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状及优化措施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陈户镇农技推广站,山东 滨州 256505) 摘 要:现阶段我国愈发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著成果。但受到部分因素影响,推广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推广效果。有鉴于此,本文中笔者结合推广经验,分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存在问题,并给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优化措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些年国家更是不断加大资金与政策支持,有力推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技术推广效果,基于此本文展开相关论述。 1 乡镇农技推广现状概述 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要得到经费支持,实际中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技推广工作。造成基础设施无法及时更新,工作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造成技术陈旧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员结构不合理,乡镇农技推广部门中高级人员仅占极少的一部分,制约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加上推广人员年龄偏大,总体素质不能满足实现需求。推广工作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的点。此外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偏少,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无法推进推广工作持续进步;缺乏有效的农技推广手段,很多时候推广人员仅依靠自身经验与知识展开工作,容易陷入误区,直接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阻碍。 2 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优化措施 2.1 提高推广宣传力度 虽说近2年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信息传达速度不断提高,但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还存在泥路情况,造成当地农民素质偏低,缺乏科技认知精神,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满足于传统耕作方式。这种情况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应该加大新技术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农民了解新技术、新设备,拓宽其视野,改变传统的小农思想观念,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理念。农技推广人员可以趁着农闲时间,开展一些农技培训的课堂,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2.2 完善信息服务工作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因此农技推广必须充分借助信息传播技术。想要快速准确提取农技推广信息,必须构建完善的农技信息方面的信息网,实现全国农业技术知识相联,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提供详细准确的农技信息,为基农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引导农业技术推广全方位发展,给农民提供优良服务。如果农民可以借助现代化设备获取信息,有助于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比如农民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按时提取农业新技术与产品。借助这种信息服务措施,不但可以拓宽眼界,还可以让农户主动运用农业新技术。 2.3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整个生产要素中最灵活的就是人力资源,也是决定相关事业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国必须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农技推广水平的提高。农技推广效果直接受到推广人员素质的影响,现代化农技推广人员以专业技术为基础,创新技术推广人才,提高技推人员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措施,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要求。除此之外,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推广团队必须坚持细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相融合、业务水平与整体素养相融合,为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一个专业、专心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同时,站在农业推广角度上,应该定期对农业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提前熟悉新技术运用标准和新的生产原理,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便于后期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可以做到详细讲解,并为农民做好现场示范。在空余时间,推广人员还应该加强学习农业知识,提升自身整体素养,增强思想道德建设,从而能更好的与农民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2.4 搭建农技展示场地 构建农业科技展示场地,就是将推广人员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出来给农民看,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新途径。相较于传统的推广方式,它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农业科技场地展示,直观的给农民看到科技农业的成果,增加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信任,加深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的认知。这样就能号召到更多的农民,在推广人员的帮助下,将高新技术,快速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达到科技种植。除此之外,构建农业科技展示场地的推广方式,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此外农技推广工作所需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加上企业投资支持。 3 结语 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保障就是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推广体系,但实际推广中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技术推广效果。国家应该继续增加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力度,培养相关人才、创新技术手段。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如何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 [摘 要] 文章主要对强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措施进行研究,具体是结合当下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管理机制完善性缺乏、服务不到位以及资金缺乏等实况,提出了明确职责与强化管理,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以及加大资金投入份额等建议,希望农业技术在协助贫困山区实现全面小康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 乡镇 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措施 最近几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脚步从没有停歇,其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乡镇农业技术作为农业持久高效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强化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形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但是,目前乡镇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这为现代农业的建设健全设置了屏障。基于此,本文在阐述技术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强化推广质量的对策进行研究。 1 列举目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完善性缺乏 管理体机制完善性的缺乏,可以被视为目前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的大型障碍,其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进程体现出迟缓性,地域之间、专业站之间发展参差不齐。管理机制完善性的缺乏还体现在部分农技推广站为多个乡镇共同所有,或者一个推广站是由4~5个分站所共同构建的等方面上。因为机制的不完善性,致使推广组织机构在建设方面缺乏统一性这一问题衍生出来,农技推广人员肩负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在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环节上投入的精力普遍性缺乏。 1.2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发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科研工作始终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储备军”,新型科研成果在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应用,协助农民压缩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体力劳动量,使他们获得了实质性利益。但是目前国内农技推广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主要是由于农技推广机制存在缺陷导致的,此时推广站专员数量逐年呈现下滑趋势,这为新型农技覆盖率与应用率的大幅度提升设置了厚重的屏障[2]。此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还体现在指导专员的缺乏,这样农民在应用新型种植技术之时若遇到困难,是极为迷茫的,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指导。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影响农技推广质量是必然的实施,也加大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难度系数。 1.3 资金短缺 对于云南省偏远地区而言,资金供应量不足已经是众多农技推广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通常来讲,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机构在开展推广工作之时,经费是相对充足的,其来源渠道也体现出多样化特征,具体是借助上级财政专门拨款与同级财政拨款等多样化方式。然而,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推广资金的获得方面是不容乐观的,具体体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整体水平相对低下这一方面上,此时大多数推广人员借用经营方式去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不能全身心的为广大农民群众在农产品种植管理等方面提供公益性服务内容,为新型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应用设置了屏障。 2 提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质量的有效措施 2.1 职责明确化与增强管理力度 这一措施的提出与落实,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的提升方面发挥了堡垒性作用。所以,在明确乡镇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从而使其能够切实的对农技类型进行管理,对农民种植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若要在宣威市宝山镇推广农技,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责可以被细化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技术推广;二是应用要点演示;三是对主要种植物疾病的防治。农技推广机构职责的明确化,确保了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以及信息服务等多样化工作的落实。并且职责的明确化,使推广机构增添了盈利性色彩以及公众性职能,具体是在资源供应、推广经费获取等环节体现出来。之所以认为农技推广机构职责的明确化加速了农技在贫困地区推广与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是这在某些管理机制与工作体制的协助下,农推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利站、农机站整合在一起,相互配合,以管理为基准创设出县乡同步发展机制,为农技推广人员营造优质的工作氛围,为农技推广工作效率的提升贡献力量。 2.2 改良技术推广方法方式 这一措施可以被视为农技推广工作实现整体化落实的保障。具体是结合宝山镇位于宣威市东部,面积为224.4平方千米,人口高达6.0万,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与生姜等特色农作物等实况,整合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参照各类特色产品在经济市场运行的态势,从根本上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拓展率与达标率。 对农技推广服务形式实施调整改良对策,这是优化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行径之一,以此途径去使农技实效性彰显出来,本地域农民群众在农业种植上将会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例如,玉米栽培农业技术在宝山镇推广之时采用的是科技示范形式与营利性服务形式,使农民群众掌握了合理轮作环节的要点(浅翻12~15cm,深翻18~20cm),以及正确选种处理的方式方法,并认识到田间管理与合理密植的重要性。据相关资料记载,2014年宝山镇耕地面积高达6705.7公顷,玉米作物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0%,农村积极收入总值为6.26亿元。可见农技推广手段的调整所取得的实效性是巨大的。 2.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服务质量 为了确保农技在云南省贫困地区顺利推广与发展,加大Y金投入数额是极为必要的,从而达到强化技术推广人员服务水平这一目标。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各财政机构细致的统合与农技推广工作相关的经费,以及服务性单位的项目经费、个体经费,将其整体性的规整进财政预算系统中,依照福利体系、人头经费和本地公务员收入水平,确保农技推广经费的充裕性以及按需到位性[3]。其实增强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服务质量的对策是多样化的,例如合理有效的应用农技推广资源,拓宽资金来源途径 借助支农资金、财政拨款等方式为农技顺利推广注入能量。 结束语 由全文论述的内容,可以了解到目前乡镇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并且农技的开发、推广、发展与应用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所以,农技推广人员应该在实践中积极的探寻强化技术推广质量的措施,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优质化的服务内容。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论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下的“人才”瓶颈 【摘 要】当前,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技术供给方面和农业技术推广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从现行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和农村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改善,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几点解决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矛盾、突破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瓶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乡镇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 供需矛盾 瓶颈 1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和主要的瓶颈表现 当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研究、推广、试验以及示范培训的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方面有所欠缺,这些因素使得在推广我国的乡镇基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远远无法满足当前乡镇农业发展的需求,也在推广工作上呈现出一定的矛盾,下文简要介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下的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并不紧密 先进的农业技术研究成果多是在农业的科研机构中产生的,这些在长时间复杂研究中诞生的农业技术成果多是由高端的农业技术人才掌握着,并非在普通的乡镇基层农民的掌握范围之内,所以当前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产生之后并没有完全的应用到实际的乡镇农业生产之中,是的研究成果的技术和成果的价值不得到体现,尤其是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全新的农业技术在经历了审核、鉴定再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师范以及培训咨询指导,获得真正普及所消耗的时间很长,等到实际发挥作用的时候便会消耗更多的时间,导致整个农业技术的先进研究成果不能及时的发挥功效。 1.2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实际的乡镇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关系 即便当下的农业生产技术成果有多种创新形式,但是缺少针对性,很多农业技术成果对于特定的地区并没有针对性,没有切实的解决当地的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主要的表现在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技术成果和技术措施没有充分的考虑乡镇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以及气候因素,不能最大化乡镇农业生产的市场需求以及效益最大化,因此当下这个阶段的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多数技术措施并不是广大乡镇农民最需要的改善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成果。 1.3当下所使用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结构与实际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生产存在着矛盾 针对乡镇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负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队伍在数量以及人员素质方面都有所欠缺,有些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甚至束缚了农村农业生产多元化以及多样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当下乡镇基层农业生产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农作物、果树园艺以及蔬菜的种植形式多样,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上升,这些不断优化的乡镇基层农业生产对于农业技术技术推广的要求正处在需求不断上升的形势下,所以当前农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建设队伍人员的素质以及人员的数量都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些正在不断上升的需求。 2有效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供需矛盾、突破瓶颈的解决办法 2.1建立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协调农业技术成果以及实际推广之间的不协调问题 在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时候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当下的乡镇基层农民掌握并实际的应用到生产过程之中,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的,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应当注意协调推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简化研究成果转化的审核、培训、咨询等程序,促使乡镇的各层政府之间主动进行连接,推动高端科技人才主动了解农村生产实际,切实的解决乡镇基层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实践真正的应用上高端的农业技术研究成果。 2.2在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时候注意科学的把握和利用当下乡镇农业的政策 当下乡镇基层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都是由乡镇农业政策作保障的,因此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要注意与当前乡镇的农业、农村政策相结合,在国家法律允许以及政策推动的背景下进行推广方式的优化,这些符合国家农业政策的农业技术在推广以及缓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注意强化与新兴的农业生产技术结合,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中建立有效的推广工作积极机制,稳定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 负责进行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农业专业基础,了解新型的农业技术成果以及技术措施,稳定基层农业推广队伍中的人才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突破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人才瓶颈,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艰苦的工作环境,改善农业技术人员未来的就业环境,在有效激励机制的鼓励下,提升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给工作成绩卓著的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一定的奖励或者是更好的工作待遇以及薪资待遇,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乡镇基层农业产业工作的过程中看到更广阔的农业产业的职业情境。 2.4增加乡镇基层农业财政资金的收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手段 当下农业技术在乡镇的推广手段有些过于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前的农业新技术的、新成果的更新速度比较快,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应当强化与政府之间的协调,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调整项目实施,扩大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先进技术的推广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合项目资金投入,扩大网络和通讯技术在乡镇基层农业技术的覆盖面,再结合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实际,调整项目实施,强化农业技术的培训与咨询工作,适当的节省资金,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的效果得到不断提升,满足农村基层农业和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 3结语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在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并在推广人才结构的优化上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由此导致乡镇基层农业技术在推广的时候展现出了不良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当下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问题之后提出了几点解决办法,期望未来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结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和改善,推动乡镇基层农业的生产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茁壮成长。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和谐社会的构 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但是,目前来说,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进一步制约着农业的快 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乡镇工作实际,详细论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科研技术成果最基层的服务组织,它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该体系的很多弊端都被暴露出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中,该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了。现阶段,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变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采用多种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大力的技术支持。 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观念落后。对于现在大多乡镇农技站来说,它们都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它们并没有把农业技术的服务与农业经营的服务同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对于一些老员工,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了,仅靠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很难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需要,这就严重阻碍了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第二,法制观念不强。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更别说是采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控制。对于那些法律和文件上规定的政策 也没有落实到位。比如,在乡镇农技站的管理、薪酬的发放等方面,都没有做到有效的解决,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资金短缺。对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来说,其中必然也会涉及一定的资金投入问题。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一般乡镇的工作条件都很艰苦,而他们相应的报酬 也比较低,这样就严重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仅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而且还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 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 针对性地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第二,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 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 继续再教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第三,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 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 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 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第四,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 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 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五,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 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 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总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实际推广时能讲解、能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技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上一层楼,促进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浅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以及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视,大大地增加推广力度,向多元化目标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为农民提供新技术、设备和推广新品种等,才可以满足农生产的要求。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乡镇范围内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还不完整,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将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以分析。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依然还存在不足之处,这对我国农业生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支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撑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应不断地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此确保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五级,包括有中央、省、市、县、乡,有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农机化推广服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等农业机构。其中,县、乡2级的农业推广部门是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最基层最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结构由三大模块组成,即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领导力量,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未来的主导力量,商业技术推广体系则是我国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的新生力量。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很大的进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也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建设。 二、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 很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存在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发展目标。甚至部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能足额发放,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导致了工作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盈利上而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服务推广。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 新品种实验示范和推广方面也有心无力。农业设施物资的检验和化验分析的工作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管理不完善,运行机制顺畅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安排上随意,人才大量流失;部分在岗人员无法胜任岗位工作,整体上降低了服务推广水平;农技人员大量存在“在岗不位”,被调去搞其它工作;机构职能上也很混杂模糊,缺少明确的工作重点。 3、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需要扩大,素质有待提高 对某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分析表明,其中种植技术的推广人数只有19 人。技术人员的短缺使得岗位工作负荷过大,一人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现代农业对技术的专精的要求,让工作人员很难胜任不同种类的技术工作。被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有大专学历的7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9人,其中仅1人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无法独立承担实验示范和重大的技术推广项目。岗位培训太少,先进新技术和知识获取途径缺乏,难以提高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技推广发展形势和要求。 4、设备物资落后缺乏,工作条件艰苦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或办公场所很差;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必要的社会地位,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大多在农村,工作环境艰苦,高学历的技术人才能够找到条件、待遇和发展更好的工作,不愿来农技推广部门。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和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对农技工作望而却步,直接造成了农技推广体系的人才严重匮乏。 三、乡镇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笔者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措施。 1、保证财政供给充足,经费及时到位 如果把正式的农技人员纳入到财政预算中,足额到位的发放资金,对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并对账目进行严格考核监督,就可以大力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点。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 采购设备仪器, 开辟科技实验示范基地,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农技推广站点配置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打印机、传真机等必须的设备,这样才能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 2、健全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针对不足进行改革,强化公益性和专业化职能。科学界定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把经营性的服务推向市场。以现代化的网络沟通协调管理,统一的体系更发挥信息优势。大力开展各种农技推广的服务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和形式多样的格局,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民的合作,以大胆的创新把农业技术注入到农业产业化中,为农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对各个业务部门的协作分工保证农技推广顺利为农业的增收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 3、加大农技推广的宣传 通过网络和报纸电视等现代的媒体来加强对农技推广的宣传,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的刊物上,或者建立网站来推广。针对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科技观摩园或在城市郊区建立农产品采摘园,还可以建设优质品种展示和农业技术示范园来作为传播基地。 4、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 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农技推广体系中,淘汰不合格人员。用引进、培养、联合的方法建立人才培养制度, 比如农技人员的聘用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 培训制度,农技推广的责任制度。 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在编技术人才培训深造,请外部专家来做讲座或派遣骨干外出考察或到院校进修、鼓励自学等,以拓展专业知识技能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竞争上岗,以岗定酬,优化其体系的人员结构。以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评定待遇,建立流畅的人才自下而上的发展流动渠道,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内的活力。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取得过很多成绩,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不但能让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从中受益, 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结束语:总之,为满足我国现代化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探究 【摘要】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同样也是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管改革和发展,农业推广技术逐渐形成的初步的体系,新社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已经逐渐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设成为我们正在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对科技的要求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必须为农民提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推广新品种方面的服务,才能完成现代经济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乡镇范围内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在这方面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 一、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 1 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 很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存在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发展目标。甚至部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能足额发放,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导致了工作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盈利上而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服务推广。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 新品种实验示范和推广方面也有心无力。农业设施物资的检验和化验分析的工作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 . 2 管理不完善,运行机制顺畅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安排上随意,人才大量流失;部分在岗人员无法胜任岗位工作,整体上降低了服务推广水平;农技人员大量存在“在岗不位”,被调去搞其它工作;机构职能上也很混杂模糊,缺少明确的工作重点。 1 . 3 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需要扩大,素质有待提高 对某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分析表明,其中种植技术的推广人数只有1 9 人。技术人员的短缺使得岗位工作负荷过大,一人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现代农业对技术的专精的要求,让工作人员很难胜任不同种类的技术工作。被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有大专学历的 7 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 9 人,其中仅 1 人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无法独立承担实验示范和重大的技术推广项目。岗位培训太少,先进新技术和知识获取途径缺乏,难以提高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技推广发展形势和要求。 1 . 4 设备物资落后缺乏,工作条件艰苦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或办公场所很差;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必要的社会地位,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大多在农村,工作环境艰苦,高学历的技术人才能够找到条件、待遇和发展更好的工作,不愿来农技推广部门。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和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对农技工作望而却步,直接造成了农技推广体系的人才严重匮乏。 二 加强乡镇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笔者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措施。 2 . 1 保证财政供给充足,经费及时到位 如果把正式的农技人员纳入到财政预算中,足额到位的发放资金,对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并对账目进行严格考核监督,就可以大力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点。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 采购设备仪器, 开辟科技实验示范基地,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农技推广站点配置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打印机、传真机等必须的设备, 这样才能畅通信息渠道 ; 采购一些必须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和运货车等。 2 . 2 健全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针对不足进行改革,强化公益性和专业化职能。科学界定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把经营性的服务推向市场。以现代化的网络沟通协调管理,统一的体系更发挥信息优势。大力开展各种农技推广的服务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和形式多样的格局,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民的合作,以大胆的创新把农业技术注入到农业产业化中,为农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对各个业务部门的协作分工保证农技推广顺利为农业的增收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 2 . 3 加大农技推广的宣传 通过网络和报纸电视等现代的媒体来加强对农技推广的宣传,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的刊物上,或者建立网站来推广。针对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科技观摩园或在城市郊区建立农产品采摘园,还可以建设优质品种展示和农业技术示范园来作为传播基地。 2 . 4 对农技人员素质的提升 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农技推广体系中,淘汰不合格人员。用引进、培养、联合的方法建立人才培养制度, 比如农技人员的聘用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 培训制度,农技推广的责任制度。 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在编技术人才培训深造,请外部专家来做讲座或派遣骨干外出考察或到院校进修、鼓励自学等,以拓展专业知识技能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竞争上岗,以岗定酬,优化其体系的人员结构。以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评定待遇,建立流畅的人才自下而上的发展流动渠道,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内的活力。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取得过很多成绩,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不但能让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从中受益, 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摘 要] 乡镇农业科技在推广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投入、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的挖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及对策,为促进乡镇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镇农业 技术创新 科技 发展 对策 一、前言 由于科技投入缺乏以及创新成果的覆盖面小等原因,使乡镇农业技术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从而使人才也十分的稀缺,在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中,克服上述弊端,不断前进,通过多渠道拓展科研经费来源、努力向上争取扶持力度等方式,保证科技科研等主要资金来源,并加大力度提高专业技术,创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专业人员素质,使乡镇农业技术的创新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资金与技术覆盖 在我国,乡镇农业由于地处偏僻,且融资渠道逼仄,所以在发展和推广上,受到资金的限制,使技术创新发展受限。加之投资力度不够,所以无法保障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发展。大量经费的侧重方向投入,掩盖了人头平均经费挤占推广经费的现象的发生。正如许多一线推广人员指出的“养人钱多,干活钱少"现象频发。科研新技术推广与教育培训,相互联系沟通较少,各自为政,资源整合发挥局部带动整体,整体快速发展等极为困难。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生产的主体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的混合形式存在。农户每户平均仅0.41公顷耕地,分散的农户在获取技术方面的学习交流和交易成本较高,获得新技术新知识渠道闭塞,很难形成大规模整体经济模式。 2.农业技术创新人才贫乏 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的快速有效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由于我国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明显不高,致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比较底下,缺乏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远见,制约了农村新技术的普及。目前我国农民中有30%左右的文盲半文盲,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相对很低,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缺乏了解,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和普及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使得农户对新技术的反应迟钝,反而起到了阻碍科学技术普及的相反的作用力,限制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 三、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1.拓宽研究经费的来源渠道,确保资金供给充足。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与其成果的推广不能没有经费的大力支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应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因为农业技术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它公共产品的特殊性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决定了仅仅靠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的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在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的同时,我们还要制订与其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充分的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除此之外,应该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加强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引导相关企业重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必须全面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工作,落实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截留。同时,要对课题招投标制度进行完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提高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是重中之重。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应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合理分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加入。除此之外,应重视对已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培训和二次教育,提高其掌握和应用各种新技术的能力。由于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不完全或不对称、不合理等所引发的阻碍,应加强对广大工作在第一线的农民教育培训,这有利于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思想和管理模式,获取正确判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开展。此外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大专院校等相关部门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环境,完善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和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受教率。 3.引导企业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 如今,我国农业科研和教育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非常严重,严重阻碍了技术创新带来的利益与前进力。所以,应提高市场整体机制在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中起到的主导作用。提升企业科研等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队伍中,应明确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等工作领导部门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责任义务,并提升各部门协同效率。应完善对农业科技机构的奖励机制,促进企业与研究教育机构的联系,共同努力,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4.增强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组织快速建设 加快农技组织的建设,改善其主要弊端,要重点发展与完备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有效发展各种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服务和宣传机构,在全省形成上下相联系的服务网络。建立乡镇农业“三站”收归县级业务相关部门管理,实行以点为主,点线结合的双重管理机制,以最大化的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作用,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迅速有效地传输到广大农民实际生产生活中去,最大限度地推动创新成果常规的转化率。扶持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类民办专业服务和管理组织的快速普及。建好科普示范县和科技示范乡镇,建立健全的乡、村、户科技“多级示范”体制。建立健全各级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管理和交流的机构;大力培养先进农业技术市场,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商品交易发展为实体化;积极引导扶持农业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培植农业科技型产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机制。加强稳固先进农科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最大化的利用和转化,真正实现让先进的农科技术服务于广大的农民群众。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整体经济迅猛发展,而农业产业也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农业的发展在整体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而快速有效的发展好农业科技的普及和传递,是提高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发展农业产品需要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多种经营必然成为发展的首要任务。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点 【摘 要】农业技术能把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是乡镇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能促进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新时期下如何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成为农业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基层企业只有健全体制,优化技术,更新知识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这几年发展缓慢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发展现状;原因;建议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能把农业技术真正通向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新时代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强烈的工作,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工作人员要提供给农民技术服务,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知识水平。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还处于开始阶段,因此要大力推广乡镇农业技术,利用农业技术来进行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来进行农田水利的建设,这能给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很快,我们只有对农业技术及时调整和深化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化,这样能提高产业化经营效率。 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一)人员减少,技术服务不到位 乡镇基层的编制上不能没有农业技术员,但是大量农业技术员在岗位上不能履行工作职责,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其实真正地做农业工作的只有很少的农业技术员,其他的技术人员都被领导选择做了包村干部或者其它的工作,这造成了人员大量缩减。农业生产要按照农业工作计划开展,农业工作计划是由上级农业部门制定的。农业工作不仅包括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建设新农村,粮食直补,还包括上报报表、农业摸底等。由于技术人员对业务的生疏和包村工作对时间的占用,使农业技术人员很难深入到技术承包和技术培训上来。 (二)职能性特点降低 上级农业部门的工作范围广泛,工作情况复杂,很难全面地照顾,相关技术知识的培训次数有时会减少,工作人员受培训的机会减少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能的转变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职能性降低,使他们的职能权利大大被消弱。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这几年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推广支出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乡镇农业站要获得发展就需要解决现存问题,摆在乡镇农业站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是资金不够,无法进行品种的试验,无法引进新技术和新材料,这导致了乡镇农业站的许多工作都没法正常进行。 农业站存在的问题不仅有设备陈旧、设施不全,还有办公环境差,八十年代甚至更老的办公室设备难以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有的农业服务中心没有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甚至没有电话和传真,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办公室里最基础的检测、化验、观测的设备都没有,这会导致技术人员不能对农民的问题做针对性解答,基础设施的缺乏使人民对先进、实用的技术的要求无法满足,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另外试验田的缺乏,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失,增加了示范试验的难度,技术推广工作很难开展。 (二)农业技术人员知识老旧,更新缓慢 在乡镇的农业站之中,技术人员拥有本科学历的很少,大多数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水平不高,平均年龄较高,特别是近几年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少,严重阻碍了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壮大,经费缺乏使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农业技术推广站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使农技推广人员不能系统地接受培训,使他们接触不到农技推广的新知识,使用老旧的知识投入实践只会使工作效率更低。农机推广人员缺乏信息交流,大大降低了农业的服务效果。农技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才能有效利用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 (三)管制机构设置不科学,技术推广动力不足 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站直接管理,乡镇农业站存在着政事不分、职责不明确的现象,领导干部对农机人员的随意调遣使农机人员的职位分配出现混乱,出现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转职”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农技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另外农机人员的工资较低,福利待遇也较低,这降低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农技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上而不是服务上,这导致了农技人员和农业脱离关系,使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受到限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没有遵循市场规律而进行推广,效果显然是不明显的。技术推广反馈系统的不健全和考察体系的不明确消弱了技术推广人员应有的积极性。 三、如何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站技术的推广职能 我国颁布了“三农”政策,政策的颁布使我国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提升,领导要强化对基层农业站的认识,要更新以往陈旧的传统农业知识,政府不能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阻碍农业正常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发挥基层农业站生产第一线的作用。 要想提高农业站技术推广职能需加大对其投资力度,在此基础上一是要加强农业站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检验和化验设备,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利用新设备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二是要通过实行工作任务责任制来激发农技人员的工作激情。三是要加强农业网络工程建设,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公共平台使农民能及时了解到国家的农业政策,及时了解新技术和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四是要改善农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五是要扩大经费支出,满足农技人员工作需求,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 (二)强化农技人员学习意识,更新观念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企业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人才,同样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努力。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技术性强,技术复杂,只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能进行技术推广的工作。农业技术要想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就必须把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新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要求,让技术人员学会对新技术进行讲解和现场示范。二是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全局观念,使他们能够把对“三农”的服务落实到实处。 四、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符合科技兴农战略,能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只有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认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才能提出有效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我们要建立可行的推广机制,发挥优势,使科研成果尽早转化成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接受挑战,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上一层楼,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培养探析 一 乡镇农技人员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突出地位 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生活在基层,工作在生产第一线,肩负着农、林、牧、渔、农机、农经管理的宣传、培训、咨询和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等多项工作任务,是我国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接受县(市)农业部门和地方乡镇政府的双重领导,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作用明显 我国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承担上级农业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接受县级农业部门的考核和监督。为上级部门及时反馈农民的需求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据统计,在我国6780件农业技术创新中,有3927件是遵从乡镇推广员意见而采用的,占57.92%。在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成果推广应用中,乡镇农技人员要负责项目地点的选址、农民思想动员工作、扶持政策宣传、技术培训、项目管理等多项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具有基础支撑作用,是农业技术推广不可缺少的技术力量。 2.乡镇农技人员是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是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政府的多项任务,负责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农村矛盾化解、农村工程建设、农村费款征收、涉农补贴兑现等工作。他们在政府密切党群、改善干群关系,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3.乡镇农技人员是连接农民与企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乡镇农技人员长期生活在基层,对农村情况熟悉、对当地农民的依赖性强。他们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销售服务,是企业联系农民的纽带,农民了解企业的窗口,充当企业和农民合作项目的参谋者、组织者。在乡镇农技人员的积极引导作用下,“农技部门+企业+农民”的运作模式在全国具有相当的规模,该模式是目前解决农产品增产、增效,实现企业、农民双赢的重要手段,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全国基本建立了乡镇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87万个,22.94万人,但每年只有约8.7%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过培训。乡镇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非专业人员比重过大,普遍知识老化,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加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1.加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国家高度重视乡镇农技人员培养工作,《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大力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组织发动农业部门和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对基层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使基层农技人员每年接受一次集中培训。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 2.加强培养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是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求 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以手工劳动为主向以机械作业为主转变,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对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普遍科学文化偏低,掌握的技术非常有限,参加学习机会较少。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必须加快乡镇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步伐,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3.加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培养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科技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出现上述问题,关键的原因在于基层,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农业技术队伍建设滞后,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农民需求反馈不上来,科研成果的示范缺乏依托,大量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已转化应用的技术也不能大面积推广。改变这一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三 对策和建议 1.建立培养对象机制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在现有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中选拔年轻、知识丰富、可塑性强、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培养人员的比例按当地农业工作实际,一般为10%~30%,培养对象要求每年承担一定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定期参加培训,定期进行考核,对不职称的人员进行淘汰,对工作表现好的给予一定奖励,在职称评定中做适当倾斜。纳入培养对象的人员只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再参加政府摊派的其他任务,培养对象进、管、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考核,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人事培养管理制度。 2.强化业务培训 上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将乡镇农技人员培训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组织发动各级农业部门,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培养方式可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每年所有一线农技人员都能接受5次以上的培训。培训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充经营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常识等内容,培训过程中适当安排人员进行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真正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3.充实乡镇支农力量 安排一定专项资金引导鼓励素质优良、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的县、市级农技人员和涉农专业大学生下乡镇,夯实乡镇农业技术基础,让支农人员参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上级支农人员在职称晋级、评优中可优先考虑,对新毕业的大学生支农人员在就业方面可适当照顾。各乡镇要充分利用支农人员知识新、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服务。 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只有高度重视他们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才可能担当起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任务和使命。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但是,目前来说,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进一步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乡镇工作实际,详细论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问题 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农业科技大力推动农业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农业全面发展又作用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技术更好的指导、服务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只有在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发展。 1 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与不足 1.1 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比于传统农业,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与科技素质,很难完全理解。推广农业技术,不仅需要文化素质作为支撑,还需要思想觉悟的引导。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有全面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与作用,才能让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积极探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科技的推广与使用。 1.2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科学研究是最基础的,是技术推广的第一位,更重要的是将科技推广出去,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让广大农民群众获得利益,全面认识到应用科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现阶段,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断层现象,近10年来,几乎没有大学生愿意考试分配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来参加工作,现在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真正能承担起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得很多新技术、新科技得不到快速大面积地推广,缺乏很完善的推广体系。另外,在新技术、新科技使用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指导人员,出现问题不知道向谁请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严重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 1.3 强制性指令推广 部分乡镇在进行科技推广时,选择强制性指令的方式进行推广。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相关部门对于此技术未进行全面研究,就充分肯定其为农业经营带来的效益。但是,由于广大农户对新技术的不了解,这种单方面强制性的推广,很难让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即使技术得到了推广,也无法真正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进行农业生产的主体,如果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就很难在技术推广中获得效益。 1.4 资金短缺 目前来说,资金短缺是制约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县级的科技推广经费比较充足,而且来源丰富,有来自于上级财政专门拨款以及同级财政拨款等多种形式。而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水平比较低,大部分推广人员只能通过经营方式求发展。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2 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广乡镇农业技术 2.1 强化科技种田意义,全面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从政府机构、乡镇部门到广大农民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好处。只有提高了思想认识,达到认识水平的一致性,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对农业科技推广认识,必须落实到行动上,针对不同乡镇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推广活动。制定合理的推广方案与推广计划,并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真正在技术推广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人们采用新科技的积极性。加强宣传与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认识水平,从而更全面的掌握新科技,最终在真正农业生产中获得经济效益。 2.2 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 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通常情况下,其负责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贯彻农业标准实施、预防重大植物病疫、信息服务、环境监测以及学习培训等给多个方面。除了公众性质的职责之外,还需要切实提高其服务职能。对于乡镇机构来说,必须加强农技、农机及其他相关站所的合作力度,并进一步确定管理职能以及工作责任。全面贯彻县级管理为重点,县级、当地政府的双重管理模式,为乡镇技术推广人员提供安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来,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的工作效率。 2.3 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提高工作效能 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提高工作效能,这是全面做好技术推广的重要措施。推广乡镇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农民群众需求相结合,与市场发展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到位率与覆盖率,强化服务创新新模式,进一步改善推广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果,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提高其满意度。与此同时,必须积极转变生产服务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强制性指令推广的方式,进一步向营利性服务方式、科技示范方式转变。另外,明确推广服务目标,从追求推广数量的提升积极转向推广效益的转变以及推广质量的提高。加强服务形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单一的服务方式,逐渐向综合型服务方式发展,同时,不断扩展技术推广服务内容,不仅要重视生产前的服务推广,更要重视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技术服务,不仅要重视农业的科技推广,还应重视农林牧副渔等各行各业的技术转变。 2.4 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现阶段,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是做好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级财政部门,需要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以及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真正纳入到财政预算体系中来,按照福利体系、人头经费与当地公务员同水平的标准,保证资金的足额、按时到位。与此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合理使用,增加来源渠道,通过支农资金、财政拨款等形式全面筹集技术推广资金。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阶段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与不足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强化科技种田意义,全面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广乡镇农业技术。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谈谈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问题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当前,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创新。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笔者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做如下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整风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 一是培训力量不足。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 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展要求。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6、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 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乡村人才给予一定补贴,在提拔重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引进激励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来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重要的载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战略性转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文章主要是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对策;研究 0 前言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科研技术成果最基层的服务组织,它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该体系的很多弊端都被暴露出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中,该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了。 现阶段,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变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采用多种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大力的技术支持。 1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重要的基层公益性服务组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民获得先进农业技术服务的桥梁与纽带。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它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有力保障。 对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而言,它有利于国家“三农”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强化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增产。在新形势下,在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中,我们应该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把工作落到实处,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2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落后 对于现在大多乡镇农技站来说,它们都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它们并没有把农业技术的服务与农业经营的服务同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对于一些老员工,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了,仅靠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很难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需要,这就严重阻碍了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2.2 法制观念不强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更别说是采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控制。对于那些法律和文件上规定的政策也没有落实到位。比如,在乡镇农技站的管理、薪酬的发放等方面,都没有做到有效的解决,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3 资金短缺 对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来说,其中必然也会涉及到一定的资金投入问题。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一般乡镇的工作条件都很艰苦,而他们相应的报酬也比较低,这样就严重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仅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而且还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3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3.1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开拓创新 在农业生产不断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上,应该积极转变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方面,各乡镇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乡镇农技站的创新工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镇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也要积极转变思想,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探索出适应发展需要的推广体系建设道路。 3.2 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工作人员作为主体,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同时,建立起科学的考核制度,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工作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高。只有当工作人员产生强大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3.3 加大投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资金的投入是必要的。而在此过程中,也要以农业的发展为主导,不断提高农民们的科技素质。在以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为重点的同时,要以提高农民们的科技素质为目的。既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又要不断提高农民们的素质,让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与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是我国最基层的公益性服务组织,而且也是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组织。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该技术推广体系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我们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并把它作为重点来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新形势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对策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农业技术能否尽快的转化成生产力,技术推广是关键。但乡镇一级农技推广的现状令人堪忧,无论是人员、知识结构、办公条件等都严重滞后,使得乡镇农技推广工作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其对策是在政府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前提下,加快乡镇农技队伍建设,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切实提高科技文化综合素质,建立乡村农技推广信息网点,建立示范园区带动新技术的推广与辐射等措施,使新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关键词] 乡镇农技推广;滞后;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科研成果能否尽快的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是关键。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令人堪忧,笔者多年从事乡镇农机推广工作,亲身体会到了乡镇一级农技推广难的现状:上级业务部门对乡镇农技站重视程度不够,人员配备、技术员的知识结构、阵地建设、办公条件等都严重滞后、使得乡镇农技推广工作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 针对目前乡镇一级农技推广工作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乡镇农技站的工作经验,就今后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目前乡镇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水平老化 由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一些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站待,高学历者来去匆匆,乡站只是一个客栈,据了解有的乡站只有一个农技人员在干工作,编在人不在现象严重,有关系,高学历者都陆续抽调到上级业务部门,真正留在乡站工作的也都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思想和知识过于老化,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致使一些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严重滞后。 2.乡农技站办公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现代化的需求 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乡农技站多年来上级部门不够重视,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或者跟本就没有经费,有的连一台电脑都没有,致使有些工作干起来束手无策,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部分人员对本职务工作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民科技意识落后,对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 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新技术的接收能力。二是大多数农民注重生产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对新技术应用持怀疑态度,三是传统的传统的耕作方式根深底固,一时难以改变。四是气候条件的变化无常,导致农民不愿意使用新技术。 4.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的机制、技术上,效益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上产需求 面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产品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已经做为农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做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对粮食生产技术的需求已经严重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强,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变为优质技术的需求。但现在的技术推广,仍然以粮食产量为目标的推广任务,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导致农户对每年的新技术推广没有兴趣。 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今后发展的对策 1.加强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农业新技术能否顺利的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与推广技术人才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技术必须有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来推广,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调战,必须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首先要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使其了解掌握新技术的原理、操作规程等。在推广一线中能讲解、会指导、会示范,直接为三农服务。二是要增加乡站农技人员职数,将一些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乡站,使老、中、青农技人员相结合,各自发挥特长,提高乡站人员整体素质。三是要提高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全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的精神。 2.加强政府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和保障 乡农技站是推广新技术基层单位,直接面对技术推广的对象农民。乡镇农技站能否很好的发挥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要避免只下达任务,不关心工作的过程的做法,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此确保农业新技术推广。 3.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技推广的主体对象是农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他们接受新技术的程度存在着差异。面对目前农民文化素质的现状,一要重视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确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要改革与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对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要采取现场示范操作讲解多于室内理论培训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使被动变主动,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三要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农技人员要深入农户、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农民技术培训不走过场。 4.建立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信息网点,设置村级农业技术信息联络员,提高科技传播速度 在当今信息时代,及时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结构调整、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信息服务,对农业技术推广来说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业大户应运而生,在农村,他们是带头人,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也是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方面最具活力的一个突破口,如种田大户购买先进的农机具,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在农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每个村可选择思想品质好、群众威望高、种植效益好的大户作为本村的农业技术信息联络员。因此,乡镇一级的农技站要以此为抓手建立方便快捷的农业技术信息网点,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下联成线、网点带动片、示范面对面效益看得见,使新技术推广真正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 5.乡镇农技人员要建立好自己的示范园区,亲自参与新技术推广的全过程 农技人员要转换工作职能,把号召农民干变为干给农民看。转变角色,建立新技术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区即是农业技术的展示窗口,又是开展乡站经济实体增强服务功能的基础。农技人员在自己的示范园区给农民树立技术样板,生产经营出高效益的农产品,吸引农民照着做。这种示范推广模式很受农民的欢迎。所以,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以示范园区为榜样,带动辐射,使新技术尽快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贵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在党和国家日益关注“三农”问题的今天,对于地处中国西部的贵州来说,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已经成了一支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能否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成了能否发挥贵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作用的关键。 关键词:贵州 乡镇 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在“三农”工作中的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存在一些的突出问题,给我国的“三农”工作带来了严重制约。 一、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是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众所周知,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中,存在着进程缓慢,区域之间、专业站所之间差异比较大,而且大部分地区不同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隶属的上级直管机关也不尽相同,甚至有极少数直接隶属当地乡镇政府管理。此外,有的农业推广机构所为几个乡镇共同设置一个中心站所,而有的专业站所则依然为一个乡镇设置一个;有的则为3、4个站所合并而成等等。由此可见,农业推广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其原因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所导致的。 2.推广手段单一推广手段不够多样,是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现在,农业技术推广大多都是比较被动地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令,然后再写一个农业技术推广操作规章以及流程,再借助乡镇的行政力量,由农业技术干部遵照执行,并进行试验、示范与推广,严格程序和要求农民照章行事。这样,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很少进行现场的具体指导。这样,必然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比较单一,推广体系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 3.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是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通常情况下,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不足,并且比较复杂,其来源有自收自支、上级财政拨款和同级财政拨款等。县、区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则主要为职工工资,很大部分乡镇的农业技术经费缺乏,人员工资收入不够稳定,他们的工资则主要为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盈利来保证。可见,不少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一般都只能通过经营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一现象,对于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极为不利,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此外,政府部门下拔的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我创收能力比较弱。 二、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1.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是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措施。对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划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职能,严格实行分类管理、科学指导。一般而言,其职能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重大动物植物疫病预防、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投入、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服务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对于承担公众性职能的,需要切实增强其服务功能,并对技术人员实行竞聘上岗,由财政保障其工作经费。而对于那些开展营利性服务活动的,则需要进一步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其逐步融入市场。 2.加强建设,提升素质加强建设,提升素质,是做好乡镇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措施。要认真对乡镇从事农技推广与服务的人员进行全面清理,并进行分类与登记,对严重缺岗的适当给予补充。而对不在岗的技术人员,限期到岗,超期不到岗的及时进行转岗处理。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实行竞聘上岗,确保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少于80%。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部门工作,不断充实和加强乡镇农业技术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解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后继乏人的问题。 3.改进方式,提高效能改进方式,提高效能,是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措施之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部门要结合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动态,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着力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改进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尽量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转变服务理念,要从过去那种依靠行政干预逐步向依靠科技示范和营利性服务方式转变;明确服务目标,要从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逐步向提高其质量、效益转变;改进服务形式,要敢于和善于从单一服务型逐步向综合服务型转变;扩展服务内容,要从以产前服务逐步向产中、产后服务转变,从传统种植逐步向农、林、牧、渔、加工等全方位服务转变。 4.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加大投入,强化服务,是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措施。各级财政部门要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人头经费、福利待遇不低于当地同级公务员水平的要求,保证按时足额到位。此外,各级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以内,安排和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达到逐年上升的目标。要通过财政拨款、支农资金等形式和渠道,并保证一定的比例,全面筹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 三、结论 总之,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而且也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须针对当前广大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并结合实际探讨有效的对策措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小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文章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对科技的要求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必须为农民提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推广新品种方面的服务,才能完成现代经济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乡镇范围内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在这方面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 1 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 很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存在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发展目标。甚至部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能足额发放,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导致了工作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盈利上而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服务推广。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新品种实验示范和推广方面也有心无力。农业设施物资的检验和化验分析的工作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2 管理不完善,运行机制顺畅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安排上随意,人才大量流失;部分在岗人员无法胜任岗位工作,整体上降低了服务推广水平;农技人员大量存在“在岗不位”,被调去搞其它工作;机构职能上也很混杂模糊,缺少明确的工作重点。 1.3 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需要扩大,素质有待提高 对某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分析表明,其中种植技术的推广人数只有19人。技术人员的短缺使得岗位工作负荷过大,一人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现代农业对技术的专精的要求,让工作人员很难胜任不同种类的技术工作。被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有大专学历的7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9人,其中仅1人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无法独立承担实验示范和重大的技术推广项目。岗位培训太少,先进新技术和知识获取途径缺乏,难以提高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技推广发展形势和要求。 1.4 设备物资落后缺乏,工作条件艰苦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或办公场所很差;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必要的社会地位,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大多在农村,工作环境艰苦,高学历的技术人才能够找到条件、待遇和发展更好的工作,不愿来农技推广部门。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和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对农技工作望而却步,直接造成了农技推广体系的人才严重匮乏。 2 加强乡镇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笔者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措施。 2.1 保证财政供给充足,经费及时到位 如果把正式的农技人员纳入到财政预算中,足额到位的发放资金,对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并对账目进行严格考核监督,就可以大力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点。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采购设备仪器,开辟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农技推广站点配置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打印机、传真机等必须的设备,这样才能畅通信息渠道;采购一些必须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和运货车等。 2.2 健全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针对不足进行改革,强化公益性和专业化职能。科学界定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把经营性的服务推向市场。以现代化的网络沟通协调管理,统一的体系更发挥信息优势。大力开展各种农技推广的服务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和形式多样的格局,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民的合作,以大胆的创新把农业技术注入到农业产业化中,为农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对各个业务部门的协作分工保证农技推广顺利为农业的增收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 2.3 加大农技推广的宣传 通过网络和报纸电视等现代的媒体来加强对农技推广的宣传,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的刊物上,或者建立网站来推广。针对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科技观摩园或在城市郊区建立农产品采摘园,还可以建设优质品种展示和农业技术示范园来作为传播基地。 2.4 对农技人员素质的提升 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农技推广体系中,淘汰不合格人员。用引进、培养、联合的方法建立人才培养制度,比如农技人员的聘用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农技推广的责任制度。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在编技术人才培训深造,请外部专家来做讲座或派遣骨干外出考察或到院校进修、鼓励自学等,以拓展专业知识技能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竞争上岗,以岗定酬,优化其体系的人员结构。以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评定待遇,建立流畅的人才自下而上的发展流动渠道,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内的活力。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取得过很多成绩,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不但能让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从中受益,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有助于寻找问题的根源,从根源上提高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水平。其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小康生活逐步实现,农村饮水问题开始从供水不足上升到用水安全的高度。由于农村水污染以及农村供水安全的分散性等等特点使得供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成本和难度不断增加。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资金多是由政府、省、市、地财政拨款和人民自主筹资来完成。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容易到位,但是由于农村人民的收入水平不高,乡村等基层地方政府又没有了农业税、“三提五统”等财政政策的支持,致使基层政府和人民筹资困难性比较大,从而造成了工程投资不足。毕竟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的地方多是我国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而农民承担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在人均800元以上,这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并且这还只是工程基本建设的投资费用,并不包括到每户的管道费用和室内饮水设施铺设费用,当然后期的维护费用更是无从谈起。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自然是步履维艰、难以快速开展。 1.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般重建设、轻管理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的绝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建立了饮水安全服务设施,但是其后期的运营效果却并不理想,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从而使服务设施的设备老化严重、损坏迅速,从而失去了其最初建设的美好目的,也给政府资金和人民的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比如说鲁西南某个农村的自来水净化供水工程在投入使用2~3a的时间内,家家户户的自来水就断流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后期的维护管理机制跟不上,使得毛病越积越多,从而在短时间内毁坏殆尽。 1.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入不敷出,难以有效的运转 在已经修建完毕的饮水安全工程设施中,不少采取集中供水的安全工程,由于其本身的性质是一种公益事业,不能采取市场化和竞争化的发展模式。所以在经营的过程中多是依赖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运营。由于农村安全供水与城市相比存在着管道线路长、用户比较分散以及后期维修管理困难等等原因的存在,再加上安全供水工程又不能收取相应的维修费和附加费并且还需要自负盈亏,所以说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服务设施多存在着盈利微薄或者是入不敷出、难以科学运转的困难。这也是大部分工程丧失服务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面临的其他问题 当前农村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需求的标准不断上升,使得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①水资源的不断污染问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初级经济发展,比如说资源开发、化工冶炼等等,再加上农村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的处理不当也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水资源污染不断加剧,使得原本经过简单安全处理就能成为安全用水资源的处理变的更为复杂。既需要增加工程建设成本又使建设技术复杂化; ②供水设备老化,更新换代不及时。设备老化是目前安全工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这需要从源头上延缓设备的老化速度以及过渡性的更换,保障工程的投资收益和居民的正常用水; 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技术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老龄化严重,整体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 2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加强性措施 通过对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与论述,有助于制定一些针对性的加强措施,以提高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水平,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对于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农村居民提高对饮水安全的认识,从而支持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这还将有助于解决农民自主筹资不积极、使用缴费不及时等一些不利于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吸引社会力量介入到工程建设的的活动中来,从而拓宽工程建设的融资渠道。具体的方式可以采取通过媒体宣传和相关部门的多方位宣传实施,宣传的内容应该从饮水安全的作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需要以及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等等多个方面系统的开展。通过提高全民意识和思想的途径来推动安全工程的建设。 2.2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投入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迫切性以及工程建设的综合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内建设成本正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物价上涨导致管道、管材以及泵站等等工程建设成本呈现连年升高的现象,而在最初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并未对此作出充分的考虑。这就需要提高工程建设的单位成本标准和资金分配标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随着安全工程建设计划的不断深入,后期计划的实施成本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不断上涨的变化趋势,这也需要扩大投资,同时安全工程长期的维护工作和后期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来付诸实施。这就要求重新评估和分配资金的使用和来源,从各大方面来提高工程的资金投入。 2.3安排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后的管理、维护资金 鉴于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维护管理难以及运营不顺畅的重大原因,需要安排专门的后期管理、维护资金,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采取预留款项和政府补贴、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方式。而这种方案的实施要有区别性的对待,毕竟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需要并不尽相同。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可以采取地方政府补贴为主、国家补贴为辅、人民适当缴纳费用的处理方式。而对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市就需要采取政府补贴为主、地方财政补贴为辅的处理方式。毕竟,在农民收入有限的地方,如果不能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将会无比艰难,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将面临资金匮乏的现象,从而根本难以切实有效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4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服务质量 加强监督管理首先要明确水利部门作为供水安全工程主要的负责部门,明确其责任实施责任制的管理,并且提供技术对各处工程设施进行统一管理。此外还应该加强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既要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又要加强对安全工程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监督。坚决杜绝破坏资源、破坏服务设施的现象发生, 从而确保安全工程正常、稳定、长期的为人民服务。 3结语 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本文就从以上3个大的方面进行系统地论述,具体的措施和方案还需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地条件和发展需要来综合性的制定。同时,希望有更多的相关人士参与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中来,为保障新农村的科学建设共同努力。 安全工程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也就是说,在系统中,人们的目的是使计算机及其他传感器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去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强迫人去“凑合”那些不很亲切的计算机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领域 综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笔者认为安全工程在以下方面可充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科学研究、实验及计算机模拟结果的真实化再现 安全科学的研究成果需要用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使用技术与多媒体及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一种虚拟的真实环境,可以将孤单的研究公式、计算数值用完全真实的立体效果表示出来,并且文秘站版权所有人们可以交互式地控制这种表示结果,可以通过动态改变参数(这种改变不一定要由人输入数据,而可以由人操纵某种设备,如数据手套等进行近乎自然的交互方式)来观察计算结果。 安全性能设计 任何社会产品(也包括安全产品)都应该有其自身的安全性。而人们在产品未生产出前,是无法真实感受其安全性的,而技术可以预先为其提供一种虚拟的真实产品模型,让设计者和使用者在产品付诸生产之前就能亲身感受到该产品的安全性能,从而为设计者提供改进的依据。 救灾指挥决策 发生事故时,救灾指挥者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事故现场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甚至有时需要进行远程指挥(如主要事故处理专家一时无法到达事故现场),这时可以应用技术与其它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来模拟未发生的事故,进行对人员的训练工作。 )日常安全教育与避灾训练 可以针对某些事故及一定区域建造事故模拟和训练的系统,让人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事故预防的教育及事故抢险人员的操作训练,从而提高人们对事故的感知度及抢险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战斗力。 安全工程虚拟现实系统结构 由于安全工程涉及范围广泛,所以对不同领域的安全工程系统的侧重面就可能有所不同。本文以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为例进行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合作,针对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特点,建立了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这是国内目前安全领域所建立的唯一系统。建筑火灾的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模型的真实性;二是火灾模拟的真实性。本文论述的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模型、两个接口及一套外围设备,即:建筑物真实感三维立体模型系统;火灾烟气及火焰模型系统;三维模型运动及控制接口;外围设备与两个模型的接口;虚拟现实外围设备系统;使用者通过外围设备系统经由主计算机系统使用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鼠标、数据手套等操作设备,通过三维模型运动控制接口程序控制建筑物及火灾的运动。建筑物模型及火灾模型本身由专用三维处理程序建立,具有真实三维立体感。经过控制运动的两个模型,通过外围设备与模型接口程序,将结果显示输出到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显示器、立体眼睛等。操作者可以根据这一循环的结果,决定下一个循环的操作过程。从而经过不停地循环,达到真实模拟和实时控制的操作环境。 用户可以使用鼠标,控制人员在建筑物中漫游,例如:按动鼠标左键,然后移动鼠标可以沿各个方向运动;按动鼠标右键,左右移动鼠标,可以实现建筑物的左右旋转用上下光标键,可以上下移动建筑物。用户也可以使用数据手套拾取灭火器并对其进行开启操作,以实现灭火的操作;可以用大拇指按动模拟人对灭火器开关的操作,从而使人感觉到似乎是在真实地操作灭火器。而用户若通过立体眼睛观察时所得到的三维模型为具有极强的深度感的三维物体,即两个有前后距离的物体,看起来其间有一段真实的距离前边的物体似乎是在计算机屏幕外边。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和硬件设备的选择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选择是建立真实感模型及控制的关键。选择时,要考虑程序的使用范围。硬件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经济条件来决定。 模型的建立,可采用专用的软件系统,例如:×、等,然后再使用专用的转换软件转换到所使用的三维开发环境中;还可以直接用三维开发环境进行开发,例如:、×及虚拟现实专用软件开发系统等。本系统采用开发语言,调用三维立体图形接口建立模型。是公司开发的三维图形绘制接口,它可以运行在多种系统中,因而具有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选择计算机主系统时,应考虑系统的运行速度、显示卡的性能等指标。专业的系统可以采用专用的工作站。本系统采用机系统,系统为Ⅱ,内存为,显示卡采用,显示内存为。所采用的输入设备应考虑人员操作的方便及功能的多样性。如果只要完成基本的漫游功能,则普通的鼠标即可完成。若需要人员对操作的物体如门、消防器材等有真实感知,则需配备数据手套等设备。本系统的输入设备选择了罗技鼠标及数据手套。选择输出设备时,需考虑应用者想达到的真实感程度,如只需普通的漫游,可以使用大屏幕即可,若想操作人员能够达到沉浸感,则需配备有立体眼镜及高性能立体显示头盔等外围设备。本系统使用普通的显示器及立体眼镜作为输出设备。文秘站版权所有 结论 笔者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原理和技术路线。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虚拟现实系统能够真实再现客观环境,使人能充分沉浸由其年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中实现感知模拟的现实,因而对于安全工程中的培训、指挥以及性能设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体视化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将在模型及设备方面越来越能适应这些系统的要求。 安全工程可以在科学研究成果真实化再现、安全产品性能设计、事故救灾指挥、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多个方面应用系统。 安全工程应用技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文中所论述的建筑火灾系统可以为构建其他安全工程系统所借鉴。 安全工程系统可以采用高、中、低各种档次,所选择的硬件和软件也有所不同。初步研究时可以采用比较廉价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例如:硬件采用普通鼠标、普通立体眼镜;软件采用、×等免费开发程序等。 要达到真实模拟环境系统,如山川、河流、人、火焰、烟流、树木等高度复杂的自然体,还需要将技术与体视化等技术结合才能完成。 安全工程论文:谈独立学院安全工程的人才培养 一、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依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依托母体,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发展。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母体”学校河南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有明显的矿业特色,而作为独立学院的万方科技学院在参照母体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别化发展,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建设上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在课内、课外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推进“文理融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就业、转岗和创业等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五项素质工程”,包括思想品德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写作与口才训练工程、身心素质工程、社会实践工程。通过这些训练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和“母体”学校实现差异化培养,拓宽就业面,提升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2.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工程专业应在继续坚持矿业行业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拓宽专业领域。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化工、建筑、机械、电气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选修课。应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按照课程需要设置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可以是实验、参观,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也可以将第七个学期设置成专业实习学期,让学生到企业真正加入到生产过程当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同时为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3.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实习经费是影响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原因。由于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很多“母体”院校的兼职老师不愿意带学生实习,也不能为实习基地的建设奉献力量。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人力、关系等资源,建立与学生规模适当、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和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保障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骨干或工程师来做学生的兼职指导教师,一方面增加学院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和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的联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优秀兼职教师为专职教师,给予较高的津贴待遇,充实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企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长期任教,不仅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独立学院的学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进修,减少专职教师的教课任务量,培养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加强与“母体”学校的沟通,建立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加强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在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科研团队,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专职教师的发展,满足学生教学方面的要求。 二、结束语 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要按照自身的特点,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资源的同时实现差别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摘要分析了淮南市潘集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现状,以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机制的建议,以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淮南潘集区 目前,淮南市各地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全面有序地推进,一大批饮水安全工程已建成投产,一大批尚在建设中。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工程良性运行,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巨大投入真正形成巨大的产出,长期稳定地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迫在眉睫。为此,淮南水利局组织了调研,对一些县(区)进行调研,通过现场查看、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征求有关县(区)的书面意见,初步了解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情况,现以该市潘集区为例介绍如下。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现状和评价 淮南市潘集区从2006年到2009年底,已建成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40处,日供水能力达9 332 t,可解决27 368户104 68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涉及全区11个乡镇(街道)的49个行政村,工程总投资达4 079万元。其中饮水不安全类型主要为水质不达标(包括苦咸水、污染水、氟超标水、砷超标水等)。潘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投入的机遇,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潘集区12项民生工程之一,同时,计划用4年时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解决全区13.4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潘集区工程总体进展顺利,工程质量良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些工程运行以来,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被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广大受益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这项工程促进了社会和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文件都对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方面问题不大,但小型供水工程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灵活,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此外,还普遍缺乏懂技术,会维修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部分水厂的技术管理人员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饮水卫生意识和知识相对欠缺,业务素质低,不能适应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1-2]。 2.2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问题 根据2008年公布的全国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显示,我国超过4成的农村饮用水未达到卫生指标,主要是微生物指标不达标。淮南市情况也不容乐观,经卫生部门检测,大部分水厂水质不达标。造成水质不达标的原因:一是有的地区水资源紧缺,而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遏止,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难度,成为威胁农村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二是农村小型水厂处理设施落后,采用集中供水的农村供水工程大多数设施较为简陋,只有2成左右的供水工程有消毒设备,多数供水工程只有水源、管网和简单的沉淀过滤设施。分散式供水工程多为户管和联户管,普遍缺少水处理设施。三是缺少水质监测设备和人员,不能进行经常监测,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除城市管网延伸和规模较大水厂有检测设备和人员,水质检测不成问题外,广大农村中小水厂由于规模小,管理人员少,没有水质监测设备,更谈不上专职检验人员,目前也没有条件建立水质检验试验室,直接影响了水质的日常监测[3-4]。 2.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的问题 不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水厂规模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和支付意愿不强,水费收交有困难,喝“福利水”、“大锅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农村饮水工程不能按全成本收费,地方物价部门批准的水价普遍低于供水成本,一般不计折旧费和大修费,使水厂该维修的工程无法维修,该更换的设备无法更换,工程使用寿命到期后也无力更新,难以保证工程持续运行。 在调研中发现,凡是农村原有压水井和靠近河流的村庄,农民用水都用河水和浅层地下水,水厂供水只用来烧饭和烧开水,水厂供水量很小;有个别村因有企业收入,因此实行不收水费,造成用水浪费;在含氟高的地区,农村水压井可以出水,由于祖祖辈辈喝高氟水,看不出什么后果,因此饮水安全意识不高,不愿意接自来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一些村成空壳村,接用自来水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影响了水厂的效益。 2.4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4年刚开始实施时为一个新的课题,无章可循且当时国家投资较小,造成实施的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多为单村式集中供水;点多面广,粗散式供水,水厂小利润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管理,为今后的运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5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比照实行扶持政策的通知》,省水利厅与省物价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用电价格的通知》,以降低农村水厂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还惠于民,根据各地落实优惠政策的情况看,总体上是好的,但仍有部分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特别是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由于涉及电力部门,协调难度大,执行效果差[5-6]。调研中发现,有的县区2007年以来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价格可以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而2007年之前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乡镇自来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则不享受电价优惠政策,加重了水厂的负担。 3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3.1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 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明晰产权,落实产权和管理主体。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或乡镇授权的项目法人负责管理,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小的跨村或单村供水工程,形成的资产归受益群众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或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用水合作组织负责管理。由社会投资者投资兴建的集中供水工程,由业主负责管理。分散供水工程由受益户负责管理。 3.2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 要抓好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禁进行各项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以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污染源,应坚决搬迁或关闭,严禁新建、扩建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建设项目。加强对农村自来水水源和水质检测管理工作,定期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保证生活饮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确保农村饮水安全[7-8]。 3.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融资、企业经营、依法合理定价、计量收费、群众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3.4加大农村饮水工程扶持、服务和监管 3.4.1乡镇政府尽快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2004年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出台《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试行以来,对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同时,在试行中,也发现一些不足,有必要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对照省试行办法,结合乡镇的特点,由乡镇完善该《办法》,并由乡镇实施,以规范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保障供水工程的长期效益。 3.4.2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安徽省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没有完全到位的,如电价,建议所有向农民供水的饮水工程,电价一律按农业生产电价执行。 3.4.3对困难小水厂给予适当扶持。建议在一段时期内,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农村亏损小水厂,及时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包括对大修和折旧经费的补贴,或者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农村供水工程基金,对工程进行大修或更新改造,并在更新改造中引导向规模化供水发展,使水厂走向良性循环。同时,也可以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形式,解决管网维修和设备更新的资金。 3.4.4建立农村供水工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广,特别是相当多的单村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其专业化管理水平低,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向供水单位和用水户提供服务。 3.4.5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应组织农村水厂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一支熟悉供水工程的相关技术,能熟练地使用和正确维护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专业化队伍。 3.4.6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应针对我国农村目前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的特点,重点加强符合农村特点的简便、高效、低廉的水处理和水质检测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促进农村供水领域的技术进步。 安全工程论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 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文与自然的复合系统, 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高度密集的地理综合体。本文结合基本要求、设计原则、设计提示三个层次,来谈谈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交通;安全;工程;设计。 城市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标志之一, 在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诸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可以说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参数所以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对城市进行合理而健康的规划和管理极为重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设计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首要环节,设计单位及其广大设计人员,应如何面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本文就此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概念 1.1 定义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全部工作的总称。 1.2 安全工程的设计范围 安全工程贯穿于各设计研究阶段,这包括: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后续服务阶段。 1.3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和运营中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对于下述安全事故,在设计时就应给予充分考虑,以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 1.3.1火灾 在火灾情况下,人员的伤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烧死烧伤;高温灼伤;缺氧窒息;烟气中毒;踩踏;不正确逃生方式造成的摔死、摔伤;引发其他并发症等。 1.3.2撞击 撞击事故,包括:车撞车;车撞物;车撞人。 车撞车:追尾事故或乘客列车与其他车辆相撞(当线路不封闭时)。 车撞物:列车与永久性物体相碰,如:在永久性建筑物及构筑物变形、断裂、松动、脱落时,侵入限界,未能及时处理,而导致与列车碰撞或剐蹭;列车与临时性物体相碰。 车撞人:列车与工作人员、乘客、闯入或穿越行车线路者、平交道口抢行者等相碰。 1.3.3电击 产生电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触及电气设备的带电体(裸露或绝缘破坏);触及漏电电气设备的外壳(接触电位差超标);电缆金属屏蔽层感应电压超标等。 1.3.4踩踏 在发生突发客流、突发事件、自动扶梯失控等情形下,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踩踏事故。产生突发客流的因素有:节假日(如北京清明节)、大型群众活动、恶劣气象等。 1.3.5人为袭击等 爆炸、纵火、毒气等。 1.3.6 建筑物垮塌 运营期间,车站、隧道、其他建筑物或构筑物发生垮塌 1.3.7 其他灾害 针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透水、洪水、雨雪风雾、沙尘等,设计应考虑防震、防淹、防洪、防雷、防风等。 1.4 施工期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安装期间,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如:结构开裂、坍塌以及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出现沉降或坍塌等。施工不当或设计失误会导致这些事故的发生。 1.5设计期间 项目前期决策失误,虽不会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但会给项目带来财产损失或影响项目经济效益。 二、安全工程的设计原则 主要原则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应以下述要求为目标,在正常使用时: 必须防止因乘客使用系统而造成对乘客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系统对运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运营设施及车辆遭受损害与损失。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运营设备的选择,必须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满足功能、维修方便、经济合理。乘客使用或操作的设备,必须易于识别,设置在便于触及的地方,并保证不当的操作或使用也不会导致系统发生危险。必须为残疾人、老人、孕妇及带领儿童的人在使用该系统时提供安全舒适的措施。应当在轨道线路、隧道及车站站台、站厅、疏散通道、出入口、通风亭、列车车厢内及其他运营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各类发光导向、疏散、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安全标志。对于起火风险大的设施必须加以围护,减少可能的火情蔓延;在对火情及有害燃烧气体与热量控制的基础上,应保障有效疏散措施;铺设在地下车站、隧道及车辆上的电缆应不含卤化物,并避免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一旦发生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应能进入火灾运行模式,以保障人员疏散或灭火。 三、防火设计的重点提示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各种灾害中,火灾是首位的。所谓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1火源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引起火灾的火源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了解这些火源,将有利于防火设计。 电气火灾:绝缘老化、违反用电规定、电气设备设计或安装不当、过负荷、电气短路等,都可能导致火灾;生活用火引燃:如烟头等引燃可燃物;生产用火引燃:如施工中由电焊、气割、打磨、切割等的火花或其他火种引燃可燃物;人为破坏纵火。 3.2火灾应急处置预案的编制 在系统投入试运行前,设计单位应协助业主单位编制火灾应急处置预案。 3.3建筑防火的设计要素 疏散通道、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用楼梯及自动扶梯、隧道联络通道的设置;疏散能力;设备及管理用房的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 3.4消防给水与灭火装置的设计要素 消防给水系统、灭火器配置、自动喷水(或喷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 3.5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素 机械防烟、排烟设施的设置、防烟、排烟系统与事故通风的功能、防烟分区的划分、设备的排烟能力、排烟设备的耐热能力、送风量的要求 3.6防灾用电、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的设计要素 消防用电的要求、应急照明的连续供电时间、应急照明的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工作,需要给与重点关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更加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为实现这个目的,只研究设计导则还不够,还应该建立一套安全工程的设计评价体系。 安全工程论文:浅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就结合天津海河的改造、治理探讨城市与河流之间如何共同发展,既能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平衡、又能满足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 生态平衡 一、城市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剧增多,产生的生活污水也在增多。以天津为例,2009年,天津污水总处理能力149万吨/日,计划2010年日处理能力超过169万吨,没有数据能够准确统计出天津每天能够产生多少生活污水,但是400多万户家庭和数量庞大的企事业单位日常用水产生的污水数量远远大于目前的处理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还有很大量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掉了,如果不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会严重影响河道生态环境,甚至会污染地下水源。类似这种情况在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目前,各种洗涤用品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洁净,同时所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如果这类污水不经处理,仅靠河流自身的清洁能力结果只能是变成一条条污水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2.城市河流管理所涉及部门众多,而且又根据区划涉及到各个区的分局,管理权责不明确,普通百姓对职责划分不了解,发现了问题也不清楚该由哪个部门管理,造成了由“都管到都不管”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一些占用河道、违法捕鱼、随意排污等现象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的损害了河道生态环境。 3.对景观效果盲目追求,破坏了河道自然形态。这也是目前一些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经济发展了,人们对美化环境的要求极为迫切,部分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城市形象,一时间,河道景观建设大兴土木,原本原始的城市河流两岸变成了钢筋水泥平台,原生树木也被换成景观树木、草坪等等,一些城市经过改造河道后却造成地面下降,原因是钢筋水泥的河堤破坏了地下水和河流之间的水循环所引发的系列问题等等。 4.城市居民的素质有待提高,经过改造的城市河道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但也有一些现象是屡禁不止的,如随意网鱼、钓鱼、随便丢弃的垃圾等等,这不仅破坏了水质,同时也破坏了花了高昂价钱才取得的景观效果。天津每年都组织相关部门根据海河的特点向河流中放养各类鱼类,以改善河道水质,可仍有部分人员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利用管理部门管理漏洞,公然捕鱼,甚至破坏了公共设施。这里体现在管理部门的是管理漏洞,体现在违法捕鱼者身上就是道德漏洞,一些地方居民素质很高,这与严格执法、处罚力度高分不开,我们的城市管理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经济上的处罚可以改变一部分违法者的行为,提高其公共素质。 5.工业企业污水排放依然是城市河道治理的难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污水排放标准,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大型的工厂如棉纺厂、造纸厂都是沿河而建的,有直通河道的排污管道,时常会有新闻曝光,一些工厂违规排放污水,造成河流污染的报告,工业污水对河道的生态的损害是毁灭性的,工业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有害化学品如果进入河道,就直接进入自然循环中,河流水用于灌溉等农作物或动物吸收,最终会被人类本身所吸收,危害到人们的生存。 二、解决城市河流治理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市排污管网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争取达到污水处理率100%。积极拓展筹资渠道,科学规划市政排水管网建设,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各个城市实际情况不完全一样,如果有条件,如天津市利用海河改造的契机,封堵了所有通向海河的直排管道,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使所有的生活污水都通过市政管网流向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2.明确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杜绝互相推诿现象,对各部门管理职责通过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公布,开展建立相应的热线服务业务,鼓励居民提供线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有价值的线索进行物质奖励。希望管理部门能够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反映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这样和老百姓形成互动,会极大的调动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 3.科学论证,科学施工,发挥城市河道的综合性功能。因地制宜的分析每个地方河流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避免出现“政绩工程”现象。天津海河改造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天津对市内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以河流治理带动城市发展,今天的海河波光粼粼,河水清澈,已经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这条古老的河流已经不再只起到防洪、排洪的作用了,更是一条天津经济腾飞的引擎。这些成绩都是与建设者科学的施工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 4.加大立法级次,使城市管理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认为,法律不是用来惩罚错误的,而是树立一个规则,一个大家都知道、都遵守的规则。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河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巡查执法力度,逐步的纠正个别违反规则的人的行为,使其被处罚中认识到保护城市河流生态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5.重点治理工业污水排放,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只有认识到工业污水随意排放的危害性,才能真正的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治理之。本文认为,使工厂的排污与经营相分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排污的环境问题与企业的效益剥离才能使国家排污保准得以贯彻执行。即封堵所有的直排管道,所有工厂所排污水经过一次处理后均进入到市政管网到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这样能有效杜绝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所采取的违法行为。每条大的河流都是由众多的支流组成,会涉及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协同机制,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是解决排污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查出问题的企业通过媒体曝光,同时追究其法人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治理已经不单是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城市的事情,它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件大事,21世纪全球都强调科学发展观,人类社会都认识到生态不能复制只有维护,这就为今后城市河道治理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和思想认识基础。我国政府的科技兴国战略国策也对城市河道管理明确的了思路,那就是科学建设、实事求是、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城市河流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安全工程论文:工程教育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 【摘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下,各行各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我国重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文明。论文对工程教育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创新模式进行分析,通过阐述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现今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质量。 【关键词】工程教育;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创新 1引言 生产实习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工程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对安全方面的工作刚刚有初步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后就业情况不佳,且在实习阶段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成为现今较热的话题,而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成为相关人员应深思的问题。 2工程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工程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传统教育的继承,保留教育理论及实验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利用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新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工程教育理念的提出一开始只是针对一些理工方面的专业,近些年来,随着工程教育应用取得巨大成绩,使它成为全科系的教育理念。工程教育的意义有三个点:一是不断丰富现代产业竞争的手段,未来产业发展,单一的产业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产业融合越来越重要,而工程教育对于安全工程这类综合性专业的应用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二是科技化的必然方向,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而工程教育就是把两种技术相结合的桥梁,它不仅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转型还影响着科技发展的归宿。三是国情的需要,具有工程意识的高科技、应用型人才,管理协同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都会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经济繁荣的必经之路[1]。 3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 3.1生产实习的教育环节缺失 教师对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把握有偏差,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点,让学生在进行实习学习时,再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理解,可是从现在看来,这种方法似乎并没有显著效果。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因为没有针对课本知识以及教师自身对生产模式的不熟悉等原因,使教师也不能全面地对生产过程中的环节进行意义讲解,安全专业生产实习与其他专业的实习情况不同,因为高危险性,通常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集中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多以参观为主,没有专业的人员讲解,学生无法对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环节、危险因素、安全应对措施等情况进行了解,实习常常流于形式。 3.2生产实习场所的缺失 由于受高校扩招和企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了专业学生较多,而对口单位较少的状况,尤其是传统的工矿企业,因为安全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大量接受实习学生,再加之有的企业的生产方面涉及大量易燃易爆炸的危险品[2],实习生很有可能因为经验不足,为企业带来危害,因此,企业接受实习生的态度消极。即使有企业愿意接受实习学生的学习考察,也会因为核心技术保密、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谢绝实习团队进行工厂核心区域的实习,这就很难保证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3.3生产实习模式不完善 生产实习学习模式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困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也会因为场地较大,人员较多,学生活动性强等特点有所打折,教师还要估计到学生安全不能全身心投入讲解,而实习后的论文,由于学生在实习中并没有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导致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另一方面是生产实习经费不足,高校的实习经费都是有限的,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在为学生制定实习计划的时候,会根据经费适当减少一些环节的设计,这就难以保证学生全面地对知识进行学习。企业收取的实习费用越来越多,更加使得学生的活动经费捉襟见肘。 4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策略 4.1实行教学实习一体化 将学校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习结合起来,近些年来有学者研究表明,让学生身处于生产实习环境中的教学比传统的先教学后实习的学习方式,能更快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应打破“参观制”的实习方式,学校聘请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走进生产车间,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生产环节的每一个步骤。充分利用合理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等进行图、文、视频并茂的教学讲解,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问题地进行生产实习,从生产实习中寻求答案,在实习中,让学生寻求问题答案[3]。 4.2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可以和相关企业进行战略的产学合作,为企业长期输送大量优秀人才,使学校和企业成为利益的共同体,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对于生产环节易燃易爆炸的危险操作,如果无法近距离操作和观察就无法开展安全工作。因此,学校要组织力量对其进行仿真再现,建立一个仿真基地,将学生的实习分成实际工厂实习和仿真场地实习两个部分,对于基础的、安全的部分让学生到真正的工厂中学习,通过仿真工厂,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失误、泄漏事故、安全管理等情况分析,对安全管理知识进行应用。让学生把在现场实习考察中所学习的工作流程与仿真实习中地内容相结合,用实际流程辅助实践操作,再用实践操作检验实际流程,从而达到真正意义的生产实习[4]。 4.3完善生产实习模式 在管理上,不能依靠一个教师的单薄力量,全专业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投身生产实习的活动中去,教师们进行合理分工,将学生的安全、食宿、考评、教学等几方面的工作分别指派到相对应的教师身上,做到责任有人。在结束实习后,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检查,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报告质量为学生评定成绩。在活动经费上,安全工程专业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与社会上相关的企业公司合作,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吸引企业的教育注资,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在仿真工厂建设阶段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仿真工厂打造成学校的实习基地和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让学校和企业都能从中获利[5]。 5结论 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几点改革建议:实行教学实习一体化、建立实习基地、完善生产实习模式,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工程教育,注重对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提升其综合素质,这对新时期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实际实习提供帮助。 作者:牛美玲 单位:湖南工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为适应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需求,依托校企联合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等领域的合作,以服务雄安新区和“京津冀”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方式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等实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一套具有河北科技大学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的办学新模式。 关键词:安全工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建设 1.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化工、建筑安全为专业教学方向,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为重点,以实习实践课程由校、企共同指导考核为特色。”培养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具备扎实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2.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通识培养+联合培养”课程设置方案;通识培养阶段为第1~6学期,包括德育、外语、身心素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系列;联合培养阶段(与企业联合培养)为第7~8学期,包括应用专业类、技术研究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拓展类四个方向。其中,通识培养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系列分为应用专业、技术研究、创新创业和国际拓展四类(第5~6学期),学生可以对这四类进行选择,但必须与联合培养阶段的方向一致。通识培养阶段主要为理论课,联合培养阶段主要是实践课程。(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首先,收集国家安全行业的最新法律、法规及相关研究单位的最新技术研究成果。然后到化工、建筑类企业进行调研,与往届在相关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访谈,分析企业现场工作急需的安全知识及技能;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应重点讲解的内容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例如,了解当前化工企业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关于企业选址、布局及生产中的隐患问题等,有针对性地调整化工安全等相关课程内容,删除与当前规定不符的内容,由董文庚老师等与企业合作开发编写《化工安全原理与应用》《安全检测》等教材。(2)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专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形式,优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功能。首先,积极向学校争取实验室建设资金,完善本科实验条件。其次,实习的教学要求在合作企业中进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个性化教育和毕业设计都要求与企业导师结合。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选取“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技术主要由企业导师负责,进度及格式等由专职导师负责,实现学生技能方面的零距离就业。3.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思路以及校企资源优化整合的建设目标,与石药集团、河北诚信化工、河北电力建设集团、河北道桥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争取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食宿的经费。与安监局、企业合作,共建“河北科技大学安全培训中心”,获得住建部“一级机电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资质,成为集教学、实习、培训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综合实践基地。 二、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方式改革 1.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知识、技术共享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队伍。首先,以共建的实习基地为基础,安排专职教师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大学为企业人才进行理论提升,企业为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培养”的目标。另外,建立强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聘请行业内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或高级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二是在实习阶段聘请企业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为校外实习导师。学校还出台“双师双能型”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鼓励政策,如青年教师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评职称时优秀考虑。学校还每年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去国内其他高校进行短期访学,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调动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声情并茂与视听相结合,使传统教学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校企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理论教学内容以学校教师为主,案例及实践教学内容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 三、教学效果考核体系的构建 1.加大理论课课上讨论、回答问题、作业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30%~50%,每次课程结束后评出成绩交给授课教师;实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规范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实践课程采取答辩与作业相结合的形式考核,加强对学生理解、分析和综合解决能力的考核。答辩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企业工程实践有机融合的特长。通过共建校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培养的课程内容、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提升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能力,不但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学以致产”的步伐,还锻炼了青年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工程教育、实践能力。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摘要:本文根据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以农业院校安全工程的特色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为指导,综合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现有培养方案的问题以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经过教研室的探讨及修订,介绍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 关键词:安全工程;培养方案;修订 安全工程专业最早是从煤炭行业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安全工程专业逐渐发展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地质冶金、电子电工、铁道交通、环境生态、核能源、建筑等行业。但未有一所院校的安全工程涉及三农(农村环境安全、农业生产及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安全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发生:(1)农业机械化生产迅猛发展,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有机户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农机事故的增加;(2)镉米事件引发的各种农产品安全问题;(3)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和幼童的数量加大,因此产生一系列的公共安全问题;(4)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扩大,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是国内第一所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农业院校,专业依托学校农业的背景,以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依靠,拟发展化工安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以及环境生态安全等四个方向。拟在培养能够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人才,解决农村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虽然国内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目前的安全工程专业尚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各高校在大安全基础上发展不同方向。因此全国各个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存在差异。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刚刚起步,在培养方案设置及优化上处于探索阶段,根据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及修订进行探讨。 1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反馈信息 从现有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没有明显的侧重方向,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均属于“大安全”,跟开办专业时拟发展的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化工安全、环境生态安全以及农村公共安全方向相差太远。因此,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现有资源,增开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清洁生产、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等课程。另外,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课程偏少,安全工程是工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此次修订,增加了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设计课时,将实验课程模块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根据我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毕业生工作中所需知识的反馈情况,我校培养方案中选修课中的一些课程及课时设置不合理。如: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与环境工程中部分内容有大量重复,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与安全管理学、安全评价等课程重复率较高,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也与安全管理学中部分内容重复。增加了安全管理学的课时数,调整了相应教学内容,将安全评价与预测设置为必修课程,增加课时量,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课程去掉。增设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2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修订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1]。培养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本专业的发展。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实施手段、内容、评判标准等内容,也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更决定了人才成长、发展的方向[2]。为了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合适的培养方案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作用。培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修订及设置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设置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以现有的教学基础和经验为出发点,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修改。经过探索和讨论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包含四大模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教学以及素质拓展。其中公共课和专业课都包含了两部分,选修课和必修课,实验课程包含在必修课程中。实践教学模块是必修课,包括了设计、实习等。素质拓展为课外选修课。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意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3.1课程设置 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必修)根据国家要求进行设置,包括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政治、外语、物理、化学和军体类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政治类课程缩短了理论教学,增加了实践部分。专业必修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是学生掌握安全基础知识理论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课程有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检测技术、工业通风与防尘、职业安全与健康、化工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安全评价与预测、环境工程学。另外,为了扩大学生的安全知识面,有更广的就业面,开设的选修课包括安全法律法规、燃烧与爆炸学、安全心理学、危险化学品管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安全信息与数据库、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课来充实自己。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将实验进行综合模块化,并增加了部分实验的课时。主要专业实验:现代工程制图实验、安全工程基础实验、安全管理实验、安全技术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等,实验中包含了各个专业课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综合性实验。在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化工安全课程设计、工艺通风与防尘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设计的基础上,还开设了社会安全教学实习、工业安全教学实习、农业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社会调查、金工实习等多个实习课程,意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3.2课时设置及学分要求 在安全工程所有的课程中,公共课程根据国家要求,设置18学时为1个学分,公共课必修课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设定学分为84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方案要求至少选11.5个学分。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特色,以及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适当的学时,24学时为1学分,总的学分为39学分。专业选修课设置12学分的课程,学生选择9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环节,有28.5个学分,素质拓展不计入总的学分要求中。综上,本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学分要求总计172个学分。 4小结 总之,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师[3]。我校安全工程开办不久,培养方案还在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断改革更新。但改革是困难的也是必需的,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需要长时间的探讨与研究[4]。如果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其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必然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从而辜负社会期望[3]。本文根据学校专业特设及现有安全培养方案存在问题、毕业生的反馈等介绍了本校农业特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情况。 作者:卢丽丽 魏祥东 廖婵娟 蒋娇莲 苏龙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课程体系优化 摘要: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受限。瓦斯地质研究是煤矿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进行瓦斯地质方向本科人才培养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基于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和目标,对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 关键词:瓦斯地质;安全工程;课程体系;优化 1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较少。[1]煤层瓦斯是地质成因的,受地质条件的控制,为了解决煤矿瓦斯灾害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瓶颈,河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瓦斯地质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瓦斯地质学科,首创了瓦斯地质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为我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瓦斯地质学科逐步完善的历程中,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各种形式培养了大批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如1985年经煤炭部教育司批准我校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班,培养了一批瓦斯地质专家;1982年原煤炭工业部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和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新一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培训班,对工程技术人员普及了瓦斯地质专业知识;研究生学位教育方面,招收少量的瓦斯地质理论与应用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较高层次的瓦斯地质人才;但在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河南理工大学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瓦斯地质基本知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瓦斯地质学课程。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层次上。这样的培养层次,一是瓦斯地质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二是由于缺失本科阶段瓦斯地质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瓦斯地质方向人才培养困难和生源不足。因此,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为了满足我国煤矿急需培养大量的瓦斯地质人才的实际和我校瓦斯地质学科的未来发展,河南理工大学从2011级开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本科班,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目前已毕业两届。 2瓦斯地质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既能反映出学科的主要知识,又要符合知识发展的规律、时代的要求与前沿;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调整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促使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其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2]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5]瓦斯地质学科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旗帜和标杆,进行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加强瓦斯地质专业的建设对保持瓦斯地质学科领先地位和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为了瓦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本科层次上依托安全工程专业专门新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为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方向开设初期,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国内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需求以及参考安全、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瓦斯地质方向经过6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反馈信息和相关高校的调研发现,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部分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等突出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建设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对培养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继续保持河南理工大学在瓦斯地质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目标 以“素质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知识是载体”的新型人才观为指导,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瓦斯地质学科特色,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用人单位对瓦斯地质方向人才要求,探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从教育学、人才学和瓦斯地质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建立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对应的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以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为基础,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瓦斯地质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地质、安全)有关专家、学者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会议交流、讨论,确定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实践内容、教学实验内容等,并与现场积极联系,建立瓦斯地质工程实习基地;以理论课程和实习内容、实验内容为主题,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与瓦斯地质的相关度,讨论分析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和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确定各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学时等。最终构建瓦斯地质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瓦斯地质方向培养方案,实现如下培养目标:(1)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岩石力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矿井瓦斯抽采、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勘探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2)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国内外能源矿山、煤层气、页岩气发展需求,具备到能源矿山、煤层气和页岩气等相关单位进行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地面勘探开发,煤矿瓦斯地质、瓦斯抽采、瓦斯灾害防治等各类设计、施工及安全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监察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3)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匹配,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要求,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立了瓦斯地质等4个专业方向。按照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思路和目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整体要求和瓦斯地质方向的优势、特色,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图1),优化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性,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该方向课程体系总学分194,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98.5,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26.5,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38(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总学分31(不含课内实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5]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的4个方向设置相同的通识课程,总学分98.5,包括思想政治类、军训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理化类等[6],以必修课为主。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是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所设立4个专业方向都要求开设的专业课程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备的课程,同时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共设置11门课程,课时256,学分26.5,全为必修课程。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该方向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发展个人能力的坚实基础,是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的一类课程,该类课程对于后续方向专业课程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设置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影响较大,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15学分,其中必修课4门,学时144,学分9,选修课6门,学时192,学分12,限选6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有直接联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所必须学习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23,其中必修课程3门,学时128,学分8,选修课11门,学时336,学分21,限选15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来看,方向专业基础课以必修课程为主,目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向专业课程增加了较多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了能适应未来需求和多元的工作环境(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6]通过实践教学,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7]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军训、工程基础实训与实践、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外,结合本专业方向特点,特别增设了地质基础实习、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生产实习,并建立了登封地质实习、鹤壁生产实习等实践实习基地;并针对本方向专业特色,开设了瓦斯地质、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和矿井通风与除尘等特色课程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对专业方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结合现场实际和科研项目,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设计优化,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结合现场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科研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学分为31个,学时为33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 5结束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应以现代大学理念和新型人才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坚持专业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培养高素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作者:闫江伟 张明杰 单位:安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我们根据青岛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及优势学科群和社会的需要,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为主的特色培养方向。我们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为土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制造等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由于政策环境好,社会需求大,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就业单位以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为主。文章介绍了土木施工安全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对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安全工程;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培养体系 一、引言 自设立“安全工程”专业以来,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都带有一定的行业特性,涉及如能源、化工、建筑、机械等诸多行业[1,2]。国内外高校安全工程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个是强调行业特点而忽略了安全科学的共性,另一个是过分强调安全科学的共性而忽略了各自行业的特殊性[3]。安全科学与工程成功申报一级学科对安全工程的定位和发展以及高校安全专业办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拓宽了思路。青岛理工大学为编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深入全国10余所代表性高校、工矿企业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和探讨,为构建凸显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分析 (一)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优势学科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建筑、环境市政、能源机械等学科特色鲜明,依托优势学科群,学校大力发展安全相关类学科,其中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安全工程专业依托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城市灾变预防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能源与环境装备重点实验室等良好的实验和工作条件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工业生产安全等特色培养方向。 (二)安全工程专业目标及定位 胶东半岛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还有以油气安全为主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煤矿安全为主的山东科技大学、以化工安全为主的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及自身优势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为主的特色培养方向,与上述高校形成错位培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立足为土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加工及制造业等行业输送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安全工程设计、风险评估与咨询、安全监管、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1.社会需求及政策要求。(1)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多发,总体形势依然严峻。(2)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除矿山、建筑、危险物品等高危险行业外,一般工业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3)国家《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为安全生产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就业情况分析。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历年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几乎全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每年约1/3以上的毕业生考取国家“211工程”等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生就业单位多以中建、中铁建、中交、华润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涉及土木建筑、石油化工、机械、船舶、安全生产服务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由于历届毕业生在单位的优良表现,就业单位(如中建八局等公司)优先招聘本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3.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必须配备专门的安全工作人员,这给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市场,此外,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愈发乐观,就业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三、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特色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1.课程设置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知识划分层次,课程分为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专业课模块是建立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胜任未来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安全工程专业概论、火灾爆炸预防控制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机电安全工程、安全评价、工业通风与除尘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建筑安全、工业安全、公共安全三个方向,其中以建筑安全方向为主。2.第二课堂。本专业设有外聘专家委员会,包括政府安全管理部门人员、企业安全管理者等,专业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从不同角度讲述实践中的安全管理知识或经验,丰富学生课堂外的专业知识。本专业有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进行实习。自大学一年级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成立科研小组,协助导师完成科研工作,锻炼学生科研能力。 (二)土木施工安全特色的体现 土木施工领域主要包括房地产及商业地产、地下工程以及道路桥梁、码头等。相关的作业种类包括建筑施工、机械加工、电气作业、爆破等。在学科基础和专业课模块中设置了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概论、工程测量、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及安全、机电安全工程、建筑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课程,构建土木工程与安全工程基础理论、土木工程(含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建筑消防工程等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体系。 (三)大安全多学科能力的补充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跨学科课程、跨门类课程、专业选修课选择相应的课程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 四、土木工程施工安全实践能力培养 (一)开展实践教学情况 安全工程系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定期召开由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参与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和产学研座谈会,并成立了外聘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已与中建八局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实践和产学研平台。学生可以在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入这些企业,既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也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 (二)创新创业教育 每年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召开会议,联系企业到校园内举行招聘会。创业方面,为学生讲解最新的政策,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鼓励学生申报专利。另外,青岛理工大学有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 (三)科技竞赛 本学科教风和学风严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科技创新、创业设计等各类大赛。 五、结论及展望 强化建筑安全特色,同时根据需要在建筑安全方向注重建筑施工与建筑消防并进,一旦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建筑施工安全方向的就业机会势必会减少,而另一方面消防人才开始紧缺,我专业近两届也有毕业生开始进入消防部门工作。同时加强发展建筑施工涉及的工业生产安全方向,如建筑施工涉及的机电安全、特种作业安全等。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列出了多门消防安全和工业生产安全的选修课,做到未雨绸缪。 作者:谭清磊 撒占友 王春源 张永亮 刘杰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探讨 摘要:在经济趋于世界一体化的同时,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设计国际化教育模式,从而培养适应时展的国际型人才。安全工程专业作为越来越受重视的工科专业,其全英文教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大学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度。文章针对煤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探讨建设全英文教学体系,从授课形式、教材建设、测试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致力于建设具有教学优势,能够打造本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全英文教学体系。 关键词:本科生;煤矿安全工程;全英文教学 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当代,全英文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与国际接轨、适应教育国际化方面做出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大举措[1]。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根据本校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全英文教学[2-5]。如何规划建立重要学科的全英文教学与授课体系,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的国际化人才,以及在建立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所以要大力发展全英文授课体系,有以下几个原因。1.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我国学生英语能力普遍只体现在读、写,由于环境造成学生在沟通方面听不懂、不敢说。全英文体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使得学生摒弃只是以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为目的而学习英语的思想。让学生在双语环境下学习英语,通过听、说来大大提高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扩大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开阔眼界,从中学习前沿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2.提高学校竞争力。学校通过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引进国际化教学方式,与国际教育进行接轨,教学面向国际,既宣扬了本身特色,也从国际当中学到了知识。学生提升了竞争力,从而学校的就业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3.吸引国际留学生,面向国际进行招收[6]。随着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使得一些国际留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不用过多在乎语言方面上的障碍,并且能够更多地了解本学校的专业特色,使得更多的留学生有意向来本校学习。非英语国家的高校都开始或有意向进行全英文教学体系的建设,这对学校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提高有较大的意义。“矿井粉尘防治”作为矿业安全领域的导论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中国矿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因此该门课程的全英文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授课形式 传统的授课形式注重将知识条例按照灌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种形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以通过考试为目的,使得学生不能发现学习的乐趣。全英文教学的授课过程是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专业典型的课程为原型,使学生除了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外,还促使其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传统的授课形式与全英文授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言氛围、思维方式以及知识获取途径等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应在授课过程中做出一些改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分别尝试了以下改进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开拓思路。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的形式,多向学生抛出比较发散、回答面广的问题,开动头脑风暴,凡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均应该鼓励、启发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 在实验课上,除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其动手能力外,还应采取讲课与练习不同的结合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问、思考,再提问、再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讨论式教学 在课程安排中,应在教学课程过程中穿插两到三次讨论试教学。在讨论式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会在这节课之前一段时间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应涉及之前所学的知识,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也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然后在讨论式课程中,对该问题给出一个理性的回答。另外,也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作为该课程的上课形式。针对之前的学习,提出一个可讨论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辩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通过辩证分析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案例教学 选取比较经典、发生时间较近的煤矿事故案例,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预防措施、责任人以及从中应吸取的教训,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对课程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掌握事故分析方法。并且,通过分析使学生加强安全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提供经验,防止有同类型的错误发生,或在发生事故时做出正确的决定。以上是在教学课堂上做出的改进,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加深学习内容理解的效果。 二、教材建设 为了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使学生真正走在时代前沿,了解本专业先进技术,在课堂上了解一定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引入一个领域,而真正要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刻认知还需要自己在这方面的大量阅读与学习。因此,除了改进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外,为学生提供一本既涵盖当今先进技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本门课程,又可以使学生轻松带入的教材尤为重要。全英文教材的编写要兼顾专业与语言两个方面。例如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矿井粉尘防治”,在课程改革之前,本门课程的中文教材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粉尘防治理论及技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调研、收集国内外同类课程教材选用情况,从中选取出几本能够很好地将本门课程的知识网络涵盖,并将其中较为基础的内容截取出来,结合优秀的学术期刊论文重新整合成一本适合国内本科学生阅读,能够在书中既学习到基础知识,也了解到学科前沿技术的教材。此外,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电子形式传播知识的途径成为一个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为一些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记清楚或者有些小疑问提供了方便,。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会将上课全过程录成视频,经过剪辑后放到网上,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使得学生带着新问题在新的一节课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本门课程专门设计了网页,学生可以根据网址登录到矿井粉尘控制这门课的网页中,这个网页涵盖上课视频、讲义、幻灯片以及教案等学习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学习。除此之外,如果学生仍旧有一些问题,可以在网页上留言提问,有专门的人员定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将传统课堂与网上课堂相结合,使学生在课上听讲提问,课下反复观看复习,完美地将课本与电子相结合,大大提高授课效率。 三、测试形式 传统教学中考试一直是作为鉴定学生最后成绩的标准,在全英文教学中也应当是重要的环节,但是怎样的测试形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该门课程主要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教学过程中的分布式考核形式,摒弃之前的一次考试就可断定学生成绩的形式,即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次不同形式进行考核,最终成绩应为几次考核按照一定比例的综合作为评定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考核情况对之后的课程进行调整,尽量使更多的学生达到理想的状态。在考核上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在授课期间增加几次随堂测验。随堂测验通常在授课结束后剩余的一小段时间进行,所出题目比较简单,往往是这节课或上节课的一些重点,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可以记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此过程不允许相互讨论,独立式完成。2.安排课程论文大作业。教师在授课初期即将作业布置下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学生可在今后的授课中认真听讲,从中去找资料,或者在之后的课余时间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安排时间进行汇报,学生要将准备的内容转换成幻灯片上台汇报,在汇报结束后老师会针对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其中,老师布置的问题可以是多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取一道题进行发挥。汇报形式可以为单人汇报或小组汇报,若为小组汇报,其在课余时间需要找出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最终选取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而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整个小组进行回答。老师根据幻灯片制作、汇报内容、表现状态等内容进行打分。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测试,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两次测试的得分进行整合,得出该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之后的最终成绩。通过上面对测试环节的改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摆脱“高分低能”这种不良现象,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全英文教学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教学体系的合理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校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型人才。矿业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全英文体系建设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对授课形式、教材建设、测试形式进行了改革,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合本专业的面向国际的人才,并在全英文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更正一些错误,完善考核措施,优化教学理念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程健维 张西西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工程论文:食品安全工程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科学的技术,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生活水平得到相应提高,人们也就对食品的要求和需求会逐渐的增加。不仅要对食品使用性的方便、卫生的清洁和无毒害以及食品的安全提出了相关的要求的同时,也就逐渐的对食品的色、香和味以及营养提出了比较合理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能够适应生活节奏快和不同消费的人群。 关键词:食品安全工程;措施;分析 保障食品安全就要使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从采购原材料到生产,严格控制每一个程序,同时加大检测力度,使食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重视产品生产加工以及运输过程;其二,食品的原材料涉及很多农副产品,这样食品安全就与农业生产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要添加大量的激素或者农药化肥,要对相关类别的药物进行全方面的科学合理的利用,还要随质量控制进行合理的把关,对食品安全存在的各个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并且还要从基础上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掌握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进行合理的预防,我们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抓好。 1完善制度,加大惩治力度 生产、检疫和销售三个方面是食品安全问题中涉及最多的方面,只有配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才能够保障食品安全,使食品安全能够有法可依,食品安全无小事,用法律保障食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手段和要求,来对违法销售进行相应的惩处。在农产品种植的过程当中,就会经常的出现化肥和农药以及有害的残留物等现象,激素类农药以及劣质的原料和有毒的物质进行制造食品时,要对那些违法者加大力度整治,对于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也必须要痛下决心,从而对广大人们群众的消费和饮食进行有效的保证,最终能够从实质有效规避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全面进程,国内食品安全领域的相关规定也趋于完善,不过因为利益等因素,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举例说明,国内的三鹿奶以及皮革奶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显示了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还要监管力度持续增加。对违反规定的现象要依法制裁,同时针对食品的安全也一定要从下述几点予以有效的治理。特别是一定要第一时间的构建完善的信用审查机制,针对信用存在问题的企业,若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那么就要提高监管力度。 2不定期的举办技术培训班,讲解农药安全使用制度 针对使用农药的有效方式予以安全培训,在此基础上激发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因此实施合理且有效的养殖举措。开展培训班,培训班要以教育授课为基点,在此基础上依附于经济的角度,为农民对农药使用安全的重要性予以全面探究。针对农药的贩卖人员,要建议其了解农药的一般使用方法,因此可以有效的辅助农民对田地的农药予以整合。针对乡镇的上级领导,让其掌握农药的主要危害,同时要严格遵守农药的使用原则。 3农药执法工作加强,联合执法网的组建 一是加强立法。调查材料说明,过量或违规使用化肥农药,与一些农民急功近利,种植操作随意有直接关系;动物饲料屡出问题,与一些黑心企业,为降低成本,胡乱加入添加剂有直接关系。饲料管理,目前仅有相应的指标,不过还未出台“饲料法”。若存在问题,无法予以惩罚。所以一定深化法律法规的总深度,让农民遵循操作规程,饲料生产单位要依附于法规。同时要深化行政监管力度。上级主管系统要以实际作为切入点,肩负责任,根据法规予以奖惩,全程予以监管,在此基础上依附于农业系统规定的等级指标,和上下级系统深化检测、检验以及审查,做到公开、公正且透明。下乡蹲点和扶贫干部也要把帮助当地群众致富与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规范种植操作统一起来,避免顾此失彼。三是加强科技指导。应当看到,过量或违规使用化肥农药,也与土壤日渐老化、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逐渐提高的问题存在内质关联。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化科技研发力度,遵循合理种田理念,避免土壤老化以及害虫抗药性问题;一定深化对农民的专业培训工作,侧重于构建一支专业技能达标的职业农民队伍。 4相关职能系统要深化监管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的监管系统要参照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与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监管的层面深化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对前沿的监管模式予以持续的完善,此举措为治本之策,切实用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作者也要遵循次理念,要有担当。同时要构建问责制,将问责制渗透至食品监管系统,同时将其纳入至《食品安全法》。也要建议有关的系统分类出台食品领域具体准入规定,将其视为从事此行业的先决条件。 5加快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过程管控 围绕建立广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防控体系,抓住食品源头、高风险品种和重点环节先行试点,大力度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水平。5.1抓食品源头可追溯。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试点,建立涵盖部门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等多项功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目前已有500多家认证生产主体纳入追溯系统管理,实现了认证农产品可查询追溯。5.2抓高风险品种可追溯。以安全风险高的肉制品、乳制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白酒、食醋为重点,在食品生产加工聚集区率先推动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5.3抓重点环节可追溯。抓住食品安全重点环节,积极探索食品安全全链条可追溯,真正实现过程全覆盖,质量可追溯。在食品流通环节,实行了“电子一票通”,把企业销货单据、索证索票、台账记录纳入信息化管理,生成随货通行的电子台账,做到产品流向可查询、可追溯。在餐饮环节,建立了餐饮服务电子监管平台,将大型餐饮和学校食堂纳入动态监管,实现了原料购进、索证索票、添加剂使用、餐厨废弃物管理、食品留样等关键环节可追溯。5.4抓监管过程可追溯。把执法过程管理、痕迹管理纳入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了综合监管信息平台,采用卫星定位和二维码识别技术,对执法人员准确定位,实时反映执法过程,上传执法记录。执法人员随身携带移动执法终端,随时可以查询辖区内全部行政相对人基础数据信息,并将现场检查情况实时回传监管平台,实现高效处置、层级监督。5.5加重处罚,对法违纪行为及时曝光严惩。立即立法,严格把关进口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的审核,禁止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的进口。对现有有毒转基因主粮严禁种植、销售,把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食品集中销毁。对制造、销售有毒粮食、食品、鱼肉、蔬果、进口和推广美国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者,判以重刑并罚其倾家荡产。(重罚违规食品生产企业,有效遏制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对涉及粮食、食品、蔬果、鱼肉等种植、养植、加工、销售企业取消私有化,一律有政府组建集体企业经营,所得利润,除工资、福利、合理再生产提留外,一律上交国家财政。综合上文所述,因为新的食品安全的问题会不断的出现。因此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也不是一项权宜之计,并且也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就能搞好的,而是一项需要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共同负责的一个长期的任务。目前我国已经积极的对食品安全的力度不断的加强了监督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并且在一些领域当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因此,在政府以及社会各个阶段的共同努力之下,食品的安全也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作者:龚慧英 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北湖社区工作站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初探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有效改善我国小康生活分布不均的情况、实现小康生活的平均化是当下主要任务。在饮用水方面,城市的饮用水净化程度较好,是高品质的生活用水。与城市相比,农村的饮水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下需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设计,让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放心的水。本文主要介绍了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该工程主要建筑物占用土地很小,地下引水廊道和输水管道在块石砌筑与输水管线铺设后即进行回填,不永久性占用耕地,也保障了农牧民群众的日常饮用水。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 1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供水规模34.95m3/d、12.91m3/d,该工程主要建设任务是:新建水源引水廊道2处(各15m),铺设输供水管道20.15km,10m3清水池2座、30m清水池1座。修建各类控制(分水)、检查、消防井10座。依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表1.0.3集中式供水工程类型划分,本工程的供水规模在200m3/d~1~000m3/d之间,因此本工程类型为Ⅳ型;根据我国的防洪标准,本工程的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工程的结构设计依据《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以及有关规范进行。地下引水廊道和输水管道在块石砌筑与输水管敷设后即进行回填,不永久性占用耕地。工程主要建筑物占用土地很小。 2调节建筑物设计 2.1分水、检查井设计 为了使得方便管理线路的配水、分水以及调水,要在主、支管道的分水处建立分水井,同时如果两个分水井之间的距离已经大于800m,就要在中间设置检查井,共设分水、检查井10座,为圆形,井口内径1.0m,深度2.2m,井壁为M10浆砌石砌筑,顶宽0.3m,底宽0.5m,井底用0.1m厚C15砼浇筑(无水)或用0.3m厚砾石铺筑,距井底0.2m处接PE管,井内设爬梯,井盖用钢制保温盖板,厚度10cm。 2.2清水池设计 清水池设计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输水管道和设备等维修时不能满足基本生活用水需要Ⅲ型工程,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1~150.42m3/d,调节构筑物的有效容积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40%计算,取40%。经计算,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圆形钢筋混凝土清水池》04S803型,有效容积为500m3圆形钢筋砼清水池1座,池内径14.0m,池深3.5m,池底埋设C15砼垫层,池体全部采用C25现浇钢筋砼。排污井设计设计为钢筋砼矩形结构,池长2.32m,池宽2.1m,深3.1m,池体全部采用C25现浇钢筋砼。 3防洪和抗震 对于防洪的设计,本工程的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1997,本工程所在区域的地震烈度不小于8度区,从GB18306—2001图A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上查得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g,相应的地震烈度为8度。 4水质处理 常规处理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是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净水工艺,主要去除水中的浊度、悬浮物、胶体、色度、微生物,该工艺使介水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一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集中供水规模较小,完全处理工艺所占比例较低,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运行管理不到位导致水质合格率较低。膜处理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水处理技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不同孔径的膜进行水与水中颗粒物质如离子、分子、病毒、细菌、黏土、沙粒等筛除分离的技术。常用的膜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与传统的水处理工艺相比,膜处理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对原水水质变化适应性强、分离范围广以及分离效果高等优点。针对农村不同的水源水质,选用不同的膜技术进行分离、截滤、去除水中的有害污染物。在本工程的地下水源中含有高毒性或有害的离子如氟、砷仍然普遍和严重;纳滤能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离子,特别是高价态离子,纳滤系统可除去大约67%氟化物,砷的去除率大于93%。经净化后的水样,各项检验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G/T5750~-2006,产水口感好。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在不断的深化,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是我国政府尤为重视的一个项目,随着中央财政补助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于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但是由于农村饮水工程量比较大,因此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设计尤为重要。 作者:马力强 单位:渭源县水务局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摘要: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环境下,为培养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以目前的教学现状,从多角度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多元化”改革措施。对安全工程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网络 一、引言 安全工程的发展是以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事故为基础,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辨识与预测,进而防止或减轻事故损失。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世纪安全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具有掌握一定专业英语词汇,能熟练翻译并阅读专业英语材料的专业人才,及时了解专业学科在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然而,由于安全工程所可涉及到矿山、建筑、化工、交通等领域,且各个领域均具有其各自的生产特殊性,使得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目前,在网络发达的新环境下,学生往往借助网络媒介对专业英语进行翻译查询,若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安全工程英语的特殊性,结合网络发达的新环境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能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措施。 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工具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应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通过多方研究调查可知,大多数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差。教师若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环节,很容易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长独角戏的现象。最终,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仍会收获甚少。经分析,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参考教材匮乏 目前,在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主要使用是樊运晓或司鹄主编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前者偏重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涉及面广,重点不突出。而后者虽在内容上考虑到了理论介绍和行业应用,但由于很多篇章直接摘取自英文科技论文,在教学实践中难度偏大,学生接受度不高。此外,教材所采用的模块基本上以“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形式为基础,忽视了对一些专业方面的常识引导。学生觉得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大学英语的学习差异不大,对书本的文字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师应具有高标准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背景,还应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才能将安全专业课和英语课的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由于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多个领域的安全知识,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范围较广。要上好一门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外,对于不同行业的安全问题,也应有一定的掌握,否则,会出现由于专任教师在科研上的研究重心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过程中,对教师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掌握程度。此外,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讲授时,若仅采取传统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翻译、阅读为主,听说为辅,则会使得课堂中的互动性不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尤其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环境下,学生在枯燥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集中精力听课,采用低头玩弄手机等方式以消磨课堂时间。 3.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性不强,若不准备考研,或去国外及外企工作,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中英语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证及应付毕业找工作。且目前用人单位较重视英语四六级,他们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尤其是面临专业英语的词汇生僻难懂,词汇量大且涉及面广,复杂长句较多时,这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积极性更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文翻译,也通过网络翻译不加思考的敷衍完成,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更难达到要求。 三、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现象,若要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应让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利用查阅工具书及运用语言传递的方式,及时了解新知识、新动态。(1)专业英语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多元化。即任课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专业英语授课,如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看录像听录音,写报告等多种形式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可采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2)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应多元化。在平时学习上,为使学生们了解安全专业的前沿性发展动态与实况分析,英语知识的学习,除了课本中讲解的内容外,还应加入时事英语,即及时分析当前最新的国际前沿专业情况和国内动态安全分析,让学生多元化获得本专业的知识与信息。(3)专业英语的任课老师可由一名教师为主,多名教师为辅,共同完成专业英语的授课。如,可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授课过程中涉及的不同行业,结合教师的研究领域进行专业英语专题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4)考试方式应多元化。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等笔试或其与口试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笔试主要涉及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课堂问答等考核内容。开卷笔试时,允许自备词典和其相关工具书,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免出现考前突击背书就能通过考试的情况。口试可以小演讲的形式,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通过查阅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制作PPT进行演讲,老师和学生们针对学生的演讲内容,随机、及时向演讲者提问,要求演讲学生做口头解答。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30%、演讲成绩10%,及考试成绩60%组成。(5)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应多元化。教师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此外,授课老师可公开QQ、微信、也可建立网络群,将课件和教学重难点在网络中共享,便于学生网上查阅,也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 四、总结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环境下,为培养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以目前的教学现状,从多角度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多元化”改革措施。(1)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思考。(2)专业英语的任课老师可由一名教师为主,多名教师为辅,结合教师不同的研究领域设置专业英语专题,共同完成专业英语的授课。(3)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等笔试或其与口试相结合等方法进行。(4)教师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性。 作者:吝曼卿 周德红 张民波 贾沛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探析 摘要: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显,不仅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农村地区各种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饮水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地区水资源匮乏、污水排放量大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所以必须要通过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等方式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以目前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讨论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性评估模式,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饮水工程;安全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可持续评估 1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1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区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日常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许多影响工程管理质量的问题。不论是工程项目法人管理、乡镇水利站管理或者是农户自行管理,都存在欠缺。 1.2提升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质量的方式 必须要先认识到饮水安全管理工程的基本性质,因为饮水质量直接影响当地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准公益性质的工程,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政府必须要从财政等方面加以扶持。从政府的角度,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必要条件。因为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准公共性产品,具有行业垄断性质,所以政府必须加以监管。政府的监管目标较多,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保证供水工程日后运营的正常进行,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还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提升工作效率,利用相同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目前常见的政府监督管理工作内容集中在市场准入、项目建设价格监督、水质监管等方面。农村地区供水市场化模式建设的选择,离不开不同地区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资源背景等。所以各地区的政府可以通过私营机构运营的方式来减少失业部门的工作压力,提升事业部门日常生产效率。作为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如发达国家,所以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的方式来优化供水系统经营权,这也是目前国家改革的重心之一。工程项目产权,是目前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要点之一,以为与改革相关的法律条款正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各种政策以及配套政策也更适合农村地区,所以更要看紧产权,放开经营权。 2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可持续评估 2.1构建可持续性评估体系指标 以当前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性评估指标发展情况为基础,针对工程项目存在的基本意义(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分别提出不同的构建目标以及构建环节;首先要先选定目标层的代表项目可持续性,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大方面提出可持续性评估模式,并构建专业化的评估体系准则层。其次要选择一些经济性比较强、社会性、环境性良好的细性指标,利用这些细性指标来构建专业化的评估体系指标层,并且还要从项目的综合评估等角度出发,提升持续性效益收入。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长效建设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细节较多,且所有的环节都集中在环境、社会以及经济这3个方面[1]。 2.2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可持续性评估模型构件方式 以PPP模式为基础,融入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3种必要因素,提出如何构件可持续效益模型。工程可持续性效益影响要素较多,投资回收期、投资就业系数、项目环境影响、工程建设资金保障率、脱贫人口变化、污染物排放量、供水增长率、科教文卫效益、对周边生态影响、经济内部收益率、收入分配效益、可持续发展效益、经济净现值、群众满意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建设都是常见的要素。因为PPP模式当中,所有的项目投资主体的日常投资期望是不同的,所以工作人员可以自行对私人投资方在工程项目总投资中占到的份额进行设定。假定公共政府部门在项目投资中所占的比例,结合私人投资期望经济以及社会、环境效益所占权重,明确公共政府期望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值权重,从根本上反映出不同工程项目建设,不同角度的期望值。以上文提出的可持续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通过层次分析的方式,将其分成目标层、标准层、指标层等。首先要将可持续性评估模型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目标层、准则层以及项目指标层。之后使用标度法计算模式,对不同层之间的因子指标进行评价,计算出相应的判断矩阵。对矩阵特征以及矩阵的向量特征等进行计算,得出对应的本层指标针,并计算相应元素权重。除此之外,还要计算矩阵一致性标准模式,对矩阵的可靠性以及矩阵一致性等进行验证,一致性检验指标数值越低,代表结果越理想。针对目前农村地域饮水安全工程指标评估发展的情况,通过专家打分法等模式,对指标进行分级处理。还可以将专家赋分和不同项目日常建设细分指标的权重融合,求二者的乘积。汇总不同隶属曾指标,将不同隶属曾指标的分数进行求和处理,并汇总,得出最终的经济效益值、社会效益值以及环境效益值[2]。 3实例分析 该工程贵州省某市,辖区内有经济开发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工程项目建设总经费投资6000余万元,财政补贴超过总投资数量的66%,其余项目建设资金由私人出资。该项目采用PPP模式筹集到的私人资金约为2000万元,占到项目总工程款的33%。对工程项目各方面的参与方进行调查发现,私人投资方和公共政府部门的投资,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按照上文所提出的计算方式以及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以及专家打分法等,明确不同指标权重,对最大特征向量一致性进行检验,保证归一化处理效果。通过对各种项目建设数据以及参数进行计算,并分析计算结果发现,该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经济效益评估值、环境效益评估值以及社会效益评估值分别为77.121、78.321、71.08,整体综合评价为75.507.按照近年来沿用的划分等级标准,对比项目效益发现,项目不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效益,都已经达到了2级水准。从整体上来看,该地区开展PPP模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起到了正面的影响,项目建设可持续性比较理想。不同分数代表等级如表1所示。 4结语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上文以贵州省某地区的项目建设实际情况为基础,分别阐述了应如何对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管理,并提出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希望可以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提升工作质量。 作者:刘海燕 单位:安顺市平坝区水务局
品牌战略论文:论零售业的自有品牌战略 摘 要 零售业自有品牌战略是零售企业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有效手段。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给零售业和工商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实施这一战略,零售企业须注意谨慎选择商品种类与合作厂商、充分利用最新技术手段、正确定位等问题。 关键词 零售业 自有品牌 战略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 (Private Brand)战略,是指零售企业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的需求特性的信息,提出新产品功能、价格、造型等方面的开发设计要求,进一步选择合适的生产企业进行开发生产,最终由零售企业使用自己的商标对新产品注册并在本企业内销售的战略。 1 零售业自有品牌战略及其产生的原因 随着商业集团的扩大,配送功能的齐全,西方工商结合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企业开始围绕商业定单转,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就是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国际大型商业企业普遍采用自有品牌的经营战略。著名的马狮百货公司是英国最大且盈利能力最高的零售商业集团,经营的所有商品只有一个“圣米高”牌,是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工厂的制造商”。英国主要超市30%以上的商品为自有品牌,最高者达54%;美国超市中40%以上的商品为自有品牌;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近40%的大百货公司开发了自有品牌。 在中国,商品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制造商品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流通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如何不断地创新改革,谋求自身在新的商业零售体系中的市场地位已成为当务之急。实施自有品牌战略,被越来越多企业所关注。 (1)广告、包装费用少。提高零售商与生产商之间博弈能力,有利于形成零售市场的差异化优势。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厂商根据市场情况及时组织生产和供应某些自有品牌商品,可以使企业的商品构成和经营富有特色,同时企业以自有商品为基础向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借助于商品又可进一步强化企业形象,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企业自身对消费者独特的诉求。 (2)对零售商来说,发展自有品牌,最大的好处在于其低廉的成本。以沃尔玛为例,其自有品牌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很高。沃尔玛开发的sam'schoice可乐,价格比普通可乐低10%,利润却高出10%,在沃尔玛门店中的销量也仅次于可口可乐。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零售业整体进入微利状态,价格战成为大多数零售商在竞争中采取的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竞争手段。长期的促销或价格战不但使供应商的利益受损,商业企业自身的企业盈利水平也必然降低,企业在管理和各方面的投入自然跟不上,这对于企业长远发展也非常不利。 (3)零售商可以充分利用产品的无形资产优势。大型零售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形成了独特的管理运营模式,商品名称在消费者心目中往往都是根深蒂固。对于信誉好、知名度高的企业以企业名称命名自有品牌商品并在企业内部销售,把商场的良好形象注入到商品中,人们极容易把企业的优质服务和严谨管理同自有品牌商品的优良品质联系在一起,进而转化成对商品的依赖和接受,而自有品牌商品的成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自有品牌战略的实施,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流动起来,也等于给企业增加了一个利润来源。通过商品赢得商标的信誉,并使这种商标的信誉最终变成商店的信誉,从而赢得稳定的市场。 2 零售业自有品牌战略对工商关系的影响 长期以来,商家出售的商品大多是生产企业的品牌,而商家自有品牌的出现,是商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业经营领域的一大变革。建立和发展自有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也应该成为中国零售业的一个竞争策略。 国内商业资本在加速跑马圈地的同时,开始挥舞自有品牌的大棒,招安制造商,要同工业资本分享部分利润。零售业实施自有品牌,不仅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则体现出商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两个领域中主导作用在不断增强。我国商业的起步就是“前店后厂”,即从自有品牌开始的。同仁堂的中药、吴裕泰的花茶、内联升的鞋、盛锡福的帽子,长期以来都是自产自销的。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自有品牌策略是商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零售业的发展一般从制造商的品牌开始,但在形成规模后,自有品牌的发展便成为发挥品牌效应的必由之路。 自有品牌实施增强了商品竞争力,尤其是价格竞争力。这主要产生于三个方面,自有品牌商品内部销售,借助自己长期形成的商誉资产,省去了大量广告等宣传费用;自己生产或定制生产自有品牌商品,进货不必经过中间环节,节省了部分流通费用;自有品牌商品,商家有制定价格的主动权,同时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在不同的卖场进行品牌比较,不受价格折扣的影响。自有品牌具有风格独特、价格低廉、统一设计、统一货源、统一价格的优势,可以形成系列产品,尤其适合特定顾客的需要。商业企业走自有品牌之路有两种方式:一是定制。即商家向厂家提出产品的性能、质量、规格、包装等具体要求,打上自己的品牌上架销售;二是自行生产。自行生产自有品牌商品的商业企业必须具备从策划、设计到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一整套合理结构的人才储备和足够的财力,用于建造生产基地、购买设备并支付生产人员的开支以及生产流通资金;而采取定制方式,与生产商规模小,产品质量高、无力投资品牌运作的生产企业合作结成协作关系,由于利益目标一致,可以利润为纽带,使这些小企业为自己生产,实现优势互补,可以规避自己投资生产的风险。 3 对零售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思考 自有品牌战略是零售企业冲出竞争重围、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措施,零售企业在发展自有品牌商品方面拥有的诸多竞争优势,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又受到有关条件的限制。要充分认识其可行性,正确实施零售业自有品牌战略。 (1)零售商在定位自有品牌时,必须十分谨慎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既要有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又要考虑到质量、成本和价格的最优组合;既要考虑到与上游生产厂家、供应商、运输方的关系,又要考虑到下游的消费者的需要和方便;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品牌生产商和其他零售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对有关商标、品牌设计的法规、法律的研究,避免引发国外曾爆发过的零售商与生产商关于品牌包装设计“仿冒和反仿冒大战”。 (2)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网络优势。自有品牌战略的成功离不开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所以它必须以大规模经营和广阔销售网络为基础,这样,企业才能以大订单吸引生产企业的合作、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并利用自身广大的销售网络加以推广,自有品牌商品的各种优势才能充分发挥。 (3)处理好工商关系,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零售商对自有品牌商品的品质要求较高,在对潜在商品供应商进行选择时要对其生产能力、交通状况等因素都要做出慎重的考虑,品种越多,合作的厂家越多。货源供给、质量监测等问题就越多,风险也越大。另一方面,对较有实力的制造商而言,他们更愿意生产自己的品牌产品,一般不愿意成为商企单纯的供应商,商业企业多是考虑生产能力过剩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的制造商,而仅是这样还不够,这些制造商还应同时具备产品质量可靠、设备较为先进、人员素质较高、技术能力较强的条件,才能确保产品的信誉度。此外,商家还应随时检查产品的各项指标、在可能时应派专人验收或深入企业参与管理,保证产品真正符合市场需求。 (4)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创新力量。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必将给商品流通领域包括零售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从而使生产商(供应商)与零售商、零售商与消费者、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生产商可以通过因特网直接向消费者进行销售和提供产品、售前和售后服务、电子支付等,从而避开零售商销售环节,脱离对传统零售商的依赖;另一方面,网络零售商作为新的市场进入者,很容易与生产商联合,从而对传统的零售商形成巨大的新的竞争威胁。因此,面对电子商务的浪潮,零售商特别是大型零售商,必须尽早采取行动,积极网络人才,制定新的包括品牌战略在内的竞争战略目标与计划,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应用,以利在未来的竞争中争得主动。 品牌战略论文:试论中国品牌战略的现状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品牌;市场营销战略;品牌战略 论文摘要: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且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开始认识看到了品牌的重要性。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他们开始认识到应该在品牌策略上做一些研究。今天中国的品牌策略已经进入了一个优势品牌淘汰劣势品牌的快速发展时期了。但是,中国仍然落后于很多国家,品牌开始变成了经济实力、技术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所以,中国需要一些关于如何将国内产品品牌化的建议。 一、中国企业品牌策略 (一)中国企业品牌策略的特点与发展 1.品牌策略的萌芽:品牌出现在1970年——1980年期间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此前中国的企业对品牌和品牌策略是没有概念的,20世纪80年代进口登陆内地市场,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品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是非常初期和片面的判断,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直觉。 2.品牌策略的形成:品牌策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的商品涌人了中国市场。卖方市场转型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开始区分和挑选他们所需要的商品。由于产品质量生产的技术是普遍推进的,消费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产品和公司。同时,消费者还开始有了清晰的品牌意识。各种各样的品牌和广告都出现在了许多城市。中国的企业开始了他们在品牌策略方面的最初的开发。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中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品牌的管理。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开始设立了品牌策略的联合会。1993年新华社发行了“中国品牌”这个杂志,国家商标局开始评估中国十大名牌商标,中国中央电视台还推出了一些列“顶级品牌的生与死”节目。它们都加速了品牌策略从宏观领域的推进。 3.品牌策略发展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优势品牌将劣势品牌清洗出局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处在一个优势品牌淘汰劣势品牌的阶段,彩电行业包括在内。1996年的三月,以长虹为领导,康佳、海信、TCL、创维等开始了在市场上的价格、质量、服务品牌等全面的竞争。虽然在2000年整个彩电行业亏损,品牌数量从200下降到70,但还是推动了彩电行业的发展。因为这种竞争之前,中国的品牌体系混乱、渺小,生产要素被不规则整合,这些都不能经得WTO和国际化的考验的。因此,中国品牌市场的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国内市场发展了20年,国际强有力的品牌开始登陆中国市场。在国际品牌和中国品牌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之间,中国的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企业的品牌策略源自于市场模式的深层变化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这也是企业生存的唯一途径。 (二)中国企业品牌策略的特点 纵观我国企业品牌策略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逐渐地建立了起来,个人消费逐渐增长,中国企业不得不面临国内市场逐渐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研究员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进人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国内市场品牌竞争的特色如下: 1.中国的整个市场仍然处于加人WTO的转型期,一些产业还没有开放。因此,国内品牌大体上占主要地位,但是这个地位被国外强有力的品牌所影响着,这些国外品牌在资本、技术、管理和服务上具有优势。 2.城市市场的品牌竞争比农村的要激烈些。在农村,国内品牌在国内市场占主要地位。 3合资企业的品牌拥有主要的市场份额。这些产业包括饮料,啤酒,洗浴,机械,自行车,变压器,造纸业等。 (三)中国企业品牌策略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1.不明显的品牌意识 (1)低品牌注册率。中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所以许多企业管理仍然脱离不了侄桔的计划经济体系。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国家垄断了产品购买和市场,所以企业没有关注他们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收人,并且他们也不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相比跨国公司中国企业仍然没有花足够的力量在品牌价值的建立上。大约860万注册企业在中国,但是只有46万左右是有效的,这就意味着平均17家企业只有一家是注册了的。 (2)商标被他人注册。因为在品牌自我保护上缺少意识,许多中国知名品牌在国外被注册,引起了巨大的损失。许多知名品牌,像“杏花村”,“杜康”,“竹叶青”,“狗不理”等近三百个品牌被荷兰、日本等公司注册。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这也引来了中国企业的重视。联想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困难。当联想想开发国外市场时,他们发现他们的品牌已经在其他国家被注册了,如果他们要回这些品牌,将会花很大一笔钱。所以联想放弃了以前“legend”的商标,虽然这个商标已经被使用和宣传了很长一段时间,而改了一个新的商标," LENOVO",虽然是很大一笔损失,但是还来得及。 (3)由于掉进了租和购买品牌的循环里,一些中国品牌经过多年的艰苦管理在国内市场创造了更高的知名品牌。但是为了能够吸引外国的资金和技术而取得更多的利益,一些中国知名的公司放弃了他们自己的品牌。一些知名品牌被跨国公司所购买,或者被海外品牌所兼并。国内品牌被慢慢地啃噬。像“北京熊猫”曾经一度是中国内地非常知名的日用品牌,但是被宝洁公司合并以后就消失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熊猫享有盛誉“南方有白猫,北方有熊猫”。但是兼并以后,仅仅在半年内“北京熊猫”的洗衣粉的销售量从6万吨下降到4000吨。 2.极少的品牌资源和极低的品牌价值 (1)品牌资源很少 这可以由中国出口贸易的数据证明。统计结果指出在160亿美元的出口中,贴中国商标的商品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没有品牌,而另外三分之一被贴上了外国标签。 (2)品牌的价值很低 下表列出了在Business Weekly公布的世界十大品牌和中国十大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所评估出来的价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品牌价值远远低于世界品牌的价值,甚至在国内具有第一品牌价值的海尔也不足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价值的十分之一。 (3)规模太小,很难形成优势品牌 品牌竞争是和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规模所息息相关的。全世界所有知名品牌都是属于大的跨国公司的。近来在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公司,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企业被划分为很多个小块,他们的企业规模都很小以致于不能形成很有力的品牌。在中国2004年最具竞争力的品牌评估中,爱普生,索尼,诺基亚,飘柔,玉兰油,肯德基,耐克,壳牌等外国品牌都名列前茅。 3.品牌增长力不足 (1)政策制定的机制不够好而带来了盲目的扩张。数据指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少于三年,所以有一种说法是“一个接一个的企业产生,这些企业都没有能够在市场上立足三年以上”。 (2)缺乏研发能力和控制市场的能力。中国企业在技术革新和研发能力方面都存在问题。 (3)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导致失去公信力。 (4)品牌形象开始老化并且缺少更新。企业的品牌既是稳定的又是变化的。过分的变化会导致不固定的品牌,而过分稳定的因素又会导致品牌的老化。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品牌策划更新不够,品牌老化非常严重。就拿“孔府宴酒”来说,这个曾经是中央电视台的王牌商标,当年“北京人在纽约”在中国热播时该企业选择著名演员王姬作为代言人宣传该商品,给大家带去的理念是“孔府宴酒给你带来想家的感觉”这个非常温馨、完美的广告语,完全推广了“孔府宴酒”的品牌形象。因为公司认为这种模式非常成功,就开始收集更多新的广告语和模式,但是都很难超过第一个版本。最后广告语被改成了“孔府宴酒让你爱家”,但却像是前一集的可怜的续集。同时,那个广告过长,使得观众也因此而淡忘了那个演员。最后这个品牌老化并且消失。 4.单一的品牌市场营销方式 (1)企业因为追求短期利益引起了价格战。 (2)品牌的核心价值不清晰,推广也不持续。 (3)中国的企业不仅仅依靠广告,也不能忽视综合的市场营销。 (4)中国企业缺乏危机处理能力。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只关注公共关系的一方面—政府公共关系,而忽视了消费者关系。当危机产生时,企业没有应对的措施只能等死。拿“三株”集团为例,在它最快发展的时期也是名誉最好的时期,三株却不能够在一个关于一篇“八瓶口服液会让老人死亡”的报道后经得起挫折。 5.市场环境的负面影响 (1)法制体系需要改进,侵权行为很难被淘汰。中国市场的法制体系仍然是不完善的。著名的品牌经常被一些非法的商贩损害,这些商贩通常将著名品牌用在伪劣产品上。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真正形成。法制经济仍处于探索和实践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中国品牌的成长从开始就充满了困难和曲折。劣质产品充满了整个市场,从一般商品到高档耐用消费品,从普通商品到高科技产品,这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大问题。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中国品牌的发展,也毁坏了品牌的形象,同时使消费者对品牌丧失了信心以至于企业性能变坏。总而言之,劣质产品对中国品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甚至灭亡。 (2)中国政府行为不规范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阻挡了品牌发展的中国经济体系与市场规则都需要改进。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中国品牌的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在许多省,电视、汽车、化工和啤酒企业是当地政府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这些行业也为当地政府提供了很多职位,因此,这些企业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政府保护。 在中国,每个省都有啤酒生产商,甚至在一些小城市也有一些。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不能达到经济规模,甚至是大型的啤酒生产商也达不到。青岛啤酒公司,它的固定资本大约是500一600亿美元,这只相当于美国AB公司的1 / 20。在这样的情况下让该企业如何和海外企业竞争呢? (3)融资渠道不完善,同时也很难保证长期实施品牌战略。品牌反映了企业的形象和力量,这都是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当一个企业开始建立品牌,它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社会科学。它也必须花费大量的钱在品牌维护和经济权益上。一个国际权威的调查显示建立一个品牌需要花费5一10年。然而大部分的中国企业规模较小,也都不够强大,以及管理机制不灵活,因此企业的影响力同欧洲、美国、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企业相比是有限的。特别是当中国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时,他们缺乏有效的融资方法,这些都阻碍了企业的生产扩张能力和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4)政府对国内和国外企业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这给中国本土品牌造成了劣势地位。为了吸引国外资本,所有层次的政府给外国企业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对中国本土企业是不公平的。这些不公平的政策使得本土企业在技术、生产和管理当中都没有任何优势,这也使得本土企业无法抗衡跨国公司的影响。 (5)中国的消费是不合理的,对民族品牌的支援是不够的。对理性消费的宣传不够,导致消费者仍然有一种心理“崇尚国外产品”。他们盲目地选择国外产品而不是选择在产品质量已经和国外相当而且在产品设计和配方方面更适合中国人的本土品牌。毫无疑问,日本和韩国企业品牌价值的快速提升和技术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国内人民对本土品牌的支持是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 二、中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受外来文化与品牌的影响。实际上,中国成为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许多跨国公司改变他们的策略,从技术输出到资本输出,然后从资本输出到品牌的输出,带着成熟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操作的措施。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中国企业该如何来与他们竞争呢?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已经明白首先中国企业必须把品牌战略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然后加强品牌效应,因为它是不能被竞争者模仿的。所以,中国企业可能会改变它在这个市场退出的领袖地位。考虑到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形势,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实施整合品牌管理战略,加强品牌定位、品牌质量和品牌服务 当前,跨国公司都已认识到品牌不仅仅是产品标志或产品名称。一个成功的产品不仅仅是指产品本身,还包括公司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生产的所有过程。一个成功的品牌和管理依靠这样一种战略:将品牌战略作为公司整体战略的核心。 1.特定定位 品牌定位是整体品牌管理战略的关键。它应该以三方面的信息为基础,即:公司SWOT分析、目标市场竞争者定位分析和目标市场顾客需求分析。根据这些分析,品牌定位从质量、功能、价格、渠道、广告、文化等方面入手。实际上,品牌定位就是信息输出的整合。 品牌定位有三个步骤;(1)寻找差异。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特殊的核心价值。比如,食品行业关注生态或环境保护,信息工业着力于技术或创新,医药行业更多地考虑健康。所以,一家公司在定位自身品牌之前,应该知道它所关心的是什么,以及它和其他公司之间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品牌核心价值应该与其行业发展相一致。(2)寻找相似性。在一个品牌下面,经常有很多的产品,所以就有必要寻找这些产品的相似性,由此可以确定品牌核心价值。(3)统一品牌核心价值。品牌核心价值并不是以打广告为目标,而是在同一品牌下为不同产品发掘具体一致的产品理念,这种理念不仅是由其外在体现,而且还可以由其技术、质量、服务和企业文化所体现。 2.整合品牌管理战略的核心 产品是品牌的主要价值所在,一个品牌产品的特点应该由其质量和功能所体现。企业依赖产品质量、功能、包装、创新来形成品牌价值。 首先,高质量构建品牌。其次,技术提升品牌满意度。最后,包装美化和提升品牌形象。 3品牌服务保障整合品牌管理战略 首先,服务在市场中构建公司声誉。如果一家公司有良好的售后服务,这一方面意味着这家公司对其产品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加强了顾客对品牌的信任。可靠的服务增强顾客和公司之间的交流并且加强顾客对公司和品牌的信任。 其次,当技术人员参与到服务活动中时,他们可以直接与顾客交流,了解顾客需求从而指引新产品研发。在美国,3M公司有4500万种产品,但是公司依然每年研发超过100种新产品。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在其雇员手册中有这样一条要求:每一个设计师每年必须在销售服务部门工作一个月。“顾客需要的,就是我们要设计的”是这些设计师所秉承的观点。 (二)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扩展品牌市场效果 Samsung公司可以快速地提升其品牌形象在于综合使用不同的营销工具和整合营销传播,基于这一例子,中国公司应该实施如下策略: 1.原则 (1)统一原则。在整合营销传播中,所有的营销工具都只能给顾客传递一个核心理念。(2)公司应该对顾客、雇员、供货商以及价值链上任一环节进行传播。(3)所有的策略都应该根据当前顾客来制定。 2.内容 (1)横向。我们可以选择多种媒体,但是必须分析在传播中哪些可以使用。 (2)纵向。一方面,营销、销售、广告、产品管理、服务和市场调研等各部门应该协同工作;同时,营销部门需要与产品部门和研发部门合作;另一方面,公司应分析产品质量和环境来制定更好的战略。 (3)组织。组织应以整合传播经理为中心,营销部门和销售部门应在其之下设立。 (4)财务。在品牌传播之前,所有的部门都应该分别设立详细的预算,且不能彼此冲突。 3.过程 (1)市场调研。(2)效果层次。(3)信息设计。(4)传播途径。(5)营销预算。(6)组合媒体。 (三)实施品牌创新和品牌维持战略来延长品牌寿命周期 1.创新 在复杂的竞争中,公司需要持续的创新。一家成功的公司要有“适应能力”来提升自己,适应微观或宏观的环境来提升自身品牌。可口可乐公司在100多年来从未更换其产品口味,但是它可以在Olympi。营销中,通过改变自身的包装,在产品中融人奥林匹克文化。营销创新可以多方面实现,比如技术、形象和营销。创新是提升品牌核心价值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唯一武器。 2.品牌维护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品牌能给公司带来不确定的利润。为了能够从品牌中不断获得超额利润,企业需要防止品牌贬值和老化。产品生命周期的关键是不断创新和维护。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性和昂贵的项目。企业需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产品来保证产品的寿命。 (四)实施品牌战略,树立保护多层品牌保护系统 品牌保护在品牌战略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工程。企业必须认识到品牌意味着市场,名誉和利益。根据研究,国外强大品牌是从品牌集约化管理开始的。企业需要学习如何运用法律、政策、规则去构建多层次的和有效的品牌保护系统从而避免人侵。 1.策略性地保护和利用品牌 品牌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所有的项目都不能破坏品牌的形象。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中应注重质量和信誉。当企业许可其他企业使用自己的品牌,它必须仔细检查那些企业以免因粗心大意而毁了自己的品牌。 2.注册国外品牌 在企业注册品牌后,它可以通过法律保护品牌: (1)预先注册;(2)境外注册;(3)互联网域名登记。 3.防止赝品 通常,越出名的品牌越可能被模仿。产品应当加商标来防止任何伪冒品。这个商标应该是可靠的、易识别的、经济的和难以被效仿的。 4.打击赝品 假冒伪劣品严重地损害企业利益。当一个企业为了品牌价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它应当和政府合作来有效地打击赝品。一旦一个企业发现任何的赝品,它应该跟进。这个行动表明他们保护这品牌的态度,这样能够维持顾客对这个品牌的信心。 5.招牌专家来保护品牌 专家不仅掌握有用的知识、产品的特征、表现、竞争对手,而且还了解国际公约、法律、规则、民俗、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一旦有侵犯产品权利与利益的行为,专家可以迅速处理它。 6.预防和控制品牌的危机 为了保持品牌的价值,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预防危机处理应急系统。 (五)实施品牌文化战略从而树立一个强大的品牌 激烈的竞争迫使所有的企业必须建立强大的品牌。高品质的文化能支撑一个强大的品牌,强大的品牌能影响顾客的想法。拿麦当劳为例,麦当劳代表的是美国的快餐文化。高品质、快速、干净和便利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当顾客看到“M",他将会想到柔和的音乐,明亮的色彩,轻松的环境,童话的世界和动画。这一切都吸引着年轻人,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对我们中国的企业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来建立自己的强大品牌。 1.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将品牌和企业形象合并的使命。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个企业所有的形象被计划、设计和控制后,CIS将会给社会、公众和市场一个视觉的冲击。这样将会提高顾客的认知,并带给他们观念的联想,最后加强了企业的形象。CIS有效地加强了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加速了品牌的文化建设。 2.发展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使顾客产生共鸣要容易得多。品牌文化应该要符合目标市场的民族文化的特点。只有品牌适应民族文化,它才会被目标顾客接受。民族传统文化建立了本土品牌的优势,这使企业与能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的能力。 3.关注消费文化 因为市场一直在变化,顾客在不断地改变,消费在不停地变化,企业需要根据他们的变化来建立品牌文化。在今天,消费注重时尚、自然和健康。但是在不同的目标市场有一些细小的区别。因此,企业必须做市场分析来找出品牌文化的发展方向。 品牌战略论文: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对着严峻的竞争环境,作为现代企业应该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打赢这场信息时代国际市场的遭遇战。北钢集团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树立起企业自我的品牌,这是北钢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富强之路。我们必须明白品牌对于企业发展重要作用。 一、 知名品牌就是优秀企业文化 品牌是诞生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品牌的价值体现在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具有企业自身特色和时念,这样才能塑造出知名品牌。 目前,北钢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顺应时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社会形象同时,更应该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品牌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 知名品牌就是优秀的理念 知名品牌的背后往往包涵着优秀的理念。品牌的创意以及设计必须具有企业特色。在物质、精神、制度上综合体现企业文化内涵。良好的创意能够在消费者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北钢集团下一步发展整合六大板块,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建立起系统化、专业化的品牌战略。 三、 知名品牌就是优秀团队 实施品牌战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团队做支持,应该建设优秀团队: 1、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把营销观念彻底灌输到企业员工的头脑。 2、树立创新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随时更新自己的思想。 3、树立长远规划蓝图,确立企业发展目标。 4、确立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规划要求做好当前工作。 5、做一个学习型企业,不断学习吸收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使企业从容面对竞争。 随着我国政府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拆掉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墙,使过去只在国内市场的经营变为可以在国际市场经营;拆掉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墙以及中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墙,使企业竞争国际化、公开化;拆掉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墙,使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市场关系。 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品牌已经是跨国垄断巨头们攻破国际市场的一大利器。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主要是不同理念指导下的不同的企业宗旨、经营策略等,管理的理念化问题因此而显得突出起来。企业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就应该抢占品牌这个制高点。品牌战略、文化、体系等相关理念深入企业经营者头脑之中,并得以付诸实施。 结合国内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和导向以及北钢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在科学、缜密分析面临市场状况和今后企业发展出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往粗加工、简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已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竞争,企业的产品如果没有知名度和高的附加值,没有多大竞争发展空间。在新兴的科技信息时代企业通过确立自己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使企业获得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北钢集团选择品牌战略是作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什么是品牌,品牌该如何界定,怎样的定义才能简单、准确、反映内涵又体现延展?在国际商业管理类的词典中,品牌的概念:“a name, sign or symbol used to identify items or services of the seller(s) and to differentiate them from goods of competitors.”。即:“一个名称、标志或象征,可以用来界定销售主体的产品或服务,以使之区分于竞争对象的产品或服务”,这里所说的标志或象征只是简单概括了品牌的一部分,但是仅以这些方面来阐释是不完整的。品牌概括是:一个品牌就是一个在消费者头脑中感知和理解的集合。用科学系统语言的归纳是:品牌(商标)是企业为使自己的商品区别于其它企业商品所作的特殊标志,是企业形象特征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品牌不仅最能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显著利益,它还是维系着企业员工利益的重要纽带之一。 知名品牌不仅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品牌所包涵的人文意义,对大众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社会观念、文化习俗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重要因素,成功的品牌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的良好形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即使其商品历经改良或替换。著名的品牌不仅是企业无形的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而且是社会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对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和生活观念产生重要影响。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100大品牌排行榜,可口可乐又以696.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高居榜首。这也就意味着,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的价值就相当于一个小国全年GDP的总和。品牌价值的效用可见一斑。 作为企业的无形资本,品牌集合了品牌忠诚度、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联想度等综合要素,是一项长期的投资。不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也是一个民族的素质和一个国家形象的有力体现。品牌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总的来看企业的品牌应该是根源于企业内部,成长、发展、壮大于企业,企业的发展决定着品牌生存,品牌的存在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是相互生存、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应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品牌理念创意、建设优秀的团队以实施品牌战略: 一、 知名品牌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知名品牌就象优良的种子,要想让种子发芽、成长、结果,当然离不开种子生长的环境。如何培育一个适合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带动和推进品牌战略实施?看看微软、通用电器、可口可乐、松下、索尼等位于世界百强之列的国际知名的大企业集团,这些企业有着独具特色企业文化,著名品牌背后所蕴涵着企业通过多年积累的,为大众所接受、认可的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时代,同样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有人提出: 21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这一观点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得到了验证。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功能与作用不断地延伸,新的功能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突出,企业上升到一定的空间,在管理、技术等领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而最终决定企业竞争成败关键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建立建树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企业生产力,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直接反映在企业的直接利益就是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终归结于品牌本身,企业可以通过品牌经营获得有形的资产和无形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外向传播,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从而产生良好、深刻的印象,产生企业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刺激消费量的增长,从而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的功能。在这方面,可口可乐、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大多消费者对于他们的品牌耳熟目详。如果同样的一件商品、同样的质量,但是只要加上知名的品牌,价值却成倍增长,究其原因就是品牌所带来的价值。正是这些企业所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消费者所接受、认可,并影响着消费者,消费者才会主动选择这些知名品牌,其实就是消费者就是接受了他们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 我们知道为人们所能够理解和接受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培养知名品牌优良的土壤。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无从谈起,因此企业文化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进行文化的营销。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够培育出知名的品牌,才能培育知名的品牌,要想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设具有自身特色,为大众所认可、支持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培育和创造出一个品牌,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最大无形资产。同时品牌也是节省企业市场活动费用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增加收入的核心要素,是市场竞争优势的代表,是带给消费者超过商品本身的满足感,是形成消费者对商品的忠诚,是创健康社会经济和健康消费者的源泉。因此,品牌同样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衡量企业综合素质的标志。 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注重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尤其是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都是建设和提高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企业文化建设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性逐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不是一蹴而就。举例来说,“海尔”最初企业文化蓝图是什么?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建立在 “不准随地大小便”等最简单的规定制度。正是这样低的起点适合当初企业的实际情况,依靠着海尔人多少年不断建设、发展,铸就了今天为世人所认同的“海尔”企业文化,也建设成新时代下世界性的“海尔”。如今 “海尔”的分公司拓展到日本、美国等国外市场,“海尔”与众多世界知名企业获得世人的关注。 华厦公司自从1996年组建以来,通过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华厦”文化,经过多少年不断积累和发展,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华夏”房产,占领了本溪房地产的龙头地位,无锡江南大学“华夏园”的成功建设,也正是当地学校领导对“华厦”文化高度认可。目前,华厦公司开发建设国家首例康居示范工程——华夏花园,也正是“华夏”房产的代表作品。1998年经国家级无形资产评估所评估,华厦集团管理型无形资产达2亿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以全新的机制促进企业发展的实例引起了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经济理论学家多次举行研讨会,对“华厦现象”进行论证和研讨。《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中国企业报》等多家国家、省、市媒体相继刊发专文详细介绍了华厦集团先进的经营模式,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打响了“华夏”系列品牌。 从北钢集团来看,我们虽然有棒材、线材、曲轴、钢管、化肥等一系列优质的产品,但是在国内、国际市场中我们的产品知名度低,没有自己的品牌,这是我们极其被动的一面。如果我们想要达到世界五百强的目标,当务之急就是早日树立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二、 知名品牌就是优秀的理念 一个优秀的品牌能够为众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于品牌创意理念是否为消费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品牌就必须建立在优秀的创意基础上,企业的文化也必须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 品牌创意概念(Branding Idea)就是从品牌整体角度出发的创意表现方式,它被要求在品牌的每个产品或每项服务的广告中得以体现,从而通过重复,集合与时间累积强化整体品牌形象,形成个性,与竞争品牌有效区分。品牌创意概念可以是阶段性的,但应该保证足够的时间周期。而创意概念就是创意要表现的可以延展开来实施和执行的概念。 品牌的形成初期策划与设计固然重要,比如品牌的载体商标,是数字和图形标志构成的直观图案,在创意、设计时,都对自己商品所属种类、用途、特性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使自己设计的品牌商标图案寄托着生产者的愿望,引导消费者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完成接触商品、了解商品、接受商品并获得更多的顾主青睐。所以品牌是一种包括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在内的综合文化现象。 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必须给商品和商标品牌创造独一无二的个性形象,从品牌的名称、图形、色彩的设定,到贯串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广告宣传活动。品牌的传播对象和范围具有广泛性的特征。它不仅以消费对象和社会大众为重要指向,而且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传达的范围广、强度大,具有突出的社会效应。宣传品牌意义的广告作品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人们的周围。品牌通过商品以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加入社会的进程,并通过包含和融入其身的文化传统、规范、符号等信息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意识发挥作用,影响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品牌意义的教育作用,正是因为其自身所容纳的有关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对人们精神文化的巨大影响决定的。正如古代的图腾标志,向全体成员昭示他们的崇拜对象的特征及其圣灵的意义,让部落的成员共同对之顶礼膜拜,并相信图腾的庇护会使人们避过灾难、获得生机一样。今天的品脾意义,也在教育和引导社会大众的消费观念和文化意识,并且往往成为消费大众个人价值和地位的象征。 品牌创意概念就是从品牌整体角度出发的创意表现方式,它被要求在品牌的每个产品或每项服务的广告中得以体现,从而通过重复,集合与时间累积强化整体品牌形象,形成个性,与竞争品牌有效区分。这就是说品牌还必须依靠媒体传播,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消费理念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产品与品牌的区别就在于产品只适合一时消费,而品牌能够始终引导着消费者的消费取向。 华厦公司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果断决策——在大峪地区建设一处集“绿色家园、智能住宅、文化社区、宾馆居室、科技园区”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住宅区——“华夏花园”。经国家建设部组织专家评审,“华夏花园”的技术含量被评为先进,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被评为优秀,是全国首批参评的6个小区中唯一获得先进、优秀的小区和唯一通过的首例企业集团型“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这是建筑产品的一场革命,建成后将对21世纪小区建设和住宅产品的生产起到示范作用,它的成功建设将对我国21世纪的城市住宅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进步。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住房产业现代化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同时“华夏花园”也是本溪市的城市形象工程和城市东扩牵动工程。华厦公司以此为契机,构筑了“华夏”品牌,以争创华夏建筑精品为企业发展目标,率先于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了“华夏”商标,从此,建筑产品市场中华厦集团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北钢集团通过多年来的建设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钢铁实业、铸造加工、房地产开发、化工产业、经贸实业、机械。重汽等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对于北钢集团未来发展而言,需要就是具有整合的竞争力,通过实施具有系统性的品牌战略工程,在总的一个知名品牌的基础上,由母品牌诞生出一系列的子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集团优势,目前而言,北钢集团五大板块初具规模,但是也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各大板块之间不能优势互补、良性发展,各个企业经营者与员工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不同,形成了一定隔膜,不利于企业相互促进发展。 海尔的“休克鱼”理论就是说“海尔”吞并、接收其它企业,最先到现场不是管理和财务人员,而是“海尔”的培训人员,他们向被吞并企业员工灌输的就是“海尔”的理念和企业文化,崭新的“海尔”理念改变了旧的思维,改变了旧的环境,在新的环境、新的创意驱动下,这些企业焕发青春,形成了具有世界性的新“海尔”,激活了处于停滞状态的“休克鱼”。北钢集团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扩张、不断壮大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企业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整个北钢集团都必须有统一的创意、统一的理念,在这样的条件下整合我们的思想和意识,这样才能把集体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 三、 知名品牌就是优秀的团队 当然通过品牌战略实施,最终目的就是搞好品牌营销,推销自己的产品。品牌营销就是把品牌的观念和营销观念及行为结合,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形成自己产品和服务不同于别人的理解点和记忆点,从而在消费者的观念和支出中占据更有利的份额和获得份额的机会。 要想搞好品牌营销工作,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支持,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品牌反映和代表着一个优秀团队,而且优秀的团队是优秀的人才所构成的,这就是要求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出一支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优秀团队: 1、 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把营销观念彻底灌输到企业员工的头脑。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时代商品社会,企业必须围绕着营销中心,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就是营销工作,好的产品没有市场存活不下来,有了市场产品没有质量保证更是不能生存。品牌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规划差异化、个性化的品牌核心价值与品牌识别,并以此为品牌宪法去统帅企业的一切营销传播活动。而高度差异化与个性化的信息天然具有吸引公众的眼球、获得万众瞩目的能力,以很低的成本提升销量和品牌资产。但是目前来说,我们的企业对于品牌战略和营销工作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只停留片面的理解和认识上,当很多人想到营销这个概念时,他们单纯的想到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解和反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方向值得考虑。我们的消费者能真正认识到我和我最近的竞争对手不一样吗?怎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业务与众不同,充满吸引力,从而获得长期的有价值的消费者和客户?我们的产品优势在那里,而我们的产品的不足又在那里呢?在营销工作中应该注意这些,多做调查、多做研究,这就需要我们的员工有着主动工作的积极性和现代营销观念,只有在这样的观念思想驱动下,才能将这项工作做好。 2、必须树立创新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随时更新自己的思想。 我们生活在一个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快速变化的世界。信息时代带来的变化可以说翻天覆地,面对这个竞争的时代,我们可能随时落伍,这就是要求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必须有一种危机意识和发展的观念。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经营者头脑必须存在一定的风险意识,从而为变化做准备,寻找可以实现使命和品牌目标的新方法和途径去探索实践以抢占先机。正如北钢集团提出 “思危图变抢先机、与时俱进求发展”的理念,但是怎么样去抢?怎么创新?是我们的企业经营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我们的企业只有在创新中前进发展,只有在竞争中抢抓机遇,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树立长远规划蓝图,确立企业发展目标。 现在来看我们周围的企业,百年老店太少了,有的企业只是昙花一现,“流星”企业带给我们是必然的思考,如何从长远角度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领导者、经营者必须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从长远发展角度确立企业的发展规划,扎实做好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一个品牌远景拥有同样重要的功能,我们务必要确保自己有一个书面的品牌远景能够强大和有力到感召和指引团队的思想及行为。我们应该让消费者相信我们的品牌,真正的理解我们的企业理念和消费文化,使我们的品牌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指引导向,使消费选择我们的品牌。著名品牌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是因为它的独特、实用的品牌意义。著名品牌因而成了一个储藏箱,不断地提供意义给消费者,帮助消费者建立理想的自我。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们在对一种品牌意义认同的同时,也确认了自身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位置。从行销的观点来看,我们从社会的、人性的和人文的角度归纳、提炼出品牌的意义,运用广告和行销的传播手段,具体地、生动地阐明和宣扬品牌的意义,不断纠正或舍弃那些对品牌价值积累无益的意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就是在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品牌人文意义的社会认知度越高,认同范围越大,其经济效益越高,社会效益也越高,这点无庸至疑。 4、 确立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规划要求做好当前工作。 在西方有这样一句格言:“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不仅适合于生活也对应于商业运作。如果要成功,你需要一个清晰的可以量化衡量的目标-你必须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明白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明确品牌对于企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将如何分步骤实施品牌战略?品牌会带给我们企业多少作用? 从实现目标总体上看,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我们的目标,作为北钢集团我们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以往单纯以钢铁生产的企业,目前我们的企业横跨多种行业,每一种行业都是我们实现企业发展的途径。但是我们只有自己的产品,品牌可以说没有真正的形成,虽然华厦公司“华夏”房产有着品牌的概念,但是这是远远不够,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那么我们的企业发展可以说前途光明,为什么可口可乐的CEO说即使可口可乐公司一夜之间全部被烧毁,只要有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就可以重新建造另一个可口可乐!这也是品牌的魔力,它的作用及其无形价值远远大于自身的价值。 5、做一个学习型企业,不断学习吸收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使企业从容面对竞争。 当前来说,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随时掌握所有的知识,一个企业更不可能拥有掌握现代科技所有人才。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可以说瞬息万变,企业和个人如果不能随时更新,那么就会滞后于历史的发展,就会被淘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企业必须是学习型的企业,人才也必须是学习型人才,任何固步自封,盲目乐观想法都是很危险的。 学习型企业的核心就是通过学习,培养企业不断变革的能力,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敏锐的感知外部的变化,并迅速的反映,保证企业在适当的时间开发出适合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产品需求。所谓学习型的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是“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和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未来的能量。” “入世”后,衡量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坏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这个企业能否最终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现在,西方一些著名的大企业正在掀起一个学习的革命。于1985年创立的美国苹果公司已成为著名的学习型组织,他们创立的“苹果式课堂”已产生了引人注目的效果。英国最大的公司——英国电讯公司,在上世纪末就已开始一项为期5年、耗资数亿英磅的“学习的革命”工程,使6000万人能够进行学习和信息交流。掀起“学习的革命”,把企业(公司)变成学习型组织,现正成为我国很多企业的自觉行动,成为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做法无疑将给企业带来脱胎换骨般的跃进和升华,成为推动企业迅速发展、实现“适者生存”的助力之一。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个系统工程,组织领导者必须从培养学习型员工,提供学习和共享的平台,进行团体学习,鼓励学习和交流的组织政策,建立和发扬学习型的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着手。 ⑴建立以工作育人的学习观。传统的观念是通过人来工作,企业文化要求“以人为本”,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学习型组织在此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提出了“以工作育人”的新观念。 ⑵建立学习共享系统。 组织学习的关系是学习组合到组织中,与人共享,能形成产生出新设想的组织能力。学习型组织要把个人学习的成果保存下来,就必须拿到系统中来。 ⑶改变考核与报酬体系,使之与需要的学习行为相匹配。组织的薪酬体系必须能够鼓励个人和团队学习,如果掌握先进知识并积极应用于经营行为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学习的动力就会成问题。 首先,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分解,确定相应的工作岗位,并将岗位的职责和所需要的技能明确下来,其次,组织应建立员工绩效考评体系,根据绩效、能力、态度三方面因素对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进行考评,进而确定奖金额。不同岗位的薪酬应该能够反映:1)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2)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3)承担责任的大小。组织必须主动实施培训计划,给员工提高技能的机会,并提供公平上岗的机会,通过基于能力的不同因而岗位的不同而造成收入水平的差距,促进员工学习情绪持续高涨。⑷创造宽松的组织环境。企业组织必须在内部营造宽松的环境,建立管理层和普通员工有效沟通的渠道,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并提供员工参与管理的机会,宽容员工大胆尝试和在学习中所难免的错误,为员工设立循序渐进的目标,并为其创造超越传统角色限制的机会。尤其要注意避免家长作风、个人主义的管理思维,建立不讲资历、不讲文凭、不讲关系、注重能力和态度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品牌营销的有效性是长期成功的关键。最好的方法是平时抽出一些时间通过把学习植入工作过程中使自己的公司和运作变得倾向学习型。通过不断学习,比较其中得与失,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使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产品的质量品牌和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更具有高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综上所述,品牌诞生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代表着企业的精神和理念,在其背后反映一个优秀团队。北钢集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具备整合后的竞争力,就必须树立我们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战略实施,使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通过企业的不断壮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光辉大道。 品牌战略论文:优化设计理念 着意品牌战略 摘要:通过对银行装修设计特点的介绍,论述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银行企业发展特征对装修优化设计的要求:通过实施CⅠ工程标准,强化了规范化管理,增强了设计实施的力度。 关键词:银行 装修优化设计 CⅠ工程标准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安作为西部的桥头堡,战略地位犹显得重要。各家银行更是先拔头筹,走在各行业的前面。交通银行西安分行近几年来加大经营力度,对新增设及原有网点在装修设计及经营理念上下大工夫,树立起新的企业形象,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古城。在优化设计的理念指导下,其装修设计有着自身的特点,现就其特点论述如下: 一、 世纪之交银行装修设计观念 在世纪之交,人类已迈步跨进信息时代,银行的装修设计观念必须相应地实现创新和优化,以适当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1) 高科技改变了银行的观念,也改变了设计的概念。 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冲击了传统的银行工作方式,集高速运算、文件储存、远距离查询等先进功能为一体的电脑替代了单一计算的老式算盘:一卡走遍天下,安全、卫生、轻便的信用卡正在逐步取代携带不便的现金;存取不用上银行正由神话变为现实,电话银行应运而生。 银行的变化也带动了设计观念的变化,如要求设计考虑电脑主机的安置空间和电脑子机操作空间的安置。微机房和电脑台随之产生,带来了ATM自动取款机的安置要求,如在设计营业厅中时需考虑ATM机的放置空间,在外墙上还需考虑穿墙式ATM机的安置空间位置;信用卡的发展,使柜台的接待量相应减少,营业厅空间的布局划分发生变化,这是特点之一。 (2) 银行的体制改革带动了银行的硬件--装修的竞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驱使银行不断完善服务的软件和硬件。装修是体现银行形象和服务环境的重要硬件,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手段,日益受到银行业的重视。因此也带来了有自己特色的装修竞争,这是特点之二。 (3) 注重品牌效应,改善服务观念,扩大业务范围,营选良好的经营环境。随着市场竞争,银行业也树立全方位,大营销经营思想,对客户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推荐银行产品。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成了银行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装修设计中,要考虑整体形象高雅、美观、布局上合理大方,使用上舒适、实用,装修费用支出上不能过高,功能上周到、齐全,使装修费用控制在合理范畴内。 (4)坚持人本管理,科技兴行的战略方针,正确认识CⅠ工程实施标准,认真贯彻落实和理解其要领,运用材质对比、虚实对比、颜色对比等手法来衬托并突出银行立面,追求简洁、明快、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是优化设计成功的要点。 二、 交通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网点装修的优化设计 (1) 交通银行营业网点装修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规律。 银行营业网点一般由营业厅、自助银行、行长室、主任室、办公室、信贷部、接待室、会议室、微机房、账表库、金库及其它用房空间组成。 营业厅是银行与顾客见面的第一空间,也是最大的单元空间,因此他最受业主和设计师的重视。营业的经营范围分私人业务、对公业务两大部分。设计须考虑宽敞的顾客空间,安排休息椅、填单台、ATM机、公用电话和利率表;创造良好办公条件并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要求设计还须考虑营业柜的安全、舒适、考虑柜内工作人员的操作空间。营业厅的光线和照明要亮,色调要稳重高雅,材料要耐磨易清洁。 信贷业务是现代银行的主业务,信贷部门是银行十分重要的经营部门,是接触各类客户的营业场所,装修要有档次,要有氛围。同时要求光线要明亮,色调要明快,形式简洁,办公桌要隔断,避免来客互相干扰。 接待室往往与信贷部紧连配套,现代设计将接待室布置成具有会客、洽谈、休闲娱乐多功能的室内空间,将客户变为朋友,让业务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根据需要接待室可设多个,行长与信贷部分用合用皆可。接待室形式可多样,可安置电视、音响和小冰柜满足各种使用需要。 行长室也与接待室相邻。行长室内可分正行长、副行长、秘书和行政办公等室内空间,它标志着企业领导者的形象,因此设计宜高雅气派,环境宜安静。为确保行长的工作不受干扰,进行长室需经秘书处,让秘书来接待安排行长的会见,替行长处理一部分事物。 会议室的安置最好紧邻行长室,这样便于行长召开行政会议或客户洽谈业务。根据银行的条件和需要,会议室可设多个,可设一多用途的多功能大会议室,可设置圆形或椭圆形会议桌的中型会议室,还可设置形式多样的小型会议室。除多功能会议室外,普通会议室设计宜简洁、明亮,能集中开会者的注意力,提高会议效率。多功能大会议室墙面宜用吸音材料,地面要耐磨,设计形式应区别于纯粹的卡拉OK舞厅,宜简洁。根据需要还可设置折叠式活动隔断,使空间灵活变化,可分隔成多个小会议室、卡拉OK包厢或咖啡室,让它的功能性更丰富多变。 银行的一般办公室由结算、出纳、经警等其他办公室组成。此类办公室设计应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简洁、明亮、经济、实用。 微机房是现代银行的重要设施用房,它是放置微机和监控设备的工作空间,它要求环境安静、明亮、防尘、抗静电。微机房的地面一般采用活动架空地面板,以便众多设备管线的铺设和位移。微机房还配备UPS装置,以防断电给微机带来巨大损失。 其他类的使用空间有帐表库、金库、职工餐厅、厨房、值班室、健身房等。这些用房都有他们各自的设计特点。帐表库和金库,装潢要求不高,但防火和湿度要求极高,防火必须采用干式防火方式,金库还有严格的保安要求。值班室应考虑其过夜保安特点,应设休息床、单独空调、对外直拨电话、消防及防盗报警系统。职工餐厅宜明亮洁净,易于清理,有条件的应配备厨房及健身房。 (2) 各营业网点装修设计的基本特征。 交通银行基本色调为深蓝色,配以印度红外墙面形成的立面,庄重、典雅、气派。门头大字多为白色或钛金字制成,门框、门柱及窗边采用亚光不锈钢板包贴,落地白玻璃均为12厘磨边白玻,门头底部多采用铝板或不锈钢吊顶,招牌为深蓝色铝塑板外打射灯或制成3M柔性布灯箱。 营业厅内地面采用仿印度红花岗岩地面,柜台立面采用西班牙米黄,台面为黑金沙或蒙古黑石材,营业厅踢脚线采用抛光法国边黑石材,吊顶采用金属铝锣微孔板,柜台分隔为1500MM,立柱为100X100亚光不锈钢方柱,设亚光不锈钢递物槽,墙面用ICI乳胶漆。整个大厅色彩明快、个性鲜明、舒适、安全、安静。 自助银行为另一空间,二十四小时营业。一般与营业大厅之间设一内藏式不锈钢防盗门,白天打开,与营业大厅相连,便于大额存款到柜台上办理及方便顾客的各种情况,晚上成为独立一系统直接对顾客营业。此大门设为自动感应门,需持太平洋卡刷卡后方可进入自助区。整个区域装修要求豪华,墙面采用铝塑板或亚光不锈钢包贴,配以线条装饰,顶部采用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ATM机前装感应灯,以便存取款时照明。 三、正确理解CI工程标准,合理地、规范化地进行室内优化设计。 CI工程标准,是指行业为了规范自身的企业形象而制定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工程设计标准,从而保证自身具备鲜明的企业形象特征。交通银行CI工程标准明确地对各设计标准,按CI工程标准,尽量选用品牌饰材,减少天然石材用量,降低工程造价,优化设计理念,达到完整和谐的目的,使整个装饰工程质量提高。 由于各营业网点空间布局各不相同,有的是新建房屋,便于设计改造;有的是旧网点改造项目,装修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局限;还有的是其它用房的改造,设计的难度更大,与现代化银行的设施和环境要求相去甚远。如何旧瓶换新酒的确是摆在设计面前的难题。CI工程标准在这一方面都给予了详细的规范,深入理解学习CI工程标准及应用专业知识精心进行优化设计,是完成网点装修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取得设计成功的要点所在。 结论 通过分析交通银行装修设计的实例,我们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更多的CI工程标准,将走进装修设计的各个领域。设计不仅需要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发挥设计师的才能,还要更多地执行行业标准。这样才能根本保证所设计的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功能的完善性、艺术的完整性,以实现真正的装修优化设计。 品牌战略论文:浅论烟草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战略 1.烟草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现状 1.1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现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很多企业在其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利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很好的对企业进行了有效地管理,并对其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详细地规划,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另一方面,我国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烟草企业的市场适应性不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烟草行业是垄断型行业,长期以往导致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管理体制成旧,企业的创新性很低,因此,我国的烟草企业市场化不完全,对市场的适应性较低。适应性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创新不够、客户服务差和管理落后这三个方面。 二、烟草企业内部的合作性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烟草企业的部门设置不合理,以及管理模式成旧,导致各部门都只关注自身利益,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较困难。 三、烟草企业对外部市场的信息关注不够。主要体现在由于我国的烟草企业的是属于比较稳定的行业,因此对于市场的信息采集、分析和采集等比较薄弱,对当前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分析不够,反应过慢。 1.2烟草行业品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烟草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烟草品牌要应对挑战,需要在管理体制、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烟草品牌一度出现优秀的品牌越来越差的现象,制约了整个中国烟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但是自从很多中国烟草企业坚持“做精做强主业,保持平稳发展”以来,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实力的战略目标,很多企业积极发展烟草品牌战略,整个行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核心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当前中国烟草企业的现状集中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销售规模分化。各个不同品牌的香烟的销售规模分化很大,市场占有率相差很大,品牌较好的香烟市场占有率远远超过普通香烟。 二、市场赢利突出。近年来,国内烟草企业盈利额突出,普通香烟平均单箱销售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三、品牌价值突出。品牌价值最高的香烟与品牌价值低的香烟单条销售价格相差巨大,譬如中华牌香烟与都宝牌香烟,销售价格相差可达20倍以上。 四、市场布局分化。品牌价值高的香烟在产地市场的销售份额占其总份额的比例逐年下降,外销增大。 虽然我国烟草行业现在正在迅速发展,但是面对残酷的竞争,我们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一些优势品牌对自身品牌的认识不够,将烟草品牌等同于商标。没有对品牌赋予企业文化的品牌内容和内涵,品牌的宣传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其品牌价值;二是一些烟草企业长期在一线市场销售,却没有对烟草的品牌价值进行整合营销和管理,也没有形成一套有效应对市场变化的营销策略体系等;三是消费者认识水平的变化。随着健康知识的逐渐普及,人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对于香烟的危害的认识会越来越深,未来对于香烟的需求量必定会不断下降。 2.烟草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战略策略和建议 2.1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策略和建议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管理等是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面对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每个烟草企业必须给予重视的。 一、利用多种宣传工具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氛围体现了一个企业所认可的特殊的传统、习惯或者行为方式的精神。它可以是企业内各种规章制度或福利待遇,也可以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各种工作生活的空间,亦或者是企业对外界树立的一种良好企业形象。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加强对企业员工各方面的熏陶, 增大员工的存在感和凝聚力。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举办联欢会、创立企业宣传平台、定期出去游玩等宣传形式,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文化是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运营制度的结合部分。一般来说,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其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组成。制度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文化这种固定形式,又可以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正是由于制度文化的这种无可替代的媒介作用,它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脂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企业行更加快速、稳定地发展。因此,烟草企业要建立品牌战略,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保障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 三、建立具有烟草企业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我国的烟草行业为是垄断型行业,专卖和专营是烟其的两大主要职能。近年来,随着烟草行业的飞速发展,具有烟草企业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因此,烟草行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体现出烟草行业专卖专营的行业特色,又要考虑到市场经济竞争因素, 从而建立有烟草企业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在借鉴其他类型企业文化打造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舍弃糟粕,以此建立独特的具有烟草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价值观必须是以集体,消费者的利益为重,并且其企业文化必须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和践行。从而把独特的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的管理、营销等多个方面,利用企业文化指导整个企业的发展。 2.2烟草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品牌对于烟草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它是一个企业的标志。针对现在国内烟草企业的品牌现状,对于烟草企业的品牌战略管理我们需要在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结合企业文化,设计富含企业文化的,个性鲜明的烟标。在全面、科学的品牌调研与市场调查之后,规划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品牌logo,并结合企业文化,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使得每次市场营销策划都能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展示自己的品牌logo,使自身的品牌logo深入人心。以建设品牌为目标,打造品牌营销。 二、建立完善的品牌识别系统。针对市面上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冒用自身品牌的赝品,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品牌识别系统,能够让消费者能更好的甄别烟草,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信誉度,加大消费者对自身的信任。同时,烟草企业还应该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打击假货的行动,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 三、增大品牌核心价值。品牌价值主要由品牌知名度、品质认可度、品牌美誉度等方面构成。要想创建和和提升品牌价值,需要不断加强品牌凝聚力、竞争力,并不断促进加大品牌的战略管理和品牌营销活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四、开发新型的香烟技术。为了适应未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可以尝试研发减少香烟对人体危害的技术,譬如对香烟的滤嘴进行研究,研发新型香烟滤嘴,有效减少香烟对人体的损伤。 无论是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还是其品牌战略,都必须以促进企业发展为原则,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前提,符合消费者的要求为中心。对于烟草企业的文化,其建设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文化,强化企业的市场适应机制和应变能力,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烟草企业的品牌战略,要建立完善,独特的品牌体系,既能有效展示自己的品牌,让其为大众所接受,又能很好的保持其独创性,防止他人的剽窃等。从而不断促进烟草品牌的战略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战略论文: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一、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的必备条件 1、在“天乐之夏”等文化活动的发展和创新中提高认识。26年前,南通市唐闸工人文化宫阵地上出现了一个夏夜文化广场活动——“天乐之夏”。最初的“天乐之夏”以休闲纳凉、自娱自乐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宫人改进活动方式,广开活动渠道,不断赋予“夏夜”活动新的内容。他们根据季节的不同,又开办了“工农兵大欢”、“工会主席联谊”、“安全在我心中”活动,使“夏夜”广场文化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天乐之夏”等职工文化活动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拥有了一大批固定的观众和演员,参与者越来越多,在市、县城区广场文化活动中独树一帜,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工会群众文化的“拳头”产品。文化宫紧紧抓住这个“拳头”产品不放,进行精心的培植和扶持,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向系列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使以“天乐之夏”为主要标志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成为文化宫为职工服务的形象产品。 2、在正确处理两个效益关系的实践中统一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后,由于事业单位改革文化宫面临着“吃饭和生存”的考验。此时,“学校和乐园”的方向如何坚持?“天乐之夏”等职工文化活动要不要搞了?活动经费从哪里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处理等许多问题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针对这些问题,文化宫一班人坚持服务大局、服务职工,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采用“宫企联办”、“多业助文”等方式,把“天乐之夏”等群众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既坚持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公益色彩,又为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创新和改进,文化阵地完全有能力办好群众文化活动,“天乐之夏”这一“拳头”产品,贴近改革,贴近企业,贴近职工,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吸引到阵地上来,体现了“学校和乐园”的办宫宗旨,这正是工会文化阵地区别于社会其他文化场所的优势所在。工会文化阵地只有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和特色,才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的同时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从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呼声中形成共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观念正发生重大变化,广大群众越来越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如果“天乐之夏”这样的文化活动能在全社会叫响,将对群众文化如何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而“天乐之夏”这样一些群众广泛参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工会特点的文化产品经过多年实践,在南通城老百姓中有口皆碑,用“文化品牌”来概括,既贴切又响亮。因此,我们提出坚持在我市工会文化阵地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形成以下四点共识: 首先,文化宫阵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不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腐朽落后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是保证职工文化健康发展、维护职工精神利益的需要,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迫切要求。 其次,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文化设施建设萎缩,另一方面职工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宫与企业职工的天然联系,在场地、活动、经费上实行资源共享,在文化管理方式专业人才和师资上互相扶持,因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坚守文化活动阵地的必然选择。 第三,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就是摒弃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用职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工会重点工作,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的职工群众都能在阵地上找到自己喜爱的活动。 第四,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把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做为重要宣传内容,工会的维权、组织、普法、劳动竞赛、民主管理等多项工作都曾通过这些品牌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成为对外展示和宣传媒介,因此,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是扩大工会影响、宣传文化宫工作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 1、“文化品牌”必须在形式上创新,折射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亮点。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日趋先进,广大职工群众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消费和文化参与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传统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已不再能吸引职工参与,呈现为“东风无力”的残景。相比之下,自娱性、求知性、竞技性、休闲性的文化活动深受职工喜爱,因此,“文化品牌”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推陈出新,不断通过新的形式来达到教育和陶冶职工的目的。“天乐之夏”从创办之初直到现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凡是能在室外开展的活动,如歌舞、曲艺、书画、集邮、灯谜、演讲、棋牌、健身、游艺、知识竞赛、甚至模拟仲裁庭,经过他们的艺术加工,都能搬到“天乐之夏”的舞台上。近年来,文化宫又在”天乐之夏”的舞台上推行了板块专栏式结构,从分设多个不同的专栏,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欣赏习惯人群的需求。 2、“文化品牌”必须在观念上创新,体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实践告诉我们: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性质去谈文化的繁荣,也不能离开群文的自身发展去谈方向,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两个效益一起抓。没有经济效益,文化宫就无法生存,不能发展,创文化品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不讲社会效益,文化宫就会失去广大的群众基础,最终迷失方向。因此,一方面,文化宫守土有责,强化阵地意识,积极开展职工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活动;另一方面,文化宫要实行宫企联办,多业助文的策略,取得企业资助。同时,办好宫内“三产”,为创文化品牌增添后劲。 3、“文化品牌”必须在机制上创新,构建新型群文辅导运作方式。多年来,文化宫把加强群文团队建设列为文化宫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起新的群文辅导运作方式。文化宫有一批业务骨干,是群文工作的宝贵财富,其专业水准代表了南通市的最高水平。进入市场经济后,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就文艺辅导来讲,也是一种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必须从各方面得到补偿、回报后,才能有效地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文化宫根据市场需要实行“双轨制”运作。即既保持文化宫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的运转职能,又建立一套开展有偿服务的新机制。对内,无偿对文化宫所属文艺团体进行义务辅导,使“职工合唱团”、“职工业余京剧团”等数十个团队成为“文化品牌”的主角;对外,深入企业、学校和社会,采取有偿服务,开展文化活动策划、文艺节目编导、产品广告创意、摄像摄影服务、文艺演出服务等多项业务,既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又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提高。 品牌战略论文:西藏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构想 近年来西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空间,吸引了相当多科技型企业投身文化生产,在数字产品生产、生产设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标准缺失、各自为战等情况仍普遍存在。为推动西藏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文化科技领域开展顶层设计、标准定制等工作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以后,西藏一些文化企业确立了“走出去”战略,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但是,当前西藏对外文化贸易在国内整个对外贸易中比重还很小,更遑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西藏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加之在西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来自区外甚至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西藏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 当前西藏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是自己。如何发挥本区的资源优势,打造核心文化品牌,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质,走“区域化”“差异化”“奇特化”的发展道路都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2004年至今,国家文化部先后命名了四批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批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首批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其中西藏只有拉萨岗地经贸有限公司和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两家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全国范围来看,竞争力和影响力相当微弱。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更是一片空白,这跟西藏文化资源大区的客观现状实不相符。 二、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战略构想 当前,西藏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更高层次的要求,这需要在文化上有更大的作为。基于以上对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要实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全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西藏将通过5年发展,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以上成为支柱产业”的远景目标,[2]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破自身瓶颈,抓住历史机遇,走创意发展之路。 精心打造核心文化品牌。加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努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现代文化市场, 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坚持走创意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园之路,大力发展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园区、文化传播基地等项目,建设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重点工程实验室,鼓励发展地方特色软件研发。积极稳妥推进条件成熟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文化创新能力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组建现代传媒集团,以期早日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文化品牌。 树立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立以高原传统体育、民族文化艺术、藏医药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创意、休闲”新型文化业态。譬如打造八廓街文化一条街、江孜古城民族文化一条街、日喀则古城文化体验一条街等,凸显西藏地域、建筑文化等民族特点。在发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过程中,要注重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西藏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在2012年西藏自治区旅游工作会议上,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俞允贵介绍,2012年将把“西藏旅游”品牌推介和旅游产品营销有机结合,突出冬游西藏主题,加强反季营销和常态宣传,“圣地婚约”“世界屋脊新年音乐会”和“西藏旅游形象大使评选”将被打造成西藏三大冬游品牌,通过“2012年中国快乐健康游”“2012幸福西藏游”“2012跨越喜马拉雅”“大美西藏心灵之旅”“探访西藏药洲之旅”“秘境徒步之旅”等系列旅游产品及衍生文化产品,铸造精品文化旅游品牌,以旅游带动文化和经济发展。 培育文化创意高端人才。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今年西藏要加强专业艺术人才和群众文化人才培养,挖掘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动漫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工艺品制作、高原极限运动等特色文化产业,打造西藏文化品牌,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联合设立文化产业培训和研究中心,支持在高等院校设立民族特色文化创意相关专业,重点培养民族特色文化高端创意研发设计、营销管理和经纪人才。 品牌战略论文:廊坊国际饭店文化品牌战略 1 品牌概述 随着我国国内旅游饭店业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旅游饭店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化程度加快,同类旅游饭店产品在质量、功能、价格等方面差异越来越小,品牌作为一项无形资产成了旅游饭店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砝码。品牌有助于饭店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市场形象,建立顾客忠诚,进行市场细分,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1.1 品牌概念 1.1.1 品牌原始概念 关于品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生活中牛和其他家养牲畜身上的“烙印”,它们一般是用炙热的烙铁烫上的或者燃料染上的,用以证明其所有者的所有权。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语。“brandr”意为打上烙印。用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包括劳务)。 1.1.2 品牌定义 西方学关于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或这些因素的组合,他、它可用来辨识一个卖者或卖者集团的货物或劳务,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由此可见所谓品牌,就是卖者给自己的产品规定的商品名称,他是产品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全球品牌的定义有关人士认为,全球品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某个名称,术语,记号,符号(可视的或可听的),设计或以上这一切的组合。 1.2 旅游饭店业品牌战略 战略原是一个军事术语,它是指军事统帅对战争全局进行策划与指挥的策略。如今,战略用来描述一个企业包括饭店将如何实现它的任务和目标。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战略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贯穿于一个企业决策或经营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及其指导下关系到全局发展的重大谋划。 饭店品牌化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及内外环境分析的前提下,饭店企业为谋求品牌长期生存和发展,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主要品牌经营目标、方向、重大经营方针、策略和实施步骤作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 2 廊坊国际饭店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是指企业根据内部及外部的环境,为了确立品牌的优势并将此种优势持续下去而对品牌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用的手段的总体谋划。在上述对廊坊国际饭店总体环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国际知名饭店集团有关的品牌战略建设经验,为廊坊国际饭店打造出自己的优势品牌。 2.1 差异化战略 随着饭店供求关系的变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饭店产品一般意义上的规范化在同档次的饭店中大同小异,已不能满足各类客源群的多元化需求。廊坊国际饭店要想有效抢占北京地区商务会议客源,在同档次旅游饭店中占据着竞争优势,首先应加大其产品创新,积极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对策。 2.1.1 餐饮产品差异化 为满足不同客源的餐饮要求,廊坊国际饭店应不断扩大自身的餐饮产品,增加餐饮产品种类,尤其是现代的经济开放时代,一国独特饮食产品会很快流传到其他许多国家。廊坊在扩大饮食种类过程中,可以聚集全世界的美味佳肴,像日本的寿司,美国的牛排,法国、西班牙的高档西餐都应该在廊坊国际饭店的餐厅中体现出来,并且拥有独特的口味,对宾客能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2.1.2 娱乐产品差异化 廊坊至京津地区驾车时耗约一小时左右,在便利的交通条件下,廊坊国际饭店可以设置高档优质独特的娱乐设施设备,像建设室内或室外高档高尔夫球管,高档健身馆,依托廊坊国际良好的城市环境建设,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应。 2.2 文化品牌战略 现代饭店业不仅仅要具备向客人提供住宿、吃饭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满足客人寻求精神享受的需求,因此,现代饭店要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研究文化性的产品,并将这种文化体现在饭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廊坊国际饭店至今没有自己较明确的饭店文化定义,没有形成自己的饭店文化品牌,品牌文化内涵的建设亟待解决。 2.2.1 注重建筑设计的文化性 建筑风格的美观独特性对顾客心目中的饭店形象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极具特殊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会有效提高顾客忠诚度。国际饭店现已新建成二期工程b座,在装饰上保证其现代化的同时还要体现出主题化,个性化的特点,并将其作为客源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首先,树立大主题文化概念,体现廊坊市的绿色生态环境特色,从整体上给人以绿色、环保的饭店形象,并让这种主题文化成为饭店的生命和灵魂。 其次,注重次主题文化的处理。这种处理多体现在饭店的外部环境,大堂,房间,餐厅,会议室,精品屋等,并对其进行主题化的铺陈,让人处处感受饭店主题文化的不同。具体来讲,廊坊国际饭店在外部多建设喷泉、草坪、特异树木,内部走廊顶部可以覆盖人造天空,并在两端设计路灯,花草树木及画廊等。置身其中让人感觉像在大自然中穿梭一样。其餐厅可设计成为绿色化,餐桌间出现草坪,并加上细微河流,给人带来野外就餐的环境氛围。客房要设计温馨给人以舒适感,除特殊挂饰外,还要根据不同房间的要求摆设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装饰,家具装饰也要体现绿色天然的特点。 主题文化的设计还应深入到饭店经营活动中。从员工的着装打扮,礼仪礼貌,服务规格中充分体现出来,同时,饭店音乐及电话等待铃声都可以设计成与绿色主体文化相协调的风格,还可以策划客人参与到饭店的绿色主题文化活动中。 2.2.2 注重服务中的文化内涵 饭店品牌建设的主要文化卖点,都要通过具体的服务体现出来,服务在饭店与顾客之间树立起了一座重要的沟通桥梁。为此,服务文化建设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廊坊国际饭店来说,要想把服务文化做好,首先,从管理上讲,应向传统文化“借力”,如“以仁治店”,在管理过程中注入更多的情感要素,并通过“身教”强化管理效果。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人之美,将己心比他心,尽可能同情了解他人的处境等。与此同时,我们主要的侧重点应放在文化内涵中的另外两点,即注重营销服务活动的文化性,寻求不同的文化卖点和注重服务中的文化内涵,提高饭店从业人员的文化涵养及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拥有明确的饭店文化理念口号,并把其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使员工真正做到诚心的微笑服务,同时这种带有人情味的发自内心的服务像与朋友聊天,没有距离感,这种个性化服务要比顾客是上帝服务模式亲切的多。使主人与从人的关系转化为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人对人的服务关系。而非机器对人服务的关系。为客人创造宾至如归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员工礼仪培养并通过员工的微笑服务体现出来。最终从“佣人式”的服务转向“绅士式”的服务。 品牌战略论文: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一、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的必备条件 1、在“天乐之夏”等文化活动的发展和创新中提高认识。26年前,南通市唐闸工人文化宫阵地上出现了一个夏夜文化广场活动——“天乐之夏”。最初的“天乐之夏”以休闲纳凉、自娱自乐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宫人改进活动方式,广开活动渠道,不断赋予“夏夜”活动新的内容。他们根据季节的不同,又开办了“工农兵大欢”、“工会主席联谊”、“安全在我心中”活动,使“夏夜”广场文化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天乐之夏”等职工文化活动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拥有了一大批固定的观众和演员,参与者越来越多,在市、县城区广场文化活动中独树一帜,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工会群众文化的“拳头”产品。文化宫紧紧抓住这个“拳头”产品不放,进行精心的培植和扶持,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向系列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使以“天乐之夏”为主要标志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成为文化宫为职工服务的形象产品。 2、在正确处理两个效益关系的实践中统一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后,由于事业单位改革文化宫面临着“吃饭和生存”的考验。此时,“学校和乐园”的方向如何坚持?“天乐之夏”等职工文化活动要不要搞了?活动经费从哪里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处理等许多问题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针对这些问题,文化宫一班人坚持服务大局、服务职工,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采用“宫企联办”、“多业助文”等方式,把“天乐之夏”等群众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既坚持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公益色彩,又为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创新和改进,文化阵地完全有能力办好群众文化活动,“天乐之夏”这一“拳头”产品,贴近改革,贴近企业,贴近职工,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吸引到阵地上来,体现了“学校和乐园”的办宫宗旨,这正是工会文化阵地区别于社会其他文化场所的优势所在。工会文化阵地只有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和特色,才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的同时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从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呼声中形成共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观念正发生重大变化,广大群众越来越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如果“天乐之夏”这样的文化活动能在全社会叫响,将对群众文化如何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而“天乐之夏”这样一些群众广泛参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工会特点的文化产品经过多年实践,在南通城老百姓中有口皆碑,用“文化品牌”来概括,既贴切又响亮。因此,我们提出坚持在我市工会文化阵地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形成以下四点共识: 首先,文化宫阵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不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腐朽落后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是保证职工文化健康发展、维护职工精神利益的需要,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迫切要求。 其次,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文化设施建设萎缩,另一方面职工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宫与企业职工的天然联系,在场地、活动、经费上实行资源共享,在文化管理方式专业人才和师资上互相扶持,因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坚守文化活动阵地的必然选择。 第三,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就是摒弃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用职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工会重点工作,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的职工群众都能在阵地上找到自己喜爱的活动。 第四,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把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做为重要宣传内容,工会的维权、组织、普法、劳动竞赛、民主管理等多项工作都曾通过这些品牌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成为对外展示和宣传媒介,因此,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是扩大工会影响、宣传文化宫工作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职工文化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 1、“文化品牌”必须在形式上创新,折射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亮点。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日趋先进,广大职工群众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消费和文化参与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传统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已不再能吸引职工参与,呈现为“东风无力”的残景。相比之下,自娱性、求知性、竞技性、休闲性的文化活动深受职工喜爱,因此,“文化品牌”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推陈出新,不断通过新的形式来达到教育和陶冶职工的目的。“天乐之夏”从创办之初直到现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凡是能在室外开展的活动,如歌舞、曲艺、书画、集邮、灯谜、演讲、棋牌、健身、游艺、知识竞赛、甚至模拟仲裁庭,经过他们的艺术加工,都能搬到“天乐之夏”的舞台上。近年来,文化宫又在”天乐之夏”的舞台上推行了板块专栏式结构,从分设多个不同的专栏,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欣赏习惯人群的需求。 2、“文化品牌”必须在观念上创新,体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实践告诉我们: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性质去谈文化的繁荣,也不能离开群文的自身发展去谈方向,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两个效益一起抓。没有经济效益,文化宫就无法生存,不能发展,创文化品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不讲社会效益,文化宫就会失去广大的群众基础,最终迷失方向。因此,一方面,文化宫守土有责,强化阵地意识,积极开展职工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活动;另一方面,文化宫要实行宫企联办,多业助文的策略,取得企业资助。同时,办好宫内“三产”,为创文化品牌增添后劲。 3、“文化品牌”必须在机制上创新,构建新型群文辅导运作方式。多年来,文化宫把加强群文团队建设列为文化宫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起新的群文辅导运作方式。文化宫有一批业务骨干,是群文工作的宝贵财富,其专业水准代表了南通市的最高水平。进入市场经济后,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就文艺辅导来讲,也是一种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必须从各方面得到补偿、回报后,才能有效地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文化宫根据市场需要实行“双轨制”运作。即既保持文化宫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的运转职能,又建立一套开展有偿服务的新机制。对内,无偿对文化宫所属文艺团体进行义务辅导,使“职工合唱团”、“职工业余京剧团”等数十个团队成为“文化品牌”的主角;对外,深入企业、学校和社会,采取有偿服务,开展文化活动策划、文艺节目编导、产品广告创意、摄像摄影服务、文艺演出服务等多项业务,既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又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提高。 品牌战略论文: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发展 一、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既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当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但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还存在较大差距。为适当经济全球化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满足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优化我国文化经济结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必然要求。为了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战略、文化融合发展战略、文化特色发展战略和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等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我认为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应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战略措施。目前我国各地方大量文化企业或者文化项目还不具有明显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应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企业或项目品牌。而一些文化企业或者文化项目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已经具备了品牌扩展的条件,应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对品牌进行保护、延伸和扩张。已有的知名文化品牌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品牌价值和意义,自觉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掘发挥品牌的作用,充分运用文化名企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打造、保护和延伸扩张自己的品牌。进一步整合扩大优质文化产业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使优质文化产业品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我国各地方现有的文化产业品牌企业进一步整合扩大优质文化产业资源,进一步打造、保护和延伸扩张自己的品牌也应是缓解优质文化产业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和文化产业在改革与竞争中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我国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培育扩展文化产业品牌,需要推出具有文化产业品牌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而要推出具有文化产业品牌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又需要要着力整合做强文化旗舰企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培育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区域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战略投资者,提升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这样,才能以高度发达的产业形态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培育和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可采取以下一些的战略措施: 1、加快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体制机制完善规范。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加快我国现有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体制机制转换,这是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 我国现有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应建立完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关系机制和体制,才能发挥其整体优势。文化产业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内部公司间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把不同文化产品中结构相近的文化产品进行大批量专业化生产或销售,使文化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支配比自身资产大得多的资产,按统一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集中使用可以发挥单个企业无法相比的巨大威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产业及产品转换、调整和优化,减轻经济波动的冲击,减少资金营运的风险。 当前我国各地方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内部关系机制和体制尚不规范的,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尚未形成或尚未完全形成,核心企业和子公司没有建立规范的产权关系机制和体制,核心企业主导地位没有确立,综合协调功能不强,难以发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因此,还必须构建完善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 第一、应建立完善规范的母公司与直属单位的关系体制。这种体制实际是一种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关系。各直属单位都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总公司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而设立。总公司是独立法人,分公司等直属单位没有法人资格,它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称、章程和财产,而是和总公司共负盈亏、合并纳税,它们的经营收入都汇总到总公司,其法律和债务责任也都由总公司承担。 第二、应建立完善规范的母公司与全面控制的子公司的关系体制。子公司和母公司是平等互利的法人,它有自己的章程、名称和财产,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单独纳税,承担法律责任和有限债务责任。母公司与子公司一切经济来往是经济与法律关系;资金调动是债权债务关系;货物流动是买卖关系;人事安排必须按法定程序和公司章程办事;子公司以股利形式向母公司交割利润。 第三、应建立完善规范的母公司与部分控股的关联公司的关系体制。母公司与关联公司的关系比较复杂,关联公司除有母公司的股份外,主要是其他公司的股份,关联公司的前董事会由多方出资者共同组成,它对经营活动中的重大决策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母公司对其经营活动的制比较困难,关联公司处于毋公司半紧密型层次上。母公司根据自己持有关联公司的股权承担责任,享受权利。 2、提高核心竞争力,做优做强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必须把企业发展的目标紧紧锁定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要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进行重组或调整。 第一、现有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存在主辅不分,过于臃肿问题的和与主业无关的部分太多,母子公司链条拉得过长的,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努力推进主辅分离,把与主业无关的部分剥离出去,把过长的管理链条截短,使能够体现核心竞争力的主业部分更突出、更精干,更有条件快速发展。 第二、增强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树立自主创新主体意识,要建立自己的创新开发中心,要形成有利于文化产品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重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预测、准确把握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正确确定创新的方向,选好创新切入点。要大力培育和扶持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3、壮大规模,做大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与国外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论在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研究开发投入和能力、管理和营销水平等方面都不在一个层次,既不够强、更不够大,培育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还必须壮大其企业规模。 第一、可利用文化产业名企的品牌效应,吸纳资金、人才等资源,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文化产业品牌企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信誉度,也有条件深度挖掘品牌及其资产的吸纳功能,多渠道吸纳文化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进一步增大品牌的含金量,塑造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壮大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规模; 第二、可利用文化产业名企的品牌效应,采取多种方式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实行品牌扩张。可以采取其它企业出资金、场地,文化企业出品牌、人才、管理方式的形式,或办新企业,或设立分部,或联合,或以强扶弱等等形式和途径,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塑造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壮大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规模; 第三、可利用文化产业名企的品牌效应,通过品牌授权和延伸等策略向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产品领域扩展。并通过品牌延伸向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产品领域扩展延长产业链,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规模; 第四、可利用名企的品牌效应,以通过开展资本经营,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产存量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增大品牌的含金量,壮大企业,塑造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壮大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规模; 第五、可利用文化产业名企的品牌效应,对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债务重组。进一步增大品牌的含金量,壮大企业,塑造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壮大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规模。对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债务重组可有多种形式和渠道:包括通过国有投资机构扩大投资注入资本金;通过证券市场,包括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从其它机构、企业和公众那里募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国外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广泛吸收非国有资本进入国有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资产结构等等; 第六、可利用文化产业名企的品牌效应,实施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兼并收购战略。现有的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可以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利用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产权运作采取承担债务式兼并、控股式兼并、购买式兼并等兼并一批自身扩展需要的企业。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企业之间进行联合,尽快缩短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差距。通过兼并和收购,迅速壮大企业规模,调动更多的资源增强实力,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优势,充分运用各自的经营渠道和产品市场,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大品牌的含金量,壮大企业,塑造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壮大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规模; 三、政府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对策和政策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现阶段,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还需要政府帮助解决;政府应大力支持文化产业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为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现阶段政府也还有一些支持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的政策手段。为了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尽快提升它们的竞争力,应该集中地、配套地向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施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增强发展的活力和能力;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政府还应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以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目标,重点支持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使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进行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主体,成为参与国家与国际竞争的国家队。 1、应以国家和地方文化产业政策为依据,协调、指导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将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托。可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信息制度,定期向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有关文化产业结构政策、经济规模标准、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信息,密切政府与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信息联系。政府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长期发展战略的宏观指导与协调,将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战略作为贯彻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调整资产存量、优化投资增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作用。 2、应制定产业政策,加大力度鼓励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文化产业开发和创新的主体。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应以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进步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文化产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政府应集中有限力量在文化产业行业和重点产品中支持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发挥行业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文化产业技术装备政策,组织文化产业大企业与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校进行联合攻关,在科研费用、外汇、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政府应积极利用国内外资金,加快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技术改造。政府应鼓励文化产业大企业与企业集团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联合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将科研成果尽快投入生产。在文化产业重要行业中依托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开发中心,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成为“引进一消化一吸收一创新”的行业带头人,奠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 3、应增强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投融资功能,增强其自我发展壮大的能力。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投融资功能,是促进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也是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现其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总规模内,应优先安排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政府应选择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应使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投融资主体充分运用股票、债券、基金、增资、合资等多种筹融资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本,增加其资本控制能力和控制范围,调动更大的资本为其服务。政府在制定企业债券和股票发行计划、考虑企业到境内外上市以及制定利用外资计划和政策等方面要根据产业政策的需要,优先考虑具备条件的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母公司可以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融资。应对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大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根据资信等级、经营状况,按照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适当扩大其业务范围和经营权限,允许其与银行开展正常的资金拆借、允许开展外汇和商业票据等中间业务,可以放松企业集团开办专项资金、租赁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限制,形成企业集团的扩张机制。 4、应鼓励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兼并收购,壮大其规模,优化存量资产配置。通过产权运作对现有相关企业的兼并收购,是世界各国企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充分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特别要鼓励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对相关优势企业的收购兼并。这样,可以使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壮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政府应逐步完善我国的税收率及行业管理体制,鼓励企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收购举措,促进其完善功能、壮大实力。 5、应鼓励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展国际化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应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际经济循环中的层次,谋求更高的比较利益。这就要求政府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强手:应根据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际需要,在对外融资、外贸自主权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应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展境外投资和经营,对外承包工程、输出劳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品牌战略论文:廊坊国际饭店文化品牌战略 1 品牌概述 随着我国国内旅游饭店业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旅游饭店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化程度加快,同类旅游饭店产品在质量、功能、价格等方面差异越来越小,品牌作为一项无形资产成了旅游饭店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砝码。品牌有助于饭店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市场形象,建立顾客忠诚,进行市场细分,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1.1 品牌概念 1.1.1 品牌原始概念 关于品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生活中牛和其他家养牲畜身上的“烙印”,它们一般是用炙热的烙铁烫上的或者燃料染上的,用以证明其所有者的所有权。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语。“brandr”意为打上烙印。用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包括劳务)。 1.1.2 品牌定义 西方学关于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或这些因素的组合,他、它可用来辨识一个卖者或卖者集团的货物或劳务,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由此可见所谓品牌,就是卖者给自己的产品规定的商品名称,他是产品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全球品牌的定义有关人士认为,全球品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某个名称,术语,记号,符号(可视的或可听的),设计或以上这一切的组合。 1.2 旅游饭店业品牌战略 战略原是一个军事术语,它是指军事统帅对战争全局进行策划与指挥的策略。如今,战略用来描述一个企业包括饭店将如何实现它的任务和目标。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战略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贯穿于一个企业决策或经营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及其指导下关系到全局发展的重大谋划。 饭店品牌化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及内外环境分析的前提下,饭店企业为谋求品牌长期生存和发展,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主要品牌经营目标、方向、重大经营方针、策略和实施步骤作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 2 廊坊国际饭店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是指企业根据内部及外部的环境,为了确立品牌的优势并将此种优势持续下去而对品牌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用的手段的总体谋划。在上述对廊坊国际饭店总体环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国际知名饭店集团有关的品牌战略建设经验,为廊坊国际饭店打造出自己的优势品牌。 2.1 差异化战略 随着饭店供求关系的变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饭店产品一般意义上的规范化在同档次的饭店中大同小异,已不能满足各类客源群的多元化需求。廊坊国际饭店要想有效抢占北京地区商务会议客源,在同档次旅游饭店中占据着竞争优势,首先应加大其产品创新,积极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对策。 2.1.1 餐饮产品差异化 为满足不同客源的餐饮要求,廊坊国际饭店应不断扩大自身的餐饮产品,增加餐饮产品种类,尤其是现代的经济开放时代,一国独特饮食产品会很快流传到其他许多国家。廊坊在扩大饮食种类过程中,可以聚集全世界的美味佳肴,像日本的寿司,美国的牛排,法国、西班牙的高档西餐都应该在廊坊国际饭店的餐厅中体现出来,并且拥有独特的口味,对宾客能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2.1.2 娱乐产品差异化 廊坊至京津地区驾车时耗约一小时左右,在便利的交通条件下,廊坊国际饭店可以设置高档优质独特的娱乐设施设备,像建设室内或室外高档高尔夫球管,高档健身馆,依托廊坊国际良好的城市环境建设,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应。 2.2 文化品牌战略 现代饭店业不仅仅要具备向客人提供住宿、吃饭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满足客人寻求精神享受的需求,因此,现代饭店要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研究文化性的产品,并将这种文化体现在饭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廊坊国际饭店至今没有自己较明确的饭店文化定义,没有形成自己的饭店文化品牌,品牌文化内涵的建设亟待解决。 2.2.1 注重建筑设计的文化性 建筑风格的美观独特性对顾客心目中的饭店形象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极具特殊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会有效提高顾客忠诚度。国际饭店现已新建成二期工程b座,在装饰上保证其现代化的同时还要体现出主题化,个性化的特点,并将其作为客源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首先,树立大主题文化概念,体现廊坊市的绿色生态环境特色,从整体上给人以绿色、环保的饭店形象,并让这种主题文化成为饭店的生命和灵魂。 其次,注重次主题文化的处理。这种处理多体现在饭店的外部环境,大堂,房间,餐厅,会议室,精品屋等,并对其进行主题化的铺陈,让人处处感受饭店主题文化的不同。具体来讲,廊坊国际饭店在外部多建设喷泉、草坪、特异树木,内部走廊顶部可以覆盖人造天空,并在两端设计路灯,花草树木及画廊等。置身其中让人感觉像在大自然中穿梭一样。其餐厅可设计成为绿色化,餐桌间出现草坪,并加上细微河流,给人带来野外就餐的环境氛围。客房要设计温馨给人以舒适感,除特殊挂饰外,还要根据不同房间的要求摆设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装饰,家具装饰也要体现绿色天然的特点。 主题文化的设计还应深入到饭店经营活动中。从员工的着装打扮,礼仪礼貌,服务规格中充分体现出来,同时,饭店音乐及电话等待铃声都可以设计成与绿色主体文化相协调的风格,还可以策划客人参与到饭店的绿色主题文化活动中。 2.2.2 注重服务中的文化内涵 饭店品牌建设的主要文化卖点,都要通过具体的服务体现出来,服务在饭店与顾客之间树立起了一座重要的沟通桥梁。为此,服务文化建设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廊坊国际饭店来说,要想把服务文化做好,首先,从管理上讲,应向传统文化“借力”,如“以仁治店”,在管理过程中注入更多的情感要素,并通过“身教”强化管理效果。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人之美,将己心比他心,尽可能同情了解他人的处境等。与此同时,我们主要的侧重点应放在文化内涵中的另外两点,即注重营销服务活动的文化性,寻求不同的文化卖点和注重服务中的文化内涵,提高饭店从业人员的文化涵养及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拥有明确的饭店文化理念口号,并把其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使员工真正做到诚心的微笑服务,同时这种带有人情味的发自内心的服务像与朋友聊天,没有距离感,这种个性化服务要比顾客是上帝服务模式亲切的多。使主人与从人的关系转化为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人对人的服务关系。而非机器对人服务的关系。为客人创造宾至如归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员工礼仪培养并通过员工的微笑服务体现出来。最终从“佣人式”的服务转向“绅士式”的服务。 品牌战略论文:西藏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构想 近年来西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空间,吸引了相当多科技型企业投身文化生产,在数字产品生产、生产设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标准缺失、各自为战等情况仍普遍存在。为推动西藏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文化科技领域开展顶层设计、标准定制等工作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以后,西藏一些文化企业确立了“走出去”战略,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但是,当前西藏对外文化贸易在国内整个对外贸易中比重还很小,更遑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西藏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加之在西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来自区外甚至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西藏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 当前西藏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是自己。如何发挥本区的资源优势,打造核心文化品牌,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质,走“区域化”“差异化”“奇特化”的发展道路都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2004年至今,国家文化部先后命名了四批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批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首批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其中西藏只有拉萨岗地经贸有限公司和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两家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全国范围来看,竞争力和影响力相当微弱。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更是一片空白,这跟西藏文化资源大区的客观现状实不相符。 二、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战略构想 当前,西藏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更高层次的要求,这需要在文化上有更大的作为。基于以上对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要实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全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西藏将通过5年发展,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以上成为支柱产业”的远景目标,[2]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破自身瓶颈,抓住历史机遇,走创意发展之路。 精心打造核心文化品牌。加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努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现代文化市场, 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坚持走创意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园之路,大力发展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园区、文化传播基地等项目,建设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重点工程实验室,鼓励发展地方特色软件研发。积极稳妥推进条件成熟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文化创新能力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组建现代传媒集团,以期早日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文化品牌。 树立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立以高原传统体育、民族文化艺术、藏医药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创意、休闲”新型文化业态。譬如打造八廓街文化一条街、江孜古城民族文化一条街、日喀则古城文化体验一条街等,凸显西藏地域、建筑文化等民族特点。在发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过程中,要注重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西藏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在2012年西藏自治区旅游工作会议上,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俞允贵介绍,2012年将把“西藏旅游”品牌推介和旅游产品营销有机结合,突出冬游西藏主题,加强反季营销和常态宣传,“圣地婚约”“世界屋脊新年音乐会”和“西藏旅游形象大使评选”将被打造成西藏三大冬游品牌,通过“2012年中国快乐健康游”“2012幸福西藏游”“2012跨越喜马拉雅”“大美西藏心灵之旅”“探访西藏药洲之旅”“秘境徒步之旅”等系列旅游产品及衍生文化产品,铸造精品文化旅游品牌,以旅游带动文化和经济发展。 培育文化创意高端人才。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今年西藏要加强专业艺术人才和群众文化人才培养,挖掘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动漫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工艺品制作、高原极限运动等特色文化产业,打造西藏文化品牌,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联合设立文化产业培训和研究中心,支持在高等院校设立民族特色文化创意相关专业,重点培养民族特色文化高端创意研发设计、营销管理和经纪人才。 品牌战略论文:广告费预算与企业品牌战略的对接 广告目前已经成为企业主要的销售手段和品牌推广途径,广告费也成为企业主要的销售费用。据《销售与市场》杂志的统计调查,各行业平均广告费(含各种业务宣传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1%,因此加强广告费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广告费控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编制广告费预算来达到控制广告费开支的目的。但是目前广告费预算的编制中存在重视具体编制方法而忽视广告费预算和企业品牌战略相配合的倾向。一般来说企业发生的广告性质支出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促销性广告费支出,属于企业短期行为,目的在于提高目前的销售量;另外一种是品牌培育性广告费支出,属于企业长期战略行为,目的是创建企业品牌资产。虽然其形式都是广告费用的支出,会计核算一般也不确认品牌资产,但是由于其目的的不同,导致其编制预算的形式也不相同。 企业品牌经营战略一般分为五阶段,各阶段由于目的不同,其预算编制也各有特色。 1、品牌发展战略阶段 品牌发展战略阶段是指企业品牌创立的阶段,一般在这个阶段,企业品牌尚未被消费者认识,企业一般采取强化营销战略,促进品牌的活力,力图扩大品牌的知名度。这一阶段广告费支出的特点是次数多、金额大、宣传手段多样化。 根据这一阶段媒体广告费支出较多、计划性较强的特点,编制预算一般应采取计划预算法,即在严格审核广告计划的前提下,按不同项目的广告计划编制相应的预算。这一阶段预算的控制手段主要是项目审核,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得编制详细的广告计划,并逐项讨论其支出的合理性。这一阶段一般不能采取按销售收入计提广告费等类似的广告费预算编制办法,因此该阶段处于品牌资产建设期,品牌对销售的促进作用尚未显露出来,采取按销售收入计提广告费等方法是明显不合适的。 2、品牌形象加强战略阶段 品牌形象加强战略阶段是指企业品牌处于认知的阶段,一般在这个阶段,企业品牌已经被消费者所熟识,但是尚未对企业品牌所孕育的内涵认同。企业在这一阶段一般采取形象营销战略,在进一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的同时,更多的是进行一些树立品牌形象的宣传活动。这一阶段广告费支出的特点是媒体广告相对于第一阶段有所减少,多采取举办各种活动为主的宣传方式。 根据这一阶段业务宣传活动性质的广告费支出较多、计划性较弱和突发性支出较多的特点,编制预算一般应采取独立项目预算法,即按企业举办的各项活动编制项目预算,一般要求营销部门按活动计划编制详细的项目预算,企业主要采取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核的两层次控制模式。这一阶段编制广告费预算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根据业务宣传活动的规模,相应准备部分机动经费预算来应付突发事件。 3、品牌延伸战略阶段 品牌延伸战略阶段是指企业品牌处于认同的阶段,一般在这个阶段,企业品牌已经被消费者所熟识,而且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所孕育的内涵也予以认同。在这一阶段企业一般有计划地导入新商品,以求品牌的活性化,加强消费者的偏好。这一阶段广告费支出的特点是媒体广告相对于第一阶段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广告费支出与销售收入的增减有一定关系,主要的广告费支出多是促销的费用。 根据这一阶段媒体广告费支出计划性较强和与收入相关性较大的特点,编制预算一般应采取按销售收入计提广告费等类似的预算编制办法。 4、品牌活性与战略阶段 品牌活性与战略阶段是指企业品牌处于品牌维护的阶段,一般在这个阶段,消费者对品牌形象有普遍认同及尊重。企业一般有计划地对品牌进行维护,保持品牌的活力。这一阶段广告费支出的特点是广告形式多样化,除了一定的媒体广告外,更多的采取各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品牌维护,同时广告费支出与销售收入增减的相关性有所下降。 在这一阶段再沿用按销售收入计提广告费等类似的预算编制办法是不合适宜的,而且广告形式的多样化和每项活动的广告费支出金额的下降也不允许和也不再需要按项目编制预算了,因此本阶段的预算编制宜采取总额控制的办法,一般可按广告计划或者销售额等计提广告费总额作为刚性限额来保证对广告费支出的控制。 5、品牌才能退战略 品牌活性与战略阶段是指企业品牌丧失活力的阶段,一般在这个阶段,原有品牌已经不再适合新市场环境,企业即将以新品牌来取代原有品牌,重新开始新品牌的资产创造工作。这一阶段广告费支出的特点是广告费用较低,同时广告费支出不再是销售收入增减的主要因素。 根据这一阶段广告费支出较为固定的特点,编制预算一般应把这种类型的广告费作为半固定费用处理。 总之,广告费预算的编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关于品牌资产的创建而发生的广告费支出更是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企业编制广告费预算必须考虑到其处于的品牌战略阶段,并与其品牌战略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广告费预算的作用。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方法 摘要: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还属于懵懂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良好品格的形成,都与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密不可分。如何能够让德育的效果变得更好,是所有小学班主任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因此,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德育管理经验和参考相关文献来谈谈对于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方法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方法;师生关系 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品格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班主任教师的长期教导,教师也需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多加注意对于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班主任教师在德育管理上,要做好每一个细节。不能轻易忽略在任何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上的德育。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要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达到德育的目的。 一、以身作则,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虽然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但是老师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较小,就觉得孩子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一味地严厉也会让孩子们觉得反感。社会的发展,使得现在的学生获得信息更加便捷化和多元化。这也使得现在的学生跟以往的学生相比,思想成熟得更快。所以小学班主任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无论是年龄大还是年龄小的孩子,都要用一颗有爱、平等的心去对待。有爱是指要将所有的学生倾注像对子女一样的爱,平等是指班主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教育中,注意到学生虽然年龄小,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不要总是以一个训教者的姿态来对学生高谈阔论,讲大道理。空洞的讲道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会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很多人都知道学生有很多行为都是在模仿父母的行为。其实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班主任教师平时的行为习惯也息息相关。如果班主任经常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语言粗鲁,或者是经常偏袒一些同学,都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对于学生的品格形成极为不利。班主任教师是除了父母以外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耳濡目染,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古人云以史为镜,其实教师也应该以学生为镜。学生的行为往往是对于教师品行的最好反映。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品行端正的班主任教师,引领的班级风气必然也是积极向上的。如果一个对自身要求都不严格的教师,势必会带出一群散漫的学生。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常说,学生要注意观察身边优秀的同学,以他们为榜样。而其实,班主任教师,才是小学阶段学生们最重要的一个榜样。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班主任教师要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来获得学生的威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感受到教师的和蔼。 二、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而且由于年龄原因,本身就好动,记忆中不集中。面对一些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不能总是用呵斥来解决问题,强迫式地学习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对于一些比较调皮的孩子来说,这种呵斥并不能起到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乐趣,才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正确解决方法。班主任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一些智力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自身也要多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延伸一下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逐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同时小学班主任教师要学会恰当地适时地表扬学生。比如有的学生在上课预备铃响了以后,还在大声说话。这个时候大部分教师都会严厉呵斥那些调皮的学生,让班级安静下来。而对于调皮的学生来说,这种呵斥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时候不妨教师们反其道而行之,表扬一下已经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准备好书本的学生。笔者在课堂中运用这种方法,发现效果远远比呵斥课堂纪律涣散的学生们效果好。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教师的肯定,因此适当的表扬永远要比一味的呵斥好。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德育管理中要更加耐心,更加有爱心。这是所有德育管理方法的基础,只有小学班主任教师倾注了耐心和爱心,才能做好小学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作者:杨秀玲 单位:甘肃省兰州新区秦川镇胜利一校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浅谈 摘要:小学班主任工作开展起来非常有难度,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很多时候对教师严肃的管理行为产生畏惧或者逆反心理。小学班主任管理的语言艺术对管理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班主任管理的语言特点,然后细致讨论了锤炼管理语言艺术的基本要点。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管理语言艺术 1小学班主任管理的语言特点 1.1言之有理的特点:在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中要注重言之有理的特点,也就是说班主任的每句话都要讲道理。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或者讲道理的时候,要良好的掌握语言在表述中的逻辑关系,更好地将事情经过或者道理有条不紊、条理清晰的讲述出来;除了注重描述事件和讲述道理的条理外,还有注意观察小学生的情绪,保证班主任和小学生双方都在理性和平静的状态下进行交流并思考问题。班主任和小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更好地发挥管理语言艺术言之有理特点的前提。1.2言之有别的特点:在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中,言之有别是指在班主任的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个体的差异,针对不同性格学生要运用不同的语言。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性格各有区别,班主任应该更深入的对每个学生的性格进行了解,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沟通。这种言之有别的管理语言艺术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完成班级管理工作。1.3言之有物的特点:在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中要做到言之有物,就要求班主任结合事实说话,给学生们阐述各种道理。这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说理更为清晰且直观,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道理,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2小学班主任锤炼管理语言艺术的要点 2.1管理时要思路清晰:管理语言的艺术主要源于思路清晰,从而能够在对话当中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自己思想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种机智的语言对话比说服教育效果好很多。说服教育中,孩子是在被动接受大量信息,巧妙的语言管理是激活孩子的大脑,让孩子自己梳理自己的思绪。这种管理方式,切实将“教师主体学生主导”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实处。例如,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在管理行为之前,先要给学生提示语。例如,“听懂话,做对事”就是一句很好的提示语。在组织学生排队出操时,就可以这样说“听懂话,做对事。放下笔,站两排。”语言表达生活化,多使用词语,便于记忆。对于没有听懂话,或者故意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说:“离群的小鸡,会被大花猫抓走,快快站到这里来。”这样的表达幽默有趣,并且学生会顺着教师手指的方向乖乖站好。管理不是摆架子,管理是让被管理者服从管理,按照管理者的计划行事。所以,管理的效果说明了管理质量的优劣。2.2管理时要兼顾学生心理: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要兼顾学生的心理。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需要教师时刻呵护。在对班级纪律进行管理时,对于违反班级纪律的学生,既要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的严重性,又要避免苛责和严厉的批评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例如,很多小朋友上课接话,打断了教师讲课的秩序。对此,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的想法非常好,我们下课讨论。”这样让接话的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认可他的想法的,即便是纯心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会被教师的赏识所感化,从而在课堂上乖乖听话。这种管理语言饱含赏识教育,会变成管理的润滑剂,减少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摩擦。2.3管理时要就事论事:小学班主任工作一般是由女教师担任的,女性的思维是扇形的,即有一个点可以联系到诸多方面,最后把一件事扩散开来。小学生的思维是简单的,是单线条的,并且小学生一下子处理不了大量的信息。在班级管理中,对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班主任在管理时常常会联想起学生之前的错误,从而非常不高兴,容易找学生“算总账”。为此,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首先管好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要随意扩散事情,要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否则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处理问题缺乏调理,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信服度。2.4管理时要迁移学生注意力: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听话,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事。小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进行矫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该做的事情上去。所以,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语言表达要注意技巧,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批评矫正,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将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正事上。如果先告诉学生该做什么,然后在喋喋不休地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则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2.5管理时要换位思考: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但是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是非常强的。很多时候小学生会用撒娇的方式来让对方妥协,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小学低龄年级。对此,教师一方面要疏导学生,让小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用赖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用学生撒娇的方式来回答其问题,这样的结果会让学生感觉很滑稽,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例如,在一次家长会结束后,学生不想自己背书包,学生的爸爸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的书包自己背。这时候,学生这样撒娇说:“不,爸爸这次你帮我背。”学生爸爸显得无可奈何,这是教师模仿孩子的口气说:“不,这次必须得宝宝自己背”。这个时候,学生、家长和教师都笑了。教师还顺势将书包给孩子背上,用手指轻轻点了学生的小鼻子。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很快解决了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给学生上“尊老爱幼”的一课,也免去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无可奈何的尴尬,可谓一举多得。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班主任锤炼管理语言艺术,其主要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仅仅学会辞藻的堆砌是不够的。因此,小学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对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同时还要了解小朋友说话的语言特点。班主任和小孩子的交流中要有语言和思想的交锋,这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沟通,解决问题。所以,班主任尝试用孩子的语言去与孩子沟通,也是锤炼语言艺术的良好方法。总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语言艺术要具有创造性,不能照搬管理类书籍的既定方法。 作者:宋亚芹 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连生乡中心校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简析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起点,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各方面发展都不太成熟,因此班主任在他们的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班主任不仅要管理整个班级的学习、纪律等问题,还负责和家长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所以班主任的工作离不开和学生、家长以及其他老师的沟通,这时候班主任在沟通过程中的语言艺术的运用就有其特殊作用。现实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中语言艺术和沟通方法的运用有其必要性。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教学以及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心得体会,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语言艺术;沟通方法 班主任是否懂得运用语言艺术来帮助自己更好的促进班级管理是决定班级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懂得沟通技巧的人往往能够使事情处理起来更加顺畅。班主任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学生目前的思想状态以及学习情况,从而与学生保持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而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也是很有必要的,家长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教育工作。班主任不仅要懂得语言的魅力,擅于利用语言沟通,更要掌握沟通的有效方法,使得事情进展更加顺利。 一、师生双方平等,互相尊重 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一定要摆正思想观念,脑海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师生双方是地位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像是教师向学生问话,有些学生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谈话就会被其他同学看作是“犯错误”的象征,所以他们从内心拒绝被班主任“邀请”至办公室。作为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管理,教师应该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建立在关心孩子,为孩子好的目标基础上。即使教师与学生的社会地位不同,年龄差异很大,学识经历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班主任,依然应该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更加切实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外,小学生还处于心智各方面都相对稚嫩的阶段,需要班主任教师的不断引导,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所以教师在与他们进行沟通时,应该更加多的表现出对他们的关注。 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每个学生自身都具有闪光点,但同时也会有缺点。作为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每位同学的优点和缺点。对于学生的优点,我们一定要给予表扬和挖掘。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养成,应该要让学生明白他是一个拥有很多优点的学生,他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情。所以班主任老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特点,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而面对学生的缺点,教师要想办法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弥补缺点。另外,在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时,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也要采用不同的语言。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教师的沟通形式也应该因人而变。比如有些内向的学生,他们不好意思向老师表达自己想法,这时候作为班主任,应该在平时多给予这些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从而在集体中放开自己;而在面对有些自尊心过强的学生来说,作为班主任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尽量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批评他,同时也要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语言风趣幽默,真情流露 沟通需要真情实感,班主任管理中同样也需要教师是真情表达。小学生是纯真无邪的代表,所以在与小孩子沟通交流时,一定是满怀真心的,学生们喜欢的是把他们当做朋友,愿意与他们交流相处的班主任。有些班主任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是还是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这是因为他们不仅对学习要求严格,在与学生交往时也是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真心,他们把学生当做朋友,学生愿意与他们交流,学生从这样的老师身上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除了真情流露以外,教师的语言还需幽默风趣,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贴近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活力,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热情好动。因此教师的语言也应该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感情。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班主任应该站出来给学生加油鼓劲,给他们带去坚持下去的动力。四、晓之以理,合理批评在进行班主任管理时,除了要动之以情,我们还要晓之以理。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应该首先要确保自己用词用句的准确性,坚持从理出发,这样做事才能更有说服力。比如,要让学生明白,在班级应该要遵守班级纪律,这是全班同学都应该遵守的规定,而在学校内,应该要遵守校规,这是学校对于全校同学的约束。我们所有人的行为都应该在班规和校规的范围之内,只有明确的和同学们约定好这些规矩,在与学生沟通时就可以说明道理。既然是学生,就难免会犯错误,所以在对待学生犯的错误时,教师的批评就更要慎之又慎,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同时又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受损害。因此教师首先就要弄清事实的真相,不能平白无故的判定一个学生有错,教师只有经过全面的调查之后再来判断学生的过错。其次,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教育学生,批评教育应该要及时,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最后就是教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有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私下谈话,或者点到为止,因为这样的学生可以理解教师的用意。而对于有些健忘的同学,教师就应该提出严肃批评,以给他深刻教训。 四、小结 基于小学阶段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都决定了小学班主任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个工作需要教师考虑到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且要以学生为中心,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发挥沟通的效用,与学生成为朋友,让学生主动的配合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级,和教师一起共同把班级管理好,建设好,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率。 作者:郁娥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华冲实验小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对策 摘要: 德育管理工作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占据首要位置,是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德育管理工作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所以不管是在教育部,还是各级学校都应将德育管理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教育部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每位学生应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不仅要求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还要求德育管理工作顺利实施,而班主任作为德育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并且其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引导性作用,因此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应积极与家长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观念,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管理抽象化 教育部就小学生日常行为制定了一系列准则,并作为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德育管理的指南,此准则内容极为具体和全面,以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但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也需要对准则内容进行完善,相关学者分析了中外多个国家的小学生行为准则内容之后,发现我国关于小学生行为准则的内容倾向于抽象化,具体实施措施不全面,这给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二)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不紧密 小学生人生的第一堂课通常是在家庭中开启,所以家庭作为德育管理的重要场合,应积极配合学校以及班主任的工作,而班主任也应让家长了解到小学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以寻求家长的积极配合。但实际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一些家长更是娇惯孩子,仅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德育管理,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学生在校内形成的良好行为,在家庭中却未引起家长重视,使得德育管理工作受到影响。 (三)实施机构单一 很多西方国家通过社区、公益机构等形式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身体力行地体验德育的重要意义,取得了良好效果。而我国的德育工作在实施机构方面较为单一,主要依托于班主任以及规章制度等形式,通过言传身教、强制规定等手段开展德育工作,未与其他社会机构形成合作机制,无法进行现场教育,学生也没有机会和场合体会德育的重要意义,学校强制规定和班主任说教下的德育管理缺乏一定现实意义,预期效果很难达成。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小学班主任综合素质 班主任作为班级组织者和管理者,应对学生的校内学习和生活负全面责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接触校园教育,而此阶段的学习和经历也是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可见班主任对小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对小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还需要对学生生活以及心理等给予关怀,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综合素质。首先,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爱心。班主任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呵护,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班主任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启蒙者,关系着学生未来成长,所以要求班主任具备爱心,关爱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用爱去对待他人,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其次,班主任应具备耐心。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思想意识不成熟,难以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一定的耐心,在不改变管理原则的前提下,管理方式应跟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作出改变,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最后,班主任应具备细心。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注重每一个细节,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细心观察,对其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机进行细心分析,注意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日常表现。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发呆、皱眉等面部表情,分析原因,可能因为学生之间矛盾;可能因为知识点不理解;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班主任应采取对应方式帮助解决,引导学生走出困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强化班主任与家长、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 对待不同关系的人,小学生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家长、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都较为有限,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学生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所以小学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应保持与家长、任课教师的合作关系,积极与家长、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直接决定着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所以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等通讯工具,建立沟通平台,把学生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以故事的形式发送至平台中,引起家长的重视。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将优秀学生的表现公布,得到家长的支持;将学生在校园内的不良表现单独告知家长,并与家长沟通,寻找最佳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德育管理不仅需要家长的支持,任课教师的辅助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班主任应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和兴趣爱好,利于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课堂教学和德育管理联系起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起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培养班干部 在拥有几十个学生的班级中,仅依靠班主任一人进行管理,能力有限,因此班主任可以培养班干部,组织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减少管理任务量,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生担负起管理的责任,利于培养其责任意识、增强其自身自制力。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班干部轮流制的形式组织学生管理班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轮流进行管理,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对于工作表现出色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及时纠正,加以引导,以提升班级德育管理水平。 (四)丰富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的丰富性可以促进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开展围绕学生兴趣爱好和教学内容的校园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会成功的快乐。例如,书法比赛、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各方面才能得到展现,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另外可以组织礼仪操学习,改善学生不良形态,对学生健美身姿和良好形象的养成十分有利,提升学生的动作节奏、表现力和美感,养成礼仪习惯,提升心理和身体素质。 三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教育目标落实 将小学生培养为“四有新人”即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对小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提出了相关要求。由班主任负责强化小学生的德育管理,从实际工作成果分析,德育管理工作应持续不间断的开展,在短时间内,其效果与成绩难以展现,需接受时间的检验,而班主任则需要长时间的付出,才能使德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得到巩固。 (二)助于小学生成长 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和改进的过程,为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提供了基础保证。校园伤害事件的出现警示着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班主任则可以通过德育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给予积极引导,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抵制不良文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等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给现代社会环境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小学生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电视中的不雅行为等,这一系列不良文化使小学生出现逆反、早熟等心理问题,而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开启一片绿色屏障,对不良文化有抵制作用,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净化。 四结语 小学班主任作为教育中的首要工作者,工作量大且复杂,但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所以要求班主任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发展,尽职尽责完成自身工作,把德育管理工作渗透在每个工作环节中,另外,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学生、家长以及任课教师的配合,通过在班级中选拔班干部以及与家长、任课教师积极沟通等方式提升管理效率,不断巩固德育管理成效,使学生发展成为有能力、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作者:王运抗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第一小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班队会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作用 摘要: 班队会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提升班主任教学管理质量,基于此,文章在分析班队会的形式和作用的基础上,以班队会为出发点,从注重班队会内容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做好班队会的引导工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班队活动;教师要及时对班队会进行反思总结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班队会;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 班队会对于小学班级管理而言就如同企业中的公司例会一般,可以有效反映班级问题,促进学生讨论,对学生思想行为具有教育作用,可促进班级、学校规定及思想的推广。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对班队会的形式和作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才能发挥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一、班队会的形式和作用 班队会一般情况下都会设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规定的主题进行班队活动。主题的设定可以是学校方面的任务要求,也可以根据班级的需求进行设定。主题班会是教师了解学生想法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进行班级干部选举或者班级相关活动意见的收集,班队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事务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相关工作安排,从而有效地做好个人学校生活的规划。例如,学校放假通知等信息的,班队会是学生接收正确信息的有效渠道,通过班队会传达相关信息可以避免信息的误传,让信息的传达可以更为及时、有效。关于当前班队活动的开展情况,由于部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较大,或是创新能力不足,使得班队会过于形式化,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学管理作用。因此,深入分析班队会活动开展方式,有助于发挥其在班级管理中积极作用。 二、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班队会作用的策略 (一)注重班队会内容形式的多样化 班队会并不一定要停留在简单的传统会议模式上,传统会议形式较为呆板,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班队会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多样化,才能有效发挥其引导作用。例如,可以在班队会上开展主题演讲、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充分尊重班级管理实际所需的基础上,班队会的内容要不断地更新、变化,要针对班级每周每月每年的实际问题,积极组织班队会议,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能使学生有话可说,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班委会成员的能力,从而让班委会更好地辅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二)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在班队会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尤其是在思想上的引导,要保证学生的思维方向正确。如果学生在讨论中有不当言论出现,教师要及时地指出并加以引导。班队会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为班级管理服务的,能避免不良行为与言论的出现,防止错误的行为和言论对班级管理造成不良影响。班队会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高效地完成班队会的任务,让班队会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意见。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诸如多媒体、操场等教学资源,班队活动不一定要在室内开展,也可以带领学生在户外进行,这种活动方式更为轻松,能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敞开心扉,使教师更能有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多媒体资源的直观性、欣赏性,能够给学生更直观的教育,也能让班队活动变得更为灵活丰富,贴合学生不同情况需求。例如,在进行法制教育的班队会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班队活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法律片段,让学生在了解基础法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看实例视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班队会的形式,还能对法律知识做有效的宣传。 (四)教师要及时对班队会进行反思总结 班队会结束后,教师、班委会、学生要进行会议活动的总结,反思其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从而为下一次的班队会开展积累经验。可以将班队会的活动方案做成书面材料,可在下次班队活动开展时进行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班委会组织活动的能力。教师对班队会活动做好最后的审核及监督工作,始终使班队会的工作处于严谨的状态,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为班级管理工作服务,为教育工作服务。 三、结语 班队会在班主任教学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促进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但在实际操作上仍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班队会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服务,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 作者:杨代琴 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小学校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德育自主管理 摘要: 在进行小学班主任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更加安心地进行学习,就必须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内容的形成仅仅靠教师自己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教师应该“放权”给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管理班级、提升自己的权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 民主治班;自主管理;小学德育 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让学生意识到争做班级中的一员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从而让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制度探讨制,让每个学生参与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班级中的制度都是由学校或者教师制定的,作为班级中的重要成员,学生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只能听从教师的安排,长期这样会削弱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渐渐产生自己是为老师、家长而学习的思想,为了让学生改变这一错误的想法,教师可以定期召开班级制度制定会议,让学生通过探讨共同制定出班级管理制度,从而让学生更自觉地遵守自己制定的制度。比如,某次学校组织春游,为了确保春游活动顺利地开展,教师组织大家一起开展了一次春游制度管理策划会议,先将班级学生分为5个小组,然后由小组成员自由探讨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制度才能确保整个春游活动既有趣又安全,经过探讨,每个小组给出了以下制度:“1.每个小组至少带一部手机;2.任何活动都以小组方式进行,不能单独行动;3.活动期间互相帮助,树立良好的集体形象;4.有福同享,有难同当;5.为小组出彩者受到奖励,反之受到惩罚。”大家制定出来的规矩,教师有权进行修改,但不宜改变过大,这样学生在参与春游活动时,由于是自己制定的规则,因此会更加自觉地遵守,从而保证整个活动顺利地开展。 二、班长轮换制,让每个学生承担管理责任 班长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是一个班级的领头人,更是一个班级的代表。然而长期以来班长都是固定的,一位班长一旦被确定下来,在不出错的前提下一般都会长期干下去,时间久了班长的思想意识就会有所放松,傲慢、焦躁的心理就会充斥班长内心;另一方面其他同学不能当班长,渐渐地也就打消了当班长的想法,降低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为此教师应该采用班长轮换制,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承担班级管理的责任,在担任班长的同时体会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更强的集体意识。比如,班级中有甲乙两位同学,甲同学学习成绩很好,但缺乏班级管理意识,当轮到他当班长的时候,头几天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管理班级,于是教师给他灌输了一些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并让他向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乙同学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甲终于适应了班级管理。过了1个月后,轮到乙同学进行班级管理了,这位同学是一位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但平时贪玩,不喜欢学习,因此尽管班级管理较好,但无法服众,为此教师又让他与甲同学坐在一起,让甲同学给乙同学补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补课,学生乙的成绩得到很大提升,大家对他也更加信服,这就是班长轮换制的优势。 三、活动策划制,让每个学生精心组织活动 班级活动对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天玩,他们喜欢通过一些游戏来充实自己的小学生活,因此通过各种趣味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然而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一直都是由教师策划的,学生只能当作参与者,这可能无法满足班级每个学生的意愿,为此教师可以将班级策划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制定活动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在一次“爱护花草人人有责”的主题班会中,教师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4组,让学生自由探讨如何根据活动主题策划活动,于是小组成员进行活动内容的探讨,最终确定以下四套方案:“1.开展爱护花草的游戏;2.制作各种素材,在校园中进行张贴和宣传;3.带上袖标巡视校园,发现问题及时制止;4.开展修护花草的活动。”制定出4套方案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活动的探讨,由各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随后由班级同学投票选择活动方案,要求自己的小组成员不能选自己的方案,经过投票最终确定方案2为最终方案,于是方案2的小组成员成为整个策划的设计师和管理者,全体同学都应听从这个小组的要求来开展活动,最终该小组制定细致方案:“1组制定整体活动方案,并积极参与到整个班级活动实施之中;2组负责收集素材,设计制作相关宣传画册;3组和4组同学负责在校园中宣传,让更多的同学意识到爱护花草的重要性。” 总之,在进行小学班主任日常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让学生明白树立班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为此班级学生必须从自我做起,努力为班级添砖加瓦。为此教师应该开展制度探讨制,让每个学生参与制度建设;开展班长轮换制,让每个学生承担管理责任;开展活动策划制,让每个学生精心组织活动。 作者:黄海群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旧县小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语言艺术管理 摘要: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小学班级管理一直是教育的难点。小学生的心灵又非常脆弱,如果教师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没有注意语言的话,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向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班级管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然后从四个层面论述了班级管理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旨在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语言艺术 1小学班级管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小学班级管理的语言艺术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在表达交流过程中语言富有魅力能够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学生崇拜教师,就能够更好地支持其各项工作的开展。第二,具有艺术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在矫正学生的失当行为时,让孩子欣然接受,避免了机械性管理给孩子心理上带来的阴影。这种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思想。第三,小学阶段的孩子,其思想认知尚未形成,会潜意识的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和语言。教师的管理工作在语言上具有艺术性,孩子们也会无形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好的口才是一张优质的名片,这对于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诸多裨益。 2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 2.1小事幽默说: 在班级管理当中,语言艺术体现在小事幽默地说。班级发生的非原则性的小事,在管理中可以幽默地说。这样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行为需要修正,同时也能够避免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过于谨小慎微,还能够让孩子在轻松地氛围中优化自己的行为。例如,孩子在班级将纸张撕碎,然后扬的漫天都是。这时候,班主任老师可以这样说,“你这先是晴雯撕扇,然后是天女散花。Areyouanangle?”老师文学经典和英语来质问学生,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首先是非常好奇,本能的反映是在想老师说我像谁啊。孩子此时的心理活动颇为复杂,一方面是对老师的崇拜,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没有直接指责批评他的感激,自然会将纸屑乖乖地收拾起来。然后老师继续为大家讲述《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和神话中的天女散花,这样不仅幽默地制止了学生随意丢撒纸屑的行为,孩子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 2.2大事动之以情: 小学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男同学打架的行为,这种事情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比“晓之以理”,教师主要工作是“动之以情”。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知道打架是不对的,但是有些家长也告诉孩子,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所以,在孩子的心理也非常矛盾,是听老师的,还是听家长的。管理班级这种事情,首先要了解清楚导致打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能弄清事实,另一方面能让孩子舒缓情绪。然后要从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孩子来分析大家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最后,将互打后疼的感受描述出来,让对方都知道自己伤害了别人。此外,还要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妈妈知道自己受伤了,心理会是什么滋味。为了不让妈妈心疼难过,要自己处理好事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对孩子进行教育,也要对家长进行教育。人性的弱点是自私,当自己孩子受欺负时,家长本能的反映是让孩子还手。尽管在日常沟通时家长会否认这种思想,但是很多家长仍然会这么教育孩子。小朋友在一起发生这些状况也很正常,关键在于怎么去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与家长联系起来,分享一些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例如,《美国爸爸教育孩子的方法》,即如果小朋友欺负你,爸爸希望你也去打他,并且希望你赢,但是记住一点,你可以打他屁股,可以掐他大腿,但是坚决不能戳他眼睛,坚决不能掐他喉咙。当班级管理延伸到对家长的教育,语言艺术就要从直接说教改变为“指鹿为马”,借用社交媒体将自己赞同的管理方式分享给学生家长。 2.3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育: 灌输各种教育思想,让学生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这样的教育方法非常直接,但是收效不好。就如同让孩子背下了很多公式和定理,但是孩子不用运用。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这样,学生能够将故事中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对照,从而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例如,给学生将马克.吐温的故事(马克.吐温和一个贵妇走在同一条小路上,贵妇鄙夷地说她从不给疯子让路,但是马克.吐温非常绅士地说他恰恰相反,然后礼貌地让路给贵妇。)这样的故事,能够让学生更加机智,面对别人的挑衅可以行为上礼让,同时要给对方思想上的教育。当学生们掌握了处理事情的巧妙方法,班级冲突也会减少,班级管理工作也会更好开展。 2.4班级管理工作要与科任教师配合: 对于班级管理工作要与科任教师配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工作就是一个像演员一样的角色,时而亲切,时而严厉,让学生又爱又怕,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还能够保证班级管理的力度和效力。例如,当某学生行为失当屡教不改的时候,就要对该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学生在受到批评之后,其心理上肯定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要与科任教师配合,科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予以这个学生更多的关注,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其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同时还要发现其优点,并进行鼓励,从而让学生在班主任哪里失去的爱和关怀在科任教师那里找到,进而让孩子的心理保持一个平衡状态。放学之后,班主任教师要继续找这个学生谈话,表扬他在科任课上学习状态良好,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然后在学生情绪平静的状态下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配合工作能够让孩子的心理保持一个平衡状态,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班级管理工作的目的是指导孩子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育人工作是人民教师的责任,班主任和客人教师合作体现了教师的责任感。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语言艺术对于管理的效果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能够让管理效果倍增,能够让学生在童年形成健康的心理,还可以让孩子们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来解决问题。因此,班主任要在语言上锤炼自己,一方面要积累词汇,另一方面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此外,班主任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聊天热点,从而能够更好地“就地取材”在管理中让学生心悦诚服。 作者:王立侠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黑林子镇河沿子小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探讨 摘要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每一名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具体表现。在新时期,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把班级管理提升一个新高度,成为了摆在班主任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优化学生日常纪律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学习能力 班主任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直接参与者,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班主任工作琐碎并且繁重,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及良好的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好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笔者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优化学生日常纪律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级风气。 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高效的学习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是全体小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的。在班级管理中我要求小学生首先要弄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学习,是为了什么来到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氛围是班级风气形成的关键,我会经常与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跟他们分享一些学习的经验和趣事,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比如,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让小学生意识到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争取尽快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在班级中选出成绩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榜样,激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2.提高班级文化建设,创立学习小组。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要有健全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也会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在新时期,班主任要改变传统的思想,避免一人独大的情况发生,在做决定前征求小学生的意见,让全体小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我通过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出了班徽和班歌,还制定了班训和班规,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极大的作用。每天早上班级集体唱班歌,鼓舞学生的士气,让学生有个好的学习状态。每天放学前统一宣读班训,提高学生的追求,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创立学习小组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式,在小组内学生可以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合作共赢。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给予学生尊重和理解,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二、优化学生日常纪律 1.组建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级中的带头人,也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拥有责任心强和管理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开始。因此,我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小学生进行民主选举,选出他们信任的班干部。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协助班主任更好的进行管理。如果仅靠班主任自己的力量,很难将班级管理好。比如,自习课,我会让学习委员到讲台上带领大家上自习,并保持好班级秩序;集体活动中,我会让班长或者体育委员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在卫生清扫时,让生活委员带领学生认真做好教室卫生,给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等。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我还会在班级中实行轮流班干部制度,让每一名小学生都能够在班级管理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2.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 要想让班级管理工作有新的突破,班主任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小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约束,提高对班集体的热爱。我会把班级中的设备和教学器具等分配给学生管理,让小学生发挥潜力,改善班级日常纪律。比如,班级中的黑板、桌椅、门窗、电灯、卫生工具、教学设备等都落实到学生个人,这样就会极大的减少破坏班级公共财物的现象。我还会定期召开班会,让小学生畅所欲言,对班级管理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然后我综合学生的建议提升班级管理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必须要提高自身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班主任有责任帮助小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还体现在班级的整体表现上。 三、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班主任积极推进情感教育。 对小学生的管理要体现关爱和尊重,赢得小学生的喜爱。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学会情感教育,让学生信任和爱戴。首先,要用真心对待每一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当小学生因为家境不好而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的时候,我会鼓励他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还会让班级中的学生多关心爱护他,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其次,对于爱犯错误的小学生,班主任不能给予全部否定,要看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给予学生发挥优势的机会。不能当学生犯错误以后就严厉的批评,忽略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班主任的工作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上课爱捣乱的学生可能体育方面有天赋,也可能音乐方面有天赋,要挖掘出小学生的潜力。当然,班主任还要以身作则,给小学生做出榜样。 2.关心小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关注小学生的每一个微小变化,关注班级中的每一次改变,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小学生都体会到你的关注。在全面实施教育结构转型的今天,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了小学阶段教育的关键。班主任要时刻关注着学生,用发展和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班主任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打破班级中严肃的等级气氛,当小学生在学习中或者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与班主任真诚的沟通。同时,班主任要为小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而骄傲,培养小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小学生用饱满的热情面对学习和生活。 作者:孙丰富 李慧霞 单位:山东省昌邑市柳疃中心幼儿园 山东省昌邑市柳疃初级中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质量提高 【内容摘要】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教学工作的一项内容,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这也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时期,班主任教学质量的高低将会决定学生基础素质的高低,所以教师应当重视班主任工作,努力采取搓死提高自身管理班级的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好的班级环境,本文结合当前小学班主任管理的状况,对小学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质量进行浅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个性化管理;小学班主任;管理质量;提升方法 小学时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就好像一张白纸,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张白纸上形成印记,所以说小学时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这段时间内学生接受教育质量的高低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都造成影响。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都不一样,所以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个性风格,作为班级的班主任,我们要管理好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从学校中学到有用的知识,那么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从而提高教师的管理效率,让班级变得更加优秀。 一、个性化管理措施的具体定义 学生彼此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这是学生的特征,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所以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为采用相同的管理方法会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制定管理策略才能最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与众不同的人才,这就是个性化管理措施的定义。以往的小学管理模式是同化处理,班主任对所有的学生都提出相同的要求,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激发学生发展的极限,而个性化管理则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常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最终成为社会的人才。 二、班主任提高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实践证明:个性化管理是提高班主任管理效率的良好措施,那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如何实施个性化管理措施呢?班主任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管理学生的效率呢? 1.管理模式需要趋向自由化 小学生是非常活泼的,他们的大脑思维非常活跃,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需要放宽班级管理的限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自主管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往的小学班级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下缺乏生气,小学生的行为受到教师严格的限制,所以学生在班级中很难发挥自身的个性,因为受到太多的限制,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降低,整个班级的氛围非常差。落后的管理措施造成了差的班级管理质量,所以教师需要放宽管理的严度,给学生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增长,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从而形成一个好的班级。笔者觉得班主任可以给学生自主选举班级管理人员的权利,让学生自主争取班长、副班长、团支书等班级职务,通过自有选举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公意识,让学生在班级中自己管理自己。 2.开设班级会议,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一个班级,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教师需要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彼此,对班主任来说,了解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行自由化管理,可以根据学生的特色制定管理计划。对学生来说,教师与学生交流可以减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陌生感,让学生更理解教师,明白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师。传统的班级模式中,班主任并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他们总是以命令的形式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自己布置的任务,这种管理模式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厌烦,极大地阻碍了教师管理的实施。比如说笔者每周都会与学生开一次班会,班会的形式是茶话会的形式,笔者与学生相对而坐,互相讨论过去一周的管理成果,对管理过程中的错误进行总结,从而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错误总结之后,笔者还会与学生讨论管理的成功之处,然后对学生进行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3.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展示的机会 个性化管理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对小学生来说,他们非常乐意展示自己的才能,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课堂中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展示自主个性的机会,机会的缺失是学生失去自主表现的信心,最终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在新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能再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错误,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应当给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机会,在管理的过程中创设一个平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满足内心展示的欲望。以笔者教学为例,笔者会采用白板进行文明行为的评奖,用摄像机记录在学生个性表现的瞬间,然后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给所有人,这样便可以在全班展现学生的优异之处,激发他们竞争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在班级中自我约束,使他们满足文明班级的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班主任应当注重对班级的管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满足当前社会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的人才。为了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的主人。 作者:牛玉梅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民族师范附属小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运用 摘要: 教育的各个阶段当中,小学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小学生心理和思想还不成熟,良好的小学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拥有活泼好动的本性,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班主任肩负着管理秩序,促使其积极努力学习的重任,因此班主任管理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注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从而不断提升管理质量。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运用 前言: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教师,班主任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传统的小学班主任在实施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缺陷,这样一来,管理工作没有充分根据学生思想特点进行,不仅达不到管理的作用,还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同时产生恐惧心理。不仅无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1现阶段小学班主任管理中语言艺术缺陷 1.1语言死板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我国传统的小学班主任管理模式当中,教师并没有注重语言艺术的应用,在督促小学生学习并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过于死板和严肃,没有幽默气氛。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判断能力,容易忽视教师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而单纯的因恐惧而克制自己的喜好。这种恐惧心理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将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对学生的成长严重不利[1]。 1.2语言直白导致学生自尊心受挫: 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拥有天真好动、不受拘束的特点,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对其进行管理,通常会选择相对直白的命令式语言。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旦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没有正确理解教师的含义就会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这样一来,全班学生都会对该学生留下负面印象,还有的学生会选择不和他做朋友等。这将导致小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挫[2]。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反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自尊心受伤,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2小学班主任管理中语言艺术的有效运用 2.1转变管理观念,注重保护学生心理: 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积极转变了教育理念及模式,为促使人才全面成长不断努力。我国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也应当及时转变管理理念,新时期应当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在管理过程中注重语言艺术,选择学生能够听懂并真正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的词汇。转变管理理念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时刻谨记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工作开展以前应深入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思想及内心深处的想法,以聊天的方式拉近双方的距离,并对学生的秘密及人格表示充分的尊重。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小学生心理成长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教师某些敏感词汇的刺激,从而产生自卑或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语言体现包容性和理解性,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师关爱和在乎的,因此能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批评和鼓励,对于自己的某些行为进行积极的调整。 2.2运用轻松幽默语言活跃班级气氛: 在小学教育当中,班主任的管理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能够养成更加真诚的习惯。我国传统的小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过于直白的语言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排斥与人沟通和交流。这种管理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长期成长的[3]。新时期,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在达到管理目标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教师应注重应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促使学生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能够不感受到过大的压力和歧视,而是能够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积极进行改正,学生在改正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及时的对其进行表扬。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做正确的事情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运用语言艺术进行小学生管理的目的。同时幽默诙谐的语言还有助于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够信任教师,从而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为自身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3运用激励性语言充分挖掘学生优点: 我国传统的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准学生进行个性发挥,而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做到统一的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于性格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就会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这种做法不仅不会促使学生明确教师的教育目的,同时还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产生自卑心理。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及行为习惯,努力引导其进步,而不是批评[4]。例如,有些学生性格更加倔强,教师在引导其达到统一标准,要针对学生的一点点进步进行大力的表扬和鼓励,促使其明确教师的用意,从而更加积极努力的向班级整体进步的方向前进。 3结论 我国传统的小学班主任管理模式过于死板和守旧,不利于促使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新时期,我国小学班主任在实施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和魅力,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引导及用意,而不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批评,这样一来,管理质量和效率将会大大提升。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作者:刘艳杰 单位:吉林市丰满区第一实验小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探析 1.如何运用语言艺术与学生交谈 著名心理学理论中的“认同理论”指出,两个人如果兴趣相同,就会有很融洽的交流;两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有着相同的看法,那么他们就容易相互理解彼此;两个人如果有很多共同之处,那么两人心与心的距离就非常近;两个人如果相互信赖,那么两人就存在十分亲近的关系。由此可见,班主任管理学生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予以理解与信赖,如此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能在管理过程中调动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保证学生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实现班级进步。 1.1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谈话。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希望得到更多关注与爱护,当谈话以自己为中心开展时,学生是愉快开心的。因此,进行师生交流时,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保证良好的谈话效果。如学生上课不认真、表现异常,教师交流时就应询问学生是否遇到困难或者身体不舒服等,使学生感受到关心与爱护,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管理,向教师说明原因。 1.2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展开话题。 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为话题展开交流。如此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如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对学生予以赞美,让学生感到愉悦与开心,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如此学生才更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 2.如何运用语言艺术说服学生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说服学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并改正,产生积极的学习与心理行为。班主任说服学生时,必须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掌握说服技巧,不能生硬地将想法植入学生思想中,否则必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1注重以情动人。 班主任说服学生时必须做到以情动人,即注意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的行为与心情予以充分理解,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并且注重运用动情的言辞,使学生感动,确保双方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保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使其乐于接受教师的说服教育。如此才能在保证学生不排斥教师的情况下,达到说服教育的预期效果。 2.2注重以理服人。 班主任在对学生开展说服教育时,必须对学生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因此,在说服教育过程中,必须站在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那么班级管理就无法正常开展。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常理,主要依据是校规校纪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可,进而积极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促进班级发展。 2.3运用巧妙的语言技巧进行劝说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劝导时,必须注意运用巧妙的语言技巧,交流不能过于生硬,以很高的姿态与学生交谈。因此,班主任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以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保证学生对班主任的劝说持不排斥、积极的态度,配合班主任的管理,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3.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拒绝学生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在理解事物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必须拒绝。然而,如果拒绝方式不合理,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班主任必须合理运用语言艺术,掌握方式方法,保证在理由充分的情况下拒绝学生的不合理要求。 3.1态度式回绝方法。 通常班级日常管理中,小学班主任拒绝学生的不合理要求的方式主要为态度式回绝。这一方式分为几类。如果学生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是针对一些不必要小事,那么班主任拒绝时可以采用比较委婉的方法,避免学生由于遭到拒绝而继续纠缠,并且不会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例如在学生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班主任可以不通过语言进行解释,仅以一摇头的方式回绝,这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此外,还可以采取摆手的方式拒绝学生不合理要求,拒绝时应注意面部表情,让学生了解到教师的态度,进而放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通常这一拒绝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并且避免班主任为寻找理由而浪费时间。 3.2时间拖延法。 班主任开展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时,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采用时间拖延法。一旦学生提出不合理要求,那么班主任可以不发表意见,等到事情明朗之时再与学生交流,此时班主任应采用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的言辞,保证学生接受班主任的建议。这一方法使学生淡忘自己提出的要求或者对自己的要求进行思考,同时为班主任寻找拒绝理由提供时间。 4.结语 在小学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如何运用语言艺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合理的方法,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班级管理与发展。 作者:邓振辉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双槐树小学校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中小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关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理念,是教师自身教育内涵的体现,是动态的,不是死板的。优秀的班级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对生命发展有着重大规划且意义重大的文化氛围与精神力量。班级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充满体验的学问,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积累,沉着、创新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之路的引导人。因此,我们要聚集我们的智慧,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思考,通过有效的管理,定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班级管理的作用 班级是构成学校最基本的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可以称得上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路人,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进行指引。当然,学生的自我参与与自我管理也包含在内。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同时也保障了学校的纪律、教学的质量,是合格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及教育者,是班级与学校、班级与家长之间的纽带。班主任首先应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与同学们交流意见、想法,在此过程中,慢慢地引导他们,最后形成统一的结果,让学生能感觉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是有力度的、是权威的,一个班主任倘若在班级打闹时,走进去,学生应该知道自己该保持安静的。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在他们心中是值得敬畏的。这样,一个班级任务的下达、布置,更易分配、完成。这样的一个班级才会有向心力、凝聚力,才能走得更好,学生进而才能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如今,对班主任素质总的要求为:责任心、原则性、纪律性、创新性。(1)责任心:班主任负责一个班级几十号的学生,既然做了一个班级的领头人,就要意识到对这些学生负责,将工作当事业做;(2)原则性:制定好班规,要严格执行,做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上的严师;(3)纪律性:一个班级像一个军队,面对任何突发事件,都能够井然有序地处理,抓住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再次发生。(4)创新性: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到老,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在体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与学生亦师亦友,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在敬畏你的同时接受你。 三、班主任工作中的策略探索 在中小学实习的经验,让我体会了一部分中小学老师抱怨的一个字“累”,其实,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班主任,我想大家并不怕累,怕的是一些重复地去做事情,怕的是一些低效的累,这是一种对自己管理能力的羞愧。因此,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能,成了班主任幸福感、积极性的一个保障。现在很多的班主任要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独裁者的位置,控制学生的思想行动;要么与学生成为朋友,放纵他们,进而导致班级纪律涣散,班级工作无法开展。这样两种情况,一个极端压制、一个过于软弱,让学生怕非敬畏或者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这样一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花费了很多精力但而成效却并不理想。导致班主任自身幸福感及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而一个好的班主任,对于学生应当是亦师亦友的,那么,该怎样形成这样一种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制订切实可行的班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切实可行的班规,会使班级里形成好的班风,学生会根据规则进行自我约束,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当然,制定后的班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做出适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班规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过于理想化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当降低标准;如果一些标准已经让学生形成了习惯,那么,可以进行新的班规的补充或提出补充。与此同时,既然我们“有法可依”,适时的奖惩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加分、减分,最后进行先进小组及个人的评选,听上去好像幼稚了些,但学生却是非常认可这样的制度,这也是对他们表现好的一种肯定。这样一种鼓励机制,使得学生相互督促,大大维护了班级的秩序。 2.发挥班干部队伍的作用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任何事情倘若都亲力亲为,除了“累”之外,学生的能力也不能得到锻炼。学生干部是班级各项活动的小组织者、领导者,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可以帮助班主任间接了解学生的更多信息。首先,要选好得力的班干部;其次,要分配任务,明确各自责任,充分调动积极性;再次,严格要求班干部,比如每周例会,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班级发生的事件。树立他们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培养其善于处理纠纷的能力,事后要善于总结工作;最后,要让班级的班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 3.重视道德教育 现如今,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学生中毒事件、幼教实习生虐待幼儿事件层出不穷……我想,这与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也是有关联的。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成绩,却很少关注生活中反映品德的细微事件。因此,我们要吸取经验,作为班主任,我们有比其他老师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的事件,分小组或个人,上台发表他们的看法或者相互讨论,这样的“榜样”法,对于在他们今后的成长之路一定有很大的启迪。 4.善于和学生拉近距离 班主任不仅要熟记学生的名字,还要了解他们的资料,包括:生活环境、个人基本情况等。管理好这些特殊个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些学生,开始可能会让你感觉他们根本不把班规当回事儿,看不出他们的一点儿上进心。只让你觉得,他们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整天忙于一些恶作剧的头疼学生。但是,往往正是这些调皮的学生,会有很强的号召力。如果班主任“放弃”他们,时间一长班级不仅会一发不可收拾,这也是班主任不负责任的体现。当然,处理这部分个体一定不能过于着急。经过摸底调查,你会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十分特殊,有离异的、单亲的或父母在外打工的,甚至有的父母从不过问孩子等。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的暑假,我分别参与了上海市的爱心学校的活动。除了发现前面我所说的重要策略之外,我还发现,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交流比大吼大叫要好很多。当时,我接手的那个班级有一个非常令前一个志愿者老师头疼的学生,他还特意点名让我留意。我开始管理班级,采用了我的策略之后,我发现,其实他是一个很立求上进、各方面也很优异的学生。于是,下课后,我将他叫到了旁边的图书室,跟他进行谈心。第一次,他说的并不是很多;后来,我发现他有下棋的爱好,我碰巧也会些,于是,第二次,便成了我们在图书室下棋。下了两次之后,他的话多了起来,跟我也谈起了他的梦想。我借此说道“: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健康体魄,开朗性格,有多种爱好之外,必不可少的是有好的成绩。上课的讲话,也许就使你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许正是这个知识点会让你与梦想失之交臂,你会不会后悔呢?”他若有所思,过了好一会,点点头道:“老师,您说得对!”现今,这个学生仍然有我的联系方式,他偶尔还向我炫耀他的考试成绩。用肯定、鼓励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你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渴望被关注的,哪怕他在犯错误,其实也是想获得你的关注,所以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5.营造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 学生白天的时间基本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一个班级的氛围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在班会课上,依据区域、性格、兴趣、特长、成绩等进行划分,每周进行分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友谊的发展,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引领我们的班集体,促进班集体的发展,从而构建文明、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再如:每期黑板报的策划、墙报的宣传工作,每次分配一批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干,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激发他们的兴趣。还有课外活动,也可以每次分配一些学生负责,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组织开展,这样举行一些他们喜欢的小活动,可以劳逸结合,释放压力。我们发现,作为班主任,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优异的管理能力,要有自己的个人风格,这样才能协调好班级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体系。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课堂这个展示师生个人风采的舞台,让学生形成“不仅是体悟,更是共鸣”。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老师与学生中间最好的状态,便是亦师亦友、敬畏与信任。班级管理不仅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在班级中塑造积极乐观的氛围。这样,班级管理工作才能不断完善,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更优的环境。学生都有着阳光的心,必然会形成一个阳光的班级。 作者:任晓玲 陈静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浅析 一、加强对孩子的了解 我作为一名老班主任,也不得不说了解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了解孩子的还是他们的父母,所以为了全面地了解孩子,我邀请他们的父母参加周班会。第一,最初的时候我只邀请部分孩子的家长参加,让家长谈论其孩子在家的表现,家长提出对老师的要求、建议和意见。这让我很快地了解了家长的想法,明确了自己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第二,循序渐进,听取家长对于班级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对孩子的要求。同时和家长达成共识,如果孩子在家里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有什么问题,大家第一时间沟通,共同来想办法解决。第三,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的情况,每一个孩子出现的情况,如作业不完成、在学校和同学相处不好等,我都及时告知家长,力争快速、高效地处理好存在的问题。 二、关爱每一个孩子 高万祥老师说:“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教育方法,爱心教育是最有力的方法。只了解孩子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班主任应该给予孩子更多关爱。我带的这个班有个学生,周五放学后与另一个同学打架。次日,家长来电告诉我,说孩子磕着了,且眼睛里伴有血丝。我告诉她,先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待检查完毕再说。家长有些情绪地说“没什么,不用去看了,我家孩子也不听话”。的确,这个同学平时比较调皮,有时也打架。但孩子在我眼中都一样,不能因为孩子顽皮,犯了错误就不去管。于是,我向家长诚恳地表达了对孩子要关心、爱护的意见,家长终于同意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经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我和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家长对我的做法非常赞同,她认为老师没有用歧视的眼光看待她的孩子,而是十分关心和爱护学生,这使她非常感动。 三、加强与科任老师的沟通 搞好班级管理,与科任老师的沟通尤为重要。我担任的是数学老师,但是我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向语文、英语老师询问班上孩子的课堂纪律、课上表现、学习能力及作业完成等情况,对“学困生”更是重点了解,把他们的情况烂熟于胸。我不仅主动征求科任老师的意见,还邀请科任老师参加我班的课外活动,和孩子一起跑步、谈心,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以促进班级健康、和谐发展。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我要求家长给孩子准备记事本,专门用于记录老师交代的事或布置的作业。同时,我每天坚持检查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他们记得是否认真、交办的任务是否完成等,以培养孩子有条理和细心的行为习惯。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坚持要求孩子认真做“两操”,且动作要准确、规范。要求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服装整洁、爱护公物、爱护花草树木、爱惜学习用品、节约水电等。对发现的不良言行苗头,及时纠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3.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我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把对孩子的要求写在校报上,让他们更直观地看到自己该做的事,而且知道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每学期我要总结1~2次,做得好的表扬,不足的给予批评,逐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让孩子真正学会走、学会做、学会读、学会写。 五、提高班级管理的参与率 怎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有条不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各尽所能。我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来安排班干部,让更多的学生“当官”,人人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直接参与班级管理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50%以上。且各个班干部的职责明确,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班级管理氛围。 六、班主任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 在我当班主任的班,由于孩子较小,孩子的很多习惯和能力尚未培养起来。开学第一周,正值周四大扫除,我安排一个孩子擦黑板、擦讲桌、整理讲台,我认为这事非常简单,可他却说不会做。我当时有些不解,就问他在家的情况,孩子回答说,他在家什么都不做。我当时非常气愤,批评一顿后还叫他站在一旁观看别的孩子打扫。事后想想,这么小的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便打电话问其家长,家长说,“孩子小,作业又多没有时间做事。而且孩子也做不好,自然就不要孩子做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孩子根本就没有锻炼的机会。于是,我决定亲自安排每天的值日,亲自看着学生做,手把手地教。通过一个月的努力,学生有进步了,做事也有模有样了。 七、管理学生要讲究艺术 所谓艺术,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我认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除付出真情、用心去呵护外,还要做到会操心和会关心,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学不久,家长常为孩子去同学家玩或跟谁在一块,可就不知道怎么联系上而犯愁。我发现此事后,把每个孩子间的信息都汇集成册,以便学校、家长、学生的及时沟通。另外,还要注意批评孩子的方法,做到对症下药、把握时机、选择场合,在批评前首先学会聆听孩子的声音,肯定学生的优点,以鼓励为主,在大爱中把握好批评的方法与艺术。 作者:王玉文 单位: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自来屯小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论文 一、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动机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 信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对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开展自我教育的起点。所以,教师要先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发现自身的优点,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心。具体做法: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找优点,让他们懂得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信心,尤其是那些有些自卑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找到自身闪光的地方,提高自我学习的信心。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有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才能实施自我教育,否则自我教育就无从谈起。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学生找优点的活动后,也要让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自身存在的缺点。而学生只有正视了自己,才能根据自身的缺点去开展自我教育。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我 开展任何活动都需要动机,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自身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后,才能逐步去完善自我。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树立自我完善的动机,只有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学生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小学班主任应千方百计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供机会。 (一)实行责任制,进行自我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将日常班级工作分配出去,实行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因为每项工作都有了具体的责任人,所以即使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班级工作也会照常进行,且有条不紊。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做班级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不能放任不管,任学生随意安排,而是要用心留意,及时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关注、解决,给予表扬,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下积极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二)在学生内部设立“班主任”,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懂得自我学习。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体,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当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意识,增强自主能力。所以,小学班主任要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转变管理方式,建立一种民主、开放、能够展示学生自我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学生中设立“班主任”就是按照不同的分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次做“班主任”的机会,或者一周、或者一天。在这期间“班主任”的工作就是组织全班学生开展集体活动,针对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检查,督导班干部的工作进度。在这种制度的督促下,每一名学生都有展示能力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 三、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的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总结和检讨,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针对性。小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的他律到自律、从评人到评己、从片面到全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得学生简单地讲清楚事件、事实,而对于班内应该表扬的人或者事,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然后自己表达意见和立场。对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让学生评价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先让学生评价事件本身,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该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及该事件对于自己有哪些启示和帮助,从而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以往往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他们已课堂的主体,应该具有发挥自我调控的能力,并根据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教师在平等的权利内交流互动,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所以,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让学生在自我约束内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于正确事情的坚持和对不正确事情的制止两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能力低下,需要班主任的引导。一是学生自己确定目标,自觉执行。自控能力的本质就是自己应向自己确定的目标迈进。如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可以先让小学生自己讨论应该注意的问题,自己制定方案。这样,由学生自己确定的目标,他们自然会主动去遵守,并能够相互监督。二是事先预告,克服矛盾。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都比较低,对于确定的目标一会儿就可能忘记,所以,班主任要事先告诉学生什么可以去做、什么不可以去做,从而在教师的提醒下逐渐树立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良好的班集体是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堡垒。小学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班集体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不断提高管理班集体的水平,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让小学生在活泼、民主、平等的班集体内健康成长。 作者:夏炳群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育新小学 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探索 一、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常规教育和训练,在课堂上要利用一切时间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严格要求,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学生在读书、写字时,要做到精神集中,不能左顾右盼,接头接耳,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不能离书本太近,这样不仅能形成好的习惯而且能避免近视、驼背等状况的发生。其次,学生在发言时要起立站直,双眼要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而且声音响亮,吐词清楚。这样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也可以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二、耐心教育学生,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赞美 学生难免会做错事,犯了错应该受到批评或者惩罚,但批评和惩罚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的基础上,让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另外,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班上总有一些学生不用功,所有课堂活动既不反对抗议,也没有积极参与,在通常情况下,他们既不会得到教师的表扬,也受不到教师的批评,很容易被“遗忘”。因此,班主任要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和尊重。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某一问题、某一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在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方面也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和学生交朋友,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因人而异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如学生的考试成绩没考好,不要严厉的批评,向家长抱怨孩子的不足,而要当着家长的面鼓励学生在某些知识的掌握比上次进步了,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个好成绩,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间接指出了他们的不足。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情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榜样。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班主任应带头去做: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要做到礼貌对待每个学生;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劳动;教育学生搞好团结,自己要先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朋友。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道德来影响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四、营造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效果。班主任在课堂上要注意营造正确的舆论,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好的生活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有的学生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的窗户没有关闭就走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在会上学生对小事进行探讨,并且列举了一些身边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实践证明,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德育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总结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千头万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爱,用博大的胸怀对学生们进行爱的教育,对他们加以启发、引导,让学生快乐成长,健康发展。 作者:李霞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百盛小学
