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作物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杂志简介:《麦类作物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1-1359/S,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农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农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生理、生态与栽培、遗传育种、新品种介绍、病害防治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作物学会;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1009-1041
国内刊号:61-1359/S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农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陕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4
复合影响因子:1.08
总发文量:2750
总被引量:32297
H指数:54
引用半衰期:6.8354
立即指数:0.0787
期刊他引率:0.819
平均引文率:19.4815
  • 小麦面粉RVA特征的数量遗传分析

    作者:孙长森; 王伟; 李韬; 徐辰武 刊期:2005年第02期

    小麦淀粉的糊化特性是衡量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常以RVA特征参数度量.为了进一步了解RVA特征参数的遗传特性,用莫惠栋提出的双列资料的种子性状遗传表达鉴别方法,分析了6个小麦品种及其两两组配的30个小麦杂种组合(包括正反交)面粉的7个RVA特征参数的遗传,并估计各特征值的主要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小麦面粉糊化温度(PTP)在F2种子间没有发生遗传...

  • 不同培养基及激素配比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

    作者:王新国; 任江萍; 李磊; 尹钧 刊期:2005年第02期

    为了建立一个适于优良小麦品种基因枪转化的高效组织培养体系,以2个冬性小麦品种京841和中麦9号为供试材料,探讨了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比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N6B5MS、B5和L3 4种培养基中,L3培养基的出愈率及分化率最高,两品种平均出愈率达到88.9%,分化率达到36.6%;以L3为基本分化培养基,同时添加ZT 3 mg/L和NAA 1 mg/L...

  • 穗茎注射法导入反义PLDγ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

    作者:王瑞霞; 高庆荣; 崔德才; 李洪利; 乔晓琳; 刘正斌 刊期:2005年第02期

    利用穗茎注射法将反义PLDγ(Antisense phospholipase Dγ)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兰考906,并用特异PCR标记和PCR-southern杂交技术对所获得的变异系进行了分子检测,旨在探讨该基因在小麦中的整合效果.结果表明:(1) 经反义PLDγ基因的特异PCR标记,变异系03039、03048和03050扩增出与阳性质粒大小相同的400 bp的目的片断,PCR-southern杂交结果与其一致.说...

  • 春小麦花药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技术初探

    作者:王敬东; 任贤; 张曦燕; 董建力; 何军 刊期:2005年第02期

    为了提高春小麦花药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率,对参试的春小麦材料的花药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根系分别进行了以下处理:(1) 在脱分化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五种浓度的秋水仙碱:0.02‰、0.05‰、0.1‰、0.3‰、0.5‰;(2)用0.2%和0.05%的秋水仙碱浸泡再生植株根系各5 h和15 h.结果表明,在脱分化阶段经秋水仙碱处理后愈伤组织生长缓慢,植株再生能力较差,甚至部...

  • 春小麦优异矮源D8261的矮化效果及其创新和利用

    作者:张克厚 刊期:2005年第02期

    为了深入了解春小麦优异矮源D8261的矮化效果并评价其育种利用价值,1992~2004年对D8261的矮化效果和育种利用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并对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从D8261(株高49 cm)与6个高秆亲本(平均株高101.3 cm)杂交F2代的株高分离结果可知,矮秆植株(株高<75 cm)的分离比例为41.7%~70.4%,平均为57.6%,矮化效果十分显著;在对组合T88鉴19/...

  • 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动态及糊化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作者:马冬云; 郭天财; 吕云茹; 王晨阳; 朱云集; 王化岑; 韩巧霞 刊期:2005年第02期

    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的淀粉合成动态,为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信息,对6个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组分的变化及淀粉糊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糯性小麦的直链淀粉含量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糯性小麦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所有品种的支链淀粉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不同基因型小麦直链、支链淀...

  • 不同穗发芽抗性的小麦胚对ABA敏感性及抗性机制研究

    作者:孙果忠; 张秀英; 闫长生; 肖世和 刊期:2005年第02期

    以20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不同穗发芽抗性的小麦品种处于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胚对ABA敏感性和后熟过程中种子的萌发能力,以揭示小麦对穗发芽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不同抗性品种的胚萌发能力和胚对ABA敏感性存在差异.胚萌发能力随胚龄的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扬花后25 d到35 d的胚萌发势的降幅值在抗穗发芽基因型中所占...

