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物

南方文物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ultural Relics in Southern China

杂志简介:《南方文物》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6-1170/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生业与社会、文物赏鉴、遗产保护、华南与东南亚考古、文博讲坛、大道中国、海昏侯国考古、土与火的艺术、历史时期考古、学术传薪、探索之...

主管单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4-6275
国内刊号:36-1170/K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89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2005
总被引量:6363
H指数:23
立即指数:0.0076
期刊他引率:1
  • 世界之安阳--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创新

    作者:易华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一、引言殷墟遗址正式考古发掘九十年了,作为中国考古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十余年了。安阳已被举世公认为中华文明摇篮,回顾殷墟考古发掘研究史不仅可以认识中华文明形成历程,亦可以评估上古中国在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李济亲自参加殷墟发掘研究五十余年,《中国文明的开始》《安阳》已是传世名作。

  • 天行健勉于学——宋建先生访谈录

    作者:宋建; 肖宇 刊期:2018年第04期

    肖宇:宋先生,您好!感谢您接受《南方文物》的专访,首先向您介绍一下此次访谈的缘起。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好的学术史传统,《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儒林传》确立了以学者类传记录学术史的范式。考古学自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是一门研究古代历史的年轻学科,几代学者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开创了对古代中国的认识,在研究实践的基础...

  • 薪火相传探尧都——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四十年历史述略

    作者:何驽; 高江涛 刊期:2018年第04期

    引子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的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是考古探索、推动“尧舜禹传说时代”成为信史的关键遗址,因此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历来受到海内外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2018年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正式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四十年来,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跌宕起伏,饱经风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 裴李岗文化生业经济研究现状与思考

    作者:李永强 刊期:2018年第04期

    裴李岗文化生业经济研究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开。微观方面包括动物遗存、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研究,宏观方面则从聚落形态角度进行长时段的考察比较。总体上裴李岗文化生计表现出低水平的食物生产状态,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农业生产可能也占有一定比例并有了初步发展。目前仅贾湖遗址进行过较系统的发掘和研究,而各遗址采集、狩猎、渔业、...

  • 试论盛期陶寺文化的和合思想

    作者:高江涛 刊期:2018年第04期

    陶寺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尤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与实施以来,陶寺遗址作为重要中心性城邑给予了重点的聚落布局考察,确定了中期大城址、宫殿区及宫城、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中期大型墓地及祭祀区内的观象台基址,一系列的新发现和新成果使得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逐渐显现出来,是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

  • 新探索与新收获:近十年二里头遗址田野考古概述

    作者:赵海涛; 许宏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一、近年田野工作的基础、缘起与目标、思路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发现以来,持续进行了60余次发掘。截止2006年,已发掘4万余平方米,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起了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分期框架;确认了遗址现存范围,找到遗址中部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系统,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框架,发现宫城城墙和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外的围墙,发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群和...

  • 商周时期制陶荫室初探

    作者:王迪 刊期:2018年第04期

    我国制陶荫室起源于何时?本文提出从考古学上辨识制陶荫室的标准,梳理商周时期的制陶作坊材料,辨识出5处制陶荫室,发现:至少从西周早期开始,制陶作坊中已经有荫室的设置;制陶荫室主要用于泥质陶的晾坯;周代都邑的制陶作坊尤其注意利用这一技术保证陶坯质量;制陶荫室的辨识增加了我们对当时制陶作坊生产组织的认识。

  • 数字相机与数字摄影

    作者:张亚斌; 刘建国 刊期:2018年第04期

    数字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静态光学模拟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并记录在数字存储设备中的照相机。英文全称:Digital Still Camera(DSC),简称:Digital Camera(DC),一般称为数码相机。根据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单反相机、旁轴相机、微单相机、中画幅相机等等。数字相机的基本操作比较简单,早已成为考古调查与发掘、文化遗产保护现场记录影像信息的最...

  • 筑卫城城址的时空构架

    作者:唐锦琼; 王意乐; 张建仕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上世纪40、50年代饶惠元先生在清江县(今樟树市)展开的考古调查揭开了江西考古工作的序幕①。这是在此次调查中,筑卫城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②。此后,1974年和1977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发掘③,2011-2012年,对城址进行第三次发掘,发掘一处大型建筑基址④。这些发现增进了对遗址和城址的认识,也是提出了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仅就遗址、城址及相关...

  • 后李文化遗址的地貌学观察

    作者:王辉; 兰玉富; 刘延常; 佟佩华; 王守功 刊期:2018年第04期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考古资料的相关线索,对后李文化诸遗址的地层和地貌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后李文化时期的地貌特征。后李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鲁北地区的泰沂山前地带,后李、月庄、西河等遗址旁边均为深切的河谷。后李文化时期的地貌与今天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在后李文化之前,河流处于泛滥加积的过程中。这种过程一直延续...

  • 新砦期农业经济研究——花地嘴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作者:唐丽雅; 顾万发; 高博; 吴倩; 温睿 刊期:2018年第04期

    新砦期是龙山向二里头时代转变的过渡时期。目前有关新砦期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如新密新砦和郑州东赵遗址的植物遗存研究成果业已公开发表。本文以介绍花地嘴遗址浮选结果为切入点,结合新砦和东赵遗址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中原腹地郑州地区新砦期的农业经济特点。这对观察过渡时期中原腹地农业经济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

  • 长江上游地区先秦时期的生业经济

    作者:罗运兵; 姚凌; 袁靖 刊期:2018年第04期

    本文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动植物考古资料的系统梳理,重点探讨了这一地区先秦生业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长江上游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生计开发,深受自然环境的客观制约,但也有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这一地区农业开发整体偏晚,渔猎采集经济突出;区域生业分化明显,多样性丰富;文化传播影响强烈,呈现多元交融格局。其农业因素除主要传自甘青地区和长江中游...

  • 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长江下游的生业形态研究(上)

    作者:潘艳; 袁靖 刊期:2018年第04期

    近万年以来,长江下游一直有古人类栖居,见证了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先民在具有本地特色的多元化生业实践中,最终奠定了以水稻栽培和家猪饲养为主、多种经济类动植物管理为辅的生业经济格局。本文对该地区新石器至先秦时代57处遗址所开展的动、植物考古和骨骼稳定同位素研究的数据进行梳理,初步评估各遗址中农作物和家养动物在动植物组合中的...

  • 河南省郑州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牛骨的DNA研究

    作者:赵欣; 顾万发; 吴倩; 东晓玲; 韩雨; 刘铭; 尤悦; 刘一婷; 袁靖; 杨东亚 刊期:2018年第04期

    运用古DNA技术对河南省郑州地区两个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牛骨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共选取花地嘴遗址(HDZ)12例、望京楼遗址(WJL)17例牛骨样本,从中提取DNA,并选择套叠引物对线粒体DNA控制区(285bp)进行PCR扩增。线粒体DNA结果显示,其中15例个体(花地嘴遗址5例、望京楼遗址10例)属于家养普通牛(Bos taurus),花地嘴遗址有1例个体属于圣水牛(Bubalus...

  • [弓魚]国本土风格铜器的再检讨

    作者:张翀 刊期:2018年第04期

    [弓魚]国墓地发现以来,虽有不少关于[弓魚]国铜器的研究,但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除过学术习惯的原因之外,也与之前主要集中讨论中原化的铜器有关。本文重新检视国本土风格的铜器,如儿组铜器,以及更为普通的铜器,以期能够发现[弓魚]国铜器中的本位文化,并以此深入讨论与商、周产生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