铁路工程论文:浅谈材料涨价因素对铁路工程及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 作者:林鸣 朱晓东 刘东宁 张李英 薛随云 摘要:市场经济的直接影响是物价的时涨时落,近两年来,我们又面临着新的一轮物价上涨,特别是钢材、水泥、燃油料、当地料、火工品等主要材料的价格上涨对基建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许多施工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定量分析物价上涨等因素对工程造价带来的影响,随时掌握市场经济的变化,作为建设单位可以随时掌握和控制物价因素对建设投资和概算的影响,设计单位可以预测物价上涨对未来几年工程造价影响的大小,施工企业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立于不败之地,把物价不稳带来的损失减小到最小,对于项目的成败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材料涨价;铁路工程;公路工程;造价影响 0 引言 市场经济的直接影响是物价的时涨时落,近两年来,我们又面临着新的一轮物价上涨,特别是钢材、水泥、燃油料、当地料、火工品等主要材料的价格上涨对基建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定量分析物价上涨等因素对工程造价带来的影响是我们必须面临的新的课题,对企业的发展也显的尤为突出和现实。 1 工程概况 我们以新建铁路某段工程作为例,该工程路线全长16.395km,管段工程类型多,结构复杂,综合性强,包含了隧道工程、桥涵工程、路基工程、轨道工程等铁路项目的站前工程。 下面以某新建铁路线某段工程为例进行分析。该段线路全长16.395km,管段工程类型多,结构复杂,包含了路基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轨道工程等站前工程。 本管段内主要工程量有:路基2381延米;八股道站场1座;桥梁5539.18延米/10座,其中双线特大桥2座、大桥5座(其中包含4线大桥447.65延米/2座),中桥3座;涵洞13座;双线隧道共8264延米/13.5座。 该项目投标时内部分劈总造价为66125.11万元,其中隧道工程占48.99%,桥梁工程占41.26%,路基工程占9.73%,轨道工程占0.02%,由于轨道工程所占比重很小,本次分析不考虑。 太中银铁路项目编制办法采用的是《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铁建管[1998]115号文,以下简称“115号文”)及《关于对铁路工程定额和费用进行调整的通知》(铁建设[2003]42号文,以下简称“42号文”),基期价格是《铁路工程建设材料预算价格》(2000年水平)(铁建设[2001]28号文以下简称“28号文基价”),设计概算(投标文件)材料价差已调到铁建设函[2006]2号文关于铁路工程建设2005年度材料价差系数水平;目前太中银铁路项目材料调价方式主要是采用相对于铁路“115号文”“42号文”编制办法的基期价,每年由铁道部材料价差系数进行价差调整,太中银站前工程施工合同中合同价款调整条款中明确铁道部批准调整的有关费用(如材料价差系数调整等);允许按铁道部的材料价差系数进行价差调整。 针对太中银铁路项目的特点,由于其材料供应方式为主要材料采用的是甲控料,因此分析时重点考虑了水泥、钢材、当地料、火工品、燃油料五大材料及辅助材料价格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两个测算小组分别对该段工程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太中银铁路工程项目概算编制原则为基础,同时采用公路新定额进行施工图预算编制,采用同一时期材料价格,把两个小组的数据用归纳统计的方法分析各种涨价因子对该工程造价的影响。 2 材料涨价对铁路工程造价的影响 2.1 材料价格上涨分年度对造价的影响 按照该段工程到目前为止完成的工程量,我们重点分析测算了段工程每半年主要材料价格(含运杂费)上涨对所完成工程量造价的影响,其中: 2007年上半年段工程完成总价值占合同额10.34%(其中路基工程0%,桥涵工程14.28%,隧道工程9.09%)主要材料上涨到2007年上半年价格水平对总造价影响1.33%,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桥涵工程影响1.69%,隧道工程影响1.29%。 2007年下半年段工程完成总价值占合同额28.43%(其中路基工程1.26%,桥涵工程27.32%,隧道工程34.78%)主要材料上涨到07年下半年价格水平对总造价影响5.41%,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22%,桥涵工程影响5.08%,隧道工程影响6.56%。 2008年上半年段工程完成总价值占合同额24.1%(其中路基工程3.05%,桥涵工程12.57%,隧道工程38.01%)主要材料上涨到2008年上半年价格水平对总造价影响7.21%,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81%,桥涵工程影响3.59%,隧道工程影响11.04%。 2.2 五大材料同时上涨对铁路工程造价的影响 我们测算了五大主材上涨对太中银铁路项目该项目部所承担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了主要材料(五大材)同时上涨从1%至50%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以发现假如五大主材同时上涨10%,路基工程造价上涨1.88%,桥涵工程造价上涨3.99%,隧道工程造价上涨3.99%,对整体造价影响达3.58%。 2.3 单项主要材料对铁路工程造价的影响 2.3.1 水泥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我们分析了该段工程中水泥从上涨1%至50%对各类工程和造价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水泥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1.19%,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21%,对桥涵工程影响1.25%,对隧道工程影响1.3%。从分析可以看出的水泥涨价对隧道工程影响最大,桥涵工程次之,路基工程影响较小。 2.3.2 钢材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我们分析了该段工程中钢材从上涨1%至50%对各类工程和造价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钢材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1.27%,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09%,对桥涵工程影响1.18%,对隧道工程影响1.07%。可以看出:钢材涨价对影响桥涵工程最大,隧道工程次之,路基工程影响较小。 2.3.3 当地料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我们还分析了该段工程中当地料从上涨1%至50%对各类工程和造价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当地料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1.14%,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81%,对桥涵工程影响1.15%,对隧道工程影响1.2%。分析看出的当地料涨价对影响桥涵工程最大,隧道工程次之,路基工程影响较小。 2.3.4 火工品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火工品上涨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大,我们分析了该段工程中火工品从1%至50%上涨对各类工程和造价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火工品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0.25%,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05%,对桥涵工程影响0%,对隧道工程影响0.47%。分析看出的火工品涨价对隧道工程影响最大,路基工程次之,桥涵工程影响较小。 2.3.5 燃油料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我们分析了该段工程中燃油料从1%至50%上涨对各类工程和造价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燃油料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1.25%,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2.56%,对桥涵工程影响1.09%,对隧道工程影响1.15%。分析看出的燃油料涨价对路基工程影响最大,隧道工程次之,桥涵工程影响较小。 2.4 辅助材料涨价对铁路工程造价的影响 随着主要材料的上涨,辅助材料也同期上涨,我们对辅助材料上涨对工程造价影响做了测算,辅助材料每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0.99%,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93%,对桥涵工程影响1.16%,对隧道工程影响0.88%,分析看出的辅助材料涨价对桥涵工程影响最大,路基工程次之,隧道工程影响较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铁路工程中材料费用占的比重较大,本工程材料费用占44%,各项材料因子价格上涨对工程造价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主要材料的涨价对桥涵工程影响最大,隧道工程次之,路基工程影响较小。 3 材料上涨对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 3.1 五大材料同时上涨对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 我们根据太中银铁路该段工程施工图数量按照公路新定额进行了预算编制,材料单价采用公路新定额基价(2006年水平),编制出各类章节费用组成,其中隧道工程占55.6%,桥梁工程占32.97%,路基工程占11.43。同样我们主要测算了五大主材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了主要材料(五大材)同时上涨从1%至50%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发现假如五大主材同时上涨10%,路基工程造价上涨3.52%,桥涵工程造价上涨4.33%,隧道工程造价上涨4.08%,对整体造价影响达4.12%。 3.2 单项主要材料对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 3.2.1 水泥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我们分析了该段工程中水泥从1%至50%上涨对各类工程和造价的影响,得出结论:水泥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1.02%,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19%,对桥涵工程影响1.15%,对隧道工程影响1.08%。水泥涨价对桥涵工程影响最大,隧道工程次之,路基工程影响较小。 3.2.2 钢材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我们分析了该段工程中钢材从1%至50%上涨对各类工程和造价的影响,可以看出,钢材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1.85%,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26%,对桥涵工程影响2.37%,对隧道工程影响1.74%。分析看出的钢材涨价对影响桥涵工程最大,隧道工程次之,路基工程影响较小。 3.2.3 当地料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我们分析了该段工程中当地料从1%至50%上涨对各类工程和造价的影响,可以看出,当地料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1.36%,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1.46%,对桥涵工程影响1.36%,对隧道工程影响1.35%。当地料涨价对影响桥涵工程和隧道工程基本一样,路基工程影响较大。 3.2.4 火工品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火工品上涨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大,我们分析了该段工程中火工品从1%至50%上涨对各类工程和造价的影响,分析看出,火工品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0.20%,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11%,对桥涵工程影响0%,对隧道工程影响0.38%。火工品涨价对隧道工程影响最大,路基工程次之,桥涵工程影响较小。 3.2.5 燃油料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我们分析了该段工程中燃油料从1%至50%上涨对各类工程和造价的影响,可以看出,燃油料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0.95%,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4.58%,对桥涵工程影响0.26%,对隧道工程影响0.78%。燃油料涨价对路基工程影响最大,隧道工程次之,桥涵工程影响较小。 3.3 辅助材料涨价对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 随着主要材料的上涨,辅助材料也同期上涨,我们对辅助材料上涨对工程造价影响做了测算,辅助材料每上涨10%,工程造价上涨0.87%,其中对路基工程影响0.49%,对桥涵工程影响0.76%,对隧道工程影响1.05%,辅助材料涨价对隧道工程影响最大,桥涵工程次之,路基工程影响较小。 3.4 各种材料涨价对公路工程成本的影响 从材料涨价对公路工程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在公路工程中材料费用占的比重较大,本工程材料费用占46%,各项材料因子价格上涨对工程造价产生了巨大影响,和铁路工程一样,主要材料的涨价对桥涵工程影响最大,隧道工程次之,路基工程影响较小。 4 综合对比分析 通过对材料涨价对铁路、公路工程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各种材料价格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且同一种材料价格上涨对铁路、公路影响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我们把同一类材料价格上涨对铁路、公路影响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对比如下: ①五大材料同时上涨对铁路、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对比,同时上涨10%时路基工程铁路比公路低1.64%,桥梁工程铁路比公路低0.34%,隧道工程铁路比公路低0.09%,整体造价影响铁路比公路低0.54%。②单项材料中水泥价格上涨对铁路、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对比,水泥上涨10%时路基工程铁路比公路高0.02%,桥梁工程铁路比公路高0.1%,隧道工程铁路比公路高0.22%,整体造价影响铁路比公路高0.17%。③单项材料中钢材价格上涨对铁路、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对比,上涨10%时路基工程铁路比公路低0.07%,桥梁工程铁路比公路低1.19%,隧道工程铁路比公路低0.67%,整体造价影响铁路比公路低0.58%。④单项材料中当地料价格上涨对铁路、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对比,上涨10%时路基工程铁路比公路低0.31%,桥梁工程铁路比公路低0.16%,隧道工程铁路比公路低0.21%,整体造价影响铁路比公路低0.55%。⑤单项材料中火工品价格上涨对铁路、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对比,上涨10%时路基工程铁路比公路低0.06%,桥梁工程铁路和公路一样,隧道工程铁路比公路高0.09%,整体造价影响铁路比公路高0.05%。⑥单项材料中燃油料价格上涨对铁路、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对比,上涨10%时路基工程铁路比公路低2.02%,桥梁工程铁路比公路高0.83%,隧道工程铁路比公路高0.37%,整体造价影响铁路比公路高0.3%。⑦单项材料中辅助材料价格上涨对铁路、公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对比,上涨10%时路基工程铁路比公路高0.44%,桥梁工程铁路比公路高0.4%,隧道工程铁路比公路低0.17%,整体造价影响铁路比公路高0.12%。 综上所述,材料涨价因素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定量分析和研究物价因素上涨对铁路、公路工程的影响,随时掌握市场各种材料的价格变化,作为建设单位可以随时掌握和控制物价因素对建设投资和概算的影响,设计单位可以预测物价上涨对未来几年工程造价影响的大小,施工企业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立于不败之地,把物价不稳带来的损失减小到最小,对于项目的成败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铁路工程论文:浅谈铁路工程建设中成本与质量及进度的关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科学地运用项目管理是降低成本与提高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时间、成本、质量是项目管理的三要素,如何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最协调的状态,是项目成败的重要取决因素。铁路工程建设的项目工序较多、协作面较广泛,因此,怎样合理组织人员,协调工作,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最高的质量完成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进度与成本的最佳协调方案,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项目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由此探索铁路工程建设中,项目成本与其质量、进度时间相互协调的方法。 关键词: 铁路工程建设 成本控制 质量 进度 早在人类早期,如建设金字塔、长城等时候起,这些工程就已经行成了建设项目,只是还不具备对其进行项目管理,诸如成本、进度等协调关系的研究。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是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之一,成本控制与质量及进度协调是衡量工程建设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1.成本控制与质量的协调 1.1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目标与质量的联系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与质量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当对该工程建设的质量有着高要求时,就势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在一定的范围内,质量目标与成本控制及进度目标之间成反比;当工程建设投入的成本减少时,在工作量一定的条件下,对工程质量就是造成一定的。当工程建设的成本有着合理优化的计划时,使工程有着均衡连贯的进展,则不但能够缩短工程周期,也能保证工程质量,并且,在进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合理地提高工程质量能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一方面又降低了工程的成本,质量、进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1.2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目标与成本之间的影响 许多的工程建设有其实效性,要赶在一定的期限内必须完成,如上海的世博会建筑,一些体育场馆建设等等,不能有延期的现象,否则该工程就失去了时效性。再比如铁路,它的建造周期也都有前期的计划,像这类工程项目的投资和质量,就成为了可以选择的决策变量。有些工程单位,为谋求更高的利润,采用一些费用较低的材料,甚至是不达标的劣质产品,抑或是在施工是偷工减料,这不单会给工程的安全性带来隐患,也有损施工公司的名誉和形象。而由此导致的质量不过关、返工、停工等,则会反过来加大施工的成本,而为挽回企业形象所作出的公关措施,同样也增加了一比开支,又导致了工程成本的增加,造成不必要的支出。 对于某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它的质量标准也不是一味求高求好,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比如工程成果的使用人、社会对其的功能需求。若是一味追求高品质、多功能,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包括人力和物力上的。工程的质量和成本息息相关,工程的质量要求定位得越高,它的投入成本势必越大,因其在施工中势必采用质量好、价格高的建筑材料,更复杂的施工工艺,更高性能的施工设备,更先进的施工管理体系。但是也并非质量目标降低,就能够降低成本,因为工程质量低往往会导致工程的运营、管理、修理、养护费用的增加,甚至返工,不但造成材料、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增加了成本支出。 1.3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与质量目标间的协调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因素造成影响,目标成本与目标质量中任何一方的改变,就会对另一个目标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协调,以求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最佳效果。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建设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遵循如下原则: (1)加强工程质量目标管理。在工程开始之前,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将质量的目标进行逐层、逐项分解,之后与负责施工的直接责任者签订关于质量目标的责任书,实施质量一票否决制。 (2)强化培训,提升项目参与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各级领导、所有成员的关于造价管理、质量教育、施工管理及业务技能的培训,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意识,提高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水平、操作技能水平,科学地降低造价。 (3)制定合适的质量成本。成本是影响质量的因素之一,也不是说成本越高,质量就越好,他们之间并非线性比例关系。 (4)工艺合理、技术先进、组织均衡。在确保工程质量同时,缩短施工期是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径。当组织施工的时侯,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按照合同工期建立“工期一成本”关系曲线,优化工程的进度,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科学地安排施工工序,加强投资动态控制,对资源进行峰值分析,尽量的做到错峰施工,降低资源峰值与资源平均值的差异,从而实现工期短、质量好、成本低的管理目标。 2.成本控制与进度的协调 2.1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目标与进度的相互关系 成本控制及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以往一般是将它们分别管理,相互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这就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研究如何使成本控制与工程进度达成协调。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消耗在施工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等。直接成本随着产量的多少而变化。间接成本包括企业管理费和财务费用等。间接成本是一种时间性的成本,不会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而是随着时间累积的。一个项目持续的时间越长,需要付出间接成本就越多。 2.2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与质量目标间的协调 一般说来,工程建设项目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或对变化所采取的控制措施,都会给其他项目因素带来变化亦或冲突。正因为认识到工程项目中的成本目标和进度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在确定了其中一个目标值时,都会对其他目标产生影响,所以要对之进行协调,使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达到最优目标系统。因此本文探究协调原则几点: (1)赶工须先于其他的活动。因为,当某项活动成为其他后继工作的瓶颈时该项活动就最该缩短。只有当这项活动缩短后,其他各种活动才能够得以实施。 (2)赶工须在关键路上。对于那些不是非常重要,并且已经出现时差的活动赶工,非但不会加快项目进度,反而会造成更大程度的时差。因此,只有在关键线路上的活动才能驱动项目前进,对位于关键线路上的活动进行赶工才有助于加快项目进度。 (3)选择活动工期长的活动。对一项工期很长的活动进行赶工,可以获得更多的潜在时间收益。 (4)活动位于项目前期。根据“阳光法则”,若是活动在项目的前期,那么万一赶工失败,就仍然还有恢复的时间,而且项目的早起,所需要的资源也比较少。 (5)选择更易出现常规问题的活动。缩短时间就等于减少了危险时间,减少出问题的概率。 (6)活动劳动密集度低。当活动的劳动密集程度较低时,在项目前期通过增加人手完成任务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活动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时发掘合格人选完成任务就很困难。 3.结语 本文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三要素:铁路建设的成本、质量、进度三者进行了关联分析,论述了三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从而探究使之达到平衡协调状态的方法。也许对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而言,这些论点还只是表面,但希望能对实际铁路工程管理实践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铁路工程论文: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铁路建设发展也是如火如荼,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大的问题。铁路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铁路建设过程中需要的物资种类比较多,而且数量比较大,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采购模式,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新时期的铁路建设过程中应该引进科学的采购管理理念,并掌握科学的采购方法,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优化采购的效率,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的成本,节约资本,对铁路建设项目后续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针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物资采购的管理进行研究,并探讨有效的采购管理措施,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提升采购的效率,并进一步促进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 铁路工程;物资采购;管理;解决措施 0引言 近几年我国铁路建设发展的如火如荼,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巨大的铁路建设投资对物资的需求急剧扩大,因此做好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物资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新时期铁路建设对物资有更高的要求,采购的物资和相关的设备必须要有较高的质量和完善的技术标准,而且物资的种类和涉及的范围都比较广,需要物资的数量比较大,如果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没有一个科学的物资管理模式,这将直接影响铁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会严重影响铁路建设的质量。所以在铁路建设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做好物资采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确保物资的质量而且还能节约资本、优化采购的效率,为铁路建设的顺利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1现阶段铁路建设项目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铁路建设项目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适时、适质、适价、适量、合法”五个基本的原则。适时主要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采购,在这个阶段的采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展状况、市场的价格的变化等,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之后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在最适宜的时间进行采购,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同时还能满足铁路工程建设的需求。适质主要指的是采购物资的质量一定要达到铁路建设所需的要求,质量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质量太差会影响铁路建设的质量,质量太高会推高成本,不利于铁路建设工程的持续发展。适价是指采购物资的价格是最实惠最经济的。适量是指采购物资的数量满足建设的需求,不致造成资源的浪费。合法主要是指在采购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合规,公平、公正、公开,不触犯法律。 2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现阶段随着铁路建设工程的不断发展,铁路物资的供应商也越来越多,而且资质参差不齐,所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供应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管理供应商方面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管理。 2.1严格审查供应商的资质 铁路项目的建设对物资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需要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审查,选择资质较优的供应商,同时物资采购部门要建立《合格供应方》档案,对供应商进行科学的管理,每年都要对供应商进行审查,做一次全面的评价,确保供应商的资质和所供物资的质量满足要求。 2.2采用绩效管理法对供应商进行管理 当前对供应商管理主要采用的是绩效管理法,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管理。采取绩效管理法对供供应商的管控主要是指物资供应的过程中,管控评价的主要对象是供应商所提供物资的质量和供货响应的能力,是否满足现场的需求,这种管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供货商的质量和生产供应能力,而且还能提升供货商的服务水平,这对供应商的管理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2.3构建供货商的评估目标体系 在公平、公正、揭露准则、定量准则、成赋性准则和可操作性准则的基础上,构建供货商的评估目标体系。对供货商进行考核评估时,要根据对供货商调研后的反应信息,分别对事务技术目标(如报价、质量、付款周期、交货周期、效劳、运营成绩等,考核的是供货商的管理水平、供应服务水平)、商业诺言目标(合同实行情况、有无违规违纪记载等,查核的是供货商是不是信守合同,并且能做到无论是买方市场情况下、还是卖方市场情况下都能恪守商业道德)等查核目标给出相应的分值,一并根据物资商品种类、金额、影响巨细、供给危险等来设定目标权重,核算加权分,并得出评估分。 2.4完善供应商的处分机制 完善对违规供应商的处分机制。根据查看状况和供应商的违约程度,采取相应的处分方法和办法:一是执行履约保证金制度,对违约的情形扣减履约保证金;二是实行合格供应商评价机制,每季度进行一次评价,对严重违约情况上报上级领导机关,认定无误后进行通告公示,阶段性停止其投标资格,直至重新认定合格后,才能允许其重新参与铁路建设项目的投标。 3物资的采购和实施 现在绝大部分的铁路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的模式以甲供方式为主,简单的来说就是公开招标。在一定资质的招标机构协助下,对所需物资设备进行招标。在采购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多个环节,在招标的方案、审查投标单位的资质、开标评标等一些方面必须要严格的把关,设定严格的评判标准。在这个环节业主纪检部门必须派员参与,这样既可以让供应商互相之间充分的竞争,最终便于获取质优价廉的物资,又可以保证招标的公开、公平、公正。 4提高铁路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制定采购预算机制 铁路工程建设所需的物资种类复杂,而且数量比较大,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所以在采购前就必须做好预算,这不仅影响到采购方案,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控制机能。采购预算的主要目的在于估计采购所需的成本,严格意义上来说预算能科学的配置采购的资金,合理的控制资金的具体使用状况,并能及时的对资金进行调整,达到节约成本,实现铁路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4.2健全市场信息灵敏反应机制 要想提升采购的效率,节约采购的成本,就必须充分的了解市场,了解和把握市场信息,这就需要健全市场灵敏反应机制。如果业主对市场的信息把握不及时或者是不准确,物资的采购工作就很可能会延误,这就往往导致采购的预算偏差过大,在成本方面就失去了很大的优势,采购的预算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不仅不能提升采购的效率,而且还会抬高采购的成本,所以说健全铁路建设项目信息灵敏反应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有很多人对这种机制并不是很了解,简单的来说,市场信息反应机制主要是了解同一种物资的价格数据库以及重要供应商的信息数据库,准确的把握市场的动态,并及时的对市场行情进行分析研究,完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这有助于物资采购部门合理的进行预算,科学的制定采购的方案,尽最大可能的提升采购的效率,节约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4.3物资供应尽最大可能满足施工要求 物资供应建立在详细的施工需求基础之上,物资的供给需求尽可能的满足施工进展的要求。物资供应组织工作是建立在详细的施工方案之上和物资需求计划之上的,但并非供应工作与施工方案之间不能有任何的出入,通常来讲,供应组织相比于方案,需求有必定的宽裕度,使得工程展开过程中如果发生了少量的变化,工程的整体进展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关于物资的供应,要充分考虑到现场的详细施工情况,并预留给供应商一定生产周期,这样才能很好的满足施工进度的需求。另外,为了最大效率的运用资金,物资供应人员还应该充分利用掌握的信息对有关资材的市场价格走向予以尽可能精确的猜测,使得采购的成本下降,比如在整个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钢材和水泥是两个主要的大宗物资,投入到这两种物资中的资金会对整个工程造价产生较大的影响。在采购这样大宗物料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市场的价格态、工程的详细施工进度和需求方案、建设单位自身的资金周转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采购,尽量减少市场原材料价格波动对铁路建设成本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5总结:采购 总的来说,在整个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物资采购,合理、合规、合法的采购不仅提升采购的效率,而且还能节约资金,这对铁路建设项目后续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而本文重点研究现阶段如何提高铁路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采购措施,制定采购预算机制和市场信息灵敏反应机制,严格的控制采购的成本,在采购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采购的成本,最终实现铁路工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张明富 单位:济南铁路物资总公司 铁路工程论文:铁路工程桥梁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1铁路工程桥梁施工存在的问题 1.1对桥梁施工的监管不严格 就我国当前铁路工程桥梁施工来看,工程建设监管部门在编人员少,难以满足工程施工质量监管工作的需要,工程监管部门往往会委托其他有资质的部门代管,而代管单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代管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容易给工程质量管理留下盲点。另外,监理对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监理在现场查看时大都是走过场,不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没有意识到监理人员的职责所在,进而使得工程施工问题频繁出现。 1.2场地材料的管理不到位 施工材料作为桥梁施工的基础,施工材料质量对桥梁施工质量同样也有着重大影响。而在铁路工程桥梁施工中,施工单位没有做好材料的质检工作,一些材料进入到施工场地后,都是哪里有空位置就往哪里摆放,材料乱推放,对这些进入场地材料没有做好标记,尤其是像钢筋、水泥等材料,一旦碰到雨雪天气的时候,这些材料经过雨淋后再在太阳底下暴晒,材料的性能就会下降,进而不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 2铁路工程桥梁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 2.1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首先,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各项工作安排,全面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其次,施工企业要将施工要求、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施工行为,进而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和安全。 2.2钻孔灌注桩施工 灌注桩是利用钻孔及其对施工现场进行机械钻孔进而形成桩孔,在桩孔内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形成的一种桩。首先,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对施工场地进行布线,确定钻孔位置,然后利用钻孔机进行钻孔,在钻孔机安装中,为了确保钻孔机基础稳定,先利用钻机的动力与附近的地笼配合,将钻杆移动大致定位,再用千斤顶将机架顶起,准确定位,使起重滑轮、钻头或固定钻杆的卡孔与护筒中心在一垂线上,以保证钻机的垂直度。在对准桩位后,用枕木对准钻机横梁。其次,埋设护筒,钻孔成败的关键是防止孔壁坍塌,护筒要求坚固、耐用,不漏水,因此,护筒应选择钢—混凝土。最后就是钻孔。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要求及相关操作标准进行,为了确保开孔质量,施工人员就必须对好中线及垂直度,并压好护筒。同时,在施工中要注意不断添加泥浆和抽渣,并随时检查成孔是否有偏斜现象。在钻孔完成后要及时地做好清孔工作。然后下放钢筋笼和混凝土。 2.3混凝土施工技术 凝土作为房建工程中的主要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了桥梁施工质量。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首先,施工单位业必须加强混凝土材料的验收工作,对进场的混凝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如果是自身配置的混凝土则要加强混凝土配置的监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混凝土配比,如果是从商砼公司进行购买,则需要商砼公司出示相关质量检测报告及兑水比例。其次,混凝土浇筑前,想要将浇筑地方的杂物清除干净,对浇筑点洒水,然后利用泵车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要分层浇筑,由中心向四周浇筑,浇筑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混凝土的振捣工作,利用振动器进行无死角振捣,振捣过程中要注意振捣频率,防止出现漏振、过振等问题。由于温度产生的应力是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混凝土浇筑要尽量避免高温天气,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另外,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薄膜,并定期的进行洒水,进而确保混凝土能够完全凝固。 2.4梁端钢筋与预应力钢筋连接 在结构计算时连续梁受剪承载力的影响,会使得配筋抗拉力出现问题,这时可以将受力筋均匀布置,同时考虑到连梁以承载水平荷载为主,支座弯矩主要由水平荷载引起,在反复的水平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上、下受拉筋面积相近,可以采用截面对称配筋。另外,利用起吊设备将主梁吊装就位,在起吊的时候要防止采用一定的起吊设备将主梁吊装就位,为了确保起吊安全,主要永久性固定主梁支座。随后按照设计图纸,在各主梁端部的湿接缝处进行钢筋的绑扎工作,其中已经截断的纵向钢筋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连接,并摆放到指定位置。抗剪钢筋的连接可以采用挤压套筒。当主梁的内部钢筋连接完成后,进行预应力孔道的安装,安装过程中应控制好预应力孔道的位置,以便降低预应力筋与孔道间的摩擦。预应力孔道在与两预制梁端与现浇段交接处的位置偏差应控制在2mm以内,避免预应力钢筋在此处发生方向的转折。 2.5加强施工管理 为了确保铁路工程桥梁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就必须加强桥梁施工管理。首先,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加强进场施工材料的检测,防止有问题的材料进入到施工场地。待材料进入到施工场地后,要对材料进行分类停放,并做好的材料的防潮、防晒工作。其次,要加强施工现场,施工单位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施工管理人员的头上,进而确保施工每一个环节的质量。 3结语 质量作为工程建设的核心,只有质量过关的工程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在铁路工程桥梁施工中,施工单位就必须认识到桥梁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做好桥梁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确保桥梁施工质量,进而为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作者:付巍 丁力 单位:中交二航局第六分公司 铁路工程论文:EPC模式下铁路工程采购管理论文 一、当前铁路工程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铁路工程因受到行业限制和长期计划体制束缚的双重影响,建设、设计、施工各方长期各自为政,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购成本高 一是采购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不够高。对于甲供物资而言,建设单位在采购时实施的采购策略和方法不够严谨,导致采购物资的价格偏高。而对于自购物资而言,虽然体量不小,但由于市场竞争充分,利润空间不足,施工单位多会想方设法通过设计变更来提高自购物资的价格和数量,以此来换取采购利润。二是采购物资浪费大。铁路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采购清单进行采购,采购清单的准确性决定了采购物资的浪费程度。由于设计单位的自身角色的定位和长期养成的习惯,在制定采购清单时都会乘以一定的系数,建设单位本身对采购清单的检查能力不够,施工单位也乐得这样的结果,这样就无形中造成了采购物资的浪费,进而增加了采购成本。三是采购信息没有共享。虽然铁路工程项目推荐多单位联合采购,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推进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各施工单位多数还是采取自行采购的方式,每个施工单位甚至每个施工标段都会设置采购部门及很多个小的采购小组,负责不同阶段各工程的物资采购。这样导致了采购资金的利用率较低和采购资金的扩张。 2.采购管理混乱 一是采购制度不健全。铁路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和规定在一些具体采购细节上还未完全覆盖,比如甲供物资的签认工作缺乏制度约束,造成账物不符,追查困难;比如对急采购物资未明确作出说明,导致现场发生需要采购应急物资时,项目部无法操作。二是预算管理需加强。铁路工程项目往往开工需求大多急迫,给予设计的时间极为有限。而整个设计过程中留给预算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项目预算人员无法仔细的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数据,只能是做一个大体的估计,导致项目超预算情况频发。三是采购计划不清晰。在目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负责甲供物资和自购物资的采购模式下,双方制定的采购计划都未与设计单位对接,计划中只包含了需要的物资总量和大概的时间安排,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采购物资的利用效率不高。 3.采购质量控制难 一是采购模式针对性不强。一方面,甲供物资通常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而招投标更关注的是供应方的经济指标,这样可能会排斥掉一批经济指标不够好但产品质量过硬的供应商。另一方面,许多供应商为了在招投标中取胜,往往过度压低自己的价格,而价格的压低就只能通过质量的打折来弥补。二是采购监督力度不够。利润较丰厚的甲供物资指定由建设单位负责采购,设计单位负责提供采购参数,但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设计单位,目前都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管体系对其进行监督管理,这就造成采购寻租频发,进而导致了采购质量难以保证。 二、EPC模式下铁路工程的采购管理要点 针对目前铁路工程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将EPC模式引入铁路工程项目,通过对目前采购管理各相关方的职责和权力进行重构,并在采购管理的整个流程中选取若干个重要环节从EPC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提出新的采购管理思路和方法。 1.物资设备分类及各方采购职责重构 一是物质设备分类原则重构。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中间引入总承包方,将物质设备分为建设单位监督总承包方采购、总承包方自行采购和分包方采购三大类。采用这种分类的目的主要有: (1)建设单位对涉及铁路行车安全的少数物资设备采购实施监督,既保证了采购物资设备的质量,又可以使建设单位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其他工作。 (2)将物资设备采购的主导权交给总承包方,既激发了总承包方的积极性,又控制了工程的采购成本。 (3)分包方在总承包方的总体指导下开展物资设备的采购,采购计划更有针对性,采购资金利用效率更高,间接的节约了分包方的成本。二是各方采购职责重构。新建立的各方职责中,将原建设单位的大部分职责转由总承包方来承接,建设单位主要起监督作用。总承包方的职责和权力基本对等,有利于总承包方开展工作。设计单位的职责中加入了协助采购管理的内容,将设计单位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使得设计与采购能有机衔接。 2.采购规划和供应商选择 一是做好采购规划。对总承包方而言,首先要建立并更新铁路工程物资的采购清单,将总承包方负责和分包方负责的采购细目区分清楚;其次要建立项目物资信息管理机制,保证各方在共同完成采购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能够顺畅、准确、明晰的传递采购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设计单位要加深设计深度,尽可能的提供详细、深入、精确的物资需求建议;总承包商要关注设计变更、供应商变化和工程建设紧急情况,加强采购计划的动态调整。二是做好供应商选择。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物资的性价比、物资的质量、供应商的稳定性,还要考虑到物资的存储和运输。总承包商可结合国家铁路局和铁路总公司颁布的供应商准入大名单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建立自己供应商评价标准,以形成合格供应商库,并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项目的供应商。同时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总承包商要有全局观和长远眼光,除了做好完整的采购工作,还要在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上下功夫。 3.合同签订 一是合同的谈判与签订。EPC模式合同的编制需要由总承包方或者承包方和供应商之间进行谈判,确定物资供应的种类、规格、数量,供货时间、地址、履行方式,验收模式、付款方式等。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铁路建设项目物资设备采购量巨大,应根据设计方案分期分批的与各供应商签订合同,避免过早签订合同后过多占用工程资金或无故增加物资设备的储存保管和损耗费用。二是合同的执行跟踪。EPC模式要求在签订正式合同之后,还应该对合同执行的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关注合同履约的动态,对发生的意外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果实际情况需要对合同的某些内容进行更改,经双方同意,可以补充合同条款,优化合同的履约方式等,为工程建设做好后勤保障。 4.配送管理 铁路工程项目的配送主要有两种模式,按照交易主体分,分别是卖方运输和买方仓储。在具体实践中,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也有不同的配送管理方式,具体选择何种待项目情况而定,很多时候都需要两种配送方式综合使用。现结合铁路工程项目的采购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从EPC模式视角去审视,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近期建议总承包商采用供方直接配送模式。这需要总承包商建立物资管理虚拟中心,目的是达成对采购物资设备集中管控的高效调配,避免发生物资设备到期未进场等问题出现。二是远期建议总承包商采用供方直接配送模式和买方储备及配送相结合的方式。因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来,铁路总公司正在努力盘活既有土地资产,积极主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中物流园的建设正是发展方向之一。如铁路总公司借助运输资源优势,在全国建设或收购了众多的物流园,形成了大物流系统,那么总承包商借助这一庞大平台开展物资设备采购配送无疑是更加经济合理的。但是部分已损坏的物资设备还是应采用供方直接配送模式,以规避采购风险。 三、结语 随着社会对EPC模式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加之铁路建设领域投融资体制的转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铁路建设领域大力推行EPC模式必将成为现实。作为总承包商而言,应顺势、借势,主动积累EPC项目经验,积极介入项目采购管理环节,适时建立并不断完善采购管理体系,增强自身EPC实力,为在未来广阔的市场中承揽EPC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周炫 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工程论文:国内铁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论文 1铁路工程施工的特点 铁路工程在服务期间所要承受的荷载压力更大,因此在施工上对路基的要求也更高,主要分为有砟与无砟两种,现在随着新型施工技术与理念的应用,基本上都是采用无砟轨道施工方式,虽然其使用效果更好,但是对施工过程要求也更为严格。铁路工程一般线路都比较长,并且受地质条件影响,还会存在桥梁、隧道、涵洞等工程要求,具有工程量大、工期短的特点。同时,因为整个铁路工程施工涉及的专业比较多,所需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等也各不相同,给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很多铁路工程来说,要想在施工阶段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必须针对不同施工环节要求,对环境、地质以及水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做好施工人员管理,降低各因素对工程建设造成的不良影响,争取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效果。 2铁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正式施工前存在的问题 2.1.1准备工作不到位。 铁路工程施工需要与信号、通讯、接触网以及线路等方面做好协调联系,同时还需要掌握各项设计、施工以及设备等方面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需要以各类数据作为基础,并通过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展开工作。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正常施工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对于配线比较多的设备仪器,在准备阶段需要保证所有联锁设备与信号等落实到位,并通过专业人员的核查,保证不存在任何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但是就工程管理现状来看,在施工准备阶段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对各部门以及人员不能做到物尽其用,相互之间搭配不当,反而成为一种新的制约因素,影响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 2.1.2施工超量准备。 对于铁路工程超量准备工作,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务部门联锁设备以及运动信号过早;另一方面,公务部门松动扣件太提前。按照此种方式来进行施工的准备工作,不但会对铁路工程基础稳定性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大车辆运行与设备运行的安全威胁。另外,铁路施工超量准备一般都会导致连锁操纵台出现红光带问题,其中存在部分已经关掉开放信号。 2.2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2.2.1施工变更过多。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过多的变更情况,会对施工工序以及施工技术等造成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因为铁路工程施工涉及到内容与专业比较多,整个工程的有效进行需要有各项数据的支持,其中如果一个部门上报数据不准确或者是滞后,会导致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能有效掌握整个施工现状。 2.2.2组织管理不当。 现在铁路工程施工单位组织管理环节比较薄弱,虽然现在铁路工程建设效果不断提高,并且增加了投入,但相应的对施工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组织形式逐渐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施工组织管理不当主要体现在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管理方案可操作性差以及施工人员素质低等,并且各个专业与环节之间相互搭配不协调,对施工人员、设备组织以及施工技术等没有进行有效协调,这样如果发生紧急事故,难以在短时间内选择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进而会对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2.2.3施工违章过多。 工程施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专业技术规范,通过安全管理保证所有行为都可以满足建设要求,降低不安定因素的存在,避免因其产生安全事故。但是从实际施工效果来看,大部分施工行为与管理行为都是在长期工程建设中积累下来的,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与管理作用,但是却不能提前对各项存在的不安定因素进行分析预测,这样就增加了工程施工违章事故发生的概率。 3铁路工程安全管理的优化措施 3.1加强施工准备工作管理 首先,明确工程建设目标。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由施工企业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并且要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所有人都可以掌握工程施工的要点。其次,制定施工方案。科学编制施工方案,以满足工程施工建设为依据,在掌握各项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制定施工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掌握计划执行以及作业情况,对各分项计划进行跟踪,保证其可以落实到位,保证所有项目都可以严格按照要求完成。最后,制定完善预案。 3.2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铁路工程建设主要以施工单位为主体,这样就决定了其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应从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出发,建立健全各方面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安全施工规范、安全操作规程以及标准施工行为等,减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安全隐患。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整个施工流程进行管理,确定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一个目标明确、权责任命的有机体系。 3.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有着密切联系,两者都决定着工程建设效益,但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施工企业并不能对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存在一方偏重一方忽视的明显问题。为在整体上提高铁路工程建设综合效益,应抛却传统片面的观点态度,从综合角度出发,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即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受铁路工程规模影响,安全管理的执行需要全员的参与配合,按照前期制定的施工方案,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对其他因素影响的抵抗力,保证整个施工过程正常进行。另外,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还应签订安全协议,对双方的行为进行约束,确定所有施工行为的合理性,避免因为过于重视安全管理而忽视对质量的管理。 3.4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工程参与方应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保证施工行为的合理性,尤其是监理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以行业规范作为依据,做好对施工单位行为的监督,及时发现其所存在不符合质量标准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督促其及时改进,并且施工企业还应成立专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不定期对工程施工进行巡检,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有权要求其停止施工并进行整改。 4结语 铁路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特殊性,虽然有更多新型技术与工艺被应用其中,但是目前仍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管理,降低各因素对工程安全施工的影响,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推动铁路工程行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张正文 单位:宁夏宁东铁路公司 铁路工程论文:铁路工程造价论文 1.铁路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对铁路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工程的运营成本,也是为施工企业带来预期利润的必要手段。作为整个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对工程质量也有明确的要求,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规范标准,使铁路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铁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目标就是管理工程的整个建设资金,由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施工中难免会出现资金预支超标的状况,这将会对整个铁路工程的成本、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所以,在铁路工程项目中必要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手段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在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造价控制计算,保证施工单位的必要利润。 2.影响铁路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分析 2.1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费用 铁路工程中,施工技术人员的费用开支占整个工程造价的很大一部分比重。通常人工费用与单价及数量相关,人工数量少、单价低,铁路工程的造价成本也就低。如果在计算人工单价、施工人员数量出现错误,必然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个工程成本,企业的利润也会受此波及。 2.2铁路工程的原材料费用 在铁路工程造价预算中,占工程造价成本最大的就是工程原材料的支出。工程原材料的价格除了其本身价值的影响外,也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原材料的选择要极可能的降低采购价格,为企业节省开支。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管是铁路工程原材料还是其他商品,都会受到市场的影响,而且原材料价格一旦出现上下波动现象,必然会对采购原材料的整体费用造成影响,进而对整个铁路工程的造价成本产生负担。 2.3铁路施工中机械设备费用 目前,不管铁路建设项目,还是其他工程建设,机械设备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施工中,在工程项目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各种机械设备在铁路工程中运用的增加,这项费用支出在工程造价成本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多。机械设备的租赁费用、运营使用费、维修保养费用等,这些费用的总和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铁路工程施工中要根据工程施工进度,严格规划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期限,避免出现机械设备不用搁置先知现象的发生,尽可能的节约各项支出。 3.铁路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 3.1对铁路工程投标阶段进行造价控制管理 在铁轮工程招标的过程中,也就是公开挑选工程项目承包商的过程中,各个承包商最关心的也就是工程的预算价格,因此,在此阶段要对铁路工程进行初步的价格控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分析,制定详实、科学规范的标书,尤其是对铁路工程建设的工程总量清单达到科学、准确、完整。施工方案的选择要结合项目竣工后的运用方案、工程的后期养护方案,三者结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承包商,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的利润与工程的质量。 3.2铁路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管理 根据之前的相关研究,在铁路工程中,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能使施工企业的运营成本减少10%,对工程整个造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铁路工程的设计必须达到科学规范合理。对于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方面,工程项目建设被批准后,工程设计人员要根据工程的规模、当地的经济市场状况等进行全盘考虑分析,最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对施工场地进行地质勘查勘测,为铁路工程提供基本的基础资料。再一个,对之前的设计进行科学审核,确保所设计的方案是科学经济、安全高效的,并且要最大限度的减少铁路工程中一次性的投入及返工现象的发生。最后是,监理人员对各种方案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结合各种因素,确保企业效益,选择最优的工程方案。 3.3铁路工程施工中的造价控制 铁路工程的施工要根据所选的施工方案,合理有序的组织施工,虽然在施工方案以及承包合同等中明确了各种费用的开支情况,但是在施工操作实施起来,难免会遇到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为因素原因等,影响整个铁路工程的施工进度,使工程出现延期、造价超标等情况的发生。 4.结语 铁路工程造价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合理有效的造价管理控制措施是保障企业正常利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铁路工程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施工方案,减少各项支出,实现铁路工程建设成本最低以及质量最优的双赢局面。 作者:肖健 单位: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新余工程有限公司 铁路工程论文: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1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 1.1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的做好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施工人员必须从制度、方案等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现场管理制度,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另一方面,施工人员必须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准确的施工方案,选择好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 1.2工程技术管理 施工技术是铁路工程开展的关键内容。工程技术管理主要包括技术的培训、方案的筛选和设计的变更。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施工图纸进行深入研究,弄清设计图纸中存在的细节问题,熟悉每个控制点的工作进程,确保现场工作准确进行。 1.3施工设备管理 铁路工程施工中,所需的设备种类全,数量多,必须加强管理。为了减少设备的闲置,提高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样,就能进一步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并能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做到及时有效地检修,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 1.4施工材料管理 为了确保铁路工程施工有效进展,必须确保材料的有效供应,为此,必须根据施工进度的变化及时调整人财物的分配,同时做到施工过程中不断进行材料的储备,做到各种施工材料的统一管理和科学合理配置。 2铁路施工工程的特点 铁路工程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多变,给整个施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必须结合铁路施工工程的具体特点,妥善安排施工工作。 2.1工作的复杂性 铁路是在土地上建造的,所以决定了铁路施工具有复杂性,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生产施工具有较大流动性,导致整个施工工作工程量大,也加剧了铁路施工的难度。 2.2施工机构的多样性 铁路工程根据具体的设计来开展,而建造铁路的每个工程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采取相应的办法,通常情况下各个工程具有不跳的结构,造成铁路施工工程机构的多样性。那么,在铁路施工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施工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 2.3施工任务的艰巨性 在我国,铁路线路少则几百公里,多则数千公里,整个施工规模浩大,建设周期较长,这就决定了施工工作具有艰巨性。规模大,就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建设周期较长,就需要考虑每个工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2.4施工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铁路施工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所以,施工工程不能持续进行。而且,必须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而且遇到雨雪天气,施工进程就会中断。例如,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就充分考虑了冻土因素,根据冻土的特性采取具体方法,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确保了工程质量。因此,在铁路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避免因自然条件的影响对施工工作造成阻碍。 3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 “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是铁路施工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就会造成现场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施工的进程,阻碍铁路工程的有序发展。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设备管理不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不足 使用生产设备的过程中,很多操作人员对设备性能不熟悉,而且保养意识不强,设备的利用率和功能被大大降低。在技术方面,很多人员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经验不足。随着时代的推移,原来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加上各项工作没有落实到人,严重影响了铁路工程施工的进程。 3.2工程事故频发,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铁路工程对于安全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铁路安全事故依然频繁发生。2011年10月29日兰渝铁路施工车辆翻车事故发生,遇难人数高达24人,成为近几年较大的铁路安全事故之一,也为铁路安全施工敲响了警钟。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安全制度条例不完善造成的。 3.3材料供应不足,影响施工进程 在材料供应方面,部分工作人员不能根据施工需求合理配备必需材料,而且有时候材料价格波动起伏,工作人员不能根据市场变动及时做出调整,就造成了成本的增加。材料供应不足,质量不高,不仅不能满足铁路施工的需求,影响铁路施工进程,而且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强化施工管理认识,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在铁路工程施工建设中,传统的施工管理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必须强化施工企业的管理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责任意识,改进管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出现。 4.2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 现代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加快管理体系的创新。结合铁路工程的特点,亟需建立健全铁路施工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健全,防止问题的发生,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根据铁路施工特点对现场管理进行系统的测评,了解铁路施工的进程。 4.3培养技术人员,加强设备管理 作为铁路工程的施工人员,必须掌握最新技术,对施工图纸内容进行深入了解。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促进他们掌握最新工程技术,同时做好技术交流,让员工掌握新本领,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另外,在施工中必须合理安排机械设备,既保证没有设备闲置,又要保证现有设备满足工程需要,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4强化进度管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更是关乎企业长远发展。在铁路施工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工程质量,造成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为了避免此事情的发生,必须对铁路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跟进,对各个阶段的内容和时间等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5结语 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不仅影响力铁路行业的发展,还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因此必须结合现代铁路施工的特点,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铁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朱明杰 单位:中铁二十一局电务电化公司 铁路工程论文:铁路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论文 1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的优点 传统上,大部分业主采取临时组建的且缺乏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全过程系统管理经验的指挥班子组织工程建设。以实施阶段招投标选择不同承包商,并分阶段,实行豆腐块式的组织、协调、衔接、管理,导致单项工程多、实施阶段多,以及相互之间的作业关系、衔接关系、预留关系、程序关系、生产工艺关系复杂的工程,不可避免将招致“投资增加、竣工日期延长”的风险。EPC总承包是一种以向业主交付最终产品服务为目的,对整个工程项目实行整体构思,全面安排,协调运行的前后衔接的承包体系。它将过去分阶段分别管理的模式变为各阶段通盘考虑的系统化管理,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更加符合建设规律。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合理交叉,是体现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优越性之一,工程总承包商在建设管理中,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使用成熟的先进技术,通过提供完整的设计,使设计、采购、施工各个环节深度结合,可以大大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造价,为业主和总承包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工程总承包能有效地克服和弥补业主在项目管理知识和经验上的不足;能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上的脱节,有利于方案整体优化;有利于设计、采购、施工进度上的合理交叉;有利于对项目全过程进行进度、费用和质量的综合控制,更好地实现项目的目标。 2工程总承包项目勘察设计管理要点 勘察设计是工程总承包的龙头,工程总承包能否使项目功能最优、能否有效控制投资、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勘察设计。 1)重视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 重视施工过渡方案,重点关注和既有铁路、繁忙公道路有干扰的桥涵设计方案、既有线接轨过渡方案、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方案等是否可实施;邻近既有铁路相关结构物设计方案的选择,要考虑施工时对既有铁路干扰的因素,尽量减少施工干扰,避免或减少工程施工对既有铁路运营的影响,以规避安全、工期、质量、费用等风险。提高设计方案可实施性案例:某铁路专用线自既有铁路车站引出跨越开发区疏港路,疏港路为双向六车道,设有中央隔离带,该路交通繁忙。既有铁路采用2-20m简支梁跨越疏港路,桥上有 3股道,中央隔离带上设置桥墩。本线可行性研究跨疏港路采用2-20m框构,本线与既有铁路线间距是5m。定测前我们发现疏港路交通繁忙,如采用框构势必要断道施工,施工过渡难以实现,即使勉强实施,交通干扰费用也很可观。通过与有关专业人员沟通,建议适当增加线间距,改成2孔梁式桥方案,桥墩设在中央分隔带,修改后桥梁施工对道路行车干扰大大降低。另外既有铁路是电气化铁路,硬横跨接触网是三线共用的整体结构,桥墩上设置了硬横跨接触网支柱。原来的框构方案5m线间距接触网支柱势必侵入限界,硬横跨接触网将被拆除,对整个既有线行车影响很大。优化后的方案线间距加大至9m多,硬横跨接触网不受影响。 2)检查督促各专业设计的边界条件是否稳定 专业之间是否充分配合,注重设计细节,减少差错漏碰,确保设计深细度。线路、站场专业牵头,相关专业应积极、主动与地方有关部门沟通,配合业主签订立交、道路改移、拆迁等重大协议,及早稳定设计边界条件。因客观原因无法签订协议时,应详细了解对方需求及建议意见,并纳入勘察设计输入资料。对难以确定的边界条件,在与业主签订总承包合同时要采用相应的对策,规避或转移风险。 3)勘察资料收集齐全,保证设计文件质量。 对于三电和地下管线,电力、通信、信号、给排水等专业应到现场调查和收集本专业资料,提出测量或物探要求,必要时通过挖探掌握地下管线情况,确保三电和地下管线资料完整、准确。选择交叉跨越保护或改移方案时相关设计专业要充分征求主管部门的意见,签订书面协议或纪要,稳定保护、拆改数量或费用,避免设计遗漏或拆改方案缺陷。 4)充分把握项目特点和业主需求 在满足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的情况下,灵活运用相关规程规范,合理确定技术标准,选择适宜的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合理确定投资规模,积极主动为业主提供高质量服务,赢得业主的信任。同时积极协调业主与相关方意见,考虑铁路局、地方政府等相关方需求,稳定边界条件,实现多方共赢。 3工程总承包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要点 编制施工质量管理实施计划:明确管理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责任人,确定重点工程、关键工序及质量检查频率,辨识项目质量控制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质量风险。组织管理人员熟悉工程总承包合同、施工分包合同,熟悉合同条款中质量管理有关方法和程序;熟悉设计图纸、理解设计意图。组织进行岗前质量管理培训,学习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施工技术指南、操作规程、验收标准、检测规程等内容。检查分包单位的质量管理培训情况。编写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配合业主与政府相关部门、铁路局办理项目质量监督、开工许可等手续;与业主和监理单位共同确定验收程序,确定项目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划分,质量验收用表格式等。审查分包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审查分包单位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并监督检查其落实情况;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中的质量措施。审查分包单位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检查分包单位进场主要施工机具、设备的种类、数量及检验证书的合规性和时效性。检查分包单位进场的材料质量。检查工程实体质量,发现质量问题时,及时向分包单位发送整改通知单,要求分包单位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利用设计优势及时发现质量问题案例:某光伏发电项目B逆变器室位于软土地基上,地基承载力约90kPa,房屋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发现放线错误,需要向南侧移动2m。我们在例行质量检查时,发现分包单位在没有拿到变更设计图纸的情况下自行在南侧将基础接长了2m。当时我们马上意识到分包单位可能想当然施工,新老基础之间钢筋可能没有连(焊)接。马上打电话询问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该负责人说接长基础钢筋比照原来的基础钢筋布置,新老钢筋没有连(焊)接。我们向分包单位提出首先必须严格按变更设计图纸施工,并向其说明新老基础之间钢筋没有连(焊)接,不能形成整体受力,以后地基变形新老基础势必开裂,对整个结构安全带来隐患。由于我们发现及时,分包单位及时返工,问题得到了解决,保证了工程质量。 4工程总承包项目施工安全管理要点 编制项目安全管理实施计划,包括对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和对分包方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实施计划应明确项目部管理的目标、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标准。根据安全管理实施计划组织识别项目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形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和《重要危险源清单》,并实施。在过程中动态识别新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更新、实施。根据安全管理实施计划、《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和《重要危险源清单》组织安全培训、检查与考核。审查分包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并监督检查其落实情况;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审查分包单位编制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求分包单位开展危险源辨识与控制工作,建立健全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督促、指导分包人制定施工安全防范措施。检查、落实分包单位安全防范措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组织对现场安全状况进行巡检,掌握安全信息,召开安全例会,及时发现和消除不安全隐患,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并跟踪检查整改效果。重点关注临近铁路既有线施工、隧道施工、高墩大跨或结构复杂的桥梁施工、深大基坑施工、高空作业等重要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安全专项验收计划,配合相关部门及业主开展安全专项验收深基坑临近既有铁路安全防护案例:某电厂铁路专用线与既有铁路线间距14.34m,既有铁路跨越规划道路已实施2-20m框构,本线对孔设置2-20m框构跨越规划道路与既有铁路框构顺接。基坑开挖10.5m深,设计采用梯级钢板桩和止水帷幕防护既有铁路。为减少施工干扰,施工前我们根据现场情况优化设计方案,提出将两框构断开露出“天窗”,既节省了工程量,更重要的是两框构断开露出“天窗”后,新建框构边缘距离既有铁路更远,减少了深基坑开挖对既有铁路防护难度。施工中分包单位自行采用简单防护措施,给既有疏港铁路带来很大安全隐患。我们发现情况后,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及时研究补救防护方案,要求分包单位在已实施的防护措施基础上予以加强,保证了基坑开挖中既有铁路的安全。 作者:杨克鉴 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工程论文: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论文 一、提高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水平的意义分析 (1)有利于提高铁路工程质量。 加强对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能够做好铁路工程建设中的预算和验工的工作。铁路工程的计划合同对铁路整个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预算,例如材料、工人薪酬、工期等,通过对计划合同的管理,能够按照合同中相关的预算进行铁路工程的建设,同时在铁路工程建设中,可以根据预算的工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监督,在保证铁路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铁路工程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 (2)有利于提高铁路工程建设效率。 铁路工程的计划合同对铁路工程的各个项目具有明确的规划,在铁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根据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的相关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建设,可以减少铁路工程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快铁路工程建设的速度,同时有明确的建设目标,还能够减少在铁路工程建设中财力、人力的浪费,从而提高铁路工程的建设效率。 (3)有利于减少风险。 在计划合同中规定了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应该做的,同时也有明确的不许执行的工作。通过对计划合同的管理,能够让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合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执行,减少违规操作的现象,保证工程建设的工程质量,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铁路工程建设,对减少安全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的漏洞分析 1.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 在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中要具有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合同中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但是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降低了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水平。很多铁路工程建设中缺少对合同管理的意识,根本没有聘请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来对计划合同进行管理,合同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合同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术,但是很多合同管理人员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管理培训,很多都是其它部门的人员进行兼职的管理。还有一些铁路工程在签订了计划合同之后,就将合同放起来,根本就没有派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合同进行管理,缺乏对合同内容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考核。一些计划合同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在合同管理过程中没有认真完成有关合同管理的工作,降低了合同管理的水平。 2.缺乏完善的计划合同管理机制。 制定科学、规范的合同管理机制,才能够实现计划合同科学有效的管理,但是在铁路工程的建设中由于缺乏对计划合同管理的重视,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合同管理比较混乱,降低了铁路工程合同计划管理水平。由于缺少相关的管理机制,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够按照正确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随意的对合同管理,这种随意的管理方式会产生很多问题,导致在找相关的合同时无法顺利找到,甚至由于管理不当,导致一些计划合同丢失,不利于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 3.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应该运用法律手段来约束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行为,但是与之相关的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合同出现问题时,无法利用有效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合同的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在合同的管理过程中不按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进行,出现合同问题时,不会利用法律手段将损害降到最低。在签订计划合同时,有些领导为了体现“兄弟情义”,只是口头上约定合同内容,并没有签订详细的纸质合同,在合同的运行当中,一旦出现利益问题,就会容易出现合同纠纷,不利于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的相关策略 1.加强合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在铁路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合同管理人才建设,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水平,保证铁路工程建设的质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任职考核机制,只有通过考核的专业的计划合同管理人员才能够到岗位上管理计划合同。其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让合同管理人员学习专业的合同管理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够防止计划合同管理的混乱。第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合同管理人员的管理业务能力进行考核,并将绩效和合同管理人员的工资挂钩,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要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在铁路工程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实现计划合同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提高铁路工程建设计划合同的管理水平。合同管理制度要明确合同管理的各个流程,让合同管理人员按照标准的程序进行管理,防止出现违规管理的现象。铁路工程建设中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合同管理人员的行为,确保合同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对铁路工程的计划合同进行管理,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建立有效的奖罚机制,在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过程中表现优秀的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对于在计划合同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对铁路工程建设造成一定损害的合同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或是辞退,这样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有利于计划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 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要完善与计划合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合同双方按照法律的规定签订合同和执行合同,提高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水平。铁路工程一定要签订书面的计划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权力,在执行合同时要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执行,出现合同问题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切实提高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水平。对于计划合同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够在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的管理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管理,这对提高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铁路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提高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的管理水平对提高铁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铁路工程计划合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漏洞,要根据计划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合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科学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运用法律手段来加强计划合同的管理,提高计划合同管理水平。 作者:刘利萍 单位:中铁十九局集团二公司 铁路工程论文:铁路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风险控制 1、工程招标业主面临的利弊 1.1不同合同类型存在的管理难度 1.1.1总价承包合同存在的管理难度 目前,铁路建设普遍采用总价承包合同。签订总价承发包合同,甲乙双方以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和工程设计图为基础,并规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通货膨胀等因素造成工料成本增加,如达到或超过某一幅度(如5%),建设单位将按信息价与投标价的差额给予补差。这样承包商承担小额风险,建设单位完全承担或甲乙双方按比例、分类别承担一定的风险。采用这种合同方式虽能有效降低承包商的报价,可却承担了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另外还规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招标工程量与施工图工程量发生变化,属于施工图量差范围的,由承包商承担。这样以来,招标工程量与施工图工程量有较大差异时,将直接影响承包商的经济效益。由此说明这种合同方式直接影响了总价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同时也给合同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 1.1.2单价承包合同存在的管理难度 单价承包合同是国内外通用的工程承包方式,铁路建设项目单价承包是建设单位根据审核后的施工图及施工图预算提出招标工程量清单,由投标人按照工程量清单及施工招标图纸进行报价。并规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工程量变化幅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合同综合单价保持不变,施工单位只承担价格风险,不承担工程数量发生变化的风险,而建设单位要承担工程数量发生变化的风险。采用这种合同方式,要做到已完工程量与原估算工程量之间不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工程量依据《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故承担的风险相应较小。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遇到非承发包双方的原因,引起工程量的大幅度增加(如地方政府提出特殊要求或设计变更等),可能导致工程投资的大幅增加,致使建设单位承担增加投资的风险。另外,建设单位对(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工程数量的控制难以在一个精确的范围内,对不平衡报价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1.2工程设计和造价管理难度分析 工程设计是建设工程的起点,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其中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最大。前些年是以初步设计批复概算进行施工招标,施工设计图作为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施工设计阶段发生方案变化,就会给造价管理带来难度。近几年国家和行业要求采用施工设计图和编制的工程量清单进行招标,相应地减少了工程造价管理难度。但有工程施工和管理经验的承包商会针对工程量清单及施工设计图存在的缺陷,采用一些不平衡报价方式,然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索赔。这样以来又增加了工程造价管理难度,所以,建设单位要想把承包商(投标人)的不平衡报价给建设项目管理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必须做好施工招标前的准备工作,即审查和完善施工图,编制好工程量清单。并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技术要求,严格执行设计变更管理办法。 2、可采取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1)根据建设工程性质和规模、建设和技术标准、工程特点等,通过调查研究合理确定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建设工期和工程进度。 (2)针对不同建设项目,选择相应的招标文件范本。如施工总承包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应根据《铁路建设项目总价承包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补充文本》和《铁路建设项目总价承包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补充文本》编制。又如监理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应根据《铁路建设项目监理招标资格预审文件示范文本》和《铁路建设项目监理招标文件示范文本》编制。再如施工图审核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应根据《铁路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核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文本》和《铁路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核招标文件文本》编制。同时还应根据相关的规定随时更新所采用的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的示范文本。 (3)建设项目的发包方式及标段划分,建设单位应视自身机构设置、人员构成、业务和技术水平、工程管理能力、合同管理能力、工程规模和特点来确定。拟定的招标文件内容,特别是通用、专用、项目专用合同条款的描述,对投标报价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和准确性。为使投标人对项目现场情况有全面的了解,还应组织现场踏勘及招标答疑会。 (4)为降低建设单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应组织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委托招标单位、专业造价咨询单位)依据施工图编制工程量清单,并保证其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评审后执行。 (5)首先选择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作为评标办法,有效降低建设项目投资;其次是淡化标底的作用,减少在评标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保证招标的公平、公开、公正。 (6)要求投标人(承包商)提供经济担保,如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等,避免因承包商违约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选择合同方式时,应根据建设项目规模和特点,通过合同方式规避和转移建设单位承担的风险,也可通过补充及完善合同的相关条款,避免和消除可能存在的有关风险,或将有关风险转移给承包商。 (7)实行施工总承包,其合同价格不随环境因素的变化及工程量增减而变化,所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承包商承担了可能存在的全部风险,包括工程数量增加和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除有重大设计变更或按规定可调材差情况外,一般不调整合同价格。为降低施工总承包给承包商带来的风险,应尽可能明确分部分项工程范围、内容、工程数量,并通过完善施工设计图等来消除由承包商可能承担的风险;也可通过规定恰当的调价变动幅度来降低业主承担的风险。 (8)采用单价合同,投标人应根据招标人提供的项目工程量清单,市场价格水平,对项目成本和应获得的利润进行分析,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并结合自身综合施工能力和施工技术及水平等进行报价。在中标后的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价款按承包商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填报的单价计算,工程款结算以综合单价计算。对因单价不准确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单价风险由承包商承担,而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的变化引起的合同总价风险由建设单位承担。为降低建设单位承担的风险,应尽可能提供完善的施工设计图,对分部分项工程范围、数量和内容等进行准确而详细地描述。同时在单价合同中明确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方法和工程量的计量原则,并规定工程量极限变动幅度,当变动幅度超过极限时,才允许调整单价,以此来协助建设单位降低可能承担的风险。特别对深挖高填土方、长大隧道、深水特大桥等结构复杂项目,可要求投标人对招标工程量清单进行复核,如出现计算错误及时修改,经双方确认后签字盖章,以减少工程结算时带来的风险。 (9)要建立合同管理机构,完善合同管理办法,确保合同管理覆盖每个层次,使合同管理融入到项目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施合同管理,应对所签订合同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明确工程范围和甲乙双方所承担的责任等。并建立合同管理评审制度,不断改进合同管理工作,使合同管理更具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实效性。 3、结束语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规模的发展,投资不断增加,为优化资源,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保证工程质量,建设工程实施施工招标,对项目的有效开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施工招标和合同履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利弊和管理上的难度。本文针对不同的招标方式和不同的合同类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在工程招标和合同管理中可采取的防范风险的控制措施。 作者:彭学群 单位: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浙江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工程论文:铁路工程成本管理探讨 一、传统价值链与电子商务价值链 传统价值链的推行是依靠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和销售全过程的控制而及于作业活动。在这种单一的、各个分散环节的商业活动中,价值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实现物流、商品流、资金和信息流的单向流转,已无法快速响应市场的瞬息变化。此种价值链的局限性在于内部呈多层金字塔式管理结构。这种层级管理结构使企业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对客户需求及市场变化反应迟钝;信息起辅助支撑作用,信息技术只是产生价值的辅助因素,其自身并非价值的来源。移动互联时代的电子商务价值链越来越多地建立在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信息成为价值增值的来源之一。伴随着信息流与实物流的相互分离,实物的所有权将越来越少地掌握在一个企业中,网络购物的兴起使得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模式迅速削减了交易环节和中间成本,中间环节的缩短所释放出的利润使消费者受惠(见下图)。价值链企业之间的关系由互相对立变为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这一协调过程能否持续进行取决于企业对关键资源即信息的控制是否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将最终决定商品、资金的流向。 二、案例背景 (一)当当网背景 企业的成本管理理念和制度均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自1999年当当网成立以来,该公司的经营环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第一阶段为1999年至2005年,当当抢占先机,主营网上图书业务;第二阶段为2006年至2009年,品类全面扩张,推出第三方平台,此阶段电子商务行业成为热门,出现诸多效仿者。第三阶段为2010年至今,当当网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此阶段国内竞争者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了跨越式前进,当当网无论从营业收入规模还是客户流量方面均开始呈现落后趋势,一度被边缘化。由于保守的投资及业务发展战略,当当网在2012中国B2C企业前30名中屈居第7,自上市以来连续9个季度呈现负利润的财务状况,股价仅为发行价格的1/2。 (二)物流配送系统 当当网在物流方面的策略是通过建立自己的物流和仓储中心,与第三方城市物流公司建立战略联盟进行包裹配送。但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系统远落后于欧美国家高效率的物流系统,例如DHL、UPS等。从仓储配送来看,当未来几年大部分网商均可通过仓储物流赚取利润时,当当网将面对第三方物流价格不断上涨的窘境。当当网在第三方物流方面的整合能力尚有欠缺,还将对用户体验造成极大的损害,制约平台业务增长。由于物流行业是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需在物流战略方面做出更好的决策以实现扭亏为盈。当当网仓储、运营费用及收入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从当当网的物流运营数据可以看出,其整体运营费用率在20%-25%之间,近几季度已接近25%。可以发现,上市后其仓储物流费用从八千多万元一度达到1.8亿元,仓储费用占运营费用的比重高达60%,这部分几亿元的刚性费用使得当当网难以实现盈利。2013年第一季度的报表显示其依然处于亏损状态,未来如何实现扭亏为盈依然是急需考虑的问题。 当当网2013年第一季度总净营业收入为13.338亿元,较上一季度的16.14亿元下降17%。处于“野蛮生长”阶段的网购行业,低价销售带来的有限利润短期内无法抹平较高的仓储物流费用、人力成本及技术投入。逐渐降低仓储费用对于当当网生存发展的关键性不言而喻。此外,目前国内网购行业发展模式仍未成熟,处于争夺市场份额的混战阶段。本文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选取艾瑞咨询公布的B2C市场份额排名前五名网上商城的物流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从表2中可以发现当当网的仓储面积以及覆盖区域远不及苏宁和京东商城,在投资方面比较保守,配送方式也存在显著的区别。苏宁易购在传统零售商的渠道派送、供应商议价能力方面较为突出;京东商城不断融资兴建仓储中心,其高速的物流配送效率使得客户认可度越来越高;天猫拥有支付宝这一得天独厚的资金系统和大批的固定用户。因此当当网需在物流配送政策方面开拓新的模式,避免市场被侵占、瓜分后被并购的结局。 (三)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企业运营不可或缺的神经系统,基本职能从传统的单项传递逐渐演变为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与处理的全过程。在当当网信息系统构成中,营销网站体系的内容包括界面化的网站首页、搜索、商品细节、价格、支付方式以及相关促销手段,作为B2C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的基础和核心,是一切活动的承载体;供应链体系的内容包括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各个环节,即订单预测、采购、分配、发货、配送、退货,该体系是否完备决定了网站商品在价格上的优势和在存货量上的保证;战略性物流体系的内容包括订单系统、TMS配送系统、WMS仓储系统,决定了交易活动能否实现;财务体系的内容包括精细化管理,与传统零售企业的差别相对较小。 在数据化时代中,电商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系统的研发能力。顾客购买、物流、供应商数据有效、及时的处理,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对分析预测未来的销售情况提供支持,因此,信息系统的投入在现阶段看来必不可少。当当网在信息建设方面所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仅局限于基础服务。相比之下,京东商城采用自建信息队伍,提供管理和决策;苏宁易购和IBM合作完善信息系统;国美电器和OR-ACLE甲骨文进行合作。而当当网虽然拥有一套ERP系统,但其前瞻性明显不足。当当网近几年的技术和研发投入如表3所示,其3%左右的技术研发费用率,和各大平台相比差距明显。在不久的将来,技术将是网络零售商重要的收入来源。亚马逊的网络服务在2012年创造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阿里和京东也已迅速跟进,而当当网的技术实力较弱,缺乏创新,不利于持续发展,由于模式具有可复制容易使其被对手反超。 (四)资金控制系统 当当网的资金流运营包括两方面,一是资金流转,指企业现金存款量以及增值情况;二是资金流,指用户确认购买商品后,将自有资金转移到商家账户上的过程。在资金流转方面,当当网的基本模式为先卖产品后付款的“类金融模式”。即利用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通过滚动占用供应商资金的方式供自己使用。当当网通过零售业务积累了大量现金,如果提高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则要付出极大的风险成本。资金循环体系链环为扩大销售规模使得账面浮存现金上升,较低成本的资金可用于规模扩张,从而进一步提高零售渠道价值,实现更多的账面浮存现金。可以看出,在提升运营效率的过程中,应尽量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否则将产生竞价地位下降、付款周期变短等反应,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然而,这种模式存在较大的应付款项挤兑风险,容易使公司陷入破产。因此,类金融模式风险的防控,就是通过提升速度,打通资金循环体系。 2008年至2013年当当网的现金流转情况。其中现金循环周期显示了作为企业血液的资金的流动状态。资产流动的越快,现金的使用效率越高,运营效率也越高,经营风险也越低;反之亦然。当当网的现金循环周期由2008年的-30天增长到-2天,说明资金使用率有所降低。2012年下半年开始,其应付账款额度逐步减少,相应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也逐渐下降,伴随着亏损的持续,当当网的现金流出增加必然给资金储备带来负面影。2012年因投资和货款结算周期的原因,库存周转天数为104天,比去年大幅下降54天;而短期贷款额度达6亿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财务风险大大提高。鉴于当当网账面现金积累较多,筹划账面现金进行与账期匹配的投资是必要之举。此外,就当当网目前的现金财务支出项目而言,包括以快递方式代收的手续费1%和在线支付的手续费0.3%-0.5%;而就现金财务收入项目来说,只有发展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才可能创收。第三方支付的优点在于可以控制部分现金流循环,阿里集团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的余额宝便是很好的案例。不利之处在于现有的第三方支付格局已定,支付宝的规模门槛已经建立,要想突围则必须依托一个很大的平台以及政策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倾斜等。当当网也可考虑自建支付系统,例如腾讯财付通在刚推出时采用加入免30元的促销活动,逐步将其推广到全体会员甚至全网以此积累用户,这不仅有利于当当网实现对现金的控制,还能减少一部分相当的手续费。 三、基于价值链的当当网运营优化方案 (一)物流配送系统 当当网物流运营费用率的降低可从仓储和配送成本的降低着手。具体措施包括:(1)将库存控制在最低水平,实行零库存运转。(2)降低退货比率。对商品品种进行适当选择,商品质量和配送服务等尽量满足顾客需要,降低退货率从而降低企业的退货成本,通过较高的顾客服务水平取得良好的商业信誉。(3)根据不同商品类别建立不同的配送中心,提高配送中心作业效率。此举有利于提高配送中心的专业化作业程度,还可降低配送中心的管理和运营费用。 (二)信息流系统 从数据中掘金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当当网作为购物网站拥有大量的用户信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创造价值是十分现实的问题。当当网应重视用户的获取,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强化数据分析团队的建设,利用数据建立流失预警模型,预测用户三个月后是否会离开当当网,并对潜在的流失用户采取挽回措施;根据流量推荐消费者感兴趣的促销商品等,让数据为用户服务。 (三)资金流系统 首先,应改善资金结构,提高毛利率。当前我国电商竞争的主旋律为低价路线,要保持盈亏平衡已非易事,通过提高售价拉升毛利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应转为通过增加高毛利产品的销售,改变产品结构;同时注重第三方平台业务的增长。其次,应降低运营费用。在毛利率提升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开源节流,采用新的仓储管理技术,开放物流战略联盟以实现对第三方物流的整合和管控,从而降低物流仓储费用。最后,应提升客单价,引流提升用户数量。因图书产品低价的固有属性,应依靠80后及90后的人口红利,从百货、服装等业务入手提高客单价。当当网目前的用户获取成本约为33元,总体来说偏高,可采取促销以及推出其他相应的频道来提升用户数的方式。 作者:王敏 肖巧璐 单位:中南大学商学 铁路工程论文:铁路工程成本管理初探 1铁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现状 (1)管理混乱,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技术、施工工艺都很复杂,若没有一个合适的管理制度,很容易引起管理中的混乱。如材料的堆积,在入库保管时没有分类放置,全部都堆在了一起,造成了领用材料的困难,以致于物品堆积、丢失、浪费等现象比较严重。 (2)缺乏合适的奖励机制 不少项目虽设有成本管理小组,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都难以落实,起不到实际作用。缺乏奖励机制,对严重损害了工程利益的人员的惩罚力度不够,而对做出巨大贡献的员工也没有相应的奖励,甚至很多管理者认为这是员工应有的责任,以致于员工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除了本职工作,不愿插手别的事。 (3)成本核算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展现 不少单位都将重心放在了如何加快进程上,而对实际消耗的成本没有明确的统计,实际与计划无法比较,其中必然有很大偏差,却难以分析偏差原因,如此,成本核算的指导作用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2铁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原则和对策 2.1原则 (1)促进增收节支 对成本支出的控制固然重要,同时也应适当地增加工程收入。实际中,应该对分项目的成本定期进行核算,将预案收入和实际成本相比,若支大于收,可从中分析成本节超的原因,对出现的偏差加以调整,从而提升控制水平。 (2)重视全面控制 成本管理控制应对整个单位开展,且要贯穿于全过程,每一个部门或工作岗位上的人员都应加强成本管理意识,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将管理目标平均分至每一个人,全员积极参与。 (3)掌握管理规律 为避免出现混乱的状况,在加强成本管理时,还需熟悉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并不断将其运用到现实中去,理解并学会运用目标管理法、概率预测法以及定量预测法等,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4)除了日常成本控制工作外,还应考虑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控制,如遇到恶劣天气、地质发生很大变化时,尽量做足准备,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成本管理的准确性。 2.2对策 (1)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 成本管理是全体员工的事,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因此,在施工中首先应强化领导的成本管理意识,并通过宣传、会议等方式逐渐扩及到全体人员,所有日常活动都要围绕项目成本展开,对各种不合理的支出必须严加控制。施工人员是施工阶段的主体,应提升其综合素质,在专业水平满足要求的基础上,需要学习掌握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不断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要权责明确,并将其具体落实,对于管理中做出贡献或造成损失的人员应公平公开地予以奖惩,以起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施工企业的最终目的在质量符合要求且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利润,因此必须对整个过程严加控制,建立起项目经理考核制度,防止项目经理借着项目去获得别的权力。 (3)加强各项成本的控制 施工中常常会配备民工,应积极配合,充分发挥民工作用。施工材料是施工的基础,由于质量、管理等问题,常会引起大量浪费。因此,在领料时要有一定的限制,并有严格的领料程序,没有特殊情况,用额不许超过定额,否则一定要追究责任,从而提高对材料的利用率,避免浪费。对相关机械设备同样如此,其特点、性能、油耗、日常管理、维护等工作都应围绕成本管理进行。施工中,除了直接费用,还有许多间接费用,由于项目杂多,稍微处理失误,就有可能引起大量浪费。间接费管理中,要突出重点,如招待费、办公费等,都应有严格限制。 (4)加强合同管理 在每项工程项目开始前,双方都会有签订的合同,合同是对施工各个方面的一个详细记录,直接关系着双方利益。因此,在签订合同时,为避免以后引起纷争,应对各项条目,尤其是可能出现争议的条目进行仔细商讨,保证每一项条款都能公正公开合理。施工过程中,应实时了解合同的变化,降低合同风险。同时,索赔工作也与成本有关,应注意收集足够的证据,才有可能在索赔中获胜。 3结束语 铁路工程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着重大影响,加强工程成本管理有利于获得更大的效益,实现最初的目标。铁路施工成本管理复杂,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作者:甘彬 单位:成都铁路局达州车务段 铁路工程论文:玉铁铁路工程线施工安全控制 摘要:本文以在建的玉(林)铁(铁山港)铁路为例,深入分析目前工程线施工存在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作业环境复杂和安全管理不力,提出要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以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施工计划管理和审批,增大施工安全保险系数;坚持施工安全监督检查,堵塞施工安全漏洞;采取稳妥技术措施,推动施工安全有序进行等措施,确保工程线施工安全有序推进。 关键词:工程线;施工安全;工程管理;卡控;教育培训 新建玉(林)铁(铁山港)铁路自黎湛线玉林站Ⅱ场引出,由北向西南方向经玉林市的玉州区、陆川县、福绵区、博白县和钦州市的浦北县,然后穿越云开大山余脉,进入北海市的合浦县、铁山港区,接入在建的铁山港支线止,它通过洛湛通道(永州—岑溪—玉林段)、黎湛线和湘桂线,向北可与桂东及洛湛通道沿线地区进行物资交流,形成了广西北部湾港特别是铁山港与桂东南、桂东、湘中、鄂中、中原和西北之间新的便捷通道。玉铁铁路全长131.364km,线路自2012年10月开始铺架后,就成为工程线。所谓工程线,即是指按设计线位铺轨后,因工程施工需要,供自轮运转设备、铺架机械、捣固整道机械、工程列车、运料车辆等行走的尚未正式验收开通的线路和临时便线。为确保工程线施工的生产安全,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进度的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任务顺利完成,至关重要。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 1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正在进行的玉铁工程线施工,由于参建单位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施工人员流动性大,而工程线施工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没有及时跟进,故未能满足工程线施工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些施工人员只顾赶进度,忽视了施工安全;一些作业人员对于工程线施工需注意的事项了解甚少,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安全应知应会知识,自我防护意识差。施工中存在作业人员高处作业未系安全带,来车时未停止作业,违章抢道、不及时下道的现象时有发生。 1.2工程线施工作业环境复杂 工程线上行走的车辆有小平板车、运梁车、捣固车、宿营车等车辆,工程线外尚有许多路基的附属工程未完工,还需要继续施工,施工环境可谓复杂,加之线路的防护栅栏未安装及临时留设的平交道口安全管理不力,造成当地村民、车辆、牲畜跨越工程线行走、施工遗留在工程线的路材路料未及时清理造成侵限,以及闲杂人员随意进入工程线内的问题大量存在,这些都给工程线施工留下安全隐患。 1.3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 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培训不到位,指令不落实,存在着施工组织方面的随意性,对现场施工没有抓严、抓细、抓实。表现在无计划施工,擅自扩大施工范围,施工不要点,要点不施工,现场无工地专职防护员,施工配合监控人员提前离岗,作业点未设置作业标,未拉警戒线,不按要求进行机工联控等不良现象。以上问题暴露出施工单位管理理念和思想认识不足,安全基础不牢,安全卡控措施不力,现场作业控制不严,防护措施不到位,盲目求进度而忽视安全质量。 2建议采取的对策措施 2.1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切实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风险意识和现场防护技能,尤其是要把防止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车辆伤害等安全知识以及上道作业的操作规程,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定期组织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演练,严格落实标准化作业,切实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综合素质。认真抓好工程线施工知识的培训工作,使施工人员能够掌握和运用工程线施工的相关知识。加强施工防护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和定期考核工作,做到未经安全培训和考试不合格的不能担当安全防护员,杜绝无证上岗。通过培训学习,使施工人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工程线施工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杜绝现场作业违章蛮干、简化程序的现象,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劳动安全。 2.2加强施工计划管理和审批 参照营业线施工的相关规定,施工单位要成立调度中心,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和分工,统一协调工程线各项施工事宜。建设指挥部工程调度介入到施工单位的施工调度中,首先要检查施工单位是否科学合理编制了施工方案。在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计划时,要严格执行施工审批制度,各项工程线施工均要纳入施工计划,督促施工单位加强施工现场调查,特别是施工地点、里程、作业内容、影响范围等均应在施工计划中填写准确。对施工方案不妥、填写错误、涂改的施工计划要及时指出,责令修改。杜绝无计划和超范围施工,在未给点前或防护措施未到位时严禁上道作业。施工时要设置隔离防护措施,防止人员、机具侵入邻线,作业人员横穿线路时必须有专人防护,作业前需经现场监理确认满足安全条件后才可开工。 2.3加强施工安全监督检查 建设管理人员树立严格管理、科学管理、问题管理意识和服务现场意识。一是检查安全培训考试及交底情况。重点排查整治各级参建人员尤其是劳务人员是否经过安全教育和考试、作业人员是否真正了解和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安全应知应会知识;安全交底是否到位、是否具有针对性;特殊工种人员是否经培训合格、是否持证上岗,所进行的培训、考试及交底是否有记录、记录是否弄虚作假等。二是检查自控、互控、他控情况。重点检查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措施是否落实、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到岗到位、职工带班制度是否落到实处;监理单位现场监控是否到位、是否尽职等。对车辆伤害等集中多发的突出问题和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隐患,采取加强对重点工序、关键岗位、繁忙时段条件下作业的监督检查,加大施工安全检查力度,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动态掌握现场作业情况,督促作业人员认真落实作业标准和安全卡控措施,养成良好作业习惯,严防人身伤害事故发生。只有坚持在工序、在现场、监控管理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及时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2.4采取稳妥的技术措施 运输车辆行走时间尽量与施工时间错开,如安排在早上未施工前或中午施工人员休息时以及晚上运输。工程线的容许速度要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下,根据线路的质量状态予以确定,以调度命令公布执行。在不同的速度区段设置相应的限速牌,各种车辆的运行速度不得超过60km/h。另外,要通过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路外安全教育,对禁止路外人员进入或跨越线路的危险行为进行告示。在路口、村镇等人员进入地段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路外闲杂人员进入线路。所有工程列车司机在车辆运行中必须加强瞭望,按规定鸣笛示警,确保与运输调度的通信联络畅通。 2.5严格执行“架子队”管理 要在抓建立名副其实的“架子队”管理模式上下功夫。尽管目前施工单位“架子队”的架构已经成立,但从实际检查情况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名不符实。要建立名符其实的“架子队”管理模式,必须做到:一要抓好劳务人员的身份转换,把靠“民工头”带来的劳务人员身份变为施工单位临时合同工的身份,按合同工进行管理,所有劳务作业人员纳入“架子队”统一集中管理。二要抓好对劳务人员的报酬结算,把劳务人员工资结算由“民工头”核算交施工单位发放变为由施工单位直接核算发放,对劳务人员工资效益进行直接管理。三要抓好配齐“架子队”管理人员,配齐“架子队”管理人员,确保指令畅通,确保劳务人员服从命令听指挥,实现管理层与作业层有效衔接。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稳定施工单位,为工程施工安全保证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3结束语 工程线施工安全不仅关乎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关乎工程进度能否顺利推进,因此,要像运营线路一样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结合工程线施工实际,采取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以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施工计划管理和审批,增大施工安全保险系数;坚持施工安全监督检查,堵塞施工安全漏洞;采取稳妥技术措施,推动施工安全有序进行等措施。期望这些建议能引起建管部门和施工单位的重视,也能为其他工程线施工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议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文化困境 [摘要]民营企业管理创新正面临着传统文化和社会转型引发的道德危机的制约。民营企业要在管理创新上取得突破,必须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来推进,其核心是创造优良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以利于广泛地塑造民营企业的创新型人才和激励他们的创新行为。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创新;文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和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一样已经承载着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任。我国民营企业要不负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就必须从管理上进行艰苦卓越的创新。唯有进行管理创新,民营企业才能得到更高的发展,才能再次铸造如同初始创业时期获得的辉煌。而在所面临的困境中,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首要的和最艰难的是面对其所处的内外文化的制约。 一、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民营企业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水平的。除了极少数规模庞大的知识型企业,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实行家族化、高度集权化的管理。面对新形势,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很大的缺陷,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管理上的创新是关键环节。 (一)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扩大的需要 民营企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必然要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否则就难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很多民营企业的教训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回顾三株企业兴衰的历程,庞大的营销网络使“三株”迅速崛起,但由于监管失控,企业的管理创新跟不上资产规模的扩张,使企业由兴转衰。从组织内部的运行和功能来看,由于资产规模的增大,企业的组织也变得比过去复杂得多,信息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扩大内外信息都比较混乱,甚至有些企业下属的违规行为直到造成很大的破坏才被发现。因此,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再造一个企业内部的组织,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迅速及时,为决策领导层引导和控制企业向既定的目标发展搭建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二)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需要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部分优势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民营企业里,企业的战略管理尤其突出。但遗憾的是,民营企业大多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对自己的市场定位、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受过去创业阶段沉淀下来的观念影响,企业决策者仍然把企业的发展当做一个投机的行为来处理。而对于进入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民营企业,则必须通过打造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来赢得竞争的主动权。这类民营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或者更高层次的知识型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研发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无论企业组织还是运行机制,都必须适应知识管理对组织虚拟化的需要,这对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是一个全新的变革。 (三)管理创新是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 在初创阶段依靠创业人的胆略、企业主的社会资本和敏锐果敢捕捉机遇的个人能力,民营企业在过去短缺的产品经济中得以迅速成长。但是,民营企业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克服过去依靠企业主个人能力推动企业发展的陈旧观念,通过吸引人才,把人力资源培育成企业持续发展最强大的基本推动力。民营企业由于先天管理的不足,无论是在吸引人才还是人才培育和使用等方面,都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应在管理上围绕人才的成长,并发挥其潜能进行改革创新,在进行组织设置、制度安排时,注意关注人才的多层次需要。这样必定能强化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留住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四)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战略进程的需要 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战略过程,需要有一个正确的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规划应随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转变,而这个转变过程就是围绕着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创新过程。 二、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文化困境 (一)落后的文化观念 1.传统文化中以家作为主要经济单位的观念,是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化管理模式的文化基础。在我们传统文化中, “家”是经济的基本的单位。家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占有。而且在家中强调“孝”,它是一种充满经济利益关系的人文精神。“孝”使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具有经济上的决策权,同时子孙必须服从家长的意志,维护整个家庭的经济利益。这是企业老板以家长的方式支配和控制企业的观念基础。 2.传统文化中主要依靠血缘亲近而建立组织内部相互信任的关系。资历辈分或是和老板的亲近程度对获得企业管理职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先安排企业老板的某个亲属在一个管理职位,如其不能胜任,再找一个能力强实干的副手配之。但这样的能人要接受这个亲属的控制很难发挥应有的才能。这种血亲文化无疑是不利于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分依靠和注重社会关系等人情观念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值得反省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俗话就透视着我们文化中的人情观念。一方面,结合亲缘信任的因素,人情关系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任命的一个依据。另一方面,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社会资本才可能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和水平。这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建设落后所导致的一个现象,它和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情观念结合,相互强化,一起发挥作用。非正当地依赖社会资本和人情关系不但容易滋生社会腐败行为,也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道德危机 目前,就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的家族化管理模式来说,其最大特点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及其亲属直接经营企业,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企业管理要跃上新的层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经环节。其中首要的是实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实行董事、监事和股东三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委托的关系。而要构建这个看似简单的关系,首先就要面对诚信缺失的道德危机。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旧体制破除,新体制又不可能一步到位确立,因此在经济交往和管理中,经济欺诈时常发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制约经济高效运 行的障碍。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授权经营的制度。由于缺乏信用环境和信用平台,民营企业老板在目前的经济环境里,普遍对员工存在信任问题。由于这样的道德危机,民营企业主难以按管理的要求充分授权经营者,而经理对下属也就难以放手,必然加强对员工的自主权利的限制。委托的实质,即授权经营的意义就难以达到。所以民营企业在管理创新上都得而对这样的道德观念的障碍。 (三)落后的财富占有观念 企业老板落后的财富占有观念也是管理创新的一个拦路虎。从法律形式上讲,企业财产属于民营企业老板是没有异议的。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份财产也是整个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它承载着社会多方面的经济功能,关系到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既是企业老板所占财富的增大,也是社会经济事业的成就。没有开阔的眼光、更高的财富观念,企业主很难放手他人——即使是比企业主明显优秀、诚实可靠的经理人去经营。 (四)忽视人才 忽视人才的陈旧观念也是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障碍。民营企业老板在创业的过程中,多数是靠自己的果敢魄力和敏锐的捕捉力占领先机,而使其能带领企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因而自觉不自觉的在其思维里沉淀下了过高看待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观念。相应地,就潜藏着忽视人才的思维定势。对人才的需要只是应急式的或者装饰性的,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和创业阶段的作用有根本的不同。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成长都依赖社会资本的作用,民营企业注重依靠社会关系发展事业也是制约它对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 三、社会和谐发展对民营企业突破文化困境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观念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虽然它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我们要解除文化观念对当前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既要从发展先进的生产力着手,同时也要注意文化观念变化发展的独立性。 (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 一方面,社会进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拒绝变革管理模式的企业将在新的激烈竞争中落败,大浪淘沙,鞭策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走上变革的路子。这说明,企业内部组织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它的外部社会因素是互动的关系。因此,净化整个经济环境,使得企业摆脱过去过分依靠社会资本和投机行为发展的状况,使得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竞争的实力,这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前提。而我国在建设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技术进步为管理观念的变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观念的转变以新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为依据,反过来又促进管理的创新。授权和控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民营企业老板对经理的授权以他对经理的控制为前提。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控制方式主要是老板主导董事会的决策,企业宏观发展上的控制成为一个主要的领域。同时,决策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也需要信息迅速及时地反馈到企业老板这个决策中枢,以钳制经理人员违背决策意向、恣意违规的行为,变事后监督为现时引导。现代社会提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能够扁平化,也有利于加大经理的管理跨度,减少层级,彻底贯彻决策意向。 (二)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企业努力建设和提高自身的品格也是突破文化困境的路径 企业员工自主性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授权而获得的,因此,制度是管理观念和经济实体活动联结的桥梁。民营企业要突破当前管理创新的困境,就要注意以内部的制度重建为依托,引导企业内部文化的再造和创新。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的塑造相互推动,民营企业老板变被动适应社会要求为主动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引进创新型人才来推动企业的整体观念的转变。企业内部制度的有效运行还需依托整个社会法制的建设和完善,也与整个社会的行政体制密切相关。因此,应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塑造崭新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为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还应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些对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注意文化观念发展的独立性,努力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文化环境 我国正处在落实我党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方针的有利时期,先进文化的构建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对先进文化观念的树立起到根本的作用。目前文化建构需要关注的是影视资讯媒体和互联网,特别是后者的控制和引导。把它们变成我们建设先进文化的牢固阵地,使得先进的文化观念迅速地、广泛地在整个社会传播,造成强大舆论导向,引导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社会转型过程中引发的一些道德危机,为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打造相应的社会信任平台。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如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再加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面临更多新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要想成功突围,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图变求新,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第二次创业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积极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促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创新理论由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其“社会创新理论”里第一次把创新理论引入管理领域,认为创新就是赋予企业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企业通过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国外管理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Ray Stata将管理创新与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相区别,指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企业管理中没有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他认为管理创新是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所在,与欧美国家依赖技术创新不同,日本是第一个靠管理创新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提升了产业实力的国家。 国内关于管理创新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资源整合论。芮明杰把管理创新定义为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二是管理方法论。常修泽等人认为,“管理创新是指一种更有效的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 “管理创新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把降低交易费用视为管理创新的目标;三是创新综合论。赵登华则把管理创新定义为除技术创新以外的各种创新,如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战略创新。根据这一概念,管理创新包括五种情况:即“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其有效运转”;“提出一个全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其中,新经营思路和新管理模式要求对所有企业而言都是新的,而且所有的这些创新必须是可行的,并有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我国中小企业在长期传统、固化的管理思想下形成了企业重制度轻文化、重物轻人、重有形轻无形等落后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由于受自身素质所限,其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资本经营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差。一些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初期凭借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和摸索的市场经验取得了成功,但是仅凭经验管理也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决策缺乏理性。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决策时更多的是凭借个人能力和经验来判断、决策,很少做周密、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这种缺乏理性的决策经常会导致中小企业盲目跟风,低水平模仿,没有充分考虑行业壁垒、市场环境和技术能力等因素,人为地造成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企业成功的奥秘在于善于战略创新且战略意图清晰。而我国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忽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思考与制定。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目标,导致企业经营活动没有明确方向;发展战略不清晰,使得企业领导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在设备更新、产品研发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缺乏投入,进而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技术基础薄弱,缺乏创新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甚至有些企业还处于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些企业满足于引进设备、仿制产品所带来的短期效益,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同时,由于中小企业难以像大企业一样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结果必然是难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加之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家族企业,外来人才发展空间有限,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常常是“合则留,不合则走”,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三、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1. 创新管理理念。“思路决定出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是引领企业成长的导航灯。中小企业若想在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并且成长为一流企业,就必须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不断汲取成功者的经验,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思想,与时俱进地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经济学家历以宁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受到冲击的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人才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土地、资本等物质资源的占有,而是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人才已成为21世纪决定企业价值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因此,企业应通过管理创新,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营造一个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尊重人才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才能使我国中小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处于有利之势;其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发展趋势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不断、充分地了解顾客需求,并通过提供一流产品、一流服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要紧紧围绕顾客的需求加快产品研发和服务的创新,不断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更加完善贴心的服务。第三,要树立现代竞争理念。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企业要由竞争转向竞合,与同类企业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四,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企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创新组织结构。企业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管理学家孔茨认为,正式组织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主要表现在指挥链、职权与责任的关系以及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必 须与时俱进,改变过去那种产权模糊、管理薄弱、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缺乏协调相互脱节的局面。中小企业要不断完善并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股东大会(权力机构)、董事会(决策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和总经理(执行机构)之间相互独立、权责利明确,在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其行为受到约束,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共享,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已不受管理制度的制约,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其优势在于不但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客户的能力。因此,这种网络化、扁平化和柔性化的组织结构正是未来企业组织创新的新趋势。 3. 创新战略管理。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动态性、系统性、稳定性和长远性,导致其高成长率和高死亡率并存。战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当企业面对重大变化时,如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外部环境恶化,企业管理者应具备对环境变化和内部条件的敏感把握能力,做出冷静、理智和准确的判断,找准企业的定位,选择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带领企业成功突围。实施战略创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外包策略。强调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关键业务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战略创新要求管理者有更高的智慧和现代竞争意识。美国的斯穆尔提出了一种新的竞争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竞争管理不是要击败对手,而是要建立与发展商业生态系统,与对手形成战略联盟,最终实现共赢。 4. 创新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长期积累,做大量的潜移默化的细致工作。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历史不长,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与大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创新的成败,因为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体现,指导着企业的决策和个人的行为。企业文化创新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继承发展。即将企业文化建设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企业本身的管理风格之中,在继承中求发展,同时赋予其时代的新内容;二是要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成功打造并形成其“平等”文化,阿里巴巴公司形成了自己的“绩效”文化。当然,企业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应结合企业实际,吸取并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三是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知识经济时代围绕着个人的技能和经验整合成组织系统知识而建立起来的开放性文化,是成功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以人的充分解放和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的生产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人是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尊重员工并不断满足员工的需求是企业的宗旨,使人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将带给企业深远的影响。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一个企业“没有创新就是死亡。”21世纪必定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小企业要想生存发展,需要在了解企业自身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在经营理念、战略思想、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等方面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试论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创新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将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把握市场行情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学管理信息,同时要进行管理创新,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信息社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一个以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接收和显示为主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开始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兴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正在彻底地改变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西方有学者将人类社会的这种新的发展形态称为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又称为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路、新理论层出不穷,使人们感到应接不暇。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寻找对策,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一、企业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 “信息至上”观念。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 “能本管理”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而,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3. 从重视经济性转向重视企业伦理。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惟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而许多企业对社会财富贪得无厌地攫取,不惜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地掠夺自然资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权益。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对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要求企业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这使得企业必须从社会伦理准则来认识和规范自身行为,以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一是要把企业看成准公共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对保持社会公平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二是作为担负企业经营责任的经营者,除了追求个人私利,还应对出资者的财产负责,保证生产者收入增加、福利改善。三是个体私利的最大化要与整体的社会责任相一致。总之,必须把个人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 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它的本质是在以知识工作者为本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和谐、融洽、合作、灵活敏捷任性等特征。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和谐管理指使组织系统达到内外协调、调和、融洽、谐和的管理。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企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它与外界各系统及其本身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密切联系的,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组织整体和谐的目的,以实现效率最大化。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领导者应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带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处处关心体谅员工,善于联系员工,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应有谦逊诚信的品德和民主平等的作风,尊重员工的人格,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其三,领导者应善于在物质和精神上体恤员工。日本的企业界十分强调和谐管理,日本劳工运动评论家森田实对松下公司的这一制度的特点评论说:日本的企业就像父亲,劳工组织就像母亲。公司的中层干部就像亲兄弟,而企业的劳动者便是子女。日本企业所培养的是亲情味的大家庭式的和谐。 要实现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提高产品质量是调试企业与客户、市场和消费者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中国台湾体育用品巨豪、光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男在讲述自己在调试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方面的经验时说:高质量的产品是实现主动调试客户,使自己与客户能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最根本条件。其次,在和谐管理中还必须处理好“和”与“争”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和”与“争”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对待,不可偏废。 3. 组织运作的虚拟化。时代变迁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原有的地域界限,绕过原有的部门层次,与外部组织频繁地进行资源的交流和互补,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地位;企业的决策不再停留在对内部资源的考虑上,而是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虚拟运作的类型主要有:人员虚拟、功能虚拟和企业虚拟。 4. 营销方式网络化。企业在传统营销中,一般分销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企业与消费者不能做到“一对一营销”,造成费用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Internet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条件,使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和虚拟化运作模式能得以实施,使企业能与顾客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联系。企业通过建立网络营销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不仅从网上获取大量的需求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在网上进行,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必须参加网上经营的新战场。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受企业制度亦即企业财产制度决定的一整套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及内部管理制度。在信息社会中,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企业要根据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在信息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 1. 要对原有的建立在精细分工基础上的已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的制度、系统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议事决策方面的制度进行创新。 2. 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 3. 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员工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接受教育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4. 开辟企业与信息群或信息系统的新的有效的联系方式和途径,建立一种紧密的,渗透式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要提高企业对信息的依赖和开发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高企业对信息作出反映的灵敏程度。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对新信息的反映程度和利用率是企业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 5. 在及时、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表现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造能力的大小。对于获得的信息必须充分的消化、吸收、为我所用,面对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大胆地进行管理创新。 6. 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员工的竞争体制,营造竞争环境,帮助员工树立自主自强、顽强拼搏、竞争进取的敬业精神和思想观念。要改进分配方式,从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向按知识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与竞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分配制度激励人学习,用竞争的办法来调节收益分配制度,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进程。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而构成的企业内外的成长协调系统,其目标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进行。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 企业自己培养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发现、挖掘、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培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演化法和孵化法。(1)演化法。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工作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的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涉及多种组织活动的事实和调整。(2)孵化法。指企业专门抽调人员,组成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小组,负责在2年~3年内建立核心能力。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营造一种培育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让核心能力成长起来。 2. 通过知识联盟获得核心能力。知识联盟是企业间战略联盟的一种形式,它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作为联盟的中心目标。一个组织只有具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立于不败之地。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进而创造一个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可以帮助公司扩展和改善其基本能力,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核心竞争力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以其特定的行业正在结成联盟以得到像技术这样关键领域中的外部专门知识。制药业和软件业就属于那些带头从其他行业借用技术以提升其自身竞争力的行业。其通过与Human Genome Sciences公司的合作,SKB公司极大地扩展了其研制新药的能力。 3. 通过企业兼并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模、快速加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说,竞争力是不能移植的。但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把外界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并入企业内部,经过资产重组和企业结构调整,可以将被兼并企业的技术专长整合成企业自身的专长和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的“活鱼吃休克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方式已经转变成21世纪的“大鱼吃大鱼,活鱼吃活鱼”的竞争方式。如美国的惠普公司并购康柏公司、英国葛兰素威廉公司并购史克必成公司和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并购霍尼韦尔就是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并购和重组能极大地提高这些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将迅速改变全球化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格局。 五、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形象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主体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在无限的空间和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并传递自身的理念、标识、品牌、风气、制度、服务、环境等要素,在诚信方面实现与顾客或公众之间最大限度的“零距离”沟通,塑造并实现管理主体最佳形象的过程。塑造理想的企业形象,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有形形象的塑造。有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指企业形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包括电视、报纸、杂志上的广告设计;包括路灯、路牌、灯箱等平面广告设计。包括环境的点缀、建筑物造型、色彩选用、装潢情调等方面的设计。这些可视要素让公众一看便知企业的形象要么高雅无华,要么富丽堂皇,要么洁净舒适,要么管理平庸等。 2. 无形形象塑造。无形形象的塑造主要从非视觉方面,即从感觉、行为、意识、观念等角度来塑造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环境氛围。无形形象的塑造比有形形象的塑造更为复杂且重要。它将企业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等因素融入企业行为、员工行为和管理者行为之中。无形形象塑造实际上就是感觉形象的塑造。当前企业形象塑造主要是诚信形象、道德形象、管理者和员工形象的塑造。 六、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引导企业,而市场信息是千变万化、非常活跃的,企业要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不断调整,创新管理。因此,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管理创新,企业就难于发展。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谈勘测设计企业管理创新 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重点放在发展上,向改革创新要效益要生产力,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 当前高层竞争的实质是已由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再转向智本管理;由被动适应环境转向主动地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市场内在的你死我活的刚性竞争转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柔性竞争;由重视有形资产转向更加重视无形资产。因此,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围绕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进而实施企业的战略管理。 一、实施创新型战略管理 电力市场下勘测设计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从企业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管理创新。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主导思想从竞争优势理论转向资源优势观,进而从强调战略形成的学习观转向超越竞争的生态系统论,即强调企业应与用户业主、供应商、生产者、竞争者和其相关者共同创造社会价值。 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界掀起了知识管理热潮,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继工业时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后的企业管理界最大的一次革命。作为勘测设计企业属知识密集型企业,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借鉴这一理论精华。 (二)企业不能就管理论管理,而是要用战略眼光看待管理,是要在坚持战略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如果没有实现战略目标的系列管理过程,也无法完成既定的战略任务。如VBM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长远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尤其是通过数据化的描述,进行目标分解,从而达到整体优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三)当前由于勘测设计企业面临着国内外经济技术环境变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光靠传统的小改小革很难有所作为,虽然在过去管理过程中学习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搞“达标创一流”,有所重视企业管理创新,也加强了企业的战略管理和组织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工作,但在整体的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等方面尚需继续提高。 (四)以往的企业战略管理是通过企业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和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去获得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那么企业战略则重在关注开发公司潜力,从整体上提高公司价值,进而在战略管理理念上实现以下几个转变,(1)从企业内部组织到生态环境的转变;(2)从市场潜力到公司价值潜力的转变;(3)从股东价值到利润相关价值的转变;(4)从定向思维到网络思维的转变;(5)从刚性结构到有组织的学习转变。我们要根据国情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大胆吸收和借鉴这一新的战略管理思想,以价值管理为基础,汇集现代战略管理的理论精华,不断的学习补充和完善,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实现新的理论创新。 二、管理决策和沟通机制创新 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决策和沟通机制的创新,是指企业管理组织系统结构功能优化所依据的原理变化,以及管理要素联结方式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决策机制的创新集中地表现在对方案的选择上。泰罗曾提出“最优标准”,要确切知道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科学、最经济的方法去做。西蒙提出“满意”标准,他认为对于需要干什么精确性原则,只需能给出一个近似的足够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可以。哈罗德·孔茨提出“合理性”标准,其实质是强调各决策阶段的效果和工作质量。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决策的过程日趋科学化和程序化。 (一)一个决策科学的方案,一项好的决策产生过程和执行过程都必须通过沟通来实现,如院长决定中层干部时,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像有些勘测设计院这方面做的就很好。因此,有时这两种沟通而起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奇特现象表明多渠道的因素以隐藏的方式在沟通中起作用。 (二)勘测设计企业决策类型多样,总括起来不外乎人、财、物三个方面。当企业出台一种新制度、新政策也集中体现在人、财、物新的组织或者变化上,因此管理决策创新的重要方面体现在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长远目标上,应加强对人、财、物这三方面科学合理的配置。 (三)当前勘测设计企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改变一部分企业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驰、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加强企业战略决策研究,重视企业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健全决策程序制度,引入现代化的决策方法,制定严格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等项工作是勘测设计企业决策创新的方向。 (四)“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不论它是否因此而赢得对方的信任”。现在看来实践已证明沟通的真正内涵已完全超出了“信息传递”的功能,而沟通的过程既是信息的双向流动过程,也是新的信息产生的过程,同时它还是情感的相互感染的因素和诱导过程。 目前在创建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从真正意义上来拓宽党团组织与广大职工的联结渠道,而在实际工作中,某些企业却忽视了这一点。“知识经济时代要学会利用职工的创意,注意挖掘职工的潜能;素以创意闻名的3M公司就善于激发职工的创新精神,该公司允许职工开发自己的兴趣并且及时与他们沟通,从而获得职工的创新成果,来达到领导意志和职工行动的统一。 三、管理创新若干层面 勘测设计企业应在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实施管理创新。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和电力市场逐步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迫切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电力企业改革趋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走向市场,在更大的范围进行重组。 (一)企业制度创新 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必备条件。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公司的控制权和监督;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要在专业化改组的同时,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当前勘测设计企业的根本出路。各单位要根据国发经济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方针和国有资产有进有退的原则,对国有资产的进退问题,按照产业政策来确定。 2.我国勘测设计企业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在人员素质、专业化技术和经营方式上,加上产权结构单一,执业环境限制,阻碍了勘测设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在单位内部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而实现机制创新。 3.探讨民营化改制,可采用管理层融资收购(Nan agement Buyouts简称UBO)的做法,这种作法比较符合勘测设计行业的特点。所谓管理层收购是指企业的管理层通过收购本企业股份或资产,改变本企业所有者结构、控制权和资产结构,使他转变为管理层持股并控股的一种行为,其目的不外乎是谋求企业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不能适时创新,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界的变化,默守陈规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勘测设计企业一定要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1.组织结构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中,首要是组织结构创新。组织结构是企业管理者和管理部门按照一定的制度和原则建构起来的具有经营管理发展规划和机能的复杂体系。组织结构要规模适度,向网络化,柔性化和扁平化发展。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 2.实行专业化改组。改变过去以综合室为基础的机构设置,转变为分专业机构的生产方式,进行专业和人员结构的调正,避免人力资源分散,内部互相竞争的弊病,合理使用单位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体现整体效能水平,提升竞争平台。 3.要改变工程师;建筑师一做到底的设计程序。培养一批电脑绘图员,使工程师、建筑师致力于专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造就一批顶尖人物,树立品牌效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4.按工程项目管理。按“矩阵式“结构组建项目班子,在过去原有的直线职能式的基础上辅以项目经理,来构成矩阵式管理。要尽快培养一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经理,使内部管理尽快转到以项目管理为主的轨道上来,同时改革经营方式,按照FIDIC的模式,尽快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和总承包的服务体制,扩大经营范围,从而增加市场份额,取得效益最大化。 5.建立企业家工程。高素质的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勘测设计企业家水平急需提高,过去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培养了一代专业细化,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差的人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尽快建立我国勘测设计企业家工程,建立人才市场,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三)企业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勘测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电力科技水平、科技发展和本行业发展动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基础性、综合性、长远性的课题研究;加强中外技术标准的研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环境,尽快形成技术创新体系。 2.探索首席专家制。把项目的指挥权、财权及人权均放手交给首席专家,使其既精通业务,又能组织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新一代技术权威,为走向国际创造条件。 3.试行课题招投标制。对院一级项目试行招投标制,实行院内竞争,并可聘用社会上的优秀适用人才,以获得高水平的设计应用成果。 4.熟悉国际规划。如P3项目管理软件Expedieion合同管理软件等,对工程咨询业来说FIDIC推荐的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和合同条款,就是国际通用的规则,要走出国门必须熟悉国际规则,中国人世后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熟悉规则。 5.开展工程风险管理。对外进行项目管理承包和工程总承包工作,都有较大的风险;在国外把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电力咨询业的国际发展,承担该工程的当事人是注册工程师,出了质量事故,该当事人在法律上负责任,而经济上则由保险制度加以保障。 6.强化集成信息应用系统。要强化集成应用系统,提升计算机应用平台。要走向国际,还必须提高项目管理集成化软件的应用水平,要以工程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尽快完成工程设计过程控制和管理的集成应用系统,实现版次设计,无纸设计,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以信息化来带动勘测设计管理现代化,实现勘测设计企业全面技术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论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与理论模型研究 一、创新组织要有敏锐性 一个企业创新的成功归根结底离不开组织者的领导与指挥,这个组织可以是各级领导,也可以是各级管理人员。创新组织者的“创新敏锐性”应具体体现:要有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必须掌握管理新理论、新方法。要站在企业发展的前沿,紧跟管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潮流,对有价值的、可操作的企业外部管理理论、方法,要积极引进、吸收并消化,为我所用,从而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善于发现管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发现企业内部管理创新的难点和问题。通过不断深人调研、跟踪和分析,摸清企业管理现状,发现和明确制约管理发展的瓶颈在哪些方面,管理的薄弱环节在哪些领域,为创新工作构建突破的平台。能够准确把握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掌握的管理新理论、新方法,并有效地引进、嫁接,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从而解决管理难题,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 1、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 (1)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可以尽量避免和克服这些不足,它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整体和发现结症所在,并有利于我们超脱狭隘的和短期的利益,还有利于我们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所在。所以,要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加强系统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以看清事物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和矛盾,产生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按经验办事。系统思维已成为管理创新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2)学会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思维逻辑与一般人的相反,善于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具有逆向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喜欢思考问题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 2、更有效地利用管理方面的知识。知识依其存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描述性知识(know-what)、分析性知识(know-why)、运用性知识(know-how)。在知识经济中,智能通过对信息和理论的综合和运用,创造出新的事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此,智能在知识经济中是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由于管理科学的客观存在性和实践应用性,人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管理科学的共识,即管理是运用性知识。barnard早在五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将管理这种运用性知识称之为“艺术”的论断,他认为“艺术”属于一种“行为知识”,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到“艺术”。barnard的论断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企业管理创新跨案例分析与理论模型研究 1、案例研究数据的结构化。本文通过“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案例研究,探讨和分析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所以选择“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过程进行剖析需要这样一种研究背景:允许在各关键管理问题上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则具有满足该要求的几个特征。首先,“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是由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联合主办的评选活动,从2001年第一届至今已经进入了第6年事实数据说明它是中国目前各类评选中最严谨和最认真的,是颇具权威性的评选活动。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每一届。中国最受尊敬企业,都由几个核心企业所主导并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它们极力宣传自己的企业管理活动,在其官方网站上均有管理经营比较详细的资料,包括大事记、新闻、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这些公开文件和宣传材料为我们理解企业在管理创新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和竞争重点提供了机会。第三,由于这些企业是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著名企业,因而享有广泛的媒体报道,产生了大量较为详细的二手资料,从资料的易获得性来讲,可以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第四,国内外学者对这些企业的管理问题广泛关注,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本文研究了海尔集团、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招商银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春兰集团这12个案例。为了更加便于跨案例研究的开展,除了以文档形式来表示个案研究报告外,本文还制作了个案研究汇总表,表格结构如表1所示,表1同时标明了每个案例相关研究方面证据的充分程度。在正式数据库中,所有证据都被排列在表格的相应位置,包括资料的来源及其内容,以便于下一步跨案例研究的开展。 2、跨案例研究的分析思路。跨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总结出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并构建理论上的模型,研究将首先依据管理创新概念的分析框架,运用管理特质分析方法中的一种。依据案例分析框架,从“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任务创新”和“管理目的创新”四个关键维度出发和运用。结合理论研究与跨案例分析,以及上述归纳出的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本文提出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模型,见图2。 四、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分析 1、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企业管理创新是顺应现代企业的根本要求,为企业注入新思想、新理念,发展管理企业,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应对市场需求,它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中小企业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创造全新的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方法,为企业的管理制定更新计划。为了顺应时势的发展,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把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引入本企业管理体制中。在企业管理原有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甚至进行重新排序组合以便有效实施可行性变化,从而创新出一种管理模式,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应该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加强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整合运用科学技术,把企业置身于创新的实践中。 2、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在企业管理创新中,我们应该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力争为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应该要具备规范性和灵活性。首先,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要有先决发展战略,要设置规范化的企业规章制度,明确分配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当然企业的管理创新中,也要注重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进行的更进,对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的分工进行重新调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内部及外部条件下,适当做出管理上的变化,避免企业的资源浪费,体现企业管理的灵活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论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与理论模型研究这方面而言,企业在管理上不断的创新不仅是为了企业能有更好的发展,也是为社会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为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 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对企业中固有的传统思想、管理模式、经营管理、战略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并注重企业内每个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人这一活跃因素上进行控制,推进创新工作的顺利展开。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宏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日益严峻,加强企业管理,推进管理创新,主动应对挑战,有效化解压力,成为一项重大而又现实的课题。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是应对挑战和压力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发展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能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有利于企业有效应对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理念创新,增强管理创新动力 理念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先导。要大力倡导管理理念的转变,积极学习借鉴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为管理和创新提供有效动力。 1、强化服务理念。服务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快速传播,产品质量趋同,服务逐渐成为影响客户满意程度的首要因素,优质服务成为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的利器。要真正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注客户需求和体验,做实做细服务基础工作,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迅速响应客户需求,持续提供优质服务,让服务超越客户期望,努力让服务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客户。 2、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当前,要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到管理的全过程,以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核算实现从经验管理、粗放管理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转变。要细分岗位职责,细化目标任务,细化制度流程,培育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要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全面细化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提高全员职业素养。 3、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崇尚创新、宽容开放”的创新导向,倡导“持续改进、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按照“突出参与性、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开展管理创新课题研究和qc小组活动、行业对标管理等群众性管理创新活动,交流企业管理经验,推广应用优秀管理成果和管理经验,推动管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突出制度创新,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制度具有鲜明的激励性、导向性。制度创新是加强管理、推动创新的保证。要在完善制度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创新,构建富有激励性、具有导向性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 1、创新管理制度。根据企业未来发展需要,把思维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等各类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以体现前瞻性的制度体系引导思维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活动。创新员工职业发展管理制度,建立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打通“行政道、技能道、职称道、模范道”四条职业发展通道,引导干部职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超越自我的舞台。健全科技创新制度,明确创新任务,突出创新重点。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差别”的原则,健全绩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导向明确、覆盖全面、重点突出、操作简便的绩效管理体系,推进全员绩效考核。 2、创新决策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对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上。企业允许员工发展自己的兴趣。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功力,从而形成企业的创新成果。创新管理模式,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管理标准从“符合性评价”到“成熟度评价”的转变,创造绩效持续改善的环境。 3、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引导优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活动。企业内外的约束机制要改变单纯从政治思想、道德或价值观角度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成,也要改变单纯搞物质刺激的做法;注重员工eq的培养提高,积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在潜意识中努力为企业的发展考虑,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鲜明的企业文化,鲜明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三、注重文化创新,增强发展软实力 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持之以恒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发挥导向、凝聚、激励功能,能为企业管理和创新工作注入生机与活力,能塑造鲜明的管理特色,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 1、加强文化建设。自觉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奉献国家、回报社会,注重效率、严格自律”精神,培育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执行品质,保持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引导全员把心思、力量、智慧向发展愿景聚集,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深入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提炼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建设体现责任、学习、执行、创新内涵的企业文化体系,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推进服务品牌建设,将服务品牌建设与企业管理有机融合,明确服务理念,对内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内容和标准,优化服务流程,促进竞争实力的提升;对外着力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展示服务品牌形象。选准服务理念形象化、符号化的载体,建立服务品牌识别体系,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服务品牌。丰富文化宣贯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企业文化宣贯活动、企业文化演讲比赛,寓教于乐,让企业文化理念入脑入心、落地生根,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2、推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企业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知识的过程,是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企业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要加强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的传播、分享,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催生创新成果,提高管理效率。要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搭建知识管理信息平台,收集存储各种管理理论、管理经验、管理案例,以便于全员人员查阅、参考、应用。积极开展知识分享交流活动,引导全员奉献自己知道的知识,随时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促进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促进个体知识和团体知识的转化,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促进分散的知识向智力资本的转化,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使知识财富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 3、强化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指根据组织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要发挥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加强党建、团建以及工青妇组织建设,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提高职工幸福指数,将具有刚性的制度化管理转化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社会责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与职工、社会、社区、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提高社会资源的运营管理效率,为发展营造和谐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四、深化流程管理,提升基础管理效率 深化流程管理,就是要突出运用,突出创新,突出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搭建“管用、好用、实用”的基础管理平台,实现企业管理的流程化驱动。 1、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以流程管理为核心实施流程再造,打破部门职能界限,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管理体系,在流程中体现岗位制度、工作目标、工作绩效等内容,打造流程驱动型企业,有效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固化核心业务流程,识别关键节点,突出跨部门、跨职能的流程接口管理,改变职能管理缺位、流程节点多、流程不闭环等问题,让每个流程实现端对端对接,保证管理流程面向企业目标,业务流程面向市场和客户,全面提升流程运行效率。 2、推进流程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建设的先进手段。要加快推进信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持续深化信息系统应用,加强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财务管理、业绩考核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营销网络化水平,提高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支撑作用。建立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加强核心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固化与在线监控,实现应用可查、管理可视、过程可控、绩效可评,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有效运行”的流程管理体系,确保信息传递准确高效。 企业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不容忽视。合理的管理方法决定着企业的走向,所有的管理创新都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企业收益,这都有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符合时代需要,也决定着企业的知名度和命运。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创新探究 网络经济指的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与多媒体信息架构出的新型经济业态及发展走向。现今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改变,就是网络信息社会的最直接体现。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将随之产生渗透性影响。而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的背景之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做出相应的革新,以应对网络经济发展对企业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使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网络的利用增强了企业外的internet和企业内的local area network之间的联系,将企业相关管理信息效能有效地表现了出来,从而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给消费者,使企业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沟通得以加强,一方面消费大众可以把自己的相关要求传达给企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依据这些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还能利用网络信息的传递,给予消费大众及时的多元化的信息,从而满足消费大众的需求,为自身赢得市场先机。 (二)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网络经济是架构在以往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虚拟经济,企业在这个虚拟的网络容积中能开展企业无形资产——品牌形象的加强与重构,传输与之相关的信息,给予消费大众优良的信息服务与高质量的商品。通过现实市场经济运作与虚拟网络容积的远程操作这两种经营方式的结合,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品牌形象。 (三)有利于企业加快自身的改革创新步伐 由于网络经济有效缩短了产品生产至销售的距离,也就缩短了商品全阶段周期,商品推陈出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如果企业依旧按照以往的竞争模式参与市场竞争,那么将无法取得竞争的胜利。正因为如此,为了保持有利的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加快自身改革创新的步伐,对市场中的变化尽快做出反应,从而满足市场要求,从网络经济中获得先机。 (四)推动企业构建诚信文化 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只要利用好网络,不但能采集到竞争对手和市场供求的信息,而且也能在消费大众与企业工作人员心中树立起诚信形象,从而为企业构建诚信文化,提升市场诚信品牌服务。企业还可以给予工作人员多样化的交流机会,使工作人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学习、互通有无,从而得到充足的信息量作为企业建设诚信文化的信息基础。企业在进行诚信文化建设的时候,还要积极取得企业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支持,通过利用国家有关法律和体制,寻求法律的监督与保护。 二、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在网络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之下,企业需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对企业组织机构的影响 旧的企业组织机构往往包含较多层次的管理机构,且管理权限与范围比较小,致使企业组织庞大,一个决策从制定到执行需要较长的时间,管理效率不高。网络经济背景之下,由于其具有较为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就推进企业不断变革自身的经营管理策略,进而提高管理效率,使得企业的战略决策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得到相应反应与执行。所以,企业组织机构在网络经济的影响之下:从企业外部来讲,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也更容易相互影响,相同行业的企业形成了经营目的相同、共享过程管理与专业化协同的企业组织;从企业内部来讲,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层不断简化,层次也相应减少,但管理幅度却有效地增宽了,且管理决策更多地向消费大众、向经济第一线靠近。 (二)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企业旧的生产组织方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督促企业在生产组织方式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快速流通的信息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取长补短的可能性变得更大,特别是相同行业的企业甚至已经变得没有任何秘密而言,先进生产设施的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越来越清晰,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到达了白热化的状态。在这样情形之下,企业的商品开发、生产等各个阶段,都应该尽量做到完美。企业只有变革自身已有的生产组织方法,迎战网络经济的影响,才可能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三)对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将产生变革性的影响,要挣脱传统的交易方式与市场时空方面的限制,不但需要企业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与银行信誉,而且也需要企业与金融部门、保险部门、广大客户和供应方在合作及交易过程中有机整合、协调一致,在网络化的影响下使企业成为与商务活动的各方紧密结合、利益相关的有机整体,进而变革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加强企业与市场竞争各方之间的联系。 三、网络经济下企业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慢慢地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利用网络获得各类经济资源不再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这就使得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变化很大,必然会给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带来变革。 也正是这样,网络经济可以给予各行各业的企业重新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被市场淘汰的危机。当网络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各个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投入大量资金与资源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进而变革自身的竞争手段,还是不受各方面的影响,坚守以往的竞争模式。这个选择犹如春天来临前的寒冷,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无法看清企业前行的方向,使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抉择的痛苦。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已经利用网络科技手法实现了其信息获取手段、价值链、销售链等方面的变革,而有的企业则在进行对外联系的时候已经完全电子化了。在这样背景之下,企业必须做出相应改变,构建新的经营管理体系,让自己融入internet business生态圈中,从而与越来越多的企业分享网络科技的最新成果,才可能在网络经济浪潮之下立于不败之地。 毫无疑问,在企业的整个创新体系中,管理创新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地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还是市场创新,都需要经过企业管理的职能来逐步实现,都需要经过管理的各个层次来具体执行。 总之,面对网络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经营观念、竞争观念,适时进行管理观念的改变,因为只有观念的创新才可能带来经营活动的创新。 四、网络经济下企业创新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更新管理思想,树立新型的管理思维 思想的解放对于身处网络经济之下的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网络经济形势下,“鼠标与水泥”是人们给予企业商业竞争模式的新名称,这就表明企业需要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网络技术来进行已有产业变革,与此同时还需要具备危机意识与紧迫感,以最快的前进步伐,争分夺秒,将电子网络科技充分利用好,让企业适应网络经济带来的管理变革。由于电子科技的进步,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新事物、新科技,利用每个机会加快传统产业的革新。 (二)加强企业生产管理,促进供应链的网络协同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协同性地增强实施重点的业务进程,充分利用相同的资源或者是开展同步化生产,将生产责任细化下去,保证商品质量水平与各方承担各自的义务,有效提高生产协调度。在网络协同的进程中,可以对各类资源进行及时的供求反应,培养出高效率的管理处理技能、执行技能与协同技能。 (三)构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机制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机制,充分利用好人、财、物等基本的资源,如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可以使传统企业向网络型企业转型。这个转型是一个高风险、高成长、高收益的过程,这种跃变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的。 企业要加大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并设立网络总监,负责信息的整理和技术创新,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获得有用的信息,实现信息在企业内部的实时共享,不断推动企业信息的增值。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网络经济时代,怎样求才、知才、用才、育才是每个企业管理者的必修功课。 (四)加强网络型组织结构建设及流程再造 网络经济环境下,网络型组织结构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使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简单,管理层之间可以进行更加直接、有效的沟通。实施组织流程再造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对企业组织运行基础的流程进行再思考、再设计和重新组合,并对相关制度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组织流程能够更好地运转起来,为企业创造最大利益。 五、结语 总之,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电子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抓住网络经济的发展机会,不断革新企业管理方式,减小企业生产管理的成本,增强自身在网络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加强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条件 摘要:中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占据比较优势的地位,必须进行管理创新。首先分析了管理创新的含义和特征,而后论述了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最后阐释了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重视管理创新问题,以使中小企业确保生存、促进发展,逐渐或尽快做大做强。 关键词: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必要性;条件 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依据党的十七大的这一精神,中国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创新。而且,中国的中小企业较之大企业相比,资金比较短缺、技术力量较薄弱、设备一般较落后,这就更需要注重管理创新,以更好地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条件,发挥好自身的特点,显示出自身的优势。作者特对加强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管理创新的含义和特征 要想了解管理创新的含义,需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管理。管理是社会经济实现有效运行的方式与方法,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织活动。一般而言,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管理者通过协调组织中人的适当行为和劳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工具,从而实现生产系统最高效率目标的社会活动。而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呢?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资源,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研究并利用新的生产经营过程,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并重新选择和构建新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的配套系统工程。 管理创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动态适应性。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竞争优势,关键就要看企业是否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打破常规不断推陈出新。而这一切的实现就要依靠管理创新。二是具有持续性。因管理创新的目标之一便是促进形成支持不断创新的氛围,使创新成为组织运作的常态。“常态”说明组织不断地推进创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它综合表现为目标的持续性、时间的持续性、过程的持续性和创新的持续性。三是具有系统性。因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系统内某个或某些要素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其他要素受到影响,管理创新是许多参与者之间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四是具有实用性。因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为顾客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舒适和方便,并产生价值。符合这个标准的产品才能销售出去;符合这个标准的经营管理方法才能在企业得以推广。如果不符合此标准,那么创新就没有实际意义。五是具有相对性。因从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评价标准和创新成果来看,只能追求相对最优。六是具有变革性。因许多管理创新,尤其是程度大的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触及现有权益关系、皆大欢喜的管理创新是不存在的。 二、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企业创新管理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是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所以,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中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它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虽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发展十分艰辛。因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其中,亟待解决的便是管理创新问题。因目前市场竞争已经明显地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创新。因企业管理创新的观念创新超前,就能想别人之不敢想,为他人之不敢为,自然就能够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商机,将企业的优势发挥出来,取得管理创新的成功;制度创新,就能打破自身的旧的体制,这没有大企业那么困难,因为“小船好调头”,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否定创新,更加有效地激励人们的创新行为;技术创新,就能使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同类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为加快;文化创新,就能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所以,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3.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期,由于资源及通讯科技的发展及因特网的广受欢迎,“创新速度”决定了一切。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政策环境、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是无法可比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小企业如果墨守成规,必将被大企业吞并或被市场淘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现象,已是见怪不怪了。如今,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逆水行舟,稍有不慎,就不进则退。而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小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才能实现人、财、物、技术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使其生存、发展、壮大起来。所以,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1.管理创新精神。管理创新精神主要是指管理者的新管理创新意识。管理创新意识一般是指管理者的愿望、动机或意图,它是驱使管理创新个体产生管理创新行为的出发点。中小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都应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这是管理创新基本条件的重要条件。它对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往往起决定作用。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被淘汰出局是时有发生的。中小企业为企业生存、发展着想,必须使企业摆脱旧的组合方式,重新组织并实现更有利的生产方式,即 “完成新的组合”,坚持不断地创新,一切向前看,永不满足,不断争取高成就。 2.管理创新主体。这是管理创新基本条件的又一重要条件。它对成功与否起着主导作用。为此,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主体,应具有良好的心智模式。管理创新主体具有的心智模式:一是远见卓识。即管理创新主体对某个问题能有超越一般人的看法,能够敏锐地判断企业与管理发展的大趋势,能够在现实的问题中找到关键性的东西并能看到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能够结合本企业的特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创意。二是管理创新主体应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价值观。三是管理创新主体应具有较强的能力结构。即,应具有核心能力、必要能力necessary ability和增效能力。核心能力突出地表现为创新能力;必要能力包括将创新转化为实际操作方案的能力,从事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项能力;增效能力则是控制协调加快进展的各项能力。 3.基础管理条件。中小企业应具备较好的基础管理条件。现代企业中的基础管理主要指一般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如基础数据、技术档案、统计记录、信息收集归档、工作规则、岗位职责标准等。管理创新往往是在基础管理较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因为基础管理好可以提供许多必要的准确的信息、资料、规则,这本身有助于管理创新的顺利进行。 4.管理创新氛围。中小企业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管理创新主体能够有创新意识,能有效发挥其创新能力,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关。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下,人们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而不好的环境氛围则可能导致人们思想僵化,思路堵塞,头脑空白。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创新环境氛围:第一,应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第二,要树立崇高的企业目标。第三,要培养员工追求卓越的价值观。第四,要恰当地处理企业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第五,要建立宽松方便的沟通环境。因为这也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5.管理创新目标。管理创新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因而创新目标就成为创新的必备条件之一。管理创新目标比一般目标更难确定,因为管理创新活动及管理创新目标 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尽管确定创新目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是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目标,则会浪费企业的资源。现代企业对管理创新的目标确认多半带有弹性,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形成具有当代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只有这样,管理创新才能迅速有效地帮助现时中小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的重要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并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四、结论 总之,企业管理创新是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它具有动态适应性、持续性、系统性、实用性、相对性、变革性等特征,中国中小企业为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为更好地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着想,必须进行管理创新,为此应更好地提供或创造出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以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变大变强,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 一、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1.企业信息化的涵义。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机制中各个模式环节的现代技术的应用,它加速了企业信息之间的传递、加工和处理的速度与效率,令这些有效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可靠的利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发展依据,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让企业的管理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运营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创建良好的企业管理氛围。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表现。减少企业员工的工作强度,实现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原始的记录、输入、输出计算机系统之外,其余的流程工作如信息的计算、数据的分类、资料的存储等相关工作,都交由计算机系统本身来处理完成。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系统来维护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既能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精准、明确,又能快速、有效、及时的提供管理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模式密切了企业各个部门间的工作连接,大大的加快了企业间业务办理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快速运转,为企业创造良好效益、提高效率经营奠定有效的文化基础。 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在企业信息化的工作中,对数据的相关来源、存在格式等都提出一些较为规范的要求,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让企业的工作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证。同时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统筹经营,为企业的商务链接创建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企业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用计算机的手段去实现企业的相关管理运行,因此信息化企业管理与非信息化的管理之间的差异就是,它们管理的业务流程和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大不相同。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是模拟、仿照现有的运营模式,而是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改进、变革,令企业生产的流程趋于透明化、规范化、公正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前,必须首先做好模式的改良、创新,做好管理模式、运行流程、组织结构、绩效考评等方面的改良、突破与创新。 中国的企业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先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再实现信息化管理,而是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就开始着手信息化进程,特别是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内容。因此企业就会缺乏现代化的信息基础,缺少数据规范标准的管理流程,甚或根本没有管理流程这个概念。这造成了很多企业单一的信息化建设、盲目的管理模式,为了信息化而去信息化管理,失去了观念思想、组织流程等全方位的考虑,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型问题,而是管理模式的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互助推进 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不管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企业结构中,现代的企业管理,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注重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广度而又深度的开发与利用,进而实现对企业有效的管理控制,优化企业流程的管理,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与分流,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分散数据有效重新的整合与交互,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个体,它是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的最佳结合,与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革、再造、重组等是相辅相成、互相适宜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整体,不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就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进程,同时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如果不用一个先进、创新的管理思想去指引,那整个系统也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传统的企业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相背离,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才能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也就是通过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系统,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工效率,进而带动创新型技术与研发型设计的完美融合。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在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探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一种观念、理念上的问题。许多人认为信息化的管理项目主要在于信息技术本身,而忽视了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只有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战略措施,才能建设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作用,主要表现为能够提高企业决策能力的准确性,降低抉择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科学化管理。同时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结构、业务流程更加合理公正,进一步整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使企业在一定信息技术条件下达到和谐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是微妙的、相辅相成的,管理创新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又推动着管理创新更加深入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实现需要以管理创新为基础,进而推动企业信息化技能的综合应用。企业信息化过程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它的发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集成了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带来了时代性的企业变革,更加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升,加速了企业的竞争与发展。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推行财务预算管理 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新世纪第一年,铁路财务会计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推进财务体制改革、巩固和扩大扭亏增盈成果,加强国有资本监管、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等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在2002年1月底召开的全国铁路财务工作会议上,一些单位交流了自己的经验做法,本刊选登南昌铁路局、广铁集团客运公司、昆明铁路局三单位的文章,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广铁集团客运公司于2000年12月2日挂牌成立。公司成立以来,我们按照铁道部、集团公司关于客运公司改革的总体要求,以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取向,积极探索并试行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推动了客运公司管理创新,强化了成本的“刚性”约束,有效地控制住了成本费用,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细分内部成本控制中心,科学确定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单元。 我们将成本中心作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根据生产经营的环节和组织结构合理设置成本中心,并确定各自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尤其是强调成本中心负责人所承担的责任,预算的编制、下达、控制、分析和考核都以成本中心为单位进行。公司内部各层次共建立了150个大大小小的成本控制中心,通过成本中心的建立,将预算控制的责任传递到最基层,形成了一级保一级的预算控制机制。在各成本中心之间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制度,确保成本中心成本的完整和真实,避免成本环节中出现真空地带,在不同的成本中心建立服务与付费的关系,制订内部清算办法,各部门的相互服务收费按实际成本计算,向最终用户收取,使每一项支出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促进财务预算管理责任的落实。重新确定各项作业成本定额,剔除所有不合理的开支,制定较为科学的物料消耗定额,并对成本的真实性逐项进行认定,为编制成本预算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将收入预算按车次下达,增强员工的营销观念和效益意识。 公司成立之初,就对运营的61.5对列车进行了“量本利”分析,计算出了每趟列车的盈亏平衡点,并将“量本利”分析资料印发到各客运事业部和车队车班组织学习。在集团公司下达经营目标后,我们根据目标利润确定了营业收入预算,特别是按照每趟车的列车等级、运行区间及客流情况,将客票收入预算和车补收入预算按车次进行分解,层层下达到事业部、车队和车班,使每一位列车长、乘务员都明白自己担当的列车单趟应该完成多少收入、上座率达到多少才能盈利,从而主动改善服务质量,吸引客流,提高列车上座率。同时,及时掌握各车次客票收入的完成情况,与收入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为调整和优化列车开行方案提供依据。 三是强化资金集中管理,为财务预算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跟着预算走,预算资金按照进度拨付,利用资金手段调控成本预算的执行。大宗物资的资金由公司统一对外结算。事业部和各成本中心严格按照成本预算及专项预算使用资金,不允许资金在不同的预算项目之间进行调剂,严禁将预算资金用于预算之外的其他用途。事业部和成本中心都没有融资权,资金的缺口由公司统一筹措。通过严格的资金预算管理,确保了公司生产经营、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 四是推行物资采购招标制度,从源头上加强成本预算的管理。 公司实行物资集中采购,逐步弱化事业部及成本中心的材料采购权限,对列车卧具备品、大宗的车辆配件等常用物料实行公开招标,定点定厂统一采购。事业部只可在限定金额内自行采购普通材料。通过集中招标,大大降低了材料消耗成本。2001年集中对五趟进京列车的卧具备品、乘务员制服进行了招标,单位价降低近30%,仅此一项就节约成本310多万元。 五是对相关实业实行一体化管理,完善了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和范围。 将与运输主业相关的餐饮、多种经营、工附业等相关实业统一纳入公司管理考核,全部回归主业核算,变多本账为一本账,纳入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对这些单位的收入、支出、利润、资金都编制下达财务预算,按规范的财务预算方式进行管理,向上级部门汇总编报一套报表。将相关实业的工资分配纳入公司人工费用总预算统筹考虑,统一政策,合理分配,消除了多元经营收入隐形分配的现象,既规范了管理,堵塞了漏洞,又能取信于员工,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六是相关服务市场化运作,减少了预算控制的层次和环节。 对列车保洁等非核心业务和公司不够擅长的业务实行外包,使公司能够更好地将精力集中于旅客运输服务这一核心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节约人力成本和设备投入,减少成本控制环节。2001年,公司先后将各客运事业部库内列车、卧具等清洗保洁工作外包给了专业化的保洁公司,提高了列车服务质量,并节约成本50多万元。 七是注重预算的编制和审核,事前化解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矛盾。 由公司确定总体经营目标和预算编制原则向事业部公布,事业部根据实际需要编制预算建议。事业部预算编制从班组开始,并根据隶属关系逐级审核、汇总,班组预算由车间审核,车间预算由成本控制中心审核,成本控制中心预算由事业部审核,最后将预算建议上报公司。公司进行预算审核主要是确定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哪些钱该花,该花多少,而哪些钱不能花。审核的方法主要是验证预算建议的真实性,在征求事业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财力和项目的轻重缓急进行排队和取舍。在预算的编制和审核过程中,公司上下充分交流信息,统一认识,使各级责任人熟悉了生产业务和定额管理,明确了责任和目标,从而大大减轻了预算控制的难度。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考虑客运公司是新成立的公司,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作比较,因此我们采用的是“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多个来回,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使预算尽量接近公司的真实情况。 八是加快管理信息化进程,为财务预算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和成本实时控制,必须有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我们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公司与各事业部之间的网络连接、信息传输、实时查询和过程控制,保证预算的提报、审批、执行、控制都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将生产作业信息及时转化为财务核算信息,实现业务管理和财务系统一体化连接,达到实时查询和实时控制的目的。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些技术实力强、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也参与到我国的市场竞争,市场放宽了准入条件和竞争领域,同时市场经济的效益准则也提醒我们,自然垄断行业无疑也会到挑战。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为达成预定目的而协调集体活动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可以是出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及文化教育方面或出于综合性的考虑。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也必须要符合客观的规律,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通过组织、计划、激励、协调控制等方式,施加于生产经营的活动。而所谓的电力企业管理,就是指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同时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现电力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同时要给予生产经营活动以密切的配合,切实的实行组织、指挥、计划、控制与协调;社会对电力的需要得到满足,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合理组织人、财、物等各生产要素,使之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1 管理创新的原则 1.1 管理创新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就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创新,爱惜人、尊重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都无法和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可持续利用性相比拟,人力资源也是无法替代的。员工的忠诚度和献身精神应着力得到培育;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作用,员工的主体意识要得到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也要得到不断的激发;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要构建起来;构筑一个给精英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1.2 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社会分工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变得愈来愈细,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因为每个人经验、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限的,企业领导者也是同样,他的职责却很重要,他是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会因领导者失误的决策或有失公正的处事而引发。必须发扬民主精神,企业每项新决策都要在集思广益、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走群众路线,最终形成,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上要遵循的一个客观要求,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保证。 1.3 让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也是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市场观念转变首先应该是服务思想的转变,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管理创新中体现着服务思想的转变。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自身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要考虑,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样的措施、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顾客的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去满足,特别是营销要紧密地联系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市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 2 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才能与发展相适应。结合多年来在电力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的建议: 2.1 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开展管理创新工作 现在重要的工作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走向市场,我们应该引入竟争、打破垄断,同时电力企业也将面临较大范围的重组。 ①要按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的原则进行;②既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要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③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公司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④组织结构要向柔性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发展,机构的规模要适度;⑤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电力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要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的体制。这也是管理的重大课题。 2.2 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战略管理创新就必须得到加强 要想使企业能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总体谋划企业的发展手段、目标和途径,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最终走向失败。在战略管理上电力企业还是弱项,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实际工作落实中,好多地方需要改善。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三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四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五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六是要进行整体的规划,突出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工作,最终达到全面推进的目标;七是要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 2.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本,适者生存,落后了就会被淘汰。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应在如下的七个方面来开展: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要规范。②新技术要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③进行虚拟企业的研究工作并逐步的落实到应用。④要进行结构调整就必须加快技术改造的进程。⑤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要尊重知识并加强管理。⑥注重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信息管理,使网络化建设不断发展。⑦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2.4 日益增强的市场竟争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的管理工作 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因为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电力企业公司化改组,创建一流管理电力公司的迫切需要,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的中心内容。电力市场具有垄断性质。我国把电力企业也推向市场的改革中,加强营销管理,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各类用电市场的研究与开拓,审视市场调查与预测,作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并且要大力开展集资办电,引入竟争机制,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积极推行多家、把电力市场搞活。 2.5 要持续关注市场,从而时营销管理创新工作得到加强 在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必将走向市场。所以,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工作,并加强与研究营销管理。提高市场意识;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加强营销工作中的公关管理工作等等。 3 员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要实施激励机制 有潜力的员工和骨干员工是应激励的重点客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而有潜力员工则是指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个人素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协助共同来完成,它是作为上级管理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如何别员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很好的工作,是人员管理的重点。 提供给激励对象以心理满足的心理激励;帮助解决激励对象的个人或家庭与工作和生活方面有关的难题;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员工的个性差异要得到尊重、从心理激励方面来看,要允许员工参与不同的意见,并加以尊重、对员工的劳动成果要尊重,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合理、科学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使员工能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要将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充分的发掘出来,并加以利用,使其能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建立各种激励措施、以及相互配套的激励机制,工作中要将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起来。 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它,我们要使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4 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成为电力企业应认真探究的问题,要重视比较分析、不断优化的原则;应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在创造管理心境、提升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加大力度,如果要能把这些工作做好,那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才能做好,也才能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子商务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一、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的竞争优势 1.优化企业管理过程的效率优势。电子商务中,internet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在这个庞大的网络环境下完成企业营销、服务、支付等在内的各种业务活动。由于信息传递的快捷、方便,企业在获取廉价商务沟通手段的同时,企业活动效率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2.提高企业市场响应能力的信息优势。电子商务使得企业快速、准确地向全球客户传达产品和服务的最新有效信息,可以使企业对市场的反馈做出实时的反映。 3.与客户直接接触的沟通优势。借助于电子商务活动,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竞争空间建立门户,直接面对全球客户,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快速、高效、成本低廉的商务沟通手段。 4.拓展企业市场延伸的时空优势。企业的市场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企业与客户直接联系,更有效地为客户服务。 5.减少企业费用支出的服务优势。方便的业务处理手段为企业节省了可观的费用支出,而借助电子商务,出差人员随时可以获得公司资源的支持,从而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 二、电子商务推动企业管理的创新 1.企业竞争战略方面,以价值创新战略为重点。企业的竞争战略逐步转化为价值创新战略。价值创新战略不是基于竞争对手分析基础上的竞争战略,而是基于对顾客价值分析基础上的战略。价值创新战略改变了以竞争对手为目标的竞争活动,强调以顾客的价值系统为服务对象,通过创意思想、创意研究与开发,以及各种精心设计的创造价值的活动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 2.企业组织管理方面,以结构变革为中心。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传统的等级管理模式及运行方式比较僵化,而电子商务需要一种更少约束、更为灵活的网络组织形式。为适应电子商务的需要,把相互关联的管理组织加以整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企业的一些部门重组或撤销,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将由原来的从上至下的科层组织结构,向新型的网络组织结构转变。 3.营销管理方面,以网络营销为主要内容。电子商务的出现,也导致了新的营销手段即网络营销的出现,以互联网为核心支撑的网络营销正发展成为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流。首先,网络营销具有许多传统营销方式无法媲美的优点,如节省开支,减少市场壁垒,信息量大且具有交互功能等。其中,网络交互特性使客户在企业营销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参与和选择的主动性得到加强。在这种网络营销中,卖方和买方可以随时随地互动式双向交流。其次,网络营销是一种“软营销”,而传统营销中的广告和人员推销属于“强势营销”,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软营销的主动方是客户而强势营销的主动方是企业。再者,由于电子商务加强了企业和客户的关系,随着企业和客户相互了解的增多,网络营销将由传统的大量销售转向定制销售。因此,企业要实现网络营销并最终取得收益,关键是要把握网络营销带来的有利因素,重新审视其营销策略,在产品(服务)选择、价格拟定、促销手段及营销渠道等方面出做新的调整。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网络与传统营销的组合方式进行管理,效果显著,营销费用明显降低,营销预算更加方便、准确。 4.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以人本管理为主要精神。不同的管理思想对人的假设是不一样的。人本管理是基于人追求自我实现的“社会人”的假设,这与电子商务时期“人才是根本”这一命题相一致的。人本管理,就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企业共同远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实施人本管理,就要在企业内部创造宽松的环境,充分尊重和鼓励员工的首创精神,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对员工进行培训,适当授权等,使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电子商务时代,在企业管理整合的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因为只有人才能够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为此,必须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 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国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对自身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如何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商业机会,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更是所有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企业要以创新的模式来管理和经营,并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提供的信息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企业一定可以在网络化的激烈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促进企业经营向异地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战略管理基本内涵基础上,指出了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重点围绕战略管理视域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战略管理是指某一组织或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总体发展目标与方向,并通过合理选择政策、优化配置资源等方式来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决策和管理艺术。战略管理的核心内涵就是制定完善战略,企业迈向成功提供有力保障,也是对各方面管理的有效测试。在发展过程中,完善的战略可以促进企业的成功,反之亦然,如果不能制订出科学战略,企业难以获得成功。 一、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管理思维受到局限。从目前情况看,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将时间与精力倾斜于追求经济效益、扩大生产规模上,并没有意识到制订长期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管理者思想过于保守,缺乏创新意识;二是受到管理制度的约束;三是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第二,缺乏战略管理条件。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以下几个难题:一是管理方式不科学,二是财务管理成为薄弱环节,三是不能为培养人才提供有利环境。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落地。第三,没有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许多中小企业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却并没有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这使得战略管理成了表面文章。一是缺少必要的制度平台对战略管理提供支持,战略管理不具备较强的执行力;二是企业薪酬与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无法实现战略目标。 二、战略管理视域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 战略管理视域下,中小企业应着力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创新。本部分重点围绕战略管理视域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具体如下: 1.重视管理思维的创新 管理思维创新是实现管理突破的重要路径。为实现管理思维的创新,要求企业管理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充分解读国家方针政策,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准确把脉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一方面,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要努力冲出传统小生产意识与单一管理模式的牢笼,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层面,而要努力践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同时,也要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将产品或服务质量置于首位,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2.注重促进制度的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是以先进的制度来实现管理思想、组织形式与技术的创新,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对中小企业来说,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可以使管理创新变成现实。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发展如果墨守成规,必将会被淘汰出局。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数量多,在遭遇到风险的时候,尽管抗御能力较差,但由于规模较小,可以快速做出调整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生产、服务、经营的特点,另辟蹊径,努力进行改革与创新,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企业制度的创新就成为最关键的环节,可以将企业推至可持续发展之路。 3.注重扎实管理基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生产成本低、管理效率高、经营战略灵活等,但要想稳定地发挥出这些优势,需要以稳定的管理为前提,离开了战略管理基础,优势也会变成劣势,甚至会将企业推至尴尬境地。鉴于此,笔者认为不仅要加强生产经营,还要强调财务人事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努力寻求突破,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成功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采取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立足于企业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与储备,努力为各岗位员工搭建成长平台,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融入工作当中。二是构建起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管理体系。要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以此为生产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企业要准确把脉市场,根据自己发展优势,开发出功能强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来改变管理模式滞后的现状,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三是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视作企业管理的核心,科学计划、调度、分配资金,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以此来降低成本、增强资金运营管理能力。 4.建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为实现战略目标,中小企业应建立起战略目标配套的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充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内部资源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充分结合中小企业的具体实际,构建起完整的战略管理制度平台,从制度层面给予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保障。第二,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决策体系。具体而言,要通过组建决策团队来提升决策团队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储备智囊人才,为战略决策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持;第三,提升管理实施的执行力。具体而言,既要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确保企业的执行力具有基本的前提,也要我注重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确保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执行力均得到明显地提升,最终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 三、结语 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企业管理者准确掌舵市场航向,以发展性、前瞻性的目光进行全局规划,对生产经营中可能会遇到的阻力产生清醒认识,才能使企业管理水平上升到新层次,在优胜劣汰的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企业要准确定位创新点,勇于开拓进取,革除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与办法,为创新管理提供宽松环境,使企业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 作者:肖霖岳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石油销售企业管理创新探讨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创新管理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共识。目前如何进行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者和诸多专业学者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石油销售企业;管理;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石油销售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改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规避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通过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来实现企业在销售经营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每个石油销售企业的难题。接下来笔者从以下各个维度来探究企业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对于企业来讲,管理是一个关系到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词。特别是在当前时展与市场竞争日益积累的严峻形势下,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实现企业保持生命力与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从理论层面来讲,管理是落实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营销策略、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如果企业一味地固守之前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势必会造成企业经营发展与管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企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最终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可以说管理创新是增强企业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2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2.1石油销售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石油销售企业当前所在的诸多管理问题和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密不可分。石油企业属于国有企业,该类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无法认清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危机,固守传统的管理方法,从而导致石油销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暴露出种种发展危机。归纳起来讲,当前的石油销售企业中所存在的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与经营者的管理思路无法有效的对接,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第二,开展公式化改造的石油销售企业,其内部的岗位人员配置不科学,法人治理不合理,导致企业的管理混乱。第三石油销售企业的组织机构尚未合理配置,无法开展高效管理。第四,引入股份制模式之后,石油销售企业并没有及时找准定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尚有不少,笔者在这里归纳总结部分较为典型的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2.2石油销售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制约因素 第一,思想观念传统。当前形势下先进的发展管理理念已经被广大石油销售企业所认知,但仍然有不少石油销售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变,从而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管理体制落后。由于长期的传统经济体制影响,石油销售企业中有不少单位依然沿用之前的管理体制,跟不上经济形势的发展。第三,员工素质偏低。员工素质是企业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在石油销售企业中不少经营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欠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梯队尚未组建。 3石油销售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态势中,提升管理水平、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已经成为石油销售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石油销售企业管理研究的经验,同时参阅大量的专业管理书籍并结合大量的实际调研分析,笔者将推进石油销售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归纳为以下五方面,接下来笔者就针对这五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3.1组织机构的创新 一个运行稳健的企业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配置。确切地讲,它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组织机构指的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行的支撑架构。在进行组织架构设置时,我们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如企业规模、发展阶段、企业发展规划等因素,同时根据管理学的基本规律、市场经济体制,在政府的指导下来进行。不少石油销售企业中的组织架构依然依照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设置,这种组织架构比较传统而且在当今经济发展形势下漏洞百出,严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此我们应当充分接轨当前时代与经济发展形势,来优化组织架构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通过机构重组、精简部门、灵活调岗等方式方法来进一步构建高效架构,使人尽其用、物尽其用,营造职责明确、管理高效组织架构形态,进一步提升石油销售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3.2创新终端网络 在石油销售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系统中,终端网络是基础更是成败的关键,因此石油销售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终端网络的管理创新。企业管理者通过终端网络管理现状的分析,明确当前终端网络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问题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全面做好网络建设,提升网络价值,来更好地落实企业的营销规划,切实提升石油销售企业的销售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 3.3创新物流配送 物流配送是石油销售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把控好这一环节不仅能够提升石油销售企业的销售效率,更能够压缩销物流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优势,按照缩短流程、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压缩成本的标准来构建最为合理的物流管理新体制,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3.4创新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更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要开展石油销售企业的管理创新,引入信息化技术是必要举措。要做到信息技术的创新,石油销售企业必须从两个层面来着手:第一,重视网络一体化,在企业内容实施一系列的管理系统改造,全面完善对石油销售企业各个销售管理环节的网络软硬件改造。打造机动、灵活的信息化技术系统。第二,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化服务,建立客户档案,分析消费者需求,对消费者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有效地开发,进一步提高石油销售企业的销售水平。 3.5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它对于强化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最大化地保障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体制的影响,石油销售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来规范和提升。具体来讲,在石油销售企业的文化创新工作中,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遵从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与规律,在政府的指导下,打造具有石油销售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定位符合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团队精神、归属意识与经营理念来不断提升员工的思想修养,激发团队潜能,实现企业的高效率运营。 4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因此在石油销售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管理的与时俱进,通过对组织架构、管理手段、企业文化、终端网络、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来规避企业管理漏洞,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助力企业高效发展。上述文章中笔者将自身的经验融入其中与大家进行分享,希望带给广大业界同行以有益启示。 作者:程杰 单位:中国石油福建漳州销售分公司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劳动力和生产,而应该立足于企业文化创新。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研究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运用途径。旨在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的文化。企业文化具有双面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加强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文化特点 (1)隐蔽性。企业文化正如概念上所讲是一种思想意识,并不是确切存在的真实物体,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载体上呈现。(2)系统性。企业文化具有系统性,一个发展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文化时,尤其注重企业文化的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系统。(3)时代性。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变化不断的,企业文化的变化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发展是保持一致的,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变化发展,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4)人本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会,企业应该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员工的思想,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为企业管理奠定思想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种思想精神,在企业发展中起到正确指引作用。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企业的普通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应该坚持的思想精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形成统一的思想文化,只有在统一的思想文化环境下,才能创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充分尊重员工思想上建立的,企业文化的创新有利于推进企业管理方式的改进,正确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完善,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积极运用企业文化的相关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正确引导员工。 (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部门,企业主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招纳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人才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在企业对人才进行相关的企业文化培训时,丰富的企业文化能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人才质量。同时,在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提高自身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凝聚力,进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三)促进企业产品创新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间生产的产品是相同的,但商品价格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归根结底的差别就是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别。当企业的知名度高时,企业的商品价值较高,企业的知名度较低时,企业的商品价值也较低。影响企业知名度的关键因素就是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就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建设,进而使企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根据文化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创新企业产品,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运用途径 (一)立足于实际 由于不同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环境的不同,使不同企业在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创新方式有所不同,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创新。企业应该针对企业环境、员工素质水平及企业其他资源情况进行管理。企业文化的创新只有立足于实际情况才能保证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企业的发展状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企业文化创新过程发展状况良好,企业会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相反,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缓慢,这个企业就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过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文化创新理念,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重视发展战略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是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是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规划。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定程度上是根据企业文化思想理念制定。企业文化是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进行创新方式过程中,首先应该创新企业文化,进而创新企业发展战略,最后创新企业的管理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实际,创新文化,进而创新企业管理方式。 (三)加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 随着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不断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发展有利于企业文化于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企业双方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在尊重员工意志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如果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就应该加强企业文化的交流。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促使企业合作的顺利展开,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通过分析企业文化的具体特点及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运用途径,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反作用,要求企业文化在创新过程中立足于实际情况,重视的发展战略以及加强企业间的合作,这对研究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具有指导性作用,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作者:郑翔 毛智力 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企业管理创新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管理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措施。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国企业也在推动管理创新的进程,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缺乏指导思想,制度化建设滞后,组织创新力度较小等方面的问题。为此,企业应该从具体原因着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管理创新;管理理念;管理工具;组织结构 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于管理的改进和创新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从欧美发达国家方面来看,企业管理创新在理念、制度与工具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企业虽然通过学习国外与自身研究,对于企业管理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创新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没有对企业发展产的质的影响。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如何提高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应对当前的宏观形势与未来市场竞争有着重要意义。 1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指导思想,盲目跟风 这是企业管理创新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2001年之后,我国加入了WTO,企业更多地开展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与交流其中,企业接触到了新的管理理念,也认识到管理创新对于海外先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开始了管理创新的进程。然而,从实际结果来看,除了少数领域之外,企业的管理创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活动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很多内容都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国外经验,直接复制到自己身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1.2制度化建设滞后 制度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创新成果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但从企业相关创新活动来看,公司对于制度创新推进的力度远远不够,只是在照搬其他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小修小补。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施内容方面改革较少。企业仍然把制度仅仅当做是规定来看待,并没有对如何落实这些规定进行安排,这就直接导致一些修改的规定内容并没有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体现。二是人性化方面改革较少。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人性化,以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但从企业管理创新内容来看,主要都集中在如何“管人”方面,对于人性化方面的内容创新还较为不足。 1.3组织创新力度较小 目前,先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对于组织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确保了创新活动的成果体现在企业经营中。但企业对于组织结构的创新还远远不足。首先,企业在管理创新中对于组织结构的创新往往会规避企业高层。其次,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只是简单的进行管理层级裁撤和机构减并,并没有对企业整体的组织结构体系进行统一的创新安排。第三,组织人员安排不科学或流于形式。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人员的安排往往从内部抽调人员到新的机构或把裁撤机构的人员安排到其他的部门,而不是通过直接的招聘活动来利用市场处理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点在财务等部门之中更为明显。 2提高企业管理创新水平的对策 2.1加强理念创新 缺乏指导思想是限制企业管理创新的根源性问题。对此,首先,企业的高层管理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与储备。例如,可以组织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集体充电培训,定期的对企业管理理论进行更新和深化;同时,对于适合的人员可以派遣其到重点高校进行在职学习,更好地理解国际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理念。其次,要能把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公司的理念之中,由于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简单的复制西方企业经验并不适合我国。而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适合企业管理的内容,如道家思想、兵家思想等等,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把它们融入到企业创新理念之中,对于企业发展也有着很大益处。第三,要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上来。理念创新关键是思维与思路的创新,普通员工思考的角度与高层有所不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从新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管理思维和思路,因此,企业应广泛发动员工开展管理理念创新,扩展管理思维与思路的空间,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厚度。此外,企业管理层还应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对于理念创新进行规划,进而使管理理念能够持续提升,占据市场竞争的高地。 2.2强化制度创新与执行 对于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企业应主要从内容与落实上来加以推进。一是在制度内容上,来努力细化要求,尽量用量化的指标来加以明确。二是要提高制度化管理的落实程度。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率先垂范,大力推进制度管理的落实,其难点主要在于人情关系的管理。为此,企业应采取分离交割的办法,将人情关系多、但能力不强的员工从企业主要岗位上撤离,但保留待遇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稳定开展,同时,也要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来增强竞争力,逐步减少对于人情关系、利益关系的依赖。三是要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对企业制度进行深彻改革,特别是在晋升管理、绩效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要尽快完成。 2.3任用职业经理人队伍 职业经理人是当前世界先进企业管理过程中所普遍采取的做法。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牵扯的利益关系关联相对较少,有助于解决组织结构改革困难的问题。因此,企业要加大职业经理人使用的力度,要在企业管理的最高层中任用更多的专业人士,提高企业管理的专业性。考虑到现代职业经理人很多是以团队形式来开展工作,要更多地以团队模式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而充分发挥出经理人队伍的整体作用。要给予职业经理人队伍足够的权限来开展工作,这一点虽然对于企业而言较为困难,但却必须实施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较好的摆脱人情关系、利益关系对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束缚。企业所有者要大力支持经理人们开展工作,从最高决策的角度,推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结构的建设和运行。对于企业高层管理结构不适合市场竞争的部分,要及时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应对市场竞争。 3结束语 管理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不断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技术的快速进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虽然,通过近年来对外交流与学习的影响,以企业为代表的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横向对比以及预期目标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企业要想更好地实现管理创新,就必须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结构等领域全方面地加以推动,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代诗蕊 单位: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人民教师论文: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争做合格人民教师 摘 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的社会角色也不断变化,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肩负着教育祖国未来重任的教师,其角色和职责也必将发生变化,如何适应变化了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职责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师 角色 心理素质 职业适应能力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曾将“天、地、君、亲、师”供奉一堂,使为师者成为“无所不知”的人之楷模,备受尊崇。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所阐述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由于信息源急剧增多,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教师以有限的知识或权威的地位很难驾驭课堂。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角色,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加强教师角色责任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因此,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 (一)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师的头脑。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不能把握住教学角色,无法适应教育技术改革的形势,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所以,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才能轻松自如地耕耘教坛,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即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因此,教师要弄清楚下列问题。 1.在教学层面上,学生是“人”,不是“容器”。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 2.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而且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的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陶行知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也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 国外有关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我国香港地区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 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因此,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二)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而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因此,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帮助自己有效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则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二)促进教师人际关系的发展。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 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I am sorry!”(很抱歉!)是外国人相互沟通时的常用语。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须接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 人民教师论文:以德施教,争做一名有爱的人民教师 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走上讲台,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真正做到以德施教。 关键词: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人民教师 在读师范时,学校的墙上有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并在工作中像一盏明灯,时时刻刻指引着我努力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我渐渐知道了“师德”的重要内涵。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职业道德,既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真正做到以德施教。 一是工作中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我们应当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俗话说,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投入进去。教师职业是个良心职业,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少年学生一般都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就像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反映在他们身上,这就要求教师时时做好学生的表率。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教师的积极情绪以及良好心态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反之,如果教师做事懒散,处世消极,那么,势必会使祖国的花朵耷拉着脑袋,打不起精神,自然也不能茁壮成长。 二是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垂范,树立榜样。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工整的板书,精练清晰的语言,就能换来学生清楚整齐的作业,流畅的表达,端正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身体力行,参加一些班级劳动,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会更有帮助。工作中,教师对同事的热情相助,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就能换来学生对师长的彬彬有礼,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对来宾的热情礼貌。相反,在学校中有的教师不允许学生上网、打游戏,自己在办公室却偷偷上网聊天、玩游戏;教育学生讲卫生,不随便吃零食,不乱扔垃圾,自己却把烟头、瓜子壳乱扔;教育学生对人有礼貌,主动打招呼,面对学生的问候却是一脸麻木;教育学生讲团结,相互尊重,可教师之间为了当优秀,评职称而争得面红耳赤。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 三是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宽容、公正的爱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心”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爱心”会使学生成长,“爱心”会使差生转变,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所有的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时时处处在细节中体现出公正的意识。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应当受到尊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在热爱学生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的爱。面对多元文化、多极思想、多种导向对青少年的冲击,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老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时时围着学生转,做到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学生的点滴变化中掌握思想脉络、看清发展走向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告诉学生如何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如何抵制邪气、弘扬正气,切实让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在校园中延伸开去。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琐碎、忙碌的点滴之间,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为师之本”,作为老师来讲,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正道。无论怎样的学生,老师都应该视他们为自己的孩子,思想上关注,情感上亲近,生活上关心,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和积极性。注重赏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最差的学生”其实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那是用成绩好、不调皮捣蛋的标准来衡量的。实际上,那些所谓的“差生”常常能在其他方面给人以惊喜:或在为人处事上,或在劳动上,或在特长上……哪怕只是一点,那也是闪光的。如何评价、如何引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坚持从赏识入手,经常用“我欣赏你的做法”“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做得太好了”“你真能干”“祝贺你!你的进步真快”“你的思路很清楚”等语言鼓励、激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的密诀便是用心去碰撞心,用爱去沟通情,用精湛的教艺去引领学生。只要师生齐心协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棒的自己。 最后,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师生情、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只有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才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 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面对这一时代课题,我们应该勇挑重担、踏实工作、敢于创新。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好老师应该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道德情操,是老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只有老师自己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言传身教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人民教师论文: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摘 要】2014年寒假临近了,我团郭政委莅临二二四团中学为全校教师做了一个关于“兵团的由来、兵团的历史、兵团的作用以及兵团的发展”的报告。我们深受感动,特别是兵团刚成立时,兵团人吃苦耐劳,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荒漠上建起了一座座绿洲。兵团人不仅保卫了边疆,稳定了新疆,还为国家创造了不少财富。我身为兵团的人民教师,应该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关键词】吃苦耐劳;责任心 一、要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 我刚来新疆时,在车上一直提不起精神,汽车在沙漠中行了几十公里,只见戈壁,不见人烟。突然听见有人喊道“哪地上有草!”我振作精神往窗外看去,依稀看见沙漠里面有分散的一小簇一小簇草。“走在茫茫的沙漠中,沿途满眼沙滩戈壁,山都是光秃秃的,能见到的绿色便是生命力极强的骆驼草。能进入我们眼帘的最多的便是一簇一簇分散或连片的骆驼草。” 朋友告诉我说骆驼草是一种耐旱,耐寒的高原植物。此草叶细刺硬,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因其耐旱抗风,点缀着荒凉的沙地。对内地人来讲,草是很普通的,可身置大西北,你会觉得草是很金贵的。骆驼草有顽强的毅力,将自己的根盘亘交错,悠悠迂回,深深植入地下一米、两米、五米、十米、二十米……水有多深它根扎多长。直到与地下的湿气相接,直到与沙滩的血脉相通。 骆驼草,它谦逊朴实。它没有苍松那么滴翠,没有牡丹那么骄艳,没有穿天杨那么挺拔,没有垂柳那么潇洒。只是默默无语平凡的生长着,却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人民教师就应该有像骆驼草一样的精神,甘于寂寞、甘于平凡、吃苦耐劳、奉献甘甜。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 二、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敬业精神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前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理解教育价值论和教学方法论。教育对人自身发展有其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人的发展上认识教育的价值。当今世界正面临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师要想较好地面对时刻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敬业精神,没有这样的素质肯定不能适应。例如,目前的教育岗位上,就有个别同志把教育工作当儿戏,工作不认真,教学成绩甘于落后,并且差距很大。这些同志至少说他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不够。因此我认为做优秀教师首要是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三、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 非凡的口才仅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够胜任教学。因为三尺讲台,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且不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至少应该一专多能,才能上好课,现在的教材横向联系密切,各学科之间联系较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又高了一层,教师要在知识结构上努力提高自己,适应新课标,更新观念,接受新挑战,多学知识,努力战胜自我。同时,教师还应有非凡的口才,因为教师的工作量主要是靠言传。三尺讲台论天下,一支粉笔写春秋,四十五分钟,或旁征博引,循循善诱;或启发暗示,点石成金。没有好的口才,又如何能做到这些呢? 四、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一切从人出发,着眼于人的自我完善。作为教师就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的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不会为学生一时一地的表现和成绩所惑,而是通过反复深入的观察分析和细致入微的工作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绝对不会对学生施以手脚。以人为本,并不是不考虑社会需要,放任自由,它的最终目标正是着眼于社会。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得以肯定,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自我完善。作为教师不能摆架子,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教师要经常学习,为自己充电 使自己知识广博,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经之路。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学校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如果教师不能经常地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生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感,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是个“老古董”!一旦教师不被学生看重,麻烦可就太多了,自然也就失去在学生中的威信,没有威信也就失去师生联系纽带。因此,教师只有努力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 育 兰 花 香。任凭 岁月更迭 ,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憔悴红颜,我会永守心中这盏希望之灯,共同树万世之师表,铸不朽之师魂。我们要以陶行知先生,“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家园,不仅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而且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吧! 人民教师论文:如何做一名新时期优秀的人民教师 摘 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做一名新时期优秀的人民教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时间,作者以为,至少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1)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感召学生;(2)多多赏识,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3)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新时期对一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名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借鉴成功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好书、育好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 新时期 优秀 教师 1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感召学生 为人师表,就要立竿见影、率先垂范。现在不少的学生,从小在父母、爷奶的娇惯下成长,已经习惯了人人爱我、人人为我的生活,不懂得去关爱别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笔者深刻地领会到教师的人格和品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这一点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起了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始终以真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言谈举止影响学生:班级的值日生工作我是一份子,讲台上有粉笔灰,我就轻轻抹掉,学生的书本掉在地上,我弯腰捡起。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了帮助和理解他人。例如:小旭同学,家庭贫困,总觉得低人一等,笔者在观察到此事以后,知道孩子的内心孤独、自卑,于是,就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鼓励他展示自己的特长,多给他机会,小旭的脸上渐渐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每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他们,带领学生们走出人生的一片片荒漠,让他们重新得到快乐,在阳光下健康的成长。 2多多赏识,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被关注、被赏识的渴望,作为班主任必须有敏锐的眼光来关注学生,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好事,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我们班卢旭同学,发育晚,说话也不太清楚,一年级时,他的语文成绩是班级最差的,别说阅读写作水平了,就是学过的生字一遍又一遍指导后,他也不一定写规范正确了,渐渐的孩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自己产生了疑问:“我是不是最笨的孩子?”在帮助他时,哪怕他今天写的字比昨天稍工整一些或听写时多写对一个字,就鼓励他说:“你真行,这么难写的字你都写上了,老师在你这个年龄还不如你,进步的也没有你这么快,老师相信你,那几个错字也能写好”。之后,他惊讶地眼睛看着老师说:“老师,我再去写”。然后,高兴地跑回去继续写。就这样,从老师赞赏的眼神中,他重新找回了自信。班级中像卢旭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但是不管他们的知识水平如何,能力怎样,基础如何,我们都要用信任的眼神告诉他们:“你能行,你能做好”。他们总能充满自信的去学习,去完成老师分给的各种任务。全班总是围绕着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没有一个放弃学习的 ,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自己能行。 生命因你的欣赏而美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我们的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哪怕只有一点一点的进步,请你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或手势,在你赞赏的言语和目光中,孩子得到的是一种鼓励,在你竖起大拇指夸奖孩子的时候,孩子找到的是自信和成功的喜悦。这种心理状态会给孩子带来足够大的力量来应付生活和学习给他带来的考验、挑战,会让孩子以更大的勇气面对困难,走出生活的沼泽地,引领孩子一直走在充满希望的路上。 3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班主任,我们重任在肩,要经常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一次,刘涵同学铅笔盒里的2元钱不翼而飞了,同学们议论纷纷:“我看见王硕一个人偷偷摸摸的在教室里,一定是他,他家可穷了。”“搜身,搜身。”不知谁提出了建议,立即有一些同学也赞成。笔者当时并没有发火,也没有搜查,只是感到心里沉甸甸的。把目光一一扫过每一个学生,教室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安静。当与王硕的眼神相碰的一刹那,一种复杂的情感从他的脸上掠过。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把坏事变成好事。“同学们,刘涵同学准备买钢笔的钱不见了,大家能帮帮她吗?” “老师,我们大家每个人给他凑一点钱。”“老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她。”同学们纷纷伸出了热情之手。笔者接着说:“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要鼎力相助,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想咱们班还有同学也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想他心里也很难受。我们班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希望每个学生都做诚实的孩子,不希望再发生这样的事。”第二天,我在语文书里发现了二元钱和一张纸条:“老师,真对不起,我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爸爸不在了,妈妈没钱,我想买作业写作业本…… ”。随即笔者也给他回了一封信,悄悄地放进了他的铅笔盒:“王硕,看了你的信让我很感动。你是个懂事的孩子,生活的重担过早的压在了你的肩头,但人穷不能志短,有困难我和同学们都愿意帮助你。”后来全校师生给予他精神和物质的帮助,这样,一颗幼小的心灵被呵护了,一朵娇嫩的花蕾将迎着阳光灿烂的开放。 新时期对一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名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借鉴成功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好书、育好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当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每当欣赏着孩子们那一束束自信的目光,每当回味着孩子们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感动,每当教师节收到孩子们送给我们的一个又一个祝福……总会让我们的内心无比温暖,因为我们收获了更多更多。教师应继续用真心去感动学生,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用耐心去教育学生,以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人民教师论文:未来的人民教师 摘 要:教师这一行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家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做一名有素质,有知识,有教学能力的新型的教师是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知识;学生;素质 1.前言: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事情不断发生着变化。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向长辈学习,这个时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育文化”;到了工业革命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技术工人,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不是很高;现如今,在知识爆炸型的年代,在就业市场中对于知识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在知识的培养中,教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到底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未来我们需要的人民教师呢?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2.未来教师的模型 要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的人民教师。新型的人民教师应该是全面性的,正如我们正在提倡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更应该具备综合的素质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任何一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成为社会人。权利和义务是分不开的,在其位谋其责,要对得起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即我们经常所说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才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新型的人民教师。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你的任何一个言语、行为所对应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而是多数人,要让自己的言行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负责一名教师在品德的各个方面要具备。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承担起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符合社会和学校的需要。 2.1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也曾经是边缘化的一代,我们深切领悟到被边缘化的心情是多么不好受。因此,作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某些原因而将学生差别对待。学生都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即使是坏学生,他同样也是需要老师的不轻易间的微笑以及鼓励;作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想想他们是怎么想的,而不是一味的站在教师这一层面来思考问题,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你的温度和你对他的关心,给学生心灵的支撑点,才能收获学生的爱戴。 2.2深厚的知识底蕴 教师在一方面就是为了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一棒接一棒,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因此,教师本身多具备的知识存储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的存储要渊博,涉及的范围要广,并且要求知识的准确性高,这样才能确保将正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2.3乐观的心态和坚定地毅力 教师除了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的信心。如今,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巨大的压力,要拥有乐观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磨难,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每一天。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挺起胸囊,勇敢的迎接挑战。做事情要坚持到底,不能急功近利,半途而废,在生活中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地向前靠近。 2.4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 主要我们热爱一件事情,将工作认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将美好的多,我们的效率也会更高,心态也会越来越好。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不急不躁,耐心地解答问题,让学生感觉到你的热量。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吸收着粉末,却将自己的光传递给学生。教师是需要奉献的职业,只有真诚的付出,才会得到学生的回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3.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首先,在知识的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的范围狭小,知识模糊等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针对这一问题,在接下来的大学两年里,要多看看本专业的书籍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疑难问题要积极的解决,不能不懂装懂;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也要了解一点,扩充自己的视野和知识存储。 再次,自己的教师技能方面的能力还不够。粉笔字需要不断加强。为此,每一星期至少要练两次粉笔字。还有讲课还没有形成风格,还在不断地探索中。要多多常是不同风格的讲课,找出适合自己的风格。站在讲台上还放不开,要多加强锻炼,各种活动积极参加,锻炼自己的胆量。 在教师的健全人格的养成方面还是可以的,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渐强化积极向上的人格,不断朝着教师的目标前进。 4.结语 在教师的道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我喜欢与学生打交道,喜欢学校里爽朗的笑声,喜欢那一个个青春的面貌,一颗颗充满激情的心,一个个远大的梦想。在校园里,回想着学生时代的自己,更看着自己学生的一步步成长,应该是我自己对大的喜悦。我会努力做好一名教师,为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准备着,为时刻进入教室准备着。 人民教师论文:做一名幸福的人民教师 摘 要:作为教师,有同行的鼓励,有爱的播种,有真诚的付出,虽然有点苦,但苦中有乐趣,可以体会到一名教师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幸福;爱;真诚 有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又苦又累,工资也不高,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从而对待工作也常常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有点苦,但其中的乐趣,让我们能够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也许单凭物质享受论,教师职业固然是清贫的,然而,选择了教师,也即选择了亲近君子、远离戚戚小人。另外,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归根结底源于心灵的安定与精神世界的丰富充实,由此观之,教师的幸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充盈。毫无疑问,无论你是年轻的教师,还是年长的教师,只要你不放弃幸福的权利,你就拥有自己的幸福;无论你是普通的教师,还是专家型的教师,只要你不放弃幸福的追求,你就拥有自己的幸福。 一、幸福来自同行的鼓励 1986年8月,我分配到马坝中心小学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育工作实践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一边努力地工作,一边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他们不仅对我的教学工作给予指导,还经常地鼓励我。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心指导下,我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所授学科在全乡统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几年以后,我走上了学校管理的工作岗位。在从事学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我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学校各项工作:首先制定并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自己带头执行,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我还兼任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我的工作日程里没有上班时间和休息时间之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有位教师曾对我说:“马坝小学有现在的成绩,你的功劳最大。”对同事的夸奖,我只是付之一笑。我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家长们的广泛赞誉,也获得了一些荣誉。 二、幸福源于爱的播种 2010年8月,马坝中心小学成为隶属横山中心小学管辖的一所村小学,我也成了马坝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承担五年级(1)班的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爱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我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 2011年2月,我离开了马坝小学,调到横山中心小学任本部校长。到任以后,我继续接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没想到我所接任的这个班级完全出乎我的想象:上课时,学生几乎没有一点规矩,我工作了二十多年了,还没有见过这样的班级。尽管是这样的一个班级,我并没有气馁,我要接受挑战,让班里的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对于这个班级,我同样是用一颗爱心来对待他们,努力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有了明显的成效。 三、幸福需要真诚的付出 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但注重知识的教学,更关注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尽管这个班级学生的成绩一度很差,但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讲文明、懂礼貌,班级卫生整洁,学生的整体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2012年4月13日,这是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我又调离了横山中心小学。下午第一节课课前,我到班里和学生道别,学生接受不了这一事实,都哭了……此情此景,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做个懂事的孩子,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说完,我满含眼泪离开了班级,离开了我可爱的学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愿每一个在教育之路上行走的人,能真心追求卓越,收获幸福! 人民教师论文:当好人民教师做民族振兴的奠基石 【摘要】作者抒发自己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做一个令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憧憬!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职责的神圣;其次,明确教育时代性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要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之中去;再次,竭尽全力学习本领,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第四,提高认知能力,投身社会实践,在把握规律中提高自己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而努力。 【关键词】十八大;教师;体会 党的十八大把一个充满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把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展示在世人面前。十八大响亮提出,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现代社会追求进步的青年,一个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作者将力求以十八大精神为进步动力,为将来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夯实基础。 一、学习十八大精神,明确职责的神圣 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教育部署时,开宗明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确教育工作的职责?教育是什么?学校应该干什么?教育事关社会风尚、社会稳定及民族未来。所谓教育,不过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交流活动,包括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品德、领悟生命内涵、规范意志行动等内容。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干什么?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平说: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学校的教育作用是靠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那么什么是教学?《现代教学论纲要》认为,现代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1]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即助推学生学习、点燃智慧、守护成长。帮其立人、立身、立命、立业。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必须经常思考三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上学?教师的价值究竟何在?学校为谁而存在? 学习十八大报告后,对这些问题豁然开朗,逐渐从混沌逐渐走向清晰。今天,作为学生,只有把自己从简单的知识堆积中解放出来,学会领悟生命内涵,养成良好习惯,促使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即提高学习力、表现力、创造力。有如此积淀,才能在成为教师的明天,为自己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蜡烛、船长和奠基人。 二、响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呼唤,积极投身改革实践 伴随科技进步带来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一大潮流:这不仅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需要;也是培育新型劳动力的需要;更是培育新型公民的需要。所以,改革浪潮波及全世界,欧美各国的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1983年,美国发表《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成为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运动兴起的标志。与此同时, 英国政府也颁布了战后最为重要的教育立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以推进全面的教育改革。日本也于1985-1987年相继发表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四个咨询报告。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为21世纪做准备”列为当前教育的两大战略优先之一;1994年,第44届世界教育大会上“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其讨论的主题之一。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韩国:金泳三上任后自称 “教育总统” 。世界各国纷至沓来的教育改革活动,显示出当前国际社会通过教育争夺人才的严峻形势。教育改革是现实发展状况的需要,是教育规律在新实践基础上的体现。 中国也同世界一样,教育改革正是基于中国实践和实现中国梦之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教育”的基本方向。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1)旺盛的社会需求同多样化的教育供给不足。(2)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适应新兴工业化和推进城镇化的需要。(3)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不适应提高就业和产业竞争力的需求,素质教育任重道远。(4)区域和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均衡,西部和农村地区教育比较薄弱。(5)教育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6)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对滞后,教育内部需要统筹协调。(7)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学习型社会建设存在不少困难等矛盾。基于现实问题和对各国教育发展经验的借鉴,十八大提出发展教育的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恰恰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2] 十八大发展教育的目标要求,使教育工作者明确了奋斗目标。作为共和国的青年,现代大学的研究生,必须先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和做人。即多读书,积淀雄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导师和学院布置的任务和工作,必须要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去做好;马克思讲,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难免有矛盾和利益纠纷,而国家提倡的和谐社会,既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更在于人和人的和谐,所以,今天作为学生,要培养包容的胸怀,以感恩之心对待师长和同学。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明天成为教师 ,也才能包容别人,以宽容地态度对待领导学生及同事。 三、竭尽全力,增强实力,努力实现中国梦 历史画卷昭告世人:教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教育人才应该符合社会需要。中国封建教育的特点:重文轻理,重礼好面,重官轻技。在科技都是奇巧淫技的理念下,技术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才有了“李约瑟难题”。封建教育的特点是与封建统治相适应的。我们现代教育作为基石的方向定位:道德、技术、方法及知识教育与思维训练。因为在全球化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大背景,需要复合型人才。 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我们作为当代研究生,应该顺应社会潮流,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为靠信仰立人、道德立身、技术立业的社会的有用人才。 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在弥留之际还为我国教育事业纠结。钱老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是现行教育制度,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他认为:“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钱学森之问”可谓言之谆谆,意之殷殷啊!如何告慰先辈英灵?如何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这是每个中华儿女必须回答的问题。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一流的教师。为此,我们必须要有挑战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能力。 第一,投身理论研究,提高认知能力。在和 “大家”与导师的交流中发展自己。跟着经典作家的脚印去思考,积极学习理论,提高专业水平,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依仗导师的教导和搀扶,创新理论,提升专业素质。 第二,投身教学研究,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作为未来教师,不仅要阅读、思考、积累理论知识,还需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两个转化:即实现知识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珍惜学校提供的一切教学平台和工作机会,认真对待,不断反思。为实现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人民满意的合格教师梦而积累教学经验。 第三,投身社会实践,在把握规律中充实自己。首先要学会生存。为此必须提升自己的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其次,积极投身改革洪流,把握社会主旋律,理解现阶段改革处于深水区的难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透析社会现象,辩证地解析社会矛盾,了解自己及其面临环境,并致力于在职业界和居住区发挥作用,充分发展自己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来行动。为发展教育、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人民教师论文:试谈新时代的人民教师 摘要: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因为 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角色,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品德进步的引路人。 关键词:教育为本;接班人;建设者;与时俱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总理在科教领导小组会上讲话的主旨内容。温总理把“教育”和“教师”摆在了重要而突出的位置,做为教师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光辉”不仅仅是因为奉献,更重要的是教师能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照亮别人前进的道路。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所以,教师是否称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正如总理所说的“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因为 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角色,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品德进步的引路人。 有了好的待遇,更应勤奋的工作。温总理还向教师提出了三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有远大理想的教师才会教育出有远大抱负的学生,兢兢业业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踏实的学风。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具有社会责任感,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遵纪守法,公正清廉,时刻注意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教师是传递人类文化的使者,又担当着推动和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重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在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传递优秀文化及社会价值观,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范,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和发展自己,在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上确定人生目标。“二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人先正己”,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立身正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由此我们可以说,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过程。传递文明,育人成长。爱学生,爱我所爱,奉献再多也无怨无悔;对学生负责,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三是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营造新的知识结构,要把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引入教学,教师不仅要拥有本学科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广博,还要瞄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必须具有学习、科研和创造的能力,要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敢于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勇于探索教书育人的新经验、新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汲取世界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活学活用。找到适应本国学生特点的优秀教育方式。 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必须具有改革意识。温总理在谈到教学改革问题时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当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孩子从几岁起就背起沉重的书包,从校门出来又走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回到家里还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家长的作业,每天走街串巷,昼夜不息,年复一年让学习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大大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由爱学到厌学,由厌学的弃学,近几年在中考、高考时学生弃考数量的增加就很说明问题。为此,国家应思考升学制度的改革,教师要注重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不能只让学生低头看题,不让学生抬头仰望星空。题要做,但要有选择的做,教师要把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范例推选给学生,不能把所有的复习资料全部推给学生,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常常是重复又重复,做了许多无用功,结果是该错的错,不该错的还是错。原因就是:学生做题的时候根本不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是否正确?有几种方法?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学生只知以完成老师的作业为最高目标。温总理在报告中谈到:“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与思要联系,知与行要统一。”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学与思相结合的道理,传承了几千年,我们怎么能把它忘掉呢?学会了的东西还要应用于实际,学会举一反三,变成一种可以享用一生的能力伴随学生终身学习。 试想一下,所有的学生都在低头做题,而且是不假思索的做一样的题,培养出一种思维模式的学生,学生的个性还会存在吗?没有个性怎么会有多样的人才?素质教育提倡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我们教师不应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应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造就学生人格力量的导师。我们面临着一群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只有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教师有针对性的利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方可引导学生的个性才华得到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总之,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塑造新时代教师的良好风范,做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教师! 人民教师论文:快乐教学 做一名快乐的人民教师 【摘要】 对大多数中职生来说,“数学成绩”是他们各科成绩中的重灾区,双基薄弱、兴趣淡化等现象普遍存在。他们被分数压得呼吸不畅、对前途理想失去信心。我们要让他们卸下包袱,品尝快乐的滋味才能改变现状。 【关键词】 快乐教学 兴趣 职业教育 创新理念 所谓“快乐教学”,就是老师快乐的教,让学生快乐的学。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自己带来疲倦。” “快乐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作法是:围绕教学大纲,挖掘快乐因素;巧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乐趣;文字画面结合,学生能看能听;开展游戏活动,组织各种竞赛;课堂内外结合,走向自然、融入社会。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语文上的谐音,讲授数学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深入备好课,对概念进行反复的理解,寻求通俗易懂且好记忆的方法,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向量的减法运算》时,减法法则:如果把两个向量的始点放在一起,则这两个向量的差是减向量的终点到被减向量的终点的向量。这条法则可简化为:首首相连,终点指向被减向量。利用语文上的谐音为“手手相连,尾指手”。这样复杂的概念就变得非常简单易记。 2、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讲授新知识 前段时间同学们都很喜欢打羽毛球。在412班讲到解三角形的应用时,我问:“同学们会打羽毛球吗?”大家都说“会!”那么我问同学们:“我们在杀球的时候,应当以多大的下压角度杀球,才不会撞网,同时也不会杀出端线。”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我开始顺利讲授解三角形。课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在打球的时候就在思考着解三角形。如何改进自己的杀球动作。这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3、模拟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乐趣 有了前期准备,学生对教师要呈现的知识产生了关注可能,课堂教学的空气不再凝固,教育环境不再是灰色的。但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必然要在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动脑筋。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对中职生是最适宜的,具有形象、生动、感性、直接、趣味等特点。它以“问题解决”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把问题置于现实场景中,赋予教学内容一定的实际意义。教师在操作中定位要准确,材质要厚实,可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片段一:集合概念的教学。在讲到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时,我说:“请个子高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这时同学们面面相觑,我又说:“身高超过1米7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这时有2位同学举起了手。在两次不同的说法中学习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片段二:解斜三角形(正弦、余弦公式)的教学。教师以“台风问题”引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并以“泰坦尼克”与冰川相撞事件进一步引出所学知识在航海领域的实际应用。 片段三:复利问题的教学。教师可安排如下例题:某顾客买一件价值为5000元的商品时,采用分期付款(月利息率为0.008)的方式,那么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的前提下,商店又提出了以下三种付款方式. 方式一:分3次还清,每4个月付一次。 方式二:分6次还清,每2个月付一次。 方式三:分12次还清,每1个月付一次。问哪种方式对消费者更划算。这样的例题很容易提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四:三角函数倍角公式的教学。对于缺少直观生活应用实例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虚拟情境。如:采用“由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表示一个密码,请学生破译倍角所表示的密码”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多用点心我们就能将自己的课堂点缀得丰富多彩。 (1)在全国电视歌手大赛中,为何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中的原由是什么?你是否想探寻个究竟? (2)我们经常见到商家进行商品打折活动,有的是买三赠一,有的是买四赠一;还有的情况是:在第一家商场的某种商品一律打七折,而另一定商场对同一商品则实行分层次优惠。如何购买最省钱,这其中的奥秘在何处,大家是否思考过? (3)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手机话费套餐,打几十送多少话费。与上个案例类似, 也是给出几个不同的选择,你又会进行怎样的选择呢?在选择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4)看电视有时听到这样的信息:在某一生态自然保护区中,金丝猴的数量大约1550只。这个数据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个问题之中应用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呢? (5)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年能够滴掉多少水呢?如何能获得这个数据呢? (6)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如何搭配坐车人数,选择何种车型,才能节省开支。 (7)如何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 (8)算一生中有多少时间在工作和学习中活着? 4、让学生自己动手,品尝快乐 作为教师我经常津津有味地讲着例题,同学们也津津有味的听,就好比我在有滋有味地吃着大餐,同学们有滋有味地看着听着,如果自己不亲自吃,那肚子是不会饱的。数学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他们正处于好动的时期,也是最天真,最活跃的时代。今天数学课将要讲授《椭圆的定义》,为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椭圆,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条线绳和两枚图钉。课堂上自己先在黑板上演示,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练习本上试试。全班学生都积极动手,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好奇:“这么简单的工具就可以画出这样复杂的图形?”。有些学生也在思索:“是否能用简单的工具来画双曲线和抛物线呢?”可见,数学课堂上,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多动手和多动脑。 5、鼓励学生善于走上讲台,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从各个方面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在我的数学课上,我经常鼓励学生主动上黑板做题,不管学生是否做对,我都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例如:经常上黑板的学生,我会说:“这次太粗心,下次继续努力。”对于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学生我说:“不错,比以前有进步,希望下次会做的更好。”这样,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和成功后的喜悦。 6、提升作业批改效率,实现自己专业化成长 从事教学工作,总要与学生、教材和作业打交道,这些资源实际上就是我专业成长所依托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忽视作业这一环节,尤其是作业批改记录,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见证。通过作业批改和审阅,我可以继续对学生实施教学指导,达到教与学进一步的统一,同时,作业批改记录也是反思自身教学的一面镜子。那么我是如何做作业批改记录的呢?其实和记日记差不多,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记录在成绩册上,内容可以有日期、作业收缴情况以及发现的难题的共性问题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刚开始尤其以互相抄袭较为严重,我把不同的错法分成不同的类,把错法相同的同学的学号划成一类。在365英语班教高等数学时,一开始同学们的数学作业不知如何下手,抄袭现象严重。我通过做作业批改记录,向同学们通报,在作业做得好的地方写一两句表扬的话语,让以前抄袭的同学不敢大胆抄袭,这样他也会更认真地去听老师讲,慢慢地消灭了抄袭现象。经过半个月的时间,365班的同学基本上已杜绝了作业抄袭,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上来了。同时,作为教师,我的作业批改水平也上来了,以前要花1个多小时才能看完的作业,现在只要十多二十分钟就能完成,而且我现在基本上可以通过作业看出谁是自己做的,谁是抄的甚至谁抄谁的我都能清清楚楚。如果发现学生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思路和做法,也可以记录下来,最后还可以记录作业书写整洁的学生名单,作为对学生表扬鼓励的依据。 7、密切结合专业,促进专业生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数学的基本运算能力、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等的训练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充分利用专业课的教育资源,优化数学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尤其在高考班教数学更应如此。例如: 片段一:英语专业的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很多符号和表达式中含有英文字母,我们可以将其用英语解释给同学们,便于理解和记忆。如,数列前n和用 表示,其中的S就是英语中的”sum”(总和)的第一个字母。还有排列组合中字母A和C就是英语里的”arrengement”(排列、安排)和”combination”(组合、结合)的第一个字母,等等。 片段二:建筑专业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把抛物线方程与拱形门的设计联系起来。利用测量面积的具体公式和近似方法,计算和解决专业学科中设计到的相关问题,可以通过让学生目测建筑物的高度,将三角知识融入课堂。 片段三:机电专业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教材内容的编排。可以将三角函数里振幅、周期、相位变换等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切割机里常用的切割原则等同三垂线定理等立体几何的知识联系起来。 还有其他各专业都可以与数学教学进行联系。 当然,教师工作确实辛苦,但乐在其中。就好比我们经常打羽毛球,一打就是几个小时,汗流浃背,但其乐融融。 总之,要让自己的课教得快乐,学生也学得快乐,我知道只有多花时间钻研教材,贴近生活,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也给我们教师一个健康快乐的自身成长的体验。 人民教师论文:当好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 摘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 关键词:成为优秀教师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真的做了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所有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家的生活状况极糟,父母离异、生活拮据,导致他失去家庭温暖,在其他同学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发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调整教育方法,与瞧不起他的同学谈话,告诉他们: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做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又多次与他谈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照顾、鼓励他。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来,无非是为了维护他那自卑和幼小的心灵。明白了这一点,我对他说:"老师不会因为一名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对他另眼相看,老师只在乎他是否真正学会做人,学到知识。让老师来帮助你,使你成为一个别人喜欢的孩子,好吗?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他有时还会犯些小错误,出点小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毕竟在改变自己,毕竟在不断的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二、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中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的教育,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教师在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应付了事,甚至课上传授了一些错误的知识,或作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而后又不肯拉下脸皮向学生认错,将错就错,最后损害的是教师的形象,是教师的威信。相反,若能知错就改,学生不但不会嘲笑你,而会更尊敬你,大大增强了你的威信。、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当班主任时,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力量。 垂范师德不是一朝之功,而是时时之事、处处之事。在公共汽车上,我常常给老弱病残者让座,虽说这件事小之又小,但我觉得它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代表的是教师的形象。如果教师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试问:教师尚且做不到,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学生呢? 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教师自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做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不正之风也在校园里蔓延,请客送礼蔚然成风;一年一度的评优活动,也不能得到很公平的对待,唯有利益最重,功利在教师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为了"一纸空文",更多的是拍马吹捧、拉关系;更有的教师心理不平衡,见异思迁,弃教跳槽的事时有发生;也有的教师,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喊起"课堂为温饱,家教奔小康"的口号。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不良影响,玷污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因此,面对窗外的灯红酒绿,教师更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无愧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决不能让一些不良风气玷污教师这片净土,影响学生纯洁心灵的塑造!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人民教师论文:人民教师应“童心”永驻 【摘要】教师应该拥有永恒的童心,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实现培养发展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关键词】人民教师;学生;童心 人民教师,社会给了我们诸多的美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辛勤的园丁”,还有人把我们比拟为“蜡烛”“春蚕”。古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有:“学高为师,德厚为范”。作为从事教师职业的我们,对此所感到的是欣慰和自豪。可有谁会探究过我们教师的“心”呢?作为教师的我们又深一层地反思过自己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学生们曾评价教师是“严父的脸,慈母的心”,此话不错。可我认为:人民教师最主要的应该是拥有一颗永恒的童心,才能使教学的生涯永葆青春活力。 童者,真也;青也。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们的“心”对教师来说是休戚相关的。教师面对的是一颗颗弱稚的心,引导是一颗颗纯真的心,安抚的是一颗颗有为的心,疗治的是一颗颗变曲的心……学生的成材正是在教师的热“心”感化下造就的啊。所以这其中不乏要我们能“以心换心”。人从哇哇坠地到白发苍颜,从呀呀学语到功名成就,从步履蹒跚到身担重任,这其间离不开父母的爱心,师长的关心及学生自我的恒“心”啊。 一粒种子,无论她怎样优良,如果没有良好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充足的养分,再加上精心的培植,是难以成材的。在给种子的养分和培植过程中。耕耘,浇灌,施肥,锄草的不正是教师的真心奉献吗?可以说未来在我们手中塑造,在我们手中开拓,教师之心不正是“真之所聚”“青之所凝”吗? 但是,教师要保持这颗“真”“青”之心难啊!随着车轮的推移,时代的进化,知识的老化,社会的演变,观念的守旧等不可抗拒自然法则的因素,都可能造成我们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和障碍, “代沟”就是这样形成的。教师的“老”化,会有意无意地拉开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心灵的火花是事业成就的火花,心灵的钥匙是开启蒙昧的钥匙”。作为老师来说,激不起学生心灵的火花,启不开学生的心灵能承载职业的重任吗? 几十年的教书生涯,转瞬而过,作为教师的我,难以忘记孩提时老师“小猫钓鱼”,“说谎的孩子”“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绘声绘色的讲述;忘不掉老师指导的“小金鱼”“拔萝卜” “孵小鸡”生动有趣的游戏……更何况如今自己是教师职业的从业者,我们能不懂激发童心火花的重要性吗? 学生对科学文化有着强烈的渴求之心,对未来人生的道路有着极强的探索和憧憬,对社会的发展充满着探寻和追求……我们不仅应是其学识上的良师,而且更应成为其人生旅程的益友。自己不具备一颗与之相通的“童真”的心,是不能搭通与之沟通的桥梁的。 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手段不停探索等,均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和面临的排战。学生独立性之强,自主性之高,求知欲之旺,思想性之活跃,这一切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呀!如果教师只能僵化地为学生设计出一条所谓“成材”的路,让我们机械地安排他们的上路,行得通吗?这符合教师应培养发展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吗?所以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心态除了是透明的,公正的,无私的之外,还应该是能做到与学生心贴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现在倡导的人本化教育,其根本点,就是达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能听取学生的建议,洞悉学生的心态;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几十岁还能与儿童写信交流;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能对学生达到“因材施教”,真正施行寓教于乐,就是他对学生有一颗真挚的爱心……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受到学生尊爱的教师,首要之点,就是心灵上要能与学生“泡”在一起。情感上和学生能“融”在一起,才能够“酿”出学生心灵深处的“酒”!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教师只有将自己的心态放入学生的同一心态,才能达到以心换心,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走近他们。我们都知道:学生委屈的泪滴里有伤痕,笑颜里有艰辛,眼神里有困惑,哭声中有倾泻,成功中有汗水……这一切,教师没有“童心”能窥视出吗? 教师应把自己的“童心”和学生的童心永远葆在一个“结”上。从教几十年,我与学生之间的交融是:百里杜鹃林中有我们的笑语,九洞天的幽深处有我们点燃的火把,油杉河谷中有我们野饮的灶台,梵净山岩石上有我们攀登的足迹,杉木河中有我们冲浪的水花,红枫湖畔有我们泛舟的桨声,黄果树瀑流中有我们浸湿的衣襟,篮球场上有我们拼抢的身影,联欢会上有我们“明天会更好”的歌喉,林荫道有我们倾心交流的话语,走廊上有我们探讨问题的握手……学生能将自己的欢乐、痛苦、悲伤、喜悦诉诸于我,我也能将人生的真谛用春风、雨露去滋润……我从教的经验就是使自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逢年岁节日,远在天涯海角的学生会发来的祝福短信,夜深人静时均能按到电话倾诉他们工作生活的衷肠,甚至能用网络沟通彼此的心迹……我深知桃李的芬芳,源于自己的汗水,学生的尊敬、我之童心。 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让自己能在讲坛上永葆青春活力,要能承载得起“教师”这个称谓,你除了要有父母般的关爱之心,要有良师的培育之心,要有对事业的忠诚之心外,你还应切记,永葆一颗童心的重要,无论你年龄多大,教龄多长,知识多丰厚,德望有多高。 人民教师论文:做学生楷模 当人民教师 摘 要:“作为教师应当甘做人梯”这句科学发展观的话,意蕴是十分深刻的,不但启示我们广大教师,要做得不在正而不是歪斜,学生才容易顺利地走过去,到达一个个预定的目标,而且还指出了教师在培养和造就人才的这个光辉道路上,担子是相当重的,不是轻而易举能够挑得起来的,还要无私地付出百倍及至千倍的努力,汗水会湿透衣衫的,即指导出如何做一个教师,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的问题。 关键词:学生楷模;人民教师;科学发展 “用笑容点亮孩子的心灵,用赞美预言孩子的成功”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我们应学习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用笑容点亮孩子心底的光辉,用赞美铺就孩子前行的道路,用智慧承托起孩子的幸福成长,用责任坚守着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 能否当好一个人民教师,关系到像小树苗或花苗的孩子们能否健康向上发展,能否长成一朵朵鲜艳的花儿及至一棵棵苍天大树的大问题;关系到我们的千秋万代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奋勇前进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祖国和人民所托付给我们的神圣使命,能否完成的重大问题,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是,孩子们已到了学校里了,那么,就是“有其师必有其生”了。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自勉自励,事事带头,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字经》里说得好,“子不教,父子过”。但是,孩子们已到了学校里了,那么,就是“生不教,师之过了”。教师不但要教学生文化知识,使其文化水平不断地得以提高,还是教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有思想道德修养,有社会觉悟的人;有奉献,有爱心的人;有团结互助精神的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的人,如此等等。要学生做到这些,教师高高在上,光靠教师耍嘴皮子说教,光靠教师指着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是不能够实现的。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身先士卒;教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臭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交朋友,才能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影响,才有了好作风,好行为,以后走到社会才有作用,才有贡献。 《论语?述而?》指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就应该有这样精神: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这是好师徒好师风的一种体现。从师以后,如果光靠自己从业的学校毕业后得来的那半桶水与那些养分,来浇灌和养殖花苗儿、树苗儿,那是远远东地不够的;在从业以后的更漫长的岁月里,要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水分、养分更充足。《论语?泰伯》说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说,学习好象追赶什么似的,总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被甩掉。这是多么勤奋,多么有进取心啊!教师一定要有这种上进心。有了这种上进心地去学习,汲取了“多多益善”的知识的水分与养分,用来浇灌,用来养殖,才能够花苗儿、树苗儿茁壮地成长,成为一朵朵鲜艳的花朵和一棵棵苍天大树。目前,在农村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生源尤其是边远农村的生源,愈来愈减少,底子亦愈来愈不好,更需要战斗在农村一线的教师发扬“诲人不倦”的精神,就是要有那种对学生不厌烦的,教新知识的同时给予认真细致地补缺补漏,甚至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放弃自己的休息日给其义务加班加点,使其能够“笨鸟先飞”!在教师这样的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勤学苦教的同时,其实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使他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对他们的以后的做事做人有百利而无一弊。 如果说教师是铸造人才的人,那么教师自己就是铸造人才的模型。模型应当是坚固而不应当是松散的,应当是漂亮的而不应当是丑陋的,应当是优质的而不应当是劣质的。 胡总书记的“作为教师应当甘做人梯”这句科学发展观的话,意蕴是十分深刻的,不但启示我们广大教师,要做得不在正而不是歪斜,学生才容易顺利地走过去,到达一个个预定的目标,而且还指出了教师在培养和造就人才的这个光辉道路上,担子是相当重的,不是轻而易举能够挑得起来的,还要无私地付出百倍及至千倍的努力,汗水会湿透衣衫的,即指导出如何做一个教师,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的问题。 愿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都能够,做学生楷模,当人民教师。 人民教师论文:浅谈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的竞争与其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归根到底要靠教育。面对教育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是一项新的尝试,对于教师同样也是一场挑战,当代人民教师都是从旧课程走过来的,面对"新课改"下的教育,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自己也要重新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学内容,理解"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老师的责任可谓任重而道远。本人就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理念;素质;定位 21世纪的中国社会,知识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显然,原来旧的教育体系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高中教育就应当注重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所以面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对于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而言,课改不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它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能都提出来新要求,同时教师也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 1.新课改下教师的素质的提升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决定教育工作优劣的是教师的素质。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自我培养和社会实践的锻炼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当代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二是能力素质,三是身体素质。要做好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努力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势在必行的一步。 在知识储备方面,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广而博,一专多能,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深厚的文化素养;而且不仅要努力学习传统知识,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吸收新的文化,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这样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们的生活,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是什么,最后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能力素质方面,教师必须具有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当然老师也需要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传道授业不仅是一项伟大的脑力工程,更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工作,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我们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2.新课改下教师教育理念要转变 对于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所以仅仅抓好教师素质这块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们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理念指导行为,而教师的行为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构成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技术要发生根本改变或提高,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技术。只有牢牢地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1)我们要树立回归生活的生态观;(2)坚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来教"的新教材观;(3)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学生观;(4)新型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观;(5)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观。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回归生活的生态观,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用生活化的形式表达,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同时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统一。明白课程是一个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的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还应该树立教学相长的新教学观,认识到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授受的过程,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诱导,既是共同创造乐趣的过程,也是共同体验艰辛的过程。 3.新课改下教师的定位 教学,教的目的是学,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同时教也是为了不教。即作为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应该由以前的老师"教"转变为让学生"学",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下的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学生,老师应该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在传统教育看来,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老师是管理者,而教材是绝对的权威主义,在学生培养上倾向精英主义,但是在新课改下,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引导者,学生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老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育是一项伟大事业,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不断地输送优秀的人才,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做好教育工作就是为国家发展打好基础,国家在发展、在繁荣,随之我们的教育也要不断地更新。作为教师,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可谓任重而道远,面对教育发展之新课改,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我们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地走进新课改的世界,同时我们要敢于做新课改下的弄潮儿,不断地去探索与创新。 人民教师论文:谈谈人民教师之魂“师德”的建设 【摘 要】合格的教师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体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逐渐转型的今天,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怎样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值得每个教师去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转变观念;服务学生;做合格教师 教师是一种光辉而伟大的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从教师的社会功用来讲,教师是伟大的、光荣的。今天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它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既为教师指出了奋斗的方向和努力的空间,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身为教师,笔者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争取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同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和思考,学生的知识也不可能全部由教师授予。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共同成长,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探索。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管制的对象,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受到尊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人认为要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要求学生乖乖地接受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只有乖巧、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对调皮违纪的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侮辱其人格尊严,利用各种手段逼迫他们听话,这种观念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这只是教师维护“师道尊严”的一种方式,不会有好的效果,它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奴性”,使其成为心理不健康,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事实上,调皮违纪的学生多数是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学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他们需要帮助,这正是教师要努力去做好的工作。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创新,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利用这种机会去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使其健康成长。 此外,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长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不能用统一标准衡量学生,更不能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只要他努力了就行,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第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许多人认为:“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升学、找工作。随着国家用人制度的改革,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依然回到农村,找不到“工作”(吃财政饭的工作),于是人们就认为读书无用,以其花那么多钱读高中、上大学,不如早点回家找事做。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许多学生及家长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家长说:“初中毕业就回家吧!”学生说:“反正我不参加中考,学与不学都一样!”在有的农村中学,中考参考率仅为30%左右,每个班都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厌学情绪严重,甚至经常逃学、抽烟、赌博、偷盗、打架闹事等,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错误的人才观导致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归根结底是教会学生做人。爱因斯坦也说过:“当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可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及做事的态度和方法,而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找工作,笔者常给学生讲:“一个人可以不读大学,没有工作,但他不可以不做人、不生活。一个人只有通过受教育,才能开阔视野,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只要你在某一方面做得出色,你就是人才。” 教师不仅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还要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从而指导他们明确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身的价值。 2 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为学生服务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教育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到“三全”、“三爱”、“三让”、“做一个光荣合格的人民教师”,这就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奋斗的目标,这一目标是没有止境的,它足以让教师奋斗终身。教师要不断学习,经常冷静地反省、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促使自己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心理品质等方面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笔者认为只要自己用心去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此外,要关心爱护学生,使自己正确的观念和高尚的师德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自我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他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做事易走极端,这种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矛盾和冲突常常使他们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这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因此教师必须诚心实意地关心、帮助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及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他们,使他们安全快乐地度过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这既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教师可以从中受到锻炼,得到快乐,同时这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时代在发展,今天的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新的挑战,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胆尝试和创新,使自己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争取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人民教师论文:把握师德精髓,做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要想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就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讲求职业道德。 【关键词】师德 职业道德 今年参加国培学习,我“贪婪”地吸收课程中的精华,她滋养着我,伴我在教育园里耕耘,我深信这片神圣的热土会开出更绚丽的花朵。特别是师德修养这一章节,我百看不厌,百听不烦,因为,我们从事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我们应该具备有别于其他工作的人群,在进一步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实施科学兴国战略的今天,作为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把握教师职业道德精髓,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的体会。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师德是我们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比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很难以严格的时空划分,即很难准确量化,育人更是一项“重脑力”工作,短时间内难以奏效,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奉献精神。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演变 师德具有丰富的内容,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教育实践的结晶。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韩愈则倡导“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师职业要求,这些宝贵的师德遗产成为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被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今天,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对我们的根本信念、主要职责、基本态度、作风、仪表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表述,而“责任”和“爱”是永恒不变的关键词。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含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核心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守的准则。 (一)爱岗敬业的精神实质 爱岗敬业是教师与职业之间相互的道德规范。我们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立志于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钻研业务的精神,这是我们的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它要求我们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就做不好教育。我们要永葆敬业精神,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关爱学生的精神实质 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促进,离开了爱,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我记得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他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老师。”诚然。高尚纯洁的师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有了它,我们就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也就乐于接受教诲,当然教育教学的效果会更好了。 (三)为人师表的精神实质 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我们言传身教,以身立教。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性作为榜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们必须在各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凡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必须先做到。中小学生正是世界观、品德、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我们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深处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如丝丝春雨流入学生的心田,因此,我们特别要注重身教,为学生树立正面的前进旗帜,身教重于言传。在个人品格方面,我们应该具有无私、善良、言行一致、城实、正直、宽宏、谦虚、守秩序等美德。在治学精神方面,我们应该具有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文明习惯方面,我们更要有“五讲”“四美”的美德,用行动感化学生。 (四)教师师德之精髓――博爱 所谓博爱,对于教师而言,简单说就是对学生普遍的爱。这种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带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带有偏见,不能带有歧视,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要一视同仁的对待。老师需要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要是朋友关系,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乃至生活中的成长烦恼。 总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我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素质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灵魂的塑造和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教育之本在于育人,育人之本在于育德。我们只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自省修炼,不断的追求提高,不断的完善升华,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 人民教师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关爱学生、努力钻研、敢于实践、善于学习、善于反思、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会适应时代的发展,才会成为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优秀人民教师。 【关键词】教师;师德;专业知识;实践;反思;创新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那么,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教师呢?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关爱学生、业务能力强、敢于实践、善于反思、富有创新精神、适应时展的创新型教师。 一、 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教师的地位、作用、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实我觉得应该将”身正为范“放在”学高为师”的前面。一位哲人说过:“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却无法补偿”。没有崇高的师德,哪怕再高的学历和知识也是不够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教师的思想、言行、着装等就像一本立体教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如果教师能使自己的修养真正达到为人师表的地步,那学生就会“不令而行”。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要教书,必须先做人。 二、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关爱、尊重每一名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对学生要严慈相济,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时要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有位名人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拥有厚实的专业功底对教师站稳讲台是何等重要!“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教学中游刃有余、高屋建瓴。何况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终身学习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当今时代,知识在一天天升值,学习一天比一天更重要。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一个教师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 五、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四大专业能力 1、了解学生的能力;2、处理教材的能力;3、课堂教学能力;4、协调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能力。其中,课堂教学能力至关重要。肚子里有货但倒不出的“茶壶型”教师已经不再受欢迎,他们或许专业知识很牢固,专业能力很强,但他们却无法教会学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如果说知识是“金子”,那么学习方法就是“点金术”。可见教给学生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尤其是当今时代,教师和学生同时步入信息社会,电视、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等多种获得知识的渠道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演员”,教师必须由“演员”转换为“导演”。新的课程需要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助的舞台。总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充满智慧”;“把世界引进教室,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 六、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敢于实践和善于反思 有人说,只有下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教师何尝不是如此,教学实践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显得特别重要。从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行为滞后于理念。对于新课程的理念,中小学教师大多已经耳熟能详,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已经成为教师认知并认可的话语,但是与这种理念相匹配的行为尚未成型,行为与理念脱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和反思。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每日反思,就会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七、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技术时代,一个普通人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非常便捷地获得丰富的信息。例如《全唐诗》可以储进一张光盘,只要你愿意查阅其中的任何一类诗句皆可立即调出来,但是,如果要写一句新诗句,那便是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创新远比怎样获得信息和怎样管理信息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现代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者,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为此大力倡导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无私奉献,真正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真心去交流,用诚心去感悟,用爱心去管理,用细心去呵护,努力钻研、敢于实践、善于反思、不断创新,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一定会成为学生喜爱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训教学创新实践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运转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 科学的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训教学中,准确和灵活地运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可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专业实训的认知程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但在实际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没有根据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调整,而是按照财务管理学教材来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体系偏离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财务管理职业敏感性差、专业判断力弱,实际财务管理的实践能力仅限于会计操作技能,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无法适应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 2、实训课程教学方式不切实际 实训教学环节目前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践环节的授课方式一般采用老师讲解、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到校外的各类单位进行实习,包括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内实践教学方面,实训的内容更多地偏向于会计或是经济金融类,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内容涉及极少,即便涉及到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内容,但实训资料的素材普遍缺乏“真实感”,内容更多地偏向于验证性实验,过于“书本化”,实训过程也仅仅是在已经设定好的程序基础上的数据验证,显然这种“实验”与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实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校外实训教学方面,实训效果难于实现“使学生感受企业理财环境,参与或协助企业财务筹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有些校外实训的环境也不理想,往往会出现一二十学生挤在同一单位实习的情况,使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未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均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特色。 3、实训教材以及相应教学软件与理论教学不配套 由于各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不同,其设置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也不一样,使用的实训教材有差异,各实训教材对于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范畴划分不明晰。如有些实训教材的教学内容较为零乱,与理论教学未能实现很好衔接;有些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更多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为出发点,未能充分围绕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体设置整个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还有些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受学术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深刻影响,在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的教学研究。另外,通过对与会计、财务管理有关的实训软件进行调研,大部分财会类的实训软件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的实训,如财务会计、税务、审计的各种实训软件,针对财务管理的实训软件比较少,即使有些软件名义上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训,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中真正运用到财务管理知识的比较少,这也是造成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好的一个原因。 4、实训教学指导教师缺乏,实训效果欠佳 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实践教学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本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能否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因此,要培养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就需要“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甚至有相当部分老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对一些细节不甚了解,由于没有实践经验,指导实训课的效果也不甚理想。从企业到学校的这类老师,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教学方法欠缺,以致教学质量不甚理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甚至指导实践教学呈现“虚拟化”状况,流于形式。 二、财务管理学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1、注重对学生实训认知意识的培养 高校要提高对实训教学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实训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把实训的理念纳入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之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对实训的认知意识,学生才能了解教学目的,跟着教师的授课节奏参与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强化学生们参与实训的意识培养:首先,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入学教育。为加深新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初步认知和理解,新生入学时,由专业负责人介绍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计划,为新生详细介绍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和理念,为新生未来四年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其次,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社会调查。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学生分组由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融入各种现实场景,亲身感受企业的各类财务管理工作,从宏观层面对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账务处理有所认知,使学生会产生许多深刻的感性认识,带着问题再去进行未来的专业课学习,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加强对学生校内实训阶段的指导教育 开展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活动是实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职业观点、技术观点角度来设计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内容,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掌握财务数据的处理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财务事项、分析财务报告、应用财务政策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确定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训教学环节,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时代需要,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成教学系统。针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设计相应的“投资实践模块化”、“融资实践模块”、“资本运营模块”、“现金流量管理与计量模块”等几大实践教学模块化内容,对于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选择以“实践性、实用性”为标准进行模块集成。其次,在模拟实验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来制定科学的学习流程,制定出多个不同板块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板块。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在实验基地中进行,也可以采取举行全校性的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活动方式,如每年一次的财务报告分析大赛。 3、强化实训教材和实训教学软件的针对性修订与研制开发 适当的实训教材和针对性极强的实训教学软件是实训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载体,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效果,首先,在编写实训教材时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财务管理的流程编写,站在企业最高决策层、站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制度规范与决策督导进行编辑,甚至可以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具体建设,起到具体指导作用,而不直接涉及各种理论叙述,造成实训教材更多停留于文字或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或办法,呈现出“虚渺化”之态势,难以保证这些实习实训的有效运行,更谈不上借助此平台实施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其次,编制切合实际的实训软件。以管理单元和组织单元作为单位元素,设置组织单元属性维护,清楚各个业务属性的含义以及联系,利用EAS软件对基础资料的辅助数据录入和总账业务系统操作,最后利用网络化形式将各实训单元“集结”起来,对实习实训全过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而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4、提高实训教学专业教师技能水准 目前各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显然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已成为提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之一。首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岗位培训、创新职中培训新模式与新内容,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等,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岗位培训,自觉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各高校在组织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其次,利用寒暑假展开专业社会实践,以企业实习作为一种“亲验式”实践性教学体系构成,不仅可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强化教师的专业意识、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参加企业岗位实践,还能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融合,从而提高其指导学生今后独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并为其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综合素质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平台和为学生创造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重要载体。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能力的培养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改变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培养机制,在企业和社会实践中提高认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学校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提高教学和培育人才的质量。 作者:宋保胜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初探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情况,分析了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J为,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撰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探讨了关键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有意义的对策建议。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出现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下滑的现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尤为严重,出现了内容抄袭空洞、语言表达不顺畅、创新不足、答辩流于形式等很多问题。现以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2届至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如表1)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1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五届论文成绩中,优秀率在逐年大幅度下降,由15.83%降到3.06%,而良好率、中等率和及格率都在增长,这就说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在下降,而这一结论也和目前其他同类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堪忧。本文选取了黄山学院2016届98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论文的选题、论文的撰写等维度进行了分析。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在进行选题的时候,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涉及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在对黄山学院2016届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汇总分析中发现以下问题:一是选题范围太宽。此次调查的98份论文选题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涉及到了国内外经济管理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营改增、创新创业背景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相关问题的探讨,此类选题在论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最大缺陷是选题理论性过于强,很难与实际相结合,比如论文带有“我国”、“中国”、“上市公司”字样的就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论文也没有实例说明,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就很难把控,很难抓住重点,论述只能泛泛而言,内容缺少深度。通过调查发现,也有一部分选用的是实践性选题,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论述,而实践性选题必须通过实践调查、搜集一手资料才能写出质量比较高的论文,但是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评价发现,实践调查所得资料有限,只能选用网络和书本上的案例,对案例的分析也是搬用已有的观点,这样就缺乏创新性。二是选题缺乏主动性。2016届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上是老师拟定选题,学生进行选择,这样虽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培养不出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选题其实就是学生思考的开始,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选题阶段多下工夫,就可以对论文写作过程有全局性的把握,论文任务也可以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 2、论文撰写过程中的问题 (1)形式上,论文的形式要求是对论文的结构框架、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方面所作的要求。虽然在论文结构上,因为有指导教师把关,一般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出现了引用格式不规范、数量不够、引用的文献和论文选题不相关等问题;在语言的表述上出现了大量的语句不通,段落和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语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此外,由于在撰写财务管理专业的论文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会绘制大量的数据表格,但是表格形式五花八门,不能按照要求进行绘制。 (2)内容上,在对98份本科毕业论文仔细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首先逻辑性不强,比如在论文中引用案例说明的,案例本身和论文阐述的论点没有很大的相关性,得出的结果也未必是建立在对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次存在大量的抄袭,目前各个高校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开设和毕业论文相关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在写论文之前很少甚至没有阅读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所以在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写作技巧上有很大的欠缺,他们为了尽快地完成论文,也不进行实践调研,大量引用他人的知识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东拼西凑完成论文。 三、影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在对98名论文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因素 (1)学生重视度不高。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此时所有课程都已经结束,学生也已经离校去找工作、毕业实习或是准备研究生考试,毕业论文被认为无关紧要。在对这98名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就行了,学分肯定能拿到。这些学生认为找工作也不需要查看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不重视论文写作。只有个别少数同学认为毕业论文还是比较重要的,是对自己大学专业能力学习成果的体现,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2)学生分析、研究及阐述能力比较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是不一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面向具体专业实务操作的能力,比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主要是为将来能够走上实务操作岗位做好准备,所以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突出专业实务性和强化动手能力,而在分析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就比较薄弱。这就必然使得该类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上的能力不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较弱、归纳总结和文字组织能力较差、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偏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论文写作的能力,从而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2、指导教师因素 首先,根据调查,此次作为研究对象的98名毕业生,他们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多数都是由指导教师提供,然后由学生进行选择。教师提供的选题往往会受到教师个人知识水平和研究经历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选题存在范围比较宽泛、内容较为陈旧、理论性太强等问题。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都比较多,基本上都超过15人以上,这样教师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论文指导工作。一般而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包括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任务书的下达、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进行开题、初稿修改、中期检查、二稿修改直至论文定稿、答辩前指导、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资料整理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工作量不言而喻,而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本来教学工作就比较繁重,科研任务也比较多,再加上如此多数量的论文指导工作量,这就使得论文指导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指导教师为了应付论文检查,往往重视的是论文的表面形式是否规范,比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等,恰恰忽略了论文核心的内容。 3、学校管理及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考核主要是通过答辩进行。由于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面临实习和就业,许多学校对论文答辩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论文写作的结构形式没有问题,答辩就基本通过,就算第一次答辩不通过,在二辩过程中肯定能够通过,在这种环境下,就使得许多学生以就业实习为借口更加不重视论文的写作,从而影响论文的质量。 四、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 实践调研论文不是调研报告,是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和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真相,形成自己的认识或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有实践的过程,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具体的实践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地去完成实践调研论文。其次还可以把毕业实习报告的部分内容并入到实践调研论文里来,做到一举两得,大大地减轻学生的写作难度。此外通过实践调研论文的撰写,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财务问题,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改变写毕业论文基本流于形式的现状,另一方面还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2、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 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首先在论文选题上,就可以将论文选题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是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其外延进行的一次研究性工作,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汇总,所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就可以有意识的去考虑论文选题方向,不用等到最后一年再来仓促地选择。其次我们可以将论文写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比如:可以在专业方向和学科平台上进行一些关于某个知识点和研究方法的小论文撰写,提前进行论文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论文写作的直观感觉。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论文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比如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尽可能和毕业实习挂钩,毕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进入到基层单位了解情况,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为我们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写作素材,有实践基础的论文写出来就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创新性很强,内容不会空泛、不会东拼西凑。 3、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应该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去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这对检验和提高论文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维护老师和学生的学术操守,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对论文质量的评价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从选题质量、写作质量和答辩质量对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评价。首先是选题方面,可以从选题的范围和内容评价该选题符不符合专业方向、能否反映专业当前热点、学生能否驾驭、有没有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其次是写作质量方面,可以从论文结构、论文逻辑、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和格式进行评价,考察论文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明确、论据逻辑性强不强、写作方式运用是否得当、格式是否正确等。最后是答辩过程。答辩情况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还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答q可以从内容表述及问题回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增加论文淘汰率,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原则,对那些不重视论文撰写的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基于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目前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考核教师轻管理学生的阶段,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有限。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基于过程控制理论提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成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筛选指导教师、选题开题、制订任务书、撰写与指导过程、中期检查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和成绩评定程序。 关键词: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理念起源于理工科实验室。但是,理工类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方式,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一致性。经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去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就成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一个最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是其他课程无法完全替代的,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状况以及质量监控问题,是推进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与问题 自2011年起,全国高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了本科教学工程,推动了本科教学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形式趋于完备,但是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效果低于预期。2012年5月7日、8日,《光明日报》连续刊发两篇文章,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为题进行了讨论。舆论的导向开始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改革。许多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问题(邵军,2012;魏琦,2013)。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高校毕业论文一般按照“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递交、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定”五部分逐一进行。与之前相比,毕业论文的程序化管理已经规范。但是,何玲、王西平等(2014)认为毕业论文集中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完善,对毕业论文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监控不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厉敏萍、熊璋琳(2013)也提出近年来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不断下滑。经过前期改革之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时间进度控制。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多集中于第八学期找工作,而毕业论文的撰写也主要于第八学期进行,时间上的冲突使得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难以按照学校制定的任务书来执行,毕业生的精力大多集中于找工作,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指导教师很难强制要求学生,致使时间进度方面的控制效果不好。 2.毕业论文内容。毕业论文的内容大多由指导教师拟定,所拟定的课题可能偏重理论,不能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对于论文的内容缺乏双向选择,学生可能对毕业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于所研究的内容只停留于理论形式上,缺乏实际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等,致使撰写出的毕业论文内容空洞,这是对毕业论文内容方面控制的漏洞。 3.毕业论文抄袭。由于学生自主择业与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冲突,同时其对毕业论文内容也缺乏了解或兴趣,致使毕业论文存在大量抄袭的情况。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开展了毕业论文工作,但是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依然严重。而学校或指导教师又难于进行严格的检查和严重的惩处,致使毕业论文的质量大幅度下降。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分析。 1.问题解释。在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参与的三方主体均有相应的责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也分为三方面原因:学生原因、教师原因、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学生自身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由于近年来全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致使生源平均质量有所下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不同,一些学生理论分析能力较差,文献资料搜索能力较差,专业性水平低,联系实际能力薄弱。二是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恰好处在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出国期间,致使学生所投入的精力不多,应付了事。三是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生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仅仅是毕业前的一项任务,其重要性和找工作无法相比,甚至远不及一门理论课程重要。近年来,企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撰写财经文章的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日益重视,财务管理毕业生到了单位才发现其专业分析能力、洞察能力的不足,工作中的需求反过来促使毕业生意识到毕业论文是理论通向实践的一座桥梁。 其次是教师方面。一是教师指导任务过重。由于扩招导致学生大量增多,而各高校由于岗位限制,教师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导致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有限的精力无法和繁重的指导工作相协调。二是指导教师不重视。指导教师本身可能科研压力较大,或者是本身责任心有限,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三是指导教师提供的论文选题有限。一个指导教师关注的专业领域毕竟有限,相应地提供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的需求可能出现偏差。在选择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从中随便选择一个题目,无法激发学生的撰写兴趣,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升。 最后是教育管理方面。一是毕业论文的时间设置不太合理。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要求学生系统地完成选题、查找文献、搜集数据、撰写论文等工作,时间较短,难以实现毕业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比较松懈。学校方面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和监控的力度也不足,缺乏过程控制,只注重最终结果,论文撰写的过程流于形式,缺乏中间监管,最终使论文内容出现偏差或其他问题而不能进行修改或弥补。 2.问题思考。尽管影响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三方主体均有责任,但是通过对于学生的调查和座谈,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两个方面: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 (1)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囿于传统毕业论文的认知习惯,财务管理专业把“毕业论文”定位于写一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导致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单一。由于毕业论文与实际联系薄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较短,专业性水平较低,大多数研究不出新的成果。因此学生对于毕业论文所研究的课题不感兴趣或了解甚少,精力投入不足,仅仅是对前人的想法进行总结,进行“剪刀+浆糊”式的复制,失去了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设计初衷。未来不妨调整“毕业论文”为“毕业设计”,为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构建一个大的平台,可以融入更多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节。例如,可以在学生入学后,分配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撰写文献综述,四年期间分阶段逐步完善,大四时作为毕业成果上交。也可以增加案例分析,由专业教师指导整理某一方面的经典案例,使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有深刻认识。 (2)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只是为其质量提升提供了一个充分条件,而要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需要最后的监管作为必要条件。在就业考核的压力下,相当多的高校在毕业论文环节对就业工作进行了让步。虽然实行了弹性学分制,但是鲜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而被延长学业。一届学生由于滥竽充数、浑水摸鱼而蒙混过关,会通过学生之间届届相传,以至于学生之间达成共识,只要工作确定了,学校并不会因为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做出处分。恶性循环不仅没有被遏制,影响反而扩大化。高校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就业率指标导向下,相对于庞大的需要就业的“分母”,鲜有高校愿意主动去缩减本就在逐年下降的“分子”。在短期的、功利性的就业率评价指标的约束下,高校如何强化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二、国内部分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过程控制 源于社会的压力和自我提升的动力,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国内部分高校尝试进行了相关改革。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新出台的《学籍管理规定》和《素质学分制暂行规定》新政策规定,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大三开题并开始搜集资料,大四上学期要完成初稿的撰写,大四下学期进行结题答辩。该方案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学校、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论文写作需要制定更加详细、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否则也难有所成效。杭州师范大学日语系2010年开始实施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教改项目,对人才培养学业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这个项目的内容主要为:设立论文和非论文两个可选项,即学生可选择写论文,也可选择不写论文。选择不写论文的学生可选择冲抵形式及可量化的指标;选择写论文的,系里优化和简化论文文件名目,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和教师的精力提高论文质量。该方案找出了一条较现在唯一以论文来检验学习成果、进行学业评价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本科提出构建“以论文撰写阶段为时间维,以监控内容为层次维,以监控手段为方法维”的三维并存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系统。该方案把社会实践融入到三个维度,要求所有的学生均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确定论文题目。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基于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总体原则,提出了调研型毕业论文的要求。经管学部实施的调研型论文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性论文。调研型毕业论文不是调研报告,而是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仔细研究,分析事实真相,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材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北京工业大学实施“四维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四维”即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课程与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监控四个维度;“一体”是指由“四维”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审核评估,构建了学校毕设(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本科毕业论文运行模式的改革,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指导教师、学校软硬件环境、管理水平等多个环节。总体来看,各个高校不同的做法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启迪。 三、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质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呈现下滑趋势,甚至引起了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相关争论(黄春梅,2007;时伟,2010),自然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对关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者赞同将过程控制理论融入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付晓茹(2013)提出将全面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上去,从选题、中期到最终的答辩,学生、教师、学校的职能部分在整个阶段都参与到其中,只要各尽职责,在各个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相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即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做好从开始毕业论文形式设计到最终组织毕业论文答辩以及成绩评定监管的每一环节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目前各高校采用较多的过程管理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设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由学校成立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学院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制定出契合本科教学要求的《毕业论文手册》,详细规定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组织领导、过程控制、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以及成绩评定,使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保证。 (二)严格筛选指导教师。选择指导教师有三点要求,一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二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三是要有责任心,善于因材施教,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偏多,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指导都比较少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毕业论文形式,把集中的、繁杂的毕业论文工作逐步分散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三)科学规范选题开题。在学生选题之前,由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的候选题目,院系初步筛选确定。候选题目应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及研究价值,题目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候选题目应该持续更新,避免题目陈旧,结合本系本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最终确定出每个指导教师的候选题目,供学生选择。尽量规避多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最终成果有太多交叉的现象。题目选定后,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课题来源、所要达到的目标、论文思路、模型建立等方面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对学生选定题目的初步把关,是看学生对于该题目的理解程度,是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开题管理,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初把关。 (四)师生有序完成任务书。毕业论文任务书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规划,也是指导教师指导内容的详实体现。任务书的工作量与难度应该适中,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任务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具体的规定,内容包括:文献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进度要求、主要参考文献等等。根据时间和任务进度,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分阶段完成任务书。任务书一经制定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更改,有特殊原因需要更改的应向院系进行报告,院系同意后才可更改。 (五)组织中期检查,加强过程控制。应加强过程控制,进行中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中期检查着重检查指导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是否存在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否充足,学生的毕业论文进展是否达到了任务书的要求,学生的态度是否端正,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存在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不定期检查大多集中于毕业论文的中后期,抽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对于进度缓慢的学生院系给予督促,要求其配合指导教师及时追上进度,学校院系也要组织专家对最终毕业论文成果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各专家写出评估意见,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以便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六)规范答辩程序,科学评定成绩。严格审查答辩资格,毕业论文完成后先交由指导教师审查判定,再在成立的论文小组中选出任意两位对该论文进行盲评,最后交由答辩论文小组进行最终评判。若三次评判都认定该学生具有答辩资格,则可以进行答辩。对于没有答辩资格或是论文没有按照进度完成的学生延迟答辩。各系应成立由5―7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其中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答辩委员会的主席,答辩过程中由答辩秘书对答辩过程做详细记录。对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给出平时成绩,占毕业论文总成绩的10%,结合指导教师的评阅成绩、盲评的评阅成绩以及答辩委员会的评阅成绩,分别占比30%、20%、40%给出总成绩。 四、基于过程控制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管理方面、教师方面以及学生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各责任主体也应基于过程控制理论,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积极参与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与提升工作环节。 (一)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创新。高校应该允许毕业论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既可以体现为毕业论文,也可以体现为调查报告,或者体现为国家与省级的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允许学院适度提前组织毕业论文,延伸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给学生预留出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筹备项目的时间。指导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明确毕业论文与组织课堂教育同等重要。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尽早与学生确立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分析与选择辅导。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提供多样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满足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同时,指导教师主观上要重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按照毕业论文的进度要求,及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和帮助。 (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高校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开发设计网络平台,各个相关责任人按照进度及时登记相关工作,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审批指导,通过数据记录监管毕业设计的过程。高校在开题报告后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检查,中期查看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按照内容任务书的进度要求进行,是否出现未按进度要求完成的情况,答辩前对完成后的毕业论文进行。同时,高校应该更重视人才的质量培养,答辩后按照一定比例抽查毕业论文成果,严格把关。教师针对不同的论文组织形式,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要求,上报院系相关部门。在后续指导中,严格按照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求学生。同时,根据不同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进度要求,配合学校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毕业论文能够提高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对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因此,学生应该在思想上重新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选取恰当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结合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规范和进度要求,协调安排找工作与撰写论文的时间。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大工程观引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契机 近年来,我国本科教育大多是定位在应用型上的,其任务是向社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但目前输送的是大都要经过社会“再加工”的“半成品”,想成为“产成品”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究其原因是我国本科教育重学术轻实践、教学与实际脱节,虽然知道症结所在,但要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又难以找到突破口。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充分考虑到该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要,开创性地主张将大工程观融入到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这是一次将工程教育模式融入到我国管理学科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模式中的有益尝试。 一、大工程观概述 (一)大工程观内涵 大工程观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完善的工程概念,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新型教育理念。20世纪40年代前,美国工程教育采用“技术模式”,侧重掌握单一专业技术知识,重视工程经验和工艺技能。但随着工程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工程教育开始越来越强调科学化和学术化,转变为非工程化的“工程科学”教育模式。这一改革虽然在初期使美国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均获得快速发展,但后期却严重威胁到美国的竞争力。在此后开展的“回归工程运动”中,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莫尔提出的大工程观概念,使美国工程教育得到划时代性的发展。大工程观倡导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和实践,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后最终重构了工程教育体系并获得成功,至今仍倍受推崇。 (二)大工程观解读与评价 大工程观力图实现多元价值观的整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这一特征与阿什比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内在逻辑是一致的,这也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契合。内涵式发展就是在数量和规模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而大工程观的引入恰恰是为了适应我国新形势下的战略转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是我国高等教育追赶世界平均水平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工程观的先进之处还体现在它主要是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但着力培养的不仅仅是工程实践能力,还有蕴含人伦道德的工程意识和职业素质。它不同于以往教育模式――并不仅以工作需要作为教育的风向标,而是以“实用”为度、拒绝“功利”、以人为本、尊德重道,这恰恰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所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教育理念。 二、大工程观引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契机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程教育以美国科学化的工程教育为标榜,强调理论和分析,削弱了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训练,而我国其他教育类型的高校中也大都存在这种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虽然在1996年我国开始接触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但是直到2006年6月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才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教改的共识,而今已有了不错的改革成效。显然在应用型工学本科教育中借鉴大工程观是符合历史规律的。目前,我国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也急需改革,真正实现应用型教育以扭转这种毕业生难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那么,将大工程观引入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中是否可行呢?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工科院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也有很多工程类职业资格考试将财务管理专业纳入可以参考条件,国内一些财经类高校也正尝试着按工程教育培养理念来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财务管理专业具有工程专业的特点,但在教育模式上能否借鉴大工程观,就必须通过对中央高教司颁布的最新文件的解读和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才能做出论断。 (一)国家政策的契机 大工程观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契合。大工程观的培养目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的高等教育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是十分相符的,这为将大工程观引入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提供了契机。 (二)专业目录中的契机 2012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其中,财务管理专业仍被划定为管理学门类。但是,在该门类下可授予工学学士的专业数量呈上升趋势,这种管理学门类与工学门类的交叉与融合为尝试着将工程教育中的先进理念――大工程观引入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中提供了契机。 (三)专业介绍中的契机 在1998年的专业介绍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在2012年的专业介绍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中可以看出现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有以下四点变化及契机:(1)在新的培养目标中不仅提出了对“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的培养,还把这种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排在了首位。大工程观的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等价值观整合为一体的特征正可以满足这一新的培养目标。(2)在知识能力体系里用“财务管理”取代了原培养目标中的“理财”与“金融”;同时,在工作岗位上将“财务、金融管理”这种较模糊的表述更改为明确的“财务管理”。这两处变化是为了避免大家将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金融、理财混为一谈。虽然现在财务管理被单独作为一项知识与能力,但它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它是多学科的融合,这与大工程观的“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有很多的相似之处。(3)扩大了就业范围,使其不仅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还能在其他行业的企业工作。而描述的方式也由行业及性质列举型转变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的这种全面概括型,这对财务管理专业在各行业中的适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各行业是包括工学范畴的,在进行工学知识的传授时将大工程观运用其中势必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4)“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定位由更明确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取代。应用型人才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是指不仅在本专业领域内有突出的能力,在其他相关的领域也具备较高技能的人才。简而言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是博学、多能、精技的专业精英,这与大工程观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市场需求中的契机 笔者于2012年12月对各大招聘信息网站的财务管理专业招聘单位所的招聘信息采取随机不重复抽样的方法,获取了样本数为69的大样本,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类统计,在略去单位名称后得到图表。 (1)学历与行业经验要求中的契机。据笔者统计,九成以上的财务管理专业招聘单位(以下简称为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下限是本科,其他的为专科,研究生的要求数为零。可见,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并不高,本科学历即可满足市场需求。但对于应聘者是否具有行业经验,八成以上的招聘单位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如图1所示,需具备的行业经验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但和工程相关的第二产业也占了近两成。根据统计数据的显示,行业经验的平均工作年限是近七年,除极少数招聘单位要求10年甚至是15年以外,大多集中在5年至6年这一区间。这就要求应聘者除了在财务管理专业是精进的以外,至少还要熟悉某一种行业的相关专业内容。 从上述分析可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过程应该是将学生塑造成社会人、职业人的过程,让学生一毕业就具有较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显然,大工程观的培养目标符合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对考虑在工程类行业里工作的学生而言,这种先进的工程教育尤为重要。 (2)职业素质及岗位职责要求中的契机。以下指标均按照所提要求的招聘单位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由于招聘信息的内容在表述上并没有统一的口径,所以在整理数据时只能通过人工分析分类,准确率在现有条件下得到了最大的保证。同时剔除了极为个别的要求,使统计数据重点突出,数据有效。 一是专业知识要求中的契机。位于财务管理人才专业知识要求首位的是财务会计专业知识,但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专业特点还是有差别的:财务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有近八成的招聘单位对从属于财务管理知识范畴的投融资专业知识又单独提出了要求,这说明招聘单位对投融资专业知识的重视度很高。投融资专业知识与金融、会计等专业都有交叉与融合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与大工程观主张的“多学科综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相一致。通过上述分析与引证,基本可以得出将大工程观应用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是有据可依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结论。显然,这种教育改革的有效程度主要与对大工程观的理解程度及其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深度和执行力度有关。 三、结论 在具体应用方面,笔者认为将大工程观引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可以先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教学与考核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改革思路可以简单表述为:课程设置满足德才兼修,博专相济;以双导师制保证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学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考核以能力形成为评价标准。显然,大工程观在我国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希望本文能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新的途径与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关思考 【摘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的内容,由于教学条件和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有一些问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问题;措施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新增设的,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从教育部设立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中,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定位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应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社会贡献价值,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在进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突出专业特点,在培养目标、方向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一、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对于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我国有一个不成规定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院校,在研究型和高职中间的部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地方院校居多,大多数都是从地方高校教育整合后成立的本科院校,一般的发展历史较短,学术研究实力较弱,而主要以培养就业人才为主要目标,这恰符合了国家增强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本科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目标,因此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在本科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促进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以及本科人才实践性的要求,在国家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下进行一定调整,更突显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突出实践能力强,职业能力强的优势特征,比如可以将财务管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财务管理、财务规划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二、当前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经济管理中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对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开展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影响着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历史短、经验不足 虽然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而且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也是一个国家设立较晚的一个本科专业,这个专业本身的发展历史久比较短,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上本身就存在着历史较短,学科建设经验较少,实践教学模式等不健全等问题。而地方本科院校很多都是从多校合并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全新的本科专业,与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相比——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金融、管理等相关学科基础雄厚,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培养本科应用型的财务管理专才方面经验较少。 2.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虽然国家教育部规定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但是在具体课程的开设上,地方院校虽然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要求开设了主干课程,但是在其他相关课程的开设上相差较大,特别是对于高级财务管理研究和应用性财务管理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的开设比较欠缺,而且课程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实践性强的专长培养,因此专业课程的开设是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但是目前的课程现状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 3.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较弱 教师队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师,很多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会计、金融、管理等方向转行而来,对财务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具备金融、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综合知识和实践应用经验,而大多数财务管理教师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较差。再有,财务管理专业要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专长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但是目前的专业教师队伍普通不具有双师资格。 4.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大多延续了传统理论教学的方式,主要以掌握课本内容为目标,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普遍缺乏实习、实验、模拟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活动的模拟操作和系统软件的实践更是鲜见,学生参加的财务管理专业比赛普及面也十分狭窄,但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旨是加强本科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投入。 三、地方院校加强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改进措施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从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内涵上看,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地方院校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本科学生智力能力、交际适应力、生活适应力、竞争适应力、职业道德适应力等非智力适应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具体到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改进。 1.改进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技能课程设置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学术课程和职业证书课程相结合,用型人才能够被社会承认并发挥作用的起点主要是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必须将职业证书制度变成本科教育中的一部分,进入本科教育的轨道。因此,可以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课程设置改革,引入职业证书方面的课程,进入教学计划,比如理财师、注册会计师课程内容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安排到财务管理的方向选修模块中。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是连接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纽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文件及江苏省教育厅的抽检要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实行了一些改进措施,以其财务管理专业2010届和2011届学生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一、引言 2007年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意见》(2007)1号文件,文件提出要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教育质量上,要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2007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教高(2007)2号文件,文件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包括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已经成为本科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是以本科教学为定位的教学型独立学院,从1999年成立以来,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招生人数剧增,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从2005年的90人上升到现在的209人,新增会计学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在倡导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大环境下,毕业论文质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论文质量的措施。本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和2011两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质量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 二、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届的90篇和2011届的112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类,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选题层面 1.选题相似度较高 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管专业学生的选题较为狭窄且重复率较高。如2010届90名学生中有12人选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且题目仅仅是一两字之差,这与教育部提出的“一人一题原则”相去甚远。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诸如“家庭企业财务管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民间融资”等相关题目。选题相似度高是因为此种选题参考文献较多,资料容易搜集。 2.选题陈旧、缺乏新意 如前所述,高相似度的选题则已说明学生在选题时缺乏主观判断和创新意识。此外,有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发展现状缺乏了解,致使选题陈旧,甚至选题已失去研究价值。如“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该选题既不切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非常陈旧。 3.选题范围不当 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从而造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较为盲目。有些学生选题过大,已经超过了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有些学生选题狭窄、缺少研究价值,致使写作过程中被迫换题。如2010届的一名学生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为题,题目过于宽泛,加上受字数及知识水平的限制,致使论文只能泛泛而谈。还有学生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为题,选题过于狭窄且缺少研究意义。 (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层面 1.缺乏统一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2004年,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育部下发了教高厅2004(14)号文件,指出各高校要把高等教育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要充分认识毕业设计(论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统一的“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各系只能分别制定自己的论文写作规范。 2.没有明确的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目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尚未出台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使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分时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在答辩环节,会出现某些答辩组分数普遍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学生在写作时也会比较盲目,不知如何提高论文质量及分数。因此,学院应从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各个环节着手,结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三)指导教师层面 1.指导教师精力不足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教师主要由两类构成,一是本院专职教师,二是外聘兼职教师。本院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在承担着繁重的校内教学任务同时,又需要兼顾科研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还有些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而缺乏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工作中。外聘教师是来自其他院校的专职教师或其他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士,这一部分指导教师既要做好其本职工作又要兼顾指导论文,其时间和精力更是难以保证。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所指导学生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个别组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率超过50%的情况。 2.指导方式单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知,指导教师多数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指导,在2010届的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从未见面指导或电话指导,超过60%的学生反映写作过程中只与教师见过一次面。论文指导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且持续周期较长,从选题、提纲到初稿、定稿,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不足以充分沟通和解答,导致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意见难以充分理解,从而影响论文的写作质量。 3.对论文质量把关不严 指导教师除了对学生论文进行全程指导外,还肩负着监督论文质量的重任,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前,需要指导老师对其论文质量进行最后的把关,判断其是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是否具备参加答辩的资格。但从目前参加答辩的学生情况来看,指导教师在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最终评判时,未能善尽义务,无论质量高低都允许参加答辩,从而造成部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较差,论文答辩变成论文修改,无法按照正常的答辩程序进行。 (四)参考文献层面 从目前的论文写作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阅读且不甚了解参考文献和文献综述,在2010和2011两届学生中,超过半数学生的论文中没有文献综述一项,即使有,质量也差强人意。具体体现在:1.在2010届学生中,有90%学生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仅为10篇左右,没有达到15篇的要求,参考文献数量在20篇以上的仅有1人。2.有些学生为凑齐参考文献数量,将根本没有阅读过的文章也罗列其中,而且存在有些参考文献与选题关系不大、与论文相关度不高的现象,而根据参考文献所阐述的文献综述又存在着不匹配、不相关的情况。3.参考文献质量不高。很多学生缺乏熟练的文献索引能力,不了解如何搜集高质量文章,参考文献多数来自一些质量不高、发行量不大的普通杂志,有些甚至把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网络文章都作为参考文献。低质量的参考文献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创新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构建原则,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围绕一个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强化两方监控”的创新运作模式。 关键词:财务管理 本科教学 实践性教学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都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突破口,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过硬实际操作能力的具有竞争力和独特个性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和教学实践中,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实践、与主干课程相对应、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建立了“围绕一个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强化两方监控”的创新运作模式,即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课堂实践教学子系统、实验室实践教学子系统、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及毕业设计(论文)子系统等五个系统,对学生进行渐进的系列实践培训与锻炼,通过强化教学管理部门和专家组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和指导,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实践教学系统 课堂实践教学子系统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根据课程特色和需要进行了“焦点式”教学、案例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原理讲解+讨论与案例分析+操作与见习”、课程论文与设计、模拟学术会议讨论、辩论会等诸多教学方法的探索,并充分利用了电子课件、视频材料等形式新颖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查阅、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缩小了课堂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提高学生的现实适应能力。 二、与主干课程相对应的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子系统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了与主干课程相对应的模拟实践课程如下:①会计手工和电算化“双轨”模拟实习:会计手工模拟实习软件是我校教师与专业计算机公司合作研发的成果,从原始单据的填制,到报表的编制的过程,完全模拟会计手工做账流程;会计电算化实验可运用金碟K/3企业管理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分别建立一整套凭证、账簿、报表。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②财务管理模拟实践:可运用金碟K/3企业管理软件进行财务管理、运用EXCEL进行财务分析和预算管理等模拟实习。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财务分析报告、单项和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和预算表等。③项目评价模拟实践:可运用项目评价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实习。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技术经济学、项目可行性分析等。④审计实务手工实验: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践指导书和所给的审计实例在会计模拟实习室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审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⑤证券和期货交易模拟实践:证券与期货信息通过卫星天线接收器接收深圳金中讯财经资讯公司证券和期货的实时行情,推荐学生使用wind金融分析数据库、天相证券投资分析系统等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在机房进行与在证券交易所完全相同的各种操作与分析。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实验报告,报告内容为证券、期货投资的操作步骤、操作理由、事后反馈和投资总收益等。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证券投资学、期货与期权市场等。⑥统计模拟实践:运用SPSS或SA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和案例分析,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实验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统计学。这些模拟实习课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习子系统 实验室模拟实习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模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工作环境有一定差距。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以保证校外实践能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一是,建立大学本科阶段全过程的实习子系统。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实习内容,建立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完善的实习体系;二是,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我院与衡阳探矿机械厂、水口山矿务局、株洲冶炼厂等企业、商业银行等单位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明确职责,履行手续。每年按计划、按比例、按照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实施实践教学。这样不仅给实习单位带来了效益,也节约了教师联系实习单位上的时间、精力和实习经费。在实习指导上,安排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及实习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学生实习,探索出课题式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并且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介绍该企业财务管理业务。 四、社会实践子系统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课外技术服务;②结合我院正在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公开发表的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通过竞赛不仅可以发现、选拔优秀人才,还可以锻炼、培养优秀人才;④鼓励学生在学好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参加社会认可的资格考试,提高就业能力。实践证明,这些科研和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个人才智有机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充分发挥。 五、毕业设计(论文)子系统 毕业设计(论文)坚持学用结合,毕业论文教学要坚持将产学研相结合贯穿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论文题目要求来源于企事业、科研所,鼓励学生直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参与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实际工作。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选题、申报、审核机制,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小组,具体过程如下:①选题。通过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选题、开题申报、下达任务书、两次专家选题审查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②毕业设计(论文)形成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重视研究和解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配备专人监督和检查论文质量,并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和学生,同时采取延缓毕业设计(论文)时间、聘请专家实施论文抽检和公开答辩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创新探索 一、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创新 从目前我国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看,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专业课过多过细,重复现象严重。如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门课,它们在课程体系上彼此交叉,内容重复过多,既浪费了课时资源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整合重复课程,拓宽基础课程,强化实践课程,从而创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结构如下: 1.公共理论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通过公共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较高的写作水平、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较高的现代科学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形势与政策专题等课程。公共选修课为任选课,由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学艺术类和综合类等若干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可根据学生兴趣灵活设课。 2.学科理论课,包括学科必修课和学科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应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兼及金融、法学等学科领域。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 (微观与宏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法、统计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等。学科选修课应为限选课,包括:财政与金融、货币银行学、财政与税收、市场营销学等。 3.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必修课包括:金融市场学、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投资学、跨国公司财务、项目评估、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要体现“活方向”的特点。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和特长、社会需求的差异来设置不同的选修方向, 如目前可设置跨国公司财务、战略成本管理、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集团财务管理等方向,不同方向的课程可灵活设置,并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殊要求的变化而调整。 4.实验教学,包括独立实验课和理论教学中的实验课。开设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实验课可开设会计手工模拟试验、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实验、ERP信息平台模拟实训、财务制度设计、财务案例研究等。 二、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1.适当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首先明确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填鸭式地讲授教材、传授知识。对于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给出思路,先引导学生自行学习,再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予点评的形式;或者也可由教师给出思考题,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形式。采用学生自主研讨的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其求知欲,使他们自主地去深入探讨一些问题。 2.注重开展案例教学。由于财务管理学科极强的实践性,使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案例的模拟训练可使学生更为切实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案例教学应全面引入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之中。案例教学从内容上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案例分析,即由教师搜集相关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点评。案例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考察财务管理中投资、融资、股利政策等理论的实践基础。另一类是案例设计,即根据一定的背景资料设计出决策方案。 3.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加快财务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利用校园网进行校内网上教学,让师生在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宿舍甚至家中对精品课进行观摩、学习、交流,推行广泛的互动式学习,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利用方便的网络进行学习、辅导,既可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师的重复劳动,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财务管理教学配套环境的创新 1.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试是检查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学校把财务管理考试的重心集中在对知识的记忆考察上, 要么考试以主观题为主,要么即使以客观题为主,也是以计算题为主,只要记住公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样只会误导学生更严重地脱离实践。因此要把考试重心转向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考察,如逻辑能力、语言能力、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大大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及时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需求是该学科迅速、持久发展的根本动因。要树立教学服务于社会、企业需求的观念。财务管理实践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是教学环节的延伸和提高。为保证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潜在创新能力,应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大实验室硬件与软件建设,运用先进的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实务界交流,通过与企业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者,可以请企业家走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只有实践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体系才能落实,学生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3.加强国际交流。国际交流的开展状况在决定高校教育的质量高低方面将越来越重要, 应把增强国际交流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事项来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加快高校联网速度,发挥网上交流的潜力,对师生提供必要培训并及时掌握相关教学和科研信息。 另一方面,增订高校英文版和其他国际通用文版的学术期刊,进行国际学术、教育交流。再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大学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走出去”指学校派出教师到国外高校访问、进修、讲学等,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请进来” 是指请外国著名专家、教师到中国来讲学,参加学术讨论;并且可以和国外大学、企业等加强合作,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资格认证重要依据的毕业论文,其质量的保证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各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全盘照搬适合所有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忽视了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而且将研究视角定位在毕业论文本身,忽视了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因此只能用来发现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谈不上解决质量问题。本文基于系统原则、专业原则、操作原则和公平原则,明确了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由目标、管理、学生和教师四个子系统构成,分析了每个子系统质量评价的具体内容,以期为财务管理毕业质量论文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质量评价体系 一、引言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财务理论支撑不够、与财务实践脱钩、内容空泛、抄袭严重、没有创新精神、写作不规范等现象,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取舍就成了当前争论的热点。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理论成果较多,而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则少见。李三乐、肖政宏(2009)从选题质量、文献综述与文献翻译、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论文撰写质量、学术水平与创新五个方面构建了本科毕业论文指标体系。赵肄江、李章兵、刘建勋(2009)从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两个主体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主要从课题难易程度、所做工作量、设计过程中学生表现、课题完成情况、毕业论文结构以及毕业论文文字表述与图表等要素评价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阅教师主要包括从课题难易程度、所做工作量、课题完成情况、毕业论文结构以及毕业论文文字表述与图表等要素评价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列出了各要素包含的等级数、等级分值及其权值。黄猛、雷银生、刘小红(2009)基于全过程管理的研究视角,从开题小组、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四个主体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评分要素及其权重,并将评分要素分为必备要素和备选要素两大类。杨文超(2009)提出了学生对本科论文教学质量总体评价以及满意程度测量体系,认为影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维度有: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院系、指导教师、学生)的管理、院系领导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院系领导对本院下属专业及教师与学生的管理、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学生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其中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对本科论文教学质量总体评价影响最大。在实践方面,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应用自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制订的适合所有专业的通用性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包括6个方面,即论文选题文献资料、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格式规范化。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估分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其中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的评阅指标为文献阅读和外文翻译、学习态度或工作量、撰写规范及文字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答辩环节的评阅指标分为内容、答辩和创新。中国民族大学、武汉工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与长沙理工大学基本类似。吉首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4个,即选题质量、能力水平、成果质量、评阅与答辩;二级指标18个,其中重点指标共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级,评价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综上所述,各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基于毕业论文本身,而没有跳出毕业论文本身、基于系统的视角;评价内容往往是适合学校所有专业的抽象化、概念化的模糊语言,而不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可观测的具体语言;评价者往往是教师,而被评价者是学生。这种没有跳出毕业论文和体现专业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审体系,既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成绩,也不能反映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往往只能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事实上,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也各有特色,只有在系统论视角下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一个科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科学的构建原则和具体的评价内容。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原则 系统概念已普遍运用于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中,系统论方法,就是发掘事物本身存在的系统性特征,着重从系统和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关系中把握考察对象,达到客观认识、准确把握、最优处理问题的方法。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适用系统分析方法。由于本科生要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本身没有错误,专业目标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学生认真不够、教师不重视等才是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系统应由目标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构成,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包括这四部分的内容。 (二)专业原则 评价目标设计得好和差,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传统特色高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各所高校在设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区别对待,让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特点、本专业的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传统特色,从而指导评价者对该专业毕业论文作出有效的价值判断,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判断的准确性。为了减少评价体系的数量,又不降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高校在综合各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大学科的原则,按一级学科来制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因此财务管理也可以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来设置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三)操作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应是依有关评价目标逐步分解而成的一个个指标,一条指标就是一个评价项目,指标和指标之间不相互重叠,多级多条指标就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具有联系的指标群。一个易于操作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可测性、客观性和完整性。因此,指标系统的末级指标内涵不能太含糊,应该比较明确,用可实际观测或考评的语言加以描述,一些模糊的、难以量化的指标应放人到综合评价中去。为增加指标体系的操作性,我们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目标设计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指标群,同时赋予各指标相应的量标和权重。事实上,操作性好的指标体系,往往可以抹去评价者的主观价值取向,避免靠印象给分的现象,缩小现实分值与实际分值的偏差。 (四)公平原则 一个好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其结果能体现公平,能客观反映各个相关主体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优劣。公平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保证的首要条件是同一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有同一目标、统一的考评 内容、考评量标和考评方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只有按照同一目标、统一的考评内容、考评量标和考评方法进行质量考评,其结果可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共同属性。要使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结果公平,还需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为无论选取的指标如何客观,权重和计算方法如何科学,由少数几个评价者垄断得出的结果往往难以抹去评价者自身的价值取向色彩。通过设计适合教育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大学教务管理部门、院系教务管理部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社会新闻媒体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评价的指标体系,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实行全评与抽评、互评与自评、校内评审与校外评审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从而强化评价过程的开放透明和评价结果的公开公正。 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内容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质量评价子系统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标的设计应服从于自身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培养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季宝成说:“大学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培养人才。”钱伟长则提出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矢志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J3-培养质量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不同专业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不同,培养的人才也应不同。中国财务管理本科本科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部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定位确定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鉴于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微观层面的实际工作,则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以应用型为主,即培养应用型的财务管理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才能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应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李培根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钱伟长认为大学应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开始,否则培养的人才是“费才”、“庸才”,甚至可能是“坏才”。可见,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是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每―所高校为发扬传统特色,还应在国家、社会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自身传统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任务。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是否明确具体、是否与国家和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培养任务相符、是否体现高校的传统特色等内容。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高校职能部门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到位情况,能否有效地组织、指挥和监控该专业毕业论文主要活动。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高校职能部门通过管理能规范和约束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学生的行为并对其论文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分为校级管理和院系级管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校级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资金和人力的保证程度、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设计的完善程度、学校对下属院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落实和主要毕业论文环节开展的监控程度、学校对下属院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程度等内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院系级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资金和人力的保证程度、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具体管理措施的制订情况、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及其教师与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工作管理的到位情况等内容。 (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行为是否符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制度,是否满足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直接受学生专业写作态度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影响。心理学家Upmeyer(1989)等人甚至认为行为是潜在的态度的表达。学生的写作态度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写作态度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生遵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的积极程度、学生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量的饱满程度、学生撰写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主动程度、学生在撰写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中对良好学术风范的认可程度、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价值的认同程度等内容。能力是主体智力和体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内在创造性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写作能力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生查阅财务管理相关文献技巧高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的认知水平、学生财务管理实践经验多少、学生基本写作能力大小等内容。 (四)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否符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制度,能否指导学生完成合格的毕业论文。教师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承担指导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其专业指导态度和指导能力高低直接影响论文质量和层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态度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时间和精力的充裕程度、教师领会和贯彻落实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的认真程度、教师解答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疑问的积极程度等内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能力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财务管理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经验的丰富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方法的灵活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意见的针对性大小、教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主要环节的监控程度、教师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公正性等内容。 四、结论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目标、管理、学生和教师四个子系统,其质量是这四个子系统质量的函数,系统、专业、操作和公平的质量评价体系也离不开这些内容。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为我们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我们从高校决策者、职能管理部门、学生和教师四个视角分析与解决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提供了 坚实基础。对高校决策者而言,一定要树立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高校只有拥有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证。而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必须满足国家、社会的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和体现高校的传统特色。对高校各级职能管理部门而言,一定要有效组织、指挥和监控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活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规范的学生和教师行为,而规范的学生和教师行为又离不开职能管理部门的科学组织、指挥和监控。科学的组织可以保证我们拥有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所需的必要资源,科学的指挥可以引导我们有序地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科学的监控可以约束我们始终围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开展工作。对学生而言,一定要端正专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和培养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直接主体是学生,学生专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决定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端正的专业论文写作态度有利于学生在撰写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时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服从管理、消除急躁。专业论文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财务训练才能培养这种能力。当这种专业综合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能轻松、顺利、高质量地完成财务管理类的毕业论文。对教师而言,一定要树立良好的专业指导态度和具备丰富的专业指导能力。财务管理本科生通常由于财务视野狭窄,对财务理论与实践认识不深、不透,在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是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其专业指导态度和指导能力直接影响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师指导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的态度不仅影响自身的教学实践行为,也影响学生的论文写作情绪。财务水平高、专业指导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帮助学生开拓财务管理视野和启发写作思维,最终将前期学习和积累的财务知识恰如其分地外化于毕业论文中。任何一篇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写作背后必然有位态度良好和专业能力强的指导教师。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 文章选取国内一些重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力图勾勒出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状况,发掘其中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优化课程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 本科; 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按层次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仅限于理论课程),发现各个模块的划分标准、包含范围、学分、课时安排等差异较大。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一)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 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任意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为46%,31%,23%,0;64%,22%,10%,5%;39%,29%,22%,10%(见表1)。公共基础课占比最高,近40%以上,三个院校之间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模块的学分占比差异较大。此外,英文与数学课程在公共基础课模块中占比最高,接近或超过50%。 从表2可以看出,全国工商管理类学科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育人指南(2008)就学科基础课程设定了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三个基本模块,东北财大加入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上海财大把计算机、数学、社会学等划入学科基础课;对外经贸只选择了一些管理类、会计类、财务管理类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将初级会计(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迁移至学科基础课,而把大量相关的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务、审计学、资产评估等课程都设计进入学科基础选修课体系(见表3)。 (二)专业必修课程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必修课多采用会计与财务管理两个模块,会计模块的课程门类基本一致,一般为基础(初级)会计、财务(中级)会计、管理与成本会计(有些院校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设在学科基础课模块中)。但对于本专业的主干课程――财务管理课程模块设置的方式、门数、课时安排,各个院校间差异较大,由此导致专业必修课的设计有很大不同。 1.专业必修课程的门数、学时与模块设置 上海财大的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课两个模块(见表4),对外经贸与东北财大在学科基础课外,只设立专业方向课,考虑学科基础课里设置的有关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课程,三个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包含的门数相差两门,学时数相差近50~160学时不等,学分相差9分。专业必修课会计模块相差50~60学时、2~4学分;财务管理模块相差近30~130学时,5~8学分,较会计模块的差异度大。上海财大的其它模块为税务筹划(51学时,3学分);对外经贸为证券投资分析、投资银行业务课程(共72学时,4学分);东北财大为资产评估原理(48学时,3学分)。三个院校会计课程模块学时数占专业必修课总课时分别为36%,44%,35%;财务管理课程模块为54%,39%,52%;其它课程模块为10%,17%,13%,相比较而言,东北财大的会计课程与其它课程模块学时最少,上海财大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学时最多;对外经贸的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学时最少,会计课程模块学时数超过其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其它课程模块学时最多。 2.财务管理课程模块的设置方式与门数、学时 总体来看,很多高校对主干课程按照财务管理的层次、环节、主体进行混合选择,课程内容重叠、交叉较多。 从表5可以发现,对外经贸公司财务课程的学时仅达到上海财大与东北财大的一半,财务工程与财务分析的学时均低于另两所院校。教育部《育人指南》(2008)推荐的该模块课程为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财务工程、跨国公司财务,这三所院校基本采用此模块,课程名称有所区别,并增加了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但很多院校仍然设立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而对于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工程、计算级财务管理或财务软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等课程是否设置在必修课中没有达成一致。 (三)专业选修课 设计专业选修课时,各个院校一般都会尽可能地使选修课门类广泛,以满足学生志趣的需要与就业、升学所需的知识补充。《育人指南》(2008)推荐的专业选修课达到20门,东北财经大学将专业选修课分为研究型与应用型两大类,每类各10门左右,需修满20学分,上海财大只设置了9门,需修满12学分。 二、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刘淑莲(2005)指出,“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需特别重视“宽口径”内部各课程之间、“活模块”内部“大模块”与“小模块”课程之间、以及“宽口径”与“活模块”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从而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上的优势互补,使各种类型的课程真正形成实现培养目标的合力。但从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来看,这种横向联系远远不够,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一)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 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如前所述,公共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已经较高,尤其英语与数学在公共基础课中占比最高,在削减课时总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各科教学内容都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公共基础课必须从授课内容组织、授课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提倡因材施教,提升有效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作好铺垫。比如:可以采取课堂+网络+实践的多元教学,实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社会调查、城市社会调查以及专业调查等活动相结合;大学英语与大学计算机采用分级教学,并将考级引入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下大力气研究大学数学、语文、计算机等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其专业针对性,使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有效衔接。 (二)加强学科基础课的学科特性 目前,高校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的学分、课时、课程之间的差异较大,究其根源,各校还是对财务管理学科定位意见不统一,个别高校仍然有按人授课的倾向。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都是财务管理学的上游学科,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以及公司管理的相关功能学科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其旁侧学科,所以学科基础课中需设置诸多模块。除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外,从近几年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来看,财务管理需要纳入战略与组织的框架中,需要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流程,有必要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等加入必修课,管理相关功能学科的课程可以列入学科选修课,而数学、社会学、计算机等纳入公共基础课中。 有调查显示,三类课程成绩总体属于优秀水平的学生,其学科基础课的优势更加突出;而三类课程成绩总体较差的学生,其学科基础课的成绩在所有课程成绩中是最差的。因此,要充分挖掘各类学科基础课的特点,合理规划课程安排,特别加强与其他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以便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公共课到专业课的过渡。比如:数理统计课程是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对现实数据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分析技能,现实案例数据完全可以取自财务报表、市场调查、宏观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从统计学的角度初步了解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三)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按照专业方向整合 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通才”目标已成为各院校的共识,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分、学时占比一般都接近70%,30%的专业课则承载了反映各院校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的任务。教育部规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并不能任意更改,但一些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还是各有侧重,另在专业选修课中设计不少相关领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学分、学时难以整齐划一,但包含的内容应由教育部或财政部统筹规划,以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比如在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中,专业内容应涵盖哪些核心知识点,这些知识节点又如何前承基础课内容,如何顺应后续课程内容,必须保证核心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稳定性,避免交叉重复,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脱节。这样才能保证本专业特有的技术知识的学习,体现专业学习的深度,而不是通才名义下的“万金油”。 专业选修课侧重于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深入与强化,学校不是简单地堆砌课程,应将其与专业方向课进行匹配,确定相应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根据目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可以开设企业财务管理、个人理财、资本运作等模块,并明确各自模块中的课程组合。为避免学生在选修时更多地依据个人兴趣,随意性较大,可以根据财务管理第一门课程的导读以及与专业老师的交流,同时安排专业调研或实习类课程,让学生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在本专业中的志趣与特长,由此选择今后职业的方向。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原则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一些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问题,并提出了5条关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才。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应突出专业特色 很多本科院校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历史较短,对这一学科的定位尚不明确,常常混淆这一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会计学的学科定位混淆不清;金融学的学科定位混淆不清。这种学科定位的不明确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同小异,毫无专业特色。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职能,从而应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即应有不同的课程体系。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应该有其特定的学科定位,而不应该将其与会计、金融等相近的学科等同或混淆。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围绕其特定的职能进行,突出其专业特色,主要是指在开设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多开设财务管理系列的课程,并增加课时量。如将财务管理分成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分别在3个学期开设,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围绕这几门核心课程开设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管理模拟实验、财务管理电算化、专业英语、资本经营、投资学、财税实务等课程。由此可使得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财务管理的专业特长,而不是与会计专业和金融专业的人才大同小异。 二、应重视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教育 过去,由于过于强调“对口教育”,强调教学内容与职业和岗位的对应性,一些高校除了少数公共课程外只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是开设会计系列课程和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其他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政学、金融学、运筹学、博弈论、专业外语等则不开设或课时很少,由此产生的课程体系专业壁垒森严。近年来,由于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问题有很大程度的好转,但是仍然有一些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偏科现象。如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专业课轻基础课;重文轻理或重理轻文;重文化理论知识教育,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如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可能导致学生经纶满腹,实践动手能力却很差;重专业课轻基础课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很差;重文化理论知识教育,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财务管理是一项较为综合性的工作,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来说,在重视会计、财务管理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经济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的开设,并适当地开设一些模拟实习课程、案例分析课程、研究学科前沿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理解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与研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此外,还提倡开设诸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期货理论与实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演讲与口才、财经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等方面的课程,并多举办相关讲座,多组织课外活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促进其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普通本科高校均应当开设一门诸如“课外阅读”的课程,指定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要求其就每一本书籍写出读书笔记,并写出一篇学术论文。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初步锻炼其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为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其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两大方面。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可以指定阅读关于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书籍;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可以指定阅读政治、历史、思想道德修养、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书籍。学生可以从大一开始 准备阅读这类书籍,但统一要求在大四第一学期提交读书笔记和论文。 三、应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 一些课程体系表面看来很完美,可一旦在教学中实施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从横向来看,课程与课程之间很多内容交叉重叠,如在管理会计中讲过的内容又在财务管理中讲,在财务管理中讲过的内容又在财务分析中讲;从纵向来看,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即衔接两门课程的内容可能被漏掉了,或者课程的开设秩序颠倒,致使某些课程很难学懂或学起来特别吃力。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合理选用课程,并适当编排各门课程的内容,使得该学的内容全部包括在所选课程中且没有重复问题,特别应注意成本管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内容的协调安排。此外,还应注意课程排列的秩序和衔接问题,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大体逻辑顺序为:应先开数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接着开设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财税实务等专业基础课,然后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 第二,财务管理类课程应先开初级财务管理,然后开中级财务管理,接着再开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电算化、财务管理案例等课程。会计类课程应先开财务会计,再开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与管理会计等课程;专业英语应在学完一定的专业课之后开设,通常应在学完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之后开设。 四、应合理设置课程类别及其考核方式 大学课程大致可分为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一门课程究竟是设为必修课还是必选课或是任选课,应当采用何种考核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基础英语、英语听力与口语、计算机基础、体育课等应设为必修课。除英语听力与口语和体育两门课程外,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应为闭卷考试。 第二,重要专业基础课与重要专业课,如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务会计、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案例、成本与管理会计、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学、专业外语等应设为必修课。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也应当为闭卷考试,个别可采用开卷考试如财务管理案例和运筹学。 第三,对个人专业素质或综合素质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如经济法概论、财税实务、计算机课网络、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财经应用文写作、资产评估、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电算化、资本经营、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专题、经济形势与政策专题等应设为必选课。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 第四,与专业工作有一定关系,有助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可由学生凭其兴趣爱好选择的课程如第二外语、生产管理、统计学、博弈论、国际贸易、期货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演讲与口才、物流管理等课程应设为任选课。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也是考查。 五、应合理均衡各学期的学习负荷 为了均衡学生各学期的学习负荷,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合理均衡各学期的课时量与学分。一般四年制本科总学时量为2300-2500,总学分为150-170。由于第8个学期要留给学生写毕业论文及应聘求职,故通常不正式排课,即所有课程应在前7个学期开设完毕,各学期的课时量大致为360-420,各学期的学分大致为20-25分,其中,第7学期的课时应相对较少,以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好求职前的有关准备。 第二,应注意合理搭配选修课与必修课。由于必修课通常都是比较重要的课程,学习难度比较大,考试要求比较高,因此,应合理搭配选修课和必修课,不要使必修课过于集中在某个学期或某几个学期。若某个学期高难度的课程较多,则应适当地调低该学期的总课时量。此外,应尽量将重要的课程集中在前6个学期,第7个学期主要是开设任选课程。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关键词: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当今“网络时代”,毕业论文已经更多的成为了鼠标点击中的游戏,并且极少有学生因为论文质量而拿不到学位,毕业论文既达不到其设计之初的教学目的,也难以对学生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因此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毕业论文是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是由于论文质量管理不力和考核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应着眼于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完善毕业论文考核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取消毕业论文。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发现新视角、新论题的敏锐度,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是锻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非但不应取消,而且应成为本科生取得学位的一个重要依据。应结合不同院校的特点,认清毕业论文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和考核体系,以便使毕业论文发挥其应起的作用。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截至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已达到多数国家所认可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经处在由精英式向大众式,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过渡的阶段。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我国的独立学院大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此,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将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当全程贯彻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这样才能使得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也能让学生真正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中有所收获。 三、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不合理。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基本保证。目前很多学生不懂正确的选题方法,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大题小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家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加入WTO后我国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等大而空的选题比比皆是。过大的选题使得学生无法深入地对所选内容进行研究,所谓的写作,最终成了鼠标和键盘的游戏。 2、选题重复。由于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不同,多数学生喜欢选择热门的研究问题,因为这种选题容易搜集资料,可以很轻易的拼凑出一篇文章。这种选题方式造成了学生论文重复率高,有的甚至会出现内容雷同。 3、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由于理论性文章搜集资料的空间较大,无需亲自调研,容易达到字数要求,且优劣较难评判,容易通过最终答辩,所以大部分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理论性的选题。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一手的实践资料,人云亦云,没有任何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二)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弱,进而造成了其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在论述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专业性语言表述,用语不够科学规范,且前后文逻辑也不够清晰。对于论文的写作背景、意义、目的和摘要等项目区分不清,经常混为一谈。 (三)参考文献不足。目前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参考的文献数量不够,很多学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只有三五篇,只阅读了这几篇文献,是如何洋洋洒洒写出了近万字的论文呢,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参考文献质量不高,很多学生不了解如何检索高质量的文献,其使用的文献来源多是互联网、报刊、教科书和国内一般期刊,很少阅读如研究生毕业论文或CSSCI收录期刊等质量相对较高的文献。由于其阅读的文献水平一般,学生也就很难接触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也就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四)教师方面。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指导论文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由于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学校存在着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或者需要从校外聘请兼职指导教师的情况。专职教师要承担教学工作,如果指导学生数量过多,必然会由于精力不足而放松对论文质量的要求。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更是难以对其进行约束,存在着较高的道德风险。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几点,就业压力大、教学过程中训练不足等因素也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了目前毕业论文的“鸡肋”现状。 四、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既然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只能从改善论文质量方面着眼,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控制,以提高论文质量,使之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一)选题环节控制。改变传统的单一由教师指定选题的方式,做到学生自主选题与教师指定选题相结合,尽量达到学生的研究兴趣与教师的专业领域相匹配,以保证后续论文质量。同时,对教师指定的选题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增加选题的实践性、缩小选题范围、保持选题的前沿性。 (二)指导环节控制。指导环节的控制主要应从教师队伍建设着眼,配备足够数量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专职教师。一是对缺乏指导经验的青年教师,可以采取以老带新,成立导师组的方式,以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成长;二是对指导教师数量确实不足的院校,可以外聘同领域的教师或研究人员,但一定要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监督,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论文质量下降。 (三)成绩考评环节控制。成绩是毕业论文的关键控制环节,但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的成绩考评系统都流于形式,考评环节的缺失使得学生从心理上就对毕业论文缺乏重视、敷衍了事并且在学生中代代相传,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逐年下滑。因此,各院校应当加强答辩考评环节的控制,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探讨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查,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着选题不当、论文写作能力差和抄袭严重等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是对教师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1 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选题失误 选题失误主要表现在:一是论文题目不能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偏离专业方向。如有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为“论企业文化”、“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思考”、“论产品责任”等。二是所拟论文题目过大。例如“并购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盈余管理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知识,作为本科生掌握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限,是难于驾驭的。三是选题重复性高。有很多学生选择相同的题目,且由于没有调研,资料来源有限,导致大量论文雷同。例如2008年我学院毕业论文写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占到10.2%,写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占3%,写企业成本管理的占2%。四是论文题目太小。例如“对徐工集团偿债能力分析”,涉及的专业知识太窄,论文内容没有深度,同时也缺乏普遍意义。 1.2 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写作能力弱。论文的语言应讲求学术性、严密的逻辑性。但学生在论述中缺乏专业的学术性语言,许多学生普遍使用描述性语言,用语不够科学、规范,且前后逻辑也不甚清晰。摘要和英文翻译也不规范,将摘要的内容写成论文的意义和目的,英文翻译大多是利用网上的免费翻译而成,语法错误严重且缺乏准确性。 (2)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弱。许多学生对论文中论述的问题只能进行简单的描述,不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和提升。 (3)实用性差。许多学生在论证中多采用主观推理,缺少实证支撑。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完成论文,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而是闭门造车,完全脱离客观实际。因而在论文中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切实际,缺乏实用价值的。 2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 2.1 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数量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扩招后,有些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加大,一个教师需要带的学生太多,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 (2)教师的业务水平差。有些教师对理论课程十分精通,但对相关的实践课程却不很熟悉,甚至连最基本的规范条文尚未搞清楚。有些教师平时很少写论文,实践经验也较少,缺乏指导毕业论文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就无法胜任指导学生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工作。 (3)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有些指导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上,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从选题到学生交稿流于形式,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就得不到细致指导。 2.2 学生方面 (1)思想认识不正确。学生们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好坏与是否能毕业和就业关系不大,只要及格能毕业就行,对毕业论文只是敷衍了事,这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 一。 (2)就业压力大。学生撰写论文过程正是人才招聘会开始的时候,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因此,它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毕业分配中。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在第七学期忙于考研究生,还有的学生需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时间补修其他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这样造成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 (3)写作能力差。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撰写提纲的层次不清,结构混乱、不完整;在撰写论文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都较差;因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缺乏造成论文没有深度;平时缺乏论文的写作训练,论文格式也不够规范。 2.3 其他方面 (1)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紧缺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得专业论文训练环节,如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认识实习报告、生产实习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等被忽视,没有从管理制度、师资力量和评价方式上予以保证,导致学生缺少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大都在开始毕业设计(论文)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而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论文答辩,学生实际完成论文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撰写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2)教学硬件资源存在问题。高校扩招后,不得不举债进行校园区扩建和校舍建设,学校的内涵建设相对趋缓。因此,导致了毕业设计(论文)所需实验研究仪器设备不完备,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经费投入不足,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基地不能很好落实。 (3)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存在问题。有些学校存在着从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到最终的答辩全过程中教学管理文件不健全现象,而有些学校尽管文件健全,但在管理过程中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对责任心差和强的教师无法判别,对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低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良莠难分。 3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备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有效改善指导教师结构。一是整合和提升校内资源。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验师和富有指导经验和熟悉专业的退休老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性环节的锻炼。二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关系,从科研院所和企业聘请相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建立起合作指导机制。 3.2 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各教学环节 (1)科学选题。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因为选题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选题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体现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点。②要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项目。③要体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④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 采用公布题目,双向选择,院系调整的做法,这样可以尽量满足学生个人选题意愿,并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题目适宜于第七学期张榜公布并完成选题。 (2)加强开题监管。学生通过对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看到论文的脉络和基本观点,完成开题报告就等于完成了论文的总体构思、设计。开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查阅国内外对论文涉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料,从而掌握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前沿文献资料,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掌握实际的数据,为将要撰写的论文做一个很好的铺垫,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开题过程的监管,可以对论文的完成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3)在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将平时对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写成论文,并将其对外投稿,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撰写论文的能力。 3.3 强化全过程管理 一是要完善毕业设计环节的组织管理。学校、院、教研室应协调分工,明确职责。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监督,并不断修订和完善毕业设计文件和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具体工作由各院系组织领导,由专业教研室教师承担指导任务。二是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方法。制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论文的质量、写作过程平时表现、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对学生已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学术论文,经学校学术委员会或答辩委员会审定同意并报教务处批准后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并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奖励,使得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不流于形式,而具有真正的内容和价值。而对于毕业设计(论文)不及格的学生将不能按期毕业,对指导教师将被扣减当年的教学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数据库设计论文:数据的完整性在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在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中,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实现数据完整性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简称jy-hmis),阐述了实施数据完整性的策略。 关键词:数据完整性 数据库 事务处理 前言 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1)数据取值的正确性,即字段列值必须符合数据的取值范围、类型和精度的规定;(2)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即相关表的联系字段的列值匹配。在数据库应用系统中,保证数据完整性是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数据完整性实施的好坏,关系到数据系统的正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关系到系统的成败。jy-hmis采用c/s模式体系结构,其数据库应用系统为:sql server 7.0;客户端的开发工具为:powerbuilder 6.5。下面主要从服务器端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一,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1 服务器端利用sql server 7.0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完整性 在用insert、delete、update语句修改数据库内容时,数据的完整性可能遭到破坏,为了保证存放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sql server对数据施加了一个或多个数据完整性约束。这些约束限制了对数据库的数据值,或者限制了数据库修改所产生的数据值,或限制了对数据库中某些值的修改。 在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中,主要有以下3类数据完整性:实体完整性(保证表中所有行唯一);参照完整性(主健和外健关系维护,它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的数据的一致性维护);域完整性(某列有效性的集合,是对业务管理或是对数据库数据的限制)。在报务器端有两种方法实现数据完整性:定义creat table 完整性约束及定义规则、缺省、索引和触发器。 1.1 定义 createtable 完整性约束 此方法是在创建数据库表的命令语句中,加入表级约束或列级来实现数据完整性。如在建表语句中加入非空(not null)约束、缺省(default)约束、唯一码(unique)约束、主键码(primary key)约束、外键码(foreign key)约束、校验(check)约束等。它的主要特点是:定义简单、安全可靠、维护方便。 1.1.1 非空约束、缺省约束和校验约束 非空约束限定了列值不能为空值;缺省约束指定当向数据库插入数据时,若用户没有明确给出某列的值时,sql server 自动输入预定值;校验约束则用来限定列的值域范围。 例如,在创建图书登记表中,限定登记日期、图书类别编码、登记号、中文名等列值不允许为空值;页数的缺省值为1;单价的缺省值为0;图书状态只能为:“在馆”、“借出”、“丢失”之一。 1.1.2 主键约束和唯一约束 主键约束和唯一约束,均为指定的列建立唯一性索引,即不允许唯一索引的列上有相同的值。主键约束更严格,不但不允许有重复值,而且也不允许有空值。 例如,在科室编码表,对列ksbm创建主键约束,对ksmc创建唯一约束。 1.1.3 外键约束 外键约束又称参照完整性约束,用来限定本表外键码列值与相关表主键码字段列值的匹配,即保证相关数据的一致性。 例如,在创建医师编码表中,医生所属科室 ssks 为外键码,限定它与科室编码表中的科室编码 ksbm 列值一致。 1.2 定义规则、缺省、索引和触发器 在数据库表的创建命令语句中定义约束的方法,虽然具有简单、方便、安全等特点,但它只对特定的表有效,不能应用到其他表,并且只能使用 alter table 命令修改或删除约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此相反,在数据库中创建与表相对独立的规则、索引和触发器对象,也能实现数据完整性,而且能实施更复杂、更完善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它的主要特点是功能强、效率高、维护方便。 1.2.1 定义规则 规则类似于表定义中的校验约束,用来限定列的值域范围。但它不限定于特定表,可以绑定到其他表的列或用户自定义的数据类型中使用。 例如,在定义药品的编码规则rul-ypbm,可绑定到其他表中。 1.2.2 定义缺省 缺省类似于表定义中的缺省约束,用来设置列的缺省值输入。它也不限定于特定表,可以绑定到其他表的列或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中使用。 1.2.3 定义索引 索引类似于表定义中的唯一约束,用来保证列值的唯一性。此外,它还能使用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选项,来增强数据检索的性能。 例如,对于门诊收费明细帐表,分别建立了按收费日期和收费序号的非聚簇索引,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查询速度,在未建立索引前,要在20多万条记录中查询满足条件的记录,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建立索引后,只需要4秒钟左右。 1.2.4 定义触发器 触发器是一种实施复杂的完整性约束的有效方法,当对它所保护的数据进行修改时自动激活,防止对数据进行不正确、未授权或不一致的修改。类似于表定义中参照完整性约束;触发器也可用来保证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它还能完成一些表定义参照完整性的约束不能完成的任务。 2 客户端利用pb开发的应用程序实现数据的完整性 2.1 用pb的控件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在以pb开发工具编写的应用程序中,可使用数据窗口对象的列校验属性来检查输入数据的正确性;在窗口输入界面中还可以采用下拉列表、复选框、单选按钮等控件,实现固定值选取输入来确保数据的正确;另外,应用程序本身也可以对输入数据进行有效检查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2.2 利用事务的特点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因pb的每一操作都是基于控件中的事件,所以一个完整的事务处理要集中在一个事件或一个操作单元中。例如,门诊划价收费中的付款处理;同一个收费序号下的数据,经过处理后要记入明细帐、一级明细帐、总帐,同时还要更新收费序号登记表等;所有这些处理算是一个完整的任务,必须等所有的语句都执行成功后,才能对数据库进行提交;如果有一条语句未执行成功,就要撤消该事务的一切操作,回退到事务开始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一致。利用客户端应用程序实现数据完整性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交互性好、功能强,但编程偏大、维护困难、可靠性差。 3 实现数据完整性的策略 由上述可见,在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中,实现数据完整性的方法各有其特点。对具体应用系统,可根据需要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来建立数据完整性的机制,其策略为: (1) 对于通过窗口操作输入的数据,一般采用客户端应用程序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这样,一方面可把非法数据在提交到数据库之前就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可使用户及时得到操作反馈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对于通过其他途径转入的数据,一般需要服务器端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实现数据的完整性。 (3) 对于数据一致性的维护,宜于由服务器端数据库的触发器或表定义的约束来实现。这样可降低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开发量,提高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可维护性及可靠性。 (4) 对于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则需要采用多层保护屏障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既在客户端应用系统程序检查输入数据的有效性,同时又在服务器端数据库中建立表的约束、规则、缺省和触发器等进行数据完整性约束。这样可以提高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结语 数据库完整性是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在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中,可采用服务器端数据库表定义约束和数据库规则、缺省、索引、触发器及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等三种方法实施数据的完整性。它们各有其特点,在应用系统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数据库设计论文:关于数据库在仓库管理中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何晓燕 李海 呼延战波 【 论文 关键词】数据库 仓库管理 设计 【论文摘要】介绍了利用数据库在 企业 中实现对仓库的管理,及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为了实现对备品备件及辅助材料仓库的 现代 化 科学 管理,保证物资和备件管理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为企业获得更多更快的 经济 效益,我们开发设计了专用的备品备件和辅助材料仓库管理系统。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我们首先对于原始的手工管理工作进行深人调查,了解备件的收、发、存物流情况,帐本和管理方式,数据统计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经过 总结 其事务处理流程图如下: 2.为了实现利用数据库对仓库进行管理,对用户的要求进行总体概述和界面描述并进行具体的数据流分析,其顶层数据流程图如下:(其它层略)数据流描述如下: 入出库单=编码十名称+型号+规格十图号+数量十单价+人库单位(领料单位)定额=班组编码+班组名称+金额计划单=编码+名称+型号十规格+图号+申报数量+申报日期系统命令=备件录人}系统查询!系统统计.报表打印}生成计划表格=全厂车间消耗表i收发存表}库存清单l消耗明细表}消耗日报 3.将宏观管理转化为数据模型,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写出详细的设计说明书和计划任务书。我们的设计说明书主要内容如下:(.l)该软件系统是以树形结构展开的,其模块图(见图l一1) (2)文件结构(外部文件描述) 文件bjr*.dbf bjc*.dbf* .dsh*.dbfljkc*.dbfc*.dbf gyd*.dbf分别是需求规格说明书定义的人库、出库、流水当前库、单价库存库、标准特性编码库,他们对应的索引文件分别是bjr*.idx bjc*.idx lsh*.idx djkc*.idx gyd*.idx索引关键字是fbmvv。(*代表备件的各种分类如:阀门类、电器类、工矿类、工艺类、轴承类、小型机械、轧机轴承、仪表等) (3)模块描述(以顶层模块为例) 模块名:bjmain 编号0.0 功能:本模块为总控模块。产生主菜单,接收用户对菜单的选择而分别进人下层模块。 界面:下属模块1.01.11.21.31.41.51.6 处理:case 1.调用模块1.0系统维护 2.调用模块1.1备件录入 3.调用模块1.2系统查询 4.调用模块1二3综合统计 5.调用模块1.4报表打印 6.调用模块1.5计划管理endcase 4.我们进行了程序代码的编写、并进行了功能测试、错误信息测试、边界测试、用户测试和长期系统维护,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该系统目前愈来愈满足用户的要求。 结束语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了不同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操作权限,如:仓库保管员有录人和查询、统计的权限,没有做计划权限,而计划员有做计划的权限,没有备件料单录人的权限。另外,在界面设计上,做到界面友好,用户界面的形式和述语都适应及户能力和要求,同时保护一致性,系统和子系统各部分的命令和菜单有相同的形式,简单易学,方便帮户使用。随着市场的变化,在该系统中我们很好地处理了同一种备件不同单价的问题和对各班组限额考核的问题。该系统投人使用,彻底地将工作人员从大数据量的、繁重的、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数据库设计论文:浅谈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逻辑架构与功能设计 摘要:笔者结合数据库理论和实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浅谈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逻辑架构与功能设计。 关键词:数据库 信息管理系统 逻辑架构 功能设计 0 引言 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完成系统前台与后台之间的数据通信。将前台业务打包数据经过解析传输到后台数据库,达到对后台数据库的处理。还可以实现后台数据库中数据操作包括:数据的查询、更新、删除等操作。将业务数据从多个操作型数据库和外部文件中抽取出来,进行清理、转换、网络传输和集成。笔者结合数据库理论和实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浅谈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逻辑架构与功能设计。 1 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逻辑架构 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各个业务发展的需要,逐步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与加工,充分加以利用,为各层用户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也使数据的采集和利用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处于整个系统的中间位置,它主要职责对数据处理,完成前台端的请求处理,完成后台数据库的操作。目的是分批处理任务请求,将任务数据包解包后,加载到数据库中,并且根据请求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查询、更新、删除,将处理的结果记录到日志文件中。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业务逻辑描述如下: 1.1 接受请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自己的请求实时的以上传给系统。 1.2 解析请求,系统根据接受到的请求,对其进行解析处理,首先检查传来的信息是不是合法,长度是否按规定的。再解析信息,在解析报文信息中,就报头、正文、报尾的标志位做一一鉴定,若有哪一项不符合要求,就回传应答报文给前台让前台重新传输此报文,并将处理的数据实时的记录在后台对应的表中。 1.3 数据的抽取与加载,系统在对数据报文进行解析后,若收到的报文满足要求时,就对报文中的正文段的数据抽取出来,加载到数据库表中。 1.4 监控管理,主要是对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管理,数据的导入导出情况及数据的传输情况进行监控管理。在加载数据时,将加载成功与否实时的记录在数据库表中,并写日志文件。 1.5 对后台数据库的处理,系统根据报文内容,对后台数据库中的表进行插入、删除、更新等操作。 2 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根据上面的业务流程,我提出了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框架及各个功能模块。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六个模块:任务管理、数据抽取、数据上传、数据加载、监控管理、查询统计,分别为各个模块设计了以下功能。 2.1 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主要是指后台管理层在抽取前台数据时对各个任务制定与执行。对前台数据的抽取主要是通过执行模版文件来完成,模板的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创建一个模板既是在定义一个数据抽取的过程,一个模板只针对同一个数据源,保证模板的原子性,模版参数文件主要由后台数据中心需要集中的数据类型进行定制,任务管理是将多个相关的模版文件捆绑在一起,构成一个更大的可执行单位。对不同种类数据通过制作模板实现抽取功能,模板数据文件由后台数据管理者制作存放在前台,可增加、修改和删除。 2.1.1 创建模板:一个模板文件包括了一个完整的数据抽取过程所有必要的数据结构。数据段包括:文件头、文件正文、文件尾,其中文件头重要有防伪标志位,文件的发送时间等信息,正文段主要包括此文件传送的数据,而结尾部分主要包括此文件传输数据的总量等信息。 2.1.2 编辑模板:当数据需求发生变化时,可以对已存在的模版文件的参数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需要。 2.1.3 删除模板:当不再对该模板文件定义的数据表进行抽取时,可以删除模板文件,取消抽取过程。 2.1.4 由于本系统文件主要是以固定长文件为主,所以,制定固定长文件是关键,而且这个固定长文件主要是文件头、文件尾长度固定,而每个文件的正文部分固定,但一个头部和尾部对应多个文件正文部分。 2.2 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模块是对后台下发的抽取任务的执行,是完成小核心数据处理的中心工作,是定义的抽取过程的具体实施阶段,数据抽取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抽取任务的载入”、“数据抽取配置”、“数据抽取执行”、“数据抽取重启” 2.2.1 数据抽取任务的载入:数据抽取是按照前台对后台数据管理层下发的各项抽取任务来执行的,因此在实行数据抽取之前要对后台管理层下发的抽取任务进行载入到当前系统中。 2.2.2 数据抽取配置:要正确完成数据抽取过程的执行,必须先配置数据抽取的范围,先选择数据抽取对应的系统,查询该系统下所有需要执行的抽取任务,然后对抽取数据的各个节点进行配置,确定在哪些节点上执行数据抽取。 2.2.3 数据抽取服务:根据后台中心下发的数据抽取任务对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逐项进行抽取,选择的任务的流水号启动抽取服务;数据抽取过程中,根据抽取出来的数据内容产生一个统计表,包括数据表名称、记录数等内容,该表作为数据抽取是否完整、是否正常的参考文件。 2.2.4 数据抽取服务重启:根据抽取过程的统计表和日志信息,判断抽取服务是否成功,如未成功执行,则可通过数据抽取服务的重新启动来对任务进行重做。 2.3 数据上传 数据抽取完成后,数据文件导出保存在本地服务器中对所有导出文件进行汇总打包,数据量大时,还可进行压缩处理,然后存储在本地服务器准备传输。 2.3.1 本地服务器的配置:包括“接收数据服务器的ip、用户名、用户密码、上传,目录、接收目录、传输方式”等数据内容。 2.3.2 数据汇总:对数据导出文件按业务系统数据分类分别进行汇总、压缩打包,使用后台中心统一的命名规则,给各个数据包进行命名、存放在文件上传的目录中,准备上传。 2.3.3 数据上传:系统制定上传时间、上传目录、上传服务器地址,数据文件上传的工作方式以自动方式为主,如果由于网络故障或上传文件损坏等原因自动上传入库不能进行,可人工干预,重新选择传输过程,完成数据抽取和上传工作。 2.3.4 文件传输的监控:为检验数据上传情况,将数据上传日志写入数据库,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可以浏览传输过程,发现数据上传是否成功。 2.4 数据加载 数据加载模块将已传输到后台中心的数据经过解压缩,通过数据集成功能加载到数据库中。如数据加载入库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重新加载。保证同一条记录不会重复入库,也不会造成记录、内容的丢失。 2.4.1 数据解压:将已传输到后台中心的数据进行解压,通过数据集成功能追加到数据库中。如数据加载入库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重新加载。保证同一条记录不会重复入库,也不会造成记录、内容的丢失。 2.4.2 数据加载:分为人工加载和自动加载两种方式,人工加载可通过人为干预,有选择地把数据加载入库,也可用于数据入库过程中,异常数据经过特殊处理追加入库。 2.4.3 数据检验:数据入库完成后,自动产生数据表、记录个数等信息的统计表,与数据抽取产生的统计表进行比较,如果两者数据不一致,需要重新进行数据抽取上传入库。 2.5 监控管理 监控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系统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监控灌录,数据导入导出情况及数据传输情况进行监控管理。 2.5.1 数据抽取监控:通过数据抽取的监控,发现数据抽取与转换过程中因为网络或人为原因等所引起的数据错误。 2.5.2 数据传输监控:将数据上传日志写入数据库,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可以浏览传输过程,发现数据上传是否成功以及未进行数据抽取上传的地区。 2.5.3 数据加载监控:监控数据加载中出现的数据丢失与加载错误。 2.6 查询统计 查询统计主要按照一定的条件和工作要求,查询数据完整性信息和任务执行情况。将每个模块的处理结构制成表,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 数据库设计论文: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摘要: 本文阐述了基于b/s和c/s混合模式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方法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能够适应论文、项目成果、科研奖励、著作、科研人员、校级课题等管理的要求,使用了参照完整性、存储过程、触发器及事务等方法和机制。 关键词: sql server;科研管理;权限管理;存储过程;触发器;事务。 科研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高校势力的重要指标,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如何对学校大量的科研信息进行高效、安全的保存、处理、统计、加工等管理操作,将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建立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是每一个高校必由之路。系统功能的分析与数据的结构关联及使用都首先反映在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是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设计中的一项核心工作,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必须以数据库为中心,建立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的方法、步骤、技术等如下: 1 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科研管理所设计的事务非常繁杂,涉及到校科研处、各个系的科研管理以及个人对科研信息的查询统计等。所设计的系统既要有利于科研处的监督管理又要有利于各个系及教师的分工协作。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校科研处科研管理、院系(或部门)科研管理、个人科研信息查询、校级科研项目整体信息管理。可以划分为科研信息维护、科研信息查询与统计、科研信息报表、科研信息分析、校级课题申报、审批、合同签定、结题、其它处理等操作;其中科研信息应细分为学术论文、著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信息。 2 用户需求分析 由于本系统是直接面向网上办公的,必须适应所服务环境的各类操作人员,主要包括学校科研处、各院系(或部门)、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 2.1 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 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只能按姓名来浏览个人的科研信息、进行统计打印,个人的科研信息(论文、著作、项目成果等)必须提交本部门审核入录。 2.2 各院系(或部门) 各院系(或部门)主要职责是对本部门员工的论文、著作、项目、成果、奖励等信息进行审核后输入到本系统数据库中,查询本部门在某时间内的科研信息、统计科研情况、打印相关资料等,同时对本部门的错误录入信息进行修改和维护。 2.3 科研处 主要管理本校的员工信息、论文、著作、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成果、科研奖励等常规工作,同时,管理校级课题的申报、审批、合同、检查、结题等管理,同时,监控系统运行和各部门的情况。 3 数据库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 3.1 数据库表创建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将系统的实现直接定位在更好的适合各层次人员的需求和操作,系统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均采用界面录入的方法,由各类人员分工完成。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科研人员基本信息、论文信息、科研项目信息、成果信息、获奖情况信息等作为系统的初始化数据,为个人和院系查询、统计、打印,科研处操作、加工、管理、集成等工作提供基本的数据平台。主要数据表格设计如下: 科研人员信息表(职工号,姓名,性别,职称,出生日期,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学历,学位,工作时间,所在部门,备注)。 论文信息表(序号,论文名称,刊物名称,刊物类别,刊物级别,主办单位,作者,职工号,发表时间,刊号,备注)。 论著信息表(序号,著作名称, 图书编号,著作类别,出版社,学科类别,作者,职工号,出版时间,版次,备注)。 科研项目表(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项目类别,完成单位,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立项时间,拟定期限,经费金额, 是否鉴定,鉴定时间,鉴定单位,备注)。 科研成果表(序号,成果名称,成果类别,成果经费,完成时间,负责人,完成单位,是否投入生产,经济效益,备注)。 科研奖励表(序号,获奖人员,项目名称,奖励名称,授予单位,时间,备注)。 校级项目管理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课题名称,负责人,所在部门,职务或职称,联系电话,申报表,申报时间,申报经费,是否批准,批准日期,批准经费,合同时间,合同内容,是否结题,结题时间,鉴定技术负责人,项目成果效益,备注)。 校级鉴定专家表(序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工作单位,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职称职务,备注)。 在上述表格中,加下划线字段代表主键,加双划线字段代表外键。其中科研人员信息表之所以选择(职工号,姓名)作为主键,考虑到姓名经常作为查询、操作条件,并在相关表中作为科技人员的重要描述和限制;为了避免数据录入的无序状况,数据库表之间建立了严格的参照完整性,并且对所有表都分配了操作权限,并将错误信息及时反馈给操作人员,科研人员信息表、论文信息表、论著信息表通过“职工号”建立参照完整性关系,在录入论文、论著时,作者必须是本单位职工,如果科研人员信息表不存在该员工,便给出错误提示,提示检查是否是合法职工,如果是,便可以在科研人员信息表中添加该员工信息后录入论文、论著信息,否则,拒绝录入,“职工号”又为组合查询提供了连接条件支持;同时将科研项目表、科研成果表、校级项目管理表中“负责人”和科研人员信息表中的“姓名”建立主键、外键参照完整性关系,校级课题的申报负责人也必须是本单位某部门的职工;获奖人员,必须是科研人员信息表中某一职工;将校级鉴定专家表和校级项目管理表通过“鉴定技术负责人”、“姓名”建立参照完整性管理,限定了鉴定技术负责人必须是本校专家表中的专业人员;所有表的主键设置都加上“姓名”字段,目的是为了符合人们的常规习惯,常以某个专业人员姓名作为操作、查询条件,科研人员信息表与其他相关表格建立参照完整性为了限制科研、论文、论著、成果、奖励等信息的科学合法性,同时有利于统计和查询;只有完善的参照完整性,才能使得数据库中数据具有一致性和互操作性。 3.2 存储过程的设计 存储过程是transact-sql语句的集合,它是实现事务或业务规则的极好途径,是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存储与执行的。使用它,可以大大减少网络传输流量,提高应用程序性能和安全性,而且由于它只在第一次执行时被优化、编译。因此,使用存储过程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应用程序的实现难度,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效率。存储过程的设计一定要符合逻辑业务规则和要求,根据实际,对一些常规、频繁使用的查询、插入数据操作使用存储过程来完成。以下操作可以考虑使用存储过程来完成: ① 对系统的初始化数据时录入各种基本信息操作。 ② 查询个人、部门科研信息时的查询操作。 ③ 科研处的其他常规操作。 下面以查询部门科研信息为例介绍存储过程使用方法,在此查询某一部门的论文、论著信息。描述代码: create procedure 论文论著 @a char(20) as select 姓名,论文名称,刊物名称,刊物类别,刊物级别,发表时间,备注 from 科研人员信息表,论文信息表 where 科研人员信息表。职工号=论文信息表。职工号 and 所在部门=@a select 姓名,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备注 from 科研人员信息表,论著信息表 where 科研人员信息表。职工号=论著信息表。职工号 and 所在部门=@a 其它操作不再做列述。从提高执行效率、提高安全性、共享性方面考虑,尽可能多的使用存储过程来提高数据库的整体性能。 3.3 触发器的使用 使用触发器来实现表间的数据自动操作,提高系统效率,校级鉴定专家表中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科研人员信息表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在输入或修改科研人员信息时,只要是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就可以自动添加到校级鉴定专家表中,该操作可以使用触发器来实现,代码描述如下: create trigger ptz on 科研人员信息表 for insert,update as insert into 校级鉴定专家表(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工作单位,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职称职务,备注) select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在部门,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 职称职务,备注)。 from 科研人员信息表,其中,校级鉴定专家表中的序号是自动生成的标识列。 同时,可以用触发器来检验校级项目负责人是否在科研人员信息表中,其中,用事务以验证合法性以控制该项操作是否完成。 代码描述如下: create trigger check1 on 校级项目管理表 for insert as begin tran declare @a char(12) select @a=负责人 from inserted if ( select count(*) from科研人员信息表where 姓名=@a)=0 begin print '负责人不合法' rollback tran end commit tran 其它类似操作不做描述。 在设计中,坚持使用触发器实现尽可能多的实现前台操作,不仅提高了操作效率、更提高了代码的安全性和共享性。 3.4 数据库安全设计 网络的安全非常重要,从数据库级、服务器级和应用程序级综合考虑,在科研管理系统中要根据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不同的初始化菜单。在本系统中,数据库的安全主要通过数据库的存取控制机制实现的。首先定义各类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即角色,其次定义数据库登录,最后依据用户权限表将登录分配为相应的角色。由于人员的复杂性,角色分为三个层次:科研处级别、二级部门级别、普通教师级别。用户属于某一角色,即使用户职务调动时,对用户增删,不影响其他用户的操作,只是角色中用户数量的变化。建立专门的系统使用权限表来记录用户和权限,同时也兼容部门设置信息,对不同部门分配相应的权限和账号,科研处是最高管理级别部门。 为了进一步保护数据库,建立备份数据库服务器,定期进行数据库备份和复制,本系统数据库主要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工具进行设计,它具有强大的管理、安全、登陆、网络支持功能,且可以和其它数据库进行转换,是一种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符合设计要求。 4 结束语 该系统数据库主要适用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数据库系统,设计中从整体考虑,建立严格的参照完整性和科学数据库结构,将存储过程、触发器应用到数据库设计中,加大了后台的功能和效率,对数据库的安全进行分级、分类设置和管理,提高了数据库的安全访问能力;它的数据冗余少,具有更高的数据一致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结合前台开发工具和平台,可以实现强大的功能设计和系统实现。结合本校实际已经开发了一个实用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并被科研处立项。 数据库设计论文: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与思路 〔摘要〕总结了目前国内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的不足,提出了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设计的目标、数据库构成及概念结构。为了实现“快速、全面、准确”的检索目标,需要建立元数据实现数据库的标准化,采用科学的分类体系实现族性检索,开发知识产权领域本体扩展用户检索入口词汇,通过搜索引擎实现全文检索。最后提出了系统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本体;分类体系;众包 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已经影响到企业、国家的发展战略。以专利文献为例,欧洲专利局(epo)每年要驳回50%的专利申请;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每年要驳回54%的申请;日本专利局(jpo)每年要驳回62.5%的专利申请;工业领域每年约有60亿美元浪费在专利法律和申请费用上[1]。专利被驳回说明相关的技术已经发明出来了,由于在研究之前未能检索出相关文献,导致重复研究开发,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要全面、准确地检索相关知识产权文献,需要建立高质量的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这既是强化政府在科技、商业等领域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进行科技、商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1国内现有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的不足 1.1数据库内容建设的不足 国内现有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内容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数据收录不全。以专利文献为例,国内大多数的专利数据库的回溯年限都是1985年。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文献的信息也不完整,例如全国人大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数据库等专门的法律数据库以及知识产权相关行政机关的政策信息只公布法律或者政策文本,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释义和法律问答,以及所涵盖的法律条文解读非常有限,导致对执法过程准确解释或者适用法律指导意义不强。第二,数据内容分散。知识产权文献信息分散在不同主管部门所建立的数据库中。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分别建立了专利与商标文献数据库,信息相对丰富的国家立法与政策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则由第三方构建。这些分散的数据,给用户的集中检索带来了不便。 1.2检索方法的不足 国内很多知识产权文献检索系统,往往是从数据库本身的特点出发,将数据库中的主题词、发明名称、公开号、主分类号、人等作为检索入口。这种基于关键词或者分类号的检索方式有很大的局限。以专利为例,专利文献是技术文件和法律文件的结合物,需要按照专利法的有关规定撰写,内容会显得重复、繁琐。而且申请人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保护范围,往往会采用概括性很大的术语,如把钢笔概括为书写工具,把梯子概括为攀登工具,把筛子叫做分离装置[2];除此以外,汉语本身一词多义,多词同义的特点,进一步影响了关键词检索的效率。从分类号检索来看,虽然国际专利分类法(ipc)在各个国家都有使用,但是同一专利、相近的技术主题在不同的国家的专利分类体系下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不同体系的专利分类详略不同,ipc有631个子类,7 392个主组,62 493个分组。美国专利分类体系已(us-ipc)发展到450多个大类,15万多个小类。有人做过调查,18.7%以上的美国专利分类号和欧洲专利分类号在部的分类上就存在差异。而且专利分类体系在不断修订,每一次分类都会导致分类技术主题词与分类号的变化,例如修订后12%的us-ipc号发生了变化,4%的ep-ipc分类号变化[3]。 现有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大多缺乏深度标引和加工,信息挖掘程度偏低,质量有待提高。例如现有的专题专利数据库对同族专利、法律状态和引证专利等特定信息的揭示远远不够,只有69%的包含有法律状态信息,49%的包含有同族专利信息,仅有18%的包含有引证专利信息,还有28%的没有提供以上任何一种信息[4]。目前国内只有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进行了深度加工标引,加工内容包括:专利发明主题标引、医疗应用标引、范畴分类、文摘重新撰写、化学物质信息标引、中药方剂信息标引,并同时建成了中药材名称数据库,化学物质登记文档数据库等两个辅助数据库系统[5]。以专利文摘为例,201110060757号专利申请书中的摘要只有150字左右,在网站检索到的摘要内容扩大了1倍,达到300多字(见表1)。通过重写摘要,加入专 中使用的每一种药材、化学成分等具有检索意义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检全率和检准率。 表1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的数据加工实例 原始摘要1111改写后的摘要本发明属于医药或保健食品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提高免疫力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药物组合物包括发酵虫草菌粉、维生素和矿物质或药物组合物包括虫草多糖、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发酵虫草菌粉或虫草多糖0.1~1重量份,维生素0.005~3重量份,矿物质0.05~3重量份。药理实验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具有很好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11〖〗一种药物或保健食品组合物。它是由中药发酵虫草菌粉或虫草多糖、维生素、矿物质,及其番茄红素、低聚果糖组成,并按常规方法制得的饮料、奶粉或乳粉;其中维生素是由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h、维生素p、维生素pp、维生素m、维生素t、维生素u、生物素、水溶性维生素、烟酰胺、泛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矿物质是由钙、铁、锌、硒、磷、钾、氯、镁、铜、锰、碘、铬、钼、镍、锡、硅、钒、钴、硫、钠、氟、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中药还包括杜仲、枸杞(枸杞子)、麦冬、川贝母、枇杷叶、西洋参、雪莲花、灵芝和花粉中的一种或几种。该组合物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1.4数据库共建共享的不足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不能优势互补。没有把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结合起来,造成国内已建的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有的收录数据不全面,有的服务内容与功能单一,缺乏既具有权威数据、又具有强大功能的实用性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难以满足用户的创新需求。反观国外的经验,一般由专业领域的数据提供商、科技信息服务提供商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进行互补性合作,采用多元化的运作模式,提供专利信息、商标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综合服务,服务内容涉及数据加工、数据提供、专利分析、软件开发、咨询服务等方面,例如国际三大联机检索系统都集专利与科技信息、行业信息、法律法规、市场商情信息服务于一体,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服务[4]。 2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设计 2.1系统目标 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利用知识产权文献进行研究开发、专利分析、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都要以快速、全面、准确的数据库访问为基础,这也是本系统设计的目标。 “快速”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最新的信息能检索出来,这需要及时更新数据库来实现,即数据库系统应该提供方便的数据更新机制。二是查询信息的响应时间比较短,这与系统的检索性能、isp的服务能力等因素有关系。 “全面”一方面要求搜集的信息要全。根据项目计划,数据库会收录知识产权政策文献资料、专利文献信息资料、知识产权行政确权和执法文献资料、知识产权司法判决文献、相关网络资源、知识产权名人与大事等资料。与现有的知识产权数据库相比,本项目的内容是最全的。另一方面要求系统的“检全率”达到要求,能把跟检索需求相关的所有信息检索出来。检全率除了要有收录齐全的原始数据支持之外,然后还要求系统提供合理的检索策略和手段,例如提供全文检索功能等。 “准确”主要是指检准率。即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来的文献,应该与检索要求密切相关。这主要取决于数据库的数据质量。数据质量不高,会导致检索结果不准,从而造成重复研究与开发。根据欧洲专利局的信息,2008年仅在欧洲就有200亿欧元浪费在已授权专利的产品研究与开发中,由此引发的专利诉讼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其中eolas起诉微软的浏览器侵权,花了8年时间才结束,赔偿5.21亿美元[6]。 2.2数据库设计 根据项目研究内容结合用户需求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本系统共包括知识产权研究资料库、知识产权网络资源库、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文献库、知识产权确权与登记资料库、知识产权司法与执法资料库、知识产权机构与人物、知识产权大事记等七大数据库。为了实现“快速、全面、准确”的检索要求,提供专利分析、引文分析等增值服务,每个资料库需要有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引文数据库、分类表、主题词表、关联词表的支持。其结构如图1所示: 11图1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结构11 2.3系统的概念结构 r 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需要提供元数据管理、分类体系维护、知识产权本体管理以及全文搜索等功能,其概念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元数据用于指导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元数据 11图2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的概念结构11 标准的建立,可以保证整个项目七大数据库的统一、规范。分类体系用于实现知识产权文献的族性检索。领域专家在本体开发工具的支持下构建的知识产权领域本体,可以用于构建关联词表,扩展用户提出的检索入口词汇,最终实现基于语义的检索功能。搜索引擎实现知识产权文献的全文检索。 3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思路 3.1开发方式 系统开发的方式一般有4种: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外包和众包。自主开发是指由项目组自行开发所有的数据库和相关软件。合作开发是指由项目组、相关的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外包是指将项目中部分功能模块的开发委托给相关专业机构,例如国外很多软件公司就把很多需要大量人力的开发任务外包给人力成本低廉的中国和印度。众包是美国《连线》杂志记者杰夫·豪在2006年提出来的概念,指企事业单位、机构乃至个人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社会大众群体解决或承担的做法[7]。网上很多项目都采用众包的开发形式,例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把一个项目分成很多小任务,通过志愿者的努力实现。 鉴于本项目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资源,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与众包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组的大部分成员是知识产权领域的核心专家,可以承担知识产权领域本体开发和分类体系的维护工作;对于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与相关的主管部门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合作开发;全文搜索引擎的开发,可以借鉴百度与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合作的经验,将其外包给专业的搜索服务机构,减少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对于法律信息以及判决案例、知识产权名人与大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等数据,则可以采用面向信息内容的众包模式,由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 3.2开发步骤 系统开发能不能一次实现“快速、全面、准确”检索的目标呢?笔者认为系统开发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实现这些目标。国外很多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也是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如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wpi),截止到2010年10月,已经收录了1 975万条记录。德温特公司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整理和深度的综合加工,这些加工过程分为5个阶段:1966-1970年的标题字段只包括主标题,1971-1984年录入了副标题,1985-1995年在文摘中加入了用途/优点(use/advantage)部分,1996-1998年对摘要中的用途(use)和优点(advantage)进行了分开撰写,1999-2010年在摘要中分别列出新颖性(novelty)、用途(use)和优点(advantage)等部分,增加了单独的附图部件和标号之间的关系说明[8]。 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可以先实现收集齐全的目标,将知识产权文献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的知识产权文献,同时对文献内容进行全面标引。例如专利文献要对申请号、公开号、申请人、发明人、专利分类号、发明名称、文摘、申请日、公开日等所有的特征项目进行标引,商标文献要对分类号、申请者、注册日期、权利人、形式(文字、颜色、字母、形状等)等进行全面揭示。然后实现检索准确的目标。主要任务是建立著录标引的规范,开发知识产权领域的本体,建立同义词表、关联词表等等。最后实现快速检索的目标。主要任务是优化搜索引擎,提高检索的响应速度。每一个分目标,也可以分阶段实现。例如数据收录全面的目标,由于本项目的目标非常宏大,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采集齐全所有的数据有很大的难度,可以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先重点收集、再全面收集,最终实现收录范围的全面覆盖。 数据库设计论文:浅析基于公共信息模型的能量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论文 关键词:公共信息模型 能量管理 系统数据库 论文摘要:将iec61970公共信息模型面向对象的建模思想应用到数据库的构建,根据对公共信息模型特征的分析,针对现实电力系统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共信息模型建立能量管理系统数据库的方法,并描述了其建立过程。 1前言 随着电力系统数字化建设的 发展 ,各电力软件生产厂商都推出了各自基午电力系统的应用,由于各生产厂商都是在无规范无标准的情况下自主设计并开发自己的产品,导致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程度、集成度产品自我扩展性差。随着需求的变化,功能的扩展,以前开发的产品将面临大量的浪费。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负责电力系统控制及其通信的相关标准的第57技术委员会(iec tc 57 )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其中第13工作组(wg13 )负责制定与ems专业相关的标准系列即iec61970系列,使ems的应用软件组件化和开放化。文中将根据电力系统现实世界的特点,结合电网的实际情况,采用uml( unified model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的描述方法,提出一种基于iec61970/cim标准模型的ems数据库构建方法。 2 iec61970/cim简介 cim是iec61970的核心部分,它提供了ems信息的一个综合逻辑视图;定义了电力 工业 主要对象的公共类、属性及对象间的关系,用于电力工程、规划、管理、运行和财务等应用的开发和集成。为方便起见,cim被划分为13个类包,290多个类。包括:域包、核心包、电线包、测量包、拓扑包、负荷包、储运损耗包、保护包、发电包、财政包、预测包和能量安排包、scad a包等。各个ems应用内部可:以有各自的信eli、描述,但只要在应用程序(或构件)接口语义级上基于cim,不同厂商开发的应用程序或不同系统的应用就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访问公共数据,实现应用间的相互操作,提高应用程序之间的兼容性及系统本身的开放性。 cim模型定义了三种关系:泛化( generalization )、简单关联(association)和聚合( aggregation )。用uml表示的类和关系见图l。 3问题的核心 cim是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定义的一套电网模型,从调度中心ems系统的角度来描述电力系统的设备及其属性。cim有许多表示方法,如uml, xml和数据库定义等,ems系统须直接或间接用数据库定义来表达cim。面向对象技术的优点是能更直观、更准确地表现现实世界;更符合软件开发的 规律 ,缩短开发时间和减少开发费用;大大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然而,目前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发展还不成熟,而使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大都是关系型的。因此,如何将cim模型与关系型数据库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实现电力软件标准化工作问题的首要。 4 cim分析 4. 1 cim模型的特征分析 1) cim采用面向对象技术,uml描述,定义了电力工业标准对象模型,它提供了描述电力对象及其关系的标准。 2)对象间的关系包括三种:泛化,简单关联,聚合。 3)对象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层次较深。 4)聚合关系与简单关联的区别是增加了“整体与部分”的语义。 5)简单关联关系分为三种:多对多,一对多,一对一。 4. 2现实电力系统的特征分析 1)结构上是分层分级的拓扑结构,层次关系较为复杂。 2)设备种类虽多,但数据量较大的设备元件(比如线路,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保护装置等)种类并不多,而大部分诸如“容器”(如地调,变电站等)或其它电气设备(如机组、母线等)的数据量却不大。 5解决的办法 cim模型的关系较为复杂,如果完全表达成关系数据库的表将会不可避免的生成很多关系表来表达复杂的cim关系,使得数据库表数量增大。如果只是构建cim的对象,而不管关系的映射,数据库便不能完整的遵循cim模型,也就失去了标准的意义。根据工程经验和实验研究,影响数据库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数据库中的“大表”(即记录最多表)。这些大表的记录往往是与现实相对应实体的实例;而关系表的记录是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实体,所以数据量是比较小的。数据库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对数据库的大表的管理。因此,构建方法基于这样一条原则:关系的映射尽可能采用设立外键的方法;在不影响数据库性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一些必要的关系表,确保构建的关系型数据库完全表达cim模型的各种关系,以及随iec61970标准升级的可扩展性。 5.1表示方法 采用rational rose工具和uml来表达构建过程。rational rose用同样的符号来表达类和数据库的表。数据库名与类名相对,域和属性相对。由于cim模型只规定了对象的属性,而没有规定方法;数据库的表也不包含方法,所以,隐去了类符号表达方法的部分。对于没有必要显示属性的类,为了方便,也隐去了属性,单用一个矩形来表示。 5. 2泛化 在构建关系之前,首先将cim模型中的所有类.分别按表名对应类名,域名对应本身属性与继承属性相对应,构建成数据库表。关系通过外键和专门的关系表来实现。 泛化关系是用来表达一个相对通用的类和一个相对专门的类之间的关系。相对专门的类可以继承相对通用的类的属性,包含更多的信息。 在关系数据库里要表达这种继承关系,可在父类的属性中添加一个属性来表明子类的类型。 5. 3聚合 在关系库里,反映聚合关系的方法是在“整体”类对应的表里添加“部分”类作为新的域。 5. 4简单关联 1)零或一对一关联构建成数据库的表,只需将外键隐藏在零或一对一的“零或一”表中。一对一关联,将外键隐藏在一对一的任意一张表中。 2)一对多构建方法是将外键隐藏在多表中,在相应的“多表”里添加域equipmentcontainerid做为外键即可实现。 3)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了外键的方法来实现构建,是为了避免生成过多的关系表,影响查询效率。但是,对于简单关联中的多对多关联,却采用了建立关系表的方法实现构建,原因是建立关系表能更加清晰的反映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数据的冗余度将会大大减小。 多对多的构建方法是用一个单独的表来实现多对多关联。关联的主键是每个类的主键的合并。 6结论 软件开发不仅包括数据库设计,同时还包括应用程序的设计。要真正的实现数据共享,应用程序的设计可以和数据库设计互为补充互为调节。另外,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程序的设计之间的相互协调,从ccapi工程的目的出发,iec61970是一个万全之策,既考虑到避免目前应用系统的浪费,提供xml数据导人导出方案;又为将来新建的系统提供了cim框架,为电力软件工程提供了共同标准,电力行业信息孤岛问题将得以有效解决。 数据库设计论文: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中主要存在重要性认识不足、选题质量不高、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对此,我们采取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策略,通过合适的选题、合理分配团队人员、改进项目实施环节以及完善考核标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策略;项目驱动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普及,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计算机核心课程之一,相关教学大纲给出了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据库技术,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数据库课程设计相关课程。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具体需求,独立地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系统[2]。课程设计的开设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本文探讨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策略。 1目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大多数应用型高等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但在实际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对数据库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简单重复,无法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市场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要求[4-5]。目前,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重要性认识不足 数据库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应用领域也相当广泛。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学时不一,教学时间安排上也不集中。此外,很多院系仅把课程设计当做一般性实践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师生均对课程设计重视程度不够,不仅使得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效果较差,而且也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据库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选题质量不高 选题是课程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好的选题不仅可以提高课程设计作品的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课程设计选题往往质量不高,存在以下不足:(1)选题陈旧,缺乏新意。每届学生都会开设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师每年都提供同样的几个选题供学生选择,这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2)选题过大过难。很多同学比较喜欢选择网上购物系统、火车订票系统等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尽管这类选题来自于实际生活,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应用经验,能够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开发能力,但是这么大的题目使得学生这短期内仅凭个人力量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高质量地完成。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当前,对课程设计的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上课考勤、设计报告、实际作品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加权成绩来评价。显然,这种简单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编码等综合能力。因此,一套完善合理的考核机制不仅能有效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 2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2.1合适的项目选题 一个高质量的项目选题是实施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的关键。在确定项目选题时主要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否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2)提供的项目选题数量足够多,而且主要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有兴趣的应用领域;(3)项目难度顾及到学生能力的差异。以兴趣为导向,结合能力差异,理实结合,难度适中,通过合适的选题奠定课程设计实践课程的基础。 2.2项目团队人员分配 很多教师为了给予学生更加公平的评价,规定每个学生单独完成一个选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技能的差异,搭配分组,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并任命一名团队成员担任组长。同时,组长根据成员的兴趣和能力分配不同的角色,团队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作品的设计。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3改进项目实施环节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课程组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动态跟踪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并要求每个团对在项目不同的阶段递交相应的方案等,教师适时根据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2)鼓励学生通过模仿来创新自己的项目,全面创新对于该阶段学生很难实现,采取该策略一方面降低创新难度,树立学生自信,一方面也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改进;(3)组成团队后,教师要求每个项目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帮助和学习,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课程设计。 2.4课程设计的考核标准 数据库课程设计在考核时,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动手能力,而且还考核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课程组制定了如下考核标准:(1)项目技术:①检验数据库表设计是否满足规范化理论的要求;②数据库设计是否考虑了安全性和完整性等因素;③项目是否采用索引等技术优化数据库性能;④检查项目是否依据软件项目规范来开发等;⑤根据作品采用技术的新颖性程度等方面增加附加分。(2)团队成员:在考核时,教师不仅考虑出勤和遵守纪律情况,还综合考虑项目质量、工程实践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协作能力等。(3)文档质量:文档必须符合软件工程相关规范,能够清晰地对项目的设计和功能进行描述,教师根据文档质量给出相应的成绩。 3总结 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旨在通过开发实际项目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相较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舒振球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数据库设计论文:数据库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文章从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数据库设计与应用;教学改革;高校 一、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课程的特点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核心技术手段,在电子商务、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当代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支撑。“数据库设计与应用”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骨干课程,是每个应用开发人员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因此,学生如果能够熟练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并基于此学习一些相关数据挖掘、海量存储、信息检索等课程,必将成为一名极具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就国内高校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切合市场需求、能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讲授“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这门课中,传统的以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固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还不足以达到我们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完善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课程体系建设,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一)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动手实践 首先,国内部分高校在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仍是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知识只是机械的灌输,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与热情。其次,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仅仅是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学生在课堂上鲜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授课缺乏启发性引导,思维训练不够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恰当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然而,部分教师在数据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演示操作步骤,并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演示案例,没有经过思维训练过程,从而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 国内部分高校在数据库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内容的设定往往只针对某个具体知识点,不注重前后章节的联系,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及系统性,使学生所学知识无法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2]。数据库的课程的实践方案设计尤为重要,其方案的设计应具备,使学生对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能力的提高具有渐进性和持续性。 (四)重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忽视理论讲授 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依托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Server、Oracle、MySql等),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课程讲授[3]。数据库管理系统虽然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但它仅仅是建立、使用以及维护数据库的管理软件,学生对管理软件的熟练掌握并不代表精通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而忽视数据库系统理论体系的讲授,会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仅限于平台应用。数据库理论基础知识不足,框架体系不完善,必然导致对数据库设计的缺陷,为学生后续的提高与发展埋下隐患。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很多程序员、系统分析员因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持,而导致软件开发的进度延误,成本剧增。他们大多表现为:“以实现功能为导向,在简单了解完基本需求后便匆匆进入编码阶段,对于数据库设计的思考相对简单,大多设计都只停留在表面上。”这对软件开发来说,往往是致命的,会为系统留下诸多隐患。出现问题后,作为开发人员来说,可能是写代码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是系统上线运转后出现问题。一般来说,越到后面发现设计上的问题,所付出的代价越大,修改的难度也越大。系统上线运行后,修改数据库设计或进行优化等同于推倒重来。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据库理论体系的讲授,夯实理论基础。 三、创新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数据库设计与应用”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教学方法方面,目前很多高校的工科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已普遍采用多角度、多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分组教学、启发参与等。上述教学方法已经很成熟,笔者这里仅仅对启发参与模式的教学方法作两点补充。启发参与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以及角色互换等互动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挖掘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如横向课题、实验室开放课题、创新项目等。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动手能力。在就业方面,相较于缺乏实践经历的同学,具备明显的优势。同时,对于那些想在专业上有所深造的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了解追踪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二)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定要体现出课程体系的连贯性、系统性及方向性,经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数据库设计及应用能力。同时,应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性。在实践教学过中,在学生上机时,应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上机内容。对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以调试为主,通过调试,来掌握一些上课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启发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一些作业。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积极的学习这门课程,在自己学习的同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 1.内容设计多样化。 在数据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以调试为主,通过调试掌握课程中的难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教师启发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实验内容,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在自己学习的同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 2.将内容模块化。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的基础,而学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深奥难懂,缺乏对理论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案例,合理地将课程内容模块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熟悉的选课管理系统,将项目划分成九个教学模块,分别为:数据库与表的创建;范式理论;完整性约束;索引;SQL语言;数据的增删改查;视图、游标及触发器;函数及存储过程;数据库安全与维护。在每个教学模块中,围绕教学目标、课程重点及难点逐步展开与延伸,以达到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性。 3.整合编程语言。 传统教学中数据库的学习是独立的,而无论是C/S模式还是B/S模式下,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都需要使用前端开发工具,如C#、JAVA等应用程序编程语言。因此,在课程的学习中,结合选课管理系统,将C#等编程语言与数据库的有效地结合起来,学习如何完成前台界面与后台数据库的链接,如何查询、增删改数据,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注重课程的方向性。 数据库的学习同样存在很多的方向,如程序开发、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管理。一般开发人员注重编程,能够熟练使用SQL语言;数据库设计则是注重的是数据库原理、设计;数据库管理则负责全面管理和维护数据库服务器,如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安全等。 5.强化数据库技术的延伸与发展。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数据库技术已成为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信息技术之一,与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技术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主体知识的同时,有必要探讨一些数据库相关前沿技术,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为学生今后的科研或应用打下基础。 (三)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既应考核学生对数据库理论关键性概念的理解程度,又应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知识考核可通过查看学生对数据库的设计来了解;动手实践能力考核可通过具体查看每一位学生所做的工作(如数据库操纵、数据库应用以及程序源代码)来考核。在研究探索型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畏惧失败,考核的依据主要体现在学生面对新技术时,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无论是理论考核还是实践考核,都应关注学生平时的实验过程,在每次的分组实验中,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讨论,从而提高个人以及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在分析传统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课程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若干改革措施。笔者基于上述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上述措施使学生在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团队协作、自主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信心、专业素养,为今后的科研或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课程改革措施,为社会输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朱戈 单位:黑龙江大学 数据库设计论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库设计要点 [摘要] 辽宁省为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在借鉴探索的基础上,对监管内容全覆盖、信息共享、标准化、面向对象、约束机制、查询统计等层面进行设计,建立了多方认可、程序严密、动静结合、报管分离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动态数据库,为实现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化监督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水利工程;数据库;设计;动态管理;辽宁省 近年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水土保持、引输水工程等建设项目呈现出点多、面广、量大,管理主体分散,管理对象多样化等特征,水利建设管理呈现出投资强度高、建设任务重、管理要求高、工作责任大等新的特点[1]。在新的形式下,辽宁省为全面做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借鉴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动态管理系统建设,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动态数据库建设工作,现将设计要点进行交流分享。 1设计要点 数据库设计是应用系统设计的根基,数据库设计关乎系统功能实现度、稳定性、扩展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2]。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动态数据库达到“把数据管起来,将数据用起来,使数据活起来的”的预期目标,特对数据库在内容覆盖、信息共享、标准化、面向对象、约束条件、查询统计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设计。 1.1全过程覆盖 依据辽宁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经验,将水利建设项目管理有关字段按照建设过程进行科学划分,按项目实施过程划分为前期工作、项目基本信息管理、建设过程管理三大阶段,按项目管理内容分为前期工作、项目基本情况、项目招投标、参建单位及人员履行合同情况、进度管理、计划和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检查稽察督查审计及整改情况、竣工验收等10个环节[3],对管理内容进行全面覆盖。 1.2信息互联共享 在辽宁水利信息化整合建设的背景下,严格执行数据来源唯一性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系统的权威数据。与水利建设项目管理有关的设计、施工等单位和人员信息,采取“同存异消”的方针,对辽宁省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系统中的数据字段进行整理,作为水利建设项目动态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字段内容,确保此类信息同源权威;同时结合质检处等有关处室意见,合理设置数据字段,为今后相关处室新建或改建系统提供数据接口。 1.3标准化处理设计 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处理在数据库建设中尤为重要[4]。水利建设项目面广类多,主要可分为水库、水闸、泵站等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水文测站项目、农村电气化项目以及河流治理项目等几大类别。为保障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动态管理数据库标准统一,特采取“求大同存小异”的方针,对全部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信息管理、除进度管理以外的过程管理进行规范化处理,在字段设计上统筹兼顾,归一化处理,形成统一标准;因不同项目在进度管理中体现的指标不一样,比如农村电气化项目主要体现在发电设备采购、安装方面,水土保持治理项目体现在鱼鳞坑、截水沟、植被绿化的数量、长度和面积上,水库、水闸等工程项目体现在土石挖方、混凝土浇筑体积上,特采取先差异化后标准化进行处理。通过标准化处理设计,大大提高数据库的兼容和共享,提高数据库的通用性,特别利用降低建设成本和方便数据库用户使用。 1.4面向对象设计 数据是系统的灵魂,活的数据是系统生命的保证。水利工程项目动态管理数据涉及到项目法人,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人员、质检处、安监处、建设与管理处等众多机构和人员,这些信息都需要纳入数据库中,为保障数据更新及时、稳定,就必须面向对象来设计。考虑到项目法人在整个项目中的主导作用和稳定性,数据更新以项目法人为主导、质检处辅助来进行设计。不同对象对项目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考虑用户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权限分配,在对数据库表的处理上,按照项目法人、参建单位、监督机构、建管机构、管理员等5类人员进行分类标识,支撑系统交互界面的设计与调用。 1.5约束机制设计 提供约束条件机制、完整性检查方法、违约处理是维护数据库完整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动态管理数据库在约束机制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数值的自动求和计算方面,避免人工录入出现计算错误;2)对参建单位人员方面,系统自动调取辽宁省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中的入库资料供填报人员选取,确保各类人员符合相关资格;3)对持证上岗人员出现一员多岗现象及失信惩戒人员进行红色警示。 1.6查询统计设计 数据检索与查询也是数据库的主要功能之一[5]。为便于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统计查询,特在数据库设计上充分考虑查询或统计的口径,结合辽宁水利建设管理需要,设计了年度、工程类别、业务处室、行政区划、投资来源等5类统计口径。其中工程类别和业务处室划分要与辽宁省水利投资统计软件相衔接,确保水利建设投资统计结果与本库中的建设进度统计能对应分析。 2结语 辽宁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动态数据库设计是对辽宁水利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的一次全方位梳理。经过查阅了大量的法规文件,多次征集有关部门意见,仔细分析数据上报程序,形成了多方认可、程序严密、动静结合、报管分离的水利工程建设动态数据库,以此库为基础,研发辽宁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将高效支撑和提升辽宁水利建设与管理效能,为水利建设管理改革发展提供新的起点。 作者:高真伟 赵巨伟 单位:辽宁省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 辽宁江河水利水电新技术设计研究院 数据库设计论文: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设计和构建 1、地理数据和数据库技术 1.1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是表示空间地理散布的相关数据,其反映地面物体与周围环境条件中坚固的持久的存在数目、质量情况、散布特点、关系以及原理的数字文字以及图像的总体,测绘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采用此类工程项目地点的信息点反映,与此同时,也包括这个工程测绘项目的图形或其它方面的数据。 1.2MicrosoftOfficeAccess信息数据库 MicrosoftOfficeAccess信息数据库是微软公司在1992年研发推广的以标准Javascript扩展工具套件为主引擎的3D桌面信息数据库,其属于一类性能优异的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工具,因其具备使用简洁、界面合理、容易学习和使用以及接口灵敏的优势,也作为诸多小规模操作系统优先选择的管理数据库系统。 2、测绘工程管理的内容和管理数据类型 2.1测绘工程管理的相关内容 测绘工程管理是针对总体项目的实行阶段采取设计、管控以及监管的方式,尽可能的实确保测绘工程的任务和目的,当测绘工程以准备工作阶段初始一直道测绘结束的结果交付应用,通常可以分成:材料准备工作、技术规划阶段、现场操作、测绘质量监管、测绘结果交付应用以及测绘资金花费计算等的几个过程,但是各个过程中,测绘工程管理者重视的关键方向就是测绘工程的质量、测绘进程以及测绘资金花费。所以,各个工作和环节需侧重的通常都是以保证测绘质量为基础,重视测绘进度和测绘资金的到账事宜。测绘工程的监管工作通常和测绘时间、把握测绘质量以及工程合同监管相关联。 2.2工程测绘阶段需管理信息种类 测绘工程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数据较多且具有多样性,其中包含测绘工程的所有方面的数据。 (1)主要信息数据基于其使用方面的性能,通常分成以下几类:第一,提供于进行计算方面的信息数据,比如,时间、测绘量、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以及测绘成本;第二,提供于进行查找和划分的信息数据,比如,委托机构、工程名目、测绘工程责任人、工程地点、工程种类以及工程质量等级;第三,应用在补充说明的信息,比如,工程取消或者工期拖延的因素。 (2)基于数据反映相关信息的模式,通常能够分成如下几种:第一,采用书面文字数字模式反映信息数据,比如,工程预算材料、工程合同、技术规划材料以及各种办理货物的交付和货款的支付的一种依据;第二,应用图像反映信息数据和测绘结果以及通过图片等传媒来表达作品效果;第三,此类信息数据的集合,则产生了信息数据库。 (3)测绘工程管理的数据库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为针对信息数据实行搜集、划分、解算以及表格制作处置后产生的具备一定结构的数据整合,相关数据处置和信息管理工具大部分信息数据均应用MicrosoftOf-ficeAccess数据库进行管控。 3、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3.1构建测绘工程项目属性数据库 测绘工程数据库结构因工程管理过程中采用动态控制模式,则需信息数据收集需实时精准且完全。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阶段需简洁清楚。数据库的建立通常依照测绘工程的推进,以招标和投标的资金预算和工程准备工作为准,从测绘工程控制至工程成本支付先后总结各个阶段的测绘数据,也能够依照数据反映的信息划分,以方便管理和使用。 3.2构建测绘工程项目空间数据库 构建测绘工程项目空间数据库需利用收集此项工程的空间数据,且和其它的属性有机结合。 4、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的重要管理性能 测绘工程有关数据的录入和管理工作、工程查找和统计工作、工程收费、自动计算和安排工日、各个机构或者基本作业单位的工日与工程产值以及测绘工作量数据的查找和统计、每位工作人员的工日和参与工程数据的查找统计,因信息较多,且没有规律,所以,数据管理性能工作较难。 4.1数据录入和更改 各个工程的有关数据输进数据库,数据录入的界面需简介,录入数据需精确,才可以确保应用效果,还可以基于情况改变实行添加和更改。 4.2数据查找 以工程查找为首,工程查找即在数据库内搜寻到符合客户要求标准的所有工程,且将查找成果反映给客户。工程数据中大部分数据均可当作查找因素。 4.3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功能是依照有关标准对每个工程项目的各类数据实行统计工作,包含工程数目、种类、工程产值以及工程合同,并包含机构或者每个工作人员的工日与参与的工程以及测绘工作量,工程统计利用系统和客户交换信息的通道来实现,查找的结果采用向上级报告的表格方式提供给客户,给客户的工程监管与运营决策提供相关数据。 5、总结 测绘工程的管理和许多领域都存在联系,属于具备管控、设计和决策的体系,应用地理数据库管理模式对工程实行监管,可确保工程的管理标准化、合理化以及自动化,可以减少成本投入,提升管理成效。如果将工程管理机构和会计机构的管控体系与材料管理机构有机结合,则可以将数据库应用于测绘工程的管理。 作者:谢乾钰 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三地质队 数据库设计论文: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论文 1对嵌入式数据库系统的介绍 对于嵌入式数据库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的技术,并且是可以根据软硬件的不同要求进行指定应用,这样可以满足系统在应用时对功能和可靠性的要求。在嵌入式系统运行时,其都是隐藏于内部的设备中,不是通过计算机的形式显示出来。如果在系统中加入了嵌入式的数据库系统,一般会认为是智能的系统。在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中必须融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新兴的半导体技术,这些技术完美的结合才能成就嵌入式数据库系统正常可靠的运行。因此,嵌入式数据库系统是一个要求有技术支持,并且资金足够,在知识系统的创造上也必须合理的系统。在对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进行结构分类时,其主要是分为嵌入式的处理器和外围的一些构件。在数据发展的历史上分析,一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促进数据库的发展,同样反过来也一样。这两项技术在历史的发展中都是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影响的。在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中一个主要的用途就是移动数据的处理。移动数据技术可以实现不受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进行数据的交流。现在技术在不断地提升,在无线通信的网络服务和各种形式的移动的设备,这些都是要建立在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之上的。虽然,嵌入式数据库比较复杂,但是其用途很广泛。 2对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研究 2.1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含义 为了满足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各种功能及标准上的要求,一般分为嵌入式的数据库、PC主数据源和同步模块这几个部分,在这些构成部分之中,微型化的嵌入式的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具有最高技术性和应用性以及容易携带的特点,这就是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一般含义。这三个构成部分,其中微型化嵌入式数据库有数据的容量比较小,其可靠程度比较低的缺点,但是这点在PC主数据源中会有弥补,因为PC主数据源只能用于PC机中,这样就不能按照意愿进行移动。在这些构件的中间部分是同步模块,这个部分可以进行数据的双方向的交换,将数据在嵌入式数据库和主数据源之间进行传递,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把同步模块作为信息交流的桥梁。只有嵌入式数据库设计中三个部分合理的结合应用,才可以互相补差补漏,既可以有嵌入式数据库的便于携带的优势,又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这样对于想要随时获得大量信息的用户来说,就得到了满足。通过三种部件互相结合的方式,就是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主要方式。 2.2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特点 在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体系的设计中,一般采用固定的网络连接对不同的计算结点之间连接,这样可以保证网络能够连续的连接。但是随着移动数据技术的发展,它要求固定的节点和移动的结点相结合,那么以前传统的网络连接就不能够满足条件。对于移动数据库,其要求的性能比较高,所以要求有嵌入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这种设计是建立在传统分布式的数据库的建设上进行拓展而来的。现在的移动数据库是把固定的服务器节点和客户端进行连接以获取动态的数据,因此可以将移动计算机环境中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看作是动态式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从根本上来说,传统的数据库的设计和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有着很多不同点,如果在移动的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移动数据的应用就是嵌入式的数据库系统,这种可移动的特点优于传统数据库设计。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主要特点是包括有对标准的SQL进行技术支持,对事务的管理功能和完备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可以供多种嵌入型操作系统的应用。 3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技术和应用前景 3.1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主要技术 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其中一项主要技术就是数据的复制和缓存的功能。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将需要维护和备份的数据在不同的多个移动的网络节点之间进行复制备存。在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中的这项功能主要是进行服务器之间的复制数据和移动的计算机数据信息之间的复制和保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服务器之间进行的复制才能被称为数据的复制,而计算机上所保存的数据进行复制就是属于数据的缓存。复制可以提升分布式的数据库的可靠程度和访问的性能,但是必须保证多个复制节点在数据上的一致性。根据维护复制的功能上所采取的技术方法的不同,就可以将复制功能分为严格一致性和弱一致性。在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复制和缓存技术中,如果要求严格的一致性就要保证在无论何时复制的数据信息其内容都是一致的,但是对一致性的要求比较弱,那么可以允许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不相同的现象的出现。但是我们要求其不同的数据不能太多,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且最终随着时间的演变是能够趋向相同的。对于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另一个技术就是数据广播。这项技术是应用于移动的计算环境之下,关于客户的机器和总的服务器双方是不对称的,正好应用了这一点,就可以用类似于周期式的形式来传递数据和信息。通过数据广播技术可以帮助处理数据库系统的断接问题,并且不会因为用户的数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于数据广播技术的构造中一个方面是服务器,这个层面是用来进行组织广播和调节数据,可以对广播数据进行本地缓存。因此,复制缓存技术和数据广播都是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主要技术。 3.2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应用前景 随着物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系统设计也可以应用在物流方面。采用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可以对物流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跟踪,对生产、销售和运输过程中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在物流的运输工作中,可以利用嵌入式数据库系统技术将车辆信息中移动的数据信息进行传递,从而保证物流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一切行踪都在总系统的控制范围内。通过嵌入式数据库设计可以将手写的信息用无线的网络传入中央的数据库来存储,这样有利于物流信息的更新和保存。同时,嵌入式移动数据的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移动的银行。目前,我国的移动用户的群体在逐渐的扩大,所以银行移动化也是大势所趋。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在移动银行上进行应用,可以帮助用户进行实时的账务查询和交易,增加了灵活性。移动银行的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来办理银行业务,从而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在水电业中,对于数据传统上的采集方法是进行家家户户的抄录数据,现在则可以利用嵌入式数据库技术进行移动的传输数据,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结束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移动数据的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和提高工作效率,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就变得更加重要。我们必须对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对其概念有很好的把握,再者对其特点以及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和主要技术都要明确。虽然现在技术上还不是特别完善,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嵌入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应用前景会更好。 作者:殷晓伟 杨尚霖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数据库设计论文:数据库结构设计的科研管理论文 1本校科研管理需求 在我院的科研管理过程中,科研处需要了解教师的每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括项目名字、项目经费、项目人员、项目状态等;最特殊之处是本校项目经费编号必须和财务统一,只能按照财务软件默认给出的编号建立数据编号.这样才能核对项目经费、纵向经费等;项目所获得奖励(科技进步奖等)按照科研管理规定给予相应奖励;项目人员的信息和项目的每个内容都相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单位都有相同名字的人员,所以每个人员的信息至少要包含一个区别码,可以是身份证,也可以是工作证代码等等. 2数据库结构设计 2.1数据库选择 由于科研管理的保密性,本校科研管理不对校外开放,基本不用考虑并行查询的系统需求,另外,鉴于本系统目标用户普遍应用Windows系统,所以项目采用了WindowsServers系统下的SQLServer,在跨平台操作时,可直接用SQL语言进行数据读写和查询等操作命令.用于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查询语言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2.2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一定是在项目的最初完成的.构造数据库必须考虑所有需求规则.在关系数据库中,我们习惯称之为范式,参考关系数据库的多种范式,依据科研管理的需求分析,为扩大操作功能和减少冗余度选择了第三范式.科研工作者的信息是贯穿于整个数据库中的,必须单独建立的,同时为了避免多人同名可以采用唯一身份证号码加以区别.其表内信息依据需要建立以下字段:包括年龄、性别、单位院系、职务职称、技术领域、个人信息(电话)等.每个表单都有一个和人员相关的字段,这个字段可以是工作证号,也可以是身份证号码.每个表单都可以单独进行,甚至可以在备份的同时也不影响录入.如果将来需要查询某科研人员的详细成果,只要每个库调用相同工作证号或身份证等就可以.科研经费是每年国家审计管理的重点,每笔经费一定要保证和唯一项目编号准确对应.所以建立经费和经费分配两独立表单.两个单独表中经费都含有项目编号,这个项目编号和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编号一致.由于项目管理表中有人员信息相连,所以只要通过调出科研经费相关联的项目编号后自动在逻辑层调用项目表和科研工作者库中信息,就可以得到全面的经费信息.而经费分配表中的人员必须符合人员库,这样就杜绝了非项目人员经费报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查找同一个人员参加的不同项目的经费结果的复杂度.成果管理模块通过建立专门的成果库,成果库可以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在设计时同样建立一个单独的表,而成果中也有和经费模块一样的地方,也就是包含项目人员,这样将来查询某人员的时候,项目和成果可以一起得出. 2.3用户接口设计 根据科研管理需求分析,设计为多用户.第一种是数量最多的科研工作者的访问模块,每个科研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在任何地点输入本人的科研信息和成果,这样可以将科研管理人员从大量录入科研工作者的项目成果、专利等繁琐工作中摆脱出来,同时也可以在保密许可范围内查询到自己参加过的所有项目、论文和成果;第二种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入口(科研处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授权才可以通过接口进入后台.在有记录的情况下,直接管理数据,包括输入到数据库、项目审核、项目修改(教师录入错误等)及删除等.这个入口可看到项目和经费,还可以审批经费等管理功能.超级管理员还可以对科研工作者授权,使之对本人输入数据的错误进行修正.一般来说,科研处的分工有多细,这个入口就有多细.比如项目管理科的人员就只能针对项目管理,项目经费管理科只能针对项目经费管理和项目状态管理等.这样,在管理上的细分导致多用户之间是严格不相关并且不能互相越权管理. 3数据库接口应用 本校科研管理平台用户功能在面板左侧以项目为例:分别为项目录入、项目修改、项目查询和项目分析. 3.1项目录入 该平台突破了传统的手工录入方法,避免了项目数量巨大,录入工期长等问题.最重要的是保证了非手工录入的正确率.创新方法为先在熟悉科研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完善的项目资料存档要求,并对每个存档内容给予明确的指示,应包含一个科研项目的所有基本信息.其中项目类型中应包含附加属性,如是否双十项目等;项目状态应添加自动修改的功能,当项目合同时间已到却仍未结题者,项目应变更为延期.当所有功能都已确定完成后,直接由项目负责人提供符合后台数据库格式的excel表格,无论申报还是结题,都由各科研处统一通过审核将各个项目表格汇总,项目录入工作就是直接导入.这样大大避免了手工录入的人为错误.如果有临时的突然增加项目,让项目负责人填好相应表格,直接导入即可. 3.2前台的查询功能 前台应将任意条件如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工作单位和项目编号等检索,同时应考虑到将来的科研管理需求,如想查询所有结题项目或经费等于4万的项目等其他条件等,这样的检索可以让我们在左边的可选字段中自由搭配,以便于应对不同的科研管理需求.所以平台开发为检索条件完全自由组合。 3.3项目修改 设计了对应不同功能的不同账号,并分别给予不同权限,如普通院系老师给予查询功能,首先通过教师的身份证号或者工资卡号等登陆,教师一旦登陆就相当于默认为查询自己的所有项目.如果是科研处的管理科研工作者登陆,则可以修改和确认.为防止科研处管理科研工作者的人工误差,可以在确认上有两个账号,由领导审核后方可生效. 3.4数据导出 项目查询完毕后,可以导出的EXCEL表格应是前面检索条件下检索结果的表格,要求应包含所有的科研信息.由于现有的数据仓库技术发展,将导出的数据中与现有其他数据来源(如其他大学的科研数据分析图)对比,可根据对比数据修整本校科研发展的方向. 4结语 科研项目管理,不仅可以用于本校,也可应用于各个科研院所及高校研究机构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也可用以绩效考核等.通过该系统,科研处可对任意项目随时进行管理.由于所有的数据都在SQL数据库中,随时可以调取项目的状态,使科研管理者能够为项目服务,从而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及成果率.本数据库未来发展是以科研管理部门为科研人员服务为基础,推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为目标.既可以让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可以随时管理,也便于科研处、财务处等宏观掌控所有项目的情况,建立科研处、财务处以及人事处等统一应用平台,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最新的科研情况。 作者:李杨 武莹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科研处 吉林建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数据库设计论文:项目化教学的数据库实训课程设计 一、项目化教学的作用及特点 1、学习、实践情境真实可感 项目化教学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设计一个具体的项目,设计中尽量模拟企业情境,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都在这个情境中得以体现。 2、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建构的工作情境、设计的工作任务,都是给学生学习搭建的平台,学生才是“学”与“习”的主体。教师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是导演的角色,发挥指导、协调作用。 二、项目化教学的教学设计 项目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下面以Access数据库实训课程为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 1、项目一创建Access数据表项目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掌握ACCESS2003的数据类型,掌握数据表的结构设计及修改数据表的方法,掌握不同类型的字段在记录中的输入方法。本项目要求完成任务一、浏览Access示范数据库任务要求:查看Northwind.mdb数据库中的罗斯文商贸公司的数据表、查询、窗体、报表等对象,并记录下列信息: (1)据库中保存信息的雇员有多少位; (2)数据库中保存信息的订单有多少张;任务二、获取关于“创建数据库”的帮助信息任务要求:寻找并打印Access系统中关于“创建数据库”的信息。操作方案:使用Acces“s帮助”窗口。任务三、创建一个新数据库任务要求:在C:\MyDocuments文件夹下建立Access数据库文件“图书馆.mdb”。 2、项目二创建Access数据表项目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了解查询的基本类型与作用,掌握查询必须的三个要素,掌握使用设计视图创建选择查询的方法本项目要求完成任务一、为“图书”表创建筛选图书的查询任务要求:基于“图书”表创建查询“计算机图书”,查询结果的要求:列出字段:图书编号、书名、数量、单价、出版社含有记录:书名以“计算机”开始的记录任务二、创建含“或”及“与”准则的查询任务要求:基于“图书”表创建查询“电子—复旦出版社”,查询结果的要求:列出字段:图书编号、书名、数量、单价、出版社含有记录: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列出字段:图书编号、书名、数量、单价、出版社含有记录: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且数量大于等于10的图书记录 3、项目三创建Access窗体项目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了解窗体的功能布局及结构和类型,掌握如何创建窗体和在窗体中操作数据。掌握一些常用控件的创建方法。本项目要求完成任务一、创建窗体“浏览图书”任务要求:创建一个基于“图书”表的窗体“浏览图书”,窗体中包括“图书”表中的所有字段;布局:纵栏表;样式:标准。操作方案:使用“窗体向导”创建窗体。查看刚创建的“浏览图书”窗体任务二、在“浏览图书”窗体上进行数据操作任务要求:按下面的要求在“浏览图书”窗体上进行数据操作:⑴查找记录:从“浏览图书”窗体上查找由“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⑵修改记录数据:从“浏览图书”窗体中修改记录数据,将数量为2本的书,修改为22本。操作方案:在“浏览图书”窗体上执行操作任务;用“替换数据”来完成数据修改。任务三、在“浏览图书”窗体上排序记录任务要求:在“浏览图书”窗体上,设置排序条件为按“数量”的升序排列记录,然后通过“记录导向”按钮在窗体上检查经过排序后的记录排列次序。操作方案:在“浏览图书”窗体的“窗体视图”中执行操作任务。任务四、在“浏览图书”窗体上创建计算控件任务要求:在“浏览图书”窗体上创建计算控件,用于计算每一条记录的金额(金额=[单价]*[数量])。操作方案:在窗体“设计视图”中使用本文框显示计算结果。任务五、使用结合文本框来显示数据任务要求:使用结合文本框来显示“电子-复旦出版社”查询中的数据,以“用结合文本框显示数据”命名窗体。操作方案:在窗体“设计视图”中使用结合文本框显示数据。 4、项目四创建Access报表项目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会设计报表的方法,掌握在报表中进行分组的方法。掌握在报表中进行数据的统计和计算。本项目要求完成任务一、为“图书馆”数据库创建报表任务要求:按下面的要求创建报表:⑴创建基于“图书”表的报表“图书报表一”。⑵创建基于“管理员”表的报表“图书报表二”。操作方案:使用“自动创建报表:表格式”功能创建“图书报表一”;使用“自动报表:纵栏式”功能创建“图书报表二”。任务二、创建报表“图书一览表”任务要求:创建基于“图书”表的报表,报表中包括“图书编号”、“书名”、“单价”、“数量”及“出版社”字段,报表中记录的次序按“数量”的升序排,将报表以“图书一览表”为名保存;使用报表向导创建基于“电子或复旦出版社”查询的报表,报表中包括该查询中的所有字段。操作方案: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任务三、创建图表报表“统计书的发行量”任务要求:创建一个基于“图书”表的图表报表,以“出版社”为X坐标,“数量”为Y坐标,创建一个描述各个出版社出版图书数量的图表形式的报表,以“统计书的发行量”命名新创建的图表报表。操作方案:使用“图表向导”来创建报表。任务四、在“图书馆”数据库中创建基于多表的报表操作任务:创建一个基于“图书”表和“管理员”表的分组报表,报表中要求包括“书名”、“编号”、“出版社”、“单价”、“数量”、“管理员姓名”字段,要求在报表中按“管理员姓名”字段分组,用打印预览查看生成的报表,然后以“图书管理”作为报表的标题并以此命名报表。操作方案: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任务五、在“图书一览表”报表上添加控件操作任务:在“图书一览表”报表上添加一个水平控件,要求计算每本书的金额(金额=[单价]*[数量]),在报表页脚上再添加一个垂直控件,要求计算整张表的金额,然后将报表修饰一下修饰方案自定。操作方案:使用报表“设计视图”。 5、项目五Access宏操作项目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了解宏和宏组的概念和功能,掌握宏和宏组调用方法,了解宏和宏组在数据库中的应用。本项目要求完成任务一、在“图书”数据库中创建宏任务要求:在“图书”数据库中创建一个宏,运行宏时要求打开“浏览图书”窗体,查找到“书名”为“OFFICE新貌”的记录,并以“查找书名”命名宏。操作方案:在宏的“设计视图”中完成操作任务。任务二、在“图书”数据库中创建“打开报表和查询”宏任务要求:在“图书”数据库中创建第二个宏,运行宏时要求打开“图书一览表”报表,打开“电子-复旦出版社”查询,定位到第二个记录上,以命名宏。操作方案:在宏的“设计视图”中完成操作任务。任务三、在“图书馆”数据库中为宏创建按钮任务要求:在“图书馆”数据库中创建一个空窗体,在空窗体上为“查找书名”和“打开报表和查询”宏创建两个按钮,在第一个按钮上显示“查找书名”,在第二个按钮上显示“打开报表和查询”,创建后单击按钮执行宏,然后检查结果。操作方案:在窗体的“设计视图”中用“命令按钮向导”完成操作任务。 6、项目六AccessVBA编程项目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掌握VBA模块的创建和过程设计,掌握VBA的事件处理方法本项目要求完成任务一、第一个VBA程序任务要求:创建一个“实例1”窗体,在窗体上创建3个命令按钮,分别是“显示”、“变色”和“退出”;1个标签,内容是“欢迎大家到来!!”。任务二、创建VBA模块任务要求:创建一个能在屏幕上显示“欢迎傲游Access世界!!!”的提示框的模块,模块名称为“欢迎模块”。任务三、VBA过程设计任务要求:新建模块,实现输入两个整数,并按从小到大排序输出。任务四、VBA事件处理任务要求:在“密码输入”窗体中添加一个命令按钮,并为该按钮编写事件过程,检测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弹出输入密码错误消息框。每个项目安排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时分配(包括讲课和实训课时)。每个子项目都确立项目目标和要求,先理解“设计思路”,然后按“项目示范程序和设计思路”进行项目开发,参考“参考知识课件”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完成思考练习,最后提交项目工程。为了巩固和提高,请独立完成“拓展训练”中的实训任务,并提交完成的实训工程。最后建立学生实训作品选。项目完成后作品,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互帮评价,可以让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还可以请企业方工程技术人员给予评价。以集思广益、促进交流和鼓励探究。 7、考核办法及保障措施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平时表现分、AccessVBA编程三部分综合评分办法。具体是:平时表现占20%,形成性考核由5个实训模块的实训成绩每块10%,第6个模块AccessVBA编程占30%。要使本课程项目化教学顺利完成,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实训室必须具备电子教室、投影仪等示教设备或软件系统,保证学生人手一机完成实际操作,并促使学生安排相当的课后训练时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化教学是通过选取“工程项目”来创设“情景”,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完成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分为若干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明确教学目标为实际应用的任务,通过示教、自主训练、课内讲评、相关知识学习等环节达到应知应会的教学目的。通过该模式的教学,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掌握Access各模块的主要功能,结合编程技术解实际问题。 作者:舒伟权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数据库设计论文:数据库设计人事管理论文 1系统设计及功能实现 1.1信息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员工具体信息的录入以及修改、员工字段的设置、浏览全部员工信息并可筛选部门输出、人员基本信息的批量导入功能,共包括四个窗口。员工个人信息中以身份证号码为主码,通过Combobox下拉列表框来录入员工的信息例如,性别可以通过“男”或“女”选择录入。如果系统里面录入的身份证号相同,系统则会提示重复录入。记录添加窗口主要用来设置Combobox下拉列表框可选择的信息。例如,职称选项可设置为教授、教授级工程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等。人员基本信息批量导入功能主要为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设计的,当一个单位职工很多,且每一个职工都有几十条信息需要输入的时候,会给系统管理员带来不小的麻烦。如果有现成的数据,可以通过excel电子表格进行批量导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2审核统计模块 本模块主要的功能是用来显示全院教职工的信息以及审核已经注册了的员工的信息,共包括两个窗口。数据统计窗口包含了多个字段统计结果,在该窗口,管理员可以直观地看到常用的一些需要统计的数据,以学历为例,管理员很直观地能看到学历为研究生的有多少人,本科有多少人,大专及大专以下分别有多少人,当然,如果按系部的职工数来统计,可以直观地看到具体的部门所有的人数,比如可以看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有多少人,材料工程系有多少人等等。审核窗口主要用来审核新注册员工的个人信息,通过他自己录入的信息跟档案进行核定,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才能审核通过,审核通过的员工可以到登录界面,正常查看自己的个人信息变动情况,如职称以及聘用日期等等信息。 1.3管理用户模块 本模块主要的功能是用来修改让其他教工可看到的管理员个人信息、限制教工用户的一些功能,以及数据库的备份功能,主要包括两个窗口,系统参数设置窗口主要用来公布一些管理员的部门信息,比如联系人、联系方式以及全部教工需要注意的公告等信。其次,用来锁定教工用户、禁止教工用户修改个人信息以及禁止登录系统等。数据库备份窗口主要用来备份全部或选择性的备份部分数据,防止数据全部丢失。 2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块,使之能够方便地存储数据,满足用户对数据的存取和调取。数据库选择ACCESS,是应用最广的数据库,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上手,操作方便简单。本系统包含的数据表有用户登录信息表、用户登录信息表用来保存用户登录的相关信息,包括用户名、登录密码以及登录时间等信息。 3系统实现 3.1系统登录界面实现 当登录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时,会弹出登录界面,教工根据自己的账号、密码和验证码来登录,如果输入的信息其中任何一个有错,将不能登录,直至输入的信息全部正确,则登录成功,进入主窗体。用户分管理员和教工两种同的用户,进入的欢迎界面自然也不会一样。以管理员进入的界面为例,如图2所示。 3.2系统主功能界面的实现 系统的主界面共有3个,分别是浏览管理所有记录、记录添加、字段项目设置,页面左侧有类似任务管理器的功能,主界面如图3所示,下面列出了字段项目设置、新增学习经历功能和数据库链接的一些关键代码。 3.2.1字段项目设置 此页面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设置常用的一些字段的下拉选项,以字段“职称”为例,在稳步框中输入“教授,教授级工程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讲师,工程师,会计师,实验师,助教,助理工程师”,那么在记录添加页面的列表框“职称”下拉选项中将会出现。 3.2.2新增学习经历或工作经历 此功能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增加或删除学习经历或工作经历,由于我院人事信息当中的学习经历要求从小学填起,所以每个人的学习经历非常多,如果用EXCEL表格来管理学习经历,数据列将会非常长,导致难以管理,如果用系统的方式来管理,不仅易于管理,而且很直观。 4系统的优越性 以前学院单靠一张人事信息表来管理,没有实现数据的共享,人事处所拥有的信息经常和系部等的信息对应不起来,导致信息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不管是给对外还是对学院内部统计的数据时有误差,以前所收集到的信息都是人员报道以后,把纸质的文件交到人事处,然后人事处通过手工录入到人事信息表里,这样对信息的录入、查询非常的不便,由于excel工作表中含有多个单元格,容易出错,通过系统的管理,首先,信息录入首先由本人亲自录入,这样保证的了数据的准确性,因为本人更加的清楚自己的具体信息,然后由系统管理员根据档案审核,审核通过以后,每个教师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查看自己的信息,这样就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再也不需要向人事处打电话或亲自到人事处来查询自己的信息,对提高人事管理员和教师个人的工作效率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第一次使用系统来管理人员的单位,最头痛的是把现有的信息录入到系统里面,本系统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专门设置了信息批量导入功能,导入后使得系统能够马上发挥作用,不再需要一个一个的录入,这样比纯录入信息的方式从最开始效率就高出了许多倍。统计数据对每个员工众多的单位来说是个很痛苦的事情,以前统计数据,往往是通过一张表格进行多次筛选才能得到,如果用系统的方式来统计,只需要在复选框中选中需要的字段就可以了,导出的数据会自动选择出需要的字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总结 本文介绍了基于asp技术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对主要的一些关键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利用了优越的算法使得人事管理系统在管理层面上符合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应用需求。不仅使得信息容易管理,而且界面很直观,能给学院领导快速的提供信息。 作者:李世龙罗秋霞张戈杨芬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安全论文:县环保局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经验作法 县环保局把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一个“治”字,做好一个“用”字,用活一个“保”字,突出一个“预”字,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努力提升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强化污染源隐患排查,积极开展应急演练,采取多项措施,做好预防文章,确保把污染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保障全县环境安全。 提前介入提高服务质量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为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县坚持经济发展环保先行,在项目审批上有舍有得,严格执行环保审批程序,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防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项目上马,全力构建生态宜居环境。 为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县环保局成立了重点建设项目服务办公室,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实行上门服务,主动了解企业困难。县要求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设置环境风险评价的专题章节,对项目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预测、选址及敏感目标、防范措施等如实做出评价,并提出科学可行的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措施。对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落实不到位的,不予通过环保验收;对未批先建、未验收即投产的项目,依法严肃处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属于“土小”企业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先后召开项目审批会33次,预审项目350个,审批项目259个,否决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项目26个,现场项目服务1078次,建设项目审批率、环评率名列全市第一。 实时监控盯紧污染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提高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县环保局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环境监测软件和硬件装备。先后投资5600万元建成反应及时、科学有效的立体化环境预警应急指挥系统,这套系统由水质在线监测、移动应急监测、视频监控、城区空气自动监测、大气在线自动监测、城区噪声自动监测和特种污染物监控七大系统组成,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并对运行情况实行24小时无间隙监控。建成了国家三级标准的环境监测站,具备了地表水等29项数据检测能力。投资120余万元配置环境应急监测车,配备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先进监测仪器,能现场监测出20多种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因子。 为加强企业排污检测,县环保局根据全县重点排污企业分布、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在环境风险源单位车间排放口、企业总排污口、污水处理厂进水口、环境风险源单位聚集区河流下游的临近断面、河流出境断面等5个环节布置了预警监测点29个。增加预警监测点监测频次,车间排放口每班监测一次,其他监测点每天检查一次。在监测时间上科学安排,统一调度,实行企业在凌晨12~8点监测,监测站8~16点监测,污水处理厂16~24点监测,监察大队不定期随机抽检,检测结果统一上报监控中心与自动检测数据进行比对,弥补了白天取样监测的弱点,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排查隐患做好应急准备 为及时掌握企业排污动态,县环保局对全县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详细掌握了企业规模、生产工艺、污染物特征、排污量、污染治理等情况,并对环境风险源建立动态档案,及时更新。对列入重点监控的风险隐患企业,设立特别预警点,加大监测力度,当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发现异常时,对预警监测点采取“同步监测、定向排除”的方法,两小时之内即可迅速锁定污染源。 县环保局还积极利用环保专项行动开展环境隐患排查,对排查中发现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风险源单位,委托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补做环境风险评价,并报环境工程评估机构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机构进行评估审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准予正常生产。经环境风险评价,对存在重大环境隐患且选址不当的已建项目,及时向当地政府提出结构调整或者搬迁建议。,县环保局先后开展企业风险隐患排查两次,排查企业655家,排查出环境风险隐患并责令限期整改企业50家。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为保障应急处置能力,县积极完善应急数据库,设立专家人才库,聘请大专院校、上级环保部门、企业各类专家、教授48位,为应急处置提供技术保障。建立企业数据库,对全县重点排污企业的详细情况实行建档管理。建立应急处置屏障数据库,在沂河断面设置4道屏障,每道屏障都有应急基础数据,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在辖区内对事故污水进行有效处理。积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根据全县企业污染物特性、产生量、概算污染水量,储备库平时储备石灰粉12吨,氯化铝1吨,双氧水1吨,活性炭6吨,硫酸亚铁5吨,并确定相关责任人员、管理人员。 环境安全论文: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安全审计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处理后,由于系统的入口增多,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也必然增多。尤其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外部日益扩大的网络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及其安全又将产生更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及信息的披露方式,而且安全方面会产生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除了计算机软硬件的不安全因素之外,会计信息系统还将面临人文方面的更大风险,例如来自不法之徒的风险就有: 1 利用网络及安全管理的漏洞窥探用户口令或电子帐号,冒充合法用户作案,篡改磁性介质记录窃取资产。 2 利用网络远距离窃取企业的商业秘密以换取钱财,或利用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以破坏企业的信息系统。 3 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电子商贸使贸易趋向“无纸化”,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以电子凭证的方式 存在和传递。不法之徒通过改变电子货币帐单、银行结算单及其它帐单,就有可能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进行转移。 计算机网络带来会计系统的开放与数据共享,而开放与共享的基础则是安全。企业一方面通过网络开放自己,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形象和产品,实现电子贸易、电子信息交换,但也需要守住自己的商业秘密、管理秘密和财务秘密,而其中已实现了电子化且具有货币价值的会计秘密、理财秘密是最重要的。我们有必要为它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抵抗来自系统内外的各种干扰和威协,做到该开放的放开共享,该封闭的要让黑客无奈。 一、网络安全审计及基本要素 安全审计是一个新概念,它指由专业审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财产所有者的委托和管理当局的授权,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有关活动或行为进行系统的、独立的检查验证,并作出相应评价。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网络世界。任何一个建立网络环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机构,都会对系统的安全提出要求,在运行和维护中也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对安全作出安排。那么系统是否安全了呢?这是一般人心中无数也最不放心的问题。应该肯定,一个系统运行的安全与否,不能单从双方当事人的判断作出结论,而必须由第三方的专业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作出评价。因为安全审计人员不但具有专门的安全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安全审计经验,只有他们才能作出客观、公正、公平和中立的评价。 安全审计涉及四个基本要素:控制目标、安全漏洞、控制措施和控制测试。其中,控制目标是指企业根据具体的计算机应用,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出的安全控制要求。安全漏洞是指系统的安全薄弱环节,容易被干扰或破坏的地方。控制措施是指企业为实现其安全控制目标所制定的安全控制技术、配置方法及各种规范制度。控制测试是将企业的各种安全控制措施与预定的安全标准进行一致性比较,确定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存在、是否得到执行、对漏洞的防范是否有效,评价企业安全措施的可依赖程度。显然,安全审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审计项目,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 安全审计是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将不仅涉及国家安危,更涉及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迅速建立起国家、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安全审计体系。其中,国家安全审计机关应依据国家法律,特别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各种安全技术要求,对广域网上企业的信息安全实施年审制。另外,应该发展社会中介机构,对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提供审计服务,它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一样,是社会对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作出评价的机构。当企业管理当局权衡网络系统所带来的潜在损失时,他们需要通过中介机构对安全性作出检查和评价。此外财政、财务审计也离不开网络安全专家,他们对网络的安全控制作出评价,帮助注册会计师对相应的信息处理系统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正确判断。 二、网络安全审计的程序 安全审计程序是安全监督活动的具体规程,它规定安全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时间安排、具体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与其它审计一样,安全审计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终结阶段。 安全审计准备阶段需要了解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安全目标、企业的制度、结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情况,并对安全审计工作制订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在这一阶段,审计人员应重点确定审计对象的安全要求、审计重点、可能的漏洞及减少漏洞的各种控制措施。 1 了解企业网络的基本情况。例如,应该了解企业内部网的类型、局域网之间是否设置了单向存取限制、企业网与Internet的联接方式、是否建立了虚拟专用网(VPN)? 2 了解企业的安全控制目标。安全控制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保证系统的运转正常,数据的可靠完整;第二,保障数据的有效备份与系统的恢复能力;第三,对系统资源使用的授权与限制。当然安全控制目标因企业的经营性质、规模的大小以及管理当局的要求而有所差异。 3 了解企业现行的安全控制情况及潜在的漏洞。审计人员应充分取得目前企业对网络环境的安全保密计划,了解所有有关的控制对上述的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系统还有哪些潜在的漏洞。 安全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企业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测试,以明确企业是否为安全采取了适当的控制措施,这些措施是否发挥着作用。审计人员在实施环节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工具产品,如网络安全测试产品、网络监视产品、安全审计分析器。 安全审计终结阶段应对企业现存的安全控制系统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和其他意见。安全审计终结的评价,按系统的完善程度、漏洞的大小和存在问题的性质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危险、不安全和基本安全。危险是指系统存在毁灭性数据丢失隐患(如缺乏合理的数据备份机制与有效的病毒防范措施)和系统的盲目开放性(如有意和无意用户经常能闯入系统,对系统数据进行查阅或删改)。不安全是指系统尚存在一些较常见的问题和漏洞,如系统缺乏监控机制和数据检测手段等。基本安全是指各个企业网络应达到的目标,其大漏洞仅限于不可预见或罕预见性、技术极限性以及穷举性等,其他小问题发生时不影响系统运行,也不会造成大的损失,且具有随时发现问题并纠正的能力。 三、网络安全审计的主要测试 测试是安全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一般应包括对数据通讯、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资源以及安全产品的测试。 下面是对网络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测试。 1 数据通讯的控制测试 数据通讯控制的总目标是数据通道的安全与完整。具体说,能发现和纠正设备的失灵,避免数据丢失或失真,能防止和发现来自Internet及内部的非法存取操作。为了达到上述控制目标,审计人员应执行以下控制测试:(1)抽取一组会计数据进行传输,检查由于线路噪声所导致数据失真的可能性。(2)检查有关的数据通讯记录,证实所有的数据接收是有序及正确的。(3)通过假设系统外一个非授权的进入请求,测试通讯回叫技术的运行情况。(4)检查密钥管理和口令控制程序,确认口令文件是否加密、密钥存放地点是否安全。(5)发送一测试信息测试加密过程,检查信息通道上在各不同点上信息的内容。(6)检查防火墙是否控制有效。防火墙的作用是在Internet与企业内部网之间建立一道屏障,其有效性主要包括灵活性以及过滤、分离、报警等方面的能力。例如,防火墙应具有拒绝任何不准确的申请者的过滤能力,只有授权用户才能通过防火墙访问会计数据。 2 硬件系统的控制测试 硬件控制测试的总目标是评价硬件的各项控制的适当性与有效性。测试的重点包括:实体安全、火灾报警防护系统、使用记录、后备电源、操作规程、灾害恢复计划等。审计人员应确定实物安全控制措施是否适当、在处理日常运作及部件失灵中操作员是否作出了适当的记录与定期分析、硬件的灾难恢复计划是否适当、是否制定了相关的操作规程、各硬件的资料归档是否完整。 3 软件系统的控制测试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最主要的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会计软件系统。总体控制目标应达到防止来自硬件失灵、计算机黑客、病毒感染、具有特权职员的各种破坏行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对软件系统的测试主要包括:(1)检查软件产品是否从正当途径购买,审计人员应对购买订单进行抽样审查。(2)检查防治病毒措施,是否安装有防治病毒软件、使用外来软盘之前是否检查病毒。(3)证实只有授权的软件才安装到系统里。 4 数据资源的控制测试 数据控制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数据备份,为恢复被丢失、损坏或被干扰的数据,系统应有足够备份;二是个人应当经授权限制性地存取所需的数据,未经授权的个人不能存取数据库。审计测试应检查是否提供了双硬盘备份、动态备份、业务日志备份等功能,以及在日常工作中是否真正实施了这些功能。根据系统的授权表,检查存取控制的有效性。 5 系统安全产品的测试 随着网络系统安全的日益重要,各种用于保障网络安全的软、硬件产品应运而生,如VPN、防火墙、身份认证产品、CA产品等等。企业将在不断发展的安全产品市场上购买各种产品以保障系统的安全,安全审计机构应对这些产品是否有效地使用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行测试与作出评价。例如,检查安全产品是否经过认证机构或公安部部门的认征,产品的销售商是否具有销售许可证产品的安全保护功能是否发挥作用。 四、应该建立内部安全审计制度 为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合法性,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防止会计信息系统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应建立起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监督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在单位最高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对集网络、计算机及信息处理为一体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职能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内部管理制度,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可靠性和效益性进行相对独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保护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可靠,保证网络上数据的传输的数据的安全,并对系统安全情况作出评价。 网络系统内部安全审计是一种实时地发现漏洞的机制,安全审计人员的日常审计工作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环境安全论文:倡导安全健康的音乐文化环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陈述一些社会上不健康的音乐文化现象,分析了造成不健康音乐文化环境的原因,提出创设健康音乐文化环境的构想,呼吁健康音乐文化环境早日到来。 关 键 词:社会音乐文化环境 文化产业 音乐文化时尚 健康音乐文化环境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余笃刚教授来笔者所在的院校讲学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那些追星的年轻人对歌星崇拜到疯狂的地步,大家想过没有?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哪里?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音乐是“完美人的灵魂”的艺术,如果我们的国民,尤其是青少年身处的音乐环境是不健康的,那将是很可怕的。 事实上,我们身处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就是一个无形的、庞大的“造星工程”。这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也走向了市场。市场上充斥着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音像制品,其中不健康的东西占了很大的比重。再加上报刊杂志、电视、CD、VCD、DVD、网络及各种演唱会等各种传媒每天都在对青少年进行“狂轰滥炸”。虽说小学、中学及很多大学也都开设音乐课,但一周有限的课时实在是太苍白无力了。因为即使不健康的流行音乐进入不了课堂,却也抵挡不住其进入现实生活,更抵挡不住社会大环境的种种诱惑。各种媒体每天都在炒作明星,拿传播效率最强的电视来说,究竟应该倡导什么呢?请看具有龙头作用的央视的《综艺快报》每天都在说些什么,有关音乐的大都是些流行音乐及其歌星之类的话题。其实,全国各大城市每天都有高档次的高雅健康的音乐活动与演出,《综艺快报》为什么不多提多报?《综艺快报》到底在倡导什么?在央视的带领下,各地方电视台更是明星长、明星短的,什么样的节目也要拉上一两个明星做招牌。我们身处的环境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你——关注明星,快快关注明星!在这样的舆论导向与环境中,人们是很容易追星、拜星的,尤其是那些缺乏理性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的年轻人。 当今的社会音乐文化时尚是什么?就是造星、捧星、拜星、追星。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栏目更是把这种时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现在,到处都处于“超女”的热浪之中,尤其是青少年;加上各媒体不失时机地推波助澜,把“超女”的话题和照片搞得铺天盖地。“超女”已把全国的女孩子们撩拨得心驰神往。她们不惜一切代价,排队报名挤破了头,且不惜打“飞的”去湖南圆梦。2006年度,“超女”栏目更是抓住火候,将原来几个地区的选拔推广成全国各地的海选。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超级女声运动”了。“超女”栏目制作人正是抓住和迎合了很多年轻人的心理,推动着这股强大的拜星热潮。基于电视栏目的运作角度来看,它的确是成功的。还没有哪个电视栏目能像“超女”这样掀起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电视运作者的腰包鼓起来了,而社会效应却是追星的狂热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了!电视的导向力和影响力实在太强大了,这就是现在的社会音乐文化时尚。 由此笔者想起了我国着名音乐评论家田青教授来学院作报告时语重心长的话语,“当今,传统文化已奄奄一息……现在我们中国文化缺的是继承和发掘……”假设“超女”栏目若能换成“超级民歌手”或“最有特色的民歌手”之类的内容,那么湖南电视台在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倡导健康音乐文化时尚方面或许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过,那样具有的轰动效应是否不如唱流行歌曲呢?笔者觉得未必。因为从“超女”获奖歌手来看,她们都来自音乐学院,接受的是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而音乐学院能唱民歌的学生应该更多。我国疆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资源是那样的丰富和多彩。若“超女”能唱民歌,也定能带动全国范围的歌手的参与,也必定会抓住全国范围的观众。 对于传媒作用最大的电视媒体来说,是否加大对高雅音乐传播与报道的比重?另外,是否把音乐评论家请上电视,让他们进行音乐电视评论?让他们对各地的音乐活动与演出进行评论和指点、引导和提高观众的审美态度与审美水平,以期制造出另外一种音乐文化时尚?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一切商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有人需求不健康的有害的物品是绝对不能满足的!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宏观调控。而文化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产业,尤其是音乐。当今的文化已经融入到市场之中,既然已是市场文化,当然可以在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有必要对文化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 纵观我国历史,从古至今的很多例子都可说明,一个社会的音乐文化时尚是可以进行人为创设的。 唐代音乐文化极为繁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没有不热爱音乐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极力提倡,他亲自带领、创建许多专门音乐机构。由于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致使唐代燕乐得到了极大发展。 清末民初,一些有识之士和文化精英们积极倡导在学堂开设乐歌课,在政府的支持下,“学堂乐歌”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了起来,全社会到处都在传唱“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传唱活动最终成为当时的社会音乐文化新时尚。 而“”时期是全民齐唱样板戏。那时样板戏“占据了整个中国的文艺舞台,占据了中国老百姓全部的业余文化生活”。全民同唱样板戏就是那时的社会音乐文化时尚。这里,暂且不说唐代、清末民初或“”中的音乐文化时尚的是与非,我们应该承认的是,文化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是很大的,一种音乐文化时尚是可以人为创设的。就看怎样去倡导和引导,或者愿不愿去倡导和引导。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音乐文化时尚与环境。 至于怎样去创设一个健康的音乐文化环境,加强审美教育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凭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能做到的事。这需要从文化管理部门到创作群体,到大众传媒,到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理论家、社区、学校、企业到家庭的密切配合。再加上对大众传媒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职能部门以学校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基础音乐教育,倡导健康高雅的音乐文化教育等。社会培养了那么多的文化精英,他们也就更有责任担负起这种社会的重任,来共同倡导一个健康的审美音乐文化环境。 环境安全论文:县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市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防范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发生,做好全县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经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大检查,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检查范围 1、全县制药、医疗、热电、矿山、造纸、屠宰、食品加工及其他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事业单位。 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3、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使用单位。 4、公共聚集场所 二、检点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项目是否按环评要求完成环保污染治理设施和措施建设。 2、企业的环境管理和安全生产制度、应急预案是否完善,应急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3、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企业是否按期完成限期治理治理任务,污染物是否实现达标排放;是否持有排污许可证,是否按照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取得了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是否如实申报,依法履行变更申报手续。 三、检查方式及时间 从3月10日开始,利用一周时间,采取联合检查方式进行检查。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全县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欣,副组长:刘军、郭瑞兴。成员单位:环境保护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供销社、发改局、消防中队、卫生局、石油公司、国土局、中小企业局、公安局、农委、工商局、水务局、药监局。办公室设在环境保护局,主任王云君。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麻痹思想和厌倦情绪,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市要求上来,加强对这次环境安全检查活动的组织领导,防止各类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明确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安排。此次检查活动由环保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其他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 (三)强化宣传教育,严格依法行政。要围绕这次环境安全检查活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人们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法制观念和自觉性。对发现的各类违法行为,要及时查处,该关停的关停,该取缔的取缔。对相关责任人要严格按照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环境安全论文:“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活动工作方案 按照《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工作方案〉的通知》(省全科组办函〔200〕5号)要求,结合我市当前大力开展的“创卫”活动,为做好全市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推动各县区和各部门将主题内容贯穿到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中,组织编写节能、环保、安全、健康方面的科普宣讲材料,出版科普小册子、挂图等。征集主题词,广而发之、广而告之。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使主题深入人心,使科普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四类重点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宣传 1.开展“节水在我身边——200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公布调查结果(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市广电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2.组织科技专家(特别是离退休科技工作者)进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市科协、市教育局等)。 3.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和体验活动(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4.围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倡导绿色理念、建设绿色家园、培养绿色队伍,动员更多的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普遍参与。(市农委、团市委等)。 5.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心理指导等各种教育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广电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6.开展青年文明号节约示范行动和青年节约示范岗创建活动,把节能降耗纳入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创新创效等活动的考核中(市教育局、市广电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7.开展绿色家庭、“巾帼文明岗”等创建活动;在“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等活动中,向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知识;将节能作为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巾帼建功”标兵的条件(市妇联等)。 8.面向农村居民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委、市广电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 9.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启动一周年之际,举办“农产品安全”群众性科普活动(市农委、市科协等)。 10.在“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中实施“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结合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契机,利用部分高校暑期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动员号召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到我市各地农村开展环保科普活动。联合环保部门开展农村环保科普活动,宣传农村环保科普知识,编制系列环保科普宣传品(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环保局等)。 11.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深入到企业、厂矿、社区、学校、农村中,向企业、职工、群众、学生、农民宣传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科协等)。 12.在职业标准、职业培训教材和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中,强化安全生产规程与防护技术以及节约能源的内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等)。 13.在企业广泛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和宣传。加强安全生产学科教育,倡导和推动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培训中心建立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科学素质主题教室或主题角。开发和指定一批教材和宣传册。开展知识宣讲、技能竞赛、橱窗陈列等活动。在各类培训机构和生产现场的显著位置,张贴有关安全生产的宣传画和重要规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等)。 14.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青工技能月活动,举办青工职业技能大赛,推出和表彰一批技能精湛、节能成效显著的青年职工典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团市委等)。 15.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节约能源、 环境保护、安全健康等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开展“科教进社区”和“科技促健康兴社区行动”,通过“健康科普讲堂”、“知名专家进社区谈医说病”、“健康知识书架”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开展“节能环保和谐社区”和“安全健康和谐社区”活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 16.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中,将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重要内容(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 (二)发挥大众传媒和各类科普设施等作用,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 17.在“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通过展览、报告会、专家咨询、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科协等)。 18.在报纸、期刊、网络等各类媒体上开展主题宣传语和动漫作品的征集、评选和展示活动(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19.指导督促全市主要新闻媒体和重点网站,围绕主题办好科技专题、专栏、专版和专门频道;结合“科技周活动”“全国科普日”等重点活动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主题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行多方面的报道(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科协等)。 20.继续组织“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展览,利用科普大篷车在9月集中开展“科普大篷车节能环保、安全健康”联合宣传行动(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 (三)组织开展主题科普资源的开发、共享和服务 21.结合部门和行业特点,围绕纲要工作主题开发图书、挂图、音像制品、展览、科技馆展品(含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科普活动资源包等各类科普资源(市科协等)。 环境安全论文:关于视觉环境与煤矿安全生产关系探讨 论文摘要:视觉环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视觉生态理论,阐述了煤炭企业改善视觉生态环境,稳定矿工情绪,规范上岗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视觉生态环境;视觉信息;颜色;安全生产 0 引言 最近,环保专家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但却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新课题——视觉生态。俄罗斯《独立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一提到生态,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污浊的空气、肮脏的水源、嘈杂的声音和可怕的辐射,从来不会想到视觉环境。其实,恶劣的视觉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比上述因素更大”。这里所指的人体健康,除生理的完善外,还包括心里的平衡。恶劣的视觉环境既会损害人得身体,也会使人的注意力涣散,心情烦躁,警觉丧失。多年来的实践证明,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精力不集中造成的。恶劣的视觉环境不仅关系到矿工身心健康,而且对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视觉生态理论的提出 多年来,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据煤矿事故统计,绝大多数煤矿事故都是由于矿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目前对于防止煤矿事故的对策,已从主要着眼于检查、监督转向管理、装备与培训并重,以及强化矿工的安全意识方面来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过有益的作用,但它们仅仅是以改善和提高矿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操作两方面,却较少注意到情绪这个重要因素。该因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偶然的情绪反常也会使安全意识正常的人因一时冲动而酿成事故。 远在视觉生态理论提出之前,人类就已知道利用视觉呈现取得各种期待的心理效果。然而,视觉影响情绪的理论,直到实验心理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才被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和认识。 原来,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80%以上的信息要依靠视觉来完成;而视觉信息来自视觉呈现的光度、色度、形状、大小、远近等时空变化,是通过大脑处理加工后才被认知的。如果视野中没有上述变化,就得不到任何信息。因此,我们的眼睛总是要通过自动的生理机制,不停地搜索事物变化,比如眨眼,就是这种自动机制之一,目的是使射进眼里的光线至少有瞬间的强度变化,以维持眼睛处于工作状态。生态学家认为,像呼吸需要空气一样,人的视野中也必须有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否则,单调而静止的“单质视野”会造成视觉饥渴,使人精神涣散、心情烦躁。 以上由视觉生态学得出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视觉环境的判断,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缺乏时空变动的单调或重复。它的理论依据在于:有害的视觉环境与人类作为一种动物而形成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破坏了自然的视觉生态。 2 改善视觉生态理论的应用 煤矿井下的视觉环境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必须在可行性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尽量减少由于井上、下有害的视觉环境给矿工带来的烦躁情绪。 2.1 消除不健康的直接视觉画面 (1)井下大巷中的光线较差,巷道中的主要色调是黑色和灰色,色彩十分单调。这对于进入工作面从事艰苦工作的矿工来说,无疑会产生“与世隔绝”的禁闭感觉。为此,应把工程心理学布置工作场所的有关成熟经验尽量加以利用,如:把巷道粉刷成鲜艳明快的蓝色或明快的白色,就会使人心情舒畅起来;在漫长的巷道两侧布置一些用发光材料制成或人工照明的假窗户,并饰以自然风光,使井下工作人员感觉不到自己置身在条件艰苦的作业场所。这些对于调节井下矿工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井下大巷的污水坑,按照设计要求开挖排水沟,并加上盖板或箅子,使人看不到肮脏的污水。同时,把附近的排水管线吊挂起来,并加以整理和美化。这些对于改善井下的视觉生态坏境,无疑是很有益的。 (3)加强井下大巷和采掘头(面)文明生产的管理,使之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一是管线管理,把井下巷道中的压风管路、供水管路、排水管路、高低压电缆、信号线等悬挂起来,排列整齐,并涂成不同的鲜艳颜色(如:红色、橘黄色、绿色、白色等);二是做到整洁美观,无淤泥积水、无悬煤危岩、无浮矸杂物;三是整齐划一,做到管线、牌版规格及吊挂高度、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间距一致,设备材料存放整齐划一。确保人们身临其境时感到心情愉快,至少不致产生厌烦心理。 (4)对于大巷中的设备及运输车辆,综采工作面及掘进头的大量装备,如液压支架、输送机、采煤机及电器开关等,按照以前的做法,这些设备都会被涂以黑色,这对于长时间在井下工作的矿工们来说,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产生窒息、压抑的感觉,心情往往会变得烦躁不安。为此,把这些设备都涂以不同而且鲜艳的颜色,这对于改善井下视觉环境、调节矿工们的情绪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矿工的宿舍应该建筑在一个空气新鲜、绿化良好、安静无哗的自然环境中。矿工们在井下从事艰苦劳动后,回到宿舍,要充分休息。如果矿工宿舍四周的环境不能给他们提供健康生态的营养,以致上次在井下形成的烦躁情绪尚未康复,就又下井工作,那么,他们在井下的情绪就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容易酿成不自觉的失误。楼房的设计可采取小范围多变化、大范围循环的构思,以改变目前视觉生态学称之为“有害视野”的单调或重复的外观。这样,矿工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吸取自然生态的视、听营养,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2.2 用音响引发美好的视觉环境 把井下的视觉环境装扮成大自然的景象,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然而,通过人的不同感觉渠道相互作用,使井下呈现某些自然生态的假象,从而取得有益的心理效果却是既经济又实用的。神经心理学实验发现,听到的声音或语言暗示可以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引发电效应和视觉感受。虽然视野中并没有这种实物呈现,但声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引出视觉图形。人们经常用视觉感受来形容听到的声音,如形容声音经常用“大小”、“高低”、“粗细”、“宽窄”、“尖‘、”圆“等。音响还可以引发某种视觉境界,使人产生特定的心理感受,如电影中山野的鸟叫声和流水声使人舒畅,夜晚的风声使人紧张等。我国古代诗人已知道利用这种效果使诗句发出奇妙的魅力。例如唐代诗人钱起,在渲染鼓瑟的高超艺术时,曾用“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来渲染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随着曲子的终结,一瞬间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湘江的山山水水。对于井下的恶劣工作环境,为什么不可以用人造的美妙声音来加以改善呢? (1)在井下工作的电机车及绞车司机,特别是调度绞车司机,工作环境较差,在暂时停机时,四周一片寂静,往往会使人产生困倦和烦躁不安。可以在他们工作的地方配置音响,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趋于平和,心情变得舒畅起来。 (2)对于在采掘头(面)工作的矿工们,人们常用“四块砖头,一块肉”来形容他们工作环境的艰苦、危险。对于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矿工们,除了经常向他们讲明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外,在班中休息吃饭时可以播放美妙的音乐、好听的歌曲等,借以调节矿工们在恶劣工作环境中的情绪,使他们得情绪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从而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操作,主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在井下从事了8~9h艰苦劳动后的矿工们,挤在井下候车(罐)室里候车(罐)时,经常会感到疲劳、饥饿,在这种心态下,往往心情不好,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会勃然大怒。可以在候车(罐)室里播放轻松、悦耳的轻音乐,如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或莺歌燕舞、潺潺流水的秀丽山水画面,同时张贴一些相似内容的图画或照片,矿工们在拥挤的候车(罐)室里听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画,情绪自然会放松,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 3 结语 重视视觉生态环境的改善,决不意味着可以削弱矿工们的安全意识或放弃其他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它们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互相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实现。 环境安全论文:浅谈构架安全的校园网络应用环境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 安全技术 安全子网 入侵检测 论文摘要:从当前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出发,对威胁校园网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服务器系统安全、校园网络层安全、校园网应用层安全等,提出了构建校园网络安全体系方案。 1威胁校园网安全的因素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发展,校园网建设在全国各高等院校越来越普及,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信息等校园网络信息服务越来越广,但校园网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构架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保证关键数据的安全性及各类信息的准确性,使校园网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转,已成为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校园网及其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既可能来自校园外部网络的“黑客”人侵,又可能来自校园内部,校园网经常成为一些居心巨测的人的实验目标。校园网存在的安全间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黑客”人侵、数据泄露.IP盗用、病毒攻击、非法站点的访问、垃圾邮件等。所有的人侵攻击都是从用户终端上发起的,他们往往利用校园网系统的漏洞并肆意进行破坏。针对校园网的各种安全隐患,深人分析产生这些安全问题的根源以及随时出现的网络安全需求,通过采取相应的网络安全策略,将安全技术、统一身份认证技术与严格的网络管理结合起来,从而构架一个安全、通用、高效的校园网络系统。 2校园网安全方案设计 2. 1服务器系统安全方案 (1)禁用某些不必要的服务。W indows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服务,其中有很多我们根本用不上。如windows 2000的Terminal Services(终端服务)、"Telnet服务、NetBI0S服务、IIS服务和RAS服务,都可能给校园网带来安全漏洞。为了能够在远程方便地管理服务器,很多机器的终端服务都是开着的.如果你的也开了,要确认你已经正确地配置了终端服务。有些恶意的程序也能以某种服务的方式悄悄地运行,要留意服务器上面开启的所有服务,每天检查它们。可以根据校园网的实际情况禁止某些服务,Windows 9x的用户,可以启用新版的优化大师禁用服务。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可以减少安全隐患.还可以增加Windows的运行速度。 (2)关闭某些不必要的端口。关闭端口意味着减少功能,在安全和功能上面需要作决策。如果服务器安装在防火墙的后面,冒的险就会少些。用端口扫描器扫描系统所开放的端口,确定开放的哪些服务是黑客人侵校园网系统的第一步。\system32\drivers\etc\services文件中有知名端口和服务的对照表可供参考。具体方法为:网上邻居 属性 本地连接 属性 Internet协议(tcp/ip) 属性 高级 选项 tcp/ip筛选 属性,打开tcp/ip筛选,添加需要的tcp,udp协议即可。 (3)打开审核策略。开启安全审核是安装了win2000操作系统的服务器最基本的人侵检测方法。当有人尝试对校园网系统进行某种方式(如尝试用户密码、改变账户策略、未经许可的文件访问等等)人侵的时候,都会被安全审核记录下来。下面的这些审核是必须开启的,如审核系统登陆事件、审核账户管理、审核登陆事件、审核对象访问、审核策略更改、审核特权使用、审核系统事件,其他的可以根据需要增加。 (4)给系统打补丁。Microsoft公司经常会在网上免费提供一些补丁,随时给系统打打补丁,除了可以增强系统的兼容性外,更重要的是堵上已发现的安全漏洞。当然也不必将所有补丁都打上,因为这会增加W indows的负担。用户根本不用的服务的相关补丁更无打的必要。 2. 2校园网络层安全方案 (1)划分安全子网。如果同一局域网内有不同等级的安全域,可以通过划分子网及VLAN的方法加以控制。如在教学局域网中的学生机房和多媒体机房之间划分子网,不允许学生机房的机器访问多媒体机房的机器。 (2)安装防火墙。为了加强网络边界的访问控制,在安全等级差别较大的边界需要安装防火墙。如校园内网、校园外网和Internet之间,利用防火墙进行访问控制和内容过滤。可有效地化解多种威胁。 (3)安装人侵检测系统(IDS)。为了防止网络内外的攻击,在每个安全域内或多个安全域之间安装人侵检测系统(IDS),可有效地防止来自校园网络内部及外部的攻击。利用漏洞扫描器(Scanner),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评拈,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实施修补,可保障网络的相对持续安全。 2. 3校园网应用层安全方案 (1)建立网络防病毒系统。随着网络及其应用的发展,网络中病毒的数量、种类越来越多,更新时间越来越短,上网时一不小心计算机就会被感染。因此,在校园网中安装网络版的防毒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集中控制、管理、查杀网络中服务器及终端的病毒,保护全网不受病毒侵害。 (2)建立身份认证系统。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不是万能的防护技术,它们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网络安全的需要。为提高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更好、更安全、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要建立用户身份认证体系,设置不同用户访问权限和带宽权限,这样可防止非法用户的访问和攻击。 (3)建立数据安全备份系统。数据安全备份及其恢复对于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确保系统被人侵或发生故障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 3结束语 安全管理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安全技术是配合安全管理的辅助措施。我们要想构架一个真正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就必须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如机房管理制度、病毒防范制度、上网规定等。同时要注意物理安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保障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环境安全论文: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挑战和应对 论文摘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表现出快捷性、隐蔽性、多样性、放大性的特征。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阵地建设、事态控制方面的优势,以及通过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加强信息安全立法等方面进行防范。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安全稳定;防范措施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有:数字电视、博客、播客、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网上即时通讯群组、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电子信箱、门户网站等等。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其中学生网民占30.7%;与此同时手机网民也在迅速增长,到2010年达2.77亿。青年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者,在新媒体影响下,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问题成为高校管理中的新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安全稳定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新媒体的自主互动性,可以使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讨论交流,使自己的平等参与意识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调动和激发,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得到锻炼。其次,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广阔交流平台,开阔了大学生视野,提高了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形成开放的思想观念。2008年北京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资料显示,69.6%的大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是,新媒体也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自发性、内容的庞杂性和论点的分散性,不利于统一监督和引导。大学生源自现实舆论或意见表达的不畅,对社会弊端问题或事关学生重大利益问题容易表现出思想偏离现象,不满情绪往往通过极端的形式反映出来,将工作上的缺陷和不足放大,将个人因素或个别不妥行为而导致的不当猜忌摆在台面,宣泄个人情绪,转贴一些真实性与客观性存在偏差的热点问题,发表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负责任的言论,散布一种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论调。毋庸置疑,这些言论一旦形成舆情,就会使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刺激,容易造成他们价值判断的模糊。 (一)“网络社区”的平台作用 网络社区是指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交友、个人空间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当某一事件的苗头言论在 BBS、聊天室等讨论传播时,大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转贴等方式向周边辐射,而其网友得到消息后又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等将消息转告亲朋好友,这样就很容易使该言论成为热门话题,并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推手”、“意见领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日益普及,一支潜在的草根力量悄然浮出水面,这就是从博客群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 作为近年来的新事物,他们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网络话语生态、舆论走向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充分肯定“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正面作用的同时,必须看到在这支相对庞杂的队伍依然良莠互见、鱼龙混杂。任何一个“单贴”都很难具有极大的传播力,“网络推手”、“意见领袖”在一个群体性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在群体性事件中,既有“转帖”造势,也有事件升级策划的“延伸贴”,更不排除有“制造事件”的嫌疑。 (三) IM 工具、手机无线通讯的快速传播功能 IM(即时通讯,实时传讯,如QQ 群和MSN)工具的加入可以加速安全事件扩散速度和广度。IM工具的传播力非常强,使得信息的传递异常简单迅速。QQ群和 MSN更像“小社区”。在QQ群参与下,门户网站和大型社区产生“主要内容”;中小型网站和博客产生“补充内容”;QQ群则专门负责“传播内容”。《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在所有网民中的普及率达到了65.9%,只用手机上网的纯手机网民达到了4914万,手机网民中,学生占到了35.2%成为最大的群体。手机和 IM 工具一样,传播一条信息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按键就可以完成,而且当一个人同时收到多个人的相同信息的时候,人的“从众心理”的就会判断这个事件已经很严重了,自己也要加入到这个事件的传播中来。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特征 (一)快捷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摆脱了传统纸质媒介的物质性限制,传播形式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输速度极快,覆盖面极广,新媒体平台上的海量信息传播中,每秒都以数以亿计的比特信息出现,可以十分快捷地将信息发送给用户。同时大学生所具有的新媒体知识和交流能力足以快速完成虚拟与现实的相互映射。所以,一些突发性的易诱发学生安全稳定的信息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异常快捷的速度在广大学生中间传播,而高校管理人员往往措手不及很难及时掌控事态发展。 (二)隐蔽性 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具有隐蔽性。互联网等新媒体中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多元性,使个人很容易隐匿其中,“面具”效应严重。大学生对虚拟或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存在的困惑,常常会通过虚拟的互联网络发泄情绪。互联网的隐蔽性和受众的庞大性所产生的聚集心理效应,加剧了互联网等新媒体中情绪的非理性程度。这种非理性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引发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 (三)多样性 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海量信息内容上多元且分散,既有对深入校园生活、关系师生权益问题的关注,又包括对社会的不满意见等内容;既有对国内政治社会生活中焦点事件的关注,又有对一段时间内国际上敏感问题的关注。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些信息经反复传播和局部放大,特别是在某些网络推手和意见领袖的操纵下,很容易激起网络“公愤”,造成单向性的“一边倒’舆论趋势,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四)放大性 由于大学生多为离开父母、异地求学、独立生活,所以当群体或群体内的个体出现问题时,极易引起共鸣,产生十分明显的放大效果。加上大学生的盲目从众性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使其易于受鼓动,做出过格的行为,加剧事件的恶化。例如:“69圣战”这一群体事件,数万名网友相约在2010年的6月9日晚7时在知名论坛和网站对韩国明星团体及粉丝进行爆吧、声讨、游行等就是例证。该事件的直接导火线是韩国明星团体在世博会演出时本来预定发票数千张,但最终只发票500张,从而造成大批粉丝在场外拥挤、踩踏,场面失控。这一事件同时也引发了一场爱国危机,“69圣战”团呼吁广大网友爱国奋战。显然,互联网把这一事件放大了。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防控 (一)利用新媒体抓好思想阵地建设,消除安全稳定隐患 综合运用BBS、E- mail、QQ(群)、BLOG(博客)等新媒体交流载体,改变教育方式,与同学平等交流。要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比如:主题班会可以尝试采用班级 QQ在线进行班级事务讨论,充分发挥网络这种共享性、便捷性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利用网络传播多媒体技术举办各类讲座,开发建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主题网站,利用电子公告系统组织主题论坛;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把传统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积极的、互动的引导,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新媒体思想阵地建设中要突出服务性,拓展功能,建设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将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信息上网,及时收集校园热门话题和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及时加以回复和引导。 (二)利用新媒体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控制事态进展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安全稳定事件产生和扩大的“导火索”和“催化剂”。但同时可以发挥新媒体在涉及学生安全稳定事件中对事态控制的作用。事件预防阶段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针对大学生易发高发的敏感问题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平台广泛收集信息,建立舆情预警机制;事件发生过程中,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加强监测力度,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公开事件进展情况和事件真相,引导学生理性对待,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事后,注意事件的跟踪,澄清事实,消除谣言误会,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防止群体事件的反复或引发连锁效应的动向。 (三)提高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素养水平,增强分辨力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6]高校应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开展新媒体知识的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新媒体。其次,学校还应加强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 (四)加强信息安全立法,保障新媒体规范运作 网络等新媒体是言论自由的重要表达载体,但任何自由都不是无限的,网络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泄愤场。目前,新媒体的立法工作远远滞后于其自身的发展,法律盲点很多,让不法之徒可钻的空子很多。比如,大学生反映较多的是用论坛进行人身攻击、垃圾短信和邮件的滋扰问题。针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安全隐患问题,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言论控制在合法、有序的范围之内;同时各类新媒体应加强自我管理,对博客和版主实行实名注册制,对故意虚假信息的网民进行适当处罚,确保各类新媒体规范、有序运行。 环境安全论文: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室工作环境中常见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及临床观察,针对手术室常见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 增强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充分认识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力求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限度。结论 手术室医护人员是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危害的。 【关键词】 手术室;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和适应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手术室引进了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氩气刀、电子腹腔镜、X线机等),同时手术室常备的各种化学制剂、挥发性麻醉剂、锐利的手术器材等多种因素致使手术室医护人员成为了职业损害的高危人群。由此可见,做好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不容忽视的。 1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 1.1 环境因素 1.1.1 化学制剂 甲醛、戊二醛、臭氧、84消毒液等是手术室常见的用于浸泡标本、消毒器械、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的挥发性化学制剂。长时间的吸入含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和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1]。甲醛对人体的损坏更大,当浓度 20mg/L时接触者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头痛、心悸和失眠等症状。 1.1.2 废气排放 用于吸入麻醉的氨氟醚、异氟醚等可从麻醉机衔接管道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吸入麻醉废气可对听力和记忆力产生影响,孕妇可引起自发性流产[2]。另外使用电刀及氩气刀所产生的烟雾、骨水泥混合时产生的异味对呼吸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1.3 燃爆因素 手术室存在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仪器设备使用时的漏电、电击事件等。这些都是安全的隐患。 1.1.4 长期紧张工作 手术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长期处于精神过度紧张,工作过于繁重、工作时间不定、休息饮食不规律等特点。工作人员普遍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反映,同时易患有胃下垂、胆囊炎、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 1.1.5 噪音 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病人的呻吟、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锯、监护仪器报警等[3]。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失眠、听力下降等症状。已经证明噪音与血压升高有直接关系。 1.1.6 X线 为了增加手术的准确率,X线机在手术室使用普遍,射线对人体损害很大,可致造血功能低下。 1.2 感染因素 1.2.1 意外损伤 手术配合中常使用锐利器械,如刀、剪、针等容易损伤自己和他人。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据报道注射0.4μl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其感染率高达50%[4]。 1.2.2 接触感染 手术室医护人员经常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如术中出血、吸痰引起的呛咳、骨科手术中的敲打均可造成手术人员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5]。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是通过血液传播的,感染率高,一次即可感染[6]。 1.3 病人因素 急诊手术中常遇到一些酒醉的病人、精神病患者、颅脑损伤的患者,这类病人神志不清、烦躁不安不配合甚至反抗医护人员展开施治工作。由此造成潜在的危险因素[7]。 2 职业防护 2.1 环境因素的职业防护 2.1.1 化学制剂的防护 用甲醛熏蒸房间时应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帽子,配制标本固定液或接触戊二醛时应戴好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中或吸入。使用含氯消毒剂喷洒地面30min后应通风[2]。 2.1.2 废气排放的防护 使用吸入麻醉时,首先检查麻醉机管道是否密闭,层流手术室可采用麻醉废气排放系统。使用电刀时所产生的烟雾应及时用吸引器吸尽。 2.1.3 燃爆因素的防护 手术室应有专人负责各种气体瓶和各种电器设备每日的检查工作,气体瓶在使用后应拧紧阀门、电器使用完毕后应立即切断电源。请专业人员定期检查电路和线路。 2.1.4 紧张工作的防护 合理安排手术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保证工作人员的充足的休息时间。工作人员自身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2.1.5 噪音的防护 推车等活动部件上要定期上润滑剂。工作人员要做到说话轻、操作轻[2]。 2.1.6 X线的防护 对于术中需要X线透视的手术,手术人员应在术前穿好防护铅衣,戴铅帽,手术间可配置铅屏。排班时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接触X线。 2.2 感染因素的防护 2.2.1 意外损伤的防护 不可用手装卸刀片及拿取缝针,术中使用的锐利物品应放在固定位置,术中传递锐利器械时要放慢速度。术毕锐利物品应统一回收处理。有手部皮肤破损的医护人员应避免手术操作。 2.2.2 接触感染的防护 常规做好HBV、HCV、HIV检查,急诊病人应按阳性处理[8]。台上医护人员要戴双层口罩,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防护眼镜。 2.3 病人因素的防护 首先要充分的理解病人,尽量与其沟通,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总之,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不但关系到自己也关系到他人的健康,加强防护意识,掌握防护的技巧尤为重要。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和避免职业危害,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环境安全论文:小学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治理方案 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全体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公共财产安全,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校园安全及周边玩具治理方案。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夯实责任,加强领导,把安全检查荼做细做好,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二、抓住重点,分步实施 1、按照上级要求,对我校安全工作和周边玩具进行认真排 查,把问题找准找透,不留任何安全隐患。 2、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治理措施,分步进行治理。 3、认真加强门卫管理,落实门卫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封闭式管理,坚坚决决制止任何外来人员随便进入校园。 4、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管理,实行教师全天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学生打架斗殴、爬高上低做危险玩具,玩危险玩具等不良行为。 5、搞好学生路队管理,加强交通安全玩具,严防交通事故发生。 6、坚持教师值班领导带班制度,认真搞好夜间护校活动。 7、修善学校西边的四间房子,作为教师的住处,暂停使用前排房子。 8、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尽早拆除重建前排9间d级房屋,彻底清除安全隐患。 9、认真排查学校周边安全状况,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消除学校安全隐患。 10、与村委会、派出所搞好联防联控,及时互通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校安全。 三、保障措施 1、对学校安全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谁出问题追究谁的责任。 2、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不管其他工作如何,只要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坚决一票否决,不准评先,扣发绩效工资历。 3、对安全工作要经常检查,认真总结,并将此做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内部审核研究 摘 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实验室自己进行的,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诊断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其实质就是质量工作检查,是检查检测工作是否持续不断地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转,验证实验室的实际运作是否持续符合所建质量体系和评审准则的要求,发现质量体系中的不合格,并通过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质量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阐述了审核的定义、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对实验室质量体系中内部审核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1 审核的定义及理解 (1)审核(audit)的定义。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地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2)审核的理解。①审核是对活动和过程进行检查的有效管理手段,审核的结果为管理者采取措施提供了信息。②审核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如:确定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评价对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确认所实施的管理体系满足规定目标的有效性。③审核准则是审核的依据。审核准则(auditcriteria)是“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准则通常可以是: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它是外审依据的主要准则。质量手册、形成文件程序和其他相关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这是组织根据iso 9001:2000的要求编制的文件。它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提供强制性指令和具体运作的指导,一旦就是组织质量管理的法规,它们是内审依据的主要准则。另外质量方针、目标、政策、承诺等是重要的审核准则,它们一般反映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④为确保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应坚持审核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系统方法三个核心原则。 (3)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分类。 审核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即审核方分类法,审核对象分类法和审核范围分类法.不同场合,不同的目的应选择不同类型. 按审核方分类法可以分为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即分别是由实验室本身,组织的相关方(顾客即委托方)和外部独立的组织(中间机构)进行的审核,其中由实验室本身进行的审核又称之为内部审核,简称为内审,内审的结果可以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按审核对象可以分为:体系审核,即通过检查质量体系来评价其在满足质量体系目标方面的有效性以及满足顾客质量要求方面的实际有效性;过程或程序审核,即通过确定规定的方法是否持续实施;服务审核,即通过评价产品或服务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或标准. 按审核范围可以分为:全部审核,即范围包括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部门;部分审核,即范围限定为对质量体系的某些部分,某些产品或活动或组织的某些部门;阶段审核,即由一系列部分审核组成,其安排方式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对整个体系(或组织)的审核;跟踪审核,即通过审核来验证上次审核后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有效实施,最常见的是部分审核;监督审核,即由顾客或认可机构进行的审核,目的是确认持续的符合已批准或认可的质量体系;附加审核,即当发现的不符合或偏离导致对实验室的有关活动于其本身的方针或程序的符合性或对标准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进行的审核. 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明确要求,实验室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质量体系和本标准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检测和(或)校准活动. 2 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 (1)审核程序。应建立并保持组织内部审核书面程序。内部审核(以下简称内审)程序的内容通常包括:目的,范围,引用标准,定义,审核类别,审核的组织,审核的基本要求,审核人员的确定与责任,审核计划,审核的基本步骤、方法及要求,审核的分析与记录,审核报告的处理,跟踪审核等。内审程序是组织内部审核各项活动总的指导和规定,可包含体系、过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审核,具体操作宜另订细则执行。 (2)内审重点。内审的实施重点是验证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的符合性,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过程的可靠性、产品的适用性,评价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确认质量改进(包括纠正和预防)的机会和措施。 (3)审核计划。根据标准、程序规定和所审核活动的实际情况及重要性,制订内审年度计划并经最高管理层批准,当发现重大质量问题时,或最高管理层认为需要时,可临时组织附加审核。实验室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内部审核的周期通常为一年。 (4)审核人员。审核人员由经过培训和具务资格的内审员执行,并经组织管理者专门授权,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保持相对独立性/公正性,审核人员的数量、素质应能满足内审需要(资源允许时)。 (5)审核资源。组织管理者应提供内审时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技能、设备、图表、经费、时间等),以实现审核工作目标。 (6)审核结果。质量审核的结果按要求整理、综合,形成报告,并按程序规定被及时有效地传递和充分利用。 (7)审核文件。审核工作用的所有文件(包括程序、标准、记录、报告、表格)齐全、适用,格式规范化,保管档案化。 (8)纠正措施。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并实施跟踪与监督,保证纠正系统灵敏有效。 3 实验室质量体系中内部审核的对策与建议 (1)对于审核准备,审核组应该确保自身能力建设,受审核方应该正确认识。①提高质检机构人员整体认识,高度重视内部审核。提高内部审核的质量就要提高审核方和受审核方双方的整体认识,具体做法就是不断加强计量认证有关法律、法规、质量体系文件的学习和切实有效提高质检机构人员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效保证内部审核质量。②内审组要加强内部审核员自身能力建设,按照审核计划,准备内部审核。③受审方应正确认识内部审核,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同等重要。 (2)内审员严格进行内部审核。内审组要严格按照审核计划中的内审依据,在审核范围中,查找出审核证据,形成审核发现。在审核中,不仅要体现内审员本来应该具有的客观、公正,还要体现出严格性,要多看,多想,多提问,争取找出质量体系中更多的基本符合和不符合。只有具有一定审核能力的基础上严格审核过程,才能形成审核发现,才能为受审方整改打下基础,为内部审核保证质量。 (3)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应避免流于形式。①充分发挥内审的宣贯作用。内审的过程就是对质量体系文件和标准的宣贯过程,内审员依据实验室的《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编写质量体系核查表,在编写的时候可以对文件的符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研究和检查。按核查表对被审核方进行审核时,就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违反了体系文件的某一条某一款,在审核时与被审核方不断地交流、讨论,使实验室人员进一步熟悉体系文件的要求,充分理解要素的规定。②提高内审的技巧和效率。在安排审核要素时,尽量将记录、管理职责、不合格工作的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等要素穿插在其它各要素审核中进行,尽量减少重复审核。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几年后,人员、设备、环境设施、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要素均已规范,因此我们应突出审核特点,不要受“年度审核计划”的约束,使内审工作动起来。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等一系列与质量体系管理相关的概念的研究,及对体育服务产品质量构成要素等问题的初步探讨,目的是使iso9001~2000国际标准在体育服务业中得以有效地应用,从而帮助体育服务组织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其管理水平,持续改进服务,以达到提高组织整体业绩的目标。 [关键词]体育与经济 体育服务业 质量管理 一、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概念和内涵 1.服务 我们研究服务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就要首先明确服务的概念和内涵,以树立起正确的服务观念,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目前世界各国有关服务概念的界定有几十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把产品分为四种类别即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服务是其中之一。对服务的界定如下:“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这个定义是从产品的角度提出的,说明服力是产品的一种,明确了产品与服务的关系。 服务最本质的特性是具有不可感知性或称为无形性(intantibity),由此衍生出不可分离性(inseparability)、品质差异性(heterogeneity)、不可贮存性(perishalilty)、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absence ornership)等其他特性。目前,理论界关于服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在此研究这个问题,目的并不是仅给服务下一个定义,而是想澄清一些观念,使得我们在服务组织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树立起正确的服务观念。 2.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含义,尽管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标准中、在服务营销中是有区别的,但在很多领域,很多时候者在互换使用。实际上,产品(product)是一个大的概念,可分为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goods)两部分,服务是无形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柯特勒(phillip kotler)区分了从纯商品变化到纯服务的4种分类: (1)纯有形商品;(2)附带服务的有形商品;(3)附带少部分服务的主要服务和服务;(4)纯服务。 由以上可以看出,服务与有形产品处于交融在一起的状态,服务大多数情况下是要依托有形产品的,而有形产品中也包含有服务的成分,现实中纯粹的服务和纯粹的有形产品是没有的。我们用“服务产品”一词即可用来表达服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可见服务产品中既有有形的要素,又有无形的要素;在服务产品交换的过程中,只有部分要素改变所有权,而另一部分只改变使用权。 3.体育服务产品 体育服务产品是指体育服务驵织依托体育场馆、体育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物质条件向顾客所提供的无形产品及无形产品交付过程的结果。 体育服务产品的提供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提供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上所完成的活动; ——无形产品的交付(如提供健身指导、培训、开具运动处方等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提供); ——为顾客创造氛围(如提供外部环境良好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内部设施摆放合理、适当手段烘托赛场气氛等)。 (1)体育服务产品的特性。体育服务产品除了具有诸如不可感知性(intangibity)、不可分离性(inseparability)、品质差异性(heterogeneity)、不可贮存性(perishalility)、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absence ownership)等特性,由于体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体育服务产品不同与其他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产品还具有结果的可积累性。 (2)体育服务产品的分类。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属于过程化服务,而且根据同一体育服务产品能否为多个顾客所消费而不影响到服务质量即是否具有非排他性,一方面可将体育服务产品分为个性化强的“过程化服务”,如提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培训、健身指导、开具运动处方;另一方面可分为个性化不强的“过程化服务”如提供体育比赛、体育表演、娱乐等。 4.体育服务业 体育服务业是以体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功能为资源,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为主的各类服务部门的集合。 二、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1.产品要求 (1)产品要求是针对具体产品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各种产品分别有具体的质量标准;(2)对产品的要求来源于顾客、或者在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或规范、合同协议及法律、法规中规定;(3)对产品质量的评定依据可以是国家标准,也可以是企业标准,还可以是通过社会监督;(4)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可以是行业协会颁发的名牌标志、奖章、证书,也可以是企业出具的产品合格证书、质量等级证书,还可以是顾客的感觉和口碑。 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同于对产品的要求,这种要求是通用的,它适用于各行业或经济部门,提供各种类别产品(包括硬件、软件、服务、流程性材料)、各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的组织;(2)质量管理体系是针对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管理体系要求,它涉及企业从采购、生产、到流通过全过程。(3)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效果的评价是必须通过第三方的承认,即通过国家质量管理协会承认并注册的专门的认证机构评定。 3.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虽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产品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要求的,但组织是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来确定对产品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一个运作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能确保组织持续生产出符合产品要求的合格产品。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如何全面推行ISOO9000质量管理体系 摘 要:iso9000质量管理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理论,这种管理模式给企业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受到企业的欢迎。结合工作经验,对企业如何全面推行iso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isoo9000;质量管理体系;企业; so9000质量管理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理论,该体系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纳入用户要求、法规要求及质量保证的要求;把过程方法的概念,顾客需求的考虑、持续改进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标准,把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和程度体现在标准的要求之中。这种管理模式给企业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受到很多企业的欢迎。但它的思想根植于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很多地方体现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并不大完全适用于我国的情况,为此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往往受到很大的阻力。如何有效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很多企业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此本人提出自己在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上的一些观点。 一、加深对体系的认知,认真组织落实 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首先是上级领导要对体系认证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深入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不能仅仅满足于“通过认证审核”这个层面上。iso质量管理体系把企业的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思想贯穿其中,就是要求企业能从中获得自我完善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素质,仅仅拿到一个“质量通行证”是不够的,应该深入到“利益必得通行证”上。其次是各单位进行实施。通过干部会议、会员会议、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全体员工灌输质量体系的思想,同时,各单位成立体系推行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质量管理机构,确实保证体系推行过程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培训工作,为质量体系的推行打下基础 要使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取得较好的效果,对iso9000标准的学习和领会尤其重要,各部门的领导和业务管理骨干都要投身于iso9000族标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中,加深对体系的正确的、积极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行动指南,引导全体员工真正地投入到体系运行中来,为以后体系的建立和推行打下基础。 三、成立骨干小组,全面负责体系的推行和改进工作 公司应成立有公司高层领导参与的工作小组,并赋予其权利。工作小组成员由各单位领导及内审员组成。内审员应该对本单位各生产工艺、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将体系要素分解到各个岗位并实施管理。 四、转化标准,分解职能,调整机构,明确职责,配备资源 iso9000族际标准是通用性标准,要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还必须把国际标准与本公司的活动对照结合,各单位在咨询公司的协助下,努力寻找在生产及售后服务全过程中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最佳结合点,将iso9001标准的各个要素与公司生产的运行和管理活动一一对应起来,同时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围绕着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通过职责分解,使所有质量活动都要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使每一个职能系统、每一个管理环节、每一个操作过程都处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之中,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五、组织编写体系文件 在转化标准、全面分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按照质量体系的管理要求,按照系统、完整、严密的总体原则,组织职能部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应体现出质量活动的五个“w”(做什么,由谁做,何时做,何地做,为什么做)和一个“h”(怎么做)的要求,使iso9000质量体系的先进性贯穿于全体员工的本职工作中。为确保质量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注意征求咨询公司、管理层和操作层的意见,同时通过多种途径,验证质量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例如分阶段、分层次、分专题召开质量体系文件评审会议。一套兼容性、可操作性、适用性强的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有效建立和运行的坚实基础。 六、督促检查体系运行 全面实施体系文件,是体系运行中比较关键的阶段。一般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是组织管理骨干和内审员到下级机构开展督促和辅导,对所发现的问题加以妥善解决或及时反馈给领导和职能部门;其次,由各单位内审员或业务骨干审核方式审工作检查体系实施情况,验证各层次、各环节活动是否符合体系文件的要求,并把发现的问题通报分公司,责成有关单位进行整改,改善局部系统和运行情况。第三,要建立自下而上、层层实施的体系运行考评机制,将体系运行要求变成硬约束而融入日常工作中,把各单位体系运行情况的考评纳入考核标准体系,作为工作业绩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激励全体员工在运行体系过程中的积极性,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七、组织内部审核和提交外部审核认证 根据质量体系试运行情况,经过分公司领导批准,组织由公司内审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体系运行进行评审,并将内审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由组织责成相关单位整改体系运行中不符合项,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要充分分析体系运行情况,可以考虑提交外部审核机构审核认证申请,认证审核通过后,公司还要定期接受外部审核机构的监督审核和复审,通过内外部监督力量,可以使分公司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 is09000质量管理是一个体系工作,要充分有效的推行一定将人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深入认识的过程,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体系能在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推行并持续有效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将体系的各个要素与生产、服务的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体系才能在企业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思考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房地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势头,房地产建设投资在整个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绝对比例。房地产业正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筑数量的增加,也给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增加给整个建设行业带来了质量管理的大课题。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建设;质量管理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房地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势头,房地产建设投资在整个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绝对比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各地的房地产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美化了城市,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正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筑数量的增加,也给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增加给整个建设行业带来了质量管理的大课题。下面就谈谈对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 1 工程质量管理的涵义 如果单纯谈质量管理,应该说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就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地块地段选择质量、可行性研究质量、项目前期策划质量、设计质量、工程实施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包含有关房地产项目的许多内容,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完成,涉及到一系列的工作,建筑只是其中一个阶段,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项目策划、项目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交付使用等环节。优质的管理就是把这五项工作都做好,这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房地产项目建设中一些自身的特点,给质量管理和控制带来一些影响,一些问题是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被人们忽视的,比如前期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策划阶段、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这几个环节往往决定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成本,但恰恰给项目负责人所忽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优质的质量管理是全面的整体管理,是全过程的优化1。 2 项目的前期管理 所谓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管理,就是指项目未进入施工阶段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比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开发的产品策划等。这些内容决定着项目建成后的效益,认真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对整个项目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对房地产项目的地段选择关系到日后的销售问题,建设规模、规划方案影响着成本问题,项目的户型构成、配套设施水平分析、潜在目标客户分析、客户购买的心理分析关系到日后的销售问题,风险分析、财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影响着日后的应收账款问题。所以这个时期的所有准备和调查研究数据是否符合实际,和项目的开发建设密切相关。 (一) 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 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没有制度就难以有好的管理。项目负责人是开发项目质量的全权负责人,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管理上。如果开发的项目具有一定的规模,那么可以单设项目质量经理。制定相关责任制,并且落实到人。质量经理要根据投资人项目开发战略,市场定位目标,制定和编制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在施工中负责组织实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检查质量责任制的执行情况,随着每道工序的进展跟踪、督促项目质量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尤其要注意质量控制点的验证和评审工作的执行情况;建设施工之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质量经理要负责报告,在项目经理的指挥下,提出解决方案;记录整理质量检查的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报上级质检部门和项目经理。在项目建设中,质量问题是每一个参与施工人员的义务,不是一个项目经理就能全部取代的,所以针对其他岗位,也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并且确定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人人想质量,人人管质量,才能有优质的建设项目2。 (二) 制定开发项目的质量计划 质量管理计划是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制定质量计划之前,质量经理要认真研究和了解项目投资人的投资策略,熟悉和掌握开发项目的质量政策以及本开发项目的特点,了解当前本地区地产行业整体动向,科学制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根据项目的建设特点,熟练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根据此文件编制质量管理计划。对于独立开发项目的企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堆质量管理体系做适当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本项目的特点,层层制定质量责任制,抓好具体实施中的落实工作,每一层次职责、权限、目标都应该有具体的规定,并且制定出具体的保证质量措施。力求做到重点突出,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3 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项目的设计阶段主要有两项工作,一项是项目规划,一项是施工图的设计,做好这两项工作的质量管理对日后的施工来说非常重要。房地产开发是个复杂的工作,涉及的面广,人多,需要协调和合作的单位也多。所以设计之初,要和市政园林、邮电、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密切搞好关系,做好项目建设中的协调工作,保证规划质量。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是设计的管理,设计不合理必将带来日后的不尽麻烦。所以这一时期的质量控制主要放在选好设计方案上,认真策划住宅的套型、结构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内部功能、空间、节能、节地等,应用新理念和新技术及新工艺,在保证结构可靠的前提下,达到合理开间;建筑造型和风格有艺术感。合理安排单元内的居住、使用、卫生等面积,做到人性化和以人为本,达到居住舒适;对墙体、屋盖、地面处理要灵活得当,具有艺术性和美感,即注意实用又注意观瞻性3。 施工图设计是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的标志,在开发项目的规划方案审查通过后,就是施工图的设计阶段。所以施工图是建立在规划方案基础上的,规划方案是设计的依据。项目工程设计首先是初步设计,然后是施工图设计。规模大、技术要求高的超大项目,一般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在我国工程设计行业,通常情况下是执行二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的基本工作模式,在这个过程完成项目的设计说明、技术文件(图纸)和经济文件(概预算),这样分布进行便于控制保证设计质量。 4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提高房产质量的重点,而且这也是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辅助施工的质量管理和直接施工的质量管理。前者包括对施工队伍的选择,这是保证质量的前提,其次是施工材料的选择,这是施工的物质基础,也是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是配件和设备的采办以及动力供应和后勤服务等,这是正常施工的基本因素,关乎到施工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房产质量,必须要选择一支资质等级高、重管理、人员素质高、技术力量强的建筑企业。按照合同及设计文件选购材料及各种构件的性能、规格、品种、色泽等要求进行材料和设配的准备,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在进入工地前,由工地实验室进行严格检验。直接施工的技术质量管理是核心工作,这是质量问题发生的实质阶段,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强化人员的质量意识,树立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施工现场,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计划,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形成“人人讲质量,个个为质量”的良好风气。加强施工队伍的技术力量,做好参加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技能提高。 由于房地产业的产品造价高、寿命期较长,对质量要求特别高,而且建筑质量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业主的利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如何加强房地产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房地产企业所关注的,也是造福社会的表现。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浅析 摘要:本文针对质量管理过程,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分析阐述了组织在产品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过程控制 质量预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中产品数量和种类日益繁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质量管理逐渐被广泛的应用到各领域,小到零部件的生产,大到党建、教育,不无包含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以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最常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iso9001标准,它具有以下特点: (1)标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适用于各类组织,不受其类型、规模、活动领域或专业范围、提供产品种类的影响和限制,组织采用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展现组织有能力持续提供满足顾客需求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能确保其通过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增强顾客的信任,该“产品”不仅指有形的实物产品,也可指各类无形的产出。 (2)标准条款和要求的可取舍性。由于组织功能、产品客观特征和标准应用范围的不同,标准在采用过程中,无论组织是将其全部还是部分产品和产品实现过程置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内,都可能发现存在标准条款不适用的情况,这意味着,组织在采用标准的过程中,可根据其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和应用范围对标准条款和要求做出取舍,删减不适用的标准条款。 2.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必要性 (1)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各行业基本都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不断做大、做优、做强是摆在组织面前的重大课题,产品质 量和周期是永恒的话题,以速度取胜,更要以质量取胜,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升组织的质量品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2)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生存的基础 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质量的竞争,各组织均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唯有在价格、质量、服务上取得优势,组织才有生存的希望,加强组织质量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向质量管理要效益,降低质量成本,减少损耗,提高合格率,组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 每个产品从研发、生产、销售,最终交付到顾客手中,诸多环节靠一条质量信息链维系起来构成组织的信誉度,通过把从研制开发到销售的质量信息反馈到研究开发,使产品达到不断完善。我们要不断利用质量信息紧跟时展步伐,使组织的质量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4)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地增强顾客满意,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明确顾客的要求,而顾客要求又包括明示的、隐含的、必须履行的这三个方面,这就需要组织不断去关注、挖掘才能获得顾客满意。 3.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 (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pdca循环 pdca循环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工作循环的简称。循环是一个持续过程,首先在提出质量目标的基础上,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实现该计划需采取的措施,然后,将计划加以实施,特别要在组织上加以落实,真正将质量控制的计划措施落实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还要经常检查、监测、包含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及计划执行的结果,用以评价检查结果与计划是否一致; 最后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对暂时无法处理的质量问题重新进行 分析,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反思问题症结或计划时的不周,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质量预防提供借鉴。 (2)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 1)强化过程的质量策划。质量策划的任务是:“制订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因此,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过程的策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到位。进行充分的质量策划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的必然条件。 2)加强过程控制管理。在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强化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的可靠保证,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a)技术状态控制严格规范。 (b)图纸资料齐全完备。 (c)不合格品审理严慎细实。 (d)外包过程控制严格。 3)加强过程的测量和检查。过程有了目标,就应对目标的实现进行适时测量和分析,对输出进行指标检查,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力度,产品实现全过程应进行极其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并做到各阶段,各环节工作有依据、有检查、有记录、有结论。 4)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预防措施。传统的质量问题管理模式侧重于纠正、问题归零和处罚,是被动地处理和解决已发生的质量问题,不利于为组织提供发现质量问题的环境,不利于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及水平的提升,是典型的被动救火式管理。质量管理应重在“预防为主,过程控制”。组织要树立主动预防质量问题、“摒弃被动的质量问题归零” 的理念掌握质量问题预防工作方法、要求。了解质量问题预防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同时要形成一套高效的质量问题预防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保护、激励、暴露与发现质量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使组织成为质量问题预防的主体。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和发展,质量的范畴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内涵更为宽泛,其有效性的要求也不仅限于产品质量,还应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各过程的绩效。因此,组织应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做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贯彻执行工作,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中小型食品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摘 要】iso9000族标准是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技术的精华,也是现代管理思想和经验的总结。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正在我国各种类型组织得到广泛应用,中小型食品企业也应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自身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质量管理 中小型食品企业 1 前言 改革开放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消费者更加理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唯一的出路是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良好的客户信誉,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是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段。而iso9000标准正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就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质量管理体系。 1.1 iso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这个第三方认证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 1.2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是相对同行业大企业而言,它占我国企业数的99%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999年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以某饼干、糕点生产企业为例,该企业为一家私营企业,成立于2006年初,从专门生产饼干开始,车间面积不足300m2,员工100人,发展到目前饼干、糕点等二十多个个品种的产品,年产值达500多万,车间面积1000m2,员工100多人的企业。虽然企业规模扩大了,但管理水平始终未发生过改变,仍沿袭已前的老习惯,厂长负责采购、销售和生产。目前,多数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仍然如上述饼干、糕点生产企业,生产员工文化程度低;企业职能部门设置不全;生产、销售、采购几乎均由厂长一把抓;无质量管理部门,未严格执行出厂检验要求。 2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管理不健全 部分中小企业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好,一般来说,缺乏管理人才和管理制度,往往凭个人喜好办事,尤其是家族式中小企业,人治色彩比较重,企业老板及一些管理者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处理事情。 (2)生产管理工作薄弱 生产管理缺乏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得不到有效控制, “脏、乱、差”现象处处可见,凭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经验生产,甚至导致生产交货期无法达到。 (3)质量管理方法落后,质量管理体系未能建立或有效运行。一味地进行事后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无人负责。 (4)财务管理不健全 财务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因而财务管理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但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并留住所需要的人才,因此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筹资能力差。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 (5)研究能力差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轻视研发管理的观念,而没有从营造适合企业研发的环境去考虑;有的研发的技术和专利成果丰富,但是又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等等各方面的问题。 3 中小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研究标的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中小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质量目标不明确 上述企业质量目标是这样的:为消费者生产满意的产品。未对质量目标进行量化,导致企业员工对如何实现质量目标不知该怎样做。 3.2 产品出厂检验不到位 该企业生产的饼干及糕点出厂检验指标有水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由于没有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提供给客户的出厂检验报告只有外观,净含量和水分。没有对出厂要求检验的指标进行检验,而且也未按标准的规定逐批检验。 3.3 流程不畅,车间管理混乱 生产计划与执行一直是由厂长直接安排,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产量小体现出快速灵活的生产优势,但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厂长一个人还要兼顾采购、销售等,根本没有精力顾及生产安排, 兼之未对生产各人过程进行识别,随意性很强,必然会导致车间管理混乱。 3.4 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 由于企业一直沿袭成立初期的管理原则,一直未分别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因此即使设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也由于没有执行部门而形同虚设,同时因为没有对相应的职责权限进行规定,导致一些规章制度无法进行落实。 4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 4.1 策划 4.1.1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策划 质量方针的定义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具体的量化目标。根据讨论及结合实际将该糕点、饼点厂的质量方针定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科学管理、不断创新。质量目标定为:产品一次性交验合格率达95%,顾客投诉处理率达100%,采购原材料合格率100%,产品出厂检验率100%,顾客满意程度≥95%。 4.1.2 职责、权限和沟通 参照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对该企业进行了组织机构的策划并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如何进行沟通的方式:厂长下设管理者代表(副厂长)、办公室,财务科,质量负责人管辖:生产科、质管科、供销科,通过例会、电话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4.1.3 管理评审 对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进行策划,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变更的需求。 4.1.4 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 为使过程满足要求,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 ①确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根据国家及行业标准确定了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要求,并制定了相关过程如半成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出厂质量目标。 ②确定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③确定产品所耍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④确定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4.1.5 支持过程的策划 针对采购、销售、服务等支持过程同样进行了策划,确定质量目标和要求,确定接收准则等。 4.1.6策划结果 整个策划的结果最终形成文件,恰当地描述了该企业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为该体系的的运行提供指导。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质量手册 ②程序文件 ③作业文件 ④记录 4.2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 4.2.1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培训为企业输出的是符合要求的人才,中小企业在逐渐认识到优秀人才的重要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也离不开符合要求的人员,因此必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使每个人都掌握工作必须的理论和实务知识。 4.2.2 采购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原材料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成品,因此,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策划的支持过程要求进行严格把控,做好采购工作。 4.2.3 生产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生产过程是企业的增值过程,要想获得好的效益,必须重视生产过程的控制。 ①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 ②明确生产过程实施和运行的各方职责。 ③注意供方管理,定期评价供货业绩。 ④加强车间管理,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生产,严禁违反工艺要求。 ⑤注重设备管理,定期检修,按时清洗消毒。 ⑥尤其加强卫生管理,注意人员、器具卫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日常卫生管理和清洗消毒作业,人员定期体检。 4.2.4 检验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该企业的检验过程包括:出厂检验、原辅材料进货检验、过程检验以及委外检验。 ①建立专职部门负责检验工作,并有专职人员展开工作,明确相关责任并制定检验流程。 ②制订各种类型检验的方法及验收准则并确保可操作性。 ③按照相关要求做到生产一批、检验一批。 ④原辅材料按照进货验收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半成品、在制品按照过程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成品检验按照成品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4.3 测量、分析和改进 企业为了证实产品要求的符合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应该策划并实施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测量、分析和改进包括:监视和测量、不合格品控制、数据分析、改进。 4.3.1 监视和测量 监视和测量的手段包括:顾客满意、内部审核、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①顾客满意 通过顾客满意度调查、用户意见等进行测量。 ②内部审核 通过审核策划的安排,按内部审核程序及规定的时间进行内部审核 a)制订审核大纲。 b)确定审核范围。 c)编制审核计划。 d)开展审核活动。 e)采取跟踪措施。 ③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根据所区分的不同过程及确定的各个过程的质量目标及要求或是验收准则的要求等进行监视和测量。 ④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按照确定的产品检验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4.4 不合格品的控制 对于不合格品的控制,企业应制定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对于已出现的不合格控制和处置的职责和权限进行规定,对出现的不合格按照程序要求进行处置。 4.5 数据分析 对各种监视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如:顾客满意度、产品合格情况等,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4.6 改进 企业可以利用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o多个角度寻找薄弱环节,进行纠正、预防并制定纠正措施及预防,使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有效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摘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生产过程和测量分析四个要素构成。随着工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和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也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设定目标、建立专职机构、建立责任制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等方面,包括了策划、编制文件、实施和运行、调整和完善等阶段。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 0 引言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现行标准体系中的主流体系,它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能起到重要作用[1]。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质量标准,iso9000等标准反映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过程要求,适用于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组织的管理和运作,也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工具[2]。 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中小企业属于生产性机构,而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取决于四个方面的要素,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生产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等。 1.1 管理职责 管理职责是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明确管理职责的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1.1 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企业提出的质量方针,应包括以下内容:企业所提供企业产品的等级;企业在质量方面的形象和信誉;企业产品质量的各项目标;在达到质量目标中所采取的措施;实施质量方针的管理人员的作用。 1.1.2 规定企业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在制定时应考虑四个主要目的:实现消费者满意与职业标准一致;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回应消费者和环境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1.1.3 确定企业的质量职责和权限。质量职责和权限,是对企业员工在质量工作中应承担的任务、责任和权限所做的一些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必须与为达到服务质量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保持一致;同时,企业的质量职责,还意味着企业对客户的优质服务是以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的合作为基础。 1.1.4 进行企业的质量评审。质量评审,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是否符合企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以及质量体系是否适应在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等所做的正式评价。 1.2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产品是在人即企业员工直接操作下所完成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起每一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其中,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对企业质量管理负责人开展培训,对企业员工开展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等方面的教育,对新进员工开展质量意识的培训。 其二是信息资源管理。企业员工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是员工合作共事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一。对于企业内部来说,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作为沟通和有序作业的基础;对于企业外部,企业员工特别是与产品消费者直接交往的员工,在沟通联络方面应当具备适当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能与外部组织和代表紧密协作。 其三是物质资源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一些基本物质资源,包括开展管理所需要的软硬设备如计算机、储存器和数据库等;开展管理必需的基础性条件,如网络系统和通讯设施;开展质量评定的设备和计算机专用软件等。 1.3 企业产品实现过程 企业产品实现过程可以用企业产品质量环来表示。企业产品质量环,是指从识别消费者的需要,到评定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各阶段中,影响产品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这个概念模式,存在于整个企业管理和企业产品的过程中,包括消费者意见汇总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 企业产品的质量直接受到上述三个过程的影响。在消费者意见汇总过程中,企业员工要通过调查确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要求和期望,并与企业领导确认具备提供所需产品所要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形成质量要求与公开承诺。在新产品设计过程中,企业要把新产品性能的内容转化为新产品规范及新产品提供和控制的规范,同时反映出企业本身的方案选择。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通过产品规范规定所提供的产品、规定用于生产产品的技术和方法;通过质量控制规范规定评价和控制产品及产品生产特性的程序。 1.4 测量、分析与改进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一个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以识别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适应这个要求,企业需要做测量、分析与改进工作,开展内部质量审核。目前,企业的内部质量审核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其审核对象是对企业质量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各控制过程的职能工作。二是企业生产过程审核,一般是针对一个或一系列很具体的环节的审核。三是企业产品质量审核,这类审核的项目,可依据消费者的评价意见和生产过程控制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来确定。这三种审核,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保证活动。 2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 一般说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主要包括了目标、机构、制度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对于中小企业,也涉及到这些方面。其中,确立目标、建立质量管理领导机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2.1 确定合适的质量管理目标体系 从理论上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平,应能参照国内外通行的先进水平加以制订。但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因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制订质量管理目标时应该因地制宜,追求质量管理与企业整体的匹配和融合,建立切合企业实际的目标体系。中小企业在确定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时,还必须确定:所明确的质量目标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转变为现实。 2.2 建立专职质量管理领导机构 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上比较小,但是也需要设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领导机构,使企业质量管理职能化[3]。这个机构需要企业领导层的核心人物担任,并承担全面责任。质量管理体系有自己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才能够提出正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和措施,提供足够的质量文件和进行全面的质量记录,并实现质量的审核和质量工作的监督考核。 2.3 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为保证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企业必须明确规定各个环节应该承担的质量职能和质量责任以及相关的协调、预防和补救措施,以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对于中小企业,质量标准、职能和责任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也应通过文字形式明确予以表达,印成手册发到每一位企业员工。通过责任制度,保证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每一项程序以及每一个产品,都在质量管理制度的覆盖之下。 2.4 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反馈制度 信息是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依据。质量信息则是进行质量管理、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和基础[4]。质量信息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全部活动,即产品质量环的各个阶段中所产生的反映产品质量的有关信息。要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必须建立一个沟通企业内、外的信息反馈系统,并规定各种信息,特别是质量信息的传递路线、方法和程序,形成有效的信息网,及时地收集企业内、外各种质量信息。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质量信息系统也应实现如下目标。一是质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过程;二是质量决策的速度与准确性得到提高;三是产品、服务和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四是对质量体系能够部分实现远程审核和评价;五是能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另外,从长远看,质量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和信息集成。 2.5 形成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 对于中小企业,也需要企业领导和员工从意识深处来理解质量管理标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此,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高度自觉地参与质量管理,树立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文化氛围。 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形成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通过教育活动,树立起“质量是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质量是我们和顾客联络的钥匙”的经营思想[5]。管理层首先要对质量的重要性有切身体会,将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与企业命运结合,将质量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并以自己的行动直接影响企业的员工。 对于中小企业员工,也需要通过培训工作,比如加强对iso9000等标准的宣传贯彻,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依据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自觉地进行维护,真正形成质量文化的氛围,最大程度地维护已建立的质量体系。 3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应在iso9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对全部的过程进行系统策划,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实现预期目的。对于中小企业,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一般也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即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文件的编制,体系的实施和体系的完善。在实际的建设中,中小企业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来开展建设工作。 3.1 确定核心领导者 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领导者应担任企业重要岗位领导职务,具备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企业实际状况与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对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思想能够融会贯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领导者的能力可能直接关系到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成败。 3.2 合理制定质量目标与指标 如前所述,对于中小企业,质量目标制定要充分考虑目标的合理性、可追求性、可测量性和经济性。中小企业不一定套用和搬用大型企业做法,按层次、按部门制定质量目标,而是结合企业的主要经营指标,结合主要管理者的职能与责任,结合传统的考核指标,比如以年度指标等形式下达并由实际责任者负责执行。 3.3 保证资金的投入 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筹资能力差是个普遍现实问题,特别硬件装备如生产设备、工艺工装及检测设备投入方面不足。因此,中小型企业应积极筹措资金来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比如申报中央和地方各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企业向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集中有限资金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确保必需的资金投入,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增强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3.4 建立内部监控机制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监控机制,是增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障。对于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建立日常生产检查与集中性内审两者结合的监控机制,通过内审,进行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与日常管理结合的管理评审监控机制。事实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管理评审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可以是专职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也可以是领导层会议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再比如,评审内容和评审结果也可灵活决定,不一定每次都要覆盖标准要求的所有内容,而是通过多次评审在年度内覆盖标准规定的内容。 4 结束语 对于中小企业,从确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策略,到完成建设过程,到企业通过认证,也只是质量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开始[6]。在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体系后,需要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不断的寻求自我改进,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持续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中小型企业要从自身需求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加强必要的资源建设和配置,不断增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从质量管理发展趋势看,质量管理体系也只是建立了一个质量基础,中小企业走专业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及一体化管理体系道路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中小型企业需要适应这个趋势,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增强应变能力,持续设计和优化其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浅析基于ISO90O0认证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认证 is09000标准 论文摘要:质量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目标、程序,合理建构质量认证体系的基本维度,对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质量认证: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iso9000作为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质量管理、质量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等有关质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导外部质量保证和内部质量管理两种不同环境的质量体系的运行。与传统的质量控制制度相比,iso9000的优势在于它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预防上,深入探索了质量要求的实现途径.把达成质量标准的各道工序要求都制成了初步的规章制度。is09000认证既是组织的隐性资产,更是组织的声誉象征。 (一)实施is09000认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规模和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大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到2010年,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口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当规模迅速扩大时,质量往往成为次优目标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规模发展的现象。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评估、评价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但质量监控、保障和管理的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缺应有的动力机制、评估权力体制失衡、评估标准和方法科学性不强等.都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iso认证技术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主体更新质量规定、树立质量意识、营造质量文化,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改善和绩效的提高。 (二)实施is09000认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iso90o0认证技术对高校的管理将会带来三大突破。一是思想观念的突破,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面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二是管理模式的突破。国际通用的is09000所需树立的管理模式特点强调将管理视为过程控制。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三是评估标准的突破。iso9000认证详细、全面、定量的指标标准体系.为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成为衡量改革成败和创新成效的一个基本尺度。iso9000认证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念支撑、方法基础和评价标准,是顺利完成改革的必要条件。 (三)实施is09000认证。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 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系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国门的提速器。目前,我国已经有1o余所学校通过了iso9000认证。在高等教育领域,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走在前面]。我国高等教育走进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应该立足本土文化,着力在认证机构的独立性、认证标准的多元性、认证关系的协调性等方面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规范体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 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在追求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教育服务信誉的同时。必须考虑教育服务购买者和消费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需要考虑培养对象、办学定位、师资水平、政府导向、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程度不同,基本国情不同,教育宗旨和制度不同,在教育质量认证目标上也是有差别的。 美国学者威廉·赛尔顿在《质量认证:高等教育标准之争》中概括了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5项功能;即刺激大学及专业进行自我鉴定,加强规划;通过专家评估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其质量标准;建立自主和自愿基础上的自我监督机制:帮助学校和专业提高资源意识和顾客意识;通过确保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合格的毕业生以保护公众利益。欧洲大学联盟将其认证目标概括为:建立共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即大学自治、教育作为社会财富、研究是学习的基础。等等;通过共同接受一定的准则来实现欧洲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相互兼容.以巩固高等教育在知识社会中的作用,使高等教育不断革新和推广;通过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融合以及研究网络的不断凝聚,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对欧洲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可见.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不仅有追求质量改善、促进欧洲高教一体化的目的,还隐含着传播欧洲高等教育文化的重任。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程以及全面参与的管理,达到追求卓越、持续改进和顾客满意的目的,具体可以作如下分解:一是将质量的持续性改善作为目标,拟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与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相衔接;二是培育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软环境;三是推进我国高等学校之间的学分互换以及与国外高等学校的学分转换:四是宣传先进办学经验,促进国际高等教育交流。 三、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运作程序 计划决策。计划决策主要是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制定改进的目标,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教育服务的质量问题。可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问得到的信息。应用统计计算的方法和技术来了解质量问题:也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与设立的参照物的对比,寻找自己的质量差距和不足等。另外。也可以用较为通用的swot分析法,即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2)分析产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3)找出影响教育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改革措施和计划。计划要具体、切实可行并能预测其效果。计划和措施的拟定要明确5个w(why,where,what,who,when)和1个h(how)。 组织实施。基于is09000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通过预先制定工作流程、执行程序、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要求教职工严格按照规程和规章执行,确保计划的正确实施,实施中如发现新的问题或新情况.应该及时修改计划。 督促检查。根据所制定的质量改进计划,检查质量标准执行的进度和实际执行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一般来说,可以先制定教育质量检查和审核计划,再确定检查程序。在进行督促检查时,要注意切实防止检查督导工作流于形式,避免检查督导过程中的虚化趋向,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查,记录有价值的信息。 评估处理。评估处理主要是检查和评估质量计划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总结经验,巩固成绩。二是把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根据检查结果.对未解决的问题找出原因,转入下一个运作程序之中.作为下一个循环计划制定的资料和依据。 质量管理是沿着“计划决策一组织实施一督促检查一评价处理”这一轨迹而进行的.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周期。质量改进是持续的,不问断的,任何质量的改进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总有或多或少的遗留问题。因此,一个管理周期结束。另一个周期继之开始。但后一个管理周期不是前一个周期的简单更替,而是对以前周期的发展,其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管理周期继承了以前诸管理周期的积极成果,又力图解决前一个周期遗留的问题,并且在新的周期中有所创新,管理效果也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系 is09000认证技术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按照“质量标准一质量指标一质量评估一质量保证”的程序审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新思路。实施iso9000认证,充分发挥其质量管理的功效,必须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的质量标准体系。 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首先要求形成多样化的质量标准,要求教育质量保障途径的选择、手段的采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要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规律、学术规范、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多样化要求等因素.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在质量标准的全面性和特殊性、标准的弹性和刚性等方面进行选择和权衡。质量标准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基本的指标必须齐全,但如果一味追求全面而忽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就无法形成特色.无法形成比较优势。最终必将淹没在国际强势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体系之中。质量标准如果只重视弹性.就可能使质量认证标准随意性加大:而标准刚性太强.又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构建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可以从三方面人手:一是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稳定的同时,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质量标准、质量评估体系与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关系。教育质量分类或者说分层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从高等教育的特点来看.美国的“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是可以从中借鉴分类思路的一种方法。另外,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办学层次、教学科研平台、行政隶属关系等角度都可以对质量分类进行探讨。二是按学科确立质量标准,并据此进行学科的质量保障活动。这种最具有可操作性、最容易见到效果的标准将范围局限在一个学科范围内,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和针对性,但单纯将一个学校作为整体来排名是不够恰当的。三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来明确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论文工作、实习安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等,对各种类型人才从质量标准化方面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保证不同背景、不同需要的人员通过学习,其知识水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都能得到实际提高。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i s09001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论文摘要:伴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管理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认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世纪是质量世纪,在21世纪的经济大战中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的最有力武器,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各国政府和企业都注意到,要想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取得领先地位,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和保持世界级的先进水平,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贯彻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等职业教育引人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或通过由第三方审核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开向社会和学生承诺教育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学校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管理的需要是必要和可行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管理体系认证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资金投人、基本设施条件、教学管理方式等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需要,教育质量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按照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它的基本原则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采取过程方法,持续改进。这种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用过程控制、保证产品质量,能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的实现,体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 1.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观念。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对学校而言,就是必须强化服务观念,将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作为学校开展工作、谋求发展的重心与焦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过程方法”指学校所有教育服务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只有保证过程的有效控制,才能有效地保证教育结果的质量。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树立全过程管理的观念。它的“全员参与”的原则促使学校的每位教职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都能参与到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并体会到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大大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它的“持续改进”的原则,促使学校的每项工作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得到改进,确保学校的工作始终充满活力和朝气。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它有客观实际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职责分明,从而确保了每个教育环节的质量和效益。 2,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规范教育服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管理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育服务管理规范才能保证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is09001标准正是一个动态的质量管理标准,形成了从计划、实验到检验、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is0900i标准又是一种利用内外信息促进自我完善、持续改进、超越现在、达到卓越绩效的管理机制。因此,引人is09001标准的目标,正是要建立永恒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帮助管理者取得卓越绩效,实现永恒发展的目标。根据is09001标准要求,结合高职教学实际拟定学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这将使学校办学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程序文件化,按过程进行控制,明确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随机性,保障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按is09001标准编制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一整套文件,使学校日常工作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执行,并留下可追溯的记录。通过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及管理评审等,使学校整体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学校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可得到质的提高。 3.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规范学校教育质蚤管理评价。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评价部门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检查与评价的依据主要停留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静态的文本上,其评价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所进行的评价也主要代表专家的意见,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主要也不是来自服务的对象。而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由国家承认的认证机关.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依据is09001标准的相关条款,对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t作进行规范和评价,确认其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是否有充分依据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信赖。这里的规范和评价十分强调“所有教育服务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is0900】标准的相关条款有机而合理地体现于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之中,确定各个过程的合理接口和职责权限,建立一套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将is09001标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实行教育质量管理iso认证,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要求。 4.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市场竟争力。 21世纪是一个“教育国际化”的世纪,加人wto更加促进了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中国加人w1’o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项目上做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这些新情况告诉我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竟争对手不仅有本国同行,还有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高等职业学校尤其是那些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面临着如何使国内外顾客承认、接受和信赖,争取到更多生存空间的问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具有国际开放意识,能够进人世界经济、文化和技术大循环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鲜明品牌形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套各国认可的质量管理保证标准。is09001标准是发达国家多年来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具有国际性和先进性。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可规范学校管理工作,实施系统、透明、文件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因此,在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国际认证,将促使高等职业学校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提高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从而向国内外社会和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信任,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竟争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管理体系认证的可行性 1.ts09001标准的管理原则与方法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质1管理。 is09001标准的管理原则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is09001标准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上。“过程方法”就是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确定保证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pdca”循环中p(策划):根据顾客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管理原则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企业质量管理,同样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由教育部颁布的《教学管理要点》指出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检查和反馈处理的关系正是pdca循环的体现。因此,is09001标准的管理理念完全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2.is09001标准应用范围包含了教育领城。 is09001:2000标准应用范围祖盖了房地产、信息技术等39个行业,教育列在第37类,并细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技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可见,is09001:2000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已包含了教育领域的应用。 3.国内外一些学校质童认证成功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质贵认证可行。 由于is09001标准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世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管理国际认证。美国在1992年就有220所高等院校采用该标准,北美洲有139所、欧洲有263所、亚洲有123所教育机构通过了国际认证。截止到2002年底的统计,我国已经有近千所各类学校通过了is09001质最管理体系认证。通过is09001质量认证的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各类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将is09001标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管理下作上了新台阶;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教学管理与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北京市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通过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学校各方面得到很大发展,毕业生供不应求。实践证明,将is09001标准引入高等职业教育,规范了学校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强了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行。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论文关键词:教育质量管理 is09000 高等职业院校 论文摘要: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标准,构建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三部分组成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着重抓好三个方面:强化市场意识,形成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办学运行机制:强化服务意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高职院校规范质量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引人is09000标准,构建了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系,取得一定效果。 一、构建教育质璧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在其基本要素、结构、质量目标和标准等方面,除应具有一般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以外,还应具有高职的特色。 一是以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能力发展需要为质量目标,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质量标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建立与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二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体现“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创业要求,设置专业与课程,进行招生、教育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这一基本要求。 三是以过程控制为重点,能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和各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控制。 四是内外部监控相结合,内部监控旨在促进自我完善,外部监控旨在得到校外真实的信息反馈和恰当的评价,体现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五是体现持续改进性,要求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特别是质量管理活动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优化教学设计及其各环节,科学设计质量标准及要求。教育教学质量内涵目标也是多样化的,一些内涵目标会随着学校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做到持续改进。 二、构建教育质且管理体系的实践 (一)具体做法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依据is09000标准,参照is09000标准过程管理的理念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文件是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涵盖巧个基本要素:质量方针、职责与权限、教学计划、学员录取与管理、教学与管理人员、教学与培训设备、教学和训练实施、质量记录控制、教学和训练的检查评估、纠正和预防措施、文件与资料的控制、内部审核、专业与课程建设、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物质资源管理。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质量手册:阐明学校的质量方针,简要描述学校质量体系,并对体系文件作必要的说明。这是唯一可以对外交流的体系文件。第二层次—程序文件:描述质量体系要素所涉及的活动,并规定实现这些活动的途径。这是体系文件的核心。体系文件共有27个程序文件。第三层次—作业文件:也称规范性文件,包括岗位指导书、支持性文件、质量记录表三部分。这是质量体系的保障性文件。体系文件中共有142份岗位指导书、225个支持性文件、200多个质量记录表。 1.强化市场意识,形成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办学运行机制 质量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依存于顾客,顾客是每个组织生存的基础。高职院校的“顾客”是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并不断将需求转变成与此相适应的服务。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调查,广泛收集各种数据和资料,并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理解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在学科与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方面有针对性地考虑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类型、层次和内容的需求。二是依据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发展目标,将外部需求转化为内在要求。三是把要求通过内部沟通和协调解决的相关事项变为可以执行的文件。通过不断修改、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现确定的目标。四是有计划、系统地调查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并依据测评结果采取改进措施。同时,学校通过培训使各部门和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了解、理解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并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逐步落实到工作中。 2.强化服务意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传统的管理思维缺乏对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意识,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理对象。现代质量管理则把学生定位为学校的“顾客”,强调管理中的全员参与。一是通过制定岗位工作指导书,界定各部门的职能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使各岗位人员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要求和方法,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下一步乃至整个目标的贡献和影响。二是通过评估与考核程序,正确评价教职工的工作业绩,激励教职工。如教师考核中有学生评分,在其他人员的考核中有相关服务部门人员的满意度测评。三是通过程序性规定,确保全校工作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主线,管理工作、后勤工作要为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供支持;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实到切实为学生提供符合要求的教育教学服务。四是规定部门、教师、学生对所接受的服务不满意时可以进行投诉,并规定了相关部门在收到投诉信息时的处理要求。 3.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传统的目标管理以事后检验控制为主,事前控制意识差,造成质量管理成本过高。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不可逆转性,必须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才能确保高质量。为此,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加强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通过监控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充分满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学校制定了27个程序文件,对教育教学组织、提供、检查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控制,明确了“sw1h",即what(什么事),why(为什么要做)、who(谁来做),when(什么时间做),where(在哪里做)、how(如何做),并在每个程序中明确需要遵照哪些文件规范,在该项工作完成之后需要留下哪些记录及记录的保存等内容,并确定各项工作的接口。 (三)工作成效 首先,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都取得可喜的进步。各部门工作目标明确、职责清楚,按程序办事和“无记录无行为”质量意识深人人心,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日常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依据质量体系文件就可以协调解决,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推诱、扯皮现象,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其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检查与评估等各方面加强监控力度,通过严格的程序规范明确对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和质量标准。学生参加国家海事局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各类职业技能证书、海员适任证书考试的合格率达到95%以上,参加国家船员适任证书考证通过率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最后,对外信誉增强。通过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过程控制和管理,增强了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满意度,树立了良好的学校形象,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普九教育以来,中学教学特别是初中教学出现的质量管理问题,从构建原则、构建策略、构建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在建立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中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学教学 质量管理体系 构建 教育质量是中学教学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普及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加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学教育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中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人本原则。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知识和人的兴趣爱好等,是一种敬重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的管理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核心是树立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注重学生个性、潜能、需要、兴趣、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整体原则。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整体。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和分体系都不能脱离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而单独存在,一旦离开整体就失去了其在体系中的性质与功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社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另一方面,体系整体功能不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另外,质量管理体系是学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质量目标的实现,与其他的管理体系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三)动态原则。动态性是指系统结构的可变性。系统结构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具有与时俱进性。系统结构是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组合向高级组合、由新的无序向新的有序自身螺旋式循环向上优化的。学校质量管理系统必须从实际出发,应随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质量的要求。这是发挥教育质量管理能动作用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教育质量管理本身有序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要想保持长久的活力和生机,必须要在动态中发展,在动态中跃升。 (四)优化原则。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要管理好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系统优化的管理思想。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遵循优化的原则:最优决策、最优设计、最优实施、最优管理等等。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要素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运行机制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评估保障应是最优的。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恰当地、不断地调整,使体系经常保持最优结构,发挥最优效能,达到最优质量。 二、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bo)就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标任务,运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实现目标任务为目的科学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具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能使广大师生明确组织的目标与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校管理的驱动力,增强学校管理的应变力,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过程管理就是根据学校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的整个过程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环节,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活动方式,把既定的目标要求都纳入到各个环节之中,进而整个过程实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教育质量。 目标管理主要着眼于调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围绕目标而开展。过程管理则着眼于运用教育规律,合理地确定培养程序和规范,限制受教育者的随意性和离散性,按照因定的路线逐步走向预定的目标。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应该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整全优势”。目标是有过程的目标,过程是有目标的过程。离开了过程,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目标,过程就会成为无方向的盲目过程。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具体过程的到位,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过程的结束,新的目标的确定又会有新的过程的开始8。 (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是指凭借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其它行为,进行强制性地规范和评判,通俗地说是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它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强调制定严密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强调服从性和统一性,强调定量考核与评价。柔性管理则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以非强制性的方式,使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务,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其自觉行为,主要包括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诸多内容。它以管理人的思想(包括信念和价值观)为重点,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是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 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是质量管理的必然选择。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以刚性管理为基础,通过规范性的制度来约束、监督、评价,保证中学学校质量的实现,同时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运用了柔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培育良好的质量文化,使教职工和学生能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师生满意度来保证学校质量而努力工作。 三、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质量目标。任何管理都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明确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是难以取得实效的。教学质量目标是学校在一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或想取得的预期质量成果。具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学校领导在充分理解学校的目标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育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予以量化,制定具体的目标值。 在建立学校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应将学校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层次,确立部门的质量目标。中学只有把学校质量目标自上而下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层次,才能有效地自上而下地保持组织质量目标的如期实现。学校在实施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每个老师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使质量目标的实施计划具备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应注重质量目标的调整。当学校的管理战略或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层应及时调整质量目标或质量分目标,否则下属会由于缺乏实现目标的信心而失去工作激情。当学校或者部门在实现既定目标之后,学校管理者应在现有的框架内有创新地立即设定新的质量目标。如果不能制定出新的质量目标,那么就会出现无目标状态,集体也就无法形成合力,最终延缓总体质量目标实现的进度。 (二)健全质量机构。学校在制定完质量目标后,要把质量目标与学校有关机构(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各(院)系等)结合起来,根据质量目标对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的调整。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并在不同职能机构和层次间进行有效沟通。学校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上下沟通快,中间层次少,有利于快速决策和执行。第二,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应该打破现有组织机构“各自为政,化地为牢”的局面,加强不同学校间的协作,形成网络化的结构。第三,团队化的管理。每一层次的管理都主张团队合作,提倡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力求使团队成为有机的整体。 结合上述原则和学校组织结构特点,我们把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为三个层次,即县级质量管理机构、学校级质量管理机构、班级质量管理机构。县级质量管理机构——最高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1)县级质量委员会,是学校质量管理的辅助决策机构,实行集体领导。由学校主要领导者主持其工作,下设质量管理处,成员不仅包括教务处、党委、团委、也应包括科技组、财务组、后勤组、教学组等部门的代表。(2)学校综合质量管理机构,由校长直接领导下的综合质量管理部门,也是学校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整个学校质量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改进和检查考核等工作,并对下级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学校质量管理机构。一般组成人员是:(1)学校以及各教学年级的行政正职理部门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并对该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负责;(2)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吸收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教职工主人公责任感和学校的凝聚力。教研室(系)质量管理机构。教研室主任负责教研室质量管理,具体组织和领导本教研室全体人员积极开展质量活动,履行质量保证职责。 (三)完善质量制定。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质量成因分析必须引入管理制度因素。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合理调配教育过程的各种内生变量,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管理制度作为人在竞争与合作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契约综合,能够有效地进行质量保证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管理制度可以为各保证主体提供充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利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的体现。在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之后,为使参与管理过程的各种因素,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能朝着质量目标的方向有序运转,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证。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完善高校质量管理制度的关键。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教师和学生。从学生的方面入手,按照“输入—过程—输出”流程,建立招生、培养、升学等相关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先修和重修管理、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和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考试管理(包括考场纪律、监考人员职责、试卷管理等)、学生奖惩制度、学位管理、学习管理、升学计划和高校的联系等相关制度。这些相关的制度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管理。同时,这些环节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学生的培养是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事业。教师管理制度是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学科梯队建设制度、教师的职务聘任与工作量制度、教师教学规范管理(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师奖惩制度(包括教师科研成果、教学评比、奖学金发放、教学差错、事故认定及处理的有关规定等)、教师例会制度等具体质量管理措施。 (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中学质量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传、借鉴国外大学文化的有益成果、联系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实践、总结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也是学校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和灵魂,质量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把质量管理的本质及理念从单纯的、狭义的质量硬性管理转变为广义的、软硬兼备的管理系统。 中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质量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视学校物质层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符合其育人环境的特点,体现出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心地位,既要表现出庄重、严整的教学氛围,又要能体现出青春的活力与雅静的美,还要体现出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的精神。因此,中学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本校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追求、学风、校风等特点,进行整体规划、体系设计;二是重视向度层质量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等,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铁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使学校的质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使维护学校的质量和形象成为学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使在质量上做贡献的人得到奖励,造成损失的人受到惩罚。三是重视学校精神层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产、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通过精神层质量文化建设,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及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学校的管理人员改进质量管理的作风和习惯,使整个学校遵循统一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共同认可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倡质量改进中的的集体协作和配合精神,鼓励员工大胆揭露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建设质量防范措施和质量改进意见,使质量文化建设取得应有的实效。 四、实践效果 通过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能相互促进,老师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不再是压在肩上的大山;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 党校培训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在探讨目前党校培训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构建了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针对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党校培训质量管理过程总体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模型,全面质量管理 前言 党校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方式。《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指出"在用集中培训轮训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党校培训管理的研究,对于提升党校教育培训水平,切实完成党校培训任务,确保受训党员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乃至确保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中的现状问题分析 几十年来,机关党校培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与人才支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但随着党的事业发展壮大,机关党校培训只有进一步发展,机关党校质量管理只有进一步加强,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但机关党校的发展决不只是单纯的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这样才不会造成人力与财力的浪费。 就目前而言,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既有整体上的观念和机制问题,也有培训过程中的规划制定、内容安排和方法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 1、正确的机关党校培训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 2、机关党校培训整体规划有待进一步系统化 3、机关党校培训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4、机关党校培训形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多样 5、机关党校培训效果评估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构建出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它包括四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如下图1: 1、党校培训质量管理的文件系统 要将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都纳入文件体系,形成质量管理文件系统。质量管理文件系统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即质量手册;第二个层次是规范通用性文件,包括技术、管理规范和程序;第三层次是方案措施性文件,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第四个层次是记录鉴证性文件,包括鉴定与评价报告和记录。 2、党校培训质量管理组织系统 党校质量管理组织系统包括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四项基本职能,这四项职能分别通过组织机构、质量环节、质量关联、质量活动和质量信息五项关键内容来实现。组织机构是指党校培训管理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设立及职能划分;质量环节是指党校培训质量管理活动流程的先后顺序;质量关联是质量活动的职能分配,即把质量活动及内容落实到各有关单位;质量活动是指质量管理全过程的重要活动,它是对各自机构人员在质量管理全过程中主要活动的内容行为方式的规定;质量信息是指为了使质量体系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必须把重要的质量活动的信息流在质量管理流程上表示出来,形成一个控制反馈系统。 3、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业务流程系统 根据15010015国际培训管理标准,党校质量管理流程系统是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订、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四个环节所组成的一个不断循环的闭合逻辑过程,而且每个环节中都包含相应的内容。在过程运行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培训管理决策协调系统可以根据培训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各个环节进行调控,以获得最可能好的培训效果。 4、党校培训质量管理评估系统 党校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是指有关党校培训全面评估的各个阶段、各个步骤构成的一个整体,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培训前后参训人员在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及提高程度的观察、评价来确定某一个培训项目的实际成效,并以此作为下一个培训项目的借鉴。 自此,一个完整的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该体系涵盖了质量管理的每个领域,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思想,把从党校培训开始到培训结束的一切因素都控制起来,并使之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必然会带来质量管理活动的严密高效、协调一致,进而带来质量管 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该体系因其循环监控将在运行中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培训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三、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过程总体设计的建议 党校培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动态的、运行的、循环的过程,每一个流程环节既是下一个流程的工作基础,也是上一个流程的效果体现,四个流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在对每个流程设计时,都要置之于整个培训过程中考虑,置之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考虑。在质量管理过程总体设计中,除了依据以上每个流程设计的要求外,提出以下建议: 1、机关党校培训观念创新 树立培训的战略观。把学员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把开展党校培训工作作为对党和政府工作最有效的长期投资,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措施上保证;树立培训的改革观。大力改革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及培训手段,办出自己的特色;树立培训的创新观。重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训模式转变为以能力、素质提高为主的培训模式。 2、机关党校培训规划创新 根据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中系统性的要求,要完善突出培训重点、强化分类培训、建构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体系。抓好重点。按照中央提出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严格分类。党校按培训、轮训、研讨三种类型,长中短三种学制,规范设置班次,按需制订计划体现办学特色。体现差别。力求培训的个性化、差别化,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3、机关党校培训目标创新 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体现。党校培训要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具备胜任职责需要的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决策与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要求,推动党校培训目标的创新。 要努力做到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4、机关党校培训内容创新 根据机关党校全面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培训内容上不断创新。以目标为导向,围绕培养机关党校培训目标,对党校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坚持党校姓党,注重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环节;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实践为途径,重视学习考察与调研。通过党校培训中的实地考察,了解基层,了解社会,了解实际,培育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 5、机关党校培训方式方法创新 根据党校培训中建构主义的培训实施要求,培训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优势,发挥学员的智慧、经验和能力,把培训课程与学员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研究、自我创造有机结合起来,运用选修课、模块式教学等形式,扩大学员对教学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善于发掘学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培训方法,使学员通过相互切磋、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实现经验共事和经验升华;突破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主要内容的“三中心”,转变为课堂教学、应用研究、社会调研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三元结构”;加速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作用。 结论 21世纪,科技引领时代向前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知识更新加快、专业化加深的严峻挑战,信息和知识、能力已被视为组织的发动机,而培训则是提供信息、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导致培训效果的大小。提高机关党校培训质量是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党的执政能力迎接新世纪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本文在分析党校培训发展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得出机关党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构建了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由文件、组织、流程、评估四个系统组成,从横向涵盖了培训质量管理的每个领域。针对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从培训过程总体设计上提出了创新党校培训的五条建议。对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对国税机关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国税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显得日趋重要,经过几次征管改革,新征管法的修订及颁布实施,国税机关的职能作用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正在由过去的公共管理型向执法服务型转变。面临这一新的形势,规范税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国税机关当前工作的重中之中,房县国税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功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了税收征管,提高了办税质量,加强了内部管理,下面笔者结合房县国税局的实践经验就国税机关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供读者参考。 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1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质量管理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思想对税务机关来说,“顾客”就是税务机关服务的对象即纳税人,由于国税机关的职能作用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特别是2004年在全国推行“一窗式”管理以来,更体现了国税机关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的管理思想。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1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1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1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二、国税机关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决定了国税机关引入此项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是当前新的政治形势的必然要求。税务系统就是要内抓管理,优化税收生产力;外树形象,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理论基础——“八项基本原则”第一条就突出强调“以顾客关注为焦点”,“顾客”即我们所管理和服务的纳税人及其相关人员。这与“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iso质量管理体系“职责明确、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核心思想明确了“为何干、干什么、谁来干、何时干、何地干、如何干”,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责任、强化了管理环节、讲清了工作方法,使大家勤于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体现了“把本职工作当作个人爱好”这一高新税务理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了税收生产力,强化了税收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iso质量管理体系强调文件管理,同时此项标准体系所具有的科学性、经济性、通用性和社会性表明其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体系。 2、是迎接历史机遇和挑战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刻,税务机关如何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在纳税人中建立充分的信任,树立起文明执法、规范服务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迎接历史机遇和挑战的关键。虽然近年来新的征管模式和各类考核办法为税收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制度管理有其局限性,目标管理又忽略了过程控制,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用系统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方法,将一系列制度有效的链接起来,形成管理网络,全方位开展管理。iso质量管理体系正是税务系统从传统管理、制度管理、目标管理向质量管理过渡的最佳载体,是税务管理模式的一次革命。 3、是依法治税、提高征管质量的要求。iso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管理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策划、控制、评审、形成一个螺旋式提升的管理模式,强调预防为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了在征管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同时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是一个对内、对外全方位的管理过程,不仅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同时也对我们税务干部队伍的执法水平、服务水平、质量意识、廉政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最高目标是实现持续改进和发展。 4、是实现税收征管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税务系统由于任务重、时间紧,人员素质水平不一,在工作运行中一些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出现了分工不均,或不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运用iso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参与的原则,使大家弄清了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怎么干、承担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人人干好事;各部门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分工清晰、责任明确,能使各科室工作环节之间衔接紧密、协调高效;其采取的评审监督和过程控制等方法,加强了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的监督和控制,防止了问题的发生和扩大;其基于事实、科学决策,实现征纳双方取得双赢的特性,有利于我们领导层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有利于税收和经济协调发展;采取的严密的文件控制管理办法使规范化的体系文件成为税务系统进行税收征管的指南,防止了政出多门,减少了各环节的推诿扯皮,更加便于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国税机关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成效 经过实地考察和充分论证,房县国税局从2003年10月份起正式启动iso贯标工作,编写质量手册1本,程序文件19个,作业文件111个,于2004年4月顺利通过认证公司现场审核。体系文件运行半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一)初步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税务机关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控制、高效运转、不断改进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变革房县国税局将iso质量管理模式引入税收征管工作后,一方面规范了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职责,理顺了内部管理关系,使机关的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各个工作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满足了管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要求,克服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基础管理弱化、内部协调不畅等问题,明确了职责、规范了程序、改进了管理。一个全面控制、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已初步确立。 (二)确立了“职责明确”、“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税收业务管理新模式,依法治税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我局的管理体系综合考虑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紧密相关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控制要求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验证要求,建立了一套预防和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机制,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税收征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执法不严、执法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带来了依法治税工作的新面貌。 (三)树立和实践了“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的服务理念,大大丰富了税收服务的内涵,改善了税务机关的形象我局坚持“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在转变服务观念、配备服务设施、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与纳税人沟通、建立纳税人满意度评定制度、处理纳税人投诉信访、服务质量的改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税收服务更加贴近纳税人,税收服务的能力极大提高。税收服务的内涵被大大地丰富,税务机关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四)iso9001管理模式所具有的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确保了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制度化管理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了质量管理办公室,建立了一支由14名经过培训的内审员队伍,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对所有股室的全部工作进行全面认真的符合性审核,对不符合文件规定的工作和做法开具不合格报告,并确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另外,认证机构每年还将对我局进行一次符合性监督审核,若不能通过审核,将被吊销证书,这也就迫使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执行管理文件和制度。这种内外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大大强化了制度的贯彻执行,真正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据统计,自2004年1月1日运行iso质量管理体系以来,我局各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半年来未发生一起税务行政复议或诉讼案件,实现了预期的质量目标。总之,在税收工作中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无论是对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还是对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改进税收服务,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四、国税机关引入iso质量体系的局限性及持续改进iso质量管理体系 虽然明确了职责以及工作责任的归属,但如何追究责任则是干部管理体制的问题,没有一个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就很难调动干部的积极性,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用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持续改进,确保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一)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严格依据体系文件,因此,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体系文件进行修改。 我局组织编写了质量手册,制定了本局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但随着税收工作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我局十大质量目标中的税收收入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税源情况,在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的情况下,还要根据每一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税源变化情况、税收政策变化情况等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各项方针及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编制的111个作业文件,涵盖了整个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包括税收征、管、查业务、行政管理、党务管理及工会工作,涉及面广,一旦岗位职责及操作程序发生变化就要及时修改作业文件,工作量很大。程序文件中对记录的控制作了严格的要求,我局整个工作流程共使用500多个记录表格对业务过程进行控制和识别,内容也会根据工作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利于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的规范运行主要取决于人,特别突出领导的作用,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iso质量管理与执法责任追究制、干部考核末位淘汰制等科学的干部管理机制相结合,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实施人才强税、科技兴税战略,从总体上提高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用,确保各项质量目标的实现,推进国税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中国与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 要】澳大利亚基于学校的学徒制的提出是对澳大利亚学徒制的及时补充。人们逐渐意识到普职通融教育模式改革趋势的重要性,因此近年来普通高中的职业教育培训逐渐受到了职教界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澳大利亚普通高中学徒制的情况及其行业企业积极引导、实施模式多样化、灵活的学分互认、企业为学徒提供带薪工作等特点,对我国在普通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与培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澳高职教育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差异性 一、研究背景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截止2011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及成人高等学校数量已达1633所。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命脉。 1991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从此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的发展阶段,到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达960万,相比1999年增长了8倍,全国高职教育招生亦比1998年增长了6倍以上,总人数达到313.4万人。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保障,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是院校内部建立的、为实现教育质量目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高职院校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体系,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为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以澳大利亚高职教育作为比较对象的原因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和较大突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这一趋势仍不容小觑。这一方面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则因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认为国外高校能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并确保更好的教学质量。澳大利亚作为中国学生首选留学目的国之一,中国学生人数堪称之最。《澳洲日报》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的9个月内澳洲联邦政府共签发的18.3万份学生签证中中国学生占到了20%,与2010-2011年同期相比上涨了4.5%。目前,澳洲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之一,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的教育模式与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很长程度具有相似性。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一次性教育的局限,建立了以“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性、终身式教育模式。它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到了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的理念上来。目前,tafe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且最具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而保证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经验值得我国高职教育研究与分析。 (三) 中、澳高职教育研究现状 综合对该类研究现况来看,大部分研究方向可概括为两类:一类为对比两国各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分析,该类研究把重新放在剖析各自内部质量管理的方式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上;另一类研究可归结为通过对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分析,引出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借鉴与启示,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职教体系的分析以及如何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的讨论上。因此,就具体分析两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特质以及中澳两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差异方面,还存在着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故本文将视野重点放在了这一视角。 二、中、澳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概括 (一)两国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相似性 中、澳双方均引入iso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作为学院的质量管理思想,北美、欧洲、亚洲现有超过1000所教育机构先后引进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并成功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我国企业于1989年率先开始将iso9000族系列标准引入管理范畴。尽管将iso9000引入教育领域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其发展势头却不容小觑。两国高职院校引入这一概念在时间上有长有短,但iso9000族的核心指导思想“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却是中、澳两国高职院校所共同推崇的。 (二) 中、澳洲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流程图 依据 iso9000管理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特征,图一所绘流程图反映了我国高职院校以服务顾客为基本导向设置的单向流程控制。 图1 中国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流程图 在iso9000的基本理念之下,澳大利亚职业院校所遵循的内部质量管理核心思想是将以市场为 导向服务于顾客的理念作用于整个管理环节。同时,各环节起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制约的效果,图二是根据澳洲部分职业院校内部质量管理流程特征所绘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图。 图2 澳大利亚职业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图 三、 中、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差异化分析 中、澳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如上图中所示,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顾客定义方式的差异 澳洲高职院校采用狭义的顾客定义方式,即高职院校所服务的对象仅为学生。中国高职院校普遍以学生、家长、企业及社会等作为顾客。对中国的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服务的对象,同时又是院校推向企业、社会的产品。这一差异化定义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中顾客需求及所提供服务内容的不同。 (二) 顾客需求的差异 上述已提及,基于不同的顾客定义,中、澳高职院校在顾客需求上也表现出明显差异性。澳方高职院校中的顾客需求主要是针对学生提供具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及市场需求的课程。因此,在内部质量管理中,澳方将课程作为其最重要的关注点。各个流程的监管都是以向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服务为基础。中方高职院校的顾客定义范围更广,因此它既需要为学生提供符合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课程,同时又承担着为家庭、企业、行业、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多重重任。而这些责任相对于澳洲高职院校而言,承担范围更广,负担过重。
中药专业论文:传统文化对中药专业大学生学习思维的影响 摘要:学习思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专业的感悟不同,对于中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树立中医药思维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而在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中处处都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印记。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药思维模式,有助于提升中药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传统文化贯穿于中药专业的课程中,同时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药专业;学习思维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理论的思维模式深深打着传统文化思想的烙印。作为未来中药事业发展的栋梁,中药专业的大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符合中医药的学习思维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才能更快地适应中药行业需求。因此,作为培养中医药思维的传统文化,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学习思维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中医药思维是中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思维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间接和概括性的反映。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和行为产生的根本指导,它一旦形成,就会对行为的各个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产生能动作用。作为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智力活动,学习的整个过程都要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所谓学习思维,就是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包括学习的思维模式、学习思维素质、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等等。[1]可以说,学生学习思维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关系到其学习的效果。而思维模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每个专业都有特定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它是贯穿于整个专业的灵魂。只有掌握了特定的学习思维,并运用特定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才有可能真正进入专业的核心。 中医药历经几千年依然屹立于世界医林,没有被改造、代替甚至自行消失,除了其独特的临床疗效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具有相对独立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并仍能继续在世界医学领域里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2]对于中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建立起这种思维方式――中医药思维。所谓中医药思维,就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在对生命活动、疾病规律、药物的使用和作用规律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习惯与方式。这种思维的确立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破解专业奥秘的钥匙,也是中医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具备符合专业发展特性的思维方式的人才,才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使中医药事业延绵不绝。 总之,中医药学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如欲破解其中的奥秘,我们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掌握传统文化对中医药专业学生思维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对中药专业学生学习思维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思维的关系。相对于西方文化传统中比较强调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更多是以直观意象为主,是一种更着重于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去把握真理的思维方式。作为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下的中医药学,天然具备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这种特性无论是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还是在推理方法、技术手段等角度,均有所体现。例如,中医药中的整体思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不仅重视人体生命本身的整体性,而且还要尊重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中医药的认识论就不是单纯强调客观认识,而是“物我一体”、“体物会心”、“司内揣外”、“司外揣内”地“物我交融”的“内景”;在方法论上,使用的是整体关联、辩证互补、系统协调的整体观,而不是用机械的、分割的、还原的方法来建构它的体系;在推理方法上,运用的是“容中的”、“互补的”辩证逻辑,在技术手段上体现出整体调控的独特优势。[3]还有在中国古代重视“形而上”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取类比象思维;在古代哲学阴阳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辩证思维等均是如此。 这些特点与现代人习惯的思维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没有形成中医思维模式的情况下学习中医药知识,无疑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深入进去,并有所精进。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文化的核心要素。要真正把握一种文化,必须掌握其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理论体系的灵魂,积淀在人们思维中的思维模式要比获得的具体指示更重要、更有价值。[4]中医药学是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科学,其理论基础更具有人文特点和浓厚的文化色彩,如果仅从每一味中药的角度去看待和学习是不全面的,也无法把握其中的精髓和内核。并且,中医思维方式与西医思维方式大相径庭,不能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中医药的问题。这就要求中药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进行学习和思考,必须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为基础来建立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但这对于惯用数量概念来解释和理解事物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却无疑有一种思想上和情感上的隔阂与疏离,无法真正融入其中。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提升中药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育中,形成注重整体、突出联系、重视和谐、维护平衡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符合中医理论特征的思维模式,才能掌握学好中药学的核心武器,对其学术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自然也会更加深刻到位。 3.建立中医药思维模式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整体性、辩证性、直觉性等思维方式。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不仅可以建立起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思维素质有所提升。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涵盖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过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这种思维本身就对于深受数理化训练的理科生来说,可以极大促进他们整体思维的形成,是对于西方分类思维的一种有效补充。在此熏陶之下,学生可以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实现思维的深刻性;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及组合分析的能力,提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实现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有着很好的提升作用。 三、立足于传统文化培养中药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 既然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思维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同时传统文化又对于中药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对中药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就要注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方式、领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这是现代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必然趋势和培养中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教师要将传统思维方式贯穿于中药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中药课程本身就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信息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将中医药的认识论、方法论等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记背中药名称、药效等知识的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形成中医药思维,并学会用这种思维来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此外,加强经典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经典著作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学习古人综合性辩证思维方式。 其次,基于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阵地,第二课堂不仅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各种活动、讲座等等第二课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请相关专业开展有关古代思想、古代哲学等方面的系列讲座,举办学术沙龙、兴趣小组等,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真正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传统文化予以深刻的认同。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思维形成的沃土,对于中药专业学生树立中医药思维、提升学习思维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只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才能更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经久不衰的思想精髓。 中药专业论文:关于培养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新生的入门教育至关重要,所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改革,认真做好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专业思维教育,使中药专业新生从起步阶段,就逐步培养起良好中医药思维,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中医药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药专业;中医药思维;大学新生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等中药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和思考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的实践方法和教育模式。 一、中医药思维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中医思维的诠释已经比较完善。据文献记载:冯广义、张养生等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委思想基础去观察、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断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1]。陈涤平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2]。 二、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培养中医药思维 结合已有的对于中医思维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于中医药思维的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中医药思维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对生命活动、疾病规律,药物的发现、使用、作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建立、形成的一种起经常性作用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中医药思维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新生而言,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乃至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转变思维方式,是顺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深刻领会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每一位中药专业大学生从根本上找准学习的出发点与着力点,找准学习定位。中西医学、中西文化发源不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即各自建立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辩证论治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专业新生初入校门与其他专业学生思维习惯无异,中医药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必须在认识论、方法论和知识结构加强培养以尽快适应中药专业需求。 三、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思维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形成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者们应该在学生的教学、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积极进行探讨和实践。 1.在教学环节中对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中药思维的培养。(1)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收获知识、养成思维定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学习中要想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专业教师在对中药学专业新生讲授课程时应该做到:在课堂上注重历史文化意境的重现,营造浓厚的传统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氛围,授课时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的效果。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还要要求中药学新生重视对经典的学习,要养成研读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习惯,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促进并最终形成中医药思维,做到对中医药理论精髓的扎实把握。(2)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中医药思维。对于中药学新生的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PBL”教学法。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一套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常将学生分成小组,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中药学专业新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疑惑,提高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一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互动,而非传统教学中偏重于任课教师讲授的“独角戏”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模式多维度发展,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学习资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比如MOOC。在对中药学专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传统授课和MOOC相结合的方式进行。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型的开放式网络课程,通过MOOC可以完成教学中的答疑、测验、作业、考试等多个环节,也可以通过它对于学习效果进行自动的评分、评级,以及有效的反馈。这种利用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灌输式学习的局限,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学习与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2.拓展第二课堂培养中医药思维。对于新生而言,想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办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每年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中药学院为了让中药学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会举办一系列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刘昌孝院士“新生入门第一课”与学生面对面地开展交流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让中药学新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主动寻求知识的增长,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教务处的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让学生了解了中药专业学习任务、成绩查询,以及其他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借此新生们能迅速掌握中药学的知识架构,他们能为自己设立初步的学习计划,课程开始后进行学习会更加有重点。这些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大学学习生活,也让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进行人生规划。 在新生的课余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为夯实中医药学生中医理论学习的基本功,加强该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中医药思维,以“读经典、做临床、多读书,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为主题举办了经典背诵比赛,既不枯燥记忆,又能达到理想的背诵效果;举行“校园药植行”、参观标本室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中的药用植物园、参观药用植物标本展室,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 3.建设校园文化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往往能给学生,尤其是新生带来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1)从物质层面讲,完善的校园设施可以为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阵地,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而言,想要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校园环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以“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理念,将整个校园建设成药用植物园,徜徉在校园,身边的花草树木均是自己专业课将会涉及到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养成对于专业的认识、理解和学习的习惯,对于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中建立相关中医药历史名人、常识知识、标本展示等的宣传栏,或是在教室中建立黑板报,这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思维也会有正相关的刺激。(2)从精神层面讲,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三风”建设要紧抓。首先是校风建设,这主要体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方面,良好的校风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无形中会受到一种感染和约束。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除了学校层面在校风建设上的努力,中药学院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组织班旗设计大赛,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班风,设计出班级特有的班旗,一方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其次是教风的建设。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等,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扎实的专业技术、优秀的工作作风,是培养中药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最后,中医药高校要有优良的学风。任何一项教育行为,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作为,学生不积极主动,是无法正常进行的,起码结果不会令人满意。紧抓中药学专业新生的学风建设,能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增强对于中药学知识的渴望,对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中药学思维有推动作用。(3)从制度层面来说,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教学行为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校园中,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依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本导制培养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给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中药学专业讲究传承,本科生导师制度,定将会形成老师心口相传,学生心领神会,老师举手投足,学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手把手的传承方式,容易使学生得真传,让中医药思维在新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也是普通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水平能尽快得到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中药专业论文:基于校内基地建设促进中药专业人才特色培养的研究 药用植物园是中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在校内辨识药用植物和中药材识别的实训基地。本文通过药用植物园建设对改革教学方法、利于专业师资培养、发挥科普教育作用、为实验教学提供充足的材料等方面论述了药用植物园在中药专业人才特色培养中的作用,以期为医药等相关院校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参考。 药用植物园人才培养校内基地建设医药高职类院校开设的专业大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需求。基于这一目标,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基地设施硬件和管理软件水平成为高职类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中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来理解和验证,因此,实训基地对培养中药专业学生成才所起作用尤为重要。我校中药专业成立于1972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虽曾经取得不小的成就,但现今的发展形式并不容乐观,不管是生源数量还是师资力量都没法跟省内同类型学校相抗衡。因此,要想专业能稳健发展,就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一直以来,中药饮片识别及中药原植物鉴别是我们学校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强项,也是今后中药专业学生培养中需要一直坚持的特色。为坚持这个特色,校内实训基地――药用植物园(又名百草园)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百草园基地建设有利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 中药专业中的《药用植物学》与《中药鉴定技术》都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涉及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品种复杂,要想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植物种类以及重要的中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百草园建成后,园内植物基本上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上所列的科属,其中收集药用植物种类较多的科有马兜铃科、蓼 科、桑科、毛茛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芸香科、伞形科、唇形科、马鞭草科、菊科、百合科和姜科,种类最多的为菊科,其次是蔷薇科与百合科。各类药用植物中,如果按药用部位划分,全草类药材最多,根类药材次之,茎、叶、种子、花类药材最少。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药用植物与中药材知识时,不论是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还是系统分类,都有相应的、可见可摸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课本里的药用植物和药材以更为直观、真实和立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带着学生在现场识花认草,零距离认识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教学效果也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比的。而且因为学生数少,可以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百草园的药用植物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而教师也有更多的精力对学生悉心指导,增强他们的中药原植物鉴别及中药饮片鉴别的能力,把每个学生都当成精品培养,变生源数量少的劣势为优势。 二、百草园基地建设有利于专业师资培养,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 良好的师资是培养特色人才的保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强化教师的课堂实践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与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科研型与技能型并重的学术梯队,提高教学团队素质。百草园建成后,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药用原植物与中药饮片,同时,药用植物园也为专业师生的科研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可以结合中药专业情况做横向联合研究,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这样不仅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可使教师的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同时植物园种植了多种药用植物,为药用植物的种植、品质评价、药用成分提取和鉴定等科研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三、百草园基地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科普教育作用,提升中药专业师生的社会服务水平 中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用植物园的建立就是用园林的方式来体现中医药学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围墙的百草园建设开启了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对园内的每一种植物进行挂牌,标注学名、科属名、中文名、入药部位、药材名、性味归经、功效等,让所有参观者能一目了然。通过这样的宣传模式,不仅可以让中药专业的学生很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包括其他专业的师生以及外来参观者,都会很自然地关注和接受这些中药知识,起到了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作用。在提升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百草园基地建设能为实验教学提供充足的材料 许多中药专业课程实验,需要大量的药用植物标本以及药用植物的鲜品。但药用植物的鲜品无法从商业渠道获得,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缺憾,在缺乏药用植物鲜品的情况下,仅依靠多媒体、彩色药用植物图片等教学手段,学生对所学药用植物及生药缺乏感性认识,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由于无法看到原生植物和生药,学生极易疲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而百草园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既节省了财力、物力和人力,又解决了教学实验材料选购困难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教学实践表明,从北京药用植物园的前身――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用植物试验场标本园建立至今,我国已有包括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等在内的十几所医药院校建设了自己的药用植物园,在职业学校中不少学校也建立了植物园,如漳州护理学院建立有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药用植物园。中药专业是医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其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多在医院药房、药店、药厂等单位工作,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药店和药厂的声誉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因此,中药专业更应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药用植物园的建设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医药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而且能促进中药专业的发展,进一步保证中药专业毕业生的质量,真正体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这一要义。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的项目教学法研究 [摘要] 根据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特点,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式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本文就课程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项目和任务的设计、实施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成果及未来发展目标等方面阐述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以提高授课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药化学;项目教学法 中药一直以来以历史悠久、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药物的滥用等因素导致的某些疾病无法医治,如20世纪8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西方国家转而求助于中药。2011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人们更加意识到中药之于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目前中药由于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一药多来源及生产、采收、炮制、加工、运输、贮藏等因素的影响质量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1]。故应培养中药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以有效控制中药材及中药制剂的质量,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开辟通道并更好地为全世界人类服务。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01年设置中药制药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就业岗位群分析,使学生初步具备中药制剂的制备、调剂、质量控制的能力[2],并能胜任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能性操作岗位及管理岗位等。通过对该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分析,《中药化学》为其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中药专业知识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药药剂员职业资格考试中,中药化学为其考试内容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中的黄酮、生物碱、蒽醌、香豆素和木脂素、皂苷、强心苷、萜和挥发油等常见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3],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取分离中药中的各类成分,并且进行检识。 1 目前中药化学教学现状 中药化学需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作为前期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基础差,且化学成分结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学习本门课程难度相当大,学习兴趣不大。就教师而言,上课容易出现“一言堂”,几乎就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被动式学习,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我校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32学时,理论、实践几乎各占50%,但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先理论再实践,学生无法将理论更好地融入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是机械的重复验证性实验,缺少主动性思考过程,更多的情况下只是问该做什么,而不去想为什么。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我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进行中药化学的教学改革。 2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2.1 关于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早源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得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德国引进后制订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法规,并开始应用于现代职业教育[4]。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改由学生和实践项目为中心,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制订相应教学内容的项目并且完成这些项目[5]。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演示讲解、现场点评、师生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在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以此来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环境与模式改革,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而是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可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2 课程设计思路 本着“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6],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未来岗位群、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适合学生学情的项目及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未来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2.3 课程教学目标 2.3.1 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中八大类化学成分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及必备的理论知识,并了解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存在、分布及生理活性及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新技术、新方法。 2.3.2 技能目标 能熟练根据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分离的步骤和方案,并可采用化学检识法初步鉴别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技术。 2.3.3 素质目标 具备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利用书籍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并经归纳整理,能够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具备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目标。 2.4 教学项目的选择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如何针对所选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问题的关键,既要保证教学的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项目的选取上一定要注意难度,项目不能太大、太难,必须保证学生在必要的指导下顺利实施。同时项目的设计既有以小组为单位的大项目,也有以个人为单位的小项目,或者有些项目二者兼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环节既可体现小组的团结合作,也可体现个人的实际操作水平,避免出现小组中某些或某个学生参与度不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比如,皂苷的提取与检识方法,在项目设计中,以三七中皂苷为例,采用甲醇回流提取并回收溶剂,取适量三七皂苷的甲醇提取液,进行Liebermann-Burchard反应的定性检识。操作过程中,三七皂苷的提取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而理化反应检识可单独评价。 当代职业教育目标,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内容分割成两大模块,八大项目。两大模块分别是中药提取分离方法、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八大项目分别是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技术。对每一项目进一步分割成适合教学基本目标的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设计基本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子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对应知识点的理论要求及能力要求。 以生物碱为例,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已知生物碱种类约10 000种,是中草药中最为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如黄连、苦参、防己等均含生物碱,且为其重要的活性成分。生物碱结构种类很多,性质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时通常感到难度很大,学起来很吃力。我校在过程中选用项目《一叶c中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和检识》进行教学,通过一叶c碱的提取和分离来掌握生物碱的基本性质和一些提取分离方法[7]。见表1。 表1 生物碱教学项目设计 之所以选择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是因为过程中用到了渗漉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索氏提取法等多种方法,而且通过分离可得到一叶c碱的单体,学生实验结束后直接可看到成果――一叶c碱的浅黄色结晶,更为直观,也更有成就感。据笔者了解,多家同类院校在生物碱一章中多选择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作为实训项目,过程中包括酸溶碱沉、盐析的操作,而且得到的是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的混合物,无法得到单体。相较而言,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是更多的实验操作,成果显著而直观,可说是生物碱一章的经典实训项目。 2.5 教学实施过程 将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每班学生30名左右,分成8组,每组3~4名,明确各组分工及成员分工。教学过程包括创设任务情境、知识铺垫、制订方案、项目实施、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完成既定任务,并进行组间及组内讨论、组间互评及对每组学生进行教师评价,总结记入成绩。如以上述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为实例,首先布置查阅文献,确定提取分离路线。开展组内讨论及组间讨论,并适时教师介入点评。根据模块――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确定索氏提取法的操作要点及对应分值。观看视频,并对既定评分标准进行修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自评、组间评分或随机抽调几人为评分小组进行打分。操作结束后各组进行讨论,总结心得。教师随即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回忆操作过程及要点难点,如索氏提取法的优点和操作要点,为什么树脂先经碱化后再用石油醚索氏提取。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索氏提取法及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的操作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师扮演的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给予必要时适时、适度的指导,避免出现将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沦为把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中的尴尬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同学生的交流,既包括课前交流、课堂交流,也包括课后交流。有些同学在专业学习、课程学习及未来就业形势或生活等方面产生困惑时应及时解惑,鼓励健康向上的行为及观点,及时纠正片面或偏激的行为;课堂交流主要指在授课过程中耐心解答随堂产生的疑问并配合学校德育部门及时解决;课后交流主要指课后或学生毕业后做到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本门课程学习情况或行业应用情况,并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完善。教学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知识的生硬传授,所谓教书育人,不仅仅要达到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8]。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改革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6 教学手段 目前全国各大院校在中药相关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传统的教学模式外,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9]、任务型教学法[10]、TDL教学法[11]、感官刺激法[12]等多种方法应用其中,提高授课效果。但由于中药化学教学内容很多,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在中药制药专业的授课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并且在必要阶段辅以其他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外,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教育部主持的药物制剂专业的资源库建设,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充分利用既有的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开展教学。 2.7 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下,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实践课采用各类化学成分的理化检识操作,期末考试为闭卷答题所得的分值,三部分所占比例为20%、20%和60%。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考试发挥不理想带来的成绩不好的情况。学生参与并完成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为此,笔者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弱化终结性评价,以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13]。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方式更为灵活、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及期末考试四部分,理论考试的比例也下调至40%。 3 中药化学教学改革未来发展目标 3.1 教材建设方面 在现行版本的中药化学教材中,糖和苷类单列一章,但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很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而且在以后各章节教学中,有些重点内容反复提及,如糖和苷的检识反应――Molisch反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将其打散,揉入其他各章。如在黄酮一章中,选用“槐米中的芸香苷提取、分离和检识”为例,将芦丁的检识方法作为子项目,采用Molisch反应进行检识,从而将抽象的方法作为一个可操作、可以直观观察到结果的形式出现,令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再比如苷的水解反应是一个难点,将其结合到强心苷的酸水解反应中,两方面内容互相补充,互相说明,授课效果更好。 另外,现在许多教材虽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进行编排,但许多内容根本不适应教学,一些有效成分的提取只是参见以前版本的教材。比如,甘草中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很难得到甘草次酸单体。笔者近几年也多次参与《中药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是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也在逐渐摸索中,未来期待能编写更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中药化学》教材,而不仅仅是拘于编排形式的变化。 3.2 教学项目的设计 教学项目的设计应注重与药物分析、中药炮制、中药药剂等学科的融合,通过开设学科交叉的项目设计,使学生做到中药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不是死学硬学。目前开设的实验多与现代工业化药企的生产差距较大,所以未来将开展与更多家药企合作,通过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制订教学项目,真正实现工学结合[14]。 3.3 师资建设 中药化学的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和不断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的改变带来的成果毋庸置疑,但笔者想说的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的是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经试讲、面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具备教师资格,从一个学校走向另一个学校,没有企业生产经验[15-18]。笔者认为教师应不仅仅拘泥于校门之内,拘泥于学校的实验室,更应该走向药厂,结合生产一线强化实践技能。目前许多高校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形式,企业出于生产效益、风险预估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让实践者参与其中,教师专业素质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可想而知。期待以后更多院校和药企关注此类问题,使教师真正具备双师资格。 4 小结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无可替代,但实施起来问题较多,诸如每年学生情况不同,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是一线教师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把理论教学搬到实验室中的情况,同时,教学评价方法也应逐步完善。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多所职业院校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相继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但辽宁省可说寥寥无几,故此次教学改革除可填补这一不足之外,也期待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为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中药专业论文:加强校企合作探索高职高专中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摘要】我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按照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并参考《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对中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构建了“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编纂实训教材,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实行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药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专业人才,努力探索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我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围绕中药学专业就业岗位所需要技能安排教学内容,逐渐加大实训内容,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针对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 一、课程体系模块化 在校企合作、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中药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方向能力和拓展能力,将中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四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专业方向素质模块和拓展能力素质模块,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基本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知识、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 (二)专业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依靠职业基础和职业技能课程,夯实职业基础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 2.课程设置: (1)职业基础亚模块: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解剖生理学、中医学基础。 (2)职业技能亚模块: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化学技术、药用植物鉴别技术、中药资源调查技术、中药制剂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炮制技术。 (三)专业方向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根据中药岗位需求,设定专门化方向,培养在某一特殊或专门的中药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课程设置: (1)药用植物亚模块:资源调查、栽培与养殖、采收储存。 (2)中药生产亚模块:加工炮制、质量监控。 (3)中药营销亚模块:市场调查、营销策略、销售技术。 (四)拓展能力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设置: (1)营销能力亚模块:市场营销、购销技巧。 (2)就业、创业能力亚模块:创业教育。 (3)科研能力亚模块:实验技术、文献检索、论文写作。 二、教学内容工作过程导向化 突出“质量至上、确保药效”的中药行业理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题,以药用植物岗位群、中药生产岗位群、中药营销岗位群等整体中药岗位群的三大部分为基础,构建基于中药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一)药用植物岗位群 包含资源调查、栽培养殖、采收贮存三个工作过程。 1.资源调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中药材的地域分布、蕴藏量;技能目标:熟练运用中药资源调查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素质目标:吃苦耐劳、细致、规范。 2.栽培养殖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药用植物生长规律与环境关系;技能目标:常用中药材栽培养殖技术;素质目标:科学严谨;环保意识。 3.采收贮存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中药最佳采收时间、储存条件;技能目标:采收粗加工储存技术;素质目标:认真仔细;质量意识。 (二)中药生产岗位群 包含炮制制剂和质量监控两个工作过程。 1.炮制制剂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中药炮制制剂技术的原理操作规范;技能目标:熟练应用常用中药材的炮制技术;素质目标:规范严谨。 2.质量监控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质量标准;检测技术原理;技能目标:按2010版《中国药典》标准,进行质量监控工作;素质目标:严格流程,质量至上。 (三)中药营销岗位群 包含市场调查、营销策略、销售技术三个工作过程。 1.市场调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市场需求;技能目标:市场调查方法,统计方法;素质目标:协调合作。 2.营销策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营销策略;技能目标: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相应营销策略;素质目标:宏观把握,整体调控。 3.销售技术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销售方法;技能目标:把握消费者心理,达成良好沟通;素质目标:诚信与服务意识。 三、该课程体系主要特点 (一)彰显中药行业特征,淡化学科观念 依据中药行业特征,将中药课程体系按药用植物、中药生产、中药营销三大专业方向素质模块整合,建立综合性课程群,利于中药岗位能力的系统培养,突出中药专业的整体性、系统性、技能性。 (二)突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将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将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融入到中药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统一。 (三)强化课程的融合与渗透 按照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对职业基础课程及职业技能课程进行了优化重组,如将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学及中药应用,融合为《常用中药生产加工及应用》。 (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能力培养,增加动手实践实训时间,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如中药栽培实训基地、中药材采集、加工实训基地、中药饮片生产实训基地、中药鉴定实训基地、中药炮制加工实训基地等六大实践实训基地实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技能。 (五)增加选修课,拓展学生能力 增加选修课门类和教学时数,如中成药、分析化学、常见疾病防治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语 高职高专是面向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才能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研中药专业市场岗位需求、学历需求、应聘条件、毕业生能力需求、毕业生素质需求等,提出四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中药专业 就业情况 调查分析 中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特色专业。中药的发展史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与疾病的斗争史。中药专业知识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今天,中药专业在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蓬勃发展[1]。随着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供不应求,我院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中药专业办学整体实力和水平。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本着“抢先抓早、讲求奉献、踏实肯干、厉行节约、注重实效”的宗旨,针对2014届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可行的市场调研,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我院2014届(2011级)毕业生就业状况 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对口率分析。 2014年,我系2011级中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83%,年底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就业具体情况如表1: 从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看,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选择升学外,进入中药品生产与营销企业的占到49%,较2013年同比上升4%;医疗卫生单位的占到34%,较2013年同比持平;其他就业方向的占到13%。分析本年度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药学、中药及相关专业进行就业,学以致用。经市场调研,目前国内中药类专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就业前景较好。 2.中药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调查。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岗位除了药品销售外,还集中在中药饮品制剂生产及药品调剂两大方面。这表明,中药生产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有需求,我院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岗位上有一定竞争力。 3.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最缺的中药专业人才学历调查。 调研数据显示,来我系招聘的企业有73%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大专,25%的岗位需求本科学历,仅有2%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硕士以上。结果表明,大部分药企缺少的都是专技中药学类人才,这正是高职学院的优势所在。 4.录用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毕业生优先应聘的条件。 从图4中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非常看重,应不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5.录用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毕业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图5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药品销售公司比较关注学生个人形象,中药品生产企业比较重视学生职业技术资格证,各个就业单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实践经验、吃苦耐劳及动手能力等是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 6.中药专业毕业生最为重要的能力[2]。 由于本次调研的就业单位大部分需求的岗位均为药品销售人员,从图6中可以看出,这些企业比较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为此,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着重考虑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7.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3]。 从图7可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各种素质都有所要求,比例比较均等,这表明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的人才,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上的要求。在校期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心理健康等教育。 二、提高中药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能力的主要措施 1.组织多元化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培训讲座。 根据学院总体安排,在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完成毕业生就业常规工作;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活动;组织富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报告,让学生广泛参与;系部学管办、毕业班班主任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就职愿望,使学生“立足校园、学以致用”。 2.拓宽思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陕西省“医药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系部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企业宣讲会”、“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以及各种大小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机制,促进就业。 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机制,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2014年新增了实习基地,如深圳一致药店、修正药业、宝鸡华西制药、汉江职工医院、汉中市中医院等;并与多家医药业等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 4.鼓励学生升学、入伍、到基层从医从教。 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实习之间,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升学教育,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本年度我系两名学生顺利考入西安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班学习。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鼓励政策,积极推荐毕业生预征入伍。同时,积极鼓励我系毕业生到基层从医从教、支援西部开发、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等。 三、小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中医、中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保健、养生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中药作为养生、保健领域的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养生保健领域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日渐旺盛,中药专业服务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动态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国际医药卫生界的普遍认同,这表明中国中医药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招生”是高职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就业”是招生的保证。扩大招生量,尤其是扩大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度专业的招生量,才能使高职高专类院校良性可持续发展。只有探索“多元化”的招生模式和就业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就业岗位,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才能使中药专业得以长足发展。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极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医药产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关键词:目标;教学;特点;分工 根据构建好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判框架,结合传统教学设计和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设计真实情形,以有效教学理念构建中药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把握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学。 一、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设计 (一)以“学”定教,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归宿,它不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而且最终决定教学的起点,支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要结合课程在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价值、适合学生需要,清晰具体可操作;教学目标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驾齐驱的均衡发展,教学目标的描述要体现全方位性和具体性。 根据工作岗位调研结果,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是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中药提取及中药制药工作岗位需要而设置的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掌握中药制剂生产中常用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及制备原理、制备工艺。熟悉中药制剂新技术及新剂型的特点和应用,了解中药制剂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概念以及学科概况。每个剂型选择一个有特点、常见的制剂品种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三个模块,例如在滴丸剂项目中,分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实训技能三个模块,在滴制滴丸任务中,对成品滴丸是否制成分档,操作过程是否标准分档,操作中问题的解决情况分档,做到教学目标的描述可控、可评价。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照企业标准和对遇到问题的解决,都将提升学生敬岗爱业、责任感、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制备的过程中,添加滴丸的历史等内容,使学生对于制剂的辉煌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实践中,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以“学”施教,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项目课程学习借由模块为载体,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工作情境下的项目完成,给予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性,并在工作情境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和获取经验。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行动导向、能力本位、实践主线”。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注重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根据中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创设职业情境,由于着力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全部设计为纯实践教学课程,并设计有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课程标准采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相应内容。 在教材选择上,如在片剂包衣模块,传统教材多讲述包糖衣的制备过程,而现在中药片剂的包衣多以薄膜衣为主,则依据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和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和新标准,灵活处理和优化教材,编制以薄膜包衣为主的教材,使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操能更好的衔接,打破理论课、实验课或实操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讲解理论,在运用中掌握技能。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一定项目为载体,创设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作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一个教学任务由同一教师讲解,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室,师生双边交流,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关注学生认知的整个过程,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是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提升技能的过程。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班的学生大多为应届初中毕业生,通常是文化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模拟能力较强,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很轻易接受。针对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项目教学法,学生如何分组 “小组工作”是项目实施阶段的基本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与能力,把学生合理划分为“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和职责,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通过模拟真实的项目,进行合理的项目分工,让每个同学在项目中都有相应的职位,完成相应的工作,并根据工作进行价值评价。 (1)小组人数按项目大小调整,以5-8人一组为宜。实验证明,每组人数不宜太多,人多意见不一。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能保证任务及时地完成,有利于互帮互学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也可把相似水平的编为一组,以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增加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受到尊重与激励。 (2)合理分工。小组间要大体平衡, 但在小组内,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把任务分成若干块,小组成员各负其责,除了必须完成独立承担的任务外,还必须为小组集体成果负责。这样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合作气氛。 (3)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学生可根据课题内容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锻炼每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使每个人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中药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把握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学。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渗透职业指导探析 本文从中药专业教育的新生入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阐述将职业指导渗透在整个高职中药专业教育学习过程的具体措施,为高职中药专业教育职业指导提供可供操作的思路,同时为高职中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高职中药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是就业教育,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出现问题,我们从事中药职业的教育教学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反思并努力加以改进。根据我们对中药专业毕业生和中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实地调研,中药专业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中药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实际职业岗位需求脱节。为使中药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中药专业教育与职业指导就必须有效地进行渗透与融合,改革现行的中药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指导方式。 一、在新生入学专业认知教育中渗透职业指导 针对入学新生对中药专业认识不够的现状,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向新生详细介绍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等,对专业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中医药基础类课程、药用植物资源与鉴别类课程、基础化学类课程、药学类相关课程、中药调剂与中药购销方向专业课程、中药制剂生产方向专业课程等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和认识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与专业技能课,使学生对中药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有个初步了解。 同时,向新生介绍中药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结合往届毕业生就业实例,使他们全面了解就业的渠道和方向。其主要就业方向有:中药栽培与鉴定方向,中药饮片生产和质量检验方向,中药制药生产和质检方向,中药调剂、中药购销方向,药房(店)药学服务方向等。带领新生实地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医院中药房、中药制药车间、中药饮片厂、药店等。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强化了学生们对中药专业的认知,并对本专业各课程的联系有了初步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以后学习和就业的方向,为今后制定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二、在中药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渗透职业指导 在中药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为中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提高服务。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要盲目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通过开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医药发展史与医药企业文化等人文讲座以及校园文化、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课程,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对于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应增加和补充一些与中药实际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提高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比如:英语教学可增加一些药学英语相关内容:如英文药品说明书阅读与翻译,药品销售常用英文对话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计算机教学应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结合中药专业特点开设药品计价、药品购销与储存、药品市场营销等一些在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内容。 三、在中药专业职业技能教育中渗透职业指导 1.强化职业技能教学,推行双证书制度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相较本科生、研究生而言,其就业率高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动手能力强,能够较快地胜任岗位工作。然而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职业技能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中药专业而言,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中药鉴定与质量检验技能、中药调剂与用药指导技能、中药储存与养护技能、中药购销技能、中药制剂技能、中药炮制技能、中药材种植与养殖等技能。而检验中药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的一个较好办法就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中药行业的主要职业资格证书有9种(见下表)。学校应结合中药专业的不同专业方向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辅导。把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实行双证书制度,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实习就业管理,多实践早实践 对于三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应尽可能早地在二年级安排学生深入中药行业企业多见习、多实践。采用集中或分散方式,学生可先到野外进行2周药用植物采集(采药)见习;再到药材市场进行2周中药鉴定见习;最后,可通过毕业生自我推荐,中药制药企业、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来校招聘,用人单位不定期向学校提供用人岗位信息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安排与就业同步的毕业见习与顶岗实习。同时,为加强实习就业管理,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实习就业部门,定期派老师深入到中药制药企业、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在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教师应针对中药专业学生的各种不适应情况进行指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宜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 总之,围绕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的专业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从中药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渗透职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质量中药专门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中药专业论文: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1.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现状 从大的环境上来看,目前我国的高效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通过对近年来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其就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对于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来说,经过他们几年的努力,学业有成之后,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他们而言,放弃自己的专业方向从事其他工作,思想包袱较大,一个是由于从事其他行业不与自己专业挂钩,感觉自己在学校的艰辛学习不能学以致用,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在学校的专业学习白白浪费了,心有不甘;另一个是由于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用来主攻专业方向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如社交、语言及一些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导致他们一时很难接受其他行业的工作,担心由于能力问题而不能胜任。 1.2有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面对毕业就业的过程中,传统观念较强,认为从事医务行业,工作稳定,薪酬待遇好,相对稳定,压力较小,如果从事其他行业,与自己专业不对口,风险较大,而且自己的岗位竞争力不强,因此不愿意从事一些富有风险和挑战的工作,铁饭碗思想较为严重。 1.3有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视野狭小,对其专业及就业方向的理解较为片面。很多大学生在邻近毕业的时候,就会选择去医院,临床等见习,而对与其专业有关的其他行业方向则考虑的较少,如医药销售行业、营养师行业、医疗保健行业等等。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压力大,选择范围片面,自我才能的发挥也受到了影响;同时,也耽误了他们选择适合行业的时间和机会。 2.当前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在经济全球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跨国企业进驻到我国,这一形势大大加强了我国市场对高技术人才和外语类及金融类的人才需求,对知识型的全能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引起了我国人才市场就业结构的大变动。在这种形势下,由于很多中药专业的大学生只具备单一的操作技能,职场能力较为薄弱,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被处于了劣势和相对冷门的行业领域里,就业环境压力大。 2.2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医学行业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不断交叉发展,世界各国均把目光投向中国,渴望能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也看到了我国的发展的前景和潜能,在这一时期,他们也纷纷回国创业,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带回来,相对而言,这些回国创业的留学生们,见多识广,了解国内外形式,医药专业技能更强,而且市场经验足,毫无疑问的给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竞争和挑战,更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带来巨大的竞争和挑战。 2.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不断改革,减员增效,精简机构,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层次不断提升;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来看,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的国有企业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减员增效,同时,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将急剧专业何上升,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劳动过剩的现状,再加上生产效率的逐渐提高,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日益严峻。 3.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针对前面介绍的关于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现状,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看法。 3.1努力为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正确看到自己的就业问题,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才能更好的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一方面,中职院校领导要重视毕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选择正确的时机对他们进行疏导和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为毕业大学生们开展就业讲座,指导他们的就业问题,减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3.2鼓励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自主创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学生而言,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发展的一个广阔前景,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一个良好机会。目前,我国政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积极推出了很多相关政策,如就业支助政策等,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的创业。例如,政府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免收3年的地税、国税及工商注册费;高效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2到5万的小额贷款,同时,财政部门给予50%的贷款贴息等等。 3.3努力转变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形势,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勇于挑战,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和胆魄;正确认识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同时,开阔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视野,转变他们单一狭小的就业观念,指导他们多向其他相关领域发展,如医药保健行业、营养师行业等,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3.4加强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医药无疑是一项实战型很强的专业技能。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个合适的岗位,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打好基础,增强内功,以扎实的技能赢得优秀的岗位。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和氛围,加大师资力量队伍建设,用最好的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3.5提高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学生的要求,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全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不再只是要求单一技能的人才,而对全能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量要求很大。针对这一发展形势,院校就必须努力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通过增加一些专业以外的课程,丰富他们与其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扩大他们的就业能力范围,增加他们就业的可选择性和就业空间。 3.6重视对毕业学生的就业辅导,开展职场教育课程,提高他们应对就业的面试技巧等等。比如,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如礼仪课程、模拟招聘等课程,教他们怎么应聘,怎么制作一份漂亮的简历等等。同时,邀请资历人士和专家们给毕业生开展专题讲座,为毕业生们解决应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的困难,从应试技巧上面给予他们指导,为他们疏通就业道路,开辟蹊径。 4.结束语 中药学专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西药疗效迅速,但化学制剂副作用大,天然的中药却无毒无副作用,这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中药。对于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而言,要解决其就业问题,既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要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哪里适合就到哪里去,坚持长远发展的眼光。到祖国最需要的,也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药专业论文:中职中药专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 目的:通过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分析,为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中专生第一次就业时的就业岗位三年的信息进行研究;结果:主要就业岗位在医疗机构,其次是药店和医药公司,药厂和医药公司就业率增加较快。建议根据相应岗位所需能力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中药专业 就业 为了推进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中药专业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校企合作,了解医药行业企业的需求状况,努力实现专业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上岗能力,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我们对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调查分析,①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 我们收集了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四年制2009年~2011年毕业的中专毕业生第一次就业时的就业岗位进行了信息的收集、统计和调查分析。 2 资料分析 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统计见表1、表2 、表3、图1。 3 调查分析 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显示,近3年中药专业中专四年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情况,从各个就业岗位的分布情况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本校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在医疗机构,其次是药店和医药公司。 从整体的就业率来看,我校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9.59%,说明目前中药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说明目前市场上对中专中药专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但我们也看到了目前就业市场上的一些变化和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3.1 药厂方向 这两年药厂的需求量有所上升,我们每年的就业实习双选会也看到这样一个趋势,药厂更愿意招收有中药学习背景的中专生进入药厂生产线和药厂物流的相关领域工作,也就是说药厂对产线上的工人要求提高了,工资待遇也较好,而且学生从业后比较稳定。 图1 2005级~2007级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统计百分比 表3 2005级~2007级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 3.2 药店方向 药店就业方向向来是我们学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工资待遇好,需求量大,可选择面广,学生能得到锻炼,有发展前景,但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动性大。这几年整体的就业情况平稳,随着人们对健康、防病的重视,药店便利、快捷、价格合理的优势还将得到发展,就业需求还会持久的旺盛下去。 3.3 医药公司方向 医药公司的就业去向这两年增长得非常快速,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药店代表和物流、仓储方面的工作。 3.4 医疗机构方向 以前学生普遍认为医院这个就业去向是最主流的、最理想的,这几年卫生服务站、中医门诊部、中医保健作为医疗机构的就业去向也出现较多。 3.5 升学方向 从学生就业回来的反馈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还是会设置门槛的,比如有的工作岗位中专毕业还是不够,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教育或是直接考大专。 4 总结分析 (1)与以前相比,目前我校中药专业中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已经从医疗卫生单位转为药品经营单位。(2)目前多数药品营销单位要求学生加强市场营销学、贵细药材鉴定、中药贮藏保管、医药商品学、GSP管理、物流管理、营销沟通能力方面的学习,②并且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看重学生专业知识,导购能力和提升空间。(3)必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辨识中药材及药品调技能力等,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取得从业人员上岗资格。(4)从目前职业岗位的种类来看,中药专业新增了中药实验室技工和中药材购销员、药店咨询师、中医保健调理员、中医养生原、中医保健美容员、中医保健药膳员。④国家要求中专院校不能开设中医专业,但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学校可以在中药专业瞄准新兴职业,加大培养的力度。 5 结语 以上就是中药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市场需求、目前中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中药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希望对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中药专业论文:构建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思考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高职中药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如何进行“课证融合”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中药专业;课证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明显脱节,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项目是对我校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和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进行的研究,目的是推进中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是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学历文凭教育,职业资格制度是以劳动部门为主导的劳动技能培训,两者属于不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两个体系的衔接、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职业院校也逐渐成为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场所。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社会职业结构和岗位结构的变化迅速,技术岗位的综合性、复杂化程度提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现代劳动者必须具备适应现代化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能力,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人力培训体系都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中药行业GAP、GMP、GSP各项规范的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的不断推进,中药专业“课程融合”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开展“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和基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全国职教大会上指出,要继续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进一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满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二、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中药行业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 中药产业是我车拥有资源优势和产权优势的传统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抢劫“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随着中药行业GAP、GMP、GSP等质量管理规范制度的强制执行,行业用工准入制度越来越严格,对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大量懂得生产和经营质量管理、掌握实用型中药生产技术的技能型《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了中医药行业五十六个职业技能工种目录,对中医药行业从业资质做出了要求,因此在中医药职业教育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使学生具备本应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才能让毕业生更加符合中药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现阶段高职学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也存在不足,如课程设计只是机械地采用项目载体,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严重,严重影响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进度。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双证制”的实施,开展“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三)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校现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各方面与生产实际有较大脱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特别是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异,不能满足市场对毕业生技能水平的要求,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改革不够深入,实训内容尚未达到职业性、开放性的要求,不能满足区域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本着“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培训什么”的态度,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使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充分吻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扩大专业影响。 三、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逐步打进教育与行业的对接协作,不断实践和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专业的内涵建设。 (一)培养目标定位 紧紧违绕现代中药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改革和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块递进式的“1(专业基础模块)+1(职业技能模块)+1(毕业顶岗实习综合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中药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熟练的中药行业职业技能,符合中药产业生产、营销和种植要求的新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表1:中药行业职业岗位群分析 专门化方向 职业资格 职业岗位 中药营销 中药调剂员 医院药房工作员、药店营业员 中药购销员 药店药业员、中药企业保管员、采购员、医药代表 中药栽培 中药材种植员 中药材种植企业技术员、管理人员 中药制药 中药液体制剂工 中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厂工人、技术员、管理人员 中药固体制剂工 中药炮制与配制工 中药分析 中药质检工 药品检验机构技术员、医药生产经营企业质检员 (二)课程解构与整合 加强职业能力分析,制定符合涵盖职业标准的教学计划,按照宽口径、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通过课程解构、重组,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涵盖学生药师、药士资格考试的内容,以现开设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中药营销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课程为主干,整合《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化学技术》、《医药企业管理》及三GP施话技术等课程,形成面向中药行业各职业岗位的课程群,与中药炮制与配制工、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中药材种植员等职业技能工种相对应,。同时加大实验实训比例,开设中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突出实训操作的实用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选择适宜的教 材,或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的力度,使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类需要,更加接近行业生产的实际。 根据我校中药专业的实际情况,拟建以下课程群: 表2:中药行业专门化能力要求与课程建设分析 能力分类及要求 就业面向岗位 课程建设 中药营销能力 医药企业营销部门、药店、医院药房 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学、中药调剂技术、中药营销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 中药栽培能力 中药材种植栽培企业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土壤肥料学、病虫害防治技术、药用真菌栽培技术 中药制药能力 中药生产企业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药设备与工艺 中药质检能力 医药企业质检部门、药品检验机构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药物仪器分析技术、中药鉴定技术 在制定“课证融合”教学计划时,要根据表1和表2及表3的内容,课程体系要涵盖中药行业基本能力、专门化能力的要求,充分结合职业资质和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中药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的优势和特点,采用角色扮演、讨论教学、直观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的实战性、现实性,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及经营活动活动密切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及经营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把职业技能工种鉴定考核与相关的课程考核充分结合,构建职业技能工种课程群,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推行以证代考,实现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合。 在完成各职业工种所必须的课程教学考核后,即可开展相应 中药专业论文: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药都经济发展 摘 要: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品在“绿色、环保、健康、自然”的呼声中再次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医药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药品市场上,中药材、中药制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植物药(包括天然植物药和人工种植植物药)市场份额达到近300亿美元。然而,目前国际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多种研究植物药的新思路,尤以日本、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为首,他们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方法使得中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处在了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本溪药都;地方经济 1 前言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品在“绿色、环保、健康、自然”的呼声中再次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医药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药品市场上,中药材、中药制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植物药(包括天然植物药和人工种植植物药)市场份额达到近300亿美元。然而,目前国际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多种研究植物药的新思路,尤以日本、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为首,他们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方法使得中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处在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作为中药生产的故乡――中国,中药的出口情况不容乐观,出口份额相当低,且多为原料药,以低端产品为主。更加严峻是其他国家研制、开发的中医药产品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并走向世界市场,甚至在我国申请专利,这是对有着悠久中医药发展历史的我国的中医药产业的巨大挑战。面对日趋严峻而激烈的中医药市场的竞争,我国研制、开发现代新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已是迫不及待。但我国现阶段以中医药理论与技能为基础的中药制药人才及生物制药人才极度匮乏。基于此,结合本溪药都经济开发区开设以中医、中药为背景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是非常必要。 2 中药制药生物制药专业的性质与产学结合 以中医药知识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以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为主要发展方向,在中职学生层面,专业设置应主要以培养适合药品生产企业需要的岗位操作工及岗位质量检查员为主要目标。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应分别将中药制药、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先进设备结构、设备操作方法、设备操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及岗位质量检查员各岗位检查项目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以解决中药及生物药生产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和实施GMP生产操作。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中医药学、生物学、中药制剂技术、生物药制剂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各种药品生产设备的操作,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药品质量控制。结合我校的的优势与药都企业建立长期可靠的产学交流。使学生将所学的技能更适合企业工作的需要。 3 培养模式的探索 制药的相关专业在我国部分高校及部分中职院校有所开设,但大多数院校主要注重于化学药品生产的研究,与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在培养方向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上有一定的差别。虽然各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注重于化学药专业知识的培养,但在学科建设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的,为我校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对于中职院校来讲具有中医药基础的制药方面专业人才,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其必须具备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实验、实训、工厂实习、技能大赛,毕业设计来进行培训的。一般的培养模式是在开设专业课的时候开设这一门专业课的相关实验、实训课,对理论课讲解的知识点、原理、方法等进行验证和巩固。 学生们在实验、实训室学习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其规模也难以与工厂相比。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们在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工厂实习虽然很辛苦,但是学生们还是很认真刻苦,并且学习兴趣高于在校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在药品生产企业的实习,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使自己所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能够适应将来的正式生产工作。 我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在专业设置上,本校的中药制药专业是本溪市第一个以中医药基础为背景的制药专业。专业已于1996年招生,目前在校学生近500人。专业开设至今,在校领导的关怀及相关老师的努力下,教学改革工作有了一定的积累,并取得相当大的成绩。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将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制药人才。对解决本溪药都地方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人员,特别是具有中医药基础知识的技术工人匮乏,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将能更好地促进本溪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辽宁省甚至全国的中医药企业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4 结语 我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中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制订相对完善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具有中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药品生产技能人才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培养具有中医药基础的合格学生。尽可能安排学生到制药企业车间参观学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环节中,要实验、实训室相结合,实训室、工厂实习相结合,力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药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及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工学结合 我校自2007 年开设中药专业以来,积极探索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市场对职业岗位知识技能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修订完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在《2006 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中指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研究制订从根本上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我校自2007 年开设中药专业以来,就实行了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及问题进行分析,将对以后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中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2.1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确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为了做到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校内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一致性,校内培养的素质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的一致性,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了使课程内容的选取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工作过程的要求,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内容以理论适中、够用为度,以强化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2 建设了“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校中药专业虽然开设时间较短,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同时把理论课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定岗实践,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了中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中药专业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8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基本上达到1∶1。 2.3 改革了人才评价方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唯一评价依据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转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既有学校的理论、实践考核考试,又包含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考核评价。这样的评价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职业能力,能使学生得到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2.4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需求,既锻炼了专业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工”与“学”的交替,使“学”的知识在“工”时得到实践验证,“工”的体验在“学”时得到升华。通过工学结合,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 100%,并且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中药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成效显著,但是在工学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实习内容单一 由于学生是带薪顶岗实习,部分合作单位由于受到利益的影响,学生适应某个岗位后,一般不会安排轮岗实习,因此实习内容相对单一。同样道理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的轮换也有一定困难。而我们中药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中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炮制加工等一线技术岗位,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针对性和实习效果。 3.2 学生分布广泛,难以做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分布在各地中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炮制加工的一线技术岗位,我们会安排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为学生提供集中辅导和授课。由于学生比较分散,难以集中辅导和授课,难以做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 3.3 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到位 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然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意到生产一线,怕苦怕累,不愿意做基层一线工作,不愿意去艰苦的岗位,过多考虑薪酬的高低,甚至不服从企业的安排,这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带来了挑战。 3.4 缺乏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 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工作十分繁忙,学校教师很难有时间到企业与企业的专家、骨干相互交流,基本上无法参与顶岗实践,导致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工作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同时由于行业企业的专家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数量少,节假日较少,聘请的兼职教师无法按时到学校完成系统的教学任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科学的工学结合机制,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制药专业职业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摘要】高职院校的中药制药专业主要是以有效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用以服务于中药生产过程中的第一线工作为其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综合型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又必须在整合专业的基础上,对其职业进行有效的分析,迎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有效地制定出人才的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中,其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从实际课程的设置、专业的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方面,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中药制药专业 职业分析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特的民族性与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其逐渐朝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因此,就迫切需要一些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其能够在医药教育、生产、科研等多个领域中从事相关的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的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在对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地提供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其中药制药专业属于一门将工学与药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专业,具有较大的覆盖面与应用性,是用来连接医与药的重要桥梁,涉及到了中药制药行业中的多个领域,如新设备、新辅料等。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中药制药专业主要是培养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中药生产技能,并且具有将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的众多中药生产企业对中药饮片、制剂等生产活动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的中药制药专业,就需要以培养这类人才为其教学目标,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如表1所示。 三、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上述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高职院校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及本科教育有所不同,其中药制药专业培养的是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知识以及技能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然而目前,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充分的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上,仍是按照本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特点;而在课程的设置上,也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专业素质的拓展,特别是对于实训课程,目前在高职院校内的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对其重点突出,致使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定位与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就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的改进。在课程的设置中,高职院校要在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基础,从岗位群出发,对相关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本专业的课程与教学的计划。如在基础课程的设置方面,就需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无需一味地强调各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只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就可,并适当的加强诸如计算机、英语等基础性的课程与本专业的联系。而对于专业性的课程,就需要适当的加大对各课程的整合力度,遵循相关职业的操作管理规则,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学校必须重点把握,通过模拟生产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的形式,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供其专业的技能。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高职院校可以积极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各相关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到相关职业的实际操作程序,实现预就业的目的,为毕业后的真正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突出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地实施重点培养实践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然对师资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就使高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师必须对其角色进行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播者”角色,让自己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职业指导者”的角色。而高职院校也必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一些专业教学的培养计划,不断地提高本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四,加强对实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践教学的基地不仅是综合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也是高职院校普遍的办学特色,它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需要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除了不断地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之外,还需要积极地完善对实训教学的质量评价与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有关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在对该专业的职业岗位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进以及师资力量与实训教学的强化等方面,有效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专业的中医学人才的需要。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浅谈 摘要:根据中药的特点,目前国内中药行业的状态和市场需求,以及高职院校的优势特色,分析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中药专业作为高职院校药学的基础专业,具有明显的竞争力。那么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它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之治”分不开,即中药的用药特点是,不光只针对疾病本身,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通过调节全身气血来达到对疾病的治疗。中药继承了我国五千年传统医学的精髓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具有着化学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大;对慢性病以及疑难杂症有着良好的效果;对疾病达到治本以治标的作用等等。以及从“药食同源”出发,中药作为药膳在康复保健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采用现代化技术比如HPLC、超临界萃取等对中药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运用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制成更合适临床使用的剂型,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在古代甚至近现代的医疗保健方面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 那么,中药目前的市场地位和行业现状以及人才需求方面究竟怎么样呢? 我们一起来开看一下。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大力扶持中药产业。比如:1.国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中医药补偿机制,降低撤销起付比例等;2.实行新医改措施,在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提倡“中西药并重”,加大中药使用比例;3.实行“十二五”规划,计划到2015年分别在中医药医疗资源,中医药服务,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以及中医药人力资源方面达到相应目标。 国内的中药产业现状,国内中药产业产值以2011年的4381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5156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0000亿元。中医药行业比例从2011年的28.28%,上升至2012年的31.24%,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5%。 2011年,全国中医医院数量达到2831家,比2010年增加了53家。分科中医科门急诊人次共达4.2亿人次,占全年医院总量的19.1%。 其次,以湖南省的情况为例。 1.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省药材种类在全国占到18.7%,重点中药材的品种占到66.8%,道地药材比例为20%。 国家制定GAP种植规范,使中药材在源头上得到质量的保障,并且我省药源丰富,还有很多尚未发现的品种有待开发。这些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完成。比如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养殖员。 2.中医医疗体系完善。 中医医疗机构几乎覆盖了全省各个地区,全省中医医疗机构2117个,中医病床15452张,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门诊,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药服务占卫生服务总量的30%以上。这样就为比如中药调剂员、中药临方制剂员等中药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岗位需求。 3.中医药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我省有中药生产企业150多家,中药饮片T90多家,其中九芝堂、千金药业、紫光古汉,以及浏阳生物工业园等都是我省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完成从中药饮片加工、药物成分提取,制剂生产,包装与质检一系列的流水生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比如中药材净选润切工、中药炮制工等高职专业人才。 4.中药商业优势明显。 国家正式批准认可的全国专业中药市场共有17个,其中湖南省有2个,分别是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全省有医药批发企业近400家,其中双鹤医药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区“快批”公司之一。 零售企业方面,比如老百姓、养天和、九芝堂,它们的销售门面,药店较大范围地遍布了全省各地区,药品购进、贮存、用药指导、用药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高职中医药人才。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中药专业在全国以及全省发展状况良好,并且发展趋势明朗,药材种植、医疗、医药工业产业以及批发零售等都是中药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们的特点都是以技术、操作、行动与实践为主,这与以实用性为主的高职人才几乎相互呼应,对高职人才需求数量可观,并且随着产业发展,需求数量会逐年增加。这为中药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以实用性、技术性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是培养上述这一类人才的良田和沃土,高职院校开设、丰富中药专业夯实了中药行业基础,壮大了国内中药行业力量,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高校学生管理要分析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 摘 要: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文章从高校学生情绪发展特点与情感障碍分析等方面入手,提出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情绪问题;情感问题 一、高职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分析 1.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从心理成长的方面来看,高职学生的情绪发展趋近成熟,开始关心自己的未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我评价问题。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让他们感情较为丰富,逐渐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 高职学生的感情丰富,有各自不同的思想,且不同年级有不同表现。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大W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很新鲜。大二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已经显得成熟老练,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个人发展问题,怎样适应社会和未来的生活等。大三的学生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情绪则会更复杂。 2.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有些学生则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不够冷静,情绪极端。这种例子很多,本来关系很好的朋友因为小矛盾就失控动手打架甚至伤人。总之,高职学生情绪的差异性比较大,既有稳定性也有波动性,这也是大学生情绪问题的重要表现。 3.大学生情绪的强烈性与冲动性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学阶段一些学生容易冲动、感情用事。有些学生面对老师的批评,选择跟老师大吵大闹,情绪严重失控。还有的会因为输了球而砸东西发泄,情绪比较暴躁。这些都说明高职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需要加以引导,让高职学生能够冷静成熟地处理自己学习、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4.大学生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高职学生年龄较小,喜怒形于色,将自己的情绪完全表现在脸上,这说明大学生情绪具有外显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开始逐渐掩盖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把自己的想法掩藏起来,显得内敛成熟,外在的情绪和内心感受不一致,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高职学生主要的情感障碍分析 1.压抑 高职学生共同的一个情感障碍就是压抑。大学生善于想象,情感世界丰富,理想跟现实的差距造成了他们的压抑。压抑导致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如果不能及时地去引导,有可能造成高职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抑郁、苦闷、孤独甚至仇视社会等。 2.逆反 逆反心理是高职学生心理的一个典型,一些学生表现得特立独行,喜欢跟别人对立,逆反情绪严重,如早操,要求学生及时出勤,但总有个别学生睡懒觉不出早操。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表现在对学校、家长的不信任,对周围事物的不信任,喜欢跟别人对着干,喜欢跟别人反着来,甚至把老师和周围同学视若敌人,这是逆反心理的典型特征。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就会导致极端的情绪出现。 3.狭隘 还有一种不良的心理感情是狭隘。一些大学生心胸狭隘,经常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别人怀恨在心,斤斤计较,对自己的得失特别在意,对很多事情胡思乱想,不能客观地去分析问题,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烦恼,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快乐。 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以下提出几种解决不良情绪的方法,当有不良情绪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调节。 1.环境调节法 当心情压抑的时候可以观赏一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看看大山,看看大海,让自己坏的情绪得以释放。 2.宣泄情绪法 哭和倾诉也是宣泄的方式,哭可以让悲伤的情绪得到释放,向他人倾诉可以让自己情绪得以发泄。情绪发泄后可以让心情好转。 3.注意力转移法 学生有不良情绪时,应把心思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要重复想一件事情。将自己的情绪转移有利于情绪的调节。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大学生情感教育中的问题及成因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新一代,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为他们肩负重大的责任,因此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体魄,还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使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情感教育匮乏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什么作用。所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对情感教育进行高度重视。 [关键词]情感教育 匮乏 成因 对策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 (一)道德标准的模糊 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写道:“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崇高的道德是我们毕生的追求,道德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情感教育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所以情感教育的匮乏,导致大学生道德标准的模糊。 首先,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性理论和社会的道德表现。但对于什么是道德,道德具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都存在着疑问。部分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缺失,在道德认知方面的不全面,使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一些判断、评价能力的缺失,一些负能量的事件所造成的不好的影响也引发了大学生判断评价的偏差。社会道德状况的判别与评估需要进行积极教育和引导,教育与引导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二)理想信念的缺失 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随着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不竭动力。很多时候,我们谈理想信念时,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其产生期望。每个人的理想信念不同,但却都在为自己的未来不懈努力。理想信念推动我们不断向前,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时不会轻易放弃,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再者,在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于理想信念的重视度不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够,认为学生掌握专业教育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即可,因此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学生的思想与教师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没有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缺乏对学生思想的了解时,所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会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 (三)心理问题的产生 虽然大学生已有自我驾驭的能力,但仍受到情绪的影响,产生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等各种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学生行为方面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 首先,有的大学生会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感情不顺心或家庭条件不好等等原因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己不行,对自己失去信心。这种自卑心理得不到缓解的话,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家长和老师都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大学生在面对部分事情时会出现偏激行为。有些大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在个性品质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通常削弱了个体对抗挫折的能力。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学习负担过重、情感危机的出现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都极易让大学生产生颓废的心理,做出偏激的行为。 二、大学生情感教育匮乏成因 (一)社会教育的边缘化 社会是学生即与家庭学校以外第三个主要接触的环境。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在社会上发展。社会仍是学生的归属地,社会教育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社会不断进步,信息传递方式多样,新媒体、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等传播中介方式的存在,让人们在了解最快最新的新闻同时,也会遇到负面的、带有功利性的新闻。手机、笔记本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使得网络信息的了解更加便利。学生受到各种信息的熏陶,社会负面现象也会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社会教育时时刻刻存在于社会之中。很多人把教育狭窄地进行定义为传统的教师授课,但是社会这个大集体对我们也起着规范、警示、学习的作用。社会教育是隐性的,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等等渗透我们的点点滴滴当中。正是因为社会教育的隐性,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社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使社会教育边缘化。 (二)学校教育应试化 首先,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学校是最为重要和集中学习的阶段。然而,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我们的大学依旧没有朝着多方位、全方面去培养学生。大学生的考试仍然是注重学生的知识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则有待加强。 其次,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情感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学生能在悄无声息中感受到学校的学习氛围。但实际中,校园文化的开展却不是很理想。而且大部分学校很少开展心理咨询室,就算开设,一般也不经常进行辅导。由于没有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所以在学生心理问题出现时不能准确地进行解决。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习、情感、社会压力等等心理问题时都需要及时进行解决。 (三)家庭教育传统化 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只要是为孩子好的,家长都愿意付出所有来支持。但是就是这种想法也会使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家长施加过多的压力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学生是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所以他们身上背负着来自家人亲戚朋友的期盼,压力可想而知。 家长与孩子因为年龄的差距产生代沟,认为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子女的,最主要是因为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有的家长忙于事业,没有时间跟孩子相处,单纯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这样也是不正确的。家长只有通过沟通,了解到子女的情况,才能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更好地进行教育,否则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四)片面教学观念产生的影响 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便是进行知识性的传授,然而却忽视情感交流,以为教学任务便是让学生学会书本的知识,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即可。三维目标的设定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加强对于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学习与教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一般都会简化或忽视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在课堂上,我们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让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许多地方,课堂教学仍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不与老师进行互动、不愿学习,只是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等。日积月累,教师逐渐丧失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学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进步空间逐渐缩小。而且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多为重复记忆与知识性堆积,缺乏创新,很少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事实上,创新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教学方式上。 三、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社会教育,潜移默化育人 首先我们要积极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体宫等教育场所,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属性就是社会性,因为它们面向的对象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功用更为广泛。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思考,学习到许多的知识。我们要加强这些教育场所的建设,提高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这样能够更好地为人们展示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博物馆、图书馆、文体宫等社会教育场所的学习,有别于学校的知识传授,这样更加形象、直接、具体地接触文化,内涵和外延也要丰富得多,能够在娱乐中了解到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领域,从而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只有大力加强社会教育场所的资金投入,完善服务体制和监督体制,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享受社会教育。 其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都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在建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文化公共文体设施的作用则是关键。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的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现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至关重要。大学生身处于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中也会形成良好的传统美德和价值情感,能够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加有勇气去面对挑战与挫折。这就要求媒体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宣传正能量。只有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情感态度。 (二)完善学校建设,加强情感教育 目前大部分学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其实,一个学校的学风、校风如何,体现了整个学校的成功与否。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促进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对于学生情感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也将更好地促进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学校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还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拥有敏感脆弱的内心,迫于学习或者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压力与烦恼,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然而大部分学校没有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这样就需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建立心理咨询室和配套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并对全体师生开放,便于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突破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子女会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耳濡目染地学到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子女树立良好的典范。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家长应该多多关心他们的精神方面,所以要加强对于孩子精神需求的关心。 其次,大学生人格已经形成,家长的教育方法不能像过去一样,在处理问题上应该以引导为主、沟通为辅。现在很多家长忙于事业,缺乏与子女的沟通,认为孩子已经成年,这样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父母与子女存在年龄的代沟,两代人思想文化都存在着差异,只有沟通才能让对方更了解你,在出现问题时就可以用最温和的办法解决。 四、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为上课时间,课堂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辅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综上所述,重视大学生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一切活动中。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 【摘 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状况的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导致他们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进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如何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制定有效性的情感观及价值观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价值观;心理 在各个高校毕业的季节,一则关于硕士研究生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毕业的新闻跳到了公众的视野,被众多网友评论为人生赢家!对于大学生情感问题,恋爱,结婚在现代法律上已经认可,但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成为了重要的问题与课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主性强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二)恋爱动机简单化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他们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 (三)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不往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份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四)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一进校就谈恋爱。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加之他们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二、大学生情感培养方法 在学校必须重视大学生情感课程的开设,并且要着眼于大学生情感观、价值观的培养。从传统的智育层面转移到情育上,保证每个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后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对生活有着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自然个体,这才是大学应该给予学生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情感素养,其实我们说许多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与教师自身的情感控制能力是离不开的。所以学校必须要重视教师情感上的感化作用,要保证每个教室都能将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并认真的落实这种道德标准,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和平共处的关系,只有双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教师才能够通过自身情感来对学生的情感诉求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我们说,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收获成效的,也不是一节课就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情感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所以各高校必须要严格树立高校教师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并真心诚意地去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梳理和安抚。其次就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为学生营造积极的生活环境,释放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之间的压力,为学生创建交流交往的平台,用情感与感化情感,并进一步升级大学生的情感欲求,从小情小爱中脱离出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以活动的形式来教会他们如何自重、自尊与自爱。再有就是各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育,情感课程的开设,要为大学生建立更加高尚的情感世界,通过座谈、个谈等方式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情感状况,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愈。当前我国的大学在许多时候感觉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有巨大的鸿沟的,学校不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而学生对于学校也没有所谓的归属感,所以当前高校要解决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问题就必须填平这种鸿沟,真正让学校成为学生们的学校,用更良好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校情感教育的实践。 结 语 正确情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情感问题,还要时刻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正常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高职学生管理要分析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 摘 要: 高职学生仍然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心理却没有完全成熟,很多不成熟的言行举止都表现在情绪情感上。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使他们在情绪情感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 高职学生管理 情绪发展 情感障碍 控制情绪 一、高职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分析 1.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讲,高职学生的情绪发展已趋向成熟,逐渐关注自身将来的发展前途、自身的定位和自己跟社会的关系,人际交往的广泛性使得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丰富,都感到自己已经是大人,有很强的独立和自我意识。 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不仅丰富,差异性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不同年级。一年级大学生由于刚进入大学校园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新的,对崭新的教学楼、图书馆、舒适的宿舍和新鲜的面孔充满好奇与美好的憧憬,同时经过“艰苦”的高中三年学习,都有“松一口气”的感觉。但入学不久就发现,首先是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大难度,学校的校规校纪也非常严格,然后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让人应接不暇,一时间忙碌不堪,感到凌乱和彷徨。 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很多都能够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阶段多数学生都在考虑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怎么适应将来的社会和将来的个人发展问题,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但是部分学生在大二变得消极,思想上认为大学不过如此,情绪上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心,无所畏惧。更有部分学生大一新鲜劲一过,就感到无所事事,情绪消极,这都是一些严重错误的现象。 大学三年级,大学生的情绪更为复杂,差异性更大,因为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大部分学生感到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能力上都没有准备好,个人选择犹豫不决。有的学生刻苦学习考入本科感到情绪高涨,有的学生没有考上感到遗憾和悲哀,有的同学专业能力强,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有的学生只能混个毕业证,难以找到好的工作。面对这些情况,学生的落差很大。 2.学生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较稳定,处事比较冷静和理智。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很多学生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沉着和稳定性。但某些学生处理事情莽撞不理智,情绪上往往极端化,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有时候学生之间的关系挺好,因为一些小的摩擦,情绪失控动手打人,甚至动刀伤人。有学生恋爱遭受打击,情绪一落千丈,坠入深渊,也有学生被社会阴暗面影响,情绪容易被“挑拨”,说出一些反动言论。总之,高职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是并存的,这也是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的重要体现。 3.大学生情绪的强烈性与冲动性 由于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往往控制不好情绪情感,因此有人用“暴风骤雨”形容大学生的情绪。在大学阶段,某些学生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冲动;某些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教育他,他反而对老师大吵大嚷,情绪严重失控;某些学生因为自己喜欢的球队输了一场比赛,情绪强烈爆发,打砸东西发泄情绪,这些都说明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还不成熟,需要加以引导。 4.大学生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高职学生属于年轻一族,高兴的时候喜形于色,忧伤的时候一脸阴霾,“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外显的特点。某些学生随着心理的不断成熟,掩饰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情绪不在外表上流露出来,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掩盖”、“雪藏”起来,这样外在情绪和内心感受往往表里不一,显得非常含蓄、内隐。这些特点都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外显性和内隐性,有时候内隐性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断成熟,更练达于人情,但是情绪不能够释放出来,心理很难得到调整;情绪不加控制流溢于外表,有时候会带来很多误会和麻烦。 二、高职学生主要的情感障碍分析 1.压抑 压抑感是很多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共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障碍,因为大学生是一帮情感丰富、善于想象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现实跟理想有时候差距很大,造成他们情感压抑。某些学生因为高考发挥不好来到高职院校而心生压抑,某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压抑感更强,压抑感造成学生的生活紧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这种压抑,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引发对周围环境和事情的不满,也可能引发空虚、寂寞、孤独、苦闷等其他负面的心理感受。 2.逆反 逆反是不少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代表,很多学生的个人表现跟大多数学生对立,甚至逆向情绪很严重,比如对于早操,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时出勤,但是每个班级总有极少数学生睡懒觉不出操。逆反心理其实是一种不信任,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很多原因导致这些学生对老师不信任,对家长不信任,对周围的环境不信任,从而思考问题和做事情喜欢反着做,采用对立的态度应对周围的人和事,甚至把老师和周围的同学当成敌人来看待。 3.狭隘 狭隘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情感,现如今,某些大学生心胸狭隘,经常因生活中的小事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对很多事情妄加揣测,胡思乱想,片面思考问题和不客观分析问题更会适得其反,最终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烦恼。 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应问问自己是什么烦心事引起的不良情绪,当弄清自己所烦恼的事物的理由时,就要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加以解决。比如,因为考试没有把握而焦虑,就要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就要积极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当一个人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常常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调节。 1.环境调节法。当自己感到心情特别压抑的时候,可以散散步、逛逛街,观赏大自然的美丽美景,欢娱身心、旷达胸怀。 2.宣泄情绪法。消极情绪假如不能适当地宣泄,就容易影响心身健康。所以,悲伤时可以痛哭一场,不满时可以发发牢骚,心烦时多倾诉一下。 3.注意力转移法。设法使自己的思绪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使自己的心思有所寄托,不处于精神空虚的状态。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大学生情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本文拟通过对情感教育内涵的阐述,分析当前大学情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加强高校情感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情感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精神饱满地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在成长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具体来说,大学生情感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并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心灵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二是根据大学生情感的特性,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真正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三是帮助大学生积累良好的知觉经验,制约来自外界的负面刺激,形成良好的情感。另外在情感教育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等。 二、当前大学生情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但在当前的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片面强调“理智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的“荒漠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要。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特殊的情感需要,认识不到大学生强烈的主体独立意向。而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如不能满足,就会引起他们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的接受。 2.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升华。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多偏重实用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的情感教育主要着眼于“小情、小爱”,忽视了情感的升华。所以,虽然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施人文教育,比如开展人文讲座、开设人文课程或者艺术欣赏课等等,但在各种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把人文教育与对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结合起来,而只是为了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或者把它当作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手段。尤其是一些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种产品式的技术性教育,缺乏激发学生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3.没有处理好情感与智育、德育的关系。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情绪情感状态与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学校重视而且应用最广的情感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寓教于乐”,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通过相对稳定或积极的情绪状态来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但这些,只是将情感作为推动学生取得好学习成绩的工具,并没有看到情感是人的内在发展要求,没有看到情感教育和智育一样,都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要求。同样的,在大学的德育实践中,教育者对大学生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同学们对道德的认同感,以及不注重对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统一,他们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上体验不到积极的情感,造成了大学德育效果不好。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高校的每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都应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即以情育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对老师的真知灼见和真诚友善,他们的理解也特别深刻,回应也更加热烈。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高校教师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重要任务,应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第三,教师应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和学生交流,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就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优化育人的情感环境。情感教育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教室、宿舍、图书馆、绿化等硬件环境建设中的精神内涵,注重校纪校规的建设,运用实用高效的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创造校园团结祥和、奋发进取的气氛。其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集体、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间的感情,又给他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既可满足学生的团体归属动机和群体效应需求,又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集体的成功与失败产生反响和共鸣,使学生的努力方向与集体发展的前景相一致,并为集体的成就自豪,这本身也是一种情绪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归属。第三,利用大学生荣誉感强、不愿落后于人的心理,充分发挥奖惩激励作用,并在奖学金、助学金及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等各项评比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违纪学生还要敢抓敢管,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纪律处分,使他们体会到制度的尊严,激发他们产生自责、自谴、自重、自爱的健康心理和情感。 3.增强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尊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大学生情感需求具有特殊性。首先,工作中要树立“尊重人的需要”的观念。即使是学生的一些不尽合理的情感需求,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不能采取无动于衷、冷漠轻视的态度。一般可通过座谈、个别谈心、心理测试等方式进行,从而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对不合理的情感需求应指出其危害,对不能满足的情感需求应通过引导促其走上正轨,防止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同学个人之间朴素的手足情升华为富于理性的友谊,进而帮助他们建立更高尚的情感世界,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健全的情感。第三,情感教育要针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实际需要,但又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地解决学生具体的感情矛盾,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4.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可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发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如“顶岗实习”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其次,还可以抓住大学生入学、军训等时机开展情感教育,抓住“五一”、“十一”、“一二・九”等纪念日设计教育活动,使大学生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深刻体验爱民、爱国的情感,激发他们关心社会、理解他人、和人相处的和谐情感;第三,还应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建设独特的院系文化,举行文化节、科技节等。 5.以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为纽带,增强情感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大力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学会控制和把握自己;其次,要完善和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第三,通过咨询热线、学生信箱、进行心理测量或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信息,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方式解答他们在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等等。 总之,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是沁人心脾、润物无声的。而情感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关系着当代大学生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大学生情感问题案例分析 摘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据一项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为情感问题所困惑。本文就国际经贸学院的一个真实案例,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以及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情感问题 调适策略 学生A女生,经贸学院10级某专业学生,性格开朗,但外表一般,个子不高,体型稍胖,大二开学时认识了某院男生,两个人刚处朋友的时候还是很好,每天一起吃饭,一起学习,相处一段时间后,男生感觉两个人性格不合,就提出分手,A女生当时情绪反应特别大,坚决不同意分手,当时还在北门门口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后来被北门值班老师和学院值班老师制止,当时女孩子情绪很激动,通过辅导员老师谈话,逐渐平息,后两人又和好,此后,一直三天一小架,五天一大架,前几天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在旧行政楼三楼吵架,两人动起手来。 1 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时间分配的不合理,而导致情感的空虚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设置与中学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逐渐成为主动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自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很多大学生因为不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常常无所适从,感到空虚和无聊。原因就在于环境的变化。与高中相比,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进一步发挥积极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在这种学习特点和环境下,一些学生难以走出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模式,不能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由此便会形成情感的空虚。 1.2 自控能力弱,陷入情感的波动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从总体上看都是健康积极的,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学习情感等压力时会出现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处于心理敏感期,自制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同时产生一些其他消极情绪,如悲伤、焦虑、紧张、恐惧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A同学就是因为感情问题出现了强烈的情绪波动,经常与同学老师等发生摩擦,容易出现猜忌心理,遇事不能冷静地思考,从而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1.3 自我评价的偏差,而引发情感的自卑 A学生在这一点上是比较明显的,在她的眼中,B男生同学帅气也有才气,在学院中是主要学生干部,由于自己外表不出众,工作能力又不是很强,所以就出现了自卑感,从而在心里产生了恐惧,害怕B不喜欢她,看不起她,所以有一段时间她经常找我和团书记谈话要求要为学院同学服务,能否参加学院团学联等部门,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她是因为这个原因,还以为她是积极要求进步,所以一直鼓励她,后来才知道,她这样做虽然也是要求进步,但原因是为了能配上B同学。 1.4 人际关系的疏离,而促成情感的孤独 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离开了以前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常会出现种种不适应,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抗拒、排斥心理,从而出现种种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跟以往相比,大学的学习和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们因为生活背景、观念、性格等不同,交往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一旦出现交往障碍,大学生就容易出现情感上的孤独感。A同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挑战,父母关系一直不是很和谐,到了大二的时候提出离婚,原因是妈妈在外面有了外遇,这件事情对她的打击很大,内心恐惧,没有安全感,急需要找到关心自己的人,所以在遇到了B之后就觉得这个就是能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一生的人,所以不愿意分手,也不能接受分手。刚开始在同学中A女生是很受欢迎的,但是随着自己心态的不断改变,她也不愿意和同学沟通,甚至同寝室的同学关心她,她都很排斥,怕同学看不起她,更加深了孤独感。 2 情感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2.1 学习成绩明显下滑 A女生每天都陷在感情问题的困扰之中,长时间面对这样的问题,她渐渐失去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心,逃避现实,荒废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2.2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情感问题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A女生现在变得敏感多疑,同时还伴随着焦虑、紧张、强迫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身心健康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若不及时排解,还会进一步造成人格上的障碍或缺陷。 3 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进入大学校园后,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待情感问题总会出现心理矛盾。在脱离父母高中期间的严管后,有些大学生不顾学习迷失于情感之中,难以自拔。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处理好情感问题而烦恼焦虑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时,总会出现不同的情感问题,如何避免情感伤害,引导大学生积极调试心理状态,是学生、学校乃至社会都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3.1 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尚未成熟,他们在思考和探索的同时,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步入大学后,大学的课程安排与设置和高中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说高中学习更重视知识的积累,那么大学就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时会无所适从,他们习惯了以往的学习模式,习惯了老师安排,而在大学,学生要自己安排学习的内容、进度以及计划。很多大学生无法适应这样的学习模式,就选择了逃避,放松学习要求,在无所事事的同时,便会产生情感空虚。因此,大学生要摆脱空虚就要不断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及时制定阶段性的个人发展计划,确立目标,通过目标的建立及完成,培养自主学习生活的能力,充实自我。 3.2 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使得其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往往过高地评价自我,从而形成了骄傲、自负和自恋;过低评价自我而产生自卑、嫉妒。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对自己要敢于解剖,敢于批评自我,对于身边的教师和同学对自己所提出的意见和缺点,要虚心接受。其次,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只有在正确评价与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才会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走出自负或自卑的情感困扰。 3.3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远离了高中时期埋头苦读的生活,人际交往渐渐成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初入大学,很多学生面对新型的师生关系而不知所措;还有的同学因为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难以适应,容易和同学产生种种摩擦;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性格原因,语言表达较差,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久而久之导致孤独自卑或是抑郁心理。因此,而作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辅导员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使其产生归属感,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3.4 关心特殊家庭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在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对爱情、家庭、婚姻的观念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导致了我们身边很多离异、单亲、家庭暴力学生的出现。他们多缺乏安全感,甚至会抵触他人的关心。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要用爱去改变他们,帮助他们。经贸学院08级有一个家庭离异的孩子,从小就和爸爸生活在一起,在大学中他积极向上,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未来,这几年通过老师的培养成长为班级的班长,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现在在长春中信银行工作,当时是辅导员刘玉红老师的学生,一次谈话,学生对刘老师说:“老师,虽然我从小没有妈妈,但你们就像我妈妈一样,关心我,帮助我,让我成长,我以后一定不辜负你们!”很感动学生的感恩之心,其实老师不但是学生的导师,还是是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通过此次真实的案例分析,希望我们提高对大学生情感问题的关注度,同时认识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初探 摘要:处于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情感危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情感危机的成因、表现的研究,为大学生处理情感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情感问题 情感调适 情感危机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生活经历上有着相似点,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亲情、友情、爱情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重要的、需要慎重处理的情感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情感具有极不稳定性。同时,对于情感,他们有的是为了赶潮流,有的是为了找一个人陪伴,排解孤独;亲情或多或少被淡忘,爱情、友情也欠神圣、纯洁。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普遍而又重要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合理解决心理矛盾与冲突,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一、大学生情感问题的成因 第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特性及其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是其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成为物体的奴役,成了各种机器(包括物质机器和社会机器)的奴隶。因此,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大学生,一方面,对现代生活新奇向往、积极适应、努力追求;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现代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对人的巨大压抑。 大学生的高压力主要源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性与爱的压力,更有未来定向的压力。有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中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心理障碍的人数在16%以上。而且现在,问题大学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未来定向和就业的困惑与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 第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是造成大学生情感混乱、浮躁的另一因素。 20世纪60年代至今,后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而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它力求表达的是“无为”,即无意义、无思想、无深度、商业化、大众化、非历史、不想未来、只求顷刻的现在,等等。社会的开放性,使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现象,这也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种情形下,后现代主义思潮登陆中国,在商家们的大肆渲染和推介下,其文化现象便以其新异性打动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之产生兴趣,并极力模仿,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如大学生中出现的港台流、日流、韩流等时尚文化现象。这是大学生思想、情感不成熟导致的。 第三,不良文化的侵蚀是造成大学生上述情感危机状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社会转型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良文化有了滋生、泛滥的市场。书本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无不留下不良文化的污渍和踪迹,而大学生生理发育早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认知结构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加之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极易被不良文化所腐蚀、俘虏,成为它的奴隶。特别是网络文化由于其时尚性、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彰显个性、虚拟性、超时空及信息量大、更新快速等特点,对大学生有着太大的诱惑和吸引力,已经构成对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威胁。 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情感懦弱、混乱、虚浮及冷漠,特别是冷漠的情感态度,最终又可能激起种种暴力。因此,关心大学生的心理情感世界,加强情感教育,化解情感危机,就成了当前社会及其高校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大学生情感危机及矛盾,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应适当地对大学生的情感危机进行调适,以减少其对各方面的危害性。 第一,帮助、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许多大学生将考上大学为终极目标,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情感便会产生空虚,而要摆脱空虚,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大学生应制定个人学习发展计划。学习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从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虽然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但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应首先从客观上明确自己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另外,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同时也要积极参加课外的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其次,大学生应制定个人的生活发展计划;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却迷失了方向,产生了自卑与孤独感,为此大学生们要不断地学会调适自我,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树立一个生活的目标。 第二,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有了新的人际空间和人际关系。作为教师或辅导员,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就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使其形成一定的归属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人际关系的空间和环境。使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构建起情感交流的纽带,以摆脱情感上的孤独;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举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等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第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疏导大学生情感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被情感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力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排解困扰,而其中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选择心理咨询教师。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这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是极不相适应的,为此,作为高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在此前提下可以以学工处(部)为平台,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设立大学生情感信箱,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加以帮助解决。由此,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及时得到宣泄和解脱。 第四,强化大学生的美育。 当前强化大学生美育不失为解决大学生情感危机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办法。美育,其实质就是情感教育。在培育大学生人性、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我们应期待并努力推进在美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在美育立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及评价制度创新上有新的进展。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摘 要】近年来,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农业技术的水平,创新管理体系,完善技术水平,针对当前技术中的不足,我们必须要调整现有的技术体系,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意见 0.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下文就来分析下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对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生话,加强农业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增加农民收入。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弱,整合能力不足 首先,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而且交叉颇为严重,尽管多次调整,体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专业与机构设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除了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的问题外;传还存在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学科少等问题。 其次,农业科研机构与队伍大但不强,科研方向、任务调整斗殴无法满足新阶段年农业发展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水平较差。例如农业科研成果产生量与成果转化率不成正比,除了开发与推广上的问题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差也增加了转化难度的提高。 再次,农业科技项目还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多,但很少涉猎高新与实用技术,引进技术多单消化难度大,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进程。 最后是农业技术整合能力不足,最典型的就是农业科技团队几个身不强,尤其是立体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直结构合理且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另外就是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发展规模小、效益差,经营管理不够规范问题也颇为突出。 1.2农业技术创新资金不够,手段落后 这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在农业技术上尤为明显。首先是我国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为千分之二,仅是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十。同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费用不足,经费来源过于单一,而且不够稳定,影响推广的效率。一些地方政府对年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水平低,而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与推广费在下降。另外,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离退休人员过多,而且负担重,单位投入的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交叉,增加很多人力、财力的负担。最后是农业科技手段颇为落后,同时由于财政投入少,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设备都无法满足研究的需求,而且图书资料少、信息手段不足,大面积试验基地少。最后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多数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与能力,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1.3科技创新机制不够灵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制仍未完全建立起来,具体来说就是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十分突出,导致机构部研究的效率较差,而且颇为浪费。第二就是在农业系统内部与科研成果脱节,导致技术创新过程不够畅通。很多科研成果没有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确定项目与技术推广间仍然由政府集中决策与行政推动的做法,大部分农业科研项目结题后期成果都被束之高阁。四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农业技术的创新动力不足,很多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互相交叉,管理难度较大,影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步伐。 1.4人力资源不足,人才不稳定 人是发展的根本,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也必须要依赖人来完成,当前我国在农业技术发展上存在人才不足,而且不稳定,导致各科研单位争抢人才现象,而且很多人才外流,影响到整个体系的发展。 1.5资源配置结构不够合理 所谓的资源就是指人、财、物,而我国农业发展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上,在水产、畜牧上发展力量不够;而大多数科研项目也集中在产中环节,产前与产后的投入则十分不足,限制我国农业科研水平的发展,这种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2.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2.1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在发展中要坚持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按照市场发展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的特征,调整优化铲射科技体系结构,合理优化人才配置,服三年弄,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与资源优 配置的技术创新体系,将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床柜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结合的体系,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保证。 2.2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要确定以下几项重点工作,首先是加大对自主研发创新平台的研究,利用市场与政府的调控政策,调整现有的科研机构,形成农业科研体系,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要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创新,要以建设高新产业群作为突破口,带动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发展,加大推广力度,促进生物技术与加工技术的发展,实现技术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再次是农业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完整的人才使用机制,流动机制与竞争机制。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奠定人才保障。 2.3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首先,制定农业技术产业发展的策略。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府是互相影响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强大政策导向,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政策要以产品创新与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且附加值高的产业要加大扶植力度,推动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其次,强化农业技术体制创新的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体系的建立要从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与体制的改革为前提,突破传统农业体制管理的局限性,根据发展的情况深化农业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人员与机构的优化配置,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发挥每个农业岗位的作用,??农业技术体制创新的发展速度。 再次,提高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创新人才短缺,因此,国家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通过科研工作等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 最后,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主要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政府的投入,实行多渠道并存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发挥市场与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与导向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与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成果产业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促进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对此,除了要不断的完善机构设置及人才配置外,还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的建设,从多个角度推动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及发展路径探讨 摘要:农业技术有效扩散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存在严重障碍,极大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障碍因素,详细探讨了加强农业技术扩散的发展路径,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因素;发展路径 1 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因素分析 1.1 农民素质偏低,技术扩散受阻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农业技术水平比较低下,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经验来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和收割,生产效率不高,同时农作物的产量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三农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新的农业技术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但是,农业技术在推广和扩散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农民素质偏低就是一个主要障碍因素。由于大批年轻、有文化的农村人进城务工,留守的老弱人员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偏低,导致了农业技术扩散较为困难。 1.2 农业技术科研机构技术研发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在我国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有效地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实施,这必将影响到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科研机构作为农业技术扩散产业链起点,其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科研机构没有对新的农业技术进行全面考虑,尤其是对技术实用性分析深度不够,导致了技术无法被市场接受和推广;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的经营体制无法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传统的推广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科研机构必须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农业技术的研发,这样才有利于新农业技术扩散。 1.3 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流动和扩散渠道不畅 由于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技术主要是借鉴吸收国外成熟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高效、节约型的农业新技术少之又少,关键性产业化技术水平的落后在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也成为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农业技术扩散体系中,由于技术扩散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自身能力水平的低下,用于农业信息流动的传播媒介和扩散渠道的不通畅,对新型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不够合理的推广引导方式都会对农业技术扩散造成一定的障碍。 2 加强农业技术扩散发展路径探讨 2.1 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农村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民素质偏低,这样非常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结合农村当地具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大农村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同时进行农村农业合作社工作的建设,以便于农民进行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农户之间的联系和信任,这样才能够减少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阻力,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 政府积极有效参与和支持,合理引导和干预 农业技术扩散和传播推广不仅涉及到农民、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和推广中介,更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有效推动、合理引导和干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农业技术扩散是不现实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科技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想,通过宣传和培训来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农业技术能力,加大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和土地状况选择合理农业种植新技术和新的优良品种农作物,通过农业技术带头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来带动农民认可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从而实现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的迅速扩散和大力推广。 2.3 增加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完善信息传播扩散网络系统 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而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了降低资金投入不足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制约,国家财政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对农业技术推广中介进行一定的补贴和鼓励,对待用于农业技术研发的新技术贷款要求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放 宽政策条件限制,鼓励个人和企业对农业新技术方面的投资,这样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农业技术扩散将会更加顺利。鉴于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系统现状,为了便于农业新技术的扩散,需要对现有农村信息传播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介和扩散渠道,加强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宣传和介绍,建立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迅速扩散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合理引导,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促使农业技术扩散工作得以全面、顺利地开展,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摘要:农业技术创新是在有限土地资源条件下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袁隆平水稻杂交技术为代表农业创新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围绕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了农业技术创新特征,探讨了我国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对从事农业技术创新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1 农业技术创新特征 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农业科学创新,创新成果的生产、推广,以及对从事农业人员的培训、销售等内容。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全方位农业设计过程,可以理解为农业经济创新,因为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完善的关系,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的创新又能为农业经济带来收入。农业技术创新包含着新技术创造、认识和掌握以及新技术应用、转移和传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先进的由科研人员、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组成的完整系统,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协调性决定了新的农业技术从产生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各要素间的关系越协调,这个周期就越短。 1.1 生物技术是主体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内容,可以应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生物技术当中的基因工程,可以将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作物特性保留下来,将不需要的隐藏或者剔除,经过基因工程培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性更强,产量很高、营养更丰富、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袁隆平培育高产水稻就是利用基因工程,对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获取起其中优点最多的品种进行培植,取得成果之后进行推广种植。美国科研人员将血红蛋白基因转移到玉米当中,既保留了原有品种的高产能力,还增加了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基因工程,对农业技术创新有着强力推动作用。 1.2 周期长 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较长周期。农业技术创新,比如植物新品种选育,既需要一定时间来实现筛选,新品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自然环境,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周期长的特征。 1.3 非理论性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常通过电脑进行虚拟技术方案实施,比如进行植物新品种种植后产量等数据的搜集。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新的技术或品种在电脑模拟中表现出的优秀能力可能在实际种植中因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所以,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非理论性。 1.4 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能够生存下来所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与基本要求。农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表现在: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农业技术创新须以生产力提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肥力提高为基础,力求实现技术创新对环境无污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农业科技创新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后应达到无公害、对食用者身体无影响等要求。只有符合以上特征才能被视为合格的农业技术创新。 2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2]。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缺少强力的科技技术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即便有了好的创意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来实现。早在20世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就提高了1倍左右,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总值也只是增长了一倍而已,这其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2 单产水平低 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够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少之又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土地单产能力较低。土地单产水平低的不仅体现在农作物种植上,经济作物上也表现明显。 3 总结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特征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只有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摘要:循环农业技术进步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条件。根据循环农业发展的“3r”原则,构建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进程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大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湖南省 循环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而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认真地研究,有利于对国家或地区的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判,从而对促进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加速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因此,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完备性与简明性、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等原则。依据循环农业发展“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方面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方面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其中,具体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指标选取要能充分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含义和要求;二是要考虑指标数据必须具备可获得性。 2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的界定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 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表1)。 2.1 经济指标 2.1.1 经济水平指标 ①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持续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即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粮食单产,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之比,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④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市人口+镇人口)/全部人口。 2.1.2 经济结构指标 ①农业科技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2.2 技术指标 2.2.1 减量化技术指标 ①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即农村用电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即农用柴油使用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比。⑥化肥施用强度,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即农药使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数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之比。 2.2.2 再利用技术指标 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即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②耕地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来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2.2.3 资源化技术指标 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即畜禽粪便利用量与畜禽粪便总生产量之比。②农用薄膜回收率,指回收的农用薄膜占农用薄膜总量的比例。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即秸秆利用量与秸秆总生产量之比。④沼气覆盖率,即沼气使用户数/总户数。 2.2.4 系统化技术指标 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的指标,其资料通过现行统计渠道无法取得,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取得。 2.3 社会指标 2.3.1 社会发展指标 ①农业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农业劳动力接受“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该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两型农业”的推进。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是指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③森林覆盖率,即森林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对于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2 社会稳定指标 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2]。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3.3 社会公平指标 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②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大,说明政府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投入越大、越重视。 3 权数的确定 本研究从易操作性角度考虑,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同级指标比较法,就是将同级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每个指标对于上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大小来进行权数分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100%,其中,经济指标占20%,社会指标占30%,技术指标占50%。对二级指标、三级指 也是根据同样的原则进行权数分配(表1)。 4 期望值的确定 建立指标体系的关键与难点在于期望值的确定。期望值直接反映循环农业技术水平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目标太高会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目标太低又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在期望值的确定过程中,本研究主要参考了两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期望值和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以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当前水平,结合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期望值(表2),从而构出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计算模型 5.1 测算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法进行测算。 5.1.1 指标实现度的计算 在实现度(s)的计算时,分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两种情况[3]。 正向指标实现度:pij=xij/xij′ 反向指标实现度:pij=1-xij′/xij 其中,xij为现值,xij′为目标值。此外,实现度超过100%时,都按100%计算。为了防止某项指标完成出色,遮蔽其他指标完成的不足,从而更加强调整体水平。 5.1.2 综合指数(总实现度)的计算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指数(z)为各指标得分之和,各单项指标得分(fi,j,m) 等于各项指标实现度(si,j,m)与指标绝对权重(ni,j,m)之积。即, z=σfi,j,m,fi,j,m=si,j,m×ni,j,m×100% 5.2 制约度的计算 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是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现状之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行为与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循环农业效率与效益。 本研究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制约度3个指标来诊断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度分别表示单项指标与分类指标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值,该指标是循环农业技术发展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计算公式为: 三级指标制约度:nj=vj×tj/σ(vj×tj)×100% 二级指标制约度:mj=vj×qj/σ(vj×qj)×100% 一级指标制约度:bi=σmij 其中,qj为因子贡献度(即二级指标的绝对权重),tj也为因子贡献度(即三级指标的绝对权重),均代表单项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vj为指标偏离度,指标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定义为单项指标实现度与100%之差,计算公式: tj=xj×rj×wj qj=rj×wj vj=1-pij 其中,rj为第i项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二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xj为三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pij为单项指标的实现度。 5.3 阶段划分 将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与实现阶段。循环农业技术的起步阶段40≤z 60;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60≤z 80;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80≤z 100;循环农业技术实现阶段z=100。 6 结果与分析 6.1 测算结果 用以上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评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进程,2011年的测算结果为57分。测算结果表明,2011年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 6.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意在测度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综合水平,做出评价并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短板与障碍因素,因此,将着重三级指标实现的比较分析。对三级指标实现度、偏离度等进行测算、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参考上述阶段划分标准以及数据的三级指标实现的总体分布情况,本研究以指标实现度小于25%作为低于整体发展进度,以大于80%作为高于整体发展进度,因此,三级指标中实现度超过整体进程的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城镇化率;实现度低于整体进程的指标也有5个,从低到高分别是化肥施用强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用电量强度、农膜施用强度与农副产品加工率。 6.3 诊断 对一级指标的制约度进行了比较(图2),可以看出,制约度由高到低依 次是技术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说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支持这一块还有待加强,但在经济、财政支持上表现良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湖南省对于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较大。 比较二级指标的制约度(图3)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表明目前湖南减量化技术与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另外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每公顷农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这与近些年来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比较三级指标的制约度(图4)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业就业比例,表明目前湖南在农副产品加工利用这方面还比较弱,农产品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另外在社会公平、农民生活水平与农业就业状况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制约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粮食单产、农药使用水平、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用薄膜回收率和森林覆盖率,这与湖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分不开的。 7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围绕经济、技术与社会3个层次目标,建立了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得出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指标制约度的计算,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针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强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困境及其解径 [摘要]大工业生产模式、现代工业技术不仅在工业产业中,而且在农业产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农业技术工业化几乎成为农业发展不言自明的必经之路。然而,农业技术不顾农业产业特点而单纯地、全盘地工业化,造成了农业发展的种种困境。农业技术发展要避免唯工业化,要以农业生产的自身客观规律为准绳.在合自然的自然观、相关社会建制和“适度技术”等基础上,以谋划农业技术的工业化。 [关键词]农业技术;工业化;农业发展;技术进步 自20世纪30年代起,大型农业机械的出现导致农业耕作大规模机械化;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产品;农业新技术尤其是杂交技术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农畜产品大幅度增加。工业的突飞猛进以及工业化所带来的令人兴奋的经济效益,使农业技术不断地走向工业化的道路,“本来是主要的人类传统的职业的农业,从欧洲较富足的国家开始,正在迅速变为一种越来越带科学特征的工业”[1],农业技术工业化似乎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以工业化的模式谋划农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境。 一、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内涵及特点 工业化是指以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为核心,用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先进物质技术基础取代以手工劳动为特征的落后的物质技术基础,以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取代个体生产的方式,从而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非农产业部门逐渐取代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本文更多地把工业化理解为为了追求经济目的,发生在农业生产技术中的工具、方式、观念、结构等方面的变革,从而引起的农业本身及其与人、社会、环境关系的改变。 工业化社会具有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集权化的特点[2],工业化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业,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一方面将大工业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快速发展工业的同时,对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农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 以工业化模式谋划农业的发展,其中心内容是农业技术工业化,即工业化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工业产业模式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工业经营方式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等。从实质上看,农业技术工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农业技术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一些与工业相关的技术发展上,从传统技术中的手工工具、畜力过渡到使用自动化的、功率庞大的大机器,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实行联合作业和自动控制,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 第二,工业化是一个工业发展和农业改革的过程,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技术在“生态上以逐渐简化的种群来取代相当复杂的生物群落系统,在技术上以化石能(主要是石油能)驱动的理化技术系统取代人、畜力驱动的手工工具与传统农艺,在经济上或是以附属于工业资本的日趋商品化的市场经济的农业取代附属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3]。机械、能源、科学技术的密集投放,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使农业由粗放到集约,农业不再是劳力集约,而成为资本、技术、知识集约的产业。因此,农业技术工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庞大的变革过程。 第三,在认识上从以经验为主的认识模式转化为建立在实验科学之上的农业科学理论。认识、预测、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四,工业化的高效率、最大化导致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农业的大规模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化肥、农药、利用矿物能源的机械的大量投入,依赖石化能和化学产品,造成了特定农业生物的专业化、单作化、连片化和多头(羽)化。 第五,工业化的农业技术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因此追求农业外部投入与农业产出比的最大化,导致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使原来以有机循环为主的有机农业变为依靠无机投放的无机农业,动力系统、土地的营养平衡、病虫害防治都靠无机的方法来维持。 由此看来,农业技术工业化表现在动力强大、突破了客观自然的限制、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依赖变为征服,工业化农业技术的知识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经验型知识结成统一整体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是复杂的知识整合体系。 二、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困境 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的效益已经使工业技术至上主义根深蒂固。人们相信工业是先进部门,农业是落后部门,农业迟早要工业化,农业技术迟早要工业技术化。于是天然肥料被化肥取代、木材被钢铁和塑料取代,人们恨不能用工业合成物来代替食品。然而工业技术理论体系忽视了生物有机体的有机联系,无法完全代替生物理论。农业技术工业化过分单纯地接受了工业技术理论,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地采取了这些生物成长自然过程以外的技术措施,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面临着停滞或者倒退的危险。工业化不仅仅在技术本身,而且在制度、政策、人的观念等方面不顾农业的特殊性,产生了严重的发展困境。 1、工业技术理论体系的缺陷 工业技术理论从根本上拒绝生物性和整体性[4],表现为: 第一,工业技术的原理及模式是建立在物理学、化学基础之上的,忽视了生态学这一基础。农业技术与生物有机体打交道,农业生物本身、土壤、自然环境等是具有生命的活的有机系统,应当保持动态平衡状态才能健康。 第二.工业技术的建造机理是通过分裂、分化、分解、分割的方式将复杂的自然事物变为单纯物,然后又将这些单纯物重组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复合物。这种技术方式只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违反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分散性、网络性,割裂了技术活动与自然生命的统一,干扰了自然过程的多种节律,破坏了生物圈整体的有机联系。一些新技术虽然在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它们也要求应用能耗更大的耕作方法,其中包括大量使用高成本的化肥和农药[5]。 第三,工业技术的组织原则是线性的和非循环的。传统物质生产的目标是单个过程的最优化以及更快更好地取得经济效益,而线性的、非循环的工艺是最简单、最节约的,因而在生产工艺上形成“原料一产品一废料”的运行模式。 第四,工业技术以狭隘的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对于自然的认识意味着对自然加以统治。 2、农业技术工业化政策的偏差 工业化的现代农业政策支持并刺激了工业化农业技术的应用,如化肥、农药、排水系统、过度开垦和销毁森林、减少轮作和休耕、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污染、家畜和人的健康受到威胁、加速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农业景观破坏[6]。工业化农业技术还造成了人与自然联系的中断,“农业重新与自然(而不是人工)生长因素相互联系。要求技术重新本地化。……因此,农业的可持续性将再次要求‘技艺的本地化’;也就是说,重新发明和评价‘农耕的技艺’”[7]。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状况、不同的劳动技巧、不同的劳动过程和不同的农业产品,工业化农业技术政策鼓励割裂农业的这些地域特征,形成了一种地域知识的新形式,这种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中不仅关注普遍规则的应用、生产过程和人工制品,也必然伴随着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具体回应。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业化经济理论和消费理论的偏差 工业化经济对能源和资源的过分依赖表现为它是资本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资本代表工作的潜力,是从过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获取的。一旦这些资源减少,资本本身就成为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经济中存在着一种用资本代替劳动的强烈趋势。资本和劳动都可生产出财富,但是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同时也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当然,资本并不都是罪恶,它同时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但是它所产生的通货膨胀影响到经济的许多方面。工业化农业生产是靠能源密集型机器和灌溉系统来进行的,并且使用大剂量的从石油中提炼出的杀虫剂和化肥。这些方法不仅破坏了土壤的有机平衡,并在我们的食物中产生出有毒的化学物质。然后食品工业又把农产品变成过度加工、过度包装、过度作广告的食品,然后再长途运输到全国各地的大型超级市场去出售,所有这一切都要过多地消耗能源,因此引起燃料价格飞涨。动物养殖也是同样的情况,它受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大力推动,因为生产单位动物蛋白比生产单位植物蛋白所需要的化石燃料能源要高出十倍以上。“现代农业也是一种工业,它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能源、技术、有熟练技能的劳动者、原材料及其它许多因素。因此,正如核战争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会使农业遭受破坏一样,经济生产活动的紊乱也同样会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农业生产手段越精细,其遭毁坏的危险就越大”[8]。美国生产的大部分粮食都不是供人消费而是喂养了供人吃的家禽,结果导致大多数美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平衡,进而导致肥胖和不健康,从而又引起了保健费用的上涨。 4、工业化大型化、高效化观念的偏差 工业化更多地强调大型化,机械化系统的最伟大之处是通过规模化获得的。更大的力量意味着更大的输出,输出越大越好,但这并不符合生物系统的有机特点,因为在生态系统中规模服从于功能[9]。机械化和大型化不一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胜法宝,而且由于工业化的特点,“对自然界的统治的规模。在工业中比在农业中大很多,直到今天,农业不但不能控制气候。还不得不受气候的控制”[10]。工业化农业技术所产生的效益,也并非是最合算、最合理的,“自从普遍采用昂贵的机器以来,人被强行消耗的力量远远超出人的平均力量”[11]。 三、农业技术工业化困境的解径 1、纠正技术理性的偏差 技术理性是指围绕着技术实践所形成的有目的的、合理的行为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如人类征服自然、自然的定量化、有效性思维、社会组织生活的理性化、人类物质需求的先决性[12]。 正是由于技术理性,我们才会有今天的文明和历史的进步,也正是由于技术理性的如此成就,才被社会广泛接受,成为统治社会的权威,进一步形成了技术至上的思想。技术理性主义以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技术理性无力解决人的个体性、自由意志、道德情感、本能欲求等非理性问题,而这种非理性世界是内在于个体的,它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真正价值。理性主义的极度发展,必然造成非理性世界的严重危机,使人类迷失自我,丧失了内在的灵性。技术虽然延伸了人类某些方面的能力,同人的某些方面的生理机能相适应,但人的很多生理机能却遭到了可怕的压抑。在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中,每一种事物都是可替代的、可化约的、可按照人的意愿随意改变的,人自己也成了市场上一个可计量的市场价值物,成了整个社会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意更换的部件。技术理性追求效率,在这种思维方式盛行的情况下,人们所注重的将是效率与计划性,而不是人的需要或价值。人类从蒙昧中解放出来,却又被理性自身的创造物——机器、商品和官僚制所奴役。 对于技术理性,“不应该成为霸权主义理性,陷入绝对的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13],也不应成为禁锢人类发展、离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力量,而要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指导农业技术向合社会目的的方向发展。 2、健全相关社会制度 首先,加快技术发展和技术预测。要清醒地认识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在技术设计时消除或减少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不利,选择合社会目的的农业技术。为了消除化学化农法或工业化农法,摆脱现代农业的困境,削弱现代农业技术的异化,就要选择生态化的、绿色化的、适用的技术,摆脱对工业技术的崇拜而不回避技术的发展。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绝不能回避问题。西方先进工业国家都在积极寻找所谓“替代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持续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等,我国也在积极尝试以生态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为基础的高新农业技术园区的试验。其共同信念是,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与自然相对抗;农业生态体系为一个有机整体;重视土壤的培肥;重视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持持久的农业生产力。 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克服异化带来的弊端,除了寻找现代农业技术自身存在的问题,避免现代技术对生物有机体及其生活环境的过度伤害之外,更关键是超越传统自然观,破除工业技术万能的幻想,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协调和均衡的机制,利用人类的知识、智慧和意志去自觉地实现一种“均衡”的发展,实施农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应该尽量遵循自然流动、循环的规律,减少对农业生物体生长方式的改变,减少化学物质等人造物的投入,尽量保持农业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和谐的、均衡的天人合一的世界。因为人类的知识不断丰富,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对技术的预测也越来越明确,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发展观将会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化。另外,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协调,必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现代农业技术达到这种“均衡”,异化的削弱甚至消解完全可能的。 第三,完善新技术研发的技术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机制。技术评价是对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要做市场分析,投资——效益分析,评价可能采用的技术,还要分析其使用后对环境可能带来的污染等,通过研究分析决定是否选用该项技术或技术体系。农业技术的评价是测定农业技术的功能属性,对研究、发展、引进和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和可行性论证,从而为农业生产管理者进行农业技术选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社会公众评价是将农业技术的新发明向社会公众进行告知,以征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的行使,减少社会公众对新技术的恐慌和排斥。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尤其是新技术的使用。必须通过较为完善的技术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前面分析过农业技术的功能,农业产品是与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健康密切相关的,新技术的社会后果不仅要通过专业研究评价机构的评价,还要通过社会公众的评价和认可;不仅要通过经济效益评价,还要通过社会、生态、人文伦理的评价;不仅要进行短期的评价还要进行中长期评价;不仅要进行积极效益的评价还要进行负效应和风险性评价。通过技术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尽可能地减少技术的负效应,降低技术的风险性,保证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第四,加强技术研发和管理的立法。新技术研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为新的农业时代开创了无限的可能与机会,另一方面也夹带着无限的未知与危险。新技术可能使未来社会的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更加集中,拥有高技术、接受新科技的族群与信息匮乏者、未接受新科技的族群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权、个人隐私权等权利体系更易受到破坏,人们的落伍感、代沟感、贫乏感、差距感会加强,挑战频繁而至,新问题将层出不穷。现有的法律、法规将不足以应付新时代的需要,起码是瞬时的混乱局面将难以避免。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要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引导和规范,防止滥用、误用技术。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农药使用规范、生物制品使用法规、转基因农产品标签法等。 3、“适度技术”的应用 从技术主体的角度来看,农业技术异化的重要原因是对技术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技术负效应,如前面谈到的化肥技术负效应。选择适度技术避免了单纯追求高、大、快。如合理密植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的技术措施,但是在密植技术中,种植密度越大,作物的茎杆越细,越易倒伏。密植与倒伏是密植技术中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培养矮株品种抗倒伏,而植株过矮又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适度技术的应用,既要考虑合理密植,又要考虑到合理的植株高度。 适度技术的应用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保证农作物和畜禽原有自然生物性状稳定的基础上,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如巨型猪、巨型蔬菜和含有肉味的蔬菜等就改变了生物体原有的生物性状,不仅带来一定的风险性,而且对公众心理造成压力。其次要遵循综合性原则,适度技术不是单项技术的使用,而是整个技术体系的应用,农业技术体系既包括种养技术,又包括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适度技术也要在各个单项技术之间寻求一种综合的、相互融合协调的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技术形态。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摘要:农业 发展 的根本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而科技成果转化为 农村 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推广。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仅供 参考 。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二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 网络 .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 经济 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 现代 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 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 教育 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 农村 经济 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 网络 (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薪。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有关东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宣传、加强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工作、提高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东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方向与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体系;宣传;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山东东明 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需要加快农业技术发展,这既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东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一些探讨。 1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网络,夯实基础 现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的专业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团体相结合的推广服务体系。为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重要补充的民间科技性服务组织必须加快发展。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六有建设标准,建立起省、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村级技术服务组织,并按照“强化县级、充实乡级、发展村级”[1]的总体思路,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设置合理、运转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从而保证将农业新技术、新机具及时地引进、示范、推广,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一是强化县级。抓好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投入资金,加强装备,建立起一支结构稳定、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二是充实乡级。要抓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责任,下移管理重心,提高技术和致富信息等服务,加强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教育,营造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同时,结合开展创建“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镇”活动,本着自愿、合作、平等的原则,发展由农民群众自愿组织的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三是发展村级。是指依托农业大户,建立村级最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点。在全县范围内有条件地选择8~10户农业大户,担任乡村农业技术推广员,利用他们的资金、场地和影响力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2做好宣传,广造舆论,培养农民的推广主体意识 农民是推广的主体和推广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农业技术推广诸要素中,“农民”即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意识淡薄,思想比较保守,接收新生事物慢,种田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的精耕细作。要求推广人员,本着坚持“向社会宣传农机,让农民了解农业技术”的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2],加强对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了解、关心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社会上有影响,在农民中有威望,因势利导农民,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改变他们小农经济的思维惯性,提高他们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农闲季节,多举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新技术培训班;让农业技术人员走上田间地头,实地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们亲身感受先进农业技术的巨大作用。还可以通过开办农技夜校,开展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学习,为农村培养更多的致富带头人。 3加强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信息支撑,更快、更好、更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尤为关键[3]。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争取建立方便、快捷的县级农业技术信息网,并实现与全国农业网联网,及时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农资经营组织、种植大户提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市场需求,产品购销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内容。如在引进新的经济作物时,可与该作物的原产地沟通联系,互相签订引种合同,新产品供求信息,吸引已有引种的农户扩大规模,同时带动其他农户,形成规模效应,组织编写农业技术手册提供给农民,并设立本地区农业技术服务联系电话;在新闻媒体上定期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信息,通过多渠道丰富信息来源,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通过信息服务,拓宽推广视野,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农业新技术,缩小与农业发达地区的距离。 4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高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全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听从指挥、尽职尽责、乐于奉献。二是加强农业技术业务技能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4]。在每个项目的推广过程中,首先要对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使其首先了解新技术的增产原理、使用规程等,实际推广时达到能讲解、会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工作中利用空余时间,自学农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阐述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建议与对策,对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为此,就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进行探讨,以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 1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于受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制约,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问题[1-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广体系断层,技术服务难以到位;二是行政指令推广,服务对象难以接受;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四是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五是技术人员知识提高和技术更新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少,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没有实地感受,更没有实践试验;六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2农技推广工作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3-4]。 (1)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意义。一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体系结合起来,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工作推广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二要加强舆论宣传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三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任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 (3)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许多农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形不成规模,其原因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模式、应景式、走过场式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村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4)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3级网络(县、乡、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5)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纳入全程配套服务内容。产前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6)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一要合理构建县、乡、村、科技示范户的四位一体的推广网络。县一级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乡镇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还要根据各乡镇产业实际,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更好为产业服务。要大力培训农民技术员,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带头作用。二要发挥农业技术优势,积极培育新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培育更多的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要大胆创新,把农业技术体系融入到农业企业中去。要帮助农业企业建设农业基地,为农业产业企业提供产量高、质量优的原材料,以提升自身品牌;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自身的科研推广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新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西部山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持续发展措施 摘要从选准突破口、试验示范、宣传和技术培训、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广等方面总结了西部山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持续发展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措施;西部山区 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际包含着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传递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农业科技成果要实现有效推广并取得实效,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技术供给系统、传递系统、接受系统和组织协调系统之间的关系,认真抓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每个环节。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终目的是使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操作规程,并改变传统的生产行为,采用技术、应用技术于生产,依靠技术实现增产、增收。现就西部山区农村的农业科技推广作一探索。 1因地制宜,选准突破口 农业和农业技术都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每一项农业技术都只能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推广,在任何一个地区都适应,都能取得较好技术效果的技术,在立体农业特征极为明显的西部山区是很少见的。因此,作为西部山区农村,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选择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的、群众易于接受的技术作为推广突破口,取得实效后再逐步试验、示范其他的农业科技成果,做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2重视试验示范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成果进入西部山区农村后,首先要进行试验,然后在扩大示范和推广,切忌一哄而起,以提高技术推广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一个县、市或者是一个乡、镇,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进行示范,其作用:一方面进一步验证技术成果在当地的增产增收效果,另一方面为农民群众做出样子,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1]。作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山区农村,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起步阶段,应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一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 3注重宣传和技术培训 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之初,它是不被应用者所掌握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和媒体,大力宣传,特别是在当地试验成功并且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更需要大力宣传。既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也可在当地农民群众居住密集的地方或者集市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车等,使农民群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面向农民的技术培训;在示范推广之初先培训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及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然后再逐步展开,不断深入到村、组的农民群众。培训的形式,既可以举办培训班,请省、地、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研究工作的中高级专家授课[2],也可采取召开现场会、小组群众会,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只有向群众讲清楚道理,他们才会主动应用农业科技。 4充分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 乡镇农业职能部门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门的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着收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的任务[3],他们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使用和组织指挥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要。使用得当、指挥得好,农业科技的发展就快,使用不当、指挥不力,农业科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要取得成效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议西部山区农村,从农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出发,认真使用好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创造开展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努力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强化行政领导、技术干部和农民群众相结合,政、技、物相结合,农业科技的推广才能取得成效,农业才能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5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广 农业的发展没有粮食不行,但是只抓粮食,农民虽然可以解决温饱,却难以富裕。在西部山区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方针非常重要。一方面依靠大力推广粮食增产的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当地的农业资源,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4],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组织科技力量,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使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地方特色,防止产业趋同,要寻找市场空白,使开发的农产品在地方及其省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 要:介绍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术推广; 问题; 对策 1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广大农村,农业的发展极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但是有些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指导,或者政府编制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根本不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一些农民在遇到问题之后,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由于有些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所以根本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农民也对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失去了信心,所以,只能按传统的办法进行生产。 1.2 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的沟通不足 中国许多事业带编制的技术推广人才,在拿了国家的稳定工资之后,根本就没有尽到技术推广人员职位的责任。他们往往只呆在办公室里,与农民完全脱离了联系。他们的知识也仅仅止于在学校学习的一些浅显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还缺少多次的实践论证,因此,技术的含量还有待提高。农民是最需要农业技术的群体,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脱节,导致了农业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地推广利用。此外,一些农业技术人员,他们有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只是为了科研、评职称和加薪,而不是真正的为农业发展服务,所以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是不能够真正地推广到每家每户。 1.3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政府财政拨给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非常有限,所以一些农业技术无法真正地进行推广[1]。其次,由于有些农村地区,农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所以农业技术无法进行有效的推广,这些问题,都导致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无法与农民进行有效的结合,起到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作用。 2 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培养一定数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国家要根据每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当地的政府部门选拔和培养一批带有事业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且要使选拔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相适应。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中心,定期负责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然后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真正地走入基层,和农民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意识,让他们积极地为农民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亲自参加农业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具体农业问题的能力[2]。 2.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沟通 农业技术人员只有与群众真正的结合,才能够了解农民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地为农业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除了平常做好技术的科研之外,更多地要考虑怎样将自己的技术进行推广,真正发挥农业技术的效益。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亲自地参与实践,亲近与农民的关系,热心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问题和推广农业技术。 2.3 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引起高度重视,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拨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拨款,只有当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时,一部分农业技术才能进行推广。比如,要完善农村的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等,确保技术能够更顺利的实施。 2.4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农民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也是农业自主经营的主体和市场的主体。在新时期,政府要提高农民采纳新的农业技术的自愿性,建立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推广机制,将市场的需求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紧密的结合[3]。要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利用市场的激励手段提高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也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的推广真正落到实处。 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的增收,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中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国由于农业推广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与农民联系不紧密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不足等等原因,农业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通过政府部门、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多方的努力,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到底,使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广大农民服务,实现农民的增收,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农业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析了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构建思路,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如何科学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和指标进行认真研究,对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采用、实施乃至控制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1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涵,从科学的视角准确地把握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质。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数据的来源要可靠、处理方法要得当,所设计的指标要能反映循环农业技术体系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指标必须目的明确、定义精准,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许多指标体系中的上一层级的指标值都是通过对大量下一层级的指标值进行加工而来的,因而,如果选取的那些基层指标的含义不够明晰,将直接引致计算公式、运算方法难以统一。并且所用的计算方法、模型也应该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1.2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涵盖面广、层次高、系统性强的特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在不同层次上应采用不同的指标,这样有利于政府在决策时在不同层次上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行有效地调控,从而有效地配置资源。 1.3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在一定的时期内,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于分析、比较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过程,预测其发展趋势。然而,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综合反映出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以便于进行更好地预测与管理。循环农业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技术支撑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要求指标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更全面、更科学地评价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指标体系不仅是为了评估循环农业技术的现有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但要有能反映循环农业技术现有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还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农业技术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指标。 1.4 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可行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量化,因为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问题,然而,对于一些不易于量化,但却有着非凡意义、影响重大的指标,亦可用定性的指标来描述。此外,指标的计算方法也应当明确,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要较容易获取且可靠。评价指标设定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并且推动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所以,每项指标都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从而便于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价。 1.5 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覆盖范围广,能全面、多视角、综合反映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相对完备,指标体系既然作为一个整体,要能基本反映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理论上来讲,所设指标越多、越细、越全面,其反映的客观现实也就越准确。然而,指标数量的增加也必将导致数据收集与加工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尤其是过细的指标划分必然会导致指标之间的重叠,甚至对立的情况发生,从而不便于综合分析评价。所以,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在内容上应当简单明了、准确,且具有代表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亦不宜过多、过细,在相对比较完备的前提条件下,指标的数目应尽量精简,以利于分析操作。 1.6 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原则 评价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整个系统 的总体发展也就是评价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所达到的程度。因而,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是整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目标的真正含义。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不仅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价此系统的发展状况,而且还能引导系统朝着正确的、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2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入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所以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评价,并不是对循环农业的某项具体技术进行评价,而是对整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评价。技术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循环农业的技术评价实质上就是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依据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应充分体现循环农业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这四大技术支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评价指标。 遵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应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整体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目的树分析方法,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社会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因而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3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3.1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如表1所示。 3.2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的解释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 3.2.1 经济指标 1)经济水平指标。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元)。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就是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2], 2011年湖南省城镇化率达45.10%。④粮食单产(kg/hm2)。粮食单产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2)经济结构指标。①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3],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100%。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3.2.2 技术指标 1)减量化技术指标。①农业用水强度(m3/hm2)。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万元/hm2)。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kw·h/万元)。农村用电量强度=农村用电量/农林牧渔总产值。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t/万元)。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农用柴油使用量/农林牧渔总产值。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⑥化肥施用水平(kg/hm2)。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kg/hm2)。即农药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退化 土地恢复率(%)。退化土地恢复率=已恢复的退化土地总面积/退化土地总面积×100%。⑨ 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kw/hm2)。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再利用技术指标。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农副产品加工率=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100%。②耕地复种指数(%)。表示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4]。 3)资源化技术指标。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利用量/畜禽粪便总生产量×100%。②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秸秆利用量/秸秆总生产量×100%。③沼气与太阳能灶普及率(%)。沼气与太阳能灶的普及率=(沼气使用户数+太阳能灶使用户数)/总户数×100%。 4)系统化技术指标。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100%。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指标,其资料无法通过现行统计渠道获取,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获取。 3.2.3 社会发展指标 1)社会发展指标。①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比重(%)。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农村总人口×100%。③农业环保投入占农业gdp比重(%)。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以及改善环境的力度。④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5]。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社会稳定指标。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6]。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社会公平指标。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百分比。②农业补贴支持力度(%)。此数据根据专家打分获得。农业补贴的支持力度越大,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工作的着力点已转移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在这个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经过对一些农村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面向市场经济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一是注重技术推广而忽视市场指导和信息服务;二是注重常规技术而忽视产业技术;三是注重普遍指导而忽视区域经济的分类指导;四是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培训。因而,农技推广工作较难解决农民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如何形成产业增加收入等问题。诚然,农技推广工作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工作经费短缺等,但作为思考问题、改进工作、更应该研究主观原因,研究思路方法。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农技推广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 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表现出畏惧心理,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严重,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使生产发生亏损,对市场产生了畏惧。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地)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向农民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三、 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很多地方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就是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搞不成规模,这关键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传统的农技推广工作一是开培训会,二是搞现场示范。一个乡或一个村召集起几十人至几百人在一起,讲一讲课,做一个示范现场就算培训了技术。由于所来的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致,时间又短,听得似是而非,看的模模糊糊,加之第一次受训人员不固定,技术就很难落实到位。农技推广工作应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例如在赵光镇的每个村选择3-5名文化程度高、热爱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一个生长季节、一门专业技术的培训,这样就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农民技术员。第二年再进行一些后续行动,就培养了一批农业的带头人。在此基础上,组建起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具体工作中,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部门创办,村社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困难开展多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来引导发展。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阐述了包装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提出了包装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包装工程;课程体系 一、前言 截至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但是,由于受教育观念、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工科教育培养的人才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我国工程人才质量在国际上的排名靠后[2],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国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本文以本科层次包装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背景,探讨其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 二、包装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树立包装工程教育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理念,以工业界各领域对包装工程技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国民经济发展各生产领域包装工程实际为背景,以保护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包装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包装工程人才。 三、包装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 包装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包装工程应用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扎实的包装工程基础理论与相关设计与艺术知识,具有现代包装设计、包装制造技术,包装技术研究与开发,包装生产与管理等工作能力。毕业生能在各类与包装相关的企业、科研机构、外贸、商检、商品生产和物流等部门的产品包装领域从事包装系统设计、包装材料选用、包装工艺设计、产品质量检测、管理与研发等工作。 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包装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应培养以下能力[3]:①具有良好的包装工程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②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③具有从事包装工程工作所需的各学科的知识;④掌握扎实的包装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设计包装容器、制订包装工艺、设计包装机械的能力;⑤了解包装工程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⑥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⑦具有较强的解决包装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⑧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⑨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⑩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四、包装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课程体系 根据包装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包装工程课程设置采用“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素质拓展第二课堂教育模块”的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语文、大学数学、大学物理、体育、文化素质课。文化素质课对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包装工程专业学生文化素质课选修主要以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和心理健康类课程为主,应选修至少4门课程。通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 (二)专业教育模块 专业教育模块由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以专业为主线,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选修课程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引导,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和方向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发展方向。 学科基础课包括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绘图等。 专业核心课包括包装材料学、包装工艺学、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应用力学、运输包装、包装机械、包装印刷技术和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等8门。 专业选修课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大致包括包装工程概论(双语)、包装平面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包装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包装管理、包装测试与标准、绿色包装、现代物流包装设计、销售包装技术、防伪包装技术、食品药品包装技术等课程。 (三)集中实践教学模块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着重培养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实践教学体系包括:①课程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环节,如工程力学实验;②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实训课、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工程设计、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③企业在岗实习。 “卓越计划”本科阶段采用“本科3+1”培养模式[4],在校学习时间3年,在企业实习时间累计为1年。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包装工程卓越工程师的1年企业实习阶段包括以下几个阶段:①认知实习(1周)。学生到包装企业现场感受企业的设计、开发、加工制造等的工程实施流程,了解企业概况和企业文化,增强对企业的认知和认同。②生产实习(4周)。生产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包装专业课程的理解,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寒暑假社会实践(12周)。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包装企业带薪实习,锻炼学生在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能力,如纸箱生产质量检测岗位等。④带任务实习(4周)。在企业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某一产品的完整包装解决方案,如选材、结构设计、加工制造工艺设计、运输方案设计等。⑤包装工程技能实训(8周)。建立企业生产概念,确定企业导师,通过跟班倒班实习,掌握包装工艺流程、技术规程、设备操作方法等操作技能。⑥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20周)。