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

杂志简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008/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艺术史与艺术考古、艺术教育与创作、理论与批评、美学与艺术学研究、宗教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本期名家、学术争鸣、书评、彩色...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国际刊号:1008-9675
国内刊号:32-1008/J
全年订价:¥ 196.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56
复合影响因子:0.63
总发文量:1460
总被引量:4570
H指数:19
立即指数:0.0204
期刊他引率:1
  • 师者有恒习者无涯--读茅原先生的系列戏曲美学文章

    作者:单林 刊期:2019年第03期

    茅原先生关于戏曲音乐美学问题的文章已发表近六十年,其文中的观点和思维至今依然有着极高的学术意义,体现着戏曲音乐创作、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史的多重意义,同时对于当今的音乐学研究也有着鲜明的指导性。

  • 茅原: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先行者

    作者:周钟 刊期:2019年第03期

    茅原先生是我国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先行者,也是最早将东方哲学作为研究方法(而非仅仅是研究对象)引入音乐美学研究的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他示未曾有、作寂寞言、成《未完成》,以超拔的学养、卓绝的目光,为学人展现了一片新天地,预示了未来音乐美学的新进路。

  • 社会与人生的悲歌--施尼特凯《第四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学分析

    作者:朱敬修 刊期:2019年第03期

    施尼特凯创作于1989年的《第四弦乐四重奏》是一部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悲剧性的作品。作品中集中运用了核心音程结构贯穿、微型复调手法、等音、等音程蠕动、"音块"技术、微起伏的音响流等现代作曲技法,构建出多彩的音响与深刻的精神内涵。作品中的悲剧性基调则是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与本人事业上的坎坷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 王充《论衡》中的乐论思想研究

    作者:王维 刊期:2019年第03期

    王充《论衡》中的乐论思想存在着两种彼此对立的观点,一方面王充借助乐论的阐述批判了流行于汉代的谶纬神学、天人感应论;另一方面他又以"妖象"说作为其音乐思想的理论根据,这种矛盾现象在王充的"礼乐观"当中也一直贯穿。本文通过分析这一矛盾现象认为,王充站在汉代阴阳五行的思想视域,向礼乐秩序建立之前的偶在之"气"回望,结果造成了对礼乐观念...

  • 论《风雅十二诗谱》并非古乐谱

    作者:刘义; 孔庆茂 刊期:2019年第03期

    《风雅十二诗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一些学者认为它就是中国最早的《诗经》乐谱,但这一定性历来备受质疑。他的作者为谁,是什么朝代的"声音",究竟是不是"乐谱"?都值得好好研究。"乡饮酒礼"和"诗乐"的演进历史说明《风雅十二诗谱》不是古声;"诵诗"在"诗乐"日渐没落、"歌诗"日益式微的情况下一枝独秀,"吟诵"在古代成为诗歌最主要...

  • 专业创作走业余范儿回归自然反创新路--李滨扬管子协奏曲《山神》逆反式构思及写作

    作者:郭新 刊期:2019年第03期

    作曲家李滨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作的管子协奏曲《山神》(1986)以其独特而新颖的山野风格及反常规的写作成为"新潮音乐"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从独奏管子乐器使用上的反地区风格应用,旋律构建中反调式调性的发展和民乐队的反主调音乐织体写作这三个方面的解析,说明作曲家对民乐队写作采用"返璞归真"的态度,凭借着超自然、甚至类似业余的做法,也...

  • 从历史演变探析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诗乐关系

    作者:庞莉 刊期:2019年第03期

    诗乐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界和音乐界饶有趣味的话题,也是中国当代作曲家颇感兴趣的创作方向之一。文章对诗乐关系的历史演变做了总结梳理,重点研究中国当代诗乐创作的分类、形式与观念,提炼出诗乐关系创造性的发展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启示。

  • 对音乐美学相关审美的主体合法性与共相普遍性的思考

    作者:武文华 刊期:2019年第03期

    音乐美学在针对主体感受性的论域中,作为受众层面的审美主体,其审美品位、审美意向、审美经验、审美价值等,均具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个体性,精英层面的审美主体的相关经验还体现为特殊性。尊重和承认这种客观的、现实的存在状态,不仅是科学的学术态度,也是公正的治学态度,允许审美主体发散出个性化的审美经验,即是音乐美学相关审美的主体合法性...

