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rts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5-1335/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音乐舞蹈及影视、绘画及工艺美术、田野调查、翻译之窗、艺术理论研究、其他、序跋与评介、补白、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
国际刊号:2096-5621
国内刊号:15-1335/J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内蒙古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发文量:1174
总被引量:1474
H指数:5
  • 尔玛村寨中民间羌戏考察记

    作者:李祥林 刊期:2016年第04期

    对于羌族戏剧,人们通常看法有二:要么认为羌戏不存在,要么认为羌戏已绝迹。然而,证诸笔者近年赴川西北羌族地区的田野考察,岷江上游尔玛人村寨中羌戏活态存在的例子表明,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在多民族中国大家庭里,挖掘、抢救和保护各民族的戏剧文化遗产,我们没理由不关注人口今有30多万的羌民族。

  • 论印度宗教文化的“贪婪”及其在湿婆造像上的表现

    作者:张乐 刊期:2016年第04期

    本文所提出的“贪婪”一说,并非旨在褒贬印度的宗教文化,而意在探讨印度宗教文化所展现的多元化,以及其无所不能的包容性。而基于此宗教文化基础,其表征集中展现在对诸位印度教大神的塑造上。本文仅以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为例,试图探讨印度宗教文化与其神灵造像之间的联系。

  • 拉卜楞寺与安多藏区藏传佛教艺术的体系化传承

    作者:牛乐; 高莉 刊期:2016年第04期

    在安多藏区的藏传佛教寺院中,拉卜楞寺保存有最丰富的宗教艺术文化遗产,但是成就其声望的却是其完整而严密的佛教文化研习体系。从文化视角来看,拉卜楞寺的学术传统不仅成就了其宗教声望,也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文化背景对安多藏区藏传佛教艺术的体系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从边缘文本看草原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作者:南鸿雁 刊期:2016年第04期

    根植于草原文化中的天主教音乐以及早期CICM留存的档案,使我们看到草原文化绝不是常人所想象的那种与外界隔绝、充满罗曼蒂克色彩的文化,它实际上早就与外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是草原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互动,而且还包括了与之更为广袤的外界空间的互动。本文试从CICM档案文本与当代草原音乐文化的考察中,探寻草原文化的多元性。

  • “黑衣壮”民歌文化传承问题思考

    作者:简圣宇 刊期:2016年第04期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黑衣壮”进入公众视野,其瑰丽的民歌文化让研究者非常欣赏。然而到了新世纪,包括民歌文化在内的“黑衣壮”文化传承问题重新摆在公众面前。如今“黑衣壮”民歌文化传承遇到的最根本的问题,不是保护资金的问题,也不是具体行政法规的问题,而是村落民众需要梳理和树立自身文化自觉的意识问题。如何帮助村落民众具备文化...

  • 丽江洞经音乐研究现状刍析

    作者:杨杰宏 刊期:2016年第04期

    丽江洞经音乐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是历史研究、艺术本体研究、多元学科的多层面研究三个方面。丽江洞经音乐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基本上以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的调查为主,客观上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调查资料;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元学科视野下对丽江洞经音乐的源流、艺术形态及其所反映出来社会文化现象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

  • 江苏民间舞蹈从乡村走向城镇的变迁

    作者:唐圣菊 刊期:2016年第04期

    江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区域特征分明。在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基于乡村农耕文化的民间舞蹈也随之产生了发展变迁。本文以江苏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江苏民间舞蹈的区域特征以及生存与发展来分析其变化,进而对经济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江苏民间舞的发展和变迁的驱动力以及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讨,旨在推动江苏民间舞蹈...

  • 蒙古族音乐研究百年(十)

    作者:博特乐图; 郭晶晶 刊期:2016年第04期

    按照中国音乐分类习惯,蒙古族宗教音乐包括萨满音乐和藏传佛教音乐两大类。其中,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宗教信仰,围绕各种萨满仪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歌舞体系,并对整个蒙古族历史文化、精神领域、社会领域以及民间音乐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藏传佛教为后来传入,并与蒙古族固有的宗教、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相结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蒙古...

  • 试析马头琴传承中的喜与忧(上)

    作者:刘婷婷 刊期:2016年第04期

    马头琴作为草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伴随着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延传而来。在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始终保持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但是近年来,在马头琴传承发展中出现了“喜忧参半”的现象,值得引起注意。

  • 歌唱中最朴素的美——歌唱语言艺术探析

    作者:赵伟晶 刊期:2016年第04期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凭借语言,人们可以互相交换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阐述歌唱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我们在歌唱语言艺术的理论探索及演出实践中绕不开的焦点话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并解决的一个问题。

  • 亚洲北部地区带胡须或牙齿纹人面像岩画研究

    作者:肖波 刊期:2016年第04期

    带胡须或牙齿纹的人面像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以及西伯利亚中南部地区。其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期,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向北境扩散。向东到达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向西通过外贝加尔到达安加拉河下游地区。亚洲北部地区的人面像岩画是萨满教观念下的作品,就该类型人面像岩画而言,大致反映了祖先崇拜、颅骨崇拜以及树木...

  • 工业遗存的文化价值与复兴策略——以近现代景德镇工业遗存保护和开发为例

    作者:李松杰; 刘红娜 刊期:2016年第04期

    工业遗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工业遗产日益受到关注,其文化价值和复兴策略也成为各方重视对象。景德镇是瓷业手工业城市,制瓷业历史悠久,保留了丰厚的瓷业文化遗产。在机械大工业理念的冲击下,景德镇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大工业生产体系,在近代中国陶瓷工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城市产业发展...

  • 山西襄垣地区炕围画艺术的田野调查

    作者:史周盼; 徐犀 刊期:2016年第04期

    在山西民间艺术炕围画界素有“南垣(襄垣)北代(代县),原平不赖”的说法。襄垣县的炕围画在上党地区乃至山西全省可谓独树一帜。它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已于2008年被收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居住方式的变化,窑洞、土炕已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

  • 宜兴市丁蜀镇潜洛村紫砂生产合作社的田野考察

    作者:朱翊叶 刊期:2016年第04期

    江苏省宜兴市是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制品的原产地。改革开放以来,宜兴市丁蜀镇以丰富的紫砂陶土资源、发达、完备的陶瓷制造产业链和悠久厚实的紫砂文化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打工淘金,我国上世纪80年轫那场经济改革大潮中江苏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以紫砂行业为龙头产业的宜兴市也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潮。随着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的解体...

  •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中国传统荷包刺绣纹样的重新解读

    作者:王忆雯; 梁惠娥; 崔荣荣 刊期:2016年第04期

    荷包作为最具东方特色的服饰工艺品之一,已有千年历史,其表面装饰的纹样丰富多姿,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造物智慧,通过对荷包上的刺绣纹样进行重新解读来验证马斯洛的层次需求原理,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省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