毕业设计要求结合包装企业实际项目, 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必须是包装企业应用技术相关的工程型课题,毕业设计实施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 (四)素质拓展第二课堂教育模块 通过 “36182”素质拓展工程,加强学生文化、社科、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人文底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类学科知识竞赛、课外科技制作、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第二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在一年级以“看”为主,读中外名著,养成读书习惯,陶冶高尚情操;二年级以“写”为主,写读书笔记,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三、四年级以“听”、“用”为主,通过社会实践、专业活动策划等,深入工厂、农村和社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五、结论 由于国家刚刚开始实施“卓越计划”,各个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还在摸索中,再加上包装工程专业涉及的行业和系统较多,所以本文的包装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为初步计划,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实验室的现状与发展探讨 摘 要 结合国内包装工程实验室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分析包装实验室的现状与不足,提出改善我国包装工程实验室现状的建议:强化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创新实验室发展模式。 关键词 实验室;包装工程;师资队伍 包装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工程类专业,发展极为迅速,近年来国内很多院校相继开设了包装工程专业。实验室是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学生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如何解决和处理好各高校包装工程实验室在发展建设中反映出的问题和矛盾,完善和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实验室,已成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包装实验室的现状,就如何解决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几个问题做初步探讨。 1 包装工程实验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包装工程专业在国内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每年为社会输送包装专业人才达3 000多人。由于包装工程专业与实践密切相连,各包装院校对包装工程实验室的建设都非常重视,但多数实验室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实验室管理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开展正常工作的依据,是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安全操作及人员管理工作的准则,同时也反映了实验室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很多实验室没有专人管理,责任分工不明确,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或者仅仅制定了规章制度而未能按照这些规章来实施,以至于造成管理的混乱。 1.2 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利用效率不高 目前高校包装实验室多用于实验教学和教师的科学研究,未能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这样一方面使得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造成实验室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因包装测试课程的实验多为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不能独立使用仪器设备,这样也会影响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包装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若能够在实验室开放制度范围内合理开放实验室,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缺乏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对仪器设备的维护意识 很多实验人员认为只要会使用仪器即可,缺乏对仪器的保养和维护等相关技能,对仪器设备的性质、规格、特点及使用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1]。另外,某些实验人员敬业精神不强,不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例如,很多仪器开机以后要求预热一定的时间,但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开机后就开始实验,这样不仅会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甚至会影响仪器的使用寿命,造成仪器的损坏。有些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操作不规范,对低值易耗品造成浪费。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体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实验室管理的水平难以提高。 1.4 实验室用房紧张 包装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融合材料、设计、运输、食品、印刷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研究领域涉及包装材料、包装结构、运输包装、包装设计、食品包装等。因此,包装工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要占用很大空间。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实验室资源也日趋紧张,设备及材料的摆放越来越拥挤,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一些大型的实验设备也无法进入实验室。 1.5 缺乏高尖端分析仪器 因为实验设备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国内高校的包装工程实验室多为普通的实验设备,包括:l)材料测试设备,如透气性测试仪、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耐折度仪、挺度测试仪、测厚仪等;2)产品和包装分析测试设备,如振动试验机、整箱抗压试验机及包装内气体分析仪等;3)包装设计及制作设备和软件,如盒型设计与打样系统、各类CAD/CAE/CAM软件系统等。而一些价格昂贵的或高端的进口分析仪器很少,如纸浆模塑成型机、万能材料试验机、跌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力学显微镜等[2-3]。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实验内容和研究方向需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同时也需要高端设备的支持。 2 发展包装工程实验室的建议 包装工程实验室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才能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1 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规范管理 在实验室管理上只有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制度,才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应严格按照实验示范中心的标准进行实验室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制定《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定》等专项管理制度,实验人员要严格按照制度规范使用实验室。要为每台设备制定悬挂《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牌,避免对仪器造成损伤及一些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实验人员都要在《实验室使用情况记录本》上如实记录对仪器设备及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情况,对实验过程中仪器的损坏情况及时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实施一定的赔偿制度,以增强师生节约和爱护公物的意识。实验室管理制度化可以改进实验人员的操作程序,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功能。 包装工程论文:以课程建设促进包装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摘 要:培养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根据专业特色,以课程建设为平台,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转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创新应用型包装技术人才。 关键词: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 1.引言 为探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包装专业人才,根据学校定位,结合包装行业发展需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教学优秀、设备精良”的要求,结合当前包装行业和市场需求的特点和趋势,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和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转变,培养既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又兼具创新能力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创新应用型包装技术人才。陕西科技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改革构想框架下,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为基础,培养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地带动了专业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其中“包装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2007年),“包装工程”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陕西省名牌专业(2006年),以下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方法。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模式 2.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包装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以交叉学科(物流包装、包装印刷、包装装潢设计、电子商务等)课程的选修模块为辅,同时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 通识课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在通识教育阶段在原有的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加设科学、文化、艺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民主法治、职业规划、军事理论、时事评论等课程与讲座,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放的思维态度、理性批判的精神、坚韧的性格品质等基本品质。 专业核心课程在结合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求,并充分吸收国外一流大学相同学科专业课程精华的基础上确定;专业选修课则是在充分调研用人单位以及行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以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基础课加设了工程材料、有限元分析方法、控制工程基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课程,专业课新增包装管理与法规、瓦楞纸箱成型与印刷、包装与环境、包装经济学、工厂设计等选修课,更新完善了课程体系。 2.2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瞄准国际前沿,紧跟产业发展动向,充分利用校企结合的资源优势,加强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 2.2.1完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了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实验体系,为学生在校内进行工程技能训练打下坚实硬件基础,通过电子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个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逐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我们建立了在西北地区比较先进的软包装材料测试实验室和运输包装测试实验室、包装工艺与设备实验室、包装结构设计实验室、包装印刷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包装设计研究中心,增加了力学及材料综合实验、机械基础实验、包装结构设计实验、运输包装及测试综合实验、软包装材料综合实验、机械零部件测绘实验、包装印刷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增加了社会实践和工程设计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比例,把实验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2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包装行业特点,把定点实习与参观实习相结合,让学生既能参与实际操作,又能开阔视野,了解各类包装技术和包装设备,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做到实践教学和能力训练不断线。 2.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补充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指导,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适当削减课堂教学学时,确保在校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力争企业实践教学的实践达到半年或以上,使得专业教学课堂实现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和第三课堂(社会)的有机结合。 2.2.4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 制定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与进行。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指导书、时间、任务、参加生产实践的记录报告、验收、评比总结等环节,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强化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的要求,同时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学生考核评价的机制。 2.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型创业型的学生,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爱好和兴趣,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及引导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建立了有效公平的竞争的机制和淘汰机制,充分发扬团队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历的提高(“包装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省级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2.3.1教学方法,重视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2形成完整的传统教材与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2.3.3由于包装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积极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生产企业进修学习,对专业教师建立轮流定期培训的长效机制,以三年为周期,确保每位专业教师到包装企业培训3个月以上,以充实专业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科研工作能力、工程服务能力,更好地将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 2.3.4通过制度化的实践培训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与应用能力提升。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将业内资深专家引入校内,通过兼职授课、实践指导、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使师生更为便捷的接触和享受到各类型的行业资源,通过岗前培训夯实新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3.5课程改革与培育:全面改革现行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承担的现状,采取由校内主讲教师讲解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由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现代工业所采用的最新技术,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实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占专业课程总数的90%以上。 3.结语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近年来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必须利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略才能实现。实践证明,注重专业特色,利用课程群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体系,是促进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包装工程论文:浅谈广电行业舞台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审计 摘要:近年来,以歌唱类选秀节目和真人秀为代表的娱乐综艺持续火爆,成为各广电媒体比拼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主要战场之一,再加上原有的各类自办栏目、文艺晚会及大型专场活动,广电行业对舞美制景及包装的需求快速增长,相关成本在整体运营成本中的占比持续提高。如何在保证节目效果的前提下,控制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成本已成为广电行业的重要关注点。结合本人近年来的工作体会,本文将对广电行业如何加强对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内部审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行业;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审计 一、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行业特性 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不同与一般的基建装修,既有基建装修工程项目的普遍特点,又有广电行业的行业特性,其主要包括舞台搭建、灯光音响及显示屏布置、道具制作等项目,涉及舞美设计、施工、设备租赁、演职人员劳务等环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对业务的预算、采购、施工、验收、回收处置等进行全程关注。由于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特殊性,内部审计人员在掌握审计、财务、工程造价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在美术、戏剧方面的艺术修养。种种因素给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审计增加了难度。 (二)节目生产部门的不理解,对内部审计有抵触心理 节目生产部门缺乏对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理解,经常出现抵触情绪。(1)在大型活动制作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有时候为了赶进度,节目生产部门可能出现操作的不规范,有意无意规避相关监督。(2)舞美制景及包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不管是前期设计还是现场执行,都有可能出现片面追求舞台效果,忽视成本效益的情况。 (三)外部因素的干扰 广电行业的常态性节目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年度计划及预算。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同时承接的各类政府临时活动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些给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采购在程序上的合规性和工程执行过程的监督带来难题:(1)经常无法履行正常采购流程。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需要较长时间,但因为各种突发情况,节目时间紧迫,经常需要采用特殊采购流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采购流程的不规范,例如先开工后补办审批手续,缺少对工程项目的事前监管,可能导致工程造价成本过高以及发生采购舞弊的风险。(2)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单项多,单个项目造价不高,制作使用时间短、变动大。从设计到验收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完成,道具等耗材更是需要根据节目需求进行随时制作及修改。内部审计部门要开展事前、事中审计监督,很可能跟不上节目生产的节奏。 二、如何开展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审计 (一)对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内部控制的审计评价 完善的内部控制有助于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执行过程的合规、资产安全、节目制作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中应加强对舞美制景及包装的事前立项、方案设计、项目采购、施工监督、项目验收、资产回收及处置、道具库管理等各内部控制关键点进行评价,确保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 (二)对方案设计阶段的审计评价 关注项目设计阶段是否因片面追求舞台效果的高大上造成铺张浪费,是否存在因设计方案、图纸不够清晰造成施工阶段重复修改,产生资金和时间浪费的可能性。合理确认设计方案在保证节目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成本,减少资源占用。 (三)对采购阶段的审计评价 关注是否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采用恰当的采购方式组织采购。对无法履行正常采购程序的项目,应提前做出预判,取得财政和主管部门同意后选择适合的采购程序。对特事特办的采购项目,内部审计部门应给予重点关注,尽可能在日后的施工阶段进行全程跟踪,并加强对工程结算的审计。 (四)对施工阶段的审计评价 在舞美制景及包装施工过程中,到施工现场实地跟踪,审查项目整体施工是否符合设计方案,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单位使用的材料在材质、尺寸规格等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对隐蔽部分进行重点审查,防止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关注工程签证是否合规合理,防止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量。审计部门尽可能督促施工问题在现场整改,减少发生安全隐患的可能性。 (五)对验收结算阶段的审计评价 参与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的对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验收。关注项目实施效果是否达到设计方案的要求,是否完成工程量清单规定的事项,对不符合要求的工作量,督促归口管理部门从合同价款中予以扣除。结合验收对设计、采购进行评价,关注是否因设计、采购环节的问题造成浪费。 (六)对回收处置阶段的审计评价 关注节目完成后,归口办理部门是否对相关可重复使用的回收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对资金来源于财政的大中型项目是否按规定移交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心统一处置。 (七)对道具库的审计评价 关注道具库是否建立详细的出入库档案,审查道具和设备的质量是否完好。结合项目预算,可以要求优先选用道具库的道具和设备,避免重复采购造成浪费。 三、舞美制景及包装内部审计体会 (一)完善审计制度 目前的广电媒体大部分还处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相对于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但广电媒体在保障党政宣传任务的同时大多数都承担生产经营的任务,兼具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双重属性。因此建立和完善审计制度,是广电行业内部审计的坚强后盾,有利于内部审计活动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节目部门、财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部门的理解和配合,实实在在的将内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落到实处。 (二)加强审计知识和审计数据的积累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而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审计是一项跨专业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巩固审计、财务知识的基础上,多学习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对舞台构造、灯光、音响、显示屏、特种设备要多了解。在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要建立审计数据库,对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经常使用的材料的材质、用途、市场价格、供应商状况等进行归类整体,对地方造价部门的相关文件要充分学习,掌握相关工程定额和取费标准。 (三)重视对施工现场的了解 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是干不好审计的。舞美制景及包装是一种艺术创作行为,评价项目工作好坏的标准比较模糊。审计人员必须多跑施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多收集相关数据。只有清楚了解整个施工过程、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制作耗费的工时等基础数据,才有可能确定合理的审计评价依据。 (四)探索适合舞美制景及包装的评价体系 目前,地方性的广电媒体尤其是城市台,对大型活动的评价仍然停留在以收视率/收视份额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对于投入产出比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方面的考虑不足。收视率/收听份额是目前广播电视行业广告收入的保障前提,但其高低受统计样本的选择,播出频道和播出时间的不同以及插播广告时长等原因的影响。简单的以收视率/收听份额作为主导考核指标,不能全面评价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舞美制景及包装评价体系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由于广电行业的特殊性,节目生产往往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社会效益很难找到适合的行业评价标准,但我们可以探索建立可行的评价体系来评价舞美制景及包装工程的经济效益,提高审计的质量和价值。 四、结束语 现阶段,新媒体对广电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广电媒体在资本运作、互联网技术运用等方面已经处于落后地位,必须守住自身在节目内容生产方面的传统优势。在节目生产不断推陈出新的阶段,舞台置景及包装大投入的趋势不可避免,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严把成本关,做到审计思维和审计方法的与时俱进,为广电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包装工程论文:多媒体信息时代包装工程专业《摄影》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运用多种手段的艺术实践,颠覆旧有的意识形态、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如何通过摄影实践课程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素养是本课在教学实践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摄影;实践;教学模式 摄影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摄影》对于包装工程专业来说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继《艺术概论》、《美术基础》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绘画功底、造型能力和色彩审美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同时它又与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平行同步开设。摄影可以说是为所有视觉艺术搜集创作素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对专业课的学习具有很大辅助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影像艺术逐步走向数字化,构成了全新的多媒体摄影艺术,形成了全新的创造手法和表现形式, 使得摄影课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摄影在教学时要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摄影教学理论课程在教室进行,教师以传授为主,较多运用图片,对照相机各部位结构、功能、工作原理进行讲解,缺乏直观的操作展示,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课程中,一般在摄影室、室外或企业中进行, 沿袭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 由于时间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步,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遗忘较多,而不能应用于实训操作,最终导致技能训练效果差。从现实来看,教师对相机的使用、曝光的控制、暗房技术等基本原理在拍摄技法上的运用讲解较多,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中具有发展性和创造性的艺术性摄影。这造成了多数学生只能拍出技术性较强图像清楚的照片,而缺乏摄影的艺术价值,使得学生作品雷同毫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和滞后的教学方式已不符合多媒体时代下摄影教学,达不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摄影教学模式,构置一种框架(纲领),进行教学创新,把科学、技术、艺术结合起来,加大艺术摄影实践课程的设置。故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将技术更好地运用在实际的操作中,是我们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的重点所在,改变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做实验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应用于社会。 针对上述现状,本论文研究依托于食品工程学院包装工程专业所开设的《摄影》课程,结合教师本人自己的教学实践实例进行实际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 在实践课程目标、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境与资源,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提出"基础原理实践课程+摄影专项实践课程+摄影创作综合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思维模式,以期通过推进开放式和互动式实践课堂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基础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这无疑对今后多媒体环境下摄影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实践教学目标创新思想的再定位 摄影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有效培养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编辑梳理拍摄意图、拍摄方式、拍摄内容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形成自己独立和特别的审美方式和观察视点。因此新的实践课程的目标是: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实践中掌握摄影基本理论。 课堂讲授只是这门课程的一部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根据每章小节不同的拍摄题材,或室内或室外,边讲解边实际操作。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讲解。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他们更牢靠的掌握了课堂所学的知识。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摄影》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对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 便于学生对《摄影》教学更加深入的理解,将实践课程分别以"基础原理实践课程+摄影专项实践课程+摄影创作综合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思维模式来设计指导, 经过三年的《摄影》实践教学研究,构筑这样的“三位一体”以全新理念统领,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拓展为支撑的实验教学体系,效果明显,是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1、“课题化”的教学理念 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课题的设计,课题设计实际上就是对研究课题进行详细规划的过程和结果。如,新学期初即布置本门课程的期末结题作业“其实很…”半命题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这一学期的学习期间,边学习边做课题研究。像一根主线一样贯穿整门课程各个环节, 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地知识教学, 将技术更好的运用在实际的操作中,创作出具有创意的作品。 2、“同中求异”的教学方法 摄影实践教学大模块无外乎新闻摄影、体育摄影、人像摄影、产品摄影、动植物摄影、风景摄影这几大类,在教学中如果过分重视陈述性、技术性材料的教学,学生必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被禁锢,结果造成每个学生的作品几乎雷同,没有特点。故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并能够帮助准确的传达思想,是我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的重点问题所在。采用“同中求异”的教学方法,如进行风景摄影实践的时候,要求所有学生对同“一棵树”进行拍摄,每个同学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拍摄,有的拍“这棵树”的全貌,有的拍细节枝、叶、花、树根,有的选择雨天拍摄,有的选择逆光拍摄,看似相同却大有差异,学生创作出不同情境、不同观念、不同手法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践课堂与企业、报社、影楼的互动 将课程作业与实际企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使学生对传媒第一线的摄影工作的真实面貌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加强与社会联系,进行校企结合。摄影协会,引导学生进行有偿的摄影服务实践,尝试市场化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闻传媒领域,在摄影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分析当前传媒领域摄影图片特征,结合大学校园里和校园周边的新闻题材,如新生入学,学校艺术活动,校园买卖,等拍摄出有意义,符合要求的作品,有针对性的向各类网络媒体、新闻媒体投稿。加强与社会摄影机构如婚纱影楼、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等的联系,定期带领学生做一些交流访问,在企业允许下安排学生做兼职活动,不但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 课程的考核不以作品的数量为标准,学生作品的呈现不仅仅是课程的一个结束环节,是学生对摄影媒介认识的深入,提升的关键环节。学生作品的有效考核是:作品+表达+意境。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讲解:所拍摄的作品某处刺痛了我?然后老师或其它同学问这样几个问题:你的作品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怎样进行工作的?你的方法是什么?作品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某些细节说明了什么?对以上问题学生以第一人称向老师和同学作答。这些问题的回答,能显现出学生对作品情感思维的表达。经过实践证明文字讲解的好的画面视觉语言也较好。随后教师进行点评与学生互动讨论,最后综合得出学生作品的成绩。评分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作品构图合理、层次丰富、内容有深度、拍摄主体明确、有无创新性等。 包装工程专业《摄影》实践教学模式探究,是笔者的一种探索与尝试,更能受学生欢迎,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需进一步优化、实践。本文旨在引起同行对摄影理论与教学的探讨,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一般摄影的教学模式,走出限定,统揽全局,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充分认识艺术创造的本身和艺术创造过程的积极因素,以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学效果得到最优。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专业中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提出一种包装工程专业包装机械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包装机械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从教材、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实验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包装工程;包装机械;教学改革 包装工程这一本科专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试办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包装高等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受教育面越来越广,学科体系逐步完善[1]。虽然我国的包装机械行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存在的差距。这就要求包装工程专业努力培养包装机械方面的人才,从而促进我国包装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我国高校的包装工程专业都要开设包装机械这门课程。由于它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的包装工程专业把这门课程列为重点教学的内容。它与包装工程专业开设的包装材料、包装流通、包装容器、包装测试、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管理等课程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包装机械的教学也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要求。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如何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3]。 1 包装机械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河南科技大学的包装工程专业属于非机械专业的工科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掌握的机械类知识较少。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没有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陷入听不懂不学习更听不懂更不学习的恶性循环。 课程内容更新慢 包装机械行业是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但是由于包装机械类的教材较少以及更新速度慢,导致学生选用教材较老,学习内容跟不上时展。 实习及课程设计周期短 由于区域限制,学生参观实习工厂较少,并且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在课程设计方面,由于掌握的机械类知识较少,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没有积极性。同时由于时间短,也达不到目的要求。 2 包装机械教学改革措施 精选教材和授课内容 合理地选择教材以及参考书籍,对于刚刚接触新知识的学生来说更加有利于知识体系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目前,本专业所选用的教材为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孙智慧主编的《包装机械概论》一书。这本教材无论在内容体系还是编写的特点上,都比较适合教学的需要。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这本教材与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中的要求有不相符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在本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实际教学的需求,笔者建议按以下内容进行教学。 第一章:主要讲解本门课程的绪论,包括包装机械的概念、分类,包装机械分类和型号编制方法,包装机械工业概况,包装机械的组成和特点等基础知识。 第二章:主要讲解常见的充填机的分类,以及容积式、称重式、计数式等典型计量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另外,块状、散体类固态物料的供送装置作为补充知识。本章是重点讲解的章节。 第三章:主要讲解灌装机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几种常见的灌装机的主要部件和工作原理。另外,液态产品常用的灌装方法作为补充知识。本章是重点讲解的章节。 第四章:本章需要了解各种封口机的类型、工作原理和特点;掌握各种封口机执行机构的结构原理;了解各种封口机的适用范围及选用原则。 第五章:本章需要了解常见裹包机械的概念及分类,进而掌握常见的裹包机械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另外,卷筒材料供送装置、典型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要点作为补充知识。 第六章:本章主要讲解几种常见的多功能包装机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另外,常用的制袋成型器的设计与计算、横封器以及纵封器的设计与计算作为补充知识。本章是重点讲解的章节。 第七章:本章主要讲解贴标机的分类以及贴标方法,几种常见贴标机的工作原理与执行机构。 第八章:本章主要讲解清洗、杀菌机械。另外,干燥机械作为补充知识。 第九章:本章主要讲解捆扎、集装机械。 第十章:本章主要讲解多功能包装机。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通过参考本门课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制订适用于本门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但不能只讲理论而忽略实践,这样会使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也不能只讲实践忽略理论,这样容易使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也就偏离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包装机械课程的时候要全面把握,让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同时,教师要整体把握课程中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握知识体系。在实验和实践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会利用实验中观察的东西来夯实理论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及信心,从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掘学生积极探索与研究的潜力[4]。 本门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的。这样的话,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并且本门课程中包含大量的机械和机构图,只能对照课本来讲解,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通过改革,现在学校选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时首先不能照搬、照抄课本上的知识。有些教师就是直接把课本上的东西扫描下来然后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中,虽然这样会缩短课件的制作时间,但是有照本宣科嫌疑,并且不容易吸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就是要求课件不能制作得过于眼花缭乱,这样会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应把握:每张课件上文字不要太多,要精练;合理安排讲授内容的次序;尽量使用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突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要进行互动。教师不能总是自顾自地讲授,而是应该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再提出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这样解决的优势在哪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和知识的根源。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掌握了知识。 通常在讲授完一次课程以后,直观上学生会以为自己已经听懂了,但实际上由于他们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所限,不能完全掌握已学的知识脉络。对于这个问题,通常的做法是:首先,通过预留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尽量在课堂以外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其次,在下次课讲授新内容前复习旧内容。 强化实验与实践环节 包装机械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验和实践的课程,它的内容都和工程实际相关。合理地安排和强化实验和实践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基础,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能力。本门课程共安排以下几个实验:振动供送装置实验、封口包装实验、多功能包装机实验及捆扎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这些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门课程结束以后还会安排学生去工厂参观实践。通过工程实际的参观,学生可以全面把握本门课程的应用场景及应用范围,另外对所学习的知识可以进一步的巩固。 3 结束语 教学中课程改革的决策是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这个决策既要包含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变化,也要包括包装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因素。通过这门课的改革,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的目标。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中电磁感应电加热技术应用 摘 要:当前,商品包装行业发展迅速,产值不断上升,国家对包装产业经济的关注在不断加强。文章首先简单的介绍包装工程这个行业的当前所存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包装工程发展路程及以后的发展走向,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在结合包装工程这个行业的现状,针对本行业的薄弱环节,在以前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精心的学习,详细的分析。争取在以前的工作上有更大的进步。为我们经济的发展,为包装工程的进步,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探讨,争取取得最优化的效益。 关键词:包装工程;电磁感应技术;电加热技术 1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优点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历史、应用及优点。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速度比其他的媒介加热的速度快,电磁感应技术在加热的时候损耗铁屑的数量较少。电磁感应技术在加热的时候起动比较快。电磁感应技术的节能效果比较好,因为在不用的时候可以将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电源关掉,比较环保。可以关闭,因为感应加热有启电磁感应技术的工作效率比较高,在短时间内加热就可以到达效果,可以降低成本。除此之外,感应加热还有几点好处:(1)便于控制,易于实现自动化;(2)减少设备占地面积;(3)作业环境安静,安全和洁净;(4)维护简单。正是因为电磁感应技术技术的很多优点,所以才将其用于包装工程的工作中,争取取得更大的效果和最优化的结局。 2 感应电加热技术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法是基于电磁感应技术原理,当交流电流通过初级线圈时,环绕着线圈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在次级线圈上(金属炉料)产生感应电动势。由于此感应电动势的作用,在闭合的线圈(被加热的金属)中产生感应电流使金属加热。为中间包侧面感应加热装置。该装置中的感应器由铁芯、线圈和引入钢水的通道组成。当绻圈中通入交流电后,钢液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放出焦耳热使钢水加热。在浇注初期,因中间包耐火材料吸热,应供以较大的功率使钢水迅速升温。当中间包容量为10t时,最大功率约为1000kW。采用中间包电加热技术后,可使中间包中钢水温度相对稳定;而且利用磁感应加热钢水时,由于电磁搅拌作用,可使钢中夹杂物上浮。据资料介绍,在5t中间包中采用电磁感应技术电加热技术,当功率为1000kW时,升温速度达25℃/min,热效率为90%,可控制钢水温差在士2.5℃范围内。 感应电加热技术依靠两种能量转换过程以达到加热目的,即焦耳热效应和磁滞效应。第一种是非磁性材料,如铝,铜、奥氏不锈钢和高于居里点(即磁衰变温度)的碳钢产生热量的唯一途经,也是铁磁性金属(如低于居里点温度的碳钢)中主要产热途径。对于铁磁性金属材料,感应发热的一少部分来源于磁滞损耗。磁滞发热可以这样来解释,磁滞现象是由分子(或称磁性偶极子)之间的磨擦力导致的。当铁磁性金属被磁化时,磁性偶极子可以看成是小磁针,它随着磁场方向变化(即交流电的变化)而转动,这种来回转动所引起的发热,就是磁滞发热。交流电频率越高,磁场变化就越快,单位时间内产生出的热量也就越多。焦耳热效应是由涡流损耗产生的。涡流损耗和焦耳的表达式和直流电、交流电的能量消耗公式相同。和其它电流一样,涡流也必须有一个闭合回路。假设该电路中电压为V,电阻为R,电流为Ⅱ,由欧姆定律V=ⅡR。当电势降低时,电能就转变成热能。这种电能的转化过程类似于机械运动过程中势能的转化。势能转化过程是由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落下时发生的。电势降低时产生热,其关系式可以给出。必须清楚,感应加热的机理和直流电或交流电产生的电磁场有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带直流电的导体而言,磁场(感生磁场)的方向垂直于电流方向。距离导体越远,磁场强度越弱。磁场强度的大小和电流大小成正比。磁场极性或磁力线的方向由右手定则给出。假如直流电流过一螺旋线圈,则螺旋线圈内的场强大载流体(中心凋围的磁场(O箭头)而线圈外的强度小。相邻两匝线圈之间的场强很小。这是因为相邻两匝之间的磁力线方向相反,彼此互相抵消了。现在再来考虑在一个通有直流电的螺旋线圈中插入一个实心棒时磁场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棒是非磁性的,则磁场不受影响;反之,如果插入磁性钢棒,则磁力线的数量就会大大增加。这是因为钢的导磁率比非磁性物的导磁率大得多的缘故。实际上,在电学计算中只需要知道相对导磁率即可。非磁性物质和空气的相对导磁率都定为1,磁性的物质的相对导磁率都大于1。 3 包装工程的内容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包装主要研究和应用的重点是包装理论、技术方法、结构设计、包装测试、包装材料强度和结构;同时发挥多学科综合专业的优势,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机械、市场营销、管理以及造型设计诸方面开展工作。计算机与测试技术可为包装工程设计提供计算、分析、实验和数据处理的手段,以提高包装设计的质量、效率,并适应现代包装工程高速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要求。应包括包装CAD、包装测试技术、包装自动控制等。 4 结束语 现代的包装工程是许多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各个方面的技术的应用,从包装产品的特点、性能、运输、储藏、安全、销售等等很多方面考虑包装工程的要求。包装工程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包装材料的问题。包装材料的好坏是包装完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应用电磁感应技术这个技术制造更好的包装材料。如果包装材料都不好的话,包装的任何一部都无法进行。不仅要包装包装的安全完整,还要做到美观,包装材料的安全完整美观才能吸引消费者额眼球,应该以最安全完整的包装材料达到最完美的包装效果,让包装发挥最大的视觉冲击,吸引更多更广的消费者。利用电磁感应技术这个技术为包装工程作出更好的贡献。 包装工程论文:食品包装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高分子科学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与学科,形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交叉学科,因此,除化学或材料专业外,相关专业纷纷开设高分子相关课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作为北京农学院食品包装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向学生讲解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其中高分子化学部分侧重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高分子物理部分则侧重于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文基于食品包装工程专业的需求,分析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课程授课特点,总结了在有限学时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如何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教学尝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CAI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例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科学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与学科,形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交叉学科[1]。对于与高分子相关的专业,专业课程一般设置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两门课,其中高分子化学侧重聚合反应机理的学习,高分子物理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重点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将这两门课揉合在一起,开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48~72学时之间,要求掌握有关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对于在食品学院中的包装工程专业,结合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对象,学校专业定位在食品包装技术以及与包装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2]。要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涵盖包装中食品接触材料生产、监管、检测和风险评估等与卫生安全质量相关的各个方面。而讲述这些内容的前提是掌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包装材料学中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各种知识点。我们只有在介绍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的特性、用途、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懂得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要素,培养学生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能力,以及准确合理地选择包装材料进行食品产品包装设计的能力。所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我们食品包装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校“3+1”的教学模式[3]影响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的学时数压缩为56学时。在这样少的学时条件下,要使那些对于高分子完全陌生的学生理解并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授课内容的选择及讲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几年不断地尝试和教学实践,作者结合非高分子专业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校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实际,就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善以及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课件的研制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理论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例教学 在传统高分子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中,高分子化学涉及的概念公式繁多,而且复杂难懂,要想完全靠死记硬背记住这些公式是比较困难的,而将这些公式熟练应用则更加困难[4,5]。对于食品包装工程系的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对聚合物的化学反应部分应当有目的地选择高分子包装材料所涉及的化学反应进行讲授,对于复杂的聚合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可以不学。可重点学习各种包装材料如: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对二苯甲酸乙二醇酯等现实经济生活中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重点讲述他们的化学合成方法,催化,以及包装材料中单体与催化剂的残留造成的健康风险。在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的前提下,适当削减了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聚合反应机理部分的内容,如配位聚合反应的机理。在“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章节中,增添了与专业相关的化学反应。 比如讲述聚苯乙烯(PS)合成时,应当结合包装专业特点来举例聚苯乙烯合成过程对其在包装工业上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影响,如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白色污染的风波[6]。向学生解释为何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21号令”,将被称做白色污染且长久被认为有毒的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餐具解禁。解禁依据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同学们都急切想从专业角度得到解答。10年前国家禁止聚乙烯发泡餐盒的应用是基于以下考虑。 1.PS泡沫塑料餐具带来白色污染的问题。 2.PS泡沫塑料餐具受热65℃时或燃烧时会产生“二英”强致癌物的问题。 3.PS泡沫塑料餐具中含有残存单体苯乙烯或在65℃以上使用会释放出单体致毒的问题。 4.PS泡沫塑料餐具遇热会释放出二聚体、三聚体等危害人体物质的问题。 5.PS泡沫塑料餐具含双酚类,导致生殖机能失常的问题。 6.PS泡沫塑料餐具难以回收利用。 7.PS泡沫塑料餐具不能耐高温,高温变形,不能在微波炉里使用。 从向学生介绍高分子化学中聚苯乙烯的分子构造,聚合机理,聚合方法以及化学反应后处理,我们就能解释第2、3、4、5问题。从高分子化学专业的角度向学生讲述“白色污染”的成因是管理不善及随意丢弃垃圾的人,而不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PS泡沫塑料餐具≠“白色污染”,更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凶。PS的生产过程是苯乙烯单体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在密封的反应内,无氯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从而无产生二英的条件。PS泡沫塑料饭盒是直接采用食品级的PS材料,加入滑石粉、硬脂肪酸钙、丁烷等,通过挤出、发泡制得,生产过程全部为物理混合过程,无化学反应,不具备产生二英的条件。如果我们工业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级聚苯乙烯原料来制造一次性泡沫发泡饭盒,最终产品很难在单体残留量上超标。而且,国外公布相关报告研究结果,明确澄清有关二聚体、三聚体环境荷尔蒙的问题,它们不属所谓拢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食品级PS材料中并没有双酚A,在加工过程中也不可能产生双酚A副产物等。以上解释都需要我们高分子化学的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能让学生们对学习高分子化学对包装材料的认识加深印象。 再如,讲解聚碳酸酯(PC)[7]的逐步缩聚合成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入聚碳酸酯“双酚A风波”。生产聚碳酸酯用到双酚A,在材料与食品相接触后,残留双酚A单体迁移进食品,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从高分子化学角度,向学生解析为何2011年在欧盟和加拿大,双酚A被列为有毒物质,被禁止用于生产婴儿奶瓶。在PC实例中,通过聚合机理,单体结构,聚合单体残留等高分子化学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们展示PC食品接触材料的优缺点。 同理,我们在讲解聚氯乙烯(PVC)时[8],从分子结构的特点引入“塑化剂风波”,讲述聚氯乙烯由于分子的刚性需要塑化剂才能加工成型,这与食品相接触后必然造成有毒塑化剂的迁移。我们在讲解各种包装材料的高分子合成化学时,就应该通过现实生活的同学们已经有所耳闻、鲜活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与《包装材料学》的有机联系 高分子物理部分以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聚合物的粘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等内容。因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是为《包装材料学》服务的,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高分子物理部分是教学重点,在讲解基本概念时,同时注意结合《包装材料学》所涉及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包装材料学》与《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真正有机地融合起来。比如,在讲解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餐盒禁止与解禁来讲解其分子的构效关系与应用。以前禁用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存在很多知识的误区,比如对毒性的误解与使用方法的不当。当加热至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80~90℃)以上,PS转变为高弹态,且保持这种状态在较宽的范围内,PS开始热变形,熔融温度为240℃,PS在高真空和330~380℃下剧烈降解。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性,一次性聚苯乙烯饭盒不能在70度以上或微波炉的情况下使用,这和聚丙烯餐盒使用是有很大差异的。由于知识普及不到位,许多人把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在高温下加热,在微波炉使用,造成饭盒溶化变形,并伴有刺激性气味。如果我们知道使用说明,一次性聚苯乙烯餐盒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是无毒,绿色,安全且价廉,比如,在外就餐,我们可以用价廉的一次性聚乙烯发泡餐盒打包你的冷却后的剩饭剩菜而无需采用价格昂贵的替代产品。我们在讲解聚苯乙烯高分子分子运动时,就应该把分子运动的特点引导到聚苯乙烯作为现实包装材料由于分子运动的特点所带来的优缺点。同理,我们讲解聚氯乙烯分子[8]时,就需要结合高分子物理中分子运动的特点来讲解的塑化剂溶出。讲解聚乙烯醇(PVA)时,就应该把高聚物的结晶与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引入到结晶与分子材料透气透氧之间的关系上。 三、改进了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运用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繁多,有些概念很容易混淆,还有些概念很抽象,难于理解。针对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使基本概念的理解变得容易,大大增强了记忆的效果,避免了死记硬背。比如,高分子应力松弛与蠕变讲述。对于蠕变,只是通过经典的教科书上的举例,“如在悬挂的软质PVC丝下面勾住一段一定质量的砝码,软丝会慢慢伸长,撤销砝码后,软丝会慢慢地回缩”这种书本讲解,笔者觉得不足以让学生加深印象。而是应该通过形象的多媒体实验演示或现实实验来讲解。由于实验课时有限,笔者在课前对实验进行录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视频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实验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例如,结晶概念的诠释,是比较难比喻生动而且易懂的。高聚物结晶分子的排列在书中被用很小的部分来讲述,但是高分子结晶对高分子薄膜材料物理性质影响显著,对于食品包装的学生,急切需要知道结晶度与透气性的构效关系,但是如此小的篇幅根本不能让学生掌握高分子结晶的知识点。书本上的高分子晶体图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寻找更好的化学物质单晶图,我们可以找刚性的芳香有机物的单晶图来阐述分子间的各种力造成的分子有序堆积。通过这种举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力造成的部分链段的有序堆积。可见,生动的举例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使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和形象化,可以将教学过程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对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中一些概念的讲述,我们需要CAI教学[9],多利用化学分子结构软件制作课件。通过化学软件制作三维空间构型,再结合三维动画,动态演示分子骨架旋转,能轻松地带学生进入微观的分子世界,让抽象的分子结构与概念形象化,有利我们教学。比如高分子链的柔性是由于分子内各个化学键和原子在不停地转动或振动,高分子链的形状时刻在变化着而造成的。如果我们制作动态三维的大分子的内旋转图,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个“动”,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对分子动态旋转以及高分子柔性的理解。 四、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老师引入实例教学、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措施以外,有时引申话题,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10]。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文献,撰写小报告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高分子聚合的教学中,结合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限制聚氯乙烯在食品包装保鲜膜上的应用?”“为什么限制聚碳酸酯在婴儿奶瓶上的应用?”“为何聚苯乙烯餐盒只能在70度以下使用?”以及“为何聚乙烯醇容易结晶以及吸水,这些性质会给作为包装材料的它带来哪些优缺点?”然后学生分组从聚合物分子结构、柔韧性等角度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一个问题都与高分子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都是从一些实际现象引出问题,再通过理论分析加以解释、归纳;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且较难掌握的课程,作为包装工程专业,特别是偏重食品包装技术的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需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师则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和生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包装工程论文:探讨包装工程、包装技术体系与包装工程教育若干问题 【摘要】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各类产品的包装也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个性需要。在世界发展历程中,包装工程的历史也是十分漫长的,总体而言经历了原始、传统、现代包装工程三个阶段。本文主要介绍了包装工程大致经历的这三种时期,对包装工程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具体阐述;深入分析了包装技术体系中存在的方面,并对包装技术中独有的理论、设计方法、技术等加以介绍。最后,在了解国外包装工程教育概况的情形下,对于我国的包装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包装工程;包装技术;包装工程教育 0.引言 在世界产业结构、制造业布局进行大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要想成为世界中的制造业大国、强国,必须要有大量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予以支撑,因此也就必须重新对包装工程、包装技术以及包装工程教育加以十分重视。包装工程教育主要是进行有关包装工程内容的学习,包括了解其进程、主要技术等,只有为包装行业提供出优秀、杰出的专业人才,才更好地促进我国包装工程教育以及包装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 1. 包装工程 1.1 包装工程的历程 从包装工程出现至今,也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原始包装,传统包装,现代包装三个阶段。其中,原始包装时代,包装的方式十分得粗糙、简陋,所使用的包装材料也是各种天然的材料。之后的传统包装不管是在方式还是在材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装的形式向产业化、现代化迈进,其在商品的流通、销售中的作用日渐增加,其功能也得到了与延伸[2]。 在现今社会,商品的价值不单单只是体现在其使用价值之上,还包括了更多的经济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只有质量与功能兼备的产品才能得到消费真的青睐,因此,包装技术在商品的运输、流通、销售环节同样非常重要。当今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品种、品质等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对于商品包装的材料、工艺、设计等的要求也相应增强。 1.2包装工程在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全球化促使商品在整个世界中进行流通,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商品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商品的包装技术也得到了生产者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社会,包装在几乎所有的行业,如贸易、食品、医药等都有涉及,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而言,包装任务以及责任更是重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包装工程、包装技术在各种类型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环节起着重要、独特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没有包装技术(工艺、材料、管理)的支持,那么将会出现许多不良的后果:影响产品的外观;不利于产品的流通;影响产品的使用;污染环境等。由此可见,包装工程对于现代商品的生产、物流十分的关键,包装的重要性不可估量。 2.包装技术体系 对于包装工程而言,其中的包装技术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技术体系,通常对其进行一下的概念解释:根据产品的物质形态、性能、功能要求, 通过最优的成本和最有效的措施保证产品贮存、流通中的安全, 以实现产品的各种价值需要的专门化的知识、技能等的总和。按照国际标准,根据产品的性质和包装技术侧重的不同,可以把包装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销售中的包装目的在于提高商品的使用便利性;运输中的包装主要是为商品提供安全防护性能;特殊情况中的军用包装主要是为了军需品等各种军用物资运输和储存保护。 三种包装类型虽然有所区别,但是使用的包装技术体系是一致的。尽管世界各国中的包装工程学对于包装技术体系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总体的体系构成还是大同小异的。综合、归纳之后可以得出,各个国家对于包装工程专业中的各课程都包括了包装材料学、包装标准法规、包装测试、包装设计包装管理等。 3.包装工程教育 3.1 我国包装工程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随着世界国家对于包装工程、包装技术体系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具体而言,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期是包装工程专业教育的初试阶段,大概从1985年持续到了1991年;之后是包装工程教育活动渐渐步入正轨的时期,时间大约是从1992年到1998年;第三时期则是从199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4]。 自包装工程教育在我国起步至今,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包括了包装工程教育中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地提高;包装工程教育的质量不断增强;包装工程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不断上升;包装工程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对于该专业的教育重视程度显著提高,整体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态。 3.2 我国包装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在我国大多高校中的包装工程专业的特点还不够突出,没有良好的学科发展平台以及应有的教育科研能力,无法达到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水平;在许多的学校,盲目的对包装工程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招生,在教学资源短缺、方法落后的情形下根本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包装工程专业人才,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从事于包装工程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缺乏对包装工程、包装技术体系的深刻认识,包装工程行业的实践知识耶十分得欠缺;包装工程高等教育和行业的联系十分少,无法给该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训练。 另一方面,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的技术培训以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环节十分薄弱,不能达到现今经济发展中各行业的发展要求[5]。因为种种落后观念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教育大多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因此各种高职、专科人才的教育培养力量也十分欠缺,具有熟练水平的包装工程人才更是十分匮乏。 3.3提高对包装工程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视 相对于国外包装工程教育及发展水平而言,我国的包装工程学科是十分薄弱的,但是由于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日渐繁荣,加强对包装工程教育的重视显得十分迫切。我国的包装工程教育需要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包括意识上的重视以及政策、制度方面的支持,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经济发展的包装工程专业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4.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促使商品市场竞争加剧,商品消费需求也愈加多样化,随着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商品包装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6]。由于包装工程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而言,包装工程业的发展、包装技术的成熟以及包装工程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影响着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唯有积极创新包装技术,提高对包装工程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视,全面发展包装工程业,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制造业健康稳定发展。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分析了我国包装工程专业的现状,结合包装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对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创新性培养模式、开放性培养模式和研究型培养模式的建立,明确了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宗旨。 [关键词]包装工程 培养模式 一、引言 发达国家的包装工程专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其中美国是第一个设置包装工程专业的国家,密歇根州立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包装工程学院,欧洲的包装工程教育起步时间与美国差不多,较发达的为德国、英国和法国。国际上包装学科在近十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新的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工艺、包装设备层出不穷,为包装工程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内容。 我国高校包装工程学科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江南大学最早创建包装工程学科。1984 年试办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并于同年起培养包装技术与装备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育部于1984 年将包装工程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包装教育和科研得到了高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目前全国已有70余所高校开办了包装工程本科专业,每年可培养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但是,为适应社会需求,包装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还面临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我国包装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包装高等教育起步晚,体系和内容不够完善 美国上世纪中期就开始了培养包装工程专业的研究生,90年代有了包装工程专业的博士,现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多所院校可以接受外国留学、进修生,而我国包装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很不完整,因此,不仅是建设开始时间的落后,未来发展的步伐也远落后发达国家。 教育部1984年将包装工程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全国已经有70余所高校开办了包装工程本科专业,每年培养本科毕业生3000余人。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将包装工程专业作为“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确定列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目录中,但第二年国家修订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该学科被取消。在这之后,多所院校通过自设包装工程二级学科或在相关学科中增设包装工程发向,培养包装工程的研究生,时至今日,包装工程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包装工业的档次、水平还有待提高,包装工程的高等教育的体系还有待完善。 我国包装高等教育的不完整性,使得包装企业在人才的使用上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包装企业的创新性发展和高级包装人才的匮乏成为包装企业发展的瓶颈。 2.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强 我们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实践和创新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别说是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即便简单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这不仅值得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教育所思索的。从一些材料上我们可以得知,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结构上;二是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3.包装工程专业理论体系建立不够深入 包装工程学科以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包装件及其形成的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功能组合、形成及在物流过程中实现的规律,是一门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包装功能实现的原理方法、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现有包装工程学科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支撑,在学科交叉过程中过于依赖其他领域的理论平台,这也是学科未来发展的一大问题。如何建立相对独立的深入的理论体系将决定未来包装学科的发展。 三、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性培养模式――个性化教育模式 个性化教学,源于一个古老的教育梦想“因材施教”。2000多年前,孔子在杏坛授课,提出“因材施教”,门下诸多弟子,皆有成就。 而我国现代教育逐渐将个性化教育推上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二条“工作方针”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第三十二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规划纲要中还多处提到要因材施教,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 个性化教育思想就是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充分开发个性思维模式,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培育现代化的创造性人才,开展素质教育。“个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过程中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二是发挥个性思维的精英教育。这是个性化教育的两个途径,与之对应的是教学内容的共性和培养能力的共性,要求你我们在教育共性的基础平台上,发展个性,这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以吉林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培养为例,培养方案中共设置普通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和独立实践教学五部分。对于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些都相当于共性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各类中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包括文、理、艺术等学科共计658个学时,这是个性化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个体的能力属于个体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而教师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因此课程体系的建立只是基础建设,而教师在个性化教育方面是关键,所以教师的能力的提高和协作方式的转换成为解决个性化教育的枢纽。 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2.开放性培养模式――社会参与培养模式 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步入了大学这座象牙塔,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锻炼分家,加之较为单一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有着比上一代多的困难。由此而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造成差距的原因,不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本身资质的问题,更不是培养学生的导师不够尽职,而是学校的单一环境不同于社会的大环境。从而形成了社会要求人才的适应力强、适应快与当今大学生的适应难问题这一对矛盾,欲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迫切需要帮助学生增强综合能力和加快适应速度。 面向社会,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等方式,积极探索学校主导式、校企共建式、教学工厂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吉林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已经与可口可乐、月明试验机、吉林沃达食品等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产、学、研基地,从我校与企业的合作来看,学校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和企业成为主角,实现企业和学生培养的双赢。学生可以在第一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反馈到课堂上,同学们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企业依托高校平台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的追踪和反馈,推进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创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对于学校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并指导教师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性课题。 基于培养优秀大学生而提出的社会导师制,通过社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可以在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获得成长。一是有利于学生获得各类丰富的知识。社会导师制在学生在和带教导师的互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到导师所从事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等直接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收获宝贵的间接知识,即学生在过程中所感受、体会、领悟到的待人处事之道。二是有利于学生增强与人相处的能力,习得人际交往技巧。三是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缩短其从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的适应期。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和带教导师的接触、观察,甚至亲自到相应的岗位上挂职锻炼,取得直接和间接的工作经验及印象,从而提早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 3.研究型培养模式――高级研究型培养模式 吉林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新的培养方案增设了包装工程导论、专业拓展课、包装在人们中的应用和前沿讲座等理论课程;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比重,独立设置实验课程;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积极倡导课外学术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空间。把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初步构建了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实验、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在本科生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不仅检验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能与研究技术,还可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研究创新奠定基础。吉林大学包装工程专业通过推行“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农业机械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三层次”的试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三个层次。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在其中担任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跨院系、跨学科应用型研究。由于研究课题源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从选题立项、写课题申请书、确定任务目标,与教师共同设计和实施技术方案,到完成科研项目,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既可以检验他们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又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际科研能力。部分学生在本科生科研项目工作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了论文,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四、包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包装行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包装工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纸、塑料、金属、玻璃、印刷和各类包装机械为主要构架,以纸包装制品、彩印包装制品、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金属包装材料及制品、包装装潢、包装机械等主要产品的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包装行业发展迅速,包装产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2500亿元,发展到2011年约13000亿元。由于全球包装行业向亚洲转移,特别向中国转移,趋势预测,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包装总产值增长将加速,年增长率大于21%,将继续保持仅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包装产品生产国,甚至有望超越美国。 然而,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包装工业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反应在企业规模、人员素质、产品质量与档次、科技水平及开发能力、包装基础工业水平以及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其中,科技人才的不足和开发能力的薄弱是制约我国包装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按产业发展预测,每年需培养学士5000名、硕士800名、博士100名,以满足企业需求。 五、结论 积极推进包装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包装专业发展的保障。 建立新型的包装工程本科生培养体系,以创新性培养模式、开放性培养模式和研究型培养模式为重点,完善本科生教育。 包装工程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得益于包装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包装工程论文:新形势下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对新形势下创新创业应用型包装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模块化思想对其进行了设计,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部分,即在必修课方面,调整核心课程和学时,加大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学时;在选修课方面,增加创新学、创业基础等5门课程;设置15个实践环节,其中针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设置产品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关键词:包装工程;课程体系;新形势 国外,以美国为例,包装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主要是包装技术方面的“通才”,包括包装材料、包装过程、包装测试、包装系统开发等宽泛的知识,面向包装工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重视课程设置和实验技能训练,而且必须至少有半年的包装工业实习[1-2]。国内,各高校整体趋势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统一培养口径、重“学”轻“术”、忽视实践锻炼、偏重课堂教学等做法,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缺乏完善的培养模式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4]。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包装工程学科的特点,对当前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包装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新形势下包装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原则 近二十年,包装工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不断出现,丰富和扩宽了包装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和领域。因此,现代包装工程已发展成为一门高度综合和交叉的学科。2012年教育部调整后的包装工程专业(081702)属于轻工类学科下专业。新形势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掌握包装防护原理和技术,具备包装系统分析、设计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及物流企业、科研机构、商检、质检、外贸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生产、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5]。课程体系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程体系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课程体系目标,组织课程资源,制定课程体系并做出评价的过程。它是贯彻教育思想,制定课程实施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6]。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为指导思想,注重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本校三学期制的改革方案,进一步构建与优化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以板块形态进行设计,强调整体优化思想并充分突出本专业特色,合理安排各类课程比重,建立满足当前新形势需要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业的社会需要、知识的类型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要求,全部课程按其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分成若干个模块,如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实践环节模块。 图1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图 二、必修课程模块:调整核心课程与学时 必修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佳木斯大学目前实行大类招生,因此,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属于机械大类平台课,前三个学期全部修完。主干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石和灵魂,根据最新颁布的教育部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学时进行了相应调整,具体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包装CAD、包装材料学、运输包装、包装工艺学、包装印刷、包装机械等,其他课程则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提供相应的创新与创业知识和技能服务。 对必修课的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主要专业实验课程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包装材料学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包装测试技术实验、包装工艺学实验、包装结构设计实验、包装印刷实验、运输包装实验等)。根据课程特点,增设课外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图2必修课程组成 三、选修课程模块:增加选修内容与范围 选修课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由于工科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变动性大和可选性小的特点,为实现培养目标,大多数课程应该是必修的,而选修课一般是同核心课程关联程度不紧密的内容,这就致使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必修课程模块所占比例大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修课程的开设。由于新形势,要求培养具备较强适应能力且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求选修课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关注“前沿”的新技术,目的主要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佳木斯大学新一轮培养方案制定要求中明确规定了选修课的学时数和学分数占总数比例,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多样性的需要,增大学生选修的内容和范围,增加了创新学、创新案例、包装工程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和创业案例等课程。选修课程模块主要划分为包装设计、专业技术知识及扩展、创新创业能力三个部分。所有选修课都定为考查课,每门课学时数为30左右。 四、实践环节模块:增加实战与实验学时 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能得到显著提高。对于新一轮实践教学环节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实验和实践学时、课程设计、实习和实训、毕业设计等,共计43周,如图4所示。其中,一方面调整了必修课程中的实验和实践学时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了机械类专业认知、工程实践认知实习、产品包装创新实践。另外,把工程制图测绘、机械类专业认知、工程实践认知实习、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装潢与造型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安排在夏季短学期。 图4实践环节组成 按照课程体系模块化、拼接合理化和体系弹性化要求,依据专业自身特点,对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从注重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角度,对各类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一套能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结果是总学分189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60学分,学科基础课47学分,专业课28学分,专业选修课11学分,实践教学43学分;总学时2528学时,公共基础课1000学时(占总学时的39.5%),学科基础课814学时(占总学时的32.2%),专业课492学时(占总学时的19.5%),专业选修课222学时(占总学时的8.8%)。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中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品包装行业发展迅速,产值不断上升,国家对包装经济的关注在不断加强。文章先是简单的介绍包装工程这个行业的现在所存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包装工程一路走来的发展路程其以后的发展去向,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在结合包装工程这个行业的现状,针对笨行业的薄弱环节,在以前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精心的学习,详细的分析。争取在以前的工作上有更大的进步。为我们经济的发展,为包装工程的进步,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探讨,争取取得最优化的效益。 感应加热原理感应加热系统包括交流电源,感应线圈和加热工件。感应加热所依据的基本现象就是线圈和;工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电源的作用是向线圈提供适当大小和频率的交变电流。用这种方法,通过线圈的感应,工件上便出现了电热效应。奉章重点讨沦线圈和工件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将把这两个技术相应结合,我们将把这个技术应用于包装工程。 关键字:包装工程;专业建设;完整包装解决方案;电磁感应;加热技术 包装工程是人们运用包装学知识,在社会、经济、资源及时间等因素限制范围内,为满足包装的主要功能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活动。现代包装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社会含量的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和包装操作活动的总称,这决定了包装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工程实践能力需要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训练后才能获得。 1电磁感应加热有很多优点 先简短地介绍一下电磁感应加热的发展历史、应用及优点。1、电磁感应加热的速度比其他的媒介加热的速度快,2、电磁感应在加热的时候损耗铁屑的数量较少。3、电磁感应在加热的时候起动比较快。4、电磁感应的节能效果比较好,因为再不用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电磁感应加热的电源关掉。比较环保。可以关闭,因为感应加热有启5、电磁感应的工作效率比较高,在短时间内加热就可以到达效果,可以降低成本。除此之外,感应加热还有几点好处:(1).便于控制,易于实现自动化(2).减少设备占地面积(3).作环境安静,安全和洁净(4).维护简单。正是因为电磁感应技术的很多优点,所以我们才将其用于包装工程的工作中。争取取得更大的效果最优化的结局。 2感应加热技术。 电磁感应加热法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当交流电流通过初级线圈(癌应器)时,环绕着线圈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在次级线圈上(金属炉料)产生感应电动势。由于此感应电动势的作用,在闭合的线圈(被加热的金属)中产生感应电流使金属加热。为中间包侧面感应加热装置。该装置中的感应器由铁芯、线圈和引入钢水的通道组成。当绻圈中通入交流电后,钢液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放出焦耳热使钢水加热。在浇注初期,因中间包耐火材料吸热,应供以较大的功率使钢水迅速升温。当中间包容量为10t时,最大功率约荚1000kW。 采用中间包加热技术后,可使中间包中钢水温度相对稳定;而且利用磁感应加热钢水时,由于电磁搅拌作用,可使钢中夹杂物上浮。 据资料介绍,在5t中间包中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当功率为1000kW时,升温速度司 达25。C/min,热效率为90%,可控制钢水温差在士2.5℃范围内。 2.1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感应加热技术依靠两种能量转换过程以达到加热目的,即焦耳热效应和磁滞效应。第一种是非磁性材料,如铝,铜、奥氏不锈钢和高于居里点(即磁衰变温度)的碳钢产生热量的唯一途经,也是铁磁性金属(如低于居里点温度的碳钢)中主要产热途径。对于铁磁性金属材料,感应发热的一少部分来源于磁滞损耗。磁滞发热可以这样来解释,磁滞现象是由分子(或称磁性偶极子)之间的磨擦力导致的。当铁磁性金属被磁化时,磁性偶极子可以看成是小磁针,它随着磁场方向变化(即交流电的变化)而转动,这种来回转动所引起的发热,就是磁滞发热。交流电频率越高,磁场变化就越快,单位时间内产生出的热量也就越多。焦耳热效应是由涡流损耗产生的。涡流损耗和焦耳的表达式和直流电、交流电的能量消耗公式相同。和其它电流一样,涡流也必须有一个闭合回路。假设该电路中电压为V,电阻为R,电流为Ⅱ,由欧姆定律V=ⅡR。当电势降低时,电能就转变成热能。这种电能的转化过程类似于机械运动过程中势能的转化。势能转化过程是由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落下时发生的。电势降低时产生热,其关系式可以给出。必须清楚,感应加热的机理和直流电或交流电产生的电磁场有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带直流电的导体而言,磁场(感生磁场)的方向垂直于电流方向。距离导体越远,磁场强度越弱。磁场强度的大小和电流大小成正比。磁场极性或磁力线的方向由右手定则给出。假如直流电流过一螺旋线圈,则螺旋线圈内的场强大载流体(中心凋围的磁场(O箭头)而线圈外的强度小。2)相邻两匝线圈之间的场强很小。这是因为相邻两匝之间的磁力线方向相反,彼此互相抵消了。现在再来考虑在一个通有直流电的螺旋线圈中插入一个实心棒时磁场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图2.3)如果棒是非磁性的,则磁场不受影响;反之,如果插入磁性钢棒,则磁力线的数量就会大大增加。这是因为钢的导磁率比非磁性物的导磁率大得多的缘故。实际上,在电学计算中只需要知道相对导磁率即可。非磁性物质和空气的相对导磁率都定为1,磁性的物质的相对导磁率都大于1。 3 包装工程的内容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包装主要研究和应用的重点是包装理论、技术方法、结构设计、包装测试、包装材料强度和结构; 同时发挥多科性综合大学的优势,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机械、市场营销、管理以及造型设计诸方面开展工作。 计算机与测试技术可为包装工程设计提供计算、分析、实验和数据处理的手段,以提高包装设计的质量、效率,并适应现代包装工程高速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要求。应包括包装CAD、包装测试技术、包装自动控制等。 5结论 现代的包装工程是许多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各个方面的技术的应用,从包装产品的特点,性能,运输。储藏。安全,销售等等很多方面考虑包装工程的要求。包装工程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包装材料的问题。包装材料的好坏是包装完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我们可以应用电磁感应这个技术制造歘更好的包装材料。如果包装材料都不好的话,包装的任何一部都无法进行。不仅要包装包装的安全完整,还要做到美观,包装材料的安全完整美观才能吸引消费者额眼球,我们应该以最安全完整的包装材料达到最完美的包装效果,让我们的包装发挥最大的视觉冲击。吸引更多更广的消费者。利用电磁感应这个技术为包装工程作出更好的贡献。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专业包装设计方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目前包装教育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顺应国家高等教育研创型人才培养的步伐才刚刚起步,现有的培养模式和包装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适应社会需求以及俱有前瞻性的培养模式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本文从构建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培养、拓展优化教学内容等多个角度探索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式,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包装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包装工程;包装设计;专业方向;工程素质;创新能力 我国包装高等教育自上世纪70年代开办以来还不过30多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方法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研讨中。如何紧密联系包装科研机构、广大包装企业及包装高等院校,构筑和指导现代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科体系结构和产学研网络,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及内容,以期能逐步完善和适应包装企业对工程素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一、构建专业方向“4+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师徒制口传身授的方式,方便教学生只能靠感悟才能学到的知识,最大可能地把师傅的手艺和品质传给徒弟,师徒制教学有悠久的历史,当代的师徒制教学依然焕发着活力。我们提出“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受益于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对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启发,包装工程设计方向不同于其他专业方向,包装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也要求培养包装工程拔尖人才时需要针对学生个人的潜质、兴趣、特长等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精,促进就业率的提高,为全国包装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积累经验。 1.目前考研已是部分理论基础好的学生的强烈愿望,将他们组成考研小组,学院和系里都充分给予支持和关心,指派专业教师定期给予指导。 2.包装工程设计方向对学生的绘画基础有一定要求,集中选拔一批有较好基础的学生,指派艺术专业的指导教师,加强学生对平面设计和三维立体设计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去参与各类级别的包装设计大赛。 3.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实践动手和科研很感兴趣,可以直接参与大学生研创项目或教师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力行实验,成果在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 4.有的同学对工程设计课题感兴趣,则直接参加老师承接的企业项目,如同学们参加了老师承接的“美的空调运输包装的改进设计”,所得的成果被企业直接采用,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有的同学参加老师承接的企业课题“时代橡塑的半导体散热器的缓冲包装设计”和“深圳三浦雨@能吸顶灯的包装设计”,所取得的成果直接被企业采用。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做到统一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而与现有培养方案不发生冲突,可以按照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因材施教,不仅符合教育基本规律,且师生自愿组合,便于推广实施。 二、以工程素质教育为主线,突出时代性、应用性,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工程素质是指从事工程实践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能力,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也就是说,包装工程设计方向一定要以工程设计为基准,培养具备工程素质的现代工程师。在课程改革上要注意跨学科综合与调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科学与人文相契合地优化课程内容。同时通过对包装工程设计方向核心课程的体系建设,促进专业建设。鼓励老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改革。 三、多渠道、多方式构筑一个学科构架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联合培养提升学历、出国访学深造、产学研实践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一支包装工程专业设计方向的教学团队。 1.鼓励团队内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支持。目前团队中在中南大学读博的教师有3人,1人被推荐去瑞士皇家理工大学访学一年,1人已经去韩国首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一年。 2.建立“传帮带”制度,一对一为青年教师指陪导师,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打造梯队。 3.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多家包装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派驻青年教师去企业常驻调研,收集和参与解决企业难题,培植青年教师专业素养。 四、以研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引导核心课程建设,拓展教学网络和凝练教学内容,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改革设计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以实用技术为重点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科研成果为补充,使精品课程建设特色化、多样化。我们制作的纸包装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在2002年湖南省课件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在2007年湖南工业大学优秀教案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2002年,“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课程获湖南省优秀课程;2006年获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将精品课程建设与特色课程特色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为此我系获得了2008年校级特色专业、2009年省级特色专业的立项。 五、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有效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能 依托学院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建立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单位,定期组织教师驻企业参加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和科研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通过产学研网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依托“产学研”基地,不仅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如有的老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设计成果被企业采用)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有的老师通过产学研合作课题的锻炼,教学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在我校讲课比赛中获奖,参与两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0多篇,被提拔到重要的教学管理岗位。 六、以工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 包装工程专业包装设计与制造方向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方向,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理论上初步形成包装工程类学生一体化包装设计能力培养的独特方法。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统一起来进行训练,同样实践环节非常重要,设计技能的训练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与时俱进,展开广泛调研和教学研讨,提高对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我们从2001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师就中国包装工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包装工程研究领域、学科内涵、与其它学科关系等方面进行广泛研讨。 2.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包装设计实验教学体系。一是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般包装容器和包装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测试技能;二是通过课程设计环节使学生结合实际产品进行内、外包装容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三是通过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包装容器的加工制造过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设计观。 3.以综合训练和提高学生包装设计综合能力为目的,实行不同学科背景协作式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包装工程的毕业设计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各学科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因此,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可以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实行包装工程专业各个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联合指导组。 4.加强学生包装创新设计的能力训练,通过感知、认知包装,试制、改制、创制包装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只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向,就一定能够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取得成效。 包装工程论文:包装工程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向探讨 摘要:分析了目前包装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分歧,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主张。同时建议将“包装结构设计与加工”以及“包装防护技术、工艺及设备”作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两个方向。 关键词:包装工程;人才培养;交叉性;综合性 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包装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三十年来,先后有七十余所高校申办了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包装工程作为一个本科专业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基于包装工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很多学校申办专业时考虑的多是自身学科的优势和了解到的就业需求。尽管1996年该专业成功申报到硕士点、博士点,但1997年随即取消了包装工程这一二级学科目录。即便经过众多专家的努力,到现在也未能恢复其二级学科目录。这与当前包装高等教育办学特色过多、过程过泛有莫大的关系。特色过多、课程过泛,影响了包装工程专业本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作为包装高等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包装工程专业的内涵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办出包装工程专业的真正特色来。 作为包装教育专家的杰出代表,姜锐先生一直在为包装高等教育的发展呼吁[1],并高屋建瓴的提出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宋宝丰教授运用学科交叉理论和方法,对如何构建跨学科教育模式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2]。当前,不少从事包装教育的研究人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袁志庆、王彩印等从工程教育的角度各自阐述了如何培养包装专业人才[3,4]。无可争议的是,目前我国包装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宽口径宽基础、非工程化、将包装装潢等同于包装设计等等。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业内对于包装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还存在以下分歧。 一、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向的分歧 (一)分歧一:包装材料作为培养方向是否可行 材料是包装的载体,是从事包装活动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对于从事包装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讲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包装材料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否合适则值得商榷。事实上要能较好地从事包装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工作,必须系统地掌握材料的相关知识。而包装材料不仅包含高分子、金属材料,也包括玻璃陶瓷等非金属材料。要在学好其他包装工程专业有关课程的同时,再掌握好材料相关课程显得不切实际。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包装材料在包装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专业性,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包装材料作为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或作为有条件的院校中材料类本科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或包装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 (二)分歧二:包装艺术学可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由于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包装设计出现了一种过分包装的现象。也因此包装所带来的附加值被过分放大。一些艺术类师资相对较强的院校将包装艺术学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事实上,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值得探讨。其一,包装工程首先突出的是其工程特色,是一门工学专业。它研究的是如何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用的技术和手段。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包括色彩构成、装饰装潢等。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院校介绍包装工程专业时都提到了包装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事实上基于其工程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包装的造型美、结构美与安全性。以包装艺术学作为培养方向对工学知识背景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偏高;而以包装造型与结构设计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又缺乏足够的理论作为支撑,它必然要与包装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制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方能形成一个培养方向。 (三)分歧三:包装印刷不分家,印刷应该就是包装工程本科培养方向 众所周知,产品包装装潢是通过印刷来实现的。一直以来,部分院校依靠自身办学特色,将包装印刷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向。结果导致大批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涌向印刷企业。诚然,印刷技术作为一个独相对立的技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的确很大。而仅以此为由,就认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应以印刷为主则不尽然。不可否认,印刷企业需要包装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但不应是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在包装工程这一大的系统中,印刷仅是其中的一环,将大批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推入印刷企业不仅有“抢人饭碗”之嫌,而且不能真正推动包装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市场对包装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分歧四:加大管理类课时以培养包装管理人才 现实社会的情况是,包装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明显不足。在加强包装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加强包装管理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据此有人指出,包装工程教育应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培养方向,或将包装管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之一。诚然,包装管理人才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包装企业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要通过加大包装工程专业的管理类课程比重来培养管理人才。否则按照这一逻辑发展下去,包装企业需要包装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采矿企业需要采矿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电气企业需要电气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如此一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会陷入困境。应当承认,有包装工程专业背景的人从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类人才的培养应通过相关专业课程或实践环节实现。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这一方案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因为这对相关教师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懂专业,还要有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事实上,目前包装管理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现在企业可用的真正懂包装技术的人才缺乏,或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完全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而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才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对电力资源的需要变得越来越高,电力工程建设的项目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远远不能够适应现代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需求,因此,必须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与探索,使之适应新时代的建设需求,确保电力工程的健康发展。本文就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有关电力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与应用,希望为电力工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创新 1引言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的速度变得日益迅猛,电力工程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电力工程的发展,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需求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力工程项目成为近年来工程项目建设的重点,也逐步成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电能的可靠供应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电力工程逐步与国际接轨,其管理模式也不断向国外先进水平进行学习,然而,由于特有的国情限制,使得我国电力工程管理上并不能完全适应国外的管理模式,因此,需要我们正视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管理现状,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努力寻求更新更好的管理模式,以促进我国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率,加快我国电力工程建设发展的脚步。 2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现有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五种,分别为企业自建模式、监理模式、CM模式、EPC模式以及PMC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电力工程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模式已逐渐呈现落后之势,弊端也渐渐显现,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现代电力工程的管理需求,下面就这些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2.1企业自建模式 企业自建模式是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最为传统的类型之一,在我国目前的电力工程管理中应用较多。在这种模式之下,电力企业作为业主方,对电力工程进行自主管理,并对项目中所涉及的各项建设等直接负责,因此,在企业自建模式下,由于企业在专业知识、能力、技术经验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其在工程管理中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且相应的工程项目资源不懂得有效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大增加工程的建设成本,因此,这种企业自建的落后模式正逐步被淘汰。 2.2监理模式 监理模式的应用出现在企业自建模式之后,与企业自建模式不同的是,监理模式将整个工程管理工作分为电力企业、承包商、监理方三个方面,监理方受另外两者的委托,依据合同对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因而,使得电力工程管理更加规范,且有效地解决了企业自身知识经验不足等问题。但是,由于监理方属于第三方,在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上心、不尽责等问题出现,也不能对项目实施切实有效的管理工作。 2.3CM模式 CM模式产生于20世纪,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新型电力工程管理模式,通常的做法是,供电企业与设计单位等签署利益合同,将电力工程项目交于专业的设计人员管理,在管理中可以实现设计与施工同时进行,加快工程进度,也能使得设计成果得到最快的验证,并随时改进。由于这种模式引入国内较晚,在我国的电力工程管理应用上还未达到成熟状态,因此,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4ECP模式 EPC模式即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的简称,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管理。相比其他的管理模式,EPC模式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更加高效。但由于其涉及到设计、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出于利益关系的考量,业主难免会不自主地参与到整个过程地管理之中,这样对EPC模式造成很大的干涉,使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2.5PMC模式 PMC即Productmaterialcontrol的简称,这种管理模式是由业主委托承包商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全程管理,同样也会出现EPC模式下的一些问题,此外,由于我国相关方面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也使得我国电力企业对PMC模式不够了解,从而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管理之中。 3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以上的管理模式是我国电力工程管理的现实问题,由于发展不同、国情不同、管理理念不同,造成我国现代的电力企业工程管理出现很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我国现有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等进行必要的创新发展,使之完全适应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管理需求,具体措施如下: 3.1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应用 要想达到我国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的真正创新与应用,必须从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与发展,由于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起步较晚,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这就造成了实现管理创新的局限性,因此,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电力工程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创新理念的发展,首先要求管理人员对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出考察,对我国电力工程的发展状况做出全面分析,然后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力企业实施全新的管理模式。要达到这种管理理念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①要深刻认识到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得到电力企业的充分认可与重视,只有电力企业自身意识到创新管理的重要性,才会转变固有的落后理念,从而达到理念的创新;②要对企业现有的工程管理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找出其中的问题缺陷,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实现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3.2加强组织机制的创新与应用 电力企业组织机制的创新与应用,对电力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应该把内部组织机制的创新发展作为一项基础内容,通过对组织机制与管理制度的创新来推进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创新组织机制可以保证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具有持续动力,还可以整合优化组织结构以推进电力项目的工作开展,只有电力企业内部的组织机制实现整合与优化,才会促进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并使得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得到真正的创新与发展。 3.3寻求全新合理的创新管理模式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需结合现代的发展速度,不断地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否则就会出现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只有结合国内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并进行必要的改进,才能达到管理模式的真正创新与应用。如针对流域水电开发建立,可以采用滚动开发模式的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的队伍,分别负责流域水电开发管理不同阶段的工作,使工程管理呈阶梯型推进,这样做既可以加快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进度,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使项目管理分工明确,更加专业化;又如在原有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项目型组织和职能型组织严重分化,给管理带来阻碍,为此,可以采取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又对其各自的缺陷进行了有效地的规避与改正使得电力工程中的各项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共享,从而减少了工人在工作中的时间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结束语 电力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电力工程建设的优劣决定了我国的电力资源能否有效利用,而只有加强电力工程管理效率,不断改进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才能有效促进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发展。因此,我国电力企业应在电力工程管理上敢于应对挑战,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在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找到适用于自身状况的创新管理模式,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杨先才 单位:国网荆州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管理手段与节能设计 前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科学技术水平也日渐提升,迈着大步跨在时代的前端,对于电量和电能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了各国的主题。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日渐广泛,如果不节制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用电的基本保障。“节能减排”成了新时代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对电力工程管理手段与节能设计探讨,以求保证电力系统健康、稳定的运转。 一.电力工程自身管理方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保障,使发电设备、使用电的过程和运输配送电等各项工作环环相扣,己经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提出几点关于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自身的管理方法。 (1)全面协调各个阶段,切实加强安全管制工作利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来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的安全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近年来,电力工程这一应用程序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取得进步,如何能够有效的促进电能质量的提升,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难解决的一项问题。在电力系统中,形成有效的控制系统,重视安全问题,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测和控制。负责项目管理的有关人员要成立相应的负责安全的小组,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明确自己的责任,确保供电电能质量以及系统的安全运行。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以安全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查自动检测和调控生产过程,设置奖惩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强个人责任感的培养,做好安全的维护工作。 (2)增进质量监督工作众所周知,我国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转主要是以电气自动化的运行为基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对象是整体质量很高的电厂、自动运输网络信息等。一个小部件松动或者开关的失效都会产生很大经济损失和利益的流失,增进质量监督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管理可行的制度,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做好相关的准备和规划,实现信息的传输。采取对应的施工方法,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从电力工程方面提高施工质量,从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使其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对自动调度系统的生产,材料的严格筛选,规划好计划,使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大幅提升。增强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定期组织对施工人员的专业考试。 (3)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想要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力工程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对于个人企业而言,其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重要的就是既要追求质量的基础上,即及时更新电力技术和设备,又节能减排。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只有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系统,才能适应不定期抽查或者检查。与此同时,应用范围的日渐广泛也有效的推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本身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以便管理人员,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有效管理。依据实际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提高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率。在设备权限方方面,从思想上加强节能环保的意识,通过总线控制,更好地辅助成本管理的工作。 二、电力工程的节能设计 电气自动化技术本身是一项高科技技术,也是一项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随着应用范围的日渐扩大,其自身的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进步。主要体现在要求电力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以安全、优秀的原则,避免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模糊化,对电力工程进行节能设计。适应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环境,严格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法规。 (1)电压合理调整运用为了电力工程技术和设备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借助对分接头可以调整电压,能够有效的实现节能的目的。通过投切电力电容器于的母线,降低成本价,也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保障。实现对输入的电压的值进行自动跟踪,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自动调节电压。适应电力工程不断发展的状况,防止人为因素对它的影响。根据原有的系统进行设计管理,对电价的管理形成一种动态的机制。增加相应的设备种类和数量,在工程开展前期应有备案,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远程操作的开关。建立合理化、科学化的补偿机制,优先考虑使用变压保护和综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使资源可以进行合理公平的配置。以工作为中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促进电气自动化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2)无功补偿的开展与平衡三相负荷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三相负荷情况分布不均衡导致的漏电现象时常发生,如果使用监控系统必须要及时反馈,并且需要在系统设计图纸中详细说明。安装配电变压器来保护微弱的电流,保证设备连接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在一些设备实际运行的时候,使用可以实现远程开闸和合闸的按照各自功率的大小进行消耗的智能开关。相对减少感性负荷的供应,保证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远程操作的功能得以实现,既可以节约成本、保护设备还可以增加变压器的容量。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控制无用功率,通过计算机运行来实现状态监控的开关,将继电保护装置引入到监控系统中,对及时控制电力,无功的补给与节能有着重要作用。 三、电力工程节能设计管理措施 节能管理措施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其技术随着时间科技的上升在不断创新,电气自动化与计算机紧密相连,节能将会越来越被推崇。通过计算机的运行实现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有效维护,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在进行设备的维护时,只要通过计算机的操作便可以完成。采取正确的节能方法,按照要求输入相应的维护信息和数据,对提升技术的水平、技术含量的改进也是有进步意义的。利用电气设备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建立健全合理可实施的节能管理制度,实现对变电站运行状态的监控,以此促进变电站工作效率的提升,使能源的真正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让节能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作者:刘文范 杨红 单位:沈阳电业局电气安装公司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管理应用思考 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条件 1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进度管理。要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进度管理,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施工进度规划,根据施工工程量、施工速度等,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合理划分工程,以总计划为基础明确具体项目的施工计划;做好工程进度记录,随时根据工程完成情况,调整工程进度,保证能够在工期要求之内完成任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计划之外的问题,这就需要施工管理人员在制定项目时全面的考虑可能会影响工程进度的各种因素,并提前做好处理紧急情况的准备;此外,施工计划的制定应当符合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工程特点、施工难度等来具体分析、制定。 2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是一项对技术要求极高的工程,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核心。作为电力工程管理的根本,严格的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倘若在实际工程中忽略了这一点,必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由于电力项目施工会涉及到一系列高新科技设备,因此,电力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十分繁琐且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管理中困难重重。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合理完善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的可控性。 3电力工程施工中的成本管理。变更成本作为一项可变因素,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管理,在制定施工进度规划时,要明确变更成本的存在;在具体施工中,要随时监督成本的变化,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成本的变化,以便作出调整方案。成本管理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成本分析法、图表法等。成本管理对于工程的开展有着决定作用。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只有同时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才能保证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 二、电网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 1基建工程投运不规范。电力基建工程完成后,出于测验工程质量、安全性等问题的考虑,需要先由施工单位带电运行24h后才能移交给运行单位。然而,在这一环节中也会出现许多问题:施工企业在相关规章制度上存在缺陷;缺乏应急处理能力;安全意识不强,安全防护不合格。 2施工人员复杂。很多从事电力施工的工程队组成人员不稳定,往往是在接到工程之后临时组建,成员多为农民工。这部分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接受相关方面的培训,缺乏相应的技术施工能力,无法保证工程质量;而且安全意识不强,甚至不会正确使用防护设备,极易出现安全事故。 3交叉作业。电力工程的综合性较强,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施工难度较大,交叉作业情形较多。随着工程的开展,施工现场会发生很大变化,诸多不确定因素会增加施工的危险系数。而且,交叉作业中不同的施工队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也极大地增加了安全隐患。 三、提高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加强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严格执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团队合作能力也很重要,管理者要形成统一阵线。为了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就要在挑选人员时下功夫;同时重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建立管理人员业绩考核制度,合理利用奖惩制度,鼓励他们提升自身素质。利用一切手段,建立一支业务水平精良的管理团队,避免因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原因造成管理上的失误。 2完善职责准则。完善的奖惩制度也为鼓励员工、提高工程质量做出贡献。为此,电力企业能够从内部的分配机制、用人机制以及效劳机制来执行职责准则,帮助员工从自我出发提高责任意识,保证全部电力工程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还要完善考核制度,对电力工程管理作业中的各项目标进行严格的考核,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3加强安全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办理中,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办理是在施工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进行安全施工的项目管理与操控,能够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责任追溯制,做到安全生产人员职、责的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加大安全设备投入,避免因设备不足或设备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实施、贯彻各项安全准则、要求。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全部工程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人身安全。 4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施工进度的管理是电力工程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整个工程计划考虑,首先,制定一个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综合可能会影响工程进度的个性因素,如施工难度、工程队施工能力以及其他一些突发状况,并制定好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其次,在具体的施工环节,要做好工程进度记录,并将记录汇总后向上一级管理人员汇报。管理人员再根据施工的情况对施工进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整个工程在预期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5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工程施工所需的资金数目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的核算。在施工项目确定之后,就要开展核算工作,其内容包括两种,即项目管理核算与施工作业层的核算。核算人员要根据工程所需及资金状况确定出实际所需要的资金数目,即施工成本,要明确各个项目的具体花费。尤其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支出。此外,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作业层与管理层也要加强配合,把握好结算关键点,防止出现超支、乱支的情况。 6做好工程设备的管理工作。设备的利用水平对于工程成本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际施工中,要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用。加强对设备的管理,聘用专门人才进行机器操作。此外,要对设备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设备的使用率。 四、结语 电力工程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电力施工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电力企业应当不断的进行管理上的改革,吸取成功经验;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为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科学、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付熙 单位:宁夏中卫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力工程发展也较为迅速,而在电力工程管理建设方面却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都是目前电力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电力工程管理与我国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所以这也要求必须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展开全面的管理,使得我国的电力工程管理能够进行正常化、标准化的向前走。 1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相关内容 首先,从我国的电力工程的管理系统的总体规划方面来看,其最根本的思路方针便是按照电力工程的相关建设状况,进行一套完整的规划,该规划必须能够确保建设相关使用的原料如何采购、原料如何运输、电力工程的项目施工方式以及工程的项目验收环节等事宜都能够被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熟悉,从而确保电力工程建设的有关信息资料可以及时的传达到相关的工程管理系统当中,以此确保各个环节的沟通顺畅。其次,从我国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相关安全管理方面来看,为了能够积极的推进我国提倡的安全第一的有力号召,对电力工程的相关施工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工作,该工作主要包含六个方向,总结如下安全资料的台账、安全相关会议信息、安全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的奖惩制度、安全执法的管理以及安全事故的管理六大项目。那么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绍了,主要介绍安全文明施工以及安全资料台账建立两大项目。所谓的安全资料台账说的是由各个电力工程参建公司的相关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把管理工作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登记到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当中去,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及时的对系统当中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更新作业,以此来确保系统当中的信息能够和施工现场的情况一模一样,不会造成两者间的误差而引发太多的罗乱。安全文明施工主要是说当监理工作人员发现了施工工地当中出现了一些安全隐患之后,使用电力工程管理系统拟定一份相关安全隐患的整改通知书,等到相关工作人员在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当中对该整改通知书进行了汇签并同意之后就可以把该份整改通知书下发到相关的施工公司,使其进行及时的整顿,等到改善完毕之后再通知相关监理人员进行检验和查看,达标后方可进行接下来的施工建设作业。再次,在电力工程的管理系统当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和发展而言电力工程的质量是相当重要的核心内容,没有质量就无法保证电力的有效运转,更得不到用户的认可,这也就意味着企业要逐渐走向衰亡。所以质量的确保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内容,更是对一个工程的优劣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在电力工程的管理系统当中其技术管理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管理类别。因为很多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地和建设总部之间的距离并不会太久,更有甚者会相当的遥远,还有可能会因为电力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需要在相同的时间内参与到别的电力工程项目当中去,这些都会造成电力工程在其建设期间内缺少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当管理工作缺失时就会导致和电力工程间的往来文件资料没法得到有效的处理。所以如果我们可以使用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就能够很轻松的应对这一问题,能够在及时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的情况下也不耽误电力工程管理的往来文件进行相关的处理。可以说不仅仅使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还能够达到极大的工作效率的提升。 2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当中所现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电力工程管理系统而言依旧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总结了五大问题分别如下:建设电力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的能力有待加强和改善、所使用的工程建设材料质量良莠不齐、对于工程质量相关责任未能明确划分、电力工程的质量情况有待提升、电力工程相关的施工人员素养有待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情况并不乐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全方位的开始触碰全球的新兴思维,但是无法改变的便是部分相关施工企业为了加赶工期,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使用的是粗线条的管理模式,且人们对于电力工程的质量需求也是在不断的提升,这些都使得我国电力工程的质量达不到最新的要求。对于建设施工的相关单位之间协调不够的问题以及工程质量的相关责任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同一项电力工程划分为几家施工单位进行建设,而这几家施工单位并未对自身的责任以及对方的责任认识到位导致的。 3解决方式 对于我国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当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并且使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保障,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那么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时主要还是以下几个解决方式:首先,要想提高施工人员素质;解决协调问题,就必须对电力工程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目前,在一部分施工单位里,许多施工人员对电力工程认识不深。电力工程不再是简单地关注电力网络的覆盖面及稳定性,而是包含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验收等很多方面。第二,为了改善电力工程质量状况,就需要在电力工程施工中选用高素质、等级高的设计院和施工队,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从根本上控制电力工程的质量。毕竟电力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施工公司的一员,有义务将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第三,为了解决所用工程材料参差不齐的状况,就需要加强施工材料的监督和抽查。从电力施工材料生产、出厂、运输进行跟踪,确保劣质的施工材料无法流进正在施工的电力工程,从而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第四,对电力工程的设计环节加大注意。我们都知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譬如空调、冰箱等大功率的家用电器大量涌入普通的农家,这就导致电力负荷剧增,从而导致输电线路的压力增大,使我们不得不对现有线路进行大面积的改造,但是如果我们把设计中的负荷预测这个环节把握好,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改造,可以大大减少投资。结束语我国社会经济飞快发展且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量大大的提升,这也要求我国电力工程的管理水平能够更加的完善和提升。在电力工程管理当中运用到相关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的提升供电的质量以及工作效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新发展。但是在这系统当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将该系统内的问题解决后方能将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作者:吴琳娜 单位:齐齐哈尔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管理技术的探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电力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电力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对电力产业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该积极的引用先进科学技术到电力产业中,从根本上提高电力产业的质量。 一、发展电力项目信息管理技术 1.加强电力项目信息管理。 电力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比较系统的工程,在其建设的时候,由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各项计划、启动规划以及实施方法不断的展开,就会产生大量的文件、报告以及合同等信息。为了能够促进电力项目信息的管理水平,必须要将这些有效资料和文件进行整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收集、加工以及整合,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电力项目信息管理主要就是指在整个电力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收集统计活动的总称。项目信息管理相对电力工程来讲是最为基础的工作,不仅能够为电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数据,还能够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 2.整合电力工程档案信息。 电力工程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也不仅是工程建设的管理,而是两者之间的结合,是经验的积累,使资源配置的优化具备着重要意义。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项维护企业经济效益和合法权益的基础工作。但是,由于电力工程本身的特点,即周期比较长,人员比较复杂以及工程比较复杂等特点,给工程档案的收集带来了一定得挑战性。因此,为了能够做好档案收集工作,必须要加强管理,将竣工资料的积累、整编以及审定工作进行同步进行,将工程中的所有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核,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加以解决。 二、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组织的综合能力差。 虽然我国一再强调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一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同时也十分缺少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企业十分注重生产,而轻视管理,所以导致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效益投资存在着一定得理解偏差,并且对施工造价和合同没有实质性的控制能力,因此,在我国实际电力工程中往往会存在着订货价格变化、设备控制预算发生变化以及采购重复等现象的发生,进而造成工程的实际支出要远远高于工程预算,导致不必要浪费的发生,增强企业投资的成本,同时还会给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 2.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差。 电力工程的施工项目往往是临时筹建的,所以相关的施工人员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导致了整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比较低,缺乏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并且对施工合同也缺乏一定得认识,导致投资效益的观念比较淡薄,在进行订货的时候,并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应对价格的调整和控制,增加了施工的投资成本,给施工单位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工程管理流程不完善。 由于我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好,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违规操作,业务流程也并没有完善,导致技术管理手段的缺失,技术管理手段十分的重要,能够为施工技术带来一定得引导性,电力工程企业内的各个部门必须要做好本职工作,彼此之间存在着沟通不畅的现象,导致了电力项目技术管理存在着一定得存在问题,并且工作中存在着重复交叉工作,不仅延迟了施工进度,也导致施工质量的降低,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审核就进行了余额支付,会给业主带来一定得经济损失。 4.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十分的完善,并不能保证工程管理的质量,由于电力工程管理中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所以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一旦存在着违规操作,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比较大,所以就会导致施工机械技术性比较强,如果相关的安全措施没有做好,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电力工程管理技术的完善 1.专业技术方面。 必须要加强相关技术人才的技术能力,并且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提高电力工程管理技术的水平,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必须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利用工程的实践锻炼机会来提高员工的专业工作能力。选用现代软件管理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好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为了能够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来进行建设和验收。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严格的按照执行方案来进行流程的实施,并且需要注重技术材料的积累,工程一旦交付完成后,在进行维修扩建以及改造的时候,必须要认真对待。 2.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的电力企业必须要与相关执法部门进行紧密的合作,加强蓄意破坏电缆等犯罪活动,进而从根本上保证电力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依法维护电力设施的安全。必须要完善我国电力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电力行业的正常配电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3.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来进行预算,审查通过后就是具有了相应的法律效应,不能随便对其进行更改。认真落实实际款项,并且要掌握资金的流动和支出的实际情况,严格的履行合同上的相关预算,只有真正的重视合同的款项,才能够真正的从根本上做到节约投资,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4.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效益管理。 通过合理、科学的工程经济核算,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投资成本,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将施工实践支出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其中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项目的管理和施工核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避免出现超支和漏支现象的出现,加强管理工程的资料费用,将工程预算和实践采购资料费用降到最低,进而才能够真正的降低投资成本。 5.对施工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进行电力工程的时候,必须要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进行详细的检查,并且做好相关的监督和指挥工作,能够保证施工安全进行,并且要严格的做好相关的施工工作,不能私自进行施工,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施工。另外,还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控制,不允许无关人员私自进入,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对那些比较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进行标识,完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的施工程序,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保证施工现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社会各界对电力需求越来越高,电力工程行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提高电力工程的标准,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提高电力工程管理中的技术管理和信息管理水平,进而才能够真正的提高电力行业的生产效益和工作效率。 作者:陈瑾瑾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林区电力工程管理技术研究 1林区电力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概述 林区电力项目信息管理是指在整个林区电力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输入及输出活动的总称。信息管理项目包含众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输信息、加工信息、收集信息与及储存信息等等。林区电力工程中的信息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林区电力项目工程的工作效率,所以如何对林区电力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安全有效的管理成为了林区电力项目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2林区电力工程项目中的信息管理基本内容 林区电力工程项目中的信息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相反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信息管理中包含要素比较多,主要有信息具体资源、信息技术和参加活动,这是一项跨越多门学科和多个领域的管理手段。在林区电力工程信息管理项目中包含原理众多,主要有增值原理、增效原理、服务原理和市场调节原理四个基本性的原理。 3林区电力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特征 电力工程项目中的信息管理能够使人们随时随地即可获取有用信息,同时通过对现有信息的不断整合、分类,使人们在需要使用信息时能够方便快捷地将信息调用出来实现信息的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林区电力项目中的信息管理不仅具有一般管理的特点还具有林区电力工程中的专业特点。林区电力项目中的信息管理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和电力企业的相关制度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够使信息管理畅通无阻,并且林区电力工程项目中的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精神的高度的集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资源最大利用率的目的。 4林区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在实际中有相当一部分林业企业不重视林区电力工程管理日常工作,并且在林业企业中严重缺乏林区电力管理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而林业企业的在岗人员对林业企业中的林区电力工程管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林区电力工程前期工作、施工设计、施工设备的造价和预算。容易出现因设计变更、不了解市场价格的变化导致预算不能够跟上现在市场情形造成超规模、超概算情况,因此在最后容易出现工程的实际花费远远高于预算的情况,这不仅浪费资源,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还给施工过程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林区电力工程管理项目中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当在实际的林区电力工程管理中出现了违反规定的操作的情况时,具体的相关的单位则需要在施工之前召开相关的会议来商讨具体的审核性的方案,对审核过后的方案需要进行备份存档,只有在相关部门对施工工程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将这些规程使用到工程管理项目中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不断完善管理规范,并且加大对日常规范的管理。在完善管理中的规范和制度之后需要工作人员的严格遵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对工作人员的不断考察来提高工作人员的自律性,同时对于一些不合格的员工需要给与淘汰,如果在施工中出现了一些施工隐患,则需要及时指出并且能够提出合理化的修改意见。在工程完结之后,需要制定一系列完整的检测制度和相应标准,并且依据相关标准对问题进行准确及时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安全意识。 5结语 林区电力工程行业对促进林业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对电力工程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工程管理项目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标准要求则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同时可以借鉴性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电力管理理念和手段。只有提高电力工程管理中的技术管理和信息管理水平,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林区电力行业的生产效益和工作效率,最终实现林区电力管理水平的飞跃性的提高。 作者:霍艳 单位: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创新乡镇电力工程管理论文 1.乡镇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在确保工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应用,能有效实现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在整个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各管理部门之间通过相互协调及合作,能有效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了质量保障。 2.传统的乡镇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及其弊端分析 2.1自建模式 业主自建模式是我国电力工程管理中最早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此种管理模式下,业主自身负责电力工程管理中各个施工方的协调等工作。但是由于业主本身并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导致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使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逐步消亡。 2.2监理模式 监理模式是建立在业主自建模式基础上的,有效了弥补了业主自建管理模式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但是其涉及到了电力工程的业主方、施工方及监理方,不能完全实现对电力工程的全方位、全要素及全过程管理,导致监理方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3DBB管理模式 DBB管理模式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我国各个行业中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对于设计过程有着严格的要求,电力工程在该种管理模式下,按照设计———招标———建造的管理流程进行,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确保了工程后期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电力工程所存在的风险。但是在该种管理模式下,工程施工周期较长且管理成本较高。 3.乡镇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运用 3.1EPC模式 在EPC模式下,一个承包商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其他管理工作,承包商直接向业主承担所有的工程责任。EPC管理模式对当前电力工程管理项目的各个项目管理工作分离所带来的相互矛盾做出了有效的解决,从而达到缩短工期、提高工程施工效率的目的,业主无需对整个工程作出实行性的管理工作,有着较多的优点。当然,在EPC管理模式下,工程承包商则需要承担较多的风险,但是总的来说其优势要大于劣势。 3.2CM模式 CM模式是在传统的业主自建模式和监理模式基础上逐步完善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由业主将管理工作直接委托给较为专业的项目管理者,并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成本加利润计价方式,该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师施工及设计活动。CM管理模式下,业主、专业项目管理者以及工程施工方通过公开化的共同决策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矛盾,节约了工程所需的建设投资,在另一方面也使得了业主的投资风险减低,并通过提前施工的方式使工程较早投入使用,从而提早获得工程效益。 3.3PMC模式 PMC管理模式在当前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是绝对占有主导地位的管理模式,电力工程项目的业主通过聘请一定实力的工程公司或者咨询公司,替代业主进行电力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业主只保留对于工程管理的决策权,而PMC负责绝大部分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PMC可以凭借其自身的专业力量,对整个工程造价、设计及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达到工程寿命周期、工程质量以及各项经济指标的优化处理。综合以上对于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应用分析,电力工程管创新管理模式在运用中也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各电力企业应针对当前创新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依据企业当前的自身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进行管理理念及管理意识的转变,与时俱进的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当前管理模式中存在问题进行改进。同时采用滚动开发模式加强工程队伍建设,建立起优质高效的组织团队,并通过完善的电力工程评估和监督管理考核机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加强工程质量考察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及管理水平,从而在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电力工程社会效益的提升。 4.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电力工程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重大挑战,各电力企业应树立起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方向的转变,确保企业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为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稳定的基石。 作者:万涛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宣恩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优化控制电力工程管理论文 1电力工程管理的主要特点 1.1创新性 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是开展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电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健康化发展的前提。我们要根据电力企业的新变化与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工作方式,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与高端人才不断寻找与探索高效的、科学的管理方式,及时了解与洞悉当前电力工程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促使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管理始终保持高昂的生命力与活力。 1.2电力工程管理具有寿命周期可预知性 上文已经提到过,电力工程管理工作项目众多,每一个项目不仅是有寿命周期的,而且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推进各个项目的管理工作;另外,每一个管理阶段的工作内容与工作重点都是不同的,为了确保整个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我们必须要严格控制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工作时长与工作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电力工程管理工作。 1.3领导主导性 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与科学决策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与项目建设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电力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始终,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领导要充分发挥领导职能并带领电力工程管理人员正视与分析电力工程的诸多安全隐患与质量问题,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决断,确保电力企业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控制重点 2.1电力工程施工前控制重点 从内容上说,电力工程施工前控制即指在正式施工之前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总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做好电力工程施工前控制工作是确保整个电力工程管理安全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包括施工图纸设计、构建专门的项目管理与建设团队、制定施工与管理制度与法规、提前做好施工人员教育与培训工作、选择与检验各种施工原料等等一切准备工作,减少因事前准备工作不到位而引发质量问题的几率。 2.2电力工程施工中优化控制重点 电力工程施工中优化控制十分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技术与高层次技术人员的支持,既要精确计算施工投入,又要做好建筑材料的采购与保存工作,同时技术人员要始终跟随施工过程的始终,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细节标准化与规范化,从根本上切断产生生产缺陷的源头。 2.3电力工程施工后优化控制重点 要切实做好电力工程管理与控制工作,就必须始终不能放松施工后控制工作,在每一个施工项目完成之后,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检测与检查工程项目,并及时解决电力工程项目各个遗留问题,全面落实电力企业要求“安全生产”与“安全建设的”根本宗旨。 3优化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控制策略 3.1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技术水平,提高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高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根本保障,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始终重视科学技术对电力工程的推进作用,以开放的姿态引进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既充实电力工程管理团队的人才储备,同时促使我国电力企业工程管理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同时,电力企业要设置技术开发组,并提供一些人力、物力支持,购置现代化的技术与设备,为技术人员开发新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完善人才引进与人才激励体制,奖励在管理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积极开发新技术的优秀员工,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人人争先进、团结拼搏、求创新的良性竞争氛围,既为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创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推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3.2加强对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各项安全管理政策与理念落到实处 必要的监督与监管是强化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确保各项项目管理政策与管理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补充。具体来说: ①电力企业要建立监督工作小组,并安排专业人员跟随工程项目建设的始终,及时发现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潜在威胁,并设置针对性、高效化的补救方案,既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同时减少了后期维修与重建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力工程的成本投入。 ②在进行电力工程管理与监督工作中,要精确记录各个数据,为后期开展工作总结与工作分析提供真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大大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3.3推进与加强电力企业教育与培训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是电力工程的核心力量,只有始终关注与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才能充实施工人员的知识储备,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快与推进电力工程优化管理的进程。一方面,电力企业要为施工人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机会,促使施工人员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生产理念,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水平与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让施工人员全面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与安全生产意识,切实保障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升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4结束语 总体来说,电力行业是影响我国国际民生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未来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发展非常迅猛。近年来,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既能够有效推进电力工程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对电力工程的质量、安全性能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正确分析当前电力工程的现状,全面引进国外与其他行业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手段,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先进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切实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电力企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电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化、现代化、和谐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作者:谭艳 胡科华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遂宁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安全问题下的电力工程管理论文 1简要概述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首先,由于电力工程的建设需要长期进行,因此在电力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就会有很多,并且复杂多变;其次,电力工程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项目,并且知识覆盖面极为广泛,这就使得安全工作的专业性也极强,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员工来带领开展;最后,电力工程关乎到我国整个经济状况的发展,也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意味着电力工程管理的安全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占有举重若轻的地位。 2我国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 2.1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的缺乏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有点企业单位没有认真地贯彻执行关于安全问题的法律和法规,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没有加深重视,因此在施工的现场,一部分的施工人员没有经过安全培训,安全意识和安全思想都很缺乏,这样的现象都普遍存在于很多的企业中。安全意识的缺乏在很多的企业看来都是很小的问题,没有一个防患于未然的想法,总是认为安全隐患不会存在,最终出现安全问题时,总会措手不及,最终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在经济损失的同时还会威胁到员工的生命安全。 2.2规章制度的不健全 在电力工程的管理上,行业中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虽然企业也在宣传各项规章制度,但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员工对规章制度的学习也就不是很到位了。除了规章制度的宣传效果不足外,随着社会与企业的发展,传统的一些规章制度有很大的可能不符合现代电力工程的建设了,但是没有及时的做好修改和完善工作,就会导致规章制度的不健全。除了这些现象外,还有的部分企业仅仅是将安全工作停留在了文件或者是口号上,没有深入到施工人员的内部,都是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派,根本上就解决不了实际的安全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施工员工的伤亡都在与日俱增,惊醒着企业要进行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更,跟上时代的脚步,做好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工作。 3如何改进安全问题的管理 3.1员工安全意识的加强 在全部的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安全工作的开展,而在安全工作中,安全意识的加强是首要之举。企业的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及早地提上日程,在企业中阶段性地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都能了解到施工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及时总结经验。除了企业硬性的宣传安全意识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安全意识竞赛,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加,在有趣的比赛中不断地吸取到安全知识,进而会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3.2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只有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后才能确保生产的安全,因此在企业的安全工作中,要将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求企业进行全面的考虑,将每一项工作的细节都要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形成文字,同时还要狠抓制度的落实,不定时的组织全体员工深入细致的学习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管理制度的考核,将安全任务细化开来,做到人人有责。除了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外,还要确保安全制度的合理化,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符合专业知识,符合员工的操守,最终落实到实处,为电力工程的施工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 3.3加强对电力工程现场的安全监管 电力工程管理的安全问题,不仅仅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意识的加强,还要求施工现场做好安全监管工作。这项工作的完善,首先要求有一个专业技术能力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设立专门的现场安全监管员工,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有效的进行,并且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弥补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现场安全监管工作,除了对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外,还要求监管人员有极强的职业操守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会因为一些蝇头小利而对安全问题视而不见。 3.4做好预防工作 电力工程管理的安全问题要求企业有一个防患意识,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在电力工程施工前就要做好各项设备的保养和检测,以及员工的安全意识的教育,现场监管员工的选取等,做好电力工程的各项预防工作,尽力减少事故的出现,有效地避免因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结束语由上述可知,安全问题是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重中之重,也是企业需要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我国的在电力工程管理的安全问题有可取之处,但是也存在有诸多的问题,比如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匮乏,或者是施工人员操作的不规范,再者还有安全制度的不健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求企业进行安全问题的改进,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措施。员工安全意识的加强,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员工的的标准操作等,只有在改进下,才能够确保电力工程正常运转,企业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才能够获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经济基础。 作者:孙嘉泽 单位: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绥化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造价控制与电力工程管理论文 1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 相关的建设单位必须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同时还要加强在设计阶段当中的监理制,从而保证工艺技术的成熟,防止施工阶段出现设计变更或者方案变更。在工程的设计当中,要设置监察工作人员,严格的监督工程的设计,确保经济的核算具有高度的准确性。电力工程中主要实施的监理制度是把自管与委托监理两者结合起来,让工程单位自行选择适合本单位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的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而监理单位必须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工程的建设文件与计划及投资等实施监督管理控制。 2电力工程相关的造价控制 2.1科学地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定 确定科学的工程造价方法是电力工程中提高造价精度的关键性因素: ①要对建设中项目与已完成项目实施综合性分析与对比,主要是从建筑工程在选址条件、自然条件、工艺结构、设备类型、工艺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②一定要尽量收集完成电力工程建设后造价的相关资料,对于所收集的资料还要进行相应的归纳与整理,并对已完成建设的工程项目特点、技术及工艺水平加以描述分析; ③按照上述所分析后的结果,明确工程造价科学造价方案; ④明确了计算方法之后重点计算获取的相关参数,并进行精密的测算与对比。科学地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定对工程造价精确度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2.2按要求签订施工合同 在实施建设项目的过程当中,签订施工合同和确定合同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不但可以让工程的造价更加的明确和清晰,还能有效的明确合同双方之间的权益与义务责任,为建设项目更加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法制基础。因此,确定合同的管理与价格工作意义重大。合同价主要是由合同的价款与追加的合同价款及费用着三个方面组合而成,合同的价款指的是按照施工合同中条例条款的约定来完成所有工程内容的一种价款总额;而追加的合同价款指的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工程的变更而产生的价款增加,或者按照合同计价方式所产生的差价等额款;费用则指的是在合同的价款和追加的合同价款以外的建设方需要支付的额款。除此之外,一些实行招标投标的电力工程要以中标价作为基础来明确合同价,一些直接发包的电力工程则以所编制施工预算作为基础,并经过审核之后来明确合同价,还有通过合同双方的协商与约定也能够明确合同价。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来明确合同价,都要根据所批准的施工方案来计算,以达到工程量精准、套用价格合理、确保合同价质量的标准,并禁止出现随意抬价或者压价与高估冒算或者添加不合理条件的现象出现。 2.3对工程施工成本加以严格控制 在电力工程的造价控制中,施工阶段所产生的材料费用与设备费用是最主要的内容,其中,原材料的费用在整个工程投资中大概占据一半以上,并且在工程总造价中设备与材料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对设备与材料的有效控制,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而对于设备与材料的造价管理,则需要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其作用是及时准确的了解材料市场中最新的供求动态与价格信息,从而对所需采购的材料在各销售点中进行对比,优化选择。此外,在采购材料时尽量减少中介环节,要实施批量方式,来降低购买材料的价值,一些大型机器设备则可以通过供货合同来指定商家提供。此外,在电力工程中,施工成本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工程的索赔现象,一些承包商会把工程建设不合理作为借口,向施工单位要求进行索赔,而索赔必须以合同作为依据,不管是否由于风险事件而引发的,都会归咎于人为原因,并且只要拥有明确合法的合同,一些承包商就有权利向施工单位管理创新要求进行索赔,因袭,为了把造价的偏差科学有效的控制,在进行工程管理时,必须把索赔现象尽量消除,从而把电力工程的建设成本有效的降低。 3有关电力工程管理以及造价控制中几点合理建议 3.1不断的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 人员是实施工程管理与造价控制的基础条件,因此,电力企业要不断的提高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素质,组织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与学习,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工程管理方法与造价控制手段,并不断吸纳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 3.2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 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管理及造价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对各项工作建立健全的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通过强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完善各项技术的标准、加强管理意识的培养、规范管理的行为等,实现和国际的接轨,并以质量来谋求生存发展。 3.3对招标进行严格控制 成立工程的招标委员会,并对招标进行管理,对电力工程的施工设备与材料费用等加强管理,从而进一步降低工程的造价,并及时审核招标的结果,确保招标工作公开、公正及公平的开展。 3.4择优选择策划、建造单位 在电力工程的管理与造价控制策划中,必须选择策划能力较强的单位,对工程的建设进行科学的策划,同时对建造的单位也不能忽视,必须严格的选择在业界具有一定信誉保证的建造单位,从而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达到技术要求标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的管理与造价控制是一种系统性工程,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从项目法人责任制与资本金制及监理制等方面科学的分析电力工程管理的现状;从科学地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定、按要求签订施工合同及对工程施工成本加以严格控制等方面完善电力工程相关的造价控制;并提出不断的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对招标进行严格控制及择优选择策划、建造单位等有关电力工程管理以及造价控制中几点合理建议。从而加强电力工程的管理及其造价控制,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罗杲 单位:全州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管理的廉政风险 一、电力工程项目廉政风险产生的原因 1.工程项目管理粗放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研究,针对性、操作性和稳定性不强,导致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项目前期深度不够、设计与现场不符、队伍招标和物资供应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抢工期、赶工期、“三边”(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现象依旧存在,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项目部人员紧张,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不够合理清晰,管理中存在众多交叉、盲点;工程建设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远未达到精确、量化和规范的要求。 2.项目管理监督机制不足 工程建设领域的监督机制不健全,项目部分包、采购、结算等交易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参建单位由于接受多方管理,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禁止规定多、配套处罚少;部门规定多、统一规范少,导致合规与违规、遵纪与违纪、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难以确定,边界模糊,项目管理、施工人员在实践中往往不知不觉地撞红灯、冲底线。 3.少数项目人员思想道德防线松懈 少数项目管理人员长期忙于施工生产,放松了自我学习教育,理想信念缺失、法制意识淡薄,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力。 4.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复杂 电网建设牵涉到土地预审、规划红线、环境评价、土地征用、青苗赔偿等多个环节,与政府职能部门、物权所有者产生多重关系,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很大。受制于工期压力,为了快办事、办成事、办好事,电力工程施工方不得已屈从于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潜规则”,请吃饭,送红包,协调环境日益复杂。 二、电力工程管理廉政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廉政思想教育,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针对参建人员多、素质参差不齐、内部管理不严的情况,通过采取固定学习时间、宣讲廉政案例、手机短信提示、开展预防性调查等方式,加强员工廉政思想教育。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按照分层分类原则,组织项目经理、对外协调人员、预算员等关键岗位人员开展综合业务、专业知识学习、法律知识教育培训,强化按程序办事与民主决策,超前防范岗位廉政风险。 2.加强项目过程控制,规范外施队伍管理 强化外施队伍施工情况评估,审慎推荐外施队伍。探索外施队伍“子母”寄生培育体系,建立核心队伍库。杜绝外施队伍层层转包,违法分包。明确外施队伍管理专责,建立外施队伍动态管理档案。细化合同签订环节,在严把资质关的同时,通过核查关键人员的劳动合同、社保缴纳、工资发放等技术手段,甄别外施队伍投标基本情况的真实性,并将核心队伍人员纳入劳务合同签订范畴。不定期对外施队伍人员进行检查,控制流动人员数量,确保外施队伍人员素质稳定。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控制使用流程 (1)强化工程预决算管理。严禁在建设成本中列支概算外项目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违规支出。制定概算、预算、决算审核管理办法,建立建设项目、集中管理项目费用和定额标准,准确分配各项目工程费用,对每笔资金使用情况要有据可查,确保手续齐全。强化核查审批流程,对工程设计变更、补偿费、协调费等因素造成的计划外支出,要严格按程序逐一上报审批。 (2)强化资金安全管理。项目工程款的支付必须采用支票、汇票等汇兑结算形式,严禁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赔偿款。小额赔偿尽量减少现金支付,推行电子转账并履行签字手续。严格控制项目部借支金额、时间,不得将公款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杜绝人为滞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私设“小金库”、非法转移资金、逃避财务监督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建立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对工程建设的总预算费用、各项支出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监督。 4.加强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严控物资流通渠道 (1)规范物资采购程序。从物资、设备编制计划、申请采购、合同签订、入库保管、发放使用等各个环节建立监控措施,制定管理制度。对不在招标范围内的物资要通过竞价采购的方式,确保采购金额和物资质量在同时期、同类型中的性价比。 (2)强化物资现场检验。严格检验物资质量和相关出厂证明,杜绝不合格产品。物资采购的数量、型号要符合设计需求,收发手续要齐全,避免出现冒领、多领等情况,物资管理员要定期盘存,做到物账相符。 (3)规范废旧物资处置。进行工程项目废旧物资预估以及全过程废旧物资监控。现场废旧物资及时上交物资管理单位,做好登记,统一进行处理,废旧物资处置应有第三方监督。 5.加强工程项目内部管理,严格内控监督机制 (1)健全工程项目内控制度。针对工程项目劳务队伍选择、使用、管理,物资设备采购,工程量计价结算,资金拨付、废旧材料处理等重要环节,按照《项目部标准化工作手册》流程,规范运作。强化项目部的备用金管理,注重原始单据的存档备查,严格财务监督机制。加强工程项目监察力度,对容易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部门的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加大环节约束力度,用制度管人办事、用制度堵塞漏洞。 (2)明确变更设计的权限和程序。变更设计应在不降低技术标准、不改变使用功能、不扩大工程规模、不延长施工工期的原则下进行。对批准变更的项目要坚持变更核定程序,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和工程数量,认真核实上报数量的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数量的行为,做到施工图纸与实地相符。 (3)建立督办、反馈、审计工作机制。挑选对工程设计、施工、物资、验收等环节熟悉的人员组建督办审计工作小组,随时抽查工程建设中资金、物资、施工工艺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期限,监督整改落实到位。将检查、审计情况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同时监督重点岗位人员权力运行情况,实行阳光运作。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定责、考责、问责的有效统一。 6.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构建第三方监督平台 (1)联合互动,强化统一领导和综合执纪监督检查。纪委、监察审计部门通力合作,“全程接入、严格监督”。经常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部门进行审计监督,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热点问题,组织各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效能监察,快速提高反应项目动态管理的纠正性能力。 (2)加强工程项目部党风建设责任制的落实。紧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条主线,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对直接掌管人、财、物等实权岗位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并签订《廉政承诺书》,形成权钱分离、相互制约、规范严密的工作流程。 (3)加大违纪违法事件处理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工程监督检查的频率和范围,对发现的隐患要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将侥幸心理扼杀在萌芽状态。对监督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要坚决予以处理,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4)规避电力工程项目廉政风险,方法途径很多,本文仅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而对道德层面、文化层面、大体制机制环境层面未有涉及。要遏制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行为,既要坚决、严肃查处以身试法者,又要深刻反思廉政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坚持预防、惩治两手抓,不断完善防腐机制,创建良好秩序,强化监督制约,促使外部环境风清气正,内部管理规范有序。 作者:彭海燕 单位:国网宜昌供电公司电网建设中心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分析 一、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根据工程管理系统的总体思路,可大致将工程管理系统功能分为以下几点:对工程档案的管理、对工程安全的管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及对工程技术的管理。 1.1档案管理 工程管理系统当中对于档案管理主要是用到了清华紫光档案管理软件,其利用MIS系统将数据连接与清华紫光系统联合起来。在工程管理系统当中,当文件进行审批后,档案管理人员就可将文件归档,通过数据接口文件将会进入清华紫光系统的档案管理当中,这样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工程档案数据库,也就完成了工程档案的管理。 1.2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主要要求就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安全管理当中,我们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规范。首先是安全资料台账。所有的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台账信息(如安全人员监督表、特殊工种人员登记、特殊工具入场登记等)录入到系统当中,并要进行及时的数据更新,以保证系统中的数据与现场的实际情况一致。其次是安全会议信息。其中主要包括会议纪要的起草、签发等,同时还要提供有关会议信息的查询功能,以方便随时调出会议纪要。再次就是对于施工的规定。其中主要包括有关安全监督人员的责任区登记及监理工程师的通知及回复等内容。另外,还有有关安全执法及事故管理方面的内容,其中安全执法的主要内容是日常的安全检查记录及安全设施的规范,这主要是由安全监督人员或是企业的管理者来录入。事故管理则包含伤亡事故管理及报表,另包括机械事故及交通事故等,这主要是由安全监督人员或是现场的治安管理人员来录入。 1.3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整个工程施工的核心,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的基本信息、质量的考核管理、质量的管理记录、质量的问题管理及质量检查的监督管理。 1.4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往来工程文件的录入及查询、台账的缺失统计以及竣工图的统计。对于往来文件可进行网上审批,对于需要备份的文件可打印再让由审批人员签字盖章后再进行归档。而台账的缺失统计则保证了各项缺失的台账能够落到实处,保证工程管理的透明性。竣工图统计则是对整个工程完成之后其真实情况的体现。 二、工程管理系统的实施成效分析 工程管理系统的实施首先将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并且将管理行为也进行了规范,同时还将管理水平也提升了。通过工程管理系统,各部门的业务处理更加规范与标准,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效率高超信息共享平台,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增强了工程管理的效率。利用工程管理系统可实现文件的共享与传递,让各部门工作人员做到实时的信息了解,以让决策更准确更及时。再次,其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存储,不仅方便各部门人员的查询,也方便了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在工程管理系统当中,所有数据,包括人员数据及工程管理数据都会被录入到一个集中的数据库,并且在其中也会进行流转,不仅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 三、结论 工程管理系统的使用对于电力事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尽管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系统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已将工程管理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在实践当中也看到了工程管理系统的成效。因此,在今后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当中,我们还是应该重视工程管理系统的应用。 作者:宋雪 刘洋 单位: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铁岭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论电力工程管理水平 一、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力工程的不断发展,对于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关的部门对于电力工程的管理质量也越来越重视。目前,对于一些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已经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提高,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这一水平还是不能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的改进。我国的电力工程中国,由于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我国的电力发展受到了制约,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电力工程的重视,共同努力把电力工程行业做好。 1.1工程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根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的电力工程中,对于管理人员的重视不足,电力工程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其中,初中文化 水平的管理人员占管理人员的一半左右,而小学文化的管理人员占了1/4,其余的为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大学水平的管理人员仅占总人数的5%。这一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这就使得一些比较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无法进入到工地,也不可能发挥它自身的优势,这就使得一些工程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者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性,使得整个施工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 1.2工程施工进展控制小力度弱 在电力工程的管理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供电公司的技术,它在整个的电力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把整个电力工程串联起来,与此同时,还可以帮助内部的公司于用户之前建立一座桥梁,使他们更好的沟通。在公司内部和电力工程的联系部门主要是工程管理部,与此同时,业务部和财务部也是比较关键的部门。工程部是负责整个工程运行的一个关键部门,但是,财务部也是至关重要的,假使没有工程款的支持,那么工程也不会按期的进行和完成,每一个部门都在电力工程起着自己的作用,这些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也会出现交接,但是,假使在交接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理解,也会对于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展产生影响。 1.3工程施工中仍然存在违规操作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施工违规是电力工程管理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管理人员的一个难题。一般情况下,在项目施工之后需要进行验收,并且需要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进行工程的造价决算,在进行实际的操作时,可能就会出现一些违规的行为,例如,一些施工人员或者管理人员会对监理人员的工作进行阻碍,这就使得监理人员的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和实施,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转。 二、提高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的措施 2.1提高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企业中,管理人员要充分的了解现场的工程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招聘更多的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对这些员工进行培养和深造教育,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不同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和教育指导,提高企业中员工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施工企业要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资金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激励员工进行创造,从根本上帮助电力工程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中规范施工中秩序。另一方面,施工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对自身职责的认识,管理人员要对自身的责任重视起来,把思想认识提高到应有的水平。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把电力工程管理做到更加完善、合理。 2.2完善电力工程的规章制度和责任机制 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对于那些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操作的行为要进行事先控制。在施工之前,有关的部门和管理人员要召开准备会议,对施工的预算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并对资料进行存档。在得到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责任委托书之后才可以进行工程款的拨付,与此同时,还要对相关的设备进行检测和验收哦,只有合格的材料才可以进场使用,只有在实际的工程中加强施工规范管理,在技术管理流程上不断的改革创新,才可以使得电力工程正常、有序的进行。 2.3严格遵守工程项目技术施工和管理规范 第一,在工人上岗之前,要对工程的施工人员开展培训,不管是技术水平还是安全教育,都要进行考核,只有合格人员才可以进场施工,对于一些需要持证上岗的人员,一定要取得施工证件之后才可以允许其进场;第二,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符合施工规范或者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施工的工序,要立刻停止其施工,对于情节严重的要进行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进行清场处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对于施工不标准的工序,要进行检查整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第三,在工程完工之后,要对于验收环节加强管理,对验收标准进行分析。对于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教育,保证验收期间可以严格、规范的进行验收,确保工程的验收质量和标准。 2.4加强投资成本控制,完成项目的效益管理 在工程的核算中,主要是要把工程中的施工图预算费用和在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降到最低,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工程的施工。第一,要做好工程项目的核算工作,核算中包含项目的管理和施工本身,这两个方面的预算构成了施工的总体预算,在这两个方面里尽量的控制资金的超支现象;第二,加强对于工程资料的管理费用,在一个工程项目中,工程的预算和实际的施工是由区别的,在进行材料的采购和资料的发放中,要做到资料消耗较低,避免出现浪费现象;第三,在对于工程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使得每一个机械和设备都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把机械效率最大化。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保证每一台设备都可以正常的运转。 作者:邓士平 王丽 单位: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辛集市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管理中的网络计划算法 一、电力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1资金管理混乱 在我国电力企业中,工程管理的会计人员的权利范围较小,常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而会计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会计的行为进行约束,会计内部核算制度也存在问题,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对会计管理这一环节也不够重视,影响了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一些电力企业建立了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却不具备实际意义,而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总之,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使资金的管理存在问题。 1.2电力工程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电力工程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对市场的定位也不准确,竞争意识淡薄,也使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同时很多人对市场整体形势的把握并不准确,影响电力工程的发展。一些施工人员无法意识到安全隐患,电力安全事故不断。 1.3材料和能源的利用不合理 电力工程往往规模大,资金多。因此对其材料的管理十分重要。但是现阶段很多电力企业在材料和的管理上存在者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在能源的利用上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断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二、网络计划算法以及其优势 所谓网路计划算法起源于美国,是一种有效的科学优化计算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网络计划算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与普通的计算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将施工工程分解成多小的工程,同时确保工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显; (2)网络计划算法能够计算出各个作业之间的时间参数,同时展示关键路径。 (3)通过网络计划算法可以计算时差,使管理者的决策更加准确。 (4)当工程无法按时交工时,通过网络计划算法能计算出其前后作业时间与总工程量之间的关系。 (5)网络计划算法帮助企业相关人员建立了多个数学模型,这些模型简单易懂,有利于管理人员目的的实现。 三、网络计划算法在电力工程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更多。要实现经济较久往往需要一些具体的项目,且只能一次性成功。也就是说任何国际间的项目交流只能一次性成功,无法重新执行也不能被不能返工。这样选择怎样的项目管理模式就成为关键,而网络计划算法正好满足了这一特点,使一次性运算变为可能,也提高了效率,这也是其受欢迎的主要因素。 3.1网络计划算法更适合现代客户的要求 经济的发展要求电力企业也要不断的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而要提高竞争力,满足客户的要求是必然的。网络计划算法的引用提高了计算效率,达到了客户的要求,从而受到客户的肯定。另外,网络计划算法的针对性较强,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如为客户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满足客户的认可用电需求。总之,网络计划算法更是个现代客户的要求,值得推广和应用。 3.2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网络计划算法,可以更加精确的计算出企业的成本支出。从而使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资金状况有正确的了解,有利于其合理支配,减少浪费,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另外,电力工程为高耗能型企业,工程规模大,企业员工众多,如不进行正确的正本成本计算就会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使用网络计划算法,合理的分配资金,降低成本支出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十分重要。 3.3减少传输电能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网络计划算法在电力工程中的使用降低了传输电能的消耗,也降低了电力传输成本。这样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规模庞大,所需资金多,因此降低成本始终使其发展中重要的问题,电力企业要实现长久发展,降低电能消耗是重要途径之一。网络计划算法具有先进性,更能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和变化,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进度制约和影响着其他企业的发展。因此,实现电力企业成本降低,提高经济效益十分必要。文章所提出的网络计划算法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事实证明,这种算法在计算精度上,在成本控制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其在市场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被应用于多个领域。电力企业作为特殊企业,也不例外,只有通过网络计划算法才能有效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作者:姚春雷 单位:宁夏电力建设工程公司 电力工程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管理的措施探析 1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电力建设任务繁重、施工工期紧、工过程中危及人身、设备、电网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归纳出目前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1)施工队伍的构成复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建设项目,电力基建企业采用长期的合同工,同时也大规模采用文化程度不高的劳务工和农民工等临时工,致使工程建设队伍的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其中,有些人员是长期聘用的合同工。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从事电力工程施工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过完整、标准的平安教育,对于平安技艺自然有着一定的认识。可是,这种认识还只是停留表面,没能够深入的了解平安施工的内涵。以至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仅机械式的采取平安措施,缺乏主动性。关于临时工的平安意识便更加薄弱。他们大多只是被临时聘用到施工现场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他们接受到的平安教育相较合同工更加简单。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员在施工现场中很难认识到危险的存在,也不知道如何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2)穿插作业的工作模式。电力工程施工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施工现场状况反复变化,从而造成不同工种之间进行频繁的穿插作业。这样的工作模式使得工程现场的平安措施和设备状况也会伴随着工程进度而不断变化。以一项在建的变电站工程为例,会经历土建施工、电气设备装置以及调试投运三个过程。在这些环节施工中,常常穿插作业。相应的,作业中的风险点、风险源不断更新变化。虽然,不同施工队伍都遵照规则,开展会议,向施工人员进行平安技术交底。可是,实际上不同的施工队伍不会开展沟通工作。这样也就导致施工现场的平安措施无法适应施工现场的变化情况。(3)投运环节不标准。一般情况下,电力工程建成投产后必须经过带电试运转24h后才能移交运转单位。虽然通常都会由施工单位进行试运转工作,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规范这项工作。例如,操作人员不规范;试运行期间对设备停止监控检查等。这些都会成为平安管理上的大破绽。 2整改措施 为实在改善电网施工现场的平安管理现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增强对施工队伍的培训。施工队伍是工程的直接操作者。只有他们在技术和意识上得到进步,保证工程质量的工作就有了基石。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应包含理念教育和技术培训两个方面。对平安建设的教育的加强,会提高人员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认可。而技术的培训,则是保证能达到工程建设的标准,确保工程的质量。两方面的培训应同时进行,进而互相促进,最终落实平安建设工作。(2)实现平安技术交底的全面化。针对实际工作中,由于沟通不到位会造成平安隐患,或者缺乏沟通而使得不同的施工队伍在相同施工场地工作不分明造成风险等现象。各电力建设企业应实行全面的平安技术交底工作,以减少施工作业中的风险。各施工队伍不能只在内部进行平安技术的交底,他们还得和其他队伍积极的进行沟通,确保沟通的充分有效。施工人员应将自身在当天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点、风险源以及采用的措施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些工作的落实到位,将有效发现各类平安隐患。从而提高施工现场的平安管理效率,确保施工的安全平安。而且,还可以将参与现场技术工作的厂家技术人员归纳入平常的平安技术交底工作中。邀请他们按时参加相关会议,并认真对他们的工作范围和采取的平安措施进行监护。(3)完善管理制度促使工程投运工作实现标准化。从上文可知,不完善的平安管理制度使得工程投运工作不够规范、标准。因此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电力施工企业以及相关主管单位应该出台相关的规范,健全平安管理制度,消除工程投运环节可能存在的破绽,以降低新设备投运而给整个电力工程带来的影响以及确保现场人身、设备的安全。 3施工质量的管理 3.1施工准备阶段 工程项目的施工方在承接到电力工程任务后,就需要和甲方共同协作来完成设计文件的会审、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图预算及技术资料等准备工作。这一阶段,施工方要保证耐心细致,充分考虑施工中会遭遇的状况。针对设计图中造成施工不便的部分,也要尽可能早的提出相关意见。还需要制定详细充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这些工作的实施都是为了方便下一个阶段实施工作,防止因后期出现的分歧阻碍到工程进度,从而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3.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电力工程建设的主体部分。它是将工程设计最终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过程。同样,也是产生工程产品最终质量的重要过程。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要求要相关人员对施工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所以,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要多到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做到心中有数。可以说,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就是对施工阶段的进行质量把关,这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3.3验收阶段 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活动可以说是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囊括了两个方面: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竣工验收。其中,竣工验收,是工程施工程序的最后部分。它能够实现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等功能。工程的验收阶段,对工程建设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进行验收,从过程控制和终端把关两个部分进行了严密的质量控制。这样,可以保证工程项目满足设计时的相关要求,进而带来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项目的效益管理 一项工程的建设对于建设企业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带来的经济效益,电力工程也不例外。所以,在工程管理中,对效益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部分。施工中,相关人员应该对项目的本钱进行严格控制,将支出控制在额定的范围内。 4.1做好项目核算 项目核算工作包括两方面:项目管理和施工作业。项目管理上,相关人员应该依据施工图预算、施工定额、施工材料等信息确定项目的总支出,对项目的本、利进行剖析。他们主要处于管理和总控层面,要控制人、财、物、机的投入和运用状况,定期对作业情况进行经济剖析,做好协调、管控工作。施工作业方面,则涉及到具体的控制工作。其实,施工现场是费用消耗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部分。施工技艺的好坏、项目分配的合不合理等会直接影响到成本支出情况。因此,相关人员应重视这一部分的控制工作。例如,采取新技术,降低劳动强度;优化项目消费要素配置,降低不合理支出等。 4.2加强工程资料费用支出管理 工程资料费对于工程项目投资来说,是一项比较大的投资。对这一部分的控制也是有助于项目效益管理工作。实际工作中,应按照每个时期的主要资料用量、进货渠道、价钱等资料,采取最佳的进料方案,控制资料费用的支出。采购和发放资料时要依据工程预算和实际施工状况来进行。另外,还要注意资料耗费的问题,杜绝浪费所引起的不必要的损耗。 4.3实施有效的工程设备管理 电力工程设备运转的有效与否也是会给电力工程带来经济效益带来影响。如果电力设备的选择、安装符合规范、符合标准。那在实际运行时也将具有较高的应用率,并且会避免应后期维护带来的成本支出。这都是降低工程支出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工程设备的管理,选择实行“定人、定机、定义务”的管理制度。这样,可以提高管理的针对性,进而能够有效的对工程设备进行管理使电力工程设备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5结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及其重要的任务。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忽视都会带来后期管理任务的加重。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阶段的管理工作,对施工的质量因素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施工按原先的计划开展。这样,才可以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可靠安全。此外,每一个管理人员还应该不断的探索管理新理念,探寻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电力企业也对这一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为工程管理提供良好的开展分为。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基建市场中得到发展、壮大。 本文作者:刘炜 工作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物资公司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而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按照其所承载的学科知识及实践技能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比例关系进行排列组合后而形成的知识系统。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完成,课程体系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和水平。本文结合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1 构建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医学理论体系 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将医学理论知识由学科体系的横向联系变为纵向拓展,在对农村及社区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临床诊治疾病的工作过程序化成为教学内容,以系统为主线,以脏器为基础,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作为问题中心,按照结构、形态、机能、病变、诊断与治疗的架构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体现了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依存性。医学基础将学科体系中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中的部分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按照个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人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及其病变的框架,形成新的医学教育知识体系,分别为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反应和人体的病变。 2 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时,我们重点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知识和能力,增加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和社区基层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课程,强化了对社区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宣传,特殊人群保健能力的实践。使学生毕业后具备从事农村及社区基层卫生工作的基本素质。 3 打造综合素质培养的“立交桥” 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我们打造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立交桥,将医学有关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纳入课程计划中去,通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学生的社会实践、名医讲堂、医德大讲堂、生命教育课程实践等形式涵盖了医学伦理、心理、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医学相关法律、医院管理等知识和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以校训“医道天德”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隐性教育功能。普通教育课程中的“两课”、外语、计算机技术、体育等课程内容,但本课程体系中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普通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准专业课程学习为他人、为患者、为职业生涯服务的技能。 并且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以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教学改革系列教材已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4 全科医师培养的实践类课程的建设 在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4.1 培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相关的实践课程,包括临床基本技能实践课程、临床辅助诊断技术如检验报告单阅读、心电图诊断、影像图片阅读等实践课程以及各种临床应用技术的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岗位中的核心技术能力。 4.2 培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实践课程,包括社区卫生及流行病学调查、社区常见疾病的宣传教育实践、特殊人群保健指导等,旨在培养学生服务于基层的“六位一体”的技能。 4.3 培养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课程,包括生命教育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项目的课间实习,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流、医患沟通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学计划中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达到43%。 4.3.1 以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完成了从记忆式学习到形成式学习再到转化式学习的转变,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以患者和人群健康为中心的初级卫生服务工作。 4.3.2 打造特色专业,为全科医师培养提供平台 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特点、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培育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辐射课程的建设。 4.3.3 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注重教材建设,针对新的课程体系自编的校本教材已由人卫社出版。 4.3.4 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尤其是把爱的教育、医德教育渗透到两课中,把《中国传统医德》、《医学法律常识》、《医学伦理学》具体到日常岗位中。 5 改革成效显着,获得广泛认可 2009年我校成功申报吉林省高等职业学校示范学校,作为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医学专业成为试点专业,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优质教材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大力改革和积极建设,夯实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基础,提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区医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并在2011年通过了吉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试点专业的验收工作,成为吉林省示范专业。同年12月临床医学专业群(中医学、口腔医学、针灸推拿学)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特色专业群,使得临床医学专业的改革成果在专业群中得以广泛应用。2012年初,临床医学专业又通过了中央财政支持发展专业项目的评审工作,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和改革过程的又一次肯定和认可,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充足的准备。2012年10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了吉林省教育厅的评审,再一次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医学专业论文:中医学专业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体会 微生物及免疫学属于医学基础课,具有名词多、描述多、概念抽象、难记忆、难理解等教学特点,理论相对枯燥,实践性不强,是医学院校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1],对于文科生占大多数的中医专业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过难、过深的东西都不会感兴趣。因此结合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来提高他们学习这门课程兴趣和主动性。 中医专业的学生特点是学生家庭以从事医务和知识分子为主,尤以中医名家子弟较为突出;而生源结构中以城市、文科及女生人数相对偏多[2]。据统计我校中医专业文科生能占75%,而女生人数可以达到70%。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教学效果。 1.找到两者共同点—类比(利用优势攻克难点) 医学院校招文科生多,主要是因为中医学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受到了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学科具有特殊的人文哲学属性[3]。其吸收了古代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构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古代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4]。所以可以看出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蕴育而出的。而文科生文史知识丰富、善于阅读、思维活跃,考虑这方面因素,文科生能够比较好的理解中医理论。这是文科生的优势。并且中医的基础理论在大一就已经学过了,包括医古文、中药、方剂等课程已经学过,中医对他们的熏陶已经使学生对其很认可了,所以利用他们已知的和熟悉的知识理论来类比性的介绍新的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一些。 例如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这种朴素的哲学理念上的,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包括人体内部和环境),而微生物及免疫学实际上也讲究平衡,讲究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以及病原微生物之间及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一点使他们的最基本的共同点。所以在讲课时把微免的这些平衡与中医的阴阳平衡进行类比的方式进行讲授,受到学生的认可。在讲消毒和灭菌的这一章时可以强调对于病原微生物与我们人类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状态,而是我们也要与它们保持平衡,因此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目的,我们是要采取不同的消毒灭菌的方式是来保持这种平衡,而并不是一味的杀死病原微生物。紧接着举一些例子来证明。例如我们生病了,进行输液时,这个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一定是无菌的,因为生理盐水是要进入我们的血循环中的,血循环是没有任何细菌的,为了不破坏这样的平衡,我们注入血循环中的任何药物都必须是无菌的。但是对于人体的有些部位,例如女性的阴道,本身就有大量的细菌,是以乳酸杆菌为主,有些女性经常冲洗阴道,破坏了阴道本身的平衡,反而容易得阴道炎。就这些生活中生动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体的这种微生态的平衡与中医上讲阴阳平衡很相似,无论哪种平衡被破坏都会引起疾病,这样理解起来也就不困难了。在微生物及免疫学的整个授课过程中不时的去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中医理论知识,可以进行类比。微免课程探讨的就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最终是——平衡或不平衡。这要求教师大概了解中医理论的知识。 2.在绪论中介绍背景知识 中医专业学生因为没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上课听不懂。即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起巩固作用的知识观念可利用,阻碍了新的学习与保持,因此提供背景信息及相关的概念将有助于启动他们的学习[5]。例如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本学科的背景知识教学效果较好。对于大多数是文科生的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想像力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教师去组织语言,可以通过这几点来将微免的发展简史讲的生动而具体:人类在没有发现微生物时对疾病的看法,以及人类是怎样发现微生物的,以及是怎样把它和疾病联系到一起的,是怎样来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做好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3.增加内容的趣味性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图片、视屏、生活(增加与原有知识相关性)等各种方式来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加速剂,是一切创新动力的重要源泉,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6]。例如介绍培养基时,可以将科赫发明培养基的过程较详细的讲给学生,不单单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而且在这些发明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科学家的优秀的科学素质和道德品质,无形中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道德品质有了一定的影响。课堂上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视屏,例如在讲到流感病毒时,播放了一个《流行感冒的发病过程》的视屏,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在视屏中病毒不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甚至在免疫学中的免疫细胞也是栩栩如生的,是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突然对微免学茅塞顿开感悟。在上的每一次课中去花一些心思来设计好每一次课的引课,也是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专业学生条理性的思维可能比理科学生占多数的一些专业的学生稍逊色,但发散性的思维较好,介绍课程中的与人文科学相关的内容,用一些有趣的、能打动学生的历史过程,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效果较好。 4.介绍书籍网站 阅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 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7]。文科生较多的中医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强,可以通过介绍与之相关的有趣的的内容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课外书籍和网站。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开阔,相当于本课程是一个原点,以这个原点向外发散出去,了解了相关内容,再回到原点,则感觉课本中的内容并不是难以理解和枯燥,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学这门课程很轻松。 综上说述,结合中医专业学生特点,利用其特点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的改进,的确可以让学生不再觉得微生物及免疫学是比较枯燥、抽象和难学的一门课程。实际上中医学与微生物及免疫学都与哲学有很多联系。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学。在课堂内容中加进些人文性的(包括哲学,科学,思想、人文素质等)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医学专业论文:分析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教学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它研究的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态,物理学与医学有密切的关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物理课属于公共基础必修课,它对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和医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某些较自觉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肯下一些功夫外,其他的大多数学生对待物理课的学习就只是为了通过最终的期末考试,甚至有一些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应付考试。这类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物理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的物理在学生的心里变得更加恐怖和难学,所以不少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学习物理。他们对课堂讲过的课程内容不愿意复习,更不愿意将课堂没有弄懂的问题继续钻研,抄袭作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浅析物理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1揭示物理学和医学“相融”的历史整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们的思维。在教学具体医学知识的同时,可先讲解与这些医学知识相关的物知识,例如:生物、护理、生理、生命等学科的知识,然后把这些学科中的一些知识和医学联系起来。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一是,每个学科之间都有交叉和浸透之处,这是科学整体化的表现和趋势。二是,让学生把医学知识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更好的认识医学知识。三是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其他学科。例如:物理实验派创始人伽利略年少时是一名医学生。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发现了光的双缝干涉现象,为光的波动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伦琴发现X射线,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活体骨骼影像,从而开辟了医学影像学。居里夫人第一次将放射线引入到治疗中,开创了放射疗法。 12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例如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解剖水平提高到细胞水平,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提高到亚细胞水平;X射线衍射技术、波普技术的应用,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医学史上的飞跃。 2课堂教学重概念、稳基础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采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共有十五章,包括力、热、光、电等普通物理学及原子物理知识。书中涉及的内容广泛,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每周四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讲述如此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的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概念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推理演算。在教材中钻难度,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只能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望而怯步。 21在教学中就简避繁,倾向医用物理在教学中应把与医学有联系的物理知识讲透、讲清。例如《液体的流动》一章中先向学生讲述连续方程与伯努利方程两个关于液体流动的基本规律,然后分析血液流动时流速及血压的变化。伯努利方程的推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教师演算即可,而学生应重点掌握的是方程中所叙述的内容,以及在医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22教学中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为了让学生在医学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应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例如人的神经传导、心电、脑电、肌电等生理过程与电现象的联系,体温调节与热现象的联系,人的机械行走与机械运动的联系,眼的成像原理与光学知识的联系,听觉与声学知识的联系。 23教学中注意介绍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新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一些新信息、新进展,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超声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激光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等。这些内容新颖,贴近现代医学水平,颇受学生欢迎。 3注重学前预习 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预习是为了学生在学习前做好准备,对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时候,选择性的听取,有助于学校效率的提升。同时,作为教师,还可以安排适当的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找出本次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课堂教学时,重点讲解和解答。从形式上来看,课前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情况下亲身感受和学习新知识。从功能上来看,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医用物理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逻辑性强,预习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材,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有预习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会提前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思考,带着问题来听课,就会有利于提高上课效率。 4组织好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课堂教学,采取较为灵活多样的方式,包括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通过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入新的物理知识之前,引导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提出问题的时间,鼓励留学生质疑教师、质疑课本内容。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大家在交流中掌握正确的物理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夯实了学生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了生用物理方法解决医学上的相关问题,为学好医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专业论文: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教学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它研究的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态,物理学与医学有密切的关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物理课属于公共基础必修课,它对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和医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某些较自觉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肯下一些功夫外,其他的大多数学生对待物理课的学习就只是为了通过最终的期末考试,甚至有一些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应付考试。这类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物理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的物理在学生的心里变得更加恐怖和难学,所以不少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学习物理。他们对课堂讲过的课程内容不愿意复习,更不愿意将课堂没有弄懂的问题继续钻研,抄袭作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浅析物理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1揭示物理学和医学“相融”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们的思维。在教学具体医学知识的同时,可先讲解与这些医学知识相关的物知识,例如:生物、护理、生理、生命等学科的知识,然后把这些学科中的一些知识和医学联系起来。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一是,每个学科之间都有交叉和浸透之处,这是科学整体化的表现和趋势。二是,让学生把医学知识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更好的认识医学知识。三是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其他学科。例如:物理实验派创始人伽利略年少时是一名医学生。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发现了光的双缝干涉现象,为光的波动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伦琴发现X射线,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活体骨骼影像,从而开辟了医学影像学。居里夫人第一次将放射线引入到治疗中,开创了放射疗法。 12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例如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解剖水平提高到细胞水平,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提高到亚细胞水平;X射线衍射技术、波普技术的应用,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医学史上的飞跃。 2课堂教学重概念、稳基础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采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共有十五章,包括力、热、光、电等普通物理学及原子物理知识。书中涉及的内容广泛,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每周四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讲述如此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的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概念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推理演算。在教材中钻难度,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只能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望而怯步。 21在教学中就简避繁,倾向医用物理在教学中应把与医学有联系的物理知识讲透、讲清。例如《液体的流动》一章中先向学生讲述连续方程与伯努利方程两个关于液体流动的基本规律,然后分析血液流动时流速及血压的变化。伯努利方程的推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教师演算即可,而学生应重点掌握的是方程中所叙述的内容,以及在医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22教学中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为了让学生在医学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应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例如人的神经传导、心电、脑电、肌电等生理过程与电现象的联系,体温调节与热现象的联系,人的机械行走与机械运动的联系,眼的成像原理与光学知识的联系,听觉与声学知识的联系。 23教学中注意介绍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新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一些新信息、新进展,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超声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激光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等。这些内容新颖,贴近现代医学水平,颇受学生欢迎。 3注重学前预习 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预习是为了学生在学习前做好准备,对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时候,选择性的听取,有助于学校效率的提升。同时,作为教师,还可以安排适当的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找出本次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课堂教学时,重点讲解和解答。从形式上来看,课前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情况下亲身感受和学习新知识。从功能上来看,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医用物理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逻辑性强,预习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材,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有预习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会提前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思考,带着问题来听课,就会有利于提高上课效率。 4组织好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课堂教学,采取较为灵活多样的方式,包括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通过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入新的物理知识之前,引导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提出问题的时间,鼓励留学生质疑教师、质疑课本内容。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大家在交流中掌握正确的物理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夯实了学生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了生用物理方法解决医学上的相关问题,为学好医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专业论文: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一、 培养目标分析 下面表1是某985工程大学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由解放军驻校军选办和学校国防生管理办共同制定国防生总培养目标和分目标,主要体现在军政方面的要求,然后由教务处医学办确定专业培养方案,下面是该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 (一) 对培养目标的分析: 一般来说,作为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是有关课程理论或教育政策,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而作为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是执行对我国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至少要体现为谁培养人才(性质)怎样培养人才(途征),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定位)。在以上两个培养目标中的描述,一是文字的描述不够精炼;二是为谁培养人才专业目标中未见体现;三是培养规格上既不统一又定位不准。医学办的是高级医学人才,军选办的是合格后备军官;四是培养途征未体现。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课程设置的重要方向和行动指南,可以说,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就会影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就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而言,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也有从事医院和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的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因此,本文对国防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以下梳理流程。 (二)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梳理: 为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为军队卫生事业服务(培养目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军全面发展的、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经身学习能力,优良人文素养和军人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规格与定位)。目标中是为国防建设培养人才为目的,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途征中注重实践部分;人才规格上,五年的学习只能说是初步临床能力。毕业后需要工作2-3年的岗前教育或岗位实践才能成为一名独立工作者。目标中的人文素养和军人素质一词,因为医学工作特别是临床医学要求人文性很强的工作,而军人素养一词,涉及到军人的特殊性,所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为课程设置提供方向和要求。 二、 课程设置分析 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四个部分,课程目标上面已述,此处重点阐述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在此休述。下面表2是某大学国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计划(不包括军政课程)。 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一) 课程内容明显缺少军需医学专业知识 从课程设置的内容中没有考虑军队卫生事业之特色,如军人的常见病、战伤救护、军队流行病、生物与化学防护、高原病、航天、航海特殊环境下所致的疾病。为军队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在五年的学习中对以上军需专业知识至少要有了解。究其原因是课程资源或教师缺乏。 (二) 课程理念宽基础、薄专业 经调研多所学校多年的课程设计规律,临床医学生的公共基础和普通基础从未有过这么多课程,而本文研究对象的公共和普通基础课大约21门,如果加上军政课程15门,共有36门课程。比过去独立医学院多出20余门课。全部课程中必修课有58门,必选课34门,军政课15门,该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事业达107门课程,如果四年八学期平均分配,每学期有13.4门课程,作为医学生每学期承担这么多课只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因此,本文认为公共和普通基础课过多,有待优化。 (三) 重理论、轻实践 从上述课程计划表中的92门课程中只有5-6门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其他的都是理论课,基础医学院的课程中,某些讲座和进展性课程,比如生物学讲座,完全可以融入主干课程中去。哪些讲座、进展类课程是研究生或博士生课程,至于本科有没有必要设置值得讨论。如果需要,在主干课程中花1-2学时概要性的讲一讲即可。 三、讨论与建议 (一) 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完善国防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方案。 至今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培养临床医学国防生已十二年,据电话调查几所大学医学院,国防临床医学生的培养和普通生一样,只是加了些军政课程,因此,建议加强学术交流,完善国防生临床医学培养方案。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军需专业知识的内容。 据调查,很多学校开不出防化、战伤救治、军队卫生和有关军需专业知识课程,普通高校需要加这个方面的师资培养和引进。 (三) 压基础,厚专业 临床医学是一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最多的专业,如果公共课或普通基础课程太多,意味着挤压了专业课程。因此本文建议压缩部分通识中的思政、英语、数理化等学时数,或把部分设置为任选课,同时培加军需的战伤救护,军 队流行病学、军队卫生课程为必选课。而防化医学、防原医学、高原医学、航天航海医学、防核医学为任选课。 (四) 重实践,压理论 从课程设置中可知,在选修课中要求学分太多,对某研究或进展性课程可作为任选课程,同时压缩军政理论和公共、通识基础课程,让多数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学习临床医学,加强实践能力。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统筹考虑学科、个人和社会(军队)三个价值取向:首先站在大医学学科的视角,侧重军队临床医学的特殊性;同时要考虑国防生的个人发展;有的理想当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有的可能成为军队卫生事业管理者,有的可能成为一名军队科研工作者,还有的可能要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中,以医学课程为中心,增设个人发展的相关课程。设置的原则:要遵循协调、发展、灵活原则。首先要考虑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来设置课程、以专业为主线进行纵向和横向组织课程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志向的差异性来组织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一定要尽可能的处理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个性教育与共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大学教育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教育学和课程理论知识,应加强对这一部分人员的教育理论培训,才能提高各专业课程设置水平。 医学专业论文: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日益突出,心理疾患逐年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将会有更多高新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要求医生不但要掌握人体科学,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领,还要了解新设备新技术的运行原理,具有捕捉分析不同病人心理变化能力,善于沟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能力。医学双学位教育为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由于医学院校专业单一,专业性较强,教学资源不足,双学位教育开展相对滞后,甚至有些单独设置的学校尚未开展,不利于培养医学复合型人才,本文就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意义、组合形式及注意事项做简要阐述,以期促进医学院校双学位教育的开展。 1、开展双学位教育的意义 1.1 开展双学位教育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医学双学位教育就是结合社会对不同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英语能力强,计算机知识丰富,掌握法律、心理、管理学等知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专业技术好,知识面广,且知识结构合理,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2 双学位教育是彰显学生个性、就业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专业流动性非常小,学生一但被录取到什么专业学习,一般是不能够改变的,这种做法虽有利于稳定高校教学秩序,但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1]。加之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不明确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随意性比较大,到学校后专业又不能够改,只好硬着头皮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不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双学位教育开展使学生有了选择的机会,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主修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更多知识。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2100万,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空间和自由度很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再是他们的唯一,他们更喜欢实践能力强,善于沟通,团队精神好,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双学位的学生无疑更容易获得他们的青睐,就业机会显着提高。 1.3 双学位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大学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除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外,应注重内涵建设,双学位教育以其灵活性和实用性越来越被高校领导重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且根据相关精神收取一定费用,弥补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学校的发展。 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的几种组合形式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第一专业,即指学生入学时所选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第二专业,即指学生入学后兼修的专业)而获取的学位。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市场,需要懂管理、通法律且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与高科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辅修学位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临床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具备管理学知识,管理基本技能得到较好锻炼,这种组合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2)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有些心理疾病是无法通过药物治愈。这种形式为医学人才解决人们心理障碍提供了有利条件。(3)临床医学专业+英语专业:就目前而言,西方国家医疗水平较高,能够阅读外国文献的医生就多一条信息来源的渠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先进技术先进理论。(4)临床医学专业+法学专业:通过法理学,宪法,法社会学,中国法制史,民法总论,刑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法,劳动与社 会保障法,刑法分论,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的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好地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3、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达到本科双学位教育目的,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目,应做好如下几点。 3.1 大力做好双学位的宣传,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双学位政策已不是新生事物,早在80年代很多综合性大学已开始实行,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对刚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就是新鲜事物,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太少,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双学位”。为保证双学位教育质量,学生真正受益,一方面要加大双学位的宣传[3]。可以通过专题报告,现场解答,印制宣传单,师兄师姐介绍经验,邀请刚参加工作同学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使每位学生了解双学位制度,了解各个辅修学位情况、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一经确定,就是学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学生根据职业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修读学位,更能够实现双学位教育的目的,同时避免因随意选择而导致中途退出,无法获得学位等情况的发生。 3.2 合理安排工作,优化师资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 辅修学位的课程除和主修学位课程相同的外,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进行,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有些教师产生抵触,而且有些教师正常情况下课已经很多,根本就没有精力在业余时间再教学,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难以承受。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双学位课程精心安排,尽可能的安排教师教学相对较松的时候开展,要优化师资结构,让年轻的教师多承担些任务。除课时酬金外给予适当的补助,在外出进修、职称晋升等优先安排等,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热情各积极性,确保授课质量和效果。 3.3 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由于双学位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国家没有对其提出相关管理制度[4],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建立相关制度,确保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和监控。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管理,做好修读学生的筛选,设立课堂签到制度,督促学生学习。另一面要加强考试管理,不能因为是辅修学位,或学生另外交了双学位修读费就放松考试制度,要按主修课程一样对待。第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对课堂的巡视,对教师备课情况不定期检查,对双学位教师实行竞聘上岗。第四,通过网络教学,教师答疑、定期辅导等多渠道为学生自学提供条件和便利 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复合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10年,而军队医学院校则刚刚起步。如何加强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造就医德兼备的高级临床医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管理机制不完善、临床特点不明确、考评制度不完善、医德教育未重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起步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对于专业学位,我国以前旧的学位条例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表述,对于学位的认识只是侧重于学术的标准,培养的目标基本是教学、科研人员。而医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除少数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基础研究外,多数都将进入医院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而诊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高素质、会看病、能做手术的临床医师更为需要。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导致了研究生不会看病的“高学位低能力”局面,培养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1998年我国开展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将医学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从而使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阶段。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侧重于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明确突出了临床医学的特点[1]。我校近年才开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各附属医院和导师、研究生的欢迎,招生报名踊跃。但在实际的培养工作中发现尚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我们探讨与解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不完善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公共课程学习于前一、二学期完成,教学实践及临床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三至五学期完成,五、六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和论文答辩工作。其中临床能力训练时间不少于一年半。在完成公共课程的一年中,研究生主要由研究生管理大队进行管理,这一阶段的生活学习基本比较正规。但在公共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和临床实践阶段,研究生多半处于“放羊”状态,学校(研究生院和研究生管理大队)和科室两头都疏于管理:学校研究生院机关在研究生进入临床阶段后将管理职能转归医院,基本没有相关的监管措施;研究生管理大队则认为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应属于医院管理,手术、值班等导致作息时间不确定,没必要也没办法再进行管理了;而反过来,研究生进入科室后,医院机关对他们并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认为这是科室的事;而科室领导和导师,因为忙于繁杂事务和临床事由,在安排了研究生的课题和工作后,也就很少过问其他的具体问题了,研究生多数时候其实是科室的“边缘人”,科室对其工作和学了导师和指导教师外基本无人知晓也无人关心,只在考试的时候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考评;还有教学实践,任务是分配了,但没有专门的培训教研究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员,只有靠自己摸索,更多的时候是从听前辈的讲课中获取经验。这些显然都是非常不规范、不科学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到医院、科室都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统一和连贯,不仅缺乏有条理的监控和测试机制,各科室更缺乏专业、规范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研究生多的大科室还有专人负责研究生的管理,只有几个研究生的小科室则多数无专人管理。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很难使研究生在一年多的临床实践中学到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这将大大影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 临床特点不突出 尽管是明确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但实际的培养计划中仍存在着“轻临床重科研”的倾向。临床实践的一年多时间,大部分学生把精力集中放在课题的完成和毕业论文上,而且大部分课题为了凸显“水平高”,都会不自主地加重基础研究的比例,而能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应用型课题研究明显不足。不能结合临床实际,更不能用于临床,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据统计,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博士)用在临床轮转学习的时间有近80%不到一年,因此,毕业前夕的临床技能考核被专家组普遍认为差强人意,尤其是没有接触过临床的应届研究生,和基层医疗单位考来的研究生,他们入校前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与本校在职研究生均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对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导向缺乏引导和对不同背景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够具体化等问题。 1.3 考评制度不完善 我校3个附属医院目前已初步制定出各自的临床型研究生培养和考评方案,但明显不够细化,没有量化和统一。临床技能虽有专业区别,但其临床学科性质是共同的,各医院没有制定统一细化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训的考核指标,这使得各专业学科临床能力的考核没有统一标准,也使导师制订研究生个体化临床培训计划缺乏依据。 1.4 医德教育未重视 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这类研究生毕业后不仅要懂得科研,更重要的是能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病人解除痛苦。由于直接与患者接触,临床型研究生应首先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牢记学医的初衷与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而经实际调研发现,我校各附属医院在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培训,轻思想教育”的倾向。医德教育不是如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就是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教育内容,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个技术出众的临床医师如果没有好的医德和品行,就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优秀人才,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对医院的声誉也会造成影响。 2 对策探讨 2.1 健全各级管理体系 临床型研究生的管理应该呈现统一连贯的结构。学校主要由研究生院培养处统一管理,为宏观调控管理,如培养过程的监督、文件的发放等。应由专人负责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监控。首先应与研究生管理大队及时沟通了解研究生的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应与各医院机关教学办随时联系,督促其定期上报研究生临床技能实践的培训计划与考核结果,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研究生管理大队应对住校研究生的生活和日常事务负责管理,了解并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态并及时上报研究生院;医院的研究生管理则更为具体直接和重要,涉及导师管理、所在科室管理、轮转科室管理和机关教学办公室管理。每一层次都应有专人负责,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其中导师的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导师应负起责任,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直接的管理。可根据研究生的考核成绩对各导师进行相关的指导评定记录并全院定期通报,评出年度优秀导师和辅导教师,以此督促导师对研究生的负责;除了导师个人外,研究生所在科室主任应重视本科各级研究生的培养,指定专人负责进入临床实践的研究生管理,会同各研究生导师制定本专业研究生技能培训计划并有不同和侧重,指定专业技能好的人员进行最好是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做到研究生导师、科主任和指导教师三级管理,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知识、临床诊疗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各临床科室也应对来科轮转研究生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应在指定的轮转时间内指导研究生熟悉并掌握本专业常见病、疑难病的临床诊治技能,对每一个轮转出科的研究生作出本专业的临床技能评定报告;医院教学办应有专人负责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的全面管理。应制定临床考核量化指标,组织专家组进行中期考核、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等。定期抽检学生岗位情况,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急症抢救、病例分析等考试。定期下科室检查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2.2 课题、培养突出临床特点 医学专业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近28个月的临床技能实践时间,对临床技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应大力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考评。首先应在研究生课题的选择上进行相关指导,明确临床特点,引导研究生和导师确定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的同时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避免课题与临床培训脱节,而使研究生为完成课题不得不减少临床技能的培训时间,或为应付考评虽然不得不完成培训,但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能全身心投入和钻研进去。其次是加强各级临床技能培训与考评措施,比如,规范临床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各项医疗行为,并由专家组对此进行检查;聘请操作规范的专家、教授,组成临床实践技能指导小组,定期为研究生安排临床操作示范,规范研究生操作手法;轮转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尽量多为研究生提供学习机会,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健全各级学科导师组,在导师与研究生人员不对等的情况下,指定副高以上教师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尽量做到一人一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医院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某方面有所专长的专家或学者作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操作报告,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及机会。 2.3 规范、严格考评制度 在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临床培养方案后,相关的考评制度也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应制定完善的考评制度,如轮转科室出科考核,中期基础知识考试,中期临床实践技能测试,毕业临床实践考核,末期综合评估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考评制度[3]。应重点组织好二级学科的考核小组,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把握好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公正评分关,力求使研究生的考核工作做到规范、公正。应采取研究生管理人员和学科专家组共同审议的办法,严格按照考核要求进行考核。临床型研究生的考核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为笔试内容,考核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是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考核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各项考核尤其是中期考核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各项考核均达标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否则需延长培养年限或作结业处理。目前我校各附属医院对临床型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有形势化的倾向,有时为照顾导师情面而打人情分,这大大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放松了研究生本身的紧迫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按照制度严格执行,考核时学校和医院机关应有监管人员在场,对不公正的考核人员应提出警告和撤换。 2.4 加强医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应将医德列入临床型研究生的考核重点。国家卫生部和军队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方法》等文件明确规定了医德规范,这是指导临床型研究生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医德考核的主要依据。医院,尤其是科室,应随时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好的医德事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系列讲座等。对研究生在临床培养过程中的违纪率、奖惩数量、患者的满意率等都应记录在册,并最好制定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可包括自我评价、患者抽查评价、科室评价等多种形式。总之,我们应大力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医德教育,并和临床技能培训两者兼顾,才能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医学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药理课程改革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2]。药理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专业核心平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人为分割,致使高职教育特色不特。按照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3]。我们结合药物基本理论、临床岗位需求、执业医师资格要求及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并通过教学实验,取得较好效果,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我院临床医学专业2010级的一个班为实验班(50人),另一个班为对照班(50人)。两个班均为高中毕业的统招生,实验班男生23人,女生27人;对照班男生24人,女生26人,年龄19~21岁,学制三年。两班入学时成绩、已修课程、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1.2 方法 1.2.1 课程改革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采用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由芦靖、叶莉主编的《药理学》教材;实验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授课,采用自编教材。两班均为72学时。课程改革由药理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实验教师、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带教教师共同参与,1人授课,其余跟踪评价,两班均由同一教师授课。 1.2.1.1 课程标准制定 在充分进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岗位和西药房调研的基础上,坚持面向市场、依托行业、服务社会、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实践引导理论,实践与理论由原来的1:3改为1:1。构建以工作过程的顺序为主线的项目课程,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1.2.1.2 课程内容开发 课程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按照病人就诊顺序和药物治疗工作流程设计,并参考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将课程内容从简单到丰富、从单一到综合,形成一系列彼此联系、层次渐进的项目序列。构建了5个学习情境、13个学习单元、56个项目任务。5个学习情境包括临床见习药物治疗过程、依托临床典型病例亲自完成制定治疗方案-选药-开处方-观察疗效-防治不良反应-调整用药方案的基本用药循环、角色扮演、动物实验、临床实习用药过程。13个学习单元包括药物基础、传出神经系统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血液系统疾病用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泌尿系统疾病用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用药、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感染性疾病用药、肿瘤治疗用药、中毒治疗用药。其中药物基础单元有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等3个项目任务;传出神经系统用药单元有激动胆碱受体用药、阻断胆碱受体用药、激动肾上腺受体用药、阻断肾上腺受体用药等4个项目任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麻醉用药、镇静催眠用药、抗惊厥用药、抗癫痫用药、抗帕金森病用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用药、抗精神失常用药、镇痛用药、解热镇痛用药、抗痛风用药、兴奋中枢用药、恢复大脑功能用药等12个项目任务;心血管系统用药单元有抗高血压用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用药、抗心律失常用药、抗心绞痛用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用药等5个项目任务;血液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促进凝血用药、抗凝血用药、抗血栓用药、抗贫血用药、促进白细胞增生用药、扩充血容量用药等6个项目任务;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镇咳用药、祛痰用药、平喘用药等3个项目任务;消化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调节消化功能用药等2个项目任务;泌尿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利尿用药、脱水用药等2个项目任务;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用药、抑制子宫平滑肌用药等2个项目任务;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单元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使用、甲状腺激素的临床使用、抗甲状腺用药、降血糖用药、性激素类药物使用、避孕用药等6个项目任务;感染性疾病用药单元有抗化脓性感染用药、抗结核用药、抗麻风病用药、抗真菌用药、抗病毒用药、抗寄生虫用药、抗变态反应用药等7个项目任务;肿瘤治疗用药单元有抗恶性肿瘤用药、调节免疫功能用药、基因治疗用药等3个项目任务;中毒治疗用药单元仅有特殊解毒用药1个项目任务。每个项任务设计上述5个学习情境。每个单元结束后,先用一个综合实训项目(仿真病房综合模拟药物治疗)将所有内容串联在一起,然后选择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的药理模块和临床疾病药物治疗部分进行考核。 1.2.1.3 教学方案设计 按照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等六大步骤组织教学。首先教师根据工作过程确定任务,再明确为了实施工作任务,必须要做什么。课前从布置任务入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学医院相关科室见习、收集资料、自学课程相关内容;课上首先学生展示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案例讨论或角色扮演,教师与学生共同点评,教师再答疑解惑、提炼总结,如此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第二,每个项目任务的学习均让学生先学会选什么药物、如何应用此药,再明确为什 么用此药物、如何监测和防治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是什么,即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实践引导理论;第三,改变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或动物实验融入到每一个项目任务中一起完成,教、学、做、评一体化。 1.2.1.4 教学方法实施 教学过程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辅以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场景教学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专业网站、辅助教学系统等辅助手段,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多种教学方法和辅助措施的综合运用,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其依赖、懒惰心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2.2 评价方法 课程进行过程中由授课教师、带教教师、学进行形成性考核,包括出勤、课上表现、实验操作、处方分析、阶段性考核、见习表现、实习表现等,突出职业行动、专业内容、职业情感、关键能力的综合评价;课程结束后由未授课的4名专职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综合终结性考核,包括期末理论考试和综合实训考核,期末理论考试尽可能采用执业医师考试题型和历年真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药物治疗问题的能力,两个班采用相同试卷考核并统一标准,最后将总评成绩进行比对。此外,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实验班学生、医院带教教师进行调查。学生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向医院带教教师发放问卷18份,收回18份,有效收回率均为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10.0进行u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班综合终结性考核成绩比较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班(77.90±5.73)分,实验班(89.36±3.64),两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4.752,p 0.01);综合实训考核成绩比较:对照班(73.52±6.41)分,实验班(83.42±2.77),两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033,p 0.01)。 2.2 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见表1。 3 讨论 3.1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组织、答疑解惑的辅助作用。例如在学习抗心绞痛用药时,课前先组织学生到教学医院心内科见习,然后全班分为8个“诊疗小组”,教师精选7~10个真实病例,各组抽签选择病例,以病例的药物治疗为项目任务,课前通过小组合作自学心绞痛的病机、表现、诊断、治疗及相关的药物知识,通过小组内头脑风暴法为本组病例选择药物,通过思维导图法制定用药方案。课堂教学时,在高仿真病房借助多媒体、药物、高仿真模拟人等辅助手段,综合模拟演练用药方案实施、控制、评价等环节,教师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4]进行必要的引导,增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最后由其他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课程改革初期,部分学生并不适应新的授课方式,他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但很快接受并喜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98.0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学能力,86.0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 3.2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医学类高职教育,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病人,任何知识上的缺失和技术上的失误都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要求很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通过实践引导理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5],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建构专业知识体系,发展相应的职业能力。由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教上实现了“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在学上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会,做学结合”,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用人单位调查显示学生刚参加工作要经历一段“发呆期”,医患关系、护患关系、上下级关系因缺乏沟通而变得不和谐,甚至僵化紧张,而这是从事医疗工作的大忌,因此,教学中对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就十分必要。从表1不难看出,学生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应变能力、岗位适应等能力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于一身。 3.3 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最新的诊疗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很多年轻教师经过努力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证,积极申请临床进修学习,创造机会外出短期业务培训,以增加临床实践经历、提升职业素质;很多高年资教师通过订阅专业期刊杂志、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加强学习,丰富自身内涵。另外,授课前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熟悉每位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授课过程中,建立班级反馈小组,通过定期座谈,探索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解决问题、弥补不足。参与课改的教师均认为自身素质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3.4 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诊疗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能够体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教学情境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6],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过程为坐标,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7],并以过程性知识为主,同时参考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考核时大量采用历年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临床医师身份进入学习状态,增加学生见习、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最大限度地贴近临床,消除学生进入临床后的不知所措。医学知识更新和诊疗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学会终身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前必须自主合作学习、动手收集资料,课堂参与模拟或讨论,学习方法逐渐得到完善,学习潜能不断得以开发。结果显示72.22%的医院带教教师认为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临床。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传统医学教育对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创造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包括七年制研究生)是新兴的一种医学人才培养类型,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胜任能力,以最终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实践表明,这种重临床的培养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1]。尤其儿科临床工作非常繁忙,大部分时间已安排在临床第一线工作,故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明显低于科研型研究生,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不能紧跟学科发展,也进一步影响临床技能的提高。如何安排时间参与科研是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及导师面临的挑战[2]。本研究结合目前临床型研究生的重临床轻科研的现状,旨在为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参考,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特点 临床实习时间不同。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包括了七年制研究生和5+3专业学位研究生。而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有4年的时间在临床实习,七年制研究生在临床实习的时间仅仅只有2年半,因此,对于临床问题的发现和科研思维及科研问题的提出都有很大的不同。每个层次的科研能力差别较大。科研能力是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临床轮转的时间较少,同时学生主动性不强,指导教师督促力度不够,那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基本得不到规范的培养,科研水平也就参差不齐。部分儿科专业学生错误地认为,临床型研究生只要能熟练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儿科临床技能,具备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就可以当一名好医生,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认为是科研型研究生的主要方向,所以常常忽视对临床问题的发现、分析和整理,对学科发展方向把握不准,无法掌握新技术、新方法[3]。 2结合儿科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加强儿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取决于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试验或临床数据[4],发现新方法、新热点,其中对国外医学文献的仔细研读,对把握本学科前沿知识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必须具备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尤其是翻译文献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外语能力强,查阅、分析文献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也容易产生兴趣点,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科研信息,除此之外,还会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及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所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要掌握好专业外语,这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最基本的保障。例如,进入呼吸科轮转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全英文版的小儿呼吸病学书籍,以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特点及英文专业术语书写方法,积累主要的专业术语和重要的专业英语表达方法。其次,每2~4周将1篇有关小儿呼吸系统专业的文献进行翻译锻炼,导师给予纠正和指导。在日常临床查房中,要针对不同病种进行英语提问,比如,该患者有哪些症状?(cough、feverand wheezing);该患者诊断是什么?支气管哮喘(Asthma)等,以培养学生的日常专业英语听说能力。每1~2个月进行专业英语考核,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对其以后研究工作及撰写英文文章打下基础。 3注重师生沟通,增强学生科研动力 3.1培养学生思考科学问题方法及科研兴趣 要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且必须是智慧的启迪师。在临床工作中,需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倡导师生互动,交流问题。儿科临床工作非常繁重,师生间除了在工作时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外,还可通过其他形式如E-mail、QQ、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将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及时沟通交流,减少盲目性和问题的堆积。通过启迪学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刺激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目的[5]。例如,针对整天忙于临床工作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其在所管病例中甚至交叉学习中发现问题。比如为什么胖体质的小孩容易吼喘;为什么有部分孩子呼吸道感染喘息反复发作;是否过敏体质的孩子更应患哮喘。针对这些问题去查阅文献看有没有相似的研究,研究的样本、方法和内容是什么,培养其在日常工作中捕捉到有意义的信息。学生在科研思维培养过程中,导师应该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馈。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在实验室做出大量的实验数据才能写出好的研究论文,忽略了基础数据的来源除了动物实验的反馈,更有意义的还是临床工作中所搜集的临床患者的资料、标本真实数据等。要总结科学研究中的失败,尤其对刚参与科研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其思路、方法均不成熟,失败的时候需要导师的鼓励和安慰,学生的科研兴趣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减弱,科研思维也会逐步形成。例如,在肾脏免疫科实习的学生发现有些过敏性紫癜的小孩有哮喘病史,经查阅文献后,发现两种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并调阅本院多年的病例进行研究,最后顺利完成了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3.2鼓励科研创新 儿科临床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应当遵循“从临床实践出发”“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创新性”3个原则[4]。科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大程度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并激励学生开拓创新[6]。(1)学会运用专业文献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工具[7]。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查阅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最新国内外进展,再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考虑选题。(2)要积极参加医院组织或科室之间组织的专家学术交流、专题讨论等,感受学者或同事们的创新过程,从中来领悟科研创新并获取有用的信息。(3)对于临床型研究生应着眼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要勤于思考,主动培养科研意识,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进行临床总结的能力,形成有意义的探索题目。例如,自PM2.5在全国引起广泛的重视以来,2013年开始重庆地区也进行了实时监测,临床医学七年制研究生在临床管理患者中发现哮喘儿童发病率确实有上升趋势,门急诊的哮喘患者每月发病人数都不同,而哮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于是想到PM2.5这个新的课题,其与儿童哮喘之间是否有联系。这想法一提出,立即查阅资料,与环境部门联系获取数据,再经过统计学教师的指导,最终形成的研究论文被Environmental Pollution杂志录用,获得了外国专家的首肯。当前,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科研创新思路同样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起重要的作用[8]。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与临床专业的整合,对儿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1)要确定儿科临床轮转阶段导师负责制。临床导师工作在一线,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擅长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对学生的操守、品行、临床技能及科研探索等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指导,使其树立转化医学理念,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最后明确专业研究方向。对于儿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而言,导师应当在具备副高级职称、硕士以上或有省部级科研课题任务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队伍中选拔。(2)要为儿科研究生构建多学科课程体系,儿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应开设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应确立重点教学内容。(3)建立临床与基础学科联合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采取临床与基础学科联合培养的方式,要配备科研导师作为第二导师,这样才能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服务。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效果 4.1学校和教学医院应注重导师选拔、考核,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应健全导师的遴选制度,制订严格的研究生导师选拔方案。要注重导师的师德和教风,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建设起一支有着高尚师德、献身教育、献身临床的导师队伍,才能言传身教、严谨治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及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要想培养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勇于探索的高素质研究生,必须具备一支医学素养高、治学严谨、积极创新的导师队伍[9]。(2)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有规划,要重点培养具有献身精神同时又具有潜力的青年骨干,积极培训他们的带教理念、责任感及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并为他们提供临床理论授课、临床带教及脱产教学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为青年导师后备力量的建设,为申报临床型硕士生导师打下基础。 4.2注重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硕士生导师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硕士生导师要保证终身学习的习惯,要经常参加院内外的相关讲座和培训课,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完成知识的更新,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学习,使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医院应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不断提高导师的临床业务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如每月举办疑难病例讨论,请外院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会等,加强各学科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本院每年均选送较优秀的骨干导师出国进修或专项研究,有助于培养综合能力强、学术视野宽的研究生。 4.3建立监督机制,提高导师指导效率 应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建立起有效的导师指导监督机制。研究生处定期检查学生科研进展,从而督促导师进行定期的指导。此外,加强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将评价表反馈给导师,从而增强导师的责任心和指导效率。建立导师考评系统,定期组织师生交流会,并将其列入考核指标,奖罚分明。还可通过研究生管理部门建立专用邮箱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学习需求、意见建议等,再与导师进行反馈,这样能增强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并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有利于针对性的组织专家讲座、调整培养计划,甚至可以作为导师考评系统、导师培训课程和导师的遴选工作的参考。因此,建立健全了监督机制,有利于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以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10]。 5加强学位论文管理,鼓励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1)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开题报告,对学生课题的文献查阅、选题方向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创新点进行审核,以保证论文选题方向的正确性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使后期工作能顺利开展。(2)在学生课题设计、开展及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导师要对其论文中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严审,对文字表达、论文格式进行审核、修改,直至达到毕业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科研能力的体现[11]。医院或科室应制定奖励政策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对其导师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在具有国际影响力杂志的学生,可作为毕业留院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纳入考核。科研处对发表在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章,版面费给予全额报销,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12]。总之,临床型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应坚持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通过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在掌握临床技能和诊治能力的同时培养科研意识和科学思维,了解本专业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试验操作技术,来解决临床面临的新问题。使临床胜任能力及科研能力相互促进,最终才能培养成为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 作者:彭东红 黄英 舒畅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二病房 医学专业论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 摘要: 为实现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无缝接轨,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改革传统的“2+1”教学模式,形成新的“1+2”教学模式,实现课岗对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院合作;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三年,时间较短,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各高职医学类院校积极探索的课题。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泉州医高专)不断深化校院合作办学机制,校院双方共同实践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1+2”教学模式,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农村和社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1“1+2”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我国传统的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主要采用“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这种模式的弊端有:教学方法单一,以填鸭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晚接触临床,实践能力不足;较不利职业道德养成。因此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新形势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泉州医高专根据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校院合作共育人才的“1+2”教学模式,即学生第一学年在校部学习人文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进入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完成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任务,第三学年在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实习。这种“1+2”教学模式以“校院合作”为基石,搭建对接临床工作岗位和融通执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 2“1+2”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有序安排教学工作 学校目前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附属教学医院为临床专业专业课教学基地。根据各教学基地的实际,分别安排50~80名学生进基地教学班。校部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给临床学院教学办,并指导院办统筹安排各教学基地的教学任务,各教学基地教务科召集相关教研室开会研究,落实分配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各项工作,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各临床教研室负责某一专业课的教学安排、组织大讲课、小讲课、床边教学、病历讨论、评教评学、考核等教学具体工作。建立关于备课、授课、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教学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2确立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通过调研,按照基层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与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执业助理医师准入标准,确立临床专业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重新设计、开发实训项目、改进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与临床岗位的无缝对接。为适应教学内容改革,校院共编特色校本教材。 2.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取案例、情景(床边)、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见习按照1∶1或1∶1.5的比例交替进行。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教学优势,注重围绕多形式床边教学这一关键环节〔2〕,通过教学查房、临床情景、病历讨论、问诊查体示范、社区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生动了床边教学内容,高效地将理论授课、床边教学、技能培训三者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学生临床岗位能力的培养。 2.4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 2.4.1组建教学管理机构,形成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保证附属及教学医院按质按量完成第二学年临床专业课的教学,校院联合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学校、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任务。专业课教学工作在学校由分管教学校长负责,在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由1名副院长负责,医教科负责统筹、协调、落实教学工作。每个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为1个教学点,成立教学办,可以单独设立或与医务科合署,配备1-2名专职医务人员负责专业课教学。根据医院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课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临床各科主任或副主任担任,各教研室配备至少1名教学秘书,教学秘书须由高年资医师担任〔3〕。学校至少派出1名教师负责联络每个教学点的工作,上传下达,其职责是:协调安排教学工作;协助抓好学生管理;做好学校与每个教学点的沟通联络等。通过整合临床医学系与附属、教学医院的关系,形成比较健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深化院系合一。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了平台。 2.4.2制订管理制度:校院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选聘管理办法》、《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临床专业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控制、师资管理、教学考核、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为专业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及按质按量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2.4.3规范教学环节:依据“1+2”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临床岗位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建立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临床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制订并推行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训见习,体现临床医学专业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工学结合”教育理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4.4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4〕。校院联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评价:①对各教学点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阶段性地掌握教学状况、教师授课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深入课堂随机听课、访谈等形式,监控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提高。③深入开展评教评学活动。评教由学生评教、领导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等环节组成,根据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评学主要是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定性评价,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④由教学秘书及学校派出教师进行常规教学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⑤建设理论和实践试题库,坚持教考分离。⑥实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阶段性综合考试与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结合、毕业前理论考试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 2.4.5实训场所管理:实训教学是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所必需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校院共建了实训教学场所。由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提供场地,学校投入设备,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各病区多媒体示教室、体格检查实训室、急救实训室、仿真手术室、动物手术室等,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持。 2.4.6教学质量评价:校院合作共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以“督导、反馈、评价”为总体思路,校院合作共同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进行教学质量纠偏。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制定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细则,检查督导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月报制度,学生定期座谈反馈教师教学与带教情况;校院每月信息互通。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制定听课评课制度、“以老带新”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用人单位评价制度,采取教学检查、教学反馈、督导评价、领导听课、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信息员反馈等评价方法,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教师教学活动由校院双方给予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由校院双方给予相应奖惩。 2.5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校院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教学团队建设。 2.5.1教学团队“准入”条件:按照《专业课程教师选聘管理办法》的规定,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且必须具有较好的临床教学能力。保证专业课教师全为有经验的临床一线医生,实现专业课教师双师资格的预定目标。 2.5.2教学能力培训:根据各教学医院师资状况,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任课教师采取岗前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定期培训,加强其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课堂艺术培训,增强教学基本功,提高其教学能力。每年寒暑假,学校对每个教学点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能力集中培训;每年派出2~3名教学名师到各个教学点举办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讲座或示范课教学活动。 2.5.3“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泉州医高专“建站立室”,即建立临床医学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室。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学校教师不脱离临床岗位,课余参与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将理论付诸临床实践、丰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二是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强化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丰富其临床经验,提升工作热情和职业素养,完成了“双师”教师的跨越;三是临床医生更多机会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不仅自身理论知识得到夯实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且能将临床实际案例、诊疗经验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受益匪浅。 2.5.4教师激励机制:为调动临床一线医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校设立了“双师型”教师专项津贴,给予教学医院专业课程教师的课时津贴明显高于校本部教师,有效地激发了临床医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临床教学基地优秀教师评选办法》,对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医院将教学工作作为业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专业课程教师自觉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凡教学点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学校为其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并创造条件支持其申报或转评为高校教师职称。 3“1+2”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评价与展望 为考察“1+2”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成效,泉州医高专委托独立第三方(麦可思)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近五年校院合作的“1+2”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效果评价主要从2个维度进行:①临床教师评价。向4个教学点共发放临床教师调查问卷82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8%。调查结果显示,98.8%的临床教师支持此种教学模式。按照《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考评细则》对82名临床教师进行考核,其平均分数为(84.5±2.7)分,优于以往校本部专业课程教师的考核成绩。②学生评价。设计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7份,其中有效问卷5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7%。调查结果显示,98.9%的学生赞成或接受此种教学模式。在4个教学点学习的学生,其实习前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毕业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相关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5%以上(2013年97.5%,2014年97.9%,2015年98.1%);基层就业率达到85.5%以上(2013年85.5%,2014年86.9%,2015年85.9%);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4.7%以上(2013年94.7%,2014年95.1%,2015年95.6%);2014年专科升本科考试上线率达98.7%;执业助理医师初次过线率达68%以上(2012年68.9%,2013年68.4%,2014年69.2%);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的满意度(2013年98.2%,2014年97.9%,2015年98.5%)、各用人单位对泉州医高专临床专业毕业生满意度高(2012年97.9%,2013年98.6%,2014年98.5%)。从2006年来,校院合作共同实施“1+2”教学模式,在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岗位工作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是成功的实践。但是在深化校院合作、培养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校院合作机制应当更加完善、全面和科学,以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专业课程教师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今后,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深入探索,改革与完善校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医学人才。 作者:吴海容 黄幼霞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教学人文教育尝试 [摘要] 在医学教育过程的备课、课堂互动以及课后师生交流等不同环节,从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出发,分别对医学生进行了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培育,医学发展史中的人文知识传输,人文知识与医学的互动,人际交流中的人文关怀等实践,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又使师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 医学;人文教育;人际交流 医学专业教育是医学生职业生涯的专业能力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是医学职业生涯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医学科学社会发展史的宣讲过程。通过医学发展史的穿插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媒介,发掘和利用好医学专业课所蕴藏的人文素材,结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和就医环境中,因人文知识匮乏、意识形态社会化等造成医患矛盾重重等社会需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本技能。[1-2] 1崇尚生命、敬畏生命是形成良好学习和教学态度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人文教育中,备课也是重要环节。医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尸体和各种实验动物打交道。医学基础课中,许多课程都要在了解了人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理解人的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同时,通过不同的动物实验,进一步观察、分析和验证动物各系统、结构的功能和作用,分析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分布和对不同器官组织的影响。因此,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一些对使用尸体和动物的课程中的人道主义教育。在需要尸体和动物的课程中,要求在课前先向尸体标本默哀,以此来唤起学生对向医学事业奉献遗体的死者的尊重、崇敬和对生命的敬畏。在使用动物的实验课上,要求学生以轻柔的动作和安乐的方式处理动物,不采取粗暴、残忍的手法处理实验动物,尽可能地减轻动物的痛苦,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动物的数量,养成崇尚生命、爱惜生命、怜惜生命的习惯。通过这种教育,可以形成学生面对生命时的审慎态度和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职业习惯。 2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人文知识做补充,有血有肉地传授知识 医学专业课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其中也蕴藏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医学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既经历了由浅入深、逐步细化的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同时也经历了社会发展变革的洗礼,其中蕴藏了丰富的阶级斗争、宗教纷争的历史素材,甚至是饱含着腥风血雨的历史。我们现已熟知的许多专业基础知识,甚至很多医学常识,在其最初被提出、被论证的过程中,都曾经历了血腥的纷争,并有一些科学家为此历经磨难,甚至为此献出了性命。在教学过程中,当笔者有意识地将这些充满血泪,包含无数科学家冤屈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形成过程所经历的撼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介绍给学生时,无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撞击,而这些附加了人文知识的专业知识,也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若干年后,当我们师生再相逢时,谈论最多、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些人文化了的专业知识点。 3人文知识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剂良药 人文知识在专业知识理解和改善教学效果方面有着特殊的促进作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需要一定人文知识的帮助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解后的记忆才更加深刻难忘。如神经生物学中,“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一节,如果仅仅从其定义和各自的特点来讲解,学生理解和记忆就不够深刻。若这时能引入一点人文方面的知识,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喜爱和读过《红楼梦》的人很多,学生也是如此。在讲述陈述性记忆时,我引入了其中中秋赏月时的一段小诗中的两句,“寒湖度鹤影,冷月葬花魂”。并提问学生:此句子来自何处?由谁在什么情景下吟出?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通过这样的问答,同学们既回忆了红楼梦中群芳中秋赏月情景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事件等关系和顺序,对大观园中的美景来一次神游,又对陈述性记忆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另外,在讲授“知觉”一课中,引入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鲜活的实例,来加深对影响知觉的因素,以及在知觉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在同样大小的两个圆盘周围,分别用较大的一组圆盘和较小的一组圆盘环绕。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原来同样大小的两个圆盘,由于周围环绕的圆盘大小不同,我们就将其知觉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盘了:被小的一组圆盘环绕的圆盘,看起来比被较大的一组圆盘环绕的要大一些。这就是错觉。这样既让同学们明白了错觉的概念,又了解了周围环境对知觉对象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使学生认识到,在一些情况下,眼见并不为实,培养了学生批判性认知事物的能力。 4人文关怀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润滑剂和联系纽带 教学工作中,师生交流、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除了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授业解惑”式交流外,更多的交流是学习以外的东西。学生在学校学习,除了应对正常教学安排的活动以外,还要应对许多各自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在物质方面,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经济状态的家庭。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吃饭,吃饭离不开钱。因此,家庭经济条件差别必然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课外活动;认知方面,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入学前生活环境差别较大,教育环境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能力也有显著差别。当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受到的影响不同,应对问题时采取的方法也会不同;精神追求方面,经历过不同的生活环境的人,其精神追求显著不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程度也有差异。同样,有不同生活、学习经历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学习动机和动力不同。因此,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充满爱心地与学生交流,真诚面对学生,对学生多一份爱心,少一点责备,多一份肯定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怀疑,其次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站在学生父母的立场上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学生帮助和鼓励,做学生的朋友和生活的引领者。最后在和善的交流中,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渴望,了解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疑惑,有针对地给予学生帮助、指导和鼓励,用肯定坚定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用指导矫正学生的不良言行,用赞许促进学生向着优秀发展。 5行为示范是人文教育良好的载体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以后职业生涯的医疗活动中,只有在医学生构建医学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能胜任今后医疗工作中的人文关怀需求,把医学知识和技能在关怀患者、重视其疾病、尊重人格的情况下,加以利用和实施。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我们一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设置一定量的场景,为学生提供与他人在特定环境中交流的机会,以实际考察和训练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同时,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注重以文雅得体的行为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以规范的言语和文明高雅的举止影响学生,并与学生一起评判、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案例,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文明而切合医疗实践的,什么样的行为有利于医患沟通,促进医疗效果提高,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符合人文精神,怎样做更能在体验人文关怀的情况下获得可靠的医学资讯,达到尊重患者,与患者友好相处,以增强医疗效果。同时,定期邀请医德高尚的老专家到课堂,进行人文实践讲座,以发生在职业生涯几十年中的鲜活事例,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组织学生到专家应诊的现场观摩,亲身感受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人文魅力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使学生对人文精神既有理论上的认知,又有行为实践上的成果支持,促进人文精神深入到医学生心灵,并转化为初步的人文行为。 作者:肖延丽 彭磊 单位:泰山医学院研究生部 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摘要: 为了克服目前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弊端,体现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本研究探析了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切实可行,可以帮助提高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 关键词: 任务;教学;口腔;英语 一、引言 医学英语教学已经在不少医学院校广泛开展,也是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克服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本研究试图探析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目的是为了提高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二、文献回顾 由交际教学法发展而来的任务型教学法,在班加罗尔实验的基础上,在印度由珀拉胡于1983年首次提出。像其他语言教学法一样,任型教学法也有其理论基础,比如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等。NunanandKeobke(1995)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任务难度问题,探讨了学习者对任务难度的观点和导致问题的原因,香港城市大学35名一年级学生完成了一系列任务难度的检查及其对任务难度产生的因素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任务难度的认识及其在任务中由成功的言行所衡量的实际困难是低的,缺乏对任务类型的熟悉、学生对任务目的混淆、及文化知识是由学生识别的任务难度的主要因素。Willis(1996)将任务分为六类:听力,顺序和分类,比较,问题的解决,分享个人经验,创造的任务。吴旭东(1997)探究了外语学习任务难易度原则的理论框架,五阶层复杂度来衡量任务难易度,“更易”条件是由最简单的衡量,“更难”的条件是由最“难”的衡量,在两极中间的任务随着难度增加,取决于任务遇到“更难”条件的因素。赵守亮,王光华,王胜朝,等(2003)从教学过程中探讨了多种口腔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口腔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的不断强化,与口腔英语相关的专题讲座,口腔专业英语病例答辩考核,丰富完善了现有基础上的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汪慧(2011)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探讨了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问题,35位大学英语老师完成了问卷调查和访谈,144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完成了另一个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部分老师不太了解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知识;第二,在大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有难度;第三,评价简单且不能满足期望;研究结果还表明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无法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孙健,陈惠,徐维宁,等(2014)针对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入手探讨了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刘跃良(2015)针对目前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和问题,以语域理论为指导,探究了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结合实例探析了语域理论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三、任务设计 Ellis(2006)提出的任务型教学法模式包括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任务前是师生可以在任务开始前进行的各种活动,比如是否给学生时间实施任务。任务中主要是任务本身并且提供一些教学选择,包括是否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任务后包括紧随其后的任务实施过程,它包括重复表演,回顾任务,及聚焦于形式。本研究中的任务设计将遵循Ellis提出的任务型教学法模式。任务前:上课开始,老师检查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课前预习任务是搜查关于Thedevelopmentandcomponentofthetooth(单词、短语、图片,视频等)的相关知识。检查完课前任务后,老师通过一段关于牙齿构成的英文视频简要介绍话题Thedevelopmentandcomponentofthetooth.看完视频后老师鼓励学生回忆之前所经历过的和电影中看到过的关于牙齿的场景。这一阶段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回忆先前知识和经验完成任务,老师将学生说出的相关单词和短语写在黑板上,比如teeth,enamel,mouth,dentine,pain,patients,doctor,nurse,ma-chine,andsoforth.还有少部分学生用英语讲述了自己看牙医的经历。师生共同将这些词分类。任务环任务:老师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任务是阅读讨论Thedevelopmentandcomponentofthetooth并回答以下问题:whatisthecomponentofatooth?学生在小组内用英语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在教师走动,必要时提供帮助,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查词典,有的学生在讲英语时感到紧张。老师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计划:每个小组都计划在全班进行任务结果的报告,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报告内容,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老师在教师来回走动,必要时帮助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任务结果,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老师在报告结束后进行积极的评价并纠正错误。任务后:老师就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了积极的评价总结,主要归纳为:Atoothiscomposedofenamel,dentine,cementum,andadentalpulp.在黑板上列出重点词和短语并对其进行分类。同时鼓励每组就课文、黑板上、和自己脑海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个关于牙科医生和病人在门诊的英文会话。而且,布置下节课的任务,搜查关于“Lesson2TheDentitionandOcclusion”的相关知识。 四、结束语 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是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医学院校广泛开展。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既体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又满足了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教材的选择比较单一。建议未来的研究加强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等。 作者:慕秀荣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部 医学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一、进行岗位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基本工作能力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面向社区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承担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岗位调研,了解真实工作环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共同分析,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集“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因此,应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包括: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与转诊;能开展传染病的预防及社区管理;能分析判断慢性病的流行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能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自我保健;能对社区三大公共卫生进行管理;能初步开展医学科研;能建立并使用健康档案。 二、制定课程标准,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在岗位调研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执业标准为依据”的设计理念,将《预防医学》定位为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强化“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大卫生观念”,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预防处方的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事社区医疗服务的需要。将课程内容整理为环境、职业、食品等三大卫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健康档案的使用与管理等五大学习任务,努力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其课程目标按照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与岗位工作要求制定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大目标。例如,在知识目标中除要掌握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懂得如何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开和消除危险因素,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三级预防原则与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内容、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技能目标要求具备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具有指导群众开展防病和自我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职业素质目标要求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具有维护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使命感。 三、加强社区实践,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预防医学的实践性很强。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应将课堂外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学习,提升专业适应能力,深刻感知就业岗位,从而获得基层工作的初步经验。例如,为培养学生在社区开展慢性病预防的工作能力,教师提出“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课题组织学生到社区完成。到社区前,学生分别收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资料进行准备,到社区后,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合作,精心制作社区健康宣传板报、印制发放宣传单,进入社区高危人群家庭帮助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实践结束后班内开展总结交流。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社区实践,学会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更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获得了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四、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课堂上,大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课堂知识,更没有时间对课堂知识提出质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亟需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改中的体会是:一是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悉心编写或选择恰当的案例,从案例中引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覆盖讲授内容;二是课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后,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杂志、专著等途径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此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可通过学生自查、教师抽查来严格落实;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提问、讨论、讲授、学生专题发言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有效地传播知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不断纠偏,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和教学组织的能力。同时,通过课改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接受在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医学的发展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和掌握不断涌现的前瞻性知识,成为自主学习者,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五、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共享互动平台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通过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院《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起步较晚,课改组成员以借鉴现有优质资源为基础,搜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习题、模拟试卷、图片、表格、flash动画、视频、网站等,并将其进行整合、优化和共享,建成了更加适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网站。网站的建立,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具有示范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提供良好的资源上传、下载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提前预习和准备,上课没充分理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复习。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适时布置学习任务和相关练习,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向教师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由教师答疑解惑。通过这些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既可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适时解答,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因材施教,体现个性化教育。从而在教与学两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高职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在课程改革中做出积极尝试。 作者:赵俊 单位:陕西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研究 1明确预防医学在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三大学科之一,是贯彻我国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目的的一门学科。和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代表了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互渗透,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1995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要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更好地为个人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WHO(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指出未来的医生要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1)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高质量、综合、持续和个体化的保健;(2)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3)能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4)满足个体和社区的卫生需求,并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5)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外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病人和社区的要求。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较落后,因此,我国实行三年制的专科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助理全科医生。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有6个任务,即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因此,全科医生不仅要知晓临床知识,还应掌握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搞好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目前,大多数预防医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统计、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等内容。预防医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看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认为预防医学无关紧要。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医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自觉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合格的、面向社区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2.1理论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其与传统教学比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应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讲课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如讲维生素C时,可以讲述哥伦布在探险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物铅、镉对人体的危害时,可以播放新闻调查等视频,以事实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讲尘肺时,可以引出我省的开胸验肺事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预防医学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无法看懂这些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复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2.2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注重实践应用 预防医学实验课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部分占的学时比例较大,这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方法学,理论和公式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应用到,而有些学生在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消化这些抽象知识难度较大。通过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对流行病和卫生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鉴于此,实验课应多安排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的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出一道或两道计算题,让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进行解答,学生普遍反映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如何应用没有理解和掌握,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上机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调查表实地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资料类型的转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咨询者引导学生,不受学时的限制,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2.3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沟通,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课本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经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医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教研室正在进行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的项目,可以在课堂中将项目的开展过程向学生讲述,并将涉及的营养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医学统计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介绍。 3考核方式的改革 预防医学知识零碎、自成体系,高职院校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理论分值较大。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评分,但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采取突击背诵的方式过关,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在每一部分内容结束时,进行单元测试,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期末考试中,除了闭卷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实践技能考试,并将成绩计入总成绩,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快结束时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选,学生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以综述或调查报告的形式上交。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作者:张军 李艳 刘建涛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城乡基层培养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6份,收回23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5.82%。 1.2方法 根据该校研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毕业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的认可度、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获得认可的原因、理论课教师授课方式获得认可的原因、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等。受访者通过登陆专业性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完成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输入、整理与分析。 2结果 2.1受访毕业生基本情况 在2013届毕业生中,受访毕业生所在单位的类型主要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占65.52%,15.95%(表1);受访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主要为内科和全科,分别占25.86%和18.97%。 2.2学生对教学实践的满意度情况 71.47%的受访毕业生认可教师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25.35%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此种教学方式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为“教学展开形式好”,23.9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知识呈现方式好”(表3);70.09%的受访毕业生认可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方式,24.47%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教师授课方式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为“教学方法选择恰当”,21.28%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是“教学媒体生动形象”;40.95%的受访毕业生认可教师采用“运用典型工作案例”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76.29%的受访毕业生认为实训基地能满足学习需要,基本实现了通过网络教学、辅导、讨论、答疑、考试的一体化教学。 3讨论 在校内实训(或实验)室讲解理论知识可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及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有效地融为一体。其融合点主要是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即“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习惯于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认知和学习,故而将理论知识放在实训(或实验)室内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例如在《诊断学》中,心脏检查一直是学习的重难点,若在传统教室中讲解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内容,一方面学生难以形象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到实训(或实验)室进行操作时,容易忘记相关理论,导致操作不到位或错误。直接在实训(或实验)室中进行心脏检查理论知识讲授,教师可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边听讲边在体格检查模拟人上练习操作,既解决了纯理论学习时的枯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受到学生的好评。案例教学法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师授课的常用方法,该教学方法首创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之后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临床医学是应用最为深入和系统的领域之一。临床医学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是知识的单纯接受者,特别对3年制的专科医学生来说,由于在校时间短且学习内容多,故教师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此举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多不太理想。案例教学法一方面通过教师对实际病例的剖析,引导学生对病例中的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以实践者的身份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模拟临床实际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例如,讲授原发性高血压时,教师首先将原发性高血压的典型病例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如患者的病史有什么特点?初步诊断是什么疾病?诊断依据是什么?原发性高血压有哪些危险因素,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什么?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有哪些?患者所做检查是否合理?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考虑患者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有哪些?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患者的治疗方案如何制定等,鼓励学生针对提问轮流发言,其他学生可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各种观点的交流碰撞,学生不断对比并反思自己的观点,引发新的思考,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中学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取得新的收获,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薄弱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和明白病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相互探讨中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对该种教学方法认可度较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在实训教学方面,学生对该院实训基地的满意度较高。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家教育部十分重视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该院十分注重学生创造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中心有业务用房4158m2,62间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888台。为了能让学生毕业后做到从实习生到医生的无缝对接,实训中心按照医院临床科室设置划分为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12个功能区,学生所有的训练、操作相当于在“医院”进行。在各科室中设置相应实训室,如在内科设置体格检查实训室、模拟诊断实训室、心电图诊断实训室、超声诊断实训室、穿刺实训室;在外科设置急救实训室、止血实训室、包扎固定实训室、搬运实训室、清创缝合实训室、手术室等,以满足学生实训学习要求。同时,还将体格检查模拟人、心肺复苏模拟人、穿刺模拟人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12导联心电图机等结合在一起构建“模拟病房”,使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富有逼真性和吸引性。另外,尝试启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实训教学,标准化病人是指一些经过训练、旨在恒定复制真实临床情况的人,他们可充当正常人、病人和评估者。学生一方面通过与标准化病人的接触学习问诊及体格检查技巧,从病人反馈中明确操作的标准模式;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标准化病人的交流,了解到自己最终的接触对象是真实的病人,而不单是从病人身上掌握某种操作或技巧。因此,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今后仍将继续完善实训室建设,打造更为真实的职业环境文化,并大力推广启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实训教学。 作者:刘彦 何坪 王燕 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1应用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加强探究式阅读教学法的应用思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与普通的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1.1精心选材 在选取学习材料时,确保所选的学习才能不仅要满足教学大纲中的相顾炎需要,还要紧密结合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并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才能更好地确保其应用成效的提升。以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常见的各种临床疾病为例,其不仅具有较强的普遍性,而且所涉及的英语词汇较多且常见,尤其是内容通俗易懂,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并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就能使得学生基本上掌握所学的内容,即便没有掌握的内容,也能在课后通过努力而掌握。如果是采用涉及理论的相关内容,这不仅对学生而言较为生疏,而且具有较大的词汇量,这就需要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而且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其失去学习的兴趣。基于此,作为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的在临床常见病探究教学中穿插一定的理论内容,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掌握有关内容。 1.2创造机会 在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发现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机会,当学生在面对未知的知识时,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其的引导,尤其是学生在质疑之后,应引导其通过查询和论证进行释疑解惑,并在整个过程中采取独立、合作以及讨论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使其更加快速而又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的进行学习成果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交流实现互相启发和融通以及吸收,进而在促进自身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整体性的提升。 1.3加强引导 就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来看,其主要是以发现问题为前提,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求证,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以及思考和分析得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进行自我求知,而且学生还能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与自身学习相符的学习方法。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在应用探究式阅读教学法时,应对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一般而言,教师只是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设计和管理的角色,而学生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以及被鼓励的对象,从而使其更好地分析和解答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符合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结语 综上所述,对探究式阅读教学法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作为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生本原则,确保所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探究性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尤其的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培养更多符合时展的医学人才,并为此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终身。 作者:辛艳平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 医学专业论文: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调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整体与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统招统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类数据,摘取北京教育考试院编著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理科):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数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主要评价指标 1.2.1实际录取人数。本研究中,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就读群体的数量规模,它与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密切相关。 1.2.2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数在北京地区高考理科考生分数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具有一定同质性、考生分数分布呈现相似正态性的情况下,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2.3报名招生比。本研究中,报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区以一志愿一专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与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报考竞争1个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名额的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的报考吸引力以及招录竞争激烈程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数据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或者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按照时序绘制相应折线图,直观地呈现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线性趋势预测。 2研究结果 2.1招生数量规模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人数在数值上依次历经激增、渐减、回升的变化,与计划招生人数变化趋势相同。2006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多,2012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少,两者相差82人。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共计2735人,平均每年实际录取约274人,招生数量规模总体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 2.2录取生源的整体质量 2007年至2013年(2005、2006年缺乏平均分数数据,2014年缺乏分数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只统计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在数值上历经渐增、回落的变化,2012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高为前11.06%左右,2007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低为前5.59%左右,两者相差5.4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生源在理科整体生源中的相对位置总体呈现出下滑的变化趋势。 2.3专业吸引力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报名招生比在数值上呈现波动性下降,2005年报名招生比最高,2012年报名招生比最低,两者相差1.28)。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报考的吸引力总体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 3原因初探 3.1临床医师执业状况不佳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担任医师、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故医师执业状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质量及吸引力有着最为主要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医师执业状况不佳主要体现为“三大三低”,即“工作负荷大、压力大、风险大”与“职业待遇低、声誉低、安全感低”,我国临床医师似已“恶化”成为一种危险职业。当前,临床医师一方面要谨慎地完成“医、教、研、防、保、康”等方面的高负荷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职业发展的高压力和医疗行为的高风险,与此相应的却是相对较低的、与劳动复杂专业程度不相适应的收入待遇,以及医患缺乏信任、关系趋紧背景下人身安全可能面临的威胁,加之极少数医务人员出现医德下滑等不良现象致使医师群体的社会声誉受损,这些正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师职业和专业吸引力不足以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3.2临床人才培养尚存弊病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分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紧密衔接着临床医学生的招收环节,因此,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某些行业性、体制机制性、人为性“弊病”,也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对矛盾:一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花费大与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低投入、高产出、快产出”的社会心理追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少、生源品质较好与教学质量欠佳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多、生源品质较差之间的矛盾;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与人才需求在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不够协调匹配的矛盾;四是部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性与其教学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五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薄弱与临床医疗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上述5对矛盾或将造成人才“贬值”、人才流失、人才竞争优势下降,使得高考考生对于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预期不乐观,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提升。 4思考与建议 4.1不断改善临床医师执业状况 面对目前临床医师“三大三低”的执业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诊、有序流动,减轻医院医师过重的工作负荷。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分担医师执业的过大风险。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完善激励约束、激活人力资源;改革职称晋升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适应不同岗位特点及工作内容的指标体系,实行评聘分开,缓解医师职业发展的过大压力。落实财政投入政府责任,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至合理水平,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与待遇。坚决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努力营造安全执业环境,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感与工作幸福度。鼓励媒体对临床医疗工作进行体验式、纪实性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提高医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提升临床医疗职业对于高考生源的吸引力,进而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 4.2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面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而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医、教协同深化改革。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供求平衡机制,加强针对医学院校数量设置、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招生规模、教学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根据人才需求规划以及医学院校教学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及时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及结构。从微观层面来看,需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以及实习实训管理,培养临床思维、提升临床技能,增强临床岗位的胜任能力。统筹各方资源健全多渠道经费筹措的机制,加大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高校学生“奖、助、勤、贷、补”方面政策,加大对临床医学生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医学院校探索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加大临床医学专业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度,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的招收与培养质量。本研究对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进行探索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依据经验选取。随着社会、经济、政策、文化发展,高考考生人数有所减少,报考录取方式、考试方式难度等有所变化,加之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改革推进,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也有所调整,上述种种或将对本研究的分析立论造成影响,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考虑继续完善。 作者:陈秉喆 王辰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日友好医院 医学专业论文:助理医师医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文 1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是合法行医的前提 按照农村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生物化学属医学基础课,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54学时。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生物化学内容一般有15个选择题(15分),题虽不多,但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针对考试涉及知识范围而言,生物化学学时少、内容多,且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再者目前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基础差,要学好生物化学更为困难。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的不断摸索、实践,采取以下措施,使生物化学日常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紧密衔接,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化学成绩,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得分率普遍有了提高。 2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2.1考纲引导教学法 第一次上课笔者就把当年新颁布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生物化学考试大纲印发给学生,并明确告知学生,今后生物化学课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大纲来教学的。每次开课前,先给学生展示本次课对应考纲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达成目标,按目标进行教学。 2.2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 由于生物化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开课的第二学期节假日较多,会耽误一些课时;加之学生书写较慢,只顾抄笔记,影响了听讲,导致学期教学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将教学中学生要做笔记的板书,以及归纳总结的重要内容课前印发给学生,减少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为学生赢得深入思考、记忆和做题的时间。 2.3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 农村医学专业开设课程多,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繁重,需要教师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督导;生物化学教材每章后只有少量选择题,为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解、记忆考点,笔者制作了一份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常用缩写符号及结构的综合性复习题印发给学生,题目涵盖了考点,同时将复习题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题目,将每类题所占分值进行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即20分),由教师对学生一对一考核获得。具体实施如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完一章或一节后,做复习题上有关的题目,由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并点评、讲解。到学期中期,用两节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学生按自己掌握的程度主动找教师进行考核,教师按每类题所占的分值随机抽取复习题上的各类题目逐个对学生进行考核。 2.4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 为了使生物化学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零距离,笔者参考当年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卷,以及历年考试真题和最新公布的考试大纲,编印了生物化学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题。每学完相应章节,就布置相应章节的题目让学生来做,通过批阅发现存在问题,进行点评讲解,强化学生记忆,使其在校期间就接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部分真题,减轻毕业后考试的压力。 3效果分析 按考纲进行教学,做到了有目标、有内容;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为懒惰的学生,有了面对教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学习、记忆,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考核合格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让学生了解了考题类型与难度,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普遍提高。课程结束后,对农村医学专业3个班共156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如下:认为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好的学生人数占75%,较好占20%,一般占5%;认为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好占77%,较好占19%,一般占4%;认为助理医师考题强化法好占64%,较好占32%,一般占4%。 4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方法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增强了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生物化学日常教学与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紧密衔接,提高了学生生物化学考题得分率,为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杨萍 单位:云南大理卫生学校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育论文 1问卷设计与录入 问卷采用自编的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分别考量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以及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情况.在调查问卷设计、预调查与现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录入环节认真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真实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对高校人文教育的态度 (1)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调查显示,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67.5%认为非常重要,29.9%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认为毫不重要的占1.1%,无所谓的占1.5%.(2)对选修人文课程目的:有74.1%的同学选择是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68.2%的同学选择了养成健全高品位人格;64.3%的同学选择了追求人生真谛;60.9%的同学选择了陶冶高尚情操;19.6%的同学选择了仅仅为了修满学分.(3)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的调查.对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满意的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一般的占44.2%,不满意的占6.3%;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满意的占8.9%,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49.9%,不满意的占7.4%;对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满意的占10.3%,比较满意的占32.8%,一般的占51.7%,不满意的占8.7%.(4)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在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38.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医学生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同学参与其中”;27.7%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重,影响了在人文素质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5.1%的学生认为是“家庭氛围的影响,造成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有6%的学生兴趣不大,不喜欢在人文素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2.2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情况 (1)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非常满意的占9.1%,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52.6%,不满意的占4.6%.(2)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人文书籍和刊物(42.2%)、电视和广播(24.6%)、网络(25.7%)和教师传授(7.6%)等.其中,对医学生人文书籍和刊物的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能做到”经常阅读人文书籍和书刊的”只有17.5%,“偶尔阅读的”占到71.5%,“对人文书籍和书刊不感兴趣的”占了7.4%“,觉得浪费时间”的同学占3.6%. 2.3医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对于问及学医的目的时,选择“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占38.2%,选择“医生职业比较稳定”33.3%;选择“医生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比较高”的占11.3%;有15.9%的医学生选择了“学医并非本人意愿”;选择其他的占1.4%.对医生收受红包的态度,有9.3%的同学认为“医生那么辛苦,收红包也可以理解”;34.6%的同学认为“病人及其家属送红包一方面是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买个放心”;44.5%的同学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所在,道德上不允许收红包”;也有11.5%的同学认为医院有明文规定不能收受红包,医生应该遵守规定. 3分析与讨论 3.1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现实中重视不够 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人文实践是医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行为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能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但从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医学生人文知识阅读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书籍的阅读也比较欠缺,主动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不足.因此,医学生想提升人文素养的愿望是强烈的,积极的.但是由于课程压力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投入到人文知识学习和实践中的精力不够,这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3.2医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 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措施是否得力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调查显示,有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同学参与人文课程的学习和提升;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医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有69.4%的医学生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但是“对学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所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仍不足50%,可见,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3.3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发生偏差 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生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医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功利,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4建议与对策 4.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医学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一个个特殊的群体,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探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使全校师生员工,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平时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之中.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的比例,发挥专业教师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让人文精神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和医学的实践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4.2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学 专业课在医学生的学习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绝不单纯是人文社科教师的事情,医学专业教师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因此,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优势,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阐述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医学教学改革,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中心(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learning,TBL)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高校,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探索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较国内和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在讲授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基于案例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4.4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必须兼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医学素养,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将医学和人文相互融合;一名优秀的医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学经验,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从而把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只有通过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人文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引培并举“,充实学校人文师资队伍:一是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人文教育培训机构,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校内人文教育专职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人文教师,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文学科实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中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医师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打造具有医学特点的人文师资队伍;四是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教学氛围. 4.5搭建医学院人文学习的平台,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高等医学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文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人文知识学习的活动平台和网络平台;通过开展人文书籍阅读月等活动,引导医学生投入到人文知识的学习中,积累自身的人文素质;通过建设网络平台等形式,为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供便利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人文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的权重,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政策导向. 作者:于宁波 周亚夫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1方法 1.1方法 (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家庭关系、阅读习惯、对消极事件的归因方式、性格。 (2)情绪管理能力量表:由孟佳编写,该量表共22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即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运用能力。量表采用5点量表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分1到5,总分范围为22~110分,22~52为低水平,53~82分为中等水平,83~110分为高水平,分数越高表示越符合,情绪管理能力越好。为了进行维度间比较,各维度计分采用平均分(即维度总分除以总人数,得分范围为1~5)。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9,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70以上,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数据分析 全部研究资料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用频数和率描述,情绪管理能力现状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情绪管理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男生74人,占13.83%,女生461人,占86.17%;大一200人,占37.38%,大二150人,占28.04%,大三185人,占34.5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63人,占30.46%,护理学专业本科生257人,占48.04%,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115人,占21.50%;农村生源365人,占68.22%,城市170人,占31.78%;家庭关系较差的为6人,占1.12%,一般的为93人,占17.38%,较好的为436人,占81.50%;阅读习惯中,基本不阅读的为58人,占10.84%,想起来才读的为383人,占71.59%,规律阅读的94人,占17.57%;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界原因的为78人,占14.58%,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为457人,占85.42%;性格偏内向的为259人,占48.41%,偏外向的为276人,占51.59%。 2.2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总平均分为(82.36±12.94)分,情绪管理能力处于高水平的为287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91.14±7.46)分;中等水平的为233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74.03±7.08)分;低水平的为15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43.80±10.89)分。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情绪理解能力(3.78±0.71)分、情绪运用能力(3.78±0.67)分、情绪表现能力(3.73±0.67)分、情绪调控能力(3.73±0.66)分、情绪觉察能力(3.73±0.64)分。 2.3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级、专业、家庭成员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在α=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的6个因素(年级、专业、家庭成员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为自变量,以情绪管理能力为因变量(得分<82.36分赋值为0,得分≥82.36分赋值为1)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为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分较高,说明其能够有很好的判断出自己的情绪状况,这可能与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后,医学教育比以往更重视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的传播有关。情绪觉察能力是指体会自己的各种情绪及其变化,觉察他人的各种情绪表现,而情绪调控能力是指寻找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式,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在遇到不适情绪时,感知他人的情绪能力及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较差。可能原因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时间长,压力较大,与他人沟通交流时间较少;此外,专门情绪管理教育缺乏所致情绪感知及控制技巧不足也是导致无法顾及他人感受和有效管理自己情绪的原因之一,如何将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医学相关教育中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关系越好,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越依恋,情绪管理能力越强,不易产生不良情绪,与甘强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为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中,家长往往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子女也习得了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能够较好处理自身情绪问题,提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情绪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略对学生家庭背景的评估。有规律阅读习惯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最强,可能原因为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获得较多的情绪管理知识。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积极或消极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 本研究结果表明,将消极事件归于他人原因的学生要比归于自身原因的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强,祁珍华等的研究也表明,倾向于把积极事件归因于外界因素,把消极事件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体验到较高的抑郁焦虑情绪,其情绪控制能力较低。此外,偏外向的要比偏内向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强,可能原因为外向学生往往更多地将自己与外界人或事件联系在一起,并在此过程中有机会不断体会和调整各种应激对自己带来的情绪体验,使其与自身身心状态处于和谐状态;而内向学生缺乏这种锻炼经验,因此情绪管理能力也较弱。程冉等人研究也表明,个性特征外倾型的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事件时更多地寻求其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而社会支持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心理健康状态。 作者:郝玉婷 李长仔 赵佳 张盼 刘广天 汪凤兰 景丽伟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 医学专业论文:医学专业人文教育论文 一、医学教育系统与人文教育子系统 医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学科,医学教育可分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因此可以把医学教育这个系统分解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其中,专业教育子系统是通过教学,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疗技能的训练,具体又可分为各个专业的教育子系统,目前已有结构完善、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各个专业的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培训中;人文教育子系统则是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的传授和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但其内容组成、层次结构尚未形成共识。整个医学教育系统由两个子系统及其内部元素组成为一个立体、有层次、网络状的整体。在其之上,还有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等大的系统。在医学教育系统中,人文教育子系统相对薄弱,不仅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内容组成没有形成共识,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也不完善。医学作为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虽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中,人文教育仍是“短板”,仍是制约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医患紧张关系的重要原因。 二、系统基本特性对做好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1.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目标和手段必须协同推进 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现象,本质是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不协调。系统的目的性要求,为了实现医学教育系统的目的,内部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系统整体性也要求,为了提高医学教育系统的整体效应,内部各个部分要注意协调。因此,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应该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不能顾此失彼,“单兵突进”。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终究只是实现医学目的的技术方面手段,这种手段使用正确与否、结果好坏,有赖于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忽视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再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是社会期待的。技术使用只有与人文素质紧密协同,才会更加有利于提高治疗的结果———患者生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另外,教育目标和手段要协同匹配,即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教育和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人文教育,使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差别。前者可以通过集中传授取得良好收效,而后者则更多地需要习惯的养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2.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 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时比重不足、教育阶段集中在低年级等问题。同时,忽视医学生毕业后的人文教育和考核,例如在职业准入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人文知识和能力的测试不如国外合理。系统的开放性要求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保持开放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医学人文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理念的传授,更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育时段不仅仅集中在低年级,也要扩大到高年级,尤其是实践实习阶段;不仅在学校内重视,也要扩大到校外,持续到社会实践系统,要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尤其要重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导师对研究生、高年资医生对低年资医生的言传身教作用,并开展继续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在校人文教育的改善,而忽视后续的教育和习得养成,那么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改进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医学教育系统之上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统。“存在决定意识”,现实的环境必定影响个人的行为。首先,市场经济因素、多元价值观必定冲击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学教育功利性的增强,使医学教育过多地成为提高谋生能力、改变社会地位的工具。这种过于强调功利性的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强化专业课程,削弱人文课程,导致医学生知识面狭窄,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医生更多地成为治病的“工匠”,而不是救人的“大医”。其次,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教育路线、目标和功能等,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比重、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等诸多方面。例如有的医学院校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主要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就是一种受过度政治化影响、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系统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在改进医学人文教育时要考虑各种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功利性的影响。学校人文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过度逐利、精神空虚等行为要批判,传统文化精髓要发扬光大,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要纠正,人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考评方式要适时更新。 4.引入外部力量改善医学人文教育 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大多来自医学院校,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死板,以课堂讲授、理论考试为主“,填鸭式教学”现象普遍。系统开放性要求系统动态、连续地从临近系统中吸收负熵,以维持系统有序化。首先,应引入医学教育系统以外的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教学力量,拓展师资队伍来源,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外部力量的加入,将会促进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深化,推动科学合理课程体系的建立,促进教育教学与考核方式的创新。例如按系统论的要求,为体现系统的层次性,课程应有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必修与选修之分;为体现系统的目的性和整体性,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应有融合、渗透。其次,还应打开大门,多向国外学习。美国等国家无论是人文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和考核方式,都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第三,学校和相关教师应主动适应外部变化,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对其赋予一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与考核进行调整。例如针对医患矛盾比较突出的实际,可以及时增加沟通交流方面的课程。 作者:李显文 单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专业论文:论人本管理 管理理论的发展,在经过三个阶段之后已出现了第四阶段,即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提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精髓,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和机制,是时代的要求,企业成功的关键。关键词:管理;人本管理;内涵;精髓;机制一、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按照一般管理学论述,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已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本世纪初所形成的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等人倡导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操作规程、工作定额、差别工资制度、职能分工、管理原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但对人的认识是有缺陷的,一是把人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二是把人看成和机器一样的工具。 第二阶段,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当时仍把对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三阶段,是战后出现的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的管理科学学派。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技术,推进了管理手段现代化与管理方法现代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但实践表明,尽管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现代化和人员的现代化。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 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管理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之,管理理论的第四阶段,是第二、三阶段管理理论的延伸与升华,可以归纳为两大趋势或两大特征: 一是由行为科学升华的人本管理;二是在管理科学众多流派基础上,把系统管理提到新的高度。 二、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1)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 (2)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解放生产力,首先就是人的解放。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3)尊重每一个人——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每一个人作为大写的人,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当使人受到最大的尊重,使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当他的工作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每一个用户。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们被消费者所接受、所承认,所以应当尽一切努力,使消费者满意并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 (4)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5)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改革的时代,必将是亿万人民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励精图治的时代;必将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地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而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6)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过是这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所以,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从这一本质要求出发,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就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如何增强组织的合力,把企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也是人本管理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人本管理的精髓笔者曾与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讨论人本管理,陈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笔者认为,这就是人本管理的精髓与最高宗旨。根据笔者的理解,阐释如下: 1.点亮人性的光辉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更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诱导。点亮人性的光辉,是管理的首要使命,即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所谓真,就是要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的人、真正的人,即真实地对待自己,说真话、办真事、追求真理,也真诚地对待别人。所谓善,就是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不仅自尊自爱,而且爱别人、爱企业、爱国家;关心人、关心集体、关心大局。所谓美,即对美好的理想、愿望、事物和事业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本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2.回归生命的价值对于人生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金钱、官位、奢侈、淫欲,可能是有些人的追求,但绝不是有意义的人生。人生的真正价值,可以归纳为:(1)回归生命的尊严。尊严被看作是人性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一个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受到尊重。当一个人被尊重、被肯定时,会产生一种自尊的意识,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2)合理的人生定位。社会是由许多人构成的,他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谁活得更有价值,在于他是 否尽职尽责地去演好那个角色。对于企业与员工关系来说,首先,员工不是工具,而是人,是大写的人,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人;其次,精心设计每一员工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岗位,使之能人尽其才,各得其所。(3)实现自身的价值。把自己融于工作与事业之中,干出一番成就。有这种追求的人,常常是视事业为生命,视工作为乐趣的。(4)积极奉献于社会。人生不仅应追求个人需求,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更应积极回报社会,为社会、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力量。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奉献,生命的最大快乐也在于奉献。正如著名作家肖伯纳所说的:“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于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心力的时候”。 3.共创繁荣和幸福企业是人的集团,企业是由全体人员共同经营的。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这是我们的公司”的意识,如果企业经营者把员工看作是同舟共济的“伙伴”并“以感恩心创造和谐”,那么,这个企业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一个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的企业。把个人生命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的团队,首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本身的品格、才能和形象。勤奋、正直、真诚待人、受人尊敬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它能使员工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其次,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目标和发生的种种问题,使每一员工和总经理一样,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为企业贡献劳动而且贡献智慧,形成“千斤重担千人担,千人工厂千人管”的管理格局;再次,让员工与企业共生共长,让员工能够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共同创造的繁荣中共同获得幸福。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是一个整体,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目标和宗旨。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以人为本的管理,涉及到人的培育与成长,人的选聘与任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员工参与管理、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又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相互交织。可见,人本管理,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多功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本管理工程作为总的系统,包括一系列分系统,每一分系统有不同的功能和目标;在各分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上,使之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形成人本管理总系统的更大的整体功能,以达到人本管理的预期目标。这些分系统主要是: 1.行为规范工程。没有人喜欢生活在吵吵闹闹之中,也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片混乱之中。出入戏院、影院等公共场所,如果依次鱼贯而入、鱼贯而出,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一拥而上,则谁也进不去、谁也出不来。可见,制度、秩序是一种文明,也会产生效率,是人们行为合理化的保证。我国由于长期忽视管理,相当一部分企业纪律松弛、秩序混乱,所以,当务之急是严字当头,强化管理。 2.领导者自律工程。企业领导人的德才学识,关系到企业的成败。那些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企业领导人,其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公司的狂热,会使员工受到强烈感染,使整个企业充满朝气。即使是亏损企业,如果领导能与员工同甘共苦,也会激起员工的热情。 3.利益驱动工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基本需求,因而对一般员工来说,利益驱动仍是最重要的努力因素。我国目前在企业内部,仍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在企业外部,社会上的分配不公和畸形现象,也必然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一是确定合理的工资差别,力求使每个人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称;二是实行弹性工资制,使员工收入与企业实际效益紧密相连;三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四是以工资为杠杆,引导人们积极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难题和关键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作出显著贡献的人,加大奖励力度。 4.精神风貌工程。这不仅是指通过各种精神激励手段,如给予表扬、荣誉称号或肯定、尊重、信任、赏识等等,还包括更为广泛、丰富的内涵,如振奋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树立良好的厂风和社会风尚等。 5.员工培育工程。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培育员工成长和进步,这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目前我国企业职工整体素质较差,据统计,现有3亿职工中,70%为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文盲和半文盲;中高级技工严重短缺,高级技工不足2%。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知识化、智能化社会的要求。这一问题,既要引起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应引起每一企业的高度重视。 6.企业形象工程。企业形象是社会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种分析方法是,产品形象+人员(包括领导者与员工)形象+服务和信誉=企业整体形象。笔者认为,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最主要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国家的形象。例如,人们首先是通过松下、东芝、丰田等名牌产品来认识日本的。当然,造产品又要先造人,没有优秀的员工,造不出优质的产品。同时,现代市场竞争,也越来越重视信誉。另一种分析方法是CI理论分析。企业形象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大系统,这三者是统一的整体。视觉识别,给企业以外在的包装,如商标、厂标、品牌、标语等等,给人以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这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企业理念是企业的灵魂,是内在的形象,理应受到更大重视。有些企业过分重视外在包装而忽视内在形象,这是片面的。 7.凝聚力工程。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是凝聚力很强的企业。影响企业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1)目标的共识;(2)明确的责任;(3)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威望;(4)严明的纪律;(5)员工的参与度;(6)对人的责任与尊重;(7)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状况;(8)企业绩效的增长;(9)员工的理想、追求与思想境界;(10)和谐的人际关系;(11)工作本身的吸引力;(12)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 8.企业创造力工程。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特征。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一般的厂长、经理,不能称之为企业家,只有能持续创新的经营者,才能称之为企业家。也只有这样的企业家,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向前迈进。例如,丰田汽车公司由于创造了准时制管理,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才挤进世界市场,成为强大的汽车集团;通用汽车公司由于创造了分权制管理,才能战胜强劲的竞争对手——福特公司;而台湾著名企业家许文龙,则以他领先的经营观念而称霸世界ABS市场。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 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的目标。作为企业,需要塑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思想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让那些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人难以立足;三是强化企业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四是要求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并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技术的新动向,研究现实经济生活所提出的种种挑战。上述八个子系统工程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以推进和增强人本管理系统的总效能。 五、人本管理的机制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员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人本管理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如下一些机制: 1.动力机制。旨在形成员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因而在用人、选人、工资、奖励等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3.约束机制。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并怎样做对。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前者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强制约束,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当人们精神境界进一步提高时,这两种约束都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4.保证机制。包括法律保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法律保证主要是指通过法律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证员工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企业福利制度,则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5.选择机制。主要指员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有应聘和辞职、选择新职业的权力,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企业也有选择和解聘的权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建立企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 6.环境影响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指两种环境因素:一是指人际关系。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工作;反之,则会影响工作情绪和干劲。二是指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人的大半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心境和情绪。提高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首先是指工作本身水平方向的扩大化和垂直方向的丰富化;其次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的先进水平和完备程度;再次则指工作场所的宽敞、洁净、明亮、舒适程度,以及厂区的绿化、美化、整洁程度等。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经济专业论文: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研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且也是此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统计学本身具有概念多、复杂难记、公式多,难以理解、容易用错、实际应用比较灵活等突出特点,所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 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在统计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统计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质,进而使统计学的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经济专业论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这既有内部因素,如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又有外部因素,包括要正确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既有宏观的原因,如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有微观的原因,如内部活力不足、民主氛围有待加强等。因此,需要全面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也需要更多的人士献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这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一步,就是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遵循自然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积极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稳步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从我国农村的实情出发 我国12亿多人口,9亿为农民,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80。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其次,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当务之急,是加大基础教育力度,努力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再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要真正意识到,只有周围的农民都富裕起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先富起来的农民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广大农民,实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已经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形成了一种气候,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存在着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发展又孕育着巨大希望。 此外,从实地考察和中外合作社发展比较来看,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市场发育程度、专业化生产水平和规模、农民参加合作的积极性,还要有一批热心合作事业的带头人以及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等。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应该考虑到:一是组织类型多样化。很多地方是利用和依托了目前农村丰富的组织资源,发行和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可以多种多样。二是民办公助。这是由我国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目前我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各种利益关系相互交错,也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部门之间的制约,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许多困难。因此,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三是服务的多样性。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农民的需求不一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不一样,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要强求一律。四是脆弱性。从宏观环境看,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合作社法》以及相关的配套法规,也没有系统的扶持政策;从微观组织看,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在初步发育阶段,整体实力不强,人员素质也不太高,如何管理也缺乏经验等。因此,它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文秘站版权所有 3.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现阶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地办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根据这个发展思路,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我们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一些基本要求,逐步向多模式、网络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 经济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征、原则和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信息、资金、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它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销售、加工环节为合作重点,以维护成员利益为主要目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它作为各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向现代化所共同的、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在国际上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这几年在我国山东、上海、江苏、河北、安徽等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产业、产品存在差异,其建立与发展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模式,所以要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要尊重农民的创造。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立在农民自助、自主、平等基础上的经济组织,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民为主体,自愿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愿组成,从提供信息、种子种苗、技术辅导入手,逐步扩大服务领域,积极为农民提供加工、贮运、销售和原材料采购等社会化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并不改变他们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不对他们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实行分散生产,对外统一经营,体现出分工合作的特点。 (二)以维权为目的,保护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坚持非盈利原则,以服务每个成员为根本宗旨,协调行为,统一标准;对外统一经营,直接进入市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改变了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排除中间商人,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让农民直接分享到农业生产后续环节中的利润。 (三)以利益为纽带,市场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惠互利共同体,其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农户利益的实现程度。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既是利益的共享者,也是风险的共担者。他们根据交售农产品的数量、质量返还利润,根据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分红。并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参与经营监督和民主决策,增强农民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体现出一种“主人翁”精神。 (四)以产业为依托,逐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壮大自己。特别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多数地区是有什么主导产业,就有什么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有什么要求,专业合作组织就开展什么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在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动下,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化水平提高。 (五)以合作为前提,能人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是由农民自愿组成,但大多是在能人的牵头下组织起来的。这些能人一般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在当地有威信、有组织能力和凝聚力。能者牵头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部分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网络区域内的农户,通过利益纽带把小规模农户聚合成大规模的群体,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由龙头企业牵头,龙头企业由“公司+农户”逐步发展成为“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格局。三是农业技术部门或者流通部门骨干牵头组建的经济和技术组织。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农业是一个基础产业,也是一个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抵御这两种风险,一家一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自愿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弱质产业的弱小经营者的协作联合,联合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对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农民“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适应农民的致富愿望,自我服务、推广技术、开拓市场,实现自我发展,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有效组织形式。 从效果上看,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科技服务,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水平;通过销售服务,促进了初级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通过加工服务,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通过内部利益机制运作,扩大了农民受益的机会;通过联合协作,降低了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所有制、区域和行业界限,紧紧围绕某一产业,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的流动重组,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激发出来。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 (一)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得动摇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关系。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是独立的财产主体,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对他们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在这基础上,可实行跨区域合作。 (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民办”就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农民为主体,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可参加一个或同时参加多个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管”,就是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严格按照合作章程办事,坚持成员大会制度,一人一票;坚持“民受益”,这是核心,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因为农民从中可以得到实惠,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三)坚持对内提供服务,对外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在合作组织内部,以服务成员为宗旨,积极创造条件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四)坚持合作制分配方式的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盈利和积累归全体成员共有,在分配利润时,应在保证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交易额的比例返还给本合作组织成员。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组织形式,其基础都应是农户,经济发展的起点也应是农户。如果忽视了农户这个基础,再好的组织形式,也不能起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顺利进入市场的作用。根据其特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情况,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类型: (一)企业带动型。这种形式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服务,利用契约关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达到共同发展。 (二)农户联合型。由能人 牵头,农民自愿组织、自主管理,在组织内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专业协会型。即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由当地能人自发组织,通过农户入会,交纳会费,共享信息,协调行动,实现对会员利益的共同保护。协会着重为会员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 (四)股份合作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大家自愿联合起来,借鉴股份制出资的形式,由农户共同出资而建立,通常以股份合作形式运作。股东交售的农产品数量与其持股数额相互挂钩,资本在生产经营活动和收益分配中占有重要地位。收入分配实行按产品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 (五)产品购销型。由农产品产销大户和龙头企业为主体,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集产、购、销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在农产品的购销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偿服务,重点在市场调查、信息反馈、营销策略、商品促销等经营方面发挥作用。农户将农产品交给合作组织,合作组织按照保底价承诺服务,并按照实际销售价为农民返还利润。 经济专业论文:试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性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依据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农业、混合农业、现代农业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存在下去。实现传统农业向混合农业,再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必然遵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绩效较低的农业制度必然向绩效较好的农业制度变迁。推行农业制度创新是中国发展农业的根本战略选择。我国在数十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制度改革历经坎坷和曲折,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包括农业市场化、对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制度等。但总的一条,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行农业制度创新是根本的经验。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方式有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陈述:"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指导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我国目前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包含有诱导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两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强制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合作化经营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并在发达地区有一定的规模。1993年新修订的《农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业专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表现出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市场信息滞后,一方面造成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供大于求,超出市场容量。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着农业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保持这种细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土地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者素质难以提高,不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极大地约束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9亿农民的巨大基数,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格局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将家庭生产经营单位有效组织起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5页)。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立足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生产能力低下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发展较为广泛,其中以日本发展较为完善,全国基层农业合作组织有4000多个,99的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农协组织。日本在1947年就颁布了《农业协同合作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了农协组织的特殊地位。上述国家是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各国因农业经济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农业结构形式。日本从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显著特点是集约化生产农户、农产品进出口公司与产业化加工企业紧密相联,成立学会或协会组织,组织成员按统一的要求进行生产,有效地控制和约束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由协会或学会采取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和经常性引导经营者、消费者到生产现场参观考查,以取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经营者的共鸣,让其产生信任后,签订供销合同,明确农供给产品的种类、数量、时间、方式等。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技术先进、产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相当高,很多农产品加工厂就是家庭农场,大规模农场化生产十分便利于美国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并保证从源头上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管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得到较好的协调。意大利多伦特市在100年前就以分散的农业种植者为主体组成了农业合作社,百年来逐步发展成十分健全的三级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社二级合作社农业联盟。组织成员按统一要求进行生产,打造统一品牌,按统一的渠道销售,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参加,以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农民为主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农村经济组织,代表农民意志和利益,代表农业发展方向,是农村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北京、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地有一定规模。北京市近两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00多个,参加农户22.3万户,占全市农户的1/3,全市80的鲜奶、50的蔬菜、47的果品、30的水产品都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的。北京、浙江、江苏、河北四省都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现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作物上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呈贡县成立了花卉产业联合会,运转状况良好;陆良县成立了蔬菜协会,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保山市成立了咖啡商会,对组织咖啡生产管理、市场销售起到了极好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公司 农户 基地"的模式发展较快,在农业产业化调整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全省广大农村而言,这种模式覆盖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公司和农户均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向,必然产生利益矛盾,这种矛盾不易调和,所以公司加农户的链接容易断裂,加上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全国,这种方式不可能在近期内得到更大的突破。市场与农民之间的严重脱节,迫切需要农业企业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纽带,来适应农业商品化、国际化的要求。 由于我国农业现阶段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基本生产方式,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模、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等各有不同,要发展成为相对完善或广泛适用的模式还需时日。浙江温岭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值得借鉴,当地农民以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为龙头,组成农业协会,按照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的措施组织生产管理,并逐步向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包装标识、统一产品认证的方向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协会留有部分成员完成本地种植任务后,还组织其他成员赴俄罗斯租地种植。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在组织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素质、组织市场开拓等方面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它是成员意志的统一体,代表着成员的利益,维护成员的权益,反映成员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其职能主要有: (一)组织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订单及其它市场信息组织成员按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并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自身优势,推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达到组织成员的经济效益、生产区域内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整统一。 (二)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和统一使用 根据组织成员的要求,对农用物资如农药、化肥、薄膜等进行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用物资向农业生产者的有效让渡。同时统一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技术,推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相对成本。 (三)进行技术培训 组织成员中应保证有部分的科技人员,以指导其他成员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和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农药、肥料及其它生产资料的使用进行具体指导,对一些重要生产环节、重点技术(如危害与关键控制点HACCP)进行培训,提高会员生产技术水平。 (四)组织农产品销售销售是农业生产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销售,避免中间商压质压价,也避免农户间压价销售,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确保农民的稳定收入。 (五)塑造统一的农产品品牌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在市场流通中越来越突显,将组织成员生产的农产品打统一的品牌标签,统一组织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六)建立信息网络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网络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生产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承担着生产信息与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按市场需求组织会员生产,实现产销对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为主体,为农业生产服务,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其组织形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协会带动型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组织 农户)是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联结千家万户组成"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群众性经营实体,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载体,通过农业组织围绕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整合生产和流通资源,组织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文秘站版权所有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抵抗市场风险的减振器 近年来,基层政府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往往采取行政措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农民作为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是被动的、不自觉的。而政府职能决定了政府不可能参与或完全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难免出现决策滞后甚至失误。由于农民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决策,在出现风险后往往消极对待,甚至逃避,将风险转嫁给政府,造成政府经济损失和形象的负面影响。如云南省某县农业局组织农民发展了5000亩萝卜生产,但因当年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买方要求而失约,千家万户的农民不愿承担责任也无法追究责任,造成了农业局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中介组织在组织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成员主动地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既承担自然风险,又承担市场风险,在有风险出现时,易于组织采取挽救措施,同时易于组织农民分担风险,减少或免除政府承担的风险,便于政府在引导、促进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途径 当前,农产品品质问题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需向无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农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就必需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主要是家庭的、分散的形式,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生产品种、农业投入品和产品包装等的统一。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就必须实现种植(养殖)品种、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单靠技术推广单位或行政手段难度很大,农民被动应付,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落实,使之成为组织成员自己的事,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相对要更灵活、更容易。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桥梁 我国农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是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立足于家庭生产为主要形式这个实际,参照意大利多伦特实行的三级农协组织形式,借鉴日本农协管理办法,逐步摸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农业协会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形式,使我国农业产业更好地适应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日益国际化。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农民在自愿、合作、互助、民 主管理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生产规模、具有相当经济实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搭起生产与科研、推广之间和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更有效更便捷的工作机制,形成名优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优势,产生规模效益,为更有效地参与国际贸易、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提供技术依据和可靠渠道。 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景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涉及到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等方面。从其形式上看,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实行的相类似,但从实质上讲却大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物资相对丰富、农业市场相对建立的基础上,为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进程的发展,农业生产者自愿、自觉组成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以市场为轴心,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达到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适应农村经济的逐步社会化、全球化的目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应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意大利三级组织结构形式,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和发展水平,探索和研究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纽带、以农业生产协作制度为载体,注重农业环境生态的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我国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从我国内农业发展的趋势看,这个过程在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将用20--30年的时间发育成熟,而在生产力相对滞后的地区则需要30--50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将"三农"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引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必将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经济专业论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思考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日新月异。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通过探索数量的规律性来认识社会的方法科学,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统计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往往在没学统计之前,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思维定式认为统计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课程,既枯燥又抽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这样文理兼收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怕”字当头,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起来自然吃力。因此,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是学好、用好统计学的首要条件。 1、消除怕字,拉近与统计学的距离。要打破学生所认为的统计学即是一门数学课的思维定式,在绪论中把数学与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两者的区别: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而统计学研究的是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数学家可以坐在屋里研究数字规律。而统计工作者则必须深入实际收集数据,并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归纳才能得出结论。比如,经济、管理专业都关心的市场,要想了解市场,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市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教师还可以在讲完绪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找找生活中或你理解的统计,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统计学的距离,消除学生怕学统计学的心理。 2、培养统计思维,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通过现象的数量方面认识现象本质的学科,要与数字、计算打交道,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是难免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传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统计理念,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统计工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统计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凭主观臆断,不是想当然,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量进行观察和分析,重视数量的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决策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反之,统计数据来自于实践,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不能脱离定性分析,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渗透这些理念,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做对某一道题,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考虑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与学中,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1、注重教与学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交流,将严肃的“讲授式”与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时,要强调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解疑。教学相长,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整个学科知识链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与过渡,对于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各科教师之间要一起讨论,对重复的内容整体协调,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使整个知识链节奏明快,节省时间,学生了解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过渡,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专业综合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群体活动,组织工作复杂,学生的组织能力将在日后工作中接受考验。但因在高校教学计划调整中整体课时缩减,统计学课时也一减再减,课时少,学生多,组织难成为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的障碍。教师面对客观现实,灵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统计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及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实施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可以营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搜集最好选择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每个统计应用实例都应简要地描述公司背景及该统计方法应用的情况,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针对课时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认识实习环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将案例及有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学生自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教师上课时,安排每一个团队派一个代表在固定时间内讲述自己团队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团队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教师做最后 总结分析,同时针对各团队的发言情况,结合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给每一位同学打出平时成绩。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熟悉消化的过程,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使其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空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专业知识实习的环节,进行一次统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用统计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也为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现代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文字、图表、色彩、声音、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使用要考虑到其合理性:若课件制作得太花哨,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关注图像的丰富多彩;而课件制作得文字太多,过于呆板,则又成了变相的“填鸭式”,学生只顾记笔记,缺乏思考理解。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统计软件有许多,如Excel、SAS、SPSS等,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统计软件,使数据处理变得快速简单,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Excel统计软件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案例教学学会用Excel创建表格,制作图表,可以学习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上机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统计学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面对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需要统计学教师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备经济管理学知识,注重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实践,投身实践;关注国内外统计学学术动态,将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学博者为师”,教师高深的学术造诣、敏捷的思维方式、广博的知识面、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技巧:一方面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注意教与学的交流和反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流露的疑惑信息,抓住机会,引发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把握课堂节奏,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简练,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充分准备,还有即兴发挥,以及教师的神情语言、行为语言等无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产生影响。此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风度气质、自身形象、甚至穿着打扮等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德高者为范”,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言传身教中。 总之,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注意其应用背景,涉及的领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经济专业论文: 论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的建设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学生培养必须能够适合新形势的需要。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特色建设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之处。其人才培养方案、师资条件、学生培养效果都具有明显优势,并在学生技能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双语教学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其专业建设思路和保障措施对国内其他相关院校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专业;烟台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办学实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以期对国内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于1993年设立的,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自办学至今,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思路和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较高的英语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深受欢迎,在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极研究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课教学以及专业设置,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强调教研相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1.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提供专题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并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务局、出口加工企业、贸易公司等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和业务操作。近两年还带领部分学生到韩国仁川港、韩进航空公司、韩资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以了解沿海地区韩资企业的经营方式,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 2.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续五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自2007年起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学院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 3.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校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现代物流、全球公司战略、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具有良好的双语教学师资条件,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的经验。双语课均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条件都为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2009年现代物流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 三、专业建设思路及保障措施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可获得的资源出发,着力狠抓教学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基本环节,力争实现“专业建设科学化,实践无国界化,核心课程双语化。”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为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专业竞争力,我们拟采取以下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 ”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最后,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二)保障措施 在上述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1)努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按照全校的统一政策在科研经费和津贴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人才。(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资助科研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构建学术团队等办法,促使他们尽快出成果,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晋升职务;对申请优秀课或精品课形成团队所急需的教师要优先予以配备;新补充教师的来源要多样化,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3)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和参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目的的各种业务培训,做到教研互相促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外语水平。 2.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群建设。明确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要求,突出主干课程和拓宽知识面;加大英语授课以及实务操作、模拟教学和案例分析的分量,以求更好地体现国际贸易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增加校级优秀课和精品课的数量;充分研究课程内容及其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对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建立相关课程小组,形成国际商务英语、现代物流(双语授课)、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四个课程模块,完善初步形成的教学梯队,统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考试做到统一出题、统一判卷,并以申报优秀课或精品课为努力的方向;发挥首席教师在教学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好学科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 3.引进与自编相结合,加强教材建设。大力提高“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或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教材的使用比重,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双语教学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培养人才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最终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新体系。(1)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或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独立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本专业将编写出一部适应贸易发展和教学改革需要的国内先进水平的教材。(2)以讲课用的基本教材为中心,加强教材的配套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我专业特色的教学参考书、习题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料,并建立质量评价制度。(3)加强国外教材的引进工作。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和专家论证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大力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制作精品课件,编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电子教材。(5)结合课程组建设的需要规划教材的建设。对于有教学和科研优势、团队整齐的课程组在出版教材方面优先给予经费支持,重点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4.课内外结合,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要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继续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实验教学达到开放教学的要求;继续稳定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基地的覆盖面,改进实习条件;进一步加强与韩国仁荷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将学生一年一度的到韩国参观考察的实践活动实现常规化并推向深入。加强与其他国外高校的合作,拓展海外实习基地,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5.完善教学管理。结合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过程控制和督导,严肃教学纪律,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建设一支专家型的教学管理队伍,既能够严谨认真地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又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管理。(2)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管理和过程控制,不断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肃教学纪律,杜绝教学事故。(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与考核办法。如通过召开学生评教会、抽查学生作业、检查教案、组织听评课的方法等及时分析评估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工作。(4)加强网络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5)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制定新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的培养方案。(6)改革考试方式。变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为允许采用多种灵活的考试方式,如口试、分组辩论、专题演讲、撰写调查报告等。 经济专业论文:透视四川大英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维护成员利益和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由农[,!]民围绕某个专业领域或产品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我国已出现18种类型的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多达16万余家,覆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科技等诸多领域。 至去年底,大英已有19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协会登记在册;有迹象显示,这个数字今年将进一步增长。 捏拳头拓市场富万家 在今年的“两会”上,“三农”问题再次吸引了众多代表、委员的注意。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秦池江等代表建议,应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步伐,帮助其尽快融入市场。 无独有偶,农业部决定在今年将为农民办理的15件实事中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将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点,重点选择农民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对其在生产、加工、储藏、运销、信息、培训等方面给予财政重点扶持。这100个示范点除了围绕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的35种主导产品展开外,还涵盖各地名特优产品及非农工业类专业合作组织。 由此可见,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大势所趋。作为遂宁的传统农业县,大英在这方面又会有哪些举动?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__年底,大英已登记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协会达19家。 20__年,大英县从全县农村产业布局的实际出发,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村专合经济组织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已逐渐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助农增收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短短一年时间,大英县已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个,占全县运行组织总数的32.6%,带动农户120__户,帮助农户户平增收360元。 前路漫漫 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 四大问题不容忽视 由农村居民自发成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大英地区不断涌现,并日益发挥作用。但由于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游离于传统农业并相对独立的非农类经济组织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 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欣欣向荣不断壮大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悄悄浮出水面。针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专家指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存在四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认识不明确 部分乡镇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基本了解,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全县还有部分乡镇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还处于空白。 建议: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统一思想,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归口不统一 目前大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及考核。各部门各自为阵,多头管理,无具体承办单位,既浪费资源还使信息不畅。出现“部门口号响,相互协调难”的局面。 建议:规范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机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管理方式。 运作不规范 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还存在管理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无服务公约、无利益分配方法、无财务帐目管理”等情况严重影响着组织的发展。 建议: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积极做好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引导、服务和规范工作,指导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文秘站版权所有 抗风险能力弱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流通渠道不畅,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各自为政的局面致使专合组织生命力极弱,部分经济组织一旦遇到大一点的风险就有面临倒闭的危险。 建议:将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实行产销互动,建立市场风险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将符合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支持范围,做到项目跟着组织走。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对壮大大英县域经济、稳定农村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抓实、抓出成效,才能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过上小康生活。 经济专业论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探究 摘 要: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法律体系、政府部门的干预、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制度以及宏观经济、教育制度等四大方面的外部制约因素。其次,就其外部制约因素为基础,阐述了政府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4 积极组织培训,普及合作组织知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对其有一个不断普及和深化的过程,而培训工作则是普及合作知识,培养合作企业家的有效手段。第一,应对各级农业部门主管领导、合作组织的负责人,以及从每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比例的农户成员,分期分批进行有计划的培训。第二,可考虑在全国建立几个合作教育学院或在已有的农业高校设置合作经济专业,专门承担有关农业合作组织的研究和培训工作。第三,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与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教育。 2.5 推动对外开放,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新活力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活动地域空间过窄,影响其快速发展。经有关部门调查表明,目前有561%的合作组织的业务覆盖范围在县域之内,仅265%的合作组织实现了跨省经营。这既制约了合作组织之间的互利互助与优化组合,又影响到合作组织之间经验、信息的交流与借鉴,不利于合作组织又快又好地发展。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推动合作组织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特别是推动合作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大力推动东、中、西地区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交流合作。从目前情况看,沿海发达地区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早,组织形态比较成熟,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比较充足,具有畅通的市场渠道和较好的商品品牌,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对缺乏。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组织则起步较晚,组织形态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缺乏,但具有比较充裕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两者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而且两地的基层干部、农民都具有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愿望。因此各地政府应审时度势,做好组织推介和穿针引线工作,促成这种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从本地实际和特色出发,主动组织招商展团和优势项目,搭建招商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推动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使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发源,汤建军,黄志云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2]张朝兵.论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约因素 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外部制约因素 1.1 法律体系不健全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选择,为了达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标,不但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而且需要确立起基本的法律框架。但这两个方面的现实情形皆不容乐观。虽然2006年10月3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一专门法规的出台有利于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但还没有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配套实施办法。 1.2 政府部门不适当的干预 作为一种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安排,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一开始就与各级政府部门衍生出十分复杂的关系。有别于西方各国以宽松的政策环境来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更多的采取了行政介入方式。这种行政式的介入不可避免的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在扶持过程中行政介入太多、力度过大,在管理上没有很尊重农民的意愿,从而事与愿违;或者是因为精力有限,由政府牵头组建后就无暇顾及,使其处于松散状态,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是不加干预也不加扶持,任其自生自灭。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地政府的制度框架下创建与发展的,需要政府合理的扶持。 1.3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制度不完善,扶持力度小 据调查,当下国家财政部给予其扶持的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项目资金一般为20万元,农业部为10万元,省约3万元,到市、县一级政府大约1万元。其资金来源主要以农民自筹和各种形式的混合出资为主,由于社员不稳定,所筹集的股金远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在设备技术引进与改造、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标准化、市场开拓与信息收集等与专业化的大公司差距太大。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难以单独拓展市场,很难向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使农户对组织缺乏信赖,两者联系不紧密。没有财产作为抵押,交易中承诺的可信度低,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可约束性很脆弱,很难与其他市场主体确定经济合同和从事大规模的销售活动。 1.4 宏观经济、教育制度对其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1)国家垄断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收购体制和农用种子、化肥等专营制度等,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法涉足这类物资购销的权利。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滞后也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适度规模集约经营,从而影响了农民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削弱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对农民合作知识的培训、教育制度不健全。众所周知,我国农 民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够,同时,也缺少这方面的专家。大多数农民合作组织还是通过某个致富带头人发起的,其组织结构、组织形式、产权关系等方面需要完善和专业指导。然而,全国还没有农业高校设置合作经济专业,而具有较高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人才缺乏,难以向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和宣传,对其实践进行指导。 2 政府相应的解决措施 2.1 加快立法建设,优化法制体系 责任明确、法律形态清楚是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本质要求。农民合作经济组建运营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这既是组织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有效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基于非农业领域中的合作经济组织尚未普及,缺乏综合立法基础,同时也无法将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一部法律,国家已于2006年10月31日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已于2007年7月1日实施。因此,在现在已经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情况下,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该法的实施办法,从制度上明确合作组织的性质、法人地位、产权制度、成员资格、登记程序、运行机制、分配方式等,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各级政府要尽快明确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金融支持和服务的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到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经济权益、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2 规范政府行为,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委、科协、农技站、经管站、供销社等职能部门和实体,往往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有效行使其职能;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与运行需要政府在财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其实,基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实,行政组织的介入与影响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知和介入方式的把握。我国政府应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和“扶持不干预,引导不参与”的基本准则,规范政府行为。 2.3 改善宏观政策环境,规范和加强政府扶持 (1)从财政资金扶持来看,财政支持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举办各种事业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是政府通过合作组织落实有关政策、兴办公益事业的重要保障。中央财政已列专项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予以扶持,许多地方政府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明确使用重点,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目前政府要重点对符合以下条件的组织予以财政支持:①以享有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为主体,初具规模且产权明晰、成员股权相对平均;②以当地主导产业和名优特产品为依托,符合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③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强带动能力;④规范执行合作制原则,运行机制合理,财务和分配制度健全,实行赢余返回,具有良好示范作用;⑤服务网络健全,有统一质量标准、注册商标和产品包装。扶持的主要目的要定位于增强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将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并对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融资和保险的风险准备金补贴等给予支持。这样多股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从税收优惠看,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提供税收优惠。学者认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及其加工品,应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或者实行低税率;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因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需要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和技术,应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股息、红利等资金收益,应免征个人所得税,以促使更多的农民参加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从宏观政策环境看,政府还要推动完善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合作知识普及、技术推广、内外贸易等制度,同时提供业务支持,扶持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坚决遏制各种向其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同时指导其照章办事,依法经营;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建立规范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以服务为宗旨,推动农产品有效交易,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合理的国内外贸易体制是其功能发挥的必要外部条件。只有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建立自由的农产品国内贸易和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其购运销核心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关于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县广大农村应运而生。最近,笔者就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后认为,我县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时间虽然短,但已逐渐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及其运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的农民、组织或其他人员自愿组织起来,以搞好服务、促进发展、增加收入为目的,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服务和其他方式,实行自我管理、民主决策、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我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1998年成立的郭家坝镇原桐树湾村科普协会。截至20__年底,全县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30多个,加入组织的农户有1180户,辐射和带517878秘书网动周边农户近120__户。从组织类型上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龙头企业依托型。由龙头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创建“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的组织。其特点是:通过订单的形式,连基地连农户连市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如杨林桥镇以富锋魔芋公司为龙头组建的天鹅魔芋生产加工营销合作社等。 2、主管部门扶持型。依托政府或财政、农业等主管部门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组织。其特点是:在资金筹集、内部管理等各方面较多地依赖于政府或各部门。如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梅家河板栗协会等。 3、基层组织主导型。基层组织结合本村产业实际组建起来的专业组织。其特点是:村“两委”干部为合作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一并行使合作组织的各项管理职能。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西瓜协会则为这种类型。 4、能人效应带动型。在一些具有生产技术专长的乡土人才或销售能人的带动下,周边农民在技术、销售等方面以其为依托自发组建起来的组织。其特点是:完全由农民自发组建而成,并以能人为依托发展。如杨林桥镇响水洞村第十三社区桑蚕协会就是这种类型的组织。 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17878秘书网建设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且这些组织也仅具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雏形,但在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组织和指导广大农民生产适销对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形成主导产业和专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梅家河乡郑家岭村农民专业协会自20__年成立以来,按照“远抓柑桔、近抓瓜果、狠抓畜牧、多经致富”的思路,带动农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出了特色,调优了结构,调富了农民。 2、推广了农业生产技术。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技术和品种改良方面,亟需提供服务,但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服务手段、方法及内容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显示出独有的优势。如全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单位之一的郭家坝镇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自20__年成立以来在指导农民生产、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标准化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社在华中农业大学引进“红心”脐橙枝条,聘请专家现场传授柑桔嫁接技术,再通过社员辐射全镇柑农,不仅提高了童庄河流域17个村的柑农种植技术,而且为全镇乃至全县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3、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成联合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实现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20__年刚成立的梅家河乡板栗协会,积极主导全乡的板栗销售,改变了过去外地商贩、本地小贩各自为阵的混乱收购局面,维护了栗农的利益,全乡通过协会有组织地销售板栗,均价比上年提高了0.4元/公斤,仅此一项栗农增收近20万元。 4、发挥了能人带动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一大批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致富能手为主心骨,产生了“能人”聚集效应,促进了资金、技术、信息合理流转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把全镇90多名柑橘销售大户吸纳到合作社,充分整合这些大户的市场信息资源,主导了全镇的柑橘销售。20__年该镇脐橙社会产量达6万吨以上,有近60是通过合作社有组织地销售出去的,其中仅该社理事长韩永武为外地客商代收和自行组织外销就达4000多吨。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亟待规范完善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与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比,其组织方式、管理办法、合作形式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组织形式上的依赖性。一是组建上依赖。我县现有的初具发展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由政府及农业、财政等部门及基层组织创建而成。二是管理上依赖。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起来以后,仍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基层组织行使管理职能,背离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理念和原则。由于这种从组建到管理自始至终纯粹的依赖性存在,导致行政色彩浓厚,许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社员(会员)没有自主活动的空间,没有表达自己独立意志的途径,民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合作形式上的松散性。517878秘书网一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在管理部门登记,其名称极不规范。二是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仍处于“三无”状态,即无章子、无牌子、无场所。三是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极不规范,有的没有制定《章程》,有的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等,最关键的是组织与社员(会员)间的利益联接和分配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合体。 (三)生产经营上的局限性。一是合作范围上的 局限。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部为镇、村内合作,没有摆脱行政区域的圈子,合作范围较窄;产业也只局限于柑桔、魔芋、桑蚕、高山蔬菜,且大都为同一产业内合作,没有跨产业合作。二是产业规模上的局限。我县除柑桔产业外,大多数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服务手段上的局限。我县95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收益,服务功能较弱且服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四是人员素质上的局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四)发展规模上的艰难性。一是资金瓶颈制约。全县95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自身无经济收益,由于资金运作困难,许多想办的事情办不成,更谈不上发展。二是配套的法规政策不到位。国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缓慢,远远不适应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迅猛发展,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身份、登记等一些老大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三是缺乏政策支持。虽然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性文件,各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合作经济组织,但仍不能满足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同时,地方也没有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有可为 (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对象应当分层次,宣传内容应当有所侧重。一是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义和合作经济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明确政府部门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在拟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地方,对农民群众进行合作社基本知识的宣传,使其明白合作社的性质和作用,以达到唤起或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社意识的目的。三是对已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的地方,则主要是对合作社成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合作社基本制度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教育,以提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性和经营水平。四是在合作社基本知识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合作社骨干和合作社企业家(发起人)的发现和培育,通过他们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二)抓好现有典型,总结经验推广。现阶段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大面积推开,而必须是认真培育好现有的经济合作组织典型,注重成效,通过成功个案的示范作用,帮助农民认识合作经济,带动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具体到某一个地方,农民专业合作要注意产业种类、服务领域和领办主体的多样性。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作的切入点。要针对农民的意愿,把重点放在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上。可以首先重点开展某一个方面的合作,取得经验后逐渐扩大合作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应当包括组织制度规范性的建设,要始终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以及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的民间性和服务性。 (三)加大政策扶持,优化517878秘书网发展环境。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及办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企业、社团组织区别开来,在工商登记、税收优惠、信贷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突破发展的资金瓶颈障碍,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鼓励相关部门牵头兴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现有的农村经纪人逐步过渡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跨区域跨行业发展,不断壮大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队伍。 (四)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从我县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探索,多种模式发展。比如在合作组织形式上,可以兴办农产品专业、销售协会,也可以兴办中介、科技服务型协会;在合作机制上,可以是以产品或生产要素为纽带的股份合作制,也可以是其他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在合作层次上,坚持多层次并举,可以由农村经营大户、有专长的农民牵头兴办,可以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兴办,也可以依托农技部门、供销部门兴办;在合作范围上,可以由村(组)、乡(镇)举办,也可以跨村(组)、跨乡(镇)举办;可以围绕第一产业办,也可以围绕第二、第三产业办,还可以与外来农户或外地企业办。 (五)把握发展重点,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围绕地方优势资源特别是特色优势产品、产业来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只有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做大做优、上规模上水平。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组织。围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发展农资消费合作社;围绕优质资源和主要产品,发展专项的生产加工企业,通过一体化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效益;围绕交通优势和物流,发展运输合作社;围绕社区服务,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把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环节,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推广新技术、新标准的载体,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能力和发展水平。 (六)加强部门指导,完善内部管理。明确合作组织的业务指导部门,改变多头管理,缺乏有效指导的现状,强化部门责任,搞好对合作社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做到“搭台不登台、参与不干预、服务不增费”,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管理机构517878秘书网,选举产生理事长、监事长,明确其职责任务。二是指导会员在民主议定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明确发起人、合作内容、经营要素、权利及义务、经营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章程》建立健全内部风险储备、利益分配、契约约束机制,真正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会员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为社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保护社(会)员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专业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摘 要: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它对社会生产的作用表现出重要意义.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特殊的要求。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对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本文通过考察分析,就如何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做了相关的总结。 关键词:经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1 重要性。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培养目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1.3 培养方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这一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2 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 我院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以前我院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2.1 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2.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人才的需要。 2.1.2 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2 职业环境对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的影响。我院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2.3 职业环境对管理工作艺术性的影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系部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毕业的学生一致性太强。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2.4 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目前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模拟背景会因设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3 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环境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3.1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确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3.2 资源优势的利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等。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职业教育所用。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3 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 销售、财务会计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等。例如:市场开发与销售的学生协助企业对本市各大型商场进行调查,写出详细、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可在有经验的销售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实际推销工作;财务信息与管理的学生进行成本调查,根据考查结果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总之,通过实训学生切实体会了企业间竞争的形势、职工就业的艰辛、企业管理的难度,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极大地缩短了学生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3.4 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教师、学生与企业频繁而紧密的接触,可以提高教学方式的真实性、具体性和案情的完整性。 经济专业论文:国民经济学专业之论文的范文 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比较优势与主要差距,指出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名城,关键是要塑造城市国际性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发展城市旅游并营造国际旅游环境,构建环坝国际旅游圈和环城休闲度假圈,实现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关键词:宜昌,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着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 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 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经济专业论文:正确处理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几个方面的关系 1、国家技术经济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要注意发挥各自的优势,搞好分工协作共同为农业和农民服务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它和原有的社会经济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就是原组织职能转化或体系分化的结果。还必须看到。在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整个农村组织资源中比重不会很大;同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也只能起到补充和载体作用。所以,必须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搞好服务,才能促使它健康发展。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迫切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围绕专业生产经营开展服务,其成员往往是跨社区的,然而又不可能脱离社区开展服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既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又是某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所以,它要在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配合支持下开展服务。在一些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是如此。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科技部门的关系 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指导与被指导,互为支持的关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积极争取科技部门的支持,主动承担技术推广的中介和组织任务,建立科研开发、示范基地,聘请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在指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及科技知识、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骨干作用。文秘站版权所有 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各级政府的关系 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引导,这和民办原则并不矛盾,这种扶持与引导需要把握住几点:l)政府要制订必要的适度干预与扶持政策,予以正确引导;2)政府部门切不可包办代替,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成官办的组织;3)当地政府领导不要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担任实职;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兼职或任职;5)充分尊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所有权,不能搞“平调”,不能加重其负担;6)绝不能一哄而起。 经济专业论文:区域优势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培育及实践 引言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中国较早开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发挥特长,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着。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 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 5.实践基地:对接+滚动式。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实践基地更是夯实实践环节的基础。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该专业与相关外向型企业实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不断创建新的实习基地从而保持其数量的滚动增长,我们称之为“对接+滚动式”实践基地。这样,学校与企业为学生共同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基地。通过多年的运作,该专业已与本地20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该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专业实习“有组织、有保障、有内容、有收获”。 结论 高校如何办出特色,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通院校如何通过培育专业特色,挖掘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化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在师队资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特色培育,为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湖南省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与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湖南省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招生与就业的现状,探讨了就业形势严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成因,具体从修正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的角度阐述了对策与建议,旨在对我省内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提供建议与参考,促进音乐专业学生有效的学习和良好的就业。 关键词: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形势 一、湖南省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就业现状 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至今天,二十余年的时间,全国各地原有的师范院校以及部分综合大学甚至理工类大学,都像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了音乐学院并设置了音乐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400所各类院校不同规模地开办音乐类专业。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专业所望尘莫及的。湖南省现有16所高校面向全国招收音乐专业学生,招生规模也是与年俱增。这种大规模的发展,一方面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而另一方面,面对严峻的高考遴选中,艺术专业的大幅扩招也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教育要求。由于音乐专业入学文化分数要大大低于非艺术类,因此,对于为数不少的文化课基础较差的高中毕业生,它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吸引力。诱人的文化录取分以及超量的招生名额既是许多考生无奈的选择,又是他们进入大学的唯一捷径。 当莘莘学子满怀欣喜的收到高校音乐专业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摆了他们的面前,就业岗位并没有像招生名额般扩招。尽管官方数据经常显示就业形势喜人,九成以上音乐毕业生能如期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事实上,仅有约三成的学生找到满足的表演类工作或音乐教育类工作,大量毕业生由于长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改行者居多。或者在家待业,此外,从事培训行业或以家教为生的毕业生人数也是与年俱增。 二、就业形势成因分析 招生规模与就业形势的巨大反差,其形成根源在哪里呢,结合湖南省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招生学校急于扩招,配套欠佳 借着全国普及高等教育的东风,众多师范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开始盲目扩招。由于音乐专业“入学”文化分数低而收费高立刻成为许多高校的“抢点”,许多高校争先恐后、多快好省地纷纷办起了音乐专业。并且,高收费、相互攀比的心理还促成了许多高校逐年加大扩招力度,大有力争上游、快马加鞭之势。而在另一方面,相应的办学条件、师资状况以及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却未能及时落实。部分院校出现过确认学生入学人数后才开始兴建琴行,配备相应多媒体教室的情况。甚至于还有学生,由于学习的是较为冷门的乐器,入校后因为缺乏相应专业的教师而被迫改换专业。 (二)培训机构快餐式应试培训,生源良莠不齐 为了应对音乐类专业高考的专业联考及各个学校的单独招生考试,各艺术考生入学前,在学好高中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拜师学艺,仍然要花费不少的金钱和时间。众多家长为了让考生能在短时间内能有具备应试能力,不惜血本。于是一系列具有高利润的培训链应运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的艺术培训学校,也即扎点在省联考考点附近的大大小小的民办培训机构,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很多外地的培训机构从成立到运营各阶段都会来长沙取经,足见长沙音乐培训学校的影响。艺术培训学校的存在,一方面能将备考考生组织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给考生传授了良好的备考经验,节约了考生的时间成本,提高了通过率。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规模教学等利益驱使,艺术培训学校以及相关老师都会尽最大可能动员各个高中的高三考生加入艺术考试培训队伍。很多招生口号都直言“无需基础,三个月包过”、“只要能开口说话,就能通过艺术联考”……,这样直接导致了大量即无音乐天赋也无艺术爱好的考生,为了能顺利通过高考而挤进艺考大军。很多所谓音乐专业新生都是凭一首歌一支舞就拿到了高校敲门砖。缺乏基本技能的训练,进入大学后,即不能唱也不会弹,甚至于连学习兴趣都没有,这样,专业老师纵有百般教学技能也难以调教。音乐专业生中具有传说的童子功,即幼儿时就开始学校练习某项音乐技能的,大部分去了国内九大音乐学院,省内各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大都出炉于快餐式艺术培训学校。生源本身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从事音乐本专业工作的可能性。 (三)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不协调,学生难定位 部分院校由于盲目扩招,缺乏办学经验与专业教师,其设置的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由于专业课程上设置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很多音乐专业学生常常抱怨没有适合自己的课程,必上的课太难,需要学的课没有开,这样的教学过程直接导致了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水平欠佳,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缺乏基本教育素养,形成了毕业生既不会表演,又当不了老师的尴尬现象,自然也导致了即使有合适的岗位也缺乏基本技能而无法适应的情况。 结合这三大原因,从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考虑,我们主要可以从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角度出发,来探讨可能改善的方法。 三、关于培养目标的思考与建议 前文提到,由于我省各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普遍音乐基础较为薄弱,这就更需要在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上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 (1)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有别于几大专门的音乐学院,笔者认为我省各高校的音乐学院应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娴熟的演唱、演奏技巧,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良好的音乐修养的高级专门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依据于社会和人才市场,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关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调研。培养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掌握较扎实的音乐表演(包括音乐制作等)专业技巧、音乐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艺术表演才能。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应增加“艺术文化学”“文化管理学”和“组织策划”等课程,在实践环节的形式与内容上,除了原有的舞台艺术实践外,应增加社会调查、组织策划、文化管理等方面内容,并要求学生到国企、合资、外资及社区文化部门做一定时期的助理或见习。 (2)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的设置上,即要贯彻音教专业的教学理论,又要强调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功底。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狠抓学生的音乐基础课同时强化音乐技能课的学习。抓住基础音乐理论(含视练、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进行系统扎实地学习,加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含声乐、钢琴、舞蹈、中西乐器),提高技术手段和个人技能,至少掌握一门“看家的本领”。而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树立起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掌握最直接、最鲜活的音乐教育信息,介绍最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丰富完善学生教育教学的能力。而对于将要毕业的学生,要严把教育实习的质量。教育实习是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人才教学程序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从根本上体现出音乐教育这一特点的具体实战演练。 大学毕业生就业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不能使大学毕业生实现迅速就业,势必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尤其是音乐专业学生,入学之前就需要花费价格不菲的艺术培训费用,入学之后还要承受比普通专业高出许多的学费,他们花费了高昂的教育成本,也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期望,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如何组织入学教学,以促进他们更好的适应就业环境,找到满足工作,是每个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职责。只有学生、教师、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改善音乐专业学生尴尬的就业处境,实现教育目的。