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学报

农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Agriculture

杂志简介:《农学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6016/S,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农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农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农艺科学/生理生化、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资源环境/生态、林学/园艺/园林/食用菌、畜牧/兽医/水产、农业工程/农业机械/生物技术/食品科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国际刊号:2095-4050
国内刊号:11-6016/S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97
所属类别:农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35
复合影响因子:1.38
总发文量:3018
总被引量:12471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5.9259
立即指数:0.1068
期刊他引率:0.9561
平均引文率:22.4829
  • 抗病丰产玉米新品种‘晋单83’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

    作者:王燕; 王建军; 赵变平; 贾鑫; 杨俊伟; 李彦良; 王富荣 刊期:2019年第10期

    针对玉米生产上病害发生危害严重,缺乏抗病丰产杂交种的问题,利用国内抗病优异玉米种质材料,组配基础群体,采用回交转育、定向接种鉴定、早代配合力测定方法,以选育的抗病优良自交系‘X136-4’为母本,‘X232’作父本,杂交组配育成抗病丰产玉米新品种‘晋单83’,2011年通过山西省审定。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高抗茎腐病、矮花叶病,抗穗腐病、粗缩病...

  • 2001-2016年中国苎麻生产格局变化与产量差研究

    作者:陈继康; 熊和平 刊期:2019年第10期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和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对40个主产县的调研数据,研究2001-2016年中国苎麻种植分布、产量分布和单产变化,比较产量差,并分析驱动因素,以期为应对苎麻产量不足和消减产量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01-2016年中国苎麻生产面积下降、布局优化,苎麻生产由长江中游区域向上游区域转移、由平原湖区向丘陵山地转移;单产提高、产量差加大,...

  • 林芝光核桃穿孔病发生及其危害调查

    作者:相栋; 杨杰; 张树武; 旺珍; 德庆卓嘎 刊期:2019年第10期

    果树穿孔病已成为西藏林芝地区现存光核桃上一种重要叶部病害,严重影响光核桃树长势及寿命。为明确该病害发生情况及发病因素,2017-2018年对林芝地区不同区域光核桃穿孔病发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在调查区普遍发生,平均病叶率为26.85%,平均病情指数为9.28,且不同区域发病程度不同。该病害主要在6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达到发病高...

  • 农沼结合发展模式典型案例调研与模式优选

    作者:姚利; 王艳芹; 郭兵 刊期:2019年第10期

    本研究针对农-沼结合模式类型多样、效益不高,且研究存在片面性等问题,从山东省不同规模、养殖种类和沼肥利用方式的6个典型案例入手,对农沼结合模式的产业全链条进行分析,厘清其模式结构、功能与短板,以及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明确制约模式应用的技术瓶颈,提出满足模式良好运转的4大要素,并从种-养-沼规模匹配、循环链条延伸、提高资源价值及循...

  • 2017.6.21致灾雷暴大风特征分析

    作者:马鸿青; 郭志强; 李彦; 徐义国; 董疆南 刊期:2019年第10期

    为深入探讨保定雷暴大风的形成机理和提前预防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本研究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21日发生在保定东部及雄安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冷池是直接触发机制;探空曲线存在上下2个自由对流高度LFC;雷暴大风出现在最强负变温与正变压前侧锋区;雷暴大风位于高能舌附...

  • 芦笋秸秆栽培秀珍菇试验

    作者:曲玲; 万鲁长; 任海霞; 郭惠东; 任鹏飞 刊期:2019年第10期

    为解决珍稀食用菌秀珍菇(Pleurotus cornucopiae)生产栽培过程中大量消耗林木或大量从外省调入棉籽壳的问题,利用芦笋秸秆为栽培基质与玉米芯、木屑、麸皮等材料经科学配制进行秀珍菇栽培试验,对不同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配方的秀珍菇长势良好,在芦笋秸秆含量为80%的情况下,...

  • 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贺艳娥; 周会玲; 刘焕; 王甜 刊期:2019年第10期

    文章对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影响猕猴桃贮藏保鲜的因素,然后从采前和采后2个方面论述了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的发展,重点阐明了采前喷施钙、二氧化氯和壳聚糖涂膜以及采后物理、化学及生物保鲜技术在猕猴桃贮藏保鲜上的应用。最后根据产业发展现状从贮藏方式、栽培管理、运输保鲜体系及开发天然保鲜剂等方面进行了前景展望。

  • 富硒李子生产技术研究

    作者:李文贵; 吴茂力; 陈莉; 袁述琼; 姜心禄 刊期:2019年第10期

    为了稳定和提高李子生产的效益,笔者选用长沙隆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富硒液体肥,在李子生长的不同时期,施用不同用量的富硒有机肥,测定成熟期李子中的富硒效果。结果表明:在膨果期(果子5 mm)时,分别用富硒有机肥3000 mL/hm^2、3750 mL/hm^2兑水450 kg均匀喷施李子树的全株叶片,成熟李子果肉中的硒含量分别富集到0.0255、0.0296 mg/kg,达到国...

