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12 21:14:55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第1篇

在省委的亲切关怀下,全省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暨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会议今天隆重召开了。我围绕深入贯彻落实《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努力推进全省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向大会汇报工作。

一、发扬成绩,总结经验,为推进全省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04年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和统一战线干部培训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委统战部的大力指导下,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意见》,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建设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推进江苏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教育培训成效显著

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我省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培养人才提供了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600期,培训统一战线各方面代表人士约40000人次。其中省社会主义学院自2004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8期,培训6715人次,包括学院本级培训68期,培训2457人次。仅2010年,省社会主义学院就举办各类培训班34期,培训1339人次,比2004年培训人数翻了近一番。常州、扬州、镇江、泰州、宿迁等市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基本形成了以培训派骨干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为主,包括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港澳代表人士和统战系统干部等在内的覆盖统一战线各领域的培训新格局。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全省社会主义学院着眼于时展的新要求和统一战线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省社会主义学院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布局,改进教学方法,扎实开展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一是突出共识教育。坚持以政治培训为主,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并通过邀请派老一辈领导人给学员授课等形式,弘扬派的优良传统,开展共识教育,取得了凝聚共识、筑牢根基的良好成效。二是注重能力培养。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江苏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之一、统一战线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等特点,围绕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驻点调研,提高学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开设的《应对媒体行为训练》课程,荣获“全国统一战线干部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坚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式、模拟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在江阴市设立“派建设教学基地”作为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第二课堂”,与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等开展合作培训,培训成效不断提升。

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探索运用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成果开展案例式教学,走出了一条“培训规范化、师资社会化、基地资源化”的办学新路子。苏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区分不同班次,分类组织实施,形成了一般班次由社会主义学院独立组织实施,重点班次由组织部、统战部、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联合办班,特殊班次根据培训需求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协作办班的培训机制。无锡市社会主义学院围绕民营企业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等专题,举办“无锡市新社会阶层人士创新与发展”高级研修班和“宝界工商论坛”,积极探索新社会阶层人士教育培训新模式。南通、盐城两市社会主义学院创新教学方法,推行互动式、研讨式、调研式教学,增强了教育培训的活力和成效。

(三)推动科研创新,理论研究迈上新水平

全省社会主义学院紧紧围绕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发挥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的作用。

省社会主义学院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加大科研工作的组织力度和社会化程度,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科研取得可喜成绩。2004年以来,共发表各类论文153篇,其中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135篇(含核心期刊8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共17项,其中中央统战部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课题9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2010年,与省委统战部、省社会科学院合作的课题《新社会组织与统一战线》获中央统战部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培养新一代党外干部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研究》获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项目优秀奖。二是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坚持开放式科研战略,借助社会力量,成立学术委员会和统战理论、政党制度、中华文化三个专业教研室,推动科研工作正规化、科学化。2009年以来,每年面向全省开展公开课题招标,提高学院学术影响力。联合省各派、省政协学习委员会、省委《群众》杂志社、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等有关单位举办理论研讨会,推动我省统战理论研究。三是学报质量不断提高。

徐州、淮安等市社会主义学院围绕统战工作实际开展调研,努力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创新。2004年以来,各市社会主义学院在各类期刊上50余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近10项,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四)积极开拓进取,文化学院工作取得新突破

江苏中华文化学院以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以青少年为重点,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形成了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国情研修和交流的新平台。一是认真办好国情研修班。与省委统战部合作,连续两年举办港澳代表人士国情研修班,开设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国两制与香港”等课程,受到港澳代表人士的好评。二是大力开展文化交流。2008年以来,与江苏省海外联谊会、香港国民教育中心、苏港文化促进会等单位合作开展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共接待港澳台师生700余人,取得较好效果。其中,香港青少年国情教育参访活动已被列入香港教育统筹局主办的“薪火相传”国民教育系列活动,并在全港中学推广。三是开展中华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扎实开展“中华文化与海外统战”研究,推进中华文化进课堂。经过精心筹备,文化学院院刊《雅集》创刊号将于近期发行。

(五)聚合资源要素,自身建设实现新发展

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省社会主义学院按照以做好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为中心,教学、科研、文化、人才、管理“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各项工作呈现新气象。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2009年,向省政府申请了专项资金600余万元,改造了南北楼学员公寓。今年9月,8100多平方米的新教学综合楼建成后,学院建筑面积将达到2.4万平方米。届时,将拥有184间客房、260张床位、300多个餐位,办学条件和服务功能将大为改善。二是自身建设成效显著。以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院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学院发展的急需人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制度建设和学院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向心力,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提升。

各市社会主义学院积极争取领导,改善办学条件,为学院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从无到有”,正规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徐州、常州、南通和连云港等四市社会主义学院在市委的关心和支持下,解决了领导班子配备、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和办公场所等制约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苏州市社会主义学院以培训为中心,以培训促发展,不断探索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新路子,同时,充分发挥院务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了对学院建设发展存在问题定期会商的机制,夯实了学院发展基础。

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10年12月20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对省社会主义学院第14期党外县处级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的驻点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省委和罗书记对我省统一战线工作、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和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年3月以来,朱善璐副书记和罗一民部长先后到省社会主义学院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学院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并对做好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社会主义学院新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同志们,回顾过去的工作,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市委坚强领导和省、市委统战部大力指导的结果,是各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的同志们兢兢业业、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社会主义学院向所有关心、帮助、支持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领导和同志们,向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在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对社会主义学院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看轻、看小社会主义学院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的发挥;二是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加强,科研水平有待提升;三是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四是各市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社会主义学院“四有”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

二、领会精神,抓住机遇,深刻理解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省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大好的形势和难得的机遇,这些都对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科学把握《纲要》的精神实质,牢牢抓住机遇,不断深化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必然要求。重视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学院承担着教育培训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职责,必须大力加强正规化建设,努力推进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是巩固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必然要求。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社会各界人士的政治联盟,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不断涌现和健康成长。从我省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已经成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主体。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必须大力加强正规化建设,更好地适应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进步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成效。

(三)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两个率先”是江苏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总定位,是全省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党外代表人士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学院担负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培养优秀党外人才的重任,必须大力加强正规化建设,为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提供人才支持。

(四)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纲要》的必然要求。《纲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学院是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和要求,为未来十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学院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加强正规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实现新的发展。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纲要》和本次会议以及省委办公厅即将印发的《关于江苏省2011―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目标和要求,是今后十年我省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中心任务。省社会主义学院为进一步推进学院正规化建设,从今年年初开始,启动了《2011―2015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明确学院未来五年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推动学院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各项工作上一个新水平,进入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前列。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推进正规化建设,切实做到“特色立院、质量强院、发展兴院”,努力开创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新局面。

