隆热带植物园的建立,填补了我国热带农业科技旅游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1997~2010年,植物园共接待旅游者1362万人次,年均旅游接待增长率为31.3%,除2003年因受“非典”疫情影响,游客量下滑外,2002年后园区游客量均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游客意见评价根据2002~2010年抽样调查,植物园综合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等平均游客满意率达94%,美誉度和亲和力较高,并受到旅游界和专家的认同和好评,被海南省旅游局等授予“海南省优秀旅游景点”;被中国社会调查所海南分所授予“社会公认满意旅游景区”。 4.2较高的生态效益 (1)引种保存的植物种数量不断增加。1997年,引种保存的物种数量仅为300多种,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植物园不断加大引种力度,至2010年共收集保存2300多种特色热带植物,年均引种增长率达47.6%,有效地保护了园区植物多样性,并促进了热带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1997年以前,植物园内野生动物较少,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对园区生态环境管理和维护,园区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动物在此停留栖息,细心的游人都有机会看到敏捷的壁虎、蜥蜴、可爱的松鼠、美丽的蝴蝶、燕子和神秘的猫头鹰等。(3)园区物种保存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园区面积从1997年的12hm2扩建为现在的42hm2,修建了3座共约4000多平方米的温室保存大棚和7000多平方米的网室大棚,组建了种质资源研究室、种子库、组培室等,大大增强了植物资源的保存能力。(4)园区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成果不断涌现。为不断增强科研对休闲农业的支撑作用,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园区不断增强科研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2778万元,建成“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套工程、购置科研仪器设备76台/套,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园区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2005年以后,共引进各类人才4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30多人,通过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加强在岗科技人员的培养,科技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至“十一五”末,共取得科研成果8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31项、480余篇、出版专著39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8项,研制出八大系列、40多种特色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系列产品。(5)园区的接待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植物园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能力逐年增强,游览参观线路由原来的1条增加到了5条,设置了专门的电瓶车通道和贵宾通道,修建了可同时容纳1500多人休息的生态型休息品尝区、150多平方米的游客中心、300多平方米的司机导游休息室等,接待能力由1997年的50多万人次/年上升到现在的200万人次/年以上。 4.3产业带动作用 兴隆热带植物园从提高农业附加值出发,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加强热带作(植)物相关的旅游新产品研发,增加了园区销售量的同时,带动了咖啡、胡椒等作物的行业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进口量的增加。同时对其它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如香草兰、椰香脆饼、苦丁茶等产业也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1)园区产品销售总量逐年增加。1999~2010年,销售咖啡、胡椒、香草兰、椰香脆饼、苦丁茶、可可等系列产品共2062t。带动相关产业销售量万余吨。(2)1998年之前,植物园自产咖啡销量较小,甚至海南省每年的咖啡销售总量也不足50t,1998年以后,通过休闲农业平台,植物园咖啡销售量逐年上升,至2002年,园区咖啡销量达到86t,2002年以后,虽然园区咖啡销售量没有显著提高,但海南省整个咖啡产业年总销量超过1000t,同时带动了我国咖啡进口量,1999~2010年,中国咖啡进口量不断增加,2010年比1999年增加了1978%[5]。目前海南已涌现出多个著名咖啡品牌,如兴科、上岛、太阳河、怡然、侨乡、南国、春光、福山、候臣、力神等,为咖啡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3)胡椒是植物园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但市场上胡椒销售价格一直呈波动状态,市场销售价格最低仅8元/kg,最高时则可达80元/kg,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严重制约了胡椒产业的发展。1999~2010年植物园利用自身的平台,通过休闲农业的特殊市场,自产的胡椒价格始终保在100~120元/kg,胡椒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的胡椒产量比1999年增加了95%,带动中国胡椒进口量1999~2010年保持上升态势,大大拉动了海南胡椒业的可持续发展。(4)自1984年起,香饮所经过20多年的科技攻关,掌握了香草兰产业化发展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关键技术,在海南万宁、琼海、定安等市县建立示范基地,并陆续开发出香草兰绿茶、香草兰天然香水、香草兰精油等一系列产品,伴随着香饮所香草兰系列产品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带动了整个香草兰产业的发展,使香草兰产业成为今天海南主要的特色产业之一。(5)椰香脆饼是流传于兴隆地区百姓家中的东南亚风味传统特色小食品,一直未形成产业。1999年植物园通过休闲农业市场,自产自销这一独具特色风味食品,既让游客领略品尝到这种只能在海南兴隆当地才能品尝得到的美食,又极大地带动了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1999~2010年(表1),植物园椰香脆饼年均销售量达18t,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年销量达100t以上,并涌现了太阳河、南国、春光等椰香脆饼品牌,相信未来该产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6)苦丁茶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饮用历史,由于其特有的保健作用,素有“绿色黄金”之称。1997年之前,全国苦丁茶市场并不景气,销售价格仅40元/kg也少人问津。通过植物园的宣传介绍和免费品尝,广大游客了解苦丁茶苦后回甘的特点和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的作用,苦丁茶的销量与日俱增,销售价格也在逐年攀升,至2010年,仅植物园苦丁茶的销售量就达到18t,整个海南苦丁茶销售量则超过了100t,销售价也超过了600元/kg,大大促进了海南苦丁茶的种植和销售业,使海南苦丁茶市场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4.4显著的社会效益 通过开发农业科技旅游,植物园为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2010年,植物园向地方直接提供就业岗位654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270个。1997~2010年,植物园年均就业人数增长率为18.9%,较好地解决了香饮所富余人员、家属及其周边居民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园区及周边农业劳动者致富,创造了健康、安全、殷实的小康生活。(2)1998~2010年,植物园向地方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年均增长率达256%,为地方财政做出较大贡献,并带动兴隆地区餐饮、住宿、娱乐、交通、购物等旅游行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3)发展经济的同时,植物园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001年植物园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2002年又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双认证。通过对上述体系的宣传,大大提高了员工的文明素质。同时,通过员工的行动,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前周边地区百姓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许多不文明现象,如不讲卫生、言语粗俗、偷盗、懒散、酗酒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植物园周边农村的精神面貌上了一个新台阶。 5结语 观光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颗明珠,已迅速发展起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兴隆热带植物园将植物资源、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五官体验之旅”的产品形式展现给广大游客,不仅有利于资源保护、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更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将发展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合理统一,探索休闲农业与植物园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为海南现代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典范。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三门峡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整体发展趋势较为良好,对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各地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就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现状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从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视角下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现有的资源实行了进一步利用,并根据三门峡市实际情况,科学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三门峡;发展研究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农业概述 2016年01月04日,我国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要求我国农村城市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当前农村产业经济链新道路,促进广大农民的就业及创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对原有产业、产品运营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升级与融合。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表现。具体的是农业提供资源,以旅游服务为表现,通过农业产业链中的与旅游产业链的价值模块相契约的部分以新的商业价值向市场全方面的渗透,而旅游产业因农业价值的融入,大大增加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使得新的产业链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简单的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更具有市场价值,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 2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三门峡市所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位于我国内陆区。平均气温高,日照充足,很适合种植业和林果业等的发展。而且三门峡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开展体验性的观光项目。再加上三门峡市的人口众多,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10年7月5日,我国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提出“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政策。政策主旨从三方面出发: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并召开2010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三门峡市全市已建成数家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果汁、果酒、果奶、果番等八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全市形成了“果一菌一肥一果”和“果一加一畜一肥一果”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本市的产业经济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综合效益。 3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成就 沿黄带观光农业创收。沿黄河农业带由本身的传统农业带转变为现在的观光旅游带,借助天鹅湖湿地公园,黄河公园,天鹅岛,天鹅湾等自然景观和坡沟,发展特色小镇,旅游度假村,吸引大部分游客入境消费。可以促进销售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旅游业中的民宿,农家乐,特色美食街,风情表演等等都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特色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镇,投入了科技含量,培养了一批人才,如花卉,有机蔬菜水果领域,建设了特色农业产区,打造了特色休闲农业后,加强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促增效。将农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园区提高了科技含量,对缺水地或水源不足的地带,建设了生态农业带,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3.2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2.1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三门峡市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27万平千米,只占耕地面积的32%。当地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三门峡市中低产田占地面积约为80%。干旱发生频率高达80%。当地节水灌溉等面积较小,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56,当地旱地水分利用率为55%。3.2.2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瓶颈三门峡市果品业在全省有较高领先地位,然而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度较低,规模和质量效益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异。当地畜牧业面临着用地、环保条件制约,以及当地烟叶受政策影响较大,发展空间均被压缩。渔业、食用菌、蔬菜、药材等体量小、产品粗放、名优产品少,优质高端产品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3.2.3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休闲农业的创新型人才,对产业链的延伸没有进行深度研究,产业链条没有得到充分完善,而且当地产业化发展缺少引领其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仅有的两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困难,当地省级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4%。3.2.4管理体制不完善休闲农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更作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具备开放性、综合性的多元化旅游主体,因而对管理层次的要求要远高于简单的农业及休闲业。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目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员工相关知识较为缺乏,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服务人员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3.2.5缺乏宣传力度由于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各个经营主体零散、分布不集中,各个经营主体之间没有形成经营圈,宣传力度比较小。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经营者投入的资金较少,公益性的产地宣传、地理标志品牌宣传缺失。 4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为经营者可以借助政府的支持,建立蓄水池实现涵养水源,减少干旱带来的深度影响。在道路方面,加大力度改进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还可以建设乡村观光旅游专用道路,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在供水、停车场、网络设施方面,要加大建设力度。对于游客的接待,要做到一条龙服务,时刻为游客准备时间和精力。 4.2创办三门峡市特色休闲农业 当地休闲农业没有突出的特色优势,因此可以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聚集村,当地经营者可以通过农村的各种资源加强特色农业的创建,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村镇景区。三门峡市果品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可以加大力度发展观光果园,创办具有特色的果品采摘园。吸引游客体验当地农业活动,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发展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活动,但是得大力监管食品安全,确保游客的健康安全状况。其次加强景区的安全防护,为游客打造一个舒适满意的旅游环境。同时可以提高当地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充分享受乡土田园的乐趣。 4.3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通过把农业产业链的价值融入服务业里面,增加了休闲农业的价值,也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把地产、创意等相关产业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服务功能。农业不再局限于在生产以及产业经营,还可以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4.4合理规划布局 作为农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加强规划引导,将农业资源和人文艺术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要按照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并且学会借鉴其他城市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化发展布局。作为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使三门峡休闲农业走上合理规划的发展道路,防止在经济开发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5加强宣传、铸造口碑 由于半数以上的休闲农业游客是在亲戚朋友口中获得信息的,所以这说明休闲农业园区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做得不好,行业缺乏系统性的营销策略。在宣传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如农村宣传片,向全国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还可以举办影响力大的农事节庆活动,吸引各地的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 5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 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潜力及发展趋势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并对我国近年来关于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更为当地的农村经济效益带来了巨额提高,并对现有的资源实行了进一步利用。 5.1对当地资源的进一步利用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处理中,因地制宜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这次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争取能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带动当地的产业经济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三门峡市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改变为多类产业共同发展,产生了特色产业,发展了循环经济,建立了新兴产业园,以工带农,以旅游资源带动农业的发展,延长了当地经济产业链。确切培训与发展“互联网+产品”行动,大力运行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发展果品电子商务对于销售主体的吸引力,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的覆盖面。如建立产品的特色馆,通过特色农产品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2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通过旅游产品整合,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近年来在我国政策引导下,农业经营模式有着不断的创新与开展。农业旅游的模式更突出了乡村旅游也将会更好走向广大群众,传扬我国本土文化。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开展更是在当地作为一个很好的开端,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5.3推动当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产业融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长农民经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贯彻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 作者:杨莹莹 艾雯静 叶琼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文化性强、大自然意趣浓、乡村特色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增强城乡交流、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新途径。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休闲农业在我国城市周围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目前旅游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休闲农业以其自然的生态环境、淳朴的农家体验和简便的旅游方式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郑州市作为河南这一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理论研究仅停留在对概念的解释和现象的描述上,在实践探索上还处于随意模仿状态,缺乏对目标市场的调研和科学规划,发展模式与社会环境的相容性低,亟待从理论上对其加以“梳理”。因此,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调研分析,来探讨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中的某些规律,便成为本文的研究动机。 1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现状 根据休闲农业的结构、功能、投资主体和空间分布,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开发模式、经营模式和空间分布模式。 1.1开发模式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类型多样,通过笔者调研,可根据休闲农业的结构、功能来分,主要分为三类: 1.1.1农业观赏型开发模式 (1)自然景观观赏型。这类开发模式是以当地的原生态的农业自然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属于观赏型休闲农业,经营主题以农业景观和当地特产为主。郑州市北临黄河,有丰富的沙滩和较好的湿地资源,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如雁鸣湖生态风景区、黄河生态游览区等,这些景区由于具有自然、原生态的景观,得到了市民的青睐。 (2)畜牧养殖观赏型。具有观光性的养殖场、牧场、森林动物园以及有关畜牧养殖场所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及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乐趣。此种观光类型开发较好的有位于郑州市南郊管城区的南曹金鹭鸵鸟观赏园,还有位于郑州市南郊的新郑野生动物散养园等。 (3)现代农业观赏型。这一类型主要是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和农业的最新成果。如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金水区庙李镇的蔬菜科技示范园、河南绿色中原食品公司等。 1.1.2参与体验型开发模式 (1)农园采摘型。主要是开放成熟期的瓜果园、菜园等,供游客入园观赏、摘果品尝和购买,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乐的果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等。这一类型开发比较成功的有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的樱桃和葡萄采摘园,以及新郑大枣观光园等。 (2)渔场垂钓型。利用水库、池塘、河流等水体进行观光、垂钓、驾船和水上娱乐活动,游人除享受观光休闲外,还可以学习有关渔业养殖及捕捞技术,并品尝水鲜。郑州市可供观光休闲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市区内就建有尖岗、常庄、金海、龙岗等水库,还有西流湖,其不但是郑州市的城市供水源地,而且还可以供人们休闲垂钓。 1.1.3综合型开发模式 主要以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为主,兼顾餐饮、休闲度假、农业观赏体验、休闲娱乐、企业培训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园区。园区内规划比较合理,分区明确,有农业观光体验区、儿童游乐区、现代化餐饮区、烧烤区等,受到郑州市民的青睐。这一类型主要有:丰乐园农庄、富景生态游乐世界、黄河生态游览区、雁鸣湖生态风景区等。目前这些园区已成为郑州近郊的旅游热点,特别是“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园内的游客平均每天可达2万人,门票收入近百万元。由于园内服务设施相对齐全、环境优美,现已成为企业培训、生意洽谈的理想场所。这种类型一般由企业投资,发展比较平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此类园区多为旅游景点式开发,往往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不大,有的甚至还会侵害农民的利益。此外,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园区人工化严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2经营模式 郑州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经营模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模仿性,从投资经营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见表1):一是以分散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如在城市近郊的旅游点及鱼塘附近,由农户组织兴建以农家风情和吃乡村饭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园,富有特色和灵活的吃住形式,深受都市人的欢迎,如金水区黄河渔场休闲垂钓园。农家乐园在满足城市各种层次消费者休闲、娱乐的同时,让很多农民能以离土不离乡的便捷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城乡互动,也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以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一些企业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投资、自主开发、自主经营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项目。如丰乐园农庄、富景生态游乐世界、金鹭鸵鸟游乐园等。三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在原国有资源(如林场、湿地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如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 1.3空间发展模式 从郑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地域布局来看,主要分布在以中原区、管城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上街区6区为主的郑州市近郊,均属于依托大城市来开发的近郊型模式,距市中心大多只有30-40min的车程距离,不少园区已有公交线路直达,交通条件较为方便。郑州市的休闲农业分布极具地域特点(见图1),可表现为“两圈、一带”:以郑州市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上街区为主的近郊休闲农业圈;以中牟、新郑、巩义、荥阳、登封、新密6县市为主的中远休闲农业圈;以黄河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带。由于郑州紧临黄河,形成了特有的黄河滩地、湿地,是休闲农业观光的好地方,因此许多休闲农业园区都建于此,形成了特有的空间分布模式。 2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思路 从以上分析可知,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初步成型,但由于尚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模式的选择还需进一步探究。参照国内外的经验,结合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所处发展阶段及郑州市各区、县市的现状,今后一段时间郑州市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模式的选择思路如下: 2.1以观赏性、体验性休闲农业开发为重点 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比较单一,制约了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保持优势项目的条件下,应开发更多的项目类型: (1)农业科普教育型。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园区不少,但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型园区却不多,因此,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发展。农业科普教育型园区应兼顾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的功能,在建设上注重知识性、科技性、趣味性的挖掘。 (2)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型。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托生产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兴建起来的,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光游览价值。游客不仅可以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还可以购买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同时,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是对农业企业的宣传、产品的推广,二者相得益彰。这类园区在郑州市发展得比较成功,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今后发展应注意以农业生产为主,以旅游活动促进农业生产,同时要增加农业生产过程的观赏性。 (3)特色农业基地型。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为目的,依据地域特色、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围绕市场需求,集中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而形成的适当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基本点就是要满足游客求“特”、求“奇”的心理需求。这类休闲农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因此,该模式应得到大力开发,更加注重突出特色,延长产业链,增加游客的安全度。 (4)农家游型。最经典的农家游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农家饭、同住农民屋、同干农家活,是由农民提供或出租耕地,让市民参与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参与家庭养殖的农业休闲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享受由播种、管理到收获的农作乐趣,在此过程中农民得到一定的收入。农家游现已成为许多城市人双休日消除身心疲劳、远离都市喧嚣的一个常设旅游项目。目前郑州市农家游型模式开发的深度不够,游客的重游率较低,今后应注重保持淳朴特色,维护农家原本的“绿色生活”,提高服务质量,使游客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2.2适当发展综合型休闲农业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人的需求层次会随着环境的改善而不断提高。休闲农业同样存在这样的需求变化,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休闲农业品质的需求层次也会不断提高。因此,郑州市休闲农业应立足于社会经济环境,在满足中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的同时,适当发展高级综合休闲农业,以适应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 目前,郑州是休闲农业的开发呈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传统农业休闲项目开发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的项目偏向于城市游乐公园,偏离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郑州市不宜开发较多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否则,会造成客源不足,效益低下。 2.3经营模式的选择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按照投资经营主体不同,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可分为三种:以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而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由于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能作为长期的发展模式来考虑。因此,鉴于郑州是休闲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并考虑综合条件,笔者认为今后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选择如下: 首先,在政府引导下,发展以分散农户为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即可以在不破坏农业环境的前提条件下,由政府引导,在有条件的农户自有农业资源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开发。这样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符合休闲农业的开发原则。但在我国,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农户没有能力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在此情况下,可以按照农业产业化这种组织制度的创新,来增强分散农户的投资开发。如可以引入“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这样不仅避免了农户交易的市场风险,还降低了农户交易频率,减少信息成本和农户经营的交易风险损失。从而使以分散农户为主体的投资经营模式,最终向以“农民经济组织+农户”为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转变,农民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真正主体。 其次,在政府统一规划管理下,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模式。政府应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在具有一定资源条件,但并不侵占农用耕地的地方(如黄河滩、盐碱地、荒草地等),可考虑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这样不但不会侵占优良的农业资源,还可以对不良的资源进行开发,从而形成休闲农业整体的合理开发。企业也可以降低其承包土地的费用,集中资本投入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最终能够形成效益的外溢,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4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思路 旅游经济学研究表明,游客流在空间上会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休闲农业旅游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据此,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发展模式可分为以30km为半径的近郊休闲农业区和以80km为半径的中远郊休闲农业区。近郊区主要包括郑州市的6区以及荥阳市的东部、新郑市的北部、新密市的东北部以及中牟县的西部地区。近郊区是城市居民观光休闲消费最为活跃的地区,观光农业可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花卉观赏、园艺农业、设施农业及果菜种植、采摘、水上观光垂钓、特种动物养殖等休闲农业项目;除上述以外的地区,可以称为中远郊区。中远郊区平原可开发教育农园、观光采摘基地、农家游,乡村旅游等休闲农业项目;远郊山区自然景观特征明显,风景优美,休闲农业应结合原有的知名旅游景点,开发休闲农场、度假疗养村、民宿庄园等休闲农业项目。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乡村休闲旅游视角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摘要:创意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模式,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该文以成都邛崃“中国酒村”作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其特点,分析了在乡村休闲旅游背景下创意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者包容协调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创意农业,就是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和科学设计,打造资源节约、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农业发展新形态,走出一条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1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 乡村休闲旅游指旅游观光者依托自然乡村空间环境,以领略美好乡村奇特自然风光、突出人文景观为目的,集观自然风光、乡村休闲度假、民俗娱乐、农家购物、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形式[1]。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乡村热”形式的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引导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家人、朋友、同事的自由组合下,结群到农村体验乡村生活,倡导游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更趋多样化,乡村旅游也随之异军突起,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提高农村经济新的衍生形式,以其功能多样、资源利用高效、消费需求新兴而被业界视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据成都市旅游局的《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成都市接待乡村休闲旅游游客达9519.18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数的49.75%,收入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06亿元),同比增长24.25%。创意农业旨在突出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注重把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加工过程、生产方法等融入文化再造、旅游提档、产业升级,从而打造具有浓郁“乡愁”意境的产品和市场[2],并以独特的创意农产品或农事活动,传承并打破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形态,达到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包容发展的最佳效果。 2“中国酒村”的基本情况 “中国酒村”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邛崃临邛街道文笔山村,距成都65km,项目规划面积533.33hm2,总投资15亿元,以“酒香里的中国、记忆中的老家”为主题,以邛崃千年南丝路农家酿酒工艺为文化基础,对现有川西民居实施升级改造,打造集“邛崃原浆文化体验之旅、红高粱种植酿酒、农家花海田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展现独特原酒文化为主题的川西平原乡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酒村”规划建设12个功能区域,分别为:大梁酒庄、田园迪士尼乐园、万亩红高粱观光公园、迷你香猪园、大梁农耕园、酒疗SPA水景酒店、二十四孝养老院落、未来水世界乐园、天府水浜渔村、太阳部落梦幻乐园、丝路酒寨以及酒坊民居安置街区。这些不同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旨在为每一位远离都市喧嚣的游客能在这里随农家俗、酿农家酒、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田园耕种、酿制原浆老酒、寻找儿时的记忆。随着“中国酒村”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仅2015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余万人次,单体旅游收入总额达3000多万元。 3“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 3.1.1“以农养酒、以酒促旅”的模式促进了创意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循环融合发展“中国酒村”在打造过程中,突出农业主线,把周边农民的农业生产用地通过作物折价、货币补偿、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了使用权流转133.33余hm2,专门用于种植酿酒原材料红高粱。游客以认种红高粱的形式体验种植、收割、酿酒的乐趣,通过“种酒粮、醅酒窖、事酒艺、兴酒礼”等一系列身临其境的活动让游客了解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3.1.2“回味童趣、回归田园”推进乡愁记忆与农耕文化深度结合按照“嬉戏田园一天,穿越时空千年”的理念,把农业生产的末端附属品稻草编制成变化多样的各种动物形状,建造一个纯稻草主题文化的“农村新型迪士尼乐园”,在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又在山水田园间亲身感受滚铁环、扯陀螺、荡秋千、跳皮筋、跷跷板爆米花等传统老游戏的无限乐趣,找寻孩提记忆,重归故里田园。 3.1.3“体验农事、农耕教育”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以亲子系列为主题,父母带领孩子种高粱、探酒坊、碾水磨、进厨房,通过这些农事体验活动,把碾米、磨面、榨油等传统手工技艺一一呈现,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感知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与快乐,让城里的孩子在劳动中接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再教育。 3.2“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进程中,充分吸纳前人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经过4年多的成长,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2.1生产的适度经营规模效益不明显过于分散的经营方式,将会造成投入产出比的偏离,产业链条局限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缺乏农业工业化过程,创意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值空间相对狭小,因此缺少规模化的企业等市场力量的跟进,将很难投放市场,树立高端品牌,从而将大大限制其资本运作的潜力。 3.2.2创新力度不够大有重复传统农家乐的趋势,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偏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缺乏一定的科研投入、技术储备和厚实的农业发展土壤环境。 3.2.3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协同融合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宏观愿景和远期发展目标,还没有利用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块金字招牌进行创新品牌的宣传与推介,缺少全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开发理念。 3.2.4缺乏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资本、技术、人才、运作机构的充分培育还没有从教育、科研、人才、政策、市场等方面为创意农业市场化开发创造条件成熟的外部环境[3]。 4创意农业发展的模式探究 在分析了“中国酒村”创意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后,我们不难发现,农业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呈现多层次创意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里,要实现农旅互动发展,融合多种产业元素催生新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十分必要。 4.1“花卉+婚庆”模式,打造“世界爱谷”把花卉的培育生产与婚庆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室内婚礼的束缚,在绚烂鲜花的芳香和美丽阳光的交相辉映中举行浪漫婚礼,在花熏大道感受七彩浪漫童话花海。推出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推进花卉深加工与鲜花延伸品再生;打造婚纱摄影胜地、婚礼举办天堂和温馨蜜月洞房;形成集花卉养生、保健、美容于一体发展的世界爱谷特色花卉婚庆游憩综合项目。 4.2“苗木+休闲”模式,打造美丽生态新村把苗木作为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规划的有生资源,在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种植旅游观赏性强、开发价值高、景观效果好的优质苗木,不断提高苗木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景观苗木进行搭配种植,突出苗木种植的空间视角,形成情景化的景观效果,把游客带入一种心旷神怡、如临其境的林木郁郁丛生的美丽生态新村[4]。 4.3“果业+创意体验设计”模式,打造创意瓜果王国以“微果园”的模式,由企业主把果园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小块,游客可以根据个人对水果的偏好、不同的季节、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认种一块果园,平时由企业主代为打理,游客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照料自己的果园,并在瓜果成熟季节实地感受采摘之欢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对瓜果进行创意设计,形成以瓜果果实、果树、花朵及其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也可以“以人代物”,把鲜活的人打扮成瓜果形态,感受异样之美,并在游客用餐时的餐具、座椅、房间的包装设计中融入瓜果元素。 4.4“鱼业+多元化渔乐体验”模式,打造百渔乐园和虾兵蟹将王国在传统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钓鱼、抓鱼、网鱼、摸鱼、打鱼融入相关联的其他乡土游乐方式,构筑一个乡土田园以渔猎文化为主题的游乐游憩综合体。同时,将鱼、虾、蟹、蛙、贝等进行象形设计,设计成为各种小屋、休闲座椅、景观设施、生活用具,真正地让你进入水产养殖的王国。 4.5“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模式,打造梦回“十八坊”以记住乡愁为目标,收集整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技术、耕作方式和传统劳作工坊,通过特定区域、方式再现作坊内部摆设、工具、工艺流程等[5],游客既可观看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亲身参与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体验劳作。 作者:龚贤 闫紫月 单位:成都行政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论文 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概述 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由于土木工程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建设,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也就决定着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当今时代的潮流就是借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来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我们的项目管理水平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工程项目的大量建设,尤其土木工程的大量建设,造成很多没有科技管理水平的单位的进入,拉低了整个土木工程的管理水平,进而影响到了土木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不安定的隐患。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原因。比如没有专业技术的员工进行操作,没有管理经验的人员进行项目管理,而且一些非法的单位为牟取暴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部分验收单位蒙混过关,给不合格的土木工程项目放行等等。这些行为都非常可能影响土木工程项目的正常有序的管理。 二、引发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引起的:第一点是由于当前土木工程项目较多,造成了很多没有资质和能力的单位加入到土木工程施工中去,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发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的下降,也就是很多的豆腐渣工程,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安全效益。没有资质和能力单位往往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盲目追求工期,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工程的长期安全性;第二点就是我们的施工单位表面上打出“安全第一”的旗号,事实上没有实际的付出行动,没有在施工单位内部设置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制定详细可行安全标准,而且对于破坏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个人和行为,没有严格的制止和教育。而且在质量和工程进度相冲突的时候,果断选择了工程进度为先,所以会导致一些安全问题的发生;第三点就是我们的工程建设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没有做到居安思危,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安全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在施工和操作中,不带安全帽,不遵守操作章程,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教育置若罔闻,不仅对潜在的安全风险缺乏认识,更重要的是没有规避风险的能力,往往在事故发生后不能有效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意义 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先,我们的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不仅是在践行安全第一的理念,更是保证土木工程施工项目长远质量的实现。因为只有安全管理,安全的施工,我们土木工程所建造的项目才不会盲目追求进度而忽视了质量。而且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能够创造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更能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也就是加强土木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施工单位发生人员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还能提高工作的品质和效率。另外一个方面,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管理理念落实到工作的中去,当每个员工都在践行安全管理时,整个施工单位和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也就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因此施工企业必然拉大和不注重安全管理的企业的差距,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毕竟施工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长此以往,必然会生产出质量安全的产品,建造的单位也会长期稳定,那么施工企业的信誉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升。所以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施工单位越快行动就越快有效果,安全管理的效果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回报,也能促进整个土木工程施工行业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措施 1.做好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施工单位在正式施工开始前,要召开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对于土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一一做出相应的备案。同时对设计图纸仔细研讨,确保设计图纸不存在诱发安全隐患的问题。然后便是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并且制度要以人为本,不能过高或者过低。当然安全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管理标准都离不开所有员工的遵守,所以在正式施工之前,施工企业必须召开相应的大会,让所有员工都能理解和认同安全规制制度和安全管理标准,并且根据跟单位的不同情况,组织单位员工认真学习相应的内容,通过一些列培训活动,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除此之外,相应的采购部门,必须做好安全物资设备的采购贮存,做到供应充分及时。以上就是做好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前期准备的核心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从物质基础和安全理念两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实行分阶段,分区域的针对性安全管理。土木工程施工中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比如在混凝土施工阶段,要重点做好水泥和钢筋的安全监测,规范操作平台的设置,注意相关车辆的进出管理,纠正其中的一些不合理搅拌技术。比如在后期验收阶段,要统筹兼顾,对施工建筑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尤其是平时不留意的细微地区,认真检查,不放松一点安全标准。至于分区域的安全管理,要求不同施工区域的单位,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安全标准。在管理上也有所区别,比如经常夜间施工的区域和单位,必须做好灯光的照明和噪音的控制,尽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夜间施工带来的影响。 3.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做到赏罚分明。对于违反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的个人和单位,不论身居何种职位,还是哪个单位,都必须按照规章严惩不贷。如果施工企业放纵这些行为,并将引发整个施工质量的剧烈下降,进而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遵守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施工企业应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并在单位内部大力宣传,争取在施工企业形成全体员工争创安全标兵的氛围。只有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发挥制度的激励和抑制作用,才能逐渐提高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进而提升施工企业的质量和水平。 五、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整个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全社会凝聚共识,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推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同时,我们更要做到以人为本,无论是安全管理的目的,还是安全管理的决定力量,都离不开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总之安全无小事,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作者:高婷单位:黑龙江哈尔滨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油田项目承建的安全管理形式探究 1油田项目承包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1职工分工非常混乱 对于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来说,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职工的分工混乱、权责不明的情况发生。有很多施工人员上虽然拥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但却并不了解自己对于施工任务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很多环节和工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脱节或者是衔接不完善的情况。因此,一旦有问题发生的时候,不能立刻就找到相关的负责人,很多职工由于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因此对于事故的责任都是采取相互推诿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极大的拖延了事情解决处理的时间。从而导致工作效率底下,很多工作都不能很好的完成。从当前我国的油田项目承包建设企业来看,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细节问题仍然做得不到位、不完善,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1.2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管 在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方面,造成油田作业中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监督部门及人员不能严格、认真地对工程作业安全性进行全面、有力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监督部门及人员对油田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督的认识不足,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态度散漫、消极,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对油田作业工程开展安全监督工作。再加上相关人员对安全管理的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度不足,最终造成安全监督工作的失效。 1.3缺乏强有力的安全管理基础 在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方面,我国目前的油田企业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基础上较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在:工作人员在作业中的安全防护用具、防护技术、机械设备等较发达国家落后很多,其作业安全的工业化、定型化、标准化程度又特别低;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参差不齐;对油田生产安全的技术研究工作薄弱,安全科技的成果用滞后,缺乏能够有效的解决油田作业安全问题的关键性技术。 2分析油田项目承包的安全管理模式 2.1明确甲乙方的责任与义务。 针对油田项目承包的安全管理模式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甲乙方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做到权责分明,将每一个工作环节更好的衔接起来。 2.2管理人员一定要多面协调 如果要想有效率、更好的完成一个项目,那么就需要各方面的管理人员进行多面的协调,加强各个方面的合作,使每一个部分都能很好的衔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成的战略合作体系。比如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要只是单纯的依靠设计公司,同时也要吸收施工方的意见,讨论出一个更加合适的方案,让设计的方案能够更好的实施,这样才能将工作更有效率的进行下去。 2.3安全管理人员必须重视钻前准备 比如,相关油田项目承包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多进行一些资料的收集和调研,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即将到来的项目做好准备。对于项目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有一个周详的计划和安排,不论是从时间方面、还是从资源管理方面或是从费用以及沟通方面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并应该筹备出几种不同的方案,这样在项目真正实施的时候才能更加的顺利。 2.4在进行科学油田项目承包安全管理的同时注意创新 在油田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不管什么方面都要拿出科学的数据,进行理论的分析,这样才能让整个的施工过程变得更加的精确,不容易发生偏差。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油田项目进行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吸取之前项目的一些优秀的经验,注意总结,但也要把握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需求,做到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不要让项目的建设成为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生存。 3探讨油田项目承包的安全管理方法 3.1提高安全意识,降低风险 在各个行业之中,油田项目承包工程并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这是由于油田项目的建设具有非常多的危险性工作。因此,安全管理问题在油田项目建设当中就成为了首要关注的问题。只有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确保安全,才能保证项目建设更好的进行下去。而如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那么不仅项目本身会收到非常大的损害,同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油田项目承包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提高安全意识、将风险降到最低。不仅是管理人员要将安全意识放到第一位,同时还要让施工者认识到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在工程开始实施之前,一定要进行认真的核对和检查,力求排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从意识上加强安全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建设的进行。 3.2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在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中,对于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在项目的实施中成为一项必须执行的制度,让大家能够充分的重视起来。这样根据管理制度的规定,工作人员就能够做到权责分明、分工明确,安全管理不再是口头上的承诺,更是明文规定的制度。这就在无形当中让工作人员对于安全问题有了足够的认识。同时,如果一旦有安全问题出现,就能第一时间找到相关的负责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能够极大的提高施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工作人员发现在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 3.3强化安全监管,职责明确 由于油田项目的建设不同于其他工程的建设,具有特殊的危险性,因此在油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就更要注重安全监管工作,做到职责明确。对于施工项目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严格的安全监管,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指定的负责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安全意识,同时还能提高职工自身的责任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会影响到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另外,作为工程监管人员不但要加强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还要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上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要符合施工要求和工程标准。油田项目承包在强化安全监管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油田工程项目承包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目前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来看,专职的安全管理以及安全负责人员一般都是负责项目的整体安全工作,但却很难深入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当中。但是,这些细微的环节以及工序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将这些细微的环节都做得更好,才能使整个项目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因此,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油田工程项目承包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通过优化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方案确保技术上可行、安全上有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力度,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并结合现场实际,及时调整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在工序交接时,考虑增加安全施工交接一项,工序交接应报请有关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监理人员参加。 3.4落实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因为我国当前大多数油田工程项目承包的一线生产作业人员文化层次和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其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技能不完善等特点,给油田生产作业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因此,油田企业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定期的为他们进行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在生产作业中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身防护能力和业务素质水平,打造一支安全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化的油田工程项目人才团队。 4结束语 总之,为了全面落实油田企业项目承包建设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的规范化、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油田企业还要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民效机制,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油田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最终目标。 作者:邢洪涛刘江涛王麟汉单位: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华北物探处大港油田第二矿区管理服务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环境工程项目质量的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观念的提高,对于环境工程项目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况且在现代化社会当中,环境工程项目质量在满足业主需要的同时还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这其中不论是经济性、安全性、适用性还是与环境的协调性都应该得到保证。所以对于参与到环境工程项目当中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来说,都是需要保证项目的质量。环境工程相对于其他企业的工程来说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建设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其用户也需要全程参与到建设当中,因而这也就对其资源和方法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 关键词:环境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 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机制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卫生工作的关注程度远远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的社会当中,地球上任何生物的进化、演变以及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作为生态系统运转当中最高级的生物,人类以其高智商和高操作性具备更大的能动性和创新性,这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具备更大的优势。在现阶段当中,经济发展还需要与环保相结合,所以在对环境工程进行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时候就需要对于项目当中的所有阶段和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和科学的规划,这样不仅能够对其工程实施质量有更好的保证,同时还能够保证其与环境的协调。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和安全观念 观念对于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而在进行环境工程项目的时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质量和安全观念。从目前社会观念和人们的心理活动来看,环境卫生工作和环保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体面,因而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非议或者是不公对待,长此以往在环境工作当中工人们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从而影响实际的工作质量。所以不论是在岗前培训还是实际工作阶段性管理当中都需要注意到这些工作人员的心理变化并对其进行调节和纠正。况且人们认识一个城市更多是从城市面貌开始的,而环境卫生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视觉舒适度,所以就需要让环卫工人们认识到环卫工作对于城市形象维护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试想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路面以及公厕当中的卫生脏乱差,那么便会在潜意识当中拒绝与该城市的经济或者是工作进行更多的交往。通过这种环卫工作重要性观念的树立,不仅能够让环卫工人们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质量是与城市文明程度相关的,同时还能够从心理上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况且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卫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街道和路面进行的,因而在工作过程当中来往车辆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工人们长期与垃圾或者是其他污染物接触,因而就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生理安全,所以工人们在工作之前就需要做好防护措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其工作质量和个人安全。 二、层级管理,明确责任 从人的本性来看,“三个和尚没水吃”在工作当中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人的心理和潜意识当中都存在一定的惰性和私心,因而如果在工作中不能够对工作任务和项目进行明确安排就很容易会导致工作人员对于工作项目和区域相互推诿,这样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工作项目完成的质量,同时还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从整个城市的工作岗位来看,环卫工人承担着最为重要且最为繁重的任务,而且由于环卫人员的数量比较多,因而在工作当中的管控性并不是特别科学合理。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层级化的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将区域化的环卫内容落实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同时还能够通过一定的奖罚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责任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因而在管理的时候就需要对从事路面清理、车辆对路面保洁、垃圾收运以及公测卫生保洁等内容明确到人,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各司其职,而且由于从事某一内容的长期性和经验的积累也会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加有效,工作质量会更高。 三、加强事后的监督管理 环境工程主要是惠民的,由于它的整体性和内容的庞杂,因而就需要定期对于工作的质量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进行考察和总结。环境工程项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对于它的监管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加强。对于管理部门来说需要对于环卫工人所使用器械的质量和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这样才能够从其内部减少环卫工人工作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百姓才是环卫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因而也应该在人民基层设立监管委员会,这样才能够从外部,从建筑工程的直接受益方加强工程的监管,促使其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够做到内外兼修,从两部分加强监管的力度才能够有效避免管理混乱。况且事后的监督管理能够督促环保工作的质量意识,而且采取专业部门进行验收的话能够保证其质量。四、小结本文是基于我的工作经验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展开的,在文章当中分别从树立正确的质量和安全观念;层级管理,明确责任以及加强事后监督管理这三个梯度对环境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文章当中我并未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阐释,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王冀 单位:青岛李沧环境卫生有限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化工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探析 【摘要】分析化工项目的特点、全过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项目前期、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阶段的安全管理,突出上下游之间安全管理的相互影响,明确各阶段安全管理的要点,探索化工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 【关键词】化工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 1引言 化工项目一般具有工艺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管理要求高等特点。目前,针对化工建设项目,国内外通常选择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工程公司通过优化设计,项目各阶段的合理交叉与融合,达到减少投资、缩短工期的目的。在安全管理方面,工程公司受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和安全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站在项目的整体角度,从前期、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等各环节全过程考虑安全管理,进而提高项目整体安全管理水平,这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2项目前期阶段的安全管理 2.1总承包投标阶段 2.1.1全面了解与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工程公司应通过仔细研究招标文件、现场踏勘、投标澄清等全面了解与项目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如项目所在国、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宗教、环境、医疗卫生、治安等环境;项目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建设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规定;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水纹、地质、自然环境;项目建设装置的周边设施和环境、地下设施情况。 2.1.2合理设定各项管理目标全面了解关于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后,根据业主的要求,投标时合理设定工期目标、成本控制目标、安全管理目标(创优与否),不应为了中标而向业主承诺违背建设客观规律的工期目标,造成项目中标后项目存在先天性不足,为项目实施带来不可避免的安全风险。 2.2项目策划阶段 2.2.1全面识别安全风险不仅要对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等各阶段、各环节、各工作自身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还要对外界因素给项目执行带来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战争风险、疫情等。根据识别出的安全风险,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然后依据风险控制原则制定有效、可行的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 2.2.2组织上保证全过程安全管理成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时,应保证全过程安全管理的可实施性,使得安全管理人员在组织结构和知识结构上能够全过程深入参与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等各阶段工作,消除各阶段安全交互管理之间的障碍,保证各阶段安全管理信息之间的有效传递。 2.3设计安全管理 2.3.1提高设计的本质安全在项目设计、施工、采购、试车、开车、运行等生命周期内,相较其他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消除装置的不安全因素是最简单、最可靠和最合理的做法。在投资、工艺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安全性、试车和开车安全性、运行安全性及操作便利性,在设计过程中坚持事故预防优先原则、可靠性优先原则、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尽可能达到“本质安全”的目标。 2.3.2从体系上保证安全设计设计安全管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设计安全管理的依据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具有较强的法规性、政策性和专业技术性。工程设计质量是建设项目质量的基本保证,严格制定并认真执行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设计安全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工程公司应给予充分重视。 2.3.3改进设计理念在制造能力、运输条件和吊装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设备尽可能模块化、壳装化,甚至对装置进行模块化设计,减少现场施工活动,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2.4采购安全管理 2.4.1采买阶段做好设计人员和供货商人员的桥梁,确保设计的各项要求能够准确地传达给供货商;根据运输方式、装卸次数等情况,明确设备材料的包装要求,确保设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选择大型设备制造厂时,既要考虑厂家的设计制造能力,也要考虑厂家的地理位置。 2.4.2催交和检验阶段项目核心设备、长周期设备的制造质量和制造周期对项目的总体进度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应高度重视核心设备、长周期设备的催交和出场检验、运输前包装检验,必要时应派专业人员进行驻厂监造,监督厂家的制造进度和质量。进度拖延会引起现场赶工,甚至会改变整体的施工策划,大大增加施工安全风险。 2.5施工安全管理 2.5.1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1)施工招标阶段。施工招标文件中应明确、细化施工阶段的安全要求,提前让投标单位了解施工阶段应达到的安全标准,以便在报价时考虑达到相关标准所需的安全费用;明确投标单位的安全资质要求、项目经理和安全经理的任职要求;对投标单位、所选项目经理、安全经理的安全业绩进行考察,对不重视安全和所执行项目出现较大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淘汰;合理划分标段,尽量减少中标单位间的交叉作业,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2)施工动员阶段。在施工动员之前,完成安全预动员,审查施工活动的范围、与活动相关的安全风险、安全管理计划,特别关注现场动员工作的早期阶段。保证HSE管理体系是可靠的、有管理和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组织结构。确保所有监督人员清楚项目的安全要求。 2.5.2施工实施阶段1)施工组织要合理。加强施工分包商的监督管理,严禁施工分包商将工程层层分包;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劳务分包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劳工的流动性;统一协调各单位的施工时间和施工空间,尽量避免垂直交叉作业和多单位在同一区域的横向交叉作业;调整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能在地面上完成的工作就不安排到高处进行,尽量避免高处作业。2)管理关口要前移。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这一方针,将安全管理工作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控制,将工作重心由事故管理、应急管理转为事前预防和控制,把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通过完善的制度、有效的宣贯和强力的执行,施工前做好各项安全措施。3)进出管理要重视。施工现场应进行封闭管理,场内道路尽可能人车分流;施工现场出入口应设置门禁系统,由专人进行管理,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加强进场前检查,避免存在缺陷的车辆、施工、机具、设备进入现场。4)培训监管要强化。所有进场人员必须经过入场安全培训;改进培训方式,通过亲身体验、真人演示、视频动画、图片、案例分享等更直观的方式,提高培训效果;不仅要重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更要重视劳动技能培训,这是降低个人违章和操作失误的根本保证;加强作业过程中的行为观察和监管,找出作业人员发生违章的原因,即安全意识差、劳动技能差,还是兼而有之,以便对症下药。 2.6试车、开车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特点。试车、开车期间安全管理具有风险隐蔽性强、不可控性强等特点。试车、开车的风险除常规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外,还包括易燃易爆气体、有毒有害气液体、高温高压气体、高压电源等。安全事故的原因除试车、开车工作本身产生外,很大一部分是由上游工作的不到位引发的,给风险控制带来困难。2)专业人干专业事。试车、开车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为了避免因误操作而引发安全事故,专业工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完成,即专业事由专业人干。3)统一协调指挥。试车、开车工作涉及的单位多、人员多且工作程序复杂。为了使试车、开车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应成立包含各试车、开车参与方的组织机构,以便统一协调指挥。 3结语 化工项目各阶段的安全管理,即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必须站在项目整体的角度考虑安全管理,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工作的有机结合,实行全过程安全管理,才能降低项目整体的安全风险,提高项目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化工项目安全运行。 作者:孙宝亮 单位: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水利水电项目安全管理策略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一般工期长、作业面多、现场环境复杂,因此对安全管理工作也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项目部通过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部;安全管理 1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由具有综合功能的水工建筑物群组成,在其施工过程中,往往同时涉及大型明挖爆破、立体交叉作业、金属结构安装、地下洞室开挖及其它多种专业领域,而项目部作为工程现场的实施主体,是水电行业施工企业生产的最前沿阵地之一,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实体。如何在现场环境复杂、作业面多的水电工程项目中保证生产安全,使之一直处于受控状态,是评价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2安全对于生产的重要性 安全与生产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它是确保生产任务能否顺利实施和完成的基础,如果因为安全管理不善发生事故,则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和效益。 3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水电行业工程项目一般工期长、工作面多、现场环境复杂,客观上造成不可控风险因素增多。因此,在这种复杂环境下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就不能仅仅依靠项目成员自身的素质和责任感,而是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约机制,并严格地加以执行,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目前,我院从事的工程项目均必须按照国家、行业和公司的规定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制度来规范生产行为,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体系、隐患排查和治理体系、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等。只有把这些体系和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生产工作的每个环节均处于受控状态,并持续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体系、制度和方法进行简单介绍探讨如下。 3.1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项目部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各级组织机构、各级负责人、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质量安全部门和安全管理人员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以各作业组组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实施体系,并将项目部所有成员都纳入到安全管理的范围。项目部负责人与各岗位成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使每名员工都认识和牢记自身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和作用。 3.2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之本,也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项目部建立了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氛围,使安全理念和价值观被项目部全体成员所认同和共同遵守。安全教育工作应长期系统的进行,培训内容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其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也应有所不同。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是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方法,一线员工的培训重点是遵章守纪、自我保护和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安全教育切忌只注重表面形式,不注重学习效果,培训内容“假、大、空”,使安全教育效果流于形式。所以,安全教育培训也要不断推出新颖活泼的教育方法,让员工容易理解接受,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3.3危险源辨识及预控 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既要识别危险因素、产生条件,又要判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只有对危险源进行准确辨识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预防。项目部应建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估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并对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方面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或危险后果进行评估、制定控制措施,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并编制应急预案。危险因素预控必须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定期检查。所制定的措施必须注意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随时加以修定、补充和完善。 3.4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情况,贯彻执行国家、行业以及上级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协调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有必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会议主要内容包含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精神;检查上阶段安全生产要求落实情况、部署下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对员工提出的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进行评审;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落实解决措施和办法等。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5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设备设施也是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部建立了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对设备设施由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并建立设备台账,对每台设备的正常使用、调校、维护、故障、处理等情况逐一记录备案。 3.6全员参与、共同监督 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如果缺乏全员参与,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充分调动员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热情,使员工们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是一切与生产有关人员的共同责任,动员他们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从各部门负责人到作业班组直至操作岗位,都应有明确的安全职责,分解安全生产目标,共同监督安全措施落实情况,避免上紧下松、层层衰减,从根本上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项目部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3.7落实安全生产费 用必要的安全投入是项目安全管理有序可控的一个重要前提。安全生产必须有相应的投入作为保障,在新《安全生产法》中将安全生产投入及费用的提取和使用列为企业负责人的主要职责,体现了安全生产投入的重要性。项目部一般按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做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安全生产费用计划,保证专款专用,并建立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台账,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费用投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3.8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由上级主管部门或项目部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对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安全管理实施计划的落实情况等的要求,得出可量化的绩效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实施PDCA循环、不断提高安全绩效]。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相关部门和岗位兑现奖惩,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形成“人人管安全、人人重安全”的群众性氛围。 4结语 安全管理与项目部的所有员工都息息相关,需要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共同参与。安全管理的内容、方式也很多,关键要结合项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全员参与,共同监督,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作者:邬昱昆 谢新宇 赵元忆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居民进入城市生活,对居住条件的需求逐步增多,建筑行业随之迎来了发展期。但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安全问题频发,不但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还造成了公共财产的损失。因此,建筑单位要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事业高速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速度带来的是安全事故频发。影响土木工程施工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建筑单位应该明确问题,树立高度安全意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确保工程的高质量和顺利竣工。 1影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的因素 人是决策者和操作者,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起着重要作用。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技术水平的强弱,都直接影响着施工进程和安全性。建筑材料是决定施工项目安全性的决定因素。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不过关,不但容易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安全事故,也会给居民的日常使用留下重大安全隐患。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与安全施工紧密相关。明确的规章制度,不但能进行指导性规范,还可以形成约束和制约,保障施工安全。施工预算体现了建筑单位的综合实力,也决定了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品质,对施工安全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2加强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2.1树立安全意识 明确的施工安全意识,是土木工程安全施工管理中的首要指导性思想。建筑单位在组织建筑队伍,准备启动工程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宣传安全施工的意义,为施工人员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引导安全生产。如果中途有临时加入的施工人员,施工单位也要单独对其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人。对于频繁变换工种的施工人员,建筑单位要及时对其进行安全培训,传达新工种的注意事项,使施工人员熟悉操作规范,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加深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筑单位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施工宣传。比如,悬挂安全标语、绘制安全生产板报等,营造安全施工氛围;编写安全生产之歌,在开工前由所有施工人员共同演唱;组建安全生产指导小组,定时开办安全讲堂;利用节假日开办小型安全生产晚会等。 2.2建立安全生产制度 除了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还要建立、健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生产制度,将规章制度落实到纸面上,以制度规范行为。安全管理制度要以工程的实施进程为基础,具有全面性、针对性,确保能够得到有效贯彻。首先,建筑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定时对施工项目进行安全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过程,明确施工中较为危险的岗位,将其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同时,施工人员按照工种分组,定时组织安全生产自我检查和安全生产建议会,形成详细报告,上交安全生产负责人。其次,在土木工程准备施工前,应制定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项目进行全面规范。对于土木工程施工中准备应用的技术,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只有通过审批后才能投入使用。在土木工程项目开始施工前,技术人员须对施工技术进行交底。例如,向相关施工人员提供技术资料,跟进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进程。当出现违反技术要求的施工行为时,要及时指出,并进行纠正指导。当出现技术缺陷时,要马上修改或完善。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由于某些因素发生变动时,要立刻制定或调整相关安全生产措施。再次,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安全技术的有效应用,建筑单位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设立安全生产监督岗,派专人负责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处理。最后,制定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根据土木工程施工进程,建筑单位可以制定一套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对遵守安全生产制度或在安全生产工作上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奖励,违反安全生产制度的,则视情节轻重进行惩罚。 2.3加强生产环境管理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环境的好坏也是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因此,建筑企业要加强对生产环境、施工场地的管理。首先,施工现场要保持规范、有序,建筑材料的摆放需井然有序,道路要保持通畅,确保安全通道的疏散作用。其次,建筑工地中不必要的设备和多余的材料,要及时清理。施工产生的废物、垃圾等要尽快清除,确保施工现场的整洁,避免发生磕绊。再次,建筑单位要对危险设备进行安全处置。对于施工用电、危险设备等,要上报安全主管部门进行审核验收,只有审批合格的设备才能投入生产。 3结束语 如今,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事业高速发展。但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由于多方面因素,施工安全问题频发。因此,建筑单位应该明确这些问题,树立高度安全意识,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作者:房贤亭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中外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比较 [摘要]现今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状况较之以前已有了大幅度改善,但仍然有些不足和亟待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和一些发达资本在安全管理上的差异,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进一步提高我国安全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对比研究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保障以及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汲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中外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差异 从18世纪中叶到现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的国家经过长足发展,在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关于安全管理的制度和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体制、法制以及机制上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的理念不同。安全理念也叫安全价值观,是在安全方面衡量对与错、好与坏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思想,是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核心要素。 (2)相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不同。英国健康与安全法律拥有150多年悠久的历史传统。美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相关法律属于整个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律体系的一部。美、英两国的法律体系在基于职业安全与健康基本法律体系基础之上,根据职业安全卫生基本法律的要求进一步制定了相关辅助的条例、标准、规范等,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统一的综合安全法规体系。我国自建国以来,针对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约,只有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2004年施行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法规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够强和存在着交叉重复等现象的缺陷和问题。 (3)安全管理机构的健全程度不同。我国对于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条件无明确规定,导致一些规模较小的建筑企业中缺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我国专门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配备多是依据建筑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承揽工程的建筑面积来确定配备人数,而以施工作业人员人数为配备依。 (4)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力度不同。这里所指的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主要指在安全教育、劳动保护、文明施工和现场安全设施四个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情况。英国建筑业用于安全防护设施的开支要占工程造价的6%,国外最低的投入率也达到2.74%。而我国的安全管理相关投入率平均为2.26%,低于国外最低标准。 2对中外项目安全管理差异的启示 (1)树立更为清晰明确的安全理念。安全管理是要做到尊重生命,为生命负责的,所以安全理念中应更多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零容忍”的安全理念。 (2)完善我国的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的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整合。还要做到查缺补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来填补相关空白。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有效监督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情况。对不按法律法规要求执行的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要从严处理。 (3)促进安全管理机构的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对安全生产负有重要的责任,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我国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并加强监管的力度。 (4)增加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保证相关安全投入,如安全防护设施的开支等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已落实,并做到了专款专用。只有如此安全管理才能落到实处,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也能做到细致周全。 3结语 发达国家的先进安全管理经验无疑给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捷径,只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加以甄选扬弃,就能有效解决我国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促进我国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秦炜 熊晓强 王峥 牛欣欣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石化工程项目承包商安全管理探析 1承包商安全管理问题 1.1施工人员素养不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大量的农民工与外包工进入施工队伍,这些人员的进入为工程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力,为建设施工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不过,这些农民工与外包工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工程施工培训,在施工安全方面没有专业知识。特别是农村与城镇的非工业劳动人员,这些人员不但没有经过良好的专业培训,还缺乏劳动安全保护能力。由于工程现场中临时人员占据较大部分,如果务工人员不能掌握安全施工要求,会使工程质量产生问题,还容易引发现场施工事故的发生。 1.2工程转包影响质量 在项目建设工程中,常常会出现工程项目层层转包的现象,工程转包的情况将会降低工程质量及安全控制的能力。所谓的工程转包就是一些有项目建设资质的企业将承揽到的工程项目转包给了其他施工队伍,在工程转包的过程中工程承包价格将会降低一部分。在这种层层转包的过程中,实际用于工程建设的费用将会大幅减少,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石化建设项目中承包商一旦也进行这种工程转包的行为,将不利于石化建设项目实现安全管理。 1.3施工偷工减料 一些项目工程承包商在投标、招标中,由于财政方面存在压力,在工程投标中,迫于财政压力为了迅速获得资金,容易接受较低的报价,以低价中标后为了弥补低价中标,在施工中会通过偷工减料,牺牲质量安全作为代价。另外,每个项目中合格供方不能少于两个,而一般供方数量要在三个以上。由于合格供方单位数量少,通常会出现施工方投入资金少的情况,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监管,承包商会减少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在追赶工程进度中为工程项目安全留下隐患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 2加强承包商管理 2.1选择承包商 选择安全管理能力强,具有责任感的承包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在施工之前应做好承包商选择工作,对承包商的资质进行评审,保证进入企业的施工单位合格。承包商的评审首先要审核承包商的施工能力,营业执照、施工资质证书等。不但要评审承包商的施工资质,还要看其安全管理资质,对其安全管理机构、应急体系、特种作业操作证明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能力等进行审核。对承包商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评价,在选择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将不具备安全管理能力的承包商淘汰,选择最优者。承包商通过资格审查进入承包商的名单后,才有参加项目招投标会的资格。企业选择了合适的承包商后,要签订正规的施工合同书,同时还要与安全环保部门签订施工安全管理协议书。企业与承包商通过法律程序来确定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分清权限,以免日后发生纠纷难以寻查责任人。承包商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向企业缴纳一定金额的安全风险抵押金,这样一来在承包商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有所约束。企业可以通过风险抵押金来对承包商的施工进行有效的规范。 2.2加强合同管理 承包商成本石化工程项目是根据与石化企业签订合法合同后,建立了合法的合同关系才能够进行施工,为企业进行服务并获得经济收入。企业与承包商合作,是经过严格专业的审核,并通过招投标方式来选择出了满意的承包商,因此双方才签订了完善的合同,企业应保证在合同中必须有安全协议,才能对合同进行盖章,合同中的安全协议是合同的重要内容。在石化工程项目中,施工节奏快,工期紧张,要办理的手续繁复。为了节省时间,一些企业在工程开工之前就与承包商签订安全协议。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与长期合作并有良好资质的供方签订年度安全协议,建立长期合作。 2.3对承包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企业要组织承包商的管理进行工程安全讨论会议,对承包商管理者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承包商具有安全知识、重视施工安全对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石化工程项目中承包商的安全管理需要人来完成,工程承包商在与企业进行交流后,应该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到工程项目安全的重要性,对自身队伍进行安全管理。承包商管理者在对自身队伍管理上对员工的能力进行了解,组织员工参加安全培训,组织员工接受石化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针对不同职级和责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交底,一定保证参建项目的全体员工对石化工程项目相关安全规章制度有所了解,并对其岗位工作的性质、内容、特点和潜在的危险因素都有详细的认识。为了使施工人员建立安全责任,承包商员工应该签订安全承诺书后再进行作业。 2.4建立安全监控部门 为了使工程施工能够得到有效的安全管理,企业要建立工程安全监控部门,对承包方的资质进行审查,并协助办理各种手续,对承包商员工进行培训。另外,为了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安全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监督检查。以往,施工现场管理工作都是由项目负责人来执行,但是当前石化工程项目工期紧、任务重,项目负责人为了尽快完成项目重视施工速度而忽视质量安全。因此必须派遣专业管理人员监督,发现现场的施工隐患后,必须采取措施并监督补救措施的进行。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安全监控人员对项目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防止项目在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为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承包商应该制定一套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的作业管理控制流程,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要对工程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及时汇报,让施工环节与管理监督良好合作。严格遵守工程项目要求的规范性、安全性,对承包商的施工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保证石化工程项目质量安全。 3结语 石化工程项目复杂而且具有危险性,自进行施工中不注意安全管理将产生威胁,甚至是酿成工程事故。对承包商进行安全管理是从施工源头进行把关,承包商注重安全施工,遵守安全准则不但能够使工程项目顺利完成,还能保证项目用于良好的安全质量。 作者:朱梦楼 单位: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安全监督站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论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方式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制度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创新 1“合理双赢”模式 “合理双赢”模式是建立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寻求自愿协议均衡的一种模式,它将缓解企业与政府双方之间的矛盾,减少由于安全评估标准不同,安全评估要求不明确等等问题所带来的安全管理系统的混乱。这个模式是将政府和建筑企业对安全管理的参与当作一种投资行为,政府和企业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利弊平衡,然后双方确定收益分配和风险投入,最后双方按照自愿原则签订合同后,开始遵守合约履行各自相应的职责,全方位投入到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中,最终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 2“安全小区”模式 “安全小区”模式是建立在整个建筑项目系统上的,由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上的,而在法规之外,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很难对安全管理实行自己的权利,一般项目安全管理是由专人来负责的,而施工现场工作人员与安全管理人员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导致不必要的冲突等等。此模式是要求建筑项目各关系方共同建立项目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主管,施工员,工人组成,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相应的职责和义务,都必须严格履行,否则将受到委员会制裁,由监理单位和国家相关安全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整个建筑项目就像一个小区一样,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都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创新 目前在我们的建筑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权,责,利不平衡的问题,要完善制度,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 1建立权责分配制度 我们必须遵守权利与义务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对等原则,使建筑项目各方都可以获得各自应得的利益,当然这是建立在履行相应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上,否则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对于项目的直接负责人,有设计,勘测,施工各单位,我们可以直接将法律上安全许可条件列入到项目安全管理中,明确三者对于项目安全的长期责任。而业主单位也有保障项目后期维修和落实事故维修的责任。监理单位必须要有第三方的直接监督等等。 2完善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随着保险业加入到建筑安全这个大家庭,建筑行业伤亡事故受害者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提出建立一种及时赔偿保险制度,其特点就是不需要经过繁琐的索赔程序而可以及时快速的得到保险公司应有的赔偿,同时通过事后的事故调查组来确定责任分配,此时需要国家政府强制性的进行“赔偿再分配”,如果企事业单位承担主要责任,保险公司可需向相应企业要求退回部分赔偿款,这当然需要国家司法机关的保障。同时,我建议企业的安全业绩与“赔偿再分配”挂钩,如果业绩比较差,可在原分配上再增加分配比例,否则反之。 3建立安全业绩评估制度 建立安全业绩评估制度,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国家评估机构,其次是制度的建立和加强,要求必须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制度,而且要求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基础上,必须是详细的、系统的评估制度,结果应在国家相应机构存档。 结语 针对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领域所表现的现象和突出问题,本文结合了目前国内的制度做出了探究性的创新方案,从模式、制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究,希望能对目前的安全管理的提高有所贡献。(本文作者:程敏 单位:攀枝花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建议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电力企业也重点发展电力项目。但电力工程项目有着一些鲜明的特点,这就导致施工过程可能出现一些安全隐患。通过实践工作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发生安全问题,这会严重影响整体施工效果。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日渐加快,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也被重视起来,这影响到电力工程能否稳定运行,并且也促进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我国目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还不是很完善,还有一些没有结局的问题,所以,综合目前工程施工管理情况,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改革,这是我国电力企业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应对其高度重视。 1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案例的基本概况 某电力工程项目为中型变电站工程,此工程属于当地的首个全室内变电站,具有土建工程楼层高、结构复杂的特点。工程的作业面比较广,需要较大的施工量,是施工单位以往所没有遇到过的,不管是质量方面、工期方面还是安全方面都是非常大的挑战。考虑到此工程安全管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正式施工前通过项目经理对本项目施工管理进行了规划设计,特别是对于安全管理工作设置了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成立了安全风险管理小组(包括专门的技术人员、专职的安全人员),策划组织安全风险识别、分析评价以及重大安全风险专项应对工作等等。虽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安全情况分析,但是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团队建设不力 以我国现代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团队来说,很多都不能认识到管理工作的正确含义,被传统管理思维框架严重影响,不仅是管理方法,也包括管理手段,都不能满足现代工程管理的要求。并且,合同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经济效益观念也比较浅薄,这直接关系到施工管理工作的效果,容易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质量问题,导致电力工程施工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2.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沟通 众所周知,在电力工程中,涉及到的职员比较多,所以我们要把这些专业以及人员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好,进行更好的开展电力工程施工。但是,现代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还不是很理想,业务部门、技术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运行部门,分割单独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各个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相应的协调管理,出现了“多头管理”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容易导致资金流动性差、材料供应不畅,施工进度慢等现象,使电力工程施工整体目标和任务很难达成。 2.3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流程不合理 为了提高管理效果,我们就要确保施工管理流程的合理性,但我国现代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整个流程还有一定的不足,有时较为混乱,不具有合理性,大部分流程存在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问题,这就容易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使整个工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质量。 2.4安全施工管理不完善 安全施工是输电线路能够能否正常运营的先决条件,更是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重点项目。不过在输电线路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出现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安全防护意识不强,在施工管理中没有对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导致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安全理念,在施工中没有使用合理的安全措施。并且在有些电力工程中,没有相应的安全施工防护措施,一些施工单位只考虑经济收益,安保措施并不落实,导致施工人员不具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发生安全事故。 2.5忽视施工现场管理 输电线路中现场施工管理一般是指,对施工进度,施工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顺利合理施工。有些时候施工管理不是很全面,一部分输电线路施工中容易发生施工工艺问题以及施工材料问题,导致施工质量不不达标。在施工中也进行一些不合理的操作,因为一时的管理不善,某些职员偷工减料,直接导致输电线路无法使用。严重影响了整体施工质量。 3优化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3.1做好工程图纸会审工作 图纸是工程施工中的根本依据,不过电力工程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所以,图纸设计工作也比较繁琐,导致图纸会审工作就尤为重要。所以在施工之前,组织参与施工的各个部门要对图纸内容进行审查,对图纸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施工过程发生图纸变更的现象,并且也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也能保证工程质量。 3.2做好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 工程的初始工作就是招投标工作,选取施工单位施工尤为重要。①着重考虑相关单位的施工资质;②观察其在类似工程中的具体表现、信誉、经济效益等。在实际招标的时候,要保证招标文件内容的合理性,在制定内容过程中,主要是对施工内容、资金结算方式以及安全问题等进行明确规定,并且也涉及工程进度、质量要求等相关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对参与施工的各个部门开展现场答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招标文件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合理,使其在工程建设中发挥出参考作用。 3.3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 施工过程中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管就非常重要。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对每个环节的施工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施工的规范、合理性。并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力开展施工监督管理工作,进而为提高工程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4认真总结工程施工管理的经验 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时候,可能护设计到一部分与施工管理相关的资料,主要是施工合同、工程图纸,施工设计、招投标资料、会议记录、发现的问题处理记录以及验收报告等。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从中总结工程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吸取经验和改正不足,进而为日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5重视安全管理 输电线路作为整个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涉及到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也涉及到输电线路的安全供电。一方面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一些缺乏施工经验的人员可以由一些经验丰富的员工指导施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完善安全管理措施,输电线路施工需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同时还需要注重材料的管理,确保施工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3.6注重输电线路的现场施工管理 电网建设施工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输电线路施工现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首先要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在对输电线路管理的时候,要重点管理好混凝土施工和架线工程施工,混凝土施工的时候,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按照标准比例施工,架线施工必须选取最适宜的材料,最合理的技术施工点,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并且做出相应的施工计划,保证施工进度。在输电线路施工前,设计出完善的施工计划,把各项施工任务进行规划,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输电线路的施工中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多,主要是天气,地势以及施工技术等,在实际施工的时候,要对施工进度定期进行考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修改工作计划,改变工作方式,尽量避免出现工程延期的现象。 3.7强化技术培训力度 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培训,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单位来说,在单位内部选取技术高超、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协助培训。同时,也可以加强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专业指导,也选取一部门人员到其他单位参观学习交流。这批培训员要把他们参观学习到的先进知识,通过培训的方式分享给单位其他职员,发挥带头作用。在单位内部,培养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与此同时,在具体施工中,也可以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演习、演练,能够使员工更好的掌握事故应对方法和处理措施,确保施工人员本身,同时也保证了工程质量。 3.8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 在实际施工中,队每个环节的责任进行仔细划分,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身上。这样才能使管理责任更加到位,进行安全施工的重点就是明确自身的责任。在电力施工型企业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应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并且,由于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是以国家整体全局去考虑的,然而每个区域都有所不同。所以,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所有部门和管理人员都需要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使安全施工的义务和责任更加明确,也更加规范化,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这样能够保证施工企业所有人员具有工作积极性,确保施工安全。 4结束语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也日益丰富,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就要大力建设更多的电力项目。这就使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在现场实际施工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一些细节问题,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方案。并且电力施工人员要在施工中总结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素质,保证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邓松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市游仙供电分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路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轨道、桥梁交通也发展迅猛,由此而引出的道路桥梁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和城区市民的生活精密相关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口号的提出以及“亚投行”的成立,道路交通和桥梁事业发展迅速,国内以及国外市政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因此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备受各方重视。道路与桥梁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设施工程,其施工技术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道路安全的好坏,道路与桥梁工程事关日常民众出行的便捷与安全,因此,对道路与桥梁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探讨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安全管理措施与当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分析。 关键词:道路与桥梁;安全管理;工程 1路桥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1建筑市场管理比较混乱 近些年来,我国路桥工程飞快发展,道路与桥梁工程扩建迅速,然而,与工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却并未完善,工程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使得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疏于控制,造成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路桥工程参建各方单位在对工程安全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设计方、监理方与业主方签订合同没有将各方安全职责划分明确,以至于出现安全隐患时,各方互相推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各参建单位的人员资质审查、单位业绩、劳动力方面审核不严谨,对于建设方开工报告以及工程招投标过程有时候疏于管理等等都会影响到工程后期的安全管理工作。 1.2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化 在施工现场,作为生产技术工人,往往“坚守”在施工第一线。对于现场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方面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施工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虽然现场施工受到监理、施工方的监管,但施工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的好坏起着重大影响作用。施工技术人员要了解施工现场概况、设计人员的意图、工程的施工进度等等,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总会遇到各种安全问题。比如高空作业、雨季施工、基坑开挖作业、降排水工程等等。往往有很多安全问题,现场作业人员因意识淡薄,没有及时发觉并反映解决。 1.3现场机械安装设备管理不到位 道路和桥梁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较多的机械和设备。像挖掘机、铲运机、泵送运输车、钢筋弯曲机等等。这些机械设备对于整个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运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施工单位有时候总是没有注意对施工机械的保养和维护,为追赶施工进度,使得机械出现重复作业,造成机械超负荷运转,使得机械设备出现安全隐患。 2现场安全管理的组成内容 2.1安全政策的制定 道路与桥梁工程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安全政策。安全政策的目标应保证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且减少发生经济损失和承担责任的风险。安全政策的制定能够影响施工单位很多的决策,包括资源和信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和施工以及现场废弃物的处理等。 2.2安全管理计划和实施 优秀的施工单位是能够按时完成所制定的安全政策,计划和实施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过程当中的事故损失。计划和实施的重点是使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并强有力的去实施和执行,确定清除危险和规避风险的目标以及应该采取的方法和先后顺序,建立有关标准以规范各种操作。 2.3安全生产管理业绩考核 任何一个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成功与否,应该由实现订立的评价标准进行测量,以发现何时何地需要改进哪方面的工作。施工单位应采取涉及一序列方法的自我监控技术,用于判断控制风险的措施成功与否,包括对设备材料、系统程序、个人行为的检查评价,也可通过对事故及可能造成损失的时间进行调查和分析,识别安全控制失败的原因。 3提升路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保障措施 3.1加强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管理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要增强现场从业人员对于路桥工程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并定期对现场从事施工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让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对于不合格的特种作业人员要予以转岗或辞退。每个工程项目要视规模大小配备安全员,做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3.2加强对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 在现场施工的过程当中,要强化对机械设备的规范管理。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机械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制度,加大机械设备投入经费,对于机械设备的租赁、购买都要选择正规厂家,并开具相关发票。要根据每台机械设备的人员配备要求,合理配置作业人员,做到不浪费,有效的降低工程投入成本。 4结束语 随着我们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增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道路与桥梁工程势必会走出国门,其安全生产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也关系到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道路与桥梁工程涉及的单位、人员和施工环节众多,政府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工程参建各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市政工程的质量安全。建筑施工各方在确保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及相应制度的落实,齐心协力、目标一致,确保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作者:陈帅冰 单位:徐州市公路工程总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探索 摘要: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对建筑工程管理非常关键。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的程度,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可是目前在我国施工单位并未意识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令我国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能力较低。文章对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自身属于十分繁琐的工作,周期较长,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对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施工现场管理是为了把施工项目合同目标良好完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管理工作属于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系统工程的问题,安全管理中风险防控最为关键,减少安全风险,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性问题,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予有效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提出了一些意见。 1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概述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下,城市的规模在持续扩张,建筑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安全生产事故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为了可以达成预定的生产目标与经济效益,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提升现场安全管理能力。如此才可以掌控好安全生产的状况,预防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 1.1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项目可以顺利完成的根基,也是审查施工现场管理能力的主要方法。假如施工管理当中存在安全问题,会提高项目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到施工从业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削弱建筑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严重影响到建筑企业的名誉及效益。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提升施工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专业作业技术,能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升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2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 1.2.1国内现状。我国政府与施工单位均十分注重项目工程的安全生产。可是在国家经济的繁荣下,建筑企业逐渐增多,诸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达到承建项目的标准,让未参与过正规安全教育培训、不具备安全防护意识的务工人员担任建筑施工现场作业的一线人员。1.2.2国外现状。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创建了多元化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安全管理理念。建立严谨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条例,以免建筑企业追求最大化利益,忽略安全生产人员的利益,确保安全生产可以依照程序操控。安全生产法规融会于整个建筑施工生产当中,为安全生产的执行给予法律保护。根据各类施工作业人员的特征,建立专门的培训方式,从而进行现场技术操控。政府和安全生产相应部门应当创建全面的工伤保险制度,监管工伤制度,强制性要求建筑企业对所有从业人员参与建筑工伤保险。需要所有建筑企业均应针对预防工伤事故,制定出具备针对性与指导性的安全生产技术制度,对工伤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工伤事故的伤残人员给予妥善赔偿。 1.3建筑安全的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施工当中的安全事故时常出现,政府、安全主管部门以及建筑行业对安全生产需要更加重视,提升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筑安全事故的出现率与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结合,创建层次结构清晰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事故的责任主体,从而达到全面细致的管理。通过现代化智能体系给予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把最新的安全管理信息融会到建筑安全管理当中,通过建筑安全平台中大型的生产数据,创建一体化安全综合管理。 2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 2.1不够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透过经验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诸多相关法律法规随之出台,可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各类安全问题时常发生。在当前现场管理工作当中,检查不到位、违章办事、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十分普遍,这些均不是透过制度、法规实施工作的结果。并且有些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当前安全管理制度均趋于形式化,有些地区政府太过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忽略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2建筑市场紊乱,分包、挂靠状况普遍 透过分析能够看出,当前建筑市场秩序十分紊乱,诸多无资质单位与承包团队为了获得不法利益,挂靠在具有资质的单位中,以此完成越级承包工程,在这一状况中,会产生一些偷工减料的现象,还会酿成各类安全事故。最为普遍的状况则为把大型工程项目分别进行转包,欠缺安全管理机制,诸多各自为政的状况为建筑施工留下安全隐患。对于挂靠小承包队而言,其不具备施工专业管理团队、技术较差、制作粗糙,比如施工当中的钢索、缆绳不符合标准,安全防护网质量较差,在运用塔吊、升降机时,会酿成安全事故。 2.3建筑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大部分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均源于农村的农民工,这些人具有鲜明的特征,通过地缘、血缘、业缘等原因汇聚到一起,透过其亲友介绍而跟随包工头进行工程的承接,从而无法谈及高素质、专业施工技能等方面,对如此特殊群体而言,不但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并且就业状况也不够稳定。对于传统理念而言,农民工具有较差的安全防护能力,不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所以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通常会威胁到生命。 3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 3.1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临时用电的规范化 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临时用电规范化,则需做好以下工作:3.1.1运用好PE线,由于PE线通电当中的漏电电流通路,是确保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的硬件。如果PE线欠缺或出现问题,则较易产生触电问题。3.1.2将二级漏电保护工作做好,通常漏电保护设备均设定于总电箱或开关箱当中,其与PE线相互配合,一同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给予保护。3.1.3将三级配电工作做好,最关键的为确保布设线路层次的清晰度,不但对后期维护与修理工作十分有利,还可以确保发生线路故障,从而确保其他分路的安全运转。3.1.4将四大保护功能做好,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电施工工作做好,对建筑工程临时用电的体系尤为关键,确保内核功能的正常运行,保障施工人员与用电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2将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管理工作做好 透过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问题的分析,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当中,并未有效规划和掌控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运用时间,这是因为档案不够完善。通常来讲,对于建筑工程内的施工设备而言,需要归档的方面包含了工程机械设备的设计使用时间、机械设备在平时养护与工作操控是否符合标准、机械设备在工作中的运用强度、机械设备的级别乃至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拆装是否符合维修标准等方面。以上均会对建筑工程内的施工设备使用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忽视了这些数据的采集工作。对于以上问题,需要强化机械设备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可以通过选购一台全新的机械设备,建立安全管理人员的档案,档案中需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购销合同、制造许可证以及产品合格证;其次,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做好养护记录、改造运行问题乃至做好定期维修记录;再次,生产安全问题的记录与隐患排查问题;最后,机械运转的次数以及使用方法。 3.3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控工作 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强化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控制。首先,对一切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度均需进行严格把控;其次,依照实际所需,创建较为全面的可行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监控体系与制度,从而在施工当中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最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监管现场的状况,且对监管记录以及汇报工作做好。可以通过设定条例的方法,提高对安全事故的惩处力度,从而有效控制违章状况,降低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几率。同时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通过科学的规划,在施工现场危险处设立警示牌,将安全防护工作做好。 4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现场的安全属于尤为繁杂的技术管理工作,在当前具有较大的安全管理难度,技术风险持续提升,在人员数量有限的状况下,将建筑安全施工工作做好,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在工作方法中投入较大的力量,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突出重点,加快安全施工整体能力,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去除行业内落后的传统施工管理方式,把经济利益与安全管理相融合,令相应人员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重视,打造出安全的工作环境,以此防范安全事故的产生,加快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为企业打造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作者:姜勤 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行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呈现出加速前进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由于技术的进步已逐渐接近成熟,建筑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以及先进技术运用更多的方向发展。而与此同时,上述变化也导致了施工安全问题逐渐加大,由安全事故所引起的各种损失也更为严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项目的预期收益,也影响着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两者的融合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投入产出;工程项目;理论融合;安全管理效率 1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概述 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关键,它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进度,保证项目施工的正常进行,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企业务必要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不能因为担心成本增加而在安全防范措施的施行上有所疏忽或者减少必要的投入。但另一方面,虽然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企业也不能盲目的一味地进行安全建设,同样要对投入的成本进行仔细的斟酌和权衡。在安全措施方面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会影响到企业的预期收益,导致资源的过度投入和浪费,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如何对安全管理投入的多少进行合理把握,从而进一步提升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是很多企业所面临的一大困境。 2安全管理投入理论内涵分析 2.1安全管理投入概念的界定。安全管理投入指的是在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在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其目的是为了保障项目施工的安全,降低事故发生所带来的危害。建筑工程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虽然该投入不像在质量和进度等方面的投入那样可以给企业带来较为明显的效益,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但它却是企业建筑施工项目的最为重要的一道保障,可以极大地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对企业利润的一大保障。2.2安全管理投入相关的经济学特性分析。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投入时,有必要对所投入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优化资源分配方案,从而使较小的资源投入带来较大的安全保障效果,为企业降低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投入的资源进行经济学方面的分析,从而对其经济特性有较好的了解。安全管理投入的经济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收益不确定性。由于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否属于概率性事件,其所造成的损害同样也是不确定的,这就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投入的多寡并不会直接对项目收益造成影响;第二,保障性。该特性指的是安全管理投入在施工项目中实际所起到的是一种保障作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并不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第三,有效产出的确定性。虽然安全管理投入并不能直接带来明显的效益,但它在减少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以及降低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方面的巨大作用是可以确定的;第四,边际效益降低性。该特性属于一般的经济学范畴,在此指的是当安全管理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对其进行增加所带来的效益将会出现逐渐降低的态势,即安全管理投入存在最优值,可作为企业在把握安全管理投入力度时的参考。2.3安全管理投入辐射范围的界定。在现阶段,由于计算方式的缺陷,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估算只能包括直接性的投入成本,而不能将间接的投入成本进行反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安全管理成本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另外,在安全管理的成本投入中,不仅包含了在对事故进行预防和处理时的费用,还要包含事故发生之后所造成的财产等的损失以及为减少该损失所投入的费用,这样一来才能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所有费用都囊括进来。2.4安全管理成本体现主体项目分析。安全管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备和设施的购买费用。在实际施工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有时会需要购置一些特殊的安全防范设备,从而抵御管理失误或者自然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第二,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费用支出。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相关部门在进行安全管理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对于安全生产来说是必要性支出,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第三,信息系统费用。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安全管理中引入了信息系统,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分析、风险监控等功能,极大的保障了施工安全。 3安全管理产出理论内涵分析 3.1安全损失的组成项确定。工程项目在发生事故时所产生的安全损失主要分为两类: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前者又包括了直接性和间接性损失,直接性损失指的是事故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属于事故带来的最主要的损失,是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的地方,而间接性损失则指的是相关设备的损坏所带来的维修费用或更换费用的支出,属于较次要的部分。无形损失的度量比较困难,它对于企业的影响无法用实际的数字进行表现,一般指的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而采取一定措施所支出的费用,其特点表现为:获利空间的减少、信誉的受损、施工生产率的降低以及心理上的影响。3.2安全管理产出辐射范围的界定。安全管理的产出主要是在事故发生时及发生后所造成的安全损失的大小,包括上述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当安全管理水平较高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无形的效益,例如提升企业的信誉,从而间接增加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4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融合的分析 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进行融合,即将安全管理投入与安全管理产出之间的比率作为安全管理效率的值,从而可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首先要对投入和产出进行一定的计量和合理的评价,通过将整个工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核算来计算投入总成本,再根据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以及安全损失的衡量等对所避免的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可求得安全管理产出的大小,其次是计算二者的比率,得到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最后可得出各组成因素间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现代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关系到工人的安全和企业的财产,还对整个行业甚至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仔细分析,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作者:常江 单位: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管理论文:分析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几个方法 一、引言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确保每一位工程建设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控制影响作业区内所有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保护水运工程建设实体的安全施工。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建设人员的身体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确保风险预防,包括消除或降低不安全行为,消除或降低设备的不安全隐患以及实现作业实地控制目标的安全性。 二、水运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的特点以及管理方针 水运工程的突出特点是操作范围广,所以有必要制定动态的控制系统,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具有交叉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因为水运工程的建设的工序复杂、作业流动性大、高危险、位置变化多端、深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中型水运工程项目,由于涉及许多交叉学科,且往往存在不同单体由不同的工程单位施工,各自作业的都有其特殊性,所以要求建设必须持续且动态。总之,安全问题一触即发,要求控制措施必须超前、严谨。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为:一切生产都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水运是工程建设也以此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出发点,安全生产的有效控制才能使生产得以保证,生产力才不会下降。时刻以安全生产方针为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才能达到有效预防和安全控制的目的。 三、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突发情况,所以,采取强有力的科学措施提高实地的安全管理水平很关键。同时,监控单位要对工程建设的安全实行更为精密的检查,发现不安全的因素就应立即提出整改方案,对某些故意违反安全的行为给予监督和纠正。 (一)安全管理建章立制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管理的有利实施也离不开安全的规章制度,不管是工程建设的企业还是监管的单位,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都显得特别的重要。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也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为根据来制定,内容要尽可能的涉及工程建设过程的全方位、多角度。制定出来的安全规章制度应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促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范性的形成,从而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水运工程建设大多是露天的、手工的、复杂的交叉性水上工程作业,一线工人占工程建设人员总数的绝大部分,且农民工的比例占有50~70%。该部分人员往往文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性大,安全观念也比较差,没有很好的自我防范意识。所以,对一线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传授一些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操作规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保护技能,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随着水运工程建设中高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施工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这就对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计划、长期性、多领域的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人为失误的概率发生,从而将工程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三)严格把关安全工程建设组织设计 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设立工程建设的安全控制度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合理有效的工程建设组织设计是实现安全管理控制的前提条件。一要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符合各专业的工种和各工程建设的部门要求,特别是审查引进的新设备、新工艺、新科技、新材料在工程建设中是否具有可行性;二是要检查工程建设实地的安全保证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及规章,做到工程建设实地遵章守法、文明施工、安全作业,从而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万无一失的;三要制定有应急预案,识别施工各种突然情况,编制紧急应对措施计划和准资源,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及时进行应急措施。 (四)有效落实安全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现场的安全措施是多方面的,仅从现场的材料及设备管理来看针对现场的诸多材料,如钢筋、水泥、大型预制件等,同时施工现场往往存在设备多、材料多、人员多等管理范围广,管理对象复杂的现状。对此如何有效的执行所制定的安全措施需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将材料和设备分类管理;2.现场进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3.各项防护设施要及时到位;4.工前检查,规范操作;5.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五)妥善处理安全事故 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应以“四不放过”作为处理事故原则。即1.事故不论大小,根源没有查清不放过。调查事故不能敷衍了事、走流程、走过场,必须搞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避免再次发生同类事故;2.事故责任者未受处理不放过。这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的具体体现,对事故责任者要严格按照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还需向广大群众说明具体原因和危害,让大家以此为鉴,在往后工作中得以重视;3.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职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对此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达到加强安全教育的目的;4.防范措施没有整改、落实不放过。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累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严格要求事故责任单位整改、落实。 安全事故处理通常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迅速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迅速、准确、如实”的将安全事故情况上报安全监督局,内容要具体到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经济损失情况、原因分析等;其次根据“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原则进行事故处置;最后对于重大的安全事故,通常由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 四、引入“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 “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是江苏省淮安市推出的一项工程安全监控、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在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样适用。因此,近几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安全监督部门和总工会引荐“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所谓“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即一种方法和 三种机制的简说。一个方法就是指存在弊端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法,采取现代安全管理总结、措施,对作业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查处、区别、评析,立档,成立监管控制体系,加强参与者的劳动保护和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三种机制就是指存在隐患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连续升级机制、系统评估机制。推行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监控法能将安全生产超前、困难退后,保证全体工人参与和担负责任,预防隐患转化为事故。实行“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结论 水运工程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水运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各种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有效的工程安全管理,为工程建设的质量提供保证,也有利于工程建设企业信誉的提高。 安全管理论文: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安全管理 我国企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成分比较单一,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政府可以通过较多的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管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效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加之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企业自我约束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安全投入,当安全生产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往往更关注效益。近年来事故有上升势头,尤其是严重违反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依法治理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法律规范各种经营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也不例外。依法治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法可依,二是有法必依。我国原有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过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有些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加快安全生产立法,建立健全完整的、适应的法律体系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监察的重要作用,建立稳定的专业队伍和规范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是监督的主要对象,检查的重点应放在企业是否很好地执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资源配置是否满足安全生产需要上。企业的法人代表重视安全,在工作中真正坚持了“安全第一”,资金投入、机构、人员满足需要了,一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是能够搞好的。为此,还应推行企业法人安全管理资格证制度。 2.合理运用经济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追求效益最大化决定了企业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安全生产投入大,效益又不是短期就可以见到的。