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杂志简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3-1017/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建党百年、两弹一星、经济学、法学、历史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高原教育、高原心理、书评

主管单位:青海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1-7542
国内刊号:63-1017/N
全年订价:¥ 14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青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9
复合影响因子:0.53
总发文量:2285
总被引量:6397
H指数:19
引用半衰期:7.3
立即指数:0.0118
期刊他引率:0.9749
平均引文率:5.9176
  • 关于我国政党建设的思考

    作者:周由强 刊期:2004年第01期

    我国面临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政治文明建设将逐步深入展开,加强各政党的建设至关重要。各政党确立好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定位,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加强自身建设,寻求新的执政参政的实现形式,切实加强多党合作,意义非同小可。

  • 延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提升

    作者:廉永杰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根据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创造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了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关系,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延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提升.从而肯定了延安精神在当前的伟大意义.

  • WTO规则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作者:宋才发 刊期:2004年第01期

  • 论信用及信用体系的现代构建

    作者:吕志祥; 廖荣 刊期:2004年第01期

    中华民族素来以诚信著称.然而在历史的变迁中,今日中国却陷入了信用危机中.本文面对这一现实,分析了信用危机产生的原因和信用危机造成的危害,并从建立信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企业自律和加强道德教育几个方面论述了信用体系的现代构建.认为只有建立起健全的信用体系,才能使社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 融资制度的概念界定与功能分析

    作者:李国民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尝试着给出融资制度的概念,并认为其可能由以下四个层次构成:为融资行为提供明晰产权、契约自由、公平竞争、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顶层的宪法秩序层次的基本规则;在宪法秩序下约束融资这一特定行为模式和融资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界定融资交易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核心层的操作规则;人们处理熟悉环境中的融资问题时所遵循的有效行为准则;习惯与...

  • 企业家人力资本制度安排及其激励机制的改进

    作者:李茹兰 刊期:2004年第01期

    在目前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企业家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本文讨论了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制度安排,完善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产权制度以及在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上获得一定的满足,从而实现企业家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 青海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分析

    作者:王小梅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以人力资源的供求为主线,一是从背景角度,分析人力资源供给的潜力与可开发的能力;二是着力从现有人力资源存量方面,分析当前人力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不协调的诸多矛盾.并为缓解这种矛盾从严格控制人口、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激活现有劳动者的"活力"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 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

    作者:刘晓平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在对青海省五大区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并根据青海省省情阐述,提出了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模式.

  • 加快西部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作者:胡俊生; 刘国荣 刊期:2004年第01期

    城市化整体水平滞后,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又一"瓶颈".突破"小城镇思维定势"局限,因地制宜,采取相对迁徙,集中力量培育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把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乃是西部城市化提速的可取思路.

  • 亚洲本土学者对亚洲史重构研究的探索——以滨下武志、王正毅为例

    作者:王作成 刊期:2004年第01期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要求对为西方中心论所遮蔽的亚洲历史进行重构,王正毅、滨下武志的探索表明,亚洲本土学者的重构亚洲史的工作正处于逐步深入的阶段;在理论取向上,他们试图跳出本土论与照搬西方理论的范畴;在做法上,目前多是侧重于对中观层面的关注或对具体问题的深度挖掘.

  • 浅析地理因素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形成的影响

    作者:文忠祥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结合孕育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以及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史,分析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地理环境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场所和物质原料,而蒙古人民在适应这种环境的游牧生活基础上创造了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丰富、成熟和定型.

  • 老庄的处世情怀与人类之爱

    作者:韩海泉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基于老庄一切顺应自然的基本观念,认为其处世理念是尚柔守静、柔弱胜强,其处世情怀博大包容;其道德法则是自爱而爱人,即通过每个个体的修身养性,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文明.老庄这一积极的处世治国思想,在当今世界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 论司马光的编辑思想

    作者:赵连稳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就司马光的编辑思想进行了论述,认为司马光的编辑思想中许多内容颇有价值,对今天我们编辑大型图书仍然有借鉴意义.

  • 审美素质、美学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作者:邵文东 刊期:2004年第01期

    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历程,就是对人生境界和社会生存环境不断追求的历程.时代的发展已把人的审美素质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美学精神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趣味,丰富人的人生体验,健全人的人格.人的审美素质和美学精神正在与现代社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 开放道德的类价值——略论欧美文学中普罗米修斯非理性群体道德内涵

    作者:卓玛 刊期:2004年第01期

    本文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冲动下的开放道德入手,诠释了普罗米修斯类价值的群体非理性道德内涵,并从不同时代相似的需求、不同作家相似的先悟能力方面分别论述,从而确定出开放道德与普罗米修斯类价值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