(一)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根据《纲要》精神,正规化包含两层内涵:前提是科学定位,核心是正规办学。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和办学规律,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遵循规律,彰显特色,保证教育培训方向正确、效果突出。

――要强化共识教育。要把握政治共识教育的科学内涵,始终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不断增进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认同,使党外代表人士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

――要完善培训内容。要从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基本定位出发,按照《纲要》提出的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以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政策、能力培养为内容的“一个主题、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领域的党外代表人士开设不同的教学专题,努力打造精品课程。

――要突出教育重点。要始终坚持政治培训为主,强化“同心”特色,按照“坚持道路、同舟共济、参政为民、传承进步”的要求,把系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培训的首要任务,立足于学,致力于行,重在于果,不断巩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必须深化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研创新事关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和长远发展。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要按照《纲要》要求,创新教育理念、培训方式、体制机制,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做到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一要办好主体班次。要突出分类分层培训,把办好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究班、国情研修班等主体班次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办好主体班次的基础上,开发办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努力实现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二要提高培训成效。要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合理设计培训项目,提出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研究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符合党外代表人士特点的教育培训工作新路子,真正做到江苏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缺什么就补什么。三要改进教学方式。要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围绕打造统一战线“同心”品牌,通过开展现场教学和驻点调研,积极发挥学员的咨政建言作用。要在改进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科研创新。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开展科研协作,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厚实的基础,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一要加强学科建设。要实施开放式科研战略,整合院内院外两种资源,积极开展与有关方面的合作,加强对统一战线理论、参政党建设理论、民族宗教理论、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理论等的研究,努力培育优势特色学科。二要积极发挥科研促教、科研咨政作用。要坚持“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教学上水平”,努力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统一战线“五大关系”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有份量的咨政内容。要整合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教研力量,开展课题申报与招标,不断提高科研层次和质量。三要建设理论研究平台。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推动统战理论研究宣传为目标,切实办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使之成为全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科研咨政的平台与阵地。要通过举办学术论坛、理论研讨会、成果报告会等形式,努力推动统战理论研究和工作创新。

(三)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必须开拓文化交流的领域和渠道

社会主义学院和中华文化学院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要坚持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为目标,结合各地实际和统战工作特点,积极开展面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研修和交流活动。要运用多种形式,拓宽工作渠道,加大文化交流力度,不断增强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以青少年为重点,继续开展港澳台青少年国情教育参访活动,逐步形成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学院工作品牌。认真办好省中华文化学院院刊《雅集》,并积极创建新的对外交流的平台。要加强中华文化研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进课堂”。要整合资源,加强与境内外培训机构和高校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境内外学习培训。

(四)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必须着力加强自身建设

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在同级党委统战部的指导下,积极争取各派、工商联和有关人民团体的支持,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担负起党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省社会主义学院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切实抓好专职教师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逐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全省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师资库,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师资力量的整合与共享。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对中青年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队伍。关心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各市社会主义学院可根据本院实际,确定人才队伍建设方向。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进一步改善学院办学条件,完善基本功能,在省委和省委统战部的关心支持下,省社会主义学院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省级政府投资项目初步规划立项的申请。日前,朱善璐副书记已对此作出批示,要求有关方面重视并支持立项。省社会主义学院将按照省委和省委统战部的要求,认真做好教学会议楼和科研行政楼装修改造、新建半地下停车场、院区环境整治等四项基本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形成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为党外代表人士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省社会主义学院将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为各市社会主义学院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做好服务和保障。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第2篇

一、充分认识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规模培训干部,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紧密联系国内外新形势,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党委(组)要站在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统一部署上来,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战斗力,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目标要求,分级分类实施,全面落实全员培训的目标任务

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市九次党代会和县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大局,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目标,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工作格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总体要求是: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8年下半年,利用五年时间,对全县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村基层干部全面进行培训。培训的重点是副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及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特别是新提拔领导干部。每年培训科级党政领导干部200人左右、一般干部1000人左右;培训县属企业经营管理者100人左右;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500人左右;培训农村基层干部2000人左右。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5年内参加各类培训累计不得少于3个月,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不得少于2个月;县属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得少于2个月;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3个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2个月,农村基层干部不得少于1个月。

为了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实现,实施分级分类培训。具体分工是:

——党政干部的培训,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县委组织部每年按计划向省、市委党校和行政学院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选调领导干部参加培训;每年在县委党校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2期,新提拔领导干部培训班1期,每年选调1-2名科级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县人劳局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的要求,负责制定县乡机关干部培训规划,并会同县直机关工委抓好县级机关中层干部的培训,其他干部的培训由各乡镇、各部门组织实施。党外干部的培训,由县委统战部负责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进行。县委组织部和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县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并对企业领导人员实施培训。企业其他人员,由本企业实施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由县人劳局牵头,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规划。由县人劳局统一指导,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

——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由县委组织部负责每年对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一次培训,由民政局负责每年对村委会主任进行一次培训。各乡镇党委要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每年对村组干部培训累计不少于6天。

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对本系统、本单位干部的培训作出具体计划安排。

三、突出理论武装,优化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理论武装。通过脱产培训、中心组学习和在职自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深入学习、全面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要认真研读原著,研读党的十六大报告和《》,研读同志《论“三个代表”》、《论党的建设》、《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等一系列重要著作。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和学习读本作为重要辅助教材。同时,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各级各类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在职学习。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准确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全面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级各类干部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法律和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各类业务知识。对党政干部,要强化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市场经济、国际通行规则、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电子政务等急需知识的培训,以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好、驾驭能力强、具有战略眼光的党政干部队伍。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强化工商管理、WTO基本规则、现代企业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对专业技术干部,要强化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培训,特别是本专业、行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的培训,努力培训一支适应**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对农村基层干部,要围绕我县重点产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知识和经济结构调整及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

突出抓好能力建设。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干部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的相关能力培养。对党政领导干部,要重点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注重加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开发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培养。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努力提高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对农村基层干部,要重点培养其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在培训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干部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

四、拓宽培训渠道,整合培训资源,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

县委党校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和完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为中心,以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为主要内容,形成适应工作需要的培训教学体系。为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需要,县委党校要实行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设置培训班次,多层次、分类别设置教学内容。要多搞短期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力开辟新的培训渠道。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思路,拓宽培训渠道,逐步建立起开放型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大与高等院校合作培训的力度,积极开展合作培训项目。同时,要运用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远程教学和社会化教学。

