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杂志简介:《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部)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7
总发文量:1395
总被引量:1883
H指数:14
  • “别”字祈使句非动词性谓语考察

    作者:赵贤德 刊期:2004年第02期

    本文主要考察"别"字祈使句非动词性谓语部分,通过考察,发现谓语部分可以是动词,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还可以出现否定形式,可以出现"名词+了",还可以是代词,情况比较复杂。

  •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刊期:2004年第02期

    <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于1999年12月组建,章开沅任名誉所长,朱英、严昌洪任正、副所长,马敏、罗福惠、何建明、彭南生、刘家峰、郑成林等为专职研究人员。研究所下设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个研究室;还设有中国商会研究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等;此...

  • 论沈家本的法治思想

    作者:黄腾华 刊期:2004年第02期

    作为清末一位著名的法学家,沈家本对中西法律均有很深的造诣。在《历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中,他从三个方面对法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它是治国者不可或缺的。沈家本的思考对我们建构一种法治的治国模式是有借鉴价值的。

  • 墨学传统的价值再评估

    作者:王安功 刊期:2004年第02期

    关于墨学传统的总体论述并非很多很透彻,本文就道德理想主义、实用理想、哲学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墨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观念、文化传统的缺失、文化传统的断续的关系,从而认为墨学传统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巨大价值。

  • 选民资格、候选人资格历史演变的政治释义

    作者:罗峰 刊期:2004年第02期

    普选制已经成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应有之义,任何限制性条件都会是成为众矢之的。然而限制性选举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民主进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本文力图通过对选民与候选人资格的历史考察,揭示财产资格限制历史意义的积极方面及其式微的历史动因,以期对我国民主建设与政治发展有所启示。

  •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作者:罗晶晶 刊期:2004年第02期

    能否基于违约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理论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驳斥了否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观点,通过对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考察,认为我国应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就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合同类型,赔偿范围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 科学分界标准探析

    作者:盛显容 刊期:2004年第02期

    科学分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一直以来科学哲学领域争论较大的焦点问题。本文探析了科学分界标准演变的历史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思考。

  • 也谈汉语的“作格”问题

    作者:潘泰 刊期:2004年第02期

    "作格(ergative)"是语言类型学者提出的一个关于动词特征的术语,有些汉语研究者认为汉语也具有"作格"语言的特征。本文试图在详细考察汉语动词句特征的基础上,证明汉语中并不存在所谓"作格"动词和"作格"语法现象,由汉语具有"作格"语言特征这一假设出发得出的各种结论不仅不利于汉语本身的研究,实际上还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对汉语真实面貌的认...

  • 汉语中的“有A有B”

    作者:陈慧 刊期:2004年第02期

    "有A有B"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本文从格式结构、语义、句法功能及语用价值四个方面对"有A有B"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准确有效地使用这一半开放型固定结构。

  • 文化信息翻译浅谈

    作者:曾玲玲 刊期:2004年第02期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内容和层次。本文把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分成显性文化信息和隐性文化信息,并探讨了目的论在文化信息翻译中的运用。

  • 从《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作者:张黎 刊期:2004年第02期

    从《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他衡量生死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司马迁对于生死的看法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

  • 狂欢:自由生命的彰显——论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作者:洪晓 刊期:2004年第02期

    狂欢虽然是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核心概念,却一直有不同理解。最具影响力的俄国学者的颠覆说也并非尽善尽美,因为狂欢节对颠覆的强调是为了重建。狂欢节的更新精神与自由浅层次上的解放精神不谋而合;狂欢节将外界"人化"是自由深层次上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精神体现;狂欢节的欢乐与笑是使人达到自由的途径。因此狂欢是自由生命的彰显;狂欢的...

  • 《野草》的意象分析

    作者:袁琳 刊期:2004年第02期

    鲁迅将积淀在自己生命最深层的生存体验寄寓在《野草》的意象世界里,我们可以通过具有原始生命力的兽性意象、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意象和充满死亡气息的黑暗意象三类意象来阐释他的生命哲学。鲁迅的生命哲学不仅仅昭示了令人绝望的人生困境,更重要地是给我们提供走出困境的方法:人类应该恢复原始的生命强力,坚韧地承担起自己的命运和责任,在险境...

  • 论《招魂》为屈原自招

    作者:侯爱华; 袁仪方 刊期:2004年第02期

    关于《招魂》,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两个问题,即作者是谁和招谁的魂,前者基本上已形成定论,公认为屈原所作:后者的归属却一直没定,争论最多的是招怀王亡魂还是屈原生魂的问题。本文经过多方面的推敲,最终确定:《招魂》为屈原自招生魂。

  • 笑里有乾坤——论《呐喊》、《彷徨》中的笑

    作者:盛中华 刊期:2004年第02期

    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中描写了形形色色妁笑,这些笑可以分成"否定的笑"和"肯定的笑"。其中"否定的笑"又可以分成笑他者和笑自身两类,其下又可以分成若干类。这些笑的描写是小说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不同的笑在作品中担当了不同的作用,同时也显现了鲁迅对社会人生的独到理解。