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杂志简介:《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部)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7
总发文量:1395
总被引量:1883
H指数:14
  • 塞壬的歌声与踟蹰——略论余秀华诗歌女性矛盾生存经验的书写

    作者:任旭岚 刊期:2016年第02期

    自媒体的喧嚣与大众消费的浪潮,遮蔽了湖北诗人余秀华对于偏居农村、身患隐疾的中年女性生存经验的大胆、本真、矛盾、多维的书写。她对生命和时间的"反抗"式礼赞中包含着对中年迟暮的忧惧,她对爱情的大胆主动时常退居为被动卑微的等待,在对农村风物的温情注目时又对逼仄的农村生活怀有无奈与怅恨。以女性为视角、以隐疾为滤镜、以农民为身份,余...

  • 研途筑梦,星耀华大——第三届“华研楷模”之“学术之星”

    刊期:2016年第02期

  • 身体的秘密——余秀华诗歌个体体验与命运的本质书写

    作者:何美菊 刊期:2016年第02期

    诗歌是余秀华的精神居所,余秀华通过诗歌打开自己,裸呈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其大量的身体书写丰富了诗歌表达的向度,维系了诗人冲动情绪、个体体验、本真幻想的支点,诗人借由身体这一中介沟通了现实境遇与命运本质的桥梁。独特的日常个人体验在直接具体的身体形象描写中传达普遍的现实悲凉感,感性的身体隐喻让人思考命运的本质,身体动作、情感...

  • 多维视野中的余秀华诗歌探讨

    作者:王泽龙 刊期:2016年第02期

  • 余秀华诗歌的乡村意象解读

    作者:林芸 刊期:2016年第02期

    余秀华的诗深深地打上了以"横店"为中心的"乡村"烙印,充满着浓厚的江汉平原的泥土气息。她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揉进诗歌,表现自己对家乡的特殊情感,抒写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她笔下的乡村意象群或阴暗、孤独,或明朗、清新,正是这些独特且极富心理张力的意象,充分表达了诗人复杂、丰富的乡土情怀:想逃离,却又难以割舍、深陷其中。

  • 新版《汉语大字典》疑难字考释成果吸收情况调查——以《疑难字考释与研究》为例

    作者:袁如诗 刊期:2016年第02期

    近二十年来,汉语言文字学和辞书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版《汉语大字典》为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在"内容更新"上做了不少工作。文章试从引、改、增、合、删等五方面考察新版《大字典》对《考释》成果的吸收情况。

  • 哈尔滨话的[υ]声母产生与推广动因初探

    作者:王佳琳 刊期:2016年第02期

    合口呼零声母[υ]化变异是哈尔滨方言语音系统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从语言内部因素出发,首先通过对北京官话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得出哈尔滨方言在北京官话与东北方言的语言接触和语言融合中形成的结论,进而追溯出[υ]声母产生的历史渊源。最后立足于语言外部因素,分别从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双重角度,对哈尔滨话[υ]声母的传播与推广原因进行尝试性...

  • 山区村庄共同体的衰落与变迁——基于江西省H村的个案调查

    作者:余碧艺 刊期:2016年第02期

    通过对山区村庄传统内部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动态过程进行解剖,运用社会变迁理论、推拉理论,探析山区村庄共同体走向衰落、甚至消亡的原因。通过个案研究发现:H村共同体变迁属于功能型变迁模式;H村共同体走向衰落的宏观因素是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分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的相互作用;其微观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种:种植类型单一化与市场需求扩大化,乡...

  • 布迪厄文化分层的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

    作者:王寓凡 刊期:2016年第02期

    通过梳理布迪厄文化分层理论的脉络并分析其理论逻辑,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阐释布迪厄文化分层的现实意义并对其进行了反思。布迪厄为了展现其开放的、过程性、动态的实践观,尝试从关系主义的视角切入,引入了惯习、场域和资本的概念,将资本重新分类且尤其重视文化资本的重要性,认为依靠教育行动的实践可以实现文化资本再生产并最终实现...

  • 影响个体环境保护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张艺山 刊期:2016年第02期

    本研究基于2010年CGSS数据(环境部分),从人口统计变量、环境意识和社会结构性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个体环境保护行为的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变量中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个体环境保护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环境意识中的环保贡献意愿、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认知对个体环境保护行为也具有显著影响,而环境...

  • 论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的地位

    作者:向华萍 刊期:2016年第02期

    在民法典的编纂中,人格权独立成编具有可能性和必然性。在充分理解人格权的内涵及其权能的基础上,可以确定人格权独立成编不仅是丰富与完善民法典体系的需要,更是人格权自身发展的需要。此外,民事主体制度的抽象性决定了其本身无法涵盖人格权制度,主体制度无法调整具体的人格关系。由于人格权制度的内容非常广泛,且处在不断发展当中,侵权法不具...

  • 重贪犯的终身囹圄——对《刑法修正案(九)》第44条第4款的解读

    作者:李颖 刊期:2016年第02期

    《刑法修正案(九)》对于特别重大贪污贿赂罪增设了判处同时宣告终身监禁的制度。我国新增的终身监禁和国外绝对终身刑相似,但其不是一个独立的刑种而是一项量刑制度。终身监禁的适用目的在于减少死刑在贪污贿赂罪上的适用,并通过加重生刑的方式填补死刑和死缓之间的格差。对终身监禁的适用应进行严格解释,尽量减少其消极作用。从刑法完善的角度...

  • 刑事再审功能定位的理论反思——从“纠错型再审”到“救济型再审”的转型

    作者:王宇坤 刊期:2016年第02期

    作为刑事特别救济程序,再审程序的功能定位并非探求案件的事实真相、纠正原审裁判的任何错误,而是应当限制重复追诉,救济遭受错误审判的被追诉人。然而"纠错型再审"的功能定位导致我国刑事再审程序表现出启动"恣意化"的制度特征,进而引发再审不利被追诉人倾向的制度风险。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功能定位应当实现从"纠错型再审"到"救济型再审"的转型...

  • 论马克思主义出场的问题意识

    作者:陈雪雪 刊期:2016年第02期

    没有问题就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出场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并始终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因而从一开始就具有深沉的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马克思恩格斯极为重视对理性问题的反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考察和对人类解放问题的追问,通过深入实际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一一予以科学地回应。正是在对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反...

  • 寻找机器中的幽灵——论近代科学与心身问题的关系

    作者:徐瑞阳 刊期:2016年第02期

    当代心灵哲学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倾向。心身问题是任何心灵哲学理论都必须面临的难题之一。以心身问题的发展为线索,可以看出该问题的看法变迁与经验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物理主义并非哲学思辨的产物,而是伴随着人类认知方式和水平的进步而产生的不可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