大力加强干部的在职学习。要把干部在职学习纳入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检查指导,实行规范管理。各党委(组)要以中心组学习为重点,抓好领导班子成员在职学习。要制定好中心组学习计划,联系实际确定研讨主题,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解决本乡镇、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重大现实问题。对一般干部的在职学习,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提出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重点利用好中央编印的全国干部学习读本,鼓励干部参加学历教育。

五、改进培训方式,强化培训机制,充分调动干部参训的积极性

干部培训实行项目管理。根据任务需要和个人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逐步推行培训项目管理。对干部业务知识、岗位技能等培训,由干部管理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提出培训项目,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发一批培训模块和培训菜单,为干部管理部门确定干部培训项目创造条件。

推行短、专、快的专题培训模式。坚持中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在抓好中长期培训的同时,办好主题突出、对象明确、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充分发挥短期培训班时间短、见效快、成本低、实用性和灵活性强的优势。专题班时间要短,一般安排5—7天;内容要专,直接进入培训主题;要注重分系统、分岗位、分层次的分级分类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各系统干部的培训可采取下乡宣讲、分片集中轮训的形式进行,加快干部培训的频率。继续搞好科级领导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工作。要结合实际举办各类干部知识讲座,进一步开阔干部眼界,增长知识。对所有干部配发《宝鸡市干部培训证书》,对干部学习培训情况进行登记考核。

逐步推行干部培训学习学分制考核管理方法。对各级各类干部参加各类培训、在职学习、学历教育以及学习成果进行学分量化,并赋予一定的分值,通过考试和考核等手段确定学分,客观、科学、公正地检测和评估干部培训学习效果。

建立干部培训师资库。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从县内外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担任教师,建立培训师资库。县委党校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推行人员聘用、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培训与使用相结合机制。把掌握干部培训需求作为组织部门一项工作内容。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的过程中,要重视搜集干部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向党校提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能力情况,提出培训建议,为党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提供依据。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规定,把参加脱产学习、在职学习以及获得学历学位情况作为考察的重要内容,作为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必不可少的一项任职资格。

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把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落到实处

继续坚持在县干部教育委员会领导下,由县委组织部主管,县级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分级分类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党委(组)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党委(组)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建立干部教育培训领导责任制。县委组织部要制定好规划,加强工作指导、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发挥好职能作用。各党委(组)及有关单位要明确分工,加强协调,形成抓培训的整体合力。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第3篇

在丹麦综合工会联合会(SID)下属的工会干部学院,培训主要是向学员提供实际、实用、实效的知识,而不是灌输全部东西。从这个认识出发,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构筑基础教育培训和强化提高培训两个体系。

基础教育培训安排五周。学员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课堂上以“海报”似的形式,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乃至所愿意公开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向教师和同学展示、介绍。其目的是让他人了解自己,使自己了解他人,缩短彼此距离,增强亲和力和亲近感,形成团队精神和协调、活泼、团结的学习氛围。第一、二周,主要是学习如何组织工会,签订集体协议,开展俱乐部活动,提高演讲水平,调查了解会员的情况,并形成详尽的记录资料等等。第三、四周,主要是学习政治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提高思辨能力和性格修养,目的是提高工会干部做人的工作的能力,善于理智地、辩证地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特别是在与政府和雇主的谈判中,成为一个出色的、能充分代表会员利益的高手。在第五周,主要是学习社会传统学和遗传学方面的常识,学习国家宪法,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异同情况,并让学员掌握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什么是广义的民主(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公共场所的、竞选中的民主等等)。基础教育培训是必修课,它的着眼点是让工会干部在了解社会现状,放眼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会工作的水平。

强化提高培训是“选修”式的培训。由学员根据需求,有的放矢,富于选择性、针对性地学习知识,从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上增加知识容量,指导工作实践。课程设置是“板块”型的,例如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的有关知识为一块;建立共同协商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如何更好地签订集体协议和调处劳动争议为一块;确保卫生健康与安全,建设良好的工作场所环境为一块;工会干部如何组织会员参与工会的活动,建设好和发展好工会,使工会在政治上更加强有力为一块;企业的财务管理、劳动工资理论、技术规程学为一块,还有如何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好后备力量等等。

无论是基础教育培训,还是强化提高培训,教员都特别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既有灌输,又善于采用问答式的方法,让学员动脑筋、提问题,引导学员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实践,使学习收到更好的预期效果。SID每年用于培训工会代表的经费是1.1~1.2亿丹麦克朗,其中10%是工会经费,其余取之于培训基金,所谓“基金”,是集体协议规定的由企业雇主必须支付给工会干部每小时27欧分培训费的积累。

二、关于成人职业培训

我们以极大的兴趣,冒雨考察了丹麦Center县(由26个市组成)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AMU)。在丹麦,类似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有七所,此外,还有135个培训学校。2001年,有310832个丹麦人参加了职业培训,其中38%是女性,62%是男性,Center的AMU所承担的培训量为全国的五分之一。这个培训中心由12位成员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其中五位是工会代表,五位是雇主协会代表,一位是县政府代表,一位是市政委员会的代表,由工会方担任管委会主席。培训中心的日常管理实行教师自治。培训中心的管委会主席向我们介绍说,丹麦是世界上享有最高技术水准的国家之一。在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态势下,人们在几乎所有的工作中越来越迫切地需要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为此,丹麦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发展成人职业培训计划(亦简称AMU计划),旨在给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掌握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实施AMU计划的第一阶段在六十年代,对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化助了一臂之力,使许多新兴生产领域的就业前景得以改观。AMU计划的第二阶段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解决了当时较高失业率带来的生产结构调整问题,用新技术培训了许多失业人员,大大增加了就业机会。九十年代为AMU计划发展的第三阶段,通过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密切合作,使知识、服务和信息在企业生产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职工素质的全面提高,支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2000年,AMU计划又跨越了新的门槛,进行了新的改革,它使成人教育和继续培训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为职工的终身学习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框架,赋予社会各阶层在优先安排AMU计划时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了企业主、职工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形成了“就业必须经过培训”、“在职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的理念,对培养一大批技术精湛、技能娴熟的职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AMU计划有三重目标:一是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根据企业和劳动者的实际,持续地提供和改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职业培训;二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和重组,提供有效的培训;三是坚持长远的观点,立足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管理层在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时,非常强调贴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始终保持与政府相关部门、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的密切沟通和联系。一旦发现某个行业人才紧缺,某项专业有技术断层,就立即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并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AMU计划为劳动者终身提高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这一计划几乎覆盖了全社会成员,其中有些培训是专门提供给处于劳动力市场边缘的群体(一般为8%左右),例如失业者、难民和移民等。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民工转移进城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就业及城市的融入问题。而职业培训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的关键,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存在培训投入不足、培训缺乏统筹协调、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等问题,为此,要加强政府主导,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职业培训;常州市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青年专项课题“新型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现代职业农民的培养研究——基于江苏省若干区县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C-a/2013/01/011);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基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880006);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项目“人力资本视域下的农民工培训研究”(项目编号:KYY13507)