  • 2种截冠处理对种子园樟子松幼龄母树生长的影响

    作者:阎雄飞; 刘永华; 冯永宏; 张增强; 袁小琴; 陈巧燕; 郭荣; 曹存宏; 杨涛 刊期:2019年第10期

    研究2种截冠处理对种子园幼龄樟子松母树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樟子松种子园母树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以樟子松幼龄母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截取2轮枝处理(L2)和截取3轮枝处理(L3),研究截冠处理L2和L3对樟子松幼龄母树树高、地径、冠幅、枝下高、一年生小枝、二年生小枝、萌芽数量7个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截冠处理L2和L3均抑制了樟子松幼龄母...

  • 北京市和呼和浩特市的组合盆栽调查研究

    作者:田晔林; 陈玟廷 刊期:2019年第10期

    运用实地调查和发放调查问卷法,调查北京市和呼和浩特市的花卉市场以及公共场所组合盆栽,以期为组合盆栽的普及和形成有中国特色或是有地域特色的组合盆栽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常见观赏植物都可用于组合盆栽;本研究在调查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组合盆栽分29类;组合盆栽的容器的材质、形状、造型多元化;组合盆栽所用的配饰有自然配饰和人造...

  • 实验模拟条件下不同粒径海泡石对渔业环境中重金属镉的去除效果研究

    作者:陈曦; 宋超; 张雪; 张聪; 张雪敏; 刘颖; 陈家长 刊期:2019年第10期

    为了研究纳米级别的海泡石是否可用于去除渔业环境中的重金属镉。本研究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构建了暴露有2种环境浓度镉(50μg/L和100μg/L)的渔业水生生态系统,并比较了普通粒径和纳米粒径2种海泡石对渔业水体和水产品中重金属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该生态系统运行的10天,镉从水体向鱼体产生生物浓缩过程;试验接下来利用0.03 g/L浓度的海泡石...

  • 水产动物养殖尾水管控策略

    作者:宋立民; 张韦; 孙晓旺; 刘肖莲; 逯云召; 李楠; 王永辰 刊期:2019年第10期

    当前水产动物养殖尾水大多直接排放,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有效管控养殖尾水排放,本着全面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笔者从指导思想和行动上对生产者和政策管理者提出如下建议:(1)理解和维护中国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生产者需提升管理水平,建立新型养殖模式;(3)管理者应该制定区域化、集约化资源利用和尾水排放、处理标准,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

  • 甜菜叶片SPAD值和光合色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郝学明; 王响铃; 宋柏权; 王孝纯; 王秋红; 周建朝 刊期:2019年第10期

    明确甜菜叶片SPAD值与光合色素含量的关系,为甜菜氮素营养诊断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测定不同甜菜品种苗期叶片SPAD值、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含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品种间SPAD值、叶绿素含量的差异以及SPAD值分别与不同光合色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甜菜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光合色素及SPAD值品种间存在差异。...

  • 鸡树条荚蒾中总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廖腾飞; 王丽; 罗兴武 刊期:2019年第10期

    鸡树条荚蒾研究中发现含有红色素、酚类物质、香豆素、黄酮等化合物,具有药理和食用保健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等领域。本研究对鸡树条荚蒾的形态特征及药理作用和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简介,同时对鸡树条荚蒾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测定结果以及最优提取工艺进行文献综述;分析现阶段鸡树荚蒾属植物的现状,展望荚蒾属植物的研究前景,以期为荚...

  • 伤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技术及机理研究

    作者:王红颖; 刘博文; 王庆国; 马玉荣; 刘佩 刊期:2019年第10期

    为解决鲜切马铃薯易褐变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褐变抑制方法,笔者研究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及机理。采用切伤和刮伤2种方式处理马铃薯块茎,然后分别置于5、20℃下放置12、18、36 h,探究不同伤处理方式及条件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刮伤并于20℃放置18 h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佳;处理组鲜切马铃薯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