不重视安全生产同发生事故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但对于单个的企业来讲,也存在着偶然性,概率不高,事故损失多少不定,部分企业在短期内尝到了甜头,利益的驱使使其更加重了侥幸心理、冒险心理,在安全上不愿意投入。因此,违反安全法律法规后,应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制裁,且应保证这种制裁结果的损失大于安全投入,即使不发生事故,在经济上也是划不来的,消除利益的驱动力。 3.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文秘站”版权所有 目前,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伴随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市场经济较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先进的安全技术,如危险的辨识与评价、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系统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等等。特别要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生产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将科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生产,逐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4.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各项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才是长久之计。 安全文化的出现可以说是人们对安全问题认识的飞跃,它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领导者有效的推动,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并把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最终使之成为企业职工的一种精神理念、一种向往与追求。当前,很多企业都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作大事来抓,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大力构筑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科学发展观征文-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观调查和思考 摘要:安全工作关系民生大计,是一切事业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发展和员工生产生活的基本保证。安全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关键词:安全管理 科学发展观 需求 培训 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既关系着国计民生,又牵挂着家庭幸福。安全管理,是服务于生产同时又能引领生产,规范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处理好管理要素、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称之为有效安全管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安全管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也是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度量表征 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全面安全管理,包含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关联到各行各业的协调统一和健康发展,是我们生活和事业的根基。安全管理是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第一,它能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第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第三,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二、日常安全管理调查发现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人本化管理思想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宗旨。安全管理的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但为何执行起来这么难?深入调查不难发现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这没有错,而安全管理的利益体却存在天差地别,即安全管理回报和边际收入的悬殊,是事故频发的最大诱因。国家《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规则问题,使铤而走险的人受到了抑制和打击,也把安全管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是每个国家、每个组织和企业应该关注和必须关注的事情。首先,是如何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次,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 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通过调查走访电力、化工、煤矿、医疗等行业的近二十家单位,统计发现所有的单位都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以及良好的学习培训办法。但认可以发现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仅仅归根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能说得过去吗?不免会想起追根溯源,统计得出,这二十家单位20__年度全员安全考试(考核)达到11000多人次,数理分析表明:其中满分的约占40%;85分以上(含满分)的约占80%;75—84分的约占总数的20%;其中发现三家单位四人次为不及格补考的。调查发现这完全符合考试的“正态分布”原理,也恰恰印证了安全事故的“倒二八”规则,即80%的事故发生在同一行业、同类事件的20%的人身上。就体系管理而言,考试应该是下一步教育培训和日常工作的“输入”,在深入调查中并没有发现针对“20%人群”的专门培训。 自然辨证法的观点认为:∑部分≠全体!?分解为:部分>>全体(数量而言);同时满足,所有部分∈全体(性质)。安全只有100%而不是99%,因为:∑部分1%∞。而这“部分1%”就成为事故发生的祸根和必然,只有把“部分1%”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培训中得到解决才能实现“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同时使得培训和考试有的放矢。 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执行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安全问题与工作业务进行有机结合,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做到有效实施和监督执行。对应该做的、能够做的、不能做的、做得到的和没做到的划分不清,没有学习改进和持续发展的突破点。 二是行为的主动性不够,对制度和文件学习理解不充分,需要别人指点和不断敲打。造成工作职责不明确,目标不具体,措施针对性不足,解决问题不能举一反三。安全工作要实现“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让他人受伤害)”干好本职工作还不够,应了解上一步该干什么、自己应承担什么、该对下一步创造什么,充分沟通和协调。 三是对记录和证据收集不真实、不及时、不具 体。日常工作记录、总结评价和考核不充分,造成证实证据的支撑性材料的缺乏。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必须建立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基础上,文字是最忠诚于事实的,文字是永恒不变的演说家,它能始终如一地告诉每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就是文字的妙用。“谈”不如“看”,“看”不如“站”,“站”不如“记”,“记”不如“写”。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强调的是“您如何证明给我看?”而不是“您如何证明给我听?”四是“规定动作”完成情况不理想,没有对制度和职责有效分解,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连贯,不能进行有效封闭。大多数自身管理制度中明确要求的事情都没有追溯,有些不能完成的事情、似懂非懂的写入制度建设中来。形成自己划的圈自己不能圆,可以推理出其他相关要求的执行情况了。 三、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路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首先,领导干部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重在落实,贵在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实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执行的力度上。群众看干部,不仅看干部怎么讲,而且看干部怎么做。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人民群众最反感;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人民群众最看不惯;作风飘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人民群众最不满意。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为虚名所累、不为私利所诱,在脚踏实地、崇尚实干、推动科学发展上当表率、树标杆,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为安全管理和生产贴上标签。真正做到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 第二、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到监管的职责,做好服务安全的义务。在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专家的知识理性,又要甘做全面安全管理的“自愿者”和“推广人”,真心诚意地激励先进帮扶后进,使得安全管理参照有标准、实施有路子、检查有依据、考核有度量。要求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戒虚、戒假、戒浮,求实、求真、求深,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让广受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敢于担当、善于谋划、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真抓实干,务求科学发展的新成效,感受安全文化新变化新气象。 第三、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和先进工具,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安全管理应该统筹兼顾,倡导安全管理技术化,“人、机、料、法、环”数量化,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管理者有决心,参与者有信心。合理有效利用统计报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合规性评价、pdca循环等科学方法服务安全管理和生产;摄像、监控、警报等在仓储、银行、车间等广泛应用,牧羊犬不是运用运动能力来管好他的团队,而是带领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安全性评价是对安全基础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的诊断过程,通过对不安全因素、特别是隐藏在较深层次的隐患和一些长期熟视无睹的不安全现象的挖掘,找出人员、机械、环境和管理各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找出这些隐患的危险程度并实现“量化”,使各级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对设备的安全现状和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心中有数,从而为制定各种预防事故措施、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和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提供依据。 第四、“树冠原理”的安全文化营造。任何文化都是继承传统优势,不断发展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有效,不断去粗取精,日积月累而来。文化驱使能使事半功倍,然而安全这棵大树要枝繁叶茂就必须保证根系发达,任何盆栽和移植的东西好看但不实用。形式主义对安全生产是极其有害的,从表面上看,形式主义很容易打出各种创新的旗号,造出各种各样貌似新颖的说法和各种各样看似开创性的做法,但由于缺少实际调查研究的根基和对安全生产深刻认识的把握,而让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付出的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代价。从本质上看,形式主义有损于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疏远的干群关系,工人师傅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那是挂在空档上转哩”,只闻其声不见其动。安全管理横如何横到边,纵如何纵到底还待有志之士数量化分解。 第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安全管理与任何一门学科的不同之处是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太大了,随着时展,人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民主意识加强,同时也遭遇了多元化时代必然经历的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迷茫。在任何一项安全事故调查的背后,我们似乎忽略了原因分析中的心理暗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安全管理必须关注和意识心理是支配行为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关键因素。注重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真正找出需要帮助的人,并让他们乐意接受我们的帮助,从而确保安全持续有效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和应用探讨 电力企业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的构成元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实际运营状况将会对系统管理应用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面对较为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要想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能够提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力度,不断提升管理工作质量,从而保证电力行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现阶段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改进措施,从而保证电力行业实现稳定运行。 [关键词]电力企业 计算机网络 安全管理 发展措施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下,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也开始不断提升。[1]但是,其安全管理技术和发展现状相比较存在一定的悬殊,这就导致当前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运行面临较大的挑战,其安全性能逐渐下降。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若能够选择有效的管理技术,必然会导致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运行受到影响。 一、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管理现状分析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行业运行发展速度,也为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安全影响因素,若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排除,将会导致系统受到破坏、瘫痪等现象。例如互联网络中的计算机机在运行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入侵影响,导致计算机硬件资源或者信息系统软件遭到破坏,泄露行业内部发展信息。 电力行业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一些管理工作人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进行管理操作时不能够按照具体的规定来实施,导致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受到影响。[2]整个行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个别电力企业没有意识到管理工作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技术和资金加以支持,从而影响到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设备相对落后,导致很多病毒通过邮件实现传播。电力系统管理网络所设置的接口防火墙只是装配包过滤的一种规则,无法满足电力企业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工作需求,从而导致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需求无法实现。 二、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一)提升网络操作系统发展安全性 首先,要能够保证网络操作系统安全性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保安证整个网络系统实现安全运行,降低外部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计算机操作系统属于网络体系的核心所在,只有不断提升控制系统访问的安全性,才能够保证操作系统的稳定性不受到影响。[3]在运用操作系统时,管理工作人员要能够对网络环境进行相应的扫描和检测,并对系统运行中存在的补丁和漏洞加以安装,降低系统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从而让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二)做好病毒预防工作 在互联网网络运行过程中,电力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诱发计算机出现病毒入侵的现象,因此,做好病毒预防工作显得较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降低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病毒入侵的几率,还能够让店里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实现安全运行,降低企业系统维护需要投入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下,强化病毒预防工作力度满足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以,电力行业要能够不断提升系统管理运行的安全性,并将网络防毒工作和单机运行有效结合在一起,建立相应的网络防毒体系,避免病毒对系统造成危害。 (三)做好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我国现阶段电力行业系统运行中存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管理素质相对较低的问题,个别企业在选拔管理人员上面较为随意,从而导致整体管理人员质量较低。例如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能够按照相关规定来实施,管理工作出现任何问题之后,只是一味地逃避和推卸责任;其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够熟悉操作程序的运行,导致管理质量受到影响。[4]因此,做好管理工作人员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他们应对系统故障的综合能力,提升责任意识。在电力企业计算机系统实现升级之后,要能够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认识力度,并对其技术理论加以培训,通过严密的考核来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针对考核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强化管理力度,从而保证其今后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来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结语 总之,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管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将会对系统运行产生直接的影响。安全科学的/!/网络环境能够保证电力企业实现更大的进步,降低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的压力,从而保证企电力系统能够实现安全运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进行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积极探索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程在建设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完善了相应的运行体制,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电力工程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还打击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死于安全事故的人员多达十几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量。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核心工作。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了解电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首先,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另外,长期盛行于企业的老式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一旦出现事故就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再次,缺乏先进的安全管理手段,没有及时的对供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在供电网络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等等。总体来说,在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分红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处罚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3.1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这个毋庸置疑,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理应以安全为核心。安全和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孜孜以求的两个方面,但是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忽视了安全的质量我们不能要,即使要也承受不起。只有安全保证了,谈质量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安全管理和保证工期的关系。做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进度,施工人员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要坚持安全管理优先的原则。 (2)安全资金落到实处的原则。要做好安全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管理的费用落到实处,积极修建和完善安全设施,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将有关安全的资金用到实处,努力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3.2建立符合电力工程实际需要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要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自然是要以安全工作为核心。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好“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现论述如下: (1)要对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要求。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强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使许多电力工作人员犯上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电力运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仅仅凭个人经验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电力事故都是由于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麻痹大意有关;有的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随意,违背了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2)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的认识水平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做好了一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发生变化而仍旧采用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设备以及人员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由于风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可能发生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积极探索相应对策,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在这个团队当中,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对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才能保证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4)控制好各种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需要工程施工人员在操作和使用设备时严格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和危险情况之后要及时加以处理,同时一定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检修,做好维修和养护工作,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5)做好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施工之前,要首先做好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从收集信息以及以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相应的预警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预警以及应急机制。风险评估结果出来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电力部门还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设立并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迅速有效的实施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安全事故中,有些是由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的,这个无法避免。但是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只要企业在安全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的。 4总结 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也日趋复杂,给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但必要,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运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论文: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 电子政务中的安全管理,应当分为两个层次:1个层次是从国家强制角度的安全管理,这就是立法以及制订相干的技术标准,由执法机关来监督施行;另外一个层次是利用系统使用单位本身的管理。从总体上看,应当在下列的几个方面斟酌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1、电子政务体系中各层面上的安全管理;2、电子政务系统中保护的安全管理;3、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4、安全技术与产品的安全管理。 认证中心的安全管理问题 电子政务流动中,传统白纸黑字的认证方式已经不存在,网上的身份认证是必须的。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症结环节。 证书中心的任务是要解决下列的问题:一.身份认证服务。为进行电子政务业务的实体定义惟1的电子身份标识,并通过该标识进行身份认证,保证身份的真实性。二.数据完全性服务。保证收发双方数据的1致性,避免信息被非授权修改。三.不可否认服务。为第3方验证信息源的真实性以及信息的完全性提供证据,它有助于责任机制的树立,为解决电子政务中的争议提供法律证据。 所以证书中心自身的安全,是电子政务甚至所有网上流动安全的症结环节。必需解决证书中心应当由谁来建,怎么建,谁来管理的问题。因而,应当从立法的角度对于证书中心的建设与运管及责任与义务作出规定。证书中心建设的立项以及审批必需通过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未患上到公安部门安全许可的单位不患上树立这样的认证中心。 证书中心所采取的技术,目前来讲已经经不是问题,但采用甚么样的技术,采取谁的技术这是个问题。证书中心必需树立在咱们自己的技术平台上,这是1个瓜葛到国家主权以及安全的问题,也应当从立法的角度予以明确。 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首要的,否则安全就患上不到保障。应当由公安部门对于证书中心进行严格的日常监管,必需有严格的人员审查机制以及日常的管理机制。 保护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电子政务中的利用开发、系统运行、日常保护、首要装备保护等大都触及信息安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是高素质的人以及技术队伍”。 电子政务的鼎力加强,必然致使系统保护工作量的大大增添,然而目前的公务员队伍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有必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有至关多的人不懂计算机,这是目前政府实现电子政务中极其凸起的矛盾。此外,从事业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保护性工作全由政府部门自己包起来的做法也不妥帖。1方面政府会增大开资,而另外一方面,1个单独的政府部门也难以在某1领域内进行深刻的钻研,所以也不能更好地使电子政务事业患上到发展。而专业的保护公司,可依据本身的经济与技术实力,加大钻研的力度,可以更好地为电子政务系统服务,也会为政府节俭至关大的开支。但这样就会发生1个矛盾,即保护外包与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 从政府的某1个部门,很难解决这样的矛盾,但可以从行政法规进行某种规定,从立法的角度来解决这1问题。对于这类从事所谓“电子物业”的公司进行相干的管理。从事这种服务的公司或者其他单位应当拥有下列的前提: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内部有较好的管理机制;所有的员工均在接受由公安部门进行的安全培训并在公安部门备案;由公安、服务拜托方(政府的某部门)以及受托公司签安全保密协定;受托方公司的每一1员工也要签相干的安全保密协定,知道自己应当承当的义务;公安部门对于受托公司委约的不按期的检查;制订相应的罚则。 安全产品的安全管理问题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是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技术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也离不开安全产品的使用,对于安全产品的管理应当在目前的水平长进行加强。 一.安全产品选择的管理 安全产品同其他计算机产品1样,也存在着安全漏洞、后门、隐秘信道等问题,所以在安全产品选择以及采购等方面要进行管理。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安全专用产品的采购除了了必需相符国家各方面的相干规定,如公安部的许可证,国家保密局对于触及国家秘密网络使用安全产品的规定等外,还必需选择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产品。 二.经销环节的管理 安全产品不同于网络产品或者其他计算机产品,服务是无比首要的。安全部系建设应当是个性化的,要依据用户的“利用”来制订完整个性的安全策略,并构建安全部系。对于于相同的行业用户,即便是有相同的“利用”,也要斟酌采用不同的安全策略。现在有1种做法,许多行业以及部门,为了降低费用,常常采用从上至下选择同1种安全产品。这实际上存在着1种弊病,行业外的用户袭击咱们可能会有较好的防护,但在行业内,掌握相同安全策略的人在不同的部门中会有良多。就会呈现,多个防盗门用的是一样的锁、一样的钥匙,而这样的钥匙且掌握在多个人手中。 这类依据“利用”来制订安全策略的方针,其实是树立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不同的网络利用对于风险所造成后果的容忍程度是不1样的,应当基于风险分析患上出的结论来制订1个公道的安全策略。寻觅风险与安全投入的1个最好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类策略的制订应当是公道的。不公道的安全策略,不但挥霍了投资,同时也会造成安全隐患。 后期服务与进级。安全产品的售后服务是10分首要的,对于1般的计算机产品可能有备机、备份的数据、备份的系统,就能够完成1般的灾害恢复。然而,对于于安全产品的后期服务来讲,就不能靠单纯的备机来实现,除了非是硬件破坏。如果呈现如黑客袭击酿成的灾难时,安全策略的从新制订就是必须的. 安全管理论文:运输企业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 新余市汽车运输公司机安科廖玉青 [摘要]:本文阐述了安全长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从六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让安全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正文]:安全管理是运输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和根本保证,可是,如何搞好安全管理,让安全生产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是我们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所共同思索的课题。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得到落实,存在时张时弛的现象。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以制约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保证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真正意义上的贯彻落实,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时段的安全管理局面,发挥安全促效益,安全促发展的目的。本文从六个方面的安全管理机制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机制 首先要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入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请记住我站域名,企业要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领导、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使每个人的权利清楚,责任分明,权责一致。 从企业管理层到各基层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到每个驾驶员、每辆车都要逐级建立安全责任制,签订责任状,以确保责任制落实到个人,并要制订各员工各工种的岗位职责,确保安全生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安全隐患和监控死角。在安全检查、安全考核工作时,就能较客观评价各岗位安全生产工作和措施的到位程度,发现问题就能追究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整改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就更有针对性。 以我们新余公司为例,制订了总经理负安全生产总责,各车队车站负安全生产具体管理人责任,驾驶员和每位员工负安全生产直接责任的安全责任制。总公司与各车队、车站负责人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车队与司乘人员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车队班子成员还必须实行分别按车到人承包责任制,确保每一辆营运车都有人盯有人管;车站与例检员、“三品”检查员、出发车登记人员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状,车站班子成员对上述人员实行按人分岗承包责任制。 二.建立健全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考核才能保障落实。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制度就是要将安全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分解、量化,列入企业年度安全目标考核内容,制订考核标准、考核评比和奖罚办法,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就是要使责任人吸取事故教训,承担事故责任,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我们新余公司近几年就相继出台了《重特大交通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公务公营车辆行车事故处罚规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表》、《gps监控管理暂行规定》、《总公司星级服务考评实施细则》等,对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对gps监控车辆的违章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并对相关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各基层单位对司乘人员、站务员,维修人员实行星级服务评比,总公司年终对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且总公司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安全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建立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和责任追究制度,总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岗位职责得以实施,各项安全生产指标任务得以完成。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检查机制 上级有关部门经常对运输企业进行各类安全检查,企业内部也会对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突击性的或专业性的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能及时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可能引起的各种隐患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以避免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安全检查制度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检查方式,检查记录,整改措施和复查等。要保证检查的实效性,就应当深入现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1、检查基层领导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是否将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检查各岗位责任制、各工种安全操作规则是否健全完善,通过现场检查可以察看到员工操作行为是否正确;检查现场的工作环境、安全通道、安全标识及曾发生事故的部位;检查车上设施、车容车貌等等。2、要做好检查后的整改落实,对查出的问题,要根据责任区域责令责任人限期进行整改,并复查整改情况。改进落实是安全检查中最关键的环节。 四.建立健全现场管理机制 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和最终归宿,其它各项机制的目的都要落实到现场管理中,其作用最终要在现场管理中得到体现,现场管理好坏是检验各项机制落实情况的最终指标,可以说,现场管理机制就是将其它机制应用于现场的过程,企业建立健全现场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现场管理的内容 现场管理制度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车辆方面来讲,主要包括健全车辆例检制度、应班发车登记制度、“三品”检查制度等;从企业整体角度来讲,现场管理包括健全安全消防检查制度,班组管理制度、车辆发班管理、车辆回场检查、 gps监控管理制度等。现场管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①车队长跟班指挥,他们对本单位各方面情况都非常了解,在现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②班组管理、班组长担负着现场生产和安全的双重作用,直接担负现场安全检查贯彻的程度、隐患整改的责任,是安全管理最基本的组织者。③驾驶员和员工的自我保护,驾驶员和员工可随时发现和消除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或向领导汇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④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职能部门的现场检查和督促检查,可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中的不足,督促其改进工作。 五.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安全教育和培训是获得安全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基本手段,我们运输企业都已经把对驾乘人员的安全教育学习作为一项制度订立下来,目的是让驾驶员及时掌握有关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达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企业的安全管理规定,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 2、同时企业要建立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对各岗位员工的安全教育、规范与引导,逐步形成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和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态度、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和行为,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①驾驶员的安全学习教育,是运输企业安全教育的核心,要结合驾驶员的职业特点,思想动态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做有针对性的教育②员工刚进入企业上岗前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存在的主要危险源,防范措施等。③岗位教育,企业要加强以岗位为主的安全教育,特殊岗位工种必须严格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④召开班前会,班前10分钟,根据当班安全生产的具体情况组织学习和进行指导。驾驶员发班前的安全督促和叮嘱,针对性比较强,日积月累,能够提高他们安全意识和安全隐患处理能力。⑤事故分析会,发生事故后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召开事故分析会,并对事故进行通报,其中一个不放过就是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⑥安全宣传,宣传是制造舆论环境的主要手段,安全宣传可以通过张贴标语、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等形式,还可以通过举办安全学习班,安全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赛等形式进行。通过健全的安全宣传机制和良好的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要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 六.建立健全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机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重特大交通事故,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正常的工作程序,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同时还要建立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运输安全和旅客的及时疏运。企业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预案的培训、演练,并要对应急预案及时进行修改完善,使预案与实际情况相符。 总之,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能靠简单的方法做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依靠先进的科学装备和科学的管理,对这个系统不间断的完善,并要持之以恒,重在坚持,为企业效益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安全管理论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短板定位和补强研究 从安全到公共安全,再到城市公共安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由宽到窄的过程,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这个人口、建筑物、各类活动密集的聚居模式出现后,这个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城市公共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在城市发生的,不在城市发生的,发生在空中的、水上的、实体空间的、虚拟空间的各种风险,构成了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研究自然顺应了这一特点,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分散化的特征。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不对大量文献作综述性概括,只沿着全过程管理的路径做一初步审视,提出深化的方向,更深入的研究留作日后展开。 一、对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的简要回顾 城市公共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相应的,城市公共安全的相关研究涵盖了概念研究,如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水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体系建设,包括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支撑体系、应急体系、保障体系等;规划管理,包括风险源定位、排查、分布、优化、隔离、监控等,以及由此衍生的聚焦某一环节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支撑的各类研究,还有人防、技防、物防、犬防等手段的运用研究等。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方兴未艾。 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根据兰贵兴的定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就是城市政府及社会为预防和控制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或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和因应策略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政府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市民个人则是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1]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防患未然,使公共安全事件不发生、少发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进行研究和防范,并从时间和空间上安排和准备、加强管理,从而控制和降低城市风险;[2]二是及时的应急管理,也就是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城市正常运转。因此,从内涵上来讲,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包括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两部分。日常管理的重点在于查明风险、消除隐患、消灭诱因。应急管理的重点在于编制预案、充分演练、巡查检验、及时反应。 二、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评价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已经进入了法律有依据、机构很健全、体制很顺畅、体系很完备的良性阶段。 (一)我国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无以复加 如果从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看,我国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重视程度已经达到顶峰,无以复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快速的立法进程。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进行了修订,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日常管理由《安全生产法》来保障,应急管理有《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相对我国立法、修法十分缓慢的进程,这两部法的出台是十分顺利和快速的,足见立法机构和中央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二是依据两法中央政府确定的地方一把手安全责任制。每当一次安全生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一把手都是亲临现场指挥,而且成为媒体报道的头条,重大事件中央还组成工作组现场调查,有些情况国务院总理、副总理还要亲临现场指挥并慰问。历次火灾、水灾、地震、沉船、爆炸、滑坡、井喷、透水、踩踏等事件,一把手承担安全责任而辞职或被罢免的并不鲜见。 (二)安全生产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 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事业单位到社区,各级各类的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已经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而且是大部分由主要负责人兼任单位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行业管理组织还设立了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安全员联络制度等。如原建设部就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类建筑企业的安全员联络制度,可以做到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到人。日常工作中我们每个员工、家庭成员经常收到安委会的各类提示,包括交通、用电、用火、用气、防盗等。 安全评价通过危险性识别及危险度评价,客观地描述系统的危险程度,指导人们预先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系统的危险性。目前安全评价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别从风险因素、灾种、环节和过程等多种不同的角度构建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3]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的约束环节。 (三)从上到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建立 我国正式建立应急管理体系是从应急预案编制开始的,2003年我国战胜SARS疫情之后启动了全国性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制定预案出台了《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要求预案编制要做到纵向贯通行政和各类组织层级、横向覆盖行政和社会层面。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全国制订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涵盖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4] 2006年8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我国以“应急预案、法制建设、体制建设和机制建设”为核心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国务院办公厅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各级地方政府相应成立了政府办公厅内的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北京为例,2005年4月25日,北京市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2006年底,市专项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完成,绝大部分街、乡、镇和社区等都建立了应急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当然也有其他形式的机构设置,如深圳把相关四个局合并为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市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 既然各级领导和各层各面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又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人祸或是应该控制而 没有控制的事故或灾害局势呢?吉林爆炸、昆山爆炸、天津爆炸,北京踩踏、上海踩踏,克拉玛依剧院火灾、哈尔滨仓库火灾、上海高楼大火、央视大火,北京淹了、深圳淹了、广州淹了、武汉淹了、济南淹了,东方之星沉了、湖南邵阳渔船沉了、西沙渔船也沉了,广州九江大桥塌了、湖南凤凰大桥塌了、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塌了,这说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肯定还有重大领域或者重要环节没有触及。我们的系统研究认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不断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基础薄弱和过程管理脱节。管理基础薄弱是指整个社会对城市的认识不深入,对城市的运行规律不熟悉,对城市功能属性和空间属性没概念,对各类功能包括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的作用机制不了解,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危险和风险诱因的漠视,既不避也不管,任其恶变。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展开论述,可参见《现代城市综合管理的本质、功能与体系再认识》一文。[5]而过程管理脱节,可以反映在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多个环节。 (一)各级领导对城市公共安全很重视,但如何重视、重视什么没有细化 各级领导的重视体现在会议和文件,召开会议传达精神,文件部署措施,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如何重视、重视什么往往没有细化。从安全生产的角度看,因为绝大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是兼职机构,安全意识和管理行为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开不开会、发不发文影响不大,特别是在会议连连的工作方式下,没有时间思考哪个环节更应该引起注意。从应急管理的角度看,大部分“应急办”作为内设机构设在政府办公厅,平时迎来送往,每天脚不着地,忙个不停,哪有时间思考风险和危险的发生规律?如果没有一个全日制专家团队和系列的专门研究支撑,应急办很难判断危险来临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也就难以判断启动应急响应的确切等级。 也就是说,无论事前事后,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很高,但面对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单用战争年代的死命令、军令状是难以确保城市公共安全的。会议和文件传达部署了,不能跟上具体的落实措施,或者落实上错位缺位,加上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和短期行为,很多没有取得避免灾害和事故的明显效果。类似的事故此起彼伏就是例证。 (二)公众的安全意识淡薄,危机宣传还有很多空白 社会公众是防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力量。城市社会蕴含大量危机因素,不被认知很容易诱发或衍生事故和灾难。但政府在公众危机意识的宣传教育、行为引导等方面往往是面子工程,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热衷于安全宣传的社会组织又缺乏经费维持义务宣传,应该宣传提示的领域缺乏经费投入,由此造成了我国城市市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没有规则意识,对公共设施的使用缺乏常识,对公众安全缺乏起码的认知,遇到公共安全事件缺乏必要的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能力。如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住所、工作场所附近是否有避难场所,很多人在盲道上停车甚至建临时构筑物,很多人不知道在加油站打电话很危险,很多人不知道遇到火灾应该匍匐逃生和用湿毛巾捂嘴,很多人过马路与机动车抢行,很多高空作业的人员仅凭一条纤细的绳索维系安全,很多人不按规章乘用自动扶梯。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虽然警察一直在维持秩序,但几乎没什么效果,人群依然继续向前,对风险的集体无意识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监管和风险监测不足,监管流于形式,评估成为赚钱工具 安全监管和风险监测与评估是保证城市运行安全的基础。在有效的风险监测与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是公共安全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前提。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遍布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安全监管需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全覆盖,这个工作不需要低成本运转,因为市民个人没有专门知识和专用设备加以鉴别,例如普通人没有办法分辨牛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日常吃的生姜很难辨别是否浸过福尔马林,空气质量凭感觉难以识别是否有害健康,不一而足。 当前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是程式化和工具化,前者表现为简单套用,脱离针对性分析,管理者看到报告就盖章,编制者交了报告就完事儿,走个程序罢了,后者表现为编制者为了经济效益,把评估报告作为赚钱的简单工具,评估的科学性被抛之脑后。加上技术手段的落后以及人力资源投入的吝啬,整个风险监测与评估的效果很差。每次事故发生后都有大量的质疑,安评哪去了?安监何在?就是很好的佐证。 (四)应急预案抄袭和部门化现象严重,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于2003年抗击SARS之后,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应急预案编制。这就应了“萝卜拔了不起泥”的俗语,抄来抄去,连灾害种类都抄了去,响应模式大同小异,经过多次大灾和事故检验才有所调整。目前仍有部门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对部门协调配合、资源信息共享、指挥平台统一有要求,没落实,遇到事件踢皮球。这次天津爆炸事故前几次新闻会就能让人有此猜测。如果把企业的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的应急预案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更多值得协调的环节,可操作性可想而知。 (五)应急演练按照规定次数执行,但流于形式、装备储备作秀演戏 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部门配合协调、物资设备完好程度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可惜的是,很多演练强调演练本身效果的完美,不愿暴露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前打招呼,使演练参与者有了准备,最后变成了一次彩排,真正的演戏作秀。有的学校被定为演练示范校,专门迎接参观和参与接待,对该校的学生培养应急意识有一定帮助,但对扩散安全知识和培养社会应急意识的作用十分有限。避难场所本该存有与设计人数和容留时间相匹配的物资储备,但一些过期食品、残次品出现在这样的地方,更有一些地方电力和供水无法保障,或 出现清单与实物不符,并缺乏定时检验检查的现象,一但发生天津爆炸这样的事故,周围避难场所根本无法启用。 (六)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地方首长的重视程度,但也出现了因噎废食的现象 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地方首长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但也出现了因噎废食、百分百确保安全的倾向。影响最大的应属2012年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该事故发生在陕西省延安市境内的包茂高速公路上,一辆宇通双层卧辅客车和一辆装有甲醇的罐车追尾,导致客车上的36人死亡。该辆客车是一红眼班车,意思类似铁路的夕发朝至列车,只不过由卧铺大客车运行在高速路为主的两地之间,很受一些暂时没有高铁或动车链接的城市间乘客的欢迎。事发之后,为了达到百分百安全的目标,省长当即就表态取消省内省际所有红眼班车,最后不仅陕西省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也被交通运输部借鉴,要求大客车夜间不能上高速行驶。该事故不仅牵出了“表哥”杨达才,还让国人体会了因噎废食的典故。结果是很多旅行团为了顺畅搭接航班,长时间夜路奔波在国道上,经常引发参团游客不满,这也是国务院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吧。类似的因应之策不少,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补强措施 (一)夯实基础,把握城市运行规律,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细化为全过程环节研判 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相关主管部门的忽视造成的。夯实基础是指提高管理者对城市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没有对安全事故依托物的深入了解,防范就无从谈起。城市运行涉及的部门多、层次多,易发危机的环节多,主管部门必须始终保持对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一切因素高度警惕,不断引导科学研究,对可能引发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因素实时监测和预判,把各级领导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高度重视细化为全过程环节研判,把问责机制和责任环节一一对应,增强防范的针对性、持续性,避免盲目性。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管理人员、专家对城市中各运行环节存在的各种可能风险隐患进行排查、筛选;合理配置人员、设备、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办法,将各种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限定在可控范围内。要认真分析既往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原因,包括事前防范的长处和短板,事中处理的到位与缺位,事后救援与安置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等,及时调整目前的工作方式,改进预防和演练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使重视落到实处。 (二)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强化依法处罚的教化作用,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城市公共安全教育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主要是因为我们刚刚进入城市社会,对城市的运行规则不熟悉,快速城镇化使大量农民进入城市,而农村和城市的生活习惯差异大,更加大了适应城市社会的难度。一方面要潜移默化,从幼儿园开始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让孩子们掌握大量的公共安全知识,进而影响家庭。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中国公民法不责众的心理强烈,必须通过大众媒体,包括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手机、网络等传播媒介,运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广泛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宣传,让城市居民公共安全知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威胁公共安全的个人行为高额处罚。酒驾入刑就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如果把应急车道占用入刑,这类堵塞救命通道的行为必将大大减少。 (三)安全监管和前置许可必须落到实处,与反腐败紧密结合 我们说安全大于天。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地方领导一把手全责,这些都不为过。但是,老百姓看到听到的却是一个个安全事故、一批批有害食品,甚至怀疑政府有没有作为。其实我们不是人手少,也不是检验检测设备不先进,而是机制设计出了问题,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的设计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对于产品,抽样检测和送样检测肯定不代表全部,抽样检测还可以有一定的可信度,送样检测一定是投其所好或有权钱交易;对于服务机构,一次性核定资质,任由机构把关,会有很多漏网之鱼。另外,这样的监督机制无法扩大监督面,通过举报机制和惩戒机制的配合,才可以扩大监督面,变机构监管为社会监管,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安全监管局面。惩戒机制的配合在于使用重典,也就是发现安全事故和事件,当事人承担难以想象的重责,美国一个公司违法可以罚款200多亿美元,深圳汽车违章罚款1000元人民币还引起舆论关注,这不利于法律重典的引导和治乱作用。反腐败让大家看到了对以权谋私的严惩,但对食品安全的责任人还没有重刑加以引导和威慑。对天津爆炸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严惩已成定局,但在规划环节、安评环节、环评环节负有责任的人员也用酒驾入刑的思路绳之以法,这样的悲剧至少会少得多! (四)应急预案应该尽快梳理完善,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提到的爆炸、塌桥、淹城、沉船、大火灾害绝大部分发生于2003年启动第一轮应急预案编制之后,换言之,很多省市和企业的应急预案都经过了事件检验,已经有可以提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建议在灾害种类、风险分级、联动配合、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一指挥等方面梳理修订。 灾害种类应把可能的恐怖袭击和有组织的公共安全事件纳入,并依次进行风险分级。美国新奥尔良飓风之后进行的风险分级,把恐怖袭击、化学爆炸等列为最高等级风险。联动配合应该作为应急预案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部门预案还是企业预案都必须把医疗、交管、通讯等的配合作为基础。另外,应特别强调把安全和应急管理专家支持纳入预案。信息互通、统一指挥平台的建设和使用都需要一定时日的统筹,但却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应予高度重视。 (五)应急演练要增加次数和覆盖度,提升整个城市社会的实战能力 城市公共安全教育要自始至终贯穿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最有效的行动就是随机实战演练。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的公共安全和应急反应培训,通过实践演练,检验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覆盖面、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提高可行性。在此过程中,优化调整安全提示、避险标志、引导标识的位置、大小、明暗、颜色等,增强实用性。改变很多场所 只满足于有无标识、有无灭火器的状况,强化遇火匍匐逃生有导引、人多拥挤可见标志、任何起火位置都可以便利拿到灭火器的基本要求。培养自救能力和把有限资源让给更需要的人的互救意识。美国在新奥尔良飓风之后频频启动应急预案检验,确保任何位置和任何层级的应急管理人员及时反应,值得我们学习。 (六)细化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权责一一对应,真正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安全管理和责任追究的目的是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不是为了责任而责任。要避免因噎废食和难以确责的尴尬局面,就必须认真分析城市运行的条条块块,全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把责任落实到环节处,细分到每一个责任人。上层安全管理者有权根据形势需要调整具体管理措施,避免城市公共安全事故出现和促进应急管理的切合实际。香港曾发生黑色元旦事件,它催生了香港一整套安全防范体系的出台,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例如,港铁在繁忙时段采用人流管理措施,包括间歇性关闭部分入闸机,安排更多的职员在月台上不断提示乘客排队。可见,把责任追究延伸到日常管理中,才能提升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能力。权责对应不是事后追究,而是权责履行在日常管理中。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以及对策 1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规避和解决,而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则主要在于下述几点:首先,要以施工安全管理为途径来确保工程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有序开展,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次,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能够提高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保证工程工期;最后,通过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使作业人员能够遵守相关的工作标准和流程,降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构建安全、优质的工作环境。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目前,在电力行业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其中管理权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电力工程中存在很多隐患,各种小事故频发,对构建安全的施工环境极为不利。虽然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离不开客观因素,但主观方面对安全管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则是大部分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部分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在思想上比较忽视,也有部分管理人员走形式、走过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细致,导致作业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规,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企业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不过有些管理者为了片面追求效益而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由于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耗费一定的投入,但安全管理工作对企业所形成的效益是无形的,且通常不被人发现,因而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往往阳奉阴违,只注重外表而没有进行深化;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比较浮躁,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对现场施工的情况并不了解,也就无法更加准确的把握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关键点,甚至出现“瞎指挥”的情况,导致施工安全管理产生非常不利的负面影响。此外,电力企业的员工受到各种社会舆论的影响,也会产生思想懈怠的情况,对待企业和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在各自岗位上无法独当一面,而是消极被动的工作。而这些情绪表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则使现场施工不符合规定和流程,对于各种安全检查工作存在很强的抵制心理,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对安全施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一些本来可以避免发生的安全事故。在事故发生并追究责任时,有些人已经将这种错误的操作规程认为是“应该的”、“合理的”,长久形成的错误意识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麻木,从而极有可能导致更大的安全事故发生。 3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强化安全意识 在安全意识的强化方面需要注重下述几点:首先,需要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电力企业中,无论是领导层还是管理层,都需要提升安全意识,使安全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和实施;其次,要加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电力企业在工程建设中,施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需要努力吸引专业人才,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通过这些人才的专业化知识和能力来提升整体的作业效率。同时,要拓宽引进渠道,并且对人才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将专业人才的带头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尤其是在施工安全方面,要通过专业化水准来规避一些常见的安全风险。此外,对于安全培训要进行一定的考核,甚至可以与个人绩效挂钩,从制度方面来提升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最后,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3.2强化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是电力企业的项目施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一切管理工作最终都需要在现场管理中得到落实。对于现场管理而言,首先要对现场的材料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施工材料的渠道引进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同时这些施工材料也要符合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对材料的验收工作要严谨细致,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材料要及时更换,避免出现由于材料原因而引发的安全风险。在现场管理中,对于材料要进行合理的保护,做好防锈防污等工作,确保材料质量不发生损坏和变质;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关键节点的管理。要严格贯彻和落实工序验收制度,通过细致的检查来规避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同时对于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的材料或工序要进行认真比对和认证,避免对后期施工产生影响。以往的安全管理多为事后管理,而这显然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需求,因而需要采取事前管理与事中管理的模式来提升管理的效果,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为现场施工创造更加安全的施工环境。 3.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电力行业本身就是高危行业,因而对于安全责任管理必须要进行强化,使之能够明确各自的责任,并且要将这种责任进行细化,使之能够在每个人身上得到落实。通过这种精细化管理使各种责任都能够在每个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身上得到体现,从而更加使责任的针对性更加明确。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对于安全绩效较为突出的员工,不但要在经济方面实施奖励,同时还要提倡精神方面的奖励。而对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安全风险发生的情况,如果对企业造成损失,则要在其安全绩效方面有所体现,减免其相关福利待遇,情节严重者要对公司损失悉数赔偿。通过这种有效的奖惩制度来增强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极大的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安全管理与安全施工的热情。 4结语 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等问题,必须要转变思想,对安全管理模式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采取更加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而使安全管理的时效性得到提升,将安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完全的体现出来。 安全管理论文:加强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 其安全状况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体系,对高校及高校后勤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公寓安全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因此学生公寓的安全成了当前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学生公寓有关的安全工作主要有消防安全、治安管理、卫生安全、政治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多数时间在公寓内。高校学生公寓存在许多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消防安全隐患。近几年。学生宿舍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各种电器越来越多,加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个别学生的生活习惯也差,造成学生公寓“险象环生”使学生公寓的消防安全管理难度越来越大。12月,交通大学女研究生楼失火,原因是使用热得快烧水,离开后忘记拔掉电源,水烧干后自燃引发火灾。 防范火灾是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校园内各种刑事案件呈现增多的趋势。公寓周边社会黑恶势力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治安状况堪忧。由于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公寓内贵重物品被盗等等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个人信息的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网络、手机诈骗更是屡屡得逞。 脏衣服堆放很长时间不洗;有的宿舍内一次性饭盒、饮料瓶成堆,卫生安全隐患。学生宿舍的卫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很多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早晨起床后不开窗通风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人群高密集的学生公寓很容易形成流行性传染病。近年来,学生入校后进行的体验数据显示,乙肝、肺结核患者有增多的趋势。高校虽然进行了严格的体验,但病情轻微的仍然留在学校,给其他同学埋下了卫生安全隐患。 学生在宿舍内经常接到散布反动言论的电话,政治安全隐患。西方敌对势力和分子始终把高校学生作为争夺的对象。学生公寓区附近有不法分子发放反动光盘、传播反动思想,加上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不引起重视,会影响到学生宿舍的安全稳定。 高校学生公寓的交通安全问题不是很严重,交通安全松懈。相对来说。但也因管理不严存在隐患。学生生活区内如食堂、商店,车辆进出频繁而又没有设置交通标志;有些学生骑自行车在学生公寓区乱闯乱撞,极易造成交通事故;还有部分高校基建施工车辆也在生活区穿行。 许多高校在学校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这些安全问题的存在与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学校安全制度不全、基础管理薄弱有关。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学校内外部环境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经验,安全工作一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在加强改革,大力进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同时,学校学生处、保卫处等有关部门如何与高校后勤服务部门齐抓共管搞好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尝试改进的新课题。 二、构建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 学生公寓在服务与育人方面承担的任务日益增多,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公寓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一家庭,第二社会,第三课堂“[2]但我必须清醒地看到公寓的各项职能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以公寓的安全稳定为前提。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最根本的利益和最迫切的需要,也是学校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构建公寓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二)防治结合。 学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无论哪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当前学生公寓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受损害的都是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工作中,一方面要对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另一方面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及时整改隐患,堵塞漏洞,有效防止盗窃、火灾、中毒、交通事故的发生,尽量避免学生利益受损。 (三)党政领导。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将学生公寓转到后勤系统管理,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因此,一些党政领导把学生公寓简单地看成是后勤系统的一个普通部门,忽视对公寓安全工作的领导。马家爵事件”等一批恶性安全事件的发生,给高校的党政领导敲响了警钟。加强对公寓安全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和行政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必须把公寓安全建设作为学校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列入工作重点,摆上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 (四)安全 文化建设。 存在于集体和个体中的种种素质和对安全的态度、方法的总和[3]公寓安全文化是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通过公寓安全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从而促进公寓管理。要把公寓安全管理寓于公寓文化建设之中,把死板的条条框框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规范的管理和教育。发动学生参与公寓管理,让他管理中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公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形成互动的管理模式。 三、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健全公寓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代表学校全面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监督检查、总结评价等工作,做好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应当成立由公寓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学生处、各院系共同构成的组织体系。要明确各部门在公寓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与权限。保卫处是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能部门。保卫处要把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放在全校安全工作的重要位置。此外,应成立学生安全自律组织,主要承担自我管理和信息反馈任务,充分发挥安全保障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寓管理部门定期与各院系、学生处、学生会等沟通,虚心听取他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存在矛盾和问题,通报学生宿舍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争取得到最大范围的支持与理解。各方面的协助与监督,会使公寓安全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 (二)完善公寓安全制度体系 建立和完善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基础。高校学生公寓日常安全管理一般应有以下制度: 学生公寓安全用电制度》学生公寓防火防盗须知》学生公寓治安保卫制度》学生公寓安全守则》学生公寓电梯运行管理办法》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学生公寓值班服务制度》学生公寓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等。 (三)加强学生公寓安全检查 加强对学生公寓安全检查力度。学生公寓的安全检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公寓管理员日常巡查、值班员夜间巡查、学生公寓每日水电巡查、学生寝室查房、重大 节假日安全检查等。检查可采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安全检查制度。一般检查和重点、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等。具体工作中,要做到日常检查责任到人、工作到位,空间上不留死角,时间上不留空白。要建立公寓安全管理的监督机制,负责此项工作的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对公寓安全进行抽查,要定期听取一般公寓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意见。 (四)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管理基本技能,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寓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培训内容包括防火、防盗安全知识培训、公寓管理值班操作规程、学生心理常识辅导、现代管理设施与技术运用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紧急情况逃生与自救常识等。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学生中全面普及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使学生居安思危,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强化保障设施。 用一流装备确保公寓安全。工作中要对常规安全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与更新,加大公寓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主要包括:消防器材的检查与及时更换;消防通道的畅通、电器设备的检查、维护与保养;寝室门锁、家具设施的检查与及时维修等等。同时要注意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手段,例如使用安全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建立现代化的消防监控系统;配备先进的通讯设施;安装计算机网络过滤系统;安装门禁系统等。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 应对不及时,突发事件是影响公寓安全的重要因素。措施不得力,极易造成混乱局面。建立应急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可以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紧迫性的特征,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当遵循积极预防、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妥善处理的方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的原则;要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建立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处理原则,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校、院(系)组织网络和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安全管理论文:浅谈中转站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浅谈中转站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何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需要研究探索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传统安全管理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数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科学化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管理工作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故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化科学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事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同时,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真正成为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 当前,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已明确了将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的普查、辨识、评价、监控与预警列为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中心任务之一,国家加强了用行政、经济和科技三种手段结合起来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辨识与监控的力度。而对于在用的企业装置和设施来说,则必须对危险源和隐患实施辨识、跟踪、检测、评价、监控和预警。对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的安全监控近年来越来越被各级领导重视而提上安全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而重视对危险源和隐患进行监控预警,就应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实施各种监控预警措施,变事故处理为事故预防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随时发现隐患,随时进行排除,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从而把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中转站是采油队的“心脏”,如何确保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是摆在每个员工面前的一个课题。南六六中转站经过21年的运行,根据在工作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经验,得出风险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人、设备和环境。 我们首选对人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一是中转站人员多,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出现故障后,个别员工不能及时处理;二是一些员工责任心不强,交班时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对已存在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三是个别员工对交接班时该交接什么,交接点项等不清楚。由于交接班不清,出现故障后,分不清责任,相互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是在巡检问题中,因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不同,巡检标准质量就会有所差异。这些问题是我站的“人”的风险。其次,是所处环境的风险等级不明确。再就是设备,我站是个老站,部分设备陈旧老化,给生产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为此,我们针对不同风险源点,分层次、分阶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整改措施,通过将各项工作做细做精,实现安全的有效性、长效性管理。 一、突出人本管理,强化基础,规范制度 为了能够使交接班规范化及在巡检过程中将所有的机泵设备和仪表都检查到位并达到标准统一,制定了中转站交接班规范脚本,并自己录像,编辑了长达二十多分钟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的声像教学片,制作成光盘。员工通过观看学习,在交接班时知道应该交接什么,交接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对出现的故障知道该如何处理。另外,由于在运行过程中,为保证液面平稳而进行的调整,阀门的调节情况、仪表的运行情况都直接影响到下一班的管理质量,因此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九不交接”,即:劳动防护不到位,不交接;上下班人员不在场,不交接;上班遗留问题交待不清,不交接;点项检查不全,不交接;物品摆放不规范,不交接;值班数据、记录填写不全,不交接;岗位卫生不合格,不交接;消防设备不齐全,不交接;交接班未签字,不交接。通过制定“九不交接”制度,明确了各班的责任和权利,使每名员工都能按标准进行交接,从而确保了交接班质量。经过几个月的实施,全站员工一致认为:虽然交接班工作有些麻烦,但岗位员工责任清、问题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重在具体落实。首先从细节深入,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以安全文化做引导,强化安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引导员工围绕生产岗位的实际,强化遵章操作,学习岗位操作知识,讨论岗位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消除风险的方法,开展以“我的身边无隐患”、“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等内容的演讲活动。其次是通过强化岗位练兵、岗位轮换制度及开展事故演练活动等,来努力提高员工技术素质,使每名员工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关键时刻果断采取措施,提高了防控风险的能力。 二、探索实践,创新管理方法,制定有效的应急预警方案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重大工业事故未能得到有力遏制,国内发生的重大事故如:1993年深圳"815"事故,由于化学品泄漏引起混装物爆炸,造成高达2亿多元的经济损失。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627"事故,由于储罐泄漏引起爆炸,死亡8人,燃烧区域达6万多平方米。1998年3月西安市发生的液化 石油气罐区特大燃爆伤亡灾难性事故等。国外发生的如:1991年法国巴黎的大型油库因泄漏发生燃爆事故,造成9名消防队员丧生。1996年巴西圣保罗液化天然气泄漏引起强烈爆炸,造成了至少39人死亡、近500人受伤。我们江苏省也曾发生了1993年金陵石化南京炼油厂火灾事故、1997年扬子石化燃爆伤亡事故等重大事故。 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是由危险源或隐患导致或引发的。人们常常提到的危险源和隐患其含意并不完全相同。危险源是某种危险的根源,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着某种可能导致发生事故、伤害、损失等事故后果的有关危险物质或能量,并且其数量超过了临界值。这些往往是事故或灾害的基础原因或间接原因。而隐患则是隐藏着的祸患,一般是指存在着某种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这些往往是发生事故或灾害的直接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自动化程度、材料与工艺的革新都导致危险源和隐患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事故模式不断翻新,导致灾害规模不断扩大,事故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对各种事故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技术在其中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事故不可能杜绝,安全技术的发展也永无止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人类生产活动中事故与安全的形象写照。 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其酝酿伊始直至临界状态呈现,都有端倪可察、朕兆可寻。这’端倪’与’朕兆’便是危险源的安全状态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大多数是可观测的,有些还是可控的。 中转站作为集油、气、电一体的高危场所,每个部位有其不同功能和风险,且项项部位紧紧相连。如何在管理中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方法,使员工对中转站既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又能容易掌握个部位的标准,对相应的预案做到心中有数,还能规范员工行为,强化员工岗位责任心,使员工由他控变自控,从而形成由他律变自律的安全文化,在这样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中,通过提高责任意识、工作质量意识、执行规范意识来确保安全生产。为此,中转站作为一个由若干干部组成并且各部位之间都有连续性的系统,将每一个部位或环节都按质量执行标准去管理;将每一个部位都根据其容易出现的隐患相应地制定削减预案;将每一个部位都要按其风险类型不同,划分警示级别;将每一个部位巡查情况要有时间监控,每检查完一个部位,应知道下一个关联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部位。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会提高员工安全预控能力,促进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 根据以上综述,我们结合以前制定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制定了《点项风险控制法》即:站内泵房、罐区的所有设备、仪表等检查部位分为26项检查内容、145个检查点,根据不同部位,明确了不同的风险等级。每一个检查部位都含有若干个检查点和相关的检查标准和事故预案,对于每个检查点,我们都制定了相应的检查细则和标准,要求每名员工在检查过程中都按统一标准进行检查。 另外,我们按《点项风险控制法》将各类事故处理步骤由经验转化成文字,进行文本化管理,并制作了HSE点项检查牌,见(图1)做到“五确定”即:检查时间确定,检查点确定、检查标准内容确定、风险等级确定、事故削减措施确定。使每一个点上都有相关的事故预想和削减措施,让措施从书本上走下来,落到现场,做到出现故障后,在每一个点上都能找到处理办法,从而提高了处理故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于此同时,还通过应用新技术安装了巡检器,确定巡检时间,对岗位人员实行全方位监控,并见到了明显效果。见(图2) 一是安全预控能力增强了。员工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注重识别安全隐患,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了平稳外输。 二是检查程序清晰了。无论主岗副岗,技能强弱,还是新上岗的员工,都能很清楚地按程序巡检。 三是设备标准掌握清楚了。无论巡检到哪个部位,应该掌握的标准都能一目了然,达到了过去的死记硬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是管理规范有序了。日常规范有标准、有内容,促使员工在规范的约束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标准。 五是自我提高技能意识增强了。员工消除了“副岗靠主岗,大事小事找站长”的依赖思想,不断提高技能。 六是责任心增强了。比原来更及时更按时间检查,自觉地做到巡检细致,操作准确无误。 20__年9月10日,夜班在排污时总是出现抽空现象,在处理过程中排队了盘根漏气和闸板脱落的可能性,估计管线可能有堵塞的地方,但是又不敢断定,这时他们按点项牌上的处理方法得到了确定,及时快速地解决了问题。 通过《点项风险控制法》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在安全管理上容易忽略的检查不认真,检查不到位,操作不规范、事故预案不清晰,事故处理不灵敏、把习惯当经验、把违章当技巧等关键问题。无论新上岗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都比以前更加注重技能的提高和良好作风的养成。目前全站有5名副岗都能单独顶起主岗岗位。 三、突出隐患治理,确保安全平稳生产 安全生产所涉及的危险源或隐患属于人造系统,所发生的各种事故都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设备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泵站的安全平稳生产。南六六站在日常管理中把设备保养,隐患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南六六站1#、2#外输泵排量不够,只剩下3#外输泵一台运转,我们严格执行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定期对1#和2#外输泵试运,在试运的同时,加密对3#外输泵的检查和保养,在领导与各部门的协调下,及时更换了2#外输泵。 全站人员坚持小问题不过班,大故障不过夜的工作态度,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对全站的设备进行了重新防腐,防腐管线200余米,设备阀门180余部,维修渗漏松动40余处,同时,坚持每周对设备自查与保养,队里每个月进行一次月度设备检查,对岗位员工所负责的设备水平低于90分的要进行考核,保证了站内台台设备有人管,项项工作有人做,有效地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各项措施,逐步建立了中转站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人、设备、环境”这三个风险源上:一是员工达到了四个增强,即:责任心增强了;风险控制意识增强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二是设备管理水平提高了,站内环境得到了改观。三是形成了六六站的安全文化氛围,实现了人人为安全,时时想安全的大好局面。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1世纪是人类保护自身生存的世纪,安全与环保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辨识、检测、评价、预警与监控,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的大事,我们也将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安全监控做到辩识和预测危险,控制和消除事故,不断探索新思路,好办法,将企业安全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安全管理论文:水上安全管理经验材料 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从认识态度上直面问题,集思广益。 领导干部深入现场蹲点,与码头业主、船户直接交流,聘请主干航道沿线厂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行风监督员,城区处还在各所办公大楼设立了处长联系信箱,第一时间了解船户的心声。通过政务信息这一形式,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如实反应当前水上管理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数十条信息得到了市长的亲自批示,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亲自牵头,召集有关部门,使许多海事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二、从内部管理上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工作制度。 通过年度考核、双向选择等手段,对末位执法人员实行待岗或淘汰,把一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能胜任现场管理需要的辅助执法人员予以辞退。城区处还专门出台了一项“绩效考核制度”,每月末根据出勤、完成任务、内部管理三个方面对各科室、所(点)进行考核。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完备和更新,先后制定了《110、12395接警工作程序》、《辅助人员管理规定》、《现场疏通航道及排除险情工作制度》等10余项工作制度,特别一提的是在《现场疏通航道及排除险情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辖区所所长在上报险情而未得到回馈指令期间,应当机立断、积极主动地做好排挡除险工作,不应因消息传递时间消耗而贻误战机。 三、从海事基础建设上加大投入,提高现代化水平。 城区海事处根据航道发生堵塞的规律以及环城河限航管制后船舶绕道通行的实际状况,投入150万增设吴淞江胜浦、车坊、苏浏线唯亭、京杭运河望亭、苏西线西跨塘、太湖元山海事值勤点,将通安海事所迁移到相成区元和镇,负责苏州城北面及阳澄湖水域的安全管理工作,从而使管理力量和值勤点、现场监控点的分布更加科学,大大提高了出警、处警速度,有效降低发生航道堵塞的频率。 三年来,投入600万元,用来新增顶拖、排挡的大功率海巡艇5艘、快速反应艇17艘以及50名辅助执法人员,还更新通讯设备,添置救助打捞艇1艘,建造2艘具有GPS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系统等设备的搜救海巡艇,建立覆盖太湖湖区的无线电中转台和搜救基地;在当前通航条件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充分改善的情况下,现场监管、巡航检查设备和管理力量的增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从现场监管上防控结合,推出新举措。 “防”在前:对易堵区域的值勤、监控点,投入20艘海巡艇、80余名执法人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航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排除堵航险情。为使巡航检查措施落实到实处,领导轮流带班上航检查,并实行定人、定任务、定责任的制度,有效保证了巡查的工作质量。 “控”在后:继组织实施了“三无”泥船专项整治、四超船舶专项整治、古城河客旅船专项整治。04年以来,特别针对辖区大量“三无”、超载运泥船拥入主干航道航行、严重碍航这一情况,制定了《土方运泥船舶和“四超”船舶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在相对集中的园区土方业主和运泥船船员组织开展了法律法规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有力肃清了水运环境;同时,以苏州市政府2号通告为契机,开展了京杭运河、苏申内港线、苏西线、苏浏线等干线航道沿线装卸码头的综合整治,使用码头协管员,实行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方式,共同维护通航秩序,对符合通航安全规定码头颁发《苏州市船舶安全靠泊评估证明》。 安全管理论文:基于建立石油勘探安全管理制度的思考 石油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就如同血液之于人体,是必不可少的,它获得“黑色黄金”的美誉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社会各种交通工具和机械所必需的燃料是它提供的,还有服装、医药以及塑料制品等等日用品的生产也离不开它,石油供应的情况和价格的一点点波动都能左右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节结束一直到今天,导致西方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因素中都有石油的影子,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经济危机频频发生,例如在上个世纪的中下叶,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的提高石油价格,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石油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显而易见。由于石油的短期内不可再生性和其他资源代替石油资源的难度,进行石油的勘探成为很多石油企业的第一任务。 1.石油勘探的过程及风险 由于地表附近的石油早已经被开采完,现在仅有极少数的地区还存在,大部分都是埋藏比较深的或者在海里的石油,在勘探某地是否有石油的存在时,可以用很多方法,但是要证实勘探结果的准确性最终依靠的是钻井,钻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危险。由于井喷、泄漏、溢油以及火灾等事故的发生都是无法进行预测的,一旦发生会对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以井喷为例,井喷事故的发生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技术方面和操作人员方面,技术方面的漏洞所造成的事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操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操作不当使得井喷发生是值得石油企业深思和反省的,井喷时,所喷出的油气流高达数十米,原油数百至上千吨极易引发火灾,使得机毁人亡,而且泄漏的原油和伴生气都会给大气层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不但会扰乱正常的勘探工作秩序,影响到全局的工作进度,增加处理的难度,还会对地下的油气资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严重时能导致油气井的报废,喷出的有害物质对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了威胁,其涉及面之广,灾害之大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 2.我国石油勘探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保证安全生产是石油钻探企业的核心任务,石油钻探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为基本思想。目前,我国的石油勘探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飞跃,自从1940年提出“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成为安全管理的原则之一,从以前的“听天由命”到注重“局部安全”和“本质安全”,再到今天的“系统安全”和“大安全观”的阶段,我国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是大多数企业过于强调法制和规范,而忽视了对员工本身的管理,据统计资料表明,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操作不当引发的,员工的责任感不足,麻痹大意,技术知识不过关等都会为安全埋下隐患,我国的石油企业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重视员工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激励机制,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感,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加强对员工安全理念和价值观的灌输,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循坚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和加强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监察机制”、“安全自我约束机制”、“安全生产逐级承包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安全监察机制”的实行可以监督企业在进行勘探工作中是否安全操作,进行检查和考核。自我约束机制则是为了增强个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自我控制,减少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安全生产逐级承包责任制”就可以将安全指标和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避免推卸责任情况的发生,使得每个人都建立起责任感。企业对遵守安全操作的部门进行激励,尤其是对全年未发生过任何人身伤亡事故的钻井队、作业队、试油队等特别要重视安全的部门要分别给予重奖。同时也要对发生事故,重伤死亡超标的部门进行惩罚,赏罚分明,也是推动所有员工加强安全行为的推力。 3.如何减少石油勘探的风险 石油勘探的主要工作就是钻井工作,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进行钻井作业HSE操作,即Health(健康),Safety(安全),Environment(环境),那么如何削减钻井作业HSE风险呢? 3.1制定风险管理措施 3.1.1为了保证所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有效的进行,必须要将钻井HSE风险防范保障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加以完善。 3.1.2准备进行风险防范措施所需要的人力、财力、设备等,制定一个采购和保护工具和设备的计划。 3.1.3对钻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HSE风险都加以了解,以便于识别,并制定防护和削减措施。 3.1.4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都分别制定应急计划,以减少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影响。 3.1.5将钻井工作的安全管理措施制定成规章制度,并下发到各个工作队中,指导钻井工作的进行。 3.1.6制定发生事故后的恢复措施。 3.1.7实行监控制度。 3.2制定安全生产指南 安全生产指南的内容主要有:钻井作业的安全规程、井场动火管理、钻井设备拆装安全规定、井场用电安全规程、关井操作程序、常规钻井安全技术规程、含硫油气田安全钻井法、 3.3对钻井HSE实行管理检测 在实施钻井风险管理措施的时候,对相关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测试是必须的,还要将检查结果保存下来。 4.结语 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还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关键所在,其主要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随时监控和管理,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防微杜渐,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 安全管理论文:关于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息安全 人员管理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建设中以技术为主的安全管理体制,忽视了人员对电子商务的安全影响。但近几年案例表明:企业缺乏针对内部人员的系统安全管理体制,是导致网络交易过程中泄密和企业利益损失的主要原因。本文重点分析了企业在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提出了一些加强人员安全管理的建议,为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电子商务以高效、便捷、方便的优势和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手段、经营环境吸引着广大用户,为世界经济赋予了无限的发展空间。随着电子商务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针对电子商务的各种犯罪活动也19益猖獗。国内外调查显示…,52.26%的用户最关心的是网上交易的安全可靠性,超过6O%的人由于担心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而不愿进行网上购物。加强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子商务的安全,可分为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两种类型。所谓技术安全,是指通过各种黑客手段窃取企业的用户lD、密码以及相关的机密文件,甚至网络银行帐号、密码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管理安全则是指缺乏对参与电子商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人员的管理预防手段,最终导致的电子商务安全事件。从美国的花旗银行和中央情报局到中国的某家国有商业银行,都有过由于内部人员的违规和违法操作,导致数据被篡改和泄密的事件发生。 近几年的电子商务安全案件表明:人员是网上交易安全管理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犯罪大都呈现内部犯罪的趋势,有的竞争对手利用企业招募新人的方式潜入对方企业,或利用不正当的方式收买企业网络交易管理人员。有的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从本企业辞职后,迅速把客户资料、产品研发成果等机密出售给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原因分析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已经引起很多企业的重视,但大多数企业往往侧重于加强技术措施,如购买先进的防火墙软件,采用更高级的加密方法等,很多企业认为:员工泄密的安全事故只是偶然现象,很少从人员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出现这些事故的根本原因。“重技术、轻管理”是当前很多电子商务企业的通病。由于管理手段不到位,很多先进的安全技术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很多企业管理高层对人员管理在信息安全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将电子商务网络作为一项纯粹的技术工程来实施,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策略,只是被动的使用一些技术措施来进行防御,因此电子商务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往往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实中没有一个网络系统是完美无缺的,不安全因素随时存在。因此,安全管理措施必须渗透到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和企业组织的~个层面,只有构建一个人与技术相结合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得安全。 企业没有从整体上、有计划地考虑信息安全问题。企业各部门、各下属机构都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缺少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信息安全强调的是整体上的信息安全性,而不仅是某一个部门或公司的信息安全。而各部门、各公司又确实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不同业务领域来说,信息安全具有不同的涵义和特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性必须涵盖各部门和各公司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相关内容。 缺少信息安全管理配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才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没有一批业务能力强,且具有信息网络知识、信息安全技术、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专门人才,就不可能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该从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快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 企业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不够。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薄弱,9O%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为疏忽所造成。如有些企业不限制内部人员使用各种高科技信息载体,如U盘、移动硬盘以及笔记本等移动办公设备。 3、加强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的建议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管理实践表明,大多数安全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架构、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还牵扯到国家法律和商业规则。企业内部存在着诸多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改变lT系统不等于改变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要使企业信息尽可能的安全,必须在技术投人的基础上融人人在管理方面的智慧i同时,不仅要防外,更要防内,即对组织内部人员的管理。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但又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是人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如何使管理与技术相得益彰十分重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阐述了信息安全的本质。 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就是通过一个完整的综合保障体系,来规避信息传输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以保证网上交易的顺利进行。网上交易安全管理,应采用综合防范的思路,一是技术方面的考虑,如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身份认证、授权等,但必须明确,只有技术措施并不能完全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二是必须加强监管,建立各种有关的合理制度,并加强严格监督,如建立交易的安全制度、交易安全的实时监控、提供实时改变安全策略的能力、对现有的安全系统漏洞的检查以及安全教育等。为了加强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现在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易受攻击性,盲目相信国外的加密软件,对于系统的访问权限和密钥缺乏有力度 的管理。这样的系统一旦受到攻击将十分脆弱,其中的机密数据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据调查,目前国内90%的网站存在安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者缺少或没有安全意识。某些企业网络管理员甚至认为其公司规模较小,不会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如此态度,网络安全更是无从谈起。应该定期由公司或安全管理小组承办信息安全讲座,只有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才能有效的减少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2)建立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即建立由行政领导、IT技术主管、信息安全主管、本系统用户代表和安全顾问组成的安全决策机构。其职责是建立管理框架,组织审批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制度,指派安全角色,分配安全职责,并检查安全职责是否已被正确履行,核准新信息处理设施的启用、组织安全管理专题会等。还应建立由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用户管理员等组成的安全执行机构。该机构负责起草网络系统的安全策略、执行批准后的安全策略、日常的安全运行和维护、定期的培训和安全检查等。如果需要,还可建立安全顾问机构。安全顾问机构可聘请信息安全专家担任系统安全顾问,负责提供安全建议,特别是在安全事故或违反安全策略事件发生后,可以被安全决策机构指定负责事故(事件)调查,并为安全策略评审和评估提供意见。 (3)制定符合机构安全需求的信息安全策略。电子商务交 易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安全策略主要包括客户认证策略、加密策略、日常维护策略、防病毒策略等安全技术方案的选择。安全执行机构应根据本信息网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策略中应明确安全的定义、目标、范围和管理责任,并制定安全策略的实施细则。安全策略文档要由安全决策机构审查、批准,并和传达给所有的人安全策略还应由安全决策机构定期进行有效性审查和评估:在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发现新的脆弱性、组织体系或技术上发生变更时,应重新进行安全策略的审查和评估。 (4)人员安全的管理和培训 参与网上交易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企业的命运,他们承担着防范网络犯罪的任务。而计算机网络犯罪同一般犯罪不同的是,他们具有智能性、隐蔽性、连续性、高效性的特点,因而,加强对有关人员的管理变得十分重要。首先,在人员录用时应做好人员鉴别,人员录用或人员职位调整时,一般要签署保密协议。当人员到期离开或协议到期、工作终止时,要审查保密协议。其次对有关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建立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安全策略和规程方面的培训。第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在岗位职责中明确本岗位执行安全政策的常规职责和本岗位保护特定资产、执行特定安全过程或活动的特别职责,对违反网上交易安全规定的人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第四,贯彻网上交易安全运作基本原则,包括职责分离、双人负责、任期有限、最小权限、个人可信赖性等。 (5)增强法律意识,促进电子商务立法 面对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贸易形式,我国目前尚无专门法规可依,使得部分违法犯罪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近几年里,国家加强了这方面的投入。在全国性的立法文件中,《合同法》的部分条款可以看作是针对电子商务的立法。此外,广东省制定的《广东省电子交易管理条例》这个地方性的法规可以看作是对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有益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是对主要用于电子商务活动,电子政务等其他应用应该有新的适用法规。 尽管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还很不健全,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保护缺少直接性;相关立法比较分散,而且效力不高;对新出现的情况缺乏适应能力;立法速度慢。这些都需要电子商务企业和国家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共同促进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的法制环境建设。 4、结论 快捷的电子商务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的系统认识,很多企业都把其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作为一项技术工程来实施,而忽略了交易过程中,各种参与人员对安全的影响。分析了企业在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从安全防范意识、管理组织体系、信息安全技术策略、人员管理与培训、电子商务立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加强人员安全管理的建议。在企业走向电子商务时代,只有管理与技术并重,才能确保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安全管理论文:论煤矿安全事故与矿山监察安全管理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采煤国之一,煤矿多,分布地域宽,涉及面广,就业人员多,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难度。近年来,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拉动以及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的战略地位的影响!煤炭产量激增,未来仍将处在高位增长阶段,而与此同时,煤矿安全事故也频发不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经常见诸中小型乡镇煤矿的矿难,现在却开始向国有大矿蔓延,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国内外产生恶劣影响。本文就我国近年来国有大矿事故频发的根源作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超能力生产与设备老化 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9.56 亿吨,但其中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只有12 亿吨,其余将近8 亿吨的煤炭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年我国原煤产量可能按近22亿吨,没有安全保障的煤炭产量将会更高。什么是有安全保障的煤矿生产能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的《全国国有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调研报告》将此定义为:一是生产具有合法性,证照齐全;二是安全管理体系完整有效;三是矿井生产系统协调、合理;四是矿井灾害防治系统健全,安全技术措施完备;五是应急救援体系完整有效。按照此标准,许多国有煤矿在某些方面都难以达标。 当前,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受行情看好与高额利润刺激,煤炭行业超设计能力生产与频繁“扩能改造”现象成风,许多煤矿纷纷挑战生产能力的“极限”,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加速煤炭资源枯竭,更成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祸首”。 据统计,在全国27 个产煤省区中,有20 个省区超产,其中19 个省区超产1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50%。据国务院安委会煤矿安全检查组对某省四大煤业集团进行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显示,这些煤炭企业 年超产情祝十分严重,最多的超产达800 万吨,最少的超产也达400 万吨以上,而在这些企业的 年生产计划中仍表现出了相当严重的超产倾向,这都将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超能力生产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严重的超通风能力生产。据某煤业集团提供的资料,该集团目前所属的四个矿井都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情祝,超产范围在20%~32%。在当前煤炭如此紧俏的形势下,全国其他煤炭集团所属矿井平均超通风能力也基本在20%左右。然而,由于我国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差,95%以上都是井下开采,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按近一半,因此煤矿通风能力是安全生产的前提,对此国家早就提出“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方针。如果煤炭生产企业将通风能力置于不顾,势必给安全生产埋下极大隐患。 谈到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让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其中诸多历史的深层次原因。自上世纪80 年代初起,由于国家实行“有水快流”政策,小煤矿滥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煤炭生产逐渐出现供大于求局面而到了1993 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煤炭市场则呈现萧条景象。加之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到1998 年煤炭市场陷入历史最低潮。20 多年来,煤炭工业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但十几万煤矿工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目前,1/4 的矿井通风压力偏大或通风困难,只有60%的国有煤矿建有集中监测监控系统,国有煤矿高瓦斯矿井只有60%建立了瓦斯抽放系统,而且主要是原国有重点煤矿。1/3 的煤矿存在防尘设施不足、老化的问题,部分国有煤矿机电设备超期服役。根据对某省四大矿业集团的调查,其主要设备超期服役率高达40%,其中上世纪50 年代的设备占30%,机电固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5。各地煤矿的防灾减灾能力很难令人满意。近年来,国家在煤炭的安全生产上不论从财力物力人力上,都下了大功大,使了大力气。 年到 年国有煤矿安全资金投入总计124.14 亿元,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没有满足产量猛增的需要。 (二)安全管理与监督不到位 长期以来,原国家劳动部一直是国家职业安全监察的执法主体。1998 年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再履行这一管理职能,煤矿安全监察及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交由国家经贸委新设立的安全生产局承担。由于煤矿事故频发,1999 年12 月30 日,国务院批准了《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履行全国煤矿行业安全监察职能。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基础上成立,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归国家经贸委管理,但涉及煤矿安全监察方面的工作,仍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名义实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体制不变,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 在安监局成立后的4 年时间里,煤矿安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基本格局确定,但在实践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如何把国家监察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安全监察执法的权威性,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等诸多问题。一位从事煤矿安全工作的资深人士评论说,“管生产的管安全,把己经与国际按轨的由劳动部门作为第二方进行监督的安全生产体制,改得反而缺乏第二方监督了,大批安全工作者无奈离去或者改行”。而直接主管安全监察工作的地方政府也设有类似机构,主要监管地方国有煤矿、或者私有的小煤矿。然而,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地方机构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对这些属于当地政府税收来源的煤矿企业,地方政府的“保护情结”依然严重,很难真正起到第二方监督的作用,直接关系中国煤矿职业安全的第二方监管还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三)煤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煤炭人才紧缺是矿难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煤炭行业技术人才多年流失,缺乏补充,各地煤矿 人力资源青黄不接,处于“断档”状态。这不仅制约了煤炭产能提高,还严重影响到煤矿安全生产,使煤矿陷入“扩产一事故一减产”的怪圈,成为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瓶颈”。某省一位安全监察局局长说,几乎每一起矿难的背后都可以找到煤矿人才缺乏的身影。大部分煤矿事故都与井下没有专职技术员、矿工不懂安全规程违规操作有关。国家总局副局长王显政在通报辽宁阜新“2·14”特大瓦斯事故调查处理结果时指出,这起事故的直按原因就是由于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煤矿人才紧缺直接导致安全生产无人落实。煤矿采区技术员在处理突发事件、确保井下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以前每个采区一般有2~3 名技术员,但现在很多煤矿采区没有了技术员,仅有的几个懂安全、通风和机电的,都集中到生产科去了。没有专业的技术员,生产方案拿不出来,安全措施制定不了,制定了也落实不上去,有重大危险源无法识别,有效的安全装置不会使用,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就发生了。比如,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安全生产投入,很多煤矿都装上了“瓦斯报警断电仪”,这本来可以有效减少瓦斯爆炸事故,可是由于没有技术人员及时调试,这些昂贵的仪器就像聋子的耳朵一样形同虚设。不仅如此,煤矿人才紧缺还使得产能难以提高。由于基层矿井没有技术员,很多原来由技术员把关的采掘方案都交给了总工程师,不少工程由于人手紧缺,造成采掘接替脱节,不得不中途停工。关于煤矿人才紧缺的原因,恐怕是众所周知的。上个世纪90 年代煤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煤炭行业艰苦、高危,煤校招生困难,不得不压缩甚至取消煤炭类专业。 目前,全国煤炭行业原有的10 余所煤炭专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政策由包分配改为双向选择后,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改名换姓,脱去了“煤炭”、“矿业”的外衣,其煤炭类专业的学生比例由原来的70%下降到不足10%,造成全国煤炭企业采矿、机电、通风等专业人才只出难进,普遍出现了技术人才紧缺问题,有的煤矿甚至十几年没进过一个大学生而陷入“人才断档危机”。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主要能源,国家应站在维护能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煤矿人才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加大对煤炭产业扶持力度,增强煤炭产业竞争力、吸引力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培养模式,使更多的学生就读煤炭专业、就业煤炭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煤炭生产与安全的瓶颈问题,才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然,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造成矿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当前煤炭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治理煤矿事故要多管齐下,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矿难的发生。 二:煤矿监察健全制度安全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五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应当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有效纠正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实行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这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进监察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方针,所以,探讨如何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是搞好安全监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根本出路。 我们进行安全监察的目的,在于依照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及时发现和消除现场的事故隐患,保证煤矿实现安全生产。但是,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在现场,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自身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因此,必须着力于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挖掘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内部潜力。这是因为,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搞好安全生产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那么,任何外部的监督检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安全监察,促进安全管理是我们作好监察工作的新课题。 2 煤矿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通过我们的安全监察发现,国有重点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比较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相对来说,安全管理水平比较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比较低下,安全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煤矿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大多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型管理水平上,难以适应现在安全形势的发展;与国有重点煤矿相比,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在安全管理方面,是比较原始的,一些乡镇煤矿甚至没有起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制度上,有的甚至是空白,在装备上有的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生产水平上,在职工的素质方面,大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非常低,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相当落后。试想,处于这样的煤矿企业管理水平,如果煤矿的安全执法监察不与企业的安全管理相结合,单纯的安全执法力度再大,也无法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 对于煤矿安全来说,煤矿安全监察与煤矿企业的关系,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关键的因素在于煤矿企业本身。这是因为:一是煤矿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贯穿于煤矿一切生产活动之中,所以说日常的安全管理决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才会有提高;二是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在于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煤矿是否有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完全依靠外部的监督,自身没有安全的自律意识,是不会搞好安全生产的;三是煤矿生产的主体是煤矿职工,因此职工是否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成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实质是同井下现场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违章现象作斗争,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四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也是最为基础的是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完善,管理层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只有企业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领导层具有较高的安全管理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五是现场的装备水平也对煤矿安全生产 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煤矿安全监察不仅可在现场及时地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制约煤矿的违法行为,而且要通过行政执法,依靠法律手段,强制性地促使煤矿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管理机构,加强考核,加大对煤矿的安全投入,提高煤矿的装备水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所以说煤矿安全监察作为外因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根本性的好转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安全监察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严格监督监察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落实党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的责任制度,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制度和所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它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使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在现场得到正确答案,它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是煤矿的专业部门和个人根据部门和个人专业的范围,在制度上确保专业范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如果部门业务保安做得好,每一个人在岗位上都能够按章作业,每一个专业都能够得到安全生产,那么全矿也就做到安全生产了;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是落实“预防为主”的重要基础工作,它要求每一个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生产现场的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各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制定措施,落实时间、资金、人员、责任,限期整改,并进行验收,使事故隐患真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事故责任追究制是发生事故后对事故责任者根据责任的大小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它促使煤矿管理者增强责任心,使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投入和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等都对煤矿安全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必须作为重点进行安全监察。 (2)监督监察现场生产情况。煤矿安全管理的结果反映到现场,就是现场是否具有较好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安全设施,职工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一句话,现场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场。当然在现场的安全监察过程中,会发现事故隐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法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3)监察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安全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和诸多专业的正确配合。在生产的过程中,每个方面,每个过程,每个专业,每项工作和每个人、每个部门有缺陷或有漏洞,都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安全因素。当前由于一些煤矿企业盲目的追求改革,减少机构,裁减了一些必要的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如有的煤矿将企业的内部监察机构裁减了,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内部制约机制,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没有技术科、安全科、调度室等一些煤矿必须具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机构,这样就造成了煤矿安全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使煤矿的安全管理无法正常进行,现场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时刻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这是煤矿最大的事故隐患。