作者简介:卞晶晶,女,东南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吕莉敏,女,江苏理工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马建富,男,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处处长、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52-04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民工转移进城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两次大规模的进城热潮相比,目前,转移进城的农民工其主体以“80后”“90后”青年农民工为主。这些青年农民工大多在城镇或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或者在省际边界登记居住。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处在身份丧失与重建及自我认知的转型期,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逐渐转型,成为脱离农业和土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新的阶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融入城市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更快更好地就业。而成功就业的关键在于其自身综合素质。职业培训是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对常州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一)择业条件“具体化”

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其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在不断的改善,为了生存而进城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根据对新生代农民工关于择业考虑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除了考虑工资福利以外,也把工作环境、离家距离以及交通等因素纳入了考虑范围中。这就意味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他们在择业条件方面表现出从单一的物质化向多样化和具体化转变的趋势。

(二)外出动机“多元化”

“讨生活”是绝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动机。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动机也变得复杂化和多元化。调查数据表明,“打工挣钱”已经不是这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唯一目标。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创业打基础、获得职业发展等都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重要动机。这是因为:(1)新生代农民工大多读过初中甚至高中,有的还上过职业技术学校,深受电视文化和信息文明的熏陶浸染,在谋生、赚钱的同时,更关注个人发展。(2)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实远不是一个“农民工”的词所能概括。与其父辈相比,他们大都没有真正务过农,不愿意也不甘心再回到农村去,他们渴望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渴望融入城市,变成真正的城市人。

(三)生存心态“积极化”

新一代农民工虽然在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上还有诸多不如意,但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却有着较强的信心。在参与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表示对未来有信心的人数占到了77.3%,对未来比较迷茫的占15%,而表示对生活缺乏信心的仅占7.7%。这充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心态基本上是积极和自信的。因此,他们能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冲破制度的制约和重重困难的阻碍,走出相对落后的农村来到城市。而到了城市后,尽管工资低、工作环境差,他们仍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丰富自己文化生活。

(四)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除了学历更高,个性更张扬外,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善于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为自己的职业寻求帮助。以职业信息的获取为例,在我们的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信息的渠道及占比分别是:电视(14.9%),报刊杂志(12.3%),户外广告(8.3%),社区公告栏(5.7%),政府组织机构(3.9%),朋友介绍(18.4%),互联网(11.8%),所在企业(18.9%),培训机构(5.7%)。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能更好地获取职业信息,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快地准备多种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作用及存在问题

(一)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1.职业培训可以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变、从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转变等外部特征,还意味着新的城镇户籍人口将享有住房、教育等福利待遇及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融合。但在众多影响市民化的因素中,农民工自身综合职业素质是关键,而职业培训在提高其职业素质和技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培训机构具备齐全的设备和专业的培训师,为职业培训的质量做了基本的保障;(2)培训师会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向农民工传授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其职业素质;(3)职业培训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职业文化传播给每一位农民工,提高其文化素质;(4)职业培训能够相对集中地对农民工开展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提高其道德素质(5)职业培训给农民工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帮助其增强社交能力,扩大人脉;(6)职业培训还可以通过对农民工进行心理测量与辅导,提高其心理素质。

2.职业培训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经济较好的时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所以,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工资,还有生存的质量和生活幸福感。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因素包括:收入、社会人际关系、情感因素、自尊、年龄等。而职业培训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协调这些因素,提升其幸福指数。具体表现在:(1)职业培训可通过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使其胜任自己理想的工作,不仅帮助其获得满意的报酬,而且,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2)职业培训能给农民工提供互相认识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其扩充人际关系,丰富情感;(3)职业培训通过对农民工的知识、技能、文化等各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效果不理想。调查显示,目前,已经有65.1%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现状。但是,职业培训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调查表明,仅有18.2%的人认为培训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60.2%的人认为企业培训对自己工作的帮助微乎其微,而21.4%的人则认为,培训对自己的工作根本没有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表现为:(1)理论与实际脱节;(2)知识偏多,技能偏少;(3)培训模式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化的培训。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1)企业虽有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意愿,却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和体系,导致培训过于粗略和形式化;(2)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大多不愿花过多时间和金钱培训素质较低的员工,而宁愿花钱直接雇佣高素质员工,因此,大多企业对于农民工的培训只停留在表面;(3)国家缺乏对职业培训的完善的保障体系,缺乏对实施培训的机构或单位的鼓励政策,导致企业对开展培训缺乏热情。

2.职业培训投入不足,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职业培训投入不足主要是指经费投入不足和精力投入不足。(1)经费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民工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面:①就农民工个人而言,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渴望接受培训,但又不愿承担或者承担不起培训费用。调查数据显示,62.6%的农民工表示希望参加职业培训。但是,数据同时表明,在培训投入不能立即回报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承担培训费用。②就企业来讲,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讲求经济效益,因此,若职业培训无利可图,或者接受过培训的员工频繁跳槽,则企业就不愿投入培训费用。③政府方面,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不能足够重视职业培训,同时,因为财政贫困,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财政投入较少。调查数据表明,只有6.2%的人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2)精力投入不足。以培训时间为例,在我们的调查中,培训持续1个月以下的占84.1%,1-2个月的占9.7%,2个月以上的仅占7.2%。可见,目前,对于农民工的培训仍然较为形式化,培训机构和农民工个人的培训意识仍需加强。同时,政府则应该加强对职业培训的督导,以保障职业培训有个实质性发展。

3.职业培训管理缺乏统筹协调,阻碍职业培训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有劳动、农业、教育、扶贫开发及其他各政府部门,都在以不同方式介入农民工培训,使得农民工培训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部门间职能交叉、重叠突出,缺乏有效协调和合理分工。与此同时,各个部门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补贴标准也各不相同,缺少统筹管理与规划。由于培训项目繁多,资金过于分散,重复培训现象严重,培训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偏低,培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这也让农民工眼花缭乱,不知道到底该去哪个部门培训。这种现状严重阻碍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良性和持续性发展。

