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戏剧论丛

南大戏剧论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杂志简介:《南大戏剧论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戏曲研究、戏剧研究前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影视研究、中外话剧研究

主管单位: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6
总发文量:354
总被引量:125
H指数:4
平均引文率:4.122
  • 左翼戏剧是三十年代戏剧的主流吗?

    作者:陆炜 刊期:2014年第02期

    过去所写的戏剧史著作存在左翼化的倾向,向人们提供一种左翼戏剧就是三十年代戏剧的主流的概念。这种概念与事实不符,使许多历史内容被遮蔽,影响了历史叙述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左翼戏剧就是三十年代戏剧主流的印象应该消除。

  • “新演出法”与杨村彬的大场面舞台调度

    作者:马俊山 刊期:2014年第02期

    杨村彬是在定县农民戏剧实验中成长起来的优秀话剧导演。在启蒙戏剧观的指引下,他首创了开放式舞台及大场面调度的成功案例,真正打通了演员与观众、台上与台下、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演出法,为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大众化、民族化、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 “媒介互串”:电影的电视化趋向解析——国产电影发展中的新流变

    作者:罗慧林 刊期:2014年第02期

    在媒介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新现象,本文试图以一个新概念'媒介互串'来概述这些现象及其特征,思考电影电视'媒介互串'所呈现的表现形态,重点分析电影中所出现的电视化(电影的电视剧化、电影的电视综艺节目化)给电影美学带来的新质和影响,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出电影的电视化现象表面上是电影和电视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博弈,本质上却是电...

  • 戏剧三类——戏弄、戏文、戏曲

    作者:洛地 刊期:2014年第02期

    如何对我国戏剧(不可以'戏曲'为称)进行分类,是戏剧研究的大问题。现在通行的以时代来划分(如'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等)或者按现今的所谓'剧种'(如昆剧、京剧、越剧等)来划分都显然有问题。本文作者以为我国戏剧应大体分为三类:戏弄,戏文,戏曲。以'弄(调弄)'为本者,自唐《踏谣娘》等'参军误'以下的'杂剧、院本'直到现今可见的'二小戏...

  • 论戏曲剧种的定义与明清以来的种剧

    作者:朱恒夫 刊期:2014年第02期

    '剧种'一词自20世纪50年代初产生之后,被频繁使用,然而,其内涵与外延一直模糊不清。较为科学的定义应为:有着个性鲜明的主要声腔音乐、系统的表演程式与由人演唱的民族的戏剧形式。以此定义来衡量,许多名为'剧种'的其实并非剧种,或虽是剧种却和其他剧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明清以来的种剧主要是弋阳腔、昆腔、秦腔和皮黄腔,由于它们传播广泛,繁衍...

  • 论明代清唱的“叛逆”性

    作者:许莉莉 刊期:2014年第02期

    清唱在当今昆曲界,除了有唱而不演、不化妆的含义外,给人更主要的印象是严谨,恪守传统,不越雷池一步。剧唱则在曲唱规则上相对宽松、灵活一些。然而这二者所担当的角色在古今曾有过大幅度的调转。在明代,清唱反而是前卫的,并常常因叛离传统而屡遭曲家们批评。而那时的剧唱则被认为更能够保留古调原貌。究其原因,清唱的特质自始至终统一而未变,变...

  • 《拥双艳三种曲》与清初风情喜剧之艺术风尚

    作者:吴春彦 刊期:2014年第02期

    清初戏曲家万树现存传奇《拥双艳三种曲》以才子拥二美的风流韵事为书写对象,延续了明末对于'情'的宣扬基调,强化'情'与'理'的被动融合,宣告了'主情'思潮的没落;在艺术建构上,《拥双艳三种曲》布局精巧、场面求新、承转自然、文思细密,追求音律与文辞的双美,剧作中不乏清词丽句,亦有刻意俗化的宾白科诨。其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新变,无论得失,都充分...