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影响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及对策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毕业生待就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音乐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学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我们只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与就业市场不相适应的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人才;转变就业观念,寻找新的就业领域;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与就业信息网络才能拓宽普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目前地方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高校开始连年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校教育方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截止到2003年年底,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音乐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专业,由于招生政策因素,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增加更是迅速。导致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候面临着比其他专业更大的就业难度,就业渠道较其它专业更加狭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近年来,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很低,就业质量也不高。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中,除少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能够考取教师、研究生外,其余的毕业生就业都不稳定,甚至有一半的毕业生在干着与音乐毫无关系的其他工作。 二、影响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地方音乐类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从高校扩招后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普通高校开办音乐类专业如潮水般兴起。从1999年高等普通院校开始扩大招生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普通高校开办音乐类专业如潮水般兴起。2002年全国艺术类院校只有597所,2012年增至1679所。除传统的艺术类本科院校外,许多综合性大学也设立了艺术学院,民办高校设立艺术类高职专业则更多。 2.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方面基础比较差、底子薄,特别是新成立的系院和新组建的音乐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和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沟通以及专业上的探讨。另外地方高校在引进新的高水平人才时,和其他部署院校、省会城市的高校相比,自身的吸引力较低,也很难吸引特别优秀的人才。 3.学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观念落后,缺乏创新,通常这些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延续的全国知名音乐院校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结构模式。按照这种专业设置模式培养出来的全国知名音乐院校毕业生,由于专业突出,在找工作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按照这种专业设置模式培养出来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优势不是很明显,导致往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太适应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专业需要,找工作的局限很大,就业质量不高。 (二)学生个人因素 1.学生进校前基础差、起点低。音乐教育专业强调考生专业技能、技巧,是一种特别要求考生的音乐素质的专业。 2.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大学学习规划。 进校后部分学生有的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因为专业基础差,导致在就业时竞争力低。 3.就业期望值过高。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中存在部分毕业生存在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的就业心态。个人的愿望和社会需求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出入,导致人才分配不均就业难。 4.就业时注重专业对口。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希望能够找到专业对口或与专业有关的工作。所以大多数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选择转行。 三、提高就业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次,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区别。因为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对音乐教学专业毕业生要求也不在是一个标准。最后,也鼓励学生在能够完成本专业血液基础上,积极修读第二学位。比如修读法律、文学、管理等等第二学位,为以后就业或者转化提前做好准备。所以,只要学校能够多元化培养学生,使学生多一些就业选择,才能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三)加强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积极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针对这些现象,学校有关部门应以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 (四)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 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2.社会关系网;3.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4.供需见面会及人才市场;5.互联网;6.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7.实习、社会实践、社交等活动;8.主动登门拜访等相关途径。 (五)毕业后创业 这是目前国家政策积极提倡的创业形式。它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就业方式,即自己创立企业为自己打工。由于现在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社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又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通过创业这种特殊的就业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对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加快我国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等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音乐类学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音乐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这些都为音乐类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而且,国家已经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西藏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历届毕业生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本院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以及适应时展人才,以便学生利用并学到全面、扎实、实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我院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获得很多重要的信息,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情况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将其调查结果进行编辑、整理、汇总后上报学校和学院,供学校和学院的决策参考,也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及手段。 关键词:音乐教育;调查;分析;对策 现代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教师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是优秀教师诞生的摇篮,而其中教育的发展,也相对的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如何更好地教学、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当地需求的优秀人才?除了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不断地深入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并将其内容不断地进行充实和修订,使其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内容与中小学的实际教学不脱节。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是西藏唯一一所培养音乐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院校。而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自197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几百名学生,毕业生遍布在西藏的各个地区、各个岗位。包括西藏的各大专院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全区各大艺术团体、各级宣传部门等等。并成为西藏艺术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西藏的艺术教育事业和文艺宣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西藏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有机会对本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做一个全面的调研,通过此次的调研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以便今后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胜任自身的本职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一、历届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分别以地区、毕业届等方式进行排查。通过个人访谈、发放调查表、电话咨询等手段,收集调查结果,将其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供学校、学院的决策服务。 (一)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 首先,西藏大学自1975年建校以来共毕业21个音乐教育专业班级,人数达300人左右。但由于建校时间长,之前又一直没有建立毕业生档案,一些过世人士、工作偏远的资料我们无从得知,这样以来无形中加大了调查难度。其次,由于此项目时间在大二至大三之间申报并需完成,而这一期间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课业最多的时间,很多调查都只能在寒暑假和节假日时间完成。因此,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电话咨询等调查资料我们一共调查到16届267人次,通过排查、整理,其有效资料199人。 (二)毕业生目前分布的情况 根据有效资料的调查、分析、整理得出毕业生就业情况:自建校以来就业率为100%。毕业生遍布在西藏的各地区、各县。毕业后仍在学校从事教学工总的占调查人数的81.4%、在文艺团体从事表演专业的占0.4%、在各地宣传岗位的占3.7%、改行到其他部门占14.5%。 毕业生在西藏各地区比例分别为:拉萨32%;日喀则15%;山南13%;林芝13%;那曲12%;昌都9%;阿里6% (三)改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现在各中小学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音乐课变得可有可无,即使学校有安排音乐课,音乐课时间也时常会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国家虽然三令五申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的课程表上也可以看到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踪影。但凡到升学的时间,如六年级、初三、高三,学生基本上就没有音乐课了。因其不是被哪个主科老师占用,就是被班主任占用等等。长此以往,音乐课程不管是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在学校的安排里慢慢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 2.任课教师缺乏 例如偏远的学校缺乏主科或副科老师,学校往往会根据情况,让音乐老师同时担任其他课程的老师。据了解,许多小学音乐老师除了带音乐课程之外,有时还会兼带语文、数学、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初中音乐老师除了带音乐课之外还有带政治、历史等课程的。久而久之,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有的现已成为了专职的藏文老师、历史老师,而音乐课哪个老师有空随便带一带、唱唱歌就可以了。这样一来音乐课永远无法达到课程内容的要求。 3.专业知识不扎实 要组织艺术特长班、学校的校庆、艺术节等各种大型节目。从一台晚会到每个节目的编排,从演唱、演奏、舞蹈等节目的亲身参与到最后的决策,你必须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才能把这些活动举办的有声有色。有些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时既没有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又不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导致到单位以后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从而改行。 4.有条件到更适合自己的单位或更好的单位 一些毕业生除了有教学能力之外,还有非常强的表演能力,通过长期的实践有机会调到文艺团体从事表演工作,因此,改行选择从事表演工作;一些同学由于个人关系能调到条件更好、待遇更好的单位,因此选择改行。 通过调查改行的原因无非以上几种,那么如何预防其出现上述问题,这还需要依靠学校、学生、单位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方面: 1.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除了努力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乐理、视唱练耳外,还需加强钢琴和即兴伴奏课的力度,提高合唱排练、舞蹈编排的能力。 2.必须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只要将自己的专业学好,还要有过硬的文化素养。 3.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声乐知识的内容:目前本院的教学大纲上虽然增设了合唱课,但由于声乐这一专业在毕业后的教学、比赛、艺术活动的比重很大,单靠合唱课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声乐技法和歌曲处理的内容,因此,要求加强声乐课程的知识内容。 4.加大实践课的力度:(1)除了学校组织的学期实践课程、实践活动之外,学生们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参与社会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2)适当地延长实习时间,本院的实习时间只有45天,这样导致学生听课(老教师讲课)花去一半时间,待实习结束了。经调查内地一些专业院校的实习时间安排为一个学期,这样以来可以充分运用实习机会,更早、更好地适应这一角色,以便今后更快更好地从事本职工作。 (二)教师方面: 1.应该聘请有新思想以及专业知识扎实的老师,充分利用好对口支援这一政策,也可选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多与内地专业院校交流,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 2.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和老师的专业素养。可聘请区内外专家教授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会、讲座。 (三)教学内容方面: 西藏大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自2010年开始在培养方案上进行了调整,以主修和必修的方式,让学生能学到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增加了扎年琴、即兴伴奏、合唱、舞蹈编导等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受制约。 (四)校生认知方面: 在校期间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高课堂气氛的能力。此外,应根据地域特殊性积极了解并掌握适合藏族地区儿童的藏族音乐教育法。 三、 针对意见建议的对策与思考 (一)手风琴课程的取消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必要开设手风琴课。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学校的教学设备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购买了钢琴、电钢、电子琴等电声乐器。因此,手风琴这一乐器在很多学校几乎都看不见了,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去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 (二)和声课程内容的缩减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和声内容不宜讲授的太深。由于我们毕业后所面对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专业性并不强,和声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不多,久而久之就忘掉了。如果能与钢琴伴奏相结合讲解键盘和声,这样可能用的更多。 (三)特色课程的增加 西藏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非常繁荣的地区,而藏大与内地高校相比更具有民族特色,因此,要凸显自己的优势就要增加民族特色课程。那么如何突出其特色性? 首先努力学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知识,并将本民族的音乐、器乐、舞蹈等等优秀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编辑成各种优秀的民族特色教材,如民族声乐教材、民族器乐教材、民族舞蹈教材等等。其次可将此类课程设置到本院的培养方案中,供学生们学习,这样才能突出我校音乐专业自身的特点,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四)提高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而文化素质又包括知识、能力与修养三个方面,所以应该注意加强舞蹈动作的实践、基础理论和合唱排练的学习,培养提高课堂气氛的能力,精炼上课的语言艺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艺术修养。 四、结语 通过此次调研反映出的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经过探讨及时地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从而不断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时展和要求的人才,以便学生在短暂的大学四年期间学到扎实、全面、实用的专业知识是此次调查的核心。 希望通过此次的调研及反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共同努力对现存的问题逐一解决并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教师。 2011年西藏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编号2011CX008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试论音乐毕业生过剩问题及学有所用 摘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越来越多。然而人员增多自然会出现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问题。政府部门也在积极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正在逐步完善。把文化中国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要充分利用音乐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来建设社区居民音乐圈,共同陶冶艺术情操的文化氛围。在此就音乐毕业生过剩问题及解决对策附以薄论,以期对我国音乐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音乐生;过剩;社区;空巢老人 一、 音乐毕业生――音乐文化的传播 音乐是世界上唯一的通用语言,它没有国界没有地域之分。只要用心去感受就可以体会和理解。音乐学科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它对有感知度的生物有着培养性情和激化细胞的感召能力。同时还具有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愉悦心情、舒缓压力的作用。 所以,学习音乐的学生由于长期接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积极健康的思想习惯和良好乐观的性格。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自然可以带给别人欢乐,从而促进生活氛围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文化的传播需要积极倡导和宣传,是及时渗透和耳濡目染的过程。在现如今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民的教育体制有着灵活性的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人民群众为根本是我们党的宗旨。 所以,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民族发展国家繁荣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从娃娃抓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现如今很多的高校不仅有青年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深造,在此基础上还开设了老年大学的课程。这是国家在全面建设贯彻落实全民学习、共同进步的政策。在此同时,政府逐步扩大影响层面,实现群众教育更细节化还需要考虑一批人,就是社区里的居民。还有一大批的小区居民没有条件去老年大学或成人夜大学习的能力。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融入他们,走进社区交流文化、渗 透文化,让足不出户的老居民们也走进课堂,走进集体学习、集体思考、集体锻炼的队伍中来。 二、 加强社区文化生活建设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相对匮乏。政府提出实施发展大学生村官政策。各省市各个社区的居民委员会都在招录大学生任职上岗。在此条件下,合理化分配毕业人员就应受到关注。为促进和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政府可以多招录音乐毕业生安排到各个居民委员会。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音乐学科的专业能力来参与社区委员会的工作,例如:开办社区音乐班,不但可以缓解音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全民音乐文化素养,更能融合社区居民渐行渐远的邻里关系。这也是建设文化中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的另一种渠道。 三、过剩问题解决与和谐 自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人群越来越多。文科、理科、艺体学科的学生迅猛增加,尤其是艺术类考生呈现逐年突破新高的状态。扩招这种教育模式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途径。 然而,随着教育政策体制改革的实施,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逐年升温,音乐毕业生过剩的问题也在逐步显现。音乐学科它是一门多功能教材。它的应用面相对于其它学科都应该是更为广泛的。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人们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模式迫使忙于工作的人们要面对很多压力与竞争。那么工作之余就需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的基础就是社区的和谐健康发展和邻里间的友好相处。而快速和谐发展社区文化就是音乐毕业生的能力所在。 1、应用人才与发展 政府在提倡发展大学生村官的形势下,可以下达社区居民委员会积极招录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政策。上岗后,由社区委员会领导主持或者在小区宣传板内张贴有关社区居民音乐班的通知,同时做积极的相关宣传。并且充分运用社区办公地点或按时征用社区活动室等场所,人性化的安排课程活动时间以方便更多居民加入到队伍中来。在此活动中,音乐毕业生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和辅导居民们进行正规的音乐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各个社区之间也可以每年联合举办一次社区间的文艺比赛或者汇演,从中评比出优秀社区,以此来提高居民们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2、 缓解压力及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加强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可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可以促进邻里关系的团结和更好的相处。可以扩大社区居民的交友圈范围,更可以缓解老人们的孤独感。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家进步,市区内的居民住宅都改建成了楼房,造成邻里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渐渐的人际关系也就疏远了。所以在社区音乐班大家一起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缓解空巢老人们的孤独感。老人们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心情就会开朗也会减少很多疾病的生成。这样也可以减少在事业竞争压力中多忙于工作,而少有时间陪伴父母的年轻人,为他们做好后勤工作。让年轻一代更好地把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促进中国稳步快速的发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问题始终是政府和人民的困扰。作为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不断去发现社会所需要用人的领域。把本专业的独特功能充分运用在社会发展上。在中国这个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社会,人民的和谐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它是这个国家繁荣和前进的的动力,是坚强的后盾。 所以,作为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应该在自身接收到音乐带给我们的领悟后,去运用我们的所得来帮助需要它的人。建设社区音乐文化班,是从无形中去融合群众的邻里关系,降低青年人为奔波事业而忽视家中年迈父母的愧疚感。在为他们减轻负担的同时,他们也会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从而更好的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使社会更加全面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论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毕业生就业的帮助 【摘要】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学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其能否顺利就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良好音乐素质是学前教育毕业生优秀素质的重要内容和良好音乐素质是学前教育毕业生工作质量的保证两个方面对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毕业生就业的帮助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良好音乐素质教育 学前毕业生 就业 帮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前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素质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关键环节,而音乐素质无疑是其诸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前教育毕业生来说,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才能够在学前教育工作当中给予孩子优秀的教学,才能够让孩子的音乐素质有所提高。 一、良好音乐素质是学前教育毕业生优秀素质的重要内容 学前教育这一专业需要具备诸多方面知识,如写作、绘画、制作等,因为其教育对象是从未受过正式教育的学前儿童,该阶段儿童各方面都处于萌芽状态,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因此,要想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需要学前教师具有良好的相关素质。而具备这些相关素质,就是学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 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学前毕业生的重要素质之一。首先,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不管学习哪种专业的人,不管从事哪种职业的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音乐可以缓解疲劳,音乐可以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等。其次,对于学前毕业生来说,良好的音乐素质更加重要,因为音乐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对儿童进行良好的音乐素质教育,并取得理想的效果,首要条件也是最为关键的条件就是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因为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行业的现状 当前,学前教育这一行业蒸蒸日上,幼儿教育机构不断开设,但就当前形势来看,私人幼儿教育机构逐渐专业化,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对于毕业生就业来说发展前途与相应待遇也在不断上升。而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更是由于其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条件相对优越,造成了其编制难求的紧张局势。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学前教育毕业生要想顺利进入幼儿教育机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其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升,其中良好的音乐素质大大有助于其就业。 音乐来源于人类日常生活,其素材、形式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音乐这一形式,可以大大激发人类个体的创造力,就学前毕业生而言,对其进行良好的音乐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因为,面对当前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拥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帮助 (一)良好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内外兼修 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其情感的陶冶,而且有利于其审美能力的提高。毫无疑问,音乐是有效培养美感的众多艺术手段之一,通过音乐审美这一教育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对学前教育毕业生进行可感知的审美教育。关于审美教育,对于学前教育毕业生来说,音乐教育是其最佳的途径之一。音乐有动听的旋律,有鲜明的节奏,有优雅的曲调,甚至还有美妙的故事在音符里面,诸如这些特点都可以十分自然地激发起其对音乐的喜爱,在其喜爱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教育,既直接明显,又会产生事倍功半的功效。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学前教育毕业生的积极理解,而情感的陶冶则更加需要学前教育毕业生的正确理解。音乐的美是看得见的,音乐的美是听得到的,但情感则是看不见、听不到的,因此,通过音乐教育对学前教育毕业生进行情感方面的陶冶,从根本上需要其耐心地、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当中。在此基础之上,学前教育毕业生不仅在思想认识上对音乐有进一步的理解,而且还会在外在气质上表现地更加优秀,因此良好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内外兼修,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拥有良好的气质,是学前教育毕业生的重要砝码。 (二)良好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缓解生活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音乐可以使人的神经兴奋起来,音乐可以使人的思想压力有所减轻,音乐甚至可以对人的心理疾病有所医治。现在对于心理疾病的医治方法当中,音乐治疗法是运用十分普遍的一个方法,如对睡眠不佳的患者,可以让其多听一些节奏较慢,曲调柔和的音乐,如对有些抑郁的患者,可以让其多听一些节奏欢快,情感丰富的音乐等。 (三)良好音乐素质有助于学前教育毕业生团体意识的培养 当前的毕业生是80后与90后,经历了计划生育,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在缺少伙伴的成长经历下,团体意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而音乐是对其进行团体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而这整个意识培养过程当中,学前教育毕业生思想意识上的改变对其今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借助音乐教育这一内容可有效培养其团体意识。 如对其组织合唱比赛,在比赛准备过程当中,要有效使得学前毕业生通过歌曲的排练需要收到节奏、音量、旋律等的限制,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去演唱,同时,还要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不论是准备过程还是比赛过程当中,学前毕业生都从中受到了限制与启发,这无疑对其纪律性、团体意识有良好的培养作用,学前毕业生可以从中切身体会到了团体这一概念的存在与团体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之所以如此重视团队意识的培养,是由于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该意识是重要参考素质之一,对于学前毕业生而言,其参加工作后能否与其他幼儿教师及相关领导顺利合作,直接影响着其工作能力能否充分发挥。 四、总结 由以上论述可见良好音乐素质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可见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专业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就不难理解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毕业生就业的帮助。总而言之,良好音乐素质教育对学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要重视学前毕业生的良好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毕业生创业分析 摘 要: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而就业难的问题依旧存在海南省。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关键不在于机关单位的提供更多的岗位,而在于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就业为创业,开辟新的道路彻底解决就业难。音乐学专业以其特有的专业特点和性质在海南省内未来创业之路上占据很多优越的地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得到很多发展机会。音乐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音乐教育方面,也可从事与音乐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创业。 关键词: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创业;音乐培训;高考;基础建设;演艺文化公司 1 海南地区就业形势与毕业生情况分析 国务院2010年初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地区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很多岗位,对于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情况并不容乐观,笔者总结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就业难根本原因有三点,第一点海师大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中大部分生源是非海南籍毕业离校后首要选择是返乡,而内地省份相比海南地区就业压力明显较大岗位竞争激烈。第二点在海南地区机关单位招聘中对音乐专业招聘名额有限所提供的岗位数量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第三点在海南地区专业对口的教师岗位招聘类型主要是竞岗招聘和特岗教师两类,这些岗位多分布在海南基层的县、乡镇中学,毕业生不愿意深入基层工作而放弃就业机会。海南地区这几年随着建设国际旅游岛脚步的加快直接带动了城市的大发展,这是海南地区大发展的转折期,日益增长的人流量带动的是整体的发展。所以鉴于当下就业难的情况主动转变就业思想,变就业为创业以得到个人更好的发展和带动产业的兴旺发展。 2 创业方向分析 音乐学的创业方向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音乐专业相关产业也可以从事当下社会流行的创业方向,可以是新兴的电子商务产业也可以的其他行业。但在音乐领域创业项目很多是与音乐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其他无音乐专业背景的人从事此行业并不乐观,比如钢琴维护、声乐教学、器乐教学等等都是需要专业人才。所以在创业方向笔者建议应该选择与音乐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既符合个人的专业特点也了解行业情况。海南地区发达城市主要是环东线城市带相对落后的地区是中部城市与西部城市,海南省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建设赶不上东线城市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交通不便。 2.1 乐器的销售与维护 从事乐器销售与维护行业是音乐专业毕业生传统的创业模式,这个行业中钢琴销售维护是核心内容,众所周知海南地区不产钢琴等乐器岛内所有的钢琴均是外运而交通发达的海口和三亚已经不是当下乐器销售和维护创业的首选之地,中西部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是渴求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在未来乐器的发展中会是有所偏向。中西线城市的交通问题是此行业创业的难题,不降低乐器运输成本那么利润将大大降低。国家政策在调整一些基础建设更多惠及到海南中西部地区比如西线高铁的开工建设,中线海屯高速公路的开通等等这对与未来的中西部城市发展是一个大的契机。 2.2 音乐培训机构 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传统的创业不仅是乐器的销售与维护还有音乐专业教学方面。音乐专业培训组成分分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对音乐艺术兴趣另一方面则是艺考,当然除去这两个主要的方面还有业余喜爱等等共同组成音乐教育市场。艺考热近几年一直是社会中热议的话题而艺考热的实质是高等院校在艺术院系方面招生人数的增加,海南地区高校在近几年中也对艺术专业招生进行了调整。面对海南各地学生音乐培训机构笔者个人认为倾向于围绕艺考进行办学或者开设音乐培训机构,音乐的兴趣爱好者是不能支撑和建立培训机构它的市场定位应该是辅助艺考而进行的,艺考无论是考级、高级中学艺术特长生招生考试还是艺术高考都是需要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的所以稳定下一定的艺考生源后再开展兴趣培训,这样培训机构的运行模式才能确保长期稳定。运行音乐培训机构要解决核心的问题是稳定生源,稳定生源首要的明确音乐培训机构办学目的,如果培训机构定位是围绕音乐高考为办学目的那么为了稳定生源办学地点应该选择在海口或者三亚等发成城市,招生的范围是面向海南本省各地进行招生以确保生源的稳定,在招生过程中确保宣传到位是关键。 2.3 学前教育事业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艺考热一样入园难也一直困扰着许多家庭。而国家在近些年对民办幼儿园方面是持态度也有所改变,政策调整偏向也十分有利于民办幼儿园。海南城市中随着建设国际旅游岛将会源源不断涌入的新群体将成为民办幼儿园新兴的生源群体。同时除了城市广大的农村更需要建设现代化优质幼儿园弥补学前教育的不足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有待开发,不仅海南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有待开发全国各地的农村学前教育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开饭。笔者个人分析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蒙氏教学法外,在出传统的教学也在倾向于向艺术教育方面,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以其特有的专业优势会成为学前教育受青睐的人才和新生力量。 2.4 演艺文化公司 演艺事业在海南省乃至全国都是属于新兴的行业,演艺事业包括很多的方面比如演艺人员、舞台管理、服装管理、营销等等方面,组织演艺文化公司专业从事演艺工作也是对于音乐学专业毕业人才是非常不错的创业方向选择。演艺文化公司的前景是十分可观的,起步阶段很难由于人员存在不稳定的情况以及设备不齐全、演艺影响范围小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此行业的创业起步艰难所以不建议大规模从事演艺文化公司的创业,创业早期演艺文化公司并不是以纯粹的演艺活动支撑运行公司以多形式和多方面给开展创业,认清市场的行情并巩固一定市场后选择是否继续从事演艺文化公司的创办。 3 创业前景展望 近些年国家对海南省基础建设提供大量援助,海屯高速公路的开通、西线高铁的开工以及航天城、洋浦经济开发区等等方面的影响下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未来的发展是光明。对于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创业也是前途光明的,面对大陆省份就业难的不争事实,不如切合实际长期奋斗立足海南本省抱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决心投入到创业中是对国际旅游岛最好的支持。针对音乐学专业岛内需要专业人才从事教育培训、演艺文化传播的等事业。海口、三亚等城市中对音乐培训演艺文化传播等需求是大量的,而中西城市中组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于音乐相关的教育培训、演艺等工作。随着海南岛内基础设施的完善海南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工作重心会从海口、三亚等相对发达地区偏向中西部城市,中西部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将是建设海南旅游岛的下一个重点方向,对于音乐专业创业方向而言稳定海口三亚众多音乐行业外要开辟新的市场范围。所以未来音乐专业创业的前景在海南省中西部城市,除去城市的创业外也应该着重考虑广大的农村市场,海南国际旅游岛惠及的不仅仅是城市广大的农村地区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作者简介:刘涌毅(1989―),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提高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 摘 要: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多年来音乐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由于受其文化水平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为了提高论文质量,我们应在思想上重视、开题时认真、过程中严格控制才能逐步提高音乐专业的毕业论文水平。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论文 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扩招后,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都呈下降趋势,很多学生经过了四年的学习,虽然学习到了专业技能,但在文化理论课的学习方面还是很欠缺的。尤其音乐专业的学生,先天文化课基础差,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只想着练好钢琴、练好声乐、练好器乐,好出去有一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因此对于毕业论文更是应付了事。由于专业基础薄弱,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所以音乐专业学生大都缺乏科研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考公务员的压力,学生更是忽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毕业论文的写作流于形式,学生觉得应付一下就行,那么最快、最便捷的应付方式就是抄袭。 想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求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音乐系(学院)领导要进一步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强调抄袭将会对学生的正常毕业造成影响,其次,论文指导教师更要强调论文质量底下,就不能参加答辩,不能按时拿到毕业证等。曾经有一个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由于考研耽误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她本人又觉得毕业论文写作根本不重要,因此直接拿来上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稍微改了一点题目,就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结果在答辩时,被答辩教师发现与上届论文雷同,老师找出上届论文,发现居然99%都是一样的,因此严肃处理了学生。在讲求诚信的今天,学生更应该明白抄袭对学生的危害。 二、加强教师自身的指导能力 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系的教师由于重视实践而忽视对文化素质的学习,因此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不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请中文系的教师来音乐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请他们讲解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原则是什么;文献综述的写作应该包含那些方面;什么样的论文才是符合编写规范的。另外,音乐系的论文指导教师也应该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申报课题,写作论文,这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识水平,也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做好毕业论文选题工作 想要杜绝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抄袭情况,指导教师在确定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就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考虑论文题目对于学生来讲是否具有切实可行性。不要盲目为了毕业而写毕业论文。这样就无法达到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了。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恰当,从一定意义上说,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音乐专业的学生由于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因此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也非常盲目,很多同学去网上找资料,结果思路就被限制在那些资料里,很多学生写:浅谈歌唱中的呼吸;试论歌曲演唱中的二度创作等这样老生常谈的题目。很多学生并没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去思考过这些问题,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这些题目已经有很多人写过了,没有创新性不说,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找到很多现成的资料抄袭。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学生不容易抄袭的题目,如:浅谈歌曲《×××》的演唱特点(最好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写作欲望的歌曲),或者是对自己家乡的地方音乐、地方戏曲的基础考察研究。类似的论文题目,学生容易结合自己的实际,另外最重要的是不容易让学生在网络上找到大量的可以抄袭的资料,这样就可以为减少毕业论文抄袭情况的发生。 四、重视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写作 开题报告是论文写作的前期工作,开题报告写作的质量, 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题报告写作前期,学生应该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开题报告中“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作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本人指导过多年毕业论文,每年到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时候,因为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我们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功底不是很强,对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作无从下手。我对学生的要求是相关的参考文献都先通读一遍,再去中国知网上查找相关的文章,然后来找我谈谈感想,我们一起理顺前人的研究成果,发掘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找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是一步步进行的,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在了解了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会要求学生写一篇简单的文献综述性质的文章,使学生对于他所要写的论文有一个稍微深刻一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写论文,学生就相对会有一些思路,也不会到处去拼凑了。 五、重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一)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 指导教师指导的认真指导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条件。音乐专业的教师一方面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另外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还要进行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下,想要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除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之外,我们还应该在制度上加强管理。如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记录本,定期抽查学生的毕业论文等。 (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毕业论文正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集中在学校里的,因此想要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务必每周与指导老师联系,汇报毕业论文写作的最新进展情况;另外要求学生按时上交毕业论文的初稿、二稿、三稿等,以期能尽早发现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不足,并尽快改正;最后就是指导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随随便便应付了事。 (三)加强惩戒力度 指导教师要杜绝论文抄袭情况,首先要在制度上对于抄袭情况作出严厉的处罚。凡是在交毕业论文初稿时出现论文抄袭的,指导教师不应该只是做出口头批评,而是应该告知学生,他的毕业论文将会被扣除一定的分数。对于第二次出现抄袭的更要严厉的惩罚,该门课程不及格甚至延期毕业。 总之,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毕业前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训练。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端正思想,想方设法要让学生在学校最后一个阶段的学习具有真正的价值。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初三毕业年级更要上好音乐课 音乐能启迪人的智慧,悠扬的音乐能舒缓人的紧张情绪,高亢的音乐能激发人的斗志。所以,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求知旺盛期,他们情感充溢、模仿能力较强、想象力也很丰富、审美心理日趋浪漫。这正是进行美育的关键时期。现代科学表明:人类的艺术能力应从小培养,如果错过了音乐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再补救也将事倍功半。目前,在社会上有不少“艺术审美能力低下、鉴赏能力差”的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美育缺失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五音不全”,所以“美育教育要从小抓起”。 音乐是人类高度文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民族、国家精神生活进步的象征。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开启人类的聪明才智。音乐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发育。音乐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通过音乐课,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初三学生进入中考最后的冲刺阶段,课程繁重、学习紧张、思想包袱重,特别是实行五天工作制以后。学生的生活节奏加快,为了迎接升学的竞争。他们不得不一头钻进题海、钻进书堆。不少人整天被搞得头昏脑涨。在紧张的气氛中,更应开好音乐课。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可以调剂学生大脑,因为轻松、愉快、优美的音乐,能使紧张、枯燥的复习得到调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升学率也是有用的。但是目前有许多学校,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审美教育,甚至取消初三的音乐课。这样做学生所受的义务教育会产生空缺,在丢失艺术修养的条件下毕业,也同样误人子弟。 初三音乐课为什么会被忽视被取消,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师资力量薄弱。一般的中学,还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课由其它教师上,因此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初三的音乐课.基本上形同虚设。 2. 经费不足。目前中小学的教学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开销。对音乐课一些所需的硬件用品,更是“天方夜谭”。 3. 领导不重视。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古往今来,沿袭下来的单纯靠那种所谓“主科”考试分数挑选人才的应试教育体制,顽固地在教育界占统治地位。升学率的高低决定了社会对学校的认可与否,上级教育部门,区分学校档次的标准,是学校的生命线。一次考试使你校排在第几名,这是铁的事实,而音乐课并不在统考科目的范畴,因而不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与升学率相关的文化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少学校明里暗里把音、体、美不考试科目列为“副科”或“部分学科”。可见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所占的地位如何。有些学校给初三排假课表,其实音乐课根本就不上,有的学校干脆连课表上都没有“音乐”的字样。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违背教育法的,同样也反映出学校领导的素质低与教育意识的薄弱。要改变领导的思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非常困难的。 4. 流行歌曲的困扰。上学期我尝试着在初三年级组织了一次民意调查:让学生自己提议喜欢的音乐课应该是怎么样的?可是得出的结论却令我感到有些意外――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面对着那么多同学的强烈要求,我真有些措手不及,因为现在走红的流行歌曲我还真不大会唱,而我的学生却想学,这到底算是我们师生的矛盾,还是我们音乐教材与学生的矛盾呢?为什么学生100%喜欢音乐,却只有80%喜欢音乐课,并且只对课本上70%的歌曲感兴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对音乐课产生排斥和厌倦情绪? 总之,现代教育的发展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音乐课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显然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人说:“歌声是生活中的阳光,没有阳光的生活是死气沉沉的,毫无生气的。”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灵发育逐渐成熟的时期,心灵的开放对知识的吸收,将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而歌声正是心灵的阳光.剥夺歌声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残忍的。我从音乐教学实践中也深深感受到,初三学生是很乐意开设音乐课的,因为同学们热爱音乐艺术。 我们期盼着所有的中学都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足、上好音乐课。人类是离不开音乐的,因为“音乐是人生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由于高校扩招造成音乐专业学生数量迅速扩张,毕业生数量也急剧增长,这也造成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主要对黄淮学院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艺术类考生人数的增加,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断增加,他们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为研究这一课题,笔者特意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对象以黄淮学院音乐专业2009级在校毕业生为基本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跟踪调查和座谈会为辅的形式。其中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份。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又专门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同时对近5年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以期得到进一步了解。调查问卷中,男生占20.68%、女生占79.32%。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现将他们的就业现状总结如下。 1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窄 很多高校的音乐专业基本上分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这决定了学生对声乐或钢琴比较专注,虽然开设器乐、舞蹈、音乐制作等课程,但是学生不是专业学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定位一般都是文艺骨干,比如在学校当音乐教师、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充当文艺骨干或就职于文艺团体。经调查我们发现,关于教师岗位,一个学校最多需要一至两名音乐教师。黄淮学院2007级108位毕业生中,其中2人考取研究生,进入私立高中1人、初中5人、小学1人、幼儿园1人,特岗教师15名,部分学生通过灵活就业进入私人琴行担任教师或到大型酒店从事演奏和演唱工作,其余学生则改行,进入到银行、保险业、电台、业务公司等行业。 1.2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随着电视台选秀节目的增多,涌现出大批的明星,这些明星因选秀比赛一夜成名,现在收入不菲。这种现象增强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斗志,他们产生了毕业工作后就能“一夜成名”和“赚大钱”的想法。可是当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2影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2.1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扩招人数与市场需求不相称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高校为了扩大生源、增加经费,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大量扩招。然而扩招的人数多,就只能大班授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在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形势下,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市场的需求率较低,虽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普遍是面向文艺团体或者当艺术教师等。有的企事业单位里只需要一名文艺骨干,比如一些小型私企,老板为了节省雇佣人的开支,有时并不去招聘文艺骨干,一般由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兼职做一些文艺工作。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扩招人数与市场需求不相称。 2.2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 在调查问卷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好高骛远,虽然刚踏入社会,但不愿意就业于工资较低的单位,从而错失机会。还有一些学生只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他们殊不知80%的人在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与专业不相符合。如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时代,还被稳定的工作性质、优厚的薪酬待遇和吃财政的观念牢牢束缚着,不愿意脚踏实地、俯下身子去学习和工作的话,注定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3促进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对策 3.1培养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3.1.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调查问卷“你是否有比较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的问题中,很多学生选择的是“不太明确”和“不明确”。可见,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还是没有足够重视。大学时代是一个人职业规划的黄金时代。高校不仅要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应该注重实效性,引进生动的教学手段,不局限于课堂,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介绍经验,陆续开展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关的演讲比赛、报告会、座谈会、模拟招聘会、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使课堂具有吸引力。 3.1.2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自己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为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就音乐专业毕业生而言,创业组织文艺演出团体和辅导培训班,也能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应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提早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并且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必修学分管理体系,向学生讲授创业所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教学中,还要根据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剖析、创业论坛、专家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触动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激情。 3.2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3.2.1改变高校办学模式,保证毕业生供需结构平衡。高校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必须改变重招生、轻就业的思想观念,实地考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对于就业市场急需的专业适当增加招生数量,对于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果断减少招生数量,扩大选修课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普通高校不可以盲目招生,只追求眼前利益,应当保证毕业生供需结构平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保证本校品牌的质量。同时系、院要认真思考本系的已有条件和设备的试用情况,决不可盲目招生,失去特点,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3.2.2转变教学方式。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依然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学生并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音乐专业具有个体特殊性的特点,同一年级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得音乐教学成为一种沉闷的传授,有的甚至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情体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和体验,对音乐观念的价值理解及音乐风格的认识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3.3加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 3.3.1有组织地开展对外演出实践活动。高校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舞台技能,接受社会和群众的检验,应当有组织地开展对外演出实践活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计划地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勇气与胆量,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互相学习,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并在演出中不断成熟。校外演出实践可以承接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传统节日、单位庆典、开业宣传、主题联谊、职工比赛等演出。每次活动应请合作单位签写意见反馈书,及时总结经验,在实际教学和排练过程中不断改进,努力达到社会对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而提高就业率。 3.3.2增加音乐教育实习机会。近些年来,社会上开设了很多音乐培训班,这无疑给音乐系的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增加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教育实习机会,与当地学校和培训机构进行联系,组织学生实习。音乐教育实习是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阶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学会基本的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评课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走向社区文化单位、老年大学、部队和农村学校,辅导当地中小学生的课外音乐学习和社区群众文艺活动的节目指导,巩固专业知识,积累为社区群众教育服务的经验,使学生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应用和自我价值的体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探究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 【摘 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式,随之也出现了许多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为例,展开论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特点及就业建议等。 【关键词】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式,随之也出现了许多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为例,展开论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特点及就业建议等。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让更多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认识到本专业就业的方向,端正他们的就业态度,使他们在面临就业时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工作的需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概述 自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化,国家就业政策也随之改变,由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这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实力竞争的主要力量。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是检验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已经逐步实现市场化。但教育体制的脚步却没有跟上市场化,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离,以及部分学科市场需求量较小,使得大量毕业生滞留在就业市场中,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又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不能使大学毕业生实现迅速就业,一定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显得越来越为重要,而知识经济要求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人才成为了经济发展好坏的最大竞争之一,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的发展。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并出现了就业瓶颈的问题。加上国家提倡对德、智、体、美等的普及,使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各类院校纷纷建立了音乐系。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就业岗位紧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尤其是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本身做好积极的准备应对就业。加之就业日益市场化的局面,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也将变得多元化。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就业现状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是河南第三大城市,豫北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一。新乡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有高等院校九所,其中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这四所高校有音乐学专业。其中音乐学的基础设备和师资队伍相对齐全和充实的是河南师范大学,但是也只是能满足群众文艺工作者和中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满足不了音乐专业和职业化的教育。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国家高校前些年的连续扩招,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选择。现以新乡市四所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去向为例做的数据统计。(见下表) 由此表来看,有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前已经开始实习,到毕业顺利找到工作,还有一部分就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少数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但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短期就业,有的毕业生甚至在家待业。具体来说,具有较强就业意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大量的教育实践,并在毕业之际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一些在平时学习上按部就班的学生选择了公务员、招教考试、其他培训考试,也陆续找到了工作。但有的学生追求时间上的自由,则选择了琴行兼职、商业表演。富有上进心和冒险精神的这类学生他们自己投入资产和精力,创办培训学校,建立小型卖场等。总之,上述的毕业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想法获得了工作。可是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消极对待就业,直接在家坐吃山空或者等待就业机会。 中国社会的经济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期间,经济的转型影响到了各行各业,也导致了就业压力的问题。谈到音乐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难。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瓶颈的原因如下: (1)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数量逐渐地增加,而当今的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已经出现了饱和的现象。 (2)一些学生单纯为了取得本科文凭而走上艺术道路,在大学期间就造成对专业不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浪费,从而也造成了就业人才的质量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匹配。 (3)音乐学专业的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面对就业压力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幻想依靠父母或他人力量寻找就业机会。或是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等借口在家待业。 (4)新乡市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建立较晚,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不太完善,这样造成整体音乐学质量下滑,进而导致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低,使其不得不转为其他就业岗位。 (5)新乡市高校的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工作实践,而且部分高校也没有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他们缺乏高校教师有效的和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 (6)新乡市的高校大多为综合类院校,培养出来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 三、对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建议 1、音乐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其就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创造能力强,为用人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2)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工作类型大部分为学校、群艺馆、少年宫等,大多都成为了教育工作者。 (3)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语言大多表达能力较强,性格多活泼、热情,对于工作的适应时间较短,适应工作环境能力较强。 (4)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力提高快,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5)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演出实践多,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能够较快的进入工作状态。 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虽然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有自己特点和优势,所以,毕业生本身就要取长补短,在就业市场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2、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音乐学这个专业不是单一性质的学科,他要求专业技能、心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的学科知识。他还要求口语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等。因此,毕业生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来适应社会就业的实际需要。 (2)毕业生要有端正的就业态度,准确定位,能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多为中小学教育和群众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做到爱岗敬业。 (3)作为高校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理论学习上,而是在实践中把所学的技能加以应用和巩固。 (4)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对自我有清楚的认知,不要好高骛远。高校专业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有效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心态的调整。 (5)当今的社会是个信息时代,作为大学生要有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如像招聘的形式、地点、时间这类信息需要提前去关注和收集,利用“报刊”、“网络”、“招聘会”、“熟人介绍”等方式去寻找工作的机会,只有机会多了,获得工作的几率才会大。 总之,市场化的今天对就业者的各方面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音乐学毕业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专业或单一的学科上面,要随着社会的需要去随时接受新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在就业方面的能力。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高师音乐类毕业论文写作何以陷入尴尬之境 摘 要:学生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技能的缺乏,加上没有严格有效的论文监管制度,使得高师音乐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甚至抄袭现象严重。高师音乐院系应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对办学思路、教学理念等方面做出综合调整,从而保证毕业论文能够远离抄袭、提升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音乐学院”化;科研能力 近年来,有关本科毕业论文抄袭成风、质量低劣的报道屡屡见诸于媒体。鉴于这种不良之风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些专业人士甚至提出“既然名存实亡,索性一废了之”的建议,毕业论文的存与废一度成为媒体上激辩的话题。 显然,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获取学士学位的重要凭证,以及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培养服务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短期内是不会被轻易取消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则十分明朗,多次出台文件就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质量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不良之风犹如一场瘟疫在整个本科教育中蔓延,作为培养人民音乐教师摇篮的高师音乐院系同样未能幸免。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大学时对于文化课的要求就要明显低出很多,这先天的“营养不良”进一步降低了他们抵御不良之风的免疫力。 每每想到这些即将以美育树人为己任、以为人师表为准则的准音乐教师,竟与抄袭、造假等挂起钩来,就觉得汗颜、痛心。痛定思痛,是什么造成了论文写作的不良之风盛行?为什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除了浮躁的学界风气的侵袭以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技能 毕业论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是学生在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有所研究,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与规范把研究成果记录下来的一种书面表达样式。由此,毕业论文也就具有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属性,前者是研究成果,后者是记录成果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必需的科研能力,在学习与研究中的确有所发现、用心研究,取得了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把成果通过论文这种特定文体准确表述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必需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如此来说,要想让学生胜任论文写作的任务,其前提只可能是:其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让他们逐步获得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巧,掌握如何搜集资料、布局、论证、行文、注释、修改、润色等技巧。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高师音乐院系开设论文写作课的依然是凤毛麟角,有的至今都没有开设。究其原因,有院系的不重视等主观原因,也的确存在缺少师资、缺少符合专业特点的教材、缺少课程评价标准等客观原因。以教材为例,在2004年以前,全国甚至找不到一本系统的、专门讲解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教材。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论文写作课在高师的长期缺位。在缺少课程平台的情况下,很多院系只能临时抱佛脚,仅在论文写作前由学院临时指派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或由学生本人的指导教师零散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继而,抄袭、拼凑、造假对于学生们来讲也只能是无奈之举了!所以,就此来看,论文抄袭之风确有高师院系理应分摊的责任! 论文写作课的长期缺失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恐怕还不限于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学生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是高师音乐教师“工厂”的合格“产品”。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定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研能力,理应是高师音乐院系的责任与义务,是音乐教师教育培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当下中小学正大力施行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被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本科阶段连科研、论文写作的一般技能都不能掌握,恐怕不能称之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吧?这不能不说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办学的一大失误,值得深思! 当然,有些学院在课程开设上做得比较到位,由专门老师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开课时长常为八周或一学期。论文写作课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让学生“有法可依”。但同时还须意识到,课程讲授还无力承担起毕业论文写作的全部内容,不能保证学过此课就能让学生远离抄袭,写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毕业论文。毕竟,学生科研能力的获得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它依赖于整个教学系统的集体发力。一方面,要有相当资质的老师挑起论文写作课的重任,开足时数,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功夫在诗外”,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在高师的教学体系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少灌输、多讨论、多启发,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培养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们的能力范围内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锻炼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两方面的合力之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具备必需的科研能力。 2 缺乏严格有效的论文监管制度 上述两点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导致毕业论文乱象丛生的内因,那么,作为外因的管理制度又是如何呢?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保障着论文的原创性与高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也叫学士论文,在整个学位教育中,学士属于最底端,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士论文(毕业论文)的监管制度丝毫不能与硕、博士论文同日而语。后者的写作与答辩通常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与监督机制。论文从选题、开题,到审查、预答辩、答辩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提高对论文质量的监管所实行的论文“盲审”制度、抽检制度等早已成为众多培养单位的通行做法。学生论文如果不能通过审查则会被推迟答辩、重新开题、甚至取消学位授予资格,导师则担负相应的指导责任,也会受到一些相应的处罚。有的省(市)在学生毕业后,还要再次对论文进行匿名评议,如发现有抄袭造假、质量低下的还要追回已经颁发给个人的毕业证与学位证。所以,在这样严格的制度约束之下,学生自然会有一个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论文写作,毕竟,抄袭的风险系数太大,不会轻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而指导教师也会因承担连带责任等原因自然不敢放松,会认真地去对待自己学生论文写作与答辩中的每一个环节。事实早已证明,严格的制度监控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硕、博士论文的写作质量。虽然也不时有媒体曝光抄袭事件,但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成风相比,肯定是小巫见大巫了。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克拉玛依初中音乐学科毕业考试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11版音乐新课标的重新修订,对音乐教育的要求逐步由保证音乐课时和课外艺术活动的“数量”转向对音乐课程“精细化、高质量”要求的变革。如何开展初中音乐学科教学评价,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初中学业音乐成绩是一个紧迫的课题。2013年1月至6月,经过克拉玛依市教研所及全市骨干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依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尝试制订出符合克拉玛依本地特色的音乐中考评价方案。2013年上半年,该方案在市直属中学初三毕业音乐考试中经过实践检验,初步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初中音乐毕业考试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多年来是一个难题。音乐教师在学校中的教学成绩除了体现在艺术活动竞赛,以及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和基本功等比赛取得名次外,课程教学成绩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这是导致音乐课在学校处于相对薄弱地位的众多原因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自然成为当务之急。但目前,全国各地尚无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在新课标里,更多的要求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如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中提到“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其中“定量测评是对不同教学领域课程内容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置化评价。”这就为中学音乐毕业考试指出了方向。我们依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二章第八条“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课程列入期末考查和毕业考核科目”的规定,针对音乐学科的特殊性,笔者在2013年1月提出了一个初步的中考音乐考试评价思路和方法,经过全体音乐专业委员会理事和骨干教师们的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制订出《克拉玛依市初中音乐毕业考试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依据三大原则实施初中毕业音乐考试,这三大原则分别是科学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则。科学性即合理、准确和客观;操作性即不繁琐、冗长,便于组织各校实施考核;公正性是考核基石,即公正对待不同个性、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学生如何评价的问题。 二、评价方案内容和步骤 1.音乐考核分笔试、技能和音乐艺术活动三项 笔试30分、技能18分、艺术活动2分,满分50分。笔试为音乐美术合卷必考,音乐和美术内容各占50%。它着重考查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基础综合艺术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音乐考试内容: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的程度,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聆听音乐主题和曲名,名曲要了解国家和作者,背唱歌曲及演奏乐曲的数量,识读乐谱的程度等。音乐是听觉艺术,所以在笔试时要尽力体现出这个特性。技能分一定要与音乐综合素养考查比例适当,分值比列略高(笔试中音乐部分占15分,技能是18分)是强调音乐的实践性。 技能测试的选择则是既要体现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的教育指导思想,也要立足于学校音乐学习是基础性的公民艺术素养教育的思路。技能考核要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化,所以我市技能考核中由考生在音乐和美术中选一项,即选择音乐的要求演唱或演奏,选择美术的要求在绘画、书法或手工制作中任选其一。其中,为保证全市音乐技能考试高效顺利进行,每个学校初三毕业生以5人一组进行测试,5个人集体合奏(陶笛、竖笛和口风琴)最高分为18分,5人集体演唱最高分为15分。演唱分值低于合奏是因为器乐教学对学生的音乐素养、乐感及技能习得的作用更优一些,集体演唱相对器乐合奏也容易一些,降低演唱分值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器乐教学的发展。 音乐艺术活动成绩的认定主要是过程评价,体现新课标“定性述评”的要求,其分值为2分。“音乐艺术活动”是指市教育局举办的合唱、歌咏、合奏、舞蹈等集体性质的艺术活动。集体性艺术活动是学校一项重要的音乐教育内容和形式,它凸显出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这一举措在形成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促进学校对艺术工作的重视、彰显音乐教师的工作价值、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演出的积极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市的艺术中考实践也证明了这些价值和作用。 综上所述,将三种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共同列为考评内容,符合国家艺术教育教学的相关要求、符合我市学校音乐教育实际,也符合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科学性原则。 2.具体操作步骤 (1)音乐技能考试先于笔试进行,以半个工作日为一个单元,每个学校的全部考生测试力争在同一单元完成。学校分音乐技能和美术技能两个场地同时进行。技能测试时,音乐按从小到大的考号顺序以5人为一组背谱测试,5位评委现场评分。演唱曲目和合奏曲目基本一致(演奏适当降低难度也可),均从事先准备好的签条中随机抽取。集体演唱、合奏时所有考生须跟音乐伴奏考试,音乐伴奏由市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统一选定,学校各自安排本校考生集中练习。 (2)笔试是同其他中考科目一起进行。笔试内容为音乐和美术知识合卷,音乐美术各占50%,时间为90分钟。题型为80道三选一单项题(音美各半,每题2分)、20道判断题(音美各半,每题1分),卷面100分。其中,音乐听力测试占音乐比例的60%—70%。为了保证笔试过程的公正公平,市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本学期初召集理事、骨干教师对全部初中音乐教材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划出了考试范围,并在考前编订了样卷,供各校进行模拟考试。 (3)参加市教育局艺术展演活动的考生得1—2分。凡代表学校参加市级集体性艺术展演活动的考生,成绩均由学校艺术组认定。学校在技能测试前一周进行公示,并注明成绩和所参加活动的名称、奖项。在技能测试时,将得分学生名单统一登记(盖章)后递交市教育局中考艺术考评组,艺术考评组在技能考试时审核并输入学生总成绩。 三、音乐中考实施过程 1.技能测试 从2013年5月10日至21日,11天时间内由笔者和其他四位音乐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市艺术中考音乐技能评比专家组,奔赴全市13所中学进行现场技能测试。测试中,为保证考试过程公平公正公开,5位评委均现场亮分,记分员当场报分,去掉最高和最低分,用Excel表格计算其他3个评委分的平均分作为最终成绩输入电脑。考试中有个现象引起了评委们的关注,在给第一个学校考生测试时,因5位考生同时演唱得分一致,个别无声音、音不准的学生没有扣分,后经评委们反复商讨,鉴于今年是考查分不列入正式成绩,其他12个学校类似考生也不扣分。但在全部考试结束后,评委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今后中考每组考试后,当场应由主考提议、评委评议,在极短时间内对个别音不准和无声音的学生进行甄别和筛选,扣除其3—5分。这样既体现整体合唱分,也评出了个体差异。评委们一对一监听和整体听相结合,是可以做到公平准确的。 通过市艺术考评小组和各直属学校的共同努力,整个技能考试过程无一差错,操作流程方便准确,除有500人以上毕业生的一、二个学校需要两个单元(一天)时间外,其他学校均在一个单元(半天)内结束测试,从整体测试过程和时间看,整个流程易于实践和推广,体现了操作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则。 2.笔试 笔试是在6月下旬与其他中考学科同时进行。从考试结束反馈的信息看,笔试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和差错,试题难易适中,得到学校、音乐教师和考生的普遍认可。 克拉玛依市音乐中考实践了国家艺术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体现了音乐课改精神和课标理念。通过本次音乐中考,极大提升了我市音乐学科的价值和影响力,提高了音乐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也促使更多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关注音乐学科的发展。若今后能将艺术和体育(体育是正式成绩100分)一样列为正式考试科目,那么音乐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当然,克拉玛依市音乐学科毕竟是第一次进行初中毕业考试,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思考,还有更多的细节需要不断完善,如这种音乐中考方向和思路究竟好不好;技能考试范围除了演唱、合奏是否还可增加舞蹈;笔试中听力的设问和选项还需要进一步严谨推敲等。总之,音乐中考进行的点滴尝试,笔者和音乐教师们还需要理性面对,客观考量,正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现在勤奋努力、扎实工作,就是身体力行、一点一滴地推动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在此,恳请全国音乐教育同仁们能对我们所做的工作进行批评和指正,以使这项工作更加科学、严谨,取得更好的实效。 周 浩 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研究所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保山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杨晓丽(1982.10-),女,汉族,云南保守人。学历:学士学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文秘。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已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变为“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机制,从而为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广大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然而,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大学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2012;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音乐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音乐系是以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在各类中小学校,各级文化站,艺术团体从事音乐教育、科研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的教体系。截至2012年底,音乐系为立足我市实际,面向云南省广大乡镇、农村,培养了1000多名合格人才。去年和今年都达到了就业率100%。这批学生,在各类中小学校、各级文化站、艺术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主动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保持着较平稳的局面。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有国家统一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化,保山学院一方面重视就业工作,增加就业部门职能,成立了相应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部门党委书记、副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给予2012年高校班主任们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成为了做好毕业生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抓好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每年除了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供需见面洽谈会,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外,还举办了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拓展渠道和空间。 (二)确保音乐系毕业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力军地位 今年来,我系学生就业走向略有变化:特岗考试及专升本的录取率比以往有所提高。学生改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有部分学生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到基层第一线就业。为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总体情况看,近几年保山学院毕业生就业基本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局面,多数毕业生均已毕业,流向则发生可喜的变化,特岗考取率增加,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一次性落实就业单位的人数比例偏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的制约 1、2012年仍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大环境很严峻,很多工作多年的资深老员工都面临失业的危险,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对于社会现状的认识不足,社会经验太少,在择业方面存在“眼高手低、挑三拣四”的心理和行为误区。以至于普遍的岗位不愿去,自己想去的单位又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彷徨、观望之后,就业的相对黄金时期就错过了,最后当自己想通的时候,已经没有理想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了。 2、用人单位受大环境的影响,企业不景气,不得不采取裁员或减薪,有些单位甚至利用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以节约成本,往往到了实习期满后又不愿意与大学生签约或以各种理由将大学生辞退,这也是造成了签约难。 3、各高校出于对学生负责而不断动员学生外出实习、就业,毕业班学生因为交差而随便找单位实习,以求能开具实习证明,或是随便敲章应付。当然,这个原因占得比率不多,但不能说绝对没有的。 4、用人单位一般都侧重于招募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对于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其需求量是很少的,有些即使是因为大学生实习生可以帮助公司减少开支,但毕竟少量。 (二)主观因素的影响 1、主要是学生在就业时,因急于就业而并未全面分析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自己对于岗位的要求和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实际,就到单位实习,开具相应的证明。而后,在工作中发现了各种未曾预料到的状况,对工作的满意度的不断丧失,最终离开用人单位。且这过程中的时间跨度太短,以至于未赶上签约就离开了,这就造成了“签约难”,签约率难以与“就业率”持平。 2、表现在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有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愿望,但自身素质、能力条件不足;渴望成才,又缺乏学习毅力;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辩证的思维能力等。加之窘迫的经济条件所带米的生计压力,造成了毕业生程度不一的心理负担,使其在心理上产生承受压力较差、情感脆弱等。 3、学生还存在着就业地点的自我制约,“交通要方便,离家要越近越好,市区不愿往郊区跑,郊区的也不愿往市区找,本省的不愿到外省市寻求机会”,大学生的这种“圈地自限”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冈素。 当然,影响的学生就业的原因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毕业班就业工作中碰到的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 三、进一步做好保山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一)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提高音乐系毕业生的就业率 现在,国家定期对高等院校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将就业情况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推进高校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因此,保山学院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加快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统筹考虑招生、就业工作的能动性、积极性,逐步明确以就业率来考核、评价、推动和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 (二)建立集体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多做教育工作。只要有机会,就给学生灌输“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给学生泼些冷水,强调社会就业压力之大。同时,也不能把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全部破坏,所以,应该把握分寸和尺度,择机鼓励学生,要求学生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2、充分利用学生家庭所具有的有利社会关系,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多走出去,到其他高校招聘会走走看看,在那里寻求就业机会。 3、将往年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时间提前告诉给毕业班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做些准备,特别是心理上的必要准备。强化学生紧迫感,有利于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将学校提供的大量的招聘信息及时告知每位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多去参加面试,不被录取也没关系,至少可以积累面试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 4、对于在外实习的学生,充分利用QQ群、飞信、电信等手段,实行跟踪到每位学生的策略。特别是飞信,是极为有效的方法,能确保与每位学生都可以实时联系,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盯人战术。 5、灵活变换自己的身份,以最有利于工作的角色与学生沟通,可以是老师、姐姐、甚至是朋友,只要把握好一个度,都能有利于工作的进展。当然,其前提是几年来与学生建立的良好互动,有过深层的交流、沟通,具有很浓厚的师生情谊。其实,学生是有人情味的、讲道理的。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毕业班的学生,本人并不急于找工作,但是因为毕业班班主任的催促,甚至为了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而紧盯着用人单位,要求单位与其签订就业协议书。 (三)针对保山学院自身的特点,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保山学院要抓住开发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机遇,把向边疆民族地区各条战线输送合格人才作为毕业生就业一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毕业生转变观念,顾全大局、讲奉献,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米,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等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作者单位:保山学院艺术学院)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 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数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本文主要对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整个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对策进行研究。 音乐专业 就业现状 就业前景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提高,音乐专业的学生群体不断增加,在毕业时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音乐专业就业不同于普通的专业,具有其艺术行业的特殊性。 一、河北省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河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毕业生当前的就业面临较大的瓶颈,一方面,高校的不断扩招,音乐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需要的工作岗位较多;另一方面,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因而就业率相对来说不高。具体来说,当前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现状主要有: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就业渠道比较狭窄,就业竞争压力较强。 第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通过在河北省地方高校的横向调研和了解,发现近年来,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学院不断扩招,其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普遍音乐专业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由于学院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较高,除非具备较高的学历和国家级大赛奖项的教师,一般都是合同制的代课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音乐专业的数量急剧增长,但是拔尖的人数相对来说不高,因而难以招聘具有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因而导致学校的学生整体专业素养难以提高。另外,音乐专业作为一门具有独特性的艺术性专业,在授课形式上有其特殊性,声乐、钢琴等课程要取得较好的效率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特殊训练,而在扩招计划的影响下,不仅师资力量成为教学瓶颈,教学设备同样受到限制,在河北省地方高校中,音乐教学演变成为一对小组式的授课模式,学生的实践和学习时间相对减少,音乐教学由于受到设备的限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团队趋向大众化水平,因而导致高校的毕业生综合能力不高,整体质量下降,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成绩有一定的不满,因而就业率不高。 第二,就业渠道相对比较狭窄。这是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造成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狭窄,虽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普遍是面向文艺团体或者艺术教师等。但是原来的大型的文艺团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变为民营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文艺团体,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数量却越来越少,文艺团体由以往的三四十名每年降低到十名左右,而且大部分的文艺团体采用的是合同制,稳定性不高,因而更加降低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而音乐教师需要的专业要求更高,需要具有相当的学历或者奖项,因而就业的压力比较大。 二、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分析 通过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了解,当前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率明显低于普通教育的就业,特别是比经济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很多。而造成当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二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就业压力造成的。因而要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提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就业率的根本途径,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音乐专业的生源不断提高,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才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取向的针对性,在提高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根据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调研,发现当前河北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强,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是直接挂钩的,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音乐教师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实际的技能训练相对较少。当然主要是由于受到教学设备的限制,但是教师的理论也应当发生转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下,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面向市场,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提高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2.转变教学方式。随着音乐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对高校的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实施动态教学,根据当前的时代需求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加学校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实训机会。第二,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力,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从而从根本上转变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1.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和网络结构 现代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需要积极的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并建立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当前高校的音乐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因而高校需要有计划的进行学生扩招,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机构,教育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分析当前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就业观念。并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与用人单位直接对接,了解当前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2.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 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建立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面临就业的时候能够有比较稳定的心态,通过强化自身实力,争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资格和机会。根据对当前河北省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现状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就业地区普遍分布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和发达地区,但是这些地方相应的阻碍较多,因而在就业中学生可以适当的分布到其他的地区,工作岗位可以扩展到文化系统、青少年宫、企事业单位和艺术馆等地区,从而拓展就业范围和渠道。 三、结语 综上,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是很乐观,就业面不广,毕业生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而需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音乐人才培养计划,在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范围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培养,从而提高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摘 要: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逐年增大,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分析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寻找积极有效的措施,教育和引导其走出困境,对促进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成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就业心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已经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据调查,70%以上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意向是参加教师招考,进入教师队伍(不包括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而每年考入正式教师编制的毕业生人数不到30%。目前,一方面随着每年参加艺术高考的考生数不断增加,各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数大幅增加,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全面推行,教育行业的工资待遇得到了制度保障,愿意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这都造成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存在的主要就业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高,许多学生虽然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但仍缺乏自我认识和自主决断的能力,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竞争,总把希望其托在父母、学校的身上,“等、靠、要”思想严重。 2、就业恐慌和矛盾心理。目前,许多音乐学专业学生都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担忧、害怕,甚至无法确立就业目标,失去学习方向,出现就业恐慌和矛盾心理。包括笔者自己本人有时候也会有这种心理。还有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与社会接触少,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屡屡就业受挫后,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面对竞争畏手畏脚。 3、自大和自卑心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多数是非常有个性的,追求个性张扬。同时,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重视招揽一些音乐人才来丰富企业文化,音乐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所增加。这造成了一部分毕业生产生了自大心理,认为自己肯定能找到好工作。而多数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相对重点院校、音乐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比较自卑,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基础知识等方面无法与重点院校、音乐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竞争,缺乏自信。特别是出现一些就业歧视时,从无形中增强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自卑心理,例如,有些地方招考教师时只面向211、985的高校毕业生招考。 4、从众心理。学有所成,在社会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是每一位大学生的愿望。但是有部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对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分析不够透彻,并缺乏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判断能力,总是追随别人的脚步。如某学院音乐学专业2011届毕业生有十多人相约报考长沙天心区教师招考。 二、解决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1、自我调适。要让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努力。但是,内因是关键,每一位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都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一是树立合理的就业价值观,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身定位;二是调整就业期望值,认真分析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其他条件及所面临的就业环境,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学会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三是树立自信心,让自信心成为对自身的一种积极评价,成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四是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别是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就业。五是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在挫折中成长。 2、减轻来自家庭的就业心理负担。对于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而言,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是非常大的,因此许多家长及学生本人都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和要求,造成了就业压力。要解决这一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家长自身及帮助学生本人降低就业期望,让学生在较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成长。同时,家长也不要过多干涉毕业生就业,不要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就业地域的选择进行限制,甚至施加影响。 3、加强就业心理辅导。首先,利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认清就业形势,明确就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可结合音乐学专业特点,开展就业心理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与辅导。其次,面对人格等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单靠其自身心理调适是不够的,需要就业指导教师与心理辅导教师联合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这类学生对人格问题的矫正。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队伍,根据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合理整合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辅导人力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辅导。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成果报告 一、内容提要 邮政要加快发展,关键在于邮政在企业经营发展和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和能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为邮政发展增添动力、采取措施,大力开展经营创新,依靠全体员工参与创新。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原则,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结合邮政经营创新,我的理解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保障员工各项权益,做到一切为了员工,依靠员工,改革创新成果由员工共享。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经营的主体,经营活动要由全体员工来完成,他们最了解经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革创新,怎样创新。因此,经营创新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发动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推进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就要相信员工的力量,把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如实告诉员工,真心实意地发动员工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提出来的创新举措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贯彻落实,取得好的效果。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还要关注员工的所思所想,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真心关注员工生活,解除后顾之忧,维护员工利益,做到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使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经营创新中去。 必须以企业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一个公正、公平、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企业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善的考核机制就是企业加速运行的发动机。近年来,邮政本着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的原则,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改革和完善经营责任制考核办法。多年来,邮政主要以业务总收入为主要考核指标;随着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增强,邮政建立了以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其后,邮政发现每一项邮政专业业务的对应变动成本有较大差异,因此又增加了变动成本的考核内容,形成了准收支差额为核心的考核办法,对收入结构的有效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要创新思维就要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情绪,克服小富即安、得过且过、不思作为的思想。因此,要搞好邮政的经营创新,就要站在建设现代化和谐邮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高度,审视邮政的经营工作,从过去取得的成绩中总结经验,鼓舞士气,提高经营创新的自觉性和信心。从邮政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中,研究创新经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问题,促进矛盾转化,推动邮政经营健康发展;从发展目标和任务中,确定邮政经营创新的方向,引领企业创新不断提高层次,由单纯的经营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提升到邮政行业的创新,并寻找经营创新的着力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邮政企业财会工作的生命,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做好财务分析的基础。为此,邮政以市县财务一体化改革为契机,通过统一全市会计科目和规范核算口径加强凭证审核的方式,较好地杜绝了县(市)局虚列收入和成本挂账等现象。通过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分支局所的财务检查,提高了基层营业收入的管理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做好财务分析和实施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邮政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邮政以建立固定资产和库存集邮品(存货)的信息平台为手段,在全市范围内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方式合理调度资产,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有效利用全市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财务分析要从财务的观点来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来看财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分析的实效性。面对种类繁多的邮政业务,财务部门通过认真仔细的核算和分析,利用每月一次的经营分析会,及时向经营部门提供并分析每项邮政业务的边际贡献,使他们充分了解储蓄、特快、集邮等业务的变动成本,使分(支)局长充分了解每项业务的边际效益,进而注重业务收入结构的调整。有了准确的财务,使经营部门在发展上不但注重业务收入总量的扩张,而且也注重了业务收入效益的提高。 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企业干部员工素质。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最根本的能力,是个人进步、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要创新经营就要坚持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身学习。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科学技术;既要学习业务技能,又要学习管理知识;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当前,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开展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放开明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自己实际,开展查摆研讨,克服旧观念的束缚;要紧密联系邮政经营管理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周口邮政的又好又快发展;要紧密联系邮政深化改革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设现代邮政,适 应新时期的需要。 二、前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想着员工的利益,员工就会想着企业,以企业为家,人人都这么做了,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作为一个领导者,带一个企业不是简单地做几件事情,而是要带出一支队伍,带出一种能力。一旦这支队伍形成了一种能力,有了精神和气概,就能够将企业做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人心的凝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邮政在工作中提倡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繁荣的经营理念,形成经营人心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而且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来推动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财务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晴雨表。财会部门要把企业财务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决策者和经营部门,更应注重于从财务经济指标的数量变化中去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为企业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提供定量判断依据。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邮政把搞好财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丰富财会信息容量、引导企业经营健康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邮政所认识。多年来,在省公司的帮助和指导下,市邮政局在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使市邮政局的财务管理稳步向市场化、科学化的目标迈进。 三、实施背景 邮政企业自实行公司化运营以来,邮政局加快引入现代企业新的经营理念,员工的观念有了根本转变,使邮政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那么,邮政的发展还要不要解放思想、创新经营呢?有道是大国的兴起,都缘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创新而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而不因循守旧。要发展、要超越、要崛起,就必须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气魄改革开放,以更大的胆识推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希望的曙光。这些都使邮政深刻认识到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邮政继续解放思想。邮政公司化运营后,邮政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更加广阔,发展机遇更多。邮政看到,一方面,邮政的竞争对手正以邮政为目标,努力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使邮政市场得到逐步扩展,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从发展看,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为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邮政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深化财务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创新,以适应市场对邮政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邮政局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发展速度仍很落后,业务结构仍不尽合理,基础管理工作仍需加强,因此,要克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邮政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财务的创新。 四、内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的经营,更离不开管理的创新。集团公司提出的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业务发展模式的目标。所以,邮政只有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才能熔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邮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邮政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更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深化财务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关心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市县一体化改革、创新收入考核,以加强企业的收入管理、资金、欠费和资产结构管理;通过降本增效,以强化资源控制,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的;从优化财务资源配置,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使邮政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了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较好地调整收入结构。 五、主要做法 (一)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强化资源控制,提高企业效益。 支撑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体现,服务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为此,邮政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支撑作用和服务水平,努力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加强收入管理。加强收入管理是邮政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从日常财务检查中邮政发现,有的基层部门为了完成收入考核计划有随意调节收入入账的现象。为此,邮政专门发文制定了《收入管理流程和核算规范》,重申业务收入入账原则,明确了各分支机构营业款缴款流程和交接手续等,保证分支机构业务收入的及时归集、资金的全额入账,防止了跑冒滴漏情况的发生。为防止速递业务低面值揽收,加强特快收入的管理和稽核,邮政与业务部门紧密配合,规定各分支机构必须在出口特快邮件封发清单备注栏注明每件特快的重量及实收金额,由速递局专人把关对每一出口特快邮件进行审核,月底由财务部门面向支局和速递局进行双向收入核对,提高了特快收入的管理水平。 2、创新收入考核。过去市邮政局按预算收入配置总成本费用,以收差作为年度控制考核指标,各局超收差可超支。这种管理方式虽可保障收差目标实现,但对当年因各种因素导致超计划的收差,控制力弱,易造成财务资源浪费。学习兄弟局先进经验,引进边际成本,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将原配置方式改为按固定成本+增量成本配置。固定成本根据各局正常生产运行需要和上年收入规模,按5个大类74小项进行配置,增量成本由各单位按本年度新增收入和边际成本系数获取,将成本、收差作为财务管理重要考评指标,实行双控的弹性财务管理模式,强化了成本预算约束力,确保了企业财务资源的集中,提高了企业利润水平。 3、加强资金和欠费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只有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规范资金运作,才能管住用好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省公司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要求,市邮政局在工行开立了集团账户,市局对县市局采用集团账户体系,各县局只要将各项现金收入缴存当地收入专户(集团二级账户),资金将自动记入市局一级账户。此举大大加速了全市各局资金回笼的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全市资金分散的状况,为尽早归还贷款创造了条件。一是按照省公司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强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对各单位的银行账户管理及监控。二是加大对各类业务资金的管理力度,特别是集邮、报刊、贺卡、邮乐卡、分销等资金的核对清理,促进单位增强资金管理意识,防止各类资金在业务部门和各经营单位的沉淀。 推动欠费管理系统的正式启用。通过欠费管理系统的上线,加强了全市用户欠费管理,特别是加大了悬账清理力度,要求要定期对悬帐清理,清理要核实到具体单位与责任人,要保障悬账的及时勾销,避免出现坏账、呆账。原则上当年悬帐在次年3月前要清理完毕。加强业、财配合,督导各单位积极清欠,确保了全市系统的正式上线运行。市邮政局为加强用户欠费的管理和考核力度,专门制定了《用户欠费管理和考核实施细则》和《用户欠费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 规范了组织营收和业务操作的流程,使基层业务经营部门有章可依,按部就班地进行业务操作,减少基层业务经营部门因违反正常操作程序而引起的坏账损失。对各部门按正常的流程和要求办理业务所产生的用户欠费,建立了用户欠费红黄牌预警制度,按季按月予以公布并进行严格的监控。特别是将用户欠费纳入局经营责任制考核范围,对专业局、分(支)局季末、年末用户欠费超定额部分,全额扣减业务收入实际完成数;对3-6个月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50%暂扣该部门当季生产奖金,待欠费收回后,再将暂扣部分奖金予以发还;对6个月以上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20%直接扣减当季生产奖金,不再返还。该办法自出台以后,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4、加强资产结构管理。加强对邮政企业总资产的结构管理,即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各占总资产的比重。资产结构是否优化,决定了企业经济资源配置是否优化。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动资产所占比重应大于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固定资产技术含量低,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偏低,固定资产若占比重偏大,会影响企业整体的资产报酬率的提高。而流动资产具备周转快的特征,若能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使其周转快,回收快,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现金流。邮政企业总体上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目前邮政企业的固定资产几乎是流动资产的两倍,而且大多数固定资产是房屋建筑物这种回收缓慢,投资报酬率低的资产。因此,邮政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减少对房屋建筑物的投资,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这样,才会提高邮政企业的资产报酬率。 5、加速资产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除了货币资金以外,占用的资产越多、其流动性风险就越大。所以,问题归结于要尽量减少资产的占用,而在相同的总收益水平下,要减少资产占用,只能依靠提高资产周转的速度来实现,周转速度若能提高一倍,就意味着同等状况的经营,所占用的资产至少能减少一半。邮政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如邮资票品和库存商品的积压,无法回收的呆死账(用户欠费),闲置未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因此,企业在配置这些资产之前,事先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市场需要量或企业资产需要量的预测,防止这些资产出现超储积压和闲置的状况,影响资产报酬率的实现。 理论上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划分为良性资产、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其中,良性资产和沉淀资产为有效资产,不良资产为无效资产。企业必须重视良性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只有良性资产是目前参与正常经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资产,沉淀资产尽管属于有效资产,但是因为沉淀在经营的某一阶段,如:收账期在1~3年之内的应收账款、储存期限超过1年的库存商品、闲置的固定资产等,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如果不及时盘活这些资产,这些资产也很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资产,因此沉淀资产应尽可能减少,而且要及时盘活。不良资产属于已经损失的资产,这样的资产应尽可能控制为零,国资委157号文关于《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有关资产质量状况评价的指标就有不良资产比率,而且规定发生属于当期责任的重大资产损失事项,损失金额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的,或者资产损失金额未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但性质严重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扣5分。 (二)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强化效益理念,促进经济增长。 在发展中如因项目规模大,对企业发展战略有较大影响或产品处于培育期,需抢占市场等原因而导致边际成本不够,经营单位或项目组须向市局专项申请,经市局计财和市场业务部门测算、确定,报局领导批准,可予实施,超额成本由市局进行补贴。这样即可防止无效发展,又可实事求是,满足业务需要,促进业务发展。 1、细化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变动数,市邮政局通过对企业产品的分析、调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考虑代办、材料、营销、宣传等直接成本因素及收入项目、结构,经综合计算后,制定下发了15个单项业务的边际成本系数,各县(市)局按统一标准,各专业公司因收入占比不同,系数作适当调整。通过边际成本的确定,各经营单位在经营发展中开始要算帐、会算帐,引导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函件、电子商务、储蓄等重点业务发展。引导基层树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发展理念,促动全市高效业务发展快速。 2、优化资金结构。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经营的类型不同、阶段不同,所要求的供血方式、供血结构也是不同的。资本结构是邮政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及每一种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包括负债(债务资本)和所有者权益(自有资本)。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负债资金的成本低,但使用时间短,逾期若不能归还,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而权益资金却恰恰相反,它属于企业自己的资金,不用偿还,其使用时间长、使用安全,但资金成本高。就目前一些邮政企业而言,由于其总资产报酬率低于贷款利息率,因此,不具备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如果邮政企业负债经营,所获得的报酬还不足与支付利息,负债越多,企业亏损额就越大。所以,邮政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靠企业经营所得积累的资本。这就要求各邮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收入的实现,更要重视效益的实现。只有有了效益,才会形成盈余,才会有足够的自身资本积累,企业实力就越雄厚,有发展后劲,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因此,各邮政企业都应把资本结构中自身资本积累所占的比重的增长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如果忽略了对资本结构的把握,典型的案例有韩国的大宇公司,当时就是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来扩张发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8%以上,不到十年的工夫,成为资产过百亿的跨国公司,偶然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然而多年积累的资本结构失衡危机终于爆发,庞大的大宇帝国瞬间灰飞烟灭。 3、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严格依据《邮政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邮政企业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办法》,检查各项成本费用的计算、归集、核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支出标准,杜绝挤占、虚列成本费用和成本挂账现象。重点关注与成本费用有关的往来账、存货、等科目的核算是否规范。特别关注业务代办费的核算和管理是否规范,检查报账依据是否充足,资金流向是否清楚,杜绝账外二次分配或改变资金流向和用途、公款私存等事项的发生,严禁出现账外账和小金库等禁止类财务行为。 (三)注重成本执行控制,强化预算管理,确保目标实现。 树立全面预算观念,必须建立健全预算协调和控制机制。首先,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三项内容,需要各专业、各部门密切配合;其次,全面预算需要有协调和控制机制,以协调企业各项预算编制和对预算执行的控制、调整等。如要做好事前科学预算、事中分析反馈、事后调整考核,处理好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资本性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关系。 1、加强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成本和预算管理是邮企业政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市邮政局在对分支局所的成本费用计划的核定与考核上,采取了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办法。每年由计财部牵头,组织局内各部门赴实地对各分支机构的各项可控的成本费进行测算,各分支机构的各项费用均以零为基底,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逐项审议各种开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开支数额的大小,来核定该部门的可控预算成本总额。通过科学的计划核定办法,大大提高了成本计划的公正性合理性,杜绝了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为保障全市财务目标实现,市邮政局在实行月度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加强了对成本执行控制。各单位按固定成本计划和本月增量成本,根据本月经营 预测情况,编制月度成本预算,报市局财务审核。 市局按月下达月度成本预算,各经营单位在预算额度内,控制使用。中途需增加成本额度,由各单位上报申请书,说明增加原因、额度,市局经审核后专项批复下达,并督导专项使用。此方式对各经营单位成本控制的精确性要求更高,约束力更强。同时减轻了资金周转压力,提高了资金使用率。通过一年运行,取得较好效果,收差、成本等均控制在预算目标内。 2、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这样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3、建立资产经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资产质量、资金使用效率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配合以上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本着全面预算、全额预算、全员预算的原则,将资金、实物等所有可以用数量、金额加以反映的方面,所有与货币资金收支有关的项目都纳入预算的范畴,严格控制预算外收支业务的发生,在全体员工中培育全面预算意识。 4、企业上下目标的一致性。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好坏,与企业上下目标是否一致关系密切。如果企业下级部门仅仅把预算指标作为上级下达的任务来被动地加以完成,那么这种努力就很可能会偏离企业的总体目标,达不到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因此,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使预算的编制执行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的总体目标之上,不要为细枝末节耗费过多精力。 5、加强财务分析,将预算将考核依据。预算管理的效果是与它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息息相关的。通过预算考评,使被考评人看到差距,明确今后的目标,调动企业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使上级正确了解下属的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改变凭印象和档案用人的旧习,使人事劳动管理科学化。多学习市对县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掌握政策变化,清晰工作重心,配合相关部门对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剖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为领导和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协助指导基层单位完成年度绩效考核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增加企业利润。 1、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以强化成本核算为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和提高,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作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努力降低耗费,促进效益提高。邮政企业的生产成本项目有: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费、邮运费、维修费和业务费;期间费用为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由于邮政企业营业网点多,生产特征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有些成本费用项目很难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长久以来造成成本失控、效益流失。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费用到岗、责任到位、奖惩到人。将专项切块资金与各所属部门挂钩考核,实行谁负责、谁控制;谁节约、谁受奖;谁超支、谁受罚的激励政策,使每个部门都有压力感,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全员控制成本的局面。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企业形成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在每一个作业环节都能尽量降低耗费,最终实现邮政企业整体的成本效益。 2、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目前仍有一些企业的领导或员工认为费用成本是会计人员算出来的,费用成本的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跟其他部门没有关系。殊不知费用成本发生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是企业收入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企业成本的制造者。企业必须提升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素质,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主动参与到企业降本增效的工作中来,同时,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科学文化方面的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另外,企业需要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实现自主管理。 3、运用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充分利用邮政企业财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能及时预测成本,了解成本进展情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响应市场。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市邮政局认真贯彻省邮政局降本增效年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降本措施,重点放在优化生产经营流程,盘活人力资源,整合投递资源,强化预算管控,加强成本控制,加大集中管理,降本增效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业务材料用品、代办费、通信费、水电费、会议费、车辆修理费分别较上年下降11.84%、22.86%、8.04%、4.6%、2.59%、28.59%,收差较上年实际增长660%。各经营单位在围绕市局降本措施同时,还结合本单位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项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邮政局将费用控制重点放在办公费、招待费、会议费等管理费用,在预算进行压缩,同时对流程制定了严格管理办法,该局管理费用累计完成55万元,完成市局预算的81.6%,节约成本12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3.84%。 市邮件处理中心通过对区乡邮路重组,将邮路延伸到更多的网点,即加快了邮运速度,也节约网运成本。根据全市网运情况,对全市邮运车辆进行了定编,压缩车辆编制3台,并及时将到期的2台旧车报废,节约成本4万元。利用新车辆管理系统功能,实施网运车辆单车核算管理,严格执行定额标准,在油价连涨三次的前提下,全年油料费未突破市局预算,全市车辆大修费用下降11万元。市邮政局在省邮政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财务管理,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对全市集中财务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各项经营目标完成,发挥了极大作用。在中央确定的积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市场环境下,邮政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邮政必须坚定发展的信心,继续深化财务改革和开展降本增效活动,继续推进和完善双控预算管理模式,丰富边际成本内涵,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重点成本控制,集中财务资源,保障基层经营活力,统筹兼顾,有控有促,全力支撑业务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为确保全市各项目标全面完成而努力。 (五)深化改革,争取政策支持,提升企业的能力建设。 1、深度市县专业一体化改革。邮政通过初步专业化经营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以及对兄弟公司所取得成功经验的学习,邮政相关部门在经过大量的论证、反复研讨和磋商之后,9月,邮政召开了专业化改革研讨会,人力、财务相关配套措施出台,会议确立了强化专业化经营,把完善机制、体制, 统筹配置资源贯穿到专业化改革和经营过程中的总体思路,机制、体制配套设立是解决专业化市县一体化经营的关键,财务专业核算实行市、县两级管理,市、县各专业建立专业会计辅助账,并设立核算人员,负责对本专业收入、成本、存货、用户欠费、有关债权等进行辅助核算,明晰了损益责任,不断强化专业经营、效益意识。人力配套措施着力于下放用人权、管理权、分配权给专业局,专业中心主任由专业局自主任命,对专业中心经营管理目标实行双挂钩双考核,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分配机制,专业经营管理意识大大提升。同时专业可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组织相关培训,市局做好支撑工作。通过这些专起来、落下去的具体工作措施,必将促进企业加快实现绩上去目标。 2、深化成本核算。根据省邮政局深化成本核算的工作安排,在各单位开展责任中心损益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损益核算的同时,对全市责任中心损益核算进行报表分析。即根据实体责任中心成本,结合各项业务实体责任中心对资源的占用和业务量情况,将营业、网运、投递、生产支撑四个平台责任中心成本,认定和分摊到函件、报刊、集邮、机要、分销、电子商务、速递、储蓄、其他邮务九个专业中,计算形成9个专业的责任中心年报表,从核算结果来看,,全市除电子商务、储蓄和其他邮务为盈利外,其余专业均为亏损。真实的反应出各专业责任中心的损益情况,为企业经营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3、争取政策支持,提升能力建设。根据全市经营发展条件现状,大力推进当期企业能力建设。根据省邮政局工作安排,积极调查、统计全市房屋大修需求和第一批营业网点标准化改造计划,在省邮政局获批了8处房屋大修和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共计争取到了82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各项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着眼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实力,统筹规划全市能力建设。一是根据目前全市网点自有房屋空置多,企业资源浪费;营业网点中租赁性质房屋占比大,租金高,出租人常以收回出租权要求网点迁出为由擅自违约要求涨价,造成企业发展不稳定性的现状,在结合网点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形势、网点租赁成本、购置成本、网点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综合分析的前提下,调查统计全市网点更新需求,并进一步对各单位上报的需求进行审核、调查,根据企业发展能力和投资需求,拟定第一批7个网点购置方案并上报省邮政局,争取省邮政局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发展动力。二是推进全市会计基础工作规划化达标工作的开展。根据省邮政局专业化改革的工作安排和管理要求,为进一步促进专业经营改革和发展,邮政在省公司明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充分测算业务局为发展业务所需的支撑成本,下达市业务局支差-19.08万元,充分赋予专业经营发展的主动性。同时,根据省邮政局对业务局的考核办法,结合管理实际和管理需要,积极与相关绩效评价部门沟通,将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共同制定了《市邮政局业务局绩效评价办法》,引导专业经营发展方向。 六、实施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壮大企业发展规模,让员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让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命运,是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邮政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全体员工心目中建立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邮政的行为准则。当然,守信是一个企业必须有的精神,在跟客户合作中一直本着诚实守信的合作理念,但在邮政看来,负责任更是和企业的生存、职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局在省公司的坚强带领下,努力克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积极践行省公司党组富民强邮、构建和谐发展战略,按照一体两翼新架构,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板块联动发展为主线,以专业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企业经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1-9月,全市邮政企业累计完成收入2.09亿元,列全省第三位,增幅31.95%,列全省第六位,预计全年完成收入2.63亿,同比增幅28%,超奋斗目标101%,收差预计完成省公司4000万目标,增幅达100%,并偿还企业贷款828万元。其中,1-9月,全市函件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436万元,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95.7%,同比增长18.8%;1-9月集邮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1万元,完成省公司预算目标102.1%,同比增长43.7%。1-9月,全市报刊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3万元(零售按业务收入),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79.4%,同比增长16.8%,其中订阅收入完成562.8万元,同比增长17.7%,零售完成收入356.1万元,完成预算目标进度79.1%,同比增长22.5%。 截至9月底,全市邮政期末储蓄余额达到111.4亿元,规模列金融机构和全省第3,全年累计净增16亿,创历史新高,预计年末规模将达__.2亿元,累计净增19亿元;定活比例3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邮储市场占有率为14.1%,预计年末将达到14.2%。1-9月全市完成金融业务收入1.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81.5%,占总收入结构比重71.1%,较去年增加1.38%。 针对过快增长的欠费,邮政充分利用量收管理系统,借助系统数据,加强欠费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12月底,邮政累计收回各类欠费1269万(其中量收系统欠费245万),较一季度末欠费下降90%。收入欠费占比从一季度的10.89%,下降为0.91%。全年收回函件账单欠费50万元,贺卡欠费218万元,分销商品欠款155万元,报刊欠款580万元,思乡月欠费153万元,集邮欠款28万元,航空客票欠费26万元,邮乐卡欠费59万元,其中跨年度营销项目贺卡业务和报刊大收订流转额基本实现了零欠费。 通过持续的开展降本增效,财务管理进一步深化,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意识、效益观念逐步增强,全市邮政企业利润收益水平达到16.9%,同比增长48.1%,人均有效收入达到11.3万元,较去年同期提高38.1%,列全省第6位,预计年底将达到14.1万元。百元业务收入总成本费用较去年下降5.0元,百元业务收入管理费用下降1.8元。积极推进专业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核算,加强结果运用,渠县局川鄂路、达县局华蜀南路营业网点利润率在全省列前5位。 财务规范进一步加强,员工营销费全部纳入工资、劳务性支出管理,并实行集中发放。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资金管理,累计偿还贷款828万、各类欠款550万元。累计开展审计项目62项,审计工程金额506.4万元,审减53.3万元,审减率10.53%。 网点布局得到优化。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积极部署在市场资源丰富区域新增网点,对市场空间狭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网点进行迁址,宣汉八仙楼、达县渡市、渠县宝城、万源长坝预计在今年完成迁址。按照省公司统一安排部署,今年全市预计完成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另根据省鸿闻公司统一安排,今年更新现业城区48个报刊亭,邮政服务形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渠道优势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已实现网点全功能化,渠县青丝乡、宋家乡代办所改制为自办所已得到省公司批复,资质手续、设备、营业系统全部到位,10月底已顺利开业。积极倡导在邮政台席叠加代字号业务,形成了1+n为核心的渠道,1-9月,短信在网户数达到30.5万户,其中包年短信6.1万户,实现收入692.7万元,代售机票7824张,票务完成收入96.5万元,同比增长202%。 投递能力得到加强。全市城区投递网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较好支撑了邮政业务的快速发展。以流程优化活动为契机,重点关注给据邮件投递信息上网率等指标,加大管理力度,制定下发《全程时限考核办法》,针对银企对账单投递率、回执率低等瓶颈问题,制定了考核办法,目前相关指标有所回升。 完善网络支 撑平台,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目前,营业网点内部电话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全市153个联网网点可实现内部电话互通,且全部实现了视频监控联网,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市县网络中心均安装了防火墙。为全市邮储余额上7千万、部分代售火车票等共计45个网点安装了led系统,目前已开始投入使用。积极按照省公司安排部署,各项业务和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上线等经营支撑工作全部完成。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 摘要:知识管理是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与科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现代的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其基本路径在于将知识型员工塑造成为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实现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知识员工;知识产权 一、文献回顾 Schumpeter是现代创新理论的开创者,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按照Schumpeter的观点,无论是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还是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创新,很长时期内学者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都没有超出这一范围。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开始受到重视[1]。Schumpeter的研究对于此后创新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Drucker(1989)把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即用知识生产新知识,不是美国那么多民间传说所断言的‘灵感’,也不是孤单的个体在其车库里干得最出色。创新需要系统的努力和高度的组织”。“创新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其主要目标在于满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企业必须以此规范企业和员工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知识、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才能完成”。[2]从Drucker对创新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创新是一个知识的积累、生产、再生产和应用的复杂过程。因此,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对掌握知识的员工的管理和使用,即知识员工的管理。 知识员工的概念是Drucker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知识员工属于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加拿大着名学者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当然创造过程中需要用到手,但只是用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而不是用手扛一个50磅重的麻包。”[2]Drucker(1999)认为,知识是一种高品位资源,知识工作者是宝贵的财富,知识工作者必须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保存这种资产并发挥其作用[3]。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完整的知识创新过程必须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成功的转换,使知识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促成创新[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韩岫岚(1997)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在理论上的升华。创新的内容是多层次和多层面的。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捕捉机遇的寻机化管理、实施灵活多样的弹性化管理、注重人才开发的人本化管理[5]。梁镇(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大致概括为“四全管理创新”,即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其中关键在创新设计。李轩(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创造更有效整合企业有限资源的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统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体系,也可以是新的具体利用有限资源的手段及企业目标制定程序的变更。邓衍、葛新权(2000)认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注重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即不断进行新思想(观念)、新战略、新制度、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构想和实施。宁晓青(2000)指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方法。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旨在通过引入一种更为有效而尚未被众多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从而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者在较少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同样高的产出水平。陶向南、金光和赵曙明(2000)探讨了传统知识创新模式和以硅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新知识创新模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不同创新模式下高新技术企业所采用的组织形态特征,并给出了不同类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典型特点[6]。苏小方(2006)从产权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创新。她认为,职工积极性供求是“职工产权”的函数,在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为既定时,增加非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能够明显调动职工积极性,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应重在把职工当成“产权人”,充分尊重和满足“职工产权”,创立公平的产权交易市场,提升职工的产权地位[7]。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果分析 (一)我国历届企业管理成果获奖的行业分布情况 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排名前5位的行业有轻工业、机械行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和铁道部门。轻工业部门所取得的成果最多,14届总共获得了122项奖励(包括第一、二、三等奖)。核工业行业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最少,14届总共只获得了3项奖励。 (二)我国历届获奖企业管理成果的内容分布情况 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在传统的对物的管理阶段,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即人的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断流入我国,各行业企业不断涌现出西方式的管理理念,例如管理再造工程、学习型和知识型管理等。 从1993年第2届创新成果评奖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每一年都有市场开拓方面的创新成果出现。目前共取得 97项成果,占总成果的8.67%,这说明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基本一致。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判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虽然我国近20年来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多,但是从这些成果的行业和内容分布来看,垄断行业企业职工的知识密集度较高,但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却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垄断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而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知识需求仅仅在于满足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的发展路径不是依靠充分发挥员工的知识贡献,而是凭借垄断的保护力量。垄断行业的知识型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所获得的报酬主要在于满足货币要素的需求,对于非货币因素的考虑较少,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垄断行业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型员工无法同企业进行对等谈判,从而不能按照期望的知识价格交易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满足货币需求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得到非货币报酬,员工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知识管理在国家评奖中的第10届、11届各有1项,14届有2项成果分别获得奖励。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应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这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设计:知识员工管理 虽然十几年来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中所取得的成果十分丰富,但是获奖的成果知识含量并不高,总体管理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物的管理阶段。加强知识管理,培育知识型员工是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趋势。 知识员工管理的对象是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技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企业员工,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员工的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知识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毫无疑问,知识员工和知识创新是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企业视为知识的需求方,知识员工则是知识的供给方。企业需要知识和知识员工,需要向知识的供给方支付报酬,即工资;知识员工为了得到期望的报酬,需要向企业供给知识,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劳资关系。在开放的知识交易市场中,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个知识供求模型。 将知识需求模型和知识供给模型放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可以得到知识产权的供求模型。如图所示。在坐标系中,当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时,存在两个均衡状态:企业向知识所有者支付的知识价格(kpe)同知识员工提供知识期望得到的报酬(kpe)相等;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e)同知识工人所提供的知识量(kqe)相等;企业在支付了知识工人所期望的“知识产权”费用后,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知识。知识工人获得了自己期望得到的知识产权报酬后,向企业提供了所掌握的知识。在完全知识产权市场条件下,职工的知识供给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知识供求模型中可以看出,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供大于求时,说明知识出现过剩,或者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不足。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小于需求时,说明知识员工缺乏提供知识的动力,或者企业迫切需要知识。对于资方和劳方来说,对知识的供求应当有一个均衡点,一旦知识供求均衡被打破,都会出现不利局面: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数量超过了均衡点,这样就会过度消耗知识员工的脑力和体力,而一旦知识员工得不到因过多的知识付出所需要的回报,那么知识员工就会提出辞职或者产生其他劳资纠纷。 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积极性低于知识供求均衡点,这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在努力调动知识员工充分发挥提供知识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使知识供给量和需求量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要使知识处于供求均衡状态,这就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知识的供求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二是在供求双方之间存在一个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第一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第二个条件不一定就具备,即使在劳资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时,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一定就存在。但是,要建立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市场中的交易双方必须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否则,知识产权的交易活动就会导致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损害处于弱势地位的知识员工利益的不对等交易出现。当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主体和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同时存在时,即使知识交易处于供求失衡的状况,交易双方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进行调整,使知识供求实现新的均衡。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e2时,知识员工向企业提供的知识量(kqe)大于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1),企业会出现知识剩余,剩余量为(kqe2-kq1)。 产生知识剩余的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向知识型员工支付的货币报酬较高,企业知识型员工队伍庞大且员工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员工们对自己的岗位较为满意。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员工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等能够得到充分展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员工对等谈判,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张,为使得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将需求曲线从d1平行向右上方移到d2,这时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从kq1增加到kqe2,最终使企业和知识工人的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2。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3时,知识员工所愿意贡献的知识为kq0,这时企业所需求的知识量为kq2,企业出现知识短缺,知识缺口为(kq2-kq0),知识短缺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企业愿意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从而发生知识型员工跳槽或外部员工拒绝进入企业工作,这样就会导致知识型员工数量减少,愿意接受知识产权价格的员工自身知识水平不高。这时,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来刺激知识型员工积极向企业贡献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越的个人成长环境、增加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等非货币因素来刺激员工向企业提供知识,同时适当地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对知识的需求。企业将知识产权的价格从kp3提高到kpe1,对知识的需求量从kq2降低到kqe1,最终使劳资双方对知识的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1。因此,从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知识员工管理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1)将知识员工塑造成为平等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在同企业知识交易的谈判中处于平等的地位;(2)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使知识员工能自动进退市场,最终实现市场调节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 上述可见,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其基本路径是将员工视为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即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供电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探索 摘要:国网辽阳供电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以省公司创新管理对标体系为基准,将管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将成果的落地与对标管理紧密结合,建立创新成果推广的执行、考核、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实施创新成果推广的严格考评,并定期分析结果,查找存在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更加关注成果推广落地,让成果推广不再停留于纸面上,形成管理创新的高效动态和持续改进机制,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管理创新推广应用考评体系 一、专业管理目标描述 第一,专业管理理念。结合国网辽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实际,运用5W2H分析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扎实推进成果推广的执行和落地,推进更新管理观念、优化工作流程,形成一套程序合理、责任明确、科学有效的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创新“PDCA”全过程管控机制。第二,专业管理范围和目标。其一,管理范围。公司系统的拥有管理创新成果的单位、部门、人员、流程等方面,搭建一个上下贯通、运转高效、左右协同,过程涵盖等重要环节的全方位运行体系,实现各专业的管理创新成果有效推广应用。其二,管理目标。严格按照省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中成果推广应用的相关要求,建立、发挥公司成果储备库的作用,以强化成果推广提高对业务执行的约束力,杜绝“重建设、轻执行”的“成果不落地”的现象。 二、主要管理做法 第一,管理工作流程图。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流程,主要分为考核准备、实施考核、总结改进等阶段,机构包括了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单位等,进而形成了以创新成果推广为目标的一个多阶段、多层面参与的实施流程。第二,主要流程说明。其一,阶段流程说明。第一阶段考核准备:主要开展落实部署、编制考评体系、征集意见、下发通知等工作。第三,阶段实施考核:主要开展成立考评组、开展培训、组织考核、推广自评、集中考核等工作。第三阶段总结改进:主要开展汇总结果、综合审定、公布结果、总结改进、完善储备库等工作。其二,主要节点说明。落实部署: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相关要求,公司逐步重视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积极开展创新管理成果应用工作,将成果推广的执行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成果推广有效落地。编制考评体系:依据公司的管理创新对标要求、工作计划等,由公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制订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细则,业务主管部门着手开展前期工作,确保与本年度管理创新工作指导方针一致。征求意见: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的意见征集。征集过程要保证层面全覆盖、形式多种多样,利用公司管理创新信息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开展调查问卷,广泛征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宣传范围广、内容深,营造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审核: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审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综合参考收集的意见或建议。经领导小组审核,如果未能通过,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需要反复修改细则,直至审核通过。成立考评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成立成果推广考评组。组织全公司管理创新联络员、骨干力量等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工作方向,确保具备公司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考核工作,确保参与考核人员在实施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的准确可靠。组织考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工作。管理创新管理考核主要采取集中考核和各部门、基层单位自评两种方式。每年,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创新管理考评组成员开展集中考核,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创新联络员负责半年考核本部门(单位)的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自评结果汇总给办公室。考核结果不仅包括详细的评分情况,更重要的是指出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公布结果:经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公布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的结果,并反馈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在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完善储备库: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整理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管理创新管理的成果情况。在动态入库流程中,符合条件后才可入库,入库后才能上报省公司。不符合条件的成果要经过重新修改、撰写和评审,有效的将质量低下的成果拒之门外,形成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核周期的总结。 三、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第一,在加强组织保障上做得更强。公司管理创新管理考核工作已建成了由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的组织保障,下一步要重点将考核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管理创新管理考核的工作职责,明确整个常态化管理的人员职责和岗位分工,并在人员选择上精挑细选,实现人员素质高、责任分工清、体系运转好。第二,在加强宣传引导上做得更好。充分利用公司网站等多种形式,定期管理创新工作动态,推广创新成果的经验做法,时时关注成果动向和状态,确保成果撰写的连续性,为创新成果“落地”营造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第三,在动态管理上做得更优。在巩固公司常态化管理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管理的深度,努力在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与标准化对接、成果转化上进行大胆尝试,形成亮点经验。 作者:刘旭 许晓 喻明明 单位:国网辽阳供电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管理创新成果点评 一、将信息技术融入管理 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新模式,例如今年评出的上海大众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工厂规划和建设管理,江苏电力五位一体流程驱动管理模式,河南开祥化工小企业的信息集成经验等等。这些企业在信息化全面融入并且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方面,都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江苏电力将企业管理当中最核心的基础性管理的对象和范畴全面放到管理信息平台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流程的穿越是前提。过去传统管理是以岗位管理为中心,在一个部门或者一个车间里头实行制度标准的建设,现在是把责任制和岗位制分解为若干节点,以节点为中心整合标准制度责任考评和风险控制。这个过程一完成,实际上企业的颠覆性的、全面的管理制度就完成了,因为管理当中传统组织的概念、部门的概念、责任的概念已经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在这个基础上,把大量的前台的日常管理活动后台化,把大量的管理活动赶到网上或者赶到运行平台上,轨上运行是刚性的、合规的,轨下运行是不合规的有风险的,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日常的管理工作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完善轨上的运行体系,把脱轨的管理行为变成轨上的行为。这就是信息化高度融入企业管理以后能够全面改变企业的基本原因。 二、以战略导向引领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今年的成果当中有中海油大型跨国并购、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开拓海外高端水电工程市场、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国际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等等,这一批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基本的趋势是由低端或者是中低端向中高端或者高端的发展。例如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创新驱动,实施集团化协同经营,组织引领各子公司有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构建国内外业务资源的统一配置平台,共享战略、技术、管理、信息、资金、经验,解决人才、资金、资质、网络等国际化经营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总承包。而过去的情况则是中国企业被动分包别人总承包以后拿下来的项目,是外国企业总承包,我们去干脏活、累活和危险的活,挣下游的钱。所谓高端走出去,靠的是品牌和技术,而不是低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我们已经从低端的劳动力的红利转化为具有知识产权或者有知识含量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出去的工人,除了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以外,一部分技术工人可以带领当地的工人去工作,完成某一个项目。高端走出去还意味着全球化人力资源匹配,而不仅仅是国内劳务输出。我们在当地搞了一个项目,很多情况下聘用的是外国的管理人员,聘用的是当地的管理人员,跟当地有很好的融合。还有就是我们的目标市场不同了。过去我们的目标市场只能是不发达国家甚至是最不发达的国家,现在我们能够既到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到发达国家,像欧美这些市场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风险的控制体系。过去很多情况下“走出去”是摸着石头过河,按照统一的部署,特别是央企走出去必须贯彻风险控制体系和标准。很多企业风险控制过程当中能够调用现代的信息手段以及当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工具有效地防范风险。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案例可以看出,由低端往高端走的过程中我们进步的轨迹。 三、聚焦细分市场,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这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如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浙江洁丽雅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非常有特点的。我们以南京康尼公司为例来总结成果当中表现出来的趋势。首先是走高精专特之路。中小企业要谋求发展,必须心无旁鹜,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开拓自己的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可以是“高”,也可以是“专”,也可以是“精”,也可以是“特”,也可以是“高精专特”都占,但是一定要抓住一样比别人做得好的,这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发展原则。第二,像南京康尼公司这样,要想在国际同行当中做出成绩,必须绕开壁垒,另辟蹊径,在核心技术领域要养育出“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打破国外同行技术垄断的根本的出路,别人家的孩子是很难抱过来的。国外企业在这个领域申请了大量专利,用就得花高价。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康尼公司另辟蹊径,另外走一条技术路线,避开那些外国企业的技术,自己搞自己的。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的规律,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者的奉献以及基于这种奉献制度性的权益安排。第三,要建立起知识产权战略及与之相匹配的一整套制度、标准、责任、流程、办法,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在专利这个领域按照国际规矩办,有了自己核心的东西,不要轻易被别人模仿甚至偷走。 四、依据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在整合资源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比较多的是国有甚至是央企,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北京能源投资集团、中国五矿等。为什么国企在资源整合方面这些年出了很多的成果呢?这是国有企业由过去相对具有行政色彩的公司走向市场化过程的一种变革,变革的过程由过去比较浅层逐步向纵深发展。这些成果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大型国企成功整合资源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主体,否则根本谈不上自己有权力配置这些资源,要去行政化。第二,战略引领。一个企业要整合资源,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特别是在业务方面的定位要特别准确,否则整合资源会失去方向。第三,在资源整合过程当中,将企业内部业务以及子公司的撤、并、转、卖,与外部企业并购结合起来,可以收到资源优化和高效配置的良好效果。 五、强化管理人员及新生代员工队伍建设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统筹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人员队伍现状,从构建分层、动态的管理人员能力模型体系入手,着力完善管理人员的招聘选拔、考核评估和培训发展体系,逐步打造了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引入能力模型,为管理人员的选、育、用、留提供了科学的衡量依据,全面提升了管理人员队伍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经营稳步增长和品牌美誉度提升。 六、聚焦关键问题,带动管理全面提升 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神华集团、重庆长安汽车公司等企业都是在抓住企业关键问题以后,用一个管理模式和一套办法解决关键问题,带动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国际对标管理,世界三大评比和对标体系是由法国、俄罗斯和美国主导的,在三大体系评比和对标过程当中,大亚湾的主要数据指标都名列前茅,有的甚至超过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大亚湾是我国第一个核电站,而且是全部采用法国的技术,小至一个螺丝钉都是采用法国的产品,经过几十年不断成长和深化管理、优化技术,在法国主导评价体系当中,大亚湾的管理水平已经超过了法国本土企业。 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多方共赢的和谐发展 深圳高新投资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省邮政公司、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各自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符合国家倡导的大方向,而且在相关的领域和行业里做出了成绩。 作者:胡新欣 单位: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深究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漫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要: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征集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创新的新鲜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20所中国著名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共同推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2007)”征集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对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推广,对为此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表示敬意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案例的推广,充实和完善高等院校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加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资料库建设,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化水平,弘扬中国本土化的经营管理思想,探索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本次征集活动邀请各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院长和知名管理专家组成创新成果案例分类审定委员会,共同推举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的标准如下: 1.创新性。企业在管理运作中,采用了明显优于原来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或者采用了独特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文化,或者创立了新颖的运营机制、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或者是对现有管理思想的本土化改造,等等。这些创新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2.实践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采取的方法,已经过1年以上时间的实践检验,可操作性强。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创造性应用,并得到了改进和发展。或可以颠覆现有的管理认知,具有贴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特点。 3.可复制性。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方略具有推广价值,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可以复制或改良推广到同行业企业中解决同类问题,或推广到其他企业帮助其解决遇到的类似或相关问题。 4.成效性。企业实施创新后,经济效益提升加快,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明显,业绩在本企业和行业内提高迅速。社会效益显著,企业社会责任感强,有一定的美誉度。工作效率高,有相关数据资料可以证明。 5.指导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有代表性,在行业、区域或相关范围内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备很强的榜样价值和导向意义,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特征及应用浅析 前言:在全球发展化的今天,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就要站在世界高度来审视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全球先进思想及管理方法的引入,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到企业管理系统中来,让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更有效,让更多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定义 管理创新就是将创造性思想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 二、特征 1.创新性 (1)能揭示和反映企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其结构、功能明显优于原来采取的办法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业企业管理先进水平; (2)获奖的成果应该接近或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3)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在实践中又有改进或创新; (4)首次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同行业应用并获得成功。 2.实践性 (1)能体现企业的行业特点,反映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进行的成功实践; (2)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4)一年以上的实践成果,有推广应用价值。 3.效益性 (1)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实际应用; (2)经过科学评估、测定与计算; (3)确实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显著。 三、成果分类 1.总体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企业管理总系统,它涉及到各子系统、各管理层次、各生产经营要素,带有全局性,如战略管理、企业整体优化管理等; 2.专业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某一专业管理领域(或某个专业分系统),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等; 3.单项性成果 主要作用于某一管理要素,或某一特定的管理范围(如某个环节、某个控制点); 4.应用性成果 主要是成功地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四、成果创新的七大领域 1.创新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支撑企业运行的基本架构。企业需要以一定的组织结构而存在,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同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一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二是企业之间组织结构的创新。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定的企业战略要求有恰当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为保障。 2.创新技术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产生新思想、新发明、新工艺等的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企业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及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技术创新一则为企业带来了成本优势,二则独特的个性,使企业形成不同于同行产品的竞争优势,推动了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3.创新经营理念 企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时代,原有的经营模式及价值取向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一是转变经营观念。管理要面向顾客和市场,由重生产经营转为重资本经营,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由重销售转为重服务,由重利润转为重战略;二是要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知识管理为重点。 4.创新管理制度 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高效地将企业核心资源整合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文化制度、产权制度以及影响产权制度的实施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结果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例如,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原来的一个企业被分为二个,各有自己的法人,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7.创新流程和信息技术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五、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及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从企业实际出发,在管理理念、组织与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成功探索的结果。企业要想在全球化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就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发展,改变短期的利润目标,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真正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挖掘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作者简介: 王艳荣,女,职务:安全环保科业务主办,职称:石油测井工程师,工作单位: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 要 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 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0 引言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 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 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 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从萧山“示范区”成果看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民营企业常常由于规模较小、人才缺乏、历史较短、家族制色彩较浓等原因,导致企业管理创新的难度较大,在路径选择和理性培育上往往有不少困惑。 杭州市萧山区曾于2005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全国民营企业管理示范区”称号。早在2004年,萧山就在工业系统中提出和坚持了“管理创新、管理强企”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管理创新单项模范及示范企业的培育、评选和管理创新成果的评选及推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初,金德水副省长曾就萧山的管理创新工作做出批示,给予充分的肯定。基于萧山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随着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经营者纷纷开始摈弃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创新的自觉性逐渐增强。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的适时加入,正确定位,创新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几年来,萧山已先后出台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基本规范和评价标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萧山区管理创新示范企业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较全面地构建了以管理十大体系为内涵的基本规范体系和考核标准,包括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科技进步与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引导企业努力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作体系,并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奖励政策纳入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基本政策框架和范畴。同时还从2007年开始,与省经贸委(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杭州市经委一起,联合开展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三级联评工作,使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既有政策引导,又有工作抓手,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上台阶。近三年来,区内工业企业已有管理创新示范企业69家,其中省级示范企业22家,市级示范企业47家,每年递增30%以上。同时,已累计申报管理创新成果53项,每年递增10%以上,其中国家级成果9项、省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6项。 第二,坚持理论创新与绩效评估相结合。管理创新实际上是创造一种新的或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它可以是企业的全过程管理,也可是某方面的细节管理。它是一种模式,但更是一种活的理论。不少民营企业早期常常模仿国有企业或国外管理方式,而没有从自身实际和实际效果出发,因此难免会照本照抄、流于形式,制度很多,但效果不明。萧山在大力推行管理创新的同时,明确要求既有创新点又有支撑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萧山政府和企业都达成了“练好内功,应对外患”的共识,明确提出:“管理创新是萧山民企危机中的出路”,并在企业战略调整、市场营销、客户管理、风险控制、降本节耗等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成果,且效果明显,从而确保了近几年来全区工业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的势头。据粗略统计,2009年上报的29个管理创新项目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73420万元,平均年度效益贡献率为32.56%,光是2008年贡献利润达80717万元。这其中有不少项目已邀请管理咨询机构进行了绩效评估。 第三,坚持思维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管理创新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这就需要有一大批观念超前、思想新颖、懂管理、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萧山在这方面已花了大的本钱。首先是努力提高经营者的素质,每年他们都会输送一批管理者去国外或国内著名大专院校培训,经常邀请国内外管理咨询机构到厂现场把脉诊断,并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服务。目前,大部分百强企业经营者都已是“ENBA”或有高级职称,“农民理论家”鲁冠球曾荣获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年青一代中,如最红集团老总带着自己撰写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走进大学讲堂的,已为数不少。其次是抓好中层专业干部的培养,2009年萧山推荐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参加了管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目前已有12名通过全国管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考试。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相结合。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萧山民企中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创新成果较多。如亚太机电公司的《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制度管理的实施》、东南网架公司的《以打造世界级钢结构企业为目标的持续技术创新》、荣盛控股集团《民营化纤企业打造互利共赢的同业合作新模式》、江宁丝绸公司的《产学研促进服装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源头节能减排的多色系环保纺织新材料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介绍了企业自主研发彩色涤纶纤维及有色面料着色新工艺,省去了染前处理、高温高压染色等高耗能高排放的工序,把原来要多个厂家才能完成的工艺流程整合到一家企业完成,实现了化纤纺织品染色废水的“零”排放,填补了国际空白;同时,企业采用连锁“超市”经营模式,兴建了国内技术领先省内最为先进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专门承担公司新产品和相关单位原辅材料的储存、批发、自动分栋、配送任务,属国内首创,这个“支持多企业业务协同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与ERP信息集成”项目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曾专题过考察报告,对其技术和管理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第五,坚持制度创新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制度创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而引入的新的制度安排,新的规范和准则。信息化管理则是将企业运行中的信息流,如资金流、物流、作业流等信息成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具有提高效率、降低误差、节省成本、便于考核等特点,其明显效果已有许多案例实证。从人脑管理向人机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已是民企管理创新的一大趋势。这几年来萧山已有许多民企开始注重技术与管理的高度融合。传化集团《公路港物流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首创了“公路港”物流模式,早在2003年开始,传化物流就实现了公路港物流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其经济指标每年保持在40%左右的增长,2008年全年实现平台营业总额35亿元,上缴款1.4亿元。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建立供应商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供应商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了供货质量和及时性、有效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还有福恩纺织的《4R+E营销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应用》、泰欣实业的《基于动态控制的可重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永翔集团《现代化纺纱厂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建设》、汇林食品《基于协同商务模式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成果,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六,坚持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精、准、细、严。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因此,精细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万向钱潮公司在实施《基于价值流的工厂制造流程优化》的管理创新项目时,在大力加强劳动保护、提高职工劳动收入的同时,通过大量而细致的数据分析,运用流程程序分析方法,找出多余的或重复的作业,进一步改善了工作流程。结果,试点班组的工作比以前减少了5次搬运、3次贮存、4次装斗,生产环节由25个减少到13个,物流路线缩短到161m,比原来减少40m,还减少了91万元设备投资,节省551平方厂房面积,节省人员工资及搬运费18.48万元/年,加快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在制品库存。3年中万向钱潮公司仅此一项成果就累计产生效益达23114万元。在这方面有创新成果的还有科尔集团《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容应对危机挑战》、永翔纺织《大型棉纺企业精确量化管理》、柳桥集团《羽绒行业原毛检验的精细化管理》等企业。 第七,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应当追求上规模上水平,有经济实力,因为“硬实力”是企业的基本骨架,但同样需要“软实力”,有品牌、有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的形象和灵魂。只有两者并重和融合,企业才会有核心竞争力,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几年来,萧山的民企正是按照这一路径,从生产经营管理逐步向企业文化等深层次内涵全面迈进。最红集团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一文曾刊登在《包装世界》和省经贸委《浙江连锁》杂志上,受到了业界的好评。“M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满意公式、和谐法则,它研究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类关系以及和谐共生的四个必由之路,并用来指导公司的持续发展。2009年,该公司实现利润4090万元,其中此项管理创新成果的贡献率就达57%。类似的案例还有德意控股集团的《民营企业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恒逸集团的《战略导向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振亚纺织《以管理心理学为内核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红剑集团《以组织再造为基础构建规范管理提升平台》等。 第八,坚持战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一般讲,生产、财务、营销等管理是企业局部性的工作,而企业战略管理则是系统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制度安排。只有将日常的经营管理与企业近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将战术创新与战略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萧山在这方面的操作实务较多,但能提升为理论创新成果的还不多。许多民企业已开始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逐步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性发展和转变,从单纯追求“500强”向自觉定位“500年”转变,并对企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思考、全面变革、整体提升,通过差异化战略和细分市场发现新的商业模式,科学合理地确产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多元化或专业化,以此确立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等战术创新。2006年萧山富可达公司曾因“盲目扩张”和中高层的“内部管理”问题而导致破产重组;三弘集团成功收购了富可达公司后,对其确立了新的战略定位,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变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7年三弘集团及时了《企业虚拟利润期股计划的设计与实施》的管理创新成果,其直接效果就是稳定了高层管理团队,吸引了大量人才,改善了公司治理模式,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成果曾荣获第十四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此外,如爱迪尔集团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确定和履行》、荣盛集团的《有效防范风险的化纤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红剑集团的《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内部管理资源整合》等,也都涉及到现代企业制度设计如何保障企业永续发展的课题。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经济发展局行业(企业)管理科]
金融服务论文:县域金融服务体系革新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士余在2010年指出“一年多来,试点地区各级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共同努力,建立了有效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体系,因地制宜开发、推出了一大批金融创新产品,促进了试点地区“三农”贷款投放的明显增加,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显着提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更多的农村和农民从试点中得到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实惠。”试点地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在全国全面开展县域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积累了有效的实践经验,但这些还不足以解决中国县域金融困境。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新阶段,与此相应的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县域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这就对改进和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总体上讲,我国县域金融在服务理念、管理理念、经营机制、监管机制、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与日新月异的“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加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缓解农村和农民贷款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 一、河南省县域金融服务体制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县域金融服务缺失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做好县域金融工作,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尊重市场基本原则,紧紧围绕服务于强农惠农、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来进行。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河南省对县域金融的重视,许多优惠政策不断实施,各金融机构也做了积极探索。例如,2012年4月15日,由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金融办制定的《河南省2012年产业集聚区金融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重点阐述中小企业贷款,鼓励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建立产业集聚区金融服务站,选派专职客户经理进驻产业集聚区,搭建银行与产业集聚区企业有效对接、常态长效服务渠道,结合不同企业特点和风险特征,创新设计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和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河南省县域金融滞后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而农业是一个投资回报低、周期长的行业,金融部门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三农”,河南省资金瓶颈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少,国有商业银行县域金融业务收缩,各大商业银行基本取消了农村乡镇网点,导致金融服务网点明显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县域内的资金净流出量非常突出,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金融服务产品缺乏,针对“三农”的金融工具数量满足不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阶段,河南省县域金融服务体制创新正在经历一个由政策供给为主导转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导的过渡阶段,在组织体系上逐渐形成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服务体系,在服务的工具和方式上也逐渐实现多元化以满足县域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在2009年肯定了河南成为全国农村金融创新试点省份后取得的突出成效:“一是涉农信贷投放增加较多,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创新信贷产品内容丰富,适应“三农”发展需要;三是服务方式不断出新,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四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涉农金融机构体制机制得到改进;五是涉农贷款风险分散机制不断完善;六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进,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开始形成。”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河南省县域金融服务体制改革启动晚、进展慢、结构复杂,县域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市场机制不完善;功能缺失;资金供需缺口大;金融服务品种和方式仍落后于县域经济发展等。 二、深化河南省县域金融服务体制创新的相关建议 [文秘站:] 任何一项金融创新的开展和深入都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同时也离不开各个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于河南省县域金融服务体制创新尤其如此。2011年,国家在《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河南省“设立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为河南省县域金融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这就要求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从提高对创新工作的认识;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强化政策激励措施;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结合实际复制推广等方面强力推进河南省县域金融服务体制创新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农业银行,允许私人资本进入县域机构,允许在不同地方成立不同股权结构的分支机构,把县机构引进民间资本,农业银行还是控股,即“属地化”,因为一旦职工变成股东,积极性就容易发挥;对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引入多元化股权,利用网点优势,单分小额贷款业务,将其分离;对农业发展银行,应退出商业性业务,对政策性业务先核定成本,再进行该项业务或服务的招投标;而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允许一部分股东逐步达到相对控股地位,将责权利统一于股东,由股东选择符合任职资格的经营者,对主要股东或控股企业加强监管、防止“大股东”掏空。另外,鼓励其它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到农村设立机构,除农发行外,可以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与地方政府、中介组织合作开展金融业务,拓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扶持领域。 (二)支持和引导县域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成立资金互助社地方政府应立足河南实际,在县域大力开展相关政策法规和金融知识培训工作,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政府应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进行合理引导,赋予其合法的地位与功能;采取各种优惠税收、利率政策来扶持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健康规 范发展;建立多层次的信用监督体制,整合农村生产关系,以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三)逐步建立政府支持的、以政策性业务商业化经营为主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这决定农业保险必须走政策性发展之路。河南省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完善组织机构和经营能力。比如进一步开展水稻、棉花、玉米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以财政为依托的地方性农业保险体系,抗御旱灾、水灾、虫害,为农业救灾服务。 (四)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范围,复制推广支持试点地区金融机构加强涉农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茶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种养殖业活体动物等抵押贷款,稳步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结算单、知识产权等权利质押贷款,例如,在“农村确权办证”的基础上,扩大有效抵、质押物范围,试行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住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种养殖业圈棚建筑物、大型农机具等抵押贷款;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县域的融资担保服务。 金融服务论文: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职责。今天,银监会决定召开“农村信用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扩大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切实加大对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其中,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党中央、国务院也明确要从建设资金、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方面切实向农村倾斜。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外,更多的是要依靠农村金融。这就要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充分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作用,建立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我们希望各级政府要为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要完善法治环境,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保护农村金融机构债权;二要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中介机构行为,努力培植诚信文化;三要转变政府职能,维护金融机构经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下面,我就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 20__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人民银行牵头的深化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题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制定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后,20__年6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开始正式实施。20__年8月,在反复研究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试点扩大到29个省(区、市)。20__年12月,人民银行向国务院上报了《农村金融改革总体规划》,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思路和具体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资金外流问题比较严重,资金不足问题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是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都比较薄弱,金融机构对农村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农民贷款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三是农村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不健全,信贷产品单一,信贷担保、农业保险等发展滞后。四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电子化、票据化程度较低,支付结算体系落后。这些问题制约了当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对农村金融组织进行改革和重新定位,加快构建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认真总结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建立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约束机制强、财务上可持续发展、坚持商业性原则、主要服务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 二是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继续完善农发行农产品收购融资功能,积极参与农业扶贫贷款业务,同时根据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适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开发性金融业务严格实行分账管理。对政策性业务设立指令性账户,指令性账户实行项目专项管理、单独核算。对开发性金融业务设立指导性账户,实行市场化管理。 三是加快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坚持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方向,使其经营决策和金融服务贴进基层、贴近农村,切实提高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 四是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加快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按照商业化原则,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完善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支付服务功能。 五是大力促进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创新。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鼓励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允许社会资金参与现有金融机构重组和参股新设!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适度竞争,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六是加快建立市场化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运用存款保险机制对有问题农村金 融机构采取及时监测和早期纠正措施,促进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七是结合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业保险在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充分发挥好中央银行资金支持的正向激励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近年来,为发挥好中央银行资金支持的正向激励作用,真正达到“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果,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严格考核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截至20__年3月末,完成了9期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的发行工作,共计向29个省(区、市)的2355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1649亿元,占全国选择专项票据支持方式县(市)总数的98,占专项票据总额的99;对吉林、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共发放专项借款2.6亿元。在已发行的专项票据中,用于置换不良贷款1347亿元,置换历年挂账亏损302亿元。总体上看,资金支持政策的严格实施,使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资本充足率迅速提高,资金实力显著增强,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营状况下的农村信用社基本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 银监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在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的基础上,用5至10年时间分期过渡到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同时,统一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并逐步按商业银行的口径对其计算资本充足率。人民银行将积极支持银监会组织开展农村信用社资产五级分类和资本充足率真实性核查工作,切实采取督促农村信用社强化资本约束、完善拨备制度、提高资产质量的政策措施。同时,人民银行将保持资金支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在专项票据兑付考核时,仍以现行资金支持政策规定为准,考核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并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考核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 为继续发挥好资金支持政策对改革的正向激励作用,增强资金支持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及时协调、指导、规范专项票据兑付考核工作,进一步明确兑付考核工作的标准和程序,切实提高考核工作的质量、效果和效率,近日,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联合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指引》,对专项票据兑付考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在兑付考核工作中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通过健全兑付考核工作的考评机制,督促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和银监会各派出机构增强做好考核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专项票据兑付考核工作职责。通过严肃兑付考核工作纪律,强化考核责任约束,确保兑付考核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提高考核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通过建立兑付考核申诉制度,提高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及时兑付专项票据资金。 二是建立动态监测考核机制,推动农村信用社准确把握改革工作重点。通过书面材料审查和现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改革试点实际进展情况及效果的动态监测和考核,督促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始终牢牢把握住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的工作重点,努力实现改革工作目标。通过加强增资扩股和股本金管理的合规性考核,督促农村信用社强化资本约束。 通过加强经营财务指标真实性考核,督促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通过加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情况的考核,督促农村信用社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财务状况和内部管理逐步改善、经考核确已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安排兑付专项票据。对改革力度不够、财务状况和内部管理改进较慢的农村信用社,要列为动态监测的重点,督促其切实采取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三是将省级管理机构履行职责情况纳入专项票据兑付考核范围。省级管理机构要依法尽职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发挥好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服务、指导和协调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引导辖内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上。 同志们,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协作配合,共同努力。人民银行将尽最大努力配合银监会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对改革的每一阶段制定严格的检验标准,给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一个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对可能“下台阶”的农信社实行严厉的约束机制,促进农信社抓住历史机遇,深化内部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增强其资本实力和财务能力,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金融服务论文: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调研 近来年,农村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不足、资金严重短缺、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较突出,制约着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适应农村金融需求,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品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贷款额度、期限与农民生产消费实际脱节;农村资金流失严重,信贷投入较少;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通过系统上存、资金拆借等方式将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非农领域,农村金融抑制问题较突出;农村金融业务品种单一,服务手段严重滞后,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落后;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农业保险规模小、参保少、理赔难问题较突出。 农村金融市场制度约束不到位。农村金融市场是弱质市场,其规模效益低于城市金融,因而盈利能力偏低。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单纯依[文秘站:]靠市场调节势必形成农村资金外流,导致商业性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转变不到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思想观念落后,仍然沿袭“等客上门”的传统做法,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危机感和客户至上的理念,缺乏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意识,不能积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大力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扶持不到位。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多、产出少,周期长,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因此,在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必须依赖外部力量的扶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对农村金融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风险予以合理补偿。 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不到位。农村金融服务对象是众多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对象数量多,地域分散,这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还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花费大量的信息费用搜集农户信息,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阻碍农村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依靠法律强制和政策引导推动建立农村信贷稳定增长机制,依托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金融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规则。同时,充分重视财政在激励需求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出台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完善功能,整合力量,充分发挥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基层人民银行要通过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完善对农村金融的再贷款支持,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领域。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变农村金融现状,增加低息支农再贷款,加大支农投入量,加强对再贷款投向和使用效果的考核,确保农户贷款稳步增加,支农功能稳步增强。 农村金融机构要转换经营机制,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转变经营观念,增强“三农”服务意识,在加强贷款营销、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创新授信和抵押担保贷款管理制度,提高贷款效率。大力开展住房信贷、教育信贷等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创新开发新业务、新产品,逐步推广农民工银行卡、商业汇票、理财、投资咨询等业务,改进和创新支付结算渠道,加快电子化建设,更大范围的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信用贷款。针对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农户缺乏抵押品的现实,应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重视搜集农户信誉、道德品质等信息,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 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积极发展农村保险,提高农村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在发展政策性保险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商业保险、合作互助保险,充分发挥对农业经济的补偿作用。通过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改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提高农村整体抗风险能力。 金融服务论文: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基层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工作 金融服务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也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多年来,这项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金融服务在基层央行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目前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成为我们思考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员工对金融服务职能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供金融服务是人民银行三大职能之一,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同等重要。人民银行职能转变后,金融服务的职能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我们要适应金融改革的要求,转变金融服务观念,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在履行人民银行各项职能的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把工作重心从防化金融风险转移到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上来,向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为主的方向转变。二是培养人民银行干部职工履行金融服务职责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金融服务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以及搞好金融服务工作,对强化人民银行职能、履行人民银行职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的精力和人力用在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方面。三是树立大服务理念,要在履行各项职能的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仅要服务于金融机构,还要服务于地方政府,服务于企业单位以及广大社会公众,要把人民银行的金融服务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二、健全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率。在金融服务管理方面,要改进过去那种宽泛的工作规则、粗放的管理制度,促使金融服务工作与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一是健全内控管理工作机制,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服务工作的到位,要结合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的工作需要,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确保各项工作制度完整、有效、可操作。二是加大对金融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规范服务行为,着力塑造良好的基层央行形象。要建立科学、量化、公开的金融服务考核指标和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注重考核指标的量化、细化,以有利于基层央行的金融服务更能满足客户需求和更贴近服务对象。三是加强内部协调,提升服务合力,本着机构设置精简化、职能分工专业化、整体运作高效化的原则,对内部服务力量进行整合,使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和服务得到有效加强。四是完善激励机制,严格按行员职位和实际工作的绩效定工资收入与奖励高低,切实解决员工工作责任、工作量与工作收入不对称的问题,调动员工在金融服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满足服务对象实际需要。一是改进和完善“窗口”指导方式。总结近几年“窗口”指导经验,完善金融工作例会制度,争取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对金融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铺平道路;适时召开银企座谈会和项目推介会,进行银企信息沟通,了解不同企业对货币政策的需求和对政策执行的敏感度,研究分析和反馈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终端的作用和效果;建立信贷征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反洗钱、反假币联席会议制度,分析通报存在问题和情况,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使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能够信息共享、风险共防、良性互动,共同维护辖内金融稳定。二是整合调研力量,设立课题研究组,选择重点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减少低水平重复调研,提高整体调研质量。加强对各项货币信贷政策措施的调查分析,及时掌握并反馈政策实施效果,为金融机构、各级政府部门和上级行提供具有较高信息含量和决策参考价值的信息服务,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各项操作目标和传导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搭建金融与经济信息平台,定期统计和采集信息资源,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辖区金融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得出客观评价,形成相应对策,增强人民银行统计信息的可用性,满足上级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对金融统计信息的需要。 四、建立基层央行金融服务的社会监督机制,树立央行社会化大服务的品牌。建立金融服务社会监督机制就是要把各类金融服务活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让社会公众参与,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各类金融活动的健康发展。一要建立支付结算社会监督机制,将银行结算纳入社会监督之下,严禁压票压汇、无理拒付,截留他行及客户的资金等违规行为,严禁违反规定开设银行账户或利用结算卡压客户开立银行账户,建立畅通的结算渠道,服务地方经济。二是要建立人民币管理社会监督机制,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做好残损人民币的兑换和人民币反假防假的群防群治工作,加大社会反假力度,净化人民币流通环境,让人民群众放心。三是推行金融服务首问负责制,解决金融服务中商业银行相互推诿拖延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银行的亲情服务。四是建立区域内金融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披露机制,当好社会公众金融政策和金融法律顾问。 五、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给员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人民银行要加强职工培训工作,要制定学习培训计划,抓好金融服务新法规、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开展经常性的岗位培训和适应性培训,为员工提供宽松的学习培训环境,提高学习培训的效果,通过开展岗位练兵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水平。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体干部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讲职业纪律、讲职业道德、讲职业责任。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纪律严明的金融服务队伍,适应新形势下金融服务的要求。 金融服务论文:完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 中行是中国银行在地区设立的二级分行,目前的融资方式包括:本外币流动资金贷款、固定项目贷款、各类贸易融资业务、贴现、商业汇票承兑业务等。20__年,中行将继续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深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方针,在信贷投放客户选择上将做到大中做优,小中做强,用足、用活授信品种,灵活融资方式,重点加大对轮胎及配套产品、汽车、纺织服装、交通运输、水产食品、机电设备、造船、电子等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支柱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将重点加大对开发资质高、项目楼盘好、资金实力大、合作信誉佳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满足广大市民购房的资金需求。初步确定全年新增公司、零售贷款共8亿元。 为扩大信贷投放,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我行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全力为企业服好务:一是积极做好与上级行的沟通协调,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行的授信政策支持,满足我市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信贷需求,我行将不断改进授信业务审批流程,继续实行总量和额度管理,加快审批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实施客户经理制,将服务关口前移,深入企业搞好调查研究,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采取相应的授信政策,提高授信审批时效。 在全力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我行将注重发挥中行传统业务优势,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多功能服务。首先,充分发挥国际结算业务优势,支持我市外向型企业发展。一方面将主动灵活地开办贸易融资业务,满足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充实服务力量,大力推广韩汇通、海外代付、福费廷、保函、保理等新业务品种,并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更为一流便捷的金融服务。其次,根据我市离日韩距离近,又是“最适合人类居住地方”城市以及出国留学市场兴旺和全市正兴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等比较特点,大力拓展国际卡目标客户和外卡业务市场,全力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再是,积极发展外汇资金业务,为客户规避汇率风险。利用网络和人才优势,以对公、对私理财业务为总抓手,积极叙做对公、对私代客外汇买卖、远期结售汇、外汇资金管理、代客保值等各种外汇资金业务,帮助广大客户增强风险意识,规避汇率风险,实现资产增值。 金融服务论文:对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考 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首先要分清什么是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分析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矛盾,首先要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本有机构成高、收益低,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自然风险大;加入wto后,我国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风险增大。这使得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由于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因为金融是通过资金的融通、流动创造价值的一种活动,只要是金融组织,就要讲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就要讲回报,资金就要从回报低的地方流向回报高的地方,如果任其自然,就很难逆转这种趋势。1994年到2004年农村存贷差额累计达到40876.52亿元尚不包括乡镇企业存款;2005年为农村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共从农村转移了1.87万亿元;2005年底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余额达到8839亿元,并转存央行。在农村资金大量流失的同时,大量商业性金融机构撤离农村,造成农信社"一农独大",垄断地位不断强化。由于缺乏竞争,农信社在贷款利率定价方面完全处于"强势"地位,针对农户的贷款利率偏高,放宽利率限制后,部分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一浮到顶,1年期贷款利率达到10%甚至更高,和民间借贷利率相当,农民承受的利率压力比较大。 因此,我认为,"成本高、风险大、缺乏竞争",就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提出以下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wto成员国支持本国农业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分散和降低自然风险,进而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我国亟需发展农业保险。如果这个基础夯不牢,将不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 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要坚持"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原则。农业保险的效率与参与率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参与率高,农户需支付的保费就可能比较低,政府的出资也可保持在合理水平。政府给予保费补贴的办法对于提高参保率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如果完全实行自愿保险,农业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会非常严重,参与率难以提高,会出现低参与率与高保费之间的恶性循环。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发展农业保险也要根据业务险种承保对象、承保风险和承保责任的不同,分别采取法定强制和自愿保险的形式。我国可以首先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采取强制保险政策。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近几年我国进行了农业保险试点,探索了几种模式。我的体会是:模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补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无论搞什么模式,其作用都很有限。从我国财力出发,财政补贴还应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保险标的应主要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主要实行保费补贴。保费补贴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根据各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财政资金中各划出一定比例份额用于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政府和有关方面给予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可因险种、地区而异,对于生产力低下,保险费占农民收入比重较高的地区,应增加其保费补贴。在保费补贴试点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到经营管理费补贴。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征种养两业的所得税;对其他涉农保险营业税按5%先征,按3%返还,印花税按0.1%先征,按0.05%返还,将返还的税金充实风险基金。 要尽快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分散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 要推进农业保险立法。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是一部商业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农业保险中大部分具有政策性。由于无法可依,农业保险中的许多领域都存在法律真空。从国内各个省市开展的多种农业保险试点情况来看,各个地方之间差异很大,目前国家统一立法,条件尚不成熟。建议:先由试点地方政府、保险监管部门和农业保险公司根据辖区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根据地方性法规试点情况,国务院制定农业保险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农业保险法》。 另外,我国还应借鉴日美等国的经验,适时考虑设立农业风险管理局或类似机构,统筹全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一是要对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将减免税与存贷款比例挂钩,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要想享受税收减免,必须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支农贷款要达到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之上,否则就不能享受税收优惠。这个比例是多少,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 二是规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每年的新增存款,在扣除准备金和备付金后,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比如20%)用于当地。 三是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限制在县域的金融机构在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可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提高其超额准备金的比例,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 四是重点解决邮储资金流失问题。邮政储蓄银行已挂牌,在成立初期,总行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应重视对"三农"的投入,通过资金拆借、购买重点建设债券和农发行政策性金融债等融资方式,用于国家级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 农业开发项目;邮政储蓄可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对存放农村信用社的大额协议存款,当地财政应给予适当贴息优惠;邮储银行可以开办担保类贷款,增加贷款种类,扩大贷款的覆盖面,要充分发挥存单质押贷款的功能,试点小额信贷业务 五是改善农村金融环境。金融环境很重要,是现代金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应做好以下方面: 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些都是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有效措施。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要在实践中推进农村金融立法工作,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优化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 考虑到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可能被淘汰,所以有必要在农村试点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形成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促使存款人增强风险意识,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发展。 三、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它们之间的功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缺,需要对它们进行革新、调整和补充。 1.分类指导农信社改革,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农信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连续性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关键。 沿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的农信社改革应继续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一批农合行和农商行;对老少边穷、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农村山区的农信社改革,要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造,不能简单套用现代银行制度模式。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农民意愿办事。要根据市场确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涉农贷款利率,着力解决部分机构因独家经营而将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等问题。 尽快理顺省联社同县联社、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确保基层农信社的独立性,要严禁省联社指定县联社负责人。省联社不能办成行政性管理机构,应在尊重法人经营权的前提下,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人才、信息、管理上的优势,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开发适应农村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系列金融产品;要重点发展金融咨询、、保管、担保和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加快银行卡联网,实现联合经营。 要合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再贷款,增强农信社的支农实力。 建议人民银行加强农信社的支付结算管理,协调各地农村信用联社加快开发省(市)内农信社通汇系统,解决农村资金汇划难、汇兑难问题。 2.拓宽政策性金融服务领域 农发行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运作要求,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逐步将农发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要多渠道拓宽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比如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利用邮政储蓄存款、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优惠贷款等,提高其放贷投放能力。 3.农行可发挥县域金融主渠道作用 一是农行面向"三农"要抓住高端客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规模较大工商企业都是农行的高端客户。只要抓住了高端客户,农行的利润就有保障,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农行面向三农,可以对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作批发贷款业务,间接地为农户贷款。农行还可以对非金融组织(比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批发贷款业务。 三是农行可在农村开办银行卡、、租赁、担保、保管、理财和信息咨询等新产品,满足农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方面的需求会愈来愈多。 四是农行可发挥自身优势,对农村的其它金融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结算业务和信用卡系统业务。农行还可以参股村镇银行、农商银、农合作。农行有能力作农村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农村金融网络的主要运营商。 综上所述,我认为,"成本高、风险大、缺乏竞争"就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偿等措施,引导资金回流农村。要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 金融服务论文:关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探讨 摘要:农村金融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分析,在参考借鉴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农村金融机构及业务,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明确的功能定位,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 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1 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共同组成。从 2006 年以来,我国开始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中,村镇银行、农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截至 2010 年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509 家,其中开业 395 家。全国新设立“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 2451 家。 1.2 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现状。 近几年来,各涉农金融机构大力的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例如:大力推行创新贷款,通过开办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贷款业务,切实解决农业贷款难的问题。从资本市场方面来看,重点之处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股票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实现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等直接融资产品,进一步拓宽了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来源。至 2010 年 6 月末,共有 14 家涉农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了上市融资,合计募集资金 118.8 亿元;共有 31 家涉农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 604 亿元,中期票据179 亿元,合计募集资金 783 亿元。 1.3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这些新要求相比,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其表现有: 1.3.1 农村金融机构和业务萎缩。 目前,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量从农村地区撤离,如 2008 年末,河北省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 9958 个,比 2005 年减少 766 个,保留下来的分支机构也不再有独立的贷款权限,变成了单纯的“吸储机器”,在农村地区的存贷差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方面只对少数农户发放贷款,而抵押品种十分有限,起不到真正为农村弱势群体服务的目的。农信社的改革也使业务不断偏离“三农”,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了乡镇企业,农业贷款比重不断下降。 1.3.2 农村金融机构间的分工不合理且效率低下。 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间缺乏竞争性,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几乎处于垄断的地位,垄断必然带来低效,损害了农村需求者的利益。另外,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农村商业性金融结合的不好,农村政策性导向的力度不大,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提供的适合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1.3.3 农村资金缺口大且大量外流。 现阶段,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大量外流到城市或非农产业的现象仍存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量缩减,剩余的部分分支机构也不再有独立的贷款审批权,只具有资金组织权、贷款调查权和回收权,成为了“吸储机器”。邮政储蓄银行利用网点多,结算畅通的优势,大量吸收农村存款,吸收的存款主要上缴总局,用来同业存放和证券投资,没有使资金真正回笼到农村地区。 1.3.4 组织管理体系混乱,缺乏与农村金融相匹配的配套设施及保障。 目前,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社会信用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中介服务不规范,致使难以控制农村贷款的风险。另外,许多商业银行农村分支机构和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只考虑仕途升迁和个人利益,忽视经营管理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较窄,信用担保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缺乏等现象,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3.5 金融创新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目前农村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农村金融主要以传统贷款为主,贷款种类较少,缺乏票据融资、项目理财、投资顾问等新的金融服务,无法满足一些优质客户的金融产品需求,而流失一批优势客源。并且,金融服务手段落后,受人才、技术等条件影响,金融业务办理时间较长、效率低,且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缺乏。 2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启示。 农村金融是一个国家处于二元经济时期所特有的金融现象,各国在此过程中都多少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从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中,找出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2.1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 2.1.1 美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美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较晚,在 20 世纪初期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才开始建立,为了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迅速完善,美国政府最初采取了先由政府创设,后积极培育农民力量,政府干预在逐渐淡出的策略。美国根据《农业信贷发》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美国对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实行了税收优惠、利率补贴等措施。在美国,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的农业实行农场主经营的特色,能满足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因此,商业银行支农意愿强烈。 2.1.2 日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济实力较强,以合作金融为依托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农业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和农业信用保证机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日本政府根据《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设立的。农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其它几个国家相比,日本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力度最高,日本政府通过向农协组合增拨 财政资金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 2.1.3 印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印度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人均耕地较少,正处于工业化和传统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经济相对落后,主要依靠大银行来带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印度颁布了《印度储备银行法》来保障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城市开设了 31 家分支机构,同时在边远地区开设了 2- 3 家分支机构,并且规定了必须将全部贷款的 18%投向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在扶持农村金融机构方面,印度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了利率补贴计划,并且规定了商业银行农村信贷的差别利率。印度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颁布的《地区农村银行法》明确规定,地区农村银行的经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到目前为止受到忽略的那部分人的专门需要”。 2.2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借鉴与启示。 2.2.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与完善需要政府的扶持。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弱质产业,追求高利润的农村金融机构,会从收益较低的农业和农村流向工业和大城市,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加以纠正。各国政府一般都会制定一套扶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措施。 2.2.2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效运作,避免人为因素的干预,以更好的保障农业发展。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针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规范农村金融体系的行为。 2.2.3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制度,建立各种管理、协调、服务性机构,设立担保基金,发展农业保险等措施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农村金融环境的不断优化,使愿意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逐渐实现多元化,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2.2.4 商行支农力度的加大。 国外的经验表明,政府无权强迫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但可通过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自愿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也可以要求商业银行将存款增长按一定比例用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的购买,对于支持政府农业政策的商业银行贷款给予利差补贴等。 3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选择。 3.1 规范农村金融机构及业务。 依照透支主体多元化,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业正常发展。同时放宽保留下来的金融分支机构的独立贷款权限,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贷款额度,加大对乡镇企业资金注入。此外,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模式,国家可以给予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免除保费收入的一切税费,加大保险组织自身积累功能,保障农业正常发展。 3.2 对农村金融机构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在充分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首先,农信社要经营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其次,农业银行要立足农村金融、发挥出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作用。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把建全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效率、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作为长期目标。除此以外,支持发展其他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引导其他金融体系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 3.3 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建立资金均衡机制,首先,建立金融机构考评制度,监督金融机构履行农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财政资金补充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的转化为农村投资。其次,结合金融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把其他金融机构推入或引入农业领域,规定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在农业上的贷款必须达到吸收存款额度一定比例,以减少农村资金外流。 金融服务论文:谈关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摘要:农村金融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分析,在参考借鉴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农村金融机构及业务,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明确的功能定位,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 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 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共同组成。从 2006 年以来,我国开始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中,村镇银行、农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截至 2010 年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509 家,其中开业 395 家。全国新设立“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 2451 家。 2 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现状。 近几年来,各涉农金融机构大力的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例如:大力推行创新贷款,通过开办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贷款业务,切实解决农业贷款难的问题。从资本市场方面来看,重点之处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股票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实现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等直接融资产品,进一步拓宽了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来源。至 2010 年 6 月末,共有 14 家涉农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了上市融资,合计募集资金 118.8 亿元;共有 31 家涉农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 604 亿元,中期票据179 亿元,合计募集资金 783 亿元。 3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这些新要求相比,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其表现有3.1 农村金融机构和业务萎缩。 目前,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量从农村地区撤离,如 2008 年末,河北省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 9958 个,比 2005 年减少 766 个,保留下来的分支机构也不再有独立的贷款权限,变成了单纯的“吸储机器”,在农村地区的存贷差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方面只对少数农户发放贷款,而抵押品种十分有限,起不到真正为农村弱势群体服务的目的。农信社的改革也使业务不断偏离“三农”,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了乡镇企业,农业贷款比重不断下降。 3.2 农村金融机构间的分工不合理且效率低下。 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间缺乏竞争性,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几乎处于垄断的地位,垄断必然带来低效,损害了农村需求者的利益。另外,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农村商业性金融结合的不好,农村政策性导向的力度不大,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提供的适合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3.3 农村资金缺口大且大量外流。 现阶段,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大量外流到城市或非农产业的现象仍存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量缩减,剩余的部分分支机构也不再有独立的贷款审批权,只具有资金组织权、贷款调查权和回收权,成为了“吸储机器”。邮政储蓄银行利用网点多,结算畅通的优势,大量吸收农村存款,吸收的存款主要上缴总局,用来同业存放和证券投资,没有使资金真正回笼到农村地区。 3.4 组织管理体系混乱,缺乏与农村金融相匹配的配套设施及保障。 目前,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社会信用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中介服务不规范,致使难以控制农村贷款的风险。另外,许多商业银行农村分支机构和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只考虑仕途升迁和个人利益,忽视经营管理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较窄,信用担保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缺乏等现象,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3.5 金融创新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目前农村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农村金融主要以传统贷款为主,贷款种类较少,缺乏票据融资、项目理财、投资顾问等新的金融服务,无法满足一些优质客户的金融产品需求,而流失一批优势客源。并且,金融服务手段落后,受人才、技术等条件影响,金融业务办理时间较长、效率低,且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缺乏。 2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启示。 农村金融是一个国家处于二元经济时期所特有的金融现象,各国在此过程中都多少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从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中,找出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2.1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 2.1.1 美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美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较晚,在 20 世纪初期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才开始建立,为了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迅速完善,美国政府最初采取了先由政府创设,后积极培育农民力量,政府干预在逐渐淡出的策略。美国根据《农业信贷发》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美国对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实行了税收优惠、利率补贴等措施。在美国,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的农业实行农场主经营的特色,能满足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因此,商业银行支农意愿强烈。 2.1.2 日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济实力较强,以合作金融为依托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农业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和农业信用保证机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日本政府根据《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设立的。农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其它几个国家相比,日本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力度最高,日本政府通过向农协组合增拨 财政资金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 2.1.3 印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印度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人均耕地较少,正处于工业化和传统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经济相对落后,主要依靠大银行来带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印度颁布了《印度储备银行法》来保障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城市开设了 31 家分支机构,同时在边远地区开设了 2- 3 家分支机构,并且规定了必须将全部贷款的 18%投向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在扶持农村金融机构方面,印度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了利率补贴计划,并且规定了商业银行农村信贷的差别利率。印度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颁布的《地区农村银行法》明确规定,地区农村银行的经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到目前为止受到忽略的那部分人的专门需要”。 2.2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借鉴与启示。 2.2.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与完善需要政府的扶持。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弱质产业,追求高利润的农村金融机构,会从收益较低的农业和农村流向工业和大城市,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加以纠正。各国政府一般都会制定一套扶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措施。 2.2.2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效运作,避免人为因素的干预,以更好的保障农业发展。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针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规范农村金融体系的行为。 2.2.3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制度,建立各种管理、协调、服务性机构,设立担保基金,发展农业保险等措施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农村金融环境的不断优化,使愿意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逐渐实现多元化,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2.2.4 商行支农力度的加大。 国外的经验表明,政府无权强迫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但可通过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自愿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也可以要求商业银行将存款增长按一定比例用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的购买,对于支持政府农业政策的商业银行贷款给予利差补贴等。 3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选择。 3.1 规范农村金融机构及业务。 依照透支主体多元化,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业正常发展。同时放宽保留下来的金融分支机构的独立贷款权限,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贷款额度,加大对乡镇企业资金注入。此外,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模式,国家可以给予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免除保费收入的一切税费,加大保险组织自身积累功能,保障农业正常发展。 3.2 对农村金融机构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在充分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首先,农信社要经营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其次,农业银行要立足农村金融、发挥出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作用。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把建全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效率、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作为长期目标。除此以外,支持发展其他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引导其他金融体系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 3.3 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建立资金均衡机制,首先,建立金融机构考评制度,监督金融机构履行农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财政资金补充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的转化为农村投资。其次,结合金融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把其他金融机构推入或引入农业领域,规定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在农业上的贷款必须达到吸收存款额度一定比例,以减少农村资金外流。 3.4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更新金融发展理念。首先,大力推行创新贷款,通过开办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贷款业务,切实解决农业贷款难、农村发展慢、农户收入少的问题。其次,建立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再次,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以适应经营者对结算、票据流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更高要求。最后,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建立多层次体系、多经营主体的农村保险体系。 金融服务论文:如何简化信息技术 内容提要:目前大多数机构面临的主要信息技术问题是: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复杂性。IT复杂性造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大幅简化IT系统来解决。简化IT系统,第一步是对当前的IT环境做出诊断,第二步是确定整体目标IT系统,第三步是制定一系列程序以简化IT。在实施这些具体步骤时,还要注意一个重要方面:组织结构。IT简化不应是一次性事件,而应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关键词:金融业 信息技术 自1963年创立以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一直致力于帮助客户实现竞争优势。该公司相信,仅仅采用最佳经验研究或是比照分析并不足以创造持续的价值,要实现积极的变革,需要对经济、市场和组织态势有全新的深刻认识。BCG认为每一个委托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和局限性,因此,仅仅采用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是远远不够的。BCG在全球36个国家设有61家办公室,为全球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在中国,BCG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将实地情况和知识相结合,为消费品、汽车、金融、医药等主要行业的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包括总体战略规划制定、分销业务拓展、品牌战略制定、业务重组规划等等。 金融服务专项是BCG中国业务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CG为全球领先的国际和国内银行、保险以及证券等机构提供服务。特别是近年来,公司为几家大型国有银行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改革。 经过多年发展,对金融机构而言,信息技术(以下简称IT)已不仅仅是交易工具,而是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广泛应用于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这一转变给金融服务业带来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IT已经成为许多银行和保险公司CEO的头等大事。 不过,目前大多数企业在IT方面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应对复杂化趋势。复杂程度增加的原因很多,比如出于资金考虑,长期、低回报的IT应用整合项目难以实施;短期商业决策的IT衍生系统不断积累,结果在长期泛滥成灾;过时、低效的系统不被淘汰;新应用软件不断大量嵌入系统,但很少考虑它们对长期IT环境的影响;企业并购之后,IT系统整合的不力。 如果任凭IT系统越来越复杂,金融机构及其客户都将面临严重问题。例如,员工往往只能看到流程的一个部分,而无法从一个屏幕上对客户当前的资产或状态有一个综合认识;员工必须对付各种数据前后矛盾、错误百出的应用软件,每天还必须登陆无数个系统。对客户来说,他们必须面对由于IT系统脱节造成的银行服务的低效率,还要不时往来于各个渠道解决问题——不同渠道所提供的信息往往相互冲突。 此外,从成本的角度,大多数金融机构中IT成本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它任何项目。约有60%-80%的IT预算用于系统维护,而其中又有一半用于新的应用。留给投资和更新的很少。事实上,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在大多数银行,相比资金,IT对员工生产力和士气的影响更为显著。 IT复杂化造成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大幅简化IT系统来解决,这一举措还能将IT总成本降低30%之多,并增加未来IT环境的灵活性。但是,银行该如何实现IT的全面“瘦身”呢? 点清存货,开始行动 简化IT系统,关键的第一步是对当前的IT环境做出诊断。考虑到许多金融机构通过不断的系统升级和一次次的大型项目,已经使IT系统和基础设施层层叠加,因而这一任务本身就相当繁重。此外,基本设计的变化又使得许多机构的IT系统超出最初设计的承受能力。例如,扩展单一产品系统以处理多种产品;扩充单一渠道软件(例如基于分行的软件)以覆盖多个渠道;“升级”基于批次的系统以支持实时交易。 为了在IT系统的所有层次开展这一诊断工作,公司必须找出各个应用软件、界面、数据库和技术设施元素的确切数量和功能——及其期限、规模和长期适用性及兼容性。他们必须积极寻找应用软件在业务流程支持方面的重合和缺口,并仔细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和成本分配方式。 第二步是确定目标IT系统。简化工作结束后,你希望整个IT系统走向何方?在这一阶段,关键在于找到长期商业目标,并据此调整IT系统。 第三步是制定一系列程序,对IT复杂性发起猛攻。例如,多元、矛盾的数据来源必须被简化成单一、综合的数据源。功能重复、交叉的应用软件“大杂烩”(往往包含职能缺口)必须被改造成相互协调、灵活机动、反应迅速而精简的应用系统。必须将界面从一个包含多余、缺乏统一标准的点到点连接系统转化为一个拥有核心功能、统一标准的远程界面网络。IT的整体基础设施必须从一个多平台、超负荷功能(缺乏规模)的设计发展成能充分利用规模潜力和新技术发展机会的综合平台。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应当努力清除那些表现不佳、增加了IT复杂性的产品;简化商业流程(例如去除多余任务);通过填补技能缺口、加强责任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最终目标是显著简化和改善整体IT环境,实现高水平的IT统一性。(见图) 在实施上述具体步骤时,还要注意另一个重要方面:组织结构。实际上,组织边界往往加剧了IT复杂化问题,使其更难解决。地区分行、业务部门和其他实体往往有自己IT投资的优先考虑和决策过程,并可能由此产生分歧。因此整体IT简化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重新考察组织与治理结构——最初正是这些结构造成IT的日趋复杂。因此,目标IT环境应当与目标结构结合在一起,后者将带来IT的长期高度有效与简化。 更少意味着更多 虽然大多数银行还在与IT复杂性做苦苦斗争,但少数机构已经开展攻势,并取得了相当成功。例如,欧洲一家银行通过一系列认真策划和兼并实施,成功地避免了IT复杂趋势,而且统一了产品系统,取得了IT成本优势方面的领先地位。与此相似,一家中国银行利用进入新市场的机会,重置、更新和简化了整个IT系统。 产品创新、提高营业效率、改善客户服务也是IT简化的动力。一家澳大利亚机构在改善客户服务的行动过程中,大大降低了辅助和自助服务应用软件的数量,加强了关于顾客、账户、处理表现和员工的信息整合。另一家澳大利亚公司,在过去7年中将核心产品系统从6个减少为2个、IT网络从12个减少为1个、计算机平台从8个减少为3个。还有一家美国大型银行,目前正着手将其桌面软件从415个降低到40个。 无论IT简化项目最直接的动因是什么,清晰的目标设置很关键。我们曾经参与的一个IT简化项目,其目标是: * 统一产品管理体系,并使之更加合理化; * 更新、整合辅助与自助服务类应用软件,并淘汰过时软件; * 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一步整合关于账户、客户、员工和处理表现的信息; * 统一和建立成像、文件管理和工作流程系统。 经过全面诊断及对目标IT环境和组织结构的认真规划,我们着手实施了一套包含九大措施的计划,以降低IT复杂性。涉及了几乎所有产品领域,包括核心的零售银行产品、管理投资、人寿保险、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300多个主要应用软件和小型软件被一一仔细评估,评估标准包括长期有效性、用户友好性、灵活性、兼容性以及对取得核心业务目标的价值。该计划仍处于进行过程中,在所有评估的软件中,已有70个主要软件(及许多相关小型软件)被淘汰。事实上,这些精简措施与其他措施一起,在一年半内帮助银行淘汰了近25%的主要IT软件。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成本明显降低。 更待何时 多年前,IT完全是一项后台工作。后来,它也开始走到前台。今天,IT成为连接金融机构前后台的关键工具——通过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ATM机等渠道联系银行各部门及银行和顾客之间。但是许多机构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交互联结系统的潜力,原因是他们建立了层层叠加的界面系统,并试图处理完全不同、互相矛盾的数据库,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但是,信息技术对金融服务机构整体业绩和盈利能力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这就是要在目前阶段,简化IT显得非常重要的原因。事实上,许多金融机构正在试图构建一种包含更多标准模块、基于专门服务的架构。但是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没有对目前的IT环境进行清理,那么这些公司只不过是在现有体系上再叠加一个层次而已,新系统的投资将被浪费。 应当注意,不仅在金融服务机构,而且在许多其他行业的公司,IT简化已经成为CEO的头等大事。例如通用汽车已经将其关键软件从1996年的7000个减少到今天的3500个,这一简化每年将为公司节省10亿美元。IBM在过去十年中,通过简化应用软件和基础设施,使IT支出减少30%。3M公司计划通过五大要素减少应用软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然,IT简化计划并非全无风险。它要耗费时间和资源,包括财力和人力。同时,由于每家机构中的不同集团可能有各自的利益和偏好,因而关于应当淘汰哪个软件和哪些IT复合产品的讨论会漫长而艰难。讨论有时会转变为争吵。 但是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必须克服这些潜在障碍。有效的IT简化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资源。成功实施IT简化以后,客户服务将变得更迅速、可靠和便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更高,取得的成果也会更大;流程将变得迅速、准确和高效。 此外,IT简化不应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持续进行的过程。应当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对IT复杂化的警惕。最后,简化IT对降低成本的作用巨大。据估计,由于IT复杂化造成的系统臃肿、低效,使得生产力低下,因此每年全球企业损失达7500亿美元。 已经坚定不移地实施IT简化的金融机构——以及那些刚刚选定正确方向的企业——将因此取得相当的竞争优势。您的公司甘愿落后吗? 金融服务论文:金融服务集团的特点及相关的监管问题 摘 要:伴随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金融业在组织形式和业务运营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强调规模经济(即扩大规模导致平均成本降低)、范围经济(即扩大生产或经营范围导致平均成本降低)及信息优势的大型金融企业组织——金融服务集团成为金融发展中的热点。与此同时,这种大型金融组织所提倡的“一站式”多元化服务和多线式一体化机构安排也给各国金融监管带来亟待消除的困扰。如何实现相应有效的金融监管成了以此热点为基础的热点问题。本文就是从剖析金融服务集团的特点入手,探寻其给金融监管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关键字:金融服务,集团特点监管 伴随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金融业在组织形式和业务运营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强调规模经济(即扩大规模导致平均成本降低)、范围经济(即扩大生产或经营范围导致平均成本降低)及信息优势的大型金融企业组织——金融服务集团(Financial Service Conglomerate)成为金融发展中的热点。与此同时,这种大型金融组织所提倡的“一站式”(one-stop)多元化服务和多线式一体化机构安排也给各国金融监管带来亟待消除的困扰。如何实现相应有效的金融监管成了以此热点为基础的热点问题。本文就是从剖析金融服务集团的特点入手,探寻其给金融监管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金融服务集团主要特点剖析 巴塞尔委员会在其的《对金融集团的监管》文件中,将金融集团定义为:主要从事金融业务,并且至少明显地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受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监管当局监管的一类企业集团。这种定义虽普适性强但较笼统。从各国金融服务集团的现实情况而言,金融服务集团是指通过产权纽带或资金结合、人事结合、业务结合等方式所形成的从事多种金融业务并具有整体功能的大型金融组织体系。一般而言,金融服务集团总是具有大型化、国际化、业务多元化、管理一体化等特点,具体分析大致在三个方面: 1.金融服务集团组织结构的一体化特点 排除隶属企业的金融服务集团(如GE金融服务集团),现存所有金融服务集团的组织结构集中在三种类型:(1)全能银行形式的德国模式。其特点为在一个公司实体内实现各种金融业务的完全整合,银行被法律(《德国银行业务法》)允许从事包括存款、贷款、贴现、信托、证券、投资、担保、保险、汇兑、财务、金融租赁等所有的金融业务。全能银行体现出一体化的业务部门系统,能够实现完全的信息共享,有效地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和识别成本,有利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的实现。(2)银行母公司形式的英国模式。其特点为母公司从事银行业务,子公司从事非银行业务,业务可交叉销售但银行与非银行之间彼此分离,非银行收入回流银行母公司。这种模式既可保护银行不受子公司遭受问题时的影响,又可获得多样经营的优势。但因业务非完全整合在信息共享和协同效应方面有所缺失。(3)金融控股公司形式的美国模式。其特点为通过独立的控股公司拥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各子公司都有各自的资本金,互不干涉,但又都通过控股公司实现集团业务的一体化安排。这种模式下银行与非银行成为平等的组成,皆受制于控股公司,控股公司虽统领全局但对各子公司的资本投资责任却是有限的。 可见,这三种典型的组织结构都是围绕一体化的机构设置要求进行的,所不同的是一体化程度的差别。其中,全能银行一体化程度最高,其完全整合的组织构造可以充分实现资本与信息共享,因而在成本方面最具优势,效率也最有可能实现最高。但它的潜在问题是,一旦某项业务失控,体系内风险传染也相当迅速,以致银行整体都脱离不了干系。相比之下,金融控股公司虽在资本和信息共享方面较全能银行有差距但因业务的各自独立,相互间风险的影响反而不大。不过在此前提下要想获得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对控股公司的管理能力要求很高。而对银行母子公司的形式而言,即便银行与非银行业务之间严格区分,由于银行作为母公司故在某项非银行业务出现问题时所受影响仍然存在。三种形式的一体化结构都在试图实现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信息共享得到的协同效应,也似乎都无法回避作为同一个有机整体所应承受的共同风险和压力。此外,这三种形式的一体化安排多通过兼并或收购来实现,因此,由兼并和收购所带来的在业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差异与问题也对它们的一体化运行及相应的金融监管发生一些影响。 2.金融服务集团经营战略的多元化特点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金融服务集团的必然选择,它的实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许多金融服务集团采取兼并或收购具有经营特色的金融机构来完成整合。以美国信孚银行为例,1980年在其全部的收入来源中有75%是利息收入,而随着美国金融监管的放松,它开始了全方位多元化的战略调整,到1993年它的收入来源中只有25%是利息收入而75%是其他收入。也正是其多元化的业务特色,成为德意志银行愿意耗资100 多亿美元兼并它的理由。可以说,一旦金融服务集团的组织结构确立下来,多元化经营战略就好像嵌入其中的磁石,不断吸收和筛选符合本集团利益的各种金融业务,最终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实现协同效应。 多元化经营战略由于兼顾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保险公司业务等多种业务,而各种金融业务部门的相关利益主体存在结构性差异,因此在各种金融业务的互动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利益冲突。Edwards F.R.(1979)指出,只要存在两种或更多的利益,在牺牲一个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另一个利益时,就会存在利益冲突。可见,利益冲突在多元化经营的金融服务集团内有着天然滋生的条件。除此之外,多元化经营战略还可能带来经济势力的集中。多元化金融集团设有各种金融业务单位或子公司,同时还是企业融资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是企业的控股股东(如德国的全能银行)。这种经济金融资源的高度集中,必然使金融监管者和市场竞争者担心出现势力集中和垄断问题。 3.金融服务集团内部管理的双层多线式特点 金融服务集团的内部管理呈现双层多线式特点,双层是指集团一级的一体化安排和协调工作以及子公司或分部门一级的利润管理,多线是指从集团价值获得的各方面所展开的管理活动,涉及到人力资本整合、基础设施整合、技术整合。信息整合、风险整合、业务整合及市场拓展和研发等等。双层多线式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形成管理合力,促进集团协同效应的实现,以获得集团价值的最大增殖。由于金融服务集团结构复杂、业务广泛且多跨国界经营,实际运营中的双层多线式管理并不像所描述的那样清晰。因为集团一方面追求业务多元化,另一方面又强调集团一体化,这两者之问存在很难调和的矛盾。比如其所辖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子公司各自处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之下,要求不同的管理技能,需要保持各自独特的文化,而金融服务集团所希望获得的协同效应只有在上述业务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情况下才能实现,这样的前提下协调起来谈何容易?倘若金融服务集团一味强调其所追求的协同效应,那么集团的内部交易就可能经常存在,这无疑会增加集团风险。 二、金融服务集团的特点给金融监管带来的困扰 金融服务集团的这些特点无疑使其在降低成本、信息共享、分散特定业务风险、扩大利润来源及增强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但大而全的企业形式也的确蕴涵着不少潜在的问题,对金融监管形成困扰。 1.风险传染与信誉丧失可能引发“雪球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威胁金融安全由于金融集团是由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各组成之间存在有形或无形的联系,例如商业银行向集团内部的投资银行提供证券质押贷款。投资或担保活动等,在这种组织体制下,如果一种业务部门出现财务问题,丧失偿付能力或丧失流动性,可能会传递到集团内部其它被监管或不受监管的业务部门,这一过程就是风险传染。同时,如果金融集团内部的各种金融业务风险不是相互对冲的,各类金融业务风险就可能具有叠加性(例如,商业银行向集团子公司进行贷款,防止这些公司发生信用风险等)。这种风险的表现特征就是“雪球”效应,例如投资银行业务发生亏损时,集团公司为保持在金融市场上的信誉或评级,就必须以集团公司其它业务的资金予以援助。而因为金融市场投资者和相关利益主体是将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金融集团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将集团内部的各类金融机构视为独立的个体,即使在集团内部的子公司之间建立了“资金防火墙”,也无法成为市场的“信心防火墙”。因而当集团内部某一部门出现问题,将会导致集团整体的形象、声誉和信用能力受到损害。风险传染和信誉丧失的后果可能使集团公司总体偿付能力和稳定性的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破产。而金融业的易传染性又往往可能导致对一国乃至全球整体金融运行的“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性反应,对金融安全形成巨大威胁。 2.管理不透明导致的信息不准确,加大了监管依据的搜寻难度 因为管理系统的庞杂,集团内部子公司和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集团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复杂程度,都有可能导致管理透明度下降。不透明管理的金融集团会对金融监管者和那些希望评估集团真实风险状况的利益主体造成困难。比如集团可能将一些此类部门监管严格的业务转移到其他不受严格管制或根木不受制约的部门运作,监管部门所获的信息使其判断为零风险,但实际却存在较大的风险。又比如为了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金融集团可能会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多次使用同一笔资本,常用的形式是交叉持股和各子公司之间相互投资。这样会导致监管当局在对其资本充足性计算时产生对同笔资本的重复计算,得出不符实际的资本保证结果。 3.利益冲突导致的风险与资源配置不当,对金融监管的管理力度把握形成压力 利益冲突在金融服务集团内的表现可概括为:为支持证券价格,银行向第三方不谨慎地发放贷款;向商业银行证券部门,或者是金融集团内部的投资银行子公司所承销证券的发行公司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向证券部门直接发放贷款;通过银行证券部门承销新的证券弥补不良贷款损失;金融集团内部各部门通过合谋从经济上锁定客户,例如银行利用与企业的借贷关系向客户搭配销售其它金融产品,以提高融资成本或通过不再续定贷款限额要挟企业购买它所承销的证券;证券部门将未售出的证券打入商业银行的信托账户等等。以上种种表现所导致的风险不仅威胁集团安全也造成资源配置不当,严重后果显而易见。这些问题对金融监管提出极大的挑战:若管理太死人细,未免有干预微观金融运营之嫌,但若置之不理,资源利用不当及风险的危害又可能铸成大祸。 4.势力集中对金融监管的分业合作和国际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金融服务集团由于规模大且跨业务领域或跨国界运营,在一国乃至全球金融运行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其所呈现的资源高度集中和势力强化倾向,在经济金融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当代,似乎更容易操作和实现。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崇尚市场自由、允许混业经营的前提下,对其可能诱发的垄断和风险传染,都应充满警惕。一方面监管在业务、范围上的放松仍会继续,另一方面加强各种业务监管的有效合作以获得对金融服务集团监管信息的整合以及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合作以避免金融风险的国际间传染,已成为各国监管当局的共识。 5.金融监管面临道德风险强化趋势的挑战 金融服务集团往往因其在金融业中的重要影响,在与金融监管当局的管理搏弈中会充分运用管理者“太大了不倒闭”(too big to fail )的潜在倾向,为获取高收益而敢于冒大风险。这种道德风险的强化趋向对金融监管提出更高要求,如何能够消除金融服务集团的侥幸心理,既有对其过度冒险的惩处又不致造成对金融稳定的威胁,的确是金融监管的一大挑战。 三、针对金融服务集团特点的金融监管设计 金融服务集团将是21世纪金融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是一国乃至全球范围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针对金融服务集团的运营特点,金融监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把握。 1.适时调整监管法律和体制,使其更加适合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 首先,金融服务集团组织结构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各个国家允许的业务经营范围的法律限制,对法律限制的取消应具谨慎态度。比如美国1998年花旗集团的组建是在当时分业体制下钻法律空子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但政府批准时附加苛刻条件要求其在两年后出售保险公司股份,使其无法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直至1999年《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颁布后,法律彻底拆除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限制,鼓励“联合经营”,从而使金融服务集团在美国的合法经营得以实现,花旗集团的联合经营也才得以追认。其次在金融监管体制的改进方面。比如为适应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多元化、全能化发展的需要,英国于1997年10月对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进行了改革,正式建立了“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该机构把原有的对各种金融服务监管机构的功能集于一身,对英国境内所有从事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业公司实行统一的监管。 1998 年6 月,英国通过了新的《英格兰银行法》,从而使英格兰银行监管银行业的职能正式移交给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立法程序得以完成。英格兰银行放弃了其微观监管的职能,只保留了宏观经济的调控职能。英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符合金融发展的实情,促进了英国金融集团的健康发展。 2.在分别监管的基础上,强调监管的业务合作和国际合作 因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目标、监管重点和方法各有特色,分别监管有利于针对性管理,可以把集团成员之间的风险传染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但在实践中,监管很难将其业务监管对象和其他集团成员隔离。因此,在坚持分别监管的基础上,强调不同业务监管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就十分重要。 1999年,由巴塞尔银行委员会、证监会国际组织和国际保险监管协会三方形成的联合论坛,发表了《多样化金融集团监管的最终文件》,提出合作监管中建议设立主要监管机构,以避免传统监管部门之间搭便车心理造成的某些业务事实上无人监管。文件建议将母公司的监管机构或某主要公司的监管机构作为金融集团的主要监管机构,承担最重要的监管责任。 又因为金融服务集团常常通过兼并收购实施其跨国战略,而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也使得各国门户开放成为必然,因此对金融服务集团的监管已不能简单归为国内管理。如何在促进竞争的前提下防止垄断和防范风险,多国监管的合作亦是不可或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审慎选择开放秩序的同时,必须针对金融服务集团的跨国经济特征,注意防止恶意收购和兼并,将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有机结合,构建国际监管合作的平台,实现监管信息共享,使它们能够评估市场参与者的真实价值,获得集团管理者经营状况的有用信息,预见并防止金融势力过分集中、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扩散。 3.通过监管机制要求在集团的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建立“防火墙”以协调利益冲突 以监管机制控制利益冲突就是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或外部“防火墙”等方式,限制经理或股东利用潜在的利益冲突为本利益集团谋取利益的行为。其主要特征就是要求在集团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银行等部门之问建立“防火墙”。为了发挥这种“防火墙”的作用,应当建立“防火墙”的法律法规及各种遵从规则和程序,并且要安排相应的遵从监管人员来监管对规则的遵从行动。但是,“防火墙”的门槛不能设得太高,以免失去了联合经营的“比较利益”。为改善“防火墙”设施的高成本与低效率的问题,可以考虑:一是以资本为基础进行监管,只允许那些资本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开展新的金融业务;二是通过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对整个金融集团实行“合并监管”。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在大型金融集团经营失败时,及早得到处理,避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4.对金融服务集团实施针对性的资本充足管理 一体化的金融服务集团常常出现资本重复计算,从而弱化其实际风险的可能。由于不同业务对资本充足的要求不同,如何确立安全性标准金融服务集团面临能否统一化要求的难题。有关监管当局和理论界人士先后提出了完全一体化,部分一体化和禁止内部交易等解决办法。许多监管部门倾向于像对待银行部门的监管那样,在一体化基础上对金融集团进行监管,这就意味着必须将金融集团的所有银行部门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合并在一起(扣除所有内部交易后的净财务数据),要求单一的最低偿付能力。比如澳大利亚谨慎监管局(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规定金融集团必须满足资本充足标准,确保每一个被监管的子公司满足各专业监管机构制定的资本充足标准。同时,不允许在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重复利用资本,在计算被监管子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时,必须扣除其它子公司在该子公司的资本权益,以及该被监管子公司可能面临的损失。由各子公司的实际和名义剩余资本(超出最低资本限额规定的资本)构成的集团自由资本,必须大于零。 5.监管当局必须要求金融服务集团增力口集团组织管理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金融集团的一个核心风险问题。一般来讲,监管者可以通过拒绝批准那些组织结构极其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监管的金融服务集团成立,从而防止这一问题的发生。比较好的做法是监管者在批准集团成立的同时,要求集团的子公司必须是一个实体,不能作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注册。一旦发现这种情况,监管者有权不发放或者撤消这家机构的经营执照。 6.对金融服务集团内部交易的有效监督 金融集团通常希望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内部交易,获得协同效应。但是由于这种联系非常复杂,它不仅会导致新的风险,也会导致集团不同部门通过内部交易进行风险传递和现金的转移。监管者对金融集团内部交易的担心主要表现在:资本收入从监管对象不适当地转移;对集团的偿付能力、流动性和子公司的获利能力等产生负面影响;作为一种对监管的对冲,规避资本或其它监管方面的要求。联合论坛于1999年12月《集团内部交易和风险控制原则》,提出了5 条监管的指导原则,各国可以作为对内部交易监管的依据。 7.建立严格的金融服务集团退出机制 为避免金融服务集团强化的道德风险,一国监管体制应在尽可能减少金融服务集团团破产导致的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不能姑息问题和一味援救。 8.对监管定位进行前瞻性研究,适时进行监管体制由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转型 金融服务集团使金融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业的进入壁垒不断下降,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在此情况下,按照既定金融机构形式和类别进行监管的传统方式已经很难奏效,由传统的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似乎成为一种趋势。所谓的功能监管,即金融监管关注的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发挥的基本功能,而非金融机构的名称;政府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在功能给定的情况下,寻找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既定功能的制度结构(主要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构成和形式)。功能监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可预见性,它可以把不同名称的具有相同功能的金融机构或其他制度安排置于监管机构的监管之下,而不是像机构监管那样只能根据不同的个案作不同的处理。由于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很少发生变化,因此按照功能要求设计的公共政策和监管规则更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无须随制度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能够灵活地适应不问的制度环境,对于多国监管合作来说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结论 金融服务集团作为一种综合型金融组织,是全球经济金融自由化、一体化发展的企业缩影。它所具有的组织结构、业务经营及内部管理都与过去单一形式的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区别,表现为一体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利润来源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及优化信息资源管理方面都发挥着传统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不可否认它所带来的各种新问题,尤其对金融监管的冲击。面对金融服务集团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的趋势,金融监管必须估计到它对整体金融经济运行的影响,及时调整监管所依据的各种法律法规,始终围绕监管要义——既要强化安全与竞争的金融环境又不能管僵管死,针对金融服务集团的特点,提高业务监管合作和国际监管合作水平,充分重视金融服务集团容易发生的风险传染、利益冲突、内部交易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并从长远出发对监管定位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实施功能性监管进行科学论证。总之,充分认识综合金融服务的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监管策略,对于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稳步转型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服务论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经营理念陈旧,金融品种单一,服务手段落后,信贷营销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一历史转型期,农村信用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尽快适应当前形势要求,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并获得自身不断发展,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支农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社做好金融支农工作,是加快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金融创新必贯穿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全过程,也是加快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推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农村信用社提升业绩和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农民创业热情、创业能力逐步提升,农村蕴藏的巨大市场和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已成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现代农业经营领域日趋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的需要,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共赢。 二、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特点 新农村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当然,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是责无旁贷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除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外,只光靠政府资金支持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宽,结构弱势,经济落后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然要依靠金融支撑,为新农村建设“造血”,解决农村生产发展中的实力问题,增强农业生产的竞争力,促进生产发展,让农村强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资金需求量大。一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且要做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日益凸显的现代农业特征,迫切需要大额农贷资金。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特色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信贷的需求量也会不断猛增。二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走势强劲,迫切需要高效便捷的信贷支持和配套服务。三是农村潜在的消费大市场,迫切需要启动农村消费信贷。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将成为住房、教育、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重要主体,迫切需要消费信贷的拉动。 (二)资金需求周期长。由于农村地区的饮水、卫生条件恶化,公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讯、卫生以及农田灌溉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伴随着对农村基础设施领域财政投资力度的加大,对金融配套资金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周期长的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三)资金需求多样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而在资金投入上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于是贷款就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在地方经济中,中小企业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涉农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迅猛发展,既迫切需要大量较低成本的信贷资金,信贷产品,又需要在贷款、结算、汇兑等诸多环节获得高效便捷的服务。 上述资金需求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那么,金融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一方面要提供优质的农业信贷服务,另一方面要允许并规范农业直接融资行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 (二)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而不注重产品质量,更不注重拳头产品和品牌建设,盲目发展、机械效仿和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三)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村产业化企业等普遍存在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在贷款方式上,除对农户以信用方式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而农房抵押尚未纳入担保抵押范围,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担保资质不足等,导致农专大户资金需求不足。 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创新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内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应以推进农 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着力点。 (一)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发适应农村小企业生产和农民消费特点的信贷产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信贷支持。一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扩大抵押物范围,建立和发展不同类型的担保机构,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快对农民住房和宅基地的确权颁证工作,为探索将农民住房和宅基地纳入担保物范围提供条件。针对农村生产发展中贷款难、担保难的实际,要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办仓储抵押、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活体畜禽抵押、应收账款质押、企业经营权质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多户联保等多种贷款模式,使信贷业务更加贴近农村市场,有效缓解了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二是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以适应经营者对结算、票据流通、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发有潜力、有吸引力的业务品种,以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开办小额存单质押、保险质押以及其它有价证券质押贷款业务。三是建立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信用社可在贷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利率,对担保方式的贷款实行高利率,抵、质押方式的贷款实行低利率,对优质客户实行低利率等。 (二)优化金融服务。一是创新服务理念,要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探索建立符合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满足农村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改进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手续,转变经营思路和经营作风,提升涉农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农村贷款营销模式,改进完善信贷工作流程。如;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的“阳光信贷、承诺服务”的操作程序。三是积极做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的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的覆盖面;同时积极推广代收代付和理财业务,为农民客户提供了保值增值服务;增设乡镇(村)的epos机和atm机,优化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切实提高金融支农服务水平。 (三)创新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协作局面。一是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动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在政府主导下大力改善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大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民营企业的诚信度,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经营主体的农村保险体系,探索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与农村信用社业务有机结合的途径。 金融服务论文:浅析如何强化与提升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机构陆续开业。在客户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各家金融机构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服务方式日渐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决定业务发展质量与速度,而且关系到对外的企业形象和在同行业竞争中的位置。因此,强化与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水平刻不容缓。 当前农信社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思想认识不够。由于受传统卖方市场的影响,一些农村信用社尚未及时转变观念,经营上往往沿袭传统习惯思维与做法,现代营销意识不强,整体策划不够,尤其是信用社负责人有“重业务,轻服务”的思想;一些员工对窗口服务、培育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客上门的“官商”作风严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没有完全得到贯彻。 ——专业素质不强。服务窗口的员工素质与金融服务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部分员工办事不认真,缺乏责任心,平时不注重加强业务学习,专业技能不过硬,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善网点服务质量方面缺少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一些临柜人员不坚守岗位,接待顾客不主动热情;服务用语不规范、不文明,办理业务速度慢、效率低、差错多,给客户造成不便。 ——服务环境不规范。一些信用社门头设计不统一,室内装潢不规范。必需的便民设施不全,如验钞机、饮水机等,柜台内外设施用品布局不合理,摆放零乱,电线乱搭乱接,环境卫生未坚持定期打扫,存在“脏、乱、差”现象。 ——金融产品单一。信用社目前经营的品种较为单一,品牌产品不突出。长期以来,农信社市场定位不明确,没有按照客户的发展潜力、需求特点等变量划分客户群,全面推进中间业务进程缓慢,随着业务量的急剧放大,农村信用社原有的服务水平难以胜任新的业务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 ——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信用社现有的激励考核机制涉及服务质量内容和执行比较单一,主要是针对是否受到投诉。员工的工作质量、服务效果没有准确的评价标准,没有实现与个人收入真正挂钩,致使部分员工出现他行业务不办理、中间业务不、零烂钞兑换不愿意等现象。农信社对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质量没有反馈沟通机制,对违反文明服务规范的员工,也主要采取下不为例、说服教育为主的方式,缺少处罚机制。 提高农信社金融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及时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农信社要想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先机,必须尽快转变过去的传统经营观念。一是要教育引导全员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变其惯有的“官商”作风和“坐等客户”上门的服务方式,彻底转变以农信社“自我”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做到全面发动、全员参与。二是紧紧围绕客户需求,真正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时刻以客户的满意作为农村信用社服务工作的方向和标准,实现服务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干部员工要团结协作,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增强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开展对外优质服务。三是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差别化服务理念,在尽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从本利分析入手,以效益定取舍,以产出定投入,给予对农信社贡献大的客户更为便捷和优惠的金融服务,从而达到吸引和维持高端客户、拓展利润空间的目的。 ——加强教育管理,提高专业技能。信用社服务要取得质的飞跃,关键在人。一是要通过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和案件专项治理活动,对广大员工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员工对优质文明服务工作的先进单位及个人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增强感性认识,取之所长,补己之短;通过举办规范化服务礼仪培训班,组织员工对礼仪知识、文明用语和举止仪表等进行规范化培训,实行集中式、正规化、全方位的强化训练,实现信用社和信合员工自身的双赢。二是加强会计出纳基本制度的学习,牢固掌握新的规章制度,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开展上岗培训和岗位练兵,定期进行考核及专业技术比赛,提高业务操作速度,使员工熟练准确地操作各种业务。三是以柜面服务为突破口,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等以优质文明服务为内容的活动,推广以员工星级管理为核心的规范化服务。实行“挂星上岗、以岗定酬、星薪挂钩”,要求所有干部员工都使用文明用语,严肃统一着装纪律,注重个人仪表干净、卫生、整洁,积极营造优美舒适的服务环境。 ——完善服务设施,营造优美环境。优美舒适、宽松和谐的服务环境是优质文明服务的外在动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大科技设施投入。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布设网点机具设备,解决超负荷运行问题;要加快 配备自助农村信用社设备,包括自动存取款机、p0s机等,减轻柜面业务压力;充分发挥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作用。二是要规范营业网点建设。每年集中财力对一定数量的营业网点进行规范、统一的装修,塑造一流的网点形象;配备专门的大堂经理,主动引导客户和提供咨询服务,给予客户有序快捷的业务办理体验,使顾客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介绍信用社的服务宗旨、发展实力、新的举措等,扩大社会知名度。三是配齐营业窗口安全防范设施、自卫工具,建立健全联防系统,并保持安全防范设施工作正常、性能完好。尤其是对已布设的atm机进行安全升级,完善安全防范功能,使已布设的atm机能全天候使用。 ——强化创新意识,丰富服务内涵。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功能,是优质服务的关键,是增强业务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需要。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贴近市场,围绕客户做好创新文章。员工应当在服务的细节上下工夫。如: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实施量体裁衣式的服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客户,运用规范得体易于接受的礼貌语言;在便民实施上,为客户提供更周到、更适用的服务方式等;建立重点客户和vip客户档案,做好vip客户的走访与维护工作,开辟“绿色通道”,根据客观环境和具体情形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为客户提供差别化服务;利用掌握的各种金融信息,开展其他金融信息咨询服务,通过独具特色的细节服务,形成与众不同的招数,充分显示“以人为本”的精神。 ——建立长效机制,实施标本兼治。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文明优质服务水平,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村信用社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采取标本兼治措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县联社理事长为组长的优质文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基层信用社也要层层签订优质服务责任书,将各项指标量化、细化,责任分解到人,将服务语言、服务态度、受理业务情况纳入考核内容,避免形式主义;在每年年初的工作安排中,都把优质文明服务工作作为贯穿全年各项工作的主线,常抓不懈。二是建立奖励机制。通过积极开展“星级窗口”、“服务明星”等争先创优活动,对社会形象好、服务质量高、存款增长快、经营效益优、深受客户赞誉的星级营业网点和星级服务员进行隆重表彰,并作为本年度评先、晋级的一个重要条件;对被顾客举报调查属实,或被领导员工发现违反优质文明服务规范的员工,要坚决给予罚款、通报批评、待岗学习、调离岗位等重罚;各个单位要结合每位员工的岗位职责,制定各岗位优质服务工作考核细则,坚持做到按月考核,按季兑现,以考核约束增强优质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在营业大厅设立咨询台、监督电话、举报箱、意见簿等,定期召开企业、客户座谈会,发送征求意见信、监督卡,公布业务发展和承诺服务内容,自觉接受监督;组织社内或社会人员深入到各信用社,通过看、听、查、问等方式,经常对营业网点的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明察暗访,并广泛征求客户意见和建议,解决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范化服务标准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树立信用社优质、高效、快捷、安全服务的良好形象。 金融服务论文: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金融服务工作发展 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金融服务工作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所必须遵守的一条准则。按照这一要求,愈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服务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当前乃至今后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反思服务潜在问题,增强忧患意识 “方便、快捷、通畅、准确、安全”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服务”创优质,服务连着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连着各行业生存与发展、连着千家万户、更连着我们金融业的今天和未来,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好坏要由人们来评定,即命运掌握在人们的手中。笔者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实际对县域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了解到金融业在服务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问题一有时客户到部分金融网点办一笔业务加之排队需要等候的时间少则十分多分钟多则一小时,办一张银行卡需要等候时间更长;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差、差错率较高,时而引发矛盾;尤其是县级行发行库撤消后,有些金融网点出现现金供不应求,“存款自愿、取款不及时”的问题更为突出。问题二在服务“三农”中“贷富不贷贫”,贷款手续繁琐,信贷服务质量差的问题显现的更加突出,致使金融服务产生诸多的矛盾,不少急需资金的业户为发展生产只好把目光投向民间借贷,有些困难业户胆小不敢向民间借贷,只好继续受着资金缺乏的困扰。问题三由于金融网点服务效率低致使部分有钱业户把钱留存在家,从而影响了金融市场流通,势必产生区域性风险;受资金制约农民扩大再生产比较困难,收入无法提高,因此,其购买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有资料显示,占全国近70%的农村人口中社会购买力不到40%,城乡差别拉大,农村与城市居民消费比例差距拉大。迅速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忧患意识已刻不容缓。 二、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深入挖掘服务潜能,防患于未然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对金融服务和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苗头性的矛盾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到未雨绸缪。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金融服务工作的定位问题,研究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的发展空间,实现金融服务工作由具有行政管理色彩的具体操作向科学管理、综合服务、宏观协调方面转变,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层次,推进科学发展观指导金融服务上水平,加强系统维护和账户、现金管理,全面提升窗口服务工作的现代电子化水平,树立现代化的服务新理念。 深入挖掘对“三农”服务的潜能,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把支持农业发展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首要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为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特别是农村,加快为农民生产发展创造条件的步伐,就必须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激励机制和制度约束,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借鉴国际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让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和管理者都得到良好有效的激励;用市场化管理服务手段引导农村资金服务“三农”。 三、树立科学发展信心,深入拓展服务功能,以人为根本 新时期的金融服务功能,关键是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服务工作实践。首先,谁能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准确、安全和独特的服务,谁就能赢得客户,也就能赢得较好的效益。也就是说,当人们需要你的时候就在身边,让人们方便地去获取服务,实现人们的愿望,满足人们的需要,维护人们的利益,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和落脚点。诸如,街面的自助快餐店就是如此,当你饿了的时候,随时就可以就餐、方便快捷、热情好客,人们都喜好选择快餐店去就餐。难到金融部门就不能普及到自助快餐店那样方便自如,热情服务吗?笔者认为,服务也要讲科学,讲文化层次。其次,服务应以方便、快捷、通畅、安全为主,当今社会,电子科技在不断进步,当今无论是大人、还是学生手中都有一部手机,无论在什么地方,它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同你取得联系,方便快捷能及时与你沟通。同样,网上银行和自助银行在农村还比较生疏,金融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经常送金融知识下乡,举办培训班为人们讲解金融知识,大力提倡和普及个人网上银行服务,加快自助银行建设,完善虚拟网络功能,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更多地承担对外服务功能,不断拉近城乡差别化服务内涵,切实达到方便、快捷、通畅、安全的目标,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赢得服务对象满意之目的。 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力时机,加快金融发展步伐,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打造一流的金融服务,塑造一流的金融形象,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提高金融业从业人员素质,强力推行文化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技能。首先要不断进行岗位练兵,提高人员岗位技能和服务效率;其次要从服务态度、服务水平、考核机制等基础性工作入手,逐 步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高服务的业务尖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人行部分内部业务管理规定急需调整,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电子化发展也要求人行对相应规定重新进行修正,如在货币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现金管理,就必须尽快修正现金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在票据文化建设和反洗钱、支付清算、结算账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也急需完善。同时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规范的、标准化的服务工作规则,着力从外观形象、服务环境、业务流程、服务水平、管理程序、操作规程等方面下功夫,以应对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挑战,将打造一流的服务作为赢得竞争的关键。 总之,树立科学发展观,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现已成为金融竞争的焦点和重要的经营战略。因此,靠服务兴行、靠服务发展就必须深入拓展服务功能,全方位提高服务质量, 以人为本、客户至上,不断创新服务理念,由传统的服务方式向现代化服务方式上转变,只有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和客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金融服务论文:对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考 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首先要分清什么是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分析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矛盾,首先要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本有机构成高、收益低,受自然环 境影响大,自然风险大;加入wto后,我国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风险增大。这使得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由于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因为金融是通过资金的融通、流动创造价值的一种活动,只要是金融组织,就要讲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就要讲回报,资金就要从回报低的地方流向回报高的地方,如果任其自然,就很难逆转这种趋势。1994年到2004年农村存贷差额累计达到40876.52亿元尚不包括乡镇企业存款;2005年为农村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共从农村转移了1.87万亿元;2005年底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余额达到8839亿元,并转存央行。在农村资金大量流失的同时,大量商业性金融机构撤离农村,造成农信社"一农独大",垄断地位不断强化。由于缺乏竞争,农信社在贷款利率定价方面完全处于"强势"地位,针对农户的贷款利率偏高,放宽利率限制后,部分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一浮到顶,1年期贷款利率达到10%甚至更高,和民间借贷利率相当,农民承受的利率压力比较大。 因此,我认为,"成本高、风险大、缺乏竞争",就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提出以下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wto成员国支持本国农业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分散和降低自然风险,进而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我国亟需发展农业保险。如果这个基础夯不牢,将不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 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要坚持"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原则。农业保险的效率与参与率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参与率高,农户需支付的保费就可能比较低,政府的出资也可保持在合理水平。政府给予保费补贴的办法对于提高参保率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如果完全实行自愿保险,农业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会非常严重,参与率难以提高,会出现低参与率与高保费之间的恶性循环。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发展农业保险也要根据业务险种承保对象、承保风险和承保责任的不同,分别采取法定强制和自愿保险的形式。我国可以首先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采取强制保险政策。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近几年我国进行了农业保险试点,探索了几种模式。我的体会是:模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补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无论搞什么模式,其作用都很有限。从我国财力出发,财政补贴还应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保险标的应主要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主要实行保费补贴。保费补贴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根据各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财政资金中各划出一定比例份额用于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政府和有关方面给予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可因险种、地区而异,对于生产力低下,保险费占农民收入比重较高的地区,应增加其保费补贴。在保费补贴试点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到经营管理费补贴。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征种养两业的所得税;对其他涉农保险营业税按5%先征,按3%返还,印花税按0.1%先征,按0.05%返还,将返还的税金充实风险基金。 要尽快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分散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 要推进农业保险立法。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是一部商业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农业保险中大部分具有政策性。由于无法可依,农业保险中的许多领域都存在法律真空。从国内各个省市开展的多种农业保险试点情况来看,各个地方之间差异很大,目前国家统一立法,条件尚不成熟。建议:先由试点地方政府、保险监管部门和农业保险公司根据辖区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根据地方性法规试点情况,国务院制定农业保险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农业保险法》。 另外,我国还应借鉴日美等国的经验,适时考虑设立农业风险管理局或类似机构,统筹全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一是要对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将减免税与存贷款比例挂钩,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要想享受税收减免,必须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支农贷款要达到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之上,否则就不能享受税收优惠。这个比例是多少,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 二是规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每年的新增存款,在扣除准备金和备付金后,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比如20%)用于当地。 三是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限制在县域的金融机构在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可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提高其超额准备金的比例,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 四是重点解决邮储资金流失问题。邮政储蓄银行已挂牌,在成立初期,总行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应重视对"三农"的投入,通过资金拆借、购买重点建设债券和农发行政策性金融债等融资方式,用于国家级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农业开发项目;邮政储蓄可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对存放农村信用社的大额协议存款,当地财政应给予适当贴息优惠;邮储银行可以开办担保类贷款,增加贷款种类,扩大贷款的覆盖面,要充分发挥存单质押贷款的功能,试点小额 信贷业务 五是改善农村金融环境。金融环境很重要,是现代金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应做好以下方面: 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些都是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有效措施。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要在实践中推进农村金融立法工作,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优化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 考虑到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可能被淘汰,所以有必要在农村试点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形成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促使存款人增强风险意识,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发展。 三、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它们之间的功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缺,需要对它们进行革新、调整和补充。 1.分类指导农信社改革,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农信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连续性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关键。 沿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的农信社改革应继续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一批农合行和农商行;对老少边穷、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农村山区的农信社改革,要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造,不能简单套用现代银行制度模式。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农民意愿办事。要根据市场确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涉农贷款利率,着力解决部分机构因独家经营而将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等问题。 尽快理顺省联社同县联社、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确保基层农信社的独立性,要严禁省联社指定县联社负责人。省联社不能办成行政性管理机构,应在尊重法人经营权的前提下,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人才、信息、管理上的优势,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开发适应农村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系列金融产品;要重点发展金融咨询、、保管、担保和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加快银行卡联网,实现联合经营。 要合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再贷款,增强农信社的支农实力。 建议人民银行加强农信社的支付结算管理,协调各地农村信用联社加快开发省(市)内农信社通汇系统,解决农村资金汇划难、汇兑难问题。 2.拓宽政策性金融服务领域 农发行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运作要求,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逐步将农发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要多渠道拓宽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比如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利用邮政储蓄存款、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优惠贷款等,提高其放贷投放能力。 3.农行可发挥县域金融主渠道作用 一是农行面向"三农"要抓住高端客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规模较大工商企业都是农行的高端客户。只要抓住了高端客户,农行的利润就有保障,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农行面向三农,可以对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作批发贷款业务,间接地为农户贷款。农行还可以对非金融组织(比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批发贷款业务。 三是农行可在农村开办银行卡、、租赁、担保、保管、理财和信息咨询等新产品,满足农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方面的需求会愈来愈多。 四是农行可发挥自身优势,对农村的其它金融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结算业务和信用卡系统业务。农行还可以参股村镇银行、农商银、农合作。农行有能力作农村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农村金融网络的主要运营商。 综上所述,我认为,"成本高、风险大、缺乏竞争"就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偿等措施,引导资金回流农村。要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 金融服务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金融服务调研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农村要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金融服务“三农”依然存在种种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一个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如何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加强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值得关注。 一、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时代的必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是基础,有九亿人的农村人口。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概括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三农”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为“三农”服务是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增强为“三农”服务的金融功能,并逐步缩小城乡间的金融服务差异,是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具体体现。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建立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努力消除农村金融抑制,建立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实现三中全会提出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由单一的中国农业银行体制发展到今天,已初步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等多种金融分工协作,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的金融体系。虽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的门类齐全,但是由于行业经营战略的定位及县域其它金融组织发展缓慢所致,体现在某些地域仍然显得对支持“三农”经济的资金需求上、金融服务上等方面上的欠缺。比如乾安县是地处吉林省西部的农业县份,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该县幅原面积3600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农业人口20余万人,所辖16个乡镇场(场:指的是良种场、农牧场等),296个自然屯,耕地12万公顷,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80元。而辖内仅有工行、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六类银行性金融服务机构,且仅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9个乡镇场设有营业网点。要实现三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推动加快建立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不足 近年来,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四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城撤并,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20xx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xx年减少9811个。在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金融机构在县域的网点也在减少。20xx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xx、20xx和20xx年减少9087、4351和487个。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截至20xx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就乾安县来说,几年来,中国建设银行乾安县支行在县域全部撤出,县工行、农行在乡镇所有基层网点全部收回,县辖16个乡(镇、场),有7个乡(镇、场)没有任何金融机构,大大高于全国的比例。 (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从金融渠道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目前城乡资金呈现双向流动特征。特别是从资金流出渠道看,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资金等方式。鉴于农村经济产业收益率较低,农户等农村经济主体缺乏抵押担保品,一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相对来说,农村贷款交易成本高、风险大,致使支持“三农”资金严重不足。就乾安县而言,农村经济的资金需求全部依赖于农村信用社,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主要靠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也要为金融机构在农村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创造商业上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 三)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 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20xx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原因除了自身经营管理不够完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外,乡村债务消化进程缓慢也是其中之一。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自身经营风险外,在农村地区经营还面临比城市经营更高的系统性风险,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也是金融机构不良款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四)农业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尚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农民缺乏抵押担保物品是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利用部分财政资金引导农村开展抵押担保创新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国际上,如荷兰等国家采取财政出资建立担保基金等形式,促进农村信贷发展;美国通过以农产品保护收购价格作为计价基础,要求信贷部门可以用农产品进行抵押担保。但从我国农村情况看在此方面还有待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动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此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农村金融发展相联系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改革没有进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主要以农户为主,针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组织平台的信用建设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在农村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由家庭经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样将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如何针对农民工群体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发挥金融支持农民工创业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加强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对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重新定位,发挥金融服务“三农”整体功能。 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在支农中的主导作用。适当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业务范围。在现有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围绕促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在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工业化进程、支持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农发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资产业务,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发挥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作用。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指导,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股份化、科学化、现代化等经营的力度,支持与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稳定业务关系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明确农行为“三农”服务方向,增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功能,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的主体作用,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力军,是区域性金融机构,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不断创新金融业和服务方式:在负债业务方面,应研究开发农民医疗保险储蓄、养老储蓄、子女教育储蓄等新品种;在资产业务方面,应研究开发对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切实解决种粮大户、集约经营组织者的贷款难问题;研究开发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劳务输出贷款等业务品种;在中间业务方面,积极开展各种业务、融资租赁业务等;在服务方式方面,不断创新电子化产品和电子化组织形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二)逐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不足和辐射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已经从维持温饱的小农经济向小康农业推进,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各地之间差异较大的特点决定了在农村地区所需的金融服务不同于城市金融服务,但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无论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银行,对那些无任何金融机构的乡镇,逐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不足和辐射不到位的问题。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金融需求的特点,金融机构可以主要以提供符合农户基本需求,以简单的存取、汇兑和贷款、保险等为主的基础性金融服务,起步阶段要坚持小额、微利的原则,尽可能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三)适度放宽农村金融的准入标准,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 垄断容易造成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和资金价格过高,过渡竞争也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可在考虑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和市场容量的基础上,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鼓励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完善农村信贷市场,逐步形成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服务落后的状况。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农村金融组织,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可适当优先考虑事实上已经存在多年、并有良好记录和当地群众口碑的各类小额贷款组织,如农村互助基金会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培育民营银行,以及逐步建立起能够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农村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由此,多元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向农村居民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金融稳定发展 按照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稳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等方面都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力推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维护金融稳定,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净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农业风险紧急补偿机制等。
浅谈医院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研究论文 【关键词】教育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卫生知识教给群众,培养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公众保健的责任感,从而纠正不良习惯,和排除不良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及增强自我保健和家庭保健的能力,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是人们对健康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健康不仅指没有躯体性疾病,还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通过文献学习和长期工作体会,笔者现提出以下几条见解,望与同僚们共同努力。 1利用医院优势、重视宣教工作 医院是医疗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实力机构,在健康教育方面有它独特的有利条件。有住院及就诊的患者,他们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又有一定的受教时间,医院可根据防治工作的实例、卫生防病统计数字以及流行病调查结果充实宣教内容。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树立可依赖的保健威信,医院有检验、化验、治疗、护理技术作为后盾,受教育者可以得到健康验证及咨询服务,因此利用医院的有利条件开展健康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护理学扩大了内涵,它不再局限于对患者的护理,如今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病残等都已成为我们护理工作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在医护人员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习、讨论,制定出各种疾病详细全面的宣教内容,要求每位护士做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不同时期,根据患者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切实做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 2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让患者达到知、信、行 知,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护理要点。信,护士用丰富的知识帮助、指导患者,让患者感到护士可信。行,利用护士的影响力指导患者,让患者将护士传授的知识付诸行动[1]。 健康教育的作用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状态,患者对疾病的陌生紧张心理,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护士应根据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教育,讲明各种检查治疗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让患者在住院期间许多护理活动需要护士与患者共同完成,如手术前的体位练习、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有效的咳嗽方法等,都需要患者在护士指导下完成。因此,护理活动中护士与患者应形成指导、参与、合作这种新型的护患关系,而不是单纯地帮助患者去做,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活动。很多患者患病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一旦病情稍好就认为痊愈了,就不注意休息,不接受治疗,造成病情复发,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各自患病的特点、如何治疗和各种注意事项,是避免疾病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疾病可以转化为躯体疾病和精神方面的疾病,向患者讲解健康心理内容,不仅可以纠正不良的个性,人际交往障碍,在如何掌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以及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等方面更有重要作用。根据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指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忍耐力有很大关系;心理健康与否,重点表现在一个人的性格、世界观、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坚强、稳定、外向心理特征的人,不易患精神方面及其他方面的疾病;而敏感、脆弱、内向心理特征的人易患精神方面及其他方面的疾病[2]。因此让患者知道什么是健康心理,克服、消除不健康心理状况,配合治疗和发动他们主观能动性对疾病的治疗都是很有利的。 4合理进行健康教育 护士应了解患者的人生观,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应合理评估患者的健康知识,对健康知识缺乏或知识不足的患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与指导。 教育方法可采用语言教育、宣传科普知识、示范教育等,以求达到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语言教育是最直接、最简捷、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它较少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层次低的患者最适合语言教育。因此,护士要掌握交流技巧,随机进行教育,可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编写相关宣传材料,绘制一些宣传卡、手册、板报等,使患者随时接受教育;护士还可以向患者做演示,如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有效的咳嗽方法以及某些特殊体位的锻炼等,教给患者正确的姿势,训练过程中出现不适感的处理与预防并对患者训练频率做出要求。要达到宣教目的,必须对患者真诚相待,耐心负责[3]。 总之,健康教育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在实施健康教育中要强化护士对患者的教育意识,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中,对患者的教育做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达到健康教育目的,使现代型的护理模式能得到根本性改观。 浅谈医院健康教育:基层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基层医院 论文摘要:了解基层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以及基层医院中影响护理健康开展的诸多因素,如护士自身素质低、知识水平不足,施教过程中的单一化、形式化,缺乏主动与病人沟通,科研意识不强缺乏拓展精神等方面,分析讨论并采取相关措施。激发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重视人的因素,给予人文关怀,提高护士地位和待遇,督促护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增进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注重信息反馈,密切护患关系及互动作用,避免和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疗健康事业和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护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大分支。是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护理教育和护理干预。它不仅包括一般的公共卫生常识,还要向病人解释疾病的病源机制、治疗及护理知识,包括用药知识、药物的作用、适应症、副作用等,并对病人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病人及家属住院后的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有关知识指导,是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基层医院由于受教育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护理健康教育是很难深层次开展。如何推行这项工作呢?就必须明确目的,正确认识其涵义,并用各种形式和方法,通过角色作用和角包转换及相关学科的参与来促进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开展。 1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涵义不清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在理论和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和书籍比较少,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能力培训[2]。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的卫生宣教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主要参于普及卫生知识,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不存在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而护理健康教育是将普及卫生知识向建立健康行为转移,向人们提供健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带有一定的治疗意义,使个人、群体面对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时,有能力作出决择,消除和减少影响健康的因素。 1.2护理自身素质是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护士本身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技能,每天都以完成临床治疗和护理为指导思想,没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所做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研究,科研意识不强。另外护士因人员少,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较少,信息来源不足,又缺乏主动捕捉信息和收集信息的意识。 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了解和认识不足,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以口头方式、宣传资料及墙报的方式向病人传播。只注意向病人灌输,忽视了健康问题的反馈,因而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 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个性化教育,语言亦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不能主动与病人沟通和互相交流,健康教育时机把握不当,使其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的完成任务,没有形成护患互动的作用。导致护士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解决因健康问题及环境改变所出现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病人的康复。 1.3其它因素领导重视不够,相互系统支持不当,以及病人因素间接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医院领导的重视、支持和相互科室的配合,才能使护理工作实施完成。因为护理教育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否则这项工作将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基底医院的病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护士在医院的从属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医患纠纷的增多,法律意识的增强等等,都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2.1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整体护理,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观念转变,调动和促进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对病人及家属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水平,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有能力进行决择,同时注意各种信息的反馈、评估不断总结和完善,这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制约护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护理骨干较少,而护理健康教育又是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其实施,并对实施的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在短时内掌握和应用。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逐渐调整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并通过板报、录相、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书面教育和问答式、示范示的方法,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不同的个体、病种在疾病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2.3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科室的配合医院领导是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核心,只有取得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相互专业人员的配合,参与查房,了解治疗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护理工作才能更加完善、提高。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正确对待护士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时,及进对护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尽责尽力,尊重关心病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护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讨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及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不生病,而且有很高的生活质量,这对我们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医患双方都在寻找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凭经验进行护理实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强化健康教育服务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避免医疗纠纷,努力创造条件,使护理实践逐步跟上时展的需要。 浅谈医院健康教育:校医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1校医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1国家政策的支持 2005年1月颁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政府从国家层面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工作,要求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各部门都要主动承担起一部分心理担子,形成全校全员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1.2心理学的高度发展 国外心理学蓬勃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国内心理学近期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距今已有30多年。现代的世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学术交流,知识传播,思想碰撞方兴未艾。心理学在国内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学本科专业,心理学硕、博士点。无心理学专业的学校,也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大学生善于了解新事物,吸收新知识,心理学作为一门蒸蒸日上的,符合人心理需求的学科自然受到大学生青睐,愿意去了解它。 1.3社会对心理学的认识革新 以往把心理等同于神经病,正是最近心理学的极大发展,人们对心理学认识才更客观。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通过这些心理研究成果更好的指导人,帮助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骑车通过一条两边都是浅沟的窄路,人心理本能的潜意识对话就是不要掉到沟里,最后你还是骑到了沟里。为什么?因为人的注意具有专注性,当心理想不要掉到沟里,你的注意就会关注到“沟里”二字,专注“沟里”,就进“沟里”。当知道人的注意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心理潜意识的对话改为“我要顺利通过路面”,结果就完全不同了。社会上不仅善于用心理知识服务自己,还对心理咨询有了更深入认识,不再片面的认为有神经病的才需要去心理咨询,懂得心理咨询乃是心理咨询师通过和来访者商谈、讨论,帮助、启发和教育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科学。心理咨询是全民的精神享受,任何人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都可以寻求心理帮助。通过心理服务,可以排解心理困扰,获得心理舒适,提升幸福感。总之,社会大众已经能够接受心理学。作为在校大学生,高知识分子,更是渴望心理学能够帮助自己。 1.4心理学服务有效性 目前人们体会到了心理学服务的“甜头”,社会各行各业大兴心理学之风。依据心理学人职匹配理论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公司企业招人要加考心理测试,以招到人合岗位的员工;就连教师资格证面试通过后都要加试心理测试,以供发放教师资格证参考;新生入学后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心理普查,筛查有问题学生,做好预防治疗工作。上海有很多心理总裁班、市长班等等,这些无不是为了通过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懂得更多的心理常识,在自己岗位上做到更好。作为学校校医院,若懂得一些心理常识,无不为工作锦上添花,前来看伤治病同学也会受益良多。心情好,病也就好了一多半。 1.5心理与生理的密不可分 万物皆有联系,联系只有远近之说。生理和心理是密切密不可分的。生理方面出了问题的人,其心理是难受的,不情愿的。所以说生病的人外显是体征不正常,内隐的是情绪化。看病不仅是症状消失,还有情绪得到安抚,一般医生大都是通过开药打针使症状消失,通过简单讲解疾病使情绪得到安抚。若通过一些心理学方法(共情)和病人简单聊几句,情绪可以得到更好安抚,身心愉悦许多,疾病自然好的快些。其次,很多疾病都是心理原因引起的。比如消化性溃疡大都是反复的精神刺激或长期的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功能性痛经也是由于行经期精神过度紧张,对行经产生忧虑和恐惧而引起的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行经疼痛。这些疾病就叫心身疾病。常见的高血压、偏头痛和支气管哮喘等都属于心神疾病。若医生能加以有效心理安抚,事半功倍。 1.6校医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证调查研究 为了解学生对校医院开设心理咨询室需求,特自编问卷进行调查。本调查在某大学随机发放问卷110份,有效问卷105份,有效率95%。其中男生40人,占38%,女生65人,约占62%;涉及全校28个专业;对心理学一点不了解的16人,占15.25%,近85%的学生对心理有所了解,自然也会催生对心理的需求。被调查对象中有55.24%的学生认为医生职责包括心理安抚,学生在去校医院看病的时候,有49.52%的同学存在心理需求。还调查了学生从入学以来去校医院看病,医生是否提供了这些额外帮助。医生“一直做到”为0%“,常常做到”占9.52%。当询问医生做些心理尝试是否有益于医患双方关系,只有5.71%同学认为无益,大部分都是认为很有益处的。校医院融入心理成分不仅是学生心理需求,更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善举。 2校医院开展心理工作途径 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校医院是2个完全独立的部门,分属学生处和后勤保卫处。各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工作,缺少相应的沟通配合。在大学生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需求下,若能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解决需求与供给矛盾,将大大提升培养学生的质量。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校医院合作开设心理门诊 心理咨询界一直在讨论心理老师是否应该主动寻找来访者,至今仍无定论。心理老师可以走到“潜在需求者”身边,以便他们需要时及时提供服务。校医院可开设一间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进驻轮流值班。学生在来看病的时候,正如前边所论,不仅仅带着疾病症状,还带着情绪来的。也许是疾病带来的痛苦;也许是自己遇到了难以启齿的事情,只言症状,不言产生症状的原因;也许是自己有心理疾病,但不敢走近咨询室,想通过吃药解决…若心理老师及时跟进,对医生来说事半功倍;对求助者来说,问题可得根治。本组学生都一定程度(非常支持占62.86%)上支持校医院开设心理咨询室。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医院开设了心理门诊,医院特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专家定期来校医院坐诊,进行心理咨询及精神卫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在校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门诊,主要面向大、中学生以及社会各界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收到了较高的评价。 2.2校医院医生心理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校医院合作中关键的部分就是校医院医生对心理知识,尤其是心理治疗知识有一定认识,对谈话技巧有一定的掌握。求助者除希望医生为其看病治疗外,更希望能懂自己感受,能站在自己角度说话。如果医生满足求助者心理需求,其心理上也得到了治疗。校医院的医生可以通过自学心理学书籍、参加相关心理专题培训、同行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进修心理学学历或学位来达到对心理学了解。 2.3校医院转介 校医院医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具备一定心理咨询的特质(共情、关注、尊重等),他就可以在心理上予以一定帮助。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医生接待每位求助者时间很短,这就要求医生从求助者坐下就要掺入一定的心理交谈技巧。如有需要,可以适当增加交流时间。为防患未然对某些确需专业帮助同学,提议来访者可以去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就近的校医院心理咨询室,找专业老师聊聊。有些求助者可能就听从建议。(如果医生同意)有些喜欢和医生有私下进一步交流,这时候医生就需要运用已经掌握的心理知识进行帮助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或者医生可以事后与心理中心老师描述来访者情况,听取进一步帮助建议。医生要做到多倾听,多理解,鼓励其多运动,多找人沟通。 2.4校医院健康知识宣传时增加心理知识宣传 校医院是健康宣传的前线阵地,在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学生保健意识和能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健康教育宣传的时候增加心理知识宣传。如具有选择性消极关注特质的同学,发觉自己饮食不好,就自认得了绝症,心情压抑,饮食更差,本来没什么问题可能真的最后出了问题。通过宣传,让同学认识到心理同等重要。养成阔达爽朗的性格,遇事沉稳冷静,待人友善亲切。 2.5校医院医生和心理老师互相交流信息 信息闭塞,易舍本逐末。可以通过例会的形式落实下来,心理老师分享最新心理动态(新的心理疗法、公布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校医院可以分享最近大学生常见生理或心理问题,供咨询中心参考或安排下阶段心理工作。“95后”的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依旧不容乐观。对其不仅要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校医务工作者,还需要全校的所有教职员工的通力配合。使他们保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最终达到人人关注健康,人人受益一生,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孙洪礼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 浅谈医院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研究 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是现代医学模式下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长期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目前,大部分医院对于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档案的应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不能在医院运营和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了解健康教育档案的内涵和意义,做好健康教育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医院而言至关重要,需要医院领导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健康教育档案的内涵 所谓健康教育档案,主要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等途径,使个人或群体能够对卫生保健有一定了解,在树立健康观念的同时,能够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过程。而医院健康教育档案则主要指的是在医院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于医院未来发展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材料,这些材料记录了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医院日后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及其意义 文书档案、专业档案、照片档案和视频档案是医院每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档案资料。作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活动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同时要在活动开展的同时,搜集各个阶段所形成的基础性资料,将其分类汇总后编入档案,然后按照材料的分类建立科学的检索程序,方便日后查找,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规范化管理。医院实施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档案资料的有序存放,不仅查找方便,而且还能对未来的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健康教育档案使用效率,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对医院的长足发展和进步都有直接影响。所以,做好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三、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一)建立科学的档案组织机构。就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本身而言,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利用,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完成。所以,医院应该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档案组织机构,为了提高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应该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担任副组长,护理部、医务部、门诊部和客服中心等负责人为组员,从医院长足发展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健康档案管理,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制定完善的档案规章制度。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也不例外。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资料内容种类较多,而且信息量庞大。所以,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除了要将材料的收集时间明确规定,还要将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和收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除此之外,在罚责一章中,还要对损坏、遗失档案信息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些具体化的规定可以为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的收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促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善工作环境,更新档案设备。尽管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大部分健康教育档案信息都以数字信息的方式保存,但仍有部分纸质信息档案,这些档案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损坏。所以,改善档案库房的整体环境非常重要,对于纸质的档案应该注意防虫、防潮、防火、防霉等,对于声像资料档案还应该注意防止高温接触,以此来保证信息资料的完整性。除此之外,还要及时更新档案设备,确保设备的先进性,以此来达到预期的档案管理效果。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所以,医院还要注重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定期开展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对档案管理各项工作了如指掌。同时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奖惩制度,将档案管理工作效果与管理人员的薪资挂钩。这样一来,便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档案管理效果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医院的长足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对于当前医院管理工作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管理部门若想从根本上实现规范化管理,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健康教育档案的内涵,认识健康教育档案对医院长久发展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运营现状,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并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何锦辉 单位: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浅谈医院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状况探究 1我国医院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1.1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时间我国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教育体系。从1994年我国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之后,健康教育作为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开展。从最先开展的北京协和医院、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在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同时便制定了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并开展了健康教育的探索工作。1999年程金莲等[2:647]对山西省四所省级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83.8%护理人员已开展了健康教育,但从开展时间的调查看,回答刚刚开展的占25.1%,回答开展了3a者仅占19.8%,未开展者占16.2%。说明目前的健康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 1.2护士的健康观1999年黄津芳等[3:501]对东北三省10所中心医院护士健康教育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对护士的健康观调查设计了护士必须掌握的4个基本概念,即健康、疾病、健康教育、健康程序,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5.6%、90.8%、77.9%、40.4%。由此可见,护士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比较清楚,但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尤其对教育程序的概念,有半数以上护士回答不出,提示加强护士健康教育概念的学习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1.3护士对教育角色认知情况黄津芳等[3:501]的研究(1999年)显示,虽然93%护士认识到获得健康教育知识是病人的权力,但在为病人履行教育义务方面,有1/3的护士持否认态度;内科护士健康教育意识的责任感不如外科护士强(P 0.01)。说明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不够全面,教育意识比较薄弱。 1.4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职能国际护士学会在1997年批准修改的《国际护士道德守则》中明确指出:护士的基本职责为“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4]。要履行好护士的职责,健康教育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之一[5]。从黄津芳等[3:502]的调查(1999年)结果看,护士认为最佳教育者是专职教育人员(70.4%),而病人认为是医生(73.1%),双方均把护士排列在第2位。程金莲等[2:646]的调查(1999年)显示:83.8%护理人员已开展了健康教育,11.5%护理人员认为医院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的职责,88.5%护理人员认为是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的职责。这种角色认知的偏差,将会给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带来困难。在我国医院的现行体制下,如何发挥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尚待解决和研究的课题。 1.5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 1.5.1病人对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随着健康教育效应的不断扩大,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对健康教育的需要已向更高层次转变。范淑萍等[6]调查(1999年)结果显示:病人住院期间希望得到医护人员传播健康知识的占82%,认为接受健康教育很重要或重要的占99%。可见,住院病人已将健康需求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认为获得健康知识的需求比其它需求更为重要。石敏等[7:492]报道,99.1%以上病人认为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说明病人的健康意识较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 1.5.2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石敏等[7:493]于1997年报道,健康教育内容应针对病人不同病种、年龄、职业而不同,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对急救常识教育的需求达100%;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病人对饮食调护常识教育的需求达98.3%。陈爱萍等[8]的调查发现,76.7%病人想知道所用药物的作用,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 1.5.3病人对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需求一般来说,对于共性问题可采用按计划、循序渐进的群体教育,对不同个体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同一疾病不同治疗方案等的病人应结合个体教育,给予专门、针对性的指导,根据病人文化素质、生活背景、个人信仰、经济状况等进行选择,对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可将有关资料整理成册或卡片,也可选择音像资料,利于病人反复阅读。对无阅读能力者,可通过听广播获取有关知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并重复答疑、示范,使病人加深理解,促进其康复技能的掌握。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个别教育是病人反映最好的一种方式。郭明贤等[9]调查显示:109人次需求医护讲解和演示,88人次喜好听录音,其它方法需求少于半数。外科病人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依次为护士个别指导、观看录像、应用病人教育手册和病人现身说法[10:271]。邓维英[11]总结出适合儿科特点的“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的健康教育方法。对喉癌病人采取文字卡片与口头讲解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求教与指导相结合的方法[12:58]。总之,教育形式应有针对性,即教育要因病而异,因治疗方案而异,因人而异。 1.5.4病人对出院随访的需求内科病人认为出院随访有必要的占78%,不太必要的占17.5%,不必要的占4.5%。对出院随访的认识反映了病人特别是内科慢性病病人愿意与医护人员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这不仅利于病人对医学知识的咨询,也给病人康复以重要的心理支持[7:493]。外科病人出院后咨询需求已趋于多样化,主要是开展健康教育处方、电话咨询和返院咨询等形式。这种主动性的需求趋势为医院转变职能、面向社会开展健康教育,实现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271]。司惠芳等[13]调查结果提示,脑卒中病人对出院后的随访要求不高,这可能与其对随访工作信心不足,对该病易复发特点认识不足,以及重治疗、轻预防等观念有关。 1.6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 1.6.1健康教育对临床治疗和护理有增效作用贾长宽等[14](1999年)对68例糖尿病(DM)病人在住院期间均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观察组继续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停止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出院时两组病人DM知识积分升高,糖代谢控制好。王芳等[15]报道,健康教育配合临床用药使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改善,尿素氮、肌酐水平恒定,加强了疗效,减少了住院天数和血液透析频率。商怀珍[16]通过对18例腭裂儿童及家长采用综合性教育方式,并对治疗前后的语音清晰度进行评估,结果腭裂儿童的心理障碍程度明显减轻,语音清晰度由训练前的45.2%提高到训练后的94.8%。戴喜玲等[17]报道,从开展精神病病人健康教育以来,病人的住院治疗期缩短,治愈率上升,复发率下降,病人回归社会家庭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1.6.2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增加治疗的依从性指病人行为与所给治疗方案的一致程度,即遵从程度[18]。有人认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19]。刘建萍等[20]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基本知识与服药依从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对照组病人的健康信念综合信任度为33.00%,实验组为61.67%;对照组完全依从性为15.5%,实验组为40.75%。既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信念,同时也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1.6.3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有人认为,病人满足感的重要性大于效果与效率[21]。因而用满意率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对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病人的医学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柏亚玲等[12:59]报道,开展健康教育后,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达标率为99.4%。刘斌[22]报道,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后,由于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病人熟悉自己的护士,共同建立一种指导与合作和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合格率 90%,病人满意率由92.6%上升到98.1%。阎凤玲[23]的调查数据显示:整体护理病房满意率由92.6%上升到98.7%。 1.6.4健康教育对医院的影响通过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潜能得到展示,提高了护士在病人心中的威信,护士自我实现的价值得以体现。满意率的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临床护理效果的提高,都会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起着良性的积极的影响,为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1普及护士现代护理观的教育目前,临床护士多数接受的是中等教育,且教育内容偏重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加之长期在传统医学模式下工作,对现代护理观认识不足[24:52]。董霞[25]等调查显示:护士对护理观的认识整体水平差距较大,认识水平较好的仅占8.66%,而50.4%认识水平在较差以下。这一结果提示,护理人员观念的转变已相对滞后于护理模式的转变,严重地制约了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推进,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护理管理者要自觉地学习现代护理理论,更新观念,将现代护理理论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健康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业余自学、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 2.2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规范化培训和护士注册法学习,强化护士履行教育义务的法律意识,增强责任感,充分认识护士是病人教育的主力军。 2.3提高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能力程金莲等[2:645]调查提示:85.5%护理人员感到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影响护士履行教育职能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教育知识(55.5%)[3:502]。因此,应根据护士的教育需求特点,努力抓好3个层次的教育培训,一是学校教育,在护校中尽快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临床培养有教育能力的适用型人才;二是继续教育,把护士教育能力的培训纳入国家继续教育大纲,规定不同职称教育培训基地,编写健康教育教材;三是临床带教,为不同职称、学历和年资的护士确定临床教育职责,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和高年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带教作用,提高护士教育水平。 2.4建立健康教育质量考评指标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部应建立健康教育的考评指标,对病区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并将考核结果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24:53]。 2.5重视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对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费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应该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内容,根据病人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对住院病人进行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24:53]。 2.6开展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我国护理科研工作与先进国家相比,规模小,层次低,护理理论、政策和护理科研严重滞后,这是制约我国护理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推行整体护理模式的主要原因。健康教育的开展为护士从单纯护理角色向多种角色转变提供了舞台,预防保健与护理工作一体化模式与为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创造了机遇。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研究。护士角色认知偏差问题,护士在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都有待于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论证解决。 3结论 医院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医院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也发现在健康教育中的诸多不足。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融于医护职责并在整体护理中加以应用,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是整体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汽修专业论文: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浅论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改革与优化的不断推进,具有高水平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成了备受社会各行各业青睐的群体。国家统计局2017年初的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汽车消费和生产国,目前我国的汽车总量仍在快速增长,形成了容量巨大、前景广阔的汽车后市场。汽车修理行业是汽车后市场中的重要部分。我国的汽车修理行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其中,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技能不强、专业化水平不足成为了制约该行业发展主要障碍。本文以职业院校汽车修理专业教学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职业院校汽车修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指明了有效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 汽车修理专业 教学 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改革与优化的不断推进,具有高水平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成为了社会各行各业中备受青睐的精英群体。汽车行业对这种高精尖人才,也提升了衡量标准,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了汽车修理及相关行业急需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化实用型的高技术人才。以往职业教育模式造就出来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对专业化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职业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老式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毕业生素质不高、技能不强、专业化水平不足成为了职业教育汽车修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了解汽车修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优化路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成为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汽车修理专业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职业学校的汽车修理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是从事汽车生产、汽车售后服务以及汽车维修、汽车配件、相关保险等行业的专业人才。毕业生除了要求政治素养过硬、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知识结构配备合理,具备专业的汽车诊断、检测、维修等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实际操作能力,能满足该行业的用人需求。具体学生能力培养内容如下表所示。 通过对汽车修理专业领域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分析,不难看出我国职业教育汽车修理专业的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汽车后市场对该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教学观念因循守旧 教学观念的因循守旧是制约汽车修理专业教学发展的瓶颈,教学观念转变更新的速度就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速度。转变观念,是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教师实施教学创新的基本基础。教师观念受制于传统教育,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的墨守成规。以“教师为核心”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严重阻碍毕业生质量的提高。作为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重要场所的职业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盲目追求,导致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专业技术传授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汽车修理专业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有显著的提升。 2.教学内容科学性不足 当前,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的教学素材更新换代速度缓慢,难以紧跟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随着汽车修理领域的相关设备不断更新、汽车技术不断提高,相应的汽车修理专业教学素材也应随之更新,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职业学校的汽车修理专业教育更注重于理论教学,过多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缺乏与理论匹配的实践操作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R敌运平不高。 3.教师队伍匹配不合理 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职业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整体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汽车修理专业领域,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从理论层面加大学生对汽车修理专业的知识储备,更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不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进而做到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共同提高。但是,就目前的汽车修理专业来看,受限于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匹配还不够合理,缺乏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这就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重依赖教材,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进而影响了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高与企业对该专业人才标准的不断提升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汽车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国家于2017年初了关于我国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新标准,为我国职业教育汽车修理专业教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1.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核心场所,旧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课堂完全被教师所掌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中难以得到体现。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而且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应根据汽车修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以汽车修理专业教学内容为立足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以往教学的死板模式,引导学生敢于创新,不迷信于教材和教师。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注意引导,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2.科学系统的配置教学内容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理论知识的讲授成为了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被严重忽视,因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汽车市场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应该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科学配置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活动,使修理专业教育紧跟市场发展脚步,以造就出能够顺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精尖汽车修理领域的人才。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相关职业学校应该根据汽车修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材,并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多地掌握该专业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知识。同时,职业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努力为师生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毕业生。 3.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肩负着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职责。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学校应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根据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匹配师资力量,不断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注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努力建设师资队伍,进而确保汽车修理专业教育教学活动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此外,职业学校应该注重教师的不断学习和进修,使其随时掌握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丰富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努力开阔教学视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思想的变化,通过生动的教学引导学生,把汽车修理专业教育教学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4.不断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无论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还是对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都离不开实践教学。培养顺应时展,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精尖专业人才更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是理论指导实际、锻炼学生专业技术的重要途径,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坚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是汽车修理专业学生必备的两项专业素养。因此,在未来的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以指导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专业实践当中来,将实践技能的培养当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点。此外,职业学校汽修专业还应该借助汽车后市场不断壮大的良好势头,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基础教学资源与企业的行业市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操作空间,扩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四、小结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如下。 第一,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毕业生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不过硬以及应用能力不强。 第二,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的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因循守旧、教W内容配置不科学以及师资队伍匹配不合理。 第三,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景广阔的汽车后市场,然而目前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新形势下的行业需求。 第四,教学改革是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之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坚持理论指导实践、重视实践;科学配置教学内容,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努力建设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质量;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拓展教学资源。 (作者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汽修专业论文:论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随着社会用人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要求的提高,单一拥有学历的毕业生已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汽修服务业带来了空前的良机。本文主要分析了汽修这一行业职业的特点,对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包含职业技能、道德、习惯、意识、作风等多方面。 一、汽修行业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1.汽修专业学生文化业务方面的素质 汽修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以下素质能力:自我发展与管理能力,其中包含信息的处理、职业设计、问询指导、设计处理等;问题的分析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应变能力,包括应对压力的对策选择、承受程度等;创新意识培养能力,创新是各职业自我发展的重中之重;动手实际调研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汽修行业职业素养特点 汽修行业职业素养同其他行业的基础素养要求是相同的,例如忠诚奉献、乐观积极、团队合作、爱岗敬业、创新开拓、认真负责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等,都是汽修人应当具备的,同时还要拥有从事汽修行业所特有的职业素养:关注新兴汽车技术的发展,对客户态度亲切热情,投入汽修事业无怨无悔。 二、汽修行业学生提升素养的条件 1.环境因素 具备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尤其是职业氛围创设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实训现代化设备的普及度,能够紧跟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步伐。实训的场景布置也相当重要,要做到能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加强真实体验度。 2.师资条件 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教师主导教育的方向,传授知识多少和质量的主导权在教师手上,因而教师的基本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训,注重教师自我提高,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硬性要求严格把关。 三、培养汽修行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及建议 1.提高汽修行业指导人员队伍专业素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9年了《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在2005年又对这个标准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建设为实现职业服务专业化奠定了的基础。而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标准同一般职业指导人员的国家职业标准,在区别与统一中产生。所以应当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方法,颁布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人员专业标准。 2.开展指导人员专业培训,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然而,在其他学科获得了许多知识并不能够证明学生就掌握了语言技能。语言教学的侧重点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学任务的设计必须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3.加大汽修指导人才的吸纳力度 现今,汽修专业院校职业指导人才紧缺,汽修专业院校应当适当加大汽修指导人才的吸纳力度。可以尝试聘请人社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业成功人士和法律专门人才、政府人事组织部门等的专业人才,作为汽修专业院校指导人才的新鲜血液,加入到职业指导队伍中,使学生认识到就业和行业发展趋势、求职技巧、社会用人企业的需要,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4.建立汽修专业院校校内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 强有力的评价机制具有鼓励学生的功能,是汽修专业素质培养教育的重要保障。所以,应当成立一个有助于汽修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评价机制,改变从前单一凭借成绩评价一名学生的做法。在学生日常评价中,要突出职业素质的内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层面的表现都要录入评价系统,考试内容以能力测试为主,这样有利于引导日常教学向学生素质的方向l展。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否真正投入汽修工作大环境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提高技能,以工匠精神对待工作,是评价学生是否胜任工作的试金石。通过实践的磨炼,能够看出学生是否能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实践相结合,从而客观评价学生是否符合岗位需求,能否胜任汽修这个岗位。在科学有效的评价管理机制中,未来的汽修人才羽翼逐渐丰满,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未来的职业之路。 (作者单位:平度市高级技工学校) 汽修专业论文:现代学徒制在汽修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学生发展的重点。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制度,在中国存在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徒制度根据现代时代的要求进行改良,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汽修专业中,运用现代学徒制度进行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理论与实现相结合,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从今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将从现代学徒制的概况、现代学徒制的特点、现代学徒制在汽修专业中的重要性以及现代学徒制在汽修专业的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汽修专业;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 前言 在现代汽修专业中,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导致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不够。所以,在汽修专业中,学校通过学徒制将学生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促进学生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学校在进行汽修专业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倍加重视。因此,在汽修专业中,学校可以通过与当地的汽修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双方分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校企合作的弊端。在这样的学徒模式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专业水平,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从而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为校企的双赢做出贡献。 一、现代学徒制的概况 现代学徒制是依据古代学徒制而来的,但是又是跟古代学徒制有着区别。但是从现代学徒制的操作上,它其实是对古代学徒制的一种发展。因此,现代学徒制是在古代学徒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对其进行改良和更新,从而发展出的一种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现代学徒制度是一种将学生以课堂和社会结合起来,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能够及时的反馈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让学生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适应,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但是由于现如今现代师徒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一些汽修学校在进行师徒制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中无法与汽修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现代学徒制度中教师的师资力量不够,课程体系不适应现代学徒制度的应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影响现代学徒制度在汽修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双元培养 现代学徒制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学校与企业的双元培养。在以往的汽修学校中,学校主要担任学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学生长时间待在学校而脱离了社会,使得学生在社会中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所以,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让学生的培养工作与社会联系起来,通过社会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 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是现代学徒之中的主要特点。在以往的学校中,学生只是学生的身份。但是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出来在学校扮演着学生的身份,在企业中要扮演着学徒的身份。现代学徒制将学生的身份进行结合,让学生既是学生也是学徒。 3.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 现代学徒制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进行,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由原来的知识学习,变成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的状态。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得到运用,不断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中间。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是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 三、现代学徒制在汽修专业中的重要性 1.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现代学徒制度为我国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在以往的汽修专业教育中,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培养阵地,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主要的帮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如今社会的发展。所以,校企合作下的现代学徒制度为期许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通过学徒制,学士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也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现代学徒制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学徒制通过让学生跟着企业中的老师傅学习汽修技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现代学徒制通过将学生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期间也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学校与社会中不断改善自己,从而为以后走进社会中提供基础。因此,现代学徒制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增加学生的操作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校企双赢 现代学徒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实现校企双赢。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汽修专业总是缺少让学生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在进入社会中感到迷茫和不安。现代学徒制通过将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理论学习,然后到企业跟着师傅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操作技能,也提高自己的额专业水平。因此,现代学徒制通过利用社会资源,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四、现代学徒制在汽修专业的实践应用 现代学徒制度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徒制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校通过与当地汽修企业进行合作,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生通过跟着汽修企业中的老傅学习,不仅将课堂中的知识运用到谁实践中去,而且也跟着老师傅学到了操作技能和维修技能。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与社会不断靠近,跟进社会发展步伐,进而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下面,就如何在汽修专业中开展学徒制度进行说明,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1.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现代学徒制度实施的重要前提。在进行现代学徒制度时,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而不断增加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加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所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实施现代师徒制度的重要举措。汽车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少,而且具有很强的分散性,所以学校在选择时要谨慎。首先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汽车维修行业进行调查,选出当地信誉较好、运行优良的企业。然后让学校的相关人员对这些汽车维修企业进行见面,对汽车维修企业的负责人表达校企合作的意图。或者让汽车维修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到学校进行考察,双方就校企合作进行讨论和交流。最终双方就校企合作达成共R。在双方就校企合作达成共识之后,双方要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力进行明文规定,就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责任进行划分,进而将其用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从而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在现代学徒制度在汽修专业实践应用中,受限要建立校企合作制度。 2.重置课程体系 重置课程体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又一重要举措。在以往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基本是以在某个企业实习半年左右然后回到学校重新学习,之后就再也没有接触到社会实践。这样的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一定的伤害。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想社会输送的是半成品,而不是真正的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操作经验的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学校要打破以往传统的课程培训体系,依据社会发展的方向,不断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这种课程体系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以及企业的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改良。让学生改变原来传统的实践活动只是走走形式的想法。汽修专业的课程体系要依据企业的技术和操作进行安排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践形式要进行灵活多变的改良。而不是以往的进行半年的实践活动就结束。要对学生进行整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利用现代学徒制度的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的模式,对原本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实践的要求。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学校要进行积极创新,不断适应发展的社会要求。 3.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制度来说,是现代师徒制度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一点。在传统的学校的人才培养制度中,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学习和时间操作的地步,使得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下去,学生逐渐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形成一个走形式的心理,进而会影响学生以后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因此,在人才培养制度方面,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企业的空余时间进行安排。在人才培养中要以企业的实践操作为主,工学交替。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让学习和实践活动融会贯通,像河流一样流动起来,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技能和水平。因此,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活动时,可以通过模块实训、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的E方式不断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4.培养汽修专业的带队师资队伍 培养汽修专业的师资力量是保障现代学徒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在以往的传统汽修专业中教师只是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育,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来说,教师是会忽略的。因此,在进行现代师徒制度的实践中,专职的师资力量的建设也是湿度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师徒制度建设时,学校要挑选一名高技术人员作为带队教师,再由企业进行考核,考核过关即可带队进行实习。在这些带队实习的教时中,学校要进程对其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带队教师要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记录,回学校写成实习报告,为以后的带队实习做好保障。因此,培养汽修妆也的带队师资队伍是现代师徒制度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带队实习水平和质量。 5.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是检验现代师徒制度实践结果的重要举措。在校企合作的学徒制的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要根据企业和带队教师的反馈对学生的时间活动进行一个考评。对于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考评。所以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对于现代学徒制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收尾工作。在对学生的时间活动进行考评时,要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的相关标准进行考评。除此之外,学校要根据学生在企业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综合的考评,而不能只是单一的以一项标准进行考评,这样会失去考评的公正性和准确度。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可以有带队教师和企业的职工组织成考评大会,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判定,最终以一种公平公正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考评。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在汽修专业中战友重要的地位,它依靠学校和企业将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学徒制在其中的作用,不断的创新社会质检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学徒制具有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以及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的特点。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通过到企业中进行实地操作,在操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将其运用到实地的操作中,在操作中不断验证理论,不断改变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实地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积累更多的操作经验,充分利用的社会资源,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汽修专业论文:校企合作模式在技工学校汽修专业中的应用 摘 要: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维修专业逐渐成为技工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专业,在技工学校,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这门专业属于一门自主操作性极强的技术性专业,实践教学的好坏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更多的专业教师,将怎样才能使汽修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作为各自主要的研究课题。 P键词:校企合作模式;技工学校汽修专业教学;应用 人社部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技工院校合作机制,强化保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的目标。积极培育校企合作典型。教育部在有关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中要求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建议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和顶岗实习等。 1 背景调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各种产业出现了较大的增长,由此造成对人才资源需求量的增大。其中发展最快的应该是汽车行业,由此使得汽修人才供求出现较大的缺口,特别是高质量的汽修人才呈现出更大的不足。 学校通过开展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模式,属于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要想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一定要采用生产与教学相结合的这种模式进行教育,而技工教育也一直坚持在该方面的尝试。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而且还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此也反映出这种教学模式蕴含的巨大社会潜能。 面对当前技校生就业率高,反而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我国政府对此高度关注,同时按照人才市场的具体要求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引导。此不但为大学生就业找到了广阔的就业领域,而且为地方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下是现阶段我国汽修专业领域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1 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模式 汽修企业在该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该模式在使用过程中较难使双方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如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多数学生缺乏独立操作的能力,因此只能采取跟岗学习的方式,此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不能使企业工作效率出现显著提升,而如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自身操作水平的关系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负担。由此就决定了该模式难以发挥长效作用。 1.2 校企配合模式 该模式与第一种模式相比具有较大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学校的利益诉求,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积极性。然而客观的讲,汽车企业在这一模式中依然占据主导性地位,在某些问题上,其会更多的考虑本企业的利益。因此,这一模式的内动力呈现出明显的不足,其中存在较多的改进空间,此也是以下二位一体模式形成的基础。 1.3 两位一体合作模式 学校在与汽修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合作,对以上两种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互惠双赢的两位一体合作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成功的机率显著增强,但是,其对校企双方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双方在人力和财力方面进行较大的投资,而且还对合作双方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约束制度,如果双方的投资力度稍有不足,就会给合作效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1.4 多方合作模式 由学校、企业、政府和学生共同构建的合作模式,该模式的性质属于一种多赢形式,从当前形式来看,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这种模式出现的较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经验积累,加之对合作各方的要求更高,使得这种模式的操作具有更高的难度,由此决定了该模式的落实具有更大的困难。 2 校企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2.1 学校方面 在校企模式实施过程中,较多的学校形式上似乎接受了这种合作教学方式,然而在本质上却与表象严重不一。虽然在形式上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但却未能对汽修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的将学生推进企业,致使学生在企业中不能实现真正的实习作用。 2.2 学生方面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本应以一名正式企业员工的身份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以主人翁的姿态敬业爱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数学生未能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从而难以进入工作状态,同时因为学校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使得学生的精神投入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只是来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在岗位中不必太过认真,甚至出现部分学生不服从企业管理的事件,此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此外,部分学生因为缺乏应有的质量意识与效益观念,未能形成积极稳定的职业追求和心态,这些对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3 企业方面 作为汽修企业,特别是高新汽修企业,由于对自身安全着想,对外来人员进入企业内部持警惕态度。从而造成汽修企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冷淡,而学生不成熟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障碍之一,对此,只有在保障双方利益的前提下调动他们的合作积极性,才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 2.4 政府方面 现阶段,虽然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积累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与模式,人社部也颁发了相关的宏观政策,然而由于这些政策中具有可行性的文件非常有限,加之有关鼓励政策和激励政策的待后,如为了使技工教育得到发展,企业接受校方的学生顶岗实习请求,但具体的操作方式以及汽修企业能够获得的政策优惠却未能成文或可操作性难。因此要想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政府还应通过深入了解后,进行有关制度的完善。 3 对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完善 3.1 创新校企合作的教育机制 学校能否实现与汽修企业的长期合作,主要取决于对双方利益平衡点与持续合作激励点的把控,由于学校行为与汽修企业行为在动机和目标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想在市场环境条件下构建能够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校企双方均能够获得对方的有效资源,以此调动双方的合作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效果。 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际扮演着双层角色:即属于企业员工,又属于在校学生,只有让他们在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响应校企教学模式,才能使校企双方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建立多方共赢的人才合作C制。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应主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政策扶持,来促进三方合作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形成,由此实现过程共管。为了使校企合作的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在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并协助汽修企业攻克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与管理难题,使企业的市场竟增力得到提升,此外,应依托校企合作机制,使学校在人才培养、共享师资等方面获得最大化的资源共享。 3.2 创新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 在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机制建设过程中,应对校企合作的领导环节进行创新,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证校企合作的中心地位,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教学投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尝试性的组建以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由汽修行业协会和院校知名教职工代表等组成的董事会。也可由技工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校外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高管等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为汽修专业建设提供献言献策。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促进校企合作优势的充分发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赢是进行机构创新的目的。 4 结语 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具有非常积极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通过交叉兼职和师资互通等形式的合作,不但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有效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专业师资人才不足得到改善,而且使学生的就业质量出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使企业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所以现阶段,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更多的技工教学领域进行应用。 汽修专业论文:技校汽修专业中汽车转向系统的教学方法 摘 要: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转向系统也跟着汽车工业的改革与技术革新,不断出现许多类型的汽车转向系统。因此,技校汽修专业在开展汽车转向系统教学过程中,应该寻找到合理化、高效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当前高速发展的汽车工业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技校汽修专业中汽车转向系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技校;汽修专业;汽车转向系统 汽车转向系统教学是技校汽修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其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转向系统检y与维修技能,才能够最大化满足于当前高速发展的汽车工业需求。因此,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除了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掌握汽车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并通过实践操作来培养技校汽修专业学生对汽车转身系统的拆分、检测、组装以及故障处理的技能。 1 结合汽车工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汽车工业在高新技术的促进下,汽车转向系统得到了高速地发展。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给学生介绍汽车转向系统的几种类型,即机械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这几种汽车转向系统是当前较为常见的类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取代了传统液压助力转向,同时基于环保意识背景下,当前汽车工业技术开始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研究,也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汽修专业学生对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需要结合汽车工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与学习内容,让技校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汽修技能。比如:当前汽车转向系统主要是以电子控制技术为核心,电动助力转向是未来汽车转向系统发展的主要方面。在针对汽修专业开展汽车转向系统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知识点引入课堂教学中。在进行汽车转向系统课程设置时,老师应该以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自身的维修技能。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要设置真实且具有典型性的汽车转向系统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实现“做中学,做中教”。通过这样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让汽修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汽车转向系统进行学习,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技校学生进行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 通过对比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新型汽车转向系统 这里所提及的对比教学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汽车转向系统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对其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解。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汽车转向系统印象,结合老师的讲解与实际操作,更好地构建起汽车转向系统知识。比如:针对机械液压助力系统与电子液压助力系统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从能量消耗以及转向力的控制进行了解。(如表1所示) 3 实现一体化教学 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一体化教学,主要是将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并通过所教学内容的特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汽车转向系统教学,可以从其结构进行切入,让学生对转向系统的作用以及功能进行了解。然后结合转向系统的功能进行讲解,对于较为抽象与复杂的转向系统结构并不需要提前讲解。而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对汽车转向结构做了解。对于汽车转向教学,并不需要过于对教材的重视,可以适当地根据学情来进行拓展,通过对当前市场中主流的转向系统经典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对汽车转向系统中不同部件进行了解,并结合汽修专业的教学任务开展实训教学,增强学生转向系统维修操作的实践技能。 4 结语 在开展技校汽修专业汽车转向系统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导,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汽车转向系统前沿的技术,并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让整个教学活动能够得到不断地完善。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教学目标。 汽修专业论文:中职汽修专业模块教学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嗌钊耄中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培养中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性素质成为企业所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实践当中,除了要培养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深入和加强,而模块化教学方式以其岗实际操作工作为基础,来进行各个项目模块的划分,不仅让中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提高了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模块教学;探索 引言 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培养生产型企业基层员工为主的,而汽修专业更是未来汽车维修市场的坚强后盾,只有注重岗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适应当前千变万化的汽车维修行业,而且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深入,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补充与完善,更可以让学生们在教学当中把汽车理论知识与实践维修结合起来,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传统汽修专业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在传统的汽修专业教学当中,老师总是把汽车的构造等等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的进行解剖与分析,然后再列举出N种可能出现故障的融合,让大家去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客观上讲,可以让中职学生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但在解决问题的层次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纯理论的知识只能停留在“说和学”的层次上,而具体到“做和修”时,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具体来讲: 1、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底子差 从我国当前的升学形势来看,凡是进入到中职院校的学样,其文化课的成绩往往都不好,对于文化基础内容掌握不扎实,而且在思想意识上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片面,没有学习积极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会从教材的理论知识入手,尤其是汽修专业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让学生对汽车模型进行观察,然后去了解各种操作技能及工作原理,但因为这些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比较差,对于汽车的一些原理很难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对于汽车零件之间的装配及位置关系,很难凭借想象而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认识,也就是说,他们只能达到 “知其然”的地步,只能应对一些最平常、简单的汽修问题,对于深层的故障原因判断及处理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更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以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传统的汽修教学当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课时占据了学生汽修生涯的大部分时间,虽然有些中职院校也会安排一些顶岗实习的课程,但相对而言,这种实践机会却是太少了。而且对于同一类型的汽修知识,由于课程安排设置中的一些问题,使同系统、同各类的为课题被安排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完成,这就使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失去了连贯性,出现了断层,这在进行实践的操作时,就会出现很明显的生疏感,再加一般情况下对于实习安排的时间总是放在某个学期的最后,也就是在课程完毕之后才对进行实践,这样就会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丢在脑后,而在实践中需要运用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对一些实践性的问题难以理解,不能形成系统性的理念,理论与实践出现严重的脱节,这种重理论轻践,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对中职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探索 在以上中职院校汽修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种种弊端突显的前提下,专业模块化教学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青睐,被引入到当代中职教学当中,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也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成为促进教学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源动力。 1、理论与实践的合理结合 大家都知道中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践性操作人才,所以中职汽修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是为其实践打基础的,只有把专业化的理论融入到实践应用当中,才能发挥出它的实用性,也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中职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达到和谐的统一,比如说在经过理论的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去实践中进行模拟,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当中,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对汽修思路的理解和掌握,能让他们在学与做中形成一套全新而统一的理念,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达到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双重提升。 2、扩大老师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在教学当中起着指导与引入的作用,而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则让老师的指导性地位更加的突出,因为老师在学生的实践模块中,可以与学生融为一体,并进行实时的指导与学习,对于不同素质的学习进行不同类型的问题指导与解析,而且还可以对于一些实际性的操作进行规范化,达到因材施教,满足所以学生需要的目的。 3、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性 从中职学生的现状来看,他们大多数的学习成绩不好,但动手能力却极强,而专业模块化教学就是要让中职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他们会在具体的实践学习中获得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他们的长处,使学生们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学质量必须会有很大的飞跃,学生们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也会随之而增长,使他们的就业面变得更加宽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汽车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复合性专职人才的培养成为中职院校教学发展与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中职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在具体的实践与学习中已经受到了广大老师的喜爱,它不仅可以提高职业教学中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能使汽修专业的学生有多的顶岗学习和实践机会,成长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 汽修专业论文:汽修专业“做学教合一”教学实验之感悟 摘要:“做学教合一”不是简单的“先做、后学、再教”,“做学教”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是三者的有机结合。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汽修专业作为本地区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教学实验点,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与思考,实验中强调“做中学,学中教”,“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要学生做好学好,教师必须先做先学到位,方能奏效。”通过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加强“做学教合一”平台建设,为教学实验提供条件保障,重点做好汽修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做学案”的开发、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教学策略、规范实施流程等工作,取得了一些预期成效。 关键词:“做学教合一”;平台与资源建设;教学实验 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针对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进行了制度层面上的设计,“十二五”期间组织开展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十三五”期间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学大赛,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训教学、微课设计与应用比赛等四个项目。对比两个时期活动,可以明显感觉到研究活动的转型。前一阶段重理念的创新、教学设计的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出“公共基础课程,重在促进学生认知与体验相结合、知情意行合一的研究;专业技能课程,重在做中教、做中学,以及教学做合一的研究”。现阶段,在原先基础上更重信息化教学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及教学资源的开发,提出“推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引导教师立足课堂、面向现场开展教学研究和专业实践,坚持‘做学教合一’,强化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时期均强调了“教学做合一”或“做学教合一”,许多学校也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所有这些为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在汽修专业开展“做学教合一”实验试点提供了依据与借鉴。 一、对“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为了更好地开展“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与研究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据笔者调查,很大一部分职业学校教师,只知杜威与陶行知其名,未研其说,更别说把其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有所成效了。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凭臆想行事,教改总不得要领;也有些教师似乎积极参与,可过于功利地学习陶行知的教学法,未能参透其精神本源,实验显得苍白而不系统。 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杜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陶行知先生受杜威“教育即生活”、“W校即社会”思想的影响,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他指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现在,职教界提出的“做学教合一”的教改实验,正是对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种传承。当然,职业教育的“做”不同于儿童的“做”或参加的活动,更为强调“做”的专业岗位性,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这也许是现代职教研究者将“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的初衷吧。但不管说法如何变,核心内涵则是一致的,“做学教合一”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反拨与创新,“做学教”不是“先做、后学、再教”,“做学教”不是三件事,是一件事情,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怎么做就怎么学,在做中学、做中教、学中教,边做边学边教。基于以上的再认识,我们将本项目实验的总体思路确定为打破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对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系统化开发专业课程的“做学案”,以职业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形成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笔者认为,作为一线的实验点学校,要使“做学教合一”实验项目有所成效,必须基于实际,重点思考“怎么做、做得怎么样、怎样做更好”,着力做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培训、更新理念为切入点;二是做好实验项目的支持保障为基本点;三是完善“做教学合一”项目实验点的规划设计为突破点;四是引领教师开发核心课程的“做学案”资源作为实验重点。 二、加强“做学教合一”平台建设,为教学实验提供条件保障 汽修专业依托“国示范校建设”及“中德诺浩”项目,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改革。构建了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发了部分核心课程资源,运用任务导学、理实一体化、小班化教学模式,在实训基地及双师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积累了较好的经验,旨在确保“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正常实施。 (一)加强硬件平台建设,保障良好的“做学教”实施条件 陶行知在《行是知之始》一文开头说道:“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可见,作为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学成后的岗位是能排除与维修汽车出现的故障,显然要在较好的教学条件下才能达成“做学教合一”的教学目标。为此,汽修专业依托“中德诺浩”国际校企合作项目,建成了理实一体化教室15个,专业教室、实训室网络及交互式多媒体已配置齐全,建成了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信息点全覆盖,百兆带宽到桌面,共有5个专业机房,建有景格虚拟仿真实训室1个,数字化技能教室2个,建成数字化录播室1个,能实时进行学生实训录像,实时传输。牵头本地区30多家汽车企业及职业学校组建了“南通市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并与15家大、中型企业共建了实训基地。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成为江苏省骨干示范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改革示范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实训基地成为南通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实训基地、汽修职业技能鉴定点、交通运输类技能大赛赛点、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与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汽修实训基地,在本地区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这些为“做学教合一”的实施创建了良好的“做学”条件。 (二)加强软件及资源平台建设,提高“做学教”实施效率 大凡职教人都知道,仅有硬件条件是跟不上“做学”需要的,须要加强软件及资源平台建设,拓宽实训的内涵与外延。我校建有“景格整车教学”及“凤凰创壹”2个与教学配套的数字化实习实训平台,同时开发了数字化电子教材10门,PPT、教学视频等专业技能教学资源达1.1T,为“做学教”的实施创建了良好的软件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训教学中普及,师生能熟练使用“凤凰创壹、课堂派”教学平台,学生能通^网络应用这两个平台,自主学习,与教师远程互动,提高了技能训练效率。通过教学、实训条件的优化,为“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较好的教学实施平台。 (三)加强师资平台建设,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 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着学生基础差、自觉性差、学习无兴趣、有自卑感、教师难教等困境。“用嘴讲是教、用耳朵听是学、用手干事便是做”,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事就怎么做,传统封闭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吃力。为此,打造一支结构及素质优良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实施的根本保障。纵观大部分学校,汽修专业教师来源有三类,一般情况是,普通高中考进大学后的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方面较欠缺,而职教对口考进大学的老师则显得有点“劳力不劳心”,外聘教师相对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技巧不足。再者大部分老师都是在传统的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与“做学教合一”教学能力不强,技能与知识分而治之。所以转变教师的观念是“做学教合一”实施的首要任务,在此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先做”与“教师的先学”,否则正如陶行知所说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一般人总有“认路”的体会,要到达一个陌生地方,坐车的人总习惯依赖思维,不会主动去记路,跑多少趟之后,还是认不得路,但开车的人通常只要走个一二遍,就把路记熟了,这是因为开着车带着思考亲自实践了的缘故。教师只有亲历亲为,才是对路之举。 (四)加强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完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 搭建行业引领、校内协作、企业把关的技能培养平台,保证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相对接。考教分离,分工协作,积聚有利于教学的各种因素,保证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相对接,使学生技能符合行业标准,让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学习评价,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做学教合一”教学实验重点工作 (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1.依托“南通市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企业岗位要求为标准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中德诺浩”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探索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根据本地区产业特色、发展需求、岗位能力要求、新技术发展,进行二次开发,依据课程标准,修订教学要求,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的“三以三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平台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形成各专业课程间彼此联系、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二)开发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做学案”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指出,“生活用书的体裁内容也不可一律,大致说起来,我有下列建议:(1)做的目标;(2)做的材料;(3)做的方法;(4)做的工具;(5)做的理论;(6)从做这事引导人想做那事……共十四条。”笔者认为,这一建议对我们开发“做学案”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据此,汽修专业“做学教合一”实验项目组,将系统化开发设计基本思路确定为:岗位及学情分析目标确定内容整合重难点确定方法设计资源整合过程设计做学记载结果评价与反思,使做学教合一,形成指导文件。 做学案的编制根据课标要求,以“适用、够用”为前提,进行教材内容整合;按照工作能力形成的规律,安排学习任务;根据学情确定重难点;以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方法,形成能够有效、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文件。 1.目标确定:做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应用、团队协作等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理论内容是为能力培养服务的,故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从认知能力、应用能力、素质素养等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2.教材内容整合处理: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及课标要求、教学目标要求,结合专业前沿,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合并、调换、增删等方法,将相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贯穿到实践体验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减少重复教学,确保教学高效。 3.重、难点确定: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状态,结合学生自学情况,了解学生在实践操作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困难,确定教学重难点,对于不易观察的内部结构及抽象的原理内容,采用多媒体、仿真软件、微课资源等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加以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4.方法设计:以能力本位,将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做中教的理实一体的项目、案例、任务、行动导向教学法,学生“分组合作、操作、演练。”让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做学教合一。 5.教学环境及教具的规划与准备:针对目标要求,安排好“做学教合一”实施所用的教具、教学场所等,保证“做学教合一”教学任务顺利实施。 6.教学过程设计:依据实际岗位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7.做学教记载:仿造汽车维修行业工作情境,设计做学案记载表,做好规范化记载。 8.结果评价与反思: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方式,引导教学达成“做得不错,学得不错,教得不错,在劳力上劳心。”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1.校企共建市级精品课程,优化完善与凤凰创壹共建共享的省级网络课程。 2.融合“中德诺浩”项目课程,引进本土化的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标准及评价标准,开发符合学生兴趣及职业岗位迁移的专业群选修课程。 3.校企共建“做学教合一”校本教材,自主开发活页讲义、实训指导手册、教学PPT、课堂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共建专业课程资源库,并在教学平台中共享。 4.优化教学实训环境,使理实合一。加强设施设备的投入,对接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建设能够满足“做学教合一”的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5.建设一支优秀双师团队,使教师与师傅合一,技能与知识合一。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师资培养考核机制,鼓励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企业锻炼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坦任专业教学,建立专兼一体的优秀教师团队,促使“做学教”项目顺利实施。 (四)优化“做学教合一”教学策略,规范实施流程 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切入点,突出“三分理论、七分实践”,以“做学教合一”为指导思想,创设与工作情境相同或相似的教学情境,推广实施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过程导向、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导、思、做、展、评、选”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使学生在职业体验中学习专业理论,获取专业技能。 “做学教合一”教学实施流程采用“三段六步”进行。“三段”即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程结束。n前准备包括实施该任务所需的教学资料、材料、设备等教学资源整合。课堂实施即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教学过程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情境创设”,即构建与实际岗位需求相一致或相近的教学环境或情景,如任务描述、案例等,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它是教学内容顺利实施的前提。“资讯”也是做思过程,是学生思考做什么学什么的过程体验,引发专业学习;“决策”即准备所需设备、工具、资料、人员分组及确定各自工作任务和职责;“计划”是学生思考怎么做怎么学的过程体验,完成学习任务的工作方法或步骤;“实施”是通过实际操作,对所学专业进行验证的过程;“检查、评估”是对所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自查、互查、自评互评的过程,主要是检验学习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课程结束包含场地恢复,7S现场管理等。 (五)教学实验目标及预期成果 教学实验目标主要有: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系统化“做学案”设计并应用;实现“做中学”学习方式应用与转化、“做中教”教学策略与管理,创建“做学教合一”教学实施平台;形成立足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发展,面向过程和“作品”的“做学教合一”教学评价体系。预期成果为:汇编专业核心课程“做学案”,形成“做学教合一”多元教学评价标准,“做学教合一”示范课例,实验项目相关课题、论文等成果材料。 汽修专业论文:中职汽修专业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讨 摘 要 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中职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产业大军的综合素质。从中职汽修专业德育工作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需要中职汽修专业班主任抓好德育工作,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养成爱岗敬业、坚韧不拔的精神。本文将简述中职汽修专业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 中职汽修专业 班主任 德育 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从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切实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班主任还要不断拓宽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德育途径,完善教育内容,积极创新德育的载体,让德育更具针对性、时代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一、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德育的现状 (一)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经常出现违纪行为 中职汽修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认识也不到位,在选择汽修专业的时候,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汽车修理技术,能够在毕业后有能力谋生。汽修专业学生一般都是男生,年龄在15-19岁之间,处在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情绪也不稳定,极易出现逆反、偏激等心理。尤其是很多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频繁出现违规违纪的行为,如打架、斗殴、旷课等,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还不利于校园的和谐与稳定。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引起足够重视,在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二)德育方式简单,内容不完善 中职汽修专业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不仅内容空泛、形式陈旧,还没有实行个性教育。从德育内容上看,班主任未能与时俱进,对德育内容进行更新,教育方法也很落后,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班主任思想的灌输。同时德育过程也很单一,班主任通常采取高压式管理的方式,主要通过班会为学生讲大道理,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听班主任的说教。日常中班主任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对其进行教育,以谈话、处罚等为主,教育方式过于单一。 (三)社会环境变化为学生道德水平带来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将在潜移默化中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造成影响。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很快,社会逐步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导致很多领域道德失范,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传播带来了土壤。同时还存在着诚信缺失、社会丑恶现象频发的问题,这些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而言影响是巨大的。学生受到这些负面影响以后,识别能力将逐步降低,心理开始变得扭曲,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为中职学校德育带来了巨大考验,需要班主任高度重视,尽快改变工作方法,加强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职汽修专业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很多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抱有消极的态度,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懂得如何去学,对未来也感到非常迷茫。一些学生还会出现自卑心理,J为自己是中考落榜,逼不得已才来中职学校就读,并选择汽修专业,所以容易变得自暴自弃。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尽快消除学生的这些消极心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班主任要让学生明白,当前汽修专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增强学生对未来的信息,为学生传播更多正能量。班主任应告诉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各个行业与岗位都非常重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班主任还要对学生开展经济、汽车行业等发展形势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现阶段汽车行业发展态势,知道自己今后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开展思想工作 中职汽修专业学生以男生为主,他们情绪上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感情极易发生冲动,经常意气用事。班主任在开展对他们的德育工作时,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把握好分寸,要经常深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多与学生进行谈心,加强沟通与交流,要注重以心换心,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班主任不能直接在公共场合批评学生,否则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而是要委婉地告诉学生他的错误,这样学生才会接受,并在今后作出改正。班主任还要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在班级中树立榜样,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与修正,这些都有利于提升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德育成效。 (三)完善德育内容,转变教育方法 中职汽修专业班主任在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时,应该主动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创新,保证德育效果得到提升。第一,班主任要适当扩大德育的范围,丰富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等作为主线,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现今社会最具代表性、最先进的德育内容。第二,班主任要注重改变环境与氛围,确保在无形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如构建班级文化,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等。第三,班主任要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德育内容与方式而言,结合时代特点,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学校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提升德育成效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对此,班主任在开展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德育工作时,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形势,在汽车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的时候,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此外,班主任还要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学生家长一起进行言传身教。教师要让家长明白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主动与班主任配合,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学习的信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三方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才能进一步提升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德育的成效,将学生真正培养成有技术、有知识和有道德的复合型人才,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也能一丝不苟、爱岗敬业、规范操作,满足汽车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结语 总之,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各种技术型人才。对于中职汽修专业而言,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时候,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此,这需要班主任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德育的重要性,从现阶段德育工作现状入手,不断创新和改进方法,丰富德育内容,让德育工作获得更大成效。 汽修专业论文:初步探讨农村职校汽修专业“校企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结合目前本校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汽修企业的需求,初步提出一系列“校企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早期培养;汽修企业;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早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体系传授为主、以动手实操为辅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局限于当时中职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等条件,尤其农村职校汽修专业,实训设备少之又少,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深,可进入汽修企业后往往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还是要从零开始,接受师傅带徒弟式的培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当时经济的发展缓慢和规模小的特点是相适应的,却与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格格不入,培养方针与企业现实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农村职校汽修专业培养现状 经过多年走访调查本地县级汽修企业,笔者发现当前汽修企业存在两大棘手问题:职业态度与技能水平。首先,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简而言之,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影响职业态度的因素很多,其中汽修学生的职业态度受自我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加上中职生毅力薄弱、自控力差,汽修学生在外出见习期间常出现不称职的现象。汽修企业负责人口中不称职的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吃苦耐劳、坚持度差、抗压性不足等方面。比如一位老板说汽车美容班学生A在该汽修美容部洗车,刚到午饭时间,该生立马放下洗车工具到食堂吃饭,晾下车主和没洗干净的汽车在洗车间,这种服务态度影响企业的声誉,给客户与潜在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午饭过后车间主任对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第二天该生就不来美容店上班了,企业紧急安排另外员工接替其工作。这一现象体现出当前一大部分汽修专业学生抗压性不足的缺点,造成学校与当地企业之间出现不和谐局面。另一位老板说某次在企业召开的新人培训会上,领导在台上讲话,学生在台下玩手机,这种行为给企业领导一个不好的印象。对于学生的技能水平,汽修企业的师傅们最有发言权。在学生外出见习期间,曾经有位师傅说学生连最基本的维修工具名称都叫不出来,还得教其用工具,学生刚刚熟悉工具的使用,见习期就结束了,企业都提议过能不能延长学生的见习期。另外学生毕业后还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对企业来说都是资源的浪费。因此,农村职校职业教育应引进企业文化,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实施“校企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校企合作被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德国“双元制”模式尤为典型。何为校企合作呢?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通过引入企业设备、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来提高在校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技能水平;企业借助学校之手让学生了解企业品牌,为其以后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达到共赢局面。这就是学校与企业联手打造校企合作的精髓所在。 我校汽修专业依托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我校进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的大框架,近五年来紧密与本地汽修企业共同建立一套校企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初步成效。这两年,我校汽修专业的外出见习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校企一体,订单式”新方针实施,使得学生在本地及附近区域汽修企业颇受欢迎。我校汽修专业的校企合作有以下措施: (一)引导汽修企业进校,组建校中厂 校中厂的成立,不仅能解决当前许多农村中职学校学生阶段性外出见习的老大难问题,还能对招收汽修新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校中厂在汽修专业入学教育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参观学习校中厂让学生知道其今后的工作生活环境,尤其对那些茫然无望、打退堂鼓的学生。企业文化随着校中厂的入驻,走进学校实训中心、校园,渐渐渗入学生的心中,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明显的帮助。 (二)引进汽修师傅,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何为校企一体?学校与汽修企业进行订单式合作,学校提供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企业定期提供经验丰富的汽修师傅到校进行授课。以我校汽修专业为例,我校汽修专业与横县金山车饰进行订单式合作,汽修1303班冠名为金山班,金山企业师傅到校授课,上课内容实践性强,因此,金山班的学生学习氛围浓厚,课堂活跃,课堂情况自然好转起来。目前对该班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水平抽检,结果均比其他班级好。单从这点来看,引进汽修师傅,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对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均有好处。家长满意孩子在校学到真技能,企业满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满意在校生的各方面表现,达到了共赢目的。 (三)引入企业产品,打造品牌效应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要想职业教育事半功倍,还需要企业多多扶持职业教育。我校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校企一体,订单式”方案就是在本地汽修企业的扶持下实施的。订单的汽修企业除了提供汽修师傅,还免费提供企业产品。由企业赞助知名品牌润滑油、机油、油料等,并免费培训教师和学生,经过训练,学生能规范操作并养成良好习惯,为日后学生毕业进企业使用熟悉的品牌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企业的品牌效应。这样,企业不需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培养毕业生,也为企业长期留下员工埋下伏笔。企业免费提供企业产品,可以减少职校尤其是农村职校日常开支,又能保证学生日常的产品使用。由于农村职校的地理位置特点,农村职校不能像城市中职学校一样仅仅引进一家汽修企业的品牌,而应综合多家企业,共同打造多种品牌。农村职校若仅引入独家品牌,资金链易断,难发挥品牌效果。以我校为例,目前校中厂的建立依托本地几家品牌不同的汽修企业共同出资,把厂分成不同品牌车间对外开放维修不同品牌的汽车。这样,不管来什么车辆,都可以进行维修。当然,校中厂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打消客户心中的顾虑。毕竟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塑造了汽修学生的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怎样让进厂保养车辆的车主放心把车交给企业,而不怕企业把车当作教学工具呢?只要校中厂能够制订好相关制度,把好维修质量关,提高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技能水平,就能让校中厂真真正正成为营利性的汽修企业和教育性质的教学场所。 总之,“校企一体,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我校的汽修教师能及时掌握汽车新技术,锻炼教师技能水平,汽修企业专家进校传经。校中厂的建立很好地完成了汽修学生在校两年的工学交替,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的专业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汽修专业论文:如何培养汽修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中专学校汽修专业的大多数学生,专业学习不出色甚至很差,但是大多数同学却在其他某些领域或方向有着明显的闪光点,比如,有些同学在篮球方面有着过人的表现,还有些同学在小发明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等,而这些闪光点往往就来自于他们的兴趣因此,提高职业学校汽修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拟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 在中=逃中,由于学生的生源素质影响,厌学现象较严重,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学兴趣,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知识的最好途径。学习兴趣又是在好奇心、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习需要的一种形式。因此,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就要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做好课题的铺垫,让学生对他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产生好奇,产生兴趣,让其注意力指向学习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比用口头解说要好很多。因此,我们在汽车专业课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汽车故障的情境,把枯燥、刻板的汽车构造原理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实情境中,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让学生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述汽油机的化油器时,可以用一个管子在上面转孔,一位同学从上面倒水,一位同学在管子的一端吹气,可以观察到水滴变成了水雾。这就是化油器的工作原理。 二、利用开学契机,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探求真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又是在好奇心、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每年新生进校的时候我们都会给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及引导,要让学生们知道我为什么要读汽车专业?学汽车专业有哪些好处?我们应该怎么学习汽车专业相关知识?学生只有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够很好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介绍汽车专业时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看一场关于汽车的电影,比如《极品飞车》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很多关于汽车品牌、速度、改装等各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汽车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我们再讲解某些汽车的品牌的故事,比如周润发和劳斯莱斯汽车的故事,引出劳斯莱斯品牌:我国汽车发展和大众汽车的结缘,引出大众汽车品牌:赛车的发展史,引出法拉利和兰博基尼汽车。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讲解汽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汽车专业和我们生活关联,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这样学生在对汽车行业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以后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单纯的理论教学并不能够让他们更有兴趣和求知欲,汽修机械部件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设备以其独特的优势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同时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不仅仅有助于为教师和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形象便捷,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它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结合起来,使得原来枯燥繁琐的内容变得简单清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感受到情感过程,丰富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例如,汽车中转向灯的工作原理一般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为以后故障的诊断和排查打下基础。教师也可以将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如,在进行转向灯的电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转向灯工作的整个过程以及电流流经的路线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并且在学生看多媒体的时候进行重点讲解,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更加直观清晰地理解教师的讲解,掌握教学的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多媒体基本操作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出学生满意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地进行授课,向学生展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满足学生的诉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四、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汽修专业的专业术语较多,如果满堂使用专业术语去解释专业术语,其结果是教师唱独脚戏,学生不知所云,索然无味。众所周知,职教的学生基础差,好动、厌学的心理较重。根据这些特点,笔者在讲课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讲课。比如:在讲《汽车构造》课的整体构造时,为了调动对这门课的兴趣,笔者运用人与汽车做对比:发动机相当于人的心脏,底盘相当于人的骨骼,电气设备相当于人的血液,配气机构相当于人的呼吸系统,排气歧管相当于排泄系统。运用类比使学生易于理解。又如:在《汽车修理》课中讲气门间隙时,笔者根据气门的调整原则编了一个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点火正时要找准,作功顺序应知道,双排不进要记牢,调整两边不要忘”――既帮助了学生记忆,又减轻了学生负担,使学生形象具体、稳实可靠的把握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的效果。 五、增加实践动手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一般是1:1,这样的模式是完全不适合现在中专生的特点。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讲理论知识的时候,前20分钟左右,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多少有点兴趣,所以一般也是乐意去听,但是如果再继续讲解下去的话,慢慢的很多学生不是说话就是玩手机或者干脆睡觉。但是在实际实操过程中,我发现上理论课不喜欢听讲的学生,有些倒变得更加积极,大部分学生只要能动手,他们一般都不会去玩手机更不会睡觉,而且遇到问题也能及时提问,这充分说明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理论知识,但是喜欢动手,而汽修本来就需要动手的专业,所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可以调整为1:2甚至1:3。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但不定法。从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特点出发,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特点,注意积累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取得教学成效的关键。以上是我们在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中取得的一点经验,通过教学实践收到了一定的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和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为更好地教育教学打下基础,为汽修专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汽修专业论文:浅谈汽修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行业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汽修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为提高汽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满足汽修市场需求,对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汽修专业;教学活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力度逐渐加大,高职及中职院校的教育功能不断发生转变,教学内容、方法、对象都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出现在汽车的生产和维修中,职教汽修专业也呈现出许多新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汽修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研究,以适应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汽修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汽修专业教学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并理论课之外加设一定数量的实训或者实习课程,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部分职业学校已逐步将传统教学手段转变为以边讲边练和讲练结合为主的一体化教学。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掣肘,许多学校的教学设备并不能满足当前实训课程教学的需要,以传统的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比比皆是。此外,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教师由于受到自身素质、教学条件、学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授课方式多以传统的教材教学为主导,不能对教材和大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讲解,对旧有理论知识的沿用往往不能适应新型问题的解决,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甚至一些教师对专业知识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完全是以教材顺序和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导致教学过程单一枯燥。虽然一些院校使用了教育部规定的教材,但是选用的教材并不完全适应当前汽修行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的需要。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教师缺少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研究,影响了汽修专业教学效果的发挥,也不利于当前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2.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对汽修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汽修专业教学活动。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汽修专业中大部分教师是从电子机械或者物理化学等学科调剂而来,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少汽车维修的工作经验,不能将真实的维修经验传授给学生。虽然一部分教师具有汽车维修的经历,但是却缺少系统的教师培训或者缺少授课经验,也不能独立开展教学工作。 3.学生积极性不足 学生的积极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汽修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理论上,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与学生一同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在课上及课后往往表现出较为懒散的状态,既不利于教师开展各项教学互动活动,也制约了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的提高。 4.实训设备短缺 汽修专业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且专业实训课程要求学校投入大量的机器设备。虽然教育部对汽修专业的实训设备提出了配备标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少数学校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即使是北京、天津、山东等发达地区,仍有很多职业院校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更是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开始追求汽车的内部配置、舒适度以及各种性能指标,这使得汽车的系统、结构日益精密和复杂,也对汽修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国内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实训基地设备普遍较为陈旧落后,且在学生的实践课程中时有设备损坏的现象发生。大部分职业院校因为引进设备的耗资较大而无力添加新型设备,导致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实训课程跟不上汽修行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虽然引进了新型设备,但是由于设备的价格昂贵而不愿对学生开放,导致职业院校实训设备的使用率较低。 二、汽修专业教学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职业院校依旧保守传统的思想观念,即使拥有再多再先进的教学设备,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阻碍汽修专业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教学思想,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抛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汽修专业技术水平。 2.健全硬件设施 职业院校尽快将汽修专业教学活动所需的设备配置齐全,加快引进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实训设施。同时,职业院校应积极发挥前沿科学技术在汽修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例如可以聘请专业团队来校开发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职业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引进社会资源,发挥企业的优势为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提供实习岗位,有效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 3.优化管理模式 为了确保汽修专业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职业院校应当优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为此,职业院校应继续健全教学制度,制定适应今后教学发展的新制度,如建立汽修专业教学活动的各项规范,明确教学主体的责任;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为教学活动提供安全保障,特别是加快数据处理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同时,职业院校应提高汽修专业教学活动的规范程度,如明确教学流程中的各项标准,端正教师教学态度与学生学习态度,使教学活动更加规范;确保教师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4.强化师资建设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汽修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职业院校应在引进汽修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引进与汽修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带头人。在工作之余,学校应当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互联网、物联网等专业知识,同时学习新型汽修应用技术,使汽修专业的教师不但掌握汽修设备的操作流程,同时了解相关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此外,职业院校应积极为教师创设条件,让教师了解汽修专业的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汽修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三、结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汽车制造大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汽修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对此,职业院校应当加快培养具有汽修专业知识和熟练操作能力的汽修人才。面对当前汽修专业教育教学手段落后、实训设备短缺等问题,职业院校应从更新教学理念、健全硬件设施等方面做出努力,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我国汽修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汽修专业论文:中职汽修专业“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模式”初探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懈怠、难以驾驭、课堂上睡倒一片、睡醒玩手机的现象,教师教得没劲,学生上课索然无趣,教师因为师德被迫自导自演,一堂课下来,教师身心疲惫,狼狈不堪。为了尽快扭转这种课堂效率低下的窘境,结合山东省教学研究项目,枣庄市台儿庄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大力推行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模式改革,边研究,边实践,已经取得成效。 一、新模式的特色 1.教W生能够学会的内容 过去学生的学习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执行,大纲规定什么,教师就不折不扣地执行,不问对象,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结果是师生浪费了大量时间,做无用功。尤其是职业学校的教材使用,更是乱象丛生:有使用高职教材的,甚至有使用普通本科教材的。教材内容繁、难、深,倾向于理论,忽视了应用实践。项目研究小组结合学校的师资及硬件设施状况,参考《山东省汽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解构专业的核心课程,重构专业学习内容,形成《真实应用驱动下的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及标准。 2.评价方式多元化 传统考核方式太单一,现在学校对学生的考核采用多元化体系考核。既有平时每一个应用项目的考核,也有期中、期末考核;既有理论考核,更有实训考核;既有终结性考核,也有过程性考核;既有对于教师的考核,也有学生自己的考核。 3.每一个真实应用学生都会有成功体验 每一个真实应用项目,都来自于汽车维修企业一线。每一个教学情境的设置也是来自于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这样学生的在校学习就像在维修企业一样,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对学校教师的车辆可以免费维修,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应用环境,每修好一辆车,学生都欢呼雀跃,强化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内心的成功体验。 4.学科理论是分层次、螺旋上升且逐级内化到实践应用中 过去的教材呈现,基本上都是学科体系,知识内容的宽度和深度都是一次性呈现,知识缺乏层次性,学生认知体系难以建构,因此,研究小组打破了原先的学科体系,把每一块的知识体系分层次拆分到不同的学习领域中,让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的建立逐步实现、螺旋上升,有效地分化了难度。如汽车蓄电池的知识、技能体系的呈现。 5.手机不光只用来玩,更助力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是家常便饭,禁止又很难,与其禁止在课堂上玩手机,不如因势利导为课堂教学服务。笔者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都加入到班级QQ群,群主为班主任及任课首席教师,在学校仍然未建立教育平台的基础上,可以利用QQ群上的作业、文件、群投票等项目作为简易教学平台,课前、课中、课后的作业及评价均可以在此平台使用。遇到不会的问题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或在线与教师交流,随时随地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6.教学是师生相长且附带进行文化课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部分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比教师的方案还高明,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学校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实行首席教师负责制,除了负责每天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培养一名文化课教师向本专业转移,以缓解专业教师的不足。该文化课教师与学生一起上课,维持课堂秩序,辅导学生完成项目,课后批改作业等,必要时代替专业课教师上课,经过一至二学期的跟班学习,文化课教师迅速地成长为本专业的骨干教师。 7.文化课与专业课隔周安排 由于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全部融合在技能的训练中,而技能训练又需要大量的时间,如果课程的编排沿袭过去的文化课与专业课同日上课,那么学生的实训时间就会显得相当局促,研究小组决定采用文化课与专业课隔周编排的方式,单周专业课,双周文化课,而且单周的专业课只上一门核心专业课,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时间。 二、新模式的不足 一是学校的实训设施还是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二是学校的软件配套不全,尤其是现在居然没有一个教学服务平台。 三是由于实验中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教师的奉献精神不足,学校也要给予适当的补助。 四是双师型教师缺乏。大多数教师是通过文化课转岗来的,缺少修车的实践经验。 课 题: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真实应用驱动下的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为2015379,项目组成员为:项目组负责人:徐辉,成员:刘雨、徐继伟、李文峰、孙飞、孙英梅、邹保民、郭方华)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枣庄市台儿庄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汽修专业论文: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随着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对汽修人才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而职院院校作为培养汽修专业人才的摇篮,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校中不但能主动学习还能快乐学习。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对汽修人才培养存在各种弊端,必然会影响职业院校教育发展,还会影响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该文阐述了“一体化”教学含义及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一体化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职业院校 汽修专业 一体化教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汽车拥有量越来越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汽修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业务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要求更高。一直以来,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承担着培育综合型汽修人才的中坚力量,在新形势下需要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探究一体化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1 一体化教学含义及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一体化教学含义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把科技开发、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等各种内容综合起来,从而实现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中开展实践。总体而言,一体化教学含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职业院校教学目标要注重整体,对于一体化教学而言,其主要目标包含技能与知识,过程与方法,以及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属于一个有机整体。 (2)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就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职业转换,同时还要紧紧围绕着实践内容,提供比较宽泛理论基。而实践包含技能教学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等。 (3)教学时空。在一体化教室中,学生就能将上看所看和所听,转变为动和练,体现学生主导作用。 (4)师资。一体化教学对汽修教室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一定宽度与深度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精度的实践技能,不但要掌握以上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还要具有一定职业教学的方法,以此提高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效果。 1.2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从职业院校传统教学模式来看,明显存在一定弊端,必须要将理论和实践二者同时进行,如果二者互不干涉,必然导致教学严重脱节,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困难,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必然浪费资源和重复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培养技能型及应用型人才,根本不能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因此汽修专业教学时,如果依然按照传统模式把专业理论课的开课时间跨大。例如汽车发动机,讲解结构原理、修理零件的工艺及维护和故障排除,这个知识点间隔时间至少一学期,极易让学生无法清楚认识整体知识,这样根本不能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当学生后面知识时还需要花费一些时间重新讲解前面的知识,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 在职业院校采用一体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也比较适合职业教育的特征,要同步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采用一体化教学,要应该从学生能力及技能上形成规律出发,积极营造出职业学习氛围,把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及训练技能融为一体,二者要同步进行,同时完成事情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要以自身动作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职业能力。目前,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独立或者小组形式搜集信息,师生、生生共同探讨,不但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形成能力。开展教学组织就应该以学生作为中心点,要从教朝着学转变,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围绕教学理论,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理论,开展实践操作,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汽修专业进修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必然趋势,更是汽修专业培养汽修人才的重要举措。总体而言,笔者建议教改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汽修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时,必须要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二者脱节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汽车故障场景,通过各种真实场景的讲解,将抽象枯燥的原理转换成具体化、生动化的知识,让学生在活跃、自由及轻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汽修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讲解理论知识中,如果和教学情境脱离,那么就让学生感到教学空洞乏味,理解知识上存在极大的困难,长时间如此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尤其是学习新内容时,教师必须要依据学生自身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征,当学生参与实验时对汽车零部件进行拆装时,必然对一些零部件具有感性认识,并且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教师就要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讲解,解答学生提出各种疑惑,提高学生学习汽修知识的效率和实效性。比如,学习汽车离合器构造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带学生近距离观察离合器,当学生有一定感性忍心后再讲解理论知识,就能够取得更好教学效果。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密切结合,发挥学生学习时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2 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汽修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高度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汽修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多给学生营造一些外出实习机会。比如,带学生到学生建设的实训时,也可以带学生到校企合作的岗位,还可以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汽修厂学习。将学生置身到这种这个能真实环境中,就可以学习汽车构造原理,全面了解汽修行业的发展状态及发展前景,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汽车构造的欲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投入到学习这种的热情。通过汽车实践教学,教师就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组织技能竞赛,理论知识抢答比赛等各种活动,通过这些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汽修操作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开展汽修教学时,就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汽车的原理,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故障,以及维修这些故障灯各种相关知识,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诊断故障与排除故障、维修、拆装汽车等各种技能,要具有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企业行业的职业技能、素养。所以职业院校的汽修专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汽修教师要积极主动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给社会培养汽修综合型人才为己任,才能够满足社会对汽修人才的需求。 2.3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 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开展教学,但是从许多职业院校所用教材来看,理论知识与实操是分开实施。比如对《汽车构造》教材而言,其中重点讲解汽车的构造及相关工作原理等各种理论知识;但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则重点在于实训操作等各种内容,重点是对这些内容进行介绍与讲解。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开教学,极难实现教学同步,也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有效培养专业技能。因此就要主动研究教学改革,要将一体化教学理念观察到每一个教学具体环节中,特别对学生实操能力要求比较高,更是要充分整合教材的内容,落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密切结合不同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当然也可以选择既有理论知识还包含实训操作的综合教材,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二者的有机统一。同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对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专业教师要全面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总而言之,在职业院校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汽修专业教学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社会需求型的汽修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学者就必须要贯彻这种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尤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同时,还要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还原真实教学情境,从而促进汽修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汽修专业论文: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教师接受“胡格模式”汽修专业培训 日前,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职教所副所长戴庆海协同汽车系胡格项目团队教师参加了为期4天的汽修专业胡格教学第18期培训,并顺利结业。出席结业仪式的有北京市职业能力建设指导中心副主任杨志广、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处长王东江、德国职业教育专家胡格先生及德方教师代表、7所项目校的相关负责人及教师,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副院长熊军权也出席了结业仪式。 北京市中德职业教育胡格模式汽修专业改革试验项目历时两年半,开展了18期72天共计576学时的培训,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汽车系全程参与了培训,在德国专家的指导下,夯实了专业知识,丰富了教学经验和教学设计方法,为下一步学院深化一体化课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矿产机电技师学院: 拉开中德合作序幕 四川矿产机电技师学院中德Z浩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日前在学院举行,四川省地矿局人事处副处长李建华、崇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赵强、崇州市汽车维修协会会长徐仲超、德国职教专家Ralph Hendrik Fritz Bock先生、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楚萌、西南大区首席代表陈方方以及一汽大众崇州瑞龙汽车、崇州市嘉庆汽车等知名4S店代表出会,崇州市电视台应邀参会,学院负责人以及学院汽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控制系全体学生参加了揭牌仪式。 学院院长林仕发在致辞中表示,与中德诺浩的合作是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第一步,旨在拓展学院办学思路,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学院首期中德诺浩班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已招生完毕,毕业考核合格者,将获得德国汽车维修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由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安置就业。中德诺浩班只是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第一步,未来学院还将加大国际合作办学的力度,以此推动学院专业发展。 汽修专业论文:中职汽修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而这一发展趋势则为职业院校的汽修专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许多重视院校纷纷开设汽车修理专业,以保证市场中其汽修人才的供应,但是随着汽车生产水平的逐渐提高,市场对于汽修人才的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英语能力就是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从目前中职汽修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变革汽修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职院校 汽修专业 英语课堂 教学模式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发展,我国的汽车市场也日益走向国际化,大量进口汽车、辅助设备以及维修技术进入国内市场,这一方面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我国汽修人才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调查现实,目前我国汽修人才的专业素养仍然集中在汽车维修上,其英语水平难以胜任阅读英文维修说明、理解英文显示故障等工作,从而影响了我国汽车修理市场的整体质量。基于此,中职院校汽修专业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为学生安排更加有利于专业英语能力提升的课程教学。 一、目前中职汽修专业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汽修专业已经成为许多职业院校的主要专业,然而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依然突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国职业学生的生源普遍不佳,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认真学习文化课,在中考的筛选中被排挤,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希望通过在职业学校的学习能够掌握一门适应社会的技能,因此他们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技能的提升上,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此外,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在学习中障碍重重,因而也就不得不放弃学习;从教材方面看。有些中职院校的汽修专业在教材选择上缺乏针对性,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难以与汽修专业建立联系,从而限制了英语知识的应用范围;从教学方法上来看,许多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机械地采用普通院校的教学方法,忽视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失效。 二、中职汽修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1.整合资源,提高汽修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许多中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都采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分层教学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进行专业学习,但是也人为地削弱了专业英语学习的作用。而在中专业的教学中,学校应该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从促进专业英语教学的角度出发,科学设置英语课程,从而让学生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就能够接触专业汽修词汇,并逐渐形成学习专业英语的意识。此外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强化学生英语知识运用的能力。 2.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机会。汽修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汽修技能的提升,以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提高技能的空间。例如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与专业的汽修教师的协调,将两堂课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学生汽修专业的学习中穿插专业英语,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英语教师在业务上还应该积极与汽修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沟通,以积累丰富的汽修专业知识,从而为学生打造更加专业化的汽修英语课堂。 3.开发校本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汽修专业英语的难度大,学生系统学习的时间不足是影响目前中职汽修专业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整体教学环境的限制,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运用现有教材开展课堂教学。对此,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从学校汽修专业的实际情况入手,在课堂上增加维修英文说明、操作英文说明、英文维修手册等内容,以弥补教材中的不足。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以项目为引导,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英语学习比赛,在竞争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4.完善评价,促进汽修专业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中职汽修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汽修人才。而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单纯依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社会、企业的支持。