三、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劳动法》专门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工作做了规定,强调指出,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是用人单位的一项基本义务,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应端正理念、承担主体责任。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具有很多优势:(1)大多数企业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职业培训工作,开展职工培训有充分的组织保障;(2)企业按规定提取并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可为职工培训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3)企业能够结合生产服务实际提出职工技能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提升培训效果。

企业开展职业培训,要着重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就农民工本人而言,其文化程度不同,所掌握和使用各种技能的情况不同,因而,必须充分调研新生代农民工的现有文化、技能和教育基础,分层分类开展培训;②就企业而言,企业必须以实际生产情况以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职业培训。另外,(2)实效性。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培训相应人才,而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职业培训也应跟着变化。所以,企业要广泛利用多种教育培训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开展培训,以增强职业培训的实效性,实现职业培训的最大效益。

(二)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过程,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职业培训模式

新生代农民工既是受训者,也是培训的主体,没有受训者的参与或积极性不高,培训难以进行,也难以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培训中处于被动状态,培训的主动权大多掌握在用人单位手里,使得大部分农民工想要接受职业培训,却又无处可去,从而降低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掌握参与职业培训的主动权。(1)让受训者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职业培训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为了让培训效果得到社会,尤其是受训者的肯定。因此,作为培训效果的重要评价者,受训者应该且有必要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受训者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而且,有助于实现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创新。(2)政府可以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实际数量发放培训门票,持有培训门票的农民工可以在其就业的任何地方参加职业培训。[1]一些特定的培训机构或者为社会做服务的企业单位则不需要培训门票,应免费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农民工有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层次、培训内容等方面的权利。当然,一旦他们接受培训,就必须坚持完成培训内容,且需要在规定的培训期内完成相应的考核并取得结业证书。

(三)加强政府的主导力量,促进职业培训又好又快地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综合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农民工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最主要责任还在于政府。政府应当发挥好主导作用。

1.资金投入。(1)各级政府要结合考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以及农民工培训需求规模和层次的变化,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入。一方面,建立农民工培训经费的转移支付制度标准,并进一步丰富各县财政资源;另一方面,要设置专项资金扶持经济落后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2](2)政府要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或私人投资者参与农民工培训。(3)积极鼓励和引导非政府公益性组织参与职业培训。非政府公益性组织在职业培训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如获取培训资源的自主性和多渠道性、更易贴近基层群众等。

2.制度保障。(1)要完善职业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质量保障体系;(2)要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快落实农民工户籍制度;(3)要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资金保障等相关制度。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

3.师资队伍建设。(1)要培养专业的培训师,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2)要建立教师权益保障体系,保障培训教师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教师平等地位;(3)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师的特色评价体系,保证教师的积极性。[4]

(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的满意度

新生代农民工思维灵活,综合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较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不断努力寻求更好的职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但与此同时,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当前职业情况考虑较多,而对于就业市场和职业趋向则缺乏全面思考,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存在盲目性,最终导致求职失败或是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为此,政府应连同企业、学校及社区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1)企业方面。企业在进行农民工职业培训之前,可以先对农民工的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等方面做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在获取培训效益的同时,提高农民工职业满意度。(2)学校方面。因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有着初中、中职甚至高职的文凭,所以,在学生还未踏入社会、成为农民工之前,学校就应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避免学生盲目就业,减少因盲目就业给学生自己、用人单位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3)社区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Jiabing Tian, Linbo Zhou.The Research o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for Chines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s in the Context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al Development[C].International Academic Workshop on Social science,2013:1103-1106.

[2]陈维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5):158-160.

[3]皮江红.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内容——市民化角度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52-56.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第5篇

2008年5月9日,吉林市昌邑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培训学校在区委党校正式挂牌成立了。这是区人大常委会为了适应新时期人大工作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更好地履行代表职责决定设立的。

代表培训学校校长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子东同志兼任,区人大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主任王英同志任副校长,并聘请区委党校副校长尹金秋同志为代表培训学校副校长。代表培训学校主要负责区人大代表的学习和培训,同时代培乡镇人大代表,属于非常设机构。人大将采取不定期方式,每年组织区人大代表开展集中学习和培训,重点学习《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使代表进一步明确代表权利和义务,学会如何依法履行代表职责,撰写好代表建议、参加视察和检查活动、为选民办实事等人大工作知识,并且定期交流代表发挥作用的经验和体会。旨在以代表培训学校的成立作为代表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促进代表学习培训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代表培训学校的成立,标致着昌邑区人大工作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随后共计70余名代表参加了2008年第一期代表培训班。

(王瑛)

蛟河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五五”普法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查

为了全面掌握蛟河市“五五”普法工作进展情况,推动“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全面建设民主、法制、和谐社会。近日,蛟河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五五”普法工作进展情况调查组,深入到部分乡镇(街)、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屯、社区进行专题调查。

调查组认为,蛟河市“五五”普法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经济总量翻番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蛟河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的审议意见》要求,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使“五五”普法工作进展顺利、扎实有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体现了领导重视、纳入日程、扎实推进、创新形式、活化载体、寓教于乐,突出重点、学用结合、依法管理、打牢基础、落实保障、有序进行等特点。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第6篇