化工工艺论文:超滤膜作载体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研究 摘要:针对经典的污水处理生化工艺的缺陷,提出用超滤膜作载体的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证明:经初沉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当接触时间为3 h左右时,CODCr、BOD5、SS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3%、92%、94%和60%左右。理论分析亦表明此法在污水生物处理方面前景良好。 关键词:污水处理 充氧 中空纤维膜 生物膜 载体 用好氧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微生物氧化水中的有机物。为保证氧气供应,一般采用向污水中充氧的方法。生物膜在氧化有机物的过程中,由于溶解氧的浓度梯度方向与有机物的浓度梯度方向一致,造成生物膜的底部出现厌氧层,导致生物膜脱落而混入处理水中。因此,要设二沉池进行膜水分离。 若想获得一种高效、经济、紧凑的生化处理系统,关键是找出一个能“静静”地将氧气溶解到水中的方法,而微孔膜和选择性透气膜材料的出现与推广使得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成为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无泡充氧法。无泡充氧法即用疏水性的微孔膜或选择性透气膜材料将液、气两相相互隔离,根据Henry定律,气体可借助于气、液间的分压差透过微孔之间的气、液界面或选择性透气膜而溶入或溶出液体。这一过程中没有肉眼可见的气泡产生,氧气自然也可借此充入水中完成充氧过程。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设计了一个将反应器与沉淀池合并的试验装置,进行了污水净化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外径0.8mm,内径0.5mm,微孔最大孔径0.2μm,开孔率80%,由天津纺织工学院提供。 1.2试验装置 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反应器用玻璃量筒改制而成,内径60.3mm,有效容积1.27L。中空纤维组件兼充氧及生物膜载体双重功能。该组件用塑料片做成支架将中空纤维盘绕其上制成。中空纤维组件间水平间隔5mm,上下层间隔5mm,交错布置。膜总表面积为416cm2,总体积为504cm3(相当于生物膜载体堆积体积),折算成比表面积为82.5m2/m3,空隙率97%。试验在室温下进行。 1.3 试验水质 原水为唐山市西郊污水厂一沉池出水,其水质为:CODCr=100~300 mg/L,BOD5=50~150 mg/L,SS=100~150mg/L,pH=7.0~7.3。 2 试验过程 试验分为对中空纤维特性的测试(包括耐压性能和微生物生长试验)和污水处理试验。 测试中空纤维浸在水下时内部充气最大安全压力的具体作法是:将几根中空纤维两端用环氧树脂封在玻璃管中,然后向浸没在水中的中空纤维内充气,同时观察中空纤维表面是否有气泡出现。结论是内外压力差≯4.5kPa就可以保证安全运行,且无气泡产生。 微生物生长试验是将上述试验用水换成污水。为提高充气效率,须提高中空纤维膜中的氧气分压,故向中空膜中充入纯氧并维持内外压力差为3.0kPa。在向污水中加入从污水厂曝气池中取得的活性污泥进行接种后,发现靠近氧气进气端的中空纤维表面微生物膜生长较好,而远端则较差,封口端甚至不长。将封口端也接通氧气后,该端附近的生物膜生长情况好转。经分析原因有二:①中空纤维内充入的是纯氧,其中的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压为零,故水中的上述气体会从水中溶出而进入中空纤维内部使其中的氧气分压降低。在远端随着氧气溶入水中导致氧分压降低幅度较大,使得向水中充氧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 ②中空纤维内气体的溶进与溶出是沿全长进行的,所以中空纤维内氧气流动速度在封口端为零,进气端则最大,这样就会将已溶入中空纤维的氮气等气体带至远端。所以在中空纤维内沿长度方向氧气的浓度(分压)不是均匀分布的,并且由于进气端氧气流动速度最大,产生的湍流也最强,因而氧气渗入水中的条件最有利。 根据以上分析,在气路中加装一个循环泵后得到了沿中空纤维全长均匀生长的生物膜。 污水处理试验过程则是将装置按流程装配完毕之后接通氧气,注入污水并加入活性污泥进行接种。为了加快生物膜的培养过程,在污水中还加入了用可湿性淀粉、肉汁和一些无机盐组成的营养物质。经2周的培养,生物膜的厚度稳定在约为1.2 mm左右,出水变清后停止添加营养物质,并让生物膜在原污水中适应一周后开始测试。 3 试验结果 3?1 去除有机物和SS 用本法处理污水前后BOD5、CODCr和SS的结果见表1。 表1 对BOD5、CODcr和SS的去除效果 水样 编号从而堵塞载体或滤料间的空隙;其次,因为厌氧细菌产生的代谢物质的作用,导致生物膜脱落;另外,为了保证给微生物足够的溶解氧,一般采用污水流速较快或曝气的方法,这也易使生物膜脱落水中,所以要在其后设一个沉淀池将其分离。 在本工艺中污水的有机物和氧气分别从生物膜的两侧进入,即二者的浓度梯度方向是相反的。这对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很有好处,如在生物膜的最外层有机物浓度最大但溶解氧浓度最小,而在生物膜的底部则恰好相反,这样好氧微生物的两个生长控制因子得以相互协调和抑制,其结果是使生物膜协调地生长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厚度范围,不会因有机物的浓度大而过度生长形成堵塞。在试验中观察到的生物膜沿水流方向的生长状态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污水进水端至出水端,有机物浓度相差逾十倍,生物膜的厚度却基本一样,仅仅是生物膜的密实程度进水端较出水端密实一些,颜色也略深一些。同样因为本工艺充纯氧,生物膜上不存在厌氧层,全部生物膜都是活性生物膜。在生物膜的最外层有一个微溶解氧层,在该层有机物的浓度最大。这一情况极适于衣球细菌生长,这种细菌对有机物有着极强的分解能力。试验中观察到生物膜的表面从进水端到出水端附近约三分之二一段生长着一层白色丝状菌膜,根据任南琪等人的描述[1],此即衣球细菌菌膜。这一现象在其他工艺中是不多见的,笔者认为这是本工艺去除有机物效果较好的关键。 4.2 SS的去除 从工艺流程中可看出反应器内水流是由下向上流动的,可将其视为一个竖流式沉淀池与一个接触氧化池的组合体。由于试验的接触时间是3~4 h,上升流速仅为0.018~0.024mm/s,只相当于一般竖流式沉淀池所采用上升流速的1/10~1/5,所以污水中所挟带的悬浮物除胶体外几乎全部可以通过沉淀作用而去除。试验中观察到反应器靠近进水口处的混浊程度明显大于其上部,这一现象佐证了上述分析。另外生物膜吸附也去掉了一部分SS。 4.3 去除氨氮 由试验结果可知,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处理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在增加,到45d时,氨氮的去除率已达到60%,但亚硝酸盐氮浓度增加量与氨氮的下降量并不一致。按照硝化过程: 氨氮的减少数量与亚硝酸盐氮的增加数量应当是对应的,但在本试验中并非如此。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同时还进行着另外两个过程: 由于出水的pH值并未显著降低,猜测以过程(3)为主,但因条件限制,本次试验未能就此加以验证。 去除氨氮效果较好的原因与本工艺中微生物所处的特别环境及其特殊的微生物种群分布有关:在生物膜的最内层即与中空纤维相接部分是溶解氧浓度最大的部分,而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经过外层微生物的降解后抵达此部位时已经大大降低,在该部位污水中的C/N比值也大大下降,这非常有利于硝化微生物生长。所以笔者认为与其他工艺不同,在本工艺中硝化作用不仅仅是发生在反应器的末端,待污水中总有机物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而是在原污水接触到生物膜一段时间,当有机物浓度略有下降后就已经在其后的生物膜内层开始了。如果原污水的有机物浓度较低,则可以认为几乎全部生物膜内层都有一个生长良好的硝化细菌膜存在。所以得出结论:降解有机物和去除氨氮在本工艺中是同步或部分同步进行的。 本工艺脱除氨氮效果较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采用了纯氧,这可使硝化微生物的活性提高数倍。 4.4 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 本试验中进水的有机物浓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2.5倍,但出水的BOD5数值波动不大。每次受到有机负荷冲击后经2~3d的适应,出水水质便恢复良好,这说明本工艺与其他生物膜法一样,有较好的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 4.5 接触时间与有机物去除率的关系 本试验接触时间与有机物去除率关系如图2。从中可以发现,只要接触时间>3h即可分别得到90%(BOD5)或80%(CODCr)以上的去除率。 4.6 生物膜的老化与更新问题 常规生物膜法存在生物膜老化与更新的问题,因此需设置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其原因是生物膜底层有一层厌氧层,该层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要透过好氧层向外逸出,结果是使好氧层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导致生物膜净化功能下降,即出现老化问题。又因气态代谢产物不断逸出,减弱了生物膜在其载体上的附着力,造成脱落与更新问题。 但就本工艺而言,生物膜中没有厌氧层存在,部分老化、死亡的微生物停留在生物膜上被氧化掉,因而只有少量的生物膜脱落,但它们不会随着处理水流出,而是沉入反应器底部与沉淀的SS一同排除。 4.7 进一步研究、改进的展望 ①本工艺的一次性投资比较高,主要是目前中空纤维膜的生产并未形成规模,所以售价比较高。随着膜工业的发展,这一问题会得到解决。 ②本工艺除有氧化降解有机物的功能外,尚有良好的硝化功能,但这并未完成污水脱氮过程。如能对中空纤维组件加以改进,使中空纤维外侧或附近有一些能让厌氧微生物附着生长的普通载体,则可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完成反硝化,实现脱氮,同时也提高了氧的利用率。 ③虽然本试验在中空纤维中充入的是纯氧,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气体循环回路中的气体已不完全是纯氧,而是混有许多在分压差作用下从水中溶出的氮气、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在气体循环回路中充入纯氧仅提高了气体中的氧分压。这就有了一个启示:可否直接用空气进行充氧,其结果将会大大降低运行成本。 ④由于本工艺中微生物种群分布的特殊性,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可能与其他常规微生物法有所不同,这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本工艺的完善找出生物学的指导依据。 5 结论 ①用本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可以在一个反应器内使BOD5、CODCr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83%和94%。 ②本工艺去除氨氮的效果良好,去除率可达60%。 ③本工艺有特殊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和种群分布,使各类具有特殊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都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并且可以将生物膜厚度自动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而无堵塞问题,所以运行管理非常简单。 ④本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非常少。 ⑤本工艺采用的无泡充氧方法可使污水处理过程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化工工艺论文: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问题探究 摘 要:萃取作为化工工艺流程中的一种重要分离手段,主要是利用萃取剂将两种不同溶解度及分配系数的溶液分离。在分离过程中萃取剂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萃取工艺成功与否,而且影响到其经济性及实用性。为此选择合适的萃取剂至关重要。本文就此先分析了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的选择原则,并重点探讨了选择合理萃取剂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原则;方法 化工工艺流程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包括原料处理(净化、乳化、混合)、化学反应(氧化、还原、聚合)及产品精制(去除杂质及废弃混合物)三个步骤,且每一个步骤都有固定的流程和要求,涉及到催化剂、萃取剂、原料选择等诸多内容。萃取分离法在化工工艺流程中占重要地位,而萃取剂的正确选择是保证萃取工艺安全运行且经济合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基本原则;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正确选择萃取剂的有效方法,旨在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基本原则 萃取作为一种经典的分离手段,利用萃取剂把化合物从一种溶液中有效转移到另一种溶液中,在这个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萃取剂。根据多年来的化工生产经验,总结出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要遵循物理性质及化学性稳定、毒性小、选择性良好等原则,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物理性质及化学性稳定原则。化工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化学反应,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为此需选择物理及化学性质稳定的萃取剂,减少对化工工程生产流程的影响,保证萃取质量。 第二,毒性小原则。随着化学化工工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化工生产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优质、高效、经济安全、毒性小。为此一方面要完善各项生产工艺,减少毒性。另一方面选择毒性小的萃取剂,减少化工生产整体毒性,实行安全操作。 第三,选择性良好原则。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性要良好,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分离系数,且分离系数越大,萃取剂越合理。 第四,经济实惠原则。现代社会提倡节能环保,化工工艺流程生产也不例外。在保证萃取剂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选择经济实惠的萃取剂,节约成本,尽可能地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正确选择萃取剂的有效方法 2.1 正规溶液理论选择萃取剂 正规溶液理论作为萃取剂选择的一种常见手段,具有形式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使用范围有限。具体来说,正规溶液理论可以根据纯物质的性质直接判断混合物的性质,在中低极性混合溶液中应用较多,可作为非极性分子(分子力为色散例)判断的重要手段。但不适用于极性分子,主要是因为极性分子间力相对较复杂,可见该理论对萃取剂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为此很多学者建议在极性溶剂中采取内聚能形式,利用无限稀释活度系数计算极性分析相关数值,在某些极性分子检测中获得成功,适当扩展了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但仍然有使用限制。 2.2 unifac模型选择方法 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主要由有机物组成,虽然有机物类型多样且混杂,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由几十种基团组成,于是很多研究者着手研究从几十种基团中判断混合物的性质,从而选择萃取剂,这就是所谓的unifac模型选择法。 unifac模型选择法有两种基本概念:①基团溶液。基团溶液主要是在基团贡献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②局部组成。局部组成概念是在拟化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使用该概念的是uniquac 法。随着时代的发展,unifac模型开始被提出并不断完善,如gmehling 的修正模型、hooper 的修正模型、kikic 的修正模型等。其中以第一种修整模型最为重要,具有参数齐全、适用范围相对较大等优点。随后gmehling等人对该修正模型不断改进和创新,最终得到简化公式,根据该供述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得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在萃取剂选择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且精确度高,可作为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的重要手段。 2.3 nrtl 模型法 nrtl 模型是由prausnitz提出的,他意识到液体混合物中局部组成且混合过程不是随机的,因此他增添了非随机参数,提出基于液相分层的nrtl 模型法。随后相关学者(如意大利学者vetere)对该模型法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拓展,使得nrtl 模型法除了在含 水体系中应用外,还可以在其他体系中运用,且预测精度较高。 2.4 选择反萃取能力强的萃取剂 利用萃取剂进行化工萃取工艺时,若萃取过程中环境受到影响,那么萃取物质也容易发生变化(从有机物质转变为水),这就要求萃取剂具有较强的反萃取能力。为此需根据化工生产工艺及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萃取剂,且保证该萃取剂具有化学性稳定、毒性小、物理性质良好、经济实惠等功能。 2.5 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萃取剂的含量。对混合物进行萃取时,应严格控制萃取物的容量,即萃取期间,其单位容量能够对强保留分离物进行保留,该方式才能充分体现单位萃取剂的萃取能力。除此之外,萃取剂还具有保存有效成分的特点,即萃取期间,可以分离原材料中的杂质和有效成分。目前,市场上的萃取剂种类非常多,例如:醇、醛类中性萃取剂、羧酸类酸性萃取剂、螯合萃取剂、季铵盐类胺类萃取剂等。由于萃取剂的过程存在差异,其萃取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实际萃取期间,根据萃取需要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如利用萃取技术处理工业废水时,可选择环乙醇类、苯等萃取剂。本文笔者主要采用多种萃取剂处理酸化废水,发现环乙醇类的萃取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种类的萃取剂。因此,笔者认为,当废水的ph≥7时,可采用乙醇类萃取剂处理。 第二,低互溶性。基于对材料的萃取功能,应保证萃取剂的密度与材料的密度存在差异,即两种物质相溶性较差。萃取剂具有油溶点低的特点,而水溶相对较好。取萃取剂对材料(水)进行萃取时,可以促使材料分层,有效避免乳化现象。因此,工业人员应基于材料的密度,选择与其密度差较大的萃取剂进行工业萃取,能够充分保证萃取质量。 第三,保证萃取剂化学性质稳定。萃取剂化学性质主要包括熔点、沸点、相对密度及腐蚀性等,保证上述这些化学性质符合要求,如熔点及沸点要低、相对密度要小、腐蚀性低等。举例来说,煤化工污水中主要有害物质为酚,需通过合适的萃取剂把酚含量有效降低。目前煤化工萃取剂主要有重苯、二异丙基醚、粗苯等。其中重苯、粗苯等物质易挥发,易造成二次污染;二异丙基醚相对上述物质具有乳化性弱、挥发性弱等特点,因此煤化工污水处理可选取二异丙基醚。 3 结束语 萃取在化工工艺流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萃取分离工艺的正常运行及经济合理性与萃取剂的选择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要根据化工工艺流程生产实际情况选择化学性及物理性稳定、毒性小、选择性高、经济实惠、反萃取能力强的萃取剂。同时严格按照萃取工艺标准或要求操作,安全高效地分离化学物质,充分发挥萃取剂及萃取分离法在化工工艺流程生产中的作用。 化工工艺论文:浅谈石油化工管道焊接工艺与质量控制 摘要:焊接的质量控制是石油化工管道施工之中的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焊接质量的控制管理也是相当的复杂,如果焊接质量控制不好,很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因此焊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管道焊接的方法与工艺,再针对石油化工压力管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阐述,并且提出其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管道;焊接工艺;质量控制 引言 石油化工管道的安装在质量控制方面的不利因素较多,管理难度大;由于石油化工管道介质种类繁多,多数介质是易爆易燃且有毒有害的物质,因此对焊接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 1、石油化工压力管道施工中焊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施工单位技术、质量管理力量不足,不能及时采用近年来管道施工最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如:单线图管理、焊接与无损检测的软件化管理、管道的工厂化预制等,管理水平几十年徘徊不前。 (2)焊接施工过程中存在未取得施焊项目合格证的焊接操作人员,或者没有在合格证核定的项目及规定的期限内承担焊接作业,造成焊接质量失控。 (3)焊接技术交底不清楚或焊接工艺指导书执行不严格,容易产生焊接工艺参数失控。有的施工工人随意改变坡口的尺寸及形式,改变电流电压等参数,为了早点下班甚至加快焊接速度,使焊缝产生诸如裂纹、咬边、气孔、夹渣、未融合等多种超标缺陷。 (4)焊接材料的种类很多,因为焊材的烘烤、发放、回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做到彻底的跟踪管理,当班剩下的焊材不能及时回收,或者没能及时重新根据规定烘干,导致焊材的混用和焊工随意取用焊材。也有的焊条保温桶的使用不规范,致使焊条受潮,以上所有这些都会对焊接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5)管道施工焊接的场地不断变换,焊接设备不断移动,引起设备零部件损坏,从而导致焊接参数改变,最后影响焊接质量。施工环境管理不当,不能根据现场的环境变化及时采取防护措施,这也会妨碍焊接质量。 (6)管道安装大多是露天野外作业,地点很多且分散,技术、质量管理、无损检测人员不能及时到位,点口错误,控检比例不够,无损检测找焊口困难、无损检测结果滞后、不能根据缺陷情况及时制定返修工艺、返修不及时等,都将直接影响焊接质量。 2、常规的管理措施 从当前全国石油化工工程项目施工及焊接的实际情况看,管道工程大多是现场焊接,焊接工况不易控制,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2.1加强焊工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焊接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在工业、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焊接技术工人的短缺也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焊接工人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压力管道的焊接质量。所以需要培养大量的焊接技术人员。同时对现有焊接工人的需继续教育,即结合项目工程实际,时常组织焊工进行学习。另外,还应该建立焊工管理档案,实行奖罚制度,勉励和促进焊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作业水平。对那些焊接一次合格率高且稳定的焊工,委派其担任重要管道或管道中重要工序的焊接任务,使焊接质量得到保证。 2.2建立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焊接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焊接管理体系,是确保压力管道焊接质量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武器。一般来说,安装单位建立了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如材料(焊材)验收入库、保管发放回收体制、焊接管理体制、焊接设备管理体制、焊接检验与返修管理体制、各部门及责任人的职责制度、焊工入场考核规定等相关质量管理程序及规定。 2.3焊接前的施工准备及体系审查 焊前应熟悉设计文件、技术条件及相关标准中对焊接质量的要求,编制详细的焊接工程质量检验试验计划;编制相关的焊接工程施工方案和焊接工艺规程(wps);提供满足现场实物需要的焊接工艺评定文件。认真验收材料,特别是管子、弯头、法兰等的材质、规格、尺寸偏差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实物标记应与质保书一致。检查焊接设备性能及完好状况,有关计量仪表灵敏可靠等。项目质保体系建立情况的检查也是必要的,各责任人是否到位到岗,其履行职责的能力,对于不能胜任者必须调整。 2.4焊接中的施工质量管理 针对石油化工厂生产特性,压力管道焊接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以下几点进行:所有的焊材是从焊条烘干室领用的,并且由焊 本人签字,具有可追溯性,防止焊接材料发放、使用错误;再者是环境防护的检查,特别是有风、雨雪等恶劣环境情况下,必须检查其防范措施是否有效,如果环境情况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就必须坚决停止施焊;另外,要加强焊接过程中的自检,对于在焊接过程中发现违规情况,要立即处理。 2.5焊接后的焊接质量及管理控制 首先,焊缝外观的检验应在无损检测之前进行。可以采用标准样板、焊接检验尺、手电筒和工程师镜等,对其进行100%的外观检测,对压力管道焊缝余高、宽度、咬边与母材的过渡、接头错边量、棱角度等进行检查,并做好焊接检查记录。不同标准对不同级别的管道外观合格的判定宽严程度是不同的,必须熟悉相关标准,按照标准执行。其次,焊缝内部质量的检验通过无损检测方法来判别,无损检测方法和检测比例要满足设计、标准、规范的要求。此外,及时对射线探伤底片、无损检测报告进行检查,对于需要返修的焊缝,应严格执行返修工艺,并做好返修施焊记录。返修必须是在热处理和压力试验之前进行。 3、近年来先进的管理理念 3.1加强工厂化预制 鉴于管道工程大多数是现场焊接,焊接工况不易控制的现实,自2000年以来国内大型石油化工工程大力推广管道的工厂化预制,如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由中国石化集团投资,在距离安装现场2km~3km的范围内征地,建立了五个大型管道加工厂,即使是管廊上的管道也都在加工厂预制,连直管段也是将两根定长12m的管子焊接在一起再拉到现场安装,这样算下来管廊的管道预制量也超过50%,装置区的管道预制更是到达75%以上,极大的保证了焊接质量和施工工期 3.2推行单线图管理 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本等工程公司就将单线图设计、单线图管理的理念带到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消化吸收,目前国内设计院3d模型设计,单线图管理的理念也基本确立,也最终被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等公司所接受和推广。单线图管理从材料领用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实现材料的集约化管理,极大的减少材料浪费;将焊口号在开始预制之前就经过转化标注在单线图上,作为班组施工的依据,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前瞻预防作用;班组在预制过程中再将管线号、焊口号、焊工编号标注在预制的管段上,将焊工编号、焊接日期、管子、管件的炉批号等信息标注在单线图上,真正实现材料的可追溯性管理;班组依据无损检测比例申报无损检测焊口,确保焊接质量,最后所有焊接、无损检测、热处理、硬度检测等信息都标注在单线图上,形成一份完整的交工资料。 3.3采用焊接/无损检测软件化管理 大型石化装置的管道往往上百公里计,焊接量更是超过千万达因(寸径),管道施工工程量的统计和焊接质量管理难度很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焊接/无损检测管理软件应运而生,投资不需很大,却能极大的提高管理的软环境。具体实施时由施工单位的技术员按照单线图采集各班组焊接完成量,将管线号、焊缝编号、焊工号、焊接日期、施工班组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监理公司完成焊缝外观检查、指定无损检测焊口号信息输入计算机,无损检测单位将无损检测结果输入计算机。从而可以实现焊接完成量、焊接质量控制等重要信息的实时分析与输出,为焊接质量管理提供有力工具。 结束语 焊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石油化工管道的施工质量。所以,建立完善的焊接施工质量管理体制,大力推行工厂化预制、单线图管理、焊口标识管理、焊接/无损检测软件化管理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对关键因素层层把关,严格过程质量控制,才能达到石油化工管道焊接施工质量经济性和高可靠性的要求。 化工工艺论文:五味子水溶性多糖提取及纯化工艺的优化 作者:姜波,孙静,刘春,范圣第 【摘要】 目的研究五味子多糖提取工艺参数及参数的评价方法。方法用水提取醇沉法提取五味子多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研究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五味子多糖得率的影响,并对多糖得率的质量评价和含量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同时进行了多糖的纯化研究。结果提取温度对五味子多糖得率的影响最大,固液比、提取时间对五味子多糖得率影响较小。通过测定提取的多糖含量计算五味子多糖得率与单纯用多糖质量(所得沉淀)计算的五味子多糖得率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采用含量测定的方法比单纯的质量比所确立的条件更准确。结论五味子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3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4 h,提取3次。用活性炭与sevage法联合使用纯化多糖,使提取的多糖纯度由43.48%提高到66.43%。 【关键词】 五味子 多糖 提取 纯化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因其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故得名五味子。五味子是名贵中药材,《本草纲目》中记载,五味子益气主治,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养五脏,除热,止呕逆,补虚劳,明目,壮筋骨,除烦热,解酒毒,生津止渴,补元气不足等[1]。临床多用于久咳虚喘、津亏口渴、遗精、自汗、久泻、神经衰弱、肝炎等症[2]。近年来通过大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发现,五味子还具有保肝、抗衰老、耐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活性[2,3]。 近年来研究发现活性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降血脂、降血糖、解毒、抗辐射等功效[4~8],其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利用对环境无污染的水提取的方法,研究了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并进行了粗多糖的纯化及多糖含量的测定。在人们常采用的通过依据提取多糖质量的多少(所得的多糖沉淀的质量除以样品的质量)来判断提取工艺条件[9~11]的同时,本文又通过测定提取的多糖中的多糖含量(测得的多糖含量乘以提取多糖质量除以五味子的质量)来选择多糖的提取条件,并将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含量测定的方法比单纯的质量比所确立的最佳条件更可靠。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wfj2100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尤尼柯仪器有限公司),uv-92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微型植物试样粉碎机(天津市泰新特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上海奥豪斯公司),恒温水浴锅(金北得工贸有限公司),tdl80-28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精密仪器厂),电热恒温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材料五味子:市购。 2 方法 2.1 材料的预处理 将五味子在65℃烘箱中烘干后用粉碎机粉碎,过80目筛,于棕色磨口瓶中存放备用。 2.2 五味子粗多糖提取方法 称取一定量的五味子粉于具塞三角瓶中,按实验的设计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放入水浴中按一定的温度浸提。冷却后,以4 000 r/min离心20 min,所得提取液浓缩至原体积的约1/5,然后加入5倍体积的乙醇,摇匀后,在4℃冰箱中放置24 h,以4 200 r/min离心18 min。所得沉淀蒸干乙醇后,在70℃烘箱中烘至干燥,所得固体即为五味子多糖。 2.3 粗多糖的纯化方法 五味子预处理蒸馏水浸提离心浓缩sevage法脱蛋白活性炭脱色醇沉离心干燥研磨干燥检测。 质量比多糖得率(%)=提取的多糖质量五味子试样质量×100% 为了便于区分这个得率以下称为质量比多糖得率。 2.4 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法,用葡萄糖作为标准测定多糖含量。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测定:准确称取0.10 000 g已干燥的标准葡萄糖,溶解后至100 ml容量瓶,用蒸馏水稀释到刻度。用移液管分别取上述配制的葡萄糖标准溶液1.0,2.0,3.0,4.0,5.0 ml,转移至100 ml容量瓶,并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μg/ml的葡萄糖标准溶液。 从上述已配制的葡萄糖标准溶液中分别取出0.6 ml于10 ml具塞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苯酚(w/v)溶液1.2 ml,迅速加入浓硫酸4.0 ml,摇匀,室温静置15 min,30℃水浴中放置15 min,在486 nm下测其吸光度。 样品溶液的配制及测定:准确称取0.01g粗多糖,用蒸馏水溶解后,分别转移至5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与标样测定相同的方法测定样品中多糖含量。 通过标准曲线测得样品浓度后带入以下公式可得到0.01 g粗多糖中多糖含量,再乘以粗多糖干燥后产量可得到2 g五味子中粗多糖量,最终可算出五味子多糖得率。 多糖含量(%)=样品浓度×稀释倍数×样品体积多糖试样质量×100% 五味子多糖得率(%)=粗多糖多糖含量×粗多糖质量五味子试样质量(2 g)×100% 2.5 单因素实验固液比(m/v)选用1∶10,1∶20,1∶30,1∶40,1∶50五个条件,提取温度采用75,80,85,90,95℃ 5个条件,提取时间为1,2,3,4,5 h 5个条件,提取次数为5次。 2.6 正交实验选l9(33)正交实验,以确定五味子中水溶性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水平因素见表1。表1 水平因素(略) 3 结果与讨论 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经紫外光谱扫描确立多糖测定的最大吸收为486 nm,测得的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 6,线性方程为y=0.006 9x。 3.2 五味子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出提取多糖的量,本文除了采用人们普遍使用的直接利用提取的多糖质量与试样质量之比的多糖得率计算方法来考察因素外,还利用定量分析提取的多糖中的多糖含量,继而换算出五味子试样中多糖得率的方法来指示各因素提取多糖的多寡,进而指示各因素的优劣。这样可以避免提取的多糖质量高,即提取的多糖质量与样品质量之比的多糖得率高但多糖含量不一定高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说明有的文献中出现的异常数据,使各因素考查的结果更具可信性。 3.2.1 固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h条件下,进行固液比实验。结果见图1。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固液比的增加,多糖得率逐渐增加,但当固液比达到1∶40后,质量比多糖得率却有所下降,但经过多糖含量测定计算的五味子多糖得率逐渐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单凭由质量比多糖得率来确立提取条件的不准确。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些研究中随着固液比的增大,多糖得率反而减小的现象。由图1可以看出,当固液比达到30%以后,五味子多糖得率增加缓慢。 3.2.2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固液比为1∶30,提取时间为3 h条件下,进行提取温度实验。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在所选的5个提取温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多糖的提取率随之升高,到达90℃时最大,而当温度95℃时提取率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在较高温度下提取使大分子多糖的糖苷键断裂造成了多糖的部分损失。提取温度考虑为90℃。质量比多糖得率与五味子多糖得率随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3.2.3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固液比为1∶30,提取温度为90℃条件下,进行提取时间实验。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看出随提取时间的增加多糖得率增加,到3 h后增加幅度缓慢。五味子多糖得率随时间增加缓慢增加,而质量比多糖得率当提取时间为5 h略有降低。 3.2.4 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固液比为1∶30,提取温度为90℃条件下,提取时间为3h条件下,进行5次提取次数实验。结果见图4。 由图4可见,第1次提取多糖的得率最高,第2次次之,第3次以后多糖得率较小,实验提取次数3次为宜。质量比多糖得率与五味子多糖得率随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3.3 五味子多糖提取的正交实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定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见表2~3。表2 正交实验l9 (33)结果,表3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略)。 比较3个因素的极差r值,rb>ra>rc,可看出温度对提取多糖得率影响最大,其次为固液比,最后为浸提时间。最佳工艺组合为a2b2c3,即固液比为1∶30,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4 h。在此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得每2 g五味子多糖高达到69.39 mg,五味子多糖得率为3.470%。 3.4 多糖的纯化采用活性炭与sevage法联合纯化多糖。首先用活性炭处理。将提取液在水浴中加热至90℃,活性炭与提取液按1∶5(w/v)量加入,搅拌30 min,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活性炭层4次,合并滤液后,浓缩。然后用sevage法脱蛋白,氯仿∶正丁醇比例为4∶1(v/v),与提取液的比例为1∶5(v/v),用力振摇30min,4 200 r/min离心15 min。醇沉后,得到精制多糖。 3.4.1 活性炭处理实验结果 用紫外光谱在280 nm下测定多糖提取液的紫外吸收,活性炭处理前后的吸光度见图5。 由图5可见,活性炭处理除掉了大部分的杂质。 3.4.2 sevage法脱蛋白用sevage法除蛋白,共做了5次,每次去除蛋白情况见图6。 由图6中可看出蛋白质含量在经过1次sevage处理后的吸光度有所减少,但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差异不明显。说明多糖中的大部分游离蛋白已去除,多糖中可能存在结合蛋白而不能单独去除。 3.4.3 纯化后多糖含量在优化后的最佳条件下提取的多糖用硫酸-苯酚法测得其糖中多糖含量为43.48%,纯化后的多糖含量为66.43%。 4 结论 在提取水溶性多糖过程中,因素水平对五味子多糖得率的影响顺序为温度>固液比>提取时间。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为1∶30,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4 h,提取3次。 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加硫酸后立即摇匀,室温静置15 min,30℃放置水浴15 min。在486 nm下测其吸光度。显色稳定,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 6。 通过测定提取多糖中的多糖含量换算出五味子试样中多糖得率的方法来指示各因素提取多糖的多寡,比用单纯的质量比考察各因素的结果更具可信性。 通过活性炭与sevage法联合使用纯化多糖,使提取的多糖纯度由43.48%提高到66.43%。 化工工艺论文:复方龙脉宁滴丸纯化工艺实验研究 作者:郝建萍 孙静 王昌利 苏卓,朱玲 【摘要】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完善复方龙脉宁滴丸纯化工艺参数,为该制剂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葛根素含量为指标,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对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该制剂处方进行纯化实验研究。结果采用静态吸附-动态洗脱的纯化方法较为合理,需3bv的70%乙醇即可洗脱完全。结论该纯化工艺参数合理,方便可行,重复性好。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具有较好的纯化效果,可有效除杂,从而降低服用量,同时保证药物制剂疗效。 【关键词】 复方龙脉宁; 纯化工艺; 葛根素 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1]。复方龙脉宁滴丸由葛根、穿山龙等4味中药提取加工而成,具有通络活血、消炎化瘀的作用,用于治疗中风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及胸痹所致胸闷,心悸,气短等症。该制剂的基础研究相对成熟,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得到了重复性较高,较为科学、合理的提取工艺参数。为了降低服用剂量,对该复方进行了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实验研究,通过纯化处理制备的滴丸剂,服用量大大的减少,初步的药效学观察,该制剂具有较好治疗作用。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复方的工艺进行研究,为该制剂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1 仪器与材料 hitachi液相色谱仪:l-2130泵、hitachi检测器、orgnizer色谱工作站。甲醇为色谱纯(天津康科德化学试剂),水为重蒸水。葛根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752-9907);其余试剂为分析纯。葛根、穿山龙等4味药材混合提取药液(自制)。ab-8大孔吸附树脂(上海树脂厂有限公司,批号20080505)。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的提取将葛根等4味药按处方比例和最佳提取工艺提取。 2.2 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2.2.1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ccurasil c18(5 μm,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和水(25∶75);检测波长250 nm[1];柱温为室温; 流速1 ml/min。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定葛根素对照品10.0 mg,加30%乙醇定容于25 ml容量瓶中,摇匀。精密吸取1 ml葛根素标准品溶液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摇匀,即得浓度为0.008 mg/ml的标准品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2]。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c=0.008 mg/ml)2,4,6,8,1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值面积,得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以峰面积为纵坐标,葛根素含量(μg)为横坐标计算回归方程为:a=22 158c+14 157相关系数r=0.999 4,线性范围0.016~0.080 mg。 2.2.3 含量测定精密吸取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后的提取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得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其含量[3]。 2.3 纯化方法的筛选 2.3.1 纯化方法本实验将静态吸附-动态洗脱与动态吸附-动态洗脱两种方法进行对比,优选最佳纯化条件。以处方中葛根素的含量作为评判指标。 静态吸附-动态洗脱方法:将处理后的ab-8大孔吸附树脂按径高比1∶3装柱,倒入过量混合药液使其充分吸附,吸附后倒入重蒸水进行冲洗,加70%乙醇以2bv/h的速度洗脱,洗脱液每5 ml为一份,测定每份中葛根素的含量。 动态吸附-动态洗脱方法:将处理后的ab-8大孔吸附树脂按径高比1∶3装柱,倒入过量混合药液使其充分动态吸附,流出液速度为15 d/min,洗脱方法同静态吸附-动态洗脱。 2.3.2 洗脱结果按“2.2.3”项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每一份流出液中葛根素含量。结果见表1~2,图1。用tlc的方法验证每一份流出液的葛根素含量。结果见图2~5。结果显示第10份流出液葛根素含量极低,可认为已洗脱完成。表1 动态吸附-动态洗脱结果(略)表2 静态吸附-动态洗脱结果(略) 3 结论 将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所得的含量测定结果结合,综合比较选择静态吸附-动态洗脱的方法较好,需3bv的70%乙醇即可将葛根素洗脱完全。 4 讨论 复方龙脉宁滴丸中所含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含有葛根素、薯蓣皂苷元、阿魏酸、黄酮等多种成分,故有效成分的富集,精制,纯化存在一定的难度[4~7]。如何寻找一种既能满足精制度要求,又能在大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是中药产业工程化之关键。作者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葛根素,从实验结果看,其对葛根素洗脱完全,因此大孔树脂适宜于葛根素的纯化,并通过中试研究证实了该技术放大生产亦是可行的。 化工工艺论文: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 作者:张体祥,刘捷,张萍,马丽,卢奎 【摘要】 目的研究板蓝根水溶性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条件。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考察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醇沉时间、醇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液料比是影响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0∶1,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 h。三氯乙酸法脱蛋白,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纯化分离。结论板蓝根多糖得率25.63%,多糖含量76.42%。纯化后的板蓝根多糖为分子大小均一的单一组分多糖,不含核酸和蛋白质。 【关键词】 板蓝根多糖 正交试验 提取 纯化 分离 板蓝根为 中国 传统中药,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用于瘟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等症[1]。板蓝根多糖是板蓝根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研究发现, 板蓝根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3], 此外还有降血脂作用。 随着人们对多糖生物活性和特殊药用功能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意识到板蓝根多糖可能是板蓝根生物活性和特殊药用功能的主要作用因子之一。 目前, 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大多采用水煮醇沉法[4,5], 提取的粗多糖溶液为胶体溶液, 性质差别很大, 提取得率和多糖含量并不理想,这为多糖的的进一步开发造成了困难。为了提高多糖的活性, 本实验以北板蓝根为原料, 采用正交实验对板蓝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对提取的粗多糖脱蛋白, 通过sehadex g-100凝胶色谱柱进一步分离纯化, 以期为板蓝根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 板蓝根,购自郑州仟僖堂药店。 2 方法 2.1 板蓝根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路线[6,7]其流程如下所示: 提取:板蓝根粉碎称量乙醚脱脂热水浸提离心取上清液残渣重复浸提两次合并上清液减压浓缩透析测含糖量乙醇沉淀有机溶剂洗涤真空干燥板蓝根粗多糖 纯化:粗多糖溶液 sehadex g-100柱层析洗脱液浓缩乙醇沉淀冷冻干燥精制板蓝根多糖 2.2 正交实验优化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工艺选择液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以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对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2.3 多糖含量的测定[8]苯酚-硫酸法,以葡萄糖为基准物作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 计算 多糖含量。 板蓝根多糖得率的计算公式: 粗多糖得率(%)=多糖质量板蓝根粉末的质量×100% 2.4 脱蛋白方法称取一定量板蓝根粗多糖,加入蒸馏水溶胀2 h,在100℃下煮沸1.5 h,离心,浓缩。本实验采用了4种去蛋白方法: sevage法:在粗多糖浓缩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一定浓度的氯仿-正丁醇溶液,混合振摇,离心除去沉淀,经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三氯乙酸法:在粗多糖浓缩液中滴加一定量的三氯乙酸,剧烈搅拌20~30 min,离心除去沉淀,经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hcl法:用hcl调节粗多糖浓缩液至ph=3,10~20℃静置过夜,离心除去沉淀液,再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正丁醇-三氯乙酸法:在粗多糖浓缩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三氯乙酸-正丁醇试剂,振摇10 min,于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收集下层的水溶液,经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2.5 板蓝根多糖的纯化将一定量的脱蛋白多糖,用蒸馏水溶解后上样,0.15 mol·l-1 nacl进行洗脱,流速控制在0.3 ml·min-1,洗脱液由分布收集器进行收集,苯酚-硫酸法跟踪检测,分别合并出峰的流出液,减压浓缩至一定体积,醇沉、过滤、干燥,即得精制多糖。 2.6 纯度鉴定将sephadex g-100装柱,用nacl平衡1 d。上样,nacl洗脱,按3 ml体积部分收集,用苯酚-硫酸法跟踪检测。配制一定浓度的板蓝根多糖溶液,以二次重蒸水为空白, tu-1800pc紫外分光光度计于190~800 nm的范围进行扫描。 3 结果 3.1 液料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固定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7 h,醇沉比4∶1,醇沉时间24 h, 称取一定量板蓝根分别在5∶1,10∶1,20∶1,30∶1,40∶1条件下提取。结果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液料比的增大,多糖得率呈上升趋势,当液料比达到25∶1,多糖得率变化不大。如果水用量过多, 不利于以后的浓缩分离。因此, 选择液料比在25∶1左右。 3.2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按照液料比25∶1,提取时间7h,醇沉比4∶1,醇沉时间24 h, 称取一定量板蓝根分别在60,70,80℃,90,95,100℃温度下提取。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提取温度从60℃升高到90℃时,多糖的得率迅速增加,超过90℃则多糖的得率变化平缓,而温度达到95℃之后多糖的得率反而有所下降。若温度过低,溶剂的渗透能力和溶解能力差,多糖不能有效溶出;温度过高虽对细胞的破坏作用增大,有利于多糖的浸出,但是会导致多糖裂解,使得多糖得率降低。所以, 提取温度选择80~95℃时效果较好。 3.3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固定液料比25∶1,提取温度为90℃,醇沉比为4∶1,醇沉时间为24 h, 取一定量板蓝根分别在5,6,7,8,9 h下提取。结果见图3。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多糖的得率逐渐增加,到7 h后多糖得率增加缓慢。故提取时间选择6~8 h时效果较好。 3.4 醇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乙醇与多糖浓缩液比例的增加,多糖得率呈增加趋势,当醇液比达到4∶1后,多糖得率增加不明显。因此,醇液比选择4∶1~5∶1时效果较好。 3.5 醇沉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醇沉时间的延长,多糖得率逐渐增加, 24 h后多糖得率降低,但是醇沉时间对多糖得率影响不大。因此, 醇沉时间选择16~24 h之间。 3.6 正交实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作为实验因素,设计3因素3水平的l9(34)正交表,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对各因素进行评价和选择,见表1,正交实验结果见表2。表1 因素水平(略) 从表2可以看出,影响板蓝根多糖得率因素的顺序为:液料比 提取温度 提取时间,最优工艺组合为a3b2c1,故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水比为30∶1,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6 h。表2 正交实验(略) 3.7 验证实验按照板蓝根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 液料比30∶1,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h,醇沉比例4∶1,醇沉时间24 h进行验证实验,板蓝根多糖的得率为25.63%,多糖含量为76.42%。 3.8 板蓝根多糖的纯化 3.8.1 脱蛋白方法的选择为选取最优的脱蛋白方法,以多糖含量和a280吸光值作为指标, 分别采用sevage法、三氯乙酸法、hcl法、正丁醇-三氯乙酸法4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正丁醇-三氯乙酸法的a280吸光值最小,多糖含量最高,除蛋白效果较好,但是多糖得率较低,;三氯乙酸法的多糖得率较高,多糖含量达到91.46%,a280吸光值为0.106,除蛋白效果也较好。综合各方面因素, 本实验选用三氯乙酸法去除板蓝根多糖的蛋白质。表3 4种脱蛋白方法的比较(略) 3.8.2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柱层析纯化分离 板蓝根多糖sephadex g-100柱层析纯化分离的洗脱曲线如图6。出现4个洗脱峰, 收集其中含量最高所对应的5~7号管, 透析, 浓缩, 加入3倍体积95%乙醇, 离心分离, 冷冻干燥, 得到板蓝根多糖。 3.9 纯度鉴定对sephadex g-100层析柱上纯化分离得到的5~7管的板蓝根多糖组分在190~ 800 nm范围进行扫描,结果见7~8。在260 nm和280 nm处无核酸和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说明产品中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经sephadex g-100柱层析洗脱,所得的峰形状为对称的单一峰,表明纯化后的板蓝根多糖为分子大小均一的单一组分多糖。 4 结 论 利用水煮醇沉法从板蓝根中提取水溶性多糖,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 液料比30∶1,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 h,板蓝根粗多糖的得率为25.63%,多糖含量达到76.42%。 对脱蛋白方法进行了优化, 采用三氯乙酸法去蛋白的多糖得率43.87%, 多糖含量91.46%, 脱蛋白效果好。 利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柱层析对板蓝根粗多糖进行纯化分离, 收集主峰。纯化后的板蓝根多糖为单一组分多糖, 不含核酸和蛋白质。这为下一步对板蓝根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化工工艺论文:含羞草中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作者:乔文涛,张静,俞凌雁,马婷婷,袁珂 【摘要】 目的研究提取纯化含羞草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含羞草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法优选超声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在此基础上,采用真空薄膜浓缩,超声脱色,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吸附分离纯化含羞草总黄酮提取物。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用10倍量的8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3次,10 min/次。最佳分离纯化工艺为: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进行分离富集,以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梯度洗脱,洗脱流速为5 ml/min,收集40%~60%乙醇洗脱部位并减压浓缩得总黄酮提取物,总黄酮的含量达到76%。结论优化了含羞草中总黄酮的提取纯化方法,为含羞草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 参考 。 【关键词】 含羞草 总黄酮 提取 纯化 含羞草为豆科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mimosa pudica的全草[1],又名知羞草、怕羞草、喝乎草、刺含羞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华南、西南等地的山坡丛林、湿地、路旁,具有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凉血止血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急性肝炎、神经衰弱、失眠、肺结核咳血、血尿、结膜炎、跌打损伤、带状疱疹等症[2]。含羞草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包括黄酮类、酚类、生物活性多糖、氨基酸类、有机酸类和其它微量元素。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3~5],如抗脂质过氧化、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抗肿瘤,降低血脂、抗菌抑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本文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超声提取含羞草总黄酮的工艺,同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吸附分离,并结合真空薄膜浓缩、超声脱色等方法对含羞草提取物进行分离与纯化,以期为 工业 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uv-2102pc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龙尼柯仪器有限公司);kq-250b超声波提取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njl07-3型实验专用微波炉(南京杰全微波设备有限公司,额定功率800w);millipore simplicity型超纯水器(美国millipore公司);re-52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真空薄膜浓缩装置[6](自装);101-1型电热恒温干燥箱;微量分析天平(eettler ae 240瑞士),微孔滤膜(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芦丁对照品( 中国 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 1.2 材料与试剂 含羞草于2003-05采自海南三亚,由海南大学植物学教授黄世满鉴定为豆科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的全植株;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称取干燥恒重的芦丁对照品12.8 mg,加60%乙醇(体积分数,下同)溶解并定容置100 ml的量瓶中,摇匀得质量浓度为0.128 g/l的对照品溶液。分别取上述芦丁标准溶液0,1.0,2.0,3.0,4.0,5.0 ml于6只10 ml量瓶中,用60%乙醇补充至5 ml,各加入0.3 ml 5%亚硝酸钠,摇匀,放置5 min后各加入10%硝酸铝0.3 ml,摇匀。5 min后再加入1 mol/ml的氢氧化钠溶液4 ml,混匀,用60%乙醇稀释至刻度。10 min后于510 nm处测吸光度,试剂为空白参比,以芦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行回归,得芦丁含量与吸光度之间的回归方程:a=9.049 1c+0.006 4, r=0.999 7。 2.2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得率及总黄酮得率的比较 2.2.1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的得率比较 称取粉碎并过60目筛后的含羞草原料4份,每份20 g,分别选用50%的乙醇、80%的乙醇、甲醇、70%的丙酮4种不同的溶剂进行索氏提取,溶剂用量均为200 ml,提取时间为5 h。分别将提取液浓缩至稠膏状移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重, 计算 得率。结果见表1。表1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及得率的比较(略) 2.2.2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总黄酮的得率比较 分别吸取一定量由不同溶剂提取所制得的含羞草提取液于10 ml量瓶中,添加60%乙醇溶液使体积约为5 ml,按照上述绘制芦丁标准曲线的方法,依次加入0.3 ml 5%亚硝酸钠、0.3 ml 10%硝酸铝、4 ml 1 mol/m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匀,用60%乙醇稀释至刻度。静置20 min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液的吸光度,重复3次测定,并根据标准曲线换算出总黄酮的得率,计算平均含量及rsd。结果见表2。表2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得率比较(略) 由表1可以看出,由4种不同的溶剂进行索氏提取,以70%丙酮进行提取所得提取物的得率为最高;由表2可以看出,以80%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所得提取物中总黄酮得率相对最高。虽然以70%丙酮提取得率最高且总黄酮的得率与用80%乙醇提取相当,但考虑到乙醇与丙酮相比,具有无毒安全,廉价易得的优点,故提取溶剂选用80%乙醇。 2.3 超声提取工艺的优选 2.3.1 样品溶液的制备与测定分别精密称定干燥并过60目筛的含羞草粗粉9份,每份20.00 g,以80%乙醇为溶剂,按正交实验表中所选取的因素水平分别进行超声提取。分别吸取一定量含羞草超声提取液于10 ml 量瓶中,添加80 %乙醇溶液使体积约为5 ml,按照上述绘制芦丁标准曲线的方法,依次加入亚硝酸钠、硝酸铝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匀,用80%乙醇稀释至刻度。静置20 min后测定吸光度, 计算 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 2.3.2 正交设计通过正交实验,以芦丁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紫外法对超声提取方法进行正交实验,以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选用l9(34)正交方案,以超声时间、超声次数及溶剂用量3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设计实验方案。结果见表3~4。表3 考察因素与水平(略)表4 正交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略) 2.3.3 超声提取最佳工艺 从表4中的直观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提取的最佳组合为a1b3c3,即用10倍量的8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3次,10 min/次。 2.4 分离纯化工艺优选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特别适合对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富集分离,因此本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对含羞草黄酮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具体操作为:取药材1 kg,干燥后粉碎过60目筛,按照以上最佳工艺进行超声提取,得到的粗提物经真空薄膜浓缩至体积减半,加2%活性碳室温超声脱色2次,20 min/次。抽滤,除去滤渣后继续真空薄膜浓缩至无醇味,得提取物。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进行湿法装柱(色谱柱:6 cm×80 cm,柱体积:450 ml),以水、20%乙醇、40%乙醇、60%乙醇、80%乙醇、乙醇溶剂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控制洗脱流速为5 ml/min。分别收集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液。将各部分洗脱液进行真空薄膜浓缩、后转移至旋转蒸发仪中真空浓缩至干燥粉末,计算得率。同时按照上述的紫外法检测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见表5。表5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实验结果(略) 由表5可看出,用中等浓度40%乙醇洗脱效果较好,总提取物得率达到43.48%,总黄酮含量可达到87.38%;从洗脱情况看,总黄酮主要集中在40%~60%乙醇洗脱部位,水洗脱部位经理化检测发现除含少量的黄酮外,还含有较多的多糖等大极性化合物,可将这部分弃去,而20%乙醇、80%乙醇及乙醇洗脱部位相比之下则含少量的黄酮类成分。因此,按照以上方法对含羞草总黄酮粗提物进行分离富集与纯化,收集各洗脱部位,将40%~60%乙醇洗脱部位合并,进行真空薄膜浓缩后即可得到总黄酮提取物,经紫外测定总黄酮的含量达到76%。 2.5 最佳提取纯化工艺 由实验得到最佳提取纯化含羞草总黄酮的工艺:新鲜含羞草干燥后粉碎过60目筛室温超声提取提取液真空薄膜浓缩至体积减半浓缩液加2%活性炭室温超声波脱色2次抽滤除去滤渣脱色液继续真空薄膜浓缩至无醇味上大孔树脂diaion hp-20柱用水及乙醇混合溶剂梯度洗脱分别收集洗脱液将40%~60%乙醇洗脱液合并减压浓缩至干干浸膏样品检测含量成品。 3 讨论 本实验选用芦丁作为对照品,因为芦丁是黄酮化合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其b环的3,4-邻二酚羟基部位发生紫外吸收,可以通过测定芦丁对照品的吸收度,从而求算供试品中总黄酮的含量。这是总黄酮含量测定实验中比较经典的方法。 通过实验证明,提取含羞草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用10倍量的8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3次,10 min/次。 本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分离含羞草中的黄酮类成分,选择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进行洗脱,得出40%乙醇溶液洗脱效果较好,总分离物得率达到43.48%,总黄酮含量达到87.38%。另外水洗脱部位得率较高,含少量黄酮,还含有较多的大极性化合物。在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含羞草总黄酮时,可先用水洗脱,除去大量的大极性化合物,减少影响,再用40%乙醇进行洗脱。 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抗肿瘤方面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含羞草总黄酮的药理活性未见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含羞草总黄酮,为进一步研究含羞草总黄酮的药理活性,更好地开发利用含羞草资源奠定了基础。 化工工艺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改革探索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有机化工工艺、无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三大部分。无机化工工艺涉及氨、硫酸、磷酸、纯碱、烧碱等无机产品的生产工艺:有机化工工艺涵盖了烃类、c1—c4系列(甲醇、乙酸、丙烯腈、芳烃等)等有机产品的生产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则主要介绍染料、涂料、胶黏剂、颜料、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 一、课程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化工工艺类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足;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固定,不能体现地方化工企业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无法与地方化工企业主打产品的工艺形成良好对接:课程评价方法多以终结性的理论考试为主,考完就忘,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对此,为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l.精选内容,整合课程,自编教材 本着高职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建议将三门课程的传统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化工工艺类课程,自编授课教材,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原则,.注重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良好对接。具体实施上:①对院校周边各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意见。②大量收集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明确化工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③最终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有机、无机、精细三种工艺内容的比例。教材中可适当加入企业文化、企业工艺技术发展过程等内容的介绍,为学生提供就业面试信息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大实践教学比例 应用化工技术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就业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理论知识,化工工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有完善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尽可能地实现工艺生产过程的再现,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生产工艺流程。基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艺生产流程是不实际的,所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单元操作模拟、仿真实验室为主,最重要地还是要多发展校企合作企业,与企业密切接触,大力发展“厂中校”,加大现场教学的力度。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方法上,课程整合后应由理论向实践逐步倾斜,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综合采用动画演示、视频播放、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如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生产工艺,可采用视频播放和仿真教学的方式;其它工艺过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现场教学模式,以增强授课内容的直观性。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将同一产品的生产工艺作为一个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或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或实训,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可重点选修某些工艺项目,提高学习和就业针对性。 4.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授课效率 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做到专兼职教师合理搭配。一方面充分发挥专职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配合课程的现场教学。 5.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考核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必须有新的考核方式与之匹配。应改革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保留一定比例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引入实地流程讲解、流程设计分析、小论文、仿真操作等考核方式,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和谐统一。 三、课程改革的意义 通过对三门工艺课程的整合,削枝强干,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编的综合性工艺教材,便于体现工艺类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启发学生对比认识不同工艺的特点,形成合理、互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知识+技能”的全方位考核方式可弥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的现状,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仿真训练、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融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在组织和实施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提高实践能力,重构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另一方面更加了解现代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使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实用性。 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在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可与学校签订“订单式教育”协议,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围绕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满足企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节约新员工人职培训的时间和成本。学校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找准自身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最终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和谐发展。 化工工艺类课程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是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势在必行。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 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 1 引言 化学生产工艺是化学生产过程中一直处于开发状态的技术,化工工艺的开发与发展在近年来更加火热,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常常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随着人们对环保理念的关注,化工生产的工艺受到了挑战。以往化工厂的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的解决,污水化学残留物的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化学生产造成污染,从很大程度上是其生产工艺存在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其污染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产效率,重点就在于改善其化学生产工艺。 2 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分析 我国工业的几大主体:机械工业、煤矿工业以及化学工业。化学工业之所谓成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因素在于化工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以及农业的迅猛发展。化学肥料是目前我国农业农作物的主要肥料,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稳定。然而,由于化学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化学废物,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尤其是排放的废水以及废渣,成为了自然中的主要污染源。从目前我国的化工厂的化工生产分析,总体上处于一种以牺牲能源以及环境为基础的化工生产。具体分析如下: 化工生产的效率不高;我国工业发展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主要在于其生产的效率不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由于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设备的不过关。例如在进行化学肥料的生产过程中,反应器皿往往无法达到反应温度。从而使反应不充分,造成废气以及废物的产生。不仅如此,反应不充分,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反应后生产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太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最为严重的是,不充分的化工生产,造成巨大的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从而大大降低了化工生产效率。 化工生产造成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化工生产是目前我国主要自然污染的源头之一,尤其是重金属的生产与化学反应。在化工场附近的废水检测中的结果显示,废水中的重金属严重超标,造成水源的污染,从而影响土质,造成自然环境的失衡。此外,对于化工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废水与废物,化工厂为了节约成本等原因,而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将污水以及废物直接排放到自然中,造成了大范围的污染。 化学工程中,连续的化工生产环节不连贯,造成整个工程的连续性不佳,工程的进度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的时候,就会对化学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化工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生产工艺的不合格。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化工生产的主要现状为生产效率不高,防污染环节不重视,没有专门的污染处理系统以及化工生产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一起阻碍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3 我国化工生产工艺解析 从上文中,对于我国目前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我国的化工生产工艺还不是非常完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化学的生产工艺需要有哪些改进呢?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采取哪些最新的化学生产工艺能够降低化学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呢? 首先,化学生产过程中,提高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环境。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料的产生,反应条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提高化工生产效率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加强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以及反应所需条件一定要达到所需标准,才能保证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高效生产,并减少废物的产生。其中,废物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废渣。保证这些废物不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就能保证化工生产的相对环保。 其次,化工生产过程中,并非只是提高产品生产的环境,更应该能够提供废物处理的程序以及治理系统。目前,我国规定,有毒物质以及重金属是绝对不允许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此外,还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废气,这些都应该经过适当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废水的排放一般要采用化学综合的化工工艺。其原理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通过沉淀的方式,使其沉淀,从而减轻其危害性。此外,废气的处理应该在排气的中部以及顶部,都设置一出废气处理系统,这些装置可以将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以及废气中的粉尘过滤,从而保证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 最后,真正从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入手,工艺技术是指从不同的反应原理以及反应条件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制造氧气的方式就有很多种,那么哪种方式才是最为简单、效率高并且更适合化工生产呢?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生产的原料以及方式都是可以随机改变的,并能通过改变来进行适应性生产,从而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并实现高效以及绿色生产。 总之,化工生产工艺的提高,应该从当前的现状分析,找出生产环节中的弊端吗,从而大力发展化工工艺。 4 结语 以上分析主要探究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问题。化工生产在环保以及节能减排等多个主流理念的影响下,开始不得不提高其生产工艺。传统的生产工艺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生产大量的化工产品。虽然这些化工产品对于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合理生产、绿色生产才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化工生产的工艺亟待提高,因此出现最新的化工生产技术以化工生产工艺,旨在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并能满足节能减排以及环保的要求。如果生产工艺无法真正实现环保与节能减排,那么也可以开发化工后期的环保处理工艺。总之,最大限度提高化工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化工生产中的问题,实现合理化生产。 化工工艺论文:关于化工污水工艺处理流程的实验与分析 摘 要:利用气浮-水解酸化-sbr组合的工艺去处理含有8000mg/l的ss与5000mg/l的codcr的高浓度的废水,完全可以有效地除去ss、n、codcr和p。出水的指标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二级排放标准,它还有着剩余污泥少比较少,耗费成本比较低等特点,本文根据实际工程案例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探讨了采用气浮-水解酸化-ubf-sbr工艺处理硫酸卷曲霉素生产废水的有效性。 关键词:水解酸化 抗生素废水 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统(sbr) 抗生素的工业产生的废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污染物浓度高、残留的抗生素大都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加上它的色度大、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很多年以来一直困扰着工业废水处理行业,它属于典型的难以处理的污水类型。本文总结了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一些重大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具体案例,采用气浮-水解酸化-ubf-sbr工艺处理高浓度抗生素废水,分析了在不同的工艺处理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1 工艺流程 在工艺流程中为了确保生物处理环节的有效性,再加上工业污水的水质复杂不均以及ph值变化过大,所以在工艺设置上,多采取中和调节-沉淀-气浮预处理的工艺流程来降低ss浓度和调节ph值的大小。通常还根据工业废水的污染物杂质的浓度过高,导致了可生化性逐渐降低的趋势,我们选择了水解酸化的工艺流程以便有效地提高废污水的可生化性,为提高后继的处理环节中污染物的除去率目的。 2 工艺选择 2.1 气浮药剂用量 经过一些学者的实验和研究,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种的气浮药剂,据试验的数据显示,这些药剂处理高浓度的抗生素工业废水的能力都得到了很高的ss与codcr去除率,国内的有些学者才用分散型水介质阳离子pam处理ss浓度68500mg/l,codcr浓度50000mg/l硫酸庆大霉素制药厂所产生的废水,ss与codcr的去除率分别高达到98.7%和75.9%。与它不同的是本工艺流程处理中对气浮药剂的选用是采用聚合氯化铝和阳离子型的pam。聚合氯化铝配制浓度为1%,pam配制的浓度为0.03%,将配置好的聚合氯化铝分别加入浓度200mg/kg, 150mg/kg,100mg/kg,把pam分别加入浓度为10mg/kg,5mg/kg,3mg/kg,然后进行气浮药剂的实验,测定出、进水中ss和codcr浓度。 2.2 水解酸化 水解酸化工艺流程主要是通过对控制污水的酸度、停留时间将厌氧消化反应控制在酸化和水解阶段。它是利用产甲烷菌与产酸菌的世代周期、ph值以及生存环境等条件的不同,经过水解酸化的不断处理,流出的工业污水中那些较为难以分解的一些大分子就会逐渐降解为一些比较容易分解的小分子颗粒,从而确保了抗生素生化毒性的降低,保证了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的可能。本文阐述的水解酸化的工艺流程中设置了2个5m×5.3m×5.3m的反应器,他们的有效容积达到120m2;每一个反应器底部3.4m~1.5m处设有xy型弹性的药剂填料层,填料占空间占整个反应器容积的40%左右,当水解酸化的反应器里面布设了填料,既可以通过挂膜的方法,进行废水的上流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解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同时还可以阻留和过滤细小的轻质杂质污泥,从而大大降低了出水cod浓度、ss以及污泥的流失率。然后通过2台抽水泵的运行,不断地向2个反应器中注水,让气浮后的工业废水能够在水解酸化的反应器中长时间的停留,停留最佳时间为分别为26h、13h、6.5h。然后在测定出、进水中的nh3-n、bod5、codcr浓度以及出水中的所有的有机挥发酸(vfa)的浓度。 2.3 sbr负荷 sbr工艺流程具有厌氧与好氧两个过程不断交替进行,它的优点是耐冲击负荷性能强、脱氮除磷处理效率高、各工序可根据水量、水质灵活调整,无须二沉池、占地省、工艺流程简单、造价低等特点。它主要是用于那些间歇排放以及小流量污水处理工程。高浓度的抗生物废水通常都是采用好氧-厌氧等多种方法进行联合处理,好氧性反应器的主要作用就是进一步地处理那些在厌氧环节中出水,使其能够达标排放标准。本工艺流程中对sbr采用了2个5.2m×6.3m×5.4m的反应器,他们中最大的有效容积为125m3;污泥的浓度高达2000mg/l;排出比为35%。排水1h,沉淀1h,进水1h,通过不断地加入自来水或调节池的储水,就可以调节进水cod浓度分别为1500mg/l,1000mg/l,通过调整操作的时间分别是8h,6h,4h,可以调整污泥负荷0.05kgbod/kgss·d~0.2 kgbod/kgss·d,测定在不同条件下出、进水的nh3-n、bod5、codcr浓度,以确定sbr对负荷的承受能力。 3 结论 运用气浮-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硫酸卷曲霉素是切实可行的,不同负荷处理结果表明系统抗冲击性能较好。本工艺较适宜的运行条件为:气浮工艺pam浓度5mg/kg、聚合氯化铝浓度100mg/kg;水解酸化反应器废水停留时间13h;sbr反应器污泥负荷为0.14kgbod/kgss·d。在此参数下运行,出水水质能够达到cod 150mg/l、bod5 50 me,/l、nh3-n 20mg/l。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工艺思考 摘要:这个世界是由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组成的,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处处都可见化学品的影子,我们依靠这些化学物质来使生活质量进步,从而带动社会继续发展。在化学生产的过程中,化学品的生产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本文是从化学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化学生产中的工艺技术方面进行解析,对化学生产工艺未来的发展走向加以探讨。 关键词:工艺;化学工程;化工生产 在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工业中,化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虽然不像航天事业那样惊喜动魄,也不如军事可以直接用来保家卫国,可是化工却能渗透到很多行业中,其中很多都是足以值得我们骄傲的行业,化工通过提供优良以及合适的材料,来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起到基石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以化工生产作为入手点,将生产化学物品的新工艺融入到化学工程里,以寻找到更加安全环保的方法为目的,以便研制出更多又好又新的材料。 1目前化工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间环节的化学生产工艺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纯度、原材料的利用率并要严格控制环保,确保无污染物排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确保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这也是衡量国家化工行业是否发达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准则。我国在化工行业的发展起步有些晚,所以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相对比较多,最主要突出的就是环保方面的问题。 1.1目前我国的化工生产率比较低 世界各个国家的工业都在迅速发展着,所以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我国目前的化工产业在产率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而在化工生产时,对于压力以及温度的要求比较高,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要非常达标才可能有较高的产率。举例来说,比如我们在生产肥料时,器皿温度是否达标是一项很关键的因素,而我国目前的反应器皿大多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温度状态,温度不足会导致化肥在生产时反应进行的不够充分,导致废料产生过多,即对原材料是种浪费,也会污染环境。而更严重的事情是,由于生产时反应不充分,会直接导致产品合格率很低,无法达到生产所需要的条件,造成了能源以及资源方面的浪费,这直接导致目前化工产率较为底下的现状。 1.2化工厂的环保能力低下 在进行化工生产时,如果环保的能力较低,则会直接导致空气以及环境污染。这也是造成我国污染严重的罪魁祸首之一。像印刷、造纸、印染、重金属以及纺织业都属于污染环境较为严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废水检测结果,一般都是重金属超标非常严重,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影响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指数。这些重金属污染型废水的排放会严重影响我国人民饮水的质量以及土壤的质量,使得生态环境失调。 1.3不能使化工生产过程连续化 众所周知,连续性的生产过程无论在哪个行业都能极大地节省人力财力,同时又能最为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但我国的化工行业却存在化工生产过程连续性不好的问题。生产过程可能会因为连续性不佳而造成生产过程的中断,使得整个生产过程脱节,对化学品的成品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并造成原料的浪费,这也是化工生产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2关于化工生产工艺的研究 我国工业是由化学工业、机械设计制造工业和煤矿工业组成的。而化学工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化工工业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吃的粮食是有糖类等碳水化合物组成的,我们穿的衣服是有纤维或者尼龙等化学品制成的,我们用的工具更是由化工材料做成的。 2.1努力改善反应环境和条件 作为化学工程中的起始工作,反应环境和反应条件对化工生产过程的产率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反应条件,它既关系着反应是否能顺利进行,又关系着化工生产过程产率的问题,反应条件好了,自然可以达到高效生产,减少废弃物的产出,提高原料产率。综合以上原因,为了能够达到高效生产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催化剂能够有效地缩短反应时间,降低反应能垒,增加反应的速率。 2.2合理处理废弃物 在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反应条件和反应环境固然重要,但废弃物的处理也很重要。我们国家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使得人均资源占有率很有限,为了以后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合理处理好废弃物。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和有毒污染物一定不能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另外,对有毒废气也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大气中。被污染水质的排放应该严格采用化学原理对其进行化学处理,等到指标合格后,才能通过专用渠道,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比较简单的则是通过基本反映,利用沉淀的方式,将重金属离子转变为化合物沉淀下来,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而废气则应该在排放装置的中部和顶端设置有效的废气处理系统,过滤掉有毒的粉尘和气体,之后再排放到空气中。 2.3优化化工生产的工艺技术 除了这些工艺以外,我们还要真正改善化工生产中的工艺,对化工反应的一系列的反应条件和反应原理进行研究。例如,乙烯的合成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裂解石油品也可以将乙醇脱水,还可以将长的碳链断裂成短的碳链。出现多种方式时,我们就需要研究哪种方式更为节省能源,哪种方式的原料来源更广,怎样的工艺流程设计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最高的产率。不同的原料,所需要的化工原料和生产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工艺流程,使得这些流程能更好的适应工业化生产,来提高化工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并且达到绿色环保高效的目的。 3结论 在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是很重要的过程,只有保证在化学生产过程中的有效性,使化工生产的工艺达到设计的要求,同时也要提高生产设备水准,增加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提高产量。要将小的化工厂进行合并,组合成规模比较大、在处理污染方面更有能力的化工厂,同时也要提高化工生产工艺的水平,使工艺在进行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的连贯起来。 作者:吴艳鹏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 摘要: 化学工程其实就是指一系列的化学生产活动,在现代的环保减排理念之下,化学工程的整个过程应该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也正是随着这些理念的出现,一系列新型的化学工艺以及加工生产技术逐渐走进化学工程当中。综合生产效益和生产效率的两个点,化工生产应该在环保化的基础之上促进高效化发展。将对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对相关技术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化学工程;化工生产工艺;化工技术 目前,化学生产工艺在化学生产中的发展一直处于开发阶段,而化学工艺的研发在近几年却变得逐渐火热起来,其护腰原因还是因为化工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随着节能环保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持续火热,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重,因此,化工生产就应该及时做出改变。在过去,化工生产的污染排放问题一直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化工废料污染的排放,给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1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 机械工业、煤矿工业和化学工业是我国三大工业主体。之所以化学工业能够成为三大工业中的一部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化学工业能够生产出大量我们生活所需的物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进而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肥料是支撑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要素,在很多程度上维持这我国的经济水平稳定。但是,在化学生产过重,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废料并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范围的污染,尤其是化工企业所排放出来的“三废”。 1.1化工生产效率较低 我国三大工业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整体生产效率较低。而在化学工业这方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化工生产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例如,在生产化学肥料时,反应器皿往往不能达到正常化学反应所需的温度,进而导致化学反应不充分,最终导致废气问题出现。另外,如果化学反应不充分,那么最终形成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就比较低,难以满足人们生活的使用需求。 1.2对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化工生产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尤其是重金属和化学废料的污染。从化工厂附近的水源当中抽取检测发现,水中的污染物严重超标,进而导致水源受到污染,间接影响到周围的土质,导致范围内的环境出现失衡问题。另外,化工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违反国家的环保法律,直接将一些化工废料排入到自然环境当中,进而造成大范围严重的化工污染。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生产的连续性较低,进而导致整个化学工程反应迟缓,工程的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现象,这就会导致化工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导致脱节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应该化工生产工艺不合格所导致的。简单来说,我国的化工生产主要存在生产效率低、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差“、三废”处理不科学和化工生产技术低下等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化工生产的发展。 2降低我国化工生产污染的措施 从分析我国化工生产现状发现,我国的化工生产技术和环境还不是很完善,各个工作环节都还存在缺陷。而针对这些问题的特点,我们就应该对化工工艺进行改进,而从化工工艺角度来看,我们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呢?笔者经过实践工作总结了解,要想降低化工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1优化反应环境,强化反应条件 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最高效的化工反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料的出现量,反应条件就必须做到最好。所以,提升化工生产质量的关键点就在于提高化工生产中的反应条件。所使用的催化剂必须在一定反应时间之后才能够使用,进而保障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降低化学废料的产出量。 2.2做好废料环保处理工作 目前,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化工生产中产生的重度污染物不能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另外,还有我们常见的废气,这些化工生产废料都应该在经过处理之后才能够进行排放。化工生产废水的排放必须采用化学综合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化学反应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物质通过沉淀的方式过滤出来,进而降低废水的污染度。 2.3从化工生产技术入手 只有从化工生产技术入手,才能够从化工生产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例如,生产氧气的方式有很多,那么哪一种生产方式才是最有效和最环保的呢?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生产环境的不同,选择科学的生产方式,对于原料的选择更是应该灵活应对。 3结论 化工生产中的工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更多的技术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自然和化工生产之间的平衡点我们还未找到,因此,则应该更加努力的加强研究,对传统化工工艺进行优化。 作者:罗泽鹏 刘森 都颖 刘思乐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化学工程系 化工工艺论文: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发展分析 0引言 石化工业在我国所有重工业行业中,是能耗较高的行业,近年来,随着化工领域内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工行业的能耗已经开始逐渐降低,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当前整体的能耗降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化工产业技能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还有不小的空间。 1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 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是当前石化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很多的石化工业企业都在致力于对节能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一系列新型节能技术的投入使用,大大的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能耗,实现了双赢。目前我国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处于不断升发展阶段,但是在节能技术领域的探究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还需要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2015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最关键一年。目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开展了《石油和化工行业“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研究提出,未来化工行业要以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说,总体上还是朝着节能工艺的方向在发展。随着数据化、智能化的不断推进,也必将影响到化工工业,传统的化工生产制造方式将发生颠覆性变化,从技术到市场各个领域都将发生一定的变革。 2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发展进展 化工工业技能技术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当前化工行业的大致情况。下面笔者将举例阐述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的发展。 1)环氧氯丙烷新技术。来自于齐鲁石化公司氯碱厂所研发的环氧氯丙烷高温氯化法环化新技术,这一项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已经通过了中石化集团的技术检定,该项技术相关的设备装置优化了操作,同时提升了环化反应收率,污染以及能耗都得到大大的降低,该项技术曾引进日本的生产技术,同时结合其它国家的技术,通过多年的不断研究与实验,对原有的技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使得技术指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为化工工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聚丙烯新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由山东东明恒昌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真空回收和低温精馏丙烯回收工艺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技术经过一定的改造与升级后,大大降低了聚丙烯的生产成本,并且提高了设备的安全系数,降低的污染与能耗,除此之外,操作便捷也是其一大优势,综合起来让这一技术成为集合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优势技术。 3)无动力氨回收技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合成氨的节能降耗是很多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利用深冷原理开发出了这套技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不需要额外动力合成氨,该项技术目前已经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与使用。这是中科院理化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出的成果,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调研,不断的尝试,最后总结出不少技术经验。这项技术投入使用,适合合成氨企业的合成氨回收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了成本,每年至少多出几百万的经济效益。 4)新型合成氨新型催化剂的研究推进。合成氨工业企业除了面临上面所提到的回收问题,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问题,例如对于高效氨合成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就是当前合成氨企业技能减排的一个大的方向。由浙江工业大学等研制出的新型氨合成催化剂Amo-max-10型氧化型等催化剂,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被广泛的运用在国内很多的合成氨企业。 5)异丙醇胺制备新技术。这项技术目前有南京宝淳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技术,对提高我国烷醇胺生产工艺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有着较为显著的节能节水效果,也降低了能耗,作为一项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帮助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益。从以上阐述我们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化石工业的节能技术正在不断的推进与发展,很多的企业致力于对节能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为化工型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对化工企业来说是好事。但是从上面的阐述我们也能够发现,当前我国化工业的节能工艺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突破性的进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积累的基础上。 3结语 化工业作为我国重工业的刚需行业,在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问题成为化工行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近些年化工业节能工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从中看到了很多能够提升的空间,技术改进后,大大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为化工企业的“双赢”局面做出了一些贡献,当前化工业的节能工艺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大研发与运用的力度,才能让我国的化工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岳雷 单位: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 化工工艺论文: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探讨 近些年,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和形势日新月异,尤其是自美国兴起的MOOCs席卷全球,其影响力逐步扩大。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传统的工科教育,比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学,已经成为广大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且,中国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其主要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同时其中的弊端也日渐显现。首先就业形势的逐年恶化,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学科,由于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加剧了求职的难度。其次,学生学习热情的下降。由于多年的连续扩招,大学已经走下神坛,学生们的质量也变得良莠不齐,特别是对于省属院校,由于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生源质量处于相对的弱势,教育效果和质量更大大折扣。因此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探索,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热情,受到各个高校的普遍重视[1,2]。化工工艺学,作为传统化工学科的专业课,其课程教学任务量大,信息量丰富,理论要求高,与实际生产联系密切,是化工专业的必修课,对于毕业生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化学工艺学的教学实践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形势和总的课程设置。比如,目前专业课学时数相对压缩,课程内容大幅精简,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再比如,尤其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多,如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变得更加重要。 1教学形式改革—先实践后课堂 课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堂内容灌输,而是先进行工厂实践,实地考察化工企业,对于工艺流程有简单清晰的具体认识,将大大提高课堂讲解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学顺序改革—先设计再讲解 将典型的工艺流程放手交给学生设计,考察学生的实践效果以及基本化工原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和讲解,使得课堂教学深深植根于实际生产。 3教学手段改革—借鉴MOOCs的优点 大力提倡网络信息化教学,拓展教学的思路和深度,使得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结合平日的资料搜索和自我学习,尤其是借鉴和引入国外优秀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典型工艺的历史教学 比较典型的化工工艺流程,比如合成氨工艺,具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如果在课堂引入该工艺的历史教学,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眼界以及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此外,对于合成氨类的典型工艺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授课方式,首先分段讲解各个工艺,比如原料气—氢气的制备工艺,然后将整个工艺穿成主线,最后丰富整个的工艺流程,从而使学生对于整个合成氨工艺,甚至包括制氢、压缩、循环工艺等流程有深入而细致的了解。 作者:尹振 刘秀军 高建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工艺分析 1当前化工生产的主要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化工生产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农业生产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看到当前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1化工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很多化工生产都一味追求“量”,而忽略了对“质”的要求,就造成了化工生产的效率低下问题的存在。这不仅和化学反应的生产设备有关,而且还和化学反应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比如,在生产化学肥料时,反应器皿往往无法达到反应温度。从而使反应不充分,造成废气以及废物的产生。同时,还存在着反应不充分的问题,反应的不充分一方面造成了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生产需要,而且对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 1.2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目前,化工生产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重金属的排放。在化工生产中,很多企业都是为了节省成本,对有害气体和重金属超标的废水随意排放,不仅造成空气、水的污染,而且对土质也带来了破坏。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周边都出现了河水的严重污染,甚至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用水。 1.3生产工艺不合格 另外,当前化工生产中工艺的不合格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在化学工程中,连续的化工生产环节不连贯,造成整个工程的连续性不佳,工程的进度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的时候,就会对化学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化工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生产工艺的不合格。 2有效加强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工艺的分析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化学工艺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笔者就将结合这些问题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加强措施: 2.1改善化学反应的条件及环境 在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条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要素,如何有效改善化学反应条件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料的产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务必要按照相关的标准对催化剂等所需的条件做严格检查,对于不达标的坚决不能用于化工生产。同时,产生的化学反应废料不要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以保证化工生产能处于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中。 2.2依据实际情况对工艺进行调整 对生产工艺的改善,并不是仅仅从反应条件入手,是要对不同的反应原理等都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制造氧气的工艺来分析,我们要仔细考虑采用哪种工艺才能生产中高效、利于投入生产的氧气呢?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生产的原料以及方式都是可以随机改变的,并能通过改变来进行适应性生产,从而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并实现高效以及绿色生产。 2.3对化工生产产生的废料进行合理处理 对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来说,产生废料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合理地对废料进行处理,开发出有效的程序及治理系统,则需要我们去仔细进行考虑。当前,有毒物质以及重金属在我国的相关的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对于废水来说,要经过相应的废水处理工艺,将水中的重金属采用沉淀的方式使其沉淀,这样就避免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从而带来危害。而对于废气的处理,要在废气的中、顶部设置废气处理过滤系统,这些过滤系统可以将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以及粉尘等过滤掉。在废水和废气经过处理后,还应该对处理的水、气按照相关的标准做出检测,使其满足国家相应的标准后才允许排放到环境中去。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化工生产所带来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工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理念,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要依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工艺进行改进,敢于尝试和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即使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等的国家要求,也要对后期的处理工艺进行改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因化工生产工艺不合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绿色生产。 作者:王杲 吴晶 单位:浙江省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化工工艺论文:催化裂化工艺化学工程论文 1引言 催化裂化具体的工艺过程是为实现特定的操作条件服务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定了操作条件的调整范围。但就反再系统来说,操作条件就包括诸多方面,如温度、剂油比、停留时间、催化剂的预提升与预提升介质、油气与催化剂的接触、两者的混合与流动、两者的分离、反应的终止、催化剂中油气的汽提、催化剂的性能以及催化剂的再生条件等。尽管操作参数众多,但平时可调整的却屈指可数,有些参数,反再系统工艺路线已经确定,也就基本确定下来,不能再调整或无法调整了。 2操作条件的影响 催化裂化在接近常压的低压下操作,在这个压力范围内压力对热力学的影响微乎其微。较低的烃分压有利于裂化,不利于生焦,因而是有利的。最小总压取决于后续分离系统,目前在300l(Pa以下。烃分压可以通过喷入水蒸汽的方法来降低(一般喷入水蒸汽的量占进料的1~5%),也可以将一部分轻烃气体打循环,但循环量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性来确定。 3焦炭燃烧动力学 催化裂化焦炭的收率一般在4~8%之间。在再生器的典型温度条件下,富氢化合物要么挥发,要么裂化成可挥发性组分和焦炭。催化剂再生所需要的时间主要由焦炭的较慢的燃烧速率决定。焦炭燃烧的活化能约为147kJ/mol。催化剂焦炭含量为1%、燃烧后烟气中的氧含量为1%催化剂焦炭含量为1%、燃烧后烟气中的氧含量为1%,烧焦时间与温度之阃的函数关系如图1所示。该函数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它确定了催化剡的总量与再生器的大小。减小再生器的大小与催化剂的总量很重要,原因有两个:FCC再生器在整个装置的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减小其大小有利于降低装置的投资;减少催化剂总量,不仅有利于减少操作费用,而且还有利于根据原料与产品的变化迅速改变催化剂。FCC装置是一个“热平衡体系”,热催化剂为裂化反应提供了部分热量。FCC装置的热平衡与催化剂的活性、原料性质、原料的预热和反应温度有关。此外,热平衡还与再生烟气CO2/CO的理想比例有关。焦炭燃烧的一次产物有CO、CO2和H2O,CO与CO2之比是温度的函数。CO与O2反应生成CO2是自由基反应,在有固体存在的条件下反应速率会减慢。如果烟气中含有过量的空气,则只要一没有固体就会燃烧。到目前为止一直是这样。为了促进CO的燃烧,现在都加含有Pt等贵金属的助燃剂。使CO转化成CO2也可以通过提高反应温度来实现。CO均相燃烧生成C02的活化能较高,约为293kJ/mol,在空气充足的情况下,在7000C以上CO可以完全转化。从热平衡的角度,达到7000C以上的再生温度毫无问题,但是再生器的材质和催化剂限定了最大再生温度。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容易烧结,也易于水热失活。当然,如今的催化剂可以保证在高达850℃的高温条件下不会造成烧结破坏,但水蒸汽的老化作用要求温度要比该温度低得多。设计者在迸行反应器设计时,在降低再生温度以减小水热失活与提高再生温度以减小再生器大小之间权衡。另外一个减小催化剂水热失活的方法是采用两段再生:在第一段,在较低的再生温度条件下,进行富氢焦炭的再生;二段在较高的温度下操作。燃烧所需的停留时间是根据等温反应计算得到的,而FCC再生器并不总是等温的,尤其是催化剂颗粒温度不均匀。再生过程中质量传递的影响要降低到最小,以便催化剂颗粒内部温度不超过气相温度。燃烧过程中的扩散控制是反应速率快造成的。扩散速率是催化剂颗粒直径的平方的函数,而反应速率则是温度的函数。颗粒直径需要在200岫1以下,再生器才能在6500c以上操作而避免颗粒内部产生高的温度梯度。固定床反应器的最小颗粒为1mm,移动床反应器的约为3mm,只有流化床反应器的催化剂颗粒直径小于200μm。对于焦炭收率很低的情况,可以考虑采取稀释空气、由此降低绝热温升的方法保护催化剂。这种方法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过程中空气量太大,有一定的问题。 4结语 本文介绍反应的压力、温度、停留时间和催化剂的再生等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了解催化裂化工艺相关设计问题具有一定帮助。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科学发展观征文-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观调查和思考 摘要:安全工作关系民生大计,是一切事业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发展和员工生产生活的基本保证。安全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关键词:安全管理 科学发展观 需求 培训 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既关系着国计民生,又牵挂着家庭幸福。安全管理,是服务于生产同时又能引领生产,规范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处理好管理要素、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称之为有效安全管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安全管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也是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度量表征 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全面安全管理,包含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关联到各行各业的协调统一和健康发展,是我们生活和事业的根基。安全管理是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第一,它能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第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第三,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二、日常安全管理调查发现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人本化管理思想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宗旨。安全管理的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但为何执行起来这么难?深入调查不难发现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这没有错,而安全管理的利益体却存在天差地别,即安全管理回报和边际收入的悬殊,是事故频发的最大诱因。国家《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规则问题,使铤而走险的人受到了抑制和打击,也把安全管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是每个国家、每个组织和企业应该关注和必须关注的事情。首先,是如何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次,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 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通过调查走访电力、化工、煤矿、医疗等行业的近二十家单位,统计发现所有的单位都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以及良好的学习培训办法。但认可以发现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仅仅归根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能说得过去吗?不免会想起追根溯源,统计得出,这二十家单位20__年度全员安全考试(考核)达到11000多人次,数理分析表明:其中满分的约占40%;85分以上(含满分)的约占80%;75—84分的约占总数的20%;其中发现三家单位四人次为不及格补考的。调查发现这完全符合考试的“正态分布”原理,也恰恰印证了安全事故的“倒二八”规则,即80%的事故发生在同一行业、同类事件的20%的人身上。就体系管理而言,考试应该是下一步教育培训和日常工作的“输入”,在深入调查中并没有发现针对“20%人群”的专门培训。 自然辨证法的观点认为:∑部分≠全体!?分解为:部分>>全体(数量而言);同时满足,所有部分∈全体(性质)。安全只有100%而不是99%,因为:∑部分1%∞。而这“部分1%”就成为事故发生的祸根和必然,只有把“部分1%”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培训中得到解决才能实现“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同时使得培训和考试有的放矢。 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执行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安全问题与工作业务进行有机结合,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做到有效实施和监督执行。对应该做的、能够做的、不能做的、做得到的和没做到的划分不清,没有学习改进和持续发展的突破点。 二是行为的主动性不够,对制度和文件学习理解不充分,需要别人指点和不断敲打。造成工作职责不明确,目标不具体,措施针对性不足,解决问题不能举一反三。安全工作要实现“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让他人受伤害)”干好本职工作还不够,应了解上一步该干什么、自己应承担什么、该对下一步创造什么,充分沟通和协调。 三是对记录和证据收集不真实、不及时、不具 体。日常工作记录、总结评价和考核不充分,造成证实证据的支撑性材料的缺乏。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必须建立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基础上,文字是最忠诚于事实的,文字是永恒不变的演说家,它能始终如一地告诉每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就是文字的妙用。“谈”不如“看”,“看”不如“站”,“站”不如“记”,“记”不如“写”。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强调的是“您如何证明给我看?”而不是“您如何证明给我听?”四是“规定动作”完成情况不理想,没有对制度和职责有效分解,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连贯,不能进行有效封闭。大多数自身管理制度中明确要求的事情都没有追溯,有些不能完成的事情、似懂非懂的写入制度建设中来。形成自己划的圈自己不能圆,可以推理出其他相关要求的执行情况了。 三、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路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首先,领导干部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重在落实,贵在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实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执行的力度上。群众看干部,不仅看干部怎么讲,而且看干部怎么做。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人民群众最反感;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人民群众最看不惯;作风飘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人民群众最不满意。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为虚名所累、不为私利所诱,在脚踏实地、崇尚实干、推动科学发展上当表率、树标杆,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为安全管理和生产贴上标签。真正做到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 第二、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到监管的职责,做好服务安全的义务。在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专家的知识理性,又要甘做全面安全管理的“自愿者”和“推广人”,真心诚意地激励先进帮扶后进,使得安全管理参照有标准、实施有路子、检查有依据、考核有度量。要求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戒虚、戒假、戒浮,求实、求真、求深,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让广受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敢于担当、善于谋划、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真抓实干,务求科学发展的新成效,感受安全文化新变化新气象。 第三、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和先进工具,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安全管理应该统筹兼顾,倡导安全管理技术化,“人、机、料、法、环”数量化,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管理者有决心,参与者有信心。合理有效利用统计报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合规性评价、pdca循环等科学方法服务安全管理和生产;摄像、监控、警报等在仓储、银行、车间等广泛应用,牧羊犬不是运用运动能力来管好他的团队,而是带领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安全性评价是对安全基础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的诊断过程,通过对不安全因素、特别是隐藏在较深层次的隐患和一些长期熟视无睹的不安全现象的挖掘,找出人员、机械、环境和管理各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找出这些隐患的危险程度并实现“量化”,使各级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对设备的安全现状和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心中有数,从而为制定各种预防事故措施、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和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提供依据。 第四、“树冠原理”的安全文化营造。任何文化都是继承传统优势,不断发展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有效,不断去粗取精,日积月累而来。文化驱使能使事半功倍,然而安全这棵大树要枝繁叶茂就必须保证根系发达,任何盆栽和移植的东西好看但不实用。形式主义对安全生产是极其有害的,从表面上看,形式主义很容易打出各种创新的旗号,造出各种各样貌似新颖的说法和各种各样看似开创性的做法,但由于缺少实际调查研究的根基和对安全生产深刻认识的把握,而让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付出的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代价。从本质上看,形式主义有损于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疏远的干群关系,工人师傅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那是挂在空档上转哩”,只闻其声不见其动。安全管理横如何横到边,纵如何纵到底还待有志之士数量化分解。 第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安全管理与任何一门学科的不同之处是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太大了,随着时展,人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民主意识加强,同时也遭遇了多元化时代必然经历的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迷茫。在任何一项安全事故调查的背后,我们似乎忽略了原因分析中的心理暗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安全管理必须关注和意识心理是支配行为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关键因素。注重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真正找出需要帮助的人,并让他们乐意接受我们的帮助,从而确保安全持续有效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进行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积极探索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程在建设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完善了相应的运行体制,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电力工程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还打击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死于安全事故的人员多达十几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量。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核心工作。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了解电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首先,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另外,长期盛行于企业的老式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一旦出现事故就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再次,缺乏先进的安全管理手段,没有及时的对供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在供电网络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等等。总体来说,在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分红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处罚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3.1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这个毋庸置疑,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理应以安全为核心。安全和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孜孜以求的两个方面,但是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忽视了安全的质量我们不能要,即使要也承受不起。只有安全保证了,谈质量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安全管理和保证工期的关系。做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进度,施工人员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要坚持安全管理优先的原则。 (2)安全资金落到实处的原则。要做好安全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管理的费用落到实处,积极修建和完善安全设施,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将有关安全的资金用到实处,努力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3.2建立符合电力工程实际需要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要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自然是要以安全工作为核心。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好“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现论述如下: (1)要对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要求。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强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使许多电力工作人员犯上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电力运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仅仅凭个人经验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电力事故都是由于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麻痹大意有关;有的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随意,违背了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2)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的认识水平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做好了一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发生变化而仍旧采用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设备以及人员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由于风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可能发生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积极探索相应对策,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在这个团队当中,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对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才能保证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4)控制好各种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需要工程施工人员在操作和使用设备时严格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和危险情况之后要及时加以处理,同时一定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检修,做好维修和养护工作,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5)做好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施工之前,要首先做好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从收集信息以及以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相应的预警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预警以及应急机制。风险评估结果出来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电力部门还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设立并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迅速有效的实施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安全事故中,有些是由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的,这个无法避免。但是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只要企业在安全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的。 4总结 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也日趋复杂,给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但必要,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运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公司员工安全管理心得体会 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了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安全工作才好开展。工作了十几年,我觉得公司的安全管理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操作,相关管理人员要熟悉施工程序,这样才不会冒险在安全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工作。安全设施到位,才能减少安全隐患。在施工现场,每一个危险部位都要悬挂相应的标志牌,以便提示职工预防危险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正确使用“三宝”,在“四口”防护设施要定型化。每天的站班会要针对危险源和危险点进行仔细讲解,并就如何采取防范措施讲解清楚,施工过程是要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二、不断加强培训学习。职工安全意识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是造成目前伤亡事故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通过不断培训学习,可以掌握更多的安全理论知识,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通过安全技术培训,使员工及时掌握各种新技术,这样才能在施工中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广泛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尤其是对新进场的员工必须进行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使员工人懂得安全工作人人参与,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公司有计划地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安全管理人员要脑勤、眼勤、腿勤、嘴勤,恪尽职守,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四处交流经验,到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取长补短。 三、要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不论协作工或者职工都是单位的一员,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一视同仁,给予必须的关心和沟通,才能用情感留住人。现在正是炎热的夏天,有很多员工为了舒服,穿拖鞋、裙子、不带安全帽等上班,要杜绝这类习惯性违章,就要一视同仁,这样才能树立公司的形象。不论科室人员还是施工队人员,都代表公司的形象,应该同等对待。不论是安全大检查,还是平时施工都要注重安全文明施工,让员工有个舒适的施工环境。做到奖惩分明,做好有奖,不好就罚。奖励有精神和物质奖励两种,让员工们觉得付出就有收获。 四、管理人员要和各级人员沟通好。每一项制度的落实都是一级到一级,沟通不好容易让原意传达走样。安全员要和各班班长沟通好,才能把项目部的有关精神和公司的宗旨通过班长传达到每个员工。现在工期紧,任务重,点多面广,单靠安全员一人肯定管不好整个施工现场。安全员和班长沟通好,班长要给组长交待清楚工作和安全注意事项。上下一心后才能把安全工作控制在手中,人人快乐工作。 电力安全论文: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及发展初探 [ 摘 要] 分析了我国目前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探讨了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任务和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法规体系;安全法规;电力安全法规,主要是指为了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保护国家与集体财产不受破坏,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主要涉及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及女职工和未成年人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对于电力行业,为确保其安全运行,我国立法机构和各级电力管理部门经过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加强电力安全法规的建设,从而全面、有效地改善了电力行业的安全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革,使得许多法规、规章或它们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所以,从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必须加紧电力行业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笔者就目前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不足和当前的任务作一探讨。 1、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我国政府历来都很重视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体方针下,使电力安全法规与电力事业同步发展。目前我国的安全法规遵循“三级立法”的原则,即在国家法规、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形成全国人大,国务院,行政部门、地方立法部门的三级立法体系。我国的电力安全法规也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立法的。从2002年出版的由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主编的《电力安全法规制度汇编》来看,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颁布的电力安全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安全方面的行政规范已有4大类160多项上千多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以下简称《电力法》),对加强电力安全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电力安全法规体系迅速组建,法规体系初步健全,执法机构也逐步形成。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系统性安全法规的系统性,是指在编制安全法规的过程中,要依据安全法规体系的结构,建立、健全具有各自功能的生产技术、安全技术、安全工作、安全奖惩4种不同类型安全法规。而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安全法规,从数量上看,虽有上百部之多,枝繁叶茂,但缺乏比较清晰的主干。换句话说,对于如此繁多的电力安全法律法规,除了《电力法》外,还没有一部充分适应实际情况的电力行业综合性法规。由于这一体系缺乏系统性,给安全法规的汇编、管理和查找带来了困难,在耗费人力和财力的同时,又因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而影响了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 1.2.2立法层次不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按法律地位及效力等同原则,安全法规可划分为3个层次:由全国人大及专门立法会议制定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各省人大常委会确定的一般法以及国务院下属部委及各地方政府制订的行政法规。目前,电力行业的安全法规中,根本大法和一般法不多,绝大多数是由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制订和颁布的行政法规,从立法的层次上看,仅属于法规中的第三个层次。即使国务院颁布的某些电力安全法规,也只是某个方面的问题或某一个时期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法律的权威性不够。由于缺少权威性,在实施过程中就要逐级制订规定、办法、细则,这就不可避免地有随意性。 1.2.3 覆盖面不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独家办电格局,实行多家办电,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对促进电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电力行业仍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经营模式,在电力行业面对许多实际问题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立法工作没有跟上,有些方面法规还是空白,或者某些法规还停留在原有计划经济中,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就拿《电力法》来说,从1986年开始起草到颁布实施前后经历了10年,它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制订,在市场经济时期颁布实施的。很显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内容已经不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电力法》在贯彻执行中遇到了法与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使得电力企业在许多方面无所适从,一些具体的工作难以开展。 2、建立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设想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是指以《电力法》为主体,以国家颁布的有关电力安全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电力主管机关颁发的规章为补充,形成不同等级、不同层次、内容完备、界限明确、结构合理、组织严密和统一协调的法规群体。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单一的电力安全法典,而是不同层次,不同颁发等级的法律法规网络。 (2)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对法律法规的简单汇编,而是要明确各法律法规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但又必须把它们相互协调起来。 (3)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仅仅覆盖电力安全各个方面的原则规定,而是更要注重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鉴于上述基本思想,关于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构成,初步设想为下面3个层次: 第一层次:法律法规。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是电力安全通用法,法律效力最高,主要由全国人大、专门立法会议颁布的根本大法和一些权威性较高的一般法组成。这些电力安全法律法规应该是比较综合的,应该规定该法的协调关系和对象、电力安全技术法规的立法程序、执法主体 、监督、实施等。以此法为基础,其他有关部门可以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譬如依据《电力法》制定的一些行政法规或依据电力安全标准制定的一些技术法规。 第二层次:规程规范。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主要根据通用基本法授权制定处理电力安全技术问题的技术性法规,或根据法律的强制性电力安全技术标准。它是对第一层次的法律法规的技术性补充和对第一层次中的法律法规的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它一般不涉及具体的细节问题,如《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这类法规主要涉及行政和技术管理内容,是行政与技术的综合表现形式。 第三层次:规章制度。这一层次的电力安全法规主要由地方政府与电力企业制定的电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组成。由于考虑到许多电力安全技术细节问题以及具体的执行办法,所以在制定时需要产业部门和法律部门的共同协调。可以说,这些在协调过程中制定的法规是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另外,由于它的具体性,也有利于作业人员实施和监督。 3、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面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努力建立新的安全法规体系,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结合电力行业改革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遇到的新情况补充制定一些新的法规,力求满足电力安全工作各方面的要求。 (2)做好已颁布法规的修订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中已经不再起作用,或不能适应时展的法规必须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法规更有利于电力企业去适从,有利于电力企业的工作开展。 (3)加紧制定新的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有些方面的法规还是空白。电力行业也是如此,这样势必导致工作中存在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所以,应该根据电力安全工作发展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按照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一些新的法规。 (4)加强安全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安全第一”的思想不是自发的,必须依靠安全宣传与教育的正确引导。在安全生产的同时加强电力安全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搞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与自觉性,防止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和减少人为失误的次数。 电力安全论文: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及发展初探 [ 摘 要] 分析了我国目前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探讨了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任务和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法规体系;安全法规;电力 安全法规,主要是指为了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保护国家与集体财产不受破坏,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主要涉及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及女职工和未成年人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对于电力行业,为确保其安全运行,我国立法机构和各级电力管理部门经过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加强电力安全法规的建设,从而全面、有效地改善了电力行业的安全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革,使得许多法规、规章或它们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所以,从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必须加紧电力行业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笔者就目前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不足和当前 的任务作一探讨。 1 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 我国政府历来都很重视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体方针下,使电力安全法规与电力事业同步发展。目前我国的安全法规遵循“三级立法”的原则,即在国家法规、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形成全国人大,国务院,行政部门、地方立法部门的三级立法体系。我国的电力安全法规也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立法的。从2002年出版的由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主编的《电力安全法规制度汇编》来看,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颁布的电力安全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安全方面的行政规范已有4大类160多项上千多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以下简称《电力法》),对加强电力安全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电力安全法规体系迅速组建,法规体系初步健全,执法机构也逐步形成。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系统性 安全法规的系统性,是指在编制安全法规的过程中,要依据安全法规体系的结构,建立、健全具有各自功能的生产技术、安全技术、安全工作、安全奖惩4种不同类型安全法规。而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安全法规,从数量上看,虽有上百部之多,枝繁叶茂,但缺乏比较清晰的主干。换句话说,对于如此繁多的电力安全法律法规,除了《电力法》外,还没有一部充分适应实际情况的电力行业综合性法规。由于这一体系缺乏系统性,给安全法规的汇编、管理和查找带来了困难,在耗费人力和财力的同时,又因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而影响了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 1.2.2立法层次不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按法律地位及效力等同原则,安全法规可划分为3个层次:由全国人大及专门立法会议制定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各省人大常委会确定的一般法以及国务院下属部委及各地方政府制订的行政法规。目前,电力行业的安全法规中,根本大法和一般法不多,绝大多数是由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制订和颁布的行政法规,从立法的层次上看,仅属于法规中的第三个层次。即使国务院颁布的某些电力安全法规,也只是某个方面的问题或某一个时期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法律的权威性不够。由于缺少权威性,在实施过程中就要逐级制订规定、办法、细则,这就不可避免地有随意性。 1.2.3 覆盖面不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独家办电格局,实行多家办电,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对促进电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电力行业仍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经营模式,在电力行业面对许多实际问题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立法工作没有跟上,有些方面法规还是空白,或者某些法规还停留在原有计划经济中,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就拿《电力法》来说,从1986年开始起草到颁布实施前后经历了10年,它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制订,在市场经济时期颁布实施的。很显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内容已经不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电力法》在贯彻执行中遇到了法与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使得电力企业在许多方面无所适从,一些具体的工作难以开展。 2 建立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设想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是指以《电力法》为主体,以国家颁布的有关电力安全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电力主管机关颁发的规章为补充,形成不同等级、不同层次、内容完备、界限明确、结构合理、组织严密和统一协调的法规群体。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单一的电力安全法典,而是不同层次,不同颁发等级的法律法规网络; (2)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对法律法规的简单汇编,而是要明确各法律法规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但又必须把它们相互协调起来; (3)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仅仅覆盖电力安全各个方面的原则规定,而是更要注重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鉴于上述基本思想,关于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构成,初步设想为下面3个层次: 第一层次:法律法规。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是电力安全通用法,法律效力最高,主要由全国人大、专门立法会议颁布的根本大法和一些权威性较高的一般法组成。这些电力安全法律法规应该是比较综合的,应该规定该法的协调关系和对象、电力安全技术法规的立法程序、执法主体、监督、实施等。以此法为基础,其他有关部门可以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譬如依据《电力法》制定的一些行政法规或依据电力安全标准制定的一些技术法规。 第二层次:规程规范。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主要根据通用基本法授权制定处理电力安全技术问题的技术性法规,或根据法律的强制性电力安全技术标准。它是对第一层次的法律法规的技术性补充和对第一层次中的法律法规的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它一般不涉及具体的细节问题,如《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这类法规主要涉及行政和技术管理内容,是行政与技术的综合表现形式。 第三层次:规章制度。这一层次的电力安全法规主要由地方政府与电力企业制定的电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组成。由于考虑到许多电力安全技术细节问题以及具体的执行办法,所以在制定时需要产业部门和法律部门的共同协调。可以说,这些在协调过程中制定的法规是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另外,由于它的具体性,也有利于作业人员实施和监督。 3 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面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努力建立新的安全法规体系,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结合电力行业改革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遇到的新情况补充制定一些新的法规,力求满足电力安全工作各方面的要求; (2)做好已颁布法规的修订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中已经不再起作用,或不能适应时展的法规必须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法规更有利于电力企业去适从,有利于电力企业的工作开展; (3)加紧制定新的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有些方面的法规还是空白。电力行业也是如此,这样势必导致工作中存在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所以,应该根据电力安全工作发展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按照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一些新的法规; (4)加强安全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安全第一”的思想不是自发的,必须依靠安全宣传与教育的正确引导。在安全生产的同时加强电力安全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搞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与自觉性,防止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和减少人为失误的次数。 电力安全论文:关于电力信息网安全现状分析及维护方案浅析 论文摘要:分析了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应用与发展存在的安全风险,安全防护方案、安全肪护技术手段及在网络安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信息安全的解决方繁从技术和管理2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保证电力实时运行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安全的有关措施,同时以朝阳供电公司为例,进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 论文关键词:电力;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技术手段 1电力信息化应用和发展 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硬件环境已经基本构建完成,硬件设备数量和网络建设状况良好,无论是在生产、调度还是营业等部门都已实现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新世纪开局阶段的潮流。在网络硬件方面,基本上已经实现千兆骨干网;百兆到桌面,三层交换;VLAN,MPLS等技术也普及使用。在软件方面,各应用十要包括调度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营销信息系统、负荷监控系统及各专业相关的应用子系统等。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系统在电力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科研、设计等各个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安全生产、节能消耗、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逐步健全和完善了信息化管理机制,培养和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有利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2电力信息网安全现状分析 结合电力生产特点,从电力信息系统和电力运行实时控制系统2个方面,分析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电力信息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其安全体系,将电力信息网络和电力运行实时控制网络进行隔离,网络间设置了防火墙,购买了网络防病毒软件,有了数据备份设备。但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是不平衡的,很多单位没有网络防火墙,没有数据备份的概念,更没有对网络安全做统一,长远的规划,网络中有许多的安全隐患。朝阳供电公司严格按照省公司的要求,对网络安全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网管软件的安装、VerJtas备份系统的使用,确保了信息的安全,为生产、营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但有些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管理起来还是很吃力,给网络的安全埋伏了很多的不利因素。这些都是将在以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3电力信息网安全风险分析 计算机及信息网络安全意识亟待提高。电力系统各种计算机应用对信息安全的认识距离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对新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认识不足。 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电力系统虽然对计算机安全一+直非常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没有一套统一、完善的能够指导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管理规范。 急需建立同电力行业特点相适应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体系。相对来说,在计算机安全策略、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投入较少。为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应建立一套结合电力计算机应用特点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体系。 计算机网络化使过去孤立的局域网在联成广域网后,面临巨大的外部安全攻击。电力系统较早的计算机系统一般都是内部的局域网,并没有同外界连接。所以,早期的计算机安全只是防止外部破坏或者对内部人员的安全控制就可以了,但现在就必须要面对国际互联网上各种安全攻击,如网络病毒、木马和电脑黑客等。 数据库数据和文件的明文存储。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一般存储在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维护的数据库中或操作系统文件中。以明文形式存储的信息存在泄漏的可能,拿到存储介质的人可以读出这些信息;黑客可以饶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获取这些信息;系统后门使软硬件系统制造商很容易得到这些信息。弱身份认证。电力行业应用系统基本上基于商业软硬件系统设计和开发,用户身份认证基本上采用口令的鉴别模式,而这种模式很容易被攻破。有的应用系统还使用白己的用户鉴别方法,将用户名、口令以及一些安全控制信息以明文的形式记录在数据库或文件中,这种脆弱的安全控制措施在操作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敏感性不断增强的今天不能再使用了。没有完善的数据备份措施。很多单位只是选择一台工作站备份一下数据就了事,没有完善的数据备份设备、没有数据备份策略、没有备份的管理制度,没有对数据备份的介质进行妥善保管。 4电力信息网安全防护方案 4.1加强电力信息网安全教育 安全意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是企业安全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其实施力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策略被理解的程度和被执行的效果。为了保证安全的成功和有效,高级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用户、技术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所有的企业人员必须了解并严格执行企业安全策略。在安全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普遍性。 主管信息安全工作的高级负责人或各级管理人员,重点是了解、掌握企业信息安全的整体策略及目标、信息安全体系的构成、安全管理部¨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等。负责信息安全运行管理及维护的技术人员,重点是充分理解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掌握安全评估的基本方法,对安全操作和维护技术的合理运用等。 信息用户,重点是学习各种安全操作流程,了解和掌握与其相关的安全策略,包括自身应该承担的安全职责等。当然,对于特定的人员要进行特定的安全培训。安全教育应当定期的、持续的进行。在企业中建立安全文化并纳入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4.2电力信息髓安全防护技术措旌 (1)网络防火墙:防火墙是企业局域网到外网的唯一出口,所有的访问都将通过防火墙进行,不允许任何饶过防火墙的连接。D M Z区放置了企业对外提供各项服务的服务器,既能够保证提供正常的服务,又能够有效地保护服务器不受攻击。设置防火墙的访问策略,遵循“缺省全部关闭,按需求开通的原则”,拒绝除明确许可证外的任何服务。 (2)物理隔离装置:主要用于电力信息网的不同区之间的隔离,物理隔离装置实际上是专用的防火墙,由于其不公开性,使得更难被黑客攻击。 (3)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先进的分布式入侵检测构架,最大限度地、全天候地实施监控,提供企业级的安全检测手段。在事后分析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界定责任人和责任时间,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入侵检测系统采用攻击防卫技术,具有高可靠性、高识别率、规则更新迅速等特点。 (4)网络隐患扫描系统:网络隐患扫描系统能够扫描网络范围内的所有支持TCP/IP协议的设备,扫描的对象包括扫描多种操作系统,扫描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工作站、防火墙、路由器、路由交换机等。在进行扫描时,可以从网络中不同的位置对网络设备进行扫描。 扫描结束后生成详细的安全评估报告,采用报表和图形的形式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方便直观地对用户进行安全性能评估和检查。 (5)网络防病毒:为保护电力信息网络受病毒侵害,保证网络系统中信息的可用性,应构建从主机到服务器的完善的防病毒体系。以服务器作为网络的核心,对整个网络部署查、杀毒,服务器通过Internet从免疫中心实时获取最新的病毒码信息,及时更新病毒代码库。同时,选择的网络防病毒软件应能够适应各种系统平台、各种数据库平台、各种应用软件。 (6)数据加密及传输安全:通过文件加密、信息摘要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来实现文件存储和传输的保密和完整性要求,实现对文件访问的控制。对通信安全,采用数据加密,信息摘要和数字签名等安全措施对通信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保护,实现数据在通信中的保密、完整和不可抵赖性安全要求。对远程接入安全,通过VPN技术,提高实时的信息传播中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7)数据备份:对于企业来说,最珍贵的是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数据信息。数据备份和容错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建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数据备份设施及切合实际的数据备份策略。 (8)数据库安全:通过数据存储加密、完整性检验和访问控制来保证数据库数据的机密和完整性,并实现数据库数据的访问安全。 4.3电力信息网安全防护管理措施 技术是安全的主体,管理是安全的灵魂。只有将有效的安全管理实践自始至终贯彻落实于信息安全当中,网络安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所保证。 (1)要加强信息人员的安全教育,保持信息人员特别是网络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防止网路机密泄露,特别是注意人员调离时的网络机密的泄露。 (2)对各类密码要妥善管理,杜绝默认密码,出厂密码,无密码,不要使用容易猜测的密码。密码要及时更新,特别是有人员调离时密码一定要更新。 (3)技术管理,主要是指各种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的安全策略,如防火墙、物理隔离设备、入侵检测设备、路由器的安全策略要切合实际。 (4)数据的备份策略要合理,备份要及时,备份介质保管要安全,要注意备份介质的异地保存。 (5)加强信息设备的物理安全,注意服务器、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存储介质等设备的防火、防盗、防水、防潮、防尘、防静电等。 (6)注意信息介质的安全管理,备份的介质要防止丢失和被盗。报废的介质要及时清除和销毁,特别要注意送出修理的设备上存储的信息的安全。 5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理顺技术与管理的关系。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不能仅仅只从技术上考虑,要防止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2)解决安全和经济合理的关系。安全方案要能适应长远的发展和今后的局部调整,防止不断改造,不断投入。 (3)要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参照国际上通行的一些标准来实现。 (4)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全局的管理问题,网络上的任何一个漏洞,都会导致全网的安全问题,应该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分析网络的安全及具体措施。 6结语 电力企业网络安全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它是电力企业各种部门之间工作的纽带,这就要求作为网络管理人员更应加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对工作更加要严格要求自己。选择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使用网管软件能够优先“发现”网络的所有设备,并绘制一份网络拓扑图。为网络的物理设备和链接创建一个精确的图像或拓扑图,有利于加快故障检修时间和解决问题。建立清晰简明的网络规则,确保网络安全等级与业务安全要求相符。保证对设备进行优化处理,及时修补网络安全漏洞。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配置智能工具找到问题根源,提高发现问题根源的效率。 电力安全论文:安全管控在电力施工中的适用性 行政部门颁发完施工许可证以及安全生产许可证之后,并没有对于工程的后续工作加强监管力度等等,导致了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似乎由许多部门进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由于职能职责的协调合作不够,很少有部门真正落实到位。电力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同时也是电力施工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负责人,但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往往还有其他的工作要进行,从而导致了对于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疏忽,或者将职责全权下放,交给副手或者项目负责人,而他们一般也有其他工作要进行,又将职责再次下放,层层传递的结果就是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没能够真正落实到位。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电力企业必须要设立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电力施工企业中,却很少有遵循这条规定的。许多企业都由工程管理部门兼管安全管理的机构,安全管理人员也是由其他工作人员兼任的,从而使得安全管理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大大下降。安全培训是有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对于提高相关从事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安全事故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安全培训工作中,却往往被人所忽略,要么是培训的课时严重不足,要么是培训内容过于简单空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使得安全培训工作没能起到实际的作用。 电力施工的队伍综合素质不强 (1)电力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来源往往就是边远不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民工,尤其是对于一些跨省市、跨地域的施工队伍,现象尤为严重。这点固然无可厚非,但是由于一般的农民工的相关专业技能和安全操作意识都比较差,如果未能对其展开有效的培训,往往容易酿成安全事故。(2)有一部分电力施工队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节约资本,提高经济效益,没有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施工,经常会出现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现象,从而给电力施工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3)部分施工队伍,不考虑自身的实际能力,为了抢得工程的招标,盲目地压低竞价价格,从而使得施工企业的利润降低。为了获取足够的利润,又往往会压缩施工工期,而工程的发包单位,也往往急于见成,结果导致双方无视所签合同中规定的合理工期而提前竣工,往往使得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施工安全问题(1)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往往都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确认施工单位,这就使得竞争的单位往往会尽力降低标价,而所放弃的利润部分,又往往会通过降低安全投入的方法来获取,使得施工安全的安全措施所投入的费用远远低于应投入的费用。(2)由于电力工程的项目比较大,往往都是由多个施工队伍交叉进行建设,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比较多,而施工队伍对此也互相推诿,不积极地排除这些安全隐患。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1)电力施工的相关管理部门,包括电力工程项目的审批部门、安监部门、行政部门等等,对于彼此之间的职能职责,要加强了解、沟通和协作,逐步建立起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比如说项目的审批部门在批准电力项目进行后,应当将相关的资料信息交由安监部门和行政部门,以方便安排相关的安全管理机构进入,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也要及时通知相关的部门机构。(2)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应当各司其职,把安全建设生产放在第一位,不能够以各种其他原因推诿自身的职责,更不能以包代管。在将工程承包给其他施工队伍时,不仅要严格审查其施工的资质,更要与其签订相关的安全生产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3)在组织生产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任何的事故在发生之前都会有一定的征兆,所以应当加强对于施工现场的分析辨识工作,一旦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就要立即着手进行整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电力建设工程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保证培训有充足的课时和充实的内容,不仅要提高其安全意识,更要学会安全施工的技能。(4)设立专门的施工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既要确认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也要保证其有充足的工作时间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管、整改。(5)加强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监督,对于施工现场的危险点进行安全施工的指导,同时要加强对于施工队伍的监督,杜绝非法分包转包的现象,并确定合理的施工工期,不能抢赶工期。(6)工程的设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合理设计相关施工项目,并反复进行核查,避免有因为设计不当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在设计时就应当考虑好安全施工与安全防护措施,对于其中重点环节应在设计文件中进行重点说明,并给出专业意见。(7)进行安全监管的单位机构,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承担起相应的安全监理责任。加强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保证其施工安全,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与现实管理 摘要:在电力领域,科学的进步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电网规模不断的壮大,导致企业在进行电力调度的时候更加依赖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正确性与稳定性。特别是在国网公司推进“三集五大”及智能电网的形势下,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文章主要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与现实管理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架构;二次安防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飞速发展,并且各大企业的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在电力调度中,大量的数据以及信息不断的交流,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它们会对信息进行窃取并修改,这样会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安全及经济利益。特别是“棱镜门”的发生,使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点。所以各大电力企业一定要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来保证其安全可靠性。 1 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电力系统结构混乱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也必须要不断地更新升级,但是在很多电力企业,无法很及时地对其进行升级加固,最终导致了电力调度系统的结构混乱。另外在电力企业,对整个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并且很多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防护措施都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在电力调控过程中无法起到防护的作用。 1.2 企业的网络安全管理力度不强 在电力企业中,由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管理的组成结构十分复杂,因此在安全管理方面会有很大的困难。现今在因特网技术发展的时代,一些黑客以及新型网络病毒也随之产生,对网络产生很大的危害。在一些调控中心以及发电厂,在建设一些信息控制系统以及交互数据时,对网络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对于一些网络问题的处理规划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了安全防护能力很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网上的一些黑客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对调度数据进行窃取修改,以此来对电力设备进行非法性操作,严重影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运行。 1.3 系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 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维护中,相关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但是在现今我国的很多电力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准不能满足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综合素质普遍过低,并且对于网络安全缺乏相应的认识。因此在发生安全问题时,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且过分依赖厂家,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的维护出现很大问题。 2 增强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防护的建议 2.1 建设科学的网络架构 对于科学的网络架构,主要是根据我国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中的混乱问题所提出。因此在网络规划、建设时,一定要遵循网络安全体系的统一性以及整体性原则,并且一定要遵循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相关要求,以此来实现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的一次性安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在物理角度进行分析。在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的架构中,其中物理层面是确保网络安全性的基础。并且在网络系统的安装过程中,要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其中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另外对于建设的电力调度自动化机房也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建设,对机房的温湿度进行全面的策划控制,以此来做好机房的降温保护,从而防止设备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要做好防静电保护,对于机房的地板选择,一定要选择符合规定的防静电地板,这样可以充分地确保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物理层面的安全。此外,自动化机房的辅助设施,包括ups电源系统及环境监控系统,必须同步完成建设、投运。 (2)系统角度的安全分析。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建设安装中,要加强对网络系统的保护,其中主要是针对电力生产控制系统。要重点对边界防护进行控制,提高其安全防护能力,并且要保证电力生产控制系统数据的安全。另外,调度端及厂站端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应满足“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基本原则要求。安全防护策略从边界防护逐步过渡到全过程安全防护,安全四级主要设备应满足电磁屏蔽的要求,全面形成具有纵深防御的安全防护 体系。 (3)网络角度安全分析。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直接受到网络结构有效性的影响。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网络系统的安装中,一定要确保网络结构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另外在网络的结构设计中,必须要利用树状分支与环状联接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进行构建,在不同的节点上设置不同的电力调度系统,以此来有效地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的效率和稳定性。 2.2 坚持电力二次安全防护策略的执行 在对电力企业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进行架构时,一定要根据系统业务的重要性对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分区,并且要对实时控制系统进行重点保护,将所有的系统都要置于相应的安全分区中。对安全分区进行相应的隔离,尤其是核心系统,隔离的强度一定要高,以此来增强安全性能。另外,要在专用通道上建立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从而来实现与其他网络的物理隔离。同时,要利用mpls-vpn在专用网上形成多个相互逻辑隔离的vpn,从而来实现多层保护。并且利用加密手段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保障数据传输中的安全。 2.3 加强对网络日常维护的安全管理 在电力企业中,对电力调度自动化调配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日常维护工作,以此来提高对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确保安全可靠。其中主要的维护内容有:网络系统物理安全方面的研究、数据信息安全性的研究、对网络软件的安全性维护。在网络维护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杀毒软件,来对网络病毒进行相应的查杀,并定期升级,从而有效地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应制定和落实调度自动化系统应急预案和故障恢复措施,系统和运行数据应定期备份。 3 结语 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不断更新进步,各大企业的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和二次安防技术也在不断地增强。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网络发展的时代,随之而来产生的黑客以及病毒给网络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来说,会对一些电力调度数据信息进行窃取修改,从而有可能引发很大的电网事故,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安全。因此,各大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的研究,加强对其控制管理,以此来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进行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积极探索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程在建设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完善了相应的运行体制,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电力工程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还打击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死于安全事故的人员多达十几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量。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核心工作。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了解电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首先,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另外,长期盛行于企业的老式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一旦出现事故就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再次,缺乏先进的安全管理手段,没有及时的对供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在供电网络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等等。总体来说,在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分红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处罚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3.1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这个毋庸置疑,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理应以安全为核心。安全和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孜孜以求的两个方面,但是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忽视了安全的质量我们不能要,即使要也承受不起。只有安全保证了,谈质量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安全管理和保证工期的关系。做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进度,施工人员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要坚持安全管理优先的原则。 (2)安全资金落到实处的原则。要做好安全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管理的费用落到实处,积极修建和完善安全设施,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将有关安全的资金用到实处,努力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3.2建立符合电力工程实际需要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要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自然是要以安全工作为核心。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好“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现论述如下: (1)要对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要求。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强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使许多电力工作人员犯上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电力运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仅仅凭个人经验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电力事故都是由于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麻痹大意有关;有的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随意,违背了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2)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的认识水平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做好了一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发生变化而仍旧采用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设备以及人员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由于风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可能发生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积极探索相应对策,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在这个团队当中,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对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才能保证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4)控制好各种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需要工程施工人员在操作和使用设备时严格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和危险情况之后要及时加以处理,同时一定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检修,做好维修和养护工作,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5)做好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施工之前,要首先做好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从收集信息以及以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相应的预警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预警以及应急机制。风险评估结果出来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电力部门还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设立并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迅速有效的实施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安全事故中,有些是由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的,这个无法避免。但是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只要企业在安全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的。 4总结 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也日趋复杂,给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但必要,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运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电力安全论文: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 【摘要】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关系着国家能源安全可靠、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居等问题。文章对电力生产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对电力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力生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不管电力体制如何改革,电力生产内在的固有特点和客观规律不会变化,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不会减弱。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衡量一名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思想觉悟高不高,关键是看对“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措施落实得深不深、细不细、严不严、力度大不大。本文对电力生产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安全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目前,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只作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水平上。分管生产的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一些事故通报内容不详,语言含糊,没有把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及事故责任、需要吸取的教训等介绍清楚;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二)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定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它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票作业。