基于此,中职汽修专业的英语教师应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检验的机会,切实参与到汽车维修工作中来,并在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汽修英语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其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世界经济不断融合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已经成为中职院校汽修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正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一方面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本素养进行课程设置,另一方面还应该从汽修专业的特殊要求出发,为学生安排具体的英语应用任务,并结合职业学校工学一体的实践条件,提高汽修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英语能力。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管理如何实现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结合 【摘 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是满足企业经营需要的具体方法,要想提高企业管理实效,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并使企业经营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就要在企业管理中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并将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融合在一起,保证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能够实现有效结合,为完成企业经营指标,保证企业经营达到预期效果提供有力支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分析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结合的必要性,制定具体措施实现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经营; 有效结合 一、前言 对于企业而言,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是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效的关键。基于企业经营实际,企业管理工作要想得到全面开展,就必须立足企业经营的现实基础,从管理目标的制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创新等方面入手,切实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际效果并达到预期目的,提升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支持,确保企业管理能够在实效性和统一性上得到全面提高。为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就要实现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结合。 二、企业管理应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管理既是推动企业经营的有效力量,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经营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为了保证企业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认真分析企业经营形势及面临的经营环境,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以此为指导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符合企业经营要求 企业在制定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想保证管理目标成为企业经营的有效指导,就要确保企业管理目标符合企业经营要求,并从企业经营现实出发,结合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管理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目标,使企业管理目标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经营服务,保证企业经营的整体质量达标。为此,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要符合企业经营要求,否则,企业经营将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 2.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保证其指导性 企业制定管理目标的目的在于为企业管理行为提供有力的指导,并在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管理效果,更好的为企业经营服务,使企业经营能够在有效性方面有所提升。从当前企业管理过程来看,只有有了明确的指导目标,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效。因此,企业在制定管理目标的时候,必须要保证管理目标的指导性,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效果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保证其指导性,确保企业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3.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满足企业经营需要 企业制定管理目标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管理有据可依,有规范可以执行。从企业经营的现实角度来看,企业管理目标只有与企业经营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并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经营需要,才能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效果,推动企业管理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企业管理目标在制定过程中,必须要满足企业经营需要,并保证企业管理目标能够与企业经营现实有效结合在一起,共同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满足企业经营的现实需要。 三、企业管理应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除了要明确企业管理目标之外,企业管理要想取得积极效果,还要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依托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管理全面深入进行,保证企业管理能够在实效性上全面提高,有效满足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为此,企业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制订、执行和管理的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要求要具有“新(标准新),全(标准健全),高(标准水平高)”的特点。 2.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定额工作 定额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利用、占用所规定的数量罚限。定额工作要求具有实践性,企业管理制度.cn制定定额工作计划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抽象,不是主观臆造;定额工作要求具有权威性,定额是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颁发的;定额工作要求具有概括性,定额是对实践的抽象;定额工作要求具有阶段性,实践在发展,定额也要有阶段地适时进行调整。 3.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的核心是获得数据,评价数据,没有实测的和准确可靠的数据,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就失去了科学依据。 4.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就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等管理工作,现代化企业必须健全数据准确和信息灵敏的信息系统,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逐步纳入电子计算机管理轨道。 5.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完善规章制度工作 企业在建立规章制度过程中,要通过建立和健全一套纵横连锁、互相协调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体系。 6.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基础教育工作 企业在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应对基础教育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搞好基础教育工作,才能保证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大力做好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和技术素质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 四、企业管理应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我们就要对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对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全面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效。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1.企业应积极探索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借鉴当前先进的管理经营,重点做好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建立,鼓励企业员工能够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为企业经营全面奉献,保证企业经营的实际效果。从这一点来看,企业应从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入手,重点做好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工作,使企业管理能够符合企业经营实际,为企业经营提供可靠的方法保证,有力促进企业经营的发展,使企业经营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持,提高企业经营的整体质量。 2.企业应全面推进员工岗位责任制 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中,应积极实行员工岗位责任制,将每一个员工都与其实际岗位、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连接在一起,使员工能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这一点来看,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应将员工岗位责任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积极探索并完善员工岗位责任制,使员工岗位责任制能够在整体性和实效性上满足实际需要。为此,企业全面推进员工岗位责任制,是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的重要方法。 3.企业应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是保障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资本。基于这一考虑,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过程中,应对人才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企业经营的现实需要,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企业管理中能够有大量的人才作为管理保障,并有效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企业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推动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对提高企业管理效果,满足企业经营需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企业管理效果,就要将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结合在一起,应从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入手,实现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结合,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的目的。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新形势下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探索 摘要:在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模式早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建筑工程的要求,面对新形势下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白热化竟争,要做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并非易事,需要借助综合力量的合力作用。文章通过对新形势下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建筑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 引言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营与管理的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且制约的。其中,经营是管理的龙头,管理是经营的基础,没有经营也就没有管理的产生,没有管理经营也无从谈起。所以,只有做好经营管理的规划,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营方案,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一、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现状 (一)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使得内部管理运作模式缺乏。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管理机构,但内部人员难以有效运用,无法实现资金的平衡配置,导致了注重形式,忽略效益的现象出现。例如,在工程管理中,各个部门无法做到有效沟通,不顾整体大局,造成了实际的工作进度与计划不吻合,延长施工时间,降低经济效益的后果。更甚的是,有些企业为了节省资金,缩减管理人员或者聘用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有些建筑公司分包单位比较多,施工中不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再加上管理环节薄弱,统一管理和专业化经营不够,导致工作滞后,后期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建筑企业信息混乱,无法控制 建筑工程的复杂性难以忽视。在建筑工程的实施中会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成本、进度、质量这三个方面背后包含更多的信息,这些因素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我国许多建筑企业的信息管理技术落后,更有甚者忽视信息的管理,各方面和各阶段的信息没有分别整理归档,使得信息混乱,在需要调取某方面的信息时,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 (三)建筑企业对施工过程的管理不足 虽然对建筑方案的设计,准备工作是必须的,但是施工的过程才是整个建筑完成的关键阶段。建筑企业应该对施工过程加以足够的重视,而不是完全的交给分包单位,从此不闻不问。当前,许多建筑企业忽视施工现场的管理,首先,没有对施工过程进行仔细的检查,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其次,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得不到保证,大多数工人都是农民工,他们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相关技能的局限性,难以达到相关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最后,对施工布线的综合使用不达标,具体表现为没有严格按照要求使用符合标准的通用器材。 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举措 (一)优化企业外部经营管理环境,化危为机 由于新时期的社会条件的影响,建筑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也是变化多端的,面对这种挑战,企业应当主动出击并积极地迎接挑战,勇敢的面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生着的一系列的变化。 一是企业要依据各自的发展要求和信息技术特点,加大在计算机配备与网络建设方面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比例,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适合的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并通过实践不断将其完善和健全。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沟通和共享,不断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对企业的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达到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的目的。 二是时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牢固树立其市场竞争的强烈意识,不断使得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呀保证企业在新的形势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遵循一定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推进企业的重组,不断扩大企业的对外开放,将一些职能错位、责权不清以及效益不佳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不断提升,并且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 三是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及早的发现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发展态势以及影响,审时度势,分析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且进行正确的评估,及时的将企业的经营方向、策略、目标等进行调整,并最终得以实施。 (二)积极练好内功做实内控管理,节能降耗 企业经营管理内部环境的改变,需卯足干劲,做好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且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以达到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能力、实现节能降耗、开源创收的目标。 一是对企业内部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是做好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和运行规模的大小,根据管理需要随时随地进行企业管理,创造出灵活机动、适宜的一些经营管理上的新思维、方法、制度和措施。比如:减少管理层次、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先进设备等等。并对照经营管理目标,推进精细化、常态化、标准化的管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实现,同时,要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作力改善会计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这又是企业经营管理做实内部环境的又一重要步骤。对财务部门的设置,人员分工应做到科学合理,加强财务人员责任心,职业感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和业务技能培训,要求每一位跟数据打交道的企业员工都须对自己上报的,填写的数据准确无误,特别是财务人员要做到资产预算编制完整准确,会计信息登记真实可靠。同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畅通信息沟通交流,重点集中对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等环节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及时反馈和解决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三是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尊重知识、人才,通过对企业内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等的改革,运用多种形式,引进、选拔和聘用一批经营管理上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中来,达到通过新鲜血液的注入,淘汰企业内部那些不适宜经营管理岗位却还点在岗位管理的人员。同时通过压担子,挑大梁,促进新入的经营管理人才加大他们的责任心、职业感,促使他们去用心努力搞好自己所在经营管理职责份内的事,为全面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 (三)规避建筑风险,重视质量控制 有人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企业的经营,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要对各方面的支出进行合理的压缩。但是在此过程中,成本与质量作为两个对立的方面,要想同时兼顾,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其实,这种思想已经无法适应于现代施工企业的发展,良好的管理技术可以帮助质量与成本的和谐相处,也可以有效规避施工企业的工程隐患和风险。也就是说,只要建筑企业把将资金用在合理的地方,就能够满足建筑质量的资金需求,如果出现了矛盾,就要将质量放在第一位,质量绝对不能向资金妥协。首先,要保证原材料的供应质量和数量。建筑材料的供应一定要与施工进度相符,并且可以通过提前制定材料采购的计划,与供应商协商好之后按照施工需求进行分期供应,如果在进行供货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不能使问题遗留。其次,在制定施工进度时要以实际施工环境为依据,在空间和时间上使其能够密切的衔接,尽量减少赶工现象的出现的次数。最后,做好监管工作,在监管人员的管理方面,必须持证上岗,并且要保证其在专业的技能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或者是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此外,还可以对外引进先进的监督设备,使施工过程能够完整地展现在企业决策者面前。 (四)树立企业品牌意识,打造精品建筑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品牌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它的回报具有非常高的利润,因此,建筑企业应当重视其品牌效应的建设。在品牌建设方面,加大相应的投入比例,用心营造企业的品牌,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被大众所接到以及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建筑企业的品牌打造以及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属于比较高端的竞争,企业应当在先进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使之能够不断地走上品牌之路,让自己的建筑品牌得到大众的认可,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这对于企业将来的经营发展都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因此,企业在进行品牌树立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人们大众的利益,只有在保证人们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其社会效益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这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结束语 在新时期的国情之下,如果企业管理不完善,企业的竞争力就会相应减弱。只要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就可能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且,面对已经到来的国际化竞争,我们建筑业应改革企业制度、提高工程质量、规范建筑市场、推进建筑科技进步,以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使其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中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制度不断地进行深入改革,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一个经营中的企业,财务管理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资金管理,企业的资金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所以如何管理和防范资金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各个企业所要共同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企业经营 资金风险 风险管理 在企业的经营中,资金关系着企业的命脉,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当企业发生资金风险,如资金安全、资金短缺和资金利用率风险等,会导致企业出现财政危机,企业的支付能力就丧失了,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资金风险一般都与企业内部资金风险地防范与管理有关,所以企业要加强财政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风险防范意识,避免由资金管理方面的不当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 一、我国企业资金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资金在使用中一般比较重视资金的完整性、分配的公平性和绩效的实现性,在这些使用中所涉及的工作环节较多,所以会出现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导致企业资金不能合理的使用。现在我国企业中在资金风险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对人工费的管理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对各部门工作人员支出的费用管理是企业整个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企业对工作质量的高要求,再加上部分企业缺乏对企业人工费的管理,造成人工费较高的现象,加大了企业资金管理的难度。 (二)缺乏对材料费的管理 关于对材料费的预算是企业在经营中对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材料费的管理不当会直接增加企业的资金预算,加大工作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 在处理企业财务信息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及时、不透明和不完整的不良现象,导致企业会计部门和管理人不能获得完整、准确、真实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人就不能清晰的了解企业基层资金使用的情况。这种缺乏真实性的财务信息不能让相关人员进行准确的核算,最后影响到企业资金的风险防范。 (四)监控力度缺乏 对企业资金缺乏监控力度的问题是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部分企业当中,内部虽然设置了相关的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但是往往在很多时候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这些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权形同摆设,不能起到应有的监控作用,从而使得企业管理人不能掌握企业资金的具体流向。 二、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近几年,企业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也逐步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将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发展不仅只停留在原理上,更加注重的是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应用上。虽然我国在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上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企业的管理人应该尽快找出本企业存在的资金风险问题并提出有效地改革方案,加强企业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对企业人工费、材料费的管理 因为工作人员流动性大,而且费用支出的方向较广,所以企业对人工费的管理难度较大,企业应该做好对人工费总费用的预算,明确人员的费用标准,将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补助、福利、年终奖等各项费用细化,对费用的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将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加强对支出费用的控制。在对材料费进行管理时要建立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对材料的购买计划、采购、使用、管理都要严格按照制度,减少不必要的材料费开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预算,并根据材料使用情况作出详细的材料费用支出明细,如果超出预算,要对超出原因做出分析。 (二)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调度制度 企业应该从授权审批制度入手,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在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资金审批标准以及有关权限,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调度制度。在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中更要注意限制资金调度,建立科学的资金风险预警系统。资金是企业运营的基础,所以要想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运行,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企业资金筹集管理 企业应该结合实际发展,选择合理的资金预测方法,如定性预测、趋势预测和销售百分比等方法,选择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为主要内容,加强企业资金筹集管理,增加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资金管理制度。 (四)将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并推广预算管理 资金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保障资金的收益性和效率性,实施合理的资金集中管理,有助于实现资金管理的目的。资金的预算管理属于全面资金管理,如果建立资金调度中心,确定现金的收支规模,将各单位、各部门的资金流动都加入到财务部门的限制中,可以有效地减少多头开户的现象,做好资金情况的分析、考核和监督,保证资金集中管理,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五)建立资金预警检测机制 企业要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仔细分析资产的负债率和经营活动的资金变动,确定预警监测的重点领域和对象,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六)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素质 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和企业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员工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业务能力就越高,在公司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企业经营中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因此,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企业资金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非常有必要。 三、企业经营中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意义 目前,我国企业的资金风险防范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利于经营中企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务院也了关于资金管理的相关文件,从相关文件中,也不难看出企业资金风险防范与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加强企业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可以让企业在竞争中明确本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加企业的抗压性;其次,加强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可以有效地使企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四、结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下,企业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资金是企业运营的基础,资金管理不当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加强了对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来进一步控制企业风险,但是我国企业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水平还不是很高,需要各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来建立完善的企业资金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对资金流动的掌控和预算能力,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要素与管理者支配力模型构建 内容摘要:本文从企业管理者支配力模型理论入手,通过对地区家电行业的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建立了企业管理者支配力模型与经营要素分析框架。在完善后的企业支配力模型中,包括动机、个人品质、社会能力以及家电行业营销知识与能力等在内的多维度经营要素被纳入企业管理者支配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反映我国家电行业部门管理者的支配力与企业经营基本要素。 关键词:企业管理 支配力 经营要素 家电行业 企业管理者支配力内涵及基础模型构成 从本文研究的家电行业特殊性出发,结合以往学者对于企业管理者管理经营要素的分析,笔者将家电行业部门管理者的支配力定义为:在既定的家电企业发展环境下,管理者支配力是能够将工作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凡者进行区分的部门负责人深层次特征,具体可以包括管理者个人动机、价值观、专业领域知识储备、个人形象、工作态度以及技能水平等要素。企业管理者支配力模型是包括管理者既定任务角色在内的全部基础能力体系,需要突出注意两个部分:首先是研究环境不变,即管理者支配力研究以既定的家电企业文化、营销机制以及运行管理模式为依据;其次是对于研究标准的统一,利用家电行业普遍推行的绩效考核标准来区分管理者绩效,实行差异化组别条件下的差异研究。 对于企业经营要素与管理者支配力的模型构成,以往文献研究提出了两种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范本。McClelland(1980)提出了针对企业营销管理人员的“通用支配特征模型”,分别从十一个支配力要素出发,对企业营销管理人员的基础技术和知识水平进行规定;Spencer(1993)认为,企业管理者的支配力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技术和知识构成显性支配力要素,而隐性支配力要素则包括动机、特征以及自我概念等,他据此而提出了著名的“支配力冰山模型”理论。本文建立的家电行业企业管理者支配力模型综合了“McClelland通用支配特征模型”和“Spencer支配力冰山模型”的分析优势,不仅考虑了管理者支配力要素,而且还创新分析了要素的子项目构成。 模型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统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用于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对家电行业企业管理者支配力问卷调查的研究目的进行明确;其次,翻阅相关家电行业管理研究文献与管理者支配力研究文献,确定本文主题;最后,根据以上工作基础,设计家电行业企业管理者支配力调查问卷草稿。一般情况下,相对于开放式调查问卷,封闭式调查问卷具有答案规范、统计便利等优势,本文采用了封闭式调查问卷设计来对管理者支配力因素进行分析。 对于本次调查问卷的题目确定工作,笔者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是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研究和我国家电行业特殊性的结合来进行编制,第二则是利用表1管理者支配力模型中的要素来用作题目编制的参考。经过反复筛选,共计50道题目选入调查问卷,其中包括个人资料相关的6个题目和管理者支配力模型相关的44个题目,后者分别设计为动机(甲1-甲11)、个人品质(乙1-乙11)、社会能力(丙1-丙11)以及行业知识能力(丁1-丁11),通过李克特五级分值法对被调查者进行打分评估,从1分至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无所谓、重要、非常重要。 (二)样本描述统计 本次调查的样本数据主要来自家电行业中的客户经理人群,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70份,有效回收12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74.12%。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样本数据进行处理,被调查群体的学历、年龄、性别以及工作年限等没有缺失值。男性管理者100人,占比79.37%,女性管理者26人,占比20.63%;年龄阶层在21-31岁的共计30人,占比23.81%,32-41岁的共计70人,占比55.56%,42岁以上的26人,占比20.63%;初中、高中(含中专)以及大学(含大专)学历人数比例分别为3.5%、68.8%、27.7%。 (三)数据分析检验 SPSS置信度分析从稳定性和可靠性角度来测度样本数据,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在很大程度上由量表编制的合理性所决定,即要求量表问题的内容完整、反映实际情况真实。本次调查问卷样本数据变量的置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置信度检验的基本要求来看,如果克隆巴赫系数小于0.65,则需要对原始调查问卷题目逐一剔除,直到出现克隆巴赫系数明显上升,删除导致系数上升的剔除题目。表2中的数据维度及样本总体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65,因此可以判断调查问卷整体合理,具备统计分析基础;从效度检验要求来看,内容效度、相关效度以及结构效度是评价测评结果对调查人群真实素质反映程度的方法,三者分别以内容有效性、实证有效性以及相关性作为对应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后期访谈,收集反馈信息后发现,本次的调查结果与事实基本一致,无效调查的概率非常低。 调查结果及模型修正 (一)调查结果 通过对家电行业管理者支配力及经营要素进行调查分析,笔者以45名优秀管理者和81名普通管理者调查数据分别进行差异性描述检验,其中“优秀”与“普通”的判断标准是过去一年管理者是否获得“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通过采用降序法来对家电行业企业管理者支配力要素重要性均值进行排列,凸显核心支配力要素,对比两组数据,可以发现优秀企业管理者和普通企业管理者的关注点差异。家电行业企业管理者的“优秀-普通”分组支配力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优秀组管理者与普通组管理者的支配力要素对比结果差距较大,优秀组调查结果显示共计23项支配力要素具有重要地位,其中以个人品质和行业营销知识能力维度方面的因素占据较大比例,分别有8个支配力要素入选;普通组有共计18项要素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个人品质维度有11个支配力要素入选,占比达到61.11%。因此,相对于普通组企业管理者,优秀组企业管理者更加注重支配力要素在不同维度间的均衡发展,而普通组企业管理者过于注重个人品质对于支配力的贡献程度,这为普通管理者追求优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路径。 (二)模型修正 基于表3的调查结果,优秀企业管理者与普通企业管理者对于营销知识与能力对支配力的贡献具有不同观点,前者认为政策敏感性对家电行业管理最为重要,而后者则更加认同管理业务流程在企业管理支配中发挥的作用;在社会能力一栏,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注重公关沟通能力和个人影响力的作用,普通企业管理者将团队协作精神作为管理支配力突出影响要素;优秀企业管理者比普通企业管理者更加认同客户服务、营销知识以及计划组织能力对于增强企业管理水平的贡献;此外,笔者从动机和社会能力的维度差异研究出发,较为认同优秀企业管理者渴望成功、注重人际交往以及态度主动的管理思维模式。 从优秀企业管理者和普通企业管理者的支配力维度及重要性差异,得到修正后的企业管理者支配模型,如表4所示。将调查结果中显示的对优秀企业管理者支配力影响不重要的因素进行剔除。从表4可以看出,家电行业企业管理者支配力模型中的动机要素、个人品质要素、社会能力要素以及家电行业营销知识与能力要素分别包含了3个、9个、4个以及9个子项目,即共计25个支配力影响因子构成修正后的企业管理者支配力新模型,较为精炼和科学的对家电行业企业管理者支配力要素进行了归纳,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筛选方式得到的新模型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结论 管理者对于企业采购、生产、营销以及组织规划等方面的支配力决定因素是较为复杂的元素集合,本文基于家电行业进行的调查具有一定的行业适用局限性,社会各经济部门因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和商业文化而在企业管理者支配影响因素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值得进行行业细化基础上的研究。然而,这种行业差异性造成的企业管理者支配影响因素差异不应该阻碍我们发现行业间的管理支配共性,Mc Clelland的“通用支配特征模型”和Spencer的“支配力冰山模型”理论已经证明了这种管理支配力共性的存在,本文提出的支配力修正模型依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优化管理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中的知识产权运营与创新管理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企业只有掌握正确的知识产权知识战略、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试对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创新管理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管理;知识产权 一、企业与知识产权 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发展为未来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无形资产”指的是企业通过脑力劳动包括商标、产品名称和各种各样的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和企业固定资产、现金、银行存款等有相似之处,可以用于投资,也可以用来购买股票,债券,也可以用于房地产抵押贷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是:知识产权问题的基础上,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形成市场竞争优势,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良好的创新机制和文化有必要全面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也是核心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的价值。 二、知识产权经营管理 知识产权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环境下操作,为尽可能的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应用资源管理提出了新任务。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基础是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和安全。企业知识产权操作本身属于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重要环节,即在这种级别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核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使用功能和特点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战略重点,创造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管理策略是关注如何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资产,整合企业资源,知识产权技术产品及时和有效的方式,使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的工作方式包括:企业知识产权授权独家许可、联合许可、交叉许可,许可和其他形式。交叉许可是一种实践。通过交叉许可,企业可以实现等价交换的知识产权,并且可以拯救基金的研究和开发,避免市场风险。知识产权转让:知识产权对受让人有独特的价值。转让人可支配收入转移的行为,获得预期的利润。知识产权运营风险管理业务活动在整个产品,尽可能从源头提前解决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三、知识产权创新管理 (1)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变革,还应包括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变化。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技术变革,技术的变化,反过来,促进业务模型转换和发展市场,只有保持足够的新技术企业,市场的快速反应的敏感性,不断创新,构建一个金字招牌。 (2)企业创新文化和知识产权充分融合,实现了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和创新机制,相互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最好的方法是在企业中,知识产权创造的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充分融合知识产权文化,对企业每一位员工产生一种微妙的影响。让我们每一个人,可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工作。知识产权文化一旦形成,它可以继承,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自然也可以继续。企业创新机制,促进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同样的,良好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能促进进步和完善的创新机制,这两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四、总结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产权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本形式。企业知识产权资本具有重要价值,知识产权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弥补知识创造的成本。由于理性和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重要作用,企业需要有效地发展知识产权资本,实现知识产权的资本运营战略,实现企业的价值。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知识产权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管理机制,知识产权,反过来促进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从海尔看中国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 【摘 要】自2000年起,中国加入世界WTO组织,中国的国际贸易开拓展现了新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跨国公司伴随对外直接投资的逐步增加,从无到有得到逐步发展,现已初具雏形。中国跨国公司企业日益发展壮大,全中国目前的跨国公司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以对外投资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等特点、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中国国内发展较有势头的公司如:青岛海尔,中国远洋运输,联想集团,及中国国有的资源、控股公司等等。 【关键词】海尔 跨国企业 经营 管理 中国人一提及有名的跨国企业,首先就能从身边的电器想起赫赫有名的海尔电器制造商,海尔集团是靠名牌起家,靠“联合舰队”发展起来的,目前,海尔已在全球31个国家建立了经销网,拥有近6000多个营销点,并在东南亚设立了3家企业。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去年,美国从中国大陆进口冰箱25万台,其中有海尔的18万台;中国大陆出口到日本的洗衣机,海尔占五成六。今年2月份,在德国科隆市举办的世界家族电器博览会上,海尔为12个外国经销商颁发了海尔电器专营证书。同时,海尔集团荣获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成为亚洲首家获此殊荣的家电企业。海尔家用电器制造的实力可见非同一般,海尔因此成为中国跨国企业的标杆企业。根据企业经营性质分中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四类:(1)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2)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些大型生产性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优势是有外贸经营权享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享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由于它们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而海外经营起步虽晚,但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3)大型金融保险、多功能服务公司。这些公司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4)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多,投资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无疑,海尔公司是第二大类,用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专利品牌效益,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电器制造商。海尔的跨国经营战略是呈多元化,海尔的国际化路程它是如何从一个冰箱制造商走向世界电器排行首列内,和海尔的跨国化经营是密不可分的。 海尔公司的跨国之路也并非平坦,但无疑这一案例是成功的。跨国企业在国外分支也很是受所在国法律,税务,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海尔是国内排名第一的家电企业,但是与国际跨国家电巨头相比较,仍是较小的规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2000年全球销售额就达1209亿美元。海尔现在在国际白色家电企业中排名第五,排在海尔前面的都是国际著名的跨国大公司,他们的平均发展历史是116年,其中历史最悠久的西门子有160年历史,最短的也有96年历史,而海尔到2008年12月底才只有24年的历史。从企业文化看没有历史厚重感,像是一位刚出位的年轻人,虽然蓬勃有力却没有雄厚的资历,这也是中国目前非国有的跨国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特征,跨国之路总是要从先证明自己开始。 海尔公司存在的经营缺憾也同是中国一些正向海外迈步的预备跨国企业共同缺憾。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微观主体,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作为一个处在转型、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也面临着发展什么样的跨国公司的选择。 首先,合理定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企业跨国经营必须考虑自身条件,以对其国际化经营目标有合理定位,这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实施适当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无论是从产业优势还是企业自身实力看,我国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仍处于初级阶段,是获取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学习阶段。这种初级阶段决定了企业国际化经营会有所“失”。尽管如此具体到不同企业应有的放矢以期有所“得”。由于每个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其定位的目标也不尽一样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以带动出口的创汇主导型企业。(2)以获取原材料的资源开发型企业。(3)以获得他国先进技术及经验的学习型企业。(4)以占领市场为目的的国际竞争型企业。对一些企业而言往往是多目标的结合。 从目前来看,应大力发展“学习型”跨国公司。发达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是以其在资本技术人员市场网络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资源以获取最大的市场绩效。对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而言,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其扩大市场和获得资源所必须的战略选择。 现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在国有经济逐渐部分退出竞争性产业的大环境下,跨国企业的发展势头很高。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上看,中国企业应该采取以贸易方式为主的跨国经营,以中国本土为生产基地,通过开展多方位的合资、战略联盟,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管理能力。具体来说,在实施海外经营时,中国企业可以选择以国际贸易为先导,随后再分阶段、分步骤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向目标市场拓展,根据自身实际条件,由低到高逐级选择直接出口、设立海外代表处、海外分公司、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分阶段扩张方式事实上是企业海外经营逐步升级的过程,采取这种方式有利于在实践中积累海外经营的经验和教训,深入了解目标国家市场的信息,如:税务、法律等方面的整体环境,锻炼海外经营人才。更重要的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控制企业海外经营中的巨大风险,取得最终的成功。总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刚刚开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对中国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在虽然已经制定了战略目标,但还要在政策层面上,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紧制定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法规,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中国的跨国企业要日新月异,要想使更多的企业‘走出去’‘站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历练,才能走得远,走的久,相信坚持自己的理念中国的跨国企业一定回去在世界的经济体内起到举足轻重的分量。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论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异同与管理 摘要: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存在着相异的地方和相应的协同性。基于此,在分析企业风险的产生与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异同及协同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措施。 关键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防控措施 一、企业风险的产生与分类 1.企业风险产生的因素分析 企业风险是指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某些难以预知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利润与预计利润发生离差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由于长期贷款利息、折旧、人员费用、税费等企业固定费用的存在,导致企业经营有杠杆效应,这是产生企业风险的主要原因。 2.企业运营管理中风险的分类 企业运营中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固定财务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即存在固定成本费用杠杆由此产生,原因上看,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企业的生产管理决策和外部市场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来自于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融资决策的变化。 二、经营风险的分析 经营风险指企业在运营中因经营管理上的各种失误、缺陷而导致利润变动的风险。具体可以理解为公司的管理决策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从而产生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1.企业经营风险强弱程度 在企业产品结构和资金结构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论企业的市场销量如何,企业的固定费用都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市场销售量越多,分摊到每个单位产品上的固定费用就越小,企业所获得的经营利润就越大,反之,销售量越少会使企业的获利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销售额变动引起企业利润的变化,则表明经营杠杆风险影响的强弱程度。根据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分类,可划分为经营风险明显型企业和经营风险不明显型企业。 2.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 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内部和外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产品销售量、产品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3.企业的经营风险对利润的影响 企业由于产品价格、战略选择、销售手段等经营管理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特别是企业使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形成的风险叫作经营风险。因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外部因素经常发生变化,结合杠杆效应的存在,使影响被放大,使息税前利润降低,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的净利润大幅度下降。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 1.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管理系统不能良好适应外部环境 企业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这些因素在企业外部,但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无法快速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具体表现在不能科学预见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应对措施不力、反应滞后,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必然伴随在财务活动中。然而很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意识的淡薄是导致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财务决策不够科学 导致财务风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财务决策不够科学恰当。为了避免财务决策失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是必须的。许多企业财务决策都有主观经验拍板的现象,“一言堂”、家长制、情感用事的决策风格在企业的决策、管理仍然大量存在。决策失误经常发生,造成财务风险。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够明确 企业财务风险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够明确,企业内部各单位间、企业与上级企业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收益分配中存在的管理不善,权责不明确现象,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非常低,资金发生流失现象,资金完整和安全的需要得不到保障。 四、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异同及协同性分析 企业经营风险关系到市场的不断变化,也关系到企业战略方向、内部管理、技术水平等,经营风险是相对长期的一种风险,而且企业在防控经营风险上,要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 而财务风险更多地与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相关联,财务风险相对经营风险来讲,比较短期,存在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应对财务风险虽然没有应对经营风险那么复杂,但是却需要时时刻刻小心谨慎。 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产生机制上的相互依存性深刻地影响着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两种风险的管理必须具有一定的协同性,才能达到最优的管理效用。 五、加强对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措施 1.经营风险的防控管理 (1)明确受托责任、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实质的实质就是基于一种受托责任的法律合同关系,并以此来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并让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增强公司价值的组织架构上的保障。从表面上看,世通和安然公司的倒闭是因财务舞弊引起的。但实质上都是由于公司治理上存在严重缺陷,才导致公司在财务管理上造假行为成为可能,公司倒闭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治理。因此,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不但要有完善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更主要的是要有基于受托责任下的企业治理各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的有效履行。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改变以往注重事后监督的现象,建立预防为主的监督机制,还要明确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全方位、全过程的原则。但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控制还要分清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对高风险点进行重点控制,以保证内控高效性和有效性。 (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制度。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具体风险,必须建立相应具体风险防范制度进行防控。 2.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只能采取尽可能的措施,将其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分析宏观环境及其变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 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部门,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经理,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能够做到有效运行,以防止由于财务管理体制对环境变化不适应而产生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控水平 通过会计政策和策略防控当前和未来的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步骤和环节,任何步骤和环节发生错误都会给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经理必须始终贯彻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防范。要注重建立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系统,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决策,采用定量计算与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做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的决策,应避免主观臆断。在融资决策过程中,企业应首先根据生产经营的情况合理准确地预测资金需要量,再通过资本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各种融资方式及风险分析,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资本流动是周而复始的,可以说流动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必须加快库存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做到良好的资产流动性和资金链的高速周转。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决策,会大大减少发生失误的可能性,可避免财务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4)大力贯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全面预算管理形式上是一种财务计划,反映企业未来的特定时间的所有生产和经营活动。全面预算管理以实现目标利润为宗旨,把销售预测作为起点,进而预测生产运营,经营成本和现金收入和支出,并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预算表,来反映在未来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推行全面预算并不是为了最终实现全面预算本身,是为了将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通过全面预算紧密联系。全面预算立足于企业整体战略需要,经过科学预测、分析和决策,以实物和货币、证券等多种形态来反馈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财务成果和运营成果等综合性的管理体系。良好的全面预算执行能使企业将资源更合理有效地分配和运用,对企业各部门的业绩也能更好更准确地衡量、监控,使公司战略目标得到有效的贯彻。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 摘 要:企业经营面临诸多风险,这些风险相当部分有可能将转化为广义法律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与效益。风险管理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已经是所有企业不能回避或漠视的问题,积极面对并及早做出回应,已经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占据竞争优势的先决条件之一。本文运用相关的风险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企业风险的来源进行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企业 经营风险 管理与控制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也已步入攻坚阶段,国家连续出台减税、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等相关政策,这一系列举措被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抓住有利时机,拓宽经营渠道,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但是在世界经济变幻莫测的今天,如何做好经营风险控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有利政策,是中小企业乃至大型国企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近年来,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普及到大中小企业,在各企业均建立有风险管理机构,设立专门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顾问等,风险管理机构与企业的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一样,已经成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 一、企业经营风险因素分析 企业的经营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社会经济环境风险和企业内的经营管理风险等,对企业经营风险因素的分析是风险辨识的前提,也是企业制定规避风险管理策略的依据。 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企业的是水灾、火灾、地震、台风等引起非常性的破坏,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 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周期、同行业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变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变动等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组织,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面向市场,独立决策,这样就会增加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当市场经济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周期性变化,会使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不断地变化,给企业筹资、投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货的萎缩必然出现社会商品物价全面上涨,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或商品销售的困难。同时通货膨胀往往也会引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诱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依法治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仍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这种调整、修订的不确定性将对经营者的理财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法律不完善、执法观念差,也会使企业承受乱摊派、乱收费等不应有的社会负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同样会产生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企业经营者由于专业知识差、业务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管理能力,或者调查研究不够、掌握信息不充分等,同样会造成决策失误、管理混乱,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对经营风险的认识程度不足、防范手段不力等,也会使经营风险发生或加大。经营者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规避风险,是企业必须做出的重要决策,否则承受或规避不当又会引起新的更大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可控性与风险管理 1.企业经营风险的可控性 风险是不确定的损失,这种不确定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它的变化全然不知。人们可以通过认识并掌握客观变化规律,对其发生的概率及其所造成的损失程度作出主观判断,从而对风险的发生进行预测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客观条件的变化,使风险发生的客观条件不成就或者不完全成就,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程度。所以说,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在风险面前,人并非完全束手无策,人们完全可能也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管理手段,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造成的现实损失。风险的这种可控性,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 2.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1)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含义及其分类 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风险管理泛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活动。狭义风险管理是指企业用系统的、规范的、专业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它包含内控环境、内控策划、实施与运行、监测评价与持续改进、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五大方面内容,并通过建立规范的内控模式,形成系统的、透明的、文件化的风险管理平台,实施对企业风险的管理。 依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企业风险管理分为市场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道德风险管理等。 (2)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和利润(回报)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就同一事项而言,其风险度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因行为人的控制措施不同,从而导致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实际发生的损失不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主体经营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是趋同的,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风险管理能力或风险经营水平的竞争。风险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其支付的风险成本相对较低,获得高收益的比较优势明显,意味着其获利相对丰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风险是未来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只有符合一定条件之后,这种可能的损失才转化成为现实的损失。风险管理过程,其实就是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的过程,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所建立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实际造成的损失,还有利于保障企业安全稳健运行,避免毁灭性风险发生。 (3)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度” 企业存在一天,经营风险也必然跟随一天,每一个经营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风险。笔者认为。管理并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完全消除企业的风险,事实上,要想完全消除也是不可能的。企业管理并控制风险的意义在于对经营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识别和评估,以至于能够采取措施将其有可能产生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的范围内,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风险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管理控制措施也需要“适度”,需要平衡好风险与收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风险只是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如果控制过度,风险的控制成本可能大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得不偿失。不仅如此,过度控制还可能影响效率,阻碍业务发展,从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相反,如果控制不力,风险频繁发生,不仅增加了风险成本的支出,降低了获利回报。而且,风险发生将耗废企业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重大风险,经营管理者需要进行一系列危机处理,很难集中精力一心一意谋发展。风险发生还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若风险不被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风险将在持续存在中扩大,其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风险控制措施适度,首先,要求人们对经营风险的种类和大小有正确的认识,在风险识别、预测、评估和分析等方面,力求做到全面、真实、准确。这是适度控制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求风险控制的措施具有针对性,直接指向风险点,有效地遏制风险的发生和控制风险造成的损失。在实务中,要注意纠正“管理层控制过度、操作层控制不力”的偏向。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经济预测,而经济学家的工作之一也是对经济形势进行大致判断。但是预测并不能使我们有效应对风险和危机,尤其当某些风险引发的危机破坏性足够大的时候。专注于专业化发展的企业,可能会有很多优势。比如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效益的生产环节中,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然而生物进化的历史表明,单一性是一种危险的形态,非常脆弱。因此,企业在有能力发展多元化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去涉足不同的行业,适当增加企业战略业务单元的数量。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财务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是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工具,更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企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分析,可以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本文拟对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并且对进一步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提出对策。 关键词:财务分析 企业经营 企业管理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大中型企业大多人员结构庞大,经济业务繁杂,财务分析便显得尤为重要。财务分析对于企业起到一个总结经验,把握现在,引导未来企业走向的作用。财务分析是要时时跟进的,如发现问题要做到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及时做出调整,预计现在的经营状况可给企业带来的预计收益等等,所以在企业中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分析体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并通过财务分析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做出正确决策起到指导作用。深入研究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 1.1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可以使企业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举措。尽管一些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在企业中应设立岗位做专门财务分析研究,并且配备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还是指标的确定,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1.2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可以形成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好作风。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截了当。 1.3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可以加强事前预测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企业会计要从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开展事前预测和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决策的制定来源于科学的预测。会计人员要用准确的资料,科学的方法做出会计预测,当好企业的参谋。 1.4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培养财务人员,注重培养财务分析能力是根本,其次对内及对外报表等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合理修正的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随着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逐步建立并完善,届时我们的应收账款管理将会更加顺畅而富有成效。 2 财务管理现状 二战以后的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不断的加剧,财务分析技术也在这个时候快速发展起来,直到今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财务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迫切需要好好的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财务分析的理论和技术,为经济进步做贡献。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及分析方法与技术得到不断地完善与发展。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始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期之间。在起源初期,银行对财务报表分析仅以资产负债表为基准,分析衡量顾客的信用和偿债能力。在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ThomasLGreen)就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出版了《公司理财》这本书,1906年,为反映信用分析的目的,要求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必须附有资产负债表的习惯。其后 1910年米德(Meade)又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研究了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1914年,联邦储备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财务报表的认识和利用。1920年斯通(ArthorStone)发表了《公司财务策略》。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决解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但是,尽管财务报告存在着种种不足,在经济发展的快速推动下,以财务报告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还是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进步,21世纪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增加。以上就是目前国外关于财务报告以及财务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的概要总结。目前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尚处于研究发展之中,所以还不能说这个体系已将相当成熟完善,因为不断出现财务管理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正在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 3 财务分析在日常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分析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进行必要核算,对企业的风险以及营运状况进行核算分析的财务活动。财务分析大多以企业财务报表做为核算依据进行分析,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投资者、债权人能否充分运用财务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是企业盈亏的首要因素。 财务分析是评价一个企业财务状况和考察业绩的重要依据。由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也逐步转化了模式:决策者可通过对整个企业的财务情况了解企业现金流动情况、运营情况、获利情况以及偿债能力,并且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对企业是否运营得力,盈亏状况及财务的透支情况、企业未来发展动向,进而及时进行宏观和细微的调整与监控。财务分析对于划清责任界限、促进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财务分析是实现管理目标、决策的重要手段。企业的投资者、管理者可通过财务数据分析,正确了解企业的现状,包括获利和偿债能力,做市场分析,找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和有漏洞的及为发现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找出薄弱环节,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预测投资后的风险程度和企业的收益,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企业经营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由于计划经济转型成为市场经济,企业的投资主体也逐渐变得多元化起来,因此,财务分析可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各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重要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地分析并做出更为精准,有针对性的决策。企业领导者要把财务分析工作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财务分析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流动资金充足性等做出正确判断。二是通过分析利润表,可以了解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状况、经营效率,对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持续发展能力做出正确判断。三是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和评价公司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量。 财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确企业的资本结构,尤其是在企业的融资利用方面,企业融资利用对股东收益也有很大影响。企业合理的利用融资可以保证长期偿债能力,而分析企业是否有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某一企业无法维持其短期偿债能力,同样也满足不了股东对股利的要求,最终会陷入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甚至可能难逃破产的厄运,所以企业再融资的时候,一定要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行为所导致的企业不同的融资结构与控制权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融资结构具有明显的企业治理功能,它不仅规定着企业收入的分配,而且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控制权争夺。比如在债权、股权比例既定的企业里,一般情况下,股东或经理是企业控制权的拥有者;在企业面临清算、处于破产状态时,企业控制权就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在企业完全是靠内源融资维持生存的状态下,企业控制权就可能被员工所掌握(实际中股东和经理仍有可能在控制企业)。由此可见上述控制权转移的有序进行,依赖于股权与债权之间一定的比例构成,而这种构成的变化恰恰是企业不同的融资行为所导致的。做好财务分析就可以在融资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有效的规避融资的各种风险。 企业的规模,产品知名度,服务信誉度,人员的整体素质及通过这些而获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都能从企业的财务综合财务状况中反应出来,分析企业财务收入的大小及来源构成情况,可以判断并预测企业受益的稳定性和潜在的发展能力,通过分析企业成本的构成情况可以判断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为判断企业整体实力提供参考。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效益,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盈余管理涉及的企业财务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利润及其分配活动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经济关系。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债务人、被投资单位、内部各单位、职工、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盈余分配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造成企业盈余管理的复杂性。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加强盈余管理对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将迅猛发展的时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广泛被应用于生活中,随着各种财务软件,商务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的研发与使用,进行财务分析变得更加快捷,便利。这也大大提高了分析的速度与准确性,并且减轻了人力。 财务分析要从主体、方法、客体以及财务分析的内容与结构等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与传统的财务分析体系相比,使用的数据更合理,得出的结论更准确。总之只有改进和完善财务分析体系,多措并举最大限度的攻克财务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使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发挥预测、决策、分析和实施战略管理的作用,才能实现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目标。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评价与控制 摘要: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日常管理指明方向和范围,日常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具体化,因此战略管理的实施只能通过日常管理来贯彻、体现。但在日常管理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引起的实际同战略计划间的差距必将影响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战略的评价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评价 一、企业战略评价系统的构建 1.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对信息加工后的作用有重大影响。来自企业内外的信息其各自存在形式分布不同,因此获取方式亦不同,下面我们对企业外部信息的取得和内部信息的取得分别加以讨论。企业外部信息的分布情况,企业无法控制其变化,要获取企业外部信息必须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监控。对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应主要以市场信息为主。 2.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加工一方面指对已取得的信息进行趋势预测,另一方面指战略信息的评价。这些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战略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首先,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两个有关的可比较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它是评价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揭示客观存在的差距,发现问题;其次,因素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也称连环代替法。它是分析决定或影响事物变动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多因素影响某项指标的情况下,假定其他几个因素不变,依次变动一个因素,从而测定其变动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程度;再次,比率分析方法。比率是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相对数,比率分析法是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数,比较各种比率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结构比率法、趋势比例法和相关比率分析法三种。 二、企业战略评价的相关内容 1.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 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就是企业战略得以成立的理由。由于企业得以成立的理由是以企业内、外关键战略因素为基础,扬长避短为原则而取得的。因此,关键战略因素的审查即为企业战略根据的审查的实质。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战略因素会发生变化是必然的,当这种变化使战略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企业战略的实施必将受挫,企业只有及时调整转换战略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或减少损失。 2.评价战略实施的表现。 企业战略是通过安排计划、制定目标来实施的,计划目标完成的情况又受许多变化的因素影响而有所偏差,因此高层管理者必须在实施中用一套指标来评价企业战略的实施情况。指标的数目要适当,要有主有次全面反映。有限的指标数目就要求指标要有重点,但重点指标在不同战略中各不相同,应很好把握。适当的指标数目也有利于评价和控制,减少控制评价过程的费用。 3.分析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处于企业任务环境中的许多利益相关者十分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绩效。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用各自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表现。 费瑞曼建议,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要求来全面测定企业表现,从而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 1.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方式。 对企业战略实施控制,主要是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所谓平衡偏差原理,就是依靠平衡效益的实际值与所需的标准水平的偏差进行调节和控制,反馈是实施控制的基本手段。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反馈可分为前馈和后馈两种:前馈是指提前检测,提早获得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某一环节进行提前控制;后馈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被控对象进行检测,及时获得信息来实施调节控制。 首先,完善事前控制方式。事前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中某一事物,在其活动前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方式。如产品投产对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的有关影响因素所进行的控制。它是利用前馈信息实行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事前决策和计划上,即行动之前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预测和环境资料等前馈信息,拟订出不同的可行方案,从中进行优选,然后依此控制 其次,优化战略实施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中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战略执行活动及其过程的某一事物变换的现场控制方式。它是利用反馈信息来实行调节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对发生的行动效果及其形成过程的经常监督和调整上,即通过战略评价系统及时把被控对象的输出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提出纠正偏差的行为措施,不断消除行动效果偏离既定标准的现象,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 2.完善企业动态过程的控制。 战略控制既重要又难以捉摸,而能够仔细考虑保持战略有计划并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个问题的公司则屈指可数。控制战略实施的确不容易:(1)紧迫的短期问题总是使人无法专心于战略。战略的期限假设有的话,似乎不如必须在下星期前完成的任务那样紧迫;(2)需要改变现行战略的信号往往易于忽略;(3)战略本身需要修改。这个流动目标使成功与失败模糊不清,而且这种无力的警告只能更加说明系统控制的必要。要实现有目的监督,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使这种监督脱离正轨才能坚持下去。 跟踪控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管理战略行动的实用办法。一般情况下有四种方式: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监视主要外部变化因素;在一个阶段或紧急情况下进行全面评审;最后是保持战略管理过程的完整性。这些措施一旦施行,既可以维持某种一致同意的进程,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该过程。没有这样的控制,战略行动就将错失良机。 首先,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战略实施的行动线分布在一系列具体的、局部的规划和活动中。每一项战略推进,都应分成几步,对于要长期执行的步骤,应制定详尽的规划;其次,监视关键的外部变化因素。各项战略都是根据假设(预计)的背景制定的,人们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有关未来需求、技术、价格、政府条令、竞争以及一系列其他外界变化因素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制定计划的前提,企业战略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些预计条件设计出来的;再次,进行全面评审。战略控制中的跟踪概念要求对新的条件具有适应性,这种动态调整是战略本质的一部分。因此控制系统必须有可能根据最新的发展重新估价计划的进展,阶段评审的目的就在于此。 总之,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企业战略管理者为企业选择了最佳战略,并且为战略的实施安排了周密的计划,将全局战略分解为各职能战略去具体实施。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日常管理指明方向和范围,日常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具体化,因此战略管理的实施只能通过日常管理来贯彻、体现。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电子版企业经营沙盘在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沙盘模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的可存储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电子沙盘模拟的不同的功能。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电子沙盘 沙盘模拟 课程教学 许多高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形式,以提高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将探讨电子版沙盘模拟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描述 生产运作活动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最基本活动,是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各种资源要素组织成现实生产力,以便有效地创造出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工商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作为培育企业精英人才的摇篮,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一直以来颇为重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在MBA、普研及本科生中都开设本课程。 与其他经管类课程相比,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生产运作战略与企业竞争力、需求管理与预测、生产/ 服务流程分析、生产/ 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生产运作能力与生产运作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计划、生产系统设计与优化、库存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前沿理论等知识模块,这些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是企业生产运作实践的总结,很多知识在讲授时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进行。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以理论教学为主 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比较枯燥,即使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学生毕业后常被评价为光懂理论、不会实战,在实际操作时遇到种种意外障碍而束手无策,能力不能与学历匹配。这也是有些文科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进入企业后适应期太长的原因。 2.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 学生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对很多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无法透彻理解,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3.教师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 由于专业背景、授课学时等限制,教师往往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很难把公司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控制告诉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公司操作实务。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企业运作实际,缺乏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训练。 4.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管理类课程,内容较复杂和枯燥,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往往不高,也有部分学生会受到上一届学生的影响,在还没有开课之前,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该课程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大量计算等印象,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所降低。 5.学生对课程的教评结果偏低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计算的内容偏多,尽管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案例、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本课程在许多院校开展的教评活动中仍得分偏低。有的教师同时讲授多门课程,但各门课程的评价结果差距很大,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积极性有所降低。 6.实践环节滞后于课程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该课程在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引入了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实训等教学方法。但由于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等均是针对实践环节的课程,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存在,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甚微,学生们感叹如果实践环节的课程能够与理论课程穿插进行效果可能更好,学生会从中受益更深,体会更深刻。 三、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上述的问题,有必要探索能够提高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竞争力的教学方法。目前广为使用的是沙盘模拟教学方法。 1.沙盘模拟教学方法简介 沙盘模拟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指挥官在真实的模拟沙盘模具前,进行战略部署的过程,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等优点。企业的经营管理犹如战场,要进行整体部署、产品的研发以及财务分析等决策,通过课堂教学展现无疑是纸上谈兵,而沙盘模拟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结合市场变化,进行情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通过老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真实体会企业多年的经营管理过程。 沙盘模拟主要通过实战模拟演练完成体验式学习,具有互动性、真实性、挑战性、实用性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巩固,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与运用。 2.沙盘模拟课程涉及的内容 (1)熟悉企业全面管理系统,确定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沙盘模拟课程分析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预测市场趋势,形成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确定企业具体的市场经营战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等。 (2)了解企业整体运作流程。通过沙盘模拟课程能制定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制定市场开发决策、目标市场定位等。模拟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标过程,调查了解同行商情,抢攻市场,正确进行市场决策。 (3)谋求企业系统效率提升,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通过沙盘模拟的运用,学会制订企业长期、中期、短期资金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制订投资计划,编制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指标进行正确分析,进一步评估决策效益,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4)提升科学管理能力。通过对企业生产能力的计算,生产线的更新调整\库存的管理,原材料采购、现金流量的计算等提升科学管理的能力。 (5)从点评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每一次教师的点评中,学生可以深刻领会到理论中学到的知识如何真正运用到企业的运营实践中,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分析,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6)从总结中收获。通过参与企业模拟经营的过程以及课程结束后的实训报告,学生思考、总结得失,获得最大的收获与提高。 3.沙盘模拟的形式 在各大院校主要引进和自行开发的沙盘模拟形式有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的企业经营物理沙盘训练课程对抗规则复杂,容易出现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且问题无法追溯,影响公平性;另一方面由于采用独占式教学资源,学生需要至少2天的时间完成整个物理沙盘的对抗演练,效率较低,但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性非常高。而电子沙盘采用计算机软件的对抗方式来进行教学和竞技,通过程序的设计,可以使实验完全依照对抗规则进行,防止了学生的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电子沙盘通过记录学生的每步实验操作,可以使实验最终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自动生成。但是,这种模式直观性、体验性差,各小组缺少面对面交流,比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这与情景式教学的初衷相悖。 4.将电子沙盘引入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 基于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的优缺点,考虑在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结束后的实践环节仍然保留物理沙盘的模拟训练或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扬长避短,最终实现电子沙盘的便捷性和物理沙盘的真实模拟性合为一体。而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沙盘模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的可存储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电子沙盘模拟的不同功能。 5.电子沙盘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结合体现出的特点 (1)生动性。传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局面,通过沙盘模拟实际企业环境进行教学,学生能亲自运营企业,真正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2)真实性。在课程中,通过沙盘模拟运用让学生亲自体验“做”中“学”,以实际参与的方式体验企业的运作,在模拟企业实际环境中,真正体会企业面对多变的环境,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将来应用于实践。 (3)合作性。沙盘模拟就是让学生在每一次商业决策中感受团队智慧的价值,领会如何在立场不同的部门间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培养不同部门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同时建立以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组织团队,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并能真正领会团队合作的优越性。 (4)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在引入课程教学时可以随时调用任何模块进行讲解,这是与物理沙盘相比其最大的优点。电子沙盘可以将学生分为6~18组进行模拟,而物理沙盘只能模拟6~8组,解决了物理沙盘授课的困难。同时也解决了物理沙盘必须连续的将课程进行2~3天独占资源的缺点以及物理沙盘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时间上脱节的问题。 (5)可作为开设物理沙盘课程的前期准备。与之前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再上物理沙盘课程相比,学生在开课前已经对沙盘模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分组组成不同的企业后,对企业战略决策、资金运用、市场开拓、ISO认证、产品研发、厂房及生产线投资等问题会更加慎重,通过理论课程对各个决策环节会用到哪些知识点已经心中有数,会彻底改变之前的盲目决策以及部分学生的游戏心态。 (6)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沙盘模拟在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系统中运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7)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并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学有所长,与实际贴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学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结论 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将改变多年来“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传统教育教学,能够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对于经管类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借鉴。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管理层激励制度与企业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摘要: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中PE支持企业为样本,研讨了公司经营绩效与股权激励、非股权激励、PE参与比例和企业规模等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企业经营绩效与管理层的非股权激励程度正相关,与企业规模负相关;而与股权激励和PE参与比例不相关。 关键词:PE支持企业;管理层激励;经营绩效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PE)作为集合财富投资的工具,在给被投资企业注入发展所需资金的同时,还带来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客户网络,成为引导社会流动性向实体经济转移的一个重要桥梁。近几年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扩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上市速度加快,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高额收益,私募股权投资由此成为一个热点领域。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其投资支持企业的非控股股东之一,通常会派遣董事,参与支持企业的重大决策,包括对支持企业管理层的激励制度设计。通过有效率的激励制度安排,使得管理层和企业股东之间的利益尽量保持一致,最大限度地解决股东(含PE)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从而提升管理层的努力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目标。因此,在PE投资过程中,存在“PE投资(依靠其持股比例,对支持企业的贡献度以及参与董事会决策等途径)——支持企业管理层激励——企业经营绩效”这样一种传导机制。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具有PE投资背景的企业(或称PE支持企业)为对象,研究其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这些关系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阐述这对于PE支持企业、PE机构本身以及政府政策意味着什么。显然,这不仅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更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于PE支持企业管理层激励制度设计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国外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对不同激励手段的激励效果的探讨。Robert Butler Wilson[1]认为,对创业者赠送普通股,并不能激励创业者为PE基金带来额外的投资收益,原因在于赠送普通股使创业者在初始阶段即成为普通股东,从而将创业者和资本投资人置于同样的角色地位,创业者的激励并没有到位。Michael J Brennan和Alan Kraus[2]则提出使用可转换债券或可转换优先股这类激励方式,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PE的投资成本,起到较好的激励效用。在PE进入对支持企业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 Steve Kaplan等[3]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不仅对其支持企业管理层实施激励性的管理措施以确保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准,而且PE也持有较大的股份,确保在董事会中具有较强的地位,这有利于PE更紧密地监督和治理其投资的公司。 国内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并不多,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管理层激励的文献更少,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描述性和案例性研究。周仁俊等[4]从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产权基础不同的视角,分别对管理层货币薪酬、持股比例和在职消费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论显示:管理层货币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管理层在职消费程度与企业经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向群[5]在采取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中,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和公司绩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股权投资行为带来公司融资结构的优化。朱静[6]的研究是在同时控制了公司规模和财务杠杆度两个变量后,发现私募股权投资与公司价值和公司经营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的研究,或者在分析管理层激励手段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时不考虑PE投资因素;或者考虑PE投资时局限于PE投资与公司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深入揭示PE投资背景下通过激励管理层以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整个传导机制。国外学者分析了不同激励方式的激励效果以及PE基金通过实施激励影响公司治理水平,为PE支持企业的激励制度研究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些研究缺乏中国经验数据的验证。本文克服了已有文献的局限,采用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对PE支持企业管理层激励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由此对中国PE支持企业的管理层激励制度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模型构建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PE投资背景下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及其效果,目的在于验证PE投资—被投资企业管理层激励—激励效果(公司经营绩效)这一传导机制,因此选择的样本公司必须具备三个标准:上市前均引进了财务投资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上市时高管人员持有股权;净利润均为正(即不存在亏损)①。 根据中小板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自2004年中国资本市场推出中小板到2009年12月31日止,具有PE投资背景且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公司共有69家,通过筛选,最后确定48家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研究样本占比为70%;如果剔除扰动因素引起的不符合选择标准的样本公司后,比例更高,因此样本数量和标准完全满足本文研究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均采用样本公司上市后至少运行了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年报数据,即上市之后第二个年度报告数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予这些样本公司以足够长的时间的经营和财务表现,从而消除由于时间短而产生的偶然性现象和扰动影响。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样本数据均来自于Wind咨询公司数据库。 (二)检验模型与变量定义 为了研究PE支持企业激励制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因变量,表示企业绩效,这样可以消除样本企业的规模差异。同时,对企业激励制度的刻画,分为股权激励和非股权激励两类,股权激励类的变量为高管持股比例(即管理层总的持股规模),高管平均持股比例(即管理层人均持股大小),董事长持股比例(代表性高管的持股大小);而非股权激励在中国主要有两种:一是奖金,一是职务消费。鉴于职务消费(没有独立的统计数据和公开信息)归属于管理费用这一会计科目,因而本文以高管总薪酬(含奖金)和管理费用来量化描述对管理层的非股权激励。另外,本文选择PE持股比例和企业市值作为控制变量,刻画企业的PE投资特征和企业规模特征。 因此,本文设置原始模型如下。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一方面管理层的职务消费包含的具体项目很多,难以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企业不会详细披露该类信息,有些信息甚至为企业的商业秘密);另一方面,即使是按公允价值交易的职务消费,事实上它内在地反映了管理层拥有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能够让交易的另一方至少可以获得市场平均利润,因此可以将所有管理费用均列为职务消费范畴。同时为了消除企业规模的影响,本文采用管理费用除以企业营业收入这一指标,衡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管理层的职务消费水平。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由于自变量数目较多,进行变量全回归容易引起多重共线性问题,简单剔除变量则会遗漏重要信息,破坏模型的完整性。因此本文拟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用较少并且相互独立的因子作为新的自变量。 采用SPSS19.0进行计算,得到的KMO统计量为0.506,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的统计值为58.852,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KMO统计量偏低,但Bartlett球度检验说明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因此只要提取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经过分析,得到各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2。 由表2可见,从7个测试变量中可以提取出4个因子,因子累计可以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78.72%,使原有变量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为理想。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因子对测试变量的载荷比较分散,因子的实际含义不够清晰,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系数向0和1分化,一个变量值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比较高的载荷,从而因子的实际意义更加明显,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按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由表3可见,第一个因子在高管持股比例(MSR)、董事长持股比例(DSR)、高管平均持股比例(AMSR)有较大载荷,这些变量主要反映了公司对高管的股权激励情况,可以命名为股权激励因子(F1);第二个因子在企业市值(AMV)方面有较大载荷,命名为企业规模因子(F2);第三个因子在高管薪酬利润比(MWPR)和管理费用收入比(AERR)上有较大载荷,这两个变量反映了管理层控制的非股权激励因素,因此命名为非股权激励因子(F3);第四个因子在PE持股比例(PESR)上有较大载荷,就用PE持股比例因子(F4)来衡量。 因此,上述四个因子可以反映激励管理层因素的四个不同方面,而且经过正交旋转,四个因子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将上述四个因子采用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矩阵,将四个因子的得分F1、F2、F3、F4作为新的变量,用于和因变量进行回归。 (二)回归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将原模型自变量转化成新的因子变量后,有效地解决了原模型自变量过多可能产生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原模型转化为: ROE=α+α1F1+α2F2+α3F3+α4F4+ε 根据构造的回归方程,采用SPSS19.0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处理后,发现第一个模型中调整的R2为0.225,第二个模型中调整的R2为0.435,两个模型的回归效果均一般,但第二个模型优于第一个模型,见表4。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R2和调整的R2都只能说明在给定的样本条件下,回归方程与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并不能对总体模型做出推测。因此,不能单凭二者的大小来选择模型,必须对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做显著性检验。 在采取逐步筛选法(stepwise)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选后,在模型1中,非股权激励因子(F3)进入了模型,且非股权激励因子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在模型2中,非股权激励因子(F3)和企业规模因子(F2)均进入了模型,且非股权激励因子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企业规模与净资产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见表5。 四、研究结论及其解释 本文在对影响中小板上市公司中PE支持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其一,企业经营绩效与管理层的非股权激励程度正相关,且显著;其二,企业经营绩效与企业规模负相关;其三,企业经营绩效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和PE持股比例不相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事实研究表明,这一结果是符合当前中国PE支持企业的实际情况的。 首先,PE支持企业的股权激励方式单一,不利用调动企业高管的积极性。通常采用直接赠与企业高管普通股票或由高管以较低价格购买企业普通股票等方式。这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将激励性的股票与公司未来经营业绩挂钩,因此无论获得股票的高管们是否努力,他们都能得到公司股票上市带来的巨额收益,根本起不到激励作用。与中国不同,国际上对PE支持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措施主要为可转换证券和股票期权,VC基金还使用了分阶段投资的约束方式。这些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股东与PE支持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双方利益的一致性,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激励效果。可见,仅仅使用普通股激励的单一方式,导致了企业绩效与PE支持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无关性。 其次,PE在其支持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作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僧多粥少”,即PE投资者太多而适合PE投资的拟上市公司或优秀的目标公司又太少,恶性竞争非常严重,在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方面PE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二是中国PE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专业人才缺乏,为PE支持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很弱。特别要指出的是,PE对其支持企业业绩的提升作用并不是靠直接的持股比例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额外的增值服务来实现的,比如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协助企业改进管理流程,企业公共关系服务,等等。但这些增值性服务目前还无法量化,不能引入到本文的模型分析中,这是本文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总之,上述原因导致PE支持企业的经营业绩与PE直接的持股比例无关。 再次,非股权激励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效果十分明显。非股权激励包括两类:一是高管薪酬;一是高管的职务消费。一方面企业管理层非常在意自己获得的现金报酬和职位,高职位意味着拥有更大的权力,能够合法地利用企业资源进行职务消费;另一方面,高管层的薪酬和职位具有信号机制,即在经理人市场中,经理人已有的高薪酬和高职位向市场发出了强烈的信号——该经理人拥有很高的人力资本,具备很强的管理才能。因此,经理人具有强烈的动机,要求不断提高薪酬水平和管理职位,通过高薪酬和高职位提高自己的市场声誉,抬高自己的市场身价,实现自己长期收益的最大化。换言之,高薪酬和高职位对经理人的激励作用非常大,激励效果更加明显。 最后,企业经营绩效与企业规模负相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理人的管理能力并不会必然地随公司规模扩大而增强,反而由于公司规模扩大,产生的管理事务和问题会更多,加大了经理人的工作难度和劳动强度,从而给予经理人一种“负激励”,最终降低了公司的经营绩效。此外,公司越大,PE持股比例会越低,话语权也会越小,难以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约束,激励不明显;公司越大,PE对其支持企业进行改革的难度也会越大,付出的努力和服务也会越多,必然会带来效率上的损失。 五、对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对于PE基金、PE支持企业以及政府政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PE优化投资协议,提高投资成功率 作为财务投资者的PE而言,其投资不是为了长期持有,而是为了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出售,并获得相应的收益。而PE收益与否及收益多少很大程度上与PE支持企业管理层努力程度有关,因此在投资协议条款和相关的激励约束制度设计中,必须建立对支持企业管理层的严格约束机制,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对管理层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实施严惩。目前可以采取包括对赌协议、第三方担保、资金使用监管和公司接管等多种激励约束方式。 (二)有利于优化PE支持企业激励制度设计,实现有效激励 对于PE支持企业来说,必须消除管理层激励方式的单一性,建立激励相容的激励机制。由于管理层特别在意薪酬水平,热衷于职务消费,因此就需要削减管理层的薪酬,限制其职务消费,转而用股票期权和可转换证券等更多有效的激励方式将管理层的个人收入与公司利润严格挂钩。只有公司利润增长了,管理层的收入才能增长,并且尽量做到同比例增长。这样既有激励也有约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激励。 (三)有利于政策监管部门改善PE运行环境,加快创新型社会的推进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急需资金,而社会热钱大量流入非实体经济,如何引导热钱进入急需资金的中小实体企业成为监管层关注的重点,大力发展PE,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方面,管理层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1.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包括培育PE基金及其支持企业,消除国有垄断,鼓励PE市场公平竞争。 2.培育新兴产业和关乎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引导PE基金投资相关产业的小企业,增加PE投资对象的供给量,改变PE市场“僧多粥少”的格局,从而彻底扭转PE缺乏话语权的局面。 3.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完善有关企业股权激励的法律法规,强化企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意识,以法制手段消除PE支持企业对管理层进行利益输送,严惩管理层的寻租行为和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4.以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创新,特别是针对证券市场股权激励工具的创新。可供选择的激励工具多了,PE才有更大的参与空间,才能充分细化和优化投资激励合约,进而对其支持企业管理层实施灵活、有效的激励。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论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方法 【摘要】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拙上,在企业经营模式模式当中市场发展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最为关键的,可以说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也与市场经济管理内容有关。本文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战略经营管理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对企业发展的制约进行概述,分析现代企业管理的特征分析,探讨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方法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企业 经营模式 管理方法 一、企业发展的制约概述 根据调查与研究发现,我们国家的多数企业的发展存在法律保护不完善、融资困难、歧视性待遇等外部制约因素。而且,在企业内部日常管理中,民营企业存在组织结构划分不合理和责任划分不清晰,没有研究企业文化和对员工的公平公正问题,权力过于集中,没有对客户和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等问题和缺陷。虽然有的民营企业发展发展速度很快,但其管理水平和有关制度不够健全,管理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或者是管理模式不适合企业的特点。 二、优化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方法的必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围观干 预变得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发展遵循的是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这种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之下,企业必须调整和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模式,在经营管理当中不仅要体现出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还凸显出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措施必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如果在经营管理当中不能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则一定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二)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必须全方位的对自己的经营管理进行改进,通过经营管理的创新带动人才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全面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看上去简单,但是要真正达到这一目的,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创新的管理模式作为保障。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战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产生于西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方企业在这种模式的促进下走在了国际竞争的前列。西方企业的应用,不但能够让企业管理模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与规模,而且也为我国企业实施战略经营管理模式积累了经验。 三、现代企业管理的特征分析 (一)高效性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更加注重高效性,由于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果不加强管理手段积极提高管理效果,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受到这一现实因素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将管理实效性作为重要的管理指标,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管理的高效性引起了足够的关注。 (二)企业管理更加注重管理创新,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现代企业面临着市场形势多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在这种形势下,现代企业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变换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才能跟上市场形势的发展,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越来越关注管理观念的改变,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管理不同之处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更为先进,更能契合企业的实际发展形势,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现代企业管理更加关注管理理念的改变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才能确保企业管理能够不断取得进取与发展。 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探讨 (一)注重积累企业文化。 随着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文化成为了对企业内部精神层面的一种熏陶和改革,也是企业加强管理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手段。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受良好文化氛围和美好企业愿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创新的愿望和工作的积极性都会大幅提升,从而在企业上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绩效的文化氛围。其长远影响则是留住人才,鼓励创新和持续学习。从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企业整体效率的提升,企业规模稳定发展等方面,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绩效都会存在良好的推动作用。那么培育企业文化的根本,在我看来就应该是力求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让员工真正做企业的主人翁,发现身边的问题,并愿意解决问题,让企业更加健康高效率发展。 (二)创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树立企业管理的时效性。 为了保证现代企业管理能够取得实效,我们应该不断创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同时树立实效第一的管理理念,努力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卓有成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目前来看,创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企业管理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三)以制度化为基础实施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在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通过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构建一个良好的组织体系,选定关键控制点的区域、部位和相关的权、责、利以及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进而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全部活动,要合理有效的分配职责和权限,并确定不同性质的责任中心,对企业整体目标进行分解。 (四)构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优化企业管理结构。 从目前的企业管理实际来看,对企业管理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现代企业管理取得实效,我们应努力构建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对企业管理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确保企业管理结构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使企业管理能够成为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以人为本的人才制度。 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对提高员工的素质,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人和事的管理,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可通过工作分析与设计、职工薪酬设计、 员工招聘与测试、员工培训开发、绩效评估、劳动保护、劳资关系等项指标及所含的内容结合各自企业特点实施。 (六)丰富现代企业管理内容,对管理职权作出具体规定从提高现代企业管理实效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应积极丰富企业管理内容,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职权作出明确的限定,既发挥企业管理层的职能优势,又能保证企业管理的高效性,同时还能对管理职权进行一定控制。目前来看,通过对管理职权的确定,企业管理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 (七)合理的激励政策。 物质激励制度是激励机制的基础,其核心是企业的内部分配制度。物质激励是针对满足员工的基本生存需要而采取的有效制度,其中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及各种物质奖励等方面的相关制度。物质激励制度着眼于近期,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紧密相联。企业搞任何活动,可能都会占用员工个人的时间,给出相应的激励也是合情合理的。要使企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要使职员永葆青春、尽心尽力,建立整体的激励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激励不仅仅局限于金钱,精神激励同样重要。企业必须引导员工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使企业成为由共同理念的人员组成的战斗的群体, 从而使其蔓延开来,激发员工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精神激励其实就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培育企业的价值观, 培育一种创新向上、符合实际的企业精神文化。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保障企业经营的特色, 以及企业经营的战略的实现和组织行为的约束力, 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延续性, 才能具有自己企业的鲜明特色。企业必须大力宣传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前景,促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进步。 (八)提倡内部知识管理模式。 企业应当更加注重内部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化,企业应当通过知识的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掌握并应用知识;通过旧知识的理解能够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在内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从外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企业知识面;确保知识能够实际运用到企业的生产技术中,实际的发挥成效;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过去,一说到企业实力,大家都会觉得是宽大的厂房、豪华奢侈的办公楼、还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等,这些的确都是企业实力的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浸润,企业开始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竞争力,例如人力资源、知识财富等。 (九)运用沟通艺术提高管理水平。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沟通成为了企业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企业常见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往往是有了问题后.大家没有沟通或不懂得沟通所引起的。而且,企业里执行力差、领导力不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 1.加强企业与外部之间的沟通。企业的外部沟通中,最主要的是与客户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说服客户,让客户对沟通者产生信任。进而信任你所代表的公司。外部沟通的另一个主要对象是供应商。沟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与对方达成共识,取得一个双赢的结果,建立长期互惠的诚信关系。对于多种经营的企业,例如化工企业,企业管理机构与油田的联合站与采油井队之间的良好沟通,不仅能把握市场开拓的先机,而且也有助于在第一时间获得产品服务的售后反馈,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率,进而对公司产品产生好感,确保产品站稳已有市场。做好与供应商的良好沟通,可以在关键时刻,比如整个市场供应趋紧的时候、或者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避免因得不到供应商的支持而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 2.改善企业内部沟通氛围。在这沟通时代。沟通无时、无处不在。沟通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润滑剂,更是企业落实经营管理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各级员工有效工作的基础。把沟通工作做好,不仅能改善企业经营的内部环境,而且也会提高企业各岗位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比如经常发生生产部门、技术部门、销售部门之间工作中衔接的;中突,这些冲突若能达成有效的沟通,内部冲突就会降低,整个企业的效率就会提升,氛围会更好,业绩也会随着提升。公司加强了内部沟通后,销售部取得生产计划能够及时迅速地传达到生产车间,生产车间的技术问题能很快地反馈到技术开发部。销售部根据产品的使用效果的用户意见与技术开发部进行沟通。把握了用户使用的特点,也使企业的生产销售链运营顺畅。 结语 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未来发展是目前广大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 管理模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而我国大多数企业比起外企和国企,更具有企业规模偏小,生存能力较弱等问题,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家族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缺少正确的认识。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存在法律保护不完善、融资困难、歧视性待遇等外部制约因素。在内部日常管理中,很多企业存在组织结构划分不合理和责任划分不清、没有研究企业文化和对员工的公平公正、权力过于集中,没有对客户和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等问题和种种缺陷。根据发展阶段确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重视企业内部控制,树立知识管理理念,同时积极培育积极正面和充满正能量的企业文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制度。运用沟通艺术提高管理水平,真正的将中国企业推向世界,走在世界前沿。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摘要: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 它需要企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 切实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才能防患于未然, 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稳定健康的发展。风险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企业的盈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在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与防范相应的管理策略,以期为我国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 ;经营风险 ;防范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可能发生或遇到的与企业经营有关的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建立, 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中,风险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企业的盈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要完全消除风险是不现实的。 因此,研究经营风险,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企业在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组织 在国外一些大公司里, 公司设有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机构。在这些设立的风险防范管理机构中,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的, 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公司部门主管以上人员和公司外聘顾问组成。 这样的组织结构保证了企业在面临风险时的反应速度和效率, 从而确保了对风险事件的成功防范和及时化解。而在我国的企业里,基本上看不到这样的组织结构存在。在很多中国企业家的眼里,企业经营风险是无法预测和无法管理的, 因此他们不可能为此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当然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准备。 另外,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各种制度不健全,甚至相互矛盾,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盲目地追求投资信贷和生产经营规模 一些企业由于短期行为思想作怪, 他们只盯住市场暂时热销的产品,对市场发展的趋势不深入研究,不着力开发技术含量较高的,有长远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从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不讲效益地追求投资信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3.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控制力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资产、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我国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可行的操作细节,缺乏可行的实施方案,缺乏具体的落实环节,一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标。最终导致控制力度弱化,企业经营风险扩大,资产损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 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 同时, 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登记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二、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与防范策略 1.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风险防范意识差是企业陷入经营危机的重要原因。只有树立风险意识,企业才能主动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的途径解决。 在经营者树立风险意识的前提下通过有效方式教育企业员工, 务必让员工认识到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等特点,让所有员工都明白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对风险的识别,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量级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其管理策略有:第一,规避风险策略:考虑到风险的存在与发生的可能性,事先采取措施回避风险因素, 或主动放弃和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 第二,分散风险策略:企业在经营和投资过程中将风险分散到彼此独立、 关联度较小的不同 性质、 不同类别的业务、 或不同的证券品种和其他合约上,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某些业务或证券、期货合约出现风险时,其他收益不受影响,把风险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三,转移风险策略:通过合法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尽可能转移出去。 第四,控制风险策略:在承担风险时,加强对风险因素变化的关注,出现风险爆发征兆或实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争取化解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2.加大企业改革力度 ,尽快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依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按照价值规律、 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其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征。以解决长期以来企业管理存在集体决策集体负责, 实际上无人负责的问题,并能保证企业自觉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下,寻找生存发展壮大的机会。另外,国际社会特别重视企业制度、法规方面的完善程度,这样,实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才会得到国外有关方面源源不断的投资,这对加快企业发展非常有利。 3.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及风险控制系统 科学的组织结构是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基本条件 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时, 确保组织内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确保组织内各个部门和人员责任清晰、权利明确;确保组织内有风险反应机构和专门的授权。如此一来,组织内信息通畅、权责清晰,一旦发生任何风险先兆均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妥善的处理, 而不至于造成真正的风险损失。 同时积极发挥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的作用,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偏差。 此外,还必须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只能防范风险,不能转嫁、承担、化解或分散风险。 对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概率较大,且企业能够承担控制成本的风险,要力求通过企业自身的控制系统, 并依托以财务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系予以控制。对于发生概率较小,或控制成本较大的风险, 则应在加强管理、 增强自身素质的基础上,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4.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追踪分析 及时完整地进行原始记录,包括赊销条件、应收账款形成日期、用户付款的日期、目前尚欠款数额等情况。 通过这些信息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 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应收账款形成后企业就面临按期足额收回的问题。为防患于未然,有必要对赊购者的经营情况、偿付能力进行追踪分析,及时了解客户现金的持有量与调剂程度能否满足兑现的需要。 重点放在挂账金额大、挂账时间长、经营状况差的客户,以防形成坏账,减少经营风险。 5.增强企业创新意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如果企业没有创新,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就必然会落后,难逃灭亡的厄运。因此企业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控制企业风险。 四、结束语 正是因为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和防范才成为必要。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 它需要企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认识和分析企业整体目标及各活动层目标,以及影响这些目标实现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可能的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稳定健康的发展。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谈烟草企业经营与管理 摘要:企业的经营管理在现代烟草企业管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生产管理所解决的是企业管理中战术性、方法性问题;经营管理所解决的战略性、方向性问题。管理是劳动社会化的产物,而经营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管理旨在提高作业效率,经营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关键词:经营;管理;市场经济;广义经营管理;狭义经营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烟草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崭新格局,就需要不断地并购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烟草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于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化多端,国内外烟草市场形势变化迅猛,因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烟草企业必须密切注视市场环境的变化,并随时调整经营方针、目标和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显然抓好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管理的工作重心。 经营的由来:美国是西方最早提出经营问题的国家。本世纪初,随着美国商品经济的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高度集中,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的产品由供小于求变为供大于求,出现激烈争夺国内外市场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面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提高制造过程的效率,而是要研究市场上畅销的产品是什么,怎样才能制造出畅销的产品,变化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怎样的市场机会,存在什么样的威胁,企业如何才能拿出自己的特色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的快速发展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它既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又研究企业内部条件,使之达成动态的平衡,这就是经营管理。 例如,192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聘请斯隆担任总经理,他把日常的职能性管理交给了事业部,最高层领导集中精力,从事经营决策和经营策略的制定,分别研制和生产出适用不同购买力的三种车型,这一战略决策取得了成功,因为它是根据购买者的需求制定开发、定价的,为此通用汽车得到了迅速发展,市场占有率跃居美国首位,斯隆的成功说明:“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 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速,跨国烟草巨头的涌入,将使中国烟草市场竞争逐步白热化,跨国公司对中国烟草市场早就跃跃欲试,为了增强烟草企业的竞争力,国内烟草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夺取市场竞争的优势,管理者必须把精力从内部转向外部,从只重视生产转向注重产品开发和销售的创新[1],只有创新才能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企业有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经营与管理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从生产过程看,管理是劳动社会化的产物,而经营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管理旨在提高作业效率,经营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企业经营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又习惯称之为小经营和大经营。 狭义的经营管理是指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认为管理的范围比经营广泛。工业企业的全部活动,按照性质可分为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条件,以最经济的办法按预定计划把产品制造出来。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和竞争形势,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制定企业的目标、战略方针、投资决策,保证企业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狭义的角度,以生产活动为对象的管理称为生产管理;以经营活动为对象的管理称为经营管理。狭义经营管理的理论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的重心在两头——产品生产年前的开发决策。产品生产后的销售决策。”这个理论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两部分:内部活动的生产管理,外部活动的经营管理。 广义的经营管理,是指对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广义的经营管理包含生产管理在内的全部企业管理,即经营包含管理,其代表人物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法约尔[2],他提出的理论认为,经营既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市场因素与企业内部条件的平衡,又要考虑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与作业。可见,经营范围比管理广泛,包括人、财、物、供、产销的全部活动,并侧重于这些活动与市场的联系。 法约尔提出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的同时,还提出了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的问题。他认为,技术能力、商业能力、财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等都以几方面的素质与知识为基础:⑴身体——健康、体力旺盛、敏捷;⑵智力——理解和学习能力、判断力、精力充沛、头脑灵活;⑶道德——有毅力、坚强、勇于负责任、有首创精神、忠诚、有自知之明、自尊;⑷一般文化—具有不限于从事职能工作范围的各方面知识;⑹经验——从业务实践中获得知识,这是人们从自己的行为中汲取教训的记忆。与泰罗否认专业管理训练对培养管理人员的作用即认为管理人才是“天生”的观点明显不同,法约尔强调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鉴于当时学校中并不开设管理方面课程的情况,法约尔呼吁管理教育应该普及:在小学里是初级的,在中学里稍广泛一些,在大学应是很发展的。而管理教育的实现的首要前提是形成一种管理理论,因为没有管理理论,又没有方法,许多管理人员将永远是一个“初学者”,只能去墨守以往技术、商业等方面的成规。法约尔还认为,管理教育不是为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好的管理者,如同技术教育不是为了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技术人员一样,只是要求起到象技术教育那样的作用,即引导青年人理解并运用他们的经验教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管理的知识。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经营管理,采取哪一种方式都是根据企业内外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经营管理,认为企业的重心在经营,这是市场经济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管理同样要以经营为重心。 随着烟草行业走向市场化的进程,市场经营由封闭走向开放,企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势必突破国家疆界,企业必须对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战略、经营计划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企业必须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学会市场经营本领,获得尽可能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必须以经营管理为重心才能达到。随着市场化的逐步完善,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由执行型转变为决策型,管理组织以产品开发、生产过程、市场销售三者为轴心,形成复合的组织形态。企业管理侧重于企业经营目标同企业外部环境之间达到动态的平衡。 企业发展需要进行整体性、长期性的经营与管理,这个问题很重要。树叶长在树枝上,树枝长在树叉上,树叉长在树干上,树干长在树根上。在一个企业,树叶性的问题有成千上万,树叉性的问题有成百上千,树根性的问题可就不多了。这类问题虽然不多,但非常重要。要是树根烂了,任凭你怎么摆弄,树叶也不会再绿。领导人要集中精力经营管理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假如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即使再发动员工努力奋斗也不会收到成效,甚至越努力奋斗赔钱越多。领导人要增强基本问题意识。不要只注意把决定的事情办好,也要注意决定本身是否有毛病;不要只忙于摆脱困境,也要忙于铲除困难产生的根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变化,产品的技术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这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技术创新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科学地预测市场需求的未来,不能正确选择产品开发及技术发展方向,那么这些与企业生命攸关的事情将会决定企业的生存与消亡。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这是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当前,在激烈的竞争中,包括市场竞争、产品竞争和技术竞争的背后,其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企业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掌握知识的人才的竞争。 由于面向市场经营,使用机器大生产,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以往小农经济状态下那种凭经验靠估计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定量测试、计算和分析。这里“科学化”并不简单地局限于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而是主要指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综上所述,生产管理所解决的是企业管理中战术性、方法性问题;经营管理所解决的战略性、方向性问题。经营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如果经营战略和决策是正确的,生产管理的效率越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越高;反之亦然。由此可见,企业的经营管理在现代烟草企业管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选题及方法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选取了2007年到2010年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对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研究生论文选题、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扩大研究领域、增加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增加硕士论文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硕士 研究主题 研究方法 2004年我国国务院学位批准人民大学等21个学院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试点工作,我会计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也表明了会计硕士的发展趋势。对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调查可以很好的了解我国硕士教育的当前发展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我国硕士论文的未来发展方向等等。由于其论文主题和论文的研究方法是论文的研究方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论文的选题对于论文的主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着论文的质量,那么好的论文的选题就要在符合市场的发展的前提下具有创新性,同时还要选择具有真实可靠的研究方法,在保证高质量的研究内容的同时又不失方法的多元化,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其硕士论文对我国硕士教育事业的影响,可以了解到过去的发展状况进行,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会计专业硕士是在2004年设立的,本文以“MPAcc”为学科专业名称,按照中国知网(CNKI)的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的“主题”进行了查找,年份为2004年到2011年,但本文没有包括2011年得任何关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共查询到了120篇如(图1)。根据统计发现其会计硕士论文在2006年以前虽然会计硕士点已经建立,但由于未有毕业生,那么会计硕士论文也未有发表。但在2007年期间的会计硕士专业论文的发表情况出现突飞猛进的状况,直接上升到58篇,随着一批批会计硕士的不断出现,说明会计硕士论文的发表状况逐渐升温,在2008年的会计硕士论文的数量也很多有50篇。另外,由分布图可以了解到虽然2007年达到最大值,但随着时间推移又有多下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对会计硕士的教育重视度不够高,其高峰的出现也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会计教育水平提升、会计理论知识改革,会计学科研究方向等变化有关。经过统计分析,这些论文都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的研究方向一致,而其研究数据主要是来自2007年到2010年得120篇会计硕士论文,那么这120篇会计硕士论文即是所要研究的样本。根据统计结果可以了解到这些论文分别来自湖南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本文可以在中国知网上了解的这120篇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信息包括:中文题名、学位授予年度、作者姓名、学位授予单位和发表时间。对这些论文进行了查看后,对其主题、所应用的一些理论、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查看过程中我们所用的方法是从摘要和目录中找出所使用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方法。 ( 二 )研究主题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制定自己的主题,本文中通过对其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可将其研究领域划分为:会计史、会计理论、会计制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和其他。首先,由于现在网络技术发展非常迅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也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有了更好的发展,它对会计方面的计算方法、管理手段、报告方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生对此类论文的偏好也在逐渐升温,论文数量会不断增长,那么就很有必要将此类论文单独作为一类来分析研究。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也在迅速增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作为新型的学科成为我国21世纪的难题,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从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传统的会计理论方面的挑战、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将其单独列出来表明了我国现在难题的存在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因为一部分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不能很好的体现或者具有交叉混合类别的不能被以上所列类别所包括的我们就将其列为其他。如果我们要向更详尽的了解其主要内容那么就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划分,如管理会计包括:战略管理、质量管理、控制管理、组织环境等。成本会计又可分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税务会计可分为:所得税会计、流转税会计和财产税会计等。 ( 三 )研究方法 通常情况下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实证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2007年到2010年的有关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针对于不一样的主题,为了更好地达到其研究目的,硕士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分析、描述性研究等。针对所调查的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资料将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实地考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个案分析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理论和模型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行为和现象等等 。其中理论和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方式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的研究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是通过描述文献、历史分析、探讨比较、深入分析、结果总结的规范研究方法。对于利用经济学在会计中的运用的如理论在会计中的应用,交叉学科分析的如会计与财务管理学、会计与金融学的混合论文。实地考察研究和个案分析研究的论文虽不如以上几种方法多,但是其数据可靠真实,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体现了更加独特的研究风格。 二、研究数据分析 ( 一 )研究主题数据分析 (1)总体的数据分析。经过对中国知网(CNKI)上的120篇会计硕士论文统计发现其研究主题涉及到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等领域,经过对其12个领域详细的调查分析后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硕士论文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由2007年得58篇减少到2010年的3篇,并且呈现逐渐递减的速度,2008年为50篇,2009年一共为9篇,如此说来,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所占总体比例比较多会计硕士研究主题主要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这几个方面,其中财务会计所占的比重为13.33%,管理会计所占的比重为44.17%,审计所占的比重为9.17%,以及财务管理的比重为14.17%,由此可见这几种研究主题已经占到全部的80.84%,已超过全部的80%,说明我国近四年来会计硕士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这四个方面进行。再次,根据表1-1我们还得出关于其他的如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等这些研究主题方面涉及的较少,明显不如以上几个方面,所占的比重依次为0.83%、0.83%、5%、3.33%、0.83%和0.83%,所占比重总和仅为20%左右,可以了解我国会计硕士论文关于这几个研究主题研究的较少。另外,在其他一些较少的领域方面,如会计信息披露、BOT项目会计问题研究、企业信用管理等研究主题方面,会计硕士的论文所占比例也很少,只有5%。按年份变化趋势进行总体分析可以如下(图2)所示。通过对该图的详细查看,总体可以看出其中2009年以前管理会计的数目明显比其他的要多很多,其中2007年达到最高峰,其他的会计硕士论文主题明显偏少,还可以看出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会计电算化、金融衍生工具等2007年-2010年逐年变化情况不大,基本保持低篇数不变的状态。说明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在这些方面的热衷度不高,值得注意。而对于财务管理、审计、其他一些方面的研究在2009年之后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的研究主题逐步从传统的主题转移到新环境下的主题。并且,可以分析得到其结果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教育结构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 二 )研究方法数据分析 由于其研究方法很难获得,但对其论文进行分析后可以推断出所采用的方法。硕士论文对于研究方法的使用不仅仅只是用一种,而一部分是结合着使用的,有的既有个案研究也存在其他规范研究,这可以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其企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如何在企业中运用的,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方法较为普遍,但仍是使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的硕士论文数量较多,另外,问卷调查的方法也被逐渐运用到会计领域中,这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使得研究论题更加真实可靠,还有就是采用国别比较方法,使用世界上的各种数据来对不同国家进行企业会计问题分析,这使得一股“country level”热点由此而来 。由上可知,我们不能单纯的就认定谋篇论文使用了哪种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使用程度的不同也是论文不同的一个主要方面,所以我们根据其硕士论文所采用的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调查,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多个,那么我们就归类为混合研究方法,若采用的只有一种研究方法,那么就根据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通过对硕士论文的本文进行了详细的调差研究发现其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只是挑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研究方法排在第一的是公开数据的实证研究,一共有39篇采用了这种研究方法,可见这种方法采用的数目相当的多;排在第二位的是描述性研究所占的比例约为25%,总数为21篇。那么排在第三位的就是案例分析法,所占的比例为16%,总数为19篇。而排在后面的则是实验法、比价分析法、理论和模型以及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其所占的比例均较低,在这些论文的调后发现其与多学科的交叉是与财务管理学占主要一大部分,金融学也有一部分。其次是与战略的有关研究,与行为学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但是在西方国家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方法中其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行为学的结合占大多数,这就是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对于这种方法我们也进行了详细调查。再次,我们对于其进行纵向比较,就是对比年份来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从总体看来各种方法的运用的总数在不断增加在后五年的增长趋势明显加大,公开数据的研究方法的总数有2007年的2篇增加到2010年的19篇,描述性方法有2007年的1篇增加到2010年的12篇,个案分析法的硕士论文是由原来的1篇增加到10篇,比较分析法由2007年的1篇增加到2010年的5篇,这四种方法增加的数目非常明显,其余方法也呈递增趋势但增加的数目有限,如理论和建立模型法,说明采用这种方法的数量较少。最后,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其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多样化程度在不断加强,在对其论文内容进行查看后我们也了解到其传统型研究的数量仍很可观,就是运用数据计算来进行实证检验,其数据的大部分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公开数据,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一些数据,以沪深两地为主,那么案例研究发也是基于对公开信息的分析的,目前缺少第一手资料的获取。不过,相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硕士论文的研究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三、研究思考与建议 ( 一 )研究主题思考 对研究主题方面的思考只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外比较重视的研究领域我国涉及的较为狭窄。如在环境会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等方面的硕士论文的数目较少,会计电算化的选题只有1篇,税务会计只有3篇,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也只有7篇,可见比重之低。说明其论文选题的范围之小,在这些方面的重视度还不够高,另外,在西方国家对于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以及税务会计等方面的重视度远比中国要高很多,这也是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选题方面的不足之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第二、缺乏理论创新。选其中的部分硕士论文进行了查看,发现其引用的理论不外乎理论、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少对于引用理论的创新。这些理论大都是来自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而来自其它的一些理论如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较少。对此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明显可以看出引用的理论来自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的比重远远多于来自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比重。后四种一共才只有4篇,可见我国的理论引用方面非常有限。第三、选题的重复现象较为严重。调查中发现对于风险管理、公司控制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和会计学科体系研究方面的选题较少。说明我国硕士论文的选题方面确实有着很多缺点,重复现象非常严重。第四、选题上忽略我国制度背景不同等特殊要素。西方国家的市场发展成熟,制度与市场结构比较完善,市场背景也很发达,因此用西方的财务理论来解释我国的财务行为和现象是不太合理的,需要针对我国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经济背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教育模式进行具体研究才能写出优秀的硕士论文,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硕士论文的水平。第五、研究的问题针对性不强,研究范围不明确,主题不突出 。部分论文对于要研究的主题不能够明确的提出,更不能针对的进行讨论只是围绕着进行杂谈,没有清晰的研究思路,也没有准确可靠的研究方法。对于历史背景,理论基础,现实原因进行详细描述并没有针对论题进行具体研究,浏览完也很难找出其中心论题。这样的硕士论文并不是成功的论文,对我国硕士论文的质量提高起着反作用。 ( 二 )研究方法思考 对研究方法方面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仍围绕着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进行着,其中数据公开的实证研究和描述性研究所占比例仍非常的大。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调查法、实验分析法在我国很少使用,研究方法的不同也许最后的研究结论也会出现误差,因此要采用对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是我国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二,研究方法多元化程度不高。我国的财务管理学方面硕士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仍然很少,对于数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性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实验法等一些方法涉及的很少,多元化程度不高,这也是我国的硕士论文需要加强的地方。第三,对理论变量的选取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选取,在针对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国外相结合的情况下,找出最合适的来分析运用。 ( 三 )相关建议 (1)扩大研究领域,加强研究内容的多元化。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研究生的视野也会不断扩大,财务管理的研究者们则不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引入,各各学科的边界会逐渐减弱,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尤其是注意对一些冷学科的运用结合如行为学、心理学、金融环境学等。但要避免泛泛之谈,不要因为学科间的结合运用研究而模糊了研究主题,使得研究不够深刻,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影响研究质量。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好。(2)增加硕士论文研究的实用性。论文内容要跟随市场发展的步伐,研究主题要不断贴近现实生活,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其研究主题的现实化,注意与西方国家的结合,吸收西方国家论文研究的优势之处。(3)加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规范化。不仅仅只采用实证研究对于其他的如数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性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实验也要逐渐的运用进来,加强论文的可靠性真实性,扩大我国论文研究的影响力。(4)加强对本国的学术性研究,提高我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地位。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的不算发展,以及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与世界接轨,那么其财务活动也会影响着国外,对此我们要加强其针对于我国自身的具体情况,运用自己的理论模型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的研究。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是选取中国知网(CNKI)上年份为2007年-2010年的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的调查,通过对其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分析来说明硕士论文在我国硕士教育方面起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硕士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潜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硕士生的就业、和学术地位的建立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对其会计硕士论文的论文研究主题和论文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调查,在主题方面存在着研究领域缺乏广泛性、缺乏理论创新、重复现象严重、忽略我国自身特点以及针对性不强等缺点;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数据不准确、多元化程度不高、不具有创新性等缺陷,有待深入研究。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探讨 摘要: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日益重要,更加凸现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要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环境的营造,在学校、导师和硕士研究生的自身努力下,实现创新培养目标。 关键词:会计专业 硕士研究生 创新培养 一、引言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高层次的教育,有责任而且有义务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且具备高层次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社会无从发展;没有创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愿望也就无法实现。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子,也就是说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会计作为一门特殊行业,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注重实践能力。相比较于本科教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放在了理论层次,除了需要提高理论水平,创新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因为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更是国际人才创新竞争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会计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会计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是知识的竞争,知识的竞争靠人才,人才就是指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会计人才的竞争同样如此。所以,作为高层次的会计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将学生的创新培养置于首位,以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意识因素 创新意识是影响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最基本因素。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就无从创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培养的出发点。然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是严重不足,从学习动机上看,会计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质量并没有随之得到提高。《中国青年报》2004年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只有12,01%的人承认考研究生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其余大部分都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考研究生。从学校和导师看,其未能对创新意识的培养给予重视,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求修满一定的课程,规定发表若干论文,最后进行毕业答辩。但事实上,对于和毕业论文的创新要求,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甚至有些时候根本不重视创新意识;直接要求硕士研究生进行创新活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从学生来看,作为进行创新培养的对象,也不重视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其论文及毕业论文相当一部分都是拼凑而成,根本没有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也是由于学校的创新培养力度不够造成的。 (二)责任制度与激励机制 现行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按照专业进行各个类别研究生的培养,最终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没有形成完全适合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条件,这种过于单一的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特点的限制,会计专业的研究生无法像别的专业诸如测绘、城规之类专业的研究生一样,有很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总体上讲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另外,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激励机制建设也有待完善。不论研究生创新与否,其得到的待遇几乎没有差别,这严重阻碍了研究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环境因素 构建适宜创新的环境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会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现阶段的师资力量、科研项目来讲,创新条件是远远不足的。所以,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在培养期间也要与时俱进,多关注一些学科前沿发展的项目。部分高校包括一些财经院校,忽视了对于会计专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学术性的报告较少,对会计发展前沿了解太少,缺少专门的会计交流平台,没有形成浓厚的会计学术氛围。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在学生创新培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导师本身应是高水平的学者;另一方面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现阶段部分导师未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阻碍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是受意识因素、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所以,在对其进行创新鲜养的过程中,应以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为出发点,通过营造创新环境,鼓励研究生自行设计、自主选题、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进爷自主创新。 三、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创新意识 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的培养,必须结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就是从整个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需求,结合会计的特点,对会计专业的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以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会计人才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和相当创新能力的专业高级人才。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的最前提条件和最基本条件。会计产生于生产经营活动,用于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对于实施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来说,就需要有发现新问题的洞察力,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创新意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会计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会计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2006颁发的新会计准则就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迈进了一大步。在这种大形势下,对于会计专业的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作为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没有创新的话,其实践能力与本科相比不可能获得大的提高。所以,硕士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理论层次,通过理论层次的创新达到在实践中创新的目的。 (二)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人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课程不是很多,因此如何更好的选择适合课程十分重要。对于会计专业来讲,要想培养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之上,注重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把握会计学科的发展方向,激发对会计的兴趣。学校可以面向所有的研究生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立计算机、生物科学、时事政策等通用性的课程,这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充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当的法律知识,以便在工作中具有必要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开设诸如会计伦理学、经济犯罪、刑罚等课程,定期的举办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知识讲座等。据资料显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主管等高级会计人才要求具有会计师以上职称的超过60%,这说明职称是高级会计人才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我国虽然普通财务会计人员供大于求,但社会真正需要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缺乏。所以,可在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开设关于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的课程,使会计专业 的硕士研究生能够成为全方位的、掌握高级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不仅需要熟通会计知识、精通会计处理,还要求掌握相关税收法规知识,既熟练会计又精通税法的会计人才,对于企业来讲是更具有吸引力的。所以,学校应该而且必须对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相关税法的课程,以便适应将来的工作,为企业作出更多的贡献。会计专业综合性人才因为具备综合性的知识,所以在进行会计研究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行创新活动。 (2)鼓励、激发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已基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研究是可能且行之有效的,其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来体现,所以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参加科研项目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跟导师学习,做导师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研),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受影响和感染。积累如何选题、查阅资料文献、撰写选题报告或立项书、与现场单位如何联系并进行实地调研等,累积科研经验。在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来可以自己立项,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质性研究中。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若干研究论文,并要求这些论文必须有创新。另外,根据学位条例的规定,硕士学位论文需要新见解和新观点,即创新,创新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要与导师形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老师的课堂也要以讨论式为主,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努力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3)参与教学、管理。除了“助研”外,“助教(协助导师教学)、助管(协助导师管理)”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讲也非常重要。通过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日常的管理工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在最开始时参与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这与其期初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有助于其加强对其基础会计知识的把握。随着经验的积累,可陆续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财务会计”、“高级会计”这些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参与日常管理就是协助导师管理一些基本事务,如回复信件、打印整理资料、报送科研材料、分发物品等,通过参与这些工作,可以锻炼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也能培养其耐性和谨慎性,而这恰好是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是进行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 (4)进入企业实习。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中,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的模拟实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现场的亲身体会,无法真正熟悉会计工作流程,也就无从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部分高校忽视了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人企业工作是极其不利的。有的高校虽然安排学生实习,也只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没有进行统一计划安排。笔者认为,应该对硕士研究生的实习进行统一管理,学校与企业取得联系,让学生有组织的去企业进行实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督;另一方面,学生在同一个单位实习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相互的良性竞争也有助于促成其共同进步。然而仅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还是不够的,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企业单位相结合的二级培养模式,即所谓校企结合,就是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生需求调研放在首要位置,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定规划。另外,校企结合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这样,在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共同培养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三)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 首先,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有着很大不同,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层次都不一样。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主要是为研究做准备,对于学校来讲,要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努力,要培养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的校风,多组织学术研究会议,鼓励学生参与,开阔视野,促使其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和和最新研究动态,激发其对于科研的热爱。同时,学校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匮乏。如聘请一定比例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担任某些实践课程的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性内容的学习,从中领悟,挖掘出创新点,进行创新的构思,实施创新研究。学校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要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举措,努力争取承办会计重要会议的权利,营造浓厚的会计学术氛围,促进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热情度。另外,学校应该每年不定期的举办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竞赛,而学院和系还应举办会计创新知识讲座和专家报告,为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学校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即所谓以学生为本,将科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努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并在学生的创新培养过程中给与学生鼓励与支持,促使其在创新培养的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导师给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现阶段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学生的课程选择、研究方向、论文选题等都是和导师密切相关的。导师要布置给学生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带领其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外出调研等,以调动其科研积极性。因为对于会计专业来讲,现场的实践经验尤为重要,遵循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总归是偏理论性的,通过现场实践才能更具可操作性。导师在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撰写论文等。由于文献综述的撰写对大部分学生来讲都有相当程度的难度,所以导师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另外,硕士研究生对于会计研究方法的掌握也是极其重要的,导师应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引导。和谐友好的氛围有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和谐友好,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自由发展,给与学生更大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其更大的创新潜力。最后,学生之间的传、帮、带。现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的是导师制,一个导师所带的硕士研究生往往是几个年级的,无论是理论知识上还是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方面都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之间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学习小组和创新研究小组或科研团队,形成传、帮、带的合作关系。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研究主体,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分配任务,对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提出建议,最后经过整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可以各取其长,发挥各自优势,以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另外,导师在分配任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研究生的薄弱点,有意识的安排此方面的工作,引导研究生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与研究,从而弥补各自不足,以备独立进行创新研究。此外,师门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有利于调动各自的积极性,通过对比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不足,在合作与竞争中得到自我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会计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当然更需要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教育的会计人才,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导师的引领提挈,更需要其自我培养与锻炼。同时应考虑到,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在稳扎稳打中逐步实现,这不仅是由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的现状决定的,也虽由创新这一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应通过多方位的努力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国会计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以更好的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2013年3月三部委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需要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产学结合。那么,实际中联合示范基地应该如何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如何改革,其保障措施主要有哪些,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会计硕士;培养方案;措施;创新 1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十二五”期间一系列金融、投资和企业改革措施出台,必将对会计服务和财务管理等业务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会计人才发展总体水平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缺乏。因此,需要努力造就一批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随时洞悉行业发展趋势,能够解决单位复杂经济问题的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 2 示范基地整体建设的意义与研究生培养目标 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可以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导师团队,优化研究生实践基地条件,进一步扩大实践教育规模、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和深化校企实践教育合作等,形成一套可供示范的教学模式,并取得有效的经验,对同类高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起到率先示范作用。 研究生培养要以服务于全国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高层次会计人才为导向,遵循“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原则,着力于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职业品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3 示范基地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改革研究 3.1 基地管理模式 为加强对示范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采取联合管理的模式,双方共同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学校,主要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在合作企业设置管理办公室,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研究生创新实践的组织、实施与日常管理。 3.2 基地运行机制 3.2.1 建立四种机制 建立研究生示范基地活动的领导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对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与服务,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构筑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科学发展的运行体系,充分发挥各项机制的预设功能,带动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学生参与学术与业务创新实践活动。 3.2.2 领导管理机制与工作运行机制 基地管理委员会每一位成员应各尽其责,定期召开会议,解决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管理办公室每一阶段均进行教学实践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材料。在日常管理中,基地建设、师资配合、研究生管理等是重点,应该建立较为规范完备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它包括:《示范基地建设办法》、《示范基地教学评估办法》、《示范基地教学管理办法》、《示范基地教师工作职责》、《示范基地学生守则》等制度化文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根据学科、专业的实际特点,基地可以建立并实施科学研究、科研创新竞赛、创业训练等灵活多样的运行形式。 3.2.3 激励约束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 一方面,对导师和研究生要采取奖励和惩罚机制、淘汰机制,优则奖,劣则罚。另一方面,示范基地安排专门的人员从事研究生管理,并为研究生配置相应的电脑、资料室及活动室等条件,而且每年安排一定的科研项目供研究生参与研究,并提供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保证研究生在单位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 4 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与培养方案改革措施 4.1 培养模式转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面向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合作单位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我校与合作单位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4.2 改革措施 4.2.1 鼓励特色发展,注重创新能力,构建以研究生成长为中心的培养机制 特色发展,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合作企业的特色及所在行业的特色,培养适合该行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发掘研究生创新潜能鼓励研究生自主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在导师和团队指导下开展研究,由培养单位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制定配套政策,支持研究生为完成高水平研究适当延长学习时间。加强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研究生就业创业能力。 4.2.2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 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完善学校学术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加强导师培训,支持导师学术交流、访学和参与企业实践,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人才交流与共享,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重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此外,专业实践最好实行“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除了定期安排实践实践,还可采取各种方式灵活进行。一方面,由校内导师结合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让学生参与课题的调研、分析、总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学生企业实务环节的锻炼。同时,还要把实践的收获与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 4.2.3 强化过程管理,改革评价机制,完善内涵式发展为重点的质量保证体系 为保障学生培养的质量,采取联合管理的模式,注重过程管理,形成双方导师经常沟通,学生定期汇报制度。同时,切实关注实践能力培养,加大考核与淘汰力度:每个实践阶段完成后,由研究生完成实践小结,含主要内容、掌握程度、存在问题,解决思路。由合作单位导师审核后写出评语和实践成绩。专业实践全部结束时由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实结报告,报告经学校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审核评定后,给出专业实践总成绩。 4.2.4 打造信息平台,实施资源共享,完善以校企共赢为目标的发展模式 专业实践基地作为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联系纽带,它的存在为双方都能带来实际或者潜在的利益。基地的研究成果要及时通过内部交流平台和网络平台双方分享。同时,示范基地建设要注重质量,注重加强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建设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和示范基地联合培养机制,提升研究生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研究生通过专业实践,把横向课题研究成果在实践工作中应用,既能提升科研能力又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5 丰富筹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把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并将其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建设,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投入、合作单位以及自筹资金三部分,为研究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今后进一步统筹财政投入、学校投入、学科自筹等各种资源,确保对研究生教学、科研和资助的投入。 会计硕士论文:关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 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工作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在准入机制宽松、师资条件较弱及培养模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会计专业硕士 教育问题 改革 一、会计硕士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级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财务会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可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只能进行简单传统的会计工作,能够从事高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相当缺乏。为了解决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巨大需求与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正式批准在我国设立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2004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2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会计硕士(MPAcc )教育试点工作,面向社会招收有意在职攻读会计硕士的人员,入学考试的方式为联考制,学习采用学分制,授予修满要求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经过五年的实践,会计硕士(MPAcc)培养单位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会计专业水平,提高其就业竞争力,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招收应届本科生攻读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全国会计硕士(MPAcc)培养单位由原来的21个扩展到了105个。随着会计硕士(MPAcc)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需求与高级会计人才的供给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二、当前我国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准入机制过于宽松 就准入机制而言,2009年以前,会计专业硕士(MPAcc)仅限于具有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并且从事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的会计人员报考;自2009年我国批准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开始,报考条件放宽,取消了工作经历的限制,考试科目设置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而自2012年起,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考试科目只有英语和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两门,管理类联考的内容包含高中数学、逻辑、作文等。初试时,对报考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考生在会计基础知识方面和高等数学知识方面均不作要求。尽管,初试时不考核会计相关知识可以使各个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都有机会攻读会计专业硕士(MPAcc),进而促使会计专业向多元化发展,可是由于大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会计或者仅初略接触过会计,会计基础知识的欠缺会影响其构建整体知识框架和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探究。其次,我们认为会计专业硕士(MPAcc)属于应用型会计高端复合型人才,而高等数学是研究和解决许多会计问题的工具,比如对金融工具准则中金融工具定价模型的研究,对财务管理方向的学习等都需要借助量化模型来对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因此,会计专业硕士的准入考试中不应仅考核初等数学的内容。 2. 师资难以满足培养需求 目前,大多数会计硕士(MPAcc)培养单位都为每个会计硕士研究生配备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大都来源于高校,属于科研教学型人才,而校外导师则一般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人才,其中不乏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等。尽管这些资深高级会计人才被高校聘为研究生校外导师,但是由于本职工作所限,难以全方位、全身心投入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当中。这样就容易导致,实际上和研究生们接触最多的是缺乏实践经验的校内导师,这些中的相当一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从未从事过和会计相关的工作。而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重点是在会计以及相关领域掌握必备的理论和技术,具有合理解决会计以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学生仅在学校里学习是很难具备这些能力的,学校必须加强校外实践环节,让学生们到实务中锻炼,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各种业务活动,从解决实际工作当中的问题来学到知识。因此,校外导师积极配合教学和耐心指导学生是会计硕士(MPAcc)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看来,如何使校内、外导师做到教学互补,高效发挥作用是一个会计硕士培养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培养模式缺乏个性 当前,我国共有105家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单位,尽管这些培养单位的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他们的培养模式都大同小异,大多都没有体现出它们的办学特点。由此,学校的名气大小和录取的比例成为考生们在选择报考院校时考虑的重点,很少学生会去关注自己将在未来两年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学到些什么。大部分培养单位的会计硕士培养模式参照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设计,这样会使得会计专业硕士比上(会计学术型硕士)不足,比下(会计专业本科生)有余,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鸡肋”。以课程设置为例,我们知道会计专业硕士(MPAcc)属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重点应是使他们在会计以及相关领域掌握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并具有合理解决会计以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因此,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目前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在设计时并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及论证,也没有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较普遍的做法是参照会计学术型硕士的课程体系来设计。由此看来,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单位有必要在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改革,使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各具特色。 三、我国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的改进 1. 改进准入机制 我国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改进,首当其冲的是应该改进其准入机制。笔者认为,具体做法应该是:第一,在会计专业硕士(MPAcc)入学考试初试中增加高等数学相关知识的考核。增加高等数学相关知识的考核可以使有意愿攻读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考生,在复习阶段加强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良好的高数功底是其今后研究和解决会计问题的有力保障。第二,在会计专业硕士(MPAcc)入学考试初试中增加会计基础知识的考核。目前,会计硕士(MPAcc)培养单位仅在复试中对考生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查,而笔者认为可以改成在初试中考核基础会计的知识,在复试中再进一步考核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在初试和复试中都设置会计相关知识的考查,可以使得非会计专业的考生更加重视会计知识的学习,做好学前教育储备,使其入学后的学习更具衔接性。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的是一支教育理念科学、知识结构合理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目前,面对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教育要求的情况,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学校可以为高校教师走进企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派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解决学院派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匮乏的问题;其次,学校可以加快引进在政府、大中型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中任职的既有实际财务工作经验,又具备管理理论知识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并要求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人才承担一些硕士课程的讲授工作,增加学生与其沟通交流机会。 3. 采用“菜单式”培养模式 会计硕士(MPAcc)菜单式培养模式指的是学校在对社会需求进行准确分析之后,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会计硕士培养菜单供学生们选择,而学生们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综合考虑自身的专业基础、潜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以及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这样可以使得每位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过程更具特色。“菜单式”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如下(见图1): 3.1 评估小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会计专业硕士(MPAcc) 培养单位成立评估小组,评估小组成员应该包括每个研究方向中具有硕导资格的教师和专门负责会计专业硕士就业的老师。待学生们入学后,评估小组的老师对每位学生的会计基础、科研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往能力进行评估,并建立个人评估档案。 3.2 学生了解会计专业硕士教育资源。学校派相关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学校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的特点、硕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实践教育的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的趋势等情况。 3.3 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等情况,结合考虑学校的培养条件以及前期评估结果选择导师和确定研究方向。 3.4 学校提供培养菜单。学校应该根据教育资源,结合社会的需要制定科学的培养菜单。其内容要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习单位、毕业论文、学分设计、考核办法等各个方面。以实践教学为例,会计硕士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银行证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其中企业又分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而实践教学课程应该根据不同行业的职业语言、职业思维、职业方法等,对学生进行针对训练。 3.5 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导师与学生做深入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而学生则需要整理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了解就业趋势。在此基础上,导师指导帮助学生在培养菜单中的每个项目里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3.6 学校根据菜单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菜单式”培养模式下,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培养模式更为精细,同时也更具个性。第七步,用人单位挑选人才。在“菜单式”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必然各具特色,适用于各个类型的机构。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可以通过毕业生们的个人评估档案和“培养菜单”,详细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培养过程,找出所需的会计人才。 3.7 建立反馈制度,。建立会计硕士培养质量反馈制度,以市场的需求与反馈信息作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出发点,不断改进会计硕士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马宁(1986―)女,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分析 摘 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属于会计学专业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其目的是为了应用型高层次财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的探索,协助中国高等学校加强与应用部门的联系,在提高财会人才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上迈出新的步伐。授予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员毕业之后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工作机会和完善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会计硕士 经济成本 时间成本前景发展 1、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预测分析 1.1、确定预测目标 全日制专业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1.2、搜集和整理资料 会计硕士MPAcc是国家基于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的需要而新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型。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相比,更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计职业实务工作的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选择预测方法 采用定性预测法,根据以往准备mpacc的人员的经验,专业知识和综合判断能力为主要依据而进行推断的预测方法。得出关于成功获取mpacc的经验:一、了解MPAcc招生的21所试点院校(第二届招生人数预计将适当增加),尤其是所在城市的试点院校,包括但不限于学校的美益度,会计、管理等师资力量,专业方向、费用、就读方式以及毕业生社会的认知度。二、一定要向前辈请教经验,多和热心的考友交流,避免少走弯路;至于是否选择辅导班,依个人基础而定。三、报名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网报时在两个MPAcc试点学校同时报名(这是规则允许的,比如优先报考人大的同时,备选中财),多花200元为自己根据复习情况和报考情况,现场最终考试时留下了最终参考决策的权利和录取的机会;四、制定好适合自己的时间表,并在制定之后严格实施;五、保持良好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报考了就备考。六、想就读名校(清华、北大、复旦,等等)和上财、厦大等重点大学的,除了考个好成绩外,面试以及从业经验也重要,这些都是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1.4、进行预测分析 通过相关信息资料,对影响预测目标的各种隐性成本进行具体的计算,分析和比较,来揭示分析对象的变化趋势,得出预测分析结果。 2、关于准备考研所付出的成本有以下情形 2.1、经济成本 资料费 培训费 转战费 资料费,以MPACC初试为例,考取过程至少有20本关于MPACC的相关参考书,以每本均价40元,购买20本计算,仅初试参考书就要花费800元。复试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相关资料,按其考试大纲,估计要15本左右,均价均在40元以上,这笔开销达到了近600元。培训费用,MPACC太奇培训班辅导费13800元。若选择报考外地高校的MPACC考生由于对院校了解不多,常常会赶往目标院校听该校组织的“考研串讲”。车旅费、食宿费、讲座费用加起需要数千元。除了这些必须的开销外,还有隐性费用。如想尽各种办法联络到专业课的导师,帮助分析招生和命题的思路等。 2.2、时间沉淀成本 经济成本: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开销,人均三年的生活费四万左右。如果假定该学生是本科毕业找工作,工资高于研究生的生活费,就等于是除去花费后的收入,可以看作是一种储蓄赢余。即使不高于,也没有纯“赤字”而仅仅是自给自足。两年时间也许工资会看涨,两年后可能会有大幅度的加薪。大多数全日制MPACC招生院校的学费在3万元左右,仅且含有极少的奖学金,住宿费两年3000元,两年就是近四万。 2.3、经验成本 两年的工作经验和两年的硕士学历哪个更重要?两年前毕业的同学可能现在已经是某公司的业务骨干之一,而自己仍然是新出炉的大学生。已经付出了那么大的经济成本,又花费三年时间读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但要想让时间成本为“正”就必须消灭那些不良的想法,不给自己放松的机会。并且要记得考前和考后的相关时间成本,调整自己的思路。 2.4、时间成本 考研的时间成本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前准备所用的时间,一部分是读研两到三年所需要的时间。一个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的考生,在战略上已经选定考取MPACC已经让成本有效。但若花了很多时间准备复习,但却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则时间成本为正,而收益却为零。 3、投资决策带来的成本回报 现在本科毕业生作为新人从事会计行业薪资情况:月薪基本集中在2000元左右。而考上MPACC的两年时间可以充分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并且MPACC与ACCA有相当大的联系,获取MPACC硕士学位之后,可以免考与ACCA有关的九门学科,关于ACCA培训后不仅能握国际财务会计操作,更重要的是其课程涉及管理、金融等方面,还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根据调查,上海现有ACCA会员年薪在10万到80万之间,在其两年获得注册会计师后,两年出来的工资待遇前景发展绝对远远大于作为一个会计新人过去两年的收益情况。并且关于注册会计师与ACCA在国内企业(包括外资)中的认可程度非常高,拥有ACCA认证因为其知识全面,如果要跳入外企,绝对是再好不过的资质了,在其中的发展也将顺利不少。当然要想高收益,必须要有高付出以及承受高风险。 会计硕士论文:基于区域需求视角的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由于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区域经济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些不同的行业对中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侧重点也有显著差异。因此,针对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这些特点,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模式,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改革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配置等方面对现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和机制进行创新,从而推动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会计教育的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会计专业硕士;区域经济;培养模式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由于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区域经济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些不同的行业对中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侧重点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应针对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这些特点,构建适合黑龙江省发展的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 一、黑龙江省专业型会计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2012年财会类专业需求量处于第三位,仅少于营销类和服务类。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就业困难,但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其他专业,在招聘职位需求中,财会经济类职位需求一直位列前茅。调查结果显示,基层的会计岗位比较喜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单位都有长期需求,并且用人单位的行业很广泛。在会计人才供给方面,因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且黑龙江省各大高校基本上都设有会计专业,所以会计专业人才的孵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这也就导致了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条件发生快速转变。但调查发现,中高级会计人才比较稀缺,供不应求,尤其是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十分稀少。目前,黑龙江省严重缺乏知识层次高、职业道德好、开拓意识强、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理财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大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进入管理决策层,不能在单位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参谋作用。所以使许多企业在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进程中陷入了高端会计人才匮乏的窘境。 二、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培养目标定位 全国会计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方案》中指出,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后备人才。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市场需求,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合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知、行、省的四合一人才,即将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和自我省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辩证统一体。首先,职业道德素质是培养目标的根基,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那么业务再好,也不可能给企业、国家和社会带来效益。其次,专业知识是MPAcc培养目标的基础,它既包括了会计领域的相关理论,也包括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再次,会计人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等。最后,自我省悟是必不可少的,在警醒与反省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培养会计专业硕士(MPAcc)应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拥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晓市场经济运作规律、掌握专业理论、精通业务、了解国际惯例的应用型、专业化高端会计人才[1]。 三、黑龙江省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侧重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应注重职业导向,注重培养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型研究生更侧重于获取程序性、专业性的知识,偏重于“怎么做”。重点培养的是在会计和相关领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合理解决会计与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将来主要从事实务性工作,还要考核其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因此,依据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确定了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教育,同时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精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目前包括3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以及自选课,其中必修课程为核心课,方向课和自选课为选修课[2]。 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核心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会计英语、社会思潮研究、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管理经济学、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其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会计工作的实际,及时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为满足会计硕士职业拓展和就业的需求,需设置方向课和自选课,课程的设置权归属于培养单位,也可以考虑将这两类课程合并为一类课程,即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2]。 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完成学位必修课程之外,由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所以在方向课和选修课中应还加入俄语、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煤炭企业会计、石油企业会计、ERP实施方法论专题、项目管理专题、管理沟通与时间管理专题、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与IT治理、AIS应用模块1(FI财务会计)、AIS应用模块2(CO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企业实施ERP项目(会计模块)业务的认知,熟悉省内各大开采加工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从而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针对想要考取注册会计师(CPA、ACCA)职业资格的同学,可以开设注册会计师(CPA、ACCA)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IT审计、管理沟通、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可使会计专业硕士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CPA、ACC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在培养学员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文化氛围。培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学生。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要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安排和鼓励学员多参加各种学术报告,结合案例分析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能力培养过程中。 (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学习,可以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应只是寻找一些实际的工作单位,从单位中找几个导师,让一批学生到那里实习,而应是会计专硕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系统工程,培养单位和实习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周密规划,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不仅要考察备选企业的经营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也要考察其高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潜力,以及对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热心和重视程度。被选中的实习单位,要有单独的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负责组织和管理实践导师和实习学生。然而只让学生实习是不够的,要在培养过程中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与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所谓的校、企、所联合培养,即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学生需求调研放在第一位,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和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订计划。另外,以校、企、所联合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3]。这样,在以学校为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为辅共同培养的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黑龙江省有龙煤集团、大庆石油公司、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典型企业。这些优秀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为会计专业硕士学员提供非常好的实习基地,更为建立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学员可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调研和交流、实际操作等培训方式,在企业中进行培训和实习,使会计专业硕士的教学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前瞻性、科学性、操作性、应用性、针对性,满足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同时也能让学员真正投入到黑龙江省的建设之中。 (三)教学内容的实施与保障 1.实行“双导师”制 优秀的导师是高质量会计硕士教育的前提,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现阶段会计硕士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偏重于理论研究但缺乏相关会计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主动到会计实验室等地间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会计实际工作能力。还应充分借鉴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成功经验,吸纳一些具有经验的、资深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投资咨询顾问、企业咨询顾问担任校外导师,既可以让校外导师到高校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也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由校外导师实施现场教学或进行相关指导。 2.尝试会计专业硕士国际化教育 由于黑龙江省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所以要加快会计专业国际化教育的步伐。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国际化教育,立足点是人才本地化,切入点为知识结构国际化。一方面,标准要和国际接轨,教学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在一些方面广泛地开展合作交流。要与国际先进的财经教育接轨,在省内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精通会计业务、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懂计算机和外语、具有较广泛的商业知识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四)人才评价标准与考核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和机制,针对会计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可以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学生外,还可让学生撰写评价方面的研究性小论文或文献综述;对专题讲座可安排撰写学习心得或调查分析报告;对于实验课程则可安排撰写实验分析报告;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可结合案例教学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会计硕士分析和解决会计应用性难题能力、收集和处理学术资料能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位论文。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 论文答辩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关口。答辩委员会必须严把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委员会组成人员里,必须有1名或以上外聘专家。答辩过程中,会计专业研究生要阐述清楚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答辩委员会要就答辩者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是否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并展开学术辩论。答辩后,研究生还要进一步分析和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清楚知道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自己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在科研能力上有哪些提高,同时精心修改学位论文,以便在会计学术服务于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束语 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个复杂又系统的过程,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MPAcc教育模式,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改革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配置等方面对现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和机制进行创新,从而推动黑龙江省校MPAcc会计教育的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计硕士论文: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英文教学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和重要发展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因此,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建设国际一流大学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选择与必由之路。教育国际化应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教学、课程、管理、评估等各个方面。暨南大学隶属国务院侨办,始终倡导国际化教育理念,其中会计学专业更是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和广东省重点学科,长期致力于探索与拓展“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会计学专业高层次人才教育的国际化目标。作为工商管理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会计学》课程是我校长期重点建设的全英文教学课程。为了适应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真正做到课程的国际化,我校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与探索,希望对其他高校的课程国际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课程设计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思考、工作与交流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并得广泛重视。这种能力自然也就成为我国高层次财会人才参与竞争的一种有效工具。我国的教育机构、各类高等院校一直在思考如何顺应这种发展潮流,推动各层次专业人才通过学习来获取这种能力。全英教学就是基于这种背景的一种有益尝试。从暨南大学会计学系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所谓全英文教学绝非仅仅指课堂教学语言使用全英文就可以,而是包括从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做到真正的国际化。 (一)课程目标 《会计学》是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探索和研究会计学的一些专门问题,使学生对会计学问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有鉴于此,课程的目标定位决不能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还应该既注重理论探讨,又强调实践运用;既讲授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又探讨最新的学科前沿。只有设定这样的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定位于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同时,还应该立足中国独特制度环境与企业经营特点,讲授中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这是我国高校专业课程可以最终走向国际化的精髓所在,但也绝不是美国的《会计学》课堂在中国的重演。笔者认为《会计学》课程应该力求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1)向学生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三基”。这是课程必须要实现的基本目标。(2)在充分考虑“三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国际化的全局“会计观”。即让学生能从全球经济、企业运行等大环境出发,以国际视野看待会计系统在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为实现这种价值,会计系统应当采取的变化与变革、会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中国会计系统应该采取的变化与变革。(3)通过研讨相关学术文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具体情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为了有效达到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全英文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绝不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因此,我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实现了模块化设计,将该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为不同等级的四大模块。不同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教学内容上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和目标,以保障达到国际化课程的水平。具体而言,《会计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大模块: (1)基础模块。由于《会计学》全英文课程主要针对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通常参差不齐,因此,《会计学》课程先从基础模块开始让学生领略会计学,以中国上市公司完整的年度报告为范例,从“社会为什么需要会计”这个根本问题入手,进而讨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会计学科的主要分支、会计工作以及会计职业等主题,从开始就给学生一个总括的会计观;接下来再讲授最基本的会计技术——复式簿记原理,其内容包括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账户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通过会计循环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复式簿记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更加复杂的经济业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初步运用复式簿记原理。 (2)要素模块。本模块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六大要素为主线,分别研讨如何具体确认、计量、记录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具体分析财务报告的编制原理与方法。这也是继基础模块之后的一个巩固性模块,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原理背后的基本理论。当然,在研讨的过程中,既结合会计学科的新发展、新动向,又结合实践中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演进与发展,穿插了大量国内外的企业实际案例。 (3)报表模块。财务报告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在财务报告编报的基础上,本课程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阐述如何理解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是一个提高性模块,强调学生在学习前面两个模块的基础上,分析大量国内外案例,熟练运用其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4)综合案例分析模块。本课程以最后的一个大型综合案例作为最后的综合测试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组织各个小组讨论和交叉点评。这是课程设置的最后一个综合运用与提高性模块,也是保障本课程教学目标和理念实践的一个重要措施。四大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与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国际化 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目前仍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其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偏重、前沿性知识比重过少。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主讲为主仍是主导的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式还没有被广泛采纳。为了有效地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我校在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的建设中,从教学方法上尝试了某些改革。 (一)强调“学生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 由于《会计学》课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因此,我校率先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全英文教学过程,着手开展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教学改革。将教学过程按教学环节划分为四大模块,相互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较好地实践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从基础模块到巩固性模块,再到提升性模块,最后是专门的案例分析模块,始终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是倾听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而且也适应来自不同专业、基础各异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这种模块的设计保证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运用;既有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又结合了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 (二)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 会计学科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因此而成为一种深受青睐的教学方式。《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来考虑其所面临的决策问题。以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来看,案例分析的比重逐步加大,而且绝大部分案例是基于中国情景的实际案例。通过“情景导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一个开放的、现实的经济环境。特别是最后的综合案例分析模块,学生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分组陈述和提问,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某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实践证明,这种强调案例教学的方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三)强调“互动式”的科研教学化机制 为了改变当前很多研究生所反映的专业课程前沿性不足,而基础性有余,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任课老师将科研教学化,并采用互动方式来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阅读最前沿的学术文献,以学术研讨的方式就某个学术专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使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强调基于“中国国情”的国际化教学 《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并不只限于语言的英文交流与沟通,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国际视野,同时立足中国国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校侧重中西方实践发展的分析和比较,力求通过这些学习打破物理课堂的约束,让学生对国际和中国会计实践有一定的了解,真正做到课堂的国际化,而不是语言的国际化。强调立足本土,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分析中国独特的问题,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终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三、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 显然,在继续推进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科研与论文等国际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机制与技术来推进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从而为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提供支撑,最终增强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的吸引力,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真正国际化。为此,我校已经或者正在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建设一个国际化的教学平台,从而有效地支撑《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专业课程建设。 当然,其他更多的积极有效的措施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 (一)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导航平台 在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建设方面,必须确保拥有一个有效的课前导航平台。学生在进入学习之前,可以先看到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规划、学习建议、知识结构,在清晰的导航下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每一章节上课之前,教学管理部门会协助教师向学生提供本章节的学习资料如教学大纲、案例、电子课件、相关文献等,学生在导航平台中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所提出的学习建议。这就从机制上保障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保障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也保障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块式教学的实施。这些措施也已经在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中得到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评价与反馈。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除了呈现出经过教学设计的学习模块之外,还有大量的英文学习资源如相关的学习网站、案例、视音频资料、相关文献等。目前,我校正在大力推进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的课程模块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此外,还将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推出一些免费网络课程资源,从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 四、结论 上述只是我校在长期探索硕士生《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中的一些措施和经验。这些措施和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如何以全英文教学为载体,真正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还有许多具体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培养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以实务导向的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会计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阐述了我国会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两种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队伍 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国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以“学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但在进入本世纪以后,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需求,中国的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始试点探索会计应用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伴随会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教育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两种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会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两种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我国会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的会计人员队伍十分庞大,但高层次科研型和和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国以实务导向的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会计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会计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并没有突出各自的特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队伍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别,因而导致学术型研究生缺乏足够的学术训练、专业型研究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形成所谓的学术型研究生不“学”,专业型研究生不“专”的问题。下面,我们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队伍等角度对学术型研究生不“学”,专业型研究生不“专”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1)课程设置。会计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科研人员和学科专家为目的,培养这类研究生的关键在于通过传授系统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建构课程体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课程设置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当前在我国部分高校,会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往往只是在会计学术型硕士课程的基础上减去一些课程或降低要求,这就导致会计专业硕士应用性课程设置较少,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会计学术型硕士课程在研究方法的学习上,往往只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缺乏对会计领域其他研究方法的学习,不利于会计学术型硕士学术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法。国内很多院校的会计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教学还仍以传统传授知识的模式为主,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对于会计学术型硕士来说,传统传授知识的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但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不利于学生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会计专业型硕士来说,他们大多来自实际工作部门,有非常强的表现欲望,希望有更多的互动的交流,而传统传授知识的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理论联系实际难以落实到实处,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导师队伍。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会计学术型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的导师仍采取以单一导师制为主的培养模式,并且高校教师中的会计专业硕士导师大多来源于学术型导师。学术型导师大多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乏相关的会计实践经验,这些教师从校门到校门,讲审计的没查过账,讲财务管理的也没理过财,自然也就无法为会计专业学位硕士提供实践指导。此外,学术型导师对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是以传统的“学徒式”培养模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指导方式培养出来的人知识面和创新思维受到限制,缺乏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不利于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2改进对策 2.1合理设置课程 会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除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等基础核心课程以外,还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对于会计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除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外,还需重点关注研究方法课程的设置。研究方法的学习对于会计学术型硕士学术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现有院校在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中,往往设置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课程,如计量经济学,忽视了理论研究方法,如博弈论等研究方法对会计研究领域的作用。因此,在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加诸如博弈论等理论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 2.2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教学方法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课堂讲授,而应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因此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法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对于会计学术硕士而言,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研究,传授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撰写研究论文的方法,提高会计学术硕士的科研能力。 2.3改进导师指导模式 完善的指导模式是会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鉴于会计专业型硕士培养的特点,在导师指导模式上,可以考虑选择采用“双导师制”,即在校内选择一名会计理论功底强的专职老师,同时在会计实务领域聘任一名实务经验丰富的实务导师。而对于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导师指导,应着力建立会计学术硕士团队式导师培养模式,会计学术硕士培养应建立导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平台,组成联合导师组,可以发挥导师各自的优势和拥有的资源,带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探讨 摘要:在全球市场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对会计人员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相应的应调整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借鉴国外成熟的会计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结合我国现状,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应界定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复合型;应用型 会计行业的产生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结果,市场经济越发达,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明显。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而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将会影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已达成共识,但是对硕士教育目标还存在差异。怎样培养好一个适应目前会计市场需求的新型会计人才,是会计学硕士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从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出发,探讨其教育目标。 一、环境因素变化对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自从我国加入WTO与国际全面接轨后,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接连而来。会计信息全球化要求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由此必然产生对会计教育的冲击。 1.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教育的冲击。政府市场经济的作用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同时,政府的工作重心和一些重大经济政策将会发生转移。针对上市公司出现的经营管理问题,近年同、财政部陆续出台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内容控制规范等,迫使会计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因此,制定适应于当前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新会计教育目标,就成为一项紧迫的挑战。 2.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教育的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会计事务将日益国际化、复杂化。用人单位希望所招聘的会计人才是综合素质高的,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求了解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外语、计算机技能。同时,还应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会计学硕士教育必须要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创造性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融合是我国会计积极应对挑战的最有效的对策。 3.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对会计学硕士教育的新要求。自从“安然”等事件发生发来,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市场等引燃了世界性公正与诚信危机,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岗位职责日益倍增,因为他们是公正、诚信的实践者和鉴证者。同时,随着广大民众对公正、诚信意识认识觉悟的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诚信监督也被广泛重视,对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人员的会计学硕士教育来说,有效培养适应新形势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 二、国外会计教育目标体系给予的启示 1.美国的会计教育目标。美国AECC(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会计教育目标释义是,培养学生成为后继职业会计师,而不是当前职业会计师。换句话说,就是在就业前的教育应当是为“终生学习能力”做铺垫,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意识、创新、就业等。AECC指出会计教育应分四个层次,即“一般教育”、“商务教育”、“初级会计教育”、“专业会计教育”。一般教育包括大众都应具备的读写听能力、历史文化知识、一定的国际文化知识,以及会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定的科学技术、经营决策、高尚意识等潜能;商务教育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筹资投资、组织行为、企业合并与分拆等内容;初级会计教育,就是会计入门教育,应当包括会计实践中所应具备会计管理的全部能力,即会计学本科教育内容;专业会计教育,就是会计的中高级教育,其教育内容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应学习与探索的范畴。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层面上讲,教育在兼顾实务、科研、教学的同时,侧重会计实务与科研的需要,即教育目标可定为学术应用型人才。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会计人员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人员,其决策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决策正确与否。因此,在会计实践中,作为组织高层会计管理者,一般要求具有研究生教育经历,这就要求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2.日本会计教育目标。日本会计教育体系完整,由初级(职业商务中学、商务专修学校、会计培训学校、国民教育专科学校)、中级(国民教育本科学校)和高级(设立研究生教育的国民教育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前者培养会计专用人才,以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践为教育重点,保障学生具备从事会计职业的知识和技能。第二者的本科教育目标不统一,主导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本科教育应以培养职业会计人员为根本目标,相当于美国过去的会计教育目标;二种观点认为,会计本科教育培养通用人才,而不是专业教育。第三者(研究生院)以培养未来的研究者和大学讲师为目标,强调会计理论教育,至于业务能力、实践能力,则由上岗后的企业培训来弥补。受日本特定经济环境、教育环境的影响,提出的会计本科教育为“通用”教育是相适合的。 3.澳大利亚会计教育目标。澳大利亚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纷繁各异,但强调为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角色做好准备是一致的。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职业环境、职业发展和组织系统的变化,树立未来职业生涯承担责任、享有权利的意识。对会计学专业的学员来说,这项目标在其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遵循。 三、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现状分析 1.会计学教育目标现状及评价。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学历教育由四个层次构成,即中专(含职高)、大专(含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自1980年以来,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虽有微调,但没有发生本质变革。①中专(含职高)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②大专(含高职高专)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独立会计管理操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③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各类企业(公司)、事业单位、机关部门、学校、科研机构等从事会计实务、教学、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④研究生(含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者)教育目标还没有公认的、规范的、统一的表述,但多数高校都定位于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强调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就定为:培养基础理论坚实、专业知识系统,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上述四种类型、四种层次会计学专业人才教育目标,是随教育发展而逐期积淀的,有时代的合理性,在长期以来对会计学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与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比、与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相比,这些会计教育目标明显存在不足。第一,不同层次目标界定不清。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要求,四个层次几乎一样,差别仅表现在人为臆定的“中等”与“高等(高级)”之间;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同为“高级会计人才”,强调都是“三位一体”〔科研、教学、实务〕的规格。第二,会计人才层次界定不合理。人才层次划分,是随时展而动态变动的。解放初期,人才十分缺乏,当时的高中毕业生足以堪称“知识分子”;因“”浩劫,“新三届”本科毕业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绝对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但目前本科、硕士毕业生通称“高级知识分子”吗?在当前大学“普及”、硕士“扩张”、博士“发展”下,可能只有将博士毕业定为“高级知识分子”。在当今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影响下,便产生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教育层次格局,显然将后三者都定位于“高级会计人才”不合理。所以,面对新的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涵义应当重新界定。第三,层次目标界定缺位。国外高等教育重视本科和博士教育,忽视硕士教育,一般不探讨硕士教育目标。国内高等教育是以地方院校为主体,以培养专科、本科为中心,重点大学(“211”和“985”大学)的教育重点是本科和博士,一般大学(地方院校)教育的重点是专科或本科,纵观教育学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涉及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研究的成果,所以更谈不上有统一、公认的表述。会计学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教育在许多高校中客观存在,有必要探讨其教育目标,对完善硕士教育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需改革与建立,以便新时期会计职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并经几年实践,创立地方院校的会计教育培养模式:“厚基础+显特色+重个性”。我们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应分层建立与完善,不可含混是非。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建议分别定义为:专科(含高中起点中专)培养初级实务操作人才,本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硕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博士培养具有创新成果的创造人才。会计教育目标层次上差异的框架性描述如下表: 上述会计教育目标层次差异的框架描述,是评价现有会计实验教学与进行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设计的基本依据。 2.培养会计学硕士应该具备的素质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会计行业具有的实务性,理论来源于实务,虽然它指导实务,但往往滞后于实务,所以在课堂上学习的会计知识,与实务客观上存在一定距离(除教材过时、老师知识陈旧等因素外),不存在一朝努力终身受益,必须继续学习、持续学习,才能在工作期内成为合理的会计工作者。对会计学专业硕士生来说,积累知识、丰富阅历不是学习目的,要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和技能,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思考,做到迎刃而解,这才是我们要索求的目标。②创新与创造能力。所谓创新或创造能力,就是要求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时刻关注经营环境的变化,敢于发现问题,发散分析问题,收敛解决问题。经过一定的磨炼也积蓄创造能力,产生创新成果。创造能力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当具备的能力,但硕士研究生也可以适当的开发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观注的焦点,会计职业道德更是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核心。近年引发的世界性注册会计师信任危机,充分说明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建设,做到不做假账、秉公审计、如实报告,才能充当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者,才能受到社会公众的尊敬和爱戴,找回、重塑会计职业的良好形象。 3.会计学硕士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会计教育的目的应该根据会计准则等制度、规范的会计的职业要求制定,权衡会计知识和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知识的比重。①广泛的专业知识;会计学具有“双重性”,其产生和发展受科学技术影响极大,同时也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电子商务、网络化、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客观上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掌握相关知识、技术,才能正确处理会计实务,有效进行会计研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改革,便于工作和研究需要。②扎实的外语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融资等业务频繁。同时,众多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入驻中国,国外会计公司及会计人员介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会计人才的交流与流动。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是会计学硕士人才参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基础。③娴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已成为大多数企业进行会计操作的主要工具。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有效应用,大大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网络技术在会计上的应用,实现了母子公司、内外公司、跨国公司的适时监控与协作,提高内部控制的运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一致性和可靠性。所有这些都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和科研人员必须具备娴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改进会计学硕士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21世纪的会计管理富有新的内涵,与传统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有本质区别。现代会计管理要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解决问题,除了必备的会计学知识外,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学、营销学、金融学、税收学、财政学、财务学,以及语言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是综合知识的应用。所以,会计学硕士应培养复合型人才。当前的会计教育与经济改革相比,大在滞后。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不衔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悖。然而,现实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存在诸如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程大纲不规范、课程内容简单重复、课程知识点陈旧落后等。其结果是,硕士生水平与能力,比本科生强不了多少,比博士生差得多。因此,我国现有会计学硕士教育模式必须改革。①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建设学科基础平台,适当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会计教学、科研、实务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②课程设计要科学,不是本科的简单加码,也不是博士的简单减负,合理地将会计、财务、计算机、管理、金融、税收、法律及外语等知识有机组合,实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③加强教材建设,拓展教学内容。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无教材,这是普遍现象,有关部门应组织全国力量,编写适合硕士生层次的规划教材和统编教材,有条件的可尝试使用国际同步教材,尽快解决目前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同时开发与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④加大选修课比例。实施跨学科、跨专业选课,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又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为学生提供享受多学科交叉带来益处的机会。 综上所述,会计学硕士教育的目标可以界定为:培养面向企业高层管理、掌握国内会计知识、了解国际会计动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应用会计高级人才。从创新教育层次角度上讲,我们认为:会计专科(含高中起点中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般会计人才,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会计专门人才,会计学硕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会计学博士教育的目标培养会计创造人才。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专业硕士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研究 [摘 要] 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在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日益重要,更加凸显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基于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 会计硕士; 教育不足; 发展方向; 创新培养 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都使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倍增,对其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相对缺乏,高级会计人才的教育明显滞后。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2003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我国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 这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1 现阶段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对象的改变,引起教学模式的滞后 2009年起,MPAcc开始实行“双轨制”培养专业硕士学位人才。但是,各高校以前招生时要求考生在会计或相关行业工作2年或2年以上,现在招进了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现行的教学模式肯定要改变。如何针对应届毕业生,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是个长期的话题,需要不断地探讨和摸索。 1.2 专业硕士很高的学习成本 高成本也是各会计硕士考生考虑的另一因素,各高校 MPAcc全日制学制基本都是2年,部分学校2.5年或3年,学费在8 000~15 000元/年,比学术型研究生成本要高。由于教育部并没有给专业硕士以资金支持,很多学校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为计划外自筹经费类别,不纳入研究生培养范畴,在校期间不享受国家普通奖学金,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校级助学金等,一些考生也因高额的成本选择放弃MPAcc。 1.3 MPAcc教育对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MPAcc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公司、金融机构的会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员,相当多的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机构的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没有真正参与进来。 2 开展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应遵循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20年,在金融财会等11个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500多万人。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依据以上精神,结合 MPAcc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MPAcc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为跨国公司、一般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培养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能力综合运用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适应多变商业环境、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能力,具备承担中级、高级管理岗位职责的条件和潜质。 明确培养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只有在符合现实需要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强调应用性与职业背景,其培养目标应以会计职业能力为核心。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一般可概括为3个方面:职业道德、专门知识、能力要求。专门知识包括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能力要求包括进取精神、创新意识、战略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除了个别院校提出学员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外,其他各培养单位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与学位办确定的目标一致。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提出的能力要求不够具体,加之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对会计职业能力框架的研究也刚刚开始,所以真正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还需要职业界和理论界的多方努力。 3 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创新探讨 3.1 培养单位应根据其办学优势和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方向 目前各院校拿出的专业方向基本上能反映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CFO、CPA等方面,其他比较有特色的方向有:价值评估与证券分析、法务会计、国际会计师、公共财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工程等。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的初期,各培养单位应量力而行,在方向设置上不能简单地求新求全。 3.2 导师承接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 导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社会优势,从企业单位获得会计的记账和审查工作,通过对学生的教学和培训,使得学生拥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并交给学生来完成,最后由导师审核,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重实务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计划中应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在课程安排中添加教学实习,以文献案例为主要学习载体,主要是弥补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环节基本安排在第一学年,生源基本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参与项目工作的经验,也没到参与导师课题的阶段,因此往往不知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何在、有何用处、如何应用。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学会应用才是理论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要求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紧密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案例分析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同时,对本科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加重会计专业课程的份量,扩大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培养国际化的会计高级人才。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 为组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各培养单位可以从企业界聘请老师,也可以鼓励高校老师去企业兼职。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学员特点具体确定指导方式。有的学校还提出,成立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正、副教授为主,并适当吸收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参加的导师组 , 以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3.5 增加实务的实习 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中,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的模拟实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现场的亲身体会,无法真正熟悉会计工作流程,也就无法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部分高校忽视了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极其不利的。有的高校虽然安排学生实习,也只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没有进行统一计划安排。我们认为,应该对硕士研究生的实习进行统一管理,学校与企业取得联系,让学生有组织地去企业进行实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督;另一方面,学生在同一个单位实习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相互的良性竞争也有助于促成其共同进步。然而仅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还是不够的,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企业单位相结合的二级培养模式,即所谓校企结合,就是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生需求调研放在首要位置,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订规划。另外,校企结合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这样,在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共同培养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6 强调国际理念,加强本土教育 随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将有更多国内企业向国外拓展。对能够使用双语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因此,我国MPAcc教育要想适应正在变化的商业环境,就必须要求自己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胜任复杂多变的全球范围内的会计工作。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会计人员处理国际业务,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而且要能熟练地与外国人沟通,要能阅读外文资料和外国会计准则,因此,这就要求相关会计人员具备相当高的外语水平,尤其是专业外语,培养他们阅读外文文献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能力,从而将其精华或思想运用在业务问题的处理中。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巨大的投资吸引力,外资依然不断涌入国内,与国外企业的竞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国内,在国内的竞争优势会大大增进国际竞争力。以前主要流行引进国外教材,而今后增加针对中国本土和培养领导技能的课程,刻不容缓。 3.7 论文选题应以会计实务问题为研究对象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因此其毕业论文应以会计实务问题为主要内容,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与高校老师理论研究的结合,对解决我国会计实务中的难题具有一定意义。 会计硕士论文: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提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日益增加,现行培养模式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在认清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形成的原因,探索通过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质量评价等四个要素,分别构建学术型和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而促进会计学硕士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 关键词:培养模式;学术型;实务型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结构中处于较高层次,主要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我国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积极探索和改革,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培育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会计高级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认清培养现状,创新培养模式,适应发展需求,提升培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一直处于探索和改革之中。在学制方面,依据会计学专业特点实行弹性学制,逐渐淘汰单一固定的学制,除此之外,还实行了“直博”和“硕博连读"等形式;在入学形式方面,自1985年开始实施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制度,打破了原有单一的研究生招生渠道,使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会计学高等教育;在培养类型方面,2004年4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类型被打破。 目前,我国在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形成了两种学位类型:一种是会计学学术性学位,一种是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MPAcc)。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来看,我国对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大大下降,而对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为了应对期间的高等教育断层,解决我国会计专业高校师资和科研人员的短缺问题,我国一直把培养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其中大部分毕业后都进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但是,近年来随着博士研究生的扩招及高校师资队伍的相对饱和,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可能性很小,更多的硕士生走向了会计实务界,从事应用性会计工作。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监管的日趋完善,我国对实务型会计人才的要求大大提高,从而对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有所增加。由于培养模式的改进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与社会期望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对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以反思和改革,以实现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会计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培养能够适应会计学术理论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从事教学工作和基础性、理论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同时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较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入学形式。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应以连贯培养为主,将硕士生教育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中间阶段。在招生对象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生源以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往届本科毕业生和社会专业人才为辅;在入学考试方面,以培养学术研究人员、理论研究的创造者为标准,由招生单位自主确定考试形式及分数线;在题型设计方面,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强化对研究方法、推理、归纳等研究能力方面的考查;在选拔录取方面,主要考核报考学生的在校成绩、科研论文、申请论文、工作成果等,并且加大导师的决定权。 (三)培养方式。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为博士阶段的学习服务,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的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课程要以公共课为主,不必细分方向,可以在进入博士阶段之后再选择方向、补修相关的方向课程;课程总量上要控制,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学术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经济学以及数量分析的教育,以便为将来从事数理分析或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以适应会计理论研究的需要;课程设置要与科研训练和学术论文写作相结合,为博士阶段出创新研究成果提供支持。 2、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教授与学生之间充分沟通,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采取非全日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教学所用教材最好采用反映理论前沿的系列原版教材,多让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掌握会计学理论前沿问题;成立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及时指导学生所遇到的科研问题;安排学生在学习的适当阶段与博士生共同做课题、搞科研,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3、培养年限。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可适当缩短至两年,减少论文写作阶段所形成的空闲期,补充到博士培养阶段,更多地学习科研理论,提升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质量评价。对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价,可主要依据是否满足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来进行。考核指标要尽可能覆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方面,从而反映学生的学术潜质和科研素养;在优化标准化考试形式的同时,尽可能多地采用文献笔记、读书报告、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式,真实衡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严把论文写作质量关,建立机制考核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监控工作,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构思能力、研究组织能力、前沿把握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遵循“宽进严出”原则,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在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之前,必须接受严格的综合考试,将那些不具备培养潜力的淘汰出去,确保培养质量。 三、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会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业务知识,较强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会计、审计、财务等相关实务工作,满足会计及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入学形式。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借鉴职业教育模式,做好招生对象、入学考试、题型设计、选拔录取等工作。在招生对象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但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应届本科毕业生一定时期内仍是生源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入学考试方面,全国不划定统一的录取分数线,由招生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分数线;在题型设计方面,减少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加重对阅读、逻辑分析、实际操作等个人能力方面的考查;在选拔录取方面,可成立专门的招生委员会,在考核在职人员的工作经验、业绩,或应届毕业生的在校成绩、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查学生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等,一旦通过,既准予录取。 (三)培养方式。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培养目标为根本,优化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加大选修课的数量,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涯上的自我选择与就业的自我规划的选择机会;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增设必要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课程及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设置突出“宽、多、新、实”特征,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互动式、定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习、社会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教学时尽量使用规范的系列教材,对于重点课程,最好使用国外先进的原版参考教材,保持与会计专业发展的同步;鼓励研究生成立学习小组,共同解决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安排学生在学习的适当阶段到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部门等实地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培养年限。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差异及在岗在职攻读学位等特点,决定了培养年限不能一刀切,需要采取弹性设置。根据实际情况,以2~5年较为适宜,并适当减少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间,补充到实际工作能力培养阶段。 (四)质量评价。对会计学实务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如何进行考核评价,可主要依据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来进行,弱化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考核指标要尽可能覆盖反映学生素质、能力的各方面,全面反映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减少甚至取消标准化考试形式,尽可能多地采用案例分析、项目设计、工作实践等方法来考核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实衡量学生的工作能力;可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和发表科研论文,以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方案等形式考核;逐步构建广泛而全面的校外评估体系,保障考核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淘汰和激励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严厉处理,考核优异的学生要大加奖励,确保培养质量。 会计硕士论文: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 【摘 要】 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和在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研究生在生源、培养目标、就业渠道等方面显著不同。为了适应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需要在招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放面进行深入改革。 【关键词】 会计专业学位; 全日制; 培养改革 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开展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求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自主划线招生单位除外),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二是在职单证研究生,以招收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为主,要求在职人员参加每年十月份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GCT联考)”,联考命题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各招生单位自己划定,毕业时只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三是在职双证研究生,以招收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为主,但要求在职人员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自主划线招生单位除外),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四是全日制双证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求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相对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在职单证研究生和在职双证研究生,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双证研究生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就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我们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特征分析 相对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和在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研究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刘成立和陈淑玲,2011): (一)生源不同 从2009年开始的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来看,学生主要来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且生源绝大部分是学术型硕士落榜考生的调剂,受考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收费较高限制了部分优秀学生的报考,因而生源质量相对不如学术型硕士。相对于在职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硕士完全没有工作经验,只是从书本中学到了有关的理论,而对实务缺乏了解。 (二)培养目标不同 根据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方案,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会计职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而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会计学理论,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相关法规,能够运用会计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和处理会计实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很明显两者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三)就业渠道不同 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很多就业于高等院校或进一步攻读博士研究生不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渠道是实务部门,即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很少有研究生会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如果是在职不脱产攻读研究生,无论是单证的还是双证的,都只能算作“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后需要回定向或委托单位(即现有单位)就业,无法通过双向选择方式进行工作的选择,这是在职与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很重大的区别。 二、招生方面的改革 2011年8月,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要加快评价方式改革,把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改革的重点。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了会计等共7个专业学位,并且在初试中取消政治科目,即会计等专业学位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在初试中只考核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其中英语100分,管理类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写作,共200分。相对于以前的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初试,取消了思想政治理论和会计学考试,更加关注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有利于选拔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但笔者认为在初试中还要进行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增加会计学基本知识的考查,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如果在初试中不考会计知识,只考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很多英语专业或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写作等方面能力较强的考生在初试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培养时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难,不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因而建议在初试中增加专业课的考查;二是适当降低英语的分值或取消英语的考试,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即拥有在会计实务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进行研究探索,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到英语的可能性较小,因而建议适当降低英语的分值或取消英语的考试,或者把英语考查放在复试中进行,给招生单位更大的自主权。 三、培养方案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2)开辟第二课堂,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4)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并适当吸收企业与政府部门中相关人员参加论文指导工作;(5)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6)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论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 笔者认为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进行如下方面的改革:一是积极吸收实务部门人员参与全日制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体系设计,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适当的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行业等实际部门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评价,保障人才培养和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实务部门人员应参加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计划的制定、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二是适当减少总学分要求,目前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0学分,远高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分要求,而学习年限短于学术型研究生,一般只有2年。很多学校在安排具体的培养方案时,一般把学生的上课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安排实践课、下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这就必然造成第一学年课程过于沉重、学生疲于上课的情形,不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学校甚至为了迎合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而把每学分的学时减少为10学时,因此建议减少总学分要求;三是加强学位论文方面的改革,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集体培养作用。要根据学生在校外导师单位实习的情况,由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解决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的导向。通过论文写作,不仅能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郑冬梅,2009)。 四、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改革 在减少总学分的基础上,要大量减少核心课,适量增加专业实践课。现有的培养方案要求核心课要达到22学分,笔者认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适当降低专业学位研究生外语的要求,建议改为选修课,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二是由于在初试中已取消思想政治理论的考试,政治课的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得到体现,不必列为必修课;三是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可以将每门专业必修课的学分降为2学分,减少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四是原有方案要求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但实践课的学分只有6学分,建议学校应加大相关实物操作层面的培养,加大实习力度,增强竞争力,将学分增加到10学分,即每两个星期的实习为1学分;五是课程设置要与执(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而与会计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较简单,主要考虑注册会计师考试,建议应根据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相关资格。 为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我国已出版了国家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如《财务会计理论》等教材,笔者认为需要在下列方面进行改革:一是目前出版的教材多数是在2009年以前编写的,针对的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会计专业人员,但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有很多教材并没有根据授课对象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应进行全面的修订;二是《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但已出版的教材偏重理论的较多,介绍案例的较少,应进一步加强MPAcc案例课程建设;三是有一些课程并没有相应的教材,而是借鉴了学术型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教材,由于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型研究生,因而可能达不到培养目标,需要进行相应教材的建设。 会计硕士论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 要】 作为我国高校会计研究生学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会计研究生学位类型单一、培养模式单一的状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会计研究生教育制度。但随着会计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和结构的变化,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也需要创新。培养单位应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考核与学位论文评价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会计硕士; 培养模式; 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随着研究生教育由原先的精英教育逐渐普及化为大众化教育,为了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改变我国会计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高我国会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200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2004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学位办[2004]28号文件),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21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面向社会的广大会计从业者,招收在职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了满足会计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于2009年3月,批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2010年,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正式批准将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由21家扩展到105家。 随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试点培养单位还是新增培养单位都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缺少专业学位办学经验,各培养单位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认识误区。什么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会计硕士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课程考核与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何区别?在职会计硕士与全日制会计硕士由于存在会计职业领域经验和能力的差异,如何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因材施教”?如何解决会计硕士的培养与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的明显鸿沟与断层?上述问题都要求各培养单位在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 二、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养目标模糊 培养目标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核心问题,我国目前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混淆了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目前我国会计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都在会计及相关行业从事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工作,只有少部分毕业生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侧重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但却沿袭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与学术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将两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合二为一,均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所培养的研究生既无法胜任会计教学、科研工作也无法胜任会计实务工作。 其二,混淆了在职会计硕士与全日制会计硕士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的差异性,由于在职会计硕士与全日制会计硕士在会计职业领域经验和能力上存在巨大差距,在职会计硕士在会计职业领域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接受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为满足其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全日制会计硕士一般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体,他们在会计职业领域缺少实践经验,接受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为满足其提高会计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在职与全日制两类会计硕士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时间安排、就业需求等方面也都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细化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两类会计硕士“因材施教”的难题。 (二)培养方式无法适应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要求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设置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模糊,势必会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这直接关系到会计硕士的培养质量。 目前会计硕士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其中核心课为必修课程,选修课包括方向课和任选课。无论是核心课还是方向课、任选课,这些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沿袭了会计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属性上大都是理论课程,专业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此外,方向课与核心课、任选课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随意性非常大,方向课的设置也没有明确的职业导向。 2.师资队伍不适应 会计硕士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对于会计硕士培养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但是,目前大多数培养单位的会计硕士导师不但在数量上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在结构上也不合理,会计硕士导师几乎都来自高等院校,这些高校教师一般都属于教学、科研型人才,大多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乏相关的会计实践经验,这些教师从校门到校门,讲审计的没查过账,讲财务管理的也没理过财。 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企业咨询顾问、投资咨询顾问由于受学校管理体制的限制或学历限制,无法进入高校担任会计硕士导师,尽管这些人可以受聘为校外会计硕士导师,但由于工作关系限制,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既具有深厚的会计学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的严重缺乏,难以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硕士人才。 3.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会计硕士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袭学术型研究生授课模式,教师采用课堂授课教学“满堂灌”,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写、学生抄,教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则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高强度的“满堂灌”,教师基本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视能力培养,在课程考核方面,考核方式大多沿用本科生的考试办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主要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以期末考试决定课程成绩,缺少对学生学习研究过程的考核,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学位论文写作方面,也基本沿袭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与指导方法,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指导教师以高校教师为主,行业专家和校外导师没有全方位参与对学位论文写作指导和评价。 三、如何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主体(会计硕士培养单位)的培养活动使培养对象(会计硕士)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了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会计硕士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 1.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的主要区别 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是会计研究生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有共同的会计学科基础,两类研究生都需要接受共同的会计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会计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但两类研究生的培养又存在明显差别,这主要表现在: 学术型研究生:注重研究导向,重在学术创新,在知识结构上更偏重于关注会计“是什么”和“为什么”,其重点培养的是在会计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素养水平,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原创精神和能力的会计教学科研人才,并为博士研究生培养后备人才。学术型研究生将来主要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应用型研究生:注重职业导向,重在培养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偏重于获取专业性、程序性知识,更关注“怎么做”,其培养重点是在会计及相关领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具有合理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将来主要在会计及相关职业领域从事实务性工作,因此还要考核其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 2.会计硕士是应用型研究生 会计硕士之所以定位于应用型研究生,是基于以下特有属性:其一,从就业方向来看,工商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是录用会计硕士的主要部门;其二,会计硕士所面对的会计职业有较为严格的从业标准,需要执业资格准入考试(如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或需要职业资格水平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其三,会计硕士具有明确的职业资格导向,主要对应的是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企业咨询顾问、投资咨询顾问等职业岗位;其四,会计硕士具有持续、广泛的社会需求,他们通过专业学习将获得在会计及相关领域就业或职业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其五,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终极性,一般以硕士为主,目前我国在会计领域尚未设置应用型会计博士专业学位(DPAcc)。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学位办[2004]28号文件)中,将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 (二)对课程体系重新构建 课程体系设置是针对培养对象(会计硕士)选定的各类课程所进行的教学安排,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也直接影响到会计硕士的就业和职业选择。因此,会计硕士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导向,兼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三者的统一,既要突出会计专业特性,又要体现不同会计职业岗位的特殊需求。 根据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精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目前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其中核心课为必修课程,选修课包括方向课和任选课。 核心课是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学位必修课程,包括社会思潮研究、会计英语、管理经济学、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课程,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更紧密地联系会计工作实际,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纳入课程内容之中。 方向课和任选课都属于为满足会计硕士职业拓展和就业需求设置的学位选修课程,其课程设置权归属于培养单位,可以考虑将这两类课程合并为一类课程,即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 例如,针对注册会计师(CPA、ACCA)职业,可以考虑开设注册会计师(CPA、ACCA)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IT审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管理沟通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CPA、ACC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可以考虑开设会计信息化管理咨询师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咨询顾问职业生涯规划专题、ERP实施方法论专题、项目管理(Project visio)专题、管理沟通与时间管理专题、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与IT治理、AIS应用模块1(FI财务会计)、AIS应用模块2(CO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企业实施ERP项目(会计模块)业务的认知程度,具备从事信息化管理咨询师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会计硕士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导师队伍,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1.建立“双导师”制 目前会计硕士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高校教师大多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乏相关的会计实践经验,应着力改善高校教师知识能力结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主动到会计实验室从事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以获取间接的会计实践经验,也可以随学生到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会计实际工作能力。 在立足于改善现有高校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同时,应充分借鉴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成功经验,考虑吸纳一部分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企业咨询顾问、投资咨询顾问担任校外导师。校外导师既可以到高校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也可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由校外导师实施现场教学或进行相关实习指导。 2.建立“导师组”制 鉴于会计硕士扩招造成导师数量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实现规模办学和保证培养质量的目标,在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上,要改革传统的师傅徒弟的“传帮带”模式,将校内导师按课程或专业方向建立导师组,实行集体导师制。例如可按核心课组成若干个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信息化“导师组”,这些导师组既承担相关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还承担会计硕士论文的开题、答辩工作。实行“导师组”制,可使会计硕士教育达到程序化、标准化、批量化,这样既解决了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利于会计硕士和导师进行整体交流,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建立“导师组”制,可以大幅度提高会计硕士培养效率和质量。 为充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可考虑将校外导师按其从事的专业领域编入校内导师组,同样承担会计硕士论文的开题审核、答辩工作,这样既可以实现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沟通交流,相互弥补在知识能力经验方面的缺陷,也可以在课程开发、案例建设、会计硕士论文指导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四)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和学位论文写作制度 目前,由于国家对会计硕士入学考试采取全国联考,统一命题、统一阅卷,会计硕士入学后,各培养单位通常采用“严进宽出”的政策,缺少严格的考核和淘汰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和学位论文写作环节的管理制度。 在课程考核方面,目前培养单位大多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考试办法,课程考试实行闭卷形式,考试形式单调,考试内容主要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和机制,针对会计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程度,还可安排学生撰写文献综述与评价方面的研究性小论文;对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可结合案例教学安排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对实验课程则可安排撰写实验分析报告,对专题讲座可安排撰写学习心得或调查分析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写作是会计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是会计硕士分析和解决会计应用性难题能力、收集和处理学术资料能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为保证学位论文写作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 价值”。 会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整个环节包括论文选题、开题、写作、预答辩和答辩等阶段,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 在论文选题阶段,会计硕士要与校内、外导师充分沟通,共同确定论文选题方向和题目。学位论文在形式上与学术型学位有所不同,要结合自身的会计实践活动撰写侧重于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学位论文在写作上要注意以事明理,从解决会计实际问题中实现提炼、总结会计实践经验。 在论文开题阶段,会计硕士应写出规范的开题报告并进行答辩,由导师组对其开题报告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评价并给出书面修改意见,确定是否通过开题答辩,通过者进入下一步的论文写作,未通过者则需要重写开题报告,进行二次开题答辩。 在论文写作阶段,会计硕士应本着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的态度,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与导师及时沟通,及时有效地获得指导。导师也应密切关注会计硕士论文的写作动态,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难点问题。 在论文预答辩和答辩阶段,导师组对会计硕士提交的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对学位论文的内容、结构提出修改、补充、完善意见。达到论文答辩标准的,在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后进入论文答辩阶段,未通过者需要对学位论文的内容、结构进行修改、完善。 学位论文答辩过程是全面考核会计硕士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评估和鉴定学位论文优劣的过程,导师组要对会计硕士提交的学位论文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手段、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资料的可靠性、研究结论、论文格式、创新之处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位论文评价细则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档次,评出的优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提交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参加全国优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选。 四、结束语 会计硕士教育是一种既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又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的特殊高等教育类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考核与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都有其特色性。各培养单位应当积极探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在培养过程中突出会计职业资格导向,创新会计硕士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策略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摘要】文中将对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的探析将结合市场现状以及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居汽车拥有比率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庞大,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汽车大国之一。所以,要想利用好良好的市场动力,就需要及时解决整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其发展模式。 1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国内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的汽车行业起步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一些国家。因此,我国相比一些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整个汽车物流发展的水平较低,并且很少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而是采用公路物流为主,导致花费的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运输的效率也不高。最终导致了整个整车物流的整合度不高,反复进行再建设。而且,通过空中运输、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运输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在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仍旧是以公路运输为重心,然后才是铁路运输。 1.2国外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的汽车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几家汽车巨头公司控制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高,展现出的特点则是高效率、服务多样化以及专业化。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采用了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空中和公路物流比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利用率。例如,在美国的物流市场中,有名的通用公司以及福特公司,他们都是以铁路运输为基础,和铁路运输公司合作,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双层火车铁路的建设,发挥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整车物流的优势。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许多经营汽车运输的公司,往往将“物流”局限于货物的移动和运输上。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经营观念,加上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汽车生产企业出资创立的,他们仅仅负责的是自身公司或者企业的品牌,在运营的整合力上较差,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也就是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物流成本基本都是控制在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左右,而我国则是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基本上是他们的一倍。除此之外,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②企业没有充足的市场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分支公司和制造厂进行盲目的投资,在没有充足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断进行再建设;③信息化程度低。在软件和通讯技术方面,我国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率很低,整车物流更多的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精准度也不高,经常会产生错误。软件和通讯技术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化程度低产生的结果就是物流信息传递慢,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④对于整车物流的管理模式的理念认知有偏差。整车物流的提供商大都来自企业的分支公司,很难够直接和其他的整车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难以对于成本的控制、信息透明度的把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损和货缺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3对整车物流模式发展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的整车物流数据:到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的总营业路程达到了亚洲第一。尤其是东北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长三角、长江沿岸经济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对于汽车都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中部五省经济区中主要分布了整车的生产城市,整车城市圈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川渝。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不如一些沿海地区,或者在一些西北以及中部地区,偏僻地理位置的限制,整个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也较为落后,导致了汽车需求量和汽车的生产量不能够对等起来,缺乏技术的支持。通过上文对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的具体地区分析,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①建立铁路配送枢纽。在大型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立主要的铁路配送枢纽,在其他中小型或者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建立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将主要和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合作联系起来,再加上公路运输的配合,建立起整车物流发展网络;②降低物流的空载率。铁路运输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运输多种货物,并且能够有效返程。通过这样的整车物流模式,就能够有效降低空车率,同时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由此,还需要完善物流装置和设备,才能够进一步有效控制住最终的物流成本。 4基于此发展模式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统一和标准化的运输容器;②组织培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③国家应该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整车物流业发展的保护;④引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⑤加强整车物流行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5优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措施 根据上文对于现今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国内外市场对比以及前景探索,接下来将提出相应的、优化该种发展模式的措施: 5.1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传统的铁路运输物流采取的模式是站与站,但是面对多样的商品以及多样的服务需求,就不能够满足一些汽车主机厂需要全程“一条龙”的服务要求。而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主要就是面临汽车企业这一行业,由此要优化该种模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进行物流服务。具体的措施则是,签订合同之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了公路运输物流管理和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并且针对运输期间的物流管理建立起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打造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基础上的整车物流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端的配送。铁路运输在程序上,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两次的货物装卸,在装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货物的损坏,所以,要对货物的装卸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监测体制,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单独的配送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提高运输速度,这也是提高整个服务质量的措施。并且还应该打造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加快国际ISO9000行业标准的认证。 5.3重视市场营销,掌握和更新市场信息 由于我国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要想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需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提高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采用最新的市场物流概念,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走向。还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此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发展更完善,还可以借鉴国外整车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和机制,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6结语 本文对于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优化该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优化市场结构的作用。 作者:汪洲 单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 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措施 1我国建设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铁路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投资大、系统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正确处理,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部分。我国铁路建设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的现代化理念和信息技术仍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行业性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兼现状管理与现代管理的适应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内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 2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2.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 2.1.1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模式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各涉及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和协作关系、具体的工作流程、涉及的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标准化,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各业务板块,协调相互的沟通,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2.1.2立足整体,科学规划信息资源 信息化管理首要是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各个阶段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和保存,铁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工序间、部门间的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让信息数据成为一项资源来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依据已有的信息数据来规划资源,理顺工程施工流程,创建一个科学化的信息模型,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2.1.3聚集优势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铁路工程建设中势必涉及到多种信息、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发展文/孙立强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摘要多项资源的运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与规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来广泛聚集优势信息资源,深入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使他们支持铁路工程建设,以市场化为手段,围绕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这一核心,深入施工现场,从施工现场到工程建设管理深入挖掘多种信息资源、并深入利用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1.4实效、适用性地优化信息系统 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得益于高端、先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创建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此系统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和数据,然而,也要不断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优化调整信息系统内部功能。 2.2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系统的建设要逐步开展,从铁路工程信息的获取、实施到应用都需要合规合法,这其中需要建设单位的引导与监督,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其充分参与到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工作中。 3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构建进度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工程调度系统为核心,以电子施工日志为数据采集手段,以施工组织管理为主线的建设项目进度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3.1.1工程调度信息系统 为了及时、全面掌握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快捷、高效地发出调度指令,组织研发投产了工程调度指挥系统,建立起覆盖施工单位标段、建设单位指挥部、铁路公司(铁路局)、总公司的4级调度指挥平台。通过调度指挥系统,及时收集在建大中型项目月报、工程周报和重难点控制工程日报,将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请总公司建设协调例会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了组织推进信息中枢的作用。 3.1.2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 电子施工日志是记载施工现场技术、进度、安全、质量控制过程等有关施工活动的综合性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公司组织研发了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并在全路22个建设项目开展试点。试点单位普遍反映电子施工日志好用、易用,便于及时、准确记录现场工作情况,并为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1.3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电子施工日志的进度数据或工程调度图形化周报的进度数据,对重难点及控制性工程的进度推演和预警提示,强化了施工组织“红线”管理。重难点控制方面,隧道按工作面、桥梁按架设单元、铺轨按铺架单元,每日采集进度数据,动态推演施工组织进度和与铺轨线的关系,突破铺轨“红线”时进行预警、报警。 3.2构建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铁路建设组织推进在抓好施工组织的同时,必须把好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关。结合当前施工现场机械化、工厂化已经具备规模的有利条件,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工业4.0”理念,在施工机械、测量设备等日常施工机具上动脑筋、下工夫,逐步研发了一批简单实用、省心好用的信息化应用。现场工作人员做好日志填报工作,数据自动传递到平台上,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随时随地了解、掌握现场情况,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没有增加现场负担。在源头控制方面。抓住工地试验和混凝土生产这两个关键环节,组织研究推广了试验室、拌和站监控系统,作为试验室和拌和站验收的先决条件,发挥“参谋和哨兵”作用,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有效地促进了铁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促使施工单位强化自控体系建设。在过程控制方面。根据现场推进和静态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各专业质量安全的多发问题和薄弱环节,采用信息化监控和监测手段,强化现场过程控制关键环节的管控,极大提升了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同时引导参建单位创新工艺工法、管理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施工生产水平,以先进的手段、规范的工艺保证工程优质安全推进。 4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铁路在人们的交通中占据很大的部分,社会对于铁路工程建设得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铁路工程是一个复杂,工程量巨大的项目,施工技术需要不断的提升,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铁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同时对于工程及时的调配,对于工程的质量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信息化在当今时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在未来不断地改善和提升。 作者:孙立强 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交通因素一直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连接人们从自身的居住地到旅游地的重要枢纽,地区交通越便捷,花费的时间越少,越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可见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它的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强对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影响研究,能够便于我们更好地如何发展高铁时代的地区旅游经济。 一、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高速铁路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为游客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游客在旅程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为地方的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建设一般都是跨省的,它将地区交通体系有效拓展为跨省的交通网络。例如京广高速铁路打通了从京津冀地区到两广地区的南北交通线,中间还贯穿南北等多数城市。又如近几年我国加快建设的沿海地区西岸高速铁路网就将厦门、广东、福建、浙江等城市贯通。依托于高科技的跨城市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有利于人们进行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的硬件条件,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得更有“底气”。同时高速铁路建设也成为一个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来的重要条件,它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京广、京沪高铁的建设,也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对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跨省级、跨地区的招商引资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速铁路网建设有利于改善地区旅游发展的模式 高速铁路体系的建设,其给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带来更多跨省际的游客,同时对于省内旅游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目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多条高速铁路路线将武汉周边所辐射的如宜昌、荆州、黄石等其他省内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武汉乘坐高铁到荆州只要不到一小时,到宜昌也不超过2小时,极大地为游客缩短了旅游时间。而高铁的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人多、量大的紧张状况,缩短了游客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也就变相地提高了地区旅游的接待效率,使得游客周转速度加快,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二、如何加强高铁时代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分布高铁站点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8个,其分布趋势从东向西以此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的全部省城都有数条高铁路线,并且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中心为轴心的高速铁路网。受到地理区位条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布局还是东部多、西部少。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西南云贵高原的贵州等地的高铁建设速度还比较慢。而从当前高速铁路建设的分布情况能看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地区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是受到高铁交通建设速度的影响,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二次差距,这一点,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量化的经济增长总量数额就能明显看到。以武汉和贵州对,武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通达14个方向的高铁、动车干线,一网直通全国所有中心城市,成为中部综合枢纽;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在2017年共有6条高铁线。两个城市的高铁建设速度直接反映为两个城市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这可以看作高铁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均衡影响的结果。加强地区旅游产业在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建设,应该立足于对当地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条件、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谋求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首先,高速铁路将各个地区进行联结,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要让这一优势转变为实际的效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努力打破地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的封闭性,积极谋求区域合作的机会,即依托高铁这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跨地区、跨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合作。以高铁线路为轴线,以枢纽城市为轴心,建立高铁沿线城市相互联结的联动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例如围绕沿海高铁路线推出跨沿海城市的沿海旅游路线。其次,对于高速铁路可能带来的旅游发展商机,地方旅游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旅游服务水平,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高效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来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此外,还应该对地区交通网络体系进行更好的规划,除了加强高速铁路线路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完善区域交通配套设置体系,对景区与铁路交通相连接的交通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收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看到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积极规划地区旅游产业格局,做到一手抓区域交通建设,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作者:钱婷 铁路发展论文: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探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对绿色生态环境的认可和接受逐渐提升,为了城市能更好的发展,实现绿色物流成为构建生态城市的主要途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物流行业的兴起,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运输保障,因此,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基于铁路运输业的实际运行状况,结合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本文根据绿色物流的特点,深入分析了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势,并提出了实现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旨在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科学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物流铁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剧,各个发达国家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同程度上采取多种环境保护的措施,使得城市面貌得到了一些改善,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物流活动消耗着城市的能源,涉及到城市中的各行各业,物流领域的运转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因此,在铁路运输领域中,要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化的发展原则,实现经济健康的物流运输系统,进一步发挥绿色物流的优势作用。 一、绿色物流的概述及特点 绿色物流是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出现的理论,主要借助先进科学的物流技术手段,贯穿于整个物流运输活动流程中,包括规划、运输、仓储以及加工配送等,最大限度的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净化物流运输活动的环境,确保整个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下面,针对绿色物流的特点予以分析: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要将保护环境、避免污染的理念作为利用资源的前提和条件,并采取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和手段,以此来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害和消耗,产生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因此,物流活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物流与环境之间形成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实现物流行业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友好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够确保社会的稳步前进,而铁路运输作为我国重要的运输工具,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发展绿色物流中,占有极为核心的优势和意义。 (二)生态经济学 针对物流活动而言,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绿色物流主要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生态学作为绿色物流的理论依据,对物流行为以及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生态的平衡以及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物流活动的有机统一。 二、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所具备的优势特征 (一)铁路运输中的生态优势 第一,在环境保护方面。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危害。由于交通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还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废气排放量最少。第二,在节约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而公路运输所占土地面积为公路运输的10%,可见,铁路运输能够实现我国资源的有效节约。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直线上升,主要以煤炭、石油为主。在铁路运输方面,能源使用量仅为交通行业总能耗的六分之一,但实现了总运输量一半以上的工作。 (二)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铁路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有着关键地位,与各行各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主要包括绿色运输及资源集约化,其特征主要以节能降耗为主,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水平,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资源的季度匮乏,铁路运输在这方面占据优势。因此,铁路运输能够有效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铁路运输中加速发展绿色物流势在必行。 三、发展绿色物流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外在因素 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由于国外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国内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外国物流运输对我国运输方式的冲击,这是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绿色物流理论起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基于国际运输条约,国外运输企业能够在我国进行相关物流活动,包括铁路集装箱、快运以及多式联运等,可见,在未来交通运输行业中,综合性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因此,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提高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实现绿色物流的蓬勃发展。 (二)内在因素 我国能源比例在世界发展中处于劣势,石油能源的生产在国际上排名第五,但石油消费在国际上排名第二,对石油能源的依存度占到能源利用的一半以上。可见,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实现绿色物流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在铁路运输中有着重要地位,由于能源资源的匮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逐步取代内燃铁路运输的实现,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已经成为铁路绿色运输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探讨 通过对绿色物流的认识和了解,基于其发展特点,提出了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一)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中短途的优势功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内交通拥堵现象令人堪忧,燃油成本不断上升,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此外,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整个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变暖,形成温室效应。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坚持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设计公交化的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以此来实现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短途功效。 (二)积极开发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模式 利用集约资源发展方式,实现集装箱运输,与铁路、海洋、河流及公路等多种运输途径之间,进行集装箱多式联运,为城市企业提供一系列的物流服务,坚持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物流运输理念,从根本上实现一体化的服务。此外,还要充分整合多种运输资源,减少铁路运输空载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实现运输成本的降低。具体来说,利用公铁两用和双层集装箱运输这两类运输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铁路运输的时效性,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集装箱多式联运过程中,充分利用好EDI和GPS技术,对物流全程予以跟踪,从根本上实现了货物运输的安全性。 (三)基于绿色物流理念规划铁路运输发展 作为政府来说,在制定有关城市物流活动的规划中,逐步融入绿色物流理念,从而更好的发展铁路运输。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借鉴绿色物流规划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明确绿色物流发展思路,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铁路运输物流中心,对整个城市的物流活动进行统筹。此外,还要最大限度的减轻社会环境的压力和负荷,建立健全城市铁路运输管理体系,将运输资源科学合理的统一调配,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环境。 (四)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 在物流运输的发展中,政府部门需要城市物流的污染源头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科学管理。就我国城市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城市建设中针对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较多,而物流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还未广泛涉及。因此,政府部门要结合城市具体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以此作为整个绿色物流行业运行的标准和规范。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绿色物流理念的引入,为铁路运输业的运行成本费用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地方政府,要对绿色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支持,并制定专门的政策对新兴行业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以法律制度作为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政策保障,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并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选择最佳的运输方案。此外,政府要通过政策对绿色物流发展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通过税收减免、政策补贴等方式,对绿色物流的理念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对绿色物流予以改进和优化,为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繁荣发展。 结语 为了使城市交通运输业更好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对绿色物流理念予以充分重视,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物流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作用,对城市物流活动予以统一规划,明确绿色物流的发展目标将绿色物流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物流活动之中,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践。 作者:冯贵志 单位:沈阳铁路局通辽货运中心 铁路发展论文:提速战略对铁路运输发展的作用 1我国铁路运输提速战略概述 我国铁路运输实现了几次提速战略,实现了扩大再生产的目标,为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实现了重大的创新,技术方面得到了迅速提升。除此之外,提速战略的实施促使我国铁路运输的实际效率以及运输能力都得到快速提升,这对于实现我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另外,铁路运输的提速方案还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提升了铁路运输的安全可靠性,将铁路的比较性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改善了运输产品的结构,路网结构也逐步完善起来。很多铁路运输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提速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展开综合运输服务和技术等的广泛性讨论。另外,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借鉴了其他国家一些先进的铁路运输方式,认为在繁忙的干线部分实现提速方案有几个难点,其中包含客货分线等相关部分的技术问题和组织问题等。因此,在我国的铁路运输发展过程中,提速战略不仅开辟了铁路运输行业的新领域,还为完善铁路运输发展以及促进运输产品多样化提供重要帮助。 2提速战略对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速战略在我国铁路的历史发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不仅增加了我国铁路的整体性发展,还在运输生产力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对于铁路运输组织的基础理论和方式实现有效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的铁路技术发展等都十分重要。 2.1提升铁路运输的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和装备是关系到列车提速和高密度运行的重要指标。我国的铁路运输提速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铁路运输的实际技术水平,装备水准也明显提升。在以往的提速过程当中,我国的专业人员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有效且准确掌握了很多有限提速的技术,并且在一些铁路相关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除此之外,提速战略实施之后,我国铁路运输中很多大型的站场都进行了创新性的改变,其中涉及到客运站等的人性化设计,这对于我国铁路设备等的整体水平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很多货车的实际提速载重相关的技术都相对提升了很多。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已经被充分应用在铁路运输当中。很多传统产业得到了改造,铁路方面的实际运输效率上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我国在铁路运输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和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等,都有效展现了我国铁路提速的成果,符合铁路运输的实际需求。 2.2繁荣铁路城际旅客运输线路。 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其中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区等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十分繁荣的区域,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重要的活动区域,客运量庞大。提速战略中,我国城际旅客运输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很多重要的经济区域之内,开设了快速型列车,加强了城市的辐射效应,直接突出了同城效应的重要优势。在提速战略实行之后,我国的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等都市圈内的高速客运专线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运输机制得到了逐步完善,对于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促进了周边经济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在我国,都市圈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极快,实际的城际客流量较大,客流量呈现比较集中的趋势,高峰期客流量增长明显,需要铁路运输方面在时效性上加强研究。因此,对于都市圈区域的人员来说,他们迫切需要一些高密度且高速度的交通工具,可以有效缓解紧张的交通压力。城际铁路客运公交化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要求,运行时间短,效率提升明显。 2.3客贷分线得到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运输数量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在客贷分线中尤为明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另外,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和运输发展情况来看,今后的客贷分流将成为更加主要的运输发展路线,其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我国在经过了提速战略之后,高速客运专线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实践和技术性基础,促进我国客运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铁路在客贷分线上展开了新型模式,促进了客贷分线运输的实际发展。高速客运的专线对于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将一些既有线路的绝大部分旅客列车进行有效分流,实际缓解有线运输的压力。既有线路使用在货物运输方面,能够形成高速度以及高运能等安全度极高的运输通道,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方面的需求。总之,客贷分线在提速战略实施之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不仅在运输的安全性等方面实现提升,还能够缓解既有主线路的运输压力,有利于铁路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 2.4货物运输组织工作得到创新。 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展缓慢,货物在途中的时间消耗比较长,货主对运输效率不满,损失了很大部分对于时速等方面都要求较高的货源。但是,在实行提速战略之后,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货物运输的实际能力,专业人员使用了先进的技术,通过不断改造实现了集约化的经营模式。货物运输组织的方法产生了变化,主要目的是改善路网通过能力,其中还涉及到调节全路的车流径路,重点发展战略装车以及卸车点的规划。因此,根据实际状态可知,我国的很多货物运输组织在提速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创新,这对于促进货物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帮助。 3结束语 我国的铁路发展时间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晚,在很多专业技术以及实践经验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重大的变化,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汲取经验,走向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本文首先针对提速战略进行了较为简单的介绍,进而主要分析了铁路提速策略在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别介绍了其在货物运输组织、客贷分线、铁路城际旅客运输线路以及铁路运输的技术水平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以期为促进我国的铁路交通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作者:任海龙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站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能评工作发展分析 1我国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发展 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首次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2006年国务院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家发改委也了《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2008年4年修订实施的节能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6号),明确对发展改革系统的能评工作提出了要求,建立和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节能作为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实行前置否决。国家节能中心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的要求,先后了多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目前最新为2014年本。《评估指南》中对节能评估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做出了一般性的要求,各个行业的建设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一本《评估指南》无法面面俱到,体现行业特色和耗能重点。 2铁路节能评估工作开展 为响应国家节能评估要求,进一步规范、加强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提高铁路能源利用效率,原铁道部2010制定并了《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编制暂行办法》(试行)和《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要求从通知之日起,铁路基本建设项目均需要进行节能评估。随着国家对能评工作要求的提高和铁路能评工作的深入,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对铁路能评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3铁路节能评估工作特点 铁路建设项目有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也不同于其他行业,从节能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有自身的特色。 3.1项目建设对所在地影响的评估 首先铁路运输属于交通运输行业,铁路运输的“产品”是运输工作量,铁路生产不产生增加值,因此按照《评估指南》的要求,交通运输类项目不需要计算项目增加值能耗,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不需要进行“n”值计算,也不能按照指南要求评估项目能源消费对项目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为说明铁路项目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问题,目前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一般的做法是将铁路项目运营后(项目研究年度近期)预测的运输工作量,假设使用其他运输方式完成需要的能耗,与铁路运输能耗进行对比,说明铁路建设项目对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当然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忽略了公众出行对旅途时间、经济成本等因素的要求,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铁路运输对社会整体运输能耗的影响。铁路建设项目一般都是“线”形项目,当然也有许多客货站、编组站、机务车辆段所等“点”状项目。项目线路长度短则跨越几个地市,长则跨越几个省,因此项目能源消费增量对项目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的评估范围也与一般项目不同。目前的做法是,如果是“点”状项目就分析项目能耗增量对所在地市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如果是“线”状项目,就要将项目沿线站、段各单位的能耗,按照能源供应地点进行划分,然后分别分析项目对每个省、地区的项目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 3.2铁路项目特有的评估内容 按照最新版《评估指南》的要求,已经不需要项目进行选址方案的节能评估,评估的重点应是项目的工艺流程是否会产生能耗的浪费。但对于铁路建设项目,项目的选址方案,决定了铁路运输的长度,直接影响项目的能耗和能效水平。特别是一些“线”状项目,评估的重点应该是项目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方案,车站(段、所)的选址方案和平面布置方案,以及机车、动车组选型等对项目能耗的影响。项目主要技术标准的节能评估,主要包括项目牵引种类,设计速度目标值,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牵引质量的节能评估。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确定了,项目的主要设计目标也就确定了,同时也基本决定了项目运营期的能效水平。项目线路选线方案的节能评估,应对线路整体走向是否顺直,线路局部方案在施工条件、投资数量、地方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选择的设计方案是否节能进行评估。项目站段选址方案会直接影响铁路运营能耗,对项目设站数量、车站、货场以及机务、车辆等专业段、所位置,平面布局方案进行节能评估,从节能角度推荐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项目运营期能耗浪费。机车、动车组作为铁路建设项目的主要耗能设备,不同型号机车、动车组的牵引特性不同,在能耗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选择能耗低的机车、动车组,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项目能源消耗。 3.3铁路项目能效指标的特点 项目的能效指标是评判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依据,因此项目的能效指标要能体现出项目的特点,真实反映出项目是否对能耗进行了有效利用,从节能角度来说,项目的建设是否合理、可行。铁路的工作任务是运送旅客和货物,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能耗运输尽可能多的旅客和货物,是铁路运输节能优势的体现。通过研究和筛选,确定衡量铁路建设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和单位运输工作量牵引能耗。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反映了运输单位数量的旅客和货物,项目使用的牵引、暖通、照明以及其他项目范围内所有耗能设备消耗的能量总和。单位运输工作量牵引能耗反映的是运输单位数量的旅客和货物,机车、动车组牵引以及牵引供电系统损耗的能量之和。 4结论 综上所述,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针对铁路特点进行节能评估,才能使评估真正产生节能效果,从源头上控制铁路建设项目能源浪费,因此对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新的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导则正在编制。相信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会越来越规范、科学,节能评估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会不断提高。 作者:谢汉生 马龙 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特点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证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最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全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面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最高速度、最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全面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最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 全面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最优、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研究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证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最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全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面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最高速度、最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全面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最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全面掌握了时速 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最优、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铁路发展论文:经济发展铁路运输论文 1铁路运输业发展趋势及提速效应 1.1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1998年铁路货物周转量出现负增长。受始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2009年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出现0.53%的微弱增长。在2012—2013年期间,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则分别出现-0.95%、-0.05%的负增长。199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这4年的经济增速均在6.8%以上,但这几年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却不尽人意,甚至在一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是铁路运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按常理,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应该会增长,但为什么出现负增长?出现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可能与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但也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公路货运、航空货运、水路货运的高度竞争,受挤出效应所造成的。由此可以认为,经济向前发展能为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带来机遇,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运输业良好的经营也是至关重要的。 1.2铁路营业里程的发展趋势据 中国统计资料显示,自1952年开始,铁路营业里程总体上呈现小幅增长的态势。195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2.29万km,1978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上升到了5.17万km,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0.31万km。自1952年以来,虽然在个别年份(如1958年)铁路营业里程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但绝大部分年份的增长速度较慢。从最近5年来看,由于动车、高铁等快速发展,2009年之后的铁路营业里程增长速度总体上好于过去。 1.3铁路的提速效应 从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中国前后共计有6次铁路全面大提速。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997年4月1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2007年4月18日。其中,在2007年4月18日第6次大提速之后,铁路旧线改造和客货混运的线路最高时速将达到200~250km的国际铁路发展惯例。铁路的6次全面大提速,市场流通的商品将通过铁路运输更迅速地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加速了市场商品的周转速度。特别是自2000—2007年之间的提速,显著地带动了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快速增长。当然,2000—2007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黄金岁月。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下,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从2000年的13770.5亿t•km,上升到2007年的23797亿t•km,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最为显著的时间段。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方面可以看出铁路的提速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与铁路营业里程的稳中增长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向前发展分不开的。 2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协整检验本研究 采用计量经济学中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建立协整模型,定义变量railTN、Line、realGDP,它们分别表示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3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及提速效应,通过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和模型,分时段探讨了中国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分时段探讨了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从铁路网密度、四大运输竞争格局的视角,提出了需要提高铁路运输业的经营效率,确保铁路货运不被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所挤出;同时,建议政府应该有条件地多发展联合运输,以此为铁路运输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作者:王富忠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铁路发展论文:旅游发展铁路建设论文 一、城际铁路对东阳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 (一)城际铁路对游客行为的影响 城际铁路建成之后,东阳市将改变无铁路的历史,东阳市区距离义乌市区、横店镇、义乌火车站(义乌机场)、金华市区分别约为20公里、20公里、30公里、75公里,城际铁路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140公里,估计实际运行速度约为每小时60公里,东阳市区前往以上四地用时将缩短为最少,东阳、义乌、金华将进入同城时代,三地居民将频繁跨城消费、工作和经营往来,而跨城旅游消费是主要的消费形式之一。城际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快,运行时间短,无疑缩短了来东阳的游客的“感知距离”以及增强了其对交通的满足感。游客坐城铁去横店、金华或义乌,就像坐公交车一样方便,班次密集,不会出现堵车等问题,最终提升人们出行意愿,扩大人们的出游半径。同时城际铁路,还会促使公路交通以更优惠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使旅客的出行不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还拥有了更高的福利。同时,选择自主和随意的散客游、自助游、假日游等出游方式的人群份额越来越大。 (二)城际铁路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城际铁路为乘客提供的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本身即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因其具有巨大的载客能力,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将吸引大量游客,促进东阳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优化开发。城际铁路的开通既可以疏散客流,减轻景区的压力,又可以促进区域旅游的合作,通过合作开发共享旅游资源,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借力城铁,促旅游经济发展 东阳如果能把握城际铁路发展旅游业的先机,及早谋划并探讨旅游业升级发展方案,优化组合现有旅游资源,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出一些“快交通、慢旅游”的高品质、体验型旅游产品,重塑并提升旅游形象,努力做到旅游服务、设施与城际铁路建设无缝对接,适应网络时代、智慧旅游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就一定能让旅游业再创佳绩。 二、具体方案 (一)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 金华都市圈的两条城际铁路,分别连接东阳、义乌、金华主城区,东阳、义乌、金华作为单个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资源总量、吸引力、知名度等方面在省内都不够突出,东阳若能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突出各自的特色旅游资源,必将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如东阳有著名的影视景区,义乌交通便利有客源优势、购物旅游资源丰富,金华城市建设较完善、拥有双龙洞景区,东阳可继续发挥横店品牌景区优势,以横店景区为中心点,利用点-轴系统理论,与城际铁路沿线的县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共同编制旅游线路,区域旅游竞争力将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因城际铁路建设也能增强周围县市的可达性,东阳还应与旅游资源丰富的武义、磐安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二)改变营销方式,扩大营销半径城际 铁路建成后,东阳要改变以往只宣传本市旅游资源的的方式,积极与沿线县市进行整体宣传促销,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城际铁路建设,东阳市客源空间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上海、杭州、宁波等主要客源地的游客,可以通过动车+城铁的方式、自驾车+城铁来东阳旅游,交通更快速、更方便,杭、沪、甬到东阳的旅游时间已经可以压缩到1天,犹如同城出游,周末休闲游将给东阳带来客流量的大幅增长。同时更远的游客,可以通过飞机+城铁的方式来到东阳,为此东阳旅游业不仅要注重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重组,还要扩大营销半径。营销时既要用好传统营销方式,又要注重提升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效果。网络新媒体相对传统意义上报纸、电视而言的,是指由Web2.0技术构建,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等应用形式。网络新媒体是一种智能化信息传播方式,优势较多,可为游客提供大量、及时、权威、全面的出行指导信息。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营销传播效果、效率等优势,转型升级传统的营销方式,还要利用新媒体多了解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情绪、后期反馈及建议,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做好危急公关工作,以谋求最佳营销效果以提升当地的整体旅游形象。 (三)完善城际铁路沿线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014年是中国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产业链,不仅要让团队接待更方便,还应让散客自助旅游更顺心。为此,东阳应完善城际铁路沿线交通、住宿、餐饮、旅游企业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保证游客旅游质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因此,东阳要围绕着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提升酒店住宿设施的接待能力,提高导游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旅游汽车以及停泊配套设施,紧抓旅游咨询接待窗口服务质量。通过完善服务、交通、信息、咨询、预订、呼叫、救援等网络体系,提升东阳市的旅游辐射和集散功能。2013年11月在江西省举行的“旅游强省”泰豪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声明“中国旅游进入散客化时代”,东阳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可打造出一些经典的散客自助游产品。 (四)坚持市场主导,在政府推动下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东阳旅游发展要与城际铁路建设实行对接,加强与金华、义乌区域旅游合作,必须推行市场主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要素组合中的基础性作用,旅游企业才能主动发挥合作主力军的作用。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运行规律和旅游企业合作的自主权,一方面要以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如构建常态化三地市长联席旅游合作协调会议制度,完善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性文件。 作者:周卫芳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发展党建论文 1现阶段铁路党建工作的新问题 1.1运输经营方式的变化 对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及活动方式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高铁时代,高铁线纵横全国,使运输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铁路党组织,必须做到随机应变、主动作为,以期能够适应高铁因经营管理、运输组织等工作方式的改变而带来的重大变革。随着铁路运输经营方式的变化,要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当前铁路运输活动方式的变化来讲,铁路企业党组织在组织体系设置、活动方式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还有跟进不及时不到位现象,具体表现在机构设置上受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呆板单一,没有与运输生产有效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考核方式陈旧机械,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紧紧围绕铁路发展为党建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作用不够,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没有在工作中得到显著体现。所以在当前铁路运输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充分的调整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和活动方式,更好的体现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2环境因素变化导致职工思想发生较大改变 首先,当前铁路部分干部职工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思想较为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其次,当前铁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特别是一些信访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各项改革还在不断的深入进行,一些政策措施的调整不可避免,这就会带来一些新问题,给职工思想带来较大的波动;再次,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铁路具有较大的优势,职工享受很好的福利待遇。但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也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显现的铁路职工优势明显削弱。虽然近年来铁路对职工生活方面实施了不少改善的措施和方法,但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与职工心理预期具有较大的差距,这给职工思想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2加强现阶段铁路党建工作的具体策略 2.1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 从组织层面看,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适时转变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达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目的,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实现组织自身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2.2重视干部培训工作 人才是生产力,我们必须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障。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投入适当比例的培训资金,提供培训资源和机会,为人才的可持续性成长和阶梯式更新创造条件。必须改变原有培训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过程不重效果等,使培训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影响了培训效果。因此,当前最为关键的是增强培训的效果,发挥好培训工作应有的作用。 2.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重点研究探索铁路管理工作中党组织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方法途径,使党组织的主张在企业决策中得到体现。当前要大力加强站段党委建设,提高站段独立作战能力,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站段党委工作职责,引导站段党委在完成安全稳定经营各项任务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还要优化党组织工作机构的设置。要优化站段党组织管理结构,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班组党支部设置,完善车间、班组设置的合理性,突出关键作业班组、异地偏远班组、流动分散班组党组织的设置和作用的发挥。为适应高铁站区跨度大、人员少的特点,铁路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可尝试打破目前以专业条块划分的方式,设置区域性(站区)党组织,这有利于整合资源,也便于党支部开展工作。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标准要以“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实际效果作为依据,立足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推动铁路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加强考核评价系统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注重考核效果,强化群众评议,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科学考核、全面考核,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 2.4处理好党群关系作风建设 一要强化党政班子的廉政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教育各级干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二要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严肃党政纪律,教育党员敢于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三要改变工作作风,提倡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关心职工冷暖,替群众排忧解难,为基层服好务当好“公仆”。 2.5建设和谐的外部环境 和谐的外部环境,关键是与旅客货主构建和谐关系以及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铁路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构建铁路与旅客货主的和谐关系,要求以旅客货主为根本,把满足广大旅客货主不断提高的运输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可能满足旅客货主的需要,维护好旅客货主的利益。做好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要勇于面对媒体、善于面对媒体。大力推行新闻宣传工作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区域新闻宣传协调运作机制,坚持定期走访制度,及时沟通情况,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媒体的理解和支持;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的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舆论导向,使互联网成为宣传铁路的重要阵地。 3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深化铁路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进行,通过多元化经营的决策部署,我国铁路发展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有效的推动了铁路的科学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对铁路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铁路基层党组织加快观念的改变,及时调整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铁路多元化经营提供组织保障,为铁路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萍单位:哈铁站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牡丹江分公司
群众文化论文:在战略高度上深度探索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摘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项目,基本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很大程度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本文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粗略的阐述。 关键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深度 近年来,文化部提出的群众文化四基建设——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这一科学命题,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新的历史任务。“基本阵地建设”旨在解决群众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队伍建设”力图在人员素质等构成因素方面实现突破,“基本活动内容建设”则强调了群众文化的主体性质,“基本活动方式建设”揭示出了群众文化的创新问题。很显然,“四基建设”这一宏大命题突出了群众文化内部各要素的突变。这一突变是符合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的,因为它强调了对群众文化本质需求的满足,把人民群众对文化权利的实现作为了最基本的任务,这就为人民群众实现文化小康提供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对建设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四基建设的内涵和战略意义也必将更加凸显出来。基本阵地建设通过地方财政可以得到解决,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的成效。因此,群众文化的人员队伍建设就显现出相当的份量。本文现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目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社区文化”,其政策依据是“城市发展社区文化,农村发展乡镇文化”。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化战略在文化层面的内容,往往被提得很响,社区文化的队伍建设也就相应受到关注。而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似乎远没有社区那样迫切,还处在自在阶段。至少在认识和建设理念上与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很明显,这种城乡文化差别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学观点告诉我们,社区按人口密度、经济活动性质等标准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范畴。沿着这样的思路,社区文化也可分为农村社区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把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内容延伸到农村,模糊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农村实行与城市一样的社区队伍建设,即农村社区队伍建设。这种认识和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抓住了城乡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同一性,就为破解“城乡文化二元对立”找到了新的思路。我们知道,社区文化有这样的特点:以社区为依托,以群众文化为主体内容,它的各要素在群众文化的影响下向社会主义的主文化认同。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已从原来社会学意义的亚文化性质的“社区文化”,实现了向具有主文化性质的新型的“社区文化”的转变。这一本质性转变,意味着社区文化的价值体系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本质需要的,其队伍建设也符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因此,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而言,不应存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区别,就其范围而言,应将农村和城市的文化队伍建设统一在“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题义之中。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建议文化部、教育部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相关院校开设群众文化或文化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也应拓宽思路、创新方式,如借鉴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的经验,由相关学校承办,面向群众文化以及文博、图书馆系统的优秀青年专业人员举办长期性的文化管理研究生班。另外,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应仅以职称、学历为标准,而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营造不拘一格评价和使用人才的行业规范和社会氛围,这也是队伍建设尤其是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保证。 30年沧桑,30年巨变,一度单调沉闷的群众文化生活如今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各级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相当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一直处于边缘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重归它应有的位置。针对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提高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必须要把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与落实人民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相协调、相统筹,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企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采取政府投资、文化帮扶、社会捐助、农民自办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化的格局。各级财政给予群文活动的经费要做到按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同步递增,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级文化部门要把为农村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农村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结对子,继续大力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注重创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还要注意文化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深化文化特色村创建活动,满足群众的需要。 群众文化论文:群众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是稳定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的前提和基础。群众文化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最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发挥群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是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群众文化 和谐社会 构建 人文环境 社会责任 群众文化工作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人民群众须臾也不能离开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积极发挥群众文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让人民群众在自娱自乐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熏陶,自我提高,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作为文化建设的群众文化由于它固有的和谐特征和和谐功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无法替代和必然的功能作用。 一、群众文化的和谐情结 所谓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指的是群众文化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群众文化的文化情结,充分地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当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群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我们的原创先民们在生产劳动中诞生以来,就寄托着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体现着和谐的社会精神。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们定制的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还有许多民族性的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等等,就是充分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就是表达人民大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饱含着祖先们祈望家和、人和、万事和,家兴、业兴、万事兴的期待和向往,蕴含着群众文化鲜明的和谐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还创造性地举办了具有地域特色浓郁、时代特色鲜明的各种节日,以黑龙江省为例,哈尔滨市的"冰雪节"、齐齐哈尔市的"观鹤节"、佳木斯市的"三江旅游节"、伊春市的"森林旅游节"等等,数不胜数,为已经繁花似锦的群众文化活动再添光彩。 无论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节日,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创造的新鲜节日,都凝结着群众文化的和谐情结,都起着繁荣社会,稳定民心,发展经济,创造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二、群众文化与知识普及 我们曾说,群众文化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群众文化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增长智慧才干,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一,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 群众文化是人们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社会教育作用具有方便、灵活、广泛、业余、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特点,使人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能够达到获得终身教育的作用。 其二,群众文化传授、交流、提高的作用。 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群众文化,是因为群众文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知识、文化、美育、经验的有效载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中,增长知识,增长才智,积累经验,得到发展。 其三,群众文化的娱乐、求新、求美的作用。 在自娱自乐、求新、求美,也就是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放松身心,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愉悦,求得知识和能力。 三、群众文化与精神生活的调剂效能 群众文化的精神生活,是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在调控参与者的思维、意识和一般心理方面都产生积极的效能。 首先,是娱乐效能。 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贯穿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它是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诸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象棋、围棋、扭秧歌、健美操等等活动中得到精神的调剂和积极的休息。 其次,是宣泄效能。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为人们宣泄情感提供了表现方式、途径和平台,充分体现人的自我价值,适应了人类宣泄情感的需要。 第三,是审美效能。 群众文化的活动内容、形式、方法、特点,决定了群众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效能。群众文化激发了参与者了解美、认识美、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享受美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达到精神愉悦,心理满足,心境平和,人际和睦,社会和谐。 群众文化论文:浅谈在战略高度上深度探索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摘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项目,基本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很大程度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本文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粗略的阐述。 关键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深度 近年来,文化部提出的群众文化四基建设——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这一科学命题,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新的历史任务。“基本阵地建设”旨在解决群众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队伍建设”力图在人员素质等构成因素方面实现突破,“基本活动内容建设”则强调了群众文化的主体性质,“基本活动方式建设”揭示出了群众文化的创新问题。很显然,“四基建设”这一宏大命题突出了群众文化内部各要素的突变。这一突变是符合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的,因为它强调了对群众文化本质需求的满足,把人民群众对文化权利的实现作为了最基本的任务,这就为人民群众实现文化小康提供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对建设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四基建设的内涵和战略意义也必将更加凸显出来。基本阵地建设通过地方财政可以得到解决,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的成效。因此,群众文化的人员队伍建设就显现出相当的份量。本文现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目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社区文化”,其政策依据是“城市发展社区文化,农村发展乡镇文化”。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化战略在文化层面的内容,往往被提得很响,社区文化的队伍建设也就相应受到关注。而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似乎远没有社区那样迫切,还处在自在阶段。至少在认识和建设理念上与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很明显,这种城乡文化差别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学观点告诉我们,社区按人口密度、经济活动性质等标准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范畴。沿着这样的思路,社区文化也可分为农村社区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把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内容延伸到农村,模糊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农村实行与城市一样的社区队伍建设,即农村社区队伍建设。这种认识和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抓住了城乡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同一性,就为破解“城乡文化二元对立”找到了新的思路。我们知道,社区文化有这样的特点:以社区为依托,以群众文化为主体内容,它的各要素在群众文化的影响下向社会主义的主文化认同。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已从原来社会学意义的亚文化性质的“社区文化”,实现了向具有主文化性质的新型的“社区文化”的转变。这一本质性转变,意味着社区文化的价值体系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本质需要的,其队伍建设也符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因此,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而言,不应存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区别,就其范围而言,应将农村和城市的文化队伍建设统一在“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题义之中。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建议文化部、教育部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相关院校开设群众文化或文化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 群众文化论文: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当前农村,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生活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经济转型要求发展农村文化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发达,而且要求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一转型首要的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然后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就要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就从执政党的执政要求上明确了农村文化必须是先进的文化。在广大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上应该从四个方面着眼: 一是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干部基础是党在农村广泛设立的基层组织和广大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和行动,群众不仅要按照他们要求的、所说的去做,还要按照他们所做的样子去做。农村一切文化建设都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进行,都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得上先进文化,这是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是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社会伦理要随着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而发生进化,这个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新文化的产生,并在历史的运动中发展、演绎和嬗变。“和”是社会存在的最好境界,人们无不期望“和”。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这个“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追求的“和”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人们既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来文化之“美”和新时代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崭新的“美”。 三、从三个层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来具体地抓、具体地落实,这三个层面实际上是在建设农村文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工作的范围、内容和目标。 一是精神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主张、党的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声音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并被他们所接受,让他们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和最好的发展,脱离党的领导则会受到损害;要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实践成为农民群众最大的福祉,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我们的党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以此来坚实党执政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来巩固党执政的最广泛的农村阵地。要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党员干部行为引导与感化、先进典型示范引导、具体事务处理示范引导、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影响引导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道德追求和思维方式。通过广泛的社会化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是物质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物态文化,包括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现等各个方面。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随着历史的进步,虽然大部分农村还是以农业社会为主,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广大农村也已步入了崭新的时代。建设这个时代的农村文化,既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靠新科学和高科技建设农村文化,又要不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一是要加大投入,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从全社会的角度加强和加大农村文化开发,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生产和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三是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群众文化论文: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建设的定位 摘要:本文从海岛经济发展的高度、海岛历史文化深度和海岛开放、城市化建设的进度三方面对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希望能以此为坐标推动海岛群众文化事业与小康社会同步发展。 关键词:海岛;群众文化;定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发展,嵊泗海岛地处“长三角”的独特优势,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更加凸现出来。近年来,在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抓住机遇,制定了发展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海岛群众文化如何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具有海岛特色的小康文化?小康社会的群众文化没有统一的模式,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必须同海岛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同海岛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同海岛人民群众的民风习俗相配套,具有海岛自身特点和地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大众性的文化。因此,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建设应从三方面加以定位。 一、从海岛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定位 改革开放30余年,海岛经济建设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渔业承包制的实施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海岛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形成,海岛经济又一次从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国家、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分和模式齐头并进,出现了一批上规模、上规格的企业与产品;三是跨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海岛出现全面开发、开放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海岛,海岛出现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从海岛发展的历程中,群众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20 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群众文化打破以往文化馆、站一贯的老格局,出现了渔村文化中心的热潮,无论在文化活动、文化形式、文化队伍、文化规模等都呈现了新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海岛群众文化向社会化拓展,走向社会,文化产业初现稚型,市场运作、文化产业意识、文化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使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浙江东海明珠工程”和“舟山海岛百花工程”的实施,建设浙江文化大省、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和嵊泗海洋文化强县的提出,将海岛群众文化建设列为海岛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个与海岛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文化与渔村文化格局风采、文化设施与文化布局先进合理、文化活动与文化消费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格局。因此,在建设小康社会群众文化中必须从海岛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建设海岛未来小康型的群众文化。 二、从海岛历史文化深度来定位 嵊泗海岛蕴含着温文儒雅的吴越文化,激越高亢的海洋文化,加之近代崛起的海派文化,三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综观历史,吴越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拥有一批国家级的历史名城、一批文化名人、艺术流派,在国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文化奇葩,同时也促进了海岛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海岛人们的思想品格、道德观念、审美情趣、文化涵养。另一方面,以中西文化为结合点,融集吴越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既有民族性,又有开放型的海派文化,对引进西方优秀文化、传播民族文化起了不可替代的窗口与桥梁作用。由此可见,建设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必须考虑海岛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它的发展变化过程,从中可借鉴历史发展的有益经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民族文化品牌。建设小康社会群众文化,更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人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从海岛开放、城市化建设的进度来定位 嵊泗地属舟山群岛,历来是开放的口岸,对外的门户。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都曾光顾过,近代西方列强也在此用枪炮打开我国的国门,特别是上海开埠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趋频繁。嵊泗又是我国著名渔场,我国沿海六省二市的渔民和相关人员云集嵊泗,同时南北各地和大陆文化对海岛有很大的影响,并得到交流和融合。改革开放以来,嵊泗海岛作为“长三角”的组成部分,迅速成为我国沿海开发、开放的重点。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给海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和通讯的便捷,缩短了海岛和大陆的距离,加快了海岛和各地的交流,海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求知、求美、求新、求乐的追求,给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要求。群众文化的客体在变,服务对象在变,群众文化主体也必须从形式、内容等方面有新的改变,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才能建设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群众文化。 了解这些情况,对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坐标。进入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将上一个新的台阶,据有关方面估计,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额能将达到11000亿元左右,这是一块巨大的文化消费。因此,群众文化建设要不断打开新视野,开拓新境界,与时俱进,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要深入对现有的群众文化体制、内部管理、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的开发等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使海岛群众文化与海岛小康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群众文化论文:试论群众文化建设的走向 群众文化是当前整个文化艺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文化机构,积极推进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摆在我们群文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对此加以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在这个新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群众文化工作者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形势,做好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引导群众文化健康地、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本文就此做一粗浅的探讨,愿与大家共勉。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应当是首先从大处着眼,以发展大文化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人为本,培训文艺骨干 目前,群众文化早已摆脱了仅限于节庆文化或单项活动,而是日益向深广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其活动范围之广,内涵之深,形式之不断创新,都是前所未有的。仅靠文化馆少数辅导干部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群众文化工作需要的。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的地区或单位,都有具有一定活动能力和擅长文艺的骨干分子带头。过去文化馆办的各种培训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培训的人员,除了少数继续深造成了国家尖端人才,大部分都成了单位文艺骨干。这些事实充分证明,办好各种培训班,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是解决文化专业辅导干部不足的一个最好办法。所以采取办班、培训文艺骨干的做法,不但要坚持办下去,而且还要适应形势的发展,扩大骨干培训范围,如办文艺创作班、表演辅导班、音乐辅导班、美术班、书法班、舞蹈班等为解决培训师资不足问题,可以采取灵活的多种形式,邀请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专家或退休艺术人员进行讲座、授课,也可以走出去,组织文艺骨干参观交流,开阔眼界。总之,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努力培训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新世纪群众文化发展和繁荣社会活动的脊梁,通过他们带动各行各业的群众文化载体,沿着正确方向,把群众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 二、抓好组织,编织大文化网络 改革开放二十年多来,群众文化工作和其它方面工作一样,摒除了传统思想和模式的束缚,活动的形式、内容、范围都发生了量与质的变化,而且发展之快令人振奋。就其内涵来说,由过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转化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由过去的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由过去单方面国家办,转向为全社会多方面办;由过去单纯强调教育功能转向为教育与娱乐相结合。就其活动范围外延之广泛也是前所未有的,再也不是单纯的节庆活动。近几年来出现了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俗文化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一种以愉悦身心,延年益寿为目的的老年文化异军突起,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面对日趋新颖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活动导向。所以,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首先要从大处着眼,抓好组织工作,形成系统网络。把一些群众自发的活动,引导群众有组织、有管理、有规律、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向上的活动。城市要以社区为中心,乡镇要以文化站为主阵地,村屯以文化室为基层阵地,此外还有企业文化、军队文化、幼儿文化,分门别类,丰富载体,形成网络。从大文化出发,做好导向和调控工作,建设一支遍地开花,坚持正确方向的浩浩荡荡的业余文化队伍。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有高度。这样,群众文化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出群众文化发展的旧模式,形成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格局,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力开展创新各项文艺活动 目前,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群众文化工作者,是“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而群众文化活动,完全不同于专业艺术团体。它参与面大、受众面广、影响面强,是显示时代精神风貌和国民整体精神文化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所以文化馆辅导工作,仅仅是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和指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努力,千方百计,大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文化艺术表演、展示、竞赛活动。只有把活动开展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文化艺术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品格,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只有把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起来了,才能做到由普及到提高,把文化活动一步步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准。这是因为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辅导与开展活动亦是如此。因为通过辅导,把活动开展起来了,而这种活动,又为下一步举办更高水平的活动提供了样板,所以说,大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是一种实践的辅导,也是普及与提高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对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辅导与指导,大力组织与开展群众性的各种类型的表演、展示、竞赛活动是群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以必须坚持节庆活动与平时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单项活动相结合,广泛的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与高层次欣赏型精神展示活动相结合,做到常年有活动,常办常新,不断创新。提高活动层次、活动水平,充分显示我们国家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走向现代化、文明化、高素质的精神风貌。 关于群众文化工作如何建设的走向,除上述三个方面,还有一个极不容忽视的就是有关主管部门要重视和抓好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就是群众文化辅导干部的自身的培训提高问题。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事业,离不开一支高标准、高水平的专业辅导队伍。因为对于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方面,文化馆担负着重要的组织、辅导与指导的职能,所以,不断提高、培养一批精干、高效的辅导干部队伍,是做好新世纪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关键。组织辅导干部搞好业务学习,进行学术研究,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建设一支优秀的完全适应和胜任辅导工作的文化干部队伍,使我们的群众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在新世纪大显身手。 群众文化论文:浅析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群众文化是社会大众的文化,广泛的存在于社会和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分支,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它在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群众文化的提高,才能体现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进步,才能加快社会和谐的步伐。 关键词 群众文化 社会和谐 和谐发展 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式、地方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体现。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自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其中包含着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心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和谐精神。顾名思义,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而社会的和谐是需要全民的配合和支持的。群众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觉悟、认识、以及思想等的提高和改变,直接影响这社会的和谐发展,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针对群众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和谐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前提和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更深一步了解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诸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那种喜庆和谐的气氛,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是宣传和继承文化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谐不仅是中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时代精神。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提高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群众文化和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看到和谐快乐的场面。试想曾经的远古时期为什么人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没有文化的教育和规范,更没有一定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准则。群众的文化越高,认识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越高。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群众组合起来的。群众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群众文化发展了,那社会和谐也就会进步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快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的,是互利互惠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就必须要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的方向,找好群众整理文化发展的重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直接的效果。譬如可以发动政府重视起群众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积极的倡导群众学习的热情,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认识其重要性,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公共的文化学习体系,尤其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发展和健全这种体系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学习,让整个社会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认识落在最后,否则也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和前提 社会和谐的进步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的进步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塑造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和谐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随着社会的高速迅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明显、人们的心理变化,矛盾的扩大和激化,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变得不信任,相互猜忌指责, 抨击,所以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日益加大,心态开始变得浮躁。在社会体制的影响下,金融危机、住房危机、事业危机等等都可能激化矛盾。群众都存在不安的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面对社会的现象,需要宣泄一种不满的压力,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的时有发生。所以要改善这种社会矛盾的计划,提高群众的认识,正常、公平、客观的看待面临的问题,妥善的处理所面对的困难,社会才能和谐的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见群众文化提高,创建和谐社会意义远大,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提高意义远大。群众文化以其独有的和谐的特征,影响着社会和谐的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直接制约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群众文化的提高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是无法分割的整体,两者的进步和发展是相互的。社会和谐是一切事业发展之基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谐是前提,群众是基础。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安居乐业。社会由群众组成,群众来自社会的大家庭。加强群众文化的教育,社会和谐也必然就随之进步和发展。 群众文化论文:论群众文化共建与和谐社会建设 群众文化也可称之为全民文化,是整个社会大众对精神层面不断需求的整体显现,是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寄居,同时,群众文化还是人际社会的各种纽带。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方面。群众是和谐社会的不二主力,群众文化的好坏、深浅、纵深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应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面向大众,让大众全方面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大众综合素质,使大众的身心更健康,是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的重要保障。因此,群众文化共建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群众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纵观历史,群众的最大理想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所谓和谐,《辞海》释义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适当和匀称的状态。是一种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的进步由竞争促进,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影响社会和谐主要产生于竞争中产生的利益不均而直接导致的心理失衡。这时,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强大的润滑剂。群众文化,无疑便是优化这种关系的最佳“良方”。 在现实社会里,群众文化活跃之地,毫无疑问便是群众安居乐业之地。因为无论歌唱还是读书,抑或音乐还是舞蹈,总而言之,只有积极的文化活动,才会给群众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或精神享受的舞台,人们文化活动中,逐渐平复、遗忘在激烈竞争中遭遇的各种精神创伤,人际关系得到良性调整,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以崇尚和谐为价值取向,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为一体,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共同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睦相处,达到自身心理和谐。可以这样大胆放言:没有和谐的群众文化,社会和谐便无坚实根基。 和谐社会之魂是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广大群众,广大群众也是群众文化的广大受众,指在群众中进行的以满足群众精神需要为主的社会文化。放眼如今,相信大家都有清醒的认识,我国群众文化正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取得了一连串伟大的成就,当然无可避免也存在诸多问题。建设与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好和发展好群众文化,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繁荣,构建和谐家园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赋予神州大地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神圣职责。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文化,最主要需要系统的文化惠民项目、工程的不断推出。在文化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创新观念和机制,把文化“输血”与文化“造血”相结合,把群众文化建设作为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文化服务在基层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无论社会物质如何丰富,如果没有广大群众参与、认可的群众文化的丰富、健康,社会的真正和谐永远是纸上谈兵。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几年,我们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纲正确引领下,群众生活水平有了一日千里的提高,物质生活日益富有,群众文化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群众文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提升群众思想的阶梯,我们要积极建设和探索繁荣群众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路径,以开展社区群众广场文化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群众性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人文价值观。 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但物质文明的发展过速,精神文明的发展较物质文明稍有迟缓,产生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金钱、物质的日益丰盈,并没有给广大群众带来普遍的快乐,“穷得只剩下钱”,既是一句生动的调侃,更是对文化匮乏一声响亮的鞭策。这种与“钱太多等于没钱”的茫然、困惑时刻提醒我们:群众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也即是群众亟需精神食粮:健康、丰富的群众文化。群众文化以人民群众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为需求的文化。 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便是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流,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所接受的方式满足着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群众文化以自我介入、自我表现、自我满足为主要特征,陶冶情操、愉悦心情、锻炼身体。群众广泛的精神交流,将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 共享共建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丰富,其中不管是儒家、道家中的和谐理论更是精华中的精华,老子主张“万法自然”,强调和谐的人与自然。先秦时期的黄老学派继承老子“万法自然”,进一步升华到“和则能久”的思想高度。黄老学派认为,世间万物,只有按照“和”(和谐)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才能生生不息,永无止境。这些传统文化精华早已被群众文化所继承,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艺术升华到“以和为贵”的处事哲学,从“家和万事兴”的和谐伦理,升华到人与人之间的“和气”,均是当下群众文化在以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样一种和谐文化、和谐思想,一直庇护着华夏民族的成长,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繁荣群众文化,其本质就是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追求。 文化属于一个民族的软实力,需要有长远眼光去发展去关心、去重视群众文化的投入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在树立群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领域,虽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力量,既能丰富群众社会生活,更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发展带来的发展动力。要让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需大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让全体群众共享和谐社会建设的文明成果,使群众文化的积极、深远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得到充分体现。 群众文化是民族之魂,需要在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不断优化,与时俱进,以此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社会发展与群众文化密不可分,在各种迥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一路走来,无可避免会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开展,就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实现真正地陶冶群众情操,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对传统文化去粗存精,并重新赋予时代内涵,体现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今社会有机适应,与现代文明水乳协调,焕发无穷新生与活力。 建设和谐社会,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和谐群众文化。这个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单纯由政府单方面出资,包办社区文化的旧模式,充分利用民间社团、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免费开放。也可以以群众需要为导向,通过街道与机关团体合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文化补习班、书画学习班、舞蹈兴趣班、电脑辅导班、艺术研究班等,可以收取一定的报名费或课时费,维持社区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根据本社区的人文特点、人才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发展社区特色文化,乃是社区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的精神动力当属群众文化。和谐是一个社会稳定、成熟的标志,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更是共同愿望和追求。而繁荣群众文化则是对这种理想追求的鼓励,是对这种根本利益的维系。群众文化主张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具有提高素质、舒缓压力、娱乐身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多种功能,对人际社会的和谐共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群众文化论文:浅议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研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于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导论 文化是新型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柱,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素质,从而建设社区群众文化的“理想精神家园”。近年来,珠海市在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一定差距,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核心概念及目前发展状况 (一)新型社区定义 目前新型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新型社区是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 (二)社区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1.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播文化知识,增强社区向心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演出、展览、讲座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同时,通过各种表演、娱乐等共同的社区参与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发展的有力杠杆。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熏染性和沟通凝聚功能、教育感化功能、协调发展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特点和功能可以改善社区的人际关系,居住环境,归属感等,维系良好的生活水平,最终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3.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只有从社区这个社会基本单元入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细微处入手,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不断深化的社区建设进程和群众日益高涨的社区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1.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发展目标还不协调,需要进一步发挥社区文化在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上的作用,倡导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素质,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促进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 2.社区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需要更加贴近社区群众,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造更多符合区域特点、体现人文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3.社区文化场地资源不足,社区文化硬件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社区图书馆等硬件尚未达标,导致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无法满足,质量不够高,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扩大社区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4.社区文化工作者整体素质较低,队伍不够稳定,管理不规范。社区文化工作者存在着人员少、兼职多、素质低、业余化、老龄化、任务重、福利待遇较差、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差、干部流失严重等问题,而且在管理上缺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5.区域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全面,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6.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发展后劲不足。 五、加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推进社区基层的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开拓,在社区文化功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保障机制上不断创新,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社区文化“软实力”,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对社区文化功能的认识 街道除了广泛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以外,正结合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逐步把社区文化向教育、科普、体育、社区服务、凝聚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延伸,拓展了社区文化的功能,受到群众的欢迎。为此,结合调查情况,对社区文化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情感满足: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人们的精神、情感需要更为迫切,文化消费需求和娱乐方式更为多元多样多变。要主动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体科教活动,满足居民求新、求美、求知、求健的要求,净化美好心灵、充实精神世界,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2.居民教育: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生活质量。现代社会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技能和文明素质的人。提高人的素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筑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体系,开展知识、技能、礼仪、文明素质培训等,使居民不断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现代生活质量。 3.民风塑造:保持良好的民风民俗。社区特有的民风民俗正越来越受到现代文明和流行文化的冲击。要从社区实际出发,开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形成正确的社区舆论,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精神,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4.价值引导:强化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文教化,自古有之。在当前居民日益多元的价值追求面前,更需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领社区居民群众追求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公民。 (二)推动社区文化工作创新发展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实现社区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准确把握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社区文化体制;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进一步推动社区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让社区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居民。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需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构建区域性文化平台 要继续深化社区文化建设从“区属”到“区域”的转变。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力量整合。充分发挥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共建委员会的作用,打破行政管辖、条块分割的界限和“围墙”,发动社区单位建言献策、出人出力,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二是进一步推进社区资源共享利用。发挥社区党建共建联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在继续组织好中小学文化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提高场地利用效率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把开放的对象从学校向社区内的“大院、大所、大厂、大校”四大资源延伸,把开放的范围从场地资源向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服务资源拓展,进一步放大资源共享利用的效应。三是进一步营造各方广泛参与的社区环境。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和谐的社区,都是公众参与率相对比较高的社区。要加强宣传动员,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区域性参与平台,加强街道的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不断探索符合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和居民群众各自特点,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的社区文化参与机制,进一步为凝聚各方力量、共建社区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人民,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加大街道财力投入。逐步扩大街道财力用于建设基本文化设施、购买文化产品、扶持文化服务上的直接投入,为文化资源免费开放、文化设施维护、文化活动组织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提供保障。二是完善社区文化服务配送体系。继续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活动室等现有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培训文艺骨干、指导文化活动、调配文化资源、建设文化网络上的作用,加强运作管理,挖掘服务潜力。利用现代网络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实现市、区、街道三级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推进街道和社区单位网站的文化内容建设,提高网络文化建设、服务水平。开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深入小区、学校播放经典影片、优秀曲目,组织“送演出、送培训、送科普”活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为居民提供低价优质的社区文化服务。三是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区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社区学校师资配备、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针对不同居民群体,开设各类培训班、报告会、读书会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习型社区。 3.充分利用社会性文化载体 通过文化阵地、文化团队和文化活动等多种载体,充分调动和运用社会多种资源、力量,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一是文化阵地体系化。以社区文化中心为骨干,以居委文化活动室为支点,以向居民开放的社区各单位场地、小区广场、健身苑(点)为补充,形成深入基层、覆盖广泛的社区文化阵地的体系。二是文化团队多样化。进一步开发社区优势资源,实行社区专业性文化团队和各类兴趣协会、主题俱乐部、演出团体、体锻小组等群众性文化团队有机结合,强化组织保障,推动高雅文化和群众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互动协调发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积极为团队建设提供支持服务的过程中,有效实施管理。三是文化活动系列化。街道搭台,社区参与,举办社区群众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节等系列活动,打造符合社区特点、群众喜闻乐见、能够持续发展的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4.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创文、创卫等发展主题,丰富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广泛开展文明小区、楼组、单位、家庭创建活动,让群众评、评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使群众成为文明建设的主体,扩大文明创建的影响力、渗透力。二是积极培育居民特色团队。开展“一居一特”创建工作,鼓励群众建设贴近基层的社区文化阵地,培育排舞队、民歌队等居民特色团队,使基层文化迈入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三是拓展基层群众文艺演出交流活动。发挥社区名人名家的专业服务功能,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培训群众文艺骨干、组织文艺演出交流。积极引进来、走出去,举办百姓戏台、群众艺术巡展等各类活动,发挥群众文化在加强情感沟通、促进人际和谐上的作用,通过文化参与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共建社区文化家园、精神家园。 (三)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领导 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形成社区文化发展的合力。 1.提高思想认识,把社区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要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把社区文化建设摆到社区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街道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监督检查,确保社区文化工作落到实处。 2.健全制度机制,提高领导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要进一步树立社区“大文化”理念,统筹各方力量,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强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创新社区文化共建共管的机制、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群众文化论文: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群众文化生活;存在问题;组织开展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何为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群众的主动参与性,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陶冶情操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 群众文化活动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表现在:一是地点上,既有分散在各户进行的,又有集中在城区、村广场、公园、文体场馆等开展的;二是参与人数上,既有以群体形式进行的活动,又有以个体形式出现的活动;三是类型上,,既有依照各自兴趣爱好分散选择参加不同类型项目的活动,又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集中选择参加的同一类型项目的活动。 二、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我县发展群众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城乡发展不均。就我县群众文化活动总体情况来看,城区的文化活动多于其他镇的文化活动;而有些乡镇一年也就几场群众文化活动,不足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文化意识较弱,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把群众文化活动摆上位置,这是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群众文化队伍人才培养不够。专业技术人才对文化活动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后要加大对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 三、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目前,我县每个乡镇都建设了综合文化站,100%的行政村建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也实现了全覆盖。如何利用好这些文体设施组织开展好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以党的理论为指导,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精神,切实推动我县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广饶县文化软实力,为服务于广饶县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强县建设! (二)文化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 今年,我县不断加大文化惠民资金投入,促进县乡村三级文化体系建设,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为每个乡镇和街道文化广场配备必要的舞台设施和灯光影像设备,努力推进科学化、人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逐步把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设施、新内容、新节目、新动态传递给群众,发挥其示范带动的力量。 (三)深入基层,贴近生活 必须深入到社区、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小事进行提炼加工。相声、小品、快板、秧歌、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新的作品,使文艺演出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2、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群众文化活动的对象、参与者都是群众,而广大群众的文化爱好又千差万别,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就要开展多门类、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如美术、摄影、书法、棋类、健身、工艺制作等展示、竞赛活动。 3、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对收集到的信息都要认真对待,找到问题的根源,向相关领导汇报,并在文艺活动中用艺术手段最大限度的化解这些人民内部矛盾,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强化辅导培训 要有针对性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传授文化活动知识和技能,大力培养各种人才,进一步拓展分散活动层面。今年我县依托新型农民学校,开展了百姓健康舞、摄影、鼓子秧歌高层次免费 培训班,经常性的组织专业人员到各乡镇(街道)文化广场开展广场舞培训。培养了一批素质高的文艺骨干,由文艺骨干带动文艺爱好者,推动我县文化活动的开展。 (五)以集中活动为载体,提升活动水平 在群众分散活动普遍开展的同时,群众文化事业单位要适时组织各种高质量的集中活动,为分散活动提供综合交流和集中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对于新内容和新形式初创而尚未普及流行的前提下,率先举办推广性的集中活动,予以宣传并扩大影响。还要在逐步普及活动的基础上,组织高质量的集中活动予以推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群众文化论文:对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在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挖掘和发扬民间文艺、发挥广场文化凝聚作用上狠下功夫,不断开拓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 创新 发展 总书记在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会议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也为创新群众文化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推动群众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必须紧贴时代特点,紧跟群众需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不断开拓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1 着力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 把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向社会,让企业为群众文化注入新的动力,让群众文化活动走向市场,与企业联姻,与商家联合,是群众文化持续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源头与核心,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作为我市的文化活动品牌可结合本地的特色,这将更有利于在社会影响和市场效果中占据优势,它可以创新整合出新的活动形式和项目,品牌有无竞争力,主要在于品牌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不取决于技术上差异。如石家庄彩色周末、二月二鼓王争霸赛、千人大比舞等,就是石家庄打造文化品牌的成功典范。群众文化活动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镇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其他文化替代不了的,将成熟的、传统的文化活动项目打造成为品牌难度是非常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活动在城镇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培育文化品牌上下大气力,力争把省会的文化品牌做得更大更强。 2 大力挖掘和发扬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群众文化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精髓,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华。今天,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都来自于民间艺术。鲜明的民间特色,浓郁的地方风味,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民间文艺鲜活直观,朴实无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如石家庄具有本土特色的井陉拉花、常山战鼓、丝弦、赵县扇鼓、藁城宫灯、耿村民间故事、剪纸、泥塑等,这些民间文艺都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民间文艺与群众文艺在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民间文艺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它反映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就呈现出自在性和原生态属性。因此,在传承优秀民间文艺过程中,形态成熟、主体自觉的群众文化,就成为既能让民间文艺保持民间文化特性又能让民间文艺获得主体价值观念支撑的必然选择。对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民间文艺的传承,积极采取有效举措,让宫灯、皮影、剪纸、泥塑等民间文艺形态进一步完善,获得现代意识,让这种自发的传承成为自觉的、更加成熟的传承。石家庄市本着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充分调动全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举行的“欢乐城乡”石家庄市群众文化艺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次艺术节是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市群艺馆承办,诣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书法、美术、摄影比赛,业余歌手大赛,城乡社区群众舞蹈大赛,戏曲票友大赛,曲艺、小品、故事大赛,全市群众文艺精品荟萃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我市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不少节目都是自编自演,展示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当前我市蓬勃发展的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得到进一步升华。挖掘和发扬民间文艺不仅仅是举办几次活动就可以传承的,活动只是一个现实载体,通过开展活动,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手段,逐步打造特色鲜明的民间文艺品牌,使之更具有时代气息,更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保护民间文化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于行动,倾注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在 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只有当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保护民间文化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实惠,才会真正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民间文化的巨大价值,才会使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人们才能自觉地加入到抢救、保护民间文化的行列中,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民间文化的自觉认同意识。 3 充分发挥广场文化重要作用 开展广场文化,是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趋势,它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和谐社会、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情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想开展好广场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节目,就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群众的心理企盼和审美兴趣。在我国民间历来都有搭台看戏的习俗,过节和庙会,都会请戏班唱戏。当这种露天形式的演出再次出现时,引出了群众心里早年露天看戏的欢乐,所以,文艺下乡文化活动是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对此,我们可以在广场上开展专业和业余艺术团体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表演展示,或组织形式各样的群众参与性较强的文化娱乐和体育休闲等活动,丰富广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其它文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每当遇到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广场是人民群众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党的声音的宣传教育课堂。比如“彩色周末”、“社区广场”庆“国庆”、庆“七一”建党、庆“八一”建军等举办专场广场文艺晚会等,往往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自发走到一起,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在启迪感悟中净化灵魂。实践证明,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是提高人民政治思想觉悟的一条十分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广场文化多大良好态势,怎样打造广场文化品牌,让广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是摆在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解决的一个新的课题。首要的是,要正确把握广场文化的方向。广场文化虽是开放式的,但绝不是杂乱无章、毫无原则的。作为人民政府的一块文化阵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广场的主导作用,确保方向正确,达到引领思想的目的。因此,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必须要有计划,详细安排,通盘考虑,科学实施,这样才能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开展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根据本市的中心工作,筹划好全年的广场文化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具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主体内容,力求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不断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上新的台阶。其次,还要增强参与性。文化是大众的,要结合各种节日和纪念日,灵活设计活动方案,广场文化活动要坚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到广场文化的建设中来,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广场文化是开放式互动性的,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自觉地筹划组织广场文化活动,鼓励群众自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搞好宣传引导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对广场文化活动逐步产生浓厚兴趣,把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与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相结合、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与艺术创作活动相结合,吸引更广大的群众积极参与。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广场文化这一主线,坚持以广场文化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辐射,带动其他文化活动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这样也就以点带面构建一个大的文化格局。 总之,我们要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研究群众文化的特点,大胆开拓创新,牢固占领群众文化这块重要阵地,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积极打造文化品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论文: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现状与对策浅析 【摘 要】 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以娱乐为活动主要内容,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部门作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向导,对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它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断的加强和完善。本文通过阐述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关键词】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精神文化;创新 前言:目前,由于我国原有基层群众文化资源的不足,各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文化设施等资源匮乏,导致我国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走向消亡的局面。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倡导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活动中能够充分的实现自我提高和文化修养的提升,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和繁荣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 1. 搞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指引方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抵制不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智力支撑。由于我国农村原有文化的资源的缺乏,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局面。而乡镇文化站是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它对群众做好文化宣传、组织和引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智力和精神的支持。此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立足于面向广大基层的文化建设工作,它将群众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2. 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和发展,我国各级领导尤其是各乡镇基层领导对于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各乡镇重要节庆日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实施力度也在不断增强。随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于文化的品位也在逐步提升。许多民间传统的庙会、龙灯等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发扬。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的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文化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乡镇的文化建设发展不容乐观。 2.1 资金和人员投入较少,重视程度较低 国家对于政府的考核偏重于经济建设,而隶属精神建设领域的群众文化事业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对于基层群众文化的考核方式不严格,伸展的力度也不大,另外由于群众文化生活很难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地方政府对于农业文化建设的投放力度较小,重视程度较其他方面(如财政收入和工农业产值等)较低。 2.2 文化资源匮乏,形式单一 各级政府对于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工作难以立项,各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干部待遇长久得不到良好的落实,专职负责人员调换频繁,人才流失情况严重。目前社区文化建设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活动场地短缺,许多公共活动文化场所经常以各种名义被占用,加之举办文化活动的经费缺乏应有的保障,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大。使得群众文化建设难以进行。 2.3 文化建设工作运作困难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否切实有效,主要取决于文化队伍建设和年轻有活力的文化骨干的支持。而当今社会的大趋势是农村青壮年普遍都外出打工,具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也纷纷远走谋生,使得许多由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文化群体逐渐瓦解。而且各乡镇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也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硬性指标上。虽然随着国家和政府对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不断重视和加强,城区的广场文化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但是想要延伸到村镇却很难。 3.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管理规范化 各级政府应该注重群众文化建设思想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倡导和组织基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种文化宣传活动。监督和抵制“黄、赌、毒”等社会毒瘤,建立和发展健 康的精神文化建设。同时要充分调动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激励政策,大力支持民间剧团、文化广场等文化实体的开展,加强对其工作的引导和监管,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3.2 转变思想观念,创建现代化的人文教育平台 群众基层文化建设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于乡镇文化站点只有招牌没有场地、有编制无经费、有人员无活动的问题的良好解决,杜绝一些乡镇为了完成组织任务而搞形式化的文化建设。另外,乡镇文化的工作人员要培养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据当地农村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地域特点、文化差异等,科学地分析和制定符合当地群众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建设方针,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创造出符合当地民俗文化的娱乐新项目。 3.3 创新活动内容,提升文化修养和品位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除了要得到政策和方法上的正确引导,还应该在原有文化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建设工作人员要紧紧抓住节日这一传统文化活动,有创造性的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遏制各种不良低俗文化侵蚀市场。及时的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送到基层群众中来,满足人们的日常文化需求。 结束语:总之,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法,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大力弘扬和创新文化的形式,努力打造出现代化的先进文化形式,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作者单位:龙江县老干部中心活动室) 群众文化论文: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之我见 群众文化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看到文化起着塑造个人性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文化起着社会导向的作用。因此,新形势下应立足实际,繁荣基层文化,丰富群众生活,给广大群众以一种健康向上的引导。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本人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积极占领精神市场,让群众文化为社会服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尤其在城市中,文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群众文化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城镇,有各类的文艺团体及娱乐场,在乡村、民间的地方演艺团深受农民的喜爱。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的撞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异,呈现出相当复杂的矛盾状态。 因此,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质特征的群众文化就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势,任务重大。文化消费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群众文化工作要利用这个契机和文化自身的功能,主动占领广大的精神文化市场,采用多种类型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高尚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奉献给群众。群众文化工作要正确引导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消除各种模糊认识,协调不同层次人员的关系,理顺人们的思想情绪,抵制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影响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群众文化工作要努力表现我们民族和人民的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群众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多出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导向鲜明、影响面广,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同时,优秀的作品对其他的精神产品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可以这么说,没有优秀的作品,精神文化产品就没有正确的导向。 二、贴近实际,增强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群众文化只有具备鲜明的时代性,才会得到群众的热切响应。只有蕴含浓郁的本土气息,才会得到基层的广泛认可,才会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一是在内容上,要把握时代脉搏。群众文化的时代性不单单体现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更体现在呼应群众的理想和追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方面。在当前,群众文化就是要以“文明建设”为主旋律,以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紧密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二是在形式上,要追求变化创新。除了传统的踩高跷、秧歌、腰鼓、茂腔外,健身操、大众广场舞近年来成了群众的“新宠”。如何创造出深受群众喜爱的新的艺术作品,这是需要基层文艺工作者们去潜心研究和细心琢磨的。三是在表现手法上,要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始终坚持先进性,唱响主旋律,努力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生活和群众精神风貌,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艺精品力作,并通过各种载体加以积极传播。鼓励群众发掘身边典型的人、事,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三、实行产业化运作,让群众文化工作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当前,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形势的迅猛发展对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组织开展规模较大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承担着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文化宫,如果把这一任务完成好,举办好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的群众文化活动,既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又会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演出者和参与者众多,活动一般又都在当地最大和最重要的广场举行。高质量、高档次的演出不仅会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看,而且当地主要媒体也会主动给予报道。经常性地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文化宫的知名度,扩大文化宫的社会影响,树立起文化宫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经济上的投入是很大的。如果单靠文化宫来做,显然力量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宫应改变思路,对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应采取走向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的方式。不是把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当做负担,而是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当作是一个载体,一个可以宣传企业产品、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的平台。文化宫借助企业的资金支持开 活动,企业借助文化宫举办的活动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这样,不仅可以使活动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还可以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宫和企业的双赢。 四、落实职责,促进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群众文化繁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生动体现。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规划、协调、指导、服务、监督”的职能作用,理顺文化管理体制,积极推动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要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群众文化纳入城乡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来。尤其要注重对民族、民间文化做出前瞻性的科学决策,将民族、民间文化需要保护的对象全面融入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多轮驱动,培育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整合各类文艺人才资源,广泛吸纳民间文艺人才参与,共同活跃群众文化。认真制定和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训计划,打造一支专业文化队伍。充分发挥文化宫等专业文化机构的作用,并建立业余文艺指导组,加强对民间文艺团队和文化示范户的业务指导。举办各类学艺班,储蓄基层群众文化的后备力量。 要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入。除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财政保证外,政府还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经济落后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保证群众文化必要的经费开支。各类基层文化单位,要积极探索、开拓文化经营服务项目,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文化单位的良性运转。要改革创新,探索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繁荣群众文化的新途径,坚持“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机制。 总之,我们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立足点,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让人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人人参与群众文化工程建设,人人享受群众文化活动的成果。使群众文化工作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我们就一定能开创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境界,取得新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胶南市工人文化宫) 群众文化论文:浅析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探析 论文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教育 论文摘要: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和水平提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和表现形态,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表现形态,是群众追求自我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形式,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应发挥文化馆的作用,提高文化馆干部素质,切实加强群众文化专业的人才培养。 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文化繁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艺术支撑,是内容广泛和表现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群众的生活,改善了群众业余生活的质量,提高了其对艺术的审美和理解的程度,同时对发挥中国传统民间优秀文化,建设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群众文化概述 群众文化是自发进行的,以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基本精神需求和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以娱乐的形式和快乐的方式和风格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娱乐的文化艺术活动,是一种文化和娱乐的集合体,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和谐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体现方式。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娱乐的和谐统一,具有鲜明的特性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价值。 1、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群众文化的主体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构成,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文化的参与没有任何的年龄和艺术形式的限制,只要爱好艺术敢于实践的群体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群众文化形式。在另一方面来说,群众文化在开展过程中传播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娱乐方式,感染和吸引了不同阶段的人群,致使群众文化在各个民族、区域都得到了不同形式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多样性的群众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和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群众文化具有民主自由的特性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行组织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发展和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民主性质和自由程度,一般说来,群众文化都是由人民群众自行组织和自由发展,不受任何组织制度和艺术形式的限制,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和传递快乐的方式,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从更深的层面上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享受,是人们积极向上和乐观生活状态的充分呈现。 3、群众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文化传承特征 群众文化在各民族和各个地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群众文化是面向大众的文化,其表现形式包含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气息和形式,在群众文化的实践和发展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被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下来,使群众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吸引力,正因其独特和“亲民”的特性使群众文化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 群众文化的自主性和广泛的民主自由程度致使群众文化真正发展成为丰富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那么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和成为必要,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发挥文化馆的功能作用 文化馆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应起到相应的指导和教育作用,群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馆在教育和引导过程中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完整地保持群众文化民主自由发展的特性,文化馆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一个辅导和帮助的作用,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必要时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和活动进行管理和帮助,起到为基层群众服务,传扬群众文化的作用。 2、转变文化馆干部观念,提高干部素质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广泛而新颖的文化活动形式,具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面对这一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文化馆在发挥基层群众服务的功能作用时应转变干部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干部素质以熟悉和适应群众文化的发展形式,提高自身对群众文化的理解,在具体的艺术教育过程及实践中不断积累教育和管理的经验,从而使群众文化科学民主自由发展。 3、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培养群众文化专业人才 群众文化发展具有相应的自由发展形式,有关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和专业的发展也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群众文化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群众参与程度,但仍未走上系统化发展阶段。因此各相关的管理部门应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弘扬群众文化的积极影响,使其成为和谐文化发展和深入人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应培养专业的人才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加以管理和规范,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群众文化论文:小戏小品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讲,小戏小品属于我国新型的艺术表演形式,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推动戏剧小品创作以及表演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戏小品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小戏小品;群众文化;艺术 群众文化的相关艺术形式不仅具备审美效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宣泄效能以及娱乐效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尽量消除隔阂,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对各种矛盾起到相关的调和作用。现阶段,小戏小品以表演形式灵活、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以及贴近生活等特点在艺术舞台上得到了茁壮成长,深深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喜爱。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小戏小品的重要作用,推动其健康发展。 1小戏小品的特征分析 目前,小戏小品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也可以体现出群众文化中艺术性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基层中的小戏小品主要是在相关业余文艺爱好者或者是专业化文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进一步升华日常生活体验,并打造出可以在舞台当中表演的小戏小品,表演内容往往是群众生活当中已经发生过的,有着较强典型性以及代表性的意义非凡的事,而且小戏小品在剧情设置方面通常都比较质朴,可以充分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1]。总而言之,小戏小品是戏小舞台大的一种表演形式。小戏小品实际演出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几分钟,还有一些仅仅只有几分钟,充分体现了短小精悍的特点,而且演职人员也相对较少,只有三个人到五个人之间,然而小戏小品表演者并没有因戏小,且观看人数少而随意编排,相反的小戏小品工作人员非常用心,这些题材新颖、且短小精悍的小品形式可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拥有非常大的舞台。现阶段,小戏小品的投资成本相对较少、表演队伍比较小、且演出时间相对较短、其道具简单,非常便于基层展演,充分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价值取向。此外,小戏小品可以最大限度折射出大千世界,进一步浓缩百味人生,以生动鲜活的特点,不断深入人心,可以迅速反映出群众日常生活,充分表达群众情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2小戏小品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1丰富群众文化内容 小戏小品具有戏小内容不少以及题材不小的特点,可以有效丰富群众文化实际内容,属于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艺术形式。而且小戏小品的题材一般是来源于群众以及来源于生活的,可以进一步反映群众生活,其表演饱含充足的真情实感,可以将日常生活当中的相关典型事例活灵活现的演绎出来,情真意切。近几年来,小戏小品的内容得到了大胆创新。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相对悠久的国度,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然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在文化多样性大力冲击之下,失传的风险非常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濒临失传,所以说让那些源于民间以及养于民间的非遗继续传承下去,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传承以及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责任重大[2]。目前,一些“非遗”剧种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化剧院团,然而这些动态化艺术可以在创新的基础上,以小戏小品形式进行传承。从这个角度出发,小戏小品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进行传承,则对非遗保护以及传承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此外,小戏小品往往将生活中那些看似非常普通的事情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进而融入到相关的艺术创作中,进而浓缩为相对精美的艺术作品,然后采用展演的手段,进一步呼唤真情以及抚慰灵魂,有效鞭挞假恶丑,达到讴歌真善美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小戏小品尽管在资金成本投入以及规模方面无法与大戏相提并论,然而社会价值却非常大,小戏小品在现代社会群众文化发展中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2.2引导群众文化教育方向 小戏小品不仅有着群众娱乐功能,而且还有着群众自我教育功能,可以借助小戏小品展演,发挥让小戏小品教育人、感动人以及鼓舞人的积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尽管小戏小品的剧目相对较小,然而却可以借助一个个生动化、形象化的场景就新生活以及新风尚等进行充分反映,从而做到新事物或者是新生活的家喻户晓,真正进入寻常百姓的家中,提升思想境界。此外,一些小戏小品可以充分展示和谐社会建设期间大力追求知识学习以及渴望新生活的社会风貌;在小戏小品当中,很多角色会利用自己公正的人格以及诚恳待人的表演行动,鼓励人们讲诚信,真诚待人;还有一些小戏小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水准方面也相对较高,在经历长时间的基层锤炼之后,也亦教亦乐,可以引导群众文化的科学教育方向。 2.3加快群众文化发展 小戏小品作为深受社会各界喜爱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其艺术水准相对较高,不管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能够看到新颖独到以及贴近现实的影子。随着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日益发展变化,而小戏小品可以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 3结语 总之,小戏小品在群众文化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小戏小品的地位,通过小戏小品人才队伍壮大以及加强培训辅导等手段,实现小戏小品的健康发展。 群众文化论文: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摘要: 在新形势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所以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整体素质需要有相应的提升,国家对文化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国家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群众文化工作;策略 群众文化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以促进基层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将整个中华民族紧密的凝聚在一起。 一、重要性分析 1.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还能促进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这些都是国家的软实力,如果能够促进其发展,就能带动我国社会的整体进步。而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群众是最直接的受益人,在此过程中,群众的文化水平能够得到提升,道德修养方面也会有所进步,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智慧支持。与此同时,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还能使国家文化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使群众与国家能够共同进步,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定的精神基础。2.有利于实现四个现代化。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国家意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文化建设的支撑。因此,如果我国要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首先就需要重视文化建设,然后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因此,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发展,只有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加快国家发展的步伐,使文化产业得到相应的发展。比如,在河南郑州的王村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该镇将不断完善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其建设目标,积极的开展各类群众活动,在每年的重要节日中,镇上的24支文艺队伍都会精心准备文艺节目演出,让当地和外来的群众都能够观看到精彩的文艺表演。同时,为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在镇上还建设有房罗村文化大院,里面不仅设置有图书阅览室,还配备有培训室和电脑室,以方便人民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而在其未来的发展中,还会进一步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3.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而增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精神文化生活却更加渴望。群众文化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在人们日常工作以外开展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是群众自行组织或自行参与活动,其能够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群众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身心都会受到活动氛围的熏陶,心灵在活动中得到净化,还能使其审美情趣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比如,在海东市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为全面贯彻“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其文化服务工作中,将各类文化能人组织成一个民营的艺术团队,包括乡土文化、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能人,以及对艺术充满热爱的群众。在农忙时节忙农活,在闲暇的时候积极排练,在务工的季节则出去务工。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能解决艺术团队的资金问题,还能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 二、策略分析 1.对建设活动进行创新。群众文化工作是在各个地区进行的,而通常情况下,每个地区都会提供一些专门的场所和设备,以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并有相关的负责人。在有的地区,甚至还设置有专门的文化室,为民间艺人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提高文化生活领域的活跃度,促进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而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应注意对其进行创新,以不同的形式来吸引群众的目光,让群众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文化建设活动中来。比如,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自贡有灯会展,当地居民和游客可参与猜灯谜活动,并对这一传统进行传承。又如,轮台县驻村的工作队,组件萨玛舞蹈队,以其欢快的舞步和动感的节奏,吸引男女老少参与其中,萨玛舞蹈是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业务生活,还能让更多的人学习到萨玛舞,将这一舞蹈文化发扬光大。2.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基础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也是对群众普及文化知识的保障。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对这方面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同时,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并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的管理。比如,在基层文化站,可建设一些图书馆,收藏与农业、科技、文化、等有关的书籍,让群众能够通过阅读,掌握更多更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可建设一些公共艺术馆,以及棋牌室,让群众能够在娱乐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带动更多的人学习棋牌等艺术,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使群众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3.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在任何工作中,人才的作用都是最关键的,人才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本。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以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从而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管理者更应该拥有一些专业艺术技能,并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才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同时,管理人员的理念应该是最新的,要通过开展不同的社会文化活动来提高个人的能力。比如,在2017年的4月14日,滨州市文化馆举办了2017年全市文化馆馆长培训会,以加强对该使各文化馆馆长的培训,提升文化馆馆长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当地文化馆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资源。4.提升群众文化发展空间。群众文化活动应该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的,而不能受到环境的局限,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新形势下,更应该扩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空间,全方位的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街头、校园、广场、企业等,都可以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场所,将不同的文化充分的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在昌吉州的乡镇,每个季度都会开展一次文体活动,将街道、广场、公园等利用起来,举办书画展、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以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活动。而在四川的内江,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龙舟大赛,这就将群众文化工作的空间延伸到江河中,龙舟大赛是在市民的参与下进行的,这就会提搞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此外,还有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都是群众文化工作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空间去建设群众文化,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不仅要对建设活动进行创新,还要加强对基础文化设施和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并提升群众文化发展空间,从各方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群众文化论文:文化宫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在当前社会,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不可以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要,还能了解政府部门对民生的了解。在文化宫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可以提高让人民群众的文化意识,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本文就新世纪文化宫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文化宫;群众;文化活动;重要性;开展 现阶段,随着社会改革的加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加剧。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是由当地的政府部门或者群众自发建设的一种组织活动,其对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社会文化的进步,还能使群集中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和健康,推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下面笔者对其进行浅析,希望对日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1新世纪文化宫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扩大群众文化队伍 在文化宫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后,可以聚集大批文化骨干,这可以保证群众文化队伍的稳定性,对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有着促进作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对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有着鼓励的作用,可以保证群众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达到宣扬文化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对当地文化进行传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还可以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可以聚集大批具有文化特长的群众,可以给群众一个展示的舞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保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可以扩大群众文化队伍,吸纳更多的具有文化特长的人才。 1.2可以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形象 随着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也逐渐的加强,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并且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国外糟粕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因此,为了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和进步,因此应该加紧对文化的建设,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市政府部门坚持以人文本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坚守自己职责的重要体现。政府在进行群众性文化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进行先关的引导,提高群众性文化开展的质量和水平,因为这不仅关系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升和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且还影响着政府部门的形象,有利于树立政府部门的威信,提高群众对政府部门信任。因此,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支持和引导,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建设,满足现阶段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达到真正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和作用,维护群众的自身利益,使其基本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提高政府部门在人民群众的心理中的形象,保证群众性的文化活动顺利的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并且使其业余的生活更加的健康和阳光,在有效的放松身心的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 1.3可以促进文化宫更好的建设 在文化宫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有效的促进文化宫的发展和完善。在文化宫开展文化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该地区的文化,促进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推动文化宫更好的建设和发展,进而提高文化宫的知名度。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文化宫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文化宫应该定期的进行群众性的文化建设,开展文化活动,并且使群众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在了解本地特色文化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在文化宫进行群众性的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的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还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的有效发展和进步。在新时期的条件下,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发生了重要的改变,由以往的第一、二产业为主,到现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这种经济的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重点。因此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和进步。 2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2.1可以丰富群众的生活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使群众在工作之余,更好的放松心情,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文化盛宴,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当地居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劳动之余,可以通过参加或者观看的方式,感受群众文化活动的气氛,并可以积极参与其中。由此可见,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当地居民生活,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2.2可以引导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之前,许多当地居民在劳动之余没有消遣的娱乐活动,于是开始了打牌、赌博等不健康的生活,为了有效引导当地居民健康的生活,当地文化部门积极筹划,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将当地居民逐渐引导到健康的生活轨道上来。从目前的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对引导当地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当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措施 3.1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主要节假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方面颇有心得,利用节假日等契机组织了文艺晚会、烟花晚会、醒狮游行、游园活动、卡拉OK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这些群众文化活动,有效的提升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使当地群众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 3.2突出当地的特色文化 每个地区都有地方特色艺术,一些曲艺之乡,乐曲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地具有特色的曲艺的发展特点,筹集专项资金大力扶持镇街曲艺社建设,使当地的曲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不断的壮大发展,并定期举办专项演出,为当地群众奉献精彩绝伦的粤曲表演,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4结论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着较多的意义,不但可以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还可以更好的传承当地的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活动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文化宫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使外界更加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在新世纪,文化宫开展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举办的形式也有着多种类型,这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可以使群众更加了解文化的内涵,可以促进当地文化更好的建设。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也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稳定的发展。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是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也是扩大建筑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信誉的根本途径。工程质量问题,始终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如何提高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这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热点话题。笔者撰写本文,抒之己见。 1、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既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无数血和泪实例教训的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建筑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重新认识建筑产品的质量。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笔者认为建筑产品的质量包括3个方面:一是建筑产品主体结构的质量。二是目测感官方面的质量。三是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建筑产品如同其他任何具有使用功能的产品一样,形体设计、装潢的完美,给人只能是感官上的享受。人们购买、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使用功能的质量,不仅有设计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施工质量方面原因造成的。水、电、煤气这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人们对建筑产品内在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上水不通,下水不畅;电线短路,煤气泄露;还有窗台、屋面、外墙面渗水等,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质量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通过消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多创优质工程,为业主和用户提供优质的建筑产品,既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把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放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首位。 2、必须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是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施工现场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施工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检查、复核和监督,物料进场、检验、实验和使用的管理,预算、统计、核算管理、施工现场治安治理、消防和卫生管理,分包队伍的管理等,构成了施工现场管理系统。 