抓好学习培训发挥代表作用代表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基础工作。代表作用发挥的如何是衡量人大常委会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年来襄城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实施《代表法》,以创优评先活动为载体,以发挥代表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为目的,以为代表服务为主要内容,增强代表工作的活力,使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尤其是在代表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的两年来,我们以贯彻实施代表法为核心,加强为代表服务,加强代表建议督办,加强代表活动小组建设,积极开展代表述职评议工作,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代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代表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深入人心。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概括起来就是“三抓三提高”:即抓学习培训,提高全员素质;抓制度建设,提高履职意识;抓发动引导,提高工作实效。一、抓学习培训,提高全员素质第一,培训人大代表。20__年换届选举产生的227名区人大代表,有60以上是新当选的代表,他们工作热情高,但对人大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做好代表工作知之甚少;想干好代表工作,不知怎么去干;想参政议政行使职权又不知从何处入手,履行代表职务的能力相对薄弱。针对这种形势,常委会决定把抓好人大代表培训,全面提高代表素质作为代表工作的首要任务,紧密联系实际,精选学习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代表培训。一是集中学习,以会代训。换届后不久,常委会即组织召开代表工作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开展了《代表法》和《组织法》专题讲座、提高了代表监督能力,使代表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一府两院由它选举产生并对它负责;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明确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民群众选派到国家权力机关替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职权的光荣使者。明确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做好代表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二是以老带新,座谈交流。全区8个代表团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统一要求,分别组织本组代表座谈交流代表工作经验,特别是老代表现身说法,以自己履行代表职务的生动实例向新代表介绍履行代表职务的方法,如庞公代表小组请老代表、原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能达在座谈会上专题发言,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当好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体会和做法,使新代表增强了做好代表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开展“三查(察)”,岗前培训。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查、检查是代表参政议政,行使监督“一府两院”工作职权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为了防止“三察(查)”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在“三察(查)”前,对代表进行岗前培训,组织代表学习活动方案、明确“三查(察)”任务;学习相关法律,依法进行监督,使代表在“三查(察)”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角度,增强监督实效。去年以来,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城市管理、工业园区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等重点工程进行了视察,对区政府创建文明城区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四是代表建议,专题培训。代表建议、意见和批评是代表履行职务经常使用的法定形式。代表建议、意见和批评质量反映代表素质的高低。常委会针对代表建议中存在的“写不好、说不清、看不懂”等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题培训。聘请有经验的老同志就怎样依法撰写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进行专题讲座,使代表明确了代表建议的书写格式、内容、要求,提高了代表建议的质量。两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和各代表小组分别组织代表进行培训12次,通过培训,全区人大代表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代表人民行使职权的能力明显增强。第二、培训乡镇人大主席、办事处人大主任。人代会闭会期间,经常组织代表活动的单位是各代表小组。代表小组的人大主席、人大联络处主任是代表小组活动的“领头雁”,因此,人大主席和联络处主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代表小组活动的质量。常委会注重对“领头雁”━━人大主席、主任的培训,提高代表小组组织代表开展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培训的途径有三:一是人代会前,集中培训。主要培训如何组织代表参加会议,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引导代表以国家主人的身份,审议决定重大事项,行使当家作力。明确怎样组织代表按时参加会议的各项活动,怎样有的放矢地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邀请专家,专题培训。常委会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存在的“对人大工作不熟悉、不知怎样当好人大主席、主任”等具体问题,邀请人大有关领导和专职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专门讲授工作方法和组织代表开展活动的技巧及艺术,使从理论上增强对人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实践中提高组织代表开展活动的能力。三是人员更换,及时培训。各乡、办人大主席、主任流动性较大,常委会积极建议区委在一届任期内要保持相对稳定。但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干部岗位交流的推行,人大主席团主席、人大联络处主任也要随着岗位的变化而变化。为了使新到岗的尽快熟悉人大工作业务,常委会及时地给新调整人员进行补课,吃“小灶”,使其适应工作需要,担当起人大工作的重任,率领本组代表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不负选民的信任和重托。第三、培训人大机关干部。人大机关干部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代表活动质量。因此,常委会把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大机关干部队伍作为搞好代表活动重中之重。一是经常坚持,理论学习。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紧紧抓在手上,提出理论学习可串不可占,保证每周至少有半天学习理论,增强爱岗敬业意识。二是业务学习立足岗位。常委会开展两个月学一法活动。加强对《宪法修正案》、《选举法》、《代表法》、《组织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三是创造条件,开拓视野。常委会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机关干部走出去,学习外地人大的先进经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加强交流。本届以来,已有14人次赴外地学习经验。第四、培训“一府两院”人员。“一府两院”人员能不能自觉地、主动地依法接受人大代表监督,客观上影响着代表活动质量。因此,常委会加强了对一府两院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是任前考法,考前培训。常委会坚持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任职前组织拟任职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以自学为主,集中培训为辅,然后进行任前法律考试。 20__年共组织拟任职人员37人次参加了法律知识学习和考试。通过严把任前考法关,增强了被任命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接受监督的意识。二是推行述职评议,开展主体培训。常委会把述职评议作为对被任命干部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人大意识培训的有效渠道,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增强政府官员依法行政的观念,明确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勤政为民。两年来,先后对区教育局、人事局等政府部门进行了述职评议,使被评议的政府组成人员受到了深刻的人大监督和人大意识教育,增强了接受监督的自觉性。而且扩大了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效地实行了任后监督。三是承办建议,重点培训。承办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一府两院”的重要职责。每次人代会收集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常委会都要及时地转交“一府两院”处理,并要求承办部门限期办理,答复代表。为了提高承办质量,常委会20__年先后组织45名人大代表参加了8次承办部门召开的代表建议预答会,重点培训应如何承办好代表建议,对承办提出重点要求,保证了代表建议办理质量。通过对“一府两院”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公仆和主人”的关系,主动为代表履行职务提供便利,介绍实情,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二、抓制度建设,提高履职意识健全的工作制度是提高代表活动质量的保证。因此,常委会在抓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区三届人大先后制定了《襄城区人大代表考勤制度》、《代表出席活动制度》和代表履职情况登记表,代表工作记录本,建立了代表履职档案,提高代表参加会议活动的出勤率、提建议率、联系选民率,促进代表发挥作用。常委会还为市、区人大代表建立了代表档案,加强了对代表的管理。(一)建立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代表联系选民,深人选区调查研究,是代表提出高质量建议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代表活动质量的重要环节。代表参政议政,履行职权,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来源于基层,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常委会建立代表联系选民制度,要求代表不定期地走访联系选民,搜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群众的呼声,做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规定代表每年至少走访联系选民300人。人大代表自觉地严格执行制度,认真履行职责。两年来,在评议司法行政工作中,全区人大代表走访联系选民13840人,提出了司法行政机关在执法执纪、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建议、批评和意见118件,有效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二)建立代表活动请假制度代表活动出席率低,势必影响活动质量。为了提高代表活动出席率,保证出席人数,各代表小组都制定了代表活动请假制度。对代表出席活动情况作出了规定。常委会吸纳了代表小组活动请假制度的做法,在作出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代表活动质量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代表无故3次不参加代表活动,两次不参加人代会的按自动辞去人大代表职务给予免职。通过建立严格的代表活动请假制度,提高了代表参加活动的出席率。有的代表公出在外,打电话请假;有的代表推迟公出时间参加代表活动。缺席不打招呼,不知去向的现象没有了。(三)建立走访代表制度走访是联系代表,拉近人大与代表间距离,密切关系,加强合作的绿色通道和特别快车。我们始终坚持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及机关干部定期到代表单位走访,了解代表的工作情况,听取代表的意见和要求制度。向代表介绍区情街情,为代表参政议政提供服务。鼓励代表为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做贡献。常委会确定每年要走访15名市人大代表、50名区人大代表,并要求代工委制定走访计划,提前做出安排,使走访联系代表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20__年常委会深人到近百名代表所在单位,走访了解代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为代表解决实际困难,加强与代表的联系。通过制度建设,两年来,代表大会出席率为98;闭会期间代表参加活动出席率为97%,代表小组活动64次。在20__年评议政府组成人员工作中,深人选区召开选民座谈会,有的代表在调研基础上写出4000多字的评议意见,积极履行监督职责。三、抓发动引导,提高工作实效发动引导代表发挥作用是代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年来,我们在发动引导代表发挥作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开展“创先评优”活动开展创建先进人大代表活动小组、评选优秀人大代表活动是发动引导代表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20__年以来,常委会不断丰富充实创先评优工作方案内容,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动引导代表为区域经济发展引一笔资金、招一个项目(商),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创办一个民营科技企业,办一件实事的五个一活动作为评选先进代表小组和优秀人大代表的硬指标,全面发动代表参与和支持经济建设。各代表小组组织代表认真地讨论了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创先评优工作方案》,制订了代表小组落实《方案》目标分解计划。把指标进一步落实到人。在代表小组和人大代表中呈现出创先争优、不甘落后的工作局面,代表小组和人大代表的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二)学习弘扬典型事迹典型引路是发动引导代表发挥作用的驱动力。我们通过评选先进代表,弘扬人大代表在我区三个文明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典型事迹,在人大代表中造声势、造影响,使代表从内心里感到当代表不仅要监督一府两院工作,而且要寓监督于支持和帮助之中,尽可能多地为政府办实事,为群众解优愁。(三)开展致信广泛动员活动人大代表分布在全区各行各业、致信致函进行广泛动员是基本形式之一。常委会2次致信市、区人大代表,为襄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工作,是20__年全区开展项目引进年,促进建设经济强区做出的战略决策,区人大常委会致信市区人大代表,号召代表发挥优势,探挖潜力,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一年来,区人大代表为全区招商18家,引资人民币12347万元,创利税达1000多万元。在20__年抗“非典”斗争的关键时期,区人大常委会致信市区人大代表,倡议代表积极行动起来,支援抗非典斗争。代表们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非典”斗争,还有60余名代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30名经济界代表安排下岗职工1000余人再就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人大代表的新形象。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第7篇

