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后T波峰末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后T波峰末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周玥 付永平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心电图室 浙江绍兴312000
急性心肌梗死后   t波峰末间期   室性心律失常   相关性分析   标准12导联心电图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群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率呈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与乳头肌断裂、室壁瘤、心功能衰竭等均是心肌梗死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由VA导致恶性心律失常会引起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是导致AMI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快速诊断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无创检查方法。研究表明,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lorization,TDR)增大是VA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与其相关的T波峰末间期(T peak-Tend interval, Tp-Te间期)即T波峰至T波终末的间期被认为对预测VA发生风险有重要意义[3]。本次研究回顾性总结心肌梗死后发生VA和未发生VA的患者之间Tp-Te间期差别,报道如下。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