在施工现场管理这个系统中,质量管理是核心。围绕“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主线,把施工现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串了起来。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和保证。这就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理念。创优和达标,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是密不可分的。要创优质工程,向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高的标准和要求,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创优质工程就是一句空话。通过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贯彻iso9002标准提出的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建筑施工企业深入开展创优达标活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和(来源:文秘站 //)良好的服务。 3、抓住质量体系的运行,规范质量管理的行为 贯彻实施iso9002质量体系,运用iso9002国际标准的管理模式、标准方法及其有效的运行,是推动和促进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按造iso90002标准编制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汇编》,对第3层次支持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文件化质量体系的建立,明确了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网络;明确了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了施工质量管理的程序和标准,这些对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客观地推动企业内部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企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一是抓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控制运行这条主线不放。从年初的质量策划,年度质量指标的分解落实,《项目质量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和竣工项目的回访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坚持iso9002质量体系的月度讲评例会制度,坚持用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来推动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二是抓标准和规范、规程的实施。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质量、技术方面的管理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增补、印发《企业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汇编》。使企业内部有一部技术质量系统的管理规范、标准和制度。这对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行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抓质量奖惩办法的修订和实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标准及要求的提高,修订企业质量奖惩办法势在必行。逐步修订完善企业质量奖惩办法,从企业内部立法的角度出发,较好地通过制度的形式把创优达标工作引入了持续、有效运行的轨道。适当的奖励、必要的处罚,是保证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 4、严格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的优劣与施工工程实体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要实现建筑工程质量达标创优的目标,施工企业的施工材料供应部门必须与施工材料构配件厂家建立工作联系和材料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密切业务联系,不断改进和提高材料质量,避免和解决与供方的质量争端。笔者认为: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关键要抓住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验收、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质量这3个环节。(1)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物质采购人员要选择合格的供方。应初拟2家以上供应方待选,经过比较后确定,对经过几次供货考核,确能保证供货质量的供地可签定长期供货协议,同时,还要考虑施工材料构配件价格和费用,交付服务等标准来评价供应厂家。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指定的供应材料构配件厂家,经审核确有质量保证能力,可按设计和建设部门指定的厂家订货。否则,应同设计和建设部门协商,另择供方。做到四不采购,即不采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国家已明确淘汰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不带合格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需用单位已对质量提出异议的材料。 (2)施工供应材料构配件的质量验收是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材料构配件供应验收过程中,对材料构配件质量有异议时,供应部门负责同供料单位交涉,具体实施按《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异议仲裁办法》处理。材料构配件质量复检后要索取复检报告,对复检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构配件要按《材料构配件隔离办法》、《原材料构配件退货办法》处理。 (3)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的质量管理。为使库存的施工材料构 配件不发生变质,保证物质的完好无损,供应部门及分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的仓库管理人员负责验收入库材料构配件保管和发放。必须严格按照仓库管理办法,及时上帐上架,严格执行仓库保管原则。特殊材料跟踪管理,按照类别分类保管,严禁混料。开展经常性的对库存物质材料构配件进行检查,以发现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和损失情况,防止发生物质材料霉烂、变质、潮湿、锈蚀、虫鼠害、老化和过期失效。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据此来达到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原理是采取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一部分(子样)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若不稳定,产生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予以改进。在对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一是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二是突出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实行有效控制,使其处于受控制状态。三是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质量,及时掌握质量动态。四是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用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办法来保证工序,使之达到良好控制状态。 5、突出抓好质量通病控制,为顾客提供质量满意的建筑产品 施工中有些质量问题,如渗漏、起壳、开裂等质量通病。对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要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掌握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才能制定防治措施,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质量通病面大量广,危害极大,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施工项目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工序和操作规程,坚持质量标准,对隐蔽工程,对易发生质量事故的工程如基础沉降不均匀导致墙身开裂;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出现的蜂窝、麻面、露筋;屋面、渗水、漏水;地面、楼面起砂、起壳、开裂;阳台、雨蓬开裂、倾覆和坍塌;墙面抹灰起壳、裂缝、起麻点和不平整;门窗变形,缝隙过大和密封不严等,应开展现场型qc小组攻关活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严格实施质量检查,认真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和防治,以彻底地消除质量通病。 笔者认为,重视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制定根治对策,采用“三新”工艺和技术,增强责任感,消灭质量通病,为用户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宗旨。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施工单位企业的管理论文 一、增强旗下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 所有企业的员工都包括一般工人和管理干部,建筑企业也不例外。要想顺利推进各项工作,人是最为重要的要素。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完成水平,是企业所有工作的保证、基础和前提,建筑企业应当高度关注旗下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建筑企业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报酬与劳动付出不呈比例、安全风险较大、施工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等,因此,建筑企业不易吸引、培养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建筑企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进一步提升了建筑行业人才供需的矛盾。建筑企业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健康素质、文化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建筑企业应当基于以上层面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企业不但拥有较强原则性、较高思想觉悟的管理干部,又拥有一大批操作能力强、爱岗敬业、作风扎实、勇于创新、技术尖、业务精的技术员工。总之,就是要使企业构建出系统有序、科学管理的管理层和经营层,在培养搞素质人才的基础上,打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整体团队。 二、提高先进科技装备的应用程度 管理和科技是企业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缺一不可。雄厚先进的科技装备,是有效提升企业实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企业实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取决于企业员工数量的多寡,而是要看企业运用先进科技装备的程度、技术含量的大小、效益的好坏和效率的高低。建筑的功能、豪华、大小和高低程度,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在体现,而以上这些全部都要受到企业科技装备应用情况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企业的科技装备应用状况也是建筑企业广义管理层面上的关键环节之一。建筑企业只要能够提高自身先进科技装备的应用程度,就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能赢得竞争的主动,就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从项目开工一直到项目竣工,建筑企业都应当尽量采用施工机械来提升施工效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企业必将投入更先进、更多的施工机械,进而带动行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投入机械装备时所作出的决策。在施工条件和项目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加大投入机械装备的使用。另外,对于先进技术装备,要重视修理、保养、使用和管理,以便于施工机械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项目的施工进度、降低劳动强度、改变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确保工程质量。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尽量提高先进科技装备的应用程度。 三、推动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筑企业的施工活动都受到了信息的密切影响。建筑企业应当提升自身的信息管理水平,重视把握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筑企业应当重点而全面的归纳、收集、判断、归纳和使用政策法规信息、政治、社会经济动向信息、企业自身信息、企业竞争信息、科技动态信息和市场动态信息。要尽快构建和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关注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由于建筑企业日常工作中会产生较大的信息量,不但包括图像信息和文字资料信息,还包括社会可视信息和文字资料信息,建筑企业一定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推动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提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水平 企业成本费用支出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降低自身的成本费用支出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水平。降低成本费用支出,主要指的是建筑企业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之间的差额。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成本费用主要包括了企业成本和工程成本。企业成本主要体现了施工企业诸如待业、失业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大修基金、劳动保险费和管理人员费用等。降低该部分成本主要可以通过降低管理费用、降低待业人员、保险、医疗和住房等其他费用、减少工伤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减少闲置材料和设备、减少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费用、降低非主业企业成本和工程成本来实现。而工程成本主要指的是全程参与工程施工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机械、半成品、成品和材料消耗等相关费用。降低该部分成本主要可以通过降低外购件单价、减少非施工人员的数量、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使用工作人员和施工机械材料来实现。建筑企业如果能长期、稳定和有效的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就能够为企业赢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从所有环节来强化成本管理工作水平,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具体的管理措施,以便使自身成本支出水平在行业内居于前列水平。 五、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所谓质量,主要指的是工作或者产品的优劣程度,而建筑项目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都有着相对复杂的评比方法。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依赖于项目的施工质量,体现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展现了企业的综合能力。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有着其产品有着明显的全民使用性特征,不管是古建筑、园林建筑、生活建筑、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被全民利用和使用,而人们最为关注的是项目的建筑质量。建筑项目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施工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半成品、成品和建筑材料的质量、施工工具和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工人的操作技能。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筑企业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 【文章摘要】文章在分析了新经济下建筑企业的基本特征,建筑企业在新经济下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建筑企业的现状,对新经济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知识经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 所谓“新经济”,也称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以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新经济”的“新”字包括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等。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财务管理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将面临新的变革,新经济正向财务管理体系发起挑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所认同。 一、新经济下建筑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超竞争环境时代和用户至上 新经济时代,建筑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加速变化,各种利弊因素交错变化,异常复杂,企业进入了“超竞争环境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快捷地使供需双方直接见面,使市场不再是卖方市场或买方市场。用户是真正的“上帝”,创造性地满足用户需求成为企业的立身之本。 (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均处于高度信息化的网络世界之中,企业进入了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化管理的本质就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的本质就是现代化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手段充分加以数字化,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 (三)管理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被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取代,集权化管理成分越来越小,而民主化管理成分越来越大。从过去重视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转变为更加重视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管理的基本假设、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也在改变。 (四)注重风险管理 新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快。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货币的形式和本质都发生了变化,国际间资本流动大大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以上这些特征决定了在新经济下财务管理必须实行风险管理。 二、建筑企业在新经济下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必然要求。财务部门应当担当企业资金的筹措与运用、成本、价格等方面的决策参谋,发挥出较强的管理能力。加强财务管理,可以不断地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这是因为它可以找到资金成本的最佳水平,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可以找到降低商品成本的途径,可以找到长期成本与长远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为企业长远利益的获得提供决策依据。再者,它是建筑企业制度创新的需要,即做到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权责明确、政企分开、资本社会化。企业只有管理和运用好其财产,才不会被兼并或破产。 三、新经济时代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一)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目标做出调整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逐渐在建筑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使企业利益主体变得多元化。这两方面的重要变化,要求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做出适时的调整,即由单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向多元化目标调整,从而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正确的方向。 (二)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理念做出调整 新经济时代的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更新其理念。着重树立以下观念:一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风险越来越大,要保证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二是风险理念。新经济环境下市场瞬息万变,使建筑企业利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建筑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理念,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三是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是合理地评估建筑企业项目的未来收益和成本的前提条件。四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要把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放在首位。 (三)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模式做出调整 进人新经济时代,传统的科层制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逐渐被能够灵活适应市场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所取代。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式等也正在发生粉转换,即集权化管理越来越少,而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成分则越来越多。从以往重视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转变为更加重视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模式也必将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化是财务管理新模式的一个趋势所在。 (四)要求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队伍做出调整 新管理环境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理念、模式等皆发生转变,从而必然要求有一支适应新经济管理环境的人才队伍来从事新财务管理。新经济环境下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求专业素质高、政治素质高,要求具备风险管理理念、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纳税筹划理念等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除此之外,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人员要熟悉建筑企业业务,要懂得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应该是知识单一的,而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知识,只有这样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在新经济时代更好地发挥作用。 建筑企业论文:关于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缺陷与对策 摘要:如今,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以日进千里的速度高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为其它行业的有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为某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投资风险,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合理把握。本文主要就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缺陷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该解决方法。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管理缺陷;对策 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关注。现下,为促进建筑业有序健康的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建筑企业本身都在不断地寻找有效的发展措施:国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健全各种经济发展体制,为建筑业的发展营造有序的市场发展空间;而建筑业本身也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学习借鉴各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规范行业发展模式,提高行业发展速度。但是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仍然不容乐观,。结合实践我们不难看出,低水平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制约着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不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度。 一、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 (一)、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是现下建筑业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在很多的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企业平稳有序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而且财务有效的管理还能够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现下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只是例行公事式的对有关的材料和费用进行管理,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加以重视,听之任之,这样必然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财务管会计做账时,会因为平时工作不到位,而出现漏项或重复项的现象,而这样是非常不利于企业的财务会计的有效管理的,企业要加以重视,并采用相应的方法杜绝。 (二)、财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如今,很多建筑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还有一些建筑企业内部的控制力度不够,财务管理局面混乱,例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有些时候一人监任多个公司的职务,都会导致企业自我监控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度。特别是现下,对于以项目经理部门制度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在项目经理部门制度为核心的经营模式下,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收取的各个项目经理部门所提供的成本票据实行财务核算,并依据所收到的工程款结转业务收入以及成本,收入由成本倒轧得到,进而再结转利润。但是他们没有重视收入以及成本所产生的实践性以及配比性,再加上企业内部的控制力不强,监管能力不足,也就很容易地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和很多行业一样,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普遍不高,也是现下建筑企业中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市场学习和调查能力,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的市场经济状况,来有效的制定出合理的财务计划,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贯穿建筑企业发展始终的财务管理者,其对市场经济的有效把握,对公司财务的合理分配,对依法管理公司财物等等水平的不高,制约着建筑企业的发展 二、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对策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宣传 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是提高人们对企业财务认识的基础:1、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必要的财务管理重要性宣传的活动,鼓励相关企业的积极转变落后的,不将财务管理当回事的思想观念,确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以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断的渗透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建筑企业本身,作为财务管理优化的直接受益者,要在企业内部不断的开展各种提高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的活动,然后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以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环境控制,促进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财务信息真实度 实践证明,财务信息的真实度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现下,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度,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建筑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首先,政府可以加大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法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为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度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次,建筑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建设,制定可行性高的财务管理标准,细分公司财务权责,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以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建筑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度;最后,建筑企业内部还可以建立有效的会计审计制度。切实可行的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制度,就是定期的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审查,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虚假财务信息出现在概率。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在企业内部有了好的财务管理机制,好的管理方法, 那么就更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财务管理队伍。只有当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都达到企业发展所要求的高度时,才能充分发挥好的财务管理机制的优化作用,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所以对建筑企业管理者,政府和相关企业,要组织相关的工作培训,以提高管理员的业务知识水平。而财务管理者本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加强对财务管理法律常识认识和把握,力求做到依法管理。另外,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定期的深入到施工现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总结 现如今,建筑企业中财务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建筑企业的优化发展。本文主要就现下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账务管理缺陷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建筑企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建筑企业论文:浅谈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重要性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环境、理论、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 1.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它通过价值形态的管理实现对企业实物的管理。财务管理贯穿整个建筑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其内容是企业资金筹集、运用、投资、分配等全盘的管理任务,从事驾驭企业内部各个单位的资金核实、分配、结算、考核的职责。既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那么企业就必须从注重生产管理转向注重财务管理,并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经营管理的结果,即“企业财富最大化”。所以,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目标以后,必须对实现这些目标作出相应的战略对策;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必须通过运用一定量数据和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这种定量化的手段来确定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保证企业管理目标的可行、科学、合理。企业在制定管理决策时利用的大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因为,企业在市场上运营,其所有的经营表现大部分是通过财务数据来表现的,财务指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企业的某种状态,财务数据是对企业经营结果的数据化反应。目前,建筑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发生着变化,例如日益激烈的竞争、新的组织结构及需求、知识环境、信息技术及其对企业流程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变革的力量正在推动着企业进行转型,企业的指向将更多地注重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而电子商务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一点。 2.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2.1对企业财务管理对象的影响 电子商务时代的若干法人企业之所以要组成联合体,形成松散型的网络合作关系,是因为企业受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变化。其信息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高,企业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对象不再是“资金运动论”而是“经济信息论”。 2.2对企业筹资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时代的一般企业仍需在最佳资本结构或适度负债理论指导下,通过主权资本和负债资本筹措满足自身生产经营需求的资金。电子商务采用电子货币结算的匿名性,使得避、逃税很容易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负债经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合理避税效应显然减弱,现有的筹资理论受到冲击。 2.3对企业投资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能支持企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使企业与供应链、与社会各有关部门及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有效协同。因此,企业可以随时获得进行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所需的一切信息,使投资失误极少出现;可以随时获得存货购进、储备与出售的最佳时机与最佳批量消息;可以随时获得占用应收帐款客户的资信情况,并迅速制订与调整信用政策及收帐政策,把坏帐损失降到最低点;可以在网上进行知识产权销售及有偿咨询;可以不失时机地与其他企业迅速组成网上联合体———虚拟企业,抓住一切可以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市场机遇及时交易,使企业不受“三角债”困扰,迅速收回资金。 2.4对资金分配管理的影响 由于网上贸易中有形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区别模糊,再加上电子货币结算的隐匿性,从而使税务机关对征税对象、税收征管权、税法主体和纳税主体产生模糊,无从去征管流转税和所得税。因此,对税前收益国家各部门很难把握,税后净利的各项分配更将难以为继,传统的企业资金周转到终点后须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受到严重挑战。 2.5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为使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和管理者等所需信息得到充分满足,企业必须走向用多种计量属性编制会计报表,即可同时提供基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编制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同时,在电子商务时代,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而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和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却更能代表一个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是投资者和管理者更为关注的信息。 2.6对财务目标的影响 由于电子商务时代,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企业对员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随之提高,致使企业智力资本比重加大;同时由于此时企业对客户的需求、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和市场占有率,对与供应链和与社会各部门协同等信息更加关注。因此,此时的财务目标,更加呈现多元化及财务责任社会化,不仅要考虑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务人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和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要求,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 3.电子商务环境下建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3.1设定财务预警指标 电子商务环境下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同一行业的不同历史时期,财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特点也不一样。根绝建筑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以偿债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为基础,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为补充,同时重点突出现金流量指标。 3.2选择预警指标标准值 对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以及现金流量预警指标,根据国资委每年度的房屋和土木工程 建筑业主要财务指标的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较差值设定财务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对于其他指标,可以按照各企业目标期望值设定“预警标准值”。 3.3编制财务与经分析报告 电子商务系统根据财务预警指标分析,结合企业其他相关部门收集的相关信息,由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数据分析从系统输出财务预警分析报告,提交企业经营管理层,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在建筑企业的普遍应用,顺应了市场发展的潮流,也符合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要生存、发展、壮大就应该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采用,建筑企业的员工素质不断的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不断的增加,企业的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更加规范,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就不断提高。 建筑企业论文:论建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伴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的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的竞争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取得有利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强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那就是构建自己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关键词:建筑企业;发展战略;战略管理 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 一、当前国内建筑企业战略思维的失误 1.没弄清战略的实质 当前各大建企公布的战略十分相似,同质化严重:一般都是强调要维持与稳定主业,再搞多元化,搞房地产。战略同质化实际效果是这些企业没有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差异化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找到客户选择你的理由。企业想做什么往往不是战略,不做什么很可能就是好的战略,从这个意义讲,战略就是放弃。战略思维要从客户和市场出发而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你能做什么不重要,客户将如何选择很重要。中国大型建企战略趋同导致市场无法选择,从而将陷入更严重的恶性竞争。不是在规避风险而是在加大企业风险 很多建企因为近年的项目利润空间不断下降,房地产暴利诱惑难挡,转移资源进行多元化,进入上下游行列多元化。考虑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规避当前的建筑主业亏损风险。以为建筑业薄利或亏损换用其他产业块来补,这在逻辑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在企业一定阶段是一种优势战略,但是对大多数国内建企来讲时机尚未成熟,而规避风险作用更小。因此当前中国建企的多元化战略实质,不是在规避主业风险而只是在逃避企业发展战略内部变革的压力和困难。战略焦点失误 大部分建企的战略思维的焦点是在外部,而不是聚焦企业内部找问题。对当前的经营困境,希望政府采取措施提高标价。另一种主流方法,寻找行业外的暴利机会,哪里有暴利去哪里。这样将焦点聚焦在政府救援和外部暴利机会的抓取是战略上的典型机会主义,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无关,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 二、建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1.竞争型企业发展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3)集中战略。集中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发展战略。稳定型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稳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企业发展战略。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经营事业所实施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企业发展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律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企业发展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三、培养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服务创新能力包含了制度安排、企业的文化和灵活并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的工作流程。硬件环境容易被模仿,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等“软件”是难以简单复制的,因此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服务创新能力还意味着通过灵活的工作流程,保证迅速转型以开发新的市场。 1.勇于接受同行业的挑战 在建筑市场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多少决定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大小,也决定着投标企业中标率的高低,同时决定着承包价格的高低。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心理上要树立敢于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的信心。要树立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有敢于打大仗的信心,也要有敢于接受失败的勇气和精神。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在人才的培养上,形成阶梯状的人才梯队;在配置上形成部门间的侧重安排,做到“人尽其才,才为我用”。企业经营部门的人员配置应该是最强的。对强与弱检验的标准应该是能够适应当前和今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所谓强与弱,笔者认为主要是指人员专业配备合理,既有建筑经济方面的人才、又有工程施工方面的人才;既有土建工程的人才,又有其他专业的人才。经营人员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即与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管理规定、市场经营、社会公共关系、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建筑 经济、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规定等等。面对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促使我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管理经营理念 (1)全面搜集信息。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我们要善于收集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要有处变不惊和随时应变的能力。而掌握的信息越多,企业的决策就越准确,企业的应对就越快速。因此,树立信息时代的正确经营观对企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及时把握机遇。及时发现工程发包的信息来源、及时报名参加投标活动、及时利用一切条件宣传自己企业的实力形象、及时总结自己的以及别人的中标和参与开标活动的资料,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东西,不能放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 (3)学会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库的一般知识、预测分析的一般方法、电子信息搜集传输打印的应用技巧和网络技术运用。在管理上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收集的信息,整合各部门的资源,提高效率和准确率以达到最佳状态。 (4)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要善于学习。加入WTO后,全新的经营理念、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冲击、陌生的竞争环境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接踵而至,要求企业要善于学习、消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全新的环境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善于及时总结经营经验,学习和掌握一般经营预测、决策、控制的方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内涵和发展潜力。在市场国际化的未来,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是理念之争、品牌之争。建筑企业品牌不只是一群产品,而是企业的精良管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在市场上的公众认同形象。由于加入WTO之后,要与国际老牌劲旅在世界市场上比高低,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并将之转化为企业文化,转化为商机,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发展之路。总之,企业的生存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建筑企业需要不断地分析环境的变化,认清形势、认清自己,及时地把握机会,弥补不足,适应市场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变革,才能不断增强实力,把握未来。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企业物流思想运用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建筑企业都必须面对僧多粥少的建筑市场,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建筑企业需要通过内部过程优化来增加利润,物流管理作为建筑企业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优化建筑企业物流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资供应商都是一些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和供货相对独立、自主性强,物资供应的时间快速、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实行建筑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供应链,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1物流思想在我国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中国的物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运输,信息通讯,仓储,包装和配送行业的投资在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发展较快。我国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处于早期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初步探索阶段。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物流管理在现代最新的管理理念为广大施工企业仍然是未知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物流管理(包括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水平低,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主要的原因是供应链设计,选择不合理或不介绍,依靠第三方物流。 2我国建筑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供应链的问题建筑企业的供应链包含很多个过程,从承接任务之后,再到施工生产,最后竣工验收和事后维护服务,这些环节都需要物流管理将他们有机的、有组织的结合起来。生产经营系统对供应链影响得考虑虑较少,企业外部的影响对供应链的影响也都容易忽视。企业内部系统各环节没有形成系统链条,部门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使企业不能合力一处,导致效率降低。企业缺乏供应链运行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具体部门有少部分的激励政策。另外由于项目承包、分包的影响,割裂了供应链的整体性,导致物流管理的落后,物流管理技术落后,无法达到动态响应的要求,不能有效利用供应链的资源。信息流手段落后,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书信和电话联系等方法上。不能针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及时地动态跟踪与调整,容易使库存增加或信息中断。 2.2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为双方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在建筑企业中将第三方物流引入到自己的供应链系统中的很少,而与第三方物流形成了良好战略伙伴关系的更少,往往他们只参与了建筑企业的原材料运输环节,而没有参与市场预测、定单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存货控制和返回等环节,导致经营成本增加。第三方物流本身还处于发展阶段,经验不够成熟,因此,第三方物流需和建筑企业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物流标准化是不均匀的。中国的物流部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系统,使物流运输,装卸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和规范,物流无效链接业务提高速度和降低物流,物流成本上升,影响物流效率,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相对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是比较落后的,符合市场要求的物流人才少,水平较低。据统计,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10所,占全部高校数量的1%;硕士、博士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 3加强企业物资管理的意义 建筑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我们要实现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建筑物资的管理。物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了建筑企业盛衰成败的关键之一。建筑企业的物资管理,就是对企业施工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资的计划、采购、运输、验收、保管、收发、使用及回收等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工作。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物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搞好物资管理是保证施工生产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施工生产技术复杂,生产的社会分工细致,协作关系广泛,工程建设需要的物资数量庞大,品种、规格繁多,质量要求严格,供应渠道复杂,资源分布面广,使用的时间性、配套性强,如果有任何一种材料不能满足要求,将对建设生产能力有较大影响,甚至使生产中断。因此,建筑企业能否正常生产,能否正常供应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3.2搞好物资管理是企业完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加强物资管理,是企业盈利的潜力所在。在物资计划、订货、采购、运输、验收、储存、发放、消耗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经济核算,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以保证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顺利完成。 3.3加强物资管理是加快流动资金周转的重要途径建厂以来不断生产,材料需要继续消耗和补充,以防止供应中断,必须建立合理的储备,这将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资本的货币形式,加强后备资金管理的目标是加强物资管理。或者,具有一定的储备资金来完成更多的任务。它是唯一在物资供应管理,加强会计,以便有序,合理控制库存,防止呆滞积压,减少资金占用和利息支出。因此,加强物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加速流动资金周转。 3.4加强物资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工程质量问题,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材料,并构成工程实体,是重要的因素影响工程质量。必须购买和注重质量,严格控制不合格的物料进入网站。该计划供应,合理堆放,尽量减少携带2倍的处理。积极支持技术革新改造,并组织供应新材料,新的工具,促进技术进步。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从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在同一个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消耗,最好的质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共同的目标,各施工企业。在中国的建筑企业在物资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大大削弱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战斗力。而企业材料管理水平,不仅能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运行,是提高企业的前途命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发展需要改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物资管理,强化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合理的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应用现代物流理念和合理的,适当的、有效的开发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有重要 意义。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处理的初探 一、现行挂靠企业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1)会计人员进行相关会计处理时无章可循的惶惑。由于既无官方规范可循,亦无权威机构能够咨询,一些新接手挂靠业务的企业会计人员,对如何处理此类业务心中茫然,不知所措;无奈间,只得在半信半疑地惶惑中将此类业务勉强处理。(2)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处理方法的限制。应该看到,在许多挂靠企业,虽然没有明确的规范指引,会计人员仍在积极寻求一种规范的方法,以求正确地处理业务;但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养的参差不齐,自然也就形成各个自以为是的会计处理方法。二是混淆挂靠经营方式和其他经营方式的界限。如与借用经营方式和内部承包经营方式的混淆。挂靠经营方式的属性在于,财务必须对工程的全部过程予以会计处理,包括收入、成本、工期、款项、税金并处理好与挂靠方、甲方和国家的关系;而其他两种经营方式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种属性。因而它的会计凭证要求、会计科目的使用、及税金的计提、缴纳等,相对挂靠经营方式的会计处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些企业为了便利,常采用此方式对挂靠业务进行核算。但客观上,却涉嫌规避了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个调税的计提。三是挂靠协议效力高于一切。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实务中,挂靠双方的协议往往成为企业会计在处理挂靠业务的最高准则。会计人员须围绕着对协议的落实而设计会计的处理方式。随着协议的五花八门,相应的会计处理方式也就杂乱无章,问题百出。四是以乱对乱,主观故意。出于利益的驱动,一些挂靠经营的企业,利用目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规范的缺位,“发明”了种种使税务、审计人员都感到费解的会计处理方式,以图虚拟收入、成本、利润的增减变化,达到避税的目的。 二、挂靠业务会计处理的探讨 这里笔者进行探讨的主要依据是相关的税法、会计制度、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15号及其他相关制度,并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和对相关业务的调研、分析。案例:A公司(挂靠方)以B建筑公司(被挂靠方)的名义,与甲方开发公司签订了某大厦的建筑施工合同,合同总价1000万。A公司与B建筑公司挂靠协议约定,A公司按合同总价的5%支付B建筑公司挂靠管理费、营业税金及附加由B建筑公司按实际发生数从账面扣除,所得税双方公司自行负担、自行缴纳。该工程2012年4月开工,同年12月31日完工。 (一)B建筑公司的账务处理 1.挂靠方A公司转来工程用料750万。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750万元;贷记:应付账款———各供应商明细750万元。作为B建筑公司的财务,应对挂靠方A公司转来原始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核,以确保业务的真实。同时,B建筑公司应付账款各明细账的设置必须是确实对项目实施了供货的单位。因为:(1)有利于B建筑公司对项目的供货动态、供货质量、工期进行管理。(2)有利于真实反映项目成本各明细的构成,防止虚假。(3)有利于落实企业间的相关结算制度并“不签发、取得和转让没有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票据”这里,必须杜绝挂靠方A公司代替供应商开发票给B建筑公司的财务,并要求将货款直接打入该公司的行为。2.2012年12月31日,该项目完工,确认收入、成本、相应比例的管理费,并开具发票给甲方:借记:主营业务成本750、工程施工———合同毛200、工程施工———挂靠管理费50;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挂靠经营1000。在上述会计处理的分录中,我们应该看到:(1)工程施工中的合同毛利,就其经济属性,亦即按其权益和义务来说,应当归A公司所有,并非归B建筑公司所有,所以B建筑公司最终应进行将其归还给A公司的会计处理;(2)同理,工程施工中的挂靠管理费,应当归B公司所有,因为B建筑公司用其资质对所建项目进行了管理,保证了该项目质量的达标,按约定取得的合理收益。且这个管理费也是能够被确认、计量、和反映并最终构成该公司的利润的。同时,这也是会计基本准则的要求,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3.假设营业税为3%、附加税为营业税额的13%,计提流转税。合计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000×3.39%=33.9元;(会计处理从略)。4.收到已结算的合同价款。借记:银行存款1000;贷记:工程结算1000。由于(1)项目的整个核算都在B建筑公司账面进行;(2)防止将银行账户违规出借;(3)便于B建筑公司对项目质量的监管和保证;(4)保证履行因该项目而发生的各项债务;(5)其他可能导致B建筑公司承担风险的因素。所以,甲方的结算款打入B建筑公司银行账户后,必须由该公司支配。5.支付各项挂靠方A公司转来的料材费。借记:应付账款———各供应商明细750;贷记:银行存款750。B建筑公司必须将款项划入各供应商银行账户;其他费用可参照此原则处理。6.将工程施工科目余额和工程结算科目余额对冲。借记:工程结算1000;贷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750。工程施工———合同毛利200、工程施工———挂靠管理费50。7.最后,应当将归A公司所有的毛利200万元在扣除流转税33.9万元后划归A公司,并将其开具的发票进行会计处理:借记:主营业务成本166.1;贷记:银行存款166.1。而此时,在B建筑公司的账面上,该项目的实际核算已完成;A公司取得毛利166.1万元,B建筑公司取得挂靠管理费50万元。 (二)A公司的账务处理 相对而言,A公司对上述业务的会计处理则简便得多。具体需结合A公司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主营业务种类的不同而作不同的会计处理,此处不再赘述;但其基本环节应当包括四点:首先,开具发票给B建筑公司,并确认当期收入;其次,计提并缴纳相应的流转税;再者,确认必要成本费用。一些为取得上述收入而发生的零星开支,包括工、料、费,及因订立合同而发生费用等,因数目小,或因原始凭证的限制,而不便交由B建筑公司作会计处理 进入合同成本的,均应当予以归集,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最后就是计提并缴纳所得税。总之,挂靠经营方式已蓬勃发展于我国诸多行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业,成为该行业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经营方式,体现了改革开放中我国新型经济基础的构成。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则是上层建筑,理所当然,应关注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经济基础,因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为经济基础提供积极、能动的服务;而绝不应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无疑,挂靠企业会计处理的规范,对税收漏洞的填补意义较大。若挂靠双方企业的会计处理按上述方法予以调整、规范,则本文所述目前挂靠企业会计处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相信能得到较大的改善。但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探讨,而要从根本上、系统地解决此类问题,保证国家税收的入库,必须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予以规范。 建筑企业论文:论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革命和网络经济使市场呈现全球化趋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先进的企业文化。建筑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谋发展,不仅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技术管理密集型转变,更重要是把企业文化作为整个企业的灵魂,着力打造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建筑施工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变化积累形成、体现本企业鲜明风格个性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整体形象、整体发展水平、整体工作特色、企业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力量源泉。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其企业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1.施工活动的流动性,决定了企业文化必然是跨地区与跨文化的,必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2.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来自农村,员工素质较差,这为企业文化的深入推广带来了难度,同时施工现场的分散性大、流动性强,劳动条件艰苦,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 3.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加之其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各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大量隐蔽工程除了有限度的检查外,主要还是靠施工人员的负责和自觉。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约束,要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教育。 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企业若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现代工程项目建设日益规模化与复杂化,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建筑企业应当顺应潮流,加快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2. 确立符合实际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前提。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把握着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是企业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具体内容应涵盖以下: 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精心培育而逐渐形成的,并为整个职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在企业运作中作为“无形的手”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 2)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整体感受与评价,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通过各种实践、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塑造起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吸纳、招收优秀人才,亦可激励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3)以人为本:建筑施工企业队伍分散、项目点多、作业面广、施工战线长、人员流动大、管理跨度大。在作业上,工程工期紧,交叉作业多,各工序繁琐,管理难度大。在工作中,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高空作业多,危险系数高。在生活上,职工远离家人和基地,长年在外频繁流动,夏顶烈日,冬冒严寒,生活单调。他们最需要理解、尊重、关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关怀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职工通过愉快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与企业发展双赢的目标。 4)工地文化:工地是建筑企业的基层,亦是建筑企业的“窗口”。工地文化是一种具有建筑特色的文化现象,它是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工地文化建设。开展工地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配备电视机,建立娱乐室,设置报栏,开展“青年突击手”、“技术岗位能手”竞赛等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创建文明工地和“安康杯”竞赛活动,突出安全文化,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安全化,同时将企业精神、宣传口号等具有企业特色的标语图牌悬挂张贴。建筑企业只有将工地文化扎扎实实做好,才能真正使企业文化根植于员工心中。 3. 制定明确细致的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施工企业一定要有明确细致的企业制度,它应当侧重于规范员工在工作时的具体操作和工程项目的各种具体指标。施工的过程本来就是繁琐复杂的,配料合理、施工科学更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准则,没有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优质的工程便无从谈起。因此,建立健全各项目管理制度,让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团队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团队的精神体现,一个企业没有团队精神将是一盘散沙,未来企业间的最高层面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优秀的团队,优秀团队的成员思想必然是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整合到一起的。施工活动的艰苦性与复杂性注定了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才能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因此,加强团队建设,对建筑企业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团结一致地努力,并以此为基石,树立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优秀的工地文化、加强团队建设,唯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竞争中取胜。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规范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竟争的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正确识别风险因素,加强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和避免风险损失,是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现代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建筑施工 企业风险管理 规避对策 1、引言 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一次性等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并且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将给工程施工目标(成本、质量和工期)的实现带来困难,甚至造成重大的损失。 显然,通过恰当的分析和正确的预测来规避风险,从而保证项目能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对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概述 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潜在的以为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损失或进而风险为我所用。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业主方风险 业主是工程的投资者,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合作者,业主方的情况对施工企业的工程实施和效益有着决定性影响。如果有的业主在工程中滥用权力,拖欠工程款;有的业主干扰工程施工秩序,又不给以补偿;也可能出现无力支付工程款使施工企收陷入经济上的恶性循环,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等等现象。 2.2合同法律风险 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建筑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隐入合同陷阱。合同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人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 2.3财务风险 则务风险是指在各项则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则务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包含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及收益分配风险等。 2.4施工企业自身风险 (1)职业责任的风险 施工人员特定的职业要求其承担重大的职业责任风险,这种职业责任风险主要体现在: 1)施工质量责任。施工人员不严格按设计图纸、有关标准和规范组织施工,随意性强,导致工程质量低劣或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这种因施工质量而造成的风险损失,施工单位不仅要承担经济损失,甚至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施工过程中投资控制风险。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单位需按时完成任务即可。但某些施工单位由于管理不严、非生产性开支严重超标,造成资金失控。 (2)管理方面的风险 管理方面的风险指项目施工过程中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项目经济、信誉上的损失。 1)项目领导班子配备不合理。领导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懂管理,不善外交等带来的工程准备不足,管理失控而导致工期滞后、质量控制不严的风险。 2)施工管理。质量与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重要的管理内容,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将给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3、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规避对策 实践中的风险规避对策有许多种,各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及风险管理的总方针和特定目标,确定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达到以最小费用开支获得最大安全效果的目的。 首先,加强企业管理,设立风险管理部门。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同时,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使决策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此外,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风险经理直接对企业负责,其工作可以延展到公司运营的整个过程。 其次,加强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谈判。 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对业主的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也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合理转移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任务后,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定材料供应合同,可以有效地防止材料涨价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损失;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分包商,也是转移风险的的有效办法;同时,进行建设工程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保险,也可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最后,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建筑施工企业的通用技术较多,但谁在科技创新上有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开展技术创新,紧跟科技潮流,使企业的技术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 总之,风险管理是企业避免失败、赢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建筑施工企业应协调好与市场、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各个层面上构筑起风险防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与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稳步、健康、安全的经营和持续发展。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企业财务经理的管理职责与效率研究 摘要: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完善项目财务管理,规避项目财务风险,防止项目资金体外循环。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管理办法十分必要。本文对财务经理的管理职责与资金管理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经理;管理职责;效率 建筑企业,财务经理的管理职责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效率的提升,才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为生产做好服务。无论是财务经理的职责还是管理办法,都需要按照制度与规则进行。 一、建筑企业财务与项目资金管理 对于大企业来说,管理模式要非常完善,包括: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物流管 理等等。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则要有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就可以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个人觉得要设置的管理应该建立客服部、财务部、建筑部应该就可以了。建筑企业财务部是公司履行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整个公司的资金统一管理,公司的一切收支一律由财务部统一收付并管理,任何项目和个人无权自行收付,具体包括,所有项目的工程款必须由财务部开具正式预收工程款收据,汇入公司指定账户,分公司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项目经理以借款或由建设方代付材料等其他形式逃避公司对项目资金的监管。 二、财务经理职责与管理权限分析 一般情况下,建筑企业财务经理主管审批财务收支工作。对于重大的财务收支,须经财务经理和总经理批准。拟定公司财务管理办法、工程款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协助公司经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发展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等问题作出决策。参与工资奖金等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制止或者纠正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和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签署预算、财务收支计划、成本和费用计划、信贷计划、财务专题报告、会计决算报表。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除会计制度允许变动的以外,不得任意增减或者合并会计科目。根据国家财务制度和财经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财务管理办法。围绕公司的经营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负责编制公司财务计划和费用预算,有效地筹划和运用公司资金。做好公司各项资金的收取与支出管理。定期汇总管理处的经济运作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公司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做好财务统计和会计账目、报表及年终结算工作,并妥善保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档案资料。 转三、关于提升资金、现金、费用管理效率 财务部要加强对资产、资金、现金及费用开支的管理,防止损失,杜绝浪费,良好运用,提高效益。银行账户必须遵守银行的规定开设和使用。银行账户只供本单位经营业务收支结算使用,严禁借账户供外单位或个人使用,严禁为外单位或个人代收代支、转账套现。银行账户的账号必须保密,非因业务需要不准外泄。银行账户印鉴的使用实行分管并用制,即财务章由出纳保管,法人代表和会计私章由会计保管,不准由一人统一保管使用。印鉴保管人临时出差由其委托他人代管。银行账户往来应逐笔登记入账,不准多笔汇总高收,也不准以收抵支记账。按月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未达收支,应作出调节逐笔调节平衡。根据已获批准签订的合同付款,不得改变支付方式和用途;非经收款单位书面正式委托并经总经理批准,不准改变收款单位(人)。库存现金不得超过限额,不得 以白条抵作现金。现金收支做到日清月结,确保库存现金的账面余款与实际库存额相符,银行存款余款与银行对账单相符,现金、银行日记账数额分别与现金、银行存款总账数额相符。因公出差、经总经理批准借支公款,应在回单位后七天内交清,不得拖欠。非因公事并经总经理批准,任何人不得借支公款。严格现金收支管理,除一般零星日常支出外,其余投资、工程支出都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不得直接兑付现金。领用空白支票必须注明限额、日期、用途及使用期限、并报总经理报批。 另外,财务经理需要按照要求,及时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其它财务资料。积极参与建设资金的筹措工作,通过筹集资金的活动,尽量使资金结构趋于合理,以期达到最优化。配合公司业务部门对项目工程的竣工、财务决算进行监督管理。自觉接受上级主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检查指导,并按其要求不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企业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 作为建筑业企业,我公司容易导致的职业病一般为: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电焊工尘肺、眼病;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油漆工、粉刷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的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高温中暑等,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措施。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公司安全管理科设专人负责各在建工程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在各在建工程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提高职工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对防治职业病成绩显著的科室和人员给予奖励。 各在建工程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加强职工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设置安全管理科为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职工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在各在建工程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一旦发现职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对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向施工人员提供相关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信息。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隐瞒或欺骗。按“三级教育”的原则对职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职工,公司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位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一、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水泥等易扬尘的材料的存放处、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位设置警示标志。 2、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工人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二、电焊工尘肺、眼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为电焊工提供通风良好的操作空间。2、个人防护措施:电焊工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佩戴有害 气体防护口罩、眼睛防护罩,杜绝违章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工人作业场所的通风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8小时工作制,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三、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2、个人防护措施: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机械 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工人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时间不超时等情况。 四、油漆工、粉刷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 2、个人防护措施: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防护口罩,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良好通风,工人持证上岗,佩戴口罩,工作时间不超时 ,并指导提高中毒事故中职工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五、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对噪音大的机械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减少噪音污染。 2、个人防护措施: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劳动防护耳塞,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降噪音措施,工人佩戴防护耳塞,工作时间不超时。 六、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减小工人劳动强度,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娱乐场所,加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 2、个人防护措施:不盲目抢工期,即使抢工期也必须安排充足的人员能够按时换班作业,采取8小时作业换班制度,及时发放工人工资,稳定工人情绪。 3、检查措施:工人劳动强度适宜,文明施工,工作时间不超时,工人工资发放情况。 七、高温中暑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高温期间,为职工备足饮用水或绿豆水、防中暑药品、器材。 2、个人防护措施:减少工人工作时间,尤其是延长中午休息时间。 3、检查措施:夏季施工,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饮水、防中暑物品的配备,工人劳逸适宜,并指导提高中暑情况发生时,职工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着。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将是企业提升竞争力所优先考虑的途径,这也是国外优秀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 建筑行业信息化的现状 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应用,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指导,依托现代计算机工具,建立一条可操作性强的、高速实时的、信息共享的操作体系,贯穿工程施工全过程,形成各管理层次、各部门、全员实时参与,信息共享、相互协作的,以项目管理为主线,以成本管理控制为核心,实现全集团财务和资金统筹管理的整体应用系统。建筑企业在企业信息的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着重表现在: 1.建筑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虽在工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应用了部分软件,但这些业务单元的信息化是孤立的、非集成的,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系统扩展性较差,无法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面、集成的信息支持。 2.建筑业管理者难于及时、动态地掌握集团所属企业的财务信息,无法实时监控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集团管理缺乏详细、准确的数据,不能很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决策。企业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重编制,轻执行,预算不能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日程管理,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工具。 3.建筑企业由于项目众多,地域分散,银行开户较多,管理较为混乱,资金比较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监控不利,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4.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无法及时掌握各个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发生及其盈亏状况,包括项目成本核算、收入核算和利润核算等数据模糊不清,无法实现工程管理中各个部门间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无法实现业务处理的流程化,无法实现多项目数据的集中管理。 5.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满足于人事档案的记录与保管,不能从发挥员工最大价值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企业内部办公未能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工作效率低下;企业在进行业绩分析与评价时缺乏有效、快捷的工具,无法及时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6.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报表层层汇总和上报,造成信息滞后;集团对于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与控制的力度不够,非主营行业和人事权独立的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不能严格贯彻集团企业即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政策;多行业运作、跨地域经营,普遍存在管理分散,集团内资金运作分散,存贷款基层运作责权不对称,缺少统筹管理。 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价值 1.加强企业的决策力度 可以为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减少管理层次,增大管理幅度,加强垂直管理,降低管理成本。 2.实现合理有效的监控 可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业务处理流程;既定的会计管理制度,预算指标得到切实地贯策执行;有助于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内部监控管理体系。 3.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计划体系 可以通过全面计划预算体系的建立,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运做;以全面预算为指导,有效提高业务运做效率;预算的控制作用得以有效加强;预算编制过程变的简单,编制周期大大缩短;预算实行情况得以及时分析,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有效控制资金风险 可以使资金的流入流出做到计划合理;严格的资金支出控制,清晰的资金流向;有效的应收应付款管理,提高资金周转率。 5.实现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 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做到质量有依据,消耗有定额,管理有规范;运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准确地计算出项目的实际成本;通过项目成本管理,扩大了项目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对象,可以更好地进行项目成本的效益、投入产出的分析。 6.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可以提高办公效率以及信息处理时效性、准确率和共享程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和决策的质量;有效改善人力资源部门的服务,推进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实现员工培训与发展的战略,促进员工在企业的成长。 7.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可以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企业加强会计监督、资金监控,促使企业建立起科学先进的核算与管理模式。 建筑企业论文:建筑装饰企业技术管理的要点 建筑装饰企业的技术管理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负有既要对施工还要对设计这两方面的技术管理责任。又由于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相对土建工程要短,所以,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尤为重要。因此,技术管理的控制点和有效性是衡量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 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动向,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社会的方方面面正悄然地发生变化;信息爆炸与信息高速公路令世界变小。搜集、整理、比较、筛选有关装饰业的最新科技信息和动态,使我们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变为可能。每年的各类展览会和博览会,使我们很直观的了解和搜集到最新的业内信息,各种专业报刊和网上信息,又成为我们了解最新业内动态的便捷途径。 建立技术储备档案 对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按化工、建材、纺织、五金等大类分别存档;又在大类中进行细分,如化工中的防火、防水、防腐材料,木材、钢材、块材等的粘合剂,各部内外墙的涂饰材料,各种木材、钢材的涂饰材料等分门别类地造册存档。便于日后检索和查找。并不断地对档案进行更新换代,使之完善。 -推广与应用新技术及其成果 率先开发应用网络管理系统和CAD辅助设计,使我们受益菲浅;而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管理的深度,提高微机的自动化水平,又成为我们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推进行业进步要从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入手,对已掌握的安全、环保、高效、节能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要优先利用;从前期谈判就向业主介绍和推荐,设计时积极采用,从而形成企业优势。在这里还应看到,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的时段或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这种推广与应用可能有阻力或不被业主认可,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纵观时代的进步,优胜劣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方面谁走在前面,谁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赢得市场。 推广技术的更新改造 现代装饰技术较之传统装饰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同的材料、工艺、设备,必然导致技术的变革和更新改造。纳米技术的出现可预见的是会对涂料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出现划时代的新型涂料产品,那么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会出现变化。微机内存配置的提高,新的管理和设计软件的开发应用,无疑会使管理与设计上一个新台阶,会使工作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数控设备的应用,使半成品和加工件的质量和材料利用率得到提高。抱残守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装饰技术的更新与改造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我们经过试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然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要点。在实际操作中,由工艺员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以点带面的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 制定科技人员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对技术质量管理的制定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 技术人员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已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就装饰企业而言,设计与施工是两个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而企业的网络管理和开发则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人才,那么管理层的人员配置又需要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大,这是不容置疑的的事实。人才发展规划是根据企业规模、实力和发展规划而制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下,有计划、有侧重地逐步招聘,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并不断地更新知识;实施进程不会是一年两年,是要不断调整,平衡、优化,使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合理,加快企业的发展步阀。 企业的技术质量管理,是企业逐年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总结、完善而形成的制度或措施,它通过内部和外部条件的转化和提高而逐渐完善。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要经过长期的修正、补充和检验的。因此,技术质量的控制是否有效,成为是否修订现阶段措施的基本条件;基于此点来衡量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将会得出正确的判断,无效或失效就要修订或改进;相反,则要巩固与加强管理力度,使企业发展。 参加或主持企业重大技术会议,解决技术疑难问题 解决技术疑难问题,是技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这类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而造成无谓的浪费或经济损失。针对不同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比如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对其消防、屏蔽、抗静电、温湿度、超静除尘、强弱电、声学、隔音等等,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形成合理可行的方案;对质量通病的预防,如大面积的铺贴石材、地砖,或是大面积的纸面石膏板吊顶,针对容易出现的地面空鼓、不平或吊顶不平与开裂,分析缺陷成因,制定相对应的施工方案与技术要点,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和检查,使问题相继得到解决。对已经出现的质量问题,经过分析找出原因,然后进行小范围试验,问题解决后,写成作业指导书进行推广。技术疑难问题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采用,而逐渐出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留尾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自己解决不了可以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参与合同评审,对合同中 涉及的技术能力把关 前文说到的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在合同评审中会经常出现,对其技术可行性评审论证后,确定自己的技术能力范围;对一些专业的单项工程或作业进行分承包,进而保证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和要求。 主持重要的设计评审,最终审批图纸 对重要工程的设计评审包括几个方面: 图纸设计是否满足了建设方的各方面要求,是否符合国家规范; 图纸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又有先进性,总体风格及效果; 图纸设计的规范性,完整性和保证程度; 图纸设计材料的购置能力,施工的可行性; 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对设计的质量进行抽查与评定,审批设计更改 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图纸设计抽查,对已竣工的图纸设计分为优、良、可、差四级评定,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并将量化的统计结果发放至每一设计人。审批由于业主、现场或设计需要的设计变更,汇总不同的变更原因,找出设计失误,同样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又一手段。 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 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是有效控制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的先决条件;因此对其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的要求很高,不同的环境、条件、技术含量和工期要求,以及不同的地区、季节等因素,都是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的依据。稍有疏漏将会出现失误,从而影响施工作业的顺利实施,规范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已成为企业招投标与施工准备的重要运作环节。因此,其编制的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能够指导施工是得到审批的必备条件。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下的关键,是质检部门评定质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怎样,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分项工程的质量如何;质量评定纪录,质量保证资料等是否齐备,通过经常性的检查而得到监督和修订,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展开,[!]质量得到保证。 各人自检、班组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的检验模式与班组长、质检员、项目经理和公司品管员的检验模式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公司品管人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直到不合格得到纠正。通过有效的检查和奖罚,使操作人员真正懂得了“不是干了活就有工资,而是干好了才有工资,干坏了不但挣不到钱还要赔偿物料损失。”使管理人员懂得了不但工程要按期交付,质量要好,技术资料还要完备,否则也要受到处罚;这种机制从另一方面扭转了传统的意识和价值观,使检查达到了目的。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是对工程可追溯性的保证,一旦出现问题,可根据资料进行追查分析,找出原因,明确责任方或责任人,使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另一方面也是工程决算的实际依据,是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竣工图审查 技术管理措施资料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洽商记录,设计变更通知,施工日志,单项、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记录、检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程验收记录,消防验收记录等。) 质量保证资料审查。(各种产品的合格证或试验,检测报告等)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将完备的工程竣工资料存档保管。 组织编写及审批企业的有关技术标准。 界定有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定额的使用,作为外部受控文件; 编制企业标准、规范;(各工序、工艺、材料的作业指导书) 编制企业的标准图集。 上述工作是以标准和规范等,使企业的生产、技术活动有章有循,有法可依。是产品质量的保障。 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一定要随着时代而发展,不断地改进完善管理方式和内容是技术管理的长久任务。通过技术管理使科技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的意识和价值观以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得到升华,使企业取得技术进步和发展,是技术管理的目的。技术管理的工作目标制定和实施,要求创新和发展;为企业管理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生产工业化和经营规模化创造条件,完成和实现品牌战略目标。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为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主要介绍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建设者,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便要求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适应社会的压力和在社会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实情况与自我预期不相符造成消极心理 现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处于学校及家长的保护下,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不正确,往往不是过于积极便是过于消极,对事情没有一个界定,处于两极之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幻想,这些幻想往往是过于美好且不符合实际的。当大学生真正开始大学生活时,便察觉到大学的现实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挫折产生抑郁,有自杀倾向,抗压性差 生活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处于家长的宠爱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面对这些挫折时,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 3.互联网的自由使大学生沉迷网络 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网络环境是自由的,大学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闷通过暴力游戏和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抒发出来,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形成,大学生会把生活和网络环境相混淆,从而做出一些自毁前程的事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方式 1.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深,社会阅历不丰富,心理承受能力较轻。为了改变大学生这种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联合家长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大学生走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新环境中体会挫折,增加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如,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打工、勤工俭学,通过勤工俭学让大学生抛开学生的身份,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体会社会中的酸甜苦辣。 2.丰富教师资源建立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团队 现今大学教师体系中,心理相关专业的教师较少,往往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学校要丰富教师资源,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或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引进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要对普通的授课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如,对教师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或是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研讨会。普通的授课教师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为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便需要授课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师生涯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有时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构建综合性互补的教师体系,通过将专业性教师同普通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重合,让教师之间有话题可谈,增加教师之间的熟悉感,当教师授课时察觉到某些学生的异样时,可以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及时获得解决的意见、建议。 3.针对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 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首先,学校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引入学科体系中,通过把以上课程设置成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在针对大一新生的期望与现实不符的问题上,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探索、情绪表达与控制、网络运用、团结协作等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到的贯彻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其次,要重视大学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组织,学校要积极支持这些社团的各项活动,因为这些社团组织中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对这一群体是充分了解的,这些组织进行的活动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规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总之,当代大学生中仍存在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卫生习惯,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研究 【摘 要】主要对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具体策略,旨在为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正在不断增大,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心理抑郁 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抑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情绪,是大学生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轻度抑郁有对事物缺少兴趣,不愿与人交流等表现,重度抑郁则常表现为苦闷、悲伤,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症。目前大学生抑郁心理主要要心情压抑和苦闷、学习缺少上进心、自我评价过低等表现。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在入学后,面对的是全然一新的环境,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关照,对新环境感到不适应是再所难免的,由于部分大学生适应能力差,情感脆弱,以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节,必然会导致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当这种情绪发展至一定程度,便会引发心理抑郁。另外,人际关系矛盾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抑郁的重要原因,大学校园人群密集,如果缺乏沟通技巧,朋友较少,就会感到孤独、压抑,如果情况严重,很可能演变为心理抑郁。心理抑郁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负面影响非常大,应引起重视。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现,其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否定。自卑的人总觉的自己比不上比人,悲观失望情绪蔓延,毫无斗志。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低、社交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等。在进入大学之前,每一个大学生都曾是佼佼者,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特别是当自己学习成绩落后时,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总给自己消极暗示,产生自卑心理。社交能力差,会导致孤僻、离群、丧失集体感、荣誉感,当别人受到别人不善的言语时,自卑感会更加强烈。学习能力差会使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遇到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多,长期得不到解决,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感越来越强。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极为不利,它会抑制大学生自信,形成内在阻力,严重时会导致大学生采取过激行为,必须积极采取对策进行干预治疗。 3.职业发展与择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已经取消了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这是一把双刃剑,毕业分配制度的取消使大学生的择业机遇更多,择业自由度更大,但是大学生的择业难度也随之大幅增加。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剧增,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与心理压力。当前对少数大学生而言,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况,许多人不知所措,这对于性格内向、心理适应力弱的部分大学生而言,毫无疑问会让它们产生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感到莫名的焦虑、烦躁,职业发展与择业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否则会导致大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策略 大学生在生活休闲和学习时间分配上较之以往轻松自由了许多,在由学生个人对一切事物进行分配和调节之时,从高中时期父母教师严格的管束转变为大学自主支配,这样突如其来的转变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时出现一系列相关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入学时,平时学习生活时,毕业季进行择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贯穿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个阶段和时期。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在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定期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加强心理问题指导成为如今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实施心理辅导与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相结合 学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最根本的阵地,校方主动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生活上的交流和活跃,学校要定期开展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和学习,从多方面下手推动大学生个人荣誉感和自信心的增强,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打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与此同时,在进行外界的心理辅导之余,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辅导是极其必要的,自我调节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时科学健康地对自身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从而使得大学生善待自己、接受自己、正视自己,甚至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不良心理暗示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误心理,有效防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心理辅导 在大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生涯中,心理问题关系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的优劣。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都会有所差别。在大学生刚入学时期,曾有很多大学生因为孤僻或者不爱言语而逐渐在学校学习期间变成小透明,存在感不强。这种状况在大学生尚不能适应群体生活,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交流中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从而造成自卑感等不健康的负面心理因素的产生。在进入择业期、学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岗位时,往往会有些许迷茫的情绪,此时做好相关的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释放择业压力、对个人身份转变进行保驾护航,从而有效地制止了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3.个性化定制教学内容,为学生减负 大学教师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符合其根本特征的施教行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是最佳方式。相应的知识教育是教师主动根据大学生特点进行相对的引导教育。科学清楚地认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专业知识内容的重要性,防止大学生过重学习生活压力的产生与发展。以互相不同的专业特点,为学生今后学业毕业的长远而认真慎重地考虑,从而根除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走错路、走弯路,甚至在心理上所出现的相应问题,以最佳的状态来应对一切挑战、把握机遇。 4.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 大学生活中主要接触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大学教师和处于同一班集体的同学,当教师对某一学生出现类似嘲讽的表情及话语,就会严重打击大学生的自信心,使得大学生产生不好的心理状态。这种打击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作为大学的一名教师,开阔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是必备要素,同学之间也要以礼待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才能够以科学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事物;尊重他人,才能够获取他人的尊重。 5.整合资源,以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大学的校内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各种团体部门和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积极性,通过多渠道以多种方式展开多层次的心理辅导,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同等的关注。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措施,还是网络环境中的诸如论坛、信箱、网络聊天等各种形式,都是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 三、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是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面对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努力帮助大学生摆脱困境,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子女的数量急骤上升。这使广大的单亲家庭和教育培养机构面临一个新课题――如何教育单亲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单亲家庭教育的现状,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有效策略,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教育对策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婚姻观点的改变,离婚率不断上升。加上其它一些不可测因素(如疾病、意外伤亡),导致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引发的教育方式不当、经济状况差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单亲家庭教育现状堪忧。本文旨在分析类似这样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以积极地态度从正面探索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手营建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考。 一、 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原因一: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有的家长沉溺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对孩子的成绩从不过问,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 原因二: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有些离异方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经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无业农民或下岗职工者多属这一类。 原因三: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单亲家庭父(母) 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教育的真空,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 原因四: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根据上述现状和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进行教育 1、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 问题:抑郁粗暴、自卑狭隘、放任对抗、严重厌学。 对策: (1)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进行教育 思想教育,在生活方面多陪陪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让孩子试着去接受即成的现实,正确面对人生; (2)注重将关爱和教育结合起来 对单亲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思想教育上,教师的关爱还更应该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能体会到别人的爱,从而恢复自我对爱的理解,由表及里; (3)注重环境的营造 特别学生在班集体中生活,班级的力量有的时候能让孩子走出阴霾的天空。学生的人格教育、集体观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应该是班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集体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摆脱发泄的情绪,有利于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变; (4)心理健康教育 以学校为例,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行为的转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正迁移,用不同的单亲孩子成功的例子来激励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朝目标奋斗。 2、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问题: (1)自卑、孤僻、乖戾、嫉妒、冷漠等,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形成带有反抗性、攻击性特征的行为。 (2)敏感、多疑,很难与别人建立起融洽的关系,甚至逃避与他人接触,逃避社会。 对策: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单亲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 (2)引导单亲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交礼仪教育 (4)大力开展和谐家庭建设 (5)建立针对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因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必将呈日益增加的态势,由此产生的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广大单亲家庭和教育培养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只是对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做基本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多观察、多总结、多探索,为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作出应有的努力。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摘 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大学生群体特征及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就如何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案探析 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危人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30%左右,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1]目前,相关文章已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比较多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有环境不适、青春期心理动荡、个人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2,3]这些结论都是在精细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但反而观之,这些因素几乎是该年龄段的孩子都要面对的问题。既然每个人都要面对,为何大学生成了心理问题爆发的改为人群,而其他未走入大学校园的孩子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呢?在此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要重新讨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在心理问题上体现了其特殊性,大学生心理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 智力水平高,平均智商为116. 08,属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2) 考试焦虑,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3) 在自我评价上普遍存在光环效应和心理脆弱。(4) 大学生通常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相似的人群,建立起同伴群体。[4]以上心理特点造成了大学生在心理上普遍敏感、脆弱、缺乏面对挫折的经验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去寻求大学生心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前已发表文章中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水准不够、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存在诸多悖论,例如大多数高校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所以没有专业人才资源,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思政老师、德育老师兼任。没有专业的老师自然难以设计出合理高效的课程,而国内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心理健康教材。另外,因社会发展迅速,学生的心理也在迅速发生改变,例如90后和80后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就有着明显的区别。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既要做到课程设计合理又要做到与时俱进确实非常困难。而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学校专门招募一个专业教师团队设置设立一个专业学院似乎更加不现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是一条短时间内难以走通的路。 在以上观点基础上,本文就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三个解决方案。 一、鼓励学生加入社团 参加社团活动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满足兴趣爱好、社交等需求,而且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做具体工作的过程,积累处理问题和面对挫折的经验。虽然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是心理健康的。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让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健康,并协助一些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同学走出心理问题。 二、 培养思政教师的心理诊断能力 对于少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应该由思政教师及时发现,并指导其接受治疗。目前国内普遍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认识不足,甚至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5]这类情况往往会造成一些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的病情遭到延误甚至加重。与生理疾病类似,心理疾病也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应该培养思政教师的心理诊断能力,让思政教师有能力判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三、 借助专业机构 学校的师资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建立专业的心理诊疗机构,也不可能把思政教师培养成专业的心理医生。因此,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应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必要时学校应与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应做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和其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类似,人人都可能得,只要及时治疗完全可以被治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接受专业机构的诊疗。 从长远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从目前的情况出发,似乎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到一个让大家满意的程度。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现实、操作性较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案。本方案可以在现有条件下,以较小的成本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群体的危害。对于大部分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较少的学生,我们采用了鼓励学生自我调节的方式。对于少数心理问题较大的学生,我们让思政教师扮演了类似校医院医生的角色,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不需太多专业设备,只需要帮助学生判断病情,之后的问题交给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而在利用专业机构的过程中,我们也很重视学校在各方面的桥梁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帮助学生尽快解决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如何尽早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缓解甚至解决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剖析及提升心理素质初探 摘 要 当前,各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如火如荼,各种观点也是精彩纷呈。论文从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入手,通过剖析大学生目前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在此过程中,通过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努力塑造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并重的新一代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 大学是人生是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正是莘莘学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作为高校工作者,应当对大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能善于发现这一阶段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期塑造心理素质更强更高的新一代大学生,为党的十八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1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终点,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在这一阶段,培养大学生们健全的心智,对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一些具有什么样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呢? (1) 有乐观主义精神的大学生。他们能笑对人生,坦然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得失。美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因此,要让大学生们明白,乐观主义对他们现在的学习,以及今后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2)有知行合一精神的大学生。他们不仅有正确的三观,还有勇于实践的决心和勇气。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要让大学生们认识到:不仅要认识科学知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3)有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他们要有集体主义观念,胸怀宽广,学会包容,与他人和谐共处。要让大学生正确把握人际关系的本质,有效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4)有良好家庭观念的大学生。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如果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家庭观念,对今后走上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5)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健康体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心理;三是社会适应能力。一个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他的心理素质也往往较好,并且能承担一些压力。 总的来说,如果具备以上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成长就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现实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十分地过硬,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高校工作者能正确地认识。 2 大学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2.1 不能有效地适应新环境 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当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时,个体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刺激。刚走入大学的大一新生,首先要应对的就是与家庭生活环境不一样的变化,如果没有经历过初高中的集体生活的同学,在初入大学时,就会与同寝室的同学,在就寝时的作息时间,说话方式,洗衣休闲等诸多生活方式上是不一致的;在产生了这些不一致后,能否及时进行心理调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大一新生对于这种变化一时还不能适应,于是出现了沮丧、孤独、不安、焦虑等心理不和谐因素。 2.2 不能适应新的学习任务 进入大学,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学习。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式学习中调整过来,转向主动式的学习,并制订好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学习的目标不十分明确,学习的方法不妥当,学习的效率不显著,造成部分科目成绩差,甚至挂科等,这些会引起他们丧失自信心,进而引起诸多的生理问题和心理矛盾。 2.3 不能正确地建立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当下已经成为校园里的正常现象。在这看似正常的风景背后,却潜滋暗长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女大学生打胎,如失恋后心理失常等;这说明,当代大学们正处在心理情感发展的关键时间段里,必须予以关注。如果不对这份失恋阴影进行很好的梳理,往往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所高校的某位学生,因失恋而精神失常,从楼上往下跳,让辅导员轮流看换等等,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弱化的一面。 2.4 对未来就业产生恐惧 由于整体经济的低迷,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冲击。当然,也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对学生产生针对性地就业培训。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的评价不够确切,无法确认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从而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的情绪,使他们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2.5 不能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角色呈多元化。面对新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综观当下的大学校园,入校的新生大多是90后一代,还有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他们在与人交际中,往往想突出个性,而不懂得隐忍个性,与人合作共事;有的学生在说话办事中,以个人为中心,明显缺乏沟通技巧,情绪化地处理一些事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的人际交流中的短板。 笔者认为,只有对上述这些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以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学习、社团等任务,进而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3 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弱化,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办法很多。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3.1 培养大学生经受挫折的心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大学生们初入象牙塔,对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产生美好的想像,这是人之常情。高校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们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要告诉他们,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充满了艰辛与挫折,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降低了大学生们的心理期望值之后,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今中外,经受挫折后成功的案例很多。作为高校工作者,要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这样说服力会更加显著一些。 3.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从中学时代起,我们就接受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们的三观也在无形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能一劳永逸地看待这方面的教育,要针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不断刷新的人生,不断更新的价值导向,有选择性地对大学生们进行三观教育。高校工作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大学作为青年学子三观定性的重要阶段,必须要有正确的三观导向,如健康、快乐、好学、助人、志向高远等,以便为社会输送一批三观健康、乐观向上的莘莘学子。 3.3 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 对于自已控制能力不强的同学们来说,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相对来说困难些。当大学生有了一些负面的情绪之后,不分场合与地点,不看对方的情绪,而是倾一时之痛快的宣泄,会给周围的师生或室友造成一定的伤害,重新修补这种关系,也不懂得一些技巧等。高校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让他们学会控制自我的不良情绪,要让大学生们明白,成功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作背景,还要善于控制自我的情绪。要教育大学生们,在出现负面情绪时,要努力地转化这种不良情绪,如化自卑为自信,位移成学习的强大动力;化刀剑为犁锄,转换为同学们和谐相处的润滑剂。某高校针对大学生们年青气盛这一特点,为有效地疏导学生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开展了千名学生练太极活动,从体育方面来平衡学生们心理情绪,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自我心理控制办法。 4 结语 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历来都是高等学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笔者认为,在有效地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短板之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素质的教育,多进行一些情商方面的讲座,多开展一些心理方面的辅导,多宣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当代大学生们在校园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强化心理素质研究与实践,就一定能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心理问题预防的途径 摘 要: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的主要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大学生是一类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时期,个人价值心理定位较高,面对学业、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甚至是厌世的情绪和行为。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预防。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心理健康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应该做到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及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和痛苦,而是面对这些烦恼和痛苦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扭转不利情绪,主动适应周围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生理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产生问题。 根据严重程度,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不良状态(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一般来讲,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处于第一级别,即处于心理的不良状态,或称为心理困扰型。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问题的诱因主要有同学之间的矛盾、学习的压力、恋爱等个人感情问题、就业压力和家庭变故等。心理困扰的主要特点是不良情绪的持续时间较短,通过休息、娱乐、体育活动等自我调适可以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心理困扰的诱因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其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且很难自愈,因此需要配合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石。其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力地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毅力、不屈不饶的拼搏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正确面对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和今后的职场中产生的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 第一,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要重视课堂教育,还可以定期邀请社会上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等到学校开设讲座,有助于他们快速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 第二,学校要和学生家长建立起便捷的沟通渠道。学校可以及时将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态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应该将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及时告知学校,双方做好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 第三,大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课的出勤率相对较高,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活动中。 第四,高校应该在校医院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窗口,同时要严格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信息保密工作。在大学生身边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咨询窗口,便于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可以有效防止心理困扰等一般心理问题演变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第五,高校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记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异常的学生,要重点跟踪。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及时和他们谈话,了解原因,鼓励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通报给学生家长,让家长协助学校共同帮助学生战胜心理疾病。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的重要策略,防范大学生群体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及教育进步,现在我国教育已经不仅局限于注重学生成绩,而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心理健康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情感、社会交往等各种原因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会影响一辈子。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当前已经不能被忽视,作者结合多年经验总结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应对策略,希望可以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应对措施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指内部环境给人安定感,面对环境变化时或者遇到困难及障碍时,心理不会出现失调现象,可以找到合适的社会形式加以克服,这种状态就是心理健康。衡量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主要有三个原则,分别是心理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性及人格的稳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学习和生活,而且关系未来和家庭,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很大,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1学习成绩差导致自卑心理 大学里,有的学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有些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填的志愿,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有的被学校调剂,导致这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热爱,很难做到努力学习,成绩较差;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方法不当,很难将成绩提上去。在这部分学生中,有的不能调整好心态,总觉得是班上的“差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1.2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自卑和仇富心理 在很多人眼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能吃苦耐劳、更勤奋好学,以此改变家庭现状。然而,也有很多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较大、周围人消费方式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和仇富心理。他们经常要为吃穿犯愁,而看到有的同学衣食无忧、出手阔绰,容易使他们感到巨大的反差,使他们感到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观和失望,形成自卑、焦虑、孤僻等心理。 1.3感情问题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恋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感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因为感情问题而做出过激行为的大学生屡见不鲜。 1.4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就是个小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大学生多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周围同学来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性格和认知。部分学生不能学会与不同人相处,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难。 1.5网瘾造成孤僻心理 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对部分学生而言,它的吸引力超过了一切。他们可以不上课,可以不和周围同学交流,可是就是不能没有网络。仿佛有了网络就有了一切。这部分同学过分沉迷于网络,已经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于长期依赖网络,和周围同学缺乏交流,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孤僻心理。 1.6不正确看待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进了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更深了。以前老师和家长跟他们讲的社会的美好逐渐被破坏,他们看到社会上不合理、不美好的一些现象,他们知道这个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则容易成为“愤青”。 1.7就业压力导致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不像以前,毕了业还要包分配,学生毕业后都需要自己找工作。部分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心理。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分析我们在正确认识以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大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2.1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甚至有些课程已经成为必修课。但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让这项工作变成单纯的“说教”,要注重方法,在课堂上下都营造一种良好氛围。 2.2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室 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工作室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部分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2.3多种渠道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从而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品性。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文体和学术活动,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宽松愉快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才感到身心愉悦,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2.5建立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互动机制 要让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仅依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家庭、依靠社会。建立一套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互动机制。大学生一直在自己的家庭里生活,家人应该是对他们最为了解的人之一。学校与家庭应该经常沟通,全面剖析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结语 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才质量的关键任务,高校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发展他们的心理素质,这对大学生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面向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的数据挖掘应用 摘 要 当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是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有价值的知识。本文结合高校学生心理测试产生的数据,采用ID3算法构造决策树分析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数据挖掘 ID2算法 决策树 心理健康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角色转变、环境变化、家庭因素的消极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心理压力等。大学正是人快速成长发展的时期,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诱发的心理疾病,如何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2 数据挖掘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中的必要性 2011年教思政厅[2011]1号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提到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科,保证学生在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高校应开展课外时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文件中体现出教育部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建设。目前,各个高校每年举行心理测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心理测试结果,更重要的是从测试结果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对应的心理治疗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充分利用在测评结果数据帮助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测评结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到心理辅导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水平和效率,这是体现出数据挖掘的必要性。 3 数据挖掘的工作过程 目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大数据,但并非所有数据都是完整有价值的,许多数据还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希望从数据中找到有规律的知识,这就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的工作过程如下:数据准备:包括数据的选择、预处理和转换。选择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存储在心理测评系统数据库,每年的高校开展的各个年级学生心理测评,测评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其中广泛采用症状UPI或者SCL-90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转换、集成得到目标数据集。数据挖掘:选择合适的算法对所得到的经过转换的数据集进行挖掘。在心理问题分析中可以采用ID3算法的挖掘方法获得知识库。 4 基于ID3算法的数据挖掘分类预测 ID3算法是最早由Quiulan提出的一种采用自顶向下的递归分治方式构造决策树,构造决策树时首先利用信息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信息增益)寻找数据库中具有最大信息量、最重要的数据项,通过自上而下的递归方法建立树的结点。采用ID3决策树算法计算出哪种属性与哪个心理问题最为相关(即信息增益值最大的属性),以此作为决策树的根结点,然后采用迭代递归方法将剩余的属性也进行分类,形成决策树分析模型,用它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数据预测分析。 高校采用SCL-90来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该测试将90个项目分为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睡眠、饮食等)。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没有(1)、很轻(2)、中度(3)、偏重(4)、严重(5),SCL-90的统计总分为90个项目的得分之和,10个因子分反映某一方面的心理情况。 结合大学生的4个主要属性(性别、独生子女、家庭住址、家庭经济状况),将10个因子和4个属性进行数据预处理后并给它们标号,如性别(男A10,女A11),独生子女(是B20,否B21),其他类似进行标号,每个学生测试结果形成一条记录,共14个字段,将标号代入表示转换为属性值向量,下面设挖掘任务为分析敏感症状与学生的哪些属性相关,关联程度如何,因此选择学生的4个属性和敏感因子作为挖掘字段,选练元组如表1。 将该表中的每条记录转换为向量,如(男,是,城市,不困难,无)、(女,否,农村,困难,有)分别表示为向量(A10,B20,C30,D41,M50)、(A11,B21,C31,D40,M51)。以某高职院校的400名新生测试结果为例,利用ID3算法构造决策树过程如下: (1)计算决策属性(有无敏感症状)的熵:S1(有)表示有敏感症状人数、S2(无)表示无症状人数,S=S1+S2表示测试人数。P1=S1/S(P1表示有症状人数的概率),P2=S2/S(P2表示有症状人数的概率),I(S1,S2)=-P1log2P1-P2log2P2。 (2)计算各属性的熵(过程如(1)),分别计算平均信息期望E(x)和性别信息增益Gain(S,x),其中x表示各属性。 (3)根据个属性的信息增益选择结点构造决策树。 从决策树的结果预测大学生的敏感症状与性别、独生子女最有关,在心理辅导工作中要特别关注这一类的人群,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心理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5 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心理测评的结果是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必要准备。本文阐述了基于决策树的心理问题分析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况,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试论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中的应用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阅读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指导方法。本文重点针对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就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中有效采用阅读疗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应用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求学、择业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通过心理指导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阅读疗法综合了心理学、医学、信息学等多门学科,通过选择合适的读物及阅读指导,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解除内心的困惑,有助于防范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利用阅读疗法可以科学地引导高校大学生阅读有益的图书,这对于解决其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疗法的定义及作用分析 1.定义 阅读的保健及辅助治疗功能早已为人们所了解,阅读疗法被正式收入了《韦氏新国际词典》中,并被做出如此解释:(1)有选择性地采用读物为医学精神病给予辅助性治疗;(2)利用有指导性的阅读,解决个人心理问题。我国图书情报学词典对其如此诠释:为行为偏差或精神障碍人员所选读物,指导其通过阅读辅助心理治疗的方法。 2.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中的作用 由于阅读疗法灵活、随意、易被接受等优势,因而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排解烦恼。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难以纾解而形成的焦虑、自卑、抑郁等情绪通常很难自行排解。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情不自禁地同作品感情产生共鸣,有助于排除其原本的烦恼,为读者带来愉悦之感,增强其自信。(2)振奋精神。高校读物通常具有较高的质量,且内容积极向上,因此,对于因目标不明、失恋、成绩差等原因所造成的精神萎靡不振等情况,可以利用阅读振奋精神,帮助大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3)开阔视野。由于择业、就业等压力的困扰,不少学生焦虑难安。可以利用就业书刊等使毕业生尽早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及招聘信息,以帮助其顺利就业,拓展视野,解决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4)汲取知识。高校图书馆心理学书刊颇多,有助于指导大学生交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指导中阅读疗法的有效运用 1.加快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为了确保阅读疗法的有效实施,必须先让大学生了解何为“心理健康”,怎样辨别自身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掌握心理问题的成因、症状以及危害,从而提高其心理保健意识。如若受负面情绪困扰,可能是因学习或生活压力造成,也可能由于隐私难以倾诉,不便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此时,可以选择阅读疗法来释放精神压力。 2.多角度、全方位宣传阅读疗法教育方式 “阅读疗法”对于许多学生仍显陌生,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宣传,使学生掌握普通阅读同阅读疗法之间的差异性。通过海报、知识讲座、网站、校园广播、社团、读者协会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使更多大学生认识阅读疗法,让一些备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大学生了解问题所在,使其学会了解自我,通过阅读疗法逐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培养一批优秀的阅读治疗人员 阅读疗法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科学引导与心理辅导,因此,图书馆员除了要具有图书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以外,还必须具有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应在图书馆全员上下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学、医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教育,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应选拔一批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服务意识好,阅历及经验丰富,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员对大学生开展阅读指导,构建一支专业化团队,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同相对应的书籍相结合,推荐给大家。 4.构建相应的阅读疗法服务性机构 高校应组建相应的阅读疗法服务性机构,由心理指导教师负责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如利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群体性指导服务,对于存在特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需对其进行个性化跟踪服务。馆员平时应多同学生保持联系,随时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反馈给治疗服务小组,并将相应的治疗书目交予学生。 5.为阅读疗法的有效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尊重学生的隐私,可将阅读疗法的场地建在图书馆这样一个相对较大的阅读环境中,在宣传中使学生掌握各类别阅读书籍的存放位置,以便查找。此外,阅览室环境应轻松、舒适、温馨,以便使读者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馆员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开展微笑服务,以消除学生的顾虑。 总之,阅读疗法可以使读者内心产生共鸣和暗示,有助于净化其心灵,调节其情绪,锻炼其各项器官的机能,最终达到保健治愈之功效。虽然阅读疗法不像心理疗法那样能够直接产生效果,但其保密性、灵活性等优势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可以利用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文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一 当今文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接受了高等教育,接触了更多新思潮的文科女大学生,享有更多机会去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与此同时,文科女大学生在自身定位、人际交往、校园恋爱和就业竞争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 自我认识偏差 文科女大学生性格细腻,她们往往比较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并且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来体现自己的价值。然而,这也使得文科女大学生在自身定位方面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定位。 孟彩201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女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首先就是自我问题。在UPI测试中有58.3%承认十分在意别人的视线,55%有缺乏自信心的表现。[1]由此可见,文科女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过程中过分依靠他人来进行自我定位,从而无法明确自身主体地位。 很多文科女大学生都具有自卑感,尤其是在进入大学之后,从高中的“唯成绩论”到大学“各显神通”的转变,使得她们不能很快适应,她们往往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进而自惭形秽。一部分的女生会出现强迫心理现象,感觉自己达不到自身要求。自我认识的偏差和自我定位的不恰当使文科女大学生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对自我价值的期待也由此降低,不利于以后的发展与进步。 2 人际交往问题 文科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在大学阶段更是对人际交往有多重需求和期待,她们也比较注重人际距离的拉近和人际沟通的顺畅。 首先在需求方面,在亲情、友情、同学情的基础上,文科女大学生开始追求亲密关系,尤其是恋爱关系。文科女大学生对亲密关系的诉求不只是出于爱慕,除了是被对方吸引,她们更多的是想寻找一种情感寄托,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对恋爱的好奇心理或者生活孤独、空虚,希望通过这种关系来了解异性,填补内心对异性的空白。但是大学期间的恋爱往往成功率较低,文科女大学生也因此在感情受挫时容易陷入孤独和恐慌,受伤较深。 另一方面,除了对亲密关系的渴求,文科女大学生也渴望顺利的人际关系和适宜的人际距离。可是因为来自全国各地,成长环境不同,文科女大学生往往在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方面存在很多差异,甚至有时会产生分歧。并且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趋于复杂,已经不是之前单纯的同学关系,文科女大学生很难敞开自己的心扉,及时地与同学沟通与交流,因此也会容易陷入焦虑和忧愁。 3 对未来规划感到迷惘,压力较大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文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在考研和就业之间犹疑不决。考研面临的年龄风险和“毕业等于失业”的现实,让她们对未来规划感到迷惘,对于大三大四高年级同学来说,就业难问题尤其突出。她们会陷入到选择的苦恼当中,加重强迫心理。 其次,因其学科性质和性别身份在应聘时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歧视,文科女大学生就业前的期待和就业时的境况产生巨大落差,她们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焦虑甚至是抑郁。 另外受社会“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文科女大学生多数情况下甘愿做“配角”,主体意识不强,不利于女生自信心的树立和进一步的发展。 二 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文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形成因素也并不单一。既有其自身特质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因素。 1 自身特质导致自卑心理 从男女心理对比上来看,男性更倾向于自信、独立、坚强,相比之下女性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容易表现出自卑、依赖、脆弱。文科女生往往感情更为细腻和敏感,容易产生多疑、猜忌的情绪,获得不被喜欢、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等负面情绪的体验,产生自卑等过低的自我认同感。文科女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拥有这些特质。虽然她们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文科相对较少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及文科学院女生较多的特殊群体结构,限制了文科女生接触社会和人群的范围,使其生活环境单一。一方面这容易造成思想局限;另一方面文科女大学生接受了相对较多的教育,反而不易接受其他人的建议,更容易陷在自己的思维死角中,从而一遍遍地否定自己,促进自卑心理形成。 男女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女大学生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但男女相对不平等,甚至是女性遭到歧视的社会现实,仍在很多方面切实存在着。女大学生,尤其是面临形势更为严峻的文科女大学生,作为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女性,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切实摒除人们对女性偏见这一社会认知。急切想证明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使其对自身的心理预期过高,导致一旦无法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其挫折感便会被无限放大,承受超过事情本身不顺利带来的糟糕体验,使其勉强拼凑的自信心瞬间崩塌。愈加强烈的求胜欲望,便会演化成愈加强烈的自卑感。 2 安全感的缺失是寻求多种人际关系的一大动因 文科女大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无法抹除,自身认同感低,便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增强对自身的认同,以使自我感觉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安全感的需求。由此,文科女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会形成对人际关系的需求过多的情况,尤其表现在恋爱过程中对亲密度的要求上。她们通常会在恋爱中寻找一种被保护、被呵护的感觉,往往会过分依赖对方,来获得“自己其实很重要”的潜意识层面上的心理体验,满足自身对安全感的需求。一旦两人之间的这种距离和空间没有得到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感情的破裂造成的心理上的冲击,很可能会演化成“我不够好”“我没有价值”的负面认同,使其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 3 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就业焦虑 女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与男大学生几乎各占半壁江山,但初次就业率却远不如男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从性别来看,男性初次就业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初次就业率(77.3%)高出女性(65.9%)11.4个百分点,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个百分点。[2]一些企业招聘时往往对女大学生敬而远之,就业的性别歧视仍然不容忽视。对于就业更加困难的文科女大学生来说,俨然成了就业弱势群体。面对前途、未来发展、就业等问题,更易于产生焦虑心理。由于女大学生毕业时基本已达到婚孕年龄,如果公司聘用一名孕妇,不但要承担其休假期间的工资,承担期间岗位空缺带来的额外成本,以及返岗之后的再培训费用和哺乳期工作时间减少等方面带来的损失。怀孕即面临下岗的潜规则,也使得女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恐惧和不安。 三 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女大学生,因其本身文化素养较高,加之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更通情达理,思想觉悟较高,更具深度。然而,改革开放冲破僵死格局至今,时代在变迁,经济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近年来虚荣心和嫉妒心不断滋生。心理学家认为,虚荣心是自尊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骄纵、懒惰、抗挫折打击能力很弱、不懂得与人沟通与合作等问题,而这在文科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学校应当多提供成功女性代表的知识讲座,为文科女大学生设计专门的心理课堂,展开如校园最阳光女大学生评选工作的活动。帮助她们远离过分炫耀、攀比,对荣誉、面子、外在相貌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她们以学术专家、不图虚名的人为榜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努力在自我人格上完善自己。培养文科女大学生坚强、勤劳、换位思考、合作和集体意识,帮助文科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就业观。 2 加强文理工科学院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文科学院班级男女比例不均衡,女生过多,导致女生相对而言缺乏重视,缺少和异性的沟通,人际关系也不容易协调。中国教育报指出,文理交叉更能激发高校创新能力。实行文科学院与理工科学院在创新项目上的合作,有利于培养文科女大学生的思辩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文理科班级也应积极进行共建,共同举办并参加活动,共同上一部分公共通识课等,从而促进文科班级与理工科班级理念上形成一个大班,拓宽视野、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3 拓宽心理咨询途径,教师一对一指导 完善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让学生不仅能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也能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进行咨询。针对文科女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分层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文科女大学生能顺利度过大一迷茫期,大二、大三懒惰期,大四的再迷茫期。同时指导她们尽早地进行职业规划,丰富充实大学生活。此外,让每个文科班级都应该有相应的心理老师做持续指导,在大学四年建立起极其信任的师生关系,让文科女大学生感受到关爱。 文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与重视,只有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文科女大学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行为关系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面对生活方式改变、愈来愈激烈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问题也越来越让人忧虑。 一、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行为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人的行为受其心理的支配。犯罪心理是一切犯罪的前提条件,它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界定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它可以描述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异常等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在心理学界,心理问题是与正常人对比而言的。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拥有的心理与行为称之为常态,与众不同的、异于大多数人的心理与行为称之为异常。 (二)把“违法”与“犯罪”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原因有二,一从刑事法学的角度看,是违法与犯罪两种行为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但就行为人的心理而言,很多犯罪人的违法与犯罪心理却没有太大的差别。再者,从辩证唯物主义观来看,一般的犯罪行为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由违法行为演变为犯罪行为是多种犯罪的发展规律。 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相关性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意、偏执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第一,敌对的显著性高,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他人的敌视倾向。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学习的压力,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这是校园大学生暴力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的心理原因。 第二,大学生精神偏执,也反映出大学生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缺少沟通与协作精神等,因而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另外敌对的体验越发深刻,结果只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加。 第三,人际关系敏感,也反映出大学生交往知识和技能上存在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从而增加了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为突出。事实上缺少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会造成大学生封闭自我,恶性循环的结果,使大学生很难走出这个“怪圈”,很容易造成行为的异常。 (二)违法犯罪行为的调查 1.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犯罪主要以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为主。其中以抢劫、伤害、盗窃和杀人尤为突出。 大学生犯罪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物质欲求的驱动、一念之差而犯罪。二是青春期体格健壮、血气方刚,为发泄过剩精力而犯罪,表现为很强的暴力性。 2.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相关性分析。相关是指两系列度量之间存在的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关于个人的欲求(心理)与违法行为之间的研究较多,其中“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有各种的欲求而且希望每一种欲求都能得到满足。一旦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心理,这种挫折心理的产生必然伴生相应的“攻击”行为。如果行为人把攻击的目标指向社会或他人,必然会伴生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学生也不例外,不健康的心态是导致自杀、自我挫败和违法犯罪等越轨行为发生的充分条件。个人前途与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等需求不能满足时,产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心理问题,最终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行为人的性格特质与其心理、犯罪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一些大学生自制力弱,容易受外界的引诱,也容易屈服于内心的私欲或懒散,面对当今这个复杂纷呈、充满诱惑的世界,容易出现迷茫、甚至误入歧途。 三、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对策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各个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相互补充。 (一)社会方面――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端正舆论导向,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净化社会环境。同时加强优良传统教育,使大学生素质得以提高,从而预防犯罪。 (二)学校方面――思想、法制教育 1.强化法制教育。学校要多组织在校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如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组织学生到监狱考察参观。同时,各大专院校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常设心理咨询机构,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化轨道。通过教育和调适活动,使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冲突得以缓解和消除。 (三)家庭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努力协调家庭关系,维护家庭结构的完整。同时家长要提高素质,学会正确的教育方法,多与孩子沟通。要规范自身行为,更好地进行言传身教,使孩子从小懂得基本道德生存规则。对孩子的违法违纪现象,要多加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错误,更正错误,促进其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的作用 【摘要】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及父母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也往往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深入分析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的作用,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干预方式方法,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庭干预 大学生 心理问题 作用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极端事件,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各个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及父母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也往往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据相关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支持和积极的心理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具有良好家庭支持的个体较少地遭受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痛苦”[1] 。由此可见,探索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的作用,是解决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个案简介 大学生小张,女,来自于内蒙古一个贫困的农村,父母以务农为生。小张从小学习很好,高考时,以高出当地一本线70多分的好成绩考入理想中的大学。但是进入大学以后,面对许多优秀的同学,小张逐渐产生了消极和悲观心理,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后无奈之下,小张办理了休学手续。一年后,由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小张重新回到了学校。但是返校后,她的情况一直不好。为了帮助小张尽快康复,学校老师请来了小张的母亲陪读。经过与小张母亲的深入沟通,发现小张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辅导员老师与小张的母亲制定了专门的解决方案,针对家庭教育的部分问题,重点对小张进行社会性教育及挫折承受能力性教育,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加勇敢,更加积极。经过一年多的专项训练,小张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学习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性格变得更加温和,与同学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二、案例分析 经过深入的案例分析,以及一年多来对于小张情况的实时跟踪,逐渐掌握了小张严重心理和精神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家庭环境导致的性格缺陷 小张的家出在内蒙古一个十分偏远的内陆山村,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父母的务农收入,在上大学以前,小张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甚至连镇上都很少去。涉世未深,使得她过于天真,性格脆弱,人际关系和情感承受能力较差。 2.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缺陷 小张父母的思想比较传统和保守,在父母的观念里,女孩就应该家教严格一些,懂规矩,少出门,因此,从小,小张就接受了十分保守、十分严格的家庭教育,这一方面使得她懂事、听话,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她保守任性的偏激性格,遇到事情,往往爱钻牛角尖。 三、家庭干预措施 认识到小张心理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之后,在心理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对小张进行了专项的治疗,形成了家庭式的治理方案,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角度对小张进行有效治疗。 1.与母亲的面对面谈话,扭转偏激性格 为了让小张真正地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心中的困惑,同时也为了能够真正从家庭的角度对小张进行有效治疗,学校利用小张母亲在校陪读的优势,由辅导员组织,与小张及其母亲每周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让她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真正地敞开心扉,向母亲表达自己多年以来的想法,同时,再由其辅导员和母亲适时的对其进行现场分析、现场开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小张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从严重时期的暴躁、自闭,到后来的乐观、开朗。 2.与父亲的良好沟通,塑造温和性格 为了消除小张对于父母干预治疗的抵触心理,在心理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学校安排辅导员和小张的父亲定时沟通,转变小张父亲与小张沟通的方式,由原来的“命令式”转为“商谈式”,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多的要求他以尊重的商量的态度来与小张进行沟通,使得帮扶工作更能得到小张的认可,也让小张更加愿意配合治疗;同时,也在这种良性的沟通过程当中,让小张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与不易,深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四、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的作用分析 从小张这一典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中,不能完全断定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的绝对作用,但是却从一个侧面上真实地反映出来家庭干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家庭干预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干预方式方法,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我们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今后都应当十分重视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朋辈支持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中的应用 [摘要]大学生朋辈支持与组织支持、家庭支持、自我支持都属于社会支持体系的范畴。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独特性,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朋辈支持的应用和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朋辈支持;大学生;心理危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社会转型和不同文化的相互撞击下,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逐年上升。樊福珉等人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校生活期间,个人前途和就业(80.7%)、学业问题(78.3%)、人际关系问题(53.8%)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面对心理问题,部分学生不能及时、主动地寻求帮助,导致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危机,有的甚至选择轻生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凭借高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力量已经无法及时并且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量大的难题。 朋辈支持,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年龄相当的朋辈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辅导。它的实质是一种“准心理辅导”。由于“朋辈”含有“同伴”和“同辈”的意思,通常具有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相似、享有共同的经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特点,也具有自然性的共通性大、鸿沟小、防御性低、互动性高的先天优势。因此,朋辈支持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中有着重大作用。 一、大学生朋辈支持的现状 朋辈支持最早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大陆,所以我国的朋辈支持具有起步晚、起点低的不足。高校扩招后,这种不足更加明显,具体表现为我国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数量严重不足,据调查,2006年我国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平均比例是1:10986,这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选择首先向朋友倾诉的占了79.8%,然后依次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 为了弥补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不足,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的偏好选择,朋辈支持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为我国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接受和推广。我国沿岸地区,如浙江、广东地区的部分高校最先开始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之后全国许多高校都开始逐渐更新和转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与方式,朋辈支持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国的朋辈支持实施时间虽然较短,但目前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果。 二、大学生朋辈支持的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用表演的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心理问题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角色扮演法适用于群体式的朋辈支持活动,它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既是训练者,又是被训练者,学生通过扮演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中特定的生活情景,有利于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而且也能取得教育其他同学的效果。 2、匿名互动法 匿名互动法是学生采用匿名的手段与朋辈进行互动,从而对朋辈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一种方法。匿名的意义不是取消身份,而是在于建立身份。同时,匿名的隔离功能可以跨越时空障碍与生理上的限制,从而实现面对面交谈中一般不能达到的功效。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由于自尊心较强,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当面干涉和控制,所以从效果上看,匿名互动法要优于直接的建议和命令式的要求。 3、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法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又可以分为环境暗示法、语言暗示法、肢体暗示法、榜样暗示法等。由于大学生之间通常具有默契多、模仿多、从众多、强迫少、要求少、命令少的特点,所以朋辈之间采用心理暗示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采用心理暗示法要注意把握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 4、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法就是平常说的“将心比心”,是通过“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来了解、分析和处理对方心理问题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法,朋辈支持的辅导员能够对支持对象的具体情况与各自特点进行了解与掌握,进而认识到支持对象的实际需求。同时,换位思考法的运用要坚持不违背道德的原则,因为如果无原则地使用换位思考法,可能会导致过于偏袒对方或者角色混乱的后果,使心理问题更加复杂,不利于朋辈支持的开展。 三、大学生朋辈支持的问题 1、朋辈支持缺乏专业的督导 由于朋辈支持的辅导员都是由学生担任,虽然他们本身足够优秀,并且他们之前也或多或少经过了专门的培训,但是由于都是同龄人且专业能力有限、本身人生阅历有限等因素,他们更偏向于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比如一些生活问题、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当遇到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作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不但无法解决,自己反而容易产生新的心理困扰,需要向更高一级的心理咨询老师求助。因此为了提升朋辈支持辅导员的素质,提升其辅导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作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必须接受定期的专业督导。督导的根本意义在于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具体的、恰当的帮助与指导。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由于没有开设心理学专业,专业心理学咨询老师数量很少,这就使得参与朋辈支持的辅导员的辅导能力缺乏专业的督导。 2、朋辈支持缺乏较好的载体 现阶段,朋辈支持的载体很多并且深入到了大学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海报宣传、拓展活动、个别帮扶、群体讲座等,但是由于其连续性较差和缺乏经费支撑等因素,这些载体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大多数高校开展朋辈支持基本利用心理嘉年华、“5.25”心理健康日作为载体,这也只是蜻蜓点水,往往热闹一时,没有真正将朋辈支持做到普及到全校、落实到个人。身为校级组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作为校园中活跃的组织形式,尚未充分的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而网络平台,作为大学生活动最密集、最频繁的空间,尚且还没有在朋辈支持中作为极佳的载体充分发挥作用。 3、朋辈支持缺乏校际的合作 我国的朋辈支持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准心理辅导”。如果我们的借鉴只是模仿或者是简单的尝试,而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后发优势的话,我们必定将是永远落后的。以美国的朋辈教育联合会为例,它由美国500多个致力于朋辈心理辅导推广的组织构成,其中大多数组织就是学校,并它制定了一个朋辈心理辅导的统一标准。然而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朋辈支持的开展都是各自为纲,每个学校都有其自己的工作流程、工作机构、培训机制和考评方法,同时,各个高校间沟通和合作很少,这也导致了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总体水平很难得到统一的提高。 四、大学生朋辈支持的完善和提高 1、注重朋辈支持的质量督导与效果评估 朋辈支持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助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所以无法和专业的心理辅导那样进行科学的督导,但是可以进行一些类似的工作。其做法是相互督导,即在督导的过程中,朋辈支持的辅导员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互议互评,从“同行”的经验中反思、提高,形成一种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局面。此外,对朋辈支持的辅导员进行效果评估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它包括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追踪性评估。而它的目的在于了解朋辈支持的每个环节是否科学、其效果能否持续以及成员对朋辈支持是否满意。 2、探索灵活多样的朋辈支持新载体 为了使朋辈支持的意义广泛深入人心,各高校要依托各种载体展开朋辈支持。如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心理知识竞赛、讲座、广告栏等形式开展朋辈支持,大力宣传朋辈支持的优势,传播朋辈支持的理念,扩大朋辈支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作为一个校级的组织,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这一载体扩大朋辈支持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朋辈支持的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朋辈支持网,开辟网上答疑栏目,增强朋辈支持的深度和强度。 3、建立朋辈支持的区域性组织机构 在全国不同区域内建立高校朋辈支持的管理组织,这个区域可以是一个大学城、一个区或者是一个市、一个省。其目的是用来协调和统筹管理各高校,从而可以通过制定一个统一的工作机构、工作流程、培训机制和考评方法,开展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如师资共享、心得体会交流、定期举办主题沙龙、活动评析、个案会商和现场检讨等形式来提高朋辈支持的实施质量,拓展这项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扩大朋辈支持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筛查及疏导机制研究 摘要:在校大学生学历层次较高,作为高素质人群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的,尤其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通过心理调查问卷等方式,将大学生中心理问题高危人权进行筛查、甄别,以确定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进而通过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降低该群体心理危机发生的频率,确保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高危群体 筛查 疏导 心理危机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本身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长期置于高压以及精神紧张的状况下,容易造成个体精神过敏等症状,从而诱发心理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本身的状况,个体对外在压力的反映不尽相同,面对压力的不同处理方式也是造成一部分个体心理危机高发的原因。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群,但也正是这个群体近年来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不断增高,基于心理问题为基础的突发事件不断出现,尤其是马加爵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强的警示性。因此,对心理高危群体的筛查与疏导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大学生高危群体筛查方式选择 高校大学生群体处于从高中阶段到社会、工作的过渡期,也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随着整体上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成熟期的提前,高校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基础,但心理成熟程度较低,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在处理社会问题、面临各种抉择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目标不明确、方法选择不确定等心理不成熟表现。这种心理上的不成熟也致使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高发,同时加上高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筛查和疏导机制,致使大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早的发现,错过了最佳的心理咨询与疏导期。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等学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教育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育教师队伍欠缺,也没有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这些都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群体中心理高危人群缺乏有效的管控体制,完备的高危人群筛查机制已经是高校必须建立的教育管理制度。 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大学生大多在进入高校之前,受到家庭经济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心理上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倾向,由于高中阶段教育普遍管理较为严格,问题倾向不易表现出来。进入高校之后,在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下,个体心理问题倾向更容易表现出来。但大学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导致心理问题高危的个体不易被发现:相对独立而又处于自尊心较重的年龄,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一般更加不愿与人交流,反而加重了心理问题的病发率。现在我国高校普遍实施的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的方法,通过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在大学生自身完成问卷的基础上,由高校教育管理者完成问卷的整理与分析,但数据处理分析主要是由高校学生管理者、辅导员等完成,高校辅导员群体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在问卷调查实施、调查以及分析过程中,都缺乏专业心理教师的专业分析能力,造成数据分析不够准确,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群体。同时UPI问卷的调查方式也过于单一,调查数据缺乏其他检测方法的印汪,需要通过多种有效检测方法进行补充检测。 除使用UPI调查问卷之外,我国高校还在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CCSMH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近期精神健康状况(SCL-90)等。EPQ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编制的,在艾森克看来,人的心理问题是由性格特征、人的情绪特征以及心理变态倾向特征等三个基本特征决定的,其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建立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的。在问题设定的基础上,通过设定内外倾向、神经质、精神质以及效度量表等四个维度的度量值,通过对制定针对性的问卷。可以有效的度量出被调查者的心理问题倾向。SCL-90同样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心理症状筛查方法,这个调查表同样是通过对调查者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外在行为特征,以及调查者的情绪、思维、意识等等内在特征,综合来考察调查者的心理状况。CCSMHS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具体特征,在SCL-90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调查维度,作为度量表,这使得CCSMHS较传统的调查表更加全面。通过使用多种调查方式,可以使得各种数据能够相互确认,获得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准确数据。 2 大学生高危群体的特征 通过使用多种调查问卷,针对我国高校在校学生的筛查,发现我国高校心理问题高危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中,大多家庭存在问题。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环境是否健全以及家庭父母关系是否融洽都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影响,在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群体存在着家庭不健全、单亲家庭或是失去双亲家庭,由于长期家庭成长情感环境的不完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家庭对其心理、情感长期缺乏关注,都造成这部分学生的缺失感和被忽视感。同样由于家庭成员之间长期关系紧张,致使大学生心理上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状况也存在影响,尤其是经济困难群体,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后,随着心理成熟和独立社会关系的形成,有着自身独立的人际交往群体,在与群体的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经济闲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现自卑感和孤独感,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造成性格孤僻,促使心理问题高发。 其次是大学生心理高危群体普遍存在学业上的闲难。在我国现在高等教育招生体制下,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佼佼者,但高校对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不同于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单纯的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致使一部分原来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成绩,尤其是在各种奖学金等奖项的评选中,学习成绩不是单一的衡量标准,成绩上的不如意造成大学生心理落差较大,心理出现问题。此外学业上的困境还存在于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高中阶段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高中生学习很难出于兴趣,仅仅是为了参加高考。但在高考专业选择报考中,受到专业就业前景、不同学校各个专业培养方式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都导致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专业教学不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待学习,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出消极、厌学等心理。 再次是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大学阶段不同于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学阶段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有着各种人际关系需要去处理,这种社会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与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个体处理人际关系方式的不同,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表现为人际关系处理的不融洽,不能很好地融人到集体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缺乏倾诉和沟通的对象。另一方面关系表现为恋爱关系的处理,在大学阶段,恋爱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另外一项重要关系,恋爱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严重,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中,由于恋爱挫折诱发悲观、绝望等不恰当情绪倾向,会较长时间影响到大学生心理情绪,长期的情感关系处理的不恰当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 3 大学生高危群体的疏导 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如果能够及时的进行疏导,能够有效的降低心理疾病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全体的处理,通过筛查机制,将具有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问题疏导机制: 首先建立更为全面的新生入学教育体制,对筛查出来的心理上存在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等方面存在倾向的高危群体,进行较为有效地入学教育,将大学期间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特征,以及正确处理恋爱关系的方式等内容进行教育,让新生及早的适应大学的生活,确立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同时对高校专业知识学习特征与高中学习的不同,以及高校各个专业的知识特征与学习方式的教育,把大学阶段的学习的特殊性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处理专业学习中的各种闲难,克服由于专业学习不顺畅造成的心理问题。 其次是对大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期,由于人格不健全造成的心理问题,同样是造成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障碍,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中,对知识的教育一直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的传授被界定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本身的是对高校教学任务的曲解。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对大学生进行完善的人格教育,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应有的内容。在我国高校现行的课程教学体系中,除了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社交礼仪等课程教学之外,还可以再设置针对我国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专业知识课程,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 再次是对大学高危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国的高校已经认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尝试建立心理健康教学、咨询以及治疗机制,但由于专业师资教学力量的不足,造成在我国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咨询过程中,对高危群体的教育、疏导不够及时。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植人心理课程教育、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将社会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引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以弥补高校专业心理教师的不足,实现高校对心理问题高危全体心理健康教育、疏导的全覆盖。 高校心理高危群体的存在对该群体本身而言,在缺乏疏导的情况下会导致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现在高校频发的走失、自杀等都是因为不能及时有效的对高危群体进行发现、疏导。该群体的存在对高校本身的稳定也是个重要障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维持高校学生的稳定,心理问题高危群体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高校教学秩序,也容易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倾向的影响,这种心理问题传染效应对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有着重要影响。这些都要求通过使用各种心理调查等方式,及早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早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疏导机制,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摘 要 文章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及其表现,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进而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同传授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等等,但鉴于他们学习与生活是直接或间接在学校的管理之下,他们的心理状况与学校教育有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校教育与引导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高度重视,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预防机制。 1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1.1 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 新生入学后,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自我意识还比较模糊,看问题与处理问题往往容易片面主观,伴随着自身的心理易损性,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就会表现出怯懦自卑、灰心丧气。同时,新生对于他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有时一些并不重要的随意评价,也会引起他们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甚至丧失了自我。 1.2 心理适应障碍 大学与中学的环境差别很大,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大学生极易出现矛盾和困惑心理,情绪上表现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为了激励高中生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习惯性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世外桃源”,学生也将考入大学作为终极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学生真正进入大学校园后,当最初的兴奋慢慢消退的时候,他们发现一些现实和事实与想象中的差别很大,由此在心理上会产生落差,会表现出各种不健康的心态,严重影响学生生活与自信心,学生对专业学习也会相当的困惑。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相比,方法迥异,大学学习更注重的是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部分学生进大学后,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模式中解放了出来,终日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无法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导致心中苦闷和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大学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从原来过多的依赖父母到完全独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空洞感。 1.3 人际交往障碍 部分大学生不善言辞,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人际交往时有心理障碍。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封闭起来,害怕与他人沟通,表达释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内心总是处于需要交流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情绪难以释放,最后极易导致孤独、抑郁,甚至自卑。另外部分学生因为性格上与大众有差异,平时与其他同学不合群,遭到多数同学的冷漠或者排斥,渐渐地,他们便独来独往,鲜与他人接触和交流,长时间之后就会产生受冷落、性格孤僻、性格粗暴等心理问题。 1.4 毕业生的危机感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大学生顺应时代要求肩负起祖国发展的重任。但面对当今社会就业难的问题,毕业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的大学教育普遍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不太关心,也不太注重自己求职技巧的学习与了解,缺乏必要的就业技巧。当面临毕业的时候,突然感觉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加之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的过高,就业成了毕业生最大的心病,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表现为情绪上的焦虑、自卑,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恐惧。 综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1)社会交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不知道该如何具体地发挥自己的优点。与班上一些能力强、多才多艺的同学相比,感觉自己事事不如人,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又无法有意识地克服或者改善、完善自己,进而逐渐产生自卑心理,产生抑郁心理。(2)学习方面部分大学生易产生学习焦虑。有的学生在中学成绩名列前茅,但进了大学后,人才济济,虽很努力但有时事与愿违,致使心理落差很大,造成精神高度紧张、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等心理焦虑,有的还恐惧考试,出现精神紧张恐惧,心烦意乱等症状。 2 大学生心问题解决的对策 2.1 注重人际交往引导与训练 针对大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应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合理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和实施程序,传授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并进行具体的实践,鼓励他们踊跃参加,在团体活动中,开放自己,接纳别人,形成新的人际交往理念和交往行为,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大学中新的人际交往和人际环境。另外,引导他们注重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品德修养,让他们在训练中学会人际交往间的真诚、尊重、信任和宽容,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诚的友谊。同时,学校或班级应经常组织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实践条件,充实生活,密切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体验个人同他人、集体、社会的复杂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精神世界。对于个别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可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建立特殊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班等形式,使他们得走出自我,融入新的大家庭之中。 2.2 磨炼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要积极制定与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重要的是使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炼,正确地面对挫折与困境,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总结经验和教训;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遇事冷静,严以律已,宽以待人,适度地自我安慰,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提高对挫折与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具有较为过硬的心理素质。 2.3 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加强心理教育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的心理学科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应注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来检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教育老师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当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时,学校老师可以担当心理开导的工作,让学生可以找到倾诉对象。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客观事实,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对策,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和误区。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进行开导,他们之间是距离最近的,了解最多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加有助于心理问题的提早发现和解决。 2.4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充满激情与理想,敢于追求,每个人的内心对社会、对自身都有美好的设计,但是由于他们还不够成熟,情绪波动大,感情时而强烈时而脆弱,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不够,在对很多事物的认识上经常带有主观性,或者是比较片面和肤浅。高校教师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育他们在体现自我的同时,关注周边的社会而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使之达成一种和谐的平衡,保持健康心理的水平。 总之,大学生心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师、学校教辅人员、家长和其他不同领域的社会角色都应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探讨其成因和提出解决办法。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探讨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并带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措施包括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并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 农业 技术推广 新模式 一、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现状 1.经济体制 市场改革到现在时间不算长,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发展不完善,到了如今这种市场经济社会,显得不协调,其服务效益低下,且不能满足农民致富的需求。自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过去由行政手段推动农业技术转向自由发展,而考财政支持的公益性服务也止步不前。而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早已分离,各自发展,技术的研制、推广、生产等各个环节不能有效地协调和联系,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实现推广和发展。 2.人才匮乏 县级和乡级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部门,因为这两级的部门是知己面对农民的,需要提供技术给农民,县级部门的职能比较多,是一个综合性推广机构,既要接受来自地级市举行的科研实验,又要把最新有用的技术推广到乡级。而乡级农业技术部门的职能比较单一,主要负责将技术推广给农民。然而这种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尴尬局面,只是基层技术人员不得不另谋出路。久久不更新的知识也使得技术人员的技术难以满足农民的需要,在技术新模式推广中,技术人员难以胜任。 3.经费短缺 根据调查显示,不少基层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严重缺乏,甚至有时连工资都成问题,各种去下乡考察的经费更是难以报销,致使工作人员很不满意,这也导致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出外学习,无机会与相关前辈以及当下取得卓越成绩的同行交流,导致技术人员的知识停滞不前,难以发展,更是难以取得成效。而根据另一份调查显示,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只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0.2%,只占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 4.僵硬的机制 目前我国基层技术人员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有上面的行政权力操纵的,受到计划的限制,体制显得僵硬而不灵活,难以激励基层人员,致使农技干部呈现出一副消极怠工的摸样,技术人员的素质更是不同,不少上级把这个部门当做闲职,安排无关人员去工作混日子,而县乡两级部门开会讨论次数更是极少,几乎无考核,无检查,两级部门严重脱节。 二、推广新体系的方法 1.加强科技创新 要求技术人员致力于研究真正对农民有用,能够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技术,而技术的创新要建立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情,注重农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内在关系。加强推动科技研究和推广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相互协调,解决科研和生产的脱节问题,是科研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又直接应用于农业,鼓励基层技术人员积极到一线工作,掌握第一手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的进行研究,创造出对农民有用的科技成果。 2.建立新模式 2.1设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 对各级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用,各级都要配备相关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的研究其他各级的成果,选择其中的有用的加以推广,而各级部门技术人员也要加大研究,将成果积极分享给其他级人员,大家一起讨论,加以改正和完善,积极与各级研究单位,专业学校以及推广部门合作,从而更加有效的利用有效的资源,同时可以将成果推向大众,给大众一个咨询和信息平台。 2.2改善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 随着农业的发展,当前的服务机制一不能满足农业全方位需求,为了与农业发展相适应,服务机制以及运行机制应当积极改革,服务机制不该只限于过去的放式,要使技术服务扩大范围,将服务推广到产前以及产后。与此同时,要推广创新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最重要的是创办科技示范园,引导农民怎么做,而不是指导农民怎么做。各级部门应当积极带头,加快技术推广的速度。 2.3改革服务模式 促使企业参与到农业中,给农业带来新的生产模式,让企业带头,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新模式,企业向农民做出全方面承诺,给农民全方位的支持,包括生产的产品、生产资料以及新技术推广,形成订单生产方式。企业除了与农民合作外,也可以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双方技术人员可以合作共同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形成优势互补,双方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 2.4改变农资生产企业为主的服务模式 改变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企业的服务模式,服务模式由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想结合的服务模式来取代过去间接供货的服务模式,除了要实行经营销售的服务之外,同时实行推广服务。利用多种方法和渠道对企业的产品加以介绍,使农民了解,同时也要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 2.5推广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的在于调动广大农业科技技术人员的研究积极性,鼓励各类技术人员加强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 3.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技术的吸收能力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人,是发展农业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人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关键因素。要想农业科技能够发展,离开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难以行得通的,要使农民对技术的理解接受,并能加以利用。经过政府的努力,当代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若要使从总体上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高。近些年城市的工作吸引着农村的青壮年,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只剩下妇女老人孩子,这也导致目前农民科学素养呈下滑趋势。而对于农民的技术培训更加显得无力,不少地方更笨不存在培训,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也要增加培训机构的成立,健全培训的体系,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创新。从多方面多层次培训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推广测土配方技术 提高农业增产增收 摘 要:本文主要是分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的增肥方法,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使作物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测土配方技术;土壤肥力;农业增产 测土配方技术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是节约肥料能源、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我国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对新生事物的反应比较滞后,因此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现状 1.1 技术力量薄弱 基层农技站的农技队伍力量目前还是很单薄,老技术人员退休后,基层土肥站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的缺乏,加上业务范围又比较广,通常情况下,很多站基本出现无专职的土肥员,造成技术力量的断层。每个技术人员不仅要做技术分析化验处理,还要做侧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因此,很多时候一个工作人员兼职很多职能,严重制约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 1.2质量标准体制不完善 测土配方施肥中的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属公益性职能。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保障,但目前缺乏推动测土配方施肥长期开展的长效机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技术措施。但在生产中农民对其应用存在误区。 目前,推广机构在制定配方过程中,主要出具的是包含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方,对钙、镁、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却鲜有涉及。在配方过程只有兼顾到中微量元素,才能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 1.3农民认识不足 测土配方施肥在田间实施,实施者是广大农民,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很少有与农民生活习惯、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相适应的宣传工具和方法,致使较多农户还缺乏对测土配方技术的认识,严重阻碍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进程。 2提高农业增产增收对策 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得到大力的推广,既要让该技术市场化运作,也要让广大农民得到效果,看到增产增收,且将该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因此要完善相关的测土配方体系,建立培训基地,为农民创建技术交流的窗口,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 2.1完善监管工作体系 农业相关部门要积极的组织各基层土肥站开展各项活动,不仅要服务龙头企业,还要对民间服务。同时还要在税收贷款引导资金等方面采取鼓励优惠政策,加强对全社会测土施肥的行业管理监督和协调,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并且还对肥料管理,生产、经营、登记、市场监督、检测收费等规定明确细致,操作性强,市场督过程规范要具体。完善肥料质量监管法律规定,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给配方肥的质量监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如果通过立法的形式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的各种政策、目标和措施法制化,必要时又可以及时进行修改,既有了稳定性,也能兼顾到延续性,有利于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成效工作机制的建立和确立,也能很大地增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通过完善立法,健全肥料监管工作,可以更好地规范肥料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保障肥料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2科学合理的配方设计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用各种单质肥料或复混合肥料为原料,配制成的适合于特定区域、特定作物品种的肥料。同时,通过总结田间试验、土壤养分数据等,划分不同区域施肥分区。同时,根据气候、地貌、土壤、耕作制度等相似性和差异性,结合专家经验,提出不同作物的施肥配方。农作物需要的养分由土壤供给和施肥两部分构成,做好配方施肥, 必须依靠科学的手段,了解作物土壤肥料的情况,然后根据有机和无机相结合,大量与中量微量元素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的原则。 为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配方肥料批量生产和大面积应用的风险,在每个施肥分区单元,设置配方施肥、农户习惯施肥、空白施肥三个处理,以当地主要作物及其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比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校验施肥参数,验证并完善肥料配方,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 配方落实到农户田间是提高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关键环节。目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具有市场前景的运作模式就是市场化运作、工厂化加工、网络化经营。这种模式适应我国农村农民科技素质低、土地经营规模小、技物分离的现状。 2.3加强业务培训与技术宣传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普及技术的重要手段。农民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终使用者,迫切需要向农民传授科学施肥方法和模式。同时还要加强对各级技术人员、肥料生产企业、肥料经销商的系统培训,逐步建立技术人员和肥料商持证上岗制度。 在技术宣传上,采取电视广播或宣传车等宣传模式,到乡村发放宣传材料及举行讲座,使农民充分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性,农民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检验测土配方施肥的实际效果,及时获得农民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 技术研发是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专家系统等方面的研发工作,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 3小结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试点向全覆盖延伸,配方肥施用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更为成熟、高效的推广模式必然会推动配方肥走向独立的市场化运作,带动土壤测试、配肥加工、配肥产品销售、技术推广、技术研发等行业的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推广应用,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了依据,并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农田的增产增效提供了保障。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前景分析与策略探究 摘要:农业机械有利于促进农业科学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巨大的效益。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针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机械 应用 前景分析 策略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有部分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田地划块小、路况差,使得农机作业成本高、效率低,不适合农业机械的推广。此外,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体系尚不健全:首先,很多地区没有成立专门的农业机械推广的培训机构。其次,农业机械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缺乏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地区。再次,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不到位,维修网点少,规模小,缺少专业维修设备。鉴于此,加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 二、农业机械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的发展从最基本的注重生产到注重提高效率,农业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机械化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都得到应用。 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文件指出,要加快推进机械化生产,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快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加强售后服务工作。 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带来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农业的服务能力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得到提高。很多农民通过购买农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总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加快了传统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提高了农产品抗灾害抵御风险的能力,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三、农业机械推广策略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应用。 (一)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机械化生产是先进生产力的表现,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新型农村的建设。建设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传统农业转型,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有利于新型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加强农业机械技术体系建设 农业机械技术的体系建设对于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缺少农机推广试验基地,农业机械推广的信息化建设也比较落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完善用人机制的建设,为机械设备的推广配备专业的人才,在农业生产领域实行就业资格考试政策,完善就业分配制度,将农业人员的待遇与绩效挂钩,并且公布结果,促进社会对他们的监督。第二,建立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积极寻求各种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模式,扩大服务的领域和范围。遵循“政府引导外加市场运作”模式,培育农机市场,引导农业机械的合理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组织化水平。 (三)加强农业机械推广的培训与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基层人员的知识普与概念更新。他们常年奋战在在生产线的第一线,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农业机械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也不同,因此,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教育,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其次,要加强网络建设,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并且可以同农业相关的技术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建设网络。通过网络建设促进农机使用者对理论的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农机操作的技巧与使用维修的技能。 (四)紧抓新农村建设机遇,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机械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建设。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要坚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举措,突出地区发展的重点,推行不同的发展方针。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适当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种植制度,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重点的区域、地区以及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发展,不搞一刀切。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增收、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模式,改善耕作方式。 四、结束语 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明确农机在农业作业中的作用、完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培训机构的建立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生物教学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 摘 要:农村职业教育生物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农村生产,把生物教学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更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生物教学;职业教育;农业科技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学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更应该在生物教学中突出生物基础理论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农业科技教学培养基地也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内容特点,在让学生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农村生产,把生物教学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能使教、学、做合一,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更好更快地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学员实践及推广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业科技教学培养基地的学员大都是生产一线的农民及农村科技干部,在教学中首先要大力培养他们热爱农业科技的兴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及发展前景。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本中有关人口与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知识,向学员讲解农业的第一劳动对象是植物,而植物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来源,其产品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它解决不了,则国民经济其它各行各业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以上各种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这样可让学员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他们实践和推广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重在排疑解惑,突出理论的实用性 培养基地的学员大多数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知识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避免理论的枯燥、深奥,多结合农业生产中的俗语、谚语来解析生物理论。例如通过“万物生长靠太阳”来导入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及其原理,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动力及其效能,加强对光合作用的认知及应用;通过“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其绝对性说法,讲解土壤及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及其吸收原理,排除施肥中的一些误区;通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阐释水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原理,引导学员科学用水;“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火”等谚语讲解土壤的热容量理论,解析土壤升温降温原理,引导学员科学栽培管理,提高科学种田的实效。通过这些些经典的谚语俗语,既突出了理论的实用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员的求知欲望。 三、在教学中因地制宜,推广实验教学,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及实效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此结合教学培养基地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用校园和家庭,开辟实验基地,让学员动手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拓宽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员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也培养了学员的自学能力,还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普及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提高学员的科学观和市场观。 在教学中除了选用校本教材教学,还经常选用农业科技杂志向学员宣传新的农业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农业蔬果新品种等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观念及市场观念。例如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二十七届农业科研成果及科教电影评奖大会上荣获国际评委最高奖的我国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由于学员掌握了光合作用原理这一生物基础知识,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就格外信服,他们真正了解到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促进资源循环增值利用和多种生产要素有效转化的道理。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还加强了学员学习科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生物科学观念。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思路与实践 摘要: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实现了大学和生产单位的直接联合,使大学的农业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基本思路及具体内容,并总结了其在陕西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农业专家大院、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科技下乡、校地(企)合作、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农民培训班和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七种形式。 关键词: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思路;实践 近年来,在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道路上,一些农林类高校进行了长期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基本形成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大学和生产单位的直接联合,促进了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符合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这一文件的出台对强化大学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简要探讨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实践。 1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理念,将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紧密结合、有效连接,积极推进科研与教育体制改革,迅速组建了一支由800多人组成的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增设了农业科技推广处,在国家相关法规范围内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政策,建立起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服务功能,在农业科技成果与“三农”对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建立“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基本思路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首先遵循现代农业发展和高校自身运行规律,在政府支持下,以市场为引导,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人才、学科、信息资源,联合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协会,结合农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生产力,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以农业专家大院为平台,以建立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为核心,以科技下乡与校企合作为方式,以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支撑,形成密切联系、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开拓高校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新通道;为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专业户、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协会提供技术、信息和服务,带动农民开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杨凌示范区为中心,以陕西省为重点,带动西部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探索解决中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三农”问题,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作出示范[1]。 1.2具体实施内容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按照陕西省的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环境、气候因素、产业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重点建立猕猴桃、苹果、甜瓜、茶叶、玉米、小麦和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根据陕西省不同地区各自不同的农业主导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下,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以具体的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主要与陕西省内各个地级市政府开展科技攻关、产业项目合作,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实施,促进地方“三农”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网为基础,建立公司化运作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快速准确地将全国各地的技术及市场信息传送给陕西农村、涉农企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按照不同地方对农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在农业主导产业的核心区域建立60个农业专家大院,推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地方农业集约化发展,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以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充分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科研平台、教学设备、示范基地为陕西省和西部地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支持,重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科技骨干、农民企业家和农村致富能手,以科技为动力促进西部“三农”事业的发展。及时分析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破解推广中遇到的难题,认真总结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初步形成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完整思路和科学体系。 2大学依托型农技推广模式的具体实践 2.1农业专家大院 “农业专家大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实施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由政府提供场地、资金和政策支持,专家提供农业科技成果,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实施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是农业科技入户的新通道。农业专家大院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任务和当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使政府抓产业有一个“切入点”,农业专家走进千家万户有一个“落脚点”,广大农户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有一个“示范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平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有一个推广基地,农民与专家实现双赢也有一个新途径[2]。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建立了40个农业专家大院,通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3种运作方式:一是产业龙头型专家大院,如秦川肉牛专家大院,通过专家技术入股等形式,形成了“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运作方式;二是科研开发型专家大院,如小麦育种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专家+技术推广单位+农户”的运作方式;三是技术推广型专家大院,如柿子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服务有偿化形成了“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的运作方式[3]。农业专家大院先后为宝鸡市输送了80多位专家教授,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扶风县秦川肉牛专家大院大力发展秦川肉牛产业,先后建立了15个示范基地,给当地农民带来了1 0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农业专家大院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这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农业科技与“三农”事业的完美对接,而且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2.2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 “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是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科技成果的研制者、推广传播者、生产经营者和接纳使用者连接起来,实现有机互动,成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科教优势,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创办各类示范基地50多个,示范基地已成为促进该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有效形式,在农业区域产业核心地带逐步建立白水苹果、山阳核桃、西乡茶叶、眉县猕猴桃、阎良甜瓜、清涧红枣、长安樱桃、合阳旱作农业、渭河林业、安塞水土保持、火地塘林业、长武小流域综合治理等12个试验示范站,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为科研积累试验资料,为农业生产展示最新成果,引领和支撑区域产业持续发展。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采取“专家+基地+示范户+农民”的模式示范推广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累计辐射3.07万hm2,新增产值2.76亿元;2010年种植甜瓜人均收入达2 600元。猕猴桃试验站在眉县建立8个示范村、400个示范户,每0.07 hm2示范园收入超过1万元,带动全县近2万hm2猕猴桃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种植猕猴桃人均增收4 500元[5]。 2.3科技下乡 科技下乡,即以农林院校的专家教授、科技推广人员和专业学生为主体,带着农业科技知识到乡下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科技下乡既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科技成果通向生产一线的重要枢纽,是农业科技对接“三农”的最直接方式。科技推广人员通过现场技术指导,散发科技知识资料,播放科技电教片,送种子、农药、化肥等方式提供服务,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科技下乡体现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进农民家”的共同心声,回应了亿万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热切期盼。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各种科技下乡活动。大学生每年寒暑假把学校培育的新品种带回家乡,间接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给家乡的农民群众。此外,每年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都会组织由园艺、农学、资环、动科、植保、食品等学科的农业专家带队,以农科类大学生为主体,深入农村开展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科技下乡示范活动咨询现场,广大群众也表现出对农业科技的极大热情,暑期的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但使大学生了解了农村现状,实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难点和问题,还把农业生产的新观念、新技术、新信息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杨凌地区的农民只需打一个电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很快就会来到田间指导。科技下乡推广模式意义非凡,不仅可以摸清农技推广的效果、农民对科技的使用程度、信任指数等,以便及时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目标、任务与方式、方法,还可以提升农林院校在校大学生的爱农意识,激发他们将来投身于农业科技工作的信念。 2.4校地(企)合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与陕西省内外的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开展合作,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形成了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提供项目、资金、场地,学校提供人才、信息、技术、成果的良性互动机制。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宝鸡、西安、新疆、青海等地50多个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开展了科学研究与产业合作,拓展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空间,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校地(企)合作”模式效果明显。自2008年签订“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协议”以来,宝鸡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杨凌示范区两地三方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三农工作重大决策咨询、农业科技项目编制、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技信息交流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2011年以来,两地三方联手打造宝鸡杨凌景观农业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扶风、眉县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一区十园”建设顺利,示范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其中关中风情园二期工程完成投资6 000万元、法门寺苹果园新建果园93.33 hm2、绛帐食品工业园发展高标准猕猴桃园213.33 hm2、现代牧业园奶牛存栏达到15 000头。依托宝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的12个市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进展顺利,核心区示范引领,示范区联片发展,辐射带动全市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2年前三季度,宝鸡市农民现金收入6 505元,同比增长17.6%。千阳县苹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已建成示范园4.00 hm2,集中展示了27个苹果品种,带动千阳县新发展苹果1 000 hm2。两地三方还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区域涉农企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在宝鸡建成年出栏10万头仔猪的繁育场,宝鸡秦川牛科技示范园区在杨凌示范区实施“中国杨凌万头牛养殖示范”项目,秦宝牧业在杨凌建设规模养殖场和引种基地。 2.5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自1994年开始每年举行1次,至今已成功举办19届,发展成为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它展示推广了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发展平台。推进农科教互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院所农业新成果转化,展现农业新技术,面向广大农户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把农业科技的阳光洒向万村千乡是农高会的特色之一。截至目前,农高会已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31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企业、1 600多万客商、群众参展参会,成交总额2 100亿元人民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展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传播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农业科教优势,充分利用历届农高会科技示范和推广平台,积极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2012年11月举办的第“农高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推介农作物新品种93个、新技术26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103项;18个试验示范站参展,80余名科教专家参与咨询服务,有160余名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讲解与推广服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各项技术及成果引来了许多学者、企业、农民的驻足和参观。如果说农高会是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那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是这个平台的坚实基石[2]。 2.6农民培训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注重推广过程中对农民的“教育”,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已创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凤翔县苹果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太白县高山蔬菜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2005年,陕西省开始实施村官培训计划,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了多期“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先后有近2 000名村官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受培训。村官培训工作效果显著,村官们利用所学知识,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华阴县西河村主任培训期间参观了杨凌“一村一品”后深受启发,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土布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建成“华山杨氏后裔好媳妇土布”品牌,还成立了土布工艺协会,且因其生产工艺精湛,产品供不应求,2012年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3 000元。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眉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目前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已经培训出200多名本土专家和500多名农村基层技术骨干。“农民培训班”模式坚持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是培育现代农民的孵化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也树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三农”的良好形象。 2.7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 创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网和农业科技专家远程技术培训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小麦、苹果、猕猴桃、甜瓜、樱桃、油桃、葡萄、茶叶、蔬菜等一批专业示范推广网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与陕西农林卫视合办农业科技推广专题节目,每周一期农业科技知识专题讲座;与陕西电信公司、移动公司合作开展农技短信服务,将农业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等通过短信方式及时发送给杨凌地区的农村、涉农企业和农户。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是传播农业科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的高效传播,指导农民科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使农业科技推广的实效性不断提升。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新阶段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如何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现有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和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案,以更好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科技农业的信息。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比较;创新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不容乐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研项目争取难,成果获得难,推广应用更难,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宏观管理模式和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费以政府为主导、多方投入,同时具备有效的政府管理与组织、健全的法律保障与支持,良好的政策激励与有效协调,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本文结合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我国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以下3个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第一是技术推广手段和方法陈旧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旨在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因此,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核心。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信息设备缺乏,“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模式,效率不高。 第二是技术推广管理方式落后问题。农技推广人员分布广泛,流动性强,推广工作内容繁杂。如果没有以信息技术作支撑的实时、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很难实现对推广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对推广人员进行科学的业绩考评,也无法对推广的成效和问题做出及时、科学的评估和判断。 第三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与能力不高问题。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已与当前的农业生产与经营脱节。有些地区虽然也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但常由于事务忙、路程远、时间短而降低了培训效果。农技人员在新领域、新问题面前,成了“外行”。 二、创新推广模式 根据相关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上进行的诸多探索,提出4种创新推广模式:(1)科技单位+市场+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科技单位利用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和生产企业联营生产出物化技术,然后在科技知识宣传普及的基础上,应用价值规律和市场直接把技术送到农户,并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和使用技术,如农药、化肥技术等。(2)科技单位+基地+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经济合同方式,以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等操作手段,建立高产、优质、高校农业或生产基地。(3)产业模式就是科技单位以科技成果或技术优势、市场信息、生产管理等技术和资源优势的项目与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经济实体建立农业产业实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4)政府+科技单位+农户。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税收手段调控科技部门对农业知识进行普及和培训,最终实现一点带面的效果。 三、新阶段完善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 1、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国家扶持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大胆改革创新。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棉油生产为主转为以畜禽、瓜果菜等多种经营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承包、办样板、抓培训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跑订单、活流通、搞加工,使产品销得出去并获得较好效益。实现这五大转变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对科技推广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冲破原有的体制,大胆创新,才能适应形势需要,使农技推广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2、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精干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职能。改进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人员评聘、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推广服务人员的考核,防止公益性职能的弱化。通过竞争上岗,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基本素质,清退不合格人员。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改善队伍的专业结构。确保公益性机构农技人员的待遇。二是放开搞活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创业,对于分流的人员,各级农业部门可结合各地情况,通过清产核资,组建股份制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农技服务产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科技人员搞好农技推广服务。对经营性农技机构人员职称评定、农业科技项目安排、成果转化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与经济的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服务于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工作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加强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3、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发展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投入,促进龙头企业壮大,通过联合,外资嫁接,吸引外地资金、技术、信息与本地劳力、土地资源对接;二是发展专业化的农民协会,扩大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创办协会,为协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三是培育发展农村运销大户和经纪人,这两支力量在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科技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和VCD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资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产品消费者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 5、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素质,加快成果转化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县、乡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经营水平,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四、结束语 农业是一切行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国之根本。所以,政府要高度的重视与农业相关的问题,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耕种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政府要充分调动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到点、到位的指导与宣传,提高农业产量,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之忧:保险公司连年亏损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由政府发动组织的,旨在保护和扶持农业的带有公益色彩的保险产品。随着该类保险在我省的渐次推开,保险在经济补偿、社会管理等诸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同时,制约政策性农险发挥作用的因素也初露端倪。 【杠杆效应】 这两年,异常天气特别多。去年7月,济南市周边的济阳县竟有21天在下雨。 “涝灾很严重,家里的玉米地全淹了。”该县济阳街道罗家村村民杨永平说。去年,杨永平家总共种了2.7亩玉米,7月份的持续阴雨天让他损失惨重:原本亩产千余斤的玉米地,最终每亩只收了三四百斤。杨永平说,好在自己所在的村集体投保了政策性玉米保险。 杨永平投保的玉米保险,保费为10元/亩,最高赔付额为300元/亩。遭遇雹灾、涝灾、风灾和重大流行性病虫害时,在玉米苗期、大小喇叭期或成熟期遭遇绝产,保险公司可按最高赔付额的50%、80%、100%赔付。 经过保险公司实地查勘,杨永平家有1亩玉米被评定为绝产,按照苗期最高赔偿标准150元赔付;1.7亩被评定为20%减产,每亩获赔30元,两项总计获赔201元。虽然获赔的钱不多,但杨永平认为这已经减少了损失。 实际上,更让杨永平欣慰的是他一分钱保费都没出。我省农险政策规定,各级财政补贴保费的80%,其余20%由农户自担。这意味着每亩10元的玉米保险保费中,农民只需承担2元。而在济阳街道,本应农户自担的2元也省了,由街道办和村集体代付。 罗家村村支部书记罗殿华介绍,罗家村共有230户农民,527亩玉米,村里总计为农户垫付了1万多元保费。去年底,全村农户获得保险公司赔付29000余元。 不止罗家村,去年7月的21天连续降雨,济阳县共有822个村受灾,绝产10.73万亩,总受灾面积26.33万亩。中华联合财险(简称“中华保险”)济南公司副总经理张杰介绍,自2012年起,该公司承办了济阳县的小麦、玉米、棉花政策性农险,累计保费收入1443.5万元,农户自缴290万元,累计赔款支出2954.7万元,其中小麦投保率已达96%。 【定损之困】 这两年多发的异常天气,让农户逐渐认识到政策性农险的作用。随着投保农户的增多,保险公司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查勘定损压力。 为准确核定损失面积,保险公司一般要求定损到户。德州市农业局种植科科长颜士国说,火灾等出险还容易查勘,毕竟涉及的群体、面积较小,最怕风灾、雨灾,动辄涉灾上百万亩,即便保险公司“千军万马齐上阵”,也无法勘灾到户。 以人保财险平原支公司为例,该公司只有20多名查勘人员。去年6月,临近小麦收割期,一场大风袭击了平原县,受灾面积很大。灾情发生后,非查勘岗位的办公室、营销等人员要全员出动,还向平原县农业局、人保财险德州市分公司“求援”,成立联合查勘定损小组,才完成平原县876个村的查勘定损。 济阳县济阳街道罗家村村民陈连善对记者表示,遇到灾情时,农户先行到村集体上报,之后村集体上报到街道,再由街道报给保险公司。之后,保险公司查勘定损人员会和街道、村委以及村民代表组成“联队”,到各户地头实地勘测。 即便如此,查勘工作仍难高质量完成。“去年5月底的暴雨造成大片小麦倒伏,保险公司还未勘查完,6月紧接着又是一场。小麦马上收割了,实在来不及勘查的,农户报多少就算多少了。”颜士国说。 定损时最头疼的是虚报受灾面积。去年核损后德州市确定的受灾面积是250万亩,但上报时曾达到600多万亩。 除此之外,承保理赔信息不准确也影响查勘定损。人保财险德州市分公司高级业务主管赵会堂表示,承保时填写的姓名与理赔时的姓名有时不一致,或是银行卡卡号错误,在赔款时造成大量退票,退票问题还得重新返回乡镇,乡镇安排各村核对公证,浪费大量时间。 当然,即便顺利查勘定损,农民未必“买账”。德州市平原县前曹镇人大主席姚恩新表示:“保险赔偿标准界定起来有难度,农民和保险公司在损失面积、损失程度上达成一致比较困难,如小麦绝产、减产,玉米抽穗不抽穗、抽多大穗,界定时总有争议。” 【盈利之难】 除定损难外,政策性农险还面临盈利困境。 近两年的异常天气,让农险承保企业如坐针毡。去年,人保财险累计实现农险保费收入5.14亿元,赔付金额为6.2亿元。中华保险农险保费收入3.08亿元,赔付3.5亿元。 以政策性农险覆盖率全省第一的德州市为例,该市政策性农险由人保财险和中华保险两家公司承保。2012年,两家公司保费收入1亿元,赔付金额为3.4亿元;2013年,保费收入1.44亿,赔付金额2.8亿元。连续两年大幅亏损。 中华保险山东分公司农险部总经理姚国强认为,考虑到气候的年度变化差异,费率是否合理应以一定周期计算。今年是中华保险承保政策性农险的第8年,整体算下来还是亏损。“即便是政策性农险,也应让保险公司维持微利,这样才有积极性。”姚国强说。 从费率的角度看,可能的解决渠道是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额。但降低保额会招致农民反对,提高保费同样可能损害农民利益,除非保费提高部分全部由财政买单。 若保费提高的部分需财政负担。据记者测算,按照平原县目前政策性农险的承保面积,县级财政每年补贴保费超过100万元,而去年该县的小麦补贴不过83.9万元。提高保费后,县级财政能否支撑是个疑问。 赵会堂认为,可以探讨建立政企合作的经营机制,由省政府建立政策性农险财政兜底机制,不论盈亏,都要由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分摊。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改造工程,改造低洼地,从根本上减少农户损失,降低出险率。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日本农业推广对中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启示 摘 要:新时期大力加强我国的农业推广力度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根本性措施,是发展农业经济、服务“三农”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日本农业推广的先进经验,探讨了其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的借鉴意义,以期为我国农业推广事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推广;日本农业;农业生产;科技转化 相较于日本,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存在更多优势,如多样的气候条件、广大的耕地面积、丰富的物种资源、悠久的种植历史等。然而,日本农业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于中国,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其农业推广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日本先进农业推广事业的特点 (1)具备灵活的农业推广制度与法规。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农业改良助长法》是现代日本农业及其推广事业的根本法律。21世纪以来,由于日本各地农业发展形势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其农业政策也进行了适时调整。2005年日本政府正式颁布并开始施行了新的《农业改良助长法》,使日本农业推广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农业推广制度正在形成。此外,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它从法律上保证了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业技术指导中的法定地位,形成了官民结合的推广体系。 (2)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是由以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以及民间主导的农业推广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由中央级农林水产省、都府道级农林水部、县级农政部或农业技术科和县以下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四级构成。另外,日本民办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是农协,其主要职责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计划的制订、农业资产信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负责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等方面给农民提供必要帮助与指导。 (3)注重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与培训。日本的农业推广在人员的录用方面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改良普及员的录用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由各都、道、府、县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改良普及员资格考试。只有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或者指定的三年制农业院校毕业生(且有两年工作经验者)方可报名参加;二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已获得改良普及员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县公务员考试,通过后方可聘用。日本还具有完善的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制度,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养成培训、基本课题培训、特定课题培训、地域课题培训等,提高受训人员综合能力以及其业务水平。 二、日本农业推广对我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启示 (1)革新和完善现行农业推广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等法律条款还不够具体,缺乏因地、因时制宜的适应性。要革除这些弊端,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法规和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做到有法必依。另一方面,中央要给予地方更大的立法空间与权力,鼓励与敦促各地方以自身农情为依据,制定适合的推广办法,因地制宜。 (2)建立新型的推广体系,革新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打破单纯的政府主体的推广模式,使政府的“主体”地位变为“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农业推广体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变计划经济下严格的科层式的管理体制为职能式的管理体制,努力形成以农技开发部门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民需要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要充分挖掘与发挥农协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3)组建高素质的推广人员队伍。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制度,部分技术员知识严重老化。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农业推广人才的管理制度,可以学习日本的从业人员择录办法,采用严格的考试方法,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学历与技能准入标准,通过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等方式,进一步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完善农业推广人员培训体系,不断更新农技人员的知识,使其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农业推广者。 (4)加大农业推广投入,保证推广费用。我国农业推广经费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影响下,很多专职人员甚至将本职工作作为“副业”,甚至进行了转移,造成了人才流失。我国可借鉴日本的做法,推进税收制度的改革,以“税源移让”的方式对地方农业推广机构进行投资。税收支出不足的部分可设立基金,接受社会融资。农协等自发成立的组织还可以向入会的农户定期收取少量会费,以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摘 要】农业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保证农业发展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的要求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问题,而农业的良好发展在于对农业技术的良好应用,通过对农业技术良好应用增加农业产量,加快农业生产效率。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如何建立我国创新的农业推广模式,是我国农业是否能够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就我国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主要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策研究 0 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扩散和农民的采纳与应用,进一步影响到农民的增产增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向农民朋友推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产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1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科学地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满足农民的多种需要。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1.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人员,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都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1.2 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知识接受力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农村地区,农业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脱节,加上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农业技术推广中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接受力不强,在知识面上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1.3 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不到位,项目上缺乏必要的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各别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挫伤了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 农民是科技的受益者,也是生力军。农业发展的快慢,效益的大小与科技含量的多少成正比,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稳定农业队伍,必须大力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办好各级各类农校、培训班、广泛开展科普与技术下乡活动,引导农民掀起学习科技,应用科技热潮,使之掌握必要科技知识,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特别对初中毕业的青少年,要加强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带头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2.2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及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另外,要解决技术人员的吃饭、经费、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从而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 2.3 加大投入,建立监督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尽快健全强化起来,主要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停滞。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到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建立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流入、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2.4 建立农业生产的一体化,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只是对相关技术的推广,在技术推广的时候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便宜。在农资的购置方面要从以往的农资公司的间接销售到间接销售和直接销售结合,使得农民能够减少农资购置的成本,从而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中要做好对各种农业技术的指导,而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农业产品的销售工作,要建立更多的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对农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犯愁,使得农民专心于农业生产之中,由于农业产品销售渠道的广泛建立,使得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增大,从而使得农民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农业产量而选择更加先进的农业技术,从而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将转变以往的被动推广模式。 3 结速语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我国的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是密不可分。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最终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研究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农业的稳定发展对国家的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了初步研究。 1.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1.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经济角度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业为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我国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1]。 1.2农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 从社会角度来讲,农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村和农民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生活必须的农副产品,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失去安定团结,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 1.3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国力是否强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当今世界国际局势虽然表面和平,但是影响和平的因素长期存在,如果农、副产品过多依赖进口,不能保持自给,必将受制于人,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重大问题。 2.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现家庭联产成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农业有了重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可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的人均水平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种种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2]。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明确公益性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政府要合理配置公益性服务部门资源,因地制宜的做好相关设置。实现公益性和经营性行为分开,经营性行为要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特别是民营资本向农业发展,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正常履行。 3.2创新人事管理,提高人才素质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革用人机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制度管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积极做好改革过程中分流人员的社会安置工作,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和分流方式,帮助分流人员重新就业。制定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农技人员理论知识更新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完善考评制度,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3.3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积极吸收社会闲散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向农业发展,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放宽经营性行为,政府可以订购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和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3.4理顺体系,合理改革 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以此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经费。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对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农业技体系建设推广机构在人员调配、考评、业务精分等要充分听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上级管理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管理和指导。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认真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政府要加强引导广大农业技术员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效率[3]。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关系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希望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低下、行动力不足等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前进步伐的问题。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生产观念,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业科技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给农民,并指导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使农业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帮助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方法与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活动[1],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内容[2]。 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科技推广主要采用宣传、教育、咨询和科技人员下乡承包等多种形式[3],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专职推广服务人员;二是社会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参与机构与团体的推广服务人员;三是广大的农民,他们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农村人力资源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人力资源。只有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与广度,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一、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调查发现,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民不参与决策,不参与科研,对于推广也只是被动参与,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的主体常常被完全忽视。农业科技推广的许多实践已表明,相比某些科技人员和政府官员,农民对生产内容与技术的选择更加科学合理,具备很好的可持续性和低风险性,而且更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4]。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个农业大国。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只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起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才能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5]。 农村人口流动是我国的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城乡贫富差距的现状让农村人认识到进城务工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根据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在数量上: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11年,我国农村人口从79 014万人减少至65 656万人,比例从82.1%降至48.7%,乡村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在质量上: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程度,而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程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以及小学程度的农村居民比例在不断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比例在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水平提高,基本实现扫盲,但高层次农民仍然较少,且随着城镇化建设,部分青壮年到城市去打工,农村中可以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农村人力资源为以妇女为主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人力资源整体身体素质低下。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一是失地农民总量增加,农村人口流动加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工业化对土地的需求,致使农村大量土地被占用,使得农民从当初的主动进城打工变为被动进城打工,以维持生存。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减少,可耕种土地减少,因此可发展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农民相对减少,推广农业科技的“战场”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广度。 二是农村人口性别比重失调。外出打工的多数是男性,因此留在农村的妇女要担负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但长期的腐朽思想阻碍了妇女敢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得妇女缺乏推广农业科技的意识。 三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由于“孝”文化的影响以及农村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原因,农村老人大部分在家由子女照看,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可利用劳动力的减少,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相对减少。 (二)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低下 一是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差。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投入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办医形式以及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保障制度受到较大影响,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提高缓慢[5]。农民身体素质差,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时,必定会因此而分散精力,影响推广效果。 二是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是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素质农村教育人力资源即教师匮乏,农村教育硬件资源建设不足,农村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短缺[6]。农业科技推广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民不能直接丰富自身知识,提升自身技能,更何谈知识的运用,导致不能进行科技推广。 (三)农民行动力不足 一是生产观念有待改善。在生产观念上,虽然逐步改变了“重农轻商”的观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缺乏大市场、大发展、大开放的胆识和气魄,不敢或不愿尝试新技术。由于封建思想在农村统治了几千年,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在农村中仍有相当多的沉淀[7],妇女不被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妇女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意识。 二是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农民对法律有所认识,但“惧法厌讼”现象严重,广大农民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增长了牟利者的嚣张气焰。这种“怕事”的心态,使得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处于跟随地位,不愿把握技术推广机会。 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善于利用现有资源,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一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使土地在得到更加充分利用的同时,让农村劳动力大展拳脚,发展现代化农业。 二要实行农业产业多元化经营,加大市场需求力度。农民在耕种的基础上,要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农产品加工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加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 三要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对于目前农村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农村妇女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发展农业主力军的重要性,社会应大力支持农村“女子军团”,使其在农业推广中大展宏图。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把科技与经验结合起来,让农民更易于接受农业新科技,让老年人老有所为。同时应在农村集中开办养老院,完善养老院服务机制,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以解农民后顾之忧。 (二)加强软、硬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 一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农民对健康营养的认知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应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宣传健康知识,通过广播、培训、手抄报等形式,让农民关心自己、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认识营养的重要性,进而做出改变,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二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要加强农民培训,形成一整套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为农业科技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三要提升农村教育人力资源素质。在健全硬件教育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师资力量,提高师资素质,加强农村软件设施建设。 (三)转变农业生产观念,提高农民行动力 一要改善生产观念。社会大众应认识到妇女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的客观事实,转变“男尊女卑”的观念,重视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要加强法律意识。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改变农民“怕惹事”的思想,并使之落到实处,增强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使之成为敢说、敢做的新一代农村人力资源。在接受政策或信息等方面,农民应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了解三农政策,主动咨询农业科技信息。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民实现增收、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思考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虽然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有诸多因素,但是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努力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一、一些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方法,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中现已建成比较完整的农业推广网络。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匮乏,知识老化 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在人才的储备和分配上还有着严重的缺陷,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而农民生产上所急需的水产养殖、土化、蔬菜、能源等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奇缺;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渠道不畅,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二)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设施陈旧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们信息闭塞,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技术手段难以理解;又一些地方办公条件基本还处在“一张嘴、两条腿、一支笔”的局面,不具备最基础的检测、化验、观测条件(比如土壤养分速测等),遇到群众需要咨询和援助,农技人员不能有理有据做出确切的答复,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农技人员信赖的心理。 (三)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周期长、见效慢,绩效不明显,有一定比例的县、乡级农业工作人员,在每月领取财政工资的情况下,长期不上班或从事其他职业,文凭存在“水分大”、“含金率低”,职称和工作能力不符,出现了 “占技术岗位,干不了技术活”、“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职”等现象。面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农业推广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不仅造成国家财政经费的流失,也影响其他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体制观念落后 现在的农技推广技术,延伸到了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和信息服务等领域,要求与低耗、高效和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涌现出花卉、药材等新兴高效产业。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一点建议与对策 1、建立经常性培训制度,鼓励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再学习;每年有计划地公开招贤纳士,充实基层;定期选送人员参加技术短训班和技术讲座,加强知识更新。 2、按专业岗位需要择优聘用,制定切实有效的考评制度,把技术人员引向田间、引到一线,切实为“三农”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持续性工作,还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增强服务功能等。拓宽推广视野,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新技术,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初中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浅谈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社会化程度的一代新人,班主任肩负着非常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经验 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级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影响,本文结合自身经验谈一谈班主任的工作体会。 一、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班主任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个人魅力。对学生真诚相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班主任工作也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班主任自身的良好形象,是无形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也是班主任形成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作为班主任,教学上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面对新的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深感自己教学上尚有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既深@教材又博取兼收,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和常规思维。 二、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班主任老师必须利用家长会、通讯、通信等各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要讲清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人才,才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有用的人;要讲清“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要讲清只有多学各种知识,孩子才能在社会生存,学习各种技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学生家长明白科学的教育应该是以心理素质、人品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一体的、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 三、把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班主任工作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得成功与否,决定着班风能否最终好转。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我的原则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一般不用“武力征服”,“武力征服”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我始终认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初中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多从情感上打动他们。批评他们大多数不在公开场合进行,时时保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明白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并对他们进行细心、耐心的教育,从不间断地鼓励。班主任在平时要对学生多进行一些自理、自立、自强的培养,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四、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他们常常不能正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心理压力太大。另外初中生学生的心理状况极为复杂,有的因家庭关系破裂,缺少温暖而自暴自弃;有的因自我约束力太差而无心向学;有的因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而郁闷寡欢;有的因智力低下、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对头导致成绩低下而缺乏自信;更有青春期阶段,学生不时出现的悲观、烦恼、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这就需要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强化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对本班的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常倾听、勤观察、多调查、善分析,去沟通、同时不失时机,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症下药,给予引导、教育、疏导、关心或鼓励,激发学生走出困境的信心,指点他们人生的方向。 五、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现阶段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子女,任何事情都为他们“安排”得十分周到,不注重孩子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学生在校通常表现为自私、懒惰、怕苦、怕累、怕脏,有的甚至称王称霸。他们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不能接受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有较强的个性,极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易产生敌对情绪,逆反心理。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各项工作中,要摸索适应这些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适应其个性发展。 六、细化班级管理 班主任首先要广纳良言,制定符合本班班情的管理制度。按照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分明。班级管理工作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课间操等各方面的情况要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的时候,班主任要及时地提示、教育、引导,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做一名班主任不容易,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不容易。我会在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鞭策自己,用满腔的热情去干好班主任工作。 七、民主地处理问题 一个班那么多学生,那么多事情,班主任不可能样样事情都了解得完全属实,偶尔也会带上一些自己的主观色彩,倘若事实并非如班主任了解的那样而轻易就下结论,那么不仅仅是学生受委屈,而且班主任也将面临着信任危机。民主不仅容易赢得学生,使他们乐于与你交流,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而武断的做法却民心大失,表面看来,你最威风,你永远正确,但在学生心里永远与你隔着一层,为什么不能谁正确就听谁的呢?学生首先是人,也有自己的自尊。“辩护”不仅能让班主任多方面了解事情真相,有助于解决问题,也可以是学生维护自己的权利和自尊的手段。做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自尊,学生懂得自尊,班主任应当高兴。当然,也不否认有些学生思想认识并不正确,总是掩盖自己错误,甚至于狡辩。那么,何不让他充分表现?班主任反而可从其表现认识其错误思想根源,以便对症下药。相反,如果不管青红皂白地训斥学生,甚至将本应有的解释也当作狡辩,那么不仅对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无益,还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师生间产生隔阂,信任不再。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但认真干,我们又会收获很多常人所得不到的快乐。正可谓:人生处处有道场,生活时时有禅机。如果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就会向释迦牟尼所说“离苦得乐,转迷为悟”。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班主任工作经验初探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工作,班主任不但要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教学生做人,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而是一种力量、一种智慧、一份快乐。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如下: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学生管理 一、学会正确关爱,营造温馨班级 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他便是温馨的,温暖的。那么我是如何努力来营造一个温馨的班级的呢? 1.“偏爱”后进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2.严爱优等生 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我从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 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只能在理智深沉的爱之中,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 3.博爱中等生 中等生往往是一个班中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既不像优等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容易自暴自弃。他们是班集体的一面镜子,他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害怕抛头露面。 对这类学生我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 比如,我们班的xxx,他学习成绩一般,但很关心集体,他特别想当学校的值勤员,我就满足了他的要求,推荐他当了学校大队部的值勤员,他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他的学习成绩也进步了,上课发言也积极了,效果非常明显。 二、实施自我管理,培养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我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当然,班规的具体内容每学期都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学校的要求,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调整,使班规跟上学生、班级的变化,不断提高要求,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 1.建立值日班长制 按学号轮流来当值日班长,班中的事由值日班长全权负责,常务班长协助工作。值日班长负责检查当天的卫生、纪律,督促每一位同学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记载班务杂志,检查班干部的工作情况。 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才能,班组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强,班集体内部也日趋团结。 2.民主改选班干部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当干部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我能行”。同时也能时时督促班干部把事情做好。我采取干部定期轮换制的方法。班干部从同学中间选举产生。由学生自我推荐作竞选演讲,再由学生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 这样既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干部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班干部的职责是协助值日班长管理班级,负责文娱、体育、劳动、学习等各方面的工作,并记录工作情况。 3.事事落实到个人 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我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了一套“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制度。它包括班干部管理制度、值日生管理制度和任务承包责任制度。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觉察到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形成责任意识。 三、塑造自身形象,赢得学生信赖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好学上进,不辜负学生 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同时,班主任日常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忘我工作精神,也能给学生以极强的示范作用和影响,从而转化为特殊的感召力。因此,我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参加成人自学,参加计算机考试,认真钻研教材,努力让学生喜欢上课,喜欢学习。 2.尊重学生,不远离学生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我努力做到真心爱护我的学生,严格要求他们,但是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的。 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家乡、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自己的教育人生填写优美旋律。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高中班主任工作经验浅谈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但是社会和家长对班主任的期望又太高,这就导致班主任的责任大、工作繁、身心累。当班主任苦,大家都知道,怎样缓解班主任心理压力,寻找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呢?关于班主任经验交流有关成功和失败的个案我就不谈了,我想从班集体方面说两点。 一、班级制度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闲死人,一套好的班级制度能很好地规范学生行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班级制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能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并积极维护,制定制度时可以利用班会―班主任起草―班会讨论―集体举手通过,程序要正式,不仅要贴在墙上,更要印在学生心里,落实在行动上。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制定制度管理自己。 2.要有可操作性,我们制定的班规很大程度是按老师的意愿来完成的。但缺少操作性,当学生犯错后,遵照班规处理就无法进行,操作不了。 3.班规制定要因地制宜、因班而定,过严无法执行,过松不能规范行为。各个学校制定的班规校规,有可供借鉴的地方,但也不乏过于严苛不符合实际的规定。所以制定班规要结合实际,所定班规要让学生心服口服,保证班规的执行度,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4.班主任也应该积极维护班级制度,让班级制度有温度也有力度。 首先,学生违规,班主任要严肃处理,避免人治和因人而异,管理中我们遇到偶尔犯错的学生无意违反班规,处罚感觉又过重,这种情况。我会先征询他的意见:“我绝对相信你是无意的,但你既然违反了,你看怎么办,是改一下班规,还是就当不知道?”这样站在学生角度就能争取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对于常违反班规的学生,要主动出击,经常关心他,提醒他“今天怎么样,你哪些方面要特别注意?”一句话,不能赶“土豪”走,只能和“土豪”做朋友。 二、班主任与教学 班主任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怎样处理好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注重调节课堂氛围,坚决制止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打瞌睡的学生以此形成良好的学风。 2.通知事情时最好在课后通知而不在课前通知,否则可能会影响学生当堂课的投入。避免一天出现多次通知,不确定的事不通知,还有一段时间才需要做的事不通知。 3.不要让学生一边做作业,一边听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一心二用可能导致什么事都做不好,不要在自己课堂上进行长时间的思想教育。 4.反复说服与劝导教育是班主任工作最常用的方法,但要注意针对个人比集体有效,关键看你的耐心和坚持,我们要发挥“大话西游”中“唐僧劝说两个小妖怪的精神”,要让经常违纪的学生看到我们就起鸡皮疙瘩,这也是一种力量。 做一名班主任不容易,做一名优秀班主任更不容易。做了这么多年班主任也不优秀但还在做班主任那就是打不死的“小强”,也正因为如此,有很多人都不愿意当班主任,因为无法优秀。所以做了班主任的,就不要抱怨,要有一颗平常心,要从苦中寻求快乐。我们要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凡事要换一种角度想想,合理排解自身的消极情绪,学会自得其乐。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感染周围的人,因为我们都喜欢和有正能量的人在一起。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班主任工作经验小谈 摘 要:班主任工作,繁琐并充实着,辛苦并欣慰着。班主任,主一班之常规,任一班之主事。故,班主任所言所行,皆影响着一班之风气,如学风,如正气,如品格,如凝聚力。在此,我浅谈班主任工作管理之点滴。本文主要从班级凝聚力、爱的教育和批评艺术三个方面浅谈班主任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班级凝聚力 爱的教育批评艺术 班主任工作,繁琐并充实着,辛苦并欣慰着。班主任,主一班之常规,任一班之主事。故,班主任所言所行,皆影响着一班之风气,如学风,如正气,如品格,如凝聚力。要带好一个班,班主任不仅要以身作则、言出必行,更要参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本文试着从强班级凝聚力、如何在管理中渗透爱以及对学生如何进行批评等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思考。 1、树班级荣誉,强班级凝聚 高屋建瓴者,导一方志向。不去努力寻找,哪里会有方向!一班之方向,在于集体的指向。班级指向明确,则个人目标明;集体齐头并进,则个人动力凸现。因此。我以为,要管好一个班,当首抓班级凝聚力。 1.1营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氛围 已逝的一年,也是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第一年。曾记得,开学伊始,所做的一件重要之事便是集全班之力鼓捣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班训,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并召开主题班会,由学生选出几个有号召力且能言善辩之人进行论证,使学生能感觉到一点,“二班是我家,小平是我哥”。如此,既可以壮集体声威,又拉近了班主任与学生间的距离。令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老师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同学,每一个都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有我才完整,没我就不完整。由此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乐意为班级的荣誉而贡献。以后,凡违规者,均以在尊重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基础上渗透集体利益来引导之,。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1.2、于集体活动中强凝聚力、争荣誉感 学校的集体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最佳时机。抓住此良机,可省班主任万千口水。如一年一度的冬运会,还如过去一年我校高中年级的辩论赛,我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人人有事做。因为这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和活力,唤醒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同学们的拼搏精神,重燃同学们的学习欲火。实践证明,事半功倍。 2、以爱为核心,塑良好品德,强应试能力 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师生情;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故,在此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2.1、设身处地,做多心人,用爱心换取真心 常言道: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师生之间亦是如此,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首先老师得尊重学生。教师要以情为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情。这样才能引起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共鸣,更有利于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我提倡学生必须老师多交流多沟通,可以涵盖生活、学习、人生、社会等方面。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多方面地了解,才能在做学生工作时知道学生大致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也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因为学生也是人,有的可提,有的不必提,切不可所有学生在做工作时搞一刀切、一风吹。 班主任工作犹如交朋友。朋友贵乎真心,与学生相处,也在于真诚、真心待之。惟其如此,学生方可敞开心扉,愿意自觉接受班主任建议。 2.2不做雕刻家,做欣赏家,欣赏也是爱的体现 有个这样的故事:过去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成为雕塑,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一块石头却成为路边石,被人搬来搬去,还经常受到践踏、污损。路边石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三年前,我们曾经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理特别痛苦。”雕塑石头答道:“老弟,你还记得吗?三年前,曾经来了一个雕塑家,你不愿意改变,更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它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乐于改变,也不惧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于是,雕刻家在你身上只是简单地处理了一下,在我身上呢?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我经受的改变是你的数倍,我忍受过的痛苦比你多得多,这才产生了今天的不同啊!”路边石听了这一席话,既惭愧,又后悔。 看完这个故事,千万不要认为我们想成为学生的“雕刻家”,对学生又是“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生自己能改变自己。我们要作的事是放大他们美好的一面,积极上进的一面。当他们受到污染时,为他们除去污汁。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 2.3、严格中含温柔,做到严骨柔情,即严于爱相统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心智体能各方面发育都不完全的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惩治。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变聪明,有进步。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爱的表现。 我们知道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犯错误是学生的特权,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对他们“严中有爱,爱以严表;严而有度,爱而有方”,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班有个很有思想且成绩、品德不错的学生对我说过一句话:老师,你的做法特酷,先打一耙,然后给一颗糖吃,我喜欢。我说:我更喜欢你的这句话。 2.4、公平公正,魅力无限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爱聪明、勤奋、爱学的学生,还要爱那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杜绝偏爱优生与歧视差生。 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爱差生与爱优生一样,并给予差生更多一点的关爱,也可以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就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真正转化差生。 和优等生相对立的,正是一些问题生。这些学生有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厌烦。可是我认为如果经常批评他们,冷落他们,那他们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吗?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关爱他们。我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而是对他们的优点、成绩我都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班主任工作经验 摘 要:必须把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幼儿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要让家长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其次是充分发挥家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展开幼儿工作。开展过程中内容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关键词:家园;更新观念;利用家长资源;共育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几年来,我始终把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园共育的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架起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有效地推动了幼儿园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新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仅仅是把家长看成被动的配合者,只替教师做一些辅助者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上建立家园双方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新型关系中,家长不仅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行为、生活和学习进步,更应关注孩子在身心方面全面发展;家长不仅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更应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去,并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教师共同成为幼儿教育的“主导性”。 二、充分发挥家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1)成立一个家委会。 在与家长首次见面的家长会上,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应该做那些事情,让家长明白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关系是幼儿前进的两只脚,缺一不可,使家长明确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不仅对幼儿园和班级有更清楚的认识,更加明确自己在班级中应担当的角色, 帮家长树立主人翁的意识,知道应怎样参与幼儿园、班级的活动,怎样参与家委会的工作,怎样指导、教育幼儿。 (2)充分发挥家委会的带头作用。 班级家长委员会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我们在开展每一次班级大型活动之前、在制定每一阶段主题目标时,我们都会与家长委员会成员一起讨论,从活动设计、准备阶段起就让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了解每次活动的主题活动目标、内容、组成形式等各方面的情况,并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吸收有益可行的观点,“众人拾柴火焰高”,家长积极地参与班级的每一次活动,我们的活动也是越做越好。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展开幼儿工作。 (1)幼儿园的活动不再是教师或家长强加给幼儿知识经验,而是鼓励幼儿在各种自主探索过程中,得到学习发展。幼儿年龄小,为了能让幼儿有目的、有层次地学习,发挥家长资源的各种作用,能提升主题活动对孩子的教育功效。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将家长资源贯穿于整个主题活动中.使家长资源成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有效资源。在主题活动“好玩的汽车及标志”中,我们发动家长利用周末,带幼收集各种汽车的标志,观察各种车的不同等,在观察过程中孩子说家长做记录。回幼儿园后让幼儿分享参观的所见所闻,说说家长们向幼儿介绍的知识,听起来十分有趣。 (2)另外,我建议还可以根据家长的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我们可以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为幼儿上一节课,大胆配合老师的工作。 四、让家长了解、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 1、充分发挥家园联系栏的作用。 班级的家园联系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家园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它能密切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努力地挖掘它的潜力,结合本班的创新意识,将它分为若干小版块:各栏目版块图文并茂,体现了形态各异,内容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成为家长接受教育信息的主要渠道。例如: “请跟我学”、“温馨提示”、“家教博览”等新颖别致的名称,让家长产生了亲切感、温馨感。 2、让家长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开展各种家园合作活动,让家长参与教育工作。 五、家园合作的内容要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在家园合作内容上,我们既有每学期的重点专题内容,又有连续性、全面性的活动内容,使能家长全方位地接收信息、受到指导。 1.专题讲座经常性。 每年制定讲座计划,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就幼儿生理、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等作系列讲座,切实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教水平。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举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讲座。如:针对小班家长的需求,我们邀请现代家庭教育专家为全体家长做了“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的专题讲座,家长出席率达到了98%以上。家长们对老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报告非常喜欢。 2.家长座谈制度化。 家园互动座谈会,教师与家长面对面,共谈教子热点问题,共享教育成功感受,共商家园共育大事。座谈会上家长踊跃发言,或成功经验,或育儿困惑,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育儿经验。保健医生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宣传幼儿的健康教育,如卫生、作息、营养等方面专业知识。让家长们明白,我们要培养的是“活泼开朗身体好、勇敢自信善交往、好奇探索兴趣广、文明礼仪习惯好” 的新世纪儿童。 3.家长开放实效性。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教授主张:必须把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幼儿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园家长学校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系列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活动科学化。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请家长来园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观摩孩子们的精彩活动,参与孩子们的各类游戏,观看孩子们享用喷香的午餐等。让家长能亲身了解幼儿在园的半日生活程序及学习、生活、游戏、运动等活动内容。 4.亲子活动趣味性。 组织亲子活动,拉近家园距离,增进亲子感情,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亲子绘画大赛“美丽的满洲里――我的家”、“亲子趣味运动会”、“庆六一艺术节”、亲子小制作“谷类粘贴画”等系列活动。 家园共育氛围的形成,关键在教师如何做家长的工作。教师应改变以往“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让家长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使家长工作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小学班主任工作经验浅谈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教育是一门科学,而管理是一门艺术。要做好班级管理,必须做好大量细致的工作,还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一个健康的、积极的班集体,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工作策略 三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感触颇深。不敢说有多成功、多辉煌,只能说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要有爱心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快乐成长,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我班有一名叫张自强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差,家长对他也不关心,缺少母爱;因此,我经常找他谈心,时间一长就发现他并不笨。我开始对他进行引导,耐心教育,他开始认真学习了,成绩也有了提高;可是好景不长。我反复想着,还是不能放弃他。放学把他留下来陪他写作业,单独辅导;只要有空就和他谈心,有时我还把他领回家,给他做好吃的,就这样慢慢地打开了他的心扉:原来是那几天他感觉有些被冷落了,是想吸引我的重新注意,就这么简单的想法,于是,我对他说,你永远是老师最听话的学生,后来还当选了班干部。他的进步和转变,让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因为,我差一点就放弃了他,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心中有爱,把爱给予他们,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的温暖,给予他们信心,这样他们就会和你不再有距离,会和你交心,会变成你眼中最优秀的学生。 二、要以身作则 班主任是班级的总负责人,是学生最“重视”、也最易模仿的对象。因此,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到言谈举止,穿衣打扮,大到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一个老师不注意细节,不注重形象,不能做到令行禁止,那么他的学生也将会和他养成一样的习惯,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形成,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对自己要更加严格,律他之心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同时,还要树起强烈的责任心,对学生、对工作、对社会的责任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做一个正直、诚实、乐观的教师,做一个勇于进取、严于律己的教师,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榜样”作用,做到真正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三、研究管理 我一直努力地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使“要求学生做”转变为“学生要求做”,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建立健全班级激励机制等,点燃他们努力奋进的星星之火,鼓足他们放飞希望的勇气。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个艰辛、复杂的工作,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只要我们汲取众家之长,认真学习、反思、总结,总会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好方法,为了这个目标,我会一直努力着! (作者单位 吉林省东丰县南屯基小学)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班主任工作经验之我见 摘 要:人要将心比心,老师更应该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理解是桥梁,尊重是前提。人与人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感情的沟通。在此提出以下几个观点,跟同仁一起探讨。 关键词:班主任;以身作则;爱心;转化 一、事业心、责任感是担任班主任的必要条件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一颗为自己的事业而献身的热心,他才会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这是无数成功人士的故事已经证明了的真理。而作为与人打交道的教师,尤其是我们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更应该如此。 二、以身作则是班主任最过硬的本事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方式是说服教育。它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说服教育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性。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要求学生不迟到,我每天比班上任何一个学生都到得早;要求学生不缺课,我无论哪天,无论什么时候,都坚持在学校坐班,从早到晚基本都是在学校。 三、爱心是班主任的生命 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他们最亲近、最信得过的老师,但其是否具有爱心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爱心是班主任的生命。班主任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还要把自己扮成一个严师的角色,一个慈母、一个朋友的角色,和学生做到以心换心。这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他们才会把心里话告诉老师。因此,班主任只有从周围的一些小事做起,关心班上每一个学生,他的工作才会有效果,才会有凝聚力,才能把一个个不同个性、不同差异而又活泼可爱的学生组成一个坚强的整体。 四、“问题生”的转化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 现在各个学校“问题生”都不少。这是现在学校的一个普遍现象。面对这些有问题的学生,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的骨干教师――班主任,掌握一整套科学的、高效的、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努力做好班上“问题生”的转化工作,为社会多培养有用的人才。“问题生”的转化显然是现在各个学校的当务之急,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然而,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长期的思想教育工作,急不得。要教育和转化好“问题生”,我认为,首要工作就是要消除那些有问题的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能够愿意和老师交流;其次,老师必须用真挚的情感,从尊重学生自尊心入手,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不厌其烦地、反复地、灵活多变地和学生打交道,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就是我班主任工作的“三部曲”,“交 流―情感―朋友”。这样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班主任的关怀和照顾,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觉醒,从而唤起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自责和悔恨,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要求上进的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学期开学时,有一个高一新生,名叫李××,是我们学校一位老师的亲戚。报到时家长和学生一起来的,报到后家长把我拉到一旁,把他在初中的一些情况告诉了我。在初中,他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生”,经常打架,被派出所关过几次。在家又是一个个性倔强、不听家长话的孩子,他父母再三叮嘱我要严格教育,家长一定不会责怪老师的等等。听完后,我心中一团疑惑,当时就想怎么样去和这样的学生交流。 然而,根据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我很快从困惑中解脱出来了,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从他是学校老师亲戚这个方面入手,告诉他我们就是一家人,以消除他的戒备心理;不去主动询问他初中的一些事情,要让他自己亲口跟老师说出他过去的一些问题、过错,并让他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过去的行为有愧于家长,有愧于老师,更有愧于自己。 于是,第二天一开学,我就把他叫到办公室,从他是学校老师亲戚这件事上说起,一方面,要为亲戚争光,不能给她脸上沫黑;另一方面,要给亲戚在学校教育其他学生提供说服力。也就是说,你如果不能做好,那你的亲戚在学校教育其他学生的时候,就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别的学生就会以你为例子,来跟你的亲戚“讨价还价”,或者他根本就不会听你亲戚的教育,甚至让你亲戚难堪。 说到这,他基本上认同了我说得有道理,不时地点头。我看到时机已基本成熟,话题一转,就顺便要他自己说说在初中的一些表现,帮他分析分析。他很自愿地说出了自己在初中时的一些行为,同时也主动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最后,我从他进高中后发生的一些变化来分析,告诉他初中发生的这些事情到高中后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严重时要送劳教所劳教,就不会像初中那样,只是被关进派出所,一切事情由家长来处理。 由于对他的了解及时、细致,教育方法得当。再加上平时的关心、鼓励,他学习上明显进步了,表现也好了。一学期下来,学校发生了不少打架的事件,但他没有参与一起。成绩也进入了班上先进行列。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天一天在不断地改变,不断地进步,家长心里非常高兴,多次打电话表示感谢。 通过这个例子,本人也非常有成就感。同时也深深地觉得教师不容易,班主任更不容易。但我又觉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要尽职尽责,处处以身作则,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相信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自己。 没有转化不了的学生,只有不会做转化工作的教师。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要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身作则”。 (作者单位 湖南省益阳大通湖第一中学)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浅谈我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我的教师生涯至今已有十一年,班主任工作经历为7年。我热爱班主任和教师这一工作,并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很多人都说老教师有老教师的经验,听老人言,吃亏不会在眼前。也有很多人说,80后的教师感觉不如老教师那样,没有好的经验也不够谦虚。但是我觉得,80后的班主任工作做得并不比老教师差,相反,80后的班主任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学生的好朋友,在和学生的交往上其和谐程度要比老教师好,因为他们的想法更接近学生的心声。在此我讲讲80后教师当班主任后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班级管理要科学化,育人工作要高效化,这是每个有事业心的班主任所追求的目标。首先,班主任要高度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它是激发自己努力工作的内驱力。其次,班主任要认识到“德育为首”的重要性。再次,德育作用于集体、集体又作用于德育,决不是“单打一”,而应是“合打一”。只有这样想,这样做,才能取得德育的效应。我的做法如下: 1. 关注学生的思想情况 (1)家访要多一些,争取获得家长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要让他们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让家长们与我们既同心,又同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上还可以,但在家里就不行了。以前之所以消极,部分学生不懂事是其一,部分家长不支持也是其一。一定要通过家长,让学生在家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长期的沟通了解。我班部分学生相对比较调皮、较缺上进心,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借话或做小动作,班上学生比较活跃,所以纪律不是太好。首先我调整好心态,增加耐心,减少冲动,使自己情绪稳定,充满激情、爱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多与学生私下谈心交流,珍惜学生对自己的依赖。例如,在我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叫小涛,在我上课的时候喜欢讲话,他看老师的眼神是那种不屑一顾的样子。让老师看了很不舒服,很多老师都和班主任反映这个学生很让人生气,喜欢讲话,而且喜欢顶撞老师,有时甚至和老师打起来。当我走进教室的第一天,就被他撞得差点翻到,因为上课打第一铃了,我就走进教室,而他刚好去偷偷打了一个同学的头就回头跑,撞到我的时候,我 “啊!”的一声,他才看见我,很多同学看见了就煽风点火:“老师,他故意撞你的,快点打他,他是我们班最牛的学生了,快点让他尝尝你的厉害。”我看看他,他就一副死猪不怕热水烫的样子,我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也不回答我,想走回到自己的座位去,我就说 “站住!”其他同学就把他的名字告诉了我,“你想怎样?”他问,我说“小涛啊――,你的衣服裤子脏了,我给你5分钟时间到教室外整理干净。”“十分钟行不行?”“行,同学们看表,到十分钟后就告诉我,现在开始上课”,没有想到五分钟他就回来了,他打同学的事和撞我的事就这样过了,没有想到他上课竟然能安静了一节课,倒不像其他老师说的那么可怕。我上的课内容非常简单,因为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课,仍然要教ABC等字母,所以我反复教学生读写背这些内容,没有想到他是非常的积极,我叫4个同学上黑板写26个大写字母,再叫4个同学上去写26个小写字母,再给4个同学上黑板去改26个字母,再叫4个同学读出26个字母,然后叫全班同学一起读26个字母,老师不是按字母顺序来读,而是打乱顺序来读,看谁反应快,这个同学竟然参与了4次活动,而且做得很棒。我为此而专门表扬了他。 到第二次,第三次测验的时候,没想到他竟然能拿及格,哎呀,真是不简单啊,我开始喜欢他了,容易的题难点的题,我都喜欢叫他回答,同学们就嫉妒他了,悄悄告诉我说,小涛是留级生,怎么不会26个字母呢,这句话让我感觉他像是作弊得的成绩,有点失望,但是我自我安慰:别去看学生的以前,多看看他们的现在和将来吧。我一如既往的表扬他,他还是认真的学习,可是,有一件事让事情有改变。 他也喜欢测验,可是有一次测试的时候因为试卷不够,我就没有发给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包括小涛,他当面就说,“你不给卷我的话,我就不学你这科英语,我也不帮你考试,让你的英语考得差差的,让校长批评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我当时就火冒三丈,对他说“你觉得你在学习是为了给我而已吗?你不学习对我会有影响吗?你错了,你不学对我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过了这三年,你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关你屁事?不用你管。”好大好嚣张的口气!我当时就想处罚他,让他知道老师的厉害,因为很多同学在看着我,我正在上着课呢。我就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想让小涛同学学习好一点是为了谁好啊?现在他说不用我管,那么我还要不要管管他啊?”同学们马上就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90%的同学都在指责他的不对,有的同学更说要他向老师道歉, “利用群众的舆论也可以造就人才,它也同样适用于校园里的同学。”,这是我的经验之谈。那么多同学都不不支持他,他的气焰就没有那么嚣张了,我马上给台阶他下,“小涛同学相信也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了,同学们就不要去指责他了,相信他也是很难受的吧,其实,他是想学习的对不对,只是没有得到试卷才急成这样,才说出这样的话对不对,相信没有得试卷的其他同学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老师看不起你们对不对,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是想学习的,不论你们以前学不学习,听不听课,还是考试考得很差,我都不会放弃你们,只要你们肯学,肯问问题,我一定都会回答你们,不会对你们说'那么简单也来问我' 之类的话,因为我知道是问题的题目就不简单了,所以,我要向小涛同学道歉,是我错了,我不应该认为难做的试卷就给成绩好的同学做而不给基础较差的同学做,比如说现在发的卷,虽然有点难,但是几个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合作写完一张卷也应该没有问题吧,不懂就问好吗,那么你们几个同学就要一张卷来写,小涛同学负责,明天上午交给我,好吗?”“好的!”那几个没有卷的同学回答得非常响亮,我就这样化解了同学和老师的矛盾。全班同学的学习劲头更大了,我教得也得心应手。 后来,小涛曾悄悄冒着被同学打的危险,他告诉我一些同学因为一起去上网引发的打架事件,其中有些同学拿刀来学校打架。因为举报及时,我也处理及时,所以避免了一场同学的打架事件和之后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的事情发生。我觉得,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适当的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当中去,常常会有惊喜发生。 2. 树立班级奋斗目标 (1)争取期末被评为先进班级体。 (2)全班团结一致,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班风,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 (4)差生的转化效果好,思想觉悟明显提高。 3. 做一个有亲和力的教师 “关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奥秘所在”。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更需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师人格。即先做人,再做知识的传授者。我们面对的学生参差不齐,心理有差异,发展不平衡,成绩有好坏,思想进步有快慢。因此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给予浓浓的爱意,特别是各方面都很差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笑脸面对,真情接纳。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用真情去点燃他们奋发进取的火焰。尊重学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老师,师生之间就能互敬、互爱、互助。教师还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一个班集体中,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只有我们保持高尚的品格,以功利上的超脱和事业上的进取,以完善的人格力量,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在这前提下我做了以下班级工作。 (1)召开班委会议,明确具体分工,并听取班干部的班级建设计划,使班委工作正式运作。(2)调整部分学生座位,使学习小组达到最优化组合,均衡力量,建立帮扶。(3)及时调整值日安排表,加强值日组长职责,确保各块卫生干净整洁。(4)及时进行班风校纪的教育,以常规管理为载体,规范学生的各项管理要求,重申学校各方面的要求,防患未然。(5)开展礼仪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学生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进一步优化人文素质环境,增强集体凝聚力。(6)开展法制监督员值日活动。让每一位同学成为沟通老师和学生的纽带,带头做好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一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化解上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7)继续做好后进生工作,稳定、激发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积极上进的学习自觉性。(8)继续开展写周记、日记活动,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和学生时刻保持心灵上的沟通。(9)以学习委员为核心,以各科课代表为主的自习课和午间自主学习活动,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力。(10)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办好黑板报和学生的手抄报活动 。 (11)制定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约束同学们的思想行为。(12)尝试实施班干部轮换制度。(13)倡导在班级工作和学习中大力实行《中学生一日常规活动》,培养竞争意识,开发创造力。(14)严格请假制度,坚决杜绝私自外出和随意缺课现象的发生。(15)力加强安全教育,时时处处讲安全,以防为主,同家长经常取得联系,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16)充分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每次考试结束要求每一位学生写出考试的得与失,查找经验与不足,并列出整改计划和下次考试的目标。(1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摆正学生的同学交往观念,确保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 班主任不应充当班集体的“保姆”,而应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者。这样班主任应当力争是学生的朋友,同时是各科任老师德育的伙伴,学校领导的参谋。自己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断学习,沟通与外界的联系,跟上改革与发展的脚步,树立信心,鼓足勇气,以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这样,虽然比较繁琐,但是却很有意义,看着自己的学生一天天的长大,心里也是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祖国的明天,照顾好他们就是照顾好我们祖国的未来。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 摘要:班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学生的成长,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讲究方法,让班级集体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本文总结了一些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 关键词:班主任;责任感;班干部;德育工作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至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使一个班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 一、热爱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 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爱学生是每一个班主任的本职,是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必备要素。热爱学生,就是关心学生就是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对学生的表现,班主任要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其缺点,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并努力的帮助他们纠正;对其积极因素,要善于发现并加以鼓励。另外,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尊重他们,摆正与他们的关系。如果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可能与教师产生敌对的情绪,逐渐发展到产生厌学,最后发展到逃避学习。因此,在学生面前,切不可言过其实,以势压人,小题大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责任感是班主任应具备的另一要素,也是师德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体现在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校、对待学生的工作态度与教育实践中,体现在自身的教育业绩中。没有教育责任感,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要有精湛的业务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必须无限热爱自己的工作。 班主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首先,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级工作和教学活动中,凡是要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做到。这样在学生中就有一种无形的号召力,推动力,说起话来学生就愿意听。 二、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 班主任工作对象是学生,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正确而有效地组织班级工作的前提条件,是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会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基础。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班主任,连自己班上学生的人数,学生的姓名都搞不清楚,怎么能把这个班的学生教育好?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观察法、谈话法、调查访问。其中最好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全面观察学生,以及调查访问学生、学生家长、学生亲友、任课教师等与学生相关的人。 了解学生,要了解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不但要了解学习优异的学生,还要了解那些表现相对差的后进生;不但要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还要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况,了解影响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了解学生,还要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包括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他在过去取得的成绩和曾经遇到的挫折,更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期,他们易受外界的影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要经常了解学生,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并经过自己的分析研究,从不同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三、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对整个班级来说有着“以点带面”的作用。因此,只要选择和培养好班干部们,班级才能有好的班风。班主任的工作也会相对轻松。 班主任可以在开学之初,经过观察了解班上的一些积极份子,也可以通过自荐、委任、竞选等方法把那些愿意为同学们服务,有一定号召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选为班干部。班干部一旦产生,班主任首先要严格要求他们,在纪律上,要以身作则,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在其他各个方面也要起着带头作用,但在其犯错误时,班主任一定要一视同仁,不可偏爱班干部,以免造成班上不团结的现象;其次要帮助他们树立威信,要鼓励他们放手去干,对他们做得对的要坚决的支持,同时在班上学生面前多表扬;再次要培养班干部们之间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时能通过他们建立健康的舆论,以影响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自觉地调节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改变与集体不相适应的行为。组建和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还要注意: 1、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挑选品学兼优、而且热心工作的学生当班干部。 2、班干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分工到人。 3、在实践中教给班干部管理班级工作的方法,激励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4、坚持表扬奖励为主的原则,培养班干部工作的创造性。 班主任只有选拔好班干部,充分调动起班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班干部真正地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有了班干部们这些有力的助手对班级的管理更轻松了 四、利用班会,做好德育工作 班会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之一。它通过一定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发动学生,把教育内容寓于其中,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班主任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入手: 1、班主任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互相沟通,灌输正确的观点和高尚的道德思想,向学生列举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例,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制度,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各类作业等学习生活常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风。班主任在做思想工作时,千万不要忽视社会、家庭的作用。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在社会和家庭来说,是非常少的,同时在学校的时间里,大多都花在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了,为此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决不是班主任个人的事,它是全社会,是全体家长们共同的事。而学生主要是与家长们生活在一起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生,所以,班主任必须加强与家长沟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哪种教育方式进行探讨,选择出最佳的方式,然后家长和班主任互相配合,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班级的管理是一件既辛苦又充满乐趣的工作。工作方法有成千上万,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只要我们班主任讲究方法,从爱护他们的角度出发,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勤于管理,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定能水到渠成,让班级集体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让学生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个大课题,班主任面对的是思想既活跃而又任性的孩子,要想成为称职的班主任,仅做好上述十个方面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体会。 关键词:班主任;爱;培养 俗话说,班主任时这个世界上最小的主任,而正是这些最小的班主任,却是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班主任的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也是学校管理的中间力量和骨干分子,因此,班主任的道德修养、自身素质、工作方法等,对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对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班主任,怎样使自已的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上档次呢?接下来我就来谈一下本人在班级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一、爱是源泉,用心爱每一个孩子 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因为学生来学校的目的主要是学习知识。所以,对学生的学习及上课的表现情况应特别关注:如经常去教室边巡视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上课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二是生活方面,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应经常去关心和体贴学生,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去关爱和照顾他们:如天气突然变冷,提醒学生及时添加衣服以防感冒。使学生在校期间,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难度。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要有宽容心。对在校学生来讲,无论哪一个学生,不犯错误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也可以说,在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所以,我在教育和管理学生上,要本着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帮助他们去改正错误。对屡次犯错误的学生尽量不在班级众人面前,点名批评,应多采取正确疏导和说服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 二、作为班主任就得敬业、勤业 我记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多年来,通过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这句话的正确性,每当新接手一个班级。我总是不忘提醒自己――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我也希望自己的特点被学生知道。 所以,我在做自我介绍时经常会这样说: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认真。这样学生在一开始就会提醒自己并注意自己的言行,别让这个认真的老师找出自己的毛病。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很好开展了。比如严格的要求扫除,严格的要求纪律,认真规范学生的行为等等。说到勤业,我认为作为班主任要多看,多说,多谈。也就是腿勤,嘴勤,手勤。每次深入班级都要有所收获。多看,就是认真观察,每一次到学生中都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向。察其言观其色,多说,就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及时说出作为班主任的你的观点立场。 三、“先专政后民主”,形成独特的管理班级特色 没有专政就没有民主。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情上,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尽量形成民主的氛围,做事要公平、公正、合理。这是最终结果。但开始是一定要“严”字当头。以确定作为一个班主任的“领导型”位置。我深知对待学生与其失之宽,不如失之严,因为立法然后知恩,威立然后知感,要做到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 四、引导互相学习,培养竞争氛围,形成优良学风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认为孩子从同伴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大于从长辈或老师身上学到的。所以,我着重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加强彼此之间竞争意识。使成绩相近的同学之间不服输。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管理中我不只是关注成绩在前面的学生,而是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使整个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效果是好则更优,劣能变好。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五、班级骨干分子的培养与使用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如何巧用班干部,挖掘学生潜能,是对班主任智慧的考验。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树立威信。但班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当他们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手不管,更不能过分苛求指责。 我还坚持长期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为了多给大家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个人自荐、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候选人中将选票多者征得个人意见后,确定了人数不等的班长组合,分组分别轮流值勤一个月。这样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可相互间取长补短,互助协作、共同进步。 六、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还必须力争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另外还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我非常重视家校的沟通与交流,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个大课题,班主任面对的是思想既活跃而又任性的孩子,要想成为称职的班主任,仅做好上述十个方面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体会。天道酬勤,我始终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后祝愿各位班主任通过自己勤劳的耕种换来一个好收成。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聋校班主任工作经验例谈 摘要:聋生是特殊的教育对象,由于多种原因,他们缺乏自信,任性、缺乏信任感,这就需要特校的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帮助他们树立起应有的自信,换位评议增强凝聚力,热爱尊重学生,使之在自信快乐中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自信;换位评议;热爱尊重 由于耳聋学生双耳失聪,有口不会说,与外界接触、交流机会较少,导致他们的心灵酷似一片荒原,变得不信任老师、同学,有些聋生连一些起码的自信都没有,这就更需要我们这些特校的老师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去润泽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灵。 一、让学生在自信快乐中成长 在这些年的班级管理和进行中,我始终坚持一点: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应有的自尊和足够的自信,并在自信中快乐成长。 我已做过四轮毕业班班主任。汤某、王某一个属于自暴自弃型,另一个属于朝三暮四、胸无大志型。我找汤某个别谈了几次话,发现了原因:有的老师歧视他,同学也看不起他。我就直接对他说:“如果你还是自暴自弃,别人会更加看不起你。假如你能改变自己,认真学习,别人就会改变对你的态度。在练字时,我反复鼓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写好。我还手把手地教他一笔一画地练。在课堂上总是鼓励: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讲错了没关系。同时,我还教育其他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应该歧视成绩差的同学。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他的字有了明显进步,上课发言也积极了,值日工作也更加起劲了。毕业后,他还写过三封信,向我汇报在新科集团的工作情况。自尊和自信让聋生找回了自我,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王某某的智力明显落后,想法不断改变,而且胸无大志。我没有放弃他,当他“开小差”时,我就注视着他,问他:“你又在想什么了?能告诉我吗?”促使他赶紧集中精力“听”讲。课堂上,我尽量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回答,使他几乎无暇“开小差”。另外,我不让他象过去那样单独坐,安排他坐在成绩较好的旁边,只要问题回答对了,我就马上表扬。这样一来,他的积极性提高了,钢笔字也进步了。 针对我班学生较为活跃的特点,我在元旦前夕都组织学生搞元旦联欢会,每个学生都倾力设计好节目或活动,大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活跃了身心,增进了友谊,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实践证明,让学生拥有自尊,建立自信心,才能快乐地在自信中成长,也更能创造出自信进取的班级氛围。 二、“换位评议”,增强凝聚力 老师的督促,学校的管理以及青春期的萌动,使学生永远扮演着接受教育和说教的“被告”,从而导致他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教师的教育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我大胆尝试了“换位评议”的方式,给学生一次机会,评议我的教学、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鼓励他们把心里话写出来。我认真阅读了学生的评议:平时,史老师上课给我们幽默、干净的感觉。对你教我们语文知识的方法比较满意;史老师检查我们自学词语是否做对了,发现有问题便和我们讨论,一起解决问题。学生常会犯错误,老师对我们严格、公平,从来没有重罚我们。批评时,你会和颜悦色,以消除我们害怕的心情。有时个别学生不听话,你的脸色很严厉;记得老师说过咳嗽应该要捂住嘴,可是没能做到,学生也希望老师改正掉这习惯。 看完这样的评议还算欣慰,总算还被学生认可了。我只得当着学生的面承认:“老师当面咳嗽确实不好,以后注意改掉。”“喜欢史老师整天板着脸吗?学生犯了错误,我只是点到为止,让你们自己去思考、改正。你们快毕业了,应该懂得自己反省!是吧?!”大家都笑了,总算领悟了我的教育方法。 的确,学生们有了心事和困难愿意和我说。班级活动主动积极参与……这就是“换位评议”带来的凝聚力。 三、热爱尊重学生、理解催化式教育 当然,我们的特殊教育事业更需要教师有爱心,热爱学生,需要尊重理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一旦懂得尊重的意义,尊重对于他的心理便是一种最有力的刺激。”因此,给他们多一些尊重和理解,这便是对他们的热爱,会使他们在尊重和理解中接受你的教育。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是这么做的,即使学生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也不会意气用事,更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而是耐心开导,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尊重学生,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有个学期,巢同学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了解情况后,知道他要面子,不会讲。没有急于批评他,而是请梅校长先找他单独谈话。后来,他承认了错误。期末考试后,我又单独找他谈话:“你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是我让梅校长找你谈话的,这件事只有我们两人知道,暂时不告诉你父母,看你下个学期的表现,好吗?”他点点头。后来,他在评议中写道:我犯了最大的错误,史老师没有当众批评我,而是为了不让大家知道,悄悄地叫我去梅校长那接受教育……轮到史老师,他的方法不同,他不想伤害我的自尊心,只用手轻轻地拍拍我的头。后来,他又在作文中写道:从此,这件事成了我的秘密,永远永远地藏在我的心灵的最深处。每想到那件事,我就受到良心毫不留情的谴责!第二个学期,他表现比我预料的还要积极。 这使我想起,以前班上的李某、巢某调皮捣蛋。我只顾自己发泄胸中的怒气,结果教育效果为零,还发生了“顶牛”现象。可见,尊重和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真正表现,他能促使学生在心平气和的沟通和交流中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深有体会:教育学生要双管齐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学生为人之道。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只有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投入真情,才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同时作为教师应该完善个性,展示个性魅力。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信任,就得努力完善内在的人格魅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班主任工作经验探究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根植于爱",班主任要本着"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的思想来管理班级;班主任必须要有为才有位。本学期以来,受学校委托,我担任10级数控班班主任工作。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年来。在学校领导、教务处、军教处领导的培养和指引下,加上许多老班主任的传帮带,和自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是有一定的收获。在处理和几个后进生的关系上,让我颇感欣慰。但是也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和挫折,后来经过努力加以克服,使得班级管理工作在曲折中前进,我和全班学生在患难中成长,结下了更深的师生之谊。 一、成功的经验 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由于和学生们年龄相仿许多兴趣爱好相同,开学伊始,我便和他们在篮球场上打成一片,爱打篮球的学生一般都不爱学习,他们看到我如此重视体育运动,便认为自己英雄有用武之地,表示愿意听我号令,这样就增强了我在班级中的亲和力。 在课堂学习上,本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的原则,多和学生在学习上充分交流,经常和他们谈当今大学数控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企业里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和方向,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对学习努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力鼓励,树为全班学生的标兵;对作风涣散,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多多谈心,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由于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学风扎实,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遵守纪律,尊敬老师,所以班级从入学以来,每一个月都被教务处评为"学习流动红旗班级"。另外,班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打算继续深造,他们的学习精神也感染着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对于大部分学生(中优等生),我主要是从鼓励他们学习并考大学继续深造的方面做工作。平时利用每天晚自习的辅导的时间,跟他们一起学数学和英语,从学习成绩的提高方面看还是很有效果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本着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思想为指导。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日常班级管理上,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主张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以及人权上完全平等。我始终认为每个学生的本性并不坏,就象有一首歌曲唱的那样"我们都是好孩子"。对于常犯错误的孩子,主要从思想上感化他,了解他的家庭背景,触及他的灵魂。尽量不以命令的口气去强制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以言传身教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在一些重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他们的特长。"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效果反而更好。本学期班级由学生自行组织了成功的元旦晚会,业余篮球比赛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数控技能竞赛取得郑州市团体一等奖。另外,在班长的组织带领下,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在全校优秀班级汇操表演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二、困难和挫折 例如我们班有个性格古怪孤僻的学生,我在引导他进入正常学习轨道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他来自河北,幼年时父母离异。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的性格也和一般孩子大不一样。他脾气暴躁,做事情马马虎虎,上网成瘾,在教室里整天睡不醒。他好象心事重重,又不愿意说出来。各科任课教师反应强烈,我多次和他交流,讲一些大的道理,但是效果都不理想。长期以来,我对他找不到突破口。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大半个学期。有一次制图课上,我发现他又在打盹,而且作业完成状况很差,我就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责令他请家长到学校。他听到要请家长,顿时泪流满面。我把他叫到外面,他这才把他的家庭状况给我描述了一下。他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学业几度荒废。我从他的言语当中发现他对他的母亲特别的尊重,甚至可以说是惟命是从。课下,和他母亲联系之后,张延轩表示只要他母亲让他做的事,他都会不折不扣的完成。从那天之后,我就把一些学习和训练任务细化,督促他每天完成。他的母亲也经常监督他作业的完成状况。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我感觉他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明显好转。他自己主动开始学习,并且把学习当成自己的救赎行动。这样的孩子意志都很坚强,所以取得的成绩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相信他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的。从这样的一个例子可以看出,其实,只要找到突破口,把工作做到细微处,很多学习生活习惯很差的学生是可以纠正过来的。 另外几个有网瘾的学生的转化工作也很复杂。他们已经上网成瘾,而且经常在教室里交流攻破网络游戏的经验,在调查他们上网的时间和地点时,他们会互相包庇,合伙把事情遮掩过去。对于他们几个,我也是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我开始对他们实行逐个击破的方法。首先,在班级的坐位安排上我让抱成团的他们分崩离析,分散在教室两侧,让他们没有在一起交流游戏经验和在一起出主意逃学的机会。在者就逐个和他们的家长联系,让他们了解学生的现状,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教育好学生,并从资金上给他们控制,让他们手中的钱先行充入饭卡,这就减少了他们上网的时间,坚决杜绝他们外出打夜市。最后,就是找他们多谈心、多交流,并在学习上多加辅导,先让他们从学习简单的内容入手,他们学会后,会有一种成就感,逐步建立起信心。总之,差生的转化工作任重道远,但我会继续努力因材施教,全力以赴把他们培养成才。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著名的作曲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假如你手中有一只苹果,我的手中也有一只苹果,大家彼此交换,你我的手头上依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这种思想,那么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今后一定要多多交流,学习老班主任的先进经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为人,止于至善"。在班级的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进一步努力。但我坚信,凭着我的一腔热血,和立志要和学生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的决心,我们下学期的学习和各项工作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摘要]本文是一篇有关班级管理的一些经验,我从班级的课堂纪律、课间纪律、路队纪律、班级纪律及个人卫生和班干部的培养,介绍了班级管理的复杂及细微,但每个环节都要落在实处。 [关键词]纪律 卫生 良好的学风是学习的基本保证,做为班主任抓好课堂纪律,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所带的是低段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再加上男孩比较多,无形之中工作量相对加大、加重。怎样才能打造一个纪律严明的班集体呢?我的具体做法是从课堂纪律;课间纪律;路队纪律;抓好班级卫生及个人卫生和抓班干部的培养这几个方面来谈谈班主任的工作。 一、课堂纪律 在课堂纪律方面,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人人参与管理,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而后让每个同学轮流当纪律班长,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每个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既感到有趣,又有动力,“过把瘾”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当“领导”的难处,学会了换位思考,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 二、课间纪律 课间是学生轻松休息的时间,良好的课间纪律将会给整个校园带来活跃而轻松的气氛。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跳绳、拍皮球、丢沙包、做游戏”等活动,使学生既建体又受教育,同时,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不做危险的游戏和活动,不到危险的地方玩。 三、路队纪律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集体生活,班级开展了“路队小标兵”评比活动,使学生站队不仅做到快、静、齐,而且进行自主管理。每天有一个同学站在队伍的最后边,看管前面的路队,发现有不遵守纪律的同学记录下来,班会上进行汇报,老师小结,表现好的及时表扬,表现差的予以批评、教育,自主管理制度在我班已经形成。 四、抓好班级卫生及个人卫生 为了给每个老师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除了节假日,我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检查孩子们的手脸是否洗干净,衣服是否整洁,教室卫生是否搞好,发现问题,及时动手解决。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天长日久,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孩子们养成了一个讲卫生的好习惯。 五、抓班干部的培养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管理学生就只会敲桌子,大声喊,结果是越管越乱,发现问题我没有批评、责怪他们,而是教给他们管理的办法。 做为一名班主任,工作的细微,繁杂真是难以言表,孩子们的书包开了,你得帮他拉好,孩子的鞋带开了,你得帮他系好,难怪同事们常常开玩笑说,你们班主任比“保姆”还“保姆”,我们的确身兼多职,在学校是保姆,是妈妈,是老师。同事们的玩笑包含着对我的肯定与赞扬,但要做到更好,我觉的我还有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力争把每个角色扮演到最好。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实验小学)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班主任工作经验点滴 摘要: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班主任,肩负着培养适应本世纪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用心工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关键词:班主任 用心工作 师生关系 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工作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及其活动的组织者,既要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又要组织协调学生各方面的活动及其关系。同时,班主任一定要言而有信,言而有度,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建立崇高的威信,就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么,怎样当好一名班主任呢? 一、用心工作,关爱学生 用心,就是热爱班主任工作,有一份责任心。用心与不用心,工作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当一位班主任潜心于工作时,他就会想尽一切方法,把工作做好,他就会调动智慧、创造力,并把它们用在工作上;不用心,就会应付,消极地工作。 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一对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基础和有力手段。班主任只有和同学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而形成这种良好关系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 1.确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中学生的人格 人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所追求的自我价值,这需要一个良好的受尊重和受重视的成长环境和相关的发展主体性的教育条件。对于学生,如果缺乏被尊重的情感体验,就无法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而学校教育也就培养不出优秀人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者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从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可采取观察分析、资料分析、个别谈话、调查等方式,如制定《学生情况调查表》,自设调查项目,内容可包括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经常接触的人或事、学生的优缺点和特长爱好、甚至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找到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与方法,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并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的教育。然而,在新世纪,班主任就应当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只有这样,当学生做了错事后才能心悦诚服地向教师和同学承认错误。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当学生得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并得以实施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性。所以,要鼓励他们多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参与管理意识。比如,让学生参与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建立一些班级的规章制度,由班干部带头与其他同学共同商议拟定《班级公约》等,使规章制度具有群众性,形成共识而共同遵守。这样,班级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都会有同学及时向班主任反馈,班主任就能及时发现班级所出现的问题,并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 2.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客观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比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等,这些差异应是班主任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不是班主任对学生采取不同标准的依据。作为班主任,如果对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家庭社会背景不一样、学业成绩不一样的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待遇,势必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降低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列夫•赞科夫有句名言:“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而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爱是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基础。离开了爱,也就无教育可言。所以,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转变后进生,转变后进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下三种: (1)激励法。激励是教育管理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鼓励,是对他人的思想、言行进行认可、肯定性的评价。激励能够强化人们的行为习惯或行为倾向,增强其发生行为的动力,激发起自信心。后进生最缺乏的是自信心,觉得自己样样不行,因而无论做什么事都很被动,怕被人嘲笑、看不起,老师掌握了后进生这些心理特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有意激励这些学生,大胆去学习、思考、劳动。无论他们做得多么不完整,老师也一定要不失时机地肯定所完成的部分,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完成得更好。通过激励法,可以使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 (2)表扬法。表扬是人们的一种健康的心理需要,任何人都渴求得到别人的赞扬,后进生更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满足后进生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实践证明,教学管理中恰当地运用表扬的方法,能起到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达到健全品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效果。有的差生因受到表扬而心胸豁然开朗,更上一层楼。当然,表扬要注意方式、因人而宜,有的进行单独表扬,有的进行全班表扬,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班风。 (3)反复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不断地做反复教育工作。要做好反复的教育工作,必须要有“马拉松式”的耐心;耐心地与后进生交谈,耐心地帮助,使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学到老师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3.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注意捕捉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赞扬褒奖,引导激励学生去争取更大的胜利和成功,以满足他们追求自尊和实现自我的自信心理需要。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会对其他学生产生较强的影响。多年的实践表明,在班主任工作中,情感教育是基础,只有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班级教育才能情通而理达;学生干部是班级骨架,只有班干部大胆负责和鼎力支持,班务工作才能正常运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借助学生闪光点是激发转化学生的最近通道……总之,运用这些方法来管理班级,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班主任工作经验浅谈 【摘要】自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其中感触颇深,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上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桥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的得力助手。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 自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其中感触颇深,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上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桥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工作即千头万绪,又充满挑战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何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是摆我们面前的课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要建立完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力量,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最终都是通过班干部落实实施的,他们是班集体的中流砥柱。特别是老师不在的时候,他们就是班主任的化身,是学生的主心骨。因此,培养一支负责、高效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他可以大大减少班主任的繁琐事务,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提高班干部积极性最好方法就是多鼓励。通过鼓励激发班干部的积极性,奖勤罚懒,在班干部遇到困难时,班主任更要多鼓励与帮助。 二要关爱每一位同学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关爱学生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关心学生的吃饭、住宿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和爱好等。不仅要关心学习好的学生,更要关心那些中下等的学生,从而获得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并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要有严明的纪律 首先要严格要求,定好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到一切稳定后,再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培养感情。这样可以迅速的建立良好的班风班纪。另外,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罚值周、罚写检讨等等。只有严中有爱,用爱熏陶出来的学生,才是教书育人的赤诚之心。 四要建设良好的班风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一个优良的班风是班主任辛勤劳动的回报,那么,怎样把学生组织成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集体呢?我先给全班每个同学都分配一项合适的工作,并建立服务员制度,使全班每个同学都轮流做值日----学生们自豪的称之为“小当家”,值日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处理班级一天中经常性的事务,如上课时喊口令,带领全班同学向老师行礼,课间领做眼保健操,课后带领值日生打扫教室等工作,让每个同学都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这样,一个健全良好的班风建设起了。 总之,作为一个班主任,只有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调动各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做好班主任的本职工作。 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小学班主任工作经验浅谈 在几的班主任工作中,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没有遗憾的、是充实的、完美的老师。 一个班有着良好的班风,学生在此生活学习,健康成长,乐在其中;教师上课兴趣盎然,乐在其中;班主任管理得心应手,乐在其中。因此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去营造良好的班风,是行之有效的。 要努力去营建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使每个学生将这个班当作自己的家,人人都爱她,时时都想着她;与她共荣辱,同忧患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班主任应放下师道尊严的臭架子。 要让学生真正感到在这个班集体里面,老师是其中的一员,与他们是平等的,那班主任首先应表明这一观点,告诉学生在这群体中,老师只不过是领头雁而已,这样说更应这样做。班级大事大家拿主意,然后集体作决定,切不可专制独裁,为追求一种所谓的威严而失去人心。 比如班规的制定,大家出谋划策然后举手表决,一旦形成制度就严格执行。执行时,人人都是裁决者,班干部或班主任是执行者。这样一来,谁也不愿去违反自己作出的规定,即使犯了规也甘心受罚并力争少犯。慢慢地,同学们的自觉性、集体荣誉感会在无形中形成。 二、班主任做个标准的天平。 平等地对等每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优生,漠视差生,这是班主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优生犯了规,要严肃处理,差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易犯错,因而处事过程中,切忌伤他们的自尊,心平气和地说理教育,有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一旦有一丁点儿进步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找会自信。 另外一个班级中,无论男女,不管优劣,班主任都应从生活学习,思想意识等各方面地去关注。平时多走进他们,谈心交流,利用班会课共同解决一些矛盾,读一些好文章进行引导;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再走进他的的心灵。因而班主任要扮演好教师、朋友、父母等多重角色,也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同学们的尊重、信赖,形成一股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三、协调各科平衡,平等对等科任教师。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主骨心,不让学生重主科、轻小科,尊重主科教师,无视小科教师,这一点也很重要。这一平衡工作首先班主任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学生对科任教师的反映,科任教师对同学的看法,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在中间发挥好桥梁与润滑济的作用,并且要有持久性。特别要求学生平等对等任何一科教任教师,不因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偏爱。这不仅是学习的问题,更是一个人修养与品德的问题。学生尊重各科教师,教师乐得走进这个班,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四、班主任身教言传,热爱这个家。 现在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班主任一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学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带好一帮思想既单纯又复杂,既有主见又没主见的孩子,班主任就应该做好典范。 比如班级大型活动,班主任热情投入其中,想方设法努力与同学们一道去共创佳绩。班级受损,班主任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一味地责备学生,相反还应鼓励或正确引导。班级事务,自己能做的,努力动手去做。地上的纸屑,课桌上的摆设,窗帘的安放等,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在认真学习,弯弯腰,动动手,擦一擦,拖一拖,学生会看在眼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切忌乱批评指责,然后指手画脚一番。另外,班主任要从心底爱这个家,爱这个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并模仿着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班有一些同学,如:苏小飞,董甲甲,班小飞,陈梅,陈彦妮等会经常主动为班级挂好窗帘,帮老师整理好讲桌。即使班主任不在的时候,班上都是规规距距,爽心悦目的。特别是有些同学犯了错误,会主动跑来向我认错,如:李乐乐,杜文斌,于朋威等。我会表扬他们,因为他们已知道并勇于承认,自然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同学们互帮互助,平和相处,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有一次我进行民意调查,胡雪颖这样写道:“我以我是三(5)班的学生为荣,我不愿做任何有损班级的事。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帮老师管理好班级,轮到我值日时,我会认认真真地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争取每周拿上流动红旗,月底评上行规示范班”看了她的日记,我好感动!我的班主任工作没有白做,再辛苦也值得。 五、增强管理意识使班级更上一个台阶。 1、完善班干部队伍。创建完善的班级管理体制,加入了新鲜血液,让更多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明确班级努力和前进的方向,营造一个温馨而又充满朝气的学习环境。定期召开班干部会,总结工作中的得失,促进班级工作的发展。努力提高班干部的工作能力,经常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改进工作方法,在适当的范围内放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做到事事有总结。无论是取得了成绩还是以失败告终,有活动就有总结,学生自己要总结,班主任要总结,使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明辨是非,积累宝贵财富。这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环。 3、开好班会。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1、说,学生轮流到前面进行自我介绍和即兴演讲,有助于增进了解,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同时还能发现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有助于今后开展工作。 2、写,经常布置家庭作业和小练笔,如《假如我是班长》《老师我想对你说》《我的家》《我的学习计划》等等,评选出马雪娇、吕娜、申新豫等优秀小作家,通过写作活动,一方面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有助于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能力等情况,能更准确的把握学生的脉搏,便于做学生的工作。 3、同时开展“读一本好书,练一手好字”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窥探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机械制造专业人才标准越来越高。市场上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偏向具备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中职作为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机械制造专业人才。 1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落后 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较传统,教师进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时,仍以相关知识的讲解为主,没有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且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按部就班,向学生灌输机械制造的知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实践课程,大部分的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使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不会运用。 1.2师资力量不足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使得学校的教学水平较低。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较高水平的教师进行此专业的教学。但是,部分中职学校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缺乏牢固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不足,且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无法完全地阐释该专业的知识。不仅如此,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足,无法提供机械制造专业需求的复杂性较高的教学器材,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1.3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部分中职教师偏重于机械制造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低下。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课程注重理论知识,脱离了与实际生产的要求,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多数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在实际中解决相关问题,相关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差,实际操作技能较弱,无法达到社会综合型机械制造人才要求。 2优化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对策 社会在不断进步,市场人才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在此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应根据当下社会对机械制造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使机械专业人才质量得到提升,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1转变教学理念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人才培养上,中职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利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教师进行机械制造教学时,应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能力达到人才标准。 2.2加强实践教学 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中职学校应根据机械制造的专业特点,结合该专业的市场需求,科学设置机械制造实践教学课程。教师进行机械制造实践教学时,应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并通过实践过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中职学校应根据学生专业的发展方向,增加与企业的互动,尽量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同时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社会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中职学校应积极与机械制造工厂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多到厂房观摩和学习,对机械制造的原理、常用结构、操作技术等知识进行巩固,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 2.3增强师资力量 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水有利于学校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学校应重视并培养机械制造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本校的教学水平。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对此,中职学校应重视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支持教师进行科研,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技术操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中职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发展,科学制定教师管理制度,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2.4运用多媒体技术 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内容较多,理论知识较枯燥,教师一味地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讲解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应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进行机械制造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相关专业知识直观化,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造教学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制造的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对机械制图的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将点线面的投影以及齿轮设计内容制成PPT课件,增加图片或视频,将机械制度的关键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不再需要反复的讲解比较复杂的机械制造知识,无需学生凭空想象相关知识的应用情况,减小了教学难度。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此,中职学校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机械制造人才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应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不断地提高本校机械制造教师的专业水平、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机械制造课堂的生动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陈黛 单位: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CAD教学设计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在稳步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更加注重方式方法,CAD课程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图像的处理和制作,是一款制图软件,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这一软件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实际的应用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利用CAD软件按照实际的施工图纸来绘制出相应的图纸,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软件的应用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够使学生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一、教学内容要进行改革创新 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讲解,虽然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并不能作为唯一。特别是在CAD软件教学当中,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软件的性质、命令以及一些使用的方法,学生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看教师进行操作示范,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理论教学的内容过多,但是对于实际操作的内容来说几乎是没有的,在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几乎没有,完全是听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很大的缺陷性。因此,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入一些实践操作的部分,让学生能够进行操作练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扎实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并学会实际的运用。另一方面就是教学实训内容的安排上,要强烈的体现出学科的专业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主要就是利用这款软件来进行机械制图,那么在课堂中进行实际训练的内容也应该偏向这方面,教材中的内容只是起到一个指引方向的作用,在保持和教材内容同步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专业性质学习内容的安排,适当的补充一些课外的延伸资料。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利用CAD软件主要就是将纸质的图纸转化成电子形式的图纸,另一方面还要学会三维模型的创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悉电脑做图的各种指令信息,熟悉软件界面,了解基本的用途,能够快速准确的绘制出相应的图纸和模型,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关键的还是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不当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畏惧和厌烦排斥的感觉,所以说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由于CAD是一款和计算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软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板书教学的形式已经不适用了,而更多的是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进行演示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实际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一边给学生展示操作的方法一边讲解原因,在讲解的过程中每个命令都会得到相应的实际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知知识从理论转化成实际操作的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示范讲解一段时间,然后留出时间来交给学生对刚学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在这段时间中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如果只是追求讲解的速度,从课堂开始一直讲到结束,这样其实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追求速度不追求质量,那么学生到课堂结束的时候也只是掌握了那么一小点内容,之前学的基本上也就忘了,让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够有效的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化的讲解,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制图习惯以及方法,只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讲解和练习交替进行的教学方式,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体现,将教师之前讲解的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作为一个内容,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同时课堂学习也不会显得那么枯燥乏味,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形式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三、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 为了提升CAD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本身学好这一学科的要素就是要有足够的资源。首先就是要有硬件资源,也就是有配备专门的多媒体教室,CAD是一门计算机画图软件,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演示那么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辅助下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除了要有教师演示的计算机之外,还应该给学生配备多台学生机,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其实就是软件方面的资源,也就是一些教学资料的提供,除了教师以纸质形式提供的学习资料以外,学校还可以专门建立校园内的局域网,建立服务器,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余时间内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阅相关的资料信息,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平时学生只需要登录相关网站,输入查询的关键字,就能够找到相关方面的资料信息,这给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巩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外教师还可以组建班级内的QQ交流群,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操作方面遇到的一些困难都可以在群里进行询问,因为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的跟随着自己,课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会更加的方便快捷,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和分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还能够建立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CAD课程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和学生共同互动学习的形式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且在教学内容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随时对地的方便快捷的查询到想要的信息,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增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共同学习才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根据CAD教学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和学习这款软件,为今后的学习和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桂小华 单位:江苏省兴化中等专业学校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近年来,作者在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职业院校采取各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很多院校都是模仿,没有根据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培养人才无法满足当今市场的发展需要。本文主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出现了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和学徒制模式等。如何选择适合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创新意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面向服务区域,行业技术、强化专业、突出能力、提高素质、注重创新、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掌握行业技术技能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是依托行业,适应学生、适应市场、适应政府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从服务区域的机械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出发点,针对学生的能力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适应市场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实施人创新才培养模式几个因素 (一)不断进行社会调研,关注人才培养改革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情况,并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需求信息、教学质量及毕业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教学环境与学生自身等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从加强就业发展对策方面的研究,不断改进教学设施与教学方法,借鉴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的可行经验与措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建立及完善实训基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采取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效率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思考的问题。以往高等职业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论课程造成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对学习兴趣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创新。 (三)深度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所谓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其目的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以及为企业培养岗位人才,最终达到双赢。以往高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有“闭门造车”的现象,并未了解市场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从而影响就业率。在新时期发展下,市场体制不断变革,用人单位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应不断对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市场接轨,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等,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作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要确保自身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用人单位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对人才的技能提出一定要求,而这些要求也将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也可以将其称为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保证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用人单位所需求的,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创建学习情境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相比于传统的“满堂灌”理论教学模式来说,多媒体设备可以利用自身的声像合一、图文并茂等优势,为学生创建相应的学习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某个角度来讲,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实践和理论有效衔接起来,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片或视频影像等方式,将相应的零部件一一对学生进行描述,并将其用途以及作用通过课件表现出来,这些抽象知识是传统理论课所无法真实表现出来的,在多媒体设备应用下,能够将这些抽象知识具体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更好地理解。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也针对市场需求,开展了相应的专业人才培训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尤其是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为用人单位提供可用之才,高等职业院校应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主要从建立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等方面。 作者:苏明 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探索 摘要: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指导专业建设:从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办学定位,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建设品牌专业,切实发挥带动作用;构建三级体制平台,充分释放办学活力;实施两大素质工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一体化服务功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建设思路 1专业建设整体目标 立足武汉,辐射全省,紧扣内涵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成立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导的合作办学理事会,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形成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办学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使其与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建相匹配,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带动相关院校协同发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课岗对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打造“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校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典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校园,逐步实现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拓展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融合,使学校成为开展四技服务的排头兵、武汉市民终身学习的主渠道。通过三年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成区域领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社会影响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武汉市及湖北省汽车、装备制造和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思路 深入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教强省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意见》(鄂政发【2012】77号)文件精神,促进建立与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推行“双证融合”制度;围绕武汉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武汉职业教育品牌”,建立与职教品牌建设相适应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教育品牌带动作用,促进高教实力更好转化为发展竞争力,为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2.1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办学定位,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即坚持围绕“三圈”(围绕光谷核心圈、武汉都市圈、“1+8”城市圈)、服务“三业”(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构建“三系”(构建校企合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实施“三双”(实施“实习与培训双向基地、教师与技师双向兼职、学生与员工双向培养”策略)、打造“三型”(打造创新型、开放型、就业型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坚定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2.2建设品牌专业,切实发挥带动作用校企合作重点建设与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对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措施如下:(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引厂联企、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校企共育人才,内引“校中厂”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外联紧密型企业共建“厂中校”实习基地,按能力递进模块,多学期、分段式进行工学交替。(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和网络课程。(3)推行“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以企业工作项目为教学项目,按生产过程组织教学过程,按企业项目检验标准考核学生课程成绩。建设2间仿真企业工作环境,即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室。(4)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实行“分段式、柔性化”教学组织模式,按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课程模块,分四阶段段组织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教学。根据企业生产旺季和淡季,科学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柔性化合作。(5)教学资源库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核心课的教学标准、网络课程,以及工学结合项目教材及电子教案、项目/案例库、试题库、媒体素材库等。2.3构建三级体制平台,充分释放办学活力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组成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在教学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管委会,在专业成立校企专业共建委员会,构建校、系、专业三级体制平台。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中采取股份制合作形式,运用董事会管理体制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政校行企多方联动,合作解决校企合作中的政策保障、发展战略、07号实验室仅仅两家做比对,由于各个实验室所配置的仪器设备的精度等级基本一样,那么在用公式(1)判断是否满意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将07号实验室判为可疑、05号实验室判为满意。然而,事实却刚好相反。因此,两家实验室间的比对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比对作用,从而不能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3结语 通过对两家实验室和多家实验室对比的具体操作、评价、介绍以及具体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进行多家实验室间的比对的效果要明显优于两家。因此,推荐在进行实验室比对时尽可能组织多家比对,得到数据后采用Z比分数来判断结果。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的开展,一方面有利于各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作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实验室之间技术和经验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对提高检测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不断健全比对试验机制、完善结果分析方法,才能使机构的检测水平迈上更新的台阶. 作者:陈帆 程婧璠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职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高职机制专业的学生今后需要进入工厂的生产一线,他们需要具备与机床等机械设备打交道的实践能力。本文从应用人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应用型机械高职人才的基本特征,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教改建议。 关键词:应用;机械;高职;创新 1引言 随着现代国内经济的发展,高端机械设备进入工厂企业之后,需要有专业人才进行加工工艺、生产方式的设计,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培养企业一线生产人才的平台。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当前这一人才市场进行合理分配,进一步提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基础打牢、应用能力强等基本特征。 2应用型机械高职人才的基本特征 2.1基础知识储备 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需要首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构建他们的机械制造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机械制图、工艺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液压技术、数控技术等。这些都是具备应用能力的机械专业高职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机械知识网络。学生只有打牢这些知识储备之后,他们才能在真正的生产过程中,设计好产品生产的工艺[1]。 2.2综合运用能力 具备了专业知识之后,学生还需要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组织生产的能力,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述那些专业知识需要相互配合,实现一种综合性的应用。因为一项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工序,不同工种之间相互配合,工艺设计人员还需要思考产品尺寸,形状公差的测定等,这些都是他们可以综合运用上述的专业知识。 2.3创新意识 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工艺设计师需要进一步具备首创精神,在一项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我们没有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需要工艺人员针对产品的尺寸、形状、材质等要求进行创新设计生产流程。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这一岗位的需要,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怎样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一方面需要考虑生产成本的降低,一方面还需要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 3高职机制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改革建议 3.1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是机制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大纲,要想实现应用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首先对高职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针对方案中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进行调整,主要原则就是提升学生对机制专业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知识覆盖、综合运用、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培养出知识网络扎实,综合运用能力较强,创新意识超前的机械制造人才。 3.2教师队伍的调整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即教师还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在教师队伍方面,学院需要及时调整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向,将更多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才引入到学校,让他们将自己在生产一线积累的经验教授给学生,实现学生的一种有效提升。同时现有的教师也需要积极的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节假日深入工厂企业进行学习,学习一线生产的基本经验。教师之间还需要构建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师之间知识能力的整体提升。另外,学校需要配套更多的科研资金,帮助教师进行相关实践项目的推动,一个科研项目将带动一个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水平的提升。 3.3理论课程的调整 在应用人才培养的条件下,教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因此需要在尽可能多的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加上一些课程设计等,让学生运用学完的这些知识进行实践运用,不断提升他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的机械原理、工艺学等课程之后,就有课程设计,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坚持的。同时还需要在更多的课程之后加上这类课程设计内容,例如:数控技术、液压技术等,都是需要进行有效拓展其课程设计范围。另外,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引入一些与生产实际有关的课程设计课题,这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题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的能力[2]。 3.4实践教学的调整 在应用人才培养的环境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拓展机制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建立自己的生产实习车间,车、刨、铣、焊、钳等一系列工种都是设计工艺的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只有他们自己操作过,他们才能对这些工种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力学、液压、机械原理等课程都需要有自己的实验作为理论支撑,教师需要重点开展这些课程实验环节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更加先进的实验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校外实习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不断联系生产企业,让学生进入工厂的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学习,拓展学生的眼界。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下开放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计算,最终形成学习小组的设计方案,学生的创新意识被进一步体现。 4结语 高职机制专业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3]。教师需要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机制专业教学进行有效调整和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加应用型的人才。 作者:杨娜 辛鹏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研讨型案例教学 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是运用生产现场情境作为典型教学案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因而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教学内容专业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前期实践经验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些实践经验也正是学生所缺乏需要补充加强的教学内容,基于此矛盾,课题组将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打破课堂内外的时空界限,全方位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构建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优化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 (一)加强校企联合,优化案例教学内容,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 教学中所选案例多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周边企业,并将收集到的素材整理,归类构建制造加工现场案例集、夹具应用案例照片集、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创新教学平台,结合相关网络教学系统,应用于具体的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二)优化基于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案例时,首先需优化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过程,使分散的教学内容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保证教学全过程的相对完整和连贯。其次通过一些开发性综合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最终使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不断得到优化。 二、优化教学手段,落实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优化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网络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少、理解困难的矛盾。 (一)用案例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 用案例驱动法逐步展开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吸引到问题中去,可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六点定位原理、加工原始误差的组成、定位误差的分析等知识点的引入,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桌子大多是四条腿的,而三角架总是三条腿,且脚很尖?从而引出定位原理的概念。 (二)用案例模拟法,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 通过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安全案例、经济纠纷案例、工程产品质量案例,让学生模拟其中某个企业的身份,讨论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利用汽车质量不过关导致市场流失事件、水污染事件等案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及环保意识。 (三)用案例讨论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将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难点分成若干讨论课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布置讨论任务,学生采用合作小组的形式,在任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由倾听者变成了思考者和参与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榜样案例激励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工程文化 文化教育与技术教育必须融合协调才能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顺其自然地发挥其工程创新潜能。针对此,将榜样案例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及网络课程中,确定以竞赛引导学生的机械工程竞赛机制,具体做法为:在高年级学生中,通过竞赛引导其进行各级别机械工程竞赛活动,对已取得成果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宣传,鼓励更多的低年级学生进入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竞赛中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结合的同时,加深其对机械工程涵义与价值的理解。基于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充分参与为指导原则,促进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岗位技能在“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中形成和提高,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高校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可多采用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 作者:葛云 曾海峰 魏敏 张立新 单位: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中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衔接 课程衔接是机械制造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本文就如何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 一、构建螺旋式上升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衔接 1、以“两个衔接、三个突出”为总目标,根据专业职业能力分级标准,系统构建螺旋式上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相衔接,中高职课程模块开发与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衔接,突出学生可持续发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突出“高端”和国际化视野的“两个衔接、三个突出”为目标,构建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螺旋式上升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以中职课程为基础,以高职课程为主导的方式进行,中职侧重于文化基础和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械设备装配、调试等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侧重于文化知识的应用和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机械制造工艺实施、质量检验等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 2、围绕“以素质拓展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轴心,将同类同质课程分阶段、分水平、分重点有机地组织编排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各个年级,形成不断递进延伸、不断拓展提升的螺旋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3、课程体系总体分为中职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和高职课程三个层次,课程体系主体部分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岗位核心课、专业拓展和校外实践课程等模块。 4、中职阶段的课程主要依据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械设备装调岗位的中级工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阶段主要依据机电设备装调维修、机械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等岗位的高级工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由简到难、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设置三大部分的课程模块,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 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设计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衔接 中高职合作院校骨干教师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讨,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项目等方面设计相互衔接的中高职课程标准,中职阶段注重学生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1、按照“中职强基础、高职重应用”原则设计公共课程衔接方案。中职阶段公共课教学根据部颁教学大纲要求开设德育、语文、数学、体育、计算机等课程,课程内容强化汉语言和英语基础、初等数学和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学习。高职公共课程以语言艺术、演讲口才,高等数学等应用以及普世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为培养目标,并通过知识的自主学习、导师制团队活动、社团活动和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为引导,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2、按照“中职强技能、高职重技术”的原则设计专业课程衔接方案。依据职业资格标准,以真实的产品案例为载体,按项目化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参照中高职职业技能抽考标准,引入机电设备装调工、机械加工操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6S管理等企业现场职业规范,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典型岗位对专业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以减速器、变速箱、分动箱等真实产品为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逻辑线索设计教学项目,形成内容完善、对接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 3、依据课程内容的要求设置项目,例如以减速器、变速箱等产品导向,贯穿于整个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在中职专业课程中设计,以减速器零部件的认知、绘制与加工为主线的教学项目;在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设计中,以减速器的测绘、工艺编制与设计为主线设计课程项目;在高职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中,以变速箱、差速器等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的加工、装配与调试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 三、建好在职业能力培养中起关键作用的中高职衔接的项目课程,实现核心课程衔接 采用项目递进的方式构建中高职衔接的项目课程,项目课程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或项目驱动为主要教学方式,遵循从单项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教、学、做、训、评相融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泛在学习”。 四、结束语 依据专业的职业能力分级标准,设计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层次递进、螺旋上升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确实实现中高职的课程衔接。 作者:庹前进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机械制造专业教育教学论文 一、学生的学习现状 现在职校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差,还有不少由于初中教育缺陷,心理不健康,文化课程教学很困难。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与很多学生探讨学习过程,发现很多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很头痛,很多学生无法提起对专业课的兴趣,实践课程也不愿意操作实习。除了厌学以外,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所学的知识没有多大用,出现以上情况,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长听说机械制造类专业好就业,没有考虑到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初中毕业生对职业学校专业只是模糊认识,被家长硬性推荐来上学。 (2)在学习的前期没有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模式不同,以至后面的课程愈发听不懂,对所学的专业课产生逆反心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做好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基本知识,教学模式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参观学校的实习实训车间,介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聘请我校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 三、做好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 第一,精选好教材、备好课。现在专业课各种版本的教材较多,任课教师要精选教材,不能只选好讲的教材,要结合本专业要求和学生益于学习的教材作为主讲教材。首先要研究教材备好课、分析课程重点和要点,然后写好授课教案、做好课件是上好一堂课必备条件。第二,组织好教学。怎样组织教学让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也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式也不同,不能教条式地“满堂灌”。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内容重点和要点,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授课。最后要对本次课的重点和要点进行小结,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留思考题。第三,做好课后辅导和答疑。辅导和答疑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由于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因材施教,要耐心地给学生辅导,用最简单的方法扎扎实实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请进来,走出去。尤其是机械制造专业课难度有点大,都是工厂中的生产实例,让学生走出去到工厂实习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把工厂有专业技术人员请进来,指导学生实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专业基本知识。认识提高,有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进步。让学生认识到机械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并结合企业案例,结合就业实际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为学生日后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五,紧密结合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要求,工学结合,按实际内容讲解相关课程,而不是完全围绕课本进行教学。实用性强的内容精讲细讲,在教学过程对学生灌输一些企业文化和实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这是我们教学中必须强调、始终贯彻执行的重点。第六,重点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教育。要求指导老师不但技能好,还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校现有86台各类机床: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让学生先在普通机床实训,熟练掌握操作方法,然后在让学生到数控机床实训,扩展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本专业知识掌握。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优势,分配到企业后,经过简单的培训可以直接顶岗生产操作,成为生产技术骨干。第七,对毕业生就业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重点内容,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 四、根据学生的特点,多方面培养人才 学生到企业工作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生产,就业稳定性好,有的学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全国多家企业到我校招聘毕业生,不少学生慕名而来到我校学习专业知识。我校学生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技能大赛,多次取得一、二等奖。鼓舞了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检验了我校教育教学的成果。对于参加升学班的学生,有针对性地专业课程辅导,参加升学班的学生今年全部考入高等院校学习。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抓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顺畅。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教书育人,培养社会有用之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坚持追求的理想目标。 作者:贾志坚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机械制造专业课体系改革 一、本科层次机械制造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对机电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人才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适应企业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而现今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在这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级技术性人才的缺乏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社会对于大量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使得专门从事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的学校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目前,实施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院校在技术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得到企业的认可,学校的专业课设置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教学工作如何为社会服务等等。为此,机械类专业课体系改革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意义深远。 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专业课体系改革的出发点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是企事业单位一线最为核心的力量。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如何使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成为摆在高校学科改革面前的重要问题。在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上,很多因素都要容纳进来,如:学科历史的传承,学科前沿的把握,当然也包括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反馈。专业课作为整个学科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科立意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教学与就业对接的最直接部分。在进行专业课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立足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专业课体系与专业实际应用市场进行无缝对接。在这个对接的过程中,一方面根据社会现实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课体系,另一方面根据社会潜在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课体系,确实做到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作为专业课体系改革的出发点。在进行专业课体系改革的时候,在贯彻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改革出发点的过程中,将对口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作为改革和调整的着力点,在改革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个“突出”:①突出实践能力,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际动手环节,使大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学习中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理解理论应用实际的方式和过程,初步搭建适应职场环境的渠道;②突出核心理论,在专业课体系的建构中,对核心理论的发展史和前沿问题开展研究,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本专业技术的改革成长历史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最终就业或者升学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③突出职业理想,在专业课体系的调整和改革中,将职业理想引导作为贯穿改革过程的一条暗线,在专业课体系的建设中重点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引导,通过课程的设置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自觉,引导学生愿意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并且以成为该行业中的一员为就业首选。 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是专业课体系改革的落脚点 在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时,其竞争资本是包括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在内的综合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最终影响能否在专业岗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要素称之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即一个大学生具备了该种就业核心竞争力则在专业方面比同龄人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单位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更容易在与众人的激烈竞争中拔得头筹,这种能力将成为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最具有决定作用的能力。专业课体系改革应进一步立足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里的绝对竞争力。在专业课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理念,认真研究本校本专业和其他学校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及差异点,仔细甄别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核心区别,在专业课设置上要突出本校的特色,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做到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核心能力既区别于相近专业,又区别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真正做到“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做到区别于同专业和相近专业就要做到在专业课体系的设置上立足本校的定位和对口就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能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层层递进、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可以自如地应用到实践中,并且在专业上自成体系。 四、改革实践与成效 唐山学院机电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早在2008年就开始进行了专业课体系改革。为促进我系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系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我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对象为我系2013届和2014届的部分毕业生,调查方式主要通过邮寄的方式发放和电话回访,调查我系专业课设置对毕业生择业情况及就业后在岗位上应用情况的影响,问卷共发放8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唐山学院属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院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这类毕业生在实际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在理论水平方面受到来自老牌本科院校学生的激烈竞争,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又要和来自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进行竞争。在这样的竞争局势下必须找准定位,培养别人不可替代的优势。这就需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其理论水平明显高于高职类院校学生,同时增设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环节,使其实际操作水平优于老牌本科院校,这样才能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就业市场。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期。当前,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高校的配套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保证他们就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高校甚至全社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高校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它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这种状况是毕业生产生不同就业心态的直接原因。 五、结论 专业课体系改革是专业建设中的核心环节,也正因为它的重要性所在使得专业课改革势在必行。专业课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课体系改革的出发点、以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作为专业课体系改革的落脚点、以专业课教师作为专业课体系改革的中坚力量、以考核评估作为专业课体系改革的保障环节,通过立体化的改革策略最终实现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目的。 作者:梁国俐 单位:唐山学院机电工程系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略谈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创新教育模式 一、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1.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的需要。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师资专业水平和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职业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差,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技术水平较低,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等方面。要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在“双赢、互动”中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建立专业共建、人才共培、科研共攻、文化共传等校企合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职业学校发挥基础作用,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长远合作的利益链。“现代学徒制”无疑架起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笔者认为,以学校为中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从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二、三年级开始试行“现代学徒制”是较可行模式。这不仅是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也是体现国家示范专业建设辐射性、示范性和创新性的需要。 2.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需要。随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资源整合成效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以“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为载体,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实现知识链、专业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深度融合,助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以及其他公益活动等,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做法 传统“学徒制”历史悠久。任何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学徒制”元素。在吸取德国“双元制”核心内涵和欧洲“现代学徒制”思想理念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有体制机制,在政府支持下,以学校为中心,联系企业积极参与,根据市场调节需求,积极探索并实践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做法。 1.遴选优质企业,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遴选优质企业,是实践“现代学徒制”最重要的环节。该专业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特点,提出了遴选企业的四项原则:一是遴选产业特色适宜,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认证的行业企业;二是遴选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较好,可内涵式合作的企业;三是遴选内部培训体系完备,对“学徒制”培养合作能达成有效共识和互动的企业;四是遴选愿意支付学生奖励和“准工资”,能优先录用学校毕业生的企业。学校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同负责招收学徒,按计划提供实践培训场所和岗位教育资源,师傅、教师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履行义务,指导学生参加行业协会考核认证。 2.校企按需共同招收学徒,确定“学生学徒双身份”。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按照区域内现代制造业岗位群人力资源需求,确定“现代学徒制”班级规模,同时面向社会和学校招收学徒,并以签订学校、企业、学徒三方合同的形式,确立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学徒在学校就读期间,身着校服,学习系统、规范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参与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训;学徒在企业学徒期间,身着工装,按照行业标准、员工要求和岗位要求,融入企业生产,并获得生活补助,充分感受企业员工的“学徒”身份。校企双方相互认可“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学徒约二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参与生产,约1/2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构建了校企双赢、互动参与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徒在企业的生活和学习中,能直接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操作专用设施设备,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切实提高职业能力;二是企业能有较长时间认真观察、全面考察、精心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降低用人风险。 3.配备校企互认师资,共同打造“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的组建,应遵循校企互认和共同指派的原则:“师傅”从企业引进,由在本专业工作多年、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担当“;教师”由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获取行业认证后回校承担“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科思现代学徒制”班级实施学校、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签约企业三方互认师资团队的模式,由专业骨干教师、签约企业技术人员、企业工作人员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同时,严格执行企业认证体系,每年对师资团队进行培训、考评、年审,只有通过考核的教师方有资格继续留在“科思现代学徒制”班级任教。 4.以“四个一体化”办学理念驱动“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应坚持“四个一体化”的办学理念,以企业“人才定位、岗位标准、知识技能要求、典型职业活动及素养”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工学交替”为主要方式,由企业制定培训课程,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合作初期,学校必须模拟企业生产模式和情景,承担部分企业职能。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与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合作,由校企双方根据学生情况,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共同制定“现代学徒”班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参与教学组织与实施,在第1、2学期按周邀请企业高管、行业协会专家和一线技术骨干到校讲授行业前沿、专业发展、企业管理等;在第3、4学期聘请企业技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深度对接,根据行业标准共同制定技能训练标准,确定训练项目,将企业生产任务转变为学生实训内容,并按照企业员工技能要求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使教学过程成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实现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在第5、6学期,每学期安排5个月时间作为学徒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顶岗实习结束,并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再要求学徒回校进行1个月的理论知识扩充。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既有力地支援了企业生产,也使学生得到了在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为未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引入行业认证和“准工资”激励机制。“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标准由校企共同设立专门的考核评价委员会制定。委员会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组成。考核评价标准把职业资格技能要求放在首位,并引入了行业认证。理论考核主要针对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技能考核主要针对在企业的实践技能。委员会建立“准工资”激励机制,根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结果向学生发放“准工资”。 三、存在的问题 1.国家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企业积极性不高。 2.以学校为中心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使校企合作难以真正做到“多赢”。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生产型实训基地没有很好地解决生产与教学的矛盾,如:难以找到实训基地承接外协生产与承担教学实训的结合点。 3.校内“双师型”教师水平较之于产业行业生产、服务技术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专业教师仍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验,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难度较大。 4“.现代学徒制”班级的班额应在14~24人/班,培养成本较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资源仍不足,难以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四、建议 1.由政府制定并出台鼓励政策,激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建立支持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2.尽快搭建起连接政府、企业、学校的桥梁,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信息网络,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经验,促进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 3.校企双方要共同增强协调功能,完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制度建设,制订明确的教学方案,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4.希望国家完善有关学生顶岗实习的法律法规,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侯益波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配置 摘 要 在总结国内各高校构建课程系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现状,提出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关键词 机械制造;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1 前言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代表的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全面与否,更是代表了一个学校在该专业上的发展方向和水平,进而决定了一个学校该专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国内和国际地位。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目标都是培养具有合理机械制造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基本的机械制造研究开发能力、熟练掌握机械制造生产工艺、熟悉机械制造设备与管理的大学毕业生,满足企业生产一线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堂教学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前提,合理构建课程体系,配置教学内容。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等都对本科生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随着我国智能制造2025的提出,可以看出这不会仅是国家政策的变化,而是市场对于我国制造行业升级、换代的需求,从而引发企业制造技术的升级,最终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培养新世纪、复合型的人才,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调整落后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发展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制造专业技术人才[1]。 2 国内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对课堂知识结构的需求以及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应兼顾基础知识、宽的知识面、多的方向选择性、强的应用背景,这都决定了本科生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技能方面教学课程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配置。国内各名牌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如下[2]。 对于清华大学2013―2014学年度本科教学课程而言,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主要由4大类专业课程构成:传统机械制造类课程、先进制造技术类课程、制造自动化类课程、管理及信息化类课程。其中,传统机械制造类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制造装备设计、材料加工原理、机械制造专业的基本知识;先进制造技术类课程包括激光加工概论、精密与特种加工、微纳制造导论;制造自动化类课程包括机器人学,以讲解数控技术、自动化控制、机器人原理与应用为主;管理及信息化类课程包括制造过程信息管理系统。可见,清华大学从传统机械制造专业的基本知识到先进制造、自动化、信息化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满足了现在制造技术发展及企业对本科生知识体系的要求。 对于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来说,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主要由4大类专业课程构成:传统机械制造类课程、先进制造技术类课程、制造自踊类课程、特殊行业制造类课程。其中,传统机械制造类课程同清华大学一样包括4门基础课程;先进制造技术类课程包括精密与特种加工、先进制造技术;制造自动化类课程包括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特殊行业制造类课程讲解特定行业的制造工艺和装备,如柔性电子制造技术基础。 另外,通过对浙江大学(2014版)、上海交通大学(2015版)和中南大学(2012版)机械制造方向本科生培养计划的调研,各大高校都把课程分成4~5个板块。所有院校都开设传统机械制造类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或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制造装备设计、材料加工原理等机械制造专业的基本知识。对于先进制造技术类课程、制造自动化类课程、管理及信息化类课程、特殊行业制造类课程,各高校根据其特长和优势以及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开展设相关课程,但基本上涵盖了先进制造、制造自动化等方向。 做强制造业的基础和关键在人才。我国结合国情建立中国版“工业4.0”战略计划――“中国制造2025”[2]。为配合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迎接制造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培养符合工业4.0需求的机械制造行业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也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急迫任务[3]。 3 中国矿业大学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执行的是2012版教学大纲,在该大纲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课主要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其中,专业主干课有3门,为机械制造工程学、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专业选修课有4门,为精密与特种加工、先进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装备绿色设计与制造。如果按照国内知名高校的课程设置原则,主干课中还少一门制造装备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类课程包括精密与特种加工、先进制造技术,应该说体现了目前企业和高新制造技术的发展需求;而制造自动化类课程只有一门数控技术,管理及信息化类课程和特殊行业制造类课程缺失。 从上述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国内名校的课程设置原则相比较可以发现,专业主干课基本同各名牌高校保持一致,在后续的w现特色和制造技术发展需求方面还有非常大的不同;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和推进,相关课程设置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以2016版大纲为例,机械制造工程学、制造装备及自动化和数控技术三门课的重复性非常突出,其中关于制造设备方面,机械制造工程学和制造装备及自动化都有相关章节,而对于数控编程技术在制造装备和自动化与数控技术两门课程中又都有涉及,相当于3门课主要讲了两个大方面的内容。2016版大纲压缩了课时量,重复性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内容更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制造技术也朝着精密化、微型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和推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中国矿业大学在进行课程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思路如图1所示。 1)对比分析、查找问题。结合中国矿业大学2012版教学大纲和2016版教学大纲,进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先后顺序的整理,根据每门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确定现行机械制造专业模块化知识点;对比各名牌高校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需求,提炼出目前机械制造行业对模块化知识点的覆盖程度,最终发现本校制造专业模块化知识点的不足之处。 2)确定适合中国矿业大学的模块化知识点。中国矿业大学是行业背景高校,肩负着服务行业的重任,因此,对于模块化知识点具有特殊的需求;另外,根据学校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定位和专业内任课教师的科研情况确定适合本校的模块化知识点体系。 3)进行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改革。在第二步的基础之上,构建课程体系,包括对模块化知识点的覆盖程度、优秀教材的选取、开课的次序,最后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包括模块化知识点的设置和增补必要的新技术、新方法。 4 结论 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优化配置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行业特色,并结合制造行业技术发展方向。高校专业的设置和创办,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要符合学校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遵循不同专业发展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如果不能科学地把握专业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将可能导致培养模式落后,缺乏专业特色,教育和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无法适应不断更新的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因此,笔者结合“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教法探讨 摘要:中职学校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提升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深入的分析了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法探讨,对提升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法 前言:中职学校是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机构,提升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增强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十分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者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法探讨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教法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足够的针对性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对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实施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二者之间的实际关联进行课程设计针对性的提升,造成很多的课程难以在机械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关联性机制的构建,最终导致很多的课程设置情况无法适应课程的针对性要求。还有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课程细节设计的过程中,虽然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却无法保证全部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最终导致很多的问题仅仅能够适应系统化知识的处理要求,难以保证同多种多样的业务岗位形成一致。还有一些课程的设计在系统化方面仅仅能够保证教学的学科具备完整性,难以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教学目的进行实际工作细节的处理,最终导致很多的教学内容难以同中职学校的学科完整性取得高度适应,无法从根本上增强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的内容缺乏连贯性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仅仅能够将课程的细节设计作为基础性内容,难以保证将机械制图或金属材料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连贯性处理,使得很多的课程设计活动无法在众多基础知识的有效联系之下实现运行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教学人员仅仅根据课程的设计方案进行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传授,并没有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需求,对课程的内容实施完整的设计,最终导致很多的课程设计方案无法适应机械制造基础的实际要求。还有一些基础知识的设计存在学科跨度过大的问题,导致很多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只能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进行教学针对性的增强,无法保证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能在连贯性模式的带动下进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开展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机制进行教学内容的处理,并没有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在教师同学生的有效交流之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得很多的教学活动依然由教师进行诸多教学内容的承担,无法保证专业课程能够在有效的沟通机制影响下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一些中职学校虽然进行了沟通机制的建设,却难以保证所有的基础知识能够在教学内容的有效影响下进行沟通机制的完善,导致很多沟通机制仅仅能够对基础性知识进行正规化处理,无法适应基础理论的应用要求。 二、提升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增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首先,在进行机械专业基础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的课程都能在具备针对性的情况下实现运行水平的增强。此外,要使用图纸教学等重要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加以设计,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可以适应图纸阅读的要求。可以根据当前市场环境中课程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对全部的机械零部件造型设计活动加以处理,使后续的图纸阅读教学能够使中职学生更加巩固的掌握阅读并理解图纸的能力,保证全部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解决机械制造领域的实际问题。可以将机械制图的教学同机械零部件加工的教学进行结合,使教学活动可以将二维制图和三维制图进行综合处理,保证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课程设计内容,以便学生可以将课程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升中职学校每一项教学工作的质量。中职学校的教师需要将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进行完整的设计,保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设计方案基础,使学生可以在造型技术的有效应用之下进行测绘技术的科学处理,使学生可以在产品资源的具体优势影响下进行教学活动针对性的提高,使用图纸这一具备较强直观性特点的物品进行造型技术的合理运用,使测绘技术的实施可以适应课程设计活动的技术性要求。 (二)提高课程设计的连贯性 首先,每一位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机械基础知识教学模式的重视,使全部的教学活动都能在开展之前对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提升课程的连贯性等级。此外,要根据机械综合分析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实际要求,对全部的应用性机制处理特点加以处理,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机械综合分析机制的处理要求。可以结合机械运行过程中的具体原理特点,对所有的机械设备互换性基础资源实施质量控制,使机械基础知识教学能够将工程力学和机械设备分析等不同累别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处置,保证所有的课程设计活动可以适应教学程序规范化处理的具体要求。要根据机械分析技术的实际特点,对课程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维护管理意见进行处理,保证所有的维护技术都能适应中职院校的机械专业教学要求,以便机械类基础知识的处理活动可以在维护机制的有效帮助之下进行故障性因素排除机制的构建,增强课程教学活动的连贯性水平。 (三)完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沟通机制 首先,每一位中职学校的教师都要加强对沟通机制的关注,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有效领导和协调之下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内容进行合理处置,并使全部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机械零部件加工机制的要求。 结论:机械制造专业基础的课程教育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因此,对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完整的分析,并对相关课程的教法进行制定,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实践 摘 要:校企合作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本文就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从“校企深度融合”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不仅分析了“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而且也提出了一些校企深度融合的措施,希望对推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有所帮助。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整合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建设,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专业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使学生适应市场、适应企业需求,而校企深度融合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对此,要深入研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 一、“校企深度融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制造2025”全面深入实施的历史条件下,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多,但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缺乏专业化,导致学生毕业后不适应企业需求,而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能够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还能够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实训内容不够丰富以及缺乏创新的现状。特别是通过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社会、接触企业、接触专业,进而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优势,进行实践操作,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校企深度融合”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校企深度融合”对于加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校企深度融合”得以顺利实施,应当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不断完善。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要想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战略性以及深层次性,而“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企业根据自身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以“订单”的形式,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深入合作,高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进而使校企合作步入更高级的阶段。职业院校应当高度重视“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设立专门的“订单培养班”,使学生毕业即就业。 二是开展“实训式”校企合作模式。这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的模式,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加强实训教学。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既要增加企业的数量,又要与不同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企业的实训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加强。比如可以采取“2+1”的模式,学生进行2年的理论学习以及校内实践,第3年则重点在企业进行实训,这样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在企业学到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三是开展“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所谓“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将“企业模式”引入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人员进行实训,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共建方式。通过“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解决职业院校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共建、共享”的关系,相互之间要做好利益的分配,如职业院校免费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则提供设备、技术等等,这样能够使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双赢”,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企业的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调动,职业院校应当进行积极探索。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否则就会制约学生的就业,这一点需要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在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校企合作的科学性和效能性,特别是在开展“订单式”“实训式”“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样能够使校企合作模式取得新的成效,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培养更多、更好、更专业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工程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本专业招生对象为技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录用学生除了要通过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单独命题的招生考试,还须拥有车工、钳工或铣工等工种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经过本科学习后,学生成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 机械制造工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主要专业必修课,其为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刀具的结构与材料,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规律以及机械加工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技术原理及其方法的论述较多。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机械制造工程课程内容枯燥,知识点较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衔接,且比较零碎。如果以简单的讲授法上课,学生课上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关键。 (2)一些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自认为老师所讲的都已学过,于是思想懈怠,不愿认真听讲。技本学生在入校时已学习与机械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机床的结构和金属切削要素等相关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部分拥有车工中级证书或高级证书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机床的实际操作和结构比较了解,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前期的学习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机械制造工程课程中的知识点和专业词汇,如“进给量”“切削深度”“积屑瘤”“机床的刚性”等。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对课本上的内容已有所了解,因此上课时不注意认真听讲、玩手机等情况较多。殊不知,在技校中学习的机械知识内容一般比较浅显,而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更加深入和系统。 (3)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不高。在技校学习过程中,学生以练习实际操作为主,基础理论课程如高等数学、物理等学习不够深入,稍微遇到有点理论深度的知识点,学生就难以接受。如在讲解如何理解切削力经验公式时,大部分学生表示很难理解单因素法和对数坐标系。此外,部分学生养成了不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和学习不求甚解的习惯,而这会直接导致其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复杂、深入的专业知识无法理解。 二、改进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 机械制造工程课程中,阐述切削加工设备及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原理的内容较多,内容冗杂,比较枯燥。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课上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好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切削热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解古人钻木取火的实例,然后提问切削热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切削热是由于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而产生的。随后再提问学生机械能主要通过哪两种方式转变为热能的。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切削力产生的两种方式”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主动参与教学环节,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前后知识点衔接起来,理解更加深刻。 2.采用多媒体和三维绘图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教师采用多媒体和三维绘画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可使各知识点循序渐进地出现,使上课内容层次鲜明、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际加工过程中的高速摄影、录像,丰富课堂内容。如在讲“积屑瘤的生长为一个动态过程,同时生长,同时剥落”这一特点时,给学生播放积屑瘤的高速摄影录像,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积屑瘤的生长动态过程。另外,在讲解积屑瘤对切削过程的影响时,通过播放实际加工录像,学生就能理解积屑瘤具有增大刀具的前角和增大切削厚度等作用。 3.采用教具进行辅助教学 机械制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上仅通过语言表达和视频播放方式对某个知识点进行阐述则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而配合实物对某些知识点进行讲解能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车刀和麻花钻的结构及标注几何角度时,借助录像或三维软件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准确掌握各角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对实体刀具如45°外圆车刀、切断刀等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实物上建立坐标系,在黑板平面(通过旋转使其与基面或切削平面或主剖面平行)上进行投影,这样学生能够较快地画出刀具的各个角度,如前角、后角、主偏角、刃倾角等,对这些角度的概念理解更加透彻。 4.结合工程实例和实验实训,讲授理论知识 机械制造工程课程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实用性强,课上结合工程实例来讲解,宏观上可使学生了解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白制造科学知识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道理。此外,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可使学生提前了解各种机械企业和企业中的工作环境,提前做好人生规划。例如,在讲解拉床的特点与原理时,为学生播放哈量集团加工游标卡尺时游标尺上的键槽加工过程,学生就能很明确地理解拉床的加工过程和特点,增强感性认识。教师课上还可向学生介绍哈量集团的生产状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让学生明白课上学习的内容与就业息息相关,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发挥自身竞争优势。进行工程实例讲解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知识学习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和兴趣。 另外,实验实训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切削力理论公式的建立时,刚开始大部分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单因素法和对数坐标系。在完成切削力测量和测力系统标定实验后,学生通过实验建立了工艺条件下的切削经验公式,对单因素法和对数坐标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小结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技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具、工程实例和实验实训,使枯燥、抽象的专业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实用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我国的职业院校培养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机械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摘 要 中高职衔接作为中职、高职教育发展的“立交桥”,是探索构建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培养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职业目标衔接不连贯、课程体系衔接不当、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通过对机械制造专业的供需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完成机械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一、机械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背景及流程 中高职衔接既拓展了高职的生源渠道,又提供了适合中职毕业生的上升通道,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2010年试点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政策,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成为广东省首批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专业,近年来为珠三角地区培养了超过600名机械制造类中高职衔接毕业生。 在中高职衔接培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一是专业契合度差,专业设置衔接困难,目前中高职专业设置口径宽窄不一,并没有根据职业、行业、产业的实际情况设置,降低了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二是课程内容重复或断层,专业课程没有相互对应,课程内容虽有所区分,但有40%左右的重复率,且知识和技能没有由浅入深,导致课程体系衔接失效;三是就业岗位职业标准界定不清,职业能力衔接模糊[1]。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组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制定该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并作为依据,结合珠三角地区制造类企业分布情况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完成机械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需求和供给调研 供需调研是专业标准制定的第一步。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标准的制定需要重视市场需求。通过调研所确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要求,是确定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开展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本课题组通过查阅人才市场资料、企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完成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广东省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人才需求约为62万人,其中,高职生年需求接近13万人,中职生年需求约48万人,但省内每年相关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不足3000人,供需比严重失衡。调查发现,企业需求集中在三大岗位:一是操作岗(主要是机床操作人员);二是设计岗(主要是高技能人才,包括设计人员、编程员、工艺员等);三是管理岗(包括品质检测、生产管理等)。岗位需求分析如表1所示,各岗位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具体如图2所示。 三、机械制造类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分析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本课题组在调研机械制造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汇编》[2],依托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能力分析方法,最终形成机械制造相关职业能力分析表。本文以操作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之一“数控车削”列举说明,具体如表2所示。 四、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3]。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由高职院校主导,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分级培B的理念,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明确各层级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4]。依据“机械制造相关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各岗位职业能力层级的划分,明确中职的课程教学主要培养第1、2层级的职业能力,高职的课程教学则主要培养第3、4层级的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本课题组联合行业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领域的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将职业能力培养落实到课程建设中。明确中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边界,依据中职、高职职业能力层级的标准,以及知识、技能学习由浅入深的原则,将中高职相关课程对接起来,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使中职课程的学习既能达到学生的就业标准,又能满足学生升入高职的条件,而高职课程的设置则是中职课程的递进[5],具体如图3所示。 五、机械制造专业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组织实施的基础,是课程内容、教学评价及教材开发的依据[6]。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相关专业领域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有效衔接则是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关键。 课题组在专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向课程转化,明确区分中高职对职业能力层级的要求,对课程内容重新整合与序化,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分析,编制出机械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确保中高职课程标准的衔接,具体如图4所示。 以数控加工为例,中职阶段对应课程为《数控机床操作》,培养学生数控机床基本操作与保养、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手工编程、零件的数控加工等单一、通用技能;高职阶段对应课程为《数控高级编程与加工》,在巩固中职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使用UG等CAM软件进行3轴、多轴自动编程和相应零件加工等复杂、综合技能。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要突出“做中教,做中学”,重点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评价方面,在“校中厂”、“厂中校”的基础上,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将职业技能考证与课程考核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最终考核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二)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是规范专业建设和开展专业教学的基础,为确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课程开发等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供需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及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团队依托行业企业专家、东莞机电职教联盟、机械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中职对口机械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重点把握专业的就业领域、目标岗位、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中高职对应层级五个关键要素,保证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有效衔接。将中职和高职学段合并到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中,有助于直观了解不同学段专业教学标准的区分和接,教学标准框架具体如图5所示。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专业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指导作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首先,将人才方案中的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与专业标准从形式上一一对接;其次,充分结合珠三角地区尤其是东莞地区制造行业的岗位需求分析,针对中高职衔接专业学生技能水平较强而理论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选择模具制造作为机械制造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方向,将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向模具制造方向调整,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对接;最后,确定与中高职阶段能力层级相匹配的模具制造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完成中高职衔接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重点项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践”,编号:JGZD201635,主持人:孟鑫沛)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探讨 摘 要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有很大的改变,但现有的人才队伍仍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机械制造业人才队伍中开展继续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并研究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专业人才队伍 继续教育 探讨研究 近十几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总量快速增长,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我国现已是世界第一机械制造大国,但距世界机械制造强国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要加速完成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持续深入_展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继续教育。 1 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我国机械制造业已发展为一项重要的产业,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提升,部分产业的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水平。1980年,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总额百分之一点四,2000年,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总额百分之五点九,位居世界第四。由此可见,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已从夕阳产业发展为朝阳产业。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仍有百分之八十的电子设备需进口,光纤等设备基本上全部为进口,虽为制造大国,却生产不出高端产品,达不到制造强国地位。眼下,我国应该不断提高尖端产品的制造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向制造强国迈进。 2 大环境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 处于新世纪、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应对新考验、新挑战,我国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如何较好地履行职责,出色的完成好各项任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当今时代,现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机械制造专业人才标准随着科技进步赋予了新的内容。不同的时代需要具有不同素质的人才,人才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要培养一批能适应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性人才,才能使人才得以长期充分的使用,同样也能让机械制造业人才发挥自身更大的价值。 (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做到爱国、敬业、诚信。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2)较强的遵章守纪意识。作为一名机械专业技术人员,肩负着对国家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任,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也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法规意识,严格按照守则来统一标准、规范行为、开展工作。要坚决克服单凭经验搞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要培养事事按规定、人人守法规的良好习惯,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变。 (3)优秀的身心素质。要不断拓展兴趣爱好,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使自身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来完成工作。要具备判断、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懂得关心他人和社会;具有创新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及一定深度广度、逻辑性和独立性的思维。 (4)全面过硬的工作能力。要善于运用工程图表达设计思想,利用计算机、外语、文件资料等多种工具获取新的知识、收集处理信息,具有创新的能力和一定的管理水平。 3 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提出的建议 当前,受各种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部分企业机械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明显,这与我国加速完成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不适应。为此,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制定了《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希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机械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经验,谈谈对开展继续教育的想法和建议: (1)合理设置继续教育科目。新时期继续教育科目设置,必须要结合当前国情,满足人才知识储备和人员流动、重组趋势的需要,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可针对不同岗位、年龄专业技术人员对知识的更新需求,把继续教育的科目设置为“基础科目、基本科目和扩展提高科目”三类。基础科目为必修科目,适用于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基本科目为新一代机械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适应于近几年该专业本科大学毕业生,以及对继续教育兴趣浓厚的老、新专业技术员;扩展提高科目即在学习掌握基础、基本科目可以的前提下,深入系统的进行专业学习,用以拓展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的科目,适于对继续教育兴趣浓厚以及有需求的老、新专业技术员。内容要涵盖制造战略、创新哲学、制造技术与方法、科技发展与可持续性、材料技术、产品与过程设计技术、供应保障工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方面。 (2)组织在职人员积极参加“回炉”教育。不少专业技术人员反映,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受工作层面和接触范围的限制,在院校学过的部分理论知识就会开始出现遗忘,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类知识更新换代很快,以前院校学过的部分知识已经过时,导致理论和现实的脱节,许多专业技术人员迫切希望能够重返学校进行“回炉”教育,补充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综合业务素质。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3至4个月后,基本上都可以处理简单的工作,但精通本职业务工作,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建议让工作2年至3年的部分优秀专业技术人员重返学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培训,对提高业务技能、优化知识结构将会大有益处。 (3)把参加培训活动作为一种激励措施。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组织培训活动一般不会安排全员参加,基本上是从各企业选派部分人员进行培训。据了解,目前各企业在确定参训人员时大部分采取了平均方式,大家轮流“坐庄”,每人都有机会。这种做法不仅不科学、不合理,而且严重地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选派人员参加培训是让他作为本单位传道授业者,最大范围地共享学习教育资源,建议各单位选派人员还是从整体建设出发,多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活动,同时,选择优秀人员参加培训活动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对其他人员更能起到示范效应。 (4)加强业务骨干培训。提高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首先要提高技术骨干的素质。一方面骨干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对一个企业的建设和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是骨干为企业核心人才的后备力量,必须立足于早发现,早培养,防止技术断层、脱节。通过培训骨干,为每个企业培养出2-3名“业务通”、“问不倒”,再由点到面的辐射,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俗话讲“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如果组织培训活动时,能够安排机械工程协会的领导和骨干参加,并由他们负责具体的传、帮、带工作,将会极大的扩大培训活动产生的学习效果。 (5)组织竞赛,激发自主式学习热情。采取竞赛、考核方式检验培训活动的效果,往往更能引起参训人员的重视,也容易激发参训人员自觉学习的动力。考核不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但却是最有效的试金石。如果组织较长时间的学习培训活动,竞赛、考核可以分阶段进行,参训人员要想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下一番工夫是做不到的,这是一种激发自主式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 (6)交叉学习,拓宽各种培训渠道。除相关部门统一组织的交流学习外,有协同工作关系的单位间也可以多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如企业和企业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相互选派人员进行学习交流,相互了解彼此间的工作特点、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协同工作的默契程度,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帮助。 (7)继续教育要瞄准薄弱环节。每个地区、每个企业都存在业务技能相对较低的部门和人员,如果继续教育工作一味倾向于领导层面、优秀人员,不仅不利于整体提高,还容易引发安全隐患。“木桶理论”说明,决定一个桶装水的多少,不是那块最长的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板。因此,一个企业能否高标准地完成任务,不仅取决于优秀人员,而且“后进”份子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只有他们也能胜任本职工作,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才能真正的提高工作效益。不少企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往往疏忽了这个问题,造成薄弱环节的瓶颈作用越来越明显。建议开展继续教育时应该针对“短板”多想办法,积极提高“后进”份子的学习动力,缩小各方面差距,才能保证继续教育工作全面发展、整体提高的目的。 机械制造专业论文: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 “订单培养”作为高职教育新的培养模式被正式提出并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施“订单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分析了取得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订单培养;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日益明确,并逐渐形成共识。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千方百计致力于形成学生、企业(用人单位)和学校“三赢”的产学合作教育机制。而开展“订单”式培养,则是形成产学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研究 “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前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合格者,按校企相关合作协议进入订单企业工作,实现就业。 1.1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依据“订单”确定培养目标,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实现校企双方共同研究修订教学计划,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开设课程及实训项目,形成“一个基础,两个追加”的培养模式,即以公共课、职业技术课为基础,追加源自企业的员工礼仪规范、职业道德基础、企业文化及工作技能、操作规程等岗位需求课程,并通过进行专题讲座和个别指导等方式,介绍企业发展情况及学生未来工作情况,实现学习与上岗一体化教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渗透了“企业思想”的学校教育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2 学术与技能共进――校企共同构建素质优良的“双师”教学团队学校和企业在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队伍也由双方共同组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选派骨干教师承担教学计划中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企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自身条件,选派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部分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按照培养协议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及企业的工作岗位和设备设施,由学校实训教师或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实习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企业还可经常选派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订单班学生进行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教育,切实把订单班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加以培养。 1.3 搭建教学资源校企共建共享平台,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对学生“订单培养”这一纽带,使学校与企业联系更加紧密。学校利用企业丰富的设备、工件加工工艺、实际案例资源等与企业联合研发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建成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便于自主学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的教学资源库既可用于学生的培养,又可用于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教师一方面可以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也可到企业在实际加工环境中学习实践技能,为成为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企业的技术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也可到学校深入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1.4 完善以校企融合为特征的管理体系,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和日常管理工作,学校应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人才标准配好专职辅导员。同时对订单生实行双重管理体制,选拔部分优秀中层干部担任订单生兼职辅导员,同时为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应由企业选派一名其人事部门负责人担任兼职班导师,主要任务是配合学校对订单班进行管理。班导师与辅导员在工作中实行定期见面交流制度,同时可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听课、开展学生活动等形式将了解到的“订单培养”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汇报给企业,从而形成了校企双方齐抓共管的班级管理格局。 学校建立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两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完善日常教学和实训教学督导检查常规监控制度;请企业的相关人员作为实训教学督导员,对实训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监控;考核方式采取面试、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考核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1.5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交融,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学校根据企业对基层骨干人才的特殊要求,全面实施订单生素质教育工程,加强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将企业文化教育融入学校入学教育、就业教育、毕业教育的全过程。对订单培养的学生,学校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外,还应开展融合企业文化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操作技能竞赛、安全上岗工作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实现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为上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 企业调研深入企业,了解其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是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企业调研,主要是了解机械制造专业企业未来员工的招聘数量、人才的类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等,为专业设置或调整、课程设置等提供决策依据。另外,通过调研,可以了解企业的合作意向,为学生联系提供专业实习、实训的基地,并可增进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与企业负责人之间的感情,为双方合作打下基础。 2.2 选定合作企业选择实施“订单培养”的合作单位,一要考虑企业的实力和基础,有无合作的前景和价值,对学生有没有吸引力,学生毕业后愿不愿意去;二要考虑企业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能否学到东西,能否学以致用;三要考虑企业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订单教育是企业的自愿行为,自愿是合作的基础,这是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前提条件。经过企业调研考察和对学生意向,我校确定了沈阳国泰航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作为我校实施“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企业。 2.3 签订协议在确立订单数量的基础上,校企双方要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通过订单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学校须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则要接纳合格的订单人才。学校的主要职责是:调整现有的专业教学计划,以适应“订单式”培养的需要;负责“订单培养”学生的生源组织和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参与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培训和管理;负责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等。企业的主要职责有:负责对“订单培养”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工作岗位的落实并安排工作;实习、实训的安全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培训,为学生传授优秀的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管理技巧;提供专业技术课程的师资与场地;为学生制订个人成长规划,并进行定期测评和指导。 2.4 共同培养学生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和职业技术课学习后,到订单企业进行专业培训。在企业培训实习期间,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校企双方选聘优秀的培训教师,开设了机械英语、数控加工CATIA、无损检测、钣金加工、铝合金材料热处理、装配技术等九门共计164学时的岗位培训课程。全部培训课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业教学,培训课程结束之后,利用工厂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将培训内容融合到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由企业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组织学生以班组的形式进入工厂学习,由学生直接生产操作,开展实训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班组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长了职业技能。 2.5 跟踪调查学校应做好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期间的跟踪调查工作。通过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学校为企业和学生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调研――选择――订单――合作培养――对口就业――信息反馈”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机械制造专业就形成了产学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真正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基本实现了学生“零距离”就业,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机械制造专业 “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3.1 为企业培养合适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其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使学生在实战环境中得到“磨”和“练”。 