  • 当音乐史学与音乐美学面对同一调性--从塔拉斯金对贝多芬c小调作品的叙事到韩锺恩“c小调表情问题研究”

    作者:孙月 刊期:2019年第03期

    美国音乐史学家理查德·塔拉斯金在《牛津西方音乐史》中有关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论述集中于第二卷第十三章。他慧眼独具地选取了贝多芬4部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c小调作品进行解读与释义,认为"c小调情绪"在贝多芬音乐中具有象征"战斗与胜利"的叙事性意义。无独有偶,我国音乐美学家韩锺恩在研究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后提出了"c小调是一个问题",并引...

  • 海门山歌剧声腔演变探究--以“日出东方白潮潮”“两只酒杯叮当响”形态分析为例

    作者:顾阅微; 费腾; 熊晓颖 刊期:2019年第03期

    海门山歌剧创作与表演以苏昆、苏滩为起点,汲取其中声腔和板式元素,利用剧情发展与自身"行当"分工,将初期相对单纯的抒情性、自由性"吟唱"与"海门话"长篇叙事性山歌相结合,并借鉴锡剧、沪剧、越剧等相关腔系,逐渐衍生出自身"生、旦、净、丑"等行当及其声腔特色,其形态内容及舞台表演规律,还将伴随自身艺术历程和目标,依靠更多有识之士的进一步探...

  •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记谱思维与场景重现--以小提琴曲《丰收渔歌》呈现的岭南风情为例

    作者:关文辉 刊期:2019年第03期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记谱思维与"场景再现"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小提琴曲《丰收渔歌》二度创作所体现的原理与方法,体现了其中的"主位"与"客位"等关系。与此相联系,更多音乐作品演绎的实践与经验以及相关内容从不同视角所反映出来的音乐艺术规律,已然从多维度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佐证。

  • “史论”体范式与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史家的史观和史学方法论

    作者:陈山 刊期:2019年第03期

    关于电影史观与史学方法的探讨,其表层是电影史著书写中史料与史论的关系与构成问题,本质上是在一个全球化的崭新文化视野下中国电影史学的学术主体性如何评估和如何安置的问题。在中国电影史学领域,对于这一命题自觉和认真反应的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史家。他们在当时视为新兴思潮的苏联社会科学理论的感应下,有意识地将外来意识形态引入中国...

  • 中国首篇影评再考证

    作者:朱萍 刊期:2019年第03期

    "味莼园"主人张叔和提供放映场地、《新闻报》主人斐礼思介绍舶来影片、中国本土作者书写影评,朋友间的共同圈层,使中国现存可考首篇中文影评《味莼园观影戏记》出现在1897年6月11日《新闻报》头版绝非偶然。影评作者以《新闻报》为媒介表达对影戏强烈好奇和欣喜之感;《新闻报》以影戏"奇技"博取读者眼球以增销量;味莼园依靠《新闻报》宣传造势...

  • 鼎新革故:电影小组的成立探究

    作者:高亚林 刊期:2019年第03期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在新旧更替的战争年代中风雨飘零,为改变良莠不齐的电影现状,由夏衍、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组成的电影小组在共产党指导下带着既定的左翼电影意识悄然进入电影界。

  • 试论古诗词诵读舞台呈现的特点及其要素

    作者:苏珊 刊期:2019年第03期

    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的、多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当古诗词诵读在舞台上呈现时,这种表现形式已超出了文学诵读本身的特性与表现力,增加了舞台赋予它的更多的特性。笔者通过分析梳理出舞台诵读具有融合舞台语言的处理方式、是一种全方位的视听艺术、与观众形成了直接交流的特性。这些特性使古诗词的传播的手段更为多元、感化力强,同时也使受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