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rts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5-1335/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音乐舞蹈及影视、绘画及工艺美术、田野调查、翻译之窗、艺术理论研究、其他、序跋与评介、补白、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
国际刊号:2096-5621
国内刊号:15-1335/J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内蒙古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发文量:1174
总被引量:1474
H指数:5
  • “纪念色拉西诞辰120周年暨潮尔艺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赫莞斯尔 刊期:2008年第01期

    由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协办、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会和艺术学院音乐系联合承办的“纪念潮尔艺术大师色拉西诞辰120周年暨潮尔艺术研讨会”就色拉西的艺术道路、成就、历史贡献、潮尔艺术技法、潮尔与马头琴的关系及其相关名词的正名、规范、潮尔艺术的挖掘保护与发展等重要议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 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中心与边界

    作者:杨赛 刊期:2008年第01期

    音乐美学研究的中心是对现代音乐美存在与之所以存在的积极接受,它的第一道边界是音乐美存在的当下文化背景,第二道边界是音乐美学传统即历时的临响经验,第三道边界是人类共同的审美经验,第四道边界是音乐美学与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有效关联。

  • 扎赉特民歌源流及其他

    作者:扎木苏 刊期:2008年第01期

    扎赉特民歌具有独特的价值。《扎赉特民歌》一书所收录的210首民歌具有鲜明的民俗性,堪称为一幅绚丽多姿的民俗生活画卷;其中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鲜活的资料,为编纂扎赉特地方志提供了宝贵资料;书中收录的曲目上下跨越700余年,拓展了蒙古族民歌的历史空间;从蒙古族音乐史角度看,科尔沁地区重新纳入长调民歌版图,填补了草原文...

  • 乌珠穆沁宴会歌曲—图林哆与相关禁忌习俗

    作者:乌兰其其格 刊期:2008年第01期

    乌珠穆沁“图林哆”专门指宴会歌曲中具有“经典”和“尊贵”品质的长调歌曲,是盛大的宴会上按照一定仪式规范演唱的礼俗音乐形式。乌珠穆沁部图林哆的相关禁忌习俗体现了蒙古族对神圣事物的崇敬、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对灵魂的崇拜和畏惧的文化心理。这些禁忌习俗即与整体蒙古族的禁忌习俗有着共性,在个案上也有着个性特征,透露出独特的区域...

  • 欧洲美声歌唱艺术与蒙古族乌日汀哆歌唱艺术的比较研究

    作者:格日勒图 刊期:2008年第01期

    欧洲美声歌唱艺术与蒙古族乌日汀哆歌唱艺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声乐体系。一个是流传于世界的经典专业舞台艺术;一个是东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传统经典民间艺术。各种艺术形态有其共性和统一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她们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近些年有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蒙古族乌El汀哆能与西洋美声唱法媲美。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下深入的比较研究。

  • 也谈色拉西对潮尔艺术的传承

    作者:纳·呼格吉乐吐 刊期:2008年第01期

    色拉西大师的潮尔艺术之所以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动人心魂的魅力,在于他对于蒙古四胡的演奏技巧的运用,增强了潮尔演奏的表现力。他常用泛音与实音交替来演奏,在演奏过程中音调变化以及旋律旋法,简直天衣无缝,炉火纯青。他还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许多新一代重量级的马头琴艺术人才和音乐教育家。

  • “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文化根源

    作者:贾忠 刊期:2008年第01期

    “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是当代中国民族声乐领域中的两大范畴。前者在继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某些成分的基础上,借鉴欧洲声乐艺术的体系而形成;后者则是中国各民族固有的演唱方法。二者百年来的历史遭遇是不同的,这与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根源以及社会取向休戚相关。

  • 从意大利语语音特点看美声唱法的声音训练

    作者:侯文杰 刊期:2008年第01期

    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以意大利语为基础形成的美声唱法从其历史渊源、唱法沿革以及最终形成的“Bel canto”艺术风格,都与这种语言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意大利语语音特点与歌唱发声共鸣音色的调节、歌唱发声位置及字声结合、歌唱中的“legato”等技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这些特点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声音训练在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

  • “八角鼓族系”曲种的界定与成因

    作者:王宇琪 刊期:2008年第01期

    北京八角鼓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在异地传播,并与当地的民问音乐相结合,进而形成新的曲种,这些在北京八角鼓影响下而形成的新曲种与北京八角鼓一起构成“八角鼓族系”。“八角鼓族系”中的各曲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具有相同的“血脉”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

  • 东北二人转的历史渊源及演艺风格初探

    作者:刘丽 刊期:2008年第01期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其表演形式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喜剧效应是其演艺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地域风格浓烈是它的另一大特色,还具有即兴表演特色和突出的丑角艺术。其发展趋势应该是保持其“俗”的本质的同时,还要做到“雅俗共赏,丑中见美”。

  • 《乌鲁克都尔木卡姆》中的非常规节拍和节奏型研究

    作者:董海燕 刊期:2008年第01期

    以已出版的《哈密木卡姆》文本为参照,打破以往单纯用人耳的听辨来判断节拍和节奏型的方法,将人耳的听辨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哈密木卡姆》中的第二套乐曲《乌鲁克都尔木卡姆》为例进行测量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 浅谈“临夏花儿”的语言特征

    作者:韩华 刊期:2008年第01期

    花儿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也是语言和音乐紧密结合的艺术,临夏花儿以汉语为基础语言,并融进了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突厥语族等语言成分,充满着浓厚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味。而语序倒置规律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则是临夏花儿的语言特征。

  • 论中国手风琴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

    作者:巴雅尔; 龚易男 刊期:2008年第01期

    中国手风琴民族音乐作品创作的特点是:由钢琴作品、声乐作品等改编的手风琴音乐作品;以中国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的民歌旋律为基础,以传统手法改编创作的作品;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手风琴原创音乐。

  • 音乐的耳朵

    作者:赵艳玲 刊期:2008年第01期

    拥有能欣赏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耳朵不仅是基本乐科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样是从事音乐教育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学理念的更新为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全面的“音乐感知力”提供了新的动力。基本乐科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近日表彰赴港参赛获奖选手

    作者:萧侃 刊期:2008年第01期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专选派6名学生参加1月22日-27日在香港举行的、由香港钢琴学会和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音乐演艺大学联合主办的海伦杯第四届中国作品钢琴比赛,并获双钢琴组第二名,张艺麟获中国作品中级组第二名,这是学院选手参加香港中国作品钢琴比赛以来获得的最高奖项。实现了学院钢琴专业教学实践的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