通过实习实训,促使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为将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培养的学生既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又具有对生产实际环境的适应性,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 3.2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才培养高质量化 “订单培养”的课程开发受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关注,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置课程并进行课程开发,同时企业选派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更具社会适用性和岗位适用性。 3.3 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对学生专业构建产生一定影响在“订单培养”中,教学计划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岗位特征明显,学生的岗位适应期短,专业能力突出,但由于教育本身应该是有预见性的,在专业设置方面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同时要满足企业长远的需要。对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方案也应体现这种长期性,而学校受订单的约束,在培养人才时为了履行合约,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的单一化,从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创新的基础上引发出的一种特色培养模式,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代表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是,“订单培养”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方方面面的问题出现,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环保小论文:高中环保地理教学论文 一、对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材进行深入地挖掘,并在其中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 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新教材中蕴涵了大量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材中的环保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认知水平,将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章节中的《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的环境资源现状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思考土地荒漠化的特征和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现状公报”引入到课堂中,应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对大气资源、水资源等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关心我国各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我国当前的自然环境下,要如何在永不停步的经济发展中避免荒漠化危害的继续扩大?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中警醒,达到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的教育目的。 二、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环保教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在教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章节中的《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产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PPT教学资料,并总结出温室效应的影响。通过观看资料,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学生会进入思考: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有害气体的乱排乱放,由此学生能意识到人的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他们就会明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出现的有关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改善环境,从我做起。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辅助教学,从而来强化环保教育 环保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结合课本知识与环保教育的理论互动。而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亲身实践的活动也是少不了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对工厂排污管道等进行考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去气象站、水文站、对水污染、空气污染指数进行监测,让他们对目前的环境状况有所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将能够将自己所听到、所看到的事物结合课堂所学到的环保知识进行联想,他们会有亲手参与环保的想法和愿望。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大型的植树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了解到环境绿化的意义,同时深化了高中地理课本上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是人与环境之间连接的纽带,也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环保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科技与环保发展,高中地理作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起步,也因此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理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环保教育的同时,其他学科也要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为全面的环保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环保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并借鉴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与环保知识同步学习。 作者:孙颖颖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中学 环保小论文:公益环保项目市场管理论文 一、公益环保项目现状概述 (一)公益环保事业发展状况近年来,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复杂环境问题,人们向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及今年四月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点投资领域之一,这无疑给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极大地刺激和推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减少各种废物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扩大了环保事业的领域以及发展需求。可见,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收益于内外动力的共同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公益环保的范畴公益环保事业与环保产业的概念和范畴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环保产业一般是指在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公益环保事业是指在环保产业中,由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涉及公众利益、非盈利性环保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行为的总称,例如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公益环保事业不仅与广大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现代环保产业的主要力量,也是提供社会公共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基础设施。公益环保项目的建设单位是指负责组织项目前期工作、落实资金来源、进行项目建设管理以及后期运行维护管理的政府机关或其授权行使国有资金投资管理职权的企事业单位。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企业是指通过法定程序,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及设备材料供应以及安装调试的企业法人及相关其他主体。 (三)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依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公益性环保的市政项目属于依法必须招标的范围。在不少地方为了缓解政府资金压力,还采用BOT、BT等方式建设公益性市政设施,在BOT项目中公益环保项目的中标(投资)方(也有可能是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有权对项目的技术方案、招标条件等进行设置,因此相对于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来说,招投标阶段的各投标企业处于相对劣势。但是,项目最终的投产运行效能需要由中标企业的施工、供货、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具体行为来实现。可见,招标投标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对项目最终能效的发挥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面临的问题 与公益环保项目本身所需的高标准、高要求的特性相比,承包企业在实际的项目招标投标竞争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标企业技术竞争优势不足首先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较大程度依赖于设备的技术水平,加之施工建设单位受制于技术水平,往往缺少对设备运行条件的充分考虑。实际上,国内环保企业的总体技术自给率不高,尤其是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及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的不足和不平衡是当前实施环保项目的主要难题。其次是近年来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大。由于目前我国并未对环保施工做出明确的资质标准要求,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面对激烈竞争,互相压价导致利润率进一步降低,进而导致这些企业在进行先进技术研发时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源,进入低收益、低投入的恶性循环。 (二)企业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不足,既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实际上,近几年我国环保产业及整个国家基础设施产业都面临着劳动力和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的事实。虽然部分成本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约定合同调价条款的方式来缓解,但是持续上涨的人力、物力及价格指数只能迫使企业进一步想办法降低成本参与竞争,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企业要尽量运用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发展,否则最终会削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见,面对大幅度波动的人力、物力成本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管理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 (三)地方保护主义仍然普遍《招标投标法》对公益性环保项目大多数实行了强制公开招标投标制度,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受原有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为了保护地方企业,没有在招标过程中严格制止违规操作的行为,默许甚至鼓励地方企业采取非法手段中标。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环保项目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导致了这些企业缺少机会到市场中充分锻炼,缺少市场竞争力。随着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这些受地方保护又没有足够实力的企业一旦失去地方主义的保护而直接面对市场竞争时,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处于不利位置。综上情况,由于缺乏足够的软硬实力和受到外围政策法规环境的影响,在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后续建设施工以及运行管理中,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和显现。由此可见,投标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竞争力的同时,公益环保事业的规范成长更需要政策法规为导向,才能促进整个环保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规范投标企业资质标准的价值和意义 (一)符合公益环保事业的本质要求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其本身必须是高品质、高效能的,承包企业的综合实力是品质提升、效能保证的基本前提。公益环保项目因其特殊的形式、影响广泛的社会作用而成为了环保事业的主要力量,而在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技术实力雄厚、经济效益较好、社会作用明显的承包企业扮演主要角色。但是,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目标依旧遥远,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不规范、不科学问题依然突出。除了受各地域的政策限制等,承包企业本身存在着战略观念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管理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鉴于公益性环保项目发挥着关系国计民生的深远作用,其承包企业理应承担重要责任,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二)符合国家对公益环保事业的宏观要求现行的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未对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做出明确规定,在公益性环保项目招标采购中,对投标企业的资质要求往往是适用市政公用工程相关资质标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品质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环保事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环保项目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资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较为粗放、落后的环保产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经济社会的内在需求,产业升级、技术革新是环保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经济市场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资质标准。此外,公益环保项目不仅涉及国计民生、社会效益,更涉及公众安全,公益环保事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按照相关准入制度的政策法规开展建设和运行管理,并不意味着提高壁垒,而是引导整个公益环保事业向更好、更高、更可靠的阶段发展。 (三)符合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的招标投标活动和建设过程中,公益环保项目的投标企业成为了施工承包企业后,往往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而是按照类似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建设活动中,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办事困难等现象客观存在,这与我们所制定的环保目标和进度规划相差甚远。尽管我国公益性环保事业一直在不断发展,相关的制度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但相对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依然有不小差距。各项资料表明,我国的环保产业在全球经济大国中处于较低水平,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发挥的作用亟待提高。公益环保事业在经历了最初发展阶段并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本条件之后,加强公益环保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在环保产业的系统工程中,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发展,还需要国家从产业政策引导和配套环境建设方面,给予企业方向上的鼓励、支持和指导。我们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宜居中国的目标,就必须加速弥补环保产业制度规范的缺失,而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出台统一的准入制度,规范环保承包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管理流程和职责,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公益环保事业的需求。 (四)环保产业发展大势所趋随着招标投标制度的运用,环保企业有了较大变化。在近年来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广泛运用了公开招标投标的采购模式。在竞争中,一些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技术力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逐渐向国际化的优秀环保企业靠近,优质环保企业正努力提升自身各项竞争实力。巨大的市场机遇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优秀的环保企业在施工技术、产能规模、生产工艺、产品品质、技术研发、经营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快速提升,并开始着手进行品牌建设。环保产业的基础核心是效能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也基于效能作用。近年来,各环保企业在提升效能作用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为环保产业稳步升级转型,打造了较为成熟的基础。一些优秀的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投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价值,效能作用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企业的环保意识国际化、管理水平科学规范、技术水平先进、产品线丰富、自主知识产权等都意味着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这类企业逐步成长为公益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将会发挥更多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新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四、规范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的几点建议 (一)出台公益环保承包企业准入制度建议参照现行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原则,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将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活动纳入国家强制性许可的范围中来。准入制度既可以解决公益环保项目监管职责明确的问题,又可以对承包企业做出明确的法律向导。 (二)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建议在执行准入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标准,进一步制定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适用的资质标准。同时,在技术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安全、环保、能耗、质量、服务以及品牌力等方面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认证体系,形成强制化标准,承包企业必须在多个方面提升自身实力和产品品质,获得相应的资质等级,才能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资质标准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全方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 (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建议结合公益环保项目准入制度,适时推出鼓励优秀的承包企业在参加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中能够得到优惠政策。例如,可以在招标投标评审过程中,强制规定将企业环保资质标准等级纳入商务评审,鼓励有能力、有技术、低排放、低能耗的企业投标。 (四)建立环保企业公共信息平台结合公益环保项目信息公开、广泛监督的特点,有必要建立环保项目前期工作、招标投标、建设施工、验收运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监管和服务作用,在资质认证、市场信息等方面为投资人、建设企业双方提供便利支持,有利于规范企业招标投标活动,有利于企业开展合法经营活动。(五)规范公益环保项目多种建设承包模式建议适时引导和鼓励国内环保项目采用BT、BOT等多种建设投资模式,制定对应的规范制度和具体规则,并给予承包企业必要的融资支持。多种建设模式有利于充分配置资源,将社会优质的资金、技术引进到公益环保事业中来。 五、总结 总之,面对公益环保事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规范承包企业在投标环节的准入门槛,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才能为市场优质企业、技术领先企业和管理科学的企业营造有利环境,才能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尽早向可持续型、环保型社会转型,实现宜居中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李黎单位: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环保小论文:环保主义广告设计论文 1、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的概述 绿色环保主义设计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设计形式,体现了减少对地球,环境造成的伤害,是一种环保现实行为,如垃圾问题、空气问题、交通问题、低碳环保等。也以此种设计理念来约束他人,来改变环境,拯救地球。环保主义设计者的所作所为也渐渐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在迅速变化的中国当代艺术社会背景下,艺术也在不断变换自己的方向,它所涉及的范围已渗透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也会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艺术的创作,特别是广告艺术设计,更要常常顾及环保问题。在中国的广告设计主题中常将绿色设计融入其中,如:汽车类的广告体现减少碳的排放,还有互动行为艺术的奥美广告公司的设计的主题“流泪的北极熊”,提倡人们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创意概念,在影视艺术中如《阿凡达》也体现环保概念,凡客诚品利用废弃的凡客的包装重新设计成变形金刚,体现了良好的环保广告艺术设计概念,这些体现绿色环保概念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广告设计新的创意应用。因此,我认为环保广告艺术设计美学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代中国美术视域下,将环保设计的商业利益与环境效益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在环保广告艺术美学研究、艺术设计创作上都要有助于对人类生命整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天、地、人”的和谐。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人们似乎已逐渐忘记人类与自然同在的关系,并不停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保主义设计根本上是对自然物的设计保护。最好的设计保护就是要使受到“自然物”重新作为“自身”来存在。而环保艺术设计审美正好体现物作为“自身艺术形态”存在的现象。这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艺术设计保护。如:广告设计中动物的保护,反猎杀、反皮草等设计,通过逆向设计思维的广告艺术手法引发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 2、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在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传播中的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应该在作品中包含着对自然的感悟力。当代艺术中有很多关于环保题材的作品,自然和谐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尤其是2010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所呈现的形态与风格。更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环保理念的完美结合。此外,还有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品创作材料也都纷纷使用大量的环保材料去替代从前的对自然环境有污染的材料,这也是在艺术中体现环保的一种新的尝试方式。除了材料的选择有区别,对环保艺术设计的主题也需要精心研究,如对保护动物广告设计表现中和其他广告设计有一定的区别:首先,题材选择上主要会偏重与保护动物的内容,动物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动物是大自然中一条最重要的生物链。而食物链的中断也将导致人类的毁灭,所以人类与动物如同水与舟的关系;其次在艺术表现的材质上,可选择使用特殊材质表现,可以是近似于毛皮的材料,如针等材料体现动物的痛苦万针穿心之痛;另外在色彩上也有考究,如白色的毛皮给人的直接感触是柔软,纯洁,脆弱的。但而当这种纯白色被各种颜料所覆盖,就给人以破坏感,美好与破坏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了结合与碰撞。艺术设计与自然界我认为总是会有一些极其微妙的相关性,因为在广告艺术设计师角度看,它们都有生命、体现灵动和美。 此外我们强调艺术环保主义重要性也体现对我们所处环境的莫大关注,我们身边的,大气、云,动物,这些自然所显露的广阔的美,看到这样的景致,人们需带着一种猎奇的眼光,优秀的广告艺术设计大师在对自然的方面从不会缺乏敏感!漠视环境,他们会对每天清晨呼吸的每一口空气感觉都是新的,从而有对大自然产生新的体验和灵感,而不是熟视无睹,一个艺术家对自然缺乏敏感,缺乏好奇心,缺乏对自然美的领悟,那么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苍白的,就无法体现优秀广告设计师的超强感悟力! 3、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的社会文化关系 在中国当代环保主义设计中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保护地球的城市生活方式,通过广告艺术设计手法贴近生活、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通过新颖时尚的创意手法表现出来后,愈能雅俗共赏,能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因此,我认为优秀的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它并不是完全的个人的表达,或者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有着某种共通性,这样的艺术才有可能持久关系,对自然的感悟力和敏感度代表着一个艺术家或一个人的基本的美学素养,而这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体现的还是有所较大差距的。 广告设计是一门偏重于实用和表现的艺术,但是同其它各门艺术一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它也能体现出特定的社会与自然的观念。因此,自然环境影响艺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掺杂了太多其他因素,这使得某些广告艺术创作者为私利或为各种世俗的问题而艺术,从忘记了对自然社会的回报。在环保的艺术创作设计中,我们应该从材料、创作思路以及制作过程都需要关注到环保设计理念的核心意义。人与自然界,自然界与人,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而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广告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界的一切生灵。 作者:陈旺吴玉屏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环保小论文:环保监测空气污染论文 1、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在空气污染点布设工作中,整个布设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所在区域实际污染情况进行的,是将城市空气污染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布置,其布设按照具体规划和要求进行的。通常在布局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风向和地域条件设置。在下风向和上风向两个不同的部位设置的空气污染监测点数量和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工作中都将工作重点置放在下风向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置上,以这两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佳的监测数据。根据城市人口目的进行布置,在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适当的进行调整,从而为保证采样准确性提供支持。同时在布置点设计上,需要选择合理的设置地带,尤其是宽广的地域范围,但是尽可能的避免监测点周围出现大范围的森林和草地,因为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绿化带、植被,其必然无法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2、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相关问题 空气环境污染监测中,监测点的布设问题十分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监测目的。在空气污染监测体系中,不管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还是乡村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都和整个城市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工作人员普遍将工作重点置放在城市空气污染监测方面,对于乡村空气污染监测没有给与过多的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调查城市空气质量和空气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使得空气中一些敏感性的污染物能够暴露出来,进而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目前的工作中,为了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以及排放污染物消长规律,前者都是在不点方法上采用多种网格法和功能区域划分的方法,而后面则是利用扇形、圆形的布点方法进行监测点的布设。其次,污染源的状况。在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工作中,必须要提前调查区域以及邻近区域的污染源的分布、构成以及跑储量,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所在,例如对污染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应当采用规格网格法进行分布,同时还要分析污染源产生和形成规律。再次、地理条件。地形、地貌、风场情况、压力特性等自然因素是影响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在选择的时候不同的地貌和地理条件要采用不同的布设方法。 3、采样站数量的确定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于采样站点的设计和布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采样和布设。如果不能按照当地污染源状况、地理条件、人员密集程度确定分布点设置数量和方式,同时这种设计方法在应用中数据的差异性必然十分明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数据和策略进行分析。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可言采用环境保护为原理来进行分析,以避免因为采样站数量确定而引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影响。在目前的环境监测点设置工作中,常见的数量确定方法主要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建筑物密度以及制备密度开展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为辅的采样站建设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4、采样站的布设方法 按照上述种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在采样站不设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当今科学技术策略进行,一般的设计方法包含了统计法、模拟法以及常见的经验断定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有着独自的优劣势,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地理条件选择不同的管理控制策略。尤其是在那些监测点设置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和地形的限制,在工作中我们很难采用统计、模拟等方法来布局,因而经验法的应用优势就显得十分的突出。 4.1功能区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常规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更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应用经济性、综合性,为实现多种不同污染同步监测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是以区域为标准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实际检测条件来进行科学布局,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上述原则来设置采样站的数量和布设规律。 4.2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的应用在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同样较为常见。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焦点处的方格中心来完成整体的布设。一般情况下,测控点在下风向应稍多一些,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少量监测点,以方便作对比。当然,网格的大小对于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具体数据出发,合理规划网格的大小。 4.3扇形布点法扇形布点法在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那些偏僻、孤立的地区,其主要是以高架点源为主的,其对于主导风向的控制和应用十分的明显。在以往所在的位置构成中,是将主导风向作为主要的轴线点,然后在下风向设置一个扇形的地区作为布点范围,在这个范围中以45°角进行空气监测点设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布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制定标准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监测效果的发挥。在该布点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对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在。从客观上来说,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如此理想化的应用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对多种布局方法加以综合思考,从而提升其整体的监测能力,为空气污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5、结束语 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客观要求之一。在实际的空气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监测站点的布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 作者:陈慧琳单位:大庆市萨尔图区环境保护局 环保小论文:环保部门贯彻群众路线论文 一、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与探索 1.坚持“三个贯彻始终”,力求使群众路线实践制度化、常态化。一是把开门纳谏贯彻始终,为找准“四风”问题奠定群众基础。主要采取“请进来”征求意见、“沉下去”倾听民意、“静下心”理性思考的方法,请群众揭短处。根据单位职责和实际情况,从局内部、服务对象、相关兄弟单位三个层面,利用开展谈心谈话、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7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既面对面听取意见,又背对背接受点评,还长期设立了征求意见箱来吸纳民意,请群众说实话、讲真话,为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二是把整风精神贯彻始终,为严格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增强动力。局领导班子带头贯彻整风精神,高质量地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与分管干部职工、与基层联系群众谈心交心,大家敞开心扉、坦诚相见,真正放下了不愿批评、不敢批评的包袱。会上,大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大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真正做到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让大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达到了促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为严格规范党内生活制度作出了表率。三是把制度建设贯彻始终,为改进作风常态化提供规范和保证。制度建设是巩固和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坚强保证。按照“立、改、废”的原则,修订完善规章制度7项,新制定规章制度4项,继续执行的制度12项,废止1项,努力形成有效防范和及时纠正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制度体系。同时为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对梳理出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到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细化了完成时限,并把加强制度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及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领导干部奖励或惩处的重要依据。 2.坚持“三个狠抓”,力求在推动美丽天津建设中出成果、见成效。一是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瞄准“到2017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的目标任务,积极推动实施《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对控煤、控车、控尘、控污等66项任务462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推动落实。深入治理大气重点污染源,对重点区域的531个重点污染源提出治理措施。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建立了27个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并实时监测数据。二是关注源头,标本兼治,狠抓水环境污染整治。摸清了全市直排企业、工业园区、畜禽养殖、渗坑池塘等四类水污染源的底数,并纳入清水河道行动。组织实施了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等规划,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测,完成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调整。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生态修复、能力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5大类31项重点工程,实现于桥水库水质达标率100%。三是动真碰硬,抓铁有痕,狠抓铁腕执法。坚持对环境违法问题“零容忍”,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重拳出击,连续开展“严打环境污染犯罪行为”专项检查,共查处污染环境犯罪案件36起,刑拘犯罪嫌疑人70人,关闭企业669家,停产整治企业144家,挂牌督办20家,形成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极大地震慑了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健康权益。 二、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好看不中用。有的热衷于搞花拳绣腿,只说不做,或者是说得多、做得少,或者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不深入实际,不了解实情,不为民办实事。有的追求轰动效应,哗众取宠,挖空心思编造“新思路”、杜撰“新经验”,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以新的形式主义反对旧的形式主义。有的习惯于变通应付,为应对上级的考核检查,对照考核细则将活动变成一个个文件盒、一个个红头文件、一篇篇虚假简报、一块块宣传板,形成了“纸上来、纸上去”的空转转。 2.蹲不下去、沉不到底、静不下心,浅尝辄止。有的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负担、当累赘,不是以事情多、工作忙为由搪塞推脱,就是走马观花地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认为蹲点了,任务就完成了。有的把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当休闲、图清静,或者一日调研、三日观光,或者闭门谢客,修身养性,根本就没把心思用在关心群众、了解实情、解决问题上。有的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点缀、当秀场,或者出出镜、露露脸,就觉得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了,或者先入为主、主观臆想,听自己想听的,看自己想看的,根本不想摸到实情、办好实事。 3.怕困难、怕吃苦、怕得罪人,敷衍塞责。有的明知基层问题多、困难大,亟需帮助解决,却害怕困难棘手难解决、问题敏感难处置,给自己添麻烦、惹是非,就躲躲闪闪,避重就轻。有的养尊处优,习惯了待在办公室、坐在汽车里、躺在空调下,不愿深入贫困及艰苦地区,不愿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有的碍于情面,对分管领域的问题不敢抓、不敢管,甚至对出了问题的干部还以保护为由包庇纵容、姑息迁就。 4.重经验、轻实践、想当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有的想问题办事情,还是凭经验主观臆断,或者对上级部署囫囵吞枣、断章取义,或者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以前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完全不顾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的不注重分析研究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注重学习掌握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技能,常常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作怪。一是对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树得不牢,心中没有真正装着群众。二是忽视理论武装,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碰到具体问题无所适从,遇到突发事件束手无策。三是缺乏叫真碰硬精神,不敢负责,不敢担当,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问题躲着行,回避矛盾,推脱责任。四是有的领导干部自身不硬,底气不足,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不强,不敢正视问题,不敢面对群众。 三、深化群众路线的思考与建议 1.深化理论武装,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夯实联系群众的思想基础。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得以贯彻的思想基础。只有牢固地树立了群众观点,才能真正解决立场问题,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为此,要教育广大干部时刻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要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中央和市委确定的目标上来,为建设美丽天津、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2.改进工作作风,说到做到立知立改,用实际成效取信于群众。改进作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带好头,带头落实上级的指示要求和规章制度,带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带头开门纳谏立行立改,带头勇于担当解决实际问题。改进作风,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通过强化督查、加大惩戒力度,逐步培养起好的作风和习惯,让好作风成为一种社会氛围、共识和文化。改进作风,必须自觉地让群众来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作风的第一标准,请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制定,请群众监督工作落实情况,工作做得好不好让群众给打分,让群众当裁判。 3.加强培养锻炼,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提高教育、组织、宣传群众的能力,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引导和政策宣传,帮助群众理顺情绪,消除怨气,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扑下身子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充分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提高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 4.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群众工作是常态化、长期性的工作,只有以科学的制度为根本保障,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有效的制度要长期坚持,突出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过时的制度要抓紧修订完善,紧跟时展步伐、紧扣客观规律节奏、符合科学精神实质,使其可延续、可操作,避免成为“花架子”或“空瓶子”。缺失的制度要加快制定,突出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力求把原则方针具体化,把笼统要求明晰化,把零散问题系统化,努力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作者: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党组 环保小论文:公共政策在环保行业的作用探究 本文作者:吴烨茜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环境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阻碍因素导致了其发展的迟滞。尤其在环境污染中,产权不明晰带来的负外部性,导致排污企业无法形成对环境产业产品的有效需求。排污企业给附近居民带来损害,即产生了社会成本;但这些排污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只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完全没有考虑到购买环境产品来减轻自己造成的污染量,从而为社会成本足额买单。简而言之,在现有制度下,排污企业不需要为自己的负外部性承担可观的责任,从而也不需要花费成本购买环境产业的产品,这便阻碍了环境产业的发展。因此,“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环境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在这种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即市场资源配置没有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形下,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支持,政府有必要帮助市场界定明晰的产权,以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发展环境产业与财税政策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中,对环境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行零税率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70%的税收优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1994年《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五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分别在1995年、1996年对综合利用粉煤灰、煤渣的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并确认该政策长期有效。由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不断进行修订的《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也确定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的原则。⑤ 发展环境产业与金融政策 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绿色金融”是以向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提供优惠金融信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和治理事业的发展。环境产业政策要与绿色金融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环境产业的发展要借助绿色金融,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实施贷款政策倾斜,建立清洁生产基金,采取贴现或延长还贷期限等方式,使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优先获得贷款权。同时,实施加速折旧政策,使原有污染严重的设施提前退出使用,为转入清洁生产腾出空间。五、政府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努力以及进一步建议在不断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前,我国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出发,已充分认识到发展环境产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仅仅在意识形态层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实践中也已获得不少宝贵的经验,下面就从江浙两省边界水污染案看公共政策对负外部性的矫正。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是一个纺织印染业十分发达的工业重镇,素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之称,仅镇区就有规模较大的印染企业27家。然而,发达的印染业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27家印染企业日排放废水量竟超过10万吨,年污水排放量最高时甚至达9000万吨。这些废水都被无情的排入一条叫麻溪江的河中,而麻溪江位于盛泽镇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之间。由于盛泽镇位于麻溪江的上游,因而大部分污水就从盛泽顺流而下,通过麻溪江被排入了王江泾镇。污水不仅对渔业资源、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而且使这一区域民众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由于污染横跨两省边界,涉及地方经济利益,加之管理体制不顺,以致此后几年盛泽印染污水侵害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在经由两地政府协调、诉诸法律等多种手段的努力之后,一个市场化的“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僵局。吴江市政府在学习了有关环境产业的发展理论和先进经验之后,决定对印染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产权剥离,成立上述公司对镇区7座污水处理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在理清盛泽镇和每个企业污水处理资产与“有偿排污权”的“家底”之后,吴江市便投入了实质性操作。他们用27家企业共同拥有的价值1.8亿元的7座污水处理厂资产,分别置换各个企业的排污权,而资产剩余部分则全部入股。这样,通过试行“有偿排污权”制度,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便成了7座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股东,而27家印染企业也变成了小股东。这样,不仅实现了环保设施产权的彻底剥离,而且成功铲除了“治理管理与排污是一家”的痼疾。⑥盛泽镇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化管理运作机制,不仅有效解决了政府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实现了排污与治污相分离。排污企业交纳污水处理费,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处理污水,环保部门负责监管,做到三者分离,各负其职,改变了污水处理企业“白天是警察,夜间是小偷”的状况,强化了相互监督,确保了达标排放。那么,如何使得公共政策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呢?对此,我们应尽快制定促进环境产业市场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1.根据我国环境法规执行不力制约着环境产业市场需求增长的现实,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约束。2.建立投融资激励机制,运用价格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刺激手段实现环境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3.制定规范环境产业市场秩序的政策,通过运用可交易许可证等制度载体促进环境市场规范、有序发展。4.制定相关经济政策,适时开征环境税以及碳税以建立环境基金,适当降低产业领域内小型企业的信贷门槛。5“.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环境市场,为环境产品和环境技术出口创造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引进国际上高精尖的环保技术。尽管一直在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的环境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环境产业需要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节能环保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背景下,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冲击。 环保小论文:水利工程建设对环保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因此,衡量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技术解决的如何合理,还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得要重视和有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科学发展 0引言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库建设)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会阻碍动物的迁移,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3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可以说,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超级秘书网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环保小论文:环保绿色物流的市场道路走向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并涉及到我国绿色物流障碍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物流管理趋势诸项措施意义 绿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政治问题。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以下是我对我国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状况的浅析。 一、实施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在近十几年表现出尖锐化和异常突出的倾向,主要原因是由于物流量的加大,物流速度的增加,物流设施及工具大型化之后,使环境受到影响。在所有的物流过程,都与环境有关系,物流环境的接触是广域性的,这就增加了环境管理的难度。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从现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来看,物流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没有办法根除的,因此,在管理方面,必须采取若干的措施于以限制或减轻,把减轻环境负担作为管理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所以,绿色物流的实施是必要的 以新疆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物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目前来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物流业起步较晚,面临着诸多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部分农牧团场处在沙漠、戈壁和盐碱滩边及灌溉水系的下游,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植被稀少,风沙严重。近年来,由于受地域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团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发展当地物流业的过程中,更应该融合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管理经验,特别是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物流,走“绿色之路”。 二实施绿色物流的措施 据我了解统计,影响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五点。 1、由于我国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人们对绿色物流的意识不明确,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2、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缓慢,技术的落后,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 3、是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 4、由于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5、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针对问题找出解决之道。 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运作观念环保意识要根植人心。 当前,在急功近利的社会,认为物流只要能适应生产和消费的要求,为其提供相适应的服务便尽职尽责。其实这只是物流运行的最基本要求,仅仅如此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穿绿色运作的理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全社会的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相当于空头支票。 第二,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工作。 物流绿色化归根结底就是物流企业营运的绿色化。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鼓励铁路运输,构筑环保物流发展的框架。在我国物流业刚起步之初,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转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绿色物流企业的创建以及原有物流企业的改造,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企业要围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经营。 2、全面开展物流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建立和对物流流程、环节以及各设施器械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和货损,增强环保能力,防止二次污染。建立废弃物、回收物循环的物流系统。由于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严重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且造成了资源浪费,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等等 3、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政府要把社会经济全过程的绿色环保作为施政的基本策略,不能只强调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而忽视物流的绿色化。政府在物流绿色刚起步阶段,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导,使物流企业绿色化能顺利进行,放宽政策大力的鼓励政府永远是社会市场的协调润滑油。 4、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再造,离不开经济运行各环节的配合和协调。没有绿色环保的生产消费,绿色物流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不能孤立进行。 第三,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物流发展滞后,物流运行与绿色理念相悖无甚,除了与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有关外,也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才要求面广,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绿色物流人才。 三绿色物流的发展意义 1.绿色物流可以破除绿色贸易壁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只有加紧发展绿色物流,积极申请绿色认证,才能破除绿色贸易壁垒。 2.绿色物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强调在物流活动全过程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措施,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避免资源浪费,因此,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对于企业来说,也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应该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履行社会责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消费理念,消费者对企业的接受和认可不再仅仅关注其是否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即企业是否节约利用资源、企业是否对废旧产品的原料进行回收,企业是否注意保护环境。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超级秘书网 3.绿色物流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哈佛大学教授Nazli·choucri深刻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有效发展,它就不能忽视日益明显的环境信号,继续像过去那样经营,对各个企业来说,接受这一责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因为符合并超过政府和环境组织对某一工业的要求,能使企业减少物料和操作成本,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实际上,良好的环境行为恰似企业发展的马达而不是障碍。”绿色物流的核心思想正在于实现企业物流活动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以此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 4.绿色物流还是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一般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仓储、运输、装卸、分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成本在产品的整个系统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传统的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所追求的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物流的绿色化和节能高效少污染,由此可以带来物流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5.绿色物流可以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由市场占有率、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品牌的发展潜力等因素决定的。绿色物流从产品的开发设计、整个生产流程,到其最终消费都纳入了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构建不但可以降低旧产品及原料回收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企业声誉,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加品牌价值和寿命,从而间接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6.在物流行业推行环保、节能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21世纪,有关环保标准、法规出台规范必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谁会先一步占领市场的“环保”制高点,可能成为企业逐鹿未来物流市场的一柄“利剑”。 环保小论文:环保在化学课程中呈现的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超级秘书网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单元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环保小论文:矿山企业环保型的结构模式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循环经济 论文摘要: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矿山企业有必要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本文就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进行探讨,提出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 矿山企业是直接从事矿产勘查开发、为国家提供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的生产单位仁。我国矿山企业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由于高强度的勘探开采,矿产资源接近枯竭、生态破坏严重,管理滞后、忽视环境保护,国际间绿色贸易壁垒在逐步扩大等原因,我国矿山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1绿色价值链的一般模型 价值链首先由迈克尔·波特在其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将其定义为“从原材料的选取到最终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绿色价值链则是将环境这一新的价值层面合并进传统的价值链中,致力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度和资源消耗度,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以原材料供应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终点的主要原料的流通过程中,废弃物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处理,即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被分解,分解后的再利用材料将重新回到价值链中;一种是间接处理,即采用化学的(如焚烧)和生物转化的方法产生再生材料,剩余的部分被运走填埋,进一步转化为无害的或可再利用的原料C27。 2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思路 2.1模型构建的背景 我国矿山企业一方面要消耗人类有限的矿产资源,在矿产品的采掘、开采、生产等环节,开发过度、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主要是废水、废气、废渣“三废”的排放。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3},矿山企业每年排放的瓦斯等废弃物约2000万TT13,其造成的污染是CO:的7倍,是煤矿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铁矿开采过程中疏排的矿坑(井)水,选、冶废水及尾矿池水等含有大量有害元素,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矿山环境。 据亚化咨询统计数据显示川,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原油价格和下游需求大幅度下降,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以华东市场为例,甲醇从最高点的4500元八下跌到1800元//t,二甲醚从6700元八下跌到了3400元//t,电石法PVC从8800元/t下跌到了5000元/t。但与此同时,金融危机造成中国矿业的衰退,也迫使矿山企业开始进行整合重组,实现行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矿山企业整合重组的契机,进行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和运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2.2模型构建的目标 与一般工业企业不同,我国矿山企业具有其特性:依托地质勘查工作,对天然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多地处荒凉偏僻地区,地理位置条件差;地下采矿不可避免地破坏地表、岩层结构、地下水循环系统等;在矿产品生产过程中,尤其是中后期环节,产生的大量废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大于一般工业企业等等。考虑我国矿山企业的上述特点,本文所构建的绿色价值链模型,致力于达到以下目标:c1)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和矿山企业“走出国门”的要求 2009年1月1日,我国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确定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矿山企业走节约、清洁生产、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绿色价值链顺应着这一战略要求,有助于我国矿山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又可以整合提高我国矿业的集中度,使我国矿山企业能更好地“走出国门”。 (2)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就是在价值链每个环节上都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协调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3)形成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绿色价值链更强调的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环境效益的平衡。将我国矿业价值链上的同一水平上的各类,企业集中在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内,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影响,有利于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形成循环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性及目前发展的现状,本着构建模型的上述目标,为赢得竞争优势,我国矿山企业必须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是将“绿色”和“环境意识”融人整个价值链过程,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地质勘探、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营销、运输、消费到废弃物的处理、矿产品的回收处理整个矿产品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目标。 2.3模型的内容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沿用了绿色价值链一般模型的基本思路,即价值链上各个基本活动环节进行动态闭环流程,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并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点,进行了改进。 (1)形成矿产品流的闭环循环模式 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由绿色设计、绿色采矿、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处理等基本活动环节构成。从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开始,经过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的生产环节,最后通过营销环节将矿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连成一个整体的正向矿产品流。此外,客户使用产品报废后,进行回收处理,物流从回收处理商逆向回转到采矿等生产环节,形成逆向回收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价值链上,通过正逆向转换而实现绿色价值最大化。 (2)增加尾矿的处理和利用环节 我国尾矿种类繁多,资源量大,主要是采矿中的废石、选矿中的尾砂、冶炼中的烧结渣、浸出渣,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液态和气态物质,大量堆存的尾矿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模型中增加的尾矿处理和利用环节,旨在对矿业废渣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在行业内,或在某一区域范围,将矿业废渣可回收部分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充填采空区、覆土造田、植被绿化及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方面,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采选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3)贯彻循环经济的“5R原则” 整个矿产品价值增值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5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再思考(Rethink)、再替代(Repair)。我国矿山企业从地质勘探和采掘选矿设计开始,在源头上就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而不仅仅是靠事后的补救和回收。例如,使矿区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也改善井巷工作环境;加大对矿井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提高井下排水及生活污水的复用率。 3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可能障碍 3.1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落后 绿色价值链模型是一种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综合创新,这种现代模型的构建是以人才和高新技术作为保障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矿山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滞后等现象。行业人才告急统计表明[5],目前国有煤矿中,大专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在60%以上。在全国近40个年产500万t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在应用该模型过程中的诸多不适应,如对如何进行高效的绿色价值链管理,缺乏系统规划、制度保障及一些必要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思路,会使得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仅仅成为一种难以实现和发挥其效应的主观愿望。 3.2产业绿色价值链分析不足 应用矿山企业的内部绿色价值链模型,需要分析材料、设备的供应、矿井通风、供电、运输、采掘、回采、排水、设备维护保养等业务单元,关注各业务单元间的关系及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增值性作业和环保性作业。许多企业往往局限于价值链系统内部研究绿色经营的科学性,只是从矿区内部考虑各因素对循环经济的影响,未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生态网络的高效运作。企业内部绿色价值链只注重企业内部成员,而产业价值链更注重的是企业间的激励效益。 3.3逆向回收流的投入产出难以量化 与传统价值链相比,绿色价值链模型增加了回收商的支持,通过回收处理,实现绿色价值链的“闭环”动态流程。回收处理成本是报废产品的收集、运输、拆卸、再造、再生、填埋等的费用支出[6j。由于废弃后的回收处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许多矿山企业往往忽视了回收商角色的关键作用,缺乏回收处理系统或回收处理力度不够。逆向回收流的目标是改善企业社会形象、提升企业信誉和绿色竞争力,但要完成逆向回收流,会有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人,逆向回收流的投人产出很难量化。 3.4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欠缺 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常常用来评价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生产效率、经济性能、技术性能等。当引人绿色概念后,如果仍沿用这些指标来评价,就忽略了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考虑,难以反映绿色价值链模型下,我国矿山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必要对以往的绩效评价进行修正,加人环境影响因素、资源、能源的损耗度,以及消费者对矿产品绿色价值的认同度。 4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模型应用中存在的可能障碍,我国矿山企业基于绿色价值链模型实施有效管理,需要从政府、市场、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开展: 4.1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环保的专业立法和执法力度超级秘书网 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在辽宁和贵阳等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006年了《2006年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7年1月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9年1月1日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我国已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矿山企业之间也都认识到绿色经营理念的战略价值。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矿山企业的资源开发、尾矿处理与利用问题、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门立法;二是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责任制,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三是加大对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的法律意识;四是健全监督制度,强化新闻媒体、社会机构的作用。 4.2建立我国矿山产业市场机制的生态工业网络 以市场为导向,从区域总体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广义的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各矿山企业或各产业内部,采用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人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资源多极利用,使区域总体资源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4.3推进矿山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矿山企业首先需要在物流、资金流的基础上引人知识流,推动知识和节约资源技术创新。建设我国矿山企业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注重产品回收再生的逆向增值,倡导价值链循环运作模式。根据各种回收处理策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优化选择其处理方式。最后,构建基于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整体绩效评估体系,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社会、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 环保小论文:绿色环保建筑的环境问题深度论文 摘要:所谓绿色建筑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有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而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温度问题(ThermalProblem)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室内达到绝对舒适,容易引发出\空调病\问题,且消耗大量能源,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应注意身体个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并善于应用自然能源。另外,现在常采用的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因此,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要分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1.2日光照明、声问题(Daylighting、VoiceProblem)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另外,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这样,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部位,并控制室外噪声级。 1.3空气质量(AirQuality)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AIRMOVEMENT)、空气的洁净程度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人会感到不舒服,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及洁净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绿色建筑认为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公认的有害浓度指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满意。 2建筑与室外环境的协调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应用,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2.1绿色环境的地域主义(Bio-Rigionalizm) 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2.2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 自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求,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量的全年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并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超级秘书网 自然通风而且是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是引进比室温低的室外空气而给人凉爽感觉的一种节能的简易型空调。绿色环境常用的送风方式是地板送风暖通空调方式(FloorSupplyHVACSystem)。 3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效率的途径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 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宽余的建筑设计;采用容易运行管理的机器及系统,便于维修及更新;选用具有耐久性以及耐振性的材料;适当的施工方法等。 环保小论文:国内外环保合作手段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环境问题;国际环保合作;途径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热点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问题是最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它的产生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而经济全球化也使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必要,并为其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环境合作中存在的南北关系紧张、主权干涉及污染转嫁等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阻碍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许多国家都积极的致力于寻求国家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一、现存问题 现存的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方面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环境资源,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购买。而发达国家以低价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初级产品,却以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售制成品,结果使发展中国家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和维护,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 当今的环境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是贸易问题。由于每个国家利益的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利益冲突,使得原本对全人类有益的环境保护,变成了各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和保护本国贸易的一种措施。例如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对出口商具有隐含的歧视性;实行内外有别的双重环保标准;专门针对出口国家或商品制定环境条例;制订超出国际公认标准要求的环保标准。但是为了全球经济的长远发展,各国都应暂时“求同存异”,通过在环保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来解决现存的问题,这样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双赢”的正确的发展途径。 二、国际合作的方式及途径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单独解决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即使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也需要他国的支持和援助,因此国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集体行动的基础。只有合作,才能克服国家间存在的利益差别及其导致的矛盾,把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取得共同的认识,展开协调行动。 下面将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探讨国际合作的具体方式及途径,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水平型的国际合作和垂直型的国际合作。 (一)水平型的国际合作(发达与发达国家之间) 1、涵义。水平型的国际合作指的是处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环境方面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的合作。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环保合作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因为:第一,发达国家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工业发展水平都比较接近,这样比较容易制定相对一致的环境标准;第二,“环境问题”最早也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同时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态度”也最为“积极”因其经济水平的提高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环保意识较强;第三,发达国家是环保国际合作的关键,也可以说是重要的基础,因为环保产业实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不管是在环保的技术水平、治理环境的资金筹集和管理运用、还是在环保材料的研究方面其都是具有绝对优势的,还有其拥有大量的环保方面的专家和人才,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比拟的。 2、达成共识的途径。(1)通过签订多边环境协议与国际贸易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使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持在不会危险的干扰全球气候系统的水平,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但其仅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就具体的减排问题达成协议;1995年在德国的柏林又召开了一次大会,来讨论公约的执行情况;1997年12月4日在日本的京都召开了第三次缔约方大会,经过激烈的谈判,终于在1997年12月11日通过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注:《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缔约方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2001年美国放弃执行这一议定书)。(2)通过环境无害技术研发方面和环保产业的投资进行合作。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成效、积极性以及治理效果上,绩效明显。欧盟已经决定到2010年将增加占3%GDP的经费用于研究与技术开发,这将使更多的环境技术被用于市场,并使得欧洲可以在绿色产品与绿色工艺上开发一个领先市场。“研究、技术开发和展示”第七个框架计划(2006—2010)也将为环境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会。欧盟在各项投资中鼓励选用先进的环境技术,并做出相应目标决策,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拓宽市场、降低成本,并要求委员会、成员国或研究团体、组织、工业、社会共同来完成。2003年8月28日美国将环境、产业界、大学和政府组织联合起来形成美国东北部创新集团(TheNortheastCHPInitiative),使清洁、可靠、能源有效的电力与能源系统贯穿美国东北部。CHP系统能够使用同时产生的电和热,而常规发电系统不能捕获在电力制备过程中产生的热。该项举措将使2010年美国东北部的清洁能源量翻一番。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如果能够互相交流、互相认可同时结合市场手段以及国际合作,定会在保护世界环境上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3)制定和统一环境标准。发达国家制定了各自的环境标准,多而繁杂。日本有“生态标志(Ecomark)制度”、法国有“NF环境”、加拿大实施了“环境选择方案”(ECP)、澳大利亚推行“环境选择制度”。环境标志制度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有影响的一项制度,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各国制定的环境标准高低不一,同样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困惑和麻烦,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加强联系和沟通,统一标准,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二)垂直型的国际合作(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1、涵义。垂直型的国际合作指的是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环境方面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的合作。在环保方面,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财力资源、专门知识或技术能力。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环保合作可以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协助、共同发展的目的。 2、合作的方式。(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合作。发达国家以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减缓环境恶化方面做出多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不能有效地履行有关技术和资金转让的承诺。从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状况看,急需发达国家提供常规能源开发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高效节能低污染交通运输设备及系统技术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技术。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这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而不能把转让技术作为获得商业利润的机会。即使是私人部门的技术,发达国家政府也可先购买再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或者通过减税等手段促使其技术向发展中国家非商业性转让。(2)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环境保护和环境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发达国家不但应该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帮助,而且也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实际环境管理经验的新型环保人才,这样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建立培养计划和项目来实现这一合作,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和举行环境方面的学术论坛作为辅助教学。如清华大学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研究就是一项很好的合作。(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上的合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比较发达,有关法律制度也较成熟。环保产业的立法主要是关于废弃物(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环境标志,环境税费和投资等方面的规定。这些都给发展中国家起到了样本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起步比较晚,更不用说在环境保护法律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许多环境立法方面发展中国家是效仿发达国家或者直接移植。我国早期的环境法制度主要就是从西方国家移植而来的。例如1982年修改后的《宪法》强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并适应国际海洋法公约的需要和借鉴西方国家海洋法制定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指导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自己的环保法律,并规范起环保制度。(4)通过贸易的形式,进行项目合作,尤其是环保方面的合作。CDM的诞生。CDM,就是清洁发展机制,这是《京都议定书》引入的一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其主要内容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利用由此产生的排放减少量来履行自己在《京都议定书》中减排温室气体的承诺。即发达国家出钱,让发展中国家为其实现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由于温室气体是流动的,是世界的,因此发达国家被允许在发展中国家中实现这个指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要高很多,对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而言,减排甚至意味着企业破产。同时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在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达成了一些以免除发展中国家债务来换取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交易。《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国大会后,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转轨经济国家进行了“共同执行行动”(AU),即由发达国家出资和出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削减温室气体的项目,根据公约秘书处今年最新的报告,迄今已实施了近100个项目。 三、结论 当然,这些合作是理想化的,能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还需要多方的努力。这些合作途径也是可行的,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应先易后难、先区域合作再全球合作,因为区域的合作易于全球合作,区域之内的问题更为集中也更容易解决,并且成效更快。 1991年6月到1992年8月进行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NAFTA)的谈判中,进行了环境方面的磋商,于1993年9月签订了《北美环境合作协议》(其成员方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NAFTA中与环境有关的规定比GATT/WTO中的内容更加完善,据1997年的数据调查显示,该计划的事实有力的推动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间在诸如边境污染、有毒废物越境转移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等环境问题上的合作,使北美贸易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其也可以作为一个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和环境共同发展的协议的例子。超级秘书网 要增强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环境论坛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环境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有机会协调立场,寻求共同利益。无论是在更大范围内如APEC或WTO讨论环境问题,还是在制定国际环境条约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型组织会采取共同的立场,自然会增大该地区说话的分量。 全球的环境合作方面,应该建立一个独立于WTO之外的多边世界环境组织WEO(WorldEnvironmentOrganization),它一方面可以在环境领域进行国际合作、协调各国环境政策、促进环境成本内在化、全面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与WTO一起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使二者和谐发展。进而达到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的目的。 当然,国际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在履行“援助资金”问题上的不积极态度;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等等,都需要各个国家给予相互的谅解和支持,所以要解决好环境问题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 环保小论文:房地产建筑给排水环保设计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环保;设备 论文摘要: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一个给排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环保型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节约用水、节省能源、防治水质污染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 人类为生存、发展和繁荣不懈地努力和创造,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享受大自然无私给予恩赐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同样肩负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作为与环保工作息息相关的给排水专业工作者,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从节水、节能和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等几个方面探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 1节水 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400多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节约用水成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建筑给排水中节水的重点在于:卫生器具及其给水配件;屋顶水箱浮球阀;建筑中水等方面。 1.1采用新型卫生器具及其配件 老的卫生器具特别是大便器冲洗水箱耗水量大,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密封性和耐用性差,经常造成“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新型的卫生设备,如JS型虹吸式高效节水型坐便器每次冲洗水量仅为5升,可节水50%;公共浴室采用单管恒温供水配合脚踏阀淋浴器、光电淋浴器、手拉延时自闭淋浴器等比一般双管淋浴器可节水20~50%;而陶瓷芯水龙头密封性能好,开关数万次无滴漏,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1.2屋顶水箱浮球阀 屋顶水箱浮球阀继阀芯两步到位的配重逆开式浮球阀之外,有出现了双筒浮球阀、液压式浮球阀和呼吸阀。最具特点的是导阀控制型浮球阀,兼有浮球阀、减压阀、止回阀、流量控制阀、泄压阀等多种功能。这些新式浮球阀克服了传统产品开关不灵的现象,减少了溢流。 1.3建筑中水 “节流”也需“开源”,建筑中水使污、废水处理后回用,既可节约用水,又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起到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重要作用,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最近颁布的《建筑中水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对中水水源、水质标准、中水系统、处理工艺等几个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预计正式实施后,对中水利用将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建筑中水系统在济南市的南郊宾馆、玉泉森信大酒店都有应用且效果不错。目前,中水处理设备已有定型产品供设计选用。 2节能 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节能的就是环保的。建筑给排水的设计中,除对系统进行合理布置、精心计算外,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和热水供应系统是节能的重点。 2.1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 由于传统的水泵-水箱供水方式中水质易受污染,所以二次供水已越来越多的被气压罐供水和变频调速供水所取代。其中变频调速设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供水方式,它采用变频器改变电机的供电频率,根据用水量的大小实现对水泵的无级调速和循环软起动。变频设备已从最初的恒压变量供水发展到变压变量、变频气压供水等方式,根据系统的运行特点和设备的节约特性,合理的选择设备,其节能效果是十分突出的。一般的,因为在用水低谷时偏离设计工况最严重,设备的组成必须满足低谷用水量变化的特点,设备必须在系统用水低谷时效率要高。当低谷用水量不及单台水泵最大流量20%的时候,宜设置小流量泵进行小流量时的自动切换;当低谷用水量是断续的小流量时,宜设置适合于断续供水的压力供水装置。 2.2热水供应和太阳能利用 热水供应系统可采取的节能措施主要有:降低使用温度(热水在管道和设备中的热损失与配水点要求的水温成正比,降低使用温度可减少能耗);减少热水耗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流率;采用高效能保温材料减少热损失;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采用节能型产品;开发利用新能源等。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安全的新能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热水供应系统。利用太阳能的直接加热设备有真空管式和热管式,其集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受环境影响小,全自动运行,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可全年使用。在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集热器的选用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抗冻性能、抗热冲击性能、承压能力等因素。(2)寒冷地区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方式。(3)集热应因地制宜综合应用串联、并联方式使水流平衡。(4)必要时采取辅助加热方式。超级秘书网 3生活用水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 由于城市供水体制的原因,二次供水是建筑给排水设计中保证水压的必然措施,但因此也增加了贮水设施、供水设备等中间环节,增大了水质污染的可能性。要防治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3.1系统 在确定供水系统时,应作多方案比较,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如在市政管网允许的情况下,供水设备直接从市政管网吸水而不设贮水池;尽量采用变频调速设备,取消高位水池(箱)。 3.2水池(箱) 有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设贮水池(箱),水池(箱)中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本体、附件、停留时间过长。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水池、水箱由于表面粗糙,极易滋生青苔、微生物、细菌;钢板水箱则易锈蚀,使水质下降。建议采用不锈钢、搪瓷钢板或达到卫生要求的玻璃钢水箱代替传统钢板水箱,采用钢筋混凝土水池时宜加内衬。 水池(箱)检修孔、溢流管等附件极易封闭不严造成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采取在溢流管上加防鼠网等措施。 有资料表明,水在水箱中贮存24h后余氯为零,超过24h后,水质会严重恶化,而生活消防合用水池中水的停留时间大都超过24h。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尽量单设生活水池外,应在水池中补充加氯或采取其他消毒方法。 3.3管材 绝大部分自来水水质有腐蚀倾向,致使金属管道腐蚀严重,从而导致水中余氯迅速减少,浊度、色度、铁、锰、锌、溶解性总固体、细菌学指标等明显增大,造成水质污染。一些发达国家已明确规定普通镀锌钢管不再用于生活给水管。我们也应当逐步推广使用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铝塑管、钢塑管、聚丙烯管、聚丁烯管、交联聚乙烯管、纳米聚丙烯等卫生性能较好的新型管材,以保证生活用水在输送环节中不被污染。 4结语 环保是未来社会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每一个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者来说,环保问题绝不是将污水简单处理达标排放那么简单,它贯穿于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建筑给排水的绝大部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都与环保的要求密切相关,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是我们的责任。 环保小论文:外墙保温在环保节能中的意义论文 摘要: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数倍,其首要表现在建筑保温状况上的差距。而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这种差距最直接的后果是:暖气怎么烧都不热,夏天空调一刻都不能停,为采暖和制冷付出的电费、热水费居高不下,家庭开支增大。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建设部今年即将出台强制性规定——《建筑物外墙外保温技术规程》,界时开发商建设商品房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有据可依了。 关键词:外墙保温;建筑节能 目前常用的两种保温技术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朱文鹏介绍了墙体保温的基本方式。他说,多年以来,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近年来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太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不能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因此往往采用承重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如岩棉板或聚苯板等)组成复合墙体。按保温材料所处位置不同,又分有多种方式,其中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方式。 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若想达到节能50%的要求,除一部分可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 “还记得北京去年那场罕见的大风吗?有的建筑物的外墙竟然被风刮掉了,这就是外墙外保温技术不过关而导致的。”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庆风说:“在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外墙内保温应用比较广泛,这是因为当时外墙外保温技术尚不成熟。而且内保温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造价低、安装方便等。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随着我国节能标准的提高,内保温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且会给建筑物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它只是某一地区过渡性的做法。而外墙外保温技术是今年我们需要改进和推广的重点工作之一。” 保温板裂缝是外墙内保温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房地产投诉中,墙壁裂缝过多、过大往往是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而且处理起来极为棘手:开发商往往推托责任,说墙皮开裂是正常现象,不属于质量问题。 原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主任方展和表示:墙体裂缝往往是外墙内保温项目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主要是外墙体由于昼夜和季节变化,受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发生胀缩,而内墙保温板基本不受这种室外的影响,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外墙收缩的幅度比内保温板的速度快,当室外气温高于室内气温时,外墙膨胀的速度也高于内保温板,这种反复变化,使内保温板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基础上,裂缝就产生了。 据科学实验证明,3米宽的混凝土墙面在20摄氏度的温差变化条件下约发生0.6毫米的形变,这样无疑会逐一拉开所有内保温板缝。因此,采用外墙内保温技术出现裂缝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当然内保温板出现裂缝并非都是正常的,方展和介绍说,一般肉眼可见的裂缝宽约为0.3-0.5毫米,如果商品房交付使用3个月后,每40平方米出现5条裂缝,且长度超过400毫米,那么房屋质量应视为不合格,开发商应注意解决此类问题。 外墙外保温技术七大优势据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李萍处长介绍,相对于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具有以下七大优势。 一是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对消费者而言,房屋拥有70年的产权,买房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如果建筑物质量受损,大修一次,花费若干,岂不是很不合算?采用外保温技术,由于保温层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避免了雨、雪、冻、融、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减少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事实证明,只要墙体和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材适当,厚度合理,外保温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墙体和屋面的温度变形,有效地消除常见的斜裂缝或八字裂缝。因此外保温有效地提高了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长期维修费用。 二是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热桥”指的是在内外墙交界处、构造柱、框架梁、门窗洞等部位,形成的散热的主要渠道。对内保温而言,“热桥”是难以避免的,而外保温既可以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结露,又可以消除“热桥”造成的热损失。热损失减少了,每个采暖季的支出自然就降了下来。 三是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一般情况下,内保温须设置隔汽层,而采用外保温时,由于蒸汽渗透性高的主体结构材料处于保温层的内侧,只要保温材料选材适当,在墙体内部一般不会发生冷凝现象,故无需设置隔汽层。同时采取外保温措施后,结构层的整个墙身温度提高了,降低了它的含温量,因而进一步改善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四是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家中如果有老人或小孩,温差较大,常常使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患病,而外保温墙体由于蓄热能力较大的结构层在墙体内侧,当室内受到不稳定热作用时,室内空气温度上升或下降,墙体结构层能够吸引或释放热量,故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 五是便于旧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以前的建筑物一般都不能满足节能的要求,因此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已提上议事日程,与内保温相比,采用外保温方式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最大的优点是无需临时搬迁,基本不影响用户的室内生活和正常生活。 六是可以避免装修对保温层的破坏。不管是买新房还是买二手房,消费者一般都需要按照自己喜好进行装修,在装修中,内保温层容易遭到破坏,外保温则可以避免发生这种问题。超级秘书网 七是增加房屋使用面积。消费者买房最关心的就是房屋的使用面积,由于外保温技术保温材料贴在墙体的外侧,其保温、隔热效果优于内保温,故可使主体结构墙体减薄,从而增加每户的使用面积。据统计,以北京、沈阳、哈尔滨、兰州的塔式建筑为例,当主体结构为实心砖墙时,每户使用面积分别可增1.2平方米、2.4平方米、4.2平方米和1.3平方米,可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外保温产品技术与施工质量尚需提高推广实施建筑物外墙外保温技术既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又有利于家家户户节省日常开支,是大势所趋。但是外墙外保温对产品技术和施工质量要求比较高,在这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美君表示,国内外保温施工与国外相比难度较大。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城市人口居住密度高,居住建筑结构以多层和高层建筑为主,而国外发达国家以低层别墅和少量多层建筑为主,很少见到目前在国内大量出现的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建筑。这样国内外墙外保温针对的对象,要比国外建筑结构的单体面积以及高度都高得多,因此施工难度也更大。 王美君指出,目前有的外保温产品技术不过关,刮大风时常常吹落保温层,外保温层裂缝处理较难,常常阻碍外保温技术的推广。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就外保温产品技术及施工标准加以细化,一丝不苟,严格审批制度,抬高准入门槛。 环保小论文:可持续性建筑多方面环保技术的研究论文 摘要:可持续性建筑广泛涉及建筑设计、暖通、建筑材料、自动化等许多专业的技术的不断改进与良好配合的结果。我们必须把可持续性建筑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着眼于综合效益的可持续性。本文分别从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建筑设备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技术。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建筑节能系统优化 1前言 我们向自然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外墙 分析外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文献[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目前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6)热泵空调技术。将自然环境(太阳能、空气、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层中,土壤温度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冷热媒流经这些区域进行热交换后可直接用于空调系统。未来地下土壤的冷或热能的利用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这种能源普遍存在,既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要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7)区域供冷技术。这样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机组,考虑负荷参差系数而使装机容量减少,与分散式供冷相比,机房面积和管理人员都大幅减少,能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 比较以上几种空调技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采用自然通风时,如果建筑周围外环境质量较差,则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时可能导致热/冷流失,降低隔热效果;考虑制冷剂的价格的环境污染问题,VRV系统的容量不能很大;应用水环热泵的建筑必须有内外分区;蓄能空调只有在昼夜电价有较大差异时才有意义;VAV系统的自控很不好实现,国内罕有成功的实例;地源热泵地场温度分布的测定还不完善,以及布管技术与管材的选择问题,还有一年中从地下获取的和排放的热量应如何保持平衡等问题而水源热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须有环境水源才能实现。因此,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是利用这些空调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论是采用何种通风空调形式,都要注意自动化技术与暖通空调技术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建筑自动化即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再者,暖通空调设备的选型应分考虑各种节能及优化措施对设计负荷的影响,负荷计算不能再参照旧有围护结构的类型充和材料热工性能,否则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与实际冷热负荷存在不小的差异。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从而合理为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定装机容量,以节省初次投资和做到精确控制运行工况,节省运行费用。另外,照明负荷的大小、办公设备耗能指标及建筑内人员密度等都应采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参数值,而非仅仅依赖设计手册上的概算指标或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另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暖通空调系统配置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制冷供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设计的很小变更,也会意味着大数量级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术 2l世纪住宅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保护未来的生态和环境,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太阳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绿色能源,应优先选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则作为补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设计时可在地面、屋顶安装一些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恒温房;也可在外围护结构的空气层中填以高效热反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在阳光充足的寒冷地区,则可将外围护结构设计成蓄热材料;还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或其他装置将太阳能进行收集、贮存和转换。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与自然的人为隔离,同时也可节能能源。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可通过窗户集热板系统、空气集热板系统、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等来实现。参见文献[4] 2.4可再生技术 可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变废为宝,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领域,以应对未来建筑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少能源耗费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资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引入蓄水池中,适度净化后用于浇灌花园、清洗和卫生间冲水等。还可以利用蒸发效应冷却建筑外结构或建筑构成元素,与自然通风协同作用,清洁环保地达到保证室内空间热舒适的程度。 垃圾处理,减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类回收及无害化解体处理。如由废纸、废纸板可制成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废电池回收处理可回收大量金属等。在建造时会产生垃圾,应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数,选择使用高效、精良的产品及考虑材料维护更换周期,采用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对建材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废热综合利用、开发。 传统建材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将大量资源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态环境建材[8]。超级秘书网 在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15—20亿m3,开山采砂石约为11—14亿m3。废弃混凝土量约为60亿万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外,绝大多数作为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还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参见文献[6][7]目前.我国每年约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水泥工业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业废渣废料。参见文献[7] 3结论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总体来说,我们应首选优化设计,结合具体建筑尽可能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尽量适应环境的特点,依靠自然力来满足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被动的技术,但其在节能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审慎的态度对待新技术。从整体性,协调性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可持续性技术只是某些环节的某些属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时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设施及其施工反而会极大地抵消其积极的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我们应以建筑和暖通行业为基点,材料、自动化等行业为支持,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让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在放疗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中探讨了如何应用现代放射治疗机的最佳摆位技术,以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最后得出结论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提高了摆位精确性,能为有效的放射治疗提供了质量保证。 【关键词】放射治疗;计算机;摆位 现代放射治疗机已经全面数字化,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放疗实施更精确、更方便,我院自2002年初购买了进口直线加速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数字显示辅助摆位,效果明显,提高了放疗摆位精度。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自2002 年2 月至2004 年10 月间,?22 例患者使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照射,其中,头部52 例,胸部36 例,腹部34 例。 2.设备。医用模拟定位机为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生产的BMD--2模拟定位机,治疗机为医科达Presice 全数字化直线加速器。计算机显示的功能为:Couch VRT 、Couch LNG、Couch LAT、Couch RTN、Coll RTN、Field Y、FieldX、Ctantry RTN、Coll Y1、Coll Y2、Coll X1、CollX2。模拟定位机和治疗机的床在水平纵向、横向、垂直上下移动的数据均能实时显示。 3.方法 (1)相邻二野照射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本方法应用于相邻二野照射(如全脑全脊髓放射) 治疗,以头部野中心为基点,水平纵向移床至上脊髓野中心,再移床至下脊髓野中心。当水平纵向移床时,计算机屏幕Couch LNG能实时显示移动距离。对相邻二野的照射,已知相邻二野的中心距离,从一个野到相邻的另一个野摆位移床时,计算机Couch LNG提供了移床距离的精确数据,能使每次照射二野中心距离不变。移床后再核对患者皮肤上已设好的照射野。这种摆位方法有计算机数据核对,又有传统的皮肤划野摆位,使照射更精确。 (2)形态变化较大部位数显辅助摆位技术:上腹部将虚野的参考点设在胸骨处,下腹部将虚野的参考点设在耻骨联合处,以固定不变的耻骨或胸骨为基准进行移床计算机摆位,能快速准确对实际野进行照射。假设对右下腹某一病灶照射,则在同中心摆位基础上,将参考点设在患者的耻骨联合处,通过水平纵向移床,计算机Couch LNG显示的实时数据能确定患者照射野横坐标中心;再水平横向移床,计算机Couch LAT显示的实时数据能确定照射野的纵坐标。通过二次移床就完成了计算机摆位程序,再核对患者皮肤上所设的照射野,即可开始照射。由于直线加速器治疗床和模拟定位机定位床的横向、纵向位置数据是由计算机对多圈电位器变化电压值采样获得,在长期使用中可能产生偏差。采用此方法,加速器床和模拟机床的中心位置与显示值必须定期每周一次校准。数显辅助摆位技术只适用于机架角零度时垂直照射和水平照射。本组病例均在模拟机下定位,采用等中心照射技术,做皮肤等中心和激光点的标志,头颈部肿瘤摆位时加用进口网状面罩固定。4.结果122 例患者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照射,摆位方便、准确,经模拟定位片和治疗体位片对照,重复摆位误差≤(2.1±1.3)mm。 二、讨论 一个完善的放射治疗计划只有当它得到严格的执行时才有意义,而摆位是治疗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多年来,技术员根据患者身体皮肤上的划线对野照射,无量化指标,对相邻两野照射,对身体曲面部照射,带有经验性和随意性。两相邻野的照射,其两野间隔和中心距离,只有通过计算机摆位技术,才能使相邻两野之间平滑过渡,避免“热点”或“冷点”。在实际放射治疗过程中,随机发生的摆位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其中因治疗机参数变化而造成的射野偏移允许度为5mm;因患者或体内器官运动和摆位时允许的误差不超过8mm,理想的摆位是偏差越小越好。而头部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总精度要保证在(1.3±0.64)~(2.0 ±0.6)mm 之间,体部立体治疗应在(2.9±0.45)mm 以内。我们充分利用患者的“硬指标”如胸骨、耻骨联合等为参考点,使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有效地克服了因循环、呼吸、胃肠蠕动、膀胱充盈等生理因素导致的摆位误差,能充分发掘现代化设备的功能,为精确有效的放射治疗提供了质量保证。 计算机论文: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 一、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的分析 “绿卡工程”自启动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邮政“绿卡”以其全国联网、通存通兑的功能,给广大储户提供了快捷、方便、灵活的服务,提高了邮政储蓄的经营效益,然而邮储人员风险意识差、素质不一、管理存在漏洞以及电子化安全系统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也同时暴露出来。1999年全国邮政储蓄发生计算机案件20起,涉及金额609万元,占全年案件总额的15%.邮政储蓄已成为金融犯罪分子攻击的目标之一,储汇资金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笔者认为造成此类案件多发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邮政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操作者自身业务素质不高或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所造成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其主要表现是,前台工作人员柜面把关不严,凭证、存单(折)审查流于形式,办理支取手续不严谨;对一些异常行为,如当日频繁大额支取现金,存折一次性大额支现、销户或遗忘变更存折密码等行为缺乏必要的警觉性。这些都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二)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是指在邮政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稽核部门监督手段落后以及制度制定有漏洞或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 1.内控制度执行不严。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是滋生邮政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土壤。计算机内控制度的核心是权限制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权限制约经常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一是权限设置不合理,过于集中,特别是网络中心的管理员与程序员在不少单位由一个人兼任;二是相互间密码串用,甚至以“信任代替 :请记住我站域名/ 2.检查监督力度不够,检查内容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检查监督人员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帐平表准,着重于对静态资料的审计,侧重于对本地业务的监督,忽视对动态操作以及权限密码的制约检查,弱化了风险审计。 3.邮储内部的稽核监督工作严重滞后于业务的发展。邮储业务网络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稽核部门监督检查的范围仍局限于邮储业务本身,而忽视了整个邮储业务的技术支撑体系,即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稽审,对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系统犯罪的隐蔽性、时效性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于计算机网络处理的业务,通常只是对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审核,把计算机网络视作接收数据输入和产生信息输出的“黑箱”,形成一种绕过计算机网络审核的现象。 (三)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对计算机安全防范认识不足,以及在计算机安全管理中科技与资金投入不足所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计算机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多数支局所没有专门从事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机构,科技人员单兵作战,除了承担业务软件的推广应用,还要负责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往往是顾此失彼。各职能部门如保卫、稽核和纪检还没有将计算机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计算机风险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现行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难以适应邮政金融计算机发展的需要,没有及时完善网络安全运行管理、密码专人管理、操作员管理、媒体存放管理等制度,并且在制度落实上,也是情况堪忧。 2.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安全技术薄弱。一是电子数据、资料、程序管理不严密,数据磁盘随意带出,打印作废的有关储户存款等信息资料随意乱扔;二是数据通信传输未加密或加密方法简单,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三是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如主机房和营业厅等重要部门没有配备防火、防水、防盗设备,没有安装监控报警设备等。 二、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的防范 当前,金融电子化已成为一大发展方向,为确保其在邮政金融的建设中稳步发展,防止计算机案件的发生,确保储汇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切实将风险化解在基层,化解在一线,建议做好以下三方面的风险防范工作。 (一)操作风险的防范 1.严格划分权限,加强内控制约。一是要将操作员、系统管理员、程序员的“三权”真正分离,三者之间决不允许相互兼任。程序员修改程序要经网络中心负责人审查同意,同时要将修改时间、修改内容、修改人员等情况予以详细记录,平时不得在超级用户状态下进行操作。二是应用系统的记帐、复核、会计等操作权限也要分离制约,特别是前后台的业务界限要划分清楚,禁止职责交叉,混岗操作。三是严格操作员密码管理,一人一码,一码一密,定期不定期更换,严禁泄密、串用。四是严禁操作人员在未退到初始登录状态前中途离柜。 2.加强数据信息的保密工作和凭证的验密管理。一是加强对程序盘、打印资料的管理。每天备份的数据盘要入库入柜保管,动用备份数据盘必须经业务主管签字同意,相关情况在登记簿上予以详细说明;打印的资料及时收集归档,作废的有关打印资料要及时销毁,不得流失在外,以免被犯罪分子利用。二是凡是用以办理通存通兑的存单(折)均需设置密码,未设密码的,各营业网点概不受理其通兑业务。三是密码应由储户用密码小键盘自行输入,支取时,储户提供的密码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隐形密码自动核对,相符后方可办理业务。四是储户密码遗失时,一般操作员应无权查询,只有具有主管员权限的人员才能按照规定查询访问。 3.加强对邮政金融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技术研究,使技术防范工作做到可靠、先进、超前。要在识别凭证真伪上下功夫,对打印存单要加技术控制,防止套打空白存单,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防伪技术,确保有效识别假冒存单(折)、支票等结算凭证。 (二)制度风险的防范 为提高稽核检查的成效,必须改革原有传统稽核检查模式,建立起一套适应当前业务发展需要的全新思维模式和审计制度,从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人员配备、动态操作、帐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控,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堵塞漏洞,不留死角。 1.加强人事管理。根据接触系统和操作的密级选择适当人选;对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表现要进行定期考评,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针对软件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业务操作人 员的工作职责,分别建立一套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以便分清职责、互相监督;建立密码管理制度,重要的密码要由不同人员分段掌握,密码要定期更换并严格控制密码的扩散范围;对应用软件要安排专人管理,未经有关负责人的批准不得随意修改软件,确因业务需要而必须修改的软件,在修改完成后要及时入库登记,同时附软件修改说明书和测试报告,严禁将应用软件外流、外泄;建立并严格执行机房管理制度,切忌用信任代替制度,机房要有专人管理,划分禁区等级,分职责进入。 3.加强计算机稽核和监管。对帐务和应用系统使用稽核软件分别进行实时和定期检查;对每台终端、每个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以便保留原始操作信息,进行操作信息的安全跟踪。 4.加大内部稽审力度。内部稽查审计部门应合理配备技术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软件开发和研制过程,使其从软件需求设计的起始阶段,即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现有邮储网络系统优势,尽快研制网上随机监测软件,逐步建立起能够主动监测,有效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安全系统,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管理风险的防范 1.建立计算机安全及风险防范领导组织体系。各级领导要重视计算机安全工作,将计算机风险防范纳入工作日程,要尽快成立“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大对计算机风险管理的力度,并从领导到职工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营造出“科技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安全领导小组”要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开展经常性检查,防止事故发生,并定期通报计算机安全运行情况及各部门落实制度情况。有条件的部门可在“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下设立“安全技术应急反应中心”,对网络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援和解决方案,定期公布网络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预告提示网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2.各级主管领导应重视并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安全防范工作,对机房等重要设施要作为要害部门严格管理,配备防火、防水、防盗及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安装的监控报警设施必须同公安机关“110”报警系统联网。 此外,还应加强邮政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计算机安全教育,增强他们对金融计算机犯罪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识别能力;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管理计算机、处理计算机故障、防范计算机风险的能力;抓好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职工的科技素质,从根本上实现计算机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为邮政金融事业的发展服务。 计算机论文:注重教学与实践,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 钱萌 摘要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是各种计算机考试中的一种,本文就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的及格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DOS 能力 考核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国家公务员也必须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和技能。为了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和省教委于1995年12月联合《安徽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和(中级)考核大纲》,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法,全省各地市纷纷响应。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在市考核办的指导下,自1996年3月起先后举办了多期初级培训班,在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近几期的培训结业考核中,获得了100%的通过率,受到了各方的好评。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与我们牢牢抓住教学、操作和应试这三大环节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一、注重课堂教学,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仅《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中对基本概念有具体的要求,而且在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想学好基本概念,搞好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第一,计算机是一门新的科学,参加学习的学员大都是初学者和刚入门者,他们对计算机很感陌生,所以讲授是学员对计算机知识的第一印象。如果课堂上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势必影响后继学习;第二,学员的特点是在职人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兼之又无课外作业,所以他们希望在课堂上就能吸收和消化新概念,然后加上一定上机练习,就能熟练掌握;第三,培训班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在连续18天100多课时的时间内,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复习,参加结业考试,所以,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采取了讲解、提问、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系统、全面地讲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考虑到学员年龄普遍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的特点,我们不是一味地讲解,而是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问题,让学员去讨论,经过分析思考以后,再做出解答,并要求从中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对一些直观性较强的概念,我们充分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如讲解键盘,我们就拿实物到课堂上,分析它的结构,指出每个键的功能,介绍它的操作方法;讲解硬件,我们就打开主机箱,让学员们观察,充分感受计算机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在讲完一个章节内容以后,将所有的概念系统整理、加以分析对比,指出难点和重点,抓住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巩固所学的概念。比如:DOS部分的目录操作命令对学员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命令之前,先分析目录和文件的基本概念,然后重点讲授建目录和删目录命令的格式、功能和用法,强调建目录自上而下,删目录自下而上,被删除的目录必须是空目录和非当前目录。目录和文件操作命令讲完后,再全面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最后通过一个例题来练习、巩固。 二、提高上机效率,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上机是巩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的重要一环,上机安排得当,则事半功倍。否则,二小时的上机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学员提不出问题,教师轻轻松松,但效果很差。我们是从这几个方面来提高上机效率的。 1.合理安排上机时间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让学员从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上机操作,上机课时占总课时的60%强,同时将上机安排在理论课之后,使学员及时感受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操作促进理论的消化和巩固。 2.适量安排上机作业 提高上机效率的最佳方法就是布置一定的上机作业。好的学员上机计划安排得当,一次上机收获就很大;但大部分学员上机盲目,不知从哪里下手,他们不是通过上机促进理论的理解,反倒感到理论和实践不是一回事,上课都听得懂,操作怎么不行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每次上机均安排适当的作业,并督促学员完成。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虽然学员的提问增多,教师工作量增大,但上机效果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教学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方法,它具有很好的人机对话功能,克服了学员多老师少,学员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弊端;另一方面CAI具有很好的动画效果,特别是对枯燥的概念,以图形、动画的方式出现大大增强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上机中引进了《TT》练习、《DOS》入门、《五笔通》等各种教学软件,除此之外,我们还编制了一些简单、直观的软件,如《五笔字型录入软件》、《WPS综合练习》以及《测试练习》,虽然这些软件很粗糙,却省略了不必要的环节,使用方便,效果同样很好。 三、采取多种形式,复习巩固提高 基本教学完成以后,剩下来的时间应进行复习作应考准备。一般情况下,学员们的情绪都不太稳定。 第一,学过的内容记忆不深不牢,常常到答题时回忆不起来了; 第二,考试是上机进行,2小时内要完成选择、录入和操作题共三大部分,事先对答题要求以及各部分前后连接既不清楚,更不熟练; 第三,考试要求很严,由省考委出题,并委派专人监考,学员们心里没底,情绪紧张。为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员复习,提高他们的应考能力,增强自信心。具体作法是: 首先,按大纲要求系统地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指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大量地练习模拟试题,包括省考委编制的练习盘以及自制的试题库。通过练习,不仅帮助学员复习了基本知识,而且使学员了解了考试的特点、范围和题型,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学员们掌握了正确答题(包括平时练习和实际考试)的关键。即 1.细致完成选择题 选择题共20小题,计40分,是考试的重点。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多、范围广,涉及到计算机基储DOS、WPS和FOXBASE各个部分,这就要求学员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不仅要记得住,而且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实际答题时一定要细心审题,头脑冷静。选择题大多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几个易混概念之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有的概念甚至没有见过或一点都不了解,这时就要求学员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如实 例:[选择题]在FOXBASE中,函数RIGHT(“DRAWTHESAMPLEICON”,4)的值是:A.DRAWB.IC.WD.ICON分析:FOXBASE中的函数RIGHT对学员比较陌生,原因在于FOXBASE中有100多个函数,不可能全部记忆,但是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问题就会解决。“RIGHT”是右的意思,而“4”则是指字符个数,综合起来就是“右边的4个字符”,答案就水落石出。考试中遇到同类型的题也应能作出正确的回答。选择题的40分既容易得,也容易丢,关键在细致。通过大量的模拟练习,不仅对基本概念是个巩固,而且对题型和份量都有所了解。2.快速完成录入题 录入题有20分,输入130个汉字,它的难度是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刚开始练习,学员们心慌手乱,二十分钟录入一半还不到。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做了精心安排。 第一,选择了非常好的中文平台UCDOS5.0,安装了五笔字型、拼音等各种输入法,并挂接联想功能。然后重点教会学员如何利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中的词组和简码功能来提高录入速度。 第二,要求学员做到:录入前选择好输入法和输入状态(半角/全角、插入/改写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录入时,集中思想,严格按照要求上下对齐,充分利用20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输入文本。 第三,告诫学员对录入题切莫掉以轻心,一定要认真对待,录入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完成,理解的东西不多,无技巧可言。选择题已占40分,再拿下录入题,不仅是过级的保证,也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每个学员都必须完成好。对此要肯花时间专心练习,以求快速和准确。由于学员主观上重视,客观上又具备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加上大量的上机练习,大部分学员都能快速地完成录入题,这就为做好操作题增强了信心。 3.准确完成操作题 操作题分为DOS、WPS和FOXBASE三大部分,共计40分;操作题的特点是内容多、难度大,各部分均有很多的命令要求记忆,使用这些命令还有一定的技巧,所以这部分是学员应试的难点。那么,如何抓住重点、分解难点就成为问题的要害所在。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说明一下 实例1:[DOS题](1)在A盘根目录下建子目录STUDD.(2)将A盘上子目录TEMP中的内容拷贝到A盘子目录STUDD中.(3)在A盘子目录STUDD中,建新文件SUN.TXT,内容是SUN是个好学生.(4)将A盘子目录STUDD中文件CHENG.DOT删除.(5)将A盘子目录STUDD中文件LI.TXT改为LEM.TXT.(6)在A盘子目录STUDD中,再建子目录WANG.实例的要求明确地告诉我们,想要较好地完成DOS部分,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抓住重点;DOS部分的命令多,但真正在操作中能考到的却不超过:建文件和目录(copycon、md)、删文件和目录(del、rd或deltre)、复制(copy)和改名(ren),因为只有这些命令才能对磁盘目录结构产生影响,而象dir、type等一大批命令在操作中仅起辅助作用,这就是DOS部分的重点所在。 第二,力求准确;DOS部分的特点在于前后联系密切,前1小题做错,后面的答案就会跟着出错,产生连锁反应。有的学员往往每道题都做了,但判分时则1分未得,原因就在此。当然要做好这部分答题也不难。首先选择正确的命令,删除目录用rd,删文件用del; 其次正确描述命令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操作对象都在A盘上,除了盘符还要注意路径,即根目录、子目录、当前目录等;最后还要重点强调的是,命令以及对象中每个字符都必须正确,少一个空格有时也不行,这也就是自始至终强调力求准确。 实例2:[WPS题](1)将正文第三行中的“不合法”改为“短期”.(2)将正文第五行中的“质量”删除.(3)将“多年来的经验……发展的需要”另起一段.(4)将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并为一段.(5)将第一段与第三段交换位置.(6)按左边界2,右边界62排版.(7)在标题前将全文定义为黑体,标4号字.(注:标题与正文之间空一行,每段开头空两个汉字,段与段之间不留空行)(8)用细线按下表格式制表,并填入内容,表格大小以内容长度为准.1:单位代号,2:部门号3:产品号,4:生产日期5:数量,6:经手人名7:备注(纵向填入)(表格接在文章后).123456WPS题的特点之一是内容多,它包括段落(分段、段的合并、段的移动)、修改(一般的增、改、删和查找替换)、修饰(字体、字号)、排版(左、右边界、排版)以及制表等,而我们的对策则是充分利用菜单技术(ESC),无需记忆,不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和操作。WPS题的另一个特点是技巧性大,制表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头痛,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首先用自动制表画出长短适宜的表格,然后按题意添加和删除指定的制表连线,几分钟之内就可完成表格制作,填入相应的数据,即可大功告成。最后提醒学员,WPS题完成以后一定要存盘,否则答题无效,前功尽弃。 实例3:[FOXBASE题]已知在当前目录中有数据库STUDF,请在STUDF中做如下操作:(1)追加记录09000000,平均分,0,0,0,0,0,0,.N.(2)按字段“姓名”建索引文件,文件名是SY.IDX(3)复制一新库XK.DBF,条件是英语成绩〉=60(4)增加字段“生物”,要求如下:字段名字段类型宽度小数点生物N30(5)求物理成绩的平均分,并将其值存入库中最后一个记录“物理”字段中.FOXBASE部分的特点就是命令多,仅大纲要求掌握的就有几十条,而且每条命令的适用范围、所带参数、所起作用各不相同,因此,考试灵活性很大,不易抓重点。比如:简单的试题可以是建库,然后进行插入、删除、排序等;复杂的试题则是给定一个数据库,再对其进行修改、求和、复制等;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做了如下的部署 第一,从几十条命令中筛选出重要的十几条命令,如库结构操作(建立和修改),库记录操作(编辑、插入、修改、删除和复制)、排序(分类和索引)以及求和(纵向和横向),在此基础上作第二次压缩,即将相关的命令除去。如修改命令,至少有edit、change、brow和replace四个,只要掌握通用性强、操作方便的手工修改brows和自动替换repl即可。 第二,多练习各种题型的例题,以增加学员临考的应变能力,这有利于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好的成绩。通过各种题型的重点复习,大大增强了学员应试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确立各自的优势和重点。好的学员把重点放在选择题上,争取拿优秀;而一般性的学员则把重点放在选择题和录入题上,力争通过;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大量练习模拟试题,既加强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又熟悉了答题前后的连接及转换,提高了熟练性和准确性,使学员答题时得心应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安全工作管理办法 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 为加强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系统安全工作,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制定本办法。本规定适用于辽东实业集团及其分支机构。 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严格管理,杜绝隐患”。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安全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一、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辽东实业集团办公室为计算机安全工作管理部门,设兼职计算机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单位、各部门有关计算机安全规定和制度的执行情况。主要职责是:负责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计算机安全检查,研究分析计算机安全现状和问题,提出安全分析报告和安全防范建议;组织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贯彻落实保密制度,监督检查计算机保密工作,及时提出计算机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安全管理基本准则 (一)计算机安全工作制度体系的重点是规范内部人员行为和健全内部制约机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计算机安全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计算机安全工作制度体系。 (二)要害岗位人员管理规定 1.基于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任务的强化以及安全的动态特性,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加强对要害岗位人员在安全方面的管理,实行责权分配。 2.要害岗位人员是指与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系统管理员、业务岗位操作员等岗位人员。 3.要害岗位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审查和业务技能考核,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者方能上岗。 4.要害岗位人员上岗必须实行“权限分散,不得交叉覆盖”的原则。系统管理人员和软件维护人员不得兼任业务操作员,系统管理人员不得兼任柜面及事后稽核工作。 5.要害岗位人员离开岗位,必须严格办理离岗手续,承诺其离岗后的保密义务。涉及集团业务保密信息的要害岗位人员调离单位,必须进行离岗审计,在规定的脱密期后方可调离。 6.要害岗位人员离岗后,必须即刻更换操作密码或注销用户。 7.要害岗位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法规和有关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承担相应岗位安全责任。 8.系统安全员的职责是对整个所辖范围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负责,在安全方面,系统管理员、操作员要服从系统安全员的指导、监督。 9.系统管理员的安全职责是对所辖范围的计算机系统问题负责,接受信息系统安全员的指导和监督,参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策略、计划和事件处理程序的制定,参与计算机安全建设和运营方案的制定,负责系统的运行管理、实施系统安全细则,严格用户权限管理,记录系统安全事项,对进行系统操作的其他人员予以安全监督。 10.系统维护人员的安全职责是负责系统维护,及时解除系统故障,不得擅自改变系统功能,不得安装与系统无关的其它程序,发现漏洞及时报告系统安全员。 11.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是接受系统安全员的指导和监督,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系统各种异常事件,严格执行系统操作规程和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三) 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规定 1.计算机机房、场地与设施应满足相应的安全等级要求,并进行分级安全管理。 2.机房安全建设和改造方案应通过上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安全审批和验收。 3.机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4.发生机房重大事件或案件,机房主管部门应立即向有关单位报告,并保护现场。 (四)网络安全管理规定 1.重要网络设备应放在主机房内,其他人员不得对网络设备进行任何操作。 2.与其他业务相关机构的网络连接,应采取必要的技术隔离保卫措施,对联网使用的用户,必须采取一人一帐户的访问控制。 3.内部网络的所有计算机设备,不得直接与国际互联网相联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 4.凡要求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须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报集团办公会审批、备案。 5.使用国际互联网的部门应自觉接受集团办公室的监督检查。 (五) 运行安全管理规定 1.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所用计算机设备维修、更换或报废时,应彻底清除相关业务信息,拆除所有相关涉密选配件,由使用部门登记封存。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部门应按规定进行数据备份,对备份介质保管、销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密钥必须作为绝密数据由专人保管,并定期更换。 3.网络参数配置、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详细开发资料及其源程序等核心技术文档,由办公室严格管理,不得外借。 4.安全人员要按规定进行系统的安全监测,业务操作人员应审查业务处理结果,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监测记录及其分析结果应严格管理,不得对外。 5.确认计算机信息系统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必须果断采取控制措施,注意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集团办公室。 三、技术防范 (一)实体安全 1.机房和营业室应设立监控系统,应有对系统运行的外围环境、操作环境实施监控的设施。 2.机房和营业室应具有火灾报警系统,有适用于机房的灭火器材、应急计划及相关制度;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果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应加防水层。 3.机房和营业室应具有环境测控(温度、湿度、洁净度)措施;机房内应有空调设施,机房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8-24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 4.计算机系统应具有防雷措施(防雷装置和接地),机房设备应有接地设施。 5.机房和营业室 6.机房和营业室应采取防鼠害措施,地板下应采取金属管布线。 (二)网络通信安全 与公共网相联的计算机系统应采取相应的加密机制、防 火墙技术和防范措施,内部网络与国际互联网、外部网应采取物理隔离技术。 (三)主机设备安全 主机设备包括主机、终端、存储设备。 1.主机设备的安装使用环境,包括电源、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应达到规定的要求并定期检测。 2.主机设备应按相关技术规程安装、调试并验收。 3.应定期进行主机设备的例行保养和预防性检修,制定主机设备故障维修规程并严格执行,重大故障应注意保卫现场,进行应急处理关立即报告。 4.备份设备应按要求维护保养,保证能及时替换使用。 5.应经常收集设备使用情况及性能表现。 (四)操作运行安全 1.必须按技术规程进行系统和用户数据备份;系统和用户数据必须双备份,异地存放。关键系统应有灾难数据备份。 2.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应慎重选择计算机系统的口令,口令长度不得低于8个字符。涉及资金及帐户管理的应用系统、保密的信息系统,其密码口令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一般应用系统的密码口令不得超过三个月。 3.应建立业务系统正常调帐规程,并严格按规程操作,确保资金安全。 (五)安全技术措施 1.关键计算机系统应具有灾难恢复的技术措施。 2.计算机系统应有系统操作日志,每天开、关机、设备运行状况等应有文字记录。 3.计算机系统应有备份措施。 4.必须有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有计算机预防和清除病毒和软件或硬件产品。 四、安全检查和评审 集团办公室要组织计算机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限期整改。 安全检查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等。安全检查可采取常规例行检查、抽查和年度检查等方式。 五、安全教育及培训 各单位要加强计算机安全教育,宣传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提高全员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和法纪观念,自觉维护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下列计算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一)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的培训。 (二)计算机安全基本知识的培训。 (三)计算机安全专门技能的培训。 计算机论文:分析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发展 摘 要:摘要: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有所改变,还同时对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的。而计算机硬件的功能是输入并存储程序和数据,以及执行程序把数据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而软件就好比人的思想,没有软件的电脑就像是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躯体,什么都做不了。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发展 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及社会活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在飞速发展着。它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领域扩展到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证明计算机产业的规模是相当巨大的,并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不仅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伙伴,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硬件”泛指各种计算设备和器械,所谓“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有关的文件。 一 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区别 软件与硬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生产方式:软件是开发,硬件是制造。软件是人的智力的高度发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件制造。尽管开发与制造之间许多地方是相同,但软件与硬件在根本上是不同的;(2)表现形式:硬件有形、色、味,能看得见,摸得着也闻得到;而软件则反之。软件存在的形式是在纸面上或人们的脑袋里,它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要通过在机器上运行的程序才能知道的;(3)要求:软件的要求相当高,是不允许有任何误差的,而硬件产品可以有少许误差;(4)维护: 硬件就像我们生活中用的物品一样是会旧会坏的,而软件在理论上是不会用旧用坏的,但在实际上,软件也会变旧变坏。因为软件是在一直不断改变(维护)的状态下生存的。 二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 软件开发的根据是用户要求建造出软件系统或者系统中的软件部分的过程,软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软件一般是根据用户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的。一般的开发工具就是采用软件开发。各个软件一般都有与之对应的软件许可,软件的使用者想要合法的使用软件是必须在同意所使用的许可证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从另一方面来讲,某种特定软件的许可条款与法律是不能相抵触的。没有经过软件版权所有者许可的软件拷贝,甚至是购买和使用盗版软件都将会引发法律问题。 一个软件的生存的周期是从开始计划到废弃为止的。它的周期包括计划、开发和运行,每一时期又是以若干个更小的阶段构成的。问题定义和可行性研究称为计划时期;开发时期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运行时期就是测试和维护。而系统计划、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及维护等六大步骤是我们开发软件项目的基本。软件开发必不可少的一步是从制定计划开始,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软件项目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必须要准确的弄清楚的,还要考虑相应的对策,在计划不周的情况下仓促着手是软件开发的一大忌。 三 软件的分类 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维护计算机的软件,如操作系统、自检程序等。应用软件主要就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软件,如人事管理软件、学习管理软件等。软件从功能上来说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逻辑功能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简化甚至代替人们使用计算机过程的工作环境。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负责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可以协调工作的。总体来说,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文件系统管理,编译器,网络连接等一系列基本的工具 系统软件由一组控制计算机系统并管理其资源的程序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有:启动计算机,加载和执行应用程序,将程序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等。系统软件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应用软件和用户控制、访问硬件的手段主要都是由操作系统完成的。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的开发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用途。应用软件的编制一般都是针对用户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某类实际问题。它可以是一组功能紧密联系,可以互相协作的程序的集合,如微软的Office软件;也可以是一个特定的程序,如一个图像浏览器;还可以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程序组成的庞大的软件系统,如数据库管理系统。 系统软件的任务有两点: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方便用。应用软件是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编制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及其有关资料。如事务管理方面的软件:工资系统、财务系统等;用于科学计算方面的数学计算IC现货商软件包、有限元计算软件包等都是应用软件。 四 软件的发展 若说人类使用机器替代人力进行计算代表计算机的出现,那么,软件的诞生,则来源于人类操控上述计算机器的理想。当然,软件真正萌芽的开始出现,是在计算机械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以后。人们想尽办法让机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这就要实现人与机器之间可以对话,或是让机器准确地接收人的思想并按照人的意志去执行各种运算。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利用穿孔纸带控制编织工艺改进繁琐笨拙的编织机,80年后,法国另一位机械师杰卡德成功的改进布乔的设计,并在1805年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杰卡德设计的自动提花编织机奏响了机器自动化的序曲并且影响至今。软件程序控制硬件运算就是在杰卡德编织机密密麻麻的穿孔卡片中孕育而出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硬件的演化速度比软件的发展迅速的多。原因就是在早期的计算机中,软件和硬件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出来。期间的很长一段时间,计算机的唯一功能就在于完成大规模的简单运算,本身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控制技术。这时的计算机是作为一种替代人力进行庞大运算的工具而加以使用的,也就没有必要对硬件 进行其他形式的操控,相应来说也就缺乏了对软件的需求,所以说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实际上就是这时的计算机技术。从1960年代开始之后的几十年软件的存在就是硬件实现某种功能的延伸。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对软件的保护更多的体现在了对硬件技术(即计算机技术)的保护上,一项计算机技术能够获得专利或者其它保护往往就是在某种(软件)功能的出现下实现的。这种硬件迅猛于软件的发展格局一直延续到上世纪1960至1970年代。1960 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才有了更快的发展,计算机不仅运用科研和军事上,还逐渐转化向大规模的民用领域。这时是软件设计领域混沌初开的年代,还不多见编写软件程序的人,编程语言的选择性也很小。,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两个年轻小伙子科兹和卡梅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设计一种新的编程语言,新编程语言的设计原则就是:尽可能地简单。1975年,个人电脑(PC)的风暴开始蓄势待发,也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最大的变革。 至此,软件才有了更好的发展。软件的方便易用为人们高效率的完成那些异常繁琐的各种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而人们的各种需求也开始慢慢浮出水面,从而引发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要求的软件一日千里的突破性增长。而用户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带动了软件行业的收益,所以软件开始频繁升级,从而硬件的发展开始滞后于软件。近年来,软件行业的排头兵微软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其竞争优势,每隔一段时间一种新的操作系统软件就出现了,每当微软推出新的操作系统,相应的对硬件的要求也就越高,这就刺激了软件硬件必须同步发展。 计算机论文: 兴趣教学·感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盘县二中 李 琳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的兴趣表现在力求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就称作认识兴趣,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状态就叫做求知欲。具有认识兴趣或求知欲强烈的人常常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所以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而满足求知欲,则会使学生产生与更高的认识活动水平相适应的新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记忆保持率、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看一本书、就算我们连续地看几遍,可能也未必能将将其具体情节、细节说得清楚,道得明白,但如果将这本书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就看是看一遍或两遍,也能将其大概情况和细节的绝大部分记得清清楚楚。这说明,人体生理器官 (眼、耳、鼻、舌、身等 )与人们学习和接受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感官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古人亦云:“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耳到”。前不久,笔者看到这样一份资料: 1967年,特瑞赤拉( Treichler)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结论:人们学习知识和人体生理器官的关系是味觉占1.0 %,触觉占 1.5%,嗅觉占 3.5%,听觉占 11%,视觉占 83%,仅听和看就占 94%,可见,听和看是人体的主要学习媒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们可以记住阅读的 10%,自己听到的 20%,看到的 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 50 %,交谈时自己所谈的 70%。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相同的结论:同样的学习材料,不同的感官学习后保持率变化为:单用听觉, 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 60 %, 3天后,则降为 15 %;单用视觉, 3小时后能保持 70 %, 3天后降为40 %;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 3小时后能保持 90 %, 3天后可保持 75 %。因此,将听和看结合起来,对于学习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粗放型教学,其公式可以概括为“时间 +精力”,靠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成绩,其实质是一种“告诉”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教学主要围绕教师、课堂、书本三个中心而展开。学生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教学过程,是教师作抽象的讲解、描述和演示,学生通过听课和看书对其抽象的理解和囫囵吞枣式的把握,其结果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辛苦,而效果却收效甚微,可谓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压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种“告诉教学”,无法有效合理地刺激学生的各个人体器官,发挥其学习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记忆保持率。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这一名词闯进我国的教育领域。媒体,英文 media的译名,词义是“中间、中介”。指承载的载体。从文字上理解,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就是“怎样进行多种媒体综合的技术”。教育媒体可以分为两类:传统教育媒体(以教材、黑板、实物、模型、报刊、挂图等为主)和现代教育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象、电影、cd、vcd等为主)。 传统教育媒体即我们上面所说的传统应试教育(告诉教学)中所使用的手段,而现代教育媒体即我们所谓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传递声音、图形、文字、图像等信息的高科技应用技术,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位图图象、矢量图形、动态图象、符号媒体、波形声音、 MIDI音乐等。它以其直观、形象、逼真、系统的形式,丰富的教学信息容量、快捷的传递方式,将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以声、形、象等表现形式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和意境,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感情的参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他们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迷上了多媒体教学,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根据所上年级教材的内容收集素材,用蒙泰瑶光、Autherwere、Micrsorft Powerpoint等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幻灯片。经验告诉我,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由粗放型(时间 +精力)向集约型(兴趣 +方法 + 效率)的转变,使教学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具体说来,其优越性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幻灯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单位时间里把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不易 理解的问题,社会焦点、热点等,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视频、感人的音乐,丰富多变的色彩,画面的切换,使学生置身于教学中,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且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信息的反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精讲多练”。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课后去死记硬背,不仅教师无法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把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内容、社会热点等,设计成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达到了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教学时间不变,而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密度更大,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听和看等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多媒体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存储和处理。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材和教育信息的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如所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1998年 5月 6日“中国教育报”《勇立潮头》)。所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培养“四有新人”是历史的重托,是民族的重托。教育发生的深刻历史变革,必然会体现在教师身上,引起教师角色的变化。毕竟,创造性的学生只能由创造性教育和创造型教师来培养。这种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只要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职业之社会地位和实现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自己,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告别过去应试教育的“告诉教学”,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变教学中教师的“如何教?”为指导学生的“如何学?”;变教师“要我学”为学生“我要学”;变“苦于学”为“乐于学”。尽快让学生实现三个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四种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就必须在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多作努力。 计算机论文:农信社计算机内控建设分析思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信用社的广泛发展和应用,农村信用社电算化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化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也给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建设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的自我保护。在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会计、信贷、管理电算化,是提高信用社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农村信用社信息中心,实现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科学化的基础。由于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是农村信用社会计与计算机处理相结合的产物,且电子技术处理的性能高,隐蔽性强,单靠外界的监督,根本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处理的准确性,它自身必须有强大的排除错误和抗干扰的能力。这自我保护的功能,就是由内部控制来保证的。 2、有利于分清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提高效率。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本身出现差错很少,但人为造成出错的现象较多,而且一旦出错,损失巨大。为了防止违法行为发生,处理同一笔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因而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分清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责任,减少差错。 3、有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业务技能,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农村信用社通过制定严格的计算机内控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不仅减少差错,避免资金损失,而且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后劲。 二、正确把握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的目标 建立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的主要目标有三: (一)安全性。保证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全部文件的安全完整。要保证电子数据的安全,就要加强信息管理,健全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从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方面进行技术保护,就是要加强对系统用户的控制,加强对会计数据信息、系统通信过程,如数据准备环节、系统运行环节、财务管理环节、档案管理环节的制度控制,加强操作管理以保障电子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真实性。通过具体的控制措施,保证所有处理的会计事项是经过审核的,是真实的。 (三)准确性。保证输入的会计资料精确无误,完整、及时。 三、科学制定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制度 在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实际运行中,为了预防系统产生错误、故障,使系统正常运行,并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应当建立“组织控制、操作控制、应用控制、监督控制”四大体系。 (一)健全组织控制系统 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在系统中的分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让业务处理和业务记录相分离。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的可靠性。 1、职责分离。将计算机部门内部的职责相分离,即将系统分析、程序设计、操作、文档资料管理和控制相分离。 2、职责分工。对计算机部门的内部人员进行职责分工。计算机岗位有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职务,使职员之间形成内部牵制,各尽其能,相互联系,并且相互监督,以减少出现错误的风险。 (二)健全操作控制系统 只有通过标准的计算机操作控制,才能从源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安全性,防止犯罪行为。避免和减少错误。其操作控制包括: 1、实行有限责任制。一是建立岗位责任制、权限责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管理权限可根据其业务职能及业务权限划分其管理权限,根据数据情况划分为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及日常操作员权限,并且各管理员之间要相互制约。二是要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的会计软件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不同的岗位要有不同的权限,每一个员工只能进行与业务有关的操作,超出业务范围不予授权,计算机拒绝接受其指令。严禁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其它业务操作,业务操作人员只能办理自己的权限范围以内的业务,任何人不得越权操作,如须授权时,授权人员必须亲自输入授权密码,严禁将密码告诉他人代输。各个岗位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操作负全责,要一丝不苟地进行标准操作,并及时进行自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三是要加强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挑选责任心强、学历高、技术水平高及政治思想好的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其工资、职务、职称、评先挂钩。 2、实行密码控制。计算机密码分为主机密码、数据库操作密码、系统管理员密码及操作员密码,要严格控制。对工作人员要制定各自密码,并且定期更换,杜绝他人盗用、擅用密码,进行非法操作。换人要换密码,重要部门实行双人操作操作制,一人操作,一人监督,两人负同等责任。严禁一人拥有多个、多级密码,严禁出现无人使用的操作代码以及共同密码现象。如密码泄密并造成损失,密码使用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通过密码控制既增强操作者的责任感,又起到了监控作用,还可以防止无关人员非法进入,确保系统安全。 3、实行接触控制。就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运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严格要求操作人员在不使用计算机时,及时退出系统,警惕无关人员接近计算机,防止他人非法操作。 4、实行操作的日志控制。就是由系统对所有进入系统的操作者进行跟踪监控。要建立日记文件,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操作人、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 (三)健全应用控制系统 应用控制系统包括输入控制、过程控制、输出控制三个环节。 1、加强输入控制。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避免错误的生成,只有经过财务审核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才能输入计算机。要使输入计算机的数据正确、完整、可靠。可以通过合作数控制法、屏幕显示控制法、试算平衡控制法等,及时进行校对、检查。 2、加强过程控制。在会计电算化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数据处理过程的控制。 3、加强输出控制。为了保证全部输出资料的正确和可靠,保证输出资料发给授权人员,对输出要实行有效的控制。输出控制主要是指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和其他各种报表数据处理结果输出的控制。要进行人工检验输出报表,让人脑和电脑相结合,以保证其正确性。同时要加强输出报表的分发与保管的控制。 (四)健全监督控制系统 1、加强计算机业务的事后监督。要对计算机营业网点的账务进行全面核对。要注重当日流水账、微机抹账登记薄和作废的原始凭证的逐笔勾对,确保抹账数据的真实性。各营业网点每日打印出必要的会计报表,逐日结平总账进行账务核对,坚持日清月结,总分相符。 2、要建立定期轮换的监督制度。对计算机的从业人员实行社社之间、岗位之间的定期交叉轮换,防范道德风险。 3、建立严格的惩处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计算机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违纪违规行为一律按制度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部控制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内部控制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更有效的计算机控制控制制度,以适应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需要,促进农村信用社更快、更好地发展。 计算机论文:研究简述计算机专业如何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从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布置、教材的选择、教学的组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增强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国际化已经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有关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即双语教学;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目前,以双语教学为特征的高校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尽管对双语教学的成效和经济性存在种种争议,但双语教学无疑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途径。 1. 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西格恩和麦凯把“双语教学”定义为摘要:“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也就是说,双语教学的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并不是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它的课程的学习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把握两种语言。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开展双语教学既有普遍意义又有非凡性。 1.1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每隔几年就有新的技术出现;而且,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重心在欧美,相关资料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绝大部分的编程软件都是用英语编写,相应的参考资料、帮助文档也都是英文原版资料;重要的国际会议、影响因子高的学术论文采用的都是英语。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信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英文水平。 1.2计算机专业的英文教材比较多,这为开展“双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基本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 1.3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表述、专业词汇都是直接由英文翻译过来的,由于翻译人员的专业性,有些表述和词汇的翻译不太准确,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所以,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将为学生以后查询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2.双语课程的设置 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把握专业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学习和使用外语,这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假如课程没有选择好,那么就会挫伤教学的质量,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地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专业基础课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知识类课程,它是在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课程。首先,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前,已经有了相关的基础知识,那么在知识的衔接上将会比较轻易,从而教师能比较顺利地实施双语教学;其次,在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会对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强化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专业选修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专业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了低年级阶段的学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结构;同时,他们也已经完成了一些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且,其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过了英语四级,有些学生甚至过了六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双语教学的环境,双语教学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3.师资的布置 师资是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新问题。双语教学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业务精、外语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双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灵活地运用两种语言,相互交叉,既要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又要让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对双语教师的选派、培养和聘任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对双语教师的挑选有以下几个途径[2]摘要: 3.1从国外留学多年归来的专业教师中挑选。这些教师专业、英语水平都不错,是双语教师的最佳人选。 3.2选派外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得好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提高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还可以输送他们出国深造,逐步形成稳定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3.3聘请专业外籍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外籍教师的参加起着不同平常的功能。因为他们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专业知识,对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和提高英语水平都很有必要,但是在拟聘外教时要尽量聘用那些工作态度好、业务素质高,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 4.教材的选择 合适的教材[3]是影响双语教学实现效果的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引进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教材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教育部在《意见》中要求高校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非凡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更要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近几年,高等教育等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影印教材,这些教材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我们也可以到一些权威、专业的网站下载一些英文资料,并经过适当的取舍,编排成教材,这些教材可以使学生了解业内的最新发展趋向和动态。 但是,在原版教材的选用、引进和编撰过程中,有些新问题我们是必须考虑的摘要:(1)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水平不一致。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全,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那么我们选用的教材要易于阅读,但同时也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经过了完整的基础教育,并且经过了一些双语课程的学习,他们在对知识和语言的理解上要比低年级学生高一个层次,对他们选用的双语教材,可以适当地增加些难度。(2)国外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和国内不一致。直接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但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体制和结构,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也不一样,因而在对课程的要求、内容和深度上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对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5.教学的组织 教学过程是双语教学实施的主要保障因素,组织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好坏。这一过程具有两面性,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教师教学经验足,教学手段丰富,就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收集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5.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双语教学过程中,解释生词、语法等势必影响教学的进度,而原版教材的信息量又比较大,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 不足。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这又进一步地节省出一定的教学时间。教育部在《意见》中对高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摘要:“各高校要在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15%以上。” 5.2教学中突出重点,适时总结。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单位时间信息的接收量,有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调整,在保证授课知识全面的情况下做到有的放矢。原版教材的信息量比较大,但有些内容并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适时总结。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对重要和常用的专业词汇要反复强化,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减少学生阅读原版教材的障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适时地总结,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所学知识形成熟悉,以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复习和把握。 5.3教学过程的互动。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以前积累的教学经验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得很好,但假如得不到学生的认同,那么将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5.4作业和考试的方式。一般高校要求双语教学的试卷必须使用外语命题,但对学生的作业却没有这样强制性的要求,这会导致学生学习惰性的养成,因为他们更习惯于使用母语来进行复习、讨论和思索,会弱化双语教学的效果。另外,试卷虽然使用外语命题,但我们也要把握一个原则。双语教学考试主要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而不是对他们外语水平和能力的考核。所以在命题时,应尽量使用清楚、标准、常用的表达方式,对一些不能避免的冷僻词汇可以加注中文解释。 5.5专题讨论。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比较快,采用的原版教材对一些最新的探究方向和领域可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因此在课堂上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述和拓展是不太现实的。为了让学生了解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专题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分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些专题,让他们自己就相关的专题查找资料,并做成多媒体外文课件,在合适的时间让他们对所进行调研的内容给大家作报告,并组织大家对报告的内容进行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教材中相关内容的不足。 6.结语 双语教学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和世界接轨的必然的发展趋向,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要清醒地熟悉到“双语”仅仅是知识的一个载体,双语教学的核心仍然是专业教育,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把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把握第二语言,形成对外交流的能力。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的教育方式,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个长期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新问题需要解决。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探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电话通信电话终端设计思路 【论文摘要】电话通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技术,目前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话通信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比如信号的稳定性,通话质量要求的提升,以及数据量的不断增加,都使得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电话通信技术的效果,促进了电话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就点算计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进行探究,指出了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设计思路以及电话终端实现方法。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革新和延续,即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较传统电话通信来说,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数据量传输量更大。网络资源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和推广空间,目前,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1、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设计思路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的一种新型信号信号传播模式。通过USB接口,将电话电话终端与网络设备相连接,并在电话终端连接上用户电话,实现网络语音及数据的接收和传播,最终实现网络电话通信功能。一般来说,电话终端设备由脉冲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实现,所谓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就是一种能够模拟通信信号的数字化变化方式,相较于其他信号通信技术而言,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的信道利用率更高、数据损失更小、通信效果也更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调制技术。 为实现电话终端的PCM码流,往往需要借助USB数据接口,能够有效将计算机设备同电话终端进行连接,实现通话信号的告诉传输,从而快速传递到计算机节点当中。USB接口的有效利用,实现了计算机外设同计算机设备的有效连接,实现了将计算机外的数据信息有效的导入计算机网络当中,从而解决了传输问题,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USB技术同PCM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 1.1电话终端的硬件实现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需要电话终端硬件来实现最后的数据解码和通话活动,电话终端硬件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单片机控制电路 单片机控制电路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中电话终端硬件的一部分,是电话终端设备的电路核心,主要由存储电路、CPU、输入接口以及输出接口电路四部分组成,单片机控制电路实现了对电话信号控制音的发生,实现电话信号的输送,并能够对DTMF的双音多频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电路的接受,并能够有效控制USB接口,读取用户在电路中的通话状态,以及对系统参数的读取。 1.3用户电路 用户电路,是一种厚膜集成电路,由MITEL工作研制,能够为用户提供稳定的26mA恒流馈电,用以验证网络电话用户的电话使用状态、电话的拨号脉冲等等数据,从而确保网络电话的正常使用效果。用户电路是确保网络电话终端通过效果的重要组成单元,目前能够有效支持2-4线的交换,属于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的基础模拟接口。 1.4编解码电路 编解码电路也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PCM编解码电路是该电路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单元,该系统主要组成单元有数据接收滤波器、数据发送滤波器、基准电压源、输入电路、输出电路、逻辑控制单元以及PCM编解码电路等等,用以对数据信号的编解码,确保网络通信信号的有效性。 1.5电话终端的软件实现 电话终端数据通信的实现,不光需要硬件的支持,同样需要软件的支持,终端软件功能的实现,才能够使终端硬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传输、信号的编解码,最终实现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正常运作。 2、终端主程序 网络电话终端的出程序,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计算机电话通信系统的初始化,包括了单片机定时器、时钟。USB等设备的复位即初始化,对于网络电话终端的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网络电话主程序软件应用过程中,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即在程序中设置队列性任务表,按照先后顺序履行相关工作任务要求。电话终端主程序其实一种无限循环的数据查询系统,不断更新和制定查询任务表内容,并获知需要处理的相关任务,并以此进行相关任务的实现。在主程序运行过程中检测到了需要执行的相关任务,就会根据程序中已经安排好的子程序序列,进行任务工作的处理和解决,逐一进行任务标准的处理。主程序主要采用“先进先出”的工作原理,如果任务的子程序到最后的工作单元,并实行重复循环。 2.1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服务程序,就是实现信号传输的开启和关闭,一般采用的是计数的形式,其定时器由0开始,最大值为65535,并且以16.384Mhz的脉冲进行计数,持续时间约为4ms,如果电话终端设备采用AMBE芯片,则每个接收即发送数据包的周期更变为20ms;当终端服务程序的计数达到5120次之后,就能够实现20ms的数据终端,完成数据包的接收机发送工作。 2.2任务子程序 任务子程序,主要负责对电话终端设备的摘机及断机实现判断,根据用户的主叫和被叫等不同信号接收形式,完成相应的操作及工作的执行。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主叫摘机状态时,电话终端设备将会向AMBE程序发送拨号音控制数据;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摘机状态时,子程序将会向USB接口发送被叫的应答信号,从而判断电话终端的相关状态。 2.3电话终端设备的工作过程 当通话数据传输到电话终端设备时,用户做出摘机动作,然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传输摘机信号,同时,计算机电话通信网络就会向主叫发送拨号音,并做出信息传输反应,使用户电话重点设备接收数据信号并进行语音通话。当网络电话系统呼叫本电话终端的相关用户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会直接做出内部处理,接通被叫用户;如果呼叫的是其他其他电话终端的用户,则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就会直接栓送被叫用户号码,并等待对方的应答。当USB接口发回信息表明用户电话终端被叫忙信号时,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机会发送语音提示信息告知用户被叫用户繁忙并发送忙音。 如果是外部用户对本网络电话终端用户进行呼叫时,USB接口接收到被叫信号后就会进行数据解码,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如果用户繁忙,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向呼叫用户反馈机主繁忙的信息,并发出电话忙音。如果机主处于离开状态,即用户闲时,USB接口就会向向用户发出相关提示信息,以及用户振铃提示,以提示用户进行电话信息的接收。当被叫用户听到振铃并做出摘机反应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随机开展数据信息的传送,网络电话终端就会开启语音传送功能。 3、 总结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应用,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一种革新和延续,能够有效提高电话数据的传输效率和传输速度,使电话通讯信号更加清晰,是未来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发展方向。在计算机哦电话通信系统当中,电话终端无需购买其他电话网络设备,经过USB接口同计算机设备向连接,很有效避免了繁琐的电话线路,使电话通信技术设备的成本大大降低,优化了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效率,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的增长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先进的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来逐渐替代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确保电话传输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促进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论文: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和整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2007 年全国高职院校数为1109 所,而且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由20 世纪90 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定的优化与整合,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1)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比人更胜一筹,就业机会肯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能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三、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有的可能有一些小的调整,但一般调整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现在的程序设计 的教材,尽管现在个人使用的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但还有较多的学校的教材使用的仍是TURBOC,此程序的运行结果是面向用户的,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与现实的使用却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是每门课程专人负责制的执行者,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又缺乏实际应用性;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而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他们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根本无从知晓,甚至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也应用不熟。尽管这些学生经过多语言的学习与实践,但最终结果是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进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老师认为学生基础不好,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地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导致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从而使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能适应IT 行业工作。 四、课程体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IT 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自我知识更新、自我能力发展的素质,这不仅要求为师者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让学生明白从事IT 行业,必须时时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建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论更关键,问题比答案更有用,体验比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方式、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专业信息,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软件保护之修改权探讨 [摘 要]计算机软件保护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实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无疑又提供了新的课题。本篇旨在通过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修改权规定及其性质探讨计算机软件之修改权的特殊性,以及其在软件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产生的linux环境下的变化,提出平衡利益下,做到放宽对软件修改权享有的限制。 [关键词]修改权 精神权利 经济权利 Linux GPL 一、绪言 随着e时代的到来,高新科技的兴起、数字化产品越来越多涌入市场,对这些技术、产品的保护日益成为新的课题;其间,大量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计算机广泛应用与人们生活、工作的各各领域,带来极大便利,而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和应用的关键。因此,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尽管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技术的提高和对知识产权领域认知的深入、突破,理论界和一些国家操作实践中采用了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或商业秘密与版权相结合的保护模式,但几乎所有国家无一例外的都主要采用著作权法这一手段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10条第1款明确规定有“无论以源代码或以目标代码表达的计算机程序,均应作为伯尔尼公约1971年文本所指的文字作品给予保护”亦正表现了世界范围上对著作权法保护模式的承认。 在当前,如何更好地平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利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的利益仍然在争论之中。而作为具体的单一权利,计算机软件权利人(包括了公众使用者)的修改权(The Right of Modification)亦是一重要权利,修改权的变迁实际上也正印证着计算机软件对其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平衡态度的转变。于本篇,予仅就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之修改权及其发展在著作权保护前提下进行探讨。 二、软件修改权概述 1.软件修改权的含义 从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下称《保护条例》)第1条规定可以看到,我国立法者是将该条例置于了《著作权法》的特别法地位[1].则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三)项规定,一般意义上的修改权就是指著作权人享有的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单就计算机软件享有的修改权而言,原1991年6月实施的《保护条例》中并没有明确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修改权之规定,只是在第9条的(三)项规定的使用权中规定有“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以复制、……、修改、……等方式使用其软件的权利”,其间提及修改权而已;而修改过后的2002年1月实施的《保护条例》则明确了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是指对软件进行增补、删节,或者改变指令、语句顺序的权利[2].此项规定相对于前者而言,无疑是一大进步,它将原来条例的使用权分散开来,形成一些具体的单个权利,再对这些单个权利进行比较详细的规定。 从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到,对于修改权的规定,《著作权法》与《保护条例》规定是存在差异的,不过条例所规定的修改权相对更加具有针对性。 2.软件修改权的主体 《保护条例》明确软件著作权人享有修改权,具体而言,即是指依照条例规定,对软件享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另则,从条例清楚,该主体是指软件著作权人而并非是软件开发者。但同时,根据《保护条例》第9条规定,除条例另外有规定的外,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而无相反证明,在软件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开发者。在此,有必要了解所谓软件开发者,是指实际组织开发、直接进行开发,并对开发完成的软件承担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或者依靠自己具有的条件独立完成软件开发,并对软件承担责任的自然人。则从上完全可以认为除去非正常的例外,通常所言的软件修改权主体就是软件开发者[1]. 那么被许可使用和非经最初的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计算机软件的用户是否同样都享有对软件的修改权呢? 首先对合法被原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使用的用户分析。一般认为对这类用户的必要修改权是应当受到法律所保护的,正如条例第16条规定 “为了把该软件用于实际的计算机应用环境或者改进其功能、性能而进行的必要的修改”以法律的形式授权于这类用户。但是值得探究的是,该条例赋予权利的对象是“软件合法复制品所有人”,那么就意味着非合法软件复制品所有人并不享有这项权利。问题是,条例中的“合法”所针指的对象是什么,是对软件复制品合法性要求还是对所有人对软件复制品所有权利的合法?如果是针对前者的“合法”,则其似乎就没有否认违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享有本修改权,而这是并不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的,会产生反面的鼓励,故而从立法本意而言,该“合法”自是针对享有的合法性要求,这同样存在一个疑问,即对于合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和合法享有非法复制品的所有人是否皆享有这一必要修改权?勿庸置疑,合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享有本修改权;对于后一种所有人,就需要具体分析了,一般而言,法律并不支持软件非法复制品。 再看第二种情况,予以为非经许可[2]并不必然代表该用户是违法使用计算机软件,这样就存在需要权衡这些公众范围用户与著作权人之间的利益问题。关于此问题,《著作权法》有体现,即在充分保护原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下,又对其进行合理、必要的限制之原则;于《保护条例》中也对应应有同样体现。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和普及,这又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容予后文详述。 3. 软件修改权的客体 显然,要了解修改权的内容得明确修改权的修改客体。从条例可见其修改权客体是计算机软件。而著作权法上规定计算机软件是著作权人享有的修改权客体——作品之一[3],学者也以为“以高新技术和创作行为而产生的诸多信息产品理应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4],因此从客体上看,《保护条例》作为相对于《著作权法》的一部特别法也是合理的。 所谓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称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法号化的语句序列就是计算机程序;而文档则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具体说,该文档不仅包括以书面的文字形式表达的文档,也包括存在于计算机硬件或者存贮于软盘或光盘中的文档。同时,立法者认为,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是同一作品,对此,有学者就明确同一程序的源代码表示和目标代码文本是同一作品的两种不同形式(version或者form),是版权保护所指向的同一标的[1]. 目前我国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要求其以固定化的形式予以表现;具有可复制性,可以通过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同时应当具有独创性,以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也应当是属于作者智力劳动创作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计算机软件同传统作品并无多大差别,是以将其归类为著作权客体是合理的。 但是具体而言,计算机软件并不完全同传统著作权客体——作品。首先,计算机软件包含着更多高科技、数字化信息并且其 获得途径极多;其次,传统作品多在于以文字、美感等形式通过展现其内容来提供信息或娱乐,以被人感觉为目的,主要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是人和人之间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2];但无论软件开发者还是其他软件的用户看重的都并非计算机程序或者该程序或文档本身,而是该软件在计算机硬件设备中可运行而产生的强大功能;再次,与传统作品的有形载体相比较,计算机软件之核心——程序,一般是以软盘或光盘的形式存在,因此相对而言,也极易被不着痕迹的修改、变动。再加上计算机软件的广泛应用,传播范围广之特点,自然便给对计算机软件修改权享有人的权利保护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从上述比较看来,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著作作品享有的修改权。它有着作为特别法所相对独特的内容。 那么,修改权客体是不是必须是经过登记的计算机软件呢?1991年实施的《保护条例》对此认为,经过软件登记管理机构登记的软件是提出软件权利纠纷行政处理或者诉讼的前提,这严格限制了就修改权被侵犯而寻求救济的范围。而新的《保护条例》对此则作出了适应现代软件发展的社会需要之规定,淡化登记的作用,认为登记只是软件权利人证明其权利的方式,不再是寻求救济的前提。这显然便利甚至可以说是扩展了修改权救济请求的范围。 4. 软件修改权的内容 从前述修改权的概念可以很清楚,行使修改权是一种法律授权进行增加、填补,或者删节、改变的行为。按一般通说认为,修改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著作权法》第(三)项规定的修改权仅是狭义的概念说;广义之修改权还包括“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3].便是以为一项完整的修改权得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诠释。修改权是从授权性方面而言,保护作品完整权则是从禁止非著作权人行为层面上论述的[4].所以有学者又认为软件修改权是软件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对其软件制作修改本和禁止他人擅自制作修改本的权利[5]. 尽管如此,但《保护条例》只授权软件著作权人以软件修改权,而并没有如著作权法中规定一种保护计算机软件完整权。于此,予以为条例第23条规定的责任性条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不法修改权加以禁止或者限制;不然,则以条例之特别法地位,亦可应用著作权法中的相关规定,实在不必进行一种重复性规定。 具体到软件修改权,是指对未完成或者因为原软件有瑕疵而不能操作的程序进行的修改,从而使之能够运行或者完成运行。就其内容而言,修改权可以分为三类情况:第一,修改仅仅是对原有程序或者文档细微瑕疵,从而使原程序完善;第二,是一种创作辅助功能,即对没有完成的或存在功能障碍的软件进行修改,使之完成运行;第三,则是对根本不具备软件价值的程序进行修改而形成可以运行或完整的程序[6],这实质上俨然是一种新的创作了。予以为此与《保护条例》中修改权内涵并无不相符合之处,条例对修改权中修改应当到达何种程度并没有具体的止限,因此,无论是对原程序的细末修正,还是辅助完整创作,抑或是几乎在原程序上的新的创作都可被修改权的内容所涵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计算机软件的修改具体包括对软件程序的修改包括对源代码(open source)和目标代码的修改,这也并不同于对传统作品的修改手段。源代码是用人工语言或自然语言编写的、反映设计人总思想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但机器不可执行[1],而后者才是一种通过语言翻译程序处理后所转化成的可以由机器执行的指令。如果从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形式而非创作该源代码的技术思维角度考虑,学者认为“对软件的修改可以是用同一种编程语言,也可以用另外一种,修改应当是不拘泥于原来软件编程语言形式的”[2]之观点自然也就不无道理。 三、软件修改权的性质 这首先需要从著作权法中对修改权性质出发进行探讨。通过对目前对修改权的论述观点看,在其性质上主要是争执修改权究竟是一种精神权利还是一种经济权利。 精神权利是不直接体现为财产内容但又与人身紧密联系的一种权利,是相对于财产权利而言的,本质上属于人身权范围。而著作精神权利(Moral Rights),即著作人格权,是作者基于其作品所依法享有的各种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并不直接体现财产内容的权利,它是著作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与著作经济权利对应。虽然于著作权法中有主张著作精神权利应被纳入民法中一般人格权,但是学理界对著作权法中精神权利亦是人格权之观念并不完全同一,这里存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被称之为“一体说”,认为著作精神权利并无特殊之处,它无非是民法中人格权利的一种形态;而“民法人格权制度之外另设著作人格权制度,纯粹出于保护技术上的需要,并不表示二者在性质上存在差异”[3];另一种观点则是“分离说”,强调两种权利的客体和归属的差异性,认为它们是两种各自独立的权利。这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争议,但在作者死后对其精神权利的存续处理问题以及这两种权利皆为宪法所引申之认识上却一致。而所谓经济权利,是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通过某种形式行使作品,从而依法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 与普通法系国家将版权中精神权利多作为实现版权人利益的又一重保障之观点所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尽管在著作权方面存在着对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关系认识有差异的两种学说,即以德国为主的“一元论”说和以法国为主的“二元论”说[4],但从著作权来源于“天赋人权”、作品是作者人格权反映出发,一直都将精神权利作为著作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著作权人的精神权利享有和保护。之于我国著作权法而言,其在保护精神权利观念上承继了大陆法系的上述传统观念,这一点在是勿庸置疑的。学理界通说认为,我国著作权法赋予了著作权人四种精神权利: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则从其间可以很明白,一般意义上的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权利,其具有与著作权人人身紧密结合的特点,是基于作者的智力创作完成的作品而产生的权利,学者韦之在《试论版权中的精神权利》中就明确认这一观点。 那么是不是因此就可以毫无疑问直接肯定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就是一种精神权利呢? 有学者在论及计算机软件相关问题时就明确指出“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赋予软件著作权人3项精神权利,即发表权、署名权和修改权”[5];其他大部分学者也如是认为。其实,持此同一观点者大都是从计算机软件系属作品所包含的内容之一出发,认为《保护条例》是著作权法保护中仅仅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之法律,则自条例的地位和计算机软件与传统作品的相似性(前文已述)完全可以得出计算机软件之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权利之结论[1].但这并不是学理界统一的定论,反对此观点的学者以为,软件的修改是对原有软件进行修改形成在功能或者性能方面得以改进的软件,其不同于一般作品著作权中的精神性质修改权,反而是类似于一般作品的改编权,是纯粹的经济权利而并无人身不可分性可言[2]. 从《保护条例》第8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来看,明确软件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其软件著作权,且授权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其包括修改权在内的软件著作权,并有权因此获得报酬。这样的规定与《著作权法》第10条授权规定存在相当的差异,后者并不授权于著作权人以对其享有的修改权等精神权利进行许可他人行使和转让之权利。那么,软件修改权究竟是绝大多数支持的精神性权利,还是少数学者认同的经济性权利,抑或其他? 对精神权利的分析得知其与人身具有相当的不可分性,具有相当的专属性,附属于权利主体而不能或者难以转移,所以于著作权法中并不赋予著作权人以对其作品精神权利的转让和许可操作。如上文已然分析持“同一观点”者的统一思维:将软件保护条例作为著作权法的一部分,又计算机软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在著作权法中享有精神性权利之一— —修改权运用到计算机软件保护立法中,即替换为软件著作权人应当享有软件修改权这一精神性权利之结论。从纯粹逻辑上考虑,因为《著作权法》是普通法而《保护条例》是相对于前者的特别法。一般而言,普通法的运用理念必然能为特别法所使用,从这个角度而言,那么,在著作权法中修改权是不能由著作权人享有行使转让或者许可他人行使之权利的[3]理念同样也应当在软件保护立法中应用;在此一充分前提下,同时假设“同一观点”成立,则其结果是软件著作权人不能享有对软件转让或许可他人行使之权利,如此就产生了应然状态与实然实施的条例不统一的矛盾情况,也就是说从逻辑上很难必然推论出软件修改权就是精神性权利。更无论说软件修改权在具体客体、内容等方面并不完全同于一般作品修改权,有其自我的特质;另则,软件十分强调的运用性也使软件修改权需要与人身的相当程度分离。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软件修改权就是一种经济权利呢?不然。针对前文反对者的观点,予以为:其一,不用再赘述,对于软件修改权的概述已经比较明晰,虽然软件的修改权旨在软件功能的运用,但并不完全针对可以由此获取经济利益而行为,而且其同样需要软件著作权人、其他合法权利人的智力创作开发,是本人的思想体现,具有相当的人格性;其二,从最初的软件修改权来看,是由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而且即使是在软件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各各领域之后,其与软件著作权人依然具有一定的人身性,这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可以说软件修改权并不是纯粹的经济权利。 由上述分析可见,软件修改权具有相当但并非完全、绝对的人身性质,又具有区别于一般作品的极大经济价值而非纯属于经济性,所以予以为,软件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性为主兼具经济性双重属性的权利,其完全可以被软件著作权人依法转让或者许可他人行使。 四、软件修改权的变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原有的软件保护模式因为在著作权法模式的自动保护原则下产生,计算机软件不必公开其源代码亦可以享受保护,然而这并不利于软件的全球性利用和进一步开发,因此在软件行业日益需要一种新的能够适应internet特点的软件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所有人开放软件。而Linux操作系统就是在这种开发模式要求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并迅速在近年来在市场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IBM司就一向支持Linux系统,形成对微软公司软件行业垄断的抗衡,而我国软件市场也正在逐步向这种趋势迈进。 Linux是以源代码公开为整个开发模式的基础,这样就使得整个原始软件“暴露”在每一个程序员面前,接受质询、修改意见。计算机软件是一个大的系统,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仅仅靠个别的开发人员或者开发企业是远远不够的,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结果甚至会使用户对软件失去信心。而在Linux环境下,用户也成为了协作开发人员之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Linux操作模式使得全球形成了一个软件发展的虚拟合作组织[1]. Linux的发放通常是使用GPL.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即通用公共许可,提出一旦软件开发者接受了该许可条款,明示将自己软件程序的开发源代码公开,使之成为自由软件,则就将不得再享有更改软件的“自由”属性,不再享有对其源代码的与现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体系下同等的修改权[2].同时它也传递给人们一个相对与copyright的观念——copyleft:任何散布软件的复制板或修改版的人,都必须将作者赋予使用者的自由传递下去,任何使用者不得剥夺更下游使用者的自由。“[3],即任何再这些软件的人,不管他们是否对软件进行过修改,都必须允许之后的用户享有进一步拷贝和修改的自由,从而保证所有用户都能享有软件的自由。 由此可见,在Linux环境下,对自由软件而言,已然表示作者放弃了修改权和保持作品完整权。任何得到源代码的人根据许可条款都可以对程序进行自由修改、升级,但必须将程序的源代码和程序的修改者的源代码公开。而且根据GPL的规定,即使修改的作品构成了独立的作品,修改者也必须公开其源代码,也即其身份仍然是修改者而不是新作品的所有人,没有决定是否发表的权利,而只能履行必须发表的义务[4];同样,在著作权法制度中,如果修改后的作品没有独创性,甚至改动很小,那么修改后的作品构成了对原作品的“抄袭”,即使在我国目前的软件保护中,也只有合法复制品所有人才有法律赋予的例外必要修改权;但是对于自由软件而言,哪怕有最微小的修改,或者是复制,都不够成法律禁止的抄袭。 这里很明显存在一个权衡软件著作权人权利与全球人获取软件知识运用利益问题。作为衡量的理念,曾有人认为,作者的利益应当优于利用者的经济利益,意即认为,只要构成对作品的改动,就侵害了作品的完整权。但是,从著作权法的文义来看不能得出这样的优先关系;同时,从其立法意旨看,鼓励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促进软件产业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调整计算机软件在开发、传播和使用中发生的利益关系与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益并重。况且计算机软件除了具有作品性外还有其重要的工具性质,它同其他工具一样,需要全人类的智慧来共同推动其发展。另外,GPL保护公众获取知识的权利、促进文化的交流,进而在总体上促进知识的增长重要。予以为,正如推崇自由软件的人们认为,获得知识的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无形财产权并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原有严格的保护体系干涉公众的自然权利,甚至从某种角度说了限制人类的创造力。Linux的盛行和越来越实用证明了:我们必须相信人类理性与奉献社会的精神确实存在。其社群证明: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里,Copyleft观点比Copyright更能集结众人之力,创造出更好的软件。另外,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与物权的客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具有无形性,对其使用、交流本身并没有对其造成什么损失,甚至会增值[5],于此,微软因广泛应用而为人共识的强盛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从一个角度而言,Linux也并不是完全不保护软件最初著作权人的利益,就如同GPL第2版所言,其首先赋予了他们是否自愿公开、接受许可自由软件的权利,这是其不享有修改权的前提,另则,为了使得一个软件受到GPL的保护,其GNU首先就申明这个软件拥有版权,受到版权的保护;而对于后来的修改软件者,GPL同样保护其权利,认为修改人可以将修改权后的程序署名;再者,条款又规定GPL下修改软件不应损害原始权利者的名誉;如果自由软件的使用者愿意将程序的一部分结合到自由程序中,而它们的条件不同,则需要经过自由软件版权人的许可等等规定。 五、结语 计算机软件保护是一个亟待研究、发展的体系,它需要综合各方面保护立法联合进行,同时衡量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而产生新的适应时代的方式。修改权从最初的对作品著作权人的几近绝对化保护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转让权和许可他人使用权,以及合法复制品所有人的必要修改权的授予,再到如今网络时代下的Linux系统的发展,由软件著作权人选 择接受通用许可下的公开源代码,无疑正是国家乃至全球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一个缩影。通过本篇对修改权的分析,予以为平衡各方利益的结果便是使人们相信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需要看,对修改权的放宽限制措施是软件开发利用以及软件立法发展的一大趋势;而明确理解这一变化,对我国目前的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有着重要的前瞻意义。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的优化 一、了解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是以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为载体,进行程式和资料认证的设置。举例来讲,在进入计算机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关的身份信息验证,如果出现一些外部的异常行为或者对计算机的非法强行侵入,入侵检测技术就能够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反应。而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设置关卡也就是网络陷阱来实现的。当出现非法侵入网络的行为时,可以通过采集网络运行环境中的相关数据来进行检测工作,通过有效的分析相关的数据,判断行为的性质,从而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攻击行为的有效阻止。 二、常用的入侵检测技术 (一)误用检测技术 对已经知道的病毒、入侵活动以及模式的有效检测就是误用检测技术。它通过系统的假定,用一种固定的特征或者模式去表达入侵的异常活动,在网络发生异常时将其与之前假定的模式进行自动的匹配。当两者匹配成功时,系统检测就将该行为定义为攻击行为,相反的,如果两者没有办法进行匹配,就可以排除这种行为是入侵或者攻击。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精准的检测出已知的入侵特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只能比较检测已知的侵入特征,而一些未知的类型则不能被检测到,很有可能逃过去,对计算机数据库造成威胁,尤其是网上出现的一些新兴的病毒和攻击体,因而要对系统中的数据模型进行定期的新检测。 (二)异常检测技术 与误用检测技术相比较来看,异常检测技术的精准度和适用范围都更高更大。所谓的异常检测技术,就是以用户的行为习惯和特征作为模型存入计算机数据库,计算机会在用户操作的过程中将其行为特征与模型进行比对,详细的分析用户的活动,将与正常用户不同的活动状态的数量进行统计。如果二者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那么就得出出现了异常的非法入侵行为的结论。这种入侵检测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对经验的依赖性很小,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得出相应的规律,并在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中对这一规律进行应用。即使面对数量非常庞大的数据,同样能够将检测的知识与规则快速的掌握起来。利用这种技术能够将还未被识别的对象检测出来,弥补了误用检测技术的不足,同时监控了已经被识别的对象,同时得到的检测结果的精确度也更高。 三、优化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 (一)注重数据库相关知识标准的建立 在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过程中,分析和了解入侵行为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要对入侵行为的准确程度与范围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挖掘数据时,通常采取相关研究的技术手段,也就是在数据库的系统中对给定的某一个记录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整理出潜在的入侵行为,使得隐形的入侵隐患能够更快的被发觉。 (二)全新系统模型的创建 新型数据库模型的创建能够有效的发挥整个入侵检测系统的功效,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数据:主要是收集数据库中存在的历史数据,由于系统入侵检错过程中需要分析并掌握相关数据,因而对历史信息收集的完整度也有较高的要求,可以使得以后的检测工作更加方便。 2.处理数据:主要是将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集成,提取到需要准备的数据为下面要进行的数据挖掘打下基础。 3.挖掘数据:按照提取的数据对相关的行为特征进行提取,建立安全系数较高的数据库模型。 四、结语 只有不断发展计算机数据库的入侵检测技术,才能够保护计算机使其正常运行,如今计算机的入侵行为日渐猖狂,因而我们需要对入侵数据库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不断完善和提高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与技术水平,使得计算机的使用环境更加安全,方便人们的生活。 计算机论文:公司计算机使用及电子邮箱网络管理的规定 公司计算机使用及电子邮箱、网络管理、规定 一、计算机使用与管理 1、计算机(及附带产品)的产权归公司所有,任何人不得将计算机或其附件的部分或全部移离办公室。 2、公司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人员应对计算机的类型、相关附件、使用者、领取时间等有关事项进行详尽、准确的登记。计算机使用者应配合管理人员的工作,并签名登记使用。 3、计算机(及附带产品)由使用者专人保管,使用者对计算机(及附件)的损坏、灭失负责,丢失或损坏必须照价赔偿。 4、计算机使用者应爱惜计算机,正确使用计算机。全体员工要爱护公司机器设备,在没有得到部门负责人和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的同意,不得私自拆机。如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协助解决。 5、公司员工使用电脑不能设置开机密码,如有特殊原因,必须经部门负责人同意。设置密码后,应交网络管理员一份书面密码说明。 6、计算机使用者归还计算机(及附件)时,应到公司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处办理归还手续。管理员应详尽、准确登记归还的计算机类型、相关附件、归还时间等。 7、中午休息时间和下班后请关机,并关闭电源。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二、网络管理 1、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 任何人不得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更改系统信息和用户数据; 任何人不得利用计算机技术侵占用户合法利益,不得制作、复制和传播妨害公司利益的有关信息; 各事业部、各部门要定期给数据进行备份,防发生故障时进行恢复。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管理 为防止病毒侵入,保证电脑的安全,必须每台电脑都要安装“病毒”防火墙。 任何人不得在公司的局域网上制造、传播任何计算机病毒,得故意引入病毒; 网络使用者发现病毒应立即向网络管理员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计算机使用者应定期查毒(周期为一周或者10天),管理员应及时升级病毒库,事业部和部门对杀毒软件进行在线升级。 目前公司局域网已经能正常上网,如无特殊需要,禁止使用拨号上网。 公司员工需自觉严格控制计算机上网时间,除上网查阅资料,下载、传送文件外,不许在办公室利用计算机网络交友和聊天。违犯规定而不听劝阻者,予以经济处罚。 为方便工作中交换文件,请在自己电脑的C/D盘建立以自己名字为名称的共享文件夹,访问权限为可读。 为保障电脑内资料的安全性,在公司服务器上,为所有员工建有以名字相同的文件夹,请把重要文件在服务器上做备份. 为保障公司服务器的安全,未经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同意,不得私自操作服务器。 3、网络打印 网络打印机只允许打印与研究工作有关的文件,不得打印私人资料和网页; 打印机出现故障,及时报办公室管理人员,不得私自拆卸。 三、电子邮箱管理 电子邮箱由公司采取主机托管办法申请企业电子邮箱; 由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负责公司员工电子邮箱的地址分配; 电子邮箱出现问题,由办公室管理人员负责联系解决; 公司已经为所有员工设置了集团的电子邮件信箱,印制名片、对外业务联系请使用公司统一的网址和电子邮件信箱。 如违反上述管理办法,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和经济处罚。 计算机论文:面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实验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更受招聘单位的重视。所以,高校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成为当务之急。计算机实验课目前的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课程改革应从教材、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 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让学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目前许多学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课程体系和内容陈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部分实验课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实验课教师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实验室的建设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更不能适应目前严峻的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就如何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目前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实验课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他们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认为只要理论课过了关,计算机实验课无所谓。 2.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在计算机实验课上.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上机实验时因不懂计算机操作而变得不知所措的现象。这说明,学生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验之中。 3.学生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键盘操作、系统维护、软件使用、硬件维修等。学生上机时间不足容易造成他们对基本操作不熟练,影响他们以后计算机软件、硬件等方面的使用,进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一些高校现在的计算机实验课内容已使用了多年.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实际应用。就计算机实验而言,目前绝大多数的实验还是验证性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明显不足。每个实验的过程基本上形成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报告要求——思考题”这样一种固定模式。于是,许多实验原理与对应的理论课内容重复,实验步骤写得十分详细,甚至连记录数据的表格都已画好,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5.教师教学组织形式简单。现在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分组循环方式,即学生实验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这样,就没有考虑实验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基础及其实际动手能力的差异,没有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6.实验方法陈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多启发式教学少:早已安排好的程序式实验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少:实验报告纯粹罗列过程的多,提出问题和分析实验结果的少。一些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内容没有预习进入机房后不清楚实验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只是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进行机械操作。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学生很少自己动脑思考寻找原因,而是依赖指导老师。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差。 二、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1.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学生与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从物力、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计算机的先进性与完好率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改革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真正形成一种良好的实验教学氛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在开课前通过参观历届学生的实验成果和认真听学校举办的计算机讲座等方式.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实验课的重要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实验课的足够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成立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带领学生参观附近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实际等。 2.编写有特色的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实验指导书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和基本依据,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第一,改变教材内容,按照基础类实验、综合类实验、设计类实验来安排教学内容。基础类实验包括计算机主机、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等内容。通过这些实验,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于综合类实验部分,教师要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计算机编程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实验及其他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于设计类实验部分,教师只需给出若干个设计课题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可,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第二。精简一些旧的实验内容,合并那些内容相近的实验.避免重复,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将陈旧的16位微机接口实验设备更换为32位接口实验设备,环境更新为windows系统。第三,鼓励高校教师自编教材。各个高校的计算机类型、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都不尽相同,使用统一的教材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各高校应在保证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具有各自特色的实验教材。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学生对基础部分实验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编程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在学生做完基础部分实验以后,教师应组织操作考试,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不合格者要督促其重做。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以把学生编成一个个小组,采用集中讨论、分别编写的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所用计算机类型、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实验完成以后 ,学生要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和心得体会。对此,教师不能给他们任何形式的提示或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程序设计类实验,教师可采用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在实验方案确定以后,教师可根据任务量大小来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实验的各项工作,并把所有的工作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完成。 4改革教学方法。目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实验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讲述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另外,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实验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创造条件让教师经常参加有关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使他们掌握新知识,开阔教学视野.及时了解计算机理论与实验课的发展趋势、动态。高校还要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相关的科研项目,以科研资金促进实验室建设,用科研成果充实、改进实验内容,使教师在科研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结语 高校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涉及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做好计算机实验教学.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推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涉及面广.因此高校只有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把计算机实验中心建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基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积极的贡献。 计算机论文:述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工作 【论文关键词】: 网络; 安全; 系统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目前大部分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主要从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维护和人员管理等方面谈一下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维护工作。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深入到医院日常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一旦崩溃,将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设备安全 (一) 硬件设置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1. 网络布线 医院主干线以及各大楼之间采用多模光纤,并留有备份。光纤到机器端采用屏蔽双绞线,线路之间避免交叉缠绕,并与强电保持30CM 以上距离,以减少相互干扰。新增网点,距离交换机尽可能短,以减少信号衰减。平时做好跳线备份,以备急用。 2. 中心机房 综合考虑供电、场地、温湿度、防水、防鼠、电磁环境以及接地防雷。 3. 服务器 对最上层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来说如何保证所提供服务的可靠性和不间断性以及数据存储的安全是决定一个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首先必须使用不间断电源(UPS),保证服务器24小时不间断工作,防止停电造成的数据库损坏。对于中心服务器,目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双机热备份+磁盘阵列柜的模式,当一个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备份服务器能在十几秒的时间内进行切换,启动数据库,一般能在2~3 分钟内恢复业务处理。这样只做到了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能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阵列出现故障, 整个系统仍要停止运行,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备有应急服务器。应急服务器在日常工作时,通过数据库的备份服务实时地进行异地备份,保证数据与中心服务器的同步,当双机服务器或阵列出现故障时,系统能顺利转移到应急服务器上运行,所有用户的使用方法保持不变,患者数据信息连续,不仅方便了操作人员,而且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4. 边界安全 内外网物理断开,这样彻底消灭外网黑客的入侵,内外网需要交换信息时采用U盘或移动硬盘作为中介,并做好防病毒工作。 (二)外界环境对网络设备安全的影响 1. 温度会导致逻辑电路产生逻辑错误,技术参数偏离,还会导致系统内部电源烧毁或烧坏某些元器件,影响机器运转和导致一些热敏器件内部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 2. 湿度过高,会使接插件和集成电路的引线等结合部氧化、生绣、霉烂,造成接触不良、开路或短路;湿度过低,会吸附灰尘,加剧噪声。 3. 对于机器内部的电路板上的双列直插或组件的接线器,灰尘的阻塞会形成错误的运行结果。过多的尘埃可造成绝缘电阻减小、泄漏电流增加,机器出现错误动作,如果空气潮湿会引起元器件间放电、打火,从而损坏设备,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 4. 静电是网络使用中面临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以上谈到的温度、湿度、尘埃等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静电。计算机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对静电非常敏感,它的破坏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5. 靠近网络的计算机、大型医疗设备和网络设备自身等,都能产生电磁辐射,通过辐射、传导等方式对网络系统形成干扰。他们造成的问题是:设备的一些部件会失效,但那些部件的失效看起来又是由于其他部件引起的,像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很难诊断,需要专门的诊断软件和硬件来检测。 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一)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 目前一般医院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操作系统多采用微软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这要求对计算机使用的帐号、用户权限、网络访问以及文件访问等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定期做好监视、审计和事件日志记录和分析,一方面减少各类违规访问,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日志记下来的警告和报错信息,很容易发现相关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下载和打好系统补丁,尽可能关闭不需要的端口,以弥补系统漏洞 带来的各类隐患。对各类工作站和服务器的CMOS设置密码,取消不必要的光驱、软驱,屏蔽USB接口,以防止外来光盘、软盘和U盘的使用。对关键数据实行加密存储并分布于多台计算机。 (二)数据库的安全 数据库的选择和备份是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系统一旦投入运行,就要求24小时不间断,而一旦发生中断,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在开发系统软件时,数据库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发生故障时应能自动将数据恢复到断点,确保数据库的完整。目前现有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数据库的选择上多采用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医院的数据库记录时刻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网管人员定时异地备份是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崩溃,势必存在部分数据的丢失。所以建立一套实时备份系统,这对医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医院采用磁盘阵列的方式进行对数据的实时备份,但是成本比较大,安全系数也不是很高。根据医院这个特殊的网络系统,可建议设计数据保护计划来实现文件系统和网络数据全脱机备份。例如,采用多个低价位的服务器分片负责,如门诊收费系统采用一台服务器,住院部系统采用另一台服务器,同时再增设总服务器,在总服务器中全套备份所有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软件,每日往总服务器中备份各个管理系统中产生的数据,与此同时也做好磁带、光盘的备份,若有一台分服务器出现异常,该系统就转总服务器进行。这种运行机制,在一些医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病毒防范与入侵检测 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分别安装相应版本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和杀毒引擎,在服务器上编写网络登陆脚本,实现客户端病毒库和杀毒软件引擎的自动派送安装。在服务器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机器上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网内各类入侵、违规和破坏行为。 三、人为因素对网络设备安全的影响 据不完全 统计,某医院三年内局部网络设备非正常断电所引起的故障中,有16起为施工断电引起网络设备意外断电,有130起为医务人员不小心碰断HUB电源导致计算机不能联网,而仅有5起为网络设备自身不正常掉电或自动重启,占因断电所引起的网络故障总数的3.2%,其余96.8%都是人为因素导致。这充分说明,人为因素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故障率。具体措施包: 1. 对全院职工,特别是对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教育,让他们树立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了解计算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流程,对相关人员进行新业务模式和流程教育,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准确、熟练。 2. 尽量不要在临床科室使用带电源适配器的小型集线器(HUB) 。这也是局部网络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有时维护人员要反复到现场数次解决此类问题。 3. 施工前加强施工单位与网络维护人员的协调, 断电前制定详细的切换方案和应急方案。 4. 合理规划配线间和机柜位置,远离人群,避免噪音。 5. 分置配线间内的强电电源和断电频繁的照明电,争取单独供电,和供电部门协调保证24小时不断电。 6. 加强内部人员管理,要注意随时观察,尽量避免因此产生的网络故障。 四、小结 随着医院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发展,它渐渐成为一个医院关键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必须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手段管理网络、诊断问题、防患于未然,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城镇化建设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 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给继续教育发展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对这些机遇与挑战进行科学分析有助于探索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继续教育与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继续教育 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城镇化不仅是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破除其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来自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支撑,在整体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条件下,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将是实现为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依托。云南省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重要的构成,其城镇化是在“山区、民族、边疆、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下推进的,具备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典型特征。因此,选取云南省为代表,对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继续教育发展进行研究,阐述继续教育享有的新机遇、分析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继续教育在云南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发展策略,这对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的城镇化”以及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以及“城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一)新市民的学习需求增大 随着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市民的学习需求在规模与内容上都在极速增长,这是继续教育发展所拥有的最重要的机遇。近年来云南省在“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城镇化发展新思路的指导下,人口城镇化增速明显。据统计,2011—2013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6.8%上升到40.48%,年均上升12.3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16.5%上升到27.2%,年均上升5.35个百分点。①按照2013年底统计数据(全省常住人口达4686.6万人,全省户籍总人口4604万人)计算,云南每年新增576.4518万常住城镇人口和246.314万户籍城镇人口,这些新市民进入城市之后迫切地需要融入新的生活,在生产技能、行为习惯、娱乐生活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学习,这给云南继续教育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 (二)政府政策支持 1.各级政府普遍重视“人的城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央政府在总结以往城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虽然我国城镇化建设已取得突出成就(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6%左右),但这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并且存在着诸如“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①等诸多问题,为了实现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适时地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肯定了“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并将“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而在云南省政府印发的《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人为核心”,对“人的城镇化”同样非常关注。人的城镇化就是指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市民化,而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继续教育的支持。 2.各级政府关注继续教育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在新形势下引起了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一方面,在国家层面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但制定了“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宏伟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继续教育发展阶段性目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由2009年16600万人次增至2015年的29000万人次,到2020年达到35000万人次”②,并在第二部分发展任务中设专章对继续教育进行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等发展任务,对继续教育的发展从国家层面上进行了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在地方层面上《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同样的制定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即“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45%③。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同时也立足于地区发展实际设专章对继续教育发展进行区域规划。从以上政府文件可以看出,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这给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 (三)继续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1.政府办学体系不断优化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理念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对继续教育的关注程度逐年加深,在这些区域逐渐形成了“由国家教育部统筹、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各办学单位实施教育”的继续教育办学格局,其中有政府主导的办学形式有:开放大学、职工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所属的成(继)教院等多种形式。在云南省,经过建国后6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高校成(继)教院为龙头,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等为辅助,开放大学、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等为重要补充的政府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政府办学体系逐年优化。 2.市场办学蓬勃发展 随着边疆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而以政府为主体办学的继续教育由于体制、运行新模式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表现出专业设置较为死板、对社会需求反应过慢等问题,不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这一大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在市场广泛需求的支配下出现了大批的市场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各种民办的培训班、总裁班、证书班、职业学校层出不穷,极大地补充了继续教育发展的不足。以云南为例,在2011—2014的三年期间,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由32358人增至41629人,三年来共增加9271人,平均每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3090.3人;而民办中等职业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92234人增至102929人,三年来共增10695人,平均每年增加3565人。由此,我们可以管窥边疆民族地区市场办学之蓬勃发展。 二、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继续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特色城镇化建设挑战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在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各地区依托自身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对城镇化建设路径进行不断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云南,人们也取得了众多突出成果:其一、从全省国土面积94%为山区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云南特色的“山地城镇化”之路;其二、立足于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53.73%的平均水平的发展阶段,提出要持续推进特色小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能动性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其三、从省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聚集的实际出发,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与发展,保护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其四、从25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现状出发,提出积极推进沿边和少数民族城镇村寨发展,充分展现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如此众多颇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给传统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探索出与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教育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挑战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规模 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依托自身优势逐渐探索出适合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城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云南,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以每年12.3%与5.35%①的速度增长,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市区,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新的生活,因此人们选择参加继续教育以提升自身的生存生活技能。在这些区域,由于少数民族聚集,这就使得继续教育在面临人口城镇化快速增长挑战的同时必须担负起团结各民族共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的使命。这一现状是边疆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挑战,如何在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资源,以满足来自不同民族与文化的“新市民”的学习需求是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挑战继续教育专业设置 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城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是制约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阻碍,因此不断对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进行探讨,并及时的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布局。产业的升级直接影响了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强度,这给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确保自身所开专业是“市场所需、人们想学”,这是边疆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又一个重大挑战。 三、继续教育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一)探索适应特色化城镇建设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独具特色的,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山地城镇化模式“”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沿边和少数民族城镇村寨发展模式”等多种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很显然,成熟于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的传统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不能够满足特色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因此继续教育为了实现自身与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必须积极探索适应特色化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二)重视新市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新市民的学习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人口的城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来自农村的人员向城镇流动,并决定在此长期或永久定居下去,这一大批新市民的融入给城镇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挑战,继续教育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因此,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新市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新市民的学习需求,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出发不断优化自身的课程与专业设置,切实地为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所需人才。 (三)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倡导城镇要延续自身文化特色,反对走“千城一面”错误路线,这在边疆民族地区显得更为重要。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任务面前,继续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继续教育的对象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传承着民族文化,因此继续教育在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更是边疆民族地区作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点区域,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独立的有效措施。 (四)注重与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社区的合作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们生活的幸福安康,而人们的幸福安康离不开所处社区的和谐发展。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为了更好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必须重视与社区的合作,特别是少数民族社区的合作。少数民族社区的稳定发展关乎着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边疆的和谐稳定,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推动社区内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调动社区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社区整体素质,为社区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 作者:朱胜晖 宁莎莎 潘艾伦 单位: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研究 [摘要] 社会经济的进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加之建筑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在建筑行业的继续教育中变得十分重要。这不仅要求建筑业专业技术在职人员要具备最前端的知识技能,而且更要求他们具备强烈的学习意愿,从而保持旺盛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如何提高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的灵活性,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增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自觉性和效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关键词] 建筑业;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 一、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概念、意义及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的概念源自于一个多世纪前,开始主要是指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再教育,后来逐步延伸扩展为“完成基础教育以后的成人所进行的教育”。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指对在建筑类专业技术岗位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的,具有一定学历和职称的,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促进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 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需付出精力和财力,也是自我消费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引入恩格尔消费者决策模式(下称“恩格尔模式”)来探寻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 (一)什么是恩格尔模式 恩格尔模式是目前为止消费者行为研究中较为完整、清晰的理论,此模式是由恩格尔、科特拉和克莱布威尔三人在1968年提出的,于1984年修正而成的理论。恩格尔模式共分为四个部分,即中枢控制系统,信息加工过程,决策过程和环境因素。恩格尔模式的研究认为,在有形、无形等因素的作用下,外界信息被输入中枢控制系统,通过个人经验评价标准、态度等过程的过滤加工,形成信息处理程序,对外部探索进行评估,进而形成决策方案。整个决策、研究、评估、选择过程中,同样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后产生购买过程,并对购买的产品进行消费体验,得出是否满意的论断,再通过反馈进入中枢控制系统,形成信息与经验,从而影响未来的购买行为。 (二)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的类别 1.心理因素: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动机等;2.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等;3.环境因素:如社会价值观、经济状况等。按照恩格尔模式的观点,从消费者个体行为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这些行为分成两个研究范畴:一是解释性质的,主要研究受外在变量影响之后的建筑类在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个人态度等所产生的决策因素,借助多变量统计方法找出各因素对继续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二是反应性质的,如人口变量、情境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由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 (三)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 1.能力因素:如现有经验、工作能力、学历背景等;2.家庭因素:如生活压力、家庭经济条件、居住地点、亲人朋友的态度等;3.上级领导的态度:如支持与不支持的态度,单位考核、管理方式等;4.心理因素:如求知欲望、适应继续教育的能力等;5.单位规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受单位规定的影响大小;6.单位期望:继续教育是否符合单位需要,是否有利于集体的发展;7.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看法和观念;8.工作因素:如工作时间、地点、性质等是否与继续教育冲突等。根据进一步调查,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按影响力大小排序如下:1.单位规定;2.工作因素;3.家庭因素;4.上级领导的态度;5.心理因素;6.单位期望;7.能力因素;8.社会舆论。 三、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提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工作与继续教育学习的矛盾不易解决 许多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中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加之家庭负担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集中学习,而目前建筑类继续教育又大都是传统的集中授课的方式,形式老套、僵化,造成学员学习积极性差,常常处在应付或被动学习的状态。 (二)功利心较强,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认为,评职称、加薪升职等功利性目标是参加继续教育的唯一目的,认为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很多内容与实际工作没有联系,因此不能以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对待继续教育。 (三)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 现阶段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大多采用“一个老师,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形式,无法满足建筑科技日益发展变化的时代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另外,继续教育学习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因素导致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的对策、建议 要转变以往对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功利性认识,转变不适应时代要求、不适合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继续教育模式,建设灵活多样的,形式新颖的继续教育机制。 (一)提高对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筹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基金,坚持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投入、单位出资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抓好建筑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落实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出国深造、定期进修等政策,完善在职进修、国际合作、交流挂职、岗位实践等多途径的继续教育制度。 (二)建立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和选拔制度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保证。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队伍是基本的发展趋势。通过聘任来自建设工程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担任继续教育的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以兼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方针,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满足工程实践及建筑科技发展革新的需要,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和灵活性。 (三)建立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教学评估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保证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为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素质服务。通过评估还可以发现僵化和薄弱环节,寻求教育教学规律,从而使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四)严格实行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并进行考核验证 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是加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知识更新,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了解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状况,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为此,要坚持、完善和严格开展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登记、考核和管理,并将继续教育登记作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业务考核、升职加薪、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推动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终身化发展。 (五)创新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探索开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 1.改革传统的集中面授方式,学习、借鉴、运用和丰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采用合作研究、情景模拟、学术技术交流、案例教学等形式,开展“集中+分散”的,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 2.研究、开发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数据管理软件,全面实现信息化。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向广大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提供建筑行业主要专业和相关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扩大他们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为广大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条件。 (六)结合实际,探索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的CEB继续教育模式 CEB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其含义可概括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EB继续教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和产业界对继续教育对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和评价标准,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开发课程并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职业能力由易到难安排教育教学计划。CEB继续教育模式摒弃了传统继续教育模式以学历文凭为目标,并将系统知识灌输给学员的弊端,按照企业需求、学员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能够满足时代对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我国建筑业要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和技能的技术人才,完全可以借鉴并灵活实施CBE继续教育模式。 作者:张超 单位: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 在进入新时期,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各类会计准则及法规相继出台,会计管理模式也有所更新发展,这都使会计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能力,以有效应对会计行业基于会计人员的高要求。本文围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析其重要性,探究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总结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类经济业务及活动趋于增多,在此趋势下,社会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了更高要求。现阶段,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会计工作环境,提高自身理论及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应得以研究及解决。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阶段,在社会各行业中,会计职能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而会计人员作为行使会计职能的主要载体,其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功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在此背景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就显得必要且重要。具体地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各项会计新准则及新制度要得到有效贯彻落实,需要会计人员在遵循原有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新准则及制度加强学习,及时消化吸收。第二,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财会工作在内容及形式上趋于复杂,客观上需要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掌握必要的会计处理技巧。第三,各类会计信息问题频发,反衬出我国会计人员素质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需要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来对其从业行为加以规范矫正。 二、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凸显出的问题和不足 1.基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当前,多数会计人员能够意识到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基于自身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但也有少数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会计从业人员的部门领导将会计人员的职能简单等同于记账、报账及报税等,从思想上不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被压缩。其次,会计从业人员将继续教育视为自身职位晋升的渠道的现象较为普遍,尽管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但没有认真领会相关内容,继续教育形式化严重。 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内容及形式上过于单一化。 当前会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方式主要为网络远程学习,通过下载课件及参与网络测验的方式对继续教育的成效加以考核。在这一教育模式下,虽然相应的教育课件质量有所保障,但过于单一化的教育内容及形式欠缺实效性和针对性,没有认识到会计人员所处的单位和行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此也导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而过于简单的网络考核,又为会计人员的舞弊提供了机会,考核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市场较为混乱,师资水平高低不均。 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方式上,主要有培训和自学两类。在培训环节,一些不具备会计培训资质的单位及企业通过开设会计人员培训班的方式,扰乱了培训市场秩序,导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市场混乱。此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在师资水平上也呈现出高低不均的现象,外加各类会计考试种类较多,使得相当部门也无法集中精力对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加以监管和整治,阻碍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水平的相关对策 1.转变观念,强化宣传,提高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作为会计管理部门来讲,其应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以明确,一方面,要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一起,结合我国出台的各类会计准则及制度,制定出详细的继续教育内容及计划,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另一方面,要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做好宣传,强化企业及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视性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作为会计人员任职部门的管理者,应认识到会计人员在促进其企事业单位有序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转变对会计人员的固有观念,给予会计人员一定的时间参与继续教育,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三,作为会计人员自身来说,其应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的规定,自觉认真地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以有效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为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会计工作内容。 2.丰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方法,注重教育成效。 要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成效,完成继续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对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过于单一乏味的教育方式加以补充和改革,在有效兼顾继续教育内容和时间的基础上,丰富继续教育方式方法。一方面,应采用网络教育和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划出培训的重点和关键,结合培训人员的来源、职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方式。另一方面,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小组交流、案例探讨、情境模拟等方式,使培训内容及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既有效调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的热情,又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考核及评价制度加以优化。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核及评价机制是巩固及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核及评价制度加以优化。首先,要严格执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涉及到的关于继续教育考核的相关标准和指标,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权和考试权加以分割,由我国财政部门统一对继续教育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其考核结果与其本人的职务,岗位流转挂钩,从而起到强化会计人员学习积极性,净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作用。其次,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果加以考核的同时,针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开展相应的资质考察及筛选工作。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考核时,着重对其师资水平、培训质量加以考察,奖励资质优秀的培训机构,处罚培训资质不足,培训质量差的培训机构。 4.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督管理,提高培训机构师资水平。 首先,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要充分尊重会计人员的自主选择,对会计培训函授机构及会计培训社会机构同等对待。其次,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进行监管和疏导,一方面对培训机构的软硬件设施进行监督考察,确保其满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季度及年度考核,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有序竞争创造条件。其次,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加以提高,以省为单位,开设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进修班,集中培训师资队伍,通过教学评比,研讨等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培训机构师资水平。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社会企事业单位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财务管理及会计人员的作用及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显现。针对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会计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会计从业人员自身应强化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多方联动,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促进企事业单位持续发展提供会计人才保障。 作者:孙海丽 单位:凌源市非税收入管理局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听障学习者通过网络课程完成继续教育学习成为可能。结合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从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内容设计、交互设计、页面设计等方面对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构建真正的听障学习者无障碍网络课程。 关键词: 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设计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低于普通人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也远远落后。究其原因,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接收残疾学生的学校少、模式单一,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少、层次低,专业化的特教教师人数少、素质不高等无不相关[1]。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在人道主义、全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现代远程残疾人教育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无障碍的理念也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本文针对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对听障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通过真正的无障碍网络课程,优化听障学习者的继续教育学习。 一、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界定 网络课程是在各种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某门课程的内容、资源、活动、评价、支持等的总和。网络课程具有开放、共享、自主、协作、交互等特点,特别适合时空分离的学习者参加学习。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针对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而专门设计的,旨在帮助参加继续教育的听障学生学习,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总和。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丰富了听障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方式,为听障学习者架起了通向未来的桥梁。听障网络课程设计与普通网络课程设计相比,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障网络课程设计不仅要遵循一般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而且要特别关注听障学习者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选择、组织、呈现课程元素。 二、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 分析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是有效设计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前提。 (一)一般听障人员的特点 听障人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力严重受损或丧失,以致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不能通过自然声音符号进行交流与沟通的特殊人员[2]。听障人员由于听力受损,在性格、心理、认知方式、行为表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于常人的特点。首先,缺陷补偿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就会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听障人员由于听力受损,视觉功能则相对强大。研究表明,听障人员的观察力敏锐,模仿力强,但他们整体认知能力不高,以形象思维为主,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理解力不强,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差。与此同时,听障人员虽视觉功能强大,但由于易产生视觉疲劳,大多数听障人员注意力不够集中,视觉分配能力和稳定性不高,注意力的转移不够灵活。其次,在性格与情感体验方面,大多数听障人员由于身体的缺陷,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孤僻、自卑、敏感、多疑且自尊心强、意志力薄弱、自我效能感低、依赖性强等性格特点。由于交流方式单一,大多数听障人员人际交往圈子小且单一,对社会的信任感差,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社会适应能力差。 (二)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网络学习条件及需求分析 参加听障继续教育学习的学习者大多都是专科、本科起点的在职人员[3],据调查[4],听障学生上网基本普及,他们大多数上网方便;上网频率较高,95%以上的人每周都有3次以上的上网机会;上网形式多样,手机上网已被听障学习者普遍接受;不少听障学生具有较强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对当下流行的主流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认识。大多数听障学生上网是以学习和聊天交友为主,他们渴望通过网络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渴望通过网络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他们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经验,由于受身体缺陷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渴望学到更多实用性的知识与技能,特别关注残疾人就业方面的信息。目前,对于特殊教育领域而言,网络上虽然有一些特殊教育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呈现的大多是单位介绍、资讯、新闻类的信息,平台资源建设不足、个性不强、网络功能不完善且内容陈旧,更新迟缓。针对特殊人群,尤其是听障继续教育者的学习资源严重匮乏。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看不懂无字幕的视频和缺乏网络归属感是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问题。因此,优化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为听障继续教育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设计 听障继续教育者身心的特点以及听障继续教育者网络学习的条件和需求决定了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要求。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要依据课程目标,根据听障继续教育者的特点,进行专门、专业化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要针对听障继续教育学习者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 1.缺陷补偿与适度的原则 听障学生听觉受损,视觉发达,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运用缺陷补偿原则,扬长避短。针对听障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差的特点,更多地借助直观、生动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表达抽象概念,运用色彩元素突出重点、难点等。另一方面,凡事都要有度,过犹不及。研究表明,听障人员所获得的感知形象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大量与课程内容无关的装饰性元素会引起听障学生的无意注意,影响学习效果[5]。 2.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要求将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展现,注重的是感受;抽象要求将知识向纵深引导,注重的是理解和概括。掌握知识不是对事物表象的简单记忆,必须从大量的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6]。听障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差,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发展听障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恰恰相反,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听障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学习的同时,指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摆脱具体形象的限制,不断发展听障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 3.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的最基本要求。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学科内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指内容表现手法和页面结构设计的科学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技术性是指网络课程要有效利用教学设计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为网络课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艺术性是科学性与技术性的辩证统一,是为科学性与技术性服务的,是网络课程的品质保障。 (二)内容设计 我们在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呈现所选内容”等问题[7]。听障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除了要求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与未来趋势外,应特别关注听障学生的社会需求,选择他们能力所及的学习内容,如为他们提供电子商务方面的课程,帮助他们在信息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能够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表现课程内容。但是对听障继续教育者来说,课程内容的设计有其独特的要求。 1.文本设计 文本是网络课程最基本的元素,通过文本,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大部分的学习内容,高效、信息含量大是文本最显著的特点。听障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能力差,理解力、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大片段、抽象的文本会加重听障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会使大多数听障学习者感到枯燥、乏味,再加上他们的意志力、自我效能感差等特点,部分听障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文本设计要重视文本形式的直观和文本内容的直观设计。研究表明,听障人员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注意文字本身(识别符号),因此,文本形式的直观要求网络课程中的文本应给人和谐的美感,在字体、颜色等方面要避免粗枝大叶,在文字段落上应避免没有重点的长篇大论。文本内容上的直观要求对抽象概念的文字描述上,尽量结合与听障学习者生活、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场景,运用比喻、联想等方式,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要有利于听障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图片设计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我们总是倾向于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图片的直观、生动等特点,一方面能够吸引学习者的眼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更毋庸置疑。然而,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并非图片越多、越花哨越好,恰恰相反,若不能正确利用图片,会适得其反。在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图片设计中,首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只选对的,不选花哨的;只选有相关的,不选无关的。其次,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对于一些必要的、能够辅以文字内容帮助学习者理解的照片,也应注意文字内容与图片内容的整体性。第三,坚持简洁明了的原则。图片内容、图片的呈现方式都应简洁明了,文字包围式的图片呈现方式会给听障学习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3.动画设计 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的动画是指通过动画制作软件制作的逐帧播放的一系列画面或画面与声音的组合。通过动画,可以模拟现实场景,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听障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的动画在设计上应该尽量做到简单清晰,动画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学习内容,无关的装饰性、趣味性动画不利于听障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此外,动画的制作要根据内容,合理使用人机交互,方便学习者自由控制学习进度。 4.视频设计 对于大部分网络学习者而言,视频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的视频资源应针对听障学习者的特点,从画面、字幕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设计。首先,听障网络课程的视频画面应多拍近景和特写,听障学习者通过观察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唇型等,能够更好地理解讲授内容。其次,对于操作类的课程,可以以实际操作为主,在演示操作步骤的同时,应在画面适当的位置增加文字提示,且文字提示的时间应早于操作时间,便于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接下来的学习内容。第三,由于听障学生存在听力障碍,注意力的分配比较困难,所以,听障网络课程中的视频,要特别注意手语、字幕、画面的有机配合。对于简单的内容,可以考虑用手语的方式,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学习内容,建议用画面(录屏)加字幕的方式。对于字幕的要求并不是要把说话人说的每一个字都呈现出来,而是有选择的根据画面内容加配字幕,字幕的字体、颜色应符合视觉规律,避免视觉疲劳。此外,要充分考虑听障学生文字阅读时间长等特点,特别注意画面、字幕、手语的节奏,给学生预留必要的思考时间。第四,为了方便听障学生反复观看,视频的时间设计要具有可控性。第五,选择大众的播放格式,保证播放器使用的无障碍。第六,视频长度不宜过长,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的微视频是听障网络课程视频设计的不二选择。 5.音频设计 尽管听障学习者听力受损,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耳蜗技术的日益成熟,他们当中也有不少学习者能够借助助听器听到声音。因此,听障网络课程中的音频应经过特殊处理,如进行数字化降噪、采用双声道等,使之与视觉元素紧密结合,加深学生记忆,优化学习效果。 (三)交互设计 没有交互就没有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可以从学习内容、学习支持、教学策略、教与学活动四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从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支持服务设计两个方面加强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1.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听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应结合听障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选择活动内容,有效运用教学策略,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对于实践性、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可以选择典型的课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并根据案例制作新的作品、完成新的项目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课程测试的环节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分层的策略,对于文化基础好、认知水平高的学习者可以为其设置难度大、实践性强的综合项目,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底子弱,认知水平低的学习者可以采用程序教学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小步子、由易到难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逐个攻破,并注重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确保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2.学生支持服务设计 听障继续教育学习者主要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听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网络课程需要为听障学习者提供解疑答惑的渠道,如答疑系统、在线QQ、电子邮件、论坛、自动答疑库等。网络课程的管理者或教师应尽量及时回复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及时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重视听障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管理,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听障学习者标注网络课程中已学、未学以及正在学习的学习内容。通过为听障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工具,如标注等,帮助听障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此外,在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开辟一定的空间,满足听障学习者聊天、交友的要求,让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 (四)页面设计 页面是网络课程内容的载体,页面设计是保证听障学习者能够准确获取学习资源、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整个网络课程要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无效链接,确保页面与页面关系的正常化。首先,网页设计要遵循自左向右、由上而下的视觉习惯。同时,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在观看平面图像时,对右上方位置的信息记忆尤其深刻。因此,做好导航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的同时,要把导航和学习指南放在学习者易于获取的位置。其次,听障网络课程的页面大小要适宜,页面设计应力求精简,过于复杂的页面设计不利于听障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正确判断。第三,由于听障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靠视觉,因此,听障网络课程的色彩设计非常重要。页面的背景色应选择对人眼刺激小、能够缓解人眼疲劳的浅蓝、浅绿等冷色系色调,重点部分可选择具有刺激作用的暖色系色调。第四,页面中文字的大小、字体等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相同层次的文字应尽量做到整齐划一。 作者:梁胶东 邹燕 单位: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水平研究 摘要 分析我国执业药师的从业现状,指出执业药师在培养及继续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和网络等各种途径的作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继续教育中临床类知识的培训,发挥网络继续教育优势,建立继续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做好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执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关键词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途径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准入制度以来,执业药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但由于与国外相比基础较差,施行时间较短,执业药师队伍的人数、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距离现实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根据国务院2012年1月12日颁布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将配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订实施执业药师业务规范,推进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执业药师整体素质,推动执业药师队伍发展。同时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每年须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并完成规定的学分。”办法还规定“具有执业药师资格人员每年参加执业药师续教育获取的学分不得少于15学分,注册期3年内不得少于45学分。”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国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中国执业药师现状 1.1执业药师社会需求量大 根据《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所提出“新开办零售药店均需配备执业药师”、“2015年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全部实现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的明确目标,否则取消售药资格。根据中国药店管理学院2012年的调查,按照一店一“药师”的要求,即使所有执业药师都配备到药店中去,仍然有18万左右的缺口。 1.2执业药师社会认知度差 虽然中国执业药师需求量很大,但是执业药师社会认知度差,地位尴尬。《医药经济报》在上海做了一个关于用药安全关注度的调查,调查显示,群众虽然对用药安全很关注,但是对药店中的执业药师了解甚少,大部分的病人去药店只知道有药店服务人员为其服务,但并不关心为其服务的是否为执业药师;另外大部分人都认为执业药师确实比普通店员更懂得用药知识,仍把所有的药师当成卖药的。因为医院和药店的药剂师工作仍然是以药品供应为中心,也导致公众对执业药师的认识有偏差,认为执业药师只是“药店营业员”和“处方调剂人员”,甚至仅仅是推销药物的营业员。 1.3执业药师职业素质不高 执业药师的主要工作为处方审核,指导合理用药等,以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为了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执业药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技能。如前文所述,目前执业药师存在地位尴尬等方面问题,除了与社会认知度不高等外界因素有关以外,与其自身素质也密切相关。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执业药师的准入门槛基本上是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药学人员。而我国,根据《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获准在我国境内就业的其他国籍的人员具备5个条件之一者,就可申请参加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其中最低要求是取得中专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定年限。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执业药师的学历门槛要求极低,只要有药学背景的人员,从事药学相关工作,都能参加执业药师考试,通过考试即可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这就造成了我国执业药师的知识层次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我国取得执业药师资格人员的学历结构、技术职称、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自身素质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基于这些差异以及药师平时相对狭隘的工作内容,执业药师迫切需要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适应工作需求。 2提升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水平的途径 2.1充分发挥高校现有课程资源优势 开设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着众多药学知识丰富的专任教师,也有网络和地域资源能够开展形式丰富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可以成为我国开展执业药师教育的中坚力量。高等学校可以提供现有的课程资源,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供这部分药师学习,提高执业药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高校应注重发挥现有课程体系的作用,特别是精品课程的作用,向执业药师开放网络课堂,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及学分计算方式,为低学历、非药学专业毕业或毕业时间长的执业药师提供学习便利,提高执业药师队伍的素质。对于那部分学历较低、药学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的执业药师,在继续教育的时候,充分利用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师、教学资源,查漏补缺,侧重加强知识结构的完善。 2.2加强继续教育中临床类知识的培训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本科院校不断扩招,预计到“十二五”末,新增执业药师将以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为主,执业药师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将逐年提高。这部分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药学专业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化学为主,即使学了药理、药剂、药分等专业课程也满足不了现在临床药学的需求。执业药师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但是其大学课程体系中,临床专业知识匮乏,导致部分药师甚至连基本的病历、化验单都看不懂,无法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所以,高校必须要对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对于已经获得执业资格的药师,在每年的继续教育中,除了要加强药学知识的培训以外,还要强化临床药学知识的学习,弥补执业药师的知识缺陷,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织执业药师进行临床实习。 2.3加强执业药师网络继续教育资源建设 系统的继续教育课程、便捷的继续教育课程学习途径是获取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上开发丰富和系统的继续教育资源,加强网络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建设和资源整合,必将有力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如美国早已通过其先进的网络技术,组织各种培训和学术课程进行药学继续教育。中国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已经建成了许多相关网站,如国家级远程医学教育网双卫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药学信息网站《临床药师》,另外,还有很多的交流、讨论版,如国内最大的医药学交流平台丁香园,再有创建于2001年的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站点之一,小木虫论坛。这些网站会员主要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博硕士研究生、企业研发人员,这里拥有旺盛的人气、良好的交流氛围及广阔的交流空间,已成为聚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资源、经验交流平台。内容涵盖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学科,除此之外还有基金申请、专利标准、留学出国、考研考博、论文投稿、学术求助等实用内容。在这里执业药师在工作中有任何疑问,可以获得大家的帮助,为解决临床药师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2.4建立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评估制度 培训效果是检验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优劣的关键。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和研讨课四种,每种类型课程的性质不同,评价体系并不相同。所以应当对每种课程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评估制度,以促进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水平的提升。培训效果分析是培训体系中最终的成果检验过程,能够起到检验培训实际效果、验证培训内容和培训科学性的作用。实际工作中,培训效果大多数情况下难以量化衡量,所以培训效果分析一直是培训工作中的难点。但从总体来看,可以尝试建立以定量衡量为主,采用四级评估法,进行培训效果的检验:培训效果第一级———满意度(Satisfaction),即学员在课程结束时对于课程整体设计和教授方式的满意情况。这仅仅是一个微小的开始环节,通过调查问卷就可以解决。培训效果第二级———学习度(Learning),即学员是否真的掌握了传授的内容,这种方式比较直接,一般考试、面试和课程案例研究就可以完全测评出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培训效果第三级———应用度(Adoption),即学员多大程度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了。培训效果第四级———绩效改善度(Performance),即学员多大程度地通过自己的知识运用提高了自身和组织的绩效,一般可以应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来回顾在培训前后员工的绩效变化程度。执业药师在培养及继续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和网络等各类媒介的作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发挥网络继续教育优势,建立继续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做好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执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使执业药师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患者和消费者为中心,开展药学服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执业药师后备军。 作者:俞迪佳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少数民族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一、教师继续教育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在职教师进行的思想政治和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是针对我国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民族教师,本质上是在充分掌握汉语的基础上以汉语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基于其特殊地位和性质,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比一般汉语教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们掌握本民族的语言,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语言迁移、习得偏差等方面都更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存在汉语专业知识不过硬,教育教学技能不够强,现代教育技术不熟悉等问题。因而,对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进行富有实效的继续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接受继续教育既是广大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广大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现行的体制下,教师是继续教育成本的直接承担者,广大教师在继续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等方面的个性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但从现行的继续教育模式看,继续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地区,针对学校,基本上没有基于教师的人本需求,广大教师基本上没有选择的机会。有的教师希望参加更高级别的继续教育,但此类教育又对教师的学历、职称提出了明确的限制。有的教师已经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参加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但依旧要参加统一安排的基础性培训,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继续教育缺乏实效性 虽然教师继续教育让部分教师提高了基本功,比如三笔字、普通话、信息技术的使用等方面。但更多的教师则认为,继续教育不过是走形式,跟教学现实的需求有差距。少数民族学生需要提高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需要掌握切实的技巧。但继续教育课上,授课教师讲的内容并没有能够给广大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带来多大的实用。继续教育结束后,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仍然只有凭自己的教学经验,甚至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笔者认为,导致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尽管大多数培训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但仍然不排除部分培训者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实训者主要由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部分实训者在培训中存在培训内容陈旧老化,培训方式呆板单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等问题,很难让参加继续教育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真正学有所得。第二,教育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者培训中讲授的内容多是死板的教学理论,甚至严重过时。这些理论不能为广大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提供实际可操作的技巧性的东西,也无法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将这些理论转化为教学技能,更无法让广大教师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第三,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早已将课堂更多地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地位由传统的讲授者、灌输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自觉建构的协助者。在我国广泛推进的新课程理念也有类似的要求。但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在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时,普遍认为形式太过单一。培训课堂仍然以讲授者为主体,很多培训基本上是一讲到底,参训者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充其量也就只起到了陪衬的作用。培训者多半也不了解参训教师的需求,基本上都是大而化之地讲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有不同的继续教育形式。在信息化程度低的乡下,不应当采用远程教育的模式;在资源丰富的城区,继续教育的形式更应当多元化,不应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形式。第四,继续教育考核不力。有培训就应该有考核,没有考核就无法反映培训效果。对于当下的培训,不少少数民族汉语教师都认为是在走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凑足课时。因而,不少培训基本没有考核。有的多半也是所谓的“考查”,或者“课后论文”。还有的考核的时间和形式安排不合理。一些技能性的培训,参训这不是培训结束后就能掌握的;一些教育理论,教师也不可能再短时间内熟练地运用在教学当中。关键要看教师参训后取得的实效,而不是参训者得到的分数越高,培训的效果就越好。继续教育不能空谈理论,更要讲求实效。 (三)经费保障有待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但是,随着汉语教学力度地增大,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培训力度地增大,继续教育经费的保障遇到了不少问题。有的培训需要教师自己出钱买单,教师为了职称评定,年度奖惩又不得不掏钱。 (四)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 不少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并没有认识到参加继续教育是自己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权利。当然,客观来讲,培训实效性差,个人缺乏自主选择权,继续教育与工作矛盾等问题也确实存在。此外,工作和继续教育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有学时的规定,教师平时都有教学任务,因而继续教育多安排在节假日。这就造成了培训时间过于集中,培训内容过多,培训难度大的问题。有的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工作中已经非常劳累,再占用休息时间来参加继续教育,心中确实不大情愿。 三、完善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针对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完善组织领导,加强监督管理 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大工程,为有效完成这项关系到整个民族地区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坚强领导,需要各主管部门的有力组织,需要广大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政府要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加强协调,完善监督,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保证继续教育取得实效。各级各类学校应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大力支持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当下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对此,实训者和主办机构都要多深入教学一线,采取多种方式广泛调研,认真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多了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调研信息,准确定位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培训中做到有的放矢,为广大参训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三)认真挑选组织实训者 要保证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真正取得实效,要让广大参训教师确有所得,首先必须保障实训者的素质,倘若实训者的素质都不高,一切都是空谈。当下的继续教育中,有的实训者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大话连篇,不可能给参训教师多少实惠。在实训者中应当引入竞争或聘任机制,对于不能胜任,或者参训教师反映强烈的实训者应当停止其实训工作。 (四)改进模式,丰富方式 当前,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培训模式以培训机构模式和高校模式为主,这两种模式都是以实训者为本,而不是以广大参训教师为本,严重忽视了广大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高校模式下的培训偏重理论,对教师亟需的东西研究少,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培训机构为本的模式在师资力量、时间安排等多方面都存在缺陷。因而,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培训应当选取一种更为恰当的模式,首先派选人员深入基层学校,深入教学一线,认真调研,了解情况,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再根据培训计划,聘请适合的专家学者,或者一线教师进行有效培训,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其次,还要改革培训方式;改变当下继续教育中一讲到底的传统灌输式培训;采取案例式、调研式、体验式、观摩研讨等多种方式,灵活多变地适应不同的培训需要,增强培训的效果。针对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问题,可以广泛利用发达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与发达地区的资源共享。各级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广大参训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推动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许晓娟 许海军 单位:西南大学人文学院 和田地区实验中学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研究 一、受训者的个体特征 受训者特征指影响受训者学习效果的受训者个体特征。受训教师的培训态度、动机极大地影响着培训学习的效果。如果受训教师参加培训是抱着一种“既然让我去,那么去学学也没有什么坏处”心理,或是只希望通过培训获得一个证书或取得相应的学分,以便将来能因此获得晋升或技术职称的提高,而没有去思考学过之后如何把受训所学用来改进自身的工作行为的话,这样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即使某些受训教师主观上愿意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培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或知识准备,因而只能进行一知半解而非深度理解的学习,这同样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 (一)培训动机 培训动机指参加培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表现为受训者在培训学习活动中心理与行为情态。培训动机影响着受训者的培训积极性,不同水平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动机强度取决于受训者个体对于参加培训能够带来的结果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与意义的判断,以及自己取得这些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对受训教师而言,其个人需要是多元化的,但教师普遍珍视的一些需要有:提高教学成绩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得到奖励的需要;兴趣的需要。如果参加培训所带来的结果能够满足上述需要,且受训者认为通过个体努力能够取得这些结果的话,受训者参加培训的动机就高。成人学习理论的研究也指出,成人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的学习倾向。即对直接与工作或生活相关的主题感兴趣,当学习的主题与内容可应用于其工作或其他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时,他们才有学习的动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培训既没有严格的学员学习评价,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兴趣,更无助于提高教学成绩,且在解决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上也无法提供操作性的建议,唯独参加培训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对教师还有一点直接利益,因为这往往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有关联。对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理想的需求调查中,平均60%的教师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需求。然而这些教师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把培训作为一个满足自己专业发展需求的途径。这表明,许多培训无法真正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成人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内部,如兴趣、成就需要等,而不是外部,如各种奖励措施等。因此,在培训无力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仅仅靠培训学分这项激励措施往往无法激起受训教师强烈的学习动机。受训教师是否取得学分往往与出勤率、作业完成与否等较为简单的量化指标有关,至于受训者学得怎么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则很少被理会。在这种培训目标价值较小,且不需要什么努力就能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受训者缺乏学习动机的状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专业知识准备 受训者的专业准备指受训教师在参加具体培训前已有的知识储备、技能方法掌握与情感价值观达成的状态。受训教师的专业准备情况与培训学习的效果是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各有不同,他们在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态度方面存在差异。具体的教师培训项目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对受训者的要求方面,除了要求他们具备适度的学习动机之外,还需要他们做好必要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价值观的准备。对于那些准备适当的受训者,在同等的学习动机下,能够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教师专业准备的差异不仅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培训教学造成了困难,因为师训教师必须照顾到受训者的个别差异,而这在当前的许多培训活动中是很难做到的。为了使受训者在培训前做好相应的培训准备,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培训者会在受训教师名单基本确定了以后,在培训前告知学员应该做好哪些培训准备,譬如学员理论书籍阅读与思考,课堂教学案例的准备,一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和自我培训工作的反思。 (三)学习风格特征 学习风格指受训教师对不同培训学习条件的偏好或需求。学习方式与学员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习方式的倾向性与其经验和文化背景一致,那么此种培训往往有效,但未必对来自另外一种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学员有效。在对学习风格的分类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提出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学习方式:一种是“聆听讲座”的学习,另一种是“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偏好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受训教师喜欢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偏好“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方式的受训者喜欢亲自体验、实践方式。调查显示,有的学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得较好,有的学员则在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的较好。教师的学习方式归纳为活动家、沉思者、理论家和实用主义者四种类型。其一:活动家。受训者总是精力充沛地投入新的活动而且不存在偏见。他们喜欢沉浸于直接的经验中;他们思想开放,对新事物不抱新的怀疑态度,这使他们对一切新事物抱有热烈的欢迎态度;他们的宗旨是:任何事情都想试一下。他们趋向于先动手做,事后再考虑结果;总是设法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中心。其二:沉思者。沉思者擅长在冷僻平静的氛围中静思、善思。他们会详细而耐心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经验和事情的数据资料,并尽量推迟作出最后结论的时间;他们的宗旨是小心瑾慎;他们在会议场合下,常常选择不起眼的位置坐下,倾听和记录他人的声音,结合其要点,构思出自我的观点;他们的行动是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别人和自己的观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三:教育家。教育家把教育现象加以梳理,并使其融合为复杂但更完善的理论。他们往往以垂直的、程序化的方式思考问题;他们通过运用哲学普遍联系的原理把似乎不相关的教育现象同化为教育理论;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不把事情搞得妥帖、统整为一个合理的体系就不罢休;他们擅长通过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即理性思维进行理论架构的创建。其四: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头脑中充满他们想要在实践中试行的新念头;他们喜欢践行与操作,遵照想法迅速而自信地行动起来;他们对反思、思考和商讨极不耐烦。具有上述极端表现的人可能很少,一个人的身上往往表现出以一种或两种类型的风格为主,同时综合了其他类型风格的情况。因此,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活动,要了解他们对学习、教学方式的偏好或需求,并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受训者的需要。 二、培训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设计指依据一定的理念,对本次师资培训方案及实施策略作具体的规划。当培训方案的规划注重受训者的主体参与,以对受训者培训需求的深度调查为基础,同时培训方案的内容与实施满足受训者的培训需求时,培训设计最能促进受训者的学习,提高受训者的学习效果。 (一)成人学习理论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的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然而,自上世纪成人教育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专业建立起来以后,至今理论界对此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幅包含了成人学习知识基础的各种理论、原则和解释的拼图。”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五个基本假设将成人学习描述为这样的人。 1.成人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 他们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学习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知道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特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有三点:第一,在师资培训中,培训者与受训者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即培训者要从传统培训教学中的以“教”为主的角色,转移到围绕培训对象的“学”而给予引导和服务为主的角色上来。第二,在教学方式上,培训者要避免单向讲授的培训方式,而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使受训者投入到学习中。第三,教师培训的设计以受训教师真实需求为基础。 2.成人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学习来说是丰富的资源,即他们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经验的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学习特点对师资培训的启示在于:师资培训要充分利用成人带来的大量的个性化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作为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如何以受训者的某些经验作为培训教学的案例,用这样的案例进行培训,可以使培训更具典型性、真实性和亲切感。在培训形式上,培训者可以采用学员间互动学习的方式,通过经验交流与分享、合作学习等促进受训者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3.成人的学习需求与变化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 成人的学习不是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而是需求什么学什么。学习需要既是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又是教书育人岗位的必然需要。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满足岗位提出的工作要求。我国60%以上的教师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些能力中,教师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的提高。这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培训者应深入了解受训者的工作实际和培训需求,按照受训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培训者个人的主观意志来设计培训。 4.成人以探讨问题为中心注重培训的实践应用倾向 成人的学习是任务导向的学习,当学习主题对成人具有直接价值时,成人学得最好。这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教师培训要坚持实践的原则,学以致用。在设计师资培训的目标时,要注意考虑应用性的目标;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应尽量与受训教师的工作实际相关,突出实用性;在培训模式上,应多采用“做中学”的实践性形式,让受训教师在体验中学习,把学习过程与应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重“讲”轻“学”,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的倾向;在培训学习结束后,受训者要督促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为其学以致用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5.成人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内在的诉求而不是外部的压力 成人学习的动机主要是兴趣、成就需要和个人利益。他们的学习动机因对良好的学习情境的主动参与而获得发展与增长。这点对于师资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发现与识别受训教师内在的学习需求,然后设计相应的培训,培训设计要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体参与性。 (二)教师学习特性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作为成人,其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综上所述,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教师学习的具有如下特点: 1.教师的学习是以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学习 教师受训是以提高绩效为导向的。培训之前,他们会花相当多的时间衡量参加学习的利弊所在,考虑通过学习能够解决自己哪方面的问题。教师这种学习特点具体地反映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求实效的愿望,即一种十分执著的学以致用的追求。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以及适应组织、社会的要求而积累知识,更是为了能够及时地把所学到的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现实社会的生活以及实践活动当中去。因此,这一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 2.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 最好的学习环境是存在社会关系及工具的现实社会情境。学习来自于社会实践的参与,来自于与社会中其他更有经验的人的交流。由此可见,基于情境的学习强调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的交流、观摩、模仿、操作以及反思改进等方式来进行。教师的学习就是基于情境的学习。那些有成就的教师往往是在工作情境中,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专家的引领以及个人的反思性实践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是:教师培训要给受训教师提供适当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加强受训教师间的交流,以及受训教师与培训者、专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受训教师在适当的情境中通过社会性的学习来提高。因此,在培训中教师的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其建立在一种共享的文化基础之上。 3.教师的学习是主体自我完善与践行的过程 教师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简单模仿的学习。教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大量丰富的个性化经验,他们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任何教师培训如果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引导受训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学习特性对教师培训设计的启示是:培训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培训要注重在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让受训者参与研讨、模拟练习、实践应用等方式来提高其学习效果;培训形式应注重受训者间的合作学习与对话、交流;培训应充分调动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受训者是学习的主体,培训者应发挥帮助、促进、支持与引导等作用。 (三)有效的培训设计的原则 课题组通过对教师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外培训的特征如下:(1)培训教师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2)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非常一致,且能够结合工作实际解决普遍存在问题,并能针对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或具体的方法。(3)培训形式是与培训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场示范或实践,有探讨及相应的专家指导,有相辅的沟通渠道,有充分的时间在培训后及时讨论。(4)培训结束后,在本职岗位上尝试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或技能时,培训专家愿意并能够提供后续指导或帮助。(5)培训是免费的,在教师工作较为宽松时进行且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本培训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在培训内容上应该关照全体教师均急欲了解的新思路或教法等;针对具体的专业、班级和问题开展个别化的培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分享工作中取得的关键经验;提高教师急需提高的综合素质。(2)在培训形式上,培训后有及时、充分的讨论;采用“研究课+专家点评”的方式;专家上门指导;领导得力且全程参与;有针对性地请专家培训相关内容。综上所述,教师有效培训设计的原则如下: 1.培训要重视主体的参与性 在规划培训方案前,培训者要充分调查、识别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要征求受训者对培训方案的意见与建议;在规划培训方案实施中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让受训者参与到培训中来;无论在培训中还是培训结束后,要重视了解参训者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作出调整。课题调查表明,越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教师培训活动很少关注到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受训教师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长期以来形成了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在此背景下,受训教师的培训愿望不强烈,视培训为负担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2.培训要重视实践性原则 培训内容应有助于启发或帮助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思路。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的实践性培训形式,通过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的观摩、模仿、练习与应用等,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培训的实际效果满意度不高。课题组曾对中小学教师参与过的各类培训进行过调查:有61.9%的受训者认为培训效果一般,有16.7%的受训者认为培训对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没有效果,持积极态度的仅占19.5%。究其重要原因就是培训内容不实用。各类培训在培训内容的安排方面普遍存在着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名目繁多,难于应付”等问题。 3.培训要遴选好优质的培训师资 受训教师期望在具体培训内容方面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来充当培训教师。我国一些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不够熟悉。不能较好地组织贴近培训对象实际的教学讨论;因为担心讨论“冷场”,在培训方式上往往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建立遴选优质培训师资的机制,按程序来挑选优秀的师资,这直接影响到培训的结果。 4.培训要安排适切时间与地点 受训教师期望校外培训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在职培训的时间不要完全安排在休息日,培训的地点不要离工作地点过远。校内的面向全体或部分教师的集中培训要安排在他们工作较为宽松的时候。在职培训往往安排在寒暑假或双休日。虽然大多数教师表示可以接受这种培训安排,但他们也反映这种时间安排占用了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个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主要缘由是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工作日要完成教学任务,休息日还要参加培训,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充分安排工作和调整心态,长久如此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参训压力也就自然出现。 三、培训环境分析 培训环境是培训活动所处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它包括物理、人文;教学、社区等。培训环境间接影响培训活动的质量。 (一)培训的教学、生活环境 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如大小适中的培训教室,强弱适中的光线,冷暖适中的教室温度,舒适的、易于移动的座椅,数量充足、易于移动的桌子,有茶点、休息的空间,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可口的饭菜,舒适的住宿条件等,均会使教师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享受培训的过程,提高培训的效果。 (二)教师培训的政策、制度 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文件要求之下,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体制在我国正逐步形成。江苏省还提出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学分不低于继续教育学分的50%。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教师培训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教师培训质量的整体提高。这也使国家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和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1.培训师资的选用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校外培训中,教师学院和师范学院开展的教师培训占据主体。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资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从理想上来说,一个专任的教师培训者既应是教学人员、培训课程的开发人员,又应是培训的组织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和教师培训的课程开发人员,教师培训者应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给其提供启发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培训机构的大部分教师并不是从最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即使有些教师是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但由于过去学历教育的任务以及促进这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机制的缺陷,他们已越来越远离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跟不上教学实践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难以满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故他们作为培训教师越来越不自信。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改变培训教师的任用与培养体制,充实一批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独到之处的教师、校长到专职和兼职的培训教师队伍中来,同时打破培训教师终身任用体制,找准培训与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的结合点。 2.培训课程的开发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培训内容能否贴近受训教师实际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能否为区域教育服务,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好坏。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与内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陈旧、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实用、课程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些不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课程与内容之所以能够存在,除了培训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外,还与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审定制度不够完善有关。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指出,国家规定课程设置方向,地方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确定学时、学分,科学地配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然而,实际课程的配置是否科学,具体的培训内容是否与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则缺乏有效地的监控与审定机制。此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课程与内容的良莠不齐,从而影响到培训的实效性。 3.培训活动的运行 教师培训活动的运行机制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运作程序及相应的落实措施。对任何培训机构来说,完善以下六个方面的运行机制非常重要。一是培训方案制订的运行机制。培训方案一般包括背景说明、指导思想、培训目的、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保障条件、师训及受训教师情况分析。培训方案审批的一般流程是师训教师小组向教师培训机构提出申请,培训机构初审,然后交给专家指导小组指定,再然后是培训机构下达通知,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二是师训教师申请课程任教的运行机制。首先由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申请,任教申请报告应包括本人介绍、研究专长、相关内容研究现状、内容组织设想、受训教师分析报告和师训教师所在小组鉴定意见;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初审,分管领导核定;最后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核定。三是培训课程设置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培训机构向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提出申请,然后由培训专家指导小组初审,培训领导小组核定,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下达通知。四是培训课程考核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考核人员安排申请;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做出核定同意,及时考核要求;最后由培训机构组织有关人员参与培训课程的考核。五是受训教师选择的运行机制。程序是:首先培训机构核定受训教师学习考勤情况,并对受训教师作出考核评定;最后,培训机构通过网络等途径将培训考核情况反馈给受训教师和其所在学校。 4.培训质量的评估 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估包括办学机构的办学与管理水平的评估,教师队伍与教学水平的评估以及办班质量的评估。对教师培训质量的科学评估有助于我们了解实际的培训效果,反思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造培训方法,使教师培训更好地促进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好地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强调,要“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估体系”,各省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然而,许多培训机构很少对培训方案实施情况、师训教师任教情况等进行有效评估。据了解,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目前也只是对各区和市属中小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评估,还没有组织对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评估。在教师培训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校本培训,其质量取决于校长的重视程度、校长领导与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能力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由于各学校在上述因素、方面的差异很大,所以校本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并健全多角度、全方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全面的教师培训评估机制。 (三)社会、教育大环境 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重要任务是使中小学教师具备胜任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任务的能力与水平。但是,在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基础教育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由于严格的、高风险的中考与高考制度的存在,应试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在严格的考试选拔制度下,分数的高低成为决定学生上什么类型的学校,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和取得多少报酬的职业的主要依据。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甚至成为衡量教育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此种背景下,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的考试分数,尤其是升入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极其重视。目前部分中小学校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置若罔闻。在“分数至上”的社会氛围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只选择“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补课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能力。毕竟,“熟能生巧”是多年来被证明了的应试教育不二法门。有些学校把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培训与教育科研工作等视为“务虚”的工作。在此种社会教育背景下,一些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对那些能够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成绩的培训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需要。教师培训如果单纯地迎合教师的此类需要,受训教师的培训积极性比较高涨。但未免会陷入功利主义、只追求短期效应、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应试教育的泥潭。但如果无视教师此类需要,案例从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来组织教师培训,又会影响教师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从而造成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矛盾现象。因此,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教师培训必须在教师个体的需求、战略层次的需求和组织层次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现实情形是,在课程与评价、培训、教学及科研还无法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培训的平衡点,把个体需求与外部需求,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多数培训机构的现实选择是一切按上级的指令行使,无暇顾及各地区、各层次受训者的实际;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应对是,把完成培训等视为完成任务。总之,如果当前我国课程与评价、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培训整体的实效性将难以真正提高。 作者:茹红忠 单位:淮安市三堡中学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体校科研管理继续教育研究 一、终身学习理念及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内涵 (一)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是在终身教育提出后出现的,是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1965年,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首次专门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报告。终身教育提出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此后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在世界各国传播。随着人们对终身教育思想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终身学习理念接踵而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终身学习理念在原法国总理,著名文化、教育人士埃德加•富尔及其志同道合者的合作研究工作之中正式出现。20世纪70年代初,“终身学习”正式提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倡导“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终身学习是指一生中所需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被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终身学习具有四个关键特征:它是有目的的——学习者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它有具体的目标,这种目标不是那种含糊的概述,如“开发思维”;这些目标是进行学习的原因(学习动机不是简单地出于厌倦生活);学习者有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是有目的的自主性学习并贯穿人的一生,是人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终身学习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 (二)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是体育院校科学研究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一般来说,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是指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科研处处长及副处长、科研处其他管理人员、各院系分管科研工作的院长(系主任)及科研秘书,但有一些体育院校并没有设科研秘书,而是由教学秘书或办公室人员兼任。从目前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来源看,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在本校从事专职教学工作,后来转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二是在本校其他行政管理岗位或教学辅助岗位工作,后调动岗位转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三是应届或往届毕业生通过公招考试或直接考核招聘方式,进入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四是在其他高校工作,后调入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育,通过科研管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和新技能,促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科研管理水平,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和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是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终身学习理念下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 2013年10月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越来越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在战略意义上,继续教育对于建设学习型城市有着重要作用。体育院校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科研管理人员作为现代城市全民中的个体,加强继续教育,重视终身学习,有利于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增强个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管理知识、技术和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必然要求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加强继续教育,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知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二)推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推动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新形势下我国体育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体育院校实现变革转型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管理质量的提升是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管理质量必须要促进体育院校管理队伍建设。科研管理人员是体育院校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必然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是更新、补充各种知识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理念与方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素质,以科学的管理态度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体育院校改革,促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 (三)促进体育院校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体育院校科研事业要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目前一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专业知识水平低,而往往体育院校对科研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经常针对教师与科研人员举办各种知识培训与交流,却很少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不利于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体育院校应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而科研管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科研管理方面的培训班,或者继续接受高学历层次教育,学习新知识,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体育院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知识型管理人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站稳脚跟、顺利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是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生涯发展是终生性的,科研管理人员要想在体育院校保持自身的发展,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继续教育,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与管理,针对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确定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最大程度的激发个人潜能,不断提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终身学习理念下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观 体育院校的重视和努力是做好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原动力。科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体育院校科学研究水平的发展,影响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体育院校各级领导要转变对科研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对科研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政策制度、经费投入、组织规划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科研管理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观。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要提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研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个人和工作岗位需求选择适当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学习更新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在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以适应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促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 (二)营造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 终身学习文化氛围是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终身学习文化包括终身学习政策、架构与制度,以及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态度、价值观、行动与习惯。营造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是推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保证,能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终身学习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体育院校各级领导要为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一切场合积极建立、维护和发展终身学习文化氛围,让继续教育变成每个科研管理人员自觉的根本要求,让科研管理人员自觉地探索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从而使继续教育学习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成为提高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要让科研管理人员了解通信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关场所作为学习空间的作用;为所有科研管理人员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和支持,激励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认同在非正式和非正规场合学习的重要性,发展各种学习形式的认可和奖励体系。体育院校应为科研管理人员创造和保障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与权益,促进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确定继续教育内容 继续教育的内容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效果。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要了解科学,要懂得技术,要善于组织管理,要有清醒、敏锐的分析头脑,处事要客观、公正,要熟悉并善于掌握与科研工作有关的国家政策。这就要求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需具备综合素质,因此,继续教育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包括政策知识、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二是知识素质,包括管理学知识、档案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知识产权、外语知识等;三是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在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掌握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沿知识,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在面对大量的知识信息时,要善于区分并选择合适的继续教育内容。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要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岗位职责,同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相结合,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确定继续教育内容。继续教育的内容还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需求。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继续教育形式 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是行政管理岗位,平时工作比较繁杂,工作时间固定化,因此,对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可以采取多途径、多形式进行,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有目的的推荐或选送思想基础好、科研管理工作优秀的人员到相关高校和单位在职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管理能力。二是骨干科研管理人员进修班。利用寒暑假时间,开设科研管理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课程,科研管理人员自己选择时间进修学习。三是短期培训班。举办管理学知识、档案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知识产权、外语知识等理论知识班,讲授科研管理前沿理论知识和技能,弥补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不足。四是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体育院校可以和其他高校相关院系合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科研管理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将课程到网络平台上,方便科研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学习。五是举办专题学术讲座。体育院校邀请主管部门领导、科研管理专家或某一知识领域的专家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六是参加学术交流或经验交流会。通过经常性地参加一些科研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会或者与其他高校及科研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提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监督机制。第一,上级主管部门要制定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政策和法规。上级主管部门要从体育事业及体育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制定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政策和法规,明确体育院校及科研管理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在政策上帮助科研管理人员清除参加继续教育的障碍。第二,体育院校要建立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和制度。一方面,体育院校要建立继续教育规划,将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另一方面,体育院校要建立继续教育奖励制度,在制度上引导和激励科研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并将其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纳入到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全面工作考核中。第三,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建立与管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和职务,针对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另外,要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不断促进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质量。 作者:臧娜 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科研处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快速崛起并风靡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各种相应的政策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每个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下发展的重要举措。2001年,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继而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状况都提供了比较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巨大用处的学习的工具。”近年来,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原有的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未来的继续教育课程的发展将会迎来巨大且深刻的历史变革。继续教育课程的不断革新与变革,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加快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余胜泉博士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formationTechnologyCurriculumIntegration)意味着在已有的课程的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被动的加入其中去,而是应该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要应用于教育中去,强调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哪些地方可以最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被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课程中去,而是课程改革的有力的促进条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在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构建出一系列信息化的课程文化。 三、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课程传授方式的转变。 在信息化时代下的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洪流中,出现了一种知识快速膨胀的现象。曾经有个人这么推测,在2050年前后,人们当前所获得的知识量将仅仅只是所有知识总量的1%左右,这也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在社会进入信息化,人们将更新创造出大约达到99%以上的新的知识内容。这种知识的快速更新和极度膨胀,让课程迈向了一个非常尴尬的情景。首先庞杂的新的知识将会被加到课程内容当中去,其次就是不可避免的课程的难度也随之增大了,同样的学生的负担也会越来越繁重。但是每节课程所开设的多长时间是固定无法改变的,这就是说教育者不可能随便把学习者的上课学习时间延迟,然而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不断更新,接踵而来的知识的量度也随之飞速增多。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它呢?人们一致同意其最本质的出路在于改革这种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继承。”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一些基础知识课程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力。针对学习者来说,最迫切的是要学会如何进行学习活动,并且要培养自己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动机,也就是说要要求学生最起码具备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的实力。 2.课程培养方式的转变。 未来的社会是以信息为主流的社会,那么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信息,信息就变成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的核心。第一点,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大潮下,知识的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着经济的走向,知识经济又是经济的奠基。根据一系列的报道所说的,目前欧盟主要成员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以知识为基础的内容。在信息社会的大洪流下,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能否及时的获取并且利用它,基于知识的信息产业目前位置是竞争最激烈、变化最迅速的产业。在这一领域中,知识就是生命线,谁能及时地获得并且完善利用知识信息,谁就是胜利者。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知识,是通过对大量并且复杂多样的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加以存储重组,最后对其进行利用而得到的一系列信息。信息时代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大爆炸,所以这些信息将会是纷繁无章的,我们只有针对这些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且综合提炼和加工,最终才能从其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 四、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发展的个性化特征 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课程整合的变革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了开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在课程整合的实施与设计方面,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使课程整合设计的范围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与开阔。其次,信息技术促进了课程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课程的个性化最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两个层面上:一层是各个学科课程向其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课程都有不同层面的要求;二层是课程结构的个性化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选修的课程有所不同。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继续教育课程的四个基本的要素都有了很大的变革,这就是说课程发展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到课程的实施手段和结构等,进行比较全面的革新。在当前的教育界中,有一种强烈的呼吁,就是要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模式、新课程设计理论的诞生。这对于创新继续教育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模式拥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不单单是因为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文化基础包含信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然而信息能力和知识的培养明显依赖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而且教育技术理论对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氛围和继续教育的每个学科以及教学的深化改革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的发展展望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在不断更新中,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教育理念。同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实现,从而诞生一系列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分支结构。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学习这种方式应运而生。在现如今这个社会中,移动通信技术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快速发展,相继的移动通信设备正被人们广泛应用,手持移动设备的更多的功能正在被不断开创出来,这就保障了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应用它。人们现已不满足于在固定的某一时间和某一地点进行学习活动了,而是转变于可以在任意时间和任意地点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到知识。而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诉求,移动设备的这种模式的学习方式被人们普遍看好,从而使得人们的这一学习意愿得以实现。在以后的社会发展环境背景下,信息技术会毋庸置疑地被广泛地应用到继续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来。 六、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的误区及改进方法 在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的发展中,虽然使得教学活动得到了一些改变,然而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往往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可以在课堂中更多的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改变了原来计划好的一些非常优秀的教学计划,这样做就难免有些本末倒置了;还有一些教师为了使用更多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上,而开展了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也许能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但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来说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那么最后总结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有哪些呢?最后发现这些原因大多数源于人们对于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概念的理解不正确,往往只一味的追求形式,而不是对于最后课程的真正效果的关注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那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它呢?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这就是说,教师应该在课程的整合中更加地侧重于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之后的具体所达到的实际课程教学效果,这应该主要体现在更加侧重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最终是否真正的使得学科教学得到了相应的优化、是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课程整合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合理的评价整合课程的观念。从以往的只看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思想观念中走出来,真正的关注课程教学自身的好坏。最终,达到逐渐提高每个教师对于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正确的意识。 作者:李辉 石瑞祥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高等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1研究思路和调研过程 围绕陕西省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的主题,按照研究的目标要求以及预先确定的研究思路,以需求带动和促进资源建设,以需求检验资源建设结果,分析目前以函授形式为主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状况,探求下一步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以确定其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使用的日益广泛,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手段已成为必然趋势。对继续教育工作来说,如何利用网络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已经迫切的提到了日程上。因此,我们的资源建设研究着重放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利用网络资源方式的探讨方面。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广泛调查。我们调查了目前省内高校(不含民办民营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的占有状况、资源使用情况、资源建设情况、资源需求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走访了外省与本校同行业的高校,系统了解了其资源使用等方面情况。我们还对本省公办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数量和开设的课程数量进行了统计;对2009至2011年本省从初中生源到大学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近几年本省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招生情况进行了对比,对生源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期望从需求方面来预测继续教育的发展变化,以把握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和力度。第二步,实践中探索。项目组成员参与到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的远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融入到实践中,并通过具体实际工作探索实施路径和方式,在建设中形成制度,探求筹集资金的方式和路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目标地进行市场调研与建设。针对本校准备从传统函授教学方式向网络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仔细设计函授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对接与过渡,使部分学员由函授的面授教学转变到远程网络教学。由此,使我们对继续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有了完整系统的、较深入的认识和总结。第三步,分析评价,形成成果。总结本校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过程的收获与不足,提出一些建议,并将实际工作中的做法尽量形成制度。具体内容如下:(1)本校网络教学及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平台建设投入正常使用经历的经验教训;(2)对第一年所开设课程的课件已购置完成投入使用,并对课件建设的过程、方法和技术要求等形成了完整资料;(3)课件录制平台论证、实施以及开展课件试制作形成了完整资料;(4)形成网络学习、教学、管理平台的各项制度;(5)尝试在本校小范围建立师资资源库,与其它院系建立教师共用机制,保证继续教育的师资需求;(6)对本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的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建议。 2调研内容和实践情况 2.1陕西省继续教育需求情况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毛入学率提高等因素,对本省继续教育中成人学历教育的影响非常明显。我们调查了2009年至2012年陕西省高中在校生、毕业生数量的变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与毛入学率;同期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数量。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普通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一方面在职人员学历结构发生了变化,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一般单位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对成人学历教育需求明显下降。2010年到2012年,连续二年成人招生人数下降,同时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增加;从2012年的数据看,成人招生下降7.4%,普通高校招生增长6.3%,说明普通高校的招生增长对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影响显著,并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若干年。这样的形势逼迫成人学历教育的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方式必须改革,否则将很难适应其变化。从近几年陕西省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招生情况可以明显看出,考生在向教育部所属高校集聚,特别是网络学历教育招生规模大大多于函授形式招收学历教育的学生规模。尤其是近两年民办办学机构与普通高校联合举办的函授生规模锐减,反映出函授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呈逐渐萎缩趋势,并且其变化在加速。目前,陕西省成人学历教育已完全形成买方市场。据2011年数据统计,5000人以上成人招生人数的学校有2所,4000~5000人有3所,2000~3000人有3所,1000~2000人5所,1000人以下16所。从规模效益角度看,招生量过小将无法维持正常教学运转,而成人学历教育完全是靠学生学费来维持运行,因此有些学校的成人学历教育面临关门的危机。全省共有31所公办高校开办成人学历教育,共计招生18.5万人,学生大部分集中在10余所有较好资源的学校,特别是有网络教育开办权的高等学校。这种买方市场对学校的资源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质量要求、教学内容要求,而且有学习便利要求、学制要求、学费比较要求等。从需求的角度分析继续教育的资源情况,成人学历教育的市场需求比较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需求因素要多很多,随着社会发展这种需求因素会更多。要想满足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资源建设必须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从陕西省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数量变化中还可以看出,考生在向教育部部属高校汇集。教育部部属高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数量近几年不仅没有下降,甚至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其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专业在增多,招生区域也在扩大。究其原因,教学资源优势,政策导向是其根本。大部分在陕西的部属高校都设有网络教学平台或网络学校,网络学校学制比陕西省规定的函授学制少半年,考生向优质资源高等学校汇集是一种必然。这对省属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的资源建设提供了很多参考。 2.2陕西省继续教育资源状况 (1)专业资源情况。 通过对西安市17所主要高校2012年招生简章的统计,共开设成人学历教育本科专业164个,专科专业352个;省属西安市内高校开设成人学历教育本科专业102个,专科专业289个;教育部部属学校开设成人学历教育本科专业62个,专科专业49个。但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得到批准的专业比每年实际招生的专业要多很多。没有招生的原因主要是生源问题,如果招生范围扩大,这些资源可以利用起来。另一方面原因是资源问题,虽然专业批下来,但并没有真正具备教学资源,因此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也就不招生了。招生的专业有一些学校是相同的,但所有招生专业是否涵盖本省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没有做调查。从部属学校与省属学校本专科专业数比较看,省属学校专科专业数量过大,本科专业数量偏小,因为目前成人学历需求的本科比专科要强烈。教育部部属学校的本专科专业的比例明显比省属学校的比例要合适。另外,经测算平均一个专科专业开设课程17~20门,本科专业开设课程25~30门,以此计算西安市高校一个教学周期需开设总计近8000门课,当然其中有部分课程相同。但这也是相当大的数量,对资源建设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 (2)教师资源情况。 根据调研陕西高校教师资源总体编制紧张,2012年按同比计算全省师生比接近1∶20,比教育部高校水平评估的师生比标准1∶16要高。同时各学校也存在教师专业结构问题。高校有继续教育学院建制的基本没有配备专职师资,只有个别学校与三本等挂钩的学校有专职教师。继续教育学院教师来源基本是本校教师,专业设置大部分与学校统招本科专业一致。各校聘用成人教育的教师的机制不相同,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继续教育学院与校内其它专业院系签定协议,给专业院系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由专业院系指派相关的教师。第二种是继续教育学院在校内自由聘请教师,有时使授课受到影响。第三种是成人学历教育的课程安排完全交给校本部教务处统一安排,继续教育学院只对学生进行其它管理。各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在校外聘教师的数量较少,一般是因为本校无此专业教师。在这种师资情况下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层次差异较大,较难保证稳定发展。然而,有些教师可能没有被充分有效利用,用以保证成人学历教育开展。高校以外的师资资源没法了解,高校退休教师资源也没有统计资料。据了解民办院校使用高校退休教师的较多,多是口口相传或私下聘请,没有公开市场。 (3)网络教育平台资源。 省内有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学校7所,部属5所、省属2所,经批准的网络学校3所。在几所高校中,网络学校有较全面的教学课件并对外可以有偿使用的只有一家,课程覆盖的专业与现省属院校开设成人学历教育的专业有较大差距。陕西教育网有一些课件是属于文化普及和基础教育的课件,没有高等教育所使用的课件。陕西省教育厅于2013年4月成立了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平台和学分银行平台,于2013年7月开始运行,但资源中心和资源建设两项还没有内容。从行业角度,我们联系较多的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还没有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也没有建设网络教学课程资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批准开设网络学校之一,建设起步较早,也较为规范,已形成较为完整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也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资源建设管理体系;从课程设计、规格制订、角本制作、摄制、播放、建设费用、教师的聘请、教师酬金与教师管理的费用、使用费用等已有较完善的制度。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前期购置了40多门课程,已上线供教学使用。在购置过程中,我们经过教学管理剖门与教师多次论证,并按学校购置资产规定程序一项项握关运行,为今后资源购置提供了很好经验。 (4)可用于远程网络教学的课程资源情况。 我们了解到陕西省有网络教育资源库,其中有300多门课程,属于有偿使用,课程资源分别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4门,陕西师范大学133门,西安交通大学46门,西北工业大学80门。课程门类为文科类、数学、计算机及网络、医学、电子、经管。工程类课程没有。网页上没有明确的使用方法,没有价格。陕西省教育资源网有课件较多,但绝大部分为基础教育类;其他内容较少,也属于有偿使用,但没有价格。面向全国的“爱课程”网,资源属于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是教育部出资建设的精品课程和各省级的精品课程。这些资源分为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可免费观看视频公开课有135门课992集;可免费观看资源共享课有937门;每门课有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教学计划等。这些内容的规格都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的标准制作和,可利用性很高。但由于是精品课程,所覆盖的专业面有限,教学辅助内容不够齐备,与各层次使用的适应性还有很大差别。教师个人建设的教育网站没有看到。据相关资料反映,国外有教师个人的教育网站和教学资料。这说明我国的教育还不发达,能够提供教育资源的渠道很有限。从现有了解的信息看,省内各高校的校园网上都有一些课程资源,但只对校内开放,各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和平台,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发展教育资源,并把网络上众多分散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地运用,这已成为我国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远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实施情况 西安石油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目前已经采用函授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中也碰到诸如工学矛盾、教师派出困难、教学成本高、招生数量大幅度下降等问题。为此经过调查研究,学习有远程教学平台的学校的经验和做法,认识到网络平台的利用对改善函授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极大改变工学矛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方便学生与教师有效交流,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因此,西安石油大学从2011年开始论证网络教学平台,2012年初开始建设,2012年底投入使用。具体情况如下: (1)资金筹措。 西安石油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的资金为继续教育学院历年积累的发展基金,在资金使用时经过了校本部批准立项。如果没有发展基金,要学校另外拿出资金可能性很小。其原因:一方面学校资金紧张不可能短期内列入学校预算,另一方面继续教育仅是学校非常小的部分,并且是学校非主流。因此从我们的经验看,继续教育学院要建设发展必须要有自有资金,有学校的政策支持,有对发展前景的充分认识。 (2)调研论证。 教学平台建设前期首先对学校校园网进行了深入调研,因为校园网是远程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西安石油大学有完备的校园网,学院只需要投入少量资金做相应改建就可满足需要。经过论证,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连接,使得费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继续教育学院没有专门网络人员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3)建设过程。 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必须有专业人员,既要懂网络又要懂教学管理,了解熟悉平台各功能模块及其原理。为此学院专门派人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进行专门培训,领导分组多次到中国石油大学以及省内有远程教学平台的学校考察学习,请专家到学院进行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对远程教学平台知识有了基本了解。设备的软硬件购置都按照学校的采购程序进行。平台设备选用经过多次研究论证,要求适合本校的特点,还要考虑继续教育的培训与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从功能上对开发平台设备的厂家提出完整的设计要求。建设过程要协调好厂家、学校信息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几方的关系,以保证进度。要做好验收使用的各项工作,准备各项规范和制度,确定使用平台的学员范围。本院确定,2013年招收学员已全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授课、学习和管理。在具体实施中,事先与函授站进行详细深入的沟通,将管理制度、学习方法、答疑等做了详细宣传解释,进行多次示范,正式开展教学后及时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在运行中调整。目前实施情况基本正常。在本校课程资源尚未开发的情况下,我们与对口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系,建立课程资源的有偿使用方式,解决开办函授网络教育方式无课程资源问题。华东目前有1000多门课程资源,我们经过论证,购买了40多门适合本院专业需要的课程。按照规划2013年暑假开始课程录制资源建设,其目标是达到能够适应网络教学平台需要录制的标准,能与现行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匹配,能有高质量的录制、编辑、制作,并能方便传播完整的录播系统。同时研究制定录制教师聘请、课件设计、脚本制作录制等一系列课程录制流程的规范。我们讨论了录制经费筹措机制,教师录制课时酬金的标准问题,录制课程工作人员的费用问题以及录制成本有偿使用的价格问题等。截止2014年9月,本校自主研发制作完成一门网络课件,并已上线供学员使用,目前在建2门。目前存在的问题,缺乏录制专业人员和经费,教学辅导和考试机制也在探索中。 4分析与建议 经过调研分析以及参考有关的研究成果,并对学院在教学资源建设实践过程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出以下建议: (1)省属继续教育中函授教育的方式已到了必须调整的时期。 函授教育作为最早的远程教育方式之一,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采用通讯方式和技术,目前已明显不适用了。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如果不利用新技术,不进行改革,继续教育将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针对目前普通高校招生率不断提高的形势,继续教育的招生政策需要做较大调整。针对目前继续教育对象中的学历教育的需求,调整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调整教育方式和培养规格;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解决继续教育的定位问题、适应社会需要问题和投入问题。面对成人学历招生情况,建议放开招生,不要再进行计划控制。要整合省属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促使各高校继续教育招生达到规模效益水平之上,以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继续教育的自我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应该组织研究成人继续教育的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突出其与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实践结合紧密的优势,以适应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成人继续教育的要求;使已形成和将要形成的教学资源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要求,凸显出继续教育的特点。 (2)加快统一的陕西省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各校的平台建设,以支持继续教育方式转变。 陕西资源平台从数量、学科专业种类、使用规格、课程内容都无法适应目前函授教育方式向其它方式或网络教育方式转变的需要,省属高校大部分没有建立远程网络教学平台。主管部门应研究出台陕西函授形式向网络形式转变的政策,促进各校网络教育的平台建设。应尽早制订出平台建设的标准规范,以保证平台建设的效果。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共享、联络、管理、运行规范,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建立技术开发基地,推动平台建设与使用。 (3)建立继续教育资源开发机制。 从经费的筹措、录制设施的建设、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师的聘用、设计人员的聘用、课件标准评定、课件的使用、平台建设以及有偿使用的价格形成都需要研究,形成标准。建议引入市场机制,促使现有高校教师或其他有专长的人员,不分履历、不分内外投入这种教学资源建设,促进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继续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多种要素参与,资金、技术、各类专业人员,包括授课教师、课程设计人员、课件录制人员、课件制作人员、网络工程人员、设备设施以及各类激励机制和制度等。有效的汇集、使用这些要素,是继续教育资源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每一种要素都需要深入研究其开发利用的规律。接受继续教育的范围比普通教育要更宽泛,其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与实际联系的紧密程度要更强。接受教育人员的心态和认知能力不同,对教育方式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因此继续教育的课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件应有些不同。例如:上海交大李莉、李锋在“中国网络远程教学满意度指数、模型实证分析”一文中指出,学生对网络课件的满意度达0.88,原因是网络课件的可重复性。但普通大学在校生更欢迎面授方式,左证是学校的精品课的课件收看率并不高。因此,对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的特点规律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在观念认识上或教学习惯上都是按照普通本专科教育的模式进行的,很容易将全日制教学的认识和习惯带到继续教育中来,全日制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时间安排的严格规范性与继续教育的教学有很大差异。例如,在本校论证录播设备建设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供了一种录制规则,网络课件的定制是15分钟一个知识单元,30分钟一节课,这符合学习规律。但是,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备课和录制中很不适应,常有冲突,原因教师的备课是按45—50分钟内容设计;当转到录制网络课件时,课程设计人员与录制教师就产生很大分歧。这仅仅是时间上的差异,而内容上差异也很大。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寻找规律。 (4)建立继续教育资源的有偿利用机制。 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供的标准,教育部部级精品课程项目经费30万,学校补助10~20万。学校精品重点课程经费为20万,一般为5~10万。各级别的要求与工作都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内容上的差异。目前陕西高校网络教学资源没有固定经费来源,部属高校网络教学资源是按精品课建设渠道来筹集经费,分为校级、省级、国家级,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省属高校中也有这样的方式,但大部分是为本科教学使用,对外很多是封闭的。目前很多公开课以录像方式播放,对一些专业性的学习基本没有用或者是不适应。为了有效推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继续教育资源有偿利用是筹集开发资金的有效手段。建立资源市场,形成交易规则,制订课件技术标准,这样可以有效推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5)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建立有偿利用继续教育资源的市场平台是资源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由陕西省主管部门建立统一的专门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交易市场,制订交易的规则,根据制作成本制订最高与最低限价,由使用方与提供方根据双方的情况在上下限内商议是价格。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课件的技术标准作出明确规范,建立交易课件的技术与内容的审核制度。同时建立课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制作人、出品人的知识产权提供保护。在校内建立课件交易收益的经费分配制度,除补偿成本消耗外,要建立课件研发基金和新制作设备建设准备金,为课程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6)建立陕西省教师资源库和继续教育教师公开网络聘任平台。 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基本没有专任教师,在校内聘用教师实际是在校内的市场行为,校内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在校外聘请教师会碰到很多壁垒,如不知道哪里有合适的教师,或各校有自己的要求从而聘不来。还有普通高校教师普遍对继续教育的理解有误区,认为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要低一个层次,这样会出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讲授的编排缺乏针对性的设计,从而对学生的接受、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发展都有影响。另外,继续教育不仅有学历教育还有非学历教育,所涉及范围更宽,教师需求更是多层次、多种类,有些专业性更强。任何一个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仅靠自己进行师资建设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因此建立继续教育教师市场就成为发展的必然。建立继续教育教师库,实行资格验证和登记入库方式,形成一个教师人才交易平台,各个继续教育学院可在此聘用教师。同时,教师库的信息可以反映出某类学科专业教师的供需情况,由此可以促使教师或有志成为教师的学生向短缺的学科方向发展。这种市场信息的实时和反馈,对继续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会有明显效果。 作者:肖文俊 杨卫杰 谢辉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舞蹈继续教育教材研究 一、融“韵”于“技”,增强学员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风格韵律的把握 融“韵”于“技”,即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中,将中国古典舞身韵纳入到基本功训练中。中国古典舞是在吸收戏曲、武术等元素的基础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经过提炼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教材,包含着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范式,其风格韵律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在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中,融入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训练,把身韵所呈现的“形、神、劲、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人体文化在静态、形态、动态上的拧倾圆曲、刚柔相济、阴阳交合、动静交错、气韵生动等融合于基本功训练之中,增强学员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风格韵律的把握,同时达到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要求,由浅入深通过组合的学习,使得身韵与基本功训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融“韵”于“技”,主要是基于继续教育阶段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一般继续教育阶段的教学对象多为在文化馆、幼儿园等单位从事大众传媒普及工作的人员以及舞蹈业余爱好者,她们受身体条件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专业性很强的软开度和技术技巧就不能成为教学重点内容,而应该在一般能力训练基础上注重学生对中国古典舞风格和韵律的把握,以及通过中国古典舞的学习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认知,力求通过组合形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在解决基本功、基本能力的同时更加了解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文化底蕴,增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可舞性、文化性和审美性,从中国传统艺术所特有的“形神”、“情理”、“气韵”、“意境”等来学习了解中国古典舞。通过融“韵”于“技”,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既实现了基本的身体技能提升,同时也将重心倾向于学生对中国古典舞风格韵律的把握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认知能力,满足了继续教育阶段特殊教学对象的需求。 二、以“韵”促“技”,增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普适性和趣味性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由于自身的程式化和重复性,以及对技术技巧和身体素质的要求,往往会使学习者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或是感到学习困难和吃力。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在“学习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30%的学生认为“扶把动作还可以,而跳、转、翻等动作由于成人自身条件原因不能完成”;28%的学生认为“训练太枯燥”;10%的学生认为“动作难度太大,完成不了”。此外,在“您对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兴趣如何?”的调查中,认为“喜欢”的仅为3%;认为“一般”的有50%;“不喜欢”的35%。通过这样的调查数据足以看出,在继续教育阶段学习的学生,约有2/3认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存在难度大和教学枯燥的问题。而在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改进方面,约有33%的希望能够更加富有趣味性,43%希望教学更加具有韵律性,提高舞感。以“韵”促“技”,就是通过中国古典舞身韵和基本功训练的结合,以身韵独特的风格韵律和审美特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积极性,增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普适性和趣味性。具体来讲,中国古典舞身韵所呈现的“形、神、劲、律”,不只是身韵的内在涵义,从“中国古典舞”的整体形态来看,对基本动作的要求都离不开“形、神、劲、律”。在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从一定程度来讲,并非要求学生达到多高的技术技巧水平,更多的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最大程度地使学生掌握符合他们需求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通过将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相互结合,使原本程式化、单一的动作变得富有韵律,有效地增加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各种程式化动作的可舞性,克服了基本功训练的把上、把下以及一些简单技术技巧训练的枯燥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此外,基本功训练是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基础,其中的一些动作、舞姿、技术技巧等都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元素。而在学习中国古典舞的过程中,仅仅掌握动作的形态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继续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具备掌握具有难度的身体素质训练的能力,因此,对中国古典舞内在风格韵律及审美特征的把握应该是继续教育阶段学习“中国古典舞”的重点,中国古典舞身韵正好可以成为这一方面的补充,也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突破口。 三、“技韵相融”,提升学员对中国古典舞传统审美特征的认知水平 中国古典舞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提炼了戏曲、武术中的动作和造型的基础上,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如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身韵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从反面做起”等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构成了身韵语言的内部结构,加上身韵“形、神、劲、律”的表现方式,使中国古典舞具有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可以说,“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继续教育阶段的教学对象大多是非舞蹈专业及少数具有一定舞蹈专业基础的舞蹈人群,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用力方法及运动规律,同时体会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审美内涵。因此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就必须注重“技韵相融”,在基本功的训练中注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安排上,要考虑到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中要有选择地弱化基训课中软开度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增加身韵课元素,突出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艺术规范和审美特征,这二者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审美上的神韵与风采,实现“神在中而形于外”,并从中提升学员对中国古典舞传统审美特征的认知水平,这样才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真正“要旨”,也符合继续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技韵相融”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既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舞的独特审美风格,同时也使学生在身体的素质能力和技术技巧方面得以提高,有能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古典舞语汇,最终能够使广大学员达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一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艺术修养与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和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因为不论是现今舞蹈成人教育的需求还是未来的继续发展,都需要探索适宜于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从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来说,通过“身韵”与“基本功”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韵律性、趣味性和可舞性,提高学习效率。可见,中国古典舞身韵和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相融合,以可舞性的组合方式为载体,不失为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一种较为实用和便捷的教学方法,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既是对当下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是继续教育阶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长远发展的可行之路,实施这种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并编写相应的教材,才是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者:安歌昕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一、传统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就是以高校为本或以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为本的模式。该模式往往因只重视知识和理论讲授,难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而受到较多批评。近年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改进。比如,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加上外出实地考察、参观或岗位实践等环节,同时辅之以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如会计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师、物流行业的物流师、电子商务行业的电子商务师等)。这些改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技能,还提高了被培训教师所在学校的双师证率,使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再一次受到被培训学校的认可。虽然如此,该种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该模式的继续教育是上级教育部门为推广某项教育改革或某种教育模式而组织的,虽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却不一定符合各受训学校的实际,结果经常由于受训学校的条件难以达到要求而出现“教师个人业务水平提高了,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用不大”的情况。二是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时间大都在1—2个月,用时较长,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所碍,不能外出接受该种继续教育;而且该种模式所需经费较多,受经费所限,能接受培训的名额就有限,致使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覆盖面有限。 二、校本培训模式 1.校本培训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的校本培训计划由英、美等国首先发起,并很快在世界各国盛行开来。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始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一种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另一种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主要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与活动。无论是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还是在学校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的,都属于校本培训。第二种定义被普遍认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即校本培训是一种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培训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活动。 2.校本培训模式探讨 无疑,校本培训能有效避免传统继续教育培训的缺陷。第一,它由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身发起、组织,方便了解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利于安排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内容;第二,受训教师不用长时间外出,所需经费也会大大降低,受训范围也可大大扩展;第三,它并不排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校本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不同学校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摸索出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我们也在力求探寻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1)个体式培训。 据调查,被列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其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比较高。每位教师都制订了书面的个人成长计划,并按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教师们不仅随时关注最新的改革进展、勤练会计技能,而且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听别的教师的授课,撰写教学日记、教学小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那些没有被列为示范校的教师的积极性明显不够。这就说明,个人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来触发,示范校改革对教师们做出的硬性要求恰好提供了这种压力,同时为教师们的继续教育指导了方向。在没有这种改革的学校,为鼓励个体学习,学校就应采取适当的考评和奖励措施,以及适当的资源支持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校定时为教师提供精练技能的训练室、机器、软件、训练用物料等;定期安排一些教师技能比赛并对优胜者予以精神、物质奖励,同时将之作为加分项并与职称评聘挂钩;对考取双证的教师予以费用报销(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正在这样做)或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当然,学校还应规定予以奖励或支持的继续教育项目,以使教师们的自主性继续教育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 (2)师徒式培训。 师徒式培训基本上就是一种一对一的培训形式。一般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愿意指导新教师的教师担当师傅角色,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导新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去的账房先生是由徒弟直接跟师傅学习而成,且由于直接在实践环节进行,效果良好。对于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技能,还是财会学科技能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然而,在一对多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被学校所忽视。在很多学校,几乎没有校方指定的师徒式的传、帮、带培训形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经验传授一般局限于偶尔的展示课或新教师的主动请教。由于没有校方的强制性约束,老教师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指导的积极性,这对于校方而言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校方应该重新重视起这种培训方式,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使这种培训方式常规化,在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小组式培训。 小组式培训,就是根据教师共同的需要、兴趣及学科等,由教师自愿组成或由学校划分成小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活动。这种培训在划分小组时主要依据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特征,重视组间的特殊性,且其组成以自愿结合为主,这就为教师之间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提供了心理基础,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很多学校中,小组式培训主要体现在教研小组活动和课题小组活动上。教研小组的教研活动以教研室为依据简单划分成小组,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共性,但忽视了个别成员的特殊性,且小组的形成不是教师自愿结合的,自然很难实现教师们的畅所欲言。笔者认为,学校应重新审视教研小组活动,使之成为财会教师们继续教育的平台,比如可设立问题研讨室、教师论坛等专门的小组活动空间,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问题研讨室每两周定期开放,设立一至两名负责人,由教师们自愿结合,交流讨论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的方式方法。鼓励大家不论问题大小,不论语言长短,自由发言即可。最后由负责人组织教师们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室内的问题研讨园地上,并以电子稿的形式留存,形成随时可供查阅、学习的资料,要求研讨室每月至少形成一篇文稿。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三次,每学年至少在问题研讨园地上发表一篇文稿,否则不予评优。如此,将会激发教师们参与问题研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全员式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针对全部财会教师的集中式培训。比如可设立财会教师学习报告室。学习报告室在教育教学、财会学科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需做专题讲座或外派学习人员回校报告、宣讲所学知识时开放,对全体财会教师进行集中式培训。其中,专题讲座可由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领导、学科带头人来讲,也可由经验丰富、与时俱进的老教师或外请专家来讲,讲座所用资料力求每人一份,同时保存留档。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要求外派学习人员回校后宣讲所学知识,一方面可以督促外派人员在外出期间认真学习;另一方面既可节约外派经费,又可变相扩大外派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还能使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外出学习的人员也学到前沿的知识。当然全员式培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培训过程缺乏互动,效果较差,往往是“听着激动,听后不动或学后不用”,对教师实际教学与技能的提升影响不大。所以,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后续措施,比如小组研讨、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优质课评比、技能比赛等相结合,实现培训内容的内化。 (5)校际式培训。 校际式培训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的校际培训项目和与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的校际合作交流项目。高等院校一般被认为是科研的前沿和知识的发源地,所以教师进修一般选择到高等院校去。但传统的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这种纵向交流存在些许缺陷,前面我们已述及。要改善这种交流方式,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就要在原来“派出去”的基础上,外加“请进来”。根据教师的需求,请高等院校的教师到中职学校来对中职教师进行培训。当然这种培训会局限于中职学校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条件,可能不能进行一些较前沿的技能传授,但由于在自己学校的缘故,会使更多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对解决教师当前面临的问题更有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保持“外派”进修的同时,加强“请进来”的方式。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横向交流目前也只是局限于落后的学校派教师向先进的学校学习,真正的互利合作较为少见,还在不断探索中。 (6)校企合作式培训。 校企合作式培训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以增强教师们的实际会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实际会计能力的学生。所以,当前校方都非常重视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选择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去实践;校方也会请企业或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到学校来授课。但有时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等原因,可能无法接触到一些核心业务的会计处理操作,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是学校最好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事务所,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也会耗费学校很大的精力,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如果学校能另辟蹊径,选择参股、控股企业或事务所,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既可节约资源,也可节省精力,还能使教师们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业务培训。 (7)职称考试辅导培训。 财政部门应该允许财会专业教师参加职称考试,而不该限定为在职会计人员。允许财会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便于教师接受财政部门安排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同时,也为教师学习财政、税法和会计知识提供动力。因为能够参加会计职称考试,所以他们愿意学习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愿意接触财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校本培训方式各有利弊,学校应统筹安排、综合利用。笔者认为,学校应以传统的外派方式为辅助,实施以学校为主导、以教师需求为方向、以教研小组活动为平台,各种方式综合利用的校本培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继续教育效果。 作者:万庆平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盲人按摩师继续教育研究 1吉林省盲人按摩师技术特点 盲人按摩师按摩技术扎实,按摩操作专注用心。认真是社会对盲人按摩的评价,也是对盲人按摩行业的认可。对于盲人来讲,按摩是最适合他们的工作,他们大多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和工作机会。盲人因其自身身体特点,其在工作过程中会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工作中。而按摩这项工作,更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盲人因很少被外界发生的事情干扰,更容易用心专注的努力做一件事情。 1.1盲人点穴精准 触觉是盲人接触外界的主要方式,因为视力障碍导致盲人触觉极其敏感,所以盲人在按摩过程中,手下感觉准确,能够很好地感觉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体会病情的寒热虚实,以采取适当的力度和手法对病情进行调理。 1.2盲人按摩师手法固化,有的有一定技术偏差 盲人一旦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很难改变。对于按摩手法而言,从操作到想法,盲人最初接触和学习到的知识,很多将伴随一生,而实际上不但是按摩,包括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在更新和再认识,而盲人接触新事物的渠道和能力有限,所以对于按摩的技术提高而言,难度很大。很多盲人是“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学出来的,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还有部分盲人文化底子薄弱、理解能力差,更有一些盲人按摩从业人员只是经过培训班的短期学习,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这些都是导致盲人按摩技术提高难的原因。另一方面,部分盲人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更多的精力放在手下感觉上,认真体会手感,把精力和想法放在局部,想办法解决局部的肌肉软硬、劳损等,往往注重局部,忽略整体。这种手感的认真体会,容易对疾病整体缺乏认识,不能从整体出发对疾病认知,而“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其精髓所在。 盲人按摩师治疗缺乏整体观念除了个人的技术原因和身体原因外,还有工作性质的原因。盲人按摩更大程度上属于服务性质,盲人每次操作都会追求当次的效果,否则会担心客人下次是否会再来,而忽视了疾病的治疗应该按疗程操作,打乱治疗程序。盲人按摩行业是介于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之间的,它既有别于保健按摩,客人找盲人按摩除了保健的需要,更多的人希望通过盲人按摩来解除病痛,而很多客人又不是抱着治病的目的,因为他不完全相信盲人治病,只希望能够得到缓解。所以,盲人在按摩操作过程中,既要依据患者的需要选择手法,又要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思路,不可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治疗思路选择手法,导致盲人按摩技术出现偏差。 2盲人按摩师技术局限性 盲人按摩技术缺乏特色,服务项目单一,是盲人按摩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吉林省,盲人按摩多是三五个按摩师的小按摩店,有规模、上档次的少,而服务项目基本就是简单的局部保健、全身保健、足疗等,有的加上了简单的拔罐刮痧等项目。多数盲人从事的都是既简单又繁重的按摩劳动,按摩店经营单一、技术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盲人按摩院经营压力大、盲人按摩师收入低、保障差、竞争能力弱。盲人按摩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就是要分析盲人按摩师技术特点、掌握吉林省盲人按摩行业的发展现状,因势利导,切实提高和改进盲人按摩师的技术水平,使盲人真正做到具有一技之长,健康而有序的发展是吉林省整个盲人按摩行业发展的目标。 3盲人按摩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策略建议 3.1政府扶持 根据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残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我省“盲人按摩妙手兴业”工作的实施方案,努力做好盲人按摩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出高素质的盲人按摩人员,以技能培训为主,以理论学习为基础,采取技能培训与学校教育相互结合的形式加强盲人按摩人员的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1)市、县等基层残联必须做好地方城乡盲人生源,特别是农村盲人生源调查、摸底、筛选等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计划。(2)扎实做好吉林省盲人按摩师的培训、继续教育工作。这项工作要以国家保健按摩师职业培训标准和培训职业资格教程为指导,依托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各市县盲人学校、盲人按摩机构、盲人职业培训机构及社会盲人职业培训机构,认真组织盲人按摩师做好技能培训,为保证我省盲人按摩师的培训质量,盲人初级按摩师资格培训时间要在240标准学时以上,盲人中级、高级按摩师资格培训时间要在160标准学时以上。(3)吉林省残联的盲人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各市、县残联的盲人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当地的盲人按摩工作人员,每年进行20个学时以上的继续教育,以持续有效提高盲人按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4)吉林省定期选送有培养前途、有组织能力、能胜任按摩教学工作的盲人医疗按摩骨干和高级保健按摩师到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进行培训。(5)吉林省残联相关部门尽职尽责,做好盲人的医疗按摩职称评审和盲人保健按摩师职业资格鉴定等工作。(6)各市、县(市、区)应建立盲人按摩从业人员就业培训实践基地,开展临床实践及教研教学工作,为当地盲人按摩人员的培训、继续教育和就业提供支撑。 3.2鼓励盲人按摩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经营模式 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来看相对落后,省政府、省残联对盲人按摩行业发展的扶持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力度相对较小。吉林省地处内陆,经济、保健意识、消费能力等都与沿海省市相差较大,受这一地区消费观念及经济能力的局限,致使我省盲人按摩行业的发展在很长时期内难以赶上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所以,应该鼓励盲人按摩师走出去,到发达省市学习先进的盲人按摩经营模式,从而改变吉林省现有的盲人按摩经营状况,提高盲人按摩师的技术水平。 3.3做好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 对于合格按摩医生而言,真正掌握高超的按摩技术,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扎实的技能训练。由于多数盲人受教育程度偏低,加上盲人从事按摩行业的门槛较低,导致盲人按摩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另外,我省从事按摩的8000名盲人中受过正规、系统专业教育的人数只占较少比例,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是所谓的“三无”,即无学历、无职称、无医师资格,加之一部分盲人按摩人员学会技能后,大多专注于经营逐利,很少关注医疗按摩方面理论和技术的更新,不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知识储备和技能已经落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最终造成盲人按摩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吉林省的盲人按摩教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五年制本科),四平盲校、四平卫生学校等中专学校每年培养出层次较高的盲人按摩人员,为吉林省盲人医疗按摩师队伍不断输送较高层次人才,所以我省应利用此优势,制定鼓励政策,鼓励有能力的盲人接受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优化按摩医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3.4矫正技术偏差 根据对吉林省盲人按摩师执业技术的分析结果,因为盲人生理和心理因素、个人学习及理解水平因素、工作性质因素等导致盲人按摩师出现技术偏差现象,我们在做好盲人按摩师培训工作的过程中,要针对以上实际情况进行矫正。 3.4.1生理心理因素 要克服盲人摸象这种只看到局部忽略整体的生理缺点,树立中医的整体观,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会中医中的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学会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辨证,对疾病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在按摩操作过程中才能运筹帷幄。 3.4.2工作性质因素 因为盲人按摩师大多数工作在按摩院,他们的工作性质处于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之间,这样很多时候盲人按摩从业人员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治疗思路指导按摩手法,往往会受到患者的感受的干扰,影响治疗效果。要想解决由此引起的技术偏差,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盲人按摩师从保健按摩转型为医疗按摩,从思想上树立治病的信心和治疗的权威,这也需要盲人按摩师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以纠正偏差。 3.4.3学习和理解水平因素 各级残联执业培训部门要定期举行盲人按摩技术交流活动,举行盲人与盲人之间,盲人与健全人之间的技术交流,从而使盲人脱离坐井观天,接受更多的外界信息。 3.5增加服务项目,康复与按摩相结合 盲人按摩的一个缺点就是项目单一,没有特色。我们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寻找适合盲人操作的特色项目,如按摩减肥、小儿推拿、正脊手法、特色理疗、辅助药物、中风康复手法等,盲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或具体情况,增加服务项目,改善自己的技术水平。 4结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盲人按摩师队伍能够提高盲人按摩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盲人就业率,是盲人按摩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我省经济建设及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经过盲人自身努力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盲人的技术必将得到提高,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促进整个盲人按摩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楚洪波 徐明 单位: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高校继续教育能力转变研究 一、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能力转变的意义 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各种企业的发展,来形成各种产业的链条。当今时代,企业要立足和兴盛,离不开创新的理念,创新需要人才,所以企业引进先进人才关系着成败与否。再者,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也至关重要,这是对知识资源在质和量上的要求,这就要求作为高智力人才培养阵地的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中担负起此项重任。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凭借其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理论技术研究优势、技术服务优势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明显的支撑、引领作用。随着我国地方经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梯度转移的逼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会不断加大,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地区人力资源状况与地方经济发展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各层次技术型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着力点,一是可以紧贴区域实际设置专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技能型人才;二是可以依据区域发展需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可以利用学校的理论、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为实际生产部门解决技术难题;四是可以凭借学校对周围经济的辐射而拉动相配套的服务业的发展。这些多元化的创新优势对于转变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意义重大。 二、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在探索中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要对准地方经济人才需求市场设置专业,使专业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必须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市场、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建设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 2.要对准岗位设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协调。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需要”、“适用”,在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考虑职业岗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既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气息,又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区域特色。 3.要对准实践抓教学,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培养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特色所在。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教学必须对准实践要求来抓。一方面是要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水平。职业技术课教师必须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前沿动态和地方经济发展动态,根据实践要求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抓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具有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或在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动手能力。 4.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水平。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区域化,学校必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诸如聘请能工巧匠、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拓展技术技能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的确定、新专业的设置论证、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与教材开发、综合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等等。 5.要实行多层次办学,使高校继续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高校继续教育要坚持兼办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就业导向 高校继续教育除了职后培训,还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j。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专业人才及对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 1.“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构建两大体系,即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 2.“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变化的市场,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针对现有的区域人才市场需求采取一种微观式操作,即“订单式”培养,以期于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但还应有前瞻性的思路,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动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的宏观的规划,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某些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 四、实现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转变服务地方经济方式 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主动转变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以职业培训、科研力量为依托,以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成才需求为目的,按照企业的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坚持立足区域,积极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成为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要积极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加大高校继续教育科技产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高校继续教育科技研发与推广指标;鼓励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参与地方经济课题研究,建立适合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科技推广研究基金和课题;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机构,组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科技产业园,使更多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力度。直接参加地方经济高新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上有很多高新技术项目有待攻关。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以组织有相当的科研实力、拥有很多掌握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和学者,应鼓励他们直接参加地方高新技术攻关,借以突破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培训是高校继续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校继续教育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大对农民工培训方面的工作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有效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城镇生活能力。 五、调整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策略,转变校企资源对接方式 高校继续教育能否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不是“口号”工程,而是要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坚实地贯彻下去,使学校的领导扎扎实实地做好相关调研、制定科学的校企对接渠道,使相关专业教师踏踏实实地到企业进行所涉及专业领域的锻炼。很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依托本校教育资源,在硬件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并不逊色于一个中小型企业,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样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就不需要和地方企业进行对接或者不需要与那些规模小的企业对接?其实,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企业的硬件资源,不仅仅是指各类专业设备,还应该包括这些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有效“合作”,这恰恰是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企业的硬件资源实现对接的核心。一个规模再小的“麻雀”企业,也是五脏俱全;一个条件再好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也不可能拥有一个完全真实的企业。至少现状基本如此。明确了这一点,如何实现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地方企业的硬件资源的对接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借鉴企业的经营模式,以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为媒介,将高校的设备(部分或全部,视具体情况而定)打包挂牌,吸引有经验的企业家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合作,在满足学生实习要求的前提下办厂生产,营造出近乎真实的企业氛围。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地方企业的软件资源的对接主要是指以高校的专业教师群体和企业的技术人员群体的技术与思想的充分交流。在我国师范生培养机制陈旧的现阶段,从事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是来自学校各教学部门的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对企业很陌生,在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下,他们与地方企业得不到好的接触。企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师傅,虽不是正规专业毕业,但他们平时长期工作的经验积累尤其显得宝贵。给高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充分接触的机会,才会让学校的教师不断地提升专业内涵。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 1.把教师派出去。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委托一些教师走访地方企业并下到指定企业锻炼,高校要配合继续教育部门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一是给予教师下企业的机会与时间,学校与企业应主动合作,建立交流平台,为其锻炼创造好的机会,减轻教师的课务负担,让其能在下企业期间集中精力学习;--是给予教师下企业学习的工作酬劳,可进行绩效考核,教师下企业学习看似不上课,没有工作任务,但教师所学内容恰恰是明日学生需学知识,应该将其计人工作量。 2.把师傅请进来。企业的技术人员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也可以到高校继续教育部门来为专业教师或学生授课,进行特色教学,事半功倍。要转变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方式的能力,需要高校继续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目的就是通过二者协调发展,达到高校继续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以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共赢的局面。这种关系的协调对于深化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改革和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实现可持续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认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很明显地说明了高校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外部的经济,同时又要发挥自我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作用。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技术难题,不断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初中化学小论文:对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摘 要】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适应了新课程的需要,有利于发掘学生思维潜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养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角色.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探究性学习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策略.注重探究性学习过程,拓宽学习时空,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 【论文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实施;探究性学习;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与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学习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和夯实的基础。同时,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适应了新课程的需要,有利于发掘学生思维潜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养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下面谈一谈我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和大家共勉,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学习,要求教师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并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随时保持教学中的一种“空灵”。 首先,教师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理念把学生自己的发现、总结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要求教师不再是只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正如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却可受用无穷。”教师首先就要有这种教给学生种田渔猎和点石成金的能力的想法。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化身和权威,一味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造者、引导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应有先进的教育文化,提倡民主话教学,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开放、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创造者,在教学中教师既创造学生又创造自己,在参与与互动、经验共享中与学生一起成长,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探索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教学的历程,也是教师探索、创造、提高的历程。作为引导者,应该思考如何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 第三、在正确认识学生能力水平,思维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探究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逐步培养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并把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巩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拓展探究性学习空间。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初中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初中生还未自发地形成一种探究性学习的道路,尽管与有好奇也时常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仅仅是一种探究意识的萌动。例如:在谈到自己所出的环境中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时,能提出:“农村没有大的工厂和矿区,是什么造成了空气和水源的严重污染呢?”等问题,但却不能深入系统地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和提出如何防污的办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确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探究性学习策略。在施行探究性学习时,应当根据学生智力和个人经验的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因如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逐步养成探究性学习的氛围。选择和设计大多数学生相适应的探究性学习内容能够。例如:在学习木炭的吸附性后,引导学生探究,“木炭可以脱色、除臭,吸附杂质,你能不能用木炭制作一个简单的过滤器,由此你可以用木炭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吗?说说你的想法。下来过后,去动手实验,设计。下节课我们来展示比赛以下谁的设计好。又如:在学氧化碳可以灭火后,问:生活中那些物质可以相互作用生成二氧化碳,请你设计一个装置进行检验,下节课带上你的实际和药品到课堂上来展示,看谁的药品在生活中最容易得到,看谁发现的反映组数多等。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引导学生选择研究题目,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活动,处理研究结果。从而逐步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积累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形成“生活的时空都是学习的课堂“的学习思维方式。脱离生活的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地学习,养成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就要想法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学生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探索学习的课堂。因为真实的生活情景比书本世界更能激起他们的体验。如:让学生实验生活中的石灰,石蜡等使各种花变成不同的颜色,调查防止温室效应,调查本地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和施肥方案等。 最后应注意,在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而是注重学生探索的过程和体验。因为,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科研活动。科学家的科研活动价值在于研究的结果,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 总之,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整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体验到研究的艰辛和快乐。研究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初中化学小论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创新就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科学的发现、科技的发明和创造,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初中生,其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七、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论文 )创设直观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初中化学小论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一、实现独立开课,加强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 以往有机化学实验与有机化学理论课合并开课,在期末总成绩中只占30%的比例,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自2012级开始,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实验实行独立授课,同时增加学时,目前学时数为64学时。有机理论课分两个学期开课,为了方便学生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更好掌握及运用,避免以往由于实验室场地、时间安排冲突和教学人员不足等实际问题而导致的实验课内容超前于理论课,而使学生上课目的性不够明确。我们将有机实验安排在有机理论授课的第二学期,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运用实验室教学资源,实行小班授课。 二、合理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根据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安排,教学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操作训练部分占总学时数约40%,合成综合性实验占40%,研究性实验占10%,设计性实验内容占10%。充分考虑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出现的顺序及频率,重要的实验操作至少要训练两次以上,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实验基本功打好基础。为此前期我们安排熔点和沸点测定、常压蒸馏、水蒸气蒸馏、提取、色谱分离、折光率测定、旋光度测定、重结晶等实验,尽可能对各种基础操作进行训练。运用前期所学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对物质进行合成,或对天然物质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然后对产品进行鉴定及含量分析,对学生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做到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因为有机实验授课安排在理论授课的后半段,在前期实验基础操作训练结束进行合成实验及设计实验时,理论授课大概已经进行至杂环化合物的章节教学,对于学生将理论教学知识运用于实验教学没有太大障碍,还有助于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及巩固,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时安排上,实行弹性分布设置,不再是原来机械地一周固定几学时,而是根据实验内容选择相应的学时数,最短为3学时,最长为6学时。通过合理安排,使整个有机化学的教学环节得到优化。 三、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引入现代有机化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必须要“从自我做起”,从而养成良好的实验行为习惯,在实验中所产生的废液必须分类回收,如果可能尽量做到循环利用,尽可能做到“三废”对环境的零排放。尽可能将前一实验的产物或废弃液实现在下一实验的再利用。如将柱色谱实验中洗脱液乙醇和其他实验中回收的乙醇装于指定废液瓶,在蒸馏实验中让学生将回收的乙醇进行蒸馏纯化得到95%乙醇,并保存待用;将此纯化后乙醇再用于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提取回收的乙醇还可以用作溶剂或用于仪器的洗涤;将合成的乙酸乙酯用于折光率的测定等等。在这些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实验中,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思维和环境保护意识。为帮助学生开拓视野,适当了解除教学中使用的常规反应仪器外的其他实验技术与方法,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提供了一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如微波辐射合成二苯甲酮,并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蒸出溶剂;选择用超声波振荡技术来完成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中的提取部分实验等。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改革以往实验均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上台讲解示范环节。在第一次课时,组织学生自行组队,每次上课均安排学生轮流上台介绍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等,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教师再总结点评。教师在点评时还可通过PPT或操作示范视频,对学生易犯的错误操作及安全隐患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强调。通过这种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预习效果,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促进学生实验操作更加规范。除正常的实验教学外,每年均组织学生进行有机实验技能操作竞赛。在开赛前一个月,实验中心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全天开放,通过提前预约登记,教辅人员协作安排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复习项目进行强化训练。比赛分笔试初赛、实验基础操作复赛及综合实验操作决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改革实验考核体系,实现客观全面评价 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操作技能情况的综合客观评价。实验课考核有助于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检查学生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督促学生认真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检查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及讨论实验数据,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科学的实验成绩考核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占有一定的学分,这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尤其对那些“混实验”的学生,只有认真操作才能得到好成绩。我们采取综合评定的方法来确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课成绩由平时分(70%)和实验最终考试(30%)组成。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预习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资料查阅情况、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以及与同学的协作精神等方面,全方位地衡量学生综合能力;考试成绩包括实验理论考试成绩(笔试)和实验操作成绩(采用排队抽签、单人现场操作、当场评分方式)。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实验考核方法,严格实验教学管理,不但使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加强,也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总结 总之,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作者认为要提高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细节和落实。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在教学上,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设计精度,与学生实现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使学生完全适合现代教育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初中化学小论文: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峒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峒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峒河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峒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峒河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 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化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配制去污剂、汽水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绪言课中就补充趣味性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第六单元课题一中补充玻璃刀切割玻璃、铅笔芯导电、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红墨水等实验;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改进,即将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上烧黑后迅速伸入一氧化碳瓶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尾气的处理改成用排水法收集并点燃;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当然,我们学校从初三到高三四个教学年级四十多个教学班,只有三间化学实验室,让每一节化学课都在实验室上那是绝不可能的,教学器材也远远不够。所以,只有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一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老师就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其他的用品均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就用面碱和醋在有盖的塑料杯中进行;酸碱指示剂,可用果皮、鲜花自制。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不同于语文、外语,不要求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培养理解能力。如,催化剂的概念中:“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的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中:“一种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纯净物”,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各”、“质量”、“等于”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透彻的理解每一个化学概念。 (五)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制取氧气的时候,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让一部分学生先握住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没有看到气泡的冒出。二是让另一部分学生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住试管,很快看到有气泡冒出。得出操作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即在读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形容词”、“副词”等,例如,“浓”、“稀”、“先”、“后”、“逐滴”、“洁净”、“干燥”、“冷”、“热”等。 总之,本人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初中化学小论文: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 一、化学有效教学要以科学备课为前提 在新课程的框架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进行科学备课,做到:(1)备学生。认真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到好处地结合教材;(2)备课程。教师应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要善于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与化学课堂教学紧密结合(;3)备方法。在备课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思考采取什么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的突出重点,克服难点;(4)备情境。化学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思维、活动以及媒体等各种情境[2],使学生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高效学习;(5)备自己。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自我反思,敢于质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从而超越自己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化学有效教学要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走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资源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鲜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小组人数,每组6-8人最合适。小组内各成员的成绩要各有差异,应将思想上进,学习刻苦,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定为小组长,以便更好地组织小组学习,检查落实学习任务,验收学习成果。小组成员在有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教学中,充足的时间是学生顺利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有力保证,对即将发现的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从各小组中推荐一名代表做精彩展示。通过展示,让学生的观点得以展现,让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让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创设化学学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生活情景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创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结构,如为什么在雾霆天,行人容易出现头晕,这种问题的设置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还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兴趣。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化学肥料”教学时,上课前,剪辑一段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研制的高产稻丰收在望的视频,然后,适时地提出与这节课相关的问题(:1)要提高粮食产量,最关键的是什么(?化肥的科学使用。)(2)农作物生长主要需要哪些化肥?(氮肥、磷肥和钾肥。)多媒体教学,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化学有效教学要以有效实验为辅助 化学实验是学习初中化学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理解化学基本原理,研究化学常见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1.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由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到学生自主实验是一个质的改变,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案导学”的演示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可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3]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发现新问题时开始的,充分发挥实验质疑作用,可以使实验探究和知识体系问题化、具体化、条理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通过上课亲自做演示实验,受到的启发都能够反馈出来。此时,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诱导、点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探究活动更充分、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直接、全面、深刻,也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科学备课,以学生为本,构建有效课堂并重视化学实验,使学生对化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延伸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针对新课改的理念,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为培养适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继续努力。 初中化学小论文: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 一、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初中的化学教学是全方面的,学生学习化学不仅仅是记忆重要的知识点,更应该认识和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化学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深层理解和认识化学的实质,学好化学这一科,爱上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会学生解答化学问题的过程,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化学教学不单单是孤立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应该联系实际生活,让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处理好选修与必修、化学素养与原理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化学有所接触,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做好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不能割断教学内容。初中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化学这一科,教师在讲解化学时,要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把握教学的整体性,而不是分割知识点,否则学生对化学学习会容易出现误解或者不理解,若是这种问题的不到解决,学生慢慢会厌倦学习,甚至对化学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编辑者在设计教材时,留有必修单元和选修单元,对于必修知识点,教师不必过多的补充课外的知识点,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压力;对于选修的知识,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不是考试范围就不学了的心态,毕竟,选修模板也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选修部分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整体上学好化学这一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我们才能做好事情。学习也需要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对学习上心,才会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也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凭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培养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通过实验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举办竞赛,让学生对化学有更大的理解和学习动力,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对化学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为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好的渠道,实现化学的教学目标。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学资源,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化学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正确实验,高效地辅助和补充化学教学中的不足。 实验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进行试验的时候,会观察到实验现象,有时候还会出现很多神奇的现象,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弄懂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于是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不断研究和探求,理解相关的化学原理,这样学生就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了。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教师就可以顺利的进行之后的教学,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当代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从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和探究,致力于创建新型和谐化学课堂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有兴趣,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教师在确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化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化学教学更贴近日常生活,这样学生在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参与、积极探求,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也只有把化学寓于生活中,学生才能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这也是新课改的标准之一。新课程标准能为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它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体现着国家对教育的本质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小论文:在新课改初中化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1994年7月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1997年的黄河断流,1998年的长江洪水,2009年2月“盐城水污染事件”,以及年年的沙尘暴等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一、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二、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环保”是21世纪的首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化学污染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遭受了严重破坏。地球环境与人类的生存问题密切相关,如今环境保护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环境保护与化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蕴含着化学知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三、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1、加强课堂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基础知识。 课堂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化学教师要在课堂中逐点渗透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涉及环境问题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环境知识的源动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努力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创设真实、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积极开展和落实环境教育。例如在教学碳的氧化物时,可同时介绍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当讲解硫化物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当讲解到有机物时,教师则可结合烃类的有关知识介绍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几次污染事件、由乙烯聚合反应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的危害等。 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贯彻环保理念。 在化学实验中,同样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机会,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实验教学中检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 控制药品用量。 在化学实验中要力求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改进实验设备时一个可行的办法,例如在铜和稀硝酸的反应中,可用注射器来代替试管进行试验。注射器装置属于封闭体系,更易于对比观察,而且药品用量比改进前少得多,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NO生成NO2的泄漏而污染空气。 (2)循环回收利用。 在做实验时,尽量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有毒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也要尽可能回收利用。实验后要对实验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如金属、纸、塑料等均可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放在规定的地方,统一清理存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使学生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无害化处理。 在化学实验中,有时会产生有害物质。为防止污染要对这些有害的实验产物做无害化处理。 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又如在做硫粉和氧气燃烧的实验时,可在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碱溶液,让二氧化硫气体大部分被碱溶液吸收,尽量减少二氧化硫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3、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 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好要将环境保护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和兴趣等,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 (1)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保课题调查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检测大气污染物的体积分数或者质量分数,测定附近河水的酸碱度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厂、化工厂,实地考察周边水质环境。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 (2)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一方面,教师在可以 学校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查找有关环保法规。如《大气污染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物处理办法》,《水污染法》等,学生通过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增进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老师可我借助各种“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宣传。例如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及时向学生传播环境科学的动态。 教师应关注环保方面的有关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把环境科学的发展动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时俱进。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初中化学小论文:使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一、不必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 初中化学新旧知识体系本身就不具备完整性,基础理论中除了部分基本概念外均未涉足,教与学本身又缺乏认知上的完整性,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必从化学学科上一味追求知识面面俱到的完整性,或造成教学内容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甚至把选学内容当做必修,或补充某些课外内容。 由于“一纲多本”体制的实施,作为教师使用哪种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透新大纲,严格按新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将课时集中到“是什么”、“怎么做”,以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为什么”这些方面。 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新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了4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层次及其比重(用知识要点数表示)分别为:常识性介绍17、了解36、理解8、掌握13。对不同内容所规定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是师生教与学中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上的限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拔高。 当然,对学有余力的优生,从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出发,提高一点要求是允许的,但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 三、不得以新增知识内容为借口,任意加大课时量 鉴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等实际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新增加了18个知识要点,它们分别为:选学6个、常识性介绍6个、了解5个、掌握1个。不难看出,新增加部分并没有给教学增加很多困难,实际增多的课时量也很少。当然,必要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这当然是允许的。 四、不允许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离纲离本,大搞题海战术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着眼点是素质教育。为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初步基础虽然也是义务教育的一个方面,但不应变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若离开大纲和课本的要求,大搞题海战术,落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是违反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的。明确了这些要求,参与教与学的师生完全有理由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与练习,以此来改革初中化学教学,达到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目的。 初中化学小论文: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领会大纲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大纲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例如,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又如,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2.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我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补充和改进的演示实验约占全部演示实验的五分之一。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 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 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页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第118页实验6-1)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第119页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而观众大多是初中学生。丰富多采的晚会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 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 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5-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O2、H2实验室制法,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义务教育新大纲提出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教材重视实验习题的功能,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选编了不少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科学问题能力的题目供学生进行训练。 例如,课本第105页习题2根据燃烧产物鉴别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第96页习题4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第175页习题5怎样用实验方法判断生石灰中有未分解的石灰石,第108页习题2能否根据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来证明酒精的成分里一定含有氧元素以及第187页总复习题中的6(6)、10、12、13等题。这些题目我都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点讲评,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把握解题关键。对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中启发性较强的内容,我要求学生多动脑筋思考,寻找多种方法实验并从中进行优眩。 例如,课本第98页演示实验5-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新教材中设置了一道讨论题(一氧化碳尾气如何处理)和一套改进的实验装置。我要求学生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再设计其它改进的实验装置,一部分学生能提出“用排水法将一氧化碳收集在集气瓶中”的方法,然后我请他们将三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很自然就得出新教材中介绍的点燃尾气的方法为最佳结论。家庭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如观察小泥鳅在装水的汽水瓶中的活动、蜡烛燃烧的现象和产物的判断、酒精在什么条件下能燃烧或使火焰熄灭以及用家庭厨房里的生活用品进行一系列“厨房里的化学”小实验等,都能激发学生钻研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初中化学小论文:发挥新课程优势突破初中化学教学难点 一 酸碱盐知识的特点和地位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具有起点低,落点高,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易混乱,易忘记,应用更难的特点。我们发现,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在学习酸碱盐之前,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虽差别不大,但学习酸碱盐之后,就产生很大的差异,不少同学开始对化学学习从束手无策到惧怕、焦虑、厌烦,从此成绩一落千丈,所以说,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成绩优于劣的分化点。酸碱盐知识的教学质量不高已将成为制衡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但是,酸碱盐知识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内含许多新奇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充满悬念的性质变化 ,教师便于创设多样的学习情景,开展探究式教学,从这一角度看,酸碱盐知识的教学在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破难点? 二 发挥新课程优势,实施素质教育 1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要实施新课程,教师首先要准确理解和牢牢把握新课程蕴含的先进理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实施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课程实施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学习方式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欢乐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会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学是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再远有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2 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⑴ 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习已知向注重培养能力、强调解决未知转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是上世纪的几倍,几十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最重要的是看谁更懂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解决新问题,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利用知识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做的能力,勇于探究未知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酸、碱、盐教学中的性质探究发现和分析归纳,利用性质进行物质检验、鉴别、提纯、分离、推断、制备正好是培养能力的最好介质。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去分析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然后归纳出碱的通性,寻找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区分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探究铁、锌、铜活动顺序或者探究碳酸钠与氯化铵的多种鉴别方法,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⑵ 从重学习结论向重探究结论的形成过程转变,把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作为教学主线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是违背化学学科规律的过程,导致学生学生将化学看成是一堆堆符号、概念的集合,看不到物质与物质之间、化学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智慧的扼杀。因此,酸、碱、盐教学,既要重结论又要重过程,教师要通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主动去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去体验新知的获得过程。例如:在教学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时,教师不是把检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下列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① 做碳酸钠、碳酸钙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实验。② 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产生相同现象的原因。③ 猜想碳酸钾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并实验验证。④ 归纳碳酸盐的检验方法。⑤ 设计并操作碳酸钠与硫酸钠的鉴别方法。 三 发挥酸碱盐知识结构和实验的优势,激发、保持和发展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学习兴趣或求知欲强的人,常会废寝忘食,不知疲倦地学习,把学习看成是内心满足而不是负担,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因此,把新课程理念和酸碱盐知识整合成学生倍感兴趣的认识活动,应是突破酸碱盐这个教学难点的行动策略。 1 利用化学美,激发学习兴趣,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东西能吸引人的注意,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展示酸碱盐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美,使欣赏、追求、探索化学美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巨大动力。酸碱盐知识中蕴含的美有: ①实验仪器美 :玻璃仪器质地晶莹剔透,富有节律的运动变化,就象一件件工艺品,使人产生对称、稳定、优美等各种遐想。②实验物质美: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无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它的鲜艳颜色,多变的状态给人以不同的美感,特别能引起学生兴趣。如:紫红色的铜、黑色粉末氧化铜、黄色的氯化铁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③化学反应的动态美: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铁丝变“铜丝”、酸碱中和滴定时红色与无色的瞬间转变、碳酸钠固体与盐酸反应产生的“冲天豪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灰飞烟灭”,学生在兴奋惊叹之余,将大脑的思维引向深入,又受到美的陶冶。④化学变化的规律美:酸碱盐各类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等蕴含着许多妙不可言的规律美。如:酸碱盐的通性及具有通性的原因,金属与酸和盐溶液的置换规律,复分解反应发生判断规律和生成物的组合规律,物质的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每一个规律可谓寓意深刻,以简驭繁,既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又美轮美奂(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组合规律就像交换舞伴的交谊舞者),学生去发现规律的过程,应用规律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体验美的过程。 2 利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知 识能为我们解决生活难题,化学对我们很有意义,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化学素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已部分了解但还没了解或者很想了解但还没了解的事情最感兴趣,酸、碱、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联系,学生也有很多活生生的有关经验和疑问,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化学知识从生产生活中来,又回到生产生活中去,可按下述思路展开教学: 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切入,提出问题。 第二步,组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升为理论高度。 第三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这个性质时,可这样组织教学: 第一步,从联系石灰浆砌墙或展示装石灰水的试剂瓶为什么有白色固体提出问题,氢氧化钙能与什么物质反应?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第二步,分析原因,设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探究实验,归纳反应原理。 第三步,应用反应原理,分析石灰水,石灰浆,熟石灰的保存方法。这样组织教学不但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生动,而且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3 创设问题情景,提供表演舞台,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希望受人尊重、独立自主、自我表现、自由实践和创新,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些需要特别强烈。怎样才能满足这种心理需要呢?教学中可利用酸、碱、盐性质变化和反应现象的生动直观、新奇悬疑的特点,创设问题情景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发挥聪明才智、展示奇思妙想的快乐;体验到获得成功、别人赞赏的快乐;体验到展示自己特长、自由表达思想的快乐;体验到平等交流,团结协作,亲手实践快乐。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从事化学教学的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 初中化学小论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目标期望原理告诉我们,只有从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出发,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止,才是有序、高效的教学。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学目标对师生的教与学起着定向、激励和控制的功能。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一般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合称三维目标)。 1 什么 是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搞清楚课堂三维目标(下位目标)与国家或政府层面指定的教育目的(上位目标)的关系,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上位目标的具体化就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三维目标了。即使是三维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学年或学期目标,有单元或主题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目标。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清楚上位目标是什么,否则就无法把握下位目标的定位。 虽然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但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搬课程标准的形式,而是把这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和思路,然后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力,来确定三个维度的目标。 2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中。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转变学生过于依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目标,就要在实施过程中以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信息,培养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三维目标。 3 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的目标只是预期的教学效益,可它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教学效益,而不是生成性目标。但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期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总之,预期的目标是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结果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也是教学效益的底线。当然,我们也可能出现教师过高地估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坚守不住教学效益的底线,这种教学就有可能滑向“无目标”的误区。 4 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的内涵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要准确把握内涵,例如,“知识与技能”中除了认识的学习之外,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实验技能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不仅是提供化学事实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该维度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些化学计算技能,以及跟化学学习有关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的表达技能。 “过程与方法”中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二是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问题意识。要求学生经历化学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提高化学探究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应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发展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逐步激起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还要求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5 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的特点 不同学科的三维目标会呈现各自的特点,即使自然科学之间也有差异。以化学学科为例。 ⑴ 知识与技能 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连贯性。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要求“知道”水平,包括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H2的还原性和CO的还原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到知识的连贯性。 ⑵ 过程与方法 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课程标准》之“课程总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要求:①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简单实验设计能力,对化学知识和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反思能力等;② 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学会观察、记录化学现象以及数据处理等,了解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的方法。上述目标的达成一定是以化学实践(包括化学实验、化学生产等)为载体而是现的,教师不可能脱离化学实践而去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本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化学种主要涵盖:① 树立科学的基本道德;② 崇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③ 培养民族精神;④ 培养社会责任心;⑤ 塑造团队合作精神等。其实这些方面都是围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下的。 总之,教室在指定三维目标时,一定要把握住化学学科目标的内涵和特点。 6 三维目标的陈述 合理的教学目标,还要借助准备的陈述。三维目标陈述的主要方面有:① 描述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产生的行为:② 教师期望学生的变化;③ 在一个教学单元或一节课后,对学生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④ 教学活动之后,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程度或结果等。 三维目标陈述时还要注意以下方面:① 明确行为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体,三维目标应陈述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应陈述教师做什么;② 明确行为指向。目标陈述要明确、具体,要可以观测。尽量用确定的语言,避免模糊的、不切实际的词语;③ 明确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④ 明确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一种程度或要求。如“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要求明确分为感受、认识、运用三个层次。 三维目标陈述中可能存在:如行为主体指向不明确,目标缺乏阶段性和层次性,目标太高、太多、太大,对三维目标理解有偏差等。 初中化学小论文:如何抓好初中化学竞赛辅导探索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抓尖子生培养,是符合教育原理的。因此,竞赛就成为一种有效手段,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人才培养。在一九九六年全国初中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我校参赛学生的平均成绩、获奖率为全县之冠。在两名获奖学生中,有一名学生获得九六年陕西省奥林匹克奖。我校还获得户县竞赛优胜学校称号。取得这些成绩,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注意尖子生的选拔。 要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胜,平常就要注意精心选拔好尖子生。只有把那些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善于独立思考、有较强实验能力和好奇心的学生选拔出来,才能在竞赛中取得胜利。如我校学生姜维,她反应敏捷,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思路开阔,学习兴趣高,笔下快,我就将她定为竞赛候选人。结果她在这次竞赛中一举获得省级奖。 二、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开拓学生视野。 常言道:“根深则叶茂”。化学竞赛也一样,学生平时能吸取较多的知识营养,才能在竞赛中得心应手,获取好成绩。因此,我平时就十分注重开拓学生视野。例如,我在进行有关结晶水合物的教学时,启发学生知道如何测定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分的方法;在进行二氧化碳教学时,介绍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原理;在复习置换反应时,介绍铝锅烧水变黑的道理。介绍这些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参赛也就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 对于竞赛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运用启发式,防止硬性灌输,如我在做铁的生锈实验时,先演示实验,然后启发学生回答,铁在什么情况下易生锈?学生通过动脑,就很容易得出在与水和空气都接触时易生锈的正确答案。在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让学生对产生的H2与O2的体积比为2∶1的现象进行观察,引导他们推断水的化学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解题能力,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享受。 四、因材施教,强化辅导。 在进入竞赛复习阶段,我根据这些学生的情况,适当调整他们的学习内容,以满足竞赛的要求。对课本及参考书中的一些简单题,让他们阅读即可。主要是练习一些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课本上的题或准备参赛的练习题。并给他们提供多种参考书、杂志、资料,以满足他们各自的知识需求。另外,在化学自习课上,专门抽出一些时间,让这些学生研究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这对提高竞赛成绩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五、少讲多做,讲求效率。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因而上课时,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达到熟练程度;对仪器使用能灵活变通;实验程序严密无误。在学校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我指导学生做了全部学生实验,对于一些重点仪器及重点实验,让学生反复观看,反复去做,直到全会。 初中化学小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由于是新开设的学科,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积累,这无可厚非,也很有必要。但教学实践也证明,有些学生记得很多,但越学越困难,反映在记住的知识不会用,特别是对下册的酸、碱、盐部分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在考试中表现为读不懂题意,实验探究题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答非所问,严重刺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对知识学得太死,学生能力不够所致。这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知识落实轻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学生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随时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并重 知识的落实与积累非常重要,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和支撑,能力的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但光有死记的知识,没有能力,所记的知识将成为僵死的教条,不会用的知识是无用的,或根本谈不上是知识。所学的知识是要用的,而运用知识靠的就是能力。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将死的知识学活,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又是形成和强化能力的过程;有了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牢记并始终贯彻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的每堂课,每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形成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知识掌握多了,能力自然就形成了,其实不然,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是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步培养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因为知识的记忆短时间可以完成,但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平时逐步形成。如我们在做实验时,不能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住实验现象和操作注意事项,还要注重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几个过程。尽量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注意事项的理由,联想具有相同现象的实验,从中找出规律,提出一般结论。再如,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一些概念间的相似性和特点,能运用它们来区分具体事例。在进行性质教学时,要让学生小结不同物质的组成、性质的异同点,得出一般结论。在化学语言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并不断强化巩固,找出书写规律,熟悉物质的命名方法,各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等。每一章节学完后,让学生写出章节小结,归纳本章节所学内容及学习体会,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将优秀的小结进行表扬并张贴,以便同学们借鉴和学习。这样既培养归纳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又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收集有代表性的习题,整理出来供大家选用。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真正形成学习化学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这两者看起来好象是不相干的问题,实际上组织教学是能力培养的保证,如果组织教学没有搞好,学生精力不集中,不能跟随老师的引导,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知识无法真正掌握。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心收回课堂,(论文范文 )让他们跟随老师的节奏,听从老师引导,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生积极配合是一节课成功的具体表现和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门艺术。 2.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陈述语进行描述和讲解,只是教师说,学生听,其实这种没有反馈的教学方式效果是比较差的。学生因为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主动思考问题,所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由于不能将其中的道理想通、想透,听起来好象懂了其实没有真正懂,结果是不会做题。更为严重的是长期被动地学习,养成了吃自来食的习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方法得不到落实,不会主动地去学习,只知道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书不知道怎么看,就象看小说一样;复习不知道做什么,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旧有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上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充分思考、讨论得以解决。学生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是他自己的。在书上能找出答案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归纳总结能力;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至于上课无所事事,开小差,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回答问题时,个别抽答更重要。让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有很多优点:第一,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因为他们害怕抽到自己,不容易开小差;第二,集体回答时,有很多人都是从众,不懂也跟着回答,不能暴露问题。第三,个别回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使问题更清晰,学生印象更深刻;第四,有些问题可能获得多种答案,既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又能让学生开阔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也可以及时纠正思维的偏差;第五,很多学生为了回答问题,会主动地去查阅资料,看书预习,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能力培养与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也很重要,当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化学,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认真地去钻研化学知识,特别注意身边的事物,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能力是靠长时间慢慢培养起来的,当我们去埋怨学生没有理科思维时,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我们是否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只要我们改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力的养成就会水到渠成。 初中化学小论文: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习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习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习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真抓好“预习、听讲、复习、记忆、作业”五个学习常规环节。 1.“预习”: 预习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习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习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习主动、有兴趣。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习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习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习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 ⑵要勤于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习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⑶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⑷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⑸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3.“复习”: 复习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习、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常规复习指学生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习,常规复习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十分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习是指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复习,要注意知识的拾漏补缺,重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总复习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习,复习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习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习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5.“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习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 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习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习,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习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白磷、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 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习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化学计算的学习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 :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 : O = 1 : 4 ,质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 4.要注意解题的格式 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某某的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某某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直接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 ,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一定要乘以10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顺序进行。 五、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学习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请记住我站域名/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后从 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只要充满信心,勤奋学习,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 初中化学小论文: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 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小论文:浅谈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除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做到了浅显、易懂外,还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编入了数页彩图和100多幅插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素材,也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乌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此外,各章节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各种示意图、物质用途图、古今科技成就图等插图都具有浓郁的趣味性,教师要重视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插图,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一 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它们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资料。 化学仪器图表示出各种仪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新教材第195-196页表格中10种化学仪器的图形加深了学生对实物认识产生的表象。另外13种常见化学仪器的示意图,也使学生对仪器有了初步的认识。 新教材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实验装置图。一幅清晰完整的实验装置图,能够用来表明该化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化学原理和实验顺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示意性等特征。因此,对于确保化学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关系重大,而且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等均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装置图比比皆是。 例如,第18页图1-11白磷的燃烧,图中两处白磷、一 处红磷明显不同的位置,加上适当的示意,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第197页图2中学生学到了如何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的方法。第140页图7-3过滤装置图为学生学习过滤操作作了很好的示范。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示意清楚,学生不但可以从中掌握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反应条件、装置注意点,而且对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实验中品红的扩散、木炭在氧气里燃烧、配制氯化钠溶液等实验操作过程的图示大大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减少了文字量,这是新教材化学实验插图的一大特色。例如,第215页图29配制氯化钠溶液的图例,将取氯化钠、天平称量氯化钠、氯化钠倒入烧杯、量筒量水、水倒入烧杯、搅拌溶解等操作分别作图示说明,直观性强。这样,操作的连续过程用图示形式表明,使学生在教师示范后,依据教材的图示就可以进行操作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仪器图进行识图、辨图、改图、说图、选图、释图、连图、绘图等类型的练习,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插图,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 例如,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象,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对物质的用途基本上采用图示法,这是一个新突破,既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又减少了文字量,好教易学,颇受欢迎。例如,氧气、氢气的用途既可使学生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获得感性认识,又可启发学生展望发展前景。玻璃刀裁玻璃的图示使学生不仅了解了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教材中,空气成分示意图简单明了,水在人体中的存在示意图生动形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示意图对比性强,木材结构示意图变小为大,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化抽象为具体。一幅幅插图无不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化学知识。 四、运用插图,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拉瓦锡、道尔顿。侯德榜三位科学家的肖像。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选学内容,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到原子。分子论的产生过程,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建立都要经过对大量客观事物观察分析,以及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归纳整理,经过科学推断提出假设,再经过证实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具体运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原子-分子论的发展史,?而且还要逐步学会这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拉瓦锡当时的实验思路。拉瓦锡不怕失败,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抓住事 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五、运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献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新教材引用《天工开物》中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材料。 在讲钢铁冶炼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看我国古代冶铁图,介绍我国的钢铁史。我们伟大祖国在2300多年以前就掌握冶炼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1980-1992年钢产量示意图说明我国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1992年的钢产量已达到8000万吨,1994年已突破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世界第四的钢铁大国。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但是,教师应当指出,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我国人口众多,从人均占有量来说,我们的钢铁产量还是甚感不足,借以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学习。 我国化学家的爱国事例举不胜举。教材中刊印了著名化学家、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的肖像。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明了侯氏制碱法,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教师要以此激发学生爱国之情,鼓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本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初中化学小论文:初中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点的综合,即所谓禀赋。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或发挥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 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5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再例如:可设计一组C,H2,CO三种还原剂实验对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促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保证实验成功,还应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首先,应克服依赖心理,独立完成实验,必须自己拥有第一手资料,亲手做,亲眼看,用脑想,只有亲自参与,才能从成功中得到喜悦,从失败中通过总结得以提高;其次,应教育学生克服胆怯,怕失败、危险的心理,用科学家不畏艰险探求科学真谛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启发他们大胆实验;再次,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现象,使他们心中有数,实验时踏实。 教学中应注意化学实验的教学,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使化学实验能力得以提高。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学法,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我们只有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在教学中重视双基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紧紧把握住大纲和教材,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