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3-1082/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政治 经济 哲学、专题研究、心理学研究、文学 历史、语言学、心理学、课程思政论坛、教育学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1003-6121
国内刊号:23-1082/C
全年订价:¥ 228.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黑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73
复合影响因子:0.67
总发文量:2563
总被引量:6195
H指数:17
引用半衰期:6.3688
立即指数:0.07
期刊他引率:0.5745
平均引文率:9.05
  • 试论国际私法全球化

    作者:朱莉 刊期:2005年第03期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写作背景,探讨了国际私法全球化.国际私法全球化包括两个层次,趋同化和一体化.统一冲突法和统一实体法以他们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国际私法趋同化.分别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可以看到冲突法和统一实体法所呈现出来的国际私法一体化的前景.

  • 巴尔干欧洲火药桶引爆的历史回顾——北约(NATO)武力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前前后后

    作者:张福财 刊期:2005年第03期

    本文在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南联盟后的国际影响评述的基础上,对巴尔干地区的历史及现状加以分析,并探讨了北约对欧洲的武力干涉及其动因、北约的战略调整、职能的转变、北约扩大新战略的形成过程,及其当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维护国际和平 寻求普世伦理——论“忠恕”之道与21世纪国际和平

    作者:王志彦; 于海英 刊期:2005年第03期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发展,这需要在国际和平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如今的世界仍然还很动荡,各国之间的平等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为此,爱好和平的国家及其人民都在寻求能够维护国际和平的普世伦理.文中力求通过对儒家"忠恕"之道的阐发,一方面说明其是建立普世伦理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说明其应是调节国际关...

  • 辨认结论的证据效力及其取证程序研究

    作者:左德起; 谭淼 刊期:2005年第03期

    辨认是一项常用的侦查措施,辨认结论也常常被法官直接采信而成为定案的重要根据,但在实践中往往过分夸大辨认结论的可靠性,而不去质疑其可靠性,这种拿来就用的做法其实是非常危险的.目前我国的辨认程序仍然不够完善,还难以真正保证辨认结论的证明力.本文针对辨认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用程序的眼光分析辨认程序,从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辨认笔录的...

  •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探究

    作者:王伟; 赵丽霞 刊期:2005年第03期

  • 论宋代著名词人柳永与周邦艳词的差异

    作者:崔景艳 刊期:2005年第03期

    柳永、周邦彦同是北宋时期的大词人,他们的词有相似之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仔细研究他们的作品,我们会感到两位词人的词在内容、风格、结构等方面又迥然不同.

  • 此花不与群花比 自是花中第一流——从《漱玉词》中的梅、菊、桂情结品读李清照的人生与心灵

    作者:吕佳 刊期:2005年第03期

    李清照的词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花的意象,她以女性细腻的笔触真切的将人生与心灵中最难忘、最珍贵的绵延不尽的情爱心曲,凝结成一朵美丽而忧郁的宋词之花,她偏爱梅、菊、桂三种花,而"此花不与群花比",有着独特的意蕴.

  • 论《玫瑰门》对人性悲剧的揭示

    作者:李华 刊期:2005年第03期

  • 试论张爱玲作品的价值与魅力

    作者:于英 刊期:2005年第03期

    张爱玲笔下的世界魅力曾把个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搅扰的如痴如醉,但很快销声匿迹;今天,她再次"走红",其热潮不亚于当时的大上海,有学者命之为"张爱玲神话".分析原因,有诸多因素,其中更重要的是她的独特的女性书写,所展现的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把读者从对乱世女人命运的好奇引入到对共通的人性的认识和思考的深度,应该说是她的作品最大的思...

  • 论中国大陆读者对D·H·劳伦斯形象的解读

    作者:廖杰锋 刊期:2005年第03期

    D·H·劳伦斯在中国的形象,从机械主义的叛徒,最有热情、最信任灵感的歌吟者、新浪漫主义小说家再到颓废文人、小说家、现实主义者、女性主义者、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叉点上的代表,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变化过程,他在中国接受者的心中是一个说不尽的"哈姆莱特".这种复杂的变化过程从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的角度来考察,它实际上是中国接受者的"误读"...

  • 以跨文化视角审视纳博科夫的文学世界

    作者:王常颖 刊期:2005年第03期

    俄裔美籍双语作家、文艺评论家兼诗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一生辗转迁居,造就了他跨国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多彩文学艺术个性,即在浓郁的俄罗斯文化背景上叠印了英美社会现实的缩影.跨文化的创作就需要我们用跨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去衡量、去解读,这样才能给予他合理而正确的评价,也才能真正走入纳...

  • 论文学在电视时代的危机与发展出路

    作者:仲维丹 刊期:2005年第03期

  • 论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嬗变

    作者:申勇 刊期:2005年第03期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现代化的重新定向及其对"五四"批判再反思之际,"后现代批铲"开始发出了"现代性的追问",并明显地表述为对新殖民主义高度警惕的守成主义特征.在这种后现代的追问下,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的合法性一度成为一个疑问.

  • 关于渤海国货币的三个问题

    作者:刁丽伟; 王林晏 刊期:2005年第03期

    在渤海国的研究中,通货问题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图从渤海遗址发现的铜钱入手,揭示渤海国通货存在的形式,探究史料没有渤海货币问题记载的原因,以及通过对货币状况分析显示出的当时渤海国的对外关系.

  • 略论伪满洲国对青少年的奴化教育

    作者:刘晶辉 刊期:2005年第03期

    为了巩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日伪当局通过不断强化青少年组织,设立青年训练所,组织青少年参加"勤劳奉仕"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使他们体得"建国精神",成为"优秀国民",进而效力于日本的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