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正文】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立英 皋岚湘 丁华野 许春伟 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科 北京100700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北京100071
乳腺肿瘤   实性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对9例SPC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行AB-PAS染色和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染色,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跟踪随访、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SPC患者年龄32~83岁,平均69.2岁,其中以乳头溢液发病3例;9例核级别为低~中级别,7例细胞内和细胞外伴黏液分泌,2例伴钙化,3例伴粉刺样坏死。9例ER、PR均阳性且阳性率较高(均〉70%),HER-2均阴性。9例SPC中神经内分泌标志物Syn呈弥漫阳性(8例)、灶阳性(1例);CgA有4例呈弥漫阳性,1例部分阳性,4例呈阴性;6例有部分区域肌上皮标志物表达缺失,3例肌上皮标志物连续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3%~20%。9例SPC中有1例伴小灶性浸润性导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最大径2 mm),其余8例均不伴其它类型乳腺癌,前哨和(或)腋窝/锁骨下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9例中有8例进行乳腺癌保乳根治术,1例为局部肿物切除过程中偶然发现微小病灶,未行根治术;9例中有1例因伴有IDC,行4周期TC方案化疗,化疗耐受可,目前处于化疗后恢复期;其余8例术后口服内分泌药物治疗,临床密切随访观察,随访时间3~61个月(平均19.6个月),均未发现复发。结论9例SPC均表现为核级别较低、常伴细胞内外黏液分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淋巴结转移率低等特点,随访未发现复发,提示SPC临床预后较好。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