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律评论

人大法律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Renmin University Law Review

杂志简介:《人大法律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清代法律史专题、论文、评论、书评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5
总发文量:413
总被引量:885
H指数:13
  • 中国行政规制改革的若干地方经验及其背景分析

    作者:莫于川 刊期:2011年第01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大陆的行政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起着特殊的推动和保障作用,诸多地方行政规制改革创新经验值得关注和研究。在行政改革深化和行政法制转型的进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出地方政府机关推动行政规制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行政审批(许可)制度改革的地方经验就是...

  • 卷首语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经过半年的收稿、审稿,《人大法律评论》2011年第1辑终于面世了。在这半年中,我们一共收到200余篇稿件,从中遴选出15篇稿件组成本辑《评论》。本辑作者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以及台湾政治大...

  • 从社会国原则谈劳动权的国家给付义务

    作者:袁立 刊期:2011年第01期

    社会国原则是起源于19世纪的一项宪法原则,以国家给付义务为逻辑起点,以保护弱势群体,维护最低限度的实质平等,创造机会平等为意旨。作为社会国原则具体展开的社会权,其核心即国家给付义务。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仰赖于国家给付义务。劳动权国家给付义务可分为"因果型"给付与"目的型"给付两大基本类型,以物质性给付、服务性给...

  •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经济学解读

    作者:李运杨 刊期:2011年第01期

    侵权损害赔偿可以分为补偿性损害赔偿和惩罚性损害赔偿。从经济学角度看,最佳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等于所造成之损失,即所谓的补偿性损害赔偿责任;但由于加害人被追究责任的概率小于1,所以补偿性损害赔偿存在威慑不足的缺陷。为弥补该缺陷,有必要适当提高侵权损害赔偿数额,所以,在补偿性损害赔偿的一般规则之外,又规定了惩罚性损害赔偿。除弥补威...

  • 论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因恶行而失权——以证人不出庭作证为视角

    作者:刘广三; 庄乾龙 刊期:2011年第01期

    刑事诉讼中证人因被告人的恶行在出庭作证有危险的情况下,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由此产生的庭外陈述具有证据能力。被告人因自己的恶行而实际上放弃了对质权,国家、受害人不能因被告人的恶行而受到损害,庭外陈述仍具有证据能力,具有可采性。但被告人恶行应限制在能使证人产生恐惧心理的绑架、威胁、谋杀等类似行为范围之内。

  • 临时性救济程序功能的比较研究

    作者:谢俊 刊期:2011年第01期

    通过对德日、法、美、英等国临时性救济程序的研究,认为临时性救济分两个功能层次,第二层次突破了传统临时性救济的"附属性"特征,具有确保现在利益与暂时实现权利的功能、证据保全功能、纠纷解决功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程序设置上的"两造对立辩论或陈述意见"确保上述功能的实现,这样裁定具有既判力效力。

  • 隐形的“法律”——行政诉讼中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异化及其矫正

    作者:王庆廷 刊期:2011年第01期

    根据《立法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既非立法法源,也非审理依据。但在行政诉讼实践中,由于法官疏于审查,使得其他规范性文件异化为"隐形的法律"。如此现状,令人堪忧,长此以往,会造成立法、司法、行政和社会各方"共输"的局面。虽然疏于审查在一定程度上属无奈之举,可报以同情式理解,但同情不等于认同,仍需对之予以诘难。为...

  • 科学立法语境下的刑事立法协调

    作者:戴玉忠 刊期:2011年第01期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历史背景下,按照"科学立法"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刑事立法,使刑事法律协调、科学发展,是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法律制度的当务之急。一些现行的刑事法律需要修改,以便解决某些规定不协调的问题。深化刑事司法体制改革需要抓紧进行《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有关规...

  • 醉驾行为刑法规制的体系性思考

    作者:郭世杰 刊期:2011年第01期

    醉驾行为的犯罪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刑法与刑罚的严重依赖和刑罚圈扩大之惯性使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一定全部都应当构成犯罪。过分地严密刑事法网和过早地降低起刑点与我国的司法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只是刑法未来发展的一个理想图景。刑事立法应当具有完备的理性,而与民意和领导拍板保持一定的距离。醉驾行为的规制或许在刑罚之外,...

  • 质疑刑法“事后法”

    作者:孙道萃 刊期:2011年第01期

    基于刑法调整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内容的特定性、处罚范围的不完整性和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性等特点,传统理论认为刑法具有事后性,大陆法系也有类似观点。但是,从刑法立法的"超立法原理"与具体刑事立法活动相分离,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相分野,刑法与刑法规范相区别;从刑法的部门法地位,犯罪的二元论观念,刑罚权的契约性,刑法的谦抑性精...

  • 检察权性质的“法律监督权说”驳论——从科学划分国家权力的角度

    作者:蒋清华 刊期:2011年第01期

    检察权性质的"法律监督权说"建立在把国家权力划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法律监督权这四种权力的前提之上。但按照科学划分国家权力的要求,所谓法律监督权,不必要也不可能成为与传统三权平行并列、相对独立的权力类型。"法律监督权说"的第二个理由是"政治体制不同,对国家权力的划分也就不同"。但权力划分不等于权力配置。只能说政治体制不...

  • 近代以降西方人的中国法律研究——兼谈中国法学的反思与出路

    作者:卢红妍; 刘志松 刊期:2011年第01期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维续悠久,传统法律文化也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法律虽几经丧乱与变革,却一直是在连续性极强的自生自衍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与调试,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其制度核心还是实践模式,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革。晚近以降,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开始进入西方人的视野,逐渐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法律的研究。考察西方人...

  • 德国民法修正后医疗纠纷的现况分析

    作者:黄立 刊期:2011年第01期

    在修法后,德国医疗纠纷的重心,从侵权行为法转向为契约法。德国学者也认为此一转变是一个好的转变,因为医疗责任原本就是以契约责任为主。医病间也是平等的契约伙伴关系。医师并非对病人从事"侵权行为",其责任应该是义务之违反。当然在实务上,仍是双轨并行。

  • 近代日本的城市化浪潮与土地征收

    作者:居石正和; 牟宪魁; 王琦 刊期:2011年第01期

    近代日本的土地征收案件中,最多的是损失补偿额方面的纠纷。关于土地征收工程的发起人、工程费用负担人、征用权人、损失补偿义务人里面,谁应该作为被告,存在较大的分歧。1926年7月20目的大审院第二民事部判决认为,损失补偿诉讼应该以县知事为被告。1930年1月29日的大审院民事联合部判决则部分地吸收了雉本朗造的观点,承认了复数的补偿义务人。...

  • 逻辑方法与法律

    作者:约翰·杜威; 孙新强 刊期:2011年第01期

    <正>人的行为,总的来看,分为两类,个别场合又有交叉重合。但全面考虑时,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可以观察到的。有时,人们几乎毫无预见地行为,不去检查他们所做的及其后果;他们的行为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出于常规、本能、赤裸裸的欲望或者盲目的"直觉"。假定这种行为总是低效率且不成功的——这样做法是错误的。当我们不喜欢这种行为时,便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