  • 麦棉套作冬小麦灌浆期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作者:周新国; 陈金平; 刘安能 刊期:2005年第02期

    在大田土壤水肥条件下,于灌浆期对麦棉套作冬小麦不同叶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肉细胞间隙CO2浓度(Ci)以及叶绿素含量做了连续测定,并对不同叶位叶片的籽粒贡献率做了分析,以研究麦棉套作条件下冬小麦的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小麦叶片的Pn和Tr在花后的变化趋势表现一致,且其大小顺序为旗叶(FL)、倒2叶(Cd2...

  • 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基因型与生态变异研究

    作者:王莉芳; 姜东; 戴廷波; 荆奇; 曹卫星 刊期:2005年第02期

    通过比色法测定了在江苏省6个生态点种植的6个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籽粒戊聚糖含量,以探讨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基因型与生态变异.结果发现,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在基因型和生态环境间差异达显著水平,6个小麦基因型品种戊聚糖含量变幅为6.35%~7.02%,以皖麦38戊聚糖含量最高,且在各个生态点变异最小,宁麦9号戊聚糖含量最低,扬麦10号在各个生态点变异...

  • 不同粒型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变化

    作者:李秀菊; 职明星; 鲁玉贞 刊期:2005年第02期

    为了解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内细胞分裂素变化动态,给小麦品种选育和化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粒型小麦籽粒形成、灌浆过程中籽粒内细胞分裂素的变化动态及其与灌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型小麦品种籽粒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籽粒形成期,籽粒中ZR、iPA含量迅速增加,在开花期后的18~24 d达到峰值,其后...

  • 应用SPAD值预测小麦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的初步研究

    作者:朱新开; 盛海君; 顾晶; 张容; 李春燕 刊期:2005年第02期

    2003~2004年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1号、WH510和徐州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拔节、孕穗、抽穗)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变化特征及其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全氮含量及NO3--N含量的关系,旨在为小麦上应用SPAD快速诊断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及不同叶位小麦叶片SPAD值明显不同;小麦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因品种和生育时期的...

  • 北京郊区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李永宾; 郑丽敏; 廖树华; 朱虹; 刘洪见 刊期:2005年第02期

    为了探讨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2~2004年在北京东北旺农田试验场(该地区小麦生育期常年降水约为118 mm,>0℃的有效积温约为1 970℃)进行了灌溉、施肥2个因素27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效应不显著,但水、氮交互效应及氮肥效应显著,氮肥效应值较高,增产潜力较大.适量增施氮...

  • 氮素运筹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品质及产量性状的效应

    作者:冯伟; 郭天财; 李晓; 姚战军 刊期:2005年第02期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豫麦66和豫麦4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素运筹对其产量及与面条品质有关的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豫麦66在本试验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品质性状得到改善,而多穗型品种豫麦49以225 kg·hm-2处理品质性状最好,超过225 kg·hm-2时品质性状变差.两品种的产量表现趋势相同,在0~225 kg·hm-2范...

  • 宁麦8号功能叶衰老过程中的光能转化特性

    作者:王萍; 陈国祥; 张成军; 王静; 施大伟; 陈利; 黄春娟 刊期:2005年第02期

    为探讨小麦衰老过程中的光能转化以及有关生理特性的变化,以大田种植的高产小麦新品种宁麦8号冠层上部的三片功能叶为对象,自旗叶全展时至枯黄,研究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电子传递活性、叶绿体类囊体膜吸收光谱和抗氧化酶SOD、POD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衰老过程中, 净光合速率平稳下降,而叶绿素含量先略有下降,然后逐渐上升,...

  • 小麦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

    作者:衣莹; 侯立白 刊期:2005年第02期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小麦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优劣,以期探讨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农艺性状及小麦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产量表现为20+40(cm)模式>120+80(cm)模式>沈单10号玉米单作>唐抗5号玉米单作>复种>小麦单作,不同种植模式间产量差异极显著;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和玉米农艺性状的分析,20+40(cm)模式、120+80(cm)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