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了一起人身触电死亡事故。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如一些人身死亡事故,就是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变台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 (三)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 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尤其是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或供电营业所的登高作业器具和小型起重器材等安全器具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工器具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 (四)管理工作不到位 一些电力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几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靠搞运动的形式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 二、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安全意识 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状态和喜怒衰乐,既严格要求他们,又热忱关心他们。这是因为,电力生产一线的职工日常工作单调、重复、枯燥,要应对随时发生的电力事故,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外,我们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 (二)坚持理论、制度、机制、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要求。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树立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理念。其次要坚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最大利益的变革,是在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再次要坚持机制创新,关键是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要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最后要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微机监控系统与网络结构可极大降低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三)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关键,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组管理是安全作业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抓细抓实。在一些电力安全事故中,往往是由于现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酿成了事故。一些工作人员或者是贪图省事,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是自以为是,盲目自信,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灾难,而且也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议对多发性和重复性的事故进行认真的总结,提高改进办法,并形成规定和制度,治理薄弱环节。例如,可在企业中制定可操作性的“工艺、工序安全责任书”、“现场作业安全手册”、 (下转第20页)(上接第16页)“工艺、工序管理卡”等标准化管理制度。这些标准化管理制度,应尽量简明详尽,操作性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了解所从事的工作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此外,还应做好事故通报汇编工作,事故通报汇编是血的教训,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必须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举一反三,以杜绝重复事故的发生。又如,可在企业里推行安全生产责任追溯制度,对发生的责任事故和未遂事故,一定要按“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严肃处理,让事故责任人及其相关人员受到应有的教育并从中汲取教训。 (四)加强安全工器具的质量管理 其一,要求严格工器具的报废制度。到期的,己损坏的和定期试用中检查到不合格的工器具一律要强制报废并破坏至不能使用。要禁止以任何形式将己报废的工器具转售(租)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使用。其二,要严格外包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制度。发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应认真行使安全监督职能。其三,要制定并落实安全工器具检修管理标准化制度。对使用的工器具,需要的材料,修试记录、验收记录都应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做到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五)加强安全性评价工作 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创新并与国际安全生产管理先进水平接轨的重要体现。以往的安全管理手段在预见事故的水平和超前控制事故的能力上不尽人意。安全性评价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安全生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闭环管理的方法。它综合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确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相应的整改和控制措施,达到预防、控制隐患和事故。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对现有的安全工作进行诊断,做到心中有数,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广泛的业务培训。全体职工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学习安全生产各项规程和规章制度,可以提高安全意识,熟悉和掌握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定、规章制度。尤其要通过安全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事故的处理能力。 总之,只有不断加大安全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严格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电力生产的科学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电力安全论文: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探析 【摘要】我国电力企业正处在深化体制改革的新时期,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我国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电力企业的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电力企业本身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针对目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电力企业;安全管理 1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 人员素质的问题 员工缺乏安全生产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下而进行的违章操作和指挥等方面。员工在电力安全生产方面缺乏一定的认识,在进行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时,并不知晓或者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而只是习惯性的进行习以为常的违章操作和违规指挥,因而导致~些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人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定和电网的安全。 1.1.1 生产一线人员力量相对薄弱。电网企业存在结构性缺员现象,特别是变电运行、检修、试验等工种,后备力量不足。一方面是近几年电网企业在减人增效方面,采取员工内退的办法,使一些基层骨干提前离岗;另一方面是电网设备档次提高而人员技能素质跟进不及时。 1.1.2 由于存在结构性缺员情况,在主业生产岗位存在部分农电工混岗的现象。目前,农电工的政治待遇、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带来农电工的不稳定,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对电网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 1.1.3 生产现场仍然存在违章作业的现象。虽然电力企业用"三铁"反"三违"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事故问责制的要求一年比一年严,但生产现场违章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杜绝。 1.1.4 其它方面的因素。存在领导干部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班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未形成闭环、农电安全管理基础薄弱、配网安全用电管理不严,安全用电宣传不够,农网涉外伤害等个别现象。 1.2 注意权力控制因素的影响 因为任何组织都由各种利益集团所组成,权力控制集团中的各成员都在不同程度地代表着某一集团的利益。一个组织的组织结构必然反映出最强利益集团的利益,或是多个较强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企业组织结构的再造的首要任务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另外,企业的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而且各有利弊。如果过度集权就会产生:不利于合理决策;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阻碍信息交流:助长企业中的官僚主义。而分权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决策的统一性较差,需要进行统一协调,而协调也是需要时间和资源的;容易失去控制,形成分权单位权利控制的各方割据现象。因此,企业必须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3 建设安全问题 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的实现要靠人来完成。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解决安全工作深层次的问题。加强安全获救教育,树立安全生产榜样,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忧患意识和做好安全工作的信心,不仅要通过企业内外事故的剖析,而且要建立电力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室,展示恶性事故发生现场及当事人的照片,用血的教训来唤起员工地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同时,要及时对安全生产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分析、总结并推广他们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2 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2.1 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企业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企业生产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等管理制度,企业经营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等。 2.2 企业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目前多数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激励机制,突出表现是安全奖吃大锅饭,或有罚无奖。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是预防,而不是事后处理。有罚无奖,常常使受罚人只认倒霉不认错,其他人袖手旁观,觉得事不关己。因此,安全管理的激励机制应当克服上述两项缺点,重奖预防事故的有功人员,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使有功者成为企业英雄,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安全生产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严肃处理,触及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教育工作,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在企业每年的各项先进评比活动中,要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突出安全生产奖励优先,奖励额度也应体现优先,促使员工自觉养成安全行为的习惯。 3 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3.1.1 注重全员安全知识培训 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设备基础知识,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重点讲解电网新技术、新设备知识,确保在岗员工对新设备的产品结构、技术性能、运行特点有全面掌握,对设备存在的缺陷能及时发现,出现故障能及时消除。 3.1.2 注重技能培训和评选 加强首席师、技术能手评选和技术比武工作,在变电运行、电力营销、送电线路、变电检修等14个专业中大力实施"导师带徒"活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生产人员对设备的掌控能力。 3.2 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 3.2.1 以缺陷管理为中心加强设备管理 要应用好红外测温及成熟的在线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消除设备隐患。 3.2.2 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 合理安排输变配电设备检修计划,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加强设备检修管理,稳步推进输变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建立健全输电线路设备状态评估办法。 3.2.3 改善设备性能 增加和完善保证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快老旧变电站、输电线路的改造,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 3.2.4 加强监测与跟踪 对一时难以消除的设备隐患,加强监测和跟踪,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不能存在有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3.2.5 加强设备的运行管理 根据电网迎峰度夏、防洪、防汛等特殊时期保供电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电网设备各个时期的运行管理,对重要输电通道、枢纽变电站定期巡视,重点检查。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力度,转变电力安全的管理过程,树立电力安全的管理思想,加强电力安全的现场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改变电力安全的详细方法,夯实电力安全的行动行为,增强电力安全的线路监督,才能确保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以构建和谐的电力安全环境。 电力安全论文:简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要诀分析 论文摘要:大量血的教训告诫人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掉以轻心。从确立三种思想,坚持三个一样,构建三大机制,硬化三大措施,着力三大并举的“五个三”,阐述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要诀。 论文关键词:五个三;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要诀 近年来,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固然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局面,但是我们却从来不可以说是“阳光灿烂”。大量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掉以轻心。那么,电力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抓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企业平安、健康发展?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五个三”入手。 一、确立三种思想 1.确立“人人抓、抓人人”的思想 安全关乎生命、关乎企业的兴衰。安全工作决不是仅靠几个领导或有关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全员性的人人参与,群策群力,才能从根本上奠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事故不问“出身”,企业的任何人都需要接受安全教育,遵守安全规程。国家电网公司在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中提出了“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其中要求必须做到人员的百分之百,全员保安全,无疑是“人人抓、抓人人”观念的精髓。 2.确立“时时抓、抓时时”的思想 安全工作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复杂性、偶然性等诸多特点,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就可万事大吉、高枕无忧。前几年,某供电局刚刚开完了“安全生产2000天祝捷大会”,就发生了一起高空坠落事故,这就是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缺乏长期作战思想而导致的结果。因此,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必须保证时间上的百分之百,每一时、每一刻都要保安全。 3.确立“面面抓、抓面面”的思想 一个事故的发生看似简单,其实是很复杂的,牵涉到方方面面。如电力企业经常发生的人身触电事故,一般主观上大都是违章操作,但是在客观上可能有规章的缺陷,管理的缺位,还可能有装备的落后,防护的差距,甚至可能有教育的、培训的空白等诸多因素。为此,我们坚持综合抓、系统抓、抓系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上做好这项工作,正如我们常说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及力量的百分之百,集中精神、集中力量保安全。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抓到要害处。 二、坚持三个一样 1.坚持把无事当成有事一样 一个电力企业安全形势再好,也不可能是“金刚之躯”,没有薄弱环节,居安思危的道理尽在如此。安全生产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从企业平稳之处查找和发现问题,善于找“病”,善于挑“刺”,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切不可船到江心才补漏。 2.坚持把小事当成大事一样 祸患常积于忽微。“小事”与“大事”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是外在表现形式的区别,而“小事”的潜在危害性因为其愈小而愈大,往往就是大事的信号或苗头,而却不被人们所重视。抓安全工作是个实功夫,细功夫,抓小才能防大,抓小才能无大。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事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思想。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把隐患苗头当成事故抓,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坚持把邻事当成己事一样 别人、别的企业出了事故,有了教训,是我们进行安全教育的教材,而决不能与己无关。实际上以邻为鉴,可以成为本企业以及本人的“他山之石”。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共性的东西很多,发生事故的根源一般大同小异。我们要善于“借题发挥”,从邻事中查找到己事的不足和漏洞,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安全生产措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构建三大机制 1.构建预警机制 多年来,我们在抗击自然灾害中取得辉煌的业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我们采取了预警措施,事先进行了大规模的演习。事故有其萌芽、发展到爆发的规律,而在爆发之前必然有着种种迹象,作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者,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搞好防范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2.构建快速反应机制 快速反应是应对事故的重要措施,是取决成败的关键,它可以把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样,在历次抗击自然灾害的战斗中,我们由于发扬了“第一时间”精神,争分夺秒,才尽可能地避免了一些重大损失。快速反应机制还包括信息渠道的畅通,人们在“第一时间”准确、无阻、无误掌握企业安全信息,以便为安全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3.构建教育培训机制 电力企业具有技术型密集的特点,电力设施及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于作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需要把教育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其保证作业人员具备安全操作技能以及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关键岗位、特殊岗位必须“持证上岗”,不能滥竽充数,否则一旦因为无知而违规操作,就有可能酿成事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意即教育培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硬化三大措施 1.硬化投入 安全防范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人防不如技防”,安全技术装置及安全技术防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一定的投入,就不会有可靠的安全保障,而安全出了问题后,代价是沉重的,不仅没有后悔药,而且是用金钱也无法挽回的。有人做过测算,在安全管理上的投资是1∶10的关系,即投入一份资金,可以收到10份以上的安全与经济效果。所以,我们要把安全投入当成第一投入来抓,该花的钱坚决花,不能省的钱一分钱都不能省,而这钱也正是花在了刀刃上,确保安全工作的硬件真“硬”。 2.硬化责任 安全管理责任重于泰山,发生事故后“四不放过”,其中就有一条是“不搞清责任不放过”。目前,电力企业普遍建立了安全责任机制,甚至把这种责任当成一票否决的内容,或当成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但是落实责任,也就是硬化责任,却是关键所在,这样就需要我们一是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在电力企业做到有专人抓、专人管、专人问;二是层层签定责任状,实行契约化管理,做到责任明确;三是严格监督、考核,坚决不打和牌。 3.硬化制度 制度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是安全管理的指针和大纲。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者要学会用制度去管人,去规范人,去约束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不遵守制度的权力。安全制度不能由少数人闭门造车式制定,一旦制定后,每条制度就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要严谨、严肃、严厉,制度本身不能有漏洞,要设法使制度能牢固地扎根于职工的思想深处。所定的制度要实在、管用,同时要根据设备、环境、人员的变化不断地充实、细化、硬化。对违反安全制度者,要按照规定严格奖惩,决不允许迁就。实际上,我们只要遵守制度,坚决按制度办事,就能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事故,而电力企业所发生的大部分事故,除了不可抗御的自然灾害,一般都是违反制度所致。令行禁止,是电力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 五、着力三大并举 1.着力内外并举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安全工作也不例外。有些事故的发生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仅从内部寻找原因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在安全管理中就应该内外并举,放宽视野,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同时,还要从更多的方面去寻找避免事故的途径。如有的供电企业召开家属联谊会,或发动家属做职工的后盾,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都是切实可行的。总之,在安全管理上要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促进安全工作得到落实。 2.着力刚柔并举 安全工作固然需要传统的查、堵、逼、罚等“刚”性手段,但不是全部的和唯一的。安全工作要与时俱进,在抓好刚性管理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柔性化、人性化管理,以安全文化来构建和谐企业。柔并不是软,而是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珍爱生命,德以修身,从而达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自觉转化。实施柔性化管理要做的工作很多,如改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关心职工的思想和生活,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职工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3.着力防治并举 “治”就是在事故发生后,要对事故对症下药进行综合性、彻底性治理,即落实“四不放过”的原则,同时要以各种形式来宣传一些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充分发挥其引以为戒的作用。但是,安全工作的重点还应该在“防”上下功夫,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安全工作坚定不移的方针。衡量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标准就是看其每个工序、每个现场能否做到可控、在控和能控,说到底就是牢牢地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把“任何事故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理念,通过各项预防性措施而落到实处。
经济统计论文:对企业经济统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1.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企业经济统计模式效仿于前苏联统计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相关部门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视为自身统计基础,进而采用一套自上而下统筹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层层的申报报表形式为政府单位提供调控经济决策制定需要的各类统计信息。通过长期的实践该类传统统计模式体现出环节冗余、工作低效等弊端。虽然企业经济统计随着多年的发展实现了变革与更新,然而其原有统计体制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许多企业仍旧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的统计方式,将企业经济统计错误的理解为报表统计制度管理下的统计,缺乏对现代企业综合经济统计的科学职能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经济统计相关制度建设较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呈现出滞后发展现象,由于统计意识不强令企业领导层无法对经济统计工作提升重视力度、而将过多的将精力放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上,忽略了统计工作的实践重要性。无法充分发挥新时期统计职能。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企业单位之间欠缺有效的交流沟通。同时从事经济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差异性较大,缺乏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经济统计人才,一些经济统计人员队伍呈现出过于频繁的变动,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长效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有限令经济统计工作常常呈现出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统计内容不够科学,无法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等问题。信息化时代,各类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涌入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优势辅助作用,其安全的系统模式、高效的运算统计能力恰好充分适应企业经济统计繁杂、细化的工作特征需求,然而一些企业却没能对先进科学技术加以充分利用,不愿意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多,因而令企业经济统计方式单一,数据质量、工作效率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2.完善企业经济统计的科学策略 2.1更新观念,强化现代经济统计意识 为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统计理论的深渊影响,企业只有树立创新思想观念,把握市场动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风险、现代经济统计意识,才能真正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提升质量、提升效率,创设良好的实践效果。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我们应以人为本,合理制定统计规划,令繁琐统计工作程序得到良好简化,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企业全员的经济统计意识,令每位员工均参与经济统计系统的科学建设中,协调各环节的衔接配合。领导层应不片面、单一的强调经济指标的重要性,而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站在战略化角度,思考如何令企业获取长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非短暂的、一时的指标增长。企业经济统计专项工作应充分秉承科学发展观理念,强化理论基础建设,增强经济统计意识,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准确、清晰的价值化参考信息与决策辅助,同时应在具体实践统计工作中创新思维、创新方式,确保企业的科学、持续与先进性发展。再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令我国经济成为一体化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不仅应重视内部信息的统计,还应科学注重对外部企业各类信息的收集、统计,进而合理满足企业扩充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建设需求。统计信息可靠性仅具有一定程度的概率保证,倘若在固定样本容量状况下,统计的精确度与置信度相互矛盾,同时统计决策与预测同样具有风险性与偶然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还应科学树立风险意识,制定风险防控体系进而有效的令统计风险得到化解。 2.2扩充视野、创新运行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政策支持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经济统计应进一步扩充视野、扩宽口径、树立大容量、打同级宗旨,进一步拓展经济统计范畴空间,引入外部环境统计,对其资源环境、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法律与人文环境进行充分的考核分析,进而强化了解,能够依据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研究与正确判断。企业经济通知模式应打破传统报表体制局限,科学成立与企业相适应的信息统计管理中心,采用主体集中管理、辅助分散管理,分散与集中结合的管理模式,应用存储、传输、信息处理先进技术健全企业的经济统计全过程。企业管理与企业经济统计密切相关,只有各部门关系顺畅、各方配合协调,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才能实现进取与提升,同时,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优惠加速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实施结构组织调整,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组合各项资源,才能真正为经济统计工作创造良好、健康的软环境,促进管理水平与经济统计水平的同步提升。 2.3完善经济统计内容、健全指标体系,创新统计手段与人才管理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基本内容涵盖对活动条件、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的统计等。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其经济统计内容逐步呈现出同现实不相符、不适应等问题。为有效杜绝该现象我们应继续拓展企业经济统计实践内容,体现新时期经济信息特征。例如引入应用!水准统计、周期统计、虚拟运作、电子商务统计、无形资产、创造力、科研力、凝聚力统计、筹措能力、增值力、环境、资源影响力、创新能力等内容,切实丰富企业经济统计内含,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统计描述功能建设层面我们应抓准各指标联系,完善构建统计指标体系,丰富量化评价、测评、分析与判断功能,积极运用现代化统计软件、工具充分识别企业经营生产能力,为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决策制定提供良好辅助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统计拥有了更优势、更先进的软件与硬件保障,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例如决策支持系统、ERP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为经济统计提供更先进的实践方式,丰富实践思维,为企业创设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及动态实时监控系统,进而展开对企业经营管理运行状态的监测、定量检查及预警,揭示企业深层次偏差及风险因素,为企业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进而促进企业经济运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知识产业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唯有加快更新、持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永远占领行业制高点。经济统计专项工作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辅助与信息参考,因此为适应企业转型,领导层、统计工作人员只有强 化重视,勇于发掘不合理问题,树立创新统计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科学统计方式与手段,才能准确反应企业日常经营生产活动信息、内容,推动企业统计实践工作向着更新、更强的方向科学发展。 经济统计论文:对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针对特定系统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该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推测,为决策的提供参考和依据。统计是为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是统计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做好国民经济的管理,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首先依靠的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而统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同等重要。事实证明,统计是管理国家、经济和企业的重要工具,人们只有有效的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统计在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统计是人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制定各项经济计划的数据基础。统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的情况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提供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或预测。加快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二、国民经济在统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统计管理体制落后 统计有外向性的特征,因此影响着统计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国家所设定的宏观报表和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不相匹配,因而导致企事业单位的统计部门,做的工作仅仅是完成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而已。现阶段企事业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主管部门的许多报表,服务的对象也是政府工作部门,对自身的生产运营作用,并没有占主要地位。统计工作并不是为自身决策和管理来服务的。这种外向性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统计工作的单一性和机械性。 2、投入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基础薄弱 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许多企事业的统计部门被撤消,或者与其它部门合并,大批统计人员下岗或者分流,这样就无法完成对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还有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不规范、失真的数据信息,使得统计结果毫无利用价值。各单位的领导者,也不愿意花时间在没有短期的利用价值,而长期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上,由于领导者的不重视,投入少,很多统计部门实际上名存实亡。 3、对统计数据分析的深度不够,无法挖掘有价值信息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但很多统计工作还没有长足的发展,还习惯于对数字的简单罗列,缺少深层次的总结分析;多数统计人员已经习惯了确定性的结果分析,缺少不确定性的分析。统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仍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工作做不到深入挖掘,所以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加上信息量小,精度低,预测能力低,又对事物缺少动态的评价,根本无法满足在竞争环境下的需求。 三、如何加强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 1、完善统计体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统计职能都是由计划部门来完成的,信息的传递方向是由下向上单向运行,经计划部门汇总后上报给领导,并负责对外报出。这种运行机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一是单位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二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建档,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信息的价值含量;三是加快单位内部各部门信息的传递速度,让信息的利用范围扩大。 2、提高对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 系统、完善的统计工作,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统计人员来完成。对于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严格审核,保证质量。要定期举行员工的培训,确保统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单位领导要注意给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学习与统计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相关的职称考试,获取更多的技能。 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要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自身需求的数据库,以达到全方位的收集信息,加快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提高数据质量,从而为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水平。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它在推理和预测方面所展现的巨大优势,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的关注。 经济统计论文:分析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 一、我国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就在当今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学在其中的应用情况开说,我国现在的经济统计应用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阶段,如果想进一步让经济统计学服务经济建设,就需要研究人员和教育人员一起努力。要想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必须要抓住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通过不懈的突破与应用经济统计学去解决和改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着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统计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经济上,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都没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经济的研究没走一部都需要数据的支持,由此可见经济统计学意义的重大。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寸步难行。统计学的分析及研究离不开数据,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主要工具,所以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重要。经济统计的应用提高一小步定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体制,需要对经济的研究有许多的空白,想进一步研究经济的发展形势就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数据的主要来源大多数都是通过统计学来完成的,所以,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在经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在经济条件的应用方面还不够深入,但相关人员已经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济统计的应用一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统计论文:探讨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的企业也走上了信息化的发展之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核心内容,经济时代的发展也为企业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的统计工作需要开展创新性的统计,企业统计提供的是统计信息,在统计工作中使用创新的方式能够实现企业经济与时代的共同发展,使得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企业统计工作起源的时间还算比较早,这主要是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前苏联是这项工作开始发展的最初时期,在这个时期,统计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统计理论的基础,但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而政府的统计就作为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这种统计的模式是以一套表的形成为基础,此表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层层上报的模式,这些表能够为政府提供一些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更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企业统计经过了多年的变化,但统计的原有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新的统计中,统计的要求在不断的增加,企业的统计工作任务也变得更加繁重,统计人员在这种形势下,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企业各项统计任务,统计人员在完成统计任务的同时要不断的探索统计工作的创新方式,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统计工作,但一部分企业的统计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工作状态欠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过于重视工作中要上报的统计报表任务,大多数都是应付心理,由于统计数据比较复杂,以致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过于复杂,而且有些指标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在实际的情况下,有些数据可有可无,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够实现统计工作的人机结合,从而保障企业统计工作的发挥。 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可行性 1、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作为最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根据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以及世界观来促进中国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中,创新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是其最重要的观点。所有的企业都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的发展观点,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可一味地追求单方面的指标,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为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所以,当今的各类企业都应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思想保障,为企业的发展经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使其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将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以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为技术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高新技术、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浪潮改变了整个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显然成为了企业经济统计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信息科学领域,计算机技术的长足发展给予了企业经济统计创新良好的硬件和软件保证;在管理科学领域,ERP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而数理统计科学的进步更是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3、以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为环境支持 由于企业的管理与经济统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协调好、捋顺清各部门的关系,企业的经济统计才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伴随着当今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思路、新方法在企业的管理中应运而生。在管理模式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调整,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令企业的经济经营环境得到了较高的改善。 4、各级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统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级政府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大。作为实体经济的企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和企业经济统计始终是各级政府关注的课题,因而各级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发展和完善,这使得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有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三、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主要内容 1、思想观念的创新 受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统计理论的影响,企业往往只把完成国家和上级布置的任务作为经济统计功能和作用的体现,导致企业经济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新的经济统计观念尤为必要。 1.1科学发展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统计工作,必须明确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企业要完善对统计人员的管理,不仅要建立统计人员的培训规划,还要通过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经济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多考虑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简化过繁琐的工作程序。全面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引导广大员工充分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统计系统的建设中去。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企业经济统计的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进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1.2市场观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飞速发展,而且我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企业经济统计不但要重视企业内部统计信息,还要重视企业外部各类信息,大型的有着海外业务的公司尤其要注重国外市场的信息。另外,企业经济统计信息不仅为本企业服务,也要为其他企业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3风险观念 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统计的置信度和精确度是相互矛盾的。统计预测和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树立风险意识,注意方法和化解统计风险。 2、企业经济统计内容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基本内容的不断拓展,并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真实的反映出来,其中还包括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的反映和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的反映等。 3、企业经济统计功能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主要功能包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创新评价功能,这种功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 程的评价,这种量化的评价需要判断和测评,这种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出来的;分析功能就是指企业的统计人员应使用先进的统计软件,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企业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 4、企业经济统计的方法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方法创新就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例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推动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能够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5、企业经济统计的人才管理创新 统计人才在管理上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人才要在素质上创新,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统计人员通过培训要能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掌握现代统计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 结束语 当今是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企业的改革也得到不断深化,伴随着这些变化,使得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要使企业能够长远地发展下去,必须要做好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要及时地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所有的企业经济统计人员都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统计论文: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一、引言 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现状 在全球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GDP的能耗、水耗等又远高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就更大。因此,对我国来说推行循环经济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摆在统计工作者、学者及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理论和实践现状分析着手,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建立一套重在可运用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许多国家通过制定相关循环经济的法律和法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引入我国,当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粗放生产、快速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而言,是不得不放弃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循环经济思想引入我国不久,一些统计工作者、学者、相关机构,就对循环经济指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田金方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进行了理论上探讨;北京大学王奇等以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为基础,构建了评价循环经济的指标:循环指数;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安乐针对辽宁省的实际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结合辽宁的实际进行评价和试测。国家行政机关牵头,相继组织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地方也针对区域实际制定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如厦门、山东等。有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与循环经济建设相关的指标体系,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等。 综合学者、统计工作者和国家机关出台的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讨论。 有的文献认为循环经济指标体 系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等各方面指标,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但这样的指标体系可能使我们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资源化方面的努力被诸如金融危机等一些非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所掩盖。如果只关注资源利用、减量排放等代表性指标而不涉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又会被认为缺乏完整性。 现在讨论循环经济指 标体系问题的文献作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环境管理与研究的学者,一类是从事统计研究的学者。前者往往对循环经济中的“循环”的特征把握较好,而后者则对“经济”的特征把握较好。但循环经济整体的内涵特征的把握,仍值得探讨。 从现有文献看,指标的选取、权重的估算等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最后测算的各省市循环经济指数存在较大偏差,可比性、可靠性不高。但理想化的指标体系又存在数据获取困难、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贺卫方:《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现有统计指标体系来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其优点是可以很快核算出全国或区域的循环经济指数,并可以进行历史比较。但现有的统计指标能否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仍是值得怀疑的。从长远看,重起炉灶建立一套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制度,方为彻底解决之道。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 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标体系应能全面涵盖循环经济发展论文战略目标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有科学依据,并充分体现3R原则,指标应目的明确、定义准确,所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考虑其科学性的同时要充分体现指标采集的可操作性。数据来源主要是政府历年的统计数据,选取的指标数值最好是能够直接获得或者通过计算、修正后可以获得的。 循环经济涉及自然资 源、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既要反映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也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 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应选择能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主要指标形成体系,摒弃一些从属指标,避免发生指标与指标的重叠,强调代表性、典型性,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 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一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列比较,说明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依据循环经济的涵义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应在分层基础上确立具体指标。因此,笔者认为,从全面评价循环经济水平出发,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 按目标的大小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控制层-指标层,组织成树型结构的指标体系。目标层是最高层,即规划实施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控制层,包括四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层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所设立的终极指标。 在控制层指标的设置方面,又可分为两类指标:主体指标和扩展指标,它们有区别又有联系。主体指标是指与循环经济3R原则直接相关的评价系统,即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它们直接有效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扩展指标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扩展指标不仅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全面的描述,而且是与主体指标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指标,是主体指标的完善和必要补充。 考虑循环经济涉及范围广、行业跨度大、数据搜集较困难的现实状况,在尊重科学性的前提下,选取一定的代表性强、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或现有资料加工而成的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否则虽有理论上完善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但资料无从搜集,更谈不上指标数值的科学性,终级的指标也谈不上可信度。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从少而精开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依据上述的思路选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为此,我们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中,选取目前易于取得数据的指标,构建循环经济指数,并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标准是判断 循环经济实现程度的依据。确定标准值的主要依据是:(1)根据党的十七大确定实现全面建设奋斗目标新要求,确定相关指标的标准值;(2)对于一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发展指标,应尽量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确定标准值;(3)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标准值;(4)国家管理机关制定与循环经济相关指标标准,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及《“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建设部《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5)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循环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标准值,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表1。 五、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运用3.指标权数的确定。 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采用指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数法是将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来求得各项指标的评价值(个体指数),即:正指标:评价值=(指标观测值÷指标标准值)×100逆指标:评价值=(指标标准值÷指标观测值)×100当某项指标经过指数法处理后的指数值大于100时,只取100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使个别指标的超常发展掩盖其他指标发展的不足。经过指数法处理的指标都化成了类型和数量级相同的指数,既满足了指标的公度性,同时还可使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具备可比性。 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有多种,按权数 两类赋权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客观赋权法一定比主观赋权法优越,应根据具体问题的评价监测目的、研究对象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适宜的指标赋权方法。我们对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循环经济涉及的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这两种方法的利弊,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主观赋权法,并由专家按以下四项原则进行赋权: (1)3R相关性原则。相关程度大则权重大。 (2)可靠性原则。数据来源可靠性高则权重大。 (3)关注性原则。百姓、政府关注的指标则权重大。 (4)可控制原则。相对可控度高的指标则权重大。 依据上述赋权原则,首先对13个二级指标所属的大类确定大类的权重,考虑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主体与扩展指标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四类的权重分别为:0.1、0.3、0.3、0.3。然后对类内的每一指标分别给予权重,具体见表1,每一指标也可直接计算权重。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选择线性加权法 作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线性加权法的优点是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在计算每一指标在标准值下的个体指数,乘以对应的直接权重(大类权重乘指标所属类内权重之积)之和,即可得到所评价地区的综合指数,也可计算四类的综合指数,对每一地区的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对比和分析。 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综合评价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有两类情况需要说明:一是我们强调科学性但又要可操作,如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等统计指标由于未列入现行统计体系,缺少相关数据;二是实施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少而精为基本起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表中指标进行排队和筛选,对号的指标建议分步实施,具体处理方法:操作试行期(三年),在指标体系中列举,暂不进行计算;完善补充期(两年),对现有统计报表中增加相关核算的内容,核算时暂利用现有相关统计指标替代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的指标。如采用小范围的重点调查取得相关比率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取得能反映资源回收与再利用基本情况的资料;正式实施期(第五年起),根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要求,逐步完善统计制度,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相关的统计资料,并进行具体的核算,评价体系应随着时间及具体问题逐步调整,以便使其更科学、更完善、更符合客观实际。 (1)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广东,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强的地区,这七个地区的评价综合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优势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投入方面,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比较均衡。 (2)海南、福建、河南、吉林、湖北、黑龙江、四川,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强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评价综合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四个方面发展不全面,各有高低。 (3)河北、云南、湖南、广西、辽宁、陕西、安徽、江西、重庆、新疆,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前面的省市有一定差距,造成评价综合指数要低于前面的省市。 (4)内蒙、贵州、山西、宁夏、甘肃地区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差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和社 会发展方面比较薄弱,同时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均处于劣势,造成其最终指数最低 经济统计论文: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统计论文:对企业的经济统计问题研究 近些年来,经济统计的改革也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统计职能、统计范围,还是统计手段、统计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有了显着的变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较好的增长势头,即使是遇到了像2008年这样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我国的经济也能完成8%以上的增长。这些经济增长数据正是来自经济统计的结果,在有关经济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离不开统计的身影。在企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统计核算作为企业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离不开统计工作,而企业统计正是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做好企业的统计工作,相当于是统计工作完成好了一大部分。可以说,企业的统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统计应该是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迎合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企业的经济统计策略和手段,使得企业的经济统计能够很好的为企业服务,促进其不断发展。 一、经济统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经济统计工作的支撑。经济统计是企业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就意味着,经济统计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经济管理问题。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需要随时对企业经济相[:请记住我站域名/]关的情况进行统计和核算,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企业的经营成果、经营规模以及企业的发展水平。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计划还是长期战略的制定来说,经济统计结果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不仅如此,企业还可以通过经济统计,来科学的监测和分析企业的运营情况,从中找出问题,进行解决,使企业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来说,无论是我国经济,还是我国企业都得到了较为快速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的统计工作也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企业统计能够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出重要的力量。 二、我国企业的经济统计现状 改革开发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归功于我国采取了正确、科学的制度和措施来进行体制改革,政府把好了经济发展这艘大船的舵,使得我国经济这艘大船能够断的向前驶去。经济统计始终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统计手段和统计方法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企业经济统计的发展滞后与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很明显的规律:企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一致性。当我国经济发展得好的时候,我国企业也发展得快,规模也扩张得快。但是企业的经济统计和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保持很好的一致性。虽然从整体上来讲,企业的经济统计与企业的发展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统计的发展是滞后于企业发展的。即使是到了现在,我国也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制度,可以给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展开和实施提供依据。企业的统计方法,也还是传统的那一套。一方面是企业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经济统计的缓慢发展。很多企业现在采用的经济统计方法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即运用储运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体系来对企业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统计。而事实上,这种方法是针对经济企业制定的,在这种类型的企业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而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其实并不能很好的适用。 (二) 企业的经济统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的道路,而这种经济体制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经济统计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长期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和学习,陷入到一种自我封闭的发展之中,而不知道外界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应变能力逐渐变弱,也变得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统计口径不仅很细而且很窄,不能完全反应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现代经济统计的概念更是相去甚远。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的经济统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完善的体系,而是一种比较片面和狭隘的统计。 三、企业的经济统计策略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经济统计制度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企业制度也对经济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来推进企业经济统计的改革。 (一) 经济统计功能的改革 企业经济统计最主要的三个功能是评价功能、分析功能和描述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分析功能,需要统计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科学的、先进的统计手段和方法,以及先进的统计软件,来展开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运用合适的工具来对企业的现在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尤其是预测企业未来的走向,而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从而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描述功能则是统计功能的基础功能,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准确的描述出来,并且准确描述和把握各项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将统计指标全面化、深入化,对传统片面的统计指标进行深入改革,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 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在现在企业中,已经不再适用。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先进、科学的经济统计方法。现在是21世纪,是网络时代,在经济统计中,引进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也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对经济统计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技术都对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在笔者看来,企业资源计划对现代企业的经济统计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企业中运用企业资源计划,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企业资源计划也是企业信息化最成功的软件之一。 (三) 经济统计运行模式的改革 要改革企业经济统计的运行模式,首先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与限制,而不再是依赖企业统计报表来进行企业的经济统计,要从思维上打破这种局限性。尤其是对企业的统计人员来说,要有信息化管理的思维,构建并且运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济统计,形成“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两者有机结合”的企业统计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的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完善和健全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使得我国经济统计能够为企业发展更好的服务。 四、 总结 经济统计对企业的发展来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经济发展现在遇到了好时节,我国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好时候,所有限制企业发展的因素都应该排除,经济统计更是应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在本文中,关于企业经济统计问题的探讨,也只是出于比较浅的层面,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加入其中讨论,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经济统计论文:探析企业经济如何更好的实现创新性统计 【论文关键词】 企业发展 统计工作 创新性 【论文摘 要】 在快速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领域内,如何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营运作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逐步成为现代骑着领导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现代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经营决断、发展走向等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打破固有的传统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的创新性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本文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如何实现企业创新性统计工作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供参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行业间的贸易经营活动往来关系日渐密切的同时,也使得市场竞争日将激烈。此外,原有的传统人工式的工作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经营行情,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创新的重任。 1.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进行创新性改革的必要性 为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现代化的市场运作机制,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进行科学化的创新性改革,特别是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更需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机制。 1.1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开创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新局面,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财政数据,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支持,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企业应该要求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 1.2企业经济统计的自身问题是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的客观要求 我国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企业进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较差,工作情况不佳,从而使得企业必须要采取措施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实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可行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管理成为可能,有助于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以及科学的思想理论都为企业进行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具有可行性。 2.1科学发展观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理论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国快速发展,并且,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理论。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实现企业长远利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 2.2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 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变更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数理统计科学的不断进步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使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成为可能。 3.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是必要的,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1创新思想观念 由于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长期受到经济体制和传统的统计理论束缚,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因此,企业必须要创新经济统计观念。首先,企业应该在经济统计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企业要完善对统计人员的管理,不仅要建立统计人员的培训规划,还要通过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经济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多考虑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简化过繁琐的工作程序。全面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引导广大员工充分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统计系统的建设中去。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企业经济统计的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进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其次,企业在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树立市场观念,企业不仅要做好内部统计工作,还要重视收集和统计相关竞争企业的各类信息。最后,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一定的概率保证程度。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统计的置信度和精确度是相互矛盾的。统计预测和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树立风险意识,注意方法和化解统计风险。 3.2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应该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保证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该创新统计方法和手段,例如,科学的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尤其是采用先进的ERP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网络信息平台,使统计人员能够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和经营运行状态的检查、监测以及预警,提高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 3.3创新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 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放弃传统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应该创新出新的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例如,企业统计信息管理中心就是很好的经济统计运行模式,这些运行模式充分体现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有效结合的统计管理模式,合理的采用新的信息技术、传输技术和处理技术等,完善企业经济统计。 3.4内容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活动条件的统计、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企业经济效益统计。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经济统计所包含的内容中逐渐出现了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的部分,比如某些过时的、已没有实际价值的指标和一些很少使用的原始凭证等,对这些部分应当合理的舍弃。此外,更重要的是,应拓展企业经济统计的内容,以进一步体现新经济信息的特征。如采用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企业科研能力与水平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企业凝聚力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经济统计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工作不仅对企业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关于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企业通过进行创新性经济统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统计论文: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新经济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 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起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 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经济统计论文:关于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研究 论文摘要:依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实践,提出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原则和方法,将统计信息对象按既定的原则进行分类编码,建立了规范的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及统计信息基础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 论文关键词:统计信息;分类编码;空间信息系统;信息基础数据库 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存储、处理、交换及共享的基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各种专题数据库应用系统虽已先后建成,但有关信息采集、处理与共享的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对为滞后。对信息进行分类能够使信息系统条理清楚,易于管理,并能够方便地从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采用信息分类编码是解决信息分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从开展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以来,一直没有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因而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与编码,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供统计各部门统一使用的国家产品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以实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是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和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都至关重要。 1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概念 分类编码是指把研究对象按各自的特征、特性进行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字母混合码的过程。统计指标编码就是根据统计指标分类,将统计指标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一组有序符号排列。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就是用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对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属不同类别的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形成特定的规则和依据。 2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原则 2.1分类原则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各类统计信息内容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的分类与编码,现有数据的检索、处理、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存在困难,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指标检索、分析、处理的要求,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如下的分类原则:①分类的结构采用层级结构,逐级展开形成完整的分类体系;②分类要包括所有主要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类型,适合各种检索、处理需要;③分类要保持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对完整;④分类要处理好指标层次与指标分组的关系,加强分类的完备性。 2.2编码原则根据国标《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3-2001),结合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特性,将信息按如下原则分类与编码。①科学性、系统性。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照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属性或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②稳定性。分类体系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基础,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③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类既要反映要素的属性,又要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完整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编码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包含所有主要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④规范性。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有国标则遵循国标,避免概念混淆。⑤唯一性。保证1个编码对象仅赋予1个代码,1个代码只反映1个编码对象。 3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 3.1分类方法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3种。基于统计信息的特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层次性好,能比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也方便计算机的运行处理。 3.2分类设计根据信息分类原则,结合《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GB/T7635-2002)、行政级别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A门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成5个等级:5个行政级别类,5个大类,10个中类,70个小类,900个细类。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每一层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类别的扩充。 行政级别类:是按照行政区划级别进行划分,依次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 大类:是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而建立的类别,依次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林牧渔业产品。 中类:是大类中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基于生产实践中种养的植物、动物划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种植业下分粮食作物、蔬菜等。 小类:是中类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分类法细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果粮食作物下的小类可划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等。 细类:是小类中细分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即物种(简称“种”),如具有北方特色的谷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等。 3.3编码规则编码规则是分类编码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根据统计数据的各种属性特征来规定编码的每一位取值和对应的含义,进而约束代码的制定。编码要反映出其对应统计数据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以区分不同统计信息的类别。 4分类编码实例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编码设计首先确定编码对象。例如编码A01的对象是种植业下的粮食作物。其次建立编码、分层和各码位的规范取值规则,对每一编码对象制定码长。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9位编码,分6个层次。第1层用英文字母z表示指标标识,第2层用数字1~5表示,第3层用英文字母表示,与GB/T4754—2002A门类中大类的代码相对应,余下3层用数字01~99表示。第3层的代码从A~E,其余3层代码从“01”编至“99”,各码位代表相应的类别。每一层的编码采用数字顺序编码,动态递增产生系列顺序代码号,随着编码的增加而产生新的信息类别代码。其代码结构见图1。 如Z1A010101(稻谷)的结构为:z为指标标识,1为省级指标,为种植业,0l为粮食作物,01为谷物;01为稻谷。最后编制类别代码表(后4层),对每一编码对象按既定的编码规则编制出该编码的数据元素的所有取值表(表1)。 5结论与讨论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基础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有效统一,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用。研究针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特点,综合现有的统计信息分类标准建立了编码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计信息分类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市级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提高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采集、检索、共享的效率,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 由于每一个具体的信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特征,因此具体分类中标准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标准的确定关系到分类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每种分类系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还要在具体的应用中加以验证。 经济统计论文:浅析基于GIS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系统技术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经济统计;GIS;数据共享;空间分析;可视化 论文摘要:将GIS技术应用于农村统计领域,通过制定统计行业空间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了系统与现有统计政务系统的数据共享。提出并研究了统计数据空间化处理、空间统计分析和多维可视化表达的技术方法体系,从农村统计业务流的角度进行系统数据库设计、框架搭建以及功能模块设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原型并在国家统计局进行示范应用。实践证明,建立时空一体化的信息支律平台,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统计部门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国民社会经济信息化和地理空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政务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资源整合已成为数字政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统计部门作为政府信息服务的窗口对数据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统计信息和空间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更及时、更完善的统计服务。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部i7非常重视将地理信息技术引入统计工作中,作为信息标准化、自动化和社会化共享的重要手段。美国人口调查局早在八十年代就综合各种普查地图开发了TIGER地图服务系统,提供统计电子地图浏览,并可以进行自动化制图。日本统计局在1990年就开始陆续进行普查地图数字化工作,并开发了普查绘图系统(Census Mapping System),此系统可编辑并绘制各种地域统计地图。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除了向公众提供统计数据外,还提供打印输出统计地图的服务。我国统计信息空间化管理和分析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十五”期间,开展了“国家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该系统采用全国1:100万比例尺行政区划地图和2004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实现了统计数据的浏览、查询、数学分析和图表制作等基本功能。国家统计局组织研发了“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重点解决中国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及统计数据可视化等问题。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一直致力于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传统农村统计业务中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分析所涉及的技术方法导致数据在各个部门难以共享,统计数据通过文字图表进行展现的表达方式单一,难以有效描述统计对象所包含的空间信息及其空间现象和规律。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与可视化已成为当前农村统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规范,基于GIS技术实现农村统计业务对象和内容的时空集成与整合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因此设计和开发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设计 1.1设计原则 1.1.1数据的标准化 制定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规范,包括农村统计单元分类与编码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专题地图产品制作与规范四项统计行业标准,定义统一的数据接口,以实现系统与现有政务系统的无缝对接以及各级农村统计部门之间多源统计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1 .1.2融合政务工作流 系统功能设计要符合统计部门的政务工作流程,将系统逻辑与业务逻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复杂统计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简单化。 1.1.3良好的扩展性 组件技术实现了软件的复用和健壮的版本更新。利用组件技术将系统功能封装为GIS组件对象和业务逻辑组件对象,通过组件对象的连接实现系统的集成,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1.1.4数据的安全性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在信息前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系统必须建立严密的密匙管理体系和授权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权限的用户开放对应的功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 1.2总体设计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在逻辑上分为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三部分。数据层负责多源异构统计数据及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检索,数据统一存储于Oracle数据库中,通过ArcSD〔空间数据引擎实现对空间数据(矢量数据与遥感影像数据)的访问和管理。应用层将数据层与表现层连接起来,实现了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的查询、分析与可视化等功能。表现层将应用层分析得到的可视化统计信息展现给用户,并与用户进行交互。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 1.3据库构建 系统数据库包括统计数据库、统计单元代码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权限数据库四部分。统计数据库存储农业统计普查数据,农村抽样调查数据,农村统计报表数据和重点调查数据。由于统计标准和方法频繁变动,在统计数据的组织上引入了“元数据”的概念。元数据是抽象出的对数据的描述性数据。将统计数据独立存储,使用元数据描述统计数据的时间、名称、单位等指标体系信息,当统计标准变化时只需维护元数据即可实现数据库的更新,有效提升了数据库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统计单元代码数据库存储分年全国各级统计单元代码以及分年统计单元变更信息,统计单元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统计单元变更信息表查看变更情况。空间数据库分年存储全国省、市、县、乡、村5级统计单元矢量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单元代码进行关联。用户权限数据库定义了不同用户类型的数据权限和应用权限,控制和分配不同用户对系统功能和数据的使用权限,实现对系统的安全管理。 2、系统实现 2.1统功能模块 系统在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了统计部门的业务需求。突出对统计数据的时空一体化查询、分析及可视化。系统在逻辑上分为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分析和多维可视化四部分。运用组件技术对模块功能进行封装,模块之间通过开放的数据接口建立通信机制。 2.1.1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模块是系统后台数据的控制器,包含行政代码管理、统计数据管理、空间数据管理和时空数据查询四部分。基于标准的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编码规范,数据管理完成了统计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数据编辑和数据验证;时空数据查询包含同期统计数据查询、历史统计数据查询、统计单元变更查询与空间数据查询,实现了时空序列上的高效数据检索。 2.1 .2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含用户管理、地图管理和界面管理功能。用户管理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对不同用户给与不同的操作权限;地图管理提供图层的导入和删除、图层的显示控制、图层的顺序控制等操作;界面管理包含系统界面工具栏与显示窗口控制、专题地图模板与统计图表模板的加载与删除等功能。 2.1.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系统的核心功能,包含统计分析、空间分析、ESDA分析和统计模型库四部分。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对同期和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多种数学运算,提供运算结果输出并完成与空间数据的地图关联。空间分析功能提供数据的空间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操作,并且可以对分析结果制图输出。ESDA分析封装了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趋势面分析、空间插值等功能,通过COM接口可以讲分析结果与统计地图进行有效交互。统计模型库对多种数学模型、统计业务模型和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封装,用户可以对模型进行组装形成新的业务模型以满足复杂的统计应用需求,模型可以保存、修改、输出以便重复使用。 2.1.4多维可视化 多维可视化模块包括专题制图、统计图表、三维地图和可视化集成功能。专题地图功能将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关联,制作各种统计专题地图,并可对专题地图进行输出打印。统计图表功能对统计数据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制作多种图表数据,并支持图表的输出与打印。三维地图通过对统计数据构建数字表面模型实现数据的三维可视化,进一步分析统计数据的空间分布规律,更好的为宏观规划进行辅助决策。可视化集成功能将系统与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集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统计数据与数据库中影像数据的集成展示,二是与系统与Google Earth的集成,实现系统数据在Google Earth中的可视化。 2.2系统界面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采用ESRI公司ArcEngine9.2组件平台结合Oracle 10g数据库在VC++6.0平台下进行开发,并在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进行示范应用。系统界面设计遵循美观规范、风格统一、操作简便的原则,主界面由六部分组成:菜单栏,状态栏,统计专题,统计报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如图4。 3、关键技术 3.1变更单元时空数据查询 对统计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检索是统计部门的重要工作,由于农村统计行政单元频繁发生合并、拆分、划拨、代码变更等变化,导致难以将一定尺度上的农村统计数据进行时间维和空间维上的对比分析。针对这一问题,对统计行政单元和空间数据引入“版本”的概念,依照年份对统计行政单元代码和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同时采用双向链表存储结构设计统计单元变更信息表,利用多叉树搜索算法可以追溯农村统计单元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这种存储和查询方式简化了数据入库操作同时可以进行高效的数据检索,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统计业务中统计行政单元频繁变动带来的数据变更问题,如图5。 3.2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 统计部门不仅是原始数据的提供者,更应提供数据的分析、挖掘、预测等服务。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将GIS技术、空间统计学方法和统计数据相结合,克服了经典统计学中数据相互独立带来的局限性,深入挖掘统计对象间的空间关系和统计现象的变化规律。系统运用组件技术将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趋势面分析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封装为ActiveX控件,与系统进行集成可以实现区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时空维度上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关联性分析。 3.3统计模型库 模型就是将系统的各个要素通过适当的筛选,用一定的表现方式描述出的简明映象。统计模型库提炼了系统业务逻辑,采用开放的模型接口构建,利用COM技术将统计业务中的传统数学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模型进行组合封装,可以将传统统计数学模型与GIS模型进行综合运用创建新的统计模型,并允许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模型进行编辑,实现模型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自动化集成。这种开放的结构使系统的灵活性有很大的提高,简化了复杂统计任务的操作流程,实现了统计数据进行从空间分析到地图可视化表达的“一键化”操作。 3 .4可视化集成 统计指标具有时空性,因此将统计数据加入地理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可视化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统计数据的时空分布、变化情况。Google Earth实现了多源多尺度海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无缝显示,具有开蒯生、易用性、共享性等特点。因此GIS与Google Earth的可视化集成为统计数据表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将统计数据与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关联,然后通过数据转换算法将系统空间数据转换为KML数据流,在Google Earth中加载显示,用来监测较大尺度下的贫困地区、经济热点地区、指标异常地区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如图6。 4、结论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反映了农村社会经济现象,必然要考虑统计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状态以及统计对象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GIS技术运用于农村统计业务,实现对海量统计数据的时空分析挖掘,可以向统计部门提供深层的信息从而快速有效的形成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准确把握。通过制定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标准与规范,不仅实现了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下属各部门统计数据的集成和共享,而且可以解决统计业务中因行政单元频繁变动带来的统计数据时空查询以及空间数据更新和维护问题。系统模型库对统计业务流程进行提炼,使系统操作简单化、智能化,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济统计论文:浅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统计论文: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统计学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重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之一,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经济强力冲击。无论是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还是统计的理论、方法、技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统计学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针对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摆在统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普及和统计软件普及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结合统计软件,提高其应用定量的统计模型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1 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为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理论支持的学科。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4个环节。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产生、处理方法等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统计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扩充。 教学内容要做到“三减三增”:减少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统计学设计性实验”,增加“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应删减传统手工统计的部分内容,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统计思想的传播,减少统计公式的推导。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涉及许多数学公式。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统计方法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如果在统计学课堂上强调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一方面与经管类开设统计学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统计的信心。对于一些浅显内容,如静态分析指标中平均数、众数的计算等,可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其次,应该增加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上调查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问卷设计、整理、分析的内容。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没有提及统计设计,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使用的统计报表制度有关。统计报表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设计,层层下发,数据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不需考虑统计设计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抽样调查成为整个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网络调查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教材中应该增加统计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在线调查方案、原始数据的在线分类汇总、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方法、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处理等的理论。 再次,增加各种统计软件的内容。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关于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的专门书籍,如excel、spss、sas、statistica等软件的使用手册等,但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统计公式的计算,并没有结合统计方法给出具体的软件操作以及结果说明,这使得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网络选择适合每个不同小专业的特色案例。如对于金融类学生,可以选择证券市场案例;对于营销类学生,可以选择企业调研类案例;等等。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提高,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统计学课时只有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应将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统一起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各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变化,教学方法上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统计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后分组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完成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数据分析及解释的全部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教学 根据经济管理类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选取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专业特色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选用的条件、背景及分析研究过程。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基本知识阐述与统计学前沿进展及热点介绍结合起来,这将会使得课堂生动且有时代气息,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一些新方法及新观点。 2.2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应用,做过多的统计公式的推导显然意义不大。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理念上,应力求淡化统计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而重点突出统计思维的建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量计算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又如动态数列中用最小平方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手工计算量比较大,尤其在测定抛物线、指数等趋势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最小平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的趋势方程计算通过统计软件完成。 2.3 课堂教学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由于统计学课程定量分析内容较多,具体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目前统计软件比较多也比较杂,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选择操作比较简单、实用,适用面比较广泛的软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利用spss软件,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数据,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统计分析课程在采用spss软件教学后,可使数据的图表演示、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整合,理论教学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公式的推导和数据的运算上。学生只需要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学会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本质。在理论课上,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引出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侧重于分析不同的统计方法其适用条件、适用数据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统计知识的应用,而统计计算则由软件完成。重点说明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以及spss输出统计结果的分析,从输出文件中如何得到结论,如何进行合理地解释。 2.4 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运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模拟统计实验;请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员进课堂介绍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享身边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问题。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组成团队,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等,进行具体的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选择恰当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 2.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网络课堂、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的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这样才能使大家对统计学感兴趣,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把统计知识的获得从被动的灌入转到主动地猎取。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比如制作精品统计学课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 考核模式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践能力。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统计学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分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卷面分占总成绩的70%~80%。期末卷面一般也仅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在考试前忙于公式概念的记忆、课堂笔记的抄写,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统计学计算量大,短短2个小时的考试,试卷能够涵盖的内容也不全面。因此,在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应着重于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种直接书本知识的活动,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平时考核作为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上机操作和调研报告。平时作业分为书面作业本作业和电子实验报告两类。书面作业主要有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电子实验报告作业人手一份,各有差异,有利于防止个别学生抄袭作业,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客观性。对软件操作、调研报告的考核主要是检测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图表、时间序列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等的学习都要结合软件进行。笔者在上课时,主要通过一对一面试提问的方法来确定统计软件操作的成绩。调研报告是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有效手段,从统计调查设计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通过样本进行总体估计、检验等方面均有涉及。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还使学生更具有参与感、成就感和现场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调研报告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耗时比较长,建议在讲抽样调查的时候就把选题提供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开始进行统计设计。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调查分析报告、个人评定、小组成员分工等书面材料,根据这些书面材料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仍然采用笔试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分析能力。考试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以内,题型设置可以多样化,允许学生携带计算器。最后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着重对学生基本统计技能的考核,扭转学生“轻平时、重期末”的错误思想,形成主动的学习氛围。 4 小结 iversen等认为:“计算机与教学环境的结合,尤其是界面越来越方便友好的统计软件的使用,已经使旧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记忆并运用统计公式,不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很多学生在学习统计时,公式反倒成为一种障碍。我们坚信,不用公式,也照样有可能获得统计思想的深刻理解。”网络环境下,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因此,需要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创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进行有益的探索,把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每个教学活动中,强调实际应用,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也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经济统计论文:浅谈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笔者分析了在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特点。高职统计学课程是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一般开设在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经济数学之后。由于该课程主要是与数据、信息打交道,课程教学内容显得繁琐而枯燥,高职类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欠佳,一开始往往便对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 2.教学方法。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讲授理论、原理为主,忽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课时分配上,在统计定理,统计方法及数学证明上花大量的笔墨。在数据处理环节的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和方法,如沿用计算器进行手工计算,结果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沉埋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甚至导致学生对数据产生厌烦心理。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飞速发展,各类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中,统计工作更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据的热爱。高职教育,应该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强调和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洞察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学内容上应该尽量地减少对数理统计定理和方法的证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问题,以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为引擎,引入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此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必须具备正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因此,统计学课程应引入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介绍相应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的软件,如spss、excel等软件,并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统计软件来处理数据,得到规律,并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通过实验教学,增加统计软件的介绍和运用,代替了以往繁琐的计算过程,切合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软件的操作中获得了技能与成就感,甚至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据的热爱。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①丰富案例教学。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随时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自身积极地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统计调查活动,积累统计案例资料,将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甚至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如某公司不同地区销售额的统计分析及销售策略抉择问题呈现给学生,增强课程的情景性。②增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统计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统计原理方法掌握程度的验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讨论式学习融入其中。③多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统计学中较多概念和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擅于利用各个知识点的关系,采取环环相扣,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事实。 3.教学资源的配套及优化。一是学校硬件和软件设备的大力配套。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缺乏统计学教学所需的实验室,教学软件以及统计软件,这成为统计课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二是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统计学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不仅教师要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深入广泛的统计知识,还要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对大部分年轻老师而言,统计实践经验缺乏,对统计原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和锻炼。而部分教师,在运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操作技能上还比较欠缺。学校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知识结构、素质、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必须改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各个环节相互衔接,才能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经济统计论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研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且也是此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统计学本身具有概念多、复杂难记、公式多,难以理解、容易用错、实际应用比较灵活等突出特点,所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在统计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统计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质,进而使统计学的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育 1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与创新 1.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热捧的人才。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把研究生关闭在校园里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异地培养,多地培养成为必然。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的各个环节。在招生环节,我们对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考生的面试采取了与科学学位考生不同的方式,把对考生的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的面试内容,让考生感受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考生面试后积极主动地到工厂企业锻炼,入学后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培养环节,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我们加大了公共课的比重,利用我校的有效资源,合理整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算机与管理类课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理论课中包含实践知识,实践课中包含理论知识。在实践培养环节,我们建立了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化工有限公司、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四达试剂有限公司等多个培养基地,实践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另外,鼓励研究生在学校组织的集中实践之外增加自主分散实践。在学位论文环节,我们要求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尽量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直接来源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课题和现实问题的课题。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选题进行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采用产品开发、工程或工艺设计、工程放大及新技术工程应用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1.2突出课程教师和导师的主导地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课程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如研究生自主参与教学、由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拼盘式”教学模式等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加大了研究生教师编写适合我院工程硕士实践的教材或讲义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最少两位,或多位导师,无论哪个培养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指导与配合,校企导师分工配合,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导师的选择上,我们把有横向课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选作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导师和授课教师,把与培养基地联系较密切的老师选为校内导师,有利地促进了校企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及时准确掌握论文选题的进展情况等等。 1.3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或技术管理人才,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校为研究生营造合理的宽松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外,只能靠研究生自己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训练,知识结构的改善,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位论文设计都需要独立完成,最终自我实现培养目标。 1.4重视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尽管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时间短,但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有完整的研究生管理文件,管理制度也较为健全。我校研究生处成立了专业学位培养科,负责工程硕士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处学位办负责管理与控制,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由科研副院长负责的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小组以及由院长、教授、领域带头人、企业专家组成的学位分委员会。 2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困境 2.1生源问题 就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问题非常严重,直接报考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比例相当少,大多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与我院同类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相比,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推免生只占其1/10。 2.2工程硕士学制问题 我校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两年至三年的弹性学制,我们目前先按两年的计划安排课程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然后根据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安排论文答辩或适当延长学位论文的时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国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标准还未广泛 宣传执行之前,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还是沿用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而学校研究生处在办理各种证件时(如学生证、毕业证)都只体现两年学制,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培养既要实践能力强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又按时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人才导师压力相当大。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以免出现矮化工程硕士的现象,现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都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制确定到了三年。 2.3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目前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主要借鉴科学学位的课程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热情参与。 3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改变观念和教育理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但无论是导师、研究生本人还是社会,对此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我院关于“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本质内涵与区别”的小型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导师只占9%,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导师各占36%,不太了解的导师还占18%。由于工程硕士的生源大都是调剂生,研究生本人也是不自愿接受工程硕士教育的,重学术轻专业的倾向普遍存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宣传媒体等都要发挥其作用。 3.2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仅是对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指挥棒,方向标。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在这方面,教育硕士就比较规范,工程硕士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的经验。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导师,要加强专门的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对新导师要及时培训,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改革教学方式,要大力研究完善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等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3.4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间实践基地平台共享 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实践基地平台会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更多实践基地势在必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高校间实践基地平台共享,不仅可以缓减实践基地紧张的局面,还可以加强不同培养单位研究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化学工程论文:对化学工程毕业生教改分析 1毕业生调查结果 1.1在校期间状况回顾 为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及能力培养的效果,重点调查了对专业了解及能力培养的情况,学生回答的结果如下:1)对本专业的了解:了解61.45%,不是很清楚36.46%,不了解2.09%。2)获得的能力培养:各方面都得到培养30.21%,少数几个方面得到培养64.58%,只是专业能力得到培养4.17%,都得不到培养1.04%。3)最大收获:专业能力8.15%,综合能力21.20%,独立工作能力22.83%,动手能力13.04%,组织管理能力8.15%,社交能力15.22%,其他11.41%。 1.2工作后能力自评 学校的专业与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锻炼的好坏直接反映在学生工作后的各方面能力上,因此从工作适应能力等11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3教学印象 为了解设置的相关教学环节的确切效果,调查了拓宽专业知识等5个方面。 1.4对教育的评价或看法 旨在改革教学体系、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等,调整课程设置,使其更适合实际应用需要,调查结果如下:1)课程结构:基础课时多11.72%,专业基础不厚20.69%,专业课太深4.14%,人文课太少26.21%,实践环节弱33.10%,其他4.14%。2)需增加的课程与知识:环保10.37%,安全9.13%,营销9.96%,经济14.94%,企业管理17.01%,公共关系18.26%,人文修养20.33%。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结合学科前沿14.41%,应结合生产实际29.26%,应生动活泼7.42%,应形式多样8.73%,多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22.71%,不行、需改进2.18%,还好4.37%,要互动10.92%。4)喜欢的课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16.48%,采用黑板板书4.40%,采用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79.12%。5)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材内容与顺序5.04%,注重前沿专业知识与实际40.34%,注重思维方式与启发54.62%。6)最关注的教师素质:人格魅力32.24%,对待学生的态度19.13%,教学水平29.51%,学术能力15?30%,其他能力3.82%。 1.5期望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1)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提前进实验室20.00%,开展前沿性讲座22.31%,参加创新活动53?85%,其他3.84%。2)喜欢的毕业环节科研展开方式:围绕导师的方向5.16%,在导师指点下主动、自由发挥71.13%,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团队23.71%。3)喜欢的毕业环节科研选题:理论性强5.16%,与企业生产结合67.83%,个人兴趣爱好17.35%,与个人就业相关9.66%。 2所在单位调查结果 2.1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定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后的评价和满意度,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毕业生群体各方面情况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适应程度如何;还能够影响这些单位现在和今后是否继续招聘相关院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25%非常满意,69.4%比较满意,5.6%不好说;从用人单位层面看浙科院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定位:89.2%准确合适,10.8%偏低,没有出现过高现象。结果说明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是比较满意的,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是准确的。 2.2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各方面的评价 表4中的各方面全面体现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毕业生具有工作负责踏实、敬业精神,合作(团队)意识与奉献精神,竞争意识与挑战意识,创新意识与勇气;对适应、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素养,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经历,专业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也比较看重;学校声望和户籍等不再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3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表6综合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建议(在回答者中占的百分率)。 3调查结果的启示与对策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评价很高,很多单位对浙科院学生在工作中的朴实和踏实精神给予了肯定。毕业生与单位对“专业素质”和“知识面”认可程度很高,其原因是浙科院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学科交叉,增设不同学科选修课,增强实践实习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到单位进行实地实岗的生产实习,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并灵活运用,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拓宽了知识面,使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基层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关课程学习,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不成问题;但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仍欠缺,在听、说、写、译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学校在外语教学上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利用好专业外语与文献检索课程和科研实践及毕业研究,锻炼学生的外文文献查阅、翻译和消化利用能力。整体素质的满意度较高,但某些方面的素质(能力)有待于增强,因此还需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加强专业教育 从对专业的了解情况看,有38.5%的学生在学校时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清楚或不知道,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有很大影响,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应该加强学生进校后的专业教育:始业教育进行专业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及行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毕业后能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在学校学些什么,需要注意和掌握什么,通过哪些环节培养哪些技能,学校有什么平台和措施,等等。专业教育要通过始业教育、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技术实习、科研实践、专业技术人员讲座及毕业环节等实现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 3.2强化教学环节的效果 从教学印象的调查结果看,除计算机能力较好外,其他环节学生印象不深,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对“拓宽专业知识”宣传不够,重点没有突出,课程的安排反而使学生不知道本专业到底哪些课程是重要的。这就需要从始业教育开始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基本情况、基本要求、适应领域、所学的基本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为拓宽专业知识而需拓展的相关课程知识。对“社会实践活动”除实践小分队有实效外,大部分学生留于形式,也没有真正的考核;要讲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是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事前要充分发动,事后总结汇报、评比,既要抓好集体小分队,又要抓好个体的活动,千万不要只填个表、找个单位盖个章。对“科研实践活动”还缺乏发动、组织和考核,只是少量学生在协助教师做科研的具体工作;相关人员要早发动、早安排,使学生要有创新的科技意识,通过申报科技项目和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来完成该环节,要避免到毕业时发现缺该环节的学分时找教师填个表来充数。对“专业学术讲座”还缺少气氛,学生的理解、沟通与接受能力还欠缺;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学术讲座,大一大二可以是行业的介绍,大三大四可以是专业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成功的创新、创业和个人的发展等,千万不能为了营造气氛拉人凑数,学生不知在讲什么,从而就不喜欢。 3.3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那种“诚信为本,才智并举,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学生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大部分学生只重专业技术,而轻视文化素质的教育,造成知识面过窄,文史哲、艺术修养不足,思维简单、呆板,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这样的学生将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工作。从在校得到的能力培养与工作后能力自评看,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时没有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工作后大部分感觉工作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好,动手操作能力基本满意;然而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竞争创新能力、胜任专业能力还不够。学校要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通过班级组织、学生会分团委、学生社团组织等干部的轮训和竞聘等方式,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领导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锻炼;重视与创造条件,通过课程实验、设计与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科研实践、技术实践、各类学生科技计划与竞赛、参与教师课题等多种途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能力;通过各类报告与论文的撰写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课程、实验与科研的启发式教学与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3.4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人才培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做到学以致用;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基本条件。现在的课程体系中,选修课不多,较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因而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现代经济社会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大型企业是按照人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其专业来定位人才的使用岗位。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基础课时多、但专业基础又不厚实,人文课少,实践环节薄弱;许多学生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感受,提出应该增加环保、安全、营销、经济、管理、公共关系及人文修养等课程。增开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内容,增加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适当减少一些理论性课程的课时,以期用来增加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用性知识;要适当削减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学时间和社会实践时间,使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创新开放实践项目与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和手段,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培养提供有效保证。 3.5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4]。一个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论是多么的现代化,都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掌握优于系统知识的掌握。调查结果显示,近35%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科前沿、结合生产实际,40.34%喜欢注重前沿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内容;教学方法上22.71%要求多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79.12%喜欢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手段,53.85%喜欢参加创新活动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71.13%喜欢 在导师指点下主动、自由发挥和23.71%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团队的毕业环节科研展开方式,67.83%喜欢与企业生产结合,和17.35%喜欢个人兴趣爱好的毕业环节科研选题。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更新,结合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实际生产应用讲解相关知识,及时更新相关工程应用实例;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多采用图片、动画等,但要克服只读电脑课件的弊病;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上要多启发、要多互动交流、要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与机会,使之真正理解,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专业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彻工程理念,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传授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思想和研究思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以教师的科研带动学生的实践,使之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毕业环节紧密结合,并逐步引导学生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与自己的爱好选择课题,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还需要加强各实践环节的指导,使学生真正能通过实践环节得到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6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没有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执行者,更是现代化人才的塑造者。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关键是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5]。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关注的教师素质:人格魅力32.24%,教学水平29.51%,对待学生的态度19.13%,学术能力15.30%。通过提高学历、交流进修、与企业接轨、科研等多渠道来增强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浙科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特别要加强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有企业或科研院所实际工作经历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需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要通过下企业实习、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科研项目等方式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课堂讲授水平;对现有的低学历和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也要通过进修、下企业锻炼、开展项目研究等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7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针对目前的就业压力、毕业生期望值与定位过高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体作用,如通过教师的个人关系网络为学生联系、收集和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师要在指导论文(设计)的同时多联系多提供就业职位,多关心多指导多促进学生的就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信息、更强的紧迫感和更大的信心来完成就业。相信只要齐抓共管,一定能将就业率最大化。 4结语 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给学校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相信这些数据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真正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有所裨益 化学工程论文:生物化学工程环境改造分析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国内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人类通过调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就越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带给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几大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种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三是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3,4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3,4苯并芘。某些元素如砷、铅、镉、铬、铍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其次,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的手段。再次,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三、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其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 (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 (三)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 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四)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其中微生物杀虫剂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人们正在利用重组DNA技术克服其缺点来提高杀虫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杀虫剂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化学工程论文:绿色科技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1 绿色科技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目前主要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开始应用含碳类的能源物质开始,无论是科技生产还是工业生产,知道现代的科技,即便是已经开始了全球化的大生产,每年都会由于生产而产生数十万吨的CO2,这些气体被爱芳到大气中,就是造成温室效应禅城的最根本的原因。而过去并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此类问题进行规范,因此很长的一个时期,工厂对大气的这种破坏是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 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化工企业都开始积极的开展新的技术,通过利用新技术以改善高CO2气体排放的现状,随着投入的加大,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甚至目前已经在某些生产环节可以达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生产,以此降低其排放量。比如,尿素的生产过程中,化工企业就可以再生产中将CO2进行收集通过一些反应进行利用。这一工艺每年就可以减排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 2 海水淡化预处理中绿色科技的应用 水是生命源泉,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最基础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本身有具有着有限性,尤其是淡水资源。而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淡水资源曾经的利用毫无章法和度,因此世界开始面临了淡水危机这又一环境问题。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淡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因此就需要寻找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海水的淡化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不得不说是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海水淡化技术在初期研发阶段的应用成本较高,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有技术以及资金使用,称得上是奢侈技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水淡化的应用成本随之降低,其开始作为一种普通技术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引用并应用。 淡化海水本质上就是通过一些物理方法或者是化学方法将海水中的盐分以及水分进行相互分离的过程。在对海水进行淡化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并且获取海水对生态也没有造成结构上的破坏,这一点和目前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十分吻合,即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给后代留下了能够发展的资源以及环境。这一点就符合了绿色科技的基础理念,所以海水的淡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绿色化学工艺的应用。而将这种绿色科学的理念同化工相互联系的过程实则就是现代化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氢氧化镁在海水的预处理淡化中产生,这种物质不但环保可靠,并且成本较为低廉,具有简单的操作工艺,同时不会造成换进的二次污染,在海水的淡化效果上又十分的明显,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 传统香精香料生产中的绿色化工的应用 香精香料不仅仅是我国日常添加剂之一,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我国进行进出口的贸易组成主要内容。作为日常化学产品之一,香精香料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的逐步加深,经济萧条的状况开始蔓延整个世界,因此,随着这一影响的加深,我国在香料香精的出口活动中,由于订单的减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4 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化学工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目前已经渗透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当中。化学及化工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严重问题,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符。因此,为了解决化学工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合理应用绿色科技。基于此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化学工程中发展绿色科技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化学工程中绿色科技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绿色科技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化学工程论文:有关办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几点思考 自1994年我校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来,十多年间,我校化工专业蓬勃发展,培养了千余名合格的毕业生。