一、去年以来我县干部培训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各级重视,氛围浓厚。县委及各乡镇、部门党组织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积极支持、参与全县统一组织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认真组织带动各级各类干部的教育培训,在全县营造了讲学习、抓调研、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重点突出,紧扣中心。去年以来,我县干部教育培训紧紧围绕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及全县中心工作,抓住了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建设的热点问题,重点突出,主题明确。如WTO知识的培训、新提拔副科级干部的培训等都贴紧中心,时机把握得也很好。

三是精心组织,广泛参训。去年以来我们利用县委党校主体班,举办了4期副科级干部培训班、1期政工股长(办公室主任)培训班、1期妇女干部培训班、1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干部395人(次),选送79名干部参加了省市委党校、赴深圳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培训班、清华大学MBA学习班、乡镇党政“一把手”科技知识培训班等15个班次的调训。同时各部门还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9期,培训干部人2400人次。

四是干部受益,社会认同。各级各类干部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更新了观念,获取了知识,提高了本领,掌握了技能,也鼓足了干劲。社会各界对此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这也为我们做好今后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去年以来干部培训工作的主要措施

1、高起点定位,增强干部培训的前瞻性。将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是领导人才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工程,根据我县干部人才现状和未来五年干部人才需求,完成《xx县“十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制定,着眼于造就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能驾驭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型领导人才队伍,明确了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要在3年内将全县科级干部轮训一遍,5年内将全县在职干部普遍轮训一遍,共分期分批培训干部1.1万人次,到2005年,全县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干部总数比例的75%以上,科级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得低于50%。

2、全方位培训,突出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一是突出开展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全县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自学理论活动和党校主体班都贯穿了这一主线,使学习、宣传、实践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成为xx干部学习和培训工作的主旋律。二是加强对学员的市情、县情教育,同时适应本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各方面实际情况,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不同需求,以“三基本、五当代”为核心,立足本土,着眼当前,加强对干部的县情市情教育,特别是将xx书记关于实施广安新跨越的重要讲话汇编成册,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教材,让学员明确面临的形势任务、肩负的责任使命,增强解决自身工作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三是突出了专题内容的培训。我们坚持干部教育培训为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大了专题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了WTO知识、十六大精神、新研修、“千名村官”培训工作。特别是在新提拔的副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中,针对培训对象新近走上领导岗位的实际,注重对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领导方法和现代管理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学员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

3、多形式实施,注重干部培训的实效性。支持、配合党校狠抓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载体的改革创新,形成了外聘专家学者、有关领导和党校骨干教师三位一体的主体班师资体系,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加大了互动式教学的力度,开设了学员论坛,积极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运用好案例教学、研讨答疑、主题班会和演讲比赛等教育教学手段灵活办训,使干部培训收到了实效。

4、高效能管理,增强干部培训工作的严肃性。严格办班审批,坚持“一个漏斗下”的原则,认真把好干部培训办班的审批审核关,针对在干部培训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部分县级部门培训不报批、不经物价部门核准擅自收费的情况,组织开展了对全县干部培训办班情况的清理登记。建立了干部培训信息库,组织开发了“岳池县干部培训管理系统”,为全县干部培训管理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操作平台,初步实现了对干部培训的微机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干部培训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今后干部培训工作的打算

(一)认清形势,明确干训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按照中省市大规模地培训干部的新要求,今后我县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要求,大力实施干部教育培训现代化工程,在广大干部中兴起政治理论与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学习的高潮,形成加强学习、改进学习、学以致用的浓厚氛围,加大培训力度,改进培训方式,努力形成党委领导,各方面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的格局,推进现代化新型领导人才建设的进程,与时俱进地做好干部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增强精品意识,做到精确计划培训专题,精心制定培训方案,精细运作培训项目,精密组织培训环节,确保各项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二)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

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认真实施领导干部政治理论任职资格考试制度,以考促学,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效果;严格执行干部培训方面的任职资格规定,今年我们将拟定并试行干部培训累计学分制度,凡在职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一律要修完规定学分的课程;凡达不到规定的累计学分的干部,原则上不予提拔任用。进一步灵活教学方式,在培训的方式中引入新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增加干部培训效果;在培训内容上要体现适时更新的原则,在坚持“三基本”、“五当代”的基础上,突出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核心,突出提升广大干部领导素养和民主法治观念这根主线,加大领导和管理科学及现代办公技能的培训。今年将开办领导干部电子政务、外语、普通话、礼仪培训班和法制学习班,不断提高各类干部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学用结合,全面兴起理论学习的新高潮

