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学院学报

吕梁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Lvliang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吕梁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4-1365/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思想政治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语言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律研究、艺术研究、传播学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体育研究...

主管单位:吕梁学院
主办单位:吕梁学院
国际刊号:2095-185X
国内刊号:14-1365/G4
全年订价:¥ 136.00
创刊时间:2011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9
复合影响因子:0.18
总发文量:1842
总被引量:1497
H指数:9
期刊他引率:1
  • 选本:桐城派的独特文化符号

    作者:吴微 刊期:2018年第01期

    桐城派要员大都职为教师,善于也乐于编选选(读)本。自方苞、姚鼐起,桐城派古文选本或国文读本,实用实在,正门正派,成为一代之翘楚。使学子读书作文起步之初,即有法可依,有文可仿,学以致用。并藉其选(读)本,潜藏文派的文学趣味、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选(读)本成为桐城派独特的文化符号,聚焦于此,不仅能够拓宽研究视野;更重要的是,汲取与传...

  • 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故事情节指瑕

    作者:王凡 刊期:2018年第01期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展现腾挪顿挫、峰回路转的推理断案情节之时,也存在着若干缺乏现实理据性的非真实化情节。这种艺术缺憾,既是侦探推理小说本身在生活理据性与情节戏剧性的微妙冲突之间两难择取的某种外化,更是由高罗佩在这部作品中所欲传达的文化、思想蕴涵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所决定的。从正反两面客观辩证地认识这一"白璧之瑕",对于全...

  • 《狂人日记》中第一人称“余”和“我”的关系

    作者:刘丹丹 刊期:2018年第01期

    细读是研究鲁迅作品比较风行的方法。通过细读,对日记中"我"的心路历程进行分析,以此把握"狂人"的形象和深层意蕴,从而反观序中的"余"对"我"的态度。通过对"我"、"狂人"、"余"的剖析,得出"我"和"余"的关系并非对立反而是高度统一的。

  • 陈独秀履历失实的“弦外之音”

    作者:王永坚 刊期:2018年第01期

    1917年,蔡元培为使陈独秀顺利进入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为其虚造履历。陈独秀履历失实的背后,体现蔡元培、陈独秀二人深厚的友谊,更表明新旧之间相互影响,界线难明。有意为之的履历失实,更是效果奇佳。深入考察此事,可见当时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虚构的合理性。

  • 《红字》中的身体政治研究

    作者:王斐 刊期:2018年第01期

    《红字》中的身体意象体现了在清教社会性别权力关系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运作机制。一方面,女性的身体被规训,成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另一方面,女性努力摆脱规训权力,寻求身体自由,使自己成为自由选择、自主行动的主体。对《红字》中身体意象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作者对身体的关注,尤其是对女性身体的关注,而且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 简论宋代诗话笔记中的虚词

    作者:卢小妹 刊期:2018年第01期

    宋人写诗讲求炼字,其炼字的范围广泛,虚词也被他们纳入了视野之下,在宋人诗话笔记中,可以不时看到关于虚词的讨论,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分别为虚词的功用和如何运用虚词。某种程度上,宋人对于虚词的讨论也折射了宋人在诗歌审美上的新变化。

  • 文化翻译观的框架理论诠释

    作者:戎娜; 刘著妍 刊期:2018年第01期

    自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文化转向以来,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nnet)提出的文化翻译观便成为理论研究界的焦点,该观点提倡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框架理论基于框架语义学的整体意义观,对翻译理论研究具有的独特解释力,能使译者在文化翻译观指导下形成框架意识。从框架理论视角对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nnet)的文化翻译观进行诠释,旨在论...

  • 顺应论视角下的车尾警示语人际功能分析

    作者:侯风英 刊期:2018年第01期

    车尾警示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除了从修辞学、翻译、语用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还可以从语用学角度,运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结合认知动态地来探索车尾警示语对心理世界及社交世界的顺应,以及在动态语境中的人际功能,更好地起到提醒或警示的功能。

  • 日语语篇的指称与翻译——以小说《心》及其汉语译本为例

    作者:李慧芝; 张黎黎 刊期:2018年第01期

    日语语篇中的指称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分为外指(情景指称)和内指(篇内指称)。根据指称项目的不同,又可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及其他指称3个类型。正确识别语篇的指称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夏目漱石的小说《心》及其汉语译本为分析指称在日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及翻译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本文从中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如省略不译、...

  • 论日语动词的差别使用所蕴含的文化特质

    作者:史文娟 刊期:2018年第01期

    日语中动词的词性、结构,各种形态的变形规律及使用方法一直是困扰日语学习者的难题之一。不仅是学习日语的外国人,甚至包括日本人在内,稍有不慎都会造成各种困扰。通过列举日语的自他动词、动词的主动被动态以及动词的自谦尊他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的语用实例,来探究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期达到深入了解日本民族、日本人,进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

  • 关于《晋绥日报》研究的几点建议

    作者:童兵 刊期:2018年第01期

    吕梁地方历史古老,有较深厚的文化遗产。古代文化、革命文化都应得到很好研究。《晋绥日报》作为解放区新闻事业的的重要代表,不仅应重视对《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等重要文献的研究,还要深入讨论它对山西乃至全国新闻事业史、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的意义。此外,《晋绥日报》和新华社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

  • 怎样做《晋绥日报》研究——与《晋绥日报》研究小组的谈话

    作者:郑保卫 刊期:2018年第01期

    开展《晋绥日报》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方法要求。主要做法在于策划和组织,先做基础工作,而后上升为理论。可以依类相从,先行编选文集,提供基本史料和索引,而后再提炼相关问题或主题深化研究。如索引、大事记、名记者、本土语言和新闻语言等,都是较好的选题。

  • 晋西北根据地的黑板报探析——以《抗战日报》为视角

    作者:薛金莲 刊期:2018年第01期

    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响应"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号召,在党报《抗战日报》的宣传导向中,各县区村的黑板报活动逐渐兴起发展,成为宣传党的政策、表达民众心声的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各项工作。

  •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作者:王引兰 刊期:2018年第01期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革命,也催生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以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 试论建安、正始士人的名教观和生死观

    作者:任聪颖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东汉末年政局不宁,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动荡。儒学仁爱忠恕的内核逐渐流失,其外在的名教先后被曹魏政权和司马氏政权所攫取、利用。建安、正始时代的士大夫勇于反抗名教的钳制,致力于真正的儒家精神的回归。由于战乱频仍、政治黑暗,生命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建安时期士大夫满怀热忱地关注群体的生存状态,志于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崇高的理想。正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