我校化工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分别是煤化工专业方向和高分子化工方向,大三第二学期由同学们自愿选报专业方向。据统计,报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的学生不足11%,为了了解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考虑到就业的便利。近年来我国,尤其是西部,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煤化工行业较热,结合我院生学来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考虑就业时倾向回原籍工作,于是参照往届同学的经验,大多选择了煤化工方向,无暇顾及到自身的兴趣。不少同学对这两个方向都不甚了解,对我国化工行业了解甚少,选报哪个方向都无所谓。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专业的培养计划不了解,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尽合理,课程安排有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些不解和困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上亟待解决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 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 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为了让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等院校为化工行业提供主要人力资源,教育部自2006年启动了化工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目前已有6个专业点进行了试点工作[2]。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出较好的人文素养。(2)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较好,工程基础知识扎实,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3)具备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有工程实践经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接受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流利,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与以上标准相对照,我校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行业要求分析,我校化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队伍中普遍经历单一,缺乏工程师经历。(2)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校与工业界联系不够紧密。(3)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系统训练。(4)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不够完善等。除此之外,缺乏科学的学生考评机制,缺乏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3 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 4 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 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之间的功能也由以前的趋同转向为逐渐分化,这就使得学校的专业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化工专业应根据主要生源地的用人需求,将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准确定位,针对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满足哪些领域的社会需求等这些问题开展广泛的研究,谨慎决定。此外,认真处理好专业建设中适应与对口的关系,在一般的学校,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应该将专业设置得窄一点,对口性更强一点。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要想扩大我校化工专业在西部地区的办学影响力,还需要我们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认识水平,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培养质量,能够很好的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扎扎实实做好专业建设工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定会成为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王牌专业,为我国化工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化学工程论文:基于国内外环境化学工程发展的思考 化学工程随化学工业的发展而发生并演变,反过来又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技术历经了孕育、诞生、发展,直至形成今天庞大产业的过程。它每年为社会提供数以亿吨计的千百万种合成产品,是我们衣、食、住、行须臾难以离开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环境化学工程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忽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社会反应强烈,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采取了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加强环境管理,制订各种环境保护法规和法律,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环境保护投资,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这些措施虽然在局部地区或一定时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未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增长,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 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环境保护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技术(工艺)和废物利用宣言》,指出:“无废技术是使社会和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战略方向和重要手段”。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在一篇报告中对“清洁工艺”下的定义为:清洁工艺就是以最合理地使用原料和能源来生产产品的一种技术,同时在生产过程和成品的使用过程中,减少排入环境中的可产生污染的废水和废物量。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有的学者认为,无废工艺的概念应当包括无害、节能、省地、复用、闭路等内涵。从技术上讲是一种具体技术。 化学工业作为造成大规模严重环境污染的主要过程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预防为主,从源头着眼,从工艺入手,开辟绿色化工技术,将污染减少或消除在生产工艺过程之中;化学工程进入了环境化学工程时期。 二、环境化学工程的发展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开发仍然是环境分析化学获得质的飞跃的原动力。可适用于极复杂基体中众多已知和未知污染物同时定性鉴定和准确定量的具有高分辨能力的新型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例如,色谱技术中的多维色谱由于其高分辨能力可在复杂环境样品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则可完成高度极性和水溶性代谢产物和降解产物的分析和鉴定。飞行时间质谱(TOF-MS)、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和高分辨质谱(HRMS)等具有全扫描和准确质量分析功能的质谱与各种色谱技术的联用将使得同时鉴定和测定目标和非目标污染物以及超复杂基体样品的分析变得更加简单,从而在新型污染物发现和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先进的同位素质谱技术和手性分离分析技术将在微量污染物的准确定量、污染源解析中获得更多应用,生物检测、生物标志物和被动采样等可反映污染物生物效应和环境风险的新方法将得到更大发展,原位、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将在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处置中大显身手。此外,要高度重视新型污染物、纳米材料污染物、污染物代谢和降解产物的分析技术研究,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的严重核素污染提醒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核污染的检测、预警和处置研究。 环境污染化学研究在贴近世界环境科学前沿的同时,要密切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的复合型、压缩型、结构型和严重性特点。在污染生态化学和环境健康研究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典型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致毒机制,低剂量、长时间、复合污染暴露下的生态毒理效应的分子机制,复合污染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生态毒理效应,污染胁迫下生物的抗性和适应机制,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与消减排泄过程,污染胁迫下疾病发生的机制,纳米材料本身及其与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生物有效性和毒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仍然是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的重点。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催化剂、分子氧和可见光体系的高效、绿色、温和条件的高级氧化技术仍然是水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课题,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氧化还原、絮凝、沉积、气浮等将在电活性污染物的处理中发挥作用,用于大气和室内气体污染物处置处理的高效高选择性吸附剂、催化剂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仍然是持续努力的方向,绿色、环保、分散性、稳定性和运移性良好的纳米吸附和降解材料将更多地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治理,高效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和重污染场地的强化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修复的关键。在对以上各新型的末端治理技术研究探索的同时,环境化学工作者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密切地与工业、农业、工程技术等领域合作,尽可能地将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等源头控制理念贯彻于生产和环境治理当中,改变主要依靠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 三、总结 环境化学仍然处于快速发展中,其学科的理论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基于机理的可以用于反应性混合化学品环境暴露与联合毒性理论模拟的混合物毒性-构效关系预测方法,建立可用于污染物生物毒性分子机制和复杂环境过程研究的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力学和蒙特卡罗模拟结合的理论模拟方法,进行以污染物风险评价为目标的环境理论计算方法和模型研究,将是今后理论环境化学研究的重点。 化学工程论文:谈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一、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二、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利用物理上的或者化学上的方法将海水里面的盐和水进行分离的技术。在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预处理进程中,任何影响环境状况的不良影响都没有产生。并且在获取海水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继续对生态环境构成伤害。我们的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就是指要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继续发展的环境状况。因此,将绿色的化学工艺运用于海水淡化的过程中的这一举措至关重要。因此,将绿色的科学理念与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了现代世界化的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海水淡化构成的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氢氧化镁,成为了环保领域新的宠儿,这种物质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四、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化学工程论文:分析化学工程与工艺 1 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述 化学工程,简称化工,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如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等,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开发、设计、操作等问题,它是以数学及少量的物理观念为基础应用于化学工业上,主要研究大规模改变物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机械和物理性质,来替生产化学品或是物料工厂提供一个反应流程设计方式。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科学计算已经成为当代化工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三种主要手段。 化学工程的研究领域最初只是化工单元操作,如:输送现象(为化工学科当中“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化工热力学输送现象。随着发展,后来又发展出一些新的分支,化学工程领域的分支庞大,可应用在各类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实务上的操作,因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化工的知识背景为基础,例如半导体工业。随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数值模拟(cfd)在化工的发展占据重要的地位。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介 2.1 化学工程与工艺任务。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2.2 化学工程以及化学工业的一些特点。以物理学、化学和数学为基础,并结合工业经济基本法则,研究化工单元操作以及有关的流体力学、传热和传质原理、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以指导各种过程及其设备的开发、改进和发展属于化学工程学的内容。化学工程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发展而形成的。化学工程包括过程动态学及控制、化工系统工程、传递过程、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方面。化学反应是化工生产的核心部分,提供过程分析和设计所需的有关基础数据,研究传递过程的方向和极限,化工热力学是单元操作和反应工程的理论基础,它决定着产品的收率,对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对单元操作的研究,可用来指导各类产品的生产和化工设备的设计;传递过程是单元操作和反应工程的共同基础,化学工业在新的形势下要求处于化学核心地位的催化技术和化学工程都必须用跨学科的战略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这三种传递,实质上就是各种单元操作设备和反应装置中进行的物理过程。 合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化学家不仅发现和合成了众多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同时也创造了大量非天然的化合物,使人类社会所有的化合物达到2230万个(美国化学文摘1999年12月10日收录的化合物数),并且以几个月就有100万个的速度发展,大量新化合物的产生是化学工业产品开发的基础。信息技术及工程技术的进步为设备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 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和许多深度加工的产品更新换代快,要求化学工业必须不断发展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寻求技术上最先进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法、原理、流程和设备是化学工业工艺创新追求的目标。化工新技术开发程序是一套科学的程序,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宗旨,以工业化和商业化为目的的创新过程。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化学工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科研人员以及专利和文献的数量都居各工业部门的前列。 3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传统的化工实验的数据处理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化工实验需要平行实验,数据处理过程的重复性也非常大。借助MATLAB软件的应用,可以使人们从大量的数据处理当中解脱出来。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是初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化工实验的特点流程较长,规模较大,数据处理也较为复杂。因此依靠计算机处理数据会使繁琐的数据处理过程变得简单快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处理是每一个化学工程实验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实验可以建立过程模型、分析工艺技术的可行条件。但是化工实验数据的处理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它需要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若仅仅依靠手工计算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化工实验数据的处理量很大、重现性很高,因此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学科。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有限的实验点去寻找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中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揭示某化工过程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MATLAB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尝试。传统的化工实验的数据处理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化工实验需要平行实验,数据处理过程的重复性也非常大。而MATLAB是一个强大的数学软件,能够方便地绘出各种函数图形,一方面可以解决符号演算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数学中的数值计算问题。MATLAB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包括信号和图像的处理、通讯、控制系统设计、测试和测量、财务建模和分析以及计算生物学等众多应用领域。它已成为国际控制界的标准计算软件。借助MATLAB软件的应用,可以使人们从大量的数据处理当中解脱出来,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一个数据处理程序:只需输入任意一组原始数据,就可以把实验结果,数据模型以及作图一起显示出来。 4 结束语 21世纪世界进入资源、能源短缺的时代,解决由国家提出的节约资源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任务,需要化学与化工学科的共同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化工教育首先要端正学生和家长对化工产生的片面认识。融合从分子水平的化学到大规模制各工程科学的宽阔视野,现代化学工程教育内容既应跨越和涵盖整个化学和化工领域,也仍要重视工程教育的特征,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完成化学工程教育的历史任务,探讨化工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化学工程的学科范式和内涵。 化学工程论文:虚拟仪器的发展及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一、虚拟仪器的发展和结构组成 电子仪器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模拟仪器、数字化仪器、智能仪器和虚拟仪器。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实际上是为第四阶段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代虚拟仪器,是通信技术、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三门学科最新技术的结晶,融合了测试理论、仪器原理和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高速总线技术以及图形软件编程技术于一体。虚拟仪器的产生是仪器发展史上一次大的革新。虚拟仪器是指将一些比较灵活高效的软件和一些性能较高的硬件结合起来,将其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对各项参数进行测试和调节、控制等的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平台。一般来说,完整的虚拟仪器系统中有三部分的组成结构,一部分是电子计算机,一部分是仪器软件,最后一部分是仪器硬件。在电子计算机和大型集成电路高速发展的今天,相比较传统仪器,虚拟仪器得到了飞跃发展。在基本硬件的支持下,虚拟仪器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合理的调用相应的高级软件模块来完成数据的采集、控制、分析、处理以及结果的存储和显示。与传统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具有成本低、性能高、扩展性强、开发时间短以及出色的集成这五大优势。基于此,本文对虚拟仪器的发展及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虚拟仪器的技术支撑和特点 硬件是虚拟仪器的基础,软件是虚拟仪器的核心。计算机主要完成数据处理和结果显示。硬件接口电路主要完成被测输入信号的采集、放大、模/ 数转换。根据构成虚拟仪器的接口总线不同,主要分为基于通用接口总线GPIB 的仪器系统、基于数据采集卡的虚拟仪器系统、基于VXI 总线仪器实现虚拟仪器系统、基于PXI 总线仪器实现虚拟仪器系统、基于串行口仪器的虚拟仪器系统和基于现场总线设备的虚拟仪器系统等类型。软件可定义仪器的功能图。虚拟仪器系统的软件结构从底到顶层分为仪器I/O 接口软件、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3 个层次。 虚拟仪器作为新型的仪器种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技术和接口技术,具有方便、灵活的互联性,可方便地同外设、网络及其它应用连接。其次,开放式体系结构,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虚拟仪器开放性构成方式,使其具有灵活性和功能的可重构性,可使用户提高重复利用率,缩短系统组建时间,降低开发费用。最后,“软件就是仪器”,仪器功能由用户定义。虚拟仪器系统中,软件是整个仪器的关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义仪器的功能,通过修改软件,很方便地改变、增减仪器系统的功能与规模,打破了传统仪器有厂家定义、用户无法改变的模式。 三、虚拟仪器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虚拟仪器技术就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灵活高效的软件能帮助客户创建完全自定义的用户界面,模块化的硬件能方便地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集成,标准的软硬件平台能满足对同步和定时应用的需求。这也正是NI近30年来始终引领测试测量行业发展趋势的原因所在。它在化学工程领域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虚拟仪器可以应用在化工过程控制领域中、是由化工领域中以及化学工程模拟领域中。虚拟仪器可以对化学反映系统中的各个参数进行实时的检测,还能通过参数的检测来调整和控制各项参数,以更好地确保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在化工过程控制领域中的应用有很多,例如,东南大学的王晓等人通过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的虚拟仪器开发了换热器试验装置测控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功能,包括对各项参数的检测、记录,同时还能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和调节,基于此,应该加强对该系统的研究和推广,使其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石油化工领域中也经常需要运用到虚拟仪器,通常是将计算机技术和虚拟仪器结合在一起进行应用。在这方面的应用实例有:通过虚拟仪器,对石油管道的压力进行监测,来判断石油管道在运行过程中会否出现泄漏现象。化学工程模拟,实际上是通过建立化工过程的一系列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标准的条件要求以及各项参数,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模型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的结构模拟出整个化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在化工领域中,如果要使用一种新的仪器或者是使用一项新的工艺,需要先依靠计算机对这些仪器或者工艺进行模拟,得到一系列数据,并鉴定其可靠性。虚拟仪器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使得整个过程的各项参数判断更加具体和直观,有利于判断其对于工程的影响。这方面的应用实例也有很多,例如,新疆大学的付志新等人开发出了一套基于全混流反应器的模拟系统,并且模拟计算了其中的不可逆的放热反应。 五、虚拟仪器的发展趋势和光明前景 虚拟仪器还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事工程、汽车、电力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铁路交通、地质勘探、生物医疗等很多需要高性能测控设备进行科学分析的场合。例如,利用虚拟仪器系统可以开发复杂的汽车驾驶室模拟仿真系统,汽车ABS 传感器功能测试系统;可以测试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噪音,进行飞机发动机测试,飞行控制系统测试;可以用于电力参数的测试,构建电力测量控制系统;可以用于开发内燃机测试系统,等等。 自从虚拟仪器出现以来,其技术也不断发展和成熟,逐渐向着图形化这一开发平台中的更强适应性、更高级别的硬件模块以及更符合标准的驱动程序等方向发展,而该平台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是促进虚拟仪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重要保证。同时,怎样缩短用户的学习时间和学习量,就能确保其进行具有强大功能虚拟仪器的使用,怎样让用户轻易地对该模拟系统中得到的结果进行判断,或者如何确保用户采用一些系统构成比较简洁的虚拟仪器来对复杂的内容 进行测试,都是虚拟仪器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虚拟仪器的结构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仪器的应用将不断扩大。除了上述提到的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各种应用,它应用的范围将不断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中。因此,虚拟仪器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化学工程论文: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东北石油大学于2010年成功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本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培养我国能源化工人才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一、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我院省级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新能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探索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跟上学科发展的途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和实验耗材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四、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实行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聘请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省、校级挑战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本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庆炼化公司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六、实践成果 1.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在 能源化工专业2009级中进行了三年的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化工专业类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对促进石油化工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以来,石油化工类专业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主编教材3部;完成了《分离工程》等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3门重点课程建设。 2.促进了石油化工专学科建设。石油化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的石油化工类学科建设。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艺,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个省重点(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已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轻烃加工与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3.学生创新实验与竞赛获奖。通过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能源化工09-2班25名学生,8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0余名学生参加国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公开7篇,申请专利2项。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100%,六级一次性通过率80%;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并有40%的学生自愿考试通过国家三级计算机考试。同时该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3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1等奖,5名同学获得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黑龙江赛区C语言程序设计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级英语竞赛、物理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获奖30余项。经过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严格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班级大多数学生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班级的学风日益浓厚,多次获得校级荣誉。 七、理论水平与推广价值 项目研究从能源化学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立的目标与东北石油大学化工学院特色优势实际出发,构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成果既有高度概括的模式框架,又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操作办法,为全国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构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参考,尤其是是对工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专业教学改革具有推广价值。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技术及发展动态 一、新型反应技术的研究 1.1 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 超临界液体是指在温度和压力都处于临界点之上时,此时状态处于液体和气体之间,具有这两种状态的双重性质。这种状态的流体不仅在化学工业、生物化工、食品工业有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在医药工业等领域应用很广泛,已经显示出巨大的魅力,极具发展前景。近年来,化学界将超临界水氧化法应用到保护环境的领域,但是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不成熟。 1.2 绿色化学反应技术 绿色化学是指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化学工程。绿色化学简单说就是采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来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有害的、妨碍社区安全的、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原料或溶剂等。绿色化学是将污染从源头进行消除的工程,因此很彻底,这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和高选择性的反应,生产出对环境有利的材料,并且回收废物循环利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1.3 新的分离技术 研究从广义上说,分离强化首先是对设备的强化,然后是对生产工艺的强化,综合起来说就是只要能将设备变小、将能量转化效率提高的技术都是化工分离技术强化的结果,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化工分离技术的主要趋势之一。古老的化工分离技术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将不同的组分从分离塔里分离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国内外的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除了大量新的分离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些在应用中同样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那就是:此项研究对相关分子蒸馏的基础理论探究比较少,没有在理论上充分说明和指导,对设计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也没有深入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分离技术也不断得到改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信息技术引入到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例如在研究热力学和传递的性质、多相流等方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生功效的主要分离技术,再如分子模拟大大提高了预测热力学平衡和传递性质的水平。对分子的设计加速了可以加速分离,因此对研究和开发新的高效的分离剂有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新的分离过程的深入,提高工作效率。 二、传热过程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2.1 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进展 微细尺度是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微细的探讨和研究传热学规律,现在在传热学中已经自成一个分支,发展前景广阔。当物体的特征尺寸远大于载体粒子的平均尺寸即连续介质时假定依然会成立,但是由于尺度的微细,原来的假设的影响因素也会相对的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流动和传入规律发生着惟妙惟肖的变化。目前,微米、纳米科学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领域都是围绕微细尺度传热学进行研究的。其中高集成度电子设备、微型热管、多空介质流动传热等多项研究都是微热尺度传热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2.2 强化传热过程的研究进展 这项研究主要是从改进换热器设备的形式入手,提高传热的效率,并想办法改进设备使其持续对外放热,这种改进包括发明新的传热材料和改进生产工艺,将过去的设计进行优化等方法。 2.3 传热理论研究进展 近年来,传热研究者一直都致力于滴状冷凝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但至今仍未能很好的实现,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实现滴状冷凝,并且使其冷凝表面寿命延长。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将滴状冷凝应用到工业上进行传热改造是传播热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沸腾的传热方式不仅在机械、动力和石油化工等传统的工业之中广泛使用,而且在航空航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也广泛的应用着。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对液体发生核态沸腾的原因和具有高换热强度的机理进行着深入的探究。由于沸腾的现象是复杂和多变的,这些都导致了我们不能利用常规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出沸腾所能传输的热量。到现在为止,加热器表面受到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的影响,这一问题是最需要得到解决的,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对沸腾传热进行计算大都采用机理模型,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就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做基础,所以目前应用的范围较窄,目前没有能较准确计算沸腾传热的计算式,因此我们有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和研究问题,从基本理论出发,提出新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或研究出新的模型,将数学与之相结合计算出沸腾所传出的热量,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2.4 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化学中大量的计算问题和数据采集分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解决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增加了数据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上的主要贡献,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数值模拟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补充,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和计算,有利于将数据直观的表现出来,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费用更加低廉,并且得出结论的周期比较短,对于应对此类问题计算机技术是最好的选择。 三、化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动态 3.1 将化工过程与系统过程研究相结合 化学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性质决定的,其非对称性和不平衡性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使其控制因素增多,结构尺度变多,其中结构是对过程工程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解决办法是简化其结构,使复杂的结构变得简单,更具有使用价值;首先研究特殊系统,然后推理出一般性的结论,进而推而广之,这些都为解决结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复杂系统不容易被分析的问题,采用整体法和还原法研究复杂的系统有利于把握系统的主要变换方向,多尺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将过程问题转换成平时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对研究化学工程的复杂结构有好处。化学工程的这一转变趋势预示着化学正在向着应用领域进行扩张,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价值性,而非学科本身理论的研究。这也在化学课堂上出现了明显的改革,从只有实验和理论两个过程的化学转换成有实验、有计算最后才产生结论的过程,这就需要化学与数学物理等相结合,甚至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而实现化学过程的更好研究。 3.2 将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研究相结合 科学的进步使大量新的技术和产品能源不断涌现,并且在先进技术的引导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为化学工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为新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不断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化学工程的发展就此进入老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学科研究的方法上更多的注重学科的交叉,更多的研究材料其中包括信息和化学、生物与化学、能源与化学、环境与化学相结合的工程学科,这些都为化学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为化学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3.3 将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研究相结合 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是将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研究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大量信息,并对此进行精细的计算,随着大量的数据的 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很多重要的规律和结论,这些规律可以用来作为提高效率和生产效益的理论依据,同时可以预见,将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必将是化学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必将成为引领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四、结语 化学的影响以及需要重点探讨的方向,就是化学环保问题。由于化学工程往往都会涉及污染问题,因此从化学工程技术角度分析,将从技术角度出发,从而尽最大限度来降低化工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未来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其发展态势。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 1 引言 化学生产工艺是化学生产过程中一直处于开发状态的技术,化工工艺的开发与发展在近年来更加火热,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常常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随着人们对环保理念的关注,化工生产的工艺受到了挑战。以往化工厂的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的解决,污水化学残留物的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化学生产造成污染,从很大程度上是其生产工艺存在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其污染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产效率,重点就在于改善其化学生产工艺。 2 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分析 我国工业的几大主体:机械工业、煤矿工业以及化学工业。化学工业之所谓成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因素在于化工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以及农业的迅猛发展。化学肥料是目前我国农业农作物的主要肥料,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稳定。然而,由于化学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化学废物,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尤其是排放的废水以及废渣,成为了自然中的主要污染源。从目前我国的化工厂的化工生产分析,总体上处于一种以牺牲能源以及环境为基础的化工生产。具体分析如下: 化工生产的效率不高;我国工业发展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主要在于其生产的效率不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由于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设备的不过关。例如在进行化学肥料的生产过程中,反应器皿往往无法达到反应温度。从而使反应不充分,造成废气以及废物的产生。不仅如此,反应不充分,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反应后生产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太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最为严重的是,不充分的化工生产,造成巨大的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从而大大降低了化工生产效率。 化工生产造成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化工生产是目前我国主要自然污染的源头之一,尤其是重金属的生产与化学反应。在化工场附近的废水检测中的结果显示,废水中的重金属严重超标,造成水源的污染,从而影响土质,造成自然环境的失衡。此外,对于化工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废水与废物,化工厂为了节约成本等原因,而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将污水以及废物直接排放到自然中,造成了大范围的污染。 化学工程中,连续的化工生产环节不连贯,造成整个工程的连续性不佳,工程的进度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的时候,就会对化学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化工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生产工艺的不合格。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化工生产的主要现状为生产效率不高,防污染环节不重视,没有专门的污染处理系统以及化工生产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一起阻碍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3 我国化工生产工艺解析 从上文中,对于我国目前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我国的化工生产工艺还不是非常完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化学的生产工艺需要有哪些改进呢?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采取哪些最新的化学生产工艺能够降低化学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呢? 首先,化学生产过程中,提高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环境。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料的产生,反应条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提高化工生产效率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加强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以及反应所需条件一定要达到所需标准,才能保证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高效生产,并减少废物的产生。其中,废物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废渣。保证这些废物不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就能保证化工生产的相对环保。 其次,化工生产过程中,并非只是提高产品生产的环境,更应该能够提供废物处理的程序以及治理系统。目前,我国规定,有毒物质以及重金属是绝对不允许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此外,还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废气,这些都应该经过适当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废水的排放一般要采用化学综合的化工工艺。其原理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通过沉淀的方式,使其沉淀,从而减轻其危害性。此外,废气的处理应该在排气的中部以及顶部,都设置一出废气处理系统,这些装置可以将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以及废气中的粉尘过滤,从而保证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 最后,真正从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入手,工艺技术是指从不同的反应原理以及反应条件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制造氧气的方式就有很多种,那么哪种方式才是最为简单、效率高并且更适合化工生产呢?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生产的原料以及方式都是可以随机改变的,并能通过改变来进行适应性生产,从而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并实现高效以及绿色生产。 总之,化工生产工艺的提高,应该从当前的现状分析,找出生产环节中的弊端吗,从而大力发展化工工艺。 4 结语 以上分析主要探究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问题。化工生产在环保以及节能减排等多个主流理念的影响下,开始不得不提高其生产工艺。传统的生产工艺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生产大量的化工产品。虽然这些化工产品对于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合理生产、绿色生产才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化工生产的工艺亟待提高,因此出现最新的化工生产技术以化工生产工艺,旨在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并能满足节能减排以及环保的要求。如果生产工艺无法真正实现环保与节能减排,那么也可以开发化工后期的环保处理工艺。总之,最大限度提高化工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化工生产中的问题,实现合理化生产。 化学工程论文:浅议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 工业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工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能源及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1]。工业污染物处理、生活废品处理等已经成为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绿色化学工程是一个新型项目,其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对化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现象进行处理,促进化工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得到改善。 一、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开发 在传统化学的生产过程中,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导致化学工艺一直处于被动生产。应用这样的化学工艺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资源优化也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化学工艺的应用不但导致化学生产污染物成本提高,还导致污染物处理效率严重下降。绿色化学工程的应用可有效弥补传统化学工程中存在的缺陷,其通过对相关科学技术及先进方法的利用,对化工生产相关污染物进行除尘、脱硫等处理。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绿色化学原料 在化工生产工艺及具体流程中,化学生产原料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在传统化学工程中,所用原料大部分为不可再生能源。采用这些原料不但大大提高国家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导致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增加,加重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将绿色化学原料作为化工生产材料是绿色化学工程重要研发内容之一。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使用绿色化学物质、自然物质等无染污、可再生的化学原料。典型的绿色化学原料主要有芦苇、苞米杆、纤维植物等。将这些作为原料投入到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使其转化为酮、醇、酸类等多种化学品。在整个转化反应过程中,这些原料仅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而不会有任何一种有害、有毒的物质产生。 (二)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在化学工程的物质反应中,化学反应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所有化学原料的转化均是需要化学反应才能得以实现。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合理选择有效的化学反应形式可有效促进化学工程生产效率及质量得到提高[2]。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反应原料、环境、时间、特点等均会对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化学生产过程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反应形式为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热产生,所有化学原料均会在热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变质,因此会大大降低化学品的生产质量。在绿色化学工程中,应用新型的反应形式,这种新型反应形式为烃类氧化反应。这种反应形式的应用不仅可促进催化物反应催化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可有效促进生产物同分异构反应时间增加。 (三)使用无毒无害催化原料 随着化学工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将化学反应合理的应用于化工生产过程中已经成为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均离不开催化剂的使用。将催化剂应用于化学反应过程中,可有效加快反应速度,缩短法宁时间。所以,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原料成为推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不断深入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对催化原料的选择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催化剂得到开发和研制,化学反应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原料不断得到改善,分子筛除催化剂等优良催化原料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毒无害催化原料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化学反应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同时也可减少环境污染。 二、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产生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各工业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均已广泛应用到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该工程中具有的应用性能不仅可有效改善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可有效促进化工生产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化工产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清洁生产技术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绿色技术,该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化工原料进行无害、无毒、无废处理,实现原料利用率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化学工程的生产质量得到提高。在清洁技术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技术分别为脱硝和脱硫两种技术。应用该两种技术对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的化学废物、生活垃圾等进行绿色处理,经过相关技术的处理后,生活垃圾可有效转化为沼气。应用自然发电技术来代替传统发电技术。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和应用是清洁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生物工程中合理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可有效促进细胞及基因工程的发展效果得到显着提高。在辐射加工中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可促进催化剂的作用得到显着提高。 (二)与生物技术相互结合的应用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其技术范畴具体包含细胞、微生物、基因、酶等多种技术。其在各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含有生物化工合化学仿生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生物体内,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存在,其具有显着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在生物合成的每个过程中均无法脱离酶的作用。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对生物技术进行合理应用,通过相关技术处理,可使再生资源转化为相应的化学品。早期所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原料大部分是直接源自动物和植物,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将煤炭、石油作为原材料使用。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通常情况下均是应用工业酶或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酶作为催化剂。将酶与通常应用的化学催化剂进行比较,酶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点主要表现为无污染、产物性质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例如通常情况下均是应用丙烯腈进行丙烯酰胺制备,当使用酶作为催化剂后,能耗消耗量大大降低,反应具有彻底性,并且在反应过程中无任何副产物产生。 (三)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主要发展目的之一即为为社会生产处环境友好型产品,如清洁汽油、磷洗衣粉等无毒无害产品。通过绿色化学工程可以生产出与社会、自然环境发展相符合的友好型产品。绿色化学工程生产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的购买的产品均为绿色产品,不仅有效保证了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如能够促进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可有效降低生态环境的染污,促进国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应用无毒、无害的物质作为原材料,使用节能减排的生产工艺,应用清洁生产的技术,可有效降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减轻生态环境污染,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产品与生态互补得以实现。因此,对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进行开发和研究是对当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促进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1.1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对开发能源的技术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1996年将“煤化工”等专业列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促进我国煤化这一特色专业发展。加强煤化工特色建设,可以扩大煤化工产业,推广清洁能源,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煤化工特色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提高就业机会。 1.2发扬创新精神 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够彰显特色。特色专业是经过改革后被确定的内容,它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但煤化工专业发展中,以往的教学经验仍然会对创新有所阻碍,因此在建设有特色的煤化工专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 1.3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始终坚持煤化工人才培养方向,也有着自身的特色,毕业后学生主要面对钢铁冶金系统,能源方向,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是,也要立足根本,找准发现,坚持稳定发展的原则。煤化工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此稳定发展,才能适应不确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2建设煤化工特色的对策 2.1创新教育观念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其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过程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理念指导[1]。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发展与市场分不开,煤化工专业与能源安全与供应、钢铁冶金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能源问题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摄入,煤化工专业发展也要将观念进行创新,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通过实现教育活动,将教育观点和教学理念进行谈论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教学理念偏差,要及时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指导。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煤化工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定期考核,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这种观念融入教育,这也是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措施。 2.2创新课程体系 煤化工特色专业要突出特色,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在基础教学中突出特色,从而培养有特色的专业性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煤化工特色,根据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定课程体系,使本专业的教学能够有序进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煤化工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但特色建设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因此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要与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而能够在以往的经验中,发挥教学成果的理念,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课程体系要反应时代的特征,但也要与学校的特色向结合,建设出使用社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煤化工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例如开展“焦化特色课程”、“清洁能源课程”等,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将基础必修课和辅修课程想结合,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发展。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工程与艺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建设特色煤化工专业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将最前沿的煤化工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才能够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学生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锻炼,整体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2.4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的质量体系建设是有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保障,在科学的监督机制中,促进煤化工专业发展。高校要保证特色专业有效进行,就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及教学条件,这些物质保障是实施特色专业的前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课程实施不佳,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会阻碍课程目标的实现。做好特色专业,离不开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要制定质量责任制,包括学生评价、教学反馈、教务系统质量检测等,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是高校的特色专业,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创新性原则,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本专业特色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要创新教育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健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突出特色,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煤化工专业人才。 化学工程论文:探讨化学工程中的结构问题 1 结构的定义及其时空多尺度特征 “结构”在《辞源》中有如下定义:1)连接构架;2)物体构造的式样;3)诗文书画各部分的组织与布局。 结构具有多尺度和随时空变化的特征。如太阳系由太阳、地球、月亮等不同尺度的星体构成,它们在万有引力的相互作用下处于有序而不停的运动之中。又如一棵树由不同尺度的树干、树枝和树梢组成,相互依分数维的规律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化学工程同样具有多层次、多尺度并随时空变化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从分子到颗粒的小尺度区、从颗粒到单元设备的中尺度区和从单元设备到系统流程的大尺度区。各区中均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小尺度区中的结构,如超分子和离子液体结构。 2 多相流结构的预测 结构需要若干参数来定量表达,以工业快速流化床提升管中的流动结构为例,需要 8 个参数来描述,分别为密相表观气速、密相颗粒表观速度、聚团平均直径、密相空隙率、密相体积分率、稀相表观气速、稀相颗粒表观速度、稀相空隙率。李静海、郭慕孙在研究快速流态化床的局部结构时,提出了能量最小多尺度作用模型。 (Energy-Minimization Multi-Scale Model,EMMS)。该模型认为在快速床中流体用于颗粒的悬浮输送能最小,并以此作为系统的稳定性条件,与稀密两相的动量守恒方程、等压降方程、气固两相的质量守恒方程、聚团尺寸方程一起求解,成功预测了反映快速床局部结构的 8 个参数。借鉴 EMMS 模型的方法,结合研究不同床型、内构件、外力场对多相流动的影响规律,可望建立各种类型流态化床结构参数的预测模型。 3 结构—性能关系 众所周知,物质的分子结构与其热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材料的微观结构、介观结构与其宏观的物化和力学性能密切相关,如金刚石与石墨同样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金刚石坚硬无比,而石墨则非常柔软。同理,以尺度大小不同、空间分布不均的气泡、液滴、颗粒、聚团组成的化工多相流的局部结构与其流动、传递、反应行为密切相关。 图 1 为离子液体的结构图。各离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网络结构,因此具有较高的黏度。图 2为微乳液中的胶团(水包油)和反胶团(油包水)的结构示意图,虽然其尺度微小,仅 10~100 nm,但结构复杂。以反胶团为例,其核心为自由水,核心周围是结合水层,再往外为表面活性剂和助剂双亲分子层,最外是油相。该结构与微乳液的萃取分离和反应性能密切相关。图 3 是由微观像探头(镜头直径 3 mm)拍摄到的快速循环流化床中的局部结构的照片,从中可见快速流化床中存在颗粒的聚集相(聚团)和颗粒的分散相(稀相)两相结构,聚团的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相同,这种结构对快速流化床中的传递与反应具有直接的影响。图 4 是纳微颗粒鼓泡流化床层流化时和断气塌落后的照片。纳微颗粒表面过剩的自由能使其具有聚集成团的特性。从图 4 可见,床下部是大尺度聚团,床中部是中等尺度聚团,床上部是小尺度聚团。颗粒聚团内部的颗粒与气流接触很差,严重影响传递和反应速率。图 5 为气固鼓泡流化床的照片。其中,图 5a 的床中无内构件,床层由气泡相和乳化相组成,气泡尺寸较大;图5b 的床中有多块百叶窗型横向挡板,床层由气泡相和乳化相组成,但气泡尺寸较小且均匀。气泡会形成气体短路,严重降低气固接触效率。图 6为工业流化床中设置的组合式横向斜片挡板,可以有效破碎气泡和颗粒聚团,斜片导向可进一步强化气固接触。图 7 为工业萘氧化制苯酐流化床反应器的内部结构图,床底的气体分布板可使气流均匀分布,床中的垂直换热管内构件可强化气固接触,减少放大效应。由于这种多相流结构的难以预测性和构效关系的复杂性,传统的化学工程采取平均的方法,必然造成预测的偏差,成为化学工程放大的瓶颈问题。 4 多相流结构的调控——散式化方法过程 工业多相反应和分离设备中局部结构由气泡、液滴、颗粒和聚团等尺度不同的分散相和气、液介质连续相组成。这种分散相的尺寸越小,它们在连续相介质中分散得越均匀,相间接触界面就越大,越有利于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同时如果相间的滑移速度越高,则相间界面越薄,界面的更新速度越快,同样有利于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影响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系统或设备条件(包括颗粒和流体的性质、设备与内构件的结构与形状、外力场的影响等)和操作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气液固三相各自的流速与流向、稳态操作与动态操作等)。当前引人注目的微通道与膜反应和分离技术的优势也在于可有效调控结构,得到尺度均匀而微小的气泡或液滴,强化相间接触。 5 多相流结构与计算机模拟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流体力学和过程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应运而生,人们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高效计算机对复杂过程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进一步通过多种实验参数的测量对模拟结果加以验证。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流化床结构的预测、优化调控以及规模放大的最终解决,无疑应当寄托于计算机的数值模拟和仿真技术。当前用于气固流化床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两流体模型(Two-Fluid Model,TFM)、颗粒轨道模型(ParticulateTrajectory Model,PTM)和流体拟颗粒模型(Pseudo-Particle Model,PPM)。巨大的计算量使 PTM 模型和 PPM 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应用 PTM 模型和 PPM 模型对含有大量颗粒的工业系统的模拟目前还不现实。两流体模型将颗粒也视为流体来处理,由两套分别描述流体和颗粒相的流体动力学方程组来描述,其间通过相间作用项来封闭,两相同在 Euler 坐标系下处理。该模型主要是在微观足够大和宏观足够小的尺度上进行平均化,这使得这些微元适于在衡系统获得简单的本构方程,从而可以通过数值的手段预测系统的时空变换。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局部非均匀结构的存在,真正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微元尺度与反应器宏观尺度相比往往过于微小,目前的超级计算机速度也很难满足其需要,所以不得不采用加大尺度的微元,其内部含有丰富而显着的非均匀结构,这时现有的本构方程已经不再适用。目前多数具有应用价值的模拟成果都是应用双流体模型得到的。FLUNT、CFX 等以双流体模型为内核的商业软件被广泛采用。 结束语 化工多相流反应与分离设备中存在颗粒、气泡、液滴、聚团,且其尺寸大小不同、空间分布不均匀。该局部不均匀结构与流动、传递、反应行为密切相关。传统的化学工程忽视局部多尺度不均匀结构而采取平均的方法,造成对“三传一反”行为预测的偏差,成为化学工程放大的瓶颈问题,应引起学术界关注。近年来在结构参数的预测理论研究、结构与传递和反应的关系理论研究、结构的优化调控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结构参数与两流体模型相结合的多相流计算机模拟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面对复杂得多尺度结构问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服务业营销论文:服务业营销创新中消费者自述偏好与实际选择的矛盾:基于湖北省企业的实证研究 摘要:通过尝试将渐进式营销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营销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营销创新,将变革型营销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变革型营销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变革型营销创新,并构建了市场研究对营销创新的作用模型。以湖北省205家服务业企业为样本,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营销创新和以技术为基础的变革型营销创新消费者自述偏好(SP)与消费者实际选择(RP)的一致性较高,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营销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变革型营销创新消费者自述偏好(SP)与消费者实际选择(RP)的一致性较低。环境不确定性在市场研究执行品质与以技术为基础的营销创新方式间发挥着调节作用。 关键词:服务业企业;自述偏好与实际选择的矛盾;市场研究;渐进式营销创新;变革型营销创新;环境不确定性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随着时间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服务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动荡和恶劣,营销创新已经成为服务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蔡明达(台湾)[1]认为营销创新由新产品(或新服务)创新和营销程序创新两个维度构成。服务业进行营销创新时需先后经过新服务研发和新营销程序研发两个阶段(有时这两个阶段可以交互进行)。陈嵩(台湾)[2]认为规范性的新服务研发(NSD)活动包括构想筛选、市场研究和商业分析等11个阶段。服务企业所设计的新服务创意经过构想筛选后便进入市场研究阶段,以测量潜在顾客对新服务构想的反应倾向及认可度、是否解决了顾客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潜在市场需求规模等。市场研究常采用调查消费者自述偏好(stated preference,SP)来估计和预测消费者的实际选择(即显示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RP),然而,消费者在购买前的自述偏好(SP)经常与购买时的实际选择(RP)相矛盾。 学者们对SP与RP不一致的影响因素往往从市场上消费者的总体行为和消费者的个体差异角度进行研究,没有从市场研究执行品质和营销创新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导致研究结论没有反映关键研究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服务业市场研究执行品质是指服务企业市场研究在具体执行时的执行质量。 本研究将营销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营销创新、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营销创新、以技术为基础的变革型营销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变革型营销创新等四种方式,通过市场研究执行品质与这四种营销创新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视角,揭示服务企业SP与RP不一致的原因。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 (一) 消费者自述偏好(SP)与消费者实际选择(RP) 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对SP与RP的研究分布在三个方面:(1)以Kumar和rao[3]为代表的校验观点,主张用SP数据对包括消费者决策在内的各种问题先建立模型,再用RP数据进行实证检验。(2)以Grijalva等[4]和Azevedo等[5]为代表的互补观点,认为SP数据和RP数据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可以将SP和RP结合起来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上可以得出一致性和稳健性都较高的估计。(3)以Loureiro等[6]为代表的相关观点,对SP数据和RP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Loureiro等对生态苹果的SP数据和RP数据研究发现,顾客如果支付额外高价,SP数据和RP数据的一致性程度就较高。 学者们虽然研究了SP和RP之间的相关性,但缺乏对SP数据和RP数据不一致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哪些因素导致了SP和RP之间的不一致尚不十分清楚,唯有金英和苏萌[2]从消费者对偏好品牌的购买意愿、是否开过偏好品牌车型、偏好品牌的平均价格、产品价格有吸引力的重要性等方面研究了中国汽车市场消费的SP和RP之间的不一致,发现这些变量对SP和RP之间是否一致有显著影响。但从市场研究执行品质与营销创新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视角揭示服务企业SP与RP不一致的原因,目前还是研究空白。 (二)市场研究执行品质与营销创新 成功的营销战略必须获得来自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为此企业必须进行市场研究。服务业市场研究是指服务企业首先拟定出一个确切的服务概念(包括新服务以及相应的营销程序)以及相应的目标市场,然后在目标市场上调查足够的样本,以确认新服务以及相应的营销程序能否满足消费者需求与偏好,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是否具有竞争优势。Ronald等[3]研究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研究及早删除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的概念,还可以收集消费者的偏好及需求,对原有服务概念(包括新服务以及相应的营销程序)及目标市场进行相应调整,调整后的新服务概念将比原有服务概念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Lauga和Ofek[4]将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划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偏好市场结构中,实施了市场研究的公司总是在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特性上进行创新,并且比没有实施市场研究的公司投入更多的研究和开发资金;在水平偏好市场结构中,实施了市场研究的公司可能会遵循利基战略而进行创新以服务于较少市场份额的消费者偏好,从而避免服务于较大市场份额的消费者偏好时所产生的激烈价格竞争。 服务业市场研究执行品质是指服务业在营销创新过程中所进行的市场研究在执行和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质量。Ronald等[8]、陈嵩等[2]在研究营销创新程度和市场研究执行品质的关系时均认为,渐进式营销创新需要的市场研究执行品质较低,变革型营销创新需要的市场研究执行品质较高。 然而,也有学者的观点与上述研究结论相悖,Veryzer[10]研究指出,市场研究对渐进式营销创新或许有其成效,但对变革型营销创新却没有显著影响。Davison等[11]也认为新服务太复杂不易由市场研究获得有意义的顾客反应。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研究市场研究活动执行品质对营销创新的影响时出现了分歧,本文认为笼统地将营销创新划分为渐进式营销创新和变革型营销创新是导致分歧出现的根本原因,也是服务业营销创新中进行市场研究时SP与RP不一致的内在原因。为此,本文尝试将渐进式营销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渐进式营销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营销创新,将变革型营销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变革型营销创新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变革型营销创新。 服务业营销论文:桂林饭店服务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 桂林饭店服务业开展绿色营销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桂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桂林饭店业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从桂林饭店服务业开展绿色营销的现状看,桂林饭店服务业绿色营销还未全面展开,消费者还未形成普遍的绿色消费意识,政府也缺乏足够的鼓励措施。为此,桂林饭店服务业应采取加大绿色宣传、培育绿色营销文化、倡导绿色消费,引进和采用绿色新技术、制定饭店绿色营销战略、强化政府导向作用等绿色营销的策略。 [关键词] 桂林 饭店服务业 绿色营销 “自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公布《增长的极限》以来,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为世人所关注,可持续发展被提上议程。”到20世纪70年代,全球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它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绿色营销传入我国。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一种能辩识、预期既符合消费者的社会需求,并可以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绿色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各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饭店业也不例外。在饭店服务业中实施绿色营销是绿色营销理论在饭店业中的具体体现,是在消费者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其本质上是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饭店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绿色消费为消费出发点,以绿色文化为饭店文化的核心,在满足顾客绿色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为实现饭店目标而进行的营销活动。桂林饭店服务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桂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开展“绿色营销革命”。 一、桂林饭店服务业开展绿色营销的现状分析 在绿色理论、绿色意识、绿色营销的推动下,桂林的部分饭店业也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经营理念,以环境保护为营销价值观的绿色营销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桂山大酒店,榕湖饭店,桂林漓江大瀑布饭店、桂林喜来登大宇大饭店等星级饭店都推行了以“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桂林的青山绿水”为口号的绿色营销活动。还有,桂林的香江饭店为了给客人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住宿环境,特购买了一台医用消毒设备,以保证让客人用得放心。但是,桂林饭店服务业的绿色营销活动还只是刚刚起步,而且未深入到技术层面,相对于国际饭店业而言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饭店自身而言,绿色营销还未全面展开 (1)绿色宣传不到位。部分饭店业虽已开展了绿色营销活动,但未对其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忽略了饭店服务业的社会公众形象,从而未达到发动消费者和社会大众一起来关爱桂林的生态环境。 (2)绿色营销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饭店业扩展,高档饭店普遍过剩,旅游淡季客房出租率不高,引起饭店之间恶性竞争,饭店服务质量下降。饭店业自己承担环保成本、追求绿色营销的能力有限,开展绿色营销的积极性不高。一些饭店宾馆不愿意引进或开发环保技术,绿色营销的基础条件薄弱。一些饭店认为绿色营销的前期投入成本大,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饭店业不愿意接纳绿色营销。 (3)绿色营销手段、技术不能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目前由于桂林饭店数量的急增,部分饭店业为了吸引顾客,在营销手段上不是以开发适应顾客需求的绿色产品取胜,而是竞相以“折扣”“给导游、出租车司机高额回扣”等手段来吸引顾客。客房讲求总统套房,贵宾房等豪华住宿服务。餐桌上追求黄金宴、野味宴等奢侈消费。这既加重了消费者负担,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营销技术上,部分饭店业在废物处理与控制、节约能源等方面虽做过初步工作,但并未达到采用先进技术排污、降低污染、保护生态、循环使用的要求,部分饭店甚至为了降低处理废物的成本,还将客房污水、厨房废物等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漓江,造成漓江水质的污染。 (4)对获取环境标志的重视不足。ISO14000被形象地比喻为“通往国际市场的绿卡”,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善和系统的环境管理的国际化标准。目前,桂林的大部分饭店对ISO14000在饭店行业的应用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部分饭店看到了采用环境标志有利于饭店节能降耗,改善饭店形象,对饭店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都有利,但因为担心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费用会增加饭店经营的负担。因而,大部分桂林饭店对环境标志的认证都采取冷淡的态度。 2.从消费者角度而言,还未形成普遍的绿色消费意识 消费者作为绿色营销活动的参与者,其绿色消费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程度,以及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意愿等,对饭店服务业的绿色营销活动的实施都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消费者受传统消费思想的束缚,绿色消费意识还很不成熟。一方面,人们对绿色营销的认识依然不足。一直以来,饭店消费被当作享受性高消费场所,想着既然我交了钱就应该享受上帝般的待遇,牙刷、毛巾等作为一次性消费品就应该每天更换,空调、热水可以无限制使用。另一方面,绿色价格较高致使消费者不愿意选择绿色消费。桂林饭店业要开展绿色营销,必须引进先进的绿色技术、设备,创造新的绿色环境,从而使得消费成本增长。从2002年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秘书处先后对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等地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8%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改善而支付较高的价格。而相对消费水平较低的桂林而言,这样的比例更低。 3.从政府角度而言,桂林市政府缺乏足够的鼓励措施 绿色营销作为推动桂林饭店业发展的一种全新营销理念,需要政府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及政府全面、大力的支持。桂林市政府尽管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桂林旅游业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但在实施调动其积极性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制办对桂林近40家星级饭店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盈利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饭店陷入亏损,寻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桂林饭店业数量不断增加。但饭店长期处在不利的环境中,水电价格较高,能源消耗占全年营业总收入的14.52%。而桂林市政府也未对开展绿色营销的饭店实行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未能充分调动起饭店业开展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三、桂林饭店服务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绿色消费是时展的潮流,有发展潜力的饭店应认清市场发展趋势,把握绿色营销的时代机遇,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就目前而言,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点有效措施: 1.加大绿色宣传,培育绿色营销文化,倡导绿色消费 加大绿色宣传就是要求桂林饭店服务业通过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传递绿色信息,让消费者和社会大众懂得开展绿色营销的意义,带动消费者自觉选择消费绿色产品,形成环保理念。饭店的领导、全体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宣传绿色知识,营造出绿色消费的氛围。饭店要把环保理念纳入产品和企业广告中,通过强调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行动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绿色形象。 “绿色营销文化是培育员工绿色意识的重要工具,是饭店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先导。”培育绿色营销文化就是要求饭店服务业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教育,使从基层服务人员到高层领导者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员工形成共同关注绿色营销,主动向消费者推销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共创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品牌的绿色营销文化。倡导绿色消费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和刺激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在相关教科书中融入环保意识,开设绿色营销课程,让人们从小形成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绿色消费意识。另一方面,桂林的饭店可不定期举办一些以绿色为主题的营销活动,如:百家饭店“创绿”活动,“绿色在行动”等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饭店也可以将自己融入社区环境中,加大社区内的绿色宣传,从而提高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 2.引进和采用绿色新技术,增强绿色营销基础 就目前而言,桂林饭店业开展绿色营销的整体态势还不理想,大多数饭店离绿色营销尚远,甚至根本不具有绿色营销基础。因此,桂林饭店业应该加大投入,从长远利益出发,积极的采用、引进先进绿色科技,以使得饭店业在能源减量、废气处理、燃料使用、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等方面能跟上时代潮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达到提高绿色产品质量,提高绿色服务水平的目的。一方面,桂林的饭店服务业首先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让部分有实力的饭店起模范带头作用,从点到面逐步引进和采用绿色新技术并让其余未开展绿色营销和采用绿色新技术的饭店看到其存在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已开展了绿色营销活动的饭店应实行强强联合,通过相互借鉴和交流经验,达到提高桂林饭店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整体态势。 3.制定饭店绿色营销战略,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组合 “绿色营销战略是指在绿色观念的指导下,根据顾客和社会对消费及环保的要求,结合饭店现状及其长远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可供利用的战略决策来规划、利用和组合,制定市场营销活动的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环保性的行动方案。它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在绿色产品策略方面,现阶段桂林饭店业中的绿色产品主要包括绿色客房、绿色餐厅和绿色服务,它是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环节和支撑点。其中绿色客房要求在客房中布置绿色环境,提供绿色物品,取得宾客支持以节约能源耗费。如:在房间中放置盆景净化空气,客房装修使用绿色建材,不提供一次性耗费品。如一次性牙刷、牙膏、洗发液、拖鞋、梳子等。绿色餐厅主要是倡导开发绿色食品。通过开发无农药、无污染、无虫害的绿色食品吸引顾客,不使用珍稀动物或野生动物做菜肴,开发特色菜系,使用野菜等作为特色菜谱。而绿色服务则提倡消费者勤俭节约、反对浪费,饭店内回收可再生垃圾等。 在制定绿色价格策略上,即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耗的理念出发,依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资源节约使用”的观点,将环保费用记入饭店经营成本,使得饭店为节约成本而尽量减少污染、浪费。如:桂林市政府每天安排了专门的清洁队伍对每家宾馆、饭店的垃圾、废品进行回收处理,但前提是每家饭店都必须每月定期缴纳一定的清理费,这样既制约了饭店业无所顾及的乱倒垃圾,过分浪费的行为,也保护了桂林的生态环境。 在选择绿色渠道方面,即要求饭店选择供应商或中间商时,尽量选择绿色信誉好的产品提供者,尽量采购有绿色标志或可再生的产品,以维护饭店良好的企业形象。目前大部分实施绿色营销的桂林饭店已意识到了这一渠道的重要性,在选择供应商和中间商以及绿色产品时已格外慎重,并以签订长期的合作合同为保障。 在促销策略上,可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广告,宣传绿色营销;通过印制宣传小册、路牌广告等传递绿色信息,尤其是要把很大一部分的促销努力放在支持与环境质量相关的绿色公益活动上,同时保持与环保组织、环保管理部门的和谐关系,主动承担环保义务,以达到绿色促销的目的。 4.强化政府导向作用,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 绿色营销的实施只有通过政府的正确导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实现。政府可通过强化绿色导向,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实行强制性的绿色管理。桂林市政府要发挥其职能,支持饭店业的绿色营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并制订相关的排污、排废标准。对超标者或拒绝执行保护环境的相关法规、政策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对于表现优秀者实施绿色奖励政策。最重要的是对“绿色标志”要严格发放和管理,真正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针对桂林大部分饭店对ISO14000认证认识不清的状况,桂林市政府或企业本身应加强对认证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争取ISO14000认证、加强环境标志的管理,不但有利于桂林饭店业尽快与国际饭店业接轨,而且还有利于引导桂林饭店业按照绿色要求开发绿色产品,制定绿色价格,推进绿色促销,改进绿色服务,促使桂林饭店业走向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 另外,桂林饭店业应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名城,越来越多的外国饭店也纷纷涌入桂林市场。这一方面,加剧了饭店业间激烈竞争,也促使桂林饭店业为了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顺应国际、国内时代潮流开展绿色营销。另一方面,应该让桂林饭店业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吸取国外饭店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先进经验、技术与管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桂林饭店业开展绿色营销的步伐。 服务业营销论文:试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的应用 摘要 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使国内金融机构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作为营销传播领域的新理念,将其引入客户关系管理中,将能够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多项改善,如提升客服意识、实现数据库的集合、更有效地推销金融产品等。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引进主要是在金融服务业现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加强顾客关系管理,以及金融服务品牌建设等。 关键词 金融服务业;客户关系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金融服务业的客户规模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市场中,不可能单纯地依靠开发新客户来支持组织的持续性增长,为此,组织应在拓展客户的同时,维系原有客户关系,深度挖掘存量客户的价值,以此提高综合收益。但是,就目前国内金融服务业来说,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中资金融机构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客户服务水平落后。上海银监局分析发现,2007年信访主要集中在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服务纠纷,占比82.86%,按投诉内容看,以信用卡业务投诉最为突出,占总量的16.13%,其次为服务类投诉占15.89%,收费类投诉占13.89%,电子银行投诉占11.67%。由此可见,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客户关系势在必行。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核心理念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营销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广告公司协会的定义:“这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目的是去影响特定视听众的行为,它认为现有或潜在的消费者与产品或服务之间发生的一切有关品牌或公司的接触,都可能是将来讯息传递的渠道。进一步来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运用与现有的和潜在的消费者相关,并能为其提供可接受的一切传播形式。总之,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过程是从现有的或潜在的消费者出发,反过来选择和界定劝说性传播计划所应采取的形式和方法。 基于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4c理论取代4P理论,以4R改进4C。即:忘掉产品,研究消费者想要什么;忘掉价格,理解顾客的成本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忘掉地点,怎么方便怎么来买;忘掉促销,记住与消费者沟通。二是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二者密不可分。该思想提倡营销应该以人为本,在营销传播过程中时刻注意与用户进行沟通,这种沟通不是单向的、从上至下的,而是双向的、平等互动的以及动态长期的。三是整合营销传播不仅是战略,也是战术。一项整合营销传播的成功依赖于创造性过程的两个性质迥异的部分,即战略“消费者想听什么”和战术“怎么告诉消费者想听的东西”――表现战略的创造性思想。四是营销传播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既要建立面向消费者的传播理念,还要侧重营销传播中各个关系的整合,组合成一个声音、一个形象。 随着整合营销传播的深入,在4c基础上又提出了4R理论,即反应、关联、关系和回报。4R理论是在新的平台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它不但重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而且更加注重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它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整合内外资源,快速响应需求,建立多方关联,实现互动与双赢,同时也延伸和升华了便利性;二是体现并落实了关系营销的思想,通过关联、关系和反应,提出了企业如何主动创造需求,建立关系、长期拥有客户、保证长期利益的营销方式;三是回报兼容了成本、价格和双赢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外资金融机构已取得国民待遇,市场竞争日趋残酷,客户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直接威胁到金融服务业的生存,我国金融企业也逐渐意识到金融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但具体运用中,却遇到了各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服务水平低下。无论是与国外先进银行还是与客户的需求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产品功能和业务流程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产品功能方面,尚不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快速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高端客户的需要;在业务流程方面,如何面向广大的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2、客服投诉事件时有发生。近几年来,各大媒体上时常能见到顾客投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服务问题的新闻。尽管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等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处理投诉事件的措施,但是投诉事件还是时常发生。如《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6年6月份到7月份期间上海保监局共收到信访来信55件,接听投诉电话68个,接待来访14批18人次,其中直接针对保险公司的135件次;银行业情况也相似,如许霆之ATM机事件,银行就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全面质疑等。 3、客户对金融产品缺乏认知。在金融企业开发新产品或对既有产品进行营销推广时,由于金融企业和客户的信息不对等,他们会发现客户根本无法了解这些产品,主要原因是金融产品从设计到开发都需要运用到复杂的理论和模型,就是简单产品介绍也会涉及专业知识,这对客户的金融知识要求比较高,而我国金融知识还远没有普及,客户对金融产品广泛缺乏认知,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产品的兴趣,也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创新积极性。 4、客户缺少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忠诚度。国人目前选择金融服务,往往还是基于就近的原则,缺乏品牌偏好。由于我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基本是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依然存在,员工仍将自己作为国有员工看待,不思进取,服务态度差,工作效率低下。虽然近些年受到股份制金融机构及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服务上有所好转,但是顾客满意度还是很低,没有树立品牌效应,也就无法使顾客形成品牌认知和品牌忠诚。 三、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引进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重要意义 金融服务业客户关系管理引进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于现实中的金融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可以做到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品牌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具体来说,第一,在传统 的营销理念下,各种类型的消费者接受的是相同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和信息。数据库技术可以使企业能够将目标集中个人身上,实现准确定位,从而生产出个性化信息,提供个体化的精准营销传播计划。第二,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传播效率。企业可及时针对消费者这种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目标消费群的需要。第三,关系管理。基于数据库的价值信息,金融服务企业能够获取客户个人化信息,并实施精准化营销传播战略,执行顾客导向的互动沟通及粘性沟通,达到维护顾客关系的目的。第四,品牌建设。金融服务企业通过实行整合营销传播计划,整合内外部资源,定制化沟通信息,整合媒体计划,传播出一致的声音,最终达成与顾客的有效沟通,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建立长期的顾客关系,维护客户资源,提升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金融服务业引进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具体措施 1、强化风险控制。在金融业的运行过程中,应始终把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放在第一位。在金融服务业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引进整合营销传播理论,首要任务就是风险控制。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控制财务风险。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资金需求较大,而我国多数金融服务机构普遍资本金不足,过多的投资客户关系管理可能影响金融企业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其发展和生存。第二,建立严格内控机制,控制操作风险。第三,规避法律风险。在金融企业开发新的产品、运用新的营销传播战略来管理客户关系时,必须考虑法律、法规及金融政策的有关规定。 2、优化组织结构。为了更好地执行整合营销传播,必须优化组织结构,创建新型学习型组织,保证组织内、外部的良好沟通。唐・E舒尔茨在其《整合行销传播》一书中提到组织改革时,建议设立“一个传播独裁者,并重新构建组织,使组织从品牌导向转为市场导向”。整合营销传播提出了“由外而内”的思考和“由内而外”的执行的理念。“由外而内”的思考着眼于市场导向的顾客数据库,寻找到“消费者要什么”;“由内而外”的执行强调先是内部的资源的整合,接下来是相关关系者的整合,然后是营销传播策略的整合。企业要建设新型学习型组织,它必须是学习型和扁平化组织,以适应“由内而外的思考”;同时还必须是跨职能和创新性组织,以适应“由内而外”的执行。学习型组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数据库营销传播的作用,扁平化有利于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跨职能性是执行的权力需要,创新性是企业的基本要求。总之,建设新型组织有利于企业进行数据库营销传播,整合内外部资源实行精准营销传播。 3、加强与专业咨询机构的合作。金融服务业在开展整合营销传播活动时,对环境的变化以及策略的选择方面,往往不如广告公司或营销传播咨询机构之类的专业机构。金融企业与这些专业机构分工合作,进行数据库数据挖掘和营销传播活动策划,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能够帮助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4、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数据库。建立数据库对受众群体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基础。传统的营销传播环境中,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收集分析受众的信息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为企业严重的负担。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播者收集消费者信息、建立消费者数据库的工作变得简单和经济。首先,企业应建立一个顾客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构建就是建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一整套系统,比如CRM作为新一代的顾客资源管理系统,其基础是一个数据完备、功能完善的客户数据模型,主要包括销售自动化、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客户呼叫中心、网络功能几个模块。其次,搜集、整理、完善数据库。这一步主要是完成“需要什么数据,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准确、全面地存储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数据挖掘做好准备。再次,通过数据挖掘对顾客与潜在顾客的顾客价值进行评估。数据挖掘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模型挖掘数据库价值信息,借以进行顾客识别、探明趋势、了解顾客等。 5、构建数学模型,精确分析趋势。为了实现全面的分析,要根据需要构建数学模型,提供分析结果。通常可以根据客户细分要求,建立基于客户基本特征和消费行为特征的客户分析模型,将不同客户划分成不同群组,从而实现客户分类管理和一对一营销。还可以根据客户价值不同,建立价值评估模型,设定客户价值评分体系,对所有客户价值评分,评估价值贡献,分辨出最佳客户,并实现客户价值等级监控以反映客户状态迁移。建立针对客户流失情况建立流失预测模型,即对所有客户流失概率的评分和预警,自动生成流失客户清单,并分析流失原因。 6、制定整合营销传播计划。一是进行顾客识别与评估。无论是传统的二八理论,还是长尾理论,在区分顾客及其价值时,都必须进行顾客识别和评估。数据挖掘是顾客识别和评估的很好方法。顾客数据挖掘就是筛选和整理存储在公司数据库中的信息的一个形象比喻。企业通过设定各种顾客价值指标进行顾客细分、识别关系,如大客户虽然购买的频率不如一般性的客户,但单次购买的量却是惊人,对于企业这些客户就很重要,同时大客户也喜欢被企业识别和奖励。通过对顾客的细分,企业就可以评估顾客价值,哪些是大客户,哪些是不赢利的客户等,进而整合优势资源针对价值顾客进行营销传播活动设计,并放弃一些无价值的顾客。二是信息定制化。一旦公司挖掘出来其价值顾客,并分析了相关价值数据信息,下一步就是设计个性化品牌信息、寻求顾客导向的诉求信息和顾客精确化定位信息,尤其是对点对点和某些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公司而言。你不可以改变顾客对一个品牌的既有想法,但是你可以通过对产品或品牌的合理定位在消费者心目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并通过相关的沟通和营销活动维系这一关系。三是使用数据库去定制整合营销传播计划。在品牌关系管理的每个阶段,顾客数据库都可能被用到:顾客的获取、识别、保持、增加和再次获取(流失顾客的挽回)。由于在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已经收集了来自顾客私人信息和营销活动中的意见或要求,公司可以很快地获取一对一沟通的个人化信息,剩下的就是公司作出必要的响应――制定品牌沟通战略,设计品牌营销传播活动等。 服务业营销论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营销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服务性;营销;理论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营销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向生产性服务业的倾斜,特别是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所导致的对各种服务的需求加大,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作为新兴行业,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营销尚面临诸多问题,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规模和水平尚不能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与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中国制造业年增加值率仅为26.2%。比美国和日本分别低23.22和11.7个百分点;相反,发达国家的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仅为10%左右,而中国为21.3%,说明中国的物流成本偏高。中国的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多年来徘徊在33%左右,该指标比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7个百分点。 2.用于行业发展的硬环境(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尚待完善。在硬环境方面,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2002年,中国人均铁路通车里程仅仅为5.5厘米,而日本高速公路已经连通所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差距很大。2005年,中国年人均出行里程为556公里。只有美国的2.3%,日本的7.4%。在软环境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客户和运营领域特殊,运营环境很大部分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陈志武指出,与人打交道的服务业较之与物打交道的狭义制造业对制度环境的要求更高。如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降低运输费率、提高服务水平。还有,1977-1978年制定“航空规制缓和条款”,1980年提出的“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1984年制定的“航空条款”,1991年颁布《多式联运法》大力提倡多式联运的发展,这些政策都大大加快了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 3.专门的行业协会数量少且专业水平低。从美、日、德等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看,它们都是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来加强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管理的。例如,美国物流协会由个人和公司会员组成,拥有3000多个会员;日本拥有物流系统协会(JIKS)和日本物流学会;德国的物流协会拥有6000多个会员。这些协会不仅能够协助政府做好物流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而且还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同时还积极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目前中国拥有十余个在物流领域影响较大、具一定规模的物流行业协会,但是各协会职能基本雷同,信誉水平低,缺乏企业认同,不能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范围内的引导沟通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引导协调作用,逐步实现物流行业协会的联合和统一,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4.高级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和人口密集型的行业,行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人员与客户的营销沟通上,因此,该行业对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较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往往对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中国,该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上海为例,高级人才与人口的比例仅为0.51%,远低于美国的1.64%,日本的4.97%,新加坡的1.56%,德国的2.47%。因此,有必要建立全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 5.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中国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处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国际竞争者中不乏市场经验丰富、营销能力强大的行业运作高手,它们的进入和我们的走出均使内资企业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营销战略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行业营销战略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1.通过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一个市场整体经济价值的形成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资源整合、产业链整合,进而达到价值链的整合。显然,这一整合的手段大多来源于生产性服务业,但目前整合过程中存在较多体制性难题,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具体地,应积极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销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企业融资、人力资源、行业间合作和资讯等方面的支持。 2.目标客户群定位。服务提供企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它们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产业集群内,且企业的体制和规模等有较大差异,故服务提供企业的目标市场涵盖策略应建立在对服务接受企业的需求特征的分析的基础上,特别要研究组织市场购买决策行为特征,注重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 3.7Ps营销组合策略。生产性服务业7Ps营销组合策略,是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特色服务,打造企业的服务品牌。 4.国际营销发展战略。中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化市场应遵循由近及远.由易渐难的原则。即先立足国内市场再发展海外地理相邻、文化相通的市场,如韩日、东南亚等国,最后逐渐扩大至国际市场。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融资、参控股的方式募集资金,分散国际营销风险。 5.服务队伍与服务企业挂钩。生产性服务企业营销对象为各行各业的制造商,企业的服务队伍必须既懂得服务技能,又能够针对客户所在行业的特点展开有的放矢的营销活动。所以,服务队伍的建设必须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他们应该是既懂服务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提出的营销理论和战略建议只局限于探索性研究,希望通过这一探索,能够对生产性服务业营销理论构建和发展以及对企业的营销管理实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尉。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事实上,不论是哪个服务行业,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针对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进行,而生产商的服务需求通常是组织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组织对组织的定制服务营销将是一个有意义的新课题。 服务业营销论文:我国服务业营销发展展望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服务营销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在西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远远超过了制造业。2005年开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进入“后过渡期”,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所谓“后过渡期”的特点就是:市场机会越来越多、开放领域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大幅增加、市场透明度增加、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以及境外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大等。作为能够加入WTO的条件之一,我国将在未来几年加快开放服务业的步伐。这意味着外国服务业对我国所带来的冲击要比制造业剧烈得多,未来20年国内外企业竞争的焦点也将由制造业逐渐升级为服务行业企业之间的全面竞争。对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我国服务企业而言,真正经受考验的时刻也即将到来。 一、我国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存在着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从宏观角度看,我国本土的服务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1%。按世界银行1998~1999年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服务业占GDP的32.9%,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0%)还低。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2005年我国服务业比重总算站稳40%台阶。我国服务业目前总体发展水平落后,特别是服务各产业(项目)、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地区和一些服务产业(项目)还处于空白状态;同时,服务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也比较低下,价值补偿不足,资金短缺严重。这些宏观上的差别其实源自微观领域内的落后。我国服务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我国服务行业普遍存在最基本的质量问题,这也是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服务业具有和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特点,这决定了服务业水平的高低由消费者自身感受说了算。以中国联通为例,中国联通是国内通信行业的巨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但在其大张旗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时听到消费者的抱怨声。尤其最不可思议的是这抱怨声大多都是关于这张手机卡是否能打通的问题,通信行业核心的产品就是通信,即电话是否通畅,如果连这个核心产品――服务,服务经销商都无法实现的话,其他相配套服务的大力推出可谓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更为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作为我国通信行业巨头之一的中国联通都存在如此根本的服务质量问题,其他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质量水平又何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忠诚? 第二,服务营销规模的局限。外资企业一般都是跨国公司,资金雄厚、实力强大、营销规模优势明显,并能产生出价格优势和服务优势,这对我国一些规模小、资金短缺、经营成本高的服务企业也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 第三,服务营销缺乏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更加容易利用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开展营销创新活动,如营销组织创新、7Ps创新、服务品牌创新等。如今流行的网络营销就是外资企业运用现代科技进行营销创新的结果。它通过提高服务业的服务速度给服务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二、我国服务业应对策略 进入WTO后过渡期,我国服务业面对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树立关系营销的观念,加强服务产品的创新,并创建自己的服务品牌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树立关系营销观念。在服务企业中引入关系营销,是顺应市场环境变化和顾客要求的一种自适应和变革,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方式的采用。关系营销是指服务企业通过建立、保持并增进与顾客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一种新型的营销观念和方式。其实质是企业与顾客建立、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建立关系是企业向顾客做出的种种许诺,保持关系的前提是企业履行诺言。通过关系营销,企业与顾客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价格不再是最主要的竞争工具,竞争者很难破坏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步入WTO后过渡期,我国服务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则必须注重同顾客的关系,实施关系营销的策略。 服务企业开展关系营销通常包括三个过程:第一过程是与顾客初次接触以形成某种关系,此阶段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第二过程是维持现有的关系,使顾客愿意继续与这一关系中的其他参与者打交道。维持关系需要良好的销售活动,要求服务业员工具备过硬的销售和沟通技巧;第三过程是强化不断发展的关系。需要增加对顾客的关心度,提高顾客的认知价值。从服务提供者角度看,建立顾客关系是做出承诺,维持关系依赖于实现承诺,发展或强化关系则意味着在实现了前面承诺的前提下,提出一系列新的承诺。 (二)加强服务产品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必然要求服务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方面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服务产品的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创造服务需求。企业通过与顾客建立、保持和维护双方良好的互利互惠的关系,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得到及时反馈的信息,发掘对其服务与其销售具有重要价值的机会,从而创造需求,用创新的眼光去审视与分析顾客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 2、开发服务新产品。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价值为目的来满足顾客需求,即在服务产品的各个方面以便利顾客为原则,及时研究顾客购买后的感受,调整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发出顾客最需要的新产品,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最终培育顾客对服务的高度忠诚。 3、追踪顾客不满。那些积极寻求现存和潜在顾客反馈信息的公司,发现他们与消费者的密切接触能够为其提供巨大数量的市场信息,并使其增加利润。 (三)创立服务品牌。当今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强弱的标志。对于和消费者近距离接触的服务营销来说,品牌给顾客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来识别特定公司的服务,因此树立公司服务品牌至关重要。创建亲切的品牌形象,并建立稳定的品牌――顾客关系将是服务品牌的制胜法宝。 1、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对于一项服务产品的营销至关重要,是判断一家服务公司好坏的最主要的凭据,也是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最主要的定位工具。另外,质量还会影响服务需求的总量以及将产生什么样的需求。 2、克服服务市场的零散状况,形成一定的集中度。服务业处在一种零散的环境中进行竞争,没有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对服务市场实施重大的影响。如果某企业能够克服零散状况,则能够建立服务品牌。 三、小结 在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国服务业面临的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如何在同国外服务业竞争中取胜,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通过对现有市场以及今后发展状况的深刻分析,我国服务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本土化优势,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积极采用先进科技手段,从顾客角度出发建立高资产品牌价值,并不失时机地实施创新,我国服务业一定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树立优质民族产业品牌。 服务业营销论文:服务业跨界合作营销的动力机制 提要服务业跨界合作营销的动力机制是分享合作伙伴的服务客流、服务品牌和其他服务资源以及节省服务市场的交易费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营销双赢。 关键词:服务业;合作营销;动力机制 服务业跨界合作营销(又称联合营销),就是不同服务业的合作营销。例如,东方航空与招商银行签有“联合营销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招行信用卡持卡人,通过东航呼叫中心或网站订购东航机票,可直接用信用卡支付。符合招行商务卡资格的东航大客户可办理商务卡,以获得机票支付的便捷。东航和招行的联名信用卡持卡人,不仅日常消费也可以自动累积“东方万里行”积分,而且能享受高额航空意外险服务和优质优惠的休闲度假服务等。 一、分享服务市场 服务业跨界合作营销的一个基本动力是分享合作伙伴的市场或客流。服务业同界合作营销虽然能增加总的客流和共享总的客流增量,但同界之间毕竟是市场竞争关系,无法分享合作伙伴的客流。而跨界合作营销的服务业之间不是市场竞争关系,因而可以分享合作伙伴的客流。如在东航与招行的例子中,东航可以分享招行的信用卡客流,而招行也可以分享东航的客流,如东航大客户和“东方万里行”积分(东航的一种关系营销)客户等。而在分享客流时,都不会减少合作伙伴原有的客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跨界合作营销是一种符合帕累托改进的制度安排。 在服务业营销中,一个服务业的客流有可能同时成为另一个服务业的客流,这就可能产生不同服务业的跨界合作营销,以分享服务客流。除东航与招行合作的例子外,又如上海南京路上历史悠久的金门大酒店与近邻新世界商厦也签订合作营销协议:凡在金门大酒店住宿、用餐的游客可享受新世界商厦的购物优惠;凡在新世界商厦购物满800元以上的顾客,可在金门大酒店得到8折以下的住宿、用餐折扣。这里,金门大酒店和新世界商厦通过合作营销可以分享彼此的客流和拓展自己的市场。 还如,储蓄客户是银行的一个主要客流,储蓄的性质就是投资,因此具有投资性质的保险、证券和房地产服务业常常与银行业合作营销,以便分享银行业的储户客流。像太平洋保险曾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和农业银行合作营销“万能寿险”,仅中行网点推销的头天就有9万元保费入账。同样,证券业也容易看中储蓄客流,也希望通过与银行业的合作营销将一部分储蓄客流转化为证券客流,像银证转账就是这样的一种合作营销方式。还有,房地产业也容易看中和希望分享银行的储蓄客流,如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与银行合作的房贷服务,就是这种基于客流分享的合作营销,对房地产和银行都起到增加客流的作用。 二、分享服务资源 服务业跨界合作营销的另一个动力是分享合作伙伴的服务资源。服务具有不可分性,即服务生产资源与服务消费者之间不可分割,因此跨界合作营销对服务生产资源的分享实际上也是对服务消费客流的分享。 (一)分享时空资源。分享服务时空常常是服务业跨界合作营销的一个动因。一个服务业的时空资源可能有部分闲置或浪费,另一个服务业就可能通过合作营销来利用这部分闲置或浪费的时空资源,这样可以减少时空资源的闲置或浪费,使合作双方都获益。例如,首都机场在扩建后引入了肯德基等服务品牌,通过合作营销让后者分享首都机场的时空资源和减少首都机场时空资源的闲置或浪费。这种基于分享服务时空的合作营销方式,俗称“店中店”。“店中店”的例子还有商店里开餐馆、书店里开咖啡吧、饭店里开商店、咖啡馆里开书店等。“店中店”可以有效地提高服务时空的利用率,增强服务营销的集约性和效率,因此越来越普遍,如上海许多商业便利店,空间虽小,但都想办法挤出空间以增设咖啡、奶茶、软饮料服务,成了微型的“店中店”。 (二)分享品牌资源。品牌是重要的服务资源,是一种信息资源和商誉资产。分享品牌也是服务业跨界合作营销的一个动力。如在上述东航与招行的合作营销中,双方都分享了对方的品牌优势,上海南京路新世界商厦和金门大酒店、太平洋保险和建设银行、首都机场和肯德基的合作营销,也都是分享品牌资源的例子。在服务业中,有政府支持的公共服务业的品牌影响力往往比较大,分享公共服务品牌是一些服务业合作营销的动因。例如,上海政府部门推出的上海旅游节的一个服务品牌是“玫瑰婚典”,即为新婚夫妇提供大型系列服务。这个品牌服务,是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的,具有某种公共服务的性质,它包括:婚姻登记部门的结婚登记服务;出租车公司的敞篷婚礼车服务;保险公司的家庭幸福险种服务;旅行社的境外蜜月旅游服务;百货商店的新人服装、皮鞋出售服务;饭店的新人婚宴和洞房服务;婚庆司仪、婚纱摄影、美容化妆等一系列服务。这里,众多不同新婚服务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进行合作营销,目的是分享这个政府公共服务品牌及其所带来的新婚客流。 (三)分享其他服务资源。投资是一项服务资源。服务营销需要投资,包括服务设备的投资和其他营销费用的投资,而跨界合作营销可以分享服务投资。例如,广告业常常被一些资金短缺的服务业选作合作营销的伙伴,因为分享广告投资有利于解决这些服务业资金短缺的困难。如体育广告、传媒广告、网络广告、邮递广告、电信广告和商场广告等,都是与广告业合作营销的例子,其动因都是分享广告投资和利用分享的投资来提高服务营销竞争力。比如,不与广告业合作和获得一部分广告收入,许多体育俱乐部和场馆就很难有充足的发展资金,而没有充足的资金,在体育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力。广告是体育服务业一个主要的资金来源,与广告业的合作营销是体育服务业增强服务营销竞争力的一个关键。 创新也是一项服务资源。一个服务业的创新,有可能为另一个服务业的营销带来机会,而通过合作营销就可以使后者分享前者的创新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创新成果的推广。例如,浦发银行推出的留学贷款曾经是一项服务创新。为了促进这个新品种的营销,浦发银行与美国西北航空联手,使浦发留学贷款借款人自动成为西北航空“环宇里程优惠计划”的会员和可以享受机票优惠。这里,西北航空通过合作营销分享了浦发银行服务创新的成果,而西北航空的里程优惠营销又促进了浦发银行此项创新的推广。 知识和文化也是许多服务业的一项资源。服务业通过与教育、科学和文化等行业的合作营销可以分享后者的知识资源和文化资源,同时也促进后者的营销。如一家医院成为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就可以分享医科大学的知识资源(包括医科大学优秀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有利于提高医疗水平和医院的营销竞争力。医科大学通过合作也有利于建立和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从而促进大学的招生营销,因为毕业生就业水平对招生的影响很大。又如,文化性较强的餐饮业、旅游业常常与文化业合作营销,以分享后者的文化资源。如重庆市富丽华大酒楼与重庆京剧团签有合作协议。京剧进酒楼表演,既增加了顾客的雅兴和提升了酒楼的服务档次,也普及了京剧艺术,培养了京剧观众,并且也使京剧团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三、节省交易费用 节省服务市场的交易费用也是跨界合作营销的一个动力。服务业有些跨界合作营销实质上是一种上下游服务业之间的纵向合作或纵向一体化行为。例如,浦发银行与上海的中国国际旅行社等5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营销个人旅游贷款服务。游客可持有效证件前往这5家旅行社办理个人旅游贷款业务。这里,银行和旅行社在个人旅游贷款营销上的合作是一种纵向合作:因为旅行社实际上扮演了银行与借款游客之间的中间人的角色,中间人与委托人的关系都是纵向关系。 据奥利弗・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银行与旅行社的这种纵向合作(一体化)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比如,游客通过合作体中的旅行社向浦发银行借款,可以在办理旅游订单时一起进行,这就节省了以下交易费用:(1)打听哪家银行有旅游贷款的费用;(2)寻找和到达浦发银行网点的费用;(3)再与浦发银行签一份借款合同的费用。对银行来说,也可节省以下交易费用:(1)搜寻和接近旅游贷款客户的费用;(2)直接与众多旅游客签约的费用。旅行社的合作对旅游贷款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省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旅游贷款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旅行社的市场营销。 四、结论 服务业跨界合作营销的动力机制是分享合作伙伴的服务客流、服务品牌和其他服务资源以及节省服务市场的交易费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营销双赢。随着中国服务业市场营销的发展,服务业跨界合作营销将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服务业营销论文:服务业营销策略研究 提要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的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服务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关注顾客市场差异,努力塑造品牌,不断满足人们现有的需求,努力发现并积极满足新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服务业;服务营销;策略 服务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通常在一定的时间内由服务提供方通过一定的行动,给接收者、物体或买方所负责的其他对象带来所需的结果。服务和商品是不一样的,对于商品来说,其利益来自对有形物体或设备的所有权;而对服务来说,其利益是通过特定活动所创造的。服务业中有效的运营并不是经营成功的保证:员工除了需要关注工作效率,还必须以顾客服务为导向;服务产品必须符合顾客的需要,合理定价,通过便利的渠道分销,并且向顾客积极促销;服务组织必须了解自身所在的竞争市场规模和结构的发展趋势;企业必须检测竞争对手的行动,并拥有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清晰战略。 服务具有以下特点:(1)顾客并不获得对服务的所有权,时间成为定价的重要标准;(2)顾客可能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3)人员经常作为服务产品的一部分,优秀的员工和忠实的顾客都是值得关注的;(4)营运投入与产出的可变性;(5)顾客对服务评价的困难性;(6)服务的不易储存性;(7)效率的重要性。因而,对于服务业来说,尽管营销非常重要,但并不等于把商品营销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复制过来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同类商品的质量差距缩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对消赀者来说在商品品质趋同,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增加“让渡价值”的只能是周到、实在、方便的服务。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度、形象信任度以及销售服务的满意度成为购买商品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迫使企业不得不重视服务品牌的创建。从服务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利用服务营销学的观点,细分服务市场,制定出相应营销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服务营销学是在传统四个基本战略要素(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加入三个与服务传递相关的要素:实体环境、过程和人员,这七个要素构成服务营销的“7Ps”组合,代表面向服务组织管理者的七个战略决策变量。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鉴于服务业门类众多且各具特点,本文着重以南阳市快捷酒店为例进行分析。 酒店业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酒店业逐步形成以星级酒店为主、快捷酒店为辅的市场格局。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业的刚性需求越发明显。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市场是酒店发展的焦点,更是快捷酒店制定营销策略的关键。 一、南阳市快捷酒店业概述 快捷酒店也叫经济型酒店,是相对传统全服务酒店存在的一种酒店业态。结合国内特点,快捷酒店可以定义为:以旅游者和中小型企业商务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唯一或主要产品,以加盟或特许经营等模式为主,弱化了会议、康乐、餐饮购物等附加功能的酒店业态。快捷酒店主要有四方面的特点:一是价格便宜。快捷酒店的平均房价一般比三星酒店低,平均160元左右;二是环境舒适。快捷酒店主要满足顾客追求舒适睡眠的要求,干净的房间、舒适的床铺、可口的早餐、便捷的宽带都成为吸引顾客的关键因素;三是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快捷酒店周边300米范围之内有满足顾客综合需要又步行可及的餐馆、商店、邮政、娱乐等设施;四是性价比高。这是快捷酒店制胜的法宝,也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 优质的服务、实惠的价位、巨大的市场,使得快捷酒店在全国迅速发展,然而在南阳市快捷酒店业的发展却相对缓慢。南阳市现有快捷酒店不足10家,占整个酒店业的3.5%,大大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多数酒店员工缺乏专业培训,服务水平低下,客户满意度低。扩大快捷酒店规模、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南阳市快捷酒店业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南阳市快捷酒店营销环境分析 酒店的营销活动是在一定的动态环境中进行,既要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也要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营销环境的变化既可能给酒店带来发展的机遇,也可能对酒店造成威胁。必须对酒店营销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以保证营销活动有效开展。 1、南阳市快捷酒店宏观环境分析。南阳市地处中原,是河南省次中心城市、豫陕鄂川渝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物流、交通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卧龙岗旅游文化集聚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桐柏淮源国家风景名胜区等四大重点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资源丰富。 随着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升级为小康型,居民开始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精神物质的充裕,休闲旅游已成为一大消费热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快捷酒店需求明显增大。据资料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南阳市旅游人数环比增长速度持续在70%以上,旅游收入环比增速达到92%。初步预测,到2015年,南阳市需新增住宿设施400余家。由于组建快捷酒店的资本需求较少,进入壁垒低,很容易形成同质化服务,加剧了同类型酒店之间的竞争。星级酒店、旅馆、招待所等替代型竞争者的数量同样与日俱增。快速增长的市场份额将被快速增加的竞争者瓜分。 2、南阳市快捷酒店微观环境分析。快捷酒店经营项目主要为住宿,这样既有利于减少投资成本,降低经营风险,又有利于收缩管理幅度,集中优势力量开展主业管理。较低的原始投入、劳动力成本和经营成本带来了较高的顾客让渡价值,这是吸引旅行者和商务人士选择入住快捷酒店的驱动力。加之舒适的住宿、便利的交通,这就成为星级酒店无可比拟的优势因素。但单一的同质化服务又会使顾客很容易由一家快捷酒店流失到另一家,直接加剧了同类型酒店之间争夺客源的竞争强度。 三、南阳市快捷酒店服务营销策略分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采用服务营销的理念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是快捷酒店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快捷酒店之间的竞争已不能再停留在简单的价格大战上,而是要自觉主动地将服务营销策略应用到经营中,从而抓住机遇,激流勇进。 1、温情服务,营造“家”的氛围。快捷酒店在总体定位上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为顾客营造“家”的舒适氛围,家的温馨、家的感人应随处可见,其中最重要的应体现在服务上。公共区域设计要温馨,客房布置要简约整洁,装修风格要简单大方,卫生条件要达到甚至超过星级宾馆水平,体现出家的气息。更重要的是服务人员要“用心服务、以情感人”,提供温情服务,让顾客在接受服务时感受到家的自在和亲切。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日常工作中的用心服务,在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同时,提供对顾客的个性关怀。通过客史档案的建立,关注顾客的个性需求,满足顾客的心理需要。在能力范围内还可以增加一些人性化服务,如订票服务、出行咨询、接送服务、叫车服务及特色餐饮等。通过温情服务,吸引新顾客,留住老顾客。 2、注重经营差异化和品牌建设。目前,快捷酒店市场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快捷酒店定位比较模糊。然而在美国,不同的快捷酒店针对的目标市场是非常明确和独特的:有专门为自驾车客人准备的汽车宾馆,有专门为老年游客提供的酒店,有专门为青年背包旅游者提供的住宿设施,还有针对家庭出游的公寓式快捷酒店。国内快捷酒店达到一定数量后,市场竞争必然会加剧。因此,市场细分和产品差异化是快捷酒店经营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此外,酒店行业作为一种无形服务和有形产品紧密结合的行业,品牌尤为重要。按照顾客的年龄、性别、出行目的、职业、收入等指标,可以将快捷酒店客源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目标市场,如老年游客市场、青年市场、商务人士市场、家庭旅游市场等。根据这些细化的目标市场的消费特征,设计不同的快捷酒店产品和服务,填补市场空白,形成稳定的目标消费群体。 3、连锁经营确保快捷酒店发展。快捷酒店的成本相对星级酒店要低得多,服务和环境比旅馆要好得多,这也是快捷酒店容易展开连锁的关键因素。加之目前酒店行业在数量结构上呈明显的“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状态,即质量好、价格高的高星级酒店和质量次、价格低的社会旅馆数量大,质量和价格适中的少。这一消费断层,更是给快捷酒店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可以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以快捷酒店为核心品牌,以简洁的装修、标准化的服务、相对低廉的价格为标准吸引企业和相关人士加盟,开设连锁店,迅速扩大规模。快捷酒店也可与交通、旅游、订票中心、餐饮等行业开展横向联营,不仅能给自身企业带来稳妥的收益,而且能促使服务行业规模化、一体化,真正形成一条龙服务。相互扶持、互惠互利才能使快捷酒店发展得更长远。 4、积极开展网络营销,提升服务水平。对快捷酒店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入住情况,利用网络营销迅速推广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势在必行。在快捷酒店网站上开发BBS论坛、网站短信、顾客留言板、电子邮箱等模块和功能,举办网上调查问卷、网络有奖联谊等活动。借助网络可以方便地进行酒店与潜在顾客的信息互动,使顾客加深对快捷酒店的了解,也可以方便酒店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提供增值服务和定制化服务。还可以通过网上留言板,让顾客反馈、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意见,从而促使酒店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吸引更多的顾客。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服务业营销论文:对知识服务业的营销思考 内容摘要: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知识服务业逐渐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为改革开放和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没灭的贡献。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是我国进入WTO后,知识服务本身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应对这种压力,是知识服务业不可忽视的现实。因此,知识服务业必须审视现实,审视自己,关注市场的变化,以全新的理念,思考营销。 关键词:知识服务 知识经济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在一个动态的全球环境中进行的,世界的飞速发展能够迅速地使昨天的制胜战略变得过时。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里,中华民族正重新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国家的十五计划里,结构调整是其主线,第三产业又是重点发展的行业,而第三产业中国家对知识服务业更是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扶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下,知识服务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营销学的视觉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知识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把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知识、知道谁有知识等四大形态。对于前两类知识,人们可以通过读书、听演讲和查看数据库而获得,后两类知识主要靠实践。第四类知识被当成了“信息”,这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大爆炸时代,其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知识,在信息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漫游,但很少人能自由驰骋获取所需。于是,专门为人查找、收集、分类、集成各种信息的网上服务商、咨询公司以及相应的软件便应运而生。这就是知识服务业的前身。 在我国,知识服务业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是20世纪80年代知识服务业的萌芽阶段。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时期。 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知识服务业的初级阶段。这是知识服务业初级发展阶段,完全处于没有规范、系统设计的无序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下半期,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这是服务业的成长发展阶段。 知识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如上所述,所谓“知识服务”是拥有各种知识的机构或组织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类型知识,并建立在服务功能和专门知识基础上的服务,不妨称之为广义的“知识服务”,如公共图书馆等从事的服务即可涵盖于此。而狭义的“知识服务”则是拥有第四类知识的机构或组织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种培训、资讯和咨询服务,是以灵活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和调动知识拥有者的智慧进行的对特定问题的分析、诊断和解决为标志的特殊服务,管理咨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所讨论的知识服务是狭义的知识服务。 对比传统的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工作,知识服务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 无形性。同其他类型的服务一样,知识服务也是无形的,它往往是一个概念或一个主意,这一特性使知识服务创新极易被模仿或复制。 时间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寿命极为短暂,极易被新的知识所替代。如何将这种知识迅速转化或延长其寿命是知识服务业面临的艰巨任务。 异质性。同其他类型的服务一样,知识服务也具有异质性,尤其当咨询公司将一部分服务转包出去,这种异质性就会更加明显。 高参与性。在知识服务过程中,客户实际上被卷入了服务的生产过程。 知识服务业的营销思考 任何产业的运营都是建立在其功能特点和用户利益之上的,知识服务也不例外。对知识服务业而言,其营销的理想模式,是一种在客户满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弹性工作体系和柔性服务机制,即提供系统、高智能、方便、个性化、适时的一种服务。基于此,知识服务营销应在“一对一营销”模式下提供一种定制化的、专业化的服务。 提供目标定制化 所谓目标定制是根据客户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来实现的定制化,包括定制化服务结果,多样化服务过程和个性化服务行为。 对于知识服务业而言,这种目标定制化应以“4V”营销组合为理念,通过了解客户,用服务定制化适应客户的不同需要,同时做到经常预测新的服务需要,建立牢固的客户关系。所谓“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组合理论。 顾客是千差万别的,在个性化时代,这种差异更加显著。管理大师德鲁克在描述企业的定义时曾这样说,企业的宗旨只有一个定义,这就是创造顾客。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差异总是存在的,对知识服务而言,这种差异源于特殊的服务设计,包含了公司与客户之间结构及定制化的联系,是一种难以模仿的独特性。 功能弹性化。服务产品一般包含核心产品、期望产品、增值产品和潜在产品四个层次,核心产品是由基本服务构成的,它是服务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是一项服务的核心功能;其他三个层次合称为服务的边缘产品。功能弹性化是指根据客户要求的不同,提供不同功能的系列化服务供给,增加一些功能就变成豪华奢侈的服务(或高品位服务),减掉一些功能就变成中、低档服务。客户根据自己的习惯与承受能力选择其具有相应功能的服务。 附加价值化。从企业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分析,其价值包括基本价值与附加价值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由生产和销售某产品所付出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所决定。后者则由技术附加、营销或服务附加和企业文化与品牌附加三部分所构成。从某种程度上讲,知识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带给客户的是附加价值。 共鸣。共鸣是持续占领市场并保持竞争力的价值创新给客户所带来的“价值最大化”,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企业的“利润极大化”,强调的是将服务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客户所珍视的价值联系起来,通过为客户提供价值创新使其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从经济学角度看,消费者(客户)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者,“效用最大化”要求企业必须从价值层次为客户提供服务,使其能够体验这种服务的实际价值效用。这里所强调的价值效用,是客户追求的一种期望价值和满意度,是服务企业对客户基于价值层面上的一种“价值提供”,这种“价值提供”构成了服务的核心内容,涵盖于服务产品的所有层次,尤其是边缘产品的价值提供。因此,当“价值提供”达到顾客要求时,顾客会乐于付出成本的全部,从而获得“效用最大”的满足,而服务企业因此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达成供求双方的共鸣。“4V”营销的核心内涵,正是知识服务企业达成目标定制化的具体途径。 运用知识营销提供专业化服务 专业化服务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利用专业知识帮助用户解决特定问题,因而要求知识服务机构与用户高度的交互性和服务的深入彻底性,知识营销方式有利于实现这些要求。 知识营销是向客户传播科学知识和理念及其对人们生活影响,从而让客户认识、了解接受这些知识并在生活中自觉应用这些知识的一种促销形式。其重点在于提供相关知识,通过知识传递实现专业化的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业利用知识营销向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利用知识营销的“递延效应”营销自己,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越来越严酷的竞争,知识服务业唯有做到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迅速反应,以持续不断关注和不懈探求创新服务开发、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并为其创造尽可能多的附加价值为经营宗旨,以全新的4V营销理念为指导向客户提供在定制化服务,利用知识营销位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以赢得客户,进而赢得市场。 服务业营销论文:基于内部营销理论的服务业核心能力构建 内容摘要:内部营销是将员工视为顾客的管理哲学,在构建服务企业核心能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在服务业实施内部营销就是服务组织通过对员工的营销使其接受组织提供的“内部产品”的过程,包括内部市场调研、细分内部市场、提供适当的产品、保证渠道的顺畅、制定促销策略等步骤。 关键词:服务业 内部营销 核心能力 服务产品具有“不可分离”、“易变性”等特性,“人”的因素在服务产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处理好企业与雇员(特别是“接触性”雇员)的关系,以使其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服务产品,成为了构建服务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内容。内部营销是一种将员工视为顾客的管理哲学,在构建服务企业核心能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内部营销理论的基本思想 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是与外部营销(External Marketing)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把雇员当成消费者,取悦雇员的管理哲学。其理论基础是满意的员工产生满意的顾客,要想赢得顾客满意,首先让员工满意。内部营销认为组织内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顾客,且在为外部顾客服务之前,员工必须首先为内部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致力于让内部顾客满意,因为只有满意的员工才可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为外部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并最终使外部顾客感到满意。 内部营销促进服务业核心能力的构建 (一)服务业核心能力的内核是优质的人力资源 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主要能力,即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他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核心能力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和相当的超额利润。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自于其核心资源。所谓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同有形产品相比,服务具有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和不可储存性等四个最基本的特征。服务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产品的整体概念形式中核心产品就是服务,即员工为顾客服务的过程。为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在员工为顾客服务的过程中还要求达到一定标准的硬件设备和有形物质作为保障。对服务企业而言,这些保障物资是不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竞争者可能会很快就模仿或拥有这些形式,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关键正是员工的服务。所以对服务企业来说,核心资源就是其人力资源,核心能力的内核就是企业优秀的员工队伍。 (二)内部营销促进服务业核心能力的构建 服务企业主要特点是人力资本的高度卷入性,服务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对人力资本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内部营销独特的将员工视为顾客、经由员工满意而最终达到顾客满意的途径,可以在服务企业内部构建起长久的竞争优势,且这种竞争优势还因为其内生性从而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第一,保证员工的服务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由于服务业客户只能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依靠感觉和经验评价产品质量,因而一线员工的服务过程是决定顾客满意与否的关键。而优质的服务过程要求员工必须具有工作自豪感、工作责任感并自觉地提高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内部营销的观点里,对待员工要像对待客户一样进行知识和情感的激励,从而使员工保持饱满的工作激情和优良的服务质量,最终使企业的外部顾客满意。 第二,在企业内部形成服务交易链,以确保外部需求得到快速反应。服务企业的组织构架通常包括一线员工、二线员工、后台辅助员工、管理层等。传统的正金字塔形的企业组织形态至少存在信息传递渠道长和责任不清晰两个重大缺陷,其结果是无法快速响应外部顾客的需求。内部营销的实施是把员工当作内部顾客,在内部形成顾客市场并通过服务交易链把企业各层连接起来,每个员工都必须为自己的“内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这样经过层层传递,优质的服务最终被导向外部顾客。同时,通过服务交易链,外部顾客的需求也可以快速地、畅通地被企业各个层级所了解,从而提高企业对外部需求的反应速度。 第三,提高员工的满意度,降低服务企业的内外部成本。服务企业内部成本可归纳为员工懈怠引起的时间成本、人员流动引起的培养成本以及新旧员工业务熟练程度差异带来的损失三个方面。服务企业外部成本主要是员工的不良行为使公司所受的负面影响。服务企业的内外部成本都与员工本身关系密切,企业内每位员工出现以上的情况都会直接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减低服务企业成本关键是要提高其员工的满意度,吸引并留住优秀员工。内部营销将内部顾客作为企业服务的第一者,注重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从而为企业留住优秀的员工并最大化地激发其潜能,进而降低服务企业的内外部成本,增加企业利益。 第四,消除各部门之间的冲突,整合服务企业的相关职能。服务企业管理上的困难来自于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易逝性等特性。服务的特性使得服务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常遇到部门间冲突的问题,而“为顾客创造价值”服务理念的贯彻需要服务企业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内部营销,可以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效率,保证服务过程的环环相扣,尽可能避免服务过程中的失误并减少服务环节中各因素的波动,进而有效控制服务质量的偏差。 实施内部营销构建服务业的核心能力 在服务业实施内部营销就是以服务组织作为内部供应者,以员工作为内部顾客,服务组织通过对员工的营销使其接受组织提供的“内部产品”的过程。 (一)进行内部市场调研 进行内部市场调研就是要对内部目标市场的需求、愿望进行调研。内部目标市场不仅包括在职员工,还应包括企业潜在的员工和离职的员工,以真正了解员工的情感和需求。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通常员工对企业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员工所处的需求层次不一样,而且同一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段其需求层次也不同。只有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才能使员工满意,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二)细分内部市场 由于员工需求的多样性,内部市场也需要进行细分。市场细分的前提是差异性,因为每位员工的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导致其对需求的侧重有所不同,这为细分内部市场提供了依据。通过细分,可充分了解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和情感特征,进而设计适当的内部产品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和沟通策略,使每位员工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进而留住员工、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之积极服务于企业的内外部顾客。 (三)提供适当的内部产品 内部营销的产品指的是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各种事务,包括薪酬、岗位、管理制度、企业发展目标、领导方式等所有企业希望员工认同和接受的内容。服务企业应当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依据员工的差异性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 (四)保证内部营销渠道畅通 内部营销的营销渠道主要是指沟通。通过有效地沟通,可以使员工接受企业提供的产品,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信息共享的环境和良好的人际氛围。沟通可以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两种。纵向沟通即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在有效的纵向沟通系统中,企业的服务战略、服务规范、经营思想、管理方法等信息能够被及时、充分地传达给员工,以使员工能够理解、接受并以此行事;同时员工的合理建议能够及时被采纳,员工会感到自己被重视而受到激励,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实现企业的目标。横向沟通即水平方向的沟通,如员工之间、服务企业部门之间的沟通等。服务是一个整体概念,每个部门、每位员工为顾客提供的服务都是这一概念的组成部分,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将影响顾客的服务感知质量。企业在外部营销活动中给顾客的承诺与接触性员工实际提供给顾客的服务之间存在差距是服务企业出现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效的横向沟通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承诺与服务兑现之间的差距,树立企业的统一服务形象,而且有利于减少内部摩擦,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服务企业的管理者要设计好内部营销的各种渠道,以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和员工情感交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系统。 (五)制定具有激励力的促销策略 内部营销的促销策略实质上就是服务企业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具有激励力的刺激性措施,可使内部员工积极主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内部产品――工作或其他需要员工接受的事务。服务业是个顾客与员工高度互动的行业,在顾客眼里,员工本身就代表服务。因此,在内部营销中,首先要做好常规的激励工作。设计科学的评估制度、合理的薪酬体系以及公平的晋升机制,充分发挥考核和奖励的杠杆作用,体现激励的公平与公正;注意多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激励的绩效。其次重视对员工创新意识的激励。不断创新是服务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而应在服务企业内部营销过程中建立起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最后要进行愿景激励。服务企业要设计一个愿景,使工作成为员工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员工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搭建“使生命价值获得淋漓尽致的表现”的平台,激发员工为企业共同目标的实现作出努力。 服务业营销论文:商务服务业的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极大提高,我国的商业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GDP中的分量也逐年上升。并且仍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开发,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开展国际市场竞争的新焦点。本文针对商务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商务服务业的营销策略,希望对社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商务服务业;营销策略 一、商务服务业的涵义 商务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职业中介服务等行业,是依据现代服务业要求的人力资本密集行业,也是有潜力股的行业。 二、商业服务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商务服务业现状。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前景很好,中国是被称为全球上最为巨大的人口数额,因此拥有的是劳动力能源的丰富和顾客市场的宽广。商务服务业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不断发展连续兴起壮大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当今社会的我国正在向前迈步,向世界走进。虽然我国出台了很多新的关于商务服务业的相关政策,但在积极的鼓励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需要商务服务业自己突破。 2.商务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关于当今的社会商务服务业缺乏科技含量是太多商务服务业存在的病情,以此带来的是这些企业生产效率的下降和经济利润不高。商务服务业缺少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强,这就使企业的产品价值低下,没有市场竞争力。专业人才不多也是导致我国商务服务业发展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虽然在劳动力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真正懂专业又很会管理的人真的很缺乏。所以说,有些商务服务业在刚刚起步时非常有优势,但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因为管理人才的缺乏而停滞不前,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得到更好的进一步的发展壮大。还有就是有些企业对于品牌意识不是很强,这也是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发展阻力之一。当今社会的消费者实际上对品牌的看重程度越来越大,所以如果企业不注重自己的品牌推广会很快失去消费者的认知度,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下降地位。并且对于商务服务业更应该注重品牌的打造和重视,克服商务服务业市场的不集中状况,消除一定的零散度。商务服务业是在一个不集中的市场中进行比拼,不存在哪家企业占有有力的市场分布,也不存在哪家企业可以对商务服务领域进行很大的影响。如果哪一个企业可以克服分散情况,就可以形成服务品牌意识,根据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书中的陈述,可以得到服务品牌意识的重要性,并怎样做到服务意识推广效果。这样才能更好的最赶上前面的企业并减小差距。 三、商务服务业的营销策略设计 1.营销策略的涵义。营销策略是企业把消费者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和购买能力,从而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一些经营活动,并把相关条件进行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等方面进行策略研究,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当今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前进都离不开市场,在竞争分明激烈的市场争夺中,也在市场状况复杂多变的当今,准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对商业服务业非常重要。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战略可能决定着企业的未来。营销策略是指引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快速明确的走向成功的指南针。 2.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商业服务业企业的营销策略是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站稳脚步,持续坚持下去使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制定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才能使商务服务业继续稳步发展下去,是企业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商务服务业针对的对象是消费者和顾客。我们首先要抓住顾客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针对目标消费者对商务服务业的特殊需求和偏好,企业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首先了解消费者会因为什么原因、什么目的去购买产品,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点。营销都是为了公司企业利益为导向,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营销策略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我们也要根据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有力的经济策略研究,而得出有利于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的营销策略。