在全县干部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十六大精神学习研讨班,认真消化、贯彻十六大精神。今年我部将与党校、宣传部等部门协作,举办十六大精神轮训班。切实抓好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交流和研讨活动,不断深化领导干部自学理论活动。通过学习,认真解决好xx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四)扎实推进,确保“十五”干训规划目标的落实

继续抓好党校各类班次的培训,突出理论培训、宗旨教育和党性锻炼的特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完善教学布局,推进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十五”干训规划的实施。今年县委党校主体班还将安排4期干部培训,其中举办科级领导干部培训2期,优秀青年干部培训1期,领导干部技能班1期,培训干部200人,选送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省市调训、选派外出学习培训、学历教育160人。做好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各项专题培训,培训专业技术干部2100人。针对我县系传统农业大县、县级班子换届后干部调整面较大等实际情况,抓点带面,将县级机关和乡镇新提拔的党政领导干部、岗位交流的干部、青年后备干部等3个层面的干部培训作为重点,力争做到“一个不漏”,参训率达100%。

人大代表培训心得体会第8篇

[内容提要]党外代表人士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是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提高社会主义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必须树立科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必须坚持制度创新,推动正规化建设;必须苦练内功,提高社会主义学院自身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科学化

党外代表人士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是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010年,中共中央针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颁布了《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把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纳入党政人才队伍规划,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把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纳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摆到重要位置,积极统筹推进。《纲要》的颁布实施,在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说明中共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放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上来谋划,第一次把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纳入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党和国家干部选拔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纲要》是指导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进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是社会主义学院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工作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教育培训的效果。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中主阵地作用,提高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正规化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学院的各项建设。

一、树立科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

社会主义学院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必须树立科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坚持“社院姓社”,强化共识教育。

(一)突出办学特色,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这是社会主义学院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努力培养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

(二)突出办学特色,必须强化共识教育。党校的特色是“党性教育”,社院的特色是“共识教育”。共识教育,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成为派和统一战线其他成员的共识。《纲要》要求的“特色立院”,就是要把“共识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学院教育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派、无党派人士以及统一战线其他方面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前进方向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因而也是最大的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找到的,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强化共识教育,就是要不断巩固党外代表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动摇,始终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制度创新,推动正规化建设

社会主义学院独特的功能定位、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决定学院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要解决教育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必须在遵循干部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用制度来规范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工作,这是推动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一)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统一调训机制。目前,中共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已经自成体系,从人员调训、经费运行、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保障。但是,党外干部调训机制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模式,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有的是因时而定,有的是因费而定。因此,在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人员调训不科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人成了培训专业户,有的人多年没有培训。这样既使得有限的教育培训经费达不到最大程度的效益,也削弱了培训效果,这是造成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权威性不大的根本原因。提高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必须首先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统一调训机制,理顺社院教育培训工作的入口。根据《纲要》精神,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应该纳入各级党委教育培训范围之内,由组织部、统战部牵头协调,统筹布局,增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权威性,提高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水平。

(二)建立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费用由各级财政统一拨付机制。制约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质量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费保障问题。由于党外人士分散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和民营企业之中,教育培训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一些人受经费制约,不能参加教育培训,非常不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同时也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一定损害。中共历来强调对统战成员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要求在党校、社院期间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不低于同级党校。因此,专门研究、统筹解决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经费问题,尽快建立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费用由各级财政统一拨付机制,是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体现党的统战政策的必然要求。

(三)科学制定教学布局,规范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培训内容。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有不同于党内人才的特点,特别是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和自身状况,既不同于老一辈党外代表人士,也不同于中共领导干部。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特色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独特的教育培训内容。《纲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内容,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以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政策、能力培养为内容的“一个主题、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是对全国各级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布局的统一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规范、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课程体系。要处理好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的关系,既要坚持以政治培训为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也要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一战线三支队伍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的能力。

(四)创新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照顾同盟者利益是党坚持多年、行之有效的统战政策,是团结凝聚各方面人才的力量所在。统战政策体现在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过程中,就是要重视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用制度保证后勤服务能力。提高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水平,必须紧紧抓住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之一――后勤服务,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对学员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确立“管理就是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加强管理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的理念。为此,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员,为了学员的一切”的工作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后勤规章制度,按制度进行管理,使社会主义学院后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改革创新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的师资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社院教师面对的学员不同于普通高校,也有别于中共党校和行政学院。学员普遍具有学历高、职称高、职务高、水平高的“四高”特征。社院也因其承担的政治责任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也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按照《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和《纲要》的要求,社院的教师数量要占全院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就目前情况来看,省、市两级社院基本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师资力量的欠缺,严重阻碍了社院的发展。对此,应该对社院系统的教师建立一套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管理制度。首先从数量上要达到《纲要》的要求;其次要严把教师入口,下大力气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形成合理梯次,培育社院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建立社院教师到统战部、派机关、工商联等部门挂职锻炼的机制,深入实际,了解培训需求;四是放宽对社院教师职称的比例限制,提高高级职称的职数,做到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为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三、苦练内功,提高社会主义学院自身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纲要》对社会主义学院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定位,是对社会主义学院的根本要求,有力地提升了社会主义学院的地位,预示着社会主义学院必将迎来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纲要》对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亟待加强”,“切实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实现这个目标,既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同时又要苦练内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社会主义学院的各项工作与《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相适应,与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需要相适应,与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

(一)开发办学资源,拓宽办学渠道。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必须不断开发办学资源,拓宽办学渠道。办好主体班次是扩大培训规模的主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学院的立院之本。必须举全院之力,以发展的理念和创新的举措办好主体班次。与此同时,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院办学资源,与各派、工商联和统战系统各单位共同搞好联合办班,逐步扩大教育培训的规模,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学院的影响力。

(二)科学设置班次和学制,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是社会主义学院应始终坚持的办学原则。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主阵地作用的发挥程度。科学设置班次和学制,是实现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结构合理、适销对路的教学内容是满足学员教育培训需求的关键;形式多样、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是满足多样性的时代特征和多样化学员需求的要求,是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三)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以调研提升科研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学院专题教学的特点,社会主义学院应该建立开放式的科研体系,确立开门搞科研的思路。一是要明确科研重点,集中力量,集体攻关;二是要整合科研力量,既要充分调动本院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又要积极借助社会人才,形成科研合力;三是要把调研作为提升科研质量的保障,从丰富多彩的统战工作实践中寻找科研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