  • “戏曲”概念的确立及意义流变考

    作者:李秀伟 刊期:2014年第02期

    '戏曲'在今天等同于中国传统戏剧。但'戏曲'一词最早仅指'戏中之曲',后衍生出剧作的意义。在近代古今中外剧作都曾被称为'戏曲',王国维笔下的'戏曲'与当时的通行用法并无二致。1949年以后,随着'戏改'运动的推进,'戏曲'才主要用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但此时的'戏曲'又包罗万象,举凡各种传统演艺都可以算作'戏曲'。直到1980年代左右,'曲艺'、'杂技'...

  • 1946:国民党官办剧团的解散与分化——以中万、中电、中青为例

    作者:段丽 刊期:2014年第02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一方面利用高额的娱乐捐,将包括官办剧团在内的职业剧团推入每演必亏的生存境地,致使巨额亏损成为中电、中青被裁撤的导火索;另一方面,大幅度调整官办演剧系统,只保留以中万为代表的军中演剧团队,以为戡乱宣传服务。这就证明:当抗击外侮的任务完成后,国民党话剧政策的专制性被再次强化。官办剧团必须先以裁撤为代价,才能换来新...

  • “向心的表演”:演技的“磨炼”及“停滞”——论上海剧艺社表演艺术的成绩与局限

    作者:穆海亮 刊期:2014年第02期

    上海剧艺社通过丰富的舞台实践磨炼演员的'向心的表演',以'型式演技'和内在真实塑造人物,以集体效应和'齿轮演剧'追求演出的整体性,代表了孤岛演剧的最高水平,并为沦陷时期演剧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由于演剧体制的不成熟、演剧理论资源的匮乏以及演员自身修养的不足,孤岛剧坛所谓'演技的停滞'局面在上海剧艺社有着明显表现,这体现出...

  • 从中华剧艺社的遭遇看1940年代国统区“剧场荒”的成因

    作者:吴彬 刊期:2014年第02期

    中华剧艺社(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四十年代的话剧演出,始终面临严重的剧场荒。造成剧场荒的原因,一是政府干预,二是捐税重压,三是电影回潮和地方戏兴盛。职业化是中国话剧的必然选择,建立现代市民演剧形态是职业化的必然结果。战争中断了职业化演剧的合理进程,国民党政策的破坏性制约了演剧事业的健康发展。剧场荒的存在,最终导致话...

  • 从《恨海》看分幕的变迁及其影响

    作者:侯抗 刊期:2014年第02期

    在《恨海》从二十二幕到七幕的变化过程中,仅有7幕本现留有详细完整的剧本,这与分幕有关。幕是一种舞台装置,同时也是剧本的构成要素,表示行动的段落。中国早期话剧因受传统戏曲思维影响,普遍分幕过多。这给舞台实践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减少分幕势在必行;分幕的减少反过来对剧本和舞台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剧本与舞台的互动。

  • 论《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成就

    作者:胡德才 刊期:2014年第02期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戏剧的代表作,也是台湾当代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其表现形式的新颖独创、人文意蕴的深厚隽永和历久不衰的舞台生命力及持久而广泛的影响使它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堪与《雷雨》、《茶馆》并列的戏剧经典。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拼贴'的'戏中戏'套层结构、悲剧与喜剧交错对照的舞台奇观和深厚而耐人寻味的多重意蕴。

  • 论沈虹光“小人物”剧中的主流意识

    作者:陈晶晶 刊期:2014年第02期

    沈虹光是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女剧作家。她的剧作以擅写普通人的生活著称,获得了评论界的普遍赞誉,有多部作品获得过各种重要奖项。但她的'小人物'剧其实是主旋律戏剧。因为这些作品中有一个清晰的模式:先写普通人的生活,提出尖锐的问题,然后从问题上滑过去,高唱正面道德教育的调子作为解决。其'小人物'剧表面上具有平民意识,真正渗透的却是主流意...

  • 文化接受的一种模式:借用、想象与生成——以百老汇戏剧《黄袍》对中国戏曲的接受为例

    作者:高子文 刊期:2014年第02期

    本文以1912年美国上演的颇具影响力的戏剧《黄袍》对中国戏曲的接受为例,描述了中西剧场文化交流中的一种模式,即西方剧场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借用与想象,实现自我生成与创新。文章主要从主题、结构和舞台三个层面分析其与中国戏曲的异同,考察其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以求更为细致地呈现戏剧领域文化接受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