为了得出有力条件我们要进行质量、成本、技术的在开发在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商务服务业的推广和发展。 3.商务服务业的特征探讨。结合发达国家、地区和我国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商务服务的产业特征有四:一是高成长性。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新兴流行的生产服务业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成长性甚强,特别是在工业化中后期表达出较高的增长速度。二是拥有很高人力资本投入、高技术能量、高潜力股三高特征。商务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以知识、理念、技术和传播信息为基础,对于商务服务业来说,可以提高抽象和引领时尚前沿。只有一直采用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加向前迈步,才是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三是具有顾客引导型的价值升值效应。商务服务业通过和消费者的不断交流和合作,提供专业化的增值服务,使其自身包含的价值效应得以扩大和提升。知识、理念、经验、信息、品牌和信誉是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用以创造价值的重要要素,也是商务服务业各条价值链的主体成分。四是强有力的聚集性和影响力。根据调查了解,商务服务业高度的聚集性主要体现在大都市,并影响着相关工业产业。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拥有者极强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的营销策略是为了发展各个企业更好更长远的发展下去而形成的。 4.4P策略设计。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的营销策略应该从以上各个方面和情况进行总结研究而成,从而可以先从4P入手,也就是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对于产品方面,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质量问题,只有拥有强有力质量保证,才能很好的抓住消费者也就是顾客的心,才能走出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功能,只有产品功能齐全能够吸引顾客,才会加深顾客回顾。在品牌、包装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边也有提到过关于品牌的重要性。现在对于商务服务业重视包装也是必须的环节,这样才能更好的把企业推向世界,被世界认知。对于价格方面,首先要进行合适的定价,并学会给产品定位,在产品的不同阶段不同生命周期制定适当的价格。对于促销方面,主要是做好广告营销,推广产品让大家都熟知,给大家所熟知,让大家给你做真人真实推广。对于分销方面,就要进行销售渠道建立,发展渠道了解渠道策略。 服务业营销论文:服务业的营销组合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服务型企业要充分认识和运用服务业营销组合,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针对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其中服务业更是优先发展的产业,国家制定各项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扶持行业发展,个人和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如何参与服务业市场竞争,其中服务业的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就服务业的营销组合问题论述。 服务业的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异质性和不可储存性,使得该行业更具有挑战性。营销组合原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需要工作适当调整,以符合这4个特性所造成的特殊需要。 一、产品(服务)策略 服务业营销中的产品策略的制定要求。将计划集中在服务过程上,有三种可能出现的过程: ・对人的处理:这种处理出现在直接对客户的服务中,例如:运输服务、发型设计、敬老院、美容中心。 ・对物的处理:这种处理出现在对客户的某种财产进行的直接服务中,例如:汽车美容、衣服干洗、房屋维修。 ・对信息的处理:这种处理牵涉到技术的使用(如计算机)或脑力劳动,例如: 会计、教育、法律及金融服务等。 在上述几种服务中,客户的经验和参与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营销策略也要随之变化。例如与对物的处理相比,在对人的处理中客户的参与程度就要大一些。这就意味着对后者的营销策略就要更关注服务的不可分离性和异质性问题。 核心服务及辅助服务。一项服务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核心服务和辅助服务。核心服务是指消费者购买的基本服务,辅助服务是指一组用于支持或强化核心服务的服务。如:快递公司的核心服务是迅速及时地运输、递送包裹,这就牵涉到对物的处理。而其辅助服务中的一部分牵涉到信息处理:咨询、接单、提供包裹材料、取件、出单、查询、结账、投诉处理。在许多服务性行业,当竞争加剧时,核心服务变得日益大众化。因此,企业必须强调辅助服务来创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有些服务企业对自己的市场定位是尽量减少辅助服务,如:快捷宾馆这家宾馆以设施简单的“方便入住”闻名,这种低成本宾馆,仅提供单人房或套房,以中、低价格服务于客户。 集中个性化服务。在完善服务时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应该按客户要求为其定身定制个性化服务,还是提供一种标准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更是灵活、能更好地满足个别客户的需要,其服务价格也更高。标准化服务更有效率、更经济。企业可以将这两种服务运用技术综合为集中个性化服务,最终满足每一位客户。 服务组合。大多数服务企业都不是提供单一的服务。例如:某中介公司提供家政服务、留学服务、婚姻服务、考生自愿填报服务、房屋租赁服务等。各家企业的服务组合都体现了一组机遇、风险和挑战。产品组合的每一部分都应该为达到企业目标各司其职,决定一种服务策略意味着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向哪个目标市场提供哪一种服务,维持哪种现有的服务,又该取消哪种服务等等,企业必须优化,以取得竞争优势。 二、分销策略 对于服务性企业,分销策略必须集中解决便捷度、分销点数、直接或间接分销,分销地点及分销安排等问题。选择哪一种企业提供服务,关键是便捷度,因此,企业必须为客户提供最大程度的便捷。如:铁路部门提供的网上订票系统大大简化了订票过程和缩短订票时间。 服务性企业依据分销目标需要来确定分销店的数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市场状况来增减分销点,企业必须在直接服务渠道和间接服务渠道做出选择,若选择间接服务渠道,企业必须在密集分销,选择分销和独家分销之间做出选择。 三、促销策略 服务型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服务的无形性,客户和使用者在衡量服务质量时,面临了比衡量有形产品更大的困难。企业在促销一种服务时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大。在基于促销几种常用形式:人员促销、广告促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促销基础上,可尝试4个促销策略。 构建企业有形的标志。服务型企业要运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原理构建企业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系统。其中强调有形的标志,一个有形的标志是服务的具体化标志,为了使无形的服务更加有形化,企业使用岩石、毯子、动物、伞以及手型服务作为象征物,使它们的无形服务看上去更具体。 充分利用私人信息渠道。私人信息渠道指的是客户所熟知的人,如:亲属、同学、战友、同事、朋友等有私人关系的人,特别是名人,名人对某种服务的赞同往往能减少客户对选择一种服务的风险预期。服务型企业可以用真实消费者做广告,这样能起到一传十,十传百的几何效用,即保留了现有消费者群又能吸引潜在消费者。 构建强有力的组织形象。服务型企业按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原理,树立良好的企业组织形象。在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方面,管理好有形的物品,包括服务设备的外观、服务人员的仪表以及其它与服务有关的相关物品(如文具单据和名片)。如:麦当劳就是建立起了一种强大的组织形象,无论是金黄色的拱形弧线、整齐化的内部装潢、还是服务员的制服都帮助构成了这一企业组织形象。 参与售后服务交流。售后服务交流是指服务型企业利用各种机会参与的在客户交易后的活动,如明信片、调查、电话访问、宣传手册和其它各种各样的售后交流,使客户感受到他们的回馈信息,得到了重视,他们的消费行为已被商家所肯定。 四、定价策略 服务型企业针对服务的独特性质使得对其定价面临着两大挑战:第一:要给一种服务定价,就要首先给服务订立单位。比如:定价应该是以一个特定任务为单位(如给一个客人理发)还是应该以其所需时间的单位(花多少时间理发)?有些服务牵涉到物品的消耗,如食物和饮料,餐馆饭店对食物和饮料收费,而不是桌椅的使用费。第二:对于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服务,是应该对这些因素一揽子定价,还是应该对各个因素分别定价?有时一揽子定价会更受青睐,因为客户不愿为各个独立的部分支付额外费用。这样也方便于提供服务的企业制定价格。如公园门票价格价格制定,有时候客户不愿为他们用不着的服务收费。如公园内的部分景点收费。 针对上面原因,服务型企业在给服务产品定价时,根据设立服务目标,通常采取如下定价: 利润主导型定价。利润主导型定价是指企业针对服务项目将扣除成本费用后的利润最大化,这种方式的一个局限性在于难以对许多服务的成本定价。 经营导向型定价。服务型企业针对服务项目通过调整价格,来使供需平衡。如:对宾馆客房的需求量就可以通过高峰期涨价、低谷期间降价的策略来实现企业利润目标。 使用主导型定价。服务型企业针对服务项目满足客户数目的最大化。此种定价策略是根据市场各部分的支付能力,价格也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支付手段,增加了消费的可能性。 一家服务型企业可能会用到不只一种定价,事实上尽管每种定价所占的比重可能根据服务的性质、竞争者的价格、各个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或者议价的机会有所不同,但所有的这三种定价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在一个定价策略中,对于量身定制的服务,客户也可能会有议价的机会。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服务业营销论文:试谈烟台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战略 摘要:通过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三个问题的提出,进一步明确烟台高新区现代服务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运用现实的调研资料作为支撑,提出目前烟台高新区现代服务企业在市场营销战略层面的现实选择是:技能支撑、资源共享、品牌营销和运营创新。 关键词:高新区 现代服务业 市场营销 1 问题的提出 1.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初步发展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定义是:“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1.2 烟台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建设 根据《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区域配置将按照“一心四带”展开。“一心”,就是以三校科技园为中心,打造烟台高新区的科技CBD。“四带”,即以科技大道(学院路)为轴线,打造高端服务业聚集带;以烟威高速公路南现有工业园区为基础,打造高端制造业密集带;以滨海路为轴线,打造滨海度假休闲旅游带;以辛安河为轴线,打造滨河高档次科技文化观光带。“四带”中的一、三、四构成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已具有现代服务综合体的雏形。“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或“新兴服务业综合体”,其定义是:以一、两个现代服务业类型为主导,聚合了房地产、旅游休闲、商业贸易、博览展示、节事活动、文化娱乐、创意研发等三类以上第三产业业态的多功能、复合型综合体,这是第三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不断升级并向集约化、低能耗、高附加值模式转变的高级发展形态。 1.3 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 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服务营销)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服务作为一种营销组合要素,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的是本世纪80年代后期,这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产业升级和生产的专业化发展日益加速,一方面使产品的服务含量,即产品的服务密集度日益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需求层次也相应提高,并向多样化方向拓展。 2 高新区服务业现状及分析 2.1 初步资料调研 2.1.1 规模与结构 2010年,烟台第三产业的规模已经有了明显的扩大。这一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457.48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4%,上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64.93亿元,增长36.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67.40亿元,增长14.4%。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完成959.30亿元,增长77.9%,占全社会投资的35.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三产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67.40亿元,增长14.4%。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完成959.30亿元,增长77.9%,占全社会投资的35.5%。交通运输业与房地产业也是第三产业中投资比较大的产业。 (数据来源:烟台统计局之2010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2 服务业发展态势与特色 烟台市服务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占全市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五年来,该市服务业发展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30.2%提高到2009年的32.1%,年均提高近0.6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贡献率明显增大。2009年,全市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35.2%,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三是层次明显提升。全市服务业发展不断从传统向现代演进,从低端向高端挺进,从生活性向生产性拓展,呈现出领域拓宽、层次提升、高端引领的良好态势。2009年,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与计算机软件、租赁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7.4亿元,比重达到42.7%,比2006年提高15.8个点。 (数据来源:烟台统计局之2005-2010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 SWOT分析 结合烟台高新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作出SWOT分析,如下表: 3 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的战略选择 蓝图已经绘就,为了缩小服务意识与日益提高的人口素质和区域内被服务企业管理水平之间的差距,要求烟台高新区服务类企业必须建立全新的服务营销战略,现实的选择是: 3.1 技能支撑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的替代周期越来越短,掌握先进技术的服务企业常常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产品。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其实质是人与人、智力与智力的竞争,是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与技巧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因此,企业还必须充分重视掌握先进技术的人的能力的运用与发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现代服务企业的必然选择。 3.2 资源共享 现代社会发展的另一重要动力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对信息进行充分、必要地整合,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共享,充分提升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服务”,这一产品的特殊性之一就是所拥有资源的重复利用特性,这也为服务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奠定了基础。作为现代服务企业,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质量至关重要。 3.3 品牌营销 在服务产品几乎无差别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必然集中到形象的竞争上面。特别是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的体验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现代服务企业形象的树立,是通过个性化、无瑕疵的服务来完成的。所以服务过程与营销过程密不可分,将营销过程嵌入到服务过程是现代服务业提升企业形象,树立产品品牌的关键。 3.4 运营创新 创新是源泉,创新是现代营销活动的命脉。作为现代服务企业,创新不仅体现在服务产品的多样化,而且体现在服务过程的方方面面。因为服务业面向的是复杂的、多变的“人”,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与产品,将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基于现代服务业自身的复杂性,以及消费者相对于传统服务业对其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迫使现代服务业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市场的持续认可。 服务业营销论文:民航服务业在电子商务中营销创新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民航业的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民航服务业在电子商务中的发展是促进整个民航领域进步的首要途径,民航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前景值得我们展望。我国民航服务业在电子商务中的营销与发展虽然在不断取得进步,但仍有很多地方亟待提高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我国民航服务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来探究民航服务业在电子商务中的营销创新模式,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策略,使电子商务民航服务的营销模式更加成熟,为电子商务在民航服务业中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字】:民航服务;电子商务;营销;创新;策略 一、民航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 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民航业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电子商务在民航服务业中的应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电子票,实现了机票及机票业务的全面电子化,大大降低了航空公司的经济成本投入,例如在印制机票方面,销售网点投资都节省了资金,同时,也节约了管理方面的成本。全世界电子客票的使用以欧美国家为主,欧美的电子客票占有率已经超过90%,而中国的电子客票仍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第一张电子机票在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诞生,这种机票在广州至长沙,广州至北京的航线上进行试点,实现了网上支付、只凭身份证和认证ID号就可以到机场登机,并且与离港系统相连实现了座位选择功能。后来。随着电子商务在民航服务业中的应用和不断发展,东航和国航也实行了电子客票。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是我国电子客票的发展步伐仍然比较滞缓。我国电票客所占的比例与国际航协制定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实行电子票客是全球民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在电子客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阻力和问题。之所以民航业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会出现这种现状,与国内消费者的认知度、传统的报销体制和机场的安检制度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民航业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务模式的比较 电子商务在民航业的推广与发展,为我国航空公司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和发展,较之传统的民航业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优势十分显著。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广电子票客,降低了航空公司的成本投入,带来了客观地经济收益。在提升民航的管理质量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都发挥了积极地影响和作用,还有效降低了航空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使民航管理更加趋于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对于传统的商务模式来讲,电子商务模式缩短了民航资金周转的周期,有利于民航更好地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管理的安全性。电子客票通过离港系统形成运输数据,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有利于航空公司回收销售数据,对制定和调整下一步营销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电子客票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手段,是国际信息的沟通桥梁,推行电子客票。可以让中国航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国际,在激烈的国际航线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积极推行电子商务字民航业中的应用,为我国航空公司自身的进步与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机遇。 目前,电子票客会在航空公司网站首页上推行最低价优惠或是其他促销活动,对于顾客来讲,是十分方便、快捷的,且具有很强的选择性,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时间、空间的要求,自由做出选择。并且,低票价也为顾客带来了最大的实惠。航空公司不仅节约了印制机票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为顾客节约了资金,这都充分显示了民航业电子商务模式的优越性。 三、航空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分析方法对H航空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H航空公司的营销策略包含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要素。H航空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以机票和相关产品为主,对待产品差异化、产品的延伸领域,H航空公司注重加强服务质量,提升优势条件。在价格策略上,H航空公司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发展情况,制定价格机制,要求价格机制要灵活,增强其弹性,这样就有效地适应了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H航空公司实施“多种票价共存,销售低价”的策略,有效增加了收益。健全管理系统,对高价舱位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是H航空公司价格策略的一大特点。价格结构复杂是价格策略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和重点。在促销策略方面,H航空公司努力增强航空公司在国内和国际的品牌认知度,但是由于广告费用的局限性,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四、民航业电子商务营销所需要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 中国民航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或个人提供网上交易、洽谈。它依靠全球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分账和支付技术、客户管理技术等,建立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所有的商务活动都在这里进行。机票、酒店、租车、旅游、、火车票、生活用品、消费品、等40多类产品百余个相关行业的销售系统,在中国民航电子商务平台上都被包括在内,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服务选择。同时,还要保障商务活动的顺利运用和管理。 五、民航业电子商务营销未来发展的方向预测 未来,高效率、网络化的航空旅游环境是民航业电子商务营销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电子客票的增加和普及,会彻底改变目前国内航空公司机票受理的局面。电子客票也会运用更加多样化的销售方式,为旅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捷。可以实现旅客网上购票,机场自助取票。航空公司也将加强人性化服务,为购买电子客票的旅客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服务。 随着电子客票的快速发展,会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全面使用电子客票,同时取消纸质客票,实现“无纸化”旅行,旅客自助登机,条形码将取代登机牌上的磁条,登机牌可以由旅客自己打印,机场拥挤、乘客等待时间过长这些情况都会得到缓解甚至不会再出现。取代现在所使用的的条形码行李牌,用无线电频率来对行李进行识别,确定行李的具体位置。 民航电子商务的普及与进步,将会为我国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低成本航空公司 普遍采用通过自己的网页直接向客户销售客票的方式,来完成成机票的销售。这样就不用使用订座系统,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推广民航电子商务,会使普通大众也能坐上飞机成为现实,票价低了,人们就可以多旅几次游,会更加倾向与选择飞机这种交通工具,从这一层面来讲,对航空公司自身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会为航空公司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同时,回带动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会促进民航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推动航空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进步,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民航电子商务的覆盖面会大大增加。 依靠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将电子商务再民航业中贯彻到底,民航业电子商务营销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展望。 结语:我国目前航空事业的发展不断进步,我们要积极采用创新的航空服务营销战略,推进电子商务在航空服务业中的实践应用,借鉴国外的航天服务的营销策略,根据我国的市场需求,依靠全新的、科学的电子商务技术,不断完善民航服务业的电子商务营销战略和营销模式,努力开拓并积极抢占市场,不断提高民航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进民航服务营销的发展,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服务业营销论文: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提升服务业竞争优势 服务业生存困难,差异化营销策略是服务业生存的必然之路。 差异化营销策略服务业 鞍钢接待服务公司是隶属于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担负着鞍钢对外接待服务的工作中的餐饮、住宿任务,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位。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人们旅游和外出就餐的常太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致力于餐饮行业,各类型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特色餐饮,快餐等各类餐饮迅速发展,鞍山地区宾馆酒店已超过1万家,强化自己的优势,实行差异化营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已经成为服务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服务业生存困境 1、成本大幅上升,服务业进入微利时代 原材料产品价格攀升、员工工资增加、煤气、水、电多次的调价等,导致直接成本大幅度上升,使服务业进入微利时代。以农副产品为例,过去十年米、面的采购价格上涨4倍左右,而加工成成品后的米饭、面食的销售价仅上涨1倍。 2、同质化加剧,竞争日益激烈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致力于餐饮行业,加剧了服务业的竞争。截止到2012年初,鞍山有大、中、小型宾馆酒店已超过1万家。由于餐饮业可模仿性强,产品同质化加剧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间的竟争。 二、差异化营销策略是服务业生存的必然之路 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是这样描述差异化战略的:当一个公司能够向客户提供一些独特的,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替代的商品、对客户来说其价值不仅仅是一种廉价商品时,这个公司就把自己与竞争厂商区别开来了。 差异化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提供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餐饮经营者提供的产品是组合产品,包括有形产品部分(顾客实际消耗的有形产品,如食品、饮料)、感官享受部分(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对设备设施、环境气氛、服务技术、服务质量的体验)、心理感受部分(顾客在心理上对产品的感觉,从而引起的舒适程度和满意程度)。餐饮产品或服务可以在许多方面实现别具一格。 1、产品差异化 对于服务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说,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特色和质量上,在满足顾客基本需要的情况下,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人少我全,人旧我新,人新我特的策略是差异化营销追求的目标。 安全食品产品。随着“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地沟油”等事件浮出水面,广大消费者谈“食”色变,人人自危。公司在“饮食决定健康”取得广泛社会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落实餐桌饮食安全工作,分别召开以提高食品安全认识、杜绝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多次专项工作会议。围绕提高认知能力、管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三个能力”目标,明确提出四项具体管控措施:一是从源头抓起,把好采购关;二是从进货渠道抓起,把好检测关;三是从食品制作环节抓起,把好质量关;四是从后厨管理抓起,把好防止食物中毒关。同时,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建立相应检查考核机制,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做到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绝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坚持对每名从业人员的健康定期检查;坚持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如今,这些措施与制度已逐步融入接待服务公司每项工作中:在采购过程中坚持“标识不规范、来源不明确”的不采购,对于采购的原料,及时引进并专门购置了检测蔬菜农药残留、瘦肉精、甲醛等十余台检测设备,切实把好食品安全关,这在鞍山市餐饮界也是一项首创。 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保健环境产品。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自身健康等问题关心程度的日益增加,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受到了消费都的欢迎,企业就根据自身的特点,推出自己的保健绿色食谱,并增加保健设施,营造保健环境。 特色推荐。特色推荐是给客户,特别是老客户一种新鲜感的最佳表现,店内应该不断地更换菜品风味,通过特色餐的推荐,来增加店内销量,一些初到的客户,对店内餐品不熟悉的客户需用要店内的推荐,把特色菜与常规菜放在相同的地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看到价格差不多时,好奇心理往往会促成推荐菜的销量。 品牌产品。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使用品牌的感受,对彰显个性的服务品牌需求越来越高,追求那些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的产品或服务品牌成为一种时代的特征,消费者追求的品牌形象与理想的自我想吻合,因此,人们更关注品牌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与自我心理需求产生共鸣的感性产品品牌。 2、服务差异化 服务差异化是指企业向目标市场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优异的服务。尤其是在难以突出有形产品的差别时,竞争成功的关键常常取决于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而服务标准必须为特定目标顾客的需求而设计,要通过自己专门化、个性化的服务策略,使目标顾客产生忠诚。 舒适优雅的环境。现代社会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往往带有很多感性的成分,容易受到环境氛围的影响,在饮食上他们不太注意食物的口味,但非常注重进食时的环境和氛围,要求进食的环境要场景化,情绪化,从而更好的满足他们的感性需要。接待服务公司宾馆绿化、美化、亮化、园艺化水平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不断提高宾馆的吸引力和竞争软实力,营造出各具特色,吸引人的种种情调。 个性化、特色化、形象化的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将日趋个性化,这要求企业更注重顾客具体要求,根据消费情境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塑造出符合顾客要求的企业形象,许多人在进行消费时,不仅仅是在消费商品本身,也在消费商品的名气和商品体现出来的形象,因为形象具有一定的价值,能满足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追求。 细节关怀感动顾客。细节是感动顾客的杀手锏,特别是在餐饮企业有太多的细节可以挖掘,细节考虑,在晴天雨天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时间点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客户能够实现差异化的细节关怀,可能对顾客的印象比较深刻。例如,给老人,小孩,孕妇提供专座,在桌面上摆放小常识知识栏,在显著的位置摆放时钟,适当的给予帮助和问候等等。作为一个专业的经营者,你会发现更多细节是很有益处的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三、差异化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采用差异化营销策略,可以使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从而有利于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差异化营销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最大的缺点就是营销成本过高,可能出现市场占有率扩大了,销量增加了,利润却降低了的局面。因此,企业开展差异化营销应立足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所处的竞争环境,量力而行。 服务业营销论文:浅析定制营销如何再造个人理财服务业 很多银行纯粹推销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的产品,很多银行的个人理财人员扮演的不是理财规划师的角色而是银行产品的高级推销员。银行一般会给每个理财人员分配一定的产品销售、指标,且收入与完成挂钩。指标的压力使的理财人员必须想尽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销售任务,很多理财人员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向高端的客户推销产品,而非根据客户的自身情况进行理财规划。在这种情况下的个人理财是以完成银行的产品销售为目的的,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 ·理财产品缺乏新意,产品同质化严重,个人理财服务单一 理财品种多,但业务范围窄,导致理财产品缺乏新意。总结起来,目前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起理财功能大致为业务、信息服务、个人信贷业务。在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各银行理财产品几乎没有差异。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都有不同的理财品牌,但它们的业务范围大多数是只是把各业务品种进行重新整合。大都集中在个人信贷、代收代会等基础性理财产品的技术服务。关于投资类理财产品相对较小,而根据客房的实际需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类的理财的智能服务则很少。 ·宣传不到位 现在还是会有很多人不能准确理解个人理财的概念与内涵,对个人理财存在几个误区:①认为个人理财等于投资;②个人理财以银行为中心;③个人理财是标准化产品;④个人理财是一成不变的;⑤个人理财是单纯的收益最大化等等。 定制营销再造个人理财服务业的对策 ·借鉴经验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丰富理财内容 1、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定位于为企业树立一个新型服务窗口,具备个人理财指导和建议、账务的查询处理、信息咨询、预约服务、提醒服务、客户投诉、沟通回访、采集信息、产品营销、了解市场需求等功能。客户经理要对贵宾客户做定期的回访,过生日和过节要打电话问候或赠予礼品,有新的理财产品要及时打电话通知并给予讲解,根据爱好和投资取向来提出建议。要全方位多渠道的收集客户信息,这对于稳定客户群很有帮助。 2、拓展具体理财产品。个人理财离不开具体产品的支撑,充分做好并做大企业特色产品和个人投资产品,如外汇买卖、基金、黄金买卖、个人信托等依托银行进行的投资业务和银行现有的特色业务,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稳固并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推介。应积极探索与保险、证券业的合作,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办的“集合性受托投资业务”,如果能够通过证监会批准,应成为理财业务的又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在产品创新方面不仅能够通过方式将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集中 在一起销售,就同一类产品而言,还可以为多家公司,这与保险 公司、基金公司的能销售自己的产品相比能够给客户更多的选择。 3、参考客户投资风险测试判断投资组合,具体根据每个客户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合适的理财方案。对于不同的资产规模,以及怀有不同创业目标和年龄层次的客户不能一视同仁,统一对待。即使两个客户都属于个人产品套餐中的“公务员”,也应根据客户年龄、资产状况区别对待。对于资产数额较大,且已经走过了事业初期的成家立业的公务员,应当从保全财产的角度考虑、并且尽量对其投资资产部分进行互补金融产品的投资,如果已经购买基金的,推介客户申购开放式基金的“定期定额投资计划”;如果有外汇存款的,推介客户申请“汇市宝”交易,这样不仅能够适当地化解来自同一金融产品的风险压力;而且适当推介银行的产品。与此相反,倘若另一个理财方案的接受者“公务员”,是资产规模较小且刚刚离开校园的年轻人,则可以在确定客户具备一些基础金融产品(如股票、国债)投资知识的情况下,指导客户主要通过这方面进行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不断变化投资组合以尽量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推介我行的“银证通”、“开放式基金”等投资理财产品和“网上银行”、“户户通”等便利产品。 ·完善客户信息与客户关系管理体制 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还是一块未被开发的肥沃土地,市场的空间是广阔的,发展客户的前提是要让他们了解你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目的,其次是提供完善的跟踪、评估、修正,即服务行业的客服内容。从这一领域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是以面向部分高端个人客户为主,因此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对专业个人理财规划进 行详细而有力度的宣传。进行客户管理与维护的关键在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要经常关注客户的满意程度,通过专职的售后服务了解客户满意度。虽然客户管理与关系维护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非常重要,但并不意味着要追求越来越细的客户分类、越来越快的产品更新和网络升级速度。事实上,要在服务上的取胜办法在于一贯地提供比竞争者更高的服务质量和超过目标客户对服 务质量的期望。 ·深入人心的个人理财宣传 金融企业应该站在客户的角度,向客户宣传个人理财的基本知识,帮助客户改变传统的理财观念,使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认识到(1)个人理财不等于投资。投资虽然是理财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不是理财的全部。把个人理财的内容细分,可以分为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两个方面,其中生活理财主要是帮助客户设计一个将其整个生命周期考虑在内的终身生活及其财务计划。如对客户可能出现医疗、大病、意外事故等方面的风险进行管理等,使客户在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即使到年老体弱以及收入锐减的时候,也能保持自己所设定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终生的安全、自由和自在。而投资理财则是在客户的上述生活目标得到满足以后,将剩余的钱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并不断调整投资组合,以期获得最好的回报。(2)个人理财方案是个性化的,而不是标准化产品。个人理财方案是理财师为客户量身定做的。由于每个客户的财务状况不同、要求不同、期限不同、理财目标不同,因而理财方案也就不可能相同。以往商业银行那种对所有客户提供无差别的标准化服务和销售标准化产品的做法不符合理财的精髓。(3)个人理财的目标是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并不是单纯的收益最大化。要通过个人理财,使客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保持安定的生活,获得稳定的现金流,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实现生活无忧。 结论 客观来说,我国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现正处于新兴阶段,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一方面,庞大且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构成了潜在、持久、旺盛的理财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也激发了百姓的理财需求。定制营销在个人理才服务业的应用,将会帮助顾客规避很多的风险,使顾客在个人理财方面减少损失。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 1.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弊端 目前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多于合作;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技术部、施工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提出了“建筑材料精准物流管理”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的缺陷,并防范新的问题的出现。 2.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2.1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以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对物流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物资料采购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物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浪费小,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建造。 2.2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应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打破了原有部门界限,加快了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节省了潜在的时间、节约了潜在的成本、为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提供了组织环境基础。 2.3组织文化基础——精准建造思想 精准建造(LeanCo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建筑产品管理,通过精确的建筑产品定义、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精准产品策划、精准设计,在物资的精准供应、全过程的产品控制、及时的信息流通和反馈、全体人员早期介入下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资源浪费的最小化、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建造管理方法,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优化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流、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流、降低资源浪费、合理控制工期、整个项目达到最佳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精准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建造过程持续时间缩短、精准物流管理、建造成本最小、整个建造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客户满意度最高。 因此,将精准建造作为组织文化的基础,指导组织的建造生产,其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零浪费”,其中包含了物资的“零库存”,即将工程建造过程与物资供应相连接流水化,最大化地减少中间库存、消除中间搬运、等待的时间浪费,达到精准物流管理。 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3.2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与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意度。 3.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预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应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应。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1)预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3.3实施的关键 3.3.1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 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是物资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和保证,是优化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动态平衡是按照项目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施工阶段的物资投入,并对物资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以保证整个建造过程的均衡性、实现物资供应的动态配置、平衡协调和均衡投入的过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有机、紧密地结合物资投入数量、结构、时间、范围的计划与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使物资、人员均衡地投入到工程项目中,实现物资综合控制、工程项目均衡节奏性地建造,达到预期进度目标,实现精准物流管理,减少物资浪费,降低建造成本。 3.3.2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 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时的获取物资现状、工程项目进度状况和阶段性计划,精准预测工程物资需求。在工程项目立项之后,工程管理子系统将总体进度计划录入到工程项目数据库中。在工程项目实施后,仓库管理子系统实时动态追踪物资库存状况,并及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物资现场管理子系统实时记载物资入场、物资损耗、物资生产、物资回收、物资退回仓库等详细内容,快捷的统计现场物资状况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工程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工程项目进展状况,报告累计未完成工程以及变更工程,并依据约束限制条件,动态制定阶段性进度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物资信息精准预测物资需求。 因此,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是精准物流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达到精准建造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供应渠道的选择 供应渠道的选择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地位非常突出,是物资的源头。供应渠道的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应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设Q、L、S是企业对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D是需求总量。设阶段性一次需要采购m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或者租赁公司)有n个,则xij表示第i种材料供应商j供应量,Di是第i种材料的总需求量,tij是材料xij的运输成本,pij.qij,lij,和sij分别是有关供应商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参数。可得到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物资采购、租赁总成本最小 利用上述模型计算时,需要将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等进行量化,其量化的标准如图2所示,也需要事先确定,作为物资采购的标准。通过线性规划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供应商供应的物资和租赁公司租赁的物资设备。 4.结论与建议 精准物流管理是精准建造过程中关键工作之一,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各种物资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采用精准物流管理,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建造过程精准控制物流,实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保证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因此,精准物流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实施中需要以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流程重组以及采用精准建造思想作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应急于求成,要搭建好建筑施工企业的硬件基础后,再逐步实现。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创效认识与思考 摘要:水利施工企业加强管理工作,不仅可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并促进企业发展。本文根据实际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善对策,最后就全文做出总结。 关键词:水利施工;管理;创效;质量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各地方水利工程建设也纷纷开展。在这种背景下,水利施工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但由于部分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落后,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造成了企业实际经营效益并不高的现状。 一、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各类水利施工企业管理目标存在差异 由于企业不同的体制类型本身存在的差异,导致各类型水利施工企业管理目标并不相同。一方面,国有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本身资本雄厚,而且各阶层员工众多,企业只注重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督,而忽略了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导致实际经营效益并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个人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规模较小,各方面管理相对灵活。但多数个人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过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工程施工质量问题,长此以往,企业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二)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我国水利施工企业近些年业务不断上涨,各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扩张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引入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而导致各环节管理工作逐渐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并从中暴露许多问题。人力资源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人员较少,部分企业中存在一个管理人员肩负多职的现状。面对繁重的压力,不仅会降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若是薪资没有分配到位,甚至还会造成人才的流失;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综合性管理人才。并且一些水利施工企业管理阶层普遍存在老龄化趋势,这些管理人员虽然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能掌握不够,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和时代脱节。 (三)施工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水利施工企业没有明确工程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深入监督工程施工质量。一些企业在施工质量监管者可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并没有具体落实到各个施工细节中。另一方面,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或成本控制认知不全面。一些企业只注重施工前的成本控制工作,如材料购买、施工方案设计等,没有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从而导致成本控制管理难以发挥实质效果。其次,缺乏完善的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各岗位职员权责没有明确,同时没有做到管理上的统一,最终导致管理涣散,各环节管理工作较为独立,并造成施工管理效率低下。 二、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创效的对策 (一)加强水利施工质量监督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提高了工程质量,才能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企业发展。做好监督工作是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对策:企业的监督工作要走入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才能及时发现施工问题,并做好相应的改善措施;加强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因为施工单位是最了解工程项目的具体细节,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结构上的错误能立马发现,并能找出施工中不合理的地方。同时,设计人员走进施工现场,可以进一步引导施工人员工作,对施工人员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能及时解答。不仅有效的对施工质量进行了监督,还从侧面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强和外界监督单位的合作,如国家工程质检单位。因为外界监督是站在客观角度来分析问题,避免了主观角度监督上存在的“视觉盲点”;完善监督体系。做到水利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监管。首先是设计环节的监管工作,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设计方案没有问题时才可进行下一环节。其次,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上几点。最后,做好施工结束后的验收工作。设计方、施工方、外界助监方共同协助,积极排查工程问题,确保无误后,才能竣工。 (二)完善成本控制管理 完善成本控制管理具体可从一下几点出发: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系统的预算。结合当地实情和市场环境,对水利工程的材料费、设备租赁费以及人工建造费进行全面评估,明确该项工程的盈利指标,并在后续的施工阶段监督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做好执行情况的分析工作,若是出现问题及时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并做好相关调节工作,从而保证后续施工阶段的预期任目标顺利实现;做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一方面,对施工材料妥善保存,避免材料受损造成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管理,做好内部控制。每一笔资金去向都要仔细核实,并做好监督工作,避免出现挪用公款、贪污腐败等问题。 (三)做好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也是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创效的重中之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的法律、社会责任。做好安全管理首先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安全培训,明确各施工环节的安全规范。其次,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积极发现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并及时改善。总之,只有水利施工企业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并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经营的第一守则,才能确保施工安全,避免事故发生。 三、结束语 过去阶段,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还导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上的缺陷。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完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才能提高水利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并促进企业发展。 作者:郭晋君 单位: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一、当下建筑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虽然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公司制度改革,成立了一些新的物资采购供应单位,可是其本质上依然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限制下挣脱。物资管理工作依然局限在技术单位要上报的一些使用计划与物资单位开展的采购模式之中。这种工作模式因为缺乏对采购部门的有效监督,并且受到了采购业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以及思想素质的影响,因此在采购工作过程中常常有不合规范的方面存在。除此之外,部分单位领导依旧存有重产值、重施工季度、轻成本控制以及轻物资管理的思想,严重制约了物资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进程的开展,以致于造成物资计划准确性失衡,增加了采购次数与采购成本。 2.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门间约束性薄弱。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固定模式,企业的技术单位主要负责的任务是计划提取,而物资单位对物资进行的采购供应,财务单位主要负责清算、审计单位则主要负责对采购供应活动的审计。因为受到专业因素的制约,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对物资采购过程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监控系统,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大部分企业对物资管理工作都订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可是因为缺乏必要有效的监控方式,因而造成物资采购的透明度低下,极大的限制了物资采购工作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之中,通常将工作局限在事后控制作用上,而没能对其进行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造成整个物资采购监控工作先进性不强,拉低了整个采购工作的工作效率。 3.物资信息网络不完善市场应对能力低下。因为市场行情的改变属于建筑施工企业要直接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其对材料价格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完整的物资信息网络,各项物资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以致于造成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力低下,严重的甚至造成企业有较大的成本流失。 二、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水平的方式策略 物资管理属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照品种、质量以及限期等当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整的提供其所需要的各项物资条件,合理有效的组织物资订货工作、采购工作、运输工作、储存以及收发工作等等,加快物资流转、降低物资耗损,有效的监督与促进生产管理单位有效、节约的进行物资利用;合理的进行包装物和生产废弃物的回收与使用,以防止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实现投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1.强化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与物资材料采购计划管理。材料采购单位在采购工作过程中,需要坚持谁经受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降低错误出现工作情况出现的概率,使用有效高效的方式展开采购工作。严格依照招评标程序以规范化招评标的各项管理,积极使用招标、比价以及竞价的方式,以有效的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达标。物资采购的工作人员需要在确保采购物资质量基础下,遵循“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实现招标比价项目件件有详细记录档案。另外招标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三公开一监督的工作原则,将各项办事政策公开化处理,强化群众监督的力量。各个施工建设单位要切实有效的强化材料计划的核准制度,有效的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功能闲置浪费的现象。 2.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构建,加强内部管理。 2.1科学定位。要想达到保供的工作目标,建立起有效可靠的物资供应和质量保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有效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加强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能力,有效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系统,才能够有效的完成创效增收的目的。 2.2科学管理。依照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工作的实际特点与潜在规律,订立与开展一套完整的物资管理工作操作组织计划,吸收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物资管理目标的创新。 2.3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把控施工管理现场的物资成本消耗,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与科学化的工作管理能力,提升应用专业物资管理软件在基层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及时更新,使用动态化方式对各个工程与劳务工作单位物资成本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在物资成本的管控过程中,定期的形成各项管理数据与联络报表,对各类数据联机打印并实现上级管理单位远程监控的要求。 3.促进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标准化进程。要想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体系,细化各项操作准则,对各种工作操作流程重点完善,并以此统一工作目标与考核目标,进而有效的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物资管理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前进。物资管理工作操作流程的建立,形成在实用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目标之上,重视成本与质量的监督控制,有效完成流程内外的业务对接。 三、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高低和工程质量、经济效益间有密切联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加入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物资管理形式,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为了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有效促进物资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让物资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与科学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让企业能够在经营效益的层面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程天凯 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分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市政施工企业管理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管理创新机制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同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运行,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a)强化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国有企业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国有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走出困境。因此,应自觉地转变思想和观念,尽快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国有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b)对企业管理各要素的重新整合。将企业的思想、目标、重点和对策等要素按照目前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更加符合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2制定企业定额,加强经营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全面推广,由投标人在全面考虑工程情况、自身实力、市场行情、利润、风险等因素基础上,对拟建工程进行自主报价的模式,与以往“统一定额”计价模式存在本质区别。清单计价模式在创造一个更加市场化的环境和自主报价的前提的同时,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行业普遍习惯,大多数施工企业仍未足够重视“企业定额”的制定,仍习惯于依赖政府制定的统一定额,然后进行不同程度下浮,不顾企业成本的承受能力,导致投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将难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只有在施工企业建立内部定额后,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情况,只有以企业自身的“企业定额”为计算依据,企业的报价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产生利润。建立企业内部定额是动态发展的,在应用中必须随时监测,定期地进行修订与补充,逐步予以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和体现企业的实际水平。企业内部定额的建立和完善,对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竞标决策,科学地控制工程实际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竞争,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定额标准的建立完善,对快速制定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期,精确制定人员、材料和机械计划,以及建立公平奖惩制度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使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长此以往,将积淀为一种企业习惯和企业文化,最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3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 为了推进国有市政施工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打破以往的经营模式,对工程实行内部招标,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责任制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常用的方法,它是在项目法施工理论指导下产生,吸收了目标管理和责任制管理等理念,结合我国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核心任务就是项目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工程中标后,采用内部投标竞争,即根据中标工程具体情况,公司设定项目承包限价及工程量清单,各项目经理部根据工程量清单及施工图、招投标文件、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成本分析后报价,价低者优先;也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直接委托具有经济实力强、承担风险能力强、项目管理经验丰富、争取利润能力好、且在工程投标过程中做出较大贡献的项目经理部。这样,公司直接与项目部签订责任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的关系,项目部不单独设会计,其成本核算由公司财务负责,分项目建立台帐。每月按工程项目编制月成本报表上报企业财务,以使公司及时、准确地掌握各项目部的经营状况,了解工程进度和成本控制。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后,考核盈亏情况,按合同进行承包兑现。 4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是冗员过多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由于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一方面富余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工成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熟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来运作,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国有市政施工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合理在于:对于高素质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人员流失严重,降低了企业竞争能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所在,清楚了解到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国有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式:a)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b)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对企业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正确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如果做到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c)事业激励。事业激励主要就是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施展才华。由于特殊的分配体制,国有企业完全依靠物质激励不可能留住优秀人才,要给员工创造良好、舒心的外部环境,给员工以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其工作效率、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d)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要真正落地生根,一方面,内容建设上应结合企业战略做到“避虚就实”;另一方面,在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上必须做到“说”和“做”的高度一致。通过企业文化激励能使员工体验因能力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和地位差异,激励员工不断自我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以人力资源价值的良性循环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反过来又促进企业形象的自我完善。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和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要想在复杂的多元化市场环境中觅得先机,作为国有市政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有着清晰的头脑、危机意识和大胆创新的能力;应努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管理创新机制;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机制体制,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文化理念 一、企业文化对施工企业战略的作用 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人的行为与观念的关系。人先有了观念,对事物有了初步或成熟的看法与认识以后,才产生在观念支撑下的行为,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观念。一方面,企业战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反映,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战略。企业由战略管理实现使命和达到愿景,企业战略反映着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企业文化烙印。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会指导形成有效的企业战略,并且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驱动力与重要支柱。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企业要创建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优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指导企业制定战略的同时,又是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实施战略的保证,是“软”管理的核心。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导航和支撑,用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用文化树立企业信誉,用文化传播企业形象,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那么,如何以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战略?一是通过构筑企业的共同理想目标,告诉员工“企业将成为什么”。它不同于战略目标那样能够明确告诉成员,什么时间能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但必须是一种宏观的承诺,能够想象到达标后的收益,让员工激情澎湃,觉得虽然高远但可以达到,愿意全力为之奋斗。二是塑造核心价值观,告诉员工:什么事至关重要、什么事很重要、我们信奉什么、我们该怎样行动?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的企业哲学指导下的共同价值观,是进行决策,确定政策、策略和方法,以及选择行为方式的指导方针。企业价值观分为核心价值观、目标价值观、本价值观、附属价值观四个层次,因此,企业文化对建设企业战略支持渗透,关健是要把着力点放在塑造最高层次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上,确立人的价值高于资产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团队价值高于单体价值、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总之,企业要想树立自己的文化,就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证,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绝对不能分割开来,只有两者紧密地结合,才能构成实现双赢的先决条件。 二、企业文化对施工管理的作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文化对施工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企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可以统一员工的思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员工的自我控制;其次,它能激励员工奋发进取,提高士气,重视职业道德,形成创业的原动力;第三,它是一个企业改革创新和实现战略发展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四,它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组织产生极大的协同力:第五,它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的影响。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施工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重视对作业层的现场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根基。企业文化的好坏对企业管理的高效性同样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员工对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形成统一的认识与内心认同,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从企业新员工参加工作起,就进行岗前培训与企业文化培训,让员工统一对企业发展前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价值观的认识,明确员工的责权利的关系,为企业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用先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企业管理的关键还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常言道:企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发展才能战胜困难。先进文化对企业先进管理的形成及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而且还通过成功的企业管理又不断丰富着企业文化的内涵。 三、企业文化对施工质量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在质量管理之中。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企业文化对施工质量的作用,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是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因为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二是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要明确项目的组织机构和责任,加强对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检查、分析和验收,实施文明施工。三是开展QC小组活动,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以保证工序质量,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四是树立精品意识突出“优”和“新”,“优”就是在工程的各级验收和各类评审中均应达到优良,“新”就是有意识采用新技术、使用新材料、体现新工艺、投人新设备,并将规划、措施和责任层层分解到班组和个人。五是营造浓烈的创优气氛。创一个精品,可以做到一箭多雕,管理、技术、质量、安全、思想政治工作,都以此为载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简报、表彰会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和工具,鼓舞士气,教育员工,让员工知道精晶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使企业和员工都能明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道理。 四、企业文化对施工成本管理的作用 施工企业如果成本控制得不好,不仅导致企业微薄利润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将失去信誉和整个市场。因此,企业文化对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的导人,主要是以降低成本为核心,在实际施工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要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工艺特点、复杂程度和现场条件、设备情况、人员素质等等,制定经济合理、切实可行,又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合同工期要求的施工方案,做到合理地安排施工流程,采用先进施工方法和劳动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好技术和物资供应,保持均衡施工。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国内外施工管理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劳动纪律和完善施工组织,实行员工劳动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智能和潜力。三是节约材料消耗。首先要加强施工材料采购计划性,尽量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做到就地取材,在加强材料管理的同时,在广大员工中倡导节约,创造每个员工从自身做起的“我要节约”的良好氛围。四是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要合理组织施工机械的配套使用,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能,要求员工管好施工机械设备,提高其完好率与利用率,尽量减少操作、修理费用。五是减少非生产性开支。遵循“精简、节约、效能”的原则,通过这种文化的导向作用,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行为规范准则从事工作,引导员工为企业的节约的目标上来,自觉自愿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挖潜增效、精打细算,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 五、企业文化对施工环境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广泛地关注,人们由单一关心产品质量转向关心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等方面。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对施工企业来说,保护环境不受破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施工企业在文明了地建设、注重环境保护方面也厂了不少功夫。有的单位还对文明工地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降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防止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杂物飘散:减少施工对市容、绿化和环境的不良影响;防止泥浆、污水、废水外流或堵塞下水道和排水河道。有的还对现场及施工人员作出明文规定: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和其他浑浊废弃物,未经沉淀不得排放;施工中产生的各类垃圾应堆置在规定的地点,不得倒人河道和居民生活垃圾容器;施工中不得随意抛掷建筑材料、残土、旧料和其他杂物;进人施工现场和高空作业必须要有安全帽、安全绳和安全网等安全措施等等,这些措施和要求都是以按照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程序规范控制处理。由于施工企业的整体环境是人们对企业最直接、最容易观察到的文化内容,因此,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核心分析 一、重心移向项目管理,符合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建筑企业,企业管理的职能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但是建筑企业的产品具有与工业产品不同的特点,即产品的多样性和固定性。建筑企业的产品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上,是固定的,与现代工业企业产品的批量生产不同,新建的工程项目不仅类型各异,而且规模大小不一,所处的地点、季节、条件不尽相同,受外界制约因素多,•…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和管理,表现在:建筑市场的需求是以具体工程项目一一特定的产品来体现的,建筑市场交易也是以某个工程项目为对象进行招标投标,建筑企业围绕工程项目与建设单位签订承包合同,按承包合同规定的要求来组织生产,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生产的特定场所,也是最基层和基本的生产单位.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须臾都离不开工程项目,企业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对众多所承包的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素质的写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心移向项目,这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特点所决定的,反映了建筑施工生产管理的客观规律性。长期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沿用一般工业企业的管理方法,采取公司、工程处(工区)、施工队(工程队)分级管理的形式,虽然把现场管理列为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规定了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节约、安全以及协作配合进行指挥、协调和控制,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任务,但是并没有把工程项目作为独立的管理对象加以重视和展开。迄今相当多的建筑企业一般将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分解、落实、考核到工程处(工区)或施工队,很少落到项目上,工程项目的综合性调节和控制职能一般都由工程处或施工队来担当,而工程处、施工队的经营管理目标只是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工程项目或建设单位负责。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项目一一建筑产品的施工(生产)全过程,自始至终缺乏专人负责,造成管理职责不明,工程多头指挥、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就企业而言,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的情况下,主要靠扩大任务量(施工面),扩大队伍规模,靠高投人、低收益、过多的人力物力消耗来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注重于外延扩大,忽视了内涵提高,处于粗放经营的阶段。因此.要真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就得遵循建筑施工生产自身的规律,把施工管理的重心移到工程项目管理上,运用系统原理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实施全过程的综合性的调节和控制。 二、重心移向项目管理,有利于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不断调整完善 项目管理就一个工程施工项目来说,是一次性的事业,因此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应该是一次性事业部模拟型的以成本为中心的经济核算单位,而不再是固定的,有一定级别的行政性单位。这种项目管理体制是以实现工期、质量、成本的完全统一,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为此必须建立项目核算体系,变原来的二级核算或三级核算为项目成本核算,保证工程在承包合同或协议范围内产生相应的效益。项目管理是施工全过程的综合管理,要求项目主管或项目管理班子具备包括计划、合同、预算、技术、质量、安全、成本核算、施工组织、内外协调等比较全面的业务知识.项目主管作为生产要素的全权组织者,可以根据基本素质要求,或委派或引人竞争机制进行选聘,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人员一般由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派出,受项目主管和业务部门双重领导,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由习惯采用的直线职能制改为矩阵职能制,并相应建立新的人事管理序列和机制。总之,推行项目管理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通过推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重新调整组合,完善经营机制,形成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的新的企业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建筑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三、重心移向项目管理,是强化施工企业管理,提离企业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开展的“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活动,是推动企业重视和强化管理的一种激励机制和手段,目的是以企业为对象,促进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攀台阶上等级.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通过管理升级工作,企业的基础管理得到夯实,专业管理的各项保证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质量管理、方针目标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逐步推广应用,创造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新的奢理方法店从商保证了质息物耗、残益等井级考核指标的达你升位沂改善了企业素质•但是还巩叱业产品多样性和固定性的特点以及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施工企业的管理调节往往受到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与管理升级大致划一的内容、要求存在不少矛盾,一些以企业为对象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管理要素难以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地直接地落实下去,更谈不上巩固、完善、提高,形成规范化,一些现代化管理成果往往是“开了花,不结果”,企业升级指标水平很不稳定,波动很大,企业效益差仍然是当前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因此,切实强化企业管理,在全面提高素质上下功夫,向管理要效益,走内涵挖潜之路,仍然是所有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升级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升级工作的实践证明:“升级要从管理抓起,管理要从基础抓起”。从广义上说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项目管理。即要把升级的着眼点从企业管理转向项目管理,升级工作的重心也相应下移到项目施工现场,以项目为对象健全基础管理工作,形成保证体系,升级工作的效果要落实反映在项目管理的水平上。项目管理法,是按承包工程项目的需要,组织生产要素.以人为主体,对投人项目的人力、机械、器具、物资、资金和技术优化组合,对工期、质量、成本、安全这四项指标相互矛盾的诸方面,进行协调控制综合管理,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严格施工工期[]标.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与开展升级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一致的。而施工企业管理的总体效应,一般说来就是各个项目单体效应的总和.所以,抓好工程项目这种建筑特殊产品的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综合(整体)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基础夯实、深厚,大楼才能盖得高,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重心移向项目管理也体现了企业管理必须强化基础工作和加强生产现场管理的升级要求。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计量、定额、信息、规章制度、基础教育和班组建设等七项内容,每一项都须围绕项目展开,在项目上加以落实.离开了项目,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合工程项目强化基础工作,才能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合理高效地运转,才能健全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建立文明的生产环境和良好的生产秩序,达到生产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至于企业质量、物耗、效益女全和惠想政招土作保证体条的韶氛后卖以知现代花管逸方法的应翔户奋与项自施工密木可分,一也必须按项目组织展开,加以落实。通过项目管理的实践,还可以结合培训和传帮带,锻炼和造就一批项目管理人才,使项目管理逐步扩展壮大,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问题思考 一、正确处理好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关系 1.投人与产出的关系。作为企业投人就是为了产出,而且产出一定要大于投人,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并非易事。有的施工企业为了片面追求高的产值,有时候无原则的让步,毫无根据地大幅度降低中标价,结果造成工程本身亏损;还有一种情况是以合理的价格中标一项工程,本来是有一定利润可赚的,但中标后只重施工进度不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最后一算帐成本倒挂。以上两种现象造成目前施工企业在产值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的同时,利润水平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大幅度地下滑,甚至出现产值越高亏损越多的现象。因此,施工企业在承揽任务和施工管理中,要处理投人与产出的关系,要尽力追求合理的标价、合理的施工成本和合理的项目效益,只要企业的产出能够大于投入就可以干,投人大于产出的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也不要干。 2.规模和效益的关系。没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就不会有规模效益但有了规模,管理不善、成本不实,同样不会有好的效益经营规模只是个手段,而追求效益才是真正目的。因此我们要注意规模和效益的辨证关系,在重视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效益的增加.既要改变那种不注重量(产值、承揽任务数)的扩张,又要改变那种只注重扩大再生产,而忽视经营效果,乃至于出现“干的越多、赔的越多”的不正常现象,从而使企业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以追求效益增长速度大于规模增长速度的最高境界。 3.承揽和管理的关系对施工企业来说,施工项目是载体,没有施工项目就不能维系企业的生存,但取得较好的效益是目的,承揽到的任务管理不好,同样会使企业的信誉受到损害,造成损失,甚至会给承揽新的_[程项目形成极大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承揽项目和加强管理的关系。 4.调控与搞活的关系调控与搞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结构体。调控是指承揽任务仁的协调,宏观政策上的一致性,设备人力等要素的合理调配,自觉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等。搞活是指充分赋予各单位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活”应以接受“调控”为前提,而调控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该落在搞活这个基点之上,绝不能出现一“调”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而应在合理有效的调控下,真正搞活基层。 5.项目与企业的关系。项目是企业的派出体、支撑点和效益源泉,企业应是项目的服务机关和“司令部”。项目运作顺畅是企业运作正常的保证,项目的利益应服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应多为项目提供保障和服务,绝不能凌驾于项目之上,对它的管理应科学,承包和考核指标要合理,而项目则应完善自我管理体系,自觉服从管理与协调,行为要规范,而绝不是“独立王国”。 6.开拓进取与稳健的关系。企业只有不断开拓和进取,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和冒进,应以可行性分析和研究为先导,求得企业的稳健发展。当然,稳健不是求稳怕乱,关起门做“太平官”。 7.改革与生产的关系。企业的改革与生产经营是两件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能偏废。深化改革,特别是转机建制工作,是生产经营的有效动力,而搞好生产经营工作是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可靠保障,可以有效地去推进改革,改革与生产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精心筹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实行集约化经营。一要切实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改变企业“广种薄收”或“只种不收”的现象,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不能只单纯追求量的扩张,更主要的是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切实提高收益率。二是增加企业中的科技含量。科技投人要加大,并切实落到实处;科技攻关要加强,特别是对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及新施工方法的攻关要加强。三要强化职工的素质教育和岗位知识培训,使劳动力资源得以优化和合理利用。四要对企业中的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优化和调整,必要时相应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引人较灵活的经营方式。 2.积极寻找新的经济方式。一是广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邯钢的主要经验是模拟市场,成本否定,其途径是把市场的价格信号传导和分解到各个生产单位、生产工序和生产岗位。我们学邯钢首先要搞好项目的责任成本管理,并注意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搞责任成本的基本依据是项目的中标价、项目当地的市场因素及有效定额等,以此反推需要多少生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和各个岗位的成本目标是什么等等。而不能以已上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为基准,按定额顺推和框定各自的目标成本(这种成本管理法没有接受市场信号,是一种在既成现实面前无所作为的表现)。二是要重视资本经营和适度的负债经营。以生产经营去取得经济效益是常规的思维方式,但我们更要认识到,通过资本经营会赢得更大的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营手段之一。只懂得生产经营、不懂得资本经营或不会搞资本经营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经营人才,同时对负债经营也应有一个新的认识,适度的负债经营(主要以企业的偿债能力为基准,国外一般为企业总资产的50%一60%)是现代经营方式之一,而不能认为负债就不行,关键是适度。三是管理力度要加大,在减人增效、节支降耗、堵塞漏洞上下功夫。要完善制度、制定措施、建立机制,力争抓出成效。四是有效、科学地组织施工。施工组织不科学会影响工程的工期和质量,导致经济效益不高。所以,要在不违背施工组织计划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切实编制施工网络计划,高效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做到合理、节省、有效。 3.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1)认真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搞项目管理(即项目法施工)已有10年时间,应该说成绩是很大的,最明显的一条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千军万马齐上阵、建制随着项目走”的施工方式,实现了动态配置生产要素的目的。但也有不少的教训和问题,当前要抓的重点应是规范项目管理行为。(2)急需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项目经理队伍。实践证明,一个项目搞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项目经理素质的高低。有一个德才兼备的项目经理。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我们需要一大批真正过得硬的项目经理。为此,重点要抓好培训和资质认证,完善激励措施,改革用人制度(即由单一的委任制度变为由自荐考核、民主测评、试岗待聘等相结合的复合方式)。(3)生产要素相对到位是组织项目经理部的基本要求。必要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资金设备等,不论是企业自有的还是市场调配的必须齐备。否则,要素残缺、功能低下的项目部迟早要出问题。当生产的规模与生产要素在短时期内难以匹配时,不能勉强,可采用“适当降低收益率、多选择分包形式”的办法予以解决。(4)明确界定项目部的权责。项目管理的本质内涵是它的一次性和动态性。项目经理部是企业的临时派出机构,不是刚性的建制实体。所以,它不是一个利益主体,不存在所谓的项目利益,更不存在项目的自有资金、自有固定资产等。项目部完成承包指标后的剩余部分,仍然是原施工企业本部的,项目部自身无权支配。但派出机关可视剩余额的大小,给予项目经理等人员一定比例的奖励 4.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扩大经营战果。首先,要多营造有利于开展经营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领导应常抓不懈,具体任务要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对既有目标特别是重要目标紧盯不放。企业内部要做到土下联动,紧密协作;内部单位间要勾通联系,夕让互谅,防止内耗。其次,要继续进行区域市场的滚动经营,区域市场主要是指各个局指挥部的管理范围,这些区域市场应以主要承揽工程任务为支柱,逐步拓宽企业的幅射面,开好窗口,迈好步,扎好根。适时建立本区域的公关网络,增强独立承揽任务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再次,要不断改善经营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目前急需补充的是铁路专业以外的专业人才原有经营人员要加速知识更新的步伐,造就专业知识和经营技能复合型的经营队伍。最后,要认真审视新的区域市场,特别是要注重西南市场的开发,把握西北大开发的机遇,盯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基建项目,注意Wro所带来的影响,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向海外市场发展,以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摘要:运行机制是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公路施工的大力展开,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必须积极探究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的有效方法,并根据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将高效的运行机制贯穿到管理制度当中,促进施工企业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解析了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分析了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工程管理;施工企业管理;管理体制 引言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对健全和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的重视程度,落实管理体制建设的各项战略任务,深刻认识到运行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对于高速公路施工企业优化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而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企业的运营管理作为主导方向,同时将多种运行机制贯穿和渗透到管理制度当中,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科学化的管理办法为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动力。 1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 1.1影响功能及优势发挥 高速公路是一种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线日益繁忙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高速公路具有通行能力强、功能完善、高速和科技水平高的特征,其功能在于安全高效、快速和畅通,能够满足快速运输和通行的实际需求,同时由于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和全立交的,因此它区别于一般公路,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来确保其优势功能的发挥,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够确保其秩序以及有效应用。如果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缺乏对管理体制创新和发展的重视程度,就会造成管理水平落后,从而出现多头管理、混乱管理或者职责交叉等问题,这也会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功能和优势的充分发挥。完善的管理体制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收益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更能保证建设有质量保障的高速公路项目。 1.2影响多方的合法权益 高速公路的建设会涉及到多方人员的参与,从投资设计一直到施工和投入使用会有投资者、施工者、运营者以及使用者的普遍参与,通过多方参与的形式来确保高速公路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实践应用,而为了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必须要完善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为各方权益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我国的高速公路大多建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能够有效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经济发达的产业带,这不仅体现出高速公路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能体现出高速公路为各方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实现。这同样也需要管理体制的晚上来提供根本保障,否则不仅会损害高速公路沿线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会影响到施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此外,根据国家的规划,高速公路要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为了确保未来高速公路的平稳持续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作为推动和支撑。 1.3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也会进一步推动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充分提高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完善对于国家建设和经济改革的重要影响力,进而在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其重要的组成要素。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是管理体制赖以推进和发展的物质形式,也是实体要素当中最为关键的内容。而管理规则、体制职能以及运行机制则是确保管理职能有效发挥的软件保障和无形要素,是预定管理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内容。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在完善管理机制时需要从自身管理运营的实际出发的同时,也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现况通过完善和创新管理体制来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多的指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突出了其在新城镇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速公路是同铁路运输同等重要的运输媒介,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速公路的建设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2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运行机制分析 2.1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指的是在工程建设当中各种管理机构、企业以及人员之间相互竞争和比较进而由中选优的一种机制。在高速公路的运营与建设当中会涉及到多个环节,而在大多环节上都需要主体间进行不同程度的竞争,进而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时非常必要的。竞争机制能够大大促进高速公路资源的科学配置,并在竞争中促进创新发展和持续进步。高速公路企业必须要认识到建立竞争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出发,从人事工资以及劳动三个方面着手深化制度性改革,有效导入竞争机制,促使干部之间竞争上岗,促使其通过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方式来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来进行薪资设置,在竞争中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竞争机制也可以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外部,可以在同一项目的不同施工段与兄弟企业进行技术、管理等层面的竞争对比。在实践中更能客观地发现自身短板并做出调整完善。 2.2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是一种责任机制,在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与各方经济实体间签订合同或者订立契约等,以便来明确双方职责,并督促双方按照合约规定履行职责,因此,约束机制是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运行机制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落实各方责任的保障。而在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同样需要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最为关键的是在安全方面,施工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而施工企业可以建立一岗双责制,要求员工在承担岗位职责的同时,也要担负与之相对应的安全责任,并有效签署安全责任保障书以及承担一定的风险抵押金,从大局上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 2.3协调机制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广泛,管理的主客体也有着丰富的种类,这就需要从整体上把控和协调管理,因此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尤为必要。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协调机制涉及到以下几个内容:第一,上下级管理机构之间的纵向协调。第二,管理机构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纵向性协调。第三,管理机构以内部要素间的协调。在完善企业的协调机制过程中,首先必须确保各个要素之间需要在管理目标上达到共识,确保共同为既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并形成上下合力和相互支持的协调机制,从而自如地应付外部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2.4反馈机制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包括着很多分系统和子系统,通过建立反馈机制的方式,能够将各个系统中的资源信息进行交流分享,使得管理行为主体能够科学灵敏地作出反应,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中得到深入应用。为了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管理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水平,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反馈机制,有效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确保各级之间联络的畅通,有效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及时妥善地处理突发事件。同时,要配备专门的信息员来对反馈机制进行管理和优化,并定时通报多方重要信息,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例如针对某路段的施工作业中,实际地质情况有所变化,同施工设计书的要求所有差异,这时通过企业内部的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到设计部门,及时进行施工变更,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损失。 3结语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就必须不断探究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科学化的管理体制以及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因此,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将资产经营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将运营管理作为主导方向,全面推进多元产业建设,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要将各项科学化的运行机制融入到管理体制当中,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完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长效发展。 作者:方志力 单位: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管理,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施工企业中,加强对施工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针对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了施工企业如何进行文化建设的措施,为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作用 一、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个具有优良企业文化的施工企业可以在整体上提高自身的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良好评价。广大群众更容易去信赖那些具有良好文化的施工企业,一个企业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内部,同时体现在企业所进行的施工工程上,一个有着良好企业文化的施工企业,其工程质量也必然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施工的质量得到了保障就会赢得人们的支持,在人们的心里留下良好的形象,进而帮助企业更好的长期发展,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2.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文化代表一种精神追求,包括了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所提倡的企业行为方式、所推崇的理念,员工可以根据企业的企业文化来断定自己是否适合这家企业,在这家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在施工企业中,企业的文化可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与方向,进而促进员工向着目标不断的前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3.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施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直接动力,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灵魂,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断地激励着企业不断前进,同时建设施工企业自身的文化,可以有效的将自身的形象宣传出去,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施工人才,进而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为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4.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具有相同的目标,并为之目标而努力奋斗,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就在不断提高,这时企业文化就起到一种能量整合的作用。一个施工企业的发展需要整个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施工企业中的员工沟通起来顺畅,在工作上更加默契,促使企业的凝聚力进一步的提高。5.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正所谓环境会改变一个人,一个企业内部的文化如何在每个员工的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从企业文化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整体情况,一个企业的文化会影响到员工的各个方面,如员工的价值观、待人处事、对工作的态度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之间的和谐交流,进而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6.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在企业当中构建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提高企业效益,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所在,企业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凝聚的创造力也是由企业文化来引导实现的。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企业只有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地开拓创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而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先进的文化来进行指导,否则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施工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措施 1.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1.1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其核心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共同价值观,它通过人的观念和思维来发挥作用,其一经内化所产生的强大规范力、形成的良好价值行为导向,会发挥高效管理效应。1.2管理是使企业有效率、有凝聚力、有生命力的根本手段,管理的核心在人,当简单、机械化的组织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软管理来加强对“人”的硬管理,使职工从精神和行为层面达到知行合一。1.3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互促共赢的,两者目标同向、作用对象一致,企业文化既对管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又兼具管理工具职责。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培育全体职工认同、自觉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引导大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培育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降低企业的监督和约束成本,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提高施工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施工企业内部的员工目前有两大类,一类是部队兵转工后的员工及他们的子女,他们大部分受过的教育不高,但这类员工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企业归属感强;另一类是企业招聘的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这类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思想起伏大,企业归属感需加强。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除了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培训、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对一些道德规范进行适当的培训,从整个上提高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只有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得到了提升才可以有效的去学习企业的文化,并将企业的文化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3.塑造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企业的外在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的重要内容。诚信、可靠、有质量保障的企业才会是人们信赖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因此,要求企业塑造良好外在形象,从企业员工的统一服装、行为规范、工作利益以及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积极打造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特色企业形象,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前提和保障。4.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培育执行文化。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企业法规和企业经营制度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企业制度健全、规范、落实的过程,企业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执行文化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重要环节,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就在于执行能力的建设。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培育执行文化,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5.打造企业文化的终极武器,塑造“品牌文化”。企业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品牌所代表的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企业间高层次的竞争。品牌文化是企业整体社会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目的是要与既定的目标消费者产生对于品牌文化认同的共鸣,进而提高社会对企业的认同度和信赖感。塑造品牌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而艰巨的企业系统工程。塑造品牌文化要准确定位市场,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对市场进行把握,要站到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去俯瞰市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结合施工企业的特色和发展前景,为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结语 总之,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同时可以促进施工企业向着现代化管理发展,因此施工企业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为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任丽萍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的思考 摘要:工程施工企业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其自身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殊特点。企业的管理也有许多特别之处。对工程施工企业的特点和管理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性化 一、引言 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与一般的企业管理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工程施工企业的效益来源主要在于基层一线的项目实施上,若要进行有效管理,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因为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对象场所是不确定的,对象是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各自独立的项目,企业派出与之需要相对应的人员、设备进驻到项目地点进行项目内容的实施,完成项目合同所确定的内容,必须要根据项目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目标和成果[1]。同时,工作几乎都是野外露天作业,人员作业几乎都是在日晒风吹雨淋等自然条件下进行,比室内作业更加艰辛、困难。工程施工企业及其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特点。采取的管理方法也须因项目而异。因此,如想把一个公路项目管理好,必须要根据项目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目标和成果。 二、工程施工企业的主要特点 1.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由于施工企业的项目地点的不确定性,项目不仅仅分布在全国各地,还有的在国外。这就要求员工的素质很高,主要表现在不仅专业技术业务水平要求高,而且还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风俗了解等等。员工出发去项目必然与家人分离,真可谓是抛妻别子、背井离乡。不管分离时间是长是短,在离开家的这段时间内无法与家人相聚、不能对家人进行很好的照顾,心理上必然承受很大的压力,这对工作会产生一些必然的影响。故参建员工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工程项目地点的不同,当地气候条件自然复杂多样,这需要参建员工的身体体质对此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承受住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要求,否则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譬如,项目在某一较大山区,山上山下气候会相差很大,正如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此员工的身体必须尽快适应这一气候特点。此外,不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也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真的是“家住十里地,各地一乡风”。对此参建员工要对这些乡风民俗充分了解知晓,尽快适应并尊重当地的风俗,不做有违乡风民俗之事。要处处时时谨慎小心,以免有意无意做出有违之事而招致误会、矛盾,甚至冲突,从而影响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使管理的目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2.对设备有特殊的要求。随着项目地点、内容的不同,施工设备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的设备在这一项目地质条件下很适宜,而对另一项目的地质情况则无能为力。此时,必须因地制宜选取相适应的设备,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施工作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钻孔桩基础施工,在粘土、砂土等地质采用循环钻机设备非常适宜,工作效率很高。而此类钻机设备在卵石、岩石地质则功效很低,此时必须选取冲击钻机才非常适宜。因此,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要随着项目的不同而调整。3.工艺技术的变化多样。对于同一个项目的施工内容,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施工工艺技术,真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哪一条大路更安全、便捷、高效呢?这又要考虑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比较后加以选择。在此要考虑的因素有工程特点、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合同工期要求、工程质量要求、成本投入数量、最终的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等。只有经过了综合的分析比较、选取适合的施工工艺技术,才能获得最理想的的综合效益。有一个工程案例如下:某市市政桥梁工程设计很高,主桥桥墩墩身为60多米的十字型实体高墩。对此,可采用翻模工艺、爬模工艺、滑模工艺等施工工艺技术施工,而且这些工艺都是非常成熟可行的施工工艺技术,都能保证工程质量。由于此项目合同工期要求很紧,施工企业现场项目部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采用滑模工艺,既可以节约工程施工设备投入的成本、确保甚至提前合同工期要求,而且可以更好的保障作业人员的高空作业安全。经方案上报审批同意后实施,最终实现了各项预期目标,收效异常明显。4.安全风险大。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施工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业务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来说是个安全风险巨大的高危行业。说其是高危行业不仅仅是其人员作业操作时面临着许多安全风险,譬如高空作业安全风险、临边作业安全风险、物体坠落打击安全风险、用电安全风险、深基础地下隐蔽工程的安全风险等。其还有许多恶劣的自然作业环境风险,诸如海上工程施工时风浪、深水危险,深山里工程建设时的野兽、毒蛇等对员工生命安全的威胁,严寒地区工程施工时的极低的寒冷气候具有的危害,还有高温地区工程无法避开的顶炎热冒酷暑进行施工时的安全风险等等等等。这些安全风险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作业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只有想方设法尽量规避、防范,无法根本取消这些安全风险。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原则。 三、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 工程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具有许多行业特有的特点。与此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其又必须要有自己多特的管理特点和要求。1.管理难度大、成本高。与其他行业企业明显不同,工程施工企业的生产作业活动分散在各个地方,是各自独立的临时作业组织。项目内容各不相同,项目的人员组成也会各不相同,项目地点距企业总部或近或远,这些都会给企业整体管理带来许多难度、增加企业的日常管理成本,诸如人员、路途时间等投入都要相对多得多。需要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投入更多的思考、精力,企业要为管理增加更多的各项投入。否则,企业管理也难以收到预期的目标、效果。2.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程施工企业的产品制造基本都是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现场,广大员工从事着最直接、最基本的一线实践工作。能够从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并检验、发展、升华理论知识,同时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施工方法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工程施工企业要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掌握、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工法等朱知识产权,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采用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工艺技术,利用高科技手段大幅度降低施工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对科技的重视并把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已经是众多工程施工企业日常管理明显特点。3.强化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建筑企业始终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使得安全事故同比下降[4]。对于建筑安全事故认知及其传导路径,W.H.Heinrich提出事故发生连锁反应理论,认为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并且事故的连锁过程受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五个因素影响。由于施工项目日常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多,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极其巨大。工程施工企业都非常注重企业的安全管理,几乎都做到了日常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不仅仅是但从事中、事后控制,更加注重事前控制、事前预防。几乎每个工程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投入方面都不惜重金投入,抽调专人、设置专门机构部门,制定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奖惩考核办法,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日常加大检查、巡查力度,及时发现、查找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让施工生产切实处在百分之百的安全之中。力争从源头上控制人的不安全意识和行为,从方法上消除引发事故的隐患,实现本质型安全生产。4.注重人性化管理。社会进步的根本在于人自身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身发展。工程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由于施工企业项目作业环境、条件的异常艰苦和恶劣,员工付出的要比其他行业相对更多的多,这也就要企业给予自己的员工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要从根本解决广大员工尤其是现场一线员工的各项困难和后顾之忧。企业要让广大员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必须进行充满人性化的管理,要切实无微不至的关心自己的员工,把员工当作企业大家庭的孩子、让员工把企业真心实意的当作自己的家对待。从而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更加自觉地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四、结语 一个工程施工企业要有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其管理又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而要采取特殊的管理方法。施工企业的管理需要更多的体现出人文关怀,要更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以人为本、和谐管理”,注重科技创新,强化安全教育和管理,投入必要的管理资源(人员、资金、设备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有清晰的认识、采取适宜正确的管理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能把企业管理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熊明祥 蒋磊 熊军 单位:松滋市公路管理局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防水施工企业管理软件开发论文 1软件主要内容 《防水施工企业管理》软件是一个集管理、统计、成本核算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软件。它以成本核算为中心,对工程、材料、人工、管理费用等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以达到管理企业运行的目的。1.1软件逻辑统计的依据1)根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13]44号文件),对各项费用进行分类和统计;2)根据专业防水施工企业特点和习惯,对部分费用进行科目调整。1.2软件运用环境1)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XP以上;2)数据库:MicrosoftSQLServer2000以上;3)软件架构:C/S各操作用户安装软件客户端。1.3软件组成《防水施工企业管理》软件的主要模块有:工程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劳资管理;基础数据;系统管理。每一个模块分为录入、查询、统计三个通道。1.3.1工程管理模块工程管理模块主要有三个功能:①承接业务后建立项目;②施工产值录入;③施工产值、项目人工、项目材料使用的统计。如表1所示。1.3.2采购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主要作用是,材料采购相关数据的录入。采购并不是入库,材料入库时的入库单据必须与材料采购相对应,否则材料无法入库。采购与付款相关联。1.3.3库存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材料的入库、出库、退回、盘库的录入和库存材料状况查询。如表3所示。1.3.4财务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包括付款、收款的记录,各种开支的记录,应收应付款记录等。通过各种原始数据的录入,可以得出项目的盈亏情况、企业的利润情况、行政费用开支情况,以及各种经济数据。财务管理模块包括财务信息登记、财务记录单查询、财务查询统计等3个子模块和33个项目,项目明细从略。1.3.5劳资管理模块劳资管理分为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工人工资两部分,劳保支出和股东分红也列入劳资管理。1.3.6基础数据模块基础数据是将一些常用的数据统一归类,以便单据录入时选择。如员工姓名用于工资单制表,材料名称用于材料采购与出入库。另外一些期初数据也在基础模块中设置。如表5所示。1.3.7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权限管理和结账。权限包括录入权限和查询权限,做到数据的录入只能由专人操作,重要数据只能由高级别人员查看。结账是对每月的录入内容确定,以达到按月统计的目的。年度结账也一样,不进行结账就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录入。这样避免了数据随意修改的问题。如表6所示。整个软件有7个主要模块,15个子模块,91个项目内容。通过20多个数据的录入,可以得到30多个报表和数据分析结果,企业各部门和相关领导随时可以查询各种数据,实现及时、正确、高效的目的。 2软件主要界面截图 软件开启界面(图形可换)、主界面、工程项目登记、施工产值统计台账、项目人工工资月报表、项目材料耗用台账、工程收款登记、行政管理费用台账、企业成本收益台账等主要界面的截图见图1—9。 3其他说明 1)本软件开发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益为目标,并非财务软件,不可代替财务做账;2)软件在企业局域网上使用。将数据库固定在一台作为主机的电脑上,其他各电脑安装客户端,只要将主机打开,每台电脑的输入数据就录入主机,有操作权限的人在各自的电脑上操作,共享数据。3)主管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相应人员的录入和查询权限。企业总经济数据,设置只有最高级别领导可以查看。4)在软件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管理习惯,订制符合企业情况的应用软件,可以扩展或压缩管理模块。 作者:胡骏 俞志刚 单位:杭州金汤建筑防水有限公司 西楼软件工作室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与预算管理论文 一、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1.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不够了解和认识,通常将编制预算当作是财务工作中的一部分,主要认为预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的。多数人认为财务部门同时领导预算、编制预算、管预算,但实际上预算不是专属于财务人员的责任,全面预算和财务预算还是有差别的。从我国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的实施效果来看,大多数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施工企业的领导会直接将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给财务部门来执行,上级部门对预算的数据进行批复之后并下达给下级部门,通常只是在财务部门和领导中公布,具体的考核人员无法充分了解预算的情况。 2.全面预算管理编制质量较低 施工企业的全面预算编制需要根据企业当前经营的能力和市场环境来分析,施工企业大多数可以合理的认识到企业内部的现状,但是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全面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市场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编制全面预算时的情况和未来具有较大的出入。只有准确的预测未来市场经济的形势,才能够编制出高质量的全面预算。但有的施工企业通常会忽视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无法准确的搜集相关信息预测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开始编制全面预算管理,无法确保全面预算的质量。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较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一致,导致企业无法准确的把握预算管理计划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缺乏战略指导过分重视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导致预算管理质量较低。同时,在预算管理的时候,只注重成本控制,资源配置缺乏长远考虑。 3.预算分析控制机制不合理 在施工企业中要想有效的确保企业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就需要在预算批准之后的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预算分控机制。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在预算分控机制设置方面不够合理,对实际的业务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控制。首先,预算管理机构通常在预算编制的环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和分析控制不够重视,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对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监督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再次,预算反馈机制不够完善,有的施工企业通过财务部门计量之后,就会定期反馈给各个责任预算单位,对新形势下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已经发生的损失无法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二、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 1.系统的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培训工作 要想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对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管理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编制和高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全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效的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为全面预算的编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在施工企业当中,需要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管理人员从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以便有效的增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 2.完善预算分析控制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充分发挥出全体员工的作用,进行全面控制,对预算管理中涉及到的所有领域和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对企业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便有效的降低库存,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其次,充分分析预算,对各种差异进行细化和分解,从数据方面分析差异的实质,并根据企业整体业务进行分析,在施工企业的业务方面,寻找出差异的本质所在。另外,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反馈机制,对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结果采用不同的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日常的结果需要采取标准的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比较特殊但是问题不是很严重的可以使用简式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用过闪电式反馈进行报告,以便有效的确保预算的重大影响和及时上报的作用。 3.完善预算考核机制 要想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就需要具备高质量的考核机制,从而有效的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加强员工对预算的认识和重视。施工企业需要确保预算管理执行部门和考核部门职责相分离,将考核标准和意见交给绩效考核部门的人员进行制定,以便有效的确保考核质量的权威性和标准性。同时,还需要对考核体系进行严格的设置,其考核标准设置需要科学合理。通过预算,将公司战略与对员工的考核和奖惩挂钩,促进所有人为公司战略服务。 三、总结 在施工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有效的预算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模式。施工企业需要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以便确保施工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焦翠林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1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如今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规模、水平和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其管理水平相对规模较小的施工管理企业要高,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与施工管理中,使得其管理水平不高。 1.2信息应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有关资料显示,现代建筑行业中,很多企业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是采用单击操作模式,无法对即时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共享。除此之外,有很多企业对计信息技术的应用仅限于较狭窄的范围,对材料采购、项目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无法在施工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造成数据收集不完整,从而导致管理水平没有提高。 1.3应用管理体制不完善 调查表明,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加入了网络信息计划技术,但在实际的控制中,应用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编制深度还有待提高。 2如何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 2.1管理人员的重视 要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就需要建筑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信息技术。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信息技术应用狭窄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人员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员工都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进行利用和优化,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在建筑行业站稳脚跟,得到发展。 2.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要真正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就要做到信息数据的自动收集、分析及储存,对储存的信息要能够进行检索和导出利用。建筑企业要结合具体情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战略目标的制定,及时有效地落实计划内容,建立起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3高度重视信息共享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中,较大规模的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以及较多的建筑工程文件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量,如果采用传统的纸文件来储存信息,不仅有很多层次,工作繁复困难,浪费人力物力大的同时也拉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人为原因的各种失误,使建筑施工工作开展缓慢并且困难,拉低经济效益,造成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运转。可见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信息共享模块,就能使建筑工程的实时信息有效的传达到各个相关人员的手中,分析和处理工作就能快速有效的进行,有利于施工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2.4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企业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基于因特网的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构建专用数据库,将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构建网络连接,使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可以通过全面的信息掌握在网上进行操作。通过网络组织平台实现信息交流,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2.5工期、质量以及成本的控制 要利用管理软件对工程地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在控制工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来显示相关的特性关系,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对工程的实施进度进行控制。质量控制极为重要,质量管理软件比传统的人工管理效果更好,并且耗费的时间短,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在进行技术控制时,模板、深基坑等有关计算可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结果快速准确,可以开发一些设计软件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利用管理软件对施工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控制,很大程度的节约了人力,减少失误的发生,使工程管理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3公司实施方案 我公司从2010年开始就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建立信息库,先后使用了OA办公管理系统,金石建筑工地管理系统,将两个系统结合使用,管理,现场两条线即并行又交叉。成本部门在项目正式实施前相关成本控制预算就已经挂在公司建筑工地管理系统上,项目部根据预算明确成本控制目标,严格依据预算控制每一子项的成本,全程做到有目标有依据的透明化管理;项目部现场通过每天施工日记、采购计划、收料明细、签证记录等工作的实时上传保证现场所有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可更改的可靠性,使管理工作有精准的依据,各部门按照流程化实施;公司领导则根据具体项目具体情况在宏观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作出调整,保证了每一个项目顺利运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优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及时准确的对建筑施工进行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各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到了一种白热化状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要在建筑施工行业站稳脚跟,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需要相关企业重视信息化管理,革新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再接再厉,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繁荣。 作者:童京贝 单位:江苏盛禾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探索 1项目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现代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不断扩展,项目管理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传统水电项目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公司在项目模式、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分包管理等各要素方面还达不到最佳科学的管理,特别是在风险防范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项目履约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企业的项目管理成本较高 水利水电施工受地形、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等的影响较大,因多处于偏远山区或者江河流域等地方,材料的采购运输、机械设备的进出场、人员安置等往往使项目成本费用增高,如果不能科学合理的整合资源,事前不能做好成本的测算,确定成本控股目标,就很容易在耗费大量资源而最后造成项目不能赢利甚至亏损,影响企业经营发展。 3主要管理策略分析 3.1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创新市场营销方式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工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将市场开拓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要积极主动寻找市场机会,用科学的策划方案寻找市场新出路,积极参与竞争,展现自身企业优势,要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对有效资源重新归置,把资源用在实处,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对新市场进行新开发;要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三级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积极开展高端营销,加强与项目所在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为深度合作奠定基础;积极开展区域营销,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市场合作;积极开展联合营销,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同时顺应发展,在核电、地铁、房建、市政、矿山等非水电领域加强开发,实现合同额和经营领域的新突破。 3.2创新项目管控模式,提升项目履约能力 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项目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根据项目行业特点,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完善项目管控模式,强化项目管理;加强整个项目的过程监控,重点抓好亏损、进度滞后项目的监管,要将风险管控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施工全过程,加强变更索赔管理,提高项目的履约能力和盈利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善项目考核办法,加大安全质量、工期、变更索赔、应收账款、成本控制等指标权重,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项目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项目的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消耗,加强在建项目工程款回收和完工项目工程款清欠力度,防范资金风险。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力度,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确保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受控,规避项目管理风险;进一步完善分包管理体系,加强对协作队伍的管理,加强分包履约监督和风险控制,真正让分包队伍按公司要求履约,坚决杜绝以包代管的现象。大力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通过现代管理手段实现项目精益化管理。 3.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才强企” 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紧紧围绕公司发展目标,重点加强项目管控、专业技术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在资本运作、市场开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法律、党建等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员工福利、职业规划等方面合理进行改革,让人才能享受到更多劳动成果,培养熟悉海外政策和环境、善于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和管理的国际经营管理和商务人才;培养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留住紧缺人才,用好精尖人才,加快推进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 3.4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提高盈利水平 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对工程中所要消耗的人、财、物力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规划,合理控制,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要建立有效的成本目标,把账务管理与成本目标 结合起来,加强对项目成本的监督检查。要加强项目的成本过程控制,特别是对项目的人才成本、专业设备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控制。只有抓住成本控制,加强成本管理,企业才可能获取最大利润。 4施工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实例 以新疆博格达山脉南麓的柯柯亚水库为例,它是一座重要的拦河式水利枢纽工程,新疆新华水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本着节约资本、提高成本管理效果的原则,对整个项目进行了合理科学的改进。为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能耗,第一,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加强对相关制度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履行监督,并根据实际项目新制定了《柯柯亚水库水电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报建管理实施细则》等。第二,企业巩固并优化已有的人力资源,开展相关工程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提高工程质量,节约了工程中因失误而导致的浪费现象,做到合理控制成本。使得柯柯亚水库,通过公司资源整合和优化项目设计,最终整个枢纽工程节约了100多万,也是的整个工期缩短了4个月有余。公司在优化项目投入成本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以优质高效的服务面对市场竞争。同时,新华水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水电项目后期巨大的成本优势,以及水电项目作为可再生能源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其水电项目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对于其中的科学方法,我们应及时学习,积累综合成本管理经验,提升本公司的竞争实力。新时期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管理在优化的前提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根据企业发展特点,梳理企业的发展短板,结合国内外市场形势,确定科学管理方式,加强对项目的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外拓市场,内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新时期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化和新动态,才能使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作者:崔晨旭 单位:天津中基大地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电力施工企业管理改革综述 1创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原则 1.1民主集中原则 电力施工企业管理创新需要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管理者要尊重基层员工提出的创新建议,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使群众创新进一步融合和酝酿,真正形成行之有效的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 1.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中心,是电力施工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1],因此进行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意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舞台,创造机遇,使以人为本成为电力施工企业管理活力的根本源泉。 1.3市场化原则 电力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竞争[2],因此,需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实现对管理创新方向上、程度上的规范,更好地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 2创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方法 2.1建立和健全电力施工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从物质激励、帮助激励、服务激励、心理激励等方面激发员工的成长愿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多赢局面[3]。 2.2建立和健全资金监督管理制度 现代电力施工企业的标志是全面的财务和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资金是电力施工企业的重中之重,其监督重点是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监督预算的合理、合法性,内控的严密性以及项目决策的经济性。加强企业资金监督管理,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条件。电力施工企业管理需要坚持创新的原则,以科学的步骤、合理的内容实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真正创新。后续研究者应该在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步骤上加强研究,通过更为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真正创新,以便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使其更好地为电力和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宋长梅 单位:黑龙江省火电第三工程公司
