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rts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5-1335/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音乐舞蹈及影视、绘画及工艺美术、田野调查、翻译之窗、艺术理论研究、其他、序跋与评介、补白、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
国际刊号:2096-5621
国内刊号:15-1335/J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内蒙古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发文量:1174
总被引量:1474
H指数:5
  • 艺术与国运

    作者:纳日碧力戈 刊期:2012年第03期

    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在社会、人文、美德等方面尚不能自称最强国。经济强大给国政奠定了基础,但经济不能代替国政,国家良治不足者,由强变弱,不能持续。国强靠“政经”,即发达的政治和经济;国运靠“生态”,即经济、社会、人文、美德之良性对转。国运呼唤强化良治,呼唤经济、社会、人文、美德之良性共生,而良治和“共生”可出自艺术...

  • “艺术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人类学

    作者:威尔弗雷德·范·丹姆; 关祎 刊期:2012年第03期

    艺术人类学的基本任务是记录全世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知识”。当不同人类群体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记录下来,并被放入各自文化语境中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对民族志数据进行比较,由此建立模型,并最终解释人们不同艺术观的相异与相似之处。

  • 元上都遗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成为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

    刊期:2012年第03期

    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会议中心斯莫尔尼宫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元上都遗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了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

  • 崇高的后现代转向——以利奥塔崇高美学为例

    作者:冯雪; 刘庆 刊期:2012年第03期

    利奥塔作为后现代先锋式美学家,在其对当代社会的知识状况考察时指出了后现代宏大叙事的危机。他认为当代社会在追求一种普遍原则的同时忽略了社会中个体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人成为屈从于资本社会消费价值、权利控制之下的非人。利奥塔在此重提崇高理论,崇高精神成为利奥塔用文化反叛现代性的武器,崇高论以其感性的,欲望的,不可呈现的情感状...

  • 论21世纪戏曲导演的艺术自觉

    作者:王萍 刊期:2012年第03期

    21世纪戏曲导演的艺术自觉,即体现为对戏曲这一民族艺术流变乃至兴衰的理性反省,包括戏曲艺术的文化特质、艺术特点及当代语境下戏曲发展走向等的自我认识和自觉追求。具体表现为:对传统艺术敬重、传承的自觉;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自觉;充分发挥演员主体性的自觉。

  • 神人以和——三星堆器物坑中的图像与巫仪

    作者:胡绍宗 刊期:2012年第03期

    以考古资料为据,结合历史文献和人类学资料,分析三星堆出土各类图像的类型与系统,讨论各类图像之间的风格关联,试图建构与这一图像系统可能存在的宗教仪式,以及青铜人物图像不同风格的角色对应,藉此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巫祝等神职人员的身份及社会等级关系。

  • 物的语义标记:黎族人的“插星”与“禁星”

    作者:袁晓莉 刊期:2012年第03期

    黎族人原始记事方法中一类特殊的标记,即是田间地垄的“插星”与村头屋前的“禁星”。此类标记在黎族五大支系中相当普遍,也是黎族社会中人人必须遵守的习惯法则,对于民间出示广告、启事、禁令之类的事务,“插星”,与“禁星”显示出强大的语义功能。集中反映了黎族社会的道德法制、宗教观念、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等,同时,也是黎族适应自然...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常山战鼓

    作者:王永健; 于宙 刊期:2012年第03期

    常山战鼓艺术是流行于河北省正定县一带乡村的鼓乐艺术形式。通过对其的田野调查,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常山战鼓的基本概况与文化生态、历史变迁与现代性语境下的重构,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艺术传承作一探讨。

  • 民间艺术与地方形象再定位——从“金罗店”到“龙船罗店”

    作者:许莉萍; 陈志勤 刊期:2012年第03期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曾经是明清时代的商业大镇,素有“金罗店”之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龙船罗店”已经成为这个镇的文化符号,可见民间艺术之于地方形象在新的社会时期再定位的重要性。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客体被认识的时候,就可以发现“保护”“利用”以及“发明”,都不过是我们现阶段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侧面而已。

  • 民间传统技艺传承的美学视角——以点翠工艺为例

    作者:韩澄 刊期:2012年第03期

    我国以翠鸟羽毛加工为主的点翠工艺流传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工艺特征强,堪称世界羽饰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当下,点翠工艺因文化变迁与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已渐消失于公众视野之外,由此针对点翠工艺文化的研究愈发显得尤为紧迫。文中以饰翠历史、工艺、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对点翠艺术加以阐释,以期增加相关研究的立体维度。

  • 审美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以云南剑川张绍华民间美术教育为例

    作者:向丽 刊期:2012年第03期

    关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与美的关系,结合本地的地方特色,并将其巧妙地转化为美术课堂资源,进而诠释民间艺术的艺术法则与美学精神,这将是通过审美教育活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云南剑川张绍华的民间美术教育将民族文化纳入美术课堂中,主要以“参与、体验、分享、成长”作为课题开展的宗旨,使民族文化在审美活动中得以艺术性地传承,...

  • 内蒙古和林格尔武家泥塑田野调查报告

    作者:黄隽瑾 刊期:2012年第03期

    武家泥塑从清乾隆初年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却因种种原因近乎失传。直到近几年,经过武家泥塑的第七代传人武文胜师傅的不断努力,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一民间艺术。由于政府的重视,武家泥塑于2009年人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 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举办从艺50周年感恩家乡演唱会

    刊期:2012年第03期

    2012年7月14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德德玛从艺50周年感恩家乡专场演唱会”在内蒙古人民会堂举行。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乌杰、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佳、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等领导出席并观看了演出。65岁的德德玛迎来了自己艺术人生的第50个多彩年华,当晚身着蓝色蒙古袍的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以美丽的微笑和浑厚悦耳的女中音,为家乡父老乡亲...

  • 九十年代以来丽江古城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的田野考察

    作者:周蔚蔚 刊期:2012年第03期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丽江古城纳西民间木雕与绘画发展线索。从云南旅游艺术品市场的形成,讨论了近十年来丽江古城旅游纪念品(包括艺术品)的概况,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的类型特点和发展阶段以及艺人们的发展困境等,以期进一步深入研究。

  • 祖先的世界——澳大利亚土著岩洞与岩画世界

    作者:保罗·塔森; 李迪 刊期:2012年第03期

    1986年我在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以东的卡卡杜国家公园考察岩画遗址,偶然在一处大型砂岩外层中发现了一处显露的洞穴状岩棚。①该砂岩层位于泛滥平原中部,此地点与邻近的阿纳姆地高原相隔不远。在发现此岩址之前,我已对该地区的大部分区域进行了考察,记录了所有岩刻的位置并拍下了相关照片。此岩址大部分岩画均位于外露的、光线充足的岩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