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rts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5-1335/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音乐舞蹈及影视、绘画及工艺美术、田野调查、翻译之窗、艺术理论研究、其他、序跋与评介、补白、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
国际刊号:2096-5621
国内刊号:15-1335/J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内蒙古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发文量:1174
总被引量:1474
H指数:5
  • 无形与有形:现实化逻辑

    作者:荻野昌弘 刊期:2011年第01期

    相比法国,日本的博物馆文化不如欧洲发达。不过,藉着"无形文化财"和"人间国宝"的观念,另一类型的保护文化遗产体系得以确立。无形文化财的体系是由"现实化的逻辑"支撑的。尽管日本国内存在一种过分寻找"无形之物"之意义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缺少真正能够称之为文化财产的项目。文化遗产是公共财产的观念,在日本还很是缺乏。要想总...

  • 文化翻译与民俗真相——彝族花鼓舞起源再探

    作者:黄龙光; 杨晖 刊期:2011年第01期

    彝族花鼓舞溯源,须从彝母语出发,谨慎考察其彝族历史语境和分析其历史记忆,才能透过汉语客位翻译假象,还原彝族民间花鼓舞的民俗真相和文化意义。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先民在鲁祖业山巅举行祭祖大典,踏平尖刀草集体歌舞的历史记忆,是彝族六组分支四方迁徙的艺术化历史叙事和仪式模拟。

  • 民俗学视野下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

    作者:双金 刊期:2011年第01期

    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遗产,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望成吉思汗陵的达尔扈特人,世世代代默默奉献,完整地保留下了传统的祭祀文化。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考察祭祀历史与文化、陵寝构建以及守灵的达尔扈特人三个方面,力图呈现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的传承脉络。

  • 我院美术系教授何奇耶徒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刊期:2011年第01期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2月27日在京开幕。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务工作报告》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章程(修改草案)》。选举产生了由206人组成的新一届理事会和由15人组成的新一届主席团。张海当选为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 关于蒙古包规格的计量方法

    作者:乌恩宝力格 刊期:2011年第01期

    关于蒙古包规格计量的问题较少受到关注,而从技术史的视角,对蒙古包规格计量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讨论,在说明蒙古包规格的传统计量和表述方法的基础上,介绍蒙古国学者提出的蒙古包规格的其他计量方法,比较其优劣得失与适用范围,并试图探讨其内在原理和实际应用问题。

  • 苏尼特马烙印图案的文化意蕴

    作者:王利利 刊期:2011年第01期

    苏尼特蒙古族的马烙印文化,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马烙印文化的代表。马烙印图案分为动物、植物、天体、生活、几何、文字、宗教等七大类别,蕴涵了草原民族丰富的民俗思想和美学观念。马烙印与游牧社会的马业管理、牧业生产、游牧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古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通古斯”鄂温克服饰种类与制作技艺

    作者:呼格吉乐玛 刊期:2011年第01期

    服饰制作技艺是鄂温克民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民族手工技艺,他们在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集中体现本民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深厚文化内涵的"通古斯"鄂温克民族服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试对"通古斯"鄂温克服饰的种类及制作技艺作一浅析。

  • 从北方岩画看游牧民族的科学观

    作者:冯军胜 刊期:2011年第01期

    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认识自己生存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类自身、自然,乃至宇宙。原始人类的观念受自然力的困囿,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这些原始的观念虽是蒙昧的,但其中酝酿着科学观念的种子,经历一代又一代人的淘漉和积淀,我们从北方岩画的角度对草原民族的哲学观,只是对其认知方法略作管窥。这种科学观念明显处于感性的、直观的阶段,其...

  • 生活方式转变与民间美术的发展

    作者:李东风 刊期:2011年第01期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民间美术的发展既遇到了挑战,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生活方式转变促进了民间美术产业的创新,也促使民间美术审美的回归,同时促成部分民间美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围绕现代生活的转变,以产业化发展为契机使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和保护是一条可行之道。

  • 人类学视野下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审美踪迹

    作者:邱正伦 刊期:2011年第01期

    大足石刻艺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价值本身就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对宗教题材中的人间生活情态特征、造型风格的生活情状以及形成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审美的人类学动因等方面的分析,旨在探寻石刻造型艺术世俗化风格背后的人类学价值特征和蕴藏其中的丰富的人类学含义。

  • 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的晚唐突厥系—九姓回鹘部落考古遗存

    作者:阿布利特·卡玛洛夫 刊期:2011年第01期

    历史上,九姓回鹘部落在中唐突厥汗国衰落之后,曾经一度建立称霸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的回鹘汗国。考证晚唐(公元9、10世纪左右)贝加尔湖畔的游牧民族考古遗迹的归属后,认为公元840年在吐蕃和(黠)嘎斯部落的侵略下回鹘汗国崩溃;其中一部迁入唐朝西域和甘肃建立小国,史称高昌回鹘汗国与甘州回鹘汗国。

  • 蒙古族长调区域分布及生存现状

    作者:博特乐图 刊期:2011年第01期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丰富性首先表现在其区域风格的多样性上。部落传统、地缘环境、历史境遇、生活背景等因素,形成了蒙古族长调不同的区域传统和风格。新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新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蒙古族长调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活结构发生改变,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状况也随之沉浮。

  • 科尔沁蒙古族音乐剧之理论构建

    作者:布日古德; 高巧艳 刊期:2011年第01期

    科尔沁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深厚歌舞传统的民族。广博丰富的民族歌舞,为借鉴西方音乐剧和发展民族音乐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将科尔沁地区音乐艺术与现代音乐剧相结合,寻求蒙古族原创音乐剧的创新,使其成为科尔沁传统音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新的载体,对于我国音乐剧创作"本土化"发展,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李玉林院长率我院阿音组合乐队赴丹麦、瑞典交流演出

    刊期:2011年第01期

    受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及丹麦"康纳美术家协会"的邀请,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玉林率阿音组合乐队一行七人,于2011年1月31日至2月6日在丹麦、瑞典两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艺术交流演出活动。在著名旅欧画家、丹麦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王彤先生以及"康纳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拉尔斯(Lars R)和著名雕塑家朋图斯(Pontus K)等艺术家的陪同下,

  • 二人台《走西口》产生的时间及剧情解读

    作者:刘忠和 刊期:2011年第01期

    关于二人台的起源地,尽管几种说法不尽一致,但都指出二人台的产生与晋、陕、蒙结合部有关。探讨二人台小戏《走西口》产生的时间,认为它不是产生于咸丰年间,而是产生在光绪三、四年的"丁戊奇荒"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