手术护理论文:手术室护理投诉原因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护理投诉;防范措施;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对医护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手术室,是每所医院较为特殊的科室,是集手术、检查、治疗、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也是患者家属对需求存在差异,所以引发投诉与纠纷最多,既给医院名誉造成一定的损失,又耗费医院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有必要将护理投诉原因加以防范,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 1投诉原因 1.1术前访视,心理护理欠缺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工作,术前和患者沟通的机会少,缺乏耐心解释,使患者不了解医疗过程而产生误解,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解释工作做不到位,态度差。 1.2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只会机械地工作,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严重不良后果,酿成纠纷,粗心大意,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造成差错,引发患者家属不满。 1.3不重视医疗护理文件的书写护理人员不能真实、准确、及时地记录,不能如实表达病情,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慎独精神,易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4缺乏业务知识,技术操作不过硬,不能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护士缺乏护理相关知识,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不能正确地解释,不能正确处理患者的知情权和保护性治疗,给患者造成身、心等方面的损害。 2防范措施 手术室是一片禁区、一块圣地,护士与患者接触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少,因此手术室护士术前一日认真访视患者,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感到亲切、可信,认真详细地向患者解释术前注意事项、术中配合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增强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 手术室工作责任重大,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就把生命和希望托付给我们—手术室护士。我们接过这沉重的交付时,就必须为之尽职尽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每一项操作,使患者感到安全、放心,从而减少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手术室记录单是病例资料的一部分,是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术中护理情况及所有器械、敷料的真实记录,是保证手术安全及自我保护的依据,手术记录单上任何文字都是法律重要的证据。因此,手术室护士要及时、完整、准确、全面地记录护理文件,带给患者安全,留给自己平安。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制观念,并将掌握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有效地避免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对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要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做到“宾馆式服务”的优质护理服务,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因此,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抢救措施和各种仪器的使用,精通专科手术准备和操作,做到准、稳、轻、快,医护配合默契,善于学习新知识,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技术水平,避免差错事故。 总之,手术室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耐心解释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注意使用保护性语言,不要在患者面前议论诊疗过程,加强护患沟通和业务技术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观念,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使患者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减少患者的误解,杜绝事故的发生。 手术护理论文:心理护理在择期剖宫产手术中的作用 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均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刺激,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急心理反应,严重的不良情绪不但妨碍手术的正常进行,且影响手术质量和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龄在18~38岁、平均年龄27岁、孕周39~41撕周、无妊娠合并症的初产妇。手术前所有人选患者均经相关病史调查和实验室常规检查,严格排除其他疾病,并随之分为研究组112例和对照组126例。两组产妇在胎位、孕周、年龄、有无合并症、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更为全面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术前心理护理: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全面细致了解产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性格特征,与产妇亲切交谈,进一步了解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轻抚产妇的手,以示安慰,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关心,有安全感闼。特别注意,就产妇对胎儿性别的预期给与适当的心理疏导,避免因新生儿性别未到达预期而产生负性情绪,影响产妇的康复。向产妇讲解有关剖宫产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注意事项,并向其解释手术后疼痛的原因及产后恢复的知识。请性格乐观、开朗的产妇交流手术后的经验和感受,努力消除产妇的不安和顾虑。使产妇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 ②术中心理护理:手术当天,由巡回护士亲自到病房接产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再次向产妇介绍自己,取得产妇的信任。在安放产妇在手术床的过程中,详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告诉产妇,巡回护士、麻醉师会始终陪伴在产妇身边,会随时满足产妇合理的需求。在胎儿娩出的瞬间,产妇常常紧张,这时,护士紧握住产妇的手给以亲情般的关怀、教会产妇深呼吸以消除或减轻不适感。胎儿娩出后,及时告知产妇新生儿外观情况正常,让新生儿和产妇进行短暂的贴面接触,并告知产妇早期哺乳及母乳喂养的好处。 ③术后心理护理:手术结束后,由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协作共同将产妇安置在推车上,平稳地送回病房,协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体位等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和病房责任护士认真交接。术后定期回访,进行诸如早期下床活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科学饮食、产褥期卫生等健康指导。使病人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境况,帮助病人了解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鼓励病人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 1.3结果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护理满意度和舒适护理和其他相关的临床参数进行了分析。所有的调查问卷经专家验证,其合理有效性,可靠性和可靠的。护理的满意度和舒适护理是通过病人抱怨,麻醉和手术的护理质量评价。 1.4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算数据与试验相比,P 2结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非常满意满意率和总满意度的比例,研究组明显高,而一般的满意和不满的研究组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舒适的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手术和术后比在比较舒适的同时显着提高,感觉不舒服的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舒适度,数据,研究组明显高于无舒适度明显低于对照集团。P 3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医疗服务行业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注重生理健康向着生理、心理和人文关怀并重的方向不断转变,人们对心理护理也加倍重视。这就要求护士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学习人文心理知识,给患者提供切实的心理指导。患者术前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均会影响剖宫产的预后。因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工作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患者态度亲切、和蔼,耐心地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服务。此外,尽可能多的进行心理疏导、安抚,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很满意比例和总满意度均显着提高,分别高达68%和98%,同时,基本满意比例和不满意比例则显着降低,仅为30%和2%;其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感觉舒适的比例均明显提高,分别高达76%和85%.同时,感觉不舒适的比例则明显降低,仅为15%.可见,心理护理在择期剖宫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其疗效确切,效果显着,较常规护理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高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有较大的帮助,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得到极大的提升同。 手术护理论文:20例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的护理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腔镜行甲状腺大部切除的同手术期护理方法。 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O月至2009年l2月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于术均成功,疗效满意。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5天。结沦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有助于安全地施行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 【关键词】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护理 腔镜甲状腺手术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术式,把手术切开微小化并隐藏起来从而达到美观、微创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美容要求比较高的年轻女性患者意义更加重大。我科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l2月行腔镜甲状腺手术2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观察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病人中l7例为女性年龄14—38岁,其中甲状腺瘤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均在气管全麻下行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是5天,伤口甲级愈合,疤痕小而隐蔽,无不适。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是一项全新的手术技术,患者对于手术了解甚少,做好人院宣教,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此项手术的优点及安全性,详细说明手术的方法及麻醉方式,并列举同类疾病的手术成功之例,让患者及家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消除病人的顾虑和恐惧心情,使患者能够安心地配合手术。 2.1.2 术前体位训练:头后仰训练A头后仰到不能仰为止,每日训练4次,每次50次。 B平卧位,肩下垫一枕头,头后仰,暴露颈部,每日4次,每次30分钟。 C头向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每日4次,每次10分钟。 2.1.3 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手术前一天行手术区域皮肤清洁备皮,防止术后伤口感染。术前晚进食半流饮食后禁食,一般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6小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备皮、禁食的目的。以便取得患者的配合。 2.2 术后护理 2.2.1 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1)体位:按全身麻醉后护理,病人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体位。血压平稳或全麻清醒后病人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2)病情观察:加强巡视,密切注意病人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变化。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测,监测生命体征情7兄,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3)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时行氧气雾化吸人,帮助其及时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4)做好切口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做好记录。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固定,防止扭曲、受压或血块堵塞。注意观察颈胸部皮肤有无肿胀,注意术后出血的可能,手术后24—48小时根据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5)饮食与营养:术后清醒病人,6小时后无恶心、呕吐,可给予少量温开水。无呛咳、误咽等不适,可逐步给予稀粥水、清汤等流质饮食。宜少量,慢咽,注意微温,不可过热。术后1—2天可进半流饮食,无不适可进普食。鼓励患者加强营养,促进愈合。(6)功能活动:鼓励病人床上适当活动,指导病人保持颈部的固定,避免颈弯曲、过仰。并告诉病人少说话,使声带和喉部处于休息状态,头颈部在制动一段时间后,可开始逐步活动促进切口愈合。 2.2.2 术后常见不适的观察及护理 (1)术后疼痛:腔镜手术切口小,疼痛一般可忍受,24小时后可逐渐缓解,不影响睡眠和饮食。但因手术后患者情绪过度紧张所造成感觉 的疼痛加重,给予心理护理,告知手术已顺利完成,解除思想压力,同时可适当应用镇痛剂。 (2)术后恶心、呕吐,全麻及腔镜手术多见,指导病人深呼吸放松技巧,一般可自行缓解,若持续1—2天后症状未缓解,可给予肌注胃复安l0mg,观察疗效。并注意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 2.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呼吸困难和窒息:术后24小时内严密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床边放置气管切开包,吸痰器。术后引流管内引流出的血量较多,呈鲜红色,颈部肿胀明显,考虑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处理。同时。告诉病人有效咳嗽排痰,痰多粘稠时,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鼓励病人深呼吸。(2)皮下气肿,因手术采用C02建立手术空间,压力过高,灌注过快,手术时间过长,C02气体向皮下软组织扩散,可引起颈胸部皮下气肿,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丁作。(3)喉返神经损伤,术后观察患者有无呛咳或声音嘶哑,术后3—4天,由于水肿可能导致病人声音嘶哑,术中损伤喉返神经也可导致病人声音麻痹,要注意鉴别。嘱病人多休息,少说话。(4)喉l卜神经损伤:若损伤外支,会使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弛,音调降低。如损伤内支,则使喉部粘膜感觉丧失,进食时,特别是饮水时,容易发生误咽、呛咳。 应注意病人饮水进食情况,一般术后数日可恢复正常。(5)手足抽搐;多数病人症状轻而短暂,只有面部、唇或手足部的针刺感、麻木感或强直感,经过2-3周后症状便可消失。 护理上,指导病人限制肉类,乳品和蛋类等食品,因其含磷较高,影响钙的吸收。 2.3 健康教育 讲解术后并发症的表现和预防方法,共同防治。鼓励病人保持精神愉快,合理安排休息与睡眠,促进康复。嘱术后定时复诊,教导病人自行颈部检查,如发现结节、肿块及时来医院复查。 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是一种创口小,恢复快,疼痛轻,颈部无疤痕,美容效果突出的手术,通过对20例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我们体会到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密切观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手术护理论文:分阿拉心理护理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作用 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均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刺激,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急心理反应,严重的不良情绪不但妨碍手术的正常进行,且影响手术质量和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龄在18~38岁、平均年龄27岁、孕周39~41撕周、无妊娠合并症的初产妇。手术前所有人选患者均经相关病史调查和实验室常规检查,严格排除其他疾病,并随之分为研究组112例和对照组126例。两组产妇在胎位、孕周、年龄、有无合并症、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更为全面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术前心理护理: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全面细致了解产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性格特征,与产妇亲切交谈,进一步了解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轻抚产妇的手,以示安慰,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关心,有安全感闼。特别注意,就产妇对胎儿性别的预期给与适当的心理疏导,避免因新生儿性别未到达预期而产生负性情绪,影响产妇的康复。向产妇讲解有关剖宫产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注意事项,并向其解释手术后疼痛的原因及产后恢复的知识。请性格乐观、开朗的产妇交流手术后的经验和感受,努力消除产妇的不安和顾虑。使产妇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 ②术中心理护理:手术当天,由巡回护士亲自到病房接产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再次向产妇介绍自己,取得产妇的信任。在安放产妇在手术床的过程中,详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告诉产妇,巡回护士、麻醉师会始终陪伴在产妇身边,会随时满足产妇合理的需求。在胎儿娩出的瞬间,产妇常常紧张,这时,护士紧握住产妇的手给以亲情般的关怀、教会产妇深呼吸以消除或减轻不适感。胎儿娩出后,及时告知产妇新生儿外观情况正常,让新生儿和产妇进行短暂的贴面接触,并告知产妇早期哺乳及母乳喂养的好处。 ③术后心理护理:手术结束后,由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协作共同将产妇安置在推车上,平稳地送回病房,协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体位等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和病房责任护士认真交接。术后定期回访,进行诸如早期下床活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科学饮食、产褥期卫生等健康指导。使病人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境况,帮助病人了解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鼓励病人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 1.3结果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护理满意度和舒适护理和其他相关的临床参数进行了分析。所有的调查问卷经专家验证,其合理有效性,可靠性和可靠的。护理的满意度和舒适护理是通过病人抱怨,麻醉和手术的护理质量评价。 1.4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算数据与试验相比,P 2、结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非常满意满意率和总满意度的比例,研究组明显高,而一般的满意和不满的研究组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舒适的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手术和术后比在比较舒适的同时显着提高,感觉不舒服的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舒适度,数据,研究组明显高于无舒适度明显低于对照集团。P 3、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医疗服务行业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注重生理健康向着生理、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心理和人文关怀并重的方向不断转变,人们对心理护理也加倍重视。这就要求护士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学习人文心理知识,给患者提供切实的心理指导。患者术前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均会影响剖宫产的预后。因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工作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患者态度亲切、和蔼,耐心地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服务。此外,尽可能多的进行心理疏导、安抚,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很满意比例和总满意度均显着提高,分别高达68%和98%,同时,基本满意比例和不满意比例则显着降低,仅为30%和2%;其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感觉舒适的比例均明显提高,分别高达76%和85%.同时,感觉不舒适的比例则明显降低,仅为15%.可见,心理护理在择期剖宫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其疗效确切,效果显着,较常规护理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高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有较大的帮助,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得到极大的提升同。 手术护理论文:护理完善手术室质量管理的探究 【摘要】在I临床护理工作中,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管理人才和好的规章制度就会使护理作变的杂乱不堪,既影响了护理的效果,也影响了医院的声誉。所以对于护理管理作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了患者的健康,也直接影响了医生的治疗工作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完善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作为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优秀的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各个科室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理论水平,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只有从根本解决护理人员的技术问题,才能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以操作应手,有条不紊,顺利的进行手术。随着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护理效果也会随之改善。 人员素质管理措施: 巩固基本技能,加强技术训练制定完善的“护理操作程序及考核细则”,明确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每年多进行几次护理比武活动,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并且把工作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此产生竞争效应,科室与科室比,护士与护士比,使人人操作规范化、标准化。此外,每次考试成绩要张榜公布,以督促护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 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医疗向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必须有高水平的护理来保障。对自身基础好的、成绩优异的护士实行重点科室的轮岗,如普外科、骨科及医疗重点科室等,利用各科室患者在护理方面的不同点,培养她们综合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性护理人才,以适应现代医疗护理工作的特点。 严格管理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保证手术安全尽责、献身、仪表端正、热情和蔼、技术精益求精,是每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手术室尤其重要。由于手术室工作特点是紧张连续、不分昼夜地协助医生抢救危重患者,因此,应要求每个护士都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除此以外,还需动作灵敏,沉着果断,能迅速地处理意外情况。这些都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教育和训练,使之逐步形成。此外,护理管理者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对于围术期的质量管理手段: 术前探访根据国际手术护士协会(ANRN)规定。 护士的术前访视是护士的重要职责和责任之一。在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可以进入病区对手术病人进行访视。可以查阅病人的相关病例资料,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通过对病人展示图片和进行文字讲解,可以让病人了解手术室的环境、注意事项、麻醉过程、医生的操作水平等等。虽然病人家属不能进入手术室进行视察,但是巡回护士可以像亲属一样寸步不离守护患者,患者有什么需要可以向巡视护士提出来,巡回护士在不违反手术室的相关规定的情况下,都可以为各位家属和患者满足,使病人及家属以良好的心态去等待手术的结束。 对手术环境要进行严格检查手术室内要保持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等等的清洁,而且还要有相关的标志说明,清扫用具要分开放置,定期对用具进行清理和维护。手术室必须每天进行消毒清理一次,而且每个月还要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和培养。对于那些一次性使用的用具也应该进行抽样进行细菌检测,由护士长监测最后的数据,妥善管理和消毒手术室内的卫生环境。每个月要对手术室进行抽样化验,看是否合格,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及时的改善,制定相应的手段,监督每个人都积极实行。 对于手术机械用具应该保证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能够正常的使用医学|教育网整理。一些精密的仪器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放置,并且对其正常运行的使用也要保证,时时进行检修维护,对于一些无菌的手术用具和已消毒的用具应该放到无菌室,有效期是一个星期,每天清理过期的用具,敷料一次。 手术配合的操作管理手术配合是指在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的全部过程中。洗手和巡回护士手术前要核对患者的病睛状况、手术部位、操作方式、手术名称,对患者做好相关的心理护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护士还应该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准备,做到意外情况不慌张,保证手术的正常运行。 术后清理的质量管理手术结束后,要严格控制手术问的闲杂人员流动,认真的对室内的地面、血迹清理洁净,更换所有的床单被褥。对于~些传染和污染的疾病手术,手术后用相关的药物进行杀菌处理,例如用氯制剂进行清理消毒,彻底的阻断各种传播途径,防止病毒的传播医学|教育网整理。对于普通的手术没有危害性的,手术后进行消毒清理干净后再用层流消毒机器消毒30rain.对于手术过程中一次性的手术用具及时处理,非一次性使用的用具进行仔细的消毒处理,对于那些有传染病使用的用具必须进行特殊消毒后再进行消毒处理,没有使用的一次性用具进行消毒放人无菌室,以方便下一次使用。 结语: 总而言之,手术室内的清理必须严格保证其质量,管理人员要负起责任,保证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行,培养有技术和素质的下一代接班人。管理人员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也要时时的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其管理能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合理管理护理工作。 手术护理论文:在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护理六步法的效果 在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护理六步法的效果: 【摘要】为了提高患儿圃手术期护理质量。保障患儿安全,注重细节护理,规范小儿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流程,制订细节护理六步法,运用于围手术期护理中。共完成小儿骨科手术2600例。得到手术惠儿和家长积极配合,无一例差错事故,无投诉纠纷发生。以人为本,用爱心、细心护理手术忘儿,可以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 儿童; 医院;骨科 我院是以骨科为主的综合医院,建有独立的,小儿骨科病房,每年门急诊接待大量小儿骨科患者。为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我们将细节护理六步法应用于小儿骨科手术患者,2008年1-11月完成2600例小儿骨科手术,做到了无投诉、无纠纷、“零缺陷”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1细节护理六步法的具体实施 1.1通过抚摸和赞扬建立情感手术室护士接诊患儿时。充分运用肢体动作和语言与患者建立情感。对躺在手术推车上的患儿,抚摸其头顶,帮助整理其手术帽,并用鼓励的话语,如“勇敢”“漂亮‘’”听话“等,夸奖患儿。对抱在家长怀中的婴幼儿。触摸其脸颊,语气柔和,接过患儿抱在怀中。对于非常不合作的患儿。为了避免长时间啼哭造成膈肌痉挛。允许家长陪伴,由护士和麻醉医生合作为患儿注射氯胺酮。待其意识朦胧后接人手术间。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此类患儿颈下垫一卷枕,保持头部后仰。 1.2确认手术部位手术患儿因紧张恐惧。很难适应陌生环境,往往无法正确回答问题,安全确认非常重要。手术患儿由手术医生在患肢远端用记号笔画圈标记。手术室护理员到病房接患儿时,与病房护士、患儿家长共同核对。确认标记完好后推到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室门口迎接患儿时。再次与家长核对标记。进入手术间,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核对标记后开始麻醉。最后,手术医师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再开始手术。 1.3保持体温手术开始前。手术间温度调至25℃,手术开始后用保温毯给患儿保暖,再将手术问温度下调至22—23℃,使术者也感觉舒适。手术结束后给患儿加盖棉被或被单保暖,送至恢复室。 1. 4确保静脉穿刺成功率评估穿刺部位血管充盈度,有穿刺困难时请高年资护士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穿刺部位可选择手背、头静脉、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穿刺针选用一次性套管针,与输液管路通过三通连接,穿刺部位用消毒棉片覆盖。用“优拓”胶布固定,避免揭开胶布时损伤皮肤。管路连接处均用胶布牢固固定。如果婴幼儿留置针位于关节处。可用硬纸盒作为支具固定。在留置针固定胶布上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以便病房护士按时拔除。 1.5正确使用约束带由于患儿自控能力有限,易发生躁动,护士在床旁保护。 术前用约束带约束患儿躯干,两端固定于床两侧。防止坠床。 麻醉完成、摆放适宜体位后。固定其他肢体,防止患儿因躁动而污染无菌区。将约束带呈“马鞍扣”状套在其肢体远端的关节处。末端固定在床边,约束带不要过紧牵拉。在手术允许的条件下,上肢肘部可自然弯曲,处于舒适功能位。 1.6保护皮肤儿童皮肤细嫩。护理不当容易发生皮肤压红、局部出现水疱或破损。进行皮肤消毒时,消毒部位下铺无菌单,消毒结束后将其撤掉,保证肢体下的床单干燥: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涂抹碘酒。酒精脱碘要彻底。使用小儿专用气囊止血带时。 用柔软棉质石膏衬做止血带防护衬垫,做到一人一巾。衬垫宽度为止血带的3倍。衬垫套在患者近端根部。止血带缠绕于衬垫中间1/3位置。然后将两端的衬垫翻折包裹止血带。既保护皮肤,也可防止止血带充气后松脱。止血带压力为200—250mmHg,持续时间不超过1h. 一些手术需在牵引床上完成。摆放体位时将患儿抬起后再移动,禁止拖拉,以免损伤皮肤。注意患儿会阴部的保护,用松软棉垫包裹会阴柱。尤其在牵引复位时,保护患儿会阴部不受挤压。在使用石膏外制动时,为保护患儿皮肤,石膏内衬要使用棉质石膏衬及石膏棉花。患儿行躯干“髋人字”石膏固定时,在腹部、髂部内垫棉垫。 2体会小儿骨科手术面对的患儿年龄从1个半月到15岁不等。面对不同年龄和个性的患儿。如何保障手术安全,获得患儿和家属的积极配合,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问题。我院手术室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微笑、抚摸和亲切的语言与患儿建立情感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在与患儿交流时,增加交流时间,不急于进行操作。不强迫,减轻了患儿的紧张和恐惧。在得到信任后患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操作。 对于没有明显肢体外观异常,如先天性髋脱位等患儿,手术前的核对尤其重要,在病房由手术医生做好手术部位标记,手术前多个环节进行核对,有效保障了患儿安全。患儿围术期辗转多处。如病房、手术室、恢复室,所携带的病历、手术资料、用药、用血等物品易出现遗忘丢失,我们使用“手术患者手术物品携带登记表”保证了交接完整、准确。 2008年l—11月我院手术室完成了2600例小儿骨科手术,未发生接错患儿、用错药、开错刀现象。无皮肤压红、术后低体温、肢体活动受限现象,无留置针脱落、神经损伤现象。无皮肤破损、电灼伤现象。通过细节护理,可以保障患儿手术安全,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 手术护理论文:无痛导尿手术室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痛苦舒适医疗服务日益受到重视。 临床上为减轻手术患者的痛苦,满足患者的需要,近几年先后开展了诸多无痛技术项目,如:术后镇痛、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检查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和经济效益。导尿术是医疗护理操作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大中手术及长时间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导尿顺利与否,直接影响手术的开展及术后患者的康复。无痛导尿使患者在尽可能舒适条件下进行治疗,适应了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体现了医务人员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宗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满意效果。 1无痛导尿的优点 1.1减轻疼痛术前患者正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对各种刺激高度敏感。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清醒状态下行导尿管置入的患者,导尿时可表现出膀胱痉挛和耻骨上区、膀胱三角区受刺激而引起尿道口疼痛。麻醉后患者痛觉消失,肌肉松弛,神经反射迟钝,所以导尿时无疼痛的感觉。 1.2提高导尿成功率术前导尿患者因缺乏医学知识,对导尿存在顾虑。此时行导尿术,由于尿管刺激尿道括约肌可引起尿道括约肌强烈收缩,使尿道阻力增大,导致尿管通过困难,很容易出现尿道粘膜损伤及水肿。麻醉后,尿道括约肌松弛,减轻了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尿管很容易通过。 1.3减少尿路感染导尿尽可能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而病房一般达不到无菌要求,在手术室进行无痛导尿,无菌操作更严密,粘膜损伤减少,降低了尿路感染率,便于术后康复。同时,患者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操作,便于术后尿管的保留。 1.4增强人性化护理理念导尿时患者需暴露特殊的部位。由于病房人多,环境开放,一般遮挡不够严密,在这种情况下,导尿会给患者带来害羞和紧张的心理。在手术室进行无痛导尿克服了这一不便。同时,在手术室进行无痛导尿,减少了患者由病房到手术室这段时间内被动搬运,改变体位等过程中引起的疼痛不适。 2无痛导尿的方法 2.1表面麻醉下导尿使用盐酸丁卡因或利多卡因行粘膜表面麻醉后留置导尿管,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丁卡因为一种局部麻醉剂作用于外周神经组织,阻断神经冲动传递,性质稳定,安全性好,经尿道黏膜吸收,起效快,作用时间较利多卡因时间长,对黏膜无刺激性,故效果更佳。近年来有使用丁卡因或利多卡因胶浆行表面麻醉,因胶浆制剂具有代替石蜡油的润滑作用,使用更便捷有效,具有麻醉镇痛作用,可松弛括约肌。解除尿道痉挛,患者的无痛效果更好,提高了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尿道黏膜的损伤概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2椎管内麻醉下导尿硬膜外麻醉后插管,由于脊神经阻滞了下行阴部的神经,患者不适感减少。入室时护士向患者做好了解释工作,插管时再做详细说明患者虽做了硬膜外麻醉,但头脑清醒,清醒状态下留置导管,大脑皮层对这一短暂的记忆在术后留置尿管期间逐渐适应,患者能接受尿管的存在。因此,硬膜外麻醉后留置尿管在术后一段时间内不适及疼痛的发生率减少,其舒适度较好。 腰麻是局麻药通过脑脊液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与硬膜外麻醉比较,腰麻阻滞效果更好,包括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纤维均能较好地阻滞,除了镇痛效果确切外,也能获得较好的肌肉松弛,而且起效快。据临床观察,单纯硬膜外麻醉注药10min内,一般不能达到完全镇痛,如此时插尿管,患者仍有疼痛不适感。而腰硬联合麻醉注药后3min达到满意的效果。此时导尿既无痛觉,又能保证手术的按时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后,尿道扩约肌松弛,阻力消失,留置尿管顺利,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减少了泌尿系感染的机会。 2.3全麻诱导下导尿全麻诱导后患者处于意识消失的麻醉状态,具有镇痛完善、肌肉松驰、神经反射迟钝的特点,此时行导尿术,患者全身肌肉松弛,尿道阻力消失,无疼痛感,血压、心率较麻醉前、后无显着变化。此外,全麻状态下导尿可以消除患者面对导尿时普遍的尴尬和恐惧心态,保护患者的自尊心。 但是全麻患者麻醉诱导后行导尿术,虽然意识丧失,肌肉放松,镇痛效果好,但是由于患者对导尿过程无任何感知,进入苏醒期后。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对留置尿管的刺激在心理上、生理上均不耐受,从而引起挣扎、扭动,甚至试图拔出尿管,护士语言安慰提醒患者也不接受,需强行制动,致使尿管脱出率增加,影响康复,甚至出现手术并发症,造成危险。应用丁卡因胶浆于麻醉前清醒时导尿,使患者提前适应应激原的刺激,并通过操作前的沟通解释,提高耐受尿管的心理阈值,降低应激水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即使患者苏醒期有躁动迹象,只要即时给予适当的安慰提醒,患者也易于配合接受,从而降低躁动的发生。 而孙建良等设计、试制了具有镇痛作用的新型“一次性无痛导管”,也可减少术后患者因导尿管引起的躁动。它主要由导管、气囊、缓释输注泵(贮药囊)及释药孔等组成。全麻诱导后至手术前按常规导尿术插入一次性无痛导尿管后,往贮药囊内注入2%利多卡因,以1.8~2.7ml/h的速度渗入尿道,起黏膜麻醉作用,具有给药均匀,持续镇痛的特点,不失为一种改善留置尿管期间患者舒适度的好方法。 3结论 无痛导尿术不仅减轻了导尿时对机体的损伤,使导尿操作顺利,而且提高了术后患者留置尿管的舒适度。它是一种安全、舒适的护理操作技术,它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是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医务人员应该改变旧的术前准备观念,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时机,在手术患者中尽量开展无痛性操作,减少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手术护理论文:接台手术的护理问题及方法 1、接台手术易出现的护理问题 操作是每个手术病人在手术室患者一个特殊的经验,往往恐惧,焦虑,无可奈何的心理,再加上地面站病房病人等候时间长,等待时间长,焦虑,易怒与情绪更明显,护理人员因工作繁忙,病人问,回答没有耐心,缺乏沟通和病人的沟通技巧,服务态度生硬,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使病人到医院就诊相信很快转化为二进制形式,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操作,而地面站的操作,很容易忽略的细节很着急,尤其是当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继续敦促,护理人员,以简化工作程序,不检查,病人错误的连接。 在繁忙的车站作业没有检查管道的连接,容易导致关闭,影响的操作过程。首先,操作货物的盘点,第一项操作不彻底清洗,混乱和数量接收台操作的项目,要麻烦的操作。此外,手术切标本未及时固定,发生在操作中,第二组的操作,容易疏忽标本后首次启动,标本造成的损失。有时,患者早期手术室,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恐惧,以及延长病人在病房党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烦躁,焦虑,不安的情绪。 消毒地面站操作运行,由于等待时间过长紧凑再加上操作的时间长的更重要的问题,医生有一个完整的操作心切的心理,推护士病人获得快速的操作,术前准备,麻醉提前,简化了无菌操作流程,造成两站自清洗时间是不够的。在同一时间,在医生的端部的第一操作不能及时避难运转,剩下来继续观看下一个站的操作,从而导致跨操作数超标,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人事安排和运行调度都不能协调,因为该站操作,工作量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调度稍有不慎,护士将是负面情绪的工作,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2、护理对策 2.1护士的行为,提高服务态度,使用文明用语与病人沟通,应与患者在术前访视多沟通,可以简单地告诉手术室病人安排手术的要求,使患者能理解的原因,他们与台湾,告诉患者手术时间和有关操作的时间,我们可以对话了患者的病人等待手术,分散紧张的家庭成员,放松。用于使车站作业长的患者特殊原因,应与患者多沟通,以减轻压力,而手术室,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的情况。 2.2认真落实检查制度,防止错误的病人,尽管手术时间紧凑,操作,麻醉师一再催促医生,护士应该是忙而不乱。一名患者在操作工人的操作室,护士应严格操作根据运送病人检查系统和流量运送病人。神志不清和昏迷的病人,检查识别腕带严重,不容忽视的病人每一个工作环节,防止错误的病人。 2.3接收电台的操作:应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实施操作的规则,每个护理操作也不容忽视,连接,仔细检查所有的管道,是否保持通畅,医学|教育网搜集避免脱落。该站运营的项目仔细检查,严格执行清查,检查系统的运行,检查医生的操作要求操作设备项目,护士,三人和解,前计算机操作的项目退出运行后的第二次手术。加强对标本的管理,完善的管理,测试样品,登记制度,应立即登记,并保存在地面站操作被拆除的标本时,及时浸泡固定,以防丢失和混乱。 2.4准确地根据操作能力把握好地面站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的时间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运作,安排合理的操作顺:请记住我站域名序,如操作临时取消应在任何时间根据操作条件进行调整,以加快操作间的快速周转。尽快做术前准备,适当的位置,并敦促医生的时间和地点。关于动态运行的及时信息,充分估计手术结束时间,从而在时间操作的安排进入手术室,缩短病人等待手术的时间。 2.5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对手术室的管理,防止院内感染,严格控制医院的监管工作“标准”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消毒隔离控制每一个环节。操作合理安排,污染手术后先做无菌操作,必须两个30分钟的灭菌。巡回护士实施手术医生继续连接表的操作,除了继续参与经营,提醒其他人员操作及时离开操作之后,严格控制连接操作的数量,加强无菌观念培训平台操作,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严谨作风,防止交叉感染,确保患者的安全。 2.6人性化管理,合理调度,运行调度应该采取行动,要注意不同年龄,商业,卫生和合理搭配的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尽量避免长时间的工作,使相对弹性工作制,使员工得到充足的休息,从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了确保护理质量手术室的安全。 2.7加强护理安全的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定期组织的概念学习法律法规,开展护理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由常规护理自觉遵守,防止因忽视对患者的痛苦和潜在的医疗纠纷的危险存在的一些问题站运行。因此,为了确保护理安全运行,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手术室护理服务,安全管理,提供准确,及时,优质的服务。 3、讨论 术后增加,增加护士在手术室的频率和强度,根据一系列的轻松发生在地面站运行情况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在手术室,优化工作流程,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此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加大责任护理人员的意识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每个人都必须遵循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操作规则,以及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据的操作基础,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和质量,消除因护理缺陷的工作争议。 手术护理论文:手术时间对全麻腹部术后康复的影响和护理对策 摘要:通过将70例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按手术时间长短分成二组,对术后各项康复指标进行细化观察和对照,明确了长时间手术对术后的呼吸、消化、生理反应以及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等方面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由此,在加速麻醉药物的排泄、改善呼吸功能、促进胃肠功能、加强舒适护理方面积极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全面提高了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关键词: 手术时间 全麻 腹部手术 康复 影响 护理 手术时间作为一个影响全麻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早已引起大家的重视。随着现代外科医学的发展,施行外科手术的时间较以前有所缩短,但在现有的条件下,手术时间仍是困扰目前全麻术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课题从7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入手,通过对不同手术时间患者的术后各项康复指标的观察和对照,明确了长时间手术对术后 康复所造成的不良方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 1 临床资料 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共70例,男性3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按照手术时间长短分为二组,每组35例。第一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57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5例,结直肠手术8例,胃切除5例,肠粘连分解术3例,肠套叠松解术2例,脾切除术2例。第二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为61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3例,结直肠手术10例,胃切除8例,胰脏手术2例,门高压手术2例。 1. 2方法 对二组手术患者在术后第一天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 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根据症状自评量表[1](见表1)进行打分。并在术后几天跟踪观察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依次根据恢复时间段制定五级评分标准(见表4)进行打分,然后将二组数据用WILCOXON检验处理,见表2、表3和表5。 表1 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制 表2 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表3 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表4 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时间的评分标准 表5 二组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时间比较 1.3 结果 从表2和表3可见,二组在咳嗽、咳痰、胸闷、腹胀、、咽喉疼痛、腰背酸痛方面,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表5看,在肠蠕动、起床、进食恢复时间的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手术时间的延长,对术后机体的呼吸、消化、生理反应和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改变是很大的,影响了术后康复的时间和质量。 2.讨论和护理 2. 1 加快麻醉药物的排泄速度。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麻醉药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麻醉药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麻醉药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麻醉药的排泄速度,[2] 致使术后麻醉药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麻醉药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1.1 加强保暖工作。由于腹腔内脏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麻醉药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1.2 高流量吸氧。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麻醉药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1.3 维持循环功能。腹腔内的手术操作使下腔静脉受压,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都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牵拉内脏、刺激腹肌均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麻醉药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2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从表2反映出,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对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咳嗽、咳痰、胸闷第二组明显高于第一组,术后由于全身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2.1 有效的伤口镇痛。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因腹壁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腹带过紧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3] 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2.2 早期采取半卧位。患者手术回到病室后,血压平稳,神志清醒,应及早采取半卧位。由于腹部手术刺激、术后腹胀,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早期采取半卧位,有利于膈肌下降,呼吸功能的恢复;也有利于腹腔渗液的引流,以预防膈下感染、膈肌痉挛对呼吸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能减少术后呃逆的发生。 2.2.3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体位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2.4 加强膈肌功能训练。研究结果表明,[ 4]腹部手术后通气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腹腔脏器操作所致反射性膈神经传出抑制,特别是 长时间手术患者,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膈肌功能训练,可加快恢复正常的通气功能。可嘱咐患者采取半卧位,指导患者缓慢用力深吸气,收缩腹部并缩唇用力呼气,每日训练3-4次,每次10分钟,以增加膈肌的运动,减少气道死腔,改善通气功能。 2. 3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表5看,肠蠕动、进食的恢复时间,第二组明显滞后于第一组。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3..1 保持电解质的平衡。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3.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肛门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肛门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3.3饮食刺激法。对于腹部手术的患者,早期恢复自行进食,对术后的康复很有帮助,胃肠道营养物质的摄入,可加强肠粘膜的屏障作用,防止细菌移位引起的感染,同时,也可预防胃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在临床上,一般待肠蠕动恢复,腹胀消退,才给予进食,往往使进食的时间被延后。为此,我们通过尝试,认为可主动通过饮食刺激法,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胃管拔除后,可先给予少量温盐水,通过温度和渗透压的改变和刺激,以及通过吞咽、咀嚼等一系列消化过程,逐步激起肠蠕动反应,待肠蠕动恢复后,再过度到正常饮食。 2.4加强舒适护理。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从表2看,有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3.小结 通过临床观察和对照,我们发现手术时间对全麻腹部术后康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 的,特别是对长时间手术的患者,我们应高度重视,只有积极、及时、有效地采取一系例相应措施,才能综合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 手术护理论文:分析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现状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基层中医院手术护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简单的技术操作,护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也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因此,基层护理更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过程。本文对中国中医院机构的手术室基层护理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包括护理过程中缺乏的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以及有效性,提出增强中医院护士的护理能力,竭力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手术室护理问题的出路,为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现状的改进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基层护理;中医院手术;问题 中医院手术室基层护理的对象主要是即将进入手术室以及做完手术的患者,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中医院手术基层护理是指为手术期间的患者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通过综合性服务,为患者减轻身心痛苦,使患者尽早渡过疾病折磨期。随着人们法制意识和知识水平、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现在基层护理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给中医院机构也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基层护理的质量有待提高。 2009年5月6~9日,本院护理特级负责人的首期“基层中医院手术护士学习班”成功举行。通过学习班的学习,提高了护士的全面素质,改善了护患关系,护士将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沟通技巧,优质的服务,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围术期,充分满足每位患者的身心需求,贯彻基层中医院手术室理念,实现护理科学跨越式发展,使患者在整个围术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由此看来,提高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的质量对医疗有着重大意义。 1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经资料调查和研究可知。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术前缺乏心理护理 在进手术室后。患者心理上、身体上都比正常人脆弱,承受能力低,非常敏感,因为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加之即将面临手术,患者心情会非常复杂,如恐惧、焦虑甚至绝望闭。然而,目前中医院手术护理过程中体现了因病施护,却没有体现因需施护,没有注意到患者的心理变化,从而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这个问题值得医疗机构深思。 1.2术中预防感染问题 手术室是进行抢救及手术治疗的重要科室。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取得手术成功的重要场所。中医院术中感染问题是手术常见并发症,也是医疗护理中的重要问题翻。导致感染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环境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也跟医疗人员的预防知识密切相关手术中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因此,手术期间预防感染的问题需要重视。要对基层护理人员加强管理。 1.3术后缺乏及时随访 手术后,患者需要经过恢复阶段,接受后期治疗。在这个阶段,基层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手术后。很多患者身体上会有很多不适的感觉,有些是手术后的正常症状,但是也有些是因为患者对用药敏感的反应。因此。患者身体的每一个不适反应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甚至影响其生命安危。很多年轻的护理人员因为缺乏这些常识,缺少与患者交流。无法了解到患者手术后不适的反应。从而不能及时反映给医生。做出相应的措施嘲。 1.4特殊病情特殊护理 特殊照顾常用于危重、抢救、大手术后或者特殊治疗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者.不同病情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特殊患者在手术期间面临的不仅仅是躯体伤残、生命威胁,心理上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基层护理人员给予的是普通护理,那患者的病情好转会变得缓慢,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圄。 2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对策 2.1为患者创造最佳心理状态 进入手术室后,手术之前,患者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中医院基层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消除患者的恐惧,增强患者的安全感闭。作为照顾患者的基层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去人性化照顾。对患者做好心理舒适护理。手术时护理人员应了解每位患者的不同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 针对患者的恐惧心理,基层护理员需要与患者多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及时了解患者最担心的事情。给予一定的鼓励,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给患者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2手术室及时消毒。避免感染 目前医疗机构大部分都是使用药物预防感染。在正确的时间使用适宜剂量的抗生素IlJ,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但是仅仅使用药物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做好防感染的准备工作。 ①首先医护人员自身的卫生状况要加强管理,进人手术室必须带口罩,帽子,穿拖鞋,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手术室,以免带进细菌,然后注意手术室及时清洁。②手术室的卫生应该严格监察,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手术台也要进行消毒,包括手术室的桌面、台面、无影灯等出现在手术室的一切物体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室每立方米用甲醛溶液2ml和高锰酸钾1g,通过产生蒸气进行空气熏蒸灭菌,12h后打开窗户通风【1】。③手术时使用的医疗器材必须保证无菌,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一律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后毁形焚烧处理:布类如使用后的无菌巾、单也要用消毒液浸泡、清洗后高压蒸汽灭菌。 2.3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手术后。患者处在昏迷状态。基层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提供最周到的护理:①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身体变化,在患者头脑清醒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尽量与患者沟通,去了解患者有哪些不适,有什么需要,都要尽快反馈给医生。②对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及时登记备案,记录患者手术后每一天的病情情况,给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信息。 ③术后随访,基层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必须安排两个责任心强。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闭。专门上白班,负责治疗与护理,与患者讨论身体健康状态,改变不良心理对患者的影响。 2.4设立特殊护理队伍 中医院可以设立特殊护理队伍,对于一些特殊病情。如危重及特殊重大手术患者,进行全方面综合性护理。特殊护理队伍的护理质量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保证护理质量,针对特殊护理队伍的护理质量。医疗机构应该定期举行培训班。培训特殊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练习,护理是治疗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护理过程中的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以及有效性,不仅反映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体现了护理质量,同时也确保了护理安全。 3讨论 总之,中医护理在现代护理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现代护理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交流的Et益增多,中医护理越来越引起护理界的关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全方位护理是中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所追求的护理目标: 对患者来讲,周到、综合性护理是患者安心治疗的基础,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找出真正适合患者的护理方式,给予患者舒适护理。在护理过程中 ,要做到给患者创造一个最佳心理状态,术后患者随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设立特殊护理队伍等,笔者认为一定能大大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理现状。 手术护理论文:分析手术治疗与骨折护理 跟骨骨折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虽然已有较长历史,但由于受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长期以来临床对于手术治疗方法仍持谨慎态度。我院自1999年7月至2002年5月对12例巧侧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可塑型跟骨钦钢板川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对有关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1一50岁,平均34.6岁。其中单侧跟骨骨折9例,双侧3例,计巧侧跟骨骨折。骨折类型:Sandersll型2侧,m型8侧,lV型5侧。均行切开复位可塑型跟骨钦钢板内固定治疗。本组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一2年8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LZJ,结果:优(90一100分)s侧,良(75一89分)6侧,可(50一70分)1侧,优良率93.3%。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或皮肤坏死。 2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行双侧跟骨的侧位、轴位和患侧的B耐en位摄片,以及行水平面和额状面(汗扫描。患足术前不必行石膏固定,以利,!于br记en位X线检查和观察患足的局部情况。手术一般在伤后3一7天进行,术前皮肤常规准备,避免破损,可用酒精消毒后局部无菌巾包扎,剪去趾甲,患肢抬高。如局部出现较严重的水肿和张力性水泡,为避免缝合困难及术后感染,手术应延迟到伤后10一14天。 2.1.2皮肤护理患者常因骨折后损伤出血,组织液渗出,引起局部肿胀,部分患者在伤后1一2天内形成张力性水泡,一般水泡若不影响手术切口,可不予处理,如肿胀严重、水泡张力高、极易破溃或水泡位于切口附近,可在无菌技术下于水泡下缘作局部穿刺抽液。伤口3一4天可予烤灯加温,以促进血液循环及组织液的吸收,保持局部干燥,让表皮自然粘贴,高温也可避免局部创口细菌繁殖引起感染。烤灯灯泡为40一60W,与伤口距离30一50cm,定时观察,避免烫伤。 2.2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都有惧怕心理,多方打听手术疗效,以往因术后并发症问题对跟骨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因此病人无法决定是否接受手术治疗而耽误最佳手术时间。护理人员应耐心介绍手术方法,以及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对将来患者预后功能的影响。利用实例做好介绍工作,有利于消除病人的疑虑。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切口常规放置橡皮条引流,切口加压包扎,渗血一般较多,可持续5一7天,引流宜留置2一3天左右。对切口渗血应注意观察记录,术后渗血至外 敷料时应及时更换敷料以保持切口的干燥清洁,保持床单整洁。常规应用抗生素7一ro天,抗生素现输现配以加强药效。 2.3.2术后应及时观察足趾血运情况,趾端皮肤感觉,正常情况下脚趾伸屈正常,皮肤感觉良好。患者也可因加压包扎感觉肢体胀痛,可于术日晚睡前给予镇静剂,解除疼痛,避免局部血管痉挛影响血液供应。本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足背皮肤感觉麻木,而足趾运动良好,此为手术时排肠神经损伤的症状,应向病人解释清楚,不要过于紧张,不需特殊处理。皮肤感觉数个月后会逐渐恢复。 2.3.3功能锻炼足的关节主要功能是负重、行走、维持身体平衡和吸收震荡。足部关节小而多,每个关节的活动度小,但可产生各个方向的形变,从而适应各种不同的地面的震荡。因此足部创伤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练习足部运动,以保持足部各关节的活动。但多数病人对此认识不足,对功能锻炼重视不够,惧怕术后疼痛,担心因锻炼而发生骨折再移位,故不愿活动或活动范围达不到锻炼要求。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功能锻炼。术后一般不做外固定,下肢抬高使患足高于心脏水平。术后24小时候开始足趾被动活动,48小时开始足趾和跺部关节的主动活动,并逐渐加强。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进而指导躁关节背伸拓屈、内外翻的主动和被动相结合锻炼。活动膝关节,活动后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和不适。术后2一3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是否完全负重。骨折骨性愈合后跟骨钦钢板无不适可不取出,若有不适可取出,一般半年后取出。 手术护理论文:混合痔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痔是一种最常见、多发的肛肠疾病,约占肛肠疾病的85%,男女皆得。我院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疗效满意。为使手术获得更好的疗效,减轻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和术后痛苦,早日恢复健康,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术前护理 1.1精神护理 患者入院后,面对陌生的医疗环境,往往会产生各种负面心理,如焦虑、畏惧等,影响休息和食欲,护理应以患者为中心,热情向其介绍病房环境,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耐心讲解有关所患疾病的知识,向患者说明手术的术式、部位、术中的配合以及术后的有关事项,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1.2饮食护理 膳食应供给足够的热量,以蛋白质及维生素为主,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身体虚弱的患者,术前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如鱼肉、瘦猪肉、鸡肉等。术前6h禁食。 1.3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过高,说明有感染存在,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的患者应考虑是否为痔疮出血过多或疼痛刺激引起,女性患者月经来潮应延期手术,以免感染而引起水肿和出血,对手术耐受力差的患者应检查心功能。手术日晨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异常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4手术前准备 嘱患者手术前排空大小便,术区备皮,遵医嘱必要时给予灌肠,清洁肠道,防止术后感染,同时有利于手术操作。安定注射液10mg,术前30min肌注,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 患者回病室后,指导患者屈膝侧卧位,观察病情变化,立即测量生命体征,查看丁字带是否松动,局部有无渗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无腹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疼痛及渗出液的颜色和量。术后嘱患者2h内禁水,防止麻醉药有效过程中排尿困难,6h后可排尿,防止过早活动术区出血。 2.2饮食护理 术后1~3d进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3d后改为普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香蕉、芹菜、菠菜,多饮蜂蜜水;少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忌食易引起大便干燥的食物,如山楂、桔子等;禁吸烟、饮酒。保持大便通畅,术后第14d为促进创面的愈合可适当食用鱼肉类食品,加强营养。 2.3排便护理 指导患者术后当日不宜排便,第一次排便时间以术后1~2d为宜,不要过于用力排便,排便时做深呼吸,减少腹腔压力,促进胃肠蠕动,促进大便排出,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开塞露协助排便,避免干硬粪块对肛门口的压迫损伤。 2.4脱核期护理 术后4~14d为脱核期,即结扎的痔核脱落坏死的过程,表现为:肛门坠胀,有便意,大便带血,分泌物增多,有腐臭味,此时指导患者进食应以蔬菜为主,适当减少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每日1~2次为宜,勤换内裤,便后及换药前认真熏洗,如分泌物多,勤换敷料,保持术区干燥清洁。 2.5加强肛门功能锻炼,由于术后创面形成瘢痕样组织,常有肛门不适感,最好配合肛门保健操,锻炼肛门功能恢复。方法是先用力收缩肛门括约肌,然后全身放松,使肛门括约肌完全松弛;每日坚持,每次不少于50次,逐日增加到200次左右。嘱患者做到起居规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律,调畅情志,劳逸结合,勿久站、久坐、久蹲,定时排便。 综上,做好混合痔术前、术后护理,不但可减轻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术后的疼痛,而且可以防止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创面的恢复与愈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手术护理论文:手术室护理程序化管理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 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而且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有效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我院通过制定手术室护理流程的内容及其对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提高了手术室管理质量,现总结如下。 一、 组织管理 我院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职能,采用美国的法约尔管理方法,有年、季、月、周计划。 明确分工,协调好护患之间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控制对检验工作是否与制定计划相一致,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要求护士做到的管理者必须做到,护士长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做到人性化管理,有布置、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 二、工作管理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首先要加强手术室的程序化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确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核对工作,并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我院自2002年9月份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凡住院的手术患者均有手术护理记录与病历保存归档,护理部不定期的检查记录的完整性,几年来未出现因核对不清而影响手术安全的现象。做到工作管理程序化,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按责上岗。几年来未出现因核对不清而影响手术安全的现象。 三、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一环。它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制定持续质量改进计划,科室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副护士长为副组长,成员3人,每月有检查有记录。 1.术前访视 为了保证手术的预期效果,必须做好术前访视,巡回护士在术前一天去病房访视,会见患者先问好,作自我介绍,再详细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术前诊断、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化验结果、了解病情和手术部位及过敏史,并做好心理护理,解除其紧张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有较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2.严格掌握无菌技术 操作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如手术器械必须高压灭菌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备好足够的手术用物,每月监测空气、物品的细菌培养,以利分析无菌技术管理。 3.业务技术管理 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以上,学习内容如复杂手术配合,重危病人抢救,新仪器的使用讲解及掌握要点等。同时采用护士长早会提问,设护士工作质量记录本等,每日记录,月底统计,要求新护士认真做好工作笔记,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护士有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的概念。熟练掌握手术配合工作,护士长不定时抽查,评定成绩与年终考核挂钩。 4.专科配合效果好 根据护士的年资、能力大小、个人特长进行科学分工、合理安排,如进行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腹腔镜、激光、骨科等手术、仪器操作要求精确、熟练,对不同的专科进行相对固定配合。这样既促进专科配合,又促进专业性管理,同时亦取得各科手术医生的满意。 5.标本管理 标本是疾病诊断的依据。因此我科对标本管理进行把关,凡手术结束的标本均由巡回护士放入标本袋,记录好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及标本名称等,由手术室护工亲自送病理科,并做好标本的双签名工作。 四、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手术日益创新,手术设备日益新颖,且种类较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据统计,手术室各类物品达数千种,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物品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才能保证各类手术仪器完整性。我科设器械护士一名,负责器械的供应和次日特殊器械的挑选,与设备科联系仪器维修和保养工作。器械物品定位、定点放置,贵重仪器每日清点并交班,如C臂机、显微镜、进口电刀、各类内窥、钬激光、低温等离子消毒机等,使用后要登记,值班者每天交班。备用器械用后清洗消毒烤干上油。保护好各类仪器,防止遗漏,避免损伤,延长使用时间是设备管理好坏的关键。 五、环境管理 手术室的清洁卫生必须放在重要地位。我们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每天对手术室进行湿式扫、抹和整理。每周五下午彻底搞卫生,并进行细菌学的监测;对参观人员制定入室制度,控制人员流动,减少空气污染。避免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保持室内安静、整洁,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减少患者手术的心理恐惧。使手术室的环境适合现代手术间的要求。 总之,做好手术室护理流程管理主要是做到组织管理程序化、工作管理制度化、技术管理正规化、设备管理科学化、标本管理严格化、环境管理洁净化,达到洁净、整齐、无菌、安静、严肃的工作氛围。从而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提高手术室管理质量。 手术护理论文: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探讨 1、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识别 根据近两年来介人手术病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人、物品、(高值耗材)先进仪器、专业技术、环境、制度及流程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评估,对介入手术室工作各个环节中存在或潜在的安全隐患归纳以下几方面: (1)手术量逐年增多而复杂,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与2007-2009年相比,手术量增加1.5倍,其中危重病人手术增加55例,新开展手术3种、250例,节假日急诊手术平均增加37%.以上手术量增加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护理人员仅增加1人,未达到1张手术台配备2名专业护士标准。 (2)工作量忙闲不均,工作忙时有些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3)突发事件,介人手术室特点极易发生突发事件,2007~2009年术中心跳骤停6例,失血性休克1例。 (4)并且高值材料多,先进仪器使用增多。 (5)同时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涉及自身的医疗和护理过程尤其关注。 2、护理风险控制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2.1.1提理风险管理知识及安全知识培训护理管理者组织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各种风险管理组织。科室每月以提问,考核等形式进行一次护理风险测评,为完善介入手术室工作制度和再造流程提供依据。 2.1.2专业技术培训按照护理部的要求科室第月组织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对术前、术中、术后的规范操作及相关业务知识每月考核1次,成绩季累年计,内容纳入护理部年终考核范畴,对新开展的手术及新仪器设备的使用。必须先由医师向科护士长讲授主要配合内容,护士长制定操作规程后再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在工作中对业务能力差的人员护士长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业务指导,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科室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近两年来,我科护士成功配合医院开展的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经股动脉置管腹主动脉带薄网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 2.2规范化管理,提高应急能力及安全手术环境根据介入手术特点,制定各种风险项目的应急预案及防范风险的操作流程,如制定术中大出血及心跳骤停、交叉感染、防导管脱出堵塞,预防坠床,坠车(交换车)等应急预案。 根据专科手术特点完善急性脑造影,急性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中大出血,心跳骤停等抢救操作流程,建立急救小组,实施责任制的管理。护理管理者要熟知病区内的高危环节,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危重患者抢救方面制度包括药品、物品、各种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等管理者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对手术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如地面潮湿应给予提醒,极力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降低环境风险的发生率。 2.3加强重点制度执行落实的管理介入手术室主要护理风险的种类为高值耗材开错封、异物遗留体腔、输错液、用错药、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前4种均与查对制度的执行落实与否密切相关,最后一种与消毒隔离制度执行落实关系密切,因此加强查对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是化解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非常重要的措施。 2.4重视危重病人手术、新开展手术、大手术及节假日的安全管理如病人为择期手术,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病人,评估风险强度,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四有:有责任护士,有手术护理计划,有安全防范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有完善的手术护理记录,以最大限度在降低此类手术风险,节假日为高危时段,做好应急突发事件准备,合理安排人员在岗,抢救设备、急救物品药品是否充足完好处于应急状态,手术环境、无菌物品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2.5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在介入手术室导致医务人员职业危害为x线损伤、血源性疾病感染、化疗药物的侵害等,其中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利器损伤,尤其以针刺伤最多见,为体现以人为本,加强防护工作,规范安全操作流程,化疗、X线损伤和针刺伤害是可以避免的。2007~2009年介人手术室医护人员体检(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无职业危险因素造成的任何损害。 3、手术护理风险的监察 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系统,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护理风险的审查,发现在检查和检验,鉴定,评估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督促落实控制措施,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特别是从制度和流程上找原因,加强执法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转变,从而有效地避免风险和降低风险系数。两年没有发生事故,可见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干预操作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手术护理论文:同济术式全盆底网片重建术的手术护理配合 由于人口老龄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成为当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中老年妇女身心健康,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其主要发病机制为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或损伤,手术修复是其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但传统的手术主要是对薄弱组织的反复加固,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手术容易失败。近年来,利用网片进行盆底器官组织的修复取得迅猛 发展,而且文献报道其手术效果较好[1],但与此同时,这类新式手术对手术前后及术中的护理和配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同济术式保留子宫的全盆底网片重建术的手术配合和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150例盆底器官脱垂病人,POP-Q分期Ⅲ~Ⅳ级均由固定的一组医师采用同济术式保留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治疗。30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冠心病,年龄平均为64.7(55~76)岁, 1.2方法 所有入院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妇科检查,进行POP-Q分期和相关并发症的询问,排除子宫颈及子宫内膜病变,对于脱垂器官伴明显糜烂面的,局部换药处理时间。行常规术前准备,包括盆腔超声和尿常规。均在术前相关合并症得以缓解或控制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无明显麻醉禁忌症的均为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手术方法见文献[2]。手术网片均为美国强生公司提供,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毕均阴道填塞凡士林纱布24小时。所有患者出院时均交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常规复查,患者如果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即随诊。复查内容包括:询问现状,是否出现尿便障碍,是否有性交不适,是否复发,阴道排液情况,并行妇科检查。 1.3结果 术程一般情况 术程平均为62(40~10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7.4(50~200)ml,无一例输血;留置尿管平均时间为2.8(1~6)天;平均住院时间 7(4~14)天。患者术程顺利, 术中、术后未出现盆腔器官穿孔血管、神经损伤和大出血,术后无院内感染发生。根据POP-Q分度150例患者术后盆腔脱垂症状全部得以纠正。 2.护理 2.1 手术护理配合 2.1.1 术前准备 术前1天了解患者基本病史,评估患者皮肤粘膜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严重脱垂患者由于盆腔器官长期于体外导致局部粘膜溃疡及感染,应给予局部会阴护理,控制局部感染。手术体位存在的护理问题及相关风险因素,这类病人多为老年病人,是否存在骨盆畸形,股骨头坏死、骨折等病史,有无骨质疏松及脊椎病变。并根据相应病史制定相应的手术体位护理。术后有关并发症的预防的护理问题,患者多为老年患者且皮肤组织弹性差,加上尿液刺激,术前做好手术区皮肤准备及防压疮措施。对于长期吸烟及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应指导术后的呼吸指导训练,防止发生术后肺部疾病。指导患者术后的翻身及活动,减低和避免术后血栓的发生。对焦虑患者表示理解和同情,做好解释和疏导,尽早与患者建立互信,稳定患者情绪接受手术并能够术中很好的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焦虑。 2.1.2 用物及环境准备 手术器械准备,准备常规阴道手术的手术器械,另外还要备用同济术式特殊的手术器械,备用网片。减压手术床 ,消毒及照明良好的手术间,因为网片是植入物,最好安排层流手术室。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1)截石位的安置及护理:截石位的正确摆放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使手术者操作方便,患者安全舒适,根据患者高矮调节支腿架高度,大腿髋关节屈曲90b,外展45b,膝关节 夹角90b,两大腿夹角接近110b,臀部超出手术床缘5~10,即一拳头位置,使臀部会阴手术区视野宽敞平坦;注意大腿内侧皮肤肌肉张力,如果皮肤肌肉拉得太紧则影响网片定位线的准确度,甚至影响网片无张力状态下放置;注意腘动脉腓总神经受压部位的防护,根据助手高矮放置脚踏櫈,防止助手拉钩时压迫患者身体而造成腘动脉!腓总神经的意外损伤 (2)手术无菌管理:网片是植入物,网片最常见并发症是侵蚀,发生率约为8%~10%,一般认为侵蚀的发生与感染有关[3]避免感染的措施是术前应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因此巡回护士应监督手术区域的消毒及整个手术过程无菌操作,遵医嘱术前30静脉滴注抗生素防感染,手术区应用手术切口粘贴膜保护(3)生命体征的观察:注意麻醉过程及截石位摆放时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5],关注手术的进展,及时评估出血量,因为盆底修复手术过程中可能导致严重的盆腔内或腹膜后出血,而仅仅注意外在的出血量是远远不够的,手术关键步骤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非常重要。(4)要及时供应台上所需物品,调节灯光照明,保证术野暴露清楚,观察导尿尿颜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 2 器械护士配合要点 (1)器械护士应熟悉网片,手术器械及使用方法。认真检查网片外包装、消毒试纸及有效期、合格证等。手术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网片不应过早拆开,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外,增加网片污染概率。(2)器械护士手术步骤配合:手术护士应熟悉手术操作的步骤; 常规清点用物数目, 配合术者铺巾。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及按手术需求传递用物 给医生外,还需随时留意手术医生操作时是否会压到患者的双腿,及时给予提醒,以免因压住双下肢影响静脉回流甚至造成有神经、肌肉、血管的损伤。 本组无一例副损伤发生。 2.3 术后处理 术毕注意患者的保暖,特别是老年患者基础代谢率低,对外界温度调节功能差,及时调高室内温度至24~26℃,给患者穿衣盖被体位放平时,注意检查受压皮肤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术后病房护理措施的跟进。注意生命体征变化,这类病人多为老年高龄病人,术后容易发生呼吸抑制,术后及转运过程中注意生命体征监测,给予吸氧,侧卧防止呕吐误吸的发生。 3.小结 PFD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的疾病,传统手术治疗因复发率高而给患者治带来困难。近年来,随着对盆底解剖结构的认识,特别是盆底整体理论[3]及女性盆底阴道支持结构3各水平理论[4,5]的提出从而使盆底重建术成为目前治疗之类疾病的首选。基于此,2005年童晓文教授设计了一种新的保留子宫代额全盆底重建手术,我们称之为同济术式[2],该手术方式与PROLIFT手术效果相比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并极大地降低了手术费用。但是该手术的术手术视野小,盆底解剖关系复杂血管神经丰富,网片需终身植入体内,手术难度较大操作对医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要求有更好的手术护理配合,要求巡回护士在摆放手术体位时,既要充分暴露手术野,也要保证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室护士要配合现代盆底重建外科手术,应重视学习女性盆底结构解剖盆底整体理论等知识,熟知局部解剖及手术步骤,掌握手术护理配合技巧进行手术配合。网片植入物的应用使手术无菌管理要求更严,做好网片的查对核实记录工作,完善植入物品的可追溯性管理。围绕患者为特定人群(中老年妇女)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对并存内科疾病的患者,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积极处理,细心的生命体征观察贯穿于整个手术过程,并与麻醉师手术医生默契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护理论文: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护理干预措施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1】,为便于操作我院制定简易标准即入院后超过48h或超过平均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感染管理师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院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不断总结经验,交流心得,我科收集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2375例手术病人资料,了解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研究其发生特点,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收到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便和同行们共同探讨,达到减少医院感染之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手术人数2375例,发生医院感染68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2.86%,低于二级医院感染发病率标准。 1.2 调查方法: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我院印制了医院感染调查表。院感科要求临床经治医生发现医院感染临床诊断或疑似病例于24h内填写“医院感染调查表”报至院感科确认,符合诊断标准。我们与院感科协同工作,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收集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 1.3结果:见下表。 由表可以看出浅切口感染占第一位,其余依次是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其他感染(口腔黏膜2例、胃肠道2例),最后是腹腔内组织感染。 2 干预措施 2.1表浅口感染干预措施 2.1.1 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及换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标准预防措施。有文献报告,在外源性感染中,经手术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感染占首位【2】,故特别强调认真规范洗手,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洗手的依从性,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外源性感染。 2.1.2 患者术前1天晚沐浴更衣,认真认真清洗手术野皮肤。有报道指出,若不影响手术操作及术后伤口敷料固定,则手术野的剃毛应当避免【3】,若必须剔除应当动作柔无划痕。 2.1.3 加强手术室及换药室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管理。我院于2006年建立了层流洁净手术室,供无菌手术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室空气标准。每月进行环境卫生监测,层流手术室菌数计数 2.1.4 对使用无菌手术物品及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检查,无菌物品标示齐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无菌用品均有设备科统一购入,证件齐全,标示清晰。换药物品由中心供应室统一供应,提倡使用小包装。换药时严格遵守换药流程,规范操作,做到清洁伤口—感染伤口—特殊感染伤口依次进行,医疗废物置于黄包标示的垃圾袋内焚烧处理,以免污染病房环境,造成病原体扩散。 2.1.5 与手术医生及手术室人员沟通,参与制定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应用方案。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选用安全、有效、价格低的药物,。根据药物半衰期,按规定时间及时用药。清洁手术一般在入手术室麻醉开始时静脉给药,以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延长,以便有效预防切口感染【4】。 2.1.6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及时更换污染床单、被褥,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修养场所,提倡综合施治,增强手术病人免疫力,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及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2.2 呼吸道感染干预措施:本次调查共发生呼吸道感染21例,与年老体弱、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肥胖、吸烟有关,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导致菌群失调或真菌感染。本次调查有2例真菌感染肺炎与长期使用抗生素有关。 2.2.1 保持病室环境整洁。湿式清扫,保持清新的空气,不主张使用紫外线照射及臭氧消毒机消毒。夏季使用空调应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 2.2.2 氧气持续吸入者,每日更换吸氧管及湿化水,湿化水为灭菌水,术后尽早半卧位,减少胃内食物吸入下呼吸道,术前接受预防手术后肺炎的治疗和指导,麻醉未清醒时及时清除口腔鼻内分泌物,以免误吸,若病情允许,应尽早恢复肠道喂养方法,加强营养支持,护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内源性医院感染。 3 泌尿感染干预措施 3.1 本组发生18例尿道感染,其中15例发生在尿道留置插管后,可见留置药管为高危因素。有研究证实,开放式尿引流5日发生率100%,密闭式尿引流14日发生率100%,因此护理上应注意评价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危险系数越大,尿管留置每增加一天,感染危险增长5%。在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 3.2 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清洁,消毒1—2次,及时排空尿袋,防止尿袋逆流。非必要时无需更换导尿管。有尿路感染时,则应及时更换,保持集尿系统密闭性。连接处不被打开,可使导尿管相关感染从开放式引流的97%减至8—15%,故取尿标本应以无菌方法从尿管侧抽取。鼓励患者多饮水,若有尿液混浊、沉淀及时行膀胱冲洗。 4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但针对不同特点,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我院手术患者感染发病率逐年下降,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医院感染的新知识,掌握新理念,并在临床诊疗护理工作中运用,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手术护理论文:全麻腹部手术对呼吸的影响比较和护理对策 摘要:通过对50例全麻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的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二组在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肺活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上腹部手术更易对呼吸造成不良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膈肌的刺激、切口疼痛、神经反射刺激、肺动脉压增高等。并对此制定出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了肺部并发症。 关键词: 全麻 腹部手术 呼吸 影响因素 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为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岁-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1.2方法: 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 3000 Series(Micro Medical 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 0.05。 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 表1 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2 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 术后症状二组比较 2. 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 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从表3看,上腹部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胸闷、气促。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肺胸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5]。从表2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的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6]。 从表2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从表3发现,二组咳痰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咳痰大多受全麻的影响,而非手术部位的影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 护理对策 3.1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h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3及时给予氧疗。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病人,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h,流量2-4升/分,具体视情况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3.4采取早期半卧位。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早期半卧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一般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1-2%。一般术后病人回病房,第一个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即可抬高床头30-45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斜坡位。 3.5减少疼痛 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应客观评估患者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因对镇痛药的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PCA泵镇痛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3.6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咳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式: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由于手术当天机体应激反应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血管外肺水的增高,对于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如手术当天咳嗽泡沫痰多、心率增快要注意心衰发生,并需注意中心静脉压。 3.7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部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上腹部手术患者偶尔会发生顽固性膈肌痉挛,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如针灸、镇静剂等,否则对呼吸功能影响是很大的。同时,要合理使用抗菌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 总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遵循预防为主、护患配合、综合护理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会计电算化及其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在会计无纸化、电子原始资料的审核与确认、电算化安全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研究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并以此爲基础探讨加强电算化系统管理的内部制度建设问题,以确保财会实行电算化後的系统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电脑资料处理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报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会计资讯的及时性、正确性、全面性,但同时也给会计人员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 会计电算化面临的几个问题 1.1 会计无纸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於纸张之上,并按会计资料处理的不同过程分爲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纸张上的书面资料形成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这些纸质原件的资料若被修改,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徵。但是,在电脑网路资讯系统中,原来纸质的会计原始凭证的资料被直接记录在磁片或光碟上,由於在技术上对电子资料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然而,在电子资料形成和存储管理过程加强控制和传统观念转换的条件下,电子资料像纸张凭证一样可作爲会计的原件。如果法律上不承认电子资料可作爲资料“原件”,那麽许多资料就要模仿手工操作的方法形成纸张式的原件,会计的无纸化也就无法开展,并进而影响会计电算化的进程。 1.2 电子原始资料的审核和确认 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绝大多数会计还保持着传统的纸张式的凭证审核和手工编制会计记账凭证方式,因而,在电算化初期,会计原始资料的审核仍然沿用传统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无纸”的会计资料,会计人员特别关心的是怎样审核和确认存放在电脑系统中的资料与业务发生时的原始形式是一致的。磁片和光碟的资料可通过适当的电脑工具修改并且可以做到不留任何修改“痕迹”,因此,确保这些电子资料是以原始形式保存下来是无纸资讯系统的关键。在无纸化的资讯系统环境下,电子原始资料经审核和确认後,就可利用会计记账凭证编制的软体模组自动生成电子记账凭证,自动形成後的电子记帐凭证就不让任何人修改,而且由这些电子记账凭证或电子原始资料直接生成的电子记账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都是派生性的资料,如果所用的软体是正确的,会计系统中的派生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完全取决於电子原始资料。 1.3 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现有的会计应用软体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普遍存在着系统需求中安全需求少、软体设计重功能轻安全的现象,软体设计选用的语言和资料库考虑安全性能少,以至软体投入运行後暴露诸多安全隐患,如资料库呈开放状态、易於打开、应用系统软体存在安全问题等。这类现象和问题目前还尚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同时,许多安全设施并未配置齐全,特别是硬体自身安全性能低,造成的结果是由於硬体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会计应用系统软体的正常运用。另外,还有操作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操作密码管理不严格、安全管理制度检查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2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电算化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既包括原来的手工账务过程,又包括程式设计、电算账务处理过程。由於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电脑爲主的当代电子资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电脑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资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大生産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手段。 2.1 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1) 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後没有存在必要性。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 (2)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後转移到电脑内了,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馀额发生额平衡检查。可见,电算化会计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容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体来实现的,因此,电脑系统的内部控制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制度控制转变爲程式控制和制度控制。 2.2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 电脑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如电脑硬体及软体分析、编程、维护人员与电脑操作人员内部控制,以及电脑机内及磁片内会计资讯安全保护、电脑病毒防治、电脑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3 加强电算化系统管理的内部制度建设问题 实行电算化以後,系统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的关键是操作使用。如果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实施不力,都会给各种非法舞弊行爲以可乘之机。因此,会计主体的改变,也给内部控制下的制度赋予新的内涵。 3.1 严格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会计核算软体投入正式使用後,对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後的工作岗位可分爲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电脑及会计软体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爲。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 3.2 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 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操作程式控制主要通过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规定来实现。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如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规定资料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规定软碟专用以防病毒感染。系统维护包括硬体维护和软体维护,硬体维护主要包括: (1)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2)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体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而软体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3种。 3.3 建立电脑房管理制度 实行电算化以後,设立电脑房的主要目的是:给电脑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机器设备;防止各种非法人员进入机房,保护机内程式和资料的安全。 具体措施包括: (1)对进入机房内 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 (2)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如机房防火规定等; (3)保证电脑正常运行措施。如机房防潮、防磁及 温等方面的规定等; (4)会计资料和会计软体安全保密的措施。如数据备份规定及不准在电脑上玩电脑游戏等规定; (5)修改会计核算软体的审批和监督制度。如规定会计核算软体的修改需报经单位总会计师批准等。 3.4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这些档案主要是指列印输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存储会计资料和程式的软碟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的各种文档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功能是负责系统内各类文档资料的存档、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而档案管理一般通过制定与实施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一般包括: (1)存档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 (2)各种安全保证措施,如备份软碟应贴上保护标签应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的地方; (3)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防止由於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此外,还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并爲此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会科技队伍,爲会计电算化工作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援。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分析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从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和财会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两方面分析了目标论题,希望给财会电算化的从业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财会电算化;发展;趋势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许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财会电算化,就是指电子计算机技术在财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它借助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系统和 网络技术,部分地代替人脑,进行财务工作的收支核算、财务管理;提高了财会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完善,财会电算化将向更深的层次迈进。 一、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向电子商务领域靠拢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的电子系统作为平台而从事商业活动;电子商务为商家的贸易活动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它不需要企业或者商家有多大的门槛,基于这一点,对许多开拓业务活动的企业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并且电子商务具有方便、快捷、效率高的优势,不需要动用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就可以完成交易和洽谈合作;现代企业都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因此都很注意自己企业网站的构建和维护工作,利用网上银行进行业务的结算,并充分宣传自己的企业品牌,期望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贸易机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财会电算化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电算化的必备条件,企业的经营和贸易活动的过程中,财务部门都会详细地记录每一笔开支,并做好档案存储工作;因此这一系列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财务数据和说明资料,如果是人工处理会相当地繁琐,而且出错率也较高;财会电算化能够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借助多个不同的途径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按照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将这些信息进行存档和进一步加工,形成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传达给企业相关部门,让他们对企业的收益情况有一个详细的掌握,让他们根据这些信息作出科学的决策,进行有价值的经济活动。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财会电算化逐渐向电子商务领域“靠拢”,财会电算化的相关目标和要求逐渐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为主,当然,这是在保证财会电算化实现基本职能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在发展趋势上,财会电算化在网络技术领域逐步完善,首先,建立了财会的数据库系统,能够使收集的会计信息和数据在网络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第二,加强财会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使业务数据能够进行自由、顺畅的交流;第三,建立与电子银行之间的联系,连接财会核算系统和银行的账务系统,使网上的财务交易更加安全,使电子签证提高保密性;第四,制定财会电算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参数标准,使财会电算化系统能够具有高效率地监督经济业务的功能。 2.财会电算化向管理会计的趋势演进 财会电算化系统是由不同的版块组成的,不同版块的数据信息的交流和联系才使这个系统发挥着整体性的作用,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连缀而成,不同的环节都具有着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的特定信息,方便企业管理者通过这些信息作出科学合理的有效决策,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这个综合性的系统对于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提供的信息是真实而具有时效性的;财会电算化系统提供的信息是齐全多样的,对管理会计思想有很明确的体现,兼有成本管理思想,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类别的需要;这一套系统具有预测功能、计划功能、并辅助决策和对经营活动的过程加以控制和监督,并作出评价和分析;在成本管理的环节中,包括成本核算、项目会计和利润会计分析等,都体现了管理会计的理念;财会电算化系统的考核管理方式也有所完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比如,在事前要加强计划的制定,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控制和监督,在事后注重评价和反馈;这三个方面在供应链系统中已经有明确的反映;一方面,能够保证资金和产品流通的一致性,能够达到同步记录,因此反映交易情况的时效性是很强的,产品卖出,资金回笼,会及时生成财务资料,这是通过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完成的;企业通过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状况可以获得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使以前的资金信息晚于产品交易信息的情况发生了本质性的逆转,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失效信息及时作出有益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决策;另一方面,管理的一般流程在供应链中体现得很明显。 二、财会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安全问题 如今网络信息的安全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在会计电算化领域同样面临安全性的问题,电算化系统会受到病毒和黑客的非法入侵,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并且信息 可能会泄露,给企业的信息保密和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完善电算化系统的安全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电算化应用的软件要定期更新和杀毒,及时修复相关的漏洞。 2.缺乏财会电算化的专业人员 目前,高校和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包含了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但并没有将计算机专业和财会专业相结合,因此 ,并没有直接的财会电算化人才;从事这个 行业的人员要加强岗前培训,并且,高校和职校应该开设财会电算化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3.电算化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落实 财会实现电算化管理,必然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制度来支持,现阶段,企业内部都有一套电算化管理的制度,但问题是没有落实到实处,引起这方面的原因,一是制度不够现实,不符合实际情况;二是监督不够,没有切实执行。因此,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电算化管理制度,并加强监督,保证制度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总结 以上探析了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给财会行业一定的启发,财会电算化正在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各个领域应该积极完善财会电算化系统,使财务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给企业部门的财务核算带来便利。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业务与经济事项日益增多,会计核算的任务也不断的丰富。为了满足其需要,会计核算除了使用传统的核算工具及技术以外,还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核算工具及核算方法,在使用这些工具及方法,财会部门要做好电算化基础方面的工作,才能为其服务并提高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财会;电算化;基础 工作 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等无以复加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改变了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计算机被运用到会计实务中时,财会电算化便应运而产生,掀开了会计业发展的新篇章。 财务电算化故名思义,曰: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它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不仅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财务电算化的运用,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令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它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会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硬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应有所准备,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大中型企业中,一般管理岗位的员工都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考核,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最好能够达到财政局认可的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问题。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中就包括了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熟练使用、一般办公软件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实际运用等知识,尤其是微软办公软件中的EXCEL内容对会计工作帮助很大,很多日常会计核算中的辅助工作以及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要用到。单位里还要准备财会电算化的计算机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u盘、硬盘等基础工作。 二、软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无论是通用的商品软件还是针对本单位定点开发的,亦或是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都具备处理数字信息快捷、准确的特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所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初始化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准备使用的软件后,便要在符合会计政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将期初数据录入,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选购新房后,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内部装修,布局计划,一切就绪后才搬入家具正式入住。在建账之初,会计人员要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时,除了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业务,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做到名称简洁,编码遵循软件要求,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如新的会计科目代码很长,一级总账科目即有四位编码,每增加一级又增加两位编码,不易记忆。但软件本身提供了“助记码”功能,可以将常用的会计科目用简便易记的数字代替,这样就能加快会计凭证的录入速度,对提高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三、人员培训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 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四)培养会计电 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几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发现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不很现实的。但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 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电算化,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公司和会计人员都应引起足够多的注意,并且为这一潮流做足应对措施。毕竟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谁利用好了这个“聚宝盆”,谁就会遥遥领先。 财会电算化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其基本构成包括会计人员、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要素。要失现完善的电算化,这几方面必须失现完美的结合。 作者简介:贾林秀,会计师,现供职于四川省广元市会计财政协会,从1993年开始一直在协会从事财会电算化的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教学实践成果,在全国刊物多篇,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及会计电算化。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财会业务会计电算化影响 [摘要] 会计电算化指的是将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融合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中,并且通过计算机来取代人来进行记账或者其他代替人类来完成的会计信息的相关工作。包括对于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以及预测等方面。对于我们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对于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会制度的建设,同时也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财会业务;内部控制 一、我们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无纸化问题 在以往的人工会计操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行为都被会计记录在有形的纸上,而这种有形的纸张也就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些凭证和原件。这些纸张上的记录不容易被改动和删除。而在当前的会计电算化时代,所有的经济行为都被记录在电脑的系统当中,所有的凭据和原件都被保存在电脑的硬盘当中,可以随意地进行无痕迹的修改,从而无从区分哪一个是原始数据。另外,这种电脑硬盘中储存的电子数据也不被法律所承认,所以也就无法作为凭据产生法律效应。这也是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都是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系统模式,通过这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以往的会计工作,大幅度地增加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从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业务的运行速度。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会计电算化方面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也只是停留在核算阶段。对于电算化的功能不是非常了解,同时对于电算化的使用也不是特别专业。另外,他们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也没有足够的了解。 (三)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电算化的认识不够充分 目前来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在这些行政事业单位看来,会计电算化不过就是用电脑来进行记账而已。同时,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也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导致对于会计电算化没有一个合理的利用,从而无法利用会计电算化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业务运行效率。另外,会计电算化的相关专业人才也非常稀缺,目前来看,这些会计电算化相关人才只是实现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对于财务的知识以及系统的升级和维护知识还有待于培训和提升。 二、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一)财会业务内部控制范围增大 在以往的人工会计操作环境当中,财会业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仅仅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并且通过纸制的凭据来进行实施,从而设定行政事业单位生产部门在某一个时间段所要完成的生产总量。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来实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而会计电算化则是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记录,所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也就包含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同时还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购买和升级、网络安全的管理以及电脑硬件和软件的管理等等。由此可见,财会业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在增大。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升级。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出现,现有的财会部门又新增了财会系统开发部门、财会系统维护部门、数据档案管理部门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在这些部门当中,财务管理部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为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了很多新的内部控制方法,例如权限的设立以及对于系统数据的纠错等。总的来说,计算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远远比人工的控制更加稳定以及准确。计算机的管理是建立在程序设定当中的,相对于人类的管理而言更加严谨,效率也更高。所以由于这种高效和准确的管理方式,使得财会业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范围可以增加得更大。 (二)对于财会业务环境造成的影响 在行政事业单位引进了会计电算化之后,这种新的信息处理方式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个财会业务环境发生较大的改变。包括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人员的组成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因为在引入了会计电算化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基本都是用电脑来进行财会业务工作,所以原有的财务部门还会增加一些类似于负责销售预测的职位以及人力资源规划的职位。另外,随着我们国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的信息处理已经在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得到了普及。以往一些需要在电脑上进行操作的业务,现在通过互联网,利用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也能够进行处理。同时,以后由人处理的业务,也会由电脑能自行处理。以往由多个部门来共同进行处理的工作,现在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单个部门就可以完成。 (三)对于会计信息处理造成的影响 以往的人工会计环境中,通常是利用结构控制的手段来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并且涉及各个岗位的相互制约。通过多个财务人员分别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账目进行记录,最后进行核对,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且通过这种多凭证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凭证的改写以及伪造。但是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入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之后,所有的控制手段以及核对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以往由多个人员进行的操作,现在只需要电脑就可以完成。这种转变也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信息的处理更加高效,也更加准确。 (四)对于财会凭证造成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引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业务当中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业务处理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例如财会凭证以及财会报表的处理方法和财会信息的处理以及存储等。以往的一些通过纸张来进行记录的财会信息都会逐渐减少,并且由电子信息所代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电子商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现在大多数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这也就使得一些经济信息和交易信息直接可以保存在计算机当中,一些以往所存在的单据将没有存在的必要。一些原有的对记录信息进行审核的工作现在也由电脑取代了,从而省去了人力成本。 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业务的内部控制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保护,为行政事业单位做出决策提供好的参考。本文通过对我们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同时对于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行政事业单位利用会计电算化对财会内部进行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罗晓莉 单位:江西九江学院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财会专业视域下的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会计电算化理论论述 (一)会计电算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企业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的提供会计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商业机密;两个会计子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财务报告等。 五、结论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也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时代,谁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突破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只有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软件设计论文:企业财务电算化软件设计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现代电子技术在财经领域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为会计管理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使现代财务管理搭上了“信息快车”,彻底摆脱了“会计室里的算盘、钞票、记账”等沉闷印象,财务管理进入了真正的“数字时代”,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创造性很强,与其他系统比较,有很大的特殊性,它处理的信息量大,数据要求准确可靠、保存期长,需要严格监控;同时,会计数据要求严格、保密性强,属企业敏感资料。因而,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及其软件设计均有特别的要求: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软件设计须具有安全可靠、功能多样性…… 一、财务软件设计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1.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行会计法 会计法是我们开展企业会计工作的法律依据,执行会计法是国家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企业的财务工作必然遵守会计法,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规。只有依法办事,会计工作才受到法律保护,从而为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提供稳定的法律环境。 2.会计科目代码化 实行会计科目代码化的优点很多:(1)结构简单易记,便于会计人员使用;(2)便于电脑识别、分类、查验、调用和处理;(3)减少资料储存空间,减少电脑处理资料量,加快运行速度。企业会计科目代码必须采用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统一编码,例如现金101,银行存款102……这样既简单明了又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工作人员也乐于使用。如果缺少了这一重要环节,电脑系统就平添许多复杂内容,计算机不得不逐次识别处理每个会计科目,大大增加了程序设计的难度,而且多占了内存空间,减慢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还会增加出错机会,不符合信息化环境的要求。因此,会计电算化首先要将会计科目代码代。 3.会计凭证标准化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凭证的设计要求:(1)具有通用性??尽可能满足各职能部门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力求做到多功能、一单多用、各方共享,提高人机工作效率。以记账凭证设计为例。建议采用集现金收付、银行转账、往来于一身的复式记账凭证,其内容应包括:摘要、科目编码、会计科目、一二级明细目、外币种类、借贷方金额、备注等,这样既适合处理人民币业务,又能处理外币业务,基本满足了会计核算的多方面要求,而且考虑到了未来对外业务发展之需,符合通用、多功能的原则。(2)便于会计人员操作,易于计算机处理。凭证设计的另一个要求是尽可能减少工作人员的书写、输入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方面的时间??在会计实务中,工作人员往往要花大部分时间填写凭证、处理会计资料,效率低、差错多,而电算化管理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处理资料的时间,让计算机更多地代替人的劳动,以充分发挥电脑高速、高效的优势。 同样道理,账簿设置、会计报表编制,也要符合标准化的要求,既要兼顾各方面需要,又要方便计算机处理。 4.会计处理方法制度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繁复而涉及面广,不宜经常修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实行制度化。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几种,企业可按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一经确定就不要随意更改,要形成制度化执行。如果会计处理方法更改频繁,一则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二则影响电脑系统正常运作,容易发生差错。如果不慎修改出错,就会导致系统损坏,影响正常会计工作。几年前,英国某信用卡公司就因修改计算机程序出错,致使支付混乱。日常生活中,类似情况是屡有报道。因此,如无法规、制度的变更,一般不要随意更改会计核算方法,以保持会计业务环境相对稳定,保证电算化系统正常运作。 5.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综观目前的企业,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并有一定英文英础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是推行会计电算化的一大障碍。会计人员如果只懂会计,没有电脑知识,就不可能提出很好的会计管理构想去实现电子化;只有既熟悉会计,又具备一定电脑知识的会计专才,才能设计出优良的财务管理方案,让程序设计者去开发适用软件,使电算化发挥最大效能。再者,财务人员如具备一定电脑常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操作错误,降低差错风险,从而保证会计数据安全。为此,企业要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工作,让现职会计人员掌握电脑知识,为实现电算化提供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企业要顺利实行电算化管理,必须切实做好以上各项基础工作,争取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为落实基础工作提供保证。 二、财务管理系统对软件设计的要求 1.高起点、高规格开发高质量的软件 财务系统对企业很重要,准确程度要求高,不允许有半点差错,因而必须从高起点出发,聘请高水平、合资格、有财务软件开发经验的公司和工程人员负责开发,不能聘请不够资质、不合资格、无实践经验的人员开发。否则,会影响系统的质量、进度,甚至会半途而废。例如,广州某企业,因经费不足聘请了一家技术力量较弱的公司负责开发会计系统,由于设计人员水平较低,加之无实践经验、缺乏财务常识,开发出的系统漏洞百出,最终无法使用,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同时,严重影响了该单位的电子化进程。因此,财务系统开发,用户必须聘请技术力量雄厚、具备财务软件设计经验的单位和设计人员负责。 2.做好系统分析工作 软件设计首先要从系统分析着手,目的在于了解财务工作流程,广泛收集必要数据,对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这是软件设计的基础工作,很重要。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深入细致、完整透彻,体现了设计人员对将要进行的工作的了解程度,也体现着基础工作准备是否充分,这关系到未来系统的成败,因而要充分重视系统分析工作。系统分析的具体步骤: (1)成立专家小组,具体包括:委托方、软件设计人员、会计师、系统使用者、信息安全工程师等组成,为全面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2)落实任务,明确基本事项,确定具体要完成哪些工作。 (3)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明确给出系统的规模;系统应能完成哪些工作;系统工作的步骤和方法:新系统应达到何种质量水平,以及具体的质量控制指标、计划进度等。 (4)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包括:会计业务分工、业务量、业务处理方法、各类报表、输出结果的时间、数据储存要求等。 (5)认真编好会计业务流程图。会计业务流程图就是把会计业务的整个过程用图示和文字说明表述出来。这一过程很重要,是系统设计的基础、依据,财务系统就是根据会计业务流程图设计出来的,是会计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业务流程图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系统设计的成败。因此,必须认真踏实地做好业务 流程图的编制工作。 业务流程图须由专家小组编制,其间应重点发挥有实践经验的会计师、具体业务操作者的作用,重视一线员工的意见,尽最大可能满足第一线业务的需要。设计财务系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用、方便操作,要考虑到一线业务的具体情况。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便实务操作,财务系统才受使用者欢迎。 业务流程图须同时采用文字说明、图形描述两种形式,以相互补充;有关说明、描述必须详细、周密、完善、步步到位,凡是业务触及到的细节均应详细说明、准确标出,为下一步程序设计工作提供充分依据。 有的单位在开发财务软件系统时,只侧重程序设计环节,忽视业务流程图编制的重要性,结果到了程序设计阶段,不得不中断设计,回过头来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临时补上有关业务流程细节,财务系统成了典型的“边设计边施工边补漏的‘三边’工程”。这样既容易出错又拖慢了工程进度,更谈不上周密完善,还会影响系统的设计质量,给企业造成损失。 (6)编制程序流程图。程序流程图是将系统设计的具体步骤,通过图示符号表示出来,它直观地反映了程序设计的构思过程,体现了整个程序运行的思路,是程序设计的关键一步,直接决定着程序设计质量的高低。同时,绘制好程序流程图非常有利于系统的整体控制。 (7)对前期基础准备工作进行严格审核。财务系统的设计是以各项优良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前提的,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顾此,在开展程序编写工作之前必须全面审查有关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禁边准备、边设计、边补漏。 3.程序设计阶段,采用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程序分成若干个功能不同的多个部分,各个子模块均有独立功能,可以单独运行;而把各个子模块组合在一起,又能方便地搭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块化设计是现代程序设计中一种很重要的技巧,有着众多优点: (1)便于分工合作,提高效率,提高质量。系统设计时,可以把要做的工作分拆成多个部分,然后分配给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单位各自开发。这有利于提高效率,提高程序的设计质量。 (2)便于维护、维修,增强通用性、易读性。 (3)增强模块的独立性,降低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即使有某些部分故障,也不致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 (4)能设计出可绕过障碍区运行的高质量软件??这是模块化设计的最大优点。由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所以即使出现某些非关键性故障,系统依然能安全运行。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系统在使用中出现小故障是较常见的现象,如果财务系统具备了这种优点,就能做到不停机维修,不致影响日常业务,这对财务管理特别有意义。反过来,如果系统一有小毛病就会影响日常业务,甚至突然“死机”,就会严重打乱企业的管理秩序,还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能做到小毛病不停机维修,大故障能尽快恢复是财务管理对其软件设计的特殊要求。 4.软件设计要有扩展性,以适应企业未来发展 会计电脑系统设计要预计到企业各类业务的发展,要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以适应业务高层次、多元化发展。某些企业的电算化系统因没有扩展性,致使业务稍有变动,系统就无法适应,延误了日常工作。例如,一些企业的会计系统能处理人民币、港币、美元业务,但对日元、英镑、欧元或其他外币业务就难以适应。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企业外币业务必然日益增多,缺乏扩展功能的会计系统将难于满足未来发展要求。因此,会计系统设计一定要有超前意识,要考虑到未来业务发展需要,设计有扩展性、多功能的软件。 要考虑到某些特殊业务的需要。深圳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对从新疆调进该市的夫妇,在为小孩办理入户手续时,因公安局的户籍管理系统只能输入四个汉字以内的姓名,而该小孩是维吾尔族,名字由近十个汉字组成,超出了公安局电脑系统的设计要求,以至无法正常入户,引起了不必要的纠纷。以此为鉴,财务电脑系统应有处理特殊业务的设计,要考虑到特殊业务的需要。 5.强调面向用户 财务系统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是一线业务人员,所以要特别强调操作简单、方便用户,要设计良好的用户界面,具体操作应尽可能简单易学。在屏幕显示方式上,最好只显示与业务相关的资料,对可有可无的资料,如参考性、辅助性的资料则能省则省。切忌“和盘托出”??有用、暂不需用的资料均显示于屏幕,这样很容易造成操作错误,还会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在目前企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管理水平不很高的情况下,“面向用户性”很值得广大设计人员的重视。 6.试运行 系统完成开发后必须反复测试,证明达到设计要求,才能交付使用;不能边检测、边使用、边补救。 7.制定应急计划 系统完成设计后,开发方应编制与系统相关的运行文件,并提出有关注意事项,以备在出现意外情况时,有条不紊地采取相应措施。使用单位也应制定自己的应急计划,以备急需。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单位恰恰忽视了这一关键步骤,没有起码的应急计划,假如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损失将是巨大的。 8.加强风险控制,保证信息安全 实现会计电算化,必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于电子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电脑病毒入侵、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非法毁损等因素影响,数据很容易被破坏,因此,会计电算化必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一方面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严禁未经受权人员上机操作;不能连接与业务无关的终端,禁止与互连网连接;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安装“防火墙”,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实践证明,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的最好保障。 9.加强对财务系统使用前的审计 财务系统必须确保正确,才能投入使用,这是保证财务数据安全的关键。系统在投入使用前,应组织专家小组进行严格审计、从严检测,并实地模拟运行。只有证明正确无误的系统方可正式投入使用,只有经过“实战”检验的系统才具有可靠性。必须指出的是,财务系统不能边使用、边检测、边维修,这样风险很大,难于保证数据安全。 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而财务软件设计则要符合财务管理的特殊要求。只有相互适应、互相配合,才能设计出安全可靠、多功能、高质量的优秀软件,更好地推进会计电子化工作。财务电算化是大势所趋,是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会计师、程序设计人员在这方面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软件设计论文:会计报表的软件设计方法 一、会计报表的作用和种类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书面报告文件。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各项经济业务分类地登记在会计帐簿中。会计帐簿虽然能够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活动内容,但却是分散的,不能集中揭示和反映该会计期间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全貌。为了进一步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必须对日常核算的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和汇总,编制相应的会计报表,为有关各方提供总括性的信息资料。 (一)会计报表的作用 1.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 企业管理部门及决策者通过会计报表,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检查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迅速作出决策,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同时,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为制定企业经营计划、企业经营方针等提供准确的依据。 2.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依据 政府部门利用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及时掌握各企业单位的经济情况和管理情况,便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企业的会计报表提供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以掌握国家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从中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节和控制提供依据。 3.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的依据 由于债权人和部分投资者一般不能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直接获得企业经营方面的信息,因此,债权人和投资者为了进行投资等方面的决策,需要通过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情况,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作出投资、融资等决策。同时,投资者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情况,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会计报表的分类 会计报表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按照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可分为动态会计报表和静态会计报表。动态会计报表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资金耗费和资金回收的报表,如损益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报表;静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企业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的报表,从企业资产总额方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面反映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 按照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可分为月报、季报和年报。 按照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可分为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 二、会计报表的软件设计方法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报表一般都采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即整个会计报表的形成过程:采集、计算、打印均由计算机来自动完成。 根据计算机对不同报表的数据采集和报表形成的不同处理方法,会计报表的软件设计方法可分为三类:专用报表的固定化设计、专用报表的通用化设计和通用报表的设计三类。 (一)专用报表的固定化设计 早期的会计电算化报表设计一般均采用此种方法。此种方法针对某个企业进行定点开发时,用专用报表的固定化设计。这种方法的设计要点是:针对某个企业报表格式固定不变,报表的数据固定单一,程序中只需将某帐簿文件的期末余额(或期末发生额)读出并输入报表文件中某行即可。其特点是:简单直观,不能通用。 (二)专用报表的通用化设计 此种方法的设计要点是:报表格式固定不变,但数据来源有所不同,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定义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其特点是:灵活机动,便于通用。 (三)通用报表的设计 此种方法的设计要点是:报表格式(表头和表体)自行定义,数据来源也由用户自行定义,即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定义表格的表头栏目,自行定义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其特点是:自行定义,自行设计。 1.通用报表的数据文件组织 (1)报表名称数据库 报表名称数据库用于存放定义的报表名称、报表编号、定义的日期,通过该数据库实现会计报表的管理,即增、删、改会计报表。 (2)报表框架结构 该数据库由三个字段组成:表号、标识字段和表结构内容字段。标识字段取值为:xt、lh、xw,分别表示“直接显示表头内容”、“栏号”和“直接显示表尾内容”。若标识字段各记录取值都为“xt”则可全屏幕手工制表(数据由键盘直接录入,与wps等字处理软件制表相似)。 (3)报表数据来源及计算公式数据库 该数据库用于采集某报表各栏数据。由六个字段组成:表号、栏号、核算、数据、数据来源、标识。标识字段取值为:“DZ”、“FZ”、“BN”及“LR”,分别表示数据来源于某一个帐、多个文件、表内运算及手工录入。栏号表示数据在表中的装配位置。 2.通用报表的程序设计 通用报表程序设计思想是:根据报表名称数据库、报表框架结构数据库、报表数据来源及计算公式数据库中的内容,程序自动编制一张报表并打印输出。 软件设计论文:企业财务电算化软件设计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现代电子技术在财经领域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为会计管理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使现代财务管理搭上了“信息快车”,彻底摆脱了“会计室里的算盘、钞票、记账”等沉闷印象,财务管理进入了真正的“数字时代”,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创造性很强,与其他系统比较,有很大的特殊性,它处理的信息量大,数据要求准确可靠、保存期长,需要严格监控;同时,会计数据要求严格、保密性强,属企业敏感资料。因而,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及其软件设计均有特别的要求: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软件设计须具有安全可靠、功能多样性…… 一、财务软件设计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1.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行会计法 会计法是我们开展企业会计工作的法律依据,执行会计法是国家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企业的财务工作必然遵守会计法,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规。只有依法办事,会计工作才受到法律保护,从而为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提供稳定的法律环境。 2.会计科目代码化 实行会计科目代码化的优点很多:(1)结构简单易记,便于会计人员使用;(2)便于电脑识别、分类、查验、调用和处理;(3)减少资料储存空间,减少电脑处理资料量,加快运行速度。企业会计科目代码必须采用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统一编码,例如现金101,银行存款102……这样既简单明了又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工作人员也乐于使用。如果缺少了这一重要环节,电脑系统就平添许多复杂内容,计算机不得不逐次识别处理每个会计科目,大大增加了程序设计的难度,而且多占了内存空间,减慢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还会增加出错机会,不符合信息化环境的要求。因此,会计电算化首先要将会计科目代码代。 3.会计凭证标准化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凭证的设计要求:(1)具有通用性??尽可能满足各职能部门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力求做到多功能、一单多用、各方共享,提高人机工作效率。以记账凭证设计为例。建议采用集现金收付、银行转账、往来于一身的复式记账凭证,其内容应包括:摘要、科目编码、会计科目、一二级明细目、外币种类、借贷方金额、备注等,这样既适合处理人民币业务,又能处理外币业务,基本满足了会计核算的多方面要求,而且考虑到了未来对外业务发展之需,符合通用、多功能的原则。(2)便于会计人员操作,易于计算机处理。凭证设计的另一个要求是尽可能减少工作人员的书写、输入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方面的时间??在会计实务中,工作人员往往要花大部分时间填写凭证、处理会计资料,效率低、差错多,而电算化管理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处理资料的时间,让计算机更多地代替人的劳动,以充分发挥电脑高速、高效的优势。 同样道理,账簿设置、会计报表编制,也要符合标准化的要求,既要兼顾各方面需要,又要方便计算机处理。 4.会计处理方法制度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繁复而涉及面广,不宜经常修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实行制度化。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几种,企业可按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一经确定就不要随意更改,要形成制度化执行。如果会计处理方法更改频繁,一则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二则影响电脑系统正常运作,容易发生差错。如果不慎修改出错,就会导致系统损坏,影响正常会计工作。几年前,英国某信用卡公司就因修改计算机程序出错,致使支付混乱。日常生活中,类似情况是屡有报道。因此,如无法规、制度的变更,一般不要随意更改会计核算方法,以保持会计业务环境相对稳定,保证电算化系统正常运作。 5.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综观目前的企业,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并有一定英文英础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是推行会计电算化的一大障碍。会计人员如果只懂会计,没有电脑知识,就不可能提出很好的会计管理构想去实现电子化;只有既熟悉会计,又具备一定电脑知识的会计专才,才能设计出优良的财务管理方案,让程序设计者去开发适用软件,使电算化发挥最大效能。再者,财务人员如具备一定电脑常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操作错误,降低差错风险,从而保证会计数据安全。为此,企业要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工作,让现职会计人员掌握电脑知识,为实现电算化提供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企业要顺利实行电算化管理,必须切实做好以上各项基础工作,争取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为落实基础工作提供保证。 二、财务管理系统对软件设计的要求 1.高起点、高规格开发高质量的软件 财务系统对企业很重要,准确程度要求高,不允许有半点差错,因而必须从高起点出发,聘请高水平、合资格、有财务软件开发经验的公司和工程人员负责开发,不能聘请不够资质、不合资格、无实践经验的人员开发。否则,会影响系统的质量、进度,甚至会半途而废。例如,广州某企业,因经费不足聘请了一家技术力量较弱的公司负责开发会计系统,由于设计人员水平较低,加之无实践经验、缺乏财务常识,开发出的系统漏洞百出,最终无法使用,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同时,严重影响了该单位的电子化进程。因此,财务系统开发,用户必须聘请技术力量雄厚、具备财务软件设计经验的单位和设计人员负责。 2.做好系统分析工作 软件设计首先要从系统分析着手,目的在于了解财务工作流程,广泛收集必要数据,对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这是软件设计的基础工作,很重要。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深入细致、完整透彻,体现了设计人员对将要进行的工作的了解程度,也体现着基础工作准备是否充分,这关系到未来系统的成败,因而要充分重视系统分析工作。系统分析的具体步骤: (1)成立专家小组,具体包括:委托方、软件设计人员、会计师、系统使用者、信息安全工程师等组成,为全面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2)落实任务,明确基本事项,确定具体要完成哪些工作。 (3)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明确给出系统的规模;系统应能完成哪些工作;系统工作的步骤和方法:新系统应达到何种质量水平,以及具体的质量控制指标、计划进度等。 (4)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包括:会计业务分工、业务量、业务处理方法、各类报表、输出结果的时间、数据储存要求等。 (5)认真编好会计业务流程图。会计业务流程图就是把会计业务的整个过程用图示和文字说明表述出来。这一过程很重要,是系统设计的基础、依据,财务系统就是根据会计业务流程图设计出来的,是会计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业务流程图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系统设计的成败。因此,必须认真踏实地做好业务 流程图的编制工作。 业务流程图须由专家小组编制,其间应重点发挥有实践经验的会计师、具体业务操作者的作用,重视一线员工的意见,尽最大可能满足第一线业务的需要。设计财务系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用、方便操作,要考虑到一线业务的具体情况。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便实务操作,财务系统才受使用者欢迎。 业务流程图须同时采用文字说明、图形描述两种形式,以相互补充;有关说明、描述必须详细、周密、完善、步步到位,凡是业务触及到的细节均应详细说明、准确标出,为下一步程序设计工作提供充分依据。 有的单位在开发财务软件系统时,只侧重程序设计环节,忽视业务流程图编制的重要性,结果到了程序设计阶段,不得不中断设计,回过头来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临时补上有关业务流程细节,财务系统成了典型的“边设计边施工边补漏的‘三边’工程”。这样既容易出错又拖慢了工程进度,更谈不上周密完善,还会影响系统的设计质量,给企业造成损失。 (6)编制程序流程图。程序流程图是将系统设计的具体步骤,通过图示符号表示出来,它直观地反映了程序设计的构思过程,体现了整个程序运行的思路,是程序设计的关键一步,直接决定着程序设计质量的高低。同时,绘制好程序流程图非常有利于系统的整体控制。 (7)对前期基础准备工作进行严格审核。财务系统的设计是以各项优良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前提的,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顾此,在开展程序编写工作之前必须全面审查有关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禁边准备、边设计、边补漏。 3.程序设计阶段,采用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程序分成若干个功能不同的多个部分,各个子模块均有独立功能,可以单独运行;而把各个子模块组合在一起,又能方便地搭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块化设计是现代程序设计中一种很重要的技巧,有着众多优点: (1)便于分工合作,提高效率,提高质量。系统设计时,可以把要做的工作分拆成多个部分,然后分配给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单位各自开发。这有利于提高效率,提高程序的设计质量。 (2)便于维护、维修,增强通用性、易读性。 (3)增强模块的独立性,降低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即使有某些部分故障,也不致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 (4)能设计出可绕过障碍区运行的高质量软件??这是模块化设计的最大优点。由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所以即使出现某些非关键性故障,系统依然能安全运行。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系统在使用中出现小故障是较常见的现象,如果财务系统具备了这种优点,就能做到不停机维修,不致影响日常业务,这对财务管理特别有意义。反过来,如果系统一有小毛病就会影响日常业务,甚至突然“死机”,就会严重打乱企业的管理秩序,还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能做到小毛病不停机维修,大故障能尽快恢复是财务管理对其软件设计的特殊要求。 4.软件设计要有扩展性,以适应企业未来发展 会计电脑系统设计要预计到企业各类业务的发展,要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以适应业务高层次、多元化发展。某些企业的电算化系统因没有扩展性,致使业务稍有变动,系统就无法适应,延误了日常工作。例如,一些企业的会计系统能处理人民币、港币、美元业务,但对日元、英镑、欧元或其他外币业务就难以适应。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企业外币业务必然日益增多,缺乏扩展功能的会计系统将难于满足未来发展要求。因此,会计系统设计一定要有超前意识,要考虑到未来业务发展需要,设计有扩展性、多功能的软件。 要考虑到某些特殊业务的需要。深圳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对从新疆调进该市的夫妇,在为小孩办理入户手续时,因公安局的户籍管理系统只能输入四个汉字以内的姓名,而该小孩是维吾尔族,名字由近十个汉字组成,超出了公安局电脑系统的设计要求,以至无法正常入户,引起了不必要的纠纷。以此为鉴,财务电脑系统应有处理特殊业务的设计,要考虑到特殊业务的需要。 5.强调面向用户 财务系统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是一线业务人员,所以要特别强调操作简单、方便用户,要设计良好的用户界面,具体操作应尽可能简单易学。在屏幕显示方式上,最好只显示与业务相关的资料,对可有可无的资料,如参考性、辅助性的资料则能省则省。切忌“和盘托出”??有用、暂不需用的资料均显示于屏幕,这样很容易造成操作错误,还会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在目前企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管理水平不很高的情况下,“面向用户性”很值得广大设计人员的重视。 6.试运行 系统完成开发后必须反复测试,证明达到设计要求,才能交付使用;不能边检测、边使用、边补救。 7.制定应急计划 系统完成设计后,开发方应编制与系统相关的运行文件,并提出有关注意事项,以备在出现意外情况时,有条不紊地采取相应措施。使用单位也应制定自己的应急计划,以备急需。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单位恰恰忽视了这一关键步骤,没有起码的应急计划,假如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损失将是巨大的。 8.加强风险控制,保证信息安全 实现会计电算化,必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于电子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电脑病毒入侵、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非法毁损等因素影响,数据很容易被破坏,因此,会计电算化必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一方面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严禁未经受权人员上机操作;不能连接与业务无关的终端,禁止与互连网连接;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安装“防火墙”,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实践证明,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的最好保障。 9.加强对财务系统使用前的审计 财务系统必须确保正确,才能投入使用,这是保证财务数据安全的关键。系统在投入使用前,应组织专家小组进行严格审计、从严检测,并实地模拟运行。只有证明正确无误的系统方可正式投入使用,只有经过“实战”检验的系统才具有可靠性。必须指出的是,财务系统不能边使用、边检测、边维修,这样风险很大,难于保证数据安全。 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而财务软件设计则要符合财务管理的特殊要求。只有相互适应、互相配合,才能设计出安全可靠、多功能、高质量的优秀软件,更好地推进会计电子化工作。财务电算化是大势所趋,是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会计师、程序设计人员在这方面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软件设计论文: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监测系统的设计上位机 1.1 题目背景 水资源监测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手段,我国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如何高效、实时地获取水环境参数、研究开发水环境监测新方法,已成为水环境管理与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将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微小传感器节点采用规则或随机方式部署在监控区域,通过无线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分布式网络。它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现代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以数据处理为中心,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目标区域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它具有可快速部署、无人值守、功耗低和成本低等优点。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在世界上我国属于水资源贫乏国家, 对水资源的优化使用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对水资源环境的监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常规水资源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种:(1)利用便携式水质监测仪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的方式。该方式仅限于对河流、湖泊的几个断面采样,采样频率从每月数次到每日数次。(2)采用由一个中央控制室和若干个监测子站组成的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对水环境参数进行自动连续监测, 数据远程自动传输, 可以实时查询所设站点的水环境参数[1]。前者由于无法对水环境参数进行远程实时监测, 存在水质监测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数据采集速度慢等问题, 不能很好地反映水环境的连续动态变化, 不易及早发现污染源并预警。后者能很好地解决水质监测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数据采集和传输速度慢等问题, 但由于有铺设电缆和建立监测子站的施工要求, 因而存在对监测地点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大、系统投资成本高、监测水域范围有限的缺点, 同时无法进行大面积布设监测子站、对每个小水域实施多点远程实时监测。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 比较典型的国外代表有美国Heliosware公司的EMNET系统和澳大利亚CSIRO 的Fleck系统[2、3]。上述两种系统可采集参数种类较少、不提供对水资源的视频监测功能且通信速率低、产品体积较大、功耗较高, 目前仅适合用作研究, 尚不能作为实用系统在现场使用。国内已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4]。与传统的监测法相比,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系统成本低等优点。 近些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国际上非常关注的、涉及到多个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集中的热点研究领域。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采用MEMS技术设计微型节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智能埃及SmartDus无线集成网络传感器WINS。第二阶段是研究网络问题。国外设计了很多套演示系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外,Intel公司于2002年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新型计算机发展战略,主要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医学、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在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和大学队无线传感器网络都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业内专家指出,中国掌握了物联网(WSN的实际应用)的世界话语权,不仅表明我国在该领域上的技术领先,同时也在于中国式世界上少数能将WSN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 1.3 研究意义 水资源是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也是重要的环境要素。楼兰古城的兴起是由于丰富的罗布泊湖水的滋润,富庶的楼兰11万平方米,人口达万人,是楼兰国的首邑,是我国古代一重镇,也是丝绸之路南线必经之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水资源衰竭,繁华的古城衰落,直至湮没在茫茫的荒漠之下。 水资源危机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无公论。但是水资源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不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水资源绝对数量较高而相对数量较低的缺水国家。1988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正式实施后,确立了每年水法宣传周(简称为水周),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向公众集中灌输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政策法规,以增强公众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我国的水资源价值理论受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造成了水资源长期被无偿地开发利用,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宝贵水资源浪费和对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同时对人类的生存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尽管近几年来对此有所认识,采取了相应的行政或法律手段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但是,由于对水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致使所采取的措施缺乏广泛的经济社会基础,最终结果是政府干预行为过于集中和强硬,市场行为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又过于薄弱,导致期望与现实相差甚远。因此,水资源价值研究在持续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实现持续发展战略一个组成部分,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水资源监测的实际需求,设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实时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在线实时测量温度、PH 值、电导率、浊度等参数的水资源监测系统,此系统在监测区域内采集相关数据,利用监测区域协调器节点和远程监测中心(PC 机)之间的通信,把经过处理的测量结果动态地显示出来。本课题完成系统上位机的软件设计,由串口接收协调器节点送来的水资源监测数据,进行数据解析,提取出各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通过界面动态的显示出来。 2.2 研究方案 关于本次研究的课题,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水资源监测系统的设计,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由于本次课题的研究只涉及上位机部分,即图一中的虚线部分,主要设计上位机的软件界面的设计部分,其中包括有串口接收数据,解包数据,以及显示部分,其中的解包部分包括,将PH值,浊度,在线实时温度,电导率和它们各自对应的数值一一对应起来,这部分主要涉及用Visual C++语言将其用软件编程,并实现功能,其流程图为图2: 实现过程为:先初始化软件,再设置软件编辑界面,设置好界面后,开始接收由协调器经串口发送过来的数据,进而解包数据,接着处理数据,将PH值、实时测量温度、浊度以及电导率的各组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计算好,显示各组数据,最后结束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串口接收数据,解包数据,处理数据以及最后将数据动态的显示出来,完成了本次研究的要求。 3.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要完成这次课题,即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监测系统的设计上位机,需要完成的内容有:系统上位机的软件设计、接收由串口协调器节点发送过来的水资源监测数据、进行接收数据的解析、提取出各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且通过界面动态的显示出来。其中重点以及难点有:系统上位机的软件设计,由于对上位机不是很了解,以前也没有接触过上位机,对它的功能,使用不了解,也没有接触过Visual C++语言,属于初学者,会有一定的难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要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数据分析,是一个关乎本次课题成败的重点;将提取出的数据通过界面动态的显示出来,要通过一定的平台来显示,即要通过一定的硬件设施显示,这就需要能够正确的,有效的连接到所用的平台,是研究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重点。 目前为止,已经开展的工作有,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以及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上位机的功能,以及它所需要的编辑工具-----Visual C++,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语言,现在已经开始看有关C++方面的书,开始学习使用它一些简单的使用方法。 4.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第1-3周:查找借阅相关书籍资料,确定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第4-9周:进行上位机软件编程学习,软件界面设计 第10-11周:进行软件设计、进行数据解析; 第12-15周:系统调试,验证系统功能; 第16-17周:完成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软件设计论文:计算机教学系统软件设计 摘 要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步显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打造教学交流平台,构造校园内的网络。让教学方法更为丰富,教育教学实时存在,更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沟通得到全面的进步。本文介绍了使用学校网络,打造网络平台计算机进行教学的系统设计和完善过程。 【关键词】校园网络 软件设计 教学系统 模块化 1 研究背景介绍 学校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出于实际应用意义。首先从技术角度,计算 机开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使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具备完成系统制作的条件。在计划进行设计的初期,查阅了相关的文献与资料,计算机实现的教学平台系统已经有成型的作品。而且许多高等院校的应用都显示,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实现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得到教师的解答。可以在线实现选修课程的选定,可以查阅自己的学分和单科成绩等等。意义众多,所以设计并完成基于网络模式下的教学系统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 当前校园网络教学系统的情况:很多高校率先完成了网络平台教学系统的应用,好处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如何能通过教学系统展现出来,这是一大难题。学生在网络教学系统下的心态不同,在具体的教学中反映出的状态无法让教师观察到。如何通过网络的形式调动并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限制了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 2 软件设计工具选择与硬件需求: 软件设计采用服务器客户端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交互。网页脚本设计在 和php中进行选择。二者各有利弊。综合设计者的使用习惯选用了数据库技术使用成熟的sql sever。高级语言选用java,这些技术成熟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流行性。硬件需求本身并不很高,主流计算机皆可。但是在设计中,为了加大网络承载能力,选用了硬盘组为服务器,在压力测试中发现可承受同时间片200人登录工作。在并行计算中,主要利用了java的特性,并没有进行额外的并行算法设计。 3 部分模块、子系统功能介绍 这里只简单介绍部分子系统模块的工作功能。 首先信息管理子系统 信息管理子系统是辅助平台的唯一入口,里面包括各 种资料和师生的个人信息。它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检索各种公告信息,能帮助教师或学生和搜索课件、教案等。其次,学习管理子系统 学习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分专业课程的管理、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设置以及各项内容的修改和调整等。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基础。再如课件管理子系统 课件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教师上传或修改课件,方便学生及时共享教师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理念,另外,也有助于这些资料的学习推广。再如师生交流子系统 师生交流子系统的功能是让师生互动起来,使得教师能及时、全面的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也使得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交流,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如在线考试子系统 在线考试子系统的功能是最大限度满足各学科教师和每一名学生的要求,实现无纸化的各种科目考试以及试卷批阅、成绩统计分析等工作。如作业子系统 作业子系统的功能是给教师提供了在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的平台。比传统的作业处理方式效率更高、应用更为灵活。 4 特点介绍 4.1 系统架构 合理采用了双交互模式。当服务器处于开放作业时候,用户可以用密码和口令登录网页,接受相关服务。 4.2 用户设置灵活 有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管理员角色和录入员角色。不同角色实现不同的功能。比如教师可以登录试卷批阅模块,可以登录信息答疑模块,为学生的提问做出解答。录入员角色,是为了组织网络试题的录入工作而设置的,在短时间内允许登录和输入试题。这种角色设置有时间的限制。在工作完成过后,要由管理员取消权限和用户。当然还可以根据特殊需求,在管理员授权下,设置特殊角色,给予不同模块权限的设置。 4.3 在安全方面进行了考虑 使用了md5以及初步加盐技术的应用。在网络应答和网络模考模块中,使用了蚂群算法的遗传算法应用。出题难度和题量整体较为平均,趋于合理状态。 4.4 系统在检测和实际使用中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编写过程中,语言和数据库选用合理,为软件后期维护和功能 拓展,提供了空间。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校园网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可以为各个中高等院校服务。系统设计合理,工具选用皆为当前主流语言与工具。实现系统具有自身的特点。灵活稳定。可以让教师、学生在校园网络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减少了学校为教学而付出的人力与物力。设计过程中仔细研究了已有的产品和具体的需求,完成了主体功能,较好的完成了设计任务。 软件设计论文:新时期移动电子信息软件设计技术探讨 摘 要 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流行的android、jdbc、ajax、jquery等计算机新技术,探讨新时期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的技术趋势,对计算机从业者和爱好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 新技术 移动 软件 1 引言 android这个单词的原意是“机器人”,2007年,google推出了一款基于linux技术的手机开源系统,也命名为android,这个智能手机平台由中间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组成。美国著名的科技博客在2012年曾评选十款对二十一世纪影响最大的电子产品,其中就有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随着andriod手机系统不断开发与应用,消费电子、媒体播放器、移动终端都广泛应用移动电子信息软件。据有关数据指出,我国2013年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占有量占全球的25%。随着全球智能终端市场的中心逐步发转移到中国,同时安卓系统也在平板市场广受消费者喜爱。随着wifi和3g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等其他智能终端能够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使用者轻而易举获取网络服务。在现实生活中,安卓智能系统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占有很大市场。 2 新时期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应用发展 首先是消费群体成熟,目前国内安卓开发应用社区非常活跃,国内运营商和厂商都积极加入安卓阵营,许多厂家推出了基于安卓系统的移动电子信息软件。android在我国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很多企业开始认识到app的重要应用,安卓企业客户端的设计开发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我国智能手机的软件开发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通过一路探索和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产生了一批致力于安卓系统app开发的优秀互联网供应商。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已经包括酒店、商城、美容、旅游、医疗、汽车、地产、娱乐、传媒等服务产业,致力于提供一站式移动开发给企业客户。 一款名叫“飞常准”的航班实时查询的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已经支持80%国际航班和99%的国内航班查询航班动态,提供到达、起飞、取消、延误、备降和返航等六种航班状态的结果。这款应用软件还能提前预测航班延误,及时提供延误航班的预报。 一款叫“淘宝旅行“的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应用是为人们提供酒店、火车票、机票服务的。通过这款应用软件,还能够查询预定的部分景区门票。只要在客户端输入所处位置和目标城市,就能提供用户目的地周边详细的酒店价格和地址给客户,同时为客户提供导航。 一款叫“高德地图”的gps导航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可以提供交通实时路况的播报,还可以预测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合理规划出行路线、提醒摄像头等服务。另外,为了减少使用流量,这款应用还可以离线下载。同时,这款手机应用软件整合天气、火车、公交等资源,方便用户出行。 一款名叫“蝉游记“的移动电子信息软件可以方便分享和制作旅行游记。下载这款软件后,可以用豆瓣、新浪微博和qq等网站账号登陆。这款手机软件支持离线全程操作,不受网络的限制。另外,当联网的时候,可以将手机游记更新到网站,和好友一起分享精彩旅程。 一款名叫“墨迹天气“的移动电子信息软件专门用于天气信息免费查询。这款手机软件采用人性化设计,使用方便,现在能够预报2000多个地区的天气。使用这款手机应用软件所需的流量很少,每次不到3k。占用的内存也很少,可以独立运行在主程序之外并且支持显示在桌面。 一款名叫“快的打车”移动电子信息软件风靡一时。这款手机应用软件可以帮助人们预约叫车和实时打车。目前,这款打车软件使用城市超过50个,有2000多万用户。使用这款手机软件打车,还有返还部分车费的优惠。 3 新时期移动电子信息软件核心技术 3.1 jdbc技术 java语言用于执行sql语言的api叫jdbc,这个应用接口可以为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提供相同的访问,jdbc由java编写的接口和类组成。jdbc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数据库程序开发人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api,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更高级的接口和工具,使数据库程序开发人员方便写出数据库相关的应用程序。 jdbc的出现使sql语句的发送变得很简单。开发人员只需要调用数据库接口编写程序就可以了,它自动向相关数据库进行sql调用。另外,jdbc和java语言的结合避免开发人员为不同的开发平台重复开发相同的应用程序,实现应用程序一次编写,到处运行,这同时体现了java语言的优势。 对于java开发人员来说jdbc是api,是 实现数据库连接的接口模型。作为应用程序接口,jdbc提供统一的接口给程序开发人员,并且为第三方厂商实现数据库与中间件的连接提供统一的方法。jdbc支持sql标准和数据库其他的连接标准。jdbc真正实现了面向目标的连接,并且有严格类型、简单但高性能的接口。 3.2 jquery技术 jquery是基于javascript语言的一个优秀框架,jquery兼容css标准,是精简版的js库,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各种浏览器。jquery方便用户处理html,实现动态功能,提供灵活的ajax交互给网站。另一个优势是拥有详细的使用文档,实现html内容和代码的分离,简单易用。 3.3 ajax技术 ajax是一种交互性强、创建快、性能好的web开发技术。xmlhttprequest是ajax的核心技术。ajax在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采用异步传输数据。通过ajax,可以直接提出请求给服务器,用户堵塞少。 智能终端的程序开发比桌面程序有许多优点,它们开发简单,安装方便,用户群大。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移动开发的蓬勃兴起,这些新型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领域的程序开发。移动互联网对人们越来越重要,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前景也会更广阔。 软件设计论文:Linux环境下即时通信软件设计与实现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伊林(1984-),男,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网络通信;傅小英(1987-),女,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1qt简介 qt是一个跨平台的c++图形用户界面库,由挪威trolltech公司于1995年底出品。qt的对象间通信采用信号/槽(signal/slot)机制,其中signal犹如mfc中的事件,而slot则是响应事件的方法。如果要实现对象间的通信,只需要把一个对象的slot和另一个对象的signal连接起来即可实现事件驱动[1]。 由于本系统是通过qt[2]图形开发工具来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接口设计,所以在eclipse中如果要使用qt,则需添加qt插件方可建立qt gui工程文件。 2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实现了linux系统下的简单通信,同时可以动态刷新在线用户列表,并与其他用户进行聊天通信或传送文件等[3]。如果用户想与其中某位好友聊天,则应该与其建立连接,此时两个客户端有一个作为服务器,另一个作为客户端。本系统的主要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服务器并不对用户发过来的信息进行转发操作,因为该做法会增加服务器的工作量。它只负责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同时,在与客户端建立新连接时,服务端会对客户端的端口号进行注册,之后将端口信息提供给每个连接上的客户端[4]。因而两个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则不需要以服务器作为转发站,而是可以直接进行通信,从而减少了用户之间的通信响应时间。客户端主要可以进行注册、查找密码、添加/删除好友等一些基本操作[5],与好友建立连接之后,还可与好友进行聊天,互传文件等。 图1系统架构 3关键技术实现 3.1客户端listfriend类实现 listfriend类主要用来显示当前用户的好友列表,并按好友的不同组号将其进行分类。同时,用户可以通过触发右键事件对自己的好友列表进行修改,如添加、删除、移动好友,修改好友备注,修改用户信息等。在该类中,用户还要对自己的端口号进行监听,如果有好友提出聊天请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接受或拒绝。或者用户自己向好友提出聊天请求,如果好友拒绝,则关闭对话框。 软件设计论文:基于MATLAB GUI坐标转换软件设计与实现 【摘 要】matlab软件是以矩阵为单位进行数据的运算与处理,matlab的程序设计过程中,对象的句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独立的句柄,通过操作句柄,来实现对象的控制和修改。gps测量的成果是基于wgs84椭球的纬、经度坐标和大地高,而我们实际应用中需要用到的是北京54或西安80的高斯投影平面坐标或者是地方坐标,因此就存在一个坐标转换的问题。本文介绍两种坐标转换方法:空间三维七参数坐标转换方法和平面二维四参数转换方法,利用这两种方法通过matlab设计界面并编写程序实现对excel中的坐标数据进行坐标转换。 【关键词】matlab;全球定位系统;七参数;四参数 0 引言 matlab软件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缩写,是用c语言进行编写的。它具有语言书写简单,语句功能强大,封装了丰富的数学函数,我们可以直接调用这些数学函数。matlab对于数学运算,特别是矩阵运算,非常高效,而文件批量坐标转换又涉及复杂的数据计算,这就是为什么利用其进行程序编写实现的原因。 exce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之一,它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将原始数据存放在excel中,excel可以批量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达到我们想要的数据格式,可以将文本导入到excel中,读取与存储都易于操作。 随着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尤其是美国的gps技术发展,其具有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等优势,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测量方式。gps测量成果是基于wgs84椭球的大地坐标,即:大地纬度b,大地精度l,大地高h。而我们通常所需要的是基于克拉索夫斯基椭球的北京54坐标系或基于第16届iguu大会推荐的1975年国际椭球的西安80坐标系。因此我们需要将gps所测的wgs84大地坐标转换成我们所需的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坐标转换方法:七参数空间坐标转换方法和四参数平面坐标转换方法,通过matlab设计界面并编写程序实现这两种方法,然后通过转换得到的坐标比较分析这两种的精度及适用范围。 1 matlab简介 1.1 matlab系统概述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 matlab是英文“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缩写,其全部采用c语言编写。具有如下特点: (1)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矩阵运算如同其他高级语言中的变量操作一样方便,矩阵无需定义即可采用; (2)高效的数值计算及符号计算功能,能使 用户从繁杂的数学运算分析中解脱出来; (3)具有完备的图形处理功能,实现计算结果和编程的可视化; (4)友好的用户界面及接近数学表达式的自然化语言,使学者易于学习和掌握; (5)功能丰富的应用工具箱(如信号处理工具箱、通信工具箱等) ,为用户提供了大量方便实用的处理工具。 1.2 matlab程序编写的基本原则 突破以往其它程序语言经常采用的循环思想,尽量采用matlab矩阵式语言书写程序,使得程序简洁,执行效率高。在程序设计中尽量避免重复的脚本代码,多用matlab提供的函数。系统中的函数要比用一般代码编写的函数执行效率高很多。在编写比较大的程序时,应该对各个细节以函数或子过程方式处理,避免矩阵混淆。 在程序编制过程中,各个功能部分尽量封装在函数中,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全局变量个数,而且对各个函数的修改要比对整个程序的修改方便得多。 1.3 matlab的文件类型 m文件:用于存储函数过程; figure文件:用于显示、存储图像; 在matlab中,最常用的是m文件。matlab是一种解释性语言,用户发出的指令需要送到matlab系统内解释,而m文件实际上就是记录指令的文本,用以统一将命令送入系统内进行解释。 m文件有命令式(script)和函数式(function)两种形式。命令式文件就是matlab内部命令的简单叠加,matlab会按顺序执行文件中的命令,这种方式常用来形成主函数。函数式文件用以解决参数传递和函数调用的问题,每个具体的功能一般用此方式实现,它的第一句以function语句为引导。 2 坐标转换相关理论 2.1 三维空间坐标转换 wgs84与bj54的坐标转换问题,实质是wgs-84椭球体到bj54椭球体的转换问题。 如果我们是需要把wgs84的经纬度坐标转换成bj54的高斯投影坐标,那就还会涉及到投影变换问题。而如果我们所需的坐标是地方坐标,那么我们还要利用四参数法将北京54坐标转换成北京地方坐标。因此,这个转换过程,一般的gps数据处理软件都是采用下述步骤进行的: 1)wgs84(b,l)——wgs84(x,y,z),空间大地坐标到空间直角坐标的转换。 2)wgs84(x,y,z)——北京54(x,y,z),坐标基准的转换,即datum转换。通常有三种转换方法:七参数、简化三参数、molodensky。 3)北京54(x,y,z)——北京54(b,l),空间直角坐标到空间大地坐标的转换。 4)北京54(b,l)——北京54(x,y), 高斯投影正算。 5)北京54(x,y)——地方坐标(x,y),四参数转换。 通过下面的流程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整个流程。 图1 wgs84、北京54、北京地方坐标转换流程图 2.2 二维平面坐标转换 二维坐标转换适用于小范围内gps坐标向地方坐标的转换,在实际测量时,必须将gps接收机测得的大地经纬度坐标b、l(基于wgs一84椭球)转换成本地平面直角坐标x、y(基于本地椭球) 。其转换过程为: (1)将公共点的wgs84坐标投影到其对应椭球的高斯平面上,得到wgs84的平面坐标; (2)利用两个以上的点,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求解四参数; (3)先将需要进行坐标转换的wgs84坐标投影到其对应椭球的高斯平面上,得到wgs84的平面坐标,然后根据第二步求得的四参数,将其转换为本地平面直角坐标。 为了使上面的过程更为清晰,现以wgs84的大地坐标与转换到北京54坐标所作的流程图为例进行说明: 图2 二维平面坐标转换流程图 3 matlab gui界面设计及程序实现 通过参考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中的坐标转换软件和coord mg坐标转换软件界面,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我设计出了这款基于matlab gui实用、简洁、界面友好的zbjh2013坐标转换软件,zbjh2013主要用七参数和四参数两种转换方法进行三维空间和二维平面坐标转换。 3.1 matlab gui相关内容介绍 matlab具有创建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功能。gui是用户与计算机或计算机程序的接触点或交互渠道,是包含诸如窗口、图标、菜单和文本等图形对象的可操作界面。通过定制用户与matlab交互的命令窗口,gui能有效组织数据流程,使处理方法易于使用和推广,同时也使人机交互更加友好。 在这次坐标转换 软件设计与实现过程中主要用到了以下几种控件: (1)面板(panel):panel是gui对象的容器,当移动panel的位置进行gui编辑时,panel的子对象也随之移动,并保持它们在panel中的相对位置。 (2)弹起式菜单(pop-up menu):pop-up menu与listbox类似,都使用string属性显示一组选项,区别为:①pop-up menu更节省界面空间,需要左键单击才能调出这些选项;②pop-up menu不能同时选择多个选项。 (3)单选按钮(radio button):radio button通常组合使用,用于显示一组互斥的状态。 (4)复选框(check box):check box与radio button类似,用于显示一对互斥的状态,通过鼠标左键单击,可在“选中”与“未选中”两种状态之间切换。(5)静态文本(static text):static text通常用于显示其它对象的数值、状态。 (6)可编辑文本(edit text):edit text允许用户修改文本内容,用于数据的输入与显示。若max-min 1,允许edit text显示多行文本;否则,只允许单行输入。 (7)列表框(listbox):listbox用于显示一组选项,通过鼠标单击左键,可选中任意一个或多个选项,当max-min 1时,允许同时选中多个选项;否则,只允许一次选择一项。 (8)触控按钮(push button):通过点击push button可以调用回调函数,实现某项功能。 (9)表格(table):table为二维的可视化表格,可用于显示控制点坐标,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点击按钮添加和删除数据。 (10)选项卡控件(tabstrip control),通过tabstrip control可以进行局部区域界面之间进行切换。 3.2 matlab程序实现相关代码 框架搭建好之后,在matlab gui对应的m文件进行程序编写过程中,解决以下几个难点: (1)不同gui间参数传递、回调函数调用问题; 主界面的代码 [scs1,scs2,scs3,scs4] = conversionmethod; handles.dx = scs1; handles.dy = scs2; handles.xzj = scs3; handles.cdyz = scs4; 子界面的代码 varargout{1} = handles.scs1; varargout{2} = handles.scs2; varargout{3} = handles.scs3; varargout{4} = handles.scs4; delete(handles.conmet_scs); (2)将子界面的所有控件复制到主界面上,通过tabstrip实现选项卡功能; 将子界面的所有控件复制到主界面上的代码 hsub = sub('visible','off'); hpal2 = copyobj(findobj(hsub,'tag','filetransfer_uipanel'),hobject); set(hpal2,'position',get(handles.point_uipanel,'position'),... 'visible','off'); handles.hpal2 = hpal2; delete(hsub); 通过点击选项卡实现点坐标与文件坐标转换的切换的代码 tabstripval = hobject.selecteditem.index; switch tabstripval case 1 set(handles.point_uipanel,'visible','on'); set(handles.hpal2,'visible','off'); case 2 set(handles.point_uipanel,'visible','off'); set(handles.hpal2,'visible','on'); end (3)对table空间的操作,通过点击相应按钮逐行添加和删除数据。 逐行添加数据的代码 global coord; b = str2double(get(handles.edit1,'string')); l = str2double(get(handles.edit2,'string')); x = str2double(get(handles.edit3,'string')); y = str2double(get(handles.edit4,'string')); raw = {b,l,x,y }; coord = [coord;b l x y]; set(handles.calculateqcs_uitable1,'data',coord); 逐行删除数据的代码 data = get(handles.calculateqcs_uitable1,'data'); [row,column] = size(data); for k = row:-1:1 data(row,:) = []; set(handles.calculateqcs_uitable1,'data',data); end (1)选择源椭球类型,待转转换坐标类型; (2)选择目标椭球类型,目标坐标类型; (3)通过点击菜单“设置”“投影设置”,通过投影设置界面,设置投影方式、中央子午线,投影尺度及x常数和y常数; (4)通过点击菜单“设置”“四参数”或“七参数”,选择一种坐标转换方式,通过四参数或七参数设置界面,输入四参数或七参数,如果四参数或七参数未知,则通过点击四参数或七参数设置界面中的计算四参数或七参数进行四参数或七参数的求解,四参数需要至少两个控制点坐标,而七参数需要至少三个已知控制点坐标,配置好参数坐标转换方式之后,选中转换设置中的投影设置和四参数或七参数复选框; (5)通过选项卡进行单点坐标或以文件的形式批量坐标转换。 4 结论 将matlab gui与坐标转换相关知识结合起来,matlab具有矩阵运算的特长避免了程序中出现大量循环体。gui界面设计简洁、直观、友好。既能够实现单个点的坐标转换,有可以excel文件的形式实现批量坐标转换。不管是三维空间或二维平面坐标,转换得到的成果完全能够满足工作的精度要求,到达最初的设计目标。 通过大地测量学课本与坐标转换相关的知识及网上下载的一些论文的阅读学习,对坐标转换的理论认知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公路管理论文: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建设管理 [摘要]阐述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针对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作为项目群系统研究,构建了扩建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围绕集成化管理的三维坐标体系,解释了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涵义,分析扩建工程的项目群特征及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一体化组织结构。建立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信息结构矩阵和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可持续性晴雨表建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总结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建设管理能够为后续工程建设和行业发展提供的启示。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 ;集成化管理 1前言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必工程实施和运营的目标。应当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作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为扩建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理念,以此体现高速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社会经公路自身发展和对地区未来发展的反思和探索,并济的快速发展引起的交通量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受且每条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都应不断创新发展,寻求原建设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部分高速公路已不能新的技术方法与管理思路,为其后续其他地区高速承担国民经济运输大动脉的作用,甚至影响或制约公路的扩建树立典范和给以启示。 了沿线产业布局和城镇规划。自广佛 (广州 —佛山)高速公路扩建开始,我国高速公路开始进入扩 2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建的密集时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速公路扩建 2. 1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将成为我国公路投资的主要领域。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高速公路扩建本身就是对原路功能适应性的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进,又是对其功能的传承。作为一个地域的重要组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成部分,高速公路扩建不仅要能充分满足基本的质力。”[2]经过 20多年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也量、费用和进度目标,还需要从更深层次反映地区风在不断发展,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对可持续发展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念、国的定义不同。但归纳起来,有三点是一致的 :a.发家发展战略和总体指导方针。因此,高速公路扩建展必然要有经济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工程必然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要求其进步 ;b.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现经济、环 境与资源协调一致发展;c.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一致,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以生态承载能力为基础。欧美国家的建筑业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建设的行业发展战略,将可持续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建筑业的延伸和深化,希望通过在建筑业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建筑行业从过去片面的、只注重实施阶段管理的生产方式向可持续建设生产方式转变。例如,英国政府在 2000年《创建更高质量生活 ———实现更可持续建设的战略》报告,确定了英国政府相关部门和建筑业发展方向[3]。 2006年 1月,英国政府总结过去 5年的实践经验,形成了《2006年可持续建设发展战略报告 (草案)》,对未来英国 2015年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化的指导性措施[4]。在发达国家,环境与公共关系在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出来,国外研究越来越多地重视扩建如何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公众生活的影响。可见,可持续建设已经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化,成为高速公路建设、乃至建设工程发展和变革的趋势。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建设是指将全寿命周期方法贯穿于工程的策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的全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实现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生态、经济、文化和人居环境的多重目标,包括 3层涵义 : 1)创造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 ———可持续工程。工程运营自然资源消耗量少、使用过程能耗低、拆除后大部分材料还可回收利用。 2)可持续建设模式,即在扩建过程中通过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如集成化管理理论、信息化手段等实现低自然资源消耗、较高生产率和集成化协同工作。 3)体现以人为本,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以实现人与组织机构共同发展。不但在组织内部体现以人为本,扩建工程与运营并行,也对通行者体现以人为本,要求扩建过程中通行的顺畅与舒适。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以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全寿命周期信息化体系为支撑。 2. 2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实现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经济和时间价值的最优化为目标,从项目构思阶段就引导人们着眼于整个项目寿命周期,这样就将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长远眼光与人们的现实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全寿命周期管理,寻找一次性投资与长期运营维护费用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也综合考虑项目的环保与健康问题,使得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总投入最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和项目的经济效益最优,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正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 2. 3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战略建设项目的价值是通过建成后的运营实现的[1]。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战略是由多方面 的目标体系组成的。没有可持续性的目标体系会导致建设项目全过程的不连续性,造成项目参加者目标的不一致和组织责任的离散,容易使人们不重视建设项目的运营,忽视建设项目对环境、对社会和对历史的影响,不关注工程的可维护性,导致目标战略的失败。结合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特点,依据全寿命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参考《中国 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表 1所示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3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求项目的建设与运行并行,必然集项目群与并行工程的特征于一体。可持续建设必须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构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分析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和项目管理的特点,应用系统工程原理,研究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工程系统和项目群结构、项目管理各要素,构建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 (见图 1),以实现项目全寿命期、全过程动态管理和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它是包括如下 7个方面的三维系统。 表 1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Table 1 Objective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标体系一级目标二级目标目标解释功能性目标工程项目本身固有的功能性目标和项目管理目标,使高速公路本身能够长期健康、稳定、高效率地运行,可持续发展经济性目标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其所提供服务的质量的前提下,运营经济利益最大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经济与社会目标人性化目标社会发展目标资源保护目标保证扩建期间高速公路的通行者的便利,减少干扰 ;保证建成后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稳定、快捷、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保证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的安全、健康,保护基层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不仅考虑到业主、政府、投资者的需求、目标和利益,而且充分考虑到沿途城市和周边居民的利益和交通要求,达到使各方面满意的结果促进扩建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完善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尽可能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节约使用土地,少占用耕地。充分有效使用原公路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扩建工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达到原工程废弃材料的循环使用生态与环境目标生态保护目标采用生态工法,使扩建工程的周边边坡和场地、取(弃土 )场地保持生态功能,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损害。充分使用其他废土、河道和湖泊清淤土方,减少对耕地和山林的损害环境保护目标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应用环保、清洁生产工艺等环境友好型技术,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各项环保指标图 1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Fig. 1 Management system of expressway extension project注: HSE为健康 ( health)、安全 ( safety)、环境 ( environment) 1)工程项目的综合计划和综合控制体系。 2)基于整个扩建工程的项目范围,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必须针对整个项目范围。 3)管理要素集成 ———项目管理维度的集成。 4)必须将整个扩建项目的工程系统作为整体来考虑,这涉及构成高速公路扩建项目的各个工程专业和拼接中对老路的诊断以及再利用子系统的集成,把扩建项目包含的子系统作为项目群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5)全寿命周期各过程的集成 ———时间维度上的集成,综合考虑项目从前期决策到运营各阶段的关系。 6)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要求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必须贯彻先进的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扩建实施的同时不中断交通,做到设计 —施工 —运营的并行管理与协调。 7)分析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信息流,以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为集成化管理的支撑。 4集成化管理系统的要点研究 4. 1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涵义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理念关注工程项目从构思到运营报废的全过程[5],将它作为规划、计划和管理的对象,注重项目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一体性,注重工程项目运营阶段的功能、健康和持续发展。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作为项目来说,也有其产生、发展、实施和结束的过程,也就是说有完整的寿命周期。这个过程是指从高速公路扩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到建成后全面评估以及运行阶段所持续的时间。但扩建同时又是原路的全寿命周期 (新建 —运行维护 —扩建 —运营维护 )的一部分,是原路生命的延续。因此,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应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进行建设管理。这个全寿命周期不仅包含扩建工程自身的全寿命周期,还应当向前延伸至原路的运行阶段,与原路的全寿命周期相衔接。 1)扩建项目的决策、设计和计划必须以原路建设和运营情况调查和总结、病害分析为依据。 2)扩建项目的建设必须以高速公路运行目标为导向,提高高速公路的功能、服务功能的可靠性、人性化、可维护性等。 3)为我国新建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提供借鉴与新的要求,并为项目运营与保证高速公路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启示。根据提出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涵义可以确定其全寿命周期过程管理的主要工作 (见图 2)。图 2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寿命周期过程和管理的主要工作Fig. 2 Life-cycle process of expressway extension project and major work in the whole life-cycle management 4. 2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项目群特征分析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一般线路长,沿线跨地域较多,地域划分清晰,工程系统共包含道路、桥梁、互通、服务区、通道涵洞、收费站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由几十个独立的项目组成,其中每一个项目可作为独立标段发包,也可捆绑发包,而这些独立的项目之间又处于同一线路上或同一区域中,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因此从整体来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系统是一个由若干项目组成的项目群系统,具有典型的项目群特征。图 3为沪宁 (上海 —南京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项目群系统常州段的分解结构。建设管理必须研究工程对象系统,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对象系统具有项目群特征,因而必然要求项目管理方法随之改变。通过对目标体系和项目群的结构分解明确项目的系统结构,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原路状况的调查说明,做出扩建工程的项目分解结构 ( project breakdown system,PBS),确定项目系100中国工程科学图 3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项目群系统的分解结构Fig. 3 Breakdown structure of programme of Shanghai-Nanjing Expressway system extension project统范围。 4. 3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并行的管理要素集成通过对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成功的项目管理,笔者认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中的管理要素集成与一般工程相比,不仅集成了传统的项目管理各要素,而且它的特点是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的并行工程管理。并行工程管理集成体现在建立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一体化组织 (见图 4)。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提高运营管理与扩建工程施工的关联程度,实现建设与运营并行协同管理,保证高速公路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图 4 “扩建 —运营 —交通管理 ”一体化组织Fig. 4 Incorporate organization of“extensionoperation-traffic management”一体化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建设与运营的结合度,但也需要外围专业协调组织参与到项目管理中来进行协同管理,以解决边建设边运营带来的交通协调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例如,向用户提供及 时的信息、保障交通的运行等。扩建工程实施 过程中各参建方积极沟通,及时准确地理解项目管理组织的要求。同时,项目管理组织要接受交通部、省交通厅、省审计厅等单位的监督和指导,使各方面形成一切为了工程质量和利益的工作伙伴关系,主动和高层管理者、项目经理、技术人员等联系,使扩建工程得到各方的主动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 4. 4全寿命周期信息体系扩建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在工程实施中不同的部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文字、图表等业务信息需要传送和,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流,高效的信息流可以有效地加强对物流、工作流、资金流的管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全寿命周期的信息体系 (见图 5)作为支撑才能实现。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信息按工程对象系统进行分解,形成了各子系统在工程实施期间所需要的信息模块。如路基工程在勘察阶段所需要的信息 LJ1等。图 6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Fig. 6 Integrat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面对项目群的并行工程实施,对各个施工段和综合交通分流方案进行分析,建立快速的交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保证施工安全、交通平稳运营。 5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借鉴 Prescott-Allen提出的可持续性晴雨表[6,7],建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见图 7)。图 5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信息结构矩阵Fig. 5 Information structure matrix根据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项目群系统结构和扩建与运营并行的特征,构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见图 6)以全面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这种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充分体现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对象系统的特点,构建适时控制的项目管理集成系统和快速反应的交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模块。 1)基于对扩建工程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块的分析,构建投资、合同、计划、费用等综合管理集成系统,努力构建各方绿色无阻尼沟通的个人信息门户( personal information portal,PIP)信息平台,实现各个管理职能的综合集成,从而提高各级参建单位的管理效率。 2)扩建工程在不中断交通的前提下组织实施,图 7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晴雨表评价模型Fig. 7 Weatherglass evaluation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评价模型通过计算新的高速公路运营期的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1和生态与环境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2来评价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好坏。f1和 f2又是各自二级目标实现状态的函数。 f1= f( x1,x2,x3,x4 )( 1) f2= f( x5,x6,x7 )( 2)式( 1)和式 ( 2)中,x1表示功能性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x2表示经济性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 x3表示人性化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x4表示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 x5表示资源保护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 x6表示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状态指数; x7表示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状态指数。评价模型在工程实际评判中可采用如下步骤: 1)针对每一工程的可持续性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通过 Delphi等专家评判的方式首先确定 x1~ x4在状态指数 f1中的权重和 x5~ x7在状态指数 f2中的权重。 2)将评判时的各状态指数所代表内容的实现情况与计划中期望实现的可持续性的状态指标进行比较,定量化的数据直接计算百分率,定性指标可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计算各状态指数。 3)各状态指数 x1~ x7的数值乘以各状态指数的权重可以计算出生态与环境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1和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状态指数 f2。 4)将它们绘制在相应的坐标轴上,就可以确定新建成的高速公路的可持续性晴雨表的标值。这些指标的交叉点就是该扩建工程的可持续性标值,与历年可持续性标值比较得出的趋势表示了该工程是否达到可持续性的进展。 6结语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当能够推动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每条高速公路的扩建在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目标以及公路交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能够总结建设管理经验和丰富的技术经验,为后续同类工程的建设发展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1)对新建高速公路建设的启示。包括对新建高速公路的前瞻性要求、新建高速公路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以人为本、各方满意等。 2)对新建公路运营管理的启示。运营管理的提前介入,对新建工程的规划设计提出运营管理的意见,保证工程功能齐全、质量一流、安全、经济、快捷。a.运营管理对扩建工程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工程设计要符合人性化、可施工性、可维护性、可靠性等要求。b.运营管理对新建工程提出的全新的施工要求。要求追求工作质量、扩建工程质量、最终整体功能、运营服务质量的统一性,注重运营,发挥工程的整体功能价值,并关注工程在运营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性检测、监督工作。 3)为扩建后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提供新平台。a.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理念的提出,完善了扩建工程总体功能,延长了大修年限,减少了运营和维修费用,优化了项目全寿命周期费用结构,实现了项目整体资金和资源投入的节约。b.建立全寿命周期信息体系,为工程诊断和维护提供及时有效的管理平台,可以动态了解扩建工程运营的整体状况,及时反馈各类问题信息,根据发生问题的程度、范围等基本情况,保证维护处理的及时实施和资金的及时拨付 公路管理论文:浅析公路工程中安全技术与管理 公路施工存在着工期长、流动性大、工程量大、工序衔接多等特点,这就给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特点,笔者结合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分析得出公路工程安全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以减少公路工程安全事故,提高安全系数。 一、导致公路工程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 经过对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进 行调查与分析,导致公路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公路工程施工特点。工期长、流动性大、工程量大、工序衔接多是公路工程施工的特点,这就导致公路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容易出现漏洞。 (二)缺乏安全意识与安全管理制度。业主过于注重施工的速度和成本,施工企业没有把安全作为施工工作的重点来抓。两者都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安全意识淡泊,没有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也缺乏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 (三)成本因素导致减少安全防护措施。工程承包企业为了拿到项目,不惜以低于成本价的报价投标,中标之后势必要在施工中压缩成本,才能盈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安全保护措施能省就省,安全保护费用一降再降,一些必须的防护设备,一些必须投入的人力资源,都在压缩成本中砍掉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安全系数降低。同时,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缩短工期、加大施工人员的劳动量,施工人员超负荷工作、疲劳作业,这些都是人为的安全隐患 二、公路工程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建立一套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安全顺利施工的前提,一套安全制度的组成部分有三部分: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日常管理制度和安全事故紧急预案。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日常管理制度是保障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的重点,起到预防事故发生的作用。而安全事故紧急预案则是在事故发生之后进京,其中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日常管理制度是日常安全管理、预防事故的关键,而安全事故紧急预案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安全事故的,最大程度地减轻安全事故带来的人员、财产伤害的保证。 (1)日常安全保障管理 日常安全保障管理的关键在于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制,这主要指对施工组织所有人员划分负责区域,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与任务,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制度要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使得每个人的安全操作规范都有制度可依,杜绝安全管理过程中人员的漏洞,使责任明确,使得发生问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负责人。 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不仅要制定岗位职责,明确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与义务,同时还应该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指标,制定奖惩办法与考核办法,让项目经理做出安全保证,可采取建立安全风险保证金的制度,不仅要按规定处罚相关责任人,而且要扣除风险保证金。 2)开展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在施工人员开始动工前,要对其进行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不仅要介绍相关的安全知识,而且要将该工程的特点分析透彻,明确该工程危险与薄弱的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岗位,需要经常开展安全培训,及时考核,以确保重点岗位不出一点纰漏。 3)持证上岗作业:对于一些需要持证上岗的岗位,要严格把关,没有相关证件不得上岗。同时,按照相关规范与标准,对符合持证上岗条件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在其通过考试,获得操作证后方可作业。对于持证人员还应该建立定期复审制度,对资料进行登记存档,定期复审操作证。 4)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施工企业相关部门可要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同时发现的安全问题、隐患要及时登记在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建立非定期检查项目,视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在采取新工艺、季节变化、节假日前后等特殊时间段,要组建班组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没有影响人身安全的隐患出现。 5)建立完善的防护制度:在危险部位或者施工容易发生危险的部位,比如在高压变压器附近、地下管线密集处、易燃易爆地段等危险地方施工,需要对危险源进行调查、分析与预测,并制定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取得总监理工程师代表批准后,才能在该地段展开作业。在该危险部位的附近,需要采取更加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安全员要跟班作业、现场监督。 6)建立安全评比制度:将量化的安全检查指标作为评比的标准,建立定期的安全评比制度,考核班组的安全工作情况,并结合奖惩措施,调动班组安全施工的积极性。 7)安全生产宣传制度:施工现场组织编排黑板报、安全生产月报等安全生产宣传工具,做到定期安全生产月报,并组织施工现场全体人员学习。 对于已经发现并且处理的安全隐患,及时印发处理报告,供全体人员学习分析。 (2)安全事故应急救援 在安全施工体系中,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虽然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但却能最大程度地减轻事故的伤害,及时查找原因,恢复正常施工。该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施工企业要有专门协调安全事故应 急救援的部门、组织或专人,组/:请记住我站域名/织承包单位成立安全事故救援小组,确定救援小组的负责人。在紧急安全事故发生时,安全管理部门要负责组织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救援小组,协调工作,并调集资源,全力协助救援工作的进行。 2)施工现场要有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援人员值班,可指定部分施工人员作为兼职应急救援人员,确保施工现场有紧急救援的力量。并给值班应急救援人员配齐应急救援所需物质。 3)安全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救援小组成员开展事故救援演练活动,按照安全事故应急方案的部署,进行安全事故救援工作。同时救援设备与器材要定期维护,确保安全事故救援小组的战斗力。 4)安全管理部门要保存好安全救援的 档案和资料。救援设备目录,安全事故记录,事故救援演练记录等资料都要保存完整,以备查询。 3.3施工安全预测控制 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对工程进行环境、条件等因素分析后,得出安全管理的关键和重点,对这些关键点进行重点监控,及时预测安全事故的发生,采取预先控制措施,防患于未然,把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建立一套安全预测控制制度,主要有以下功能。 (1)监控公路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对施工作业的安全程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不利于施工作业的安全隐患。 (2)监控施工机械的设备状况,评价机械设备的健康程度,避免施工机械带病工作,造成安全隐患。 (3)监控施工人员的生理、心理状况。对施工人员的状态进行评估,确保施工人员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监控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评价安全措施的执行效果,建立反馈与修改的制度,使安全措施能够切实符合保障施工安全的需要。 三、结语 人的因素与制度的因素交叉是事故发生的必要因素,不仅需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而且也需要考虑人的因素,只有加强对人与制度的管控,双管齐下,才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公路管理论文:浅谈加强高速公路基层管理所员工队伍建设 【摘要】着力于员工个人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导向,不断强化员工队伍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员工队伍。管理所通过与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谐管理等三方面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员工队伍。实践证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是管理所发展的主要根本,在实现全体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实现了管理所总体工作的明显提升。 【关键词】基层管理所 员工 队伍建设 高速公路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速公路的员工队伍是一支十分年轻而朝气蓬勃的队伍,承担着维护交通形象的重要任务。由于收费工作性质相对枯燥,容易形成岗位疲劳。 一年来,蔡甸管理所着力于员工个人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导向,不断强化员工队伍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员工队伍。 实践证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是管理所发展的主要根本,在实现全体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实现了管理所总体工作的明显提升。 1、管理所员工队伍的现状 蔡甸所现有员工41人(其中正式员工32人,合同制收费员6人,临时用工3人),实际在岗35人,目前所内员工普遍到了婚育年龄,恋爱、结婚、生育进入了高峰期,其中已婚28人,占总人数的68%;未婚13人,占总人数的32%,员工个人生活问题凸现。同时大多数是高速公路开通进来的老员工,年复一年的工作让员工产生了疲倦的心理,因此员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2、管理所员工队伍的组成 员工队伍建设包括班子建设、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等,其中班子建设是关键,班子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整个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中层管理人员队伍是管理所的骨干力量,两办主任、财务、办公室人员、班长等,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职工队伍是基础力量。它们相互渗透,相互监督,相到促进,共同组成了管理所的主力军。 3、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员工队伍的群体性决定了建设工作对象面广量大,工作内容丰富多样,工作难度高,因此,抓员工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一年来,蔡甸管理所就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方法,吸取经验教训,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工作环境。 3.1队伍建设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思想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基础。 3.1.1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员工。为了切实提高员工的政治理论水平,用量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我所大力宣传,引导员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规定各班组每轮班有一天为固定的学习日,并鼓励员工进行讨论交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管理所今年分两批添置和更新了图书,员工每月写一篇读书笔记。通过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理论教育,提高了员工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3.1.2用严格的制度管理员工。管理员单一的工作节奏与年轻员工的活跃思想常常会形成冲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我所制定严明的纪律,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如《蔡甸管理所绩效考核方案》、《蔡甸管理所紧急情况处置预案》、《蔡甸管理所安全生产月工作方案》、《蔡甸管理所保安管理办法》等,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引导员工“讲文明话”,“做有益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思想品质。 3.1.3用真诚的关心感动员工。在工作中,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关心关爱员工的细微处入手,员工嫁娶、生育、生病住院及时看望,送去管理所的一片真情,给员工带去了温暖,员工坚信管理所就是他们的家。同时管理所积极举办了“三八”观影日、六一亲子游园会、七一红安革命老区行等系列活动,等通过活动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员工更好的投入工作中。 3.2队伍建设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高速公路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速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也必须向更高层次迈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服务培训作为重要任务,让员工用如沐春风的服务质量,让司乘满意,让社会满意。 3.2.1让微笑成为一种技能。微笑人人都会,但是,收费员每天面对南来北往的司乘都能笑得自然,真诚,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微笑京珠”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通过加强员工教育、培训、考核等手段,有效的促进的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的“微笑疲劳”也逐渐凸显,管理所结合实际,加强员工的培训。首先 ,持续加强对收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司乘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份内的事,服务就是我们最好的产品,从而在收费员和司乘之间驾起和谐互信的桥梁。其次,以打造“江北微笑圈”为载体,通过与武汉西管理所开展“微笑京珠”轮岗学习交流,开展“微笑京珠”座谈,自动发卡机业务观摩学习等活动,全面开展“微笑京珠”的再学习、再培训、再提升,实现“江北微笑圈”服务无差异的目标。3.2.2让微笑成为服务的最高境界。在管理处的统一部署下,我所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出发点,丰富“微笑京珠”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让微笑成为服务的最高境界。通过在全所范围内开展“百日微笑明星”竞赛活动,做到全岗全员参与,促进提升文明服务标准,提高畅通保障力度,不断拓宽服务内涵,丰富文明服务措施,形成“微笑京珠”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推进员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3队伍建设与管理提升相结合,营造和谐工作环境 管理所着重为创造一个员工和谐的工作环境,为每名员工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机会与平台,以管理带动服务,使员工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所全面发展。 3.3.1典型激励,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体生动性和鲜明性。管理所通过开展远学管理处“十佳标兵”、近学管理所先进典型,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使员工向榜样看齐,鼓励他们学先进、帮后进、积极进取。同时通过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收费状元”、“发卡状元”、“微笑明星”等典型,用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全所员工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 3.3.2提供舞台,体现员工个人价值。一是开展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优化班组人力配置,让业务精、能力强的员工走上管理岗位,盘活人力资源,带动队伍建设。二是开展“收费状元”、“收发卡状元”、“微笑明星”、“红旗班组”、“无误操作”的评选活动,让全体收费员参与竞争,展示自己的业务技能和水平,每月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使有才华、业务能力强的员工得到充分展示,全所上下争当技术能手蔚然成风。 结束语:提高员工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系统的计划和安排,管理所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帮助员工成就自我,努力造就一支“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员工队伍。 (文章来源:蔡甸所 刘剑 尚丽娜) 公路管理论文:新时期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点 [论文关键词]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 工作重点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根据公路经营企业的行业特点,公路经营企业的整个经营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筹建期、建设期和营运期。本文对公路经营企业在不同经营时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日千里,公路经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积累,在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公路经营企业在不同经营时期的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所作的思考,就此与业内同仁探讨。 I 公路经营企业在筹建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本文所指筹建期是一个广义的筹建期,指公路项目从立项到正式开工建设的这段时期。由于筹建期涉及的因素较多,如政府对项目的审批情况,投资伙伴的选择、融资方式的确定等,因而不同的公路项目筹建期长短可能差异很大,短则一年半载,长则数年。筹建期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将对项目整体经济效益和后续的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1、立项阶段财务管理的重点 这里所说的立项阶段并非政府机关审批立项而是指企业的经济立项,即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阶段。由于公路项目的投资建设属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具有浓厚的政府决策色彩。以往,公路项目的建设与否都是政府说了算,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也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随着市场的开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转变了观念,企业也增强了竞争意识和自主决策权,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2003年,广东省交通厅率先推出的 “业主招标”活动中,需要参加投标的企业对政府补贴的项目资本金和经营期限作出 判断,要求资本金最少、经营期限最短者中标,这时企业的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立项阶段,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是做好项目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财务依据,具体来看就是要收集和整理各种可能获得的与项目相关的财务数据和资料,测算项目在各种边际条件下的净现值 (NP~)、内部收益率 (IRR)和投资回收期 (包括静态与动态的回收 期),以作出本企业是否投资、投资方式的决策。 2、筹备阶段财务管理的重点 当项目业已立项转入筹备阶段后,企业面临 的工作就是办理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手续、决定 项目组织形式、寻找合作伙伴、对合作合同进行谈判、决定项目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注册成立项目公司等。在此阶段,财务管理的重点是: (1)分析项目组织形式对企业现金流和未来 收益的影响。项目的组织形式可以是本企业自营,成立分公司或筹建处的形式,也可以与另外一个或几个投资者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具体采 用哪种方式,需要结合本企业现有的融资能力 税收政策和项目风险等对不同模式下本企业现金流和未来收益进行财务分析决定。 (2)确定项目的资本结构。根据 《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 [1996]35号)规定,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 35%。目前广东省内 199年以后新建公路项目的资本结构基本都是35%资本金、65%负债,未充分考虑项目本身收益状况和财务杠杆的作用。笔者认为,项目的资本结构不适宜,也不应该采用一个固定的资本结构而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项目的收益情况良好 (资产报酬率大于预期的债务资金成本),项目可采用较高的负债比例,以减少投资者资本金的沉淀和获取更多的财务杠杆收益;反之。如果项目的收益情况较差 (资产报酬率小于预期的债务资金成本),则要提高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和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例如广(州)一深(圳)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项目真正资本金仅2OOO万元 (7.42亿元的项目资本金中,除2OOO万元不需计息外其余资本金尚需计算利息),债务比例高达99.83%,但由于项目收益好,该项目自1994年通车至2002年仅八年时间就实现了盈利。试想如该项目也采用35%的资本金比例,资本金高达42亿元,带给投资者的不仅是资金的积压还有巨额的税收损失和财务杠杆的损失。 (3)详细审查合作合同和章程中关于出资分配、税收、重大会计政策、经营管理模式等财务管理方面的条款,保障企业的应得利益。合作合同和章程作为约束投资各方行为,保障各方利益和明确项目公司经营管理的纲领文件,一经签定不轻易修改或变更,因此在合作合同和章程的谈判与首次签定过程中详细审查有关出资、分配、税收、重大会计政策、经营管理模式等财务管理的有关条款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障企业今后应得利益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点上笔者深有感触,90年代初、中期成立的一些中外合作公路经营企业,由于当时国内企业对合同中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不予重视,如今在丧失很多管理和决策的权利以及经济上的损失后再试图修改合作合同与章程,难度非常之巨大。 (4)确定项目融资方式和渠道。项目的融资方式主要是指除项目资本金外的资金的融资方式,投资者 (股东)筹措资本金的方式暂不述及。目前项目融资方式主要有国内 银行贷款、国外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机构贷款、发行债券、股东或其他单位委托贷款等方式,其中股东委托贷款方式目前已较少采用。在确定项目融资方式和渠道时。需要综合考虑资金成本 (利率)、融资方式的难易程度、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时问和数量、有关的附带条件等因素。由于国外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机构对贷款发放条件要求较高,手续比较繁琐,而且只能通过财政部或专业银行进行转贷,因此只有比较少的项目可以取得;而发行债券和委托贷款的利率虽然相对国内银行贷款利率低,但由于其规模难以满足整个项目的需求,而且债券的偿付风险很高,因此只能作为辅助的融资方式。综合来看,目前公路项目融资方式的选择还是以国内银行贷款为主体的方式为宜。 Ⅱ.公路经营企业在建设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建设期是指公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到建成可使用状态并开始收费营运的阶段。在此阶段,已成立项目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转移到项目公司;如为自营项目的,则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仍为本企业。由于公路建设的资金巨大,少则几千万,多则上百亿,巨额资金要在这短短几年内注入、流出,因此不论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是谁,这一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都是资金的管理与成本的控制,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订全面详细的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资金管理规章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资金管理的原则,任何时候都是 “安全第一”,因此在巨额资金集中流人流出的时期,资金的安全更成为重中之重。建设期间必须建立严格的资金存取制度、操作流程、审批程序和岗位责任,确保资金安全到达、安全使用。 2、严格控制工程款项和有关费用的计量、确认、审批和支付。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公路项目建设工期也大幅缩短。目前广东省内高速公路项目的工期一般在2.5年左右,少数项目甚至只有 1.5年。建设工期的缩短意味着资金流出更加集中,在短短两三年间,十几亿到几十亿的资金要从项目流出,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支付程序和审批手续,很难保证巨额资金合法、合规、合理地支付,因此工程款项和有关费用的计量、确认、审批和支付成为建设期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还应特别加强合同的管理以及计划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衔接与对应。 3、满足资金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债务资金成本。由于银行贷款是目前项目融资的主要方式,在利率既定的条件下,缩短贷款资金的停留时间和金额成为减少债务资金成本的直接手段,这就需要根据贷款合同的规定、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和资本金的到位情况,合理、精确地控制贷款提款时间和数额,在确保资金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贷款资金库存,为此有的企业甚至提出 “零贷款库存”的管理目标。目前也有很多企业通过搭桥贷款、票据贴现等方式将长期贷款短期化,尽可能降低贷款利率,从而达到减少债务资金成本的目的。 4、根据合作合同、章程、董事会决议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合理安排和督促股东进资。由于公路项目投资额巨大,即便按照35%最低资本金比例,所要求的资本金数额也非常大,一般股东很难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在公司注册成立前将全部项目资本金投入,因此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合作合同中将项目资本金中一定数额确定为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注册资本需要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投入;超过注册资本的那部分项目资本金则根据项目的建设计划安排,在合同中明确分期投入的时间和金额或约定根据工程建设进度,由董事会决议确定具体进资时间和金额。因此,需要根据工程进度合理安排股东进资时间,或按照合同、章程约定的时间督促股东进资,一方面避免资本金的积压,减少股东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确保工程资金的需求。 Ⅲ.公路经营企业在营运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营运期是指公路项目正式收费营运至经营期满的这段期间。在这一时期,公路经营企业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稳定的现销收入、没有赊销、没有存货(产品)的积压,单个项目一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需求、成本费用的支出主要是为维持公路资产的运营能力,经营风险较小而财务风险较大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是: 1、控制和化解企业的债务风险,确保企业正常、持续经营。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亏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企业的 “支付不能”即资金周转失灵。如上文所说,目前广东省内绝大多数的公路项目都采用35%资本金、65%债务资金的资本结构,对于这些项目来说,进入营运期后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难就是债务本息的偿付问题。目前,除个别效益非常好的项目在营运初期的现金收入能够按期支付贷款利息外,多数项目的现金收入不足以支付当期的利息费用,少部分项目的现金收入仅够维持项目营运必需的成本费用!这就形成了 “借新债还旧债”的局面,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企业所面临的债务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旦银根紧缩,融资环境恶劣,企业就要面临破产清算的可能。因此进入营运期后,对企业债务风险作出科学的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寻找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的办法,以维持企业正常、持续的经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内容。 2、加强营运成本和费用的控制,尽可能减少企业的付现成本。 由于公路交通的车流量主要受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因而公路经营企业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公路收费收入与营运管理水平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 (指在正常管理水平下,不包括某些管理特别混乱、票款丢失严重的企业)。因此,在 “开源”的可控因素不多的情况下,“节流”,即对营运成本和费用的控制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公路项目的营运成本和费用主要包括征收成本、养护成本 (含配套设施维护、绿化等)、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目前广东省内公路项目的营运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项目公司自己管理,另一种是委托专业的营运公司管理。企业可对两种模式下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定量分析,选择综合成本最低的模式作为本企业营运管理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路资产是一项长期使用的资产,在努力降低营运成本和费用的同时,还需审视其中是否存在短期行为,以免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带来隐患继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3、加强收入管理,确保收入资金的完整和安全。 由于目前电子收费网络的建设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善,通行费收入基本上还是以现金的方式进行结算。因此现金的收取、保管到缴存银行成为收入管理的中心环节。在现金收取的环节中,主要要做到 “应征不漏”,加强对车辆出入口的管理和收费票亭的监督,杜绝车辆换卡、逃票的现象和收费员贪 污的现象;在现金的保管阶段,主要注意现金存放地点和器具的安全性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在现金缴存银行的阶段,主要注意现金从存放地点取出到存入银行这段期间的风险控制。目前,为减少收费站点对车辆通行速度的影响,广东省内粤西、粤东和粤北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已形成区域联网收费的模式,取消了网内各条高速公路在主线上设置的收费站点。在这种模式下,还应加强对收入分配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公路管理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 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要不要讲效益,回答是肯定的,要讲效益,这是共识。至于效益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处于什么位置,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从实际看来效益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应处于中心地位,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一、高速公路的效益是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首先,高速公路有其社会公益性质的一面,目前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高速公路,改变交通滞后的被动局面,改善投资软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目标,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效益。与一般商品生产企业不同,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体现的更加直观,高速公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修建高速公路所投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上千倍,具体的高速公路社会效益会因时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又是客观存在着,高速公路通车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给所在地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目前社会上流传的"要想富,先修路,要大富,修大路"就是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真实写照。其次,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就其本质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要讲效益,讲效益是企业的本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用最少的投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高速公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国家、社会的需求,同时提高企业自身效益,两种效益应在这里达到有机的统一。第三,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是主要的,根本性的,高速公路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当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企业效益应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这比一般商品企业显得更为突出。 二、围绕以效益为中心开展经营管理工作。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工作应该从效益出发,通过加强管理,达到提高效益这一目的,并通过提高效益促进高速公路的良性发展,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从"效益"这一思路出发考虑我们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效益"也是检验我们高速公路管理水平的主要尺度。那就是我们的管理体制如何设立,实行何种管理模式,同样应以"效益"为中心来考虑,而不能走小而全,大而全,不讲成本,不讲效益的路子。根据这一思路,在建路段应考虑人员集中后对房建需求的变化;已通车的路段,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探索并所管理的路子。总之我们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考虑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式。 三、正确认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运用于具体业务工作之中。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创新的力度、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程度。思想没有大解放,观念就没有大的更新,就没有大突破,更难有大发展,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就必须扩大开放,而扩大开放的目的是促进发展、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扎根于改革发展伟大实践,又是科学依据导致改革发展,实践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改革是手段,解放思想是前提,科学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这四者之间是统一与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有机结合体。从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和经营上说,解放思想的关键是怎样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有力支持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发挥高速公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和对投资的带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战略性作用。 __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国境线长,在当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形势下,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在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意图,__省在建的保腾路以及昆曼大通道的竣工,就是体现以__为核心,形成繁荣而有可持续发展的东盟经济贸易体。在这里就应该以一种宏观的、战略性的眼光看待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具有这种眼光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科学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求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必须使社会效益和财务效益和谐平衡。 高速公路的效益是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高速公路具有公益性质的一面,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高速公路,改变交通滞后的被动局面,改革投资软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基于此,高速公路更多地体现的应该是社会效益。但是与一般商品生产企业不同,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体现的更加直观,高速公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修建高速公路所投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上千倍,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因时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一时还难以用一个直观的数学公式来表达,但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又是客观存在的,高速公路通车后,给公路沿线经济所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在__这种地质地貌复杂多样的地区,至今公路运输量占全省总运量的93%的省份,公路仍然将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交通载体。只有公路或是高速公路将会更高效率地带来物流、人才劳工流、资源流和信息流。这是__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大都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控制。采取这种经营方式,主要是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晰,最大效能发挥公共产品的基础服务效益。 第三,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是主要的、根本性的高速公路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当企业效益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企业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总体看,高速公路的建设总是社会效益和外部效益大于项目本身的财务效益,这是社会公共产品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为了连续持久地发挥高速公路的效益,在运营过程中适当收取相关的使用费用不仅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扩大建设或者重置建设所积累资金所必须的。 从理论上看,取得一定的现金流量并获得一定的效益,是高速公路自身生存的前提,也是更高效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如果项目本身都不能通过养护、修理得到存续又怎么能持续有效地对外部进行服务,发挥其社会效益。同时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产权不明晰和不收费的社会公共产品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搭便车"的行为,导致公共产品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另一方面,社会效益与自身财务效益是可以兼顾和统筹安排的,关键在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水平。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经营,社会效益和财务效益两者达到和谐平衡。 围绕以效益--必然是兼顾社会效益与财务效益为中心开展经营管理工作,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工作应该从效益出发,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加强管理,从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等入手,提高高速公路的效率。 五、科学发展观要求高速公路管理有新的思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家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部门要增强意识、居安思危 ,有危机感,才会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一) 从养护、多种经营方面拓展发展空间。高速公路养护在管养分开框架下,现阶段应大力扶持养护公司壮大势力,形成规模,逐步放开养护市场引进有资质的养护队伍参与竞争,以降低养护成本,根据这一原则,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应从管理入手,壮大自己,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服务区等多种经营也应从长计议,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探索、租赁、合作、自营等多种路子,走效益最大化,形成高速公路良性发展。 (二)引进和培养管理经营人才。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工作业绩、一流的效益,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培养和锻炼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效益的根本保证。管理出效益、优质的管理必须依靠一流的管理人才队伍去完成。管理一条路,锻炼一批人才。人才是高速公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当今人才流动加快的市场条件下,高速公路企业坚持经营管理以效益为中心,既要注意培养人才,又要善于留住人才,更要合理使用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特别是目前__省人员流动比较频繁 ,这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应为人才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氛围,在工资、培训,使用维护职工利益等方面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 从战略的角度综合考虑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对高速公路这种社会公共产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兼顾社会效益和财务效益是必须坚持的基础和原则。否则必然会导致低效使用和浪费。这样的要求对高速公路的业主和管理部门管理效率和运营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战略的角度深入研究战略对策;深化产权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扩大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资金投入规模;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导产业升级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部门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高速公路在中国目前是朝阳产业,这是大家公认的。但也应看到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靠收取车辆通行费,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有关政策所限制,这与一般商品企业比,既是高速公路企业的优势,又是高速公路企业的劣势,说是优势,因为有政府批准的收费标准,可以合理合法收费;说是劣势,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取消收费,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应未雨绸缪,从效益出发,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这一平台,从养护、通信监控、多种经营等方面拓展发展空间。高速公路养护在管养分离这一框架下,现阶段应大力扶持养护公司,壮大势力,形成规模,逐步开放养护市场,引进有资质的养护队伍参与竞争,以降低养护成本,根据这一原则,高速公路养护公司从现在起要加大自身的改革力度,从加强管理入手,壮大自己,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通信监控也应走发展的路子,要学习河南省高速公路公司的做法,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监控这一业务平台,凝聚一批通信监控的高级人才,在保障本省高速公路通信监控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向社会拓展,做大做强通信监控这一业务。服务区等多种经营也应从长计议,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单个服务区与全线、全省服务区运营管理关系,探索租赁、合作、自营等多种路子,走效益最大化的路子。探索高速公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关系,单个公司效益和全省高速公路效益关系,形成全省高速公路的良性发展。 培养和锻炼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效益的根本保证。管理出效益,优质的管理,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修一条路培养一批人才,管理一条路锻炼一批人才。人才,是高速公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速公路企业坚持运营管理以效益为中心,既要注意培养人才,又要善于留住人才,更要合理使用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为人才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氛围,在工资、培训、使用等方面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卫生环境管理分析 【摘要】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对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全面规划,高速公路事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构建和谐高速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准确把握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的重要途径,探讨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高速公路事业中的创新应用,为构建和谐高速提供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 和谐 公路 环境 高速公路作为社会交通公共产品,因其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深入推进和拉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创造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速公路事业的跨越进步让社会公众充分普遍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具体到高速公路管理行业,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事业的核心在于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大力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深入推进高速公路行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和谐高速管理环境作一些浅谈地探讨。 一、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准确理解和谐高速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交通部张春贤部长对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做了精辟的概述,即:和谐交通,就是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交通,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感到满意的交通;具体地讲,和谐交通对交通行业内部层面来讲,就是充满活力、法治有序、各尽其能的交通;就交通行业外部与其他行业、社会公众层面来讲,就是公平共享、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交通;就交通行业与自然、环境层面来讲,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交通。因为高速公路是社会大交通的子行业,所以说这样的基本内涵的表述,同样适用于和谐高速公路。 具体到高速公路而言,“充满活力、法治有序、各尽其能”,要求我们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途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使所有高速公路参与者遵纪守法,保证高速公路有序畅通。“公平共享、便捷高效、安全可靠”,通过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服务,使各个群体都能充分享受到交通发展与改革的丰硕成果,取得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保障货畅其流、人便于行;通过加强安全监管,提高高速公路产品的安全使用性能,切实减少交通伤亡,增进公众安全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交通建设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保护好耕地资源;正确处理好交通建设、运输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防止掠夺自然和破坏自然。 二、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加强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 (一)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和谐的法制环境。构建和谐高速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就不会实现和谐。要坚持以“四五”普法工作为主线,始终把制度建设、制度创新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机制。在内部管理上,对领导层可以建立领导干部约法三章,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廉洁勤政等规章制度;对员工可以推广本行业的管理理念、行为理念、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等,规范职工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企业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创新动力、创造活力,积极营造和谐有序的管理环境。在外部管理上,要严格规范执行国家有关高速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通行费征收监管,保证通行费征收“应征不漏,应免不征”,为高速公路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构建和谐高速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剖析民主管理的薄弱环节,切实增强班子整体的工作合力。要充分重视党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坚持抓党建促和谐,全面履行领导、监督、维护、参与、建设、教育的六项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和职代会等群团组织的纽带和推进作用、倡导和组织作用以及沟通和协商作用,不断充实和丰富内容,逐步建立形成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充分代表和体现广大职工主人翁的地位。同时,还要积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舆论导向,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敦促每个员工为建立起一个融洽、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而努力,形成一个“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创业氛围。 三、构建和谐高速公路管理环境,必须创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作用 第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高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谐高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因此,在建设和谐高速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着力推进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要对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属性、责任和任务,重新进行认识和定位;对员工在高速公路中的地位、作用、价值以及如何全面发展,重新进行评价和安排,着力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理念和做法,推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企业走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之路。 第二,坚持究宣传和谐发展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理论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要把和谐发展理论的研究、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在当前构建和谐高速的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和谐高速的各项工作。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国内外的和谐比较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推动和引领和谐高速公路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乃至职工文化建设。 和谐是美的一种形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构建和谐高速公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念为统领,才能全面提高道路服务品质,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道路服务水平。但构建和谐高速公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美好态势依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每一个高速公路管理生产人员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去追求,为实现和谐共处、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的要点研究 文章来源 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交通运输量的空前繁重,部分高速公路已经不能担负本身的运输作用,因此,必须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以便打开高速公路现今的尴尬局面,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就是集成化管理,它的目标就是项目的一体化,从而促使高速公路生命周期中的各项元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向业主和人民提供价值最大化的产品。 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1 高速公路现状 1.1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中间设置分隔带,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路面,设有齐全的标志、标线、信号及照明装置: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在路上行走,与其他线路采用立体交叉、行人跨线桥或地道。通过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但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劣,资源的日益紧张,各方面因素不断制约着告诉公路的发展,因此,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例如:在项目管理的招标上实行采购招标制度,工程建设项目方面设立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制定较为严密的目标控制体系等。 1.2现存问题 (1)项目决策阶段:在项目决策阶段,介于某些项目没有预先制定全面的策划工作,项目的某些功能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目标的分析部够深入,制定计划不够全面:个别项目的可行性不够科学,项目审批脱节;针对下一阶段的项目计划不能提出明确的可行性方案和建议,导致项目脱离目标计划,设计的随意性过大,使项目运行过程逐步脱离项目目标计划。 (2)项目实施阶段:组织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业主、代建单位、征迁等部门管理任务分工不明确;在进度设定和管理上,其计划和控制系统不够完善,工程安排和进度混乱;在安全管理上,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不能消除。 (3)随着高速公路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业主的管理能力欠缺,行为不规范;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项目工程的进度;审批难以同步;不合理的收取保证金,不支付或难以及时支付工程预付款等,在法治化进程逐步加深的今天,由于业主的不规范行为,仍然会导致承包商、供货商以及农民工等利益遭受侵害,诱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2 项目集成化管理评价体系 2.1集成化管理 项目管理要素的目标是将项目各方面工作有效的配合和协调,其内容包括达到预期期望去协调各方面工作的要求、计划、目标而安排的项目行动方案,以及项目的变更和后续的协调工作。从全区观点出发是项目集成管理的本质,其目标是以项目整理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内容是项目时间、本、质量、范围、采购等各种项目专项管理的协调与整合。 集成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是其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资源优化,激发单项目的最大潜力,今儿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项目运行效率的提高。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2.2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二是国内优秀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体系,三是其他建设项目的成功管理经验作,以此三部分作为标版指导评价体系的构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高速公路时一种大型而复杂的项目评估,需要科学的标准和方法,这些标准和方法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形成了项目管理评估模型,构成了项目管理评估体系。该评价体系有两大模块,分别是项目管理和项目结果。项目管理主要有项目目标、项目实施、项目资源组成。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评价模块、评价指标、评价点和观测点。评价模块是指每个模块中设置若干评价指标,若干评价指标是指专家评价、利益相关方评价和用户评价。追加评价是以进度、质量、安全结果等为主要内容;利益相关方评价是以监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利益关系单位对项目结果的评价;用户评价是以工程投入运营后的运营、养护等对项目结果的评价为内容。 在项目集成化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管理活动离不开评价。管理模式是否行之有效,管理模式的改进军医评价体系的内容为依据。由于高速公路这一项目的独特性,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一种统一的管理评价体系,要在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建立评价体系的结构;不断推广科学的管理模式在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当中的应用;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夯实项目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基础。 公路管理论文: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与控制的技术措施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各项公路建设已成为现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来,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投资和支持。公路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质量佳、进度快且造价低的精品优良工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目前来说,面对公路建设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针对公路的设计标准、技术要求、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公路的施工质量。并且要保证资金的投入有效、正确,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公路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管理,这就要求必须具备过硬的施工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现代化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企业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 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1在工程准备进入工地前,要结合该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组织参与施工建设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合同文件、技术规范,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全体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强化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教育,加强施工队伍的岗前培训,并制定出适合本工程的详细的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将质量目标逐层分解,使其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身上。落实到每一项单项工程和每一道施工工序上,确保施工质量控制落到实处,为质量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1.2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在工程中标后,中标单位要按照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原则,建立该项目的组织机构,将每个部门的人员责任都明确分工,质检科的所有成员负责开展具体的作业工作,并按要求组建试验室、质量检查组、资料整理组等。要求每个成员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将各自相应的岗位职责落到实处,从而使工程质量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3对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工程施工应知应会教育。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全体施工人员都持证上岗、挂牌作业,从而做到工程施工严格按照设计与相关的技术规范来操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职工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尽最大能力满足职工的心理需求,使员工从潜意识中自觉自愿的接受管理者的要求,并积极渗透到日常行动中,也可以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来激励广大员工们的积极性,对胜出的员工进行物质和金钱上的奖励,使员工更大程度上的为之而服务, 2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2.1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程序 工序质量是施工质量的基础,工序质量也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为达到对工序质量控制的效果,在工序管理方面应做到: (1)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根据工程的合同要求,在工程施工中,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开工前,编制上报“开工报告”;施工中,首先施工企业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抽检,抽检合格方可继续施工。 (2)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项经理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详细的施工工艺方案,明确质量目标。通过认真细致的技术交底工作,使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明确设计意图,明确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及操作细则,明确工程的质量目标,使各项工程质量目标及质量控制落实到最基层的全体施工人员身上。 (3)认真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遵照“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确定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及质量控制措施,指导全线工程的施工。 2.2对施工企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促进 现代公路施工技术对策管理工作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根本体现,其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参数的控制及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整合优化现代公路工程施工流程、促进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及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2.3对施工质量的促进作用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过程中技术的监督与管理,保障公路施工质量。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通过技术方案的编制、日常技术管理、施工过程工程测量管理、变更管理等工作,能够有效的保障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能够有效的保障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为保障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3 施工过程中日常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是为了保障工程能按施工方案进行,解决施工中所出现的问题,指导施工人员按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其内容可分为基本工作和琏础工作两大部分。基本工作包括技术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工作和施工技术的开发与更新三大项,前两项工作保证生产过程中和技术秩序,立足为当前生产服务,第三项工作为企业的技术储备和为下一个项目的施工打基础。 3.1建立和健全集中统一的技术管理系统,从工区项目部到施工队各级组织都要有技术管理的职能机构和技术职能人员,明确各人职责,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全面负责工程的技术工作。做到有职有权。 3.2组织技术人员学习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施5一组织设计,明确图纸及规范要求、操作要领、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实验内容等,结合技术人员各自的工作内容,解决发现的问题 3.3在正式施工前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参与施工任务的全体职工明了所担负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救,以利于有计划、有组织、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 3.4认真做好测 量管理和试验管理两项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 3.5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 4 工程测量管理 在公路施工中,测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 4.1根据工程内容配备数量上、精度上符合要求的测量仪器及工具,认真做好测量仪器管理工作。测量仪器在运输、使用、存放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要定期进行检验、校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仪器档案,对仪器的类型、编号、产地、主要性能状况、维修及校验情况进行详细登记。 4.2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加强保护测量标志的意识。各级测量人员要经常巡视。发现控制点和标志、标志有毁坏或位移时应及时补设。永久性导线点、水准点在每年开春后和雨季后应进行两次全面检测,临时性的点位要经常进行检测。 4.3加强测量资料管理工作。测量资料应字迹工整,工程项目、地点、部位、使用仪器、日期、观测记录 者姓名应齐全,记录的数据和数字直准确无误,严禁涂改,记录不得转抄。外业观测必须用铅笔记录在测量专用本或表格上。各种放线定位、施工测量资料必须事先计算复核后才能在现场应用。测量资料要按工程项目、施丁顺序及部位进行整理。妥善保存,及时归档。 4.4中心测量组要认真组织好工程竣工测量的实施工作。 5 加强质量控制 5.1实施工程质量责任制 质量目标责任制是确保质量目标实施和实现的根本保证,当前公路工程中业主往往对建设方和监理方提出了质量目标,但在具体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将该类目标进行具体细化,以将各具体目标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上,并应定力明确的责任制以确保各层各个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中均有明确的质量分工和职责范围从而保证在质量控制与管理中各方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实现其依靠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相关管理手段对质量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 5.2对原材料的质量控 (1)优化各种原材料的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与各种原材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减少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中间环节,原材料的进场价格都必须遵循工程投标时的报价和市场价格信息,应尽量控制在工程报价以内。 (2)降低各种原材料的损耗。a.要对各种进场的原材料进行分类堆放并设有标识牌;b.对水泥、钢材等容易受潮、变质、锈蚀的材料,要及时检测,严禁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施工中,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中,公路建设和公路施工企业必须知道施工技术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加以促进道路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建设优化的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公路管理论文:分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 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交通运输量的空前繁重,部分高速公路已经不能担负本身的运输作用,因此,必须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以便打开高速公路现今的尴尬局面,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就是集成化管理,它的目标就是项目的一体化,从而促使高速公路生命周期中的各项元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向业主和人民提供价值最大化的产品。 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1 高速公路现状 1.1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中间设置分隔带,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路面,设有齐全的标志、标线、信号及照明装置: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在路上行走,与其他线路采用立体交叉、行人跨线桥或地道。通过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但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劣,资源的日益紧张,各方面因素不断制约着告诉公路的发展,因此,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例如:在项目管理的招标上实行采购招标制度,工程建设项目方面设立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制定较为严密的目标控制体系等。 1.2现存问题 (1)项目决策阶段:在项目决策阶段,介于某些项目没有预先制定全面的策划工作,项目的某些功能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目标的分析部够深入,制定计划不够全面:个别项目的可行性不够科学,项目审批脱节;针对下一阶段的项目计划不能提出明确的可行性方案和建议,导致项目脱离目标计划,设计的随意性过大,使项目运行过程逐步脱离项目目标计划。 (2)项目实施阶段:组织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业主、代建单位、征迁等部门管理任务分工不明确;在进度设定和管理上,其计划和控制系统不够完善,工程安排和进度混乱;在安全管理上,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不能消除。 (3)随着高速公路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业主的管理能力欠缺,行为不规范;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项目工程的进度;审批难以同步;不合理的收取保证金,不支付或难以及时支付工程预付款等,在法治化进程逐步加深的今天,由于业主的不规范行为,仍然会导致承包商、供货商以及农民工等利益遭受侵害,诱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2 项目集成化管理评价体系 2.1集成化管理 项目管理要素的目标是将项目各方面工作有效的配合和协调,其内容包括达到预期期望去协调各方面工作的要求、计划、目标而安排的项目行动方案,以及项目的变更和后续的协调工作。从全区观点出发是项目集成管理的本质,其目标是以项目整理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内容是项目时间、本、质量、范围、采购等各种项目专项管理的协调与整合。 集成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是其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资源优化,激发单项目的最大潜力,今儿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项目运行效率的提高。集成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某项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得到全面的利用,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的协调,其本质是从项目的全区出发,将项目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各方面工作,例如成本、质量、范围等工作全面协调为内容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内容 2.2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二是国内优秀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体系,三是其他建设项目的成功管理经验作,以此三部分作为标版指导评价体系的构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高速公路时一种大型而复杂的项目评估,需要科学的标准和方法,这些标准和方法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形成了项目管理评估模型,构成了项目管理评估体系。该评价体系有两大模块,分别是项目管理和项目结果。项目管理主要有项目目标、项目实施、项目资源组成。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评价模块、评价指标、评价点和观测点。评价模块是指每个模块中设置若干评价指标,若干评价指标是指专家评价、利益相关方评价和用户评价。追加评价是以进度、质量、安全结果等为主要内容;利益相关方评价是以监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利益关系单位对项目结果的评价;用户评价是以工程投入运营后的运营、养护等对项目结果的评价为内容。 在项目集成化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管理活动离不开评价。管理模式是否行之有效,管理模式的改进军医评价体系的内容为依据。由于高速公路这一项目的独特性,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一种统一的管理评价体系,要在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建立评价体系的结构;不断推广科学的管理模式在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当中的应用;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夯实项目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基础。 公路管理论文:依托信息化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研究分析 摘要:以高度信息化的收费系统为突破口,对实现一个集不停车收费、监控、通信、物流、救援、环保为一体的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信息化技术;效益 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交通体系在设施总量规模、运输能力供给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交通运输已开始进入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进,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新发展阶段。但从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来衡量,[文秘站:]仍有相当差距。在党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以科技应用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升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基于上述目标和要求,本文以高度信息化的收费系统为突破口,对实现一个集不停车收费、监控、通信、物流、救援为一体的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1.收费系统在智能化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经过17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已突破3万多千米,居世界第2位。信息采集方式可分为人工采集和自动采集。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是一个封闭式的收费系统,目前正向跨省市区域联网和电子收费的方向迈进。在国外,如美国90%以上的高速公路不收费,而且多为开放式的收费系统,潜在的交通信息远不够丰富。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具有专用的通信网络,能够实时地将每一辆车的车辆及载运信息、出人及路径信息、收费信息传递到结算中心,据此可以得到实时、准确的流量、行程时间、行程车速、OD、拥挤度、事件以及运营特征等常规方法不易获取的重要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是收费系统,不如说是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因此,完善的收费系统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收费系统中具有宝贵的信息资源。可惜目前我们对收费系统的功能开发得不够[1]。 2.基于GPS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构建设想 高速公路目前的收费方式一般有人工收费、半自动收费和自动收费三种。人工或半自动收费方式不仅影响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现金交易中还存在着一些其它弊病,以及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据资料统计,仅广州地区1996年因为停车等待交费而损失的车时就达数百万小时,由此导致的汽油浪费达亿元之多[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自动收费方式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把不停车收费(NoStopElectronicTollCollectionSystem,简称NSETCS或ETC)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TS)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对使用高速公路这种“商品”的“用户”来讲,减少等候时间,节约了燃料,减少废气排放量,具有“友好环境”的特征[3]。 90年代起,我国交通部展开了一系列的电子收费项目组织和研究工作。目前多个示范点的工程己经开始了试运行。这些工程基本都是采用了国外的车辆识别技术和DSRC短程通讯手段,所以也称为ETCbasedonDSRC,即基于DSRC的不停车收费系统。这种技术方式经过国外的多个系统测试,并且已经形成相应的国际标准。但基于DSRC技术的收费站点建造昂贵,同时这种收费方式在我国随着区域性收费转向联网收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至今还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中运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车辆的调度、监控、防盗等各种服务。现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已付诸于商用,其高速率的数据通信能力在智能交通系统的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全球定位技术(GPS)在交通系统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在日本、美国和欧洲;我们国家也己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商品,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各地的车载定位产品和导航装置也在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采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相结合的电子收费方式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GPS是一种全天候的空基导航系统,用于精密定位、测速和提供精密时间,它可以看作一种卫星从空间已知位置发射信号,用户接收信号测定到达卫星距离的测距系统。GPS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广播信号的卫星组成的空间部分;控制整个系统运行的控制部分;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组成的用户部分。基于cPS-cu的不停车收费系统中,其基本设备包括车载设备(OBE,On-BoardEquipment)和中央设备(CE,CentralEquipment)两类。车载设备和中央设备的交互功能实现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而得到的。 这种基于GPS-CN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在理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国际上也还处于实验阶段,没有什么成熟的标准可以遵循,国内对这一技术基本上持观望态度。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对这种技术要“有所作为”,不能再向其它技术一样等国外开发好了在引进,始终在技术和标准上受别国的牵制。 3.基于GPS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增值效益 此种收费方式还可以提供其他由通信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功能。全球定位技术在车辆调度、监控和管理的优势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 1)可以对各种类型的道路进行任何形式的收费。DSRC技术只能在道路的入口和出口 处收费,在区域收费中,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按距离收费也可以按区域收费。也可以依据时间、空间或道路进行收费。这一优势在长距离的跨省市的联网收费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2)利用该系统可以按不同时间和不同路段收取不同的路费,以缓解交通拥挤状况。由卫星跟踪车辆的位置、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以及所使用的道路种类等,这些资料将被传送到地面的中心站计算路费。这样可把路费和交通拥挤与否挂钩,而不是向车主征收统一路费,可以大大缓解国内大部分城市的交通拥挤的状况,同时降低尾气排放量,减少空气污染[4]。 3)与GPS结合还可以实现普通的车辆导航功能,配合系统自带的无线蜂窝移动网络,更可具有调度管理和监控的功能,能够完成智能交通系统中其他的一些服务功能。如:车辆跟踪、信息查询、交通指挥、紧急援助等。 4.信息化技术在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的应用展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速公路是以高科技为先导谋求发展的,在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无不体现出高科技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运营管理以人性化为根本,使整个系统始终在实践着管理现代化、运营自动化。以各省乃至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及不停车收费为代表的智能化交通建设势在必行。 高速公路科技仍面临着制约发展的以下几个问题,仍然要依托信息化技术来解决。(1)技术协调。联网收费涉及到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视频监控、银行结算等,在不同地域,对技术程度、水平、要求也不同,如何有机地集成应用到高速公路上,保证三大系统的统一性、整体性和有效性。(2)资源整合。高速公路电子通讯、骨干网建成之后,在收费监控、监控调配、紧急救助、应用通讯等方面,如何把所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为前提,以安全畅通为保障,实现人、车、路全天候无障碍沟通与对话。(3)技术拓展。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等多方面如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高速公路企业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现代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到交通征稽、公路运输、运输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领域,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交通全方位服务。 5.结语 总之,我国高速公路在十几年间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已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里程增长最快的国家。高速公路在交通乃至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窥,其管理和服务与经营虽正在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管理“提速”,切勿让低效率、低水平的制约因素和问题成为发展的羁绊。 公路管理论文:浅谈公路工程索赔及管理程序 摘要: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要求中有关规定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中应包含索赔桩号(结构物名称)、索赔事由及依据、事件发生起算日期和估算损失,无须附有详细的计算资料和证明。这样,使监理工程师通过意向书就可以把整个事件的起因、地点及索赔方向有大致了解。 关键词:公路工程工程索赔 1.工程概况:济德路七合同段地处济南市西北部,北接黄河二桥,西接济泰路,东接绕城路通向济青路,合同段内设有互通式立交l处,分离立交桥1处,中桥3座,小桥3座,箱通1道,涵洞19道;工程于1997年1月18日开工,1999年7月6日竣工。济南绕城高速公路A合同设计有互通式立交l处,小桥l座,分离立交桥6处,箱通2道,圆管涵2道;工程于1998年1月28日开工,1999年9月30竣工,七合同、A标段全长10.78公里,共有路基填方l64.7万立方米,沥青路面l393.8千平方米,砌石防护78838立方米,总造价为22980万元。两合同段路基为高填土路段,多数跨越渔塘、稻田,地形条件复杂,设计中地基已采取砂桩、粉喷桩及抛石挤淤处理,但部分地段仍不能满足要求,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地实际情况,积极的向上级有关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且多数被采用,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工程进度明显加快,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起工程造价增加。为做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能维护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利益,我部实事求是地分别向业主和保险公司提出各项索赔,经过大量的索赔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2.工程索赔原则: 2.1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要求中有关规定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中应包含索赔桩号(结构物名称)、索赔事由及依据、事件发生起算日期和估算损失,无须附有详细的计算资料和证明。这样,使监理工程师通过意向书就可以把整个事件的起因、地点及索赔方向有大致了解。 2.2索赔意向书递交监理工程师后应经主管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必要时施工单位负责人、现场负责人及现场监理工程师、主管监理工程师要一起到现场核对。 2.3索赔意向书送交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要及时收集证据,收集的证据要确凿,理由要充分;所有工程费用和工期索赔应附有现场工程监理工程师认可的记录和计算资料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3.索赔的具体操作步骤: 3.1当索赔事件发生后,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时限内(济德路、绕城路规定的时限为2l天)向监理工程师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应根据合同要求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3.1.1索赔项目种类及起止日期计算方法: a.延期发出图纸引起的索赔:当接到中标通知书后28天之内,施工单位有权得到免费由业主或其委托的设计单位提供的全部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资料,并且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如果在28天之内未收到监理工程师送达的图纸及其相关资料,作为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如果在28天之内未收到监理工程师送达的图纸及其相关资料,作为施工单位应依照合同提出索赔申请,接中标通知书后的第29天为索赔起算日,收到图纸及相关资料的日期为索赔结束日。 由于为施工前准备阶段,该类项目一般只进行工期索赔,相应施工机械进场,达到施工程度因未有详细图纸不能进行施工时应进行机械停滞费[机械台班停滞费=(机械折旧费 经常维修费)×50%]用索赔。 b.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的索赔:分为工程损失索赔及工期索赔;业主一般对在建项目进行投保,故由恶劣天气影响造成的工程损失可向保险机构申请损失费用,在建项目未投保时,应根据合同条款及时进行索赔;该类索赔计算方法:在恶劣气候条件开始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恶劣气候条件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例七合同97年5月l3日-18日济南市骤降大到暴雨,使便道、A匝道桥承台基坑、部分涵洞及砂垫层受灾,我部立即向保险公司申请损失费用。 c.工程变更导致的索赔:分为工程施工项目已进行施工又进行变更、工程施工项目增加或局部尺寸、数量变化等;计算方法:施工单位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工程变更指令或业主下达的变更图纸日期为起算日,变更工程完成日为索赔结束日。 d.以承包商之能力不可预见引起的索赔:由于在工程投标时图纸不全,有些项目承包商无法作正确计算,如地质情况,软基处理等,该类项目一般索赔工程数量增加或需重新投入新工艺、新设备等。计算方法:在承包商未预见的情况开始出现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 e.由外部环境而引起的索赔:属业主原因,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如征地拆迁、施工条件、用地的出入权和使用权等)而引起的索赔。根据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计划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经业主协调或外部环境影响自行消失日为索赔事件结束日。该类项目一般进行工期及工程机械停滞费用索赔. f.监理工程师指令导致的索赔:以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指令时为起算日,按其指令完成某项工作的日期为索赔事件结束日。 g.其他原因导致的施工单位的索赔,视具体情况确定起算和结束日期。 3.2同期记录: a.索赔意向书提交后,就应从索赔事件起算日起至索赔事件结束日止,要认真做好同期记录,每天均应有记录,又有现场监理工程人员的签字;索赔事件造成现场损失时,还应做好现场照片、录象资料的完整性,且粘贴打印说明后请监理工程师签字。否则在理赔时难以成为有利证据。 b.同期记录的内容有:事件发生时及过程中现场实际状况、导致现场人员、设备的闲置清单;对工期的延误;对工程的损害程度;导致费用增加的项目及所用的人员、机械、材料数量、有效票据等。 3.3详细情况报告:在索赔事件的进行过程中(每隔一星期,或更长时间,或视具体情况由监理工程师而定),承包人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索赔事 件的阶段性详细情况报告,说明索赔事件目前的损失款额影响程度及费用索赔的依据。同时将详细情况报告抄送、抄报相关单位。3.4最终索赔报告: 3.4.1当索赔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最终索赔详细报告,并同时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3.4.2最终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施工单位的正规性文件。 b.索赔申请表:填写索赔项目、依据、证明文件、索赔金额和日期。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索赔项目一般包括工程变更引起费用、工期增加,由于地方关系影响造成局部或部分地段停工等引起的机械、人员停滞,相应工期及费用增加等。索赔依据一般包括在建工程技术规范、施工图纸、业主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工程承包协议、业主对施工单位施工进度计划的批复、业主下达的变更图纸、变更令及大型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修改等。索赔证明文件包括业主下达的各项往来文件及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各项有利证据,施工单位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只对存在的问题向上级主管单位进行口头汇报或只填写索赔意向书而不注重证据的收集,故业主使很多本来对施工单位有利的索赔项目不进行最终批复。索赔金额及工期的计算一般参照承包单位与业主签订合同中包含的工程量清单、交通部公路工程概预算定额、定额编制办法、机械台班单价,地方下达的定额补充编制办法及业主、总监下达的有关文件。 c.批复的索赔意向书。 d.编制说明:索赔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束的详细描述。 e.附件:与本项费用或工期索赔有关的各种往来文件,包括施工单位发出的与工期和费用索赔有关的证明材料及详细计算资料。 4.索赔的管理: 4.1由于索赔引起费用或工期增加,故往往为上级主管单位复查对象,为真实、准确反映索赔情况,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工程索赔台帐或档案。 4.2索赔台帐应反映索赔发生的原因、索赔发生的时间,索赔意向提交时间,索赔结束时间,索赔申请工期和金额,监理工程师审核结果,业主审批结果等内容。 4.3对合同工期内发生的每笔索赔均应及时登记。工程完工时应形成一册完整的台帐,作为工程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 5.索赔存在的误区:可以说索赔是对施工单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故很多施工单位在索赔工作上大做文章,然在索赔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少误区,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以下几点: 5.1当索赔事件发生时,有些施工单位考虑与业主、监理单位的下一步合作,而不敢提出。 5.2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对索赔工作意识不到位,对可提可不提的索赔往往不提出。 5.3主管人员对技术规范文件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往来文件理解不深刻,对实际存在的索赔项目无充分理由。 5.4只注重索赔意向的提出,不重视索赔过程中的证据收集和及时作最终索赔报告。 6结语:随着公路工程招、投标制度的不断完善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管理章程进一步健全,索赔工作也逐步步入正常轨道,只要我们充分理解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签订约合同协议和各项往来性文件,在索赔工作中做到有理、有据,将会有更多的索赔项目被受理或批复。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营运管理论文 【摘 要】当前,湖北京珠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严格执行内部稽查机制,是有效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在社会上的窗口形象,提高营运管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保障人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如何更加规范内部稽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建立起各环节相互制约的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湖北京珠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关键词】营运管理 内部稽查机制 健全 执行控制 现阶段的营运管理工作中,从稽查队的组建、人员结构的设立、稽查工作的执行、稽查结果的公示及反馈到最后的通报考核,是对营运工作的监督、控制及查缺补漏逐步完善,具有实效性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稽查机制,不断完善内部稽查的内容、方法及措施,从根本上发挥内部稽查的作用,努力提高湖北京珠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收费稽查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是内部稽查制度的主要依据 湖北京珠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的内部稽查机制的内容主要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是选取有代表性,能反映“政策执行”、“窗口服务”和“业务指标”等有关收费稽查工作要求的指标,建立起定量考核评价模式,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实际达到值、评价基准值和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和评分。定性指标主要根据上级和管理处有关政策、文件规定,以及收费稽查管理实际需要选取,用于评定管理所对有关政策文件的执行情况,以及收费稽查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确定定量和定性指标评价基准值的依据是:凡省厅、省高管局有关文件中已对该项指标作出具体要求的,作为管理处的考核评价标准;未作出具体要求的,则根据管理处近年来达到的平均水平作为考核评价标准,为综合反映基层单位收费稽查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定量和定性考核评价分的基础上,将这两类指标的考核得分按不同权重予以综合计分,进行考核评价,管理处将月度考核评价分值与绩效考核挂钩,其扣分值将按月累积到季度一并考核。 各项指标的制订该如何更趋于合理性,是随着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完善,近几年来,每年都会修订完善稽查管理制度,对不再适应现行收费稽查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调整,还包括完善对外稽查的稽查补助制度,细化明确补助标准和审核程序等等,其目的是激发内部稽查活力。其次是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在开展对外稽查工作的同时应该做到坚持不懈抓内部稽查,全面推进营运管理内部稽查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二、采取不同的稽查方式是内部稽查的一种手段 稽查方式以录像稽查、现场稽查和突击稽查等多种方式。在实施内部稽查过程中,稽查组人员把特情处理流程、录像资料作为稽查的重要内容,认真查看每个细节,切实堵塞漏洞。通过重点稽查收费人员文明用语、微笑服务是否规范、着装是否规范、各种记录是否及时准确、操作是否符合程序等,从细节出发,努力提升收费窗口整体形象。 日常的营运管理过程中,内部稽查环节强调逐级管控,分层管理,对各管理所的要求同样是要采取多种稽查方式,但在实际运行环节,我们更应重视事前稽查、事中稽查,相对而言弱化事后稽查,道理很简单,基层管理所日常营运管理工作中忽视班前讲评、现场稽查、当班时的监督和提醒,营运岗位人员思想上容易放松,误操作容易产生,违规违纪事件也容易出现,问题一旦产生,事后监督意义不大。当然,不是说不执行事后监督,在细节上采取事后监督能起到防漏补缺的作用,比如在接班后对上一班次工作情况进行稽查、复核,堵塞因疏忽产生的漏洞。 三、对于内部稽查管理重在提高执行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内部稽查的功效和主动性,以查促管,努力提高收费管理水平,在提高执行能力上下功夫势在必行。 一是营运内部稽查管理是一场“持久战”,要想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就必须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完善岗位考核制度,严格减免管理,严格各级收费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控制特情处理,严禁擅自减免车辆通行费,提高通行费实征率;进一步加强特情车、免费车等有关政策的培训和检查力度,确保在政策理解和执行上不出现偏差。同时加强营运监管力度,严把票卡审核关、特情处理关、规范操作关、监控核查关,切实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 二是进一步提升窗口形象。为树立湖北京珠品牌,首先是深入推进“微笑京珠”工作,开展“微笑京珠”交流会和促进会,总结和交流员工中好的经验做法,积极推广,不断增强“微笑京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立足岗位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便民服务活动,在窗口形象工程上,抓好广场卫生、收费站边沟、设施维护及保养,持续收费广场“畅、洁、绿、美、安”的良好形象。 三是强化收费现场管理。进一步提升收费现场绿色通道、逃费车辆等特情的处理速度,强化恶劣天气、春运等特殊时期的现场保畅管制,保证道口畅通;加快推进主线站保畅通、保安全的工作方案,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因此,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高速公路内部稽查管理是管理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为保证通行费管理规范,杜绝贪污行为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稽查,才能促进员工工作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稽查工作质量的提高,从而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工作环境,增强内部稽查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不断提升收费管理水平。(编辑:华华) 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收费管理论文 【摘要】“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是我国加快高速公路发展的主要政策之一,高速公路的建成最先是贷款修路,紧接着的收费还贷、收费管理等一系列的调节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使用高速公路。因此,收费管理工作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收取通行费本身,而是将商品经济观念注入我国建设与管理之中,使之焕发生机和活力。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其产生和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对公路实施收费和收费管理,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高速公路 收费管理 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目的是为全面加强高速公路的收费业务管理工作,规范管理所和收费人员行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维护高速公路的社会信誉,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运营,从区域分段收费到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我国逐步实现了高速公路收费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对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管理谈谈个人体会。 一、抓工作规范,提高管理水平 工作规范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在建章立制上,结合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规范相关工作程序,完善各级收费、票款、监控等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严肃工作纪律,按章办事抓制度,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明纪律,规范行为,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以健全完善的制度来促进工作。在此重点强调制度建设,要从严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发现缺陷和漏洞及时修复,真正做到用好的制度管人管事,从而规范权力运行,防范和化解腐败风险。 在绩效考核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目标绩效奖罚细则,确定适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励了广大员工完成目标任务的积极性。从各个层面上,积极推进各级考核体系,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保证各项收费业务的顺利开展。 在业务考核上,通过强调规范进出口操作流程、监控图像稽核、特殊事件核查制度等,规范特殊情况下车辆的处理和操作流程,制定完善的收费保通应急预案等,来强化现场管理控制职能。 在考核内容上,突出平时工作目标、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两部分。在考核办法上,加强平时考核,以强化各项目标任务的日常督查和落实。例如:每月根据业绩评选出收费状元、服务能手、业务能手等,并将奖励列入月度绩效分,将日常稽查表现计入个人考核记录等。在考核过程中,进一步增加考核的公正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同时,把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岗位调整挂钩。对全年目标考核优秀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收费管理工作出现一票否决事项的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绩效处罚。 二、抓队伍培训,提高素质建设 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通过日常工作直接表现出来的,代表着收费站在社会上的形象,这就要求建立一支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境界、廉政上高要求、业务上高水平、工作上高效率的过硬队伍,保证收费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针对目前员工队伍年轻单纯的特点,应积极引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工作,加强党团组织的建设工作,扩大党团组织和党员的影响力,感染、吸引青年员工向党组织和正确的政治思想靠拢。做好人生观、世界观、婚恋观教育,引导员工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 在思想方面,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加强收费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使之形成爱岗敬业、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 在业务上,常抓不懈,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分别对站长、副站长、收费监控室主任、收费监控员、收费班长和收费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考核。采取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竞赛活动,在各种岗位上树立一批先进模范,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局面。 抓队伍素质建设的同时要抓队伍廉政建设。首先领导干部要做清正廉洁的表率,不仅要抓好自身建设,更要从严抓班子,从严带队伍。要牢固树立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一是要强调教育先行。要经常在员工中开展各类廉政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达到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的防线。收费人员每天都要和现金打交道,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工作大局,牢记“八荣八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要在全体收费员工中经常性进行廉政、纪检、行风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及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做到逢会必讲、逢事必抓。带领员工走进警示教育基地,切身感受或聘请专业人员讲解职务犯罪案例,及时敲响警钟,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日常考核中,要把廉政建设纳入考核内容,并实行责任追究,最大限度发挥站一级的稽查和监控职能,规范各种行为,将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抓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在收费管理工作中,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一是积极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培养“团结坦诚、朴实无华、勇于奉献”的群体精神品质,并自觉体现在各项工作之中,努力做出成绩。将窗口文明优质服务、深化标准所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党工团妇活动等多项工作作为全年重点工程。每项重点工作分配到班室,明确一名负责人,随时监督指导。在每项重点工程中,又确定出重点工作,进行重点突破。例如由收费班组负责的窗口文明优质服务工作中突出抓好“文明窗口”、手势服务规范月、规范劳动纪律行为、百日劳动竞赛等重点工作。每个重点工作都明确具体的考核目标和实施责任人。通过这些措施,收到以亮点促重点,以重点带全面的效果。收费管理不光是设定目标,同时还要使整个组织把各种资源调动起来,围绕目标往前走,这就需要管理所管理考核小组不断对工作进行追踪。如果发生 了偏离目标,通过工作追踪及时把这个偏离的情况进行评估,然后把这个信息反馈给所务会,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全所的目标能够按照原来的设定实现。二是积极开展岗位创先争优活动,管理所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员工文化生活,陶冶员工精神情操。三是根据实际成立绘画小组、舞蹈队、足球和篮球队等业余小组,达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干劲、增进团结的良好效果,努力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四是积极开展建设“员工之家”活动,努力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营造精神家园。五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贴近员工,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培养员工,倾听员工呼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六是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使全体员工上下一心、扎实苦干,在工作中形成强大合力,从根本上保证收费管理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抓堵漏增收,提升收费目标任务 收费任务是收费工作的核心工作,一定要确保收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根据各管理所的实际情况,对收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局面,每一名收费人员都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线的收费人员要对过往的车辆认真核对,严格把关,坚决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 根据高速公路目前层出不穷的逃费手段,要争取政策支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车辆偷逃通行费行为的综合治理力度,推行“黑名单”制度及惩处制度,积极与路政、军检、高速公路交警等执法部门开展有影响、有声势的稽查活动,联合打击各种偷逃费行为,切实维护健康有序的营运环境,确保颗粒归仓。 总之,要做好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工作,务必狠抓落实,真正做到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提速创优,按照“对外优质服务、对内精细管理”的理念,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坚定走责任诚信、自然和谐、节约高效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各项收费工作的创新,实现收费队伍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编辑: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